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是我国五千年文化长河中伟大的作品。《诗经》韵律和谐,优美质朴,内容丰富多采,对于当时社会的各方面都有十分深刻的反映。譬如社会的不合理,民间普遍的疾苦,人民对于虐政的讽刺等等。其中婚恋诗占有一定的比例。朱熹在《诗集传》中写道:“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男女言情,在《诗经》中占了1/3。”古人为什么把爱情、婚姻当作头等大事呢?因为在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非常低下,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每一个家庭都倚靠夫妻来战胜灾害,希望家庭和睦。娶妻是头等大事,妻子的内在素质决定了家庭的未来。早期的《诗经》中描写初恋的爱情诗,其风格简明而朴素,大都描写男女从爱慕一直到幽会以及互赠信物的故事。这时的感情是纯洁的,充满幻想的,甚至是无拘无束的,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制度的自由以及人们朴素的爱情观。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芒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这是《诗经》的第一篇《周南·关睢》,它描绘的是一个美丽善良的姑娘在河边采择药菜,引起了一个男子的深深爱慕。作者采用了比兴的手法:在清浅的河上,看到水鸟雌雄依偎,希望有佳偶。由水鸟兴起求淑女的愿望。所谓比兴,并非诗人直接采取的亲耳所闻,亲眼所见。乃是采取诗意化的情景,作为思乡感情的媒界,由此产生联想,与主题合拍,使之典型化。诗中设想男子找到了梦寐以求的理想对象,用琴瑟和她联系感情,用钟鼓使她快乐。体现了淳朴而又高尚的情操。另外一首《邶风·静女》也有异曲同工之妙。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一共三章,每章四句,用“直陈其事”的写法,描写一对青年约期幽会的生动情景。全篇都出自男子的口吻。描写了静女与情人相见并送情人以信物的爱情诗。第一章写小伙子赴约等待对方时的急切心情。第二章写情人相见后馈赠信物,以加深感情。第三写静女赠送嫩草和男青年内心的喜悦。《静女》诗虽短,但格调明朗欢快,静女的顽皮、活泼,男青年的忠厚淳朴,他对静女所持的炽热情感,在这首优美的诗歌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还有一首《秦风·蒹葭》也是一首男慕于女的情歌。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凄凄,白露未日希。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这首诗与上两首在内容上有所不同。前两首诗中男女主人公感情是热情奔放的。而在这首却给我们呈现出一对多情、矜持的情人形象。“以手去接之,以身融之,”“惆怅距离”,营造了一个可望而不可及却又心往驰之的精神境界,令诗意境明丽清幽,具有朦胧美,弥漫着淡淡的怅惘。可设想伊人所在地方是一条清澈的河流。另一边,一名男子“溯洄从之”,逆流而上,顺流而下去追寻,期待可以到达其身边。可是道路太长,三面环水,伊人宛在水中央,隔水相望,不能促膝谈心。从而产生了幻像,一幅水面美人图。在波平如镜的水面上,美人在思恋者幻觉中,好象披上了一层镜花水月的轻纱,又仿佛一亭亭玉立的新荷含苞欲放。面对这样一幅图,你别无他想,只为诗中那位多情而又矜持,执着坚贞的爱情观所感动,发出由衷的赞赏之情,姚际恒在《诗经通论》中道:“在水之湄”,此一句已重扣“溯游从之”。于是,在前加一“宛”字,遂觉点睛入神之笔,可以说,此篇最得风人深致。结构上也很有特色,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写道:“其实首章巳成绝唱,古人作诗多一意化为三叠,所谓一唱三从,佳者多有余音。”当然,古代的婚恋也有其自身的缺陷和不足(比如在婚姻道德等方面),直接产生的流弊就是大量弃妇诗的出现。如《邺风·柏舟》,《邺风·日月》,《邺风·谷风》,《卫风·氓》,《小雅·我行其野》,《小雅·白华》等篇都是《诗经》中的弃妇诗。我们来看一下《氓》这首诗: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乘彼危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吁嗟鸠兮,无食桑葚!吁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口至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这是一篇充满悲愤控诉的弃妇自白的叙事诗。诗的层次,全按事态发展的经过安排:始而定约,继而成婚,继而任劳,继而遭辱,既而见弃,继而归家,乃至兄弟取笑,终乃自悼。她愤怒地指责丈夫“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又告诫其他女子不要轻信男子,吁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同时,从中感觉到女子强烈而复杂的性格变化:从一开始“既见复关,载笑载言”一直到后面“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感情由温柔可爱到痛苦伤心到失望绝别……这是令人深思的婚姻悲剧。在远古时代,就有这种薄情负义的事,深刻地说明了妇女地位从古到今都是属于从属的位置。女主人公在现实面前,终于清醒地认识到氓的用情不专,因此她并没有一味沉溺于痛苦的深渊里,而是振作起来,凭自已的勇气生活下来。体现了她刚强坚韧的性格。由此来看,《氓》又展现了女性精神发展可喜的一面,具典型意义。总而言之,《诗经》中的爱情诗为我们记录下了中国古代人们或美好或痛苦的婚恋生活,也为我们研究古代的风俗历史提供了宝贵的材料。