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登录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或者 维普数据库(此为中国三大专业文献数据库)或Pubmed/Medline等国外专业数据库,然后搜索相关的文献,写出您的文章。其次,再去以上数据库中搜索相关专业期刊编辑部信息,找到投稿联系方式,这样的方法避免网上很多钓鱼网站,确保您投稿的期刊是合法的。最后,祝好运。欢迎交流。静石医疗,竭诚为您服务。
医学论文格式范文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论文吧,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论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医学论文格式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引言(前言)
是医学论文开篇的一段短文,主要介绍本文的背景、理论依据、论文的范围目的与工作的收获、结果、意义等。可根据论文的需要或长或短。要求言简意赅,点明主题。如“我院内科1992年2月至1995年10月应用盐酸纳络酮治疗镇静催眠药急性中毒48例,与同期未用纳络酮治疗的42例对照比较,疗效满意,报告如下。”不可言过其实,尤其是诸如国内外罕见,未见报道,无先例,属最新水平之类,必须有充分证据,否则一般不用。
2临床资料(资料与方法)
是论著的主要内容,包括实验对象、器具、采用什么方法、多少病例(男多少、女多少)、如何分组、诊断手断、依据、治疗方法(用药)、疗效标准、观察及随访时间等等。应说明资料来源的时限、年龄、性别、职业的可比性。在此需要特别提醒注意的是说明疗效或某种方法时需设对照组,条件同等、随机分组、用药或检测采用双盲法对照。共同的是使读者具体了解该研究的具体内容,一方面便于理解和评价,另方面便于验证和仿行。任何科学成果,必须能够在方法同样条件下重复出同样结果,方能得到公认。因此,描述材料和方法以使读者能进行重复为度,过分简略固然不行,过分详尽也无必要。
资料中如数字较多可用统计图表表示。统计表应有表题和序号(一个表不用序号,列为附表)。统计表应按统计学原则制作,表格两端开口,不用纵线,只用一条纵线说明主语与谓语,表格左上角不用斜线。表格内避免繁杂,更不能与正文重复。
3结果
医学论文的中心部分。即实验研究、临床研究、分析观察、调查的各种资料和数据,进行分析、归纳,经必要的统计学处理后所得的结果。这是决定论著质量是否严谨,数据是否准确可靠,要求高度真实和准确,实事求是的撰写。失败就是失败,成功就是成功,不要人为地夸大成功率,且要消灭统计方面的误差。
4讨论
即将所得结论或研究结果,从理论上进一步认真分析。科学的推论和评价,证实所得结果的可靠性,阐明具有科学性、先进性的论据,从而取得大家的公认。通常讨论的'问题有:阐述该文研究的原理与机制;说明该文材料与方法的特点及其得失;分析该文结果与他人的异同及优缺点;根据该文结果提出新假设、新观点;对各种不同学术观点进行比较和评价;提出今后探索的方向等等。当然,一篇文章通常只讨论其中的某些方面,不可能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讨论必须紧紧扣住该文的研究结果,突出自己的新发现与新认识。有的医学论文讨论部分只是重复过去的文献,甚至抄袭某些专著和教科书的内容,这就失去了讨论的意义。
讨论的深浅、正确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掌握文献的多少和分析能力。因此,必须了解本专业的近况及动向,才能比较客观的得出正确的结论。
5医学论文的参考文献
只限于自己阅读过并引用的文献(必须是公开发行的刊物),按文内引用顺序排列写在文后,文内按1、2、3……顺序在引用处标出右上角码,如在右上角标注[1]或[1—3]或[1,4]最好是着重引用近年的(3—5年)期刊文献。医学论文参考文献的书写格式多采用温哥华式。
刊物:作者(两位作者可一并列上,中间加逗号;三位作者或以上,可只写第一作者,后加逗号及等),文题列于作者后(有的刊物略去文题),然后顺序列出刊物名称、年份、卷(期):起迄页。
例杨亚辉。国内外胸心血管外科进展临床医学1995;15(6):36
杨亚辉,等。国内外胸心血管外科进展临床医学1995;15(6):36一38
书籍:依次顺序为作者,书名,版次,出版地:出版社,年份:起页~迄页
例张学礼主编,怎样撰写医学论文第一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0:82—90
外文资料西文只用姓,不用全称,其它顺序同期刊。
参考文献不宜过多,论著8条、综述20条以内为宜。引用的文献必须具有价值,引用的论点必须准确无误。取其精华,引用部分要恰到好处,宁少勿滥。
医药学论文基本的格式及写作方法:1、标题(title)文题相称、确切鲜明:标题体现内容,内容说明标题。2、作者署名(author)分为集体署名和个人署名,若多人合写时,主在前,次在后;多单位合写时,用脚注标明。3、摘要(abstract)一般格式(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其它格式(目的,设计,地点,对象,处理,检测,结果,结论)摘要格式要求规范化,简短完整,一般占全文文字的10%左右。文字性资料,不分段落标题不举例证,另需内容基本一致的英文摘要。4、关键词(key words)现阶段关键词和主题词都作为检索语言使用,目前多采用从医学主题词表(MeSH)中选择。可从标题、摘要和全文中选择,从标题中选择最常用,并查阅医学主题词表确认。5、引言(introduction)通过引言简要叙述研究此项工作的起因和目的,重点突出,一般占全文文字的10%左右。勿与摘要相同,避免与正文重复,不涉及结果或结论。6、材料与方法(materials and methods)实验对象的分组标准与方法(动物、微生物或细胞、临床病例)实验仪器和实验材料的信息说明(仪器设备、药品、试剂)实验方法与条件(临床病例、手术与标本、实验室)7、结果(results)结果是论文价值所在,是研究成果的结晶。全文的结论由此得出,讨论由此引发,判断推理和建议由此导出。结果要真实性,解释客观结果,不要外加作者的评价、分析和推理。尽量使用文字对数据、图表、照片加以说明。8、讨论(discussion)讨论是论文的重要主体部分,评估自己结果的正确性和可靠性,与他人结果比较异同,并解释其原因。是作者对所进行的研究中所得到的资料进行归纳、概括和探讨,提出自己的见解,评价其意义。(来源:学术堂)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华厦医学、右江医学院学报、右江医学、医学文摘,等等。
一、总则(1) 来稿原则采用通过E-mail方式投稿,也可以直接通过网上投稿【在线投稿】 ,特殊情况用A4纸打印(并附软盘)邮寄,如为手写稿,应保证字迹工整、图表清晰。每篇稿件(包括图表)以不超过5000字为宜。(2) 投稿应注明作者详细联系方式:工作单位、地址、邮编、有效联系电话、E-mail等。(3) 本刊审稿周期为5个工作日,在此期间请勿一稿多投。稿件一经发表即付稿酬,作者著作权使用费与本刊稿酬一次性给付,并赠送样刊。来稿请自留底稿,稿件未被录用,本刊恕不退稿。(4) 各种基金资助项目论文,请注明项目名称及项目编号,并提供资金项目的证明复印件或扫描件。(5) 本刊已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资源系统数字化期刊群,如作者不同意编入该数据库,请勿向本刊投稿。(6) 本刊对所录用稿件有进行编辑处理及摘要发表的权利,作者如不同意请事先声明。(7) 本刊作为交流学术、传播经验的园地,严禁抄袭、剽窃等行为,作品文责自负。二、稿件要求述评、专题笔谈、专家论坛栏目稿件为约稿,其他栏目为自由投稿。论文优先发表的条件:(1)受省部级以上自然科学或医药卫生基金资助的论文;(2)重点攻关项目的论文;(3)报道的内容属国内外领先水平的论文;(4)有重要指导意义或发表后具有广泛引用价值的论文。1撰稿要求1.1一般要求:具有科学性、实用性。论点明确、资料可靠、数据准确,文字通顺简练。论著类论文要求有结构式中英文摘要、关键词、前言、资料与方法、结果、讨论、参考文献等栏目,且篇幅不超过6 000字;综述不超过6 500字;短篇报道不超过2 000字;病例报告不超过1 500字;其它栏目论文不超过3 500字。1.2图表要求:图表应少而精,能用文字说明的,不用图表。图表应有自明性。图宽控制在6cm×5 cm(双栏)或14cm×5 cm(单栏)以内。每幅图表单占一页,集中附于文后,分别按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连续编码。每幅图表应分别附有图题、表题,图题、表题尽量不超过2行。说明性的资料应放于图表下文注释中,并在注释中标明图表中使用的非公知公用的缩写。图表的标题及文字说明均用中文。表用三横线表,表内同一项目(指标)数据要求小数点后位数一致。1.3统计学符号:按国家标准GB 3358-82《统计学名词及符号》有关规定书写,全部用斜体,大小写应写清楚。常用的符号:(1)算术平均数用x(__)(英小斜);(2)标准差用s (英小斜);(3)标准误用sx(__) (英小斜);(4) t检验用t (英小斜);(5)方差检验用F (英大斜);(6)卡方检验用 2 (希小斜);(7) u检验用u (英小斜);(8)相关系数用r (英小斜);(9)自由度用υ (希小斜);(10)概率用P (英大斜);(11)样本数用 n (英小斜),应列出统计量如t值、 2值、F值等。1.4医学名词:以1989年及其以后由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医学名词》和相关学科的名词为准,暂未公布的仍以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英汉医学词汇》为准。中文药物名称应使用1995年版药典(法定药物)或卫生部药典委员会编辑的《药名词汇》(非法定药物)中的名称,英文药物名称应采用国际非专利药名,不用商品名。解剖学的定名原则为部位、器官定语在前,形态、性质定语次之,动作定语紧靠主格名词如:胆总管(总胆管)(括号内为不宜用名词,下同),肛提肌(提肛肌)。