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三曹父子器识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

三曹父子器识论文范文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宋代(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且苏轼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黄庭坚、米芾、蔡襄被称为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合称为"宋四家"。 他的父亲苏洵,即是《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发愤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大家。 嘉佑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在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高中进士。 嘉佑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三年京察”,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苏轼几年不在京城,朝里已发生了天大的变化。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当国王安石意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的,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故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苏轼在杭州呆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这样持续了有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当时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而此时苏轼经此一狱已变得心灰意懒,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为自己起的。 宋神宗元丰七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 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新党势力倒台,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苏轼于是年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就又升翰林学士。 俗语:“京官不好当。”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分,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元佑六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被外放颖州。 元佑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他以“讥刺先朝”罪名,贬为惠州安置、再贬为儋州(今海南省儋县)别驾、昌化军安置。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享年六十六岁。 苏轼的文学艺术成就 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他的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他认为作文应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的艺术境界。苏轼散文著述宏富,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三家并称。文章风格平易流畅,豪放自如。释德洪《跋东坡(左忄右允)池录》说:“其文涣然如水之质,漫衍浩荡,则其波亦自然成文。”苏轼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致力提拔后进,黄庭坚、秦观等均出其门下。 苏诗现存约四千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燮星期《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 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苏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一家。自云:“我书造意本无法”;又云:“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黄庭坚说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又云:“到黄州后掣笔极有力。”晚年又挟有海外风涛之势,加之学问、胸襟、识见处处过人,而一生又屡经坎坷,其书法风格丰腴跌宕,天真浩瀚,观其书法即可想象其为人。人书并尊,在当时其弟兄子侄子由、迈、过,友人王定国、赵令畤均向他学习;其后历史名人如李纲、韩世忠、陆游,以及的吴宽,清代的张之洞,亦均向他学习,可见影响之大。黄庭坚在《山谷集》里说:“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 苏轼在绘画方面画墨竹,师文同(即文与可),比文更加简劲,且具掀舞之势。米芾说他“作墨竹,从地一直起至顶。余问:何不逐节分?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亦善作古木怪石,米芾又云:“作枯木枝干,虬曲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均可见其作画很有奇想远寄。其论书画均有卓见,论画影响更为深远。如重视神似,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式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并明确提出“士人画”的概念等,为其后“文人画”的发展尊定了理论基础。存世书迹有《黄州寒食诗》、《赤壁赋》、《答谢民师论文》与《祭黄几道文》等。存世画迹有《古木怪石图卷》;又近年发现的《潇湘竹石图卷》当亦系他的作品。 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均取得了在才俊辈出的宋代登峰造极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

1、诗歌风格差异曹操的诗悲凉慷慨,气韵沉雄;曹丕的诗纤巧细密,清新明丽;曹植的诗则骨气充盈,淋漓悲壮。2、人物简介(1)曹操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2)曹丕曹魏高祖文皇帝曹丕(187年冬-226年6月29日),字子桓,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曹魏的开国皇帝,公元220-226年在位。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魏武帝曹操与卞夫人的长子。曹丕文武双全,八岁能提笔为文,善骑射,好击剑,博览古今经传,通晓诸子百家学说。于诗、赋、文学皆有成就,尤擅长于五言诗,今存《魏文帝集》二卷。另外,曹丕著有《典论》,当中的《论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有系统的文学批评专论作品。黄初七年五月病逝于洛阳,时年40岁。去世后庙号高祖(《资治通鉴》作世祖),谥为文皇帝,葬于首阳陵。(3)曹植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出生于东阳武,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曹植是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其诗以笔力雄健和词采画眉见长,留有集三十卷,已佚,今存《曹子建集》为宋人所编。

曹操:富有抒情化、个性化的特色,充满积极进取的精神,语言占朴苍劲,风格悲凉慷慨、雄健沉郁。

曹丕:多写游子思妇题材.兼有年命之悲和行乐之情,充满乱离时代的哀怨之音,诗风清丽哀婉。

曹植:既不同于曹操的古直悲凉,也不同于曹丕的便娟婉约,而能兼有父兄之长,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成为当时诗坛最杰出的代表。

曹植是第一个大力写作五言诗的作家,其诗歌加强了抒情化色彩;描写细致,善用比喻。增强了形象性和生动性;词藻丰富华美,讲究对偶、炼字,语言绮丽而自然,韵律、色调和谐;讲究谋篇布局,风格“骨气奇高,辞采华茂”。

拓展资料:

“三曹”指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他们的创作对当时的文坛有很大影响,故后人合称为“三曹”。

曹操是建安时期杰出的文学家和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开创了建安文学的新风气,涛文俱佳,风格清峻通脱。

曹丕擅长诗、文及辞赋,其名作有《燕歌行》、《与吴质书》等,其中《燕歌行》全诗均用七言,句句押韵,在中国七言诗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曹植是第一个大力写五言诗的作家,他把文人五言诗的发展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标志着文人五言诗的完全成熟,钟嵘称他“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他的散文和辞赋也表现出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著名的《洛神赋》美不胜收.《与吴季重书》和《与杨德祖书》是两篇有名的散文书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曹

《三国志》,曹操长子曹丕,见兄弟子建,七步成文,恐怕夺帝位,以此曹丕要谋害其弟。

一日曹丕赶兄弟到御马监边,拿住兄弟道:“兄弟,人人道你七步成文,你今日赠我一诗。如好,就饶你性命;若不好,你一命难保。”

子建双膝跪下道:“哥哥把甚为题 ”曹丕道:“就把马料为题。”子建作诗曰:“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此诗分明相关二意,说着那哥哥谋他性命。

咳!人不知道的只说我与兄弟不和,元来古人亦如此!(旦上)【前腔】今朝我夫不沉醉,独坐书斋看古书。前去问因依,忠言劝愿回心意。

(见介)员外万福。(生)院君拜揖。

(旦)不知员外在此看什么书 (生)把《通鉴》在此看。(旦)看到那里了 (生)看到《三国志》曹丕见兄弟子建七步成文,恐夺天下,以此谋害兄弟。

院君,人只说我与兄弟不和,你看古人尚多如此,何况于我 (旦)员外看《三国志》曹丕,何不看楚昭王倒贤慧 (生)如何见得楚昭王贤慧 (旦)这是《春秋传》上的故事。(生)你且道来。

(旦)那楚昭王呵!【绛都春序】平生恋色,有忠臣伍奢,直谏获罪。伊儿伍尚,入朝齐杀取。

有次子伍员,不肯赴召,欲报父兄之冤。子胥奔走吴国里,借兵马投入楚地。

两军交战鸣鼙,金鼓震动天地。(生)不知那一国胜 那一国败 【降黄龙】(旦)吴国兵强,遂起兵征战,楚国难敌。

昭王败走,到楚江无渡,心下踌躇。(生)那时节怎么了 (旦)昭王正在忧疑之际,移时见一艄子,驾一叶扁舟来至,救昭王御弟夫人太子离去。

(生)楚昭王、御弟、夫人、太子上船,却如何了 (旦)船到半江之中。【前腔】俄然风浪滔天,荡却船儿把身不住。

船艄奏启告我王,请一位疏者落水。船艄奏曰:“告我王,小船不堪重载,况风浪太急,告我王,请一位疏者落水,”昭王曰:“船内寡人、御弟、夫人、太子四人,皆是我亲,那一位是疏者 ”船艄曰:“若不请一位下水,恐害一船性命。”

当时有御弟欠身而起:“小巨情愿下水。”昭王扯住衣袖道:“御弟不可,不可!兄弟手足之义,如何使得!”当时夫人欠身而起道:“子童情愿下水。”

那昭王就无语。夫人欠身而起,奈顷刻天惨云迷,似落花趁着流水,悠悠大江东去。

(生)夫人下了水,后来怎么 (旦)夫人下水之时,风浪又急,船艄再奏:“小船不堪重载,再请一位疏者下水。”有御弟欠身而起曰:“小臣情愿下水。”

昭王扯住道:“不可!不可”当时太子欠身而起:“小臣情愿下水。”那昭王就无语。

【黄龙滚】太子泪双垂,太子泪双垂,投入江儿水。风静浪平,楚王登岸离船去。

暗忆太子,偷弹珠泪,投西楚往晋国奔逃去。(生)楚王上岸去了,后来又怎么 (旦)楚国有一大夫,姓申,名包胥。

此人投了秦国,借兵救主。秦国不肯借兵,这包胥就在城下哭泣了七日七夜,哭得眼中流血。

秦国见此人有忠孝之心,当时点起精兵,借与包胥,来救楚昭王。【前腔】身与申包胥,身与申包胥,领着精兵至,来救昭王,遂与吴军相迎敌。

两国争战,杀吴军退,群臣会请昭王回朝去。(生)楚昭王到朝内却如何 (旦)楚昭王到朝内呵,【前腔】再整旧华夷,再整旧华夷,重睹江山丽。

满朝朱紫,依旧还朝内。再立妃子,安居宫里,俄然又生太子昭王喜。

昭王到朝内,大排筵宴,聚会群臣。饮宴已后,昭王曰:“寡人曾记过楚江风浪太急之时,船艄两次奏曰:‘小船不堪重载,请一位疏者下水。

有御弟两次欠身而起,曰:‘小臣愿下水。’寡人扯住道:‘不可。

’有夫人、太子下水,其船方稳,才保得寡人过了楚江。如今回到朝内,重立妃子,又生太子。

寻思起来,妻子易得,兄弟难得!”【前腔】妻子易得之,妻子易得之,兄弟难轻弃。若还死去时,算来难得重相会。

两班文武,山呼声沸,扬尘罢舞蹈毕,皆欢喜。【尾声】一时楚国封登位,万民乐业太平时,致使流传作话儿。

(贴捧茶上)【引子】生居画阁兰堂里,忽听院君言语。千般百计,只为员外不听取。

员外、院君请茶。(生)我不要,送与院君。

他说了这半日,口干舌燥,正用得在那里。(贴)院君在此看什么书 【普天乐】(旦)看一本楚昭王真贤慧,弃妻子怜兄弟。

伊不念共乳同胞,割舍赶他出去。念小叔真狼狈,我夫哀怜回心意,破窑内收取兄弟回归,同享富贵。

效昭王爱亲,休学曹丕。(贴)员外看的是什么书 【前腔】(生)偶因观《三国志》,曹操子曹丕的,因兄弟广记多才,七步已成诗句。

兄妒忌恐怕他夺位,定计施谋杀兄弟。我端详细察因依,兄杀弟有理。

曹丕见识,正合着我意。【前腔】(贴)告官人听咨启,岂不晓其中意 我娘行贤达聪明,提说故事比喻。

曹丕妒忌休学取,愿学昭王怜兄弟。望员外息怒停嗔,从是改非。

赛过关张,到底都是乔的。(生)院君只说眼前话。

(旦)官人,愿学楚昭王,休学曹丕。(贴)员外,曹丕、楚昭王都不须提起,昨日奴家到书房中,看见一本书且是好。

(生、旦)见什么书 (贴)昔日有一人姓王,名祥,其弟王览。王祥是前娘之子,王览是后母之儿。

有继母朱氏,信听奶娘谗言,要害王祥,令王祥到海州卖绢前去。有王览收租回来,不见了王祥,问其妻。

妻曰:“你哥哥。

文昭甄皇后(182或183-221)即甄宓,中山无极人,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的皇后。

文昭甄皇后,中山无极人,汉太保甄邯之后,世吏二千石。父亲官至上蔡令。三岁失父,九岁喜书,视字辄识。经常用兄笔砚, 并表示要知书学理,认识前世成败得失。后来时逢天下兵乱,百姓们皆卖金银珠玉宝物,可她家里储存了不少谷物宝贝。当时年仅十余岁的她对母亲说:“当今天下大乱,我们留着这些宝贝不仅无用,反而会招来杀身之祸,还不如把它们拿出来分给邻里乡亲,广为恩惠。”举家称善,便听从了她的意见。建安年,袁绍为次子袁熙纳之。熙出为幽州,甄氏独自留在冀州。曹军将冀州踏平,曹丕将她纳于邺,有宠,生曹睿(明帝)及东乡公主。延康元年正月,曹丕即王位,六月,南征,后留邺。黄初元年十月,曹丕灭汉。汉亡之后,山阳公(原汉献帝)奉二女以嫔于魏,郭后、李、阴贵人并爱幸,甄后从此失意,有怨言。文帝曹丕大怒,二年六月,遣使赐死,葬于邺。甄皇后不仅贤德,而且文才出众,留有《甄皇后诗选》,其中的《塘上行》堪称乐府诗歌的典范,脍炙人口,流传至今。

甄氏 - 简明演义传记

甄氏初期嫁与袁绍次子袁熙,袁熙带兵出外征战,留下甄氏独身照顾婆婆,袁氏败亡后,曹操之子曹丕见其美艳动人,便纳为己有。黄初年间,魏文帝曹丕新纳的宠妾郭后栽赃甄后,诬陷她埋木偶诅咒文帝。文帝曹丕大怒,将甄后赐死。

甄氏 - 历史评价

陈寿评曰:魏后妃之家,虽云富贵,未有若衰汉乘非其据,宰割朝政者也。鉴往易轨,于斯为美。追观陈髃之议,栈潜之论,适足以为百王之规典,垂宪范乎后叶矣。---《三国志.魏书.后妃传》

《十五从军征》是汉乐府民歌里的一首,怎么会归到曹丕名下了呢?

