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中国研究院论文

发布时间:

中国研究院论文

(1) (1分)(2)4CO(g)+2NO 2 (g) N 2 (g)+4CO 2 (g)  △H="-a+b-2c" kJ·mol -1 。(3分,方程式及状态2分,焓变1 分)(3)①40% (2分)    0.027mol/(L·min)  (2分)   ②c d(2分)   ③向左(2分)5/36  L/mol或0.14 L/mol(2分) 试题分析:(1)CO 2 的电子式 。(2)2CO(g)+2NO(g) N 2 (g)+2CO 2 (g) △H=-a kJ·mol -1  ①2NO(g)+O 2 (g)=2NO 2 (g) △H=-b kJ·mol -1    ②CO(g)+1/2O 2 (g) CO 2 (g)   △H=-c kJ·mol -1   ③由①-②+2×③得 4CO(g)+2NO 2 (g) N 2 (g)+4CO 2 (g)  △H="-a+b-2c" kJ·mol -1 。(3)①2CO(g)+2NO(g) N 2 (g)+2CO 2 (g) 起始浓度(mol·L -1 )      1.2      1          0       0转化浓度(mol·L -1 )      0.4     0.4        0.2       0.4平衡浓度(mol·L -1 )      0.8     0.6        0.2       0.4              有害气体NO的转化率为 ×100%=40%;0~15min  NO的平均速率v(NO)= =0.027mol/(L·min)。化学平衡常数K= =0.14。②a.缩小容器体积,CO浓度增大,所以错误。b.增加CO的量,CO浓度增大,所以错误。c.降低温度,正向移动,CO浓度减小,所以正确。d.扩大容器体积,CO浓度减小,所以正确。所以选c d。 ③20min时再向容器中充入NO、N 2 各0.4mol,此时各成分的浓度变为2CO(g)+2NO(g) N 2 (g)+2CO 2 (g) 瞬时浓度(mol·L -1 )       0.8       0.6        0.4      0.6 Qc= =0.625>0.14,所以逆向移动;化学平衡常数只和温度有关,温度不变,平衡常数不变,所以化学平衡常数还是 L/mol或0.14 L/mol。

中国艺术研究院考博需要至少1篇论文能过材料审核。根据查询相关信息显示,中国艺术研究院考博所有考生必须以独立作者或第一作者身份提交至少1篇(部)已公开发表的与报考方向相关的学术论文或论著,才能通过材料审核。中国艺术研究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直属的国家级艺术科研机构,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是在新中国建立初期成立的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音乐研究所、中国美术研究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80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定名。中国艺术研究院形成了以艺术科研、艺术教育、艺术创作三足鼎立的发展格局,确立了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艺术科研中心、艺术教育中心和国际艺术交流中心的发展目标。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1. HONG Youshi, YE Yugong and XIA Xiaoxin, The Effects of the Size of the Second Phase Particles o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a Low Alloy Steel. Mechanical Behaviour of Materials, Proceedings of ICM4, August 1983, Vol.2, p.849-855.2. HONG Youshi and LIANG Kaiming, An Investigation on Stress Corrosion Cracking (SCC) Behaviour of Cr-Mo Steels. Advances in Fracture Research, Proceedings of ICF6, December 1984, Vol.4, p.2403-2410.3. HONG Youshi, W. R. Tyson and B. Faucher, Effect of Rare Earth Additions on Fracture Properties of 2.25Cr-1Mo Steels. Acta Metallurgica Sinica (English Edition) Ser. A, (1989), Vol.2, p.63-68.4. HONG Youshi, LU Yonghua and ZHENG Zhemin, Initiation and Propagation of Short Fatigue Cracks in a Weld Metal. Fatigue Fract. Engng Mater. Struct., (1989), Vol.12, p.323-331.5. HONG Youshi, LU Yonghua and ZHENG Zhemin, Short Fatigue Crack Behaviour in Iso-Stress Specimens. Acta Metall. Sinica. (English Edition) Ser. A, (1990), Vol.3, p.276-281.6. HONG Youshi, K. J. Miller and M. W. Brown, Complex Stress Functions and Plastic Zone Sizes for Notch Cracks Subjected to Various Loading Conditions. Fatigue Fract. Engng Mater. Struct., (1991), Vol.14, p.237-258.7. HONG Youshi, LU Yonghua and ZHENG Zhemin, Orientation Preference and Fractal Character of Short Fatigue Cracks in a Weld Metal. J. Mater. Sci., (1991), Vol.26, p.1821-1826.8. HONG Youshi, M. W. Brown and K. J. Miller, Fatigue Crack Growth from a Circular Notch under High Levels of Biaxial Stress. Fatigue Fract. Engng Mater. Struct., (1992), Vol.15, p.1185-1197.9. FANG Biao, HONG Youshi and BAI Yilong, 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Study on Numerical Density Evolution of Short Fatigue Cracks. Acta Mechanica Sinica, (1995), Vol.11, p.144-152.10. 洪友士,顾子晏,方飙,疲劳短裂纹萌生的损伤特征和计算机模拟,《机械强度》 (1995), Vol.17, No.3, p.88-93.11. HONG Youshi, GU Ziyan, FANG Biao and BAI Yilong, Collective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Computer Simulation of Short Fatigue Cracks. Philosophical Magazine A, (1997), Vol.75, no.6, p.1517-1531.12. HONG Youshi and ZHENG Xiuhua,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Evolution Process of Dimpled Fracture. Proceedings of 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racture, April 1997, Vol.5, p.2441-2448.13. QIAO Yu and HONG Youshi, A Theoretical Analysis on Stochastic Behaviour of Short Cracks and Fatigue Damage of Metals, Acta Mechanica Solida Sinica (1997), Vol.10, no.4, p.352-358.14. QIAO Yu and HONG Youshi, An Analysis of Collective Damage for Short Fatigue Cracks Based on Equilibrium of Crack Numerical Density, Engineering Fracture Mechanics, (1998), Vol.59, no.2, p.151-163.15. HONG Youshi and QIAO Yu, Analysis of Damage Moments in the Collective Evolution of Short Fatigue Cracks. 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 (1998), Vol.145-149, p.399-404.16. 乔宇,洪友士,基于局域分析的裂纹群体损伤演化随机模型。《力学学报》(1998), Vol. 30, no.5, p.564-571.17. HONG Youshi, QIAO Yu, LIU Na and ZHENG Xiuhua, Effect of Grain Size on Collective Damage of Short Cracks and Fatigue Life Estimation for a Stainless Steel, Fatigue & Fracture of Engineering Materials & Structures, (1998), Vol.21, no.11, p.1317-1326.18. WANG Huicai and HONG Youshi, Application of Enthalphy Method for Moving Boundary Problem in Laser Surface Melting, Acta Mechanica Solida Sinica, (1999), Vol.12, no.3, p.198-205.19. HONG Youshi, QIAO Yu, LIU Na and ZHENG Xiuhua, Collective Damage of Short Cracks and Fatigue Life Estimation for Metallic Materials (Keynote paper), Fatigue ’99, Proceedings of the Seventh International Fatigue Congress, Beijing, June 1999, Vol.1, p.337-344.20. QIAO Yu and HONG Youshi, Singularity Characteristics for a Lip-Shaped Crack Subjected to Remote Biaxial Load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racture, (1999), Vol.96, no.3, p.203-214.21. HONG Youshi and QIAO Yu, An Analysis on Overall Crack-Number-Density of Short-Fatigue-Cracks, Mechanics of Materials, (1999), Vol.31, p.525-534.22. YU Hualong and HONG Youshi, Collective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Computer Simulation of Voids Near the Crack Tip of Ductile Metal, 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 (2000), Vol.183-187, p.157-162.23. FU Min, HONG Youshi, MA Youli and LI Shiqiong, Experiments and Analyses on Tensile Behaviour of a TiAl Alloy with Lamellar Structure,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2000), Vol.35, p.4937-4943.24. WU Xiaolei and HONG Youshi, Microstructure of Zr-alloyed coating using pulsed laser, Surface and Coatings Technology, (2000), Vol.132, p.194-197.25. WU Xiaolei and HONG Youshi, Microstructur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at TiC/Ni-alloy interfaces in laser-synthesized coatings, Mater Sci Eng A, (2001), Vol.318A, p.15-21.26. WU Xiaolei and HONG Youshi, Fe-based thick amorphous-alloy coating by laser cladding, Surface and Coatings Technology, (2001), Vol.141, p.141-144.27. HONG Youshi, ZHENG Liang and QIAO Yu, Simulations and experiments of stochastic characteristics for collective short fatigue cracks of steels, Fatigue Fract. Engng Mater. Struct. (2002), Vol.25, no.5, p.459-466.28. WU Xiaolei, TAO Nairong, HONG Youshi, XU B, LU Jian, LU Ke. Microstructure and Evolution of Mechanically-Induced Ultrafine Grain in Surface Layer of Al-Alloy Subjected to USSP, Acta Materialia, 2002, Vol.50, no.8, p.2075-2084.29. HONG Youshi, AN Zhongsheng and WANG Huicai, Numerical Simulation for Temperature Field Evolution of Metallic Alloy Surface due to Pulsed Laser Treatment, 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 (2003), Vols.243-244, p.481-486.30. HONG Youshi, ZHAO Yibing, AN Zhongsheng and WANG Huicai, Surface Layer Rapid Melting-Solidification due to Pulsed Laser Irradiation and Its Impact on Microstructure and Fatigue Resistance of Metallic Alloy, (Invited plenary lecture)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eterogeneous Material Mechanics (Program and Book of Abstract), Chongqing, June 2004, p.122.31. HONG Youshi and ZHOU Cheng-en, Characteristics of Very-High-Cycle Fatigue for a High Carbon Low Alloy Steel,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Mechanics, Warsaw, Poland, August 2004.32. DENG Zhongmin, ZHAO Yibing and HONG Youshi, Influence of Microstructure on Materials Fatigue Life with Different MSZ Coverage Rates under Contact Loads, 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 (2003), Vols.243-244, p.219-224.33. 安中胜,王会才,赵亦兵,洪友士,脉冲激光导致不锈钢表层温度场演化的模拟。《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3), Vol.20, no.3, p.309-315.34. 洪友士,赵亦兵,安中胜,王会才,脉冲激光致合金表层快速熔凝及其对微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材料的宏微观力学与强韧化设计》主编:黄克智,王自强,p.215-245, 清华大学出版社,Springer,北京,2003年7月。35. 周承恩,谢季佳,洪友士,超高周疲劳研究现状及展望。《机械强度》(2004), Vol.26, no.5, p.526-533.36. 洪友士,脉冲激光熔凝的不锈钢表层的微结构和力学性能。《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实施十周年纪念文集》(材料科学分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编,p.25-29, 北京,2004年9月。37. 周承恩, 洪友士, GCr15钢超高周疲劳行为的实验研究。《机械强度》(2004), Vol.26(S), p.157-160.38. 邓忠民,刘敬,赵亦兵,洪友士,激光毛化技术对18-8不锈钢疲劳性能的研究。《机械强度》(2004), Vol.26(S), p.154-156.39. WU Xiaolei, TAO Nairong, HONG Youshi, LIU G, XU B, LU Jian and LU Ke, Strain Induced Grain Refinement of Cobalt during Surface Mechanical Attrition Treatment, Acta Materialia, (2005), Vol.53, 681-691.40. WU Xiaolei, TAO Nairong, HONG Youshi, B, LU Jian and LU Ke, Martensite Transformation and Twinning Deformation in fcc Cobalt during Surface Mechanical Attrition Treatment, Scripta Materialia, (2005), Vol.52, No.7, p.547-551.41. Wu X, Tao N, Hong Y, Lu J, Lu K. Localized Solid-State Amorphization at Grain Boundaries in Nanocrystalline Al Solid Solution Subjected to Surface Mechanical Attrition. Journal of Physics D: Applied Physics, (2005), Vol. 38, p.4140-4143.42. Hong Youshi and Zhao Yibing, Microstructure and Fatigue Resistance of a Stainless Steel with its Surface subjected to Pulsed Laser Treatment, in G.C.Sih and T .Vu-Khanh eds. Materials for Safety and Health, Mesoscopic and Multiscale Consideration in Moder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05, p.351-357.43. 谢季佳,上官丰收,武晓雷,洪友士,确定断裂表面晶体学取向的电子背散射衍射方法。《电子显微学报》(2005), Vol.24, no.6, p.547-550.44. Zhou Cheng’en, Qian Gui’an, Hong Youshi. Fractography and Crack Initiation of Very-High- Cycle Fatigue for a High Carbon Low Alloy Steel. 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 (2006), Vols.324-325, p.1113-1116.45. 张骥, 董满生, 葛斐, 洪友士, 计及轴向压力的方管节点塑性铰线模型。《固体力学学报》(2006), Vol.27(2), p.127-134.46. 董满生, 葛斐, 洪友士, 曲线形水中悬浮隧道的温度内力研究。《工程力学》(2006), Vol.23, Sup.1, p.21-24.47. 葛斐, 董满生, 惠磊, 洪友士, 水中悬浮隧道锚索在波流场中的涡激动力响应。《工程力学》(2006), Vol.23, Sup.1, p.217-221.48. Xie Jijia, Wu Xiaolei and Hong Youshi. Shear Bands at the Fatigue Crack Tip of Nanocrystalline Nickel. Scripta Materialia (2007), Vol.57, p.5-8.49. Lan Jiaoxia, Hong Youshi. Micromechanics Modelling of Strength for Nanocrystalline Copper. Archive of Applied Mechanics (2007), published Online First (1432-0681).50. Hong Youshi, Shangguan Fengshou, Xie Ziling. Grain Refinement and Hardness Increase of Copper Subjected to High Pressure Torsion. TMS 136th Annual Meeting & Exhibition, Orlando, USA, February 2007, p.121.51. 上官丰收, 谢季佳, 洪友士, 高压扭转致纯铜试样晶粒细化及与应变的关系。《材料研究学报》(2007), Vol.21, No.1, p.72-76.52. 谢子令,武晓雷,洪友士,微纳米晶金属的应变率敏感性及应变硬化行为分析。《固体力学学报》(2007), Vol.28, no.1, p.43-48.53. 葛 斐,惠 磊,洪友士,水中悬浮隧道锚索在剪切流中的涡激响应。《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7), Vol.24, No.3, p.351-356.54. 谢季佳,何发泉,洪友士,确定ZnO晶体生长方向的电子背散射衍射方法。《电子显微学报》(2007), Vol.26, No.1, p.14-18.55. DONG Man-sheng, GE Fei, ZHANG Shuang-yin, HONG You-shi. Dynamic Equations for Curved Submerged floating Tunnel.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 (2007), Vol.28, No.10, p.1299-1308.56. 董满生, 葛斐, 惠磊, 洪友士. 水中悬浮隧道研究进展。《中国公路学报》(2007), Vol.20, No.4, p.101-107.57. 葛斐,惠磊,洪友士. 水中悬浮隧道锚索非线性涡激振动的研究. 《中国公路学报》(2007), Vol.20, No.6, p.85-89.58. 谢季佳,段桂花,武晓雷,洪友士. 电解沉积纳米镍退火析出相的EBSD分析. 《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2007), Vol.12, No.4, p.250-253.59. 葛斐,惠磊,洪友士,水中悬浮隧道在波浪场中非线性动力响应的研究。《应用力学学报》(2008), Vol.25, No.2, p.207-211.60. 惠磊, 葛斐, 洪友士. 水中悬浮隧道在冲击载荷下的计算模型与数值模拟.《工程力学》 (2008), Vol.25, No.2, p.209-213.61. 葛斐,惠磊,洪友士. 波浪场中水中悬浮隧道动力响应的研究. 《工程力学》, (2008), Vol.25, No.6, p.188-194.62. Wang Zhijia, Wu Xiaolei and Hong Youshi. Torsion Fracture Behavior of Drawn Pearlitic Steel Wires with Different Heat Treatments.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2008), Vol.33-37, p.41-46.63. Xie Jijia, Wu Xiaolei and Hong Youshi. Study on fatigue crack nucleation of electrodeposited nanocrystalline nickel.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2008), Vol.33-37, p.925-930.64. 兰姣霞, 王志甲, 洪友士. 高能气动喷丸致纯铜细晶化的实验与模拟.《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8), Vol.25, No.2, p.172-176.65. Hong Youshi, Wu Xiaolei, Liu Junliang, Wand Junyi, Shen Wei, Wang Zhijia and Xie Ziling. Investigation of Torsion Ductility Degradation of High Strength Steel Wire. Baosteel BAC 2008, Shanghai, China, September 2008. 66. 洪友士,钱学森物理力学思想与力学所的材料力学性能研究。《钱学森科学贡献暨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p.184-189,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12月。67. 洪友士(主编),《应用力学进展(祝贺郑哲敏先生八十华诞应用力学学术报告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北京,2004年9月。68. 洪友士,应用力学和技术科学的开拓者和领路人— 著名力学家郑哲敏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刊》(2004), Vol.19, no.6, p.468-471。69. 洪友士,郑哲敏对应用力学和技术科学的贡献。《力学进展》(2005), Vol.35, no.1, p.1-4.70. 洪友士,力学研究所五十年。《力学进展》(2006), Vol.36, no.1, p.1-6.

