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海洋科学专业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海洋科学专业毕业论文

海洋科学本科专业介绍虽然现在社会对海洋科学专业的人才需求量大,但是对于此专业的高级人才还是供不应求,毕业生要想拥有一个更好的未来就要将自己培养成一个这方面的领军人物。海洋科学本科就业前景在政府、规划、经济管理、海洋与渔业、港口、设计等部门及涉海企业、科研单位、学校等从事海洋国土与资源调查,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保护与管理,海洋防灾减灾,海洋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工作。海洋科学本科学习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及实验、大学化学及实验、海洋科学导论、生物海洋学、海洋地质学、海洋调查与观测技术(含出海实习)等。海洋科学本科培养目标与要求本专业培养具备海洋科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海洋科学及相关领域从事科研、教学、管理及技术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学生具有坚实的数学、物理学及海洋科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海洋科学研究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海洋科学基本调查方法和实验技能,具有从事海洋调查和海洋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海洋科学本科必备能力1.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2.掌握海洋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从事海洋调查研究的基本能力;3.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4.熟悉国家海洋科学技术政策、知识产权、安全条例等有关政策和法规;5.了解海洋科学的发展动向,能跟踪国际海洋科学研究的方向;6.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一:海洋科学专业培养具备海洋科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海洋科学及相关领域从事科研、教学、管理及技术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二:主干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及实验、大学化学及实验、海洋科学导论、生物海洋学、海洋地质学、海洋调查与观测技术(含出海实习)等。核心知识领域:海洋学、海洋调查与观测技术,物理海洋学、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学、海洋地质 学、海洋生态学以及海洋管理等某一海洋科学特定领域核心知识。三:就业领域海洋科学专业毕业生根据自己所学专业,适宜从事海洋资源调查和开发利用、环境保护、水产养殖、海洋事务管理、海洋新技术、海洋科研部门、环保部门的科研工作;化工、石油、地质、水产、交通部门的化学实验及化学研究方面的工作;海洋沉积、海洋构造和矿产、海岸动力地貌、河口、海岸带及海洋地质等方面的调查研究;含油盆地地质勘查资料综合解释;河口、海岸带及海洋环境工程地质勘查,气象局、海洋局系统以及交通、军事等部门的海洋调查预报工作、环保部门的环境评价工作;以及为石油部门海上石油平台设计安装提供有关海洋水文资料的分析研究工作;港湾、河口、近海、浅海及深海区的生物本质调查、资源及开发利用工作:可从事普通生物学、普通海洋学和海洋生物学有关的科技情报工作;可从事海洋农牧化和水产增养殖有关的生物学研究工作;

