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唐宋文化比较与分析
公元907年,梁王朱温篡位灭亡,到公元960年陈桥驿赵匡胤“黄袍加身”,中国经历了唐宋的王朝更迭,仅仅近60年,中国文化也从所谓的“唐型文化”逐步向“宋型文化”变革,这种变革为什么会变革的如此彻底,一改“唐型文化”的雍容华贵,如此彻底?1910年日本学者内藤湖南首次提出“唐宋变革论”,率先对唐宋时期思想文化巨大差异性进行了深刻的解释与剖析。近百年来,随着对这一话题的深入分析,史学界普遍对唐宋文化思想显著差异性有了一些共同的认识。
所谓“唐型文化”,是一种相对开放、外倾、色调热烈的文化类型,无论是“诗仙”李白的诗歌、张旭的狂草、吴道子的画,无不喷涌着奔腾着昂扬着的生命活力;无论是昭陵古雕中雄壮建伟的、神采飞扬的“昭陵八骏”,还是气势磅礴的古长安城,无不透露出大气盘旋的民族自信。
所谓“宋型文化”则是一种相对封闭、内敛、色调淡雅的文化类型。“自古多情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阐释出宋文化的细腻丰满,“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揭示了宋文化孤芳自赏、远离尘嚣、遗世独立的人格魅力。形象的说:如果“唐型文化”存在于沙场之上、朝堂之上,那么,细腻、深微、委婉含蓄的“宋型文化”更多的存在于市井之间、闺房之内、青楼之上。
唐人爱花,尤爱牡丹,牡丹,富贵之花,为花中之王,唐人喜爱牡丹,更喜欢牡丹的色彩绚丽、富丽堂皇与王者之气;宋人爱梅,梅,花中君子,凌寒独自开,象征着不屈不挠的坚强品质。在宋人看来,梅,淡妆素雅,清瘦典型,品质高洁,是君子的象征,可以看到,两种截然相反的审美观念在深层次的角度上体现出了唐宋文化内在的差异性。
而作为两个时代文学艺术最高成就代表,唐诗与宋词则能更清楚地展现两者文化的巨大差异性。
从诗词内容上看,唐诗更多地反映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白居易的《琵琶行》《长恨歌》正是这种类型的典型代表。“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这些内容无不直接向人们展示了帝王将相乃至布衣百姓的日常生活起居,这是一种自由、开放、大气的心态,毫无小女儿家的忸怩作态。
相比之下,宋词则更多的将视角收缩到狭窄的闺房之中,低吟男女的爱恨情仇,抒发细腻、深微、委婉、含蓄的感情。宋代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一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抒发了自己的离愁别恨,一个“愁”更添几分撩人的心思。两宋时期,虽有苏轼、辛弃疾等为代表的“豪放派”词风,但“婉约”词风始终占据宋朝文化主流。
从诗词的形式上看,从大的方面来说,唐诗更加倾向于感性抒发。李白的一首《梦游天姥吟留别》,以恢弘大气的想象描绘山岳的壮美之色,满天诸仙众佛皆在诗人胸怀聚拢,如此波澜壮阔的场面皆在诗人脑海孕育,天下万物,唯我独尊,这是何等的大气。
与之不同的是,宋词则更趋于理性,更具有说理性、思辨性。苏轼的《赤壁赋》以主客问答的形式向世人阐释作者心目中关于生与死之间微妙的关系。“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可见,宋朝时期的文学作品,开始更多的阐释理性与思辨,这与唐代时期单纯刻画外在环境有了很大的不同。
那么,两个只相差近60年两个朝代,为何会产生如此之大的差异性?接下来,我们将从政治环境、经济基础、文化环境三个方面来分析:
政治环境:国家的强弱兴衰与国民的心态精神 唐宋文化是由人来创造出来的,而人的精神状态也势必会对整个文化氛围产生影响。从大体上看,唐朝昌盛,宋朝积弱,这是显而易见的,而处在这两个时代的人来说,当国家统一强盛,四方来朝,国泰民安,自然会增强国民的民族自信心,而在整体上自然气势雍容豪迈,而当国家从一开始就处在外敌入侵,山河破碎,国破家亡的环境下,无论君臣百姓自然会产生一种悲观失望,哀伤自怜的情绪。
唐朝的强盛是建立在隋朝大一统的基础上,经过二十多年的“开皇之治”,无论是经济、政治、文化都为唐朝的兴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当时唐朝面临的外敌主要是吐蕃、匈奴等少数民族政权,而从严格意义上来看,这些并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政权组织,只不过是势力较大的松散的部落联盟。他们居无定所,行踪飘忽不定,唐王朝只需寻其主力,打赢几场战役,便可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可以说,唐朝的大部分时间里,外部环境相当的安定,国家富强,这是一个真正的盛世时代。