(1)稿件需用计算机打印,并寄软盘。用字要规范,字迹和图要清晰;打印的稿件需加大字号和行距。作者可通过E-mail投稿,但不要和文字稿重复。(2)题名(含中英文)。应符合索引要求,一般不超过20个字。以简明、确切的词语反映文章的内容,并符合题录。(3)作者姓名(含中英文)。英译名用汉语拼音,姓全部大写,名字第一字母大写,双名间加连字符。(4)作者单位。包括部门、单位、省市名,邮编。英文邮编之后加列国名。(5)摘要(含中英文)应尽量写成报道性,内容包括研究目的、方法和结论等。应具有独立性和自明性、并采用第三人称表述,一般以300字内为宜。(6)关键词(含中英文)。是反映文章主题内容的名词和术语,应尽量从汉语主题词表中选取,第一关键词应能体现出文章的学科分类,每篇文章给出3-8个关键词,写在摘要下方。

报考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得证书是被国家认可的,值得报考!更多信息可以百度启文在职研究生进行了解。

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论文研究

参考书目

一、经典书目

《舞蹈学导论》吕艺生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3年

全国艺术院校通用的舞蹈学理论教材,重点参考书。

《舞蹈艺术概论》隆荫培 / 徐尔充,上海音乐出版社

这本参考书会是主要出题的来源。

《舞蹈艺术概论(修订版)》舞蹈艺术理论最基本的参考书。

《艺术学基础知识》王次照,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年5月

这本参考书主要从艺术门类来介绍,舞蹈模块的知识要重点掌握。其他的知识点可以当做专业一的例证。

《中国舞蹈发展史》王克芬,上海音乐出版社 2014年

《中国舞蹈发展史》由王克芬所著,《中国舞蹈发展史》系统介绍了原始舞蹈产生与发展的轨迹,夏商奴隶制时代舞蹈的发展,两周时期舞蹈的发展和变革,舞蹈艺术取得重大发展的汉代,各族乐舞在纷呈交流中发展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辉煌唐舞,舞蹈艺术发展的转折期——辽、宋、西夏和金代,元、明、清舞蹈艺术的传承与变异。全书图文并茂,史料丰富,是研习中国舞蹈专门史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中国古代舞蹈史教程》袁禾,上海音乐出版社

《中国古代舞蹈史教程(舞蹈卷)》介绍了:舞蹈是艺术之母,是人类文化的启蒙者。原始人类从本能情绪情感的发汇到生存欲望的表达、实现,都是领先动作来完成的。动作浓缩了原始人的思想情感、情绪和激情,孕育了原始舞蹈,孕育了原始文化。舞蹈,是一个民族精神的表征,通过舞蹈,我们可窥见民族的历史的与文化。中华民族有着灿烂悠久的舞蹈文明史,它是中国文化极其重要组成的部分。学习并掌握中国舞蹈文化发展的历史,是舞蹈表演、创作和研究人员的必修之课。

《西方芭蕾史纲》朱立人,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1年

重点舞蹈学本科教材,考试的重点。

《西方现代舞史纲》刘青弋,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4

《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北京舞蹈学院"十五"规划教材:西方现代舞史纲》以20世纪前后期为界,分成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以两编十章分别介绍了西方现代舞的先驱一代与奠基一代舞蹈家中代表人物的艺术、艺术观念和艺术思想:第二部分以三编十四章介绍了美国新先锋派与欧洲舞蹈剧场舞蹈家中代表人物的艺术、艺术观点和艺术思想。