原文: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翻译:

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中。路上碰到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了。” 走到家门前(却)看见兔子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梁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赠送给谁吃。走出大门向着东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才艺固然重要,但器识更重要。

换言之,性格和修养是决定性的因素。器量狭隘、性格浮躁、见识短浅的人即使才高八斗,在官场上也必然是失败者。

如大才子曹植在文坛上傲视同侪,深得其父曹操的赏识和宠爱,离太子之位只有一步之遥,但最终还是跑不过其兄曹丕,被曹丕捷足先登。究其原因,正是曹植“任性而行,不自雕饰”,被人抓住痛脚;而曹丕“御之以术,矫情自饰”,扬长避短,赢得了大多数人的支持,最终荣登太子之位。

曹操选择继承人长时间犹豫不决东汉末年,宦官专权,天下大乱。曹操乘时而起,挟天子以令诸侯,他打败袁绍,扫平乌桓,镇压燕地,虽不能统一中国,但已无人敢与他争锋。

到了晚年,曹操开始着手建立自己的“新朝廷”,他自己不好意思当皇帝,把改朝换代的“重任”交给子孙后代。所以他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

周文王拥有天下三分之二仍臣服商朝,到他的儿子周武王才灭商建立周朝,曹操想当周文王,那么由谁来当周武王呢?在继承人的选择上,曹操犹豫了很长时间。曹操早年娶一妻两妾,妻丁夫人无子,妾刘氏生曹昂,卞氏生曹丕、曹彰、曹植、曹熊。

曹操“使丁夫人母养昂,昂死于穰,丁夫人哭泣无节,操怒而出之,以卞氏为继室”。这样的话,曹操的继承人自然就在卞氏所生的四个儿子之中选择了。

在四人当中,曹熊年幼,曹彰“好为将”,明确表示过对太子之位不感兴趣,只有曹丕和曹植两人进入“决赛”。建安二十一年(公元115年),曹操晋爵为魏王,曹丕和曹植争太子之位进入了决定性阶段。

曹植优势:性机警多艺能才藻敏赡曹植“性机警,多艺能,才藻敏赡”,在“机警”方面和曹操小时候很像,曹操喜欢文艺,曹植在文艺方面的才能几乎无人能及,所以深得曹操喜爱,有立曹植为太子的想法。丁仪也是才子,曹操曾经想把一个女儿嫁给他,曹丕嫌丁仪瞎了一只眼睛,极力反对,曹操只好作罢。

丁仪因此怨恨曹丕,与弟丁廙及丞相主簿杨修谋立曹植为太子,多次在曹操面前称赞曹植的才华,劝曹操立曹植为嗣曹丕优势: 曹昂死后成曹操嫡长子自古以来,由长子继承父业都是理所当然的。曹操曾秘密征求大臣意见。

尚书崔琰认为:“《春秋》之义,立子以长。加五官将仁孝聪明,宜承正统,琰以死守之。”

尚书仆射毛玠认为:“近者袁绍以嫡庶不分,覆宗灭国,废立大事,非所宜闻。”东曹掾邢颙说:“以庶代宗,先世之戒也,愿殿下深察之。”

崔琰所说的“五官将”即曹丕,当时曹丕任五官中郎将。后来,曹操召来太中大夫贾诩,屏退左右,问贾诩应立谁为太子。

贾诩默然不对,曹操急了问:“与卿言,而不答,何也?”贾诩说:“属有所思,故不对耳。”曹操又问:“何思?”贾诩说:“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

曹操一听哈哈大笑,已知贾诩倾向于谁了。袁本初即袁绍,刘景升即刘表。

袁绍有三个儿子;袁谭、袁熙、袁尚。袁绍偏爱小儿子袁尚。

袁绍死,未立嗣,逢纪、审配与袁谭不和,伪造遗命立袁尚为主,结果造成袁氏兄弟分裂,袁谭、袁尚互相攻杀,被曹操消灭。刘表有两个儿子:刘琦、刘琮。

刘表先是偏爱刘琦,后来又不喜欢他,死前立刘琮为嗣,刘琦十分失落,曹操南征,刘琮投降,但刘琦投靠刘备,兄弟俩分道扬镳。贾诩提醒曹操要吸收袁绍和刘表在选择继承人时的经验教训,虽然没有明言立谁为太子,但意思十分明确,一是要及时立嗣,二是要立嫡长子,避免以后产生祸害,曹操当然明白他的意思。

第一回合:送父出征争出风头有一次曹操出征,出发前曹丕、曹植两兄弟在路旁相送。曹植当场为父亲歌功颂德,出口成章,文辞华丽,在场所有人听了无不佩服曹植的才华,曹操也很高兴,觉得曹植很有出息。

曹丕看到这个场面,感到很失落,不知如何表现才能赢得父亲的欢心。这时,他的谋士吴质在他耳边悄悄说:“王当行,流涕可也。”

曹丕马上醒悟,在曹操出发的时候,泪流满面而拜,作出一副生离死别、依依不舍的样子。他的这一举动感动了所有人,“操及左右咸欷歔”,大家都觉得曹植虽文辞华丽,但诚心不及曹丕。

第二回合:兄弟之间互相陷害有一次,曹丕请吴质到家商量对策。为了不引起曹操的注意,曹丕叫人把吴质藏在车上的大簏里进入家中,结果被曹植的谋士杨修看见了。

杨修马上跑到曹操面前打小报告。这一次曹操来不及派人追查真假。

曹丕害怕,吴质说:“不用怕,我有办法。”第二天,吴质让人用大簏装绢到曹丕处,杨修又打小报告,曹操马上派人搜查,发现里面只有绢没有人,于是曹操怀疑杨修有意陷害曹丕。

最终结果:曹植虽然才华出众,但“任性而行,不自雕饰”,常有不合规矩的举动。有一次喝多了,乘车马行至邺宫司马门,喝令守门者开门而出,司马门只有曹操出门才能打开,曹操知道后,勃然大怒,把曹植狠狠地训斥了一顿。

另外,曹操提倡节俭,不准妇女穿绸衣。一次,曹操在铜雀台上看见曹植的妻子穿着绣花的绸衣在园林中游逛,马上下令赐死。

曹植的妻子违背禁令,被曹操责备治家不严。曹丕深知古今文人有“不护细行”的通病,所以在日常生活小心谨慎,矫情自饰,让对方抓不到自己的把柄。

对曹操周围的。

左右长御贺卞夫人曰:“将军拜太子,天下莫不喜,夫人当倾府藏以赏赐。”夫人曰:“王自以丕年大,故用为嗣。我但当以免无教导之过为幸耳,亦何为当重赐遗乎!”长御还,具以语操,操悦,曰:“怒不变容,喜不失节,故最为难。”

左右长御向卞夫人祝贺说:“曹丕将军被立为太子,天下人没有不欢喜的,夫人应该把府中所藏财物都拿来赏赐大家。”夫人说:“魏王只因为曹丕年长,所以立他为继承人。我只应以庆幸免去了教导无方的过失罢了,又有什么理由要重重赏赐别人呢!”长御回去,把夫人的话全告诉了曹操,曹操很高兴,说:“怒时脸不变色,喜时不忘记节制,原本是最难做到的。”

楚国干将、莫邪夫妇二人,给楚王铸剑,三年才成功。

楚王怒,想杀他。剑有雌雄二柄。

妻子怀孕快生产了,丈夫对她说:“我给楚王铸剑,三年才成功。王怒,我去一定被杀掉。

你生下的孩子如果是男的,长大后,告诉他:‘出房看南山,松树长在石上,剑在它的背面。’于是拿着雌剑去见楚王。

王大怒,叫他合套。剑本是两柄,一雄一雌,雌剑来雄剑不来。

王怒,把干将杀掉了。 莫邪生下的儿子叫赤。

后来长大了,问他母亲:“我父亲在哪里?”母亲说:“你父亲给楚王铸剑,三年才成功。楚王发怒,把他杀了。

他走时嘱咐我告诉你:出房看南山,松树长在石上,剑在它的背面。”于是儿子出房,往南看没有山,只见堂前松柱下有一磨剑石,就用斧头砸开它的脊背,得到雄剑,早晚都想谋刺楚王。

楚王梦见一个小儿,眉间广阔,约一尺宽,说要报仇。楚王悬千金重赏捉拿。

赤听了,逃走,跑进山里悲歌。碰到一位客人,说:“你年纪轻轻的,怎么哭得这样伤心?”赤说:“我是干将、莫邪的儿子。

楚王杀了我的父亲,我想报仇!”客人说:“听说楚王以千金重赏购买你的脑袋,请把你的脑袋和剑都交给我,我为你报仇。”赤说:“太好了!”于是自刎,双手捧着脑袋和剑,一并奉上。

尸体僵立。客人说:“我决不辜负你!”这样,尸才仆倒。

客人提着赤的脑袋去见楚王。楚王大喜。

客说:“这是勇士头,应当用汤锅煮”楚王照办煮头。三天三夜也煮不烂。

头跳起好高,张开眼睛大怒。客说:“晕小孩头煮不烂,请大王亲自到锅边一看,就一定烂了。”

楚王立刻走拢,客用剑斩王,王的脑袋掉进汤里;客也砍掉自己的头,头也掉进汤里。三个脑袋都煮烂了,没法分辨。

于是倒掉汤,把煮烂的肉一齐埋葬,通称“三王墓”。

关于三毛之父论文范文资料

《三毛流浪记》的读后感范文400字(精选10篇)

读完一本书以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三毛流浪记》的读后感范文400字(精选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读这个星期天,我在家里读《三毛流浪记》的这本书,下面我来大概讲讲里面的主要内容吧:《三毛流浪记》自1947年6月15日至1948年12月30日在,《大公报》上连载,1949年1月7日和4月4日又发表连最后2幅。张乐平创造了“三毛”。他笔下的“三毛”形象,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艺术典型。张乐平被誉为“三毛之父”。

读了这本书后,我很佩服三毛奋斗的精神和挣扎的勇气。他在流浪生活中,做报贩、檫皮鞋、当学徒,受尽苦难,始终不屈不挠。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习他这种吃苦的精神,记得那天妈妈让我穿棉袄,我却因为那个袄有个小洞,我有点不想穿,就闹着让妈妈给我买新的,唉!比起三毛所生活的那个时代,我心里感到多么惭愧啊!这件事我至今还没有忘记,如果,在学习中碰到困难,就应当勤奋学习,不能三心二意遇到难题就想办法攻克它。

从三毛身上我学会了许多了宝贵的东西,让我们体验了他的苦难和不幸,也学会有同情心,也学会关爱和珍爱。

暑假的时候,爸爸给我买了一本《三毛流浪记》,刚开始并不太想看,因为我觉得流浪应该没什么好看的。我翻开来看了好几页,就被书中的各个情节吸引住了。我一口气看了83页,越看越喜欢。书里的图多,文字少,但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引人入胜。书中的许多故事情节让人捧腹大笑,比如有一个故事,讲的是三毛攒了一点钱,有一天在路上东荡荡,西逛逛,突然看见有个老伯伯在卖油条,便买了两根。

三毛舔了一下,啊!好香啊!三毛只顾着埋头吃油条,没有看路,结果撞到了一条电线杆,头上立刻长出了两个“包包”,三毛爬起来,又继续向前走,没走两步,却被一辆小轿车撞翻了,车夫还骂了三毛一顿。

我读了这本书,觉得三毛很可怜,没爸没妈,生活很悲惨,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了下顿,一日三餐总没着落,冬天没有厚衣服穿,还经常受欺负。想想我们自己呢?每天都过着幸福的生活,有爸爸妈妈的疼爱,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玩什么就玩什么,却还常常生在福中不知福。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多帮助别人,不做欺负三毛那样的坏蛋。

每年“六一”的时候,妈妈都会给我买礼物,去年“六一”的前几天,我就暗示妈妈我想要一本芭比公主的书,妈妈没说什么,只是告我一定会收到一份珍贵的礼物!

“六一”到了,妈妈交给我一本包装精美的书,我迫不及待的打开一看:“唉,怎么是《三毛流浪记》啊!”我失望的说。妈妈耐心的对我说:“这是妈妈小时候最喜欢看的书,也希望你能喜欢!”我很不情愿的捧着书进了房间,反正也没事,随便看看吧!这是一本漫画书,还带着拼音,第一页画的是三毛到处流浪,他见小羊有母亲疼爱,小鸡有母亲照顾,小狗有母狗喂养,可是自己却孤苦伶仃,三毛伤心的哭了。看到这里,我也忍不住流下了眼泪,我含着泪一口气把这本书都读完了。故事中的三毛没有家人,没有衣服穿,更没有饭吃,甚至连头发也只有三根,经常被人揪着头发欺负。虽然这样,但是他却有一颗正直善良、乐观向上的心,他聪明机智,爱帮助人,和坏人做斗争!我很喜欢他,更同情他,联想到我自己,我居然为“六一”的礼物跟妈妈生气,我实在太不应该了!

《三毛流浪记》是一本好书,我喜欢这本书,也希望有更多的朋友喜欢这本书!

这个寒假我读了一本书——《三毛流浪记》。这本书让我感到三毛很可怜,三毛在旧社会四处流浪,他把垃圾桶当成床,把报子当成被子,把温暖的太阳当成爸爸,把纯洁的月亮当成妈妈。三毛来到烤鸭店,没有钱只能看不能吃,饿了就把腰带系紧,有时三毛还被富人家的孩子欺负,他们在三毛跟前吃烤鸭,让三毛直流口水。三毛没有钱买果汁,就把橘子泡在水里喝。三毛尝尽了我们无法想像的苦,遇到过很多困难,但是三毛都靠勤劳的.双手合聪慧的大脑度过了种种难关。

这使我想起我们现在有吃有穿,丰衣足食,记得小时候有一天我想穿那件昨天刚买的新衣服,妈妈说:“还是穿别的吧!”我不听,硬要穿那件衣服去上幼儿园。中午放学,我想去外面的一家饭馆吃饭,妈妈说:“家里有饭,不出去吃了”。我不听,非要出去吃,还怪妈妈对我不好。妈妈没有办法,只能带我出去,我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和三毛比一比,我真是害羞啊。

他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就是坚持,还有遇到什么困难都要用笑容对待。我也要学习他不以大欺小,有所担当的品质。奉献自己的爱心,如果回到三毛的年代,我一定要帮助三毛,让他过上幸福的生活。从现在开始就像三毛一样做一个又聪明、又善良、又坚强的人。

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非常有意义的书——《三毛流浪记》,虽然我看见过这本书的电视连进续剧,但是文字更加让我感受到了三毛的艰辛和痛苦。三毛是一个从小失去双亲、无依无靠,以检垃圾为生的孤儿,在这么多年的风风雨雨中,他不知受了多少辱骂、多少的苦。和多少的好事。

最终依然孤独的走在小巷中。读完这本书,我想起了一个失去母亲的孩子,是多么的痛苦,和孤独,他们的愿望只是能和父母快乐的生活是多么的幸福和美好。我却生在福中不知福,不好好珍惜时光,却和父母吵架让父母生气,看了这本,我大受启发,以后要善待父母,关心父母,做一个尽责尽孝的好女儿,和父母快乐的每一天.By:三毛原本在我心中是很普通的流浪孩子,但是,我读完了这本书后,我有了新的看法。书里的三毛是一个非常善良,非常热情的一个孩子。不管别人有什么困难,有什么需要帮助的事情,他都会很情愿地帮助别人。而且也从来不计较报酬。我读了这本书后觉得这不仅仅是流浪孩子的故事,这个故事还告诉了我们什么才是真正的善良﹑热情﹑乐于助人。如果在班级里,有同学学习遇到困难了,我也会像三毛一样尽心尽力地帮助他,和他一起学习,一起进步。

