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瑶族文化传承方法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瑶族文化传承方法研究论文

瑶人迁徙的文化意识

论文摘要:瑶族作为一个迁徙不定的民族,在迁徙中书写了自己的历史,蕴含了深厚的丈化意识,这突出表现为在被迫的辛酸迁徙中形成了民族坚忍、自强、奋斗、不屈和向往美好精神家园,以及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的精神。

相关论文查阅:大学生论文、工商财务论文、经济论文教育论文 热门毕业论文

论文关键词:瑶族;史诗;文化;意识

一、瑶族迁徙不定的深层历史文化动因

瑶族自形成后,基本上是一个迁徙不定,不事安居的民族。早期瑶族生产形式属于一种刀耕火种的游牧农业,他们往往集狩猎、山地耕作与多种经营方式相结合,数年后因地力耗尽而觅地另耕。关于这些特点,史籍上记载说:“瑶人耕山为生,以粟、豆、芋魁充粮,其稻田无几。”“各自以远近为伍,刀耕火种,食尽一山,则移一山。”据民族学调查资料表明,“20世纪50年代以前,瑶族中的盘瑶、过山瑶、山子瑶、自裤瑶等族群一直以刀耕火种的游耕农业为主要生活方式。……贵州省荔波县瑶山公社(今称乡)瑶族直到20世纪80年代仍过着刀耕火种的游耕生活。……20世纪70年代,泰国瑶族仍过着刀耕火种的游耕生活,迁徙十分频繁。”。。所以瑶族的迁徙不定几乎是一种生产生活习惯,甚或可说是一种民族意识民族标识了。

但瑶族这种生活方式的形成是否古来便如此呢?。范晔《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说:“檠瓠死后,因自相夫妻。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制裁皆有尾形。其母后归,以状自帝,于是使迎致诸子。衣裳斑斓,语言侏离,好入山壑,不乐平旷。帝顺其意,赐以名山广泽。其后滋蔓,号日蛮夷。外痴内黠,安土重旧。以先父有功,母帝之女,田作贾贩,无关梁符传、租税之赋。有邑君长,皆赐印绶,冠用獭皮。名渠帅日精夫,相呼为殃徒。今长沙武陵蛮是也。外痴内黠,安土重旧。以先父有功,母帝之女,田作贾贩,无关梁符传、租税之赋。有邑君长,皆赐印绶,冠用獭皮。名渠帅日精夫,相呼为殃徒。今长沙武陵蛮是也。因为盘瓠“负而走入南山,止石室中。”其后代便“好入山壑,不乐平旷”。那么其中的瑶族虽然好山,但“安土重旧”,应该还是有自己的稳定的定居点的。可能在盘王时代,瑶族的祖先是一支游牧部落或是狩猎民族,在盘王之后逐渐过渡到农耕时代。《盘王大歌》一书中《盘王歌》第五部分“翁爷去酒泉”这样唱道:

太宁王主九八龄,深山大龄打猎行,

来到天台石壁堑,野羊逃命穿山林。

王主来到堑壁前,张弓瞄准射利箭,

脚踏崖前石壁垮,人落悬崖树杈间。

翁爷王主盘太宁,失足落崖树上悬,

九八高龄崖下断,王主命终去九泉。

噩耗传来天地惊,传告天下十二姓,

天下子孙披麻孝,翁爷深恩刻在心。

瑶男瑶女万万千,年年岁岁勤耕耘,

处处山头立村寨,分麻搓线绣花裙。

男扎头帕女花巾,架起风炉打白银,

斑花绣带腰上扎,欢歌起舞代代传。

“翁爷”即是盘瓠、盘王。盘王在九十八岁高龄时仍然坚持外出打猎,有一次打猎不小心跌落悬崖,噩耗传来,天下瑶人披麻带孝,画出盘王的画像,雕刻盘王的面容以作永久的供奉,使世世代代瑶人能铭记盘王的恩德。智慧勤劳的瑶族人则继续在生养自己的大地上劳作,不断完善自己的民族特性。盘王歌又唱道:

瑶男瑶女万万千,千千岁岁勤耕耘,

处处山头立村寨,分麻搓线绣花裙。

男扎头帕女花巾,架起风炉打白银,

斑花绣带腰上扎,欢歌起舞代代传。”

这里说的正是瑶民安居乐业的定居生活,他们建瑶寨于山头,勤耕耘于田亩。男耕女织,有自己的独特服饰。这些与《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记载可谓基本相同从一个民族的内在心理来看与汉民族的求定居、追求美好的生活、追求本民族的发展壮大并无不同。

那么造成后世瑶人迁徙不定,大分散小聚落的动因何在呢?笔者认为来自于瑶族历史上多次著名的统一大迁徙。这些多次大迁徙及其原因于载籍并不明显,或许是统治者修史时讳言的缘故。我们现将载籍中一些明显记载瑶族情况的相关材料罗列如下:

《梁书·张缵传》:“州界零陵、衡阳等郡,有莫徭蛮者,依山险为居,历政不宾服。”

《隋书·地理志下》:“长沙郡又杂有夷蜒,名日莫徭,自云其先祖有功,常免徭役,故以为名。”

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潭州“禹贡荆州之域,春秋时为黔州地,楚之南境。……自汉至晋,并属荆州。怀帝分荆湘中诸郡置湘州,南以五岭为界,北以洞庭为界,汉晋以来,亦为重镇。今按其俗,杂有夷人名猎,自言其先祖有功免徭役也。”

《宋史·兵志七》:“徽宗崇宁元年,湖北都钤辖舒宣奉旨相度召募施、黔州土丁,致讨辰、沅山徭,每州无过七百人。缘徭贼深在溪洞,险阻不通正军故也。”

宋史-西南溪峒诸蛮列传上:大中祥符六年,“辰州溪峒都指挥使魏进武率山徭数百人数寇城砦,朝廷不欲发兵穷讨,乃降诏招谕。”

《宋史·西南溪峒诸蛮列传下》:“嘉定元年,郴州黑风峒徭人罗世传寇边,飞虎统制边宁战没。江西、湖南惊扰,知隆兴赵希怿、知潭州史弥坚共招降之。”嘉定七年,“比年防禁日弛,山徭、峒丁得私售田。田之归于民者,常赋外复输税,公家因资之以为利,故谩不加省。而山徭、峒丁之常租仍虚挂版籍,责其偿益急,往往不能聊生,反寄命徭人,或导其入寇,为害滋甚。”

《元史·余阙列传》:元统元年“会莫徭蛮反。”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平徭记》:“元统二年冬,摇寇贺州、富州,至元元年,广西宣尉使章伯颜讨平之。集为记其始末。后有旧跋云:此纪章伯颜平粤西猩洞事迹,备国史之采也。”

《续资治通鉴·元纪二十五·元统元年》:“十二月,乙丑,广西摇寇湖南,陷道州,千户郭震战死,猎焚掠而去。”又《道州志·兵防》:“元统元年冬十月,广西瑶寇道州,千户郭震战死。”

而明代,朱元璋在位31年,史载可考的征剿瑶人的年份多达20余年。

从上所列史料看,史籍自唐以后瑶人“造反”频仍,朝廷镇压频仍。而明清两朝瑶民的反抗活动更是此起彼伏。实际上瑶人造反,其真实的情况并非瑶人生性嗜乱,而是逼上梁山,忍无可忍,不得已而为之。正如景泰时两广总督王翱在边情疏中所说:“既害其生,又拂其性,虽良善懦弱之人,犹不免于动也。”瑶人反抗的最终结果是以失败告终,这就决定了他们只能被迫迁徙到那些统治者鞭长莫及的地方。这与古代黄河流域的周民族的迁徙刚好相反,周族每一次迁徙都使自己走向强大,走向文明,走向先进的中原。而瑶人每一次迁徙都是走入更遥远的山林,走入莽荒,走出文明,离中原文明愈来愈远。

二、瑶人大迁徙的路线和方式

瑶族史诗盘王大歌中的盘王歌和《十二姓瑶人游天下》,以及《盘王券牒》对于瑶族的迁徙有较详细的记载。

《盘王大歌》里的《十二姓瑶人游天下》是对瑶族古往今来迁徙史的全面记述。作为第一次大迁徙的“渡海神话”这样唱道:

盘古开天又立地,又造江河有造田,

刘三歌曲慢些唱,先唱瑶人出世源。

瑶人出世武昌府,满目青山到处游,

龙头山上耕种好,老少乐业世无忧。

请问妹,细问瑶人古根源,

龙头山上住几年,请妹传唱告我知。

寅卯八月开山种,耕种五谷好收成,

龙头山上住七载,世不太平心暗忧。

请问妹,问妹为何心暗忧?

龙头山上阳春好,日子好过怎忧愁?

龙头山上本是好,马鹿骚扰透心忧,

阳春受灾无法保,姊妹商量出山游。

请问妹,丢了青山哪里走?

哪年哪月出山外?请妹详细唱缘由。

景定元年四月八,姊妹一齐到海边,

众人商量渡海去,人齐心齐找山源。

请问妹,天宽海阔到哪边?

几时上船过大海?海上行船多少天?

辰时开船过大海,四十九天海中间,

困在船中无可奈,海阔天宽哪是边?

船困海中难靠岸,日起日落四九天,

众人船头许大愿,请保众人船拢边。

船头许下盘王愿,许下良愿保人丁,

盘王圣帝开恩典,定下辰时船拢边。

盘王圣帝遂人愿,准保辰时船靠边,

老幼上岸何方去?哪山哪岭立家园?

离船上岸到广东,乐昌宝地且安身,

天林山上立村寨,青山开好种阳春。

在盘王大歌的盘王歌最后一部分“受驱逼走”里,瑶人也记载了他们第一次大迁徙。“翁爷盘王去九泉,瑶人退下圣王殿,落到世上吃人国,人间混乱变了天。”他们遭遇乱世,又受旱灾,结果是“无种无收肚难哄,尝尽深山百样青。”在“王瑶子孙无依靠”的情形之下,他们只好“飘洋过海天外行。”在飘洋过海的日子里,经常遇到大风大浪。他们在十月十六盘王生日这天祈求盘王护佑,终于风平浪静,最终“落脚广东潮州府,乐昌安住开塘田。立起连州福江庙,又建黄竹圣王堂,建村搭棚落下户,儿孙代代供烟香。”这一次是瑶族人民受驱逼走被迫迁徙。按瑶族传说,及其盘王券牒》多次提到的材料,他们的祖先曾住“会稽山七贤洞,他们应是从祖居地开始迁徙。其“飘洋过海”应是沿长江过洞庭,然后南迁。古代洞庭也可言“海”。依盘王歌》中的地名,其主要迁徙路线是过洞庭“舍船登岸再向前”,走的是自湖南郴州入广东至韶州乐昌,再至广东连州。次要的迁徙路线还有自江西南安经大庾入广东南县,自湖南道县入广西贺县,自全州入静江等。这几条路线,据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日:“自江西南安(今大余)入南雄,二也;自湖南之郴入连,三也;自道州之广西入贺,四也;自全州入静江。五也。”其所述入岭南之途,正是这几条主要通道。其间自然有部分瑶人居留于永州南部境内。又据江华瑶族自治县县志载,自称“梧州人”的瑶人是于宋皇佑五年(1053年)驱赶寨山人(即梧州人),部分从广西梧州进入江华,而自称“爷贺尼”的瑶族则是因宋末元初世乱,从江西泰和县迁入湘南宁远、祁阳、道县等地。由此推测,瑶族第一次从祖居地南迁大约应是在隋唐之际。

三、渡海神话昭示的文化意义

这一次大迁徙逐渐在瑶族心灵深处演变成“渡海神话”。日本瑶族研究学者竹村卓二曾对此作过深入的研究,他在比较了瑶族第一次大迁徙的渡海神话不同传本之后认为:“渡海神话在瑶族的内心世界,是超时代的永远抹不掉的烙印。它反映了瑶族特定的过山系集团对在实际中经受的民族灾难的回忆。这个灾难的真实情况,就是对汉族政治权力的抵抗,遭受挫折,并继续受过残酷的压迫。有时用旱灾这种借喻方法,来暗示他们的灾难。因此渡海神话演变的成功在瑶族仪式的发展完善过程中具有了质的飞跃,这种仪式的完善在一定程度上担当了“立法”的功能。因为瑶族第一次大迁徙演变为渡海神话之后,不仅重申了盘瓠作为始祖神的地位,同时还具有了救世主的地位,因而在瑶族群体中自然建立了一种感恩仪式——“还盘王愿”制度。每年农历十月十六日瑶族人要过盘王节,行祭祀,跳盘王长鼓舞,唱《盘王大歌》。这种祭祀本质上是瑶族统一的“酬恩”仪式。这与古代周民族史诗祭祀神性英雄生民、公刘、古公宜父等均有相融通之处。

四、瑶族其他迁徙活动的文化特色

在《十二姓瑶人游天下》里还记载了几次迁徙活动,史诗如此唱道:

老少落住天林山,祖王管下好多年?

哪年哪月开山地,又逢何事跑家园?

恭德王祖丙寅年,正月十二离家园,

二十四年为下种,又逢乱世丢山源。

天林山上日子欢,天逢反乱度El难,

天林山上遭何祸?老幼惊慌躲过山。

二十四年长毛反,长毛反乱不平安,

十二姓瑶人心忧急,拖儿带女又过山。

瑶人老少遭大殃,丢了天林去外山,

青山万重何处去?何处青山把身安?

老少忧愁心无计,手拍胸前无路走,

过山落户千家峒,砍山种地再开头。

青山脚下千家峒,山宽地肥好安身,

落在峒中多少年?哪样大祸落峒村?

落住峒中六十年,开山种地好年成,

官府公差把峒进,逼交皇粮送京城。

人逢乱世难躲开,朝廷兵勇进峒来,

蒋大官人发兵到,甘七营马围上来。

层层官兵人马众,峒中老少难阻挡,

众人商量离峒走,千家大峒又抛荒。

瑶人退出千家峒,爬山涉水开路行,

瑶人世上无出路,何处安身才太平?

跨山越岭到桃源,桃源峒里好过年,

落住桃源多少岁?郎请娇娥唱金言。

小姝少知古根源,桃源峒里住七年,

山猪马鹿坏阳春,。有种落土无收成。

聪明小妹唱根源,离了桃源到哪边?

哪王坐朝哪一岁?何年何lE出桃源?

郎哥莫笑妹歌言,明朝洪武丙寅年,

正月初四齐移步,黄塘龙炸又落根。

娇妹唱传古根源,黄塘龙炸落下根,

黄塘龙炸住多久?开山种地几多春?

