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红楼梦论文参考文献英文

发布时间:

红楼梦论文参考文献英文

你要求的专业性太强!!!估计是对照翻译研究,我无能为力!!!

英译本《 红楼梦》 被译成外文最早的是从英译本开始的,即《红楼梦》 第三回片段,由英国人戴维斯(John Francis Davjes ) 1 830 翻译的,译者在他的一篇论文题为<中国的诗歌>发表在英国皇家亚细亚学会杂志1830 年第二期(Transaction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 1830 No2 . The Poetry of Chinese ) .其中的一段译文是上述论文中的一部分,他把《 红楼梦》第三回宝黛二人初次相见的情景用英文介绍出来,还译出了两首西江月的词,并自述:“对《 红楼梦》 了解的程度有限,但尽量保存作品的原貌”。此译文距离艺术大师曹雪芹逝世(按1764 年算)仅66 年。Dreams In The Red Chamber . Karl A 。F 。Gutzlofe .这是一篇较早的用英文介绍《 红楼梦》 的摘译文章,于1842 年(清道光廿二年)发表在《 中国博物馆》杂志(Chinese Repository ) ,我国广州出版,第七十一卷五月号,这比戴维斯的“中国诗歌”晚12 年,但却给译错了,这位洋先生竟把贾宝玉给译了“宝玉女士”( The Lady Pau Yu . )、“忙碌的少女”( The Buoy Lady . ) ,还译为“ 难说的妇人”( A Very Petulant Woman . )等等,并贬低此书除了闺房琐事之外便一无所有。2007-12-14 02:15 回复疾流转石8位粉丝3楼The Dreams of Red Chamber 译者一R Thom汤姆。此文发表在“The Chinese Speaker " (中国话)一书中,此书是译者专为外国人学习汉语编排的一本普通读本,篇幅简短,也于1846 年(清道光22 年)在我国浙江宁波出版。The Dreames of The Red Chamber译者-E Bowra.鲍拉。这篇文章已经译到第八回,刊登在上海出版的“中国杂志”( The Chinese Magasine ) 1868 一1869 . (清同治七至八年)连载。1885 , English H . A .Giles .译者翟理士所介绍的一篇文章,题为:( The Hung Low Mong,Commonly Called —The Dream of Red Chamber " )刊登在Sinulogecaa 汉学”一书中的第四册第一页,在他所著的“中国文学史”中《红楼梦》 却占据了比较重要的位置,但只介绍了宝黛二人的悲剧结局。Hung Low Mong , or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A Chinese Novel by Joly . 于1 892 年在香港出版第一册(由“中国邮报”出版378 页),第二册于次年在澳门出版(出版者澳门商务印刷厂),第二册538 页,前后两册,从第一回开始译到第五十六回“敏探春兴利除宿弊,贤宝钗小惠全大体”止,卷首有1891 年9 月1 日译者序言,虽未译全,但就当时来讲,还是章回最多的英译本了,这位译者(H . Beecroft Joly . )曾为英国驻澳门的副领事。The secret of The Red chaober ”译者w Arthur cornaby . (柯尔纳比)这篇“红楼梦的秘密”刊载于1919 年8 月号,“新中国评论”第329 一339 页。这是进入二十世纪之后有记载的一篇关子《 红楼梦》 的英文论述。Tsao Hsuen 一Chin and A Kao Ngoh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Translation and Adapted From The Chinese by Chi 一Chen Wang .with a Preface by Arthur Woley .译者王季真1 929 年于伦敦出版,这仍是个节译本,全书改编为三十九章。上述译本于同年又在纽约多伯里泰、杜兰公司再版,首页也有阿瑟麦利的序和译者的引言。红楼梦孤鸿零雁记选这是我国早年自己摘译的《 红楼萝》 中、英对照篇由袁家骅等编译并加注于1933 年由上海北新书局出版的“英译巾国文学选辑”第二辑之内。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Florence and ISabel McHugh 麦克休姐妹合译,这是根据(Franz Kubn . )科恩的德文译本重译为英文于1957 年在纽约出版。The Story of The Stone Cao XueqinPenguin ClassicsTranslated David Hawkes这是英国新译《 红楼梦》 ,译者霍克斯以《 石头记》 为译名的新译本,全书分五册,但尚未译完全书,这个译本据译者自述基本上是以程高本百二十回为底本,香港明报已于1975 年6 月了日发表过书评,〔 国内的编译参考78 年转载过,〕 至今只出版了一二两卷,由英国企鹅公司出版。译者霍克斯系英国牛津大学中文系教授,于1959 年着手专稿此书翻译。A Dream of Red MansionsTranslation Yang Xianyi and Gladys YangIllustrated by Tai Tun-Pong这是《红楼梦》 问世二百年我国自译出版的百二十回英文全译本的第一版,也是《 红楼梦》 翻译史上的一件大事。我国这部全译英文版《 红楼梦》 百二十回本共三册曹雪芹· 高鹗著 杨宪益· 载乃迭合译 戴敦邦插图 外文出版社出版1978 年于北京,译本前八十回依据北京图书馆珍藏的抄本“脂京本”,后四十回依据“程甲本”。全书译完后,曾请“红学”专家吴世昌先生审校,第三册于80 年下半年发行。杨先生是社科院外国文学所研究员,外国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译者杨、戴二位除翻译《 红楼梦》 之外还译有楚辞、司马迁史记选、汉魏六朝小说选、唐代传奇选、宋明平话小说选、关汉卿杂剧选、牡丹亭、长生殿以及儒林外史等。2007-12-14 02:17 回复疾流转石8位粉丝4楼关于霍氏和杨、戴的两个译本,各有千秋,国外对于这两个译本的书评已陆续发表,据英国出版界反应杨译本更接近于原著,用字非常考究,若具备些“汉学”知识的外国读者,便觉杨译本透彻、深奥、脍炙人口。以上为英译本概况。(二)论文部分Harold Acton , " A Chinese Masterpiece "London Magazine 2 . 15 Dec ,1958 , P 。P . 5356艾克顿在他的“中国的名著”一文中把我国这部《 红楼梦》 和Proust 的A la Recherchedu Temps Perdu 和Anthony Powell Mosic of Time 作了 比较。发表在“伦敦杂志”1958 年12 月。Some Problems in The Red Chamber Dream 。上面这篇文章是吴世昌1959 年在英国牛津大学第十二届青年汉学家会议上的报告。on The Red Chamber Dream : A Critical study of Tow Annotated Manuscripts of The 18th Contury , 1961 。OXF ord UniveISity Press 。这是吴世昌用英文写的一部专著“红楼梦探源”。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Anthoy West,“Through a Glass ,Darkly , "New Yorker Nov 。22 , 1958 。PP 。223 一232 。这位作者维斯特把贾宝玉比作Dmitri Karamazov .在他的作品里,他认为《 红楼梦》 的主题是讲“道德的救赎”( moral Redemption )。Yi 一tse Mel Feuerwerker . " The Chinese Novel . in Approaches to the oriental Classics , ed 。Wm . Theodore De Bary Morningside Heights 。N 。Y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 1959 。pp 。183 。梅逸芝的这篇论文是以“人像画廊”来描述这部《 红楼梦》 的,她认为这是一部描写青年向生命创进的仪式(Initiation into life ) ,从一个无忧无虑的儿童世界转向一个充满了黑暗和污秽的成人社会。她说这部书比西厢记和牡丹亭更入微更复杂,对人物的刻划确实非常生动、活泼,重要人物也相当多,故此称为“人像画廊”。Kenneth Rexoroth , a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 ,Saturday Review , Jan 。1 。1966 。PP 。19 。这篇论文的作者雷士罗,他认为《 红楼梦》 是给人们读一个“道家的教训”,他说“无为”是救拯的原则,看来洋人对这部书也是怎么认识的都有。Hsin 一Chong , Themes 一of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A Comparative Interpretation ( Ph 。D 。Dissertation , Indiana University 。1966 )作者庄信正在美国印第安大学写的一篇论文,这篇论文主要的是用西方文学来比较《 红楼梦》 ,文章所起到的作用是帮助外国读者了解和探讨《 红楼梦》 的意义。Angela Jung Palandrl , awomen in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 ,Literature East and West 12 , 2 。3 . 4 。1967 , PP . 226 一238 .荣之颖的一篇论《 红楼梦中的女性》 ,她指出曹雪芹的《 红楼梦》 和李汝珍的《 镜花缘》同是描写女性的小说,而《红楼梦》 是最成功的,并且《 红楼梦》中的女主角又多是有才华和有学识的。Walter G 。Langlois , “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 The Good Farth , and Ma’ s Fate : Chronicles of Social Change in China , "Literature East and West 11 , 1967 , PP . 1 一10 。这篇文章的作者兰罗瓦把《 红楼梦》 和美国赛珍珠的<大地>( Pearl Buch ‘s The Good Earth 1 931 . )和法国马尔罗的<人类的命运>( Andre Malraux ' s Man’s Fate . )。这三部书合起来用社会学的眼光进行分析,他认为书中的每个人物的活动代表着社会的活动力。C 。T 。Hsia , aLove and Compassion in Dream of The Red Cbamber , , , Criticism 5 : 3 ( Summer , 1 963 ) , P . 269 .The Classic Chinese Novel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 New York : Columbia University 1968 . ) PP 。289 一290 .夏志清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1 9 68 年发表的两篇论文,“红楼梦中的爱与怜悯”,在他的文章中是以道学的观点来看待的,他认为宝钗本人并不是坏人,同样是贾母一班人的诡计的受害者。Mei 一shu Hwang , “ Chia Pao 一Yu The Reluctant Quester , “Tamkang Review L : 1 1970 , PP 。211 一222 。黄美序他认为《 红楼梦》 不单是一部爱情悲剧之书,他以为贾宝玉的故事是一 个“人世仪式”( Initiation )的故事,他比“罗密欧”( Romeo )更勇敢更有深度,他也和“哈姆雷特,( Hamlet )一样受到痛苦。《 红楼梦》 的主人公贾宝玉为了得到精神上的解脱,争取自立,摆脱一切世俗的引诱、名誉、地位、财富和爱情。2007-12-14 02:17 回复疾流转石8位粉丝5楼Lucien M . Miller , The Masks of Fiction in Hung 一lou 一mong . , Myth . Mimesis , and Presrona ( Ph . P 。Dissertation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 Berkeley , 1970 . )米勒山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拍克莱校区)写的一篇文章,在他认为《 红楼梦》 是神话小说,因为第一回作者首先就给读者交待了一个神话的背景,该论文共分三个部分,是较长的一篇论文。Jeanne Knoerle , SP ,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 A Critical Study : ( Bloo - mington and London :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 1 972 . )这是一位修女为《 红楼梦》 的评价,这篇文章原是她在印第安那大学写的博士论文。论文主要是用小说的结构分析来评论《 红楼梦》 。由于她对注重该书的结构,所以她认为有很多的情节可删掉。此外尚有一篇考证《 红楼梦》 前后章回是否均出自一人之手的论文。这位作者是世界名汉学家高本汉,他用语言学和统计学的方法对《 红楼梦》 进行了科学的研究和考证。他采用了有正本的前八十回和程甲本的后四十回为据,选择了三十八个字作比较,其结果前八十回多用之字后四十回中也未少用,于是这位汉学专家发现前八十回和四十回用字完全一致,因此他断定前后百二十回《红楼梦》 均出曹氏一人之手,没有续补之说。此文作者原名Bernhard Karlgren (高本汉)所撰题为“New Excurslons In chines 。Grammar " , In Bulletin of The Museum of Fastern Antiquitie , ( stockholm ) 1952 No 24 PP 。51 一80 。《 红楼梦》 这部巨著之所以盛行不衰,是由于它丰富的内容吸引着中外读者和学者的心灵,因而有“红学”之称,近年来海外也增加了很多研究专著和论文,由美国成斯康星大学东亚语文系周策纵等三位教授发起,于80 年6 月在美国陌地生召开的国际红楼梦研讨会,有80 多位海外的“红学”专家出席,共发表了45 篇论文。如美国加州大学教授米乐山(Lucin Miller)在会上发表的论文是《 替旋风命名:海德格和曹雪芹》 ,内容是用比较文学的方法研究《 红楼梦》 。美国哈佛大学一位俞珍珠女士的论文是《红楼梦的多元观点与感情》 。有的学者还利用电子计算机研究《 红楼梦》 。周策纵教授说:“《 红楼梦》 是中华民族文学成就的结晶,它在世界_L 所引起的巨大反响,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通过这次学术交流大会,代表们认为曹雪芹的文学成就在很多方面远远超过了世界水乎,他的《红楼梦》 在文学史上的价值术仅是中国的,而是属于世界的。关于《 红楼梦》 的英文译本和英文论文部分谨辑于此,本文曾经杨宪益先生审校。

