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南方方言研究论文1500字

发布时间:

南方方言研究论文1500字

你这篇中国知网也好,万方数据也好都有例子!甚至百度文库都有!==================论文写作方法===========================论文网上没有免费的,与其花人民币,还不如自己写,万一碰到人的,就不上算了。写作论文的简单方法,首先大概确定自己的选题,然后在网上查找几份类似的文章,通读一遍,对这方面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参照论文的格式,列出提纲,补充内容,实在不会,把这几份论文综合一下,从每篇论文上复制一部分,组成一篇新的文章!然后把按自己的语言把每一部分换下句式或词,经过换词不换意的办法处理后,网上就查不到了,祝你顺利完成论文!

在山西的晋中、晋西北一代有很多土语是很古老而优雅的:“居舍”--就是屋子、“家里”;“箸秸”--一种灌木,秸杆很直,质地坚硬,过去老乡很少用竹筷,就是用“箸秸”杆来作筷子的。箸是筷子,秸是秸杆,箸秸是作筷子的秸杆。现在山西人没有“箸”的说法了,但是“箸秸”的名称一直没有变;3“.参差不齐”--不识字的农民都有这样的口头语,而且读音绝对正确:“cencibuqi”。只有上过学的人才可能读成“canchabuqi”“兀”--一种方形的凳子;“兀的”--语气助词,意思比较宽泛,类似“那么”、“当然”、“可不是嘛”等意思。例:“你会唱京剧?”“兀的哩!”这个词在元曲里经常看到,现在仍然是当地人的口头语。“舁”--抬的意思。这个字似乎很古老了。《说文解字》解释是:“舁,共举也”。“荷”--承担、搬动的意思,也引申为一般的“拿”、“携带”。这是非常普遍的口头语。“荷不动”,就是拿不动的意思。这个用法也很古老,汉朝张衡《东京赋》有“荷天下之重任”句。8.“恶色”--就是垃圾。这也是很古老的用语。色,是种类的意思。恶,是“丑恶”,“卑劣”的意思,和“美”、“好”反意。现在台湾人讲的“国语”中把“垃圾”读作“lèsè”和山西方言接近。9.“恶水”――是指脏水、污水,不是我们一般说的“穷山恶水”的“恶水”。说“恶”而不说“脏”,是不是也很文雅?10.“巡田”――就是秋天看护庄稼。别的地方叫“看秋”,“护秋”,远不如“巡田”富有韵味。每到秋天,村里会指定专人担负巡田的职责,担负这种责任的人被称为“巡田的”。“巡田的”很厉害,一般都会几下拳脚。基本的装饰是,腰里缠一条长长的蓝布作的腰带,腰间别一个小小的“马床”。所谓马床,是一种三条腿的袖珍小凳子。马床有两个用途,一是巡田的累了可以随地坐下休息,更重要的用途是用来打人――打那些偷庄稼、蔬果的大人小孩。一般是打屁股。据说打上很疼,但是又不至于打坏筋骨。1“胡阑”――圆圈、环的意思。引申为“那一片地方”。元曲《高祖还乡》有云:“一面旗白胡阑套住个迎霜兔,一面旗红曲连打着个毕月乌”,这里“胡阑”是环的意思,曲连是圈的意思。现在的山西中部和北部也还是这样的说法。这是一种单字复音的语言现象。胡阑,取“胡”字的声母,和“阑”字的韵母,连在一起快读,就近似于是“环”;曲莲,取“曲”字的声母,和“连”字的韵母,连在一起快读,也就近似于“圈”。在山西中部、西北,以及内蒙古西部的方言里,这样的现象还可以举出许多。比如,“圪劳”是“角”的意思,山西民谚:“得过且过,阳圪劳劳暖和”,“阳圪劳劳暖和”就是靠着墙角晒太阳;不阑,是“拌”的意思。山西有一种面食,是用莜麦面拌成小块状然后蒸熟,称为“不阑子”;再比如,木板受潮变形,普通话谓之“翘”,山西方言说“圪料”等等。据有的语言学者说,这种单字复音,是更加古老的一种语言现象。据说,有很多单音的词汇,本来就是复音,比如上面说的“环”、“圈”等,但是在文字产生以后,古人为了减少刻、写文字的工作量,就尽可能地用单音的字来表达,这就是“胡阑”变成“环”、“曲莲”变成“圈”、不阑变成“拌”的原因。1网友心行先生问:“这个‘兀’。真的不是那个‘杌’吗?你描述的就是我印象中的‘杌子’”。兀子,就是“杌子”,兀是本字,木字边是后来加的。汉字的发展,是由简到繁的历程。现在有的人以为汉字越是繁体越古典优雅,其实不是。山西方言说“兀”,不会这样“突兀”,口语里是说“兀兀”或“杌子”。假如再进一步地分析,“兀兀”和“杌子”也是有区别的。兀兀是指小的那种,可以随意搬动;兀子,是指大的一种,不可以随意搬动的。顺便说一下,山西方言里的字词的组合结构是很有意味的,不但有感情色彩,也有概念的区别。比如说“牛”,一般不会说这一个字,而是说“牛儿”,这是指大的牛。说小牛,不说小牛,说“牛牛”,就有了可爱的情感色彩。但是“牛牛”还有另外的意思,是指那些可爱的小虫子。再比如“狗”,也是这样,称大狗为“狗儿”,称小狗为“狗狗”。狗狗也有另外的意思,是父母对年幼的孩子的最亲切的称呼。再比如,吃饭用的勺,山西人说“勺子”,是指用来从锅里往碗里舀饭的大勺,至于放在碗里碟里的小勺,山西人称之为“勺勺”。山西有很多人的小名叫“狗狗”,假如是排行老二,往往叫“二狗”,老三就叫“三狗”。都是昵称,爱称。我们老家村里叫二狗三狗的很多,为了区别,就在前面冠以姓氏曰“张三狗”“李二狗”。当然,他们都有正式的官名,但是除了村上开会,一般不用。假如这“二狗”“三狗”的有什么特点,就在前面加以标记,比如叫“疤三狗”--是说脸上有麻子的。说到名字,也透露着山西地方的文化底蕴。前面说的“二狗”“三狗”之类,仅仅是一种类型。还有不少是以出生年的天干地支来称呼。比如,有叫“甲午儿”的,是在甲午年出生,加“儿”字尾音,也是表示亲切。类似的有:“甲戌”、“辛未”等。1“恓惶”――山西人不说“可怜”,说“恓惶”。查《辞源》,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语有三个――“恓惶”、“栖遑”和“凄惶”。据辞源的解释,“恓惶”为烦恼不安貌,例如:唐人韦应物诗句:“恓惶戎旅下,蹉跎淮海滨”;“栖遑”是奔忙不定的意思,如,晋人陆机:“德表生民,不能救栖遑之辱”;“凄惶”为悲伤惧怕,举例:金董解元《西厢》:“两口儿合是成间别,天教受此凄惶苦”。结合例句理解,这三个词语的不同的解释,只是角度不同而已――奔忙不定是指行为,烦恼不安和悲伤惧怕是由这种行为导致的心理状态,而这三种含义假如用一个意思来概括,那就是值得同情,可怜。所以我猜测也许这三个词其实是一个的词语的不同写法,或者是由一个词语演变而来。而山西口语中的“恓惶”所表达的含义和情感,就包含了上述三个词语的意思。比如:“看那孩子哭得真恓惶哩”――意思就是说那个孩子哭得很“悲伤”;“那年月,日子过的真恓惶”――是说为生活奔波不定,受苦受难的意思。不过,山西话里的“恓惶”可能比字典上的解释有了更加丰富的感情色彩。比如,母亲说儿子“俺孩恓惶的可是个好孩!”――是说自己的孩子孝顺、听话、辛劳,言语中饱含了母亲的对儿子的疼爱之情。对别人谈论自己的朋友或相识“某某恓惶的可是个好人”――就不仅是同情,更多的是赞赏了。要饭的假如在山西乞讨,不说“可怜可怜吧”,说“咳,大爷大娘,恓惶的给上些吧”,这里的恓惶就是“可怜”的意思了,不过语法结构和现代普通话还是不尽相同。1“咥”――一个土的不能再土的方言,写下来却是一个古的不能再古的字眼。猛吃猛喝,在北京的俗语中,大概是“甩开腮帮子狠吃”之类,在山西太原、榆次、祁县、太谷一带,说法就简单多了:“咥吧!”“咥”,读“die”,阳平,吃的意思,但是不是一般的吃,是指老虎、狼等猛兽的咬嚼,如《易经˙履卦》:“履虎尾,不咥人,亨。”又如明朝马中锡《中山狼传》:“是狼为虞人所窘,求救于我,我实生之,今反欲咥我。”不咥人,就是不吃人,“咥我”就是吃我。“咥”,就是狼吞虎咽似地大快朵颐。说打某人的秋风,吃他一顿,也说:“咥他一顿”。1“窈窕”――说来你也许不信,这个几千年前的“艳词”至今仍然活活泼泼地保持着青春的魅力,她不仅存在于那些引经据典的文字里,而且就活在老百姓的口语中。晋中一带的人评价一个妖艳的年轻女子的时候,会这样说:“那妮子,可‘yāodiào’哩。”这“yāodiào”该怎样写?是“妖调”吗?读音差不多,可是意思似乎不是很准,而且也不是一个规范的词汇啊。这需要以晋中方言的发音为依据来分析。在这一带,许多声母为“T”的字,读如“D”,比如“柳条”不是“liǔtiáo”是“liǔdiáo”,说“桃子”不说“taozi”,说“dao’er”。那么,窈窕,用晋中方言说,就是“妖调”,倒过来,现在人们形容女人说“妖调”,很有可能就是诗经里的“窈窕”。当然,我这里有推测的成分,但是又有那种考古能避免推测呢?1“倒插插”――这是什么意思?假如我不说,让你猜,不是山西人的恐怕很难猜到:是指衣服上的口袋!“倒插插”,也简称“倒倒”,这是晋中一带的方言。为什么把口袋说成倒插插?这也是有些来历的。大家都看过古装戏。所谓古装,实际上大体是明朝的服装样式,它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袖子普遍很宽。到了清朝,推行马蹄袖,袖口变窄了,就没有这么宽了。明朝以前的衣袖和现在相比,不仅宽敞,而且多一个功能,就是可以装一些小的物件,如手帕之类。戏曲里也会看到这类细节。袖子里怎么能装住东西呢?原来,袖口里面缝有口袋。这口袋的口子和袖口的方向是倒着的,装东西要倒着插进去,所以就叫“倒插”。晋中人讲话,凡是指称小一些事物的名词喜欢用叠音来表示,这种缝在袖口的口袋当然不会有多大,所以就说叫“倒插插”。到了清朝,改穿满式的马蹄袖,袖口变窄了,不便装东西了,口袋就不再缝在袖口,改在衣襟底下了,方向也不是倒着的,但是“倒插插”这个名字还是保留了下来了。可是为什么别的地方不这样说呢?这是因为,本来意义上的“倒插插”是明朝以前的服饰,满清人从关外来,不是这种装扮,人家也没有这种说法。统治者的语言总是时代语言的主导,京城地方的说法当然也就随着变了。京话历来是官话的基础,“倒插插”被满清人挤出京话,不入流了,渐渐地就边缘化了。至于山西,不知道是因为闭塞,还是山西人执拗,不会在“倒插插”问题上与时俱进,抱着这个这个很古老而悠久的名称不放,但是究竟时代在变化,语言在变化,于是“倒插插”就退化为土话

