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管理学文献选读论文

发布时间:

管理学文献选读论文

管理学毕业论文参考文献示范

论文参考文献,相信是一个困扰了很多毕业生的问题,下面特意为大家收集了一篇《管理学毕业论文参考文献示范》,供大家参考。

[1] 阿尔钦,德姆塞茨.生产、信息成本和经济组织:企业的经济性质[M].上海财

经大学出版社,2000

[2] 陈清泰,吴敬琏.股票期权激励制度法规政策研究报告[M].中国财政经济出

版社,2001

[3] 陈树文,刘念贫; 上市高新技术企业高管人员持股与企业绩效关系实证分析

[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2): 137-143

[4] 陈志广.高级管理人员报酬的实证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02,(5):32-35

[5] 谌新民,刘善敏.上市公司经营者报酬结构性差异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

2003,(8):55-63

[6] 程国平.经营者激励[M].经营管理出版社,2002

[7] 邓莉.股票期权在美国“失宠” [J].经营与管理,2006,(6):21-22

[8] 付强,吴娓.限制性股票奖励、激励性股票期权与企业薪酬制度的选择[J].

财会月刊,2005,(11):47-48

[9] 顾斌,周立烨.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实施效果的研究 [J];会计研究;

2007,(2):79-84

[10] 郭福春.股权激动机制的理论基础及效应介析[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2002,(9):45-48

[11] 国资委.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境内)实施股权激励试行办法[J].2006.12.6

[12] 黄俊峰,股权激励:证券市场新期待[J].中国证券报, 2006.12.11

[13] 黄湛冰,万迪日方.期权和限制性股票的行为因素比较分析[J].预测,2005,

(6):37-39

[14] 蒋文杰.回归模型中虚拟变量的设定与应用[J].探索争鸣,2007(2):12-13

[15] 隽娟.管理层持股与经营绩效的实证研究:来自深市的经验证据[J].市场论

坛,2007,(2):64-65

[16] 李广林,周来振.国有企业产权的改造与激励[M].南海出版公司,2004

[17] 李维友.中国实行经理人股票期权可行性研究[N]. 中国证券报 2001-7-26

[18] 李 曜 .股权激励与公司治理案例分析与方案设计[M].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1

[19] 李增泉.激励机制与企业绩效— 一项基于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

究,2000(1):41-45

[20] 梁洪学,李慧燕.七种股权激励模式的利弊分析[J].税务与经济,2003(5):

32-34

[21] 米红,张文璋.实用现代统计分析方法与spss应用[M].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0:121-193

[22] 宁相东.公司治理理论[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23] 潘颖.上市公司高管股权激励于公司业绩关系的实证研究[J].西北大学硕

士学位论文,2007,(6)

[24] 彭祥敏.股权激励模式效果比较的实证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

文,2004

[25] 少波.黄欣.企业激励机制创新-对三种股权激励模式选择的研究[J].财经

理论与实践,2002,(4):27-28

[26] 沈沛.中国资本市场前沿理论研究文集[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7] 沈学军.我国实施股权激励主要模式的分析与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硕士

学位论文,2004

[28] 石建勋.中国企业家的股权革命[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29] 童晶骏.关于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效应的实证分析[J],理论探讨,2003,

(5):48-51

[30] 魏刚.高级管理层激励与上市公司绩效[J].经济研究,2000(3):32-39

[31] 吴叔平,虞俊健.股票激励[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0

[32] 徐振斌,方宇.股权激励要慎用限制性股票[J].中国改革报,2007-2-13

[33] 许晔 珉 .股票期权:一把双刃剑[J].新理财,2006,(3):27-27

[34] 杨贺,柯大钢,马春爱,等.经理层持股与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相互作用机制

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 ,2005,(1):24-26

[35] 杨红炳.委托代理理论与国有企业激励约束机制的建[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6,(8):42-43

[36] 杨家亲.对股票期权及其会计处理的系统认识[J].会计研究,2000,(12):

34-37

[37] 杨志刚.股票期权方案一枝独秀--股权激励方案综述[J] ,中国证券

报:2006-05-31

[38] 于东智,谷立日.公司的领导权结构与经营绩效[J].中国工业经济,2002,

(2):70-78

[39] 于武等.国有企业经营者物质激励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1999,(7).21-24

与经济管理,2000,(5):40-45

[40] 岳旭琴.期权期股两种股权激励方式的比较及其在我国的运用[J].市场周

刊.财经论坛,2002,(1):41-42

[41] 张俊瑞,赵进文.,张建,等.高级管理层激励与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相关性

的实证分析.会计研究,2003,(9):29-34

[42] 张培刚.微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M].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

[43] 张维迎.产权、激励与公司治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44] 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45] 张湛彬.股票期权与国有企业激励制度[M].辽海出版社,2002[46] 证监会.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 [J].2005年12月31日

[47] 周建波,孙菊生.经营者股权激励的.治理效应研究[J].经济研究,2003(5):

74-82

[48] 周璐 高管人员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的实证研究[J].内将科技,2006(5):

32-33

[49] Aggarwal, R. K. and A. A. Samwick. Executive Compensation, Relative P

erformance Evaluation and Strategic Competition: Theory and Evidence[J].

Journal of Finance, 54(6), 1970-1999, 1999b.

[50]Berle, A. A., and G. C. Means. The Modern Corporation and Private Prop

erty[M].New York, 1932.

[51] Core, John and Wayne Guay. The Other Side of the Tradeoff: The Impac

t of Risk on Executive Compensation–A Comment[J]. forthcoming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2002.

[52]Garen, John E.. Executive Compensation and Principal-Agent Theory[J]. Jou

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02(6), 1175-1199, 1994.

[53]Hermalin, B. and M. Weisbach. The Effects of Board Compensation and D

irect Incentives on Firm Performance[J]. Financial Management 20, 101-11

2, 1991.

[54]Hubbard, R.G., and D. Palia. Executive Pay and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

m the U.§.Banking Industry[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39, 105-13

0, 1995.

[55]Incentiv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I,1990,(8):225-264

[56]Jensen, Michael C., Kevin J. Murphy.Performance Pay and Top- Management

La Porta, R. , F. Lopez2de2Silanes, A. Shleifer and R. W. Vishny. 2000.

[57]M. C. Jensen, K. J. Murphy. 1990. Performance Pay and Top2manangement

Incentive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A2p ril, Vol. 98, No. 2, p225~264

[58]McConnell, J. J., and H. Servaes. Additional evidence on equity ownership

and corporate value[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 27, 595-612, 1990.

[59]Morck, R., A. Shleifer, and R. W. Vishny. Management Ownership and M

arket Valuation:An Empirical Analysis[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 293-315, 1988.

[60]Palia, Darius. The Endogeneity of Managerial Compensation in Firm Valuat

ion: A Solution[J].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14, 3, 735-764, 2002.

