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中科物理研究所sci论文奖励

发布时间:

中科物理研究所sci论文奖励

主要是看发表的sci论文实际情况,大多数时候是没有报酬的。尤其是向收取版面费的sci期刊投稿发表,还需要作者花钱。至于sci论文发表成功了,本单位是否有奖励,那要看本单位相关规定。

在双非大学一篇中科院一区的SCI论文可奖励3-5万元,而在985高校同样期刊的一篇论文也许只奖励1万元。部分冲刺“ESI 1%或1‰”学科的专业,对于论文还有额外30%的奖励提升,引用则是一次50元。

硕士生、博士生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老师的科研奖励不同,得看学校是否有相应政策。但是,研究生发放高水平的论文后,可以评选高一层级的学业奖学金。同时,可申报学校各类奖学金,比如985高校的校长拔尖奖学金博士生特等是9.6万元/年。

论文种类

专题型

这是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直接论述的形式发表见解,从正面提出某学科中某一学术问题的一种论文。

论辩型

这是针对他人在某学科中某一学术问题的见解,凭借充分的论据,着重揭露其不足或错误之处,通过论辩形式来发表见解的一种论文。

综述型

这是在归纳、总结前人或今人对某学科中某一学术问题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加以介绍或评论,从而发表自己见解的一种论文。

