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服务型政府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服务型政府毕业论文

摘要: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大力建设服务型政府。当前,建设服务型政府应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以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社会管理机制、增强公共权力运行透明度为着力点,以点带面,有序推进。 关键词:服务型;政府;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关键阶段,“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交织在一起。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迎来黄金发展,是摆在我国地方各级政府面前的一个重大的现实课题。其中,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地方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是积极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的必然选择。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呼唤服务型政府服务型政府,是指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的理念指导下,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下,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为公民服务为宗旨并承担着社会公共服务责任的政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庞大的社会工程,是一个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局面的长期历史过程。其中,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作为公共服务的主要供给者和公共管理的主要实施者的政府掌握着大量公共资源,其公共服务水平的高低和公共管理的和谐,直接影响整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特别是在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在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一方面改革和发展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了社会稳定。另一方面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只有地方各级政府真正秉承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的理念,以为公民服务为宗旨,切实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增加和谐因素,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不断前进。论服务型政府的构建与完善这个的开题报告做好了找我们要把

百度文库很多

这好弄,发你邮箱吧???

这个得要看你熟悉那些方面的,因为行政管理涉及的方面比较多,所以必须要先选择一个方向,然后你再根据方向去去查找资料和文献,然后再根据查阅资料和文献的那些去定题目,之后再去列个大纲。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构建高绩效的服务型政府西方发达国家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述评及其启示公共部门绩效管理指标体系的构建与研究行政成本分析及其有效控制途径探索公共事业单位产生与发展的原因分析公共事业单位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探讨我国公务员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官员问责制的现状分析完善中国公共权力的路径分析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问题研究我国政府经济职能的演变及其现状分析新公共服务与服务型政府的构建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政府职能研究政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角色定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现状及其方式转换探析论述行政领导在行政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完善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必要性行政组织变革的动因分析影响行政组织设置主要因素分析公共行政治理模式的理性分析官员问责制与公共管理改革WTO规则与中国政府的依法行政政府实行科学发展观的紧迫性试析行政责任的缺失试析导致中国教育不平等的制度因素当前我国政府机关后勤改革研究我国公务员晋升机制发展研究公务员激励机制研究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研究区域协调发展过程中的政府角色研究

建设服务型政府毕业论文

一、政务公开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路径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目的是推进政府转型,而政府转型的基本目标取向是建设服务型政府。服务型政府内在地包含了民主、法治、责任、有限、透明、廉洁、效能等特征性要素。服务型政府首先应该是透明政府。政务公开不仅是建设透明政府的必由之路,而且是塑造服务型政府其它特征的必要条件。政务公开对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意义至少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政务公开可满足公民的知情权。在一个民主的社会里,知情权是一项基本的公民权利,公众不但有权利知晓政府在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且有权利知道政府管理的成本和效果如何。也就是说,政府行政的行为目标、行为意图、行为手段、行为过程和行为结果都应当是透明的,全方位向社会公开的。政务公开的基本指向就是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实质体现为一种公民权利。以半公开或暗箱操作的方式行事的政府不可能是完全服务于公民社会的公共服务型政府。