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与天气瓶之语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与天气瓶之语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这是一个多组分系统,对于水,酒精,盐,樟脑在一个密封的玻璃瓶中,它只会影响温度。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它会受到温度的影响,预测天气并不是很科学。自己动手很容易。原料乙醇、氯化铵、硝酸钾实验室均可轻易获得。天然樟脑是在网上购买的,因为每日樟脑可能是二氯苯,天然是一种酮。在实验中,樟脑被加热并溶解在乙醇中,并与水溶液混合。刚刚形成的沉淀结晶不是很好。

在一两天之后,晶体会沉到底部,上层是一个乙醇盐水来澄清液体。由此产生的晶体形状很小,类似于淘宝。要产生其他晶体,必须改变晶体的条件。例如,如果我把天气的瓶子放在外面过夜,外面的温度就会低,新的水晶就会沉淀下来。由于不同的结晶过程和混合,晶体会有所不同。顺便说一下,如果海豹是坏的,它是一个很重的液体樟脑。所以只有温度影响晶体,温度和天气不相对应,这是天气的问题,更不用说预测了。

当然,我可以自己做一件礼物。我加入了硝酸,它变成了蓝色。最后,我想到了微博上的帖子。我认为这是一篇软文。你看,花几块钱,淘宝卖几百元,卖人气。瓶中结晶的变化主要是由于樟脑、硝酸钾和氯化铵在水中的溶解度变化以及乙醇与乙醇的混合。当温度变化时,三种物质的结晶和溶解速率相互作用。温度的变化将影响结晶的生长和结构。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创造出各种各样的水晶图案。

风暴瓶是一种可能的天气预报工具。密闭的玻璃容器中,装入数种化学物质组成的透明溶液。根据外界温度、天气的改变,瓶内会展现出不同型态的结晶,预报天气的变化。经试验未见明显预示天气能力,更趋向于一种装饰品 。天气预报瓶由玻璃制成,晶莹透明的球体。瓶内结晶的变化,主要是由于溶液内的 樟脑、 硝酸钾、 氯化铵在水与乙醇混和溶剂内的溶解度会随着温度变化。温度改变时,三种物质的结晶析出、溶解速度有差异而造成的交互作用。而温度的变化速度,则会影响结晶的成长大小与结构。这些因素加总起来,造成瓶内晶体型态万千的美丽变化。现代研究证实,温度是影响瓶内结晶型态的最主要因素;与天气的对应关系几乎成 随机分布,无预测价值。虽然不能用来预报天气,但天气瓶随着外界温度展现出多变的晶体变化,仍可作为一个美丽的装饰。也可做为有趣的科学教材,学习溶液的配置与结晶行为。瓶内结晶的变化,主要是由于溶液内的樟脑在乙醇内的溶解度会随着温度变化。而硝酸钾、氯化铵和水是为了控制在晶体高速生长过程中的连续成核。温度改变时,樟脑的结晶析出,温度的变化速度,则会影响结晶的成长大小与结构。这些因素加总起来,造成瓶内晶体型态万千的美丽变化。现代研究证实,温度是影响瓶内结晶型态的最主要因素;与天气的对应关系几乎成随机分布,无预测价值。虽然不能用来预报天气,但天气瓶随着外界温度展现出多变的晶体变化,仍可作为一个美丽的装饰。也可做为有趣的科学教材,学习溶液的配置与结晶行为。牵扯到静电和玻璃量子通道(因为玻璃瓶密封),与此同时瓶子与瓶外微弱的气压差也会有影响,(温度也有微弱影响),以上条件均可影响氯化铵,硝酸钾,樟脑溶解度,下雨会出现羽毛雪花状沉淀。

[编辑本段]什么是全球变暖 全球变暖指的是在一段时间中,地球的大气和海洋温度上升的现象,主要是指人为因素造成的温度上升。原因很可能是由于温室气体排放过多造成。 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的看为上升趋势。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编辑本段]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 全球变暖是指全球气温升高。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的看为上升趋势。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 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00年前上升了0.48℃。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出现全球变暖趋势的具体原因是,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了地球的大气层。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小组根据气候模型预测,到2100年为止,全球气温估计将上升大约1.4-5.8摄氏度(2.5-10.4华氏度)。根据这一预测,全球气温将出现过去10,000年中从未有过的巨大变化,从而给全球环境带来潜在的重大影响。 为了阻止全球变暖趋势,1992年联合国专门制订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该公约于同年在巴西城市里约热内卢签署生效。依据该公约,发达国家同意在2000年之前将他们释放到大气层的二氧化碳及其它“温室气体”的排放量降至1990年时的水平。另外,这些每年的二氧化碳合计排放量占到全球二氧化碳总排放量60%的国家还同意将相关技术和信息转让给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转让给发展中国家的这些技术和信息有助于后者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各种挑战。截止2004年5月,已有189个国家正式批准了上述公约。[编辑本段]全球变暖的历史与预测 全球变暖是真实的,而且正在进行! 主流科学界一致对全球变暖是越来越清楚了,每天在改变我们的气候都是真实的,他们也正在进行中。在20世纪末年初以来,表面平均温度的地球增加了约1.1f ( 0.6摄氏度) 。在过去的40年中,气温上升约0.5f ( 0.2-0.3摄氏度) 。在过去400-600年,全球变暖,在20世纪是更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间, 7分之10的年,在20世纪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由于其中一个最强劲的下午1998是最热的一年,因为可靠的温度测量开始的。 此外,变化,在自然环境支持的事实,即地球正在变暖; 山区giaciers也在逐渐消退; 在过去四十年里,北极冰厚度已经下跌了大约40 % ; 全球海平面上升了约快三倍超过了过去的100年相比在以前的3000年里 有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植物和动物改变其范围和行为回应气候。 根据仪器记录,相对于1860年至1900年期间,全球陆地与海洋温度上升了摄氏0.75度。自1979年,陆地温度上升速度比海洋温度快一倍(陆地温度上升了摄氏0.25度,而海洋温度上升了摄氏0.13度)。根据卫星温度探测,对流层的温度每十年上升摄氏0.12度至0.22度。在1850年前的一两千年,虽然曾经出现中世纪温暖时期与小冰河时期,但是大众相信全球温度是相对稳定的。 根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戈达德太空研究所的研究报告估计,自1800年代有测量仪器广泛地应用开始,2005年是最温暖的年份,比1998年的记录高了摄氏百分之几度。 世界气象组织和英国气候研究单位也有类似的估计,曾经预计2005年是仅次于1998年第二温暖的年份。 在人类近代历史才有一些温度记录。这些记录都来自不同的地方,精确度和可靠性都不尽相同。在1860年才有类似全球温度仪器记录,相信当年的记录很少受到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从最近的千禧年内的多方记录所展示的长远展望,在过去1000年的温度记录中可以看到有关的讨论及其中的差异。最近50年的气候转变的过程是十分清晰,全赖详细的温度记录。到了1979年,人类更开始利用卫星温度测量来量度对流层的温度。 在2000年后,各地的高温记录经常被打破。譬如:2003年8月11日,瑞士格罗诺镇录得摄氏41.5度,破139年来的记录。同年,8月10日,英国伦敦的温度达到摄氏38.1,破了1990年的记录。同期,巴黎南部晚上测得最低温度为摄氏25.5度,破了1873年以来的记录。8月7日夜间,德国也打破了百年最高气温记录。在2003年夏天,台北、上海、杭州、武汉、福州都破了当地高温记录,而中国浙江省更快速地屡破高温记录,67个气象站中40个都刷新记录。2004年7月,广州的罕见高温打破了五十三年来的记录。2005年7月,美国有两百个城市都创下历史性高温记录。2006年8月16日,重庆最高气温高达43度。台湾宜兰在2006年7月8日温度高达38.8度,破了1997年的记录。2006年11月11日是香港整个十一月最热的一日,最高气温高达29.2度,比1961年至1990年的平均最高温26.1度还要高。 据新华社电美国科学家研究发现,古代农业活动曾使世界避免进入新冰川期。这说明,人类活动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可能持续了数千年。研究人员说,砍倒大树并开垦第一片田地的史前农民使大气中甲烷和CO 2等温室气体含量发生了很大变化,全球气温因此逐渐回升。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教授拉迪曼说:“要不是早期农业带来的温室气体,目前地球气温很可能还是冰川时期的气温。”拉迪曼承认,研究结果非常容易引起争议。 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17日说,科学家通过两项最新研究预测,即使现在全世界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稳定在2000年的水平,本世纪全球变暖和海平面上升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 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科学家在18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连续发表两篇论文,从不同角度预测了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他们的成果将由联合国下属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评估,收录到2007年公布的下一份全球气候变化报告中。 在第一篇论文中,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魏格雷提出了一个较简单的数学模型来理解全球气候变化。他认为,由于海洋存在“热惯性”,对温室气体等外界影响的反应有所滞后,本世纪全球变暖的趋势只不过是以前排放温室气体的后果。 据魏格雷预测,到2400年,已存在于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成分,将至少使全球平均气温升高1摄氏度;不断新排放的温室气体,又将导致全球平均气温额外升高2至6摄氏度。这两个因素还会分别引起海平面每世纪上升10厘米和25厘米。 他在论文中说,要遏制气候变暖的趋势,现在就必须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在极其低的水平,即使这样海平面上升的趋势恐怕也难以避免,每世纪10厘米的上升速度可能是最乐观的预测。 由杰拉尔德·梅尔等人发表的第二篇论文则预测,由于“热惯性”的存在,即使本世纪中人类不向大气排放任何温室气体,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也将至少升高0.5摄氏度,海平面将上升11厘米以上,其中海平面上升的速度比科学家早先的预测值高了一倍多。梅尔对此解释说,这是因为以前的预测没有考虑到冰川融化等的影响。 梅尔的研究小组用两套数学模型,借助超级计算机模拟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分别为低、中、高时的气候和海平面变化情况。[编辑本段]全球变暖的条件 地球气候变暖和人类大量排放温室气体导致温室效应有关。但日本和丹麦科研人员近日指出,温室气体增加并非导致气候变暖的惟一原因,太阳活动变化在其中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日本横滨国立大学环境信息研究院的伊藤公纪教授制作了一张图表。从图上看,过去200年间地球平均气温和太阳磁场强度的变化曲线基本吻合。伊藤公纪由此推断,太阳活动对气候变暖也有影响,仅用温室气体增加解释气候变暖可能不够全面。 太阳活动对地球气温的影响已被专家们关注了很长时间。一般来说,太阳黑子多的时候,太阳活动剧烈。比如史料曾记载,公元17世纪时太阳黑子很少出现,当时的地球气候也相对寒冷。但地面获得的探测信息也显示,太阳活动强弱变化引起的太阳辐射能量变化幅度仅为0.1%,如此微小的变化似乎不足以对气候造成太大影响。 然而,最近国际空间科学界出现了一种假说,认为太阳活动的变化会改变地球上空的云量,“放大”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从而左右气候变化。提出这种假说的丹麦科学家推测,射向地球的宇宙射线可较稳定地使部分大气离子化,使云容易生成,从而吸收太阳的大量辐射,降低地球温度。但是,太阳活动高峰时释放出的高速带电粒子流,能干扰宇宙射线射向地球,使云不易形成,进而导致地球温度升高。目前,丹麦科研人员正在研究与云形成有关的各种因素,以论证上述假说。 也有日本专家提出,虽然太阳辐射能量的变化幅度只有0.1%,但他们发现这种能量变化能使地球大气对于太阳紫外线的吸收量变化幅度达到百分之几,这种吸收量的增加会使大气臭氧层温度升高。日本气象研究所第二研究部负责人小寺邦彦表示,臭氧层温度的变化会波及对流层,从而对寒流和季风造成影响,但目前尚不清楚上述机制能对地球气候变暖产生多大影响。为了继续研究这个课题,小寺邦彦等人组成的国际研究小组已于去年开始工作。[编辑本段]全球变暖的原因 全球变暖的原因很多,概括以后有以下几点: 1.人口剧增因素 近年来人口的剧增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这也严重地危肋着自然生态环境间的平衡。这样多的人口,每年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将是一惊人的数字,其结果就将直接导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地增加,这样形成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将直接影响着地球表面气候变化。 2.大气环境污染因素 目前,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已构成一全球性重大问题,同时也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现在,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已经明确指出了自上个世纪末起地球表面的温度就已经开始上升。 3.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因素 目前,海平面的变化是呈不断地上升趋势,根据有关专家的预测到下个世纪中叶,海平面可能升高50cm。如不采取及对措施,将直接导致淡水资源的破坏和污染等不良后果。另外,陆地活动场所产生的大量有毒性化学废料和固体废物等不断地排入海洋;发生在海水中的重大泄(漏)油事件等以及由人类活动而引发的沿海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等都是导致海水生态环境遭破坏的主要因素。 4.土地遭侵蚀、沙化等破坏因素 5.森林资源锐减因素 在世界范围内,由于受自然或人为的因素而造成森林面积正在大幅度地锐减。 6.酸雨危害因素 酸雨给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已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酸雨能毁坏森林,酸化湖泊,危及生物等。目前,世界上酸雨多集中在欧洲和北美洲,多数酸雨发生在发达国家,一些发展中国家,酸雨也在迅速发生、发展。 7.物种加速绝灭因素 地球上的生物是人类的一项宝贵资源,而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是目前地球上的生物物种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 8.水污染因素 据全球环境监测系统水质监测项目表明,全球大约有10%的监测河水受到污染,本世纪以来,人类的用水量正在急剧地增加,同时水污染规模也正在不断地扩大,这就形成了新鲜淡水的供与需的一对矛盾。由此可见,水污染的处理将是非常地迫切和重要。 9.有毒废料污染因素 不断增长的有毒化学品不仅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严重的威胁,而且对地球表面的生态环境也将带来危害。 10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的变动 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由椭圆行变为圆形轨迹,距离太阳更近。根据某科学家的研究地球的温度曾经出现过高温和低温的交替,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