综合型

这是一种将综述型和论辩型两种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写成的一种论文。

厦门稀土研究所论文奖励

王大珩生于1915年2月,祖藉江苏省吴县。他的父亲王应伟是一位气象天文学家,早年留学日本,辛亥革命后回国,先后在北京观象台和青岛观象台工作,1964年去世。王大珩在北京和青岛读中学时,常去观象台跟随其父观测气象和天文,对使用科学仪器产生很大兴趣。他父亲感叹当时国内尚不能制造精密仪器,曾研制风力计成功。少年时代,这些科学的熏陶,对王大珩后来去国外研究应用光学与光学玻璃,回国后致力于中国的光学事业与仪器制造事业不无影响。 王大珩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8年考取留英公费生,赴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攻读应用光学,1941年转入雪菲尔大学,在世界著名玻璃学家W.E.S.特纳(Turner)教授指导下进行有关光学玻璃的研究。1942年受聘于伯明翰昌司(Chance)玻璃公司,专攻光学玻璃研究,直至1948年回国。王大珩在英国学习期间,发表了第一篇光学研究论文,论述了光学系统中各级球像差对最佳像点位置和质量的影响,创造性地提出,用优化理论导致以低级球差平衡残余高级球差并适当离焦的论点。该文所阐述的一些思想,至今仍是大孔径小像差光学系统(如显微镜物镜)设计中像差校正和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多次被国内外有关著作引用。日本学者对王大珩青年时代的这篇论文给予高度评价,并在某一专著中全文摘录。王大珩在英学习和工作期间,大部分时间从事玻璃研究,亦是一种机遇。当时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光学仪器在战争中的应用,受到交战各国的重视,光学玻璃的制造技术是保密的。王大珩所在的昌司玻璃公司,是世界上极少数也是最早从事光学玻璃生产的厂家之一,他在此所做出的许多研究结果都没有公开发表。他是英国最早研究稀土光学玻璃的两人之一,曾获得专利。他因多项研究成果,获英国科学仪器协会第一届青年仪器发展奖。这些成果后来应用到国内,至今仍被用于许多光学玻璃实验室和工厂的基本测量仪器。 1948年王大珩回国,先后经由上海、香港、朝鲜,到达解放不久的大连,参加创建大连大学并主持创建应用物理系,任系主任。在当时物质条件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依靠自制仪器解决了当年开课当年为全年级学生(600余人)开设大学普通物理实验课程,显示了他的创业能力。1951年,中国科学院邀聘王大珩去北京筹建仪器研制机构。1952年中国科学院仪器馆在长春成立。后来于1956年改名为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他被任命为馆长、所长。在他的领导下,该所逐步发展为我国应用光学研究及光学仪器制造的重要科研基地,为国家培养了大量光学科技骨干。1958年,长春光机所研制的高精光学仪器以“八大件”而闻名全国科技界。它们是:一秒精度大地测量经纬仪;一微米精度万能工具显微镜;大型石英摄谱仪;中型电子显微镜;中子晶体谱仪;地形测量用多臂航摄投影仪;光电测距仪;高温金相显微镜以及系列有色光学玻璃。 从60年代开始,王大珩和他领导的长春光机所转向以国防光学技术及工程研究为主攻方向。先后在红外微光夜视、核爆与靶场光测设备、高空与空间侦察摄影、空间光学测试等诸多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60年代初,国家提出研制大型精密光学跟踪电影经纬仪的任务。经过5年的不懈努力,由王大珩领导的攻关组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大型光测设备,开创了我国独立自主地从事光学工程研制和小批量生产的历史。从此,有关的新建研究机构除具备研究力量和设备外,还都具备相当强的工程技术和加工力量,如上海光机所,西安光机所,成都光电所,上海技术物理所以及安徽光机所。1980年5月,我国向南太平洋发射远程运载火箭。长春光机所研制的电影经纬仪和船体变形测量系统两项光学工程,出色地完成了火箭再入段的跟踪测量任务,独立解决了当今世界远洋航天测量的平稳跟踪、定位、标定、校正和抗干扰等技术难题。1979年,由于在我国国防光学科研中所作的贡献,王大珩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5年,“现代国防试验中的动态光学观测及测量技术”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王大珩是首席获奖者。在发展我国空间技术方面,1965年王大珩参加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的方案探讨。1967年前后,他在长春光机所组织的空间对地摄影技术组,移植到七机部(现航天总公司),成为该部对地摄影技术的骨干力量。1975年,王大珩主持编制了我国第一个遥感科学规划,推动了我国遥感工作的迅速发展。随后,王大珩领导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当时他兼任分院院长)在长春地区组织进行了一次综合性航空遥感试验。这次试验无论在理论上、方法上还是在应用研究上,都获得了有实际意义的成果,使长春成为我国以地理所和光机所为主干力量的遥感科研基地之一。 1983年,王大珩从长春转到北京中国科学院工作,兼任中国科学院空间中心主任,后任名誉主任。1986年他被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且在该组织中发挥重要作用。在中科院,王大珩组建立了强激光联合实验室,使我国成为拥有该类设备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1989年,他又与王淦昌等几位核专家向国家提出开展我国激光核聚变研究的建议且取得一批成果。1980年我国召开了第一次国际激光会议,王大珩任中方主席。他著文论述了我国激光技术的进展,并担任会议论文集的主编。这次会议导致国际学者开始注意中国激光科研的进展。1985年在《光学学报》上,1987年在厦门召开的我国第三次国际激光会议上,又相继做了“我国激光科技新进展”的报告。早在王大珩留英期间,曾随当时国际色度学权威之一W.D.莱特(Wright)教授学习色度学,并在色差阈值研究中充当观测者。回国后他一直关注我国色度学应用于国民经济中的诸问题。1973年广播事业局在长春和西安举办了彩色电视学习班,王大珩为此编写了《彩色电视中的色度学问题》一书,向全国几十个单位近百人讲授了色度学原理,指导设计了彩色电视摄像机中的分色光谱曲线和分色棱镜,解决了当时彩色电视中的彩色复现问题,为我国彩电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1989年,在他的积极倡导下,中国自然科学基金会批准了色度学方面的基础性应用课题,在国家技术监督局标准司的赞助下,成立了颜色标准委员会,由王大珩任主任委员。经过4年多的努力,终于制成了我国国家级的颜色标准样册。其间还为我国国旗制订了法定颜色标准。王大珩还是我国计量科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50年代,国家计量局初建,他被聘为技术顾问直至现在。当时他在长春仪器馆,指导开设了光度、温度、长度、电学等计量基准研究课题,多次代表国家计量局出国考察。后来成立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长春光机所前期计量研究工作,成为计量院有关工作的基础。特别在光度计量方面,一直得到他的关注和指导。1956年国家制订12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时,王大珩是发展国家计量科研项目的主要编写者。1977年,我国参加国际米制公约组织,王大珩作为中国代表,每年参加国际计量大会和计量委员会。在1979年的大会上,他当选为国际计量委员会委员,并连任三届,至1992年因年迈告退。1978年中国计量测试学会成立,他当选为副理事长,1983年当选为理事长,1989年被推举为名誉理事长。