其二,政务公开有利于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政府的公共政策过程最大化地让公民参与,是现代服务型政府区别于传统管制型政府的基本特征。服务型政府是以保障公民权利、实现公共利益为使命的政府。没有公民广泛的政治参与,民意得不到充分表达,政府不了解民意,公共政策不能反映民众的普遍需求,“人民政府”将失去其合法性,所谓公共服务型政府也就无从谈起。政务公开使政府的公共服务项目公开化,人民在普遍知情、知政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参政议政;政府也才有可能从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其三,政务公开有利于社会约束政府行为,防止公共权力被滥用。我国宪法赋予人民监督政府的权利和政府官员接受人民监督的义务,政务公开为公民评价政府工作、捍卫个体权益不受侵害、保障公共利益最大化实现提供了可能。“阳光是最好的消毒剂”。政务公开使公共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减少了官员利用权力进行幕后交易的机会,也使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成为可能。其四,信息服务是服务型政府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事实上,社会80%的有用信息掌握在政府手中,政务公开使政府成为社会信息发布的主要渠道,公众点击政府门户网站就可以获得他们需要的大部分信息,这不但极大地方便了民众,可以有效增进社会福利,而且有助于改善政府形象,增进政府信誉,树立政府权威。二、政务公开过程中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一是政务公开的表面化。或者形式上公开,但内容空虚,没有明确具体的程序,不能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或者一阵风公开,缺乏检查落实的措施;或者避重就轻,对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隐而不报,回而避之。二是政务公开偏狭化。或主体范围偏狭,将政务公开的主体局限在乡(镇)和市(县)级政府机关;或内容范围偏狭,仅停留在公布通知、通告、规章,缺少指导民众如何办理事项的信息,更缺少事后的反馈评价信息;或方式渠道偏狭,手段落后单一,多局限于发布简报、编制目录流程,很少聚焦办事窗口,追踪事实真相。三是政务公开缺乏保障机制。对应当公开而不予公开的责任主体,多停留于内部行政追究,缺少面向社会的法律追究机制;工作人员整体素质偏低,业务能力和办事效率都不能适应政务公开必需的专业技术要求;政务公开监督组织不健全,运行不规范;经费无保障,政务信息搜集、整理、编制、查询、维护等环节都面临资金不足的压力。四是政务公开缺少制度约束。一些地方政府在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过程中仍存在着随意性和非法制化的现象,政务信息是否公开或是否及时公开,完全受制于政府主要领导或政府部门领导的权威批示和行政认可,政务公开的行政化和人治化色彩仍十分浓厚,导致重要政务信息的半公开和滞后公开现象,人民群众仍然难以得到及时而真实的政务信息。政务公开是一项复杂的信息系统工程,对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也必须用系统的观点去分析。首先,政府部门的决策者和执行者缺乏服务意识和群众观点是政务公开不力的思想根源。“领导中心论”和“官本位”思想仍然在政务公开工作中时时作怪,于是“我想公开什么就公开什么”“我高兴何时公开就何时公开”的作派远远压倒了对公众知情权的尊重和维护。有些领导在政务公开中,一怕权力受到削弱;二怕群众知情闹事;三怕单位利益受损,就是不怕政府公信力的丧失。其次,公民自我权利保护意识薄弱是政务公开缺乏民主监督的社会原因。由于我国公民社会的发展起步较晚,公民意识普遍淡薄,导致多数公民意识不到公共信息的知情权和政府管理的参与权也是自身的基本权利之一,从而自觉不自觉地放弃了自己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的神圣权利。然后,缺乏良好的法治环境和稳固的制度平台是政务公开工作存在障碍的法制原因。根据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和现代法治理念,法律环境与制度平台的缺失和脆弱将直接导致权利和义务关系的错位甚至颠倒,从法治的角度看,政务公开的正常化有待于法治环境的根本改善和依法行政的完全实现。再次,考核监督体系不健全是政务公开工作不力的重要动因。目前地方各级政府大多将政务公开考核纳入政府工作的统一考评中,而没有将其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中,没有与领导职位升降和奖惩挂钩,缺乏有效的激励与惩戒机制,加之人大监督机制和公众自我维权意识的缺乏,使得政务公开中的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和形式主义等不良习气仍有生存空间。最后,政务公开缺乏规范的程序,过分强调行政相对人的义务程序而弱化行政主体的义务程序,也是导致政务公开障碍重重的原因之一。三、建设服务型政府需要进一步完善政务公开制度第一,完善政务公开的载体。公开的载体要多元化,除运用公开栏、明白卡和广播、电视、报刊媒体等传统形式外,重点要提升政务中心和政府网站两大载体。凡老百姓办事的项目、政府投资的项目,应一律纳入政务中心管理。政务中心要既“挂号”又“看病”,实行“一站式、一条龙”服务。各级政府门户网站要讲求实效,办成电子政府的门面,实现网上公开、网上审批、网上评估、网上考核,网上监督。第二,提高政务公开的质量。一是信息要真实。二是内容要具体。如乡(镇)政务公开就要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化农业建设来具体公开财政拨款的使用情况、征用土地的补偿情况、农民增收情况、支农惠农政策规定、集体资产和财务收支情况、义务教育减免学杂费情况、农村医疗保障进展情况以及救灾、救济款物发放、军烈属优抚、计划生育奖励、最低生活保障费的发放等群众最为关心的政务信息。三是公开要及时。切忌公开的信息成为明日黄花。同时要按《条例》要求编制和公布公开指南和公开目录,严格审核公开程序。第三,完善政务公开的保障机制。一是加强领导,提供组织保证。按照“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主抓、纪检监察机关监督检查”的要求,进一步健全政务公开工作机制,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抓落实。二是完善工作体系,健全配套制度。特别要在构筑领导责任体系、公开预审体系、评议监督体系和考评追究体系方面健全和完善各项配套制度。三是加强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各责任部门要在经常督促检查的基础上促进系统抓、抓系统。纪检监察机关要与各责任部门协调配合抓好督查。第四,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不断创新,发挥好非政府组织和民众的参与积极性。在政务公开方面也要注意加强政府与公民社会的互动,改善政府对公民诉求的反馈能力,同时要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对公民、企业和公共组织分层次地提供信息服务,并且力求以不同的公开形式提供便捷地政务信息服务。