风暴瓶是一种可能的天气预报工具。密闭的玻璃容器中,装入数种化学物质组成的透明溶液。根据外界温度、天气的改变,瓶内会展现出不同型态的结晶,预报天气的变化。经试验未见明显预示天气能力,更趋向于一种装饰品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天气预报瓶由玻璃制成,晶莹透明的球体。瓶内结晶的变化,主要是由于溶液内的 樟脑、 硝酸钾、 氯化铵在水与乙醇混和溶剂内的溶解度会随着温度变化。温度改变时,三种物质的结晶析出、溶解速度有差异而造成的交互作用。而温度的变化速度,则会影响结晶的成长大小与结构。这些因素加总起来,造成瓶内晶体型态万千的美丽变化。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现代研究证实,温度是影响瓶内结晶型态的最主要因素;与天气的对应关系几乎成 随机分布,无预测价值。虽然不能用来预报天气,但天气瓶随着外界温度展现出多变的晶体变化,仍可作为一个美丽的装饰。也可做为有趣的科学教材,学习溶液的配置与结晶行为。瓶内结晶的变化,主要是由于溶液内的樟脑在乙醇内的溶解度会随着温度变化。而硝酸钾、氯化铵和水是为了控制在晶体高速生长过程中的连续成核。温度改变时,樟脑的结晶析出,温度的变化速度,则会影响结晶的成长大小与结构。这些因素加总起来,造成瓶内晶体型态万千的美丽变化。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现代研究证实,温度是影响瓶内结晶型态的最主要因素;与天气的对应关系几乎成随机分布,无预测价值。虽然不能用来预报天气,但天气瓶随着外界温度展现出多变的晶体变化,仍可作为一个美丽的装饰。也可做为有趣的科学教材,学习溶液的配置与结晶行为。牵扯到静电和玻璃量子通道(因为玻璃瓶密封),与此同时瓶子与瓶外微弱的气压差也会有影响,(温度也有微弱影响),以上条件均可影响氯化铵,硝酸钾,樟脑溶解度,下雨会出现羽毛雪花状沉淀。

与家里瓶瓶罐罐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关于论文中的参考文献该如何引用

参考文献是论文的一个构成部分,其引用原则是,用你自己的语言来总结其他作者的研究 发现,然后注明引用的出处。在一篇论文中,引用参考文献论证自己的观点或者理念是十分必要的。对于别人已经研究过的内容,我们便不需要重复的实验研究,通 过参考文献的引用,便能简要的体现我们想要表述的内容。

但并非一篇论文的内容都由参考文献堆积便可,正确的选用参考文献至关重要。那么,我们在写作论文时参考文献怎么引用才合理?我们又该如何正确选用参考文献呢?

一、参考文献怎么引用才合理

(1)参考文献的类型

参考文献类型较多,主要有专著[M], 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论文集析出文献[A]等等,其中最常见的是期刊文章。

(2)引用参考文献的数量

一般学术文章的参考文献数量以20-40篇为宜,综述类文章的参考文献一般会比研究类参考文献数量多。除综述外,其他文章的参考文献超过40则说明相对于你的研究结果而言,讨论和前言部分所涉及的内容有可能过多,需要删减。

(3)参考文献正文中的引用格式

正文中参考文献的引用格式以不同的学校要求为准,但不外乎数字编号和人名。

数字编号比较简单,仅仅按照从前到后的顺序给所出现的文献一一编号即可。万一中间需要添加或删除参考文献,后面的所有数字就会改变。如果我们手动录入参考文献,那是十分麻烦的。这时候就需要用到endnote软件或者其他相关参考文献引用的软件帮助。

还 有一种正文引用是人名的引用。一般而言,文献是一位作者的,直接写这位作者的名字即可;如果是两位作者,则这两位作者中间用and连接;若是三位或三位以 上作者,则输入第一作者的名字后面加et al.表示。由于et al.是拉丁文的“等”的意思,需要斜体,又是缩写,所以后面要加点号。

有时候正文中我们会提及作者的名字,此时参考文献的引用位置往往紧跟名字的后面。如It is reported by Li et al.[Li et al., 2010] that …….