经王大珩倡议,计量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学物理系及电子科学系、成都测试研究院和航天总公司计量所等单位于1994年成立联合实验室。这是一种打破部门界线,集中力量从事高水平科研的举措,得到国际计量局局长T.J.奎恩(Quinn)博士的赞许。王大珩被推举为该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现工作正在开展中。 在光学仪器领域,建国初期,他和龚祖同先生共同建议在大学设光学仪器专业,1952年最早在浙江大学成立了光学仪器系。1958年,他又倡导创办了我国第一所光学专业高等院校—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他兼任院长,亲自制定专业系的设置。除光学仪器专业外,还分设了光学材料、技术物理、电工及电子技术及精密机械等专业系,从而在光学技术上形成了较完整的体系,他还亲自讲授普通物理、近代物理等基础课程。该校的创建,甚得当时国防科技领导的关注和支持,尤其是聂荣臻元帅,他亲自指示从其他学校调拨学生转系到该校学习。“文化大革命”后,该校划归军工部门,成为兵器部门主要高等院校之一,该校至今已培养毕业生万余人。1978年,王大珩受中国科学院委托筹办哈尔滨科学技术大学,兼任校长。王大珩在科研与教学工作中,十分重视培养青年科技人员,注重学术思想的启发和独立工作能力的锻炼。曾得到过他的指导和学术上受到过他教益的人,遍及全国,许多人成为当今光学界知名的学术带头人,有些已是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大珩是全国光学界公认的学术奠基人和组织领导者,1955年中国科学院组织学部时,他被选为第该一批学部委员(院士)之一。1956年国家制订科技12年发展规划,他是仪器仪表组的主笔。他曾任国家科委仪表和光学专家组组长,主持规划的制订和实施。他倡导成立中国光学学会并任第一、二、三届理事长;他创办《光学学报》,并任第一届主编,在创刊号上发表《我国光学科学技术的若干进展》的论文,文中回顾了建国卅年来我国光学科技发展的历史,提出了今后发展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其中关于加强光学和应用光学的基础研究,改革管理体制等观点,至令还有指导意义。王大珩历任中国科协副主席、北京市科协主席、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第三届理事长、中国照明学会名誉理事长。在国内召开的历次激光会议、国际遥感会议、国际高速摄影和光子学等会议上,他都曾担任主席。1991年他又当选为国际光学工程学会会士(Fellow)。1986年3月,王大珩和王淦昌、陈芳允、杨嘉墀三位科学家联名向国家最高领导提出关于发展我国战略性高技术的建议。建议很快就得到批准,发展成为“863计划”,对我国科技发展有深远的影响。1992年4月,王大珩和其他五位学部委员(院士)联名向中央建议成立中国工程院,与中国科学院处于同等学术地位。这一建议得到党中央和国务院批准,工程界因此甚受鼓舞,这对进一步调动工程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将有深远的影响。1994年6月中国工程院正式成立。王大珩被中国科学院推荐并当选为第一批工程院院士之一,任第一届主席团成员。1995年初,年届八旬的王大珩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第一届技术科学优秀奖。 新华网北京7月29日电“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光学科学家、教育家王大珩同志,因病于2011年7月2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王大珩同志病重期间和逝世后,中央有关领导同志以不同方式表示慰问和哀悼。王大珩1915年2月26日出生,祖籍江苏吴县。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7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至1951年任大连大学教授、应用物理系主任。1951年到中国科学院工作。1952年以来历任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所长、中科院长春分院院长、中科院技术科学部主任、中科院空间科学技术中心主任、解放军总装备部科学技术委员会顾问、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院长、哈尔滨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中国科协副主席、北京市科协主席、中国光学学会理事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理事长、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理事长、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理事长等职。王大珩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三、四、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卓禧仁,男,1931年2月出生于福建厦门。高分子化学家,现任武汉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83年获国家科技发明三等奖,1991年、1999年分别获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和三等奖。已发表论文240余篇。1986年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5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1999年当选为国际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学会会士。曹镛,男,1941年10月生。湖南长沙人。1998年至现在华南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分子光电材料及器件研究室主任。2001年12月当选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院士。曹镛教授在光电高分子材料及器件研究方面的学术成就得到国际学术界的广泛承认。共发表有关论文130余篇(其中有2篇是发表在NATURE(London)杂志),根据SCI的检索,被他人引用达2200余次;已获得专利13项,其中中国专利1项,美国专利12项,另有6项美国专利正在审查中。与其他同志共同分别于1988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1991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程钅容时,高分子物理化学家。1927年10月生,宜兴和桥镇人。在高分子的分子表征、溶液性质、体积排除色谱、交联高分子网络结构、高分子链的构象理论、高分子凝聚态等方面均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迄今已发表研究论文110余篇。参与研究的顺丁橡胶工业化生产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稀土催化聚合顺丁生胶的表征》和《高聚物的分子量测定》两项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他主持的《凝胶色谱的扩展和分离效应的统一理论》受到国际同行高度重视并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主要参与指导的“高分子长链支化结构研究”和《系列窄分布聚苯乙烯样品的研制》分别获中科院自然科学二等奖和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冯新德,又名心得,1915年10月12日出生于江苏省吴江县同里镇。