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是想法,创新来自前所未闻所以那就是发现
作文题写作文。日记要天天记,日记,日记,天天记。
当我们在判断某人提出的一个观点时,我们的思维更倾向于“我是否赞同这个观点”而非“此观点是否符合逻辑”。比如以下这段推断,它是否遵循严谨的逻辑呢? 所有的狗都是动物, 德国牧羊犬是动物, 因此,德国牧羊犬是狗。 很显然,这段话的逻辑是错误的。依照这段话的思路,我们可以得到“猫是狗”这样的谬误。透过阅读美国作家摩尔和帕克共同著作的《批判性思维》,我才发现这段话错误的原因属于:信念偏差。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很多抉择,如投票给谁、是否买房、数学证明是否可靠、买什么牙膏、养哪种狗等,不同的问题需要考虑不同的因素。但无论考虑什么,我们都希望能够避免做出或接受不好的论证。我们还希望排除无关因素的干扰,希望不任情感主宰自己的思想,希望不做出谬误和偏见的牺牲品,不听信于不称职的权威者或者一知半解的臆断。而《批判性思维》刚好能够帮助我们解决这些问题。 (一)什么是批判性思维 什么是批判性思维?显然,它不是盲目的行动或反应。教育者普遍认为,批判性思维不是任凭各种诱惑的摆布,不是轻易受情感、贪欲、无关考虑、愚蠢偏见等的干扰;批判性思维的目标是在于做出明智的决定、得出正确的结论。 它既是对思维展开的思维,我们进行批判思维是为了考量我们自己或他人的思维是否符合逻辑、是否符合好的标准。 而在我们实际的判断中,有很多心理因素影响着我们的信念,它包括信念偏差、可得性启发、错误共识效应、从众效应、消极偏见、损失规避、圈内偏见、基本归因错误、服从权威、过度自信效应、高于平均水平的错觉。这些认知偏差影响着我们的判断与抉择,如果我们透过训练批判性思维,了解这些原理,将会帮助我们减少不必要的错误抉择。 (二)演绎论证与非演绎论证 我们有两种论证方法:演绎论证和非演绎论证。演绎推理指如果前提为真,则结论为真。非演绎推理指前提不证明结论,前提为结论提供支持。演绎论证包含范畴逻辑和真值函数逻辑。这些知识让我们的思维更加精确、缜密。 生活中最常用的三段论形式:所有的A都是B,所有的B都是C,所有的A都是C.它可以运用的数学教学中,如ABC是等边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那么ABC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而非演绎推理不是用于证明或者证实结论而用来支持结论,因此依据前提在任何程度上提高了结论的可靠性,非演绎论证被描述为相对强或者弱。因此,要提高演绎和分析的学问只有通过持久耐心的学习,而且生命有涯学无止境。 论文通常有4部分组成:陈述论题、表明对论题所持立场、提供支持立场的论证、对支持相反者的论证展开反驳。 在写作时,我们可以坚持以下准则: 1、集中讨论与对手就论题产生的分歧,要坦率承认。 2、在反驳对手的观点时不能出言不逊。不能说对手的论证是荒谬、可笑的。 3、对于对手做出的好论证要坦率承认。 4、在受限制的时间和条件下,把注意力集中于最主要环节。 5、先陈述有力论证。 (四)如何判断新闻媒体的可信性 斯蒂芬李柯克说:“广告是尽力抑制人类智力以便从中牟利的科学。” 因此,我们就审查性而言,可以从两个方面质疑:质疑断言本身、质疑断言的来源。从而,避免做出错误的选择而购买不需要的东西或者上当。 总之,透过阅读《批判性思维》,你不会简单地接受你所看到的所有论点和结论,而是对这些争论和结论保持着疑问的态度。它的怀疑会促使你去寻找这个结论的依据。因此你是一个主动的学习者, 提问题,思考接收的信息,而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让抉择更合理、说服更高效!
近年来,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 )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批判性思维被看作是学习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成分,可与问题解决并列为思维的两大基本技能,人们还把批判性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共同纳入未来社会的公民必须具有的五大技能之列,(另三项技能是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习能力以及全球意识)。[1]因此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水平也成了学校教育的关键目标之一。同时,批判性思维也被认为是21世纪教育的基础之一。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明确指出:教育应该使每个人,尤其借助于青年所受的教育,能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及能力。1983年,美国科学基金会在《为了21世纪的美国教育》的报告中,也把批判性思维当作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2]我国的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尤其提倡“创新”能力的培养,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前提与基础,数学教学中问题解决的过程又正是训练演批判性思维的有效途径,因此,做名一名数学教师,有必要深入理解批判性思维的内涵,在教学中注意从各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一、批判性思维的内涵 关于批判性思维的内涵,至今还没有绝对统一的解释。但一般认为批判性思维是一种高级思维技能,是一种反省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部分。笔者认为 批判性思维是一个主体创造性地运用对话和反思的方法以解决自己应该信什么的问题的过程。它全面地包含了主体的创见、批判性的思考和问题的解决三个方面的内容。批判性思维的教学必须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主体的批判意识,这是主体创见的根本体现和灵魂所在。二是批判性人格,主要表现为独立思考、敢于质疑、追求客观的精神品质。三是批判性思维或问题解决的技巧。[3]可见批判性思维是在一般思维基础上创新思维。但我们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批判性思维并不等同于智力。批判性思维虽然以人的智力为前提,但并不等同智力。一个智力有缺陷的人固然无法进行批判性思维,但一个智力高的人也未必擅长批判性思维。实际上,不仅批判性思维不能直接等同智力,就是人的所有思维也都不能直接等同于智力。德波诺提出,智力与思维的关系好比汽车与司机之间的关系。引擎决定了汽车的先天能力,但汽车的性能无论如何也无法保证司机的驾车技术就一定高明。汽车的性能相当于一个人的智力,司机的驾车技能则相当于思维。经常有这种情况 , 车子越差劲司机的驾车技术倒是越高明。驾车的技术是可以学习、练习和提高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可以经常看到,有些人智力平平,但说话做事则表现出不凡的见识来。其次,信息不能替代思维,思维同样也不能替代信息。信息是思维的材料,思维是为了获得更多的信息。因此我们不能说一个学生掌握的知识越多,他的批判性思维就越好。最后,批判性思维不等同于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其他任何思维一样,也必须符合逻辑,这就是说,批判性思维首先是一种逻辑思维,它也需要进行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但是,批判性思维高出逻辑思维之处在于,批判性思维更关注思维的真实性、精确性、意义和价值, 更强调思维的见识性和思维性。也许,逻辑思维的结果是符合逻辑的,但是未必是有意义的。[4]常有这样的情况,一个数学老师对学讲了一通他的证明和理论,尽管他的概念很周密,推理也很严密,但并没有引起学生的兴趣,这是因为,学生觉得他的理论没有什么思想性和新的见识。因而不能引起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所以作为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仅仅是数学知识传授,智力的培养和一般思维的锻炼,更重要的是要能过课堂教学和适当练习来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意识、人格和技能。 二、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批判性品质的几点建议 在数学教学中,常存在着这样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教师注重原理和概念的推断和传授,要求学生记住相关的公式、原理、定理或推论,而较少去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公式、原理、定理或推论是怎么来的,久而久之,学生就不再有意识地去思考它们的由来,也在无形中逐渐失去了怀疑和反思的意识。别一种情况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解题的过程,引导学生注意解题的思路,老师的讲解几乎都是非常有逻辑性的,一步一步的推导都十分严密。学生所要做的工作就是顺着老师的思路走,最终理清老师的逻辑,于是,觉得老师讲得有道理,从而理解了老师所教的知识。但时间长了,学生就形成了一种和教师一样的思维模式,成了“直达思维”和“固定思维”,相反的“旁通思维”和“发散思维”却没有了。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运用各种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1.鼓励学生提问,引导学生有条件的质疑和发现问题 首先应引导学生质疑,激发和保护学生的质疑精神。当然这里所说的质疑不是怀疑一切,是批判性地接受课本上的或老师讲的知识内容和思想方法。要引导学生对不会的问题敢于提问,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超出高考范围,用高考不考来搪塞的做法是不对的。提出的问题有时很容易,有时又很难,无论哪种情况,老师都应鼓励。至于很难的问题,一方面,老师不能解决也很正常,应正确对待;另一方面,老师也应结合这个问题去学习相关知识,我想这应该是所谓的教学相长吧。其次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书本上的知识,尤其是一些解题的思路和答案,鼓励学生要自我解答,从而自己发现问题,进而自己有意识地解决问题,慢慢养成自我怀疑的习惯。 2.培养学生良好的反思习惯和批判心理 教师可经常要求学生对解及其解法的合理性给予解释;要求学生给出尽可能多的解法,对这些解法进行总结与推广,对方法的优缺点进行比较;思考条件与结论的内在联系等。[5]同时对容易出错的问题进行归类比较,让学生进行反思解决,自己总结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对于一些学生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应进行班级或小组讨论,让同学生们自己在思考的批判中获得一个问题的多个不同解法。 3.故意安排一些错题或条件不充分的题,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技能教师在讲课时可以故意示错,或有意留下漏洞让学生去发现,或适当布置一些改错题。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有意识地注意是不是教师有错误存在,会主动去探索,去发现,去解决,从而达到训练学生批判性思维技能的目的。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也要注意不同学生的不同差异,对于不同能力的学生进行不同的对待,可以采取不同的作业形式和作业难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各自的基础上和各自的优势上发挥最大的作用,以激励他们去不断的思考和进取,在各自的水平上逐步练习思维技能。 4.注意营造批判性思维的学习氛围和情境为了培养批判性创造性思维,教师必须建立一个鼓励冒险、增强自信、气氛宽松的学习环境。为了营造一个鼓励冒险的学习环境,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几个信念: 发现错误有利于学习;不要要求学生一开始就什么都能理解,注意循序渐进; 重视学习、提高学习质量并持之以恒是非常重要的;好学生也需得到老师的帮助和反馈;不懈的努力、有效的策略是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每个人都能成功。要数学教师树立了以上的几个观念,就会真正地转变自己的角色,不仅仅把自己当作是一个教育者,更是学生的朋友、指导者和示范者,在对学生说话的时候,就不会总是用食指,而会乐于用拇指,不会总是说“你们”应当如何,而乐于说“我们”应当如何,你就会真正的与学生打成一片,成为学生的知心人,就能营造一种敢于说话,敢于批判和敢于反思的学习氛围。 5.教师也应当注意自身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可能会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因此,数学教师自身也就注意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了解批判性思维的相关内涵和表现,掌握进行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科学方法,同时在教学和工作过程中时时注意进行反思和质疑,一方面可以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从而更好地从事教学;另一方面又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学生,为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养成起到良好的榜样作用。
在美国,critical thinking是一个非常重要、出现频率很高的词,在学校里经常听到老师、学生们这么强调,可能已经到了陈词滥调的地步。我手头一本高中世界史教科书上,每章后面的练习的题目样式,第一是名词解释,然后是名词辨识、回答问题,最后一项就总是Critical thinking. Critical thinking的中文流行翻译是“批判性思维”,但我觉得并不很贴切。Critical一词的希腊词源是动词krinō,意思是“挑选、决定和判断”,krites 是观察家、法官、仲裁人之意,kritikos 是指有观察、思考和决定能力的人。所以,英文中critical也有几个意思,评论、批判、挑剔、选择标准苛刻、审慎的、严谨的、经得住校勘的、重要的、不可缺少等等意思。而中文的“批判”听上去实在颇多贬义,就像不是好态度似的。所以有人竟写文章说我们要从“批判性思维”进入到“建设性思维”,实际上这个词的英文原意跟破坏和捣乱——所谓建设的反面简直毫无联系。只是不轻信别人,强调经过自己的分析、论证和试验,挑选你认为最重要的和正确的,强调人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这是一种逻辑思考能力,也许也是一种人格能力乃至政治权利,因为自己选择和评判往往也意味着自己负责,如果人不希望别人对自己负责也不希望自己对自己负责,就不需要这种自己思考的能力,别人说什么你听、你服从就是了,最后自然由发命令的人来负责一切。为什么美国文化特别强调critical thinking,估计跟它的民主政治和个人主义价值观也有关。而中国为什么没有这种思路、这种强调,跟中国的政治形式和价值观也有关。我个人非常喜欢这个词。28岁在美国第一次听见这个词的时候,真是激动万分。当时就有一种如沐春风、整个世界都被照亮和打开的感觉。以前的很多困惑和想法都茅塞顿开、迎刃而解。大部分老师喜欢爱提问题的学生,尤其问题提得聪明尖锐又充满建设性和怀疑精神,那是对老师也有促进和提高作用的。总是照本宣科回答问题,把老师的讲课一字不漏地复述,老师未必喜欢。如果被老师夸奖“This is a good question,你提了个好问题”,那是比听到老师夸奖“你答得很对”更值得得意和高兴的。所以我这种爱提问题、讨厌死记硬背、什么都不肯轻信、喜欢跟老师平起平坐的学生,在这里终于如鱼得水。不过真正要做到critical还是很不容易的,要想学生critical,首先老师就要critical。以前强调学生要有“评判式思维”(我暂时的翻译),现在则强调老师也要时刻做到自我反省、自我挑战。一个人要有评判,首先要有大量信息和知识储备,然后有一定的挑选原则、趣味和理由,大家一起来有创造性、有建设性地教、学一些东西,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这对教师的素质要求很高。真得很费脑力、精力、需要大量动力。填鸭式教学法其实最容易了。但只会填鸭式教学法的老师无疑在美国校园里不大容易混得下去。每学期结束让学生不记名、标准化填写的教学质量评估表还是很让一些老师们害怕的。老师教得好不好,学生们全明白。美国的学生对老师往往比老师对学生更不客气,要起分数来理直气壮;学生的评价不好,老师真可能下一年就不会被续聘,而且以后找工作也有麻烦(不过这种制度也有它的弱点就是了。美国这一套体制真是环环相扣、阴险的很。每找一份工作,一定要起码3封推荐信,下任老板直接打电话给上任老板问职员的情况再普遍不过,如果一份工作不好好干,下一份就很难了。)。回到对老师和学校的要求上来。最近看了一本书,Education for thinking《为了思考的教育》就提到这个困难。书中讲到现在大多数学校的功能是灌输知识、技术训练、考试训练以进入更高一层学校或筛选人才、公民教育和人格教育这四大项,而对思考能力和方法的训练并没得到很好的贯彻和实施,虽然美国也是critical thinking 天天讲、年年讲。书中强调了思考的两项主要过程:查询和争论。然后很有操作性地一步步指导和辨析了教师应该如何在课堂里鼓励和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知识查询和集体辩论。希望通过这些方法提高学生的评判思维能力,以给学生带去一种终身学习、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Google来的维基百科上的定义是:Critical thinking consists of a mental process of analyzing or evaluating information, particularly statements or propositions that people have offered as true. It forms a process of reflecting upon the meaning of statements, examining the offered evidence and reasoning, and forming judgments about the facts.大意是,评判式思维是一种脑力程序,包括分析、评估信息,尤其是那些通常被当成真理和常识来推介的一些判断和陈述。对那些证据、推理进行重新检查,反省那些判断的原意,然后对于某些信息和事实提出自己的评判。也就是说,critical thinking的结果并没有一个正确和统一的答案,关键看你推理的过程是否合理,而且看你自己所站的角度。也因此,个人角度的精确陈述和思考与分析的程序非常重要。随手翻开手头的历史教科书,一道“评判式思维”的思考题是:如果你生活在过去的美索布达米亚平原,你是愿意生活在自由独立的苏美尔城邦国家,还是愿意生活在波斯帝国一统江山的时代?解释你的理由。这样的思考题会郑重出现在中国的历史教科书中,要求学生写上3页纸的论文,并作为期末考试的成绩吗?我实在怀疑。更可爱的是,那历史教科书的前言里,就花大量篇幅教学生如何写一篇论文,应该如何去找资料、如何立论、如何正反面地证明自己,如何运用种种逻辑推理方式,如何反驳反面观点。我真是掩卷长叹,在中国念研究生似乎都没有看见这样详细和到位的论文写作指导。而类似的论述文写作,在我的中学时代,是由语文课程去完成的。现在反省一下,我真的觉得中国的课程设置也有值得思考之处。论文写作真的也应该在历史、伦理学、政治学和哲学课上教,而不仅仅是灌输给我们知识(这正是中国历史和政治课的全部内容);而语文课反倒应该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和审美能力。手头还有一本美国高中“文学”教材,完全就是按fiction和nonfiction的文体分类,要求学生掌握各种文学概念,并仿照例文进行诗歌、短篇小说和艺术评论创作。可惜,我记忆中从小学到高中,上了12年语文课,从来没有一个语文老师给我们布置过这样一个作业:写一首诗。在高中的时候,经常要求写作“论诚实的重要”之类,这样的题目,说老实话,跟语言和文学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不放在思想品德课上学?提起中国的思想品德和政治课,我恐怕又要——算了,不提了。还是再回到评判式思维吧,不知道中国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引进这个概念,把critical thinking ,至少在校园里,变得像“高考”一样重要。也把学习文史哲等文科课程,当成真正与学生个人发展和素质教育切身相关的一项如此有趣而富有挑战性的活动?Experts: student's creative thinking important [r1] Agrowing number of experts in the educational field suggest that a student's creative thinking should be included in judging whether a student is deveveloping soundly or not. The sample study, carried out late last year in 20 middle schools and colleges in Beijing, was organized by the Chinese Youth League Central Committee and the Chinese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a long time, people, including parents and even some teachers, usually regard a good student simply as "getting high marks" in courses and keeping school rules or obeying teachers' orders. Some students are still criticized by their parents even though they get a mark of 99. But according to the sample survey, nearly 75.5 percent of the 1,800 surveyed students believed that creativity and invention are of great importance to a student's growth of personality and independent thinking. And more than half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surveyed said the current educational system cannot effectively arouse their creativity to the full. More and more teachers and experts have realized, according to the survey, that developing a students' creativity will greatly help the training of people for the country's modernization, and thus should be included in the regular teaching programme.
