的风格的广泛地
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网络,是我国的新兴战略产业,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下面是我精心推荐的关于物联网技术的论文,希望你能有所感触!
【摘 要】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网络,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都互联成网。物联网技术是当今的前沿技术,是我国的新兴战略产业,是未来发展的趋势。物联网技术目前处于起步阶段,但各国都十分重视并作为战略产业来研究和发展。本文从物联网的由来、物联网的特征、物联网的类型、物联网的组成等四个方面来探讨物联网技术。
【关键词】物联网;特征;组成;关键技术
一、物联网的由来
物联网的概念最早于1995年出现在比尔盖茨的《未来之路》书中,在该书中比尔盖茨已经提及了Internet of Things的概念,只是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1998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创造性地提出了当时称为EPC系统的“物联网”的构想;199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首先明确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提出了物联网就是将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RFID)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相连,能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的网络。2005年11月,国际电信联盟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峰会上发布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
2009年11月,温家宝发表了《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讲话,“我国要着力突破传感网、物联网关键技术,及早部署后IP时代相关技术研发,使信息网络产业成为推动产业升级、迈向信息社会的‘发动机’”,从而物联网作为我国的新兴战略产业。
物联网就是在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射频识别、传感设备和无线通信等技术,构造一个覆盖世界上万事万物的“Internet of Things”; 即英文名称为“Internet of Things”,简称IOT。在这个网络中,物品能够彼此进行“交流”,而无需人的干预。其实质是利用RFID等技术,通过计算机互联网实现物品的自动识别和信息的互联和共享。
二、物联网的特征
(1)网络化:网络化是物联网的基础。不论是有线、无线还是专网来传输信息,都必须依靠网络,而且必须与互联网相连,这样才能形成完全意义上的物联网。(2)互联化:物联网是一个包含多种网络、接入、应用技术的大集成,也是一个让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进行交流的平台;与互联网相比,物联网具备更强的开放性,应能够随时接纳新设备、提供新的服务与应用,即物联网具备自组织、自适应能力。(3)物联化:计算机和计算机连接成互联网,实现人与人之间交流。而物联网是实现人物相连、物物相连,通过在物体上安装传感器或微型感应芯片,借助计算机网络,让人和物体进行“对话”和“交流”。(4)感知化:物联网离不开传感设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正如视觉、听觉和嗅觉器官对于人的重要性一样,它们是物联网必不可少的关键设备。(5)自动化:物联网通过传感器设备自动采集数据;根据事先设定的处理规则,利用软件自动处理采集到的数据;自动地进行数据交换和通信;对物体实行自动监控和自动管理。一般无需人为的干预。(6)智能化:物联网融合了计算机网络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微处理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等,从它的“自动化”、“感知化”等特点,已能说明它能代表人、代替人“对客观事物进行合理分析、判断及有目的地行动和有效地处理周围环境事宜”,智能化是其综合能力的表现。
三、物联网的组成
物联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子系统,有些物联网可能只包括了这些子系统中的一部分。
(1)电信网络:物联网的信息传送与日常使用的文字、语音、图片、图像传输相比,有其独特的地方,物联网中的信息传输大多是小数据量和特大数据量的传输。小到每月只发送几bit,如电力抄表;大到持续发送大幅图像,如交通监控,而中等数据量的信息传送却不多见。这就对通信网络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推出新的通信标准和新的接入技术,以适应物联网各种通信的需要,实现物联网的高效通信。现有的通信网络主要有电缆、光纤、无线电、微波、卫星、蓝牙、红外、WiFi、移动通信等。(2)传感器:传感器可以把一些物理量的变化变为电信号的变化,收集信息,做出响应。例如麦克风和喇叭就是一对语音传感器。传感器可以是声、光、电、重量、密度、硬度、湿度、温度、压力、震动、速度、图像、语音等。(3)电子标签:电子标签用来标识物联网中的各物体。现有的电子标签主要有RFID、条形码、二维码、IC卡、磁卡等。(4)数据处理:物联网通过传感设备所采集到的数据,必须经过计算机软件进行处理,才能满足用户不同的需求,实现各种目的。这些数据处理往往包括汇总求和、统计分析、阀值判断、数据挖掘和各种专业计算等。(5)报警系统:传感设备所采集到的数据信息可能需要直接报警或者经过计算机软件处理后报警,报警形式主要有声、光、电(电话、短信)等。(6)显示系统:传感设备所采集到的数据信息可能需要直接显示或是经过计算机软件处理后显示出来,常见的显示形式有文字、数字、图形、表格等。
四、物联网的关键技术
(1)感知与标识技术
感知和标识技术,负责采集现实中发生的事件和数据,实现外部信息的感知和识别,是物联网的基础,如传感器、无线定位、射频识别(高频、超高频)、二维码等。
(2)网络与通信技术
网络是物联网数据传递和服务支撑的最重要基础设施,通过人物互联、物物互联,实现感知信息高可靠性、高速度、高安全地传送。物联网的实现涉及到近通信技术和远程通信技术。近距离通信技术主要涉及RFID,蓝牙等,远程通信技术主要涉及互联网的组网、网关等技术。包括短距离无线通讯(zigbee、蓝牙、WiFi等), 低功耗无线网络技术,远程网络、多网络融合等。
(3)计算与服务技术
海量感知信息的计算与处理是物联网的最重要支撑,服务和应用则是物联网的最终价值体现。
海量感知信息的计算与处理技术是物联网应用大规模发展后,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需要攻克海量感知信息的数据挖掘、、数据融合、高效存储、并行处理、知识发现等关键技术,研究物联网“云计算”中的虚拟化、智能化、分布式计算和网格计算等技术。其核心是采用云计算技术实现信息存储和计算能力的分布式处理和共享,为海量信息的高效利用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
服务计算。物联网的发展必须以应用为导向,在“物联网”中,服务的内涵得到了革命性的扩展,不断涌现出大量的新型应用将导致物联网的服务模式与应用开发受到巨大挑战,面临着许多机遇,如果仍然沿用传统的技术路线势必制约物联网应用的创新。为了适应未来应用环境的变化和服务模式的变化,必须研究针对不同应用需求的标准化、开放式的应用支撑环境和服务体系结构以及面向服务的计算技术等。
(4)管理与支撑技术
随着物联网应用以及网络规模的扩大、支撑业务的多化化复杂化和服务质量的高要求,影响物联网正常稳定高效运行因素的越来越多,管理与支撑技术是保证物联网“安全高效可控”的关键,包括测量分析、网络管理、物联网标准和安全保障等方面。必须研究新的高效的物联网管理模型与关键技术,用来保证网络系统正常高效稳定的运行。
参考文献:
[1]物联网导论(第二版),刘云浩主编,2013年8月,科学出版社
[2]物联网基础及应用,王汝林主编,2011年10月,清华大学出版社
[3]物联网技术导论,张飞舟主编,2010年6月,电子工业出版社
[4]物联网的由来与发展趋势, 吕廷杰, 2010年4月,信息通信技术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关于物联网技术的论文二:物联网技术及其应用
网络论文的参考文献可以反映论文作者的科学态度和论文具有真实、广泛的科学依据,参考文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论文的质量。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网络论文参考文献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网络论文参考文献(一) [1]赵启飞.基于WCDMA 无线网络 的优化研究与实践[D].云南:云南大学图书馆,2010:3. [2]中兴公司.2G/3G互操作优化指导书[M/CD.深圳: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2009:16-21 [3]中国联通.中国联通2/3G互操作分场景参数设置指导书[M/CD].北京:中国联通移动网络公司运行维护部,2009 [4]刘业辉.WCDMA网络测试与优化教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8-9 [5]姜波.WCDMA关键技术详解[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320-324. [6]中兴学院.WCDMARNS培训教材第三册[M/CD].深圳: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2009 [7]窦中兆、雷湘.WCDMA系统原理与无线网络优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95-120 [8]王晓龙.WCDMA网络专题优化[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106 [9]张长刚.WCDMAHSDPA无线网络优化原理与实践[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116-119 [10]邬鹏.呼和浩特联通异系统互操作优化[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图书馆,2011:7-12. [11]黄伟,李腊元,孙强,MANET路由协议DSR的OPNET实现及仿真[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5.5 [12]李国强,武穆清,基于OPNET多径路由协议的建模与仿真[J],数字通信世界,2008.04 [13]王振中,关媛,陆建德,陆佰林,基于NSZ仿真平台的Adhoc新路由协议的模拟[J],计算机仿真,2007.04 [14]策力木格,胡其吐,基于NS的AODV路由协议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5 [15]刘小利,使用OPNET仿真MANET路由协议的实现 方法 [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08.4 [16]王瑜,焦永革,孟涛,林家薇,基于免费软件ns的无线网络仿真[J],无线电工程,第34卷,第一期 [17]张天明,王培康,自助学习路由协议(SL一AoDV)及GloMosim仿真[J],计算机仿真,2008.07 [18]吴晗星,付宇卓,无线自组网AODV路由协议的实现[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7.10 网络论文参考文献(二) [1]孙义明,杨丽萍.信息化战争中的战术数据链[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5 [2] 范文 庆,周彬彬,安靖.WindowsAPI开发详解--函数、接口、编程实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3]陈敏.OPNET网络编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4]于全.战术通信理论与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5]FrederickKuhl,RichardWeatherly,JudithDahmann.