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登录徐州医科大学学报

发布时间:

登录徐州医科大学学报

徐州医科大学不是985工程高校,也不是211工程高校。

学校坐落在江苏省徐州市,是江苏省与徐州市共建的省属高等医学院校,是江苏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重点(培育)支持高校,入选国家“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国家第一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高校、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具备硕士研究生推免权高校,淮海经济区医学教育、医学科研和医疗服务的中心。

学校历史

南京医学院徐州分院

1958年7月15日,经江苏省委批准,南京医学院徐州分院正式成立,学校临时校址在徐州市三民街238号(原医士助产学校旧址)。

新海连医学专科学校

1958年9月,经江苏省人民委员会批准,新建新海连医学专科学校,校址位于新海连市(今连云港)海州结核病院内。

1959年4月,因国民经济困难,按照经江苏省委批转的省高教厅党组“关于本省现有高等学校调整方案”,对高等医药院校进行了调整。决定将新海连医学专科学校并入南京第一医学院徐州分院。4月24日,新海连医学专科学校并入南京医学院徐州分院。

徐州医学院

1960年8月,经江苏省委批准,南京医学院徐州分院正式更名为徐州医学院。

1961年11月,学校由临时校址(三民街南首)迁入新校区(淮海西路84号)。

徐州医科大学

2015年5月,徐州市政府与徐州医学院签署共建“徐州医科大学”战略合作框架协议。7月,江苏省政府正式行文商请教育部同意该校更名为徐州医科大学。

2016年1月,教育部发布公示,徐州医学院拟更名徐州医科大学。3月1日,教育部同意徐州医学院更名为徐州医科大学。3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发布省政府关于徐州医学院更名为徐州医科大学的通知。4月,徐州医学院正式更名为徐州医科大学。

师资力量

截至2020年12月,学校有校内专任教师812人,外聘教师712人,直属附属医院师资802人,非直属附属医院师资3430人。专任教师中有正高职称154人,副高职称305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全校专任教师总数的56.53%;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65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295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占全校专任教师总数的93.6%。

学校有(含柔性引进)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国家杰青2人、国家优青1人、江苏特聘教授30人,江苏省“双创”人才11人,江苏省“双创”团队4个,江苏省级优秀教学团队(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4个,入选江苏省“333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1人、第二层次培养对象14人次,江苏省教学名师3人。2020年学校8人入选江苏省“双创”博士、2人入选省“双创”人才、4人入选江苏特聘教授、6人入选江苏省“青蓝工程”培养对象、8人入江苏选省高校优秀中青年教师境外研修项目。

学科建设

截至2020年12月,学校设18个学院(部),设置28个本科专业,涵盖医、理、工、管4个学科门类;有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1个,江苏省优势学科1个,江苏省重点一级学科3个,江苏省级重点学科5个,江苏省级重点临床专科2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

国家级特色专业:麻醉学、药学、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临床医学、麻醉学、临床药学、医学检验技术、护理学

江苏省级特色专业:预防医学、医学影像学、生物医学工程、药学

江苏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生物医学工程、预防医学、医学影像学、药学等

江苏省“十二五”高校重点专业(类):生物医学工程类(生物医学工程、医学影像学)、药学类(临床药学、药学、药物制剂)、临床医学、麻醉学

国家级重点学科建设培育点:麻醉学

江苏省一级重点学科:临床医学

江苏省优势学科:生物学

江苏省级重点学科:麻醉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

学术科研

截至2020年12月,学校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1个,江苏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和科研平台10个。

2020年,学校获批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7个,其中面上项目28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9项。

学术资源

《徐州医科大学学报》主要刊登基础研究、临床实践研究、预防医学方面的论著、综述,也刊登临床方法学、经验介绍方面的论文。《徐州医科大学学报》为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确定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是首批进入《中国科技期刊(光盘版)》的成员期刊。被美国《CA》和俄罗斯《AJ》收录。《徐州医科大学学报》创刊至今多次获江苏省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国家教育部优秀科技期刊编辑奖等。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内容涵盖临床麻醉、重症监测治疗、生命复苏、疼痛诊疗、药物依赖与戒断等领域,以综述为特色,以创新性研究成果为核心,以临床前瞻性研究、应用基础和基础研究为重点。设置有论著(50%)、综述(40%)、讲座(知识更新)、国际交流、学科建设等栏目。2008年始《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被收录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并被美国《化学文摘》(Chemical-Abstracts,CA)和万方数据库收录。

