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区域地理特征研究意义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

区域地理特征研究意义论文范文

工程地质是一门认知工程-地质相互作用规律和过程的科学,它的使命是保障人类工程活动的安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工程地质论文,供大家参考。

工程地质论文 范文 一:隧道工程地质雷达检测分析

【摘要】通过实际工程应用,介绍地质雷达的特点、原理和探测解析 方法 ;在隧道工程的超前地质探测预报以及隧道结构检测的应用中,证明了地质雷达的实用性、先进性及其实际应用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公路隧道;地质雷达;检测;超前预报;应用

1、工程概况

小北山二号隧道为长隧道,按左、右线分离布设。左线隧道起讫里程ZK19+571~ZK21+091,长1520m,揭阳端洞口采用削竹式,洞口设计标高30.353m,惠来端洞门采用削竹式,洞口设计标高17.398m,坡高0.5%~-1.317%,隧道最大埋深约209m。右线隧道起讫里程ZK19+599~ZK21+081,长1482m,揭阳端洞口采用削竹式,洞口设计标高30.493m,惠来端洞门采用削竹式,洞口设计标高17.490m,坡度0.5%~-1.321%,隧道最大埋深约212m。隧道位于丘陵地区,山体地形陡峭,山体植被较发育,山体发育花岗岩孤石,大小不一。隧址区基底主要为燕山期花岗岩,局部见辉绿岩岩脉,覆盖层由粘土、全~强风岩组成,基岩由中~微风化岩组成。隧址区地下水类型主要为 潜水 ,含水层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层的孔隙及中~微风化岩的风化裂隙。

2、地质雷达的发展及其应用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有很多的方便加上很多的仪器可以在岩土勘察中使用,重要的方法有弹性波法及其电磁波法。在实际工程当中经常使用的电磁波法就是地质雷达,隧道地震探测仪比较适合远距离宏观的地质问题探测;并且地质雷达方法可以结合高频电磁波而进行非常快的无损伤探测,因此频段非常高的话可以在隧道结构当中进行检测。公路的隧道工程埋深、规模以及数量随着时间的增加而不断地变多,而在施工的过程当中也遇到了很多复杂的工程地质条件。虽然说在设计以前都作了非常详细地质勘察,但是在隧道实际的开挖施工当中,还会有非常多的问题发生的。从这些方面就可以很好地说明,在隧道施工过程当中的围岩稳定性状况以及一些掌子面前方的实际情况,并且做出及时地超前预报。当隧道发生一些事故或者竣工以后,应该结合现行的规范上面要求以及隧道本身的结构特性,不但应该在隧道的表面进行观测以及净空断面进行测量,需要的时候还应该采用地质雷达进行一些更深入的检测,例如围岩的密实完整稳定的情况、钢拱架的分布情况、有无离析以及蜂窝麻面、衬砌混凝土的均匀一致性以及相对应的完整性以及衬砌有效厚度等等。经过实际的情况可以证明,地质雷达技术可以在隧道的施工当中作出非常详细的超前地质预报。现在,地质雷达检测技术已经发展到了单点探测以及连续探测的实时自动成图。而国外的国家探地雷达基本上是单脉冲雷达,其工作的频率在50到2G赫兹,最为代表性的国家是美国和加拿大。我们国家所生产的一系列地质雷达,结合地下工程的超前预报的特点,采用的是脉冲调制式,这个的探测距离非常大,而且分辨率也非常高,其工作的频率大约在160到220兆赫兹,其探测的距离可以达到40到60米,可以很好地适应超前地质预报以及部分的工程检测。

3、探测的原理以及方法

结合设计的图纸以及设计的任务书按照规定进行开展地质超前预报的工作,其预测应该是沿着隧道纵向三十米的范围以内对一些不安全的地质问题进行检查,对前面的地层岩性变化以及水文地质特征(软弱岩层的分布、断层发育及其影响带、水的赋存情况等)进行探测,对隧道围岩的级别进行分析,并列出一些施工的建议,确保隧道施工的安全,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损失,为动态的设计提供所需要的地质参数,从而可以更好地为隧道施工进行服务。本次的地质预报使用的是地质雷达系统,运用了空气耦合型100兆赫兹的天线,结合探测的前方岩石的特点以及现场施工的条件,对距离30米左右进行详细地探测。而这次预报的工作面位于ZK19+735里处的地方,使用一些点测的方式,使用一系列的方法对工作面的正前方进行详细地预测。

4、数据的处理以及得出来的结果

对实际测量出来的资料用一系列的软件进行处理分析,再结合现场的岩性所具体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个比较适合的相对介电常数,进而得出来一些成果,在成果的解释当中,开始的时候,假如发现了有非常明显的反相位反射波组出现的话,就应该岩性变坏的一个表现;假如发现了有非常明显的正相位强波反射波组出现的话,就应该是岩层岩性变好的一个表现,结合反射波反射强度的实际大小就可以区分反射界面前方介质的一系列的特征。依据雷达数据处理结果并结合地质资料分析得出以下预报结果:(1)掌子面为强风化花岗岩,上方自稳能力差,中部伴随严重掉块,局部潮湿明显,推断围岩级别为Ⅴ级。(2)掌子面右侧前方4~10m(ZK19+739~ZK19+745)区域反射信号强烈,同相轴紊乱,推测此区域与掌子面情况类似,有明显破碎带,围岩完整性差,推断围岩级别为Ⅴ级。(3)掌子面前方10~15m(ZK19+745~ZK19+750)区域反射信号衰退稳定,同相轴平稳但仍存在断开处,推测此区域岩性略微好转,但依旧破碎且含水,推断围岩级别为IV级。(4)掌子面前方15~30m(ZK19+750~ZK19+765)区域信号较弱,加大增益后发现同相轴较为连续,推测此区域岩性好转,级别应为IV级。依据结果给出的建议:(1)ZK19+735掌子面围岩为强风化花岗岩,自稳能力差,局部潮湿明显,中部掉块严重,应严格控制进尺,加强支护,预防坍塌。(2)掌子面前方10m区域围岩与掌子面情况相似,稳定性差,破碎带明显,容易坍塌。严格控制进尺,及时做好初期支护工作并保证强度,防止掉块与坍塌,同时做好排水工作。(3)掌子面前方20m区域后,岩性有所好转。建议采用上下台阶方法,并严格控制进尺,及时做好初期支护工作并保证强度,防止掉块与坍塌,同时做好排水工作。

5、结束语

地质雷达在隧道工程施工或者是后期的运营过程当中,可以很好地对工程的质量进行详细地检测,可以更严格地控制工程的质量,更好地检查工程的缺陷。假如说天线的频率特性以及工作的方法有一定的影响,而地质雷达在对介质参数的探测当中,还存在很多的争议,那么经过不断地完善以及发展,地质雷达在隧道工程检测当中一定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综上所述,应用地质雷达在地质超前预报当中可以精准地探测预报隧道施工当中危害的工程施工安全的相关地质灾害。而地质雷达可以探测出来隧道的结构中重要的施工缺陷,可以为有问题的隧道提供一些非常可靠的依据,这样就可以提高工作的效率,并且节省一些资金。

工程地质论文范文二:福仁山隧道工程地质研究

【摘要】福仁山隧道是中国水电十四局承建的西成铁路西安至江油段(陕西境内)站前工程XCZQ-5标段的一座典型隧道工程。该隧道地处秦岭南麓低中山区,位于商丹断裂带和勉略-巴山弧形断裂构造带夹持的南秦岭构造带,内部组成与构造变形十分复杂,工程地质现象较为特殊,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关键词】福仁山隧道;工程地质特征;地质构造

