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丢失的人格。第一,民法的人格概念如同一个“民族走廊”,被许多观念“定居”过,由此造成它在不同的时代甚至相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含义,需要仔细研究、爬梳才能理清其“当下”的含义的局面。人格在我国学者的论述中之所以经常被“丢失”,客观上的原因是这一概念大体上已经被权利能力的概念取代,只有在谈论民法调整对象问题的时候(人身关系),只有在说到“刺破法人的面纱”的时候,我们才抛开新的表达而用旧的,造成了同一事物由新旧两词表达的尴尬。第二,民法中的人格问题是一个公法问题。民法中有不少公法因素,尤其在总则、物权法、亲属法部分,习惯讲民法是私法的人最好捉摸一下什么是私法后再出口。第三,经过民法的解体运动和宪法的兴起,现代人具有公私两个人格,前者由宪法规定,后者由民法规定。后者取决于前者。因此,现代的民法人格仍然填充了“市民”(即国籍)的身份以及不良行为记录所意味的身份(失权)。第四,人们习惯的合称“人身关系”是不合适的,“人”和“身”都兼有公法和私法的方面,如果把两者的公法方面或私法方面匹配,当然没有问题,但如果交错匹配,两者性质差异太大。所以,潘德克吞学者把两者分开,是有道理的。第五,关于人身关系与财产关系的先后的讨论已进行多时,现在我要说的是,人格关系必定优先于家庭法意义上的身份关系和财产关系,因为前者体现的权利是后者体现的权利的前提条件。两者的区分,按照自然法学派的观点,是天赋权利与获得的权利的区分,按照实证主义的观点,是原权与获得的权利的区分。第六,在四个人格概念中,法律意义上的与生活用语意义上的差别甚大,只有创造人人格权意义上的人格与日常生活用语意义上的人格概念最为接近。第七,上述研究证明了民法功能的流变和人们对它的理解的流变。开头,民法起一个公私不分的综合的功能,因此,其人格制度具有如此的属性;后来,民法演变为部门法中的一个,人们也力图按照这种现实来重塑其中的人格制度,但由于历史的复杂性,这种努力没有完全达到目的,现在民法也是一个比较综合的法律部门,比其他法律部门要复杂。
以人格为主 以人格为主, 坚守人格就是生命的价值之所在。一个有着良好人格的人,就能不朽。 田园诗人陶渊明坚守人格,不为“五斗米而折腰”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赢得世人尊重,赠号“靖节”。 女作家多丽斯*莱辛坚守人格,不畏世俗,一本《金色笔记》掀开华丽篇章,成为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的祖母级人物。 革命志士夏明翰坚守人格,不畏死亡,大声疾呼:“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他们的坚守,完美的阐释了人格的意义——一种不屈逆境,固守尊严的伟大精神。他们的坚守,就是一盏启路明灯,告诉我们,指引我们树立人格尊严,铸就生命价值。面对物欲横流的社会,面对飞速发展的世界,面对种种市侩,浑浊,我们该怎么做? 坚守人格!尽管物质生活会腐蚀我们的心灵,尽管黑暗的,物质的事物会动摇我们的信念,尽管步履艰难,也不能泯灭人格,丧失尊严。不攀附权贵,不为金钱而迷失,不为拥有充裕的生活而损毁人格。相信自己,坚守人格也能踏上阳光大道,也能实现大鹏展翅的梦想。不应人格去换取,要用人格取创造!不沉沦、不腐朽,不让社会的蛀虫残蚀饱满的米粒,不让恶心的污泥包裹晶莹的玉器。不让心灵染黑,不让生命变质,坚守人格。 人们常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也不尽是如此。坚守人格就会“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坚守人格就会让你身处市侩,心置明镜,让你获得别样的畅游,坚守人格也许并不能造就伟人,可却能把平凡的你带一些不平凡。 以人格为主,坚守人格,就是捕获阳光,让生命流光溢彩。坚守人格就是对生命的承诺!
“人格”一词在生活中有多种含义。有道德上的人格,它指一个人的品德和操守;有法律意义上的人格,它指享有法律地位的人;有文学意义上的人格,它指人物心理的独特性和典型性。在心理学上,由于心理学家各自的研究取向不同,对人格的看法也有很大差异。我们认为,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里的“本性”是就人格而言的。人格是一个心理学术语,类似于我们平常说的个性。是指一个人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表现出的一种独特的行为模式、思想模式和情绪反应的特征,也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特征之一从心理学角度讲,人格包括两部分,即性格与气质。性格是人稳定个性的心理特征,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上。性格从本质上表现了人的特征,而气质就好像是给人格打上了一种色彩、一个标记。气质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模式方面的特点,赋予性格光泽。同样是热爱劳动的人,可是气质不同的人表现就不同:有的人表现为动作迅速,但粗糙一些,这可能是胆汁质的人;有的人很细致,但动作缓慢,可能是黏液质的人。气质和性格这样构成了人格。人格养成是根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四个阶段进行的,主要是对十六岁、即将成人的青少年进行的教育形式。日常生活里我们所说的人格包含了许多含义,道德意义上的人格(与伦理、道德相对)、法律上的指一种资格(与权利义务有关)等等。。。。。。而,我们在读书的时候,能感受到书中作者所刻画的各种人物的心理特征,有的人英勇、有的人懦弱;有的急躁,有的沉稳;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能觉察到周围人各不相同的特征,有的人勤奋、有的人懒惰。等等,这些心理特征其实都是心理学意义上的人格。在心理学中,人格是探讨个体与个体差异的领域。人格一词的起源自古希腊语persona。persona最初指古希腊戏剧演员在舞台演出时所戴的面具,与我们京剧中的脸谱类似。而后指演员本人,一个具有特殊性质的人。现代心理学沿用persona的含义,转意为人格。其中包含了两个意思:一是指一个人在人生舞台上所表现的种种言行,人遵从社会文化习俗的要求而做出的反应。即人格所具有的“外壳”,就像舞台上根据角色的要求而戴的面具,反应出一个人外在表现。二是指一个人由于某种原因不愿展现的人格成分,即面具后的真实自我,这是人格的内在特征。关于心理学中人格的定义,比较流行的是:所谓人格,是指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模式包括了个体独具的、有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各种特质或特点的总体。在心理学中,还经常运用“个性”一词表达人格的概念。我国的《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卷》中就有人格即个性的提法。人格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其中反映了人的多种本质特征。
诚信是一种力量,她让卑琐伪劣者退缩,让正直善良者强大有力。下面我为大家带来关于以诚信为主题议论文,大家一起来阅读吧!
人活着,最要紧的是寻觅那代表着生命绿色的人类的丛林,然后选一处高高的枝头,站在那里观赏人生。消化痛苦,孕育歌声,愉悦世界,那就需要心灵的呼唤,点一盏心灯期待诚信。
诚信,犹如一朵纯白的花,开在漫山遍野,没有一点儿的污点,迎者眼光,吮吸着雨露。她——象征着纯洁。
诚信是什么呢?诚信应该是一种不求回报,不计得失的无私给予和付出,她是社会中维系人与人之间亲密无间的精神纽带,它是用任何最昂贵的物质维系所无法比拟和更为牢固的纽带,她既可以纯真于有形的物质世界,让人民能够实实在在的感受到她的无处不在;在完全可能超然物外,在无形的精神世界里,甚至于生命终结后,在这两个个体以外的环境里也可以存在下去。她完全是出于自发,源于人民心理能够的人性和本能的呼唤,当她一旦染上功利色彩,就成了虚假的伪装,也就与她原来的涵义完全背道而驰。所以说,诚信她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人做人的最基本的准则。
渴望诚信的人民,无不是用自己的行动去实践、修补、滋养那“空洞”的诚信:以道德和守则来维护她的高贵与神圣、纯洁与尊严,使社会和谐发展:用心去拥抱另一颗心,就要学会放弃一切算计和顾虑,彼此真诚地携手起来,共同编织美好和谐的`社会,点一盏心灯期待诚信。
诚实守信很难,因为有那么多的诱惑引诱你放弃。但是如果你用自己的信心,用发自心底的责任和尊严去信守,那么,我们的生活将会多一片阳光,光明内心的每一个角落。
诚信是一篇议论文,严谨而准确:诚信就像一面镜子,可以照出你的善恶美丑,而且豪不包庇豪不徇私。幽王点烽火,戏弄诸侯,终致国家破亡:林肯砍断小树,主动承认,终于功成名就:拿破仑违背诺言,攻击盟国,沦为阶下囚:曹操一诺千金,割发示罪,成就霸业。在诚信面前是非分明,绝没有折中的态度。我们要诚信就要一诺千金,绝不食言,这样才能成功。倘若失去了诚信,就如同失去了时间,再也找不回了。
纵观古今,败落在诚信脚下的人数不胜数,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诚信极其重要:一种商品要想在市场上稳住脚,靠的不关是包装得有多精美,更重要的是以质量服人,这就需要诚信,只有真正以全优的质量和友好的服务态度服人那才可是我们老百姓所信赖的。
点一盏心灯期待诚信,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创和谐社会,让人人心中都被诚实守信的光芒照亮,让人人都珍重并实践自己的信用,那么,那些诚信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让诚实守信的接力在信心与责任的鼓励下传遍世界、传遍人类,那么,我们所有的人都会感叹:“多么美好的世界啊!”