中国方言大致可以分为7大方言,有北方方言,吴语,闽语,粤语,赣语,客家话,湘语北方方言的明显特点包括:除了江淮官话、少部分西南官话保留入声读[-?]之外,大部分官话方言失落了全部中古入声,中古汉语中的“-p,-t,-k,-m,-n,-ng”韵尾现在只剩下“-n,-ng”,但出现了大量儿化韵“-r”韵尾。原本连接“i,ü”韵母的“g,k,h”声母已被颚音化成“j,q,x”声母。官话话在失去清浊对立的过程中,没有经过剧烈的声调分化,但出现了中古平上去入以外的轻声。因此,官话方言包含了大量的同音字以及相应产生的复合词。上述现象在其他方言中比较少见。 吴语,或称吴方言:在中国江苏南部、安徽南部、上海和浙江大部分地区使用。典型的吴语以苏州话为代表。其中安徽西南部受赣语影响,浙江南部保留了较多古代百越话特征,以至不能和作为典型吴语的太湖片吴语通话。使用人数大约为总人口的8.4%。这种方言的对清浊辅音的区分是一个很明显的特点。但吴语保留了中古汉语的模糊入声。 客家话,或称客语:在中国南方广泛使用,包括广东东部、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广西东南部等地,以梅县话为代表。虽然是一种南方方言,但客家话是在北方移民南下影响中形成的。客家话因而保留了一些中古中原话的特点。使用客家话的人口大约占总人口的5%。 闽语,或称闽方言:在福建、海南、广东东部、台湾、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还有其他海外的一些华人中使用。由于闽语的内部分歧比较大,通常分为闽南方言(以厦门话为代表)、闽北话、闽东话(以福州话为代表)、莆仙方言和闽中方言。闽语是所有方言中,唯一不完全与中古汉语韵书存在直接对应的方言,其中以闽南语最具影响。但是,根据现有的语音学研究,闽语的音系相当接近上古汉语的音系。 闽南语(狭义的,即闽台片闽南话)共有“-m,-n,-ng,-p,-t,-k,-?”(貌似问号的国际音标是紧喉音。)在入声 [-p/-t/-k] 消失之前,先发生‘入声弱化’,[-p/-t/-k] 全部变成-?。山西方言、吴方言、江淮方言仍保有这种弱化入声)”七种辅音韵尾。闽南语是汉语中声调较复杂的方言之一,泉州音有8个声调(不含轻声),漳州音、厦门音、同安音、台湾音通常有七个声调(不含轻声)。同时,闽南语也是保留中古汉语最完整的方言之一。泉州音和漳州音是其它支系的母语,闽(南)台片的闽南语内部较为一致。广义的闽南方言还包括海南话、潮州话、浙南闽语等,使用闽南语的人口大约为总数的4.2%。 粤语:以广州话为代表,在广东广西的部分地区、香港、澳门和海外华人中被使用。粤方言是汉语中声调最复杂的方言之一,有九个声调(桂南勾漏片有十个声调)。同时也是保留中古汉语最完整的方言之一。粤语包含了p,t,k,m,n,ng六种辅音韵尾。粤语内部的分歧不大。使用粤语的人口大约为总数的5%。但是粤语中没有混合入声,可以认为粤语中保留的古汉语成分要早于吴语,但晚于闽语。 湘语,或称湘方言:在湖南使用。按是否保留浊声母分类,可分为老湘和新湘两类,其中浊声母已基本清化的部分新湘语相对接近官话,但也有部分与官话差异较大的新湘语保留有部分全浊音及特有语音和词汇。新老湘语分别以长沙话(新)及衡阳话(老)为代表,使用者约占总人口的5%。历史上湖南地区受到北方文化的强烈影响,故湘语内部差异比较大。并且有多个时期古汉语语音特征之重叠。 赣语,以南昌话为代表,又称老表话、江右语等。属汉藏语系汉语族,主要用于江西大部、湖南东部,安徽西南部等地。使用人数约为使用人口约5148万(早先的3000万不准确)。古全浊和古次清合流为送气音,梗摄字文白异读。昌都片及长江沿岸一带普遍存在全浊声母,但多非严格的古清浊对立。多数地区”知三章组“或”知二章组”端读,日母今读仍为鼻音ȵ。南昌话有七个声调,辅音韵尾-t -k -n -ng,建宁、高安、临川等地为m n ng p t k。 下面的几种方言是否构成独立的大方言区,现在尚有争议: 晋语:在山西绝大部分以及陕西北部、河北西部、河南西北部、内蒙古河套地区等地使用,以太原话为代表,有入声韵 [-ʔ]。在入声 [-p/-t/-k] 消失之前,先发生‘入声弱化’,[-p/-t/-k] 全部变成 [-ʔ])。其白读系统与官话截然不同。以前(及现在的不少语言学学者)将其归于官话。 平话:在广西的部分地区使用。传统上将桂南平话归于粤语,近年来有人主张将桂北平话当成孤立的土语存在。 徽语:在安徽南部及赣浙苏部分毗邻地区使用。以前(及现在的部分语言学学者)将其归于吴语。

