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到底怎样教宝坻五中 吴淑静 杨占平 许俊霞【内容提要】为改变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老”、“慢”、“差”、“费”的教学现状,优化文言教学过程,本文试从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实效两方面,针对文言文教与学的特点,提出具体的做法,以促进文言文教学的发展。【关键词】激发兴趣 精讲精练 灵活方法 提高实效 积累迁移“经过千百年时间的淘洗而流传下来的一些脍炙人口的文言文,是诗文中的极品,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精华”,而被选为教材的文言文更是优中选优。但是,无须讳言,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处于老(教学方法)、慢(进度慢)、费(费时多)、差(效果差)的状态。绝大多数学生对文言文不感兴趣,甚至厌恶、畏惧。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其中也有来自“教”的因素:许多老师仍采取传统的逐字逐句的串讲方式,让学生记笔记,然后从中抽题训练;或者偏重知识教学,把字、词、句的理解、翻译当作重点,其他都交给学生自己解决;或者一味侧重背诵,让学生背课文、背注解、背练习题答案。这样的课堂,没有体现新课改理念的精神,不能够让学生体验到古文的精髓,谈不到提高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因此,我们从事教学第一线的老师必须大手笔地、适宜学情地改革我们的文言文教学,让新课改的春风也度“玉门关”。改革课堂教学,优化教学过程,使教学效率得到最大可能的提高,让文言文焕发出新的活力。文言文毕竟离我们的生活较远,教法不可能和现代文教法等同,但它并不是外语,和现代文有非常强的传承关系,是“大同”、“小异”。所以,我们可借鉴现代文教学如讲究合作、探究、开放的学习方式、个性化教学等成功经验,形成有文言特点的、灵活而实用的教学体系。下面结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文教学谈谈文言文教学的具体做法:一、激发兴趣。有了兴趣才产生主动学习的可能性,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是教好文言的前提。讲课时务必脑子里时刻牵着这根弦。(一)、教师富有激情。还清晰地记得刚上高一时语文老师杨乃林老师讲宋词的那节课,他从温庭筠的《花间词》讲到词风一变的李煜,讲到“奉旨填词柳三变”的柳永,讲到豪放派词人苏东坡、辛弃疾,讲到清朝的纳兰性德,讲到毛泽东。让我们震惊的是杨老师不看教案,而能把他们各自的代表作一边背一边快速写在黑板上,加上他抑扬顿挫的诵读声和评论感悟,彻底把我们折服,宋词真是太美了!我们急忙记笔记,杨老师笑着说:“不用记,不用记,以后咱们还会讲的。”但我们哪肯罢休,生怕落掉一句一字,同桌商量好你记第一句,我记第二句,他记第三句。真是语言美、艺术美的享受,如坐春风,让我从此迷上古典文学。我这样说一点也没有夸张溢美。仔细想一想,您是否也享有过这样的课,让您曾经有过很大的思想触动?创造出这样的课,老师肯定投入了他的激情。选入教材的文言文,每篇都包含着作者的理想和情感,都是作者“情动而辞发”的,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也应引导学生“披文以入情”,深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同作者一起或喜或悲,或忧或憎。应该说,要想在课堂上充满激情,教师就应熟悉历史,读懂古人,才能以情激情。试想,不懂曹操,怎能理解“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壮怀激越?不懂苏轼,怎能领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放?不懂辛弃疾,怎能理解“把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无奈与激愤?教师的激情有助于学生产生浓郁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学生必会获得美的享受,受到感染和熏陶,从而使自己的价格和精神得到塑造和升华。(二)、精心设计导语。让每一节古文课的导语符合短小精悍、形式多样、调动兴趣的原则,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试举几例:以重温旧知识切入,《核舟记》导语可为:“我们学过一篇描写古代艺人技艺高超的作品,还记得吗?还能背出一些语句吗?”同学们是可以回答出的,接着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的《核舟记》是描写雕刻家高超技艺的文章,请留心写法上的异同”;《湖心亭看雪》导语为:“西湖是有名的风景区,我们学过很多描写它的诗文。想想可以记起哪些?”同学们可以说出几句,像“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等,教师接着说:“我们欣赏的都是西湖春夏的美景,那冬天的西湖什么样哪?一起看看张岱的《湖心亭赏雪》”中的描写;以名人名言、诗文名句导入,《大道之行也》导语为:“孙中山先生有一句很有名的名言,就出在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里,你知道是哪句吗?”学生们已预习课文,大多数可以猜出应为“天下为公”。《三峡》导语为:“我们先一起背诵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谁能说说“千里江陵”指的什么,“万重山”指的是哪里?”这样引到美不胜收的三峡;以古今对比导入,《捕蛇者说》导语为:“我们的政府和人民正致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千百年来农民种地缴税制被废止了,而且政府还给予一定补贴,充分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可作为对比的《捕蛇者说》深刻地揭示了苛刻的赋税给农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以猜谜式入题,《观潮》“你知道‘天下第一潮’指的是哪儿吗?今天我们就来欣赏钱塘湖惊心动魄的气势”。导语相当文章的开头部分,岂能不吸引学生?(三)、精心设计问题。课堂提问要求紧扣文章重点、难点,有梯度、有思辨性,有引领性,且尽量生动有趣。所谓“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下面试举几例:《捕蛇者说》——文章写了哪两件事,以哪件为主?《核舟记》——本文结构是怎样的?为什么先写船舱后写船头?《大道之行也》——大同社会什么样?它同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无相似之处?它可能实现吗?《记承天寺夜游》——苏轼笔下的景带有什么特点?“闲人”指什么样的人?请回答“我认为苏轼是一个( )的人”,你对苏轼怀有怎样的感情?《湖心亭看雪》——写了何事,绘了何景,抒了何情?雪景有何特点,使用什么方法?你认为当今社会需要隐士吗?《三峡》——山水有何特点?请你想象2009年三峡大坝建立以后,三峡会有哪些变化?《观潮》——作者从哪几方面写“观潮”的?本文在描写浙江潮景象之后,为什么又花大量笔墨来写水军演习和吴中健儿的弄潮?教师的提问少而精,保持足够的吸引力。(四)、创设轻松和谐而有活力的课堂氛围。课堂是不是盛满生机、充满人文气氛,需要师生协力打造,需要教师倡导、需要学生配合,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实现师生和谐的一体式。1.精讲字、词、句。文言文字词疏通需要花较大工夫,这是我们必须面对、承认的。如果还是教师一字一句地教,学生一字一句地记,当然重现死气沉沉的局面;如果统统把字词的解决都抛给学生,认为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学完成,那无疑是自欺欺人。讲是必要的,问题是怎样讲,许多老师给出了适宜的方法即抓关键,精练习。首先布置预习,让学生查工具书、对照注解初步扫清字词障碍,这只是第一步,因为这些知识留给学生的印象并不深,很模糊。老师在课堂上没必要串讲,因为面面俱到,反而处处重点处处不是重点,也不过是“水过地皮湿”。我们选择重点、难点的关键处点拨、讲解,这些重难点的确定依据教师对文本的分析、学生的反馈。一般说来,每句文言需重点讲解、识记的字词在两个左右,每篇文言需意译的句子“君将哀而生之乎”、“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之类并不多,其它均可让学生轮流作小老师讲解,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致,改变只纯“听”的被动,而为动耳、动口、动手、动脑的主动。2.教学方法灵活化。每节课都有一个让学生兴奋的点。运用教学形式多种教学手段如朗诵比赛、知识竞赛、辩论会、故事会;多媒体、幻灯投影、图片等创设教学情景,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他们能欣赏到文言文的言简意丰的美妙,并体验到主动学习的快乐。如教学《伤仲永》,我们要求学生自由结组利用课下时间排演课本剧。终于正式“演出”了,学生们的表现令人非常满意。每一组都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出现了很多亮点,给老师带来很多的惊喜。举例说吧,原文对仲永父亲短视贪利的形象并没有具体、细致的描写,给阅读者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许多“父亲”的形象给同学们留下深刻印象。像“仲永父亲”看到钱时努力睁大、再睁大双眼的夸张神态,像“他”炫耀儿子时摇头晃脑的滑稽动作,像“他”只认钱,即使是自己的姐姐来求诗也因没交钱,坚决地不让仲永写,像仲永也想跟其他孩子一样去读书学习时,“父亲”的一句“你傻了?现在的钱多好赚呢!过这村可就没这店了”等等。事实证明,学生的体验表演绝对胜于讲课 + 练习的效果。表演体验法肯定适合《核舟记》中“大苏泛赤壁”的人物描写,可帮助学生分清人物的所在位置及神情动作。《三峡》预习作业与其他课文不同——不看课文,而是按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特点先描写三峡山水,可纯想象,可参照有关资料包括图片进行描写。课上再阅读课文,看看郦道元是如何写三峡的,选取什么景物,依什么顺序?并体会语言的美妙。《记承天寺夜游》可设计让学生自由畅谈心目中的苏轼形象,可介绍他的轶事,可朗诵他的诗词,可谈他的性格胸襟。借此活动了解文中作者的心情。《答谢中书书》语言非常凝练,可作对偶句练习:出上句,找下句。或反过来。总之,课堂充满多变的互动形式,可为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服务。3.讲究教学语言。我们要求课堂语言文雅、幽默、亲切、富有激励性。如时时穿插精炼的成语、名言、俗句肯定会起到榜样的作用,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名句名篇,还起到知识迁移的效果,如《湖心亭看雪》学生可背诵、知道的写雪的词句。幽默亲切的话语有助于消除师生间的距离,善解人意的、真诚的激励话语会增添学生以温暖、信心,从而享受成功的滋味。二、提高实效。文言文教学在帮助学生认识传统文化,吸收民族智慧,培植热爱祖国文字的情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等方面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我们有责任培养学生学习文言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文言文形式能力。具体如下:(一)引导学生预习。重视预习,而教师要给予明确要求。或要求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借助注释,初识文章,最好能疏通全文。与此同时批注不懂的地方,以便上课解答;或搜集文章的背景及作者资料。还有每节课前都要提出一、两个预习问题。质疑内容可从多方面进行:语言运用上、课文内容上、表现中心的手法上等。对这些问题教师认真审阅,做到心中有数。集中、分类后挑出有代表性、典型性的问题,让学生提问、讨论、解决。所要注意的是——教师随时检查预习情况,绝不能放任自流。预习环节很重要,单说其中包含三个语文习惯的培养。培养学生借助注释,使用工具书的能力,是学习文言文的有效途径。文言文的语言知识零碎而庞杂,如字音、词义等,多数要靠一个一个地去理解、体会,所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而要想培养自学能力,就要让学生养成这样的良好习惯,边读文边读注释的习惯,勤查字词典的习惯,应该让每位同学手中具有一两本工具书,如《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关于搜集材料的习惯,起码不坐等现成答案,而是主动寻找、整理、归纳,在搜集中看到的、集到的东西,也许会在某一天派上用场。还有质疑习惯,正像爱因斯坦说的“提出一个问题要比解决一百个问题更重要”。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二)做好领读。文言文教学中,老师们都非常重视学生的诵读。可以说,我们把“读”字摆在首位。读法有种种,默读、吟读、诵读、个人读、集体读,范读不一而足。文言文的传统的诵读方法是科学的,它对知识的积累,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感悟,对真正掌握语言的运用能力不容置疑。老师们,现在我们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这样重视课文的诵读,真正能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却非常少?是不是领读可以解决这一问题?由于文言文生字多,个别字的读音与今天通行的读音还不一样,有的句子不容易确定它的停顿等特点,让学生听一遍录音或老师的范读,就去读课文,很难保证不出错。只要老师在领读时不出错,一般情况下,学生跟着读上两三遍,再自己去读,效果好。有的老师认为对初中学生还要领读,方法太幼稚。我们觉得只要方法有实效,不用在意是否“低级”。有的老师担心领读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个性化感悟,这种担心大可不必,因为领读有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因为朗读课文必须建立在正确把握文章感情基调的基础上。(三)重视字词教学。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文言文教学八字真经应淘汰,理由是有些文字具有模糊性。我们认为不能因为一些文字的模糊性,就让文言文也得学得模模糊糊。确实,“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如果译成现代汉语,是破毁了那种诗意美,那我们大可不译,但你必得让学生明白“矣、思”的用法吧。不译,并不影响对整句意思的理解,但还是要落实到字词上的。我们让学生先做扫清字词障碍的预习,在课上精讲精练,把基础夯实。这里有一个培养积累习惯的问题。对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及其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特殊句式等现象,有系统地进行积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联系、归类、比较、迁移,达到“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的量变效果,才能拥有举一反三的能力。