风吹过的夏天,自然神清气爽,人民如果没有诚信,也将变成一片荒芜。所以,点一盏诚信灯,给自己铺就一条成功路,人生将辉煌灿烂:给他人一盏诚信灯,幸福之花将绽放于人民的笑靥给社会,一盏诚信灯,世界将变得更美好!更美丽!!!
一天,诚信和虚伪碰到了一起,于是,他们便高兴的聊了起来,当聊到谁的本领大时,他们两个互不相让,争得面红耳赤。
正在这时,字典公公走了过来,于是,诚信和虚伪便让字典公公给评评,到底谁的本领大。字典公公皱了皱眉头,然后笑呵呵地说:“这样吧,你们一起去找工作,谁先找到工作,就算谁的本领大。”诚信和虚伪都表示赞同,接着,他们便出发了。
当他们走到一家饭店的时候,发现这饭店的老板是利用假饮料,假酒给顾客喝,牟取暴利的。“你怎么能这样,即使你得了一定的钱财,你的心里会好受吗况且,这也是违法的呀!”诚信对老板说。而这老板却不理睬他,还大喊让他少管闲事,这时,虚伪便迎上来,说:“老板,别理他,这有什么。”老板听后,脸上露出了笑容,当知道诚信与虚伪是来找工作的时候,老板指着虚伪说:“你留下吧,他就走吧。”虚伪高兴自己取得了胜利,便向诚信使了个骄傲的眼色。
诚信看到虚伪得意的样子,心里有些生气,头也不回地走了。
诚信走到了一片空旷的地方,坐在地上,越想越委屈,便哭了起来。这时,字典公公走了过来。诚信把刚才找工作发生的事,都一一告诉了字典公公。字典公公听后,抚摩着诚信的头说:“别哭了,你是正确的,只是人们没有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罢了。钱财,美貌,智慧对一个人来说是一笔财富,他们哪里知道,丢失了诚实与信用就等于失去了一切!诚信,你不要灰心,好好努力,总有人会醒悟的。”听了字典公公的话,诚信擦干眼泪,决定再去试一次。
于是,诚信来到一家很大的公司,他介绍了自己,这公司的经理听后,笑着握着诚信的手说:“原来,你就是诚信呀,我找了你好久,今天却在我的公司遇到了你,这样,你就做我的助手吧,你现在就可以上班了,怎么样”诚信高兴的点了点头。诚信在工作中非常努力,也得到顾客的好评,因此,公司发展的很快。
几年以后,诚信所在的公司可谓是蒸蒸日上,而虚伪所在的饭店却倒闭了。当诚信再次与虚伪见面时,虚伪低着头,说:“还是你老兄厉害呀!”
是啊,如果说,诚信是建筑者,那么虚伪便是摧毁建筑的破坏者。我们时刻都要切记:要珍惜诚信,诚信才是最好的!
诚信是一团火,它可以让人充满向上的热情,促使你做事尽心尽力,无怨无悔。
有一次我陪妈妈在超市里购物,付款时,收银员找了我们20元。回家后,我们把钱拿出来仔细一看。嘿,居然是一张假钱!爸爸知道后不禁大声说道:“居然是一张假钱,那百货公司还有没有诚信了?”妈妈也随声附和着说:“就是,他们以后一定一个东西都卖不出去!”爸爸对我说:“你出去吧,这二十块你自由处理,快点!”我和妈妈异口同声地说:“这样不好吧!”爸爸不由分说,把我推了出去!
我出门后先后在附近找了两家便利超市,有一家是由一个做事认真的老板娘看管着,一位看上去很年轻的叔叔去那儿买东西。付款时,老板娘把钱举起来仔细地看了又看,又抖了抖,听了听声音,确认不是假钱后才说了一声:“你走吧。”我好奇地问她:“阿姨,你这么认真,不怕别人不在这买你东西吗?”她微笑着说:“小朋友,诚信是人类的脊梁,你这么小,是不懂的。”老板娘的这句话一下子让我的决心产生了动摇。我像一只小老鼠一样灰溜溜地。
我又去了第二家,店里有一个7、8岁的小妹妹,她大大的眼睛,浓浓的眉毛,看上去天真可爱。我决定在这里用掉那20元钱。当我准备买下一件20元的商品时,那个小妹妹对我说:“小哥哥,建议你买另一个,它更实用。”看到小妹妹真诚的脸,我的心又一次翻腾了,就像一片大海。听完这句话,我用掉20元钱的决心一下破碎,我走到外面,把它撕了个粉身碎骨,扔进了垃圾桶里。我拍拍手,悬在半空的心这才平静了下来。
我像霜打的茄子,回到了家,向爸爸说明了一切,想不到爸爸非但没有生气,而且还很高兴,他说:“很好,这就是我想要的结果,儿子,你令我很自豪,我受宠若惊,这都是诚信的功劳。
我心里默念:给心灵一片净土,给诚信一片天地,人生的道路让我与诚信同行!
相信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特别是其中的议论文,更是常见,议论文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写这类作文需要注意哪些事项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以诚信为主题的议论文(通用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孔子以往说过“人无信不立”,一个人如果没有诚信就没有立足之地,一个君王如果没有诚信,他的人民就不会爱戴他,由此我们能够看出诚信是多么的重要。
在秦末的时候以往流传过这样一句话“得黄金百两,不如得季布一诺”。季布这个人因为说话算话,所以有很多的朋友。有一次他得罪了刘邦被抓住了,他的朋友为了救他,不惜冒着灭九族的危险,使他免于遭殃。一个人如果诚实有信,自然能得道多助,朋友们也会信任你,尊重你,在你有危难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
战国时期,也有一个“立木取信”的故事。商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很守承诺的给了那个将木头搬到北门的人五十金,以此在百姓心中树立了威信,顺利实施变法,最终使秦国统一了中国。同样的,一个国家仅有守诚信,百姓才会相信你,为你所用。“得民心者得天下”就是这个道理。早它400年的周幽王为了取宠妃一笑,点燃烽火,闻“讯”赶来的诸侯慌张的样貌最终使宠妃开心一笑,但这也导致了5年后周的灭亡。
上头这两个事例,一个“立木取信”一个“烽火戏诸侯”;一个取得民心,一个失去民心;一个变法成功,使国家日益强盛,一个自取其辱,不仅仅身死亦使国亡。可见诚信二字多么重要,它有时候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
诚信,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如今,有些人完全摒弃了这个优良传统,利欲熏心,不断爆出了一个又一个令人惧怕的丑闻。鸭蛋里的“苏丹红”;;猪饲料里的“瘦肉精”;西瓜里的“膨大剂”,还有饮料里的“塑化剂”,不禁让人想问:这些商家的良心何在?诚信到哪里去了?是被眼前的利益吞噬了吗?!
不止这些,身为接班人的我们,难道都讲诚信了吗?说谎、人、考试作弊,这些事情早就屡见不鲜了。欺教师、家长,这样有什么好处呢?无非就是能暂时取得一个好排行,让关心你的人们“开心”一下。但你要清楚,欺别人,最终是欺自我。
人生,漫漫长路远,纷繁诱惑多。人,作为微小而孤独的个体,在人生的选择题前,无可避免地徘徊起来。在一个又一个渡口上,在一次又一次险象中,人,究竟能选择什么,该选择什么?