钱谷融先生认为一切文学作品都应该是诗,都应该有诗的意味。他说李白、杜甫的诗篇是诗,曹雪芹的《红楼梦》以及鲁迅的《朝花夕拾》都是诗,研究文学不可忘记文学作品的本质是诗。他的这番话对于翻译的研究者和文学作品的译者有很深的启示:《红楼梦》里“诗的意味”是什么,它是以怎样的形式表现出来或隐含在内,翻译《红楼梦》时如何才能体验和再现它的“诗的意味”。这些涉及到文艺美学也涉及到翻译美学,是《红楼梦》的翻译和研究不可回避的问题。 《红楼梦》的翻译研究虽属个案研究,但在对两种语言、两种文学和文化的对比研究中可以汲取丰富的灵感和资源,用科学的方法加以梳理总结,可以使我们的翻译研究建立在语言、文学和文化对比研究的坚实的基础之上,在对比语言学、对比文化学、文艺美学和翻译诗学等方面有所发现,为翻译学的建设和翻译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教你个办法: 英文/《石头的故事》/大卫·霍克思/1973年,由英国企鹅出版社出版/全书80回,3卷,依程乙本为底本,参照其它版本 英文/《红楼梦》/杨宪益(中)、戴乃迭(英)/1978-1979年,北京外文出版社出版/全书120回,3卷,前80回据有正本译,后40回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译,有戴敦邦插图 这两个最权威!!! ◆《红楼梦》外文译本 ○文别/书名/译者/时间地点/说明 一、摘译本 日文/《红楼梦序词》/森槐南/1892年4月,刊于《城南评论》/ 摘译第1回楔子,有注释 日文/《红楼梦的一节风月宝鉴辞》/ 岛崎藤村/ 1892年,刊于《女学生杂志》,第321号/ 摘译第12回末尾 日文/《红楼梦摘译》/大高岩/刊《新声》杂志1957年12月至1958年3月/摘译4段 日文/《尤三姐》/野崎俊平、志村良志/刊《文科纪要》第10期,时间不详/摘译65、66回,并注释 泰文/《红楼梦》/不详/约1809-1825年之间 泰文/《红楼梦》/素·古拉玛娄妻子/约1945-1955年之间/在泰国杂志上发表过。 俄文/《红楼梦》/科瓦尼科(德明)/1843年刊于《祖国纪事》第26期/第1回楔子。 德文/《红楼梦》/W·Y·J(丁文渊)/1928年,刊于《中国学》杂志第4期/摘译第21、22回部分情节编成 德文/《红楼梦小说之一回》/弗朗茨·库恩/译原书第18回“元妃省亲”一段,为库恩译本中第15章/刊于1932年《中国学》第7卷,富兰克福大城版。 英文/《中国诗歌》/戴维斯/1830年,刊于亚细亚学会杂志第2卷/第3回宝玉初见黛玉场面及《西江月词》 英文/《红楼之梦》/罗伯特·汤姆/1842年,刊于浙江宁波版《中国话》上/摘译几段供学习华语用 英文/《红楼之梦》/波拉/1868-1869年,刊于《中国杂志》上海版、香港版/摘译前8回 英文/《一个古老的故事》/伊·赫德生/刊于1928年《中国杂志》第8期,上海版/译第4回。译者《引言》中介绍宝黛钗的恋爱故事 英文/《红楼梦;孤鸿零雁记选》/袁家哗、石明译并注/1933年上海北新书局版,中英对照/为《英译中国文学选辑》第二辑 法文/《梦在红楼》/徐颂年(又译作徐仲年)/1933年德拉格拉夫图书公司巴黎版/摘译第17、27、28、31、32回 法文/《红楼梦》/鲍文蔚(中)/1943年,刊于《法文研究》第4期北京版/译第57回,中法文对照。 意大利文/《红楼梦》/马丁·培耐狄克特/1959年《中国》杂志第5期/摘译第1回楔子 二、节译本 日文/《新译红楼梦》(上卷)/岸春风楼/1916年,东京文教社出版/选译前39回 日文/《新译红楼梦》/太宰卫门/1924年,东京三星书社版 日文/《新译红楼梦》/陈德胜/1953年,神户中华文化研究所版/译前60回。 日文/《新编红楼梦》/石原岩彻/1958年,东京春阳堂版/附图 日文/《红楼梦》/富士正晴、武部利男/1968年8月,东京河出书房新一版/“为世界文学全集”第3卷 日文/《红楼梦》/增田涉、松枝茂夫、常石茂/1970年,东京平凡社版/为“奇书丛书”本 日文/《红楼梦》/立间祥介/1971年1月,东京集英社版,7月又有东京平凡社版 日文/《红楼梦》/君岛久子/不详/为儿童版 朝鲜文/《红楼梦》/金龙济/汉城正音出版社1955、1956年出版,1962年再版/再版作为“中国古典文学选集”第11、12卷出版,共2册 朝鲜文/《红楼梦》/金相一/汉城徽文出版社1974年出版/1册,任意分段标题,无回目/为“最新辑世界文学”第13卷,共72章 朝鲜文/《新译红楼梦》/吴荣锡/汉城知星出版社1980年版,回目改单句/共5册/为“中国古典文学系列”之一种 朝鲜文/《曹雪芹红楼梦》/金河中/汉城金星出版社1982年3月出版/共73章,1册/ 附有译者“解说”、“年表” 泰文/《红楼梦》/哇拉它·台吉高/曼谷建设出版社1980年3月出版,共40回/据王际真英文译本译,有洛·拉维旺序 德文/《红楼梦》/弗朗茨·库恩/1932年岛社莱比锡版,又出1948、1951、1956、1974年修订版/意译主要故事,约占全书一半 匈牙利文/《红楼梦》/拉萨尔·乔治/1959年由布达佩斯欧罗巴出版社出版,后有1962年、1964年版/据库恩本转译 罗马尼亚文/《红楼梦》/伊利亚娜·霍杰卡、维利斯库合译/1975年由米纳瓦出版社出版,共39回,3卷本/据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译 阿尔巴尼亚文/《红楼梦》/不详 英文/《中国小说红楼之梦》/裘里/1892年在香港《中国邮报》版,第1册;1893年由澳门商务排印局出第2册,共56回/从第1回译至第56回,有译者序/英文第一个节译本 英文/《红楼梦》/王良志(中)/1927年于纽约出版,共95章,约60万字 英文/《红楼梦》/王际真(中)/1929年于纽约加登城的布尔戴·多兰公司和伦敦劳特莱基出版公司同时出版/全书39章/此本多次重印,在英语读者中甚有影响 英文/《红楼之梦》/王际真(中)/1958年由吐温公司出版纽约版,增订节译本,改为60章/有马克·万多伦序言 英文/《红楼之梦》/[美]弗洛伦斯·麦克休、伊萨贝尔·麦克休姊妹合译/1957年潘蒂昂公司出纽约版,1958年又出 伦敦版,1975年在美重印/据库恩本转译,有库恩序言,34幅绣像 法文/《梦在红楼》/葵尼/1957年居不勒斯公司出巴黎版/据库恩本转译又有删节,有序 意大利文/《红楼梦》/波维罗、黎却奥合译/1958年由爱诺地公司出多林诺版/据库恩本转译,有原序及马丁·培耐狄克特序 希腊文/《红楼梦》/不详据报道为1963年出版/日文《红楼梦展》第18页记录 荷兰文/《梦在红楼》/沃斯德曼/1946年克罗斯曼书店出版/据库恩本转译 三、全译文 日文/《国译红楼梦》/幸田露伴、平冈龙城合译/1920-1922年,东京国民文库刊行会版,80回,3卷/据有正本译,为“国译汉文大成”本,日汉对照,附图12幅 日文/《红楼梦》/松枝茂夫/1940-1951年出“岩波文库本”14册,岩波书店版;1955年出“世界名著全集”本,东京平凡社出版;1963年再版;1967年东京讲谈社出版/全书120回,前80回据有正本,后四十回据程乙本,有译者注,贾氏世系图 日文/《红楼梦》/松枝茂夫/1978年,新译本,由岩波书店出版,12册/全书120回,12册,每册10回 日文/《私版红楼梦》/饭塜郎/1948年连载于大阪《国际新闻》,后出单行本/据120回本编译 日文/《红楼梦》/伊藤漱平/1958-1960年,东京平凡社作为“中国古典文学全集”出三卷本;1969、1970年又出新译本,1974年重印/全书120回据俞平伯《八十回校本》及附后四十回译出/附谱、图、表等 日文/《私版红楼梦》/饭塜郎/约于1980-1981年由集英出版社出版,作为“世界文学全集”之一/全书120回以人民文学本为底本 朝鲜文/《红楼梦》/李钟泰等人译/约于1884年前后译出/全书120回,120册,每回一册,现存117册,中缺24、57、71回/汉朝对照,原载于汉城昌德宫乐善斋,后藏于藏书阁 朝鲜文/《红楼梦》/李周洪/1969年由汉城乙酉文化社出版,为“中国古典文学选”之一/全书120回,五册,回目为三字单句,卷首有《解说》 朝鲜文/《新译红楼梦》/禹玄民/1982年由汉城瑞文堂出版,为“瑞文文库”本,共6册/全书120回,回目为原文 朝鲜文/《红楼梦》/李钟泰等译/1988年4月由亚细亚文化社影印/以乐善斋本为底本,所缺三回由台湾新陆书局1957年版补配,卷首有李家源序 朝鲜文/《红楼梦新译》/冽上古典研究会译/1988年6月由汉城平民社开始出版/全书120回,8册,附有李家源《乐善斋本》序文 越南文/《红楼梦》/武培煌、陈允泽(前80回)、阮育文、阮文煊(后40回)/1962-1963年,由河内文化出版社出版/全书120回,6册,以人民文学本为底本,卷首有裴杞序 缅甸文/《红楼梦》/吴·妙丹丁/1988年,由新力出版社出版/全书120回,9册,以杨宪益译英文本为底本 俄文/《红楼梦》/帕纳休克、孟列夫(诗词部分)/1958年,苏联国家文学出版社出版/全书120回,2册,书末附贾氏世系“谱树”,书前有费德林的“导言” 捷克文/《红楼梦》/奥·克拉尔/1986-1988年由奥德昂文学艺术出版社出版/全书120回,3册,卷首有译者“前言” 英文/《石头的故事》/大卫·霍克思/1973年,由英国企鹅出版社出版/全书80回,3卷,依程乙本为底本,参照其它版本 英文/《红楼梦》/杨宪益(中)、戴乃迭(英)/1978-1979年,北京外文出版社出版/全书120回,3卷,前80回据有正本译,后40回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译,有戴敦邦插图 法文/《红楼梦》/李治华、雅克琳娜·阿雷札艺恩合译/1981年由巴黎伽利玛出版社出版/铎尔孟校阅,有译者、艾颠泊尔序/全书120回,2册,前80回据脂评本,后40回据程乙本译,有注、插图 西班牙文/《红楼梦》/何塞·安东尼奥、赵振江(中)修订、改译/1988年,由西班牙格拉纳达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120回,据198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新校注本译 [注]以上摘译本种文字,17种版本;节译本12种文字,26种版本;全译本9种文字,19种版本。共17种文字,62种版本。

论文参考文献红楼梦

红楼梦》这部千古传奇,一经问世,便广为流传,文人学者乃至普通读者都对《红楼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每以论红、评红为时尚,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红楼梦学术论文,大家快来跟我一起欣赏吧。

试论《红楼梦》

【摘要】《红楼梦》这部千古传奇,一经问世,便广为流传,文人学者乃至普通读者都对《红楼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每以论红、评红为时尚,它以一部小说成就了一门学问——“红学”。本文对主要红学派别进行了综合概括,并针对索隐派、考证派的谬误进行了分析,明确提出《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不是传记,也不是 历史。作为文学作品的研究,重在研究作品本身,重在研究它的思想文化内涵、 艺术成就,而不是去探佚、猜谜或毫无意义的考证。

【关键词】《红楼梦》研究;索隐;考证;思想内涵;艺术成就

《红楼梦》一经问世就引起了文人学士的极大兴趣,研究、评论《红楼梦》开始盛行,点评是研究《红楼梦》的最早形式,点评者人数众多,点评者旨趣也不尽相同,其中最重要最神秘的是脂砚斋,其点评已成为《红楼梦》的一部分,是研究《红楼梦》不可或缺的极为重要的资料。至光绪年间,关于《红楼梦》的研究已成为显学,随着《红楼梦》的广泛流传,对《红楼梦》的研究日益 发展。“清末的民族主义思潮,激励着索隐红学的兴盛,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民族与 科学精神,激励着新红学的诞生……1954年由毛泽东亲自介入并领导的批俞运动,使得红学的显学地位达到空前的显赫状态。此后,学者、作家、艺术家、学生乃至普通读者都以论红、评红为时尚”。

1 《红楼梦》研究之红学派别

《红楼梦》它以一部小说成就了一门学问即“红学”。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去研究《红楼梦》,产生了不同的红学派别:

1.1 索隐派

1.1.1 顺治董鄂妃故事说。王梦阮、沈瓶庵的《红楼梦索隐》,说《红楼梦》“全为清世祖与董鄂妃而作,兼及当时的诸名王奇女”。并且说董鄂妃是秦淮名妓董小宛,本是明末名士冒辟疆的爱妾,后来清兵南下把她掠夺了去,送到北京,得到了清世祖的宠爱,封为贵妃,后来董妃夭亡,清世祖非常悲痛,就跑到五台山做了和尚,遂以为宝玉即清世祖顺治帝,黛玉即是董小宛。

1.1.2 民族主义小说,影康熙朝 政治状况说。蔡元培的《石头记索隐》认为:“《石头记》者,清康熙朝政治小说也,作者持民族主义甚挚,书中本事,在吊明之亡,揭清之失,而尤于汉族名士仕清者,寓痛惜之意,当时既虑触文网,又欲别开生面,特于事本之上,加以数层障幕,使读者有‘横看成岭侧成峰’之状况。”主张贾宝玉即为康熙帝废太子胤礽,金陵十二钗为拟清初江南之名士。书中“红”字多影“朱”字,“贾”字为斥伪朝。