计算机仿真中的HLA技术[M].付正军,王永红译.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3 [6]陈敏.OPNET网络仿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7]JohnN.Abrams'J.E.Rhodes.IntrductiontoTacticalDigitalInformationLinkJandQuickRefernceGuide,23-27,2000 [8]刘徐德.战术通信、导航定位和识别综合系统文集(第一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1 [9]罗桂兰,赵志峰,赵海.排队论对嵌入式系统网络性能的测试评估[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3(1):54-56 [10]张铎.物联网大趋势-Internetofthings[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11]苏仕平.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访问控制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2007. [12]张凯,张雯捧.物联网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13]郭萍,张宏,周未,曹雪.基于轻量级CA无线传感器网络双向认证方案[D].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13(3):903-907. [14]李大伟,杨庚.一种基于重复博弈的物联网密钥共享方案[J].通信学报,2010,31(9A):97-103. [15]马巧梅.基于IKEv2的物联网认证与密钥协商协议[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13(4):45-48. [16]郭萍.无线网络认证体系结构及相关技术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2. [17]张晓辉.基于Diameter的物联网认证协议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 [18]刘宴兵,胡文平,杜江.基于物联网的网络信息安全体系[J].中兴通讯技术.2011(01):96-100. [19]刘姝.基于PKI的CA认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郑州大学.2005. [20]任伟,雷敏,杨榆.ID保护的物联网T2ToI中能量高效的健壮密钥管理方案[J].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11,32(9):1903-1907. 网络论文参考文献(三) [1]安德森ASP NET高级编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美)Chris Goode,Chris Ullman等康博译ASP NET入门经典——c#编程篇[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秦鑫,朱绍文NET框架数据访问结构[J]计算机系统应用[M]2002,12 [4]张辉鹏基于NET的电子商务系统的研究和设计[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2006 [5]廖新彦ASP NET交互式Web数据库设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4 [6]Jeffrey Richter Applied Microsoft NET Framework Programming[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7]Daniel Cazzulino等C#Web应用程序入门经典[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8]蒋秀英SQL Server 2000数据库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9]龚小勇关系数据库与SQL Server 2000[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10]萨师煊,王珊数据库系统概论(第三版)[M]北京:高等 教育 出版社,2000 [11]李中华基于NET的模式实现与应用[D]四川:四川大学,2006 [12]任开银,黄东在NET上架构公司级应用程序[J]微型机与应用2003,1 [13]叶春阳基于Web服务的流程协作研究[D]北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 [14]李琳NET开发平台核心服务的研究与应用[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2003 [15]张莉,王强,赵文防,董莉,SQL server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06 猜你喜欢: 1. 计算机类毕业论文参考文献大全 2. 网络安全论文参考文献 3. 最全电子商务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4. 毕业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单片机的参考文献内容
参考文献是文章或著作等写作过程中参考过的文献,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单片机的参考文献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单片机又称单片微控制器,它不是完成某一个逻辑功能的芯片,而是把一个计算机系统集成到一个芯片上。
单片机的参考文献
[1]陈堂敏.刘焕平主编.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2]沈美明.温动蝉编著.IBM-PC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
[3]张仰森等编.微型计算机常用软硬件技术速查手册.北京:北京希望电脑公司,1994.
[4]江修汗等编.计算机控制原理与应用.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
发展历史
单片机(Microcontrollers)诞生于1971年,经历了SCM、MCU、SoC三大阶段,早期的SCM单片机都是8位或4位的。其中最成功的是INTEL的8051,此后在8051上发展出了MCS51系列MCU系统。基于这一系统的单片机系统直到现在还在广泛使用。随着工业控制领域要求的提高,开始出现了16位单片机,但因为性价比不理想并未得到很广泛的应用。90年代后随着消费电子产品大发展,单片机技术得到了巨大提高。随着INTEL i960系列特别是后来的ARM系列的广泛应用,32位单片机迅速取代16位单片机的高端地位,并且进入主流市场。
而传统的8位单片机的性能也得到了飞速提高,处理能力比起80年代提高了数百倍。高端的32位Soc单片机主频已经超过300MHz,性能直追90年代中期的专用处理器,而普通的型号出厂价格跌落至1美元,最高端的型号也只有10美元。
当代单片机系统已经不再只在裸机环境下开发和使用,大量专用的嵌入式操作系统被广泛应用在全系列的单片机上。而在作为掌上电脑和手机核心处理的高端单片机甚至可以直接使用专用的Windows和Linux操作系统。
主要阶段
早期阶段
SCM即单片微型计算机(Microcontrollers)阶段,主要是寻求最佳的单片形态嵌入式系统的最佳体系结构。“创新模式”获得成功,奠定了SCM与通用计算机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在开创嵌入式系统独立发展道路上,Intel公司功不可没。
中期发展
MCU即微控制器(Micro Controller Unit)阶段,主要的技术发展方向是:不断扩展满足嵌入式应用时,对象系统要求的各种外围电路与接口电路,突显其对象的智能化控制能力。它所涉及的领域都与对象系统相关,因此,发展MCU的重任不可避免地落在电气、电子技术厂家。从这一角度来看,Intel逐渐淡出MCU的发展也有其客观因素。在发展MCU方面,最著名的厂家当数Philips公司。
Philips公司以其在嵌入式应用方面的巨大优势,将MCS-51从单片微型计算机迅速发展到微控制器。因此,当我们回顾嵌入式系统发展道路时,不要忘记Intel和Philips的历史功绩。
当前趋势
SoC嵌入式系统(System on Chip)式的独立发展之路,向MCU阶段发展的重要因素,就是寻求应用系统在芯片上的最大化解决,因此,专用单片机的发展自然形成了SoC化趋势。随着微电子技术、IC设计、EDA工具的发展,基于SoC的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会有较大的发展。因此,对单片机的理解可以从单片微型计算机、单片微控制器延伸到单片应用系统。
早期发展
1971年intel公司研制出世界上第一个4位的微处理器;Intel公司的霍夫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块4位微处理器芯片Intel 4004,标志着第一代微处理器问世,微处理器和微机时代从此开始。因发明微处理器,霍夫被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列为“二战以来最有影响力的`7位科学家”之一。
1971年11月,Intel推出MCS-4微型计算机系统(包括4001 ROM芯片、4002 RAM芯片、4003移位寄存器芯片和4004微处理器)其中4004(下图)包含2300个晶体管,尺寸规格为3mm×4mm,计算性能远远超过当年的ENIAC,最初售价为200美元。
1972年4月,霍夫等人开发出第一个8位微处理器Intel 8008。由于8008采用的是P沟道MOS微处理器,因此仍属第一代微处理器。
1973年intel公司研制出8位的微处理器8080;1973年8月,霍夫等人研制出8位微处理器Intel 8080,以N沟道MOS电路取代了P沟道,第二代微处理器就此诞生。
主频2MHz的8080芯片运算速度比8008快10倍,可存取64KB存储器,使用了基于6微米技术的6000个晶体管,处理速度为0.64MIPS(Million Instructions Per Second )。
1975年4月,MITS发布第一个通用型Altair 8800,售价375美元,带有1KB存储器。这是世界上第一台微型计算机。
1976年intel公司研制出MCS-48系列8位的单片机,这也是单片机的问世。
Zilog公司于1976年开发的Z80微处理器,广泛用于微型计算机和工业自动控制设备。当时,Zilog、Motorola和Intel在微处理器领域三足鼎立。
20世纪80年代初,Intel公司在MCS-48系列单片机的基础上,推出了MCS-51系列8位高档单片机。MCS-51系列单片机无论是片内RAM容量,I/O口功能,系统扩展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拓展内容】
电气自动化单片机论文
【摘要】
过去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单片机课程教学,由于课程的综合性太强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很多知识点难以接受,我们通过对本门课程项目式和模块化改革的结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降低初学者入门门槛,引导学生以兴趣为导向,极大的提高了学习者主动获取知识的意愿,明显提高了本课程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模块化教学;项目驱动;教学改革
“单片机技术”课程在本科院校里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必修课程,这门课程是以电子技术基础,编程语言,计算机理论等知识为基础的一门专业性和应用性很强的综合性课程。基于以上特点,对于初学者来说对单片机的理论知识的正确把握往往感觉比较吃力,给初学者造成学习困难。但是经过我们多年的教学经验,这类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用性的课程,以项目式教学更能推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模块化的教学设计更能降低初学者入门的门槛。两者相结合教学方法的采用对本门课程的教学效果提升明显.
