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研究闽南语的论文

发布时间:

研究闽南语的论文

让人觉得更亲切,更美好。

日本人和朝鲜人(韩人)有同源关系,与通古斯语/蒙古语/等阿尔泰语系民族有渊源,. 日语跟原本跟汉语一点关系都没有.日本僧侣从5世纪(南北朝时期)开始从中国引入汉字,同时将当时的江南地区的古代汉语发音引进日语当中,被称为"吴音",到唐朝时转为从长安引入汉语发音,被称为"汉音",宋朝以后引入日语的称为"唐音"..因为日语里存在很多古代引进的汉语借词,而闽南语是汉语当中保留最多古汉语特点的方言,所以日本的部分汉字音读与闽南语有相似之处, 而说粤语的人也会发现,日语在说"二"和"六"时和粤语发音非常接近..绝大部分日本人与中国的主体民族汉族没有血缘关系,在历史上的确有部分汉人因为战乱迁徙到日本,尤其是南北朝到唐朝这段时期,这些人被日本称为"归化人",但他们在日本人只少数..至于那个日本人是徐福带去的童男童女后代的传说,不过是1000年前中国人编出来的神话罢了.徐福东渡是在2200多年前的秦朝,一去不返,最终去了哪儿谁不知道.秦朝之后就是汉朝,汉朝与日本开始有来往,那时的日本人(倭人)根本不会汉语,也没有文字,也不会制造铁器,也没有人说自己是什么徐福的后代,在此后的1000多年里,就算是中日来往最频繁的唐朝,中国和日本都没有人说日本人是徐福带去的童男童女的后代,直到唐朝灭亡后的五代十国时期,才有人开始编造出日本人是徐福带去的童男童女后代的传说..

摘 要: 中原古音随着唐军南下平乱播种在闽粤,加之中原语音和闽粤土著语音融合演化,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闽南语”方言。本文从中原文化的播迁,唐宋古音潜移默化,孕育着闽南语方言的萌生及促成闽南语方言的形成进行综合探讨,力求阐明闽南语对唐宋古音的继承与发展并形成自己的方言特色。 关键词: 中原文化 唐宋古音 闽南语 继承与发展 一、中原文化的播迁,促成闽南语方言的形成 中原文化源远流长,特别是唐宋时代建都长安、开封等中原地区,使唐宋古音成为当时中原地区的标准语音。作为闽南语系的主要区域闽东南、粤东、台湾及南洋地区,相距中原地区万里之遥,又是土著部落杂居,言语交流十分困难,不利于交流和发展需要。据《漳州府志》[1]所载,由于闽南地区的自然条件相对优越,那些来自中原的将士逐渐把中原地区的家眷迁入闽越,有的和当地土著百姓通婚,从此在这片温暖而富饶的土地上繁衍生息,成为大多数闽南百姓的祖先。他们还带来了中原地区较为先进的科学文化和生产技术,同时把中原地区的母语——唐宋古音播种在闽粤,而且这种中原语音和当地土著语音随着时代推移互相融合演化,逐渐形成了后来众多方言中独具特色的“闽南语”。据《泉州史志》记载,他们“选任良吏,省刑惜费,轻徭薄赋,与民休息……”[2]他们对中原地区流散的人才和北方避难入闽的文人均能包容接纳,而且为他们提供了较为优厚的待遇,并设立了书院,教化中原文明,培养人才,促成了民族的大融合。当年王氏兄弟入闽的中原将士后来大都定居于泉州周边,他们也把中原语音传入福建,进一步扩展了闽南语的流通范围。据《云霄厅志》载:“盗起,攻南海边邑,循州(今广州惠州)司马锭受命专征,檄元光潜师入潮,沿山倍道袭寇垒,俘获以万计。岭南悉平,还军于漳。”[3]在陈元光初任刺史时,“广寇陈谦连结洞蛮苗自成,雷万兴等攻朝阳,陷之,守帅不能制,元光以轻骑讨平之。”(《漳州府志》)陈元光的《龙湖集》中有“平獠宴喜”诗句:“扫穴三苗窜,旋车百粤空。”[4]当时一位将领许天正也唱和吟诗:“长戈收百甲,聚骑破千重。落剑唯戎首,游绳系胁从。”(《和陈元光平潮寇诗》)[5]所有这些无不记叙了入粤平乱的情形。由于粤东区域辽阔,经济和文化相对落后,民穷则生变,寇乱频繁。陈元光“兵革徙威于外,礼让乃格其心”[6]的政治理念,“伦理则风俗自尔渐孚,治法彰则民心自知感激”[7]的施政主张,被当地百姓接受,中原文化、礼仪也得到重视和崇尚,开漳史料《忠毅文惠公行状》中就有“潮人以事闻,请乞陈元光兼戍朝阳”[8]的记载。在陈元光的统辖下,随着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漳州、潮汕之间的语言不断地交流和融合。至今粤东一带的方言基本纳入闽南语系,同属闽南语范畴,从此往后,无论是闽南地区的“芗剧”,还是潮汕地区的“潮剧”在语言表达上都为两地民众所理解和喜闻乐见。 台湾早在明代以前,就已经有漳、泉一带的百姓前往定居垦荒了。爱国史学家连横先生在《台湾通史·开辟纪》中记载:“历更五代,终极两宋,中原板荡,战争未息,漳、泉边民渐来台湾。”“台湾为垦服之地,当明中叶,漳、泉之至者已数千人。”他们“手耒耜,腰刀枪,以与生番猛兽相争逐,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艰难缔造之功,亦良苦矣!”[9]这些记载,体现了明代闽南一带百姓已经跨过海峡,到台湾去开拓创业了,而闽南语方言因此移植台湾,并且在岛上扎下了根。《台湾通史·户役志》所载:“康熙五十二年(1713),诏以五十年丁册为常额,滋生人口,永不加赋。”“乾隆元年(1736)诏曰:凡内地百姓与海外番民,皆一视同仁,轻徭薄赋,使之各得其所。”[10]于是有大批福建、广东民众迁入台湾定居。如此往来闽台之间,闽南语就成为台湾岛上最主要的日常交流工具,始终维系着闽台两地的宗族情感。 大概也在明清时期,为数不少的闽南、粤东百姓飘洋过海,来到南洋谋生,当时被称为“过番”。据《漳州简史》载:“吕宋居南海中,去漳州甚近,漳、泉之民贩吕宋者,或折关破产,及犯压各境不及归,流寓土夷,筑庐舍,操佣贾咋作为生活,或聚妇长子孙者有之,人口以数万计。”[11]其余如印度尼西亚的旧港(当时称“三佛齐”)、马来半岛的北大年(当时称“大泥”)、文莱(当时称“婆罗”),大都有闽南、粤东人聚居的记载。这些勇敢的拓荒者经过几代人的艰苦拼搏,在当地开发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家园,定居下来繁衍后代。他们的后代子孙成了现在东南亚各国的华侨,而他们的祖先当年带往南洋的家乡母语——闽南语就在这一片广阔的地域传播世世代代,永不泯灭。 二、唐宋古音潜移默化,孕育着闽南语方言的萌生 探究闽南语的诸多因素,我们就不难发现它与唐宋古音有着千丝万缕的特殊关系。由于汉语的发音通常离不开声、韵、调三要素,即“声母、韵母和声调”。古代称声母为“声”或“母”,宋人有三十六母的提法。依据发音部位,分为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和喉音五类。现代唇音又细分为轻唇、重唇;舌音也细分为舌头、舌上等等。比较现代汉语语音系统,其中最主要的差异有两点:一是唐宋古音无舌头、舌上之分。舌上音即现在所说的“翘舌音”,如zh、ch、sh、r;舌头音即现在的“舌尖音”,如d、t、l。在唐宋时代,这两类音读是分不清的,这正好与闽南语发音相吻合。闽南语中几乎没有翘舌音,普通话里许多翘舌音,在闽南语都读为舌尖音。例如“蜘蛛、踌躇”,普通话读为“zhīzhū、chóuchú”,而闽南语则读为“dīdū/tiútú”。再注意下列汉字,普通话中声母都是zh,读翘舌音,在闽南语中却读为d:如“重、逐、侄、值、植、朝、张、摘、展、致、直、兆、罩、镇、珍、郑、阵……”二是唐宋古音无轻唇音,即没有现在的唇齿音f。这个特点与闽南语相符。在闽南语中,没有上齿摩擦下唇这个发音动作,也就没有了f这个声母。凡f声母的音节,或读为重唇音,即上唇摩擦下唇爆破发音动作。如“飞、肥、分、富、幅、蜂”等;或读为舌根音h,如“发、翻、反、丰、扶、服”等。闽南语方言区人们学普通话,总是把“繁、凡、烦……”读成“还”;把“泛、犯、范……”读为“换”;把“非、妃、飞……”读成“辉”;把“福、扶、浮……”读成“胡”,诸如此类造成了许多交流困扰,给当今工作、生活、学习带来了诸多不便。