去年暑假,爸爸给我买了一本《三毛流浪记》。我谢过爸爸,拿着《三毛流浪记》,刚开始并不太想看,因为我觉得流浪应该没什么好看的。我翻开来看了好几页,就被书中的各个情节吸引住了。我一口气看了83页,越看越喜欢。书里的图多,文字少,但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引人入胜。书中的许多故事情节让人捧腹大笑,比如有一个故事,讲的是三毛攒了一点钱,有一天在路上东荡荡,西逛逛,突然看见有个老伯伯在卖油条,便买了两根。三毛舔了一下,啊!好香啊!三毛只顾着埋头吃油条,没有看路,结果撞到了一条电线杆,头上立刻长出了两个“包包”,三毛爬起来,又继续向前走,没走两步,却被一辆小轿车撞翻了,车夫还骂了三毛一顿。

我读了这本书,觉得三毛很可怜,没爸没妈,生活很悲惨,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了下顿,一日三餐总没着落,冬天没有厚衣服穿,还经常受欺负。想想我们自己呢?每天都过着幸福的生活,有爸爸妈妈的疼爱,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玩什么就玩什么,却还常常生在福中不知福。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多帮助别人,不做欺负三毛那样的坏蛋。

暑假的时候,爸爸妈妈带我去东阳新华书店买了很多课外书,我每天都坚持阅读,最让我难忘的是《三毛流浪记》。读完这本书,让我感触颇深。

在旧社会,由于残酷的战争,三毛变成孤儿。他没有家,没有爸爸妈妈,没有衣服穿,没有东西吃……他四处流浪,在饥饿的时候,吃贴广告的浆糊,甚至和狗抢食物,把训狗的链子套在自己的头上,最后抢到的食物还是被大黑狗抢回去了。三毛还要做很多我们做不到的事情,他的童年真的太悲惨了,跟他比起来我们幸福多了。

三毛是个善良、助人为乐的好孩子。他经常帮助那些和他同样命运的孤儿、老人。当他看到一位被推倒的老人很饿时,他拿出一块烧饼,分了一半给老人吃,老人很快吃完了。他想老人一定饿极了,虽然自己也很饿,但他还是把剩下的一半又给了老人。三毛还不顾自己的危险,救起落水的孩子。

三毛也是一个好学、坚强、能干的孩子……在流浪的生活中卖过报纸,拾过烟头,帮别人推黄包车,擦过鞋……他总是受人欺负,而他挣的钱连一顿饭都吃不饱。虽然他吃了很多苦,但他没有失去生活的勇气。

三毛不屈不挠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们生活在新时代,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做一个有抱负、有理想的新时代少年。

放寒假时,老师向我们推荐了一本课外读物《三毛流浪记》,讲了一个叫三毛的男孩的故事。

三毛是一个流浪儿,他受到了很多的苦,三毛从小吃不饱,穿不暖,没有可避风雨的容身之处,还常常被人欺负。他遇到过好心人,但是也碰到了很多坏人,他们对三毛太坏了,让三毛更体会到了社会的冷漠,但是三毛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却有金子般的心,他心地善良,知恩图报,为了报答帮助过他的孩子,主动替他顶罪。三毛在最苦的时候,绝望的都想把自己卖了。看了三毛这些遭遇经历,我都想哭出来,太惨了。他和我们现在这些孩子比一比,我们比在蜜罐里还甜。三毛的生活、过的日子,我们现在的孩子一天也受不了。看我们现在的生活,想吃蛋糕,妈妈就买蛋糕,想吃肯德基,就有汉堡、鸡腿吃,还经常挑食,有时还浪费粮食。三毛想上学却没有条件,我们有学上,是不是应该好好学习呢。

看看三毛,想想我们,我觉得我们要非常珍惜我们幸福的生活,我们要好好学习,掌握知识,这样我们国家就不会再出现像三毛这样的苦孩子了。

周末,我看了一本书《三毛流浪记》,让我觉得三毛很可怜,同时又很善良勇敢。

在以前的上海,三毛是一名流浪儿,他没有家,没有亲人,无家可归,到处流浪,吃别人扔得剩菜剩饭,睡在垃圾桶里,冬天只能把破麻袋披在身上取暖。为了生存,他卖过报,拾过烟头,帮别人推过黄包车,但总是受人欺侮,他挣到的钱连吃顿饱饭都不够。只有和他一样的流浪儿关心他,给他温暖。

一天,他在路边捡到一个钱包,好心的三毛把它交给了失主,却被失主说他是小偷,还被打了一顿儿。流氓爷叔见三毛年少不懂事,就利用他做坏事。当三毛知道自己受了爷叔的利用时,宁愿饿着肚子,也不再做爷叔教他的坏事。

后来,一个有钱的贵妇人收养了三毛,却并不把他当做自己的亲儿子,也不让他帮助以前的流浪儿朋友,还限制三毛的自由……三毛不愿在富人家里过寄生虫一样的生活,又重新回到流浪儿中间,和大家一起流浪。虽然他又开始流浪,但他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看了这本书,我感到三毛虽然是一个可怜的流浪儿,但他善良,聪明,坚强,勇敢,是一个阳光向上的好孩子,值得我们学习。

暑假里,我读了《三毛流浪记》这本书,读完后,我很同情里面的主人公———三毛,因为他经常被人笑话、欺负……《三毛流浪记》这本书主要写了三毛小时候的故事。三毛从小就是个孤儿,后来,被一位好心的渔民老爷爷收养了,过了一段非常开心的日子。但是,不久老爷爷也遇难了,从这个时候三毛失去了这位比亲人还亲的老爷爷,又开始悲惨的流浪生活。三毛看见小动物都有亲人,想想自己没有亲人,多么悲惨。

走在街上,由于身上的衣服破旧不堪,而且不时发出阵阵臭味,三毛身旁的人都不愿意靠近他,因此,三毛觉得非常孤独!尽管他很可怜,但是他的心灵却很美。有一天,他听见有人叫救命,回头一看,原来是一名小孩玩水不小心落水了,三毛毫不犹的跳下水,把落水的的孩子救了上来。当孩子的爸爸来到现场时,知道是三毛救了他的孩子,对三毛非常感激,就给了三毛一些钱,但三毛谢绝了。看到这儿,我被三毛那乐于助人的精神所感动,所以我们要学三毛乐于助人、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

三毛 本名陈平,一九四三年三月二十六日生,浙江省定海县人,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系。肄业曾留学欧洲,婚后定居西属撒哈拉沙漠迦纳利岛,并以当地的生活为背景,写出一连串脍炙人口的作品。一九八一年回台后,曾在文化大学任教,一九八四年辞去教职,而以写作、演讲为重心。一九九一年一月四日去世,享年四十八岁。 她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她的作品也在全球的华人社会广为流传,在大陆也有广大的读者,生平著作和译作十分丰富。共有二十四种。 三毛英文名叫ECHO,三毛本是笔名,从三毛的《闹学记》序中只提及“三毛”二字中暗藏一个易经的卦。但又是什么玄机,就不得而知了。但三毛本人又曾说过:起初起此名,是因为这个名字很不起眼,另有一个原因就是说自己写的东西很一般,只值三毛钱。 三毛于1943年3月26日(农历2月21日)生于四川重庆。幼年时期的三毛就表现对书本的爱好,5岁半时就在看《红楼梦》。初中时期几乎看遍了市面上的世界名著。初二那年休学,由父母亲悉心教导,在诗词古文、英文方面,打下次坚实的基础。并先后跟随顾福生、邵幼轩两位画家习画。 1964年,得到文化大学创办人张其均先生的特许,到该校哲学系当旁听生,课业成绩优异。 1967年再次休学,只身远赴西班牙。在三年之间,前后就读西班牙马德里大学、德国哥德书院,在美国伊诺大学法学图书馆工作。对她的人生经验和语文进修上有很大助益。 1970年回国,受张其均先生之邀聘在文大德文系、哲学系任教。后因未婚夫猝逝,她在哀痛之余,再次离开,又到西班牙。与苦恋她6年的荷西重逢。 1973年,于西属撒哈拉沙漠的当地法院,与荷西公证结婚。在沙漠时期的生活,激发她潜藏的写作华,并受当时《联合报》主编的鼓励,作品源源不断,并且开始结集出书。 第一部作品《撒哈拉的故事》在1976年5月出版。 1979年9月30日夫婿荷西因潜水意外事件丧生,回到台湾。 1981年,三毛决定结束流浪异国14年的生活,在国内定居。同年1月,《联合报》特别赞助她往中南美洲旅行半年,回来后写成《万水千山走遍》,并作环岛演讲。之后,三毛任教文化大学文艺组,教小说创作,散文习作两门课程,深受学生喜爱。 1984年,因健康关系,辞卸教职,而以写作、演讲为生活重心。 1989后4月首次回大陆家乡,发现自己的作品在大陆也拥有许多的读者。并专诚拜访以漫画《三毛流浪记》驰名的张乐平先生,了确夙愿。 1990年从事剧本写作,完成第一部中文剧本,也是她最后一部作品《滚滚红尘》。 1991年1月4日清晨去世,享年48岁。 三毛祖居系其祖父陈宗绪先生于民国年间建造,位于定海区小沙镇陈家。五间正房现已修复成为“三毛作品陈列室”,以“充满传奇的一生”、“风靡世界的三毛作品”、“万水千山走遍”、“亲情、爱情、友情、乡情”、“想念你,三毛”等为主题,分别陈列三毛的遗物、作品、照片。三毛祖居被定海区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三毛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平生著作、译作十分丰富,发表作品23部,约500万字。其中《撒哈拉的故事》、《雨季不再来》、《哭泣的骆驼》、《我的宝贝》、《闹学记》、《滚滚红尘》等散文、小说、剧本更是脍炙人口,在全球华人社会广为流传,在大陆风靡一时,影响了整整一代人。 1992年,应一家出版社的稿约,编写一本关于三毛生平的书。时值三毛自杀不久,大家都说这书能发行得好,因此翻阅了不少三毛生前的海内外资料,原认为编本人物传记,不过剪剪贴贴,缀连文字,但想不到这本书编写竟是我一生中记忆深刻的很惨痛、很凄楚的工作过程,首先我再次细致了解了她的生平,并真正明白了她的死因,继而深深思考人类和艺术的命运。竟然流了三次眼泪。“不写了,不写了!我好几次对自己说,写又有什么用,说又有什么用?当生命远去,当我们徒然地试图呼唤回来?……“天空有鸟的翅膀飞过,却没有留下痕迹!”(泰戈尔诗用语,三毛引用语,瞬间被无数青年都喜欢语) 1992年早春,惊悉三毛在台北医院自杀,当年这一消息对大陆读者的震惊,真是不可言喻啊!生死本意料中的事,但一个域外作家能获这么多、千千万万青年读者的喜爱,确实没有第二人。读者对她的珍爱、真关切,令人为之触动不已!她的一本不厚的《万水千山走遍》,一本《雨季不再来》,不知道赚了多少青年的心!三毛究竟有什么魅力呢?横翻她的书,竖翻她的书,找不到,却一次又一次地被她造的的神话吸引进去,被她的故事和真情感所动。仿佛还是在昨天,1986年里我还在街角书亭里寻觅她的著作,看见一本,买一本。三毛在我们的印象里,还活着,生机勃勃地,到处跑,讲学,旅行,前些日子她不是还跑回“心中的烟雨江南”来吗,跑回她“民歌梦里”的大西北,疯疯狂狂,开着玩笑说还想“找个大陆先生”嫁出呢,她该不是回大陆算计和索要稿费的吧,要是算起来,大陆的出版社不知有多少家,要欠她多少!但三毛在人们还未醒悟之前,遽尔消去,“质本洁来还洁去”三毛用她不同凡俗的方法生活,亦用超凡脱俗的方式走完一生短暂而辉耀历程——她在青少年心中,一直年轻(远远没有到四十岁),而是长发飘然有几分沧桑韵味,艺术女性的粗线条中刻着优美的细致。 当三毛离去,我们才发现,原来三毛似乎是亲人,至爱友朋,或姊妹,是亲切的向导,是引领一代青年在不知不觉中走过一大段心路历程的人。像高尔基《伊则吉尔老婆子》中那个故事讲的:把心掏出来给迷路人们照亮当灯的丹柯。她写的不是什么书,是倾吐,血燕一样吐给我们每一颗心灵的滋润与需要,是她的随便的谈话,贴近你心壁的娓娓叙谈——除了她,谁还曾懂得我们的心?谁还曾和我们做过这样人生的关爱?!…… 这个所谓现代的世界太熟悉,又太陌生。人迹攘攘,我们肯发自内心地,真去同情和关切谁呢?一个比我们大或小的小妹妹从撒哈拉沙漠跑来,从古老的西班牙,从欧洲落日余晖中,唱着一支陌生的歌;这支歌不知怎样又和一群——与她的现实和经历完全不同的青年们,吻合了,互感了。但那时谁也没有料到,她一直在想到死。她的作品本浸染透死和美的永恒,她的荷西,哭泣的骆驼,万水干山之路,她的善良(她很善良,具备这个人世上最缺少的稀有矿苗),都为读者追随不已。80年代一进门,三毛的作品被介绍到大陆,立即风靡不衰,历时最久。展读三毛的作品含有一种最不凡的东西,诗意的才华,或天才,我们文学中久久已死灭的“活细胞”存活下来。三毛双手捧来一碗当代中国文化的“生命活水”! 谈谈我对三毛第一本书的认识。 1985年春,我由广西梧州乘船沿西江旅行,入广州,住在港口旁一个脏潮的小旅馆,在那里第一次读到三毛的《梦里花落知多少》。次日是清明节,我挟着这本书沿细雨飘飞的郊区植物园散步,忽感到秋荻在北方无边草原上飒飒,也想起自己“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滋味,我由酸辛的人生体会中领会了三毛,理解了她用生命,蘸和着泪水所写的书。后来我阅读过大量台湾与海外作家,终觉得三毛似属于青春的感伤,浅一点,她之所抒写,是属于人应忘怀的情愫。谁能料知三毛也许早已窥透了我们拙劣的心思,她仅仅陪伴我们唱完结束青春的最后一曲,还未来得及向前路作一次谢幕的瞻望。她活了48岁,(但资料证实,她曾在上中学时虚报了两岁,实则只活了46岁),不算短,普希金只活了36岁,茨维塔耶娃49岁,肖红活了31岁,但我们仍觉得她活得太短暂、太短暂,她不该过早地离开我们!(我们还没有从对她的精神依恋中解脱……) 1984、1985年我忽然萌生了要到最遥远的地方旅行的愿望。途中顿悟这是青春结束中的一种情绪,所以耳畔总回旋着一支歌的旋律(这是一支描绘青春毁灭历程的日本歌曲,我为它的壮美所深深震憾)。青春之断乳,大概任何一代青年终有大体如此之感受,只是我们“这一代人”所经历、所感觉的时代变化更为剧烈吧,因而更为特殊,心中感受也愈加敏锐强烈。三毛恰是在这时候出现的,她道出了这种“毁灭前的美”的一部分(起码我个人是这样感受)。我曾经仔细从书中照片上研究三毛本人,她长得很普通,或曰不是那种世俗男人认为的“漂亮”,但她神采很不一般,而她的书,写得随意已极,是一种模仿不了的文体,自由坦诚,以情动人,天然率真。她的任性,是一种缪斯最为钟爱喜欢的“天真烂漫”,她过于敏感,总是透过生命的表层去看。她的心缺少一种“硬质保护层”(也许因此才能保存得如此纯洁、热诚吧,或也因此而殉美),而我们这一二代的心,则正适其反,是由角质一样坚硬的层层包裹中,半麻木状态地成长起来的。 三毛和我们,其实是隔山、隔水的,我在读过她四五本书后窃想,三毛一生最美好的情愫已倾吐罄尽,再写也是重复。这可能是人心的残忍阴险所产生的妄缪的测度。近年我读过介绍过来的林语堂、梁实秋、王鼎钧、董桥等的散文,终觉得三毛的东西“太苦”,有年轻不成熟的味儿,但如今这种“苦”她已永不肯再施舍我们了!她的“苦”是林木本身的气味,是艾草折断的浆汁气息,她之优美,她之可爱,她之自然,张扬着满头长而又长的乌发,高举着时代久已丢失的童心、童贞和少年圣火走来。原来我们已永久失去了最最宝贵的“生命的矿藏和汁液”!她哼着幽谷百合的歌声走来,在我们惊愕、迟疑之际,我们又一次失去了她。前路茫茫,痛哭无门!我们失去了最后一枚可以重新启开青春之门的“金钥匙”。 也许,台湾也没能真正保护好三毛,让她健康,让她快乐,让她(帮助她)生活美满——她不是给予了我们百倍于这些吗?(我们干吗只会享受别人用他们生命血浆酿造的精神甘霖?)也许最聪明的还是三毛自己吧,在这个乱糟糟斯世,她完全有权利选择离开的时机和方式。让我们承认(虽然晚了):三毛是千古绝唱,是稀世珍宝。因为世界上真正的艺术家——我们已经从实践中看到——是不能用哪种“试管”的方法“培养”出来的,这里需要天籁之手,命运和时代的机缘,需要大地和长空的托举——假如我们一旦发现了才华,要噤声,要小心,要像对待蝉翼般易碎的玻璃器皿一样,精心有之,因为……三毛不能复制,“一朝风月,万古皆空”,世界上所有的天才、才华都是会稍纵消逝的,极其短暂,是一种“史前奇迹”呀!…… ……这些,是我在编写一毛生平一书时体味到的,至痛、至感。三毛走了,永远走了,我们一生,直到老年,不,下一辈人,都会忆及她,念及她,她的书;她的的青春的绝唱。传记有何用?徒劳。莫非命中注定我们此生也只能徒劳地在春夜举头望月踯躇栏杆……

