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良好习惯养成教育论文范文大全

发布时间:

良好习惯养成教育论文范文大全

小学教育处于教育的基础地位,使学生受益一生的行为习惯有一些是在小学阶段养成的,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如果是好习惯,则会终生受益;反之,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害你一辈子。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从小抓起,从点滴做起,必须靠潜移默化、日积月累。叶圣陶先生曾说:“习惯是从实践中培养出来的,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几点做几点。积累起来,各方面都养成习惯,而且都是好习惯,就差不多了。”所以,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有努力拓展教育空间,加强横向联系,把单纯的课堂教学扩大为多渠道参与的教育网络,创设全方位育人的环境,才能达到整体优化的效果。下面就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谈一下个人的粗浅认识。一、提高认识,教师言传身教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哪些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哪些行为习惯不能养成,为什么要有良好的行为习惯。要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辨别能力,并通过与优秀同学相互交流学习经验,从而和自己进行对比,自己在哪些方面不如别人,以及自己不如他人的原因,让学生形成共识,从而取长补短,改正自己不良的行为习惯。1、师生认真学习有关条例,以《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准绳,重点抓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制订开展养成教育的具体措施,教育学生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使用文明语言,礼貌待人,养成良好的文明卫生的生活习惯。 2、学生一天的生活中大部分时间与教师在一起,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很大。早晨,学校领导、学生代表在校门口迎接学生,师生互相问好;每个星期一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老师正规的礼仪动作给学生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给学生播撒了文明习惯养成教育的良种。 教师要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不应该只教书,不育人,不能当“教书匠”。教师应当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认真探索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的规律,把说在嘴上,写在纸上的“教书育人”切实记在心里,落实到行动上,自觉站在育人的高度进行教学。二、根据学龄特点实施分层教育1、低年级学生,通过各种竞赛,通过得小金星,初步养成。低年级的学生,最缺乏自觉性,很多事情能不能做,都没有意识。作业时常不做或忘记带回家;废纸到处乱扔,自己的课桌下面就像垃圾堆,不管什么,没用就扔;教室里追逐打闹,当班主任的最头痛,不管怎么说都没用,上课讲了,下课就又在教室了跑了。但他们也有自身的特点,就是有好胜心理,也爱挑别人的毛病。我们正好可以利用这些让他们形成自律。我们可用“比比谁最棒”的方法。课堂上,把要求告诉他们:小朋友们,你们都很棒!但老师不知道,哪个小朋友是最棒的。不如我们来比比看,究竟是谁最棒。老师这里有一些小金星,你们想要吗?但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得到,只有达到老师要求的小朋友,才能得到小金星。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然后你可以布置任务和要求。但刚开始,要求不能过高,从浅入深,逐步提高。同时要让学生之间进行相互督促,既可以帮助别人改正,也可以提醒自己。这种方法也可评价学生的课下表现。然后利用班会课,总结学生一周来的表现情况,指出缺点,对表现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同时分发小金星。老师不要吝啬自己的赞语,也不要吝啬小金星,只要有肯定之处,都可以得到,这样更能提高他们的参与积极性。小金星可以让学生自己贴到荣誉角上去,这样更能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和自豪感。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发现小学生的行为都有明显提高,很多事情无需老师督促,学生之间便会相互指出,然后加以改正。2、中年级学生,利用天天行为规范,形成自律。中段年级小学生渐渐的有了自我意识,开始会主动思考,判断是非对错。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在他们的大脑里开始会比较,但出发点大多考虑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指责。他们所想到的还比较片面,有时还不够成熟,自律能力还不够强。此时应当加强他们的行为规范。根据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需要,利用班会课通过学生提议,老师完善,共同制订“天天行为规范”, 每个学生都有一张,要求每个同学每天看一边,每天督促自己按“天天行为规范”要求努力做到。经过几个月的实践后,每位学生都能自觉的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看到水龙头没拧紧,他们便会主动上前拧紧;看到地面上有纸屑,他们能主动拾起来;看到小同学摔倒了,他们会主动上前将他扶起。由此看出:习惯成自然,好的习惯能使学生受用一生,也能使老师教育管理更加轻松。3、高年级学生,利用荣誉,增强自身使命感。高年级小学生,已基本上由他律转为自律。此时,老师会发现他们越来越难管,也越来越难沟通。他们似乎已经习惯于学校的条条框框,习惯于老师的唠叨不休。对于行为习惯,他们很少违反,但也不会主动,看到不好的现象也常常事不管己,高高挂起。对于高段学生,一味说教不行,采用比赛也无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怎么办呢?可采用多种方法结合。学校的竞赛,要积极争先,拿出榜样作用。同时班级里开展“班级荣誉,我的责任”活动,以加强每个学生的班级荣誉感,同时把所有责任,让每个学生承担。中国有句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但是这种思想,让人觉得仿佛好坏是所有人的责任,就可以减轻自身的责任,恰恰让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没有责任了。所以我们班级奉行“班级荣誉,我的责任”,谁犯了错误,就要承担一切责任。班级得到了荣誉,也是你的荣誉。有了责任,才有动力,才会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养成自我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教学中,学生行为习惯的好坏,对于教育任务的完成,对于学生的发展都有重大的影响。因此,对于每位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不能只重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忽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三、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矫正学生不良行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单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家庭和社会也是小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对小学生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学校要主动与家庭、社区密切配合,扩大学校教育对社会和家庭的影响,以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1、家校配合,构筑良好育人环境。日本教育家福泽渝吉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家庭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品德的形成,个性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要求孩子遵规守矩,家长首先要遵守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并注意尽量避免消极言行对孩子的不良影响。我们主要通过家访、举办家长学校、召开家长会和实行家长开放日等多种形式与家长取得联系,指导家庭教育,开展“我和规范同成长”的家校活动。使家长了解并配合学校贯彻落实新《守则》和《规范》,改进家庭教育的一些消极做法,共同构建良好的育人环境。2、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懂得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公民。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人的社会化过程,社会化的过程伴随人的一生。在这个过程中,体验是不可或缺的,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感受遵规守法对成长的重要。因此,学校要善于与周边的社区单位取得联系,组织学生进行实践体验活动,充分利用社会为我们提供的丰富教育资源,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全新的感受,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优良品德。比如培训安全小卫士,让他们不只在校内,在校外也要起到监督检查的作用,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和维护公共秩序的工作,让学生从以往简单、空洞的说教变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自觉地养成了珍爱生命、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好品质。四、注重反复,强化训练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必须依靠学生多次反复的实践、尤其是对小学低年级学生,他们自制能力差,一些良好学习习惯易产生也易消退,所以,对他们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直到巩固为止。同时设计一些简单、易行、有意义的活动,让他们通过努力,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实验证明,一项行为习惯至少要经过21天不间断的训练才能形成。可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须长期坚持,反复训练。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来引导学生行为的自觉性。每周可以提出切实可行的行为要求,及时将本周学生行为与规范要求相对照。并且每月根据学生实际更换新的目标,鼓励学生对照目标找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同时,教师要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平时,可以通过“电话”、“家校联系卡”的方式及时与家长进行交流,对孩子在家的行为提出要求,使家长有的放矢地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有当某种良好的行为或动作通过强化训练,已经渗透到他的每一个细胞、每一滴血液和每一根神经中的时候,才能达到“自动化”的程度。这个时候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才能算真正养成了。我们只有立足于“知”“行”统一的原则,在课内外进行有机结合,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将行为习惯教育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各个细节,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优良品德。