[61]Ross, S. A. . 2004. Compensation, Incentives, and the Duality of Risk Aversion

and Riskiness. Journal of Finance. 59:207~225.41

[23] 潘颖.上市公司高管股权激励于公司业绩关系的实证研究[J].西北大学硕

士学位论文,2007,(6)

[24] 彭祥敏.股权激励模式效果比较的实证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

文,2004

[25] 少波.黄欣.企业激励机制创新-对三种股权激励模式选择的研究[J].财经

理论与实践,2002,(4):27-28

[26] 沈沛.中国资本市场前沿理论研究文集[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7] 沈学军.我国实施股权激励主要模式的分析与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硕士

学位论文,2004

[28] 石建勋.中国企业家的股权革命[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29] 童晶骏.关于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效应的实证分析[J],理论探讨,2003,

(5):48-51

[30] 魏刚.高级管理层激励与上市公司绩效[J].经济研究,2000(3):32-39

[31] 吴叔平,虞俊健.股票激励[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0

[32] 徐振斌,方宇.股权激励要慎用限制性股票[J].中国改革报,2007-2-13

[33] 许晔 珉 .股票期权:一把双刃剑[J].新理财,2006,(3):27-27

[34] 杨贺,柯大钢,马春爱,等.经理层持股与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相互作用机制

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 ,2005,(1):24-26

[35] 杨红炳.委托代理理论与国有企业激励约束机制的建[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6,(8):42-43

[36] 杨家亲.对股票期权及其会计处理的系统认识[J].会计研究,2000,(12):

34-37

[37] 杨志刚.股票期权方案一枝独秀--股权激励方案综述[J] ,中国证券

报:2006-05-31

[38] 于东智,谷立日.公司的领导权结构与经营绩效[J].中国工业经济,2002,

(2):70-78

[39] 于武等.国有企业经营者物质激励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1999,(7).21-24

与经济管理,2000,(5):40-45

[40] 岳旭琴.期权期股两种股权激励方式的比较及其在我国的运用[J].市场周

刊.财经论坛,2002,(1):41-42

[41] 张俊瑞,赵进文.,张建,等.高级管理层激励与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相关性

的实证分析.会计研究,2003,(9):29-34

[42] 张培刚.微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M].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

[43] 张维迎.产权、激励与公司治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44] 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45] 张湛彬.股票期权与国有企业激励制度[M].辽海出版社,200240

参考文献

[1] 阿尔钦,德姆塞茨.生产、信息成本和经济组织:企业的经济性质[M].上海财

经大学出版社,2000

[2] 陈清泰,吴敬琏.股票期权激励制度法规政策研究报告[M].中国财政经济出

版社,2001

[3] 陈树文,刘念贫; 上市高新技术企业高管人员持股与企业绩效关系实证分析

[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2): 137-143

[4] 陈志广.高级管理人员报酬的实证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02,(5):32-35

[5] 谌新民,刘善敏.上市公司经营者报酬结构性差异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

2003,(8):55-63

[6] 程国平.经营者激励[M].经营管理出版社,2002

[7] 邓莉.股票期权在美国“失宠” [J].经营与管理,2006,(6):21-22

[8] 付强,吴娓.限制性股票奖励、激励性股票期权与企业薪酬制度的选择[J].

财会月刊,2005,(11):47-48

[9] 顾斌,周立烨.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实施效果的研究 [J];会计研究;

2007,(2):79-84

[10] 郭福春.股权激动机制的理论基础及效应介析[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2002,(9):45-48

[11] 国资委.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境内)实施股权激励试行办法[J].2006.12.6

[12] 黄俊峰,股权激励:证券市场新期待[J].中国证券报, 2006.12.11

[13] 黄湛冰,万迪日方.期权和限制性股票的行为因素比较分析[J].预测,2005,

(6):37-39

[14] 蒋文杰.回归模型中虚拟变量的设定与应用[J].探索争鸣,2007(2):12-13

[15] 隽娟.管理层持股与经营绩效的实证研究:来自深市的经验证据[J].市场论

坛,2007,(2):64-65

[16] 李广林,周来振.国有企业产权的改造与激励[M].南海出版公司,2004

[17] 李维友.中国实行经理人股票期权可行性研究[N]. 中国证券报 2001-7-26

[18] 李 曜 .股权激励与公司治理案例分析与方案设计[M].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1

[19] 李增泉.激励机制与企业绩效— 一项基于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

究,2000(1):41-45

[20] 梁洪学,李慧燕.七种股权激励模式的利弊分析[J].税务与经济,2003(5):

32-34

[21] 米红,张文璋.实用现代统计分析方法与spss应用[M].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0:121-193

[22] 宁相东.公司治理理论[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更多论文参考文献请访问:

管理学是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管理学是适应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产生的,它的目的是:研究在现有的条件下,如何通过合理的组织和配置人、财、物等因素,提高生产力的水平。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管理活动自有人群出现便有之,与此同时管理思想也就逐步产生。事实上,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我们均可以找到古代哲人在管理思想方面的精彩论述。而现代管理学的诞生是以泰罗(F .W. Taylor)的名著《科学管理原理》( 1911年)以及法约尔(H.Fayol)的名著《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1916年)为标志。现代意义上的管理学至今不过经历了80多年。80多年来,管理学有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管理学的研究者、管理学的学习者、管理学方面的著作文献等等均呈指数级数上升,显示了作为一门年轻学科勃勃向上的生机和兴旺发达的景象。然而,管理学仍然需要发展,因为人类将进入21世纪,人类文明需要管理学。管理学的规定性管理学的规定性是指管理学这门学科的研究内容。而管理学的规定性又取决于管理学研究对象的规定性,即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哈罗德•孔茨( H Koontz,《管理学》):——“本书目的是阐明经营理论和管理科学的基础知识”。换句话说,孔茨认为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经营理论和管理科学,或者说管理学就是这两部分的组合。 詹姆斯•H•唐纳利(J. H. Donelly,《管理学基础》):——“讨论只与某一待定的(虽然也是相当广泛存在的)事例有关的管理过程。我们将就有限的资源(包括其他人的力量)的管理展开我们的讨论”,即管理学说是研究有限资源的管理。 罗纳德•科斯(新制度经济学的奠基者,《企业的性质》)—— “经营意味着预测与通过签订新契约,利用价格机制进行操作。管理则恰恰意味着仅仅对价格变化作出反应,并在其控制之下重新安排生产要素。” 罗纳德•科斯教授对经营与管理的界定尽管是从契约、价格应变角度出发,但把握了管理的本质:即经营是与市场打交道,它利用价格机制使自己生产的产品和劳务在市场上获得有利于自己的利益。而管理则是一个组织内部如何用行政命令机制调配组织有限资源而获得最佳配置效率的过程;管理不与市场打交道,尽管它要对市场上价格作一定的反应。 如果按照科斯的定义,那么管理学就应该以这么一个规定性的管理作为研究对象。这样,管理学的研究范围就应该是两大方面:组织本身包括组织的动力学机制、组织的构造及运行等等;组织内依靠行政机制运作的各种管理方式方法包括对资源配置的整体性系统方法和针对局部问题的各种职能性方法。事实上大多数著名的管理学著作和教材,尽管其章节安排、行文方式、观点采纳均有各自的特点,但基本上是围绕着这两个方面展开论述,事实上哈罗德•孔茨和西里尔•奥唐奈的《管理学》也是如此。 管理学的定义:研究和探讨组织及组织内资源配置的构造、过程、方式、方法的学科,是一门应用性理论学科,是管理学科群中最为基础的学科。 对管理学的这么一种规定原本是美国管理学界的看法,其他一些国家如德国、日本的学者们却不这么认为,他们在把管理局限于企业时,认为管理学还应该包括经营这一内容,于是便有了经营学一说,之后在我国便有经营管理学的称法。管理学的流派及构成1、管理学的流派20世纪初诞生的管理学随着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努力,理论与实践均呈现出空前的繁荣,流派叠出,新理论新思想不断产生,人才辈出。哈罗德•孔茨曾写过两篇著名的论文《论管理理论的丛林》(1961年)和《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1980年),对1980年前的管理学领域内精彩纷呈的理论、主张等作过一个精辟的归纳与分析。他认为到1980年为上,管理学至少已发展有十几个学派,典型的有:古典学派、行为学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学派、经验主义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管理科学学派、组织行为学派、社会技术系统学派、经理角色学派、经营管理学派等等。2、各流派研究的内容这些流派尽管各有自己对管理的看法,各有自己的理论主张,但从内容上来看不超出三大内容:即组织、管理方式以及经营。 科学管理原理代表人物泰罗,本质上可以归结为一种管理方式或方法,因为人的科学工作和协作及对人的激励与效率关系的研究实为发展出相应的管理方式方法而已。 古典组织理论法约尔和韦伯的典型的组织研究成果。 行为科学学派代表人物有梅奥(E.Mayo)、马斯洛(A.H.Maslow)、麦格雷戈(D.MeGregor)、卢因(K.Lewin)以及穆顿(J.S.Mouton)等,他们有的研究人际关系,有的研究人的需求与行为关系,也有的探讨人的本性及相应管理的问题,还有的研究正式组织中非正式组织问题以及双因素模式、管理方式方法等。前者可归结为组织的动力学过程,后者可归结为以人为本的管理方法方式的探讨。社会系统学派代表人物巴纳德(C.I.Barnard),其研究成果不过是从经理人员在组织中的作用角度看组织如何有效运作。决策理论学派代表人物西蒙(H.A Simon)(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认为决策贯彻管理的全过程,管理就是决策,组织就是决策,组织是由作为决策者的个人所组成的系统。然综观其著作,除上述观点为组织方面的外,其余主要是发展了决策的科学方法体系。权变理论学派、管理科学学派等等研究内容不过是组织及组织内管理的科学方式方法。经营管理学派是专门研究经营理论及经营中的管理问题。3、各流派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从另一个方面来看,20世纪的管理理论学派尽管派别林立,实际上从分析方法来看,每个学派均有那些代表人物习惯的学科分析方法来对管理进行研究。行为科学学派是用典型的心理学知识、行为分析方法来研究组织、组织中的非正式组织、人际关系;系统管理学派用系统理论和观点来考察企业组织,分析组织的构造;经验主义学派代表人物为德鲁克(P.Drucker)、戴尔(E.Dale)等,他们的研究方法是实证的、案例分析性的,对象直接是组织、组织中的管理问题。管理科学学派数理分析方法组织行为学派群体心理学分析方法 根据上述分析,狭义的管理学主要由组织研究和管理方法研究两块内容构成;广义一点的管理学则还要加上经营领域的研究,这一领域的研究与经济学相关。这三个方面的演进在过去5O多年中,基本上遵循了下述路径。3、管理学各流派的演进路径(l)组织理论研究的演进路径:古典组织理论(古典理论、20年代)——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40年代)——组织(社会技术系统60年代)——领导科学(经理角色,7O年代)——组织文化(企业文化80年代)——?(90年代)(2)管理方式方法研究的演进路径:科学管理理论(泰罗20年代)——行为科学(梅奥30年代)——管理科学理论(伯法50年代)——决策理论(西蒙60年代)——生产管理、信息管理方法(7O-80年代)——?(90年代)(3)经营理论研究的演进路径:厂商理论(2O年代)——产业组织(贝恩、40年代)——市场学(科特勒60年代)——消费者理论(70年代)——策略学(战略管理)(波特80年代)——?(90年代) 在上述三个方面的演进路径中,90年代管理学的进展均为空白,这并不说明90年代管理学在上述三个方面无进展,而是难以将90年代管理学的进展分类,进而填入上述三个方面的空白之处。不过仍可以一试,管理方式研究领域哈默(M.Hammer)和钱比(J.Champy)的《企业再造》;组织理论研究领域彼得•圣吉(P. M.Senge)的《第五项修炼》。经营管理理论研究领域哈默尔(Gary Hamel)和普拉哈拉德(C.K. Prahalad)的《竞争大未来》、波特(M. E. Porter)的《国家竞争优势》。21世纪管理学所面临的课题1、组织的资源由以劳动力、土地、资本为主向转以知识与信息为主传统的资源如劳动力、上地、资本和自然资源支撑了20世纪的发展。但有人说,到21世纪,知识与信息将成为发展的最大资源。假定这一说法成立,现行的资源配置模式是否应该放弃,未来的资源配置模式又应该如何? 90年代风行欧美的组织改造理论与实践,似乎是先知先觉者的先行行为,然而确实有其历史的背景和未来的呼唤。2.组织的成员由经济人向社会人,自我实现的人转变在物质不甚丰富而又在逐步丰富的20世纪中,大众迫于生计更多地像一个追逐利益的经济人,经济学家们以此构造了他们的理论体系和现实的经济体系,然而在物质甚为丰富、人类生活有了大步提高之后,人们也许开始摆脱经济人的头衔,此时不仅经济体系需要重构,对人们工作努力的驱动源恐怕也需要重构。现在不也有许多管理者在号称进行“以人为本”的管理,似乎在寻找一种未来的范式吗?3.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在不断加速发展的环境变化速度愈来愈快,一些巨大的僵化的组织已不能敏捷地变化自己以适应环境,从而导致衰落乃至消亡。新世纪的到来使得一些肩负组织重托的人不得不为组织的生存与发展而担心,于是便有“第五项修炼”一说,以针对现时组织。然而使组织真正成为有学习能力,有超然思维的有机体又谈何容易。21世纪中有哪些组织能真正成为这样的组织,从而保持不败的地位呢?4、21世纪人们的伦理将发生全新的变化 20世纪人的心智模式和思维方式是20世纪众多约束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产物。这些约束因素在21世纪发生变化之后,作为管理的出发者,其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都将发生不可预知的变化。然而,重利不重义的20世纪伦理道德和行为方式应该转为全新的伦理道德和行为方式,以此来构造未来的社会和经济体系。21世纪的管理学将覆盖全新的管理伦理、管理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现在开始探讨未来的管理伦理也许会给从今天走入未来的管理者以莫大的帮助。5、信息爆炸将导致自信息搜索的困难 21世纪是信息的世纪,是信息爆炸的世纪,信息越是充分越是丰富,人们就越难及时搜索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除非有比现今更为有效的信息搜索方法与技术。信息社会中的人就像一艘孤立无援的船独自在大海中寻觅。从所需信息的角度来看,一个个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是不充分信息的拥有者,如何在他们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可能是21世纪市场营销全新观念和体系的拓展方向,整合抑或是分工?渠道抑或是媒体?6、组织将在更大的范围内谋求整体而不是局部的利益人类只拥有一个地球,21世纪的人们将更多地体会世界的渺小、地球的可爱,人们将更多地超越自己的国界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此意义上,人类是一个整体,他们将没有国界,人类的经济行为将从全球的长远角度来考察。如果说20世纪的那些跨国公司在跨国经营时还仅仅从比较利益、突破市场壁垒、谋求更大利益的角度出发,那么21世纪的跨国企业也许应为全球经济的发展、人类福利的增长而设想,这是否是天方夜谭?7.组织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发展是硬道理,21世纪也要发展。然而 20世纪的人们在发展时竭泽而渔,使资源枯竭、生态环境恶化、物种减少、气候反常等等,这一切给21世纪的发展带来困难,人们不禁要大声地问:人类社会还能持续发展吗?21世纪应该回答这个问题,作为支撑这个社会经济支柱的企业也应有自己的答案。企业首要的是生存,就像人类一样,然后才能有发展。21世纪中企业应以什么方式发展,才能与可持续发展的命题相一致,这应该是未来管理学研究的首要问题。8、组织内部由分工走向综合即将过去的20世纪是专业化分工大发展的世纪,人类从专业化分工获得了巨大的收益,20世纪的文明可以说是专业化分工的文明。然而分工愈深愈细愈有可能偏离本原要旨,使综合性的问题难以处理和解决,如大至南极上空的臭氧层变薄的问题,小至一个企业拓展新市场的问题。21世纪可能是重返综合的世纪,人类或许可从综合中获得更大的收益,企业或许能在综合中获得新生,管理学或许要创造综合性的理论与方式方法。