每篇文言文中的重点字、词、句最好以板书、投影形式精讲精练,让训练真正落到实处。如《捕蛇者说》有几个实词、虚词可这样归纳:指出下列词语的一词多义现象。若:①像 貌若甚戚者②如 未若赋吾赋不幸之甚也③你 若毒之乎毒:①怨恨 若毒之乎②怨恨 又安敢毒耶③毒害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赋:①征收 岁赋其二②赋税 复若赋③文赋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乎 :①疑问语气助词 君将哀而生之乎②在 叫嚣乎东西③感叹语气助词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于:①在 吾祖死于是②给 余将告于莅事者③到 积于今六十岁矣④比 苛政猛于虎也以:①如果 以啮人,无御之者②用、拿 太医以王命聚之③因为 而吾以捕蛇独存④根据 今以蒋氏观之⑤表目的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而:①表并列的连词 黑质而白章②表转折 而吾以捕蛇独存③表修饰 时而献焉④表承接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还有几个特殊句式,如定语后置“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宾语前置“吾谁与归”、“何陋之有” 、“时人莫之许也”,词语活用现象“君将哀而生之乎”、“其一犬坐于前”、“稍稍宾客其父”之类应给学生解释,不能因淡化语法就对文言特殊用法忽略不提。只有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及一些特殊句式特点,才可以独立阅读浅易文言文,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关于文言文还要不要串讲,这要灵活掌握,须看教材、学生情况而定。如果课文浅显,就没必要串讲;有的课文可让学生用讲故事的形式讲述。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让学生在教师点拨下疏通文意,遵守“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疏通文意,在教学中采取让学生给注释搬家的办法,即有选择地把注释抄写到课文中被注释的字词的下面或一边,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抄写一遍比只用眼看印象要深刻得多,有助于记忆。生字词的注释就在这个字词的下面或旁边,学生只要读课文就会看到,这样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无意注意和识记。最后,字词学习不能忽视巩固的环节,课后要以卡片、图表等方式及时整理、归纳,在一定时期里做些练习,其中让他们尝试做课外阅读,选择短小、有趣而有哲理性的文言文练兵,或与课文有关的或同一为作者所写、或内容有关或写法相似均可作比较阅读,有意培养学生迁移能力,学以致用。(四)促进学生感悟。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强调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与理解”,我们都清楚,应该给学生留出感受、体验与理解的时间,让学生在阅读中想象,体验,品味,咀嚼。那么,教师此时要务是帮助学生形成感悟,因语感的培养是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着眼点和归宿点。在文言文教学中,重要的不是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教师对某篇课文的分析,而是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自身感受到、领悟到什么,有什么进步与提高。阅读不能只停留在字词理解的浅层面上,而是把文言文视为一种文化,一种文学。讲析环节与现代文讲析所体现的教学理念一致,采用以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合作、讨论探究为主的教学方式,不再细说。另外,古文教学还需注意从以下方面帮助学生感悟。1.鉴于历史原因,教师适当补充一些内容,如课文涉及的有关历史掌故、典章制度、风俗习惯等。分析《捕蛇者说》,就得让学生清楚柳宗元的政治主张,忧国忧民的一贯情怀;中唐时期的赋税制度。分析《记承天寺夜游》、《核舟记》,就得让学生清楚苏轼的性格、胸襟、抱负和他一生的际遇。2.加强与现实的联系,让学生觉得古文中的人和事“远可在天边,近可在眼前”,调动情感,关注体验。以《童趣》为例,沈复描绘的是闲情,是童趣。学生都有过这样的感受,让他们回忆自己童年趣事,课堂自然活起来,学生和作者情感了产生共鸣。再如《春望》,可联系抗日战争、伊拉克战争发挥想象,体会普通人在战乱中的感受。3.指导学生感悟作者情感,进而解读文本。如《记承天寺夜游》传达作者微妙复杂的心境,可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感叹,体味“闲”的滋味——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湖心亭看雪》写出作者不同于世俗的文人雅趣,从人物的行为动作入手:张岱于大雪三日、湖中人鸟俱绝的更定,架小舟去湖心亭赏雪,是迥异常人的行为,揭示出他怎样的心境呢?(五)指导背诵。“腹有诗书气自华”。朗诵和背诵是千百年来人们从学习文言文的实际过程中总结出的好方法和好经验,我们也一向重视背诵。需要说明的是背诵不是死背,而是巧背。按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阶段需背诵诗文80篇,对许多学生来说是难题,他们很怵背古文。原因可能主要是背诵经常作为课后练习来处理,致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尽管学生也背书,但目的在于应付检查,又因是强记手段,记忆当然难以持久。对此,可以多介绍名人的诵读经验、感受和方法。茅盾能背诵《红楼梦》,巴金曾说过:“现在有二百多篇文章储存在我的脑子里了”。我们提倡遵从熟读成诵的自然规律,熟读中要加入自己的理解、感悟,这样记下来的东西才能在头脑中长期保存,到用时信手拈来。向学生推荐一些记忆方法,如:情景法。《核舟记》中“大苏泛赤壁”一段,选三人表演人物各自神情,给人印象要深得多,表演者自己就更为深刻了,容易记且记得牢;线索法:《三峡》从夏水到春冬之时到晴初霜旦的顺序;化整为零法,即连句成段,连段成篇,适宜较长的篇幅如《捕蛇者说》、《湖心亭赏雪》。“源头活水得清渠”,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有赖于教师课上的点拨引导,有赖于教师立足课内、放眼课外的教学意识与训练,有赖于教师汲取传统教学精华又不断创新的教学理念。记得特级教师韩军说过这样的话“没有文言,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我们不能不想方设法让我们的学生喜欢文言,欣赏文言,并从中汲取行文写作的、思辨哲理的、思想文化等方面的营养,为他们的终身发展服务。参考文献:1.《语文课程标准》2.《语文教学通讯》2006.53.《中学语文参考》2006.5
【摘 要】
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可以提高人文素养,励志明德。教师要借鉴传统诵读教学的方法,并将经典诵读与校园文化建设、德育实践活动等结合起来,为学生搭建一个又一个平台,使学生在生活实践的特定情境中心有所悟、心有所动,进而回应、共鸣、践行,实现诵读的最佳境界。
【关键词】
国学经典;诵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中华文化最好的给养是国学经典,它不但可以提高文化素养,而且可以励志明德、启迪童蒙,指引其终生发展的方向。而国学经典中蕴含着的大量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只有通过亲身诵读才能深刻体会,也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够亲近和获得圣人的不言之教。把国学经典引入校园,并在国学经典诵读的实践路径和价值诉求的研究中独辟蹊径,才能使国学经典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绕于耳――听读
听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校园内,国学声声不绝于耳,学生在听读过程中,对国学经典的感知逐渐由模糊到清晰,通过反复巩固,达到诵读的目的。①学校设立国学经典诵读广播站,内容包括国学经典朗读、赏析及轶闻趣事等;②校园音乐融入国学经典歌曲和中国古典名曲,让学生在古典乐曲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③将配乐诗朗诵设置为上下课铃声,陶冶学生心灵,点燃学习热情。
二、溢于眼――默读
泰戈尔说过,鹅卵石的完美不是靠锤的打击,而是因为水的载歌载舞。教育需要一种载体,需要一种氛围,需要环境的熏陶,尤其需要美化、诗化、艺术化。校园环境教育理念正是寓教育于无声无息之中,潜移默化,论道而不说教,让学生于举手投足间与古代先贤进行着一次又一次对话。①门口:利用学校电子屏幕开设 “一分钟课程”,精选国学经典,每天滚动播出,让学生在进出校门的短短一两分钟里,受到润物无声的文化熏陶;②院墙:在校园周围院墙上装饰富有传统文化内涵的大理石浮雕;③墙壁:镌刻“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的14字校训;④楼道: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分别设置 “中华经典浸润人生”的国学经典传统文化精粹长廊、“诗味书香弥漫校园”的书法艺术文化长廊;⑤教室:班级文化板块、在黑板报中开辟国学文化知识专栏;⑥校报:在学校创办的《春华秋实》月刊彩印校报上,开辟国学教育专栏,全面系统地向学生及家长宣传国学经典知识。
校园书香盎然,国蕴飘香。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显现一个鲜明的特征――国学经典。学生课间驻足浏览、欣赏,既对五千年的文明有初步的了解,其中涉及的修身、求学、创造等知识又给他们潜移默化的影响,可谓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三、吟于口――诵读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一至六年级分别开设不同的国学课程:一年级《弟子规》《三字经》,二年级《千字文》《笠翁对韵》,三年级《论语》《孟子》,四年级《大学》《中庸》,五年级《老子》,六年级《史记》《资治通鉴》。不同学段采取不同的诵读方法。
1. 低年级:故事代讲,熟读成诵
3~15岁是记忆力的高峰期,对儿童来说,记忆方法至简,无非是诵和背,在这之前唯一要做的就是根据看到的`和听到的来模仿。在每个班安装包括“神奇汉字”“国学故事”“水幕电影”等内容的国学资源库,国学经典以动画故事的形式来展现。比如,讲李渔的《笠翁对韵》“卞和三献玉,杨震四知金”时,给孩子们讲一下卞和和杨震的故事;在讲“雄文能徙鳄,艳曲为求凰”时,讲一讲韩愈和司马相如的故事……教师以故事代讲,并且联系实际,学生不讲自通,也对国学产生了兴趣,很容易熟读成诵。
2. 中年级:自读自悟,导读成诵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传统语文教学中提出少讲、精讲或不讲,偏重于学生个人的感悟和体会。重读,能够让学生利用大量的时间去自读、自悟,只有在必要的时候加以点拨,或只对某些词句略加解释,或学生交流,即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如讲《论语》中“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这一内容时,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后再读这句话,伯夷、叔齐感悟到二人正是因为对过去仇怨的忘却,才能心胸坦荡,而那些心胸狭窄之人,总是记着别人的不是,这样他自己也不得自由。所以,一个心胸宽广的人总是心怀美好,不计前嫌,不怨天,不尤人,这样,不仅自己对这个世界、对他人的怨恨少了,相对的,他人也受你宽容、博大心胸的影响,少生怨恨之情。
听懂与读懂的效果是不一样的,自己下功夫读懂的、感悟出来的东西才是牢固的,才是真知。
3. 高年级:温故知新,情读成诵
古人品鉴诗文,主张熟读成诵,力求达到文若己出的境界,也就是通过诵读,把主观感受同作品实际统一起来,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知觉、联想、情感去触摸内容的整体存在,去品味其中的情味和旨趣,使情操的陶冶寓于审美享受之中。高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国学知识积累和储备,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已经能够大体读懂《庄子》中《濠梁观鱼》之类的国学经典,此时,要求学生诵读和精思同步进行,要仔细揣摩作品意义,以及作者境况和情志,将心比心,成为作者千古知音,情读成诵,正所谓“诵诗读书,与古人居;读书诵诗,与古人谋。”
四、归于心――品读
诵读国学经典,并不是看谁背得多、背得快,而是要使学生的反复诵读和理解感悟活动化、生活化,建立学习的人文环境,形成一种精神气场,从而内化为学生的气质修养。结合下面的活动,力求使学生对国学经典的认识上升一个层次:①话国学――国学经典演讲赛。说出你最喜欢的国学经典及喜欢的原因,对学生所掌握内容进行深化;②演国学――国学经典迷你剧表演赛。将国学经典小故事编成通俗易懂的校园剧进行展演,使学生对国学经典的诵读积累进行完美演绎;③写国学――国学经典辩论赛。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提高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五、动于手――赏读
儿童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不断内化与外化的过程,是知情意行和谐统一的结果,要把外在的、社会的各种道德规范变为个体内隐的心理特征,还要把个体内隐的心理特征变为个体外显的行为和习惯,实现内外转化的关键是?惯。因此,学校将“启蒙养正,明理成人”作为办学理念,在学生的习惯培养中为学生搭建一个又一个平台,使学生诵读的国学经典在生活实践的特定情境中心有所悟、心有所动,进而回应、共鸣、践行,实现诵读的最高境界――赏读。
1. 寸草报春晖――我感恩
孝,是一切善行的根本,是百善之先,也是爱心的原点。请在爱的天平上把父母为你做的事和你为父母做的事列举出来,作为砝码放在天平的两端,看看你的天平是否倾斜得太厉害,如果是,请你加重砝码。
爱的天平
父母为我做的事 我为父母做的事
写着写着,学生惊愕不已,有的学生甚至落了泪,在多数学生的天平上,“父母为我做的事”竟然写满了整张纸却依然没有写完,而“我为父母做的事”却空空如也。学生当场宣誓: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在学习上、生活上让他们放心,并制作感恩卡,制定感恩计划。随后,开展评选“班级十大孝子”“校园十大孝子”活动,让评选上的孝子在全校师生及家长面前讲一讲自己的“孝事”。家长动情地说:“孩子变了,变文绉了。”孩子们诵中悟,悟中用,真正使“孝”深入校园,深入孩子们的心里。
2. 《弟子规》力行表――我践行
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华夏源远流长的经典诗文,是文化艺苑中经久不衰的瑰宝,对于经典的诵读,不仅是文化传承的需要,更是培养良好情操和行为习惯的需要。紧密联系生活学习《弟子规》,制定实践《弟子规》力行表,让学生把《弟子规》精神变成实实在在的行动,并让学生详细登记,互相交流、监督,共同进步。