诗人歌德曾经说过:人生道路是漫长的,但紧要之处却只有几步。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什么是教育?简单地说就是养成习惯。”哲学家培根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而习惯则是日积月累的细节。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应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中逐渐养成。而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将会成为他们一生受用的宝贵财富。大家都知道,一个人的行为习惯是好还是坏,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也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教育专家认为行为教育的 “最佳期 ”是幼儿园和小学阶段。家长有责任也有义务充分利用这段 “最佳期 ”来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说:习惯——是在长期的过程中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2、心理学认为,习惯是人在一定情景下自动地去进行某些活动的特殊倾向。有些习惯是无意识多次重复的结果,还有许多习惯是通过自己有意识地反复实践而形成的。如,儿童养成在饭前、便后或游戏后一定要洗手的习惯,完成这种动作已成为他们的需要。良好习惯的内容包括很多方面。为了操作方便,我们把良好习惯分解为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叶圣陶先生提到在日常生活中“坐要端正,站要挺直,每天做事要有头有尾,这些都是一个人的起码习惯,有了这些习惯,身体才能保持起码的健康。

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珍惜生命 安全出行 我们每天都要出门,去上学、上班、买菜……。当我们走在马路上,交通安全是很重要的。有些人问“大热天不系安全带行不行?”“卖瓜农用车咋不让上高速?” 有关人员解释:热天上高速也必须系安全带?一些咨询的司机说大热天上高速系安全带更热,能不能不系?据统计,发生交通事故后,前排司乘人员如系安全带可有效减少70%的伤亡。安全带是为车辆发生意外后专门保护前排乘坐人的生命免受伤害而设计的,能有效地保护前排乘坐人避免二次碰撞。目前天气炎热,一些人在行车时图一时凉快不系安全带,实际上是对自己的生命不负责任。 卖瓜农用车为啥不让上高速?据《高速公路交通管理办法》第四条明确规定,行人、非机动车、拖拉机、农用运输车、电瓶车、轮式专用机械车、全挂牵引车以及设计最高时速低于70公里的机动车辆,不得进入高速公路。农用运输车、两轮摩托车因安全系数低,防护措施差,极易酿成恶性交通事故,所以不能在高速公路上行驶。 孩子是社会未来的接班人,他们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民族的兴衰和社会的进步。育人不仅要进行智力教育,还要进行道德、纪律教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从幼儿学生抓起,使学生从小就接受交通安全知识教育,达到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养成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良好习惯,是能达到一代人和一个社会的良好秩序的百年大计。 新学期一开始,为确保学校师生上放学的道路交通安全,维护校园的教学、生活秩序,与学校一道一方面加强对校园内交通安全教育和管理,另一方面加大学校“绿色通道”的建设和学校周边交通环境的整治。以进一步增强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意识,提高他们的自防自护能力,遏制交通事故的发生。据了解,每年因各种事故,数以万计天真无邪的儿童少年死于非命,而因交通意识缺乏和淡薄引发的交通伤亡事故,在中小学生伤亡事故中占有较大的比例。中小学生的交通安全牵涉到千万个家庭的幸福,需要交警、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负责,齐抓共管。 交通法规规定,做到行车安全必须具备两个最基本的条件:一是无牌无证的车辆不能上路,二是年满18岁并考取了相关驾照才有资格驾驶车辆。然而,交警在上路巡逻执勤时发现,有相当部分的车辆“三证”不齐,一些还不符合法定年龄的学生也骑车上街。看来,学生交通安全教育问题任重道远,如何让中小学生平平安安上学,高高兴兴回家呢? 我建议定期或不定期选派民警或教师劝导员在交通复杂的学校门口或路口维持上、放学高峰的交通秩序,保障“绿色通道”安全畅通。同时 将交通安全教育和管理列入学校管理的内容,每所中小学平时就必须按照验收考评标准抓工作,并将交通安全教育纳入素质教育督导评估的内容之一。建议小学生上放学实行“排路队”和戴“小黄帽”的方法,把同路、同方向的学生编排成队,由教师护送过马路,保证学生走路安全;在组织学生外出集体活动或组织春、秋游时,严格规范审批手续,把好审批关,坚决制止病车、超载车运送学生,保证学校师生的交通安全。同时,加强了对学校及周边交通环境的整治,坚决取缔校园门口摆摊设点、占道为市等妨碍学校师生通行的违章行为。为广大师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交通环境。 说了这么多,我想大家应该知道交通安全的重要性了。那么,就请大家“保护生命,拒绝违章”,珍惜自己的生命吧