我国是一个“人力资源大国”(人口基数13多亿),但却是一个“人才小国”(专业人才仅占从业人员比例的5.5%,不及发达国家的1/4);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根据世界海洋法规定,中国拥有的海洋国土面积是299.7万平方公里,包括内水、领海及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但又是海洋弱国,海洋科技人才严重短缺。这直接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与我国海洋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与建设海洋强国的要求相去甚远。为适应新时期我国海洋开发与管理的需要,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强国,树立我国的海洋大国地位,我们必须实施科技兴海、海洋科技人才发展战略,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海洋科技创新队伍,建立海洋科技人才创新体系,加大海洋科技人才的开发力度,建立健全并不断创新海洋科技人才的培养、开发、吸引、使用的科学机制。一、“科教兴海”必须大力培养海洋科技人才“科教兴国”是许多国家成为世界发达国家、强大国家的成功经验。“科教兴海”则是“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建国以来,我国的海洋科技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获得了长足的进步。1993年我国已有独立海洋机构109个、专业技术人员13500余人,加上其他方面的海洋科技工作者,共约3万人,基本形成了学科齐全、研发能力较强的海洋科技队伍。目前,在我国所有的海洋系统科技人员中,博士生为492人,硕士生1196人,拥有大学以上学历的4900人,占科技人员总数的68.8%。其中,拥有研究生学历的1737人,大学学历的3163人。据统计,自1986年至1992年,我国海洋独立科研机构累计承担课题19000多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300余项,成果获奖1600多项,有些已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同时,完成了60多次综合和专项重大调研活动,开展了国际海底15万平方千米区域的多金属结核调查、勘探,建立了南极考察站,并开展了连续10多年的南极和南大洋考察,为进一步进行海洋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九五”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一系列战略举措,沿海地方政府采取了许多有力措施,加大海洋科技投入,形成了多层次海洋开发、保护和科研的局面,海洋科技工作呈现出极好的发展势头。国务院已正式批准将我国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勘测任务列为专项,并决定将海洋高技术正式列入国家“863”计划。我国先后成功发射有HY-1A卫星和HY-1B卫星,其中HY-1A卫星为试验型业务卫星;HY-1B卫星在HY-1A卫星基础上研制而成,其技术指标和性能均优于HY-1A卫星。我国的海洋水色卫星研究起步较晚,应用水平还不够高,根据我国常用的海洋水色遥感数据SeaW?鄄iFS和M OD IS,我国研制的海洋水色卫星主要应用在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海洋灾害监测应用、海洋权益维护、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大力发展海洋水色卫星,对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加强海洋综合管理,促进海洋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海洋环境保护等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在,我国海洋许多重大项目都已完成了国家立项的综合论证,有关总体设计方案亦已依次出笼。“海水资源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海岸带资源环境利用关键技术研究”、“海域地形地貌与地质构造的探测技术”、“分离膜技术开发”、“海洋能发电技术”、“海洋生物技术”等一批海洋科技项目均已列入国家重大科技攻关计划付诸实施。沿海地方政府也根据本地区海洋资源环境特点和海洋产业发展方向,确定了重点支持领域、重点开发项目和示范工程,并采取各种措施推进“科教兴海”计划的实施。这些战略举措,大幅度地提高了海洋产业的科技贡献率,有力地推动了海洋经济快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海洋经济以年平均17%的速度增长,到90年代递增速度就达到了每年20%。现在,我国海洋产业产值已远远超过了原来预计的5000亿元,经济增长速度每年仍保持在20%以上。海洋经济已成为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亮点,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陆地资源的枯竭和能源危机频发,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重点和亮点都是海洋经济。但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中,过度的捕捞使“海洋牧场”生态开始失衡,海涂养殖已导致严重的海涂荒漠化,人类向海洋无限度的资源索取造成了现在海洋危机四伏,因此,“我们再不能像掠夺大陆资源一样掠夺海洋资源了,要尽快采取对策,防止掠夺式的、无节制的索取,人类应理性地开发海洋。这就需要对海洋进行研究,需要培养大量既懂海洋自然科学又懂社会科学、管理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综合性人才。”21世纪海洋竞争的关键是知识和人才,是人们掌握和运用最新技术的能力。从根本上说,海洋科技的发展,海洋经济的振兴以及社会的进步,都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养。中日中韩渔业协定实施以后,我国海洋渔业和海洋经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重挑战。要再创海洋产业新优势,促进海洋产业和海洋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必须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大力发展海洋科技,围绕区域海洋经济发展中的关键性、共性技术,针对目前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和海洋产业主攻方向及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坚持技术创新,加强海洋高新技术研发及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加强涉海原创性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研发创新力度。必须“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这是“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所在。“科教兴海”就是要切实增加我国的海洋竞争能力,加强海洋高新技术建设,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海洋产业,围绕“网、鱼、蟹、虾、贝、加”六大渔业优势产业的技术攻关及产业化,加大科技兴海工作力度,为海洋产业结构调整提供科技支撑,提高海洋事业发展中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实现自动化机械和计算机对人类繁重、重复体力劳动的替代。但我们目前面临的情况是:海洋科技人员的数量少和整体水平低,还不能适应发展要求;海洋界出国留学人员学成归国者寥寥无几,人才流失非常严重;高级海洋知识分子退休的高峰期正在来临,有可能造成人才断层的严峻局面。因此,加快海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抓好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实施海洋人才开发工程,就成了一个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二、当前我国海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海洋科技人才是海洋科技工作的中坚力量。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对人才建设高度重视,海洋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海洋人才素质不断提高,海洋人才结构得到改善,基本上形成了一支汇集海洋管理、海洋执法与海洋科技人才的生力军,为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到1999年底,国家海洋局人才资源总量占全局职工总数的比例明显高于国务院多数部委局的平均水平,已经成为一个知识密集型部门,我国海洋系统的人才资源总量占全系统职工总数的比例也明显高于其他系统(教育系统除外)。2006年3月14日,国家海洋局和中国海洋大学在中国海洋大学联合主办了2006年全国海洋类专业毕业生供需见面会暨国家海洋人才网开通仪式,国家海洋局党组成员、人事司司长王宏、中国海洋大学校长吴德星和来自国家海洋局系统的30余家行政管理和研究单位,山东、安徽、浙江、宁夏自治区等地有关海洋、气象机构10多家单位,厦门大学等9所涉海高校参加了见面会。王宏分析了当前我国的海洋事业发展形势,认为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规模和水平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相当大的差距。其中很关键的一条,就是我国海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还远远不能满足形势发展和事业发展的需要。这主要表现为:(一)地域结构不合理。我国的海洋科技人才存在着总量不足、结构欠优、人才流失严重等一系列问题。与发达国家相比,与我国的其他产业、行业相比,与海洋工作的实际需要相比,我国的海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结构不尽合理、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地域分布有待继续优化。从地域结构来看,主要分布在山东、天津、江苏、上海等省份,这些省份是海洋科技人才的主要集中地,其他地域的海洋科技人才相对较少。(二)行业分布不合理。虽然我们没有对高校海洋科技人才数据进行统计,但事实上,很多海洋科研人才分布在高校。由于科研资金不足及没有人带头组织,造成许多海洋科技人才的闲置和浪费。人才流动渠道不够顺畅,引进困难与人才流失并存;用人机制有待创新,论资排辈、人才浪费现象依然存在。而新世纪的海洋事业对国家海洋局的人才资源开发提出了新的要求。实现观念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已成为当前人事工作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三)年龄构成不合理。在现有的海洋科技人才中,海洋法律人才、海洋综合管理人才相对缺乏,中青年高层次、高素质人才比较匮乏;我国海洋界人才老化严重,司局级领导班子中40多岁者寥寥无几,现有的研究员中50岁以下的很少,严重缺乏21世纪的学术和学科带头人。20世纪80年代以来,海洋界出国留学人员学成归国者寥寥无几,向其他行业流失的情况也很严重。一个高级海洋知识分子退休的高峰期正在来临,而新人又没有培养出来,因此将形成人才断层的严峻局面。(四)知识结构不合理。我国现有的海洋科技人才,知识结构单一,应变能力差,不少人面对社会各阶层、各行业的信息需求显得力不从心,加上长期在计划经济模式下运行,他们对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缺乏组织协调能力和应变能力。