3. 座右铭――我能行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提出“实践是最好的老师”的教育思想。她形象地解释说:“一件事,我听到了,随后就忘;看到了,也就记得了;做了,很自然地理解了。”只有亲身实践和体验到的才会刻骨铭心。学习是以体验为核心的知情意行整合学习,品德建构是在现实的人际互动中通过道德的体悟来实现的。
“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这是孩子们在学习《欹器》一文后得到的知识,而“谦受益,满招损”这个道理又深深地印在孩子们的心里。孩子们根据欹器的原理自己动手制作,并将自己的座右铭及原因贴在欹器上,放在写字台的旁边用以鞭策自己。
我们来欣赏一下孩子们的座右铭:
我的座右铭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一名班干部,我总是要求同学们遵守纪律、团结友爱,等等,但是我自己有时候却做不到,所以,我要以此来监督和鞭策自己,做一名合格的班干部。
我的座右铭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每次考试,我都会名列前茅,因此很是骄傲,也就瞧不起那些学习不如我的同学,通过这句话我知道了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我要用这句话来提醒自己,不断完善自己。
在活动中,学生会逐渐体会先贤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修身齐家、博爱尚贤、仁义礼智、诚信和平等美好的品格追求,经过国学经典的审美熏陶,学生的品位、内涵自然提升,身心自然健康。“腹有诗书气自华”,人格教化当是经典诵读最大的价值。
经典浸润人生,书香伴我成长。国学经典诵读犹如一道亮丽的风景,为校园生活带来一片生机。“书香校园,人文课堂,涵养教师,儒雅学生”――我们将在经典诵读的研究之路上努力前行。
参考文献:
[1] 梁志斌.借鉴传统诵读法开展经典阅读[J].文学教育,2011,(16).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正式颁布给数学教育改革注入了新的生机,由于中考是现行体制下初中数学的指挥棒,所以必将折射出课程标准的最新内涵和动向,同时中考的发展趋势也是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动力。我们知道,现行的数学中考题已经或多或少地反映了课程改革的内容,出现越来越多的新题型,具有探究性、实践性、创新性等特点,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特别重视发挥学习主体在认识活动中的主动和能动作用,面对全新的教育理念,我们想得更多的是课程标准下新的教学思想会给近几年的中考带来什么样的影响。笔者结合近年来的中考题,谈点自己的看法。 1 开放性问题可促进学生个性的培养 课程标准强调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面对全体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开放性问题能较好地达到这一要求,学生需要通过一系列分析,展开发散性思维,运用所学的知识经过推理,得出正确的结论,充分显示出思维的多样性,同时也体现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个性化,从而全方位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例1 试比较下面两个几何图形的异同,请分别写出它们的两个相同点和两个不同点。 例如:相同点:正方形的对角线相等,正五边形的对角线也相等。 不同点:正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正五边形不是中心对称图形。(金华市2002年中考题) 相同点:_________;(2)_________ 不同点:(1)_________;(2)_________ 这类开放性问题不同于在固定条件下研究固定结论,可以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地思考问题,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培养学生的个性很有益处。 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开放性问题经历适当的数学交流活动,让他们感受到别人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以改变自己在认知上的单一性,从而达到个性良性发展的目的。 2 操作性问题可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 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操作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式。欧、美等国提倡学生在“做数学”中学数学,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中进行的。课程标准下的新教材非常重视学生活动的开展,尤其重视操作能力的培养,因为它具备知识综合性强、趣味性强、容量大等特性。让学生在多样化的操作活动中体验数学,如利用户外测量活动、制作活动、利用实物探索数量和图形的活动等。新教材七年级已把实践操作纳入其中,如利用易得的包装盒,让学生动手操作,了解图形在“展开与折叠”过程中的变化,亲自发现结果的来龙去脉和可靠性,改变以往的灌输式教学,留给学生一个活动和探索的空间。 例2 在平面内,分别用3根、5根、6根…火柴首尾依次相接,能搭成什么形状三角形呢?通过尝试,列表如下: (1)4根火柴能搭成三角形吗? (2)8根、12根火柴能搭成几种不同形状三角形?并画出它的示意图。 (2002年福建宁德中考题) 这类题型主要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图形为背景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亲自发现结果的准确性,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逐步消除理论和实践之间的阻隔。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的意识。 3 应用性问题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尽管我国中学生在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连获总分第一,在1992年国际教育进展评估(IAEP)的测试中也名列总分第一,但在简单应用题方面的得分率较低,仅据第九。另据调查,初中毕业生中半数不理解利润,看不懂股票走势图,弄不清统计图,不会填银行票据,更不会计算分期付款与一次性付款的利息问题。究其原因是在校内外学做家庭理财和参与社会服务的机会太少了。新课程标准重视数学学习与实践的结合,重视考查学生在面对真实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引导学生关注对应用性问题的领悟能力和解决能力。 例3 哈尔滨市移动通讯公司开设了两种通讯业务:“全球通”使用者先缴50元月基础费,然后每通话1分钟,再付电话费0.4元;“神州行”不缴月基础费,每通话1分钟,付话费0.6元(这里均指市内通话)。若一个月内通话x分钟,两种通讯方式的费用分别为y1元和y2元。 (1)写出y1、y2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一个月内通话多少分钟,两种通讯方式的费用相同; (3)若某人预计一个月内使用话费200元,则应选择哪种通讯方式较合算? (哈尔滨市2002年中考题) 这类题型旨在利用与生活实际有关的具体情境,注重学生的心理历程,搭起数学与实际问题的桥梁,协助学生体验由生活情境中抽象出的数学问题,即学会运用数学建模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考察周围的事物,提高了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本问题最终归结为一个函数模型,函数思想是最成功、最典型的初等模型之一。 因此,新教材带给了学生深广的发展空间,转变了教师教学观念,通过数学建模将数学与应用问题紧紧地结合起来,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探究意识,让学生主动关注身边的实际问题,应该说是开辟了一条行之有效的佳径。 4 探索性问题可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 课程标准从以往比较单一的教学方法,发展到引导教师形成开放性、创新性的教学方式,体现主体性、反思性和合作性等教学思想,要求学生学会“问题—探究—发现—推广”,这就把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有机地融合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发展学生的探索能力,让学生自己“悟出”道理、规律和思考方法等,学生经历操作、观察、猜想、证明的过程,做到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相结合。在新教材中,七年级的代数式中已经把探索规律放入课程,数与式的规律寻找在历年来的中考中都有所体现。 例4 已知:如图1,AB⊥BD,CD⊥BD,垂足分别为B,D,AD和BC相交于E,EF⊥BD,垂足为F.我们可以证明成立(不要求证明)。若将图1中的垂直改为斜交,如图2,AB‖CD,AB,BC相交于点E,过点E作EF‖AB,交BD于点F,则 (1)还成立吗?如果成立,请给出证明,如果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2)请找出S△ABD,S△BED和S△BDC间的关系式,并给出证明。 (2002年黄冈市中考题) 这类题型主要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探索、猜测、推理、验证等一系列探究活动,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另外,如专题探索、图表识别和量化等在新教材中已得到了广泛运用,因此平常要注重研究探索性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5 阅读理解题可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 课程标准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强调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会学习,重视发现、形成知识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这就要求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教师不要灌输式地把知识交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通过自己思考或自学来获得,将课本知识转化为个人能力,加强了学生的必备知识。因此,要对学生基础概念、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运用数学语言能力等的考查,可借助阅读理解题能很好地达到上述要求。 例5 阅读下面短文 如图3,△ABC是直角三角形,∠C=90°,现将△ABC补成矩形,使△ABC的两个顶点为矩形一边的两个端点,第3个顶点落在矩形这一边的对边上,那么符合要求的矩形可以画出两个矩形ACBD和矩形AEFB(如图4),解答问题: (1)设图4中矩形ACBD和矩形AEFB的面分别为S1,S2,则S1________S2(填:“>”,“=”或“<”)。 (2)如图5,△ABC是钝角三角形,按短文中要求把它补成矩形,那么符合要求的矩形可以画________个,利用图5把它画出来。 (3)如图6,△ABC是锐角三角形且三边满足BC>AC,按短文中的要求把它补成矩形,那么符合要求的矩形可以画________个,利用图6把它画出来。 (4)在(3)中所画出的矩形中,哪一个的周长最小?为什么? (2002年陕西省中考题) 这类题型主要通过分析、比较、抽象和概括等数学手段,运用已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迁移应用,善于联想猜想,借鉴创新,它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6 跨学科问题可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课程标准要求教学与信息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相适应,着眼于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强调科际联系,要求研究和把握学科之间知识、技能的迁移和横向联系,研究和把握知识的局部和整体之间的关系,注重学科内的综合和学科间的整合,再加上先进的技术手段,才能形成解决世纪难题的有效方案。因此,数学教学也不能仅仅关注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还要关注数学与现实世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如通过在数学试题中穿插自然学科知识,就可以培养学生综合理科能力。跨学科问题能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在中考中会有所体现。 例6 我们知道,溶液的酸碱度由pH值确定,当pH>7时,溶液呈碱性;当pH<7时,溶液呈酸性。若将给定的HC1溶液加水稀释,那么在下列图像中,能反映HCl溶液的pH与所加水的体积(V)的变化关系的是: (2002年安徽省中考题) 这类题型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各科知识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的认识,除了要考查学生函数图象上的一些纯数学知识外,还渗透了自然中的酸碱度的变化,同时突出了数学应用的广泛性,突出了数学作为工具学科的本质。 随着数学课程改革的深入,中考也将会适应数学教学改革的要求,重视新教材、新理念,除了注重对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的考查之外,还会适当增加一些灵活性试题,重视学生个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进行探索,拓展思路,会出现应用和探究能力,真正起到考查学生学习数学的潜能的目的。总之,准确地把握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吸收新思想,将有助于提高数学教学水平,有助于研究数学中考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周卫勇主编。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北京大学出被社,2002. [3]靳玉乐等主编。新教材将会给教师带来些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钟启泉主编。