1福仁山隧道工程概述

目前在建的西成客运专线按国铁Ⅰ级、双线建设,设计时速250公里每小时,功能以客运为主,从西安出发,穿越秦岭经陕西汉中、翻越米仓山进入四川境内,经四川广元至江油与绵成乐客运专线相接直抵成都,预计线路通车后,将大大缩短西安到成都的直线距离。从西安到汉中仅需1小时、到成都需3小时。该项目由西安至四川江油段和成绵乐城际铁路两段组成,全长660公里,项目投资估算总额约为688亿元。西成客专陕西段全长342.9公里,建设工期5年。中国水电十四局负责西成铁路西安至江油段(陕西境内)站前工程XCZQ-5标段,正线全长31.81Km。该标段主要包括:罗曲隧道进出口路基工程94.7m,隧道工程4座(包括部分得利隧道6330m、福仁山隧道、罗曲隧道、范家咀隧道)总长度30.47Km,桥梁3座(金水河特大桥、酉水河大桥、金龙河大桥)总长度1.2457Km。福仁山隧道地处秦岭南麓低中山区,隧道范围平均海拔1200m,最高海拔为1634.1m,洞身地表起伏较大,地表自然坡度为30°~40°,分布有众多基岩“V”形侵蚀谷,多为南北展布,隧道区域山高坡陡,基岩裸露,沟壑纵横,地形复杂,植被茂密。隧道起讫里程为DK159+625.95~DK172+725.5。进口位于金水河牛角坝,出口位于酉水河宋家堰,最大埋深929m,最小埋深46m,洞身均位于直线以上,隧道以3‰上坡进洞至DK162+900后以8‰下坡出洞。进口位于金水河右岸坡地上,隧道中含有一座斜井,为本标段重点控制隧道。本隧道建筑限界采用《高速铁路设计规范》(TB10621—2009)中规定的限界尺寸,隧道内采用“通隧(2008)0201”中的衬砌内轮廓,轨面有效面积为92m2,隧道内线间距为4.6m.曲线上隧道衬砌内轮廓不加宽,施工针对围岩情况采取短进尺、分部开挖和初期支护,二次衬砌及时跟进,以确保施工安全。

2沿线气候条件

本区域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特点是温暖湿润,四季分明,降水量多集中在夏秋季节,常有暴雨灾害,年平均气温15.2℃,极端最高气温38.4℃,极端最低气温-5.9℃,年平均降水量785.5mm,年平均蒸发量1160.5mm,最大积雪厚度4cm。

3工程地质特征

3.1地层岩性

隧道通过的地层主要有第四系全新统(Q4),志留系下统(S1),元古界中上统(Pt2-3)及太古界(Ar)的构造岩类。(1)第四系全新统(Q4)主要包括:膨胀土(Q4d19)、卵石土(Q4d17)、碎石土(Q4d17、p17)、块石土(Q4d18),多为灰黄色,粒径小于或等于2-60mm的约占10%,大于60-100mm的约占25%,大于200mm的约占55%。(2)志留系下统(S1):片岩夹大理岩(S1Sc+Mb),大理岩(S1Mb)、片岩(S1Sc)、主要为灰黄青灰色变晶结构,片状块状构造。(3)元古界中上统(Pt2-3):变粒岩夹大理岩(Pt2-3Gr+Mb),大理岩夹片麻岩(Pt2-3Mb+Mb)。多为灰褐色,浅灰色,风化厚度约为1-10mm。(4)太古界(Ar):片麻岩夹大理岩(Pt2-3Gr+Mb),灰褐色,浅灰色粒状变晶结构,块状结构,风化厚度2-8mm。(5)构造岩类主要包括:碎裂岩,多为青灰色、灰褐色,宽度约20-65m,工程地质较差。

3.2地质构造

福仁山隧道位于商丹断裂带和勉略-巴山弧形断裂构造带夹持的南秦岭构造带,相当于秦岭造山带的蜂腰部位,隧道主体位于佛坪窟窿的南半部,历经多次地质构造活动的影响,其内部组成与构造变形十分复杂。目前已经发现的主要断层包括:f66、f67、f68、f69、f70、f70-1、f71、f71-1、f71-2,其中f66为逆断层,产状N65°-N80°W(65°-N75°),破碎带宽约为10-30m,断层带物质成分为碎裂岩,局部夹断层角砾岩,断裂带内部岩体较为破碎,隧道洞身通过地段为DK159+856~DK159+878.4。f67为逆断层,产状N60°-N80°W(50°-N65°),断裂带宽30~40m,内部成分为断层角砾,洞身通过地段为DK160+281~DK160+318。另外,隧道段还发育两处背斜及一处向斜,背斜核部洞身中心里程为DK165+543~DK169+062,岩体破碎,节理发育,向斜核部未穿过洞身,富水,岩体破碎,节理发育,由于隧道区各地质体的发育时代,构造运动强烈,区域性大断裂贯穿东西,发育数条低序次断裂,岩石节理裂隙较发育,分布较多节理密节带,岩体较破碎-较完整。

3.3不良地质及特殊岩土

(1)隧道范围内不良地质为隧道进口处左侧分布的大理岩岩溶,岩溶现象主要发育在隧道进口左侧金水河右岸的大理岩中,以溶洞形式发育,溶洞直径约1-3m,可见延伸深度大于10m,不完全填充,充填物为角砾及杂砂土。(2)隧道范围内的特殊岩土为膨胀土,具弱-中等膨胀性。

4工程设计情况

针对福仁山隧道地层岩性多样、地质构造复杂、不良地质现象多发的工程地质特点,施工单位在详细的实地勘察和室内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较为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1)洞口工程采用斜切式洞门,并设置明洞段,出口采用倒斜切式洞口边仰坡设置截水天沟,边坡采用锚网喷支护。(2)洞身工程隧道内部采用“通隧(2008)0201”中的衬砌内轮廓,轨面有效面积为92m2,隧道采用复合式衬砌,初期支护采用喷锚支护设置喷混凝土,锚杆,钢筋网,钢架,二次衬砌等,各衬砌类型预留变形量,特殊地形地质地段对支护 措施 采用管棚,小导管等措施进行了加强。

参考文献:

[1]王毅才.隧道工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3.

[2]兰州铁道学院.隧道工程[M].北京:人民铁道出版社,1977.

[3]张咸恭.工程地质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3.

[4]高速铁路设计规范(TB10621—2009)[S].2009.

