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热带地理期刊官网

发布时间:

热带地理期刊官网

现有教职工48人(专任教师36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13人,博士30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20余人。截止2015年6月在校本科生为919人,在校研究生为118人。学院已形成了“热带亚热带自然资源耦合利用”等7个特色研究方向,近5年来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8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为地方服务的项目多项,在研科研经费300多万元,科研实力和水平正在快速提升。学院力求学科定位准确,特色特长鲜明,教学科研并进,成为华南地区地理与资源学科的重要基地之一。其中,地理学一级学科为广州市重点扶持学科,“地理科学”专业为广州市首批名牌专业、广州大学卓越人才培养计划试点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为广州大学首批“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为广州大学“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为广东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为广东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拥有省级教学团队2个,市级教学团队1个。院长吴志峰教授:主持学院行政全面工作; 主管学科建设、研究生教育、师资和经费。党委书记林媚珍教授:主持学院党委工作;主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人事、工会、计生、综合治理、统战工作;兼管学院机关工作。副院长 林漳平教授:主管全院科研工作、科技活动、科研实验室建设,以及科技服务及其创收。副院长 杨木壮教授:主管本科教育、教学实验室建设,以及继续教育及其创收。吴志峰,男,1969年11月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地理学、环境遥感与GIS应用科研与教学工作。2005年以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科技部支撑计划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省部级纵向科研课题10余项;担任国际景观生态学会中国分会(IALE-China)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环境资源与生态保育学会秘书长、中国生态学会青年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遥感与GIS学会副理事长、广东省环境经济与政策研究会副会长等学术团体职务。2000年以来发表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核心期刊论文70余篇,其中SCI/EI论文1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和图件著作权各1项,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7项。受聘为广东省国土资源厅特邀国土资源监察专员、中国-欧盟土壤与土地工作委员会(SEPLS)委员,担任《生态环境学报》、《热带地理》、《亚热带水土保持》编委,以及《地理学报》、《生态学报》、《自然资源学报》、《地理研究》、EMAS、IJGIS等十多个国内、外学术期刊的审稿人。中科院研究生院教授、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培养毕业博士生8人(第一导师5人,副导师3人)、硕士生10余人。林媚珍,女,1963年4月生,教授,硕士生导师,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全国生物地理学研究会理事、广东省地理学会理事、广东省教育厅“千百十工程”之千重点培养对象。主要从事植被生态、环境生态和旅游生态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已在《地理研究》、《植物生态学报》、《经济地理》、《地理学与国土研究》、《热带地理》等国内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 35 篇,其中有 9 篇论文分别获广东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广州市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以及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一、二、三等奖。主持或参加国家教育部“九五”重点项目、中国科学院重点项目以及市校级科研项目10多项。主讲《世界自然地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植物地理学》、《导游业务与技巧》、《物业管理概论》等课程,曾获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三次、二等两次。1994年被广东省高教厅评为“南粤教坛新秀”、1994年和1997年两次被评为广州市系统优秀党员、1999年被广州市政府评为“广州市青年岗位能手”。曾9次获得学校“优秀教师”、“优秀党员”、“优秀班主任”、“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等荣誉称号。杨木壮,男, 1965 年 4 月生,九三学社社员,籍贯广东,博士,自然地理学和土地资源管理硕士生导师,资源规划管理系主任,国土与城镇规划研究所所长,现为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自然资源开发利用、 土地规划与土地利用变化、 海洋资源与环境。2002 年12 月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获博士学位,1994 年获深圳大学《房地产管理》、《商业企业管理》结业证书,1990年6月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获硕士学位,1987年7月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获学士学位。已主持或合作完成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20多项,公开发表论文50多篇,合作出版专著4 部。曾获国土资源部科技成果二等奖3 次,广东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二、三等奖各1次。曾获中国地质调查局中青年优秀人才、广州大学优秀教师、广州大学教学优秀奖、广州大学青年教师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等荣誉。目前主讲的本科课程有《土地管理学总论》、《地质学基础》、《灾害地理学》等,研究生课程有《土地资源管理学》、《全球变化导论》和《自然灾害防治工程》等。

地理科学研究

1980年创刊,2007年始为双月刊(逢单月30日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报道具有热带亚热带地域特色的地理学高水平原创性科研成果,包括地理学及其各分支学科、相邻或交叉学科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的研究论文、前沿动态、研究进展、社会热点等。 期刊信息主编:黄光庆主任:李小玲地址:广州市先烈中路100号大院广州地理研究所

热带地理期刊

您好,该杂志之前是核心期刊,14年之后没有评审上核心期刊,但是影响力还是很高的,简介如下:

《热带地理》是由广州地理研究所主办、华南地区唯一的区域性综合地理学术期刊;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广东省优秀科技期刊。1980年创刊,双月刊(逢单月5日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报道热带亚热带地区地域特色明显的具有知识增量意义的原创性科研成果,包括地理学及其各分支学科、相邻或交叉学科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的研究论文,特别欢迎反映现代地理学发展方向的优秀综述性论文,研究简报,地理学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介绍,学术、科研动态及开放实验室介绍等。不拒绝全国尺度、国际尺度的高水平学术论文,但不接收在研究地域上具有明显偏离的来稿。

