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茶包装设计的研究背景与意义论文

发布时间:

茶包装设计的研究背景与意义论文

茶叶包装是指根据客户需求对茶叶进行包装,以促进茶叶商品销售。一个好的茶叶包装设计可以让茶叶的身价提高数倍,茶叶包装已经是中国茶叶产业重要环节·。茶叶包装主要分小包装和礼盒包装.小包装是为了方便客户泡茶,按照定量克数进行的小包装,以泡袋来包装茶叶.纸盒包装的缺点是易受潮,现今已使用纸塑复合包装盒,克服了纸盒易受潮的问题,这种采用内层为塑料薄膜层或涂有防潮涂料的纸板为包装材料制作的包装盒,既具有复合薄膜袋包装的功能,又具有纸盒包装所具有的保护性、刚性等性能。

现代包装设计要强调环境的保护、资源的再利用,突出人性化,以人为本。在现代商品的包装设计中,包装色彩的人性化在各个方面得到了体现,包装的可靠性和方便性在结构上得以实现,而人性化理念在包装材料上表现的更加突出。本文通过对人性化包装设计内涵、在产品包装中的体现以及实现人性化包装设计的途径的研究,指出产品包装设计中要赋予更多人性的、情感的、审美的内涵,体现出人性的关怀,建立一种人与产品、人与环境和谐统一的关系。Themodernpackagingdesignissupposedtoemphasizetheprotectionoftheenvironmentandtherecyclingoftheresourceswhilehighlightingthehumanityandcaringforpeople.Inthemoderndesignofpackaginggoods,thehumanityofpackagingcolorsarereflectedineveryaspect,thereliabilityandconvenienceofpackagingarereflectedinthestructureandtheconceptofhumanityisbetterreflectedinthepackagingmaterial.Thispaper,basedontheresearchoftheconnotationofhuman-orientedpackagingdesign,itsreflectionintheproductpackagingandtheapproachtohuman-orientedpackagingdesign,pointsoutthatthedesignoftheproductpackagingshouldbeendowedwithmorehuman,emotionalandaestheticmeanings,shouldreflecttheconcernofhumanityandestablishtheharmoniousrelationshipbetweenpeopleandproductsandbetweenpeopleandtheenvironment.

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是世界茶的发祥地,制茶饮茶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因此,茶伴随着人类的发展和文明,是世界其他国家所不能比拟的。正是因为如此,各种与茶文化相关的因素都被包含在当今茶包装的设计中。包装要具体考虑是实际应用和以人为本的特性,通过多种表达方式,如文字、图形、色彩、材料材质的选用以及造型等起到提升被包装物本身的商品价值和视野美感的效果。1茶叶包装的定位茶叶包装的定位有多个角度可以参考。例如,有的茶叶包装利用历史故事作为背景来进行设计,有的茶叶包装设计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文化来作为落脚点,有的从茶道、茶具、茶艺等方面上来进行。如何巧妙地定位茶叶包装,主要在于设计师的专业素养和对市场需求调查。就包装的意义这一方面来说,包装要具体考虑是实际应用和以人为本的特性,通过多种表达方式,如文字、图形、色彩以及造型等提升被包装物本身的商品价值。准确定位才能设计出最符合市场需求,而又兼具艺术欣赏价值的茶包装。这样的包装不仅能够博人眼球,同时还可以最大程度地展现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2现代花茶包装设计技术的方向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是世界茶的发祥地,制茶饮茶也有了几千年的历史。这也是世界其他国家所不能比拟的。也正是因为如此,各种与茶文化相关的因素都被包含在了当今茶包装的设计中。如文字设计方面、图形设计方面、色彩设计方面、造型设计方面等都可以提升花茶的商品价值和文化底蕴。2.1文字设计方面茶作为一种休闲时刻的饮品,从古至今都很为人所喜爱。它在神农氏时期就发起,发扬在宋唐时期,直至明清被大为推广,到现如今作为一种休闲方式和文化继承被大为盛传。茶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一种载体,它不仅推动了中国历史文明的进程而且对世界多样文明的发展也添加了力量。