工程地质论文相关 文章 :

1. 工程地质勘探中的钻探技术应用论文

2. 地理地质论文

3. 环境工程地质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分析

4. 地质矿产经济发展论文

5. 探析煤矿地质测绘重点及地质因素研究论文

6. 探究当代水工环地质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

研究某一特定地区地理环境的特征、结构、发展变化,以及区域分异和区际联系的地理学系的学科。它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强调对人地关系的研究,不仅揭示地理环境本身的自然特征,而且考虑社会、经济、历史因素,研究人类活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其研究成果对于制定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解决区域生态环境、人口等问题有重要意义。

有一定范围,占有一定的面积,有边界。区域内部有形似的特征!区域之间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

研究山东地域文化特征的论文

城市地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研究论文

摘要:

本文在总结国内外先进城市地域文化继承与发展基础上,从整体空间环境、空间布局、独特品质、城市文化等四个方面,分析了济南地域文化特色的构成要素,对济南近年来地域文化特色的继承与发展进行了评价,指出了存在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地域文化、继承、发展、济南

“世界名都大邑之所以能成功地支配了各国的历史,那只是因为这些城市始终能够代表它们的民族和文明,并把绝大部分流传给后代。”[1]著名规划建筑大师刘易斯?芒福德的这句话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带给城市规划工作者以深刻的启示。城市发展继承并延续地域文化特征是城市良性发展的前提。在规划建设中,做好地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非常重要。本文试以济南为例,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1、地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地域文化是指在一个辽阔广大的地域上,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和人群构成的不同所存在的区域性的文化,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长期形成的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等。构成地域文化的因素有:自然环境,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与其它区域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2]

2、济南地域文化特征分析

2.1山、水、城交融的整体空间环境

济南南依泰山,北临黄河,总揽齐鲁,地处鲁中低山丘陵与华北冲积平原的交接地带,地势南高北低,山湖遥遥相望,形成山水相依的城市地理形态和独特的城市空间特色。济南的城市空间特色是山、泉、湖、河、城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南部是恢廓苍翠的自然山体,中部名泉荟萃、湖光山色,北部是蜿蜒曲折的黄河以及鹊山、华山等众多平地凸起的小山头。

这种山、水、城交融的独特自然景观与济南几千年的文化内涵相互融合,形成了济南独特的城市风貌和空间特色。总体来讲,济南大气厚重,具有北方城市粗放的性格;济南独特的泉水文化,又赋予了这座城市另一面的景致,城市总是因为有了水而显得清灵俊秀,济南因了浸润在城市肌理中的泉群水系而比普通的北方城市多生出了一股轻盈,有了几分“烟雨江南”的柔美。

2.2悠久的历史文化与景观资源

济南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目前,济南历史文化街区、特色街区共有8处。拥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包括四门塔、灵岩寺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6处;省级历史优秀建筑58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74处;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95处;区、县级依法登记保护的`文物328处;普查登记在册文物约1000余处。

2.3“古城商埠,双星闪耀”的空间布局

济南古城是在明府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古城池四周由护城河围合,面积3。26平方公里。平面布局以其形状不甚规整、四门不对称为特色,加之有天然的泉水和依山建城的独特地理位置,在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济南商埠开辟于上世纪初,商埠区的规划和建设是中国城建史上中西合壁的典范。1904年,德国修筑的胶济铁路全线通车,标志着振兴民族实业的“自开商埠”便应运而生。百年以来,商埠区的空间格局一直延续下来,揭示了济南近代城市规划的序幕。东西并列的古城和商埠,形成济南城市空间演变历史上“古城商埠,双星闪耀”的格局。

2.4“泉水文化”的独特品质

泉水是济南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独特的地质构造使得济南自古以来就以泉水丰沛而闻名于世,城市因此有了一个别称“泉城”。甘纯的泉水给城市注入了灵气与活力,赋予了济南独具特色的城市魅力。广义讲,泉城文化景观资源应包括“泉水”、“泉城”、“泉村”、“泉文化”等四泉文化景观资源。泉水是四泉文化的核心。济南独特的地质结构,造就了众多泉水的形成。济南泉水的独特性还体现在数量众多、形态优美、水质优良、文人诗韵等诸多方面。

2.5“包容厚重”的城市文化

长期以来,作为中国东部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济南,具有各种文化的兼容性。济南处在西陆东海之间,古文化与今文化之间,城市不大也不小,处于“中庸之道”的状态,这是它典型的文化特征。这样的文化特征就形成了济南厚重朴实,温婉宽容的城市气质。[5]

3、济南地域文化继承与发展工作进展

3.1济南地域文化继承与发展工作情况概述

近年来,济南市开展了以下工作。一是坚持高起点高水平规划。近年来,《泉城特色风貌带规划》、《泉城特色标志区规划》、《济南商埠区历史文化城区保护策略研究》等20多项规划研究相继编制完成,大明湖东扩等精品工程相继实施,济南古城区及商埠区保护初见成效。二是完善管理体制机制。成立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定期开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历史建筑保护专项检查,体制机制基本完善。三是注重提取并形成文化特征符号。例如策划了“天下泉城”、 “守望泉城”等专题片,进一步强化了地域文化特征符号。在规划设计、建筑设计方面,着力塑造地域文化特征,例如,在第十一届全运会主会场“东荷西柳“的设计中,就以市花荷花、市树柳树为母题,进一步强化了地域文化特色。四是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通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使地域文化特色深入人心。例如,如自2013年起每年8月举办“泉水文化节”活动,至今已成功举办两届,活动期间,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众多市民参与,进一步强化了济南泉水之城的地域文化特色。

3.2济南地域文化特色继承与发展工作的不足

与国内先进城市相比,与济南独特的文化特色资源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历史文化资源有待梳理,在新城区、郊区或者大都市区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方面做得还不够,例如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城子崖遗址等的宣传推介不够。二是保护与发展实施机制有待创新,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统筹协调。三是市政、交通、财政等专项有待优化。在古城区、商埠区,普遍存在交通拥堵、市政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等方面,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四是区域文化发展战略不够明确,对大区域文化发展战略重视不够,区域文化的认同感有待进一步强化。 3。3济南地域文化特色保护与发展的对策措施

基于对济南地域文化特色继承与发展的进展及不足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济南地域文化特色继承与发展需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开展历史文化资源的梳理,对历史古迹、文物进行全面排查,做好深入挖掘历史遗存、搜集相关资料,从龙山文化、舜文化、孝文化等方面进行深入挖掘和提炼,对龙山黑陶、舜耕山、郭氏孝堂山、灵岩寺、齐长城、鹊华秋色图等文化遗产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努力塑造含蓄内敛、格调清新的新型文明城市。[6]二是创新地域文化特色继承与发展实施机制。亟需在市财政、市级相关职能部门和投融资平台大量投入的基础上,争取上级部门的资金支持,同时创建社会融资渠道,引导市场化运作,采用多元化的方式,共同推动保护改造工作的实施。三是调整优化区域文化发展战略。延续地域文化传统,深入挖掘文化优势,营造宜居环境氛围,积极推动文化创新,增强区域文化认同感。四是积极倡导公众参与。人民是城市的主人,地域文化特色的继承与发展应充分考虑群众的发展愿望和利益诉求,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其规划、建设工作应在适宜的阶段组织公众进行参与,科学合理决策,选择部分有责任心的企业或个人参与规划实施。

4、结语

伊利尔?沙里宁指出:“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地域文化特色是城市发展之魂,是城市个性的集中体现。从济南的案例可以看出,城市地域文化特色的继承与发展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需要各个部门和社会各界在前期研究、体制机制、法规建设、规划实施等方面做出艰苦的努力。地域文化特色资源绝对是块宝,而且越来越受到城市管理者和研究者的重视。在城市地域文化特色的继承与发展方面,应坚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在知己知彼、摸清家底的基础上,重视地域文化符号的提取,采取科学的区域文化发展战略,形成鲜明的城市个性品牌,切实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和竞争力。

关于民歌的地域文化特色分析论文

【摘要】

民歌在一定意义上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性格与价值观的象征和标记。辽南民歌(新金民歌、金州民歌)除具有东北民歌火爆、热烈、高亢、刚直的特点,还融合了满族萨满歌舞以及山东民歌因素,体现了鲜明的辽南地域文化特色。