三毛的创作姿态与文体选择作为大千世界里一个独特的生命传奇,台湾女作家三毛的创作不仅把人生最美好、最诗意的东西加以定格,而且使她的生命跨过万水千山,穿越滚滚红尘,在读者的期待视野中成为永久的文学存在。如果说,读书是三毛走向文学生涯的铺路石,旅行为她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生活素才,写作则使她的生命姿态展示出最动人的风彩。笔耕,无异于三毛生命过程中不可剥离的一种存在形式。检视三毛的笔耕道路,品味其作品的无穷魅力,不能不注意到她的文学追求。三毛的文学价值观,与她的个性、文学道路、以及对生活本身的理解,有着密切关系。确切地说,三毛没有纯文学作家那种严肃的创作使命感,也不去刻意追求作品的社会效果,创新对于她,既非经国之大业,千古之文章;也非文学殿堂之捷径,天下扬名之手段。且看三毛的自我表白。“文章千古事,不是我这草芥一般的小人物所能挑得起来的,庸不庸俗,突不突破,说起来都太严重。写稿真正的起因,‘还是为了娱乐父母’,也是自己兴趣所在,将个人的生活做了一个记录而已。”[1]“至于写作,我个人觉得自己并没有什么使命感,我在主观上往往认为,写作品只要背上一种使命感,那我就完了,就写不出来了。写作这回事,一定要自由自在地写。”[2]“我承认我的作品并不是什么伟大的巨著,可是,我觉得三毛还有她清朗、勇敢、真诚的一面,起码能给读者,特别是较低层次的读者较清新的一面,不能老叫他们在情和爱的小圈子里纠缠不清。”[3]三毛明确宣称,她的写作是“游于艺”,“写作只是我的游戏之一”、“用最白话的字来说就是玩。”[4]这里的含义并非狭隘意义上的人生玩耍,而是强调兴之所至,即成文章;一切率性而为,并非刻意追求。如同三毛的写作与人生密切相关一样,她的写作观更多地来自于她的人生观。三毛说:“我是游戏人生。……我的人生观是任何事情都是玩,不过要玩得高明。譬如说,画画是一种,种菜是一种,种花是一种,做丈夫是一种,做妻子也是一种,做父母更是一种,人生就是一个游戏,但要把它当真的来玩,是很有趣的。”[5]这种人生观乃至写作观的形成,基于三毛自己的生命体验。曾经陷落在孤独的自闭年代,那份偏执、认真与敏感,使她苦苦挣扎于内心与外界的搏斗中,每每心灵受伤与幻梦破灭,就想到死的解脱。年轻的时候不知道如何游戏人间,成就自我,生命对她来说是狭窄的暗角。后来经过万水千山的流浪,目睹了色彩斑驳的人生世相,又身历了情感心路的悲欢离合,渐渐彻悟了一己悲观之外的大千世界,体味到个人生命与时间的有限,懂得了珍惜生活和享受生命。从偏执人生到游戏人生,三毛以往的个性和人生有了一个大的反拨,她做了自己过去的叛徒。由此,万水千山之中走出了一个旷达、洒脱的三毛。她说:“生命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才不枉来走这么一趟啊!”[6]她开始有情有致地去爱人,有滋有味地享受生命,有真有实的游戏人生。她在认真入世、全力“扮演”各种人生角色的同时,学会了从最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好、有趣的事情,于是有了《沙漠中的饭店》、《结婚记》、《悬壶济世》等一系列趣味盎然的故事。需要指出的是,“游于艺”作为三毛的一种文学观念,主要包含了她对文学的功能、文学的价值、写作的动机与心态等一系列问题的自我理解,它并非创作态度上不负责任的“玩世”,也不是写作过程中随心所欲的涂鸦。事实上,写作在她不仅仅是游戏,那是一生的执著。潇洒天涯的同时,伴随着艰苦、单调的沙漠人生;行云流水、信手拈来的文字背后,是夜以继日、呕心沥血的惨淡经营,仿佛天然自成的故事,却用尽了叙事的苦心。三毛父母说女儿一旦进入创作状态,就“六亲不认”,“生死不明”,正是对三毛文学苦心的证明。只不过三毛出于豁达、乐观、自由的人生观和写作观,把这份人生历练和写作艰辛都变成了宝贵的生命方式和生命体验,被世人认为的“苦”,也就成为作者自得的“乐”。在此意义上,喜爱“游戏人生”,能玩味生之欢悦快乐,享受生命的各种滋味,当真地演出人生中精彩的“自我剧”,也不失为一种聪明和达观。敢于宣称“游于艺”,在自由自在的境界中纵情山水,放眼人生,驰骋笔墨,挥洒情感,以自己所能达到的高度,来拓展人生的空间;它所显示的,是一个彻悟人生的成熟女性的胸襟和力量。一个主张“游于艺”的作家,她的作品既然不以描写大众人生、揭橥社会问题为己任,对于自我人生的抒写,就很容易成为三毛创造的中心。三毛一再强调,“我的文章就是我的生活。”“我写的其实只是一个女人的自传”,“迄今我的作品都是以事实为根据的”,“就我而言,我比较喜欢写真实的事物,如果要我写假想的事物,自己就会觉得很假,很做作。”[7]从三毛作品到三毛自述,可见其作品最重要的个性化特色:一是纪实色彩,二是抒写自我。就前者而言,三毛没有走虚构小说的创作之路,她从生活本身受到启发,不去编故事,只去写生活,而她自身奇特、浪漫、新鲜的人生经历,恰恰构成生活中最真实不过的故事,以至于读者往往无法区分它是文学作品,还是生活本身。融纪实性与文学性于一体,借天涯人生抒发个人志趣,三毛成功地运用了写实手法,她的作品由此显得真实、亲切。就后者而言,三毛作品只写自己的故事,篇篇有作者之“我”,一切从“我”出发,由“我”展开叙述,以“我”为中心,以“我”为归缩。作为作品叙述者的三毛,与作品中出现的三毛,以及实际生活中存在的三毛三位一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作品人物兴趣盎然,并把阅读评价直接导向作者本人。正是这种写实、写自我的特色,带来了三毛独特的文体形式。对于三毛作品的文体形式,见其浪迹天涯的旅行见闻,有人称之为流记;见其篇篇有我,独抒性灵,挥洒自如的率性之作,有人称之为散文;见其奇特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个性化的人物塑造,有人称之为小说;见其自我的纪实色彩,有人称之为私小说;作者本人则称之“自传”。究竟哪一种说法,更符合三毛的创作实际呢?三毛的作品,有自己的心境记录,也有作者身边的邻人、朋友的遭遇,但就其主体风貌而言,是在讲作家自己的真实的故事,在文体上,除了《万水千山走遍》等少数文章明显地带有游记色彩,更多的篇什,虽涉及到旅行的题材,而作品的整体风貌,远非游记所能涵盖。三毛对于单纯的景致,一向不感兴趣,她所关注的,是与人生融合的大自然,是刻着文化印迹的生命景观。所以,特定地域中的人,浸润在特定文化氛围中的人,最令她钟情,如同作者自白:“我不爱‘景’,我爱‘人’。”三毛的作品,在文学精神上,更多地得自散文的艺术精髓。就表现自我的人生、个性、人格色彩等方面而言,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言及三毛的作品容量与表现手段,散文这种文体又似乎难以企及其丰富。三毛作品不同于那种带有传奇意味的文学虚构小说,也有异于那些抛离了小说特征的人物传说。在自叙传的色彩上,它与虚构的小说区别开来;而在“小说”这一点上,它又与一般的传记不尽相同。细细品味,三毛是把作者自己活生生地融进作品中去,以纯然个人的感觉和表达方式,展示出作者身历的真实生活,作者眼中的文化景观与人生世相,作者的情感心路乃至个人隐秘。这就围绕作者的自我中心,以真人、真事、真情、真景的写实为基础,展示了?环腥宋铩⒂星榻凇⒏环ψ髡吒鲂陨实娜松蓟h非械厮?它主要是以作者的私人生活和情感心路为线索,从个人经历中的撷取素材,并通过小说的创作手段,真实地再现生活原型。所以,把三毛的这种文体称为“私小说”似乎更合适一些。这种真实地描写自我的私小说,在内容和表现手段上,远比游记和散文来得丰富;在现实生活的意义上,人生真实往往胜于文学虚构;在文体类型方面,小说又每每长于传记。由此看来,三毛采用私小说的方式来创作,显然具有一种自我的、大众传播效应的文体优势。私小说作为一种文体,它的提法最初源于日本。日本文论家久米正雄认为,私小说就是作家直截了当地暴露出来的文学。另一位日本战后私小说家藤枝静男也认为:“私小说可以说是探索我自己身上的真实。”写非虚构的、作者自我的真实,是私小说重要的文体特征。在世界文学史上,私小说往往与女性有着不解之缘。日本平安时代(10世纪末至12世纪初)的文学历史上,出现了罕见的女性文学时期,《紫式部日记》、《蜻蛉日记》、《枕草子》、《和泉式部日记》等一批女作家的自传体日记小说的问世,首开了日本私小说创作的先河。这些作品往往出自于女性之手,专事描写远离社会中心的女性的身边琐事,从中可见男权中心社会对于女性社会地位和生存空间的局限与束缚。另一方面,私小说为女作家所钟情,又与女性在特定生存空间中所形成的心态和特质分不开。对生命和情感的独特体验,使女性热爱具体生命超过思考抽象历史,关心家庭、人生命运胜过探讨社会的宏观建构,品味感情生活长于驰骋哲理世界。因而,女作家在塑造女性自我形象的同时,也创造了更适合于女性发挥,表达的文体。时至今日,三毛对私小说文体的选择和采用,自然具有了一种女性创作意义上的吻合。这种文体对于三毛传奇经历的实录,自我个性的张扬,女性生命意识的充分表现,以及?八苫ā卑愕淖粤登榻岬那娜皇头拧k抟墒谷业搅俗詈鲜实谋泶锓绞健?/p>放眼三毛的私小说创作,自我是一个无所不在的灵魂。“我”——三毛——echo构成三位一体的形象,她既是作者本人,又是作品的叙述者,同时也是小说表现的主角。三毛说:“我是一个‘我执’比较重的写作者,要我不写自己而去写别人的话,没有办法。我的5本书中,没有一篇文章是第三人称的。有一次我试着写第三人称的文章,我就想:我不是‘他’,怎么会知道‘他’在想什么?所以我又回过头来,还是写‘我’”。[8]正是由于这种强烈的“我执”,三毛作品构成了奇特的人生风景。她用生活来塑造自己,用心来诉说自己,赢得了无数的读者。就作品的内容而言,“我”所叙述的一切,是三毛长长的生命旅程和情感心路,是三毛塑造的自我形象。从受到老师当众惩罚、走向心灵自闭的少女时代,到选择绘画与写作,把自我“滋润浇灌成了夏日第一朵玫瑰”的生命时光,《雨季不再来》这部作品集中呈现的是三毛感伤的雨季人生。从撒哈拉沙漠的定居到万水千山的流浪,在《撒哈拉的故事》、《哭泣的骆驼》等集子里,三毛传奇人生引人入胜。从处处留情的青春萌动到矢志不移的神仙伴侣,《梦里花落知多少》写尽了三毛的爱情人生。从沙漠上的“悬壶济世”,到“温柔的夜”的热情助人,人们读出了三毛的博爱人生。而透过23本呕心沥血写成的作品集,三毛的笔耕人生足迹又清晰可见。三毛的心向读者洞开,她真实地坦露着自己的一切:世系、家庭、性格、嗜好、信仰、思想、心态、修养、成长过程乃至隐秘的感情生活。读其文,如见其人,如知其心。从作品的主题发掘来看,执著于写“我”,三毛的眼光掠过了社会重大矛盾的捕捉,她更着意于从自我的经验世界里感悟人生的底蕴、情感的价值、人性的层次;更侧重表现大自然中的“我”,多元文化景观中的“我”,且具有一种哲理深度和文化品位,从而能诱发读者的思考,乃至激起心灵的震颤。透过作品的构成关系可知,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物的关?人与自然的关系,均系于“我”一身。似乎所有的人物、事件、物体,%C