使我们的茶叶变的更美观

茶叶研究背景与意义论文范文

茶道的载体--茶的意境 黄 志 根 浙江大学茶学系 杭州 310029 摘 要 该文从茶道的由来,即茶的意境角度,论述茶事追求的本质内涵,并提出茶的意境是茶文化的由来与发展所不可忽缺。 关键词 茶道;意境;茶文化 1 最早的“茶道”两字因茶的意境而来.意境承 载茶之精神效用 “茶道”两字,在爱茶人心中是值得敬仰的一片 天地。它先出自诗僧和茶僧美称的皎然之诗作《饮 茶歌诮崔石使君》。诗的开头是茶事的描写,接着的 “一饮涤昏寐,情思爽然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 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闷。”是茶事心 境的渲染,是茶事感受而来的非凡意境,“茶道”两字 在最后一句“孰知茶道全尔真,惟有丹丘得如此”中 推出。通读该诗篇,感受最深的是茶事的意境:先从 一饮之前的茶事情景铺开,尔后逐渐深入,直至妙不 可言,才有“道”与”茶道”,意境高远,也真可谓“道可 道,非常道”。皎然的另一首诗怍(《饮茶歌送郑容》) “丹五羽人轻玉石,采茶饮之生羽翼……霜天半夜芳 草折,烂漫缃花啜又生。赏君此茶祛我疾,使人胸中 荡忧栗。 日上香炉情未毕,醉踏虎云溪,高歌送君 出。”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并把茶的蕴意与友情连在 一起,诗的意境也让人联想到皎然与茶圣陆羽的关 系(可有相关的茶诗为证)。陆羽与皎然是忘年交,皎 然所提茶道,自然受陆羽的影响。陆羽也正是在湖 州与皎然结识,进一步积累学识,并终成博学之士, 并完成《茶经》的最后定稿(颜真卿也受影响,并著有 “流华净肌骨,疏瀹涤心源”的诗句)。 蕴含深厚民族思想和精华的茶文化,由历史沉 积而来,也与茶的意境相伴随,给人以潜移默化的积 极作用和影响。具体地说,是人们在经过茶事、茶文 化思想内涵的感受和体验后,受那由茶所带来的美 妙意境等影响而对人产生作用。深入茶事之奇妙境 界、体验茶的精神(如“精行俭德”般的内涵).并把它 与人的精神追求相结合,这是茶之道的精髓。我们把 这种影响,以虚幻的方式来表示,可称之为与茶相关 的意境,是茶道的基础或重要内容;皎然所提茶道的 影响,也与其中的意境深远分不开。 2 茶的意境是茶道的构架,为不同时代茶事的共性 自皎然提出“茶道”以来,已历经·—千多年。当 今的茶文化专家设想从当代的实践出发、以不同的 角度对历史上以高深著称茶道作”见仁见智”的认 识,有简有详,认识深刻;但茶文化初识者较难把握 (客观上还受日本茶道的不同实践与理沦的影响), 甚至有“茶道”一词内涵,不说还行。越说反而越模糊 的反映,这主要与茶事实践的程度与范围、研究者的 出发点、及价值取向有异所致,初学者难以觉察、认 识和把握,也就不足为奇。一般说来,茶道是人们受 茶事感受并进入较深意境而生发,茶道与茶的意境 密切相伴。相似的茶事,会因为个人(修养、兴趣和事 件背景等)的差异,产生不同程度的体验和感受,即 在茶的意境上有相似的认同感;如此,茶事常常可有 主题,引导人们参与其中。当然,要想从茶中得到深 刻的感悟和意界,还要求对茶与传统文化、乃至个人 的修养有较高的要求,皎然所提出的茶道正是如此, 也有人喻此为“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的情景,而欧阳修提出的“真善幻”亦属此意。人们对 广泛推崇的“精行俭德”(茶道精神)的领会.尽管因 人而异(如在程度上),但仍是由茶事所承载可意会 而难于言传的意境之体验后,由茶而感发认识的进 步与修养的提高等。在当代,有人以杜甫的诗句“随 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来比喻茶事的美妙意境、以 及人文“观照”,也是通及茶道后的感应。与茶道精神相关的意境,自然不会偏离茶道。 由于社会的发展,茶道的形式、手段、社会环境 和对象等都会产生相应的变化,皎然所“指定”的茶 道深意,现代人即使能“打造”,能体会到诸如”人与 大自然之间,人与历史之间的对话”的虚幻缥缈意境 的,也不在多数。但茶的发展历程和文化史实已证 明:已经历数千年的茶事。人们想通过茶事来获得心 灵效应或人文观照,有必要刘茶道作与时俱进的认 识。即重要的是引导人们去感觉和体验茶能给人带 来的愉快和精神上的感悟,如人们通过茶而进入自 感美妙的、或意想中的理想意境及体会,并受其潜移 默化的影响,而不应该过多地讲究、追求形式。这就 是本文强调的,与茶道相联系的茶的意境,它能体现 茶道精神,顺应当代茶事的时代要求。如现代人喜欢 茶的香、茶水的清、茶烟的萦绕,人们因此会在茶中 停留,会有意无意地感受到茶的意境;在此基础上如 能引导有意识的茶事实践,寻找并获得感悟,就是我 们常说的由茶事而带来的精神欢愉。茶的意境.是不 同时代茶事的共同点。 3 在茶事体验中寻求意境,感悟人生的真谛顺应时代的进步 在茶事体验中寻求意境,代替具体的茶道程式, 从中获得感悟或精神的“纯化”等,是人们把茶道局 限在深层次或程式化的认识所作的修正。时代的发 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小桥流水的场景已退缩至公园 或家庭—‘角;人们为赶上经济大潮适应紧张的了作 节奏,即使留恋,也只能把诸如对传统文化等恪守深 刻于内心,换之以“浅然”来对待周围的人与事,花花 绿绿的消遣和娱乐也应运而生。显然,历史上文人雅 士式的品茶,会使年轻人感到气氛颇为严肃。它代表 的是延袭—种精深的、有五千年的文化传统和历史 沉积。人们对品茶已是小心翼翼,何况是高深或神秘 的茶道。好在历史的、文化的原因,是中国人就会喝 茶,人们喜欢茶的“可口、可乐”,由此而能带来的意 境,自然不会拒绝,毕竟,茶香在口,通过认识与引 导,还有助于为生活的诗化增光添彩,何乐而不为 呢!已被人们广泛接受的当代茶艺,也可理解为在茶 的“可口、可乐”的基础上,引导茶的意境与茶道相 通,展示“真、善、美”的内涵。 现代茶科学的发展,难以对历史上文人墨客或 得道高人专利式茶道的解释,但倒是有利于作“意 境”式的诠释。茶之感人是通过茶的色香味形的充分 发挥而绐人带来舒适的感受,而现代的科学技术可 以通过了解茶的自然科学性,如学习茶的自然品质 特性——茶理.来体会茶给人带来的妙趣,像如人希 望般的品性和情境——“茶是独一无二的真正的文 明饮料,是礼貌和精神的化身”(韩素音)。皎然所提 “茶道”诗句中的“全尔真”,可从两方面加以理解。一 是茶为真正健康文明的饮料。茶的自然科学性表明: 茶无愧于是21世纪的理想饮料,茶有助于养性、静 心。在健身方而有如中医般的功效和调理机能。二是 茶与“人的自然天性”相联系,也即人性中近于“道” 的本质(有“茶道即人道”的说法)。有人换了一种角 度说:当人们为诸如人性本善或本恶争吵不休,茶性 及与此相伴的意境却给人以启示:喝茶时人们所体 现的最初的一面却是最为“自然”的。 茶的意境,即与茶相伴而来的、给人以清新、淡雅、闲适、悠然,亲切而自然;因此,茶才不同于一般 口腹物欲。饮茶可以是一种习惯,给人以助思考、添情趣.如有人称举杯饮茶之“举”,理解为一种期待, 颇为形象;又如某文人所说:“茶之为物,能引导我们进入一个默想的人生世界。”这是由茶中的意境所引 导,让人们从茶的感觉中放松“心灵”,让人更睿智地领会世界上的人与事,或感受“心原本是一壶茶,包 容百味,因吐纳而常新。”这似乎又把茶的意境与“即茶即道”相联系了。 4 茶的意境的启示,俗及日常生活、深通传统文化精义,与茶道相通 茶的意境.能从平凡茶事中通及中国传统文化 的深层。茶的历史实践已表明:茶与儒、道、悱的境界 相互渗透,儒家之礼、佛家之养、道家之闲,在茶的氛 围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儒释道三者之中.给人感觉 最为深切的是那种闲适的情感,所以许多隐士大多 有嗜茶的习惯,过闸云野鹤的日子当然少不丁具有 闲情雅志的茶了,手举一杯茶,神情清爽,荡涤心间 污秽,这可非一般饮料所能比。但闲情适意的消极生 活方式仍不全是茶的意境所体现的内容,它含有积 极的因素,如茶之精神,苏东坡也有“叶嘉传”之赋, 这是茶文化的支柱之一;茶不同于烟酒,可为过把瘾 就“死”的短暂性“解药”,从文化本义而言,茶不应该 是什么解烦之“药”。它只是赋予人一种“静”的心态, 在你的思绪随着茶的“性致”飘散开去的时候,喝茶 者的思想在“治愈”自己的烦恼。让你重新振作。茶在 这方面的功效被许多人认为是儒家思想的体现。儒家尚守中庸和“礼”,应该说儒家这种源远流长的影 响还是对茶文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无论是过去,还 是现在。中国人把茶事作为礼的一种形式,茶更成为 尚礼的一部分,如广泛存在于民俗民风中。这些可看作是儒家思想的影踪(或民族的“血液”所致)。至于茶事所能体现的“与人乐”这一儒家思想,早已实践于茶是人们沟通与联谊的理想媒介。 “茶道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修养和境界,借饮茶而 相互(还包括自己的身心———笔者注)交流,文明优 雅,而且与佛教的禅宗有很深的渊源关系。”例如,陆 羽、皎然的佛门渊源,以及深刻的“茶禅一味”之说。 这里所说的“深”,就是意境之不同。禅宗崇尚“顿 悟”,也即凡人也可以成佛,只要注意修行,且修行至 一定量时,“开窍”是迟早的事。它的修行远不是苦 行,后来还崇尚凡事皆是修行,就依所作所为的原因 (这不违背佛教创立者的初衷)。喝茶作为修身养性 的习俗流传至今,而茶的名贵与否也不为大茶人所 倚重,都可谓是茶与佛理相应,也如当今的“无我茶 会”所要求:人们应戒好恶之心,合茶之本意,并入茶 之意境。把喝茶与修行结合在一起,人们可以在茶的 意境中遐想…… 茶之意境,与传统文化的“儒释道”内涵相通融, 是穿越时空的茶道构架。“茶道是一种产生于特定时 代的综合性文化形式。它基于儒家的治世机缘,倚于 佛家淡泊的出世节操,同时洋溢着道家羽化升天的 烂漫理想,追求清雅,向往和谐,”这也不正是一种与 茶相关的意境? 最后,引用一段与茶之意境相关的文字,以供欣 赏或助人感悟。 “喝茶是一种行为,在人们心目上的含义却早已 不是动作那么简单,它已经成为一种意境,一种文 化。有时候,喝茶是一种享受,它让你心情更加舒畅, 交流更为流利;有时候喝茶是一种思考,在遐想中回 到自我,也记起过去,还纯真是人的本质,只有在茶 叶那既苦又甜的滋味中,你才可以真正懂得人生;更 有时候,茶是一种激励,感受茶那一丝苦涩,抛弃那 一点惘怅,在茶水与心情共鸣的瞬间抬起迷惑的双 眼,让清新的空气吹过,你又可以站起来面对一切。 这就是茶,普通的茶,不普通的意境:平凡中显示出 超俗.淡雅中不乏激情,它让你更加清醒,也让你更 加从容。对于我们这些不会品茶的茶客,这种意境, 就是陶醉。”