黄塘龙炸立寨村,开山耕种百余春,

十二姓瑶人各立寨,安居乐业敬祖人。

后人要记当初事,供奉盘王代代传,

始祖根源莫抛落,添香换水万万年。

从天林山到千家峒,从千家峒到桃源峒,又从桃园峒到黄塘龙炸。其实这些地名我们根本没有必要一一考证坐实。除了大致的方位,实际上也无法考证。从一地又到一地成了瑶人的家常便饭。而天林山、千家峒、桃园峒实际上是留存积淀在民族心灵深处的美好家园的符号象征。而最后黄塘、龙炸两个地名可能是搜集者搜集到传唱这首瑶歌的某一支瑶人的当时居住地。

而迁徙的时间,我们也只能大致确定为由宋到元到明这几个时间段,如上所引载籍材料所知,这些个时间段正是统治者反复进剿瑶人的时期。

特别是千家峒的大迁徙更是在瑶人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近年来,陆陆续续发现了几十本千家峒和千家峒源流记手抄本,它们记载着瑶族的历史和千家峒的兴衰过程,而且大同小异。据传,千家峒是一处只有一个石洞通向外界的山间盆地。自古有十二姓瑶民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辛勤耕耘,繁衍生息,发展到一千人家,故取名千家峒。传说中的千家峒内有一地,四面高山。有石洞一座入内,内有数十里丰原广地,可到此地定居……日后人繁族广,定名为千家峒。传说千家峒后来被官府发现了,派粮官进峒收租,热情好客的瑶人个个把他当贵客,一家屋里吃一天,眨眼就是三年,他和干家峒的瑶人关系搞得蛮熟特别融洽,舍不得回去。官府以为粮官已被千家峒人杀死,便派兵攻打报复,元朝大德八年(公元1305年),官兵攻打干家峒,从下峒一直打到上峒,瑶民首领白知不敌,于是吩咐瑶民从一个通往道县的山洞里逃走。瑶民在离开千家峒前,将一只牛角锯为十二截,每姓瑶族保存一截,又将祖先偶像埋在平石岩下的山洞里,洞有一座“石童子”为标记,并立下盟约,嘱咐500年后,瑶族子孙要返回千家峒,将十二截牛角拼合吹响,洞门自开,将祖先偶像取出祭祀。出逃的瑶民大多散居在大山中。岁月变迁、不断迁徙,千家峒的确切位最后迷失了。但瑶人向往失落的家园,回到千家峒去,便成了一代又一代瑶民顽强生存并寻找皈依的精神寄托。

五、瑶族迁徙的文化意识特征

在瑶族的迁徙史诗中,突出表现出如下几个特点。

一是迁徙的被迫性。这与古代周民族在被迫中有主动不同,或者说周族迁徙,在一定意义上是形势发展、自我壮大的自由迁徙,虽然其直接起因可能是由于戎狄入侵,但在根本上还是带有很大的主动意味。瑶人则自始至终处于被动迁徙的位置,迁徙的根本原因在于动乱无法生存。因为官府的进逼,美好、和谐的生活总是过不了多久。每迁一地虽然燃起了新的希望,然而不久就被浇灭,新的一次迁徙的到来又是新一次民族灾难的来临。

其次,每一次迁徙他们都极关注山水与人的和谐,如诗中反复出现的“山源”,实际上就包含了对山水自然与人的和谐的重视。瑶族称自己居住之地为“峒”,这虽然形象地反映了瑶人居住环境的自然特点,但“峒”同时也是瑶族早期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又是村社土地的所有形态。此“峒”本身便蕴含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的意味。瑶人特别强调寻找到的山源的土地的肥美。“青山脚下千家峒,山宽地肥好安身。”“天林山上立村寨,青山开好种阳春。”“过山落户千家峒,砍山种地再开头。”便是这一具体写照。盘王大歌》处处出现的“青山”符号,便是特别赋予了“青山”对于瑶人生存攸关的重要文化内涵。

其三,迁徙时始终伴随着辛酸和伤感。不像诗经-公刘一诗中周族的迁徙那样充满了和谐、融乐的氛围。在十二姓瑶人游天下一诗中,我们可以了悟到它仍然还是一种极富于民问风格的演唱形式,用的是山歌似的对唱体,一方辛酸的盘问,一方辛酸的回答。歌词的`情感显得十分的压抑和沉重。这比起诗经·公刘一诗中周族“既顺乃宣,而无永叹”和“于时言言,于时语语”来说似有天壤之别。

第四,瑶族史诗同样体现了一个民族坚忍、自强、奋斗、不屈的精神,与周族史诗一样展现了一个民族智慧而坚忍的心路历程。瑶人虽然在迁徙中变得分散,是一种大分散,小聚落的结构形式,但他们凭借盘瓠神话、渡海神话、千家峒传说而在内心中凝聚起一种民族的精神寄托,在内心深处具有很强的民族自我认同感。“在他们的内心世界中,却坚持着很强的社会、文化统一观念。与现实世界中的离心的分散相反,这个向心的意志的支柱,就是不断被强调的民族精神。”

拓展:瑶族民族风俗

居住山区的瑶族,有冷食习惯,食品的制作,都考虑便于携带和储存,故主食、副食兼备的粽粑、竹筒饭都是他们喜爱制作的食品。劳动时瑶族均就地野餐,大家凑在一块,拿出带来的菜肴共同食用,而主食却各自食用自己所携带的食品。

常吃的蔬菜有各种瓜类、豆类、青菜、萝卜、辣椒,还有竹笋、香菇、木耳、蕨菜、香椿、黄花等。瑶族地区还盛产各种水果。蔬菜常要制成干菜或腌菜。云南的一些瑶族喜欢将蔬菜做得十分清淡,基本上是加盐白水煮食。有的直接用白水煮过之后,蘸用盐和辣椒配制的蘸水,以保持各种不同蔬菜的原味;肉类也常要加工成腊肉。广西的瑶族烹调肉类一般用干炒、水煮,放盐调味,用佐料的较少;而肉类则要做成味道十分浓郁的菜肴,鲜肉或腊肉,先炸烤焦黄,然后再煮。

瑶族人喜爱吃腌制食品。“鸟酢”,是瑶族独具风味的著名食品,用鸟肉腌制而成。将捕获的鸟去毛洗净、晾干,拌以米粉及食盐,放入一个小口瓦坛内,用芭蕉叶封住坛口,数日后即可取食。瑶家人常用“鸟酢”来招待贵客。有时,还用这种方法腌制猪、牛、羊肉等。

瑶族人也喜欢吃虫蛹,常吃的有松树蛹、葛藤蛹、野蜂蛹、蜜蜂蛹等。瑶族人还喜欢利用山区特色自己加工制作蔗糖、红薯糖、蜂糖等。瑶族人大都喜欢喝酒,一般家中用大米、玉米、红薯等自酿,每天常喝2、3次。云南瑶族喜用醪糟泡制水酒饮用,外出时,常用竹筒盛放饮时对水。

瑶族还喜用桂皮、山姜等煎茶,认为这种茶有提神、清除疲劳的作用。很多地区的瑶族喜欢打油茶,不仅自己天天饮食,而且用油茶招待宾客。逢清明节时,各家各户都要做染色花饭吃。

宴客有号称“瑶家三礼”的“敬茶洗澡接风酒”;全寨公宴贵宾的“碗酒串肉”;山珍野味杂陈的“献鲜”;以名珍“水龙肠”接风的“龙肠席”等。此外,还有调解民事纠纷的“上门挂红酒”,宣布断交撵人的“炒豆煮蛋”。其中,不少食俗颇有意趣,例如求婚带一包肉和两葫芦米酒,女方同意便收肉不同意则刺破葫芦;择婿常有“埋蛋”之举,视其变化决定取舍;姑娘出嫁向乡邻分赠焦黄豆;离婚仪式为“破竹筒”,离婚双方各提一筒酒,交换饮毕砍破竹筒后就此和气分手。

崇拜盘瓠的瑶人禁食狗肉和龟肉;崇拜密洛陀的瑶人禁食母猪肉和老鹰肉;绝大部分瑶人禁食猪肉和蛇肉;产妇分娩后头几天禁食猪油;祭神忌用狗、猫、蛇、蛙;猎兽后必须先祭奠山神才可分割食用。

瑶族一般不与外族通婚,招赘习俗较为普遍。男女青年婚前恋爱较为自由,利用节日、集会和农闲串村走寨的机会,通过唱歌形式,寻找配偶,双方合意,即互相赠送信物,“各自配合,不由父母”;也有需征求父母同意,请媒说合,方可结婚的。

节日里因为人多,饭一般不用铁鼎锅煮,而用木甄蒸,这种饭香气更浓。每逢节日。瑶族人家还要做粑粑。节日菜肴主要是鸡、鸭、鱼、猪肉、豆腐、粉丝以及各种蔬菜。五岭山脉的瑶族,节日里喜作豆腐圆(圣水豆腐酿---瑶家十八酿第一酿),包“荷包扎(米粉肉)”。盘王节每隔若干年才举行一次。过去过盘王节时,都要大量宰杀牲畜,进行祭祀。祭春每年都要进行,一般都选在农历三月,届时青年男子要上山围猎,下河捉鱼;妇女则要包粽粑,蒸五色糯米饭。

花篮瑶在除夕晚上要先以一块肉和一团粑粑给狗吃,名为祭狗,然后家人才能进餐。他们认为谷种是狗带来的,先祭狗是预祷五谷丰登。节日菜肴要丰富多彩,除鸡肉外,还有河鲜和捕猎的山禽野味及豆腐。

有的地方瑶族四月八节还要煮乌米饭。在湖南江水县的瑶族姑娘,每年农历四月初八过“野餐节”时要吃花蛋,制作花粑粑,吃花糖。姑娘们在吃花蛋、花糖和花粑粑时,小伙子不许偷看,违者还要受罚。耍歌堂是连南排瑶祭祀祖先、庆祝丰收的大型娱乐活动,多在农历十月十六日以后进行,时间的长短各种不一,约为3—9天。届时家家备有水酒、糯米粑粑招待客人,许多瑶族男女青年都借耍歌堂机会进行择选意中人,一旦男女情投意合,双方的家长就可通过媒人去说亲,并以猪肉和酒为礼品。举行婚礼时,都要大摆筵席,按传统习惯,婚宴上必须要请寨老参加,新郎新娘饮交杯酒。

花瑶舞蹈的基本类型及其律动性成因分析论文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我整理的花瑶舞蹈的基本类型及其律动性成因分析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摘要:

花瑶人有语言无文字,肢体语言的表达成为了他们生活的必需品。他们能歌善舞,常年傍山而居,受环境和先辈流传的风俗影响,花瑶人形成了勤劳、勇敢、朴实、洒脱的性格特点,同时也形成了花瑶舞蹈特有的风格动律,且每一个舞蹈动律都蕴含着特定的文化内涵和地域特征。本文分析了湘西南花瑶舞蹈类型,对花瑶舞蹈动律进行梳理,同时探索动律成因及其蕴含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

花瑶;舞蹈动律;文化内涵(成因);

引言:

《风俗通义》中记载的“积织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展现了花瑶人的勤劳和智慧。笔者从小生长在隆回,将湘西南花瑶舞蹈的舞台化作品创作研究作为自己的主要研究方向,希望对湘西南花瑶舞蹈的源流、动律、形态、特征及其舞台化舞蹈作品创作进行系统研究。笔者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发现,由于缺乏专业人士的整理和研究,相对花瑶山歌及服饰等研究而言,几乎难以找到可供借鉴的研究成果。正因如此,目前出现在大众眼前的花瑶舞蹈作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动律特点模糊。应该说,湘西南花瑶舞蹈的本体研究迫在眉睫。笔者作为一名舞蹈编导专业的研究生,深感责任重大。为此,拟就湘西南花瑶舞蹈的动律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湘西南花瑶舞蹈及其基本类型

花瑶是湘西南腹地瑶族的一个分支,主要分布于湖南省隆回和溆浦两县交界之地——隆回县虎形山瑶族乡。因地处高寒地区,依山而居,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历史文化孕育了其独特的民族舞蹈动律。花瑶舞蹈多以民俗习惯动作和生活生产动作为主,表现了花瑶人朴实、豪爽的性格特点。

通过相关文献的梳理和田野调查可以发现,湘西南花瑶舞蹈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一是与花瑶传统技艺“挑花”相关的舞蹈,二与节日风俗相关的舞蹈,三以歌颂“瑶山”为主的舞蹈。

(一)与花瑶传统技艺“挑花”相关的舞蹈

花瑶因服饰独特、色彩艳丽,特别是花瑶女性挑花技艺异常精湛,故称“花瑶”。挑花是花瑶女子特有的一种传统手工技艺,也是花瑶姑娘们一生的必修课。民间有传言,不会挑花的女子嫁不出去。由此可见挑花在花瑶人心中的特殊地位。

花瑶姑娘们引以为傲的花瑶服饰,例如筒裙、腿绑、裤脚、腰带、衣袖、马褂、头巾、背带、围裙等,无一不是花瑶姑娘自己挑出来的。挑花,主要是花瑶姑娘通过自己独特的想象力,结合先辈传承下来的缝制手艺,在黑色筒裙上挑出形状不一的隽美图案。图案可以是花鸟鱼虫、碧水蓝天、神灵野兽等等。花瑶挑花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对于没有文字只有语言记录历史的花瑶人来说,花瑶挑花裙就是以其独特的方式书写的.一部穿在身上的史书,其图案繁杂古朴,左右对称,体现出其浓厚的民族特色和乡土气息。

与花瑶传统技艺“挑花”相关的舞台化舞蹈作品有:《花瑶女》《花瑶帽》等,其中典型动作主要以手部动作为主,例如穿针引线、环绕手、拉线、扯线等。花瑶挑花,挑的不仅仅是图案,更是花瑶姑娘心中的向往,是花瑶人对幸福生活的追求。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参评作品《花瑶女》就充分挖掘运用了花瑶的传统挑花技艺及“女儿箱”题材,作品以“矮”“颤”为舞蹈创作、发展的元素,展示花瑶女热情、奔放、勤劳的性格,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在花瑶特有的“讨僚皈”节日中,舞蹈《挑花情》是必演节目。花瑶人通过舞蹈展现自己民族特色服饰,展现其民族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