关于ū韵母,唐代的韵书《切韵》分韵母为206部,后来改称为《唐韵》[12]。由于当时的科举考试有“试贴诗”的科目,写诗必须按一定的标准去押韵,因此《唐韵》成为官书,成为各时学子考举写诗用韵的绝对标准。《唐韵》至少有两个地方和普通话的韵母系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一是唐代的撮口呼韵母尚未形成,虽然韵目有“鱼”、“虞”之名,但实际上与合口呼u混在一起。例如“书、初、除、猪”和“余、居、渠、徐”同属“鱼”韵部;而“扶、朱、胡,儒”和“区、娱、渝、须”同属“虞”韵部。可见,在唐代语音中ü和u是混在一起的,当时人们发音也许并没有明显的撮口动作,就这一点与闽南语正好相同。在闽南语中,至今找不到有撮口发音的音节,漳州人读ü为i;厦门及泉州地区则读ü为u;诏安及潮汕地区读ü则近似于-i(后)。如“居、区”两个词,漳州人读gī、kī;厦门及泉州人读gū、kū;他们无论如何都不会出现有撮口呼韵母。二是鼻辅音m、n、ng充当韵尾的问题。在普通话语音系统中n、ng充当韵尾,分别组合成为前鼻韵母和后鼻韵母,而m只当声母,不能充当韵尾了。但在唐代语音中,这三个鼻辅音却都能充当韵尾,例如《唐韵》中的“侵、覃、盐、咸”四个韵部,收录的就是以m为韵尾的字。例如“林、临、阴、心、琴、今、金、音……”为“侵”韵部;“潭、参、南、男、庵、涵、含、甘……”为“覃”韵部;“檐、严、帘、帘、嫌、蟾、添、尖……”为“盐”韵部;“咸、函、缄、衔、杉、监、岩、谗……”为“咸”韵部。 如果我们用普通话朗读上面的例字,那么第一行的韵母都是in,本来不应该和属于《唐韵》中“真”韵部的“因、辛、亲、邻、津”等字分开。而其他三行的韵母都是an或ian,本来也不应该和属于《唐韵》中“寒”韵部的“寒、安、丹、残、刊”等字分开。但是在当年,这两者之间的读音那是决然不同的,试着用闽南语读读这些字,我们就可以清楚地发现,归入《唐韵》中“侵”韵部的字,韵尾都是m,例如“林”,闽南语读为līm;“邻”,闽南语读为līn,其实它们分属于不同的韵部。归入“覃、盐、咸”韵的字,韵尾也都是m,例如“含”,闽南语读为hām;“寒”,闽南语读为hān,它们应属于不同的韵部。由此可见,闽南语比较完整地继承了唐宋古音中鼻辅音充当韵尾的语音特点。唐陈元光的《龙湖集》中有“落成会咏”诗句:“云霄开岳镇,日月列衙瞻。胜日当佳庆,清风去积炎。山畚遥猎虎,海船近通盐。龙泽覃江浦,螭坳耀斗蟾。文床堆玉笏,武座肃金签。奇计绳陈美,明诚学孔兼。忠勤非一日,箴训要三拈。千古清漳水,居官显孝廉。”[13]全诗共用八韵,依次是“瞻、炎、盐、蟾、签、兼、拈、廉”,全属“盐”韵部之韵,假如用闽南语读之,全是m收尾的鼻韵母。而且这种语音现象持续到元代,元代以后,大概由于北京成为国都,北方话成了“官话”广泛流传,北方方言取得了绝对的优势,那么大部分地区以m为韵尾的字音逐渐消亡,最终归并到以n为韵尾的字音中去了。 至于声调,古人把它分为“平、上、去、入”四调,且以平为“平”;以上、去、入为“仄”。“平”者不升不降,其音轻扬;“仄”者或升或降,如山路之起伏。古代格律诗每两个字为一个节奏,平仄递替,构成一种抑扬顿挫的音乐感。到了近代,入声渐渐分化消失,原来的入声字后归入“阴、阳、上、去”四声中去了,因此现代汉语语音中已经没有了入声这个声调了。据说现在的北方人学诗词格律,辨别平仄时,古入声字这个部分总是把握不好,也许他们会感到困惑,一些明明现在读起来音调属于阴平的字,为何要把它们归入据说是急迫而短促的入声调里去呢?在通行闽南语一带,这个问题就容易解决了。因为在闽南语里,至今仍然顽强地保留着入声这种声调。试以普通话朗读下列例字:“剥、削、卓、踢、逼、突、出、发、一、膝、屋、督、约、缺”;“德、国、竹、笛、学、习、集、合、值、得、独、逐、敌、革”。很明显第一部分为阴平调,第二部分为阳平调。可是改用闽南语读之,它们就变成一种又急又短的入声调了。原来这些字都是古入声字,在诗词格律中属于仄声字。 综上所述,说明闽南语仍然保留了唐宋古音在声、韵、调方面的许多重要特征,无怪乎有人把它称为“中古音的活化石”了。拥有一口闽南语,伴随着这一群华夏儿女一往无前、万难不屈的足迹从历史的烟云中走来,见证多少悲欢离合,创造了多少辉煌业绩。在新的历史时期,他们还会继续发扬艰苦拼搏的开漳精神,迈出更加坚定的步伐,朝着祖国强盛、社会和谐的美好愿景,朝着民族大团结的明天奋勇前进。