好习惯养成教育论文

西方教育学者曾指出:“好的习惯比法律还正确”、“习惯是人生活中最大的引路人。”那么,现代父母在教养子女的过程中,该如何培养子女的行为习惯呢?文明语言习惯——从礼貌用语做起。高尔基说过:“语言是一切事物和思想的衣裳”。做为一名现代家长,在孩子的教养过程中,应注意教育他学会礼貌用语。比如正确地称呼大人,说“谢谢、请、对不起”等礼貌用语。还有一种情况,孩子说话虽然不带脏字,但说话的态度不好,语气急躁甚至严厉。因此,家长在教养过程中要让孩子学会说话和气、举止文雅、活泼大方、形成待人诚恳、落落大方的良好习惯。集体意识——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行为习惯。人是社会性的。对孩子来说,如何与伙伴相处是他们亟需学习的一门学问。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与同伴交往,提醒孩子与周围伙伴友好相处,要让孩子有集体荣誉感,鼓励孩子帮助别人,或为集体做事情,尽管有时,孩子所做的“帮忙”可能在大人眼中有些可笑,但切忌打击孩子的热情。家长应因势利导,支持孩子主动帮助他人,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这样,才会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产生集体意识,学会遇事考虑他人的感受,不能仅仅以自己为中心。劳动习惯—让孩子从自己穿衣做起。劳动习惯,同样是一项应该从小培养的行为习惯。现在独生子女家庭占绝大多数。现代父母在孩子的教养上,常常会过度保护或生活中处处代劳。在这种教养方式下,孩子可能会失去自己动手的机会,进而失去做事靠自己的意识。孩子失去了学习和参与的机会,理所当然地认为这些就该由家长做。渐渐产生了依赖性。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小学生主要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从一年级开始,我们就在父母、老师的搀扶下学习走路.这条路是漫长的,总会有些磕磕绊绊,总会摔倒,也总会被你们扶起来.现在我们慢慢长大了,要学会自己约束自己,养成良好的习惯,打造的完美人生.要培养良好的习惯,首先要有良好的道德思想关.要从小事做起,“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只有把一点一滴的小事做好,才能真正把大事做好.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思想,刘备曾说过“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再小的好事我们也要去做,再小的坏事我们也要远离,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错了,就要立即改正.要培养良好的习惯,细节问题尤为重要.地上有纸屑,要主动捡起来,垃圾要放入垃圾箱里,在保持良好习惯的同时,要有秩序,每个年级都有各自的楼道,在行走时,要靠右行走……作为学生我们不能进入网吧,在家玩游戏,也要适量,不能过分迷恋电脑,我们更不能进入不良场所.要培养良好的习惯,贵在坚持.既然我们已经有了良好的习惯,就要坚持去做,如果放弃了,我们一切努力不就付之东流了吗?我们要有毅力,一个有毅力的人,再远的路程也是近的,一个有毅力的人,才会选择坚持,只有坚持下去,好习惯才能久远.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个习惯;播下一个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一个好的习惯对于一个人一生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就要比别人多做一点,要比别人看得更远一点.做得更多一点,动力更足一点,速度更快一点,坚持的时间更久一点.他体现的是一种勤奋主动的精神,一种坚忍不拔、永不放弃的意志,一种行动迅速、做事准确的能力.古人云:要想取之,必先予之.我们做任何事情,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付出代价,没有幸苦是不可能有收获的.“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任何一项大成就,都是一点一滴不断积累起来的.如果你能比别人多做出一步,多投入一点,并渐渐把这种习惯应用于生活,你就会得到超值的回报,就会拥有一个灿烂完美的一生.

小学教育处于教育的基础地位,使学生受益一生的行为习惯有一些是在小学阶段养成的,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如果是好习惯,则会终生受益;反之,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害你一辈子。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从小抓起,从点滴做起,必须靠潜移默化、日积月累。叶圣陶先生曾说:“习惯是从实践中培养出来的,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几点做几点。积累起来,各方面都养成习惯,而且都是好习惯,就差不多了。”所以,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有努力拓展教育空间,加强横向联系,把单纯的课堂教学扩大为多渠道参与的教育网络,创设全方位育人的环境,才能达到整体优化的效果。下面就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谈一下个人的粗浅认识。一、提高认识,教师言传身教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哪些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哪些行为习惯不能养成,为什么要有良好的行为习惯。要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辨别能力,并通过与优秀同学相互交流学习经验,从而和自己进行对比,自己在哪些方面不如别人,以及自己不如他人的原因,让学生形成共识,从而取长补短,改正自己不良的行为习惯。1、师生认真学习有关条例,以《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准绳,重点抓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制订开展养成教育的具体措施,教育学生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使用文明语言,礼貌待人,养成良好的文明卫生的生活习惯。 2、学生一天的生活中大部分时间与教师在一起,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很大。早晨,学校领导、学生代表在校门口迎接学生,师生互相问好;每个星期一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老师正规的礼仪动作给学生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给学生播撒了文明习惯养成教育的良种。 教师要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不应该只教书,不育人,不能当“教书匠”。教师应当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认真探索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的规律,把说在嘴上,写在纸上的“教书育人”切实记在心里,落实到行动上,自觉站在育人的高度进行教学。二、根据学龄特点实施分层教育1、低年级学生,通过各种竞赛,通过得小金星,初步养成。低年级的学生,最缺乏自觉性,很多事情能不能做,都没有意识。作业时常不做或忘记带回家;废纸到处乱扔,自己的课桌下面就像垃圾堆,不管什么,没用就扔;教室里追逐打闹,当班主任的最头痛,不管怎么说都没用,上课讲了,下课就又在教室了跑了。但他们也有自身的特点,就是有好胜心理,也爱挑别人的毛病。我们正好可以利用这些让他们形成自律。我们可用“比比谁最棒”的方法。课堂上,把要求告诉他们:小朋友们,你们都很棒!但老师不知道,哪个小朋友是最棒的。不如我们来比比看,究竟是谁最棒。老师这里有一些小金星,你们想要吗?但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得到,只有达到老师要求的小朋友,才能得到小金星。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然后你可以布置任务和要求。但刚开始,要求不能过高,从浅入深,逐步提高。同时要让学生之间进行相互督促,既可以帮助别人改正,也可以提醒自己。这种方法也可评价学生的课下表现。然后利用班会课,总结学生一周来的表现情况,指出缺点,对表现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同时分发小金星。老师不要吝啬自己的赞语,也不要吝啬小金星,只要有肯定之处,都可以得到,这样更能提高他们的参与积极性。小金星可以让学生自己贴到荣誉角上去,这样更能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和自豪感。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发现小学生的行为都有明显提高,很多事情无需老师督促,学生之间便会相互指出,然后加以改正。2、中年级学生,利用天天行为规范,形成自律。中段年级小学生渐渐的有了自我意识,开始会主动思考,判断是非对错。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在他们的大脑里开始会比较,但出发点大多考虑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指责。他们所想到的还比较片面,有时还不够成熟,自律能力还不够强。此时应当加强他们的行为规范。根据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需要,利用班会课通过学生提议,老师完善,共同制订“天天行为规范”, 每个学生都有一张,要求每个同学每天看一边,每天督促自己按“天天行为规范”要求努力做到。经过几个月的实践后,每位学生都能自觉的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看到水龙头没拧紧,他们便会主动上前拧紧;看到地面上有纸屑,他们能主动拾起来;看到小同学摔倒了,他们会主动上前将他扶起。由此看出:习惯成自然,好的习惯能使学生受用一生,也能使老师教育管理更加轻松。3、高年级学生,利用荣誉,增强自身使命感。高年级小学生,已基本上由他律转为自律。此时,老师会发现他们越来越难管,也越来越难沟通。他们似乎已经习惯于学校的条条框框,习惯于老师的唠叨不休。对于行为习惯,他们很少违反,但也不会主动,看到不好的现象也常常事不管己,高高挂起。对于高段学生,一味说教不行,采用比赛也无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怎么办呢?可采用多种方法结合。学校的竞赛,要积极争先,拿出榜样作用。同时班级里开展“班级荣誉,我的责任”活动,以加强每个学生的班级荣誉感,同时把所有责任,让每个学生承担。中国有句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但是这种思想,让人觉得仿佛好坏是所有人的责任,就可以减轻自身的责任,恰恰让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没有责任了。所以我们班级奉行“班级荣誉,我的责任”,谁犯了错误,就要承担一切责任。班级得到了荣誉,也是你的荣誉。有了责任,才有动力,才会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养成自我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教学中,学生行为习惯的好坏,对于教育任务的完成,对于学生的发展都有重大的影响。因此,对于每位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不能只重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忽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三、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矫正学生不良行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单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家庭和社会也是小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对小学生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学校要主动与家庭、社区密切配合,扩大学校教育对社会和家庭的影响,以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1、家校配合,构筑良好育人环境。日本教育家福泽渝吉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家庭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品德的形成,个性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要求孩子遵规守矩,家长首先要遵守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并注意尽量避免消极言行对孩子的不良影响。我们主要通过家访、举办家长学校、召开家长会和实行家长开放日等多种形式与家长取得联系,指导家庭教育,开展“我和规范同成长”的家校活动。使家长了解并配合学校贯彻落实新《守则》和《规范》,改进家庭教育的一些消极做法,共同构建良好的育人环境。2、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懂得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公民。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人的社会化过程,社会化的过程伴随人的一生。在这个过程中,体验是不可或缺的,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感受遵规守法对成长的重要。因此,学校要善于与周边的社区单位取得联系,组织学生进行实践体验活动,充分利用社会为我们提供的丰富教育资源,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全新的感受,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优良品德。比如培训安全小卫士,让他们不只在校内,在校外也要起到监督检查的作用,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和维护公共秩序的工作,让学生从以往简单、空洞的说教变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自觉地养成了珍爱生命、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好品质。四、注重反复,强化训练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必须依靠学生多次反复的实践、尤其是对小学低年级学生,他们自制能力差,一些良好学习习惯易产生也易消退,所以,对他们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直到巩固为止。同时设计一些简单、易行、有意义的活动,让他们通过努力,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实验证明,一项行为习惯至少要经过21天不间断的训练才能形成。可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须长期坚持,反复训练。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来引导学生行为的自觉性。每周可以提出切实可行的行为要求,及时将本周学生行为与规范要求相对照。并且每月根据学生实际更换新的目标,鼓励学生对照目标找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同时,教师要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平时,可以通过“电话”、“家校联系卡”的方式及时与家长进行交流,对孩子在家的行为提出要求,使家长有的放矢地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有当某种良好的行为或动作通过强化训练,已经渗透到他的每一个细胞、每一滴血液和每一根神经中的时候,才能达到“自动化”的程度。这个时候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才能算真正养成了。我们只有立足于“知”“行”统一的原则,在课内外进行有机结合,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将行为习惯教育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各个细节,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优良品德。