【关键词】

民歌;新金民歌;金州民歌;地域;文化特色

民歌,以人民集体性即兴编创、口头传唱、口口相传、代代传承的民间艺术形式和独特的文化形态,最真实、最深切地表达着民间百姓的感情、意志和愿望,在一定意义上成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性格与价值观的象征和标记。作为东北民歌的分支,大连新金民歌除具有东北民歌火爆、热烈、高亢、刚直的特点,还融合了满族萨满歌舞以及山东民歌因素,而体裁类型多样的金州民歌也体现了鲜明的辽南地域文化特色。

一、民歌的基本类型与艺术特征

民歌,即民间歌曲,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中集体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并经过不断加工、改造、提炼而成的,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带有强烈地方色彩、民族特征。一般来说,传统民歌具有实用性和娱乐性两大功能,并依据不同场合、不同功用、不同表现方式及音乐形式特点,可分为号子、山歌、小调、吟咏调、舞歌、酒歌六大类别。其中号子、山歌、小调是汉族民歌的重要类别。号子用于生产劳动过程中,劳动者配合劳动节奏和有节律的肢体运动而歌;山歌用于山野劳作、休闲或交往时而歌;小调用于休闲娱乐、或轻松劳作时而歌;吟咏调用于民间叫卖、哭丧、诗词吟诵、哄孩、哭嫁等活动中;舞歌用于节日喜庆、日常活动仪式中的民间歌舞表演,是一种融舞蹈于一体的歌唱;酒歌,即相聚饮酒时而唱的歌曲,是我国古老礼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东北汉族民歌的类型与艺术特征

东北民歌是指流传于东北三省的东北小调,分为山歌、萨满调和歌舞曲等。东北汉族民歌主要有劳动号子、山歌、田歌、小调等。东北汉族民歌的歌词是东北人民生活中语言的诗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多使用衬字衬词,常带有一定叙事性,反映了东北人民开朗豪爽的性格特征和丰富的生活情趣,特别是歌词中方言的运用,更突出了东北的地域特征。东北汉族民歌的`调式主要是以小调为主,其音调高亢嘹亮、旋律宽广、节奏欢快、气韵悠长,声音运用上也比较刚直。歌曲开头常使用重复或者同音反复的表现手法,也使用“加花”、“紧缩”等表现手法。代表性曲目如《东北风》、《小拜年》、《摇篮曲》、《回娘家》等。

三、大连新金民歌的艺术特点

大连新金民歌起于新金县(现普兰店),融合了民歌小调、受满族萨满歌舞影响的单鼓音乐、从河北滦州传来的影调戏、当地民间鼓乐和东北“二人转”,以及山东民间文化等因素。新金民歌既有东北民歌火爆、热烈、高亢、刚直的特点,又有山东民歌质朴、醇厚、诙谐、风趣的特点,同时在影调戏的影响下,还具有了细致、曲折、婉转的韵味。新金民歌的体裁种类丰富,主要有小调秧歌类、单鼓音乐类、皮影音乐类、劳动号子类、古曲类、新民歌类。大连新金民歌的调式大多为大调式,且短小精悍,音调高亢、嘹亮;也有一部分为小调式,用来表现诙谐、幽默的情绪。新金民歌一般采用真嗓演唱,多用衬腔、衬词和甩腔,要求吐字清晰、口形美观。在演唱形式上分为独唱、对唱和“一人领、众人和”等。还有一些民歌是唱、说结合,与观众对答互动。新金民歌的伴奏乐器主要有扬琴、三弦、阮、笛子、二胡、板胡、唢呐、打击乐器等。内容主要有唱男女爱情、劳动欢愉、四季风光、家园美好等。代表作品有《卖饺子》、《打纸山》、《梅花开得好》、《猜花》、《四季花儿开》等。

四、金州民歌的艺术特点

金州民歌体裁类型多样,主要有小调、劳动号子、秧歌调、单鼓调及其他杂调等。金州小调曲调流畅,其调式主要为五声音阶和七声音阶,节奏多为2/4拍和4/4拍,演唱形式主要有独唱、齐唱、对唱等。金州劳动号子也称为海号子,一般为中板速度,曲调铿锵有力,它鲜明地反映了金州渔民的豪放性情。根据分工不同,金州劳动号子主要有捞鱼号子、摇橹号子、拖船号子等类型。金州秧歌调是一种载歌载舞的民间小调,作品如《看娃娃》、《小寡妇观灯》、《盼情人》等,另外还有以民间故事为题材的叙事性的歌调,如《十八相送》、《梁山伯与祝英台》等。金州单鼓调也是一种歌舞音乐形式,起初主要用于祭祀、跳神等宗教性活动,后逐渐演变为一种民俗娱乐形式。另外,当地艺人结合二人转、金州影调、大鼓书等音调,还发展出一种所谓的杂曲杂调样式。除上述金州秧歌调的曲目外,代表性作品还有《卖扁食》、《关花灯》、《二姑娘拜年》、《小寡妇观灯》、《四季调》等。

总之,辽南民歌既有东北民歌的总体特点,也融入了山东民间文化等元素,其质朴、醇厚、诙谐、风趣、细致、曲折、婉转的韵味,凸显了辽南的地域文化特征。

区域地质的作用和意义论文

(一)分布与范围

大青山-乌拉山高级变质区主体分布在北纬40°30′~41°20′,东经109°30′~111°30′,介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包头两市以北,白云鄂博—武川以南,总面积达17000km2左右。这个高级变质区是华北克拉通西部一个十分重要的地质单位,它以高级变质岩石地层十分发育为特征,在这里由于受印支-燕山期陆内造山作用形成的两大逆冲推覆构造系统(刘正宏等,2002)的改造,致使高级变质区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此外由显生宙沉积地层的覆盖(图8-1-1),又使高级变质区的形象显得不甚完整,但所幸,区内中部(图8-1-1中的中部隆起区)高级变质岩石地层保存较为完整,岩石裸露也较好,为高级变质区地质构造研究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二)大青山-乌拉山高级变质区的组成与早前寒武纪地质事件

大青山-乌拉山高级变质区的组成物质,主要是由7个岩组的高级变质地层和12个变质深成岩浆岩单位构成。经过两个项目的区域地质调查实践,重新确立了本区早前寒武纪变质地层系统及主要地质事件序列,见表8-1-1,8-1-2。