这种柏拉图式的精神之恋的诗意美感,比起我们现代婚恋作品充斥着低俗的肉欲,总不免让人产生无尽的追恋和精神的归依感。在当今日趋庸常的生活里保持一颗不死的诗心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引子近日读任先青先生的这首《被大雾淹没》-------一场大雾 浓得让你无从把握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近灰者若何?梦想者 继续于梦游中焚香觉醒者穿过街衢 无法醒目 难辨清浊你内心降旗 给自己脚步上弦学别人戴严口罩 方便对灰日子保持缄默任先青先生是诗坛前辈,浸淫诗歌多年。因此,对他写下的这段文字,感觉不是很好。当时我留言:要是能再深入点,就好了。后来想想,这个留言并不准确,我真正想表达的是:这首诗的隐喻力不足。隐喻力不足是中国现代诗歌的最大短板。二、隐喻是对世界的触摸世界即隐喻。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的隐喻。《达-芬奇密码》里有这样一段话:世界上所有的宗教信仰都是建立在虚构基础上的----接受那些我们想象中真实的,但无法证明的东西。无论是古埃及人还是当代宗教,都是通过隐喻、寓言以及夸张的方式来描绘他们内心的神或上帝。隐喻是一种方式,它可以帮助我们的心灵去处理原本无法处理的东西。宗教性的隐喻成为了对现实进行虚构的一部分,而在现实里,又有助于芸芸众生从容应对,完善自我。上帝是人类最大的隐喻。现代诗歌正是通过隐喻之手,实现了对世界的触摸。隐喻是开启现代诗歌的密匙,不理解隐喻,则永远是诗歌的门外汉。三、什么是隐喻力隐喻力,我把它简单归纳为:隐喻的力量。现代诗歌说到底就是比喻的艺术。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转喻、隐喻等。运用比喻是为了更快速地抵达。通过比喻实现改变、转换、跳跃,进而创造出速度,而现代诗歌正是速度的艺术。隐喻是现代诗歌的核心元素。四、隐喻的力量喻即像,隐喻即深度意象。世界万物由原子构成,原子是本质。隐喻即是透过纷繁迷乱,找出不同事物之间的本质,进而使它们发生关联,因此,隐喻的力量来自于普遍性。隐喻指涉的对象越广,力量越大。所谓诗歌的大与小,正是源于它内在的力量。隐喻是置于诗歌内部的弹簧,它使诗歌凝练并张力十足。我们说一首好诗如艺术品值得长久把玩,并非没有读懂,而是在不同时空下,对诗里的隐喻又有了新的理解。一首诗由诗人和读者共同完成,说的正是这个。诗人不是上帝,无法知晓一切,但他能给未知领域以清晰的边界,引领众人去探寻、感悟、得到。隐喻正是那个边界,而诗歌,恰恰是那些未曾说出的部分。
隐喻就是把一个词的意义用在另一个它并不具备的意义上。具体来说呢,新批评派的雷内?韦勒克把隐喻称为“新批评的关键词”。根据他的观点,文学批评中的隐喻和修辞学上的隐喻并不相同。文学隐喻里,作为喻体的符号所表达的意思和它具体所指并不相同,词义和其意义是分裂的。即把一个词的意义用在它本来没有指的另一件事上。
隐喻不是一般的意象思维活动,而使在相距遥远的异质事物间建立同一性联系的直觉意象思维活动的。举例来讲:当黄昏在天空铺展开来,象一个病人麻醉在手术台。(TS艾略特)。新批评派对隐喻的喻体与喻旨的理解是其性质差的远,“异质”,但有内在共通处。
关于比兴的话,比是一方面,即“以彼物比此物”,兴是另一方面,“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兴来讲一种是起兴(《孔雀东南飞》),另一种是寄托(《离骚》)。再有一点,新批评派的隐喻是一个文学批评诗歌分析中的术语;比兴是文学创作中的一个表现手法,与其对应的文学批评方法是孟子的以意逆志说。
有所增长。诗经桑意象国内外研究有所增长,主要关注开发了桑意象概念、浅谈桑意象多样性以及将桑意象融入教学实践。此外,还有研究者对诗经桑意象的文化内涵和历史长河进行了探究,从而更好地去理解桑意象背后的文学含义、文化精神及其作用。
摘 要:在《诗经》国风中博喻见于邶风和卫风,基本上都是助益于人物塑造,通过系列形象化的比喻增强了艺术形象的鲜明生动。就诗人而言,博喻使之把事情说得更全面更清楚;就读者而言,在更具体更形象地得知诗人欲表达之意的同时,审美愉悦感油然而生。博喻造就了诗篇特殊的审美效果,在塑造形象和传达感情方面都显得卓然不凡。 关键词:《诗经》 博喻 邶风 卫风 比是《诗经》最主要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在这一种艺术手法的运用上,相比较其他国风而言,邶风和卫风的突出特点是博喻的运用。“博喻”二字并现,初见于《礼记?学记》:“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孔颖达《疏》:“博喻,广晓也。”①初时,博喻指的是一个人对知识掌握的广度,后来作为修辞用语的博喻虽然亦能起到广晓的作用,但基本是被固用为一个修辞用语了。博喻是一种表现力非常强的极具生命力和感染力的修辞方式,宋陈对比喻的种种情形予以详细考察,在他划分比喻的十种变格中,有一种他称之为博喻:“取以为喻, 不一而足。”②也就是申明博喻是连续运用两个或两个以上比喻句来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从而达到非常之效的比喻方式。博喻多见于我国古典文献,陈选取了《尚书》和《荀子》中的语句示例:“若金,用汝作砺;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若岁大旱,用汝作霖雨。”③“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锥壶也。”④先秦文献中的博喻甚繁,仅举《庄子》一例,《齐物论》解释风的成因时,用系列比喻描述百围巨木窍穴的形状和风的不同声响:“似鼻,似口,似耳,似,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者,叱者,吸者,叫者,者,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⑤。这样一比,使得窍穴具体可想,风声生动易晓。 