摘要: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大力建设服务型政府。当前,建设服务型政府应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以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社会管理机制、增强公共权力运行透明度为着力点,以点带面,有序推进。 关键词:服务型;政府;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关键阶段,“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交织在一起。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迎来黄金发展,是摆在我国地方各级政府面前的一个重大的现实课题。其中,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地方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是积极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的必然选择。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呼唤服务型政府服务型政府,是指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的理念指导下,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下,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为公民服务为宗旨并承担着社会公共服务责任的政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庞大的社会工程,是一个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局面的长期历史过程。其中,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作为公共服务的主要供给者和公共管理的主要实施者的政府掌握着大量公共资源,其公共服务水平的高低和公共管理的和谐,直接影响整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特别是在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在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一方面改革和发展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了社会稳定。另一方面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只有地方各级政府真正秉承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的理念,以为公民服务为宗旨,切实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增加和谐因素,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不断前进。论服务型政府的构建与完善这个的开题报告做好了找我们要把

自考的 我有经验 不知道你除了这些题目 还有没有别的要求如果你写不出来或者没时间写可以咨询一下我咨询一下对你总有好处的具体看我下面号子...642....................接下..............667....................接下..............441....................继续...........(上面三行加起来是我号 加我 我在线的)

构建服务型行政文化的必要性及途径 [内容提要]行政文化是行政管理之魂。建设服务型政府,必须对落后的行政文化进行革除,建 立以服务为核心的新的行政价值取向。 [关键词]服务型行政文化意义特征构建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近年来各级政府贯彻落 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实 践,也是我国行政改革的目标选择。行政文化是 行政管理之魂,它关系行政体系的稳定与变革, 规范、引导和调整行政行为,构成行政体系和行 政行为的深层结构。建设服务型政府,从根本上 来说,必须把行政文化建设作为重中之重。 一、加强服务型行政文化建设势在必行 行政文化是指在行政实践活动基础上所形成 的、直接反映行政活动与行政关系的各种心理现 象、道德现象和精神活动状态。行政文化的核心 是行政价值取向,其作用有四大功能:引导功 能、规范功能、维系功能和选择功能。“文化改革 对于高绩效改革是至关重要的。”[1]服务型政府的 建设,不仅仅是行为方式、组织结构和行政方法 的变革,更需要价值层面的更新。行政体制是公 共行政的硬件,行政文化是其软件。要建设服务 型政府,就必须从变革行政文化人手,着力培育 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行政文化,使政府 体制的“软件”与“硬件”协调配套,相互促 进。 在政府机关中,还存在着不少落后的文化, 这些文化严重制约着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一是 “官本位”思想仍较普遍。我国有几千年封建社 会的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中“官本位”、“官大于 民”的思想仍然普遍存在,在不少政府工作人员 眼里,领导、上级、自己、其他部门都比百姓重 要。这种“官本位”思想与服务型政府提倡的 “以民为本”的基本价值理念是根本对立的。二 是创新意识的缺失。公务员可能是社会各类组织 里最怕犯错误的人,一犯错误,往往造成社会影 响,受到全社会的攻击。因为害怕把事情办糟而 受到责备,公务员们不喜欢冒险,不喜欢抢先做 什么事情,碰到事情,往往先问“惯例”是怎么 办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观念普遍存在。三是 “人治”行政文化仍有很大市场。一些行政机关 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观念还比较淡薄,依法行政 的能力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讲人情”、“讲关 系”,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时有发 生,一些违法或不当的行政行为得不到及时、有 效的制止或纠正,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受到损 害得不到及时救济。四是由于政府处于垄断地 位,导致公务员缺乏竞争意识。正如戴维.奥斯 本认为的:“政府是最习惯于采取垄断方式进行管 理活动的,它常常把竞争看作是一种浪费和重 复。”[2]在这种垄断的政府组织里,也如缺乏竞争 的企业和其它社会组织,它必然产生“X低效 率”[3]与此同时,在政府机关里存在着严格的等 级制,办理一件事情,办事员要请示科长,科长 要请示分管局长,稍微重要的还要请示局长,这 中间如果有一个环节反对,那这件事情就办不 成,影响了工作效率。五是业绩导向不明显,使 政府工作人员缺乏进取心。政府即使规定了业绩 目标,一般也是自己给自己制定的,所以民众极 少听说政府没有完成自己的目标。不少公务员对 政府缺乏一种认同感,将自己视作为政府打工, 没有一种主人翁的态度,“做一天和尚,撞一天 钟”,遵循“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办事方针,

服务型政府建设方向毕业论文

服务型政府建设研究 我提供思路和框架。

随着社会文明不断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于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主体性、人的价值的认识也在不断的深化,以人为本、以服务为要,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已成为当代世界各国政府改革的趋势,也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中理论界和政界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

一、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必要性。

1、服务型政府的定义。

从功能上讲,服务型政府就是要使政府由原来的控制者变成服务者,政府以控制管理为要务转变为以服务为目标,管理目标由经济领域转变为公共服务领域;服务型政府,是一个能够公正、透明、高效地为公众和全社会提供优质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政府。

2、构建服务型政府的意义和必要性。

在社会主义国家,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公务员是人民的公仆,都是为人民服务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民主政治建设进程的加快,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法制意识、竞争意识和参政意识不断增强,对政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政府的职能必须向服务型转变。

二、构建服务型政府存在的问题。

1、观念上因循守旧。

政府在为人民服务的观念上总是抱着“以前如何如何”,不能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进步,对改革后的工作目标和工作要求不相适应,服务意识不强。例如,某人在办理户口从学校转回原籍手续时,当地派出所居然不同意转回,理由是在原籍没有房产证,农村的房屋都是集体土地,哪有房产证!如果某人原来不是此地人,想把户口转入,那可以要求有房产证,政府部门为什么不考虑群众的具体情况而一概而论,到政府办事难啊!当然,要树立牢固的服务意识,也决非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这要随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进步。

2、服务于人民的制度不完善。

评价机制的不建全,在评价政府以及干部的工作成绩时,评价主体都是上一级部门或者上一级领导,造成工作重心都是向上边看齐,造成了对群众意见、群众利益的忽略。

在现实生活中,经常有群众到镇政府来办事,但是相关的人员经常性不在,要么是去开会,要么是休假。由这样一些小事逐渐积累,造成了政府在群众中的印象并不好,间接地加大了政府的维稳难度。

3、行政效率较低。

由于政府处于垄断地位,导致公务员缺乏竞争意识。在这种垄断的政府组织里,也如缺乏竞争的企业和其它社会组织,它必然产生低效率,影响了工作效率。

三、构建服务型政府中存在的问题的应对措施。

1、确立以服务为核心的治理理念。

更新政府行政理念,是建设服务型政府,履行政府公共管理职能的重要前提。必须要树立以民为本的理念。使政府的各级工作人员从传统政治中的官民观念转变为现代政治中的政府与公民的平等交换和平等制约的观念。

2、完善公务员制度。

公务员队伍是构建服务型政府的主体,公务员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政府为人民服务的水平。加强培训,不仅向广大公务员队伍灌输执政理念、法治意识和国家观念,而且培养他们服务精神与服务技能。

3、变革政府管理模式。

加强依法行政,进行制度管理。从依法治民、治事向依法治官、治权转变,政府权力要受到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推行政务公开,实现阳光行政,使公众与政府打交道更容易,改变政府职能机构各自为政、不易协调的状况,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提高政府组织的反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要更好地建设服务型服务型政府是一场深刻的“政府革命”,它不是简单地对现有政府管理体制的修修补补,增增减减,也不是一般性政府职能调整,而是一项系统工程,最终要使政府在角色定位上,由“父母官”转向“公仆”;在服务价值取向上,由“官本位”转向“民本位”;在服务评价标准上,由“高成本低效率”转向“低成本高效率”,以不断适应新时期对政府的要求。