1.1.3 历史小说,影康熙诸皇子争储说。寿鹏飞《红楼梦本事辨证》认为:以余所闻,则《红楼梦》一书……,与其谓为政治小说,毋宁谓为历史小说,不如迳谓为康熙季年宫闱秘史之为确也,盖是书所隐括者,明为康熙诸皇子争储事,只以事涉宫闱,多所顾忌,故隐约吞吐,加以障幕,而细按事实,皆有可证。

1.1.4 明珠家事说。陈康祺《郎潜纪闻》、钱静方《红楼梦考》认为:《红楼梦》一书即记故相明珠家事,宝玉即纳兰成德,成德乃康熙朝宰相明珠之子,金陵十二钗,皆纳兰侍卫所奉为上客者也。

1.1.5 金陵张侯家事说。周春《红楼梦随笔.》认为:“相传此书为纳兰太傅而作,余细观之,乃知非纳兰,而叙金陵张侯家事也。忆少时见《爵秩便览》,江宁有一等侯张谦(一说张勇),上元人,癸亥甲子间,听父老谈张侯家事,约略与此书相符,再证以《曝书亭集》、《池北偶谈》、《江宁通志》、《随园诗谈》、《张侯行述》诸书,遂决其无疑。”

1.2 考证派:曹雪芹自传说。胡适《红楼梦考证》,说《红楼梦》记的是曹雪芹的自叙传,贾政即是曹頫,宝玉即是曹雪芹。雪芹一生的事实,原是很合乎全书的故事的,作者在卷首自己也这样说:“因曾经历过一番幻梦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又云:“今日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当此则自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厌肥之日,背父兄 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训之德,以致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已告天下。”主张贾宝玉即曹雪芹缩影,书中事迹,乃备记其身历风月繁华之盛。考证派代表人物还有俞平伯、周汝昌、顾颉刚等。

1.3 新索隐派:“”结束,红学研究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红学也呈现出市场化、普及化、大众化、消费化的特点,各种新旧流派纷纷登场,其中最引人注目、在社会上不时引起轰动效应的是索隐红学。新索隐派的代表人物是霍国玲和刘心武。索隐红学与曹学合流成为这一时期索隐红学的新趋势。

1.3.1 雍正、曹雪芹、竺香玉故事说。霍国玲的《红楼解梦》将《红楼梦》索解为雍正与曹雪芹和香玉三人之间的故事:康熙朝,曹雪芹家三代四人袭任江宁织造之职,享尽荣华富贵,雍正即位后,不仅结束了曹家的富贵荣宠地位,而且在雍正六年抄了曹家,雍正八年宫中选秀女,又把曹雪芹倾心爱恋的竺香玉夺入宫中,纳作妃子,后封为皇后。为了抗议这种****,曹、竺二人合力将雍正毒死,最后香玉以身殉情。

1.3.2 曹雪芹家族参与皇权争斗说。《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索隐出的“本事”则是曹雪芹家族参与康、雍、乾三朝宫廷内部争夺皇权的故事:《红楼梦》中秦可卿的生活原型,就是康熙朝两立两废的太子胤礽的女儿。曹家与胤礽关系密切,为了潜在的政治资本,将废太子胤礽的女儿偷运出来,藏匿曹家,并隐瞒其身世。而曹家当选为王妃的女儿,即书中的元春,为了保护家族和自己的地位,向皇帝告发了“秦可卿”身世秘密,这位废太子的女儿只好上吊自尽。后来曹家又参与了谋刺乾隆的“弘皙逆案”,事败,王妃“贾元春”被缢杀,曹家遭到毁灭性打击。

除上述红学派别外,还有运用西方 哲学和文学理论对《红楼梦》的思想性、艺术性、主题、人物、语言等进行研究者,代表性作品,如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李长之的《红楼梦批判》、李辰冬的《红楼梦研究》、王昆仑的《红楼梦人物论》等等。

2 我对《红楼梦》研究之拙见

索隐派是《红楼梦》早期研究的主要派别,但他们既不讲究科学逻辑,也不尊重客观事实和材料,他们可以把事实和材料任意剪裁、组合使其成为符合自己主观需要的东西,甚至可以制造出事实和材料,以证明自己的主观猜测。他们用测字猜谜的方法,牵强附会地构想出人物和事件的某种关系。正如刘梦溪先生所说,索引派是“起于猜测,止于猜测,辗转相传,缺乏论证”。胡适先生认为,索隐红学属于“附会的红学”,其索隐工作是“猜笨谜”。王昆仑先生说:“《红楼梦》索引派不是从作品内容去说明作者的创作思想和人物故事的真实意义,偏要按照书中人名、故事、用字用语,穿凿附会,证明他是影射清初某些政治历史上的个别事实,或怀着善良的动机,力求说明作者以民族思想侧面宣传反对满清皇朝统治 中国,这虽然有一定程度的政治意义,可是毕竟武断的歪曲了作者自己的写作目的,抹杀了她的社会的艺术的价值。”

以胡适先生为代表的考证派,其实与索隐派没什么本质区别,二者都认为《红楼梦》作品中隐匿或如实记录着历史事件,企图从作品中还原出历史本事来,只不过索隐派提出了所谓“明珠家事说”,“顺治董鄂妃故事说”,而胡适提出了“曹雪芹家事说”罢了。黄乃秋先生认为:“胡君考证《红楼梦》,范围限于着者与本子,不容以史事附会书中之情节。”“然胡君虽以此律人,其自身之考证,顾仍未出此种谜学范围,如谓甄贾两宝玉即曹雪芹,甄贾两府即曹家,又谓两府之接驾,皆曹家事。”“其以不相干的零碎史事来附会《红楼梦》的情节”,与索隐派如出一辙,只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罢了。

文学创作要求的不是简单的记录生活,不是简单的生活真实,而是艺术的真实,艺术的真实不等于生活的真实,艺术的真实是作家认识生活、概括生活的产物,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学作品,都是一定社会生活在人们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是作家对生活真实进行选择、加工、提炼的结果,是通过艺术形象所反映出来的生活本质的真实,是生活真实的概括与升华,所以文学作品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它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李辰冬先生也说:“以创作家的惯例而论,他们的着作绝不是实际事物的抄写。”

在文学创作过程中,作家要塑造一个典型人物或安排一套故事,并不拘泥于生活真实,不一定仅仅根据一位模特或一件实在的事件照抄下来,他需要观察许多同类的人物和同类的故事。当他开始之时,可能是从一位模特或事件观察起,但久而久之,观察思考得多了,就会把原来真正的模特或事件忘记了,而只凝成为一个普遍的共性的典型人物或典型事件。所以对于一部伟大的作品的典型人物和故事,固然无从考证出其模特是谁,故事是哪一实事,即使作者自己恐怕也难于确凿的指出来。高尔基曾说:“文学者描写他所熟悉的商人、官吏或工人……如果作家从二十个至五十个,不,从几百个商人、官吏或工人每个人当中,抽出最特质的阶层特征——习惯、趣味、动作、信仰、言论等,而能够将他们统一在一个商人、官吏或工人身上,那么,作家就会由这样的手法而创造成典型。”鲁迅先生也曾说:“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但决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人物的模特也一样,没有专用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像这样,我们如何叫鲁迅先生能如实的指出他的“阿Q”或“孔乙己”的模特究竟是谁来呢?曹雪芹在下笔写《红楼梦》之前,他一定不知观察和研究过多少实在的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以及一切其他人物,然后才能产生他想象的笔下的人物,所以你现在想指出他们的生活原型是谁,那是徒劳无益的。

夫《红楼梦》者,小说也。他只是一本由许多素材综合而成的小说,而不是为一家一人作传,贾宝玉是许多贵公子性格所组成的典型,他代表着不热衷功名、贪图安乐、为祖母所宠爱的聪明温柔的贵族公子。这里面有纳兰容若、有和珅的公子玉宝,有其他我们所不知道的人物,也有部分是曹雪芹自己。这部混合体的伟大人情小说,目的只是寄托作者自己的出世的消极的愤慨,以及幻想的繁华梦。他是一本小说,一本利用各种材料和想象组织的小说,不是传记,也不是历史。所以李渔说:“凡阅传奇必考其事从何来,人居何地者,皆说之痴人,可以不答者也。”

不少研究者指出,“《红楼梦》只不过是一部小说”,“ 《红楼梦》首先是一部小说”,呼吁回归到《红楼梦》的文学价值上来,回归到《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和文化中地位研究,回归到作品的艺术分析,把《红楼梦》当小说来读。启功先生说:“我以为与其费劲炒作这种没有意义的发现,还不如好好读读《红楼梦》本身,体会一下书中丰富的内容。”如果抛开作品本身而去研究曹学、版本学、探佚学、脂学,去索隐作品影射谁,这是本末倒置,舍本而求末。离开了《红楼梦》这部小说,研究其它又有什么意义?研究曹雪芹及《红楼梦》版本对帮助作品的理解有一定作用,但没有弄清曹雪芹及其家族史,并不会影响《红楼梦》成为一部伟大作品,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由作品本身的成就所决定的。至于索隐是自传说、顺治董小宛故事说等,这原本偏离了小说的研究,这样的研究完全没有实际意义,对小说的研究也没有任何作用。如果研究某一部作品都要这么研究的话,那么“阿Q”是不是也要研究一下影射谁,“孙悟空”又是影射谁?吴俊升先生认为:“我们所以读此书,是因为艺术之美的欣赏,而此书美之所在,并不在乎勾心斗角,影射史事,而在乎即此人,即此事,写的入情入理,为深刻呈露的表现。所以读此书,只要就其本体欣赏,已便得其神髓,不必另下索隐的功夫。”

当然为满足公众对古典文学的娱乐需求,作为一种娱乐、消遣,就好像听故事,这种索隐也未尝不可,如刘心武先生的《揭秘红楼梦》。但这仅仅是一种娱乐,就好像“戏说”一样,不是学术研究,已偏离了学术研究的范围。

3 结语

《红楼梦》首先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他伟大就伟大在有深邃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鲜明的人物形象、复杂的结构、写实的手法、个性化的语言。作为文学作品的《红楼梦》,对它的研究应该重在研究作品的本身,重在研究它的思想意义、艺术成就、语言、结构、人物塑造、文化内涵等等。正如黄乃秋先生所说:“是故居今日而读《红楼梦》,首当体会其所表现之人生真理,如欢爱繁华之为梦幻,出世解脱之为究竟……。次当欣赏其所创造之幻境,如布局之完密,人物之敻绝,设境之奇妙,谈话之精美等。不此之务,而尚考证,舍本逐末,玩物丧志,于己徒劳,于人鲜益。”冯其庸先生也明确指出:“把《红楼梦》作为一部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社会内涵的文学作品小说来研究,而绝不是把它当做‘清宫秘史’或‘谜语大全’,文学就是文学。”

参考文献

[1] 吕启祥,林东海.《红楼梦研究稀见资料汇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何安萍.《红楼梦研究ABC》.广州:花城出版社,2009

李长之,李辰冬.《李长之李辰冬点评红楼梦》.北京:团结出版社,2006

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启功.《启功给你讲红楼》.北京:中华书局,2007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红楼梦学术论文