在《诗经》十五国风中,只有邶风和卫风运用了博喻,并且不止一处,它们分别是《邶风?柏舟》中:“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邶风?谷风》中:“宴尔新婚,如兄如弟。”《邶风?简兮》中:“有力如虎,执辔如组。”《卫风?淇奥》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如金如锡,如圭如璧”。《卫风?硕人》中:“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邶风?柏舟》用了两个连续的比喻句表达了那位深忧浓愁女子的心坚意固,其意已定,不会像石头一样可以任意搬转;其志已坚,不会像席子一样任意卷曲。这里选取石、席的某些特征参照女子坚定的心志,是立誓以表心迹。《简兮》以观舞女子的视角,通过一组比喻刻画出了宫廷舞师体魄的矫健和舞艺的娴熟。 在《诗经》塑造的众多美人中,被刻画得最为细致的莫过于庄姜。庄姜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女性美的`典型,《硕人》是描写女性美的中国古典诗歌的典型,这两个典型的形成要归功于《硕人》在展示庄姜貌美时所用的一系列比喻。六个比喻的连续运用使庄姜的美具体、形象,最后再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收束,读者眼前的庄姜实在是形完神足。姚际恒认为千古塑造美人者无出《硕人》之右者,“是为绝唱”⑥。庄姜之美借用宋玉一语,即“详而视之,夺人目睛”⑦。清吴生言《硕人》:“生动处《洛神》之蓝本也。”⑧诗人是会审美,也是会写美的。《硕人》通过系列形象化的比喻以增强艺术形象的鲜明生动,诗人喻意运用得情满意足,带给读者的是更充分的艺术享受。《硕人》用以比喻硕人的诸事物体现了《诗经》时代人们的审美经验和审美规范,因诗人所选取的皆日常生活中常见之物,顺手而用,很贴切,很客观,所以更具形象性和生动性,即《文心雕龙?比兴》之谓:“比类虽繁,以切至为贵。”⑨ 《硕人》对庄姜之美的描绘于后世有典范之功,其比喻开启了后世以系列比喻写美人的先河,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以连续的比喻来形容美的方式就被宋玉借鉴了来,用以向楚王介绍那位天下至佳、至丽、至美的东家之子:“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东家之子……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⑩ 周振甫先生就具体情况把博喻划分为三类,分别是:用多种比喻来比一样事物的各个方面,用多种比喻来比一样事物的一个方面, 用几个寓言故事和比喻交错起来说明一个道理。“第一种博喻,可以突出一样事物各个方面的特点,显出它的丰富多彩来;第二种博喻,突出一样事物一个方面的特点,通过各种形象比喻来突出这个特点,收到特写镜头的效果;第三种博喻,把寓言、故事比喻交织起来,显得内容更深厚,富有说服力。”{16}卫风中的几处博喻基本属于第一、第二种。从审美效应来看,它们又分别可划归张晶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博喻及其审美效应》中所阐述的三种效应中的两种:一种是聚焦性效应,即用不同意象来比喻事物的某一个方面、某一种状态、某一种特质;一种是多棱形效应,是指用不同意象来比喻同一事物的不同状态、不同特质、不同侧面或部分,通过这种手法使欣赏者形成对被描写对象的多侧面、多层次审美观照。{17}很多博喻是超过两个比喻句的,因而具有了排比句的气势,同时也具有了音乐的节奏和旋律,于是造就了诗篇特殊的审美效果,又在塑造形象和传达感情方面显得卓然不凡。 比本来就是形象化的语言,用到人物形象塑造上,就是运用形象化的语言塑造形象,博喻则是进一步强化了形象化语言塑造形象的功能。邶风《柏舟》《简兮》《淇奥》和《硕人》很好地运用博喻这一表现手法,增强了读者对伤心女子之坚定、宫廷舞师之美姿、卫武公之美质和庄姜之美形的深入细致的体认,深化和丰富了读者的审美感受。也就是说,就诗人而言,博喻使之把事物或道理说得更全面更清楚;就读者而言,在更具体更形象地得知诗人欲表达之意的同时,审美感受也得以丰富。 ② (宋)陈:《文则》,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8页。 ③ 《尚书正义》,《阮刻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74页。 ④ (清)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6页。 ⑤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3页。 ⑥ (清)姚际恒:《诗经通论》,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83页。 ⑦⑩ (南朝梁)萧统:《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887页,第893页。 ⑧ (清)吴生:《诗义会通》,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45页。 {12} (宋)朱熹:《诗经集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34页。 {13} (汉)韩婴撰,许维校释:《韩诗外传集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6页。 {17} 张晶:《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博喻及其审美效应》,《古典文学知识》1995年第3期。 {21} 钱锺书:《宋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61页。 {22} 《陆游集》,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48页。 {23} 唐圭璋编:《全宋词》,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513页。 {24} 解玉峰编注:《元曲三百首》,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69页。 基金项目: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诗经》邶风、风、卫风地域文化生态考论”(项目编号:14WXJ13)