《热带地理》是由广州地理研究所主办,华南地区唯一的综合性地理学术期刊;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你好,journal of plex neorks不是SCI收录,也不是EI收录,无影响因子,仅是普通外文期刊,主要发表复杂网路国际会议的复杂网路方向会议论文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维普和知网上都没有查询到是这个名称的期刊。可以考虑了解其他期刊了。

Journal of Mechatronics为一般期刊,非SCI,非EI收录,13年创刊,主要发表一些机械研究的文章

Journal of Mechatronics 是一个2013年创刊的新期刊,既非SCI,也非EI。评职称及毕业时是不算的。

Journal of Mechatronics为一般期刊,非SCI,非EI收录,13年创刊,主要发表一些机械研究的文章

Journal of Mechatronics 期刊机电一体化

刊物很好,气象 地理 的专业核心期刊,影响因子很高,对文章质量要求也高刊名: 热带地理 Tropical Geography主办: 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周期: 双月出版地:广东省广州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ISSN: 1001-5221CN: 44-1209/N历史沿革:现用刊名:热带地理创刊时间:1980复合影响因子:1.043 综合影响因子:0.631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11)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1992)

热带地貌期刊

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系(现为地理科学学院)在该学科领域还算不错,但是,地理学科多年来都是冷门。一本。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概况 地理科学学院是1951年11月在广东省国立文理学院地理系的基础上组建的。广东省国立文理学院地理系的前身是1933年的勷勤大学博地系,1952年全国高等院系调整时,南昌大学地理系、湖南大学经济地理专业相继并入,成立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系,至2004年12月成立地理科学学院。我院的发展倾注了以著名地理学家曾昭璇教授为代表的一大批老一辈学者的心血,他们在诸如“丹霞地貌”概念的提出、珠江三角洲发育的历史过程、华南沿海风沙地貌的发育、珠三角海岸地貌、广东农业区划、中国区域地理等方面的研究取得辉煌的成果。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我院教师在环境及其演变、全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海岸地貌的发育与管理、区域经济与区域规划、植被生态等方面进行卓有成效的研究,发表了大量教学和科研论文与著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建国50多年以来,我院为华南地区特别是广东地区,培养了大量地理教育与科学研究人才,目前已累积毕业各种层次学生5000余人,他们当中大多数目前都在各自战线上成为业务骨干。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现有教职工45人,专职教师32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8人,讲师17人,高级实验师1人,副研究馆员1人。教师中获博士学位的有15人,获硕士学位有9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教师3人。我院有2人入选广东省“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自2002年以来,我院有2人获得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人获得省、部级先进教师称号,1人获得“南粤优秀教师”称号,出版教材及教学用书6部;在科学研究方面,我院教师共主持了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项目(研究专题)、教育部“霍英东”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研究课题达20余项,各级横向课题30余项。共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被SCI刊物收录8篇,被EI收录1篇,国内核心期刊60余篇。出版著作近20部。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列第二)。在某些领域,如李保生教授、周尚哲教授在华南热带、亚热带风尘堆积环境意义、季风亚洲第四纪古冰川与环境演变等方面的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学院一直贯彻、实行多层次形式办学和人才培养的模式,已经培养了大量各种层次的地理学人才。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现拥有自然地理学专业博士点和自然地理专业、人文地理专业硕士点以及地理科学、地理信息系统和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3个本科专业和房地产经营与土地管理专科专业,同时在继续教育如教育硕士、函授本科、夜大专科等方面,近年来也有较大发展。其中,地理科学本科专业2003年获得“广东省名牌专业”称号;2003年“自然地理学”获批广东省重点建设学科。地理科学(师范)专业主要侧重于培养地理教育人才;地理信息系统专业主要培养能在资源、环境、规划、旅游、交通等相关部门、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信息技术企业与软件公司进行与地理信息系统有关的应用工程、技术开发和决策与土地管理的综合人才;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主要培养能在资源、环境、国土、经济、旅游、交通、房地产等政府部门、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从事规划管理、决策咨询、相关政策法规研究工作的综合型人才;房地产经营与土地管理专业主要培养适应城市开发建设和管理的应用型人才。学院现有各类在册学生近千名;拥有激光粒度仪、原子吸收元素分析仪、阴离子分析仪及全站仪、彩喷绘图仪、扫描仪、数字经纬仪等一批先进的实验仪器和设备。各类中英文藏书12万册,期刊220种。我院建立有完整的教学和科研组织,确保教学、科研的顺利进行。现设有三个系:地理科学系、地理信息科学系和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系。另设有热带地貌研究室、旅游研究所、区域和城镇规划研究中心、历史地理研究室、港澳研究室和热带地理研究室等科研机构,以及自然地理、区域自然地理、经济地理、地图遥感函授教学法、地质地貌等5个教研室和导游培训中心。本院主编、出版的专业学术期刊《热带地貌》面向全国发行。我院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专业课程全部达到了合格课程标准。其中中国经济地理、中国自然地理被评为省级重点课程。在科研方面,突出地貌与环境变迁、自然灾害防治对策、GIS研究、城市与区域经济开发、城市生态与生态旅游等方向的研究。在教学方面,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和师德教育,大力改善教学环境,增建新的多媒体教室,全系教学水平有新的提高。在应用地理方面,我院教师结合广东省实际情况,为社会服务,先后在旅游规划、经济发展战略、土地利用规划等方面获得了较多的横向科研项目。此外,在人文地理、地理信息系统、景观生态、区域城市经济开发等方面都有了开创性的研究,已积累了一批研究成果,年轻的学术带头人已在茁壮成长。 具有悠久历史的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正焕发着青春,朝着建设国内一流、研究型地理学科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基地迈进。在未来岁月中,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会更加努力地将地理学教育深入持久地进行下去,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地理学人才。我们的目标是:立足广东,面向华南;立足当前,面向未来,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发挥我院优势,突出我院特色,把我院办成国家在华南地区地理教育、科研和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成为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的地理教育与科研单位。新起点、新气象、兼容并蓄、团结拼搏,全院教职员工愿为我国地理科学事业添砖加瓦。

