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五统一”结出统筹硕果——河南省新乡市推进失业保险市级统筹纪实 中国劳动保障 2007/01 2 从保障生活到促进就业——国外失业保险制度改革综述 中国劳动保障 2007/01 3 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经济师 2007/02 4 失业保险基金审计的难点及其解决途径 会计之友(上) 2007/02 5 国外改革失业保险促进就业措施 中国劳动 2007/01 6 论转型期中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完善 法制与社会 2007/02 7 浅析中国失业保险制度 北方经贸 2007/01 8 美国失业保险管理体制及其对我国的借鉴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01 9 论我国失业保险立法的完善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1 10 美国失业保险:特点、绩效与问题 上海保险 2007/02 11 从福利到工作:中国失业保险制度的理性选择 沈阳大学学报 2007/01 12 失业保险递减支付与固定支付模式的比较研究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2 13 西方失业保险理论:评述与启示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7/02 14 农民工能享受失业保险待遇吗 农业知识 2007/08 15 国外失业保险在促进就业方面采取的措施及对我国的启示 人口与经济 2007/S1 16 试论失业保险与养老保险的合并 市场周刊(理论研究) 2007/03 17 对建立大学生失业保险制度的思考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07/01 18 大处着眼 小处着手——试论当前失业保险工作需要破解的问题 中国劳动保障 2007/04 19 高新科技管理 “四化”开路——湖南省平江县劳动就业服务局失业保险改革创新纪实 中国劳动保障 2007/04 20 对非公有制经济单位参加失业保险问题的思考和对策建议 探索与创新——浙江省劳动保障理论研究论文选集(第四辑) 200521 中国现阶段失业保险问题研究 东北师范大学 2006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2 中国失业保险制度:反思与重构 厦门大学 2006 23 我国现行失业保险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济研究参考 2007/24 24 失业保险制度要破三大难题 了望 2007/23 25 我国目前失业保险政策存在的缺陷及修改建议 企业技术开发 2007/05 26 失业保险基金缴费低的成因及其对策 审计月刊 2007/02 27 失业保险制度促进就业功能综合评价 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 2007/04 28 刍议大学生失业保险制度的建立 新西部(下半月) 2007/06 29 改革终结收支倒挂——江苏省兴化市失业保险改革纪实 中国劳动保障 2007/06 30 浅谈我国失业保险存在的主要问题 甘肃科技 2007/05 31 美国失业保险的最新改革举措 红旗文稿 2007/09 32 借鉴国外经验 完善我国失业保险制度 中国集体经济(下半月) 2007/04 33 我国流动人口的失业保险问题探讨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03 34 农四师农牧团场职工失业保险问题研究 新疆农业科学 2007/S2 35 失业保险混合策略模型与政策建议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7/13 36 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 促进全市经济发展 海门市实施城乡统一失业保险制度 中国劳动 2007/06 37 农民工能享受失业保险待遇吗? 人才资源开发 2007/05 38 黑龙江省失业保险条例 佳木斯政报 2007/03 39 失业保险法律关系概念探析 社会科学家 2007/03 40 对我国失业保险法律制度的思考 天府新论 2007/S1
“成功保险网”有免费的培训基地,解决保险新手在营销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希望能帮到您!
可以尝试去看看促销策划方面的书,以及那个市场营销关于保险方面的书,因为我学的是保险,专业又是营销与策划,所以对这方面的有一点了解,助理营销师有两本书,都或多或少和保险挂钩了。
保险代理人考试时发的培训书里或保险代理人员继续教育书本里面有你所要的全部资料,可以咨询一下任何一家保险公司,最好是人保财险购买,也可以找有书的朋友借,也可以到书店去买。有了这本书你绝对会满意。
保险论文英文参考文献
下面是我整理的保险论文英文参考文献,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Syed M.Ahsan, Ali A.G.Ali,and NJohn Kurian. Toward a Theory of Agricultural Insurance[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Vol. 64, No.3,Aug,1982
[2]Carl H.Nelson and Edna T.Loehman. Further Toward a Theory of Agricultural Insurance[ 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Vol. 69’ No.3, Aug, 1987
[3] Barry K.Goodwin.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Demand for Multiple Peril Crop Insurance [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Vol. 75,No. 2,May, 1993
[5] J.Lafrance,J.Shimshack and S.Wu. "Subsidized Crop Insurance and Extensive Margin"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Department of Agricultur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 and Policy,2
[6] Moschini G and Hennessy D.A. Uncertainty,Risk Aversion and Risk Management for Agricultural Producers [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1
[7] Barry K.Goodwin,Monte L.Vandeveer,and John L.Deal. An EmpiricalAnalysis of Acreage Effects of Participation In The Federal Crop Insurance Program[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Vol. 86, No. 4,Nov, 24