1、单片机项目驱动教学法
以往的单片机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老师在课堂上按照教材,或者教学大纲按部就班的讲授理论原理和知识点;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学生学习为被动接受,由于知识点综合性比较强,理论太深奥使得学生往往学习兴趣不高,同时缺乏动手实践机会,教学效果一般不够理想。以项目驱动的教学法是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实践应用为根本目标,围绕具体的项目构建教学内容体系,通过师生共同参与完成一个具体的项目而展开的教学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项目完成的过程,在项目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按需学习,亲身实践,学生在项目的实践过程中,理解知识和掌握技能,学习成为一个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进单片机项目教学方式打破了原有的教学组织安排,以项目的开发步骤作为教学内容,将课程的内容分解为一个个小项目,从项目引入到项目解析再到任务分解然后到知识点讲解最后知识点应用,将原教学方案里单片机的知识点穿插到具体项目开发的过程中。这里面包含了软、硬平台搭建到项目展开再到项目完成的一系列教学活动,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按照这种方法我们将以往教学体系中的知识内容变化为若干个工程项目,然后围绕着这些工程项目任务的展开同时开展教学,让学生以具体工作目标的展开来进行教学环节的工作。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能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这整个过程中,学生能很好的把握课程的知识要求,在体验创新与探索的过程中,又培养了学生们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等。
2、模块化的单片机教学方法
任何复杂的系统都是由具有完整基本功能的功能模块电路组成,单片机应用系统也是如此,一般由cpu系统、中断系统、I/O口等。同时任何复杂的电路系统都可以分解为多个具备单一功能的模块电路,按照这个思路,学习单片机系统我们也可以从单片机的功能模块电路入手,我们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单片的一般原理的方法,机将单片机教学模块分成几个部分,这里面每个部分有自己的专用模块[3]。比如程序功能部分、硬件部分;在对硬件电路设计部分进行模块化设计,将单片机的各个功能模块以独立的原理图形式出现,我们把单片机个硬件按功能分为了键盘模块、数码管显示模块、传感器控制模块、模数转换模块、显示模块、通信模块等几大模块,如图1。各个模块通过面包板上预留的连接器与系统主板进行连接,然后用排线组合成所需要的系统。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收集遇到的各种硬件功能模块电路,弄清它们的工作原理、性能及特性、特定的功能及使用方法,把系统化整为零,建立起自己的硬件模块库。指导学生学会搜集、分析别人的设计案例、论文和相关书籍中的功能模块电路,不断地充实自己的功能模块电路库,日积月累,学生就会觉得自己的单片机系统设计能力越来越强。最后在进行模块分解时,各模块功能尽可能专一,联系尽可能简单,使模块独立性强,方便教学实用的模块。
3、总结
新兴本院校定位应用型教学型高校,以培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在此基础上的以项目驱动法教学和模块化教学为主线,以实际应用为培养为目标的“单片机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思路,按照这个方式能使学生在项目模块化的环节中一步一个台阶。此教学法脱离了枯燥无味的说教模式,使学生在具体的设计项目的工作环境里轻松自在的状态来投入到学习中,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学习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都有了明显提高,模块化学习过程中所积累的各种电路系统模块也促进构建成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实践、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的重要模块库,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成就感。法国文化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曾言: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本课程的教学改革正是朝着这个方向前进。
单片机英文参考文献 [1] 李广弟等 单片机基础 北京航空航天出版社, 2001.7 [2] 楼然苗等 51 系列单片机设计实例 北京航空航天出版社, 2003.3 [3] 唐俊翟等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 冶金工业出版社, 2003.9 [4] 刘瑞新等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教程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7 [5] 吴国经等 单片机应用技术 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4.1 [6] 李全利,迟荣强编著 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 [7] 侯媛彬等,凌阳单片机原理及其毕业设计精选 2006年,科学出版社 [8] 罗亚非,凌阳十六位单片机应用基础2003年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9] 北京北阳电子有限公司,061A凌阳单片机及其附带光盘2003年 [10] 张毅刚等, MCS-51单片机应用设计,哈工大出版社,2004年第2版 [11] 霍孟友等,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1 [12] 霍孟友等,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学习概要及题解,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3 [13] 许泳龙等,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1 [14] 马忠梅等,单片机的C语言应用程序设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3修订版 [15] 薛均义 张彦斌 虞鹤松 樊波,凌阳十六位单片机原理及应用,2003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
单片机的参考文献1[1]田闯,.直流电源屏电池单片机监测系统[J].西铁科技,2001,(1).[2]陈国先,.语音芯片与PIC单片机的应用接口[J].福建信息技术教育,2005,(2).[3]孙玉艳,.实现PC机与单片机的数据通信与控制[J].广东白云职业技术学院广州白云工商高级技工学校学报,2002,(4).[4]陈兴祥,.MC7705芯片对单片机的动态掉电保护[J].宁夏机械,2002,(3).[5]田志华,.电池供电单片机的低功耗设计[J].宁夏机械,2002,(4).[6]李学军,.如何用MCS-51单片机扩展串口进行通讯[J].宁夏机械,2003,(2).[7]李海涛,.关于如何提高单片机系统可靠性的探讨[J].宁夏机械,2005,(3).[8]高彦波,李岩,毕晓燕,.PC与单片机之间的远距离并行通讯卡[J].电站设备自动化,2001,(3).[9]李艳红,.单片机I/O口不宜用作直接驱动出口[J].电站设备自动化,2003,(2).[10]彭同明,杨少华,.“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改革的分析[J].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11]宋青松,张旭东,王立贤,眭众国,.MCS—96系列单片机与IBM-PC系列微机之间通讯的实现[J].电站设备自动化,2001,(1).[12]顾勇,*,.基于MC68HC908单片机的伸缩自动门控制系统[J].通信与广播电视,2003,(4).[13]桂绍勇,彭同明,何新洲,.基于MEGA103单片机的数控系统研制[J].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14]李占芳,黄嘉兴,.面向煤炭应用型人才的单片机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价值工程,2011,(7).[15]石明江,顾亚雄,张禾,.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1,(6).[16]翟永前,蒋芳芳,.基于MSP430单片机的智能数字电压表设计[J].化工自动化及仪表,2011,(3).[17]许超,吴新杰,张丹,.基于Proteus和Keil的单片机课程教学改革[J].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18]李林,.基于单片机的野外作业移动库房安防系统设计[J].工矿自动化,2011,(4).[19]李林,王心刚,.FPGA与单片机在RLC测量系统设计中的应用[J].化工自动化及仪表,2011,(3).[20]李玮华,杨秦建,.基于单片机的多轴运动数控系统跟随误差补偿器的设计[J].机床与液压,2011,(4).单片机的参考文献2[1]李广弟等,单片机基础北京航空航天出版社,2001.7[2]楼然苗等,51系列单片机设计实例北京航空航天出版社,2003.3[3]唐俊翟等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冶金工业出版社,2003.9[4]刘瑞新等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教程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7[5]吴国经等单片机应用技术*电力出版社,2004.1[6]李全利,迟荣强编著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7]侯媛彬等,凌阳单片机原理及其毕业设计精选2006年,科学出版社[8]罗亚非,凌阳十六位单片机应用基础2003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9]北京北阳电子有限公司,061A凌阳单片机及其附带光盘2003年[10]张毅刚等,MCS-51单片机应用设计,哈工大出版社,2004年第2版[11]霍孟友等,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1[12]霍孟友等,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学习概要及题解,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3[13]许泳龙等,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1[14]马忠梅等,单片机的C语言应用程序设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3修订版[15]薛均义张彦斌虞鹤松樊波,凌阳十六位单片机原理及应用,2003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单片机的参考文献3[1]王青云.基于单片机的温度测量系统[J]2010,(05).[2]彭立,张建洲,王少华.自适应温度控制系统的研制[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01).[3]JackShandle.即将来临的32位浪潮——ARM构架在32位微控制器领域的应用[J]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2004,(03).