本区出露最古老的地层单位是一套麻粒岩系,称为桑干(兴和)岩群,他们通常分布在不同规模穹形构造的核部(图8-1-2),主要由中色麻粒岩岩组和浅色麻粒岩岩组两套变质地层组成,其上为乌拉山岩群,后者又可分为两个亚岩群,下亚岩群称为黑云角闪片麻岩系(由两个岩组构成,下部为富含角闪石的深色片麻岩岩组,上部为富含黑云及钾长石的浅色片麻岩岩组),主要分布于大庙穹形构造以北地区,这套片麻岩系在内蒙古东南部集宁—兴和和晋北大同—阳高一带没有出现;上亚岩群,归为孔兹岩系,经过区域详查确立了密切共生的3个岩组,下部为榴云片麻岩岩组是以石英岩、长英片麻岩、石榴黑云片麻岩,矽线石榴黑云片麻岩、石榴长英片麻岩夹磁铁石英岩、石榴石英岩,以及石墨黑云片麻岩、矽线石墨片麻岩夹石榴黑云片麻岩等为特征,这一套富铝片麻岩在全区分布广泛;中部为透辉片麻岩岩组,是一套以含有钙硅酸盐矿物为特征的片麻岩组合,主要岩石类型有透辉长石岩、透辉斜长片麻岩、透辉石岩、长石透辉岩为主,靠上部出现有透辉大理岩、金云透辉大理岩夹层;上部为大理岩岩组、其底部有时可见有石英岩与长英质片麻岩互层,向上出现厚层状金云蛇纹石化橄榄大理岩、含石墨大理岩夹薄层透闪石岩,及厚层蛇纹石化橄榄大理岩、粗粒方镁石金云橄榄大理岩和含榍石石英方柱石透辉大理岩等,由上述3个岩组构成的孔兹岩系在区内岩性特征显明,是本区从事区域地质填图十分有意义的地质单元。乌拉山岩群与桑干岩群接触关系在区内一直是存在争议的一个重要地质问题,经过调查表明,它们之间在露头上往往表现为平行接触,但在区域上明显为不正常的接触关系,实为构造关系。乌拉山岩群在区内主要分布于穹形构造的外围,并是穹间褶皱群的主要组成的物质,而穹褶构造形象正是这两大岩群的展布形式表现出来的。除上述这些变质地层之外,另外一套则属于变质深成岩体,按其产出特征划分为两大套,一种为深熔片麻岩(平方沟石榴花岗质片麻岩(Pgn)、立甲子眼球状花岗质片麻岩(Lgn)、山和原紫苏黑云花岗质片麻岩(Sgn)、毕气沟角闪二辉花岗闪长质片麻岩(Bgn)等),另一类则为变质深成侵入体。前者不同类型的深熔片麻岩无论岩性和其产出状态都无例外的和其相邻的岩石地层单位密不可分,其最大特点是其成分相似,两者关系常成过渡,多无明显界线。常常呈一种不同规模的似层状或层状体,并与围岩一起卷入变形,表明这些深熔片麻岩在主期区域变形前就已存在。

表8-1-1 内蒙古大青山-乌拉山及其相邻地区早前寒武纪地层系统与主要岩性简表

(据杨振升等,2003,修改与补充)

表8-1-2 内蒙古大青山-乌拉山及其邻区早前寒武纪地质事件简表

图8-1-1 大青山-乌拉山地区地质构造简图

(据刘正宏等,2002,略有修改)

1—下白垩统;2—侏罗系;3—下三叠统;4—古生界;5—古元古界;6—太古宙片麻岩;7—印支期碱性岩体;8—印支期花岗岩;9—海西期花岗岩;10—南部构造活动带;11—中部隆起带;12—北部构造活动带;13—大青山逆冲推覆体系;14—色尔腾山逆冲推覆体系;15—伸展断层。①营盘湾-大老虎店断裂带;②河滩沟-公山湾逆冲推覆断层

对本区早前寒武纪地质事件的研究表明,在表8-1-2中的1~6是高级变质区形成与演化过程,其中5,6是高级变质区乌拉山晚期相继发生下地壳近水平伸展构造体制下早、晚两个阶段重要构造-岩浆作用的地质记录。7相当于高级变质区克拉通化后的裂解期出现的基性岩事件,新太古代色尔腾山期的花岗岩-绿岩带演化是在这个背景下发生的。8~11是从新太古代绿岩带沉积至新太古代末花岗质岩浆侵入,这是色尔腾山期裂谷形成与闭合较为完整演化过程,高级变质区中的近东西向陡倾构造带很可能是色尔腾山运动的产物。从12古元古代美岱召岩群的形成至16钾质花岗岩的贯入,代表本区古元古代美岱召期的事件过程,而古元古代美岱召岩群与高级区的孔兹岩系之间角度不整合——枣儿沟角度不整合的发现,这是色尔腾山运动的重要表现。而渣尔泰山群书记沟组粗碎屑岩与下伏变质基底的角度不整合则是美岱召运动的直接证据。

(三)构造样式研究现状与回顾

对于大青山-乌拉山高级变质区的构造特征的讨论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自20世纪70年代,通过1∶20万区调对高级变质区构造的认识提出了以太古宙桑干岩群组成的大型东西向复杂褶皱带的观点(内蒙古区调队,1972),其后董启贤等(1984)虽对包头市西北哈德门沟地层进行系统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但对构造形态的认识和上述观点基本一致,唯一差别是复背斜轴部位置稍有变化。进入90年代后,在大区域系统地质总结中基本保持本区主体构造形式是由乌拉山群构成的复背斜的见解(内蒙古自治区区域地质志,1991),同时又出现了一些新的观点,如对这一高级变质区不同构造层次韧性剪切带的提出(李树勋等,1995),以及将本高级变质区重新划分为两大岩石组合:即麻粒岩-紫苏花岗质片麻岩组合(高级变质区)和孔兹岩-钾质花岗岩组合,并提出前者属于太古宙南北向构造样式,后者属古元古代的东西向褶皱带构造,两者之间出现具有一定宽度的东西向延伸的大型韧性剪切带,称为再造岩带(金巍,李树勋等,1991,1994)和基底杂岩再造岩带(刘喜山等,1994)。综上可见,从20世纪70年代初至90年代,对大青山-乌拉山高级变质区构造样式总体上是个东西向复杂褶皱带的认识基本不变,主导这一延续达二十余年认识的基础是固阳幅和大佘太幅两幅1∶20万区域地质调查成果。

由于发现本区高级变质岩石地层保存较多,岩石类型多样,是进行高级变质岩石地层发育区地质填图方法研究的理想地区。作者等自1996年起至2000年在完成大青山地区6幅1∶5万区域地质调查任务过程中,通过构造-岩层(石)事件法进行地质填图,在对高级变质区系统研究中取得了几项进展:其一,证实了区内近东西向不同构造相韧性剪切带的存在,并揭示出,它是对早期构造变形叠加与改造的产物;其二,通过古构造筛分和对不同变形强度区域构造对比与构造解析,发现了区内存在早期深部构造相近水平顺层滑脱构造要素组合,提出了本区早期存在水平滑脱构造样式的初步认识;其三,在此基础上,重建了填图区内高级变质岩石地层层序和地层系统。为了检验和完善高级变质区中这一研究成果,又于2001至2003年开展了包头市幅1∶25万区调修测工作。这一任务的完成,不仅使前述已取得的成果得到了充分验证和补充,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提出了大青山-乌拉山高级变质区主期构造样式是穹形与穹间褶皱群构造(简称穹褶构造)的见解和三阶段(D1、D2、D3)构造样式的变形演化总结。这就是:早期近水平顺层滑脱构造样式(D1)—主期穹褶构造样式(D2)—后期东西向陡倾构造带构造样式(D3)。穹褶构造是本高级变质区的主期构造,也是定型构造,是高级变质区克拉通化表现的一种构造样式;而东西向准线形展布的陡倾构造带则是在穹褶构造的基础上主要在南部区域发育的一种叠加与改造的构造;而近水平顺层滑脱构造样式是穹褶构造形成前的早期构造,它被包容在其后形成的穹褶构造和东西向陡倾构造带内。乌拉山期晚期发生的变形-变质-深熔等地质作用,是乌拉山运动在区内下地壳环境中最重要的地质事件。其中早期(D1)与主期(D2)构造样式是在下地壳伸展构造体制下近水平顺层滑脱构造运动连续发展过程中的产物,而后期(D3)陡倾构造带则可能是新太古代晚期色尔腾山运动产生的一种叠加构造。对区内近水平顺层滑脱构造样式的提出,是本高级变质区构造变形研究中取得的一个十分重要进展。下文将简要介绍本区有关高级变质区构造样式的初步总结。在介绍的顺序上,我们先介绍主期定型构造(D2)和改造与叠加构造(D3)形成,在这个基础上,再讨论早期构造(D1)的有关内容。