中国方言 汉族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过程度不同的分化和统一,因而使汉语逐渐产生了方言。 现代汉语有各种不同的方言,他们分布的区域很广。现代汉语各方言之间的差异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各个方面,语音方面尤为突出。但由于这些方言和共同语之间在语音上都有一定的对应规律,词汇、语法方面也有许多相同之处,因此它们不是独立的语言。根据方言的特点,联系方言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以及目前方言调查的结果,可以对现代汉语的方言进行划分。当前我国语言学界对现代汉语方言划分的意见还未完全一致,大多数人的意见认为现代汉语有七大方言: 七大方言简介:北方方言 北方方言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以北京话为代表,内部一致性较强。在汉语各方言中它的分布地域最广,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73%。 北方方言可分为四个次方言:⑴华北、东北方言,分布在京津两市,河北、河南、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还有内蒙古的一部分地区。⑵西北方言,分布在陕西、陕西、甘肃等省和青海、宁夏、内蒙古的一部分地区。新疆汉族使用的语言也属西北方言。⑶西南方言,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等省及湖北大部分(东南角咸宁地区除外),广西西北部,湖南西北角等。⑷江淮方言,分布在安徽省、江苏长江以北地区(徐州、蚌埠一带属华北、东北方言,除外)、镇江以西九江以东的长江南岸沿江一带。 客家方言 以广东梅县话为代表。客家人分布在广东、福建、台湾、江西、广西、湖南、四川等省,其中以广东东部和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和广西东南部为主。客家人从中原迁徙到南方,虽然居住分散,但客家方言仍自成系统,内部差别不太大。四川客家人与广东客家人相隔千山万水,彼此可以交谈。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3.6%。 客家方言的分布客家方言主要通行于大陆的广东、广西、福建、江西和四川、湖南、海南部分地区。其中主要的区域是广东东部和北部,广西南部,江西南部,福建西部。粤闽赣边区一带是客家最集中的地区,因而也是客家方言最流行的地区。在海外,台湾和香港有部分地区讲客家话。东南亚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越南、菲律宾以及美洲华侨、华裔中也有不少讲客家话的。客家方言也算庞大,世界总人口超7000万人。广东的客家方言几乎遍布全省,但主要分布在粤东、粤北地区。其中纯粹属客家方言或以客家方言为主的县市有:梅县、兴宁、五华、大埔、蕉岭、平远、龙川、和平、始兴、连平、新丰、河源、丰顺、紫金、南雄、翁源、连南、英德、惠阳、曲江、博罗、宝安、惠东、揭西、仁化 、乐昌、廉江、乳源。此外饶平县、揭西、海丰、陆丰、龙门、从化、花县、新会、化州、四会、阳江、鹤山、三水、高要、开平、信宜、珠海、深圳龙岗、东莞等广东的其它地区的一些县市也有不同程度的客家话分布。据最新调查资料统计,在粤西的湛江、茂名、阳江三市约有190万人讲客家话,分布区域约为6400平方公里,具体分布在廉江、化州、信宜、高州、电白、阳西、阳春等县 。福建省客家方言主要分布在闽西的长汀、连城、上杭、武平、永定、清流、宁化、明溪等县。此外,南靖的曲江,平和县的九峰、长乐,诏安县的秀篆、官陂,龙岩西北部万安(旧名溪口镇)等地说的也是客家方言。江西省客家方言主要分布在赣南的兴国、宁都、石城、瑞金、会昌、寻邬、安远、全南、龙南、定南、信丰(不包括县城嘉定镇和城郊的部分农村)、大余、崇义、上犹、南康、赣县、于都等十七个县和西北部的铜鼓县、修水县的大部分乡镇。此外,萍乡、广昌、永丰、吉安、泰和、万安、遂川、井冈山、宁冈、永新、万载、宜丰、奉新、靖安、高安、武宁、横峰等县市的部分乡镇均讲客家方言。四川省也是客家人居住较为集中的一个省份,客家方言主要分布在成都郊区东山一带、新都、金堂、广汉、什方阝、彭县、双流、新津、简阳、仁寿、资中、威远、安岳、富顺、泸县、合江、宜宾、广安、仪陇、巴中、通江、达县、西昌等县市的局部地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客家方言分布全区90个市县中的79个市县,占所有市县的87.78%。就乡镇而言,全区1364个乡镇中,583个乡镇有客家话,占所有乡镇的42.74% 。广西客家方言集中的地方,主要是在陆川、博白、浦北南部与合浦东部;其次是防城、钦城与灵山相连的一片地区;以贵县为中心,沿铁路东南至玉林北部、西北黎塘、宾阳地区;此外还有来宾、桂平、平南、象州、柳州、贺州、蒙山、荔浦、阳朔等。湖南省的客家方言主要通行于攸县、茶陵、酃县、汝城、桂东等县的某些乡村,还有浏阳、平江县的某些乡村。江永、江华等地也有少数人说客家方言。台湾的客家方言主要分布在桃园以南各乡镇和中坜、新竹、竹东、苗栗一带乡镇以及屏东县一部分乡镇、高雄县的美浓镇。客家方言在海外的分布可分为亚洲、非洲、欧洲、美洲、大洋洲五个地区。其中亚洲讲客家方言的共有350万人,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亚、越南、缅甸、印度、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等国家。非洲的客属华侨华人共有5.4万人,分布在毛里求斯、留尼旺、南非等12个国家。在美洲约有46万人讲客家方言,分布在秘鲁、美国等21个国家和地区。欧洲、大洋洲的客属华侨华人有16万和4.4万人。湘方言 又称湘语或湖南话,是汉语七大方言中通行地域较小的一种方言。湖南省有多种不同的方言,湘方言是其中最有影响的一种。 通行地域 湘方言通行于湖南省的岳阳、南县、汨罗、湘阴、沅江、益阳、桃江、安化、宁乡、长沙、望城、株洲、湘潭、湘乡,双峰、涟源、娄底、新化、冷水江、叙浦、辰溪、 邵阳、 邵东、新邵、隆四、洞口、武冈、新宁、城步、 东安、 零陵、双牌、祁阳、祁东、衡阳、衡山等地,约占全省面积的一小半。此外,广西北部全州、灌阳、资源、兴安等 4县也通行湘方言。使用人口估计在2500万以上。 分区 由于社会、历史、地理以及政制变革等各方面的因素,古老湘语南、北、西三面长期以来处于官话方言包围之中,东部又受客、赣系方言的影响,以致语音系统不断产生变化,逐渐形成了新湘语和老湘语两种明显有别却又并存并用的特殊局面。从地理上看,新、老湘语的通行地域恰好分布在北部和南部,因此,有人把它称为北片湘语和南片湘语,这就是湘语的两个方言片。新湘语和老湘语之间的差别主要表现在语音系统上。南片老湘语比较保守,古全浊声母字一般仍多念浊声母;北片新湘语受官话方言的影响而有逐渐靠拢官话的趋势,语音上突出的表现是由繁到简,古全浊声母字一般都已念为清声母字了。北片新湘语主要通行于湘北、湘中一带,如长沙、株洲、益阳等;南片老湘语广泛通行于湖南中部、沅水东南、 湘水以西和资水流域, 如湘乡、双峰、邵阳、武冈等。 吴方言 习惯上称吴语,也叫江浙话或江南话。"吴"是古代地域名称的沿用。 通行地域 吴方言通行于江苏南部、上海、浙江、江西东北部、福建西北角和安徽南部的一部分地区,大约有 110多个县市,使用人口7000万左右。具体情况如下: 江苏省境内属吴语或以吴语为主的县市共有21个:丹阳、金坛、高淳、溧阳、宜兴、武进、常州市、江阴、沙洲、靖江、南通、海门、启东、常熟市、无锡、无锡市、苏州市、吴县、吴江、太仓、昆山。溧水县南部孔镇、新桥、白马等乡镇也属吴语区。上海市以及所属的10个县:上海、松江、青浦、金山、奉贤、崇明、南汇、川沙、宝山、嘉定都说吴语。浙江省除西部淳安(包括旧遂安)和建德(包括旧寿昌)两县外,基本上都在吴语区的范围之内,但浙江南部洞头、玉环、平阳、苍南、泰顺、庆元等县是吴语和闽语的交错分布区。建德县北部下包、乾潭及其以东的各乡镇,南部唐村、里叶、大店口等地仍在吴语区内。江西省东北玉山、广丰、上饶3 个县和上饶市也是吴语区。此外,福建省西北角的浦城县县城及其以北的乡镇,安徽南部郎溪县北部的梅渚、岗南一带和广德县的下寺、芦村等地也说吴语。粤方言 又称粤语,俗称广东话、广府话,当地人称白话,是汉语七大方言中语言现象较为复杂、保留古音特点和古词语较多、内部分歧较小的一个方言。 通行地域 粤方言通行于广东、广西境内 ,以广州话为中心。使用人口约4000万。通行地区大致如下: 广东省境内纯粹属粤方言或以粤方言为主的县市有47个,占全省面积的1/3以上,即广州、佛山、肇庆、江门、深圳、茂名、中山、珠海、南海、番禺、东莞、顺德、龙门、佛冈、增城、从化、花县、清远、连县、阳山、连山、怀集、广宁、四会、三水、高要、云浮、高明、新兴、鹤山、封开、郁南、德庆、罗定、阳春、阳江、信宜、高州、化州、吴川、台山、开平、新会、恩平、斗门、香港、澳门。此外,惠州、韶关、湛江、海丰、博罗、惠阳、惠东、仁化、乐昌、英德、宝安、电白、遂溪、海康、徐闻、廉江等16个县市也有部分地区讲粤方言。 广西壮族自治区通行粤方言的县市有23个,即南宁、横县、贵县、桂平、平南、藤县 、梧州、玉林 、北流、容县、博白、陆川、钦州、合浦 、浦北、灵山 、北海、苍梧、岑溪、昭平、蒙山、贺县、钟山。此外,海外华侨及华裔中以粤方言为母语的也很多,他们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南北美洲、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美洲华侨和华裔几乎百分之90%以上的祖籍都是粤方言区。 分区 粤方言内部按其语言特点和地理分布可以分为4个片:①粤海片,主要分布在广东省珠江三角洲、粤中、粤西南和部分粤北地区,是粤方言中使用人口最多、通行范围最广的一个片,以广州话为代表,它在粤方言中有很大的代表性和影响。②四邑片,主要分布在台山、开平、恩平、新会、斗门等县,以台山话为代表。③高阳片,主要分布在湛江市、茂名市所属各县和江门市所属的阳江县和阳春县,以阳江话为代表。④桂南片,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邕江、郁江、浔江沿岸的南宁市、横县、贵县、桂平县、平南县、藤县、梧州市,玉林地区的玉林县、北流县、容县、博白县、陆川县,钦州地区的钦州县、合浦县 、浦北县 、灵山县和北海市,梧州地区的苍梧县、岑溪县 、昭平县 、蒙山县、贺县、钟山县,一般以南宁话为代表。它的语音比较一致,也存在一些分歧。桂南片按其内部的异同又可以分为四个方言小片:广府片、邕浔片、勾漏片和钦廉片。 闽方言 又称闽语,俗称"福佬话",是汉语七大方言中语言现象最复杂,内部分歧最大的一个方言。 通行地域 闽方言主要通行于福建、广东、台湾三省和浙江省南部以及江西、广西、江苏三省的个别地区。使用人口约4000万。具体地点如下: 福建省的54个县市:福州、闽侯、长乐、福清、平潭、连江、罗源、闽清、永泰、古田、屏南、宁德、霞浦、周宁、寿宁、福安、柘荣、福鼎、莆田、仙游、厦门、金门、泉州、晋江、南安、惠安、同安、永春、安溪、德化、漳州、龙海、长泰、华安、南靖、平和、漳浦、云霄、东山、诏安、龙岩、漳平、大田、尤溪、永安、三明、沙县、建瓯、南平(城关除外)、建阳、崇安、松溪、政和、浦城(南部)。以上地区约占全省面积的3/4。 广东省东部的12个县市:汕头、潮州、澄海、饶平、南澳、揭阳、揭西、普宁、惠来、潮阳、陆丰、海丰等,以及惠东、丰顺、大埔等县的一部分;海南岛的14个县市:海口、琼山、文昌、琼海、万宁、陵水、三亚、崖县、琼中、屯昌、定安、澄迈、昌江、东方(少数民族地区除外);雷州半岛的5个县市:湛江、遂溪、廉江、海康、徐闻。此外,主要通行粤方言的中山市和阳江、电白等县也有部分区、乡说闽方言。以上地区约占全省面积的1/3。 台湾省的21个县市中,除约占人口2%的高山族地区说高山语,台北、彰化之间的中坜、竹东、苗栗、新竹等地和南部屏东、高雄等县市,以及东部花莲、台东的部分地区通行客家方言外,其余各地的汉族居民都说闽方言,约占全省人口的3/4以上。 浙江省南部泰顺、苍南、洞头、玉环等县的大部分和平阳县西部的少数地区,以及舟山群岛普陀、嵊泗县的一部分地区也说闽方言。 以上总计通行闽方言的县市约有 120 个以上。此外,江西省东北角的玉山、铅山、上饶、广丰等县的少数地方,广西省中南部桂平、北流等县的少数地方,江苏省宜兴、溧阳等县的少数地方,也有人说闽方言。散居南洋群岛、中南半岛的华侨和华裔中,数百万人祖祖辈辈也以闽方言作为"母语"。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泰国、缅甸以及印度支那各国的华裔社区中,闽方言也是主要的社会交际语之一。 分区 闽方言按其语言特点大致分为5个方言片:闽南方言、闽东方言、闽北方言、闽中方言和莆仙方言。 闽南方言 是闽方言中使用人口最多、通行范围最广的一片。包括福建省内以厦门、漳州、泉州三市为中心的24个县市。福建省以外各地通行的闽方言,基本上也属于闽南方言 。闽南方言以厦门话为代表, 潮州话、文昌话也分别在广东东部和海南岛有较大的影响。 闽东方言 通行于福建省东部,包括以福州为中心的闽江下游地区和以福安为中心的山区,共18个县市,以福州话为代表。 闽北方言 通行于福建省北部建瓯、建阳、南平(乡区)、崇安、松溪、政和、浦城(南部),以建瓯话为代表。 闽中方言 通行于福建省中部永安、三明、沙县,以永安话为代表。 莆仙方言 通行于福建省东部沿海的莆田、仙游,以莆田话为代表。赣方言 又称赣语,是汉语七大方言区中通行面积较小、使用人口最少的一个方言。赣方言并非"江西话",江西省境内除赣方言外,还有客家方言、吴方言和江淮官话,江西的邻省也有赣方言。由于赣方言和客家方言有不少共同特点,有的语言学者认为可以把二者合并为一个大方言区,称为客赣方言。 通行地域 赣方言通行于江西省中部和北部,湘东和闽西北;鄂东南和皖西南一些县市通行的方言,其特点近似赣方言,有的学者认为也可以划入赣方言。 江西省内通行赣方言的有 60 多个县市。包括南昌、景德镇(城区)、萍乡和宜春、抚州、井冈山三地区的各县市:南昌、新建、安义、靖安、奉新、高安、宜丰、铜鼓(也有人认为通行客家方言)、上高、万载、分宜、新余、 清江、丰城、 进贤、东乡、临川、金溪、资溪、南城、 黎川、崇仁、 宜黄、乐安、南丰、新干、峡江、永丰、 吉水、吉安、 泰和、永新、莲花、安福、宁冈、遂川、 万安,上饶、 九江两地区的大多数县市:鄱阳、余干、 万年、鹰潭、 贵溪、余江、弋阳、横峰、铅山、乐平、 永修、德安、 星子、都昌、、彭泽、武宁、修水,赣州地区的广昌、石城、宁都、兴国、于都、瑞金、会昌等县也有使用赣方言的乡镇。此外,通行赣方言的还有湖南省东界的13个县:临湘、平江、浏阳、醴陵、攸县、茶陵、酃县、桂东、汝城、常宁、资兴、安仁,有人认为岳阳、永兴也属赣方言区;福建省西北部的 4个县市:邵武、光泽、建宁、泰宁;湖北省东南部与江西省连界的 8个县:通城、蒲圻、崇阳、通山、阳新、咸宁、嘉鱼、大冶;安徽省西南部安庆地区的望江、东至、宿松、怀宁、太湖、潜山、岳西、桐城等县的方言,据初步了解,也和赣方言相近,目前归属未定,可能也将划归赣方言。使用人口约3000万。