学生良好课堂习惯养成研究论文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刻体会到,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当前的学习,而且对今后的学习乃至工作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师、家长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小学阶段,有许多学生存在着以下不良的学习习惯:1、边写作业,边吃东西,边看电视,一心多用。2、写作业时不认真,不专心,审题不严,书写不工整。3、没有记录作业题目习惯。4、缺乏自己整理书包的习惯,丢书落本的事常有发生。5、依赖性强,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总希望家长告诉怎么做。6、家庭没有严格制定出作息时间表,导致学习效率低下。 只要老师、家长平时严格要求,耐心引导,我想学生会克服这些不良习惯的。在同样的教材、同样的老师授课的情况下,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智商,二是习惯。智商的高低,先天的禀赋是关键;而良好的学习习惯,却完全取决于后天的培养。对于一个学校的几个平行班来说,学生在天赋方面总体的平均水平是基本一致的,那么,决定这个班级学生学习成绩的关键因素,就只有学习习惯了。那些学习成绩突出的班集体,学生普遍具有主动预习、认真听讲、勤于思考、敢于质疑、按时完成作业等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怎样才能使孩子养成好习惯呢?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一、课前预习预习的目的在于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个总体的了解,以便上课时有目的的听讲,集中精力解决好新课的重点和难点。所以,学习新课前必须预习。预习时要逐词逐句阅读相关学习内容,联系以前所学过的相关知识,深刻理解本节课知识的重点和难点,画出哪些地方不会,并及时做好记录,为下一节上课做好充分的思想基础。良好的预习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努力就行了,需要每天坚持预习。同时,在预习的时候应做到看、做、思相结合,做到眼到、手到、心到,不能把预习当作任务来完成,而要将它看作是学习新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来看待。正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边看书边做记号“圈、点、勾、画、批”。圈点的过程就是提炼重点的过程,就是品味、加深理解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二、上课认真听讲上课的时候,课前要准备好所需用的课本、笔记本、作业本、工具书等,课上要认真专注地听老师的讲解和同学们的发言,要积极和老师配合,随时跟上老师的思路和节奏,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对分组讨论的问题要积极踊跃,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同时,要养成一个善于记录课堂笔记的习惯,要记录学习的要点、学习新得、以及老师对教材的补充和延伸,以便逐步加深和更正自己对新知识的理解,不断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三、课后复习课后一定要进行及时巩固复习,就像牛吃草后要“反刍”一样,对课上所学习的重点、难点知识进行反思、总结,哪个地方会了,哪个地方还不会。课后复习一般分为三种:平时复习、阶段复习、总复习,不同的复习阶段有不同的目的和要求。平时复习:主要是巩固课堂所学的新知识,因此平时复习必须做到及时整理、修改、补充课堂笔记,深化和巩固对新知识的理解、记忆,对重要的知识要经常复习,牢固掌握。只有这样,才能“温故而知新”。阶段复习:主要是使知识条理化、结构化、系统化。对单元、章节知识进行复习巩固,复习时要进行知识的归类,把握重点,弄清新旧知识的联系,做到融会贯通,在阶段复习时要注意养成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习能力上一个台阶。总复习:主要就是对一个学期、一个学年所学的知识全面复习巩固。因此复习时要对照大纲和教材的要求,根据复习时间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对已学的知识进行系统梳理,查缺补漏,解决疑难问题,特别复习一下前面学习中的错题记录,达到全面掌握。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复习不仅仅是知识的复习,还应包括学习方法的回顾和总结。通过学习方法的不断总结和完善,就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四、培养学生做作业时独立思考的解题能力培养学生独立的学习能力,我个人认为是件特别重要的事情,应该有意识的从小抓起,从学生的日常活动中做起,让学生在生活、学习中,对父母不依不靠,学生能做好的事,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例如:在学习方面,就遵循古人说的一句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意思是给人鱼吃,不如告诉人打鱼的技术。培养学生也是这个道理。学习时,不要坐在学生一旁监督,也不陪学生看书,做作业。学生自己的作业要做到按时独立地完成。至于碰到实在不会做的题目,我只是给学生理清思路,启发孩子多思考几种可能性,但从不告诉学生答案,迫使学生自己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五、培养孩子做完作业,自己检查的习惯学生在做作业时,我从来不打扰学生,让他一个人静下心来做题。学生做完作业后,我的具体做法是:数学,要求孩子看一看计算是否准确,单位换算是否搞错,应用题的算式列得可对,训练孩子自己去发现问题,然后去订正过来。语文,要求孩子看看字是否写错,作文写好后主要是自己去读,看语句是否通顺,让别人看了文章后得到了什么启迪和感想。 六、要求学生养成每天记录作业题的好习惯一个学生如果每天能养成记下老师布置的作业并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意味着这位学生学会了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学生的人生也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学生的学习成绩优良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例如:我朋友孩子上小学一年级起就给孩子买好记事本,告诉孩子记事本是用来专门记录老师交待的事情和老师布置的当天作业题的,要求孩子每天的记事本都有记载,不能有空隙,一开始我每天都会检查孩子记事本的记录情况,看孩子记得是否认真,还是没有记,坚持一段时间后,就改为不不定期地抽查一下。假如发现孩子没有记录的话,就取消孩子玩的时间,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七、 教学生会改错题,养成自我评价的习惯能对自己的学习作出评价,是一种高水平的学习。善于从错误中学习也是一种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判断正误,自我检验自我评价的习惯和能力。要求学生做题时认真仔细,独立完成,不依赖别人,不弄虚作假,做错了也要错个明白,学会真本事。但老师批改后,找错题原因,改错时可以互相研究,这样促使同学们课下互相研究,养成求甚解和对自己工作负责任的习惯。再做题时就细心多了,错题率大大降低。八、培养孩子做完作业后,整理桌上学习用品并收拾好自己书包的习惯要求孩子每次做完作业后,自己养成整理书桌并收拾好学习用品的习惯,从小让孩子面对生活,学会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九、给孩子制定严格的作息时间表,从小注重习惯养成作息时间表,其实就是给学生制订生活、学习规矩,即什么时候学习,什么时候玩,什么时候休息。因为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我们不能剥夺孩子玩的权利。孩子不玩痛快,学习时就不会很好集中思想,也不会精力充沛。