[4]刘侃,张永泰,刘洛琨.ARM程序设计优化策略与技术[J]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2004,(04).[5]何立民.从Cygnal80C51F看8位单片机发展之路.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M],2002年,第5期:P5~8[6]夏继强.单片机实验与实践教程.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1[7]徐惠民、安德宁.单片微型计算机原理接口与应用.第1版[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1996[8]张媛媛,何怡刚,徐雪松.基于C8051F020的温湿度控制箱设计[J]国外电子元器件,2004,(10).[9]江孝国,王婉丽,祁双喜.高精度PID温度控制器[J]电子与自动化,2000,(05).[10]于洋.高低温试验箱微机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J]工业仪表与自动化装置,2003,(02).[11]沈聿农.传感器及应用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12]范晶彦.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13]王俊峰,孟令启.现代传感器应用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14]金发庆.传感器技术与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15] Goldman JM, Petterson MT, Kopotic RJ, Barker SJ.Masimosignal extraction pulse oximetry[J].J Clin Monit Comput.2000;16(7):7 5-83.[16] D. Tulone. On the feasibility of global time estimation under isolation conditions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17]王春晖.环境试验箱中制冷系统的原理分析及优化概述[J]电子质量,2003,(12)[18]李建中.单片机原理及应用[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02)[19]周航慈.单片机应用程序设计技术[M].北京:北京航空航大大学出版社,2005.[20]何立民.单片机高级教程[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1.[21]夏继强.单片机实验与实践教程[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1.[22]徐惠民,安德宁.单片微型计算机原理接口与应用[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1996.[23]李广第.单片机基础[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9.[24]赵晓安.MCS-51单片机原理及应用[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25]杨清梅,孙建民.传感器与测试技术[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5.[26]范晶彦.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27]王俊峰,孟令启.现代传感器应用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28]宋文绪,杨帆.自动检测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单片机的参考文献3篇扩展阅读单片机的参考文献3篇(扩展1)——单片机课程报告3篇单片机课程报告1一、 实训目的和要求:(1) 熟练掌握keil c51集成开发环境的使用方法(2) 熟悉keil c51集成开发环境调试功能的使用和dp?51pro.net单片机仿真器、编程器、实验仪三合一综合开发*台的使用。(3) 利用单片机的p1口作io口,学会利用p1口作为输入和输出口。(4) 了解掌握单片机芯片的烧写方法与步骤。(5) 学会用单片机汇编语言编写程序,熟悉掌握常用指令的功能运用。(6) 掌握利用protel 99 se绘制电路原理图及pcb图。(7) 了解pcb板的制作腐蚀过程。二、实训器材:pc机(一台)pcb板(一块)520ω电阻(八只)10k电阻(一只)led发光二极管(八只)25v 10μf电容(一只)单片机ic座(一块)at89c51单片机芯片(一块)热转印机(一台)dp?51pro.net单片机仿真器、编程器、实验仪三合一综合开发*台(一台)三、实训步骤:(2)将流水灯程序编写完整并使用tkstudy ice调试运行。(4)打开电源,将编写好的程序运用tkstudy ice进行全速运行,看能否实现任务要求。(6)制板。首先利用protel 99 se画好原理图,根据原理图绘制pcb图,然后将绘制好的pcb布线图打印出来,经热转印机转印,将整个布线图印至pcb板上,最后将印有布线图的pcb板投入装有三氯化铁溶液的容器内进行腐蚀,待pcb板上布线图外的铜全部后,将其取出,清洗干净。(7)焊接。将所给元器件根据原理图一一焊至pcb板相应位置。(8)调试。先把at89c51芯片插入ic座,再将+5v电源加到制作好的功能板电源接口上,观察功能演示的整个过程(看能否实现任务功能)。(流水灯控制器原理图)四、流水灯控制器程序的主程序:org 0000hsjmp startorg 0030hstart: mov a,#0ffhmov r0,#1chmov r2,#12hclr cloop1: acall delaydjnz r0,loop,尽在。单片机课程报告2通过为期一周的单片机实训,是我们对这门课有了许多新的了解,弥补了在课堂上学习的不足。相信这对我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会有很大的帮助。我们一定要在最短的时间里对这些不足加以改正!首先,在这次试训中我被单片机强大的功能所震撼,以前在课堂上完全没有能理解可编程单片机的优越性。这次通过实体仿真软件等辅助软件的共同效果,是这次试训有了鲜明的活力。换是我们认识到这次试训不仅仅是一个软件的应用,更多的是使我们认识到学习到很多在课堂上无法得到的东西。特别是protues软件的功能是我们了解了当今开发系统的新方向,简直太不可思议啦!单片机作为一种最简单的软件,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了解一些单片机程序的简单录入是非常必要的。如:LED显示器、键盘和显示器的应用和原理。在被刺实训中我们每个人通过一个八位流水灯的制作,使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了单片机在现实生活中的'小小应用,既增强了我们的好奇心,又巩固了我们的理论知识。更让我们体会到了单片机手动的开始*台的完善与成熟。只要你有想法,单片机就有可能让他成为现实。这里我学习完protues软件后的第一感觉是,虽然这软件工作不稳定,但是会有相当不错的效果出来。这对我以后的工作一定会有帮助的。在这次试训中不仅只对单片机编程有了新的认识,还对整个单片机的开发*台都有了一厅的了解,这是一笔不错的收获。通过这几天的试训,使我的感触很深,真实“条条大路通罗马”,要达到目的,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方法。只要你的方法不错!五花八门都可以,而且是各有特色。走出来的结果都有各自的独到之处。在编程中“简”字贯穿于整个程序设计中,越简单越好,毕竟单片机留给用户的资源是有限的,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达到更好的效果,这些是我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应值得注意的地方。在试训中有苦有甜,当我们为一个很难攻破的程序找出路时,心情烦躁,感觉自己很不可理喻,当程序一点一点编好后,自己从心底感觉到一点小小的安慰,看着自己的成果。感觉很欣慰,有一丝丝的甜意,几天的实训使自己的思维逻辑也有了小小的进步。单片机实训报告一、实验目的和要求。二、实验仪器设备。三、实验设计及调试:(一)实验内容。(二)实验电路:画出与实验内容有关的简单实验电路。(三)实验设计及调试步骤:(1 )对实验内容和实验电路进行分析,理出完成实验的设计思路。(2)列出程序设计所需的特殊标志位、堆栈、内部ram、工作寄存器等资源的分配列表,分配列表时注意考虑资源在程序执行过程可能会出现冲突的问题。(3)画出程序设计流程图,包括主程序和各子程序流程图。(4)根据(2)、(3)的内容写出实验程序。(5)调试程序(可以使用模拟仿真器)。a、根据程序确定调试目的,即调试时所需观察的内容结果。b、根据各调试目的分别选择调试所需的方法,如单步、断点等命令,分别列出各调试方法中所需要关注记录的内容。c、调试程序,按各种调试方法记录相应的内容。d、分析调试记录的内容和结果,找出程序中可能出错的地方,然后修改程序,继续调试、记录、分析,直到调试成功。(四)实验调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解决的方法。单片机课程报告3这周我们进行了单片机实训,一周中我们通过七个项目 :P 口输入输出2:继电器控制3音频控制4:子程序设计5:字符碰头程序设计6:外部中断7:急救车与交通信号灯,练习编写了子程序、熟悉了人工会汇编方法、设计和调试方法。学习了P 口、IO端口、外部中断技术的基本的使用方法及输入输出端口控制方法。而且初步掌握了大型程序的调试方法。实训中首先对MCS-5 单片机开发试验系统键盘监控操作、使用及配套的仿真软件的应用进行了熟悉和了解。该实验仪提供了许多基本实验电路和实验插孔,对于基本的实验只需要少量连线就可以进行,减少了繁琐的实验连线过程,以减轻工作量,突出实验的内涵,达到培养实际动手能力,加强对实验电路的理解。通过本实验仪器进一步了解了单片机存储器的组织结构、单片机片内片外数据存储器读写方法、工作寄存器的应用、单片机对简单编程及调试方法进一步的掌握了调试软件的操作方法和编程环境。编写并调试完成一个实验项目总概括起来有五大步骤: 、立项目2、查找数据3、画流程图、4根据流程图进行编程5、编完后进行修改、调试、编译等。最终要达到会写、会做、会说,编写开始几个项目的程序还比较顺利,到了编写LED灯碰头程序、字符碰头程序、急救车与交通灯呈程序时遇到了好多困难,本来还以为编程会很简单的,等到实际操作起来才知道它的复杂性,没有想像中的那么得心应手,理解流程是有思维的前提.不过经过我们最后在全组人竭尽全力,老师的精心指导下,花费的时间与精力终于没有白费,效果渐渐地出现了.这是我们共同努力的结果,在享受我们成果之时,不得不感慨单片机的重要性与高难度性,所以为期一周的单片机课程设计没有浪费,我们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也让我们对单片机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虽然最后结果是出来了,可这与老师的精心指导是分不开的。这次实训虽然其中会有些错误和失败,但总的来说是受益匪浅,在运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就是最大的收获。专心做自己的事,是一种乐趣;互相交流,是大家一起进步的必要过程;上网查阅资料,是获得所需信息的有效途径。我想,这些练习和经验都将是我以后最宝贵的财富!
单片机的参考文献内容
参考文献是文章或著作等写作过程中参考过的文献,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单片机的参考文献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单片机又称单片微控制器,它不是完成某一个逻辑功能的芯片,而是把一个计算机系统集成到一个芯片上。
单片机的参考文献
[1]陈堂敏.刘焕平主编.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2]沈美明.温动蝉编著.IBM-PC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
[3]张仰森等编.微型计算机常用软硬件技术速查手册.北京:北京希望电脑公司,1994.