黛玉的艺术形象很美,一说到她让人想到凄美。但要说到她的性格,大多数人脑海里,最先冒出来了是小性,爱哭、刻薄。黛玉既然小性刻薄,为何大观园里她如此受宠爱?答案:她真,坦荡。这在那生就一颗富贵心,长着两只势利眼的大家庭里真是不多见。贾母带刘姥姥逛大观园,到了潇湘馆,看看黛玉如何行事的,亲自为贾母捧茶送到跟前事很不起眼,这就看出黛玉的为人处事。老太太能在乎她一碗茶?贾母那样疼她,她能不感激吗?但也没必要说出来。黛玉这体贴,不显山不露水,就把这意思传达过去了。在看到了余下几位小姐屋里,主人就没这个心思,她们是主子,有什么事情丫头都给干。老太太真是没白疼她。外人看着这女孩子真是懂事,贾母这脸上能没光吗?心里能不觉得这女孩子乖巧贴心吗?黛玉是面冷心热,这点宝玉最知道。她对宝玉的关爱也是这样,不显山不露水,时时刻刻关心,宝玉一被贾政叫走,这边黛玉就开始担心。大概大观园要说谁的丫头最累,那一定是黛玉房里的丫头们。一次宝玉被喊出去了,这边黛玉打发丫头跑了好几次去打听。两个人吵架对着哭,她都哭成那样了,还要自己拿了手帕给宝玉,为何?宝玉穿的是藕合色的衣服不能沾泪。怨不得府里这些人都说她心细,伶俐。惹人怜爱。涉世未深你要是对她好,她一定是认真回报你。宝钗无非就是劝她,不该看那些杂书,后又给她送些燕窝。这就把她感动不行。从这后追着宝钗呼姐,对薛姨妈只称母。香菱那是薛蟠的屋里人,和黛玉完全没有什么关系。想学写诗宝钗嫌烦。把香菱打发到黛玉那边,黛玉是认认真真的教不厌其烦。黛玉就是这么一个人,看开篇很多人都不太欣赏她,越到后越喜欢她,为何?就是因为她这真,她没有宝钗那种小恩小惠的做派去笼络人心。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不是发自肺腑,早晚能被人揭穿妙玉那更是冷人,但她就偏偏看重黛玉,梯己茶也是找着黛玉就是出言冒犯黛玉,黛玉也不回嘴。黛玉还是位利嘴,秀外慧中。王熙凤那些笑话和她比起来就低一个档次。黛玉的幽默是一种雅,开始看没什么感觉,但回头细品能让你忍俊不止。袭人宝玉和晴雯吵了一架,人人都在气头上,三个人在那里哭。黛玉走了来,一句话就把气氛扭转过来了,逗得袭人和宝玉笑了起来。宝钗在那里洋洋洒洒,报着画画的所需物品,看着很无趣。笔锋一转,黛玉的随口几句就很搞笑,搞的一家人一时没回过味来,一旦明白她说什么笑喷了。她的嘴是出了名的伶俐,贾家伶俐的人能排的上,贾母、凤姐、黛玉。要是说起人来,凤姐那是种市井说词,黛玉是借题发挥,语带双关。加上她有文采,说出来的话就更让人没法招架。这就是心灵嘴巧,其实也是一种聪慧的表现,关键时刻能一语中的,直打对方要害,让人辩无可辩。你要是气,人家没明说,--------没法回嘴你要是不气,是侮辱你自己的智商,---------气的头痛宝玉就常常被她搞得又是咬牙又是笑。黛玉给宝玉的感觉----可爱。。黛玉说话的感觉就是这样,看似信手拈来,其实一招一式都有讲究。就跟她作诗一样,别人是冥思苦想,在她是一挥而就。看似随手几笔,一下就让人眼前一亮。宝玉喜欢她,一点不奇怪,这样一位解语花在身边确实很有趣。她的痴、灵、秀、雅、怜,是最终开启了宝玉真心的钥匙。宝玉那种大族的男人,能做到对一位女子这样情深意重真是不多。没城府。袭人想探听她的口风,她给人家来了个东风压倒西风说。她是单纯对着袭人问她尤二姐的事情发表自己的看法。这要是宝钗就要掂量了,“平时不说是非的袭人今天这是怎么了?”宝钗一脑袋问号,而后不动声色,慢慢套出袭人的意图。黛玉哪里想到袭人是为了自己未来探听她的口风。这一下就把袭人给顶回去了,袭人自然就往宝钗那边倒了。她自己还浑然不觉,就当一闲聊天。正所谓: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宝玉偷跑出去祭奠金钏,别人都不知道怎么回事。她借着戏文说宝玉,在外人看来就成了讽刺挖苦了。天下水无非是一样的,要祭奠何必跑出去,取一瓢水对着哭去吧。她说的对不对呢?也没错吧!宝玉私自跑出去,这边为了找他都闹翻天了,害贾母担心也确实不该。心里有那个人,何必一定要形式表现呢?华丽的形式就一定是真心的吗?史湘云和她开始就磕磕绊绊,到了最后冰释前嫌因为了解她的本真,自然就能理解,她说话的含义。倒是那个整天和她们,亲热异常宝姐姐,不知道上哪里去了。 很多时候她说话是直来直去,但别人听着感觉真是不受用。因为真话往往不好听,这是事实,生活里我们说的老好人,就是从来不当面说真话的楷模。不说真话的好处是谁也不得罪,自然大家都说他(她)好了。真爱无言她和宝玉交锋最有看头,最能体现她的这种只重意不重形的性格。只要宝玉说他心里有她这就行了。也许刚才还哭天抹泪,只要宝玉一句暖心话,立刻就雨过天晴。她看错宝玉了吗?没有,宝玉也是个心实的人。宝玉为什么在病中送她手帕?一接了这手帕她就感动成那样。答案:明代扬愼的《素帕》。不写情词不写诗,一方素帕寄相思。郎君着意翻复看,横也丝(思)来竖也丝(思)”。(这是诗人看着远方妻子寄来手帕而作的诗。)两个人看过西厢记,宝玉学张生给莺莺送手帕传情,这是宝黛的定情信物。从那一天开始,宝玉就阐明把心交给黛玉了,由过去那种吵架拌嘴相互猜忌,到黛玉亦步亦趋跟在宝玉身后。黛玉再也没为金玉良缘闹过。相对而言变得爱笑了,对宝玉变体贴了。宝玉则是更细心呵护着黛玉。这大概是黛玉一生最美的一段时光这和反对封建礼教,冲破思想牢笼没什么关系。无非就是两情相悦,水到渠成,犯下的有失检点的事情。这是黛玉一生品行上唯一的败笔,结果还是很值得去犯这个错误的。在当时女孩子这样做的后果是清誉禁失。这个可以参照迎春丫头司棋,被发现私定终身的后果。黛玉不是完人,这一点上她确实有过失。现在人不能拿现在的眼光去衡量这件事,实事求是说她越礼了。很多人都看不懂这段的含义,(这一段在34回,)更有些人发现,这黛玉怎么突然一下不闹了,也不整天和宝玉拌嘴了。情都定了还闹什么?两个对外谁也没表现出来,还是和往日一样照旧。他们两个就是这样的人,什么事情点到为止就可,这是一种修养。两个人的事情,心里有数就可以了。何必非要那么直白张扬。应了那句:淡极始知花更艳。这就能理解黛玉为什么最终宁可死,也不愿在这世间苟活。这点和柳湘莲与尤三姐很像,柳湘莲定亲又毁亲。尤三姐挥剑自刎。这两者是相通的,宝玉和黛玉已定了情。黛玉已经把自己当成宝玉的人了,最终无法完成心愿,那就质本洁来还洁去 。黛玉既不是死于投湖,也和上吊没什么干系。就是自己一心求死,一病不起。那手帕和她的命一样珍贵,她最终一定是把手帕烧了。而宝玉也没辜负她,一直到最后还是守着他们的盟誓。在他心里黛玉已经是她妻子了。尽管黛玉没坐着花轿进贾家的门。最终宝玉和柳湘莲一样遁入空门,这才不辜负了当初的盟约。----今生不负。其实愤世嫉俗那不适合黛玉,真正有这思想的宝玉和宝钗。宝玉是真这样想也这样做了,宝钗是内心和外表两个反差。黛玉和宝玉的思想似近实远,这点脂砚斋中有批复。但这不妨碍两个人感情,黛玉就是那种只要宝玉喜欢,就是前面是悬崖,她也跟着跳的女人。----情痴。她也不会去奉承,那些凤姐宝钗脸都不红就能说出来的话让她去说!结果只能是感觉像是笑话。王熙凤把尤二姐弄院子来了。别人以为是好事,在她们几个看来,都为尤二姐担心。她是个冷人吗!只是挨着面子,不便生事说出来而已。所以贾母疼黛玉不是没根据,人的天性还是喜真厌假这样一个女孩,真是没法让人不喜欢。黛玉唯一的致命伤,就是涉世未深,要说心机她也有,她的聪慧绝对高过宝钗,她要玩心计也不比这些人差,但她是顾影自怜,没有想从人家那里分享占有什么。对她最重要就是宝玉,满心满眼就是这个男人,别的她都看不到了。她的个性就象一首凄美的古调,没有太多修饰,也没太多华丽的手法。喜不喜欢她还是那个样子,她是给自己活,她的世界里除了诗词歌赋,就是宝玉和老太太。黛玉就是这样一位大家闺秀,有着一身小毛病,而又让读者从心里不能不喜欢和怜惜的女孩子。

以下内容回复方可浏览

主要人物: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李纨、史湘云。性格特征:贾宝玉:率性、多情、温和、善良、富有同情心、单纯,没有功利心。林黛玉:敏感、细心、淡泊、真实、易伤感、绝顶聪明、悟性极强。薛宝钗:外表冷漠、内心炽热、雄心勃勃。王熙凤:尖酸刻薄、两面三刀、心狠手辣。李纨:贤良温顺太本分。史湘云:心直口快,开朗豪爽,爱淘气,又不大瞻前顾后。

红楼梦论文范文参考文献

论文参考文献怎么写(通用11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论文参考文献怎么写,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篇文章的引用参考部分包括注释和参考文献两部分,注释是作者自己的解释(转引的参考文献也可以放在注释里),参考文献仅需列出参考书或论文的名称、作者、出版社或发表的期刊、著作时间或期刊期数等。注释用圆圈1、2标注,放脚注,参考文献用[1][2]标注,放尾注。

有的刊物要求注释和参考文献都要在内文标注,有的刊物对参考文献不要求内文标注,在尾注列出就行。按最新的CNKI规范的要求应是前者。为保险起见,你还是都标吧。注:参考文献如是著作要标页码,论文只要标出期刊是第几期。

例:

参考文献:

[1]金福海.论建立我国的惩罚性赔偿制度[J].中国法学,1994,(3).

[2]杨立新.“王海现象”的民法思考——论消费者权益保护中的惩罚性赔偿金[J].河北法学, 1997,(5).

[3]金福海.消费者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51.

[4]闫玮.完善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惩罚性赔偿制度[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7,(1).

[5]梁慧星.《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的解释适用[J].民商法论丛,2001,(3).

[6]王堃.论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惩罚性赔偿[J].现代商业,194.

[7]梁慧星.关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的解释适用[N].人民法院报,2001-3-29.

[8]孔祥俊.公平交易执法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工商出版社,1998:219.

[1] 周乐峰. 互联网金融在财富管理领域的探索和实践[D]. 上海交通大学 2014

[2] 张祺. 财富管理市场中公募基金公司的定位与发展方向[D]. 上海交通大学 2014

[3] 关文. 我国财富管理行业发展现状与问题[D]. 上海交通大学 2014

[4] 刘利. 银行财富管理业务及其模式研究[D]. 外交学院 2011

[5] 管晨. 后金融危机时代银行财富管理业务发展研究[D]. 吉林大学 2012

[6] 罗小鸥. M证券公司开展财富管理业务的研究[D]. 西南交通大学 2012

[7] 向妍. 工行湖南省分行财富管理业务发展策略研究[D]. 湖南大学 2010

[8] 刘小明. 商业银行发展的国际趋势与中国选择[J]. 财政研究. 2005(12)

[9] 周斐. 江西省A路桥投资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南昌大学 2014

[10] 王胜男. 需求不确定条件下低碳供应链网络设计研究[D]. 燕山大学 2014

[11]黄国良. 安信证券河源地区轻型营业部发展战略研究[D]. 南昌大学 2014

[12] 江利芳. ZDICP园区担保公司担保风险控制研究[D]. 广西师范大学 2014

[13] 张鸿哲. 货币经纪业X公司薪酬激励体系研究[D]. 天津大学 2014

[14] 刘颖. 沈阳恒信担保有限公司风险管理研究[D]. 东北大学 2009

[15] 张凌云. 我国财富管理业务发展策略研究[D]. 上海交通大学 2014

[16] 刘燕. 我国证券公司柜台市场建设模式的研究[D]. 天津大学 2014

[17] 刘鹏. DB证券公司沈阳营业部客户服务管理研究[D]. 东北大学 2012

[18] 江晓东. 证券公司客户分类体系问题探析[J].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2004(01)

[1] 潘新民. 中国财富管理发展趋势与应对策略[J]. 时代金融. 2012(08)

[2] 徐文婷. 欧美财富管理业务发展经验借鉴[J]. 时代金融. 2010(11)

[3] 吴玫. 金融海啸对财富管理业务的警示-台湾经验研究[D]. 复旦大学 2009

[4] 林波. 成都工行财富管理业务市场进入战略研究[D]. 西南财经大学 2009

[5] 朱军. 招商银行济南分行财富管理业务竞争策略研究[D]. 山东大学 2013

[6] 陈璇淼. 卖空制作用研究[D]. 上海交通大学 2012

[7] 杨传华. 财富管理中的消费者保护研究[D]. 上海交通大学 2014

[8] 蒋明康. 财富管理与消费者保护国际经验研究与借鉴[D]. 上海交通大学 2014

[9] 朱丽. 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之媒体关系管理研究[D]. 上海交通大学 2013

[10] 许诺. 融资融券净余额与标的证券价格相关性研究[D]. 上海交通大学 2013

[11] 鲁轶. 财富管理在美国[J]. 金融管理与研究. 2007(04)

[12] 裘莹. 新疆农业产业投资基金运作模式探析[D]. 上海交通大学 2013

[13] 张玮. 开放式基金的申购赎回行为研究[D]. 上海交通大学 2012

[14] 刘方生. 财富管理与私人银行[J]. 银行家. 2009(06)

[15] 史琰. 投资银行的财富管理业务研究[D]. 上海交通大学 2014

[16] 康志榕. 兴业银行财富管理业务研究[D]. 湖南大学 2009

[17] 祝舒. 上市家族企业引入职业高管及公司业绩[D]. 上海交通大学 2011

[18] 虞超. 行业组合表现是否领先市场表现[D]. 上海交通大学 2011

[19] 赵爱玲. 银行、信托和券商 谁将称雄财富管理市场[J]. 中国对外贸易. 2013(01)

[20] 徐宜阳. 关于证券公司开展综合金融服务的研究[D]. 上海交通大学 2013

[21] 林励盛. 企业多元化的动机及其对企业价值影响的实证分析[D]. 上海交通大学 2013

[22] 韩少平. 证券公司财富管理业务风险分析及监管研究[D]. 上海交通大学 2014

[1]彭丽.彭修文民族管弦乐艺术研究[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6.154—16.

[2]梁茂春.中国当代音乐[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9.114—122.

[3]朴东生.合奏与指挥[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7.3—9.

[4]朴东生.民乐指挥概论[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5.43—46.

[5]朴东生.实用配器手册[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11.1—3.

[6]中国作曲技法的衍变[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4.2—4.

[7]刘天华.刘天华音乐生涯[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4.131.

[8]李吉提.中国音乐结构分析概论[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7.289.

[9]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册)[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9.11.

[1]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下册)[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9.725.

[11]刘再生. 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7.22.