自然科学是涉及各行各业的研究领域的大学科,掌握自然科学的发展规律是研究自然科学人员所必须切身认知的内容。这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自然科学论文,仅供参考! 大学生自然科学论文篇一 浅析自然科学与宗教的关系 【摘 要】事实上,科学与宗教并不是背道而驰的,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科学与宗教的关系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但是要承认科学与宗教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我们要在看到科学与宗教的区别的基础上分析科学与宗教之间的联系。宗教与科学既对立又统一,宗教离不开科学,科学也需要宗教。在科学发展取得巨大进步的今天,我们更不能摒弃宗教信仰,要发挥其有利一面,发展科学的同时也发展宗教。 【关键词】自然科学;宗教;科学家;宗教信仰 1 理解科学与宗教的定义 1.1 什么是科学 科学即分科之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学说。在《辞海》(1979年版)中这样界定“科学”:“科学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它是适应人们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它是人们实践 经验 的结晶。”英国学者贝尔纳在《历史上的科学》一书中说:“科学可作为一种建制;一种 方法 ;一种积累的知识传统;一种维持或发展生产的主要因素;以及构成我们的诸信仰和对宇宙和人类的诸态度的最强大势力之一。”[1] 1.2 什么是宗教 宗教是人类社会成长到一定历史阶段而产生的一种 文化 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是对神明的尊奉与崇拜。一般而言,宗教就是一种信仰体系,是对客观存在的解释,一般包括仪式的遵从与信仰两个方面。宗教主要特点是,相信有一种神通的神秘力量或实体存在于现实世界之外,这种神秘力量不仅统摄万物而且主宰自然进化、决定人世命运、拥有绝对权威,从而使人类对这种神秘力量产生敬畏和崇拜之感,并经过不断的发展变化引申出信仰认知和仪式活动等内容。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这样解说宗教“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2 科学与宗教的关系 2.1 科学与宗教共同生长 科学是一种认识活动,科学知识起源于人类的 社会实践 活动,古代文明为近代科学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由于受人类社会实践水平和认识水平的局限,在一段很长的历史进程中,古代的科学知识一直依赖于充满想象和猜测的自然哲学,甚至依附于宗教神明。到了中世纪,科学逐渐发展成为神学的一个分支,随着人类实践和认识的发展,科学与宗教从混合状态走向解体,科学最终从自然哲学和宗教神话中分离出来,演变成为实证科学。1543年,哥白尼的《天体运行》第一次宣布了近代科学与宗教神话的终极决裂。从此,科学的发展取得巨大的进步,自然科学也从宗教神学中获得解脱,科学与宗教走上了冲突对立的道路。 在人类文明刚刚开始之时,科学与宗教就各自的萌生起来。只不过当时科学认识与宗教思想都处于初始时期,相互存在于人类的原始思维形式之中,二者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很难找到二者的差别。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文化形式出现分化现象,不同的文化形式开始分离。在原始社会走向完结前,不同文化的分化正处于低级阶段,科学知识与宗教神明仍然共同存在,界限不分明,互相包含。正因如此,我们在最初的科学中能够看到神秘的虚幻认识的影子,而在最初的宗教中也能够发现人类经过实践积累的经验知识。 2.2 科学与宗教在本质上是对立的 科学与宗教在本质上是对立的。科学不认可超自然的力量,反对采用超自然的因素和力量去解释任何自然客观现象和自然现象的发展过程。然而,从本质上说宗教就是对超自然力量的敬仰与信封,认为世界是被超自然的上帝和神明创造的。宗教由于对超自然力量的敬仰与崇拜导致它否认客观存在的必然性和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这种科学对超自然力量的否定与宗教对超自然力量的肯定之间的对立,决定了科学与宗教在本质上是对立的,而且这种对立是不可调和的。 科学与宗教的认识方法也是完全不同的。自然科学从客观实在的各种具体形式出发,从而发现客观实在之间的联系并用经验的方法证明。而宗教认识所采用的方法是“信仰主义”,借助的是非经验、非理性的神秘主义直觉。 科学与宗教的社会作用也有很大的不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并以此推动了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科学被马克思主义看作是最有意义的革命力量。虽然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宗教曾经对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但在整个历史进程中宗教是一种含蓄的成分,因为宗教常常把客观的社会制度作为神意的展现,因而对社会的发展起到阻碍的作用。 2.3 科学与宗教的冲突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导言中说:“自然科学……本身就是彻底革命的,它还得为争取自己的生存权利而斗争。”并举例说:“自然科学把它的殉道者送上了火刑场和宗教裁判所的牢狱。值得注意的是,新教徒在迫害自然科学的自由研究上超过了天主教徒。塞尔维特正要发现血液循环过程的时候,加尔文便烧死了他,而且还活活地把他烤了两个钟头;而宗教裁判所只是把乔尔丹诺?布鲁诺简单地烧死便心满意足了。”[3] 宗教和科学是一直存在着冲突的,但二者的关系并没有发展到你死我活的地步。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宗教领域同科学领域之间冲突的主要来源在于人格化了的上帝这个概念。这种象征性的内容,可能会同科学发生冲突。只要宗教的这套观念包含着它对那些原来属于科学领域的论题所作的一成不变的教条式陈述,这种冲突就一定会发生。[2]在整个历史进程中,科学与宗教的对立并不罕见,依此可以看出宗教对科学发展的干涉,比如,教会严厉反对伽利略和达尔文的革命斗争并对其进行残酷的迫害就是这样。 无论历史还是现实都向我们证明,宗教永远不会摒弃对威胁其地位的科学理论发起挑战的,不仅这样,宗教还要打击科学的 教育 。最典型的例子是,众所周知____一直没有停止对“进化论”的攻击,因为“进化论”击中了基督____的根基,这也就上演了宗教对科学的迫害。由此看来,科学与宗教的冲突由来已久并且也很难调和。 3 科学家与宗教信仰的关系 虽然科学与宗教在历史进程中始终是对立冲突的关系,但是许多西方自然科学家都有宗教信仰,例如天文物理学的奠基人开普勒曾说过:“既然天文学家是自然之书最高上帝的牧师,适合我们思考的不是我们智慧的光荣,而是居于一切之上的上帝的光荣。”;还有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者牛顿,他信仰耶稣基督和救世主,而且牛顿在晚年写了大量关于宗教方法的手稿,手稿内容涉及年代学和圣经研究又延伸到神学阐释;更有发展了电学和磁学基础概念的法拉第,他也是一个虔诚的____信徒,积极参与教堂活动;被称为是原子理论之父的道尔顿,也是一个传统的 __ 恩格斯说过:“上帝在信仰上帝的自然科学家那里的遭遇,比在任何地方都要糟糕。唯物主义者只去说明事物,是不理睬这套废话的。只有当那些纠缠不休的教徒们把上帝强加给他们的时候,他们才会考虑这件事,并且作出简单的回答,或者像拉普拉斯那样说:‘陛下,我不’,或者更粗鲁一些,以荷兰商人经常用来打发硬把次货塞给他们的德国行商们的方式说:‘我用不着那路货色’,并且这样就把问题了结了。而上帝在他的保卫者那里竟要忍受何等遭遇啊!在现代自然科学的历史中,上帝在他的保卫者那里的遭遇,就像耶拿会战中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在他的文官武将那里的遭遇一样。在科学的推进下,一支又一支部队放下武器,一座又一座堡垒投降,直到最后,自然界无穷无尽的领域全都被科学征服,不再给造物主留下一点立足之地。牛顿还把‘第一推动’留给上帝,但是不允许他对自己的太阳系进行别的任何干预。神父赛奇虽然履行教规中的全部礼仪来恭维上帝,但是并不因此就变得手软些,他把上帝完全逐出了太阳系,而只允许后者在原始星云上还能作出某种‘创造行动’。在一切领域中,情况都是如此。”[3] 恩格斯的这段话引发了我们的深思,一个有宗教信仰的科学家能否进行科学研究呢?那么如果他从事了科学研究,他所取得的科学成果是宗教信仰的原因还是他自己的思维的结果呢? 笔者认为要坚持一个适度的原则,可以有信仰,要防止过犹不及。例如伽利略,可以说他一直是一位忠实的天主教徒,但是必须承认他有很高的科学素养。伽利略科因追求真理而取得了科学成就,当他的科学研究与宗教信仰产生矛盾时,他选择真理,具有崇高的科学精神,尊重科学事实,因此才能在科学领域取得成就。 如果科学家迷信过度,那么他们的科学之路将会充满崎岖,宗教信条有可能引导他们走上与科学相反的道路,得出一些违背科学的结论。这里我们以牛顿为典型来考察一下。牛顿是近代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所著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被公认为是科学史上最伟大的自然科学著作,无论是在天文学还是在数学等领域他都做出了非凡的贡献。这些成就都归功于他崇高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因为他能够正确面对科学事实,敢于破除宗教信仰的束缚。但是在晚年,他的科学观逐渐屈服于神学观,他从唯物主义的经验论进入了唯心主义的先验论,在那之后牛顿就没有多少的科学成就了。可见,科学家可以有信仰,但是要适度。 4 结论 科学与宗教并不是背道而驰的,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科学与宗教的关系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但是要承认科学与宗教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历史上科学与宗教始终存在冲突对立的关系,宗教对科学进行迫害,导致科学的发展受到阻碍。同时,我们要在看到科学与宗教的区别的基础上分析科学与宗教之间的联系,宗教与科学既对立又统一,宗教离不开科学,科学也需要宗教。在科学发展取得巨大进步的今天,我们更不能摒弃宗教信仰,要发挥其有力一面,发展科学的同时也发展宗教。 【参考文献】 [1]贝尔纳.历史上的科学[M].伍况甫,等,译.科学出版社,195. [2]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M]. [3]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 大学生自然科学论文篇二 自然科学的发展特点及展望 摘 要 自然科学是涉及各行各业的研究领域的大学科,掌握自然科学的发展规律是研究自然科学人员所必须切身认知的内容。本文通过辩证的观点去看待自然科学,整理自然科学的认知模式,探索其发展规律。 关键词 自然科学 逻辑思维 非逻辑思维 批判性思维 自然科学是一门范围广博的知识范畴,是针对事物客观规律的认知、归纳所形成的科学体系。其涉及的知识层次、知识面基本上涵盖了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通晓其发展规律和特点是从事自然科学研究人员所必需掌握的基本知识。 一、自然科学的特点 (一)自然科学的获得方式 中世纪末期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孕育期,当时最杰出的人物,13世纪的英国哲学家罗吉尔•培根对经验和事实给予了特殊的关注。他指出:“大家公认,我们通过三条途径获得知识,即权威、理性和经验;然而,当权威不知道事物的理由;理性也不能分辨是诡辩还是论证时,除非结论为经验所证实。”正是由于罗吉尔•培根的提出和倡导“实验科学”,强调只有实验方法才能给科学以可靠性。 近代英国唯物主义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进一步指出,实验科学最重要特性之一就是利用实验来增加积累事实知识,并提出:“从感觉和特殊出发构造公理,然后是连续不断地、逐渐地上升,直至最后达致最普通的公理。”正是这种思想和思维模式指导和推动了科学理论发展,对近代科学的兴起和发展做了开创性的工作。 由此可见,自然科学作为大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获取方式上依然是由科学观察和科学实验作为其获取的主要途径。 (二)自然科学的归类和整理 当我们在通过科学观察和实验获得的知识并不是科学规律。一般而言,从科学知识向科学规律和科学理论过渡要经过知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 知性认识:只要是对科学知识进行分类、系统化并加以分析和概括,使之上升为科学规律。 理性认识:主要是在科学概括的基础上形成理论体系,以便反映客观世界普遍而不然的联系。 在科学的归类和整理过程中相应发展出各种科学方法,可大致分为:广义归纳法(本能归纳、常识思考归纳和批判性科学研究归纳)、演绎法(亚里斯多德的形式逻辑三段论为基础,符号化过程,数理逻辑,公理化方法)和类比法(两类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类似或统一,推论其可能在其他方面也具有相类似性;虽然类比法逻辑根据不充分,但是它提供科学发现的重要线索)。 这三种方法都体现出科学在推理上的所透露出思维模式――逻辑思维,特别是演绎法,可以说是将人类运用自然语言进行思维的经验提升到基本思维规律和基本思维方法的高度。 (三)自然科学的合理性和可错性 哲学家布朗指出,“合理性”概念的古典模型具有三个特征:普遍性、必然性和规则性。科学的合理性首先表现在经验规律和理论规律的逻辑关联中;其次经验和理论规律间存在相互支持的逻辑关系;另外就是理论规律的合理性突出地表现对某些经验规律的矫正;科学规律的合理性可以通过科学实践的有效性来说明。 针对科学的可错性,我们通过20世纪初,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在《科学发现的逻辑》中所指出来说明:在真实和错误之间存在着不对称性,没有理论可以被证明是对的,但有些理论可以被证明是错,科学和非科学由此可以界定。