新教材师资培养精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音乐教育论文篇1 浅谈小学音乐教育创新 摘要:在德智体美教育的全面开展中,小学音乐教学得到重视,小学音乐教育必须创新,只有创新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就小学音乐教育的创新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创新教学措施。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创新教学;教学措施 小学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是培养青少年成为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小学音乐教育也不断推进,小学音乐教育走出偏重于知识灌输、专业技能训练的误区,转为对学生兴趣、素质、能力、个性的全面培养。小学音乐教师必须注重立足于学生主体的发展,创新音乐教育方法。 一、树立创新音乐教学意识 小学音乐教师应该在学习中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为教学实践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提高创新设计能力,评价能力和自我诊断能力,对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发展和创新,及时的了解并汲取新的知识,探索新 教学方法 的运用,重视培养自身的创造性思维,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用音乐的动作和音乐的语言向学生传递音乐美感、音乐情感和音乐的创新意识。 二、创新音乐教学素材 目前,由于教育模式的不断更新和完善,课本以外优秀的音乐歌曲层出不穷,有的作品学生很是熟悉,也有的作品学生很是陌生,教师可自行补充教学素材,可以多教授学生感兴趣又比较熟悉的音乐歌曲。例如:优秀儿童频道中的主题曲《大风车》或者 其它 脍炙人口的歌曲,如《蔬菜歌》、《灰姑娘的梦》等作品,既好听又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更利于学生体会歌曲蕴含的情感和崇尚真善美的世界。会器乐的老师还可以把吉他、口琴、小提琴等乐器带入教室,给学生演奏助兴,为音乐教学素材又注入学生喜欢的一抹色彩。又如,在教授《森林的歌声》一课时,学生为歌曲伴奏环节,倡导学生充分利用身边的元素为歌曲伴奏,借助森林动物的各种形象,让学生在角色板眼中进行音乐的学习,对学生进行教学,接着让学生读一读书中“布谷鸟”和“青蛙”按节奏标记的叫声。这样,巧妙地加入自创伴奏,更利于学生体会学习音乐的乐趣,拉近学生与音乐之间的距离。 三、创新教学方式,加强体验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 唱歌 曲,一般是教师先范唱,然后,再逐句教唱学生,通过反复教唱,达到会准确演唱歌曲的目的。这种教学方法既单一又缺少创新性。笔者认为,音乐学科本身就是需要欣赏和体验的艺术,在音乐艺术的聆听体验之中,让小学生得到启蒙,从而感兴趣的掌握音乐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在音乐教学教唱歌曲环节中,可以让学生以听觉为中心,在反复聆听的过程中体验音乐的丰富情感,掌握基础的 乐理知识 。例如,在欣赏舒伯特的《摇篮曲》时,这首曲子表达了母亲对孩子无限的慈爱和真挚的母子之情。教学中,先欣赏音乐,在体验音乐中引发学生的思想感情。 反复聆听后,学生已基本能哼唱旋律,师生展开交流探讨:(1)“这是一首怎样情绪的歌曲?”(可以从作者抒发的情感、音乐的节奏等角度去思考)(2)“从这首歌当中体会到了什么?”交流完毕,让学生带着情感再次复听,然后,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依偎在母亲怀抱里的婴儿,感受真挚的母爱和轻轻的扶慰,最后,舒缓地演唱这首歌曲。又如:在教授《重庆小景》一课时,让学生反复观看课件中关于重庆的一些照片,比如朝天门,解放碑等夜色,并结合重庆自然特色,如小桥、流水、等美丽的画面,充分领会音乐背景,欣赏完后,反复播放歌曲的同时,可让学生用重庆方言朗诵歌词片断,感受巴渝音乐浓郁的风格特征和重庆方言的独特韵味。以这样聆听、体验音乐的方式进行教学,丰富学生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表现音乐的自信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音乐课堂,走进音乐世界。 四、有效应用多媒体进行创新教学 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贯彻音乐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让学生在学习音乐中不断激发探索精神,善于发现新事物的能力。创新性的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音乐教学,制作与教材配套的音效动画,让学生在逼真的情境中学习,全面开辟学生的多项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多媒体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可以创设音乐教学情境,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心境,唤起学生的音乐审美注意。在音乐教学的不同阶段起着不同的作用:用于音乐教学的起始阶段和结束阶段,可起到愉悦审美环境,唤起审美注意,激发审美渴望;用于教学过程的各环节和教学内容的连接,能达到承上启下,培育新的审美心境,唤起新的审美注意和审美渴望;用于教学内容之中,则会使原有的审美要素,更加丰富多彩,产生更佳的宜人,感人,化人的审美效应。 总之,创新教育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新要求是相互交融、不可分割的。音乐的艺术特性、情感特性,能使学生在学习音乐时陶醉在艺术活动的欢娱之中,学习音乐的过程即是对艺术乐趣的追求过程,这一优势是音乐学科独具的。在创新教育的新形势下,教师必须遵照创新教育的要求,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独特优势,致力创新音乐教育的新方法,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松.小学音乐教学中激发学生思维创新的措施探微[J].教育,2016(9):00019。 [2]刘慧.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策略探讨[J].教育科学:全文版,2016(2):00034。 [3]陈洪珍.小学音乐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实施研究[J].北方音乐,2014(8):161。 音乐教育论文篇2 浅析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 摘要: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将德育寓于音乐艺术美之中,充分挖掘和发挥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培养学生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感、良好的道德品质、高尚的道德情操等,不断发展学生德育上的自我教育能力。通过音乐教育,以乐辅德、以乐促智、以乐怡性,可望更好地发挥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 关键词:音乐教育;德育;德育功能 一、音乐教育与德育的关系 音乐教育,主要培养学生热爱音乐,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参与音乐活动和实践,体验感受音乐,发展自身的音乐能力,而不光是单纯的培养音乐知识与音乐技能。育“人”而非仅育“才”是普通音乐教育的重要特征。德育的“德”字的本义“道德”或“品行”。“德”也是一个人的品格和价值观。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待的品德的活动。音乐教育与德育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两者互相辅助、密不可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音乐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一项塑造“人”的工程。音乐教育通过生动的音乐艺术方式,寓德育于音乐艺术教育之中。蕴含伦理道德内涵的音乐作品,能使学生在提高音乐审美感受、表现力的同时,心灵得以净化、道德情操得以升华、人格得以完善,从而达到崇高的精神境界。 二、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表现 学校音乐教育以它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发挥着独特的育人功能,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从先秦儒家诸子认为“乐教”可以“善民心”、“移风易俗,莫过于乐”,到近代中国的有识之士把“歌乐”作为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学科之一,都说明了我们的先辈很早就意识到了音乐教育的育人功能。笔者从以乐辅德、以乐促智、以乐怡性这三点展开论述: (一)以乐辅德 音乐德育的功能,从古到今倍受重视,无一不以音乐作为滋养,浸润心灵。音乐运用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美妙的音色来表情达意,直接触动学生的情感中枢,震撼学生的心灵,对学生的情感世界、道德观念的渗透和影响都很大。因此,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寓德育于音乐教育之中显得尤为重要。 1.以乐引情,抒发情怀 一部好的音乐作品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更能激发人的崇高情感。优秀的音乐作品通过流畅优美的旋律、鲜明清晰的节奏、真挚完美的情感、和谐完整的结构、清新质朴的音乐风格塑造出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极具震撼人心的感染力,鼓舞着整个民族,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每当给学生范唱那首耳熟能详的歌曲《我爱你,中国》,心里总涌动着一股暖流,心潮澎湃。音乐家郑秋枫用行云流水的音乐拨动了人们的心弦,歌词勾勒出中国大地春华秋实、山海壮阔的雄伟景色。学生透过老师洋溢着激情的脸和深情的歌声,深深被打动了,歌词“我爱你中国,我要把最美的歌儿献给你,我的母亲,我的祖国”唱出了人民的心声,抒发了豪迈的爱国情怀,感人肺腑、震撼心灵。又如《再唱山歌给党听》、《浏阳河》、《龙的传人》、《国家》、《中国人》等,这些歌曲洋溢着对中国共产党、人民领袖、新中国、社会主义热爱之情。学生在聆听、歌唱时,感受激情的旋律、品味歌词的内涵,内心的情感得到丰富和滋养,进而提升了民族自豪感与责任感。 2.以歌励志,乐学善思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 文化 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音乐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音乐素养和情感态度,形成乐学善思的品质。五年级的《红星歌》是七十年代电影《闪闪的红星》的插曲,它以生动的歌词、轻快的节奏、流畅的旋律激励了几代人的成长。课前,笔者让学生在家上网观看这部经典电影,了解歌曲的时代背景,通过预习,了解历史,积淀人文知识。课堂上,教师通过挖掘歌曲音乐要素中的节奏进行对比,让学生思考节奏在表现歌曲情绪的作用。 通过原谱与把附点八分音符节奏改为八分音符节奏型的 歌谱 作对比,在演唱中感受到附点音符更能贴切地表达小主人公潘冬子加入红军的激动心情。接着又让学生思考:歌曲运用了重音、f、渐强等记号,对表现歌曲有何作用?有的说:表达了潘冬子立志跟党走的信念更加坚定。有的说:让歌曲更加雄壮有力,精神更饱满。在 学唱歌 词时,又让学生思考:我们身处和平年代,为何还要学这首歌?“闪闪的红星传万代”传承的是什么精神?引导学生边学边思考,形成乐学善思的品质。 3.以曲为媒,凝神聚气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通过音乐艺术实践,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合唱是多声部演唱的歌唱艺术,凝聚了集体的智慧和情感,它通过多种题材、体裁,以音响为表现手段,抒发情感,提高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笔者曾指导学生参加广州市第十三届中小学合唱节比赛的训练,为使所有学生所发出的声音达到和谐统一,不厌其烦地示范、讲解、并逐一辅导,让学生努力做到个人的发声与整体的发声揉为一体。在一次次的磨合中,学生慢慢懂得了声部间彼此合作的重要性,注意力高度集中,听从指挥,努力达到各声部之间均衡和谐,创造至善至美的境界。经过角逐,最终荣获了广州市总决赛特等奖的殊荣。可见,凝神聚气的团队精神是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 (二)以乐促智 智力是在认知方面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包括注意力、观察力、 记忆力 、 想象力 和思维能力。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古今中外名人如孔子、卢梭、歌德、列宁等大都酷爱音乐,音乐对于他们的成就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1.开启心智,想象创造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是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音乐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语言,它看不到、摸不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它以旋律、节奏、和声、音色等要素作为基本的表现手段,通过声音刺激人们的听觉器官,从而使人们在头脑中产生想象而获得听觉形象。三年级《音乐中的小动物》的教学内容为欣赏一组以小动物音乐形象为题材的歌(乐)曲。在欣赏管弦乐曲《公鸡和母鸡》中,让学生充分熟悉主题音乐后自由创编表演动作。当听到母鸡报蛋声的主题音乐,有的学生蹲下身子、张开手臂随乐曲扇动着,有的摇摆着身体神气地转着,有的曲着手臂一张一合模拟母鸡的翅膀拍打着,形态各异。当听到公鸡报晓声的主题音乐,学生变换了动作,或伸长脖子引亢高歌、或在嘴巴前张开手掌做出小喇叭的模样叫着、或是左手放在头顶模拟鸡冠、右手伸展在体侧模拟公鸡漂亮的羽毛,创意十足。在宽松的教学氛围下,学生随着美妙的音乐尽情表演,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创编中得以培养。 2.训练听觉,促进记忆 记忆,是过去 经验 在人脑中的反映,心理学告诉我们,没有记忆就无法学习,离开记忆,人的复杂心理活动不复存在,知识经验无法积累。音乐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力,这种能力是指人经历听音乐的过程,对音高、音强、节奏、音色等所形成的音乐在头脑中有所反映、再现,从而产生了音乐记忆力。