《新中国舞蹈史》 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 冯双白

本书分析了1949-2000年间中国舞蹈艺术的历史发展轨迹,以重大的舞蹈历史事件作为历史分期的依据,分六章梳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之舞蹈艺术的事业概貌、创作收获、舞种沿革、杰出人物、重大组织活动等等方面的基本历史现象,并且以整个中国原始舞蹈和封建社会舞蹈的发展为参照坐标,提出了新中国舞蹈是对中国女乐舞蹈文化和民间自娱歌舞文化的革命性转变,其历史本质是建立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创作艺术,其发展方向是建立21世纪的独立自主的艺术美学表现体系。

《中国舞蹈大辞典》 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版 王克芬 主编

我国第一部舞蹈专业大型辞书。

《外国舞蹈史及作品鉴赏》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版 欧建平

《外国舞蹈史及作品鉴赏》贯彻以论带史的总体原则,首先用10000年前的最新舞蹈文物作为起点,从自娱性的原始舞、民间舞、交谊舞,逐一论述到表演性的宗教舞、民间舞、国标舞、古典舞。其中的舞蹈个案来自五大洲的数十个民族、国家和地区,然后分别论述芭蕾和现代舞这两大世界性的舞种,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舞蹈剧场、身体剧场、当代舞、舞踏和新媒体舞蹈,并对各自的来龙去脉、逻辑定义、名词解释、艺术特征、不同流派、不同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编导家、表演家、教育家和作曲家及其代表作,逐一进行评介与分析。

《中国舞蹈史及作品鉴赏》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冯双白//茅慧

全书共分14章,每章史论知识阐述后特设作品鉴赏部分,旨在通过补充与每章内容相关的当代舞蹈作品的鉴赏短评,打通古代舞蹈史与当代舞蹈作品之间的阻隔,激发想象力。

二、必备书目

具体内容如下:

《舞蹈艺术概论》才思考研考博·上海戏剧学院教研组编

舞蹈艺术概论是舞蹈专业的必考内容,这本资料汇总了舞蹈艺术概论最为重要的知识点,框架清晰,记忆背诵可以节省很多时间。

《舞蹈编导基础知识》才思考研考博·上海戏剧学院教研组编

这本资料汇总了舞蹈编导的基础知识,舞蹈编导有在考题里直接命题,也可以在分析舞蹈作品的时候参考相关论点。

《舞蹈编导教程》才思考研考博·中国艺术研究院教研组编

舞蹈编导教程,这本是舞蹈编导的入门资料。从基础理论到编舞技法,表达浅显,容易掌握。知识的有清楚的标记。

《舞蹈鉴赏与作品分析》才思考研考博·中国艺术研究院教研组编

这本资料总结归纳了舞蹈鉴赏与作品分析的重要内容,分析舞蹈作品的时候可以直接用里面的论点。

《舞蹈分析》才思考研考博·中国艺术研究院教研组编

这本资料整理了经典舞剧内容,对于跨考专业的考生十分重要,舞蹈分析常常在考题里出现。

《中国舞蹈史重点笔记》才思考研考博·上海戏剧学院教研组编

在往年的考题中,中国舞蹈史是最为重要的考点,这本资料整理了古代舞蹈史的重点内容,答题的时候可以直接运用。

《西方芭蕾舞史重点汇总》才思考研考博·中国艺术研究院教研组编

这本汇总了西方芭蕾舞的发生发展过程的重要知识,补充了参考书里没有涉及的内容。既是考试的直接考点,也可以作为答题的时候的例子。

《西方现代舞史笔记》才思考研考博·中国艺术研究院教研组编

西方现代舞在经常考到具体的作品分析,这本资料里除了有西方现代舞的发展,还有具体的舞剧可以参考。

《西方舞蹈史》才思考研考博·上海戏剧学院教研组编

这本资料从宏观角度来分析西方舞蹈发展进程,记录了西方舞蹈发展的重要事件,可以与舞蹈专业的其他资料配合使用。

《舞蹈史题库》才思考研考博·中国艺术研究院教研组编

舞蹈史题库里整理了中外舞蹈史的常考内容,不仅有题目,还有答案可以参考。我们还在舞蹈史习题库里整理了舞蹈理论的题目。

《舞蹈专业论文集》才思考研考博·上海戏剧学院教研组编

这本专业论文集收集了近二十年内的舞蹈专业论文及导师关于舞蹈史论的专业论文。可以在复习完基础知识点之后进行。

三、补充书目

《舞蹈学导论》吕艺生 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本书力图摆脱中国传统艺术理论模式,自成体系,力求用学科自己的话,论舞蹈自身的问题;是将舞蹈基础性理论加以充实论证,从舞蹈定义、舞蹈本质属性、舞蹈社会功能的系统性认识、舞蹈本体论等舞蹈基础理论的诸方面,加以讨论,也涉及舞蹈表演、教育、创作与舞蹈史的内容。

《舞蹈学基础》吕艺生 / 毛毳 / 武艳 / 张麟 上海音乐出版社2013年版

《舞蹈学基础》主要讲述了,“舞蹈学”是个大概念,“舞蹈概论”的外延偏小,但它们同属一个范畴,都是讨论舞蹈基础性理论的;“舞蹈学”偏于学科性质,“舞蹈概论”则偏于常识性质,但二者都免不了要论。

《舞蹈学研究》吕艺生 / 毛毳 上海音乐出版社2012年版

主要内容包括:舞蹈学的方法论研究、哲学与美学方法、艺术社会学方法、表现主义美学方法、心理学方法、符号学方法、本体论方法、解释学方法、接收美学方法、系统论方法等。

《舞蹈文化与审美》于平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自觉地把舞蹈作为审美对象,同时又自觉地把舞蹈作为人类自我形象塑造的艺术手段,严格来说是发生在近代以来的舞蹈现象。认识作为审美对象的舞蹈,一方面需要了解自然沉淀着历史文化的舞蹈,一方面则需要了解舞蹈审美的动作协调原理与动机展开原则。本书并不罗列舞蹈艺术作品的形象营造与形态沿革,而是通过舞蹈艺术作品的典型剖析,帮助读者步入舞蹈审美之门。

《舞蹈文化》任芳 四川大学出版社

《舞蹈文化》主要内容:舞蹈,作为一门人体动作的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确实与特定的民族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相适应。它以肢体作为符号,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该民族特有的符号系统,保存、传递着该民族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我们在前面简略列举的中国及西方的舞蹈发展历程,都充分证实了这一点。在这些历史的和现实的舞蹈中,无一不深深地蕴含着该民族的历史生态烙印,这些烙印无一不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舞蹈文化》力图揭示中国现代、当代舞蹈发展进程中深层的文化原因。

《舞蹈文化概论》朴永光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确定客观实在的研究对象,是一门科学得以建立的前提和基础,《舞蹈文化概论》的研究对象是舞蹈文化。“舞蹈”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舞蹈”指的是舞台艺术舞蹈;广义的“舞蹈”不仅包括舞台艺术舞蹈,也囊括存在于民众之中的旨在自娱、健身、祭祀及娱人的舞蹈。《舞蹈文化概论》从广义的角度将人类的舞蹈现象称之为舞蹈文化。因此,《舞蹈文化概论》是以人类的各种舞蹈行为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各种舞蹈行为中的基本理论,涉及种类舞蹈的发生、发展、形态、功能等,进而对这些理论作概括性的论述。在此意义上,我们将《舞蹈文化概论》称为《舞蹈文化概论》。作为一门学科的基础理论,首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诸多概念,这些概念是建构理论的基础,也是我们认识、掌握理论的前提。其次重点分析、讲解基本原理,即舞蹈发生、发展的原理及舞蹈分类的原理,并概括舞蹈文化乃至于种类舞蹈的特点、功能等。为此,第一章从宏观角度探讨了舞蹈文化;第二章从微观层面分析了舞蹈文化的形式要素;以下章节从中观视角研究了种类舞蹈,使我们的分析、讲解形成整体或一般性研究与个别或独特性研究相结合。由此,企望读者对舞蹈文化的一般及舞蹈种类的个性有较为深入的认识。

《中国舞蹈编导教程》孙天路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中国舞蹈编导教程是北京舞蹈学院编导系在总结国内外编导创作经验,结合20多年教学实践逐步形成的一部舞蹈编导专业教材,反映了当前国内舞蹈创作思想潮流和编创技法的最新成果。全书内容丰富,层次鲜明,从基础理论到编舞技法,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系统讲述了舞蹈编导教学实践,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现代舞欣赏法》欧建平编译 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6年

本书从构成现代舞蹈史的各位名家的生平事迹、社会背景、创作心态和编舞方法入手,为读者生动具体地提供现代舞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典型观念、基本特征,以便使他们能通过大量的阅读和思考,学会识别、剖析和欣赏现代舞。关于这方面的信息,请细读本书每位名家的小传。