在科学领域,至关重要的观念是要“证错”或“证伪”,而不是“证对”。 二、逻辑与非逻辑问题 由上面的自然科学的特点,我们可以看出在自然科学的认识过程中,始终贯彻着观察、实验和推理的过程。 在推理过程中,人们一般把归纳法作为科学假设或科学理论的基本方法。借助这一方法,通过大量实验进行概括,构建解释所观察的或现象之间的关系的新体系,其可靠程度虽然不够,但却富于创造性,它是作出理论发现的重要方法,然而其不是万能的,并不是所有的科学理论都可以通过归纳法来获得。爱因斯坦就曾说过,决不能用归纳法来发现物理学上的基本概念。 而与归纳法相对应的演绎法,即从一般到个别,用一般理论来分析解释具体事物的方法。运用这一方法,人们需要借助某一普遍法则或原理,也就是说,演绎法应用的结论受初始条件的制约,前提正确,才能确保演绎正确。但是由于演绎法是将一般原理推广应用现象的过程,很难导出新的概念或经验。达尔文曾结合自己的科研经验 总结 :我必须从大量事实出发,而不是从原理出发,我怀疑原理中有谬误(在他看来,用演绎法在生物学领域是不可信赖的)。因此我们不难发现演绎法的纯逻辑也存在着严重的缺陷。 就如同科学社会学家巴伯在《科学与社会秩序》中分析说,强调科学发现过程中逻辑的作用这样一个惯例漏掉了科学中大量最重要的东西,漏掉了所有可能的错误,漏掉了科学发现者的所有丰富的 想象力 ,也漏掉了所有对已有发现成果的思考,漏掉了所有对周围世界认真探索的思路和方法。生物学家莱恩•杜波斯曾在《路易•巴斯德》中写道:“构成科学的原材料不仅是科学家的观察、实验、计算,而且还有他们的冲动、梦想和愚蠢。” 三、从辩证的观点和 思维方式 去看待自然科学的发展 从创造性角度来看,科学发现的过程是一个意识和潜意识、逻辑和非逻辑交互作用的过程。当出现问题,研究者就会出现一个“主观模拟”过程,他们会去主观想象周围事物,并集中注意到某些特定现象,运用主观的臆测获取表达形式,然后运用科学的语言把心中的发现和想法描述出来,形成真正的科学假说,然后通过严格的科学方法论证检验。 不仅如此,科学发现的过程还是革命性和渐进性相互统一。即我们所常说的:“破而后立。”爱因斯坦也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试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科学家廷德尔说,知识一经获得,便给自己的周围投射上微弱的光亮。重大的科学新发现一旦作出,成功的科学家立刻会从可能的角度予以观察,并将它与其他知识体系相联系,以发现科学研究的新途径。 四、几种常见的自然科学思维方式 归根结底,自然科学研究是对先前思想和行动所依据的学所及原理不断进行检验的一种思想活动,有条理的批判性思维是科学的基本特点。 “大胆的想法,难以证明的预期,以及推测性的思想,是我们解释自然的唯一手段,也是我们把握自然的唯一法则和唯一工具。” ――科学哲学家 波普尔 参考文献: [1]黄顺基,苏越,黄展骥.逻辑与知识创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刘大椿.自然辩证法概论(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武宏志,周建武,唐坚.非形式逻辑导论.人民出版社.2009.
自然科学是涉及各行各业的研究领域的大学科,掌握自然科学的发展规律是研究自然科学人员所必须切身认知的内容。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2000字自然科学论文,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2000字自然科学论文篇一 自然科学的发展特点及展望 摘 要 自然科学是涉及各行各业的研究领域的大学科,掌握自然科学的发展规律是研究自然科学人员所必须切身认知的内容。本文通过辩证的观点去看待自然科学,整理自然科学的认知模式,探索其发展规律。 关键词 自然科学 逻辑思维 非逻辑思维 批判性思维 自然科学是一门范围广博的知识范畴,是针对事物客观规律的认知、归纳所形成的科学体系。其涉及的知识层次、知识面基本上涵盖了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通晓其发展规律和特点是从事自然科学研究人员所必需掌握的基本知识。 一、自然科学的特点 (一)自然科学的获得方式 中世纪末期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孕育期,当时最杰出的人物,13世纪的英国哲学家罗吉尔•培根对 经验 和事实给予了特殊的关注。他指出:“大家公认,我们通过三条途径获得知识,即权威、理性和经验;然而,当权威不知道事物的理由;理性也不能分辨是诡辩还是论证时,除非结论为经验所证实。”正是由于罗吉尔•培根的提出和倡导“实验科学”,强调只有实验 方法 才能给科学以可靠性。 近代英国唯物主义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进一步指出,实验科学最重要特性之一就是利用实验来增加积累事实知识,并提出:“从感觉和特殊出发构造公理,然后是连续不断地、逐渐地上升,直至最后达致最普通的公理。”正是这种思想和思维模式指导和推动了科学理论发展,对近代科学的兴起和发展做了开创性的工作。 由此可见,自然科学作为大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获取方式上依然是由科学观察和科学实验作为其获取的主要途径。 (二)自然科学的归类和整理 当我们在通过科学观察和实验获得的知识并不是科学规律。一般而言,从科学知识向科学规律和科学理论过渡要经过知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 知性认识:只要是对科学知识进行分类、系统化并加以分析和概括,使之上升为科学规律。 理性认识:主要是在科学概括的基础上形成理论体系,以便反映客观世界普遍而不然的联系。 在科学的归类和整理过程中相应发展出各种科学方法,可大致分为:广义归纳法(本能归纳、常识思考归纳和批判性科学研究归纳)、演绎法(亚里斯多德的形式逻辑三段论为基础,符号化过程,数理逻辑,公理化方法)和类比法(两类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类似或统一,推论其可能在其他方面也具有相类似性;虽然类比法逻辑根据不充分,但是它提供科学发现的重要线索)。 这三种方法都体现出科学在推理上的所透露出思维模式――逻辑思维,特别是演绎法,可以说是将人类运用自然语言进行思维的经验提升到基本思维规律和基本思维方法的高度。 (三)自然科学的合理性和可错性 哲学家布朗指出,“合理性”概念的古典模型具有三个特征:普遍性、必然性和规则性。科学的合理性首先表现在经验规律和理论规律的逻辑关联中;其次经验和理论规律间存在相互支持的逻辑关系;另外就是理论规律的合理性突出地表现对某些经验规律的矫正;科学规律的合理性可以通过科学实践的有效性来说明。 针对科学的可错性,我们通过20世纪初,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在《科学发现的逻辑》中所指出来说明:在真实和错误之间存在着不对称性,没有理论可以被证明是对的,但有些理论可以被证明是错,科学和非科学由此可以界定。在科学领域,至关重要的观念是要“证错”或“证伪”,而不是“证对”。 二、逻辑与非逻辑问题 由上面的自然科学的特点,我们可以看出在自然科学的认识过程中,始终贯彻着观察、实验和推理的过程。 在推理过程中,人们一般把归纳法作为科学假设或科学理论的基本方法。借助这一方法,通过大量实验进行概括,构建解释所观察的或现象之间的关系的新体系,其可靠程度虽然不够,但却富于创造性,它是作出理论发现的重要方法,然而其不是万能的,并不是所有的科学理论都可以通过归纳法来获得。爱因斯坦就曾说过,决不能用归纳法来发现物理学上的基本概念。 而与归纳法相对应的演绎法,即从一般到个别,用一般理论来分析解释具体事物的方法。运用这一方法,人们需要借助某一普遍法则或原理,也就是说,演绎法应用的结论受初始条件的制约,前提正确,才能确保演绎正确。但是由于演绎法是将一般原理推广应用现象的过程,很难导出新的概念或经验。达尔文曾结合自己的科研经验 总结 :我必须从大量事实出发,而不是从原理出发,我怀疑原理中有谬误(在他看来,用演绎法在生物学领域是不可信赖的)。因此我们不难发现演绎法的纯逻辑也存在着严重的缺陷。 就如同科学社会学家巴伯在《科学与社会秩序》中分析说,强调科学发现过程中逻辑的作用这样一个惯例漏掉了科学中大量最重要的东西,漏掉了所有可能的错误,漏掉了科学发现者的所有丰富的 想象力 ,也漏掉了所有对已有发现成果的思考,漏掉了所有对周围世界认真探索的思路和方法。生物学家莱恩•杜波斯曾在《路易•巴斯德》中写道:“构成科学的原材料不仅是科学家的观察、实验、计算,而且还有他们的冲动、梦想和愚蠢。” 三、从辩证的观点和 思维方式 去看待自然科学的发展 从创造性角度来看,科学发现的过程是一个意识和潜意识、逻辑和非逻辑交互作用的过程。当出现问题,研究者就会出现一个“主观模拟”过程,他们会去主观想象周围事物,并集中注意到某些特定现象,运用主观的臆测获取表达形式,然后运用科学的语言把心中的发现和想法描述出来,形成真正的科学假说,然后通过严格的科学方法论证检验。 不仅如此,科学发现的过程还是革命性和渐进性相互统一。即我们所常说的:“破而后立。”爱因斯坦也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试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科学家廷德尔说,知识一经获得,便给自己的周围投射上微弱的光亮。重大的科学新发现一旦作出,成功的科学家立刻会从可能的角度予以观察,并将它与其他知识体系相联系,以发现科学研究的新途径。 四、几种常见的自然科学思维方式 归根结底,自然科学研究是对先前思想和行动所依据的学所及原理不断进行检验的一种思想活动,有条理的批判性思维是科学的基本特点。 “大胆的想法,难以证明的预期,以及推测性的思想,是我们解释自然的唯一手段,也是我们把握自然的唯一法则和唯一工具。” ――科学哲学家 波普尔 参考文献: [1]黄顺基,苏越,黄展骥.逻辑与知识创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刘大椿.自然辩证法概论(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武宏志,周建武,唐坚.非形式逻辑导论.人民出版社.2009. 2000字自然科学论文篇二 浅析自然科学与宗教的关系 【摘 要】事实上,科学与宗教并不是背道而驰的,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科学与宗教的关系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但是要承认科学与宗教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我们要在看到科学与宗教的区别的基础上分析科学与宗教之间的联系。宗教与科学既对立又统一,宗教离不开科学,科学也需要宗教。在科学发展取得巨大进步的今天,我们更不能摒弃宗教信仰,要发挥其有利一面,发展科学的同时也发展宗教。 【关键词】自然科学;宗教;科学家;宗教信仰 1 理解科学与宗教的定义 1.1 什么是科学 科学即分科之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学说。在《辞海》(1979年版)中这样界定“科学”:“科学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它是适应人们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它是人们实践经验的结晶。”英国学者贝尔纳在《历史上的科学》一书中说:“科学可作为一种建制;一种方法;一种积累的知识传统;一种维持或发展生产的主要因素;以及构成我们的诸信仰和对宇宙和人类的诸态度的最强大势力之一。”[1] 1.2 什么是宗教 宗教是人类社会成长到一定历史阶段而产生的一种 文化 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是对神明的尊奉与崇拜。一般而言,宗教就是一种信仰体系,是对客观存在的解释,一般包括仪式的遵从与信仰两个方面。宗教主要特点是,相信有一种神通的神秘力量或实体存在于现实世界之外,这种神秘力量不仅统摄万物而且主宰自然进化、决定人世命运、拥有绝对权威,从而使人类对这种神秘力量产生敬畏和崇拜之感,并经过不断的发展变化引申出信仰认知和仪式活动等内容。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这样解说宗教“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2 科学与宗教的关系 2.1 科学与宗教共同生长 科学是一种认识活动,科学知识起源于人类的 社会实践 活动,古代文明为近代科学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由于受人类社会实践水平和认识水平的局限,在一段很长的历史进程中,古代的科学知识一直依赖于充满想象和猜测的自然哲学,甚至依附于宗教神明。到了中世纪,科学逐渐发展成为神学的一个分支,随着人类实践和认识的发展,科学与宗教从混合状态走向解体,科学最终从自然哲学和宗教神话中分离出来,演变成为实证科学。1543年,哥白尼的《天体运行》第一次宣布了近代科学与宗教神话的终极决裂。从此,科学的发展取得巨大的进步,自然科学也从宗教神学中获得解脱,科学与宗教走上了冲突对立的道路。 在人类文明刚刚开始之时,科学与宗教就各自的萌生起来。只不过当时科学认识与宗教思想都处于初始时期,相互存在于人类的原始思维形式之中,二者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很难找到二者的差别。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文化形式出现分化现象,不同的文化形式开始分离。在原始社会走向完结前,不同文化的分化正处于低级阶段,科学知识与宗教神明仍然共同存在,界限不分明,互相包含。正因如此,我们在最初的科学中能够看到神秘的虚幻认识的影子,而在最初的宗教中也能够发现人类经过实践积累的经验知识。 2.2 科学与宗教在本质上是对立的 科学与宗教在本质上是对立的。科学不认可超自然的力量,反对采用超自然的因素和力量去解释任何自然客观现象和自然现象的发展过程。然而,从本质上说宗教就是对超自然力量的敬仰与信封,认为世界是被超自然的上帝和神明创造的。宗教由于对超自然力量的敬仰与崇拜导致它否认客观存在的必然性和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这种科学对超自然力量的否定与宗教对超自然力量的肯定之间的对立,决定了科学与宗教在本质上是对立的,而且这种对立是不可调和的。 科学与宗教的认识方法也是完全不同的。自然科学从客观实在的各种具体形式出发,从而发现客观实在之间的联系并用经验的方法证明。