[12]中央音乐学院.民族乐队乐器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

[1]董西明.客户关系管理及其应用[J].学术交流,2004(8)

[2]王光玲.CRM—企业管理理念新发展[J].经济论坛,2003(9)

[3]崔京波,陈颖.论CRM及应用[J].科学与管理,2005(6)

[4]田丹.浅析供应链环境下的客户关系管理(CRM)[J].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08(3)

[5]左臻.浅谈客户关系管理[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5)

[6]徐辉.浅析客户关系管理[J].商业经济,2008(10)

[7]姚德全,于冬梅.客户关系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8)

[1]殷泰晖,李帅.基于TNS协议的.Oracle数据库安全性改进方法[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5(02):193-196.

[2]孙钟安.大型数据库ORACLE数据库的优化设计思考[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10(20):4644-4645.

[3]于淑云,马继军.ORACLE数据库安全问题探析与应对策略[J].软件导刊,2010(12):147-149.

[4]肖飞,黄正东,王光华,郭雪清.JAVA存储过程在Oracle数据库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数字医学,2014,9(03):18.

[5]魏亚楠,宋义秋.Oracle数据库应用系统的性能优化[J].制造业自动化,2010,32(8):204-206、222.

[6]曹新志,沈君姝,郭辉,等.Oracle数据库在PACS/RIS系统中的应用[J].中国医疗设备,2013(07):35-37.

[7]彭小斌,张文峰,林根深.ORACLE数据库并发访问控制机制及访问冲突的解决方法[J].中国医疗设备,2013,28(01):44-45、14.

[8]付强,王春平.基于半实物仿真的半自动跟踪技术开发平台[J]四川兵工学报,2012,33(08):69-70、80.

[9]孔银昌,夏跃伟,刘兰兰,等.Oracle数据库安全策略和方法[J].煤炭技术,2012,31(03):190-192.

[10]梁树杰,黄旭彬.Oracle数据库维护中自动跟踪技术的`应用分析[J].电子科技,2014,27(10):61-63.

[11]刘哲.基于Oracle数据库系统的优化与性能调整研究[J].绿色科技,2015,05:283-284+287.

[12]胡铁峰.浅议如何调整优化Oracle9i数据库的性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22:86.

[1]彭丽.彭修文民族管弦乐艺术研究[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154—160.

[2]梁茂春.中国当代音乐[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114—122.

[3]朴东生.合奏与指挥[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3—9.

[4]朴东生.民乐指挥概论[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43—46.

[5]朴东生.实用配器手册[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1—3.

[6]中国作曲技法的衍变[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2—4.

[7]刘天华.刘天华音乐生涯[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131.

[8]李吉提.中国音乐结构分析概论[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289.

[9]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册)[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11.

[10]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下册)[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725.

[11]刘再生.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22.

[12]中央音乐学院.民族乐队乐器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1.

[1]曹雪芹,高鹗著,李全华.标点《红楼梦》通行本[M].岳麓书社,1987.

[2]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M].三联书店出版社,1983.

[3]徐定宝.《红楼梦》后四十回是造成贾母性格逻择混乱的主要原因[J].明清小说研究,2000.

[4]曾扬华.贾母的烦恼[J].红楼梦学刊,1995.

[5]周汝昌.周汝昌点评红楼梦[M].团结出版社,2004.

[1]曹雪芹、高鹗著:《红楼梦》[M]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2月第一版.[2]邸瑞平:红楼撷英[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

[3]傅继馥:明清小说的思想与艺术[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4.

[4]胡适:中国章回小说考证[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

[5]胡文彬:《红楼梦人物谈》,文化艺术出版社,1993年6月第一版.

[6]李希凡.:传神文笔足千秋[CD2]红楼梦人物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7]李论:《红楼梦》[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5.

[8]宋淇:红楼梦识要[M],北京中国书店,2000.

[9]吴调公:从晴雯之死一节看曹雪芹的美学观[M]∥红楼梦研究辑刊,第11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10]俞平伯:俞平伯全集第六卷[M],花山文艺出版社,1977.

[11]周汝昌:《红楼梦新证》上、下册,华艺出版社,1998年8月第一版

[1]曹雪芹,高鹗《红楼梦》(程乙本),作家出版社,2003.

[2]周昌汝《红楼小讲》,北京出版社,2009.

[3]周昌汝《红楼十二层》,书海出版社,2005.

[4]俞平伯《红楼梦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5]梁归智《红楼梦探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6]寇秀兰《微观红楼》,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7]张爱玲《红楼梦魇》,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

[1]王刚编著:《把握好用人的技巧与管人的学问》.地震出版社,2003年2月

[2]斯蒂芬·P·罗宾斯著:《管人的真理》.中信出版社,2002年9月

[3]李诚主编:《人力资源管理的12堂课》.中信出版社,2002年11月

[4]吴志明著:《员工招聘与选拔实务手册.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1月

[5]赵曙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

[6]詹姆斯.W.沃克:《人力资源战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

[7]罗布.戈菲:《人员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01月

摘要:曹雪芹的《红楼梦》以委婉有致,从容细腻的笔调,塑造了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性格的人物形象,尤其对林黛玉人物形象的刻画,无不渗透着曹雪芹大量的心血。寄人篱下的林黛玉有着常人共有的自卑,她无法排解自己是外人的心理,处处谨小慎微,生怕惹出事端,但小女子强烈的自尊心又不能让她唯唯诺诺,她必竟也曾是名门闺秀。即使是寄人篱下也摆脱不了小姐脾气,她尖酸刻薄,心胸狭窄。敏感多疑是她复杂的心理体现,令人欣慰的是林黛玉的尖酸刻薄也有可爱之处,一方面是小女子任性霸道的天性,更重要的是恰恰反映出林黛玉的坦率、纯真、和不畏强权的个性。关键词:林黛玉;尖酸刻薄;坦率纯真;叛逆。《红楼梦》代表着中国古代小说艺术的最高成就。据史载曹雪芹写这部书用了二十年的时间,他先后按阅十载,增删五次,耗尽了毕生的精力。林黛玉是曹雪芹先生在《红楼梦》中精心塑造的典型人物形象之一,曹雪芹在塑造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时,花费了在量的笔墨,倾注了在碍的心血,寄托着自己独特的富有叛逆精神的人生观和爱情观。因此,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塑造得非常丰满而成功。读小说原著时,你时时会感到它独特的风格和气质呼之欲出,跃然纸上。一、尖酸刻薄、心胸狭窄,是林黛玉较突出的个性。翻开《红楼梦》一书,林黛玉的尖酸刻薄,心胸狭窄俯拾皆是。宝玉无心间说宝钗体丰怯热,黛玉便得意得不得了,幸灾乐祸笑嘻嘻地问宝钗刚才看了什么戏,结果被宝钗一顿抢白,碰了一鼻子灰。至于她和宝玉,更是常常无风无波,三天两头赌气,宝玉偶到宝钗处一玩,黛玉便冷言相讥,宝玉不过为自己辩解了一两句:"只许同你顽,替你解闷儿,不过偶然到他那里一趟,就乱说话"。黛玉便立即以攻为守,赌气回房,不理宝玉,害得宝玉只得"打叠起千百样的款语软言来劝慰"。难怪宝玉被惹急了只能口口声声地说:"哪一天我把心掏出来给你看看就明白了"。如果说以上这些是因为爱情是自私的,从而导致林黛玉在与宝玉相恋与宝钗相竞过程中的患得患失,猜忌排斥心态,尚属情有可原的话,那么,黛玉对贾府上上下下许多人刻薄尖酸实属不该,也许有人说,是孑然一身寄人篱下的身世导致了林黛玉的敏感多虑,处处设防。从进贾府不久,即像一只浑身长刺的刺猬出现在众人面前,对宝钗、宝玉含酸挑刺自不必说,就是如大大咧咧活泼的史湘云,常常在貌似打趣之言中寓讥讽之意,惹得史湘云也有一回只好回敬"我自然比不上你,但你也不用见一个打趣一个"黛玉在下人面前表现的小姐脾气自然也就更多了。周瑞家的送宫花给各位姑娘,迎春、探春等都忙停下手中活计,欠身道谢,而黛玉在看到周瑞家的送花来,也只瞟了一眼周瑞家的手中的花,话里有话地问了句:"单送我一个人的,还是别的姑娘都有呢?"当听说这是送剩的最后两朵时,顿时翻了脸,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不给我"。由于黛玉的聪慧,更由于她寄人篱下的处境,才使她变得非常的敏感。一天晚上,她叫怡红院的门,晴雯偏偏没听出是她的声音,并说"二爷吩咐的,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把个黛玉气得怔在门外。正要发作,转念却想:"虽说是舅母家,如同自己家一样,到底是客边。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若是认真怄气,也觉没趣"。正在伤心垂泪之时,又听见宝玉宝钗的笑语声,越发动了气,越想越伤感,便也不顾苍台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在墙角边的花泪之下,悲悲切切,呜咽起来。一日她卧病在床,听到园子里的老婆子骂人,实则是骂她的外孙女儿,黛玉却认为是在骂自己,竟气得昏厥过去。林黛玉的尖刻,神经质,使小性儿大多出现在两种情况下:一是谈到金良缘等危及到她和宝玉的爱情时;二是在遇到谈论身世、贵贱、引起她悲叹自己的处境时,这时她才会敏感地触景生情,借题发挥。一次,当宝玉听宝钗说吃冷洒对身体有害而放下洒杯时,不巧雪雁送手炉来,黛玉便一语双关地说:"谁叫你送来的?难为他费心。雪雁说是紫鹃叫送来的,她马上又说:"也亏了你暗中摸索他的话!我平时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呢!"(讽宝玉)只有聪敏的颦儿,才能把她的妒意表达得如此锋利而又含蓄,机带双调皮而又不漏痕迹。二、坦率、纯真、不畏强权的个性让她的尖酸多了几分可爱。林黛玉的尖刻只是表现在语言上的。这是曹雪芹用来塑造黛玉这个人物形象的率真、多才机敏等侧面时能运用一种手法。并不能说明林黛玉就是一个狭隘、自私、内心歹毒的妇人。首先黛玉挖苦、讥笑、讽刺的对象不是达官贵人,便是溜段拍马之流。当贾宝玉将北静王就赠的圣上所赐的一串名贵念珠送给她时,她却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这东西:"周瑞家的送宫花,她首先注意的不是宫花的精巧,而在意是否是别人挑剩下的。她嘲讽宝玉听戏时"装疯",打趣那些有权有势的人,蔑视世俗人情等敏感、尖刻和孤傲,不仅反映出她的洁身自持,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而且也是对权势的一种反抗。其次,林黛玉常常是喜怒爱憎形于色、见于言,"见一个打趣一个",她常以"比刀子还厉害"的语言去挖苦人,处处事事与人计较,固而被看作"刻薄"、"小心眼"。但若仔细考究起来,却大都是一些无伤大雅的玩笑而已。或是一个高傲的小女子任性的天性,我们应看重的是她常常一语道出事情的真相,不给那些看风使舵、诌上媚下、欺弱凌贫、心术不正之徒留一点余地。这不仅是她疾恶如仇的品性的自然表现,而且还说明她胸怀坦荡,心有所思、口有所言,常把自己的心灵毫无遮掩地坦露出来。再次,林黛玉也并非一味"孤标傲世、目无下尘,"其实她是很谦和的她人坦率真,见人以诚。她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香菱是宝钗的丫环,向黛玉请教学诗,黛玉却热诚相接,并说:"既要作诗,你望洋兴叹拜我为诗。"纯真透明如一泓清泉,她耐心地给香菱讲解诗的作法和要点,教香菱品诗,说明她摒弃了"上智下愚,富贵贫贱"的俗见。她把自己的诗集珍本借给香菱,并圈定篇目令其阅读,批改香菱的习作,堪称是"诲人不倦",她待人宽厚,从不与人心存介蒂。故史湘云把她称作戏子伤了她的自尊,她有点不悦。可过了一会儿携了宝玉的"寄生草"四房,便又"与湘云同看",在对待宝钗的态度上,尤见其天真笃实。本为情敌,无嫌犹猜,但在宝钗略表关怀,予以训导之后,她便开诚布公,肝胆相照,和薛宝钗掏出心窝子的话,并引咎其责:"你素日待人,固然是好的,然我是个多心的,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杂书不好,又努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此后,她对宝钗如亲姐姐一般,连宝玉也感到惊奇。这又是何等的宽厚和深厚坦白!三、皎美的容颜、浓郁的诗人气质造就了一个内慧外秀的“红颜”。《红楼梦》第三回"接外孙贾母惜孤女"中,黛玉"年貌虽小,却举止不俗,身体面庞虽弱不胜衣,却有一段风流态度",黛玉之美已见端睨。作者并未直接着墨描绘黛玉之美,而是巧借凤姐的嘴及宝玉的眼来突出黛玉的绝世美丽。心直口快的凤姐一见黛玉即惊叹"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儿,我今日算看见了!"通过"写虚"的形式给人留下了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再从宝玉眼里看见黛玉的形象"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袅袅婷婷的女儿"、"神仙似的妹妹"。林黛玉之美,还表现在她才学横溢和浓郁的诗人气质。曹雪芹胸中笔下的林黛玉,是一个诗化了的才女;她有多方面的才能: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她爱书,不但读《四书》,而且喜读角本杂剧《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等;对李、杜、王、孟以及李商隐、陆游等人的作品,不仅熟读成诵,且有研究体会;她不仅善鼓琴,且亦识谱。曹雪芹似乎有意将历代才女如薛涛、李清照、李双卿等的某些特点,融进林黛玉的性格。但林黛玉又完全区别于历代的才女,这就是曹雪芹赋予她悲剧命运和叛逆精神的个性特征。在大观园里,她与薛宝钗可谓"双峰对峙,二水分流,"远远高也于诸裙钗,在博学多识方面,可能略逊宝钗;但在诗思的敏捷,诗作的新颖别致、风流飘洒方面,林黛玉却是出类拔萃、孤标独树的。诗社每次赛诗,她的诗作往往为众人所作祟,所激赏,因而不断夺魁。她的诗之所以写得好,是由于她有极其敏锐的感受力、丰富奇特的想像力以及融情于景的浸透力;即使一草一木、一山一石等极平凡的事物,她只一触到,立即就产生丰富的想像;新奇的构思和独特的感受和见解。尤其可贵的是,她能将自己的灵魂融进客观景物、通过咏物抒发自己的痛苦的灵魂和悲剧命运。她的《白海棠》诗,既写尽了海棠的神韵,亦倾诉了她少女的衷情。尤其是"娇羞默默同谁诉"一句,最为传神:这既是对海棠神态的描摹,也是自我心灵的独白,她有铭心刻骨之言,但由于环境的压迫和自我封建意识的束缚,就是对同生共命的紫鹃、甚至对知音贾宝玉,也羞于启齿,只有闷在心里,自己煎熬。这便愈显其孤独、寂寞和痛苦。四、痴情女叛逆者性格决定了她的悲剧人生。《红楼梦》中最激动人心、催人泪下的,还是黛玉的叛逆者的性格。在她的身上闪耀着追求个性解放、争取婚姻自由初步民主主义思想的光辉。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她不仅才学横溢,学识渊博,而且又是那样如饥似渴地阅读"性灵之学"和描写爱情的角本杂剧,那样如醉如痴地沉浸在艺术的境界,在竟把《西厢记》、《牡丹亭》中的"淫词艳曲"引为酒令。对于贾府的"混世魔王"、"祸胎孽根"、贰臣逆子贾宝玉,竟引为知音,结为同心,从思想到行动都对他予以支持。在大观园里,不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道",从不说这些"混帐话"的,只有她一人而已,所以"宝玉深敬黛玉"。林黛玉身上闪烁着诗意和理想的光彩,充满了叛逆的精神。这是曹雪芹赋予这一形象新的基因,使她从根本上有别于历代的才女。从通篇《红楼梦》来看,林黛玉本就是个悲剧性人物,无论从她身世、性格,还是当时的社会环境上看,都不可能让黛玉的人生有好结局,因为家庭观念、封建宗法思想,是不可能容忍她和宝玉的爱情开花结果,一个痴情女子面对无果的爱情、奈何她再博学、再聪慧孤傲,也终将敌不过社会大环境,悲剧结局自是意料中事。参考文献:[1]《红楼梦》,曹雪芹著。[2]《红楼梦论源》,朱淡文著。[3]《中国古代文学史》,游国恩著。[4]《中国古代文学史》,袁行沛著。