古大陆地质演化与早期地球历史一直是地质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早前寒武纪地质学的研究主要涉及古大陆的增生与克拉通化过程、板块构造起始过程或与前板块构造的交替机制。研究证明板块构造过程至少在新太古代(2500Ma前)以来就成为全球构造的主要机制(翟明国,2000、李江海,2002等)。对于前寒武纪地质体出露较多的华北地区而言,诸如恒山-五台、吕梁、阜平等地的研究虽然较为深入,并逐渐成为国际研究的热点之一,但较其他大陆虽存在有研究程度较低、陆块规模较小、后期强烈改造等特点,却共同经历了2600~2400Ma变质作用、地壳隆升、下地壳部分熔融和花岗岩事件,2500Ma年地质事件,在华北陆块(板块)前寒武纪演化历史中是具有区域意义的地质事件,其火山岩活动在华北陆块主要见于五台地区、青龙地区等地,共同特点是基性火山岩具有现代岛弧火山岩的特征,并伴随有互层状的中性和酸性火山岩,五台群富含BIF,花岗质岩浆活动强烈,岩体多以规模相对较小的岩体成带分布,基性火山岩的ENd(t)表现出很大的差别(+1.6~5.4),说明当时的华北已有较厚的陆壳(翟明国、卞爱国,2000)。

召河庙—四子王旗—大滩构造带位于华北陆块北缘,已有的区域性的地质调查资料在划分和归属上也不尽相同,如构造带北带之大理岩,20万区调将其划归震旦系。此次研究识别出了含磁铁石英岩、基性火山岩、变粒岩、碳酸盐岩等,其特征可与色尔腾山地区之色尔腾山岩群对比,研究区西部可与该带相连的三合明铁矿为这一看法提供了依据(区域对比见表3-1)。此外,北带目前已发现有小型铁矿,其特征与三合明铁矿一致,也证实了北带与色尔腾山岩群之东五分子岩组的可比性,其主要岩性是深绿色阳起绿帘片岩、绿帘阳起片岩、角闪片岩夹石英岩、黑云石英片岩、磁铁石英岩透镜体,磁铁石英岩局部含铁较富,应是色尔腾山岩群的东延。以往在华北古大陆前寒武纪研究中,一些学者(包括其他地区的色尔滕山岩群的基础性研究)将其与五台岩群作对比。五台群经前人研究(WillisL,1904;杨杰,1936;王曰伦,1952;马杏垣,1957;武铁山、徐朝雷,1963~1990;白瑾,1989;李树勋、冀树楷,1986;胡学智,1989),已基本查明了五台群为一套经历了绿片岩相-角闪岩相、多期次变形变质作用的、以基性火山岩(变质绿泥片岩或角闪片岩)为主的火山-沉积岩系,以含具有工业价值的条带状磁铁石英岩及厚度巨大为特征。并据间断或不整合面划分为3个(亚)群,且五台岩群在新太古代晚期(苗培森,2003;李好斌,2007等)经历了同构造期TTG花岗岩的侵入,构造样式为平卧、紧闭弯滑褶皱,韧性剪切带发育。研究区内的这套地层,与五台岩群无论是岩石的总体组合或是岩浆活动,还是构造样式或变质作用,均具有相似的特征,即泛发育镁铁质火山岩夹少量的变质超铁镁质岩、变质安山岩-长英质火山岩、变质沉积岩及条带状含铁建造的完整的火山-沉积旋回;经历了绿片岩-角闪岩相变质作用;脆-韧性构造变形及呈线带状展布的太古代同构造花岗岩类的侵入等特点,均反映了其与区域上五台岩群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召河庙—四子王旗—大滩构造带具有绿岩带的特征,其形成时期与华北古陆最重要的新太古代晚期的大规模的岩浆活动、构造变形具有时间上的一致性,即2500Ma年前后,该段时期是华北新太古代造山带的主要出现期(苗培森,2003;李江海,2000;翟明国,2000;等),尽管华北新太古代造山带经历后期强烈的改造作用,但大量证据指示造山带具有大规模地壳缩短加厚的构造过程和明显改造古老构造单元的特点。由于早期洋壳地温梯度较高、洋盆寿命较短、大洋板块规模较小、运动速率缓慢,洋壳的缓倾角俯冲有利于陆壳加厚及横向生长。绿岩带作为活动板块边缘的产物,是寻找和研究早期洋壳活动记录的重要基础。对于华北克拉通的最终形成具有重要影响的2500Ma(±)广泛的地质事件,无疑是揭示华北陆块早期演化的关键问题。召河庙—四子王旗—大滩构造带所处的构造位置———华北陆块(板块)北部边缘及构造带所经历的构造变形的研究,对研究华北前寒武纪古大陆边缘的演化和陆壳的增生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该构造带在研究区内的研究对于华北陆块北缘边界的厘定也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同时该构造带具有花岗绿岩带演化的共同特点,多期次变形变质及岩浆热液活动对金等贵重元素活化、运移、富集等提供了有利条件,是前寒武纪主要的金及多金属富集层位,据区内已发现的一些小型金矿的研究,金矿体的产出与韧性剪切带密切相关。且色尔腾山岩群之下部的东五分子岩组具有火山沉积特征,其含铁石英岩与在邻区的三合明铁矿处于同一构造带内,而构造带北带西营盘东南已有小型铁矿的发现和开采,证明了这一认识,因而构造带的发现和研究对于寻找隐伏的铁矿及贵重多金属矿床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此外,召河庙—四子王旗—大滩构造岩浆岩带对中新元古代乃至其后的区内构造格局均有不同程度的制约或影响,使区内自古生代之后的构造变形均不同程度表现为具近东西向展布的特点。所以,该构造带的厘定对区内元古宙之后的地质变形特征的解译也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

地形特征研究论文

几乎不可能有原创的

工程地质学科的基本理论形态包括 成因演化论 、 结构控制论 和 相互作用论 ,这些理论有着相通的思想 方法 ,就是成因决定结构,结构控制行为,工程地质过程是工程建设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工程地质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工程地质学论文 范文 一:工程地质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价值

一、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的方法及其特点

1.1工程地质测绘

工程地质测绘是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中一项基础工作,工程设计之前,地质人员要详细查明拟定建筑区工程地质条件的空间分布规律,并按照一定比例尺将其如实地反映在地形底图上,作为工程地质预测的基础,提供给设计部门使用。

1.2工程地质勘探

对任何水利水电工程地质条件及工程地质问题,从地表到地下的研究,从定性到定量的评价,都离不开勘探工作,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探包括:物探、钻探、坑探等。

1.3工程地质野外试验野外试验是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中一项经常进行的重要的勘察方法,是获得工程地质问题定量评价和工程设计及施工所需要参数的主要手段。水利水电工程野外试验包括:钻孔压水试验、灌浆试验、荷载试验触探试验等。水利水电工程地质野外试验水平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试验仪器和设备的发展。