谈谈地球的外衣——大气层,广东广播资料4辑,1957年。雷州半岛海岸地貌类型,华南师院院刊,1960年。防城至高雪隘间地形考察报告,华南师院院刊。珠江三角洲自然地理区区划问题(与曾昭璇),华南师院学报,1960年5期。对雷州半岛地貌类型划分问题的意见(与张杰人),1961年地貌学术会议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64年。论自然区划中等级单位的若干问题(与曾昭璇、李国珍、周祜生),1962年自然区划讨论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64年。自然地理区划理论与方法问题(与曾昭璇、李国珍、周祜生),华南师院科学研究论文集,1964年。十万大山自然地理(与曾昭璇),广东师院(原华南师院)学报,1974年1期。我国的南海诸岛,广东师院学报,1975年1期。我国古代的航海天文(与李竞、李启斌等),北京天文台台刊,1997年;华南师院学报,1978年1期。我国热带界线问题的商榷(与曾昭璇、李国珍、周祜生),地理学报,1980年1期。我国民间的航天文,天津航海,1981年3期。我国古籍记载和民间导航星名考释,华南师院学报,1982年2期。西沙、南沙群岛地貌与琼人俗名,热带地貌,1982年1期。我国古代航海天文资料辑录(与李竞、李启斌、吴钟琤、王祚奇等),科技史文集(10集),上海科技出版社,1983年。漫话春夏秋冬,中学生之友,1983年3月。南极和北极,中学生之友,1983年9月。南海诸岛古地名初探,岭南文史,1984年3月。南海诸岛,百科知识,1989年3月。日本近海的海流,地理译极,1984年1期。日本的六季天气,地理知识,1984年11期。黑潮,对马暖流和亲潮,天津航海,1984年2期。南海诸岛琼人俗名考,华南师大学报,1985年2期。南国师资大熔炉,地理知识,1986年12月。日本的主要气象灾害,天津航海,1986年。过洋牵星图(与李启斌、李竞),中国古代天文文物论集,文物出版社,1990年。从历史文献看中国热带地区范围(与曾昭璇),热带地理,1991年3期。盲年不宣结婚吗(与林创家),澳门日报,1990年2月11日。地球的左邻和右舍,澳门日报,1991年4月30日。地球概论课程奠基人——怀念金祖孟教授,金祖孟教授学术思想及生平,华东师大,1991年。华南师大自然地理40年,华南师大地理系科研成果总览,华南师大学报杂志社,1991年10月。中国古代对南沙群岛的命名,南沙群岛历史地理研究文集,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年。《台湾自然地理》序,广东省地图出版社,1993年。《曾昭璇传略》序,中华文化研究会,1993年。广东省地理研究简史,历史自然地理研究,1994年1辑;广东省·地理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中国古代航海天文发展阶段,贵州师大学报,1994年增刊。中国古代对南海诸岛的命名,地理科学,1994年1期。《世界环境问题》序,湖南科技出版社,1994年。THE NOMENCLTURE OF THE SOUTH CHINA SEA ISLANDSIN ANCIENT CHINA, 中国地理科学(英文版),1995年1期。搞好课堂教学,提高地理教学质量,陕西师大学报,1995年增刊。《我国南海诸岛部分标准地名》中采用渔民习用地名意义,历史自然地理研究,华南师大学报杂志社,1996年2辑。南海诸岛地名审定,南海诸岛地名论稿,科学出版社,1996年。《城市生态环境学》序,科学出版社,1996年。现行南海诸岛地名中的琼人俗名,中国地名,1996年4期。《南沙群岛自然地理》述评,热带地理,1997年1期。兼容并蓄,拓展科学(与曾昭璇、徐君亮),热带地理,1998年1期。《人类环境学》序,科学出版社,1998年。中国的北回归线地理标志,澳门日报,1998年2月15日;北回归线专辑,台湾嘉义北回文教基金会,1998年10月。广东的北回归线地理标志,北回归线专辑,台湾嘉义北回文教基金会,1998年10月,《北回归线与广西资源优势》序,北回归线专辑,台湾嘉义北回文教基金会,1998年10月。台湾嘉义北回归线标志,中学地理参考,1999年3月。中国的北回归线标志(与郑宗清),天文爱好者,1999年3期。台湾花莲的北回归线标志,地理教学,1999年6期;澳门《华侨报》,1999年6月2日。广东省北回归线标志兴建的历史回顾,中国地理学90年发展回顾录,学苑出版社,1999年。桂平北回归线标志,地理教育,2002年2期。广西桂平北回归线标志,地理教学,2002年10月。广东北回归线标志纪念封(与黄就顺)澳门日报,2002年6月23日。厄瓜多尔的赤道标志,澳门教育,2002年3期;地理教学,2002年11月。厄瓜多尔的基多赤道纪念碑,天文爱好者,2003年3月。广东地理界对北回归线标志兴建和研究的贡献,地理学在广东发展的回顾,中国评论文化有限公司,2002年11月。广东高校的自然地理学教材建设,地理学在广东发展的回顾,中国评论文化有限公司,2003年11月。综合自然地理学在广东,地理学在广东发展的回顾,中国评论文化有限公司,2003年11月。澳门自然环境的考察和研究(与卓正大),地理学在广东发展的回顾,中国评论文化有限公司,2003年11月。华南师大地理系地名学研究大事记(与张加恭),地理学在广东发展的回顾,中国评论文化有限公司,2003年。碧海丹心赴永兴(与吴郁文),地理学在广东发展的回顾,中国评论文化有限公司,2003年。现行南海诸岛地名中的渔民习用地名,热带地理,2005年2期。记载郑和下西洋使用牵星术的海图(与李竞、李启斌),地理科学,2005年6期。《郑和航海图》中的导航星名考释,经济地理,2005年增刊。纪念广州北回归线标志落成20周年,天文爱好者,2006年8期;《澳门日报》,2006年7月2日。勤奋耕耘,善于创新,成就显著——缅怀曾昭璇教授,热带地理,2008年3期。搞好课堂讲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热带地貌,2008年2期。嘉义北回归线标志100周年,中国国家天文,2008年10月。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领土主权属于中国的土地名依据,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4期。纪念广东省建成北回归线标志25周年,热带地理,2011年5期。

