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核心期刊制是近年来我国推广甚力而问题又最多的学术评价体系,在实践中引起很大争议。核心期刊的选定标准是"载文量多"、"收录量大"和"被引次数多",与其刊载论文的水平高低没有必然联系;其选定范围为全国所有期刊,并没有对学术与非学术期刊进行严格的区分。因此,核心期刊不等于刊载优秀论文的学术期刊,它主要是用来供图书馆采购、收藏、导读时作参考的,而不是用来评价学术论文水平的,也不具备这一功能。只是由于核心期刊确定者的误导与实施者的滥用,才使一项文献计量学的科研成果承担了它不应承担的任务,从而给我国学术评价体系造成了一定的混乱。对此问题,我们需要重新加以研究,如确有必要以期刊作为学术论文的一项评价指标,就必须从实际出发,另行制定标准。 一.颇有争议的新举措 经过数年不遗余力的推行,中文核心期刊制已经成为我国学术评价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体现在学术水平的确认方面,如在相当一批科研教学单位,申请高级职称,取得博士论文答辩资格,申报科研项目,科研机构或高等院校学术水平评估,教师、研究人员完成工作量等,前提条件之一就是一定时间段内,在所谓核心期刊上发表若干篇论文。有些单位还将核心期刊分为若干等级,并确定相应的奖金额度,以示鼓励。 这项据说有助于提高学术水平的新举措,在学术界引起很大争议,而且是说"坏话"的人越来越多。或认为,"这种形式主义的认定法实在是搞乱了科学研究"[1];或认为,"所谓的‘核心期刊'论,不仅没有推动中国学术的发展与进步,相反抑制了学术发展,堪称影响恶劣,祸莫大焉"[2];也有学人干脆斥之为"一场乱了规矩的学术闹剧"[3]。 实际上,该项制度在推行过程中也的确出了一些问题。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武汉大学邓晓芒教授愤然辞去"博导"职务一事。原因就是他的博士生未能按规定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无法取得答辩资格。邓教授认为,他能保证学生论文做得好,但不能保证论文在哪一级刊物上发表。而校方则坚持说,实行该项制度是为鼓励学生出高水平的学术成果[4]。邓晓芒的辞职曾在学术界引起不小的震动[5]。 日前,笔者带着疑问,查阅了目前学术界推行最广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0年版》(即第三版,以下简称《总览》)的部分内容,研读了作为《总览》前言的《中文核心期刊的文献计量学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并走访了部分专家学者。才了解到,自1992年9月问世以来已出第三版,"新闻出版界、教育界、科技界、科研管理部门、图书馆和情报机构均对该书给予了较高的评价,普遍认为该书适应了社会需要,填补了在此之前国内缺少该类工具的空白"[6]的《总览》,并不是国家标准,而是也仅仅是一项"文献计量学"科研成果[7]。无论从其目标还是其所依据的理论与方法来看,《总览》都不是用来评价学术论文水平高低的。但在实践中,却被阴差阳错地广泛应用于职称和学位评审等方面,成为近年来我国推广甚力而问题又最多的学术评价体系。 二.核心期刊的理论依据 为了说明问题,我们以下先介绍一下核心期刊(Core Journal)的理论依据。 根据《报告》,各类"期刊文献数量浩如烟海,但是它们在期刊中的分布,它们的流通与使用都存在一定的规律,那便是‘集中与分散'规律,这些规律构成核心期刊的基础": (1)一次文献(首发)在期刊中的分布规律。 1934年,英国文献计量学家布拉德福(Bradford)首先发现了论文在期刊中的分布规律:"对某一主题而言,将科学期刊按其登载相关论文减少的顺序排列时,都可以划出对该主题最有贡献的核心区......"这少数信息密度大、载文量多的期刊可称为核心期刊。 (2)二次文献(文摘、题录、索引等)的分布规律。 二次文献所反映的期刊论文的分布,也表现出类似的情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个委员会在1967年的一篇研究文章中写道:"从物理学和化学领域的重要文摘杂志中发现了一条规律,它们所列出的或编成文摘的75%的论文,仅来自它们所收摘的全部期刊的10%。"这说明,在对科学出版物进行组织加工时,也存在一个核心区,对应一组核心期刊。 (3)引文分布规律。 《科学引文索引》(SCI)的创始人加菲尔德在1971年统计了2 000种期刊中的约1 000 000篇参考文献后发现,24%的被引频次高的文章出自25种期刊,50%出自152种期刊,75%出自767种期刊,而其余的被引文章则散布在数量大得多的期刊中。该研究表明,被引文章在期刊上的分布也有一个较为集中的核心区与广为分散的相关区。 因此,"文献从它的出现、情报加工、使用三方面所呈现出的核心效应及由此派生出的其他因素(载文率、影响因子、即时被引率、半衰期、共引关系等)的集中效应,在核心期刊的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是测定核心期刊的理论依据"。也就是说,实际测定时,应当综合"布拉德福式的载文量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二次文献收录量大"和"加菲尔德式的被引次数多"的"各种优点",在众多期刊之中最后确定哪些为核心期刊;其标准当然就是"载文量多"、"收录量大"和"被引次数多"。 三.《总览》的筛选依据与特征 1.以数量为主要依据 据《报告》介绍,《总览》选出的1 571种核心期刊的筛选步骤和依据,大致如下: 以1995—1997年国内出版的中文现刊(总数超过万种)作为统计研究的对象(港、澳、台期刊暂不计入),整个筛选依次分三步完成。 第一步,采集数据。 筛选指标有6项:(1)被索量统计;(2)被摘量统计;(3)被引量统计;(4)载文量统计;(5)被摘率统计;(6)影响因子。 第二步,综合筛选。(1)初选结果构成矩阵;(2)求隶属度,构成评价矩阵;(3)加权平均。 第三步,专家评审。将筛选方法、统计数据及筛选结果送专家评审,请学科专家鉴定筛选结果是否符合该学科的实际情况。根据专家意见作个别调整,即产生该学科的核心期刊表。 最后,《总览》选取累积载文量占总载文量的30%~50%,累积文摘量占总文摘量的50%~70%,累积被引量占总被引量的70%~80%的刊作为核心期刊。 由上可知,《总览》的主要依据即"筛选指标"都是从数量上考虑的。即将某一类期刊所刊文献的"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载文量"、"被摘率"等各项指标综合后降序排队,排在一定比例之内的高指标者即为核心期刊。虽然有"专家评审"这一项,但由于是在事先已经确定的前提下进行评审,因此不可能从其他比如学术水平方面整体性地进行调整。据了解,《总览》和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对核心期刊的选定标准,专家的意见一般只占7%~10%。拥有年度收文量最大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引文库的研制者(中国社科院文献信息中心数据库部)则认为,由于社会科学有特殊性,以及目前期刊数据的不规范性和不完整性,在核心期刊的评选中,专家的意见应占10%~20%。即使如此,专家的作用也不过是在总体认定基础上的微调而已。在这一方针指导下,《总览》会选出什么样的核心期刊可想而知。一些纯学术而且品格极高的期刊如《中国哲学史》榜上无名,而一些文学期刊,如《收获》、《十月》、《当代》、《小说月刊》,甚至大众文学期刊如《民间文学》、《故事会》也都被选为"核心",也就不足为怪了。 2.学术与非学术未作区分 什么是学术期刊?什么是非学术期刊?两者是有明显区别的。学术期刊刊发的文献以学术论文为主,而非学术期刊刊发的文献则以文件、报道、讲话、体会、知识等只能作为学术研究的资料而不是论文的文章为主。由于《总览》选刊的依据是"载文量多"、"收录量大"和"被引次数多",并不强调学术期刊与非学术期刊的界线,对此自然也就没有进行严格区分。 具体说来,《总览》学术与非学术不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期刊的定性,二是期刊的宗旨。 关于期刊的定性,以笔者比较熟悉的宗教学类为例。该类共收入8种核心期刊,除了《世界宗教研究》和《宗教学研究》是学术单位主办的学术期刊外,《法音》、《中国道教》、《中国穆斯林》、《中国天主教》和《天风》等5种都是宗教协会的会刊,《中国宗教》则是国家宗教事务局主办的行业刊物。然而,按照《总览》的说法,《法音》是"学术性刊物",《中国道教》是"道教学术性刊物",《中国穆斯林》是"伊斯兰教全国性学术刊物",《中国天主教》是"宗教学术刊物",《天风》是"基督教刊物"。这5种宗教协会的会刊,都不是学术性期刊,但除了《天风》还实事求是以外,其他4种都冒用了"学术"名称。这样一来,它们与真正的"专业学术性刊物"比如《世界宗教研究》,就没有了性质上的区别。 关于期刊的宗旨,以所谓"学术性刊物"《法音》为例。据《总览》介绍,由中国佛教协会主办的《法音》,"以‘发扬佛教优良传统,提倡人间佛教,启迪智慧,净化人生'为宗旨。集佛教教务、佛学研究、佛教艺术和知识、信息于一体,宣传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法规,介绍国内外佛学研究和佛教事业的最新发展,交流四众弟子修学佛法的经验体会,弘扬佛法,展现佛教文化。"其中虽然有"研究"一说,但从总体上看,很难将其定性为"学术性刊物"。实际上,《法音》刊发的学术性文章比例很小,而且也多未按照学术论文的规范去做。这当然不是缺点而是它的特点,因为其办刊宗旨就不是学术研究,即使有学术性文章也多是为了宣扬佛教文化。上述其他几种宗教协会的会刊,宗旨与《法音》大同小异。 因此,这类非学术期刊上的文章,从学术角度来看,基本上属于资料性文献,而不是学术论文。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我国的具体国情,在实践中,这些资料性文献的转载率和引用率往往大于学术论文。比如《中国宗教》称:"本刊文章多次被《人民日报》、《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权威报刊转载。"[8]据笔者了解,其"多次被......转载",主要是文件、报道等资料性文献。以这种资料性文献的转载率为准而确定的核心期刊,当然不宜称为学术核心期刊。 四.盲目应用的误区 由上可知,核心期刊不等于刊载优秀论文的学术期刊,它并不具备评价学术论文水平的功能。但在实践中,却被有关部门用来承担它承担不了任务,变成了"核心期刊制",从而给我国学术评价体系造成了一定的混乱。这主要是由两方面原因造成的。 1.《总览》的误导 《总览》为什么会在应用中完全走了样?笔者发现,始作俑者不是别人,正是《总览》自身。 从《总览》所依据的核心期刊理论即"集中与分散"规律可以看出,所谓核心期刊主要是以数量为基础的一个文献计量学的统计结果。虽有"对该主题最有贡献"、"重要文摘杂志"和"被引频次高"之说,但我们很难认为这是对核心期刊所刊载的论文的价值判断。"被引频次高"自不待言,"最有贡献"与"重要",也都是从数量角度说的。 但是,到了《报告》给核心期刊定义时,却发生很大变化:"某学科(或专业,或专题)的核心期刊,是指该学科所涉及的期刊中,刊载论文较多的(信息量较大的),论文学术水平较高的,并能反映本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及本学科前沿研究状况和发展趋势的,较受该学科读者重视的期刊。" 很显然,《报告》给出的定义与其所依据的理论,有了一个实质性的改变,即具有了明确的价值判断。数量虽然仍是重要特征,但事实上是从质量方面给核心期刊重新下了定义。从而得出这样的结论,核心期刊除了"载文量多"、"收录量大"和"被引次数多"外,发表在上面的论文,必然具有"学术水平较高",反映"最新研究成果"、"前沿研究状况"、"发展趋势"等方面的优点。 不可否认,一般情况下或从理论上说,"载文量多"、"收录量大"、"被引次数多"的期刊,其刊载的论文,整体上要质量好一些、水平高一些。但实际上,数量多即质量好,只是一种可能性,两者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更不能反过来认定,刊载于核心期刊的论文,就一定比刊载于非核心期刊上的论文水平高或"较高"。高质量的论文很可能未刊载于核心期刊,其"二次文献收录"与"被引次数"在人们普遍认识到其价值之前,自然也不会很多。 从《报告》所依据的理论与方法,核心期刊主要是由数量上"多"决定的,充其量不过是对期刊的评优——"实际筛选出来的核心期刊只能从总体上大致反映学科期刊的状况",而决不能认为是对其刊载论文水平的认定,虽然这两者有一定关系。但《报告》在下定义时,却把对期刊的评优与对其刊载论文的评优混为一谈,运用到科研项目比如《总览》中,核心期刊就有了"论文学术水平较高"等质量内涵[9]。在缺乏充分论证的情况下,数量多与质量好人为地统一起来,"核心期刊"由定量到定性,变成了"刊载优秀论文的期刊"。这种作法是比较轻率的,从引发的问题来看,后果也是比较严重的。 另外,《总览》也没有对"论文"与"文章"作出必要的区分。核心期刊上刊载的文献,从《报告》所依据的理论来看,三个"分布规律"中有两个是用"论文",一个是用"文章"表示。但"论文"与"文章"有什么不同,《报告》并没有任何说明。从定义来看,核心期刊上的文献指的就是"论文",而且还有"学术"、"研究"等字样。人们会很容易由此认为,《总览》中收入的期刊全部是学术期刊,至少该期刊载文应以论文为主。这其实也是一种误导。 在这种情况下,《报告》提出"科研管理人员进行研究成果评价工作时",可以把相关学科的核心期刊表作为选择的参考"[10],虽然说是"参考",也是很不适当的。 此次调查之前,笔者一直认为,核心期刊就是刊载优秀论文的高水平的学术期刊。从笔者直接或间接了解到的情况看,这基本上也是学界同仁的共识,不然的话,有关部门也不可能将其无条件地作为学术评价指标。这类误解的产生,显然与《总览》的误导和对核心期刊作用的夸大有密切关系。 2.研究成果的滥用 《总览》的作者虽然将核心期刊定义为刊载"学术水平较高"论文的期刊,但他们毕竟是研究者,最清楚该项成果的实际意义与功能。因此,《报告》用黑体字作了如下的强调: "核心与非核心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任何过分夸大核心期刊的作用,不恰当地使用核心期刊的做法都是错误的"。"中文核心期刊表只是一种参考工具书"。"尤其在评定职称的问题上,一定要依据评定的专业范围、学术级别等具体情况自己定出适合于本单位的‘重要期刊表',而不应不加选择地搬用核心期刊表"。"用户们‘参考'核心期刊表,经过甄别后选定自己需用的期刊,才是正确使用核心期刊表的方法"。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核心期刊并不是国家标准,而是一项研究成果。据有关专家介绍,核心期刊的意义最初只有两个。一是为读者方便,可以提高效率,便于集中查找某专业的大多数论文;二是为图书馆优化馆藏提供方便。现在许多单位将其简单地用来作为评价学术水平的硬性指标,是把经给念歪了。 对此,《报告》上也写得清清楚楚:"本课题并非纯理论研究,评出的核心刊有实用价值,主要供各类图书馆采购、收藏、导读时作参考"。 但是,在实践中,要进行这种分别是非常困难的,对文献计量学不甚了了的绝大多数学人,根本就不知道核心期刊是怎么选出来的。事实上,无论执行部门还是被评定者,都把它作为了一个强制性的评价体系,不少人甚至以为它就是一项国家标准。 由于《总览》已经成为一个约定俗成的权威,即使有些重点科研教学单位自己独立确定核心期刊,也并未改变《总览》的基本原则。就笔者了解,其核心期刊无论分类体系还是具体刊物,都是从《总览》上抄来的,然后加加减减,顶多再分个ABC级别。而一些科研能力较差的单位,更难另搞一套,只好全盘照抄。 任何一项评价,抽象的标准相对来说比较难于执行,而非常具体者就容易操作。