废弃以人名命名的解剖学名词如:心肌传导(浦倾野)纤维,胆道口(乏特)壶腹,胆道口(俄狄)括约肌。“和/或”为外文书刊的and/or译释,不符合汉语习惯,应改为“和(或)”。1.5缩略语:英文缩写在文内首次出现时,应先写出中文全称,圆括号内标明英文全称及英文缩写,两者间用逗号隔开,英文全称各单词均小写,缩写除有特殊约定外,均用大写字母,缩略语不得移行,外文期刊刊名采用缩写形式,缩写请参照Medline数据库。1.6计量单位:采用国际单位制并遵照国家有关量和单位的标准(GB 3100-93,GB 3102-93)。单位相同的参数范围,只需写出后一个参数的单位,如36~42°。百分数的范围,前一个参数的百分号不能省略,应写成53%~78%。参数与其偏差的单位相同时,统一将数字写在括号内,单位写在括号外,如(101±15)g,(40.5±1.5)岁;表示带中心值的百分数偏差时,应写成(27±2)%。长5 cm,宽3 cm,高2 cm,应为5 cm×3 cm×2 cm。本刊约定,表示段时间时采用单位符号。时间单位符号均采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符号:h(小时)、min(分)、s(秒)、d(天)、“年”、“月”、“周”为非法定计量单位,仍用汉字表示。“每天”仍用“每天”,而不用“每d”;“第2天”仍用“第2天”,不用“第2 d”。1.7数字用法:遵照GB/T 15835-1995《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作为汉语词素者用汉字表示如四氧化碳、二氧化碳、三氧化二铝、十二指肠溃疡。对含有月、日等表示事件、节日和其他意义的词组,表示概数和约数,均用汉字表示,如九·五攻关课题,五六岁,三五天。统计学、序数词和编号中的数字,包括引文标注中版次、卷次、页码(除古籍应与其版本一致外)均用阿拉伯数字。世纪、年代用阿拉伯数字。百分数的有效位数根据分母决定,分母≤100,百分数到个位,分母101~1 000,百分数到小数点后1位,余类推。小数点前后的阿拉伯数字,每3位间空1/4汉字符距离,且不能转行。1.8标点符号:遵照GB/T 15834-1995《标点符号用法》的要求。1.9外文字符:注意大小与正斜体及上下角标。正体的使用范围:(1)计量单位和SI (国际单位制)词头的符号;(2)化学元素符号、阿拉伯数字、罗马数字;(3)粒子和射线符号;(4)仪器、元件、样品等的型号;(5)量纲的符号,如T (时间的量纲);(6)外文的缩写字、缩写符号等等。斜体适用的范围:(1)量的符号,如吸收剂量D,照射量X,变量x,y,z均为斜体;(2)生物学中属以下的拉丁文学名;(3)化学中的旋光性、分子构型、构象、取代基的位置符号,如l- (左旋的)等。2论文格式2.1题名:要求准确,精练,易读,用词规范,一般不超过20个字。尽量不用副题名,不宜用阿拉伯数字开头,不用代号和商品名。如为基金资助项目,直接在第1页左栏底脚注处标注说明,格式为:本课题获×××基金资助(基金编号×××)。请在投稿时附基金证书复印件。2.2作者:论文作者署名不宜太多,主要限于参加研究工作并能解答文章有关问题,能对论文内容负责,并最终同意该文发表者。仅参与获得基金或收集资料者不能列为作者,仅对科研设计进行一般管理者不宜列为作者,可同其他对该研究有贡献者一并列入志谢部分(志谢内容排于参考文献前)。如有外籍作者,应征求本人同意并附证明信。作者姓名排序应在投稿时确定,编排过程中不应再作改动。论著类论文署名作者不超过9名,其它栏目不超过5名。2.3作者单位:用全称,以单位介绍信公章上的单位名称为准,在第1页左底栏脚注处标于“基金资助项目”之下,格式为:邮政编码省市名,第1作者单位全称(作者名1,作者名2,……);不同单位作者同时提供上述资料,格式同前。部队医院中的数字一律用阿拉伯数字。第一作者若有电子信箱,请附上E-mail地址及联系电话。2.4摘要:论著类论文一定要附摘要。采用结构式摘要,应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要素。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明性,不分段,非公知公认的符号或缩写第一次出现时应写全称。不宜用图表、公式、参考文献和序号。摘要全文不超过400字。2.5关键词:论著类论文需附3~8个关键词,尽量使用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编辑的医学主题词表(MeSH)和《汉语主题词表》内所列的规范性词(称叙词或主题词),主要的自由词和未被MeSH词表收录的新学科、新技术中的重要术语,可作关键词标出。2.6引言:简单交代研究背景、目的、意义及选题设想,注意点明研究起始时间。引言部分不加标题及序号。2.7正文:一般应包括资料与方法、结果、讨论三个部分,各部分分级序号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如:“1”,“2”,“2.1”,“2.1.1”等,1-3级序号均应设有标题。分级超过3级后用圆括号如:“(1)”,“(2)”表示,并采用连排。2.7.1资料(材料或对象)与方法:研究对象应清楚交代选择标准(诊断、分型、分期标准,时间范围)、一般资料及主要临床特征、分组情况(分组原则、对照选择、各组资料等)、实验材料(动物种系、雌雄、体重、标本采集途径);研究材料应描述仪器设备(规模型号、性能、厂家)和药物试剂(批号、剂型、剂量、厂家)。方法应描述研究程序(治疗方法、操作步骤、注意事项)、观察项目(观察方法、评价指标、疗效标准、正常值设置)及统计处理(资料收集整理、统计方法、评判标准)。对已发表且众人熟知的方法不用描述;对已发表但尚未为人们所熟悉的方法,要提供简要的描述和文献依据;对新的或有实质性改进的方法要详细介绍。2.7.2结果:叙述要真实、准确、具体。应包括实验观察结果、疗效、随访结果、统计分析结果。2.7.3讨论:讨论内容包括对结果进行阐述、适当的文献比较、合理的结论推导以及恰到好处的评价说明,应紧密结合研究结果进行分析讨论,避免面面俱到、无实质性内容的讨论或将结果重复作为讨论内容。2.8参考文献:论文中引用他人的资料均应提供出处,提供的参考文献应为作者亲自阅读过的,不提倡间接引用,以最近3~5年内文献为主,论著类论文不超过10条,综述不超过20条,务必注意准确性和完整性。本刊对参考文献采用顺序编码制著录,依其在文内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标出。著录格式:[期刊][序号]作者(写出前3名,第3名以后用“,等”). 题名 [文献类型]. 刊名, 年份, 卷号(期号):起页-讫页.如:[1]叶永峰,朱凌峰,吴卫真,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在微淋巴管研究中的应用 [J]. 实用医学杂志,2007,23(1):15-16.[2]Pontrelli P, Ursi M, Ranieri E, et al. CD40L proinflammatory and profibrotic effects on proximal tubular epithelial cells: role of NF-kappaB and lyn [J]. J Am Soc Nephrol,2006,17 (3):627-632.[编著][序号]作者.书名:其他题名信息 [文献类型]. 版次. 出版地: 出版社, 年份: 起页-讫页.如:[1]戴自英,. 实用内科学 [M]. 9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4: 1108-1109.[2]Teplick J G, Haskin M E. Surgical radiology [M]. Philadelphia: WB Saunders,1981:2194-2261[3] 章仁安. 前列腺癌 [M]∥汤钊猷. 现代肿瘤学. 上海: 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6: 911-923[4]Hiorth N, Fregert S. Contact dermatitis [M]∥Rook A, Wilkinson D S, Ebling FG. Textbook of dermatology. 3rd ed. Oxford: Blackwell Scientific Publications,1997:363-4403权利与责任3.1版权约定:一经投稿本刊,意味着出版权转让给本刊编辑部,投稿1个月后未接到本刊录用通知,作者可自行处理,但原稿不退。一经刊用,则自动承认论文专有使用权为本刊,对本刊以电子期刊、光盘版等其他方式发表该文无异议。未经本刊同意,该文的任何部分不得转载他处。3.2文责:论文的著作权除《著作权法》另有规定外,属于作者,文责由作者自负。3.3编辑修改:本刊对来稿有文字修改、删节权。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是由甘肃中医学院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中医药学术期刊。创刊于1984年,双月刊。
人人健康 医药前沿 世界临床医学
难度都是差不多的,主要看你的文章是偏向于哪一方面的
还是老话,没有容易发表的期刊,相对来说普刊肯定比核心期刊容易太多,具体还是要看各个期刊的编辑部审核流程和力度的!
1.医学信息
和国家医学教育发展中心合作,联合主管主办,杂志级别定位为国家级,可以由国家医学发展中心授予医学继续教育学分。本刊以广大医学信息学及临床医学工作者为主要读者对象,报道医学信息学及临床医学领域领先的科研...
主管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国家卫生部信息化管理领导小组、中国电子学会中国医药信息学分会、陕西文博生物信息工程研究所、医学信息杂志编辑委员会
2.口腔医学研究
分别为吉林大学口腔医学院、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中南大学口腔医学院、大连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福建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温州医学院口腔系、海南医学院口腔系、遵义医学院附...