三毛流浪记故事梗概 讲述了孤儿三毛的辛酸遭遇。三毛是旧上海的一名流浪儿童,他没有家,没有亲人,吃贴广告用的浆糊,睡在垃圾车里,冬天就以破麻袋披在身上御寒。他做过各种各样的事情;卖报、拣拉圾、帮别人推三轮车……但他挣到的钱连吃顿饱饭都不够。一天,他在路旁拾到一个钱夹,好心的三毛把它交还了失主,而失主反诬他是扒手,打了他一顿。流氓爷叔见三毛年少不懂事,便利用他做坏事。等三毛明白自己受了爷叔利用时,宁可饿肚子,也不再乾爷叔教他的坏事。一个有钱的贵妇人收养了三毛,给他穿上皮鞋,对他进行管束,天性散漫的三毛不愿在富人家过寄生虫般的生活,在一次为他举行酒会的时候,他捣乱酒会,撕破华服,和往日一起讨饭的小伴一起,走向属于他们的流浪生活。解放后,他结束了流浪,过上了正常的生活。

父子宰相家训论文范文素材

清代张英张廷玉父子宰相的传世家训,堪称家训名篇。 夜读张英《聪训斋语﹒卷一》,读到有关父母之责、教子有道一段话,茅塞顿开,为之叹服。于是,我把这段话一字一句、工工整整地抄写到笔记本上,不时看看,如获指南。“圃翁曰:人生适意之事有三:曰富,曰贵,曰多子孙。然是三者,善处之,则为福,不善处之,则足为累。至为累而求所谓福者,不可见矣!何则?”“至子孙之累尤多矣!少小则有疾病之虑,稍长则有功名之虑,浮奢不善治家之虑,纳交匪类之虑。一离膝下,则有道路寒暑饥渴之虑,以至由子而孙,展转无穷,更无底止。夫年寿既高,子孙蕃衍,焉能保其无疾病痛楚之事?贤愚不齐,升沉各异,聚散无恒,忧乐自别。但当教之孝友,教之谦让,教之立品,教之读书,教之择友,教之养身,教之俭用,教之作家。其成败利钝,父母不必过为萦心;聚散苦乐,父母不必忧念成疾。但视己无甚刻薄,后人当无倍出之患;己无大偏私,后人当无攘夺之患;己无甚贪婪,后人自当无荡尽之患。至于天行之数,禀赋之愚,有才而不遇,无因而致疾,延良医,慎调治,延良师,慎教训,父母之责尽矣!父母之心尽矣!此处多子孙之道也。”在这一大段话里,张英说,幸福人生三件事:大富大贵多子孙。但是,我们对此还得一分为二去辩证地看。这三件事,处理得当是好事,处理失当是拖累。及至已成累心累身之事时,再想乾坤大挪移,追求所谓的福报,那就“难于上青天”了。为什么呢?我们来看看子孙给家长父母都带来了什么?孩子小时候,担心他们生病;长大上学了,又操心他们的学习;结婚成家了,怕他们不会过日子;参加工作了,又怕他们交友不慎误入歧途。一旦孩子离开父母身边,就惦记他们的衣食住行,怕孩子出门在外,不会照顾自己。结果是,从儿女到孙辈,有着操不完的心。如果有幸健康长寿,儿孙众多,是喜事乐事,也是操心的事。孩子多,上哪儿能保证每个子孙都顺顺利利,没有疾病痛苦?而且,儿孙们有天资聪颖的,也有愚笨不开窍的;有学业、工作优秀的,也有“打狼”拖后腿的;孩子们总是有聚有散,有喜有忧。这样,我们唯一能做的、且要做好的,就是对孩子们的培养教育。特别是,要在这八个方面下功夫。要教孩子孝顺长辈、友爱兄弟;要教孩子低调做人、谦逊礼让;要教孩子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要教孩子读书学习、自强上进;要教孩子结交益友、共同进步;要教孩子修身养性、为人正直;要教孩子珍惜资源、学会勤俭;要教孩子珍爱家庭、和睦幸福。做到、做好上述八点,至于孩子们成败顺逆、聚散苦乐,做家长的就不必过于操心、过分担心了,要相信孩子们能妥善处理好这些事情。再一个,身教重于言教。只要做家长的不过分吝啬刻薄,就不用担心孩子大手大脚、浪费钱财;只要做家长的不过分自私偏袒,就不用担心孩子争夺家产、对簿公堂;只要做家长的不过分贪婪,就不用担心孩子成为“败家子”。这就是“老猫炕头睡,一辈传一辈”的道理。至于其他方面,那些或天生愚笨、或怀才不遇、或感染疾病等情况,该请好大夫就请好大夫,及时诊治;该请好老师就请好老师,精心指点。如此,做家长的就已经是尽己之责、尽己之心、尽己之力了。对张英的这一观点,我尤为赞同。为人父母,当尽其责。孩子由小及大,家长有养、育之责,管、教之责,督、导之责,辅、助之责等等。总之,不论家境贫富,不论身份地位,愚以为父母于孩子的责任,有这么一句话、两件事:一句话就是努力培养孩子成长、成人、成才,走正道,不跑偏;两件事就是少添乱、多帮忙,尽己之心,尽己之力。

《我的家风家训》

很多名人都有家风家训,我们家不是名人家庭,如果要说也有什么家风家训,那一定是爸爸经常挂在嘴边的那句话:百孝顺为先。

从小爸爸妈妈就教我要有孝心,要尊老爱幼,他们自己也在身体力行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道。我们家是个大家庭,外公外婆和小阿姨一家与我们合住,十多年来一直其乐融融,在小区里传为佳话。爸爸是山东人,不喜欢甜食,但对外婆做的菜从来不挑剔,总是装作很爱吃的样子。妈妈现在还经常讲起外婆给爸爸吃桂圆肉的故事,那是爸爸第一次见丈母娘,外婆按绍兴习俗给爸爸做了一大碗桂圆肉,放了很多糖,爸爸咬着牙吃下,外婆以为爸爸喜欢吃,以后经常给他做,一吃就是两年多,直吃得爸爸哭笑不得。每次家里有重大事项需要讨论,开始大家叽叽喳喳发表意见,实在不能统一,最后大多是听外公外婆的,用爸爸的话说,这就叫百孝顺为先。

外公外婆年纪大了,有时会因为小事争吵起来,爸爸妈妈总是耐心劝说,从不顶撞他们,即使有时外公外婆看上去很没有道理,爸爸妈妈也没有丝毫责怪他们的意思。爸爸总是说,孝顺孝敬,没有顺没有敬,哪来孝?对长辈首先是顺从,要让他们顺心,感觉到被人尊重,只要不是原则性的大问题,尽可以由着他们来。爸爸还常说,孝敬无底线,就是说对大人尽孝道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没有终点,只有起点。

“百孝顺为先”,“孝敬无底线”,我要牢牢记住这几句话,把它作为我们的家风家训,从小做一个孝敬父母,懂得感恩的人。我还要把这几句话告诉其他小朋友,让他们和我一样,大家共同做新时期的优秀少年。

二:好家风好家训

每个好的家庭都要有好的家风…在每个美好幸福的大家庭中,都会因为爸爸妈妈的陪伴而温暖,同时也伴随着家风的和谐气息。

一个好的家风可以让一个孩子很好的成长,而我就生活这样一个很好的家风中。在家中父母难免会因为一些磕磕碰碰而吵架,但他们从不会互相指责、斥骂,更多展现在我面前的是他们理性的一面。平时在家中妈妈也会常常唠叨在学校应该怎么尊重老师同学,更会讲一些退一步海阔天空的道理,时间久了我脑海中也会时不时的出现这几句话,与其说她是生我养我的母亲,不如说她是我人生的第一个导师。

每次饭桌上的话题都是最多的,我总是觉得每天的这个时候都是对一天的总结,当然饭桌上的礼仪是一定要遵循,妈妈常常对我警告的有这几点:1、吃饭不要狼吞虎咽,嘴巴不能发出吧唧吧唧的声音。2、吃饭时严禁边吃饭边大声说话。3、不能翘腿。等等……虽然还有很多条的规矩但是正是因为有这些束缚着我让我更好的成长。而我和妈妈之间也不仅仅只有这些法则。

“该学习的时候学习,该玩的时候玩!”母亲嘴中也总是挂着这句话。是的,该学习的时候学习:我和妈妈做了一个作息表,周一至周五毫无疑问的是学习,一直到周六下午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在加上课外的练习。该玩的时候玩:每个周日妈妈都会带我出去玩,虽然名义上是“玩”,但是每次出去都会遇上一些形形 *** 的人,这也算是让我“长了见识了”。

常常会听到旁边的人会被这么赞扬“这个孩子真有修养,看上去就很乖的样子。”我想之所以这个孩子会被人这么夸奖是因为她长期处于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中,一个人的修养是一时装不来的。就好比街上的一些小混混他们何尝不是处于一个不好的社会环境中,而且他们大多数家中都不会有一个良好的家风,才会导致他们这样,相反如果他们的家人更多一点关爱他们,家中也没有什么不好的风气,他们也不会迈出小混混的这一步。

所以我们要建构和谐家风,父母在家中要学会树立好榜样同样也要与孩子保持亲密无间的关系,在孩子面前更要学会抑制住自己不好的情感;孩子也要学会设身处地的去理解父母,尽量做最好的自己,展现在父母眼前。

《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

司马光告诉人们,“《家范》比《资治通鉴》更重要,因为家风是世风之基”。

千年来,我国共出版家风类专著120多部,有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宋代朱熹《家训》、晚清曾国藩《家书》……历史表明:“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德,一国兴德”、“家风正则后代正,则源头正,则国正”。

01

早教利功倍

《颜氏家训》曰:“人生幼小,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康熙《庭训格言》亦重早教曰:“谕教宜早,弗敢辞劳”。

东汉《国家兴亡与家庭门风》亦倡早教,周朝统治800年,历史最长,倡导从胎教开始传王位,太后听美乐、忌酸辣、和五味,命三官师教太子,成就了周成王。

02

立志以成事

曾国藩《家书》曰:“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不问收获,但问耕耘”,其家书家教中,立志之论甚多,强调立志之后,据此求过,自律自勉。

《颜氏家训》亦倡立志教育:“修身齐家,为学治世”。

曾国藩亦以治惰立志教子,《家书》曰:“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一处弛则百处懈”“惰则弛缓”“勤则医惰”,百种弊端,皆由惰生。

03

立德遗子孙

朱熹《家训》曰:“有德者虽年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虽年高于我,我必远之。”朱熹重视道德修身如同“衣服之于身体,饮食之于口腹,不可一日无也,不可不慎哉!”

司马光《温公家范》亦重德:“贤者居世,以德自显”。

历史上的林家重德,善于教育后代。林氏后代4人履职宰相,3000人成为进士,皇帝亲自主持殿试201次,林家榜上有名183次,“无林不开榜,开榜必有林”成为家风典范。后来的《林则徐家训》注重立价值取向之德:“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增其过”。

04

训俭以示子

司马光《训俭示康》曰:“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是给司马康的诫子训,说明“俭”和“侈”的必然性,“俭能立名,侈必自败”。

诸葛亮《诫子书》亦崇俭:“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朱柏庐《治家格言》亦尚俭:“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05

忠孝以立身

苏轼十岁读《汉书》,慕范滂为忠献身,“范滂对母说:‘儿忠孝不全’,范母说:‘我为儿骄傲’”。苏轼问母,若我像范滂,您若何?苏母曰:“你成范滂,我即范母。”

《林氏家训家规》亦强忠孝曰:“孝始于事亲、终于报国,移孝以作忠,即显亲以全孝,此为大孝”“孝为立身大本。若不孝于亲则不能忠于国;必反为社会之蠹虫”。

06

督学以立本

《列女传·母仪》曰:“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昔孟母,择邻处”“昔孟母扞动处,子不学,断机杼”,孟母蒙学之冠、督学教子、母教之范。

《颜氏家训》亦有督学名典曰:“若能常保书百卷、千载终不为小人。”告诫子孙“不可骄逸怠惰,整齐门内,门风不坠”。《颜氏家训?勉学》曰:“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

07

烹豕以立信

《韩非子》载: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非以成教也。”遂烹彘。

说的是曾参妻携子到市场,其子啼哭,母说归后为子杀猪。归后,见曾参正要捕猪杀之,妻止之,说与儿戏言,曾参认为不能失信于子,终杀猪以取信。

08

考山求严实

苏轼着《石钟山记》前,为了辨明石钟山命名的由来,携儿子苏迈到实地考察,写出了传颂千古的美文。

苏轼父子考山喻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与严实相悖!