选择诚信。因为它比美貌来得可靠。没有美貌的人生或许是没有足够亮点的人生;但若没有诚信的人生则足以是没有一丝光明的人生。你能够不是潘安,你也能够不是西施,但你不能够失去别人对你基本的信任。“人,以诚为本,以信为天。”没有诚信,生存世间的你可要作一粒悬浮其中的尘粒?
选择诚信。因为它比机敏来得憨实。诚信好比一个乡间小伙,他每日只知弓着黝黑宽阔的脊梁在人生的沃土上默默耕耘;机敏则更像一个电脑黑客,他总是那样才思敏捷,头脑灵活,却总是不露真相叫人紧张。在人生的剧本里,一位老实踏实的演员总要比一个奸诈精怪的角儿更受观众青睐。
选择诚信。因为它比金钱更具内蕴。举着“金钱万能”旗号东奔西走的人生注定是辛苦乏味的人生,满身的铜臭最终带来的也可是是金钱堆砌而成的冰冷墓穴;而诚信,能给人生打底润色,让人生高大起来,丰满起来,它给生命灌注醉人的色泽与丰富含蕴,让生命在天地之中盈润注目,善始善终。
选择诚信。因为它比荣誉更具时效性。没有一蹴而就的业绩,没有一成不变的江山。没有人能够顶着荣誉的光环过一辈子。荣誉是短暂的,它只是人生旅途上一小片美丽的风景,它再美丽,也只是一小段的人生;但诚信是培植人生靓丽风景的种子,你一向耕耘,就会一向美丽,你将诚信的种子撒满大地,你的人生将会美丽到天长地久。
选择诚信,是正确之选。在你一一权衡过后,在你层层过滤之后,你会猛然发现,在人生面纱下最迷人的,原先是那最没有矫饰、最朴实不花哨的诚信!你会发现,没有了诚信,生活原先是那样的索然无味!
在人生与风浪的洗礼中,有了诚信,你就用最阳光的心境高唱吧。若为人生故,诚信不可抛!
或秋风渐凉,今日从早晨起便淅淅沥沥地下起了雨,在家闲来无事,偶然从书橱的角落里翻出了17岁在中专学校读书时记得一本日记,一本有着红色塑料封面、里面的纸张有些发黄的日记,一本17岁少年写的有些幼稚、偏激或者自命不凡的日记。
翻开,淡蓝的墨色,歪扭的字迹,伴着那少年时阳光的味道,伴着那间在二楼的教室,透过粗糙、苍白的文字,一时间真切、熟悉地在我眼前弥漫开来。青涩的成长记忆、迷茫的心境片段、无畏的少年情怀……
这是一首轻狂自傲的诗。骨子里浅薄着桀骜不逊,毫无顾忌地藐视一切、批判一切,好高骛远地幻想一切。这是我当年写在日记扉页上的话:天生我才必有用。那里须根绝一切犹豫徘徊,怯儒将无济于事。积累中创造,探索中奋斗,从眼前踩出远行的路。不要说一无所有,我们拥有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时间。给我一根杠杆,我将撬动整个地球。
这是一首情窦初开的诗。班里的那个女生,飘逸的长发,白皙的面容,含情脉脉的大眼睛,还有一袭雪白的长裙。最初的接触是在影院里,圆润的手臂无意中轻轻拂过我的肌肤,一种微痒的感觉顷刻就直达心底,一种宁静和惬意油然而生。就在那一瞬间,我的心感觉到了一种莫名的触动,一种不可逾越而又不可触摸的东西,青涩而甜蜜的情愫迅速在心中荡漾开来。那是一个夕阳西下的黄昏,在一个美丽的小河边,我们相伴走过了一段温馨的路程。在当天的日记中我这样写到:“河边的绿柳在微风中轻轻飘摇,路边的鲜花发出醉人的芳香,被晚霞映红的河水静静地流淌。一切是这样多情,一切是这样的美丽,美的让人心颤。”
这是一首忧郁孤独的诗。一颗敏感的心,或青涩、或莽撞、或叛逆。对有限人生的自我觉醒,带着一丝强说愁的迷茫,泛着一丝淡淡的忧伤。无缘无故的悲悯,无可奈何的感叹。日记里有这样的文字:到处是冷漠的眼神,到处是挑剔的目光,我仅有躲起来,躲到一个无人的荒岛上,静静地为自我的心灵疗伤。
这是一首憧憬梦想的诗。幻想着几十年后成为一个大名鼎鼎的诗人,一个著作等身的作家,一个横刀立马的将军,一个救国救民的勇士……但不知为什么,那时唯独没有想到去当一个老板,当一个腰缠万贯的大亨。在毕业离校的最终一个晚上,我和同学在走廊上探讨的竟是国际形势。以往的忧患意识,以往的豪情壮志,以往的梦想主义。
少年情怀总是诗,无论是缠绵、忧伤,还是慷慨、激昂。请听古代少年才子的歌吟:“君恩如何报,龙剑有雌雄”(骆宾王的《边城落日》);“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杨炯《从军行》);“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慨然自信的气质,卓然自傲的个性,一个朝气蓬勃的生命,一个鲜活跃动的精灵。勇敢、豪迈,毕竟是少年不变的底色。
“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提高则国提高……”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激扬了几代国人。而更有“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一群气宇轩昂、胸怀天下的少年学子,忧国忧民,指点江山,蔑视权贵,激浊扬清,别样的精彩与美丽,别样的青春和人生。
美哉,少年!
“诚信是连接友谊的桥梁。”的确如此,有谊之中,最不可少的就是诚信。
记得有一次,我约了同学小月星期六上午去书店买书。盼星星盼月亮,终于把星期六盼来了。我狼吞虎咽地吃完了早饭,就飞快地冲出家门口。谁知,这“雷公公”这时奏起了“轰隆隆”的交响乐,天上下起了倾盆大雨。我心急如焚,“怎么办,这可怎么办才好?算了别去了,都下这么大雨了,还去干嘛?小月肯定跟我一样呆在家里吧!”我自我安慰道。可以身过来,我又想:“不行不行,老师说过:‘做人要守信用’,如果小月这时在书店,结果空等一场,生我气了,那怎么办?”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我想:一个人要讲信用。于是,我拿着把雨伞,就跑出了家门,在雨的世界里飞驰,恨不得一下子到了书店。
经过十几分钟的奔波,我终于到达了书店门口,走进书店,许多人都用异样的眼光看着我,我也顾不了那么多,马上用眼睛搜索小月的位置,我左看看右看看,还是没找到小月的踪影,“难道——不会吧?小月她怎么能这样?我垂头丧气地走出了书店门口“哎呀!谁那么不长眼睛,可撞疼我了!”我摸着屁股,爬了起来,只听见那人一直“对不起,对不起”的,我抬头一看,原来是小月,我们俩见了面,可没把我笑死,小月也哈哈大笑了起来,原来,是两只落汤鸡撞在了一起!最后,我们也顾不上买书,赶忙回家洗个热水澡去了。
虽然买书没买着,但这次却让我体会到了一种妙不可言的滋味。
友谊往往会在诚信之间失去,也会在诚信中变得更深。所以让我们行动起来,用“诚信”这两个字好好的去维护我们之间的友谊吧!
诚信——是一个人品格的基础,如果没有诚信,你就对不起他人。当一个人失去了诚信,他的腰板就挺不直,他的头就不敢光明正大地抬起来。
有一个人,叫曾子。一天,他的妻子要去集市买东西。年幼的儿子也想跟着去。妻子不想带他去,觉得他会很顽皮。于是,就对她的儿子说:“听话,快回家去,你不去,回来杀猪给你吃。”听了妈妈的话,儿子开心地回家去了。妻子回来后,曾子就要去杀猪。妻子对他说:“那是对小孩子说着玩玩的,不必当真。”曾子却说:“不可以小孩,长大后,小孩会跟着大人学,而且,诚信是不可以失去的!”