人力资源管理案例选读论文

这个就很多了, 题目有如下 下面是我找的一些论文选题,供大家参考,这些题目有些比较大,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细化。 1.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分析 2.我国人力资本投资与人力资本收益比较分析 3.知识经济与人力资源开发 4.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 5.企业员工的绩效评估与员工激励 6.企业薪酬制度研究(案例研究) 7.企业员工绩效评估研究(案例研究) 8.企业员工晋升研究(案例研究) 9.企业员工培训研究(案例研究) 10.中国人事管理制度的演进 11.公务员管理研究 12.传统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比较 13.中外人力资源管理比较 14.我国劳动关系的历史与现状 15.我国人力资本投资现状分析 16.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状况调查分析 17.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比较(选三至五个有代表性的案例) 18.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思想之演变 19.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20.中小科技企业考核制度探索 21.企业薪酬制度的创新研究 22.科技型企业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 23.金融业(银行、证券、保险)人力资源开发 24.加入WTO对中国金融业人才的影响 25.我国高科技企业经理人员的报酬分析 26.期权激励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27.我国境内的跨国企业的人员配备原则、招聘方法、薪酬标准 28.根据案例评定企业内部的因人设岗与因岗配人 29.试设计企业营销人员的培训方案(以保险业或其它行业) 30.企业文化与企业成功的关系问题 31.企业员工考核与企业管理绩效的关系 32.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案例分析 33.企业的团队建设问题 34.完善国家公务员的考核制度 35.健全国家公务员的监督制度 36.建立科学的现代企业用人机制 37.建立有效的现代企业激励机制 38.现代工资理论与企业薪酬体系设计 39.工作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案例) 40.职业声望研究理论与实践 41.职业指导与职业设计 42.对我国现行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探讨 43.对现阶段我国下岗职工劳动关系处理问题的研究 44.现阶段我国劳动关系的调整问题研究 45.加入WTO与我国劳动关系的变化研究 46.剖析案例,研究我国企业(全民、集体、私营、三资)内部的劳资关系状况及其处理 47、中国企业劳资纠纷现状及管理对策 48、中国企业职工社会保障机制完善途径研究 49、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员工激励机制与中国存在的问题 50、中国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与劳动关系的调整 51、企业文化与人本管理 52、企业知识创新与人力资本激励机制 53、中国人力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完善 54、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55、变革中的劳动就业环境 56、人际关系的沟通技巧 57、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机制的运用 58、绩效考核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59.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 60.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研究 61.中国人口流动与控制问题研究 62.我国收入分配问题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63.教育、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64.论当代员工教育和培训的特点 65.国外企业的岗位评价制度的发展情况 66.工资制度的改革分析 67.人员招聘与岗位分析设计 68.人力资源的e变革 69.我国公务员队伍建设的现状和趋势 70.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继续教育 71.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72.人力资源与经济特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73.试论信息时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模式的研究 74.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因素分析与研究 75.人力资源管理统计中劳动生产率与劳动效益研究 76.Internet网络招聘与在线培训研究 77.现代组织激励理论与模式研究 78.组织文化(企业文化)在组织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与作用分析 79.当代领导者素质研究 80.知识经济时代用人观(研究)新议 81.试论爱心管理理念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82.试论股权工资制的适用条件 83.试论中国式企业文化的核心基础 84.试论中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创新 85.试析中国就业制度中的歧视因素 86.Internet与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87.软件开发人员的行为特点和管理对策研究

人力资源管理的毕业。。,我们有的

人力资源管理 已经成为了企业变革的倡导者和推动者。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人力资源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随着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世界范围内对于人才的争夺也越来越火热,员工作为企业生产的主要因素,也越来越受到企业各个企业的重视,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想要在未来进一步积累实力,就更应该重视对人才的管理。在中小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过程中,社会保险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便从激励员工、提高生产、稳定队伍以及减轻负担等四个方面,分析在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社会保险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社会保险;作用

中小企业的特点是规模小、竞争力弱、生产效率低,在市场上的竞争压力较大,因此,中小企业在用人时更多的会考虑人才的实用性特点,考察其能够为企业做出的贡献率。但人才对企业也是有要求的,企业想要留住人才,就必须不吝啬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投入,而社会保险便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一、具有激励员工的作用

在中小企业中,薪酬福利是收拢人才的重要手段,而社会保险便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想要构建起健全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就需要将“以人为本”作为发展原则,将社会保险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运用社会保险,能够将员工的工作情况与企业给予员工的相关福利挂钩,从而达到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发挥员工主观能动性的目的。另外,员工在日常工作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一些消极情绪,社会保险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员工的工作心理,消除消极情绪,从而提升工作效率,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二、具有提高生产的作用

运用社会保险,能够营造出更加良好的工作氛围,在良好的工作氛围之下,员工便很容易产生对企业归属感与安全感,与此同时,还能够激发员工的自我认同感,有利于企业对员工忠诚度的培养,另外,良好的工作氛围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工作过程中的纠纷。企业还可以以相关法律为基础,根据员工的工龄以及资历,适当调整社会保险的缴费基数,这也等于侧面调整了员工工资,对于员工来说,这种方式起到了良好的激励作用,不仅体现出了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还促进了企业生产。

三、具有稳定队伍的作用

中小企业想要维持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并实现进一步发展,有一个稳定的团队是基础与保障,而社会保险是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时长远计划的体现。从员工的角度讲,企业为其缴纳的社会保险一般只有在退休之后才能获得相应的经济补偿,但如果在企业用人过程中,员工单方面想要与企业解除 劳动合同 ,企业为其缴纳的社会保险也会终止,员工的个人利益也会因此受到损害,所以,很多员工出于这方面考虑,便会在 离职 问题上更加慎重。有了社会保险的“束缚”,中小企业中的离职率可以得到有效降低,人员流动量小,企业团队的稳定性便会提升。另外,对于一些资历较浅,但对企业贡献率较高的人才,中小企业也可以采取适当调整社会保险的缴费基数的方式给予奖励,以平衡这部分人的心理,不仅留住了人才,还没有增加中小企业有限的人力资源费用,对于维护企业团队的稳定性也有很大意义。

四、具有减轻负担的作用

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资金相对较少,而且盈利能力不强,在面对经营风险的过程中,也不具备很强的抵御能力,因此,如果企业出现失误,就很有可能面临破产风险。而社会保险包括医疗、养老、失业、生育、工伤等部分,几乎囊括的员工生活与工作中的每一个方面,企业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一旦员工出现生育或工伤等问题时,原本应该全部由企业支出的费用,便由社会保险分担出去很大一部分,这部分支出由企业转移到了保险公司中,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负担,有利于中小企业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经济活动中,进而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综上所述,在愈发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小企业想要不被市场所淘汰,就必须与时俱进的对自身管理方式进行调整,树立起“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真正站在员工的角度考虑问题,在保证员工利益的前提下提升企业利益。现阶段,中小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过程中,社会保险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科学合理的运用社会保险,能够归拢住中小企业中的人才,稳定发展团队,促进企业生产,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史红英.社会责任转移视角下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改革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5(8):118-119

[2]罗鄂湘.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规范性对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权变影响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5(9):94-98

[3]郭海莹.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咨询现状实证研究——以X企业为例[J].中国商贸,2013(35):4-7

[摘要]通过对湖南省高校教师的调查发现,“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有两类,一类是可以通过改进教学管理得到解决的管理类问题,另一类是需要改进和完善案例教学方式 方法 才能解决的问题。合作学习的优势可以用于弥补案例教学法的不足,将案例教学与合作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协同运用于“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扬长避短,耦合增效。案例教学法与合作学习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的协同应用需要同时关注课前准备、课堂运用和课后 总结 相互关联的三个部分。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教学;合作学习;协同运用

一、“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案例教学及存在的问题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与研究中,教师能否模拟实际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对教学的成败至关重要。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展开的自主性、探究性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和方法,它将教与学有机结合,大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但是,当前教师对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存在一些问题与困惑,这严重影响了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法的积极性。为了深入地分析这一问题,本课题组于2014年1月—3月采用个人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对教师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案例教学中存在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调查与分析。首先选取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商学院、湖南科技学院3所高校的10名教师进行开放式个人深度访谈,然后选取湖南省高校的47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统计分析表明,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普遍存在两类问题。一类是可以通过改进教学管理得到解决的管理类问题,主要是:教学理念和 教学方法 落后(84.3%);案例资源不足,案例库建设滞后(79.6%);教师专业素养低,案例教学水平不高(70.1%);教学基础设施和教学投入缺乏(69.4%);领导重视不够、教学管理制度僵化(53.2%)等。另一类是案例教学法本身固有的无法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在案例讨论与集体学习过程中,学生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性学习不足(84.9%);忽略了对学生非认知品质与合作学习技能的培养(75.0%);教学过程中师生缺乏互动性,学生参与案例学习积极性不高(67.3%);等等。后一类问题需要通过改进和完善案例教学方式方法解决。