题目:论《诗经》中“莲”的意象及内涵
摘要: 《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开启了文学作品中“莲”意象的滥觞。《诗经》中,“莲”象征了女性,突出其美丽的特点,并具有原始生殖崇拜的内涵,同时,《诗经》运用了“清水出芙蓉”的自然主义表现手法,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 《诗经》;莲;意象;内涵
从《诗经》中的“山有扶苏、隰有荷华”、《楚辞》中“集芙蓉以为裳”,到曹植的《洛神赋》中“迫而察之, 灼若芙蕖出绿波。”李白的《古风》中“美人出南国,灼灼芙蓉姿”,再到周敦颐的《爱莲说》,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莲”意象贯穿了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学作品。在这样一个文学发展的长河之中,“莲”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内涵不断得到丰富。而“莲”最早出现在文学作品里,则是在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当中。可以说,《诗经》开启了文学作品中“莲”意象的滥觞。本文就《诗经》中“荷”的内涵展开探讨,进而发掘作为文学作品中“荷”意象的源头的意蕴。
一、《诗经》中的“莲”
《诗经》中提到“荷”的诗歌主要有三篇,分别是《邶风·简兮》、《郑风·山有扶苏》和《陈风·泽陂》。
《邶风·简兮》:“简兮简兮,方将《万舞》。日之方中,在前上处。硕人俣俣,公庭。《万舞》有力如虎,执辔如组。左手执龠,右手秉翟。赫如渥赭,公言锡爵。山有榛,隰有苓。云谁之思?西方美人。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
《郑风·山有扶苏》:“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山有桥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
《陈风·泽陂》:“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彼泽之陂,有蒲与蕳。有美一人,硕大且卷。寤寐无为,中心悁悁。彼泽之陂,有蒲菡萏。有美一人,硕大且俨。寤寐无为,辗转伏枕。”
从上面可以看出,这三篇都是表现爱情的诗歌,并且都是用“莲”来比喻女性。《邺风·简兮》是一个女子赞美似爱的情歌。末章以“山有榛,隰有苓。”(“苓”古“莲”字)来起兴。《郑风·山有扶苏》也是写一位女子与爱人欢会时,向对方唱出了戏谑嘲笑的短歌。首章以“山有扶苏,隰有荷华”来起兴,“荷华”就是荷花。《陈风·泽陂》是一位男子追求爱人的歌,分别以“彼泽之陂,有蒲与荷”、“彼泽之陂,有蒲菡萏”起兴,莲与蒲草并提。这三首诗中“莲”均出现在表现爱情的诗歌中并非偶然,而是有其特殊内涵的。
二、《诗经》中“莲”的象征内涵
2.1荷花象征着女性,突出其美丽的特点
《诗经》中花的种类繁多,以花喻女子的名句很多,比如:“有女同车,颜如舜华”、“桃之天天,灼灼其华”等。当然,上面提到,荷花就是其中之一,《邶风·简兮》中,“山有榛,隰有苓。”中榛代表的就是男性,“苓”即“荷”,代表的就是女性。
《郑风·山有扶苏》中,“隰有荷华”,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提到:“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后代评论者也误解此句的真正含义,皆以为郑诗淫。《毛诗序》:“《山有扶苏》,刺忽也。所美非美然。”①朱熹将其定为“淫”诗。其实只要以客观的眼光来看,这不过是一首清新的宛如民歌的情诗。这首诗中以植物起兴,首句分别以“扶苏”和“荷华”喻男性和女性,写的是一位女子与情人约会时的欢快心情,与情人调笑的情景。
《陈风·泽陂》中有“彼泽之陂,有蒲与荷。”“蒲”又名“香蒲”。生在浅水处,叶子可做扇。“荷”、“茼”和“菡萏”均为莲的别称。其中,“茼”特指莲蓬。“蒲”和“荷”同为水生植物,在水中相伴而生,交相辉映。此诗是一首发生在水边的恋歌。闻一多以为这是一首“女词”,以女性的口吻咏唱的情歌,以“蒲”和“荷”来比喻男女双方。《郑笺》中认为:“蒲以喻说男之性,荷以喻说女之容体也”。②荷花作为女性的象征首先是源于它的外形特征,“夫比之为义,取类不常: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③这里以荷之外貌和女性外貌做比。从《尔雅》对“莲"的描述中可以了解到先民对荷花的各个部分区分很细,与审美观念密不可分,荷花的花冠硕大而美,高高挺立于水面之上,犹如一位亭亭玉立的女子。在《诗经》很多的篇章里流露着先民的女子之美:高大、丰腴、艳丽。在以描绘美人而著称的《硕人》中有“硕人其颀”,《泽陂》中有“有美一人,硕大且卷”、“有美一人,硕大且俨”的诗句,均以“硕”来形容人的美丽。可见,先民对美人的判断来源于其外形的硕大,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由上可见,“荷”首先代表的就是女性,突出了女性美丽的特点。
2.2《诗经》中“荷”的生殖崇拜内涵
《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开端,是富有人民性的文学遗产,有大量诗歌描写了古代先民对爱情和幸福的大胆追求,把爱情生活与优美的自然环境或劳动生活结合起来,感情真挚朴实、生动活泼。所以,《诗经》所体现的内容和情感的民间性与真实性是我们探讨“莲”意象生殖崇拜意义的重要前提。