(二)与节日风俗相关的舞蹈

我国各民族的特色节日代表着各民族自身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信仰。历史文化悠久的花瑶,也有其特有的民族节日。花瑶虽为瑶族分支,但不同于其他瑶族分支,他们不过传统的瑶族“盘王节”,只认自己民族特有的三大传统节日,分别是一次“讨念拜”和两次“讨僚皈”。节日当天,花瑶男女都会穿上最为隆重的花瑶服饰从四面八方赶到虎形山瑶族乡赴盛会,白天在相约的地点赶集看戏,夜晚家家户户围绕着篝火载歌载舞,极其热闹。原创舞蹈《快乐的讨僚皈》便是取材于花瑶“讨僚皈”节日主题,是体现浓郁花瑶节日风情的经典代表作,展现了节日中男女对歌传情、欢歌热舞的场景。

花瑶的婚俗也尤为特别,被称之为花瑶婚俗三部曲的分别是:“打泥巴”“炒茅壳里”和“打滔”。民间传统舞蹈《打滔》便是运用花瑶婚俗“打滔”这个有趣的风俗元素创作的。“打滔”也被称为“蹾屁股”,是花瑶婚典庆祝的一种娱乐方式。新婚夜晚,送亲的宾客们为了消磨漫漫长夜,花瑶男子排坐在篝火边,一群花瑶姑娘唱着歌,用屁股依次从坐着的男人大腿上蹾过去。姑娘如果在哪个男子大腿上蹾得重或是蹾得久便是喜欢这名男子。三两个姑娘可以轮番蹾一名男子的大腿,蹾得越重,表示这名男子在姑娘心中分量越重。

(三)以歌颂“瑶山”为主的舞蹈

花瑶人长期居住在崇山峻岭中,一辈子与大山相依为命,在花瑶人心中,山在人在,大山就好比孕育滋养他们的母亲,包容他们,养育他们。他们对大山的情感比天还高、比水还深,所以勤劳智慧的花瑶人创作了很多跟“瑶山”相关的舞蹈,例如舞台化舞蹈作品《瑶山情》《瑶山月夜》《瑶山竹韵》以及笔者通过采风创作的舞蹈《呜哇喊山》,这些舞蹈描写的虽是瑶山景色或瑶山风情韵味,但表现的是花瑶人寄予大山的希望和对瑶山妈妈的敬仰和崇拜。

二、湘西南花瑶舞蹈基本动律

在舞蹈风格形成过程中,舞蹈动律是极其重要的部分。传统的瑶族舞蹈动律以长鼓舞动律为主。而因民族自身地域条件和生活生产方式的影响,花瑶舞蹈并没有运用常规的瑶族传统舞蹈动律。笔者再三探访花瑶古寨后,发现并整理出以下几项花瑶舞蹈动律:

(一)上下“颤”动律

上下“颤”动律主要体现在花瑶舞蹈步伐上,是指舞者在走动时膝盖部位的上下颤动,其动作在舞台表演中呈现为舞者上身向后微仰,脚下踮步出去,全脚踩回,踩回时膝盖呈弯曲微存状态,膝盖随着脚步的替换进行上下小幅度屈伸,重拍向下,弱拍向上,舞者膝盖随时保持富有弹力颤动状态,在舞蹈《快乐的讨僚皈》中,女演员出场时就运用了此动律,这是花瑶人在长期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动律。

(二)摆胯动律

在花瑶民间舞蹈中,胯部动律是极具独特民族韵味和风格的动律之一。摆胯动律主要指舞者的胯部跟随着音乐节奏的轻重缓急进行左右摆动,可以在行进中摆胯,在原地舞动时摆胯,或依照舞蹈结构要求变换不同节奏、幅度进行摆动。一走一摆的花瑶姑娘从绵延群山间走来,如同山中精灵,格外娇艳动人。

(三)“下蹲”动律

笔者在研究花瑶舞蹈动律时,经过反复比较斟酌,认为花瑶的“下蹲”动律可以称之为花瑶舞蹈最为鲜明的代表性动律。“下蹲”动律,主要指舞者在舞动时,臀部发力,往下坐蹾,再站起。下蹲时,膝盖随之屈伸,大腿与小腿之间呈九十度。花瑶民间传统舞蹈《打滔》就是通过发展“下蹲”动律而创作形成的,它将花瑶人热情奔放的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也展现了花瑶独特的“打滔”风俗。

三、湘西南花瑶舞蹈动律成因分析

(一)环境因素

上下“颤”动律来源于花瑶人居住的特殊环境。花瑶是靠山而居的民族,人在下山时,蜿蜒陡峭的山路让行走的人们不自觉形成膝盖的“颤”动律。

(二)服饰因素

爱美的花瑶姑娘,在其腰带的左右靠后区域会挂颜色各异的流苏。摆胯动律的形成原因之一就源自其服饰的特殊设计。每当花瑶姑娘胯部左右摆动时,垂摆在臀部后的流苏也会随之舞动。这将俏皮、可爱的花瑶姑娘形象体现得更加生动有趣。

(三)节日风俗因素

“下蹲”动律源自于花瑶“打滔”风俗,“打滔”也称之为“蹾屁股”,这一风俗是花瑶人特有的婚俗习惯。对于母系氏族的花瑶,其民族意识里对女性的一举一动都带有最为宽慰的包容和理解,“蹾屁股”也是女子追求男子,在节日中表达其心意的最佳方式。

四、结语

总而言之,花瑶舞蹈展现了花瑶人民的风格特点和追求信仰,除了笔者在文章中提到的上下“颤”动律、摆胯动律、“蹾屁股”动律外,传统的花瑶民间舞蹈动律还未被完全梳理出来。但在其他学者以及政府相关部门对花瑶舞蹈的重视和不断研究下,笔者相信花瑶舞蹈的发展会越来越好。在新媒体时代,花瑶舞蹈也会得到更好保护,实现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何阳湘西与黔东南地区苗族舞蹈动律比较研究[J].戏剧之家,2019.,(12)-110-111.

[2]梦姣论湘西地区苗族仪式性舞蹈的文化特征[J].戏剧之家,2019.,(15)-110.

[3]朱江宏简析湖南花瑶舞蹈特征及其民族生态文化[J].北方音乐,2019,39(02)-237+239.

[4]王茜湖南花瑶民俗舞踏的发展研究[1.明日风尚,2020.(17):113-114.

[5]周妙湖南花瑶民俗舞蹈的价值面向与发展研究[J]北方音乐,2019,3907):223-224.

[6]田露,谭建斌.湘西地区传统舞蹈文化资源创意开发策略[J]明日风尚,2020,(20)119-120.

[7]李洁湘西土家族遗存舞蹈的艺术特征[J].艺术评鉴,2019,(09):90-91.

[8]权翠,闫岩.湘西侗族舞蹈在排舞中的传承与创新[J]体育科技,2019,40(05):81-82.

粤语文化传承方法研究论文

粤语的传承主要看的就是小孩,他对于粤语的理解是怎么样子的,如果把粤语说给他听,他能懂,并且他会接受粤语的文化,那这种传承就会一直下去。

对于很多非岭南地区成长的人来说,是很难产生出有关岭南的情怀一类的东西来的。 在上大学之前,国语环境下长大的我们,所接触的顶多是国语歌词的港乐、国语配音的港片。 要说岭南文化,总逃不开粤语。 于是,我们不妨先说一说粤语。 粤语 历史  在谈粤语之前, 不得不先提一下岭南与粤语的关系。 何为岭南? 岭南,现在大致包括了广东、广西、海南三省及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 粤语应该是广东广西人民的方言,是香港、澳门的官方语言。当然还有其他地区使用粤语作为方言,比如海南部分地区。 所以,粤语同岭南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 橙色部分为岭南地区 但是,粤语其实也是一个泛称。由于复杂而漫长的历史原因,岭南不同地区粤语的发音存在着差异。 在广东,就有广府话,潮汕话和客家话三种类别,这是因为广东人是由三大群体所构成的,包括广府人、潮汕人和客家人。这三个群体分布在广东的不同区域。 我们常说粤语源于古汉语,这又是为何? 岭南地处东南部,外又有山岭阻隔,因而不易受到中原地区的战争影响。 在中原地区爆发战争时,就有不少汉人选择离开家乡,有些是整个家族或是整个村落,历经长途跋涉,来到岭南地区。而原本居住在岭南地区的原住民们,却由于种种原因离开了。 至唐末时,广东地区大部分都是汉人了。而当时的汉语也就这样被这些汉人带了过来。而大部分汉人选择定居在广东一带则大概是出于农业生产的考虑。 此外,广府话、潮汕话与客家话有所不同应该是因为居住在这些地方的汉人曾从不同地区,在不同时间迁徙至这些地方。 岭南地区的古汉语因地理位置而得以较好的传承下来,而其他地方的汉语则在与北方少数民族交流的过程中渐渐被胡化了。 如今,普通话与粤语有了很大的差别。其中之一是发音上,普通话有四声调,而粤语的发音有九声六调。 我们再也不能无需学习,就听懂对方的语言。 ▲ 粤语声调 粤语 情怀  说到粤语, 我们最常提起的一个词是 “情怀” 。 情怀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逝去还是怀念? 的确,真正属于粤语文化的青春时代,被定格在了上个世纪香港的蓬勃发展时期。 但是,今时今日,粤语没有在时代浪潮中淘汰与湮灭,反而散发着独特的韵味。 作为母语不是粤语的我们, 我们为什么喜欢粤语? 仅仅因为它是一种语言,一种表达方式? 不是的。 粤语背后,是一种生生不息的文化,是一个个形象鲜明的偶像,是一份份青葱岁月的珍贵记忆。 语言不同,但感情与牵绊却是一致的。 听港乐,看港片总能带给我们不一样的体验,给我们以无限的感动与激情,快乐与沉思。 这些或许才是粤语的迷人之处吧。 看阿飞正传, 看孤独而高傲的灵魂固执地追求着飞翔。 看家有喜事, 看他们脑洞大开地嬉皮地上演人生的悲欢离合。 听春光乍泄, 听男男女女的恋人们相互安慰寂寞的心。 听沧海一声笑,异或是上海滩, 感受人在江湖的豪迈与寂寥,岁月转眼即逝的无奈。 粤语,古老而又美丽。 但粤语记忆,它不会尘封,也不应尘封。 它,还会继续成长。 因为热爱,所以坚持,所以有所行动

混乱是不是说粤语的,都这么弱智。

个人认为,不管是那个方言地区。顺应发展朝流才是正事。方言区的形成是缘于,区域封闭产生的。语言的基本功能是交流,随着发展进化全国以至于全球交流越来越频繁,坚持方言很显然与日益广泛交流需要求相违背的。所以,个人观点应该是顺其自然。语言,从延生起,就一直在发生变化。肯定不会是一成不变的。全球化的今天,语言的变化就可能更快。据说英语中吸收了大量中式英语。