合作交流

截至2020年12月,学校与江苏省黄桥中学、泰兴中学、泰兴市第一高级中学等7所中学签订了联合选拔培养优秀学生协议书,与徐州市政府、徐州市经开区、恩华药业、恒瑞医药、中国矿业大学等政府、企业、高校建立十余个全面战略合作关系。成立健康工程研究院,与徐州市人民政府举行校地共建协议签约仪式,双方签订校地共建暨徐州生物医药创新港建设合作框架协议。先后与美、澳、韩等国家40余所海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校际合作关系。

2019至2020学年,与韩国首尔大学医学院、英国萨里大学等签订校际合作协议,与帝国理工大学、纽卡斯尔大学等8所英国高水平大学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与曼彻斯特大学开展硕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与萨里大学开展本科生海外学习,成为“江苏英国20+20高水平大学合作联盟”成员单位。选派55名教师赴国外参加学术会议、研修学习、科研合作。向教育部申请加入普通高校面向港澳台地区招收研究生名单,完成教育部2019年普通高校联合招收华侨港澳台学生的资格备案工作,新增临床药学、医学影像技术2个招生专业,录取台湾籍本科新生3名。

985工程是指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在世纪之交为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而做出的重大决策。

1998年5月4日,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代表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向全社会宣告:“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

211工程是指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于1995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后正式启动。

“211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由国家立项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重点建设工作,是中国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举措、中华民族面对世纪之交的中国国内外形势而作出的发展高等教育的重大决策。

徐州医科大学不是985大学,也不是211大学。

徐州医科大学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创办于1934年的江苏省立医政学院,1958年由南京医学院分迁至徐州成立南京医学院徐州分院。1959年,新海连医学专科学校并入。1960年定名为徐州医学院。2000年,徐州卫校并入。2016年3月,学校正式更名为“徐州医科大学”。

师资力量

截至2020年12月,学校有校内专任教师812人,外聘教师712人,直属附属医院师资802人,非直属附属医院师资3430人。

专任教师中有正高职称154人,副高职称305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全校专任教师总数的56.53%;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65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295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占全校专任教师总数的93.6%。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徐州医科大学

根据教育局规定,已经没有明确一本、二本的概念。徐州医科大学(Xuzhou Medical University),简称“徐医大(XZHMU)”,坐落在江苏省徐州市,是江苏省与徐州市共建的省属高等医学院校,是江苏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重点(培育)支持高校,入选国家“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国家第一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高校、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具备硕士研究生推免权高校,淮海经济区医学教育、医学科研和医疗服务的中心。

徐州医科大学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创办于1934年的江苏省立医政学院,1958年由南京医学院分迁至徐州成立南京医学院徐州分院。1959年,新海连医学专科学校并入。1960年定名为徐州医学院。2000年,徐州卫校并入。2016年3月,学校正式更名为“徐州医科大学”。截至2020年12月,设18个学院(部)、21所附属医院(直属附属医院3家,非直属附属医院18家)、15所临床学院,设置28个本科专业,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5个专业学位授权点,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有校内专任教师812人,外聘教师712人,全日制在校生16337人,其中,本科生13318人,研究生2591人,留学生428人。

院系设置截至2020年12月,学校设18个学院(部)、21所附属医院(直属附属医院3家,非直属附属医院18家)、15所临床学院,设置28个本科专业,涵盖医、理、工、管4个学科门类。师资力量截至2020年12月,学校有校内专任教师812人,外聘教师712人,直属附属医院师资802人,非直属附属医院师资3430人。专任教师中有正高职称154人,副高职称305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全校专任教师总数的56.53%;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65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295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占全校专任教师总数的93.6%。

学校有(含柔性引进)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国家杰青2人、国家优青1人、江苏特聘教授30人,江苏省“双创”人才11人,江苏省“双创”团队4个,江苏省级优秀教学团队(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4个,入选江苏省“333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1人、第二层次培养对象14人次,江苏省教学名师3人。2020年学校8人入选江苏省“双创”博士、2人入选省“双创”人才、4人入选江苏特聘教授、6人入选江苏省“青蓝工程”培养对象、8人入江苏选省高校优秀中青年教师境外研修项目。教学建设质量工程截至2020年12月,学校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4项;江苏省级特色专业5个,江苏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9个,江苏省“十二五”高校重点专业(类)4个,江苏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实践教育中心建设点11个;共有5门国家级课程,获批立项省部级及以上的精品课程25门。国家级特色专业:麻醉学、药学、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临床医学、麻醉学、临床药学、医学检验技术、护理学

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麻醉学专业人才培养创新试验区国家级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五年制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3+2”三年制专科临床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江苏省级特色专业:预防医学、医学影像学、生物医学工程、药学江苏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生物医学工程、预防医学、医学影像学、药学等江苏省“十二五”高校重点专业(类):生物医学工程类(生物医学工程、医学影像学)、药学类(临床药学、药学、药物制剂)、临床医学、麻醉学