热带地理期刊是核心期刊吗

好点的期刊鉴别方法就是:创刊历史悠久,影响力大,晋升职称的时候认可就可以了。

地理科学研究

刘少和,1970年01月生,湖南永州人,男,在读暨南大学管理学院管理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广东商学院旅游管理系主任,研究兴趣为旅游规划与开发、旅游转型与升级、旅游战略管理、体验教育,主讲《区域旅游开发研究》、《旅游业案例研究》(研究生),《旅游管理专业导论》、《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旅游规划策划》、《旅游市场营销》、《旅游经济学》、《旅游文化学》、《岭南文化地理》(本科)等课程,教学效果优良,教学评价均在90分以上,为学校旅游管理省级重点扶持学科骨干梯队人员之一,A岗重点骨干教师之一,第5批广东省“千百十工程”校级培养对象之一。

1991年6月毕业于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获学士学位;2001年6月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社会文化与旅游学院,获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为文化与民俗旅游;2002.9—2004.7,进修于暨南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研究生班;2007.9—2008.7,为中山大学管理学院高级访问学者;2010.9-?,就读于暨南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管理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旅游开发与管理。2002年9月晋升为旅游管理专业讲师;2005年12月晋升为旅游管理专业副教授。

自2001年6月硕士毕业以来,本人以独立作者或第一作者身份在《旅游学刊》、《人文地理》、《地域研究与开发》、《思想战线》、《社会科学家》、《热带地理》、《旅游论坛》、《商业研究》,以及《中国旅游报.理论版》等报刊杂志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副主编教材2部(07、08年入选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参编教材5部;主持国家级项目1项,省级项目1项、校级项目2项,参与国家级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2项、市级项目1项;主持横向项目2项,参与横向项目20多项;获2007-2008年度省哲学社科三等奖1项(排名第2)。

1.2010.9—?,暨南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读博,研究方向:旅游开发与管理,导师:梁明珠教授、系主任。

2.2007.9—2008.7,中山大学管理学院高级访问学者,研究方向:旅游社会学,导师:王宁教授。

3.2002.9—2004.7,暨南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研究生课程班。

4.1998.9—2001.6,广西师范大学社会文化与旅游学院读硕,研究方向:文化与民俗旅游,导师:周作明教授(现为福建武夷学院旅游系主任、教授)。

5.1987.9—1991.6,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读本,导师:左双文教授(现为华南师大历史系教授、副院长)。