二、合作学习对案例教学法的耦合作用机制

合作学习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单位,动态地利用各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为获取个人和小组习得成果的合作互助式的学习策略体系。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如果将之与案例教学法协同运用,就能够与案例教学法产生耦合作用,发挥联动效应。第一,合作学习注重突出教学的情意功能。传统教学模式往往只注重教学的认知功能,关心学生的学业成绩,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不仅使学生获得认知方面的发展,而且让学生获得信任、认同、成就感,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突出了教学的情意功能。第二,合作学习提倡教师当好“导演”,学生当好“演员”,把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上。在合作学习课堂上,教师角色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主要扮演活动组织者的角色,不再直接干涉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内容,他们只是通过对组织形式的干预和引导来保障学习的有效进行,教师充当活动的“管理者”“顾问”“参与者”,学生才是整个学习活动的“主角”。第三,合作学习以班级授课为基础,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学习单位,其基本教学模式是:学习目标设计→目标呈现→集体讲授→小组活动→测验→反馈与补救。合作学习中的讲授是师生合作设计的,力求简要清晰,有较强的启发探究价值,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第四,合作学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甚至师师之间的多边互动。传统教学模式只限于教师与学生群体之间的彼此影响和相互作用,而合作学习把整个教学过程建立在多边活动的基础上,有利于提高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和学生的学习参与积极性。总之,合作学习充分开发与利用课堂教学系统中的人力资源,追求课程教学的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技能目标的均衡达成,这对于克服案例教学法的缺陷与不足,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三、“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教学与合作学习协同运用的组织实施

案例教学法与合作学习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的协同应用需要同时关注课前准备、课堂运用和课后总结相互关联的三个部分。

(一)课前教学设计与准备

首先,授课教师需要明确应该做好一些准备工作,如教学的目标设定与基本原则、教学案例的准备与选择、合作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场地设施准备以及辅助工具准备等。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中,其教学目标是多元化的,不仅包括学业目标,还包括学生同他人互动交往的社会技能目标。其中学业目标又包括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等认知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情感目标两个方面。合作 学习方法 选择需要考虑不同学习方法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条件,比如,如果教学目标是以学业目标为主,让学生通过自由探究的方式学习大量新知识,可以采用小组调查法和拼图法;如果是复习巩固已学的旧知识,可以采用小组游戏竞赛法或小组辅助教学法等方法。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做一些必要的准备,如阅读案例、自学相关理论知识、做好讨论前的心理准备、拟定小组讨论与课堂交流时的发言提纲、学习如何与他人合作,以及掌握一些必备的合作学习技能。

(二)课堂教学运用与管理

课堂运用的基本过程主要包括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与管理、案例课堂交流的组织实施两方面的内容。通常情况下,小组规模为2~6人较为合适,这样既能可以保证每个组员有充分的参与机会,能较好地承担个人责任,又能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小组的积极互动。当然,在具体确定小组规模时,还需要考虑到全班人数、教室空间、学习时间、可用学习资料的多少等实际情况。此外,教师还需综合考虑学生的成绩、能力、性别、思维模式、学习风格等个体特征差异进行分组,其基本原则是增加小组内成员之间的异质性,提高小组之间的同质性。课堂交流是案例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整个合作学习的高潮。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行为进行观察、监督与协调,在必要的时候给予指导,并对存在的问题和特殊情况妥善处理。比如,有些成绩比较好或平时表现好的组员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喜欢独占发言权。遇到这种情况需要教师及时处理,比如给学生分配不同角色,并定期轮换;使用发言卡或发言棒,限制每个人的发言次数和时间。有些学生不认真倾听小组 报告 和总结发言,这时教师可以规定,每个小组报告结束后,其他小组必须提1~2个问题,由汇报小组的同学回答问题。

(三)课后 教学总结 与评价

总结发言结束后,教师应对讨论中出现的普遍问题和重点问题进行总结和评价,适当扩展与延伸,并指导各个小组合作完成案例学习书面报告,以便消化吸收案例学习的成果。一般来说,教学评价既要评价学业目标的完成情况,也要考查学生对社会技能的掌握情况,评价内容应包括知识、认知技能、社会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个方面。评价方式包括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和教学结束后的总结性评价两个方面。其中形成性评价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在合作学习过中达到学习要求的程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等,以不断调整偏差,改进教学;而总结性评价目的在于确定学生成绩,考查教材组织、学习方法选择、教学活动安排等的恰当性,以及合作学习的总体效果。此外,教师还要及时收集学生对教学的评价和反馈信息,以调整、完善教学内容和方式。

四、结束语

总之,综合运用案例教学法和合作学习策略进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是值得尝试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新模式。当然,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教师还应随时关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并想办法及时解决。

参考文献:

[1]王坦.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

[2]伍新春,管琳.合作学习与课堂教学[M].北京:人民 教育 出版社,2010.

[3]雷志柱.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模式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1(2).

有关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范文相关 文章 :

1. 关于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范文

2. 关于人力资源管理论文3000字

3. 关于人力资源毕业论文范文

4.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范本

5.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范文

X石油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研究(2008-7-21) 基于竞争力的国企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硕)(2008-7-14) 煤炭企业的人力资源研究(硕)(2008-5-7) 石油企业的人力资源外包研究(2008-4-16 ) 并购企业的人力资源整合(2008-2-25 ) 中小型企业人力资源危机及预警研究(2008-2-24 ) 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的问题与策略探讨(本)(2008-2-20) 民企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研究(2008-1-30) 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的互动研究(2008-1-28) 中外企业的人力资源比较研究(硕)(2007-11-29) 中小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问题研究(MBA)(2007-9-7) 企业的人力资本运营机制研究(硕士)(2007-6-4 ) 基于战略的电力建设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案例研究(2007-6-4 ) XX石化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研究(2007-5-31 ) 企业人力资源的危机管理(2007-5-11) 实施战略性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2007-5-10) 人力资源管理及其管理者角色定位研究(2007-4-30) 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策略(MBA)(2007-4-29 ) 人力资源外包管理研究(硕)(2007-4-28 ) 国企改革中的人力资源问题研究(2007-3-12) 国有企业改革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硕)(2007-3-11 ) EVA和企业的人力资本价值评估(硕士)(2006-12-6 ) 中西部地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研究(硕)(2006-10-20 ) 企业并购中的人力资源整合研究(2006-9-203) 知识型企业的人力资源研究(2006-9-7 ) 基于战略的民企人力资源管理(2006-9-2 ) 企业人力资本管理探讨(2006-7-11) 人力资源管理与会计核算(硕)(2006-6-6 ) 建筑施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2006-6-2) 浅谈高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本)(2006-4-16 ) 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及对策(本)(2006-4-16) 全球化人力资源管理经验及启示(本)(2006-4-16)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会计探讨(本)(2006-4-13 ) 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机制的探析(2006-4-2) 我国国企人力资源管理探讨(本)(2006-2-28 ) 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研究(本)(2006-1-24) 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研究(2006-1-24 ) 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本)(2006-1-8) 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研究(2005-11-1) 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本)(2005-9-14) 管理关键人力资本(2005-9-13) 旅游饭店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探讨(2005-8-30 ) 避免人力资源的高配置陷阱(2005-8-22 ) 人力资源管理外的人力资源问题(2005-8-15 )