中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其茶文化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多方面的内容,对于现代平面设计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众多文化领域中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个性。

茶文化元素应用毕业论文范文篇一

《 传统茶文化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

摘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元素不仅具有丰富的内涵且广泛运用于现代平面设计中。

茶文化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不仅丰富了平面设计的形式,还赋予了现代平面设计特殊的人文价值和时代意义。

本文从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出发,对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索,希望在弘扬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的同时,推动现代平面设计的发展和改革。

关键词:茶文化元素;现代平面设计;应用

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具有色彩各异的传统文化,而这些传统文化元素的存在,也是彰显本民族特性的重要标志。

中国传统茶文化具有十分丰富的元素,在长期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其形式发生了纷繁复杂的变化,但基本内涵和基本精神仍旧保持不变。

中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其茶文化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多方面的内容,对于现代平面设计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现代平面设计注重对空间和布局的把握,十分符合传统茶文化的要求和特征。

现代平面设计主要受到中国经济文化环境和中国人审美观念的影响,传统茶文化元素的理念逐渐渗透到平面设计领域,且产生了重大影响。

1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种类丰富,且具有十分深刻的人文内涵。

文化元素的演变和发展要经历漫长的过程,是一定社会环境和生产力作用的结果,承载了一定时期的社会变迁和人文风貌,是一个国家和民族重要的文化印记。

而提到中国传统的茶文化元素,其更多地展示了精神和意境方面的内容,彰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和生活方式。

应用于当代平面设计中,我们更多地去考虑其在现代平面设计造型、设计理念及审美水平上的体现和使用。

目前,根据有关专家及学者的界定,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主要包括紫砂壶、竹子、青砖、古木、根雕等。

紫砂壶以其优美的雕刻艺术而闻名,同时将诗词、书画、文学进行了完美的融合,是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的典型代表。

紫砂壶上的题词不仅深刻再现了古代某一时期的人文历史风貌,也包含了社会伦理及社会阶级关系方面的内容,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鉴赏性,彰显了浓厚的文化情怀。

而竹子则是现代平面设计中常用的意象之一,竹子不仅具有婀娜多姿的外形,且具有深刻的寓意,因此深受人们和设计师的喜爱,竹子包含高雅、潇洒等含义,常用来表现居住者高雅的情怀和高远的人生追求。

竹子运用到现代平面设计中主要是通过将其内在意境引申到设计理念中实现的,从而营造高洁、致远的艺术氛围和文化精神,恰好与人们所追求的居住环境相吻合,满足了人们对于平面设计的要求和期望。

此外,青砖、古木及根雕作为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的主要表现形式,也蕴含着十分浓厚的文化意义和实用价值。

青砖象征着朴实无华的生活态度和简洁的生活方式,与现代平面设计中“线条简约”这一理念相吻合,古木则多具有怀旧气息,古木这一传统茶文化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增强了平面设计作品的复古性,满足了某一特定群体对于平面设计的要求,增加了平面设计的历史气息和人文价值。

根雕作为一种十分精美的艺术品,其具有鲜明的历史内涵和文化意义,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不仅仅大大增强了平面设计的细腻和人文性,还增强了平面设计的可欣赏性和审美价值。

2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2.1从材质上探讨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规划设计环境是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重要应用,而对于环境的规划和营造,材质是首先需要考虑的方面[1]。

树根与藤椅、石茶磨桩及紫砂壶则是构造设计环境经常使用的文化元素。

中国传统建筑作品中常用的材质是体现建筑和设计特色的重要方面之一,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具有天然、朴素、自然的特点,最大限度的保留了平面设计的原本面貌和精神实质,为平面设计作品增加了较高的人文性特征。

在平面设计中,关于中式设计风格的作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中式风格的建筑多采用木材作为主要设计材质,如红木、檀木等;第二,中式风格建筑讲究以精美的纹路和细腻的色泽营造浓厚的艺术氛围,给予观赏者以舒适、自然的审美享受,如木窗、中式家具;第三,中式建筑追求和谐的整体规划和布局理念,强调凸显中正合一的布局特点。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及设计手法的多样化,现代平面设计多使用智能化技术和电子技术创造虚拟的场景和氛围,大大降低了现代设计的人文气息和适用性,而将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应用到现代平面设计中,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不足,给现代平面设计增加了人文性和生命气息,这也是现代平面设计所追求的人文关怀精神。

而欧式设计则多使用大理石、花岗石等进行材质安排,不仅注重带给人完美的艺术享受,还追求独一无二的设计理念和设计精神,欧式平面设计讲究空间的开阔,而空间的开阔则主要通过特殊的材质来体现。