想必大家都听过狼来了这个故事吧。有一个放羊的小男孩,他天天都要去放羊。一天,他觉得放羊太无聊了,想来做个恶作剧。就喊:“狼来了,狼来了!”全村的人都跑到小男孩放羊的草坪上。经过几次小男孩的戏弄,村里的人再也不相信他了,一次狼真的来了,小男孩大喊:“狼来了!”没有一个人来,最后小男孩和羊都被吃了。因此,诚信是多么重要,没有诚信,你可能失去生命。正如孔子所说“民无信不立”,刘向说,人背信则名不达。
诚信让我们昂首挺胸,让我们一身正气。所以让我们从身边小事做起,不管什么时候,都要有诚信,请不要丢失诚信,做个诚实的人吧。
古人云:“人无信而不立。”的确,诚信是个人发展所需的重要品质,也是中华民族得以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
有人不禁要发问,诚信如此重要,我们身边的诚信又在哪呢?
让我们顺着悠久的历史长河,回溯到古秦,你会看见:商鞅立木于南门,赏赐将木桩抬到北门者百金;再往回到春秋战国,你会看见,那晋文公为了履行当年的诺言,退避三舍,不惜舍去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前方战场;你还会看见,季布的一诺千金,为人称道一时……
诚信自古就扎根在人们的内心,它贯穿了千百年的沧海桑田,融入了人们的灵魂。诚信,不仅仅只是空口无凭的一句承诺,更是在心中督促人们承担责任、履行诺言的观念。它如同一盏明灯,驱散充斥着日常生活的种种黑暗,为我们的心照亮一条光明大道。
现今生活中,履行诺言的守信之人又何尝少呢?我们有为人诚恳守信的平老静,有绝不违背朋友承诺的宋庆龄,有宁可放弃极好的商业机会也绝不违约的李嘉诚,更有工地中随处可见,为了履行对家人“美好生活”的承诺而打拼的人们。诚信时刻就伴在我们身旁,守信的人们用他们平凡却执着的行为,向社会诠释着诚信的力量。
事实上,诚信做人,不仅适用于名人,更适用于我们每一个人。莎士比亚说:“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要对自己诚信。对自己忠实,才不会对别人欺诈。”对我们学生而言,在学习中我们要做到两方面。
一是对学习中的难题诚信,诚信地做题,抱着对于题目,会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的态度,不去投机取巧,不去敷衍了事,以诚实的态度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二是对于我们身边的人诚实。老子有言:“轻诺必寡信。”在我们生活中,我们不应为了顺从别人的意愿而轻易透支我们的信用,不应对什么事都轻易下承诺。对于自己无能为力的事,应当礼貌地拒绝,不要为做个“好好先生”而失去诚信。
最后,让我们每一个人都从自身做起,以诚信待人,共同创造中华民族更加灿烂的辉煌吧!
现在我们青少年中出现了很多不守信的现象,有的人欠钱不还,有的人不按时完成作业,还有的人不遵守自己立下的承诺,其实这些都是不守信的表现,而我认为,作为一个青少年一定要严守诺言。
诚信是人类最美好的品格,一个人如果缺乏知识才能可以通过刻苦学习来挽回;一个人如果没有美好生活可以再继续拼搏;一个人如果在半路跌倒还可以站起来继续奔跑;但是失去信用是一个人的最大损失,常言道“真话说一半便是弥天大谎”,试问一下又有谁能隐忍别人的弥天大话呢?诚信比一切智谋更好,更是人最美好不可缺失的品格。
诚信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稳定器。秦国时期商鞅实行变法,但是新法却始终不能很好地施展,于是他对搬运木头的壮丁履行了承诺,以明不欺,因此新法得到了快速传播,因此有诚信才能使社会稳步发展。周朝晚期,周幽王为了博妃子一笑而戏弄诸侯,最终外族入侵而诸侯也不愿继续相信,因此周朝灭亡,而周幽王的失信既害了的周朝也害了自己。因此国家要想繁荣昌盛,稳定发展,诚信是绝对不可缺失的。
我们青少年正处在飘扬青春气息的时候,绝对不能让失信掩盖我们本应绽放的青春色彩。小时候的华盛顿,因不小心砍到了父亲的一颗樱桃树,而使得父亲非常气愤,但出乎意料的是华盛顿并没有选择逃避,而是坦诚相待,主动向父亲交代了自己的错误,最后父亲被感动到了,还称华盛顿的诚实比樱桃树珍贵得多,日后必定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果不其然华盛顿成为了美国的第一任总统。由此可以见得,诚信确实比一切的谋略都要好。
那我们究竟如何坚定守信呢?唯一的秘诀是拒绝,只要坚定拒绝失信这个念头,诚信便会自然而然的来到你身旁。学会拒绝,坚定决心便是成功的秘诀只有坚定决心,懂得拒绝,才能坚定守信成为一个守信的人。
我们的事业想要成功,国家想要强大,我们就一定要弘扬诚信,应该严守作出的诺言。让我们在今后的人生路上都能做那个守信的人。
故人云:“人无信不立。”
是的,一个人如果言而无信,便无法在社会上立足;相反,他如果诚实守信,将来就会成为有用的人。由此可见,诚信是十分重要的,它决定了一个人的成败与否。我就经历过一件与诚信有关的事。
那是上个学期期末复习的时候。有一天,数学教师发了一张试卷让我们做。做完了之后,自然也就交上去了。第二天,卷子改出来了,我欣喜地看见我的成绩那一栏写着鲜红的“一百”!我开心极了,欢呼雀跃,就好像捡着了金币一样。
于是,我开始翻阅考卷。
可是,当我翻到第二面时,猛然发现我有一道确定题做错了,被扣了一分。唉,照理说这样应当仅有九十九分呀,怎样会是一百分呢?我又反反复复看了几遍,最终确认:肯定是教师忘记扣分了!此刻面临的就仅有一个问题了:究竟要不要跟教师说呢?说吧,这好不容易得到的一百分就没有了;不说吧,这心里头不痛快。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我最终决定了:说!
下课以后,我拿着卷子找到教师,指着那道错误的确定题对教师说:“教师,这道题您在这儿扣了分,在成绩那边却没扣,此刻请您改回来。”教师把卷子拿过去,看了一会儿,然后掏出红笔,将“一百”改成了“九十九”。
一百分虽然没了,但我得到的是心灵的宁静与欢乐。其实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双眼睛,它会对自我的一举一动做出评判。一个人要想让自我的心中没有任何杂音,就必须规范自我的每一个言行举止。
古人云“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意思是说,说出了口的话,就是套上四匹马拄的车也难追上,指一句话说出了口,就不能再收回,一定要应求承诺。诚信待人,对人诚信,是我们中国的优良的传统。
北宋词人晏殊,素以诚实著称、在他十四岁时,有人把他作为‘神通’举荐给皇帝。皇帝召见了他,并要他与一千多名进士同时参加考试。结果晏殊发现试题是自己十天前刚练习过的,就如实向真宗报告,并请求改换其他试题。宋真宗非常赞赏晏殊的城市品质,便赐给他“同进士出身”。这正如俗话所说,“诚信者,天下结也”。
有一次,一位顾客到一个小商店买香烟,付完10元钱后,便离开了商店,老板见他走了忘了拿零钱,赶忙跑过去,连店都不顾了,追到那位顾客后,老板把钱往他手里一塞,说:“你、你的零钱忘、忘拿了!”顾客连忙说了声谢谢。用诚信的心去做每一件事,得到的往往不只是一句谢谢。
美国前任总统华盛顿用小斧头看到了他心爱的树,非常气愤,扬言要给那砍树的一个教训。而华盛顿在盛怒的父亲面前毫不避讳的承认了自己的错误。父亲被感动了,称华盛顿的的城市比所有的樱桃树都宝贵多了。正如鲁迅所说:“不信不立,不成不行,诚信为人之本。”
人在社会上生活,总要和别人打交道学会诚信,合适的用诚心对待每个人,就能让人与人之间有真诚的交流,社会生活更加美好!