音乐教学活动都以聆听为前提,学生在聆听过程中会产生注意、记忆、想象等一系列心理活动,并促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的发展。 小学低年级学生跑调(音不准)的情况比较普遍,原因就是记不住音高。教学中发现,听音模唱能帮助记忆音高解决音不准的问题。刚练习时每次听一小节单声部旋律,如:①135-||②1b35-||③246-||④2#46-||然后凭记忆用lu音哼唱出来。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原先唱不准的学生基本能唱准了。于是听唱两小节,之后听唱四小节,记忆力强的学生听唱音程、和弦。经过循序渐进的训练,学生内心听觉能力和记忆力明显增强了。 (三)以乐怡性 1.高雅审美,唯美至善音乐作品之所以具有感染力,是因为它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情感,蕴含在作品中的立意美、情境美、音韵美、曲调美、配器美、伴奏美等审美因素能激起听众的审美感情。小学音乐教材的歌(乐)曲或表达孩子们的心声,或蕴含着一个美好的寓意,百听不厌,百唱不烦。欣赏教学中,呐独奏曲《百鸟朝凤》奔放热情的旋律、明亮高亢的唢呐模拟百鸟争鸣和唱的曲调,可使学生联想到生气勃勃大自然景象,抒发美好欢乐的心情。名曲《二泉映月》哀伤的曲调让学生体会到作者阿炳在黑暗的旧社会里的不幸和那份追求光明、乐观向上的可贵精神。欣赏《 春节 序曲》时学生会情不自禁地跟随明快的旋律做着敲锣打鼓的动作表现人们在节目里热闹欢腾、载歌载舞的场面。欣赏这些音乐文化精萃的作品,能使学生的音乐素质修养、审美情趣会越来越高雅。 2. 才艺展示 ,自信阳光《音乐课程标准》指出: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注重自信心的培养。因此,为学生提供尽量多的自我表现机会,给予自由发挥的舞台恰恰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创造的好办法。自信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有利于形成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提高其心理素质与思维力、抗挫力、行为力等。音乐教学的实践活动丰富多彩,歌唱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特长为其提供表演的机会。如:识谱能力强的学生示范演唱旋律,节奏感强、拍子准确的学生指挥全班歌唱,声音美、表情好的学生带唱歌词,竖笛音色美、指法准确的学生为歌曲伴奏,以点带面,激发全体学生的表演热情。在分组练习时让他们与性格内向、表演能力弱的同学合作,帮助同学克服自卑等不健康心理因素,增强自信。久而久之,学生勇敢、自信的品质从一点一滴中培养出来了,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三、结语 实践证明:经过长期音乐熏陶的学生,其性情、精神、气质以及思想意识、 思维方式 乃至生活方式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能让其一生获得健康的心理、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学校音乐教育应发挥以乐辅德、以乐促智、以乐怡性的美育功能,从而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2011. [2]王安国,吴斌.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4]杨九诠.学生发展素核心素养三十人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5]彭小虎,王国峰,朱丹.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6]戚万学.国家精品课程系列教材:学校德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音乐教育论文篇3 试论音乐教育在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摘要】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诞生于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它既是当今社会音乐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又是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和方式。本文从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内涵和表现形态入手,浅析了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打造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内在基础、推动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增强民族音乐文化的凝聚力这三个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民族音乐文化;传承 如今,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日益频繁,客观上促使了世界各地文化多元化浪潮的兴起,同时也促进了各种异域文化的大融合。在我国音乐文化发展领域,不论是不同阶段的音乐教育,还是音乐的具体表现形态,都呈现出多元化特征。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一方面为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注入了新的因素,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 一、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内涵和表现形态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属于多元文化教育的分支,而多元文化教育思想又起源于多元文化主义。多元文化是指在人类社会结构、成分日益复杂,信息交流沟通高度发达的背景下,各种文化形态更新、变化加速,新兴文化形态层出不穷的文化现象。在此基础上,教育必须帮助性别、种族、宗教、社会经济地位不同的学生平等认识和理解社会中的主流文化以及亚文化,以此既能获得在主流社会生存的能力,也能获得在本民族社会文化环境中生存的能力,这就是多元文化教育。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广泛接触了解来自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的音乐作品,感受各类异域风格的音乐特色,从而拓宽音乐审美视野,加深对音乐的理解,掌握音乐的本质和深层次内涵。在表现形式上,多元文化音乐教育首先要求教师和学生转变传统的音乐教学理念和音乐审美观,以平等的心态和教学方法对待不同类型和风格的音乐,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厚此薄彼,疏忽怠慢亚文化音乐形态;其次需要在传统的音乐教材和教学内容上增加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内容,拓宽学生的音乐知识面和学术视野;再次需要鼓励学生在不同的音乐风格和形态之间自由探索、创作,通过实践深化学生对不同音乐形式的领悟、理解;最后需要通过更多的音乐艺术交流和实践来夯实学生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基础,如座谈、访谈、采风、汇演等。 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促进了民族音乐文化传承 (一)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是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内在基础。 我国的民族音乐本身就具有种类丰富、形式多样的特征,56个民族的音乐艺术共同构成了我国多元民族音乐文化,因此,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与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本来就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不论在历史上,还是在当前的现实中,我国不同的民族音乐文化一直都存在主流与边缘的区别,这是由不同民族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发展的不平衡造成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正是要求学生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主流与边缘的音乐形态,从内在保证了多元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可能性,也奠定了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良好基础。 (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推动了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 我国乃至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音乐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和风格影响着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又为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的发展、传播提供了土壤和平台,可见,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发展之间有着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一方面,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思想上主张、鼓励受众体验不同民族音乐艺术的魅力,在现实中又以实际教育方法和手段让学生接触到各式各样的民族音乐,这就为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另一方面,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是一种系统化、概括性的音乐教育,它将各个民族的音乐文化加以 总结 、提炼,然后传授给学生,这就为民族音乐文化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后劲。 (三)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增强了民族音乐文化的凝聚力。 任何一种民族音乐文化,只有充分融入了社会,获得受众的喜爱和支持,才会有强大、持久的生命力,也才能更好地传承下去。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促使学生甚至民众以更宽广的艺术胸襟和更丰富的审美趣味,来对待不同民族的音乐以及音乐文化,使得人们在音乐教育活动中建立一致的音乐价值观,获得同样的情感熏陶和共鸣,进而共享一种音乐文化,拉近了不同民族音乐受众的心理距离,强化了不同民族人民的认同感,也就强化了民族音乐文化的凝聚力,让各种类型和形态的民族音乐文化获得更广泛的认同和支持,这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无疑是有重大意义的。 三、结语 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为学生甚至民众开辟了新的音乐视野,丰富了民族音乐文化的内涵,为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创造了更加有力的内在基础和外部环境,可以说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功不可没,值得广大音乐教育者仔细学习研究,推广实践。 参考文献: [1]于新洁,乌尔茜娅.多元文化主义视野中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137-140. [2]魏韶亮.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的作用研析[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2):265-266. [3]周干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作用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10):119-121. 猜你喜欢: 1. 浅谈幼儿园音乐教育论文 2. 关于音乐教育论文范文 3. 浅谈中学音乐教育论文 4. 有关音乐教育论文范文 5. 浅谈音乐教育论文 6. 音乐教育系毕业论文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我国的 教育 和 文化 等方面也在不断地向前发展。英语作为全球通用的语言,是不同国家的人们之间沟通的桥梁。下面是我带来的英语短篇美文朗诵,欢迎阅读!