2.2.1“莲”象征着男女情爱
上面提到过,《诗经》中的“莲”意象都出现在表现男女爱情的诗歌之中。都是以“莲”来起兴。“兴”是《诗经》三大表现手法之一,“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朱熹《诗经集传·关雎注》),实际是“象思维”的一种显现,属于联想法,借着鸟兽花草、风霜雨雪、日月星辰等自然之物来兴和抒发作者内心的情感。更为重要的一点在于,创作者对兴之物即意象的选择不是随心所欲、一时性起的,而是选择那些与托兴之物的特点有相似性和相关性的意象。如《周南·关雎》借鸣春求偶、相依相恋的水鸟起兴,表达了君子对“伊人”的爱慕思恋,欲与之相思相守的热烈情怀;《齐风·敝笱》以“敝笱”即破旧的渔网象征没有贞操的女性等。所以,《诗经》中的“莲”意象不约而同地出现在爱情诗当中,表明了“莲”与男女情爱有必然的联系。
2.2.2“莲”象征女阴
对于“莲”象征女阴,其实在很多民俗事象中很明显的体现出来。像比如“鱼戏莲”的剪纸画等。
另外,《国风》当中的起兴句式几乎没有相同的,唯有“山有xx,隰有xx”这种句型共出现了5次:《邶风·简兮》中的“山有榛,隰有苓”;《郑风·山有扶苏》中的“山有扶苏,隰有荷华”;《唐风·山有枢》中的“山有枢,隰有榆”;《秦风·车邻》中的“阪有漆,隰有栗”;《秦风·晨风》中的“山有苞栎,隰有六驳”。令人惊奇的是,“山有xx,隰有xx”均出现在表现男女情爱的诗歌当中,《诗经译注》对此解释为“一般是以‘山有x’喻男,‘隰有x’喻女”④。选择“山”与“隰”作为区分男女两性的意象,这并非偶然,而是古人原始思维中生殖崇拜的体现。正如黑格尔所说:“东方所强调和崇敬的往往是自然界的普遍的生命力,不是思想意识的精神性和威力,而是生殖方面的创造力。”⑤男女交合是人生而有之的本能,也是人类生长繁衍的重要手段,特别在生产力低下的上古时期,人口的繁衍意义非凡,因此产生了对生殖的极度崇拜。生殖崇拜不是某一民族、某一地区独有的历史现象,它遍及世界各地。黑格尔说:“对自然界普遍的生殖力的看法是用雌雄生殖器的形状来表现和崇拜的。”⑥这种崇拜直接体现在对生殖器官的敬仰和崇拜上。在原始先民心中,男女两性的本质区别就在于生殖器的差异,从当今生物学的角度分析,这种说法也是正确的。在世界各地都有古人留下的生殖崇拜的图腾,外形酷似男女的生殖器官。于是,一些有特别形状的动物、植物被先民用来作为男根、女阴的象征。由于地域环境的差异,用来作为生殖象征的植物也不一样。在我国远古时期,生殖崇拜也必然存在,加上“象思维”的影响,我国先民总是以外在事物为参照来认识自己的身体,用特征或功能相似的自然之物指代身体的某些器官。比如,我国先民常以花喻女阴,瓜喻子宫,除了两者形状相似之外,在先民眼里,植物的春华秋实还蕴涵着生生不息的生殖繁衍意义。以花卉象征女阴,表达了先民们祈求女性能像花卉一样果实累累的朴素心愿。所以,以上五首诗歌同时选取“山”和“隰”比喻男和女,包含着生殖崇拜的意义。况且,“山”的突起之状与男性生殖器外形相似,“隰”为“低湿的洼地”,其凹陷之形与女性阴部相似,这些足以证明以“山”和“隰”作为生殖崇拜象征物是合情合理的。由此推之,“山有”的宾语部分,如“榛”、“扶苏”、“枢”、“苞栎”等树木同样象征的是男性生殖器官,同理“隰有”的宾语部分,如“荷花”、“苓”,理所应当是女阴的象征了。
2.3“荷”象征了女性的阴柔特点
《诗经》中情诗以植物喻人时多是成对出现,如上面提到的《山有扶苏》中的句式“山有xx,隰有xx”,上句喻男性,下旬喻女性,成对出现使用。上面提到的'这种句式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即“阴阳”的角度。《诗经》中常常以具有阳刚意味的植物来喻男性,以阴柔的植物来喻女性。女性在爱情中是以柔美、较弱的形象出现,一阳刚、一阴柔,形成鲜明对比。这种成对的出现的意象体现着先秦时代“阴阳"理论。在《易经》和相传产于伏羲时代的八卦图都是以阴阳两种符号代表万物,认为世间万物都是阴阳相对:“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先秦时期的文学和哲学在《诗经》得到了契合,先人的哲学思维以文学的形式得到了体现。假如我们把《山有扶苏》和《泽陂》中的对称句子以《易经》中阴阳两种符号来抽象化,那么“山有扶苏,隰有荷华”,“山有峤松,隰有游龙”,“有蒲有荷”,“有蒲有茼”,“有蒲菡萏"做为比兴的句子都是以“—”和“— —”的形式交替出现,在形式和象征上都和《周易》阴阳理论吻合。这种产生于上古的朴素辨证思维作为一种集体记忆保留下来。所以说“荷”代表了女性阴柔的特点。
三、“清水出芙蓉”的自然表现手法
《诗经》中虽然是以简单的形式,用植物来象征男性和女性,但是并不影响着诗的意境传达。这与“荷花”“清水出芙蓉”的特征不谋而合。
《山有扶苏》和《泽陂》中的荷花没有形体、颜色、姿态的描写,甚至仅仅是名称的罗列,和魏晋以后诗歌中对事物的繁缛描写相比近于简单。很多人将这种方式的产生仅仅归为先民语言的匮乏和思维的原始,没有足够的词语去描绘自己看到的景色。这种说法不无道理,但是这种简单却也自有特点,简单的形式所蕴含的诗意往往是含蓄婉曲的。繁缛是精雕细刻的工笔之作,这种简单却是一种写意的白描。两种方式都各有自己的意境。
一种美的意境未必一定需要修饰。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认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两句历来被人称颂,仅是十种景物的排列,除了最后“西下”两字之外,全无修饰之词语。与其说深得唐人绝句之妙境,还不如说和《诗经》神韵相通。在“山有扶苏,隰有荷华"这样的景色描写中不著一字,而水边美景,荷花娇艳,荷花与扶苏、蒲的相映成趣,如在眼前。
《诗经》中荷花之美尽在它的“自然”之美。《庄子》中有这样一段话:
孔子曰:“夫子德配天地,而犹假至言以修心,古之君子,孰能脱焉?”老聃曰:“不然。夫水之于沟也,无为而才自然矣。至人之于德也,不修而物不能离焉,若天之自高,地之自厚,日月之自明,夫何惰焉!”