3.实验与检验医学
请尽量使用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情报研究所翻译出版的《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1984年版,英汉对照)》或用《汉语主题词表》中的词。英文关键词应写全称,不得使用缩写字母。英文摘要及参考文献应隔行打印。 第一作...
4.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主要反映本校医药学等方面研究成果的学术性刊物,刊载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生物医学以及相关学科的文章。登载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
5.滨州医学院学报
《滨州医学院学报》是经国家科技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滨州医学院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医学学术期刊。本刊主要刊载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药学、护理学、中医学、中西医结...
一、总则(1) 来稿原则采用通过E-mail方式投稿,也可以直接通过网上投稿【在线投稿】 ,特殊情况用A4纸打印(并附软盘)邮寄,如为手写稿,应保证字迹工整、图表清晰。每篇稿件(包括图表)以不超过5000字为宜。(2) 投稿应注明作者详细联系方式:工作单位、地址、邮编、有效联系电话、E-mail等。(3) 本刊审稿周期为5个工作日,在此期间请勿一稿多投。稿件一经发表即付稿酬,作者著作权使用费与本刊稿酬一次性给付,并赠送样刊。来稿请自留底稿,稿件未被录用,本刊恕不退稿。(4) 各种基金资助项目论文,请注明项目名称及项目编号,并提供资金项目的证明复印件或扫描件。(5) 本刊已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资源系统数字化期刊群,如作者不同意编入该数据库,请勿向本刊投稿。(6) 本刊对所录用稿件有进行编辑处理及摘要发表的权利,作者如不同意请事先声明。(7) 本刊作为交流学术、传播经验的园地,严禁抄袭、剽窃等行为,作品文责自负。二、稿件要求述评、专题笔谈、专家论坛栏目稿件为约稿,其他栏目为自由投稿。论文优先发表的条件:(1)受省部级以上自然科学或医药卫生基金资助的论文;(2)重点攻关项目的论文;(3)报道的内容属国内外领先水平的论文;(4)有重要指导意义或发表后具有广泛引用价值的论文。1撰稿要求1.1一般要求:具有科学性、实用性。论点明确、资料可靠、数据准确,文字通顺简练。论著类论文要求有结构式中英文摘要、关键词、前言、资料与方法、结果、讨论、参考文献等栏目,且篇幅不超过6 000字;综述不超过6 500字;短篇报道不超过2 000字;病例报告不超过1 500字;其它栏目论文不超过3 500字。1.2图表要求:图表应少而精,能用文字说明的,不用图表。图表应有自明性。图宽控制在6cm×5 cm(双栏)或14cm×5 cm(单栏)以内。每幅图表单占一页,集中附于文后,分别按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连续编码。每幅图表应分别附有图题、表题,图题、表题尽量不超过2行。说明性的资料应放于图表下文注释中,并在注释中标明图表中使用的非公知公用的缩写。图表的标题及文字说明均用中文。表用三横线表,表内同一项目(指标)数据要求小数点后位数一致。1.3统计学符号:按国家标准GB 3358-82《统计学名词及符号》有关规定书写,全部用斜体,大小写应写清楚。常用的符号:(1)算术平均数用x(__)(英小斜);(2)标准差用s (英小斜);(3)标准误用sx(__) (英小斜);(4) t检验用t (英小斜);(5)方差检验用F (英大斜);(6)卡方检验用 2 (希小斜);(7) u检验用u (英小斜);(8)相关系数用r (英小斜);(9)自由度用υ (希小斜);(10)概率用P (英大斜);(11)样本数用 n (英小斜),应列出统计量如t值、 2值、F值等。1.4医学名词:以1989年及其以后由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医学名词》和相关学科的名词为准,暂未公布的仍以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英汉医学词汇》为准。中文药物名称应使用1995年版药典(法定药物)或卫生部药典委员会编辑的《药名词汇》(非法定药物)中的名称,英文药物名称应采用国际非专利药名,不用商品名。解剖学的定名原则为部位、器官定语在前,形态、性质定语次之,动作定语紧靠主格名词如:胆总管(总胆管)(括号内为不宜用名词,下同),肛提肌(提肛肌)。废弃以人名命名的解剖学名词如:心肌传导(浦倾野)纤维,胆道口(乏特)壶腹,胆道口(俄狄)括约肌。“和/或”为外文书刊的and/or译释,不符合汉语习惯,应改为“和(或)”。1.5缩略语:英文缩写在文内首次出现时,应先写出中文全称,圆括号内标明英文全称及英文缩写,两者间用逗号隔开,英文全称各单词均小写,缩写除有特殊约定外,均用大写字母,缩略语不得移行,外文期刊刊名采用缩写形式,缩写请参照Medline数据库。1.6计量单位:采用国际单位制并遵照国家有关量和单位的标准(GB 3100-93,GB 3102-93)。单位相同的参数范围,只需写出后一个参数的单位,如36~42°。百分数的范围,前一个参数的百分号不能省略,应写成53%~78%。参数与其偏差的单位相同时,统一将数字写在括号内,单位写在括号外,如(101±15)g,(40.5±1.5)岁;表示带中心值的百分数偏差时,应写成(27±2)%。长5 cm,宽3 cm,高2 cm,应为5 cm×3 cm×2 cm。本刊约定,表示段时间时采用单位符号。时间单位符号均采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符号:h(小时)、min(分)、s(秒)、d(天)、“年”、“月”、“周”为非法定计量单位,仍用汉字表示。“每天”仍用“每天”,而不用“每d”;“第2天”仍用“第2天”,不用“第2 d”。1.7数字用法:遵照GB/T 15835-1995《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作为汉语词素者用汉字表示如四氧化碳、二氧化碳、三氧化二铝、十二指肠溃疡。对含有月、日等表示事件、节日和其他意义的词组,表示概数和约数,均用汉字表示,如九·五攻关课题,五六岁,三五天。统计学、序数词和编号中的数字,包括引文标注中版次、卷次、页码(除古籍应与其版本一致外)均用阿拉伯数字。世纪、年代用阿拉伯数字。百分数的有效位数根据分母决定,分母≤100,百分数到个位,分母101~1 000,百分数到小数点后1位,余类推。小数点前后的阿拉伯数字,每3位间空1/4汉字符距离,且不能转行。1.8标点符号:遵照GB/T 15834-1995《标点符号用法》的要求。1.9外文字符:注意大小与正斜体及上下角标。正体的使用范围:(1)计量单位和SI (国际单位制)词头的符号;(2)化学元素符号、阿拉伯数字、罗马数字;(3)粒子和射线符号;(4)仪器、元件、样品等的型号;(5)量纲的符号,如T (时间的量纲);(6)外文的缩写字、缩写符号等等。斜体适用的范围:(1)量的符号,如吸收剂量D,照射量X,变量x,y,z均为斜体;(2)生物学中属以下的拉丁文学名;(3)化学中的旋光性、分子构型、构象、取代基的位置符号,如l- (左旋的)等。2论文格式2.1题名:要求准确,精练,易读,用词规范,一般不超过20个字。尽量不用副题名,不宜用阿拉伯数字开头,不用代号和商品名。如为基金资助项目,直接在第1页左栏底脚注处标注说明,格式为:本课题获×××基金资助(基金编号×××)。请在投稿时附基金证书复印件。2.2作者:论文作者署名不宜太多,主要限于参加研究工作并能解答文章有关问题,能对论文内容负责,并最终同意该文发表者。仅参与获得基金或收集资料者不能列为作者,仅对科研设计进行一般管理者不宜列为作者,可同其他对该研究有贡献者一并列入志谢部分(志谢内容排于参考文献前)。如有外籍作者,应征求本人同意并附证明信。作者姓名排序应在投稿时确定,编排过程中不应再作改动。论著类论文署名作者不超过9名,其它栏目不超过5名。2.3作者单位:用全称,以单位介绍信公章上的单位名称为准,在第1页左底栏脚注处标于“基金资助项目”之下,格式为:邮政编码省市名,第1作者单位全称(作者名1,作者名2,……);不同单位作者同时提供上述资料,格式同前。部队医院中的数字一律用阿拉伯数字。第一作者若有电子信箱,请附上E-mail地址及联系电话。2.4摘要:论著类论文一定要附摘要。采用结构式摘要,应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要素。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明性,不分段,非公知公认的符号或缩写第一次出现时应写全称。不宜用图表、公式、参考文献和序号。摘要全文不超过400字。2.5关键词:论著类论文需附3~8个关键词,尽量使用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编辑的医学主题词表(MeSH)和《汉语主题词表》内所列的规范性词(称叙词或主题词),主要的自由词和未被MeSH词表收录的新学科、新技术中的重要术语,可作关键词标出。2.6引言:简单交代研究背景、目的、意义及选题设想,注意点明研究起始时间。引言部分不加标题及序号。