花瑶民族文化研究论文

★神秘花瑶――因挑花而得名的绚丽民族 据东汉应劭《风俗通义》记载,瑶族祖先“积织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汉代以前瑶族挑花就已兴起了。挑花的重要,从人文意义上讲,对于在没有文字的花瑶人中,它以其独特的方式书写了一部穿在身上的史书。花瑶女性通常在统裙、腿绑、裤脚、腰带、衣袖、马褂、头巾、背带、围裙等上面挑花。每一件挑花都是一帧精湛的艺术品,花纹图样广涉而纷繁:花草树木、飞禽走兽、人物生活、古老传说等等。其立意巧妙,布局合理,图案古朴繁杂,一般左右对称,体现出浓厚的民族特色和乡土气息。花瑶女性挑花(瑶语称“拥杯”)不用模具,全凭一双慧眼和一双巧手,见到什么就绣什么,想到什么就挑什么,根据粗纱土布的大小来固定图案的位置,然后运用各色的纱线、丝线、毛线挑刺出各种绚丽多姿的图案,无须设计、打稿、描图和放样,按照自己早已孕定好的腹稿飞针走线。最早出现的挑花题材是花草树木:打子花、岩石花(瑶语称“杯干约”)、花簇(瑶语称“杯干托”)等;而动物是花瑶挑花内容出现频率最高的:如“双龙抢宝”、“双狮滚球”、“双蛇比势”、“雄鸡斗志”、“双鹅报喜”、“百鸟朝阳”、“鲤鱼跳龙门”……种类繁杂、形态丰富,件件构图新颖浪漫,帧帧造型古拙粗犷。因受汉文化的熏陶,花瑶女性把挑花题材猎向古老传说:“哪吒闹海”、“美猴王出世”等成为挑花艺术旷世杰作。花瑶挑花不但讲求实用,而且更追求色调装饰美观。“远看色彩近看花”,她们喜欢用强烈的刺激色彩,鲜红色的头饰笠(瑶语称“派特典”)和头巾(瑶语称“笑童”),深蓝色的上衣(夏装为雪白色),五彩缤纷的腰带(瑶语称“特档”),灰白色的统花裙(瑶语称“顿”)前沿以两叶红艳艳的裙边(瑶语称“祻补”)接连映衬,墨色的的绑腿(瑶语称“扣烘”),使整个服饰形成黑白相间、冷暖协调、鲜艳夺目,令人感觉到花瑶女子把所有的色彩匀称地打扮在自己身上。若头饰笠和统裙以灰白色为主,色彩暗淡,那是守孝穿戴的服饰。花瑶挑花用普通手工缝补针线,用单一的白线或五彩丝、毛线在靛蓝色或白色的粗纱土布上一针一针地挑。一条成年女子穿的统裙大概要飞针走线二十五万多针,陆陆续续需挑刺六个多月,称为花瑶人粗纱土布上的“长城”。对于一个花瑶女子的价值和才华的判断,挑花手艺是最为重要的。花瑶女性从小就受到挑花技艺的熏染,六、七岁就开始学挑花,一直挑到人老眼花,而不会挑花的笨女子是找不到好婆家的。挑花服饰还是花瑶姑娘们的传统嫁妆,她们出嫁时有十几条统裙、腰带、腿绑……那些挑花嫁妆足可以挂满个小型展览馆。花瑶挑花所用面料为涤纶面料,经向普通的涤纶纱,纬向加捻,有全弹半弹之分,如果用长丝加捻的为长丝花瑶,顺捻的为单喷花瑶。1S*1Z或2S*2Z的为双喷花瑶,看上去有浅浅横条平纹组织,一般经细纬粗。 花瑶女子还有一绝活――编织花纹彩带(瑶语称“踏特典”)。在竹板上烧烤17个小洞,上面9个,下边8个与上孔斜交叉,分别用17根五彩毛线穿过小孔,拴在腰和大脚指间,17根彩线上拴一套提闩,然后弹动提闩、用双线左右穿梭自由编织出不同的花纹彩带,长度可达数十米。把花纹彩带(瑶语称“特典”)缝合在竹笠筐上,色彩鲜艳的头饰笠就做成了。瑶族是一个爱美的民族,瑶山原始古朴的自然风光给了花瑶女性无限的灵感,挑花技艺深深吸引着来来往往的宾客。 ★神秘瑶乡之古树奇观 无论什么季节,踏上瑶乡这片土地,首先扑入眼帘令人情有独钟的是就是独守或丛生山冈和腹地的古树。瑶乡的参天古树是花瑶人用生命保护下来的。千百年以来,花瑶人祖祖辈辈继承着“砍树宁肯砍人”的护树传统,使这片土地上的树木经历千百年风霜雨雪依然沐浴着今日的阳光雨露,形成了瑶乡独特的奇观。在瑶乡,有古树的地方就有人家,寨不离树,树不离寨,树是花瑶人和古寨的保护神。花瑶人如此爱树、护树,传说有几种原因: 一是风水坟山说,花瑶人的祖坟一般按姓氏集中葬在一块风水宝地上,从此这里就不能动土,让草木茁壮成长,长成茂密的坟山森林,并对这里的一草一木立下恶咒:若惊动了这里的一根毫毛,地下的灵魂则不得安安,于是凡人也不得安宁。所以,坟山森林的树木不许砍伐,也无人敢去砍伐,至今留下了山冈上的参天古林。二是风水水口说,花瑶山寨一般坐落在山脉拱手的腹地里,寨子前方山峦相接水流出去的地方叫水口,是寨子兴旺发达的风水前门,这里必须让古树来把守水口,传说可以从水口古树的枯荣上来预兆寨子里的吉凶:若水口里最大的古树枯死了,这个寨子里的大人物可能也要跟着离去了。谁也不敢去碰水口里的古树,免得招患迷信中的“五方山煞”。当然,花瑶人决不让人去碰这些神树,至今留下了腹地里的茂密古林。在花瑶人心中,上了年纪的树就拥有了灵气,再动他不得了。若谁家的宝贝生来八字太大,不听父母带养,或命根中充斥父母,认寄父又无人敢接受,最好的办法是寄给古树,认古树为寄父,逢年过节就去拜祭,同样可以消灾解难,化凶为吉。凡披有红布,底下留有瓷碗小杯和烧香痕迹的古树,就证明它的人类寄子寄孙很多了。花瑶人在封建历史长河里是一个受排挤和驱逐的民族,在民族迁徙中,他们深入密林,借茂密古林来躲过刀光剑影的追杀,日子久了,视树为保护神,顶礼膜拜,呵护树就像保护自己的生命一样。走进神秘的瑶乡古林,有感触,有喜悦,有忧伤,还有心惊胆战,彷佛自己也是一个膜拜古树的虔诚信徒。走进花瑶古寨崇木凼,一块光绪九年腊月二十八日立的“永远蓄禁”石碑伫立在古树林山脚,是至今保存完好的瑶乡最早的封山育林禁碑。虽然碑文字迹风化,内容模糊难以辨认,但主题“永远蓄禁”和立碑的时间还清晰可鉴。从禁碑的主题“永远蓄禁”可以看出花瑶人当时封山育林的决心,守护绿色家园的意识相当强烈。瑶乡的古树属常绿、落叶、高矮杂生,以水青冈和白栎为最多,铺天盖地,四季不乏单调,且不同季节的景象各具特色,让人一年四季看不烦,看不累。步入瑶乡古树林,也就走进了没完没了的传说林和故事林。花瑶人根据树冠、树枝、树根和树干的形态,以及树与树之间的组合、树与周围环境的烘衬等来命名:什么“夫妻不离”、“千年富翁”、“天罗地网”、“银蛇拱地”、“天女散花”、“醉卧塔尖”……在崇木凼古树林里,两棵来自不同纲目的古树同蔸而生,亦称“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粗壮的古树是老公,旁边纤细的那棵是老婆,树干的高度达数丈时彼此猛地拥抱过来,紧紧依偎在一块,化为一体,从此处向四面八方抽枝长叶,让游人想象到“钟爱一生,儿孙满堂”,故名“夫妻不离”。“千年富翁”也居住在崇木凼,据科研人员初步鉴定,此树年龄在一千五百年以上,属瑶山千年树王,瑶语称它为“杂笔朵”,属水青冈,当地汉语叫它“三蔓子”树。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杂笔朵”的果子是花瑶人每年奉供给皇上的贡品,炭烤此果香脆可人,食用能延年益寿,价值一升果子兑换一升金瓜子,祖祖辈辈称它为“富翁树”。“天罗地网”位于崇木凼古寨吊脚楼的背面,现称之为“对歌林”,是花瑶对唱山歌的最好场所,这里古木遮天蔽日,粗大的树干群围桩在石山斜坡上,裸露的根系纵横交错,似群龙嬉戏,似银蛇拱地,根浪一层叠起一层,推向远方。进了花瑶对歌林,不唱山歌是跑不出来的,唱不赢也是跑不掉的,上天枝叶拦住,入地根网挡着,四周是不讲情面的古树和热情的花瑶小伙与姑娘,一旦钻入他(她)们的怀抱:就罚你――抛你很高,捉住你四肢仰天荡秋千;也奖你――无数个屁股重蹾在你的双腿上,让你忍痛享受花瑶人待客的最高礼仪――蹾屁股。如此“天罗地网”,谁都想进去,谁都不想逃跑。“天女散花”是很难碰上的。如果赶上公历三月初的时间,就到庙山寨子来守候“天女散花”。一棵高达几十米古拙苍劲、盘根伏地、需四、五人牵手才能合围住的千年古树挺立在寨子前方。每逢早春三月,枝头在短短的时间内就绽放出一簇簇形状如喇叭、长约两寸的洁白花朵来,浓郁的香气沁人心脾,人们称它为“白花树”。这种花很特别,好像一夜就花开,很快就花谢,纷纷扬扬落花的情景非常好看,外地来观光的文艺人称之为“天女散花”。当地瑶家村民可以从“天女散花”的多少、散花时间的长短、散花覆盖的面积来断定当年的年成,据说还准确得很哩! 在人们心中,“天女散花”是大自然为预兆当年年成所做的最灵验的一场法事。在瑶乡第一仙峰香炉山寺的顶角,从山脚仰望,一座盖帽的大石头极似宝塔顶盖,远远望去,一个醉汉倚塔卧尖,形象惟妙惟肖。走近一看,这也是一棵千年古松,苍老得挺不起腰身,横卧在大石头上,人们也称之为“夫妻树”。遗憾的是这对“千年夫妻”已阴阳相隔了,在解放前,“老婆”老死了,现已尸骨全无,从此,“老公”整天借酒浇愁,过着“酒里乾坤大,壶中岁月长”的懵懂生活,误把塔尖当成自己的床铺,多危险呀!瑶乡的古树千姿百态,故事和传说永远讲不完。回眸瑶乡古树林,还有一派景象令人震撼,老死的古树依旧站着,倒下去的古树仍然躺着。这些已经失去生命力的姿态给你很多遐想:“仰天长啸”、“猛龙过江”、“贵妃醉酒”……这种残缺、失去生命力的美感更加振奋人心。把花瑶文化写成一本书,瑶乡古树是每个章节里最重要的一行和字眼,让人永远爱不释手。 瑶乡最具特色的古寨子 大圫,说是建在好大一圫石头上的花瑶寨子。“飞瀑流泉直挂云天,清幽野趣气象万千”。古老的村寨,摩天的崖壁,奇异的巨石,秀美的溪河,原始次生林中的古树群体,加上新近揭秘的神奇大峡谷和充满野性的大瀑布,及串串状若仙湖的深水潭,构成了花瑶山寨大圫美丽自然的绝佳生态环境。关于那个神秘的大峡谷,它属于大圫管辖,全程约17.8公里,起源于青山坳村,经四角田、大托、周朋、白水洞四村地段,延伸至淑浦九溪江乡。源头四角田段风景秀丽,河水清悠,一眼见底,流水环绕山谷形成无数个S型。峡谷两岸全是悬崖峭壁,地势十分险要,流水形成了一个连一个的瀑布群体,其中高15米以上的瀑布60余处,深潭80余个。2002年7月由北大教授、著名诗人、学者彭浩荡、民俗摄影家刘启后、著名诗人匡国泰、电视制作人刘念铎等文人学者组成的队伍在隆回县虎形山瑶族乡采风写真时,发现了幽深险峻的瑶山大峡谷。彭浩荡说:“张家界有山无水,黄果树有水无山,九寨沟有山有水,但怎能比得上瑶山风光,瑶山不仅有山、有水,还有着浓厚的民俗风情,算得上是一片神奇的风水宝地”。 第二次“讨僚皈”于农历七月初八至初十日在今虎形山瑶族乡崇木凼举行,后改在距此五里的小沙江街上举行。节日源于清朝雍正元年(1723年),下山峒(位于今隆回县小沙江镇境内)回姓瑶民七姊妹被汉族豪绅廖元翁率领的200余人追赶,引起瑶民的反抗。廖谎报军情,称瑶民造反,清王朝立即遣兵数万前往镇压。花瑶人民不畏强暴,英勇奋战,伤亡甚重。在大沙江与清兵大战一场,败退小沙江又与追兵小杀一场,两地共死伤瑶民数百人。幸存的被迫越山绕道退到麻塘山隐居。清兵直追到五都七岭八寨,瑶民靠着一夫当关,万夫莫入的险峻地形与敌周旋,不断出没在山林中奇袭清兵,杀得清兵胆颤心寒,无法进兵。后来,溆浦瑶族首领蒲公祥率众攻打龙潭,切断清兵后路,致使清兵两面受敌被迫停战议和,并从隆回司(今隆回县司门前镇)、小沙江、五里江(溆浦县境内)等地撤兵,瑶民才又部分迂回各峒。但在当地汉族豪绅的追杀下,大部分瑶民被分散在边远的深山老林中而终究无法返回此前瑶民居住的中心地带(大约在今小沙江镇洞江、大沙江等地),今天以这一地带为中心,周围“十里无瑶”局面也由此形成。与清兵议和后,瑶民为纪念奋战勇士,大沙江、小沙江也一度改名“大杀江”、“小杀江”(后来迁居当地的汉族越来越多,为了加强民族团结才恢复原地名),同时举行隆重集会以示纪念。花瑶“赶苗”这三大传统节日,原本都是为了纪念花瑶先民的三次历史大杀戮而举行的雪耻集会。随着历史的推移,这三大传统节日已经演变成为人们赶集购物、活动聚会、青年男女赛歌对舞、谈情说爱的喜庆节日。每年在这一共九天的节日中,花瑶人民不论男女老少,举家出动,一律身着节日盛装,奔赴集会地点,或尽情购物,或访亲会友,或彼此对歌,或激情展示花瑶各种神秘而淳朴的民情风俗……如今各地各族人民也前往参与同乐。

花瑶舞蹈的基本类型及其律动性成因分析论文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我整理的花瑶舞蹈的基本类型及其律动性成因分析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摘要:

花瑶人有语言无文字,肢体语言的表达成为了他们生活的必需品。他们能歌善舞,常年傍山而居,受环境和先辈流传的风俗影响,花瑶人形成了勤劳、勇敢、朴实、洒脱的性格特点,同时也形成了花瑶舞蹈特有的风格动律,且每一个舞蹈动律都蕴含着特定的文化内涵和地域特征。本文分析了湘西南花瑶舞蹈类型,对花瑶舞蹈动律进行梳理,同时探索动律成因及其蕴含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

花瑶;舞蹈动律;文化内涵(成因);

引言:

《风俗通义》中记载的“积织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展现了花瑶人的勤劳和智慧。笔者从小生长在隆回,将湘西南花瑶舞蹈的舞台化作品创作研究作为自己的主要研究方向,希望对湘西南花瑶舞蹈的源流、动律、形态、特征及其舞台化舞蹈作品创作进行系统研究。笔者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发现,由于缺乏专业人士的整理和研究,相对花瑶山歌及服饰等研究而言,几乎难以找到可供借鉴的研究成果。正因如此,目前出现在大众眼前的花瑶舞蹈作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动律特点模糊。应该说,湘西南花瑶舞蹈的本体研究迫在眉睫。笔者作为一名舞蹈编导专业的研究生,深感责任重大。为此,拟就湘西南花瑶舞蹈的动律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湘西南花瑶舞蹈及其基本类型

花瑶是湘西南腹地瑶族的一个分支,主要分布于湖南省隆回和溆浦两县交界之地——隆回县虎形山瑶族乡。因地处高寒地区,依山而居,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历史文化孕育了其独特的民族舞蹈动律。花瑶舞蹈多以民俗习惯动作和生活生产动作为主,表现了花瑶人朴实、豪爽的性格特点。

通过相关文献的梳理和田野调查可以发现,湘西南花瑶舞蹈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一是与花瑶传统技艺“挑花”相关的舞蹈,二与节日风俗相关的舞蹈,三以歌颂“瑶山”为主的舞蹈。

(一)与花瑶传统技艺“挑花”相关的舞蹈

花瑶因服饰独特、色彩艳丽,特别是花瑶女性挑花技艺异常精湛,故称“花瑶”。挑花是花瑶女子特有的一种传统手工技艺,也是花瑶姑娘们一生的必修课。民间有传言,不会挑花的女子嫁不出去。由此可见挑花在花瑶人心中的特殊地位。

花瑶姑娘们引以为傲的花瑶服饰,例如筒裙、腿绑、裤脚、腰带、衣袖、马褂、头巾、背带、围裙等,无一不是花瑶姑娘自己挑出来的。挑花,主要是花瑶姑娘通过自己独特的想象力,结合先辈传承下来的缝制手艺,在黑色筒裙上挑出形状不一的隽美图案。图案可以是花鸟鱼虫、碧水蓝天、神灵野兽等等。花瑶挑花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对于没有文字只有语言记录历史的花瑶人来说,花瑶挑花裙就是以其独特的方式书写的.一部穿在身上的史书,其图案繁杂古朴,左右对称,体现出其浓厚的民族特色和乡土气息。