——《庄子·外篇田子方》
庄子以为万物皆有“自然”之法,本来的特性,无须刻意为之,《诗经》作为先秦时期的文学作品,犹如庄子的“自然”观一样,荷花之美本是天然有之,又何须人的雕琢,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对《诗经》中“荷花“的最好赞美。
综合上述,《诗经》作为文学作品中“莲”意象的滥觞,代表了女性,突出其美丽的特点,透露出原始生殖崇拜的内涵,并且,《诗经》运用了“清水出芙蓉”的自然表现手法,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四、参考文献:
①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一版,第240页。
②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一版,第382页。
③周振甫,《译注文心雕龙》,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第511页。
④袁梅,《诗经译注》,山东:齐鲁书社,1985年第一版,第309页。
⑤⑥黑格尔,《美学》,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一版,第40页。
1. 关于以花喻人的诗句 关于以花喻人的诗句 1.以花喻人的句子 白梅---梅素有"清客"之称,凌寒傲霜枝, 红梅--茫茫雪原,一枝红梅独自绽放,飒飒英姿,醉倒英雄客. 水仙---凌波仙子,依水而居,弱质风流,淡雅风致,君可扶持? 玫瑰---玫瑰多刺,被人畏若毒蝎,玫瑰何辜,它本不愿供人采摘.娇羞的它只为有情人而绽放. 罂粟---花美,美的致命,只因未觉花下隐藏的花之毒苞. 虞美人---乍看是罂粟,而后知是一朵迎风而立,恣意绽放的倾城名花. 素心兰---花若其人,人可比花. "玉笔山庄"一席故事,描画出素雅高洁,惠质兰心的 一朵素心兰. 缕缕幽香,恒久弥远. 瑚蝶花---一生只爱一个人,一世只怀一种愁.只盼化骨为蝶,从此双宿双飞.赠诗云:"庄生晓梦迷瑚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木棉花---花开直入云霄,无须枝叶衬托,孤高之姿,令人仰止,不可攀. 失车菊---嫩嫩小小,却又娇娇俏俏.菊为"花之君子"也.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惹人怜,更令人敬. 杜鹃花---可是杜鹃泣血染红这满山的杜鹃花? 2.以花喻人的诗歌 以花为碟 在兰州 西北风里 花儿 从土里走来 这是我 最后一次 让不可一世的烈火 燃烧了 自己 在天空里 谁在飞翔 我在山洼里 摇曳着翅膀 从一个梦到另一个梦 洋洋洒洒 你怎么可以在我被风绊倒之前 消失 日落西山 大路上 到处是回家的人 除了我 积蓄了一年的美酒 期待你的赏光 把门窗打开 好吗 让心事一律朝阳 也照亮窗内 一个诗人 从春到冬的收藏
梦里戴花——想得美
"古诗 ",虽只有两个字,却包含着无限的情怀,无尽的美景……其实,你要是仔细寻找,还会发现,古诗中还蕴藏着一片大自然! 要说花,就必须得说说花王——牡丹。欧阳修在《洛阳牡丹记》中,那句“天下真花独牡丹”更是证明了牡丹百花之王的地位。唐朝,牡丹更是王室中的“宠儿”,刘禹锡就曾说:“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瞧,小小一朵牡丹花开花时节竟能震动京城。牡丹的雍容华贵,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贵妇,古时的美人杨贵妃就最喜欢北平稀有的绿牡丹,怪不得唐朝的罗隐在《牡丹花》中写到: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 与牡丹相比,桃花就像一位小家碧玉。虽羞答答的却有股清秀非凡的感觉直逼而来。桃花妹妹可真爱美,浓妆艳抹打扮得花技招展,艳而不妖,恰到好处。我现在终于明白什么叫“每对春风竞吐芳,胭脂颜色更浓妆。”桃花色彩缤纷,红似火,粉似霞,也有素面美人,白似雪……每种桃花都让人爱不释手,真是“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映浅红。” 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从古至今就是诗人名士所赞诵的对象。荷花凭借婷婷玉立的姿色,心旷神怡的芳香,吸引着无数人,荷花,哦不,就是花蕊,含苞欲放的花骨儿躲在茂密的荷叶中,可那尖尖的头儿藏不住,就成了“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像水一样清嫩的荷叶就如一池无暇的翡翠,绿得沉迷,绿得心醉。