2.7正文:一般应包括资料与方法、结果、讨论三个部分,各部分分级序号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如:“1”,“2”,“2.1”,“2.1.1”等,1-3级序号均应设有标题。分级超过3级后用圆括号如:“(1)”,“(2)”表示,并采用连排。2.7.1资料(材料或对象)与方法:研究对象应清楚交代选择标准(诊断、分型、分期标准,时间范围)、一般资料及主要临床特征、分组情况(分组原则、对照选择、各组资料等)、实验材料(动物种系、雌雄、体重、标本采集途径);研究材料应描述仪器设备(规模型号、性能、厂家)和药物试剂(批号、剂型、剂量、厂家)。方法应描述研究程序(治疗方法、操作步骤、注意事项)、观察项目(观察方法、评价指标、疗效标准、正常值设置)及统计处理(资料收集整理、统计方法、评判标准)。对已发表且众人熟知的方法不用描述;对已发表但尚未为人们所熟悉的方法,要提供简要的描述和文献依据;对新的或有实质性改进的方法要详细介绍。2.7.2结果:叙述要真实、准确、具体。应包括实验观察结果、疗效、随访结果、统计分析结果。2.7.3讨论:讨论内容包括对结果进行阐述、适当的文献比较、合理的结论推导以及恰到好处的评价说明,应紧密结合研究结果进行分析讨论,避免面面俱到、无实质性内容的讨论或将结果重复作为讨论内容。2.8参考文献:论文中引用他人的资料均应提供出处,提供的参考文献应为作者亲自阅读过的,不提倡间接引用,以最近3~5年内文献为主,论著类论文不超过10条,综述不超过20条,务必注意准确性和完整性。本刊对参考文献采用顺序编码制著录,依其在文内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标出。著录格式:[期刊][序号]作者(写出前3名,第3名以后用“,等”). 题名 [文献类型]. 刊名, 年份, 卷号(期号):起页-讫页.如:[1]叶永峰,朱凌峰,吴卫真,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在微淋巴管研究中的应用 [J]. 实用医学杂志,2007,23(1):15-16.[2]Pontrelli P, Ursi M, Ranieri E, et al. CD40L proinflammatory and profibrotic effects on proximal tubular epithelial cells: role of NF-kappaB and lyn [J]. J Am Soc Nephrol,2006,17 (3):627-632.[编著][序号]作者.书名:其他题名信息 [文献类型]. 版次. 出版地: 出版社, 年份: 起页-讫页.如:[1]戴自英,. 实用内科学 [M]. 9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4: 1108-1109.[2]Teplick J G, Haskin M E. Surgical radiology [M]. Philadelphia: WB Saunders,1981:2194-2261[3] 章仁安. 前列腺癌 [M]∥汤钊猷. 现代肿瘤学. 上海: 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6: 911-923[4]Hiorth N, Fregert S. Contact dermatitis [M]∥Rook A, Wilkinson D S, Ebling FG. Textbook of dermatology. 3rd ed. Oxford: Blackwell Scientific Publications,1997:363-4403权利与责任3.1版权约定:一经投稿本刊,意味着出版权转让给本刊编辑部,投稿1个月后未接到本刊录用通知,作者可自行处理,但原稿不退。一经刊用,则自动承认论文专有使用权为本刊,对本刊以电子期刊、光盘版等其他方式发表该文无异议。未经本刊同意,该文的任何部分不得转载他处。3.2文责:论文的著作权除《著作权法》另有规定外,属于作者,文责由作者自负。3.3编辑修改:本刊对来稿有文字修改、删节权。
毕业论文格式第一、构成项目 毕业论文包括以下内容: 封面、内容提要与关键词、目录、正文、注释、附录、参考文献。其中“附录”视具体情 况安排,其余为必备项目。如果需要,可以在正文前加“引言”,在参考文献后加“后记”。 第二、各项目含义(1)封面 封面由文头、论文标题、作者、学校名称、专业、年级、指导教师、日期等项内容组成。(2)内容提要与关键词 内容提要是论文内容的概括性描述,应忠实于原文,字数控制在 300 字以内。关键词是 从论文标题、内容提要或正文中提取的、能表现论文主题的、具有实质意义的词语,通常不 超过 7 个。(3)目录 列出论文正文的一二级标题名称及对应页码,附录、参考文献、后记等对应的页码。(4)正文 正文是论文的主体部分,通常由绪论(引论) 、本论、结论三个部分组成。这三部分在 行文上可以不明确标示。(5).注释 对所创造的名词术语的解释或对引文出处的说明,注释采用脚注形式。(6)附录,以及毕业论文结论 附属于正文,在毕业论文结束语中出现,对正文起补充说明作用的信息材料,可以是文 字、表格、图形等形式。(7)参考文献 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使用过的文章、著作名录。 4、毕业论文格式编排 第一、纸型、页边距及装订线 毕业论文一律用国家标准 A4 型纸 (297mmX210mm) 打印。 页边距为: (上) 天头 30mm, 地脚(下)25mm,订口(左)30mm,翻口(右)25mm。装订线在左边,距页边 10mm。 第二、版式与用字 文字、图形一律从左至右横写横排,1.5 倍行距。文字一律通栏编辑,使用规范的简化 汉字。忌用繁体字、异体字等其他不规范字。 第三、论文各部分的编排式样及字体字号 (1)文头 封面顶部居中, 小二号行楷, 顶行, 居中。 固定内容为“成都中医药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2)论文标题 小一号黑体。文头居中,按小一号字体上空一行。 (如果加论文副标题,则要求:小二 号黑体,紧挨正标题下居中,文字前加破折号) 论文标题以下的行距为:固定值,40 磅。 (3)作者、学院名称、专业、年级、指导教师、日期 项目名称用小三号黑体,后填写的内容处加下划线标明,8 个汉字的长度,所填写的内 容统一用三号楷体,各占一行,居中对齐。下空两行。 (4)内容提要及关键词 紧接封面后另起页,版式和字号按正文要求。其中,“内容提要”和 “:” 黑体,内容用宋体。上空一行,段首空两格,回行顶格:“关键词”与 “内容提要”间隔 两行,段首空两格。“关键词”和 “:” 用黑体,内容用宋体。关键词通常不超过七个,词间空 一格。 (5)目录 另起页,项目名称用 3 号黑体,居中排列,上下各空一行;内容用小 4 号仿宋。 (6)正文文字:另起页。 (7)论文标题:用二号黑体加粗,居中排列,上空一行;下标明年级、专业、作者, 作者姓名另起一行,四号楷体,居中排列;下空两行接正文。正文文字一般用小四号宋体, 每段起首空两格,回行顶格,单倍行距。(8)正文文中标题 一级标题,标题序号为“一、”与正文字号相同,黑体,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 二级标题,标题序号为“(二)”,与正文字体字号相同,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 三级以下标题序号分别为“1.”和(1) ,与正文字体字号相同。为避免与注释相互混淆, 不可用“①”。可根据标题的长短确定是否独占行,若独占行,则末尾不使用标点,否则,标 题后必须加句号。每级标题的下一级标题应各自连续编号。(9)注释:正文中加注之处右上角加数码,形式统一为“①”,同时在本页留出适当行 数,用横线与正文分开,空两格后定出相应的注号,再写注文。注号以页为单位排序,每个 注文各占一段,用小 5 号宋体。引用文章时,注文的顺序为:作者、文章标题、刊物名、某 年第几期〈例如 : ①龚祥瑞: 《论行政合理性原则》, 载《法学杂志》1987 年第 1 期。); 引用著作时, 注文的顺序为: 作者、 著作名称、 出版者、 某年第几版、 页数 ( 例如: [ 英 ] ② 威廉•韦德著: 《行政法》 ,楚剑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5 页。)。(10)附录 项目名称为小四号黑体,在正文后空两行空两格排印,内容编排参考“示范文本”,也可 附上毕业论文致谢词。(11)参考文献 项目名称用小四号黑体, 在正文或附录后空两行顶格排印, 另起行空两格用小四号宋体 排印参考文献内容,具体编排方式同注释(参考的著作可不写第几页) 。(12)页码
论文写作的内容和标准格式⑴题名.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语词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应避免使用的不常见的省略词,首字母缩写字,字符,代号和公式,字数一般不宜超过20个题名用语.⑵作者姓名和单位,两人以上,一般按贡献大小排列名次.①文责自负;②记录成果;③便于检索⑶摘要:是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中文摘要一般不会超过300字,不阅读全文,即可从中获得重要信息.外文250实词.包括:①本研究重要性;②主要研究内容,使用方法;③总研究成果,突出的新见解,阐明最终结论.重点是结果和结论.⑷关键词.是从论文中选取出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一般3-7个,有专用《主题词表》.