说明:是用简明的语言、客观而准确地解说事物或阐述说事理的一种表达方式。抒情:是作者通过作品中心人物表达主观感受,倾吐心中情感的文字表露,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间接抒情是在叙述、描写、议论中流露出爱憎感情。

(一)来源于学生方面归因于学生并不是想说学生一定是问题产生的罪魁祸首,有些看似学生的问题可能是其他因素造成的,例如学习的任务不适合他的能力或兴趣等。其一,渴望获得别人关注。因为人总是不愿被人遗忘的,总是希望得到人家的关注。研究发现,一些自尊感较强但因为成绩较差或其他原因得不到集体和教师承认的学生,往往故意在课堂上制造一些麻烦以引起教师和同学的注意。争得自己在班级集体中的位置。如:发出怪声,做鬼脸等。其二,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课堂教学内容的矛盾造成的问题行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最头痛的总问题就是全班那么多学生,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是不一样的,有些学生可能还停留在具体运算阶段,而有些学生却早已达到了形式运算的阶段。面对这些不同进度的学生,教师难以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材料,不知道该怎样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的目光只盯在那些认知水平较高的学生身上,这些学生从教学中获得了满足,一般不会犯纪律性的问题。但是,那些进度慢的学生感到无法跟上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艰深难懂,这样这些学生自然就开始违反课堂纪律了。相反,如果教师顾全那些认知水平低的学生,那些认知水平高的学生会感到学习内容不具有挑战性,这些孩子同样可能违反课堂纪律。因此,许多教师只好照顾中等认知层次的学生,这样就可能两头的学生得不到满足,这些学生都有可能犯纪律问题。

良好习惯的论文范文

每个人都要学习,我跟别人同别人相同,学习能给我们带来快乐,带来开心。学习能给我们知识,学习能都会我们做人的道理。学习能让我们学到别人没有,也学不到的知识。所以,我的最爱就是学习。每天晚上,我回到家后,第一件事就是学习,让所有的知识进入我的知识的“海洋”。每一篇文章,每一句话,甚至是每一个标点,都有我的杰作,它们都像一艘火箭一样,“嗖”的一下,飞入了我的海洋里,让我的大脑变得更加机智、灵活。每当老师讲课时,我都会认真听、看。老师讲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标点符号都记在心里。我读过一篇文章,是冰心写的《忆读书》,最后冰心奶奶说过一句话:“多读书,读书好,读好书。”这句话一直伴随着我。 我希望,世界上的人,都要“学到老,读到老!”

孩子是父母的宝贝,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将来有所作为。谈到教育孩子的问题,每位家长都感慨万千,我也不例外。孩子的教育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现在孩子还小,主要还是学校和家庭所给予的多一些。在学校里有老师科学、细心地教导,可是回到家中就需要父母的言传身教。我的女儿已经上小学六年级了,从她生下来懂事开始,我和她爸爸就比较尊重她,尽量营造宽松的环境,不去强迫她要学什么要做什么,完全凭她自己个人的兴趣爱好去发展。在此基础上适当地给予一些教育、引导,帮助她改掉一些缺点。现在孩子一天天长大,成绩也渐趋稳定。下面我简单的介绍一下我的做法:一、养成阅读的习惯我们家每个人都有爱看书的习惯。女儿小的时候开发锻炼她的识字能力,为她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女儿大一点后,我们就帮她养成阅读的习惯。家里买了好几套古今中外的名著,还订了五六份报刊杂志。一开始她不爱看,可是看到父母一有空就坐在那里看书读报,她也来凑热闹,几次下来她就爱上了阅读。现在的女儿每天都抽出一点时间来看书读报。在我们家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幅画面:一家三口各自捧着自己的书在看。而且,只要有机会就从书店买各种图书给他阅读,时间长了,孩子喜欢上了读书。也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对学习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二、提高学习速度,养成做事不拖拉的习惯从女儿上学起,我就注意培养他学习习惯,每天回家后先给她一些时间做洗手、吃东西这样的琐事,然后在做作业前叫她用很短的时间先回忆一下今天所学习的知识,如有不懂的再加以针对性的复习。决定开始做家庭作业了,就要求一气呵成,中间不允许随意走动,看电视、玩等。做完作业后再抓紧抽空预习一下明天要上的新课。这样做能提高学习速度,养成做事不拖拉的习惯。三、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女儿自小就缺乏自信心,一直以为自己没有能力,什么事都做不好。也不敢迎接挑战。针对她缺乏自信心的老毛病,在平时生活中我就有意识的多赞扬少批评。常鼓励女儿说:“你太棒了,真聪明,这么难的事你都会,妈妈好佩服你啊!”她嘴上不说,其实心里美滋滋的,还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有时我也会对她说:“我碰到你老师了,老师说你天天在进步,是个好学生呢,如果再努力一下就会成为全班第一名呢”。她也会一本正经地对我说:“那妈妈我先超谁呢?”就这样,女儿的自信心慢慢建立起来了。四、以身作则,提高孩子自我控制的能力我想我们都是做过孩子的,应该知道孩子喜欢什么,过多的说教,都不如用自己的行为来引导孩子的效果来的好。要求孩子做到的,大人自己首先要做到。比如放暑假期间我女儿天天上开心网,眼看临近开学她还在上,我急了,马上制止她。她马上就说:“你也老是天天上网,一玩就老长时间。”面对孩子的质问,我只有自己先改正,用自己的行为来影响孩子,我告诉孩子:“你看妈妈改正了,你也应该改正吧!”这时,女儿欣然的接受我的建议,从新一年开学直到现在除了学习需要查阅资料外,从未上过任何游戏网站。而且自控能力特强,不管父母在不在家都一个样。五、注重和孩子的交流我和女儿交流的非常多,各个方面都包含在内。经常是利用两个人一起的时间,不经意聊天的形式就了解了孩子在学校的好多情况,知道了孩子很多想法。每天放学回到家她都会跟我汇报今天班上发生了什么事。这样也便于我们父母了解孩子的心思,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孩子的教育和培养是一门很复杂的学问,让我们家长与老师、与学校共同合作,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来。