《舞蹈概论》作者: 马丁 译者: 欧建平 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

本书从当代舞蹈等多视角出发,剖析了欧美舞蹈的历史脉络。作者自成一派的理论,一直得到西方舞蹈与哲学界的赞同和引用。

学长分享:2020年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学考研经验拟录取通知已经出来了很久,直到现在心情仍然无法平静。关于考试经验的分享其实已经做了很多次了,但正经的写下来还是第一次。头绪有点乱,想到什么说什么吧。我在2019年3月就决定要考研,在本科老师跟家长的建议下选择了中国艺术研究院的舞蹈学。关于我复习的方法,这边也说说,希望能给其他考生一点建议吧。今天就按照考试科目来讲我的复习规划吧。一、考研政治关于政治,随手都可以找到一大堆资料跟经验,我就简单聊聊吧。政治的马原跟毛中特都是有难度,曾经一度以为背就完事了,在一次接触往年真题的时候瞬间被打脸……后来也是在同学研友那里得到建议,开始做肖秀荣1000题,那个时候还是在7月,新大纲还没出。9月后购买了新一年的肖秀荣1000题,又购买了风中劲草等资料,以题海来掌握知识点。在10月中旬的时候,购买才思教育政治思维导图来背诵。这里有点打广告的嫌疑,不过背诵用大纲太费劲了,考研政治跟着肖秀荣老爷子是不会有错的。特别提示,肖四肖八一定要买哦~二、英语一英语的经验也是一搜一大把,这里就强调一点,往年真题很重要。主要是阅读理解,可以对照解析译文句句翻译。最简单的技巧——找主干,其实找到主谓宾定状补的关键名词、动词及介词。同时记录做题时间、错题数量、错误原因及常见单词。搞定这些,英语过线的难度不是很大。这里要感谢B站,好多英语视频可以用。就像作文,我是跟着王江涛老师学的。顺手列一下我使用的资料:真题:张剑《黄皮书》阅读:唐静新东方考研英语(一)高分翻译单词:朱伟《恋练有词》这些资料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就像背单词,你要愿意的话可以拿本《牛津词典》~哇哈哈哈哈~~三、611艺术概论重头戏来了,专业课是拉分的关键,这里简单扫一下参考书~《艺术概论》 文化艺术出版社 王宏建611艺术概论主要就看他了,重要性不用多说,看书的时候我用了王宏建《艺术概论·三驾马车》,其中的权威笔记是精简之后的《艺术概论》,由于去掉了诸多例子和描述性语句,所以如果一开始阅读困难可以先从这本册子入手。思维导图知识点框架清楚易懂,重点内容特别标记,可以快速掌握知识体系,复习到后期可以对着大框架自行充实血肉。《艺术学概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彭吉象在读王宏建老师的书之前,可以先读这本书。关于中国文化的内容,在这本书里有比较多的笔墨,比王宏建的书要多一些。去年611艺术概论增加了美学的内容,我感觉这是一个趋势,可以再读一些美学的书,例如朱光潜《西方美学史》《美学拾穗集》、宗白华《美学散步》、叶朗《美学原理》等。答题的话可以参考三驾马车必备题库的答题思路,老师说不要照抄,把每道题都当成论文来写。611艺术概论考题的答题范围太广了,可以把往年的真题都拿来练一下,以多种角度切入。四、舞蹈史论舞蹈史论的考试科目为8道名词解释、3道简答题、3道论述题。先来讲讲名词解释,一般有两个舞蹈学代表人物、4个中西方舞蹈史理论、2个著名作品,例如有19年有朱载堉、国标舞,18年有《丝路花雨》、.黎锦晖等。简答题跟论述题的范围比较广,18、19年都有舞蹈作品赏析,与时事政治结合很多。我的辅导老师说,学好政治,中国艺术研究院的题目都可以答上……这里我再推荐一下我用的基本参考书:《舞蹈艺术概论》 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年版 隆荫培 徐而冲这本是本科的教材,也是非常经典的舞蹈学著作,我建议一定要买。有很多内容可以直接用在答题上,关于舞蹈的起源、发展等等内容都能够用它来当主干。《中国舞蹈发展史》(修订本)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王克芬《中国舞蹈发展史》展现了中国舞蹈艺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风貌、成就和艺术特色。中国舞蹈史是舞蹈史论的必考内容,可以把重点发展汉唐部分。《中国近现当代舞蹈发展史》 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年版 王克芬、隆荫培老书不好淘,这部分知识会考知名人物的名词解释或者结合时事来考察简答论述。孔夫子旧书网推荐一下。《西方现代舞蹈史纲》 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 刘青弋现代舞在20年考了一道简答,具体题目到现在有点忘了。根据往年的考题来看,这部分内容考察的不是很多,但一考都是分值比较大的题目。也重点掌握。《西方芭蕾史纲》朱立人 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版芭蕾是西方舞蹈史的重点考察内容,每年都会考察,重要性不需要再多说废话。重点关注芭蕾起源、著名芭蕾舞剧、芭蕾代表国家等内容。《外国舞蹈史及作品鉴赏》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版 欧建平这本书是一个老师推荐的,用来考试非常实用,里面的欧洲舞蹈史是名词解释的考察重点。还有一些内容可以跟前面的现代舞、芭蕾舞史相对应。舞蹈史论的内容很多,不过从这几年来的考试真题来看,是比较有规律的,想答高分的机会很大的。五、碎碎念到了这里其实也不指导说什么了,再讲讲答题了。专业课试卷就只有一张,发了8张答题纸,一共有16页,我答了差不多15页半。复习的时候练习很多,考试的时候其实还是有点紧张,不过一看到考题的时候就放松多了,大部分都是以前有练习过的。611艺术概论感觉中国艺术研究院没有什么可考的了,所以才增加了那些美学的内容。考试的时候看到第一道名词解释的时候有点懵,书上的内容极少。我只想到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于是用比较浅显的观点答了一下,这里建议学弟学妹没要是有时间,可以多看一些中国文化的书。可以看一下《中国文化读本》。希望这点乱七八糟的内容可以帮到想考艺术研究院的同学吧。最后也在多说一点,也有很多前辈有说过,考研是不仅是知识的发挥,更是对态度的考验。选好方向就要坚持下去,考研的过程是痛苦的,在这个时候你也会遇上支持你,关心你,激励你的人。我想说付出一定会有回报,许多事情在没有亲历之前是不会有确切的答案的,生活掌握在自己手中,愿你有美好的未来!

如果报的是舞蹈理论就要先递交导师一篇论文合格后才能进行全国统一研究生考试要考的通常分为四科,不同的学校会有不同的科目

中国移动研究院5g论文

2021年7月24日,由江苏省未来网络创新研究院主办、SDNLAB承办的2021中国5G网络创新论坛上,多位嘉宾提到5G专网的发展与应用。SDNLAB对此进行了整理,以飨读者。

会上,中国电信研究院行业应用研究所赵婧博表示,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深入,垂直行业面临着IT架构变化、云网融合、云边协同、OT/IT/CT融合等挑战,传统专网方式在覆盖能力、传输能力、连接能力、可靠性、安全性、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无法很好满足行业客户的业务需求。

传统专网模式下,企业从生产、管理、物流到办公需要部署多张独立专网,运营成本高,建设周期长,另外由于各种制式的网络来自不同供应商、不同时期,导致后台无法连通、频段存在干扰。

5G专网高度契合数字化转型需求,是OT+IT+CT的全面融合与提升,也将是5G垂直行业应用的第一爆点。

根据3GPP标准定义,5G专网分为独立部署模式(SNPN)和公网集成模式(PNI-NPN),其中公网集成模式又根据与公网共享程度不同分为“与公网部分共享(共享RAN或共享RAN及核心网控制面)”与“与公网端到端共享”。

独立部署模式是国家提供专用的5G频段,用于行业用户自建5G专网。公网集成模式是依靠运营商,利用边缘计算、网络切片等技术为企业建设/租赁专网。

网络切片还是专用频谱

分配到专用的5G频谱资源,企业想要独立建网还要拥有基站、核心网等整套网络资产,在建网过程中投资的成本很高,普通企业特别是小型企业无法承担购买和部署全套5G网络的费用,另外后期还需要一些专业的运维人员来维护网络。

企业自建5G专网

但通过此方式建立的专网隔离好、时延低、安全性高,网络环境更加自主可控,可以不依赖于运营商提供自己所需的服务。

网络切片是利用虚拟化技术,将5G的核心网、无线网分割成多个部分,分别支撑不同业务,保证各个切片网络之间互相隔离,从而保证专网的时延和可靠性。

企业可以根据自身业务需求,向运营商定制网络切片服务,无需自建网络基础设施,节省了建设网络的成本,后期运维成本也较低。同时可以定制不同的网络切片,在不同程度上共享专网,不需要分配单独的频谱资源。但利用切片技术其实是属于虚拟专网,尽管在不通切片上,但物理网络、供电、传输系统等还是同一个,在安全性及隔离性上没有自建专网高。

那么5G专网究竟是分配专用频谱还是采用切片技术好比较好?

自建专网对企业实力有着一定的硬性要求,且专用频谱难以获取。公安、军队等对安全性要求高的行业会选择自建专网模式,而传统的一些企业对这方面要求没那么严苛,会选择利用切片技术的公网集成模式。

赵婧博表示,5G专网不光对于行业是一个机会,对于运营商来说同样也是重要的转型契机。针对不同行业的用户,需要结合具体的业务场景和业务需求,打造满足不同行业需求的5G专网,从而让5G最大化的使能千行百业。

三大运营商的5G专网

三大运营商的5G专网业务根据不同客户的需求,采取不同的服务模式。

中国移动5G专网包括优享模式、专享模式、尊享模式;中国电信推出5G专网致远模式、比邻模式、如翼模式;中国联通推出5G虚拟专网、5G混合专网、5G独立专网产品。

中国移动

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姜怡在会上介绍了中国移动基于“优享、专享、尊享”的5G专网产品体系。

#

优享模式

通过QoS、网络切片技术等技术手段实现业务优先保障和业务隔离,满足网络速率、时延、可靠性优先保障的需求,达到业务逻辑隔离、按需灵活配置的效果。该种模式面向大部分广域业务和部分局域业务,如工业园区视频监控、人员及物品跟踪、数据采集类业务等。

#

专享模式

在公共网络基础上提供定制化无线网络(如无线网络增强覆盖),通过边缘计算技术,实现数据流量卸载、本地业务处理,满足数据不出场、超低时延等业务需求,为客户提供专属网络服务。

#

尊享模式

尊享服务模式通过基站、频率、核心网设备的专建专享,进一步满足超高安全性、超高隔离度、定制化网络的需求,达到专用5G网络、VIP驻场服务的效果,适用于局域场景,如矿区、井下等。

中国移动“果核”产品是基于一体化集成模式,按需集成UPF、5GC、边缘计算、小型SPN、BBU、IMS等能力的5G专网定制化集成解决方案。

在中国移动对外公布的2021年上半年业绩报告中显示,中国移动上半年全网共签约 900 个省级区域特色项目,拓展 452 个 5G 专网项目,合同金额超千万,DICT 大单 122 笔,带动DICT 增量收入超 60 亿元,政企客户数达到 1553 万家。

中国移动与阿里巴巴合作建设了5G智慧园区专网,在杭州移动布设的5G网络基础上,XG实验室研发出一套全新的5G专网安全架构体系,大幅提高5G专网的安全性和易用性。

据阿里介绍,达摩院XG实验室通过自研基于5G核心网的EAC(Enterprise Access Controller),创新实现5G鉴权信息与企业认证信息的打通,搭建起一个安全、智能、灵活扩展的5G企业专网。

中国移动还与南方电网展开了合作,针对深圳市南方电网业务中智能分布式配电自动化(智能分布式配网差动保护和配网自动化三遥)、电网应急通信保障及配网计量等4个业务特性,基于5G SA架构和切片技术提供系统性的5G指挥电网解决方案,该案例旨在 探索 面向垂直行业的5G创新业务及需求,验证5G网络及业务的能力,并为5G商用奠定基础。