反观宋朝,宋朝继承的后周只不过是当时最大的割据政权而已,它建立国家的过程不是像唐朝那样接受了一个大帝国的遗产,五代十国时期,中原天下大乱,地方割据势力经营已久,已形成了互不统属的独立国家实体。而且宋朝的面临的敌人不再是吐蕃、匈奴,而是契丹、党项这些已被儒化的民族。拿辽来说,宋国建国时,辽已存在了五十年之久,契丹人不仅学习中原文化,仿照中原王朝建立起严密强化的中央集权的政治实体,而且逐步开始由游牧民族向农耕民族转化,在民风与军事上依旧保持者相当强悍的战斗力。宋辽之间的战争,不仅仅是统一于反统一之间的冲突,更是相互争夺生存空间与生存资源的战争,且这种矛盾绝不会仅凭一两场战争可以决定胜负的,而必然是相当残酷、持久、且难分胜负的。公元979年,高粱河之役惨败,宋由此开始转入被动局面,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北宋灭亡,山河破碎,国破家亡,此后,契丹、党项、羌、女真以及后来的蒙古势力对宋人世界的长期包围与轮番轰炸,产生了悲观的文化效应,宋朝人因被动挨打而产生的忧患,渗透于宋文化的各个方面。
经济基础:唐朝均田制与宋代的市民阶层的崛起
均田制,即古代帝王将无主土地按人头划给小农耕作,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实质上是一种封建土地国有制,一切土地归国家所有,而在唐德宗建中元年实行两税法之后,均田制终于废弛。此时,随着均田制的瓦解,附着在农民身上的国家的控制也就相对减弱,宋代时期,国家土地所有制已经不在土地所有制中占据主要的地位,相反的庶族地主经济与小自耕农经济的不断壮大,并占据了社会经济的主体地位,一方面为国家与政府提供了充足的税赋来源,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国家对农民的控制,社会经济更加灵活,社会各行业能够得到更充足的劳动力与资金的流入,这也是宋代商业如此发达的一个原因。
宋代城市的规划已经打破了唐代时期市与坊的严格界限,居住区与商业区也不再分开,贸易时间也不再被限制,据考证,宋代时期已经出现早市与夜市,商品交易时间甚至是通宵达旦。种种变化,最大的受益者自然是商业。宋代,城市商业发展蓬勃,不仅有交易场所,更存在瓦子等娱乐场所,如此一来,自然会导致宋代市民阶层的兴起,市民阶层的兴起也自然会带动市民文化的兴起。
精致细腻的宋代文化的发展自然发源于一定的土壤,而这种土壤也就是宋代发达的商品经济。
文化环境:唐代三教并行与宋代理学的兴起
恢宏壮阔的唐王朝以一种开放自由的心怀接纳四方文化,终唐王朝几百年的时间,大多奉行儒释道共尊的策略,面对外来文化,唐朝统治者始终保持接纳的态度,这不仅和唐王朝的最高统治者本身就存在少数民族血统有关,而且和唐王朝在当时世界的地位也有莫大的关系,作为东方最大的国家,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通畅的两条丝绸之路,沟通了大唐王朝与世界的交流。在外,国家的强盛,对外通道的畅通,对内,君臣百姓对外来文化虚心接纳的心态,这两个方面决定了大唐王朝是一个开放自由的国度。而宋国始终处在少数民族的威胁的夹缝之中,客观条件下,宋国也无法做到与世界的交流,宋国自然处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之中。
宋代的文化属性与宋代诞生的一种特殊的产物有关,那就是理学。
理学作为在宋代儒家吸收佛道两家的部分精华,形成的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理学作为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最为精致的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对宋代人民的影响之深,乃至对中国后来的一两千年的思想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两宋理学,不仅将伦理纲常确定为万事万物之所当然和所以然,即为“天理”,而且高度强调人们对“天理”的自觉认识。理学家将“天理”“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受到强大的约束。与理学着意于知性反省、造微于心性之际的趋向相一致,两宋时期的文化也表现出精致、内趋的性格。刘方《宋型文化:概念、分期与类型特征》(2005)一文指出:“宋型文化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时代文化的符号,而且是一个具有新的文化特质的文化范型。以追求内圣、精神的圆满自足为目标的宋学,构成了宋型文化的基本内核的重要方面。成熟的科举制度、文官官僚系统、中央专制集权、台谏制度等则构成了宋型文化的制度层面。而宋代农业革命、消费性的城市经济、士大夫阶层的形成等方面,则构成了形成宋型文化的物质基础。”