09

垂范敕“二代

《帝范》“求贤、审官、纳谏、崇俭、赏罚、崇文”等十二篇,“帝王之大纲也”,教育太子为君之道,以身垂范,“安危兴废,咸在此焉”。

汉高祖刘邦《手敕太子》亦是写给“二代”刘盈的敕书:“今视汝书,犹不如吾”“汝可勤学习,每上疏宜自书”。刘邦敕“二代”,学范读书用贤治天下。

10

“宗法”警后世

《包拯家训》载宗法:“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刊石,立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亦称开除家籍。包拯的子孙一直未辱没祖宗,其子包绶、其孙包永年等都居官清正,留有廉声。

我的家风家训 无论大家、小家都要有一定的家风家训,“国有国法,校有校规,家有家风”是人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但家风家训是什么呢?今天我就谈一谈我家的家风家训吧。

所谓的家风就是自己家里的风气,家里的风气好不好就会影响到子孙后代。

我们中国的每一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风家训,我家自然也不例外,我家的家风是以德立家,以德治家,团结向上,孝敬父母。

父母一直告诫我,百善孝为先。

家风是一条应该牢记的座右铭,有了它,我们才可以在社会上立足,才能让自己走的更远。

铭记家风,为自己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我家的家训是尊敬老师、长辈,勤劳节俭,懂得持家,邻居之间和睦共处。

自小受家庭和父母的影响,把勤劳、节俭的作风来规范自己的行动和价值观。

我会努力去做,同时也会影响周围的人,让他们也做到。

我现在还能主动向长辈们问好,同学之间搞好团结,有时和同学闹点小矛盾,是我的错一定主动向同学道歉,不是我的错也不追究,退一步海阔天空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作业做完了,才能有娱乐时间。

当天的事情当天做,不能拖拉,每天要运动,养成良好的习惯。

一个好的家风家训能让我更加了解到了中国文化的进步,让我们踏出坚定的步伐,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长大为国家做出更大贡献。

我希望我家的家风家训能世世代代传承下去,家风家训是一种正能量,我们要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

要从每个家庭做起,弘扬民族精神。

校有校规,家有家风”是人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但一问道“家风是什么?你家有什么家风?”这些问题,很多人就会傻眼了。

不用担心,今天我就想跟大家一起谈谈家风。

家风就是家规,是一家子的风气,这家风一旦败坏,这家人的思想品德也会跟着坏,这一家就再也难以培养优秀的后代了。

这个坏名声会一下子在街坊邻居间传开,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没有人愿意和这家人交往,这时候再想改,就来不及了。

可以说家风是非常重要的,虽然它只是一个无形的概念,却能让这家的子孙后代延续得更长,让他们走得更远!家风也可以代表一个国家的风气,国家就是人民的家,这家风就更为重要了。

它要靠人民地努力,遵纪守法,互帮互助,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不仅仅是物资上的丰富。

在我看来,更重要的是它的风气,一个国家、一个朝代的风气决定了它的衰与胜,只有社会风气好的国家,才能国富民强,才真正算得上是一个强国。

我家的家风是“孝”,孝敬父母,尊敬师长。

父母一直告诫我:百善孝为先!家风是一条应该牢记的座右铭。

有了它,我们才可以在社会上立足,才能让自己走得更远!铭记家风,为自己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踏出坚定的步伐,成为国家的栋梁之 才!

展开全部 校有校规,家有家风”是人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但一问道“家风是什么?你家有什么家风?”这些问题,很多人就会傻眼了。

不用担心,今天我就想跟大家一起谈谈家风。

家风就是家规,是一家子的风气,这家风一旦败坏,这家人的思想品德也会跟着坏,这一家就再也难以培养优秀的后代了。

这个坏名声会一下子在街坊邻居间传开,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没有人愿意和这家人交往,这时候再想改,就来不及了。

可以说家风是非常重要的,虽然它只是一个无形的概念,却能让这家的子孙后代延续得更长,让他们走得更远!家风也可以代表一个国家的风气,国家就是人民的家,这家风就更为重要了。

它要靠人民地努力,遵纪守法,互帮互助,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不仅仅是物资上的丰富。

在我看来,更重要的是它的风气,一个国家、一个朝代的风气决定了它的衰与胜,只有社会风气好的国家,才能国富民强,才真正算得上是一个强国。

我家的家风是“孝”,孝敬父母,尊敬师长。

父母一直告诫我:百善孝为先!家风是一条应该牢记的座右铭。

有了它,我们才可以在社会上立足,才能让自己走得更远!铭记家风,为自己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踏出坚定的步伐,成为国家的栋梁之 才!...

家风、家训、家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深深刻在每个中国人心中的,家风是一个家庭在世代传承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道德规范、传统习惯、为人之道、生活作风和生活方式的总和,它首先体现的是道德的力量。

展开全部 每个家,都有家训、家规、家风,俗话说得好:无规矩不成方圆:从孟母三迁到岳母刺字,好的家训、家规、家风不仅承载了祖祖辈辈对后代的希望对后代的策鞭,也同样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的民族之风!...

展开全部 我的家风家训 无论大家、小家都要有一定的家风家训,“国有国法,校有校规,家有家风”是人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但家风家训是什么呢?今天我就谈一谈我家的家风家训吧。

所谓的家风就是自己家里的风气,家里的风气好不好就会影响到子孙后代。

我们中国的每一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风家训,我家自然也不例外,我家的家风是以德立家,以德治家,团结向上,孝敬父母。

父母一直告诫我,百善孝为先。

家风是一条应该牢记的座右铭,有了它,我们才可以在社会上立足,才能让自己走的更远。

铭记家风,为自己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我家的家训是尊敬老师、长辈,勤劳节俭,懂得持家,邻居之间和睦共处。

自小受家庭和父母的影响,把勤劳、节俭的作风来规范自己的行动和价值观。

我会努力去做,同时也会影响周围的人,让他们也做到。

我现在还能主动向长辈们问好,同学之间搞好团结,有时和同学闹点小矛盾,是我的错一定主动向同学道歉,不是我的错也不追究,退一步海阔天空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作业做完了,才能有娱乐时间。

当天的事情当天做,不能拖拉,每天要运动,养成良好的习惯。

一个好的家风家训能让我更加了解到了中国文化的进步,让我们踏出坚定的步伐,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长大为国家做出更大贡献。

我希望我家的家风家训能世世代代传承下去,家风家训是一种正能量,我们要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

要从每个家庭做起,弘扬民族精神。

...

展开全部我的好家风家风是什么?怎样才算是好家风?其实家风就是妈妈的一句唠叨,爸爸的一次嘱咐,是一句温暖人心的话语,是一句可以使人幡然悔悟的叮咛。

自放了暑假,我的心早已沉迷于暑假无穷无尽的魅力中,“懒惰鬼”又占用了我的身体,慢慢的我就形成了一个特别“传统”的概念:早睡晚起。

我懒惰的性质伴随着我的体重快速的增加着。

妈妈意识到事情严重的后果,于是对我说:“不要再懒惰了,你读书的那股劲儿哪里去了?”可我属于那种吃软不吃硬的人,所以自然无动于衷,于是,妈妈给我制定了一份《作息时间安排表》,并要求不得违反其中的规定,如有违反,那就把它抄五百遍。

什么?我心里一震:“妈妈居然软硬兼施?”我不得不向妈妈屈服:“每天六点半起来看书……”整得我叫苦连天,可皇天不负有心人,我每天严格按照上面的来做。

开学后,我立即回到学习中,上课时,我组织好语言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那巧妙而又精彩的语言得到了老师的认可,当同学们向我投来赞许的目光时,甭提我多高兴了。

看,这就是一个好家风的重要性。

我家的家风当然不止这些。

比如:别人说话时不插嘴,自觉干自己的事……好的家风足以改变人的思想,它就如与世长存,必不可少的空气,“教”我生活的道理,自然的哲理,让我们更出色,更健康的在蓝天下慢慢成长。

...

展开全部 新年里,我认识了一个新词——“家风”。

最近,我在电视节目里看到了一个有趣的话题:家风是什么?让我也想认识自己家的家风是什么? 看到新闻上被采访的叔叔阿姨们说:“家风是一个家的全貌,家风是在自己家好家风的基础上去认识别人家中的优良美德。

”通过观看这个节目,让我知道了什么是家风,也认识了不少优良的家风。

家风就是做善事,不求回报;家风就是为人老实,不干坏事;家风就是小小举动创美德;家风就是常做好事,无怨无悔;家风就是心中有家,心中有国。

现在,我与大家聊聊我自己家的好家风:“做事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要用积极向上的阳光心态去面对眼前的重重困难;待人有礼貌。

” 首先,在勤勤恳恳方面,我的外公是一个好例子。

我的外公是一个农民,他不管刮风下雨都要去田地里种菜收割,他勤勤恳恳从不叫苦叫累。

接着,在待人有礼貌方面,我跟爷爷学。

爷爷是做生意人,每次与同事打电话时总会叫上几声“你好”,新年里爷爷打电话时总会送几句新年祝福语。

还有,在阳光心态方面,爸爸是我的榜样。

虽然,爸爸工作繁忙,但是不管工作再忙,爸爸也不会愁眉苦脸,总会积极面对。

家风就是一个家族的面貌,我要好好牢记长辈告诉我的好家风。

...

我家的家训 很多名人都有家风家训,我们家不是名人家庭,如果要说也有什么家风家训,那一定是爸爸经常挂在嘴边的那句话:百孝顺为先。

从小爸爸妈妈就教我要有孝心,要尊老爱幼,他们自己也在身体力行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道。

我们家是个大家庭,外公外婆和小阿姨一家与我们合住,十多年来一直其乐融融,在小区里传为佳话。

爸爸是山东人,不喜欢甜食,但对外婆做的菜从来不挑剔,总是装作很爱吃的样子。

妈妈现在还经常讲起外婆给爸爸吃桂圆肉的故事,那是爸爸第一次见丈母娘,外婆按绍兴习俗给爸爸做了一大碗桂圆肉,放了很多糖,爸爸咬着牙吃下,外婆以为爸爸喜欢吃,以后经常给他做,一吃就是两年多,直吃得爸爸哭笑不得。

每次家里有重大事项需要讨论,开始大家叽叽喳喳发表意见,实在不能统一,最后大多是听外公外婆的,用爸爸的话说,这就叫百孝顺为先。

外公外婆年纪大了,有时会因为小事争吵起来,爸爸妈妈总是耐心劝说,从不顶撞他们,即使有时外公外婆看上去很没有道理,爸爸妈妈也没有丝毫责怪他们的意思。

爸爸总是说,孝顺孝敬,没有顺没有敬,哪来孝?对长辈首先是顺从,要让他们顺心,感觉到被人尊重,只要不是原则性的大问题,尽可以由着他们来。

爸爸还常说,孝敬无底线,就是说对大人尽孝道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没有终点,只有起点。

“ 百孝顺为先”,“孝敬无底线”,我要牢牢记住这几句话,把它作为我们的家风家训,从小做一个孝敬父母,懂得感恩的人。

我还要把这几句话告诉其他小朋友,让他们和我一样,大家共同做新时期的优秀少年。

《我的家风家训》很多名人都有家风家训,我们家不是名人家庭,如果要说也有什么家风家训,那一定是爸爸经常挂在嘴边的那句话:百孝顺为先。

从小爸爸妈妈就教我要有孝心,要尊老爱幼,他们自己也在身体力行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道。

我们家是个大家庭,外公外婆和小阿姨一家与我们合住,十多年来一直其乐融融,在小区里传为佳话。

爸爸是山东人,不喜欢甜食,但对外婆做的菜从来不挑剔,总是装作很爱吃的样子。

妈妈现在还经常讲起外婆给爸爸吃桂圆肉的故事,那是爸爸第一次见丈母娘,外婆按绍兴习俗给爸爸做了一大碗桂圆肉,放了很多糖,爸爸咬着牙吃下,外婆以为爸爸喜欢吃,以后经常给他做,一吃就是两年多,直吃得爸爸哭笑不得。

每次家里有重大事项需要讨论,开始大家叽叽喳喳发表意见,实在不能统一,最后大多是听外公外婆的,用爸爸的话说,这就叫百孝顺为先。

外公外婆年纪大了,有时会因为小事争吵起来,爸爸妈妈总是耐心劝说,从不顶撞他们,即使有时外公外婆看上去很没有道理,爸爸妈妈也没有丝毫责怪他们的意思。

爸爸总是说,孝顺孝敬,没有顺没有敬,哪来孝?对长辈首先是顺从,要让他们顺心,感觉到被人尊重,只要不是原则性的大问题,尽可以由着他们来。

爸爸还常说,孝敬无底线,就是说对大人尽孝道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没有终点,只有起点。

“百孝顺为先”,“孝敬无底线”,我要牢牢记住这几句话,把它作为我们的家风家训,从小做一个孝敬父母,懂得感恩的人。

我还要把这几句话告诉其他小朋友,让他们和我一样,大家共同做新时期的优秀少年。

二:好家风好家训每个好的家庭都要有好的家风…在每个美好幸福的大家庭中,都会因为爸爸妈妈的陪伴而温暖,同时也伴随着家风的和谐气息。

一个好的家风可以让一个孩子很好的成长,而我就生活这样一个很好的家风中。

在家中父母难免会因为一些磕磕碰碰而吵架,但他们从不会互相指责、斥骂,更多展现在我面前的是他们理性的一面。

平时在家中妈妈也会常常唠叨在学校应该怎么尊重老师同学,更会讲一些退一步海阔天空的道理,时间久了我脑海中也会时不时的出现这几句话,与其说她是生我养我的母亲,不如说她是我人生的第一个导师。

每次饭桌上的话题都是最多的,我总是觉得每天的这个时候都是对一天的总结,当然饭桌上的礼仪是一定要遵循,妈妈常常对我警告的有这几点:1、吃饭不要狼吞虎咽,嘴巴不能发出吧唧吧唧的声音。

2、吃饭时严禁边吃饭边大声说话。

3、不能翘腿。

等等……虽然还有很多条的规矩但是正是因为有这些束缚着我让我更好的成长。

而我和妈妈之间也不仅仅只有这些法则。

“该学习的时候学习,该玩的时候玩!”母亲嘴中也总是挂着这句话。

是的,该学习的时候学习:我和妈妈做了一个作息表,周一至周五毫无疑问的是学习,一直到周六下午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在加上课外的练习。

该玩的时候玩:每个周日妈妈都会带我出去玩,虽然名义上是“玩”,但是每次出去都会遇上一些形形 *** 的人,这也算是让我“长了见识了”。

常常会听到旁边的人会被这么赞扬“这个孩子真有修养,看上去就很乖的样子。

”我想之所以这个孩子会被人这么夸奖是因为她长期处于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中,一个人的修养是一时装不来的。

就好比街上的一些小混混他们何尝不是处于一个不好的社会环境中,而且他们大多数家中都不会有一个良好的家风,才会导致他们这样,相反如果他们的家人更多一点关爱他们,家中也没有什么不好的风气,他们也不会迈出小混混的这一步。