江苏省级实验示范中心: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预防医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诊断学基础课教学实验中心、机能学试验中心、医学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形态学实验教学中心、药学实验中心、护理学实验教学中心、医学检验实验教学中心、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示范中心教学成果截至2020年12月,学校近年来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8项。江苏省第十届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3项,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二等奖1项。2019年,学校5项课题获批江苏省教育教学改革立项;2020年江苏高校“大学素质教育与数字化课程建设”专项课题2项获批立项;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5项获批立项;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评估委员会课题1项获批立项;截至2020年12月,学校累计获得教育部“十二五”规划教材2部,省级重点(精品)教材40部,其中2020年,组织学校7部教材参评江苏省“十三五”重点教材遴选工作,4部教材获批立项建设。学科建设截至2020年12月,学校有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5个专业学位授权点,具备硕士研究生推免权,并设有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有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1个,江苏省优势学科1个,江苏省重点一级学科3个,江苏省级重点学科5个,江苏省级重点临床专科2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生物学、临床医学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临床医学重点学科国家级重点学科建设培育点:麻醉学江苏省一级重点学科:临床医学江苏省优势学科:生物学江苏省级重点学科:麻醉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学位授予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临床医学、生物学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药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医学技术专业学位授权点:临床医学、口腔医学、药学、公共卫生、护理科研机构截至2020年12月,学校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1个,江苏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和科研平台10个。江苏省双创团队:麻醉学(曹君利)、肿瘤信号转导与干预研究(郑骏年)江苏科技创新团队: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基础及临床转化(曾令宇)、肿瘤信号转导与干预研究(郑骏年)、麻醉与疼痛的基础和临床应用技术研究(张励才)、肿瘤生物治疗(裴冬生)、全麻药物作用分子机制研究(张赭)科研成果2020年,学校获批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7个,其中面上项目28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9项,获批资助经费创历史新高。项目数和直接经费数较2019年度分别增长21.3%和5.5%。学术资源学术期刊《徐州医科大学学报》主要刊登基础研究、临床实践研究、预防医学方面的论著、综述 ,也刊登临床方法学、经验介绍方面的论文。《徐州医科大学学报》为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确定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是首批进入《中国科技期刊(光盘版)》的成员期刊。被美国《CA》和俄罗斯《AJ》收录。《徐州医科大学学报》创刊至今多次获江苏省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国家教育部优秀科技期刊编辑奖等。馆藏资源截至2020年9月,徐州医科大学图书馆有馆藏书刊112万余册,其中纸质图书104万余册,生均图书50册。电子图书198.8万册,电子期刊64380种1830855册,拥有中外文数据库48个,有阅览座位2369个。合作交流截至2020年12月,学校与江苏省黄桥中学、泰兴中学、泰兴市第一高级中学等7 所中学签订了联合选拔培养优秀学生协议书,与徐州市政府、徐州市经开区、恩华药业、恒瑞医药、中国矿业大学等政府、企业、高校建立十余个全面战略合作关系。成立健康工程研究院,与徐州市人民政府举行校地共建协议签约仪式,双方签订校地共建暨徐州生物医药创新港建设合作框架协议。先后与美、澳、韩等国家40余所海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校际合作关系。

徐州医科大学的代码是:10313

徐州医科大学学报李波

徐州医科大学的代码是:10313

徐州医科大学不是985大学,也不是211大学。

徐州医科大学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创办于1934年的江苏省立医政学院,1958年由南京医学院分迁至徐州成立南京医学院徐州分院。1959年,新海连医学专科学校并入。1960年定名为徐州医学院。2000年,徐州卫校并入。2016年3月,学校正式更名为“徐州医科大学”。

师资力量

截至2020年12月,学校有校内专任教师812人,外聘教师712人,直属附属医院师资802人,非直属附属医院师资3430人。

专任教师中有正高职称154人,副高职称305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全校专任教师总数的56.53%;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65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295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占全校专任教师总数的93.6%。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徐州医科大学

这个,徐州医科大学,我还真没听说过啊好像不是九八五也不是二一一,这个好像不是是

徐州医科大学既不是985,也不是211。 学校的办学性质是公办,层次为普通本科,类型是医药类,占地面积1200亩,学校地址为:江苏省徐州市铜山路209号。

徐州医科大学学报稿约

根据教育局规定,已经没有明确一本、二本的概念。徐州医科大学(Xuzhou Medical University),简称“徐医大(XZHMU)”,坐落在江苏省徐州市,是江苏省与徐州市共建的省属高等医学院校,是江苏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重点(培育)支持高校,入选国家“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国家第一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高校、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具备硕士研究生推免权高校,淮海经济区医学教育、医学科研和医疗服务的中心。