(4)参考文献的内容与引文一致

引用之处的内容必须是出自所引参考文献的内容。我们可以通过参考文献的题目来大致判断是否正确引用。那种驴唇不对马嘴的引用肯定是错误的,遇到这样的引用必须做出修改。

(5)尽量引用原始文献

好多学生为了省事,拿来一篇文献引用里面的句子的同时,再次引用这篇文章所引用的其他参考文献,这就是二次引用。二次引用的危害在于在引用过程中,肯定会有人曲解了原文的意思,一错再错,这跟以讹传讹的道理是相似的.。

那么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我们可以查阅二次引用的原始文献,看原始文献是如何描述的,看引用的这句话是否符合原始文献的内容。确保无误的情况下再引用,才能避免错误引用。

(6)尽量选择较新的文献

这 一点不是绝对的,倘若我们写的这篇论文确实是早些年有研究,中断了一段时间之后,重新研究。这时难免会引用早些年的文献。再者,有的文献确实是经典的,提 出的理念至今都是说的通的,此时引用这些文献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毕竟这两种情况是少数,大部分的研究还是基于最新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引用参考文献也 必须有几篇较新的参考文献,才能显示我们的研究的意义及重要性,特别是引言部分的描述。

(7)参考文献的档次

参考文献的档次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咱们所写文章的档次。我们的引文大部分都是2-5分左右的文章,那么我们的文章差不多也可以发2-5分左右,当然审稿老师并不会注意这个问题,因为没人会一一核实你所引用的文献的影响因子。

二、如何正确选用参考文献

(1)避免选用脱离论文主题的参考文献

选 择参考文献必须紧紧围绕主题,为表现和论证主题服务。凡是能有力地说明、突出、烘托主题的就选用,否则就舍弃,这是选择参考文献的一个基本原则。有些论文 在运用参考文献时常常犯不忍割爱的毛病,将一些与主题无关的参考文献,写进文章里,参考文献与主题脱节,影响了主题的表达。

甚至于有些论文只是为了体现论文的参考文献的新颖,直接使用了与论文主题无关的最新参考文献,这不但没能体现论文的参考文献新颖,反而是内容累赘、多余。

(2)选择参考文献不够典型

所谓典型参考文献,是指那些最有特征、最有代表性,能有力地揭示事物的本质,能集中地表现论文主题的参考文献。围绕主题选材,但没有必要,事实上也不可能把与主题有关的参考文献都写进去,必须精选典型参考文献。

对于十分经典的参考文献,要考虑是否过旧,过旧的参考文献或者广为人知的参考文献,我们应该简要概述。即便是十分典型的参考文献,太旧或者已广为人知的参考文献虽然能论证我们的主题但是却让文章的内容显得不够新颖。

(3)选择的参考文献不够真实

论 文中用的参考文献只有真实,才有力量。所谓真实,是指参考文献确是客观存在的,能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论文中所运用的参考文献真实,论点才站得住,才 有说服力。而有些论文选材不准,没有鉴别真伪,引用的历史人物、事件、时间、地点、数字、引文等等没有认真地核对,出现误差。

在引用参考文献的时候,对于参考文献的详细内容,我们要细心做到每个细节都不能出错,对于数字的摘写要绝对的准确,不能因为自己的疏忽导致原本准确无误的真实参考文献变成了错误参考文献或者非真实参考文献。

我的都上万字的。。。贴不上来 而且楼主你要什么专业的啊 给个邮箱 发篇给你好了

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对于一篇完整的学术论文,参考文献的著录是不可缺少的。归纳起来,参考文献著录的目的与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1) 著录参考文献可以反映论文作者的科学态度和论文具有真实、广泛的科学依据,也反映出该论文的起点和深度。科学技术以及科学技术研究工作都有继承性,现时的研究都是在过去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今人的研究成果或研究工作一般都是前人研究成果或研究工作的继续和发展;因此,在论文中涉及研究的背景、理由、目的等的阐述,必然要对过去的工作进行评价,著录参考文献即能表明言之有据,并明白交待出该论文的起点和深度。这在一定程度上为论文审阅者、编者和读者评估论文的价值和水平提供了客观依据。 2) 著录参考文献能方便地把论文作者的成果与前人的成果区别开来。论文报道的研究成果虽然是论文作者自己的,但在阐述和论证过程中免不了要引用前人的成果,包括观点、方法、数据和其他资料,若对引用部分加以标注,则他人的成果将表示得十分清楚。这不仅表明了论文作者对他人劳动的尊重,而且也免除了抄袭、剽窃他人成果的嫌疑。 3) 著录参考文献能起索引作用。读者通过著录的参考文献,可方便地检索和查找有关图书资料,以对该论文中的引文有更详尽的了解。 4) 著录参考文献有利于节省论文篇幅。论文中需要表述的某些内容,凡已有文献所载者不必详述,只在相应之处注明见何文献即可。这不仅精练了语言,节省了篇幅,而且避免了一般性表述和资料堆积,使论文容易达到篇幅短、内容精的要求。 5) 著录参考文献有助于科技情报人员进行情报研究和文摘计量学研究。

去论文网站查下吧 或自己搜点 凑和写吧 写次不容易自己写留个纪念..........

与我喜欢天气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编辑本段]什么是全球变暖全球变暖指的是在一段时间中,地球的大气和海洋温度上升的现象,主要是指人为因素造成的温度上升。原因很可能是由于温室气体排放过多造成。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的看为上升趋势。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编辑本段]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全球变暖是指全球气温升高。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的看为上升趋势。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00年前上升了0.48℃。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出现全球变暖趋势的具体原因是,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了地球的大气层。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小组根据气候模型预测,到2100年为止,全球气温估计将上升大约1.4-5.8摄氏度(2.5-10.4华氏度)。根据这一预测,全球气温将出现过去10,000年中从未有过的巨大变化,从而给全球环境带来潜在的重大影响。为了阻止全球变暖趋势,1992年联合国专门制订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该公约于同年在巴西城市里约热内卢签署生效。依据该公约,发达国家同意在2000年之前将他们释放到大气层的二氧化碳及其它“温室气体”的排放量降至1990年时的水平。另外,这些每年的二氧化碳合计排放量占到全球二氧化碳总排放量60%的国家还同意将相关技术和信息转让给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转让给发展中国家的这些技术和信息有助于后者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各种挑战。截止2004年5月,已有189个国家正式批准了上述公约。[编辑本段]全球变暖的历史与预测全球变暖是真实的,而且正在进行!主流科学界一致对全球变暖是越来越清楚了,每天在改变我们的气候都是真实的,他们也正在进行中。在20世纪末年初以来,表面平均温度的地球增加了约1.1f(0.6摄氏度)。在过去的40年中,气温上升约0.5f(0.2-0.3摄氏度)。在过去400-600年,全球变暖,在20世纪是更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间,7分之10的年,在20世纪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由于其中一个最强劲的下午1998是最热的一年,因为可靠的温度测量开始的。此外,变化,在自然环境支持的事实,即地球正在变暖;山区giaciers也在逐渐消退;在过去四十年里,北极冰厚度已经下跌了大约40%;全球海平面上升了约快三倍超过了过去的100年相比在以前的3000年里有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植物和动物改变其范围和行为回应气候。根据仪器记录,相对于1860年至1900年期间,全球陆地与海洋温度上升了摄氏0.75度。自1979年,陆地温度上升速度比海洋温度快一倍(陆地温度上升了摄氏0.25度,而海洋温度上升了摄氏0.13度)。根据卫星温度探测,对流层的温度每十年上升摄氏0.12度至0.22度。在1850年前的一两千年,虽然曾经出现中世纪温暖时期与小冰河时期,但是大众相信全球温度是相对稳定的。根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戈达德太空研究所的研究报告估计,自1800年代有测量仪器广泛地应用开始,2005年是最温暖的年份,比1998年的记录高了摄氏百分之几度。世界气象组织和英国气候研究单位也有类似的估计,曾经预计2005年是仅次于1998年第二温暖的年份。在人类近代历史才有一些温度记录。这些记录都来自不同的地方,精确度和可靠性都不尽相同。在1860年才有类似全球温度仪器记录,相信当年的记录很少受到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从最近的千禧年内的多方记录所展示的长远展望,在过去1000年的温度记录中可以看到有关的讨论及其中的差异。最近50年的气候转变的过程是十分清晰,全赖详细的温度记录。到了1979年,人类更开始利用卫星温度测量来量度对流层的温度。在2000年后,各地的高温记录经常被打破。譬如:2003年8月11日,瑞士格罗诺镇录得摄氏41.5度,破139年来的记录。同年,8月10日,英国伦敦的温度达到摄氏38.1,破了1990年的记录。同期,巴黎南部晚上测得最低温度为摄氏25.5度,破了1873年以来的记录。8月7日夜间,德国也打破了百年最高气温记录。在2003年夏天,台北、上海、杭州、武汉、福州都破了当地高温记录,而中国浙江省更快速地屡破高温记录,67个气象站中40个都刷新记录。2004年7月,广州的罕见高温打破了五十三年来的记录。2005年7月,美国有两百个城市都创下历史性高温记录。2006年8月16日,重庆最高气温高达43度。台湾宜兰在2006年7月8日温度高达38.8度,破了1997年的记录。2006年11月11日是香港整个十一月最热的一日,最高气温高达29.2度,比1961年至1990年的平均最高温26.1度还要高。

《气象知识》、《气象科技》、《高原气象》、《气象》、《大气科学》等方面的专业书刊都可以!