而宗教认识所采用的方法是“信仰主义”,借助的是非经验、非理性的神秘主义直觉。 科学与宗教的社会作用也有很大的不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并以此推动了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科学被马克思主义看作是最有意义的革命力量。虽然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宗教曾经对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但在整个历史进程中宗教是一种含蓄的成分,因为宗教常常把客观的社会制度作为神意的展现,因而对社会的发展起到阻碍的作用。 2.3 科学与宗教的冲突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导言中说:“自然科学……本身就是彻底革命的,它还得为争取自己的生存权利而斗争。”并举例说:“自然科学把它的殉道者送上了火刑场和宗教裁判所的牢狱。值得注意的是,新教徒在迫害自然科学的自由研究上超过了天主教徒。塞尔维特正要发现血液循环过程的时候,加尔文便烧死了他,而且还活活地把他烤了两个钟头;而宗教裁判所只是把乔尔丹诺?布鲁诺简单地烧死便心满意足了。”[3] 宗教和科学是一直存在着冲突的,但二者的关系并没有发展到你死我活的地步。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宗教领域同科学领域之间冲突的主要来源在于人格化了的上帝这个概念。这种象征性的内容,可能会同科学发生冲突。只要宗教的这套观念包含着它对那些原来属于科学领域的论题所作的一成不变的教条式陈述,这种冲突就一定会发生。[2]在整个历史进程中,科学与宗教的对立并不罕见,依此可以看出宗教对科学发展的干涉,比如,教会严厉反对伽利略和达尔文的革命斗争并对其进行残酷的迫害就是这样。 无论历史还是现实都向我们证明,宗教永远不会摒弃对威胁其地位的科学理论发起挑战的,不仅这样,宗教还要打击科学的 教育 。最典型的例子是,众所周知____一直没有停止对“进化论”的攻击,因为“进化论”击中了基督____的根基,这也就上演了宗教对科学的迫害。由此看来,科学与宗教的冲突由来已久并且也很难调和。 3 科学家与宗教信仰的关系 虽然科学与宗教在历史进程中始终是对立冲突的关系,但是许多西方自然科学家都有宗教信仰,例如天文物理学的奠基人开普勒曾说过:“既然天文学家是自然之书最高上帝的牧师,适合我们思考的不是我们智慧的光荣,而是居于一切之上的上帝的光荣。”;还有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者牛顿,他信仰耶稣基督和救世主,而且牛顿在晚年写了大量关于宗教方法的手稿,手稿内容涉及年代学和圣经研究又延伸到神学阐释;更有发展了电学和磁学基础概念的法拉第,他也是一个虔诚的____信徒,积极参与教堂活动;被称为是原子理论之父的道尔顿,也是一个传统的 __ 恩格斯说过:“上帝在信仰上帝的自然科学家那里的遭遇,比在任何地方都要糟糕。唯物主义者只去说明事物,是不理睬这套废话的。只有当那些纠缠不休的教徒们把上帝强加给他们的时候,他们才会考虑这件事,并且作出简单的回答,或者像拉普拉斯那样说:‘陛下,我不’,或者更粗鲁一些,以荷兰商人经常用来打发硬把次货塞给他们的德国行商们的方式说:‘我用不着那路货色’,并且这样就把问题了结了。而上帝在他的保卫者那里竟要忍受何等遭遇啊!在现代自然科学的历史中,上帝在他的保卫者那里的遭遇,就像耶拿会战中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在他的文官武将那里的遭遇一样。在科学的推进下,一支又一支部队放下武器,一座又一座堡垒投降,直到最后,自然界无穷无尽的领域全都被科学征服,不再给造物主留下一点立足之地。牛顿还把‘第一推动’留给上帝,但是不允许他对自己的太阳系进行别的任何干预。神父赛奇虽然履行教规中的全部礼仪来恭维上帝,但是并不因此就变得手软些,他把上帝完全逐出了太阳系,而只允许后者在原始星云上还能作出某种‘创造行动’。在一切领域中,情况都是如此。”[3] 恩格斯的这段话引发了我们的深思,一个有宗教信仰的科学家能否进行科学研究呢?那么如果他从事了科学研究,他所取得的科学成果是宗教信仰的原因还是他自己的思维的结果呢? 笔者认为要坚持一个适度的原则,可以有信仰,要防止过犹不及。例如伽利略,可以说他一直是一位忠实的天主教徒,但是必须承认他有很高的科学素养。伽利略科因追求真理而取得了科学成就,当他的科学研究与宗教信仰产生矛盾时,他选择真理,具有崇高的科学精神,尊重科学事实,因此才能在科学领域取得成就。 如果科学家迷信过度,那么他们的科学之路将会充满崎岖,宗教信条有可能引导他们走上与科学相反的道路,得出一些违背科学的结论。这里我们以牛顿为典型来考察一下。牛顿是近代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所著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被公认为是科学史上最伟大的自然科学著作,无论是在天文学还是在数学等领域他都做出了非凡的贡献。这些成就都归功于他崇高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因为他能够正确面对科学事实,敢于破除宗教信仰的束缚。但是在晚年,他的科学观逐渐屈服于神学观,他从唯物主义的经验论进入了唯心主义的先验论,在那之后牛顿就没有多少的科学成就了。可见,科学家可以有信仰,但是要适度。 4 结论 科学与宗教并不是背道而驰的,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科学与宗教的关系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但是要承认科学与宗教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历史上科学与宗教始终存在冲突对立的关系,宗教对科学进行迫害,导致科学的发展受到阻碍。同时,我们要在看到科学与宗教的区别的基础上分析科学与宗教之间的联系,宗教与科学既对立又统一,宗教离不开科学,科学也需要宗教。在科学发展取得巨大进步的今天,我们更不能摒弃宗教信仰,要发挥其有力一面,发展科学的同时也发展宗教。 【参考文献】 [1]贝尔纳.历史上的科学[M].伍况甫,等,译.科学出版社,195. [2]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M]. [3]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
《在新世纪,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变化:新技术将改变一切旧有事物危机:旧有的思维模式,行为模式,商业模式将受到剧烈的冲击。“每当历史发生重大转变时,预示着旧有的机会在消失,同时预示着新的机会在产生。学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的“二十一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学习:内在的财富》报告中指出,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人应该建立终身学习的计划,每个人应该从四方面建立知识结构:1、学会学习;2、学会做事;3、学会做人;4、学会共处;改变:1、改变从思维方式开始;2、从每一件小事开始;3、从现在开始;4、从自己开始;创业:打工,永远不能使你富有—罗伯特.清琦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们可以选择我们喜欢做的事,21世纪我们要做该做的事,时代逼迫每个人必须做出选择。“在生活中你必须承担责任,至少你应承担点什么,否则,你会爬在地上,永远不会成功”。二、我们将要面对的五个时代的激流:1、人人都要面对竞争没有一个行业、没有一个单位、没有一个职位是绝对安全的。举例:马路清洁工,粪便清洁工,你不愿做,后面肯定有5个人等着做。20世纪留给人们最大的陷阱就是满足现状。举例:今天向官方要求解决就业问题的很多人,都是5-10年前,从不认为自己会下岗的人,全家人都在一个大国营企业工作。2、破产和失业已成为本世纪最时髦的名词之一无固定化职业的时代到来,在中国今年将有1200万人下岗。下岗和分流将波及到邮政、电信、电力、教育(教师)、医疗(医生)、文秘和管理人员。讨论:官方公务员,今年将有48%以上人员下岗和分流,他们为什么会下岗,因为管理进入到扁平化阶段。3、速度至上已打破了旧有的秩序(如商业模式等)同时新的机会在产生。比尔.盖茨在《未来时速》中的观点:80年代注重产品质量,90年代是形象设计,21世纪头十年,将是速度至上。速度至上将打破原有的商业模式。狄克.狄维士问经济学家:什么产品好卖?答:优质产品,快捷服务,不花钱。例如:家用电话,初装费的不断降低乃至现在的取消;听广告送手机话费;IP长途电话。每当历史发生这种重大转变时,就预示着旧的机会在消失,新的机会在产生,只有那些有先知先觉的人才会抓住机会,从而走向成功,而那些抱着旧有机会不放的人,就会被这个时代所抛弃。自1989年到现在,在美国,有3600万个工作岗位消失了,但当工业化向信息化产业调整初现规模后在美国又新产生的工作机会高达7600万个。此次信息化革命,产业的变化,已超过历史上任何变化相加的总和。例如:(1)制造业人员减少,旅游服务业的从业人员增多。(2)信息化时代中物流配送系统的从业人员出现,安利营销人员正在中国建立起物流配送系统。4、专业人士充斥市场各行各业人才济济,“知识分子”靠文凭打天下的,人满为患。举例:本科生进不了大医院,女研究生找不到工作。如何成为真正的人才---四种不同类型的人才“一”字形人才:知识面很宽,但没有专业的技能:“1”字形人才:有很好的技能,但知识面狭窄:“T”字形人才:知识面广、综合能力强、专业又精通,这是前一段时期社会急需的人才种类。但由于社会发展速度的变化加快,此种人才已经供大于求;“十”字形人才:不仅知识面广、综合能力强、专业精通,而且有非常强的学习能力,又能具备很强的创新能力。--二十一世纪企业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说到底就是学习能力的竞争。只有“十”字形人才才能根据社会的变化而使企业更具备创造力,让企业能处在不败之地。农业化时代上学6年小学教育即可;工业化时代上学16年小学、中学、大学教育即可。21世纪教育要60-80年活到老、学到老。5、环境污染1) 自然环境的污染:空气、土壤、水。2) 社会环境的污染:暴力、色情、凶杀、吸毒。3) 精神污染:电视、国际互联网上的信息垃圾。Amy:如果你吃了有毒的食物,你可以去医院洗胃。但是如果你听了或看了有毒的精神毒品,你就很难把它洗出来。举例:儿歌的变化。举例:1958年,学生的最主要的问题:1、不做家庭作业;2、 不爱护财产;3、不关灯、不关门窗;4、在课堂递纸条;5、在大厅里跑来跑去。30年后,1988年学生的问题:1、早恋堕胎;2、性病爱滋病;3、强奸;4、吸毒、盗窃团伙;5、校园里的暴力行为,使用枪支、凶器,引起的死亡、谋杀。三、现实生活的描述1、 大部分人用80%的精力去想与钱有关的事2、 人们平均每周工作47个小时,1/3的人下班后感到筋疲力尽,还是感到钱不够用压力已对人们的健康造成威胁,此种状态已高达85%,只有4%的人对现在的生活及工作感到满意四、两种选择:失败或成功1、维持现状,不断抱怨 = 失败这是大多数人的选择,他们以“以不变应万变”Yager:我没有时间去抱怨任何人、任何事。2、选择改变,选择创业 = 成功五、四个象限的人群划分1、解释四个象限 E BS I2、什么是企业主:当你能离开你的企业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当你回来时,你发现你的企业比你在时经营的更好,这才是真正的企业主。大多数“企业主”只是自己企业的高级打工者而已。3、象限左侧和象限右侧的不同追求:左侧:寻找安全感,保障,但一辈子没有保障,实质是在为钱工作;右侧:追求财务自由,让钱为自己工作;4、左右两侧的人成功的不同:左侧:(1)成功的标志是“忙”;(2)成功的代价是没有了时间:没有时间陪伴妻子、孩子,没有时间去孝敬老人,自称为“忠孝不能两全”;没有了学习的时间,社会在悄悄的变化,而自己却停步不前,终有一天发现自己已经被时代所抛弃;右侧:(1)成功的标志是“闲”;(2)成功后获得充分的时间:可以陪伴家人、孩子,尽孝心….更有充分的时间去学习、提高自己,使自己与时代同步;上述原因也是人们经常说的“穷人越来越穷,富人越来越富”的原因。六、什么是真正的财务自由?1、 财务自由的含义:(1) 有可以自由支配的钱;(2)有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3)有真正的保障;2、只有进入向限的右侧才能获得真正的财务自由;七、为什么大多数人没有获得财务自由?1、 富有的人与贫穷的人的思维方式的差异:贫穷的人从来就没有想过他可以富有2、 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原因:i. 恐惧: 对未知世界的本能的恐惧ii. 抱怨:穷人心态: “我不行,我买不起” 富人心态: “我怎么就能买得起?”iii. 自负: 满足现状是20世纪留给人们最大的陷阱, 怕失去已有的地位和财富.不懂得制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iv. 懒惰: 不愿学习,改变,付出和接受新鲜事物. “在懒得毁掉你之前,你一定要先毁掉懒惰.”v. 坏习惯: 要勇于离开你已习惯的环境和思维方式3、 个人创业太艰难一般,创办一个企业,前五年只有10%能生存;后五年,又有90%被淘汰,结果,永续经营的只有1%----这些成功了的,就成为系统,成为模式,成为了众人学习的榜样。前五年靠眼光,后五年则靠系统(七个环节:人、财、物、进、销、存、产)八、工薪族追求财务自由上的几个误区:1、 盲目辞职成为一个自由职业者。 很多人盲目成为自由职业者,然后发现过得还不如工薪族。原因:他没有考虑到他还没有足够的技能使得他能在这个象限中生活的很好。假如你所拥有的技能不是很赚钱;或者虽然很赚钱,但你的技能在同行间不够出类拔萃;或者你的年龄优势正在丧失,你都很难在这个象限生活的很好。技能或经验关系不足不能靠自由职业谋生。2、 直接想一步到位成为企业拥有人,做老板很多人认为,自己能筹到资金、也能找到项目,也有能力装修、也有能力雇员工……似乎一切都可以。自以为可以一步到位成为生意拥有人。但是这里面风险非常大。创建一个真正的企业,需要系统的运做:人、财、物、进、销、存、产。你怎么就这么认定你就是那成功的1%?3、盲目的以为自己是投资者。 投机者:心情随股市的起伏而起伏,表面上挣了很多,但其实大多数是一堆数字而已;追高杀低,总是在盲目的追随的所谓的行情,但是:散户永远斗不过庄家。 股市中,70%的人赔了,20%的人不赔不赚,10%的人才赚了。同时,随着中国入世的到来,一切都将会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及市场规则运行,想再钻个空子而发财难了。