研究闽南特色建筑的论文

1.《泉州古建筑》,1991年2月,天津科技出版社(合著)。2.《童寯文选》,1993年11月,东南大学出版社(译著)。3.《中国建筑?古城泉州》,2002年1月,(台北)锦绣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4.《中国木拱桥》,待版,东南大学出版社。5.《闽南石建筑》,待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6.《木拱小记》,待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7.《中国传统建筑》,2006年版,北京大学出版社。8.“童寯建筑师”,1986年6月北京中国近代建筑史讨论会宣读,1987年6月第二期《华中建筑》发表,1993年11月《中国建筑史》摘引。9.“外国建筑教育”,1988年5月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条目(合撰)。10.“论永定客家土楼得以形成的历史原因”,1989年10月《福建建筑》第三、第四期合刊。11.“开元寺百柱殿落架大修”,1989年11月20日《泉州晚报》。12.“泉州开元寺大雄宝殿考”,1989年12月第二期《泉南文化》内刊,1990年8月17日 《人民日报》海外版摘录,1991年2月第一期《福建建筑》发表。13.“拘那罗陀与泉州”,1990年6月第一期《泉南文化》内刊,1990年10月,南京博物院第五期《东南文化》发表,1995年9月厦门大学出版社《泉州海外交通史略》及1997年9月厦门大学出版社《福建佛教史》摘引。14.“泉州开元寺大殿修复技术”,1990年7月北京《中国文物建筑保护及理论》。15.“福建泉州开元寺修建工程概述”, 1991年1月台北《第四次古迹修复技术研讨会》大会报告。16.“老君岩可能凿于唐代”, 1991年1月7日《泉州晚报》。17.“泉州老君岩出土石室构件年代考辩”, 1991年6月第一期《泉南文化》内刊。18.“福建泉州开元寺修复经验”,1991年2月第二期台北《雅砌》。19.“闽南小型石构佛塔和经幢”,1991年12月第二期《泉南文化》内刊,1992年5月第 二期《福建建筑》发表。20.“闽西奇特的方言岛文化现象”,1992年9月《华侨大学学报》文科版第二、三期合刊。21.“比较古希腊建筑?论中国木构建筑传统的形成”1992年9月天津大学《第二届中国 建筑传统与理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2.“论客家土楼建筑的历史文化背景”,1992年9月香港中文大学《国际客家学研讨会》大会报告。23.“闽南、粤东北圆楼与客家圆楼的比较”,1992年9月北京中国建筑学会《中日传统民居研讨会》交流论文,1993年5月《福建建筑》第一、二期合刊。24.“福建土楼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可行性研究报告”,1992年7月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 资助项目结题,审查通过。25.“闽东南沿海小型石塔幢”, 1993年4月第二期《华侨大学学报》。26.“泉州开元寺戒坛出土石刻”,1993年4月第四期台北《空间》。27.“论中国汉地佛教密宗的建筑成就”,1993年8月第三期上海《时代建筑》。28.“早期中国建筑师系列—华盖建筑师事务所”,1994年3月第三期台北《建筑师》。29.“闽南古建筑屋顶曲线构成”,1995年9月总第48期《古建园林技术》(第二作者)。30.“泉州老君岩宋代建筑构件”,1995年10月《华侨大学学报》。31.“永定土楼二题”,1995年11月《永定文史资料》内刊。32.“虹桥考”,1995年11月北京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学报》。33.“闽浙虹桥的调查研究”,1995年11月第四期《福建建筑》。34.“闽南古建筑木构架的基本类型”,1995年12月总第49《古建园林技术》(第二作者)。35.“华侨大学建筑系的回顾与展望”,1995年12月《南方建筑》。36.“欧阳詹的太原之爱”,1996年7月4日和8日《泉州晚报》连载。37.“论建筑历史中的完型现象”,1996年6月北京《建筑师》。38.“叠拱木桥的建筑成就”,1996年11月第四期《华侨大学学报》。39.“关于注册建筑师考试的思考”,1996年第六期《新建筑》。40.“设防住宅的调查研究”,1996年10月北京《建筑师》。41.“古建筑的修旧如旧”,1997年1月《泉州学刊》。42.“泉州中山路骑楼建筑保护”,1997年8月北京《建筑学报》。43.“泉州土楼”,1997年10月《华中建筑》。44.“童寯老师的读书与做人”,1997年10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东南大学建筑系成立七十周年纪念专集》。45.“论风水术中的理性因素”,1997年11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东南大学建筑系理论与创作丛书《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文集》。46.“城市别称中的悖论及其它”,1998年9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建筑百家言》。47.“泉州南安蔡氏古民居建筑群”,1998年10月第三期《福建建筑》。48.“明清小说研究综述”,1999年11月北京,作家出版社《中国文学年鉴》。49.“福建佛教丛林与新加坡双林寺的比较研究”,2000年2月总第67期《古建园林技术》。50.“论中国第一代建筑师的成就与局限”,2000年8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建筑百家评论集》。51.“试析武吕兼论初唐闽南的开发”,2000年12月,《华侨大学学报》。52.“学海无涯之乐”, 2000年12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建筑百家回忆录》。53.“闽西客家建筑体现汉文化三个特征”,2000年12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建筑师》。54.“法苑因缘”,2001年10月,新加坡双林寺重修圆成文集。55.“形胜概念在若干古汉字中的痕迹”,2002年1月,《新建筑》。56.“参加华族古建筑修护工作的几点体会”,2002年3月,(新加坡)亚洲华族传统建筑及古迹保留国际研讨会。57.“庆祝双林寺主体竣工”,2002年6月,新加坡莲山双林寺殿塔开幕大典。58.“北大镜春园禄岛水轩复建与荷塘水域整治”,2002年北京大学《大学的校园研讨会》。59.“燕园刍议二则”,2002年北京大学《大学的校园研讨会》。60.“跟随童寯先生读书”,2002年9月,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关于童寯》。61.“山东栖霞牟氏庄园的建筑文化”,2002年10月,北京,《建筑师》100期。62.“佛塔与古代西方文化的东传”,2003年,北京,《建筑百家言续集》,建筑工业出版社。63.“中国木拱桥之我见”,2004年9月,北京,《建筑业导报》。64.“埃菲尔铁塔的花边”2004年11月,北京,《读书》。65.“闽西南土楼与城堡”,2004年11月,台北,中央研究院台史所。66.“论材料与结构的搭配”,2005年,1月,北京,《建筑学报》。67.Beijing-History and Historical Architecture,A+U建筑学杂志,2005年5月。68.自撰个人学术介绍文章“方拥”发表于《建筑史解码人》,2006年6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编者话:“(中国建筑史)第四代学人,如…方拥…等,能从世界的角度、从中西建筑的比较来看待中国古代建筑,现今都是建筑史研究和教学领域的中坚力量。”69.“笃旧的至理——《江南园林志》评述”,已完成应约撰稿,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一图书中心《建筑百家谈古论今——图书编(第一辑)》,计划2006年9月出版。70.“断金碎玉——《童寯文集》评述”,已完成应约撰稿,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一图书中心《建筑百家谈古论今——图书编(第一辑)》,计划2006年9月出版。