胺存在下的烯类聚合与引发机理”获1986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医用嵌段聚醚氨酯抗凝血材料”获1990年天律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烯类自由基聚合引发体系研究”获1990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甲类)二等奖。在其近六十年的教学与科研生涯中,为我国高分子科学事业和培养造就一批高级人才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我国高分子化学的先驱和奠基者之一。何炳林中国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18年8月24日生于广东番禺。迄今,已培养出100多名硕士,50多名博士及博士后12名,获国家级、部委级及省市级教学及科研成果30多项,在国内外科技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600多篇。正在进行的研究课题有国家973重大项目子课题和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资助项目等。近年来主要成果和奖励:1999年“生物医学高分子”获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9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2000年“若干生物医学高分子的研究” 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2000年《高选择性吸附分离功能高分子材料》获科技部杜邦科技创新奖。林尚安,男,汉族,福建省永定县人,1924年生,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博士生导师,在国内外高分子学术界享有盛誉。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具有高水平的论文150多篇;先后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1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4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奖1项,国家发明专利7项。在教学成果方面,先后荣获“全国高校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国家教委、人事部、全国总工会联合授予的“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并获“全国优秀教师奖章”,广东省委和省人民政府授予的“优秀园丁奖”、“南粤杰出教师奖”和“广东省职工先进工作者”称号以及中山大学授予“特别贡献奖”。黄葆同,著名高分子化学家,1921年5月生于上海市。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为我国高分子科学培养了19名硕士生,20名博士生(含博士后3名)。在国内外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稀土催聚顺丁橡胶的表征》获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85年在纽约的“高分子科学十年展望”国际会议上,应邀作了题为“稀土催聚体系的最近成就与展望”的学术报告。他领导的镍顺丁表征工作研究组,为获得1986年国家首届科技进步特等奖的“顺丁橡胶工业生产新技术”项目的 7个协作单位之一。钱人元 男,化学家。江苏常熟人。1939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沈家骢浙江绍兴市人。高分子化学家。已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合著专著2部。1992年经评选增补为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学部委员。王葆仁,江苏省扬州市人,中国高分子合成和有机合成化学家。 发表研究论文约70篇。晚年虽体弱多病,仍奋力著作,完成了逾二百万字的有机合成一书,被认为是有机化学方面的重要参考著作,受到学术界的重视。王佛松,1933年5月23日出生,广东 兴宁人。高分子化学家。1988年至1994年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1984年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科技专家”称号。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两次及三等奖1次,发表论文200多篇,合编专著1部,译著1部。徐端夫,男,1934年生于浙江杭州。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发明奖,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和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和中国石化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徐僖,高分子化学、高分子材料科学专家。发表研究论文200余篇,出版著作、译著4本,申请专利20余项。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等20余项国家、部委、省级奖励,以及高分子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高分子化学育才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曾被授予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和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称号,是我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杨玉良,男,汉族,1952年11月生于浙江省海盐市。200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9年被聘为国家“973”项目-通用高分子材料高性能化的基础研究的首席科学家。200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5年被再次聘为国家“973”项目——聚烯烃的结构与高性能化的基础研究的首席科学家。于同隐,江苏无锡人。高分子化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化学杂志》副主编,合著有《高分子粘弹性》,发表论文60余篇。周其凤,男,1947年10月生,北大教授,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主任,研究所所长。16年来,周其凤发表论文160篇,据SCI统计,其论文被引用486次。他曾获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基础研究王葆仁奖,霍英东教育基金会优秀青年教师基金,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励。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无机的行吗?我们学院就3个院士,2个搞无机,一个搞高分子。