[8] Keith H. Coble,Thomas O.Knight, Rulon D.Pope,and Jeffery R. Williams.An Expected-IndemnityApproach to the Measurement of Moral Hazard in Crop Insurancef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Economics. Vol. 79,No. 1,Feb, 1997
(美)康斯坦斯·M.卢瑟亚特(ConstanceM.Luthardt)等著,英勇,于小东总译校.财产与责任保险原理[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美)小哈罗德·斯凯博(HaroldD.Skipper,Jr)等编著,荆涛等译.国际风险与保险[M]. 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9 (美)所罗门·许布纳(S.S.Huebner)等著,陈欣等译.财产和责任保险[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英】Malcolm A. Clarke 著、 何美欢、吴志攀等译:《保险合同法》,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43.Ewan Mckendrick :“Contract Law”(影印本),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44.Michael H. Whincup:“Contract Law and Practice—the EnglishSystem and Continental Comparisons” 中信出版社,2003 年版。45.John F. Dobbyn : “Insurance Law”(影印本),法律出版社 2001年版。46.John Lowry , Philip Rawlings : “Insurance Law :Doctrines andPrinciples” , Hart Publishing Ltd. (1999).47.Ray Hodgin :“Insurance Law :Text and Materials” (SecondEdition) Cavendish Publishing Limited (2002) .48.Steven L. Emanuel:“Contracts”,中信出版社 2003 年版。49.Melvin A. Eisenberg:“Disclosure in Contract Law”,91 CaliforniaLaw Review (2003).50.Anthony T. Kronman :“Mistake, Disclosure, Information, and theLaw of Contracts”,7(1) Journal of Legal Studies (1978).51.Fleming J :“Insurer’s breach of good faith——a newtort?”,(1992) 108 LQR 35.这些都是比较好的
随着国民经济的逐步发展,我国社会 保险 的参保数迅速增加。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社会保险的论文的 范文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社会保险的论文篇1 试论社会保险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的创新 【论文摘要】做好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一直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做好社会保险档案管理的根本点是加强创新。通过对新时期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创新的必要性以及现存的问题分析,从纸介档案到数字档案的探索,我们需要对新时期提出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创新的途径策略。 【论文关键词】社会保险;档案;创新 随着国民经济的逐步发展,我国社会保险的参保数迅速增加,社会保险档案管理也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做好社会保险档案管理的根本点是加强创新。只有通过对新时期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创新的必要性以及现存的问题分析,将纸介档案与数字档案的转换,才是需要对新时期提出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创新的途径策略。 一、社会保险档案管理现状分析 (一)社会保险的参保人数增长迅速 我国社会保险的参保数,增长迅速。2009年底,全国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23550万人,比2008年末增加了1659万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民工人数为2647万人,比2008年末增加231万人。根据《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1-2012年)》指出,到2012年,中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超过2.23亿,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超过4亿,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超过1.2亿,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超过1.4亿,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超过1亿。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企业年金的人数逐年增长。可见,我国社会保险档案与日俱增,当今社会的发展对社会保险档案的要求也在提高,需要对社会保险档案进一步创新。 (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实施改革计划 近几年来,国内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全面实施了各种改革计划,早在2009年最后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将在2010年内开展全国范围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跨省转移接续制度”。从2010年7月1日起,流动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险可跨省转移接续。2011年11月15日,人保部就《社会保险费申报缴纳管理规定(草案)》征求意见。根据草案,企业缴纳险种从养老、医疗、失业险三项扩至五项,新增工伤和生育险。这些政策改革都为新时期的社会保险事业的进一步发展营造了很大的发展空间以及机遇。 (三)负责社会保险档案管理的部门分散 我国公民个人社保档案分散在不同的管理部门中管理。现行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是分散型的。具体情况是:社保中心管理着养老、医疗、工伤等法定的基本保障档案;民政局管理着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城市最低生活保障金;商业保险公司管理着公民个人补充保障的一系列保险金。