《红楼梦: 历史与美学的沉思》 丁维忠,黑龙江敎育出版社, 2002本书作者在20世纪80年代就曾提出和论述了“时代镜子”说,“近代补天”说,“早期人文”说,“主题·主线三维结构说”,宝玉“时代精神”说;本书论述了《红楼梦》的划时代意义和美学成就。《红楼梦: 一个诗性的文本》薛海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本书旨在考察《红楼梦》的“创新”与诗文创作传统之间的关系,探究“真”、“俗”、“女儿”、“情”等范畴在明清小说论中的基本意义及其与传统“诗六艺”说和文章学之间的联系,并将其置于长篇章回小说史中考察,提出话本以后文人的小说创作一直受到经史、诗文等高级文类的影响,以“言俗意雅”的方式为小说进行“变俗为雅”的改装,而《红楼梦》在此方面有集大成之意义. 《红楼梦: 爱的寓言》 裔锦声,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本书内容包括:系列梦作为小说的框架结构、梦与现实共存、爱的寓言:西方中世纪寓言与《红楼梦》及结束语等。《红楼梦: 悲剧人生》陈文新, 余来明,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2 本书内容包括:《红楼梦》的两个世界、“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悲剧诗人贾宝玉、从西门庆到贾宝玉、悲剧诗人林黛玉等.《红楼梦人物论》王昆仑,北京出版社, 2004 本书是作者作为红学前辈对《红楼梦》人物形象研究的文集,通过结合著者时代背景、思想内涵等对书中代表性人物的分析,也展现了对《红楼梦》的总体认识。《红楼梦与中国旧家庭》萨孟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本书以研究社会文化的角度来解读《红楼梦》,引领读者深入贾府的家庭生活,重新认识中国传统家庭,剖示传统社会的文化与伦理格局,演绎社会风气的流转。

写红楼梦论文的参考文献

红楼梦》这部千古传奇,一经问世,便广为流传,文人学者乃至普通读者都对《红楼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每以论红、评红为时尚,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红楼梦学术论文,大家快来跟我一起欣赏吧。

试论《红楼梦》

【摘要】《红楼梦》这部千古传奇,一经问世,便广为流传,文人学者乃至普通读者都对《红楼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每以论红、评红为时尚,它以一部小说成就了一门学问——“红学”。本文对主要红学派别进行了综合概括,并针对索隐派、考证派的谬误进行了分析,明确提出《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不是传记,也不是 历史。作为文学作品的研究,重在研究作品本身,重在研究它的思想文化内涵、 艺术成就,而不是去探佚、猜谜或毫无意义的考证。

【关键词】《红楼梦》研究;索隐;考证;思想内涵;艺术成就

《红楼梦》一经问世就引起了文人学士的极大兴趣,研究、评论《红楼梦》开始盛行,点评是研究《红楼梦》的最早形式,点评者人数众多,点评者旨趣也不尽相同,其中最重要最神秘的是脂砚斋,其点评已成为《红楼梦》的一部分,是研究《红楼梦》不可或缺的极为重要的资料。至光绪年间,关于《红楼梦》的研究已成为显学,随着《红楼梦》的广泛流传,对《红楼梦》的研究日益 发展。“清末的民族主义思潮,激励着索隐红学的兴盛,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民族与 科学精神,激励着新红学的诞生……1954年由毛泽东亲自介入并领导的批俞运动,使得红学的显学地位达到空前的显赫状态。此后,学者、作家、艺术家、学生乃至普通读者都以论红、评红为时尚”。

1 《红楼梦》研究之红学派别

《红楼梦》它以一部小说成就了一门学问即“红学”。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去研究《红楼梦》,产生了不同的红学派别:

1.1 索隐派

1.1.1 顺治董鄂妃故事说。王梦阮、沈瓶庵的《红楼梦索隐》,说《红楼梦》“全为清世祖与董鄂妃而作,兼及当时的诸名王奇女”。并且说董鄂妃是秦淮名妓董小宛,本是明末名士冒辟疆的爱妾,后来清兵南下把她掠夺了去,送到北京,得到了清世祖的宠爱,封为贵妃,后来董妃夭亡,清世祖非常悲痛,就跑到五台山做了和尚,遂以为宝玉即清世祖顺治帝,黛玉即是董小宛。

1.1.2 民族主义小说,影康熙朝 政治状况说。蔡元培的《石头记索隐》认为:“《石头记》者,清康熙朝政治小说也,作者持民族主义甚挚,书中本事,在吊明之亡,揭清之失,而尤于汉族名士仕清者,寓痛惜之意,当时既虑触文网,又欲别开生面,特于事本之上,加以数层障幕,使读者有‘横看成岭侧成峰’之状况。”主张贾宝玉即为康熙帝废太子胤礽,金陵十二钗为拟清初江南之名士。书中“红”字多影“朱”字,“贾”字为斥伪朝。

1.1.3 历史小说,影康熙诸皇子争储说。寿鹏飞《红楼梦本事辨证》认为:以余所闻,则《红楼梦》一书……,与其谓为政治小说,毋宁谓为历史小说,不如迳谓为康熙季年宫闱秘史之为确也,盖是书所隐括者,明为康熙诸皇子争储事,只以事涉宫闱,多所顾忌,故隐约吞吐,加以障幕,而细按事实,皆有可证。

1.1.4 明珠家事说。陈康祺《郎潜纪闻》、钱静方《红楼梦考》认为:《红楼梦》一书即记故相明珠家事,宝玉即纳兰成德,成德乃康熙朝宰相明珠之子,金陵十二钗,皆纳兰侍卫所奉为上客者也。

1.1.5 金陵张侯家事说。周春《红楼梦随笔.》认为:“相传此书为纳兰太傅而作,余细观之,乃知非纳兰,而叙金陵张侯家事也。忆少时见《爵秩便览》,江宁有一等侯张谦(一说张勇),上元人,癸亥甲子间,听父老谈张侯家事,约略与此书相符,再证以《曝书亭集》、《池北偶谈》、《江宁通志》、《随园诗谈》、《张侯行述》诸书,遂决其无疑。”

1.2 考证派:曹雪芹自传说。胡适《红楼梦考证》,说《红楼梦》记的是曹雪芹的自叙传,贾政即是曹頫,宝玉即是曹雪芹。雪芹一生的事实,原是很合乎全书的故事的,作者在卷首自己也这样说:“因曾经历过一番幻梦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又云:“今日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当此则自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厌肥之日,背父兄 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训之德,以致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已告天下。”主张贾宝玉即曹雪芹缩影,书中事迹,乃备记其身历风月繁华之盛。考证派代表人物还有俞平伯、周汝昌、顾颉刚等。

1.3 新索隐派:“”结束,红学研究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红学也呈现出市场化、普及化、大众化、消费化的特点,各种新旧流派纷纷登场,其中最引人注目、在社会上不时引起轰动效应的是索隐红学。新索隐派的代表人物是霍国玲和刘心武。索隐红学与曹学合流成为这一时期索隐红学的新趋势。

1.3.1 雍正、曹雪芹、竺香玉故事说。霍国玲的《红楼解梦》将《红楼梦》索解为雍正与曹雪芹和香玉三人之间的故事:康熙朝,曹雪芹家三代四人袭任江宁织造之职,享尽荣华富贵,雍正即位后,不仅结束了曹家的富贵荣宠地位,而且在雍正六年抄了曹家,雍正八年宫中选秀女,又把曹雪芹倾心爱恋的竺香玉夺入宫中,纳作妃子,后封为皇后。为了抗议这种****,曹、竺二人合力将雍正毒死,最后香玉以身殉情。

1.3.2 曹雪芹家族参与皇权争斗说。《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索隐出的“本事”则是曹雪芹家族参与康、雍、乾三朝宫廷内部争夺皇权的故事:《红楼梦》中秦可卿的生活原型,就是康熙朝两立两废的太子胤礽的女儿。曹家与胤礽关系密切,为了潜在的政治资本,将废太子胤礽的女儿偷运出来,藏匿曹家,并隐瞒其身世。而曹家当选为王妃的女儿,即书中的元春,为了保护家族和自己的地位,向皇帝告发了“秦可卿”身世秘密,这位废太子的女儿只好上吊自尽。后来曹家又参与了谋刺乾隆的“弘皙逆案”,事败,王妃“贾元春”被缢杀,曹家遭到毁灭性打击。

除上述红学派别外,还有运用西方 哲学和文学理论对《红楼梦》的思想性、艺术性、主题、人物、语言等进行研究者,代表性作品,如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李长之的《红楼梦批判》、李辰冬的《红楼梦研究》、王昆仑的《红楼梦人物论》等等。

2 我对《红楼梦》研究之拙见

索隐派是《红楼梦》早期研究的主要派别,但他们既不讲究科学逻辑,也不尊重客观事实和材料,他们可以把事实和材料任意剪裁、组合使其成为符合自己主观需要的东西,甚至可以制造出事实和材料,以证明自己的主观猜测。他们用测字猜谜的方法,牵强附会地构想出人物和事件的某种关系。正如刘梦溪先生所说,索引派是“起于猜测,止于猜测,辗转相传,缺乏论证”。胡适先生认为,索隐红学属于“附会的红学”,其索隐工作是“猜笨谜”。王昆仑先生说:“《红楼梦》索引派不是从作品内容去说明作者的创作思想和人物故事的真实意义,偏要按照书中人名、故事、用字用语,穿凿附会,证明他是影射清初某些政治历史上的个别事实,或怀着善良的动机,力求说明作者以民族思想侧面宣传反对满清皇朝统治 中国,这虽然有一定程度的政治意义,可是毕竟武断的歪曲了作者自己的写作目的,抹杀了她的社会的艺术的价值。”

以胡适先生为代表的考证派,其实与索隐派没什么本质区别,二者都认为《红楼梦》作品中隐匿或如实记录着历史事件,企图从作品中还原出历史本事来,只不过索隐派提出了所谓“明珠家事说”,“顺治董鄂妃故事说”,而胡适提出了“曹雪芹家事说”罢了。黄乃秋先生认为:“胡君考证《红楼梦》,范围限于着者与本子,不容以史事附会书中之情节。”“然胡君虽以此律人,其自身之考证,顾仍未出此种谜学范围,如谓甄贾两宝玉即曹雪芹,甄贾两府即曹家,又谓两府之接驾,皆曹家事。”“其以不相干的零碎史事来附会《红楼梦》的情节”,与索隐派如出一辙,只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罢了。

文学创作要求的不是简单的记录生活,不是简单的生活真实,而是艺术的真实,艺术的真实不等于生活的真实,艺术的真实是作家认识生活、概括生活的产物,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学作品,都是一定社会生活在人们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是作家对生活真实进行选择、加工、提炼的结果,是通过艺术形象所反映出来的生活本质的真实,是生活真实的概括与升华,所以文学作品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它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李辰冬先生也说:“以创作家的惯例而论,他们的着作绝不是实际事物的抄写。”