英语短篇美文朗诵篇一 Who’s who It has never been explained why university students seem to enjoy practical jokes more than anyone else. Students specialize in a particular type of practical joke: the hoax. Inviting the fire-brigade to put out a non-existent fire is a crude form of deception which no self-respecting student would ever indulge in, Students often create amusing situations which are funny to everyone except the victims. When a student recently saw two workmen using a pneumatic drill outside his university, he immediately telephoned the police and informed them that two students dressed up as workmen were tearing up the road with a pneumatic drill. As soon as he had hung up, he went over to the workmen and told them that if a policeman ordered them to go away, they were not to take him seriously. He added that a student had dressed up as a policeman and was playing all sorts of silly jokes on people. Both the police and the workmen were grateful to the student for this piece of advance information. The student hid in an archway nearby where he could watch and hear everything that went on. Sure enough, a policeman arrived on the scene and politely asked the workmen to go away. When he received a very rude reply from one of the workmen, he threatened to remove them by force. The workmen told him to do as he pleased and the policeman telephoned for help. Shortly afterwards, four more policemen arrived and remonstrated with the workmen. As the men refused to stop working, the police attempted to seize the pneumatic drill. The workmen struggled fiercely and one of them lost his temper. He threatened to call the police. At this, the police pointed out ironically that this would hardly be necessary as the men were already under arrest. Pretending to speak seriously, one of the workmen asked if he might make a telephone call before being taken to the station. Permission was granted and a policeman accompanied him to a call-box. Only when he saw that the man was actually telephoning the police did he realize that they had all been the victims of a hoax. 谁也弄不清为什么大学生好像比任何人都更喜欢恶作剧。大学生擅长一种特殊的恶作剧——戏弄人。请消防队来扑灭一场根本没有的大火是一种低级,有自尊心的大学生决不会去做。大学生们常常做的是制造一种可笑的局面,使大家笑上一场,当然受害者是笑不出来的。 最近有个学生看见两个工人在学校门外用风钻干活,马上打电话 报告 警察,说有两个学生装扮成工人,正在用风钻破坏路面。挂上电话后,他又马上来到工人那儿,告诉他们若有个警察来让他们走开,不要把他当回事,还对工人说,有个学生常装扮成警察无聊地同别人开玩笑。警察与工人都对那个学生事先通报情况表示感谢。 那个学生躲在附近一拱形的门廊里,在那儿可以看见、听到现场发生的一切。果然,警察来了,不礼貌地请工人离开此地;但其中一个工人粗鲁地回了几句。于是警察威胁要强行使他们离开。工人说,悉听尊便。警察去打电话叫人。一会儿工夫,又来了4个警察,规劝工人离开。由于工人拒绝停下手中的活,警察想夺风钻。两个工人奋力抗争,其中一个发了火,威胁说要去叫警察。警察听后讥讽地说,这大可不必,因为他俩已被逮捕了。其中一个工人装模作样地问道,在被带往警察局之前,是否可以打一个电话。警察同意了,陪他来到一个投币地电话前,当他看到那个工人真的是给警察挂电话,才恍然大悟,原来他们都成一场的受害者。 英语短篇美文朗诵篇二 Daniel Mendoza Boxing matches were very popular in England two hundred years ago. In those days, boxers fought with bare fists for Prize money. Because of this, they were known as 'prize-fighters'. However, boxing was very crude, for there were no rules and a prize-fighter could be seriously injured or even killed during a match. One of the most colourful figures in boxing history was Daniel Mendoza who was born in 1764. The use of gloves was not introduced until 1860 when the Marquis of Queensberry drew up the first set Of rules. Though he was technically a prize-fighter, Mendoza did much to change crude prize-fighting into a sport, for he brought science to the game. In his day, Mendoza enjoyed tremendous popularity. He was adored by rich and poor alike. Mendoza rose to fame swiftly after a boxing-match when he was only fourteen years old. This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Richard Humphries who was then the most eminent boxer in England. He offered to train Mendoza and his young pupil was quick to learn. In fact, Mendoza soon became so successful that Humphries turned against him. The two men quarrelled bitterly and it was clear that the argument could only be settled by a fight. A match was held at Stilton where both men fought for an hour. The public bet a great deal of money on Mendoza, but he was defeated. Mendoza met Humphries in the ring on a later occasion and he lost for a second time. It was not until his third match in 1790 that he finally beat Humphries and became Champion of England. Meanwhile, he founded a highly successful Academy and even Lord Byron became one of his pupils. He earned enormous sums of money and was paid as much as &100 for a single appearance. Despite this, he was so extravagant that he was always in debt. After he was defeated by a boxer called Gentleman Jackson, he was quickly forgotten. He was sent to prison for failing to pay his debts and died in poverty in 1836. 两百年前, 拳击 比赛在英国非常盛行。当时,拳击手们不戴手套,为争夺奖金而搏斗。因此,他们被称作“职业拳击手”。不过,拳击是十分野蛮的,因为当时没有任何比赛规则,职业拳击手有可能在比赛中受重伤,甚至丧命。 拳击史上最引人注目的人物之一是丹尼尔.门多萨,他生于1764年。1860年昆斯伯里侯爵第一次为拳击比赛制定了规则,拳击比赛这才用上了手套。虽然门多萨严格来讲不过是个职业拳击手,但在把这种粗野的拳击变成一种 体育运动 方面,他作出了重大贡献。是他把科学引进了这项运动。门多萨在的全盛时期深受大家欢迎,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都对他祟拜备至。 门多萨在14岁时参加一场拳击赛后一举成名。这引起当时英国拳坛名将理查德.汉弗莱斯的注意。他主动提出教授门多萨,而年少的门多萨一学就会。事实上,门多萨不久便名声大振,致使汉弗莱斯与他反目为敌。两个人争吵不休,显而易见,只有较量一番才能解决问题。于是两人在斯蒂尔顿设下赛场,厮打了一个小时。公众把大笔赌注下到了门多萨身上,但他却输了。后来,门多萨与汉弗莱斯再次在拳击场上较量,门多萨又输了一场。直到1790年他们第3次对垒,门多萨才终于击败汉弗莱斯,成了全英拳击冠军。同时,他建立了一所拳击学校,办得很成功,连拜伦勋爵也成了他的学生。门多萨挣来大笔大笔的钱,一次出场费就多可达100英镑。尽管收入不少,但他挥霍无度,经常债台高筑。他在被一个叫杰克逊绅士的拳击手击败后很快被遗忘。他因无力还债而被捕入狱,最后于1836年在贫困中死去。 英语短篇美文朗诵篇三 By heart Some plays are so successful that they run for years on end. In many ways, this is unfortunate for the poor actors who are required to go on repeating the same lines night after night. One would expect them to know their parts by heart and never have cause to falter. Yet this is not always the case. A famous actor in a highly successful play was once cast in the role of an aristocrat who had been imprisoned in the Bastille for twenty years. In the last act, a gaoler would always come on to the stage with a letter which he would hand to the prisoner. Even though the noble was expected to read the letter at each performance, he always insisted that it should be written out in full. One night, the gaoler decided to play a joke on his colleague to find out if, after so many performances, he had managed to learn the contents of the letter by heart. The curtain went up on the final act of the play and revealed the aristocrat sitting alone behind bars in his dark cell. Just then, the gaoler appeared with the precious letter in his hands. He entered the cell and presented the letter to the aristocrat. But the copy he gave him had not been written out in full as usual. It was simply a blank sheet of paper. The gaoler looked on eagerly, anxious to see if his fellow-actor had at last learnt his lines. The noble stared at the blank sheet of paper for a few seconds. Then, squinting his eyes, he said: 'The light is dim. Read the letter to me.' And he promptly handed the sheet of paper to the gaoler. Finding that he could not remember a word of the letter either, the gaoler replied: 'The light is indeed dim, sire. I must get my glasses.' With this, he hurried off the stage. Much to the aristocrat's amusement, the gaoler returned a few moments later with a pair of glasses and the usual copy of the letter which he proceeded to read to the prisoner. 有些剧目十分成功,以致连续上演好几年。这样一来,可怜的演员们可倒霉了。因为他们需要一夜连着一夜地重复同样的台词。人们以为,这些演员一定会把台词背得烂熟,绝不会临场结巴的,但情况却并不总是这样。 有一位名演员曾在一出极为成功的剧目中扮演一个贵族角色,这个贵族已在巴士底狱被关押了20年。在最后一幕中,狱卒手持一封信上场,然后将信交给狱中那位贵族。尽管那个贵族每场戏都得念一遍那封信。但他还是坚持要求将信的全文写在信纸上。 一天晚上,狱卒决定与他的同事开一个玩笑,看看他反复演出这么多场之后,是否已将信的内容记熟了。大幕拉开,最后一幕戏开演,贵族独自一人坐在铁窗后阴暗的牢房里。这时狱卒上场,手里拿着那封珍贵的信。狱卒走进牢房,将信交给贵族。但这回狱卒给贵族的信没有像往常那样把全文写全,而是一张白纸。狱卒热切地观察着,急于想了解他的同事是否记熟了台词。贵族盯着纸看了几秒钟,然后,眼珠一转,说道:“光线太暗,请给我读一下这封信。”说完,他一下子把信递给狱卒。狱卒发现自己连一个字也记不住,于是便说:“陛下,这儿光线的确太暗了,我得去眼镜拿来。”他一边说着,一边匆匆下台。贵族感到非常好笑的是:一会儿工夫,狱卒重新登台,拿来一副眼镜以及平时使用的那封信,然后为那囚犯念了起来。
英语美文诵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提高学生表达的准确性,丰富学生的英语口头表达内容,发展学生的英语听、说、写能力。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英语朗诵短文1-3分钟,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
“The days that make us happy make us wise.”----John Masefield
when I first read this line by England’s Poet Laureate, it startled me. What did Masefield mean? Without thinking about it much, I had always assumed that the opposite was true. But his sober assurance was arresting. I could not forget it.