红砖白石双坡曲,出砖入石燕尾脊,中西合璧土木楼,雕梁画栋皇宫式

闽南民居建筑从建筑形式的角度来说,并没有一种极张扬的、类型化的形式,但它在砖石墙的装饰及美化上却有着较为特殊的表现。我们在认定建筑的要素时,主要是从四个方面来谈,即空间性、实用性、物质性和审美性。从审美的角度看,闽南的红砖墙反映着其地域的风格特性,形成了所谓的闽南风格,这种风格的形成是有多方面的因素,虽然我们现在已无法追溯其产生的渊源,但我们从整个中国建筑史了解所知,闽南民居特别是砖石混砌和墙面的装饰及色彩纹样在中国建筑史上有它独特之处(见图1,图2),因而有学者认为这个区域的民居是属于“红砖文化区”(杜仙洲,1994)。 闽南砖墙是属于实砌砖墙,但上面所说的石建筑的同时存在,于是闽南民居中其墙面的最大特色是在于它能如此协调地混合着砖和石,并在混合中隐藏 着艺术化的本义。挖掘闽南民居中砖石墙审美性元素时,特别是砖石墙里面所蕴含的审美样式、装饰图式,某种角度说,对我们现代全球化中本土文化的保持和理解是极富现实意义的。虽然也有学者认为福建民居有海洋文化的痕迹,特别闽南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与海外交流繁多,多文化之间影响痕迹明显,但就从民居而言,这种海外宗教及装饰的影响,更多局限于寺庙等带有宗教色彩的地方。我们认为闽南民居虽有多样性文化的影响,但更多是本土文化,特别是中原汉族文化的影响。地理环境和气候的特点及血统等诸多因素,使其崇仰中原文化的痕迹表露无遗,这从一些纹样、一些隐喻符号以及一些建筑样式上得以证明。当然,其他民族文化影响的建筑也同样存在,诸如土楼、圆楼、吊脚楼、手巾寮等。但这不影响闽南民居特别是砖石墙的类型化的形式。 闽南民居外墙大致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 1、勒脚(包括角碑石础),闽南民居勒脚多用白石和青石来作为装饰(见图3),图案图像大部分是虎脚造型,麒麟,喜鹊 ,马踏祥云,狮子戏球,也有吉祥文字之类。 2、墙身(包括山墙、腰线、窗)。墙身最具特色,山墙也是泥塑作浅浮雕呈对称式,腰线有红砖、有白石、有青石影雕。窗的种类繁多,有砖构窗、石构窗、瓷构窗、木构窗等。砖构窗、瓷构窗特点在于本身独立形成一个整体图案。石构窗的窗柱常以一种圆雕形式出现,雕有动物花卉,如果是镂花窗,常见戏曲人物(见图4)。 3、檐边,一般都是浮雕形式,用泥塑彩绘,多山水人物,有故事情节(见图5)。 一、 具备整体形式美感且丰富变化的砖石墙面 闽南民居墙的构造和装饰的最大特点是墙石混砌,即“出砖入石”,它就是砖与石两种不同材料的混砌,其造成一种装饰美感在于石的表面与砖的表面产生质地的对比,石块作为面、点,而砖缝作为线,这之间产生点、线、面的组合,那么这种点、线、面组合,某种程度上产生一种整体面积上的韵律,这是其一;第二,白色花岗岩与红色清水砖在色彩形成既和谐又对比的效果,对比存在于明度上,和谐却体现在它的白石并不是纯白的,而是带点灰色的白,白灰色作为“面”本身能起一种缓冲的作用,在对比中表达和谐,在和谐中表达冲突,这种矛盾的解决也是砖石墙的特点之一;在谈到色彩时,红砖白石形成红白相间的墙面视觉效果,而且这种凹凸是建立在光线的基础上并形成一种微妙的韵律,整栋民居在绿荫之中极为突出。我们认为,青石、红砖加上一些装饰的边线图案,在阳光照射下,这些色彩能与周围环境形成一种互动关系,响亮又有调和,具有一种亲和力。第三,闽南民居大多采用清水墙勾缝的形式,其规则的砖缝与不规则的石头之间又形成一种对比,这是“线”“面”之间的对比关系,当然,这并不是绝对的,在墙面上也有些闽南民居采用“规则”红砖与“规则”条石并按照一定排列样式混砌,以造成另外一种形式感,通过讲究构成元素,讲究一种符合黄金分割比例的视觉效果的应用以及窗的缕花柱的点缀配合,其形成的表面空间使这种美妙韵律在一墙之间,就是一幅动人的艺术作品和浮雕作品(见图6)。第四,花样墙面的应用极大的丰富单调的墙面。如梅花封墙砖、万字花砖墙、龟背砖花墙、古钱花砖墙、葫芦花砖墙、并花砖墙等(见图7)。 在山墙部分中,用泥塑材料的纹花起一种丰富视觉的效果,近现代民居也有用一些彩色瓷片,纹样有火纹、云纹等,两边对称适合,并以花灯、花篮摆在中间,这些纹样装饰大体构成一种如意葫芦形,当然,在这个表现区域中,曾出现一些古典人物和一些象征物品。色彩上,蓝白相间,为了与墙面的协调用一些紫、红诸如此类同类色穿插其间。在整体型制上常用近似青铜器饕餮的纹样,但我个人认为上面中心图像应为辟邪形象演变而来,这符合民俗习惯。然后整体通过一些诸如绶带飘动流转把所有图形统一起来,从山墙的装饰来看,云、水、火龙、凤的象征自然是一种传统上的隐语,这种隐语表现在花篮、花灯,如灯就是添“丁”的谐音,作为民居,对子孙后代的衍生不息是极为重视的(见图8)。 二、 讲究细节的可视性和图象故事的可读性 谈到墙面,我们不得不谈到它的一些细部特色,而这些细部特色也是服从于整体,但丰富的细节,并没有从视觉整体上影响我们的视线。