研究我国天气和气候不能不考虑西风全球性的西风环流,对我国天气和气候的影响是巨大的。我国领土大部份在中纬地区,在中纬西风活动的范围,虽南郜有郜份地区在低纬,但由于中纬西风的南移,加上青藏高原的作用,其影响范围向南扩大,在低纬的华南地区亦深受其影响。虽然由于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强大季风,在亚欧大陆东岸严重地破坯了行星风系,因而在我国东部地区西风环流面目全非,形成了典型的季风环流,但季风的影响,只限于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以东、以南地区,此线以西、以北的地区夏季风都无法到达,春风不渡玉门关,西部的辽阔地区均为夏季风无法到达的非季风区,这一重要的事实,我国古代就早己知道。然而总使在东部季风区,季风虽然极其强大,在极大程度上主宰着东部的天气和气候,可西风的影响亦还是无处不见,而且有时还表现得非常明显和突出。我们可从多年来,中央气象台播出的气象卫星云图中看到,中亚、西亚乃至北非、地中海一带的云系,都总是向东移动,由西面进入我国。又从卫星云图中也不难看出,冷锋、温带气旋等常见的重要天气系统,它们也是由西面向东由欧洲、西伯利亚、中亚等地东移进入我国的。为什么呢?西风环流!这就是西风活动所致。西风在大西洋从亚欧大陆西岸登陆,浩浩东进,在东进过程中与北面来的东风交绥,形成锋面、气旋,或在前进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西风本身产生波动,形成高空长波槽或短波槽,这些高空槽进一步发展形成锋面和气旋。这些天气系统,在形成和演变过程中,都带着其活动产生的云系一起,随西风东进。于是就构成了这一幅复杂的天气云图。这些东进的天气系统或云系,在簋风的推动下,进入我国后都进入我国东部海洋,只因受西伯利亚冷高压的作用,往往向东南偏转,其入海的路径有所不同而已。如果我们注意系统地观察中央气象台播出的我国天气图,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从新疆西面山口进入我国的冷锋、气旋,其路径往往是由新疆进入到西北后在不同的季节或不同时间,其入海的位置可由华南、华东、华北或东北分别进入南海、东海、黄海,由东北进入朝鲜半岛入进入日本海。仔细分析其路径之所以如此变化,一方面故然是与西伯利亚冷高压及北太平洋夏威副高力量的消长有关,另一方面,西风的作用也不能勿视,在西有的推动下,都总是东移入海,东移这个大方向始终不变。西风的活动不但与锋面和气旋关系密切,而且也对台风的活动路径产生影响,据气象观测资料,在西风东进活动中,如果其形成的高纬长波槽与中纬长波槽相叠加,产生同槽“共振”,或长波槽替换,使长波槽后退,都会使台风西行或北转,使其活动路径向西、向北移动。此外,浩浩荡荡的西风,由于季节性的南移,受青藏高原的阻挡,分成南北两支,其南支由印度、孟加拉湾、缅甸等南亚、东南亚地区进入我国,其活动边界可向南推至20°N,活跃在20°——30°N之间,它的活动严重地影响着云贵、华南乃至江南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活动时间大约于每年10月中、下旬到次年6月。除盛夏外,无不见其踪迹,其中又尤以冬、春为最。它在东移活动过程中,在各种因素影响下,也往往产生波动,形成高空短波槽,这些低压槽产生于印度——缅甸一带,常由孟加拉湾进入我国,对我国云贵高原及桂、粤、湘、赣等江南地区带来降水或阴雨天气。如果它们与北方南下冷空气形成的冷锋重叠,就会使所经地区形成阴冷天气。冬、春两季,这种低压槽往往连连产生,连续东移,使所经地区长时间产生阴雨,如果与北方冷空气南下形成的静止锋叠加,南方地区就会出现长时间的阴冷天气,若是在水稻的春播和春插期间,这就会引起水稻烂秧,这就是农家所说的“烂秧天气”。这一南支西风的活动,既可以引导北方冷空气南下,又可引导南方的暖湿空气北上,从而引起更复杂的天气变化。如:冬、春季节,由于低压槽的活动,就可引导西南暖流的北上,其影响可及云贵、两广、长江中、下游乃至河南等地。此间暖流滑行于冷空气之上,就使这些地方产生阴雨天气。若西南暖流在昆明和贵阳之间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交绥,就可以形成准静止锋(这就是著名的“昆明准静止锋”),冬季昆明温暖如春,贵阳则阴冷多雨,也就是因此所至。四川盆地的冬雨,亦以此无不密切相关。南支西风从高原南侧通过后,也可以与从高原北侧通过的西风(北支西风)于高原东面会合,形成锋面或低涡(西南低涡),这些锋面和低涡,往往向东南移动,影响我国华南地区。给这些地区带来天气变化。浩荡东进的西风,还可越过青藏高原,直至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它翻越高原时,也产生波动,形成低压槽——高原槽或青藏槽,我们在中央气象台播放的天气卫星云图上,看到青藏高原上空由西向东飘移的云系,往往就是这种高空槽活动形成的云系。这种高空槽可以在高原之西形成,也可形成于高原之上空。在它东移过程中不断发展,主要影响高原本身、四川盆地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天气。它移经上述地区时,往往带来较大的降水,若有冷空气南下,其雨区还会向东南方向移动,给江南广大地区带来降水,也往往会在江南一带形成阴雨天气。高原槽的活动,也会引导暖空气北上,此时若有暖空气北上,还会给高原地区带来暴风雪天气。从上述可见,西风对我国大陆天气和气候的影响,真是无处不见,无时不在。影响我国天气最主要的天气系统——锋面与气旋的活动无不与其直接或间接相关。各地许多气候特点的形成——我国南方冬春季节的阴雨天气、云贵高原的“昆明准静止锋”、昆明的四季如春、贵州冬季的阴冷多雨天气、四川盆地冬季的夜雨……等与西风的活动均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所以我们研究我国的气候,决不能忽视西风。我们研究我国的天气和气候,一定要在研究季风的同时,对西风的活动及其与季风之间的微妙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这样对我国各地的天气变化规律和气候情况才可能有一个客观的了解,准确的掌握,对这些气象、气候资源,才可能在经济设中对其更有效的开发利用。

你可以往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院投稿,这个是专门搞气象的专业,有许多资深的教授,应该会对你有所帮助。