1.参与国家社科项目(No.09BSH040):《和谐休闲文化与文明生活风尚建设问题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委(2009.6-2011.6)。

2.主持国家社科项目(No.12BJY124):《城市休闲文化消费主导下旅游转型升级路径及其综合改革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委(2012.6-2014.6)。

1.第2参与广东省社会发展攻关项目(项目编号2003C2851):《广东山区生态旅游资源信息系统及其关键技术研究》,广东省科技厅(2004.01—2008.9)。

2.第2参与广东省社会发展攻关项目(项目编号2008B060600016):《岭南水文化的演变、旅游价值及其创新开发模式和关键技术研究》,广东省科技厅(2008.12-?)。

3.主持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GD10CGL02):《旅游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其综合配套改革研究》,2010.11-2012.12,4万。

1.第2参与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1Y08):《基于城市幸福指数提升的广州市休闲游憩业发展研究》,2011.6-2012.6,1万。

1.主持广东商学院青年科研基金项目(04XB79009):《都市休闲文化及其建设对策——以珠三角为例》,广东商学院(2004.12-2007.12)。

2.主持广东商学院校级教研项目(JY2010178):《校地、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研究与实践——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广东商学院(2011.3至2011.12)。

3.参与广东商学院青年科研基金项目(03XB63001):《城市居民休闲生活方式及其管理对策研究》,广东商学院(2003.12-2005.12)。

4.参与广东商学院2006年度校级课题(06YB79007):《休闲产业与城市发展的互动机制研究——以广州市为例》,广东商学院(2007.1-2009.1)。

5.参与广东商学院2006年度校级课题(06YB79008):《区域旅游产业化及其支持政策体系研究》,广东商学院(2007.1-2009.1)。

6.参与广东商学院校级科研项目(07YB05):《基于亚运旅游的岭南文化展示与传播研究》,广东商学院(2007.12至2009.12)。

1.参与主持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经贸学院《肇庆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肇庆市宣传部(2012.3-6)。

2.参与暨南大学旅游管理系《南沙湿地国际旅游度假区概念规划》,广州南沙围垦开发有限公司(2012.4-5)。

1.参与暨南大学旅游管理系《中山市旅馆业发展研究》,中山市旅游局(2011.3-2011.12)。

2.参与主持暨南大学旅游管理系《汕尾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2-2025)》,汕尾市旅游局(2011.10-2012.10)。

1.参与暨南大学旅游管理系《广佛肇旅游发展专项规划》,广佛肇旅游局(2010.8-2011.3)。

1.主持《梅州市客家文化生态旅游示范区规划纲要(2009-2020)》,梅州市旅游局(2009.3-2009.12),到位经费4万。

2.主持《乐昌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9-2025)》与《乐昌峡景区旅游开发总体规划》,乐昌市旅游局(2009.4-2010.12),到位经费20万。

3.参与(第3)《梅州市梅江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9-2025)》,梅州市梅江区旅游局(2009.5-2009.10),到位经费10万。

4.参与(第3)《梅州市梅江区玉水村旅游开发规划(2009-2020)》,梅州市梅江区旅游局(2009.6-2009.12),到位经费2万。

5.参与(第3)《梅州市丰顺县黄花村旅游开发规划(2009-2020)》,梅州市丰顺县旅游局(2009.6-2009.12),到位经费2万。

6.参与(第3)《广州番禺区“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修编》,广州市番禺区旅游局(2009.5-2009.12,到位经费10万。

7.参与(第3)《珠海(拱北)中旅集团广州新电视塔投标书》(2009.10-12,到位经费6万)。

1.参与(第3)《广东丰顺县富豪(音乐)温泉度假村总体规划》,广东省丰顺县富豪温泉度假村委托课题(2008.3-08.8)。

2.参与(第3)《广州开发区会展中心运营研究》,广州市东进新区开发区有限公司委托课题(2008.3-08.8)。

3.参与《2008年奥运效应与我国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研究》,0.5万,广州市社会科学联合(2006.6-2008.6)。

1.参与(第3)《广东省梅县王寿山风景区概念规划》,广东省梅县旅游局委托课题(2007.8-08.12)。

1.参与主持(第2)《广东省蕉岭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与《蕉岭长潭旅游区营销策划》,广东蕉岭县旅游局委托(2006.12-2007.12)。

1.参与主持(第2)《广东省梅州市旅游产业化发展规划》,广东省梅州市旅游局委托(2005.5—2007.5),到位经费5万。

2.参与主持(第2)《广东省阳山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广东省阳山县旅游局委托(2005.10—2006.3),到位经费8万。

3.参与主持(第2)《广东清新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及其旅游信息系统开发研究》,广东省清新县旅游局委托(2004.12—2005.9),指导了广东“旅游强县”(06年)、中国“旅游强县”(07年)的申报成功。

1.参与(第2)《广东省九和、黄沙洞温泉度假区开发战略规划》,广东金鹅温泉有限公司委托(2004.5-2004.8)。

2.参与(第3)《广东省阳山县神笔洞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广东省阳山县旅游局委托(2004.5-2004.10)。