海洋专业和高级复合型人才就比较少,又受部门分割、条块分割、论资排辈等传统体制和思想的束缚,在一些地方和单位,对海洋人才的宝贵价值及其对海洋事业发展的重大作用认识不足,不尊重知识、不尊重人才、学用不对口、埋没人才的现象还普遍存在着。三、创建海洋科技人才创新体系的构想海洋竞争,根本是科技,关键在人才,“人才资源是最重要的资本和第一资源。”只有形成一支数量充足、素质精良、结构合理、能参与国内国际竞争的人才队伍,并创造良好的环境使他们发挥专长人尽其用,我国的海洋事业才不会是一纸空谈。2006年10月13日的《中国海洋报》科教环保版刊发了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所长孙书贤在海洋科技工作会上的发言,强调了海洋研究所工作的重点是实施“技术立所”、“人才强所”战略,提出了海洋人才开发的计划,并把新世纪海洋研究所的工作概括为“四新”,即科研业务工作有新进展,科研能力有新提高,科研管理有新加强,科研环境有新改善,通过科研提升开发新世纪的海洋科技人才。2001年2月国家海洋局召开了人事工作会议,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曙光同志明确提出了“要增强责任感,抓紧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优秀人才,实施国家海洋局海洋人才战略”的工作方针,其目标就是要优化人才配置,提升人才优势,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总量优化的海洋人才队伍,创造一个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机制和环境,为海洋事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人才智力保障。(一)牢固树立人才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的观念。进入21世纪,国际人才竞争更加激烈,我们必须牢固确立以下几个观念:一是人才是发展生产力第一要素观念。随着科技革命浪潮的汹涌澎湃,作为经济发展基本要素的人才已成为最富活力的“第一资源”,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所在。谁占领了人才高地,谁就能占据事业的制高点,就能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能在发展的道路上先拔头筹。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人才资源的培养、开发和使用,把求才、知才、用才、育才作为成功管理者的必备素质。二是人才是活资源观念。无论是生产还是科研,每一环节都要以“人”为中心,其资金调配、资源配置都“因人而动”,人才在哪里其他的资源就流向哪里,使生产要素配置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三是人才国际化观念。培养与使用人才必须与国际惯例接轨,按照参与国际竞争的标准来培养人才,使我们的人才不仅能在国内大展鸿图,而且能在国际上一争高下。四是人才竞争的“零距离”观念。要认识到当今世界人才竞争无国界趋势,增强人才需求的紧迫感,积极应对和参与国际人才的竞争。要形成有利于培养、发现、选拔、引进、培训、交流人才的大气候,把人才战略提到21世纪海洋战略的首位,放开手脚大批量地从国外引进人才,扭转人才不足的局面;促进国内海洋人才的培训和交流,从海洋从业人员中发现高水平的海洋人才,真正使用好的海洋人才、留住现有海洋人才,形成一支担当起21世纪振兴中国海洋事业的人才大军。(二)强化海洋科技人才的培养开发机制。开发培养海洋科技人才,必须优先发展海洋教育,提高海洋从业者的素质,重点是建设好一批海洋高等院校和学科,积极发展多形式、多层次的海洋职业教育和海洋成人教育,使海洋普通教育和海洋职业教育的比例更加合理;鼓励社会力量开办海洋教育,提倡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优化配置。21世纪中国海洋业竞争,离不开海洋高科技人才的培养,更离不开生产第一线的千万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基础教育既是各级各类海洋专门人才成长的根基,更是为广大海洋劳动者奠定基本素质的关键环节。从这个意义上说,海洋基础教育是提高海洋从业者素质的奠基工程。要完善海洋科技人才培养机制,必须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编制科学的海洋人才发展规划。对现有人才状况、人才环境进行调查分析,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海洋事业对科技人才的需求和科技人才的成长、管理规律。对海洋科技人才队伍发展的规模、结构、布局和政策措施做出宏观性、战略性、前瞻性的全面规划,引领海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健康、协调发展。二是营造海洋科技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人才引进机制、人才评价机制、人才激励机制和人才市场机制,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和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体制环境,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激情和活力,提高创新效率,特别是要为年轻人才施展才干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舞台。三是加强海洋科技人才的国际合作交流和招才引智工作。鼓励学术带头人、科研骨干赴国外相关机构进修访问和参加高级研讨班等学习交流,鼓励和支持中青年科研骨干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以及其他形式的学术活动,积极引进国外高层次科技人才,特别是优秀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尽快造就一支具备跟踪国际科技前沿、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能力的创新人才队伍。四是加大对海洋科技人才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力弘扬心系祖国、自觉奉献的爱国精神,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探索精神,团结协作、淡泊名利的团队精神;彻底戒除心浮气躁、急功近利、弄虚作假等不良风气。在努力成为精通业务的科技专家的同时,自觉把个人的发展同海洋事业、国家前途紧密联系起来,肩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使命。(三)健全海洋科技人才的竞争成长机制。一是强化人才竞争意识,创造良好的竞争氛围。现有人才多数成长于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体制之下,风险承受力普遍比较薄弱,缺乏竞争意识,机关内部缺乏严格的岗位责任制,人才管理体制上长期存在着平均主义、论资排辈的弊端。因此,必须通过思想教育和舆论宣传,形成提倡竞争、参与竞争、鼓励竞争的良好氛围,强化人才的竞争意识。二是建立公平竞争机制,为人才提供均等的竞争机会。公平竞争是人才竞争机制的灵魂和支柱。公平竞争就是让所有人在同一起跑线上参与竞争,不论什么人,身份、资历、学历相同都有均等的竞争机会。因此,必须拓宽选人渠道,扩大知识视野,增强用人胆略,破除论资排辈、平衡照顾、求全责备的旧观念,不拘一格选拔优秀人才。三是建立激励淘汰机制,坚持正确的竞争导向。平均主义的分配机制严重束缚了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造成工作效率和劳动生产率低下。为此,必须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价值规律的导向作用,运用经济手段进行管理,使等量劳动获得等量报酬,促使人才尽力创造与自己岗位职责相符合的业绩。四是健全人才流动机制,形成开放的竞争格局。人才流动是公平竞争的前提和基础。为此,必须扩大人才交流的渠道和范围,解决人才流动难和流向不合理的现实矛盾,通过单位内部岗位轮换、横向(跨单位、跨行业、跨地区)交流、纵向下派上挂等途径,把专业人才流动搞活,开发和调节所需类型的人才资源,使人才流动走上制度化、法制化的良性轨道。五是改进人才培训机制,提高人才的竞争能力。竞争是对人才素质和能力的检验,对人才能力提升有很大的促进,人们不光要有参与竞争的愿望,还必须具有参与竞争的本钱,具备丰富的知识和应变的能力。为此,必须强化和改进培训,贯彻学习“要精要管用”的原则,广开培训途径,变经院式教育为与实际、实践相结合,使人才的知识得以补充、更新和提升。六是健全海洋科技人才年龄搭配机智,形成老中青结合的合理梯次结构。目前,我国海洋界人才老化严重,司局级领导班子中40多岁的寥寥无几。实施海洋战略,培养青年人才尤其是年轻的党政领导,已然迫在眉睫。海洋科研机构要把人才培养作为与研究开发工作同等重要的任务,重视跨世纪青年学术带头人和技术带头人的培养,努力创造青年优秀海洋科技人才,特别是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和条件,委派他们在关键岗位承担重任,使他们在实践中健康成长。因此,对年轻的海洋科技人才要政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怀,通过深化海洋教育体制改革,培养、造就千百万年轻一代海洋科学技术人才,占领21世纪海洋的制高点。(四)健全海洋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机制。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海洋管理人才队伍、一支高质量的海监执法队伍、一支高水平的海洋科技队伍,用国家海洋局党组成员、人事司长周茂平同志的话来说,就必须做到“一个规划、五个突破”。“一个规划”,即各单位要依照《国家海洋局2000-2010年人才资源开发规划纲要》和《国家海洋局干部教育培训五年规划纲要》的精神,根据海洋工作的新形势和本单位的主体工作,遵循海洋事业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制定好海洋人才发展规划,力争使海洋科技人才资源的总量、素质、结构与海洋事业的发展相协调。“五个突破”,一是要实现海洋科技人才观念上的突破。要牢固树立人才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的观念,形成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良好氛围,为整个人才群体成长创造良好的政策和法制环境,要注重挖掘现有人才的潜力,充分调动现有人才的积极性,特别是对入选局“双百人才工程”人员,要关心他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加大培养力度,突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适当待遇留人”。调动广大人海洋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不仅要靠待遇,还要靠事业发展,设立海洋科研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就是一项重大举措。二是要实现海洋科技人才使用机制上的突破。要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观念,建立公正的激励和竞争机制,注重群众公认,以实绩任用人才。同时要注意从重大项目上发现人才,在专业技术资格的评定上,要加大破格晋升的力度。要创造留住人才、鼓励创业的大环境。三是实现海洋科技人才培养上的突破。用人单位要以提高素质为核心,指定并完善人才培训政策,通过进修班、研讨班、培训班或出国培养等多种形式,学习政治理论、现代科技和专业知识,努力培养素质型、复合型人才。四是实现海洋科技人才引进上的突破,树立“为我所用重于为我所有”的观念,进一步拓宽人才引进渠道,采取多种途径,招贤纳士、网罗精英,特别是要吸引拔尖的人才为海洋事业服务。五是实现海洋科技人才待遇上的突破。鼓励用人单位实行多元化的分配制度和向“精英人才”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开发、激励和发挥人才的工作能力。