[4]江修汗等编.计算机控制原理与应用.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
发展历史
单片机(Microcontrollers)诞生于1971年,经历了SCM、MCU、SoC三大阶段,早期的SCM单片机都是8位或4位的。其中最成功的是INTEL的8051,此后在8051上发展出了MCS51系列MCU系统。基于这一系统的单片机系统直到现在还在广泛使用。随着工业控制领域要求的提高,开始出现了16位单片机,但因为性价比不理想并未得到很广泛的应用。90年代后随着消费电子产品大发展,单片机技术得到了巨大提高。随着INTEL i960系列特别是后来的ARM系列的广泛应用,32位单片机迅速取代16位单片机的高端地位,并且进入主流市场。
而传统的8位单片机的性能也得到了飞速提高,处理能力比起80年代提高了数百倍。高端的32位Soc单片机主频已经超过300MHz,性能直追90年代中期的专用处理器,而普通的型号出厂价格跌落至1美元,最高端的型号也只有10美元。
当代单片机系统已经不再只在裸机环境下开发和使用,大量专用的嵌入式操作系统被广泛应用在全系列的单片机上。而在作为掌上电脑和手机核心处理的高端单片机甚至可以直接使用专用的Windows和Linux操作系统。
主要阶段
早期阶段
SCM即单片微型计算机(Microcontrollers)阶段,主要是寻求最佳的单片形态嵌入式系统的最佳体系结构。“创新模式”获得成功,奠定了SCM与通用计算机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在开创嵌入式系统独立发展道路上,Intel公司功不可没。
中期发展
MCU即微控制器(Micro Controller Unit)阶段,主要的技术发展方向是:不断扩展满足嵌入式应用时,对象系统要求的各种外围电路与接口电路,突显其对象的智能化控制能力。它所涉及的领域都与对象系统相关,因此,发展MCU的重任不可避免地落在电气、电子技术厂家。从这一角度来看,Intel逐渐淡出MCU的发展也有其客观因素。在发展MCU方面,最著名的厂家当数Philips公司。
Philips公司以其在嵌入式应用方面的巨大优势,将MCS-51从单片微型计算机迅速发展到微控制器。因此,当我们回顾嵌入式系统发展道路时,不要忘记Intel和Philips的历史功绩。
当前趋势
SoC嵌入式系统(System on Chip)式的独立发展之路,向MCU阶段发展的重要因素,就是寻求应用系统在芯片上的最大化解决,因此,专用单片机的发展自然形成了SoC化趋势。随着微电子技术、IC设计、EDA工具的发展,基于SoC的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会有较大的发展。因此,对单片机的理解可以从单片微型计算机、单片微控制器延伸到单片应用系统。
早期发展
1971年intel公司研制出世界上第一个4位的微处理器;Intel公司的霍夫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块4位微处理器芯片Intel 4004,标志着第一代微处理器问世,微处理器和微机时代从此开始。因发明微处理器,霍夫被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列为“二战以来最有影响力的`7位科学家”之一。
1971年11月,Intel推出MCS-4微型计算机系统(包括4001 ROM芯片、4002 RAM芯片、4003移位寄存器芯片和4004微处理器)其中4004(下图)包含2300个晶体管,尺寸规格为3mm×4mm,计算性能远远超过当年的ENIAC,最初售价为200美元。
1972年4月,霍夫等人开发出第一个8位微处理器Intel 8008。由于8008采用的是P沟道MOS微处理器,因此仍属第一代微处理器。
1973年intel公司研制出8位的微处理器8080;1973年8月,霍夫等人研制出8位微处理器Intel 8080,以N沟道MOS电路取代了P沟道,第二代微处理器就此诞生。
主频2MHz的8080芯片运算速度比8008快10倍,可存取64KB存储器,使用了基于6微米技术的6000个晶体管,处理速度为0.64MIPS(Million Instructions Per Second )。
1975年4月,MITS发布第一个通用型Altair 8800,售价375美元,带有1KB存储器。这是世界上第一台微型计算机。
1976年intel公司研制出MCS-48系列8位的单片机,这也是单片机的问世。
Zilog公司于1976年开发的Z80微处理器,广泛用于微型计算机和工业自动控制设备。当时,Zilog、Motorola和Intel在微处理器领域三足鼎立。
20世纪80年代初,Intel公司在MCS-48系列单片机的基础上,推出了MCS-51系列8位高档单片机。MCS-51系列单片机无论是片内RAM容量,I/O口功能,系统扩展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拓展内容】
电气自动化单片机论文
【摘要】
过去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单片机课程教学,由于课程的综合性太强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很多知识点难以接受,我们通过对本门课程项目式和模块化改革的结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降低初学者入门门槛,引导学生以兴趣为导向,极大的提高了学习者主动获取知识的意愿,明显提高了本课程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模块化教学;项目驱动;教学改革
“单片机技术”课程在本科院校里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必修课程,这门课程是以电子技术基础,编程语言,计算机理论等知识为基础的一门专业性和应用性很强的综合性课程。基于以上特点,对于初学者来说对单片机的理论知识的正确把握往往感觉比较吃力,给初学者造成学习困难。但是经过我们多年的教学经验,这类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用性的课程,以项目式教学更能推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模块化的教学设计更能降低初学者入门的门槛。两者相结合教学方法的采用对本门课程的教学效果提升明显.
1、单片机项目驱动教学法
以往的单片机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老师在课堂上按照教材,或者教学大纲按部就班的讲授理论原理和知识点;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学生学习为被动接受,由于知识点综合性比较强,理论太深奥使得学生往往学习兴趣不高,同时缺乏动手实践机会,教学效果一般不够理想。以项目驱动的教学法是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实践应用为根本目标,围绕具体的项目构建教学内容体系,通过师生共同参与完成一个具体的项目而展开的教学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项目完成的过程,在项目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按需学习,亲身实践,学生在项目的实践过程中,理解知识和掌握技能,学习成为一个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进单片机项目教学方式打破了原有的教学组织安排,以项目的开发步骤作为教学内容,将课程的内容分解为一个个小项目,从项目引入到项目解析再到任务分解然后到知识点讲解最后知识点应用,将原教学方案里单片机的知识点穿插到具体项目开发的过程中。这里面包含了软、硬平台搭建到项目展开再到项目完成的一系列教学活动,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按照这种方法我们将以往教学体系中的知识内容变化为若干个工程项目,然后围绕着这些工程项目任务的展开同时开展教学,让学生以具体工作目标的展开来进行教学环节的工作。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能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这整个过程中,学生能很好的把握课程的知识要求,在体验创新与探索的过程中,又培养了学生们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等。
2、模块化的单片机教学方法
任何复杂的系统都是由具有完整基本功能的功能模块电路组成,单片机应用系统也是如此,一般由cpu系统、中断系统、I/O口等。同时任何复杂的电路系统都可以分解为多个具备单一功能的模块电路,按照这个思路,学习单片机系统我们也可以从单片机的功能模块电路入手,我们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单片的一般原理的方法,机将单片机教学模块分成几个部分,这里面每个部分有自己的专用模块[3]。比如程序功能部分、硬件部分;在对硬件电路设计部分进行模块化设计,将单片机的各个功能模块以独立的原理图形式出现,我们把单片机个硬件按功能分为了键盘模块、数码管显示模块、传感器控制模块、模数转换模块、显示模块、通信模块等几大模块,如图1。各个模块通过面包板上预留的连接器与系统主板进行连接,然后用排线组合成所需要的系统。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收集遇到的各种硬件功能模块电路,弄清它们的工作原理、性能及特性、特定的功能及使用方法,把系统化整为零,建立起自己的硬件模块库。指导学生学会搜集、分析别人的设计案例、论文和相关书籍中的功能模块电路,不断地充实自己的功能模块电路库,日积月累,学生就会觉得自己的单片机系统设计能力越来越强。最后在进行模块分解时,各模块功能尽可能专一,联系尽可能简单,使模块独立性强,方便教学实用的模块。
3、总结
新兴本院校定位应用型教学型高校,以培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在此基础上的以项目驱动法教学和模块化教学为主线,以实际应用为培养为目标的“单片机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思路,按照这个方式能使学生在项目模块化的环节中一步一个台阶。此教学法脱离了枯燥无味的说教模式,使学生在具体的设计项目的工作环境里轻松自在的状态来投入到学习中,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学习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都有了明显提高,模块化学习过程中所积累的各种电路系统模块也促进构建成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实践、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的重要模块库,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成就感。法国文化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曾言: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本课程的教学改革正是朝着这个方向前进。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4 条[1]黄家升. 基于IAP的单片机软件远程升级[J]. 舰船电子对抗, 2007,(03) . [2]杨美仙. 单片机的发展及其应用[J].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7,(35) . [3]陈寿元. 单片机多机通信网络改进及数据通信容错技术[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02) . [4]栗欣,周东辉,孙晓苗,李立. 单片机程序远程升级的设计[J]. 微计算机信息, 2006,(32)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0 条[1]张志利,张晓峰,朱力. FPGA的单片机多机串行通信网络[J]. 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 2009,(03) . [2]姚晓光. 基于GPRS的单片机固件升级系统设计[J]. 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 2010,(06) . [3]李辉,宁祎,邓遵义. SPCE061A单片机程序存储器的扩展技术[J]. 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 2008,(04) . [4]向鹏,李绣峰,杜遥雪. 分布式全电动注塑机控制系统[J]. 机械与电子, 2007,(05) . [5]李俊,王金海. 基于TFTP协议的ARM软件远程更新系统[J]. 工矿自动化, 2010,(07) . [6]朱飞龙,杨鸣. 基于IAP功能单片机的远程更新系统设计[J]. 机电工程, 2010,(09) . [7]杨峰,张德跃. 一种使用双簇首的分簇路由协议的研究[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3) . [8]周茂霞. 基于Windows API函数编程的PC机与单片机多机通信的实现[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3) . [9]向鹏,李绣峰,杜遥雪. 全电动注射成型机控制系统设计[J]. 塑料, 2007,(02) . [10]张志利. 基于RS232协议的单片机多机通信网络研究[J]. 自动化技术与应用, 2009,(04)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6 条[1]杨秀栋. SOC的存储器IP嵌入技术研究[D]. 电子科技大学, 2008 . [2]曾永龙. 冶金除尘风机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研究[D]. 武汉科技大学, 2008 . [3]曹鹏. 基于M30626FJPGP芯片汽车音响系统设计[D]. 大连海事大学, 2008 . [4]程龙飞. 多参数综合可靠性加速试验环境测控系统的研究[D]. 浙江大学, 2010 . [5]任红文. 加速器高频自动频率调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兰州大学, 2010 . [6]季雪峰. 智能模拟信号采集卡的设计与实现[D]. 复旦大学, 2010 .