投资者:不管股市的起伏,他总是赢家—他是在真正的投资。在当今社会,没有100万以上的资金,先别考虑自己是投资者。因为你的本钱不够。九、 工薪族迈向财务自由的途径:1、积累期。建议选择一份工作。打工不是你一辈子的目的,但它是很好的一段时光。(1.)学习利用上班时间学习某种技能,一种就可以,把它学精。你做自由职业,就会没有时间学习(2.)积累关系 I、多积累帮你赚钱的人,而不是帮你花钱的人 II、最好去靠一个组织。今天靠个人积累关系很难,有个后台(大单位、大机构)给你撑着,你就好积累人际关系。(3.)储蓄工薪族这个阶段你要学习,以提高你的某种技能;然后改变,改变你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去适应别人,积累你的人际关系。这个阶段最主要的工作是积累。2、进入创业初期(1)当你认为你技能和经验都很充足的时候,考虑一下你的年龄是不是合适,然后你有2个选择:你可以先兼职的开始自由职业者生涯,也可以马上以专职的方式靠自由职业谋生。这个分水岭在哪?你家里保持现有生活水平不变,而你的存款足以维持2~3年的情况下,你可以考虑专职。反之,建议兼职。然后你用你的技能、你的经验在靠自由职业谋生里面开始起步,开始建立一个生意,从小到大,开始你的自由职业者生涯(2)选择一个项目。什么项目?第一,一定是跟你的技能、关系有关,是你非常熟悉的,一定不要做你不熟悉的。第二,一定要选择一个朝阳行业,千万别选择夕阳行业。 当你选好一个项目后,靠什么把它做好?就靠量。前期量要大、辛苦,由小做大,直至初具规模。一旦初具规模,并确保10年内不倒闭时,考虑进入企业拥有人象限。3、 成为一个真正的企业拥有人-建立(拥有)一个系统: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企业拥有人,必须拥有一个真正成功的系统。拥有一个系统的三种方法:1)白手起家,自建一个系统:这意味着要付出很多辛苦的努力,你建立的生意由小到大,你要靠你自己的力量将人、财、物、进、销、存、产七个方面成为系统化管理,至少需要10年以上的检验,这很难,所以这类生意人破产率高达99%,成功率很低。 2)购买一个系统:直接购买一个现成的1%。比如特许加盟、连锁店、总代理、总经销,比如麦当劳、肯德基,这些都是属于那些已经成功的1%。它的人财物进销存产已经成为一种模式了。这是一套成功的模式,它已经几十年,很成熟了。你可以直接购买它。假如你投资开麦当劳,一定会赚钱。或者做世界知名品牌的总代理也可以。注意:一定要买成熟品牌,切忌买不成熟品牌——它自己还未被验证是一套成功的模式呢。优点:容易、成功率极高缺点:好的品牌都非常贵(麦当劳:250万)3)加盟一个系统。没有钱购买一个系统,就加入一个系统。前期利用一个模式不用花钱,后期你的团队一旦建立起来,它就可以帮你去赚钱了。你会从你的团队受益。比如地区合伙人、技术加盟等等。它的关键是找到一个非常成功的系统,利用这个系统的模式把你的生意做大、真正做稳,从而使你成为真正的生意拥有人。建议选3,适合于普通人。4、投资,让钱为你赚钱。当你有了稳定的经济之后、有了稳定的收入之后,你再考虑去投资。这时候才真正成为一个投资者十、21世纪能够让你认真参与的而且还被验证(10年以上)成功的系统:1、 险及经纪人:很多人在参与。在目前为止,多数公司要求你全职,且淘汰率相当高。差不多在前三年只能余下10%,而且不可以得到不在职收入,不能获得真正的财务自由;2、 合作经营3、 特许加盟4、 交互式合作(建议不做特别介绍,可让人们找带他来的朋友了解)十一、如何寻找一个好的系统:它应该符合下面两个条件:1)是一个成功的系统;2)是一个适合普通人的系统;1、 成功系统的五个条件:1)有10年以上成功的记录,并且至少经历过1次经济危机,已被反复验证过的企业2)具有你能够由此获得成功,值得信赖并可充满自信地与他人分享的商业机会3)具有长期的教育计划,把你作为人才来培养4)具有严格的导师计划,你向领导人而不是建议者学习,即向这个行业的成功者学习,而不是向评论员学习5)和你尊敬并乐意与之相处的人在一起 如果一个企业满足以上5个条件,你还要看一看他们的产品。太多的人只看产品,不看系统,如果你想成为1名推销员,一位“S”,那产品是最重要的因素。但是如果你想长期成为“B”,那么系统、受益终生的教育、以及人是更为重要的。2、 理想的个人创业的条件:有七个(资料来自美国电子商务光盘):1)投资不大;2)无雇员;3)无固定资产投资;4)无须库存;5)全球性,跨国际;6)对经济危机有免疫力,永续性;7)最重要的一点:有人教你; 对照上述条件,你会发现,交互式合作将是一个适合普通人创业的良机。十二、怎样选择一个好的交互式合作公司:1、它是为没有钱、没有经验、没有时间、没有胆量、平凡的人准备的机会(工薪族)。2、 是为了要经济独立、又要时间自由(随时可退休)的人准备的机会(老板)。3、 公司要有好的口碑。4、 是合法的、经过官方批准允许经营的。5、 没有巨额囤货,并有退货保证。7、 产品是市场需求,并是能反复消费的。8、 奖金收入是基于你的成功和你帮助别人的成功,而不是来自人头费。你不要幻想一夜暴富。9、 能为你提供国内和国际市场。这个生意是可以世袭和转让的。十三、变中求稳的十个前提:1、多数人是宁稳勿变的;2 、但是变化是必然的,并且是不断加快的,而且会给你带来巨大冲击。3、 这种冲击会不断打破过去用传统方式实现自我价值的可能如:学而优则仕)4 、只有那些在生活中,勇于做出正确选择的人,才会实现自我价值。 YAGER:你在生活中,做出了一个正确的决定,然后又做出一系列正确的决定,你就能走向成功。5、正确的选择,关键在于制定一个行之有效的个人事业发展计划。这个计划应该是终生的,至少是2-5年的。6、一个有效的个人事业发展计划,一定要写在纸上,是可以检查的,是可以修正的,是可以得到别人支持的(另一半、团队和家庭成员、良师益友)。7 、要得到别人的支持,关键在于建立紧密的个人关系。8 、巩固这种紧密的个人关系,要靠持久的共同的价值观。9 、这种持久的共同价值观,就会增加你的应变能力。10、这种不断提升自我能力,以不变应万变的应变能力,才是你真正的求得稳定的根本,它是你一生中最大的资本。
自然科学论文范文篇二 自然科学的发展特点及展望 中图分类号:N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0)08-247-02 摘 要 自然科学是涉及各行各业的研究领域的大学科,掌握自然科学的发展规律是研究自然科学人员所必须切身认知的内容。本文通过辩证的观点去看待自然科学,整理自然科学的认知模式,探索其发展规律。 关键词 自然科学 逻辑思维 非逻辑思维 批判性思维 自然科学是一门范围广博的知识范畴,是针对事物客观规律的认知、归纳所形成的科学体系。其涉及的知识层次、知识面基本上涵盖了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通晓其发展规律和特点是从事自然科学研究人员所必需掌握的基本知识。 一、自然科学的特点 (一)自然科学的获得方式 中世纪末期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孕育期,当时最杰出的人物,13世纪的英国哲学家罗吉尔•培根对经验和事实给予了特殊的关注。他指出:“大家公认,我们通过三条途径获得知识,即权威、理性和经验;然而,当权威不知道事物的理由;理性也不能分辨是诡辩还是论证时,除非结论为经验所证实。”正是由于罗吉尔•培根的提出和倡导“实验科学”,强调只有实验方法才能给科学以可靠性。 近代英国唯物主义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进一步指出,实验科学最重要特性之一就是利用实验来增加积累事实知识,并提出:“从感觉和特殊出发构造公理,然后是连续不断地、逐渐地上升,直至最后达致最普通的公理。”正是这种思想和思维模式指导和推动了科学理论发展,对近代科学的兴起和发展做了开创性的工作。 由此可见,自然科学作为大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获取方式上依然是由科学观察和科学实验作为其获取的主要途径。 (二)自然科学的归类和整理 当我们在通过科学观察和实验获得的知识并不是科学规律。一般而言,从科学知识向科学规律和科学理论过渡要经过知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 知性认识:只要是对科学知识进行分类、系统化并加以分析和概括,使之上升为科学规律。 理性认识:主要是在科学概括的基础上形成理论体系,以便反映客观世界普遍而不然的联系。 在科学的归类和整理过程中相应发展出各种科学方法,可大致分为:广义归纳法(本能归纳、常识思考归纳和批判性科学研究归纳)、演绎法(亚里斯多德的形式逻辑三段论为基础,符号化过程,数理逻辑,公理化方法)和类比法(两类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类似或统一,推论其可能在其他方面也具有相类似性;虽然类比法逻辑根据不充分,但是它提供科学发现的重要线索)。 这三种方法都体现出科学在推理上的所透露出思维模式――逻辑思维,特别是演绎法,可以说是将人类运用自然语言进行思维的经验提升到基本思维规律和基本思维方法的高度。 (三)自然科学的合理性和可错性 哲学家布朗指出,“合理性”概念的古典模型具有三个特征:普遍性、必然性和规则性。科学的合理性首先表现在经验规律和理论规律的逻辑关联中;其次经验和理论规律间存在相互支持的逻辑关系;另外就是理论规律的合理性突出地表现对某些经验规律的矫正;科学规律的合理性可以通过科学实践的有效性来说明。 针对科学的可错性,我们通过20世纪初,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在《科学发现的逻辑》中所指出来说明:在真实和错误之间存在着不对称性,没有理论可以被证明是对的,但有些理论可以被证明是错,科学和非科学由此可以界定。在科学领域,至关重要的观念是要“证错”或“证伪”,而不是“证对”。 二、逻辑与非逻辑问题 由上面的自然科学的特点,我们可以看出在自然科学的认识过程中,始终贯彻着观察、实验和推理的过程。 在推理过程中,人们一般把归纳法作为科学假设或科学理论的基本方法。借助这一方法,通过大量实验进行概括,构建解释所观察的或现象之间的关系的新体系,其可靠程度虽然不够,但却富于创造性,它是作出理论发现的重要方法,然而其不是万能的,并不是所有的科学理论都可以通过归纳法来获得。爱因斯坦就曾说过,决不能用归纳法来发现物理学上的基本概念。 而与归纳法相对应的演绎法,即从一般到个别,用一般理论来分析解释具体事物的方法。运用这一方法,人们需要借助某一普遍法则或原理,也就是说,演绎法应用的结论受初始条件的制约,前提正确,才能确保演绎正确。但是由于演绎法是将一般原理推广应用现象的过程,很难导出新的概念或经验。达尔文曾结合自己的科研经验总结:我必须从大量事实出发,而不是从原理出发,我怀疑原理中有谬误(在他看来,用演绎法在生物学领域是不可信赖的)。因此我们不难发现演绎法的纯逻辑也存在着严重的缺陷。 就如同科学社会学家巴伯在《科学与社会秩序》中分析说,强调科学发现过程中逻辑的作用这样一个惯例漏掉了科学中大量最重要的东西,漏掉了所有可能的错误,漏掉了科学发现者的所有丰富的想象力,也漏掉了所有对已有发现成果的思考,漏掉了所有对周围世界认真探索的思路和方法。生物学家莱恩•杜波斯曾在《路易•巴斯德》中写道:“构成科学的原材料不仅是科学家的观察、实验、计算,而且还有他们的冲动、梦想和愚蠢。” 三、从辩证的观点和思维方式去看待自然科学的发展 从创造性角度来看,科学发现的过程是一个意识和潜意识、逻辑和非逻辑交互作用的过程。当出现问题,研究者就会出现一个“主观模拟”过程,他们会去主观想象周围事物,并集中注意到某些特定现象,运用主观的臆测获取表达形式,然后运用科学的语言把心中的发现和想法描述出来,形成真正的科学假说,然后通过严格的科学方法论证检验。 不仅如此,科学发现的过程还是革命性和渐进性相互统一。即我们所常说的:“破而后立。”爱因斯坦也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试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科学家廷德尔说,知识一经获得,便给自己的周围投射上微弱的光亮。重大的科学新发现一旦作出,成功的科学家立刻会从可能的角度予以观察,并将它与其他知识体系相联系,以发现科学研究的新途径。 四、几种常见的自然科学思维方式 归根结底,自然科学研究是对先前思想和行动所依据的学所及原理不断进行检验的一种思想活动,有条理的批判性思维是科学的基本特点。 “大胆的想法,难以证明的预期,以及推测性的思想,是我们解释自然的唯一手段,也是我们把握自然的唯一法则和唯一工具。” ――科学哲学家 波普尔 参考文献: [1]黄顺基,苏越,黄展骥.逻辑与知识创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刘大椿.自然辩证法概论(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武宏志,周建武,唐坚.非形式逻辑导论.人民出版社.2009. 看了“自然科学论文范文”的人还看: 1. 自然科学学术论文范文 2.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范文 3. 自然科学学术论文范文(2) 4.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范文(2) 5. 科学论文范文