某篇论文到底是什么水平,尤其是那些一时无法检验的理论性成果,其水平往往很难认定。但如果以发表在什么样的刊物上来评估,则一目了然,操作起来十分方便。有这样简便易行的办法,科研管理部门求还求不来呢,现成的工具岂有不用之理?另一方面,学术界对于编辑的工作成绩评估,一向缺乏可信度高的依据,论文水平高低一直被认为主要是作者的事,与编辑关系不大。在许多人眼中,编辑已经被降为没有学术水准,只能查找错别字和病句的工匠。在这种情况下,编辑渴望水平得到学术界承认的心情极为迫切,核心期刊制无疑会受到那些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核心期刊"编辑们的热烈欢迎。结果,在一部分学人的鼓吹与炒作之下,本来应由专家承担的责任,就交给一个什么级别的刊物了。 当然,核心期刊的误用,与当前我们学术界浮躁心态也有一定关系,反映出我国科研管理上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无论什么事,说风就是雨,一听说有个什么"好"办法,也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就盲目跟风,大干快上。甚至根本就没有搞清楚核心期刊到底是怎么回事,就大规模地迅速推广,以致人为地制造了许多矛盾。 总之,一项自身还存在不少问题的科研成果[11],在没有经过国家有关部门认定是否适合推广的情况下,就在全国相当一批科研教学单位内文不对题地盲目推行开来,这不能不说是我们科研管理上的一个重大失误。 五.核心期刊制的出路 关于核心期刊制的出路,有学人提议"取消核心刊物制度,代之以核心论文制度"[12]。笔者以为该意见很有参考价值。以下谈些补充看法。 我们首先应当明确,核心期刊与核心期刊制不是一回事,前者是对期刊的评选,后者是这种评选结果的运用。期刊"载文量",文献"收录量"、"被引次数",都是客观存在,并不是人为产生的。按照一定标准将期刊分为核心与非核心,对其进行客观评价,是社会的需要。因此,核心期刊所面临的不是取消,而是如何才能更科学地评选的问题。 至于说将核心期刊变成核心期刊制即一种评价体系,则必须非常的慎重。这一标准适合不适合学术论文的等级评定,是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的。近读学人文章,多是从如何"科学"、"公平"评选,以及能否在发稿质量上严格把关方面,对核心期刊制提出批评。似乎只要核心期刊评选准确,发稿严格,就可以避免诸多弊端,发挥积极作用。然而,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即使核心期刊评选"科学"、"公平",发稿严格把关,也不可能用来作为评价学术论文水平高低的标准,因为它根本就不具备这一功能。按照《总览》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它所选出核心期刊其实与学术评价没有必然的联系,它并不是为学术成果评价服务的。《总览》如果没有经过进一步的加工改造,是不能运用到学术评价体系中去的。 如果经过多方论证,确有必要把学术期刊作为一项成果评价指标,就必须重新确定选刊标准和方法,以选出适用于学术成果评价的核心期刊即《报告》所说的"重要期刊表"。而各单位科研部门在推行这一评价体系时,也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逐一甄别有关期刊后,再制定自己的"重要期刊表"。如果没有能力,可参照情况相近单位实施。至于现在的《总览》,只能作为基础资料使用。这些工作没有做之前,核心期刊制应当取消或暂缓实行。 另外,必须注意的是,即使选出了符合要求的"重要期刊",也不能削足适履,作茧自缚,只认衣冠不认人。不能说凡是发在重要期刊上的论文,就一定比发在非重要期刊上的论文水平高。对于发表在重要期刊上的论文,其水平也要请有关专家重新审核,他们不能放弃自己应尽的责任。对于非重要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如果作者认为达到相当水平,可以向学术委员会提出申请,请专家鉴定,确实达到重要期刊水平者,应视为相同等级论文。 总之,对于核心期刊制,应当重新加以研究,若要以之作为学术评价指标,就必须从实际出发,另行制定标准。 本文只是从核心期刊理论与实践矛盾角度,谈了一些粗浅看法。由于笔者不是文献学专业人员,对现行核心期刊制也没有进行全面调查,加上水平有限,错漏之处肯定不少。希望抛砖引玉,将这个影响我国学术评价体系的重要问题的讨论引向深入。
-《宋金时期安多吐蕃部落史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党项西夏史探微》(45万字),台北允晨出版社,2005年-《委黎多〈报效始末疏〉笺正》(25万字), 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澳门开埠初期史研究》(25万字),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明清士大夫与澳门》(30万字),澳门基金会,1998年-《东坡事类》(35万字),暨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宋代吐蕃史料辑校二》(60万字),四川民族出版社,1989年-《宋代吐蕃史料辑校一》(55万字),四川民族出版社,1986年 -《葡萄牙外交部藏葡国驻广州总领事馆档案》,广东教育出版,2009年-《澳门编年史》(6卷),澳门基金会,2009年-《澳门史新编》(150万字),澳门基金会,2007年-《中国古代史论集》(1-3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2006年-《暨南史学》(1-4辑),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2006年-《〈澳门宪报〉中文资料辑录(1850-1911)》(120万字),澳门基金会,2002年-《澳门历史研究》(1-5辑),澳门历史文化研究会,2001年-2005年-《鸦片战争后澳门社会生活记实──近代报刊澳门资料选粹》(60万字),花城出版社 2001年-《明清时期澳门问题档案文献汇编》(五、六册,150万字),人民出版社,1999年-《今日澳门》(22万字,教育部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历史文献与道统文化(迎澳门回归专集)》,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香港6000 年(远古 1997)》(400万字),香港麒麟书业有限公司,1998 年-《港澳大百科全书》(300万字),花城出版社,1993年 - 《康熙时期艾若瑟出访罗马始末考》,收入《明清时期的中国与西班牙: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澳门理工学院出版,2009年- 《美北长老会在广东地区的出版活动:1844-1899》,收入《自西徂东——基督教来华二百年论集》,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2009年- 关于明季意大利耶稣会士毕方济奏折的几个问题,《中国史研究》2008年第1期(2万)- 明季寓居澳日本基督徒与广东政府的防范,《中华文史论丛》2008年第1期(2.5万)- 彭昭麟与澳门,《澳门研究》2008年第1期(2万)- 明代中暹关系的一份重要文献──田生金《暹罗国报贡疏》研究,《暨南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2.5万)- 刘尧诲《督抚疏议》中林凤与西班牙史料,明清时期西班牙与中国关系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2007年10月(2万)- 16─19世纪澳门人在帝汶的活动,《世界民族》2007年第2期(2 万)- 顺治时期荷兰东印度公司与清王朝的正式交往,《文史》2007年第1期(2.5 万)- 两广总督张镜心《云隐堂文录》中保有的崇祯末年澳门资料,《澳门研究》第35期,2006年(1.5 万)- 胡琏与中葡茜草湾之战,《澳门历史研究》第5辑,2006年(1.8 万)- 许之渐与康熙历狱,清代西学学术研究论集,2006年(2.2万)- 明末清初耶稣会在江南地区的活动,上海《社会科学》2006年第12期(1.5 万)- 明代中西关系汉文资料的发掘与利用,《国际汉学》第14辑,2006年(2万)- 民国时期澳门兴起的各项体育运动,《澳门研究》第30期2005年(2.2 万)- 明清时期华人向暹罗的移民,《世界民族》2006年第6期(2.5万)- 中国天主教史研究的新进展──从《明清之际西班牙方济会在华传教研究(1579─1732)》说起,《中国史研究动态》2006年第10期(1万)- 清朝前期西洋钟表的仿制与生产,《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3期(2万)- 明清之际自鸣钟在江南地区的传播与生产,《史林》 2006年第3期 (1.2万)- 美南浸信会澳门活动考述(1836-1937 ),《澳门研究》2006年第34期(1.8万)- 明清之际澳门天主教的传入与发展,《暨南学报》2006年第2期 (1.8万)- 葡萄牙传教士安文思在华活动考述,《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1.5万)- 美国长老会传教士早期澳门活动述略,《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1.6万)- 清末澳门华人纳税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1.5万)- 16─19世纪澳门“黑人”来源考述,《世界历史 》2005年第5期(1.8万)- 19世纪美北长老会在粤传教活动述论,《世界宗教研究》 2005年第3期 (2万)- 明中后期广州交易会始末考,《学术研究 》2005年第5期 (1.5万)- 16─17世纪在暹罗的葡萄牙人,《世界民族》 2005年第3期 (1.8万)- 明清时期西洋体育在澳门的传播,《世界汉学》 2005年第1期 (2.5万)- 清末民初圣母圣心会新疆传教考述(1883-1922年),《西域研究》 2005年第2期(1.8万)- 清中后期西洋体育在澳门的传播,上海《社会科学》 2005年第5期 (1.5万)- 1900年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反洋教运动,《西北民族研究》 2005年第2期 (1.5万)- 明末耶稣会著名翻译陆若汉在华活动考述,《文化杂志》第55期,2005年(3万)- 明中后期澳门葡人帮助明朝剿除海盗史实再考──以委黎多《报效始末疏》资料为中心展开,《湖北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1.2万)- 明末天主教徒韩霖与《守圉全书》,《晋阳学刊》 2005年第2期 (1.2万)- 美国传教士哈巴安德在华活动述论,《暨南学报》2005年第2期(1.8万)- 清末澳门镜湖医院的建立与发展,《澳门研究》2005年第31期 (2万)- 明中后期中葡贸易中饷税问题考述, 《中西文化研究》2005年第1期(1.8 万)- 民国时期澳门近代体育的形成与发展,澳门《行政》杂志第68期2005年6月(2 万)- 晚清柏塘教案始末,《深圳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1.5 万)- 英国循道公会澳门档案中的早期传教士活动,《中国文化研究》 2004年第3期(1.8万)- 澳门土生族群研究三人谈,《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7期 (1.8万)- 晚清天主教在陕西三边的传播,《西北师大学报》2004年第4期 (1.6万)- 晚清圣母圣心会宁夏传教述论(1874-1914)(下),《西北民族研究》2004年第2期(1.5万)- 黑人:明清时期澳门社会中的一种异质文化景观,《世界民族》 2004年第2期(2万)- 雍乾时期中国与暹罗的大米贸易,《中国经济史研究》 2004年第1期 (2万)- 晚清圣母圣心会宁夏传教述论(1874-1914)(上) ,《西北民族研究》2004年第1期(3.5万)- 葡人驱盗入居澳门说新史料,载于澳门《文化杂志》2004年夏季刊第51期- 近代佛山西医业的兴起─略论佛山循道医院的创办、发展、特点和影响,香港《近代中国 基督教史 研究集刊》第4期 2004/2005- 万历四十八年红夷船沉阳江始末考,载《澳门研究》2003年12月。(2万)- 明清之际经澳门进入中国内地西洋画家勾沉,中山大学出版社《艺术史研究》第3辑 2002年(3万)- 明清之际方济各会在中国的传教,载《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3年9月 (2.5万)- 清朝前期天主教在中国社会的发展及兴衰,载《国际汉学》第9期 2003年9月(4.0万)- 康熙后期陈?治台事迹述评,《暨南学报》2003年第6期 (2万)- 明清之际西洋音乐在中国内地传播考略,《故宫博物院院刊》2003年第2期 (1.8万)- 进一步加强澳门近代史研究──以《澳门宪报》资料为中心展开,《学术研究》2003年第6期(1万)- 清末民初圣母圣心会甘肃传教述论(1878-1922),《西北师大学报》2003年第3期(1.5万)- The Relation of Missionary between Macao and Continental China under the MingCh'ing,in Religious Studies Review, No.4-2003. (1.5 万)- 爪哇与中国明朝贸易关系考述,《东南亚纵横 》2003年第6期 (1.1万)- 清初澳葡政权的走向及与清政府的关系,《中华文史论丛》第68期2002年12月(2万)- 明清之际澳门与中国天主教传播之关系,台湾《汉学研究》第20卷2002年第1期(3万)- 明万历末熊明遇笔下的欧洲三国,澳门理工学院《中西文化研究》创刊号2002年6月(2.8万)- 明清之际天主教艺术在中国内地的传播,《暨南学报》2002年第5期。(2万)- 陈垣与中国基督教史研究,《暨南学报》2002年第3期(1.5万)- 16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西洋音乐在澳门的传播与发展,《学术研究》2002年第6期(1.5万)- 顺治朝全国各地天主教教堂、教友考略,《清史研究》2002年第3期 (2.2万)- 澳门──西洋美术在中国传播的第一站,《美术研究》2002年第4期 (1.1万)- 明季澳葡政权的走向及与中国政府之关系,台湾史语所主编《新史学》第12卷第3期, 2001年9月(2.8万)- 顺治时期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清史论丛》2001年号(2万)- 中国现存最早的欧洲人形象资料──《东夷图像》,《故宫博物院院刊》 2001年第1期(1.2万)- 明代管理澳门仿唐宋“蕃坊”制度辩,《西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1.4万)- 16─18世纪经澳门进入中国内地的西洋音乐家考述,《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1.2万)- 明清之际天主教在海南的传播、发展及兴衰,《海南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1.5万)- 元明之际广东政局演变与东莞何氏家族,《中国史研究》 2001年第1期 (2.0万)- 明清之际中国天主教会传教经费之来源,《世界宗教研究》 2001年第4期 (2.5万)- 蔡汝贤《东夷图说》中的葡萄牙及澳门资料,《世界民族》2001年第6期 (1.2万)- 穆桂英人物原型出于党项考,《西北民族研究 》2001年第1期 (1.1万)- 试论澳门土生葡人的形成和发展,《兰州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1.2万)- 平托《游记》中“ Linpao ”考实──兼谈《甓余杂集》中的葡萄牙史料,《国际汉学》2000 年7月第 6 辑(2.2万)- 澳门诸名刍议,《历史地理》 2000 年 7 月第 16 期。(1.8万)- 《粤大记·广东沿海图》中的澳门地名,《岭南文史》2000年第1期 (0.8万)- 雍正《广东通志·澳门图》研究,《暨南学报》2000年第6期 (1.5万)- 祝淮《新修香山县志》澳门图研究,《暨南学报》2000年第3期(1.5万)- 关于澳门土生葡人问题的思考,《民族研究》 2000年第6期 (1.2万)- 嘉庆十三年《澳门形势图》研究,《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1.2万)- 明朝在澳门设立的有关职官考证,《暨南学报》1999年第1期(1.8万)- 明代澳门城市建置考,《文史》1999年第3期(总第44期)(2.5万)- 佛郎机助明剿灭海盗考,澳门《文化杂志》 1999年第2期(总第39期)(2.5万)- 澳门开埠时间考,《暨南学报》1998年第2期 (2.2万)- 印光任、张汝霖与澳门,《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8年第4 期(1.2万)- 明代澳门地区华人居住地钩沉──兼论望厦村妈阁庙及永福古社之起源,《海交史研究》1998年第1期(1.8万)