湖南方言研究论文

衡阳方言特点:生动摘要:衡阳方言在湘语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我们通过了解衡阳方言形容词的组合特点和句法功能,在方言与普通话的比较中,认识衡阳方言形容词的语言事实和语言规律。关键词:普方比较;形容词;方言一、关于衡阳方言的研究衡阳因地处南岳衡山的南面而得名,它位于湖南省中南部,湘江中游,地处东经111°32′16″~113°16′32″。北纬26°07′05″~27°28′24″,地势从西南向东北倾斜,除部分山地海拔1000米以上外,大部分为岗峦起伏的丘陵地,总面积1,531万平方公里,林地面积894,1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2,44%,湘江纵贯全境,纳祁水、春陵水、耒水、蒸水、沫水等一级支流水21条。衡阳是湘南的中心,向来与省会长沙和西北部的常德在地理位置上和经济文化上互成鼎足之势。衡阳人使用的方言,主要有湘语和赣语,邳耒阳话、常宁话属赣语区,其它属湘语区。其中祁东话属娄邵片,市区、衡南县、衡山县、衡东县属长益片。作为长益片,其主要特征是古全浊声母基本清化,逢古全浊塞音塞擦音声母不论平仄都不送气,虽然同属长益片,衡山、衡东话在语音上与市区、衡阳、衡南话不同,一般人所说的衡阳话,指的是以衡阳城区为中心的包括衡阳县和衡南县在内的方言。衡阳方言在湘语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对衡阳方言的研究论著,最早有李永明的《衡阳方言》(1986),这部专著对衡阳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都进行了论述,语音部分从各个方面进行细致分析,在语音变化方面提出音素和音节的同化、增加、缩减等现象;在比较音韵方面,从衡阳话出发同古音、北京话比较,又反过来从古音、北京话出发同衡阳话比较。词汇部分搜集了不少方言特殊词语,使词汇本身就如同一部方言小词典。语法部分没有作全面系统的论述,但充分注意到了方言语法特点,在和普通话作比较中,主要从词法、名法、虚词和部分实词的用法三大部分来分析。对衡阳方言进行专门的语法研究,主要有彭兰玉的《衡阳方言语法研究》(2002)。其论著主要探讨衡阳方言的语法特点,其主要内容有二个方面:一是共时语法系统的描写,包括语缀、状态词、代词、介词、语气词、体貌表达、程度表达、疑问句等。这些描写反映出衡阳方言语法系统中词类、句法等方面的基本特点。二是历时和共时的比较研究,主要从语言发展的角度,通过与汉语史料以及其他相关方言的纵横比较,来认识语言事实,反映了衡阳方言受周边方言的影响以及它本身的发展和创新。同现代汉语普通话一样,在衡阳方言词类系统中,形容词是较为活跃的一类词。我们知道,形容词的主要句法功能是作谓语和定语,但它也可以充当句中的任一成分,谓语、定语、状语、补语、主语、宾语位置都可出现形容词。我们从形容词的句法功能角度出发,将形容词分为性质形容词、状态形容词二大类,比较衡阳方言形容词与现代汉语普通话形容词的区别,有助于加深对衡阳方言语言事实和语言规律的认识。二、性质形容词的差异性(一)衡阳方言性质形容词的组合特点与句法功能 衡阳方言性质形容词的基本组合特点是:①能前加“很”、“蛮”、“特”等表示程度;②能前加“不”表示否定。单音节性质形容词如:“活(机灵)、倯(庸愚)、懒、蠢、痞、妖(指女性作风不正派)、吊(顽皮)、恶、车(风骚)、怪、壮、朦濮糊)”等等,双音节性质形容词如:“歪孽(调皮)、餍气(贪婪)、辣毒、稳当、暖烘(暖和)、打眼(显眼)、活趟、麻溜(利索)、拐场(糟糕)、崭劲(刻苦)、神棒(有精神)、包相(人长得好看)、划得来(合算)”等等。衡阳方言性质形容词同现代汉语普通话一样,几乎能充当所有的句法成分,但其主要的句法功能是作定语和谓语。书面语大量使用修饰语,所以形容词被广泛作为定语;在口语中,因为句子简单,很少用修饰语,所以形容词主要的句法功能是作谓语。(二)性质形容词程度表达的差异性1、后附式的表达形式普通话前加的“很”,可以用“得”提到谓词后,作为后附成分,如:“好得很、坏得很、大得很、小得很”,几乎所有的性质形容词都可以这样。单音节可以这样,双音节也可以。如:“清楚得很、干巴得很、肥胖得很、弯曲得很、正直得很、公道得很、正派得很、狡猾得很、空洞得很”,衡阳话也可以这样说,但这种说法极少,是方言引进和融合了普通话或外区词语。普通话的单音节性质形容词,其形象化或具有性质特征的修饰语,除前头加上程度副词“很”、“极”、“最”、“特”、“更”、“稍”、“略”、“多”、“多么”、“比较”、“相当”、“非常”等等组成偏正结构词组之外,还可以后附。如:“光溜溜、光秃秃、香喷喷、冷冰冰、瘦丁丁、红艳艳、黄橙橙、灰蒙蒙、绿油油、热辣辣、静悄悄、空荡荡、深幽幽、轻飘飘、慢腾腾、软绵绵、湿漉漉、乱糟糟、肥胖胖、恶狠狠”等,这些都是不用“得”带起,而直接后附的。象这种情况,衡阳土话是没有的。如果有,是受外来影响,把普通话或其他方言区的词语引进来,不是本地词汇。2、“副词前加式”的表达形式衡阳话有不少单音节性质形容词,可以加上多种多样的副词性前加成分,成为偏正结构词组,这和普通话无异。如:好:蛮好猛好最好特好坏:好坏蛮坏很坏最坏特坏难:好难蛮难很难最难特难易:易得但“易”一般只说“易得”,即相当于普通话的“容易”,而不说“好易”、“很易”、“最易”、“特易”等等。这些偏正结构词组,尽管所用的副词性前加成分不尽相同,但语法结构和普通话是一样的。三、状态形容词差异性(一)衡阳方言状态形容词的组合特点及句法功能状态形容词的组合特点与性质形容词相比较而言,有三个方面的区别:①不能前加“很”,如:不说“很铁紧、很皱巴巴”;②不能与“不”组合,如:不说“不雪白、不妖里妖气”;③与名词组合时一般都要加“咯”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少数的可以不加“咯”,如“铁紧咯手”、“宝里宝气咯人”。衡阳方言状态形容词形式上按构成音节的多少,可以分为BA式、AABB式、ABB式、AXAY式等。它们的句法功能不尽相同。BA式如:铁紧、梆老、雪白、共黄、亲甜、拍抱、绷紧等,其句法功能总的来说有:可进行ABAB式重叠;不受程度副词修饰;除“飞快”等外,大部分不能作状语;必须加“咯”才能作定语;重叠式加“咯”可以作谓语,原形可以在主谓谓语句中作小谓语。AABB式如:臭臭刮刮、勒勒刮刮、偷偷摸摸等,其句法功能与“形容词+词缀”式状态形容词相同:不受程度副词修饰;必须加“咯”才能作定语、谓语和状语。ABB式如:皱巴巴、苦滴滴、辣唆唆等,其句法功能是多样的,但不论作什么成分它后面都必须出现“咯”,相当于普通话的“的”或“地”。BBA式:拍拍满、墨墨黑、雪雪白等,其句法功能在于作谓语、补语,但不能象BA那样做定语。AXAY式如:蠢里蠢气、妖里妖气、宝里宝气等。其句法功能是:可以自由地作谓语;加“咯”作定语,只能修饰“样子”;很少作补语,作补语时表示变化结果;还可以作“有点”的宾语。(二)状态形容词结构意义的差异性在衡阳方言状态形容词的四种形式中,我们发现,BA式状态形容词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种,与普通话在结构意义上有很大的不同,我们可以通过BA式第一音节的不同语素来进行普通话与方言之间的比较。1、第一音节是可独立的名词性语素如:笔直、雪白、秧嫩、冰冷、板酽、墨黑等。象这一类词,普通话里也有一些。如:蜡黄、雪白、冰冷、冰凉。但普通话的这些词和衡阳话这一类词有很大的差别,一个最根本的不同是,普通话的这些形容词虽也含有某些“很”的意思,但主要侧重于形象化和性质特征方面,有的第一音节就完没有“很”的意思;而衡阳话这类形容词的第一音节,不管是否具有形象性和性质特征,都含有“很”的意思,而且主要侧重于“很”的意思。尽管两者有些词字面完全相同,如“笔直”、“雪白”、“冰冷”,说起来含义完全一致,但衡阳话这些词第二个音节极少单说,除非在“直不直?”“白不白?”的格式里,一般都和别的词素结合在一起说。2、第一音节是形容词性的语素如:寡绿、精酸、死懒、焦干、瘪淡、凄臭等。这类词普通话也有。如:死硬、碧绿、闷热、绯红、清凉等。普通话这些词,除了“死硬”是偏正结构外,其余均可看成并列结构的双音节词。因为“绯”也是“红”,“碧”也是“绿”,象“闷热”、“清凉”这类词,它们所表达的,已经不光是“热”、“凉”或“很热”、“很凉”的意思了。而衡阳话这类形容词则均为偏正结构,且第一音节含有“很”的意思。3、第一音节是动词性的语素如:飞恶、通亮、绷脆、拉扁、喷香、包粉等。这类词普通话也有。如:透亮、刺痛、逼真、赶快等。普通话的这些词第一音节多半是本义或引申意义,没有虚化。而衡阳方言中这类形容词显然不是动宾关系,而是偏正结构,不能扩展,第一音节不管能否独立,基本都已虚化。总的来说,衡阳话BA式状态形容词中的第一个音节,除了那些有色、香、味或具体形象、性质特征者,其余象“飞红”的“飞”,“寡绿”的“寡”,“拉扁”的“拉”,“袅清”的“袅”,“死涩”的“死”,“稀乱”的“稀”,“绷硬”的“绷”,“眯痒”的“眯”,“捞松”的“捞”,“瘪淡”的“瘪”,“凄臭”的“凄”,“包粉”的“包”,“拍满”的“拍”……等等,都已虚化了,已不具备它本来的意义,而只表示一个“很”的意思,真可谓是琳琅满目,品类繁多了。但这些都表示“很”义的字,是不可以跟普通话中的“很”字一样,随便与什么形容词搭配的,衡阳方言中这些字谁跟谁搭配,都是受习惯规定的,不能乱套。如我们可以说“寡绿”、“寡蓝”,但不能说“寡青”,“青”只能说“袅青”。四、结语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反映了语言的多样性,我国语言(或语言文化)的多样性需要汉语以及各少数民族语言、普通话、各汉语方言的共同参与,和谐发展。衡阳方言作为汉语方言的一个组成部分,其语言形式丰富多彩,是衡阳地域文化的基础和重要载体,从形容词角度看普通话与衡阳方言的差异性,只是我们对衡阳方言的一个单点性研究,如何从自身语言发展、语言融合和语言使用等方面来认识衡阳方言,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

你这篇中国知网也好,万方数据也好都有例子!甚至百度文库都有!==================论文写作方法===========================论文网上没有免费的,与其花人民币,还不如自己写,万一碰到人的,就不上算了。写作论文的简单方法,首先大概确定自己的选题,然后在网上查找几份类似的文章,通读一遍,对这方面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参照论文的格式,列出提纲,补充内容,实在不会,把这几份论文综合一下,从每篇论文上复制一部分,组成一篇新的文章!然后把按自己的语言把每一部分换下句式或词,经过换词不换意的办法处理后,网上就查不到了,祝你顺利完成论文!

毕业论文论常德方言

摘 要:常德方言归属北方方言分支的西南官话,是湖南地区西南官话的重要代表,俗有“小北京话”之称,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都保留有不少北方话的`特征;同时由于处于湖南境内,受周边地区湘方言的影响,又往往体现出1些湘语的特点,毕业论文:论常德方言 - 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本论文从语音、词汇、语法3方面对常德方言进行了描述,重在探究常德方言相对普通话以及临近方言的特殊之处,还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对常德方言的形成以及某些方言词汇的构词理据作了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轻声 儿化 变调 构词理据 文化理据

修辞理据 风俗词语

Abstract: Changde dialect which ownerships the branch of north dialect--- the southwest official words, is the important representative of southwest official words in Hunan region. It has " little Beijing words " fit customly, and it has the feature of a lot of north words in speech sound, vocabulary, grammar and such aspect remain .At the same time because it’s in Hunan boundary , receive the influence of Xiang dialect priphery region,again often embody some the characteristic of Xiang language. this paper describe for Changde dialect from speech sound, vocabulary and grammar aspectsvalue in probe Changde dialect relative to Putonghua as well as the special place of close to dialect, return from the angle of historical culture for Changde dialect form as well as some dialect vocabularies Gou word reason according to have made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Key words:light tone the retrofles ending modified tone

The reason of word formation the culture reason the rhetoric reason custom words

黔东南方言研究论文

|第3/15个检查运行条作 河北大学学损关于黔东南方言 和北京土语比较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散布在世界各地,主要分布于中国的黔、湘、鄂、川、滇、桂、琼等省区,以东南亚的老挝、越南、泰国等国家和地区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和苗族口碑资料,苗族先民最先居住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其祖先是蚩尤,“三苗”时代又迁移至江汉平原,后又因战争等原因,逐渐向南、向西大迁徙,进入西南山区和云贵高原。自明、清以后,有一部分苗族移居东南亚各国,近代又从这些地方远徙欧美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分湘西、黔东和川黔滇三大方言。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 。苗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在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中,中国苗族总人口为9426007人,人口在少数民族中居第四位 。概况从中国苗族的分布情况看,其特点是大散居,小聚居。从人数上看,聚居的人多,散居的人少[3] 。自治地方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1952年11月26日)贵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1954年11月11日)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1956年7月23日)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956年8月8日)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1956年11月30日)贵州松桃苗族自治县(1956年12月31日)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57年9月20日)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1958年4月1日)云南屏边苗族自治县(1963年7月1日)贵州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1963年9月11日)贵州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1966年2月11日)贵州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1981年12月31日)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982年5月1日)重庆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1983年11月7日)重庆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1983年11月11日)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83年12月1日)重庆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1984年11月10日)云南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1985年)云南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1985年)[1] 贵州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1986年12月13日)湖南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1987年2月19日)贵州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1987年11月)贵州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1987年11月)海南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1987年11月20日)海南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1987年12月)湖南麻阳苗族自治县(1988年10月31日)语言苗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5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第二工作队经过实地考察,对各地苗语的构词大致相同,而语音不同的特点进行科学研究后,将苗语划分为三大方言,即:湘西方言,黔东方言,川黔滇方言(又称东部言,中部方言,西部方言),和七个次方言,十八种土语。湘西方言(东部方言)主要通行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黔东北的松桃苗族自治县,湖北的恩施、宣恩、来凤、鹤峰和重庆的秀山、酉阳、彭水等县,分5种土语; 黔东方言(中部方言)主要通行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县,湖南的靖州、会同等县,贵州安顺地区和黔西南、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部分苗族中,分5种土语;川黔滇方言(西部方言)主要通行于贵州中部、西部、南部、北部和川南以及云南全省,分8种土语;此外,还有部分苗族操汉语、侗语、瑶语、布依语、壮语等其他民族语言。苗语的方言、次方言和土语尽管存在着一些差异,但相通部分仍占60%以上。苗族服饰式样繁多,色彩艳丽。《后汉书》中就有五溪。五溪:今湘西及贵州、四川、湖北交界处,因此地有五条溪流而得名。苗族“好五色衣裳”的记载;唐代大诗人杜甫也有“五溪衣裳共云天”的著名诗句。苗族妇女的服装有百多种样式,堪称中国民族服装之最。较有代表性的传统“盛装”,仅插在发髻上的头饰就有几十种。苗族妇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领、对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衣裙或长可抵足,飘逸多姿,或短不及膝,婀娜动人。便装时则多在头上包头帕,上身大襟短衣,下身长裤,镶绣花边,系一幅绣花围腰,再加少许精致银饰衬托。苗族男子的装束比较简单,上装多为对襟短衣或右衽长衫,肩披织有几何图案的羊毛毡,头缠青色包头,小腿上缠裹绑腿。