绿叶陪红荷,好一幅“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荷花那楚楚动人的花瓣,新雨后梨花带雨的脸蛋,婀娜多姿的身材,亭亭玉立的气质,无不在诉说“出污泥而不染, 清涟而不妖。” 岁寒三友也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常客。先说梅吧!《梅花》中立在墙角迎着严寒盛开的梅花,有股高洁坚强的意志。《墨梅》中只愿留下清香的梅花,抒发了梅与世无争的高尚品德。《红楼梦》中“千红万紫,终让梅花夺魁”的诗句,同样写出了梅花与世无争的品德,却隐约流露出一种自有专长的傲慢。有些梅花却平白无故地遭受百花的嫉妒,就似“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喔,这朵梅花却又是这样的傲骨,这样的无私“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再说说竹!民以食为天,可大诗人苏轼却说:“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听,多有趣,吃饭时可以不要吃肉,可居住时却不能没有竹子。《竹石》中写到: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诗把竹子不畏风雨,不怕困难的顽强品质,描绘得淋漓尽致。 古诗是一个放大镜,帮助我们仔细寻找大自然中的美。古诗奇就奇在用朴素的文字描绘不平凡的情操;妙就妙在能借用普通的事物,抒发出不平凡的感情;美就美在使人意犹未尽,回味悠长!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自然界中多姿多彩的花既是其一,他们在诗人的笔下也是各具风情,浅吟低唱,你能感受到诗人非凡的想象力及诗歌语言的魅力。例如花开时节动京城的花王牡丹。又例如出淤泥而不染的莲,婷婷玉立之姿,心旷神怡之香。又或文人墨客笔下的常客——凌寒独自开的冬梅。 然而这个百花齐放的大花园里,桃花独树一帜,占尽风光。桃花入诗被赋予了多姿多彩的感情内涵,意象极为丰富 如宋代白敏中的“千朵浓芳绮树斜,一枝枝缀乱云霞。凭君莫厌临风看,占断春光是此花。”生动形象地写出桃花在万紫千红的春天所占的特殊地位。又因桃花的凋零也往往和春天的逝去联系在一起。所以,怜花惜春也是古代桃花诗的一个重要内容。如南朝沈约的“风来吹叶动,风动畏花伤。”桃花还常用来比喻美貌女子。《诗经》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唱出了以桃喻人之先声。另外,桃花也饱含诗人的隐逸情怀。东晋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构建的世外仙境,那里与世隔绝,景色绮丽,人们安居乐业,因此,桃花往往和桃源联系在一起,成为文人雅士避世隐居的理想处所。而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用桃花流水比喻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令人动容。 凡引种种,意趣横生,引人入胜。品读诗中桃花,一朵朵凝结着生命雨露,散发着感情芬芳的奇葩会缓缓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风,总是神神秘秘的,“来无影,去无踪”的.它有时会为人们带来极大的欢乐,也有时,会为人们带来一些不愉快.春天到了,春风微微地吹拂着大地上的万物.小草,伸了伸腰,低下了头去把那件新绿衣穿上了身;小树,晃了晃身子,把自已的黄袍脱下,轻轻地拿起了绿袍,披在肩上;小鸟飞了过来,在大树上尽情地歌唱...春风吹来,它们随着春风,开始欢乐地翩翩起舞.夏天来了,天气闷热,太阳公公无情地向人间发射着烈烈火团,这时候,人们是多么希望风儿快点到来啊!风儿仿佛听到了人们的呼唤,连忙赶来,带来了阵阵凉爽的风,让人们尽情地享受着夏天的凉爽.风儿则在人们的微笑中,快乐地为人们工作.秋天来临之际,风儿赶了过来,它拿起一支“马良神笔”把树叶,果园,田野...都染上了金灿灿的颜色,就好比那一张张可爱的笑脸.金风它不仅带来了金黄色,同时,也带来了丰收的喜悦,神奇的色彩和凉爽的空气.冬天很快就到了,金色的世界转眼之间变为了白茫茫的一片.朔风毫不客气地蹿了出来,它并不像春天那样温,它来的又快又锰,把树枝折断,把孩子吹回家,把...大家吹的都不敢再跟朔风会面了.风儿,有时像慈爱的母亲,有时也像疯狂的猛虎...风总是变化莫测,让人捉摸不透.人人都说春风美,可我觉得,夏天的风更是变化多端,一点也不比春风逊色. 夏日的一天,我走在大街上,马路都被蒸出了热气.人们有气无力地来往,整个城市笼罩在一片睡意之中.我,不,是人们都渴望着,刮一丝丝清凉的风.