电影译名中的文化交流翻译是一种语言转换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文化交融的过程。貌似对等的两个词汇,可能会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激活不同的意象,若对这种貌合神离不加注意,往往会造成错译、误译,甚至成为笑柄。片名翻译归根到底仍是从一种文字到另一种文字的信息传递,它要忠实地传递与原片名和原片内容的相关信息,即实现信息价值的等值。在这一点上,如果能达到译名与原片名和原片内容三方面的和谐统一当然最好,若必须抛弃一个,笔者认为应该是舍弃原片名。例如迪斯尼影片The Incredibles若遵照原片名就应译为《难以置信的人》,相比较而言,根据内容而来的译名《超人总动员》就贴切得多了。但这里有一个问题,用词太泛,也容易导致信息失真,如这里的“总动员”一词,还见于诸如《魔鬼总动员》(Total Recall)、《海底总动员》(Finding Nemo)、《玩具总动员》(Toy Story)、《怪兽总动员》(Monster)等等译名,其恐难完成信息传递的任务。所以对The Incredibles一片,笔者心目中的最佳译名为《超人一族》。由于各个地区,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在风俗习惯、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等各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当把一部电影从一种文化介绍到另一种文化时,电影译名还承载着准确传递原片名所负载的文化信息和情感的任务。让我们来看看1995年的一部著名惊悚片Seven�该片描述了一个极富宗教色彩的犯罪故事:一个变态杀人狂自认是上帝,并围绕天主教七大死罪的戒条来逐条杀人。七条罪分别指代七项世人常犯的过错:酗食(gluttony)、贪婪(greed)、懒惰(sloth)、淫欲(lust)、骄横(pride)、嫉妒(envy)和暴怒(wrath)。Seven是一个在宗教上极为神秘的数字(上帝用七天创世,用亚当的第七根肋骨造夏娃),在影片Seven中数字“七”也是无处不在,七罪七罚,故事发生在七天之中,下了七次雨,结局也发生在第七天下午的七点,这是一种宿命的暗示,也是一种宗教的突显。对于并不怎么了解天主教的中国观众来说,仅仅一个“七”字是不可能使其产生与天主教传统影响下的人们同样的文化意象(cultural image)和认同感的,所以影片被译为《七宗罪》,既点明了故事的主线又突显了宗教寓意,实为文化价值传递的典范。除了信息和文化的等值传递,片名翻译还要考虑到商业因素。电影译名需尽可能的引发观众的心理认同和观看欲望,这就要求译者充分把握译入语文化背景,以创造出观众喜闻乐见的标题。在这一点上一个突出的表现手法即使用能制造悬念、渲染气氛的词汇,如“疯狂”、“惊魂”、“夺命”、“绝地”等。例如惊险片Speed在国内上映时的最初译名为《速度》,观众多不买账,因为不知所云。后来看到港译的《生死时速》,不禁为我们的译者汗颜。好的片名翻译往往妙趣横生而给人以启迪,它能用深邃的文化内涵和生动的语言符号获得观众的青睐和关注。近几年来,国人对好莱坞大片的认可度越来越高,这固然因为它们场面宏大,制作精良,但是,也要部分地归功于影片名称的翻译很好的起到了文化传递的作用。我们耳熟能详的电影《乱世佳人》,其英文原名gong with the wind 若直译为《随风飘逝》对中国观众的吸引力必将大减,而《乱世佳人》之所以成为译名中的经典,正因为它符合中国的文化背景,不论是“乱世”还是“佳人”,都能在观众脑海中激活众多的文化元素,诸如“乱世出英雄”、“二八佳人”、“美酒佳人”等。而片名翻译若不注意译入语文化中的文化意象的变化,不仅无法准确表达原名所要表达的信息,甚至会令观众产生误解,继而使影片失去其应有的吸引力。我国电影一直无法在国际市场占领一席之地,糟糕的电影译名是要负一部分责任的。还是让我们看看我们的一组译名吧:龙虎门(Dragon Tiger Gate)、双龙会(Twin Dragons)、卧虎藏龙(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瘦虎肥龙(Skinny Tiger and fatty Dragon)、龙的心(Heart of Dragon)、龙在天涯(Dragon Fight)。这是笔者随便收集的一组有关“龙”这个字眼的电影名,中文电影名中的龙都毫无例外地指代影片中的正面英雄人物。而在西方神话和传说中�龙代表纵横混沌中的邪恶力量,象征充满野性的自然界。因此上述英文译名都跌入了东西方文化差异的陷阱里,因而也就无法准确传递原片名所要传递的信息了。这种误差不仅表现在中译英的过程中,也同样出现在英译中的翻译上面,李连杰到好莱坞后拍过一部影片Kiss Of The Dragon�其中Kiss Of The Dragon在片中是一种非常残忍的杀人技巧(类似于中国的点穴手法),然而其汉语译名《龙之吻》给人的却是一种温馨甚至浪漫的意象,与原名相差何止万里。笔者倾向于将其译为《死神之吻》,这也符合我们前面提到的翻译的特点,译名应尽可能地向原片内容靠拢,当原片名和原片内容只能二选其一时,应取后者而弃前者。在把中国电影引向国际的过程中,也不乏片名佳译,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由张国荣、巩莉、张丰毅等主演的国产片《霸王别姬》曾获第46届法国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该片讲述的是京剧《霸王别姬》的演员半个世纪的爱与恨,信赖与背叛,还有真挚的爱情和同性恋,以及“文革”对艺人的摧残与迫害。演员高超的演技和影片情节的曲折离奇无疑是该片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但片名的成功翻译也起到了一些宣传作用。其英文译名Farewell to My Concubine突出了故事的爱情题材与悲剧气氛,从而成功地将该片推上了国际舞台。作为一种文化传播媒介,电影在当今世界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是,翻译界对影视翻译的重视程度却远不如文学翻译。目前我国电影正处于一个低潮期,这一方面是因为入世后遭到越来越多的好莱坞大片的冲击,另一方面我们在有些环节上还有不足。电影译名如果不能将原电影名的文化内涵准确传递,势必大大降低影片的吸引力。出处:《博览群书》电影译名中的文化交流:劲爆:最让人意想不到的电影译名大家都会注意到,很多外语片有很多中文译名,比如拿到第80届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和最佳摄影等奖项的《There will be blood》就有《未血绸缪》、《血色黑金》、《血色将至》等几个译名。今天在中央六台看到了《The Other Boleyn Girl》的预告片,本来已经看过,但是还是被吸引,确切的说是被它的译名吸引:《雀占鸠巢》。了解一点点剧情,果然很形象。这让我想起了一直默认的另外两个译名:《另一个波林家的女孩》和《皇室双姝》,感觉前者是英文名的直译,而后者则是暗示了两个女主角的关系。我想到了原来还有好多影片的不同译名,最喜欢的一部是《Hilary and Jackie》的译名:《她比烟花寂寞》,不过这部片子还有其他的翻译,比如《狂恋大提琴》,《无情荒地有琴天》,但是都没有那个引用亦舒的书名《她比烟花寂寞》的翻译传神。后来发现这些意译的名字多来自港台,而大陆这边一般是直译,这也反映了一定的文化差异吧?一般在不了解电影背景的时候,好名字会比较吸引我,在这里先列举几个:Brave Heart 勇敢的心 惊世未了缘Legends of The Fall 秋日传奇 燃情岁月Good Will Hunting 骄阳似我 心灵捕手Emma 艾玛 艾玛姑娘要出嫁 芳心爱漫游The English Patient 英国病人 英伦情人Pulp Fiction 低俗小说 黑色追缉令Se7en 七宗罪 火线追缉令A Walk in the Clouds 云中漫步 漫步在云端The Rock 石破天惊 绝地任务 勇闯夺命岛比较有趣的是意大利导演朱塞佩·托纳托雷三部风格迥异的影片变成了孪生姐妹:《星光伴我心》(《天堂电影院》)、《声光伴我飞》(《海上钢琴师》)、《真爱伴我行》(《玛莲娜》)Julyjuly:Hilary and Jackie翻译成狂恋大提琴真叫不动脑筋了,剧情里面女主角明明是很恨大提琴的。别的经典译名么……Lolita 《一树梨花压海棠》很有深度,很有典故……这是一绝啊~~大陆方面通常是直译倒也不一定,比方Moulin Rough就翻译成了《梦断花都》,这是继《魂断蓝桥》之后的“X断XX”系列之一,老实说用多了就挺俗的。最有代表性的“意译”就是XX总动员系列,可怜的皮克斯啊……招谁惹谁了,我就没看出来《蔬菜杂烩》里头怎么就“美食总动员”了,老鼠总动员还比较符合剧情……最近(才)引进的Becoming Jane是被官方翻译成了《傲慢与偏见——简·奥斯丁版》,真是叫人哭笑不得。先前两个版本的译名中,《成为简·奥斯丁》比较直白;而《初恋成珍》则一语双关,有点小巧妙。说起来想到前不久蛮红的Once这部片子,译名版本很多,包括“情难独奏/曾经/一生的唯一/一次(咳,这是我私底下乱叫的)”,个人喜欢“一生的唯一”;然后觉得套用徐志摩《偶然》那首诗的诗名也挺合适,因为意境比较符合:“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当初翻译成布拉格之恋也是不错的,因为考虑到国人当时可能还不知道《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含义……直译可能会让人觉得挺玄。rococos:还想到一个音译和意译都比较好的 库布里克的the shinning, 翻译成《闪灵》,看那张海报还挺有感觉的weiluotuo:印象最深的还是《这个杀手不太冷》,电影名字其实叫Professional(职业杀手)。全名是Leon.The.ProfessionalNicole_jmt:还有一个我至今愤愤不平的,SHAWSHANK 翻成《肖申克的救赎》挺好的,意译和音译结合。不知道谁给弄出一个说法叫《刺激1995》,我真没晕了。估计就是这名儿直接导致当年奥斯卡没拼过阿甘。不过阿甘也确实优秀确实经典。这俩真不应该出现在同一年。更晕的是,后来居然看到了《刺激1997》……一直都觉得,越精炼的素材翻译越见功底,电影片名的翻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翻译的好会让人拍案叫绝;翻的不好会连累片子的。不过放眼看去,现在好翻译越来越少了。《High school musical》被翻译成《歌舞青春》我就怎么都找不着青春的感觉。如果08年迪斯尼和皮克斯将要出品的动画Wall.E(看预告)真的被翻译成《机器总动员》或者《垃圾总动员》了,那就太悲哀了。(补充一下,发现这部片子已经被叫做《机器人总动员》了,我很想大叫救命总动员!)电影译名中的文化交流:电影译名十宗罪我一直觉得,翻译名称,如果你自信绕过直译之后,能得到意外惊艳,那不妨试试,若不是,还是老老实实按照原意直译最保险。像以前翻译的法国城市“丹枫白露”,实在是美极了,如果直接音译,则完全达不到这种效果,将跟那些如“托斯卡纳”之流混在一块无法辨认。还有像COCACOLA,可口可乐,很形象,按硬译的话,大概会变成科克科勒,一点意思都没有。世界知名弹簧床品牌Simmons,译为“席梦思”,名如其义,堪称经典。说到电影片名的译法,却是越看越不顺眼,不得不说几句。现在外来影片的译名,顺意性太大,太过于自由发挥,把很多本来美妙的名称糟蹋得一塌糊涂,其中以台湾、香港两地的电影翻译工作者们“贡献”最大。粗粗归纳,大概有以下十种情况:1、四字情结看多了影片,会发现四字译名最多,估计感觉叫起来好听,容易上口,但大量的译名都是四字,未免过于单调吧。像:莎翁情史、烈火悍将、死亡诗社、夺面双雄、帝国骄雄、木马屠城、金刚屠龙、狂蟒之灾、越战忠魂……莎翁情史,不如直译为“恋爱中的莎士比亚”(原名:Shakespeare in Love),情史,按我的理解是整个感情历史;而“恋爱中的莎士比亚”仅仅是一种状态。死亡诗社,原片名是Dead Poets Society,正确的译法应该是“死亡诗人俱乐部”,死亡修饰诗人,而非诗社,而且片中,“死亡诗人”确是一个群体的称呼。上面两个例子都是“硬压缩”的典型。Mystic River神秘河,意境很好,译成“悬河杀机”,完全破坏掉了。《钢琴家》译为“钢琴战曲”、“战地琴人”,特别是后一个,笑破肚皮,什么玩意儿呢?有叫琴人的吗?奇怪的是,《杀死比尔》好好四个字,却非要弄成“标杀令”,简单问题复杂化。2、寻亲情结还有喜欢把本土的一些片名直接改用于外来影片的译名。像梅尔.吉布逊的《勇敢的心》,被译为《英雄本色》,跟吴宇森导演、周润发主演的黑帮片同名,甚至连一个字都懒得改,“英雄本色”这个叫法倒是有气势,但吴导演已用过,再次拿出来套在别人头上,就逊色很多了。还有《最后一个莫希干人》(下面将说到),显然,可怜的灵感来源于《满清最后一个太监》。3、片面追求气势,装神弄鬼还有喜欢片面追求名称的气势,故弄玄虚,却不知强奸了多少原意。《独立日》,译为“天煞:地球反击战”,什么叫天煞啊?恐怕大多数人不知所云吧。好好的名字非要装神弄鬼一番。奇幻电影《伊拉贡》(Eragon,也有译成龙骑士,倒说得去)拍得臭哄哄,本不值一提,但因为另一个译名实在太恶心了,不得不说,听好:《侠影魔龙》就是港译法的最新贡献!把正义的龙变成魔,估计导演知道后会吐血吧。《最后的苏格兰王》,原名“The Last King of Scotland”,这个名称本来是乌干达独裁者阿敏给自己的称号,因为他一直仇视英国,亲近苏格兰,还曾经狂妄地宣称将组织解放军去把苏格兰从英国统治下解放出来,在片中最后有记者也问起这个问题。另外,片中另一个男主角,来自苏格兰的青年医生尼古拉斯,从一个毕业生直接变为备受宠爱的总统私人医生,享受荣华富贵,甚至坐在总统车中,乌干达老百姓以为是总统本人,欢叫着追捧着,让他享受片刻的帝王待遇,片名也对此暗中有所映射,所以直译为“最后的苏格兰王”可谓非常切题。港译为《末代独裁》或《末世独裁》,就离题了,独裁未必末代吧。港译中,凡有LAST都喜欢译为“末代”、“末世”、“末日”,所以另一部小成本影片《The Last legion》(最后的兵团)又被翻译成“末日兵团”就不奇怪了。