宋代文化成就中最突出的要数宋代理学的诞生,一个追求内圣、精神上满足自足的理学决定了宋代文化精致、内省的特点。
唐宋文化之间存在着显而易见的差异性,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类型,是一种彻底的变革还是一种继承上的发展呢?或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陈寅恪“种族与文化”观辨微》,《历史研究》(北京),2000年第1期。《陈寅恪的文化史观》,《史学理论研究》(北京),1999年第4期。《〈华佗传〉、〈曹冲传〉疏证——关于陈寅恪运用比较方法的一项检讨》,《史学月刊》(开封),2006年第6期。《陈寅恪与佛教研究》,《宗教学研究》(成都),2006年第4期。《“同情的理解”略说——以陈寅恪、贺麟为考察中心》,《“中国传统学术的近代转型”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上海,2009年10月。《王国维之生平、学行与文化精神》,《儒藏论坛》第四辑,成都:巴蜀书社,2009年。《王国维与巴蜀学人》,《“王国维与中国现代学术”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上海,2010年5月。《“无为”思想发凡——以先秦汉初的儒家和道家为考察中心》,《孔孟学报》(台北),第八十期,2002年。《孔子的人格魅力——以〈论语〉为考察中心》,《西南民族大学学报》(成都),2005年第11期。《孔子名字新解》,《思想家》第一辑,成都:巴蜀书社,2005年。《论境界与情感——中国儒学的一个向度》,《情与理:蒙培元先生七十寿辰学术研讨集》,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2月。《“古八德”概论》,收入《“古八德”研究与故事新解》,杨春炳主编,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年12月。《试论佛教伦理与道教伦理的“儒学化”》,《西华大学学报》(成都),2010年第2期。《殷商名号考》,《殷都学刊》(安阳),1999年第3期。《先秦“三胡”综考》,《贵州文史丛刊》(贵阳),2000年第2期。《墨学的流衍及影响——以墨家和道家的关系为考察中心》,《蒙文通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文集》,北京:线装书局,2005年。《先秦农家与阴阳五行》,《西华大学学报》(成都),2010年第5期。《“支那”考综述》,《中国历史地理论丛》(西安),1994年第4期。《啸之新考》,《文献》(北京),1998年第1期。《贺麟年谱新编》,《淮阴师范学院学报》(淮阴),2006年第1期。该文后收入《现当代学人年谱与著述编年》,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贺麟的文化史观》,《湖南科技学院学报》(永州),2006年第3期。《贺麟与唐君毅——人生经历、社会交往与学术思想》,《宜宾学院学报》,2006年第8期。《唐君毅的中国哲学史研究——关于方法论的讨论与比较》,《宜宾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马寅初年谱简编》,《淮阴师范学院学报》(淮阴),2005年第1期。该文后收入《现当代学人年谱与著述编年》,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初任北大校长时的马寅初》,《书摘》(北京),2005年第12期。《〈后汉书〉勘误一则》,《古籍整理研究学刊》(长春),1991年第3期。《苏东坡的养生之道》,《华夏文化》(西安),1996年第4期。《苏东坡与禅师》,《禅》(石家庄),1998年第1期。《苏轼与禅师的交往及其影响——兼论苏氏蜀学与三教会通》,《宋代文化研究》第十八辑,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年。《博求“三通”:苏氏蜀学的形神与风骨》,《“苏轼创新理念与实践”研讨会论文汇编》,中国.眉山,2010年8月。《黄庭坚与佛教》,《华夏文化》(西安),1999年第1期。《宋育仁与近代蜀学》,《蜀学》第五辑,成都:巴蜀书社,2010年12月。《谢无量年谱(附:论著提要)》,《儒藏论坛》第三辑,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年。《乐舞之原》,《寻根》(郑州),2003年第3期。《古“筑”探源——中国古代乐器探索之一》,《宜宾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竹林名士与音乐的关系》,《历史教学问题》(上海),1997年第1期。