1.43S技术应用

3S技术是指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三大技术系统的集成与总称。遥感技术是3S技术的基础,它提供主要的遥感信息源。GPS技术用于遥感信息的精确定位,GIS技术则为遥感信息的获取提供辅助信息和专家思维,并对所提取的各种信息进行管理和分析且具有制图功能。近年来,国内开始在一些特大型、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中采用3S技术,许多大型水利水电工程采用了3S技术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1.5水利水电工程地质的特点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的特点有:非凡性与复杂性、实践性与 经验 性、工程地质问题的长期性与隐伏性。

二、水利水电工程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和条件

2.1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

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由于工程建设对原有的地质环境的改变,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工程地质问题,如:泥石流、斜坡滑动、斜坡崩塌、洞室围岩坍塌、溶洞、地质缺陷等。

2.2库区工程地质问题

水库蓄水后,水位上升,水深加大,流速减缓,近坝一带水似静水体,形成一个广阔的人工湖,这就会对库区及其邻近地带的地质环境生产影响,产生库区渗漏、浸没、淤积、坍岸及诱发地震等工程地质问题。

2.3水利水电工程地质条件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问题不是孤立、偶然发生的,它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区域的自然条件和环境有着极为密切的必然联系,其形成、发展和变化,都是工程活动对这里自然地质条件影响的结果,这些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工程建筑物的规划、设计、施工和正常运用的地质条件就是工程地质条件,它主要是指: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特征、物理地质现象等。

三、水利水电工程中典型工程地质问题形成条件及对策

3.1泥石流

泥石流形成条件有:流域内应有丰富的固体物质,并能源源不断地补给泥石流;要有陡峻的地形和较大的沟床纵坡;流域中上游应有由强大的暴雨或冰雪强烈消融及湖泊的溃决等形式补给的充沛水源。防治泥石流的原则是以防为主,兼设工程 措施 。可采用如下的防范措施:预防:在上游汇水区,做好水土保持,调整地表径流,加固岸堤;拦截:在中游流通区,设置一系列拦截构筑物;排导:在泥石流下游设置排导设施使泥石流顺利排除等措施。

3.2斜坡滑动

斜坡滑动形成的条件:原有斜坡结构被破坏、斜坡外部荷载超过其承受能力等。斜坡滑动的防治措施:排水、消坡、抗滑桩、抗滑挡土墙、预应力钢索锚固措施、灌浆法、砂井砂桩加固法、焙烧发等。

3.3斜坡崩塌

斜坡崩塌发生条件和发育因素:山坡坡度55-75度、表面凹凸不平;岩石性质和节理程度:软硬岩石互层组成;地质构造:岩层产状、构造作用。斜坡崩塌的治理措施:爆破或打楔、灌浆、调整地表水流、铺砌覆盖、坡面喷浆等等。

3.4水库地震

水库地震是指水库蓄水后诱发的地震,水库地震发生的条件有:地质条件、激发条件,其中激发条件包括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水库诱发地震以3级左右为主。我国最大的水库诱发地震是广乐省新丰江水库诱发地震6.1级。矿山诱发地震震级在3.4~3.8级,一般震级较小,震源较浅。水库地震的防治措施:尽量减少对可诱发水库地震的地质条件的破坏、采用有效方法预测水库地震发生的频率和级别、做好预防水库地震应急预案等。(本文来自于《价值工程》杂志。《价值工程》杂志简介详见.)

四、结语

水利水电工程则是在各种地质环境中进行的,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物与地质环境之间必然产生一定方式的关联和制约,地质环境对水电工程建筑物的制约,可以由一定的作用影响工程建筑物的安全稳定和正常运用,也可以由于某些地质条件的欠佳而提高工程造价;而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有可以各种方式影响地质环境,使其产生程度不同、范围不一的变化。因此,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必须根据具体地质环境和工程建设方式、规模和类型,预见到其二者相互制约的基本形式和规律,才能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并妥善保护地质环境。

工程地质学论文范文二:论工程地质实践教学方式

杭州西郊群山环抱西湖,水光潋滟、山色葱郁,北、东一片广阔平原。杭州山水有湖光山色之盛,山、石、洞、泉之美,地貌类型多样。北东向延伸并向南西扬起的西湖复向斜构造,使杭州地势自南西向北东逐渐降低。区内总体可分为山地、平原两大地貌单元:西湖的西、西南大部分地区为低山丘陵区,外围北、东、南侧为平原区。低山丘陵区内又可进一步分为低山丘陵与山麓沟谷两个小区。平原区分为西湖及北侧菬溪流域的湖沼冲积平原小区和东南侧钱江流域的冲海积平原小区。

工程地质实践教学

工程地质实习是工程地质专业本科教学中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是该专业4年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实习。是学生在学完土质土力学、岩体力学、工程地质学基础、工程地质勘察等课程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按工程地质选址勘察、初步勘察阶段的技术要求,通过对工程地质条件的野外实地考察、测绘和有关勘察手段使用的现场参观和实践,使学生获得工程地质实践的感性知识并巩固和深化理论,促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今后从事工程地质选址勘察或勘察工作打下初步基础。

1.实习内容和要求。岩石、土的肉眼鉴定,地层剖面观察;褶皱和断裂构造的基本判识;岩体结构面类型、结构体形状识别,野外鉴别和判识不同岩体结构类型,岩体结构面测绘统计;土体结构类型识别;地下水类型及水文地质条件的了解;各种环境地质及不良地质现象(滑坡、溶洞、坍塌等)野外识别、调查、测绘,成因和对场地稳定性影响初步分析和评价;以掌握工程地质测绘工作方法为主,并参观了解静力触探、标贯、钻探编录和取样等工程地质勘探手段;在了解杭州市区区域地层、构造等基础上,以浙江大学附近区为主,通过工程地质测绘,资料收集,编制工程地质剖面图、平面图和选址勘察文字 报告 。

2.实习教学。实习分为四条路线,路线一为大桥地层剖面路线,六和塔→钱塘江大桥北铁路线→八卦田→玉皇山;路线二为钱塘江岸—南高峰不良地质现象调查路线;路线三为浙大—青芝坞—灵峰—玉皇山—玉泉;路线四为浙大—黄龙洞—蝙蝠洞。实习内容为系统识别杭州地区地层岩性及其分界标志层;进行岩性描述,对出露岩石的颜色、成分、结构、构造、化石和风化程度等进行观察和描述,掌握观察方法和描述要点并采集岩样标本;岩体结构类型野外判别方法;滑坡识别、形态测绘等;洞穴调查、测绘;落水洞、岩溶塌陷调查;岩体节理裂隙统计;判识地貌单元及确定分区界线等内容。