当然,也有例外,比如《The Last of the Mohicans》(最后的莫希干人),不译为“末代”啦,译成“最后一个莫希干人”,初一看觉得不错,仔细一瞧,不对,Mohicans是复数,而且片中讲的绝对不仅仅是最后一个莫希干人,而是三个(尽管其中男主角拥有白人血统),港译的来源估计是受到港片《最后一个太监》的影响,可是不动脑子,直接套用。4、缺乏常识港台弱智翻译的最高境界莫过于尼古拉斯主演的《8MM》(8毫米),稍读过数学的人都知道,MM是毫米的简称,港译偏要译成“8厘米”,厘米的简称应该是CM。而且8毫米,是一种胶片的规格。对于这个最基本的译名错误,很多人却舍不得花点精力去求证纠正,而是直接引用,于是错误越来用越广,人心的浮躁可见一斑。Contact《接触》讲的是跟外星人的接触,译成“接触未来”,我怀疑翻译工作者根本就没有看完全片,因为整片似乎没有涉及到“未来”,都是讲当前的接触。《风语者》是人们对二战中用民族语言为情报作贡献的纳瓦霍族人的称呼,翻译成“追风战士”,太搞笑了,初一看以为是青春偶像剧。NaDa电影译名中的文化交流:谈名片误译中的文化因素随着人们对外交往的日益增多,外事活动中使用名片也日趋频繁。目前我国许多涉外人员使用英文名片或在汉语名片上加印英文翻译,形成汉英对照式名片。一些外国朋友来华也常常请一些翻译公司把他们的名片翻译成相应的汉语。然而就笔者所见,很多这类双语对照式名片的翻译极不规范,存在着诸如名称翻译混乱,职务、职称表意不清、人名书写中名姓不分,地名、地址不合译入语行文习惯等问题,甚至还有些信息错译或干脆不译,这造成人们交际中许多不应有的误解。本文就名片的主要组成部分“四名”,即“姓名、单位名、职务或职称名、地名”分别讨论,分析一些名片的误译进行并指出影响这些翻译背后的文化因素。1. 姓名的翻译“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姓名在交际中的重要性自是不言而喻。但有不少名片上的姓名翻译就存在一些瑕疵,如下面中译英例:(1)刘云西:Liu Yun Xi(2)章少泉:Shaoquan Zhang(3)田淑琴:SHUQIN TIAN(4)鲍琛明:BAO CHENMING(5)王小昕:H. Y Wang(6)王幸村:Hamlet Wang以上各例译法多样,造成这种种差异根源何在?众所周知,中国人的姓名是姓在前、名在后,并且大部分人的名是两个汉字组成,如上例都是双字名;而英语国家姓名的一般结构为 :教名、自取名(中名)、姓,中名在很多场合往往省略或以首字母缩写。如:George W. Bush或George Bush。这种姓名排列上的差异有着深厚的宗教、社会制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原因。按照陈立(2000 :57)的统计,汉语姓名与英语民族的姓名相比,在数量上是名多姓少,在功能上汉语的姓最初是用以“明世系、别婚姻”、同姓不通婚 ;而英语民族的姓只是家庭、家族的代号,仅有社会交际功能无区别婚姻的作用。所以汉民族中姓氏代表祖宗、家族和群体,远比名字重要得多,排在首位;而英语民族深受宗教的影响,小孩出生一周左右要到教堂接受洗礼并为孩子取名,所以名排在第一位。不懂这种差异就造成误译。例1名片是完全的字字对照式的拼写,且每个音节的首字母都大写,这是不合乎规范的,规范的英译文本中是“Liu Yunxi”。例2、3、4、5、6情况各异:既有名在前、姓在后的,也有直接用了英文名或中英合用的。对于符合拼写规则但姓名位置调整的情况,虽然照顾到了英语民族的文化特征,但也容易造成误解。如李白(Li Bai)如拼写成Bai Li就会容易与“白莉”等姓名的英语拼写混淆,并且也不适合我国民族文化特点,中国人在与他人争论中就经常用“把我的名字倒过来念”来指示不愉快的、不可能做的事。对于洋名加中国姓的情况,越来越多的涉外人员都喜欢采用,但也会令有些外国人知道中西姓名的差异后可能会问“你的中国名字”等问题。所以,在汉语姓名的翻译中,应该符合中国人姓名书写中姓在前、名在后的文化传统习惯;按照国家规定用汉语拼音拼写;姓与名之间要留空格;名字之间不留空格,也不用连字符‘-’连接,但第一个字母须大写等,但不主张全部用大写字母拼写,很少有外国人士把自己的名字全部用大写字母拼写的。再看下面英语姓名汉译的例子:(7)Steve Wallis施蒂夫·沃勒斯(8)Elizabeth Lister郦斯特(9)Zbynek Zee Kubes斯宾克这三种翻译分别是姓名全部对译,只译姓和只译名。例7姓名对译,遵循原姓名的顺序,且在名和姓间用“·”隔开,符合习惯的表达方式。其它两例的翻译则不完整。名片的使用一般是在比较正式的交际场合,并且要符合一定礼仪,翻译时姓名应当完整。在英文姓名汉译中,如有外国人士常常在原有英文姓名的基础上取个中文名。如,Yip Wailim(叶维廉);Gladys Yang(戴乃迭)等。在港台地区人们对一些外国人士也常常是按目的语重新命名,如John Major(约翰·梅杰)就称为“马卓安”。一般地说,香港地区受西方文化影响比内地大,翻译时受西方的文化因素影响相对也就较多了,可却经常出现这种地道的中文译名,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对当今译坛上的“归化异化”之争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译者虽然在主观上可以对原语名称进行译写,但人名翻译毕竟是跨语种跨文化的行为,原语和目的语及它们承载的文化体系必然对这种自由有所制约,并且考虑到目的语规范化的需要也不提倡这种重新命名的做法。所以译者在翻译中碰到这些情况首先要考虑客户的要求,看其是需要音译还是取其已有的中文名。其次,则是约定俗成的结果,已经通用的为大家熟知的译名就采用原译。但最常用的方法还是按照国家出版的《英语姓名译名手册》音译。2. 职务职称名的翻译名片中体现个人资历和社会地位的职称职务名称的翻译非常重要,且由于汉语称谓的丰富多样,要做到准确再现原称谓名的含义也是十分困难的。在实际翻译过程中,主要是参照英语国家既有的名称进行对照翻译,采用大部分国内已有普遍认同的定译,如省长:Governor、总经理:General Manager ;但另一方面,由于我国机构繁多,各类机构管理人员及从业人员的称谓也纷繁复杂,各类职称、职务名称具有特定内涵,体现出具体级别,在名片翻译中又不能机械照搬国外名称。在职称方面,我国现有的29个系列专业技术职称主要分为高、中、低三个级别。有些系列在高级中又分为正高、副高两个层次,初级中也区分为二至三个不同等级。在职务方面,因各自工作岗位千差万别更是数不胜数。汉语表达职务与职称通常很简洁,对不同职务职称在等级上的区分往往是在前面加上相同的修饰成分,如“高级、副、总”等,英语则选用不同的词语表示等级区分以及职务和职称方面的不同,如以下译例:(1)副市长:vice mayor(2)副教授:vice professor(3)副经理:vice manager(4)副书记:vice secretary这四个译例都把汉语的“副”译成vice,这说明译者没有明白同一个“副”字在汉语中既可表示职务上的等级高低,也可用于说明各行业内技术职称上的差异,而在英语中则有不同的固定搭配和习惯表达方式,如vice通常修饰职务方面的名称却很少用之于职称方面的词语,不说vice-professor,与director表示的副职则常用deputy等修饰,所以就“vice”到底。这种差异也体现在汉语中具体的职务名称方面。比如,我们把学校的负责人统称为“校长”,但在英语中,不同层次的学校,对校长的称呼就不一样。大学校长是“president”而中小学校校长是“principal”或“headmaster”。虽然从这种差异里,我们不能简单地推导出,汉民族对于行业及其社会分工的划分没有英语国家细致,但也可以部分看出这种现象存在于某些行业中。因为一个民族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生活肯定会影响到其语言的表达上,同是对“雨”的描述,居住在经常干旱的沙漠地区的人就绝对没有在海洋地区的人区分得详细
刘 徽 刘徽(生于公元250年左右),是中国数学史上一个非常伟大的数学家,在世界数学史上,也占有杰出的地位.他的杰作《九章算术注》和《海岛算经》,是我国最宝贵的数学遗产. 贾 宪 贾宪,中国古代北宋时期杰出的数学家。曾撰写的《黄帝九章算法细草》(九卷)和《算法斆古集》(二卷)(斆xiào,意:数导)均已失传。 他的主要贡献是创造了"贾宪三角"和增乘开方法,增乘开方法即求高次幂的正根法。目前中学数学中的混合除法,其原理和程序均与此相仿,增乘开方法比传统的方法整齐简捷、又更程序化,所以在开高次方时,尤其显出它的优越性,这个方法的提出要比欧洲数学家霍纳的结论早七百多年。 秦九韶 秦九韶(约1202--1261),字道古,四川安岳人。先后在湖北,安徽,江苏,浙江等地做官,1261年左右被贬至梅州,(今广东梅县),不久死于任所。他与李冶,杨辉,朱世杰并称宋元数学四大家。早年在杭州“访习于太史,又尝从隐君子受数学”,1247年写成著名的《数书九章》。《数书九章》全书凡18卷,81题,分为九大类。其最重要的数学成就----“大衍总数术”(一次同余组解法)与“正负开方术"(高次方程数值解法),使这部宋代算经在中世纪世界数学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 李冶 李冶(1192----1279),原名李治,号敬斋,金代真定栾城人,曾任钧州(今河南禹县)知事,1232年钧州被蒙古军所破,遂隐居治学,被元世祖忽必烈聘为翰林学士,仅一年,便辞官回乡。1248年撰成《测圆海镜》,其主要目的是说明用天元术列方程的方法。“天元术”与现代代数中的列方程法相类似,“立天元一为某某”,相当于“设x为某某“,可以说是符号代数的尝试。李冶还有另一步数学著作《益古演段》(1259)也是讲解天元术的。 朱世杰 朱世杰(1300前后),字汉卿,号松庭,寓居燕山(今北京附近),“以数学名家周游湖海二十余年”,“踵门而学者云集”(莫若、祖颐:《四元玉鉴》后序)。朱世杰数学代表作有《算学启蒙》(1299)和《四元玉鉴》(1303)。《算术启蒙》是一部通俗数学名著,曾流传海外,影响了朝鲜、日本数学的发展。《四元玉鉴》则是中国宋元数学高峰的又一个标志,其中最杰出的数学创造有“四元术”(多元高次方程列式与消元解法)、“垛积术”(高阶等差数列求和)与“招差术”(高次内插法). 祖冲之 祖冲之(公元429~500年)祖籍是现今河北省涞源县,他是南北朝时代的一位杰出科学家。他不仅是一位数学家,同时还通晓天文历法、机械制造、音乐等领域,并且是一位天文学家。 祖冲之在数学方面的主要成就是关于圆周率的计算,他算出的圆周率为3.1415926<π<3.1415927,这一结果的重要意义在于指出误差的范围,是当时世界最杰出的成就。祖冲之确定了两个形式的π值,约率355/173(≈3.1415926)密率22/7(≈3.14),这两个数都是π的渐近分数。 祖 暅 祖暅,祖冲之之子,同其父祖冲之一起圆满解决了球面积的计算问题,得到正确的体积公式。现行教材中著名的“祖暅原理”,在公元五世纪可谓祖暅对世界杰出的贡献。 杨辉 杨辉,中国南宋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在13世纪中叶活动于苏杭一带,其著作甚多。 他著名的数学书共五种二十一卷。著有《详解九章算法》十二卷(1261年)、《日用算法》二卷(1262年)、《乘除通变本末》三卷(1274年)、《田亩比类乘除算法》二卷(1275年)、《续古摘奇算法》二卷(1275年)。 他在《续古摘奇算法》中介绍了各种形式的"纵横图"及有关的构造方法,同时"垛积术"是杨辉继沈括"隙积术"后,关于高阶等差级数的研究。杨辉在"纂类"中,将《九章算术》246个题目按解题方法由浅入深的顺序,重新分为乘除、分率、合率、互换、二衰分、叠积、盈不足、方程、勾股等九类。 赵 爽 赵爽,三国时期东吴的数学家。曾注《周髀算经》,他所作的《周髀算经注》中有一篇《勾股圆方图注》全文五百余字,并附有云幅插图(已失传),这篇注文简练地总结了东汉时期勾股算术的重要成果,最早给出并证明了有关勾股弦三边及其和、差关系的二十多个命题,他的证明主要是依据几何图形面积的换算关系。 赵爽还在《勾股圆方图注》中推导出二次方程 (其中a>0,A>0)的求根公式 在《日高图注》中利用几何图形面积关系,给出了"重差术"的证明。(汉代天文学家测量太阳高、远的方法称为重差术)。 明安图】(1692——1765) 清代蒙古族杰出数学家、天文学家。字静庵。蒙古正白旗(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白旗)人,为蒙古族人。康熙九年(1670),被选入钦天监学习天文、历象和数学
While China has for many uses adopted the Arabic numeral system familiar around the world, it also still uses its native Chinese character number system. The Chinese system is also a base-10 system, but has important differences in the way the numbers are represented. Chinese has characters for numbers 0 through 9, as seen above. In addition to the character shown above for zero, a simple circle is also used. Pronunciation for the characters uses the standard Romanization scheme in China called "pinyin". The number at the end of the pinyin indicates the tone. Eleven in Chinese is "ten one". Twelve is "ten two", and so on. Twenty is "Two ten", twenty-one is "two ten one" (2*10 + 1), and so on up to 99. One-hundred is "one hundred". One-hundred and one is "one hundred zero one". One hundred and eleven is "one hundred one ten one". Notice that for eleven alone, you only need "ten one" and not "one ten one", but when used in a larger number (such as 111), you must add the extra "one". One thousand and above is done in a similar fashion, where you say how many thousands you have, then how many hundreds, tens, and ones. An exception to this is for zeroes. When a zero occurs in the number (except at the end), you need to say "zero", but only once for two or more consecutive zeroes. So one-thousand and one would be "one thousand zero one", where zero stands in for the hundreds and tens places. Try different numbers in the converter above to practice and check on other numbers. What is different from American English is that when you get to ten-thousand, Chinese has its own word (wan4), unlike English where