这种现状造成多头经办,政出多门,业务交叉,资源浪费,政令难以统一的局面。由于管理机构分散、不集中,使人们在利用公民个人社保档案时,存在着许多不便。例如,我们如果需要了解公民个人就业及保险金交纳情况,需要到几个不同的管理机构去了解,这样就给公民个人和组织在查询工作中带来了很大的不便;而且这种分散的管理,使整个社会保障体系出现了许多漏洞,于是就出现了一些奇怪的现象:如“涉保”人死亡以后,其所涉及的个人保险账户并未随之终结,仍有人代领保险金。 (四)社会保险档案工作缺乏硬指标考核 社保档案数量巨大,工作环节繁琐,相对于社会保障工作,社保档案工作没有硬指标来考核,也没有统一的管理办法和标准,因此让部分档案工作者放松了对工作的要求。社会保险的五个险种档案并非一个部门管理,进而导致不同的开发商参与系统建设,相互之间的互不信任以及人为设置壁垒,或者同一家系统开发商采用了不同的标准和技术架构,导致系统割裂。数据只能采用共享或交换的形式,只有极少数地区实现基本信息的共用。比如2008年1月央视报道深圳农民工的“退保潮”现象,就是因为不同的省市之间不能共享社保缴费信息,从而导致社保对于“候鸟型”的打工者来说只是带不走、挪不动的“地方粮票”。 (五)社会保险的经办效率和范围需要扩大 社会保险覆盖范围不断扩大,经办管理效率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近年来伴随着生活中网络的普及和对税务、银行等网上业务的接受,热切期待社会保险经办业务网际申报模式的实现,而传统性纸质档案管理约束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参保者要求简化手续、便捷服务的利益诉求,因而我们应从社会保险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认知社会保险档案管理问题,再继续讨论介质原始性问题显然已是过去时了。现今解决档案数字化的关键是讨论如何确保数据归档前后原始性认证和原始性保证问题。 二、我国社会保险档案管理系统存在的问题 (一)对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不够重视 由于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是比较新的工作,人们还不是很重视。社会保险工作的重点都集中在扩大基本社会保险的覆盖面,强化社会保险基金的征缴和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等方面,忽视了社会保险档案管理,使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处于无序状态,其作用无法得到充分发挥。 (二)社会保险档案管理体制不规范 由于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制度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标准,造成归档范围不明确,社会保险文件材料收集不齐全,档案管理 方法 不健全等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社会保险档案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社会保险档案专职人员难落实。有些社会保险部门档案机构不健全,没有专职或兼职人员管理档案,即使有,也是临时抽调,没有经过专职培训,严重影响社会保险档案的质量。 (三)社会保险档案存档的条件差 由于场地限制和经费不足等问题无法解决,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始终未能列入社保经办机构的议事日程,大多数社保经办机构至今未设立固定的场所存放档案,历年累积的社会保险档案只能由经办人员分别保管。由于没有专有的库房,只能存放在潮湿的房间里,致使社会保险档案存在诸多安全因素。这种不规范的档案管理方式不仅查阅起来非常困难,也给日常经办工作带来许多不便。 (四)缺乏专业社保档案的管理标准和规范 社保档案管理缺乏国家标准,职工档案管理仍在执行1992年劳动部与国家档案局共同制定的《企业职工档案管理规定》,而该项制度中的部分条款如适用范围、归档范围、管理形式、交接流转等规定已经不适应现实工作的需要,亟须修改。在没有统一标准的情况下,有的制订了一些社保档案的地方标准,有的地﹑市制定和公布了医疗保险档案管理办法、低保档案管理办法,而全国许多地﹑市则没有建立相关管理标准和规范,造成社保档案的各地管理方法不统一。在不同专业类别中,管理的规范和水平也不一致。 三、社会保险档案管理的解决办法 (一)将纸质档案转换成数字档案存档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出于业务办理需要,会在办理过程中出现大量的纸质材料或证明,各类保单合同、证件扫描件以及各种需要存档备查的档案资料,是非常庞大的一个数字。纸质材料保存起来不方便,但是将这些材料进行电脑扫描储存,就可以将纸质档案转变成数字档案。根据档案工作的实际需要,可灵活运用,如目录数据适宜采用文本录人;全文数据则可以采用图像扫描录入;而一些当前常用的数据可制作成光盘。 (二)根据社保档案类别进行分类管理 根据不同档案的类型进行分类管理,方便查找、储存,可以防止档案的丢失与缺漏。应针对不同门类的档案,确定不同的归档整理方法。首先,确定立卷原则。遵循文件材料的形成规律,保持文件之间的有机联系,按社保档案不同价值性质分类,以便于保管和利用。其次,确定归档形式。根据各社保经办单位文件材料形成的类型,确定以“件”或“卷”进行整理、归档的文件材料范围。最后,根据社会保险档案的保存价值确定“永久”、“长期”和“短期”三种保管期限。 (三)建立全国统筹的社保管理系统,规范标准 建立全国统筹的社保档案管理体系可以为社会保障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和不断完善奠定重要的基础。以电子政务标准体系和劳动及社会保障标准体系为指导,以投融资与运营模式和项目实施监理模式为依托,按照多层架构的模式将系统自上而下构架成为组件与业务组件、业务运作支撑平台、IT基础设施三个层次,树立以监控及管理、信息安全为主的贯穿三大层次的两大体系模式。为适应劳动者的流动和工资收入的变动,对每个劳动者按号码设立档案卡,并用计算机储存,记录公民个人历年的工资收入情况。在全国设立计算机网络,对每个劳动者的情况进行追踪记录;并建立全国范围内统一的网络查询接口,允许公民定期查询,同时也可替他们预测,比如退休时可拿到多少养老金,以提高工作的透明度。 (四)在全国统一管理下设分支机构 在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领导下成立一个全国统筹的社保档案管理中心,结束社保档案管理分散问题,实行高度统一的管理,改变目前政出多门、决策分散、管理混乱的局面,使其成为统一管理全国社保档案的领导和决策机构,负责拟订社保档案的发展规划、改革计划、重大决策和有关法规、 规章制度 ,参与制定社保档案的管理标准和规范。其次,全国统筹的社保档案管理中心还可以在全国各地设置分支机构,包括地区局、地方办事处、数据处理中心和项目服务中心。负责公民社保档案内容的定期增加和更新,并送交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一保管。 (五)统一公民社保档案管理号码,可供查询 实行对每个公民发放社会保障号码的制度,让公民个人档案号码与本人身份证号码、劳动保险号码统一起来,由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分支机构负责公民个人社保档案内容的定期增加和更新,送交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一保管。从发放的号码上就可以反映出从什么时候起、在什么地方发的,便于记录公民的工资收入和保障费的缴纳情况,同时便于投保者本人的查询。 