闽南民居外墙封墙砖除上规格砖,也有模制砖,这些模制砖砖都有翻制的图案,在整堵墙上它利用形式美的规律进行排列,用现代构成语言来说是一种四方连续纹样的应用,就单个砖来说是单独适合纹样,同时在墙上四周加一框线,这框线本身就是连续纹样,俗称花边,花边有时采用另外一种材料,如瓷砖等,以“提”亮整个墙面。在墙窗之下还有一条青石装饰腰线,这也是工匠们做文章的地方。细节之美并不只存在墙中间,例如在壁柱上,也用红砖花砌柱身,也一些图形纹饰(见图9)。 闽南民居砖石墙很注意各种不同类型因素的综合应用,就单个砖(清水砖)而言,它烧制时的黑色条线,可工匠们把它们作几何式排列,就产生另外一种效果,从视觉所见的屋檐上的蓝白花纹,窗洞的窗柱雕花(见图10),边线角隅图案的运用(见图11),都有其特的特到之处,比如边线的运用,除泥塑外,经济稍好的,就利用青石影雕,内容是梅兰竹菊等,也有文字的运用。当然,由于伊斯兰教曾经在泉州有较大的影响,植物形曲线花纹的痕迹较为明显,可能是受宗教寺庙的影响。 闽南民居封墙处理手法,是很有闽南传统特色,它讲究虚实平衡,讲究位置经营,却很有现代构成的意味,如在规则中体现不规则,不规则中又隐含逻辑条理,通过一些重复来体现节奏韵律。构成上有对称式、有窗景式,一些装饰条线通过卷浪式、回转,使人产生起伏波动的视觉感受以此来突破石砖的硬度和冷峻,用人物形象故事来冲淡墙面单调的平面,使僵硬的外砖石墙,升华为具有人文色彩的建筑艺术品。(见图12) 三、 图案内容及所附载的象征隐喻表现出汉文化的传承 我们可以从闽南建筑中找到许多中国传统图案的原型,如云卷纹、花草纹、花形纹及拼花等,举例说,汉代漆器上有一种云气纹是正如意样子 ,而闽南山墙把它反过来以适合于屋顶山墙的三角形 ,同时也喻意“云如意头” 。它通过8象形“吉”,8吉,当然,这是由太极图形衍变而来,在这个骨格中发展为“喜相逢”的图案,以表达喜庆的意味。雷圭元先生认为方冏与圆冏为历代图案创造中的基础骨格③,而且冏形有合乎“光明”的意境(雷圭元,1977)。闽南民居的砖石墙图案传承了这类基本骨格,并予以发挥。冏形骨线中的云、火、水、龙、凤在这些图案若隐若现,特别冏形图案中的火的纹样,与主题花波浪式翻滚的互补地印证了一种艺术化水火相融的和谐境界。主题花纹连续重复更是增添形式美感,反映出一种摄人的复数美(见图13)。 闽南墙饰细部形象方面有楼台人物、巾帼人物、吉寿文字、海棠花、相思树等,这些图象都有它本身的一些象征和隐喻意义,如六角龟喻长寿,八角喻吉祥,圆形喻圆满,钱纹喻财富,莲花喻清白,石榴喻硕果累累,蝙蝠喻福寿,蝴蝶喻美好,这都寄托一些美好的愿望,比如说,有鱼的形象暗含着年年有余,大象从另一个角度使人联想威武勇猛。通过图案或纹样的双关是闽南砖石墙的特色之一(见图14)。 四、 因地制宜多种材料的创造性混合应用 就单一较少装饰的砖墙面,工匠们也找出许多方法来丰富砖墙。材料上的混合使用,极大程度地丰富墙面的材质,而这种材质的面积、位置、比例及砌法和图案,无不体现出一种美感,这种特色和江南一带水乡的白墙黑瓦形成了鲜明的地域上的对比。但无论如何变化,以红砖作为基调主色,是闽南的显著特点。比如出砖入石,它也有演变为“出砖入砖”,审美元素不变,只有材料上的改变,这种改变增强了统一性,当然对材料的选择更多应该是经济上的考虑而不是审美上的考虑,但它仍然不自主地应用审美原则。从整体上看,乱石墙和整石墙中结合红砖,这种砖石结构的混用,在墙面上就呈现了一种变化的多样,但这种多样化同时也体现一种共性——闽南民居建筑样式(见图15)。 从闽南民居砖石墙中我们可以发现一种文脉,对红色的喜爱,对雕饰纹样细节的刻意追求,对吉祥象征物的从容表现,从而在民居外观上体现居住者经济和文化上的身份和地位。红砖所呈现的红色毕竟是一种宫廷色、喜庆色,由此可见皇宫式的居住观念,在不同的经济条件下,使闽南人尽可能以一种曲折的方式表达出来,同时在一些细部上如图象和纹样也尽可能借鉴皇室的偏爱,当然,龙与凤的具体形象虽不明显地出现,但却在纹样及图象构成上以一种潜在的结构表现出来。我们认为这种文脉有着潜藏的文化含义和审美意识,虽然不能说是历代工匠自觉创造的,但却是工匠们无意识或潜意识对文化传承的一种认识和再创造,同时这种无形的文脉也表达一定的社会意识(如象征、隐喻等),他们把握审美规则并使之成为一种地域性的特殊含义和表现手法却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在简单的砖石墙表面,闽南的文化观念被凝固,它从侧面反映着闽南的文化意识、生活意识,随着生活环境及材料的改变,将从另为一方面也影响改变文化观和物质观,虽说精神层面的东西和物质层面的东西往往是互补的、相互促成的,但一方面的条件改变了,另一方面必然引起变化,我们不能忽略这种变化,如果这种审美潜规则依然在潜意识中影响着我们及我们的建筑,那么研究它的重要性就必然会凸现