you must use a compound of ten and thousand. Only after ten thousand does Chinese start using compounds itself. One-hundred thousand is "one ten wan4" (where wan4 is the Chinese word for ten-thousand that English lacks). Chinese goes on like this until 100 million (yi4), where it introduces a new character. This happens every four decimal places, unlike American English where it happens every three decimal places (thousand, million, billion, trillion, etc. are all separated by three decimal places). Regular Chinese characters for numbers use relatively few strokes. The characters for one, two, and three are just one, two and three parallel horizontal strokes, respectively. To prevent fraud when writing checks and other cases where fraud is possible, Chinese also uses a series of more complex characters for the numbers. It is easy to change a "one" into a "two" in regular characters, but with the formal complex characters, this is impossible. See above for a listing of the equivalent formal characters. As in English, one can also abbreviate a number by just listing the digits with the tens, hundreds, thousands, etc. omitted (as the web counter below does). When talking about amounts, sometimes a variant of two is used in the hundred-million, ten-thousand, thousand, or hundreds place: (liang3). It is never used in the tens place. Sometimes when used as an amount it can also replace two alone. Shorthand characters also exist for twenty and thirty and are often used in newspapers, especially in dates. These are (nian4) for twenty and (sa4) for thirty. To express fractions and percents, Chinese uses the denominator followed by the two characters (fen1 zhi1, "parts of"), followed by the numerator. So two-thirds would be "three fen1zhi1 two". In the case of percents, you would say "hundred fen1zhi1 amount", e.g. the way to say 63% is "hundred fen1zhi1 six ten three". When used in percents, just say hundred and not "one hundred".The decimal point is expressed with the character (dian3).
关于数字中国的总结报告:“十三五”时期,数字中国建设取得重要成就。中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全球领先,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光纤网络和4G网络;信息技术创新能力持续提升;数字经济发展活力不断增强,中国数字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7.8%。截至2020年底,网民规模增长到9.89亿,互联网普及率提升到70.4%,已建成5G基站71.8万个,5G终端连接数据超过2亿,互联网协议活跃用户数达4.62亿。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面对网络扶贫和数字战,充分展现了数字中国建设成果。根据该报告,网络扶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截至2020年,农村电商不断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由2014年的1800亿元(人民币,下同)增长到2020年的1.79万亿元,网络扶贫持续激发贫困民众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从2016年底的79.37%上升到100%,98.35%的中小学已拥有多媒体教室,网络信息服务让贫困民众生活更便捷。目前,中国正全面推进“十四五”时期数字中国建设。报告指出,要持续从信息基础设施、数据要素、技术创新、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社会、数字政府、数字民生、数字化治理,以及数字领域国际合作等10个方面推进数字中国建设。以上关于数字总结报告仅供参考。
她们穿着洁白的衣裳;她们象阳光普照大地;她们给每个患者带来温暖;她们都有一颗纯洁而善良的心;她们就是那白衣天使,冲在抗击“非典”第一线的战士。我真想送给她们一束鲜花,表达我对她们崇高的敬意。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关于白衣天使 话题 作文 ,供大家学习。
关于白衣天使话题作文1
2020年1月20日,新型冠状病毒开始集中爆发,钟南山团队再一次出现在我们的眼前,解决了20年的非典,又再一次开始抗击新型冠状病毒,协同白衣天使们一起对抗新型冠状病毒。84岁高龄钟南山教授的一番话,让我肃然起敬:“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医院就是战场,我们不冲上去谁冲上去?”
看着新闻中一个个抢险急救的身影,读着歌颂白衣天使们的 文章 ,我感慨万千。鲁迅先生曾说:“我们自古以来,就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而我想对拼搏在一线的白衣天使们,说:“有的.人,身着白衣,心有锦缎。面对突发的疫情,他们不计报酬,无论生死,是最美的逆行者,也是这个时代最可爱的人。你们是抗疫的‘逆行者’,是病毒的‘狙击手’,是患者的‘生命线’。”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你们在负重前行。”
其实关于今年的疫情我最有发言权,因为我妈妈的亲人全都在湖北,有好几个亲人甚至在武汉的同济医院上班,也就是你们口中的最美丽逆行者。每每看到关于疫情的新闻,我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尤其最害怕看到医护人员死亡的这种案例。其实新型冠状病毒并不可怕,只要我们一起努力,做好防护,病毒一定会离我们远去。
大家都知道今年病毒的源头是蝙蝠,但其实蝙蝠带着自己的病毒,把自己隐藏的很好,只不过是有人类伤害了它,它才伤害了人类。野味疫情,是偶然还是必然?枪响之后,没有真正的赢家,枪声未响,或许万物还是有一线生机。毕竟,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与其说是蝙蝠在作恶,倒不如说成是人性的贪婪。中国的疫情,也许是蝙蝠给人类的反击,世界各地的自然灾害,更可能是大自然给人类敲响的警钟。所以我们一定要“吃一堑、长一智”,保护野生动物,保护大自然,因为这就是在拯救人类自己。
没有一个冬天不能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只要我们坚守法制、道德和文明的底线,待到春暖花开,疫情消散之时,你我便能毫无愧疚地坦然相见。
关于白衣天使话题作文2
这个 春节 ,马路上原来的人头涌动到现在只剩数人,这到底发生了什么,经历了什么?原来,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正向我们袭来,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结束,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停止……“新型冠状病毒”的突然袭来让我们手无足措,困难重重。
在爆竹声中,能听到新闻里播报着新型冠状病毒新增例数;在饭桌前,能听到大家议论着新型冠状病毒;在路旁,总能隐隐约约地听到别人谈论着新型冠状病毒的危害……
有一些人正在举行欢度春节,有一些人永远被困在2020,可还有那么一群人,正解救着2020,他们跑再抗击疫情的最前线,一次次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正是你们——白衣天使们!
他们也只不过是换了件衣服,他们脱下“战袍”后,他们依然是位母亲,父亲,依然是位孩子啊。可他们,在“新型冠状病毒”的出现后,他们毅然写下了“战书”,按上了手印,他们无论生死,做最美的逆行者,与家人离别,走向不知生死的战场,穿上防护服,不分昼夜地工作着,在病房里,“这里我来!”是你们挂在嘴边的话,这一句句朴实的话语无不在宣誓抗击疫情的决心呢?
在战场上,白衣天使们身穿白色“战袍”,奋力在前。当他们脱下战袍,摘下口罩时,身穿的衬衫早已紧紧地贴在自己的胸膛,全身湿透;脸上已是一条条红色的硬痕,那是经常戴着口罩所导致的;他们的手已长出茧子,满手通红……即使这样,他们依然走向手术台,重症监护室。累了,他们只是随意地躺在地上眯眯眼,继续接下去的战斗,那一张张劳累的神情,满脸透露疲倦,看到这里我不禁红了眼眶,心里有着说不尽的赞叹与感激。
每天微博上,新闻里你们的身影每时每刻出现在屏幕前,感谢你们的付出,赶在最前线的医护人员们,感谢那些公务人员,党员干部,是你们让许许多多的病人平安出院;是你们没日没夜的辛勤付出,控制疫情,研究病毒……新闻里的好消息都是你们一天天的辛苦付出,是你们,让新闻慢慢变得有了温度:国士无双钟南山,“新型冠状病毒”疑似病例明显减少,某地医护人员驰援武汉……感谢你们,你们辛苦了!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是你们奋战的飒爽英姿,我相信,终究有一天微博热搜榜上会挂着这场战争结束的消息,马路上大街上依旧车水马龙!
这个春节,抗击疫情,在家里与父母聊聊天,看看电视,聊聊过去一年里发生的事情,谈谈新的一年里的向往与目标;这个春节,在家里学着姥姥包饺子,放入肉馅,对折,这一扭,那一扭,一扭一扭,饺子成型;这个春节,在家里关注时事新闻,了解疫情发生情况,是否有增加减少,注意卫生,勤洗手,多通风……这个春节,少出门,勤洗手,做好防护工作,不去人流量多的地方,为奔赴在一线的医护人员们减少负担。
加油武汉,加油湖北,加油中国!我相信,2020的樱花也会照常开放!我们一定能战胜“新型冠状病毒”的!
关于白衣天使话题作文3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有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题记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新的一年,新的开始。而在新的起跑线上,一场无硝烟的战争却爆发了。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来势汹汹,从武汉一带蔓延开来,这绝不亚于20年的Sars(非典)!然而在这次疫情发生后,总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也被称为最美逆行者,是他们不顾日夜,抗击病魔,拯救病患。他们,就是奔赴在一线的白衣天使——最可爱的人。也正是他们不顾个人生危,把一个个病患从死亡线上拉回来,争分夺秒,和病毒赛跑。从为我们筑起了一道道安全防护线!
我们在过年,他们却在过关。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中,他们永远奔赴在疫情最前线,用实际行动贡献自己的点滴力量。是啊,他们也只是平凡人,也会为人父母,身为子女,然而在工作面前,他们却一马当先成为了不可动摇的堡垒。
白衣天使啊,您们为了我们的安全,为了我们幸福美好的生活,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动了我!感动了大家!感动了全中国!虽然患者越来越多,但是被你们治愈的人也在增加。你们一天不知要大汗淋漓多少次,但又不能去擦抹它。为了节省时间,你们顾不上喝一口水,每天夜以继日,守在那白色的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与病魔较量。平凡岗位上的白衣天使们不惜用自己的青春年华挽救来无数患者们的健康。白衣天使们,我虽然不能与您们共赴前线,但我们却都不曾忘记你们的身影,那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你们并非孤军奋战,因为有我们炎黄子孙在你们背后,做你们坚强的后盾!等到春暖花开之时,灾难终将结束,让我们一起迎接新的生活。白衣天使,大爱人间。中国加油,武汉加油!白衣天使,加油!
关于白衣天使话题作文4
一年一度的春节到了,我盼望已久的寒假武汉之旅就要开始了。我和爸爸一起去超市采购了很多零食,准备在路上吃。
1月22日下午,正在休息的爸爸接到了单位的电话,只听见爸爸在电话里说:“好的,我时刻准备着!”原来医院准备派他去第一线抗击疫情。站在一旁的我听到这个消息后转身躲进了书房,顿时心里闷闷不乐,心想:“唉,我的寒假之旅就要泡汤了。”爸爸像是看透了我的小心思,轻轻地推开了我的房门,看见我无精打采地趴在书桌上,撅着小嘴。这时爸爸走过来摸了摸我的小脑袋,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爸爸是一名医生,救死扶伤是我的职责,现在疫情需要我,我必须去!”
1月23日,爸爸开始进入隔离病区上班,这样也就意味着他要和外界断了联系,更别说回家啦。每天,他都要穿上手术衣、防护服、隔离衣、戴好护目镜、口罩才能走进留观和隔离病区,给留观病人进行诊治、取样、筛查。
1月26日,“叮铃铃……”,我终于等到了爸爸的视频电话。“爸爸,你辛苦了!新年快乐!”只见视频里的爸爸全副武装,像一名战士。他告诉我,由于医疗物资比较紧缺,为节约资源他起码有6个小时不能吃喝,不能上厕所。脸上被护目镜和口罩压出来的印子一两个小时都消不下去。由于长时间戴着手套,手也起了褶皱,长时间待在留观和隔离病区,脸上、身上干了湿,湿了干……听到这里,我顿时心里酸酸的,对爸爸说:“爸爸,你一定要保重好身体,注意安全,我在家等你回来!”