服务型政府也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它的建设标志着我国政府职能的逐渐转变,一方面是从审批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过渡,一方面是从高成本政府向高效率政府转变。但从现阶段来看,在我国政府中还普遍存在着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等诸多问题,这与我们要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念是相违背的。由此造成的负面影响非常大,严重损害着人民群众和政府之间的关系,影响了和谐社会的建设。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本职工作,浅谈一下如何更好地建设服务型政府。 第一个方面,我觉得是评价机制的问题。 首先是评价主体。在评价政府以及干部的工作成绩时,评价主体都是上一级部门或者上一级领导,造成工作重心都是向上边看齐,基层干部把大量的心思花在了揣摩上级意图上,无形中造成了对群众意见、群众利益的忽略。由此造成了很多群众对政府的怨言,政府的信誉受到严重损害。个人认为,评价政府及干部的标准应更多地放在为民服务的工作上,让那些真正热爱群众、甘心为群众利益着想的干部能得到鼓励,那些对群众态度冷漠、眼睛只会瞅着上级的干部得不到重用。 举一个例子,经常有群众到镇政府来办事,但是相关站办所的人员经常性不在,要么是去开会,要么是休假,要么就是明明人在办公室但却躲着不愿意为群众办事。因为群众得罪不起干部,而干部不怕群众,他怕的往往只是上级领导。由这样一些小事逐渐积累,造成了政府在群众中的印象并不好,间接地加大了政府的维稳难度。 我想政府可以想出更多的办法让群众来当裁判员,比如“平安创建”电话抽查就是个比较好的办法,让群众来回答是否对政府工作满意,这样就使得政府不得不去更多地关注群众呼声,从而做到真正为民服务。 其次是评价对象。现在对政府以及干部的评价往往集中在一些能看得着、特色突出的内容上,比如说修建个小广场了,立个碑了,做出亮点工程了,导致一些真正为民服务的很普通的工作被忽略。下级政府和干部的精力都大量用在应付上级检查上,一些为民服务的事情不得不搁置于次要地位,比如在重点工程验收前期,镇上的人员都集中在准备这件事情,群众来办理的事情不得不被拖延。这样造成的结果往往是民众对政府产生不满情绪,社会和谐稳定受到影响。 我想政府可以适当调整考评工作的内容,更多地关注群众切实利益,比如从省上发起的“三问三解”活动就是个非常好的办法,让每一名干部不得不去关心民间疾苦,这样从客观上也缓解了维稳的压力,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 第二个方面,我觉得是政府效率的问题。 首先是某些政府工作方法值得商榷,目前来说,各种各样的会议召开得过多,导致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缺乏足够的时间来做本职工作。个人认为,完全可以贯彻中央的精神,做到消除“文山会海” ,把更多的精力放到本职工作中。全国政协委员刘光复在全国政协会议上就曾经说过,现如今政府依然是文山高耸,会海汹涌,最终结果是累了干部,苦了群众。其次是人员配备还不够均衡,不同职位干部的状况差异很大,有的岗位明显业务繁忙,人员编制却比较少,有的岗位工作比较清闲,却占了很多编制。个人认为,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结构,削减编制人数,以此来提升政府工作效率。

论文写好了,多去熟悉下,目录最好背诵下来,如果牵涉到核心概念要熟记,核心章节的内容一定要多熟悉,祝答辩顺利

论服务型政府建设最新毕业论文

构建服务型行政文化的必要性及途径 [内容提要]行政文化是行政管理之魂。建设服务型政府,必须对落后的行政文化进行革除,建 立以服务为核心的新的行政价值取向。 [关键词]服务型行政文化意义特征构建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近年来各级政府贯彻落 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实 践,也是我国行政改革的目标选择。行政文化是 行政管理之魂,它关系行政体系的稳定与变革, 规范、引导和调整行政行为,构成行政体系和行 政行为的深层结构。建设服务型政府,从根本上 来说,必须把行政文化建设作为重中之重。 一、加强服务型行政文化建设势在必行 行政文化是指在行政实践活动基础上所形成 的、直接反映行政活动与行政关系的各种心理现 象、道德现象和精神活动状态。行政文化的核心 是行政价值取向,其作用有四大功能:引导功 能、规范功能、维系功能和选择功能。“文化改革 对于高绩效改革是至关重要的。”[1]服务型政府的 建设,不仅仅是行为方式、组织结构和行政方法 的变革,更需要价值层面的更新。行政体制是公 共行政的硬件,行政文化是其软件。要建设服务 型政府,就必须从变革行政文化人手,着力培育 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行政文化,使政府 体制的“软件”与“硬件”协调配套,相互促 进。 在政府机关中,还存在着不少落后的文化, 这些文化严重制约着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一是 “官本位”思想仍较普遍。我国有几千年封建社 会的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中“官本位”、“官大于 民”的思想仍然普遍存在,在不少政府工作人员 眼里,领导、上级、自己、其他部门都比百姓重 要。这种“官本位”思想与服务型政府提倡的 “以民为本”的基本价值理念是根本对立的。二 是创新意识的缺失。公务员可能是社会各类组织 里最怕犯错误的人,一犯错误,往往造成社会影 响,受到全社会的攻击。因为害怕把事情办糟而 受到责备,公务员们不喜欢冒险,不喜欢抢先做 什么事情,碰到事情,往往先问“惯例”是怎么 办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观念普遍存在。三是 “人治”行政文化仍有很大市场。一些行政机关 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观念还比较淡薄,依法行政 的能力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讲人情”、“讲关 系”,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时有发 生,一些违法或不当的行政行为得不到及时、有 效的制止或纠正,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受到损 害得不到及时救济。四是由于政府处于垄断地 位,导致公务员缺乏竞争意识。正如戴维.奥斯 本认为的:“政府是最习惯于采取垄断方式进行管 理活动的,它常常把竞争看作是一种浪费和重 复。”[2]在这种垄断的政府组织里,也如缺乏竞争 的企业和其它社会组织,它必然产生“X低效 率”[3]与此同时,在政府机关里存在着严格的等 级制,办理一件事情,办事员要请示科长,科长 要请示分管局长,稍微重要的还要请示局长,这 中间如果有一个环节反对,那这件事情就办不 成,影响了工作效率。五是业绩导向不明显,使 政府工作人员缺乏进取心。政府即使规定了业绩 目标,一般也是自己给自己制定的,所以民众极 少听说政府没有完成自己的目标。不少公务员对 政府缺乏一种认同感,将自己视作为政府打工, 没有一种主人翁的态度,“做一天和尚,撞一天 钟”,遵循“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办事方针,