[1] 张毅刚.《新编MCS51单片机应用设计(第三版)》,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2] 何立民.《单片机应用技术选编》,北京:北京航空大学出版社,1998[3] 李华.《MCS-51系列单片机使用接口技术》,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3[4] 彭为.《单片机典型系统设计实例精讲》,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5] 潘永雄.《新编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6] 童诗白,华成英,《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7] 阎石主.《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8] 樊昌信,曹丽娜.《通信原理》,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9] 李瀚荪.《电路分析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毕 业 论 文(设 计)开 题 报 告[10]G.Edward Suh, Charles W.O’Donnell, Srinivas Devadas, Aegis:a single-chip secure processor, IEEE Design and Test of Computers.2008,24(6)570-580.[11] Mt. Prospect.MCS 51 Family of Microcontrollers Architectural Overview. September 1993
单片机原理参考文献:
1、 李广弟等 单片机基础 北京航空航天出版社, 2001.7
2、 楼然苗等 51 系列单片机设计实例 北京航空航天出版社, 2003.3
3、 唐俊翟等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 冶金工业出版社, 2003.9
4、刘瑞新等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教程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7
5、 吴国经等 单片机应用技术 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4.1
6、 李全利,迟荣强编著 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
7、 侯媛彬等,凌阳单片机原理及其毕业设计精选 2006年,科学出版社
8、 罗亚非,凌阳十六位单片机应用基础2003年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9、 北京北阳电子有限公司,061A凌阳单片机及其附带光盘2003年
10、 张毅刚等, MCS-51单片机应用设计,哈工大出版社,2004年第2版
11、 霍孟友等,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1
12、 霍孟友等,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学习概要及题解,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3
13、 许泳龙等,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1
14、 马忠梅等,单片机的C语言应用程序设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3修订版
15、薛均义 张彦斌 虞鹤松 樊波,凌阳十六位单片机原理及应用,2003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扩展资料:
单片机原理是指一种在线式实时控制计算机的原理方式。在线式就是现场控制,需要的是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较低的成本,这也是和离线式计算机(比如家用PC)的主要区别。
单片机就是一个微型电脑,它是靠程序工作的,并且可以修改。通过不同的程序实现不同的功能。
单片机的参考文献 单片机的参考文献1 参考文献 1、 谢自美,《电子线路设计、实验、测试 》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xx 2、 何书森、何华斌《实用数字电路原理与设计速成》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xx.6 3、 白驹衍, 《单片计算机及应用》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1999.2请继续阅读相关推荐: 毕业论文 应届生求职 毕业论文范文查看下载 查看的论文开题报告 查阅参考论文提纲 查阅更多的毕业论文致谢 相关毕业论文格式
肖洪兵. 跟我学用单片机. 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2.8 何立民. 单片机高级教程. 第1版.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1 赵晓安. MCS-51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3 李广第. 单片机基础. 第1版.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9 徐惠民、安德宁. 单片微型计算机原理接口与应用. 第1版. 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1996 何立民.从Cygnal 80C51F看8位单片机发展之路. 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2002年,第5期:P5~8 夏继强. 单片机实验与实践教程. 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1 陈志强 胡辉. 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实践指南. 自编教材 肖洪兵. 单片机应用技术. 自编教材 肖洪兵 高茂科. CAI课件 自主开发
陈国先,语音芯片与PIC单片机的应用接口[J].福建信息技术教育,2005。李海涛,关于如何提高单片机系统可靠性的探讨[J].宁夏机械,2005,(3).彭同明,杨少华,“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改革的分析[J].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
单片机的参考文献内容
参考文献是文章或著作等写作过程中参考过的文献,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单片机的参考文献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单片机又称单片微控制器,它不是完成某一个逻辑功能的芯片,而是把一个计算机系统集成到一个芯片上。
单片机的参考文献
[1]陈堂敏.刘焕平主编.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2]沈美明.温动蝉编著.IBM-PC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
[3]张仰森等编.微型计算机常用软硬件技术速查手册.北京:北京希望电脑公司,1994.
[4]江修汗等编.计算机控制原理与应用.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
发展历史
单片机(Microcontrollers)诞生于1971年,经历了SCM、MCU、SoC三大阶段,早期的SCM单片机都是8位或4位的。其中最成功的是INTEL的8051,此后在8051上发展出了MCS51系列MCU系统。基于这一系统的单片机系统直到现在还在广泛使用。随着工业控制领域要求的提高,开始出现了16位单片机,但因为性价比不理想并未得到很广泛的应用。90年代后随着消费电子产品大发展,单片机技术得到了巨大提高。随着INTEL i960系列特别是后来的ARM系列的广泛应用,32位单片机迅速取代16位单片机的高端地位,并且进入主流市场。
而传统的8位单片机的性能也得到了飞速提高,处理能力比起80年代提高了数百倍。高端的32位Soc单片机主频已经超过300MHz,性能直追90年代中期的专用处理器,而普通的型号出厂价格跌落至1美元,最高端的型号也只有10美元。
当代单片机系统已经不再只在裸机环境下开发和使用,大量专用的嵌入式操作系统被广泛应用在全系列的单片机上。而在作为掌上电脑和手机核心处理的高端单片机甚至可以直接使用专用的Windows和Linux操作系统。
主要阶段
早期阶段
SCM即单片微型计算机(Microcontrollers)阶段,主要是寻求最佳的单片形态嵌入式系统的最佳体系结构。“创新模式”获得成功,奠定了SCM与通用计算机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在开创嵌入式系统独立发展道路上,Intel公司功不可没。
中期发展
MCU即微控制器(Micro Controller Unit)阶段,主要的技术发展方向是:不断扩展满足嵌入式应用时,对象系统要求的各种外围电路与接口电路,突显其对象的智能化控制能力。它所涉及的领域都与对象系统相关,因此,发展MCU的重任不可避免地落在电气、电子技术厂家。从这一角度来看,Intel逐渐淡出MCU的发展也有其客观因素。在发展MCU方面,最著名的厂家当数Philips公司。
Philips公司以其在嵌入式应用方面的巨大优势,将MCS-51从单片微型计算机迅速发展到微控制器。因此,当我们回顾嵌入式系统发展道路时,不要忘记Intel和Philips的历史功绩。
当前趋势
SoC嵌入式系统(System on Chip)式的独立发展之路,向MCU阶段发展的重要因素,就是寻求应用系统在芯片上的最大化解决,因此,专用单片机的发展自然形成了SoC化趋势。随着微电子技术、IC设计、EDA工具的发展,基于SoC的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会有较大的发展。因此,对单片机的理解可以从单片微型计算机、单片微控制器延伸到单片应用系统。
早期发展
1971年intel公司研制出世界上第一个4位的微处理器;Intel公司的霍夫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块4位微处理器芯片Intel 4004,标志着第一代微处理器问世,微处理器和微机时代从此开始。因发明微处理器,霍夫被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列为“二战以来最有影响力的`7位科学家”之一。
1971年11月,Intel推出MCS-4微型计算机系统(包括4001 ROM芯片、4002 RAM芯片、4003移位寄存器芯片和4004微处理器)其中4004(下图)包含2300个晶体管,尺寸规格为3mm×4mm,计算性能远远超过当年的ENIAC,最初售价为200美元。
1972年4月,霍夫等人开发出第一个8位微处理器Intel 8008。由于8008采用的是P沟道MOS微处理器,因此仍属第一代微处理器。
1973年intel公司研制出8位的微处理器8080;1973年8月,霍夫等人研制出8位微处理器Intel 8080,以N沟道MOS电路取代了P沟道,第二代微处理器就此诞生。
主频2MHz的8080芯片运算速度比8008快10倍,可存取64KB存储器,使用了基于6微米技术的6000个晶体管,处理速度为0.64MIPS(Million Instructions Per Second )。
1975年4月,MITS发布第一个通用型Altair 8800,售价375美元,带有1KB存储器。这是世界上第一台微型计算机。
1976年intel公司研制出MCS-48系列8位的单片机,这也是单片机的问世。
Zilog公司于1976年开发的Z80微处理器,广泛用于微型计算机和工业自动控制设备。当时,Zilog、Motorola和Intel在微处理器领域三足鼎立。
20世纪80年代初,Intel公司在MCS-48系列单片机的基础上,推出了MCS-51系列8位高档单片机。MCS-51系列单片机无论是片内RAM容量,I/O口功能,系统扩展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拓展内容】
电气自动化单片机论文
【摘要】
过去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单片机课程教学,由于课程的综合性太强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很多知识点难以接受,我们通过对本门课程项目式和模块化改革的结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降低初学者入门门槛,引导学生以兴趣为导向,极大的提高了学习者主动获取知识的意愿,明显提高了本课程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模块化教学;项目驱动;教学改革
“单片机技术”课程在本科院校里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必修课程,这门课程是以电子技术基础,编程语言,计算机理论等知识为基础的一门专业性和应用性很强的综合性课程。基于以上特点,对于初学者来说对单片机的理论知识的正确把握往往感觉比较吃力,给初学者造成学习困难。但是经过我们多年的教学经验,这类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用性的课程,以项目式教学更能推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模块化的教学设计更能降低初学者入门的门槛。两者相结合教学方法的采用对本门课程的教学效果提升明显.