诚信,是生命之雷,时时撼动人心。
诚信,是生命之雨,擦去人心上的尘埃。
诚信,是一种责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诚实的人讲诚信,诚信就重于泰山;愚蠢的人漠视诚信,诚信就轻如鸿毛。
“一诺千金、商鞅立木、曾参杀猪……”就拿商鞅立木来说吧,秦孝文王的大臣商鞅在南门立起一根木头,并许诺将木头搬到北门,就赏那个人五十两黄金。有人做了,商鞅也如期兑换,于是,商鞅取得了民众的信任,他也收获了诚信。再来说说曾参杀猪吧,曾参的妻子要外出,可孩子却哭闹不停,不得已,母亲才对孩子撒谎,回来给孩子杀猪做饭。可曾参却要真的杀猪,妻子见状连忙解释,对儿子所说都是戏言。曾参不以为然,说“孩子是父母最好的榜样,如果父母连诚信都不讲,那么他们的孩子还能讲诚信吗?”这句话使我受益匪浅,尽管曾参失去了一头猪,可他却使自己的孩子明白了诚信的意义。诚信居然有如此强大的力量,为什么中华历史文化在几千年的演变下还能拥有如此强大的吸引力?就是因为它们都有一个结节发光的共同特点——诚信。诚信自几千年来都一直是一种文化内涵的象征。拥有诚信,你能在社会上更进一步;拥有诚信,你可以广交良友;拥有诚信,你就可以获得信任;拥有诚信,你就拥有了一切。
不管是身边的小事,还是国际上的大事;生活中处处都需要诚信。就拿上次发生在我身上的一件事情说起吧,这件事不仅考验了我对诚信的态度,还让我对诚信有了更深的了解:因为一次意外,我的好朋友脚骨折了。虽然他行动不便,但他还坚持前来上课;我看到他步履维艰,便自告奋勇地前去帮助他,因为我的帮助,他的学习成绩所幸没有受到影响;我不禁为我的所做感到欣慰。可是在星期五的下午,他又要去医院拍片复查。基于长期以来他对我的信任,于是他委托我放学的时候帮他拿上他的书包。粗心的我心不在焉地听着,到了下午,却早把他的嘱咐忘到了九霄云外;等回到家他来讨要时,我才猛地想起,他的书包还放在桌仓里。“怎么办,怎么办?”我的心中忐忑不安,不知道该怎么对他说。说吧,我又怕他生气;不说吧,我又觉得自己不讲诚信。我在这种左右不决的情况下犹豫了好久,最终,诚信的力量战胜另一个我。我只好说出实情并向他道歉。没想到他不仅原谅了我。还对我说“于玺,虽然你没有说到做到,但是你坚守了诚信,你从另一方面证明了自己”。
是啊,诚信如同一面明镜,使我看到了善良的一面,诚实的一面。在我未来的路上,诚信将永远伴随我左右!
一天,我和爸爸一起去菜市场买菜。看着一家家小摊贩,个个都在忙着招呼客人,而且趁客人挑东西的时候,赶紧把一些快烂掉的东西塞进客人袋子里。听爸爸说,做生意的人都这样,不过客人发觉了也会再从袋子里拿出去的。
爸爸径直带我到了一个卖虾的老爷爷摊位跟前,跟老爷爷打着招呼,然后说要一斤虾。爸爸自己也不挑,让我和他一起坐在老爷爷身边的凳子上,任凭老爷爷挑了虾往袋子里放。我看了很不放心,便时不时地看看爸爸,再看看老爷爷。爸爸好像知道我心里想什么似的,笑着说:“放心吧,这位爷爷做生意很实诚,不会挑坏的给我们的。”老爷爷称好一斤虾,递给爸爸。我忍不住问:“老爷爷,你为什么要把最好的虾先卖给别人呢?”老爷爷半开玩笑说:“当然要把好的虾卖给客人呀,这样你们吃了才会聪明,学习才会优秀嘛!”老爷爷接着说:“卖给客人好的虾,才会赢得众多的回头客,像你爸爸今天买了我的虾,下次还会再来的。如果我给你挑了不好的虾,你爸爸下次还会来吗?”我不解地问:“那坏的虾怎么办呀?”“带回家自己吃呀,做生意就要让别人相信你对吧?”老爷爷爽朗地说。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跟着爸爸回去了。
回到家里,我的脑海中还浮现着这件事。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那些小摊贩不会像老爷爷那样考虑得远,而只看眼前的利益呢?人人都要像今天爸爸和老爷爷那样相互信任,那该多好呀!
安全,总是被大多人念在嘴上,但有哪一个人是时时刻刻都将“安全”二字铭刻心头呢?安全和生命息息相关。生命是人间最宝贵的东西,正是有了生命,我们的生活才会变得生机勃勃。生命如同傲放在沙漠中的仙人掌花一样坚强;但是有时生命又是那么脆弱,一不留神,忽视了安全,也许生命就从我们手中悄悄溜走。因此,我们每个人都要珍惜生命,牢记“安全”。安全,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作为小学生,更要学习安全知识,提高安全意识,保护自身安全,维护公共安全。当我们走在马路上或骑车时,都必须要自觉遵守交通规则。走路走人行道;骑车行非机动车道;横穿马路要看信号灯,红灯停,绿灯行;不在马路上追逐打闹;乘坐公交车不能将头手伸出窗外。现在路上车辆越来越多,只有我们都做到车、人之间相互让一让,我们才能安全。在马路上不遵守交通规则,必然导致车祸、人员受伤等。曾经,我在路边看到了这样一幕情景:一次我在上学的路上,看到了一位年轻人骑电瓶车,速度很快,在其相反的方向,有一位妇女骑电瓶车正好准备左转弯,年轻人是右转弯;突然,两车相撞了,都倒在了地上,开始争吵起来。他们为什么会相撞呢?一是年轻人车速太快,二是因为两方没有一方主动按喇叭,最关键的一点是那位妇女没有骑在自己该骑的道路上,他们都是没有把安全记在心中。我们在生活中,还要注意防火安全,用电、用水、用气安全及饮食安全。不能将火柴或打火机当作玩具;在遇到火灾时,不能从高楼直接往下跳,也不能乘坐电梯逃离现场,尽量从安全通道快速离开;在火灾现场,不能直立行走,大口呼吸;我们生活中使用家用电器,更要注意用电安全,比如不能用潮湿的手触碰插头、电线;擦电灯泡不能用湿毛巾等。平时饮食,讲究卫生,在紧张的学习中,学会劳逸结合,加强身体锻炼,增强体质。在校内外学习和活动中,我们要时时不忘“安全”二字。尽量防止磕碰、摔倒、挤压等造成意外伤害;我们还要学会自我保护,当遇道坏人抢劫、绑架等,要沉着冷静,发挥自己聪明才智,保护自己不受伤害;当暴雨、雷击、自然灾害来临时,要学会自救。任何一个小小的安全隐患,都有可能带来巨大的灾难和伤害,为了我们的生命健康和生活幸福,呵护生命吧,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让我们时刻牢记安全,实实在在把安全装在心中,并付诸到行动中去。让生命之花永不枯萎,开遍每个角落;让我们都去做诚实、善良、乐观、活泼、团结的阳光好少年;让我们的社会更加文明和谐。
关于中学校园安全的政治小论文》 在各种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及高呼以人为本的今天,在以缺乏自救能力为主体人群的中学校园内,安全问题理所当然地被提到了极高的位置。关于中学校园安全问题,有一个比较流行的提法:安全第一,健康第二,学习第三。斯言极是。人的一切都要以生命和健康为载体,否则,一切便无从谈起。 但我们流行的习惯思维是:一个问题一旦被足够重视,便会走向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的极端。中学校园安全问题亦未能免。 不问青红皂白,安全问题一票否决,便是有关部门管理今天中学校园安全的终结方法。 在中学校园内,当然有许多通过适当的安全机制可以避免的安全事故。但是,也有一些安全问题的确无法预防。譬如,个别学生在平整的跑道上赛跑时摔倒致伤,个别学生做游戏时致伤,个别学生上讲台时摔伤……在现行的中学校园安全管理方法下,没有特例,没有个别,仅有一般。特例的发生也是学校和教师未做好安全工作,也有批评惩戒。 中学生在校园内的一切安全问题都由学校和教师负责,这种极端化的提法若出自家长,是不负责任甚至是无赖的;若出自有关部门,则是缺乏理智与一言难尽的。许多行业在制定本行业的责任时,无一例外地摒除了不可预防、不可抗拒等非正常因素。公安部门的职责之一是社会治安,纪检反贪部门的职责之一是反腐败。试想,某地出了社会治安或干部腐败问题,按照现行的中小学校园安全管理方法的逻辑,该地的公安部门或纪检反贪部门便该负责便该受惩戒了? 但如此荒诞不经之“理”,却被毫不犹豫地用在管理中小学校园安全问题上。 同事遭遇学生不可避免的受伤事情,赶紧带学生到医院。随后赶到的家长问明情况后,不仅心安理得地看同事奔波,还出言不逊地责备同事行动迟缓——在现行的中学校园安全管理机制下,教师的人道爱心行动,已被异化成了不可推卸的责任,并进而成为教师与学校受惩戒的源头。 近些年,谈及中学教师的工资,总拿他们与不景气企业的工人、下岗职工比,得出中学教师工资不低、工作不错的结论。这当然是事实。甚至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比,中学教师的工资也高于他们。 但问题的另一面是,除了中学教师,其他许多人等的奖金福利收入远远高于工资,根本不像中学教师,仅仅靠工资过活。拿中学教师收入高于弱势群体来证明中学教师工作不错,亦反证了中学教师是弱势群体。 我一直在想,中学教师是能按时领到工资的人群中的农民。在这个人群中,他们最没地位,最辛苦,收入最低。而在这个人群中,除了大学教师,他们的文化素质又最高。所以,多数中学教师不安心做教师,一遇机会便毫不犹豫地跳槽。也正因为中学教师是弱势群体,针对中学教师及其栖息的中学校,便有许多蛮不讲理的、极端的要求与规矩,譬如中学校园安全管理问题资料来源:
铸炼人格很多很多年以前,有一位学大提琴的年轻人去向本世纪最伟大的大提琴家卡萨尔斯讨教:我怎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大提琴家?卡萨尔斯面对雄心勃勃的年轻人,意味深长地回答:先成为优秀而大气的人,然后成为一名优秀和大气的音乐人,再然后成为一名优秀的大提琴家.卡萨尔斯的回答很有深意.怎样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才呢?人格的魅力永远是第一位的.请以“铸炼人格”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要求:(1)立意自定;(2)文体自选;(3)题目自拟;(4)不少于800字;(5)不得抄袭.“人格”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指个人的道德品质,指人的能作为权利、义务的主体的资格,当今社会,有许多人为追求名利,丧失了人格.在“德”与“才”的关系上,二者兼备,突出“德”的地位,伟人的力量首先是人格的力量.我们可以托物言志,如借菊花来赞美人格,菊花生性淡泊,开在深秋不与百花争妍;菊花在寒冷时绽放,天越冷,霜越寒,开得越盛,菊花开过后不似百花随风飘零,而是抱香枝头,不肯委地.我们也可以直接写人,通过一个人的故事,阐明人格的伟大及魅力.我们也可以联系伟人对比现在一些人的作法,进行议论.NO.1人生在世,总会遇到许多不平等或不公正.但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无论是面对将军还是士兵,每一个人在人格上却都是平等的.这也恰恰是生活的公平. 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个世界其实并没有什么卑微,但却有卑鄙;也不存在什么高贵,但却有高尚.然而,有些人总想千方百计制造尊卑,有些人也偏偏习惯于逆来顺受.于是,这个世界上才有了不少的或狂妄或自卑的悲剧.人所受的伤害莫过于心灵的伤害;所受的摧残莫过于精神上的摧残;所受的侮辱最大莫过于人格的侮辱.但人格并不是别人想侮辱就可以侮辱得了的.人格,其实就是对自己的评价与塑造.在霍桑那部著名的小说《红字》里,海丝特·白兰虽因通奸罪而被戴上标志耻辱的红“A”字示众,但是由于她处处为别人做好事,同样是那个红“A”字,几年后在人们心目中却成了德行和人格的标志.人格的力量在海丝特·白兰身上表现得那么顽强,不知那些一贯喜欢侮辱别人人格的人,读到这里会有何感想?是的,不是所有的敌视都必须用敌视回敬.人格是金.人格的光辉是任何邪恶、任何势利都无法使其泯灭的.当然,自卑并不就是对人格的贬低,但自尊却一定是对人格的提升.自尊也并不是排斥自卑.一个有着深刻自卑的人,往往在血液里也含有着或含有过深刻的自尊,只不过有人善于把这种自卑化解为一份自尊的动力罢了.自卑总是在心里与别人比较,越比越觉得自己的渺小,越比越容易失去自己.自尊却不然.自尊并不要求你胜人一等,自尊只希望你做得比自己认为可能达到的更好.自尊,是一个人灵魂中的伟大杠杆.“要穷,穷得像茶,苦中一缕清香.”这是自尊.“要傲,傲得像兰,高挂一脸秋霜.”这是自尊.自尊与虚荣心不同.自尊是对自己负责,追求的是踏实.虚荣是为自己化妆,追求的是浮华.自尊与清高临界.一个人身上如果没有些清高,那他也许很难始终保持自尊;但一个人如果太清高了,清高到居高临下俯视人生的程度,那么他不是导致虚无便是变得“假圣人”般虚伪.因此说,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自尊是骨子里的,骨子里没有,你是怎么也装不出来的.以自尊获取他人尊重,是魅力;以尊重他人获得他人尊重,是理解.而想以乞求得到他人尊重,则是愚蠢.尊重别人也尊重自己,学会尊重别人,需要的是理解和宽容;学会尊重自己有时还要耐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贫.所以说:“人淡如菊自高洁.”所以说:“人必先自爱而后人爱之,人必先自助而后人助之.”如果自尊是根,那么自重、自爱便是它沉甸甸的果实;如果说,自尊、自责、自爱是构成人格的基石,那么,自强、自立,便是人格向上发展的阶梯.社会在不断地进步,但无论人与人之间怎样的温暖与友爱、体谅和理解,灵魂的支撑点却永远在于自己.一个总为物所累、为名所累、为利所累以致失去自尊的人,不是人格的扭曲便是出卖整个人格.可悲的是有人明明懂得这一点,却禁不住花花绿绿的诱惑.由此,不能不想起陶行知老先生的一句名言:“学做一个人.”人格总是在关键时展现,但人格的形成却是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一个人可以平凡,但不可以平庸;可以做凡人,而思索则要学习伟人.道理实在是很简单,就像“竿越高,你跳得也越高”一样,一个人只要有勇气,有信心,把自己面前的横竿每天清晨都提高一节,那么,你人格的提升也就是必然的了. 简评:本文以诗化的语言,从人格的普遍性、人格的含义、人格与自尊、自爱、自主、自卑、自责、自强、自立之间的关系等 角度进行论述,提倡提升人格,“学做一个人”,条理清晰,言简意赅,哲理深刻,耐人寻味.NO.212岁的菲菲问妈妈:为什么在屋里走动时,总像怕踩到地雷似的,妈妈笑了,说楼下不也住着一户人家吗?菲菲虽然明白了***意思,她还是觉得在自己家里该轻松地生活.妈妈挺认真,她接着说,咱家的地板是张爷爷的天棚,走路声音大了,爷爷奶奶受不了.菲菲噘着小嘴,而为什么咱们家楼上不这样想,她们总搞出“呼”、“呼”的声音.妈妈说,楼上有一个两岁的小弟弟,他要长大,蹦呀跳呀需要运动.菲菲的小嘴噘得更高了,那受委屈的就是咱们家了?妈妈更认真了,“能为别人着想,是人生的一等功夫.”接着妈妈给菲菲讲了一个故事.那年,妈妈从乡下奶奶家回城,在村头汽车停车点有三个人先后上了车——怀着5个月身孕的菲菲妈妈,一位中年妇女扶着一位老者.妈妈主动让那个中年妇女扶着的老者坐了那个座位,可刚坐下,老者又站了起来,指着妈妈说,你不方便,你来坐吧,妈妈不肯,就在这当儿,刚上车的一个小伙子十分麻利地从老者背后挤过去,坐在了那个座位上.老者盯着小伙子,很平静地说:“小老弟,好好看看这个位置你该不该坐!”小伙子抬头瞪了老者一眼,根本不在乎.老者转过身,喃喃地自语道:“能为别人着想,是人生的一等功夫”,过了一会儿又说:“争食抢窝,连禽兽都不如.”这回小伙子吱声了:“你这个老东西怎么骂人!”“我不是骂人,我是关心你爱护你呀!”小伙子不领情:“你算谁呀,活得累不累——癌症!”那个扶着老者的妇女早已气得眼里滚出了泪水,“你说对了,我爸是个癌症患者,已经是晚期了——你要也是个癌症,你就安心地坐在那儿骂这个老人吧!”同车的旅客都被这个情景震动了,很多人站起来给老者和妈妈让座.那个小伙子没脸在车上再坐下去,刹车时,他飞快地下了车,头也不回地走了.妈妈坐在了老者的后面,车开稳后,妈妈站起来,问老者是谁,怎么也说出了她父亲常说的那句话?老者问清了妈妈父亲的姓名后,脸上露出兴奋的笑容,原来这位老者是姥爷中学时代的老师.老者说:“‘人生一等功夫’那句话是明朝学者杨椒山的名言,我的学生都能记住的……”菲菲听完了这个故事,眼里闪着泪花,她急促地打开书包,拿出小日记本,工工整整地记下了那句姥爷的老师、姥爷、妈妈都牢牢记住的话:“能为别人着想,是人生的一等功夫.” 简评:本文以小见大,通过生活中的小事来表现观点,使文章主题形象突出,体裁也新颖.