大致可分为两大片区:东部方言区,西部方言区。东部方言区大致包括天柱、锦屏、三穗、镇远、岑巩、剑河、黎平、从江、榕江等;西部方言区包括凯里、黄平、雷山、麻江、丹寨、施秉、台江等。东部方言大多受侗音影响,西部方言大多受苗音影响。东西部方言内各地又有一定分别,其中东部方言内的黎平方言有独具的特色,其声调多为低升和低降调,另外天柱兰田、白市一带有当地人称“酸汤话”的方言,与黔东南所属的西南官话多所不同,应是湘方言的一种。西部方言区内麻江、丹寨的方言有自己的特色,大致是其调值大多趋于降调,特别是官话中的阳平,当地多读为降调。另外,施秉、台江处于该州中部,其语音特点兼带东西部方言的特点,大致接近西部的特点多一些。至于当地主要的主要少数民族语言苗语与侗语其内部也有很多方言。侗语主要分南北两大方言片区,南部地区为黎平、榕江、从江等地;北部地区为天柱、剑河、锦屏、镇远、三穗等地,锦屏处于南北分界的位置上,锦屏的启蒙属南部地区,锦屏九寨属北部地区。苗语方言比较复杂,方言较多,同在一个州,同样是苗话,有的一个地方的苗话和另一个地方的苗话不能互通、交流。大致分三大土语区,即北部土语区,包括黄平、施秉、凯里、台江、丹寨、麻江、剑河、三穗、镇远等地区;东部土语区,即天柱、锦屏、剑河等地区;南部土语区,即从江、榕江、黎平等地区。如果要细分,大致有六七个之多。更具体的就不知道了,问当地的语言专家吧。

就是贵州的 细分就不知道了

济南方言词汇研究论文

个人档案曹志耘,男,汉族,Email: 帕维尔的导师《语言教学与研究》杂志编辑部 主 编: 曹志耘 邮 编:100083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15号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研究所(主楼11层) 电话:010-82303570 《语言教学与研究》编辑部,电话82303575,主楼1118室。1961年6月出生于浙江省金华县(今金华市婺城区)。1978年10月至1982年7月,山东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获文学学士学位。1982年9月至1985年7月,山东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获文学硕士学位。2000年,山东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博士研究生,获文学博士学位。1985年8月至1996年6月,山东大学中文系任教。1996年7至今,北京语言大学任教。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全国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获得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主要学术职务: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 语言研究所所长 《语言教学与研究》杂志主编 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学科带头人 中国语言学会理事 中国民族语言学会理事 中国社会语言学会理事获奖情况:1988年,论文《金华汤溪方言的词法特点》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语言学家奖金”1997年,专著《严州方言研究》获得“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金”1999年,专著《金华方言词典》(作为《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分卷之一)获得国家图书奖荣誉奖,全国辞书一等奖2001年,获得教育部全国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2004年,入选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科研项目:1.汉语方言地图集(教育部“十五”规划),主持人2.汉语方言地理学研究(北语“十五”规划),主持人3.吴语婺州方言群•瓯江方言群の调查研究(日本学术振兴会平成14年度基盘研究B海外,研究代表者:秋谷裕幸),参加者4.当代北京话应用研究(北京市“十五”规划),主持人学术成果: 一 著作 1988 《山东人学习普通话指南》(合著),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 《齐鲁文化大辞典》(合著,方言卷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91 《中国语言学要籍解题》(参著),齐鲁书社1992a 《应用汉语教程》(参著),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b 《广告语言艺术》,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c 《肥城县志》第三十五编“方言”(合著),齐鲁书社1992d 《社会语言学概论》(参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a 《诸城市志》第二十三篇“民俗”第二章“方言”(合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b 《中国文化语言学辞典》(参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 《语言差异与文化心理——中外语言的文化学透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a 《中国民俗语言学》(参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b 《严州方言研究》,[日本]好文出版1996c 《金华方言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沂南县志》第三十一篇“方言”(罗福腾、曹志耘合著),齐鲁书社1998 《广告语言教程》(参著),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a 《应用语言学理论纲要》(参著),华语教学出版社1999b 《山东普通话培训测试指南》(合著,副主编),语文出版社2000 《吴语处衢方言研究》(曹志耘、秋谷裕幸、太田斋、赵日新合著),[日本]好文出版2002a 《南部吴语语音研究》,商务印书馆2002b 《诸城方言志》(钱曾怡、曹志耘、罗福腾合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汉语方言地图集调查手册》(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研究所合著),澳门语言学会2004 《北京语言大学汉语语言学文萃·方言卷》(主编),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5 《浙南七县市吴方言音系》(讨论稿)(秋谷裕幸、曹志耘、黄晓东、刘祥柏、蔡嵘合著),日本学术振兴会平成14-16年度基盘研究(B)“吴语婺州方言群·瓯江方言群の调查研究”研究报告二 论文 1981 汤溪话的几个语音问题,《一九八一年“五四”学生科学讨论会得奖论文集(社会科学版)》,第22-49页,山东大学1984 山东诸城五莲方言的声韵特点(合写),《中国语文》第3期,第186-191页1985a 山东平度方言内部的语音异同(合写),《方言》第3期,第214-221页1985b 金华方言的几种句式,《山东大学研究生首届科学讨论会论文集(文科版)》,第110-113页,山东大学研究生处1986 北京话语音里的性别差异,《汉语学习》第6期,第31页1987a 数词趣谈,[香港]《普通话》第2期,第75-77页1987b 金华汤溪方言的词法特点,《语言研究》第1期,第85-101页1987c 汉语方言研究的思考,《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第1期,第40-45转77页1987d 北京话tþ组声母的前化现象,《语言教学与研究》第3期,第84-91页1987e 语气词运用的性别差异,《语文研究》第3期,第44-45转43页1987f 河北省东南部三十九县市方音概况(合写),《方言》第3期,第173-178页1988a 由“饮茶”想到的词汇对译问题,[香港]《普通话》第1期,第90-92页1988b 金华方言的句法特点,《中国语文》第4期,第281-285页1988c 沂水方言的语法特点,[山东省语言学会]《语言学通讯》第11期,第212-220页1989a 命名与方言、普通话,[香港]《普通话》第1期,第75-76页1989b 方言学和社会语言学,《汉语研究论集》第174-181页,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89c 费县方言记略(合写),《临沂师专学报》第4期,第93-101页1990a 金华汤溪方言帮母端母的读音,《方言》第1期,第42-43页1990b 广告的语言艺术,《现代交际》第2期,第14页1991a 汉人命名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语言·社会·文化》(首届全国社会语言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第472-481页,语文出版社1991b 山东方言与社会文化二题(合写),《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第1期,第6-10页1991c 汉语汉字对广告的制约性,《首届中国国际广告研讨会论文集》第120-122页1991d 商标语言初探,《语文建设》第7期,第2-8页1991e 山东肥城方言的语音特点(合写),《方言》第3期,第182-187页1991f 济南方言若干声母的分布和演变——济南方言定量研究之一,《语言研究》第2期,第36-44页1992a 山东诸城方言的语法特点(合写),《中国语文》第1期,第52-55页1992b 古汉语在交际中的应用,《现代交际》第6期,第38页1992c 广告语言与社会文化(上),《国际广告》第2期,第25-26页1992d 广告语言与社会文化(下),《国际广告》第3期,第18-20页1992e 人名研究的新收获——《文化的镜象——人名》评介,《语文建设》第8期,第48转29页1992f 社会文化对广告语言的制约性例谈,《现代交际》第10期,第22页1993a 金华汤溪方言词汇(一),《方言》第1期,第69-80页1993b 金华汤溪方言词汇(二),《方言》第2期,第158-160页1993c 广告写作中的“化用”手法,《语文建设》第2期,第28-29页1993d 一字千金广告语,《现代文秘》第2期,第36转32页1993e 谈谈广告语的创作,《现代文秘》第3-4期合刊,第58转63页1993f 汉语方言的人类语言学研究,《黄河学刊》第1期,第36-39页1993g 广告语言的基本要求,《言语交际与交际语言》(第二届全国社会语言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第331-343页,江西高校出版社1993h 汉语方言区、方言岛和混合语的文化语言学考察,《语言与文化多学科研究》(第三届全国社会语言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第244-252页,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i 古代的语言准则与古代广告的语言风格,《现代文秘》第12期,第32-33页1994a 我国广告语言风格的取向,《现代文秘》第1期,第47-48页1994b 广告语言研究面临的课题:深化和实用化,《语言文字应用》第1期,第21-23页1994c 口彩初探,《民俗研究》第3期,第41-43页1994d 金华方言词典引论,《方言》第4期,第252-267页1995a 我国广告语言风格的回顾与反思,《中国广告年鉴》(1992—1993年),第180-184页,新华出版社1995b 广告文案写作中的几个问题,《语言文字应用》第1期,第19-23页1995c 广告文案风格谈(上),《现代文秘》第1期,第23-24转36页1995d 广告文案风格谈(下),《现代文秘》第2期,第29-31转36页1995e 让口语登上大雅之堂——评《现代汉语常用口语词典》(合写),《新闻出版导刊》第6期,第58页1996a 略论语讳的类型与构成,《韶关大学学报》第1期,第99-104页1996b 金华汤溪方言的体,《动词的体》(中国东南方言比较研究丛书第二辑)第285-301页,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吴多泰中国语文研究中心1997a 严州方言语音特点,《语言研究》第1期,第86-95页1997b 浙江的九姓渔民,《中国文化研究》第3期,第72-79页1997c 汉语混合语考察,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文化学院编《语言与文化论丛》第一辑,第43-62页,华语教学出版社1997d 谈谈方言与地域文化的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第3期,第71-77页1997e 金华汤溪方言的动词谓语句,《动词谓语句》(中国东南方言比较研究丛书第三辑),第39-57页,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f 语言学视野下的新安文化论纲,周绍泉、赵华富主编《’95国际徽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第294-298页,安徽大学出版社1997g 山东峄城方言民俗词汇——婚育、丧葬、称谓,[日本]《中国语学研究·开篇》第16期,第10-22页1998a 敦煌方言的声调,《语文研究》第1期,第11-15页1998b 浙江庆元方言音系(秋谷裕幸、曹志耘合写),《方言》第1期,第23-36页1998c 《山歌》语法特点初探,[日本]《亚细亚言语论丛》第2辑,第69-80页1998d 汉语方言声调演变的两种类型,《语言研究》第1期,第89-99页1998e 浙江遂安方言的声调,林华编《第九届北美洲汉语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第18-34页,美国南加州大学1998f 浙江云和方言音系(太田斋、曹志耘合写),《方言》第4期,第290-303页1998g 汉语方言里表示动作次序的后置词,《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第17-37页1998h 保存还是消灭:汉语方言面临的选择,《中国民族语言学会通讯》第4期,第4-9页1999a 方言与地域文化研究的对象和方法——读《福建方言》有感,《语文研究》第2期,第45-48页1999b 严州方言的代词系统,《代词》(中国东南部方言比较研究丛书第四辑),第126-144页,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c 生存还是消亡:汉语方言面临的抉择,《世纪之交的中国应用语言学》,第139-148页,华语教学出版社1999d 浙江九姓渔民方言的语音特点,《汉语现状与历史的研究——首届汉语语言学国际研讨会文集》,第274-286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e 二十世纪汉语方言的发展变化——历史和地域的角度,[日本]《中国语学研究·开篇》第19期,第92-99页2000a 对21世纪语言研究的几点想法,《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第7-9页2000b 山西偏关方言音系(曹志耘、张燕来合写),《首届官话方言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第73-78页,青岛出版社2000c 金华汤溪方言的介词,《介词》(中国东南部方言比较研究丛书第五辑),第60-77页,暨南大学出版社2000d 北京话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曹志耘、张世方合写),《世纪之交的应用语言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e 汉语方言里表示动作次序的后置词,《面临新世纪挑战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第767-778页,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a 关于濒危汉语方言问题,《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第8-12页2001b 金华汤溪方言的“得”,《语言研究》第2期,第23-29页2001c 梅祖麟教授访谈录,《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第1-9页(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转载)2001d 南部吴语的小称,《语言研究》第3期,第33-44页2001e 青海乐都方言音系(曹志耘、邵朝阳合写),《方言》第4期,第373-383页2002a 老枝新芽:中国地理语言学研究展望,《语言教学与研究》第3期,第1-6页2002b 东南方言里动词的后置成分,《东方语言与文化》,东方出版中心2002c 南部吴语语音的共性和差异,《闽语研究及其与周边方言的关系》,[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2d 吴徽语入声演变的方式,《中国语文》第5期,第441-446页2002e 中国社会语言学大有可为——在首届社会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总结发言,《语言教学与研究》 第6期,第11-12页2003a 南部吴语的全浊声母,上海市语文学会、香港中国语文学会合编《吴语研究——第二届国际吴方言学 术研讨会论文集》,第218-222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b 浙江金华珊瑚村方言状况,《中国社会语言学》第1期,第9-18页2004a 汉语方言中的韵尾分调现象,《中国语文》第1期,第40-45页2004b 老枝新芽:中国地理语言学研究展望,《21世纪的中国语言学》(一),商务印书馆2004c 浙江金华珊瑚客家话音系,《方言》第3期,第200-211页2004d 从方言看女书(曹志耘、赵丽明合写),《中国社会语言学》第2期 By:xujunfu QQ:53990388 Email:

中国方言大致可以分为7大方言,有北方方言,吴语,闽语,粤语,赣语,客家话,湘语北方方言的明显特点包括:除了江淮官话、少部分西南官话保留入声读[-?]之外,大部分官话方言失落了全部中古入声,中古汉语中的“-p,-t,-k,-m,-n,-ng”韵尾现在只剩下“-n,-ng”,但出现了大量儿化韵“-r”韵尾。原本连接“i,ü”韵母的“g,k,h”声母已被颚音化成“j,q,x”声母。官话话在失去清浊对立的过程中,没有经过剧烈的声调分化,但出现了中古平上去入以外的轻声。因此,官话方言包含了大量的同音字以及相应产生的复合词。上述现象在其他方言中比较少见。 吴语,或称吴方言:在中国江苏南部、安徽南部、上海和浙江大部分地区使用。典型的吴语以苏州话为代表。其中安徽西南部受赣语影响,浙江南部保留了较多古代百越话特征,以至不能和作为典型吴语的太湖片吴语通话。使用人数大约为总人口的8.4%。这种方言的对清浊辅音的区分是一个很明显的特点。但吴语保留了中古汉语的模糊入声。 客家话,或称客语:在中国南方广泛使用,包括广东东部、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广西东南部等地,以梅县话为代表。虽然是一种南方方言,但客家话是在北方移民南下影响中形成的。客家话因而保留了一些中古中原话的特点。使用客家话的人口大约占总人口的5%。 闽语,或称闽方言:在福建、海南、广东东部、台湾、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还有其他海外的一些华人中使用。由于闽语的内部分歧比较大,通常分为闽南方言(以厦门话为代表)、闽北话、闽东话(以福州话为代表)、莆仙方言和闽中方言。闽语是所有方言中,唯一不完全与中古汉语韵书存在直接对应的方言,其中以闽南语最具影响。但是,根据现有的语音学研究,闽语的音系相当接近上古汉语的音系。 闽南语(狭义的,即闽台片闽南话)共有“-m,-n,-ng,-p,-t,-k,-?”(貌似问号的国际音标是紧喉音。)在入声 [-p/-t/-k] 消失之前,先发生‘入声弱化’,[-p/-t/-k] 全部变成-?。山西方言、吴方言、江淮方言仍保有这种弱化入声)”七种辅音韵尾。闽南语是汉语中声调较复杂的方言之一,泉州音有8个声调(不含轻声),漳州音、厦门音、同安音、台湾音通常有七个声调(不含轻声)。同时,闽南语也是保留中古汉语最完整的方言之一。泉州音和漳州音是其它支系的母语,闽(南)台片的闽南语内部较为一致。广义的闽南方言还包括海南话、潮州话、浙南闽语等,使用闽南语的人口大约为总数的4.2%。 粤语:以广州话为代表,在广东广西的部分地区、香港、澳门和海外华人中被使用。粤方言是汉语中声调最复杂的方言之一,有九个声调(桂南勾漏片有十个声调)。同时也是保留中古汉语最完整的方言之一。粤语包含了p,t,k,m,n,ng六种辅音韵尾。粤语内部的分歧不大。使用粤语的人口大约为总数的5%。但是粤语中没有混合入声,可以认为粤语中保留的古汉语成分要早于吴语,但晚于闽语。 湘语,或称湘方言:在湖南使用。按是否保留浊声母分类,可分为老湘和新湘两类,其中浊声母已基本清化的部分新湘语相对接近官话,但也有部分与官话差异较大的新湘语保留有部分全浊音及特有语音和词汇。新老湘语分别以长沙话(新)及衡阳话(老)为代表,使用者约占总人口的5%。历史上湖南地区受到北方文化的强烈影响,故湘语内部差异比较大。并且有多个时期古汉语语音特征之重叠。 赣语,以南昌话为代表,又称老表话、江右语等。属汉藏语系汉语族,主要用于江西大部、湖南东部,安徽西南部等地。使用人数约为使用人口约5148万(早先的3000万不准确)。古全浊和古次清合流为送气音,梗摄字文白异读。昌都片及长江沿岸一带普遍存在全浊声母,但多非严格的古清浊对立。多数地区”知三章组“或”知二章组”端读,日母今读仍为鼻音ȵ。南昌话有七个声调,辅音韵尾-t -k -n -ng,建宁、高安、临川等地为m n ng p t k。 下面的几种方言是否构成独立的大方言区,现在尚有争议: 晋语:在山西绝大部分以及陕西北部、河北西部、河南西北部、内蒙古河套地区等地使用,以太原话为代表,有入声韵 [-ʔ]。在入声 [-p/-t/-k] 消失之前,先发生‘入声弱化’,[-p/-t/-k] 全部变成 [-ʔ])。其白读系统与官话截然不同。以前(及现在的不少语言学学者)将其归于官话。 平话:在广西的部分地区使用。传统上将桂南平话归于粤语,近年来有人主张将桂北平话当成孤立的土语存在。 徽语:在安徽南部及赣浙苏部分毗邻地区使用。以前(及现在的部分语言学学者)将其归于吴语。

方言是我国特有的一种语言文化,在古时候由于王朝的疆域辽阔,加上交通并没有那么的便利信息的闭塞,造成了交流的匮乏,各地方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经过一代代人的口口相传。在济南文化中当地的方言就极具代表性。 济南方言属北方官话系统。济南方言以市区的旧城区(今历下区)为代表。商埠(今市中区、槐阴区、天桥区)是后起的商业区,居民来自四面八方,语言比较混杂。郊区的方言与旧……济南方言属北方官话系统。济南方言以市区的旧城区(今历下区)为代表。商埠(今市中区、槐阴区、天桥区)是后起的商业区,居民来自四面八方,语言比较混杂。 郊区的方言与旧城区基本一致,但稍有差别。市区内方言也存在着新派和老派的不同。例如“v”声母,在年青一代读成零声母。“革命”,老一辈人多读keimi,年青人多读kmi。在老一辈口语中常用的如“拔腚”、“芭蕉叶”、“调羹”、“影壁墙”等词语,在年青人的语言中很少使用了。历城、章丘、长清、平阴四县的方言与济南市区方言也不完全一致。 济南方言语音有四个声调、二十五个声母和三十七个韵母。济南方言的语音比普通话多一个唇齿浊声母v、一个舌面鼻音声母和一个舌根鼻音声母。济南方言的语音中,有八个鼻化韵母。济南方言中一些读l声母的字在普通话中读声母。 济南方言中一些读t、t声母的字在普通话中读ts、ts声母。济南四个声调的读音与普通话中相应的声调完全不同。济南方言的词汇和语法结构虽与普通话的词汇和语法结构基本一致,但也有一些特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济南方言逐渐发生一些变化。一是济南市的地域逐渐扩大,经济生产不断发展,外地人口大量移居济南,济南方言受到各地方言的影响,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二是由于解放后普通话的推广和日常受到广播、电视、戏剧、电影中普通话语音的影响,济南方言中的普通话因素逐渐增加。三是随着居民文化程度的提高和文化交际活动日趋广泛,有些方言土语和特有的粗话也逐渐减少和消失。

曹志耘 100083 北京市学院路15号北京语言文化大学 《语言教学与研究》编辑部 编辑部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15号北京语言大学综合楼1118室 通信:100083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15号《语言教学与研究》编辑部 电话: E-mail:

河南方言研究相关论文

南方方言保留了最完整的古汉语字词、读音和原意,词汇量大,表意清晰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是古汉语口语的活化石,历史底蕴深厚。同时语音因地、因时而异。

江西话是中古汉语,保留了唐宋时期的发音、字词、语义,和客家话、粤语高度相似,大概分化在南宋灭亡时期。其保留了古汉语的入声(饿ngok4)、浊音(金jim1)、字(厥jie1<他>、摄<单肩扛>)、称呼(新妇xin1fu、爷娘ya2yang、嬷嬷ma3ma)。再者,江西话用送气(zh ch sh th)阻音、不送气(z c s t)区分卷舌音、平舌音,元音分短元音(a o e i u v)和长元音(aa oo ee ii uu w),存古代高(我ngo,你ng,厥jie1),这与印欧语系相近(汉人祖先起源于甘肃一带,毗邻印欧人种,基因研究我们和印欧人是近亲)。如果想听宋人怎么讲话,就听江西话(gang1xi wak4)。

可以参考

江西话南方赣方言口语词汇江右民系语言本字,里面有专门的本字和发音收集

说起河南方言,我可是有发言权的。我家住在广袤的豫东平原上,祖祖辈辈在这里生活,那浓浓的家乡话让人倍感亲切。         尽管我们从家乡出来数年,也能流利地说出标准的普通话,但只要是在自己家里,没有外人的时候,还是互相说着那亲切的河南话。         我们河南的家乡话说起来还是很接近普通话的,只是发音时咬字太硬、太重。不像普通话那样婉转,温顺。但很容易听懂,不像浙东话、闽南话和粤语那么难懂,只要河南话一说出口,一般人都能听懂个八八九九。当然,也不是每一句都能听得懂,里面个别字的读音和普通话还是差别很大的,甚至外地人听都没听过。经过归纳整理,我认为大概有二十个左右外地人最难懂的字。下面我就详细地说一下:1.醭(bú)——面醭,发霉生醭。2.大(da)——叔叔,父亲的兄弟,发第四声是父亲的意思。3.嬎(fàn)——鸡等禽类下蛋。鸡嬎蛋。4.薅(hāo)——拔,揪、抓。薅草,薅胡子。5.老(lǎo)——婉称死亡。6.馏(liù)——把凉了的熟食再蒸热。馏馍。7.冇(mǎo)——错过。把他冇过去了。8.冇(mù)——没有。冇钱。9、觅(mī)——雇、租。觅三轮儿,觅保姆。10、脬(pāo)——膀胱。猪尿(suī)脬。11、搉(quō)——打、敲打、砸。搉你一顿。搉蒜汁儿。12、榷(quō)——使别人吃亏、。榷人。13、熥(tēng)——烘烤。熥焦馍。14、庹(tuǒ)——古代一个丈量单位,指成年人双手抻开的距离。15、哕(yuē)——呕吐。他晕车哕了。16、溻(tā)——衣裳溻湿,溻菜馍。17、搲(wā)——用手指抓或搔。搲流血了。搲(wǎ)——用瓢、勺等舀。搲一调羹。18、擤(xǐng)——擤鼻子。19、楔(xiē)——捶、打。楔钉子,挨楔。20、拃(zhǎ)——一指成年人单手手指伸开的距离。       当然啦,以上这二十几个字是最常见的,可能还有一些外地人听不太懂的口音,让我一下子全想起来也不太容易。如果您真想全面了解我们河南话,最好还是常去河南,那样您就会更全面的了解河南话,认识更多的河南人。说不定您呢,说起来就再也不想丢了。