在美国,critical thinking是一个非常重要、出现频率很高的词,在学校里经常听到老师、学生们这么强调,可能已经到了陈词滥调的地步。我手头一本高中世界史教科书上,每章后面的练习的题目样式,第一是名词解释,然后是名词辨识、回答问题,最后一项就总是Critical thinking. Critical thinking的中文流行翻译是“批判性思维”,但我觉得并不很贴切。Critical一词的希腊词源是动词krinō,意思是“挑选、决定和判断”,krites 是观察家、法官、仲裁人之意,kritikos 是指有观察、思考和决定能力的人。所以,英文中critical也有几个意思,评论、批判、挑剔、选择标准苛刻、审慎的、严谨的、经得住校勘的、重要的、不可缺少等等意思。而中文的“批判”听上去实在颇多贬义,就像不是好态度似的。所以有人竟写文章说我们要从“批判性思维”进入到“建设性思维”,实际上这个词的英文原意跟破坏和捣乱——所谓建设的反面简直毫无联系。只是不轻信别人,强调经过自己的分析、论证和试验,挑选你认为最重要的和正确的,强调人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这是一种逻辑思考能力,也许也是一种人格能力乃至政治权利,因为自己选择和评判往往也意味着自己负责,如果人不希望别人对自己负责也不希望自己对自己负责,就不需要这种自己思考的能力,别人说什么你听、你服从就是了,最后自然由发命令的人来负责一切。为什么美国文化特别强调critical thinking,估计跟它的民主政治和个人主义价值观也有关。而中国为什么没有这种思路、这种强调,跟中国的政治形式和价值观也有关。我个人非常喜欢这个词。28岁在美国第一次听见这个词的时候,真是激动万分。当时就有一种如沐春风、整个世界都被照亮和打开的感觉。以前的很多困惑和想法都茅塞顿开、迎刃而解。大部分老师喜欢爱提问题的学生,尤其问题提得聪明尖锐又充满建设性和怀疑精神,那是对老师也有促进和提高作用的。总是照本宣科回答问题,把老师的讲课一字不漏地复述,老师未必喜欢。如果被老师夸奖“This is a good question,你提了个好问题”,那是比听到老师夸奖“你答得很对”更值得得意和高兴的。所以我这种爱提问题、讨厌死记硬背、什么都不肯轻信、喜欢跟老师平起平坐的学生,在这里终于如鱼得水。不过真正要做到critical还是很不容易的,要想学生critical,首先老师就要critical。以前强调学生要有“评判式思维”(我暂时的翻译),现在则强调老师也要时刻做到自我反省、自我挑战。一个人要有评判,首先要有大量信息和知识储备,然后有一定的挑选原则、趣味和理由,大家一起来有创造性、有建设性地教、学一些东西,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这对教师的素质要求很高。真得很费脑力、精力、需要大量动力。填鸭式教学法其实最容易了。但只会填鸭式教学法的老师无疑在美国校园里不大容易混得下去。每学期结束让学生不记名、标准化填写的教学质量评估表还是很让一些老师们害怕的。老师教得好不好,学生们全明白。美国的学生对老师往往比老师对学生更不客气,要起分数来理直气壮;学生的评价不好,老师真可能下一年就不会被续聘,而且以后找工作也有麻烦(不过这种制度也有它的弱点就是了。美国这一套体制真是环环相扣、阴险的很。每找一份工作,一定要起码3封推荐信,下任老板直接打电话给上任老板问职员的情况再普遍不过,如果一份工作不好好干,下一份就很难了。)。回到对老师和学校的要求上来。最近看了一本书,Education for thinking《为了思考的教育》就提到这个困难。书中讲到现在大多数学校的功能是灌输知识、技术训练、考试训练以进入更高一层学校或筛选人才、公民教育和人格教育这四大项,而对思考能力和方法的训练并没得到很好的贯彻和实施,虽然美国也是critical thinking 天天讲、年年讲。书中强调了思考的两项主要过程:查询和争论。然后很有操作性地一步步指导和辨析了教师应该如何在课堂里鼓励和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知识查询和集体辩论。希望通过这些方法提高学生的评判思维能力,以给学生带去一种终身学习、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Google来的维基百科上的定义是:Critical thinking consists of a mental process of analyzing or evaluating information, particularly statements or propositions that people have offered as true. It forms a process of reflecting upon the meaning of statements, examining the offered evidence and reasoning, and forming judgments about the facts.大意是,评判式思维是一种脑力程序,包括分析、评估信息,尤其是那些通常被当成真理和常识来推介的一些判断和陈述。对那些证据、推理进行重新检查,反省那些判断的原意,然后对于某些信息和事实提出自己的评判。也就是说,critical thinking的结果并没有一个正确和统一的答案,关键看你推理的过程是否合理,而且看你自己所站的角度。也因此,个人角度的精确陈述和思考与分析的程序非常重要。随手翻开手头的历史教科书,一道“评判式思维”的思考题是:如果你生活在过去的美索布达米亚平原,你是愿意生活在自由独立的苏美尔城邦国家,还是愿意生活在波斯帝国一统江山的时代?解释你的理由。这样的思考题会郑重出现在中国的历史教科书中,要求学生写上3页纸的论文,并作为期末考试的成绩吗?我实在怀疑。更可爱的是,那历史教科书的前言里,就花大量篇幅教学生如何写一篇论文,应该如何去找资料、如何立论、如何正反面地证明自己,如何运用种种逻辑推理方式,如何反驳反面观点。我真是掩卷长叹,在中国念研究生似乎都没有看见这样详细和到位的论文写作指导。而类似的论述文写作,在我的中学时代,是由语文课程去完成的。现在反省一下,我真的觉得中国的课程设置也有值得思考之处。论文写作真的也应该在历史、伦理学、政治学和哲学课上教,而不仅仅是灌输给我们知识(这正是中国历史和政治课的全部内容);而语文课反倒应该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和审美能力。手头还有一本美国高中“文学”教材,完全就是按fiction和nonfiction的文体分类,要求学生掌握各种文学概念,并仿照例文进行诗歌、短篇小说和艺术评论创作。可惜,我记忆中从小学到高中,上了12年语文课,从来没有一个语文老师给我们布置过这样一个作业:写一首诗。在高中的时候,经常要求写作“论诚实的重要”之类,这样的题目,说老实话,跟语言和文学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不放在思想品德课上学?提起中国的思想品德和政治课,我恐怕又要——算了,不提了。还是再回到评判式思维吧,不知道中国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引进这个概念,把critical thinking ,至少在校园里,变得像“高考”一样重要。也把学习文史哲等文科课程,当成真正与学生个人发展和素质教育切身相关的一项如此有趣而富有挑战性的活动?Experts: student's creative thinking important [r1] Agrowing number of experts in the educational field suggest that a student's creative thinking should be included in judging whether a student is deveveloping soundly or not. The sample study, carried out late last year in 20 middle schools and colleges in Beijing, was organized by the Chinese Youth League Central Committee and the Chinese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a long time, people, including parents and even some teachers, usually regard a good student simply as "getting high marks" in courses and keeping school rules or obeying teachers' orders. Some students are still criticized by their parents even though they get a mark of 99. But according to the sample survey, nearly 75.5 percent of the 1,800 surveyed students believed that creativity and invention are of great importance to a student's growth of personality and independent thinking. And more than half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surveyed said the current educational system cannot effectively arouse their creativity to the full. More and more teachers and experts have realized, according to the survey, that developing a students' creativity will greatly help the training of people for the country's modernization, and thus should be included in the regular teaching programme.
黑格尔say what????
《在新世纪,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变化:新技术将改变一切旧有事物危机:旧有的思维模式,行为模式,商业模式将受到剧烈的冲击。“每当历史发生重大转变时,预示着旧有的机会在消失,同时预示着新的机会在产生。学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的“二十一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学习:内在的财富》报告中指出,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人应该建立终身学习的计划,每个人应该从四方面建立知识结构:1、学会学习;2、学会做事;3、学会做人;4、学会共处;改变:1、改变从思维方式开始;2、从每一件小事开始;3、从现在开始;4、从自己开始;创业:打工,永远不能使你富有—罗伯特.清琦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们可以选择我们喜欢做的事,21世纪我们要做该做的事,时代逼迫每个人必须做出选择。“在生活中你必须承担责任,至少你应承担点什么,否则,你会爬在地上,永远不会成功”。二、我们将要面对的五个时代的激流:1、人人都要面对竞争没有一个行业、没有一个单位、没有一个职位是绝对安全的。举例:马路清洁工,粪便清洁工,你不愿做,后面肯定有5个人等着做。20世纪留给人们最大的陷阱就是满足现状。举例:今天向官方要求解决就业问题的很多人,都是5-10年前,从不认为自己会下岗的人,全家人都在一个大国营企业工作。2、破产和失业已成为本世纪最时髦的名词之一无固定化职业的时代到来,在中国今年将有1200万人下岗。下岗和分流将波及到邮政、电信、电力、教育(教师)、医疗(医生)、文秘和管理人员。讨论:官方公务员,今年将有48%以上人员下岗和分流,他们为什么会下岗,因为管理进入到扁平化阶段。3、速度至上已打破了旧有的秩序(如商业模式等)同时新的机会在产生。比尔.盖茨在《未来时速》中的观点:80年代注重产品质量,90年代是形象设计,21世纪头十年,将是速度至上。速度至上将打破原有的商业模式。狄克.狄维士问经济学家:什么产品好卖?答:优质产品,快捷服务,不花钱。例如:家用电话,初装费的不断降低乃至现在的取消;听广告送手机话费;IP长途电话。每当历史发生这种重大转变时,就预示着旧的机会在消失,新的机会在产生,只有那些有先知先觉的人才会抓住机会,从而走向成功,而那些抱着旧有机会不放的人,就会被这个时代所抛弃。自1989年到现在,在美国,有3600万个工作岗位消失了,但当工业化向信息化产业调整初现规模后在美国又新产生的工作机会高达7600万个。此次信息化革命,产业的变化,已超过历史上任何变化相加的总和。例如:(1)制造业人员减少,旅游服务业的从业人员增多。(2)信息化时代中物流配送系统的从业人员出现,安利营销人员正在中国建立起物流配送系统。4、专业人士充斥市场各行各业人才济济,“知识分子”靠文凭打天下的,人满为患。举例:本科生进不了大医院,女研究生找不到工作。如何成为真正的人才---四种不同类型的人才“一”字形人才:知识面很宽,但没有专业的技能:“1”字形人才:有很好的技能,但知识面狭窄:“T”字形人才:知识面广、综合能力强、专业又精通,这是前一段时期社会急需的人才种类。但由于社会发展速度的变化加快,此种人才已经供大于求;“十”字形人才:不仅知识面广、综合能力强、专业精通,而且有非常强的学习能力,又能具备很强的创新能力。--二十一世纪企业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说到底就是学习能力的竞争。只有“十”字形人才才能根据社会的变化而使企业更具备创造力,让企业能处在不败之地。农业化时代上学6年小学教育即可;工业化时代上学16年小学、中学、大学教育即可。21世纪教育要60-80年活到老、学到老。5、环境污染1) 自然环境的污染:空气、土壤、水。2) 社会环境的污染:暴力、色情、凶杀、吸毒。3) 精神污染:电视、国际互联网上的信息垃圾。Amy:如果你吃了有毒的食物,你可以去医院洗胃。但是如果你听了或看了有毒的精神毒品,你就很难把它洗出来。举例:儿歌的变化。举例:1958年,学生的最主要的问题:1、不做家庭作业;2、 不爱护财产;3、不关灯、不关门窗;4、在课堂递纸条;5、在大厅里跑来跑去。30年后,1988年学生的问题:1、早恋堕胎;2、性病爱滋病;3、强奸;4、吸毒、盗窃团伙;5、校园里的暴力行为,使用枪支、凶器,引起的死亡、谋杀。三、现实生活的描述1、 大部分人用80%的精力去想与钱有关的事2、 人们平均每周工作47个小时,1/3的人下班后感到筋疲力尽,还是感到钱不够用压力已对人们的健康造成威胁,此种状态已高达85%,只有4%的人对现在的生活及工作感到满意四、两种选择:失败或成功1、维持现状,不断抱怨 = 失败这是大多数人的选择,他们以“以不变应万变”Yager:我没有时间去抱怨任何人、任何事。2、选择改变,选择创业 = 成功五、四个象限的人群划分1、解释四个象限 E BS I2、什么是企业主:当你能离开你的企业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当你回来时,你发现你的企业比你在时经营的更好,这才是真正的企业主。大多数“企业主”只是自己企业的高级打工者而已。3、象限左侧和象限右侧的不同追求:左侧:寻找安全感,保障,但一辈子没有保障,实质是在为钱工作;右侧:追求财务自由,让钱为自己工作;4、左右两侧的人成功的不同:左侧:(1)成功的标志是“忙”;(2)成功的代价是没有了时间:没有时间陪伴妻子、孩子,没有时间去孝敬老人,自称为“忠孝不能两全”;没有了学习的时间,社会在悄悄的变化,而自己却停步不前,终有一天发现自己已经被时代所抛弃;右侧:(1)成功的标志是“闲”;(2)成功后获得充分的时间:可以陪伴家人、孩子,尽孝心….更有充分的时间去学习、提高自己,使自己与时代同步;上述原因也是人们经常说的“穷人越来越穷,富人越来越富”的原因。六、什么是真正的财务自由?1、 财务自由的含义:(1) 有可以自由支配的钱;(2)有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3)有真正的保障;2、只有进入向限的右侧才能获得真正的财务自由;七、为什么大多数人没有获得财务自由?1、 富有的人与贫穷的人的思维方式的差异:贫穷的人从来就没有想过他可以富有2、 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原因:i. 