吴语和闽语的比较研究论文目录

吴语主要是上海附近的方言,而闽南语是福建等地的方言……

吴语,又称吴方言、江南话、江浙话。在中国分布于浙江、江苏、上海、安徽、江西、...这也是吴语与其他众多中国方言(如粤语,闽南语,客家话等)的重大区别(徽语除外)。...而后,古吴语又分化出闽语。闽语,中国大陆称闽方言,为汉藏语系汉语族内的一种语言,其保存了许多上古汉语的特色,同时也有不少古闽越语的遗留。系最早从古汉语中分离出来的一种语言,因此内部分化最显著。主要分布于福建、台湾两地大部分地区,以及广东、海南、浙江的些许地区。1955年在语言学分类上将闽语作为一个语支,下分闽南、闽北两语,1963年则合而为一,下分闽南、闽东、闽北、闽中、莆仙五种方言。传统的“汉语七大方言”理论中,闽语被看作是“七大方言”中语言现象最复杂,内部分歧最大的一个方言。

二十世纪汉语方言学的经验值得总结 语言研究 2001,1(总42)汉语和汉字的关系论纲 语文世界 2001,第一期华文教学中的基本字集中教学法刍议 海外华文教育 2001年第二期论汉语方言特征词 中国语言学报(第10期) 商务印书馆 2001,4闽南方言的结构助词 语言研究 2001,第2期《闽南方言、漳州话研究》分序 , 《渡江书十五音》导言《闽南方言漳州话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1,5官话方言后起的特征词 语文研究(与吴云霞合作) 2001,4普通话训练与测试(导言,词汇)《福建普通话训练与测试》 语文出版社2001,9谈谈词汇的比较研究 《词汇学理论与实践》 商务印书馆 2001,12论闽台两省方言和文化的共同特点 (与钱奠香合作) 语言文字应用2002,2汉语词汇衍生的方式及其流变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2,5论汉语方言的语流音变 厦门大学学报2002,5官话方言特征词研究——以《现代汉语词典》所收方言词为例 (与刘晓梅合作) 语文研究2003。1吴语闽语的“女、许、驶、母”及其他-—读潘悟云新作《三等读入二等的语音 》有感《吴语研究》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年1月词汇规范问题漫议 汉语学报 第四期 2003年3月关于语言教育的改革 云南师大学报。对外汉语教学版 2003年3月 后收入《潮声》——厦门大学人文演讲录,黄山书社 2003年12月方言与地域文化 《潮声——厦门大学人文讲演录》 黄山书社2003年12月闽南方言的否定词和否定式 中国语文研究 2003年第二期 2003年月出版《渡江书十五音》导言 《渡江书十五音》 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3年9月中西学术的融合与创新——论20世纪的汉语音韵学与汉语方言学 (与刘镇发合作) 语言科学 2003年9月汉语方言学在语言学上的意义(与刘镇发合作) 深圳大学 学报 2003年第四期透视中国东南 厦门日报 2003年报12月6日 C7版文言 白话 普通话 方言 语言文字应用 2003年第四期从闽语的“汝”和“你”说开去 《方言 》2004年第一期 ,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04年第5期晋语读书札记 语文研究 2004年 第一期汉语词汇衍生的方式及其流变 《词汇学理论与应用》 商务印书馆 2004,2。 《宋元期间方言分布》、《清初方言分布》(地图及说明) 《福建省历史地图集》,福建省地图出版社,2004年4月华人地区语言生活和语言政策研究 厦门大学学报 2004年第3期汉语义位”吃”普方古比较研究(与解海江合作) 语言科学 3卷3期 2004,5.又 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 2004.7.海南闽语声调的演变 (与符其武合作) 中国语文 2004年第4期试析对外汉语教材编写的“词本位”(与何颖合作) 海外华文教育 2004年第2期闽方言的价值及其研究方向(代序) <闽方言研究专题文献辑目索引>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0.对外汉语教学应以词汇教学为中心(与杨吉春合作)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 2004年第4期东南方言语法对普通话的影响四种(与刘晓梅合作,第二作者) 语言研究 总第57期 2004年12月东南方言与东南文化论纲 东南学术 2004增刊 2004。12。20。出版(总第180期)关于语言教育的改革 《庆祝中国语文创刊50周年学术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4年12月百年中国语言学的两度转型 学术研究 2005年第1期 新华文摘 2005年第9期 转载关于方言与地域文化的研究 泉州师院学报 2005年第1期略论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两个原则(与吴茗合作)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5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05年第5期转载关于建立言语学的初步构想 《言语与言语学研究》 崇文书局2005年8月关于东南方言的”底层”研究 民族语文 2005年第5期 1-----15页客家的历史、文化和语言 《华南客家族群追寻与文化印象》 黄山书社 2005年12月文化自觉与语言教育 <文化自觉与社会发展>---21世纪中华文化世界论坛论文集 商务印书馆 2005年3闽语的“囝”及其语法化 南开语言学刊 2005年第1期(12月)