在文学创作过程中,作家要塑造一个典型人物或安排一套故事,并不拘泥于生活真实,不一定仅仅根据一位模特或一件实在的事件照抄下来,他需要观察许多同类的人物和同类的故事。当他开始之时,可能是从一位模特或事件观察起,但久而久之,观察思考得多了,就会把原来真正的模特或事件忘记了,而只凝成为一个普遍的共性的典型人物或典型事件。所以对于一部伟大的作品的典型人物和故事,固然无从考证出其模特是谁,故事是哪一实事,即使作者自己恐怕也难于确凿的指出来。高尔基曾说:“文学者描写他所熟悉的商人、官吏或工人……如果作家从二十个至五十个,不,从几百个商人、官吏或工人每个人当中,抽出最特质的阶层特征——习惯、趣味、动作、信仰、言论等,而能够将他们统一在一个商人、官吏或工人身上,那么,作家就会由这样的手法而创造成典型。”鲁迅先生也曾说:“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但决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人物的模特也一样,没有专用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像这样,我们如何叫鲁迅先生能如实的指出他的“阿Q”或“孔乙己”的模特究竟是谁来呢?曹雪芹在下笔写《红楼梦》之前,他一定不知观察和研究过多少实在的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以及一切其他人物,然后才能产生他想象的笔下的人物,所以你现在想指出他们的生活原型是谁,那是徒劳无益的。

夫《红楼梦》者,小说也。他只是一本由许多素材综合而成的小说,而不是为一家一人作传,贾宝玉是许多贵公子性格所组成的典型,他代表着不热衷功名、贪图安乐、为祖母所宠爱的聪明温柔的贵族公子。这里面有纳兰容若、有和珅的公子玉宝,有其他我们所不知道的人物,也有部分是曹雪芹自己。这部混合体的伟大人情小说,目的只是寄托作者自己的出世的消极的愤慨,以及幻想的繁华梦。他是一本小说,一本利用各种材料和想象组织的小说,不是传记,也不是历史。所以李渔说:“凡阅传奇必考其事从何来,人居何地者,皆说之痴人,可以不答者也。”

不少研究者指出,“《红楼梦》只不过是一部小说”,“ 《红楼梦》首先是一部小说”,呼吁回归到《红楼梦》的文学价值上来,回归到《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和文化中地位研究,回归到作品的艺术分析,把《红楼梦》当小说来读。启功先生说:“我以为与其费劲炒作这种没有意义的发现,还不如好好读读《红楼梦》本身,体会一下书中丰富的内容。”如果抛开作品本身而去研究曹学、版本学、探佚学、脂学,去索隐作品影射谁,这是本末倒置,舍本而求末。离开了《红楼梦》这部小说,研究其它又有什么意义?研究曹雪芹及《红楼梦》版本对帮助作品的理解有一定作用,但没有弄清曹雪芹及其家族史,并不会影响《红楼梦》成为一部伟大作品,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由作品本身的成就所决定的。至于索隐是自传说、顺治董小宛故事说等,这原本偏离了小说的研究,这样的研究完全没有实际意义,对小说的研究也没有任何作用。如果研究某一部作品都要这么研究的话,那么“阿Q”是不是也要研究一下影射谁,“孙悟空”又是影射谁?吴俊升先生认为:“我们所以读此书,是因为艺术之美的欣赏,而此书美之所在,并不在乎勾心斗角,影射史事,而在乎即此人,即此事,写的入情入理,为深刻呈露的表现。所以读此书,只要就其本体欣赏,已便得其神髓,不必另下索隐的功夫。”

当然为满足公众对古典文学的娱乐需求,作为一种娱乐、消遣,就好像听故事,这种索隐也未尝不可,如刘心武先生的《揭秘红楼梦》。但这仅仅是一种娱乐,就好像“戏说”一样,不是学术研究,已偏离了学术研究的范围。

3 结语

《红楼梦》首先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他伟大就伟大在有深邃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鲜明的人物形象、复杂的结构、写实的手法、个性化的语言。作为文学作品的《红楼梦》,对它的研究应该重在研究作品的本身,重在研究它的思想意义、艺术成就、语言、结构、人物塑造、文化内涵等等。正如黄乃秋先生所说:“是故居今日而读《红楼梦》,首当体会其所表现之人生真理,如欢爱繁华之为梦幻,出世解脱之为究竟……。次当欣赏其所创造之幻境,如布局之完密,人物之敻绝,设境之奇妙,谈话之精美等。不此之务,而尚考证,舍本逐末,玩物丧志,于己徒劳,于人鲜益。”冯其庸先生也明确指出:“把《红楼梦》作为一部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社会内涵的文学作品小说来研究,而绝不是把它当做‘清宫秘史’或‘谜语大全’,文学就是文学。”

参考文献

[1] 吕启祥,林东海.《红楼梦研究稀见资料汇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何安萍.《红楼梦研究ABC》.广州:花城出版社,2009

李长之,李辰冬.《李长之李辰冬点评红楼梦》.北京:团结出版社,2006

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启功.《启功给你讲红楼》.北京:中华书局,2007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红楼梦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不明白。以下是形象特点晴雯,贾宝玉身边的四个贴身大丫头之一。直爽倔强,嫉恶如仇,对爱情、对人生都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她胸怀坦荡,口齿尖利,从不向主子们献媚。宝玉有时发少爷脾气,她敢于反唇相讥,绝不一味巴结讨好,由此而赢得了宝玉对她的爱慕和尊重。她曾公开表示,宁可冲撞了王夫人,也不愿无辜受气。抄检大观园时,她不顾一切地大发脾气,把为虎作伥的王善保家的痛斥一顿。她那敢怒敢骂、锋芒毕露的反抗行为,自然为统治者所不容。为此,蒙受许多恶毒的诽谤和粗暴的打击,气得身患重病,连着几天水米不进,被人硬从炕上拖了出去。在无人过问的凄凉境况中,她怀着冤屈和仇恨,悲愤地离开了人世。死后贾宝玉特地为她撰写《芙蓉女儿诔》。晴雯是一个光彩照人的具有反抗性格的女奴形象。

黛玉的艺术形象很美,一说到她让人想到凄美。但要说到她的性格,大多数人脑海里,最先冒出来了是小性,爱哭、刻薄。黛玉既然小性刻薄,为何大观园里她如此受宠爱?答案:她真,坦荡。这在那生就一颗富贵心,长着两只势利眼的大家庭里真是不多见。贾母带刘姥姥逛大观园,到了潇湘馆,看看黛玉如何行事的,亲自为贾母捧茶送到跟前事很不起眼,这就看出黛玉的为人处事。老太太能在乎她一碗茶?贾母那样疼她,她能不感激吗?但也没必要说出来。黛玉这体贴,不显山不露水,就把这意思传达过去了。在看到了余下几位小姐屋里,主人就没这个心思,她们是主子,有什么事情丫头都给干。老太太真是没白疼她。外人看着这女孩子真是懂事,贾母这脸上能没光吗?心里能不觉得这女孩子乖巧贴心吗?黛玉是面冷心热,这点宝玉最知道。她对宝玉的关爱也是这样,不显山不露水,时时刻刻关心,宝玉一被贾政叫走,这边黛玉就开始担心。大概大观园要说谁的丫头最累,那一定是黛玉房里的丫头们。一次宝玉被喊出去了,这边黛玉打发丫头跑了好几次去打听。两个人吵架对着哭,她都哭成那样了,还要自己拿了手帕给宝玉,为何?宝玉穿的是藕合色的衣服不能沾泪。怨不得府里这些人都说她心细,伶俐。惹人怜爱。涉世未深你要是对她好,她一定是认真回报你。宝钗无非就是劝她,不该看那些杂书,后又给她送些燕窝。这就把她感动不行。从这后追着宝钗呼姐,对薛姨妈只称母。香菱那是薛蟠的屋里人,和黛玉完全没有什么关系。想学写诗宝钗嫌烦。把香菱打发到黛玉那边,黛玉是认认真真的教不厌其烦。黛玉就是这么一个人,看开篇很多人都不太欣赏她,越到后越喜欢她,为何?就是因为她这真,她没有宝钗那种小恩小惠的做派去笼络人心。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不是发自肺腑,早晚能被人揭穿妙玉那更是冷人,但她就偏偏看重黛玉,梯己茶也是找着黛玉就是出言冒犯黛玉,黛玉也不回嘴。黛玉还是位利嘴,秀外慧中。王熙凤那些笑话和她比起来就低一个档次。黛玉的幽默是一种雅,开始看没什么感觉,但回头细品能让你忍俊不止。袭人宝玉和晴雯吵了一架,人人都在气头上,三个人在那里哭。黛玉走了来,一句话就把气氛扭转过来了,逗得袭人和宝玉笑了起来。宝钗在那里洋洋洒洒,报着画画的所需物品,看着很无趣。笔锋一转,黛玉的随口几句就很搞笑,搞的一家人一时没回过味来,一旦明白她说什么笑喷了。她的嘴是出了名的伶俐,贾家伶俐的人能排的上,贾母、凤姐、黛玉。要是说起人来,凤姐那是种市井说词,黛玉是借题发挥,语带双关。加上她有文采,说出来的话就更让人没法招架。这就是心灵嘴巧,其实也是一种聪慧的表现,关键时刻能一语中的,直打对方要害,让人辩无可辩。你要是气,人家没明说,--------没法回嘴你要是不气,是侮辱你自己的智商,---------气的头痛宝玉就常常被她搞得又是咬牙又是笑。黛玉给宝玉的感觉----可爱。。黛玉说话的感觉就是这样,看似信手拈来,其实一招一式都有讲究。就跟她作诗一样,别人是冥思苦想,在她是一挥而就。看似随手几笔,一下就让人眼前一亮。宝玉喜欢她,一点不奇怪,这样一位解语花在身边确实很有趣。她的痴、灵、秀、雅、怜,是最终开启了宝玉真心的钥匙。宝玉那种大族的男人,能做到对一位女子这样情深意重真是不多。没城府。袭人想探听她的口风,她给人家来了个东风压倒西风说。她是单纯对着袭人问她尤二姐的事情发表自己的看法。这要是宝钗就要掂量了,“平时不说是非的袭人今天这是怎么了?”宝钗一脑袋问号,而后不动声色,慢慢套出袭人的意图。黛玉哪里想到袭人是为了自己未来探听她的口风。这一下就把袭人给顶回去了,袭人自然就往宝钗那边倒了。她自己还浑然不觉,就当一闲聊天。正所谓: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宝玉偷跑出去祭奠金钏,别人都不知道怎么回事。她借着戏文说宝玉,在外人看来就成了讽刺挖苦了。天下水无非是一样的,要祭奠何必跑出去,取一瓢水对着哭去吧。她说的对不对呢?也没错吧!宝玉私自跑出去,这边为了找他都闹翻天了,害贾母担心也确实不该。心里有那个人,何必一定要形式表现呢?华丽的形式就一定是真心的吗?史湘云和她开始就磕磕绊绊,到了最后冰释前嫌因为了解她的本真,自然就能理解,她说话的含义。倒是那个整天和她们,亲热异常宝姐姐,不知道上哪里去了。 很多时候她说话是直来直去,但别人听着感觉真是不受用。因为真话往往不好听,这是事实,生活里我们说的老好人,就是从来不当面说真话的楷模。不说真话的好处是谁也不得罪,自然大家都说他(她)好了。真爱无言她和宝玉交锋最有看头,最能体现她的这种只重意不重形的性格。只要宝玉说他心里有她这就行了。也许刚才还哭天抹泪,只要宝玉一句暖心话,立刻就雨过天晴。她看错宝玉了吗?没有,宝玉也是个心实的人。宝玉为什么在病中送她手帕?一接了这手帕她就感动成那样。答案:明代扬愼的《素帕》。不写情词不写诗,一方素帕寄相思。郎君着意翻复看,横也丝(思)来竖也丝(思)”。(这是诗人看着远方妻子寄来手帕而作的诗。)两个人看过西厢记,宝玉学张生给莺莺送手帕传情,这是宝黛的定情信物。从那一天开始,宝玉就阐明把心交给黛玉了,由过去那种吵架拌嘴相互猜忌,到黛玉亦步亦趋跟在宝玉身后。黛玉再也没为金玉良缘闹过。相对而言变得爱笑了,对宝玉变体贴了。宝玉则是更细心呵护着黛玉。这大概是黛玉一生最美的一段时光这和反对封建礼教,冲破思想牢笼没什么关系。无非就是两情相悦,水到渠成,犯下的有失检点的事情。这是黛玉一生品行上唯一的败笔,结果还是很值得去犯这个错误的。在当时女孩子这样做的后果是清誉禁失。这个可以参照迎春丫头司棋,被发现私定终身的后果。黛玉不是完人,这一点上她确实有过失。现在人不能拿现在的眼光去衡量这件事,实事求是说她越礼了。很多人都看不懂这段的含义,(这一段在34回,)更有些人发现,这黛玉怎么突然一下不闹了,也不整天和宝玉拌嘴了。情都定了还闹什么?两个对外谁也没表现出来,还是和往日一样照旧。他们两个就是这样的人,什么事情点到为止就可,这是一种修养。两个人的事情,心里有数就可以了。何必非要那么直白张扬。应了那句:淡极始知花更艳。这就能理解黛玉为什么最终宁可死,也不愿在这世间苟活。这点和柳湘莲与尤三姐很像,柳湘莲定亲又毁亲。尤三姐挥剑自刎。这两者是相通的,宝玉和黛玉已定了情。黛玉已经把自己当成宝玉的人了,最终无法完成心愿,那就质本洁来还洁去 。黛玉既不是死于投湖,也和上吊没什么干系。就是自己一心求死,一病不起。那手帕和她的命一样珍贵,她最终一定是把手帕烧了。而宝玉也没辜负她,一直到最后还是守着他们的盟誓。在他心里黛玉已经是她妻子了。尽管黛玉没坐着花轿进贾家的门。最终宝玉和柳湘莲一样遁入空门,这才不辜负了当初的盟约。----今生不负。其实愤世嫉俗那不适合黛玉,真正有这思想的宝玉和宝钗。宝玉是真这样想也这样做了,宝钗是内心和外表两个反差。黛玉和宝玉的思想似近实远,这点脂砚斋中有批复。但这不妨碍两个人感情,黛玉就是那种只要宝玉喜欢,就是前面是悬崖,她也跟着跳的女人。----情痴。她也不会去奉承,那些凤姐宝钗脸都不红就能说出来的话让她去说!结果只能是感觉像是笑话。王熙凤把尤二姐弄院子来了。别人以为是好事,在她们几个看来,都为尤二姐担心。她是个冷人吗!只是挨着面子,不便生事说出来而已。所以贾母疼黛玉不是没根据,人的天性还是喜真厌假这样一个女孩,真是没法让人不喜欢。黛玉唯一的致命伤,就是涉世未深,要说心机她也有,她的聪慧绝对高过宝钗,她要玩心计也不比这些人差,但她是顾影自怜,没有想从人家那里分享占有什么。对她最重要就是宝玉,满心满眼就是这个男人,别的她都看不到了。她的个性就象一首凄美的古调,没有太多修饰,也没太多华丽的手法。喜不喜欢她还是那个样子,她是给自己活,她的世界里除了诗词歌赋,就是宝玉和老太太。黛玉就是这样一位大家闺秀,有着一身小毛病,而又让读者从心里不能不喜欢和怜惜的女孩子。