论服务型政府建设与政府职能转变内容提要:政府职能具有动态性,应当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地做出调整与转变。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政府职能转变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必然要求和实现途径,只有明确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向,确定政府职能重心,合理调整政府管理权限,综合运用恰当的政府管理方式,才能保证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顺利进行。本文结合服务型政府的内涵及建设要求,从上述几方面对目前我国政府职能转变中的基本问题进行了梳理与分析。关键词:政府职能;政府职能转变;服务型政府政府职能是指政府在一定的时期内,根据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承担的职责和功能。政府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职能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时准确地转变政府职能是保证政府正确行使权力,发挥相应作用的关键。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要求,但从目前来看,我们的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距离服务型政府所要求的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因此,本文立足于服务型政府建设,对当前我国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梳理与解析。一政府职能是国家职能的具体体现,必然反映国家活动的基本方向、根本任务和主要作用。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国家职能包括两方面: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国家的本质是阶级的统治,因此国家在实施统治过程中,其核心职能必然是政治统治职能。统治阶级利用国家机器,主要是采用暴力等强制手段,控制被统治阶级,镇压被统治阶级及一切破坏现存的政治法律秩序、社会秩序分子的反抗活动。同时,统治阶级为了更好地实施政治统治,又必然运用公共权力承担起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社会管理职能。政府职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政府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职能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任何类型的政府都有一些贯穿政府始终的基本职能,如维护政治统治、防御外来侵略等。但政府的职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相反政府职能应呈现一种动态性,需要不断地变化和调整。政府职能转变即是指政府的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的调整与变化,如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的职能重心的调整、政治职能或社会职能的职能权限与履行方式的变化等。政府职能转变是政府不断调整自己的职能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政府职能的变化主要有两方面的情况:一是国家政权性质发生变化,政府职能必然会发生本质的改变;二是国家的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环境等发生改变,也会使得政府职能发生重大变化,如某些职能的增减、职能重心的变化、职能履行方式的调整等。我国自1988年七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和《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明确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要求,并就服务型政府的宗旨、职能配置、管理方式、行为模式等方面作出原则性规定。这对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应对经济市场化、国际化的新要求,进而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建设服务型政府。新的形势要求政府经济职能要从直接干预微观经济活动和直接投资管理项目向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转变。把不该管且管不好的事情交给市场、企业、社会组织,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企业和整个社会的活力与效率。同时,应该由政府办的事情,政府必须切实负起责任,不折不扣地办好。第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求建设服务型政府。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公共事业的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如人口结构、就业结构、地区结构、城乡结构、阶层结构的调整落后于经济结构的调整,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很不协调。逐步扭转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建立基本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以基础教育、基本医疗、群众文化、公共基础设施为主要内容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等等,都要求政府转变管理方式,加快政府管理创新,都要求政府逐步从竞争性行业撤出资金,在履行好经济监管、市场调节职能的同时,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将公共资源注入公共产品和公共事业发展,为社会提供系统性、制度性、公平性、可持续性的公共服务。第三,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求建设服务型政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许多进展,积累了不少经验,但总的看来,行政管理体制中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仍然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建设服务型政府能够很好解决政府管理中为谁服务、谁来服务、服务什么、怎样服务等问题,因而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第四,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求建设服务型政府。建设服务型政府,有利于促进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自觉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办事,提高我们社会制度的竞争力,增强政府的公信力;有利于在扩大开放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增强防范各种外部冲击和风险的能力,切实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随着社会文明不断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于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主体性、人的价值的认识也在不断的深化,以人为本、以服务为要,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已成为当代世界各国政府改革的趋势,也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中理论界和政界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

一、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必要性。

1、服务型政府的定义。

从功能上讲,服务型政府就是要使政府由原来的控制者变成服务者,政府以控制管理为要务转变为以服务为目标,管理目标由经济领域转变为公共服务领域;服务型政府,是一个能够公正、透明、高效地为公众和全社会提供优质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政府。

2、构建服务型政府的意义和必要性。

在社会主义国家,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公务员是人民的公仆,都是为人民服务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民主政治建设进程的加快,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法制意识、竞争意识和参政意识不断增强,对政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政府的职能必须向服务型转变。

二、构建服务型政府存在的问题。

1、观念上因循守旧。

政府在为人民服务的观念上总是抱着“以前如何如何”,不能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进步,对改革后的工作目标和工作要求不相适应,服务意识不强。例如,某人在办理户口从学校转回原籍手续时,当地派出所居然不同意转回,理由是在原籍没有房产证,农村的房屋都是集体土地,哪有房产证!如果某人原来不是此地人,想把户口转入,那可以要求有房产证,政府部门为什么不考虑群众的具体情况而一概而论,到政府办事难啊!当然,要树立牢固的服务意识,也决非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这要随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进步。

2、服务于人民的制度不完善。

评价机制的不建全,在评价政府以及干部的工作成绩时,评价主体都是上一级部门或者上一级领导,造成工作重心都是向上边看齐,造成了对群众意见、群众利益的忽略。

在现实生活中,经常有群众到镇政府来办事,但是相关的人员经常性不在,要么是去开会,要么是休假。由这样一些小事逐渐积累,造成了政府在群众中的印象并不好,间接地加大了政府的维稳难度。

3、行政效率较低。

由于政府处于垄断地位,导致公务员缺乏竞争意识。在这种垄断的政府组织里,也如缺乏竞争的企业和其它社会组织,它必然产生低效率,影响了工作效率。

三、构建服务型政府中存在的问题的应对措施。

1、确立以服务为核心的治理理念。

更新政府行政理念,是建设服务型政府,履行政府公共管理职能的重要前提。必须要树立以民为本的理念。使政府的各级工作人员从传统政治中的官民观念转变为现代政治中的政府与公民的平等交换和平等制约的观念。

2、完善公务员制度。

公务员队伍是构建服务型政府的主体,公务员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政府为人民服务的水平。加强培训,不仅向广大公务员队伍灌输执政理念、法治意识和国家观念,而且培养他们服务精神与服务技能。