与特供天气预报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研究我国天气和气候不能不考虑西风全球性的西风环流,对我国天气和气候的影响是巨大的。我国领土大部份在中纬地区,在中纬西风活动的范围,虽南郜有郜份地区在低纬,但由于中纬西风的南移,加上青藏高原的作用,其影响范围向南扩大,在低纬的华南地区亦深受其影响。虽然由于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强大季风,在亚欧大陆东岸严重地破坯了行星风系,因而在我国东部地区西风环流面目全非,形成了典型的季风环流,但季风的影响,只限于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以东、以南地区,此线以西、以北的地区夏季风都无法到达,春风不渡玉门关,西部的辽阔地区均为夏季风无法到达的非季风区,这一重要的事实,我国古代就早己知道。然而总使在东部季风区,季风虽然极其强大,在极大程度上主宰着东部的天气和气候,可西风的影响亦还是无处不见,而且有时还表现得非常明显和突出。我们可从多年来,中央气象台播出的气象卫星云图中看到,中亚、西亚乃至北非、地中海一带的云系,都总是向东移动,由西面进入我国。又从卫星云图中也不难看出,冷锋、温带气旋等常见的重要天气系统,它们也是由西面向东由欧洲、西伯利亚、中亚等地东移进入我国的。为什么呢?西风环流!这就是西风活动所致。西风在大西洋从亚欧大陆西岸登陆,浩浩东进,在东进过程中与北面来的东风交绥,形成锋面、气旋,或在前进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西风本身产生波动,形成高空长波槽或短波槽,这些高空槽进一步发展形成锋面和气旋。这些天气系统,在形成和演变过程中,都带着其活动产生的云系一起,随西风东进。于是就构成了这一幅复杂的天气云图。这些东进的天气系统或云系,在簋风的推动下,进入我国后都进入我国东部海洋,只因受西伯利亚冷高压的作用,往往向东南偏转,其入海的路径有所不同而已。如果我们注意系统地观察中央气象台播出的我国天气图,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从新疆西面山口进入我国的冷锋、气旋,其路径往往是由新疆进入到西北后在不同的季节或不同时间,其入海的位置可由华南、华东、华北或东北分别进入南海、东海、黄海,由东北进入朝鲜半岛入进入日本海。仔细分析其路径之所以如此变化,一方面故然是与西伯利亚冷高压及北太平洋夏威副高力量的消长有关,另一方面,西风的作用也不能勿视,在西有的推动下,都总是东移入海,东移这个大方向始终不变。西风的活动不但与锋面和气旋关系密切,而且也对台风的活动路径产生影响,据气象观测资料,在西风东进活动中,如果其形成的高纬长波槽与中纬长波槽相叠加,产生同槽“共振”,或长波槽替换,使长波槽后退,都会使台风西行或北转,使其活动路径向西、向北移动。此外,浩浩荡荡的西风,由于季节性的南移,受青藏高原的阻挡,分成南北两支,其南支由印度、孟加拉湾、缅甸等南亚、东南亚地区进入我国,其活动边界可向南推至20°N,活跃在20°——30°N之间,它的活动严重地影响着云贵、华南乃至江南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活动时间大约于每年10月中、下旬到次年6月。除盛夏外,无不见其踪迹,其中又尤以冬、春为最。它在东移活动过程中,在各种因素影响下,也往往产生波动,形成高空短波槽,这些低压槽产生于印度——缅甸一带,常由孟加拉湾进入我国,对我国云贵高原及桂、粤、湘、赣等江南地区带来降水或阴雨天气。如果它们与北方南下冷空气形成的冷锋重叠,就会使所经地区形成阴冷天气。冬、春两季,这种低压槽往往连连产生,连续东移,使所经地区长时间产生阴雨,如果与北方冷空气南下形成的静止锋叠加,南方地区就会出现长时间的阴冷天气,若是在水稻的春播和春插期间,这就会引起水稻烂秧,这就是农家所说的“烂秧天气”。这一南支西风的活动,既可以引导北方冷空气南下,又可引导南方的暖湿空气北上,从而引起更复杂的天气变化。如:冬、春季节,由于低压槽的活动,就可引导西南暖流的北上,其影响可及云贵、两广、长江中、下游乃至河南等地。此间暖流滑行于冷空气之上,就使这些地方产生阴雨天气。若西南暖流在昆明和贵阳之间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交绥,就可以形成准静止锋(这就是著名的“昆明准静止锋”),冬季昆明温暖如春,贵阳则阴冷多雨,也就是因此所至。四川盆地的冬雨,亦以此无不密切相关。南支西风从高原南侧通过后,也可以与从高原北侧通过的西风(北支西风)于高原东面会合,形成锋面或低涡(西南低涡),这些锋面和低涡,往往向东南移动,影响我国华南地区。给这些地区带来天气变化。浩荡东进的西风,还可越过青藏高原,直至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它翻越高原时,也产生波动,形成低压槽——高原槽或青藏槽,我们在中央气象台播放的天气卫星云图上,看到青藏高原上空由西向东飘移的云系,往往就是这种高空槽活动形成的云系。这种高空槽可以在高原之西形成,也可形成于高原之上空。在它东移过程中不断发展,主要影响高原本身、四川盆地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天气。它移经上述地区时,往往带来较大的降水,若有冷空气南下,其雨区还会向东南方向移动,给江南广大地区带来降水,也往往会在江南一带形成阴雨天气。高原槽的活动,也会引导暖空气北上,此时若有暖空气北上,还会给高原地区带来暴风雪天气。从上述可见,西风对我国大陆天气和气候的影响,真是无处不见,无时不在。影响我国天气最主要的天气系统——锋面与气旋的活动无不与其直接或间接相关。各地许多气候特点的形成——我国南方冬春季节的阴雨天气、云贵高原的“昆明准静止锋”、昆明的四季如春、贵州冬季的阴冷多雨天气、四川盆地冬季的夜雨……等与西风的活动均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所以我们研究我国的气候,决不能忽视西风。我们研究我国的天气和气候,一定要在研究季风的同时,对西风的活动及其与季风之间的微妙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这样对我国各地的天气变化规律和气候情况才可能有一个客观的了解,准确的掌握,对这些气象、气候资源,才可能在经济设中对其更有效的开发利用。

[编辑本段]什么是全球变暖 全球变暖指的是在一段时间中,地球的大气和海洋温度上升的现象,主要是指人为因素造成的温度上升。原因很可能是由于温室气体排放过多造成。 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的看为上升趋势。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编辑本段]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 全球变暖是指全球气温升高。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的看为上升趋势。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 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00年前上升了0.48℃。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出现全球变暖趋势的具体原因是,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了地球的大气层。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小组根据气候模型预测,到2100年为止,全球气温估计将上升大约1.4-5.8摄氏度(2.5-10.4华氏度)。根据这一预测,全球气温将出现过去10,000年中从未有过的巨大变化,从而给全球环境带来潜在的重大影响。 为了阻止全球变暖趋势,1992年联合国专门制订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该公约于同年在巴西城市里约热内卢签署生效。依据该公约,发达国家同意在2000年之前将他们释放到大气层的二氧化碳及其它“温室气体”的排放量降至1990年时的水平。另外,这些每年的二氧化碳合计排放量占到全球二氧化碳总排放量60%的国家还同意将相关技术和信息转让给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转让给发展中国家的这些技术和信息有助于后者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各种挑战。截止2004年5月,已有189个国家正式批准了上述公约。[编辑本段]全球变暖的历史与预测 全球变暖是真实的,而且正在进行! 主流科学界一致对全球变暖是越来越清楚了,每天在改变我们的气候都是真实的,他们也正在进行中。在20世纪末年初以来,表面平均温度的地球增加了约1.1f ( 0.6摄氏度) 。在过去的40年中,气温上升约0.5f ( 0.2-0.3摄氏度) 。在过去400-600年,全球变暖,在20世纪是更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间, 7分之10的年,在20世纪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由于其中一个最强劲的下午1998是最热的一年,因为可靠的温度测量开始的。 此外,变化,在自然环境支持的事实,即地球正在变暖; 山区giaciers也在逐渐消退; 在过去四十年里,北极冰厚度已经下跌了大约40 % ; 全球海平面上升了约快三倍超过了过去的100年相比在以前的3000年里 有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植物和动物改变其范围和行为回应气候。 根据仪器记录,相对于1860年至1900年期间,全球陆地与海洋温度上升了摄氏0.75度。自1979年,陆地温度上升速度比海洋温度快一倍(陆地温度上升了摄氏0.25度,而海洋温度上升了摄氏0.13度)。根据卫星温度探测,对流层的温度每十年上升摄氏0.12度至0.22度。在1850年前的一两千年,虽然曾经出现中世纪温暖时期与小冰河时期,但是大众相信全球温度是相对稳定的。 根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戈达德太空研究所的研究报告估计,自1800年代有测量仪器广泛地应用开始,2005年是最温暖的年份,比1998年的记录高了摄氏百分之几度。 世界气象组织和英国气候研究单位也有类似的估计,曾经预计2005年是仅次于1998年第二温暖的年份。 在人类近代历史才有一些温度记录。这些记录都来自不同的地方,精确度和可靠性都不尽相同。在1860年才有类似全球温度仪器记录,相信当年的记录很少受到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从最近的千禧年内的多方记录所展示的长远展望,在过去1000年的温度记录中可以看到有关的讨论及其中的差异。最近50年的气候转变的过程是十分清晰,全赖详细的温度记录。到了1979年,人类更开始利用卫星温度测量来量度对流层的温度。 在2000年后,各地的高温记录经常被打破。譬如:2003年8月11日,瑞士格罗诺镇录得摄氏41.5度,破139年来的记录。同年,8月10日,英国伦敦的温度达到摄氏38.1,破了1990年的记录。同期,巴黎南部晚上测得最低温度为摄氏25.5度,破了1873年以来的记录。8月7日夜间,德国也打破了百年最高气温记录。在2003年夏天,台北、上海、杭州、武汉、福州都破了当地高温记录,而中国浙江省更快速地屡破高温记录,67个气象站中40个都刷新记录。2004年7月,广州的罕见高温打破了五十三年来的记录。2005年7月,美国有两百个城市都创下历史性高温记录。2006年8月16日,重庆最高气温高达43度。台湾宜兰在2006年7月8日温度高达38.8度,破了1997年的记录。2006年11月11日是香港整个十一月最热的一日,最高气温高达29.2度,比1961年至1990年的平均最高温26.1度还要高。 据新华社电美国科学家研究发现,古代农业活动曾使世界避免进入新冰川期。这说明,人类活动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可能持续了数千年。研究人员说,砍倒大树并开垦第一片田地的史前农民使大气中甲烷和CO 2等温室气体含量发生了很大变化,全球气温因此逐渐回升。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教授拉迪曼说:“要不是早期农业带来的温室气体,目前地球气温很可能还是冰川时期的气温。”拉迪曼承认,研究结果非常容易引起争议。 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17日说,科学家通过两项最新研究预测,即使现在全世界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稳定在2000年的水平,本世纪全球变暖和海平面上升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 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科学家在18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连续发表两篇论文,从不同角度预测了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他们的成果将由联合国下属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评估,收录到2007年公布的下一份全球气候变化报告中。 在第一篇论文中,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魏格雷提出了一个较简单的数学模型来理解全球气候变化。他认为,由于海洋存在“热惯性”,对温室气体等外界影响的反应有所滞后,本世纪全球变暖的趋势只不过是以前排放温室气体的后果。 据魏格雷预测,到2400年,已存在于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成分,将至少使全球平均气温升高1摄氏度;不断新排放的温室气体,又将导致全球平均气温额外升高2至6摄氏度。这两个因素还会分别引起海平面每世纪上升10厘米和25厘米。 他在论文中说,要遏制气候变暖的趋势,现在就必须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在极其低的水平,即使这样海平面上升的趋势恐怕也难以避免,每世纪10厘米的上升速度可能是最乐观的预测。 由杰拉尔德·梅尔等人发表的第二篇论文则预测,由于“热惯性”的存在,即使本世纪中人类不向大气排放任何温室气体,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也将至少升高0.5摄氏度,海平面将上升11厘米以上,其中海平面上升的速度比科学家早先的预测值高了一倍多。梅尔对此解释说,这是因为以前的预测没有考虑到冰川融化等的影响。 梅尔的研究小组用两套数学模型,借助超级计算机模拟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分别为低、中、高时的气候和海平面变化情况。[编辑本段]全球变暖的条件 地球气候变暖和人类大量排放温室气体导致温室效应有关。但日本和丹麦科研人员近日指出,温室气体增加并非导致气候变暖的惟一原因,太阳活动变化在其中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日本横滨国立大学环境信息研究院的伊藤公纪教授制作了一张图表。从图上看,过去200年间地球平均气温和太阳磁场强度的变化曲线基本吻合。伊藤公纪由此推断,太阳活动对气候变暖也有影响,仅用温室气体增加解释气候变暖可能不够全面。 太阳活动对地球气温的影响已被专家们关注了很长时间。一般来说,太阳黑子多的时候,太阳活动剧烈。比如史料曾记载,公元17世纪时太阳黑子很少出现,当时的地球气候也相对寒冷。但地面获得的探测信息也显示,太阳活动强弱变化引起的太阳辐射能量变化幅度仅为0.1%,如此微小的变化似乎不足以对气候造成太大影响。 然而,最近国际空间科学界出现了一种假说,认为太阳活动的变化会改变地球上空的云量,“放大”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从而左右气候变化。提出这种假说的丹麦科学家推测,射向地球的宇宙射线可较稳定地使部分大气离子化,使云容易生成,从而吸收太阳的大量辐射,降低地球温度。但是,太阳活动高峰时释放出的高速带电粒子流,能干扰宇宙射线射向地球,使云不易形成,进而导致地球温度升高。目前,丹麦科研人员正在研究与云形成有关的各种因素,以论证上述假说。 也有日本专家提出,虽然太阳辐射能量的变化幅度只有0.1%,但他们发现这种能量变化能使地球大气对于太阳紫外线的吸收量变化幅度达到百分之几,这种吸收量的增加会使大气臭氧层温度升高。日本气象研究所第二研究部负责人小寺邦彦表示,臭氧层温度的变化会波及对流层,从而对寒流和季风造成影响,但目前尚不清楚上述机制能对地球气候变暖产生多大影响。为了继续研究这个课题,小寺邦彦等人组成的国际研究小组已于去年开始工作。[编辑本段]全球变暖的原因 全球变暖的原因很多,概括以后有以下几点: 1.人口剧增因素 近年来人口的剧增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这也严重地危肋着自然生态环境间的平衡。这样多的人口,每年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将是一惊人的数字,其结果就将直接导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地增加,这样形成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将直接影响着地球表面气候变化。 2.大气环境污染因素 目前,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已构成一全球性重大问题,同时也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现在,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已经明确指出了自上个世纪末起地球表面的温度就已经开始上升。 3.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因素 目前,海平面的变化是呈不断地上升趋势,根据有关专家的预测到下个世纪中叶,海平面可能升高50cm。如不采取及对措施,将直接导致淡水资源的破坏和污染等不良后果。另外,陆地活动场所产生的大量有毒性化学废料和固体废物等不断地排入海洋;发生在海水中的重大泄(漏)油事件等以及由人类活动而引发的沿海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等都是导致海水生态环境遭破坏的主要因素。 4.土地遭侵蚀、沙化等破坏因素 5.森林资源锐减因素 在世界范围内,由于受自然或人为的因素而造成森林面积正在大幅度地锐减。 6.酸雨危害因素 酸雨给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已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酸雨能毁坏森林,酸化湖泊,危及生物等。目前,世界上酸雨多集中在欧洲和北美洲,多数酸雨发生在发达国家,一些发展中国家,酸雨也在迅速发生、发展。 7.物种加速绝灭因素 地球上的生物是人类的一项宝贵资源,而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是目前地球上的生物物种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 8.水污染因素 据全球环境监测系统水质监测项目表明,全球大约有10%的监测河水受到污染,本世纪以来,人类的用水量正在急剧地增加,同时水污染规模也正在不断地扩大,这就形成了新鲜淡水的供与需的一对矛盾。由此可见,水污染的处理将是非常地迫切和重要。 9.有毒废料污染因素 不断增长的有毒化学品不仅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严重的威胁,而且对地球表面的生态环境也将带来危害。 10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的变动 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由椭圆行变为圆形轨迹,距离太阳更近。根据某科学家的研究地球的温度曾经出现过高温和低温的交替,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