社会保险的论文篇2 浅谈电力企业社会保险管理工作 【摘要】对于电力企业的发展来说,其社会保险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不仅有助于电力企业职工队伍团结性的增强,同时也有助于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然而,电力企业的社会保险制度却还有一些缺陷和问题存在。 文章 主要分析和探讨电力企业社会保险管理工作的方式和改进 措施 。 【关键词】电力企业;管理工作;社会保险 一、电力企业现行社会保险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1、落后的电力企业保险管理制度 电力企业的内部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滞后严重。这牵涉到企业员工的个人利益问题。若是不能及时解决社会保障问题,就可能会造成一系列突发性事故的发生。如2011年10月17日上百名电力企业的员工到广西电网公司上访,提出对107名职工社保的补偿。此外,各地电力企业关于离休没有统一的标准,补贴标准也就难以取得统一,这样离休人员就会存在很大的意见。 2、电力企业职工缺乏社会保险意识 如今我国的国家社保改革不断加快步伐,同时政府也高度重视职工的社保问题。然而在现实中,不少电力企业的领导和职工还不能全面而准确地认识社会保险。这就造成了电力企业经常不能及时地解决社会保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例如有些人认为关于参保缴费最好是能少则少。也还有部分人觉得自己身体素质没问题,无需参保。思想观念的问题就大大增加了社会保险工作管理的难度。 3、电力企业不能保障内部社保待遇 相关数据表明,我国的养老金呈现缩水的情况,但我国的退休职工却是基本每一年都在攀升。这就不断加剧了矛盾。当然这也是对我国养老机制的一个警戒。电力企业当然也包括在这其中。如今有不少的电力企业职工缺少医疗上的保障,很多时候正常的医疗都无法保障。职工甚至出现生不起病的情况,女职员生育后不能及时报销医药费用。这些不但会对正常职工的积极性产生影响,也会对职工的合法利益造成损害。这对电力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也是非常不利的,同时也会给社会带来不好的影响。 二、建立和完善电力企业社会保障制度的措施 随着不断深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逐步完善的法制,促使社会保障系统实现了深层次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障法》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法律基础。其制定出台作为重要的法律依据,促进了当前我国社会的各个单项保障制度的建立,诸如养老、医疗、失业等。电力企业是我国重要支柱产业,所以,很有必要将一套科学、完善并且可行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起来。搞好这一首要因素,职工生活水平才能稳定下来,电力生产才能得到保障。所以,电力企业也对此给予了高度重视,并且将其视为关系企业发展的重要问题来抓。针对上述电力企业在执行社会保障制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为了将目前的问题及时地解决好,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对电力企业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建立和完善。 1、完善电力企业养老保险制度 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将有助于更加合理地利用劳动力,并且合理地调整职工结构。所以,需要依据相关法律的规定对养老保险金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促进收缴率进一步提高,实行全款收缴和全款拨付的方式,绝不发生拖欠行为。养老金作为退休职工的基本保障,同时也表明了对电力企业职工一直以来工作的一种肯定。因此,电力企业应该对本企业的养老体制进行不断完善,为职工及时缴纳养老、医疗等保险金。在企业改革中,也应该对保障制度进行相应地改革。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树立正确的用人理念,将新型养老保险管理体制有力地落实下来。而各级领导也要重视起落实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确保保险队伍建设的顺利进行,促进电力企业保险工作实现大跨步。 2、完善电力企业医疗制度 完善电力企业医疗保险制度,事关广大电力企业职工的切身利益。是一件重要的大事,同时也是作为重要的指标考量着企业深化改革和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建立。所以,电力企业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在实施医疗保险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问题,要将惠民政策落实好,并且将覆盖全部企业的医疗保障体系建立起来。从而为企业职工提供安全、有效且方便的医疗服务。同时努力全面提高医疗水平,确保企业职工都能满意。 3、创新思路,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电力企业的保障体系 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才能保障社会的稳定发展。将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立起来,也是重要的措施,可以加快科学发展观的有效落实好,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电力企业在进行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时,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1)创新思路、强化责任。关于电力系统的社会保障管理工作,第一步就是要与我国视为实际情况相结合,将国外的先进管理思路引进来,并对社会保险相关的规章制度进行创新;其次,就要对社保组织的领导责任制度进行强化,通过责任组长的建立不断加强组织,落实好责任到人。 (2)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拓展视野。不断深入的社会保险工作,对社保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不断进步,这样才能更好地建立多层次的保障体系。对于社会保险业务培训和研讨会,社保人员都要积极参加,积极参与到有广度和深度的调研工作中来,要认真学习,做到取长补短,进而促使电力企业的整体保险管理水平得到不断提升。 三、结束语 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深深感受到做好电力企业社会保障这项工作任重而道远。为了将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有效地解决好,就要求电力企业社会保障管理人员认真做好工作,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障法》的有关要求为依据,并且与电力企业的自身特点相结合,将国外成熟的先进 经验 引进来,建立并完善我国电力企业社会保障制度。 参考文献: [1]杨明,孙德艳.