研究院论文奖励

学位论文是衡量高等学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依据之一,是教育主管部门进行学科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为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促进我校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的产出,营造更加浓郁的学术氛围,特制定本办法。下面,我为大家提供北京邮电大学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资助与奖励办法,全文如下:

第一条 学校设立优秀博士创新基金,在指导教师给予的科研条件基础上,支持学生在学位论文工作期间开展高水平科研工作。优秀博士创新基金根据学生成果情况,实施滚动支持。

第二条 对有潜力冲击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博士毕业生,优先考虑留校任教。

第三条 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且留校任教的博士毕业生,国家给予50万元科研经费资助。

第四条 获得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或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且留校任教的博士毕业生,给予20万元的科研经费资助。

第五条 获得校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毕业生,给予5000元现金奖励。获得校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的毕业生,给予2000元现金奖励。

第六条 对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指导教师在年度考核和职称晋级方面给予激励:指导学生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指导教师,如现为副高级职称,可作为充分条件直接申请正高级职称;如现为二级以下的教授职称,下一聘期岗位级别可提升一级;且在获奖当年的教师年度考核中 绩效 奖励权重为1,等同于国家级科技一等奖。指导学生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和北京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指导教师,可直接聘为岗位教授。教师年度考核中 绩效 奖励权重为0.3,等同于省部级一等奖。

第七条 给予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指导教师招生自主权和招生名额奖励:北京市(含)以上级别的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指导教师,享有当年名下全部博士招生名额的 自主招生 权;校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指导教师,享有当年一个博士招生名额的 自主招生 权。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指导教师,可从次年招生开始,每年增加一个博士招生名额,连续增加三年;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或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的指导教师,可从次年招生开始,每年增加一个博士招生名额,连续增加两年;校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指导教师,可获得一个博士招生名额的奖励。(同一篇学位论文获得招生奖励名额不重复计算,以最高标准执行)。

第八条 对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指导教师给予科研经费资助: 指导学生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指导教师,给予100万元科研经费资助。指导学生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的指导教师,给予60万元科研经费资助(如该篇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过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则在北京市给予指导教师的50万元科研经费基础上补足差额)。指导学生获得校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指导教师,奖励15000元研究生业务指导费。

第九条 获得校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的指导教师,在下一年度招生中给予一个硕士研究生奖励名额,并奖励6000元研究生业务指导费。

第十条 本办法经2013年7月5日校务会讨论通过,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第十一条 未尽事宜由研究生院负责解释。

原文地址:

校级优秀毕业论文奖金有1000。优秀毕业论文奖是奖励给在毕业论文或者毕业设计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评选的过程主要是论文答辩,论文答辩时,要讲解自己论文的创新点,设立的合理性,写作的逻辑性。最后根据情况评委给出分数。一般一个学院只有一个名额,得到的几率是很小的。