恐惧: 对未知世界的本能的恐惧ii. 抱怨:穷人心态: “我不行,我买不起” 富人心态: “我怎么就能买得起?”iii. 自负: 满足现状是20世纪留给人们最大的陷阱, 怕失去已有的地位和财富.不懂得制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iv. 懒惰: 不愿学习,改变,付出和接受新鲜事物. “在懒得毁掉你之前,你一定要先毁掉懒惰.”v. 坏习惯: 要勇于离开你已习惯的环境和思维方式3、 个人创业太艰难一般,创办一个企业,前五年只有10%能生存;后五年,又有90%被淘汰,结果,永续经营的只有1%----这些成功了的,就成为系统,成为模式,成为了众人学习的榜样。前五年靠眼光,后五年则靠系统(七个环节:人、财、物、进、销、存、产)八、工薪族追求财务自由上的几个误区:1、 盲目辞职成为一个自由职业者。 很多人盲目成为自由职业者,然后发现过得还不如工薪族。原因:他没有考虑到他还没有足够的技能使得他能在这个象限中生活的很好。假如你所拥有的技能不是很赚钱;或者虽然很赚钱,但你的技能在同行间不够出类拔萃;或者你的年龄优势正在丧失,你都很难在这个象限生活的很好。技能或经验关系不足不能靠自由职业谋生。2、 直接想一步到位成为企业拥有人,做老板很多人认为,自己能筹到资金、也能找到项目,也有能力装修、也有能力雇员工……似乎一切都可以。自以为可以一步到位成为生意拥有人。但是这里面风险非常大。创建一个真正的企业,需要系统的运做:人、财、物、进、销、存、产。你怎么就这么认定你就是那成功的1%?3、盲目的以为自己是投资者。 投机者:心情随股市的起伏而起伏,表面上挣了很多,但其实大多数是一堆数字而已;追高杀低,总是在盲目的追随的所谓的行情,但是:散户永远斗不过庄家。 股市中,70%的人赔了,20%的人不赔不赚,10%的人才赚了。同时,随着中国入世的到来,一切都将会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及市场规则运行,想再钻个空子而发财难了。投资者:不管股市的起伏,他总是赢家—他是在真正的投资。在当今社会,没有100万以上的资金,先别考虑自己是投资者。因为你的本钱不够。九、 工薪族迈向财务自由的途径:1、积累期。建议选择一份工作。打工不是你一辈子的目的,但它是很好的一段时光。(1.)学习利用上班时间学习某种技能,一种就可以,把它学精。你做自由职业,就会没有时间学习(2.)积累关系 I、多积累帮你赚钱的人,而不是帮你花钱的人 II、最好去靠一个组织。今天靠个人积累关系很难,有个后台(大单位、大机构)给你撑着,你就好积累人际关系。(3.)储蓄工薪族这个阶段你要学习,以提高你的某种技能;然后改变,改变你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去适应别人,积累你的人际关系。这个阶段最主要的工作是积累。2、进入创业初期(1)当你认为你技能和经验都很充足的时候,考虑一下你的年龄是不是合适,然后你有2个选择:你可以先兼职的开始自由职业者生涯,也可以马上以专职的方式靠自由职业谋生。这个分水岭在哪?你家里保持现有生活水平不变,而你的存款足以维持2~3年的情况下,你可以考虑专职。反之,建议兼职。然后你用你的技能、你的经验在靠自由职业谋生里面开始起步,开始建立一个生意,从小到大,开始你的自由职业者生涯(2)选择一个项目。什么项目?第一,一定是跟你的技能、关系有关,是你非常熟悉的,一定不要做你不熟悉的。第二,一定要选择一个朝阳行业,千万别选择夕阳行业。 当你选好一个项目后,靠什么把它做好?就靠量。前期量要大、辛苦,由小做大,直至初具规模。一旦初具规模,并确保10年内不倒闭时,考虑进入企业拥有人象限。3、 成为一个真正的企业拥有人-建立(拥有)一个系统: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企业拥有人,必须拥有一个真正成功的系统。拥有一个系统的三种方法:1)白手起家,自建一个系统:这意味着要付出很多辛苦的努力,你建立的生意由小到大,你要靠你自己的力量将人、财、物、进、销、存、产七个方面成为系统化管理,至少需要10年以上的检验,这很难,所以这类生意人破产率高达99%,成功率很低。 2)购买一个系统:直接购买一个现成的1%。比如特许加盟、连锁店、总代理、总经销,比如麦当劳、肯德基,这些都是属于那些已经成功的1%。它的人财物进销存产已经成为一种模式了。这是一套成功的模式,它已经几十年,很成熟了。你可以直接购买它。假如你投资开麦当劳,一定会赚钱。或者做世界知名品牌的总代理也可以。注意:一定要买成熟品牌,切忌买不成熟品牌——它自己还未被验证是一套成功的模式呢。优点:容易、成功率极高缺点:好的品牌都非常贵(麦当劳:250万)3)加盟一个系统。没有钱购买一个系统,就加入一个系统。前期利用一个模式不用花钱,后期你的团队一旦建立起来,它就可以帮你去赚钱了。你会从你的团队受益。比如地区合伙人、技术加盟等等。它的关键是找到一个非常成功的系统,利用这个系统的模式把你的生意做大、真正做稳,从而使你成为真正的生意拥有人。建议选3,适合于普通人。4、投资,让钱为你赚钱。当你有了稳定的经济之后、有了稳定的收入之后,你再考虑去投资。这时候才真正成为一个投资者十、21世纪能够让你认真参与的而且还被验证(10年以上)成功的系统:1、 险及经纪人:很多人在参与。在目前为止,多数公司要求你全职,且淘汰率相当高。差不多在前三年只能余下10%,而且不可以得到不在职收入,不能获得真正的财务自由;2、 合作经营3、 特许加盟4、 交互式合作(建议不做特别介绍,可让人们找带他来的朋友了解)十一、如何寻找一个好的系统:它应该符合下面两个条件:1)是一个成功的系统;2)是一个适合普通人的系统;1、 成功系统的五个条件:1)有10年以上成功的记录,并且至少经历过1次经济危机,已被反复验证过的企业2)具有你能够由此获得成功,值得信赖并可充满自信地与他人分享的商业机会3)具有长期的教育计划,把你作为人才来培养4)具有严格的导师计划,你向领导人而不是建议者学习,即向这个行业的成功者学习,而不是向评论员学习5)和你尊敬并乐意与之相处的人在一起 如果一个企业满足以上5个条件,你还要看一看他们的产品。太多的人只看产品,不看系统,如果你想成为1名推销员,一位“S”,那产品是最重要的因素。但是如果你想长期成为“B”,那么系统、受益终生的教育、以及人是更为重要的。2、 理想的个人创业的条件:有七个(资料来自美国电子商务光盘):1)投资不大;2)无雇员;3)无固定资产投资;4)无须库存;5)全球性,跨国际;6)对经济危机有免疫力,永续性;7)最重要的一点:有人教你; 对照上述条件,你会发现,交互式合作将是一个适合普通人创业的良机。十二、怎样选择一个好的交互式合作公司:1、它是为没有钱、没有经验、没有时间、没有胆量、平凡的人准备的机会(工薪族)。2、 是为了要经济独立、又要时间自由(随时可退休)的人准备的机会(老板)。3、 公司要有好的口碑。4、 是合法的、经过官方批准允许经营的。5、 没有巨额囤货,并有退货保证。7、 产品是市场需求,并是能反复消费的。8、 奖金收入是基于你的成功和你帮助别人的成功,而不是来自人头费。你不要幻想一夜暴富。9、 能为你提供国内和国际市场。这个生意是可以世袭和转让的。十三、变中求稳的十个前提:1、多数人是宁稳勿变的;2 、但是变化是必然的,并且是不断加快的,而且会给你带来巨大冲击。3、 这种冲击会不断打破过去用传统方式实现自我价值的可能如:学而优则仕)4 、只有那些在生活中,勇于做出正确选择的人,才会实现自我价值。 YAGER:你在生活中,做出了一个正确的决定,然后又做出一系列正确的决定,你就能走向成功。5、正确的选择,关键在于制定一个行之有效的个人事业发展计划。这个计划应该是终生的,至少是2-5年的。6、一个有效的个人事业发展计划,一定要写在纸上,是可以检查的,是可以修正的,是可以得到别人支持的(另一半、团队和家庭成员、良师益友)。7 、要得到别人的支持,关键在于建立紧密的个人关系。8 、巩固这种紧密的个人关系,要靠持久的共同的价值观。9 、这种持久的共同价值观,就会增加你的应变能力。10、这种不断提升自我能力,以不变应万变的应变能力,才是你真正的求得稳定的根本,它是你一生中最大的资本。
在当代社会的语境中,哲学教育的责任、目标和使命是:帮助学生掌握哲学知识,具备哲学的素质和能力,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漫谈哲学教育
摘 要:在当代社会的语境中,哲学教育的责任、目标和使命是:帮助学生掌握哲学知识,具备哲学的素质和能力,后者是指:能够对他人和自己的言行做批判性反思,能够很好地思考、写作和说话,能够有效地与人交流和对话,变得智慧、聪颖、理性、开明、豁达,等等。由於哲学素养具有可迁移性,能够用于许多其他的领域,因此有助于主修哲学的学生将来获得事业的成功,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借此方式,哲学教育将能够证明自身的正当性。
关键词:哲学教育;批判性反思;正当性
当代社会,大学里哲学专业的学生人数在下降。而且,正像R.M.黑尔多年前所提到的那样:“大多数学生并不准备做职业哲学家,它们要做商人、政治家、教育者、牧师、律师、记者、公务员,几乎可以说包括哲学家之外的任何行当;这些学生中间有大量的人有望达到他们职业的最高级别。”[1]于是,我们必须严肃回答的问题是:哲学教育能够为那些不准备做职业哲学家的学生带来什么?他们可以期望从哲学教育中得到哪些益处?他们为何有必要花费三到四年时间来学习哲学,而不去主修经济、金融、管理、工程等其他更为实用的科目?也就是说,哲学教育必须为自身进行辩护,必须阐明其在当代社会中的目标与使命,说明它如何能有助于那些不准备以哲学为职业的学生有一个美好的人生。
我认为,哲学教育的目标和使命是:帮助学生掌握哲学知识,具备哲学素养。具备哲学素养就是指能够对他人和自己的言行做批判性反思,能够很好地思考、写作和说话,能够有效地与人交流和对话,变得智慧、聪颖、理性、开明、豁达,等等。如果这样来解释,具备哲学素养将非常有助于学生将来获得事业的成功,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借此方式,哲学教育显然能够证明自身的正当性。
一、传授哲学知识
几乎没有人在完全不懂哲学的情况下却能够很好地做哲学思考,表现出足够的哲学素养。为了要有哲学素养,我们的学生必须获得哲学知识。他们得跟从他们的老师去学习、思索以下议题:有哪些型别的哲学问题?大哲学家是如何思考这些问题的?关于这些问题,大哲学家提出了什么样的理论或学说?哲学有多少分支或二级科目?哲学具有自身专门的方法论吗?等等。依我之见,要想打好牢固的哲学基础,哲学专业的学生最好修读以下五类课程。
1逻辑学,包括“形式逻辑”、“非形式逻辑”或曰“批判性思维”。我们知道,论证乃哲学之本性,而逻辑学正是有关推理与论证的科学。逻辑学旨在提供区分推理之好坏的诸种可靠的方法,因此它是做好哲学至少是做好当代哲学的一个必要前提。大学本科生至少应该修读两门逻辑课程:“批判性思维”和“一阶逻辑”。批判性思维包含定义理论、论证理论和谬误理论,涵盖了有关命题逻辑、三段论逻辑和归纳逻辑的基础部分。一阶逻辑关注命题逻辑、量化逻辑的形式系统及其元逻辑结果。此外,我们还应该通过一些例项,譬如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反事实条件句、因果性和似规律陈述,可能世界语义学与必然性、可能性、不可能性和偶然性这些模态概念的解释,去教会学生如何把逻辑的理论和技术应用於哲学研究之中。当前,在中国一些大学甚至是在哲学系并没有逻辑或批判性思维方面的课程,这种情况应该尽快加以改变。
2哲学导论类课程,包括“哲学导论”、“语言哲学”、“形而上学”、“认识论”、“伦理学与道德哲学”、“美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导论”。通过这些课程,学生可以获得哲学的基础性知识,并得到一些基本的哲学训练。
3哲学通史类课程。其中包括“西方哲学”包括“古代希腊哲学”、“中世纪哲学”、“近代哲学”、“十八—十九世纪哲学”、“分析哲学”、“当代欧洲大陆哲学”、“中国哲学”、“东方哲学”例如印度和 *** 哲学。通过这些课程,学生可以获知哲学如何从古代发展到当代形态,以及哲学是怎样在西方国家以及像中国这样的东方国家分别发展而来的。
4基于人物或经典著作的课程。譬如,我们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去读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休谟、康德、黑格尔、马克思、海德格尔、胡塞尔、弗雷格、罗素、维特根斯坦、蒯因、克里普克的著作,教他们如何去读孔子、孟子、老子、庄子、荀子、程颢和程颐、朱熹、王阳明、孙中山、 *** 、 *** 的著作。通过阅读哲学大家的一些经典作品,学生可以深化对有关哲学问题、理论及方法的理解,也可以逐渐学会像大师们那样去进行哲学思考。
5还有一些特殊的哲学分支,例如“心灵哲学”、“科学哲学”、“逻辑哲学”、“数学哲学”、“宗教哲学”、“社会哲学”、“政治哲学”、“历史哲学”、“教育哲学”、“女性主义哲学”、“文化哲学”、“医学哲学”、“商业伦理学”、“生态伦理学”等等。通过这些课程,学生可以了解哲学的广度与深度。
很显然,在上述所列课程中,有些课程是必修的,有些是选修的。
二、培养哲学的气质和能力
按照我的理解,如果有人想要具备哲学素养,尤其是想要专门做哲学,他必须遵循一些学术标准:
1必须在一个学术传统中说话。
2必须在一个学术共同体内说话。
3必须说一些新的、有所不同的、原创性的话。
4必须对自己的观点做相当系统的论证。
5必须对他人的不同观点做出必要的回应。
1和2可以简称为“有根据”或“对话”,3可以简称为“独立”或“原创”,4和5可以简称为“论证与辩护”。如果有人能够做这一类的哲学工作,他就已经具备了哲学素养,即便他可能不是一位职业哲学家。
我同意以下这样的说法:“凡是‘做哲学’的学生,他都能以自主的方式操练一套理智技能,以便能够在大量问题上达到更大的明晰性。”[2]我将集中阐明下列哲学能力和技巧:分析、解释和理解;对于其他哲学理论和论证的批判性考察;形成我们自己的哲学主张和理论,并对其进行论证;以书面和口头形式与同行们进行富有成效的对话、讨论和交流。为此,我着重探讨以下三个问题。 1. 如何阅读哲学文字
首先,我们必须区分三种类型的阅读方法:为资讯而读,为启迪而读,为学术而读。如果你是为资讯为读,你会一字一句地阅读一个哲学文字,直至有关世界的某种资讯粘附在你的大脑中。如果你是为启迪而读,你会把哲学文字看作你反思你自身以及你的信念的一种机会。正如爱默生所言,“书籍若是运用得好,是最好的东西;若是滥用,就会成为最坏的东西。什么才是正确的用法?什么是所有手段共同促进的那个唯一目的?它们别无他用,只是为了启迪心智。”“我们听别人讲,是为了自己也能够说。”[3]如果你是为了学术而读,你在阅读哲学文字时就必须非常认真,富有耐心,还要掌握技巧。最后一种读法与前两种读法有根本性不同。
我认为,大多数人阅读哲学文字都不是为了学术,而是为了启迪或者为了资讯。如果你是为了启迪而阅读哲学文字,我向你推荐傅伟勋所提出的“创造的诠释学”,其基本框架包括如下5个辩证步骤:
1p [所谈到的作者],譬如老子,实际上说了什么?……
2p在他实际所说的话中,真正想要说的是什么?p实际上所说的话是否在表达上和意义上足够清楚?如果不是,如何弄清p真正想要说什么?