管理学论文读后感2000字

读<<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有感 这学期我们会计班跟财管班开了企业管理这门课,这门课的内容较管 理学来讲更细一些,他是对于企业这个管理对象来说的.在企业管理学 李教授的建议下我们每个人都涉读了一些关于管理的书籍,我阅读了 管理大师美国彼得.德鲁克的卓越成效的管理者.让我对“管理”这个 词的含义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这本书从不同的角度来向你叙述了新颖的管理理念, 它重点阐述了成 为一个卓有成效管理者的五项要素,包括:有效的善用有限的时间, 重视工作的贡献,善于利用各人的长处,集中精力于重要领域,善于 做有效的决策。“善用时间、关注结果、善用人才、要事第一、有效 决策”此五项说起来容易,落实到具体问题中,无不关系到个人的认 知、领悟、沟通、总体掌控能力。对于管理者而言,有效决策应该是 至关重要的,修炼有效的决策能力,必须掌握足够的信息、规则、文 化。

管理学是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管理学是适应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产生的,它的目的是:研究在现有的条件下,如何通过合理的组织和配置人、财、物等因素,提高生产力的水平。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管理活动自有人群出现便有之,与此同时管理思想也就逐步产生。事实上,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我们均可以找到古代哲人在管理思想方面的精彩论述。而现代管理学的诞生是以泰罗(F .W. Taylor)的名著《科学管理原理》( 1911年)以及法约尔(H.Fayol)的名著《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1916年)为标志。现代意义上的管理学至今不过经历了80多年。80多年来,管理学有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管理学的研究者、管理学的学习者、管理学方面的著作文献等等均呈指数级数上升,显示了作为一门年轻学科勃勃向上的生机和兴旺发达的景象。然而,管理学仍然需要发展,因为人类将进入21世纪,人类文明需要管理学。管理学的规定性管理学的规定性是指管理学这门学科的研究内容。而管理学的规定性又取决于管理学研究对象的规定性,即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哈罗德•孔茨( H Koontz,《管理学》):——“本书目的是阐明经营理论和管理科学的基础知识”。换句话说,孔茨认为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经营理论和管理科学,或者说管理学就是这两部分的组合。 詹姆斯•H•唐纳利(J. H. Donelly,《管理学基础》):——“讨论只与某一待定的(虽然也是相当广泛存在的)事例有关的管理过程。我们将就有限的资源(包括其他人的力量)的管理展开我们的讨论”,即管理学说是研究有限资源的管理。 罗纳德•科斯(新制度经济学的奠基者,《企业的性质》)—— “经营意味着预测与通过签订新契约,利用价格机制进行操作。管理则恰恰意味着仅仅对价格变化作出反应,并在其控制之下重新安排生产要素。” 罗纳德•科斯教授对经营与管理的界定尽管是从契约、价格应变角度出发,但把握了管理的本质:即经营是与市场打交道,它利用价格机制使自己生产的产品和劳务在市场上获得有利于自己的利益。而管理则是一个组织内部如何用行政命令机制调配组织有限资源而获得最佳配置效率的过程;管理不与市场打交道,尽管它要对市场上价格作一定的反应。 如果按照科斯的定义,那么管理学就应该以这么一个规定性的管理作为研究对象。这样,管理学的研究范围就应该是两大方面:组织本身包括组织的动力学机制、组织的构造及运行等等;组织内依靠行政机制运作的各种管理方式方法包括对资源配置的整体性系统方法和针对局部问题的各种职能性方法。事实上大多数著名的管理学著作和教材,尽管其章节安排、行文方式、观点采纳均有各自的特点,但基本上是围绕着这两个方面展开论述,事实上哈罗德•孔茨和西里尔•奥唐奈的《管理学》也是如此。 管理学的定义:研究和探讨组织及组织内资源配置的构造、过程、方式、方法的学科,是一门应用性理论学科,是管理学科群中最为基础的学科。 对管理学的这么一种规定原本是美国管理学界的看法,其他一些国家如德国、日本的学者们却不这么认为,他们在把管理局限于企业时,认为管理学还应该包括经营这一内容,于是便有了经营学一说,之后在我国便有经营管理学的称法。管理学的流派及构成1、管理学的流派20世纪初诞生的管理学随着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努力,理论与实践均呈现出空前的繁荣,流派叠出,新理论新思想不断产生,人才辈出。哈罗德•孔茨曾写过两篇著名的论文《论管理理论的丛林》(1961年)和《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1980年),对1980年前的管理学领域内精彩纷呈的理论、主张等作过一个精辟的归纳与分析。他认为到1980年为上,管理学至少已发展有十几个学派,典型的有:古典学派、行为学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学派、经验主义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管理科学学派、组织行为学派、社会技术系统学派、经理角色学派、经营管理学派等等。2、各流派研究的内容这些流派尽管各有自己对管理的看法,各有自己的理论主张,但从内容上来看不超出三大内容:即组织、管理方式以及经营。 科学管理原理代表人物泰罗,本质上可以归结为一种管理方式或方法,因为人的科学工作和协作及对人的激励与效率关系的研究实为发展出相应的管理方式方法而已。 古典组织理论法约尔和韦伯的典型的组织研究成果。 行为科学学派代表人物有梅奥(E.Mayo)、马斯洛(A.H.Maslow)、麦格雷戈(D.MeGregor)、卢因(K.Lewin)以及穆顿(J.S.Mouton)等,他们有的研究人际关系,有的研究人的需求与行为关系,也有的探讨人的本性及相应管理的问题,还有的研究正式组织中非正式组织问题以及双因素模式、管理方式方法等。前者可归结为组织的动力学过程,后者可归结为以人为本的管理方法方式的探讨。社会系统学派代表人物巴纳德(C.I.Barnard),其研究成果不过是从经理人员在组织中的作用角度看组织如何有效运作。决策理论学派代表人物西蒙(H.A Simon)(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认为决策贯彻管理的全过程,管理就是决策,组织就是决策,组织是由作为决策者的个人所组成的系统。然综观其著作,除上述观点为组织方面的外,其余主要是发展了决策的科学方法体系。权变理论学派、管理科学学派等等研究内容不过是组织及组织内管理的科学方式方法。经营管理学派是专门研究经营理论及经营中的管理问题。3、各流派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从另一个方面来看,20世纪的管理理论学派尽管派别林立,实际上从分析方法来看,每个学派均有那些代表人物习惯的学科分析方法来对管理进行研究。行为科学学派是用典型的心理学知识、行为分析方法来研究组织、组织中的非正式组织、人际关系;系统管理学派用系统理论和观点来考察企业组织,分析组织的构造;经验主义学派代表人物为德鲁克(P.Drucker)、戴尔(E.Dale)等,他们的研究方法是实证的、案例分析性的,对象直接是组织、组织中的管理问题。管理科学学派数理分析方法组织行为学派群体心理学分析方法 根据上述分析,狭义的管理学主要由组织研究和管理方法研究两块内容构成;广义一点的管理学则还要加上经营领域的研究,这一领域的研究与经济学相关。这三个方面的演进在过去5O多年中,基本上遵循了下述路径。3、管理学各流派的演进路径(l)组织理论研究的演进路径:古典组织理论(古典理论、20年代)——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40年代)——组织(社会技术系统60年代)——领导科学(经理角色,7O年代)——组织文化(企业文化80年代)——?(90年代)(2)管理方式方法研究的演进路径:科学管理理论(泰罗20年代)——行为科学(梅奥30年代)——管理科学理论(伯法50年代)——决策理论(西蒙60年代)——生产管理、信息管理方法(7O-80年代)——?(90年代)(3)经营理论研究的演进路径:厂商理论(2O年代)——产业组织(贝恩、40年代)——市场学(科特勒60年代)——消费者理论(70年代)——策略学(战略管理)(波特80年代)——?(90年代) 在上述三个方面的演进路径中,90年代管理学的进展均为空白,这并不说明90年代管理学在上述三个方面无进展,而是难以将90年代管理学的进展分类,进而填入上述三个方面的空白之处。不过仍可以一试,管理方式研究领域哈默(M.Hammer)和钱比(J.Champy)的《企业再造》;组织理论研究领域彼得•圣吉(P. M.Senge)的《第五项修炼》。经营管理理论研究领域哈默尔(Gary Hamel)和普拉哈拉德(C.K. Prahalad)的《竞争大未来》、波特(M. E. Porter)的《国家竞争优势》。21世纪管理学所面临的课题1、组织的资源由以劳动力、土地、资本为主向转以知识与信息为主传统的资源如劳动力、上地、资本和自然资源支撑了20世纪的发展。但有人说,到21世纪,知识与信息将成为发展的最大资源。假定这一说法成立,现行的资源配置模式是否应该放弃,未来的资源配置模式又应该如何? 90年代风行欧美的组织改造理论与实践,似乎是先知先觉者的先行行为,然而确实有其历史的背景和未来的呼唤。2.组织的成员由经济人向社会人,自我实现的人转变在物质不甚丰富而又在逐步丰富的20世纪中,大众迫于生计更多地像一个追逐利益的经济人,经济学家们以此构造了他们的理论体系和现实的经济体系,然而在物质甚为丰富、人类生活有了大步提高之后,人们也许开始摆脱经济人的头衔,此时不仅经济体系需要重构,对人们工作努力的驱动源恐怕也需要重构。现在不也有许多管理者在号称进行“以人为本”的管理,似乎在寻找一种未来的范式吗?3.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在不断加速发展的环境变化速度愈来愈快,一些巨大的僵化的组织已不能敏捷地变化自己以适应环境,从而导致衰落乃至消亡。新世纪的到来使得一些肩负组织重托的人不得不为组织的生存与发展而担心,于是便有“第五项修炼”一说,以针对现时组织。然而使组织真正成为有学习能力,有超然思维的有机体又谈何容易。21世纪中有哪些组织能真正成为这样的组织,从而保持不败的地位呢?4、21世纪人们的伦理将发生全新的变化 20世纪人的心智模式和思维方式是20世纪众多约束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产物。这些约束因素在21世纪发生变化之后,作为管理的出发者,其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都将发生不可预知的变化。然而,重利不重义的20世纪伦理道德和行为方式应该转为全新的伦理道德和行为方式,以此来构造未来的社会和经济体系。21世纪的管理学将覆盖全新的管理伦理、管理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现在开始探讨未来的管理伦理也许会给从今天走入未来的管理者以莫大的帮助。5、信息爆炸将导致自信息搜索的困难 21世纪是信息的世纪,是信息爆炸的世纪,信息越是充分越是丰富,人们就越难及时搜索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除非有比现今更为有效的信息搜索方法与技术。信息社会中的人就像一艘孤立无援的船独自在大海中寻觅。从所需信息的角度来看,一个个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是不充分信息的拥有者,如何在他们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可能是21世纪市场营销全新观念和体系的拓展方向,整合抑或是分工?渠道抑或是媒体?6、组织将在更大的范围内谋求整体而不是局部的利益人类只拥有一个地球,21世纪的人们将更多地体会世界的渺小、地球的可爱,人们将更多地超越自己的国界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此意义上,人类是一个整体,他们将没有国界,人类的经济行为将从全球的长远角度来考察。如果说20世纪的那些跨国公司在跨国经营时还仅仅从比较利益、突破市场壁垒、谋求更大利益的角度出发,那么21世纪的跨国企业也许应为全球经济的发展、人类福利的增长而设想,这是否是天方夜谭?7.组织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发展是硬道理,21世纪也要发展。然而 20世纪的人们在发展时竭泽而渔,使资源枯竭、生态环境恶化、物种减少、气候反常等等,这一切给21世纪的发展带来困难,人们不禁要大声地问:人类社会还能持续发展吗?21世纪应该回答这个问题,作为支撑这个社会经济支柱的企业也应有自己的答案。企业首要的是生存,就像人类一样,然后才能有发展。21世纪中企业应以什么方式发展,才能与可持续发展的命题相一致,这应该是未来管理学研究的首要问题。8、组织内部由分工走向综合即将过去的20世纪是专业化分工大发展的世纪,人类从专业化分工获得了巨大的收益,20世纪的文明可以说是专业化分工的文明。然而分工愈深愈细愈有可能偏离本原要旨,使综合性的问题难以处理和解决,如大至南极上空的臭氧层变薄的问题,小至一个企业拓展新市场的问题。21世纪可能是重返综合的世纪,人类或许可从综合中获得更大的收益,企业或许能在综合中获得新生,管理学或许要创造综合性的理论与方式方法。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我整理的管理学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以前对于管理学,只觉得是一种抽象的概念。但自从读了管理学这本书,才觉得其实管理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首先我先说一下这本书。它分了六篇,第一篇是概论,他详细介绍了管理的定义,职能,性质,对象及方法等。让我们对管理以及管理学有了大致的定位,也让我们觉得有机会学习和研究管理学是我们的幸运,应为他将伴随我们一生。 后五篇,分别是按照管理的五大职能具体来介绍的。第一篇是决策,把它放在第一的位置足见他的重要性。虽然书中讲的决策大部分是与企业有关的,但是我觉得他对于我们生活中的决策也有指导性的意义。就如书中所说的'决策由自然和社会两种属性。关于决策给我影响最深的就是决策的方法。集体决策方法中有头脑风暴法,名义小组技术,德尔菲技术三种方法,其实这三种方法也是叫我们学习知识的三种方法。头脑风暴法创造了一种畅所欲言,自由思考的氛围。再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用这种方法不仅能让我们勇敢的表达出我们创造性的想法,也能加快思维速度,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是我较为欣赏的一种方法。名义小组技术我觉得是一种完全激发潜能的方法,它要求你必须调动你全部的精力去为你的观点寻找证据,我觉得它必须建立在小组人员都有一些独特性想法的基础上。德尔菲技术换言之就是向老师或专业人员请教的方法。以上三种方法都可以成为我们有效的学习方法,值得借鉴。 第二篇讲的是组织,我觉得这一篇是在教我们认识企业的。它介绍了企业的管理方法,管理人员等,让我们充分认识他的运作及发展。其中最吸引我们的便是人员配备,它介绍了人员配备的任务,程序和原则,还有管理人员选聘的标准,程序和方法以及考评和培训。这些对于我们以后的就业有极大的意义,值得学习研究。 第三篇是领导,他介绍了作为一个领导者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对于一个公司的重要性。也告诉我们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 第四个是控制,这个词是与信息紧密相连的,信息是管理控制,乃至一切管理活动的前提。在生活中学会控制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当你掌握了生活中的最新信息时,就可以合理安排生活,让你的生活道路充满花香,生活的步伐有条不紊的延续下去。管理企业需要不断更新的最新信息,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最后一个是创新,一个企业需要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层级结构创新,文化创新等等。创新是一个企业永葆生机与活力的保证。而对于我们来说也需要创新,我们不能永远活在自己设定的生活模式中,而是要更随时代发展的脚步,不断完善自身,活出精彩。 虽然这本管理学书大部分是围绕管理企业展开的,但从对企业的管理中,我也领悟到要对自己的人生进行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人生多分充实,少份遗憾。