《嵇康的音乐成就》,《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西安),2001年第11期。《嵇康与〈广陵散〉》,《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西安),1997年第4期。《百越文身习俗新探》,《四川师院学报》(南充),1998年第1期。《百仞高崖之上的千古奇观——中国悬棺葬管窥》,《贵州文史丛刊》(贵阳),1999年第2期。《重视学术规范 发挥史学功能》,《淮阴师范学院学报》(淮阴),2002年第4期。《直面“全球化”的中国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思考》,《恒道》第二辑(长春),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
当代化工研究-国家级,知网 万方 维普收录 杂志社在线审稿。QQ:1319993092Tel: (微信同)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河南化工》版面费不高,录用很快。
本来不想说话。但是看了 湮没而已 的回答,不得不说两句。 首先,提问者问的是现代化工有没有稿费。答案是有的,一两百吧忘记了。 其次,湮没而已,你说几百到上千不等的是版面费,而不是出版费。无论在学校还是其它研究机构,写文章都是工作量。就像建筑工人盖房子是工作一样,科研工作者写文章也是工作,所以,版面费是一般可以从项目中报销的,并不是科研工作者特别关心的问题。 第三,湮没而已 你提到的,只要给钱,啥样的文章都能发表。不知道你说的是什么期刊。现代化工以前是EI刊源,现在虽然不是了,但是仍然是化工领域内比较好的老牌核心期刊。你可以怀疑省级期刊,但是这种刊物,不可能你给钱都能发表。 第四,多数SCI刊源都没有稿费,有些被SCI收录的刊物版面费还很贵。版面费和稿费,不能作为评价期刊好坏的指标(当然一些三流期刊就不知道了)。 最后,我想说,我不是现代化工期刊社工作的,没有为现代化工辩护的意思;我也没有批判湮没而已的意思。只是现在一些新冒出来的期刊,为了赚钱版面费对文章几乎不审核,让大家对学术论文如此鄙视。其实发表文章还是很重要的,即便是在国外,也有 "Publish or Perish” 的说法。求采纳
是CSCD核心期刊-期刊级别: CSCD核心期刊 北大核心期刊 统计源期刊现代化工分析和预测化工产品的市场状况。《现代化工》报道范围涵盖石油、天然气、石化、有机化工、无机化工、精细化工和日用化工等各个方面。经过20多年的发展和改进,《现代化工》已在化工系统享有很高的声誉,并多次获...主管主办: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中国化工信息中心快捷分类:化工有机化工 工程科技I出版发行:北京 月刊 A4期刊刊号:0253-4320,11-2172/TQ创刊时间:1980 影响因子0.376审稿时间:1-3个月期刊级别: CSCD核心期刊 北大核心期刊 统计源期刊
您好,经过期刊导航网小编认真查询,该杂志是核心期刊,而且是双核心期刊,以下是关于该杂志的简单介绍,希望有所帮助:《现代化工》杂志创刊于1980年,是由中国化工信息中心主办的大型综合性化工技术类期刊。以战略性、工业性和信息性为特色,致力于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全面报道国内外最新化工科研、技术应用和技术革新成果,探讨化工行业和科研领域的热点、焦点话题,报道内容广,发行范围大,是化工及其相关领域从事科研、设计、教学、信息研究和技术管理人员的首选综合性技术类期刊。
您好,经过期刊导航网小编认真查询,该杂志是核心期刊,而且是双核心期刊,以下是关于该杂志的简单介绍,希望有所帮助:《现代化工》杂志创刊于 1980 年,是由中国化工信息中心主办的大型综合性化工技术类期刊。以战略性、工业性和信息性为特色, 致力于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 ,全面报道国内外最新化工科研、技术应用和技术革新成果,探讨化工行业和科研领域的热点、焦点话题,报道内容广,发行范围大,是化工及其相关领域从事科研、设计、教学、信息研究和技术管理人员的首选综合性技术类期刊。
不太好投。文化艺术研究杂志规格高,艺术要求高,审稿严格,不容易过审,不太好投。
《国家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结项时间是2022年11月份,国家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研究的是中国的现代化治理体系,按预期应该在2035年得以实现。
像管理类、经济类的这个范围是很大的,
难起来是比较难的,那您缩小一下范围吧!!