徐州医科大学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创办于1934年的江苏省立医政学院,1958年由南京医学院分迁至徐州成立南京医学院徐州分院。1959年,新海连医学专科学校并入。1960年定名为徐州医学院。2000年,徐州卫校并入。2016年3月,学校正式更名为“徐州医科大学”。截至2020年12月,设18个学院(部)、21所附属医院(直属附属医院3家,非直属附属医院18家)、15所临床学院,设置28个本科专业,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5个专业学位授权点,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有校内专任教师812人,外聘教师712人,全日制在校生16337人,其中,本科生13318人,研究生2591人,留学生428人。

院系设置截至2020年12月,学校设18个学院(部)、21所附属医院(直属附属医院3家,非直属附属医院18家)、15所临床学院,设置28个本科专业,涵盖医、理、工、管4个学科门类。师资力量截至2020年12月,学校有校内专任教师812人,外聘教师712人,直属附属医院师资802人,非直属附属医院师资3430人。专任教师中有正高职称154人,副高职称305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全校专任教师总数的56.53%;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65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295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占全校专任教师总数的93.6%。

学校有(含柔性引进)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国家杰青2人、国家优青1人、江苏特聘教授30人,江苏省“双创”人才11人,江苏省“双创”团队4个,江苏省级优秀教学团队(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4个,入选江苏省“333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1人、第二层次培养对象14人次,江苏省教学名师3人。2020年学校8人入选江苏省“双创”博士、2人入选省“双创”人才、4人入选江苏特聘教授、6人入选江苏省“青蓝工程”培养对象、8人入江苏选省高校优秀中青年教师境外研修项目。教学建设质量工程截至2020年12月,学校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4项;江苏省级特色专业5个,江苏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9个,江苏省“十二五”高校重点专业(类)4个,江苏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实践教育中心建设点11个;共有5门国家级课程,获批立项省部级及以上的精品课程25门。国家级特色专业:麻醉学、药学、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临床医学、麻醉学、临床药学、医学检验技术、护理学

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麻醉学专业人才培养创新试验区国家级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五年制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3+2”三年制专科临床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江苏省级特色专业:预防医学、医学影像学、生物医学工程、药学江苏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生物医学工程、预防医学、医学影像学、药学等江苏省“十二五”高校重点专业(类):生物医学工程类(生物医学工程、医学影像学)、药学类(临床药学、药学、药物制剂)、临床医学、麻醉学

江苏省级实验示范中心: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预防医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诊断学基础课教学实验中心、机能学试验中心、医学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形态学实验教学中心、药学实验中心、护理学实验教学中心、医学检验实验教学中心、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示范中心教学成果截至2020年12月,学校近年来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8项。江苏省第十届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3项,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二等奖1项。2019年,学校5项课题获批江苏省教育教学改革立项;2020年江苏高校“大学素质教育与数字化课程建设”专项课题2项获批立项;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5项获批立项;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评估委员会课题1项获批立项;截至2020年12月,学校累计获得教育部“十二五”规划教材2部,省级重点(精品)教材40部,其中2020年,组织学校7部教材参评江苏省“十三五”重点教材遴选工作,4部教材获批立项建设。学科建设截至2020年12月,学校有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5个专业学位授权点,具备硕士研究生推免权,并设有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有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1个,江苏省优势学科1个,江苏省重点一级学科3个,江苏省级重点学科5个,江苏省级重点临床专科2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生物学、临床医学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临床医学重点学科国家级重点学科建设培育点:麻醉学江苏省一级重点学科:临床医学江苏省优势学科:生物学江苏省级重点学科:麻醉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学位授予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临床医学、生物学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药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医学技术专业学位授权点:临床医学、口腔医学、药学、公共卫生、护理科研机构截至2020年12月,学校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1个,江苏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和科研平台10个。江苏省双创团队:麻醉学(曹君利)、肿瘤信号转导与干预研究(郑骏年)江苏科技创新团队: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基础及临床转化(曾令宇)、肿瘤信号转导与干预研究(郑骏年)、麻醉与疼痛的基础和临床应用技术研究(张励才)、肿瘤生物治疗(裴冬生)、全麻药物作用分子机制研究(张赭)科研成果2020年,学校获批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7个,其中面上项目28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9项,获批资助经费创历史新高。项目数和直接经费数较2019年度分别增长21.3%和5.5%。学术资源学术期刊《徐州医科大学学报》主要刊登基础研究、临床实践研究、预防医学方面的论著、综述 ,也刊登临床方法学、经验介绍方面的论文。《徐州医科大学学报》为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确定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是首批进入《中国科技期刊(光盘版)》的成员期刊。被美国《CA》和俄罗斯《AJ》收录。《徐州医科大学学报》创刊至今多次获江苏省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国家教育部优秀科技期刊编辑奖等。馆藏资源截至2020年9月,徐州医科大学图书馆有馆藏书刊112万余册,其中纸质图书104万余册,生均图书50册。电子图书198.8万册,电子期刊64380种1830855册,拥有中外文数据库48个,有阅览座位2369个。合作交流截至2020年12月,学校与江苏省黄桥中学、泰兴中学、泰兴市第一高级中学等7 所中学签订了联合选拔培养优秀学生协议书,与徐州市政府、徐州市经开区、恩华药业、恒瑞医药、中国矿业大学等政府、企业、高校建立十余个全面战略合作关系。成立健康工程研究院,与徐州市人民政府举行校地共建协议签约仪式,双方签订校地共建暨徐州生物医药创新港建设合作框架协议。先后与美、澳、韩等国家40余所海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校际合作关系。