具体的范文模板链接:
1Deng S Q.The earlyhistory of forestry in China.Jour.Forest.,1928,26:564—570.2Deng S Q.The present forestry problem of China.Sinensia,1939,10:240—248.3Deng S Q.Studies of the Hunba forest.Sinensia,1939,10:249—268.4Deng S Q.Studies of Chinese timber trees in reference to forest manage-mentI.Sinensia,1940,11:363—395.5Deng S Q.The forest regions of Kansu & their ecological aspects.Bot.Bull.Acad.Sinica,1947,1:187—200.6Deng S Q.Silviculture of Kansu trees.Bot.Bull.Acad.Sinica,1947,1:222—242.7Deng S Q.Studies of Chinese timber trees in reference to forest manage-ment Ⅱ.Bot.Bull.Acad.Sinica,1947,1:310—332.8Deng S Q.Forest geography of the east-Tibetan plateau.Bot.Bull.Acad.Sinica,1948,2:62—67.9Deng S Q.Propagation of weeping willow from seed,Bot.Bull.Acad.Sinica,1948,2:131—132.10Deng S Q.Aprovisional sketch of the forest geography of China.Bot.Bull.Acad.Sinica,1948,2:133—146.11Deng S Q.Notes on the genus Metasequoia.Bot.Bull.Acad.Sinica,1948,2:204—206.12Deng S Q.Tree rings and climate in Kansu.Bot.Bull.Acad.Sinica,1948,2:211—214.13邓叔群,周重光.甘肃林业的基础.中华学艺杂志,1948,8:254—295.14Deng S Q.Rhizoctonosis of Lobelia.Phytopathology,1929,19:585—588.15Deng S Q.Observations on the germination of the chlamybospores of Tilletia Horrida.Contr.Biol.Lab.Soc.Sci.ChinaBot.Ser.1931,6;111—115.16Deng S Q.A preliminary report on the studies of certain diseases of cot-ton.Contr.Biol.Lab.Sci.Soc.China Bot.Ser.,1931,6:117—134.17Deng S Q.An easy method for isolating single spores.Contr.Biol.Lab.Sci.Soc.ChinaBot.Ser.,1933,8:219—221.18Deng S Q.Studies on the control of major diseases of cotton in China.Sinensia,1935,6:725—748.19Deng S Q.The cyrtosis of cotton.Sinensia,1936,7:63—79.20Deng S Q.Factors influencing the development of certain cotton patho-genes.Sinensia,1937,8:63—78.21Deng S Q.Studies of plant disease control under conditions in China I-Ⅱ.Sinensia,1936,7:570—587.22Deng S Q.Studies of plant disease control underconditions in China Ⅲ.Sinensia,1937,8:481—486.23Deng S Q.Studies of plant disease control underconditions in China Ⅳ.Sinensia,1941,12:153—162.24DengSQ.Diseases of economic plants in China I.Sinensia,1938,9:181—217.25邓叔群.棉作主要病害及其防治法.中华棉产改进会月刊,1934,2:30—34.26Deng S Q.Fungi from southwestern China.Contr.Biol.Lab.Sci.Soc.China Bot.Ser.1932,7:69—84.27Deng S Q.Fungi ofNanking I.Contr.Biol.Lab.Sci.Soc.China Bot.Ser.,1932,7:85—127.28Deng S Q.Additional fungi from south western China.1932,Contr.Biol.Lab.Sci.Soc.China Bot.Ser.1932,8:1—4.29Deng S Q.Fungi of Nanking Ⅱ.Contr.Biol.Lab.Sci.Soc.China Bot.Ser.,1932,8:5—48.30Deng S Q.Fungi of Chekiang I.Contr.Biol.Lab.Sci.Soc.China Bot.Ser.,1932,8:49—71.31Deng S Q.Some new species of fungi.Contr.Biol.Lab.Sci.Soc.China Bot.Ser.,1932,8:99—102.32Deng S Q.Fungi of Chekiang Ⅱ.Contr.Biol.Lab.Sci.Soc.China Bot.Ser.,1932,8:103—120.33Deng S Q.Some fungi from Canton.Contr.Bio1.Lab.Sci.Soc.China Bot.Ser.,1932,8:121—128.34Deng S Q.Fungi of Nanking Ⅲ.Contr.Biol.Lab.Sci.Soc.China Bot.Ser.,1932,8:143—152.35Deng S Q.Fungi of Nanking Ⅳ.Contr.Bio1.Lab.Sci.Soc.China Bot.Ser.,1932,8.36Deng S Q.Fungi of Nanking V.Contr.Biol.Lab.Sci.Soc.China Bot.Ser.1933,8:253—270.37Deng S Q.Fungi of Chekiang Ⅲ.Contr.Biol.Lab.Sci.Soc.China Bot.Ser.,1933,8:271—278.38Deng S Q.Fungi of Peping I.Bull.Fan.Mem.1nst.Biol.,1933,4:279—290.39Deng S Q.Notes on slime molds from China.Sinensia,1933,4:61—81.40Deng S Q.Noteson Hysteriales from China.Sinensia,1933,4:129—144.41Deng S Q.Enumeration of some fungi and slime molds from Fukien,Third annual report,the Marine Biological Association of China.1934,P.21—32.42Deng S Q.Notes on Hypocreales from China.Sinensia,1934,4:269—298.43Deng S Q.Notes on Spheariales from China.Sinensia,1934,4:359—433.44Deng S Q.Notes on Poloporaceae from China.Sinensia,1934,5:173—224.45Deng S Q.Noteson Discomycetes from China.Sinensia,1934,5:431—465.46Deng S Q.Notes on Tremellales from China.Sinensia,1934,5:466—479.47Deng S Q.Notes on Thelephoraceae and Hydnaceae from China.Sinensia,1935,6:9—43.48Deng S Q.Additional slime molds from China.Sinensia,1935,6:118—127.49Deng S Q.Supplementary notes on Ascomycetes from China.Sinensia,1935,6:185—220.50Deng S Q.Notes on Gasteromycetes from China.Sinensia,1935,6:701—724.51Deng S Q.Additional fungi from China I.Sinensia,1936,7:212—265.52Deng S Q.Additional fungi from China Ⅱ.Sinensia,1936,7:490— 527.53Deng S Q.Additional fungi from China Ⅲ.Sinensia,1936,7:529—569.54Deng S Q.Additional fungi from China Ⅳ.Sinensia,1936,7.55Deng S Q.Additional fungi from China V.Sinensia,1936,7:752—822.56Deng S Q.Additional fungi from China Ⅵ.Sinensia,1937,8:227—297.57Deng S Q.Additional fungi from China Ⅶ.Sinensia,1937,8:411—444.58Deng S Q.Acontribution to our knowledge of the Myxomycetes of China.Sinensia,1937,8:445—480.59Deng S Q.Additional fungi from China Ⅷ.Sinensia,1938,9:219—258.60Deng S Q.Acontribution to our knowledge of the higher fungi of China.Published by National Institute of Zoology and Botany,Academia Sinica,1939,P.614.61Deng S Q.Supplement to higher fungi of China.Sinensia,1940,11:105—130.62Deng S Q.Additions to the Myxomycetes and the Carpomycetes.Bot.Bull.Academia Sinica,1947,1:25—44.63Deng S Q.The status of fungi in the living world.Kexue Tongbao,1966,17(1):38—40.64邓叔群.中国的真菌.科学出版社,1963年.65邓叔群.微生物的发展.科学通报,1965,10:889—891.66邓叔群.菌类在生物界的地位.科学通报,1966,17(4):175—177.