根据国家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项目的最终报告,该项目的结项时间为2020年7月20日。
现代中国最具有传统诗歌特性的诗人是山水情人,人称:山水先生(因“山水”而生禅意,有“诗禅”之雅称),又称:千先生,实名:叶千华,男,汉族,1961年12月生,江苏溧阳人,曾用名叶乾华,原名叶全树,字清林,号山水情人、读月楼主,笔名山水、野夫等。 曾在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创作班、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中西比较文学师资培训班、中国文化书院中外文化比较研究班、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法律专业学习,务过农,打过工,做过戏曲器乐伴奏和革命群英谱的编撰工作,在中学从事音乐和美术教学工作十八年。 先后任金陵书社出版公司特约编辑,徐特立教育研究所特约研究员、研究员,中华诗词文化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当代诗人大辞典》编委,中国当代诗人诗歌学会理事,中国乡土作家协会理事,《发现》杂志社理事、特约编审,江南诗友书社社长、总编辑,中国传统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高校客座教授、国学特聘导师,文化事业机构艺术顾问,企业管理和法律顾问等。 主编《中国青年新诗人诗选》(香港金陵书社出版公司出版)、《中国当代诗人词家代表作大观》(1—4卷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著作有《芳野集》、《沉思集》、《垦春集》、《读月楼诗存》、《心灵夜语》、《今夜无眠》、《千华随笔》、《情意集》等。
《八十年代的中国文化书院》(陈越光)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
书名:八十年代的中国文化书院
作者:陈越光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年份:2018-8
页数:379
内容简介:本书根据历史资料追溯了中国文化书院的创院经过及创院人物,详细介绍了中国文化书院在八十年代“文化热”中所处的位置和所起的作用以及所经历的内部分裂和动荡。其中许多事件为第一次公布,如《梁漱溟全集》的编辑过程,我国第一本《中国文化研究年鉴》的组织编撰与出版;梁漱溟、冯友兰、张岱年、季羡林、汤一介、庞朴等先生如何参与中国文化书院的创建以及他们在文化书院的角色和作用,甚至在内部分裂时的态度;梁从诫先生是如何离开体制和学术界的……对于如何界定八十年代,如何分析当时“文化热”的形成和走向,如何看待当时民间文化团体与社会改革等问题,作者也提出了独到看法。本书史料翔实,注释多达五百余条,书后附有五个历史文件的附录,并配以六十六幅历史照片。
作者简介:陈越光,浙江人,中国文化书院副院长,兼任北京师范大学跨文化研究院理事长、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副理事长、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人文高等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为轰动一时的“走向未来丛书”和杂志的副主编,并出任中国妇女杂志社编委兼总编室主任、《中国残疾人》杂志创刊主编。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历任中国农民杂志社总编辑、中国市场经济报社总编辑、《东方》杂志编委会主任、《科技中国》杂志主编等职。
《国家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结项时间,根据统计与调差来看,《国家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结项时间是2022年6月17日,希望采纳
根据国家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项目的最终报告,该项目的结项时间为2020年7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