是一本高校,之前是徐州医学院,它这临床医学和口腔专业都非常不错,当然,医学类的就业至少需要硕士以上学历,选择学医就要不断的学,一生都在学!

这个,徐州医科大学,我还真没听说过啊好像不是九八五也不是二一一,这个好像不是是

徐州医科大学代码是10313,院校代号是全国各高校录取时为方便考生填报志愿而加注的由数字组成的代号串,即院校代码或学校代码。院校代码就如同是学校的一个身份证号,方便查询学校信息。

徐州医科大学简称徐医大,坐落在江苏省徐州市,是江苏省与徐州市共建的省属高等医学院校,是江苏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重点(培育)支持高校,入选国家“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国家第一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高校、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具备硕士研究生推免权高校,淮海经济区医学教育、医学科研和医疗服务的中心。

学校历史

南京医学院徐州分院

1958年4月10日,徐州市有关部门拟出《关于成立徐州医学院专科学校的方案》(草案)。7月15日,经江苏省委批准,南京医学院徐州分院正式成立。学校临时校址在徐州市三民街238号(原医士助产学校旧址)。

新海连医学专科学校

1958年9月,经江苏省人民委员会批准,新建新海连医学专科学校,校址位于新海连市(今连云港)海州结核病院内。

1959年4月,因国民经济困难,按照经江苏省委批转的省高教厅党组“关于本省现有高等学校调整方案”,对高等医药院校进行了调整。决定将新海连医学专科学校并入南京第一医学院徐州分院。4月24日,新海连医学专科学校并入南京医学院徐州分院。4月25日、26日,新海连医学专科学校学生50名和15名教职工于先后由新海连市(连云港)迁往徐州,并暂编为58级的一个班。

徐州医学院

1960年8月,经江苏省委批准,南京医学院徐州分院正式更名为徐州医学院。

1961年11月,学校由临时校址(三民街南首)迁入新校区(淮海西路84号)。

1975年1月,经江苏省革委会批准,附属医院卫生学校成立。

2002年3月15日,省教育厅正式批复,同意学校与徐州市东方专修学院合作,举办公有民办二级学院——华方学院。

2005年2月,学校新校区一期工程全面投入使用,新校区为主校区,淮海西路校区为西校区,原在东校区的成人教育学院迁至主校区,东校区不再办学。

徐州医科大学

2015年5月,徐州市政府与徐州医学院签署共建“徐州医科大学”战略合作框架协议。7月,江苏省政府正式行文商请教育部同意该校更名为徐州医科大学。

2016年1月,教育部发布公示,徐州医学院拟更名徐州医科大学。3月1日,教育部同意徐州医学院更名为徐州医科大学。3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发布省政府关于徐州医学院更名为徐州医科大学的通知。4月,徐州医学院正式更名为徐州医科大学。

师资力量

截至2020年12月,学校有校内专任教师812人,外聘教师712人,直属附属医院师资802人,非直属附属医院师资3430人。专任教师中有正高职称154人,副高职称305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全校专任教师总数的56.53%;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65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295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占全校专任教师总数的93.6%。

学校有(含柔性引进)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国家杰青2人、国家优青1人、江苏特聘教授30人,江苏省“双创”人才11人,江苏省“双创”团队4个,江苏省级优秀教学团队(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4个,入选江苏省“333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1人、第二层次培养对象14人次,江苏省教学名师3人。2020年学校8人入选江苏省“双创”博士、2人入选省“双创”人才、4人入选江苏特聘教授、6人入选江苏省“青蓝工程”培养对象、8人入江苏选省高校优秀中青年教师境外研修项目。

学科建设

截至2020年12月,学校设18个学院(部)、21所附属医院(直属附属医院3家,非直属附属医院18家)、15所临床学院,设置28个本科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江苏省级特色专业5个,江苏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9个,江苏省“十二五”高校重点专业(类)4个,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1个,江苏省优势学科1个,江苏省重点一级学科3个,江苏省级重点学科5个,江苏省级重点临床专科23个。