红楼梦研究论文的参考文献

黛玉的艺术形象很美,一说到她让人想到凄美。但要说到她的性格,大多数人脑海里,最先冒出来了是小性,爱哭、刻薄。黛玉既然小性刻薄,为何大观园里她如此受宠爱?答案:她真,坦荡。这在那生就一颗富贵心,长着两只势利眼的大家庭里真是不多见。贾母带刘姥姥逛大观园,到了潇湘馆,看看黛玉如何行事的,亲自为贾母捧茶送到跟前事很不起眼,这就看出黛玉的为人处事。老太太能在乎她一碗茶?贾母那样疼她,她能不感激吗?但也没必要说出来。黛玉这体贴,不显山不露水,就把这意思传达过去了。在看到了余下几位小姐屋里,主人就没这个心思,她们是主子,有什么事情丫头都给干。老太太真是没白疼她。外人看着这女孩子真是懂事,贾母这脸上能没光吗?心里能不觉得这女孩子乖巧贴心吗?黛玉是面冷心热,这点宝玉最知道。她对宝玉的关爱也是这样,不显山不露水,时时刻刻关心,宝玉一被贾政叫走,这边黛玉就开始担心。大概大观园要说谁的丫头最累,那一定是黛玉房里的丫头们。一次宝玉被喊出去了,这边黛玉打发丫头跑了好几次去打听。两个人吵架对着哭,她都哭成那样了,还要自己拿了手帕给宝玉,为何?宝玉穿的是藕合色的衣服不能沾泪。怨不得府里这些人都说她心细,伶俐。惹人怜爱。涉世未深你要是对她好,她一定是认真回报你。宝钗无非就是劝她,不该看那些杂书,后又给她送些燕窝。这就把她感动不行。从这后追着宝钗呼姐,对薛姨妈只称母。香菱那是薛蟠的屋里人,和黛玉完全没有什么关系。想学写诗宝钗嫌烦。把香菱打发到黛玉那边,黛玉是认认真真的教不厌其烦。黛玉就是这么一个人,看开篇很多人都不太欣赏她,越到后越喜欢她,为何?就是因为她这真,她没有宝钗那种小恩小惠的做派去笼络人心。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不是发自肺腑,早晚能被人揭穿妙玉那更是冷人,但她就偏偏看重黛玉,梯己茶也是找着黛玉就是出言冒犯黛玉,黛玉也不回嘴。黛玉还是位利嘴,秀外慧中。王熙凤那些笑话和她比起来就低一个档次。黛玉的幽默是一种雅,开始看没什么感觉,但回头细品能让你忍俊不止。袭人宝玉和晴雯吵了一架,人人都在气头上,三个人在那里哭。黛玉走了来,一句话就把气氛扭转过来了,逗得袭人和宝玉笑了起来。宝钗在那里洋洋洒洒,报着画画的所需物品,看着很无趣。笔锋一转,黛玉的随口几句就很搞笑,搞的一家人一时没回过味来,一旦明白她说什么笑喷了。她的嘴是出了名的伶俐,贾家伶俐的人能排的上,贾母、凤姐、黛玉。要是说起人来,凤姐那是种市井说词,黛玉是借题发挥,语带双关。加上她有文采,说出来的话就更让人没法招架。这就是心灵嘴巧,其实也是一种聪慧的表现,关键时刻能一语中的,直打对方要害,让人辩无可辩。你要是气,人家没明说,--------没法回嘴你要是不气,是侮辱你自己的智商,---------气的头痛宝玉就常常被她搞得又是咬牙又是笑。黛玉给宝玉的感觉----可爱。。黛玉说话的感觉就是这样,看似信手拈来,其实一招一式都有讲究。就跟她作诗一样,别人是冥思苦想,在她是一挥而就。看似随手几笔,一下就让人眼前一亮。宝玉喜欢她,一点不奇怪,这样一位解语花在身边确实很有趣。她的痴、灵、秀、雅、怜,是最终开启了宝玉真心的钥匙。宝玉那种大族的男人,能做到对一位女子这样情深意重真是不多。没城府。袭人想探听她的口风,她给人家来了个东风压倒西风说。她是单纯对着袭人问她尤二姐的事情发表自己的看法。这要是宝钗就要掂量了,“平时不说是非的袭人今天这是怎么了?”宝钗一脑袋问号,而后不动声色,慢慢套出袭人的意图。黛玉哪里想到袭人是为了自己未来探听她的口风。这一下就把袭人给顶回去了,袭人自然就往宝钗那边倒了。她自己还浑然不觉,就当一闲聊天。正所谓: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宝玉偷跑出去祭奠金钏,别人都不知道怎么回事。她借着戏文说宝玉,在外人看来就成了讽刺挖苦了。天下水无非是一样的,要祭奠何必跑出去,取一瓢水对着哭去吧。她说的对不对呢?也没错吧!宝玉私自跑出去,这边为了找他都闹翻天了,害贾母担心也确实不该。心里有那个人,何必一定要形式表现呢?华丽的形式就一定是真心的吗?史湘云和她开始就磕磕绊绊,到了最后冰释前嫌因为了解她的本真,自然就能理解,她说话的含义。倒是那个整天和她们,亲热异常宝姐姐,不知道上哪里去了。 很多时候她说话是直来直去,但别人听着感觉真是不受用。因为真话往往不好听,这是事实,生活里我们说的老好人,就是从来不当面说真话的楷模。不说真话的好处是谁也不得罪,自然大家都说他(她)好了。真爱无言她和宝玉交锋最有看头,最能体现她的这种只重意不重形的性格。只要宝玉说他心里有她这就行了。也许刚才还哭天抹泪,只要宝玉一句暖心话,立刻就雨过天晴。她看错宝玉了吗?没有,宝玉也是个心实的人。宝玉为什么在病中送她手帕?一接了这手帕她就感动成那样。答案:明代扬愼的《素帕》。不写情词不写诗,一方素帕寄相思。郎君着意翻复看,横也丝(思)来竖也丝(思)”。(这是诗人看着远方妻子寄来手帕而作的诗。)两个人看过西厢记,宝玉学张生给莺莺送手帕传情,这是宝黛的定情信物。从那一天开始,宝玉就阐明把心交给黛玉了,由过去那种吵架拌嘴相互猜忌,到黛玉亦步亦趋跟在宝玉身后。黛玉再也没为金玉良缘闹过。相对而言变得爱笑了,对宝玉变体贴了。宝玉则是更细心呵护着黛玉。这大概是黛玉一生最美的一段时光这和反对封建礼教,冲破思想牢笼没什么关系。无非就是两情相悦,水到渠成,犯下的有失检点的事情。这是黛玉一生品行上唯一的败笔,结果还是很值得去犯这个错误的。在当时女孩子这样做的后果是清誉禁失。这个可以参照迎春丫头司棋,被发现私定终身的后果。黛玉不是完人,这一点上她确实有过失。现在人不能拿现在的眼光去衡量这件事,实事求是说她越礼了。很多人都看不懂这段的含义,(这一段在34回,)更有些人发现,这黛玉怎么突然一下不闹了,也不整天和宝玉拌嘴了。情都定了还闹什么?两个对外谁也没表现出来,还是和往日一样照旧。他们两个就是这样的人,什么事情点到为止就可,这是一种修养。两个人的事情,心里有数就可以了。何必非要那么直白张扬。应了那句:淡极始知花更艳。这就能理解黛玉为什么最终宁可死,也不愿在这世间苟活。这点和柳湘莲与尤三姐很像,柳湘莲定亲又毁亲。尤三姐挥剑自刎。这两者是相通的,宝玉和黛玉已定了情。黛玉已经把自己当成宝玉的人了,最终无法完成心愿,那就质本洁来还洁去 。黛玉既不是死于投湖,也和上吊没什么干系。就是自己一心求死,一病不起。那手帕和她的命一样珍贵,她最终一定是把手帕烧了。而宝玉也没辜负她,一直到最后还是守着他们的盟誓。在他心里黛玉已经是她妻子了。尽管黛玉没坐着花轿进贾家的门。最终宝玉和柳湘莲一样遁入空门,这才不辜负了当初的盟约。----今生不负。其实愤世嫉俗那不适合黛玉,真正有这思想的宝玉和宝钗。宝玉是真这样想也这样做了,宝钗是内心和外表两个反差。黛玉和宝玉的思想似近实远,这点脂砚斋中有批复。但这不妨碍两个人感情,黛玉就是那种只要宝玉喜欢,就是前面是悬崖,她也跟着跳的女人。----情痴。她也不会去奉承,那些凤姐宝钗脸都不红就能说出来的话让她去说!结果只能是感觉像是笑话。王熙凤把尤二姐弄院子来了。别人以为是好事,在她们几个看来,都为尤二姐担心。她是个冷人吗!只是挨着面子,不便生事说出来而已。所以贾母疼黛玉不是没根据,人的天性还是喜真厌假这样一个女孩,真是没法让人不喜欢。黛玉唯一的致命伤,就是涉世未深,要说心机她也有,她的聪慧绝对高过宝钗,她要玩心计也不比这些人差,但她是顾影自怜,没有想从人家那里分享占有什么。对她最重要就是宝玉,满心满眼就是这个男人,别的她都看不到了。她的个性就象一首凄美的古调,没有太多修饰,也没太多华丽的手法。喜不喜欢她还是那个样子,她是给自己活,她的世界里除了诗词歌赋,就是宝玉和老太太。黛玉就是这样一位大家闺秀,有着一身小毛病,而又让读者从心里不能不喜欢和怜惜的女孩子。

参考文献?不明白。以下是形象特点晴雯,贾宝玉身边的四个贴身大丫头之一。直爽倔强,嫉恶如仇,对爱情、对人生都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她胸怀坦荡,口齿尖利,从不向主子们献媚。宝玉有时发少爷脾气,她敢于反唇相讥,绝不一味巴结讨好,由此而赢得了宝玉对她的爱慕和尊重。她曾公开表示,宁可冲撞了王夫人,也不愿无辜受气。抄检大观园时,她不顾一切地大发脾气,把为虎作伥的王善保家的痛斥一顿。她那敢怒敢骂、锋芒毕露的反抗行为,自然为统治者所不容。为此,蒙受许多恶毒的诽谤和粗暴的打击,气得身患重病,连着几天水米不进,被人硬从炕上拖了出去。在无人过问的凄凉境况中,她怀着冤屈和仇恨,悲愤地离开了人世。死后贾宝玉特地为她撰写《芙蓉女儿诔》。晴雯是一个光彩照人的具有反抗性格的女奴形象。

女子任性霸道的天性,更重要的是恰恰反映出林黛玉的坦率、纯真、和不畏强权的个性。关键词:林黛玉;尖酸刻薄;坦率纯真;叛逆。《红楼梦》代表着中国古代小说艺术的最高成就。据史载曹雪芹写这部书用了二十年的时间,他先后按阅十载,增删五次,耗尽了毕生的精力。林黛玉是曹雪芹先生在《红楼梦》中精心塑造的典型人物形象之一,曹雪芹在塑造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时,花费了在量的笔墨,倾注了在碍的心血,寄托着自己独特的富有叛逆精神的人生观和爱情观。因此,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塑造得非常丰满而成功。读小说原著时,你时时会感到它独特的风格和气质呼之欲出,跃然纸上。一、尖酸刻薄、心胸狭窄,是林黛玉较突出的个性。翻开《红楼梦》一书,林黛玉的尖酸刻薄,心胸狭窄俯拾皆是。宝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格式与写法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特别是阳性结果,而文献综述要求向读者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在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对所综述的主题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参考文献虽然放在文末,但却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因此,应认真对待。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关于参考文献的使用方法,录著项目及格式与研究论文相同,不再重复。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