与花瑶传统技艺“挑花”相关的舞台化舞蹈作品有:《花瑶女》《花瑶帽》等,其中典型动作主要以手部动作为主,例如穿针引线、环绕手、拉线、扯线等。花瑶挑花,挑的不仅仅是图案,更是花瑶姑娘心中的向往,是花瑶人对幸福生活的追求。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参评作品《花瑶女》就充分挖掘运用了花瑶的传统挑花技艺及“女儿箱”题材,作品以“矮”“颤”为舞蹈创作、发展的元素,展示花瑶女热情、奔放、勤劳的性格,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在花瑶特有的“讨僚皈”节日中,舞蹈《挑花情》是必演节目。花瑶人通过舞蹈展现自己民族特色服饰,展现其民族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

(二)与节日风俗相关的舞蹈

我国各民族的特色节日代表着各民族自身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信仰。历史文化悠久的花瑶,也有其特有的民族节日。花瑶虽为瑶族分支,但不同于其他瑶族分支,他们不过传统的瑶族“盘王节”,只认自己民族特有的三大传统节日,分别是一次“讨念拜”和两次“讨僚皈”。节日当天,花瑶男女都会穿上最为隆重的花瑶服饰从四面八方赶到虎形山瑶族乡赴盛会,白天在相约的地点赶集看戏,夜晚家家户户围绕着篝火载歌载舞,极其热闹。原创舞蹈《快乐的讨僚皈》便是取材于花瑶“讨僚皈”节日主题,是体现浓郁花瑶节日风情的经典代表作,展现了节日中男女对歌传情、欢歌热舞的场景。

花瑶的婚俗也尤为特别,被称之为花瑶婚俗三部曲的分别是:“打泥巴”“炒茅壳里”和“打滔”。民间传统舞蹈《打滔》便是运用花瑶婚俗“打滔”这个有趣的风俗元素创作的。“打滔”也被称为“蹾屁股”,是花瑶婚典庆祝的一种娱乐方式。新婚夜晚,送亲的宾客们为了消磨漫漫长夜,花瑶男子排坐在篝火边,一群花瑶姑娘唱着歌,用屁股依次从坐着的男人大腿上蹾过去。姑娘如果在哪个男子大腿上蹾得重或是蹾得久便是喜欢这名男子。三两个姑娘可以轮番蹾一名男子的大腿,蹾得越重,表示这名男子在姑娘心中分量越重。

(三)以歌颂“瑶山”为主的舞蹈

花瑶人长期居住在崇山峻岭中,一辈子与大山相依为命,在花瑶人心中,山在人在,大山就好比孕育滋养他们的母亲,包容他们,养育他们。他们对大山的情感比天还高、比水还深,所以勤劳智慧的花瑶人创作了很多跟“瑶山”相关的舞蹈,例如舞台化舞蹈作品《瑶山情》《瑶山月夜》《瑶山竹韵》以及笔者通过采风创作的舞蹈《呜哇喊山》,这些舞蹈描写的虽是瑶山景色或瑶山风情韵味,但表现的是花瑶人寄予大山的希望和对瑶山妈妈的敬仰和崇拜。

二、湘西南花瑶舞蹈基本动律

在舞蹈风格形成过程中,舞蹈动律是极其重要的部分。传统的瑶族舞蹈动律以长鼓舞动律为主。而因民族自身地域条件和生活生产方式的影响,花瑶舞蹈并没有运用常规的瑶族传统舞蹈动律。笔者再三探访花瑶古寨后,发现并整理出以下几项花瑶舞蹈动律:

(一)上下“颤”动律

上下“颤”动律主要体现在花瑶舞蹈步伐上,是指舞者在走动时膝盖部位的上下颤动,其动作在舞台表演中呈现为舞者上身向后微仰,脚下踮步出去,全脚踩回,踩回时膝盖呈弯曲微存状态,膝盖随着脚步的替换进行上下小幅度屈伸,重拍向下,弱拍向上,舞者膝盖随时保持富有弹力颤动状态,在舞蹈《快乐的讨僚皈》中,女演员出场时就运用了此动律,这是花瑶人在长期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动律。

(二)摆胯动律

在花瑶民间舞蹈中,胯部动律是极具独特民族韵味和风格的动律之一。摆胯动律主要指舞者的胯部跟随着音乐节奏的轻重缓急进行左右摆动,可以在行进中摆胯,在原地舞动时摆胯,或依照舞蹈结构要求变换不同节奏、幅度进行摆动。一走一摆的花瑶姑娘从绵延群山间走来,如同山中精灵,格外娇艳动人。

(三)“下蹲”动律

笔者在研究花瑶舞蹈动律时,经过反复比较斟酌,认为花瑶的“下蹲”动律可以称之为花瑶舞蹈最为鲜明的代表性动律。“下蹲”动律,主要指舞者在舞动时,臀部发力,往下坐蹾,再站起。下蹲时,膝盖随之屈伸,大腿与小腿之间呈九十度。花瑶民间传统舞蹈《打滔》就是通过发展“下蹲”动律而创作形成的,它将花瑶人热情奔放的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也展现了花瑶独特的“打滔”风俗。

三、湘西南花瑶舞蹈动律成因分析

(一)环境因素

上下“颤”动律来源于花瑶人居住的特殊环境。花瑶是靠山而居的民族,人在下山时,蜿蜒陡峭的山路让行走的人们不自觉形成膝盖的“颤”动律。

(二)服饰因素

爱美的花瑶姑娘,在其腰带的左右靠后区域会挂颜色各异的流苏。摆胯动律的形成原因之一就源自其服饰的特殊设计。每当花瑶姑娘胯部左右摆动时,垂摆在臀部后的流苏也会随之舞动。这将俏皮、可爱的花瑶姑娘形象体现得更加生动有趣。

(三)节日风俗因素

“下蹲”动律源自于花瑶“打滔”风俗,“打滔”也称之为“蹾屁股”,这一风俗是花瑶人特有的婚俗习惯。对于母系氏族的花瑶,其民族意识里对女性的一举一动都带有最为宽慰的包容和理解,“蹾屁股”也是女子追求男子,在节日中表达其心意的最佳方式。

四、结语

总而言之,花瑶舞蹈展现了花瑶人民的风格特点和追求信仰,除了笔者在文章中提到的上下“颤”动律、摆胯动律、“蹾屁股”动律外,传统的花瑶民间舞蹈动律还未被完全梳理出来。但在其他学者以及政府相关部门对花瑶舞蹈的重视和不断研究下,笔者相信花瑶舞蹈的发展会越来越好。在新媒体时代,花瑶舞蹈也会得到更好保护,实现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何阳湘西与黔东南地区苗族舞蹈动律比较研究[J].戏剧之家,2019.,(12)-110-111.

[2]梦姣论湘西地区苗族仪式性舞蹈的文化特征[J].戏剧之家,2019.,(15)-110.

[3]朱江宏简析湖南花瑶舞蹈特征及其民族生态文化[J].北方音乐,2019,39(02)-237+239.

[4]王茜湖南花瑶民俗舞踏的发展研究[1.明日风尚,2020.(17):113-114.

[5]周妙湖南花瑶民俗舞蹈的价值面向与发展研究[J]北方音乐,2019,3907):223-224.

[6]田露,谭建斌.湘西地区传统舞蹈文化资源创意开发策略[J]明日风尚,2020,(20)119-120.

[7]李洁湘西土家族遗存舞蹈的艺术特征[J].艺术评鉴,2019,(09):90-91.

[8]权翠,闫岩.湘西侗族舞蹈在排舞中的传承与创新[J]体育科技,2019,40(05):81-82.

传承民族文化论文

继承与创新是相辅相成的,我们也要正视 传统 文化 ,同时也要发扬传统文化。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传承传统文化 议论文 ,欢迎大家参考阅读。传承传统文化议论文篇1 鲁迅先生有言:中国惟有国魂是最可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人才有进步。 国魂,就是生生不息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惟有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才能让中华民族永葆生命力。 总有一些人,将国之魂魄永存心间,光耀历史。 “红楼痴儒”周汝昌,一生只做一件事。 研究红学就是乐,不用浮名伴此生。遥望苍穹,他是最亮的星。他一生都在文学的世界里探求真谛,一生都在默默的传递着知识的薪火。 一勾弯月在冷凝处低悬,片片浮萍碎成摇曳的翡翠。你,独坐于简陋屋舍,笔起笔落,涌起层层墨香。曹雪芹为一部红楼,“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三百年后,你为一部红楼,目盲耳聋,穷六十载光阴,建起红学“四支”,使红楼之光华,粲然世间。如今,你的名字便与红楼一道,铭刻在时间的轨道上,流芳百世。 周汝昌太爱红楼,这一爱,就是一甲子时光。六十年,他从一个出入学府和贵公子门庭的青年学子,到成为红学研究的巅峰和大du。他于红楼,更像一位母亲,一手拉起传承,一手拉起创新,在红学研究的道路上,愈行愈远。 印度古谚有言:智慧是知识凝结的宝石,文化是智慧放出的异彩。只有弘扬和继承中华文化,才能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巅。 一代国学大师,黄裳,风华正茂之时已是奠基人,古稀之年仍是开拓者。姜桂之性,老而弥新。他在字里行间燃烧激情,点亮灵魂的灯塔,他在人生中真诚的行走,叩响心灵的大门。他一生藏书无数,在知识的海洋里恣意挥洒;他打破文体的规范,在文学的草原上任意驰骋。他的文字是一粒粒饱满的种子,播近土壤就会长成一颗颗橘树,一茎茎绿荷,一兜兜灵芝,一朵朵兰花……带着他襟袖间跨越上下五千年的遥远芬芳,弥漫于天地之间。 黄裳的文字,融合了二周文字的精髓,既有鲁迅的激愤、犀利,又有知堂的雍容、闲致;既有情趣和情调,又有观点和见解。他的一生宛如年轻的斗士,却又用人生的阅历沉淀了 文章 的气质。在继承与弘扬之间,他找到了人生最完美的坐标。 反观现实,多少人为物欲、贪念拘絷,甘愿舍弃民族文化与道德,纵意轻视。杜甫先生再次被我们纪念,却是以亵渎的方式,谁也无法预料还有多少文化名人被戏谑;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为迎合低级趣味,肆意改写历史文化。所以,在继承与弘扬之间,我们必须要把握好其中的“度”,为迷惘的世人敲响警钟。 传承传统文化议论文篇2 中国,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一个有着灿烂文化的伟大民族。纵观当今世界,昔日的四大文明古国已经有三个离我们远去,埃及人不会讲埃及语,印度人不懂得印度文明,巴比伦就连一个统一的国家都没有了,而中华文明,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也似乎岌岌可危.同学们,传统文化的继承需要我们献出一份力。 首先,我们应该知道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什么?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道家、墨家、法家与儒家的文化。中国古代文化是异常灿烂、无比光辉的。拿青铜器来说,拿陶瓷来说,拿丝绸来说,都居世界的前列。拿创造发明来说,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这“四大发明”更是其他民族所赶不上的。 再来 说说 我们苏州,苏州园林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它综合了建筑、山水、花木、 雕刻 、书画,给人一种古典的美。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苏州的传统小吃也十分有名,海棠糕、梅花糕、豆腐干等等,这些传统小吃使人垂涎三尺,也是其他民族无与伦比的。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我们千万不能让它在岁月的车轮中慢慢地消亡。因此,我们要关注传统,继承民族文化,让中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新的活力。作为一个炎黄子孙,我们应该如何来继承、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呢? 也许,你会认为老祖宗留下的传统已经过时了。但只要我们宣传、宏扬民族传统中优秀的部分,吸收西方文化中的精华。然后,根据时代的要求,构建新时代的民族道德标准,便可更好地继承传统文化。 据说,今年有许多 刺绣 大师要绣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五福娃,他们巧妙地利用苏绣来宣传奥运,这样一来就可以很好的将刺绣这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前一阶段,苏州评弹“走”进了许多中学的校园,这使我们拓展了视野,增长了知识,也更加了解了苏州的传统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世界的瑰宝,千万不能让它淹没在时代的潮流之中。作为一个炎黄子孙,我们应该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同学们,让我们用一颗赤诚的心去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为民族的传统注入新的芬芳。 传承传统文化议论文篇3 传承传统文化议论文篇3 回眸中国一路走来的历程,还是很有意义的。 当中国还处在帝国主义列强和封建主义两座大山压迫,在夹缝中求生存的时候,以孙中山为领导的反帝反封建团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他们在借鉴外国革命的基础上,力主中国革命有所超越,以摒除外国资本主义初期带来的弊端。虽然他们的革命没有完全胜利,但这种打破思想桎梏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想,这是我们应该继承的。不管是民主革命,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亦或是改革开放,科学发展观,都不是生搬硬套,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出来的。也正是因为这种精神的继承和创新,中国共产党才会成立,才能领导人民建立新中国。 时至今日,在中国正在不断向前迈进的同时,学习各种 国学经典 ,又成为一股新的文化热潮。重要的是,在这些国学经典中,我们要学些什么,我们要继承什么,我们要发扬什么,我们要创新什么。很多国学经典是不变的真理,但在这些国学经典中,也不鲜有不适合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的。对于国学经典的学习,我们应该抱有一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而不是生搬硬套。对于学习经典,重要的不是学,而是用。弟子规、三字经张口便是,生活中却丝毫未见,这样的学习又有什么意义?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但你也要会在生活中用到。满脑袋之乎者也,满嘴的仁义道德,到头来未见真才实学,不得不说是十分可笑的。当继承已经成为一个问题的时候,如何创新更是无从谈起。经典之所以被称为经典,就是因为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体现。当经典走进生活,创新便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了。 继承与创新是相辅相成的,没有继承,创新无从谈起;没有创新,继承也不过尔尔。五千年的中华文明,继承和创新,正是我们前进的路标和源源不断的动力。 传承传统文化议论文篇4 在五千年的历史中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从来就没有中断过。靠的是什么?是千百年形成的民族精神。 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众多的民族共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他们一勤劳勇敢、艰苦奋斗著称于世。“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 总结 出来的。他们有着尊老爱幼的高尚品质,遇到困难从不低头屈服,这就是中华的精神。 从古至今,中国出现了无数爱国者,他们把祖国、民族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把个人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紧紧的联系在一起。收复台湾的郑成功、品德楷模雷锋、中国革命的先驱者孙中山……无数仁人志士以铁的事实叙述了一首又一首的爱国长歌,他们甚至用生命来呼吁人们心中的爱国精神。爱国,就是对养育和哺育自己成长的祖国和人民无比热爱的情怀和忠诚。这样的爱国情怀和忠诚是为国分忧,为国奉献和报效祖国的力量源泉。弘扬爱国精神就是要进一步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增强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和斗志。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屹立于世界,则国屹立于世界。虽然今天的我们不需要经历战火的洗礼不需要担心国土的沦陷,但是,我们有责任去弘扬民族精神,为祖国的一切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从自己做起,响应时代的召唤,让民族精神传统的火炬一代一代的传下去吧! 传承传统文化议论文篇5 妈妈,你知道10月31号是什么日子吗?”五岁多的悠悠神秘兮兮地问妈妈。 “嗯……十月的最后一天呗。”忙碌着的妈妈心不在焉地敷衍着。 这下,小悠悠可就得意啦:“妈妈,你真差劲,这都不知道——10月31号是 万圣节 哦!幼儿园会有化妆舞会,我们可以带面具、穿斗篷,打扮成魔鬼的样子,我们还可以要到很多糖果……妈妈,你赶紧帮我准备舞会的东西吧,我要南瓜灯、鬼脸、斗篷、魔杖……” 不得已,妈妈在悠悠的软磨硬泡下去批发市场买他需要的舞会“行头”。不去不要紧,一去才发现,现在的“万圣节经济”可红火得很呀,而采购万圣节用品的,几乎全是幼儿园老师、孩子家长。 一位六十开外的妇女,受孙女“重托”专程来买万圣节服装,忍不住叨叨着:“你说这幼儿园,还特别发了通知,让家长准备万圣节活动的服装,我跑了好多地儿都没买着我孙女喜欢的。我以前可从来不知道‘万圣节’是个啥,这两天净为这个洋节跑腿儿了。孩子上了两年幼儿园,过中国节的时候啥事儿没有,就过这洋节,真折腾。” 同样忙着采购的还有幼儿园的老师们。“现在幼儿园不是尝试双语教学吗?我们就想利用‘洋节’搞些特色活动,让孩子们了解西方的节日与西方的文化,这已经成了我们的办学特色之一,一定得坚持的。” 而据摊主介绍,万圣节销售从半个月前就开始了,一天光斗篷就能卖出百十来个。虽然只能热卖半个多月,但是不怕,“万圣节过了,还有 感恩节 、 圣诞节 、情人节、 愚人节 呢!” 买完东西回家的路上,悠悠妈妈就觉得心里挺不是滋味——这个和绝大多数中国人八竿子打不着的万圣节,在幼儿园怎么就过得那么热闹?仔细想想,近年来,中国人的节日过得越发新奇丰富,什么洋节都“拿来”过,反倒是我们自己的许多传统节日越来越边缘。 传承传统文化议论文篇6 一个心愿成就了一生的辉煌与拼搏,传承心愿,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坚守的传承。 ——题记 人类因生命的传承而生生不息;精神因代代的传承而成就了经典;历史因岁月的传承而积淀了奇迹;相信坚守的传承也将是一种人生的收获。 小草为何能在枯黄之后仍吐出新绿,那是因为它有破土而出的坚守;花儿明知会凋谢,可为何还奋力绽放,因为它有秋收硕果的坚守;乔金山为何多年研究,并将心愿寄予后人,因为他想让后世坚守自己的心愿;传承一种坚守不放弃的精神。 风儿吹醒了大地,唤醒了沉睡的万物。心中传承坚守的小草依然顶出了新绿的嫩芽,昭示了生命的不息。 草绿花红是一种信念坚守的传承,所以他明知会枯萎,但他还是选择了重生。花儿明知会凋落,但他还是选择了绽放,不求拥有世人的赞赏,但愿芬芳的坚守得以传承。只为秋收硕果而坚守传承。 心愿传承是一种希望坚守的传承。生命有限,在有限的时间沙漏之中,我们都曾叹息岁月的流逝,都曾为未完的心愿而心存遗憾,愿想心中的愿望能有一份执着的坚守的后人去传承。乔金山愿将鸟柏树满二帝陵的心愿传承,代代相承,承接一种精神。 历史文学的积淀是一种坚守的传承。浩瀚的历史承载了亿万的史实与记忆,若没有那份坚守心态的传承,又怎会有当今史集的存在。人们在历史的长河中,选择了记录的坚守,所以文化得以传承,练就了今日腾飞的中国。 苍鹰翔远于天际是一种坚守的传承,以一种生存的信念作为坚守,以一种飞翔的使命作为梦想而坚守。那冲击蓝天的矫健不是一日的付出便练就的,那俯冲的勇猛也并非一时的努力就换得的。那是一种坚守,一种梦想与信念坚守的传承。 植物,人类,历史,苍鹰,他们都因坚守而传承,而在人类的舞台上实现了人生的价值,都在坎坷之中走到山的顶峰。 一种精神的传承是坚守传承的凝练;一种心愿的传承是坚守传承的条件,坚守的传承没有疑问,心灵的缔造和人格的成就或许就是坚守的传承。