中国电信

中国电信研究院陈运清表示,中国电信 5G 专网是“网定制、边智能、云协同、X 随选”融合协同的综合解决方案,“网是基础、云为核心、网随云动、云网一体”,致力于“云改数转”服务产业数字化转型。

中国电信推出三类模式:以“致远、比邻、如翼”三类服务模式为基础服务不同行业客户,实现“云网一体、按需定制”。

#

致远模式

致远模式是面向安全组网型政企客户提供的定制网服务模式。该模式基于中国电信5G 2B专网资源,通过VPDN、QoS、灵活资源调度、DNN定制和切片等技术,为交通、物流、教育、农业、卫健、应急、政法、居民服务、住建、能源、工业等11个行业客户提供端到端差异化保障的网络连接服务,同时可以直通天翼云为客户提供丰富的行业应用与服务。

典型案例:深圳智慧警务

中国电信联合深圳公安率先 探索 5G专网技术和警务实战系统的应用结合方案,可满足新型警务设备(如无人巡逻车,警务AR,警用无人机)需要大范围移动视频回传;满足支持立体化、快速部署要求,支撑警务快速部署能力;满足警务连接高可靠和安全隔离要求,提供专网隔离,组网安全对接,空口优先保障。

#

比邻模式

比邻模式是面向时延敏感型企业客户提供的定制专网服务模式。该模式基于5G 2B专网资源,通过多频协同、载波聚合、超级上行、边缘节点、QoS增强、无线资源预留、DNN、切片、边缘节点等技术的灵活定制,为企业客户提供一张带宽增强、低时延、数据本地卸载的专有网络,配合MEC、天翼云,最大化发挥边缘计算、云边协同优势,为企业客户的数字化应用赋能。

典型案例:广东美的智慧园区

美的向个性化生产、柔性化制造转型方向明确,但当前业务面临较多问题,中国电信携手美的打造了基于5G+MEC支撑智慧工厂应用场景。

#

如翼模式

如翼模式是面向安全敏感型企业客户提供的定制专网服务模式。该模式基于中国电信5G 2B专网资源,充分利用超级上行、干扰规避、5G网络切片和边缘计算等技术,按需定制专用基站、专用频率和专用园区级UPF等专用网络设备,为客户提供一张隔离的、端到端高性能的专用接入网络。同时可以按需定制MEC与行业应用,对专网提供专属运维支撑服务。

典型案例:青岛国网

中国电信联合华为、青岛国网首次依托边缘计算及5G端到端切片实现毫秒级精准负荷控制装置负荷量上送及整组传动测试试验,测试结果显示5G通道时延满足毫秒级需求。随着测试的成功落地,国网全国范围内首套5G公网专用模式下的毫秒级精准负荷控制装置在青岛供电公司投入试运行。

中国联通

中国联通研究院黄蓉介绍道,中国联通的5G专网分为虚拟专网、混合专网、独立专网三种部署方式。

5G虚拟专网

基于中国联通 5G 公众网络资源,利用端到端 QoS 或切片技术,为客户提供一张时延和带宽有保障的、与中国联通公众网络普通用户数据隔离的虚拟专有网络。适用于广域专网业务,包括智慧城市、智慧景区、新媒体、高端小区及办公、智能交通(包含自动驾驶)等场景。

#

5G混合专网

以5G数据分流技术为基础,通过无线和控制网元的灵活定制,为行业用户构建一张增强带宽、低时延、数据不出园的基础连接网络。核心网用户面网元UPF为行业用户私有化部署,无线基站、核心网控制面网元根据客户需求灵活部署,为用户提供部分物理独享的5G专用网络。适用于局域开放园区,包括交通物流/港口码头、高端景区、城市安防、工业制造等。

#

5G独立专网

采用专有无线设备和核心网一体化设备,为行业用户端到端构建一张与公网数据完全隔离的独立专网,包括gNB、AMF、SMF、UPF、MEC等5G系统的所有网元功能。适用于局域封闭区域,包括矿井、油田、核电、高精制造、监狱、军队等。

在山西霍州庞庞塔煤矿800米的井下,中国联通搭建了全国第一张井下5G专网,解决了煤矿行业安全生产的问题。

中国联通与湛江钢铁案也展开了合作,业务首先通过基站专用无线通道到达企业的5G核心网,然后路由到了自己的业务服务器,从而实现了企业业务和公网业务的隔离。

湛江钢铁通过投建5G核心网打造了智能化钢铁工厂技术平台,目前已实现了炼钢厂风机在线检测与诊断、焦炉四大车、硅钢移动操控、机器人远程操控、智能头盔远程指导等应用场景的落地。

到这里,相信大家对于5G专网架构有了一定的了解,其实三大运营商5G专网的架构基本一致,都可以灵活满足行业客户的差异化诉求。

挑 战

5G专网市场空间巨大,部署的案例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1.企业能否自建5G专网,最重要的还是频谱的获取,频谱资源有限,并非随需随得。在大多数国家,频谱被视为一种自然资源,其使用受到国家主管部门的控制,国家主管部门根据国家的需求分配资源。GSMA建议监管机构应避免在关键的频段中为垂直市场留出频谱,其认为这种做法将阻碍5G最大使用效率的全面释放,并浪费频谱资源。

2.市场上行业项目需求差异性较大,产品标准化不足,针对具体项目,运营商难以快速构建解决方案并快速开通。

3. 赵婧博表示5G专网的ToB能力尚不完备,短板需要逐步补齐:5G网络差异化能力不完备;行业和场景化解决方案未产品化;定制化化规建维优营需完善;商业模式需创新。

虽有挑战,但总体来说5G专网发展前景巨大,GrandView Research预计全球5G专网市场规模在2020年至2027年期间的复合年增长率(CAGR)为37.8%,到2027年达到71亿美元。

市场竞争也十分激烈,除了运营商,云服务商、设备提供商、系统集成商等都有意抢占5G专网市场。相信随着技术的升级,未来5G专网将会在各行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

文章转发自SDNLAB

终端基数是5G消息产业规模的根基,「新5G消息」整理了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相关领导在众视Tech和中兴通讯联合主办的“2021亚太5G消息应用大会”上关于终端推进方面的进展及观点。

中国移动研究院副院长魏晨光

魏晨光表示,截至2021年5月11日,已经有56款定制终端支持5G消息;主流终端厂商已完成首批支持5G消息功能的商用版本推送。

目前正研发5G消息协议一致性测试云平台,可有效降低终端厂商研发门槛。目前已完成多款主流品牌的终端测试。此外,正在研发针对Chatbot的协议一致性测试,以确保Chatbot良好、统一的用户体验。

面向产业链赋能,推进5G消息SDK适配集成。对于5G消息SDK技术研究及产品孵化,目前已实现DM设备管理、注册认证、一对一消息、MaaP消息等5G消息核心功能。终端厂商认可运营商自研5G消息SDK,联合研发赋能产业链、助力业务推广的模式 已得到初步验证 ,目前正与小米、OPPO、VIVO、酷比等厂商对接SDK终端适配,预计Q2完成首款终端适配及入库测试。

下一步中国移动将通过扩大终端覆盖规模、促进业务能力丰富和推进终端体验一致性加速推进5G消息商用进程。

中国电信集团产品中心主任杨岭才

杨岭才表示,中国电信积极推进5G消息终端测试及终端功能覆盖,已完成包括三星、魅族、OPPO、华为、中兴、海信、小米等10多个终端品牌的终端测试。在2021年2月份,支持中国电信的5G消息终端天翼1号上市。

5G消息终端标准方面,杨岭才表示5G消息作为5G建设标准体系组成一部分,三大运营商与工信部的相关机构更需要一起努力来推动终端原生支持5G消息成为现实。

基于互补,基于共赢,才有望能够让各方抛弃眼前的一些利益纠葛,更加注重长远的合作空间,创造更大的新的蓝海,满足多种网络环境,多种用户终端,未来将会有更多的AI和大数据等技术应用与5G消息业务生态链当中,为广大用户客户提供更多的高价值服务。”

中国联通集团产品中心总经理张云勇

张云勇认为,在新发展阶段,5G消息随着运营商5G规模商用,供给能力集体升级,合作协同带来发展新动能。全球终端广泛支持,消息服务赢得应用新生态。与此同时,行业发展迎来新格局,行业客户、CSP运营商、终端厂商、用户五位一体,为端到端的业务体验共同努力。另一方面是新发展格局,监管部门、标准组织、5G消息工作组也指导和引领行业有序发展。

未来中国联通将和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共同推动技术演进,模式的创新。终端方面提供全网接入全时接入通道,面向海量的富通信物联网终端逐步覆盖。