中国七大方言概述 1.北方话(简称:北语) 2.广东话(简称:粤语) 3.江浙话(简称:吴语):4.福建话(简称:闽语):5.湖南话(简称:湘语): 6.江西话(简称:赣语): 7.客家话(简称:客语): 1、北方方言 又称北方话,以北京话为代表,通行语中国北方地区各省区,贵州、四川、云南以及华中地区的部份县市。北方方言分为四个次方言区: (1)华北方言,通行于京津两市几东北三省,河北、山东几河南六省。其中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方言最接近北京话。 (2)西北方言,通行于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宁夏一部分、青海一部分及新疆等六省一区。 (3)西南方言,通行于四川、贵州、云南三省及湖北大部份。湖南、广西北部边沿地区。 (4)江淮方言,俗称下江官话,通行于长江中下游,包括安徽、江苏、江西部份沿江地区。 2、吴方言 吴方言又称江浙话或江南话。过去以苏州话为代表,现今随着上海市的经济发展,使上海话使用的人口不断的增多,通晓上海话也逐渐多。因此现今吴方言的代表乃是上海话。通行地域主要是江苏省长江以南、镇江以东,南通小部份,上海及浙江大部份地区,可分为五个片: (1)以上海话为代表的太湖片,通行地域:上海市、常州地区、杭州地区和宁波地区。 (2)以临海话为代表的台州片。 (3)以温州话为代表的东欧片。 (4)以金华话为代表婺州片。 (5)以丽水话为代表的丽衢片。 3、湘方言 : 湘方言又称湖南话或湖湘话。以长沙话为代表,分布在湖南省大部份地区。湘方言从内部语音差异上看,又有新湘语和老湘语的分别。老湘语广泛流行于湖南中部宁乡、衡阳等地,新湘语流行于长沙、株州等大中城市中。 4、赣方言 赣方言又称江西话、赣语或溪语。以南昌话为代表,通行于江西省大部份地区以及福建西部、湖南省部份县市。因历史上多次北方汉人南迁多从江西为中转,家之地理上与江淮官话、湘方言、棚民话区接壤,就使江西省边缘地区深受其他方言影响,也导致赣方言自身特点被淡化。 赣方言内部可分为7个片: (1)以南昌话为代表的昌靖片,通行于南昌地区、高安地区。 (2)以宜春话为代表的宜浏片,通行于宜春地区、新余地区和湖南省 (3)以吉安话为代表的吉茶片,通行于吉安地区、井冈山地区和湖南省的茶陵、攸县、酃县。 (4)以抚州话为代表的抚广片,通行于抚州地区。 (5)以鹰潭话为代表的鹰弋片,通行于鹰潭地区、贵溪地区、乐平地区、景德镇地区。 (6)以赣县话为代表的赣南片(又称赣州片),通行于江西赣南地区。(此片赣语曾被大棚民民系的棚民籍研究者刻意划入棚民方言的分支) (7)以长汀话为代表的闽西片,通行于福建西部的汀州地区。(此片赣语支系同样也被棚民籍的研究者把之划入棚民方言的支系,这是语言学上的大作祟) 5 粤方言又称粤语或广东话,通行于广东省大部份地区,广西自治区的南和东部及港澳地区。(1)以广州话为代表的粤海片,通行地域: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粤西地区、粤北地区部份县市和广西梧州地区。 (2)以台山话为代表的四邑片,通行地域:广东江门地区(新会、台山、江门市、开平、恩平和鹤山一部分)。 (3)以韶关粤语为代表的粤北片,通行地域:广东韶关地区,阳山、佛岗和英德市一部分。 (4)以阳江话为代表的高阳片,通行地域:广东茂名地区和阳江地区。 (5)以广西钦州话为代表的钦廉片,通行地域:广东湛江地区、广西钦州地区和广东雷州地区一部分。 (6)以惠州粤语为代表的惠河片(此片曾被棚民学者误为棚民方言的分支,尤其是广东河源居民,他们也象棚民研究者误认了自己是棚民人)。通行地域:广东惠州地区、河源地区和揭阳地区的普宁、揭西一部分,汕尾地区的陆河县和梅州地区的五华、兴宁一部分。 (7)以广西南宁话为代表的邕浔片,通行地域:广西南宁地区、玉林地区一部分。 (8)以广西玉林话为代表的勾漏片,通行地域:广西玉林地区和广西梧州一部分。 6、棚民方言 棚民方言又称嘉应话、客家话或流话。以广东梅城话为代表,主要通行于广东梅州地区及零星分布于江西南端和福建西部。历史上棚民一族是自东晋开始从中原地区的一群流人为了避免战乱曾好几次向南方迁居。 他们集中生活最多的地方是广东梅州地区。海外华人及华侨中亦有部份说棚民话。 7、闽方言 闽方言又称福建话或福佬话。过去以福州话为代表,今由于闽方言的闽南居民的人口日益增长,使用闽南方言的人口也由此增多。故此现今的闽方言中一般是以闽南方言的厦门话为代表。闽方言内部可分为5个片。 (1)以福州话为代表的闽东片 - (2)以厦门话为代表的闽南片,在闽方言中的闽南片又被分为几个小片:1、泉漳片以福建厦门话为准。2、潮汕片以广东汕头话为准。3、雷州片以海康话为准。4、琼文片以海南海口话为准。 (3)以建瓯话为代表的闽北片。 (4)以永安话为代表的闽中片。 (5)以莆田话为代表的莆仙片。 南洋群岛中的华人社区中也有相当多来自闽方言区,但主要是闽南方言。 附: 还有一种标准是把全国分成八大方言区,即把闽方言分成两支 1、闽北方言,又称为福建话。 闽北方言分布在福建北部、浙江南部个别地区和台湾的一部份,此外,南洋华侨也有一部份人说闽北方言。闽北方言以福州话为代表。 2、闽南方言,广东人称为潮州话,福建人称为厦门话。 闽南方言分布在福建南部、广东东部和海南岛的一部份,海外部分华人社区亦流通闽南方言。闽南方言以厦门话为代表。 (这是按地理的南北来分,如果是综合福建方言来说的话,福州话则属于闽东方言) 中国的方言 语系———————语言——————方言——————次方言 ┌晋语——————————┬大同话 │ └太原话 │ │ ┌陕甘语—————┬陕西话 │ │ └甘肃话 │ │ ┌东北话 │ │ ├河北话(国语、普通话) ┌北语群————┤ ├北方汉语————┼山东话 │ │ │ ├胶东话 │ │ │ └河南话 │ │ │ ┌鄂北话 │ │ │ ├楚语 │ │ │ ├湖南官话 │ └北语—————┤ ├岑江话 │ ├西南汉语————┼桂柳话 │ │ ├黔北话 │ │ ├黔南话 │ │ ├灌赤话 │ │ ├昆贵话 │ │ └滇西话 │ │ ┌合肥话 │ │ ├扬州话 │ ├江淮语—————┼南通话 │ │ ├九江话 │ │ └南平话 │ └—————————军家话〔中国福建省武平县中山乡〕 │ │ ┌北部———————南昌话 │ ├东部———————鹰潭话 │ ┌赣语 —————┼中部———————抚州话 │ │ ├西部———————宜春话 │ │ └西南部——————吉安话 │ │ ├客赣语群———┤ ┌赣西北客语————铜鼓话 │ │ ├赣西南客语————赣州话 │ │ ├赣东南客语————宁都话 │ │ ├闽西客语————┬长汀话 │ │ │ └连城话 │ │ ├饶平客家话〔潮州市;中国台湾苗栗县卓兰镇〕 │ │ │ ┌梅县话、四县话〔广东省梅州市;中国台湾〕 │ │ │ ├大埔腔〔广东省梅州市;中国台湾台中县〕 │ └客语 —————┼粤东梅江客语——┼惠阳客家话、海陆话〔广东省汕尾市、深圳市、 东莞市、清远市;中国台湾〕 │ │ └韶南〔广东省韶关市〕 │ ├四川客语 │ ├粤东东江客语〔广东省河源市、惠州市〕 │ ├粤北客语〔广东省韶关市〕 │ ├惠州客家话 │ ├浙江畲话【畲族】〔浙江省丽水市〕 │ ├江西畲话【畲族】〔江西省吉安市、上饶市‧‧‧〕 │ ├福建畲话【畲族】〔福建省南平市、宁德地区〕 │ └广东畲话【畲族】〔广东省汕头市、揭阳市、汕尾市、惠州市〕 │ │ ┌宣州话 │ │ ┌常州话 ↓ ↓ ├上海话 ↑ ├北部、太湖吴语—┼湖州话〕 汉语系┤ │ ├杭州话 ├————————吴语—————┤ ├绍兴话 │ │ └宁波话 │ ├中部、婺州吴语——金华话 │ ├南部、处衢吴语—┬衢州话〕 │ │ └丽水话 │ ├台州话 │ └温州话—————┬温州话 │ └瓯语 │ │ ┌北部、旌-占 ———旌德话 │ ├东部、绩-歙 ———歙县话 ├————————徽语 —————┼西部、休-黟 ———屯溪话 │ ├西南部、祈-德 ——祈门话 │ └严州话 │ │ ┌长-益(新湘话) —长沙话 ├楚语——————湘语—————┼娄-邵(老湘话) —双峰话 │ └吉-溆 ——————吉首话 │ │ ┌闽北语 —————————建瓯话 │ ├闽东语 ——————————福州话 │ │ └泰顺蛮讲 │ ├闽中语 ————————永安话 ├闽语群 ———— ┼莆仙语、兴化话 、莆田话 │ │ ┌闽南话—————┬厦门话 │ │ │ └中国台湾话、 │ └闽南语————┼潮汕语—————┬潮州话 │ └汕头话 │ ├雷州话 │ └海南话、琼文话 │ │ ┌粤海——————┬广东话、广州话 │ │ └东莞话 │ ├四邑话—————┬台山话 │ │ └雅瑶话、拉珈话〔 ├————————粤语 —————┼高-雷 ——————阳江话 │ │ ┌梧州话 │ ├桂南粤语————┼南宁话 │ │ └钦廉话 │ ├吴川话〔广东吴川、湛江〕 │ └蜑家话、水上话〔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 │ ├————————儋州话〔海南省儋州市、昌江黎族自治县〕 │ ├————————猫家话【苗族】〔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 │ ├————————伶话【苗族】〔广西壮族自治区龙胜各族自治县〕 │ └————————平地瑶话【汉族、瑶族】〔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绪 论 一.现代汉民话共同语现代汉语是现代汉民族的语言,它既有共同语——普通话,也有不同的方言。(广义)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使用情况:是全体汉族人民之间交际的语言,也是汉族与兄弟民族之间、中国人和外国人之间用来交际的语言。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汉民族通过长期的互相交往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现代汉语的前身:春秋时期的“雅言”(又称“夏言”),汉朝时的“通语”,明清时代的“官话”,“五四”运动时的“白话”。“白话文运动”和“国语运动”互相推动,互相影响,使民族共同语的书面形式和口语形式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民族共同语的两种形式:口语和书面语。以口耳进行交际的口头形式是口语;用文字记载下来的书面形式是书面语。普通话在台湾省和海外称“国语”,新加坡则称“华语”。二.现代汉语的方言形成方言差异的主要因素:由于人口增长,生活区域扩大;由于社会动乱,人民向远方迁徙;由于山川阻隔、交通闭塞,人民往来不便;由于与异族接触,发生语言的互相影响和融合。汉语方言是汉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汉语方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形成了各种不同程度的差异。其中语音方面的差异最大,词汇次之,语法方面的差异最小。现代汉语方言大致可以分为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和粤方言等七大方言。(一)北方方言旧称“官话”,以北京话为代表,使用人口最多,约占汉族人口总数的百分之七十以上。北方方言包括四个次方言:1、华北方言;2、西北方言;3、西南方言;4、江淮方言(二)吴方言也叫江浙话,以苏州话或上海话为代表,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八点四。(三)湘方言以长沙话为代表,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五。(四)赣方言以南昌话为代表,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二点四。(五)客家方言以广东东部的梅州话为代表,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四。