空气的对流形成风;雨是水蒸气的液化和积聚形成的;雪是气温蹙降,水蒸气凝固而形成的;雷是由于温差不同的云积聚不同的电荷,电荷的中和而形成;天气预报是根据现有的气温,湿度,地理条件,云,风向,来推测的未来的天气;

查找有关数据着气象数据采集技术的发展以及各气象中心算法的完善,数值天气预报的准确率一直在稳步的提升。然而,面对当今社会对高精度天气预报的需求,来自各个气象中心的模式天气预报并不能够满足人们的要求。因此各个地区的气象部门需要根据自身情况,通过参考上级指导预报对本地区的未来天气现象重新进行预报以提高预报准确率。然而地区级气象部门却受限于本身设备条件,很难获得针对当地的具有指导意义的气象数据。基于上述原因,本文通过对浙江省气象台实际预报工作的调研,结合国家局下发的质量检验要求,为解决气象预报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设计并实现了“浙江省天气预报数据分析系统”。并通过分析该系统的结果数据,设计并实现了基于神经网络方法的天气预测模块。该模块会将天气预测结果作为新的预报模式加入到数据分析系统中,为气象预报工作提供更多的数据支持。论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根据浙江省气象台气象预报工作的数据需求,通过对现有的气象数据结构的分析,设计并实现了一套在大时间跨度下,具有极高查询效率的气象数据仓库。通过该数据仓库的实现,将年度数据统计时间由原来的数百秒级降低到秒级。2、设计并实现了气象数据分析系统。利用C#、HTML、JavaScript与T-SQL语音开发了具备数据挖掘能力、质量检验能力、辅助预报能力,且数据表现形式丰富而直观的,数据分析系统。通过该系统的应用,可以有效的改善气象预报人员的预报准确率。3、提出以神经网络法构建预测天气数值参考数据的数据挖掘模型。该模型以BP神经网络方法构建,通过对历史数据的不断学习从而对各个参考预报模式的误差进行预测,然后根据预测结果给出新的参考数据,作为一种新的模式供预报人员参考。该参考数据相比较其他模式的数据在预报准确性与稳定性上都有较大的提升。通过气象数值预报分析系统在该浙江省气象台的应用实践证明,本文设计和实现的气象数值预报数据分析系统能很好地满足数值预报团队关于预报误差控制的需求。不仅根据数据学习模型计算得到的预报参考数据有较好的准确性。而且提供的质量检验功能,也为数值预报团队的预报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持。

与一瓶茅台酒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中国代表团的茅台酒由于是用陶罐所装,无人注意,代表团成员为了引人注意,就故意摔破罐子,酒香四溢,引的在场所有人品闻