1、单片机项目驱动教学法
以往的单片机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老师在课堂上按照教材,或者教学大纲按部就班的讲授理论原理和知识点;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学生学习为被动接受,由于知识点综合性比较强,理论太深奥使得学生往往学习兴趣不高,同时缺乏动手实践机会,教学效果一般不够理想。以项目驱动的教学法是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实践应用为根本目标,围绕具体的项目构建教学内容体系,通过师生共同参与完成一个具体的项目而展开的教学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项目完成的过程,在项目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按需学习,亲身实践,学生在项目的实践过程中,理解知识和掌握技能,学习成为一个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进单片机项目教学方式打破了原有的教学组织安排,以项目的开发步骤作为教学内容,将课程的内容分解为一个个小项目,从项目引入到项目解析再到任务分解然后到知识点讲解最后知识点应用,将原教学方案里单片机的知识点穿插到具体项目开发的过程中。这里面包含了软、硬平台搭建到项目展开再到项目完成的一系列教学活动,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按照这种方法我们将以往教学体系中的知识内容变化为若干个工程项目,然后围绕着这些工程项目任务的展开同时开展教学,让学生以具体工作目标的展开来进行教学环节的工作。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能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这整个过程中,学生能很好的把握课程的知识要求,在体验创新与探索的过程中,又培养了学生们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等。
2、模块化的单片机教学方法
任何复杂的系统都是由具有完整基本功能的功能模块电路组成,单片机应用系统也是如此,一般由cpu系统、中断系统、I/O口等。同时任何复杂的电路系统都可以分解为多个具备单一功能的模块电路,按照这个思路,学习单片机系统我们也可以从单片机的功能模块电路入手,我们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单片的一般原理的方法,机将单片机教学模块分成几个部分,这里面每个部分有自己的专用模块[3]。比如程序功能部分、硬件部分;在对硬件电路设计部分进行模块化设计,将单片机的各个功能模块以独立的原理图形式出现,我们把单片机个硬件按功能分为了键盘模块、数码管显示模块、传感器控制模块、模数转换模块、显示模块、通信模块等几大模块,如图1。各个模块通过面包板上预留的连接器与系统主板进行连接,然后用排线组合成所需要的系统。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收集遇到的各种硬件功能模块电路,弄清它们的工作原理、性能及特性、特定的功能及使用方法,把系统化整为零,建立起自己的硬件模块库。指导学生学会搜集、分析别人的设计案例、论文和相关书籍中的功能模块电路,不断地充实自己的功能模块电路库,日积月累,学生就会觉得自己的单片机系统设计能力越来越强。最后在进行模块分解时,各模块功能尽可能专一,联系尽可能简单,使模块独立性强,方便教学实用的模块。
3、总结
新兴本院校定位应用型教学型高校,以培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在此基础上的以项目驱动法教学和模块化教学为主线,以实际应用为培养为目标的“单片机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思路,按照这个方式能使学生在项目模块化的环节中一步一个台阶。此教学法脱离了枯燥无味的说教模式,使学生在具体的设计项目的工作环境里轻松自在的状态来投入到学习中,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学习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都有了明显提高,模块化学习过程中所积累的各种电路系统模块也促进构建成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实践、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的重要模块库,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成就感。法国文化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曾言: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本课程的教学改革正是朝着这个方向前进。
楼上的,人家说要外文、
单片机的参考文献1[1]田闯,.直流电源屏电池单片机监测系统[J].西铁科技,2001,(1).[2]陈国先,.语音芯片与PIC单片机的应用接口[J].福建信息技术教育,2005,(2).[3]孙玉艳,.实现PC机与单片机的数据通信与控制[J].广东白云职业技术学院广州白云工商高级技工学校学报,2002,(4).[4]陈兴祥,.MC7705芯片对单片机的动态掉电保护[J].宁夏机械,2002,(3).[5]田志华,.电池供电单片机的低功耗设计[J].宁夏机械,2002,(4).[6]李学军,.如何用MCS-51单片机扩展串口进行通讯[J].宁夏机械,2003,(2).[7]李海涛,.关于如何提高单片机系统可靠性的探讨[J].宁夏机械,2005,(3).[8]高彦波,李岩,毕晓燕,.PC与单片机之间的远距离并行通讯卡[J].电站设备自动化,2001,(3).[9]李艳红,.单片机I/O口不宜用作直接驱动出口[J].电站设备自动化,2003,(2).[10]彭同明,杨少华,.“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改革的分析[J].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11]宋青松,张旭东,王立贤,眭众国,.MCS—96系列单片机与IBM-PC系列微机之间通讯的实现[J].电站设备自动化,2001,(1).[12]顾勇,*,.基于MC68HC908单片机的伸缩自动门控制系统[J].通信与广播电视,2003,(4).[13]桂绍勇,彭同明,何新洲,.基于MEGA103单片机的数控系统研制[J].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14]李占芳,黄嘉兴,.面向煤炭应用型人才的单片机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价值工程,2011,(7).[15]石明江,顾亚雄,张禾,.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1,(6).[16]翟永前,蒋芳芳,.基于MSP430单片机的智能数字电压表设计[J].化工自动化及仪表,2011,(3).[17]许超,吴新杰,张丹,.基于Proteus和Keil的单片机课程教学改革[J].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18]李林,.基于单片机的野外作业移动库房安防系统设计[J].工矿自动化,2011,(4).[19]李林,王心刚,.FPGA与单片机在RLC测量系统设计中的应用[J].化工自动化及仪表,2011,(3).[20]李玮华,杨秦建,.基于单片机的多轴运动数控系统跟随误差补偿器的设计[J].机床与液压,2011,(4).单片机的参考文献2[1]李广弟等,单片机基础北京航空航天出版社,2001.7[2]楼然苗等,51系列单片机设计实例北京航空航天出版社,2003.3[3]唐俊翟等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冶金工业出版社,2003.9[4]刘瑞新等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教程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7[5]吴国经等单片机应用技术*电力出版社,2004.1[6]李全利,迟荣强编著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7]侯媛彬等,凌阳单片机原理及其毕业设计精选2006年,科学出版社[8]罗亚非,凌阳十六位单片机应用基础2003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9]北京北阳电子有限公司,061A凌阳单片机及其附带光盘2003年[10]张毅刚等,MCS-51单片机应用设计,哈工大出版社,2004年第2版[11]霍孟友等,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1[12]霍孟友等,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学习概要及题解,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3[13]许泳龙等,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1[14]马忠梅等,单片机的C语言应用程序设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3修订版[15]薛均义张彦斌虞鹤松樊波,凌阳十六位单片机原理及应用,2003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单片机的参考文献3[1]王青云.基于单片机的温度测量系统[J]2010,(05).[2]彭立,张建洲,王少华.自适应温度控制系统的研制[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01).[3]JackShandle.即将来临的32位浪潮——ARM构架在32位微控制器领域的应用[J]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2004,(03).[4]刘侃,张永泰,刘洛琨.ARM程序设计优化策略与技术[J]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2004,(04).[5]何立民.从Cygnal80C51F看8位单片机发展之路.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M],2002年,第5期:P5~8[6]夏继强.单片机实验与实践教程.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1[7]徐惠民、安德宁.单片微型计算机原理接口与应用.