习惯素材材料一: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 1、巴尔扎克:“只有那些懂得控制自己的缺点,而不让这些缺点控制自己的人,才是强者。” 2、美国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说:“习惯能够成就一个人,也能够摧毁一个人”。 3、记得著名教育专家安文铸教授在他的“让孩子在快乐中健康成长、成才、成人”讲座中举了这么一个例子:在一九八八年那次世界各国诺贝尔奖得主的巴黎聚会上,有人问一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是最重要的东西呢?”这位白发苍苍的老学者回答道:“是在幼儿园。”“在幼儿园能学到什么东西呢?”“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善于观察周围的大自然……” 材料二:怎样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叶圣陶先生特别强调习惯的重要性,他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对中学生来说,善于独立思考,能够科学利用时间,正确处理学习与娱乐的关系等等,都是应当养成的良好习惯。 (一)、独立思考的习惯。古代有句名言叫“学源于思”,就是说求学问要开动脑筋,思考问题。从思维角度说,独立思考主要指思维的独立性,包括独立的发现和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学习中善于独立思考,不迷信权威(包括课本),不企望现成的答案,遇事总能问个为什么,总能运用自己的头脑去观察思考,创造性地去认识事物,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养成这种习惯不仅有利于搞好现在的学习,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也能为将来的学习乃至终身的事业奠定基础。 (二)、认真倾听的习惯。听讲是课堂上接受信息的第一道大门。这道大门通畅,信息输入就顺利;此门堵塞,信息输入就受阻。因此听讲能力强弱与否,是决定接受信息多寡的首要因素。专家们认为听课要做到下列几点:1.上课铃一响就要做好听课的准备;2.密切注意教师,眼睛跟着教师转;3.注意听教师的提示;4.仔细听其他学生的发言或回答;5.记好笔记;6.适应各个教师的教学方法;7.比教师先想出问题;8.防止注意力分散;9.听课时要进行分析理解。 (三)、练习反思的习惯。学习过程中总要做练习,但做完题目并非大功告成,重要的在于将知识引申、扩展、深化。因此,反思是解题之后的重要环节。一般说来,习题做完后要从五个层次反思:1.怎样做出来的?(解题采用的方法)2.为什么这样做?(解题依据的原理)3.为什么想到这种方法?(解题的思路)4.有无其他方法?哪种方法最好?(多种途径,培养求异思维)5.能否变通一下成为另一类习题?(一题多变促进思维发展)。 同样,如果发生错误,更应进行反思:错解的根源是什么?解答同类题目应注意哪些事项?如何克服常犯的错误?从而“吃一堑,长一智”,不断完善自己。 (四)、总结归纳的习惯。每章每节的知识是相对独立的,要想形成知识体系,课后必须有小结,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概括,抓住应掌握的重点和关键。每学习一个单元,要把分散在各章中的知识点连成线、织成面、结成网,使学到的知识系统化、规律化、结构化,这样运用起来才能联想畅通,思维活跃。 叶圣陶先生曾语重心长地说:“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亏,想改也不容易了。”愿同学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材料三:怎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行为习惯是自我调节的结果。班图拉的自我调节论认为,人的行为不仅要受外在因素的影响,人们也可以通过自我生成的因素,自己调节自己的行为。他指出:"如果行为仅仅由外部报酬或惩罚所决定,人就会像风向标一样,不断地改变方向,以适应作用于他们的各种短暂影响......事实上,除了在某种强迫压力下,当面临时各种冲突时,人们具有自我指导的能力,使得人们可通过自我的结果为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施加某种影响。"因此,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的过程是一个人将外在的要求内化为自身需要的过程。 2、习惯是动力定型。任何习惯的形成,都是在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的。习惯形成的过程人们通常分成三个层次,最低层次就是不自觉阶段,依靠外力的督促教育,不断强化已形成的条件反射就形成了习惯。就是第二个层次了,成为自觉行为。这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靠内部的自我监督,不需要外部监督了。第二个层次也是经过反反复复,多次重复以后,一旦这种行为习惯被破坏以后,就内部调整了。但是要有意志努力。第三个层次就是自动化,达到类似本能的程度。到了自动化以后,也不需要监督,也不需要意志努力,而是行为习惯。一旦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认真的学习态度,以学习为乐趣;自觉地看书、写字,积极动耳、动眼、动手、动口的习惯;自学的习惯,课前预习、课后及时复习,这是最佳的教育习惯。 3、"习惯成自然"就是能力。什么是"成自然"呢?叶圣陶先生举例说,"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能力。这两种能力的形成是因为我们从小就习惯了,'成自然'了;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如果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程度,只是勉勉强强地做一做,就说明我们还不具有那种能力"。 4、目标是行动的指南针。一个人如果确立了自己的目标,那么他也就有了努力的方向,即使前面有重重困难,他也能够为了目标而坚持下去。面对高中学习,老师要从知识、能力、行为等方面引领学生坚持期待、憧憬和希望,消除迷盲和不安,确立阶段目标和要求,不断以积极的心态享受着充实而紧张的高中生活。 5、再坚持一下就是胜利。任何成功的到来,总是需要时间的,因此坚持就显得极其重要了。“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也说明了成功是建立在坚持之上的。 6、心若改变,你的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你的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你的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你的人生跟着改变。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小学生主要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从一年级开始,我们就在父母、老师的搀扶下学习走路.这条路是漫长的,总会有些磕磕绊绊,总会摔倒,也总会被你们扶起来.现在我们慢慢长大了,要学会自己约束自己,养成良好的习惯,打造的完美人生.要培养良好的习惯,首先要有良好的道德思想关.要从小事做起,“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只有把一点一滴的小事做好,才能真正把大事做好.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思想,刘备曾说过“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再小的好事我们也要去做,再小的坏事我们也要远离,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错了,就要立即改正.要培养良好的习惯,细节问题尤为重要.地上有纸屑,要主动捡起来,垃圾要放入垃圾箱里,在保持良好习惯的同时,要有秩序,每个年级都有各自的楼道,在行走时,要靠右行走……作为学生我们不能进入网吧,在家玩游戏,也要适量,不能过分迷恋电脑,我们更不能进入不良场所.要培养良好的习惯,贵在坚持.既然我们已经有了良好的习惯,就要坚持去做,如果放弃了,我们一切努力不就付之东流了吗?我们要有毅力,一个有毅力的人,再远的路程也是近的,一个有毅力的人,才会选择坚持,只有坚持下去,好习惯才能久远.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个习惯;播下一个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一个好的习惯对于一个人一生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就要比别人多做一点,要比别人看得更远一点.做得更多一点,动力更足一点,速度更快一点,坚持的时间更久一点.他体现的是一种勤奋主动的精神,一种坚忍不拔、永不放弃的意志,一种行动迅速、做事准确的能力.古人云:要想取之,必先予之.我们做任何事情,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付出代价,没有幸苦是不可能有收获的.“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任何一项大成就,都是一点一滴不断积累起来的.如果你能比别人多做出一步,多投入一点,并渐渐把这种习惯应用于生活,你就会得到超值的回报,就会拥有一个灿烂完美的一生.