3.参与(第3)广东省林业科技项目(粤林科函[2004]1号):《江门市林业高新技术园区旅游总体规划》,广东省林业厅(2003.12—2005.06)。

1.参与(第4)《广东省乐昌市三龙谷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广东省乐昌市旅游局委托(2002.10—2003.2)。

2.参与(第3)《广东省韶关市十里浈江风景区总体规划》,韶关市浈江区政府委托(2003.2—2003.5)。

1.副主编《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08年入选“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ISBN7-5623-2219-8),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08月,第2、9、10章,合计3章6万字。

2.副主编《旅游策划学》(07年入选“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ISBN7-5623-2220-1),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08月,第6、7章,合计2章5万字。

3.参编《休闲经营管理》,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6月,第2章,合计3万字。

4.参编《旅游学教程》,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08月,第8章,合计1章3万字。

5.参编《中外民俗》第6章,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

6.参编《中国民族民俗》第6章,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

7.参编《旅游应急管理》第3、6、9章,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

1.研究报告《广东省梅州市旅游产业化发展规划(2005-2010)》获2007-2008年度省哲学社科三等奖(排名第2)。

1.刘少和,梁明珠《基于“宜居城市”建设的城市休闲游憩系统优化升级研究》,《人文地理》(CSSCI),2012年8月8期(采稿)。

【2011年】

1.刘少和《基于休闲娱乐产业化发展的区域旅游成长模式研究——广东与中国“旅游强县”清新县为例》,《地域研究与开发》(CSSCI),2011年4月2期。

2.LiuShao-he,LiuZhi-hong.,BasicsonResortHotel(Village)andItsservicemanagementideas

—TakingGudouhotspringresortvillageinGuangdongprovinceasaexample.ProceedingofTheFifthInternationalSymposiumonGreenHospitalityandTourismManagementGuangzhou,China,June25-27,2011.TheAmericanScholarsPress.

1.秦学、刘少和《经济发展是否促进休闲质量提高——以经济发达的广东省为例》,《旅游学刊》(CSSCI),2010年3月3期。

2.桂拉旦、刘少和《“以旅助农”传导机制及其政策建议》,《开发研究》(CSSCI扩张版),2010年2月1期。

3.秦学、刘少和《创新与包容:广州市休闲发展考察》,《2010年中国休闲发展报告》(中国首部休闲绿皮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5。

4.刘少和《深化旅游综合配套改革,促进旅游转型升级发展》,《中国旅游报》2010年07月11日第11版“视野”。

5.刘少和、吴建华、桂拉旦《度假旅游与观光旅游的差异及其服务主张》,第14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09.11.19-21)会议论文,论文集。

1.刘少和、李秀斌《大型节事的文化展示与文化传播》,《旅游学刊》(CSSCI),2009年3月3期。

2.刘少和《全球化、经济社会转型与旅游转型升级发展》,《旅游学刊》(CSSCI),2009年8月8期。

3.刘少和、李秀斌《度假酒店(村)的健康体验经营管理研究》,《旅游论坛》(CSSCI扩张版),2009年6月3期。

4.刘少和、李秀斌《旅游产品转型与广东休闲度假产品体系建设思考》,《现代乡镇》,2009年1-2月1期。

5.刘少和《休闲经济:提升“软实力”的有效途径》,《中国旅游报》,2009年3月27日第10版“视野”。

6.刘少和《广东“旅游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的制度创新思考》,《中国旅游报》,2009年6月12日第11版“视野”。

7.刘少和《发展休闲旅游,为城市居民减压》,《中国旅游报》,2009年9月4日第11版“视野”。

8.刘少和、李秀斌《基于休闲娱乐产业化的区域旅游休闲化发展研究》,《旅游论坛》(CSSCI扩张版),2009年10月5期。

1.刘少和《基于奥运旅游平台的中华文化展示思考》,《中国旅游报》,2008年1月25日10版“视野”。

2.刘少和《建设城市休闲文化,提升城市“软势力”》,《中国旅游报》,2008年3月28日10版,2008年4月2日11版“视野”。

3.李秀斌、刘少和、张伟强《旅游发展对县域经济的拉动效应分析》,《热带地理》(科技核心期刊),2008年6月3期。

4.刘少和、李秀斌、张伟强《广东休闲度假旅游发展模式探讨》,《热带地理》(科技核心期刊),2008年7月4期。

5.刘少和、张伟强《旅游资源的'组合评价及其结果应用》,《中国旅游报》,2008年6月18日11版“视野”。

6.刘少和、桂拉旦《环城地理梯度背景下的旅游休闲业空间布局结构分析—以粤港澳为例》,《社会科学家》(CSSCI),2008年05月05期。

7.刘少和、张伟强《中国区域旅游转型发展探讨——以广东区域旅游转型发展为例》,《旅游业:推动产业升级与城市转型—第13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8.8.25-29牡丹江第13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哈尔滨: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