此外,中兴通讯在大会上正式官宣中兴手机全系支持5G消息。

5G通信是未来移动通信系统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当前这种技术还不是很成熟,处于探索和研发阶段。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5g通信技术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5g通信技术论文篇一:《5G无线通信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分析》 摘要:5G无线通信是未来移动通信系统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当前这种技术还不是很成熟,处于探索和研发阶段。笔者在对5G无线通信技术系统进行简要介绍的基础之上,重点针对了5G无线通信系统的大规模MIMO 技术、超密集异构 网络技术 和全双工技术进行论述。 关键词:5G无线通信大规模MIMO 技术全双工技术超密集异构网络 引言: 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移动通信使得人们生活和工作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今已进入了信息化发展的新时代,由于移动终端越来越普及,使得多媒体数据业务的需求量极具增长。可以预测到,移动通信网络将在2020年增长1000倍的容量和100倍的连接数,众多的用户接入以及很低的营运成本的需求也会随之出现。因此,对5G 无线网络 技术的研究就显得格外重要。鉴于此,笔者希望本文的论述能够对5G无线通信网络技术的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5G无线通信系统概述 5G无线通信和4G相比具有更高的传输速率,其覆盖性能、传输时延以及用户体验方面比4G更加良好,5G通信和4G通信之间有效的结合将贵构成一个全新的无线移动通信网络促进其进一步扩展。当前国内外对5G无线通信技术的研究已经进入到了深入时期,如2013年欧盟建立的5G研研发项目METIS(mobile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enablers for the 2020 information society)项目,中国和韩国共同建立的5G技术论坛以及我国的813计划研发工程的启动。 由此可以看出5G无线通信是移动互联网在外来发展的最为重要的驱动力,将对移动互联网作为未来新兴业务的基础平台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当前在互联网进行的各种业务大多都是通过无线传播的方式进行,而5G技术对这种传输的效率和传输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将5G通信系统和 其它 通信系统进行有效的结合以及无缝的对接是5G无线通信技术研究的主要方向和目标。因此,在5G无线蓬勃发展的今天,其技术的发展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首先,5G通信技术系统更加注重用户体验,而良好的用户体验主要是以传输时延、3D交互游戏为主要支撑来实现。 其次,5G无线通信系统以多点和多用户协作的网络组织是其与与其它通信系统相比最为明显的特点和优势,这种网络组织系统使得系统整体的性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再次,5G无线通信系统和其它通信系统相比应用到了较多的高端频谱,但是高端频谱无线电波穿透能力有限,因此,有线和无线相结合是系统采取的最为普遍的组成形式。 二、5G无线通信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 (一)大规模MIMO 技术 1技术分析 在多种无线通信系统中已经普遍采用了多天线技术,这种技术能够有效的提升通信系统的频谱效率,例如,3G系统、LTE、LTE-A、WLAN 等.频谱效率是随着天线数量的增多而效率随之提高。MIMO信道容量的增加和收发天线的数量呈现出近似线性的关系,因此在5G无线系统内采取较多数量的天线是为了有效的提高系统容量。但是当前系统收发终端配备的收发天线数量不多,这是由于天线数量的增多使得系统的空间容量会被压缩,并且多数量天线技术复杂所造成的。 但是,大规模MIMO 技术的优势还是非常明显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大规模MIMO分辨率更强,能够更加深入挖掘到空间维度资源,从而使得多个用户能够在大规模MIMO的基站平台上实现同一频率资源的同时通信,因此,使得能够实现小规模数量基站的前提下高频谱的信息传输。其次,大规模 MIMO抗干扰性能强,这是由于其能够将波束进行集中。再次,能够极大程度的降低发射功率,提高发射效率。 2我国的研究和应用现状 我国对大规模MIMO 技术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信道模、信道容量以及传输技术等方面,在理论模型和实测模型方面的研究比较少,公认的信道模型当前还没有建立起来,而且传输方案都是采用TTD系统,用户数量少于基站数量使得导频数和用户数呈现出线性增长的关系。除此之外采用矩阵运算等非常复杂的运算技术来进行信号检测和信息编码。因此,我国要充分挖掘MIMO 技术的内在优势,结合实际来对通信信道模型进行深入的研究,并且在频谱效率、无线传输 方法 、合资源调配方法等方面应当进行更多的有效分析和研究。 (二)全双工技术 所谓全双工技术就是指信息的同时传输和同频率传输的一种通信技术。由于无线网络通信系统在信息传输过程中传输终端和接受终端存在一种固有的信号自干扰。全双工计划苏能够充分的提高频率利用率,以实现多频率的信息的信息传输,从而改变了一般通信系统不能够实现同频率和双向传输的技术现状,因此这种技术已经成为无线通信技术当前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关键点。这种技术应用在5G无线通信系统中能够实现无线频谱资源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利用。当前5G无线通信系统由于接受信号的终端和发射信号的终端频率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使得其产生自干扰的现象比较突出,是5G无线通信技术发展的一个主要瓶颈,因此,全双工技术在5G无线通信系统内有效的应用使得信号自干扰的问题能够通过相互抵消的方式得到有效的解决。通过模拟端干扰抵消、对已知的干扰信号的数字端干扰抵消等各种新的干扰技术的发展以及这些技术的有效结合使得极大多数信号之间的自干扰现象都基本上得到了有效的抵消。 (三)超密集异构网络技术 5G无线通信通信系统不仅包括无线传输技术,而且也包括后续演化的无线接入技术,因此,5G网络系统就是各种无线接入技术,例如,5G,4G,LTE, UMTS (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以及wireless fidelity等技术共同组成的通信系统,在系统内部,宏站和小站共同存在,例如,Micro,Pico,Relay以及Femot等多层覆盖的异构网络。在异构网络内部,运营商和用户共同部署基站,而用户部署的主要是一些功率较低的小站,并且节点的类型也比较多使得网络拓扑变得相当复杂。并且由于异构网络网络基站的密集程度较高,因此其网络节点和用户终端之间的距离就更为接近,使得功率的效率和频谱的效率以及网络系统容量等方面比一般通信网络系统更为优良。 虽然这种技术应用于5G无线网络通信系统中有着非常良好的发展前景,但是也存在着一些缺陷,这种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由于节点之间比较密集使得节点之间的距离相应就比较短,这样就会造成系统内会存在同种无线接入技术之间的同频干扰的现象以及不同无线接入技术在共享频谱之间分层干扰的现象,这种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对5G无线通信网络系统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其次,由于系统内存在着大量的用户部署的节点,使得拓扑以及干扰图样呈现出范围较大的动态变化。因此,要加强应对这种动态变化的相关技术的研究。 结束语 5G无线网络系统的建立是建立在现有无线网络技术的进步以及新的无线接入技术的研发的基础之上,通过5G无线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将会在未来极大的拓展移动通信业务的应用领域和应用范围。 参考文献 [1]石炯.5G移动通信及其关键技术发展研究[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5(06) [2]尤肖虎.5G移动通信发展趋势与若干关键技术[J]中国科学,2014(05). [3]杨绿溪.面向5G无线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综述[J]。东南大学学报,2015(09). 5g通信技术论文篇二:《试谈5G移动通信发展现状及其关键技术》 【摘要】 第5代移动通信(5G)是面向2020年以后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其愿景和需求已逐步得以确立,但相关技术发展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本文简单介绍了5G移动通信的发展前景;概述了国内外5G移动通信的发展现状及相关研发单位和组织的学术活动;重点针对5G移动通信中富有发展前景的若干项关键技术做了详细的阐述,包括Massive MIMO、超密集异构网络、毫米波技术、D2D通信、全双工无线传输、软件定义网络、网络功能虚拟化和自组织网络等。 【关键词】 5G 发展现状 关键技术 前言 社会的进步,使人与人、人与万物的交集越来越大,人们对通信技术的需求和更优性能的追求在当今变得更加迫切。无论是在移动通信起步的伊始,还是迅速发展的当下,人们对移动通信的追求都是更快捷,更低耗,更安全。第五代移动通信为满足2020年以后的通信需求被提出,现今受到无数学人的关注。 第5代移动通信(fif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network,5G)作为新一代的移动通信肩负着演进并创新现有移动通信的使命。它主要通过在当今无线通信技术的基础上演进并开发新技术加以融合从而构建长期的网络社会,是新、旧无线接入技术集成后方案总称,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融合网络。 一、5G发展现状 移动通信界,每一代的移动无线通信技术,从最开始的愿景规划,到技术的研发,标准的制定,商业应用直至其升级换代大致周期都是十年。每一次的周期伊始,谁能抢占技术高地,更早的谋划布局,谁就能在新一轮‘通信大洗牌’中获得领先优势。我国在5G之前的全球通信竞备中一直是落后或慢于发达国家的发展速度,因而在新一轮5G通信的竞备中国家是非常重视并给予了大力支持。2013年初,我国便成立了专项面对5G移动通信研究与发展的IMT-2020推进组,迅速明确了5G移动通信的愿景,技术需求,应用规划。2013年6月,国家863计划启动了5G移动通信系统先期研究一期重大项目。令人振奋的是2016年伊始,我国正式启动5G技术试验,这是我国通信业同国际同步的一个重要信号。 同样2013年以来,欧盟、韩国等国家与地区也成立相关组织并启动了针对5G的相关重大的科研计划[1]:1)METIS是欧盟第七框架计划中的一部分,项目研究组由爱立信、法国电信及欧洲部分学术机构共29个成员组成,旨在5G的愿景规划,技术研究等。2)5G PPP是由政府(欧盟)出资管理项目吸引民间企业与组织参加,其机制类似于我国的重大科技专项,计划发展800个成员,包括ICT的各个领域。3)5G Forum是由韩国发起的5G组织,成员涵盖政府,产业,运营商和高校,主要愿景是引领和推进全球5G技术。 二、5G关键技术 结合当前移动通信的发展势头来看,5G移动通信关键技术的确立仍需要进一步的考量和市场实际需求的检验。未来的技术竞争中哪种技术能更好的适应并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谁能够在各项技术中脱颖而出,现阶段仍然不能明确的确立。