国家级特色专业:麻醉学、药学、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临床医学、麻醉学、临床药学、医学检验技术、护理学

江苏省级特色专业:预防医学、医学影像学、生物医学工程、药学

江苏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生物医学工程、预防医学、医学影像学、药学等

江苏省“十二五”高校重点专业(类):生物医学工程类(生物医学工程、医学影像学)、药学类(临床药学、药学、药物制剂)、临床医学、麻醉学

国家级重点学科建设培育点:麻醉学

江苏省一级重点学科:临床医学

江苏省优势学科:生物学

江苏省级重点学科:麻醉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

学术科研

截至2020年12月,学校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1个,江苏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和科研平台10个。

2020年,学校获批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7个,其中面上项目28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9项。项目数和直接经费数较2019年度分别增长21.3%和5.5%。

学术资源

《徐州医科大学学报》主要刊登基础研究、临床实践研究、预防医学方面的论著、综述,也刊登临床方法学、经验介绍方面的论文。《徐州医科大学学报》为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确定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是首批进入《中国科技期刊(光盘版)》的成员期刊。被美国《CA》和俄罗斯《AJ》收录。《徐州医科大学学报》创刊至今多次获江苏省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国家教育部优秀科技期刊编辑奖等。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内容涵盖临床麻醉、重症监测治疗、生命复苏、疼痛诊疗、药物依赖与戒断等领域,以综述为特色,以创新性研究成果为核心,以临床前瞻性研究、应用基础和基础研究为重点。设置有论著(50%)、综述(40%)、讲座(知识更新)、国际交流、学科建设等栏目。2008年始《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被收录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并被美国《化学文摘》(Chemical-Abstracts,CA)和万方数据库收录。

合作交流

截至2020年12月,学校与江苏省黄桥中学、泰兴中学、泰兴市第一高级中学等7所中学签订了联合选拔培养优秀学生协议书,与徐州市政府、徐州市经开区、恩华药业、恒瑞医药、中国矿业大学等政府、企业、高校建立十余个全面战略合作关系。成立健康工程研究院,与徐州市人民政府举行校地共建协议签约仪式,双方签订校地共建暨徐州生物医药创新港建设合作框架协议。先后与美、澳、韩等国家40余所海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校际合作关系。

2019至2020学年,与韩国首尔大学医学院、英国萨里大学等签订校际合作协议,与帝国理工大学、纽卡斯尔大学等8所英国高水平大学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与曼彻斯特大学开展硕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与萨里大学开展本科生海外学习,成为“江苏英国20+20高水平大学合作联盟”成员单位。选派55名教师赴国外参加学术会议、研修学习、科研合作。向教育部申请加入普通高校面向港澳台地区招收研究生名单,完成教育部2019年普通高校联合招收华侨港澳台学生的资格备案工作,新增临床药学、医学影像技术2个招生专业,录取台湾籍本科新生3名。

徐州医科大学学报好投吗

徐州医科大学不是985大学,也不是211大学。

徐州医科大学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创办于1934年的江苏省立医政学院,1958年由南京医学院分迁至徐州成立南京医学院徐州分院。1959年,新海连医学专科学校并入。1960年定名为徐州医学院。2000年,徐州卫校并入。2016年3月,学校正式更名为“徐州医科大学”。

师资力量

截至2020年12月,学校有校内专任教师812人,外聘教师712人,直属附属医院师资802人,非直属附属医院师资3430人。

专任教师中有正高职称154人,副高职称305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全校专任教师总数的56.53%;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65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295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占全校专任教师总数的93.6%。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徐州医科大学

徐州医科大学是一本高校

徐州医科大学不是985工程高校,也不是211工程高校。

学校坐落在江苏省徐州市,是江苏省与徐州市共建的省属高等医学院校,是江苏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重点(培育)支持高校,入选国家“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国家第一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高校、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具备硕士研究生推免权高校,淮海经济区医学教育、医学科研和医疗服务的中心。

学校历史

南京医学院徐州分院

1958年7月15日,经江苏省委批准,南京医学院徐州分院正式成立,学校临时校址在徐州市三民街238号(原医士助产学校旧址)。

新海连医学专科学校

1958年9月,经江苏省人民委员会批准,新建新海连医学专科学校,校址位于新海连市(今连云港)海州结核病院内。

1959年4月,因国民经济困难,按照经江苏省委批转的省高教厅党组“关于本省现有高等学校调整方案”,对高等医药院校进行了调整。决定将新海连医学专科学校并入南京第一医学院徐州分院。4月24日,新海连医学专科学校并入南京医学院徐州分院。