后来,在新闻报道里得知爸爸是第一个报名参加的,还在新闻上了解了许多关于疫情发展的情况,我逐渐理解了爸爸的工作。为了让爸爸安心工作,我想对他说:“爸爸,你是我心目中的英雄,请你放心工作,我们一定会保护好自己,等你凯旋而归!”
关于白衣天使话题作文5
白色,随风摇曳;白色,无私奉献;白色,和蔼可亲;白色,救死扶伤!无需猜测,这就是伟大的白色,伟大的生命,伟大的白衣天使!
啊!那美丽的白衣天使!你的美在默默中铭刻在我的心中!你的无私,让我有了追求这一职业的信念!
战场上,有你忙碌的身影;抗震救灾的废墟中,有你奉献的身影;病床边,有你与病魔抗战的身影;你默默奉献,不求回报,试试做着属于你自我的使命!这是一种叫人佩服的精神与品质!
2003年,非典无情的降临在我们身边,与我们惶恐不安的情绪相反的,是你那天使般的镇静与关心,病魔无情的阴着脸像你进攻,你却丝毫没有惊慌,带着微笑去为患者治疗!你不顾一切,付出所有,只求我们健康安定,自我却被病魔夺去了生命。
2009年,四川汶川大地震,那一双双失望的眼神在你的努力奋斗下,变得豁然开朗,你哪怕看到任何一点生命的气息,都会全力以赴的努力,使它开出生命之花,让生命闪出它应有的光彩!那洁白的衣襟随风摆动!
在手术台上,屏住呼吸,尽力去将一个即将远去的生命用自我的心灵去挽回,那一站就是48小时,你并没有抱怨,当生命被你挽救后,你问心无愧的微笑着走出手术室,换来的是病人家属的一声声感激!
啊!你不求回报,只是默默,默默的坚守着岗位,默默的为人民服务!默默地留着汗水。
那一年,我得了疹子,是一种会传染的疹子,小朋友们都不敢接近我,生怕传染了他们。但我躺倒医院的病床上的时候,看到了和蔼的笑容,那笑中的美,那笑中的甜,至今铭刻在我心中,“小朋友,不要担心哦,疹子一点也不可怕,只要你乖乖的,阿姨立刻让它消失!好不好?”我笑着点点头。那段时间,妈妈带我去医院是我最开心的事,因为,在病房中,有那和蔼的笑容,那亲切的笑容。虽然我从小怕打针,但那次,我没有怕,因为,我明白阿姨是可爱的,打针就更不可怕了!
日复一日,半个月过去了,我身上的疹子快好了,我心中很高兴,但推开病房门时,我看到阿姨脸上张出现了和我一样的“红点点”,不知怎样的,我鼻子酸酸的,什么都没有说,只是眼泪留了下来,阿姨似乎明白我心里在想什么,对我说了一句:“没关系,没事的,不哭不哭。”我更加内疚起来,抱住这位和蔼的阿姨大哭起来。
美丽的笑容,无私的笑容,使我难忘。
啊!美丽的白衣天使,你犹如一包甜甜的糖果,为我们带来了欢乐!啊!美丽的'白衣天使,你犹如神奇的魔笔,描绘出了人间最纯真的白色!啊!生命沸腾的白色,你换来了多少人的健康!
美丽的白衣天使,我发自内心的感激你!我发自内心的敬佩你!愿这生命沸腾的白色成为世界上最美丽的颜色!
关于白衣天使话题 作文大全 相关文章:
★ 关于致敬白衣天使的作文精选5篇
★ 我心中的白衣天使的作文大全5篇
★ 描写白衣天使伟大的作文精选5篇
★ 关于我心目中白衣天使作文精选5篇
★ 关于赞美白衣天使作文600字5篇
★ 关于白衣天使作文500字
★ 白衣天使精选作文600字范文5篇
★ 2020致敬白衣天使作文精选10篇
★ 2020疫情中最美的白衣天使作文大全5篇
★ 关于致敬白衣天使作文1000字范文5篇
白衣天使
令人尊敬的人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留心去观察身边的点点滴滴就会发现。即便是最平凡的人,也可以做出不平凡的事。
有一次,我去医院看望病人。刚从洗手间出来,看见有一位女士晕倒在地上,口吐白沫,异常的臭。路过的许多人,不是捂着鼻子走过去,就是在一边说闲话。一位身穿白色制服的护士小姐看见了,毫不犹豫地跑了过来,蹲在那堆散发着臭气的白沫堆里。她不嫌脏不嫌臭,为这位女士做人工呼吸,心脏复苏。。一系列的抢救工作是那么娴熟。护士小姐还不停的鼓舞这位女士:“请您一定要坚持生的希望啊!”我被这句既简单又饱满含义的话深深的感动了。当那位女士苏醒过来后,看见自己正躺在病床上。旁边的陪同告诉她:“夫人您是被一位不知名的护士小姐,救醒的!”
我望着护士小姐离去的背影,感觉那是多么的高大呀!于是我暗下决心:长大后也要为人民无私地奉献。
这就是令我感动尊敬的人。这件再也平凡不过的岗位,却有着绝不平凡的人。虽然时光渐渐地流逝,但是它无时无刻的教育我,打动着我。
在这里,我想对所有的白衣天使说一声:“你们辛苦了!”
o(∩_∩)o 希望能帮助到你,
o(∩_∩)o 请及时给予好评或采纳,万分感谢! (*^__^*)
当一位合格的医生,是我一生的梦想。医生,可以给予病人第二次生的机会,给予已经绝望的人以生命的曙光。
医生,是令我敬佩的一个称号,每当看到一名名医生为了自己的病人而付出一切时,我内心曾不止一次的感动。
在我的心中她就像红蜡,她温暖的烛光照亮了所有病患者的心,因此,人们亲切地称她为白衣天使。每当病痛折磨人们时,她总是用婉转动听的语言安慰人们,她不会让人们坠入死亡的深渊。她那双温暖的手会竭尽全力拉回挣扎在死亡线上的人们。所以我崇拜那些白衣天使,长大以后,我要像她一样变成一位赢得社会尊重的白衣天使;我会用全身心的爱去呵护每一位病人,让他们不再从死亡线上挣扎,不再在黑暗中气馁;我会努力使他们振作起来,唤起他们绝路逢生的欲望!白衣天使——我的梦想
医生,是我们大家都应该敬佩的人,是病人们生命中的启明星。
医生的爱会温暖病人绝望的心,会融化那些绝症患者坚冰般的心,用我所有的精力和心血,救死扶伤,实践人道主义!
o(∩_∩)o 希望能帮助到你,
o(∩_∩)o 请及时给予好评或采纳,万分感谢! (*^__^*)
我的爷爷60多岁了,个子高高的,一张布满皱纹的脸上嵌着一双有神的眼睛,最值得骄傲的是爷爷具有“活到老,学到老”的品质。
那天,我刚走进家门口,就被爷爷连推带拉的来到书房,那出视如珍宝的书指着一个英语单词讨教到:“好孙女,这个单词怎么读呀?”我顿时丈二和尚摸不着头,爷爷怎么向我讨教起英语起来?真是太阳从西边出来。一问才知道,原来最近来了几个外国来宾,爷爷为了不让我们中国人在外国人面前当哑巴,学起了英语,我顿时恍然大悟。
妈妈问奶奶:“老爷子,怎么搞的,学起英语起来。”奶奶一听,气不打一处来,一吐为快:“今天说要出去买东西,买东西就买东西吗!居然买了本英语书来,你说气人不气人?”
话音刚落,爷爷就急匆匆地跑进来,边跑边喊:“完了,完了。”我心里纳闷,爷爷什么事急成这样?只见爷爷打开电视机,转到了17频道,一口流利而甜美的英语传入我的耳朵。原来,爷爷每天还准时收看《走进美国》的英语节目。
提起“白衣天使”,我便会想起当护士的小娜阿姨。
认识她是在2007年的冬天。我在因病期间,每天都见护士进进出出。一色的白衣白帽,一样的忙忙碌碌。从病友口中,我听到最多的是小娜阿姨这个名字,人们称呼她是的那种亲切劲儿就像称呼自己的家人。
一天晚上,小娜阿姨查房,突然一位患者贯病复发,吐了一身一地,恶臭熏得我躲得老远。小娜阿姨急忙跑过来熟练的擦净赃物,把患者送到急诊室,然后,拿着扫帚和拖布,把地打扫干干净净。我不仅赞叹:“小娜阿姨真不容易啊!”临床病友告诉我:“这算什么?上次老大爷一口痰卡在嗓子里,干瞪眼喘不上气来,脸都憋紫了。小娜护士先赶到,二话没说,俯下身子,用自己的最给老大爷吸痰!那么爱干净的小姑娘,换了别的闺女,谁能做到?老大爷缓过气来,流着泪叫救命恩人。。”我不由的问:“她不嫌脏吗?”“嫌脏?小娜护士说了,当时只想把老大爷就过来,哪有空想这么多。。”
也许是由于敬佩,我和小娜阿姨接触也多起来。一天,我见她手背肿得老高,以为是碰到那里,让她快上药敷敷。她淡淡一笑:“没事。”我趁大夫查房的时候,请大夫给小娜阿姨也治治。大夫说:“傻孩子,那是扎针扎的。”我忙问:“小娜阿姨的了什么病了?”大夫说:“她为了减少病人的痛苦,静脉注射是能一针到位,就在自己手上做练习。。”
我出院时,见医院光荣榜上,有小娜阿姨的照片。看着小那阿姨亲切的微笑,我忍不住说:“谢谢你,‘白衣天使’。”
我的中国梦-白衣天使人们都说:“白衣天使是人类健康的守护神,是不幸者的天使,能将痛苦化为欢乐,能够为患者带来幸福。”
的确,每一顶燕帽下面,都萌动着白衣天使一颗圣洁的心;每一张绽放的笑脸,都是通过自己的护理技能而得到的;每一份辛劳与努力,都实现着希波克拉底的誓言。
白衣天使有着纯洁的心灵、高尚的情操。走一天下来进每一间病房,总是带着职业性的微笑。虽然有时要颠倒生物钟,超负荷的工作,一天下来,身心疲惫。但是他们想着的还是患者的需要。面对一双双渴望健康的目光,她们用鼓励的眼神传递力量,用有力的双手搀扶患者越过心灵的沼泽地,带给他们摆脱病魔的勇气。
白衣天使有着无私的爱。面对脾气古怪的患者,她们奉献了海一样博大的胸怀。纵使自己受了天大的委屈,面对患者也要微笑,面对工作也要一丝不苟。有谁知道他们的辛苦?
白衣天使的工作平凡而又伟大,琐碎而又不易;艰难而又辛苦 。
白衣天使奉献的是一份份温情、一滴滴汗水;一份份真情,换来的是千家万户幸福安康。
白衣天使如春天的雨露滋润着患者久旱的心田;如夏天的微风带走患者心灵的创伤;如秋夜的明月照亮患者走向健康彼岸;如冬日里的阳光温暖着患者绝望的心并蒸发他们的忧伤。
白衣天使们总是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展现自己的风采。
白衣天使 可以给予病人第二次生的机会,给予已经绝望的人以生命的曙光。
白衣天使,是令我敬佩的一个称号,每当看到一名名医生为了自己的病人而付出一切时,我内心曾不止一次的感动。
在我的心中她就像红蜡,她温暖的烛光照亮了所有病患者的心,因此,人们亲切地称她为白衣天使。每当病痛折磨人们时,她总是用婉转动听的语言安慰人们,她不会让人们坠入死亡的深渊。她那双温暖的手会竭尽全力拉回挣扎在死亡线上的人们。所以我崇拜那些白衣天使,长大以后,我要像她一样变成一位赢得社会尊重的白衣天使;我会用全身心的爱去呵护每一位病人,让他们不再从死亡线上挣扎,不再在黑暗中气馁;我会努力使他们振作起来,唤起他们绝路逢生的欲望!白衣天使——我的梦想
白衣天使,是我们大家都应该敬佩的人,是病人们生命中的启明星。
医生的爱会温暖病人绝望的心,会融化那些绝症患者坚冰般的心,用我所有的精力和心血,救死扶伤,实践人道主义!
“平时没发现你有这么美丽,人间的天使穿一件圣洁的白衣,在无硝烟的战场上你与病魔零距离。”一曲《白衣天使》唱出了我们的心声同时也把白衣天使的伟大精神充分体现,让人们在真善美中找到了你。我的梦想就是当一位白衣天使!
还记得2003年春天的“非典型肺炎”,那场突如其来的重大灾害吗?它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危。人们把那场灾害称为无硝烟的战场,而白衣天使们却用牺牲的勇气把自己的安危藏起,毅然冲向了抗击非典的最前线,在那无硝烟的战场上弘扬着救死扶伤、无私奉献的精神,切实的履行自己的神圣职责,充分展示了白衣天使的时代风采,你们放下了对孩子、对亲朋好友的爱全心全意的倾注到患者身上,以严谨认真的态度、无微不至的体贴、和蔼可亲的微笑给患者的身心带来了安慰和希望,经过你们的精心救护和细心照料下患者才得以康复。
白衣天使,虽然你们的职业是平凡的,但是你们以高尚的职业道德、精堪的技术、规范的护理服务为每一位病患点亮希望的红烛,为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和安全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为人民、为祖国谱写着一曲曲动人的颂歌!
“披一身圣洁你,是如此美丽,怀一身绝技你却默默无语,人们以崇高的名义把你的奉献深深记忆,人们以深情的传颂把爱心真谛演绎。”我知道你们所做出的奉献是白求恩的精神。今天的我虽然还不是白衣天使,但是我学习着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坚定不移的信念,在以后学习中、生活中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勇敢的去面对,不管结果是怎样的,我都会努力着!
“噢!美丽的白衣,圣洁的白衣,天使的青春抒写着你的传奇。”这首歌曲又再次回荡在我们耳边!平凡岗位上你用青春和年华,换来无数病人的微笑与感谢,平凡孕育着伟大,奉献酝酿着崇高,你们的精神是星空中永远闪烁的恒星,你们的行动满载着迈向辉煌的明天,这不能不说你们伟大的精神塑造人类完美的世界!!!