在所有刊物中查询 安徽林业 安徽农学通报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安徽农业科学 桉树科技 保鲜与加工 北方蚕业 北方果树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京农学院学报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北京水产 蚕桑茶叶通讯 蚕桑通报 蚕学通讯 蚕业科学 草地学报 草食家畜 草业科学 草业学报 草业与畜牧 草原与草坪 茶叶 茶叶科学 茶叶科学技术 长江蔬菜 大豆科学 大豆通报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大麦与谷类科学 淡水渔业 当代农机 当代蔬菜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英文版) 动物医学进展 防护林科技 分子植物育种 福建茶叶 福建稻麦科技 福建果树 福建林学院学报 福建林业科技 福建农机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福建农业科技 福建农业学报 福建热作科技 福建水产 福建畜牧兽医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甘肃林业 甘肃林业科技 甘肃农业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甘肃农业科技 甘肃畜牧兽医 高等农业教育 耕作与栽培 灌溉排水学报 广东蚕业 广东茶业 广东林业科技 广东农业科学 广东饲料 广东畜牧兽医科技 广东园林 广西蚕业 广西林业 广西林业科学 广西农学报 广西农业机械化 广西农业科学 广西农业生物科学 广西畜牧兽医 广西园艺 广西植保 贵州林业科技 贵州农业科学 贵州畜牧兽医 国际沙棘研究与开发 国外畜牧学-猪与禽 果农之友 果树学报 海洋水产研究 海洋渔业 海洋与渔业 邯郸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河北果树 河北林果研究 河北林业科技 河北农机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 河北农业科技 河北农业科学 河北渔业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农学版) 河南林业科技 河南农业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河南农业科学 核农学报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黑龙江动物繁殖 黑龙江农业科学 黑龙江水产 黑龙江畜牧兽医 湖北林业科技 湖北农学院学报 湖北农业科学 湖北畜牧兽医 湖北植保 湖南农机 湖南农业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湖南农业科学 湖南畜牧兽医 花生学报 华北农学报 华东森林经理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吉林粮食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吉林林业科技 吉林农业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吉林农业科学 家禽科学 家畜生态学报 江苏林业科技 江苏农业科学 江苏农业学报 江西林业科技 江西棉花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江西农业学报 江西水产科技 江西饲料 江西畜牧兽医杂志 江西植保 节水灌溉 今日畜牧兽医 经济动物学报 经济林研究 垦殖与稻作 辣椒杂志 莱阳农学院学报 粮食储藏 辽宁林业科技 辽宁农业科学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林产工业 林产化学与工业 林业调查规划 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 林业建设 林业勘查设计 林业勘察设计 林业科技 林业科技开发 林业科技情报 林业科学 林业科学研究 林业实用技术 林业研究(英文版) 林业与社会 林业资源管理 绿色中国 落叶果树 麦类作物学报 蜜蜂杂志 棉花学报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内蒙古林业科技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内蒙古农业科技 南方农机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宁夏农林科技 农产品加工 农产品加工·学刊 农村·农业·农民A 农村·农业·农民B 农村百事通 农村实用技术 农村新技术 农机化研究 农机具之友 农机使用与维修 农机推广与安全 农机质量与监督 农技服务 农家参谋 农家顾问 农药登记公告 农药科学与管理 农业工程技术·温室园艺 农业工程学报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农业环境与发展 农业机械化与电气化 农业机械学报 农业科技管理 农业科技通讯 农业科技与信息 农业科学研究 农业科学与技术(英文版)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农业网络信息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农业现代化研究 农业新技术 农业与技术 农业展望 农业知识(瓜果菜) 农业知识(科学养殖) 农业知识(增收致富) 农业质量标准 农业装备技术 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 排灌机械 青海草业 青海农技推广 青海农林科技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热带林业 热带农业工程 热带农业科技 热带农业科学 热带作物学报 森林防火 森林工程 山地科学学报(英文版)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山东林业科技 山东农机化 山东农业(农村经济版)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山东农业科学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山东畜牧兽医 山西果树 山西林业 山西林业科技 山西农业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山西农业科学 山西水土保持科技 陕西林业 陕西林业科技 陕西农业科学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 上海农业科技 上海农业学报 上海蔬菜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上海畜牧兽医通讯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湿地科学 食用菌 食用菌学报 世界林业研究 世界农业 世界热带农业信息 世界竹藤通讯 兽药与饲料添加剂 蔬菜 水产科技情报 水产科学 水产学报 水产学杂志 水产养殖 水稻科学(英文版) 水利渔业 水土保持通报 水土保持应用技术 四川蚕业 四川林勘设计 四川林业科技 四川农机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四川农业科技 四川畜牧兽医 饲料博览 饲料工业 饲料广角 饲料研究 特产研究 特种经济动植物 天津农林科技 天津农学院学报 天津农业科学 土壤圈(意译名) 土壤通报 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 武夷科学 西北林学院学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西北农业学报 西北园艺 西部林业科学 西藏农业科技 西南林学院学报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西南农业学报 西南园艺 现代化农业 现代农业 现代农业科技 现代畜牧兽医 现代渔业信息 现代园艺 新疆农机化 新疆农垦经济 新疆农垦科技 新疆农业大学学报 新疆农业科技 新疆农业科学 新疆畜牧业 新农村 新农业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畜牧兽医学报 畜牧兽医杂志 畜牧与兽医 畜牧与饲料科学 畜禽业 亚热带农业研究 亚热带水土保持 亚热带植物科学 烟台果树 延边大学农学学报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养殖技术顾问 养猪 野生动物 渔业经济研究 渔业现代化 玉米科学 园艺学报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云南农业科技 云南畜牧兽医 杂草科学 杂交水稻 杂粮作物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浙江柑橘 浙江林学院学报 浙江林业科技 浙江农村机电 浙江农业科学 浙江农业学报 浙江畜牧兽医 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植物保护 植物保护学报 植物检疫 植物研究 植物医生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中国蚕业 中国草地学报 中国草食动物 中国城市林业 中国稻米 中国动物保健 中国动物检疫 中国蜂业 中国工作犬业 中国瓜菜 中国果菜 中国果树 中国果业信息 中国花卉园艺 中国家禽 中国林副特产 中国林学(英文版) 中国林业教育 中国林业经济 中国麻业 中国马铃薯 中国棉花 中国牧业通讯 中国奶牛 中国南方果树 中国牛业科学 中国农村科技 中国农机化 中国农技推广 中国农垦 中国农史 中国农学通报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中国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科学(英文版) 中国农业气象 中国农业信息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中国热带农业 中国森林病虫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中国生物防治 中国食用菌 中国兽药杂志 中国兽医寄生虫病 中国兽医科学 中国兽医学报 中国兽医杂志 中国蔬菜 中国水产科学 中国水稻科学 中国水土保持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中国饲料 中国糖料 中国土壤与肥料 中国畜牧兽医 中国畜牧杂志 中国烟草科学 中国养兔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中国渔业经济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中国沼气 中国植保导刊 中国种业 中南林学院学报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中兽医学杂志 中兽医医药杂志 种子 种子科技 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学报 猪业科学 竹子研究汇刊 作物学报 作物研究 作物杂志
《兰州晚报》为甘肃地区第一大报,全省日均发行30万份、年广告总量1亿元人民币、社会影响力创办报以来的历史新高,已在甘肃、西部乃至全国报界独树一帜。甘肃报纸:■ 甘肃日报 ■ 甘肃农民报 ■ 甘肃科技报 ■ 兰州日报 ■ 人民军队报 ■ 甘肃工人报 ■ 兰州晚报 ■ 甘肃经济日报 ■ 中学生导报 ■ 信息导报 ■ 甘肃青年报 ■ 法制导报 ■ 生活环境报 ■ 甘南报(藏) ■ 甘南报(汉) ■ 平凉日报 ■ 民族报 ■ 天水日报 ■ 武威日报 ■ 陇东报 ■ 甘肃工商报 ■ 民主协商报 ■ 甘肃体育报 ■ 陇南报 ■ 白银日报 ■ 张掖日报 ■ 甘肃法制报 ■ 甘肃交通安全报 ■ 甘肃邮电报 ■ 中学生导报(初中版) ■ 甘肃电力报 ■ 平凉时报 ■ 兰州晨报 ■ 西部商报 ■ 西部发展报 ■ 中学生导报(高中版) ■ 天水晚报 ■ 都市天地报 ■ 少年文摘报(小学1、2年级版) ■ 少年文摘报(小学3、4年级版) ■ 少年文摘报(小学5、6年级版) ■ 少年文摘报(初一学习版) ■ 少年文摘报(初二学习版) ■ 少年文摘报(初三学习版) ■ 少年文摘报(高一学习版) ■ 少年文摘报(高二学习版) ■ 少年文摘报(高三文科版) ■ 少年文摘报(高三理科版) ■ 少年文摘报(中学写作与欣赏) ■ 新世纪小学生报 ■ 新旅游报 ■ 科技鑫报 甘肃杂志:■ 党的建设 ■ 视野 ■ 草原与草坪 ■ 中国沙漠 ■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 合成橡胶工业 ■ 质量指南 ■ 石油化工设备 ■ 石油矿场机械 ■ 遥感技术与应用 ■ 化工机械 ■ 故事作文 ■ 读者·乡村版 ■ 甘肃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 化工自动化及仪表 ■ 西北地震学报 ■ 冰川冻土 ■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中国兽医科技 ■ 飞碟探索 ■ 阳关 ■ 红柳 ■ 甘肃科技纵横 ■ 金城 ■ 膜科学与技术 ■ 华夏装璜 ■ 西部人 ■ 甘肃社会科学 ■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新一代 ■ 飞天 ■ 小演奏家 ■ 娱乐世界 ■ 甘肃农业科技 ■ 甘肃教育 ■ 摩擦学学报 ■ 高原气象 ■ 标准化报道 ■ 沉积学报 ■ 石油化工自动化 ■ 现代妇女 ■ 开发研究 ■ 甘肃畜牧兽医 ■ 数学教学研究 ■ 草业科学 ■ 老年博览 ■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金星 ■ 中兽医医药杂志 ■ 秘书之友 ■ 中国草食动物 ■ 凿岩机械气动工具 ■ 科学.经济.社会 ■ 农业科技与信息 ■ 兰州医学院学报 ■ 敦煌研究 ■ 甘肃医药 ■ 甘肃林业 ■ 现代涂料与涂装 ■ 甘肃科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西北军事文学 ■ 西北人口 ■ 分子催化 ■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 兰州学刊 ■ 甘肃工业大学学报 ■ 妈妈画刊 ■ 图书与情报 ■ 甘肃科技 ■ 甘肃中医 ■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 财会研究 ■ 甘肃农业 ■ 电化教育研究 ■ 世界沙漠研究 ■ 草业学报 ■ 卫生职业教育 ■ 地球科学进展 ■ 丝绸之路 ■ 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 ■ 电气传动自动化 ■ 甘肃理论学刊 ■ 机械研究与应用 ■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 甘肃农村科技 ■ 人大研究 ■ 游戏机实用技术 ■ 现代青年 ■ 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 石化技术与应用 ■ 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求知与探险 ■ 少年文摘报(小学1、2年级合订本) ■ 少年文摘报(小学3、4年级合订本) ■ 少年文摘报(小学5、6年级合订本) ■ 少年文摘报(初一合订本) ■ 少年文摘报(初二合订本) ■ 少年文摘报(初三合订本) ■ 少年文摘报(高一合订本) ■ 少年文摘报(高二合订本) ■ 少年文摘报(高三文科合订本) ■ 少年文摘报(高三理科合订本) ■ 少年文摘报(中学写作与欣赏合订本) ■ 西部论丛 ■ 黄金科学技术 ■ 幸福生活与科学 ■ 读者 青海报刊青海日报