2.2从摆设布局上探讨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传统茶文化元素对现代平面设计摆设布局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要求现代平面设计摆设布局应该从大局出发,体现设计的整体意识和设计的和谐精神,强调在设计师统一的指挥和规划下,实现设计布局与摆设的协调,注重对平面设计布局的优化[2]。

首先,现代平面设计布局要注重休闲文化元素的融入。

例如,在平面设计中加入简约大方的装饰画和其他具有特色的茶文化装饰物,不仅仅体现了平面设计强大的装饰功能,给人以美的艺术感受和体验,还凸显现代平面设计独特的设计理念和设计风格。

其次,现代平面设计要按照不同区域功能区的划分来展开,同时结合一定地区实际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进行设计资源的合理利用。

现代平面设计在对大致的设计思路进行规划后,要注意突出现代平面设计的重点,即在景观设置和植物配置方面体现平面设计特色,注重对文化元素的使用和整合。

现代平面设计讲究对文化元素的合理利用,即通过各种途径优化设计思维,使得茶文化元素的使用达到和谐统一的局面。

强调元素与元素之间相互配合,互为补充,如在平面设计中使用竹子这一意象,在对竹子的分布进行确定后,还要使用其他装饰物和竹子进行搭配,优化摆设的整体布局,设计师在平面设计中对紫砂壶、屏风、竹子、帷幔等的结合使用,深刻地体现了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的审美价值,也推动了现代平面设计朝着人文性和时代性方面发展。

2.3从空间层次上探讨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传统茶文化元素对现代平面设计空间层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要求空间层次应该充分利用空间资源,并利用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进行合理的构想,展现历史和自然的人文风光,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3]。

现代平面设计的空间结构主要是针对特定区域而言的,区域文化特色决定了空间结构的深度和广度,而传统茶文化则将传统茶文化元素进行整合,通过设计师的构思和处理,抽象为一系列的设计理念,将文化元素应用到平面设计的具体环节之中,使得有限的环境空间,体现无限的艺术魅力和茶文化氛围。

此外,传统茶文化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空间层次中的应用要求平面设计注重设计景观与空间的协调,空间是有限的,因此,在一定的空间领域布置一定的景观,也是提升平面设计审美价值的要求。

现代平面设计大致包括空间环境设计、装修设计和装饰陈设设计等三个互为独立又相互制约的部分,而对这三个部分的空间结构规划过程则是对设计资源的整合和处理过程,要求三个部分的空间结构不对其他部分造成不良影响,三个部分的空间分配要做到科学、合理,从而彰显了传统茶文化元素中和谐统一的思想内涵。

例如,可以使用屏风进行分隔,以此营造特定的意境,设置虚拟的空间场景,使得使用者在有限的空间层次中感受到无限的空间感。

2.4从氛围、意境上探讨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随着茶文化的发展演变,最先吸引人们关注的是饮茶的规范化和艺术化,即茶艺。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茶文化与茶艺的论文,一起来看看。

茶文化中茶艺教育研究

摘要:

本文通过对茶文化的角度对茶艺教育的研究对象以及茶文化所涉及的内容进行分析,最后阐述了茶文化与茶艺教育之间的关系,试图为茶艺教育提供一种更有价值的理念与模式。

关键词:

茶文化;茶艺教育;结构体系

1茶文化教育概述

文化主要包括物质行为文化与精神心理文化。随着文化的发展进步,文化不再是一种单纯的形态,而是一套价值体系。茶文化正是这种文化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茶文化作为人类历史发展的代表,以茶叶作为基础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演变,而且许多传统的饮茶习俗还保留至今,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宝贵财富。随着人类对茶文化研究的深入,茶文化也逐渐渗透到现代教育之中,成为一门专业化的教育课程。在关于茶文化研究中,如何组织更科学有效的茶文化体系,构建茶文化的应用领域,是当前教育领域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茶文化发展的核心内容。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些学者就呼吁应当将茶文化作为专门的学科进行研究,茶文化有独立的研究对象,有一定的研究内容,有标准的价值体系。茶艺是茶文化的主要组成内容,随着茶文化的不断发展进步,茶艺教育已经成为茶文化研究的代表内容。随着当前茶艺活动的日渐繁荣,对于茶艺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许多高校为了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于是开设了茶艺课程。茶艺课程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但是茶文化仍是其前提和基础。

2茶文化教育的研究领域

茶艺教育作为茶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目的是更全面地掌握茶文化知识,以满足茶艺活动的各种需求。对于茶文化的研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区分。由于茶文化的发展现状,如果要构建出一个统一完善的教育体系是不现实的,从不同的视角来看,可以构建不同的结构体系,使彼此之间相互补充完善。对于茶艺教育来说,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职业培训,所培养的是专业型人才,是在科学系统化的知识基础上能够满足社会需求,主要面向的是社会岗位,因此,只有以专业的茶文化知识作为支撑,茶艺人才的培养也要符合教育规律,要充分明确茶文化与其它学科之间的相关性,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2.1茶艺专业的目的是满足社会需求

随着茶文化的发展演变,最先吸引人们关注的是饮茶的规范化和艺术化,即茶艺。茶艺不仅展现了茶活动的技术性,同时也更倾向于艺术性和思想性,茶艺被人们赋予了更多的审美特性和艺术形态,因此被称之为茶艺。茶艺的方式也十分丰富,无论是民俗生活还是普通饮茶活动都有茶艺的存在,人们在追求思想与精神的净化与升华时也有茶艺,在现代茶叶宣传推广中,茶艺也必不可少。如何推广更为科学的饮茶方式,以及如何在茶艺这种艺术形态中宣传树立茶品牌都成为当前茶文化的研究内容,茶艺是因社会需求而产生的岗位,茶艺也成为专业人才就业的领域。茶艺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之一,提供了专门的职业与人才,而在他们背后,则是与茶文化内涵密切相关的科学进步,如果没有茶文化的基础与支撑,茶艺是无法真正确立起地位的。

2.2茶艺专业课程的构成

无论是从社会需求来看,还是从茶艺的结构层面来看,茶艺所涉及的学科内容十分丰富,主要的课程知识结构包括以下几个系列。首先是茶叶学。茶叶学的课程主要可以分为茶叶种植、加工、茶综合利用茶健康等内容。学科主要侧重于茶的应用以及民族体质的提升作用。其次是经营学。主要是从经济管理的角度研究茶产业的发展经营,主要包括茶叶外贸业务、茶旅游等内容。再次是茶艺学,主要包括茶艺、茶具、茶道、茶俗等内容,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对饮茶的形式、制度和技术等方面进行研究。最后是茶史学,主要包括茶文化发展史、茶文学、茶与哲学思想等内容,是从不同的角度学习饮茶文化及相关的文学艺术研究。