ewqwqwqeqwe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科学毕业论文

楼上您的是本科的。。研究生的论文得发表吧,引注是必须的,需要和参考文献对应

15天到一个月左右。中国海洋大学本科毕业的任务主要看自己的写作能力以及各方面的扩展知识,还有各方面的原因,大概需要15天到一个月左右吧。

盲审。2022年研究生毕业盲审是5月份,因为这一时间论文已经敲定,研究生论文送审提交以二级学院为单位,早收齐早提交,不必等到最后截止时间。逾期未提交或拒不提交的,影响学校整体进度的,学校当年不受理其学位申请。请各培养单位统筹安排好相关时间节点。

海洋气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你好。我在这里给你列一下大气科学专业主要学期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气科学概论,流体力学,天气学原理,大气物理,动力气象学,熟知天气预报,天气分析,热带天气动力学等等。所以,要想学好大气科学,需要较好的物理基础。希望能帮到你^^也希望答案能够被采纳。祝你成功!

我国是一个“人力资源大国”(人口基数13多亿),但却是一个“人才小国”(专业人才仅占从业人员比例的5.5%,不及发达国家的1/4);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根据世界海洋法规定,中国拥有的海洋国土面积是299.7万平方公里,包括内水、领海及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但又是海洋弱国,海洋科技人才严重短缺。这直接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与我国海洋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与建设海洋强国的要求相去甚远。为适应新时期我国海洋开发与管理的需要,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强国,树立我国的海洋大国地位,我们必须实施科技兴海、海洋科技人才发展战略,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海洋科技创新队伍,建立海洋科技人才创新体系,加大海洋科技人才的开发力度,建立健全并不断创新海洋科技人才的培养、开发、吸引、使用的科学机制。一、“科教兴海”必须大力培养海洋科技人才“科教兴国”是许多国家成为世界发达国家、强大国家的成功经验。“科教兴海”则是“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建国以来,我国的海洋科技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获得了长足的进步。1993年我国已有独立海洋机构109个、专业技术人员13500余人,加上其他方面的海洋科技工作者,共约3万人,基本形成了学科齐全、研发能力较强的海洋科技队伍。目前,在我国所有的海洋系统科技人员中,博士生为492人,硕士生1196人,拥有大学以上学历的4900人,占科技人员总数的68.8%。其中,拥有研究生学历的1737人,大学学历的3163人。据统计,自1986年至1992年,我国海洋独立科研机构累计承担课题19000多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300余项,成果获奖1600多项,有些已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同时,完成了60多次综合和专项重大调研活动,开展了国际海底15万平方千米区域的多金属结核调查、勘探,建立了南极考察站,并开展了连续10多年的南极和南大洋考察,为进一步进行海洋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九五”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一系列战略举措,沿海地方政府采取了许多有力措施,加大海洋科技投入,形成了多层次海洋开发、保护和科研的局面,海洋科技工作呈现出极好的发展势头。国务院已正式批准将我国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勘测任务列为专项,并决定将海洋高技术正式列入国家“863”计划。我国先后成功发射有HY-1A卫星和HY-1B卫星,其中HY-1A卫星为试验型业务卫星;HY-1B卫星在HY-1A卫星基础上研制而成,其技术指标和性能均优于HY-1A卫星。我国的海洋水色卫星研究起步较晚,应用水平还不够高,根据我国常用的海洋水色遥感数据SeaW?鄄iFS和M OD IS,我国研制的海洋水色卫星主要应用在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海洋灾害监测应用、海洋权益维护、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大力发展海洋水色卫星,对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加强海洋综合管理,促进海洋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海洋环境保护等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在,我国海洋许多重大项目都已完成了国家立项的综合论证,有关总体设计方案亦已依次出笼。“海水资源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海岸带资源环境利用关键技术研究”、“海域地形地貌与地质构造的探测技术”、“分离膜技术开发”、“海洋能发电技术”、“海洋生物技术”等一批海洋科技项目均已列入国家重大科技攻关计划付诸实施。沿海地方政府也根据本地区海洋资源环境特点和海洋产业发展方向,确定了重点支持领域、重点开发项目和示范工程,并采取各种措施推进“科教兴海”计划的实施。这些战略举措,大幅度地提高了海洋产业的科技贡献率,有力地推动了海洋经济快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海洋经济以年平均17%的速度增长,到90年代递增速度就达到了每年20%。现在,我国海洋产业产值已远远超过了原来预计的5000亿元,经济增长速度每年仍保持在20%以上。海洋经济已成为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亮点,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陆地资源的枯竭和能源危机频发,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重点和亮点都是海洋经济。但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中,过度的捕捞使“海洋牧场”生态开始失衡,海涂养殖已导致严重的海涂荒漠化,人类向海洋无限度的资源索取造成了现在海洋危机四伏,因此,“我们再不能像掠夺大陆资源一样掠夺海洋资源了,要尽快采取对策,防止掠夺式的、无节制的索取,人类应理性地开发海洋。这就需要对海洋进行研究,需要培养大量既懂海洋自然科学又懂社会科学、管理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综合性人才。”21世纪海洋竞争的关键是知识和人才,是人们掌握和运用最新技术的能力。从根本上说,海洋科技的发展,海洋经济的振兴以及社会的进步,都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养。中日中韩渔业协定实施以后,我国海洋渔业和海洋经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重挑战。要再创海洋产业新优势,促进海洋产业和海洋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必须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大力发展海洋科技,围绕区域海洋经济发展中的关键性、共性技术,针对目前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和海洋产业主攻方向及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坚持技术创新,加强海洋高新技术研发及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加强涉海原创性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研发创新力度。必须“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这是“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所在。“科教兴海”就是要切实增加我国的海洋竞争能力,加强海洋高新技术建设,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海洋产业,围绕“网、鱼、蟹、虾、贝、加”六大渔业优势产业的技术攻关及产业化,加大科技兴海工作力度,为海洋产业结构调整提供科技支撑,提高海洋事业发展中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实现自动化机械和计算机对人类繁重、重复体力劳动的替代。但我们目前面临的情况是:海洋科技人员的数量少和整体水平低,还不能适应发展要求;海洋界出国留学人员学成归国者寥寥无几,人才流失非常严重;高级海洋知识分子退休的高峰期正在来临,有可能造成人才断层的严峻局面。因此,加快海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抓好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实施海洋人才开发工程,就成了一个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二、当前我国海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海洋科技人才是海洋科技工作的中坚力量。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对人才建设高度重视,海洋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海洋人才素质不断提高,海洋人才结构得到改善,基本上形成了一支汇集海洋管理、海洋执法与海洋科技人才的生力军,为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到1999年底,国家海洋局人才资源总量占全局职工总数的比例明显高于国务院多数部委局的平均水平,已经成为一个知识密集型部门,我国海洋系统的人才资源总量占全系统职工总数的比例也明显高于其他系统(教育系统除外)。2006年3月14日,国家海洋局和中国海洋大学在中国海洋大学联合主办了2006年全国海洋类专业毕业生供需见面会暨国家海洋人才网开通仪式,国家海洋局党组成员、人事司司长王宏、中国海洋大学校长吴德星和来自国家海洋局系统的30余家行政管理和研究单位,山东、安徽、浙江、宁夏自治区等地有关海洋、气象机构10多家单位,厦门大学等9所涉海高校参加了见面会。王宏分析了当前我国的海洋事业发展形势,认为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规模和水平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相当大的差距。其中很关键的一条,就是我国海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还远远不能满足形势发展和事业发展的需要。这主要表现为:(一)地域结构不合理。我国的海洋科技人才存在着总量不足、结构欠优、人才流失严重等一系列问题。与发达国家相比,与我国的其他产业、行业相比,与海洋工作的实际需要相比,我国的海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结构不尽合理、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地域分布有待继续优化。从地域结构来看,主要分布在山东、天津、江苏、上海等省份,这些省份是海洋科技人才的主要集中地,其他地域的海洋科技人才相对较少。(二)行业分布不合理。虽然我们没有对高校海洋科技人才数据进行统计,但事实上,很多海洋科研人才分布在高校。由于科研资金不足及没有人带头组织,造成许多海洋科技人才的闲置和浪费。人才流动渠道不够顺畅,引进困难与人才流失并存;用人机制有待创新,论资排辈、人才浪费现象依然存在。而新世纪的海洋事业对国家海洋局的人才资源开发提出了新的要求。实现观念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已成为当前人事工作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三)年龄构成不合理。在现有的海洋科技人才中,海洋法律人才、海洋综合管理人才相对缺乏,中青年高层次、高素质人才比较匮乏;我国海洋界人才老化严重,司局级领导班子中40多岁者寥寥无几,现有的研究员中50岁以下的很少,严重缺乏21世纪的学术和学科带头人。