论我国电力企业的养老保险与企业年金建设发展[M].人民出版社,2010 [2]郑功成.社会保障学[M].商务印书馆,2004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8 条[1]杨松. 新保险法修改的主要内容浅析[J]. 红河学院学报, 2004,(02) . [2]何杨彪. 试论新《保险法》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J]. 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04) . [3]黄曼妮. 关于新《保险法》不可抗辩条款的思考[J]. 黑龙江金融, 2009,(09) . [4]方志平. 试论新《保险法》背景下寿险的合规营销[J]. 上海保险, 2009,(04) . [5]胡滨. 新《保险法》——彰显被保险人的利益保护[J]. 中国金融, 2009,(06) . [6]李斌. 新《保险法》更注重投保人权益[J]. 新财经, 2009,(05) . [7]袁建华. 2009新《保险法》的显著特点与实施效果预测[J].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2009,(09) . [8]夏益国. 中国保险业规范发展的新起点——写在新《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颁布实施之际[J]. 中国保险, 2009,(09)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5 条[1]钟诚. 浅析新《保险法》的修订内容[J]. 北方经济, 2009,(14) . [2]熊悠云. 浅谈保险企业如何应对新《保险法》带来的巨大挑战——基于风险管理的角度[J]. 经营管理者, 2009,(16) . [3]李莎,符芸榕. 浅析法律对保险经营的影响[J]. 技术与市场, 2009,(09) . [4]胡滨. 《保险法》修订及其对中国保险业的影响[J]. 金融与经济, 2009,(08) . [5]李然. 从新保险法的几大变化谈保护保险消费者利益[J]. 金卡工程(经济与法), 2010,(03)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 条[1]徐敏峰. 开放背景下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研究[D]. 河海大学, 2005 . [2]唐余. 我国保险合同纠纷解决机制探索[D]. 西南财经大学, 2007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6 条[1]张响贤,宣鸣,王勉. 论汽车保险费率市场化的趋势——从日本汽车保险费率的变迁谈起[J]. 保险研究, 2002,(01) . [2]雷定安,刘学宁. 对人身保险不可抗辩条款的深层思考[J].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2,(01) . [3]侯刚. 对中国人寿保险中“不可抗辩条款”的思考[J]. 经营管理者, 2008,(16) . [4]李莎,张建刚. 不可抗辩条款在我国的应用前景展望[J]. 当代经济, 2009,(07) . [5]何惠珍. 保险投资:发展障碍与发展路径[J]. 广东金融学院学报, 2005,(04) . [6]魏薇. 金融监管立法日趋成熟——解读新《保险法修订草案》[J]. 中国金融家, 2008,(09) .
国内保险期刊很少,并且只有《保险研究》和《保险职业学院学报》是核心(还只是北大核心而已 ,国内目前没有顶尖的保险刊物)。
保险类核心期刊有:
1、保险研究
是中国保险学会会刊,是我国目前向海内外公开发行的唯一一本保险理论刊物,是保险界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全国金融保险类核心期刊。自1980年创刊以来,《保险研究》为繁荣学术研究、创新保险理论和促进我国保险事业。
《保险研究》近期特别关注的研究方向:保险公司2013年度信息披露质量评估研究、保险经纪公司价值的理论分析、我国银行保险战略联盟模式选择与并购财富效应影响——基于AHP与Event study分析法的实证研究。
2、社会保障研究
《社会保障研究》面向高校、研究机构、人力资源与社保部门、卫生部门、民政部门、财政部门、工会、残联、老龄工作部门、慈善组织、养老机构、医疗机构以及银行、基金、保险行业,关注社保基金、养老保险。
3、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主要刊登财政、税收、金融保险、财务、会计、济经管理、经济法等财经类理论研究和实践等方面的学术论文、课题研究成果、调研报告、会议综述等及有关国外财经方面的著文等。荣获2002年北京高等学校社科学报一等奖。
4、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的前身是《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开始更名为云南财经大学学报。《云南财经大学学报》是云南省重点高校云南财经大学主办的大型财经类学术理论期刊,主要刊载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学术水平的经济学科和管理类学术论文、述评和综述。
学报设立了宏观经济、企业管理、金融投资、金融保险、信息管理、财税与会计、统计与审计、区域经济、旅游经济、研究生园地、探索与思考、高教研究等栏目;经济研究、地方经济研究、高教研;究是学报的特色栏目。
5、金融研究
《金融研究》中国金融学会主办,北大核心期刊,综合影响因子:2.773。金融研究成为在中国金融理论研究和实践考察中占据重要地位,扎根金融改革和发展实践,引领学术前沿的理论性、政策性、实践性兼备的权威学术期刊。
《金融研究》主要反映金融市场动态及发展情况,宣传中国金融政策,介绍最新金融理论研究成果。读者对象为金融理论及政策研究人员、经济工作者及经济院校师生。
设有金融银行体制、方针政策及其阐述、银行制度与业务、金融商场、信贷与投资、保险理论、商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金融银行理论等栏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金融研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保险研究
[1]费友海. 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困境的深层根源——基于福利经济学角度的分析[J]. 金融研究,2005,03:133-144. [2]宁满秀,邢郦,钟甫宁. 影响农户购买农业保险决策因素的实证分析——以新疆玛纳斯河流域为例[J]. 农业经济问题,2005,06:38-44+79. [3]庹国柱,李军. 我国农业保险试验的成就、矛盾及出路[J]. 金融研究,2003,09:88-98. [4]赵莹. 准公共物品定义下的农业保险供给[J]. 财经科学,2004,04:94-97. [5]孙蓉,朱梁. 世界各国农业保险发展模式的比较及启示[J]. 财经科学,2004,05:108-111. [6]陈璐. 农业保险产品定价的经济学分析及我国实证研究[J]. 南开经济研究,2004,04:100-103. [7]庹国柱,朱俊生. 关于农业保险立法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J]. 中国农村经济,2007,02:55-63. [8]张跃华,史清华,顾海英. 农业保险需求问题的一个理论研究及实证分析[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04:65-75+102. [9]张跃华,施红. 补贴、福利与政策性农业保险——基于福利经济学的一个深入探讨[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6:138-146. [10]李勇杰. 论农业保险中道德风险防范机制的构筑[J]. 保险研究,2008,07:67-69.