2.3茶艺内容的相关性

茶艺教育是具有茶文化特征的专业教育,教育内容与知识结构的研究对象相一致,二者不仅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而且具有一定关联性。首先,茶叶学是茶艺教育中的基础内容,也是茶艺课程中的基础内容,主要研究对象是茶叶,只有以茶叶作为科学基础,才能使茶文化得到稳固的发展,茶艺教育才能经得起检验。茶叶也是茶艺教育中最具实物特征的文化代表。茶叶的研究是极具知识性与艺术性的学科。其次,茶史是茶艺课程的主干内容,研究对象是饮茶文化历史。由于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茶文化的研究包括了史学、文学以及哲学等综合内容,厚重丰富的茶文化内涵,进一步促进了茶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再次,茶艺学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主要以茶的行为实践作为研究对象,因此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茶艺学是一门综合的实践学科,主要是以茶史为基础背景,利用茶叶这一实物,演绎出丰富而具有创造力的饮茶方式,同时对茶叶的生产经营、经济发展都有较积极的推动作用。茶艺是一门特殊的文化学科,也是体现茶文化的重要形式,从茶文化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进一步丰富了茶文化的知识结构与表现形式。最后,茶经营学也是茶艺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研究对象是饮茶的经济法则。经济的发展与文化密切相关,学生在接受茶艺教育时,不仅要符合发展需求,更重要的是能够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获得专业的提升与肯定,并从职业发展中获得经济收入。茶艺教育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和教养性,因此,将茶文化与茶经营学相融合,使茶文化能够在现代经济发展中激发出更鲜活的力量,才能有效促进茶艺的良性发展。

3茶文化在茶艺教育中的价值体现

茶文化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通过茶文化的渗透,茶艺教育能够与人类的本性更加协调,使人在真善美等方面获得更好的融合发展。茶文化的价值与茶艺目标价值是相一致的,这也使茶艺教育的意义更具典型性。

3.1真的价值

茶艺教育是一门实物教育,是以茶文化为基础,具有求真的价值体现。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是对客观物质的求真。茶文化是以茶叶为载体,通过对茶叶的质量鉴别、冲泡技术、品饮方法的学习和研究,对其内在的规律进行归纳总结,以获得其真的价值所在。茶文化的这一价值体现在茶艺教育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茶艺作为一种茶文化艺术形态,在教育实践中也要求学生要遵守物质求真的价值观,以获得更真实有效的科学规律,有助于对茶文化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其次,是对健康的求真。茶不仅是人们生活中的主要饮品,更有益于人体健康,通过多项科学实验证明,茶叶中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物质。茶的养生功能被不断的推崇,使茶成为世界上的健康饮品之一。最后,是对历史文化的求真。文化与历史是相互融合的,文化就是历史,历史也是文化,虽然历史不可重演,但可以通过茶文化延续历史,使茶文化的历史得以还原,从茶文化史中可以更真实地看到中国文化的精彩一面。

3.2善的价值

茶文化中有善的价值内涵,这也是儒家思想所倡导的至诚为德,尽性是善。在茶文化中,有尽茶之性和尽茶具之性,即再远大的理想也要通过实践而实现,而在实践过程中,要通过至诚来实成人与物的情感连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文化虽然是历史的还原与再现,但始终离不开现代人的思想与感觉,茶文化有深厚的茶德精神,从特性到人性,最终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价值,这也是善的价值最形象的体现。茶文化不仅是文化的体现,也是人们价值观的体现。只有满足人们的生活习惯和饮茶习俗,才能与人们的生活意义相符合。同时,通过专业化的茶艺形态,能够促进人们的完善生活,体现人们的价值观,在继承了历史文化价值的同时更明确了生活的信念,使人们的生活理想超越了生活的人文意义。茶艺教育既营造了一种独特的茶文化氛围,同时也为社会生活的平和高雅塑造了文化榜样。

3.3美的价值

美是人类的天性,是一种修身养性的体现,是人类对自由的想象与追求。茶艺中展现出的独特艺术魅力正是茶艺之美的体现。茶艺之美是形式与内容美的统一,展示茶艺形式的同时也体现出其内在美。茶艺的形式美主要是由茶、水、器、环境的组成,茶艺的内在美实质上是泡茶的意境之美,茶艺活动体现了一种人与茶相融的意境之美,是最接近生活的艺术表现。茶艺之美主要包括外在美与内在美。外在美主要体现在茶叶、茶具、茶环境、茶技艺之美。内在美是指茶体现出的人格之美,以儒家思想为基础,以提升茶艺的修身养性之乐,实现人与茶的和谐。通过茶艺教育,能够培养学生丰富的人生情感,情顺万物、对应自然等思想情感。茶文化体现了怡情养性的和谐之美,茶文化的美是规范的美,是高洁的美,是自然的修养,是对于人生的无限憧憬与热爱。

4结束语

茶文化是中华文明与智慧的结晶,是人们在几千年历史文化发展中形成的独特艺术形态。以茶文化为基础和支撑,为茶艺教育提供了鲜活的样本,使茶艺的外在形式和内在思想之美得以体现,对于学生专业技能与人文素养的培养有着积极的影响力和价值。

参考文献:

[1]王玲.关于中国茶文化学的科学构建及有关理论的若干问题[A].茶文化丛书编辑委员会.茶文化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17-29.

[2]庄晚芳,王家斌.研究茶文化,振兴茶业,促进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A].茶文化丛书编辑委员会.茶文化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30-34.

[3]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25-226.

[4]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298-300.

[5]朱红缨.以茶文化促进茶产业品牌经济发展[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3(4):18-24.

[6]朱永兴,王岳飞.茶医学研究[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茶文化在茶艺教学中的影响

摘要:中国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支奇葩,也是茶艺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近几年,茶艺教学重视冲泡技艺而忽略了茶文化。中国的茶文化已与东方哲学思想相融合,对人们的生活习惯、艺术追求、审美标准等有着深远的影响。各地的生活习惯也融入茶事活动中,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俗茶礼,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文探究了茶文化在茶艺教学中的意义。

关键词:茶艺;教学;茶文化;历史;民俗

茶艺起源于中国,是在茶道精神指导下,讲求人、茶、水、器、艺、境自然和谐,完美统一的艺术活动,同时也是茶文化的集中体现。茶艺,简单来说就是泡茶的技艺和品茶的艺术,这其中泡茶是“茶艺”的主体。在茶艺课的教学中,笔者不断深思,茶艺如何教好,让同学在学习过程中找到乐趣,如何达到人、茶、水、器、艺、境自然和谐,完美统一。但学生们将茶艺仅仅理解为泡茶的技艺,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去感受到茶文化贯穿于茶艺表演中的精髓。茶从茶树上采摘下来时结束了它的生命,当我们将茶叶重新放入茶壶中冲泡时,却是茶的第二次生命。我们该怎样用心去领悟到茶生命的又一次轮回?