传统 文化 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化,是民族历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三传承文化的 议论文 800字10篇,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三传承文化的议论文1

临近年关,最热闹繁华的街上已是挂满红灯笼,年味正浓。趁着刚放寒假的闲暇时光,我报名参与了社区组织的迎新活动——学习剪纸。

社区工作人员讲我领到位子上,桌上已备好了材料。请来的老师是位剪纸的传统手艺人,只见剪刀在他手上仿佛是活了一般,将原本普普通通的纸张剪成了一个又一个精美绝伦的图案,大家都十分惊叹,跃跃欲试想要亲自上手。老师举手示意,使按奈不住的大家安静下来,他举起话筒,将剪纸艺术的历史娓娓道来,中国的剪纸起源于西汉。当时人们用麻纤维造纸, 传说 汉武帝的宠妃李氏去世后,武帝思念不已,请术士用麻纸剪了李妃的影像,这大概是最早的剪纸。公元105年,蔡伦改进和推广前人的 经验 开始大量造纸,这种镂花形式因找到了更易普及的材料从而诞生了剪纸艺术。

我听了之后感到十分震惊,没想到那么久之前就已经有了剪纸。老师还说到:“千万不要觉得这只是一件普普通通的工艺品,民间剪纸善于把多种物象组合在一起,并产生出理想中的美好结果。无论用一个或多个形象组合,皆是‘以象寓意’‘以意构象’来造型,而不是根据客观的自然形态来造型,同时,又善于用比兴的手法创造出来多种吉祥物,把约定成俗的形象组合起来表达自己的心理。追求吉祥的喻意成为意象组合的最终目的之一。地域的封闭和文化的局限,以及自然灾害等逆境的侵扰,激发了人们对美满幸福生活的渴求。人们祈求丰衣足食、人丁兴旺、健康长寿、万事如意,这种朴素的愿望,便借托剪纸传达出来。这便是平凡的剪纸所蕴含的深意。”老师的一番话使我受益匪浅。剪纸不仅仅是剪纸,更是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是劳动人民的精神支柱。我们学习剪纸,其实也是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接下来老师教授了我们如何剪“福”字,大家都尝试起来,将自己对新年的美好祈盼寄托在了剪纸之上。活动结束后,社区人员组织我们一起把剪出来的“福”字送给社区里的老人们。我们来到老年人活动中心,为老人们送上了我们最诚挚的新年祝福与一个个新鲜出炉的“福”字,面对着他们和蔼的脸以及幸福的笑容,大家都感觉收获颇丰。

高三传承文化的议论文2

曾经有报道说,有记者到曲阜看到满街都在卖《论语》,就采访当地的老百姓,他们说,那些东西都是卖给外国人看的。可见,老百姓只是把《论语》看成旅游的商品、旅游的纪念品,并没有对内容感兴趣,并没有当文化典籍看。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灵魂,是我们中国人引以为骄傲的地方。我们要先自己多学习,多了解,并且向外人宣扬我们中国人拥有的传统文化。我们不能让我们的传统文化离去世界的舞台。因为它使我们中国人凝聚,使我们中国人团结。

前段时间举办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和中华 成语 大赛就是一个很好的继承传统文化的方式,通过搭建这样一个公众平台,使人们重燃了对母语的热爱,还有舌尖上的中国,不仅弘扬的是中华传统美食,更多的是透过美食宣传积淀的中华美食文化。

党的提出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又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相得益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基因,已经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唯有民族文化才是历史长河中永远流淌的,唯有民族文化才能凝聚起推动民族复兴的力量,也唯有民族文化才能开启更加灿烂文明的中华新纪元。面对新时期实现中国梦的新任务、新要求,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汲取还存在明显差距和不足,还有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要做,还有大有可为的广阔空间。我们应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更进一步的细致梳理和深入挖掘,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切实做到古为今用,使其更为丰富、更加多样。

让我们从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中汇聚新的力量,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不断前行,坚定奔向中华民族美好的未来。

高三传承文化的议论文3

在当今开放的世界里,我们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也要大力弘扬华夏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只有这样,世界才会健康地朝多元化方向发展,才能更加地充满生机和活力。

小时候,每当大年三十晚,村里便鼓声四起,霎时间村当街便挤满了人,有敲锣打鼓的,有扭秧歌的,有踩高跷的,有玩龙的,村里好不热闹。小孩子穿着棉袄在街上你追我赶的,不时地放着炮,老人们聚成一堆儿聊天,年轻小伙儿,俊俏姑娘则在给人们表演节目。

而 清明 节,人们总会把嫩绿的柳枝插在门上;端午时,奶奶总会给我们系五线绳,煮鸡蛋、煮大蒜,包粽子……到了 中秋节 呢,我们一家老小坐在院子里,举头望明月,低头吃月饼,真是人间一大乐事。

可现在呢,“洋节”来袭,西方的情人节代替了我们的七夕节。洋节风靡而传统节日却逐渐被人们淡忘,身为一名中国人,你难道不应为此做些什么吗?

现在,每当过年时人们总是出去大吃一顿,守在电视机旁看春晚,有许多人在叹气,说:“怎么一点年儿都没有?”孰不知扭秧歌,敲大鼓等这些文化习俗正在挥手向我们告别。

清明节 人们哪还会在自家门前插一枝嫩柳呢?仅仅去坟里扫扫墓,而已。 端午节 ,还有谁会安分地在家包粽子?中秋夜圆之夜,又有谁会和家人们惬意地坐在院子里手拿月饼,抬头赏月呢?

中华的优秀传统文化慢慢被人们所淡忘。传统佳节在现在社会里日益冷清,怎能不令人担忧?不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呢?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老祖先留给我们的无形财富,传统佳节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子,这些是我们民族的优秀劳动成果和智慧的结晶。

作为一名中学生,我能倡议大家为弘扬传统文化而贡献一份微薄之力。优秀的传统文化不属于这个民族,它更属于这个世界。我们要尽全力把我们的传统佳节推广到世界上,让世界变得更加炫彩多姿。保卫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你还等什么?快行动吧!

高三传承文化的议论文4

“很有feeling!”“好欢型啊!”目前,像这样将英文直接嵌入汉语,似乎已成为国人的一种习惯,而汉英夹杂再遇上网络,就形成更为荒诞的语言风格。因此,我们应该净化汉语,重视汉语发展,传承中华文化。

语言不仅仅是交流工具,更是一个民族 思维方式 的载体,语言的纯洁性事关一国的凝聚力及软实力。我们最初是太想与国际接轨了,可过多地接“英语”的轨,却并未搭上真正的“国际”班车,就像“邯郸学步”的寿陵子,非但没有学好,还忘了自己的本真。

文化是民族发展的命脉,是民族独立的象征。国亡了,可以复;文化消失了,这个民族就很难在世上立足。犹太民族在历遭受了那么多的苦难,却依然生生不息,就是因为他们一直捍卫着自己的文化。而文明古国古巴比伦的消失,吉普赛民族的消亡,关键原因就是民族文化的丧失。

汉语表达英语化,汉字书写错字连篇,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汉语的没落,已经严重影响了国学的传承。假如有一天,我们再不能感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辽阔;假如有一天,我们再无法欣赏“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雄浑;假如有一天,我们再不能理解“仁义礼智信”——那就叫做“数典忘祖”!

因此,重视汉语发展,传承中华文化,势在必行。

值得庆幸的是,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这些,开始尝试改变:“汉字听写”“高考加大语文权重”“学校开设国学课”,一时之间,在弘扬传统文化的旗帜下,“国学热”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复兴的希望。

但“热”这个词让我又有些隐忧。因为“热”就意味“一时”,意味“潮流”,意味“盲从”,而复兴传统文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办几所国学院、读几本经典书籍就能做到的。中小学中,引导学生“读经”成为时尚,30所学校引进台湾国学教材,却都未考虑是否适用。作为 教育 者,我们不能在“老路”上翻捡“宝贝”,到别人家借家具用,应该放出眼光运用智慧,寻求一条适合我们自己的国学发展之路。

有人曾说,文化是国家发展的根系,根深才能叶茂。为这棵树施肥浇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让我们动脑、用心,帮助人们重温经典,拥抱中华传统文化。

高三传承文化的议论文5

中华,是一条金光闪闪的巨龙,她孕育了所有的炎黄子孙,而经历过千百年时间的洗礼后,又传承给炎黄子孙许多精神上的文化!

爱国诗人陆游说“位卑未敢望忧国”。是啊,从古至今,有许多人,他们热爱祖国,为祖国而奋斗。岳飞是一名抗金英雄,正是由他带领的岳家军,使金军发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哀叹。而诗人文天祥面对元军宁死不屈,以身殉国,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他的伟大精神将永垂不朽!

孝悌友爱,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到的。孝顺父母,尊敬长辈,更是一件首要的事。例如东汉时期的孝子黄香,他帮助父亲料理家事,还在寒冷的夜晚用体温温暖父亲冰冷的床。而黄香的孝行让我在感动之余多了几分敬佩。

当然,孝悌友爱很重要,尊师重教却也不可缺少,老师教给我们知识,也帮我们养成使我们终身受益的好习惯。

从小,父母就教育我们讲诚信,上学后,老师也要求我们诚实守信,不欺他人。一个人,如果没有诚信,甚至无法在社会上立足!由此可见,诚信是多么重要!

“中国信义妈妈”李雪英,她打工7年为儿子还债75万!有人说她傻,儿子欠的债务,母亲没必要承担。她却坚定地说:“怎么可以欠人家的债呢?咱一定要还!“李雪英四处找工作,一干就是7年,她最终还清了欠款。她的 事迹 一经传出,便感动和影响了无数人!

“外甥有理打得舅”讲得是包公的 故事 ,他便是明礼守法的典范,他断案时务求公正,不畏强权,不徇私情,包拯的从舅仗势霸占田产,不仅被包拯没收了田产,还被包拯打了一顿。所以,我们要积极学习他刚正不阿,执法严明的精神!