为何不试一试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首屈一指的具有立竿见影效果的解酒防醉产品? 喝酒时饮用下面的神奇解酒饮料,可以强效防醉,快速醒酒,是最有效,最方便,最廉价的解决之道! ***************************************** 想大大提高酒量吗? 这种神奇饮料至少可以让你提高酒量一倍以上,让你在应酬社交场合显得豪爽,仗义! 有了这个神奇饮料,酒友们以后再也不会出现喝多喝醉,头晕,胃痛 头疼,口渴,烧心等酒后所有难受症状啦! ************************************** 世界上第一个真正具有特效的解酒防醉保健功能饮料 项目概述:本特效醒酒保健饮料是在“酒攻关”盛行,劝酒成风,急性酒精中毒与日俱增,慢性酒精中毒对人们身体造成的危害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公众迫切呼唤:盼望一种见效快,使用方便,价格适中,无任何副作用的解酒保健品尽快问世。而市场上又没有真正醒酒防醉效果显著,同时能显著预防或减轻急性酒精中毒对人体经造成的损害,以及辅助治疗慢性酒精中毒造成的各种疾病的醒酒保健品能够满足公众的迫切需要。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解除急性酒精中毒的各种不良症状给人们带来的痛苦,防治慢性酒精中毒对人体健康造成的严重危害,满足广大消费者的迫切需要,我们详细研究了酒精在人体内的代谢机制及其对人体各器官的作用机制,我们决心在此基础上,研究开发出全世界广大消费者迫切企盼的,在防治急、慢性酒精中毒与醒酒防醉方面,真正安全、高效、速效的的保健产品。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前驻世界卫生组织(WHO)首席代表,被世界医药界誉为“中国当代李时珍”的著名天然药物专家肖培根教授的指导下,我们课题攻关组,从 1995年至2002年,在八年多的时间里,我们查阅参考了1955年―2002年发表在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法国、西班牙、俄国等国家主要医学刊物上的文章,论著,试验报告,共达8万篇以上;我们检索查阅参考了我国1950-1999年全国几乎所有药学院、医学院、医学科研机构,药学科研机构发表的相关文章、试验报告等,共计6万篇以上;同时参阅了我国医学典籍名著《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千金方》,《证类本草》,《寿世保元》,《食疗本草》,《兰室秘藏》,《万病回春》,《本草纲目》,《现代中药大词典》,《中药辞海》中有关防治“酒中毒”,“酒客病”,“醒酒防醉”的方剂1200多种;并参阅了国内外数百种专利技术,经过多达500多次反复研究试验,终于研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个真正对急慢性酒精中毒的预防和治疗以及对解酒防醉具有高效、速效、长效、安全等特点的神奇独特的醒酒保健产品。 一 本醒酒保健饮料具有的特点: 1.防醉醒酒高效、速效 (1)本醒酒保健饮料具有强效的防醉结果,饮酒前饮用本保健品至少可以提高酒量两倍以上;(2)饮用本醒酒保健饮料可以迅速消除过量饮酒所致的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烦渴等醉酒的不良症状。因此,酒后饮用本保健品具有速效的解酒作用;(3)本醒酒保健饮料可有效地拮抗酒精及其中间代谢产物乙醛对大脑皮层、脑干、脊髓、丘脑以及血管运动中枢和延脑呼吸中枢的抑制作用,从而有效地降低了酒精的中枢麻醉作用。本醒酒饮料具有强效兴奋呼吸,速效麻醉催醒作用,可以使醉酒者迅速从麻醉状态中解脱出来,使醉酒者在30-60分钟完全清醒如常。 2.显著的胃粘膜保护作用 试验结果表明,饮酒前提前饮用本保健品可以完全预防急性酒精中毒所致的胃粘膜充血,水肿、斑片状出血,糜烂等急性胃粘膜损伤和急性胃炎。提前饮用本保健品可以完全防止醉酒时恶心、呕吐、烧心、胃痛、烦渴等不良症状的发生。醉酒后饮用本保健饮料,对治疗过量饮酒所致的胃粘膜损伤以及恶心、呕吐、烧心、胃痛等不良症状具有特效、速效、饮用本保健饮料30-40分钟可使恶心、呕吐、烧心、胃痛、烦渴等不良症状完全消失。每次酒前或酒后都饮用240ml(一瓶)本保健饮料可以完全预防酒精性慢性胃炎、酒精性胃溃疡的发生。 3.显著的肝脏保护作用 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从俄罗斯到整个欧洲,从北美洲到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等国家80-95%的肝病都是由酒精中毒引起的。在美国、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酒精性肝病是25-64岁年龄组男性人口第四位死亡的原因。世界卫生组织(WHO)在一份报告中指出“酒精中毒是当今世界范围内第一公害,其毒性可累及全身主要脏器,对肝脏的影响最大,在西方国家80%的肝病是酒中毒引起的,对病毒性肝炎、肝癌等的发生、发展,预后都有着重要影响”。在我国12亿人中有3亿酒民,流行病学调查证实,酒精性肝病发病率约为20%,据估计,我国酒精性肝病患者至少在2500万人以上。 实验结果表明:本保健饮料通过多种机制显著抑制酒精性肝损伤,保护肝脏组织。本保健饮料对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酒精性肝纤维化,酒精性肝硬化的发生发展具有强效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4.显著的中枢神经保护作用 临床资料表明:酒精中毒性神经病是饮酒人群中,是仅次于肝硬化的最普遍的酒精中毒症。根据日本、美国、俄罗斯、德国、中国卫生管理机构统计:酒精性神经损害的发病率,在以上各国15岁以上的人群中,每100人中约占2.3―4人。从长期大量饮酒(每天多于150ml)的饮酒人群来看,酒精性神经损害的发病率是34%-40%。日本人数为230万人;中国人数1300万人;美国为780万人;俄国为1100万人;德国为570万人;据估计:全世界酒精性神经损害的患者估计多计1亿以上。 (1)本醒酒饮料可以加速乙醇和乙醛在人体中的分解代谢,大幅度降低肝脏和血液中乙醇和乙醛的浓度,因此,可以显著减轻乙醇和乙醛对中枢神经的直接和间接毒害作用。 (2)本醒酒饮料可有效地保护脑神经组织Na+-K+-ATP酶免受酒精性神经组织损伤的抑制,从而有效地防治酒精对脑组织海马CA-1区神经元的损害。 (3)本醒酒饮料功能因子之一是强效自由基清除剂和抗氧剂,因此本醒酒可有效地减轻自由基,丙二醛对神经组织的损害。 5:安全无毒副作用 本醒酒保健饮料的所有功能成分均为食品成分或亦食亦药的药食两用绿色植物,完全符合《食品卫生法》,《保健食品技术规程》的规范和要求,没有任何毒副作用。本醒酒保健饮料不但可以用于饮酒者的醒酒保健,而且可以作为普通保健饮料饮用,具有味道爽口,提神解渴的特点,同时还具有保肝护胃,使人精力充沛的保健功效。 项目市场前景预测 人们饮酒过量导致酒精中毒后,最现实的办法就是最大限度地缓解和消除酒醉后的各种不良症状给人们带来痛苦,有效地预防和治疗急慢性酒精中毒对身体造成的种种危害。为此,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希望能寻找到一种能防醉解酒,保肝护胃,具有立杆见影效果的保健灵药,时至今日人们仍然期待着。《北京青年报》1995年2月8日所进行的一份社会调查表明:公众迫切呼唤:盼望一种见效快,使用方便,价格适中,无任何副用的解酒保健品尽快问世。美国《时代周刊》1995年10月号一篇文章报道:美国酗酒的人数越来越多,从1990年的1400万人,增加到1994年的1800万人。为此美国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治疗与酒精中毒相关的疾病花费每年高达1840亿美元,希望帮助酗酒者预防和治疗“酒依赖”和酒精中毒,但效果很不理想。为此美国广大酒民把希望寄托在中草药上。《时代周刊》写到:美国众多饮酒者苦苦企盼中国企业能尽早开发生产出对防治“酒依赖”和酒精中毒效果显著的保健品! 本特效醒酒保健饮料的问世,实现了千百年来人们希望能寻找到一种能防醉解酒,保肝护胃,具有立杆见影效果的保健灵药的梦想,为广大酒民的身体健康带来了福音。本产品不但在中国具有巨大的市场前景,而且从俄罗斯到整个欧洲,从北美洲到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和韩国等国家都具有极其广阔的市场容量和发展前景。

股利分配政策在股份公司的财务决策上起着关键性作用,所以一直备受各利益主体的关注。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股利政策的研究意义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摘 要 股利分配政策在股份公司的财务决策上起着关键性作用,所以一直备受各利益主体的关注。股利分配政策与股份公司的最高决策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公司的投资决策及融资决策。合理的股利分配政策不仅能为公司稳定股市行情,还能为公司找到低价的资金来源。不同的股利分配政策具有不同的利弊特征,因此,公司在选择股利分配政策时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依据公司的实际发展状况来进行选择。本文通过对股利分配政策的研究而展开的讨论。

关键词 公司 股利分配 股利分配政策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股利分配是指,上市公司将企业盈利的一部分用于留存收益,另一部分则用于支付股利的分配行为,其中上市公司有无发放股利、股利发放多少以及用什么形式、什么时间发放的股利是股利分配政策的主要内容。股利分配政策不仅影响着股东的权利,还直接影响着企业的价值观念以及企业的健康发展。股利分配的规定不仅与上市公司的内部问题联系密切,还直接影响着股票市场以及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因此,企业要加强对股利分配政策的研究与监管,从而确保广大投资者的利益不受侵犯,进而才能保证公司的科学化管理以及股票市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影响我国股利分配政策的因素

(一)法律法规对股利分配政策的影响。

国家所制定的公司法、商业法以及税法等对公司的股利分配政策起着决定性作用。公司只要不违反国家规定的法律法规条款,就能在证券市场上自主的选取股利分配的政策。在公司法规定的股利分配顺序的前提下,若公司在当年的税后利润没能及时的填补前年的亏损,那么该公司就不能在提取法定公积金后获得分利。

(二)股东对股利分配政策的影响。

1、由于我国的股份结构不同于其它的资本主义国家,所以股东在使用权的使用上存在着不对称的现象,例如公司中经理级别的股东,他们就有权利利用股利的形式来满足自身的效用。与此同时,一些高收益的股东由于考虑到资本利得税,所以一般情况下都会反对公司发放过多的股利。

2、由于公司要资金来支付股利,这样就会导致公司的留存收益减少,从而就加大了发行新股票的可能性,这样一来,如果公司的股东不认购新增的股票,那么股东的控制权就会被稀释,从而股东就会采取低支付率的股利分配政策,虽然这种股利分配政策不能使用股东利益最大化,但能保障股东的控制权;如果一个公司面临着倒闭或被收购的问题时,低股利支付率可以有效地为股东提供控制权,从而就会迫使公司通过提高股利的支付率来吸引股东。