中班幼儿良好习惯养成的研究论文

幼儿园中班养成教育对于幼儿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养成教育是幼儿人格发展的需要。年龄越小,习惯对人格的影响越大;年龄越大,人格对习惯的影响越大。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幼儿园中班养成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中班幼儿生活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摘要:幼儿期是良好个性形成、行为习惯培养的关键期。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是现阶段的工作重点。著名教育家若井邦夫说:“婴幼儿的生理心理正处于迅速变化和发展之中,是最适合培养习惯的时期。”所以教师在开发幼儿智力的同时,必须使幼儿在身体、心理、行为习惯等方面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关键词:生活行为习惯 养成教育 幼儿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要比知识的获得重要得多。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独立于社会的基础,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进而影响孩子一生的成功和幸福。可以说,习惯是体现一个人素质的重要方面,对其一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养成教育是幼儿人格发展的需要。年龄越小,习惯对人格的影响越大;年龄越大,人格对习惯的影响越大。现在的孩子多以自我为中心;生活自理能力差;任性、懒散、怕苦、缺乏责任心;纪律意识差、依赖性强。而处于中班年龄段的幼儿虽然在意识上要比小班孩子好,自控力也有所提高,但还是需要成人的帮助与提醒。

一、帮助幼儿了解“良好生活习惯”的概念

要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首先要让幼儿形成正确的概念,了解什么是良好的生活习惯。中班的幼儿年龄较小,在家都是父母的心肝宝贝,不管做什么事情都由家长包办或代办,根本不需要幼儿自己动手,因此他们不了解哪些是需要养成的生活习惯,哪些是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许多生活习惯的正确与否就更加没有准确的概念。因此,教师要先把有关生活常规的概念传授给幼儿,如吃饭前要洗手、睡觉时要把鞋子放整齐、小椅子要轻拿轻放、玩具玩好要放回原处等等。幼儿只有在明白了这些概念以后,他们才能学着遵守生活常规,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当然,在帮助幼儿了解这些概念时,教师也要采用一定的方法,如:把养成教育纳入主题活动整合课程,让幼儿在有趣的主题活动中认识正确的生活习惯。

二、老师注重自身习惯的养成,为幼儿树立榜样

幼儿都具有爱模仿的天性,在平时的生活中不管是电视里的还是现实生活中的,不管是人类还是小动物,他们都会会刻意地去模仿。幼儿老师在幼儿心目中的地位很高。幼儿是最爱模仿老师的,老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很容易被他们模仿。因此,老师平时的一些好的、坏的生活学习习惯以及平时所讲的话,和一些口头禅都在无形中被幼儿模仿并学会,幼儿的年龄小,对事物的好坏分辨能力较差,所以老师的一些不良习惯与话语都会给他们的常规培养带来不良的影响。教师在面对孩子时,应该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应该做到为幼儿树立良好的形象和榜样。只有这样,孩子的常规培养才会更加严谨有序。

三、注重幼儿生活常规的培养方法

中班幼儿年龄较小,虽然在自控能力方面比小班幼儿有所提高,但他们不能像大班的幼儿一样提醒自己遵守各项生活常规,我根据中班幼儿的发展特点,把幼儿分成四个阶段――中班A期、中班B期、中班C期和中班D期。

1.在中班A期(刚进中班1―2个月),这个阶段幼儿的自控能力还不是很好,因此老师就要充当起“提醒者”的角色,采用“提醒法”,比如:每次吃饭前,我们都要告诉幼儿饭前要洗手,洗手时衣服的袖口要提起,不能弄湿;吃饭时要注意保持“三净”(碗面干净、桌面干净、地面干净),饭菜要吃完,不能倒掉等等,在吃饭时,还要多提醒幼儿该怎么做,同时教师还要加以示范指导。

2.到了中班B期(进中班后3个月左右),幼儿基本已经适应了中班的学习生活,对在园一日活动中各项生活活动的要求也有了一些了解,但他们却不清楚老师为什么要他们遵守这些生活常规,这时老师可通过一些“故事引导法”帮助幼儿了解遵守生活常规的重要性,如:教师可向幼儿讲述《大公鸡和漏嘴巴》的故事,再组织幼儿讨论故事中的不同角色,启发幼儿爱惜粮食。在通过故事教育之后的进餐中,幼儿随便倒剩菜剩饭、乱扔饭菜的行为就会明显减少。为了强化教育效果,教师还可以组织幼儿模仿故事中的不同角色进行表演,使幼儿在游戏的模仿实践中学习和养成良好的社会性行为品质,促使他们自觉遵守活动常规。当然在这期间,老师仍然需要提醒幼儿,只是次数应该减少。

3.到了中班C期(进中班后4―5个月),这一时期幼儿已经通过幼儿园老师的教育,对一些生活行为有所了解,另外他们对荣誉观也有了更深的认识,所以我们还可以通过“比赛激发法”来让他们遵守游戏规则,如:老师在组织幼儿睡觉时,可以让幼儿比赛谁的鞋子放得更整齐、谁能最先睡着;在玩积木等玩具时,比一比谁的座位下面没有掉下的积木、谁会主动送积木回家等,再给表现好的幼儿以表扬,使他们更积极地遵守各项生活常规。另外,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自控能力也有了很大的进步,这时教师也可以让幼儿自己说简单的规章制度,如:让幼儿自己先说说我们应该怎么洗手,大家再根据自己说的要求一起执行,让幼儿更进一步地自觉遵守生活常规。