3、变革政府管理模式。

加强依法行政,进行制度管理。从依法治民、治事向依法治官、治权转变,政府权力要受到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推行政务公开,实现阳光行政,使公众与政府打交道更容易,改变政府职能机构各自为政、不易协调的状况,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提高政府组织的反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要更好地建设服务型服务型政府是一场深刻的“政府革命”,它不是简单地对现有政府管理体制的修修补补,增增减减,也不是一般性政府职能调整,而是一项系统工程,最终要使政府在角色定位上,由“父母官”转向“公仆”;在服务价值取向上,由“官本位”转向“民本位”;在服务评价标准上,由“高成本低效率”转向“低成本高效率”,以不断适应新时期对政府的要求。

浅谈服务型政府的构建论文

论服务型政府的创建摘 要 新形势下,中国各级政府都应当建设服务型政府。未来中国地方政府的活动将会越来越突出这一性质,使政府从“管”老百姓转变为通过“管”好社会事务来为老百姓服好务。关键词 政府职能转换 服务型政府1 服务型政府的概念及特征所谓服务型政府,是相对于管理型、权力型、命令型政府而言,它是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指导下,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内,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为公民服务为宗旨并承担着服务责任的政府。服务型政府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政府只提供市场、企业和个人不能或不愿提供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众所周知,现代经济学普遍把产品分为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公共物品(除政策、法规外)往往是投资规模大、投资周期长,对于企业而言,投资于公共物品无利可图;对个人而言,则往往无力承担。而公共物品所具有的非排他性特征,又使得人们容易产生搭便车的心理,即某人参与了公共物品的消费,却不愿意支付或充分支付生产成本而依赖他人支付。这种搭便车的心理(以及避免被搭便车的心理)导致了集体的不理性:大家都不愿提供公共物品。这就决定了公共物品不可能由市场提供。经济学上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的划分方法很好地界定了服务行政的范围:政府只应该向公众提供公共物品,而不需要也不应该涉足私人物品的生产。私人物品完全可以由市场机制实现有效率的供给,政府没有必要介入私人物品的生产。二是政府应当鼓励公共服务市场化。虽然政府应当提供公共物品,但是政府决不可以垄断公共物品的生产。即使事实上只有政府有能力提供的服务,也没有理由因此而禁止私人企业去尝试和寻求其他方法,也就是在不使用强制性权力的情况下提供这些商品和劳务的方法。人们完全有可能找到一些新的方法,使一种在过去不可能由那些愿意为之支付费用的人排他性独享的服务成为一种可供交易的服务,进而使市场方法能够在它此前无法适用的领域中得到适用。政府不得垄断公共物品的供给意味着私人和私人企业可以进入这些领域,这些公共服务行业是面向市场开放的。因此,公共物品的供给应该向私人开放,与私人不愿意提供公共物品并不存在矛盾。作为服务型政府,不仅不可以垄断公共物品的供给,而且应当鼓励公共服务市场化,因为在存在竞争的情况下,服务行政的弊端会降至最低程度,并能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相兼容。2 创建服务型政府的必要性2.1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服务型政府的根本任务就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法治社会的要求,提供良好的市场经济发展环境。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但是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仍然较为严重,旧体制下最困难的问题被积淀下来,转型时期的特殊问题也已凸现。政府直接管理经济、地方保护主义、部门与行业垄断、假冒伪劣等问题仍然存在,这些既不符合WTO规则,也严重影响了整个市场经济体系的规范发展。服务型政府,正是改变过去政府管理中不规范、不完善的地方,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将政府主要精力放在加强与改善宏观经济调控,规范市场、创造良好市场环境,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能力等方面;使政府管理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2.2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由我们党的宗旨和政府性质决定的我们党的宗旨是为最大多数人谋利益,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贯彻“三个代表”的要求,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党的一切工作,都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我们党致力于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正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坚持“三个代表”的最终落脚点。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这就决定了政府所做的一切,必须是也只能是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利。2.3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各国政府改革的重要趋向在席卷西方世界的政府再造之风中,特别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的政府均以重塑服务型政府为其主要目标。1994年,英国政府进行了“政府信息服务”的实验,1996年11月公布“Government Direct”计划,提出新形态的公共服务以符合未来社会的需求。美国政府于1994年9月20日颁布了“顾客至上:服务美国公众的标准”,主张建立顾客至上的政府。同年12月,美国政府信息技术服务小组提出的政府信息技术服务的远景报告认为,改革政府不只是人事精简、减少政府赤字的问题,更需要善于运用信息技术的力量彻底重塑政府对民众的服务工作。还有新西兰的“公共服务部门之改造”以及日本的“实现对国民提供高品质服务的行政”,都体现了政府改革的目标———构建服务型政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也在创建服务型政府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先后多次进行以转变职能为重点的机构改革。