研究所论文发奖

有的大学会对获得优秀硕士论文的毕业生颁发荣誉证书,把论文推荐到中国知网发表;但是更多的大学对于优秀硕士论文是没有奖励的。

一、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有关发表sci论文的奖励暂行条例20011、对发表在Nature和Science上的文章,奖励作者个人150000元人民币。2、对发表在影响因子2以上的SCI文章(影响因子以当年中科院评估中心统计为准,下同),奖励作者10000元人民币课题经费(对于所外人员在我所没有课题经费的,只追加个人奖金,下同),另追加个人奖金10000元人民币。对在中科院评估中心SCI入围刊物上发表的文章也依此办理。3、对发表在影响因子大于1小于2的SCI文章,奖励作者6000元人民币课题经费,另追加个人奖金6000元人民币。4、对发表在影响因子小于1的SCI文章,奖励作者3000元人民币课题经费,另追加个人奖金3000元人民币。5、对发表在国外正式出版物上的非SCI文章(如出版社出版的会议论文文集和书中的文章),只奖励作者人民币2000元。6、对发表在SCI Extension上的文章,只奖励作者人民币1000元。二、福建师范大学不论级别和影响因子,每篇SCI奖励5000,EI奖励3000元。三 、哈尔滨工业大学对SCI论文的奖励:按照一级学科分类,将高水平的SCI期刊(主要是国外著名英文期刊)的影响因子界限、影响因子界限以上的部分著名期刊名称及该期刊的影响因子列出,供广大师生投稿时参考。1、在Nature、Science 上发表论文,予以特别奖励10万元现金。2、对发表各一级学科中影响因子界限以上的期刊论文,每篇奖励1.5万元,其中0.5万元现金,1.0万元科研经费;3、对发表各一级学科中影响因子界限以下的期刊论文,每篇奖励0.3万元,其中0.1万元现金,0.2万元科研经费。4、对自论文发表之日起,三年内被他人引用(不包括自引)达10次或10次以上的SCI论文,每篇奖励1.5万元,其中0.5万元现金,1.0万元科研经费。此项奖励针对自2001年1月1日起以后发表的论文而言。科技处受理时间为每年10月1日至11月30日。5、设置单篇影响因子最高奖、影响因子累加最高奖、论文篇数最高奖,再分别奖励1万元、0.5万元、0.5万元现金。四、黑龙江大学学校规定:对于SCI论文以我校为第一单位、主要作者(第一名)目前仍在我校工作,按其文章的IF确定。奖励金额按1000乘以影响因子的平方,在扣除所得税。发一篇3.0左右的文章能得7000元左右吧。若是发出Science,Nature,奖励10万。如果影响因子小于1.0,如国内的杂志,则按每篇500元奖励。五、中科院兰化所奖励额度:影响因子×500RMB六、中国科学院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1、对于SCI论文,每篇按照影响因子奖励,一般在1000-5000元。2、EI论文每篇奖励1000元。通过上述小编给大家分享的几个高校及研究所对于学生和员工在sci期刊上发表论文的奖励政策,可以看到各在单位和高校是比较重视员工和学生在sci期刊上发表论文的。由此也可以看到在sci期刊发表论文的含金量是非常高的。不过,含金量高也就意味着投稿难度大。关于“发表sci论文有什么奖励”就介绍到这里了,有想在sci期刊发表论文的作者,可以咨询期刊天空在线编辑,给您提供专业论文发表服务。关于我们1、期刊天空网具有20年学术咨询服务经验。2、正规期刊。国内、国际期刊齐全。3、服务从论文质量到选择期刊。我们多用心 作者少操心阅读原文

这个根据学校的不同,规定也不同。

例如河北工业大学优秀博士、硕士论文的奖励为:

1、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者奖励现金40万元,奖励导师及指导小组现金40万元,奖励所在学院博士点建设经费20万元;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者奖励现金20万元,奖励导师及指导小组现金20万元,奖励所在学院博士点建设经费10万元。

2、获得“省级优秀博士论文”者奖励现金2万元,奖励导师及指导小组现金2万元,奖励所在学院博士点建设经费1万元。

3、获得校级优秀博士论文者奖励现金5000元,奖励导师及指导小组现金5000元。

4、获得“省级优秀硕士论文”者奖励现金5000元,奖励导师及指导小组现金5000元。

5、 获得“校级优秀硕士论文”者奖励现金2000元,奖励导师及指导小组现金2000元。

扩展资料:

评选方法及程序

1、培养单位推荐。各培养单位召开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会议根据优秀硕士论文分配名额(附件2),投票产生校级优秀论文推荐名单,并且按照优秀程度进行排序。

2、培养单位公示。各培养单位将初选结果予以公示,接受广大师生的监督,3天公示期满无异议后,确定各培养单位的校级优秀论文候选名单并报研究生院。

3、学校审议。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对候选校级优秀论文进行审议,如果没有异议则同意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结果,如果委员对部分论文存在异议,则投票表决,获同意票三分之二以上者具备校级优秀论文资格。

4、学校公布。研究生院将拟获得校级优秀论文名单进行公示,3天公示期满无异议,由学校发文公布。

5、确定省优参评名单。根据各培养单位上报的排序名单和分配名额,在已经获得校级优秀的论文中,产生各培养单位省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参评名单。

6、报送材料。研究生院将根据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结果,向湖北省教育厅报送省级优秀学位论文参评材料。

中国科技奖励杂志社

职务:齐齐哈尔市盲人按摩协会副会长齐齐哈尔市盲人协会副主席齐齐哈尔龙沙区盲人协会主席齐齐哈尔市刘利利盲人医疗按摩诊所所长齐哈尔市刘利利按摩职能技术学校校长职称: 正教授 主任按摩医师学术地位 : 中国盲人按摩学会医院工作管理委员会理事会 理事 中国疑难病研究协会 专家技术委员 中华中医药推拿、按摩学会 会员 中国盲人按摩学会 会员 黑龙江省盲人按摩学会 会员 齐齐哈尔市残疾人联合会盲人医疗按摩职称技能评委会 评委 齐齐哈尔市祖国传统医学手法研究会 会员 技术专长 :刘利利教授1994年在北京世纪坛医院(原铁道部北京铁路总医院)中医骨伤科进修,拜师于“葛氏捏筋拍打正骨按摩疗法”嫡传弟子全国推拿按摩专家薛长青教授门下学习“葛氏捏筋拍打正骨按摩疗法”。同时受到“葛氏捏筋拍打正骨按摩疗法”创始人老一辈骨科专家葛长海教授亲自指导。2004年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北京按摩医院(原北京市按摩医院)进修,拜师于时任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北京按摩医院副院长、中国盲人按摩学会理事、国家职能技术鉴定委员会、著名儿科推拿专家洪学滨教授。学习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等疑难病症,成为洪教授最得意的唯一盲人嫡传弟子。他刻苦钻读了中医正骨专家李墨林编写的《按摩疗法》,著名颈椎病专家潘之清教授编写的《颈椎病》、《实用脊柱病学》。“新医正骨疗法”创始人冯天有教授编写的《新医正骨讲义》、《中西医结合治疗软组织损伤的临床研究》等名老中医推拿专家的著作。博采各种流派按摩手法之长,研究出了一套独特的治疗手法。主要应用于颈、腰椎病、关节疼痛等骨科病症运用到临床中,同时还可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各种疾病的治疗与预防。多年来为广大患者、外国友人、政府政要等治疗、保健,取得满意疗效,在海内外享有良好声誉。学术论文 :先后在《中华临床医学杂志》、《按摩与康复医学》、《中国健康月刊》、《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0余篇;近年来在各种媒体发表科普文章20篇。2004年9月应邀参加了在广西桂林召开的首届中、日、美推拿按摩精英手法演示会,获精英奖;2005年5月11日参加了在西安召开的“首届中西部脊柱手法学术研讨会”,会上发表的论文《按摩经穴治疗中老年性颈椎病180例临床观察》获优秀论文奖;2005年5月21日应中华中医药学会邀请参加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全国第二届疑病防治经验研讨会”,会上发表的论文《整脊推拿经穴防治男女性功能障碍》获三等奖;2005年12月应邀参加在海南召开的首届“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高层论谈会”,会上发表的论文《中医综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后遗症》获一等奖;2006年4月应邀参加了北京第三届疑难病症特色疗法专题研讨会,发表的论文《中医理筋结合高科技复位仪治顽固性腰椎间盘症》获得论文交流奖和“医德双馨”奖杯。2007年5月应中国科技奖励杂志社的邀请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首届“中华特色诊疗高峰论坛暨杰出人物”表彰大会,其发表的论文《运用推拿点穴正脊治疗眩晕型颈椎病》一文获二等奖。