“能为别人着想,是人生一等功夫”,观点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在我的一本笔记本上,抄录着许多名言,每天我都会读几遍,其中的一条名言来自我的一次亲身经历。那是一次单元考,由于前两次我的考试成绩不理想,所以这次我憋足了劲,发誓要考个好成绩。考试开始了。由于我准备充分,一切都很顺利,我奋笔疾书。可到最后一题的简答,我卡壳了,任凭我费尽心思,还是无一点头绪。这可不得了,一题有4分,,如果错了,就得不了高分,想到这儿,我的心“怦怦”乱跳起来。不知怎么了,此时我萌生一个想法:作弊。不行!努力克制自己,心里像有个君子和小人在作斗争。最终我还是坚持了下来,自己做了那道题。虽然最后的成绩不太理想,但心里还是非常轻松。回到家里,爸妈还没回来,我顺手打开了电视机,想稍微休息一下再去写作业。就像是有人安排好了一样似得,屏幕上出现了两行闪亮的字:“珍惜自己的人格吧,像珍惜自己的眼珠一样!——哥德 ”看着那18个光闪闪的字,我不禁为那决定而感到自豪,分数再低,也是靠我自己的知识得来的,是最真实的。我在心里默默地背诵着这句话,并在笔记本上记下了这18个有价值的字,牢记哥德对我的教诲。请你跟我一样,一直牢记这句名言,把它深深印在脑海里,不论在工作、学习、待人处事时都不要去做有损自己人格的事情来,时时告诫自己,牢牢记住伟人哥德的教诲:珍惜自己的人格吧,就像珍惜自己的眼珠一样。面对诱惑,就能自觉的约束自我;面对挫折,就能清醒的鼓励自我;面对成绩,就能平淡的看待自我;面对不足,就能不断的完善自我。
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主办的“21世纪中国养老政策的人口与经济分析”国际研讨会上,一份CSIS提交的最新调研报告《银发中国》引起了与会者的极大关注。该报告称:“35年前,中国儿童人口与老年人口的比例是6:1,而往后的35年,这个比例将颠倒过来,老年人口将是儿童人口的2倍。人口预期寿命由1949年的41岁延长到了现在的70岁。另一方面劳动人口的数量也急剧下降,到2050年左右,中国的劳动力人口总数将比目前减少18%-35%。人口出生率下降和寿命延长是推动中国老龄化和劳动人口相对数量下滑的两股基本力量。” 并且它还严肃指出:“中国即将经历一次惊人的人口转变,一个原本年轻的国家即将老龄化。” 所谓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在总人口中的相对比例上升,按国际通行的标准,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超过10%和7%,即可看作是达到了人口老龄化。我国2003年,60 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就已经达到了11%,人口的老龄化问题将很快成为中国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新挑战。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和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积极发展老龄事业,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发展老龄事业的工作格局。国家成立了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确定了老龄工作的目标、任务和基本政策;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制定了《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把老龄事业明确纳入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城市初步建立了养老保险制度和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医疗保险制度,以及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实行以土地保障为基础的“家庭养老为主与社会扶持相结合”的养老保障制度。许多地方还对救助贫困老年人和高龄老年人采取了特殊的措施。老年服务事业发展迅速。中国政府修订了《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城市道路和建筑物障碍设计规范》等相关条例,方便老年人的居住与出行。社区卫生站、托老所、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学校、老年休闲广场等老年服务设施逐渐增加,服务老年人的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
迄今为止,中国社会是一个差异性极大的社会。此种差距已有长久的历史,今日中国社会的突出问题之一,仍然是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同处在一个历史时期,既有非常原始的农耕社区,也有达到欧美水平的后工业化发达社区,比如上海的浦东社区。差异如此悬殊的社会结构,在世界上并不多见。一般说来,城市的生活水平、生活方式、基础设施、资金投入等,都是农村所无法比拟的。尤其是中西部落后的农村与东部一些发达的城市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以城乡居民的消费差异为例。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城市居民消费水平为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倍数大约为2.6-2.8倍,20世纪80年代初期和中期,城乡经济差距曾经有所缩小,从指标上看,降到2.2-2.3倍。但到了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此种差距又有回归的趋势,即城市居民消费水平为农村居民的2.8-3.0倍左右。90年代中期,差距扩大到3.3-3.4倍,到了90年代末、21世纪初叶,两者的差距更扩大到了超过3.5倍的水平。城乡之间的巨大经济差异,是导致农民大量从农村流入城市的基本动因。 由于地区之间的差异性大,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城市化就处于不同的阶段。一些发达地区,比如北京、上海、广州,已出现了生活富裕起来的阶层从城里向郊区迁移的趋势,也就是说,进入了城市化发展的第二阶段:“市郊化阶段”。然而,绝大多数地区,却仍处在第一阶段,即人口由农村向城市集中的阶段。由于不同发展阶段同处于一个历史时期,这样,政策上就无法统一,顾及了第一阶段的对策,必然就与进入了第二阶段的对策相忤逆,反之亦然。此乃城市化困境之二。 此外,根据2000年的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国内地人口总数已达12.658亿,即使按照较高的指标计算,城市人口也仅占到总数的36.09%,这样,即使达到不太高的标准:60%的人口城市化,也面临着完成3亿农村人口迁入城市的任务。如此巨大人口的城市化,在世界上是没有先例的。这不仅面临着城市多方面设施的投资与建设任务,而且还面临着使数亿人改变生活方式的艰巨努力。此乃城市化困境之三。 现阶段我国的城市化战略问题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采取的是一律严格控制的对策,即在对策上不鼓励任何一种城市发展模式。改革开放以后,采取的是鼓励发展小城市战略,同时,对于大城市和中等城市的正式居民人口仍然实行比较严格控制的做法。当然,改革开放以后,由于放开了暂住型的流动人口,允许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因此,实际上,农民工还是更多地流向了大城市。 希望能给你帮助,祝你好运!