立意——生命的意义在于--不顺从附:2011年浦东新区高中二模作文
风可以吹走一张无助的纸片,却吹不走一只会飞的蝴蝶 根据这些 写一篇议论文
人生,没有一条笔直的路,也不是一个完美无缺的圆。宋代诗人苏轼,曾写过这样的经典诗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悲欢离合是一种社会现象,阴晴圆缺是一种自然规律。两者合成一条像心电图显示的连环抛物线。这就是人生的轨迹,如何看待这条连环的“抛物线”?处于颠峰则喜,落在低谷则悲,这是人间常态。此中心情可以理解,但必须加以理智处之。在喜的时候,不防多点忧患意识,防止乐极生悲。在人生处于低谷的时候,则不要怨天公不平,世道不公,更不要不能自拔。《千手观音》的领舞者残疾人邰丽华,对于人生有一种痊新的感悟,否定了老天对她不公平的说法。“我觉得残疾不是一种缺陷,而是人类多元化的一个特点,残疾不是不幸,只是不便。其实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样的,有圆,有缺,有满,有空,这是你没有办法选择的,但是你可以去选择看人生的角度,然后带着快乐而感恩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不完满。”正是邰丽华具有独特的看人生的角度,她才能冲出低谷,飞上蓝天,成为扬名天下的人。张海迪不也是坐在轮椅上创造奇迹的吗?要说低谷,她两人可谓是落到低谷了,可是“龙”总是要飞的。身处低谷时,豪言壮语是往往听不进去的。有两句老话,低调而现实,也许会动之以情。一句话是“天无绝人之路”。一句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两为残疾姑娘的命运,充分验证了这两句话的朴素真理。有了希望,有了期待,才有了圆梦的热情。伊朗人有句谚语“即使出在困境中也不要绝望,往往在暗处流出生命之泉”。这对于身陷低谷的人是一个诚挚的规劝,也是一句实实在在的忠告。
李商隐??的中国第六届大会暨国际研讨会于2002年在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60多名专家和学者参加双方的协商和探索的意义,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李商隐诗歌。 与会者认为,李商隐研究的突破和卓越的性能,为当代古典文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李商隐??拂去历史的尘埃,还其真实面目,相对客观,公正的评价,丰富的文学史。更重要的是带来启发和思考李商隐研究实践的古典文学研究的概念和方法。王蒙李商隐现象“的文学传统是一个挑战,第一个挑战的文学创作,文学理论的主流意识,思想,封建社会和文学的狭窄和诗学文艺美学的概念和符号系统也是一个的挑战。他建议,李商隐的研究为契机,推进到一个新的位置,的整个理论水平,文学史,诗歌水平。 主持会议安徽师范大学是我们的李殷商,阴研究“城市”,如刘薛启和俞舒程的“李殷商,阴诗歌集解”“李殷商,阴文按时间顺序校注”李殷商,阴数据编译以及其他著作,为更多的深入研究李商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校学术团体的研究论文很多精辟的组成部分,继续这一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2006年5月16日至18日在中国李商隐研究会广西师范学院主办的“中国李商隐第7届年度会议”在广西南宁举行。来自中国大陆和日本的30多名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李商隐研究会名誉会长,著名作家王蒙李商隐研究会会长,上海大学教授补充李商隐研究的前总裁刘薛凯,安徽师范大学教授做学术报告。其他学者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李商隐诗歌,阴阳艺术特色领域的开拓。张明飞教授(前排左到右?D
李商隐与晚唐政治
1.用,不算。2.振兴古诗文化
李商隐通常被视作唐代后期最杰出的诗人,其诗风受李贺影响颇深,在句法、章法和结构方面则受到杜甫和韩愈的影响。[6]许多评论家认为,在唐朝的优秀诗人中,他的重要性仅次于杜甫、李白、王维等人。就诗歌风格的独特性而言,他与其他任何诗人相比都不逊色。赞赏李商隐诗歌和批评他的人,所针对的都是他鲜明的个人风格。后世许多诗人模仿李商隐的风格,但没有一位被认可。根据刘学锴、余恕诚的整理研究[7],李商隐流传下来的诗歌共594首,其中381首已经基本确定了写作的时间,213首无法归入具体的年份。此外,还有十来首怀疑是李商隐的诗作,不过证据欠充分。从吟咏的题材来看,李商隐的诗歌主要可以分为几类:政治和咏史。作为一个关心政治的知识分子,李商隐写了大量这方面的诗歌,留存下来的约有一百首左右。其中《韩碑》、《行次西郊作一百韵》、《随师东》、《有感二首》等,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作品。李商隐早期的政治诗指陈时局,语气严厉悲愤,又含有自我期许的意味,很能反应他当时的心态。在关于政治和社会内容的诗歌中,借用历史题材反映对当代社会的意见,是李商隐此类诗歌的一个特色。《富平少侯》、《北齐二首》、《茂陵》等,就是其中的代表。 抒怀和咏物。李商隐一生仕途坎坷,心中的抱负无法得到实现,于是就通过诗歌来排遣心中的郁闷和不安。《安定城楼》、《春日寄怀》、《乐游原》、《杜工部蜀中离席》是流传得较广的几首。值得注意的是,这类内容的作品中许多七言律诗被认为是杜甫诗风的重要继承者。 感情诗。包括大多数无题诗在内的吟咏内心感情的作品是李商隐诗歌中最富有特色的部分,也获得了后世最多的关注。《锦瑟》、《燕台诗》、《碧城三首》、《重过圣女祠》等,保持了与无题诗类似的风格。而《柳枝五首》、《夜雨寄北》、《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等,则反映出李商隐感情诗另一种风格的意境。 应酬和交际。在李商隐用于交际的诗作中,写给令狐绹的几首(《酬别令狐补阙》、《寄令狐郎中》、《酬令狐郎中见寄》、《寄令狐学士》、《梦令狐学士》、《令狐舍人说昨夜西掖玩月因戏赠》)特别引人注意,为解释他与令狐绹的关系提供了直接的证据。 李诗广纳前人所长,承杜甫七律的沉郁顿挫,融齐梁诗的华丽浓艳,学李贺诗的鬼异幻想,形成了他深情、缠绵、绮丽、精巧的风格。李诗还善于用典,借助恰当的历史类比,使隐秘难言的意思得以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