(三)公司自身的因素对股利分配政策的影响。

一个公司的股利决策取决于该公司是否能获得持久稳定的盈余。所以公司要想有效的制定股利分配政策就要在充分考虑当期盈利状况的同时还要合理的预测未来的盈利状况。若公司的盈利只是受到短暂的冲击且盈利的变动不大,此时公司都不会改变股利的分配政策;若公司的盈利受到持久的冲击,且盈利的变动幅度与被冲击的幅度相当,这时公司就要及时的改变分配政策。同时,若一个公司的盈余比较稳定,那么该公司就可能会支付较高的股利,若该公司的盈余不稳定,正常情况下,该公司就会采取低股利的政策。股利政策不仅能防止由于盈余不稳定而导致的无法支付股利、股价下降等问题,还能提高权益资本在公司资本中的比重,从而有效的规避财务风险。

二、对制定合适的股利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

(一)合理制定剩余股利分配政策。

股利分配政策之所以会受到投资机会以及资金成本的制约,是因为股利分配与一个公司的资本结构息息相关,同时公司所需的投资资金又决定了资本结构。所谓的剩余股利政策,就是指在公司投资机会良好的条件下,依据公司的目标资本而测算出的投资所需的权益资本,并将一部分资本留用于盈余中,然后再将另一部分资本用于股利分配的一种政策。制定剩余股利分配政策时要:(1)先设立好目标资本的结构,确定公司的权益资本与债务资本之间的比例,然后以设定的目标资本结构为前提来降低加权平均资本的成本;(2)在设立目标资本结构的同时要确定投资所需的股东权益的数额;(3)满足投资者所需的权益资本的数额就要尽最大的可能来使用留存收益;(4)在投资者所需的权益资本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后,才能将股利分发给各股东。公司采取剩余股利分配政策,将剩余的盈余用于股利的发放,这样做不仅能保持投资结构的理想性,还能降低加权平均资本的成本。若公司没能采取剩余股利分配政策,那么就会将分配给股东的全部股利用于投资,然后再去发行债卷来筹集资金,这样一来不仅会破坏公司的目标资本结构,还会增加加权平均资本的成本,从而就会导致该公司的股票价格下降。综上所述,对于那些新成立的或者正处于高速发展的企业,采取剩余股利分配政策具有很好的可行性。

(二)制定稳定的股利分配政策。

稳定的股利分配政策要求公司的每股股利金额大小都要保持相对的稳定,并且公司的股利支付情况要呈线性向上倾斜的趋势。稳定的股利分配政策具有不管在什么经济状况下、不管企业的经营业绩好坏与否,公司都会将每期的股利保持在一个特定水平上的特点,并且只有在专业人员预测未来公司盈余会持续、显著的增长时,公司才能将每年度的股利发放额提高。

总而言之,公司要想有效地争取到潜在的投资者、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企业信用,就要采取合理的股利分配政策,要深入了解影响股利分配政策制定的因素,同时还要勇于创新,通过制定合理的剩余股利分配政策以及稳定的股利分配政策来完善公司的内部问题,规范证券市场的运作,从而来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企业还应通过加强对股利分配政策的分析以及对股利分配的监管来确保广大股民的切身利益,从而实现公司管理科学化以及证券市场规范化的目标。□

(作者单位: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

参考文献:

[1]任彩利.美国股份公司股利分配政策的理论分析.外国经济与管理,2010,(6).

[2]盛亦工.对我国2003年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影响因素的实症分析.济南金融,2009,(7).

[3]田华臣.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研究.理论月刊,2009,(11).

摘 要:本文对贵州茅台的股利分配政策进行了分析。首先从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自由现金流量等3个方面分析贵州茅台连续多年高派现金股利的原因;然后,从投资机会、信号传递理论对贵州茅台的股利分配政策做深层剖析;最后得出相关结论。

关键词:贵州茅台;股利政策;现金股利

一、贵州茅台股利分配政策

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贵州茅台”)(600519)于2001年7月31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开发行7,150万(其中,国有股存量发行650万股)A股股票。

表1 贵州茅台近5年股利分红方案

资料来源:贵州茅台各年度年报

从贵州茅台近5年的股利分配情况(表1)可知其近年来股利政策所展现的特征:(1)连续性。至2001年上市以来,贵州茅台坚持每年以发放现金股利回报投资者。(2)增长性。贵州茅台的股利支付水平平稳增长,2009年每股派现11.85元,2010年推出每10股送1股并派现23元,创下了A股派现之最,2011年每10股派现39.97元, 2012年推出每10股派现69.14元。2009-2010年股利支付率一直保持在20%-30%之间,而2011-2013年的股利支付率均超过了40%。(3)高股利。贵州茅台的每股现金股利和股利支付率均比较高,每股现金股利甚至比行业平均水平高出数十倍。

二、贵州茅台股利政策的财务分析

贵州茅台一直采取丰厚的股利分配政策。下面结合贵州茅台的相关情况,从盈利能力、投资机会、自由现金流量三个方面分析贵州茅台近年来的股利分配政策。

1、盈利能力

分配高额的现金股利是公司高盈利的体现。表2所示,贵州茅台的持续增长与持续盈利为其积累了大量资金。货币资金从2001年的19.56亿元激增至2012年的220.62亿元;2012年营业收入达264.55亿元;未分配利润则从0.78亿元上升至287亿元;近年来营业利润率均保持在60%以上,2012年甚至超过了70%;5年来净资产收益率也均保持在30%以上,2012年高达39%。由此可见,贵州茅台的良好业绩为其高股利分配政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表2 贵州茅台近5年部分盈利能力指标

资料来源:贵州茅台各年度年报

2、偿债能力

从表3可知,贵州茅台2012年资产总计449.98亿元, 负债总计95.44亿元, 资产负债率为21.2%,较2011年的27.21%降低了6个百分点。2012年公司流动比率为3.80:1,同比增长29.25%,速动比率2.79:1,同比增长27.98%,两者较2011年都出现一定比率的上升,可见贵州茅台的短期偿债能力很强,营运资金占比很高,现金股利分配政策不会影响其偿债能力。

表3 贵州茅台近5年部分偿债能力指标

3、自由现金流量

近年来,贵州茅台的每股经营现金流量均高于每股收益,保证了其良好的盈利质量。从贵州茅台2012年年报数据可知,其营业收入和净利润都有大幅提升。这主要在于茅台酒具有极强的核心竞争力,高端产品供不应求,销路畅通。虽然2012年政府限制三公消费,塑化剂事件对酒类行业有影响,但是茅台酒做为高档酒,公务型用酒,并且极具收藏价值,这一不利消息对其销售影响较少,公司仍然保持盈利的状态。

三、贵州茅台股利政策的深层原因分析

贵州茅台为何连续多年高派现金股利,并重启股票股利?我们从企业的投资机会、信号传递理论两个方面逐一进行了分析。

1、投资机会

贵州茅台一直处于持续增长、持续盈利、拥有丰厚资金的状态下,则投资和发放股利成为了公司的自然选择。处于增长期的公司仍需大量资金进行项目投资。2012年年报显示,与主营业务相关的对内投资项目的资金需求小于其实现的利润,公司新投入项目建设的34亿元大约占公司未分配利润总额的1/6,只对外股权投资了4.08亿元的贵州茅台财务有限公司,而对外债权资也只增加了5000万元的商银债券投资和1000万元国债投资。可见,贵州茅台近年来没有为其经营活动所积累的巨额资金找到良好的投资机会,企业以货币形式存在的大量资金造成了贵州茅台资金闲置的状况。因此,贵州茅台采取高派现金股利的方式回报投资者。

2、信号传递

高额的现金股利,能增强投资者对公司的信心,增大股票上升空间,吸引更多的外在投资者;改善与股东的关系,减少代理成本,满足股东取得收益的愿望。发放股票股利能传递经营前景良好的信息。股票股利会增加公司总股数,稀释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将股价降低到一个更低的风险水平,增加股东的持股信心,避免股东由于认为股价过高而导致的大幅减持。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贵州茅台的股利分配政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高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自由现金流量、投资机会等,其中贵州茅台没有为高盈利能力所积累的大量资金找到充分的对内或对外投资机会是导致公司连续多年高派现股利的主要原因。因此,贵州茅台应加强对货币资金的管理,将闲置的资金用于对外投资或对内开发新产品等,进一步提升贵州茅台股票的投资价值。

参考文献:

[1] 胡国柳 李伟铭 张长海 蒋顺才,2011《股权分置、公司治理与股利分配决策:现金股利还是股票股利?》 财经理论与实践

[2] 张杨,2013《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问题的研究》 中国商贸

[3] 陆位忠 林川,2013《现金股利分配倾向、公司业绩与大股东减持规模》 财贸研究

[4] 周凤,2013《百元股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与投资价值研究——基于百元股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的视角》 会计之友

以贵州茅台酒为例,浅析我国白酒行业国际化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尽管对白酒业不熟悉,不过,这个标题太大了,建议多与论文指导老师沟通。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