但结合当前移动通信网络的应用需求和对未来5G移动通信的一些展望,不难从诸多技术中 总结 出几项富有发展和应用前景的关键性技术[1]。 2.1 Massive MIMO MIMO(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技术其实在5G之前的通信系统中已经得到了一些应用,可以说它是一种作为提高系统频谱效率和传输可靠性的有效手段。但因天线占据空间问题、实现复杂度大等一系列条件的制约,导致现有MIMO技术应用中的收发装置所配置的天线数量偏少。但在Massive MIMO中,将会对基站配置数目相当大的天线,将把现阶段的天线数量提升一到两个数量级。它所带来的巨大的容量和可靠性吸引了大量通信研究人员的眼球,彰显了该技术的优越性。 它的应用能够给我们带来的好处是:1)较于以往的多入多出系统,Massive MIMO可以加大对空间维度资源的利用,为系统提供更多的空间自由度。2)因其系统架构的优越性,可以做到降干扰、提升功率效率等。 同时它也存在着一系列问题:1)因缺乏大量理论建模、实测建模方面工作的支撑,当前没有认可度较高的信道模型。2)在获取信道信息时的开销要依靠信道互易性来降低,但是当前的假定方案中使用比较多的是TDD系统,且用户均为单天线,与基站天线数量相比明显不足,当用户数量增加时则会致使导频数量线性增加,冗余数据剧增。3)当前Massive MIMO面对的瓶颈问题主要是导频污染。 Massive MIMO在5G移动通信中的应用可以说是被寄予厚望,它将是5G区别以往移动通信的主要核心技术之一。 2.2 超密集异构网络 应5G网络发展朝着多元、综合、智能等方向发展的要求,同时随着智能终端的普及,数据流的爆炸式增长将逐步彰显出来,减小小区半径、增加低功率节点数等举措将成为满足5G发展需求并支持愿景中提到的网络流量增长的核心技术之一。超密集组网的组建将承担5G网络数据流量提高的重任。未来无线网络中,在宏站覆盖范围内,无线传输技术中的各种低功率的节点密度将会是现有密度5-15倍,站点间的距离将缩小到10米以内,站点与激活用户甚至能够做到一对一的服务,从而形成超密集异构网络[2]。超密集异构组网中,网络的密集化的构造拉近了节点与终端的距离,从而使功率效率和频谱效率加以提升,并且可以让系统容量得到巨幅提升。 2.3毫米波技术 在5G网络中,与即将面对的巨大的业务需求相冲突的是传统移动通信频谱资源已趋于饱和。如何将移动通信系统部署在6GHz以上的毫米波频段正成为业界广泛研究的课题。相比于传统移动通信频谱的昂贵授权费,MMW频段中包含若干免费频段,这使得其使用成本可能会降低。MMW频谱资源极为丰富可以寻找到带宽为数百兆甚至数千兆的连续频谱,连续频谱部署在降低部署成本的同时也提高了频谱的使用率[3]。 2.4 D2D通信 在未来5G网络中,无论是网络的容量还是对频谱资源的利用率上都将会得到很大空间的提升,丰富的信道模式以及出色的用户体验也将成为5G重要的研发着力点。D2D通信具有潜在的提升系统性能,增强用户体验,减轻基站压力,提高频谱利用率等前景,因而它也是未来5G网络的关键技术之一。 D2D通信是一种在蜂窝系统架构下的近距离数据直接传输技术。用户之间使用的智能终端可以在不经基站转发的情况下直接传输会话数据,且相关的控制信号仍由蜂窝网络负责。这种新型传输技术让终端可以借助D2D在网络覆盖盲区实现端到端甚至接入蜂窝网络,从而实现通信功能。 2.5全双工无线传输 全双工无线传输是区别于以往同一时段或同一频率下只能单向传输的一种通信技术。能够实现双向同时段、同频传输的全双工无线传输技术在提升频谱利用率上彰显出其优越性,它能够使频谱资源的利用趋于灵活化。全双工无线传输技术为5G系统挖掘无线频谱资源提供了一种很好的手段,使其成为5G移动通信研究的又一个 热点 技术。 同样,在全双工无线传输技术的应用上也有很多阻力因素:同频、同时段的传输,在接收端和发射端的直接功率差异是非常大的,会产生严重自干扰。而且全双工技术在同其他5G技术融合利用时,特别是在Massive MIMO条件下的性能差异现在还缺乏深入的理论分析[4]。 2.6软件定义网络(SDN)与网络功能虚拟化(NFV) SDN技术是源于Internet的一种新技术。该技术的思路是将网络控制功能从设备上剥离,统一交由中心控制器加以控制,从而实现控、转分离,使控制趋于灵活化,设备简单化。 同时在考虑网络运营商的运维实际也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网络架构体系NFV,该体系利用IT技术及其平台将网元功能虚拟化,根据用户的不同业务需求在VNF(Virtual Network Feature)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功能块连接与编排。NFV的核心所在即降低网络逻辑功能块和物理硬件模块的相互依赖,提高重用,利用软件编程实现虚拟化的网络功能,并将多种网元硬件归于标准化,从而实现软件的灵活加载,大幅度降低基础设备硬件成本。 2.7自组织网络 运营商在传统的移动通信网络中,网络的部署和基站的维护等都需要大量人工去一线维护,这种依赖人力的方式提供的服务低效、高昂等弊端一直深受用户诟病。因此,为了解决网络部署、优化的复杂性问题,降低运维成本相对总收入的比例,便有了自组织网络的概念。 SON的应用将会为无线接入技术带来巨大的便利,如实现多种无线接入技术的自我融合配置,网络故障自我愈合,多种网络协同优化等等。但当前在技术的完备上也存在一系列挑战:不支持多网络之间的协调,邻区关系因低功率节点的随机部署和复杂化需发展新的自动邻区关系技术等。 三、小结 5G移动通信作为下一代移动通信的承载者,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在完成人们对未来移动通信的诸多憧憬上被寄予厚望。本文概述了当前5G几项富有发展前景的关键性技术,结合5G一系列的发展背景和人们多方面的通信需求,对几项关键技术的利弊加以剖析。可以预计的是未来几年5G的支撑性技术将被确立,其关键技术的实验、标准的制定以及商业化的应用也将逐步展开。 参 考 文 献 [1]赵国峰,陈婧等.5G移动通信网络关键技术综述[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8 DOI:10.3979/j.issn.1673-825X.2015.04.003 [2] Kela,P. Turkka,J. Costa,M. Borderless Mobility in 5G Outdoor Ultra-Dense Networks[J],Access, IEEE(Volume:3),2015.08,pages1462-1476. [3] JungSook Bae, Yong Seouk Choi,Architecture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MmWave Based 5G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C],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nvergence(ICTC),2014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IEEE,2014.10,pages847-851. [4] Wang,X.Huang,H.Hwang,T. On the Capacity Gain from Full Duplex Communications in A Large Scale Wireless Network[J], IEEE EARLY ACCESS ARTICLES, 2015.10. 5g通信技术论文篇三:《试论5G无线通信技术概念》 引言 近年来,移动通信技术已经历数次变革,从20世纪80年代速度慢、质量差、安全性小、业务量低的1G通信技术,到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低智能的2G无线通信技术,再到近年来的频谱利用率较低的3G网络,和现在的前三代无可比拟的4G无线通信技术,可谓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啊!5G无线通信工程技术作为当代最具前景的技术,将可以满足人们近期的对移动无线技术的需求。 15G无线网络通信技术的相关概念 5G无线网络通信技术实际上就是在前面无线网络技术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充分利用无线互联网网络。这项技术是最近才在国际通信工程大会上被优点提出的,他将会是一项较为完美的、完善的无线通信技术,他将可能会将纳米技术运用到这种将会在未来占据一席之地的无线互联网网络工程中,运用纳米技术更好的做好防护工作,保护使用者的一切信息。在未来5G无线网络通信技术将会融合之前所有通信工程的优点,他将会是更为灵活与方便的核心网站,在运营过程中将会减少在传输过程中的能量损耗,速度更快。若是在传输信息的过程中受到阻碍,将会被立刻发现且能很好的保护个人信息起到保护作用。 5G无线网络通信技术将会有很多优点,不仅融会贯通了在它之前所有通信技术的长处而且集百家之长于一身,是个更加灵活的网络核心平台,也会就有更加激烈的竞争力。在这项网络技术中将会为人类提供更加优秀、比其他平台更优惠的价位,更接近人类生活的服务。它的覆盖面要比现如今的3G、4G的更为广阔,有利于用户更快更好的体验,智能化的服务与网络快速推进进程的核心化的全球无缝隙的连接。为了使人类体验到更优惠的、更先进化的、具有多样性的、保障人类通信质量的服务,我们必须利用有限的无限博频率接受更大的挑战,充分利用现在国家领导人为我们提供的宽松的网络平台,让5G无线网络通信技术在不久的将来更好的服务于我们。 25G无线网络通信技术的相关技术优点与特点 5G无线网络通信技术也就是指第五代移动网络通用技术,它与前几代通信技术有些许不同之处,他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融合了别的技术的许多优点更为特别的是将现有的无限技术接入其中,它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改革,实现“天人合一”达到真正的融合。它的体型会更加的小巧,便于我们随时随地安装。现如今5G无线网络通信技术已经被提上日程,成为了全球相关移动通信讨论热议的话题,互联网公司在争先恐后的提高与改善自身的通信设备,加快创新的步伐,想要在未来的通信技术领域占据一席之地。现在让我么一起来探讨一下他可能具有哪些其他通信技术无可比拟的优点与特点: (1)全新的设计理念:在未来5G无线网络通信技术将会是所有通信工程中的龙头老大,它设计的着重点是室内无限的覆盖面与覆盖能力,这与之前的通信工程的最根本的设计理念都不同。 (2)较高的频率利用率:5G无线网络通信技术将会使用较高频率的赫兹,而且会被广泛的使用在生活中但是我们国家现阶段的技术水平还较为低下,达不到这样的层次,所以我们必须先提高我们的科学技术,才能跟上通信技术更新的步伐。 (3)耗能、成本投入量较低:之前我们所使用的通信工程技术都是较为简单的将物理层面的知识营运的网络中,没有创新意识,不能够将环保的理念运用到通信工程中,都是一些较为传统的方法与手段,只是一味的追求经济利益。现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需要做到全方面的考虑,不能只注重眼前利益,所以低耗能、高质量的通信技术将是未来5G无线网络通信技术要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难点问题,我们必须学会适时的对相应状况作出调整。 (4)优点:5G无线网络通信技术作为未来世界通信技术的主力,在不久将会得到实质性的开展,他将大大的提高我们的上网速度,将资源合理有效的利用起来,较其他之前的通信技术上升到一个新的层面,安全性也会得到保障不会出现个人信息外漏的现象,总而言之它的各个方面将都会得到改善,成为人们心中理想的模样,它具有较大的灵活程度可以适时更具客户的需求做出合理的调整,它的优点相信不久我们就会有切身的感受. 3小结 随着现代的快速进步,移动无线通讯技术也紧随时代的进步,呈现着日新月异的变革,现如今我国综合国力已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当然在通信技术领域这一块我们也不愿屈居人后,必须加快通信技术改革与创新的脚步,满足人们对互联网的需求,尽快的、更好的发展5G无线网络通信技术才能在未来的通信技术中立于不败之地。 猜你喜欢: 1. 移动无线网络技术的论文三篇1000字 2. 大学通信技术论文范文 3. 通信技术论文范文 4. 浅谈无线网络通讯技术的论文1000字 5. 通信工程的毕业论文优秀范文 6. 通信学术论文范文