我的梦想,飞吧!飞吧!白衣天使在我梦中一次又一次的浮现!
o(∩_∩)o 希望能帮助到你,
o(∩_∩)o 请及时给予好评或采纳,万分感谢! (*^__^*)
我的梦想是成为一个救死扶伤、妙手回春的“白衣天使”,哪些圣洁的“白衣天使”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让那些身受病痛折磨的人摆脱痛苦,让人变得健康。
脑子里出现这个梦想时,是在小时候的一次生病中。那一次,我得了感冒,去医院说要挂盐水。
我心想:应该没有什么的,不怕不怕!可是一看见那又细又尖、寒光扎眼的针头,吓得赶紧躲到妈妈后面,哭着嚷着不肯打针。妈妈没办法,只得找来一个护士帮忙。
护士阿姨来安慰我,说:“打针呀,其实就像蚊子扎似的,是不疼的,不用怕。”我颤抖着把手伸过去,把头缩在妈妈身后。
果然,手上只是轻轻地疼了一小下。这么轻轻的一下,让我喜欢上了这个神奇的职业,它像个魔法师,在他的魔法下,看起来这么可怕的针变成了一只扎在人手背上的“乖蚊子”。
我爱这个神奇、圣洁的职业,为了以后当一个有名的医生,我现在必须好好学习。
有人想当音乐家,有人想当歌星,还有人想当科学家……可我却想当一名白衣天使。
医生,是白衣天使,能使病人起死回生。因为我姑姑是医生,我非常羡慕姑姑的职业,于是我立志:长大了,我也要当一名医生,当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要为祖国医疗卫生事业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
我总是幻想,长大的我将凭借一种神奇的手术刀,剖开病人的皮肉,打开病人的腹膛,切除体内的腐脏或毒瘤,揪出致病的恶魔,使病人恢复健康;我将用一种神奇的医疗仪器查看病人的五脏六腑,查出病人体内的病因,让隐藏在病人体内祸害病人,折磨病人,致人死亡的凶恶的病魔现出原形,并采用各种先进的治疗方法,消灭病魔,让病人重返工作岗位。
当然,美好的理想要靠自己去努力。我现在要多看一些医书,多了解一些医学方面的知识,为我的理想打下基础,理想的实现只靠干,不靠空谈。所以我更要从小打下坚固的基础,才能为我的理想迈进一步。
当医生真有意义,我长大一定要当一名医德高尚,医术高明的好医生。
理想是当一名优秀的医生,医生是一个崇高的职业,治病救人是医生的职责。医生救人小到门诊,大到手术,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因此,他们总是那么专心致志,不敢有一丝疏忽大意,他们知道一个小错就能酿成大祸。
每当知道医生又救治好一个垂危病人,我的心里即羡慕有佩服,不由暗暗下定决心:长大了我也要当医生!
[白衣天使作文350字] 白衣天使通常指的是护士,白衣天使作文350字。在医院里有很多护士,护士关心、照料着病人,所以被人们称为白衣天使。
当人们生病被送到医院时,医生会给他们看病,护士也没闲着,等病人在住院期间,都是护士来给病人量体温、打针和输液,日日夜夜都是这样。
天使是指心地善良、美丽的人,就像护士。护士这一行业原本是人们不支持、嫌恶的,而南丁格尔是第一位,也是护士这一门行业的创始人,所以才把这护士的行业流传下来。
南丁格尔一生都奉献于护士专业,为了这门专业,她双目失明,在一场睡梦中溘然长逝,人们为了纪念她,把她成为白衣天使
护士们日日夜夜照顾着病人、关心着病人,有时为了照顾病人,都不睡觉,真是辛苦极了,初中一年级作文《白衣天使作文350字》。但是她们呢,却不辞辛苦,日日夜夜地坚守着自己的岗位,认真完成自己所担任的工作,她们怎么不值得赞美?
初一:郭晨雨
中国天眼是射电望远镜,它的作用自然也是搜索宇宙中的无线电信号,而且天眼的灵敏度非常高,即使你在月球打说悄悄话,都逃不过天眼的探测。中国天眼的搜索范围也非常远和广,它最远可以探索到人类目前可观测的宇宙范围边界,达137亿光年,可以说只要是宇宙中存在的无线电信号,理论上都逃不过天眼的探测。中国天眼自2016年启用到现在,已经发现了59颗优质的脉冲星,其中被确认为新发现的有44颗,这是多么了不起的成就,它的宇宙信号搜索能力让世界震惊。当然,这只是天眼的牛刀小试,这只是中国天眼还在测试阶段的一些成就。
很早以前通过电视报道,我就知道了天眼,从那时起,天眼之父——南仁东就成为了我的偶像。我跟妈妈说,我想让她带我去看天眼,想看看我的偶像用了22年完成的作品。今天,我终于如愿以偿了。清晨,踏着薄雾,冒着细雨,我和妈妈乘坐着大巴车,满怀期待地去参观位于贵州平塘的观天巨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天眼附近是电磁波的静默区,我们上交了所有的电子产品,开始一段安静的、近距离的参观天眼的旅程。顶着烈日,攀登了798级台阶后,我们气喘吁吁地来到了观景台。我往下一看惊讶道: “哇!好大的一口锅啊!”妈妈笑着告诉我,这就是天眼,是世界上最大的,大约有30个足球场那么大。放眼望去,都是陡峭的山峰,天眼就坐落在群山的怀抱中。我不禁感叹:天眼的建设是多么不容易啊!科学家们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下工作是多么的伟大啊!他们都是我的偶像,我也要学习他们这种不畏艰难的品质。参观完天眼,我们拾阶而下,来到山脚的天文馆。我直奔天眼的体验区域,在这里有视频、图片等详细的讲解,我也在这里了解到天眼的应用价值、建成过程等等。参观结束了,我们依依不舍得离开了天文小镇,这是一次开心又有意义的科学之旅,我激动地对妈妈说:“长大后,我也要当天文学家!”
中西方 教育 的差异是一种事实性存在。造成中西方教育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西方对教育概念的原初性定义的差异。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中西方教育差异相关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西方 家庭教育 差异之对比》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对人的教育具有不可置换的意义。中美在家庭教育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不同的观念和培养方式造成了中美两国的 儿童 在成人后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东西方社会的制度结构中,家庭制度的地位和作用有很大的不同。这是造成东西方社会和 文化 差异的一个基本原因。中国传统教育强调知识的传授,美国教育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二者需要交流和互补。通过查阅有关书籍,我们也意识到:中美教育在各个教育层次上都存在着众多差异,并以不同的表现形式体现在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
在曾芝兰《论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中记录,家庭教育,按照传统观念,就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而按照现代观念,家庭教育则是在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包括父母和子女等)之间相互的影响和教育。
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它开始于孩子出生之日(甚至可上溯到胎儿期),婴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孩子上了小学、中学后,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
王晓红在《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比较》一文中提到:在中国社会中,家长缺乏科学的教育子女的 经验 ,守着陈旧、落后、错误的教育观念,重教而不会教的现象比较普遍,解决家庭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和矛盾已经刻不容缓。在中国,父母关心孩子的事,如帮助孩子洗衣服、整理卧室是很多的。这也有内在的原因,中国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重,由于最终将以分数决定学生所上的高等学校,学生必然重视分数。
与中国的中学生和家长把目光盯在升学上、老师和学校把目光盯在升学率上不同,西方国家更重视兴趣培养。当然,西方教育也有弊端。在西方,学校教育中基本没有素质教育的内容,做这件事的是宗教和家庭,《圣经·新约》就是绝大多数西方人的思想品德教科书。 以美国为例,美国的正规学校教育中根本没有专门针对素质的教育内容,而主要是对受教育者进行各种技能的培养。要求理工科的学生选修一点人文方面的课程,其目的是扩大他们的知识面,而不是为了提高他们的素质。通俗地说,西方现代教育主要是教人做事,而不是做人。
(1)教育倾向不同
中国父母重社会教化,轻儿童成长。中国父母十分重视社会适应性的教化,但却常常忽视了从孩子达到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来促进其成长,他们往往按照既定的模式来培养子女,为他们的成长铺设康庄大道,外铄各种品行于子女。
西方父母更重视为子女提供一个可以与之抗争的成长环境,并养成他们坚韧的个性和良好的品行,根据社会的变化和子女身心的特征不断的调节、选择自己的培养观念和方式。
(2)家庭教育价值观不同
中国家庭教育职能是为中国 传统文化 所强迫,传统中国几千年的儒家文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此家国同构的思维定向中,家庭教育被赋以直接的社会意义。此外,中国传统的文化又将父母教育跟子女的个体成长与成就看作是直接相关的因果。中国父母十分看重人们对他们的教子方面作出的誉毁,认为教子成材是他们的成就,而教子不善则脸面无光。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谋生,为了脸面。
西方家庭教育则认为教育的目的不是准备谋生,而是准备生存。他们所强调的“博雅教育”是具有一种塑造心智的价值,一种与功利的或职业的考虑无关的价值。
(3)家庭主体观与教育的相互性不同
孙琼如在《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与启示》向我们解释,中国传统的家庭文化因袭着统治的模式,表现为家庭内部的权威意识。强调服从和尊重,重视外部控制。中国家庭几欧阳的肢体是教育者——父母。中国父母的家长意识十分强烈。他们把孩子视为自己的独有私人财产,看作是他们的附属物。因此十分看重他们单方面的塑造,影响孩子的个性建构。他们注意到自身的形象,忽视了孩子与成人的相互作用,忽视了相互影响的过程和全面性,使幼儿处于被动地位,无视幼儿个体的存在。
西方文明是以儿童为主体的,更强调个人的奋斗,强调平等、民主并尊重个人权利。西方父母把孩子视为家庭中的平等成员,尊重孩子的人格和尊严,能让孩子独立思考,自由选择。他们尊重孩子的权利,不搞强迫教育。尊重孩子的自尊,主张孩子的天性发展,自然发展。父母的责任只在于发现并引导孩子的兴趣和潜能。为孩子创造有利的环境,重视与孩子的交流,重视教育的相互性。西方家庭教育中父母不是孩子的主宰,而是孩子的朋友。
(4)教育的重心不同
中国传统文化所掌握的是生命与道德,所以十分重视生命、人伦。所以中国父母在教育上历来以道德作为最高价值取向。中国人心目中的“好孩子”首先是一个懂事听话的孩子,是指向群体的,人见人爱的。所以家长培养孩子修身养性,自我收敛,讲求含蓄,强调等级观念。中国家教的主要内涵是“仁、义、礼、智、信、忠、恕”中国孩子从小得到的是 历史 故事 、伦理道德、忠孝节义的教导。儿童自幼耳濡目染的是冰冷的道德律令与清规戒律。自幼习读的是《三字经》、《弟子规》。
西方文化所掌握的则是知识,家庭对儿童主要是启发对大自然的好奇心与 想象力 。知识的创造来自好奇心。所以借由引发对大自然的兴趣,借由各种天马行空的 童话故事 ,让孩子们具有广大的想象空间,以有利于对知识的创造,他们以儿童的心理发展作为最高指向,培养孩子的兴趣和创造力是西方家教的重心。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中西家庭教育传统各有千秋,他们都是扎根于各自的传统文化土壤中的。我们要一方面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一方面汲取西方家教的精华并融会贯通,从而促进有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的改革,培养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曾芝兰.论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2]郑金洲.教育通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张楠.不同类型的家庭教育.2008,
[4]萧愚.教育孩子需要大智慧.2000,
[5]王晓红.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比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
[6]赵燕.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美家庭教育比较[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5,
[7]冯建军.生命和教育.2005,
[8]孙琼如.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与启示.教书育人.普教版.2002(14).-2-5,
[9]张云裳.尊重 理解 互动——美国家庭教育给我们的启示北京教育.2006.