城市农民工、流动人口与社会发展 十几年来,城市农民工、外来工、流动人口已经逐渐成为城市生活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群体,城市中的众多基础设施建设、城市中的众多制造业、服务业工作是由这个群体完成的。虽然他们在城市中并不居于核心地位,客观地说他们只是城市中的边缘群体;但是,毋庸置疑,城市农民工、流动人口的问题,意义却极为重大。它涉及未来50年中国社会能否持续发展、经济能否持续增长和社会能否长治久安的基本问题。 近代以来,大规模的城市化现象发端于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大规模的使用机器的生产活动,要求劳动要素相对集中,再加上工业区域劳动市场价格的吸引作用,造成了农村人口向某些中心区域的迅速集中。人群的集中也带来了市场活动、商业经营以及服务业的发展,人群集中本身也创造就业机会。上述诸种因素的相互影响,使得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以及所谓“现代化”成为同样的一个历史进程。这样,在将近200年的时间里,多数西方发达国家基本上实现了“城市化”,即多数人口形成了聚集居住的格局。20世纪中叶,一些西方国家的城市人口占全部人口比例分别为:美国72%,英国87%,联邦德国79%,荷兰86%,加拿大77%,澳大利亚83%。 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中叶,由于受到世界列强的侵略,以及受到军阀割据的困扰,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十分不均衡,有些地区,比如上海,城市迅速扩张,另一些地区则完全处在工业化的进程之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城市布局有了比较明确的规划。但是,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建立了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使得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更有甚者,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实行的是“反城市化”战略,即大规模地将城市人口迁往农村,比较典型的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市民返乡,干部下放,等等。由于中国的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这样,到了改革开放以后,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就呈现出一种突然爆发的局面,而没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由此可以看到,由于矛盾长期积蓄,中国城市化任务的压力就显得无比沉重,需要在短期内解决长期积蓄的问题,出现了短期内城市化需要加速发展的局面。显然,这会带来新的发展上的不协调。此乃城市化困境之一。 迄今为止,中国社会是一个差异性极大的社会。此种差距已有长久的历史,今日中国社会的突出问题之一,仍然是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同处在一个历史时期,既有非常原始的农耕社区,也有达到欧美水平的后工业化发达社区,比如上海的浦东社区。差异如此悬殊的社会结构,在世界上并不多见。一般说来,城市的生活水平、生活方式、基础设施、资金投入等,都是农村所无法比拟的。尤其是中西部落后的农村与东部一些发达的城市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以城乡居民的消费差异为例。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城市居民消费水平为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倍数大约为2.6-2.8倍,20世纪80年代初期和中期,城乡经济差距曾经有所缩小,从指标上看,降到2.2-2.3倍。但到了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此种差距又有回归的趋势,即城市居民消费水平为农村居民的2.8-3.0倍左右。90年代中期,差距扩大到3.3-3.4倍,到了90年代末、21世纪初叶,两者的差距更扩大到了超过3.5倍的水平。城乡之间的巨大经济差异,是导致农民大量从农村流入城市的基本动因。 由于地区之间的差异性大,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城市化就处于不同的阶段。一些发达地区,比如北京、上海、广州,已出现了生活富裕起来的阶层从城里向郊区迁移的趋势,也就是说,进入了城市化发展的第二阶段:“市郊化阶段”。然而,绝大多数地区,却仍处在第一阶段,即人口由农村向城市集中的阶段。由于不同发展阶段同处于一个历史时期,这样,政策上就无法统一,顾及了第一阶段的对策,必然就与进入了第二阶段的对策相忤逆,反之亦然。此乃城市化困境之二。 此外,根据2000年的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国内地人口总数已达12.658亿,即使按照较高的指标计算,城市人口也仅占到总数的36.09%,这样,即使达到不太高的标准:60%的人口城市化,也面临着完成3亿农村人口迁入城市的任务。如此巨大人口的城市化,在世界上是没有先例的。这不仅面临着城市多方面设施的投资与建设任务,而且还面临着使数亿人改变生活方式的艰巨努力。此乃城市化困境之三。 现阶段我国的城市化战略问题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采取的是一律严格控制的对策,即在对策上不鼓励任何一种城市发展模式。改革开放以后,采取的是鼓励发展小城市战略,同时,对于大城市和中等城市的正式居民人口仍然实行比较严格控制的做法。当然,改革开放以后,由于放开了暂住型的流动人口,允许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因此,实际上,农民工还是更多地流向了大城市。 户籍制度以及人力资源配置的分析 像中国这样实施严格户籍制度的国家在世界上是很少的。为什么在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我国要建立起严格的户籍制度呢? 户籍制度在当时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对策。从本质上看,户籍制度是一种“社会屏蔽”制度。其核心是在为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资源之间的关系建立起秩序。1949年以后,我们曾尝试了打碎阶级的实验。先是在50年代初进行了土地革命。接着,在1956年实行了城市私营经济的改造。到了50年代中后期,社会各群体之间的关系,并不存在经济意义上的阶级关系了。从法律上说,财产资源属于全民所有或集体所有了。然而,全民所有与集体所有究竟应该怎样实现,却是件难事。因为,财产、资源的分配需要一定的规则或秩序。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建立起一种社会屏蔽的机制。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户籍制度便应运而生了。该制度将人口的大多数限制在农村,仅允许居住在城市的人享有城市的基础设施。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在城市和农村人力资源配置的基本倾向就是试图最大限度维持较多农村人口和较少城市人口的格局。 改革开放以后,由于放松了对于农村人口流入城市的限制,加之产权、文凭、技术证书等作为社会屏蔽和筛选的功能越来越突出,户籍制度的社会功能已经大大削弱,中国才开始从人口的城乡逆向流动,转变为城市化的正向流动。尤其是在1982年以后,由于中共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了“允许农民进城开店、设坊、兴办服务业,提供各种劳务”的经济政策,农民工流入城市骤然增多,从此出现了持续不断的民工潮。 从宏观结构的角度看,大量农民工的流入城市,表现为人力资源配置方式的重大变迁。农民工的流入城市并不是政府计划运作的,而是农民工自主的一种选择。对于农民工的流动,我曾在四川、重庆地区十余个县对于外出农民工的家庭做了问卷调查。从调查中可以看到,农民工在市场流动中实现的劳动力配置,确实与政府、单位的计划管理没有太大关系,政府组织的流动仅占3%,而90%以上都是农民工自己或亲友运作的。 在市场环境下,劳动力流动有两条基本规律:第一、劳动力总是从价格低的地方流入价格高的地方;第二,流动人口的经济活动能力高于流出地人口的平均水平。我们的调查数据印证了这两条定理。首先,我们发现,远距离迁移、到本省以外去打工的占大多数。我们知道,四川、重庆位居我国西部,而收入较高的地区大多在东部沿海、所以,多数人为追求高收入,自然是远距离外出。对于此数据的进一步分析证明,外出地点排在第一位的是广东,可见是经济规律使然。 其次,流出的人口多是具有较强经济活动能力的,这一点在年龄结构上展现得一目了然。35岁以下的外出农民工占到总数的88%,所以说,外出的几乎都是高能量的劳动力。所以,在国内的招工告示中,我们常常看到对于应聘条件的限制,如“年龄在35岁以下”等等,这种对于年轻劳动力的规定,在全世界其他国家很少见到,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外出劳动力的年轻特点。 所以,市场配置的结果是将十分有活力的年轻劳动力与资本密集的东部沿海区域相结合、与投资高度密集的城市区域相结合,此种结合的结果,当然会创造较高的效益。 采用市场手段配置劳动力当然也存在不少问题,比较典型的问题就是,大量高素质、高经济活动能力的劳动力流入了收入较高的城市地区,从而使得农村中出现以老人、儿童、妇女居高的人口结构问题。但是,反过来看,如果产业的升级、经济的跃进已经使得资本聚集到了沿海地区和城市地区,那么,远离资本的劳动力既不能获得收入也不能创造效益,我们确实没有道理让强壮劳动力呆在农村守穷,所以,不流动反而是对谁都不利。 关于社会财富的初次分配与再次分配 在市场条件下,市场的参与者之间的关系是优胜劣汰,于是,市场形成的第一次分配往往非常残酷,即优胜者与失败者之间形成巨大差异,优胜的企业可以成为亿万资产的集团,失败的企业则一文不名,甚至宣布破产。然而,在市场体制下,分配绝不是仅仅通过这样一次环节,而是要经过多环节的再次分配。比如,税收制度、个人所得税制度、社会福利制度、贫闲线制度、医疗保障、失业救济制度等等。在再次分配的多环节中,比较多的是体现出分配结果上的公平因素。 然而,当我们考察流入城市的八千万到一亿农民工时,我们却发现无论在初次分配环节,还是在再次分配环节和多次分配环节,城市农民工均处于不利的地位上。以往多次调研证明,相对于农民工所付出的劳动而言,农民工的收入是较低的。在不少国营工厂里,农民工的收入,仅相当于正式职工的一半甚至更少。 农民工在劳动力市场所完成的初次分配中只能获得较小的份额。市场分配的原理告诉我们,在市场分配的体制中,应通过多次分配的途径,使得对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农民工得到应有的补偿,这样,在体现社会公平的同时也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作为高一的地理论文,不抄显然是不现实的,理由1,高中生没那时间没那能耐搞研究,2,人口地理可大可小,选题大了不现实,小了要往精里写怕你写不出来,不对,一般人写不出来。3。人口地理通常和历年的统计数据有关,什么人口啊,经济啊,人口迁移,人口构成啊神马的。高中生显然那什么4。高中的论文没必要写那么专业,5。给你的见议是找两本书看看,然后把里头的某个方面作一个自我的总结评价。这样应该差不多了。6。不行的话可以选个题先,再到网上找些相关的论文,然后自己总结一下吧。现在大学的论文都是90%的抄袭率,高中小论文不抄明显是不顺应历史潮流的。也许我不该教你这些,不过喷了这么多,给点分意思意思呗! 重编一下,鄙视在我前面的复制党,我可是一字一字码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