1中国茶文化发展

千百年,茶文化彰显了一种永恒的魅力,茶文化是人们在对茶的认识、应用过程中有关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的形成和发展融入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以及儒、道、佛诸家的深刻哲理。这在学习茶艺和教学过程中是缺一不可的部分,在教学中不难发现同学们更热情于操作技能课,对于茶艺来说停留在最浅的层面——泡茶。而茶艺要求我们掌握“泡好一杯茶的技术,品好一杯茶的艺术”,所以我们在学习时学好茶文化是学好茶艺的基础。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的国家,“神农尝百草日遇72毒,得荼而解之”,早在神农时期就发现了茶的药用价值,并逐渐演变为日常生活的饮料。茶文化最早起源于巴蜀,巴蜀文化是华夏文化的一个分支。三国以前以及晋代、南北朝时期应属于茶文化的萌芽阶段。当时喜好饮茶的多是文人雅士,茶文化产生之初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的。到南北朝时,政治家们提出以茶养廉,对抗当时社会的奢靡之风,又因当时较多战乱,文人无以匡世,渐渐兴起了清谈之风,因茶可以保持清醒,于是逐渐将饮酒转向饮茶。到了唐代茶文化基本形成,有丰富的茶叶物质,提出茶道、茶礼、茶文化与中国的儒、道、禅哲学思想相结合,中国茶道吸收了三家的精华讲究“清、静、和、美”,禅茶一味超然世外找回本真。“茶圣”陆羽所做茶经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基础。苏东坡的名句“从来佳茗似佳人”典型的代表了唐宋以后文人墨客将品茶作为一种精神享受。宋代至明初茶文化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宋代人们将煮茶法改为点茶法,讲究色香味的统一,除了宫廷茶文化的出现,民间也兴起了斗茶之风,宋人将饮茶作为人们增进友谊和社会交往的媒介,成为了一种民间礼节,“茶馆文化”也相继出现,“客来敬茶”已成为寻常百姓家的利益美德。清代传统意义的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逐步得到确立,“开门七件事”已进入寻常百姓家,此时的茶文化中茶叶冲泡的艺术性和茶具的独特性,茶馆的普及成为显著的特点。明代基于散茶的兴起,“废团茶兴散茶”,使得冲泡过程不仅方便而且大大增加了饮茶时观赏的艺术性。茶具也各有讲究,不仅江苏宜兴的紫砂茶具工艺有了新的发展,还出现了不同石质粉末烧制的粉彩茶具,除了青瓷、白瓷茶具外,还产生了彩瓷、珐琅彩等茶具,工夫茶的兴盛也带动了专门的饮茶器具,茶人在饮茶中有意识的追求自然美和环境美相结合,也体现出人们饮茶的艺术性。不同的朝代,有着不一样的饮茶方式和冲泡方法,这充分证明了茶文化在不同时期对人们的饮茶方式有着重要的影响。

2茶文化与茶艺教学密不可分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我国茶叶生产历悠久、品类繁多,外观千姿百态,香气、滋味各具特色,绿茶、红茶、黄茶、白茶、乌龙茶、黑茶,它们每一类茶都有不同的冲泡方式,这就与各类茶的茶文化、历史渊源密不可分。茶艺教学中实训冲泡固然重要,但只有我们对茶文化及其各类茶的历史渊源有了了解,才可以说茶艺表演是有灵性的,才能真正做到学习茶艺过程中“人、茶、水、器、艺、境”的完美结合,学会用境泡茶,用境去喝茶。例如:我们玻璃杯用绿茶,玻璃杯中的绿茶透着鲜亮精致,清饮一口,有一种微微的苦,不经装饰,简单本真的滋味。生活中我们总是会遇到很多困扰,如果你懂了绿茶,那么也就不会在意生活中的困扰,因为正是有了他们,才能证明我们充实的活着。我们利用玻璃杯还原了茶叶本真的味道。一杯茶如果缺失了内涵,尽管你用了最精湛的技艺,但是对于一个茶艺师来说也是失败的,茶要真,生活也要真。我们常用紫砂来冲泡普洱,因为普洱茶要经过一定的时间保存才能散发浓香,正如紫砂壶的特性一样,需要岁月的沉淀,才能读懂自己,才能使我们在冲泡中内心平静,才能感知到原本及容易漠视的东西。其实不仅是茶,还包括茶艺冲泡的各类茶具、我们在茶台前冲泡的每一个动作,它们都与我们的茶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凤凰三点头、关公巡城、韩信点兵、春风拂面、白鹤沐浴等等;再如中国茶文化和民间习俗的渊源,云南大理白族三道茶,“一苦、二甜、三回味”寓意青年人在创业的道路上应做到“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这也是茶艺教学中茶文化与冲泡的典型事例,还有各地因不同民俗形成不同的饮茶方式等等举不胜收,可以说茶与茶文化密不可分。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得到发展,生活就是茶,茶就是生活。学习茶艺要始终以茶文化为中心,将人与茶相结合,才能在每一次的冲泡过程中真正将茶人与茶融入到一起,才能够以茶为媒,沉潜涵咏,静心顺气地与心灵对话。

参考文献:

[1]熊素玲.茶文化及其审美意蕴简论[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2).

[2]苏叶扬.中国茶文化中的雅与俗[J].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1).

[3]乐饮编著.中国茶艺[M].湖南美术出版社,2010

论文的研究意义与背景

研究背景就是主要是国内外现状、发展历程之类的;而意义主要是指这个东西在当下还不行,就诸多不足而言还存在着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在某些方面可以改进。背景就是对现状的描述,而意义则是对背景研究的结果。

论文的两个重要方面:

一般来说,一篇好的论文一定要包括研究背景的阐述,立论的.依据、论点的论述、研究意义的说明等诸多方面。

论文的研究背景:

研究背景所阐述的是论文及研究形成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各种条件,统称研究背景,主要包括国内外的现状,同行研究的程度等。

研究意义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对目前形势的指导意义,研究就是为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当下有什么指导作用,需要阐述清楚。

对将来的指导作用:

研究意义的阐述可以大而化之,看看对未来的影响,这当然是预测,不过也很重要,理论一定要先行,指导引导实践。

对过去形势的总结:

研究意义也可以对过去的实践进行总结归纳,从中发现问题,指导当下活动的进行。

1、内容不同

研究背景就是主要是国内外现状、发展历程之类的;而意义主要是指这个东西在当下还不行,就诸多不足而言还存在着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在某些方面可以改进。

2、行文顺序不同

背景就是对现状的描述,而意义则是对背景研究的结果。所以在论文中研究背景在研究意义前面。

扩展资料

论文排版格式

第一部分:封面

封面 :封面是一篇论文的门面,所以要简洁明了。封面应该写明毕业论文,字体为“宋体二号”。名称下面依次是论文题目、作者、学院、专业、学号、班级、指导老师,字体为"宋体小二号",格式居中对齐,有下划线,字体均为黑色。

题目:题目应简洁、明确、有概括性,字数不宜超过20个字。本专科毕业论文一般无需单独的题目页,硕博士毕业论文一般需要单独的题目页,展示院校、指导教师、答辩时间等信息。英文部分一般需要使用Times New Roman字体。

第二部分: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一般而言,硕士与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内均需在正文前附版权声明,独立成页。个别本科毕业论文也有此项。字体为宋体四号字。

第三部分;摘要和关键词

摘要:要有高度的概括力,语言精练、明确,中文摘要约100—200字。字体为宋体三号,需要加粗。摘要正文为宋体小四号。

关键词:从论文标题或正文中挑选3~5个最能表达主要内容的词作为关键词。关键词之间需要用分号或逗号分开。关键词为宋体小四号加粗字体 需要顶格写,关键词正文为宋体小四号不加粗字体。

第四部分;目录

目录:写出目录,标明页码。正文各一级二级标题、参考文献、附录、致谢等。目录两字用宋体三号加粗字体,需要居中。目录中的一级二级标题处用宋体小四号字体不需要加粗,一般用电脑生成.