在前不久举办的2018上海世界移动大会上,中国联通、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三大运营商亮出了时间表:计划到2020年,实现5G网络正式商用!从4G到5G,新一代的移动通信技术,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改变?5G时代 高清电影“秒”下载作为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网络带给人们的第一感受就是——“快”!打开手机视频客户端,下载一部高清视频,只需一秒就能完成。5G身上有很多新标签:“大规模天线”“新的编码技术”“超密集组网”……5G的“高带宽、高速率”这两个有别于4G的特性,使得5G网络的峰值速度比4G高出20倍。在5G时代,人们能流畅地观看比现在1080p分辨率更高的视频,“5G时代的分辨率可以提高到4K、甚至是8K。”中国移动研究院无线与终端技术研究所主任研究员邓伟用视频举例,希望让普通用户更直接地了解5G的特性。然而,这些只是5G最基础的本领,5G更大的“威力”,在于它的“低时延”特性。4G网络下,终端到基站的时延一般为5毫秒,终端到服务器的时延为50~100毫秒。5G网络下,终端到基站的时延可降低到1毫秒,终端到服务器达10毫秒。如果你是一位电子游戏玩家,那么5G的这一优势,能给你带来更好的游戏体验。“尤其是用手机打实时类对战游戏时,游戏时延将大大降低。”邓伟告诉记者。4G时代主要实现了“人与人”的快速通讯连接,但5G的“志向”远不止于此,它的目标是要让更多的“人和物”、“物和物”快速相连,进而推进万物互联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虚拟现实”“车联网”“物联网” 这些科技领域的“新风口”,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但4G网络技术的“天花板”,某种程度上,让这类技术的潜能难以充分发挥。如虚拟现实技术,VR、AR设备虽经过几次迭代,但目前大多数设备的视觉效果仍不佳,其中一方面的原因和网络环境有关。而5G的高速率、低时延的特性将改变这种现状。赛迪顾问机构曾预测,5G网络大规模商用后,VR、AR设备的出货量将达到千万台级别。“5G技术天生是为自动驾驶服务的”,在邓伟看来,5G的高速率、高稳定性和低时延特性将提高无人驾驶的安全性能,“自动驾驶需要加载高清地图,并对周围环境做出迅速判断反应,以及对车辆的远程控制,这些都对数据传输的可靠性、速率有很高的要求。”而5G网络的普及,会极大地推动无人驾驶应用场景的发展。除了“无人驾驶”,借5G网络这股“东风”,2020年之后,“远程手术”“智能家居”等应用场景也将进一步走近消费者。根据目前业界的分析,全球5G应用领域将主要集中在车联网、公共安全、智慧城市、媒体及信息娱乐四个方面。这也是业界人士认为5G网络最大的价值,“能够和更多的产业深度融合”。据赛迪顾问机构预测,我国5G产业总体市场规模将达到1.15万亿元,比4G产业总体市场规模增长接近50%。尽管离5G正式商用还有一年半的时间,但眼下在一些城市已能捕捉到5G的身影。今年年初,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在雄安新区看到中国电信已经搭建了5G基站设备,并开始着手5G外场试验。中国电信北京研究院网络技术与规划部专家邢燕霞告诉记者,中国电信将在外场试验上布局支持5G商用场景的5G试验网络,并进行组网测试。测试的内容包括5G信号的覆盖能力、强度、基站间的切换、4G和5G核心网之间的互操作等等。同时,中国电信会针对不同城市的发展规划,配备不同的测试业务。事实上,三大运营商均已进入“5G时间”。中国电信计划在成都、雄安、深圳、上海、苏州、兰州等12个主要城市开展5G外场实验;中国移动将在杭州、上海、广州、苏州、武汉五个城市开展5G规模外场试验;中国联通将在北京、天津、 青岛、深圳、杭州、南京、武汉、贵阳、成都、福州、郑州和沈阳等16个城市展开测试。5G标准 融入更多中国智慧今年6月,5G国际标准的出台,被视为5G“破壳”。6月,3GPP 5G NR标准SA(独立组网)方案正式完成并发布,标志着首个真正完整意义的国际5G标准正式出炉。SA独立组网相对于NSA(非独立组网)存在,其引入的新能力也是5G区别于4G的一个重要特征。NSA模式是只建5G基站,不建5G核心网,不能做到终端到终端直达的5G网络,信号传输要经过的路径多,时延也很长,不能很好地支持网路切片、边缘计算等5G的技术特征。而SA独立组网模式下,5G的基站连接5G的核心网,可通过核心网下沉部署到基站侧,使传输信号所需要经过的路径很少,可以直接从基站侧到达业务服务器。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咨询师李朕告诉记者,SA独立组网方案的冻结,意味着基于5G网络的移动终端设备,可以在统一的标准下,开始进行研发生产测试。据媒体报道,2019年,基于5G芯片的商用终端将面世,其中包括英特尔的全互联PC、华为的5G手机等。中国联通网络技术研究院5G项目组负责人王友祥认为,在5G的国际标准制定上,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有“话语权”。在已经冻结的SA方案里,有一个重要的服务化架构(SBA),这个架构就是以中国为主导提出的。如果说3G时代,中国是在追着跑,4G时代是在齐头并进跑,到了5G时代,中国正力争成为领跑者之一。从2013年开始,我国工信部、发改委和科技部联合推动成立了IMT-2020(5G)推进组,从国家层面,统一组织运营商和设备厂商,全面推进5G研发、国际合作和融合创新发展。这在很多行业人士看来,是我国推进5G的一个标志性起点。如在带动标准制定上,中国移动向3GPP提交文稿1000余篇,担任了3个工作组副主席职务,担任了“需求与场景”“5G网络架构”等多个报告人职务;中国电信共主导5G国际标准立项30余项,提交国际标准文稿400多篇,获得技术专利保护100余项。同时,中国电信牵头国家重大专项7项,包括《5G网络边缘计算技术研发、标准化与验证》和《5G多无线接口融合架构及关键技术研发、试验与验证》等;中国联通成立了5G创新中心,在3GPP上牵头5项自主立项课题,在ITU牵头23项自主立项课题,提交自主文稿600余篇,发布16项5G相关产业白皮书,成立并推进了多个产业联盟。据王友祥介绍,目前,联通集团从管理部门到网络发展、政企、市场和各研究单位,都将5G列为重点工作。有行业分析机构认为,5G面世后,互联网业务对运营商传统业务的替代效应,将进一步强化,会给电信运营商带来更大的压力,直接影响运营商的总体收入。王友祥认为,在TO C(面向个人)的市场上,目前通讯网络等业务的普及度很高,运营商面临的发展压力巨大,“5G时代,运营商应该更多的开拓TO B(面向企业)的市场。”相较于传统的移动用户群体,面对功能强大的5G网络,电信运营商加快了在垂直行业上的布局,“在垂直行业的应用上,5G对电信运营商是一个更大的契机。”邢燕霞告诉记者。在5G应用培育方面,中国移动成立了5G联创中心,在全球建立了12个开放实验室,已经发展了130家合作伙伴,汇集联合各行业合作伙伴,聚焦能源、交通、医疗、工业、视频娱乐、智慧城市等应用,开展新业务、新应用和新的商业模式的孵化和探索,为5G的全面商用做准备;中国联通组建了多个产业联盟,如中国联通5G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中国联通物联网产业联盟等等;中国电信在5G应用研发方面聚焦于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将5G的技术特性与云(雾)计算、物联网等相结合,实现与垂直行业的跨界融合。走向商用 还需迈过多道坎距离2020年正式商用还有一年半时间,时间紧、任务重。SA独立组网的国际标准在今年上半年才正式冻结,从时间上看,比NSA非独立组网的冻结时间迟到半年。5G要商用,意味着要有进入市场的各种终端产品,而目前留给产业链上的研发、测试和生产,只有一年半时间,“这对整个产业都是个不小的挑战。”邓伟告诉记者。5G的SA组网模式具有4G所不具备的能力,如切片、边缘计算等。它能更好地满足垂直行业在安全、服务上的传输保障。因此,更多运营商还是会选择SA作为目标网络架构,但从全球看,一些声称明年就要5G商用的国家,可能暂时只能选用NSA模式生产。而国内运营商倾向于选择SA组网,这也需要运营商对5G核心网进行新建,并且能将目前存量的核心网、用户数据,进行很好的对接。在2018上海世界移动大会举办期间,中国移动研究院无线与终端技术研究所总工刘光毅就表示,5G网络要商用,还要迈过许多坎。目前,我国5G频谱还没有分配,不确定的频率分配会影响产业对设备开发等各方面的支持。希望政府能够尽快明确5G频率的分配方案,这样产业链便可以集中精力进行产品的优化和完善,确保2020年5G商用。据邢燕霞介绍,在产业研发和网络部署方面,也有不少问题。如网络云化部署经验少、安全挑战环节多,“这是业界碰到的新问题”。“对于运营商来说,要解决的难题是如何做好组网,让5G网络性能更优,更好服务大众用户和垂直行业用户”,频段越高、穿透性反而会下降,5G的高频段特性,要求运营商重视室内穿透性问题。“这需要从现在就开始研究组网方案的问题,以及4G网络和5G网络如何顺利进行互操作,确保业务的连续性。”而建立一个完备的网络,让各种垂直业务能顺利地“跑”起来也很重要。“运营商更要关注网络切片如何更好地服务垂直行业,满足垂直行业的个性化需求。”邢燕霞告诉记者。“未来的网络将走向‘云化’,运营商面临着转型问题,如何摆脱传统架构,走向云网协同时代?网络转型增加了运营商的人才需求。”王友祥说,这是全球运营商都会面临的问题,“原来运营商以通讯领域的人才需求为主,但未来需要更多的软件工程师。”5G商用进入倒数计时阶段,终端设备的研发生产怎么办?邓伟告诉记者,和4G组网模式不同,5G目前有两种组网模式,由此,终端在研发上要考虑到独立组网和非独立组网两种模式。“这本身就意味着更大的研发成本,尤其是非独立组网的终端,实现复杂度较高。”而用户对终端尺寸等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如何提高终端芯片的集成度值得思考。邢燕霞说,终端设备既要支持5G这个“新生儿”,也要保证4G、3G传统网络用户的正常使用。所以在设计上,终端需要支持多频多模,复杂度大大提升。“空口5G物理层器件的挑战也很大,包括高频滤波器、功率放大器和模数/数模转换器等器件,这些器件的产业规模、良品率、稳定性和性价比等方面需进一步提升。”“芯片”是近期广受关注的领域,在5G基带芯片上,高通是全球的领跑者,也是国内设备厂商的合作伙伴,国内在核心芯片上还比较薄弱,需要加强自主研发。5G最终实现商用,将是产业界共同努力的结果。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官网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是双月刊。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曾用刊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创刊于1984年,是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宗旨是及时反映我国研究生、导师和科研人员的创新性科研成果,加强学术交流,促进学术繁荣;同时突出反映研究生论文的前沿性和创新性特色。《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是未来科学大师发表处女作的园地。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刊登的内容包括数、理、化、天、地、生、电子和计算机等学科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各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前身是《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12年6月27日,教育部关于同意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函(教发函[2012]106号),同意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原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主编:石耀霖刊号:ISSN1002-1175/CN11-2809/N创刊时间:1984年出版周期:双月刊开本:大16开《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