闽南师范大学报刊教学研究

闽南师范大学硕士点有艺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与教学论、计算机应用技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等。 扩展资料 闽南师范大学位于福建省漳州市,是福建省重点建设高校,福建省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博士学位(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授予单位。截至2018年1月,学校拥有北江滨和圆山2个校区,占地总面积1834亩,校舍建筑面积59.14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约1.86亿元,截至2019年10月,学校设有18个学院,66个本科专业(2020年3月数据)。

教学研究科:2593103 科技信息楼 南1313

综合管理科:2591353 科技信息楼 南1314

实验管理科:2523092 科技信息楼 南1315

教务管理科:2525918 科技信息楼 南1316

质量管理科:2028311 科技信息楼 南1317

实践管理科:2528725 科技信息楼 南1318

闽南师范大学是福建省重点建设大学。由原龙溪师范学校于1958年春设立师范大专班发展而来,同年9月在师范大专班的基础上成立漳州大学师范学院。1959年春,在原漳州大学师范学院的基础上建立漳州师范专科学校。1963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由漳州师范专科学校、厦门师范学院、泉州师范学院、南平师范学院合并在漳建立福建第二师范学院。1966年因“文化大革命”停止招生,1970年停办。1977年以来,在福建省委、省政府和漳州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重选校址,重建校园,先后经历了龙溪地区中学师资培训班、龙溪师范大专班、漳州师范专科学校。1986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复办福建第二师范学院,并更名为漳州师范学院。2013年4月,更名为闽南师范大学。

复办以来,闽南师范大学紧紧抓住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次重大机遇,不断加快改革与创新步伐,办学水平实现了三次重大跨越:1992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顺利通过教育部首批师范院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实现第一次跨越;2003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增列为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实现第二次跨越;2007年被列为福建省重点建设高校,2008年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2年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的闽南文化与两岸交流研究博士人才培养项目,实现了我校博士点建设零的突破,2013年更名为闽南师范大学,同时本科专业列入本一批招生,实现了第三次跨越。

学校坚持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适度发展继续教育和留学生教育。现有18个学院,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研究生20000余人。设有62个本科专业,建立了4个一级学科硕士授予点,30个二级学科硕士点,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4个博士人才培养方向。

爵士乐在闽南地区的发展研究论文

爵士----绝世? 这个世界总是有太多的东西让我们惊叹不已,一场演出,一本书,乃至一种音乐。 初闻爵士乐,就为那种震撼人心的声音所打动。那种声音包含了太多的东西:有被压抑的底层之音,有黑人沉重的呼吸,有一种凝重与不羁,又有舒缓与温暖。一切的一切,似乎与我们的生活有关,可是,不走近它,你就永远不会了解,永远不会懂它。所以爵士乐是我们忽视的意外。 一直很庆幸自己选修了这门课,否则自己就永远只能作音乐艺术的门外汉了。于是小心翼翼地,一节课也不敢怠慢,持欣赏之心态,贪婪地聆听每个节律,去了解百闻而不得了解的一个个熟悉的名字:阿姆斯特朗、科尔曼、泰勒、杜勒菲…… 似乎我们提到某种东西时,都习惯于先说它的起源,可是新奥尔良爵士是如何形成的,我却不得而知,查阅了诸多文献,仍然模棱两可,似是而非。我所知道的只是这种音乐的演奏形式、音乐内容及乐器编制早在19世纪末便已演化完成了。至于所谓的“新奥尔良爵士风格”,主要是指20年代初美国南方城市演奏的那种至少则五人,多则十一二人的小乐队所曾现出的爵士乐。这种音乐不是某个人发明的,它是经过各种音乐长时间的相互吸收融化演化而成的,这使我突然想起了一个人,那个才华横溢而又遭非议的所谓的“狂妄的臭小子”--莫顿,他的确很出色,可是他却忽视了一大堆在默默无闻为爵士乐作贡献的无私的人们,爵士乐不是一个人能搞得起来的。 有一次,跟朋友谈到颜色,她说红色象征热情奔放,紫色象征神秘,白色象征纯洁。提到蓝色时,我们不约而同地道出“忧郁”,也许提到忧郁时人就会变得格外敏感。而“布鲁斯”是“蓝色”的英文“blues”的发音,如《蓝色狂想曲》、“蓝色的爱情”、《蓝色的探戈》等等。这其间夹杂了太多的哭声,不仅仅是美国黑人奴隶在受尽折磨之后的哭声,而更多的是他们对家乡对亲人的怀念之情。而当我们疲惫的时候,当我们也远在他乡到时候,当我们感到委屈或者在某个环境下感伤的时候,那浪漫的冷爵士曲风,那舒缓温暖的音色,难道就不会给你的心灵带来慰藉吗?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在哪本书上的一句话:“浪漫的本质,不是让你就此妥协地认同,而是给你时间拒绝及反抗。”拒绝烦恼、拒绝哀伤、拒绝抱怨,一切的一切……就让我们共同陶醉在那美妙的歌声里,一切歌唱,一起跳舞,一起秘醉。 “超越内心情感抵达灵魂深处,这是乐手最终超越浪漫而达到的极限。作为听众,最终的目的不是成为追随者,而是作背叛者。”这是一个乐评人给我们的忠告。爵士乐如一种外来的血液混入我们学院般严谨神圣的音乐体系中,谁也不知道变化的结果是什么,就像当初谁也没想到变化的结果是什么,就像当初谁也没想到爵士乐的旗手们在今天早已被认为是创造性的大师。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音乐或听音乐的道路变得复杂而开阔了,充满了思辩、充满了创造力。 有人说爵士乐是地道的夜晚之酒,可你也无法拒绝在阳光下的盛大聚会上那些富丽堂皇的大乐队摇摆之声,甚至在一个小小村落的草地野餐会中,它的优雅也具有白天的甜美。有人说爵士乐是一个人面对的孤独之墙,呜咽而慌张,那你又怎能不去看看舞会上欢悦的扭动造型--催红了穿晚礼服的姑娘的脸,它可以是慢的,像千变万化的海水拍打海滩上的沙石,也可以是快的,让乐师把萨克斯管当成驱动万兽狂奔不止的号角。它的贫穷的气质只相对于那些高大的厅堂而让你感动,一如被大萧条驱赶着流浪的老乐师在冷风中的颤抖。它有令人黯然伤神的悲情,也有垮掉的诗人们放纵身心的豪情,它时而粗糙胜过盐碱地,时而光滑赛过大理石地板,它有时是你端着苦涩咖啡的清淡背影,有时就是一个乡土艺人的全部和一生。 让我们再看一看我们喜爱的Duke Ellington 是怎样评价爵士乐的吧!“爵士乐是自由的晴雨表…..从一开始美国就酝酿着自由和独立的精神,爵士乐正是在这种气氛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如此自由,以至于许多人都说,这是这个国家产生出的唯一可以对彻底自由进行无拘无束地表达的方式。” 我们身处的这个既高速流逝又混乱交错的时代,绝对把感受和探求都切割成碎片了,浅尝辄止的结果是我们随意给各种东西下定义,就像爵士乐也被戴上了各种花花绿绿的帽子,不管它愿不愿意。我们总是认为自己是有高度的,那高度足以让我们俯瞰一切曾经发生过的而毫不怀疑自己的判断,这种自信多半来自各种怪异而庞大的媒体机器提供的信息支撑,这些在最短的时间里形成最大剂量的“学前”教育使得我们的耳朵在风中左右摇摆,轻易就击破了很多秘密。 爵士乐的未来是不可预测的。几乎所有的爵士乐流派在90年代都能找到,包括Dixieland,ClassicJazz, Mainstream,bop,hardbop,post-bop. 先锋爵士以及各种不同类型的融合爵士乐。一些人认为爵士乐已经到了它所能达到的极限,但是每一次的创新都是从一个旧的起点开始,只要人类有表达的需要,爵士乐就不会消失。50年代末期许多评论家都认为爵士乐和古典乐会在未来融合在一起,但没有人预言出自由爵士乐和Fusion的兴起。21世纪,不同音乐形成的融合会持续下去,人们将更具创造性地使用 复杂的电子乐器。爵士乐,以其丰富多变的形式,完全可以吸引任何人沉迷其中,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 末了,让我们为自己冲杯溶溶的咖啡,一起陶醉在《蓝色狂想曲》中吧!