Finally, I seemed to grasp his meaning and realized that here was a profound observation. The wisdom that happiness makes possible lies in clear perception, not fogged by anxiety nor dimmed by despair and boredom, and without the blind spots caused by fear.
Active happiness---not mere satisfaction or contentment ---often comes suddenly, like an April shower or the unfolding of a bud. Then you discover what kind of wisdom has accompanied it. The grass is greener; bird songs are sweeter; the shortcomings of your friends are more understandable and more forgivable. Happiness is like a pair of eyeglasses correcting your spiritual vision.
Nor are the insights of happiness limited to what is near around you. Unhappy, with your thoughts turned in upon your emotional woes, your vision is cut short as though by a wall. Happy, the wall crumbles.
The long vista is there for the seeing. The ground at your feet, the world about you----people, thoughts, emotions, pressures---are now fitted into the larger scene. Everything assumes a fairer proportion. And here is the beginning of wisdom.
译文:
快乐
“快乐的日子使人睿智。”
--- 约翰•梅斯菲尔德
第一次读到英国桂冠诗人梅斯菲尔德的这行诗时,我感到十分震惊。他想表达什么意思?我以前从未对此仔细考虑,总是认定这行诗反过来才正确。但他冷静而又胸有成竹的表达引起了我的注意,令我无法忘怀。
终于,我似乎领会了他的意思,并意识到这行诗意义深远。快乐带来的睿智存在于敏锐的洞察力之间,不会因忧虑而含混迷惑,也不会因绝望和厌倦而黯然模糊,更不会因恐惧而造成盲点。
积极的快乐 – 并非单纯的满意或知足 – 通常不期而至,就像四月里突然下起的春雨,或是花蕾的突然绽放。然后,你就会发觉与快乐结伴而来的究竟是何种智慧。草地更为青翠,鸟吟更为甜美,朋友的缺点也变得更能让人理解,宽容。快乐就像是一副眼镜,可以矫正你的精神视力。
快乐的视野并不仅限于你周围的事物。当你不快乐时,你的思维陷入情感上的悲哀,你的眼界就像是被一道墙给阻隔了,而当你快乐时,这道墙就会砰然倒塌。
你的眼界变得更为宽广。你脚下的大地,你身边的世界,包括人,思想,情感和压力,现在都融入了更为广阔的景象之中,其间每件事物 的比例都更加合理。而这就是睿智的起始。
We are not born with courage, but neither are we born with fear. Maybe some of our fears are brought on by your own experiences, by what someone has told you, by what you’ve read in the papers. Some fears are valid, like walking alone in a bad part of town at two o’clock in the morning. But once you learn to avoid that situation, you won’t need to live in fear of it.
Fears, even the most basic ones, can totally destroy our ambitions. Fear can destroy fortunes. Fear can destroy relationships. Fear, if left unchecked, can destroy our lives. Fear is one of the many enemies lurking inside us.
Let me tell you about five of the other enemies we face from within. The first enemy that you’ve got to destroy before it destroys you is indifference. What a tragic disease this is! “Ho-hum, let it slide. I’ll just drift along.” Here’s one problem with drifting: you can’t drift your way to the to of the mountain.
The second enemy we face is indecision. Indecision is the thief of opportunity and enterprise. It will steal your chances for a better future. Take a sword to this enemy.
The third enemy inside is doubt. Sure, there’s room for healthy skepticism. You can’t believe everything. But you also can’t let doubt take over. Many people doubt the past, doubt the future, doubt each other, doubt the government, doubt the possibilities nad doubt the opportunities. Worse of all, they doubt themselves. I’m telling you, doubt will destroy your life and your chances of success. It will empty both your bank account and your heart. Doubt is an enemy. Go after it. Get rid of it.
The fourth enemy within is worry. We’ve all got to worry some. Just don’t let conquer you. Instead, let it alarm you. Worry can be useful. If you step off the curb in New York City and a taxi is coming, you’ve got to worry. But you can’t let worry loose like a mad dog that drives you into a small corner. Here’s what you’ve got to do with your worries: drive them into a small corner. Whatever is out to get you, you’ve got to get it. Whatever is pushing on you, you’ve got to push back.
The fifth interior enemy is overcaution. It is the timid approach to life. Timidity is not a virtue; it’s an illness. If you let it go, it’ll conquer you. Timid people don’t get promoted. They don’t advance and grow and become powerful in the marketplace. You’ve got to avoid overcaution.
Do battle with the enemy. Do battle with your fears. Build your courage to fight what’s holding ou back, what’s keeping you from your goals and dreams. Be courageous in your life and in your pursuit of the things you want and the person you want to become.
译文:
直面内在的敌人
我们的勇气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我们的恐惧也不是。也许有些恐惧来自你的亲身经历,别人告诉你的 故事 ,或你在报纸上读到的东西。有些恐惧可以理解,例如在凌晨两点独自走在城里不安全的地段。但是一旦你学会避免那种情况,你就不必生活在恐惧之中。
恐惧,哪怕是最基本的恐惧,也可能彻底粉碎我们的抱负。恐惧可能摧毁财富,也可能摧毁一段感情。如果不加以控制,恐惧还可能摧毁我们的生活。恐惧是潜伏于我们内心的众多敌人之一。
让我来告诉你我们面临的其他五个内在敌人。第一个你要在它袭击你之前将其击败的敌人是冷漠。打着哈欠说:“随它去吧,我就随波逐流吧。”这是多么可悲的疾病啊!随波逐流的问题是:你不可能漂流到山顶去。
我们面临的第二个敌人是优柔寡断。它是窃取机会和事业的贼,它还会偷去你实现更美好未来的机会。向这个敌人出剑吧!
第三个内在的敌人是怀疑。当然,正常的怀疑还是有一席之地的,你不能相信一切。但是你也不能让怀疑掌管一切。许多人怀疑过去,怀疑未来,怀疑彼此,怀疑政府,怀疑可能性,并怀疑机会。最糟糕的是,他们怀疑自己。我告诉你,怀疑会毁掉你的生活和你成功的机会,它会耗尽你的存款,留给你干涸的心灵。怀疑是敌人,追赶它,消灭它。
第四个内在的敌人是担忧。我们都会有些担忧,不过千万不要让担忧征服你。相反,让它来警醒你。担忧也许能派上用场。当你在纽约走上人行道时有一辆出租车向你驶来,你就得担忧。但你不能让担忧像疯狗一样失控,将你逼至死角。你应该这样对付自己的担忧:把担忧驱至死角。不管是什么来打击你,你都要打击它。不管什么攻击你,你都要反击。
第五个内在的敌人是过分谨慎。那是胆小的生活方式。胆怯不是美德,而是一种疾病。如果你不理会它,它就会将你征服。胆怯的人不会得到提拔,他们在市场中不会前进,不会成长,不会变得强大。你要避免过分谨慎。
一定要向这引起敌人开战。一定要向恐惧开战。鼓起勇气抗击阻挡你的事物,与阻止你实现目标和梦想的事物作斗争。要勇敢地生活,勇敢地追求你想要的事物并勇敢地成为你想成为的人。
↓↓↓下一页更多 英语朗诵美文的相关精彩内容↓↓↓
适合朗诵比赛的经典名篇如下:
1、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2、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3、人生的味道。
人生像一杯清水,简简单单,从从容容,纯纯静静。看似寻常,却无时无刻不在滋养着你的生命。
人生像一杯咖啡,既苦涩,又有一缕说不出的回味。需要时用它排解寂寞,喝了它又会失眠。失眠的时候就会把曾经翻晒,喝了咖啡的午夜,心头泛起一股特别的酸涩的滋味。
人生像一杯茶,茶热茶凉,炽烈平淡都是一种真实的况味。
4、阳光的味道。
尘世的喧嚣,让我们遗忘了阳光的味道,味道是一样的纯净着,一样的微小,一丝丝,入心、入肺。甘甜、芬芳、怡人。阳光的味道很干净和唯美,像川端的小说,透明、简洁、历炼。行走在世上,许多靶子等待我们绷紧的箭矢去努力的命中。心里装满太多的世故与繁忧,幸福的位置,也就变得小了,或者卑微到忽略不计。
5、石缝间的生命。
是那不定的风把那无人采撷的种子撒落到海角天涯。当它们不能再找到泥土,便把最后一线生的希望寄托在这一线石缝里。尽管它们也能从阳光里分享到温暖,从雨水里得到湿润,而唯有那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土壤却要自己去寻找。他们面对着的现实该是多么严峻。
于是,大自然出现了惊人的奇迹,不毛的石缝间丛生出倔强的生命。
适合朗诵的经典作品如下:
《感恩的心》
常怀一颗感恩的心,落叶在空中盘旋飘荡,描绘着一幅幅感人的画面,那是大树感恩大地对她的滋养,浪花在大海中翻腾歌唱,谱写着一曲曲感恩的乐章,那是浪花对哺育塔的大海的颂扬,不要抱怨上苍给予你太多的坎坷与沧桑,也不要悲叹命运中有太多的曲折和跌宕。
常怀一颗感恩的心,我们体验生活的欢乐,沐浴着爱的阳光成长。有人说—— 善良的本质就是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也有人说—— 感恩是人世间的美德,它至高无上。