20世纪80年代以来,海洋界出国留学人员学成归国者寥寥无几,向其他行业流失的情况也很严重。一个高级海洋知识分子退休的高峰期正在来临,而新人又没有培养出来,因此将形成人才断层的严峻局面。(四)知识结构不合理。我国现有的海洋科技人才,知识结构单一,应变能力差,不少人面对社会各阶层、各行业的信息需求显得力不从心,加上长期在计划经济模式下运行,他们对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缺乏组织协调能力和应变能力。海洋专业和高级复合型人才就比较少,又受部门分割、条块分割、论资排辈等传统体制和思想的束缚,在一些地方和单位,对海洋人才的宝贵价值及其对海洋事业发展的重大作用认识不足,不尊重知识、不尊重人才、学用不对口、埋没人才的现象还普遍存在着。三、创建海洋科技人才创新体系的构想海洋竞争,根本是科技,关键在人才,“人才资源是最重要的资本和第一资源。”只有形成一支数量充足、素质精良、结构合理、能参与国内国际竞争的人才队伍,并创造良好的环境使他们发挥专长人尽其用,我国的海洋事业才不会是一纸空谈。2006年10月13日的《中国海洋报》科教环保版刊发了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所长孙书贤在海洋科技工作会上的发言,强调了海洋研究所工作的重点是实施“技术立所”、“人才强所”战略,提出了海洋人才开发的计划,并把新世纪海洋研究所的工作概括为“四新”,即科研业务工作有新进展,科研能力有新提高,科研管理有新加强,科研环境有新改善,通过科研提升开发新世纪的海洋科技人才。2001年2月国家海洋局召开了人事工作会议,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曙光同志明确提出了“要增强责任感,抓紧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优秀人才,实施国家海洋局海洋人才战略”的工作方针,其目标就是要优化人才配置,提升人才优势,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总量优化的海洋人才队伍,创造一个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机制和环境,为海洋事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人才智力保障。(一)牢固树立人才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的观念。进入21世纪,国际人才竞争更加激烈,我们必须牢固确立以下几个观念:一是人才是发展生产力第一要素观念。随着科技革命浪潮的汹涌澎湃,作为经济发展基本要素的人才已成为最富活力的“第一资源”,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所在。谁占领了人才高地,谁就能占据事业的制高点,就能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能在发展的道路上先拔头筹。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人才资源的培养、开发和使用,把求才、知才、用才、育才作为成功管理者的必备素质。二是人才是活资源观念。无论是生产还是科研,每一环节都要以“人”为中心,其资金调配、资源配置都“因人而动”,人才在哪里其他的资源就流向哪里,使生产要素配置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三是人才国际化观念。培养与使用人才必须与国际惯例接轨,按照参与国际竞争的标准来培养人才,使我们的人才不仅能在国内大展鸿图,而且能在国际上一争高下。四是人才竞争的“零距离”观念。要认识到当今世界人才竞争无国界趋势,增强人才需求的紧迫感,积极应对和参与国际人才的竞争。要形成有利于培养、发现、选拔、引进、培训、交流人才的大气候,把人才战略提到21世纪海洋战略的首位,放开手脚大批量地从国外引进人才,扭转人才不足的局面;促进国内海洋人才的培训和交流,从海洋从业人员中发现高水平的海洋人才,真正使用好的海洋人才、留住现有海洋人才,形成一支担当起21世纪振兴中国海洋事业的人才大军。(二)强化海洋科技人才的培养开发机制。开发培养海洋科技人才,必须优先发展海洋教育,提高海洋从业者的素质,重点是建设好一批海洋高等院校和学科,积极发展多形式、多层次的海洋职业教育和海洋成人教育,使海洋普通教育和海洋职业教育的比例更加合理;鼓励社会力量开办海洋教育,提倡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优化配置。21世纪中国海洋业竞争,离不开海洋高科技人才的培养,更离不开生产第一线的千万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基础教育既是各级各类海洋专门人才成长的根基,更是为广大海洋劳动者奠定基本素质的关键环节。从这个意义上说,海洋基础教育是提高海洋从业者素质的奠基工程。要完善海洋科技人才培养机制,必须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编制科学的海洋人才发展规划。对现有人才状况、人才环境进行调查分析,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海洋事业对科技人才的需求和科技人才的成长、管理规律。对海洋科技人才队伍发展的规模、结构、布局和政策措施做出宏观性、战略性、前瞻性的全面规划,引领海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健康、协调发展。二是营造海洋科技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人才引进机制、人才评价机制、人才激励机制和人才市场机制,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和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体制环境,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激情和活力,提高创新效率,特别是要为年轻人才施展才干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舞台。三是加强海洋科技人才的国际合作交流和招才引智工作。鼓励学术带头人、科研骨干赴国外相关机构进修访问和参加高级研讨班等学习交流,鼓励和支持中青年科研骨干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以及其他形式的学术活动,积极引进国外高层次科技人才,特别是优秀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尽快造就一支具备跟踪国际科技前沿、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能力的创新人才队伍。四是加大对海洋科技人才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力弘扬心系祖国、自觉奉献的爱国精神,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探索精神,团结协作、淡泊名利的团队精神;彻底戒除心浮气躁、急功近利、弄虚作假等不良风气。在努力成为精通业务的科技专家的同时,自觉把个人的发展同海洋事业、国家前途紧密联系起来,肩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使命。(三)健全海洋科技人才的竞争成长机制。一是强化人才竞争意识,创造良好的竞争氛围。现有人才多数成长于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体制之下,风险承受力普遍比较薄弱,缺乏竞争意识,机关内部缺乏严格的岗位责任制,人才管理体制上长期存在着平均主义、论资排辈的弊端。因此,必须通过思想教育和舆论宣传,形成提倡竞争、参与竞争、鼓励竞争的良好氛围,强化人才的竞争意识。二是建立公平竞争机制,为人才提供均等的竞争机会。公平竞争是人才竞争机制的灵魂和支柱。公平竞争就是让所有人在同一起跑线上参与竞争,不论什么人,身份、资历、学历相同都有均等的竞争机会。因此,必须拓宽选人渠道,扩大知识视野,增强用人胆略,破除论资排辈、平衡照顾、求全责备的旧观念,不拘一格选拔优秀人才。三是建立激励淘汰机制,坚持正确的竞争导向。平均主义的分配机制严重束缚了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造成工作效率和劳动生产率低下。为此,必须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价值规律的导向作用,运用经济手段进行管理,使等量劳动获得等量报酬,促使人才尽力创造与自己岗位职责相符合的业绩。四是健全人才流动机制,形成开放的竞争格局。人才流动是公平竞争的前提和基础。为此,必须扩大人才交流的渠道和范围,解决人才流动难和流向不合理的现实矛盾,通过单位内部岗位轮换、横向(跨单位、跨行业、跨地区)交流、纵向下派上挂等途径,把专业人才流动搞活,开发和调节所需类型的人才资源,使人才流动走上制度化、法制化的良性轨道。五是改进人才培训机制,提高人才的竞争能力。竞争是对人才素质和能力的检验,对人才能力提升有很大的促进,人们不光要有参与竞争的愿望,还必须具有参与竞争的本钱,具备丰富的知识和应变的能力。为此,必须强化和改进培训,贯彻学习“要精要管用”的原则,广开培训途径,变经院式教育为与实际、实践相结合,使人才的知识得以补充、更新和提升。六是健全海洋科技人才年龄搭配机智,形成老中青结合的合理梯次结构。目前,我国海洋界人才老化严重,司局级领导班子中40多岁的寥寥无几。实施海洋战略,培养青年人才尤其是年轻的党政领导,已然迫在眉睫。海洋科研机构要把人才培养作为与研究开发工作同等重要的任务,重视跨世纪青年学术带头人和技术带头人的培养,努力创造青年优秀海洋科技人才,特别是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和条件,委派他们在关键岗位承担重任,使他们在实践中健康成长。因此,对年轻的海洋科技人才要政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怀,通过深化海洋教育体制改革,培养、造就千百万年轻一代海洋科学技术人才,占领21世纪海洋的制高点。(四)健全海洋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机制。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海洋管理人才队伍、一支高质量的海监执法队伍、一支高水平的海洋科技队伍,用国家海洋局党组成员、人事司长周茂平同志的话来说,就必须做到“一个规划、五个突破”。“一个规划”,即各单位要依照《国家海洋局2000-2010年人才资源开发规划纲要》和《国家海洋局干部教育培训五年规划纲要》的精神,根据海洋工作的新形势和本单位的主体工作,遵循海洋事业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制定好海洋人才发展规划,力争使海洋科技人才资源的总量、素质、结构与海洋事业的发展相协调。“五个突破”,一是要实现海洋科技人才观念上的突破。要牢固树立人才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的观念,形成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良好氛围,为整个人才群体成长创造良好的政策和法制环境,要注重挖掘现有人才的潜力,充分调动现有人才的积极性,特别是对入选局“双百人才工程”人员,要关心他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加大培养力度,突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适当待遇留人”。调动广大人海洋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不仅要靠待遇,还要靠事业发展,设立海洋科研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就是一项重大举措。二是要实现海洋科技人才使用机制上的突破。要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观念,建立公正的激励和竞争机制,注重群众公认,以实绩任用人才。同时要注意从重大项目上发现人才,在专业技术资格的评定上,要加大破格晋升的力度。要创造留住人才、鼓励创业的大环境。三是实现海洋科技人才培养上的突破。用人单位要以提高素质为核心,指定并完善人才培训政策,通过进修班、研讨班、培训班或出国培养等多种形式,学习政治理论、现代科技和专业知识,努力培养素质型、复合型人才。四是实现海洋科技人才引进上的突破,树立“为我所用重于为我所有”的观念,进一步拓宽人才引进渠道,采取多种途径,招贤纳士、网罗精英,特别是要吸引拔尖的人才为海洋事业服务。五是实现海洋科技人才待遇上的突破。鼓励用人单位实行多元化的分配制度和向“精英人才”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开发、激励和发挥人才的工作能力。