我们每个人也都应该勤学励志,历史学家司马光少时好学,他做了一个“警枕”,只要晚上读书枕在“警枕”上一睡着,他就会马上惊醒。还有西汉时的匡衡,凿壁借光只为了读书,那么微弱的灯光却使匡衡读得津津有味,我们现在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难道不应该好好学习吗?

我们应该让这些沉淀在时空中的传统文化重新复苏,散发耀眼的光芒!让我们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吧!

高三传承文化的议论文6

季节的更替,太阳的东升西落,都遵循着自然法则。几千年前,中国人的祖先 总结 了自然规律,为后人留下了智慧的结晶。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春天耕种秋天收获,这是前人留下的规律。”祖先留下了许许多多智慧的总结。但是智慧的总结现在被世界遗忘了,过去的习俗已经被遗忘,西方国家的节日却被人们铭记在心。

春风拂过大地,花蕾向外张望,布谷鸟的叫声提醒他们要播种了。

每当奶奶听到杜鹃叫时,她总是忙着准备播种。奶奶拿起一把大锄头,眯起眼睛,抬头望着天空,捡起蚕豆种子,叫我去田里。在泥泞的山脊上,我踩着小鞋子上的脚印,手里拿着一把小锄头,在背上摇摇晃晃地走着。奶奶笑着说:“差不多了。”你不能吃豆子。如果你吃了,以后收获的时候你就不能吃了。”在这一段话中对现场。听着锄头周围挖掘的声音,“布谷鸟悠扬的歌声。奶奶把两个手指伸到她的手掌里,两只大手拿起一个光滑的锄头开始挖掘。我学会了用同样的方式挖掘,但是很快我就汗流浃背了。奶奶过去常在屋前用一把大锄头挖洞。我就用一把小锄头把洞埋了。奶奶在豆子旁边,我把石头按在豆子旁边,趁奶奶不注意的时候,把豆子捡起来放到石头里。把豆子捡起来,送到嘴里。结果,吃了一口土后,奶奶看见了,笑了,拿出一把种子,说:“到那边去,在地上吃。”穿过短短的小路,走到田埂上,坐下来吃瓜子,时不时地拿起几粒谷粒跑到奶奶面前。

晚上,我们举起锄头,抱着小桶回家。进门的时候,我看见妈妈在厨房里做饭,喊着:“妈妈,我回来了。”妈妈微笑着走了过来,拍了拍我的泥土,递给我和奶奶一碗热汤,让我和奶奶单独在一起谈论这个地方。

那个时候,家里总是挂着旧的黄色日历,一天就翻了。现在旧的日历不见了,新的日历也变了,但是以前的那个日历还没有翻过。

随着时间的流逝,中秋节、端午节、寒食等节日都没有以前那么热闹了。“”和情人节等其他一些人为的节日在公众中变得热闹起来。

中国传统文化的衰落,西方文化的冲击,过去的喧嚣,今天的萧条。二十四节气的运用,外国人的嫉妒,国内人民的冷漠。新历法充满了其他国家的节日,而中国的一些传统节日却渐渐的被忽视,这种现象令人痛心。

在漫长的岁月中,我们应该重新获得中国传统文化的美丽,重视传统文化,牢记中国人民的智慧。

高三传承文化的议论文7

每一次指尖轻触琴弦的触动,每一次琴弓擦弦而过的轻颤,都带动着人的心弦,诉说着一个又一个优美而凄婉的故事,二胡,中华传统文化,民族之乐!我与它紧密接触,用心传承!

就在我还在牙牙学语时,母亲便为我带来了二胡这位朋友,我便开始练习二胡,可是渐渐它便不再是我的朋友,我开始对它厌恶,避之不及,因为妈妈总催我练习,二胡也没有好听的声音,拉起来手还很疼。

窗外淅淅沥沥下着小雨,天阴沉沉的,压得人仿佛喘不过气来,我无奈的看了看手中的二胡,叹了一口气,心中十分烦躁,心想:什么《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么难拉,烦死了!这时楼下的小伙伴喊我下去玩,可妈妈出门时说不让我下去,于是我只好作罢,重拾二胡,带着万分仇恨,拉了起来,刺耳的声音,令我更加烦躁。

终于我有些受不了了,拿起手机,想到有梁山伯与祝英台这部影片,于是便抱着玩乐的心思打开电影,想看看影片中的二胡拉得有多好!一阵飞鸟飞过,绿树青山,一位佳人出现,是那么的美丽,此时一阵婉转的二胡声响起,是那么的柔美轻快,我被带入到音乐中。在梁山伯与祝英台无法喜结良缘时,那凄惨的幽怅的二胡声,仿佛一下子捏住了我的心脏,让我难受的说不出话来。在梁山伯化为怨灵哭诉时,黄沙漫天,二胡声也变得低沉愤怒,仿佛在批判控诉封建不自由婚姻的罪恶。我一口气看完了整个影片,意犹未尽,时而缓,时而急的二胡声还在我的耳边回旋,余音绕梁。我感到这才是真正的二胡,真正的传统音乐,是在用心演奏,用心在传承。

我轻轻拿起一旁的二胡,端正心态与身姿,开始拉奏。一边拉,我一边回想影片中的一幕幕场景,有欢快轻松,也有沉重愤怒,我仿佛就是梁山伯与祝英台,我仿佛与曲子融为了一体,二胡的琴弦时而颤动时而平缓,琴弓时而悠长,时而停顿,我拉奏的曲子好像是一个故事,诉说着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也诉说着我自己的心事。我忘我的拉奏着,直到最后一个音符落下时,我好像沉浸其中,无法自拔。我感到了二胡的精髓,中华民族音乐的精髓。我是在用心演绎,用心传承,即使自己的胳膊再酸,手被划破,也再也不在意。我与二胡有了亲密的接触!

是啊!“天降大任于斯任也”,每一位炎黄子孙都有义务去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我也不例外,与二胡的一次紧密接触让我理解了传承的真正含义,无论前方的路有多么的艰险,我都会坚持下去,将我们的文化传承下去!

高三传承文化的议论文8

传统文化,形成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当中,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优秀的传统文化,就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然而,人类进入21世纪以后,工业与商业的全球化正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消解着传统文化的精髓,传统文化濒临消失。

首先是传统节日。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的一种良好方式。然而在现在,随着西方 圣诞节 ,情人节等一系列节日的广泛传播,传统节日却渐渐被淡化了。鲜少有人在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在 重阳节 登高插茱萸;在中秋节赏月,庆团圆;在腊月初八熬一锅热腾腾的腊八粥祈平安。在 西方节日 被人们热火朝天的庆祝之时,谁还会想起这些内涵丰富,意义非凡的传统节日,与习俗呢?恐怕,早已将它们抛之脑后了吧?

其次是传统的歌舞。凤阳花鼓,云南花灯,东北秧歌等早已被人们认为是俗不可耐,在公园中看到老年人扭秧歌时,还有许多的年轻人加以嘲讽,而西方传入的 街舞 ,雷鬼等舞蹈却被年轻人大加追捧,成为他们的心头大爱。而在一些摇滚,Rap等流行歌曲广为传唱的同时,中国的一些民间音乐以及国粹京剧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冷落。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人抛弃了传统歌舞,转而奔向了流行音乐与舞蹈的怀抱。

不仅如此,曾经在民间大放异彩的民间艺术也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传统的绘画书法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传统思想道德正在被人遗弃。这许许多多的社会现象,不禁令人堪忧。传统文化濒临消失,而我们却不加以挽救,而还是为了各种外来的文化,节日,兴奋不已。在我看来,在这样下去,不用多久,传统文化就会完全消失,不复存在。

为了不使我们中国人遗憾,后悔,我们每个人应该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建设者,努力使传统文化重新绽放光彩,恢复生机与活力,为我们将来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了传统文化的恢复与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使其重新发出夺目的光芒。

高三传承文化的议论文9

历与中华文化若后若先之先古文化,或已夭折,或已失其独立自主之民族生命。唯中华能以其自创文化独立于其生命,至于今日岿然独存。

因此,作为炎黄子孙的大家,应该传递灿烂的中华文化,守卫大家的文化家园。

从这一刻起,大家不要沉醉于那些糜烂的情爱歌词,不要依恋于乱竹丝耳,踏上文化的故土,让余秋雨告诉大家他的“千年一叹”是在叹谁的心坎。让冰心告诉大家,她的“繁星”点缀了谁的世界;让海子告诉大家,“那片海”在春暖花开时润色了谁的眼。

在历史的长河中,掏出一抔闪着光的沙土,细细掏尽。拾出经典,珍贵地收好大家的祖先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继承与发展后再传递给下一代,让中华文化在大家的守卫下闪烁其迷人的光芒。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自豪。中华节日文化则是一曲唱不尽的民乐,品不透的茶茗。

新春佳节,寄寓于合家团圆;清明节,着意缅怀故者,抚慰亡灵;/端午之晨,龙舟竞发,唱尽胸中豪情。可以说,每一个佳节都承载着华夏儿女源自民族本性的希望和祝愿。

欢度传统佳节,是中华儿女在用最自豪的方式传递、守卫着瑰丽多彩的中华节日文化,皆因中华节日文化乃是联系血脉骨肉之情的纽带。

来吧!让大家浸足于清泉,沐臂于月光,听古代圣贤佳人在耳边低声吟唱,享受民族风俗,浴心波涛,感受今朝人生美满幸福无比。这就是欢度传统佳节,传递、守卫中华文化过程中萌发的强烈的民族文化自豪感与神清气爽啊!

与此同时,大家更应该注重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因为,保护文化遗产,才能向世人标识大家古老东方的命脉所在,让绚烂的东方文化一代又一代地传递给大家的子孙。

传递、守卫中华文化,是让经典文化的光芒在历史长河亘古不息,是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的萌发源泉,是向世人展示古老东方的命脉所在的标识。

因此,每一位炎黄子孙都应将中华文化的传递与保卫视为己任,守卫大家的文化家园。

高三传承文化的议论文10

上下五千年,中国一路风尘仆仆走来,脚下踏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在今天,一提及中国传统礼仪,大多数人并没有什么清晰概念,甚至则一位这种传统礼仪人化是过时的东西。因此,中国礼仪文化正在遭受着史无前例的以往与不屑。

然而,中华民族传统礼仪文化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处理人际关系的实践结晶,是人与人之间行为规范的准则。

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为求的正确答案一起去老师家请教。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来到程家时,适逢先生坐在路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老师,就恭恭敬敬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过来良久,程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她遍身披雪。脚下雪已有一尺多后了。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了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礼仪是律己,进人是一种规范,是表现了对他人的尊重。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 文明礼仪 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

东汉黄香仅仅九岁,就懂得尊老爱幼,孝顺父母。在冬天严寒之时,就用自己的身体将父母的被子温暖后,再请父母安寝;在夏日炎热之际,则用扇子给父母扇凉驱蚊,以侍奉父母安寝。黄香温席是在中国传统孝之礼仪,孝顺父母,从小事做起。

近百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一些优秀的伦理道德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如今的人们已经有了较之过去更为雄厚的经济基础来孝敬老人,心已经没了,孝敬父母不是有心无力,而是有力无心。

唐朝贞观年间,西城回纶国是大唐的藩国,一次,回纶国为了表示对大唐的友好,派使者带一批珍宝见唐王,其中最珍贵的是白天鹅。途中,白天鹅不谨飞走,使者只拔下几根鹅毛,却没能抓住白天鹅,使者在担心害怕之余吧鹅毛献给了唐太宗,唐代宗并没有怪罪他,反而觉得他忠诚老实,不辱使命,从此,“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的故事干为流传开来。

中国传统礼仪,应是体现精神价值的生活方式,传录它可以使我们的礼仪化发扬光大。

高三传承文化的议论文800字10篇相关 文章 :

★ 传承的高三议论文800字

★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优秀作文800字高中5篇

★ 传承中国文化议论文高三

★ 关于文化传承的作文3篇

★ 传承文化议论文高三五篇

★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议论文800字十篇

★ 以传承为话题的高中作文800字

★ 高中传统文化议论文800字范文

★ 传承中华文化作文800字

★ 传承的高三作文5篇

瑶族服饰研究论文

花瑶舞蹈的基本类型及其律动性成因分析论文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我整理的花瑶舞蹈的基本类型及其律动性成因分析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摘要:

花瑶人有语言无文字,肢体语言的表达成为了他们生活的必需品。他们能歌善舞,常年傍山而居,受环境和先辈流传的风俗影响,花瑶人形成了勤劳、勇敢、朴实、洒脱的性格特点,同时也形成了花瑶舞蹈特有的风格动律,且每一个舞蹈动律都蕴含着特定的文化内涵和地域特征。本文分析了湘西南花瑶舞蹈类型,对花瑶舞蹈动律进行梳理,同时探索动律成因及其蕴含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

花瑶;舞蹈动律;文化内涵(成因);

引言:

《风俗通义》中记载的“积织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展现了花瑶人的勤劳和智慧。笔者从小生长在隆回,将湘西南花瑶舞蹈的舞台化作品创作研究作为自己的主要研究方向,希望对湘西南花瑶舞蹈的源流、动律、形态、特征及其舞台化舞蹈作品创作进行系统研究。笔者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发现,由于缺乏专业人士的整理和研究,相对花瑶山歌及服饰等研究而言,几乎难以找到可供借鉴的研究成果。正因如此,目前出现在大众眼前的花瑶舞蹈作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动律特点模糊。应该说,湘西南花瑶舞蹈的本体研究迫在眉睫。笔者作为一名舞蹈编导专业的研究生,深感责任重大。为此,拟就湘西南花瑶舞蹈的动律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湘西南花瑶舞蹈及其基本类型

花瑶是湘西南腹地瑶族的一个分支,主要分布于湖南省隆回和溆浦两县交界之地——隆回县虎形山瑶族乡。因地处高寒地区,依山而居,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历史文化孕育了其独特的民族舞蹈动律。花瑶舞蹈多以民俗习惯动作和生活生产动作为主,表现了花瑶人朴实、豪爽的性格特点。

通过相关文献的梳理和田野调查可以发现,湘西南花瑶舞蹈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一是与花瑶传统技艺“挑花”相关的舞蹈,二与节日风俗相关的舞蹈,三以歌颂“瑶山”为主的舞蹈。

(一)与花瑶传统技艺“挑花”相关的舞蹈

花瑶因服饰独特、色彩艳丽,特别是花瑶女性挑花技艺异常精湛,故称“花瑶”。挑花是花瑶女子特有的一种传统手工技艺,也是花瑶姑娘们一生的必修课。民间有传言,不会挑花的女子嫁不出去。由此可见挑花在花瑶人心中的特殊地位。