这是几个月前的一篇读后感,仅供借鉴。读<<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有感 这学期我们会计班跟财管班开了企业管理这门课,这门课的内容较管 理学来讲更细一些,他是对于企业这个管理对象来说的.在企业管理学 李教授的建议下我们每个人都涉读了一些关于管理的书籍,我阅读了 管理大师美国彼得.德鲁克的卓越成效的管理者.让我对“管理”这个 词的含义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这本书从不同的角度来向你叙述了新颖的管理理念, 它重点阐述了成 为一个卓有成效管理者的五项要素,包括:有效的善用有限的时间, 重视工作的贡献,善于利用各人的长处,集中精力于重要领域,善于 做有效的决策。“善用时间、关注结果、善用人才、要事第一、有效 决策”此五项说起来容易,落实到具体问题中,无不关系到个人的认 知、领悟、沟通、总体掌控能力。对于管理者而言,有效决策应该是 至关重要的,修炼有效的决策能力,必须掌握足够的信息、规则、文 化。 这让我们在以后的发展的道路上更加注重培养自己的管理者所具 备的素质。 书中德鲁克指出一位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般具有以下六个特征:第 一、重视目标和绩效,只做正确的事情。第二、一次只做一件事情, 并只做最重要的事情。第三、作为一名知识工作者,知道自己所能做 出的贡献在于:创造新思想、远景和理念;他的原则是:我能做那些 贡献?第四、在选用管理者时,要注重出色的绩效和正直的品格。第 五、要知道增进沟通的重要性,但要有选择性地搜集所需要的信息。 第六、 只做有效的决策。 这让我想到了如今的金融领域叱咤风云的 “英 雄们”如百度老总刘彦宏,苹果 CEO 乔布斯这些高层管理者决策者 正因为他们卓越的有效的管理, 才让他们企业的品牌形象打得越来越 响 ,这也证明了一个企业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层的高效的 管理! 那么作为管理者到底怎样才能做好管理?怎样养成好的管理习惯 呢?文中反复提及了一点“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不是天生的”而“卓有成 效是可以学会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并无天生的统一标准,而是如 文中所言,高矮胖瘦、趣味风雅、忧虑爽朗各个不相同。但他们无不 是通过实践中的历练而变得卓有成效。卓越的管理者是怎样炼成的 呢?首先,他必须要知道怎样掌握自己的时间,合理分配时间,提高 自己的工作效率。其次,有效的管理者要注重外界的贡献度,要有长 远目标,不能好高骛远,要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将自己的工作与长远 目标结合起来。而后管理者需要利用自己的长处,更好的取长补短, 在工作中不断得到历练提升。 最后卓越成效的管理者需要有果断冷静 的判断能力,要专注于自己擅长的领域,我记得我们的金融老师汤老 师曾跟我们讲过在经济这个领域生存的人必须的有异于常人的冷静, 就是在任何事情发生的情况下也不会对他有所影响。 所以从另一个方 面讲就是作为一个管理者来讲要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要不急不 躁,这样才能考虑长远利益;其次,要有一颗包容心,这样才能不至 于为了自身利益而不顾全局利益,又一颗包容心,才能让他人充分发 挥他人的长处,容他人之短处;坚持才是卓越之道。因此,学习是无 止境的,管理大师德鲁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我们要认真去读、要 身体力行做,必定会有新的收获。 现在的我们还是处于学习理论的阶段,等到我们真正走上工作岗位 了,我们就应该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基层做起向高层管理者看 齐,要不断培养自己作为一名管理者的素养,等到有一天真正成为一 名卓越成效的管理者。