3根据p实际上所说的话以及想要说出的话,他可能会说什么?为了澄清或查明p想要说的是什么,我们尽可能寻找p原始说法的所有可能涵义,然后筛选出那些在诠释学上最具重要性的涵义。
4考虑到p实际上所说的话、真正想要说的话以及可能会说到的话之后,他应该说什么呢?……
5假设p仍旧在世,如果在考虑完实际上所说的话、真正想要说的话以及可能会说到的话之后,p能充分意识到他本应说什么,他现在一定会怎么说?……[4]
傅伟勋把这五个步骤或层次简称为“实谓”、“意谓”、“蕴谓”、“当谓”和“创谓”。爱默生说过,“不仅有创造性的写作,还有创造性的阅读。”[5]在我看来,傅伟勋的“创造的诠释学”显然是一种创造性的阅读法,特别是一种为启迪而读的方法。练习傅伟勋的“创造的诠释学”,可以使我们的哲学阅读活动达到一个新的境界,从而接近哲学创造的大门。
2. 如何对其他哲学家的主张和论证做批判性思考
当我们阅读一个哲学文字时,我们并不只是为了知道作者说了些什么,我们还需进一步思考“他所说的是不是真的,或者至少是有道理的”。所以,在阅读时,我们必须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所讨论的哲学问题是什么?他讨论的或许是一个所谓的“大问题”。譬如,有独立于我们的心灵而存在的外部世界吗?我们如何知道有关这个世界的知识?何谓真理?何谓因果关系?我们是否具有自由意志?什么样的不均等是不公正的?语言何以可能?或许是一个更进一步的问题,譬如,如果你不能证明在自己的心灵之外存在某种东西,你还能够继续相信有一个外部世界吗?
2作者在这个问题上的主张或理论是什么?譬如,作者可能主张:有一个在我们心灵之外存在的外部世界;我们具有自由意志;我们当然知道有关外部世界的某种东西;有关外部世界的怀疑论是错误的;计算机不可能完全跟人一样思考;专名是没有涵义的严格指示词。
3作者用于支援其主张或理论的理由或前提有哪些?除了明确陈述的那些理由或前提外,他是否运用了其他预设、假说或未经明示的前提以支撑他的论点?所有那些明示的或未经明示的理由或前提都是真的吗?或者至少是合理且可接受的吗?为什么?
4作者是如何运用他的那些明示的或未经明示的理由或假说去论证他的主张或理论的?换言之,他论证其主张或理论的结构是怎样的?如何借助于某种结构图来演示他的论证?他的论证可靠吗?他的论证中存在无效推理或谬误吗?如果有的话,又是哪一种?错在哪里?
5他在论证中所运用的核心概念是不是足够清晰、精确和严格?或者,它们都相当模糊、含混且容易产生歧义?那些概念在他的论证中发挥了什么作用?该如何去正确地界定它们?
6作者的主张或理论是否能得到足够强的支援?它本身是否是真的,或至少是合理且可接受的?
7如果作者没有为其主张或理论提供足够可靠的论证,我们是否能够替他建构其他的论证去支撑其主张或理论呢?
如此还可以继续下去。通过思考所有这些问题并做出回答,我们可能得到两种结果:一种是,我们改进并发展了作者的主张或理论及其论证;另一种是,我们否定了作者的主张和论证,然后提出了我们自己的主张和论证。
我用两个简短例子来说明上面提到的步骤3和4。
论证1:一位粒子物理学家开玩笑说:自1950年以来,所有费米子都是在美国发现的,所有玻色子都是在欧洲发现的。不幸的是,希格斯粒子属于玻色子,因此,它们不可能在美国被发现。
在物理学家的玩笑中,他运用了一种糟糕的论证,因为他悄悄地把一种错误预设作为其论证的大前提,即:如果x至今尚未成功地做到y,则x再也不可能成功地做到y。由此,他的论证可表示如下:
如果x至今尚未成功地做到y,则x再也不可能成功地做到y。
美国科学家在过去的60年都未能成功发现玻色子,
所以,美国科学家再也不可能成功地发现包括希格斯粒子在内的任何玻色子。
虽然上述推理是有效的,但其大前提即那个预设是不成立的,故那位物理学家原来的那个论证也不能成立:仅仅从其明示的前提出发不能得出他的结论,而未明示的那个前提却是错误的。
论证2:去年,有6000人死于饮酒,有4000人死于驾车,却仅有500人死于醉酒驾车。因此,醉酒驾车比单纯的饮酒或单纯的驾车更加安全。
当然,这是一个非常糟糕的论证:它根据不同行为方式事实上造成多少人死亡,去判定一特定行为方式是否比其他行为方式更加安全。这很可笑。在估算两种行为方式各自的安全程度时,我们不仅应考虑它们分别造成死亡的人口的绝对数量,更应该考虑其造成的死亡人口在其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 类似的谬误在哲学文字中有很多。在阅读哲学文字时,我们应该非常小心那些未经明示的预设或假设,错误的前提,不合逻辑的推理步骤,等等。总而言之,我们应该以批判的态度去研读哲学文字。
3. 如何形成我们自己的哲学主张并做出论证
为了具备哲学素养,我们不能只重复其他哲学家的学说和论证,而必须批判性地、独立地思考,以形成我们自己的主张、理论和论证。如何完成这样的哲学任务?或许,我们可以尝试采取以下方式:
1每一次只专注于一个哲学问题:越是具体,越有限制,就越好。
由于存在太多的哲学问题,我们必须从中选取一个,然后集中关注所选择的那个问题,并试着以自己的方式做出回答。
2带着批判态度去读其他哲学家在该问题上所发表的作品:选择精要的文献去读。
没有人能够独自地做哲学。采取对话的方式,对于从事哲学来说是必需的。因此,在选定某个哲学问题后,我们必须了解其他人曾经对之说过什么。我们必须去读相关的出版物,并对它们做批判性思考。尤为重要的是,我们得从大量的相关读物中选取精华,这是一件需要资讯和眼光的事情。
3逐步形成你自己在所选定问题上的主张或理论。为了实现这一点,你的思考必须具有批判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要想获得成功,你只能如此,别无他法。人生苦短,没有人愿意听或读没有任何新内容和新观点的东西。
4为你的主张或理论构造论证。你必须寻找重要的理由、前提甚或合理假说来支援你的立场或理论。你还必须把它们组织成一定的逻辑结构。然后,你就可以对你的观点提出一种可靠的论证。
5为了避免一厢情愿的思考wishful thinking,要设想你的主张和论证可能面临什么样的异议,并预先对于这些异议做出答辩。
6听取你的同学、老师及其他对话者对于你的文章的评价意见,并在认真思考他们的评论之后,反复修改你的论文。
7在研讨班、工作坊以及讨论会上报告你的论文,然后向专业杂志投稿。如果你有天分且足够幸运的话,你的文章会被接受并最终发表。
如果你能够富有成效地进行阅读,带着批判态度进行独立思考,思路清晰地进行原创性写作,你就已经具备了哲学素养,也就是说,你已经是一位合格的、称职的哲学家了。
通常来说,一位哲学家能够很好地思考,他善于做如下的事情:
· 按重要程度排列他所关心的问题和议题。
· 从大量出版物中选择相关的精要文献去读。
· 对于复杂的资讯进行总结概括并做出合乎逻辑的梳理。
· 对相反观点以及自己的观点做批判性思考,通晓逻辑及谬误知识,尤其是在自己犯有谬误时能够及时发现它们。
· 确定有哪些情形、行为和政策带有道德性因素。
· 选取受原则指导的路径去解决问题。
· 利用书面和口头形式做有说服力的推理。
· 以言辞清楚而又重点突出的方式撰写论文或计划。
· 当发现别人对于自己的思路提出有效批评时,能够改变原有的想法。
· 承认在信念即便是十分强烈的信念与知识之间存在甚大差异。
· 保持开阔的心胸,宽容对待相反的意见和不同的选择。[6]
如此等等。有人说过,哲学关注的不是“思考什么”,而是“如何思考”。教条主义者固守他所钟爱的信念或意识形态,然后去寻求能够证明它们的证据或推演过程。相比之下,一位合格的哲学家会跟着自己的思维走:理性的思考把他引导到哪里,他就走到哪里。不同的哲学流派不应看作不同的信念体系,而应视为不同的方法论。哲学是手段而非目的,除非所谓目的就是训练我们的大脑!
三、苏格拉底问答法是哲学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
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还应该开设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课程,譬如研讨班seminar。“Seminar”一词源自拉丁语seminarium,意为“温床”seed plot:培育出某些优良的种子,然后让它们长成参天大树。通常,研讨班有一位指导教师和不到20位学生,大致是这样进行的:
· 指导教师为研讨班选择一个话题或题目。
· 指导教师向学生布置文字阅读任务,所阅读的文字通常是某些新近发表的论文或重要著作的章节。
· 学生在研讨课开始前预先阅读所指定的文字。
· 一位学生在研讨班上针对所选定的文字做报告:概述文字内容,做出自己的评论,再提出一些问题,等等。
· 所有学生参与到有关该文字的讨论之中。
· 指导教师控制着研讨班的整个过程:时而提出问题,时而发表看法,时而给出指导,由此引领讨论的方向。
· 在研讨班结束时,所有学生都需完成符合学术标准的有一定长度的论文。
据我所知,研讨课在中国大学遭遇到一些很严重的问题。谈到这些,有些使人难为情:除了那些指定将要在班上作报告的学生外,其他学生包括研究生并不去阅读课前所指定的文字,他们没做什么准备就来到了教室;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一言不发:既不提问,也不参与讨论。这种现象的根源与中国文化传统和意识形态有深远的关系。但不管怎样,我们必须努力去改变这种情况。
可以说,研讨班是苏格拉底诘问法的现代版本。后者是“苏格拉底发展起来的一种探索问题的技术,旨在对于那些不爱思考的人进行 *** 、推动、激发,以使他们意识到:在他们的各种主张或观点之间存在矛盾或内在不协调,他们对于各自的有关思想与行动的原则缺少理性的理解,因此他们需要去寻找哲学智慧。在苏格拉底那里,这种方法被用作挫败自我膨胀的一种有力武器。”[7]苏格拉底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1询问:苏格拉底先请对话者阐述一个论点,他会认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此作为反驳的靶子。 2演绎:苏格拉底从对话者的论点推汇出某些进一步的断言,然后他进而论证说:这些前提隐含着与原有论点相矛盾的推论,对此对话者也会同意。
3驳斥:苏格拉底进而说,他已经表明对话者的论点是错误的,其否定才是真的;他会用正反两方面的例子来支援他的说法。
4归纳:苏格拉底从他的各种特殊例项中提炼出一般命题。
5定义:苏格拉底对由上述步骤获得的有关一般或共相的解释做精确阐释。
因此,亚里士多德断言:“事实上,是苏格拉底真正完成了这两项创新:归纳论证和一般性定义,二者都关乎科学之基础。”[8]
很清楚,研讨班及其原型——苏格拉底方法——反映了哲学的一个本质特征:它包含一个问答过程,是两个人之间的一场对话。其中一个人正在寻求理性的洞见与理解,另一个人已经获得了某种程度上的自我知识。他希望能够帮助那位新手。此种对话从学生所寻求的无论什么信念开始。如果他不假思索地重复他所处社会中的道德说教,这位指导者将想方设法迫使他对那些说教进行质疑。如果他所采取的立场是:一切都是相对的,没有什么对于任何人都是真的或有效的,指导者会尝试另一条不同的质疑路线。这段旅程的终点总是一样:智慧,有关思想与行动的原则的理性见解,因而也是一种更加幸福、更为完整、更有价值的生活。
可以说,以对话的方式学习哲学,将会推动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寻找他们自己对於哲学问题的回答,进而培养他们在哲学上的能力、技巧和气质,即智慧。
四、结 语
大学毕业时,哲学专业的学生从哲学教育中获得了什么呢?现在我们可以回答了。首先,他们对哲学已经颇为知晓,换言之,他们掌握了大量的哲学知识。其次,更重要的是他们获得了哲学上的能力和技巧,形成了特定的哲学态度和气质。对於哲学专业的学生从哲学教育中获得的教益,不同人会有不同的概括,我喜欢以下概括:
一般性的解决问题能力。学习哲学,可以通过一种独特的途径,增强人们解决问题的本领。它有助于人们分析概念、定义、论证及问题。它有助于人们组织观念和议题、处理价值难题、从大量资讯中汲取精华。它有助于区分不同观点之间的细微差别,并能发现对立观点之间的共同立场。它还有助于人们把各种各样的观点或视角综合为统一整体。
交流技巧。哲学特别有助于人们发展表达与交流上的能力。它提供了有关自我表达的一些基本工具,譬如,通过精心构造的、有系统的论证以表达思想的技巧;这些工具是其他学科所没有的,或者使用得并不广泛。它有助于人们表达自己观点的独特性,有助于人们解释棘手的问题,有助于人们在写作和说话中消除含混与模糊。
说服能力。哲学训练人们构造清晰的陈述、健全的论证以及切题的例项。因此,它有助于人们形成说服方面的能力。我们可以学会建构和守卫自己的观点,欣赏存在竞争关系的那些立场,并有说服力地表明为何我们认为自己的观点优于其他人。这些本领不仅可以通过哲学上的阅读和写作来发展,而且可以通过教室内外的哲学对话来培养,后者是完整的哲学教育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写作技巧。许多的哲学课程都教学生如何去写作,而且平常布置的许多哲学文字都是无与伦比的文学短篇。哲学通过对困难的文字进行考察而教会人们进行解释型写作,通过强调要公正对待不同的立场而教会人们进行比较型写作,通过发展学生确立自己观点的能力而教会人们进行论证型写作,通过用具体例项——它们是哲学概括必须系于其上的锚——详细描绘而教会人们进行描述型写作。于是,结构与技术会在哲学写作中受到强调。原创性也会受到鼓励,因而学生通常都希望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去发展他们自己的思想。[9]
显然,所有这些能力和技巧正是博雅教育希望达到的目标:培养人们具有相应的能力和气质,以期能够通过理性探讨在事实、理论、行动等问题上尽量达成一致。显然,这些能力和技巧具有可迁移性,它们可以应用于任何领域、任何行业。用前面所引的黑尔的话来说,除了做职业哲学家外,除了哲学专业之外,主修哲学的学生也适合去做商人、政治家、教育者、牧师、律师、记者、公务员,几乎可以说囊括了哲学家之外的任何行当。而且,他们中的很多人有望达到他们职业的最高级别。这就是说,从哲学教育中获得的那些哲学上的能力、技巧和气质,非常有助于主修哲学的学生拥有一个成功的事业和有价值的人生。这是对於哲学教育的最好辩护。
下一页分享更优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