花瑶姑娘们引以为傲的花瑶服饰,例如筒裙、腿绑、裤脚、腰带、衣袖、马褂、头巾、背带、围裙等,无一不是花瑶姑娘自己挑出来的。挑花,主要是花瑶姑娘通过自己独特的想象力,结合先辈传承下来的缝制手艺,在黑色筒裙上挑出形状不一的隽美图案。图案可以是花鸟鱼虫、碧水蓝天、神灵野兽等等。花瑶挑花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对于没有文字只有语言记录历史的花瑶人来说,花瑶挑花裙就是以其独特的方式书写的.一部穿在身上的史书,其图案繁杂古朴,左右对称,体现出其浓厚的民族特色和乡土气息。

与花瑶传统技艺“挑花”相关的舞台化舞蹈作品有:《花瑶女》《花瑶帽》等,其中典型动作主要以手部动作为主,例如穿针引线、环绕手、拉线、扯线等。花瑶挑花,挑的不仅仅是图案,更是花瑶姑娘心中的向往,是花瑶人对幸福生活的追求。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参评作品《花瑶女》就充分挖掘运用了花瑶的传统挑花技艺及“女儿箱”题材,作品以“矮”“颤”为舞蹈创作、发展的元素,展示花瑶女热情、奔放、勤劳的性格,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在花瑶特有的“讨僚皈”节日中,舞蹈《挑花情》是必演节目。花瑶人通过舞蹈展现自己民族特色服饰,展现其民族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

(二)与节日风俗相关的舞蹈

我国各民族的特色节日代表着各民族自身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信仰。历史文化悠久的花瑶,也有其特有的民族节日。花瑶虽为瑶族分支,但不同于其他瑶族分支,他们不过传统的瑶族“盘王节”,只认自己民族特有的三大传统节日,分别是一次“讨念拜”和两次“讨僚皈”。节日当天,花瑶男女都会穿上最为隆重的花瑶服饰从四面八方赶到虎形山瑶族乡赴盛会,白天在相约的地点赶集看戏,夜晚家家户户围绕着篝火载歌载舞,极其热闹。原创舞蹈《快乐的讨僚皈》便是取材于花瑶“讨僚皈”节日主题,是体现浓郁花瑶节日风情的经典代表作,展现了节日中男女对歌传情、欢歌热舞的场景。

花瑶的婚俗也尤为特别,被称之为花瑶婚俗三部曲的分别是:“打泥巴”“炒茅壳里”和“打滔”。民间传统舞蹈《打滔》便是运用花瑶婚俗“打滔”这个有趣的风俗元素创作的。“打滔”也被称为“蹾屁股”,是花瑶婚典庆祝的一种娱乐方式。新婚夜晚,送亲的宾客们为了消磨漫漫长夜,花瑶男子排坐在篝火边,一群花瑶姑娘唱着歌,用屁股依次从坐着的男人大腿上蹾过去。姑娘如果在哪个男子大腿上蹾得重或是蹾得久便是喜欢这名男子。三两个姑娘可以轮番蹾一名男子的大腿,蹾得越重,表示这名男子在姑娘心中分量越重。

(三)以歌颂“瑶山”为主的舞蹈

花瑶人长期居住在崇山峻岭中,一辈子与大山相依为命,在花瑶人心中,山在人在,大山就好比孕育滋养他们的母亲,包容他们,养育他们。他们对大山的情感比天还高、比水还深,所以勤劳智慧的花瑶人创作了很多跟“瑶山”相关的舞蹈,例如舞台化舞蹈作品《瑶山情》《瑶山月夜》《瑶山竹韵》以及笔者通过采风创作的舞蹈《呜哇喊山》,这些舞蹈描写的虽是瑶山景色或瑶山风情韵味,但表现的是花瑶人寄予大山的希望和对瑶山妈妈的敬仰和崇拜。

二、湘西南花瑶舞蹈基本动律

在舞蹈风格形成过程中,舞蹈动律是极其重要的部分。传统的瑶族舞蹈动律以长鼓舞动律为主。而因民族自身地域条件和生活生产方式的影响,花瑶舞蹈并没有运用常规的瑶族传统舞蹈动律。笔者再三探访花瑶古寨后,发现并整理出以下几项花瑶舞蹈动律:

(一)上下“颤”动律

上下“颤”动律主要体现在花瑶舞蹈步伐上,是指舞者在走动时膝盖部位的上下颤动,其动作在舞台表演中呈现为舞者上身向后微仰,脚下踮步出去,全脚踩回,踩回时膝盖呈弯曲微存状态,膝盖随着脚步的替换进行上下小幅度屈伸,重拍向下,弱拍向上,舞者膝盖随时保持富有弹力颤动状态,在舞蹈《快乐的讨僚皈》中,女演员出场时就运用了此动律,这是花瑶人在长期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动律。

(二)摆胯动律

在花瑶民间舞蹈中,胯部动律是极具独特民族韵味和风格的动律之一。摆胯动律主要指舞者的胯部跟随着音乐节奏的轻重缓急进行左右摆动,可以在行进中摆胯,在原地舞动时摆胯,或依照舞蹈结构要求变换不同节奏、幅度进行摆动。一走一摆的花瑶姑娘从绵延群山间走来,如同山中精灵,格外娇艳动人。

(三)“下蹲”动律

笔者在研究花瑶舞蹈动律时,经过反复比较斟酌,认为花瑶的“下蹲”动律可以称之为花瑶舞蹈最为鲜明的代表性动律。“下蹲”动律,主要指舞者在舞动时,臀部发力,往下坐蹾,再站起。下蹲时,膝盖随之屈伸,大腿与小腿之间呈九十度。花瑶民间传统舞蹈《打滔》就是通过发展“下蹲”动律而创作形成的,它将花瑶人热情奔放的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也展现了花瑶独特的“打滔”风俗。

三、湘西南花瑶舞蹈动律成因分析

(一)环境因素

上下“颤”动律来源于花瑶人居住的特殊环境。花瑶是靠山而居的民族,人在下山时,蜿蜒陡峭的山路让行走的人们不自觉形成膝盖的“颤”动律。

(二)服饰因素

爱美的花瑶姑娘,在其腰带的左右靠后区域会挂颜色各异的流苏。摆胯动律的形成原因之一就源自其服饰的特殊设计。每当花瑶姑娘胯部左右摆动时,垂摆在臀部后的流苏也会随之舞动。这将俏皮、可爱的花瑶姑娘形象体现得更加生动有趣。

(三)节日风俗因素

“下蹲”动律源自于花瑶“打滔”风俗,“打滔”也称之为“蹾屁股”,这一风俗是花瑶人特有的婚俗习惯。对于母系氏族的花瑶,其民族意识里对女性的一举一动都带有最为宽慰的包容和理解,“蹾屁股”也是女子追求男子,在节日中表达其心意的最佳方式。

四、结语

总而言之,花瑶舞蹈展现了花瑶人民的风格特点和追求信仰,除了笔者在文章中提到的上下“颤”动律、摆胯动律、“蹾屁股”动律外,传统的花瑶民间舞蹈动律还未被完全梳理出来。但在其他学者以及政府相关部门对花瑶舞蹈的重视和不断研究下,笔者相信花瑶舞蹈的发展会越来越好。在新媒体时代,花瑶舞蹈也会得到更好保护,实现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何阳湘西与黔东南地区苗族舞蹈动律比较研究[J].戏剧之家,2019.,(12)-110-111.

[2]梦姣论湘西地区苗族仪式性舞蹈的文化特征[J].戏剧之家,2019.,(15)-110.

[3]朱江宏简析湖南花瑶舞蹈特征及其民族生态文化[J].北方音乐,2019,39(02)-237+239.

[4]王茜湖南花瑶民俗舞踏的发展研究[1.明日风尚,2020.(17):113-114.

[5]周妙湖南花瑶民俗舞蹈的价值面向与发展研究[J]北方音乐,2019,3907):223-224.

[6]田露,谭建斌.湘西地区传统舞蹈文化资源创意开发策略[J]明日风尚,2020,(20)119-120.

[7]李洁湘西土家族遗存舞蹈的艺术特征[J].艺术评鉴,2019,(09):90-91.

[8]权翠,闫岩.湘西侗族舞蹈在排舞中的传承与创新[J]体育科技,2019,40(05):81-82.

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地貌复杂,民族众多。由于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生活在各自不同环境区域中的各族人民,身着各式各样的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无不体现着所处的地理环境特色和民族风情。总体可以概括为北边长南边短,北边宽南边窄,北边厚南边薄。 同时,不同民族、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文化的差异,反映在民族服饰情感语言文化方面具有各自不同的内涵和外延,但都体现着实用文化与审美文化的集中统一,体现着各自民族符号性的文化选择。 青藏高原地区,主要人口为藏族,他们生活的地方,海拔高,气温低,冬季漫长,夏季短暂,因而他们一年四季都穿着长袍,冬季皮袍,夏季棉袍,袖长宽松,白天当衣,晚上当被。为了生活方便不论男女都将右膊裸露在外,袖子别在腰间。每逢节会,欢歌四起,长空舞袖。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这是黄土高原的真实写照。由于这种恶劣的地理环境和严酷的气候条件,使黄土地上人们的服装另有一番情景。冬天人们穿着老羊皮袄,头上裹着白羊肚手巾。夏季白布的尕汗褡儿,青布的黑夹夹儿,是这一地区典型的民族服装。 生活在新疆天山南北地区的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俄罗斯等少数民族兄弟的服饰,则明显的带有西亚各国和俄罗斯的特色,这显然是由于地理环境因素而形成的。 例如:维吾尔族传统的民族服装为男子穿绣花衬衣,外套斜领、无纽扣的“裕袢”,“裕袢”身长没膝,外系腰带。在北疆因天气较寒冷,外套常常有纽扣,妇女则喜欢穿色彩艳丽的连衣裙,外面往往还套穿绣花背心。男女皆喜欢头戴绣花小帽,脚穿长筒皮靴。维吾尔族在此服装用料上喜欢选用纯毛、纯棉、真丝、真皮,妇女喜欢艳丽的衣物,并以耳环、戒指、手镯、项链等饰物点缀。手工刺绣是维吾尔族的传统工艺,衬衣、背心及小圆帽上所绣的花纹图案都十分精美。 居住在云贵高原的苗族、布依族、侗族、瑶族、水族、彝族等少数民族的服饰,也与他们生活的地理环境和传统文化习习相关。最具特色的是侗族,他们的蜡染闻名于世,成为贵州地区亮丽的风情线。由于这一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山大沟深,林木茂密,溶洞暗河遍布。长期以来与世隔绝,交通不便,为了生存,他们自己纺纱织布,加工洗染。这种用传统手工艺制作的布料厚实、美观、耐用,可穿、可佩、可戴、可提,不仅有实用价值,更有观赏价值,近年来又成为旅游开发项目之一。作为重要民族的傣族,他们的传统服饰,男子多穿对襟或大襟无领短衫,肥筒长裤,也有少数人穿深色筒裙,用白、青、浅蓝、淡黄色的布包头。女子服饰因地域不同而有明显差异。西双版纳的妇女上穿白色、绯色或淡绿色紧身窄袖短衫,下着各种花样的长及脚面的筒裙,束银腰带,喜欢留长发,并挽髻于顶,插上梳子或鲜花,典雅大方;也有用大布巾包头的。德宏和耿马的妇女上穿齐腰短衣,下着色彩艳丽的筒裙,发髻位于脑后,余发散拖一绺在背后。服饰衣料过去为土布,现多为丝绸、细花布,更显傣女亭亭玉立、婀娜多姿的身材。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是千百年来人们对江南地区的形容和向往。河流密布,湖海相连,雨量充沛,气候湿润,地势平坦,植物茂盛。在这种地理环境中生活的各民族同胞,他们的服饰天人合一,环境造就,典雅别致,小巧玲珑,以薄、短、轻、柔、艳而著称。 彩云之南的傣族、僳僳族、白族、哈尼族等少数民族,由于生活在祖国的西南边疆,这里气候宜人,山川秀丽,天蓝水碧,风景如画。他们的服饰色彩艳丽,轻柔飘逸,女人们的裙子有摆裙,有长裙,有褶裙。特别是傣家妇女穿的筒裙,五颜六色,美丽得像孔雀开屏,不仅好看而且合身适用。由于这里地处边陲,过去封闭落后,观念保守,所以,很少有短裙。瓦族妇女的裙子也是筒裙,但没有傣族筒裙长,色彩以黑、红相间为主,这与她们生活的地理环境有关。 我国广大的平原和丘陵地区,是重要的农耕地带和人口集中区域,生活在这里的广大同胞以汉族为主,服饰介于高原和水乡之间。生活在东南沿海地区的渔民,服饰与其他各地区民族的服饰相比较,则是最简洁不过的了。渔民们长年生活在气候温热湿潮的水上作业,捕鱼打捞,穿着简练、轻便、易于晾晒的服装,这完全是由于地理环境而形成的。 贵州东南部地区的妇女,将多种图腾崇拜的形象融合于一体,以水牛的头和角、羊胡、虾须、蛇身、鱼尾等整合为意象中的“苗龙”形象,刺绣在自己的衣服和围裙上,表达自己的民族信仰。 这些视觉信息传达符号不仅对服装起着装饰美化的作用,使服装呈现千姿百态、靓丽夺目的艺术效果,同时更重要的是它以形象化的创造性语言,记录下了民族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民族情感世界的演变,为研究民族服饰艺术提供了极具史料价值的佐证。同时,这些信息符号也反映了勤劳智慧的苗族超凡的艺术概括和对装饰艺术的大胆追求。 我国北方民族喜欢在嫁妆的鞋垫、肚兜上刺绣鸳鸯戏水、喜鹊登梅、凤穿牡丹、富贵白头、并蒂莲、连理枝、蝶恋花及双鱼等民俗图案,以隐喻的形式,将相亲相爱、永结同心、白头到老的纯真爱情注入到形象化的视觉语言之中,反映了朴素纯洁的民俗婚姻观,同时,赋予纹样造型以生命的律动,表现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的勃勃生机。而方胜、如意纹、盘长等造型符号和纹样,则反映广大劳动人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和真诚期盼,表达朴素纯真的审美情趣。 从上面这些我们可以看出服饰实际上是一个民族的标志,也代表了一个地区的形象。它的功能一是遮风祛寒,二是装饰美观。但是,由于受到地理环境和情感的影响,千差万别,千变万化,无不打上这一地区的烙印。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地理环境和情感造就了民族服饰。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