有,比如,流体力学,热力学统计物理

有啊,自己看下面的吧,不是一般人能弄到的大气科学 专业教学计划学科门类 理学 专业代码 070901 毕业学位 理学学士(从2006级本科生开始执行)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大气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在气象学、气候学、大气物理、大气环境、大气探测和应用气象学,特别是与海洋相关的上述领域从事业务服务、科研和教学等工作的专门人才。二、培养规格本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大气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掌握数据分析和计算机应用的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知识更新能力和较广泛的科学适应能力。毕业生应达到以下几方面的要求:1. 系统掌握大气科学所必需的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流体力学、计算机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2. 系统掌握大气科学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大气科学及相关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3. 掌握海洋科学和其它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三、实践环节必修实践环节1.普通物理学实验 153学时/4.5学分 6.数值天气预报模式 17学时/0.5学分2.流体力学实验 34学时/1学分 7.天气学分析 68学时/2学分 3.海洋调查实习 2周/2学分 8.天气预报实习 85学时/2.5学分4.大气探测 17学时/1学分 9.毕业论文 14周/10学分5.数值天气预报基础 17学时/0.5学分 学生参加我校本科生研究训练计划(SRTP),可按规定获得相应学分。四、学分分配项 目 准予毕业 本科通识教育层面 学科基础教育层面 专业知识教育层面 工作技能教育层面要求学分 168.5 68.5 43.5 38 18.5五、课程设置 1、本科通识教育层面最低要求学分:68.5 其中:必修57学分;限选11.5学分修课要求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课程英文名称 学分 学时 先修课程 建议选修学期 讲授 实践 必修 008101101023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the Basic Course of Law 3 51 1 008101101019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An Outline of Mao Zedong Thought, Deng Xiaoping Theory and the Important Thought of Three Represents 6 68 34 2,3 00810110102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Summary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and Modern History 2 34 2,3 00810110102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3 51 3,4 008101101013 形势与政策Ⅰ Current Situation and Policy Ⅰ 0.5 17 2 008101101015 形势与政策Ⅱ Current Situation and Policy Ⅱ 0.5 17 4 008301101031 大学英语预备级 Probationary College English 2 68 四年开课不断线,修满16学分即可 008301101033 大学英语Ⅰ College English Ⅰ 4 68 008301101035 大学英语Ⅱ College English Ⅱ 4 68 008301101037 大学英语Ⅲ College English Ⅲ 4 68 008301101039 大学英语Ⅳ College English Ⅳ 4 68 008301101041 大学英语Ⅴ College English Ⅴ 4 68 008301101043 大学英语Ⅵ College English Ⅵ 4 68 或另外一种外语的各个等级课程 Other Foreign Languages 16 008201103019 体育Ⅰ Physical Education Ⅰ 1 2 32 四年开课不断线 008201103021 体育Ⅱ Physical Education Ⅱ 1 2 32 008201103023 体育Ⅲ Physical Education Ⅲ 1 2 32 008201103025 体育Ⅳ Physical Education Ⅳ 1 2 32 008201101027 军事科学概论 An Introduction to Military Science 2 34 1 008201101029 军事训练 Military Affairs Training 1 2周 1 008401101073 高等微积分Ⅰ Advanced Calculus I 6 102 1 008401101075 高等微积分Ⅱ Advanced Calculus II4 68 2 008401101059 线性代数 Linear Algebra 3 51 3 008501101103 大学计算机基础 Fundamentals of Computers 3 34 34 1 008501101077 Fortran程序设计 Programming with Fortran Language 3 34 34 5限选 至少修满11.5学分的本科通识教育限选课程2、 学科基础教育层面 最低要求学分:43.5 其中:必修 43.5学分修课要求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课程英文名称 学分 学时 先修课程 建议选修学期 讲授 实践 必修 008601101093 大学物理Ⅰ-1 College Physics 4 68 2 008601101097 大学物理Ⅰ-2 College Physics 3 51 3 008601101101 大学物理Ⅰ-3 College Physics 4 68 4 008601102095 大学物理实验Ⅰ-1 Experiments of College Physics 1.5 51 2 008601102099 大学物理实验Ⅰ-2 Experiments of College Physics 1.5 51 3 008601102103 大学物理实验Ⅰ-3 Experiments of College Physics 1.5 51 4 070702101287 海洋学Ⅰ Oceanography 4 68 3 070702101203 流体力学 Fluid Mechanics 5 85 高等微积分、大学物理Ⅰ 5 070702102205 流体力学实验 Experiments of Fluid Mechanics 2 17 34 流体力学 5 070702103207 海洋调查实习 Marine Investigation 2 2周 008401101061 数学物理方法 Physical Mathematics 5 85 高等微积分、大学物理Ⅰ 4 008401101051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Probability and Statistics 4 68 高等微积分、大学物理Ⅰ 4 070702101313 理论力学 Theoretical Mechanics 3 51 高等微积分I,Ⅱ,大学物理I 4 070702101289 计算方法 Computational Method 3 51 53、 专业知识教育层面 最低要求学分:38 其中:必修26.5学分 ;限选11.5学分修课要求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课程英文名称 学分 学时 先修课程 建议选修学期 讲授 实践 必修 070703101291 大气物理学 Atmospheric Physics 4 68 大学物理Ⅰ 4 070703101221 大气探测 Atmospheric Observations 3 34 17 4 070703101293 天气学原理 Principal in Synoptic Meteorology 5 85 大气物理学 5 070703101225 动力气象学 Dynamic Meteorology 5 85 大气物理学、流体力学 6 070703101295 气象统计 Meteorological Statistics 4 68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6 070703101297 数值天气预报基础 Introduction to Numerical Weather Prediction 1.5 17 17 动力气象学 6 070703101299 大气科学导论 Introduction to Atmospheric Science 2 34 1 070703101273 卫星气象学与雷达气象学 Satellite Meteorology & Radar Meteorology 2 34 大气物理学 7 限选 070703211277 大气环流引论 Introduction to Atmospheric General Circulation 2 34 7 070703211301 非线性大气动力学 Nonlinear Atmospheric Dynamics 2 34 8 070703211279 气候学基础 Introduction to Climate 2 34 7 070703211275 海洋-大气相互作用 Ocean-Atmosphere Interaction 2 34 7 070703211241 海洋气象学 Marine Meteorology 2 34 大气物理学 5 070703211235 物理海洋学 Physical Oceanography 5 85 海洋学Ⅰ 6 070703211243 卫星海洋学 Satellite Oceanography 3 51 海洋学I 5 070703211249 海洋环流 Ocean Circulation 3 51 物理海洋学 7 070703211305 科学讲座 Scientific Seminars 0.5 8 84、 工作技能教育层面 最低要求学分:18.5 其中:必修18.5学分 修课要求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课程英文名称 学分 学时 先修课程 建议选修学期 讲授 实践 必修 070704104999 毕业论文 Dissertation 10 14周 8 070704101307 数值天气预报模式 Numerical Weather Modeling 1.5 17 17 动力气象学 7 070704101309 气象资料分析 Meteorological Data Analysis 2.5 34 17 6 070704103285 天气学分析 Synoptic Analysis 2 68 5 070704103311 天气预报实习 Weather Forecasting Practice 2.5 85 8

海洋地质专业毕业论文

学校隶属关系:教育部 电话:

学校所在地:山东省青岛市鱼山路5号 传真:

邮政编码:266003 网址:http://

一、专业设置

自1999年以来,海洋地球科学学院设理学地质学专业(海洋地质方向)和工学勘察技术与工程两个本科专业。2003年新增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2003年学院3个专业计划招生90名。地质学专业(海洋地质学方向)为山东省重点学科。海洋地球科学学院现有海洋地质学、地球化学、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3个硕士点和海洋地质学博士点。现有硕士研究生86名,博士研究生67名。2003年计划招收硕士研究生80名,博士生45名。学院现已成为以海洋地质为特色、地质理论与地球物理方法交叉渗透、理工结合、教学与科研相长的综合性学院。

二、地质类教师队伍现状及队伍建设

学院现有教师51名,有院士1人,教授22人,副教授12人,讲师7人,工程师5人,实验员5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7人,占教师人数的48%(另有12人在攻读博士学位)。其职称与年龄结构见表1。

表1 海洋地球科学学院教师职称和年龄结构一览表

从表1可以看出,学院拥有一支高学历、高职称,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其中,既有科研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基础理论扎实,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一代老教师,又有一批学历高、科研起点高的中青年教师。他们学术思想活跃,勇于探索,在海洋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各个方面已取得辉煌业绩,已成为各学科学术带头人。