所以我们要建构和谐家风,父母在家中要学会树立好榜样同样也要与孩子保持亲密无间的关系,在孩子面前更要学会抑制住自己不好的情感;孩子也要学会设身处地的去理解父母,尽量做最好的自己,展现在父母眼前。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文大全网 » 家风家训作文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一生坎坷,在仕途上也是几起几落,但其虚怀若谷、谦恭宽厚的品格一直为后世敬崇与效仿。这首《家训百字铭》以朴实无华、言简意赅的文字,总结出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要点,读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不愧是家训中的精华之作。 《家训百字铭》不失为一套助力于我们为人处世、操持家业的成熟理论。范文正公家训百字铭 孝道当竭力,忠勇表丹诚; 兄弟互相助,慈悲无过境。勤读圣贤书,尊师如重亲;礼义勿疏狂,逊让敦睦邻。敬长舆怀幼,怜恤孤寡贫;谦恭尚廉洁,绝戒骄傲情。字纸莫乱废,须报五毂恩;作事循天理,博爱惜生灵。处世行八德,修身率祖神;儿孙坚心守,成家种义根。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他死后,儿子范纯仁又做了宰相,而且世世代代人才辈出。俗话说:富不过三代,但范公后世家族却兴旺了八百年!范公的四个儿子不但贵为官卿、道德极高,且能遵父舍财济世之风;其后代子孙在朝为官者亦屡出不绝,这都是得自范公的庇荫。因此世人若想后代子孙昌绵久远,当学范公积善造福之方。下面与大家探讨一下范仲淹曾留下家训百字铭,值得我们学习。孝道当竭力,忠勇表丹诚;兄弟互相助,慈悲无过境。古语说“打虎还得亲兄弟,上阵还需父子兵”,兄弟间理应相互帮助,相互关心。我们持家立业,必须得注重孝道,维系好家庭成员之间的良好关系,不遗余力。无论是孝道也好,丹诚也罢。都是慈悲的体现,慈悲是没有度量,没有尽头的。这二十个字,是告诫后代们要注重孝道和慈悲,才能团结齐心,创建和美家庭。勤读圣贤书,尊师如重亲;礼义勿疏狂,逊让敦睦邻。“书到用时方恨少”,如果我们平时能够勤学苦练,一旦真正用到知识的时候,也不会惊慌失措。范仲淹在年轻时一度连夜苦读,凌晨舞一通剑,夜半和衣而眠。别人看花赏月,他只在四书五经中寻乐,数年之后,他深谙儒家经典,吟诗作对,顺手拈来,成为一代文豪。“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读书很重要,尊敬师长更重要,我们应该向敬重父母一样尊敬师长。遵守礼仪,谦逊忍让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如果一味疏忽,用狂妄的心态去为人处事,必将事倍功半,得不到理想的结果。“逊让敦睦邻”,即是说,唯有谦逊忍让,用宽厚和善的态度,才能促进邻里和睦。这二十个字,是告诫后代们要知道谦卑宽厚,能够彬彬有礼、友好待人,才能广结善缘,赢得福报。敬长与怀幼,怜恤孤寡贫;谦恭尚廉洁,绝戒骄傲情。尊老爱幼历来是我们的传统美德,体恤鳏寡孤独与弱势群体同样是每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品德。像现在在公交车上设有老弱病残席,在乘车时设有老弱病残孕专用通道,为百姓办理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等,就是“敬长怀幼”、“体恤孤贫”的直接体现。大至一个国家,中至一个团体,小至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这种情愫,能够发扬“敬长舆怀幼,怜恤孤寡贫”的精神。“满招损,谦受益”,我们为人处事,要具备谦虚与廉明的品质,千万不要骄傲自满、恃权傲物。这二十个字,是告诫后代们要知道尊老爱幼、富有同情心,能够戒骄戒躁、谦恭廉明,才能树立威信,为人信服。字纸莫乱废,须报五毂恩;作事循天理,博爱惜生灵。敬惜字纸是中国文化传统理念之一,在科举制度的影响下,出于对文化与文字的崇敬,古人认为应当对字纸,即写有文字的纸张表示尊敬和爱惜。中国佛教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在《普劝敬惜字纸及尊敬经书说》中云:“字之恩德,说不能尽。敬惜书字,福报甚大。”即便是现在,珍惜字纸也是环保和节约资源的重要方式。“五毂”即“五谷”,指稻、黍、稷、麦、豆,泛指粮食作物,是人类生存的根本,是最朴素、最自然,也是营养价值极高的传统食品。没有“五谷”,我们的色身就无法得到供养,我们的生命也就无法继续,所以我们应该报“五毂恩”。“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我们做事要顺应天理,做人要博爱一切众生,不能干出伤天害理、荼毒生灵的勾当,否则就会有恶报。这二十个字,是告诫后代们要知道勤俭节约、怀着感恩的心,能够顺应天理、慈悲为怀,才能广种资粮,普利群荫。处世行八德,修身率祖神;儿孙坚心守,成家种义根。“八德”即是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古人处世的基本操守。“八德”发展到现在,就成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这二十字的公民道德规范。“儿孙坚心守,成家种义根”,这两句是对前面家训的总结。“创业容易守业难”,这同样适用于持家,一个家业的操持与发展,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后世如能谨遵前人教诲,以家训为戒,才能将家业继承得更好,将家庭操持得更好。这二十个字,是告诫后代们要切记前辈训诫,精进勤勉,遍施善行,才能发扬祖业,有所作为。

兵器知识电子版杂志下载

电脑都快翻烂了 就是没有 还不如去买一本呢

《兵器知识》杂志简介 《兵器知识》以权威性、覆盖面广、信息量大的军事科普期刊形象赢得了广大读者的信赖与好评,为进一步满足读者需求,2001年《兵器知识》在保持鲜明个性与经典栏目的同时,反映国内外武器装备的现状,跟踪评述世界军事焦点、热点问题,重点推介中国兵器与当代主战兵器,由浅入深开展兵器知识科普宣传,传递军事理论新说,观察分析军事装备动态,专家视点、专家沙龙、综述评论、中国兵器、武器装备、新兵器、知识园地、热门话题、热点兵器、兵器史话、战史战例、读者园地等栏目将为朋友们构筑一个多视角、多维向、全方位的兵器知识网络,为朋友们提供开阔视野。 目录卷首语丨第一舰队治不了 “被害妄想症” 军事观察丨浅析台购美“鱼叉”系列导弹的作战能力及运用 军事观察丨“陆战之王”面临挑战?从纳卡军事冲突看无人机对坦克的威胁 军事观察丨纳卡冲突中的弹道导弹:阿塞拜疆PK亚美尼亚 军事观察丨从卡-10到卡-65:盘点俄罗斯卡莫夫舰载直升机 军事观察丨空中狙击手 军事观察丨美军下一代直升机的需求与竞争 军事观察丨剑指美国 军事观察丨负重而行:盘点欧洲军用运输机(下) 武器装备丨世界名枪印象(7) 武器装备丨81-1式步枪射击体验 武器装备丨德国二战后最大水面作战舰艇 武器装备丨机枪故事(10) 知识园地丨接口标准化 知识园地丨美军步兵机枪装备发展简史(五) 看图说事丨世界第一辆坦克诞生前(上) 更多优秀杂志,请关注【越读党订阅】

任何一种军事杂志都不可能面面俱到,要看具体方向 武器装备可以看《兵器》《兵器知识》《轻兵器》《现代兵器》和《舰船知识》《现代舰船》《航空知识》等 动态战略可以看《世界军事》 军事历史可以看《军事史林》《突击》《战争史研究》

《汉和防务》只要你买的到 《兵工科技》只要你当地有卖,你不要犹豫了。 《舰船知识》也不错 《舰载武器》荐! 《世界军事》小时候的经典,最喜欢收集里面的彩插 《兵器知识》买增刊,其他的不推荐买,没啥意思 《世界军事画刊》这个不推荐,价效比不高。留着钱上网,什么图片下载不了

以介绍武器为主的:“三大知识”《兵器》《兵工科技》《坦克装甲车辆》《世界舰船》《世界军事画报》《轻兵器》 以介绍战史为主的:《较量》 我们可以从名称上看出这些杂志的侧重点 要说的是,较量由于种种原因,其出版一直是不定期出版,而且较贵,15元 另外市场上还有几种封面比较好的杂志,如《中国尖端武器》《世界军事》等,都是没有内涵的书,不推荐看(《世界军事》已经变成了一本宣传性质的书) 另外还有本杂志,最近一段时间世面上没有看到了,名字我忘了,是台湾的《军事家》杂志的大陆版,非常好 《世界军事画报》和《兵器》是同时创刊的,其实挺不错的,不过不知为什么没有象兵器那样发展起来 一般菜鸟迷恋军事会有个狂热期,只要有钱,就不管什么杂志都买,过了这段时期后就会冷静下来的 长时间看军事杂志容易陷入“武器致胜论”的思想中,推荐本书,张召忠的《打赢资讯化战争》,可以帮助你从更高的角度了解现代战争

我个人认为《兵器知识》A是最好的,主要是兵器介绍,也有战役典故,还有时事,B呢是防务观察,主要是时事,由专家点评,兵器少。还有《兵器》,《兵工科技》也很好,但内容较少。 《轻兵器》和《现代舰船》内容单一,从名字就可以看出他讲的是什么。希望可以成为最佳答案,谢谢!

《兵器》近年来军事杂志的典范,平价军事杂志全彩铜版纸印刷的先驱 《兵器知识》老牌综合性军事杂志 《舰船知识》老牌海军知识杂志 《坦克装甲车辆》老牌路军知识杂志 《航空知识》老牌空军和航空知识杂志 《轻兵器》单兵装备和冷兵器知识的杂志 《现代舰船》和《舰船知识》差不多,也是一本不错的杂志 《现代兵器》风格和《兵器知识》类似(好长时间不买杂志了,不知道还有没有) 《世界军事》以文字为主介绍各国军事相关内容的杂志 以上是我以前全部购买的军事杂志,各有千秋,不过上大学以后就没买了,上班以后知道钱不好挣,就更不买了,反正网路发达。基本上你想知道的知识,都能在网上得到。

去奇书看看

倾向于军事政治的只推荐世界军事 倾向于兵器的推荐兵器(别买轻兵器,对某些人来说枯燥,而且很专业) 全面综合的推荐还是现代军事 兵工科技着重于兵器深理论,专业性强 兵器着重于兵器的新闻和各国兵器新闻动态,以历史发展角度讲解兵器 世界军事着重于军事理论和军事战术 环球军事着重于政治 军事展望着重于军事理论知识的延伸 这个嘛,可以根据您的兴趣选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哈哈

我首推《名枪》,然后是《轻兵器》。这是国内专门介绍枪械的最好的两本杂志了。

电驴上有 汉和防务评论 虽然大家都在骂 但还是可以看看

综合型的《世界军事》、专业性比较强点的《兵器知识》,陆军类的《坦克装甲车辆》、《轻武器》。海军类的《舰载武器》、《舰船知识》。空军类的《航空航天知识》都不错。

轻兵器有电子期刊,包年优惠

三曹建安诗风毕业论文

1、中国古代洪水神话考论 2、 论中国古代神话的演变 3、中国古代神话与原始观念 4、《诗经》燕飨食诗的场面描写 5、《诗经》的审美学特色 6、论《诗经》中的征役诗 7、论《诗经》中的婚恋诗 8、论《诗经》中的史诗 9、论《诗经》中的农事诗(其他类型,自拟题目) 10、《诗经》的比兴与《楚辞》的象征 11、《离骚》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塑造 12、从《离骚》看屈原的自觉与不自觉 13、先秦诸子书寓言研究 14、先秦史传寓言研究 15、先秦史书寓言研究(其他类型,自拟题目) 16、先秦文学与理性精神 17、论《左传》的战争描写 18、 论《左传》的妇女形象 19、《战国策》的艺术成就 20、《战国策》名篇研究 21、老子的思想 22、《老子》的艺术特色 23、《庄子》的艺术特色 24、《庄子》寓言的艺术成就 25、孟子论辩散文的艺术风格 26、《吕氏春秋》与杂家 27、《战国策》中策士言辞的抒情化特征 28、《庄子》中的畸人描写及其思想蕴涵 29、论《诗经》中的婚恋诗 30、《左传》中行人引诗分析 31、《孟子》文章的论辩技巧 32、《庄子》寓言的场景描写 33、宋玉赋试论 34、贾谊政论文的策士风范 35、司马相如赋的现实政治倾向 36、论《史记》中下层人物的描写37、《史记》所描写的游侠38、《史记》所描写的刺客39、《史记》人物合传的结构安排40、司马迁的反暴政思想41、《史记》所描写的战国四公子42、汉乐府民歌的讽谕特征43、《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44、从《氓》到《孔雀东南飞》──论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发45、论建安文学的美学倾向46、. 曹操与诗文革新47、. 论曹操的诗歌创作特色48、论曹操的散文创作49、论曹丕在中国诗史上的地位50、论曹丕的文学成就51、.曹植的生平与其诗歌创作的历程52、论三曹对建安文学的贡献53、曹植诗风的衍变54、潘岳哀诔文的创作特色55、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56、梁朝文人群体的辞赋创作57、汉武帝时期赋家考论58、《古诗十九首》中的人生思考59、邺下文人游宴活动与游宴诗创作60、阮籍咏怀诗的抒情特征61、左思咏史诗的咏怀特质62、谢灵运山水诗的摹象特点63、.阮籍诗歌的美学倾向64、.论陶渊明的田园诗65、.谢灵运与山水诗66、陆机、潘岳诗文的比较研究67、宫体诗的女性描写68、论《文选》对诗的分类69、论《子夜歌》70、《世说新语》的语言风格71、《世说新语》的语言技巧72、《世说新语》的写人技巧73、《世说新语》与中国古代小说