3 创建服务型政府的路径选择3.1 建设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关键建设服务型政府,首先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所谓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不仅是指公务员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更是指公务员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强烈的服务意识。培养公务员的服务意识,必须强化公务员的职业道德、责任意识、敬业精神,提高公务员的业务能力、服务本领。具体而言,要着重强调以下三点:一是主动性。国家公务员要有主动为公众利益服务的热情,善于发现问题、了解问题,会做调查研究,能够以敏捷的反应能力去体察、了解社会客观事物,并积极预防和解决问题。同时也意味着国家公务员能够积极回应民众的需求,为其提供高品质的服务。二是高效性。行政效率是达到行政目标的最重要手段。人民需要高效率的政府,希望政府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寻找完成行政工作最迅捷、最经济的途径和方法。三是公正性。行政机关的活动以及相关的制度对任何人都不偏不倚,一视同仁。因而国家公务员在理念上,要承认社会公民具有平等的权利。政府所提供的机会和福利尽可能地在社会成员之间公平分配。在具体的施政行为中,要有一种“非人格化”的依法精神。即不因亲而优特,也不因疏而冷漠,既不因位高而特殊,也不因位低而歧视。消除个人的、非理性和感情的因素,维护社会公正与正义。3.2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举措根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中要遵循五个原则。①合法原则。即设立和实施行政审批必须符合依法行政的要求,符合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依据的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必须公开。没有规范性文件依据,而依部门内文件设立的审批事项一律取消。②合理原则。指设立和实施行政审批必须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有利于政府实施有效管理。③效能原则。要求简化程序,减少环节,方便群众,强化服务,缩短时限,避免多头、重复审批,提高效率,以较小的行政资源的投入,实现最佳的政府工作目标。④责任原则。按照“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有行政审批权,就要对审批的事项负相应责任。行政审批机关不履行、不正确履行对许可对象的管理职责或者违法审批要追究责任,依照有关规定,给予有关责任人相应的纪律处分。⑤监督原则。即对行政审批机关行使审批权进行监督制约,保证合法、合理、公正地行使行政审批权,维护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相对人对审批提出异议,要做出书面答复,并告知有申请复议和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审批机关要及时处理举报、投诉,将处理结果通过适当方式回复举报人、投诉人。“合法、合理、效能、责任、监督”五项原则是相互补充的有机整体,在实际运用中,不能割裂,片面强调其中一项或几项。特别是要把握合法原则和合理原则的有机统一,即使是符合合法原则的审批事项,如果不符合合理原则,该项审批也应通过立法程序予以取消;虽然符合合理原则,但不符合合法原则,则应通过相应的立法程序,制定规范性的法律文件予以确定。3.3 建立行政服务中心是实现服务型政府目标的重要方式行政服务中心就是将原政府职能部门的各项职能集中到一个大厅,面向服务对象统一提供对口服务。建立行政服务中心可以使公民不再需要分别找各部门科室,就在大厅内一次性解决问题,由跑多门变为进一门。与行政服务中心相配套的制度还有首问责任制和公开承诺制。首问责任制要求第一个受到咨询的公务人员负首要责任。如所询问事务属于本窗口职责范围则必须负责接待并为之办理所有事务,若不属于本窗口服务内容,则负责指点或帮助联系相关部门人员接待,不得推诿搪塞。公开承诺制度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实行政务公开。行政服务中心的一切服务项目、办事程序、服务时限及管理规章一律公布于众,对服务质量和提供速度进行公开承诺并接受群众监督。“一站式服务”、首问责任制与公开承诺制构成了行政服务中心的核心运转机制,是行政服务中心这一新生事物的新意所在。建立行政服务中心是对传统行政管理体制的变革和扬弃,是政府管理理念的一次改革和创新。行政服务中心通过将审批、审核事项集中办理,实行“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通过“阳光下作业、规范化管理”的形式,公开所有办事过程,使行政活动过程和行政权力的运用公开化、透明化,提高权力运行的透明度,为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服务型政府打下良好基础。3.4 发展电子政务是实现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手段。电子政务的主要目标就是建立起以为公众服务为导向的政府。发展电子政务属于政治体制改革范畴,电子政务的实施过程,就是政府打破公共服务领域的垄断,提高服务效率,更快捷、更直接和更广泛地为社会服务、为公众服务的过程。公众由此可以获得更多的公共信息资源,可以享受政府更具体、更个性化的服务。电子政务的公开性决定了上网的政府必须实行政务公开。首先是要求政府行为公开,无论是政府决策还是政府审批都不能实行暗箱操作,必须按照法定的程序进行,接受人民的监督。再就是要求政务信息公开,凡是法律规定需要向公众公布的政务信息都必须上网,向公众公开。3.5 推进公共服务社会化是实现服务型政府目标的有效途径。公共服务社会化主要是指将原来由政府承担的一些公共服务职能,大量地转移给非政府组织和私人部门,即从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完全由政府部门或国有企业提供转变为政府利用社会的力量由社会自治或半自治组织以及私营企业向公众提供公共服务和产品,一些私营部门、独立机构,社会自治、半自治组织等社会组织都将成为公共物品及服务的提供者,为提供相同的公共物品和服务展开竞争。政府通过对社会力量的组织、利用和管理,实现公共管理和服务的社会化,以便在不增加政府规模和开支的情况下改善公共服务,提高行政效率。公共服务社会化可以使许多非政府机构加入到公共服务和产品的提供队伍中来,这样原先由政府承担的很大一部分公共管理职能转移出去,政府可以部分地甚至完全地从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专心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市场经济秩序的维护、基础设施的建设,真正做到“掌舵,而不是划桨”,为公众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服务。这也是实现“小政府、大社会”的前提。要实现公共服务社会化,政府必须广泛采用授权或分权的方式,将社会服务与管理的权限通过参与或民主的方式下放给社会中的一些组织,授权并运用政策鼓励社会中介组织、社区或私营机构承担一些公共服务事业和产品。随着社会结构的变迁,社会多元利益格局的形成,市民社会的成长,大力培育、发展和规范社会中介组织,推进公共服务社会化,建立社会自我管理机制,将成为政府社会管理模式改革的实践取向之一,亦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环节。参考文献1 蔡放波.政府管理模式改革的必由之路[J].山东人事,2003(12)2 邹纯平,温小玲.电子政务对公共行政的影响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1(12)