李庆忠院士,是我国物理地震学的奠基人,他的波动地震学的基本思想,最早发表在题为《地震波的基本性质——复杂断块油田的反射波异常波和干扰波》的20万字长篇论文中,最早提出“积分法绕射扫描叠加”偏移归位的方法,获得了我国第一条叠加偏移剖面,其构造成像准确、断层清晰,推广应用后获得了重大经济效益。在胜利油田商河西地区仅仅两年内就探明石油储量5400万吨。他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三维地震勘探”的方法原理,并在胜利油田首次进行了三维地震勘探的早期实验。该成果在美国SEG第48届年会上首次宣读,得到了国内外学者专家的高度评价。目前,三维地震勘探已成为石油物探普遍应用的重要勘探手段,为国家的石油工业做出了巨大贡献。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杨作升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河口海岸带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海洋沉积学、沉积矿物地球化学、陆架河口沉积动力学方面的研究。曾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3 项(分列一、二、五)、三等奖3 项(分列一、二、三),全国及省科技大会奖1项(一),“八五”科技攻关重大成果1 项、“九五”攻关优秀成果1 项。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代表性论文13 篇。在研项目主要有:黄河口拦门砂形成演化及治理对策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负责人);黄河口水下岸坡快速蚀退对黄河入海水砂锐减的响应(教育部项目,项目负责人);黄河口水下岸坡快速蚀退过程研究;中德政府间合作项目泥质沉积物输运数学模拟(项目负责人,中德合作项目)。

翟世奎教授,博士生导师,1999年3月至今,任中国青岛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院长兼海洋地球化学研究所所长,现任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兼任国际海洋科学研究委员会中国委员会委员,现代海底热液活动及其成矿作用研究中国工作组组长。近年来先后主持承担国家“八五”攻关等课题10余项,以及现代“海底热液成矿机制及成矿理论”国家杰出青年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参编的《东海地质》专著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主持完成的“冲绳海槽地形地貌及地质地球物理勘测”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主编和参加完成专著或工具书8部,翻译出版工具书《海洋科学大百科》1部。2001年出版《冲绳海槽的岩浆作用与海底热液活动》专著(海洋出版社,2001)。

曹志敏教授,博士生导师,多年来从事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及地球化学教学与研究,致力于稀贵金属,有色金属地质地球化学、矿床成因、成矿规律与金属矿物学、矿相学研究,近年在分散元素成矿作用领域做出了优异成绩。共负责和已完成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课题1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项目“973”和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课(专)题等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重点项目、日本文部省国际合作项目等6项;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地矿部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出版专著《龙门山泥盆系铅锌矿床》、《大水沟独立碲矿床——世界首例碲化物脉型矿床地质地球化学》、《哀牢山蛇绿岩带金矿地质》等7部,在《Ro.J.of Mineralogy》、《SCIENCE lN CHINA》、《Scientia Geologica Sinica》、《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地质学报》、《矿物学报》、《地质论评》等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1997年入选地矿部“百名跨世纪科技人才培养计划”,1998年曾获“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现任中国地学哲学研究会理事和山东地质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海洋地质分会理事;美国科学促进会(American Advanced Association of Sciences,USA)、纽约科学院(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USA)和国家地理学会(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USA)会员等。

王修田教授,留英博士。现从事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现主要主持MBP(Model Based Processing)地震资料处理与解释一体化软件系统的研制与开发工作。目前承担“863”“复杂构造与中深层地震处理技术”项目。在地球物理软件开发方面取得可喜成果。

李广雪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持国家专项课题2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参加1项,主持山东省青年基金1项、重点基金1项,参加国际合作项目2项、部级项目3项,局级项目1项,主持地方项目3项,作为技术骨干参加较大型(50万元以上)海洋工程地质应用开发项目10余项。发表被SCI、EI收录的论文6篇。获地矿部科技成果三等奖2项;论文获青岛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1项。

近几年来,在海洋大学党、政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学院党、政领导加大了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根据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和条件留人并举的原则,亲自走出去,请进来,引进包括院士、博士生导师和省级拔尖人才在内的一批高层次人才。另外,积极支持和鼓励现有教师攻读在职博士,发挥他们在教学、科研方面的专长作用。目前,学院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有27人,已超过教师人数的50%以上。已经形成了以院士、博士生导师、校聘关键岗位教授为各学科学术带头人,以具有博士学历的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学术梯队,为学院今后的发展,为取得更大的教学、科研成果奠定了重要基础。

三、人才培养

学院地质类本科专业近几年招生保持在60~90人,2002年上半年在院本科生达360人,约占全校在校生的6.2%左右。学院自建系以来,已向国家输送了2300多名地质类高级专门人才。目前,学院每年有地质学专业(海洋地质学方向)和勘察技术与工程本科毕业生75人左右。他们基本上以50%的比例考取海洋大学、同济大学、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青岛、广州)、国家海洋局各海洋研究所、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等单位的硕士研究生继续深造。其他部分毕业生在国家各沿海城市(青岛、大连、上海、广州)的相关单位和油田(胜利油田、辽河油田和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就业,从事专业技术和管理工作。他们当中有些已经走上重要的领导岗位,有的已成为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教授。如李士先(1960届)曾担任山东招远功勋地质队总工程师,在胶东金矿成矿理论和找矿工作中做出了重大成就,成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路九华(1965届)在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方面做出重大贡献,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学院毕业生的主体在我国沿海的海洋研究机构工作,已成为科研和管理方面的骨干力量。毕业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参加过国家重大海洋研究工作,如极地考察、海上导弹发射降落区的区域环境调查、大洋锰结核调查、东海大陆架及冲绳海槽的综合研究、南海大陆边缘及中央盆地综合研究等,为我国海洋地质事业的发展、资源开发及海洋工程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办学优势与特色

当代人类社会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3大难题。人类要维持自身的生存、繁衍和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充分利用占地球总面积71%以上的海洋——这块地球上有待开发的蓝色疆土。因此,海洋权益、海洋资源、海洋环境和海洋开发等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焦点。特别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陆地资源的日趋匮乏,围绕着海洋的国际竞争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将更加激烈。因此,加强海洋地质学科的研究,培养大批海洋地质人才是我国面对海洋世纪参与国际竞争的当务之急。

人类在地球上生活和从事各种生产活动,一切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均要取自于地球。人类为了更好地索取和保护地球资源,就必须认识地球。现代地球科学认为,认识地球就必须首先认识海洋。海洋地质科学作为与海底、海洋岩石圈关系最为密切的自然科学,不仅在解决资源,环境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方面继续发挥关键的作用,而且,将成为探索海洋深处的奥秘,认识地球运动规律的前沿学科。

中国海洋大学是全国较早进入“211工程”的高校之一,把海洋大学建设成为高水平的特色大学是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要求和实际行动。根据李岚清副总理关于青岛海洋大学是特色学校,要保留发展它的特色的指示精神,由教育部、山东省政府、青岛市政府、国家海洋局对海洋大学的共建项目的正式启动,将为改善海洋大学的办学条件,发展海洋特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山东省是我国的海洋大省,“海上山东”建设项目实施10余年来,已取得可喜的成果。青岛不仅是海洋科技力量集中的城市,又是自然环境、生活环境优越的海滨城市,已经具备了增进国际、国内的海洋地质科技交流,吸引国内外海洋地质科技人才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另外,中国海洋大学乳山分校的建成启用,以及崂山分校的即将建立启用,均将为海洋地球科学学院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机遇和优越的空间优势。

五、学科建设

随着贯彻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讨论,学院办学的思路更加明确,采取了“努力突出海洋特色,切实强化地质之本,对内优化资源配置,对外发挥群体优势”的基本思路,在办学方面,努力实践“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强化实践、培养素质”的办学目标。主要措施有以下几方面:①加强了海洋地质专业学生的数学基础,改地质学专业学3类数学为1类数学,提高了毕业生终身教育和考研的能力;②打通了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与地质学专业、工程地质专业的壁垒,在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融进了海洋地质学、工程地质的部分课程,拓宽了考研和就业的渠道,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③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学生的动于能力,在实习经费有限的情况下,为确保野外教学实习安全高效地实施,把学生的野外表现与实习成果结合评定实习成绩,并把教学实习的时间从酷暑季节调整到春暖花开的4月,提高了实习的效率,确保了野外实习的质量;④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12号文件精神,坚持教授上讲台讲课的原则,积极鼓励教师开展教学方法的研讨,定期开展教师多媒体教学观摩表演,积极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撰写教学研究论文;⑤积极鼓励教师编写、出版具有海洋特色的高质量的教材,学院教师先后出版了《海洋地球化学》、《海洋自生矿物》、《近代海洋地质学》、《海洋地质学》、《海岸工程环境》、《第四纪环境演变》等海洋特色鲜明的教材。上述措施的实施,使学院本科生教学水平明显提高,研究生考取率逐年上升。目前,平均考研率为30%,高者已达50%。一次性就业率逐年提高,2003年一次性就业率达到100%。