论“风骨”在“建安三曹”上的文风建树摘要: “风清骨峻”一说源于刘勰《文心雕龙·风骨篇》,文中将风骨一词分解为三种不同的层次,分别为人自身的风骨,诗文的风骨,艺术的风骨。而“风骨”一词原意是指一种刚健清峻,高迈光华的艺术风格。建安文学,魏晋时期的三曹、建安七子、蔡琰,以其刚健清俊的文风、慷慨悲壮的格调、健美有力的文笔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重要的地位。而曹家三人的文学成就又有所不同却又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所做诗风皆为个人情感的表达,但三人截然不同的人生阅历经验造就了他们不同的情感体验,所书文风也各有其味。关键词:“风清骨峻”;“诗歌艺术”;“建安文学”;“三曹” 一、“风清骨峻”(一)风骨概说 “风骨”一词曾见于汉代刘勰的《文心雕龙·风骨篇》:“怊畅抒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这就引发出了其后的文章中所谓的文意在风,文辞在骨一说。更为深入地说,文风与文骨可谓是互为表里。恰被他人比作是一个人的内在涵养与内在素质的映射。黄侃的《文心雕龙札记》中“风即文意,骨即文辞”支持的便是这一观点,但又不固化的将风骨简单的归类为文意与文辞,一方面认为文风带有很强的个人情感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又看到了文辞在每个不同的作家笔下文笔结构的多样。正是因为文辞文意的多样性特征,使得风骨一词更加的耐人寻味。 (二)风骨不仅体现在诗歌上,更体现在知人论世方面。 所谓“风”者,庄子云:“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这是对自然界的“风”字最好的阐释。由自然界的风引发人对于己身的思考,也就有了《世说新语·容止》中的“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修。”这也就将对于“风”的思考由抽象化为具体,即为一种由外向内的思考。所谓“骨”者,古来就有以人的骨骼形状来判断一个人的荣华富贵一说。世人言王右军(王羲之)脑后有反骨看出必将其功业有成。“骨秀”一词与骨骼自然是分不开的,常代指人的气宇轩昂的阳刚之美。故风清骨秀一词用于形容一个人的风貌再为合适不过。 (三)风骨一说还具体体现在文章的艺术风格上,概指文章的整体美。 一篇好的文章必然离不开真情实感的流露,而“风骨”从文章创作的角度来说,也与情、采并举。《文心雕龙·风骨》中言:“情与气偕,辞共体并,文明以健,珪璋乃骋。”风骨不生,则赋非无义。只有把文章的风骨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并融入丰富的情感与文辞才能合其大成创作出一篇篇的传世佳品。二、曹氏三父子的文风骨气(一)曹操的文风骨气概述 曹氏三父子在建安文学上的建树可见一斑。曹操作为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发扬者,与其二子曹丕、曹植,以及建安七子、蔡琰等在邺城形成邺下文人集团,以其真挚强烈的情感、慷慨悲壮的格调、健美有力的文笔著称,史称“建安风骨”。曹氏三父子的文章则各有其风,曹操以古直悲凉的文风发迹,其中又以他的游仙诗与政治诗最具代表性。曹操的游仙诗的文风,必然离不开他的个人生活经历。《精列》“厥初生,造化之陶物,莫不有终期”操以生灵之物自比,感叹世间万物都有存亡规律。本篇为他在西征张鲁途径散关山所作,此时曹操已经六十一岁,花甲之年,恰逢牛困车堕,独坐磐石,弹奏五弦琴之时。感慨自己统一天下的壮志难酬,幻想三位枕于山间,晨饮山泉的仙人游历而来,三位仙人本邀曹操一同西游成仙而去,无奈操又难舍自己人间的丰功伟业。游仙诗的文风不仅来自于作者本人的幻想,更加验证了“风骨说”中对于己身的思考。曹操的游仙诗一方面是对外物见识所见所谓的真实写照,与他的军旅政治生活息息相关,另一方面也与他自身所具有的“骨”有关。所谓风骨,风可为外,骨则为内。曹操生于一个官宦之家,自幼就有官宦环境熏陶着他,不过曹操却与这些汉代官宦有所不同。他自小不喜文书,爱好闯荡。当时的人们认为此人定无大志,便不对齐报以希望。可正是这种爱好闯荡游侠的“骨质”,使曹操对兵书产生了兴趣,从而造就了曹操在兵法上的建树,也为他后来的政治生涯奠定了基础。曹操作为最大的北方一霸,在官渡之战大败袁绍军,在赤壁之战中对于傲立于江渚之上,八十万大军连锁之势,势如破竹,对于孙刘联军,势要一统天下。正是这种雄伟的个人才气与气魄,成就了这位三国枭雄,成就了他一生波澜壮阔的绝世传奇。由此可见,影响一个人的发展必定是由内骨外风两部分所共同形成的,两者缺一不可。若是缺了浪荡潇洒的骨气,则必定没有《短歌行》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豪情壮志。若是没有他胸怀天下的阔气之风,又如何会有他《观沧海》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如此豁达宽广的胸襟。曹操诗作的风骨,不仅体现在他的游仙诗里,还体现在他的军旅诗作中。曹操一生南征北战,经历了太多的大小战役,从官渡之战大败袁绍到赤壁之战惨败联合军。人生的大起大落起起伏伏给了曹操太多的感触,滋生出众多灵感,也成就了他这一时期独特的政治抒情诗的细腻却又壮志豪情颇具潇洒的文风。文章骨质,莫不是所谓风骨也。所谓“乱世生英雄”,乱世给曹操提供了太多的文学素材,他的政治诗正是这一方面的体现。《蒿里行》中“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描写了联合军聚集在一起气拔山兮力盖世般的侠胆豪情,正义征讨的氛围蔚然成风。但这时的曹操也同时在这繁华之景中看出了众人齐力中的缺口。聚合之中的乌合之众难以成就大事的前景无疑也使他内心深处向往着对于自己未来的思考,对于中原天下的思考。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曹操一步步的走向战争舞台,走向他政治生涯的高潮。如果说“宁我负天下人,不愿天下人负我。”是曹操传奇一生的开端,那“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正是曹操传奇风骨气质的体现,表现了他对于当时士大夫文人的重视,也表现了他对于文化方面教化万民的重要意识。相对于建安文学的整体发展来说曹操作为建安文学的开创者以其发展者,曹操贯穿诗歌艺术中的忧患意识,也就尤为显著,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艺术,这种责任感,使命感与忧患感尤为中华文人不断传承发展一种民族感与民族文化。曹操作品中的忧患意识几乎成为了我国有责任感的文人的一种无意识的行为,从《周易》到《诗经》,从远古到近的忧患意识,从社会政治、个人生活到自我内心的感慨始终是文学的一个重要存在部分,建安风骨中的曹操诗就体现了一种浓浓的忧患意识。以曹操为代表的文人墨客将这一时期烽火狼烟的社会现实转化为一种文的骨风、古文的自觉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这是种忧患意识贯穿是文中的重要体现,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曹操的身份以政客为主,他作为东汉末期军阀混战的一代枭雄,诗歌中的忧患之感首先体现在曹操一统天下意识之中,曹操始终以凭着天下为己任。他目睹了东汉政权的腐朽,认识到朝代没落百姓疾苦的现实,因此利用自己强大的政治军事力量,带领乱世中的人们走上了平定天下的道路。在艺术风格上曹操诗歌,朴实无华,以感情深厚,气韵雄浑为代表,在诗歌情调上,则以慷慨悲凉为其特色。这这本来是建安文学的共同基调,不过在曹操的诗中,他表现得最为典型最为突出。在诗歌体裁上,曹操的乐府诗并不照搬汉乐府陈规,而是有所发展。曹操喜欢用旧题写新内容。《短歌行》、《蒿里行》都是这一特征的具体表现。曹操开创的一代建安风骨,具体还体现在《文心雕龙》时序篇中“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说的是曹操的文章慷慨,多表达当时的乱世之象,表现民族风气,表现出曹操自己的看法多为曹操内心所表达的的意向。 (二)曹丕的文风骨气概述 曹丕,作为建安文学中重要的推动者及建立者,以其男欢女爱以及游子思妇诗为代表,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风。他的诗风受生活经历的影响,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具有浪漫主义的情怀并由此创作了一批批的乐府诗作,以及抒发自己内心渴望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的政治诗。还包括自己在守城时与城中诸多文人墨客汇聚享乐而做的文人酬增诗。后期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色彩,抒情诗作多为细腻清越,缠绵悱恻。今人对于曹丕诗歌的评论,主观上是想从社会内容上着手。同时,对于其艺术成就也想阐明某个特殊的方面。他的文学创作反映的内容是远不及曹操的,因为他的作品远不及曹操涉及的政治与动乱的社会现实,身处高位从小荣华富贵看不到社会的弊端与民间的疾苦,反映的生活面比较狭窄,以描写男女爱情与离愁别恨见长。其中《燕歌行》、《杂诗》等篇中男女思情的内容极为突出,甚是具有代表性。《燕歌行》其一是最能代表曹丕诗歌风格的作品之一,其内容是写女子秋夜里思念远方的丈夫。曹丕用温润细腻的手法,写出了少妇思念丈夫的辗转反侧以及心中的孤寂难耐之意,将痛苦的情绪与孤寂的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又表现出对此等闺中怨妇的同情之感。 曹丕诗歌的语言绮丽工练,抒情婉转细腻,具有便娟婉约的纤丽清新的风格。《文心雕龙》才略篇说道:“魏文之才,洋洋清绮。”这一特点在他的诗作中体现较大,正如《燕歌行》中对于思妇的描写“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通过对思妇心理与情感表现的描写,巧妙的展现出一个思妇在慢慢长夜中牵念夫君的无限情意,情思婉转,缠绵动人。曹丕这婉转细腻的文风,多与他的政治生活以及个人经历相关联,他作为魏皇子之一,终日纸醉金迷宴酣之乐,沉迷纵欲,过度的淫奢行为,使得他虽外表强势却又偏向于内心的软弱,强干弱枝的性格使得他的文风也偏向于绮丽轻艳。 曹丕诗歌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丰富的“文人士大夫气质”,其诗作与乐府诗有异曲同工之妙,有着乐府诗的清丽工致,婉转流畅之韵。诗歌趋向于情感的真实再现,细腻温婉却又含蓄蕴藉,语言上婉转率真便婉隽约。这种文人化艺术表现手法的使用与艺术风格的形成,主要是表现在语言的工丽与艺术形式的创造上的。曹丕的诗歌创新甚多,虽仅存四十多首诗作,却是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都具备。他善于用清词丽句,加以和谐的音韵,表达他细腻的情思。曹操是乱世英雄,所抒发的大多都是与历史使命感与平定天下的报负有关的作品,曹丕却更努力于个人情感的表达。他敏感而多情,在众宾欢坐的宴会上,他突然体会到《善哉行》中的“乐极哀情来,寥亮催肝心。”他的敏感多情,超越了这个时代,与当时战争为主要生活的人们格格不入,有着独特的悲凉凄清的情感体验。由此可见,曹丕的诗作风格,多与他自身的风格取向,个人生活阅历,以及内心的思想情感有所关联,具有强烈的自主性色彩,以表达曹丕个人的情感为主。 (三)曹植的文风骨气概述 曹植的文学水平广受好评,是所谓“骨气清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他的文风既不同于曹操的古直悲凉,又不同于曹丕的便娟婉约,而是能够合二者之长,达到文采与风骨的完美结合。谢灵运评价曹植“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这无疑是对曹植诗歌作品的莫高推崇,展现了后事对于曹植文学作品的高度赞扬。曹植诗歌收到后人推崇的主要原因还归结于他的文采富艳,再加上他的坎坷身世经历引起人们的关注。与其同时,曹植的诗作还与其坎坷的身世经历有紧密关联。曹植前期诗歌主要是歌唱理想与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对前途充满信心。多为寄托诗人对建功立业的渴望与憧憬,以及赠与友人的诗作为主。曹植后期诗歌主要是表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其内容主要分为四类。第一类是以自己和朋友被祸害的悲愤,第二类用思妇弃妇之言表明身世之苦表白心迹,第三类诗歌表达自我,表明自己的理想与志向,第四类是游仙诗。在现实世界中处处碰壁,感是时光不在,功业无成,想要寄托于理想世界的无助。曹植前期诗作的典型是以他的《白马篇》为代表,通过诗中对游侠的高超武艺以及爱国精神的赞赏,表现诗人对建功立业征战四方的渴望,表达年少初期踌躇满志的激动澎湃,同时表达出曹植渴望通过政治与文学寻求功成名就的追求。曹植后期的诗作多以表露心志为主,一方面借弃妇思妇之手暗讽政治失意的不悦,另一方面又用游仙诗作来抒发自己心气消沉的最后精神寄托,在现实世界中的处处碰壁让曹植感到心灰意冷,感叹时光易逝却功业难成,想要以神仙世界为寄托,追求自己心中的解脱。曹植在游仙诗中的理想境界皆为明净高洁的代表,象征着曹植生活对立面的美好伟大追求,曹植在《辨道论》说神仙之说为“虚妄”,他们父子兄弟“咸以为调笑,不信之矣。”《赠白马王彪》也说“虚无求列仙,松子久吾欺。”可见曹植的游仙诗并不是真的信神仙,实际上是他对于周边变化以及自身境况的担忧之意的充分体现。由此可说曹植的诗作的文风也必然离不开自身的性格以及情感经历的真实体现。 luocan 版权所有,翻版必究!

(1)曹操的诗歌艺术风格是慷慨悲凉,具有浓厚的抒情气氛。曹操的全部诗歌都是乐府歌辞,虽然沿用乐府古题,但并不因袭古辞古意,而是继承了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精神,用乐府题目自作诗,反映了新的现实,表现出新的面貌。曹操的一部分乐府诗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现实,如《薤璐行》描写了汉末大将军何进谋诛宦官、召四方军阀为助,以致董卓作乱京师的事。与此相关的还有《蒿里行》。《苦寒行》、《却东西门行》也是反映动乱中的军旅征戍生活。曹操的另一部分乐府诗则表现了他的统一天下的雄心和顽强的进取精神。《短歌行》中其中的代表作。诗既抒发了他对时光易逝、功业未成的深沉感慨,也表现了他思念贤才的心情以及他招揽人才以完成统一大业的宏伟怀抱。全诗在深沉的忧郁之中激荡着一股慷慨激昂的情绪,我们可以感觉到在混乱的现实中建立的艰难和诗人坚定的信心。此外,他的《龟虽寿》,表现了老当益壮的志士胸怀。《观沧海》,通过辽阔雄壮的沧海景色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这是我国诗歌史上的一首比较完整的写景诗。曹操的诗极为本色,形式质朴,其诗“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 (2)曹丕诗歌的风格是情思细腻,清丽委婉。曹丕的诗歌有两个比较明显的特点:一个是描写男女爱情和游子思妇题材的作品很多,而且写得比较好;另一是形式多样,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无所不有。成就较高的是五言诗和七言诗。他的七言诗《燕歌行》两首是其代表作,尤其是“秋风萧瑟天气凉”一首写得尤其出色。诗人将思妇放在秋夜的背景下来描写,委婉细腻地写出了思妇的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语言清丽浅显,很能代表曹丕诗歌的一般风格。 (3)钟嵘《诗品》评曹植的诗“骨气奇高,辞采华茂”,很能概括曹植的艺术风格。曹植一生热中功名,追求理想,在遭遇挫折后,也壮志不衰,更多愤激之情,所以诗歌内容充满追求与反抗,富有气势和力量,这就形成了“骨气奇高”的一面。在建安诗人中,曹植是最讲究艺术表现的。他的诗歌虽然脱胎于汉乐府,但同时吸收了汉末文人古诗的成就,并努力于在艺术上加以创造和发展。建安诗歌从乐府诗出来逐渐文人化,到了曹植手中、里就具有明显的文人诗的面目。如《美女篇》模仿汉乐府,但描写的细致和词藻的华丽,与《陌上桑》迥异其趣,正表现了这种倾向。曹植的这种努力造成了他的“词采华茂”的一面。他的诗善用比喻,讲究对偶、炼字和声色,曹植这方面的成就提高了诗歌的艺术性,但也开了雕琢词藻的风气。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