徐州医学院

1960年8月,经江苏省委批准,南京医学院徐州分院正式更名为徐州医学院。

1961年11月,学校由临时校址(三民街南首)迁入新校区(淮海西路84号)。

徐州医科大学

2015年5月,徐州市政府与徐州医学院签署共建“徐州医科大学”战略合作框架协议。7月,江苏省政府正式行文商请教育部同意该校更名为徐州医科大学。

2016年1月,教育部发布公示,徐州医学院拟更名徐州医科大学。3月1日,教育部同意徐州医学院更名为徐州医科大学。3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发布省政府关于徐州医学院更名为徐州医科大学的通知。4月,徐州医学院正式更名为徐州医科大学。

师资力量

截至2020年12月,学校有校内专任教师812人,外聘教师712人,直属附属医院师资802人,非直属附属医院师资3430人。专任教师中有正高职称154人,副高职称305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全校专任教师总数的56.53%;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65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295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占全校专任教师总数的93.6%。

学校有(含柔性引进)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国家杰青2人、国家优青1人、江苏特聘教授30人,江苏省“双创”人才11人,江苏省“双创”团队4个,江苏省级优秀教学团队(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4个,入选江苏省“333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1人、第二层次培养对象14人次,江苏省教学名师3人。2020年学校8人入选江苏省“双创”博士、2人入选省“双创”人才、4人入选江苏特聘教授、6人入选江苏省“青蓝工程”培养对象、8人入江苏选省高校优秀中青年教师境外研修项目。

学科建设

截至2020年12月,学校设18个学院(部),设置28个本科专业,涵盖医、理、工、管4个学科门类;有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1个,江苏省优势学科1个,江苏省重点一级学科3个,江苏省级重点学科5个,江苏省级重点临床专科2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

国家级特色专业:麻醉学、药学、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临床医学、麻醉学、临床药学、医学检验技术、护理学

江苏省级特色专业:预防医学、医学影像学、生物医学工程、药学

江苏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生物医学工程、预防医学、医学影像学、药学等

江苏省“十二五”高校重点专业(类):生物医学工程类(生物医学工程、医学影像学)、药学类(临床药学、药学、药物制剂)、临床医学、麻醉学

国家级重点学科建设培育点:麻醉学

江苏省一级重点学科:临床医学

江苏省优势学科:生物学

江苏省级重点学科:麻醉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

学术科研

截至2020年12月,学校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1个,江苏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和科研平台10个。

2020年,学校获批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7个,其中面上项目28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9项。

学术资源

《徐州医科大学学报》主要刊登基础研究、临床实践研究、预防医学方面的论著、综述,也刊登临床方法学、经验介绍方面的论文。《徐州医科大学学报》为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确定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是首批进入《中国科技期刊(光盘版)》的成员期刊。被美国《CA》和俄罗斯《AJ》收录。《徐州医科大学学报》创刊至今多次获江苏省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国家教育部优秀科技期刊编辑奖等。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内容涵盖临床麻醉、重症监测治疗、生命复苏、疼痛诊疗、药物依赖与戒断等领域,以综述为特色,以创新性研究成果为核心,以临床前瞻性研究、应用基础和基础研究为重点。设置有论著(50%)、综述(40%)、讲座(知识更新)、国际交流、学科建设等栏目。2008年始《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被收录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并被美国《化学文摘》(Chemical-Abstracts,CA)和万方数据库收录。

合作交流

截至2020年12月,学校与江苏省黄桥中学、泰兴中学、泰兴市第一高级中学等7所中学签订了联合选拔培养优秀学生协议书,与徐州市政府、徐州市经开区、恩华药业、恒瑞医药、中国矿业大学等政府、企业、高校建立十余个全面战略合作关系。成立健康工程研究院,与徐州市人民政府举行校地共建协议签约仪式,双方签订校地共建暨徐州生物医药创新港建设合作框架协议。先后与美、澳、韩等国家40余所海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校际合作关系。

2019至2020学年,与韩国首尔大学医学院、英国萨里大学等签订校际合作协议,与帝国理工大学、纽卡斯尔大学等8所英国高水平大学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与曼彻斯特大学开展硕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与萨里大学开展本科生海外学习,成为“江苏英国20+20高水平大学合作联盟”成员单位。选派55名教师赴国外参加学术会议、研修学习、科研合作。向教育部申请加入普通高校面向港澳台地区招收研究生名单,完成教育部2019年普通高校联合招收华侨港澳台学生的资格备案工作,新增临床药学、医学影像技术2个招生专业,录取台湾籍本科新生3名。

985工程是指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在世纪之交为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而做出的重大决策。