士乐的起源、含义: 爵士乐成形时间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公认的发祥地是美国南部路易斯安那州的一个亚热带城市―新奥尔良。 在众多流行音乐中,爵士乐是出现最早并且是在世界上影响较广的一个乐种,爵士乐实际就是美国的民间音乐。欧洲教堂音乐、美国黑人小提琴和班卓传统音乐融合非洲吟唱及美国黑人劳动号子形成了最初的"民间蓝调","拉格泰姆"和"民间蓝调"构成了早期的爵士乐。 从17-18世纪西方殖民主义者,将大批非洲黑人贩卖到美洲,成为那里白人的奴隶之后,他们被强迫劳动、受尽折磨。在田间、在劳动之余,黑奴 们怀念故乡和亲人,常常唱一种哀歌,以表达他们痛苦的心声。这种音乐也渗透在一些宗教 歌曲中。由于蓝色在美国人民中,被看作是忧郁的色彩,这种悲哀的歌曲,也就统称之为Blues(蓝色)。中国音译之为"布鲁斯"。我们常常从美国音乐作品中发现带有Blues的曲名,如《蓝色狂想曲》、《蓝色的探戈》、《蓝色的爱情》等。 爵士乐的另一个起源,是来自一种叫"拉格泰姆"的钢琴音乐。"拉格泰姆"是Ragtime这 个词的音译。词意是"参差不齐的拍子"。故又称为"散拍乐"。它也是从非洲民间音乐发 展而成。19世纪末,一个名叫司科特·乔普林(Scott Joplin,1869-1917)的黑人钢琴手,创造了一种新风格的钢琴音乐:右手高音声部演奏切分音节奏很特别的主旋律或琶音。一般 4/4拍乐曲,一、三拍为强拍,二、四拍为弱拍,而他在高音声部每一拍半、 即三个八分音符时,就出现一次强音,而左手则是规律地演奏由四分音符轻重音组成的节奏, 一、三拍为低音强拍,二、四拍为和弦、弱拍。这样左右手形成交错的节拍,使音乐带有 幽默、欢乐、活泼的情趣,由于这一创造,乔普林被人们誉为"拉格泰姆之王"。 有人说Jazz这个词,是从非洲土语Jaiza演变而来。这个词原意思是"加快击鼓";另一种说法是:早年新奥尔良有位乐手名叫Jasper,大家叫惯了,都叫他Jas,后来一传再传,就变 成了Jazz了;还有人说Jazz这个词是由Chaz这个词演变而来的。 早期的黑人爵士乐师多不识谱,演奏时只是凭着灵感,对所熟悉的曲调自由地进行变化。 所以带有很强的即兴性质。由于人数不多,三五个乐手经常在一起合作,时间久了,彼此之间也就自然地形成一种默契。 1923年冬天,纽约"皇宫乐队" 领班保罗·怀特曼找到作曲家格什温,说他想举办一次别出心裁的音乐会,其中有一个能让 听众大吃一惊的压轴节目,就是把爵士乐和交响乐揉合在一起,格什温是一位音乐革新者,他从1924年元月开始动笔,仅仅花了 一个星期的时间就完成了。由于里面主要用的是"布鲁斯音阶"和小三度、纯五度、小六度 构成的七和弦,故将所作曲子取名为《布鲁斯狂想曲》(Rhapsody in Blue),在我国译作《蓝色狂想曲》。这次演出大获成功。从此,爵士乐受到严肃音乐家及知识阶层的重现,许多作曲家也竟相效仿,创作了许多爵士风格的音乐作品,如美国的一些音乐剧,兴德米特的《舞蹈组曲》、斯特拉文斯基的《黑色协奏曲》等,都运用了爵士音乐的素材和节奏。 爵士乐音乐的特点: (1)从大音阶来讲,它的第三级(Mi)音和第七级(Si)音经常是降低一些(平时讲是降半音,实际上不到半音)。有时第五级(Sol)音也降半音。这些降音还常辅以滑音和颤音,因而更加强了歌曲忧郁、悲伤的色彩;由于有以上这些特点,按这种方法形成的音阶,人们称之为"布鲁斯音阶"。 (2)旋律中多用切分节奏和三连音,形成轻重音颠倒; (3)节奏多为双拍,通常为4/4拍,也有部分是2/4拍 ; (4)从歌词、曲调结构上讲,布鲁斯多采用对称的、带音韵的两行词。第一句重复一遍。每段曲调12小节,每句4小节,从而形成:‖∶ A ∶‖+B三句的固式曲式结构 (5)和弦常用主和弦(Ⅰ)、属和弦(Ⅴ)和下属和弦。(Ⅳ),因此,和声听起来很和谐,而且朴素。 其他特点因素: 爵士乐的演唱利用无意义的“衬词”在即兴的规则下形成了风格独特爵士唱法。 爵士乐的切分节奏复杂多样,特别是跨小节的连续切分经常将原有的节奏整小节移位,造成一种飘忽不定的游移感。 原来的4/4拍节奏经改变后变成了3/16拍。 爵士乐的旋律经常采用布鲁斯音阶( 1 2 b3 3 4 5 6 b7 7 )来形成它的特点,有时还在布鲁斯音阶的基础上增加#4和其他一些变化音,使其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 爵士乐的和声比流行音乐和声要复杂得多,它以七和弦为基础,并且大量的运用扩展音(如:9音、11音、13音)和替代和弦,有时还经常出现连续的下行纯五度副属和弦进行,使其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和声效果。 即兴是爵士乐手(或歌手)必练的演奏(或演唱)技巧之一 。 爵士乐的一些变化分支: 早期爵士乐 早期的爵士乐(1900—1917)曲目有32小节、4乐句的AABA流行歌曲式的曲调;有4乐节、两个调的拉格泰姆曲调;还有12小结的器乐布鲁斯曲调。拉格泰姆乐曲的和声节奏倾向于比另两种更快的速度。布鲁斯乐曲的和声节奏最慢,但它的独奏旋律线的变音转调较多,起音不一,音高变化也不少。早期歌曲曲目中也有很多以“布鲁斯”作名称,而实际上是流行歌曲或别的什么同源形式。 早期爵士乐队的设置平均为8位乐师。在新奥尔良风格爵士乐队的固定形式上增加了两件乐器。有时添一支短号和一件节奏乐器,有时加一把小提琴为领奏。在演奏过程中,乐队的每个成员,不仅仅是独奏者,都要做即兴演奏。彼此之间自发的互相谦让与合作,只受和弦进行结构的限制,这种新的声音在20世纪初期任何听众以下就能辨认的出,它就是“爵士乐”。 自由爵士 自由爵士产生于60年代,这种全新的音乐刚一出现,就深受广大爵士音乐家和爵士乐迷的喜爱。 自由爵士不同于以往爵士乐,在和声、旋律方面没有太多的限制,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可以自由、大胆、随心所欲的发挥。自由爵士具有全新的节奏概念,节拍、对称性被统统打乱,同时,它也强调音乐本身的强度与张力,加入大量的不谐和音,把非洲、印度、日本、及阿拉伯等不同的音乐融合到了一起,采用了印度的西塔尔琴、塔布拉双鼓、扩音拇指钢琴、警笛和大量的电子设备及打击乐器,因此,有些自由爵士乐队看上去就象一支非爵士的先锋派乐队。 摇摆乐 二十年代末,美国出现大萧条,爵士乐也随之流行于一些秘密酒店、酒吧、妓院等场所,致使出现了一些更适合跳舞的爵士乐队——摇摆乐大乐队。最早出现的摇摆乐队是Fletcher Henderson(费莱切·汉德森)的大乐队,但使摇摆乐真正确立乐坛的要算是1935年Benny Goodman(本尼·古德曼)大乐队的成功,直到1946年大乐队时代结束为止,摇摆乐一直是流行乐坛上一支重要的力量。摇摆乐不同于早期的爵士乐,在演奏过程中不太注重合奏,反而更加强调独奏。个人的即兴主要以旋律为基础,与以前的演奏相比,这更具有冒险性。 这时期许多爵士艺术家经常与一些欧洲经典乐艺术家一起交流、探讨、相互借鉴,所以在摇摆乐中你也可以听到贝多芬、勃拉姆斯的回响。 摇摆乐继承了早期爵士乐的一些传统,同时也开辟了个人表演的新领域,许多大乐队的乐手后来都成为爵士巨星。 Cool爵士 1950年,Miles Davis九人小组推出的专辑《The Birth of The Cool》,标志着Cool爵士的产 生。 Cool爵士选用的音调是轻柔的、淡雅的,音质柔和干爽。独奏中,带给你一种柔和舒缓、克制的感觉。其重奏部分微妙深奥,有时让你联想起欧州经典室内乐。Cool爵士虽然也揉进了Bop的音调、旋律与和声的优势,但是比Bop的即兴演奏更舒缓平滑,音色更加和谐,与Bop相比,Cool爵士乐经常突出体现一种松弛感,而没有Bop那么强的内在张力。 Cool爵士鼓手也更加安静,不干扰其他音色,总而言之,Cool爵士风格是节制的,“点到为止”,这正是为什么其乐迷称之为“Cool”的原因。 Fusion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Fusion音乐渐渐发展起来,它的最初定义实际上是一种融合了爵士乐即兴和摇滚乐节奏的音乐。然而随着流行音乐、节奏布鲁斯以及各种音乐形式在世界乐坛逐渐繁荣,Fusion音乐又将这些音乐风格加以借鉴,我们现在所熟悉的Fusion音乐,其实已经成为一种冠有爵士乐名称的混合型音乐。 Regtime Regtime(拉格泰姆)爵士乐融合了欧洲古典音乐和欧洲军乐的特点而产生的。他打乱了古典音乐中严格的节拍规律,有演奏者掌握节奏的迟缓。乐曲的进行通常是起奏延缓,随即强调音节,这种风格在当时的钢琴演奏中极为常见。Regtime爵士乐在二十世纪出的十五年中非常盛行,虽然这种风格对爵士乐的形式具有非常重大的影响但是因为 它缺乏Blues的感觉和没有即兴感觉,所以并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爵士乐。 Bebop “Bebop”一词源出自爵士音乐家在练声或哼唱器乐旋律时发出的毫无词义的音节(或无意义的狂喊乱叫)。比波普的乐句经常在末尾以一个很有特色的“长一短”音型突然结束,而这个节奏又常被哼唱成“里波普”或“比波普”。这个词初次出现在印刷品上是作为吉列斯匹6人乐队于1945年在纽约录制的唱片曲名–《咸花生Bebop》。 Bebop发展于摇摆时代次中音萨克斯手Lester Young和Don Byas钢琴手Art Tatum和Nat Cole, 小号手Roy Eldgridge, 巴锡伯爵的节奏乐器组,还有Charlie parker, Thelonious Monk, Dizzy Gillespie, miles Davis和Bud Powell。 Bebop音乐通常由3至6人组成的小型爵士乐队演奏。他们不用乐谱,这一点正是他们用来对抗摇摆乐使用改编乐谱的准则。演奏的程序是先把旋律完整地演奏一次(如果是12小节的布鲁斯则演奏两次),接下来是在节奏组(一般是钢琴、低音提琴和鼓)伴奏下的几段即兴独奏叠句,再重复第一叠句的旋律结束全曲。节奏组自始至终重复着全曲的和声音型(包括变化音型),以保持乐曲的结构。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