管理运筹学论文选题

线性规划问题在经济生活中的应用详见线性规划是运筹学中研究较早、发展较快、应用广泛、方法较成熟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辅助人们进行科学管理的一种数学方法_在经济管理、交通运输、工农业生产等经济活动中,提高经济效果是人们不可缺少的要求,而提高经济效果一般通过两种途径:一是技术方面的改进,例如改善生产工艺,使用新设备和新型原材料;二是生产组织与计划的改进,即合理安排人力物力资源.线性规划所研究的是在一定条件下,合理安排人力物力等资源,使经济效果达到最优一般地,求线性目标函数在线性约束条件下的最大值或最小值的问题,统称为线性规划问题文章根据线性规划问题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进行相关讨论与探究,介绍了线性规划问题产生的背景、特点和实际运用情况,以及线性规划问题在经济生活中运用的意义.

文献阅读和论文选题

根据你所在的研究室的研究方向,在研究条件有保证的情况下选择前沿性的课题.文献综述是介绍目前在你的课题方面的研究背景,目的是突出你研究的必要性.

无论是自主选题、科研项目还是学生自拟,课题来源就是指选题依据,主要包括:

1、国内外背景,研究动态。

其中国外的动态可以少写一点(毕竟了解得少),就从网上搜集一些数据资料。国内动态,就写一些近几年的研究状况成果什么的。

2、理论及实际意义

阐述下你设计对理论或者实际工作的意义等情况。

3、可以加上本设计的创新点

技术路线一般是指研究的准备,启动,进行,再重复,取得成果的过程,不是指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更不是指答辩的准备和进行过程,许多同学会出现这些偏误。

一般来讲,获得论文选题有五个途径。

1、导师的研究方向与课题

导师一般都有自己特定的研究方向,并且在该方向已经有一定的研究积累,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论文的选题尽可能与导师的研究方向取得一致,以便获得导师在学术和经费上的支持,有助于按期完成学位论文。

2、参加专业研讨会

参加国际、国内或地区的专业研讨会是选题的另一个来源。实际上,许多研究人员都是通过这些研讨会成功地找到了自己的研究课题。学术研讨会上的信息往往是最新的,从中能理解其他学者最近在从事什么研究,有什么新的观点和新的发现。

通过了解会议主题和参加专题讨论,可以把握同一领域内的其他学者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和前沿问题。另一方面,参加研讨会可以接触资深专家,与一些著名专家近距离地交流,向他们请教并建立学术联系。

3、生产实践的需要

实践是通向知识的大门,许多学科的课题研究都是问题导向,从实践中提出研究课题是选题的重要来源之一。在实践中会产生许多人们从未研究解决的全新课题,而这些问题无疑可以成为我们的研究对象,许多横向课题都属此类。如培训机会不如预期有效,产品销售量下降,少数民族员工得不到提升,复杂的多部门项目管理失控,兼并效果不佳等等。

4、文献阅读

通过对有关学科和专业领域文献资料的搜集和阅读,掌握本学科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最新进展,了解不同学者的思路特点及研究倾向,摸清前人所做的工作及达到的水平,从中萌发个人见解,进而确定选题。学科交叉与渗透也很重要。

寻找学科交叉地带的“处女地”,对同一课题从新的角度加以研究也是形成选题的重要途径。阅读文献不仅是选题的一个重要途径,还可以为你的研究更加理性而提供理论基础,也可以帮助你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和测量工具。

5、个人兴趣与好奇心

兴趣与好奇心是走向成功的基础。只有有了兴趣,才会产生想象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甚至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有些有工作经历的研究生是带着原单位的课题来深造的,如果能将这些问题与导师的研究方向结合起来,往往是较理想的选题。

一.如何选择适合的参考文献?

1.利用关键词、主题词精确定位

参考文献的关键词和主题词一定要选择好,这样搜索出来的文献更有针对性,定位更准确,不同的关键词定位会展现不同的研究范围和不同的研究内容,所以选择关键词很首要。

2.先定位作者再查找文献

通常都会知道某个学者擅长某个学术领域,那么就可以通过查阅该学者已经发表的期刊论文来获取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该方法也非常实用。

3.综述定位法

如果已经有自己拟研究课题或者切入点相关的文献综述资料,可以根据资料后面引用的参考文献去查找那些原始的参考文献。

二.如何阅读已经查找的文献?

文献下载只是一个基础,阅读文献资料中的内容才是关键,那么阅读文献资料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1.摘要阅读法

可以说,摘要统揽全局,摘要是一篇论文的窗口,看文章首先看摘要,即多数文章看摘要,少数文章看全文。切莫贪多,过分追求全文只会增加工作量,浪费时间,但真正有价值的文献不仅要通读全文,还要细致研究。

2.重点文献如何研读

文献阅读一定要认真,重点文献资料应该每句都清楚作者表达的含义,对于重点难点内容要反复推敲研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文章要以,理解文章研究精髓,对于后续自己的论文选题和研究方法的确定具有重要意义。

3.归纳总结

注意文章内容的总结归纳,不同文献资料的对比分析,善于总结和思考。

4.提高阅读效率

关于如何提高阅读效率主页君会在后面文章中予以讲述,这里只是做一个方法性提示,通过提高效率增加文献阅读数量,非常有帮助。

以上就是青藤小编关于参考文献阅读方法的相关分享,希望对正在写论文的你有所帮助,想要了解更多论文写作相关内容,欢迎大家及时在本平台进行查看哦!

论文研究问题的现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就是列参考文献的作者,文献名和摘要),你的研究方法、理论。这几个方面写了就够了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