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困惑及方向论文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为了让您在写论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困惑及方向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摘要 :教育领域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小学语文课程改革总体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但因各地区发展不平衡,使得语文课程改革教学环境、教师资源、教学手段等细节之处存在困惑,导致改革方向不明确。对此,分析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困惑之处,探究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方向。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语文课程改革;困惑;方向。
随着教育领域改革的深化,诸多小学语文教师已经意识到传统教学的弊端和漏洞,开始调整和优化小学语文课程,逐步完成小学语文课程的改革。但由于学校传统教学理念、教学资源、教学手段等诸多方面条件的限制,导致小学语文课程改革难以优化小学语文课程,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所以,综合分析小学语文课程改革之困惑,探究小学语文课程改革方向,如此才能积极推进小学语文课程改革。
一、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取得的效果分析
1、人性化教材的实施以往我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所应用的语文教材内容过于死板,且理论性强,教师语文知识的教授容易受到束缚,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枯燥、乏味。而教材改革,更加注重人性化的体现,即语文知识更加贴近生活,增加了实践性教学活动,主观性问题的讨论等,使得小学语文课程开展,不仅能够传授学生语文知识,还能促进学生人格、性格的完善与发展。
2、教师角色的转变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且知识信息是单一传递的,即在课堂上,按照教师的意志和行为,开展整个语文课程的演讲与教授,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这使得语文教学效果不佳。课程改革之后,学生的主体地位被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开展仅仅围绕学生展开,使其参与教学活动,发挥主动性、能动性。而教师扮演引导者、指导者,适时点拨和讲解,帮助学生解决困难,探索知识、学习知识。
二、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存在的困惑
1、学生素质与能力能否值得信任。
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应试教育理念,不仅根植于校领导、教师脑海中,还深刻的'影响学生的意识,如此我国学生普遍缺乏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主动的、独立的学习知识。在此种情况下,突然改变教学方式、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充分发挥主体性,学生或难以真正发挥其自主性、能动性,主动的、独立的学习知识,如此必然会影响语文教学效果,阻碍小学语文课程的改革。
2、教学资源能否支撑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活动中善用现代化教学设施,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做支撑,深入的、灵活的、多样的教学。我国现代教育起步本就较晚,现代教育理念、教育模式等,还未全面的、深入的体现在学校教学中。此种背景下,各地区经济不平衡,使得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教学资源比较匮乏,在现代教学硬件设置投入上难以实现,那么教师也只能运用传统的粉笔、黑板来进行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所以,受经济水平低等因素的影响,使教学资源匮乏情况的存在,必然会阻碍小学语文课程改革。
三、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方向
基于以上对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了解,可以确定推进小学语文课程改革,需要明确改革方向,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解决困惑,积极促进小学语文课程改革逐渐完成。
1、以学生为中心,树立当代学生教育观。
小学生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学习能力、智力程度、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差异,使得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不同。为了真正实现课程改革,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注意以学生为中心,从新课程要求出发,正确引导和影响学生,并公平公正的对待学生,为学生营造宽松的、自由的空间,使其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积极主动的学习知识,如此可以使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向现代化教育方向发展。
2、完善教学评价机制,加强课程改革实践反思。
在新课程改革的情况下,小学学校应结合本校教学实际情况及新课程要求,构建完善的教学评价机制,对语文课程的教学进行合理评价,优化调整语文课程及教学,如此能够真正意义上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四、结束语
在我国教育部不予余力的推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一些地区因教学资源等条件的影响,使得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存在困惑,阻碍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步伐。对此,应当明确小学语文课程改革方向,合理调整和优化小学语文课程、语文教学等,可以为真正意义上实现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邓远贞。浅析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困惑及方向[J].品牌,2014,(11) :171.