4.在中班D期(中班第二学期),这一阶段的幼儿各种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生活体验欣赏法”进行培养幼儿的生活常规,使幼儿掌握一些简单的生活自理技巧。如在组织幼儿午睡活动前,要幼儿学习叠被子,那么,教师可以先让幼儿参观其他班级整齐有序的床铺,使其产生“要学习”的心理氛围,然后要求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每天的午休起床之后自己学会整理床铺。当幼儿通过自己的小手把棉被叠整齐,使午睡室变得整洁时,教师再组织其他班级的幼儿来参观,使幼儿对自己的劳动成果产生自豪感。这种良好的生活体验欣赏教育对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家园配合,共同培养孩子遵守生活常规的习惯

利用家长园地、家教知识讲座、家长开放日活动、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养成教育对孩子成长的意义和幼儿园活动的常规细则、幼儿遵守活动常规的重要性,并与家长联系,让他们在家也给孩子定一个在家常规,并督促执行。让家长也加入到培养幼儿良好的常规习惯的队伍中来,真正做到家园同步。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要在幼儿养成教育指导方面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养成教育要持之以恒。由获得对某种行为的认识到此种行为的初步习得,再到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幼儿良好行为的培养过程中,不仅需要教师的教育智慧,更需要教师持之以恒的精神。同时密切家园合作,双方持之以恒地对幼儿实施养成教育,才能使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得到巩固。

2.注重个体差异。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都不同,教师要根据不同水平的幼儿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要使每个幼儿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发展。特别是那些对教师有畏惧心理的孩子,教师应用一种开放性观念,充分了解幼儿外显的以及内在的行为线索,从而对幼儿的行为做出合适的反馈。如果教师对幼儿行为的领悟能力过低,只根据一些表面现象去做判断,毋庸讳言,在误解幼儿行为的基础上行使的教育并不能真正帮助孩子。相反,还会给孩子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幼儿园中班养成教育论文

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的研究,论文标题如何写,我觉得这个就写幼儿习惯养成。

良好的行为习惯能使幼儿受益终身受益,促进幼儿整体素质的提高,一提到良好行为习惯,有些老师便会将“严格遵守规矩或纪律”“如何管理好幼儿挂上钩”。于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便成了对幼儿行为进行控制的过程。随着现在生活的发展,我们意识到:尊重幼儿需要,培养幼儿自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才能促进幼儿主动发展。为此:我进行了思考和实践。一、良好习惯的规格建立或评价的主体由教师转变为师幼或者幼儿。以往,我对于我们班统一的要求比较多,个体服从集体的规则也多。现在我发现由教师和幼儿共同建立规则,幼儿会积极的遵守。我班每天上完厕所都是由老师负责检查和督促要求幼儿洗手,但有些幼儿总是会趁这教师不备便忽视这一环节的重要性,所以经常会有幼儿过来告状说某某没有洗手,通过观察,我发现由个别幼儿确实没有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而且在教师提醒了之后依然跟以前一样,没有任何的改变,刚开始是,我让看厕所的教师加强对幼儿的看管,但是收到的效果不明显,由于教师要帮个别年龄较小的幼儿整理衣物,所以还是由孩子经常不自觉。而孩子们还是会忽略洗手这个环节。例如:我班的梓乐小朋友,我发现他每次洗手要么就碰一下水,要么就直接不洗手。在经过老师以及幼儿们的多次提醒之后仍然没有形成自觉的意识。显然,被动的服从根本就没有解决幼儿不洗手的问提,于是,我多次去咨询一些资深比较深的教师以及去网上查相关资料。与幼儿进行了一次试验,我特意把自己的受弄的脏兮兮的,然后端来了一盆干净的水以及洗手液,让幼儿观察老师洗手之后水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随后,孩子们惊奇的发现刚才还干干净净的水,在洗手之后就便的脏兮兮,黑乎乎。我趁机引导幼儿如果不洗手,那么那些脏兮兮、黑乎乎的细菌进入了我们的身体之后会有什么后果呢?为此我还特意向梓乐以及平时也不喜欢洗手的小朋友提问:如果没有洗手又把脏兮兮的手放进了嘴巴里会怎么样呢?他们也都知道了自己以前没洗手是多么的不爱卫生。经过了这次小试验,我惊奇的发现幼儿们都会很认真洗手可见幼儿对于日常规的培养有自己的想法,有的幼儿并不了解常规培养的原因,也并不理解良好的生活习惯与自身的关系,同时也使我意识到对于幼儿常规培养应先从幼儿理解着手,让有人自觉履行取代教师的硬性规定。在和幼儿交流中发现,教师建设性的建议往往会让幼儿有被批评的感觉,从而产生不良的情绪,而同样的评价主体由同伴来说,幼儿确认为有同感。这说明评价主题会影响评价效果。二、良好的行为习惯内容由体现主观性转变为人文化以前,我班阿姨盛饭总是将饭盛得满满的,可偏偏我们班的幼儿吃饭就是很慢,所以每次一道吃饭时间就有小朋友愁眉苦脸,可偏偏每次吃的快的幼儿吃完了去玩玩具时,他们就会忍不住的想去参与到到他们的游戏当中,后来,我让我班阿姨每次盛饭时都稍微把几碗盛的少一点,然后把他分给那几个吃的比较慢的幼儿,并特意把他们几个请出来,通过游戏的形式和老师比赛,比且适当的鼓励他们,这样他们的进餐效果明显的比以前好了很多。虽然还是不能吃在前几名,但也不至于把饭吃到冰冷,尤其现在是冬天,饭菜冷得快。三、良好的行为习惯的表现形式有语言指令转化为讨论活动在学期初,我发现班里有许多孩子有拖着椅子走的习惯,两个小椅子腿着地,受拽着椅子背,椅子腿沿着地面发出很难听的声音。我们老师也总是在一旁提醒,但效果不明显,后来,我直接把他提出来,当成一次讨论活动,让孩子来讨论“说说怎样爱护小椅子”孩子们讨论的很激烈,你一言,我一语的。有的说不能使劲摇椅子,有的说不能托着椅子走等等。我根据孩子们所说的用夸张的动作表现了出来,惹得孩子们哈哈大笑,认真眼前收环节的重要性并及时提问幼儿,刚才老师这样做对不对。还特意问那些喜欢脱椅子的幼儿,他们知道自己做错的都能及时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四、以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核心,构建家园共育的内容和方式。家园共育是对家园双方的共同要求,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幼儿的发展。实质是习惯的养成,幼儿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中养成的习惯将是他们终身受益。例如;幼儿不能按时作息的现象,我园都有制定作息时间表,让家长也配合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同时让家长反应幼儿在家出现的行为习惯问题,教师会及时进行集体或个别教育,在家园目标一致的情况下,相互理解,更大程度的促进孩子的发展。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孩子们成长的一生都是很有帮助的,相信以上几点对于我以后的工作会更加的有帮助。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