第五部分;主体部分

正文:专科毕业论文正文字数一般应在5000字以上,本科文学学士毕业论文通常要求8000字以上,硕士论文可能要求在3万字以上。

毕业论文正文:包括前言、本论、结论三个部分。

①前言(引言)是论文的开头部分,主要说明论文写作的目的、现实意义、对所研究问题的认识,并提出论文的中心论点等。前言要写得简明扼要,篇幅不要太长。

②本论是毕业论文的主体,包括研究内容与方法、实验材料、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等。在本部分要运用各方面的研究方法和实验结果,分析问题,论证观点,尽量反映出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

③结论是毕业论文的收尾部分,是围绕本论所作的结束语。其基本的要点就是总结全文,加深题意。

(一)各级标题与正文

一级标题用宋体三号字,空两格,加粗

二级标题用宋体四号字,空两个字符,加粗

三、四级标题用宋体小四号,空两个字符,加粗

正文用宋体小四号,行间距采用1.5倍行距

(二)正文中的图表

正文中图、表均需编排序号,图、表题目以及说明用宋体五号字体

第六部分;注释

注释: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有些问题需要在正文之外加以阐述和说明。

注释标题用宋体四号,居中

注释序号用①、②、③等。宋体五号

注释是图书时,格式;作者、书名、出版社、出版日期、版次、页码。

注释是刊期时,格式;作者、文章题目、期刊名称、期刊号、页码。

第七部分;致谢

致谢:简述自己通过做毕业论文的体会,并应对指导教师和协助完成论文的有关人员表示谢意。

致谢标题用宋体三号加粗字体,需居中。内容用四号字体,不加粗

第八部分;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在毕业论文末尾要列出在论文中参考过的所有专著、论文及其他资料,所列参考文献可以按文中参考或引证的先后顺序排列,也可以按照音序排列(正文中则采用相应的哈佛式参考文献标注而不出现序号)。

参考文献内容用(宋体、五号;英文用Times New Roman字体)

1、专著、论文集、报告、学位论文:

序号 作者(前3名),文献名,出版社所在地:出版社、出版年、起始页—终止页.

2、期刊论文:

序号 作者(前3名),论文名,刊名,出版年,卷(期):起始页—终止页

3、电子文献

序号 作者(前3名),电子文献名,电子文献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

第九部分:附录

附录:对于一些不宜放在正文中,但有参考价值的内容,可编入附录中。有时也常将个人简介附于文后。格式同正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毕业论文

百度百科-课题背景

论文研究的意义与背景

研究背景就是主要是国内外现状、发展历程之类的;而意义主要是指这个东西在当下还不行,就诸多不足而言还存在着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在某些方面可以改进。背景就是对现状的描述,而意义则是对背景研究的结果。

研究背景是指论文课题在国内外现状、发展历程之类的;而意义主要是指这个东西在当下还不行,就诸多不足而言还存在着研究的价值和意义,那么论文研究背景和意义怎么写?下面我们就来给大家看看研究背景和意义的具体写作方法。 一、论文研究背景和意义怎么写? 在写作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二者之间的区别: 1、内容不同 研究背景就是主要是国内外现状、发展历程之类的;而意义要是指这个东西在当下还不行,就诸多不足而言还存在着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在某些方面可以改进。 2、行文顺序不同 背景就是对现状的描述,而意义则是对背景研究的结果。所以在论文中研究背景在研究意义前面。 二、研究背景如何进行写作呢? 论文研究背景主要有以下几个写作点: 1.交代社会大环境 2.再交代这个行业的大环境 3.再交代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研究背景写作的主要内容和要求如下:    选题的意义与价值 本部分是要点出为什么要写本篇论文的问题,也就是写作的意图、缘由。意义与价值如果能区分开,就分开论述;如果不能,就合在一起说明。一般而言,主要从2个大的方面去写。一是理论意义与价值;二是实践意义与价值。 1.理论意义与价值 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就哲学的高度而言,需要研究的价值意义 (2)就专业或学科角度而言,需要研究的价值意义 (3)就某个理论角度而言,需要研究的价值意义 2.实践意义与价值 主要包括: (1)就实际的工作实践活动未来发展趋势、前景而言,需要研究的价值意义 (2)就实际的现在工作的实践活动而言,需要研究的价值意义 (3)就实际的现在工作的实践活动改进而言,需要研究的价值意义 三、论文的意义如何进行写作? 1.(你的选题)是前人没有研究过的,也就是说研究领域中一个新颖有意义的课题,被前人所忽略的 2.前人有研究过,或者说阐述过但是没有阐述论证的足够全面,你加以丰满,或者驳斥前人的观点, 总之,意义和目的一定要叙述的清晰并且是有一定新意的 其次注意自己所使用的理论,你是用什么理论证明你的观点 也要叙述清楚,否则难以有说服力 在做文献综述和国内外研究水平的评价等等也要有翔实的根据 这样才能衬托出你的选题的意义所在。 研究的目的、意义也就是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这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论文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论文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一点,有针对性一点,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 主要内容包括: (1)研究的有关背景(课题的提出):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搞这项研究。 (2)通过分析本地(校)的教育教学实际,指出为什么要研究该课题,研究的价值,要解决的问题。 以上就是"论文研究背景和意义怎么写?的全部介绍,希望对大家写论文研究背景和意义有所帮助。

论文是一个汉语词语,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它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

正文:

1.正文规范

为了做到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常常将正文部分分成几个大的段落。这些段落即所谓逻辑段,一个逻辑段可包含几个小逻辑段,一个小逻辑段可包含一个或几个自然段,使正文形成若干层次。论文的层次不宜过多,一般不超过五级。

参考文献:

1.参考文献的规范及其作用

为了反映文章的科学依据、作者尊重他人研究成果的严肃态度以及向读者提供有关信息的'出处,正文之后一般应列出参考文献表。

引文应以原始文献和第一手资料为原则。所有引用别人的观点或文字,无论曾否发表,无论是纸质或电子版,都必须注明出处或加以注释。凡转引文献资料,应如实说明。对已有学术成果的介绍、评论、引用和注释,应力求客观、公允、准确。伪注、伪造、篡改文献和数据等,均属学术不端行为。

致谢:

一项科研成果或技术创新,往往不是独自一人可以完成的,还需要各方面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支持和帮助。因此,在许多论文的末尾都列有“致谢”。主要对论文完成期间得到的帮助表示感谢,这是学术界谦逊和有礼貌的一种表现。

自动化包装机研究背景和意义论文

简单方便快捷。橙子自动包装机用来实现输送、生产制袋、封口、包装、输出一次性完成的机构,简单方便快捷。这正是设计的意义所在。果蔬包装机顾名思义是要水果和蔬菜包装的机器,以前老话说:不干不净吃了没病,但是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升,对物质的新鲜和保质有了一定的认识,面对老一辈的东西舍不得扔,我们这一代更体现的是追求健康的生活,所以在超市里面买东西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蔬菜水果也通过果蔬包装机穿上了一层外衣。

先进机械制造技术在我国的应用摘要】分析了我国先进机械制造技术的特点及发展现状的同时,进一步阐述了我国先进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关键词】先进制造技术;机械制造;应用(下转第119页)0引言机械制造技术是研究产品设计、生产、加工制造、销售使用、维修服务乃至回收再生的整个过程的工程学科,是以提高质量、效益、竞争力为目标,包含物质流、信息流和能量流的完整的系统工程。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产品的要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要求品种要多样、更新要快捷、质量要高档、使用要方便、价格要合理、外形要美观、自动化程度要高、售后服务要好、要满足人们越来越高的要求,就必须采用先进的机械制造技术。1先进制造技术的特点1.1是面向21世纪的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是制造技术的最新发展阶段,是由传统的制造技术发展起来的,既保持了过去制造技术中的有效要素,又要不断吸收各种高新技术成果,并渗透到产品生产的所有领域及其全部过程。先进制造技术与现代高新技术相结合而产生了一个完整的技术群,它是具有明确范畴的新技术领域,是面向21世纪的技术。1.2是面向工业应用的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并不限于制造过程本身,它涉及到产品从市场调研、产品开发及工艺设计、生产准备、加工制造、售后服务等产品寿命周期的所有内容,并将它们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特别注意产生最好的实际效果,其目标是为了提高企业竞争和促进国家经济和综合实力的增长;目的是要提高制造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3是驾驭生产过程的系统工程先进制造技术特别强调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技术、自动化技术、新材料技术和现代系统管理技术在产品设计、制造和生产组织管理、销售及售后服务等方面的应用。它要不断吸收各种高新技术成果与传统制造技术相结合,使制造技术成为能驾驭生产过程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系统工程。1.4是面向全球竞争的技术20世纪80年代以来,市场的全球化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发达国家通过金融、经济、科技手段争夺市场,倾销产品,输出资本。随着全球市场的形成,使得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先进制造技术正是为适应这种激烈的市场竞争而出现的。因此,一个国家的先进制造技术,它的主体应该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应能支持该国制造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1.5是市场竞争三要素的统一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产品的技术相对比较简单,一个新产品上市,很快就会有相同功能的产品跟着上市。因此,市场竞争的核心是如何提高生产率。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制造业要赢得市场竞争的主要矛盾已经从提高劳动生产率转变为以时间为核心的时间、成本和质量的三要素的矛盾。先进制造技术把这三个矛盾有机结合起来,使三者达到了统一。2先进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现状近年来,我国的制造业不断采用先进制造技术,但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一个阶段性的整体上的差距。1)管理方面。工业发达国家广泛采用计算机管理,重视组织和管理体制、生产模式的更新发展,推出了准时生产(JIT)、敏捷制造(AM)、精益生产(LP)、并行工程(CE)等新的管理思想和技术。我国只有少数大型企业局部采用了计算机辅助管理,多数小型企业仍处于经验管理阶段[1]。2)设计方面。工业发达国家不断更新设计数据和准则,采用新的设计方法,广泛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CAD/CAM),大型企业开始无图纸的设计和生产。我国采用CAD/CAM技术的比例较低。3)制造工艺方面。工业发达国家较广泛地采用高精密加工、精细加工、微细加工、微型机械和微米/纳米技术、激光加工技术、电磁加工技术、超塑加工技术以及复合加工技术等新型加工方法。我国普及率不高,尚在开发、掌握之中。4)自动化技术方面。工业发达国家普遍采用数控机床、加工中心及柔性制造单元(FMC)、柔性制造系统(F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实现了柔性自动化、知识智能化、集成化。我国尚处在单机自动化、刚性自动化阶段,柔性制造单元和系统仅在少数(上接第116页)企业使用[3]。3我国先进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1)全球化。一方面由于国际和国内市场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例如在机械制造业中,国内外已有不少企业,甚至是知名度很高的企业,在这种无情的竞争中纷纷落败,有的倒闭,有的被兼并。不少暂时还在国内市场上占有份额的企业,不得不扩展新的市场;另一方面,网络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企业向着既竞争又合作的方向发展,这种发展进一步激化了国际间市场的竞争。这两个原因的相互作用,已成为全球化制造业发展的动力,全球化制造的第一个技术基础是网络化,网络通讯技术使制造的全球化得以实现。2)网络化。网络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给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产品设计、物料选择、零件制造、市场开拓与产品销售都可以异地或跨越国界进行。此外,网络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加速技术信息的交流、加强产品开发的合作和经营管理的学习,推动了企业向着既竞争又合作的方向发展。3)虚拟化。制造过程中的虚拟技术是指面向产品生产过程的模拟和检验。检验产品的可加工性、加工方法和工艺的合理性,以优化产品的制造工艺、保证产品质量、生产周期和最低成本为目标,进行生产过程计划、组织管理、车间调度、供应链及物流设计的建模和仿真。虚拟化的核心是计算机仿真,通过仿真软件来模拟真实系统,以保证产品设计和产品工艺的合理性,保证产品制造的成功和生产周期,发现设计、生产中不可避免的缺陷和错误。4)自动化。自动化是一个动态概念,目前它的研究主要表现在制造系统中的集成技术和系统技术、人机一体化制造系统、制造单元技术、制造过程的计划和调度、柔性制造技术和适应现化生产模式的制造环境等方面。制造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是制造全球化、制造敏捷化、制造网络化、制造虚拟化、制造智能化和制造绿色化。5)绿色化。绿色制造则通过绿色生产过程、绿色设计、绿色材料、绿色设备、绿色工艺、绿色包装、绿色管理等生产出绿色产品,产品使用完以后再通过绿色处理后加以回收利用。采用绿色制造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制造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使原材料和能源的利用效率达到最高。4结束语制造技术不仅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国际间科技竞争的重点。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制造技术是我们的薄弱环节。只有跟上发展先进制造技术的世界潮流,将其放在战略优先地位,并以足够的力度予以实施,才能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总之,在我国研究和发展先进制造技术势在必行。参考文献[1]马晓春.我国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J].森林工程,2002(3):23-25.[2]王世敬,温筠.现代机械制造技术及其发展趋势[J].石油机械,2002(11):36-38.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