[2]郭素琴。浅析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困惑及方向[J].才智,2015,(23) :195.
[3]王静宇。浅析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困惑及方向[J].考试周刊,2015,(36) :19.
[4]卢俊。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困惑及方向[J].读写算,2015,(07) :120.
初中语文教学课程改革研讨论文
摘要当前现行语文课型中存着一些弊病,随着教学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化,这些弊病显得尤为突出,语文课型转换问题就被提上意识日程。本文就现行语文课的弊端、语文课型的种类、语文课型的转换的依据,提出个人的见解,为我国的语文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1.现行语文课型的弊端
经过数次改革,语文教学质量确有显著的提高,但是从为社会主义现代建设培养创造型人才的要求看,从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实际能力来看,语文教学仍旧存在着“少慢差费”、“高耗低效”的现象,课堂教学仍被“讲读课堂”和“串讲课堂”主宰。“讲读型”和“串讲型”可以说是语文教学传统的基础课型。这两种课型偏于教师讲学生听,师与生缺乏交流,教与学缺乏联系信息,传输单向化。教师在教学中按照预定的教学计划,不折不扣地将知识信息传递给学生,而不向学生提供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学生被当作知识的消极接收器,始终于被动地位,毫无学习兴趣,更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可言。吕淑湘先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教师只管讲,学生只管听,那是白讲,是无效劳动”。学生个个身上都潜藏着巨大的学习的积极性,他们不是消极接受知识的“容器”。而现行语文课型的弊端,既忽视了教师和学生在互动过程中对知识的积极建构,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建立一种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尽管“讲读型”和“串讲型”的弊端是显而易见,但是,这两种课型仍被广泛采用,原因何在?主要原因大概有两点:其一,一部分语文教师思想还没有解放,片面地认为,只有讲深讲透,学生才能听懂,只有讲课讲透,才是对学生负责,否则放心不下。其二,有些教师惰性较为严重。教学按部就班,照本宣科走捷径,图方便,因为“讲读法”和“串讲法”对教师来说,备课方便,教材内容弄通了,教学路子就出来了,一套教法,终身受用,无须再去动脑筋研究教法,设计课型了,正是因循守旧的思想才导致语文课型单调、机械,教学质量和效率得不到提高的重要原因。
2.语文课型转换的必要性
2.1形势发展要求语文课堂形式的转换
我们正处于现代化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知识爆炸的时代,从战略的眼光,我们的教育对象将肩负起追超世界先进水平的使命。
随着形势的发展,信息、知识总量的激增,对人才的要求也有不同。过去,可以满足于储存型的人才,而现在和将来则需要创造型人才。人们必须具有在综合、分析、学习、研究的过程中进行创造的能力。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师必须以发展的眼光来面对学生,积极探索并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专业水平,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适应学生心理特点的课型,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社会培养成具有创造性的'人才。
2.2课程改革要求语文课堂形式的转换
课程改革要求教师重新思考学生的角色,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有探求新知、获取知识的愿望。在教学中,教师是教的主体,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而学生是学的主体,没有人能代替学生本人的学习。教师应积极探索形式多样的课型。让学生有机会尝试并掌握接受、探究、质疑、模仿、讨论、体验等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既然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中的平等主体,那么,新的课型就应建立在师生关系平等对话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积极互动,加强交流与对话,从而相互理解、达成共识。可见,转换语文课型,也是语文课程改革的内在的必然的要求。
2.3语文学科的性质要求语文课堂形式的转换
语文学科具有多重属性,具有工具性、思想性、文学性、综合性、基础性、实践性、情意性、知识性、人文性等等。语文不仅仅是生活学习、交际交流、表情达意的语言工具,同时又是“做人的工具”。“语文”负载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单一的语文课型,语文教师只重视对语言材料的详尽分析讲解,而忽视了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感受与领悟,语文课堂成了“讲堂”,老师不仅大讲课文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还大讲相关的习题集、练习册。该让学生感受的,而没有给他们机会去感受;老师习惯于对文章的篇章结构作详尽剖析,从而取代了学生对语言的口味;语文知识,特别是写作知识,还是以静态重复灌输的方式,取代学生对语言的实践。这些教学方法严重违背了语文学科的性质,因此,只有转换课堂形式,才能达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才能真正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3.语文课型转换的新模式
课程改革要求改变原来的旧形式,势必出现新的更适合语文教学的课型,笔者推荐以下几种课型,以供尝试。
3.1阅读课
阅读课就是教师指导阅读方法,让学生独立地去读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每个人课桌上都放着字典、词典、笔和笔记本,遇到不会的字词自己查,认为是重点的内容就圈点勾画,觉得用得好的词,写得精彩的句子就摘录下来,认为写得好的章节、段落,就反复阅读、口味、体会其中的奥妙,吸取其中的营养,这样的课堂就像开放的阅览室。