您好,经济学相关的顶级期刊一般都是外文的文献。你其实如果在比较好的大学的话,一般是会有对应翻译过来的文献,你可以去看。

世界学术期刊学术影响力指数(WAJCI)Q1区中国科技期刊刊名WAJCI指数学科内WAJCI世界排名综合性科学技术NATIONAL SCIENCEREVIEW*22.1838/148SCIENCE BULLETIN*10.26212/148科学通报3.09631/148中国科学院院刊2.58735/148数学SCIENCE CHINAMATHEMATICS*1.72471/313应用数学APPLIEDMATHEMATICSAND MECHANICS(ENGLISH EDITION)*1.77557/252应用物理学NANO RESEARCH*3.41317/148NANO-MICROLETTERS*2.51827/148光学LIGHT: SCIENCE &APPLICATIONS*5.4837/104物理化学NANO RESEARCH*2.54536/145应用化学CHINESE JOURNALOF CATALYSIS*1.80113/71JOURNAL OFENERGY CHEMISTRY*1.71617/71地球科学综合GEOSCIENCEFRONTIERS*1.85548/192地质学岩石学报*4.4298/91ACTA GEOLOGICASINICA(ENGLISH EDITION)*3.51314/91地质学报3.38216/91地质论评3.26817/91自然地理学地理学报3.5207/87地理研究2.68612/87地理科学进展2.08920/87地理科学2.02021/87生物学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1.79023/92细胞与组织工程BONE RESEARCH*2.1324/24细胞生物学CELL RESEARCH*4.05818/191遗传学与遗传性GENOMICS,PROTEOMICS& BIOINFORMATICS*1.78937/172古生物学JOURNAL OFPALAEOGEOGRAPHY*2.2017/55植物学MOLECULAR PLANT*6.39211/230JOURNAL OFINTEGRATIVEPLANT BIOLOGY*2.66144/230JOURNAL OFSYSTEMATICSAND EVOLUTION*2.43148/230动物学CURRENT ZOOLOGY*2.07735/172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MOLECULAR PLANT*3.11022/293医药卫生综合CHINESE MEDICALJOURNAL*2.14338/179结合与补充医学中国中药杂志2.79211/58CHINESE JOURNALOF NATURALMEDICINES*2.78412/58中草药2.66013/58免疫学CELLULAR &MOLECULARIMMUNOLOGY*2.08531/156男科学ASIAN JOURNAL OFANDROLOGY*3.3381/7放射学、核医学与医学成像SIGNALTRANSDUCTIONAND TARGETEDTHERAPY1.69732/129药学与药理学

第七届理事会 姓名 性别 工作单位 职称 职务 李德毅 男 总参第六十一研究所 研究员 理事长 杨放春 男 北京邮电大学 教授 常务副理事长 谭铁牛 男 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 研究员 副理事长 黄河燕 女 北京理工大学 教授 副理事长 焦李成 男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教授 副理事长 马少平 男 清华大学 教授 副理事长 王国胤 男 重庆邮电大学 教授 副理事长 刘 宏 男 北京大学 教授 副理事长 蒋昌俊 男 东华大学 教授 副理事长 任福继 男 日本德岛大学 教授 海外副理事长 杨强 男 香港科技大学 教授 海外副理事长 王卫宁 女 北京邮电大学 研究员 秘书长 马华东 男 北京邮电大学 教授 副秘书长 何清 男 中科院计算所 研究员 副秘书长 余凯 男 百度深度研究院 教授 副秘书长 余有成 男 《中国科技奖励》杂志社 副秘书长 张新钰 男 清华大学 高工 副秘书长 董晶 女 中科院自动化所 副研究员 副秘书长 张跃 男 北京语言智能研究院 研究员 副秘书长 刘江男CSDN程序员杂志副秘书长岳东男南京邮电大学教授副秘书长洪林 女 北京理工大学 副秘书长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