呵呵你不是在开玩笑把我建议你到甘肃林业网上搜索啊天水市林业局行政执法依据浏览字体:大 中 小中国沙棘资源开发利用20年历程分析李敏(黄河上中游管理局 陕西 西安 710021)(此文刊载在《沙棘》杂志2005年第二期1-5页)摘要: 20年来,我国的沙棘资源开发利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沙棘资源面积增加了一倍,凸现了“突破口”效应,加快了黄土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生态环境的治理;加工利用形成了新的产业,沙棘知名度大大提高,在大部分省区获得认可,在西部大开发中得到了重视,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伴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我国沙棘资源开发利用不可避免地具有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双重属性。本文采用反映计划经济体制的政府行为指标和反映市场经济体制的专利数量来分析20年的发展历程,将我国沙棘资源开发利用20年的历程划分为宣传发动阶段、全面突破阶段和市场引导阶段。20年的我国沙棘资源开发利用从计划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到市场经济发展模式,适应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形式,达到了环境治理和经济发展的“双赢”,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时代潮流,顺应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现了沙棘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发展。关键词:沙棘 开发利用 历程1 前言50多年来,我国为了治理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为了促进老少边贫地区的经济发展,示范推广了大量的植物品种,但多数没有形成规模,没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够推广到全国,持续20年的发展,产生巨大生态和经济效益,甚至在世界产生影响的,除了沙棘,绝无仅有。以下对20年的沙棘资源开发利用历程做一简要分析,剖析我国沙棘资源开发利用的轨迹,为今后的发展提供借鉴。20年来,我国的沙棘资源开发利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沙棘资源面积增加了一倍,加工利用形成了新的产业,沙棘知名度大大提高,在大部分省区获得认可;凸现“突破口”效应,加快了黄土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生态环境的治理;在西部大开发中得到了重视,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促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20年的我国沙棘资源开发利用在国家改革开放持续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伴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经历了政府机构改革、加入WTO、西部大开发、退耕还林、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治理沙尘暴等政治、经济、环境的重大事件。因此,我国沙棘资源开发利用不仅遵循着“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波浪前进,曲折发展”的规律,而且不可避免地具有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双重属性。在我国现行的体制下,成立机构、召开大型会议等是典型的计划经济政府行为;专利制定的建立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为此,本文采用反映计划经济体制的政府行为指标和反映市场经济体制的专利数量来分析20年的发展历程。2 20年发展历程总述统计1985-2004年国家、流域机构、省区成立沙棘组织协调机构、召开全国沙棘工作会议、现场会议、产品展示会议、学术会议;沙棘专业委员会会议;流域沙棘(培训、工作)会议;国内召开的国际沙棘会议和组团出国培训考察、接待国外政府(国际组织)考察团等反映政府行为的资料,以该年度发生这些事件的次数,做出图1。从图1看出,20年来,反映政府行为事件的数量不仅波动较大,而且呈下降趋势。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政府行为减少的数量是年数(1、2……20)的负的0.26倍。其中1986年成立机构、召开会议等反映政府行为的事件达12起,是20年中最多的一年,1987年为11起,数量为第二,1986和1987年政府行为事件占20年总量的24%。在我国以计划经济为主体的经济体制条件下,这些政府行为极大地促进了沙棘资源开发利用的发展。20世纪末期以来,全国性的会议大幅度减少,涉及加工利用的全国会议几乎没有。其中2004年一次会议也没有召开。全国性会议的减少,从一个方面反映了计划经济政府行为在沙棘资源开发利用中的逐渐淡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的经济体制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因此也对沙棘资源开发利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专利制度作为市场经济体制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市场经济发展的特点,因此沙棘专利的数量变化一方面反映了沙棘资源开发利用的市场经济属性,同时也反映了沙棘资源开发利用的状况,作者统计了1985-2003年的沙棘专利数量(因检索专利资料时,2004年的沙棘专利没有全部公布,因此本文没有采用2004年的沙棘专利数量数据,避免造成分析结果的偏差)。从图2可以看出,沙棘专利数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1993年和2000年显现出两个高峰,其中2000年的专利数量达到37项,包括软硬饮料、食品、化妆品、保健品、药物、生产工艺设备,以及产品包装等门类。采用回归方法,进一步分析沙棘专利的变化趋势,发现,沙棘专利数量的变化呈指数增加趋势,而且具有较高的相关关系,这说明沙棘资源开发利用的市场经济属性越来越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推动了沙棘资源开发利用的发展。综合以上图1和图2,做出图3。从图3可以看出,我国沙棘资源开发利用20年来在国家政治、经济,以及自然气候的影响下,不断波动、起伏,甚至大起大落。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做出发展趋势线,可以看出,近20年的历程从总体上仍然呈现出持续发展的趋势。3 20年发展历程分阶段论述根据以上计划经济政府行为和市场经济专利技术的增减变化过程,结合沙棘资源开发利用的实际,可以将20年的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宣传发动阶段,全面突破阶段,市场引导阶段。3.1宣传发动阶段(1985-1988年)1985年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时任水电部部长的钱正英同志向中央提交了《以开发沙棘资源作为加速黄土高原治理的一个突破口》的报告,得到了中央领导的支持,其后时任水电部中国水利实业开发总公司总经理的纽茂生同志携带钱正英部长的亲笔信,前往山西、陕西、辽宁、河北、甘肃、宁夏、内蒙古等省区调查了解沙棘资源开发利用的情况。1986年有关流域机构和省区分别成立了沙棘办公室,推动各地沙棘资源开发利用。在强大的政府行为推动下,1986年全国建立加工利用企业90多家,年加工能力达到44900t;完成了一大批科研成果,初步查清了资源状况。同年9月由水电部、林业部和山西省联合召开了全国沙棘开发利用经验交流会,原水电部、林业部、轻工业部、卫生部、商业部、国家医药管理局、国家体委、中国土畜产进出口总公司和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等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大专院校、科研单位、新闻媒体的18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交流了经验,互通了信息,明确了方向,坚定了信心,对促进沙棘资源的开发利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此基础上,1987年全国沙棘协调办公室和有关单位联合召开了6次不同类型的全国性会议,分别是:3月全国沙棘协调办公室和中国工商经济开发公司在北京举办的沙棘产品贸易洽谈会、3月全国沙棘协调办公室和国际商场在天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5月全国沙棘协调办公室和国家科委在青岛召开的沙棘综合利用新技术推广会、10月全国沙棘协调办公室和林业部造林经营司、水电部中国水利实业开发总公司在建平召开的沙棘资源现场会、12月在陕西杨陵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沙棘科研学术会议、12月全国沙棘协调办公室、轻工部、水电部、林业部联合召开的第二次沙棘产品质量评议会。这些会议从组织领导、资源建设、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科学研究和宣传推广等方面宣传了沙棘资源开发利用的成果,推动了沙棘资源开发利用的发展。经过两年多的宣传发动,各地创办了以生产饮料等初级产品为主的加工厂近100家;黄河水利委员会沙棘办公室在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地区选择16个县(旗)开展了沙棘资源建设试点工作;1988年世界第一份沙棘专业杂志――《沙棘》在中国诞生。1988年3月在西安召开了沙棘专业委员会常委扩大会议,会议对两年来的沙棘开发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沙棘开发已经在全国普遍推开,开发内容逐渐深化,资源建设已被各界重视,科研与生产结合初见成效;钱正英同志提出的以开发沙棘作为治理黄土高原突破口的建议正在实现;全国沙棘资源开发利用在中央有关部委和各级政府的重视与支持下,经过短短两年的宣传发动,达到了开发利用的高潮。3.2全面突破阶段(1989-1998年)3.2.1 1989年,在国际大气候和国内改革方针调整的影响下,市场出现疲软,一些产品销减少,影响了沙棘的开发利用。1990年7月在山西五台山召开沙棘专业委员会常委扩大会议,会议分析了沙棘开发利用形势,讨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研究了如何提高沙棘开发的经济效益,确定了下一步宏观指导思想,提出了“八五”期间的开发利用战略决策。