1998年5月4日,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代表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向全社会宣告:“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

211工程是指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于1995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后正式启动。

“211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由国家立项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重点建设工作,是中国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举措、中华民族面对世纪之交的中国国内外形势而作出的发展高等教育的重大决策。

关键是要给钱哦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21目录

全体育

虎扑

现在最火的是《加油中国》体育杂志   www.加油.中国

核心期刊就是最权威的期刊,要求也是比较多的

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安徽大学舆情与区域形象研究中心(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中国报刊与社会历史研究所(与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复旦大学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研究中心共建)。 姓名 论文 论文题 刊物 芮必峰 1.从年终专稿看党报主体意识的提高 --《安徽日报》两个年代年终专稿之述评2.你我的交往社会成为可能--齐美尔人际传播思想札记 3.传播学的视野-读E.M罗杰斯<传播学史札记>》 1.《新闻世界》 2006.52.《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6.123.《新闻记者》2006.11 吕萌 1.互动拓展电视传播2. 央视生活服务类节目互动形式初探3.电视真人秀节目本土化趋势新探 1.《中国广播影视》2006.72.《电视研究》2006.103.《视听界》2006.1 梅笑冬 1.政经类杂志的人才培养 《青年记者》2006年第22期 姜红 1.《舆论如何是可能的?-读李普曼〈公共舆论〉笔记2.作为“信息”的新闻与作为“科学”的新闻学 1.《新闻记者》2006年。22.《新闻与传播研究》2006.2 蒋含平 1."苏报案"的辨证与思考2."刊物本身是可以赖发行收入自结的"-储平安《观察>>的经营策略探析3.从<<新青年>>看陈独秀的编辑技巧 1.《新闻与传播研究》2006.3 2.《新闻记者》2006.93.《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6.1 孔正毅 1.关于编辑出版专业名称的若干思考2.科举制度与隋唐五代图书出版事业 1.《中国出版》2006.122.《出版发行研究》2006.12 包鹏程 1.试析网络编辑结构模式2.对中国后现代电影的文化反思3. 视觉欲望与景观电影4.影像意义的生成:编码与解码5.期待艺术价值的回归 1.《中国出版》2006.22.《文艺新观察》2006.2 3.《电影艺术》2006.4 4.《理论与创作》2006.4 5.《中国艺术报》2006.8 左靖 1. 重要的是与策展同步的研究 2.诗意现实:对江南的再解读 1.《艺术当代》2006.1 2.《东方艺术》2006.1 王天根 1.史华兹与黄克武:严复研究的两种路向 2.中国近代新闻史研究三题 3.从‹独立评论›经理到‹昙花›主编的黎昔非 4.实证主义与中国近代学人治学路径的转向》 5. 抗战前后的学人论政:以‹独立评论›关于“民 主”与“独裁”论争为中心》 6.严复与晚清幕府 7.易学与社会兴衰论 1.人大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 2006年第2期全文转载2.《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6.6,《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2 3.《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6.2 4.《安大史学》2006.2 5.《厦门大学学报》2006.3 6.《史学月刊》2006.8 7.《史学史研究》2006.3 潘文年 1.把握介入时机促进多元发展 2.版权输出的五项策略 3.图书价格:需要认真审视的几个问题 1.《新闻战线》2006.9 2.《出版发行研究》06.9 3.《出版发行研究》06.11 罗锋 1.公共新闻运动:后民生新闻时代的媒体选择及其困境2.文化。建筑。传播--传播文化学视野中的徽州牌坊3.关于电视学术论坛现象的冷思考4.:《幽雅的摆渡者: 一场与收视率抗争的电视仪式》 1.《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 2.《安徽大学学报》2006.2. 3.《新闻记者》2006.10.4.《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2006.10 佘文斌 "网语"四题 《现代语文》2006.9 张阳 1.DV影像表达的思考2.DV新闻:电视媒体的新体验 1.《视听》2006.12.《池州师专学报》2005.4 刘庆贤 1.媒介经营管理人才匮泛的解决之道2.社会性别视角的中国公共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池州师专学报》2006.12.《求实》2006.1 周正昂 网络时代报纸深度报道的"整合"叙事 《当代传播》2006.2 张毅莲 从"巴拉姆效应"到"丑元素效应" 《广告研究2006.5 刘勇 1.承继与创新-2005年中国典型报道研究述评2.开掘典型报道的深度3.当世界杯与博客首次相遇…-2006年"博客世界杯"管窥 4.互动与博奕-二维视野中的典型报道5.想象力缺失:中国传播学研究反思 1.《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 2.《军事记者》2006.63.《新闻记者》2006.74.《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06.35.《新闻与传播》人大复印资料2006.11

新体育、足球世界。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