8.刘少和《旅游转型研究综述及我国旅游转型发展探讨》,《旅游论坛》(CSSCI扩张版),2008年12月6期(《旅游管理》人大复印资料转载,2009年4期)。

9.刘少和《旅游市场营销需要关注旅游消费行为研究》,《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8年12月11期。

1.刘少和、张伟强、乔纪纲《广东旅游休闲业空间布局模式的构建》,《热带地理》(科技核心期刊),2007年3月2期。

2.张伟强、刘少和、李秀斌《文物建筑保护和旅游开发协调发展的实践与思考》,《旅游学研究》第2辑,2007年4月。

3.刘少和《奥运旅游与文化展示》,《旅游学刊》(CSSCI),2007年9月9期。

4.刘少和《环大珠三角城市群1-3小时游憩圈探析》,《中国旅游报》,2007年11月28日13版“视野”。

1.刘少和、桂拉旦《城乡商旅互动发展研究》,《商业研究》(北大核心),2006年08月15期。

2.刘少和《休闲发展趋势及其管理对策》,《商业研究》(北大核心),2006年09月18期。

3.刘少和《发展休闲娱乐业,创造旅游吸引物》,《旅游学刊》(CSSCI),2006年12月12期。

1.刘少和《粤港澳大珠三角区域旅游发展战略》,《珠江经济》,2005年02月02-03期。

2.刘少和《提高旅游服务质量需要成熟的旅游者》,《旅游学刊》(CSSCI),2005年03月02期。

3.张伟强、刘少和《旅游产品的品牌战略研究初探》,《商业研究》(北大核心),2005年03月05期。

4.刘少和《“文化强旅”战略构想》,《华夏文化》,2005年03月01期。

5.刘少和《“港澳游”对内地的文化效应》,《中国文化报》(2005年5月23日,文化旅游版)。

6.刘少和《中国休闲教育发展初探》,《当代教育论坛》,2005年7月14期。

1.刘少和《粤港澳大三角旅游区建设的文化战略》,《社会科学家》(CSSCI),2004年1月1期。

2.张伟强、陈玲、刘少和《文物建筑保护与旅游开发协调发展及其对策》,《热带地理》(科技核心期刊),2004年2月2期。

3.刘少和、张伟强《广东科技旅游与文化旅游的互动发展》,《广东科技》,2004年4月4期。

4.刘少和、张伟强《文化生态旅游发展中的矛盾及其克服》,《思想战线》(CSSCI),2004年5月3期。

5.刘少和《现代酒店管理中的“服务链”模型探讨》,《中外酒店》,2004年7月7期。

6.刘少和《略论“文化生态旅游”》,《生态经济》(CSSCI扩展版),2004年8月8期。

7.刘少和《我国农业民俗及其旅游开发研究》,《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论文集),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

1.刘少和《服务企业中“服务链”模型研究》,《商业研究》(北大核心期刊),2003年06月11期。

【联系方式】

邮箱:

地址:广州市海珠区赤沙路21号(广东商学院旅游学院);邮编:510320

热带地貌期刊邮箱地址

您好,该杂志之前是核心期刊,14年之后没有评审上核心期刊,但是影响力还是很高的,简介如下:

《热带地理》是由广州地理研究所主办、华南地区唯一的区域性综合地理学术期刊;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广东省优秀科技期刊。1980年创刊,双月刊(逢单月5日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报道热带亚热带地区地域特色明显的具有知识增量意义的原创性科研成果,包括地理学及其各分支学科、相邻或交叉学科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的研究论文,特别欢迎反映现代地理学发展方向的优秀综述性论文,研究简报,地理学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介绍,学术、科研动态及开放实验室介绍等。不拒绝全国尺度、国际尺度的高水平学术论文,但不接收在研究地域上具有明显偏离的来稿。

曾昭璇,出生于1921年12月,1943年获中山大学地理学学士,1946年获中山大学人类学硕士。曾担任广东省立文理学院教授、代主任,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系主任,中山大学客座教授。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理学会、民俗学会、太平洋历史学会、古都学会、自然科学史学会理事,海岸河口学会荣誉理事,地貌学研究会名誉会长。地质学学会永久会员,中国科学院第四纪研究会名誉委员。主编《热带地貌》学术刊物20多年。出版中文专著20多部,英文专著4部,发表论文200多篇。为享有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热带地貌》曾昭璇教授十分重视物质在地貌发育的作用,是我国岩石地貌学研究领域的先驱和代表。20世纪40年代开始从地质学和岩石学的角度研究粤北红层及其地貌表现,发表大量关于中国东南部红层与丹霞地貌的文章。1960年出版《岩石地形学》专著,1981年与黄少敏合作撰写了《中国自然地理——地貌》大型丛书的“红层地貌、花岗岩地貌”部分,系统论述了中国红层及其丹霞地貌的岩石特点、构造变动和外力作用,将在红色砂岩上发育的丹霞地貌总结出5种基本类型,论述了岩石构造和外力作用在丹霞地貌发育中的关系,在国内开辟了丹霞地貌作为一种地貌类型的研究方向,是我国丹霞地貌研究的主要奠基人。