(六)闽方言通行于福建大部,广东东部潮山地区和南面的雷州半岛以及海南,台湾两大省……,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四点二。包括三次方言:闽南、闽东、闽中。(七)粤方言以广州话为代表,……港澳地区,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五。三、新时期的语言文字工作了解: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第8页第一段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段尾)了解:我国当前语言文字工作最重要的两项任务是:大力推广普通话,促进汉语规范化;加强社会用字管理,促进汉字规范化。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标准,这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狭义解释)了解:“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就是以一个具体地点的方言语音作为标准音,使人们有明确的具体的活的语音标准可以遵循。“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就是说以北方话作为词汇规范的基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就是以现当代著名作家的具有代表性作品中的一般用例作为语法规范。(以上三点要理解 书第9-11页)绪论部分出题约占3-5分第一章 语音语音概括一、 语音的性质语音就是人类说话时发出的代表一定意义的声音。它包括生理属性,物理属性、社会属性三个方面。(此名词解释不可少字、差字)(一) 语音的生理属性了解:人的发音器官可以分为肺和气管、喉头和声带、口腔和鼻腔三大部分。(二) 语音的物理属性语音的四要素(即四个物理要素):音高、音强、音长和音色。1、 音高就是声音的高低,决定于声波的频率。音高在汉语里的作用非常重要。2、 音强就是声音的强弱,决定于声波的振幅普通话里的轻音与音强有关。3、 音长就是声音的长短,决定于发音体振动的时间。音量与音高、音强、音长有关。4、 音色又叫音质,就是声音的特色、本质,是不同的声音能够互相区别的最基本的特征,它决定于声波振动的形式。音色的差别由三种因素造成:第一,发音体不同。第二,发音方式不同。第三,共鸣器的形状不同。(三) 语音的社会属性:它首先体现在音义结合的社会性上,还突出地体现了语音的系统性上。社会属性是语音的本质属性。二 语音的分析(一)音节音节是语音的基本结构单位,是人们在听觉上自然感受到的最小的语音片断。儿化了的两个汉字一个音节。(二)音素音素是从音色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的语音单位。音素分为辅音和元音两大类。发音时气流不一定振动声带,在口腔或咽头受阻碍而形成的音素叫辅音(又称子音)。发音时气流振动声带,在口腔或咽头不受阻碍而形成的音素叫元音(又称母音)。元音与辅音的区别:发音气流在发音器官中是否受到阻碍。元、辅区别的简答形式:1、有无阻碍;(辅音有阻碍,元音无阻碍)2、紧张状态;(辅音局部紧张,元音均衡紧张)3、气流强弱;(辅音气流强,元音气流弱)4、、响度大小;(辅音小,元音大)(三)音位音位是某种语言(或方言)里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是根据语音的辨义作用归纳出来的。(一) 声母、韵母、声调一个音节分声母、韵母、声调三部分。声母指音节开头的辅音,韵母指声母后面的部分。一个音节如果不以辅音开头,则称为“零声母”。声调指的是音节的具有区别意义作用音高变化。三 语音的符号汉语拼音方案是记录现代汉语语音系统的法定拼音方案。汉语拼音方案主要用来给汉字注意和作为推广普通话的工具。汉语拼音的五大块:字母表、声母表、韵母表、声调符号、隔音符号。(第24-26页)第二节 普通话的辅音和元音一、辅音的发音分析辅音的发音过程有三个阶段:一是成阻,二是持阻,三是除阻。(一)辅音的发音部位发音部位:发音时气流受到阻碍的部位。辅音发音部位的七类:双唇音、唇齿音、舌尖前音、舌尖中音、舌尖后音、舌面音、舌根音。(二)辅音的发音方法发音方法:气流破除发音阻碍的方法。1、阻碍的方式:根据成阻或除阻的方式不同,可以五类1) 塞音(暴破音):b、p、d、t、g、k(结合辅音声母表记,前三组前两位)2) 擦音:f、s、sh、r、x、h3) 塞擦音:z、c、zh、ch、j、q(结合辅音声母表记,后三组后两位)4) 边音:l5) 鼻音:m、n、ng2、声带是否振动:分清、浊两类。1) 清音:b、p、d、t、g、k、z、c、zh、ch、j、q、f、s、sh、x、h2) 浊音:m、n、ng、l、r清、浊音记法:声母中除去浊音,其余都为清音,故记住浊音的5个就可以。3、气流的强弱:分送气音、不送气音两类。1) 送气音:p、t、k、c、ch、q2) 不送气音:b、d、g、z、zh、j注:声母表里每组第一个音为不送气音;每组第二个音为送气音。只有是塞音、塞擦音时,才考虑送不送气。一、 元音的发音分析元音的性质有以下三个方面决定:(舌头的高低、前后和嘴唇的形状)舌头的高低分四度:高元音、半高元音、半低元音、低元音;舌头的前后分三度:前元音、央元音、后元音;嘴唇的形状分两种:圆唇元音、不圆唇元音。普通话的元音分:单元音和复合元音两种。(一) 单元音发音时舌位和唇形始终不变的元音叫单元音。单元音分为舌面元音、舌尖元音、卷舌元音。1、 舌面元音:i、u、Ü、a、o、e、ê2、 舌尖元音:-i[ ],只出现在声母z、c、s后面。-i[ ]只出现在zh、ch、sh、r后头3、 卷舌元音:er注:配第35页的舌面元音舌位图,会方便记忆。(二) 复合元音发音时舌位和唇形都有变化的元音叫复合元音。复合元音包括:1、 前响二合元音:ai、ei、ao、ou、ao2、 后响二合元音:ia、ie、ua、uo、ue3、 中响三合元音:iao、iou、uai、uei第三节 普通话音节的分析一、 声母普通话的22个辅音当中,除知根浊音ng(以韵母中出现)不能出现在音节开头,其余21个辅音都可以充当声母。声母共22个,其中一个为零声母。二、 韵母普通话有39个韵母。根据韵母的组成成分,分为单元音韵母、复合元音韵母、鼻音韵母三类。(一)单元音韵母由单元音充当的韵母共有10个,即:i、u、u、a、o、e、ê、-i、-i、er(二)复合元音韵母复合元音充当韵母共有13个。前响复合韵母:ai、ei、ao、ou、ao;后响复合韵母:ia、ie、ua、uo、ue;中响复合韵母:iao、iou、uai、uei(三)鼻音韵母鼻音韵母:则元音和鼻辅音一起构成的韵母。可以出现在音节末尾的辅音只有舌尖中浊鼻音n和舌根浊鼻音ng。n即可出现在音节的开头,又可出现在音节的末尾;ng只出现在音节的末尾。普通话里有16个鼻音韵母。1、 舌尖中鼻音韵母8个:an、ian、uan(u加点)、uan、en、in、uen、un(u加点)2、 舌根鼻音韵母8个:ang、iang、uang、eng、ing、ueng、ong、iong开口呼:没有韵头而韵腹又不是i、u、u(u加点)的韵母齐齿呼:韵头或韵腹是i的韵母。合口呼:韵头或韵腹是u的韵母。撮口呼:韵头或韵腹是u(u加点)的韵母。三、声调声调主要是由音高决定的。调值即声调的实际读法,是每个音节都具有音高变化形式。调值采用“五度标记法”。线条所表现的高低升降的类型叫做调型。注:要会运用调值标记法及记清第42页的图表示方法。在答题时,要注意题的问法:调值用五度标记法标注;声调用阴、阳、上、去添写。调类指的是声调的类别,是通过归纳一种语言或方言的全部调值而得出的类别。普通话的声调有四个调值:阴平[55]、阳平[35]、上声[214]、去声[51]注: 中古汉语的调类演变为普通话的调类,有三条重要规律:第一是“平分阴阳”;第二是“浊上变去”;第三是“入派四声”。四、音节的构成方式(此节为重点,需多看几遍)普通话的音节结构分声母、韵母、声调三部分。韵母又分成韵头、韵腹、韵尾三部分。韵腹又叫主要元音,是韵母中发音开口度较大、声音最响亮的元音。所有的单元音都可以构成韵腹。韵头又叫介音,是介于声母和韵腹之间的高元音。韵头开口度较小,响亮度也较差,只能由i、u、u(u加点)三个高元音构成。韵尾指的是一部分韵母后面的收尾部分,有元音韵尾和辅音韵尾。元音韵尾由i、u构成。辅音韵尾由n、ng构成,韵腹和声调是每一个音节都必须具有的。注:熟记第45页中音节构成类型的十二种格式,注意列表中傲、野、卫、曹、贵几个字的分解方式。十二各格式中,最复杂的格式包含四个音素和一个声调,简单的格式只包含一个音素和一个声调。元音在音节里可以连续排列,最多时达到三个。五、声韵的配合规律普通话有21个辅音声母和一个零声母,有39个韵母。普通话声韵配合规律主要的6点:1、 双唇音b、p、m能和开口呼、齐齿呼的韵母配合,和合口呼韵母配合只限于音韵母u,不能得撮口呼韵母配合。2、 唇齿音f能和开口呼韵母配合,和合口呼韵母配合只限于单韵母u,不能和齐齿呼、撮口呼的韵母配合。3、 舌尖中音d、t和n、l与韵母的配合关系略有不同。 n、l能和四呼的韵母配合, d、t不能和撮口呼韵母配合,能和其他三呼的韵母配合。4、 舌尖前音z、c、s,舌尖后音zh、ch、sh、r,舌根音g、k、h,这三套声母的配合关系相同,都能和开口呼、合口呼的韵母配合,不能和齐齿呼、撮口呼的韵母配合。(此点易出选择题)5、 舌面音j、q、x与前面三套声母相反,只能和齐齿呼、撮口呼的韵母配合,不能和开口呼、合口呼的韵母配合。6、 在全部声母中,唇齿音f能配合的韵母范围最窄;舌尖中音n、l和零声母Ф能配合的韵母范围最宽,它们和四呼的韵母都能配合。配合声母最多的是开口呼,配合声母最少的是撮口呼。(此点重点)第四节 方音辨正 (非北京同学注意一下书里的例句即可)第五节 轻声 儿化 变调一、 轻声轻声:一个词或一句话里有的音节失去原有的声调,变得又短又弱的声调,这种语音现象就是轻声。声调主要决定于音高,而轻声的开成取决于音强和音长。轻声的规律:1、助动词;2、虚词;3、表示方位的成分;4、用在动词后表示趋向的词;5、叠音名词及动词叠用后的第二个音节。(轻声规律留意一下书上例词即可)轻声的作用:轻声有分辨词与非词、分辨词义和分辨词性的作用。二、 儿化儿化:普通话的卷舌韵母“er”不与声母拼合,除自成音节外,还可以附加在别的音节的后面,和前面的韵母融为一体。使前面的韵母变成卷舌韵母。这种现像叫“儿化”。儿化的作用:区别词义和词性,有的情况下表示细小、亲切的色彩。三、 变调音节和音节连在一起念时,由于互相影响,本调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就叫变调。(一)上声的变调1、上声+上声=阳平+上声(两个上声字相连,前一个上声字变读阳平)2、上声+非上声=半上+非上声1、 上声+轻声(非上声)=半上+轻声2、 上声+轻声(上声)=阳平/半上+轻声(二)“一”的变调1、在阴平、阳平、上声前读去声。2、在去声前读阳平。3、在重叠的单音动词中间读轻声。(三)“不”的变调1、在去声前读阳平。2、在正反并列提问式中和可能补语否定式中读轻声。注:留意(一)(二)(三)中的例子。第六节 语调和朗读一、 语调语调:指的就是有表达语义和感情作用,贯穿全句的语音的高低升降、轻重顿挫的变化形式。包括停顿、重音、升降三个方面。(一) 停顿停顿可分为语法停顿、逻辑停顿、节奏停顿三种。1、 语法停顿:是由句子的语法关系所决定的停顿。标点是语法关系的书面标志。2、 逻辑停顿:为了表达感情和强调某一语义的需要而采用的停顿。3、 节奏停顿:为了显示韵文的节奏而采用的停顿。(二)重音重音分为语法重音和逻辑重音两种。1、 语法重音:指的是根据语法结构的特点而采取的重读。2、 逻辑重音:指的是根据语义或感情表达的需要而采取的重读。注:语法与逻辑的对比(书中例句)。(三)升降语调升降指的是整个句子的音高变化,它是语调的主干,最能表达出全句的思想感情。了解语调升降的四种类型:升调、降调、平调、曲折调。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