1990年12月在河南省郑州市召开了第二届全国沙棘开发利用工作会议。这是在我国沙棘开发利用事业由起步阶段转入攻坚阶段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时任水利部副部长的钮茂生同志在会上做了“为国分忧,为民造福,大力发展沙棘事业”的工作报告。表彰了“七五”期间在沙棘开发利用中作出突出成绩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会议指出:虽然我们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难,但问题和机遇同在,困难和希望并存,只要坚定信念,持之以恒,积极工作,踏实稳步地向前发展,沙棘开发利用事业就一定会取得更大成绩。本次会议为使沙棘开发利用事业走出低谷,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992年在以沙棘油为龙头的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方面突破性的进展,1993年下半年沙棘资源建设和加工利用获得了新的活力,发展速度显著加快:沙棘种植区域得到扩大,新建和成立了一批加工销售企业,开发了一些适销对路的新产品。呈现出第二次沙棘资源开发利用高潮。3.2.2 从1989年开始我国沙棘资源开发利用进入全面突破阶段,其主要标志是:资源建设蓬勃发展,加工利用产销两旺,科学研究硕果累累,国际交流成效显著。在沙棘资源建设方面,黄委沙棘办公室实施的沙棘治理砒沙岩工程获得成功,1993年水利部在东胜市召开了沙棘资源建设现场会,宣传推广沙棘治理砒沙岩的成果。1995年5月在西安成立了“全国沙棘资源基地建设联谊会”。1997年7月 UNDP援助中国沙棘开发项目在北京启动。1997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与玻利维亚经济发展部签署沙棘种植合作备忘录。在总结沙棘治理砒沙岩成果的基础上,1998年9月国家计委立项的“晋陕蒙砒砂岩沙棘生态工程”正式启动。在此期间,统计全国沙棘种植面积达到每年6.7万hm2,其中黄土高原地区年统计种植面积5万hm2以上,占同期黄土高原年代水土保持造林面积的10%左右;涌现出一批以种植沙棘加快治理水土流失的典型。资源建设初现“突破口”效应,。在加工利用与市场开拓方面,加工企业数量剧增,生产企业遍布全国;产品种类增加,产量上升,质量提高,加工层次深化;市场迅速扩大,沙棘产品广为人知,一些产品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国际市场得到开拓,产品出口遍及亚洲、欧洲、美洲;加工效应显著提高。1992年在社会各界、国内各类刊物对沙棘油药用效果宣传力度加大,特别是《人民日报》等刊物的宣传,使全社会提高了对沙棘油医疗保健作用的认识,使沙棘油市场得到迅速开拓。沙棘油的加工从上半年的每公斤100多元还卖不出去,到下半年每公斤零售价超过500元还供不应求。从此以后,虽然沙棘油的价格几经变化,有所降低,但至今仍保持在较高的价位。在沙棘油高价格的刺激下,沙棘油生产得到各地企业的重视,使沙棘油的生产工艺、生产设备和加工生产得到较大的促进。1992年出现的第二次开发利用高潮就是在以沙棘油为龙头的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方面产生突破的形势下形成的。为了规范沙棘油和其他沙棘产品的生产,1994年6月全国沙棘协调办公室,发布了沙棘籽油(HB/QS002—94)和沙棘果油(HB/QS001—94)全国行业标准。1995年3月水利部批准成立全国沙棘产品检测中心。1995年12月全国沙棘企业联谊会在京成立并召开了第一次年会。在科学研究方面,完成了全国性沙棘资源普查,掌握了我国沙棘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沙棘属植物新分类体系,得到国际沙棘界的认可;选育出中国第一代经过改良的沙棘品种,建立了中国沙棘引种、选种、育种和良种繁育体系;以治理严重水土流失为目的,大面积种植人工沙棘林,成套技术取得实质性进展,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大面积种植沙棘获得成功;对沙棘属植物生理生化特征特性有了进一步认识,以沙棘药用有效成分为主要原料的医药保健品研制有了长足发展。在沙棘科学研究方面取得的最主要的成果是沙棘良种选育。该研究成果为中国沙棘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获得了最高国家奖励。1986年黄委天水水保站开始沙棘的引种和育种工作。1988年黄委沙棘办在黄河中游地区扩大对产自新疆的中亚沙棘(蒙古沙棘)的引种区域。1991年黄委沙棘办与中国林业科学院协作,在黄河中游地区选择东胜、离石、磴口、西峰、绥德、永寿等试验点,开展沙棘良种选育研究,1995年沙棘育种课题在北京通过林业部组织的鉴定,认为该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与此同时,在辽宁阜新、陕西永寿、内蒙古东胜等地的育种研究也先后完成并通过了鉴定。这些研究项目培育出沙棘良种13个,包括以采果为主的经济型品种,以园林绿化为主的观赏型品种,以放牧和草原改良为主的生态经济型品种,以保持水土为主的生态型品种。黑龙江齐齐哈尔市园艺研究所1994~1997年完成了国家外专局下达的引进俄罗斯大果沙棘良种及技术项目,其引进俄罗斯大果沙棘优良品种38个。1997年沙棘遗传改良系统研究获得林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8年该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至此,历经十年的我国第一代沙棘良种选育工作以显赫的成果完成。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1989年10月首届国际沙棘学术交流会议在陕西西安举行,会议提出了建立国际沙棘研究培训中心的倡议。 1991年联合国资助青海“妇女参与发展”项目开发沙棘取得进展。1993年我国组织了迄今为止最大的代表团参加在俄罗斯召开的第二届国际沙棘学术交流会,进一步向世界展示了我国沙棘资源开发利用的科学成就,为确立中国在世界沙棘开发中的主导地位奠定了基础。1995年在中国召开国际沙棘研讨会,与会各国专家一致同意在中国北京成立国际沙棘研究培训中心,并签署了在中国北京成立国际沙棘研究培训中心、促进国际沙棘资源开发利用的《北京宣言》。《北京宣言》肯定了中国在沙棘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的成就,确立了中国在世界沙棘界的主导地位。1998年联合国开发署援助“中国沙棘开发”项目投入实施,该项目主要包括三部分:提高沙棘研究示范和培训的能力;增强农户的沙棘种植和开发的能力;提高组织、协调及研究管理的能力。通过项目的实施,增强了中国与其他国家诸如加拿大、芬兰、俄罗斯等国的交流与合作。3.3市场引导阶段(1999年以后)3.3.1 随着又一轮政府机构的改革,1998年以后,各级各地沙棘办公室先后停止活动,1997年5月中编办批准全国沙棘协调办公室更名为水利部沙棘开发管理中心,成为水利部正式的事业单位,政府职能淡化,沙棘资源开发利用的政府行为减弱,与此同时,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完善的大背景下,沙棘资源开发利用的市场机制不断发育,继续推动了沙棘资源开发利用的发展。3.3.2 1999年以来6年批准沙棘专利139项,占20年专利数量的54.3%。不仅沙棘加工产品、技术、设备申报专利,而且沙棘资源建设的技术也申报专利。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2002年发明了构建沙棘联合共生体方法,该发明2004年1月7日公开,专利号为02132424。该方法以沙棘为宿主植物的VA菌根真菌聚丛球囊霉(G.aggregatum)与沙棘为宿主植物的弗兰克氏放线菌共同接种于沙棘形成沙棘联合共生体。本发明形成的联合共生体提高沙棘的抗逆性,增强宿主植物沙棘的适应性,能够较好地应用于今后的造林引种、育苗及经济林等生产实践中,尤其是逆境条件下的造林与复垦;同时在促进沙棘生长,沙棘病虫害的防治等方面都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丰富和发展了联合共生理论。宁夏银川市蓝天实用技术研究所2002年发明了同穴乔灌混交种植方法,该发明2003年6月18日公开,专利号为02160200。该方法应用于水土保持、治理沙漠和荒山等生态建设,不挤占有效耕地、不需平整土地、不需建造灌溉渠系,不用破坏地形地貌及现有植被,投资小,见效大。3.3.3 在资源建设方面,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与企业大规模生产相结合,“公司加农户”的模式得到推广,资源建设持续发展。水利部沙棘中心实施的砒沙岩沙棘种植项目采用这种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据该中心负责人介绍,1998年“晋陕蒙砒砂岩区沙棘生态工程”启动实施,该项目由沙棘中心作为项目法人具体组织实施。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实行了项目法人制、工程承包制和“政府+公司+农户”的管理机制。确保种植任务能够放的下,沙棘果实能够收的上,为项目的进一步开展积累了经验,打好了基础。目前有许多沙棘产品加工企业,不仅生产沙棘产品,也重视沙棘资源建设。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天骄资源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是以沙棘种植、研究开发及沙棘产品生产为主的企业。公司的经营宗旨是大力开展沙棘产品,带动沙棘资源建设,走公司加农户的路子,实现农民增收、生态环境改善、企业长足发展,即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三赢的目标。从1996年开始生产天骄牌沙棘醋和开发沙棘产品以来,先后获国家三项专利技术.目前已形成沙棘良种试验、育苗、种植及沙棘产品开发生产、经营一条龙的内蒙第二家从事沙棘开发利用的企业。公司在距东胜30公里处建立柴登万亩沙棘原料基地,经过建设将形成公司连基地、基地连农户、农户受益于基地的大果沙棘样板基地。使其达到改善生态环境、农牧民增收和企业发展的"三赢"模式。右玉县通过“封育、天然林改造、人工种植、发展人工种植园”四种方法,使全县不同覆盖度的沙棘林发展到30万亩,沙棘基地可结果12000余吨,产籽2100吨。在此基础上,右玉县组建了年产沙棘系列产品500吨的绿都食品饮料公司,年利税20多万元。同时组建了以沙棘秆为原料,年产值450万元的人造板厂。1998年,右玉县和北京汇源集团联营建起年产沙棘饮料25000吨的汇源沙棘饮料公司。目前右玉县已经有各类沙棘加工企业十几家,每年为县财政增收500多万元,占财政总收入的五分之一,成为全县新的经济增长点。沙棘的生产和加工,一方面为下岗职工和农民提供了广阔的就业渠道,另一方面为广大农民每年平均增收100多元,社会效益逐年提高。3.3.4 在良种沙棘推广方面,近年来主要通过市场行为进行繁殖推广。据笔者调查,目前我国沙棘良种扦插苗的生产能力达每年上千万株,2003年春沙棘良种苗木销售额超过1000万元。黑龙江、辽宁、甘肃等省区依托地理和自然条件优势,年繁殖沙棘良种苗木均在200万株左右,成为沙棘良种苗木繁殖大省。3.3.5 在市场销售方面,沙棘资源开发利用各个领域均充分利用有利的市场机制,大力推广销售沙棘种苗、沙棘原料、沙棘产品。经调查,我国许多沙棘科研、良种繁育、产品加工、设备制造单位和企业均通过互联网和各种广告推销产品。据分析,从《沙棘》杂志创办到2003年,沙棘广告页数量呈指数趋势增加,特别是1999年以后,广告数量大幅度增加。这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沙棘产品销售单位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销售行为特点。综上所述,20年来我国沙棘资源开发利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历了宣传发动、全面突破、市场引导等阶段,从计划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到市场经济发展模式,适应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形式,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时代潮流,顺应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达到了环境治理和经济发展的“双赢”,实现了沙棘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我找到了就这么多啊你自己找找看把我的可以用的话就用把不可以我可帮助你找啊呵呵甘肃农业大学我可是有认识的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