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系(现为地理科学学院)在该学科领域还算不错,但是,地理学科多年来都是冷门。一本。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概况 地理科学学院是1951年11月在广东省国立文理学院地理系的基础上组建的。广东省国立文理学院地理系的前身是1933年的勷勤大学博地系,1952年全国高等院系调整时,南昌大学地理系、湖南大学经济地理专业相继并入,成立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系,至2004年12月成立地理科学学院。我院的发展倾注了以著名地理学家曾昭璇教授为代表的一大批老一辈学者的心血,他们在诸如“丹霞地貌”概念的提出、珠江三角洲发育的历史过程、华南沿海风沙地貌的发育、珠三角海岸地貌、广东农业区划、中国区域地理等方面的研究取得辉煌的成果。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我院教师在环境及其演变、全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海岸地貌的发育与管理、区域经济与区域规划、植被生态等方面进行卓有成效的研究,发表了大量教学和科研论文与著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建国50多年以来,我院为华南地区特别是广东地区,培养了大量地理教育与科学研究人才,目前已累积毕业各种层次学生5000余人,他们当中大多数目前都在各自战线上成为业务骨干。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现有教职工45人,专职教师32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8人,讲师17人,高级实验师1人,副研究馆员1人。教师中获博士学位的有15人,获硕士学位有9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教师3人。我院有2人入选广东省“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自2002年以来,我院有2人获得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人获得省、部级先进教师称号,1人获得“南粤优秀教师”称号,出版教材及教学用书6部;在科学研究方面,我院教师共主持了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项目(研究专题)、教育部“霍英东”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研究课题达20余项,各级横向课题30余项。共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被SCI刊物收录8篇,被EI收录1篇,国内核心期刊60余篇。出版著作近20部。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列第二)。在某些领域,如李保生教授、周尚哲教授在华南热带、亚热带风尘堆积环境意义、季风亚洲第四纪古冰川与环境演变等方面的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学院一直贯彻、实行多层次形式办学和人才培养的模式,已经培养了大量各种层次的地理学人才。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现拥有自然地理学专业博士点和自然地理专业、人文地理专业硕士点以及地理科学、地理信息系统和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3个本科专业和房地产经营与土地管理专科专业,同时在继续教育如教育硕士、函授本科、夜大专科等方面,近年来也有较大发展。其中,地理科学本科专业2003年获得“广东省名牌专业”称号;2003年“自然地理学”获批广东省重点建设学科。地理科学(师范)专业主要侧重于培养地理教育人才;地理信息系统专业主要培养能在资源、环境、规划、旅游、交通等相关部门、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信息技术企业与软件公司进行与地理信息系统有关的应用工程、技术开发和决策与土地管理的综合人才;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主要培养能在资源、环境、国土、经济、旅游、交通、房地产等政府部门、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从事规划管理、决策咨询、相关政策法规研究工作的综合型人才;房地产经营与土地管理专业主要培养适应城市开发建设和管理的应用型人才。学院现有各类在册学生近千名;拥有激光粒度仪、原子吸收元素分析仪、阴离子分析仪及全站仪、彩喷绘图仪、扫描仪、数字经纬仪等一批先进的实验仪器和设备。各类中英文藏书12万册,期刊220种。我院建立有完整的教学和科研组织,确保教学、科研的顺利进行。现设有三个系:地理科学系、地理信息科学系和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系。另设有热带地貌研究室、旅游研究所、区域和城镇规划研究中心、历史地理研究室、港澳研究室和热带地理研究室等科研机构,以及自然地理、区域自然地理、经济地理、地图遥感函授教学法、地质地貌等5个教研室和导游培训中心。本院主编、出版的专业学术期刊《热带地貌》面向全国发行。我院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专业课程全部达到了合格课程标准。其中中国经济地理、中国自然地理被评为省级重点课程。在科研方面,突出地貌与环境变迁、自然灾害防治对策、GIS研究、城市与区域经济开发、城市生态与生态旅游等方向的研究。在教学方面,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和师德教育,大力改善教学环境,增建新的多媒体教室,全系教学水平有新的提高。在应用地理方面,我院教师结合广东省实际情况,为社会服务,先后在旅游规划、经济发展战略、土地利用规划等方面获得了较多的横向科研项目。此外,在人文地理、地理信息系统、景观生态、区域城市经济开发等方面都有了开创性的研究,已积累了一批研究成果,年轻的学术带头人已在茁壮成长。 具有悠久历史的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正焕发着青春,朝着建设国内一流、研究型地理学科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基地迈进。在未来岁月中,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会更加努力地将地理学教育深入持久地进行下去,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地理学人才。我们的目标是:立足广东,面向华南;立足当前,面向未来,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发挥我院优势,突出我院特色,把我院办成国家在华南地区地理教育、科研和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成为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的地理教育与科研单位。新起点、新气象、兼容并蓄、团结拼搏,全院教职员工愿为我国地理科学事业添砖加瓦。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