《中西方传统家庭教育差异及其借鉴意义》
【摘 要】家庭教育是人生最早的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是人社会化的第一个阵地。家庭教育在家庭文化传承,在个人甚至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历史传统、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这些差异中,也可以找出许多值得中国家长学习的观念和做法。
【关键词】传统文化;家庭教育;异同
前言:
家庭教育是人生最早的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是人社会化的第一个阵地。家庭教育在家庭文化传承,在个人甚至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历史传统、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这些差异中,也可以找出许多值得中国家长学习的观念和做法。
一、中国传统家庭教育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是维系社会的基础和细胞,天下之本在于家,家齐则民安。中国自古以来,无论是豪门官僚还是庶民百姓,都十分重视家庭教育,为了处理家庭内部各成员之间的关系,维护家庭的和平稳定,需要特别重视家教,可以说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传统家庭教育在形成中国人的个性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传统家庭教育之真谛,在于用传统美德、民族精神教育其子弟,诸如自立自强、勤奋好学、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忠于国家、尽职尽责、重义轻利、不畏强暴、热爱和平、同情弱小、诚实忠厚、克己节俭、待人以礼、注重节操等,都是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古人积累的这些优良而成功的家教思想和 方法 ,有几点尤其可为今天的家教提供有益的借鉴:
1、传统家教注重德才兼备。传统家庭教育的核心是教子做人,其次才是教子做事。在中国传统家庭教育中,“尊德性而道学问”,强调知识授受的道德化,从而使知识授受与道德教化合二为一,在教学中培养道德,在道德训练中学习经典,品德教育,教子女如何做人,是传统家教最突出的特点。传统家庭教育把对家庭成员的道德教化作为其首要任务和最终目的,父慈子孝、君义臣忠、兄友弟恭与贤妻良母的观念至为深入,把道德实践范围扩大到社会生活领域。
2、引导教育子女为自己的长远利益考虑。诸葛亮告诫他的外甥、儿子要立志,要“淡泊明志”,“志当存高远”。嵇康在《家戒》中说“人无志,非人也”。司马光指出了为子孙积攒钱财的害处,他认为如果为子孙积财,使子孙只知有利、不知有义,那么积财只会招来子孙游手好闲、不知上进。这种鼓励子孙自立、自强,劝说父母不要为子女积攒钱财的家庭教育传统,在有识之士中间,颇为流行。
3、传统家庭教育强调慈爱与威严并重。韩非对此有一个 总结 ,他说:“慈母有败子”,这个“慈”当然不是一般的慈爱,而是一种溺爱,溺爱会毁掉子女。颜之推总结了家庭教育的经验,认为亲子之间应该有严肃的一面,也应该有慈爱的一面,两者皆不可少。他说:“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4、身教重于言教,教在不言之中。特别强调父、兄在遵守道德等方面起表率作用,以身作则,正人先正己,同时尽到教育子女、训导子女的责任。曾子杀猪的故事,所讲的就是曾子以履行自己的诺言为榜样,教育儿子要诚实守信,不得妄语。在中华家庭教育的历史上,此类重视身教的例子不胜枚举。
二、西方家庭教育
1、让孩子学会独立。大部分西方家长认为孩子具有自我学习和思考的能力,孩子自己动手并从中获得各种知识,学习各种技能,甚至得到实现自我价值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孩子能做到的,就让他自己做,这是对孩子的尊重。许多国家的家长都很重视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吃苦精神。例如在美国,孩子从幼儿阶段就在不断认识劳动的价值。孩子要自己动手 修理 、装配摩托车,分担家里的割草、粉刷房屋、送报扫落叶铲雪等活计。
2、给孩子自由。西方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因此对孩子是否成名成家的观念相对比较淡薄,他们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人。而孩子一旦能够找到自己的人生轨迹,成功也是自然而然的。反观很多中国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为使孩子学习好,在生活上照顾的无微不至,学习之外的事情孩子可以什么都不做。这样孩子得不到锻炼,从学校走出来就缺乏最基本的独立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尽管我们的家长都希望孩子成才、幸福,而这样的家庭教育既不可能令孩子成才,也难以让孩子得到幸福。其实孩子是树,阳光、水和空气就是他所需要的全部,给孩子自由,让他自由生长,就是对孩子最大的爱。
3、鼓励孩子创新和探索。西方家长对孩子所做的种种探索行为往往持积极、肯定的态度,鼓励孩子在生活中提出不同的见解,并对其中的疑问进行积极的探索。即使家长认为孩子的某一行为并不具有积极的效果,他们也不会过多地干涉,而是让孩子在自己进行的探索中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予以纠正。例如美国孩子拆了家里的闹钟,若能装回,多数家长会称赞孩子,若是装不回,许多家长会与孩子一道把闹钟装上,甚至鼓励孩子再拆、重装一次。但是遇到同样的情况,中国家长很可能对孩子的探索活动用“胡闹”“乱来”“不可能”等类似的话否定掉,这样就会在很大程度上扼杀孩子的创造力。
此外,亲近自然,重视慈善事业,相信每个人都可以“Make a difference”等等西方的理念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当然,中西方家庭教育理念中有很多共同之处,如:都对孩子倾注了全身心的爱,都重视孩子日常生活行为习惯的培养,都能够与孩子经常沟通等等。总之,家庭教育要注意与孩子之间的平等,要尊重、信任、宽容、鼓励孩子,要重视感情交流并且为孩子树立榜样,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教育方法要随孩子的年龄的增大而不断改变。
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这里包含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集体(托幼园所、学校)教育,三者相互关联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这项教育工程离开哪一项都不可能,但在这项系统工程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学校;3儿童所在的集体;4儿童本人;5书籍;6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这位教育学家心中占据相当的地位。为此家长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十分必要的,家庭教育本身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
【参考文献】
[1] Charlotte, Mason, 2004. The Home Education Handbook of Charlotte Mason [M]. Beijing: Development Press of China.
[2]Haim, Ginott, 2002. Parent-Child Conversations [M].Beijing:Jinghua Press.
[3]Karl,Welter, 2002.Karl Welter's Educational Law[M].Beijing:Jinghua Press.
[4]Tin, Jennifer, 2005. Lock John's Family Education [M].Beijing:Xinhua Publishing House.
[5]董小川.儒家文化与美国__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6]齐欣,赵田丰.中国教育调查[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
[7]杨冰.细节成就孩子一生[M].北京: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8]曾仕强.家庭教育[M].北京: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6.
[9]赵忠心.中国家教之道[M].南宁:广西科技出版社
有关中西方教育差异相关论文推荐:
1. 中西方教育差异论文1000字
2. 中西教育比较论文
3. 中西方教育的差异及其产生的根源探讨论文
4. 浅析中西方教育的差别论文
5. 中西方教育体制的特点及差异论文
论中西方教育差异:转自教育大论文下载中心,更多中西方教育差异文章请看教育大论文下载中心谈及中西方教育的差别,我有一些感受。我没有去过国外,对西方教育的了解主要是从书中和各种媒体中获得。我眼中的中西方教育的显著差异有以下几个方面:一. 因材施教。虽然在我国每天都在提因材施教,但并没有几个人理解因材施教的真谛。反而是西方的教育在这方面体现的较好,更适合学生的发展,把学生的潜力挖掘出来。二. 赏识教育。在中西方都有赏识教育,中国的赏识教育比较模糊笼统,对孩子做的比较好的地方往往是用一句“你真棒”加以赞赏,而西方是把棒在哪里告诉孩子。中国家长有耐心的少,光心里着急是不够的。三. 惩罚教育。在中西方都有惩罚教育,在中国孩子受到惩罚都是以大人的眼光来判断,比如孩子把东西拆坏了,家长往往要打骂孩子,而在西方家长认为孩子并没有错,反而鼓励孩子多动手。四. 爱心教育。我在书中了解的和我亲眼看到的西方人的爱心有胜于我们。中西方的教育各有优缺点,如能取长补短,也许会是一种非常好的教育。中国的基础教育有很多优点,这几年国外也在借鉴我们的教育方法。一、学校的教育1、中西方教育的本质区别:西方教育是一种尝试教育,先让学生尝试进行体验,在体验中发现难点,然后在解决难点中积累经验,最后,得出结论,那是真正属于自己研究的成果。中国教育是一种灌输式教育,先将成人的经验告知学生,让学生按已有成功经验去操作(并非所谓的真学习)按部就班,在经验的指导下学习实践,同样,也是可以得到自己的结论,但是往往很难跳出已有的固定模式。两者的最大差异就在于西方教育以人为本,从人的学习的本能出发,符合学习论,而中国教育是一种消除错误的“生产”教育,将学生当作产品,希望在生产线上生产出的是合格品,而不是次品。正是不能正视“学习是可以犯错的”这一规律,使得学生缺乏应有的创新思维。2、从教师在课堂中所起的作用看中西方文化教育的差异:西方教育大都是基于人文思想展开的,从小开始培养人的实践和分析能力,鼓励思想的自由,并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教师的作用,主要是指引者,往往像朋友一般和学生一起去探讨问题,对于学生的疑问,经常一指图书馆,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资料,自己做出判断,尽可能的不去影响学生的自主思考。它最大可能的保护了人类创造力的根源——思想的自由和自主。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感觉开心,使学生能够积极投入学习,这在西方是老师常常思考的问题。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堂积极发言,学以致用。在中国,课堂属于老师,老师在讲台上涛涛不绝的讲课,学生认真的听讲、记笔记,对课本的答案和教师的答案深信不疑,是一种倾向性的灌输式教育。学生和老师之间缺乏紧密沟通,造成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牢而不固。3、考生成绩的计算方式也是中西方文化教育的一个显著差异:在西方学生成绩的计算方式是:课堂纪律和出勤率占15%,课余作业成绩占15%,小组互动讨论占20%,论文写作和答辩占50%,从这几个方面来综合评估学生的综合情况,比较客观和公正。由于西方教学的目的是运用,而不是分数,所以分数只是一个参考值。在中国,成绩是学生、家长和学校的命根子,一切唯高分是从。一些综合分数低,而偏科成绩比较严重的学生,反而被埋没了。成绩主要以期中和期末考试成绩来定,主要是笔试,比较单一,另笔试的成绩很容易被复制。像高考这种一考定终身的方式很容易因为发挥失场,而与大学教育失之交臂。高分低能那是我们国人的最大悲哀呀!4、从知识层面来说,西方教育更容易发掘天才:西方教育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注重对知识的灵活应用,重视“广”和“博”,对学生的教育是点到为止;西方的基础教育在达到最基本的要求的基础上,允许学生有较大选择的自由。比如,一位学生对物理、化学或生物不感兴趣,感觉有很大的困难,可以只选修比较基础的课程,而选修较多的自己擅长的感兴趣的课程,只选修理、化、生其中的一门,同样可以达到高中毕业要求,也能进入顶尖大学,同样有机会成为“精英”。中国教育重视基础知识的巩固,注重知识的灌输和知识的熟练掌握,重视“精”和“深”,以数学为例,中国教育使用题海战术,教师让学生重复练习,直至“炉火纯青”的地步;所以说,中国教育是“精英”教育,把那些不能把知识学得精深的人淘汰出去。中国教育要求数理化各科面面俱到,哪一科学得不好都有可能对人生前途造成致命的影响。二、家庭的教育社会的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由于历史传统、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这些差异中,我们可以找出许多值得中国家长学习的观念和做法——● 西方家长从小就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他们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他们的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让孩子自己动手修理摩托车,分担家里的割草、粉刷房屋、简单木工修理等活计。此外,还要外出当杂工,如夏天替人推割草机、冬天铲雪、秋天扫落叶等。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孩子逐渐成长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中国的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因而超越孩子实际水平的高要求、拔苗助长的教育方式、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在家庭里到处弥漫。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生活上加倍关心外,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似乎学习好就是万能的,而对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程度、道德情操以及公民意识等则关心甚少,有的甚至完全不顾。从孩子出生到成年,家长几乎把孩子的一切都包了下来,做饭、洗衣服、打扫、攒钱供孩子读大学、出国、结婚、养儿育女等。尽管我们的家长都希望孩子成才、幸福,而这样的家庭教育既不可能令孩子成才,也难以让孩子得到幸福,因为社会的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 西方的家长更加重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因而很注意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关心孩子的心理需要。家长把快乐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来实施。他们经常和孩子一起讨论问题,孩子遇到不顺心的事也愿意跟家长商量。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健康的心理对于孩子的成才和健康人格的塑造至关重要。而中国家长对子女的关心基本上集中在孩子的生理需要方面,很少关心甚至根本无视孩子的心理需求,忽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和性格、意志的磨炼。其结果是在相当程度上导致了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过低,以至经不起生活中的压力和挫折,即使是一件小事也能使他沮丧、颓废、自暴自弃,动辄离家出走,甚至轻生厌世。● 西方家长重视从日常行为与情感中对孩子进行“做人的教育”,注重从内心情感去尊重别人,看重的是日常生活的行为与习惯的培养。而我国家长和幼儿教师往往脱离孩子心理发展的实际,例如幼儿园时就提出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伟大理想主义的教育,忽视基础的行为习惯、良好的人际交往等与孩子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做人的教育”。我们一直谈教育要循序渐进,这不仅适用于智力教育、知识教育,同样适合于做人做事的道德教育。现在我们的孩子道德观念淡漠,社会性发展差,这与家长忽视对孩子最基础的“做人教育”不无关系。● 西方家长“鼓励创新”,鼓励孩子去超越前人,相信孩子具有同成人一样的独立研究和动手的能力,能以宽容的心态去营造一个利于培养孩子创造力的环境和氛围。他们对孩子所做的种种探索行为往往持积极、肯定的态度,鼓励孩子在生活中提出不同的见解,并对其中的疑问进行积极的探索。即使家长认为孩子的某一行为并不具有积极的效果,他们也不会过多地干涉,而是让孩子在自己进行的探索中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予以纠正。而中国家长往往“满足于克隆”,教导孩子在前人面前止步。对孩子的探索活动大部分是持否定态度的。他们往往把孩子自己进行的“探索活动”视作“胡闹”而加以制止。例如美国孩子拆了家里的闹钟,若能装回,多数家长会称赞孩子,若是装不回,许多家长会与孩子一道把闹钟装上,甚至鼓励孩子再拆、重装一次。但中国孩子若拆了家里的闹钟,就算自己能装回,恐怕也没几个敢告诉家长的。孩子往往在家长的严格管教下被熄灭了创造性火花。从以上的对比中我们不难看出,中西方的家庭教育从宏观到微观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外国家长重视的恰恰是中国家长忽视的。西方家长教导孩子:跌倒了自己爬起来,做错事自己纠正,自尊并尊重别人,全身心锻炼,按兴趣学习。他们鼓励孩子成为梦想家,成为自己心目中的成功者。中国的家长们,您不妨借鉴一下。三、社会环境的影响中国最缺的,是责任教育!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对社会、民族负责!教育不是只在学校,还在家里,在周围环境,在社会氛围。而现在,常见到家长,学校,周围环境在推卸责任:家长说:“我把孩子送到学校,教育好他就是学校的责任”;学校说:“他逃学都是因为周围的网吧,歌房太多了”;网吧老板说:“我只是开一家店挣点钱养家糊口,是他自己逃学来玩的”。来看看美国,经常可以见到大人教育小孩,而那个小孩并不是他的孩子,大人也不是什么教师。为什么?就是因为:“美国人把每一个孩子都当作是自己的孩子,教育自己的孩子是每一个美国人的责任”;在英国,每一个欧巴桑的威力大家都知道,她们总是在自觉的监督年青人的行为,好像警察一般。这两个国家已经把教育下一代的责任交给了每个公民,每个公民也在为国家的未来负责。而在国内,又有谁把教育下一代国人视为自己的责任呢?看到不认识的小孩有不对的地方,又有谁会上前去教育他,指出他的错误呢?教育制度不完善,官员贪污腐、、、、这些问题的存在,管理者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你,我,所有国人,甚至包括受教育者,谁可免责?如果每人都确实负起自己的责任,又会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呢?从以上三点可以看出,为什么西方的孩子更容易获得成功。学校的教育、家庭的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是相互相诚的,对孩子一生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西方的教育重在启蒙,发掘潜力,尊重自由,尊重个性的发展。孩子在这三者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多一份质疑,多一份思考,多一份热情,多一些创造。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