感恩我的父母,因为他们给予我宝贵的生命,哺育我们健康的成长。感恩我的教师,因为他们带我品尝知识的琼浆,叫我放飞青春的梦想 。
感恩亲爱的党,因为它为我们创造和平安定的环境,播洒阳光让新苗茁壮 。感恩伟大的祖国,因为它赋予我们中国人的尊严,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
多少次带着幸福的感觉进入梦乡,多少次满含着感动得泪花把未来畅想。学会感恩,就会虔诚的应对生活的挑战。学会感恩,带着欣喜与热爱去进行生命的远航
感恩,是一种力量。感恩,是一种境界。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就会拥有欢乐、拥有幸福,拥有一个完美的未来。
论文中参考文献引用的是国家颁布的文件或纲领政策,要用字母S表示。
例如:引用的是国家标准,“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则,在参考文献中格式为:
GB/T16159-1996,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S]。
参考标准格式指的是写论文的引用已经发表的文献格式,根据资源的类型可分为这本书[M],[C]学报》发布会上,报纸文章[N],[J],期刊文章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一]学报文献、杂志[G]。
电子文献类型:数据库[DB]、计算机[CP]、电子公报[EB]
电子文献载体类型:Internet[OL]、CD[CD]、磁带[MT]、磁盘[DK]。
参考文献按照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序号置于方括号内。一种文献被反复引用者,在正文中用同一序号标示。一般来说,引用一次的文献的页码(或页码范围)在文后参考文献中列出。
格式为著作的“出版年”或期刊的“年,卷(期)”等+“:页码(或页码范围).”。多次引用的文献,每处的页码或页码范围(有的刊物也将能指示引用文献位置的信息视为页码)分别列于每处参考文献的序号标注处,置于方括号后(仅列数字,不加“p”或“页”等前后文字、字符;页码范围中间的连线为半字线)并作上标。
【摘 要】
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可以提高人文素养,励志明德。教师要借鉴传统诵读教学的方法,并将经典诵读与校园文化建设、德育实践活动等结合起来,为学生搭建一个又一个平台,使学生在生活实践的特定情境中心有所悟、心有所动,进而回应、共鸣、践行,实现诵读的最佳境界。
【关键词】
国学经典;诵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中华文化最好的给养是国学经典,它不但可以提高文化素养,而且可以励志明德、启迪童蒙,指引其终生发展的方向。而国学经典中蕴含着的大量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只有通过亲身诵读才能深刻体会,也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够亲近和获得圣人的不言之教。把国学经典引入校园,并在国学经典诵读的实践路径和价值诉求的研究中独辟蹊径,才能使国学经典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绕于耳――听读
听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校园内,国学声声不绝于耳,学生在听读过程中,对国学经典的感知逐渐由模糊到清晰,通过反复巩固,达到诵读的目的。①学校设立国学经典诵读广播站,内容包括国学经典朗读、赏析及轶闻趣事等;②校园音乐融入国学经典歌曲和中国古典名曲,让学生在古典乐曲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③将配乐诗朗诵设置为上下课铃声,陶冶学生心灵,点燃学习热情。
二、溢于眼――默读
泰戈尔说过,鹅卵石的完美不是靠锤的打击,而是因为水的载歌载舞。教育需要一种载体,需要一种氛围,需要环境的熏陶,尤其需要美化、诗化、艺术化。校园环境教育理念正是寓教育于无声无息之中,潜移默化,论道而不说教,让学生于举手投足间与古代先贤进行着一次又一次对话。①门口:利用学校电子屏幕开设 “一分钟课程”,精选国学经典,每天滚动播出,让学生在进出校门的短短一两分钟里,受到润物无声的文化熏陶;②院墙:在校园周围院墙上装饰富有传统文化内涵的大理石浮雕;③墙壁:镌刻“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的14字校训;④楼道: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分别设置 “中华经典浸润人生”的国学经典传统文化精粹长廊、“诗味书香弥漫校园”的书法艺术文化长廊;⑤教室:班级文化板块、在黑板报中开辟国学文化知识专栏;⑥校报:在学校创办的《春华秋实》月刊彩印校报上,开辟国学教育专栏,全面系统地向学生及家长宣传国学经典知识。
校园书香盎然,国蕴飘香。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显现一个鲜明的特征――国学经典。学生课间驻足浏览、欣赏,既对五千年的文明有初步的了解,其中涉及的修身、求学、创造等知识又给他们潜移默化的影响,可谓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三、吟于口――诵读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一至六年级分别开设不同的国学课程:一年级《弟子规》《三字经》,二年级《千字文》《笠翁对韵》,三年级《论语》《孟子》,四年级《大学》《中庸》,五年级《老子》,六年级《史记》《资治通鉴》。不同学段采取不同的诵读方法。
1. 低年级:故事代讲,熟读成诵
3~15岁是记忆力的高峰期,对儿童来说,记忆方法至简,无非是诵和背,在这之前唯一要做的就是根据看到的`和听到的来模仿。在每个班安装包括“神奇汉字”“国学故事”“水幕电影”等内容的国学资源库,国学经典以动画故事的形式来展现。比如,讲李渔的《笠翁对韵》“卞和三献玉,杨震四知金”时,给孩子们讲一下卞和和杨震的故事;在讲“雄文能徙鳄,艳曲为求凰”时,讲一讲韩愈和司马相如的故事……教师以故事代讲,并且联系实际,学生不讲自通,也对国学产生了兴趣,很容易熟读成诵。
2. 中年级:自读自悟,导读成诵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传统语文教学中提出少讲、精讲或不讲,偏重于学生个人的感悟和体会。重读,能够让学生利用大量的时间去自读、自悟,只有在必要的时候加以点拨,或只对某些词句略加解释,或学生交流,即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如讲《论语》中“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这一内容时,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后再读这句话,伯夷、叔齐感悟到二人正是因为对过去仇怨的忘却,才能心胸坦荡,而那些心胸狭窄之人,总是记着别人的不是,这样他自己也不得自由。所以,一个心胸宽广的人总是心怀美好,不计前嫌,不怨天,不尤人,这样,不仅自己对这个世界、对他人的怨恨少了,相对的,他人也受你宽容、博大心胸的影响,少生怨恨之情。
听懂与读懂的效果是不一样的,自己下功夫读懂的、感悟出来的东西才是牢固的,才是真知。
3. 高年级:温故知新,情读成诵
古人品鉴诗文,主张熟读成诵,力求达到文若己出的境界,也就是通过诵读,把主观感受同作品实际统一起来,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知觉、联想、情感去触摸内容的整体存在,去品味其中的情味和旨趣,使情操的陶冶寓于审美享受之中。高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国学知识积累和储备,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已经能够大体读懂《庄子》中《濠梁观鱼》之类的国学经典,此时,要求学生诵读和精思同步进行,要仔细揣摩作品意义,以及作者境况和情志,将心比心,成为作者千古知音,情读成诵,正所谓“诵诗读书,与古人居;读书诵诗,与古人谋。”
四、归于心――品读
诵读国学经典,并不是看谁背得多、背得快,而是要使学生的反复诵读和理解感悟活动化、生活化,建立学习的人文环境,形成一种精神气场,从而内化为学生的气质修养。结合下面的活动,力求使学生对国学经典的认识上升一个层次:①话国学――国学经典演讲赛。说出你最喜欢的国学经典及喜欢的原因,对学生所掌握内容进行深化;②演国学――国学经典迷你剧表演赛。将国学经典小故事编成通俗易懂的校园剧进行展演,使学生对国学经典的诵读积累进行完美演绎;③写国学――国学经典辩论赛。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提高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五、动于手――赏读
儿童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不断内化与外化的过程,是知情意行和谐统一的结果,要把外在的、社会的各种道德规范变为个体内隐的心理特征,还要把个体内隐的心理特征变为个体外显的行为和习惯,实现内外转化的关键是?惯。因此,学校将“启蒙养正,明理成人”作为办学理念,在学生的习惯培养中为学生搭建一个又一个平台,使学生诵读的国学经典在生活实践的特定情境中心有所悟、心有所动,进而回应、共鸣、践行,实现诵读的最高境界――赏读。
1. 寸草报春晖――我感恩
孝,是一切善行的根本,是百善之先,也是爱心的原点。请在爱的天平上把父母为你做的事和你为父母做的事列举出来,作为砝码放在天平的两端,看看你的天平是否倾斜得太厉害,如果是,请你加重砝码。
爱的天平
父母为我做的事 我为父母做的事
写着写着,学生惊愕不已,有的学生甚至落了泪,在多数学生的天平上,“父母为我做的事”竟然写满了整张纸却依然没有写完,而“我为父母做的事”却空空如也。学生当场宣誓: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在学习上、生活上让他们放心,并制作感恩卡,制定感恩计划。随后,开展评选“班级十大孝子”“校园十大孝子”活动,让评选上的孝子在全校师生及家长面前讲一讲自己的“孝事”。家长动情地说:“孩子变了,变文绉了。”孩子们诵中悟,悟中用,真正使“孝”深入校园,深入孩子们的心里。
2. 《弟子规》力行表――我践行
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华夏源远流长的经典诗文,是文化艺苑中经久不衰的瑰宝,对于经典的诵读,不仅是文化传承的需要,更是培养良好情操和行为习惯的需要。紧密联系生活学习《弟子规》,制定实践《弟子规》力行表,让学生把《弟子规》精神变成实实在在的行动,并让学生详细登记,互相交流、监督,共同进步。
3. 座右铭――我能行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提出“实践是最好的老师”的教育思想。她形象地解释说:“一件事,我听到了,随后就忘;看到了,也就记得了;做了,很自然地理解了。”只有亲身实践和体验到的才会刻骨铭心。学习是以体验为核心的知情意行整合学习,品德建构是在现实的人际互动中通过道德的体悟来实现的。
“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这是孩子们在学习《欹器》一文后得到的知识,而“谦受益,满招损”这个道理又深深地印在孩子们的心里。孩子们根据欹器的原理自己动手制作,并将自己的座右铭及原因贴在欹器上,放在写字台的旁边用以鞭策自己。
我们来欣赏一下孩子们的座右铭:
我的座右铭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一名班干部,我总是要求同学们遵守纪律、团结友爱,等等,但是我自己有时候却做不到,所以,我要以此来监督和鞭策自己,做一名合格的班干部。
我的座右铭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每次考试,我都会名列前茅,因此很是骄傲,也就瞧不起那些学习不如我的同学,通过这句话我知道了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我要用这句话来提醒自己,不断完善自己。
在活动中,学生会逐渐体会先贤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修身齐家、博爱尚贤、仁义礼智、诚信和平等美好的品格追求,经过国学经典的审美熏陶,学生的品位、内涵自然提升,身心自然健康。“腹有诗书气自华”,人格教化当是经典诵读最大的价值。
经典浸润人生,书香伴我成长。国学经典诵读犹如一道亮丽的风景,为校园生活带来一片生机。“书香校园,人文课堂,涵养教师,儒雅学生”――我们将在经典诵读的研究之路上努力前行。
参考文献:
[1] 梁志斌.借鉴传统诵读法开展经典阅读[J].文学教育,20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