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从政府规模看服务型政府来源: 互联网论文关键词 政府 规模;服务型 政府论文摘要 一个国家的政府到底是大了好,还是小了好呢?这就涉及到政府规模问题,政府规模适度是每个国家所追求的,文章从政府规模的角度出发,论述了服务型政府对构建适度政府规模的必要性。一、政府规模膨胀对社会的影响及其原因1、政府规模膨胀对社会的影响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在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亚洲部的指导下完成的《中国居民评价政府及政府公共服务告》显示,近七成的民众认为目前政府公务员的总量应该减少。据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副主任王健介绍,按照公务员与GDP的比例指标来看,中国公务员数量大大超出发达国家。由于政府规模过大,造成了行政机构层级众多、机构膨胀、灵活性和应变性不够,效率低下、行政成本过高、腐败、财政负担过重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损害了政府的形象,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立。布坎南认为,导致政府机构工作低效率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缺乏竞争机制、缺乏降低成本的激励机制、政府机构的自我膨胀、监督信息不完备、政府的寻租行为,而政府规模的膨胀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2、政府规模膨胀的原因从传统社会意义上讲,造成政府规模膨胀的原因是多种的,但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政府职能及权力的不合理运用是政府规模膨胀原因之一政府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存在物,它就有自我发育、自我成长、不断扩大、不断膨胀的要求。而政府是公共力量的实体化,政府把握着公共权力和代表着公共利益,政府所把握的公共权力为这种可能性向现实性的转化提供了物质基础。其次,现实社会生活中,对政府的治理范围没有明确的界定,而政府又是社会公共事务治理“唯一者”,那么一切没人管或没人能管得好的事务都自然而然地成了政府的治理对象,从而,形成了政府治理的事务越来越多的趋势,也就必然造成政府的规模越来越大。社会中介组织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也是构成政府规模膨胀的原因之一政府对公共产品的垄断导致社会中介组织萎缩,政府规模进一步膨胀。此外政府把握的公共权力可以成为政府谋取私利的工具,而且公共权力的范围越大,公共权力异化的可能性也越大,因此,为了监督和制约公共权力,就必须设立相应的监督和制约机构,最终,围绕着公共权力的行使和公共权力的制约也造成了政府规模的膨胀。社会对政府的不断要求和对政府不满的表达也造成了政府规模的膨胀在政府和社会之间,政府是唯一的,而社会是多样的,来自社会的需求也是多方面,政府为了满足社会的要求,总是通过自我规模的扩大来提高其能力。除此之外,政府职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有些职能会消失,同时也会产生一些新的职能,而现实中,无论是统治型政府还是治理型政府都选择了职能扩张的单项运动,这两类政府为了不放弃即得利益,会拒绝或拖延那些已经不具有存在价值的政府职能的取消。因此政府的暂时性的职能和应当消除的职能还继续存在,导致政府规模膨胀。二、传统政府无法解决政府规模膨胀问题由于政府把握着公共权力,是主动的一方,有着统治或治理的权威,它随时都有可能为自己谋利益也就是随时都有扩大政府规模的可能性,无论是统治型政府还是治理型政府,它们的政府理念有两大特点,一是政府本位主义,二是权力本位主义。政府本位主义造成了对政府的盲目崇拜,为政府的畸形发展制造了机会。权力本位主义也造成了权力拜物教,使政府有可能滥用权力,把政府规模膨胀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从对近几十年的研究我们看到,在政府治理职能必然扩大的前提下,主动地将一部分政府职能转移给一些社会中介组织或第三部门,甚至于私营企业,而政府主要通过公共政策的制定和监督执行来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是一种限制政府规模膨胀的途径。但这种途径带有临时性,假如政府存在的理论不发生变化,仅仅在公共产品供给上引进市场机制,会造成新的政府规模膨胀的不虞效应。所以,要从根本上限制政府规模,就必须对政府存在的哲学理念作以重新整理,需要建立起一种全新、完全不同于传统的统治型政府和近代的治理型政府的新型政府,即服务型政府。明确地说,这种新型政府的哲学理念是一种服务定位,而不是传统的统治定位和近代的治理定位。三、服务型政府能够解决政府规模膨胀问题1.服务型政府的基本内涵服务型政府这个概念使用率很高,但是其真正的内涵是什么,人们似乎并未深究,因此,在使用上其意义差别比较大,给服务型政府直接下定义的就更少,笔者所看到的定义主要有以下三种:服务型政府是指仅拥有有限治理社会的权力、对经济社会治理负有限责任,通过向市场主体提供公共服务等方式,实现政府对市场主体的互动式治理的政府模式。所谓服务型政府,即政府由原来的控制者,改变为兴利者和服务者。它意味着施政目标由机关和专家决定到由民众来决定,政府以控制治理为要务转变为以传输服务为要务,治理目标由经济领域转移到公共服务领域。服务型政府主要指政府的职能和功能。李文良教授认为:“服务是政府的首要职能。”闻名经济学家高尚全认为建设公共服务型的政府,因为政府的“公共服务功能没有很好的发挥。”由上面的定义我们看到,传统的统治型政府是作为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御民之器而存在的;治理型的政府虽然前进了一步,把政府的公共力量与社会的现实要求统一了起来,实现了对社会的治理,但政府作为治理的主体,处于治理的核心位置,驱使着作为治理客体的整个社会围绕政府的活动而转,表现为一种政府中心化的现象,政府成了社会的“主人”,高高在上地实施着对社会的统治或治理。服务型政府在根本性质上不同于这两种政府类型,它将彻底抛弃旧的治民观念或“为民做主”的观念,而确立为民服务和“人民做主”的理念。2.服务型政府能够从根本上克服政府规模膨胀从政府职能来看,服务型政府坚持以社会为本位,在市场经济条件和民主政治的实践中培育社会自主运行健全机制,扩大社会自治的范围,即使存在着对社会的控制和干预也是从属于服务的目的。服务型政府也有着自己的政府职能。一个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有着随时根据社会的要求改革自我的积极性;一旦一项职能不再存在,它就会中止这项职能,与这项职能相伴生的机构也被撤销,而不是继续存在成为社会发展的阻力和负担。这样一来,就从根本上消除了治理型政府因僵化而造成的不可避免的政府规模膨胀。从政府权力方面,服务型政府理论认为,政府权力是其提供服务的手段,因而,它的大小只能由提供服务的需要来确定,不能超出这个范围,也不能用于其他目的。从组织结构看,服务型政府可采用扁平组织结构。服务型政府是一种对下负责的体制,在这种体制下,公众能有效地控制政府为其服务,政府公务员也会积极地为公众提供服务,因此行政机构可以采用扁平结构,有效减少公务员数量,压缩政府规模。此外,服务型政府有利于避免行政腐败,行政扯皮,效率低下等问题,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参考文献丁元竹.和谐社会需要机会――责任和社会组织.中国经济,2005-10-05,.罗忠桓.政府模式比较分析与中国的阶段目标选择.云南行政学院学,2004,.吴玉宗.服务型政府:概念、内涵与特点.西南民族大学学,2004,.W-E哈拉尔.新资本主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张康之.限制政府规模的理念.行政改革,2000,.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