第1版[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1996[8]张媛媛,何怡刚,徐雪松.基于C8051F020的温湿度控制箱设计[J]国外电子元器件,2004,(10).[9]江孝国,王婉丽,祁双喜.高精度PID温度控制器[J]电子与自动化,2000,(05).[10]于洋.高低温试验箱微机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J]工业仪表与自动化装置,2003,(02).[11]沈聿农.传感器及应用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12]范晶彦.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13]王俊峰,孟令启.现代传感器应用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14]金发庆.传感器技术与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15] Goldman JM, Petterson MT, Kopotic RJ, Barker SJ.Masimosignal extraction pulse oximetry[J].J Clin Monit Comput.2000;16(7):7 5-83.[16] D. Tulone. On the feasibility of global time estimation under isolation conditions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17]王春晖.环境试验箱中制冷系统的原理分析及优化概述[J]电子质量,2003,(12)[18]李建中.单片机原理及应用[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02)[19]周航慈.单片机应用程序设计技术[M].北京:北京航空航大大学出版社,2005.[20]何立民.单片机高级教程[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1.[21]夏继强.单片机实验与实践教程[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1.[22]徐惠民,安德宁.单片微型计算机原理接口与应用[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1996.[23]李广第.单片机基础[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9.[24]赵晓安.MCS-51单片机原理及应用[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25]杨清梅,孙建民.传感器与测试技术[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5.[26]范晶彦.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27]王俊峰,孟令启.现代传感器应用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28]宋文绪,杨帆.自动检测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单片机的参考文献3篇扩展阅读单片机的参考文献3篇(扩展1)——单片机课程报告3篇单片机课程报告1一、 实训目的和要求:(1) 熟练掌握keil c51集成开发环境的使用方法(2) 熟悉keil c51集成开发环境调试功能的使用和dp?51pro.net单片机仿真器、编程器、实验仪三合一综合开发*台的使用。(3) 利用单片机的p1口作io口,学会利用p1口作为输入和输出口。(4) 了解掌握单片机芯片的烧写方法与步骤。(5) 学会用单片机汇编语言编写程序,熟悉掌握常用指令的功能运用。(6) 掌握利用protel 99 se绘制电路原理图及pcb图。(7) 了解pcb板的制作腐蚀过程。二、实训器材:pc机(一台)pcb板(一块)520ω电阻(八只)10k电阻(一只)led发光二极管(八只)25v 10μf电容(一只)单片机ic座(一块)at89c51单片机芯片(一块)热转印机(一台)dp?51pro.net单片机仿真器、编程器、实验仪三合一综合开发*台(一台)三、实训步骤:(2)将流水灯程序编写完整并使用tkstudy ice调试运行。(4)打开电源,将编写好的程序运用tkstudy ice进行全速运行,看能否实现任务要求。(6)制板。首先利用protel 99 se画好原理图,根据原理图绘制pcb图,然后将绘制好的pcb布线图打印出来,经热转印机转印,将整个布线图印至pcb板上,最后将印有布线图的pcb板投入装有三氯化铁溶液的容器内进行腐蚀,待pcb板上布线图外的铜全部后,将其取出,清洗干净。(7)焊接。将所给元器件根据原理图一一焊至pcb板相应位置。(8)调试。先把at89c51芯片插入ic座,再将+5v电源加到制作好的功能板电源接口上,观察功能演示的整个过程(看能否实现任务功能)。(流水灯控制器原理图)四、流水灯控制器程序的主程序:org 0000hsjmp startorg 0030hstart: mov a,#0ffhmov r0,#1chmov r2,#12hclr cloop1: acall delaydjnz r0,loop,尽在。单片机课程报告2通过为期一周的单片机实训,是我们对这门课有了许多新的了解,弥补了在课堂上学习的不足。相信这对我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会有很大的帮助。我们一定要在最短的时间里对这些不足加以改正!首先,在这次试训中我被单片机强大的功能所震撼,以前在课堂上完全没有能理解可编程单片机的优越性。这次通过实体仿真软件等辅助软件的共同效果,是这次试训有了鲜明的活力。换是我们认识到这次试训不仅仅是一个软件的应用,更多的是使我们认识到学习到很多在课堂上无法得到的东西。特别是protues软件的功能是我们了解了当今开发系统的新方向,简直太不可思议啦!单片机作为一种最简单的软件,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了解一些单片机程序的简单录入是非常必要的。如:LED显示器、键盘和显示器的应用和原理。在被刺实训中我们每个人通过一个八位流水灯的制作,使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了单片机在现实生活中的'小小应用,既增强了我们的好奇心,又巩固了我们的理论知识。更让我们体会到了单片机手动的开始*台的完善与成熟。只要你有想法,单片机就有可能让他成为现实。这里我学习完protues软件后的第一感觉是,虽然这软件工作不稳定,但是会有相当不错的效果出来。这对我以后的工作一定会有帮助的。在这次试训中不仅只对单片机编程有了新的认识,还对整个单片机的开发*台都有了一厅的了解,这是一笔不错的收获。通过这几天的试训,使我的感触很深,真实“条条大路通罗马”,要达到目的,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方法。只要你的方法不错!五花八门都可以,而且是各有特色。走出来的结果都有各自的独到之处。在编程中“简”字贯穿于整个程序设计中,越简单越好,毕竟单片机留给用户的资源是有限的,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达到更好的效果,这些是我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应值得注意的地方。在试训中有苦有甜,当我们为一个很难攻破的程序找出路时,心情烦躁,感觉自己很不可理喻,当程序一点一点编好后,自己从心底感觉到一点小小的安慰,看着自己的成果。感觉很欣慰,有一丝丝的甜意,几天的实训使自己的思维逻辑也有了小小的进步。单片机实训报告一、实验目的和要求。二、实验仪器设备。三、实验设计及调试:(一)实验内容。(二)实验电路:画出与实验内容有关的简单实验电路。(三)实验设计及调试步骤:(1 )对实验内容和实验电路进行分析,理出完成实验的设计思路。(2)列出程序设计所需的特殊标志位、堆栈、内部ram、工作寄存器等资源的分配列表,分配列表时注意考虑资源在程序执行过程可能会出现冲突的问题。(3)画出程序设计流程图,包括主程序和各子程序流程图。(4)根据(2)、(3)的内容写出实验程序。(5)调试程序(可以使用模拟仿真器)。a、根据程序确定调试目的,即调试时所需观察的内容结果。b、根据各调试目的分别选择调试所需的方法,如单步、断点等命令,分别列出各调试方法中所需要关注记录的内容。c、调试程序,按各种调试方法记录相应的内容。d、分析调试记录的内容和结果,找出程序中可能出错的地方,然后修改程序,继续调试、记录、分析,直到调试成功。(四)实验调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解决的方法。单片机课程报告3这周我们进行了单片机实训,一周中我们通过七个项目 :P 口输入输出2:继电器控制3音频控制4:子程序设计5:字符碰头程序设计6:外部中断7:急救车与交通信号灯,练习编写了子程序、熟悉了人工会汇编方法、设计和调试方法。学习了P 口、IO端口、外部中断技术的基本的使用方法及输入输出端口控制方法。而且初步掌握了大型程序的调试方法。实训中首先对MCS-5 单片机开发试验系统键盘监控操作、使用及配套的仿真软件的应用进行了熟悉和了解。该实验仪提供了许多基本实验电路和实验插孔,对于基本的实验只需要少量连线就可以进行,减少了繁琐的实验连线过程,以减轻工作量,突出实验的内涵,达到培养实际动手能力,加强对实验电路的理解。通过本实验仪器进一步了解了单片机存储器的组织结构、单片机片内片外数据存储器读写方法、工作寄存器的应用、单片机对简单编程及调试方法进一步的掌握了调试软件的操作方法和编程环境。编写并调试完成一个实验项目总概括起来有五大步骤: 、立项目2、查找数据3、画流程图、4根据流程图进行编程5、编完后进行修改、调试、编译等。最终要达到会写、会做、会说,编写开始几个项目的程序还比较顺利,到了编写LED灯碰头程序、字符碰头程序、急救车与交通灯呈程序时遇到了好多困难,本来还以为编程会很简单的,等到实际操作起来才知道它的复杂性,没有想像中的那么得心应手,理解流程是有思维的前提.不过经过我们最后在全组人竭尽全力,老师的精心指导下,花费的时间与精力终于没有白费,效果渐渐地出现了.这是我们共同努力的结果,在享受我们成果之时,不得不感慨单片机的重要性与高难度性,所以为期一周的单片机课程设计没有浪费,我们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也让我们对单片机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虽然最后结果是出来了,可这与老师的精心指导是分不开的。这次实训虽然其中会有些错误和失败,但总的来说是受益匪浅,在运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就是最大的收获。专心做自己的事,是一种乐趣;互相交流,是大家一起进步的必要过程;上网查阅资料,是获得所需信息的有效途径。我想,这些练习和经验都将是我以后最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