六、实验室建设

学院现有部级重点实验室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各一个。其中海底资源与探测技术为部级重点实验室,下设海底资源与成矿作用、地球物理探测与信息处理技术海底沉积和工程环境研究方向;地质学基础教学实验室为山东省一类实验室,下设普通地质学、矿物学、岩石学、地史古生物学等实验方向。

七、“九五”以来的科研概况

近几年,由于师资队伍建设水平的提高,学院的科研工作得以快速地发展,承担的科研项目经费成倍增加,科研项目出现了由陆向海、由横向到纵向、低层次向高层次和由小到大的转变。目前,学院在研项目30余项,其中国家专项课题2项,“973”课题2项,“863”课题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4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十五”期间学院累计科研经费达5000多万元。学院为“科技兴鲁”和建设“海上山东”在“鲁南建港”、“山东核电场选址”、“中韩光缆路由调查”、“黄河泥砂冲淤稳定性模型的建立”,“胜利油田埕岛海域底积稳定性研究”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学院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有翟世奎教授承担的西北太平洋环境调查项目(国家专控项目,1600万),赵广涛教授承担的“6000m海底有缆观测与采样系统——电视抓斗的研制”(863项目,268万)、曹志敏教授承担的“大洋成矿环境FIA传感器与长期定点探测技术”(863项目,500万),王修田教授承担的“复杂构造与中深层地震处理技术”(863项目,280万)。已取得的标志性成果有

1)分散元素碲聚集成矿的关键因素,曹志敏等,1994~2000年先后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95)、原地矿部科技成果二等奖(1998)、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99)和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0)。该项研究通过解剖在我国四川发现的世界首例碲独立矿床,主要分析分散元素在特定地质条件下的聚集机理,探讨成矿远景等问题,总结其成矿机制和成矿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分散元素不是绝对分散,在一定的有利地质构造因素、地球化学和物理化学条件下,碲不仅能够形成独立矿床,而且可以形成大而富的矿床,对成矿理论和地球化学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2)典型河口冲淤灾害预测技术研究,杨作升等,2001年,项目成果被科技部、财政部、国家计委和国家经贸委联合评为“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优秀科技成果。完成了黄河口专题研究,首次观测到河口入海泥沙异重流过程全貌,揭示了周期性特点和作用机制,建立了河口泥沙异重流新模型。建立了冲淤演变的控制系统模型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反映了黄河断流的影响。建立了河口第一个泥沙及环境多因子冲淤预测动力模型。研究成果在黄河三角洲治理中获得了良好效果。

3)浅海工程勘察与评价研究及其在埕岛油田的应用(应用成果),姜效典等,2001年,项目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一项应用研究项目,是多年在为胜利油田浅海开发(埕岛油田)技术服务的基础上所获得的成果。埕岛油田是我国惟一自主开发的浅海大油田,年产原油200多万吨,本校已为本油田开发过程中的井场,平台施工安全等方面完成项目10余项,项目金额已超过1000万元,为油田的开发做山了突出贡献,为学校创造效益200多万元。

4)现代黄河三角洲沉积作用机理研究(理论成果),李广雪等,在国外刊物发表论文10篇,SCI收录6篇、EI收录4篇,论文获青岛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山东省自然科学三等奖。对现代黄河口动力沉积作用机理开展详细研究,发现黄河口滨海区切变锋,证明切变锋是造成黄河口地区快速沉积的主要动力原因之一;证明河口内潮汐敏感段的存在,对感潮段在潮周期内的动力和沉积规律进行了研究;证明黄河下游高含沙量下的水流变性,研究提出黄河三角洲上的河道在高含沙量下水流态发生变性,揭示了黄河高含沙造成的水流结构的特殊性。

5)翟世奎教授等2001出版的《冲绳海槽的岩浆作用与海底热液活动》著作,2003年获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02-088)。著作系统地论述了在冲绳海槽岩浆作用与现代海底热液活动研究中所取得的新成果和新认识。现代海底热液活动是近十几年迅速发展起来的国际热点,热液成因多金属矿床是继大洋锰结核之后所发现的又具有开发远景的海底矿产资源;热液流体与大洋沉积物和大洋玄武岩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影响化学元素全球循环的重要因素,海底热液活动对海水化学成分的影响很可能不亚于大陆入海河流的影响;研究热液流体的化学成分可以用于用来判断地下深处所发生的化学反应,进一步阐明温压条件超出我们取样能力范围的地质作用过程;海底“热液生物”、“黑暗生物链”以及“深部生物圈”等概念的提出及研究成果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类对诸如生命起源这种重大科学问题的传统认识,很可能会导致新理论的建立。因此,该著作必将为促进我国海底岩石学与现代海底热液活动的研究做出贡献。

八、国际交流与合作

学院按照“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办学思路,在黄河口、长江口、东海、冲绳海槽、太平洋等地区的科学研究与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挪威等国家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九五”期间,学院成功举办了“中日地下水学术交流会”。多次邀请国外专家来院进行学术交流。学院目前有6名中、青年教师在国外进修学习。学院与国外学术团体建立了进行长期国际交流的关系,并委派专家担任一定职务,其中,翟世奎教授担任国际海洋科学研究委员会中国委员会委员、现代海底热液活动及其成矿作用研究中国工作组组长。杨作升教授长期担任国际海洋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曹志敏教授长期担任美国科学促进会(American Advanced Association of Sciences,USA)、纽约科学院(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USA)和国家地理学会(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USA)会员等职务。

(撰稿:栾光忠)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自己没有招收硕士或博士研究生的资格,只有招收博士后的资格。但是这个所能够和一些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报考指定院校的研究生,在学校上一年基础课程之后就能够来这个所继续攻读完成毕业论文。指定院校包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武汉),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武汉)、中国海洋大学、吉林大学等地质类院校。

中国海洋大学

链接: 

若资源有问题欢迎追问

海洋科学毕业论文题目

选题依据包括:选题的学科性质、理论意义及实践意义;国内研究现状的分析。研究方案包括:研究内容、研究中所要突破的难题、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有何特色与创新之处以及与选题有关的参考文献等内容。详细的你自己添加吧!~态。实在觉得难,我帮你.

这个你要结合你所学的知识点和结合你熟悉的方向去选择最好。最好多选几个,然后选个自己最合适的。范围能缩小就缩小。浅析质量管理在船舶涂装工程中的应用计算机在船舶结构工程中的应用浅谈船舶修理工程节能环保现状与对策船舶大修工程项目中的计量支付工作分析船舶工程虚拟现实应用平台设计研究加强流体力学技术研究引领船舶海洋工程创新高职院校船舶工程行业英语教学改革的实践船舶修理工程节能环保现状与对策研究对高职院校船舶工程专业学生管理技能培养的探讨结合船舶工程建设需求探讨我国自主CAE软件产业建设航道工程船舶机务维修与安全管理常用耐磨材料在工程船舶的应用与探讨基于物流仿真的工程船舶建造系统优化研究新形势下加强工程船舶党建工作的思考工程船舶动力机械系列化监测系统的设计海洋工程船舶电气系统和设备的现状及展望工程船舶安全管理对策探讨工程船舶液压设备故障分析浅谈工程船舶及其他机务管理特点研究试论乌江航运建设工程船舶设计与应用岷江航道整治工程船舶事故溢油预测和分析

沙鱼吃大鱼非常凶猛!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