“熟读朗读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通俗的说法却形象直观地告诉人们阅读的重要作用。事实上,没有大量的阅读,即使一个人天赋再好,也不可能有厚实的语文知识。便无从谈及学习方法的养成和生存技巧的掌握,无从谈及语文素质的提高。
3.2欣赏课
欣赏能力是阅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欣赏课的形式有三种:第一种是让学生自己去“高声朗读以畅其气,低声慢吟以玩其味”,直接把握课文的主旨,情境和艺术手法等,领悟课文的神韵;第二种是教师富有表情地朗诵,对文章加以评点和讲析,使学生在情感上受到感染;第三种是借助幻灯、录像机、电视机、多媒体课件、音响等现代化科学手段。这类媒体可以同时给学生视听两个方面的综合信息,能够更强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上共鸣,同时,以多彩动感的画面,把学生带到诗情画意之中,从而获得美的享受和熏陶。
3.3书评课
学生读一本好书、或看一篇文章、或为人物的精神所感化、或被文章的情节所吸引、或对文章的开头结尾赞不绝口、或为作者的遣词造句拍案叫绝———指导学生把阅读后的这些点滴体会和收获写成文章进行交流,这便是书评课。开设书评课,不仅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认真钻研,勤于思考的习惯。这种课型既为作文命题开辟了广阔的途径,又为学生作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4讨论课
讨论课不同于现在有些教师惯用的“问答课”。它是以研讨式为主,要求教师和学生针对某一问题进行有理有据、有因有果的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发表自己的见解。讨论课型还包括质疑课和辩论课。许多国家都采用了讨论课型,例如法国,课堂讨论就多有全班讨论、有小组讨论,教师善于组织各种不同意见进行讨论或辩论。如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特点的讨论,对某些作品的局限性和瑕点的讨论。讨论时教师不轻易下结论,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每讲一课,都让学生对本课的一些疑点、难点展开质疑讨论,这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开拓学生的思维大有裨益。
3.5演讲课
所谓演讲课型,就是让学生走上讲台,就某个问题对全班学生说明事理,发表见解,或教师命题、或自由命题、或有所准备、或即兴演讲、或看稿、或脱稿,这种课型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为作文教学开开辟新天地,而且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也大有好处。又因为演讲不同于一般的发言,它要借助于表情,动用传递信息,交流感情,所以经常让学生登台演讲,又能不断增强学生的主人公意识,改变过去教师独占讲台的局面,培养学生的表演技能。
3.6表演课
有些课文故事性强,对话富个性,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可以让学生排练表演。如《我的叔叔于勒》故事情节曲折,让学生改编成剧本然后再排练表演。编剧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作文的过程,扮演角色演出,实际上就是深入体验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对课文的理解并不停留在浅层面上了。这样不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在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上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3.7竞赛课
当今的时代是竞争性很强的时代,未来社会竞争中的强手,就必须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竞赛本来就是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它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有效手段。竞赛课灵活多变,在语文教学中可以说适用范围最广,适用性最强,单竞赛内容而言,就有以下多项:拼音竞赛、查字典竞赛、普通话竞赛、朗读竞赛,速读竞赛、背诵竞赛、成语竞赛、文学常识竞赛、益智抢答赛、口头作文竞赛等。竞赛形式也多种多样,有口头竞赛、书面竞赛、个人竞赛、小组竞赛、男女生擂台赛等。在竞赛过程中,学生的成就动机更强烈,不但学习兴趣浓,而且增强了克服困难的毅力,学习效率会明显提高。
当然,语文课型绝不止上述几种,但不管什么样课型,都必须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都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个性,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总之,课程改革倡导探究的、合作的、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它要求平等、合作和交流。因此,作为语文教师不仅担负着传授知识的任务,而且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教会学生学会做事,学会与他人相处合作。这就必须要求每一个语文教师付出艰辛的努力去探索和实践语文课型,从根本上推进语文课的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宁鸿彬.语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2李创新.中学语文创新教法[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
3(苏)苏霍姆林斯基著.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4夏正江.试论中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层次结构及其培养[J].课程教材教法,2001(2)
5任长松.探究学习:18条原则[J].教育研究与实践,2002(1)
6汪佳敏.关于课题来源的思考和实践[J].中文自修,2002(2)
7祝新华.语文能力发展心理学[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