工程地质实践 教学方法 探讨

工程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很多的工程地质现象,仅通过书本上的概念、理论而不配合一定的实习,是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正如俗话所说“实践出真知”,充分说明了实验实习教学的重要性。通过实习可以验证、巩固和学习与实验有关的理论知识,加深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思维和严谨的工作作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1.激发学生对工程地质的兴趣。杭州作为实习基地本身对学生即是很大的吸引力。在实习过程中循循诱导学生对工程地质专业的热爱。启发式教学具有多种功能,通过启发教学,能激励学生的兴趣和探索精神,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切实地掌握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以及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每一条实习路线,都要在实习前布置好任务;每爬一座山,都要每位同学抱着征服高山的勇气,去翻越它,研究它,并对工程地质现象了然于心。对率先完成任务的小组要给予奖励。在山上野餐时,表演节目活跃气氛。激发同学的实习热情。在实习过程中,老师应该对实习地的风土人情、历史地理有所了解,把地质现象与人文知识、风俗习惯、经济发展联系起来。比如某些特殊地形地貌在古代兵家战争中起过什么作用;一个地区的地层与该地的闻名土特产有什么关系;某些因地质作用形成的湖光山色在当地有哪些民间 传说 ,在旅游业中起到什么作用等。这些都会增强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从而也增强对工程地质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独立观察能力。科学研究是从观察开始的,工程地质学更是如此,有的人对丰富的地质现象熟视无睹,而有的人则善于观察并有所发现,二者的区别在于对观察的重视不够,观察能力不同。野外实习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最具体而有效的方式。做到勤于观察、善于观察。勤于观察是指学生能积极主动地进行独立观察。野外实习时,对欲让学生观察的现象,老师一般都作了预习,心中有数。切实而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发现,老师可通过提示、点拨要观察内容。善于观察是指把看到的不同现象进行对比,找出其本质上的成因联系。实习时老师可给学生示范,抓住两至三个现象深入剖析,学生便可举一反三,掌握思路和方法在此过程中,老师应特别注意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解释,即使错了也没关系。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任何工程都是一个系统工程,都需要团结协作、分工明确,在很多情况下,单靠个人能力已很难完全处理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并采取切实高效的行动,所以团队合作精神的训练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地层实测剖面和独立填图阶段训练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在进行工作前,需按掌图、记录、定点、测量产状和采集标本等任务分工,对最后成果的整理分析也要采用讨论式的方法上各小组的成员都发表意见,集思广益最终完成图件的绘制,杜绝单打独斗。

工程地质学论文相关 文章 :

1. 工程地质论文

2. 地质学毕业论文范文

3. 环境工程地质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分析

4. 工程地质勘探中的钻探技术应用论文

5. 采矿论文范文

6. 采矿工程硕士毕业论文

中文名称:喀斯特地貌 英文名称:karst landform;karst physiognomy 定义1:可溶性岩经受水流溶蚀、侵蚀以及岩体重力崩落、坍陷等作用过程,形成于地表和地下各种侵蚀和堆积物体形态的总称。 所属学科:地理学(一级学科);地貌学(二级学科) 定义2: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塌陷、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 所属学科:资源科技(一级学科);资源地学(二级学科)喀斯特地貌(karst landform)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喀斯特(Krast)一词源自前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名称,当地称为,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喀斯特地貌”因近代喀斯特研究发轫于该地而得名。 喀斯特地貌形成为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3)2],后者可溶于水,于是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这种现象在南欧亚德利亚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统地称之喀斯特地貌。 可溶性岩石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根本条件,我国西南地区之所以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最主要的是这里有其发育的主体。大量的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和卤化盐岩在流水的不断溶蚀作用下,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各种奇特的喀斯特景观。从溶解度上看,卤化盐岩>硫酸盐岩> 碳酸盐岩;由于碳酸盐岩种类较多,其各类岩石溶解度随着难溶性杂质的多少而定,石灰岩> 白云岩> 泥灰岩。从岩石结构分析 ,结晶质岩石晶粒愈大溶解度愈小;等粒岩比不等粒岩溶解度要小。 岩石具有一定的孔隙和裂隙,它们是流动水下渗的主要渠道 。 岩石裂隙越大,岩石的透水性越强,岩溶作用越显著。在溶洞中,岩溶作用愈强烈,溶洞越大,地下管道越多,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完整,并且形成一个不断扩大的循环网。 喀斯特研究在理论和生产实践上都有重要意义。喀斯特地区有许多不利于生产的因素,需要克服和预防,也有大量有利于生产的因素可以开发利用。水库选址时应尽量避免断层、破碎带、喀斯特地貌等。喀斯特矿泉、温泉富含有益元素和气体,有医疗价值。喀斯特洞穴和古喀斯特面上各种沉积矿产较为丰富,古喀斯特潜山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 喀斯特地区的奇峰异洞、明暗相间的河流、清澈的喀斯特泉等,是很好的旅游资源。如湖南张家界桑植县的九天洞已列入洞穴学会会员洞,堪称亚洲第一洞、黄龙洞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首批国家5A级旅游区张家界武陵源的组成部分,是张家界地下喀斯特的地形代表,其中喀斯特地貌约占全市面积的百分之四十。广西的桂林山水、云南的路南石林等驰名中外。喀斯特地貌由于其独特的地貌特征,经常容易“产出”类型各异的风景区。例如,贵州龙宫、织金洞等。

区域物流研究背景及意义论文

我国物流业发展战略研究第一章 绪论 11-15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2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3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3-15第二章 现代物流的基本理论 15-482.1 物流的基本概念及其发展 15-242.1.1 关于物流概念的认识 15-162.1.2 物流概念的产生与发展 16-182.1.3 物流业的概念及其组成 18-192.1.4 物流的复兴 19-212.1.5 物流的发展过程 21-242.2 物流与其他领域的关系 24-292.2.1 物流与流通、商流的关系 24-262.2.2 物流与其他部门的关系 26-272.2.3 物流与运输的关系 27-292.3 物流的全球化 29-402.3.1 全球化物流的动力 31-362.3.2 全球物流壁垒 36-402.3.3 全球性挑战 402.4 现代物流的特征及发展趋势 40-482.4.1 现代物流的特征 40-432.4.2 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 43-48第三章 我国物流业发展现状与前景分析 48-663.1 我国物流业的发展现状 48-513.1.1 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物流发展 483.1.2 物流基础设施初具规模 48-493.1.3 物流设备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49-503.1.4 物流需求不断增加,第三方物流快速发展 503.1.5 物流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 50-513.1.6 物流仓储业快速发展 513.1.7 企业物流致力于物流合理化 513.2 我国物流业系统层次构成及发展的特点 51-563.2.1 物流系统层次的构成 51-523.2.2 物流业发展的特点 52-563.3 我国物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56-613.3.1 缺乏统一的系统规划和整体物流发展战略 573.3.2 物流需求不断扩大,物流市场化、社会化程度有待提高 57-583.3.3 社会物流总成本偏高,物流效率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58-593.3.4 企业经营方式落后,物流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59-603.3.5 物流基础设施尚待进一步完善 603.3.6 物流技术装备比较落后 60-613.3.7 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阻碍了物流发展 613.3.8 物流相关的法律法规滞后 613.4 我国物流业发展的机遇与前景 61-663.4.1 我国物流业发展潜力分析 61-633.4.2 国民经济发展呼唤物流的进一步发展 63-643.4.3 加入WTO将促使物流企业走向成熟 643.4.4 北京奥运会为物流发展提供机遇 64-653.4.5 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促使物流业的发展 65-66第四章 国外发达国家运输与物流发展战略借鉴 66-824.1 美国运输部2000~2005年发展战略 66-684.1.1 价值取向 664.1.2 发展战略要点 66-684.2 英国2000~2010交通运输发展战略 68-704.2.1 英国运输新政 68-694.2.2 英国的运输战略 69-704.3 21世纪初澳大利亚运输与物流发展战略 70-724.3.1 澳联邦运输部的任务 704.3.2 运输与物流的主要战略 70-714.3.3 物流业行动议程 714.3.4 澳大利亚综合物流网络 71-724.4 日本的物流发展及其发展战略 72-734.4.1 物流的变革 72-734.4.2 物流发展战略 734.5 国外发达国家物流发展战略的特点 73-754.5.1 政府在物流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73-754.5.2 物流设施现代化程度高 754.5.3 物流业社会化、组织化程度高 754.6 经验的总结及其借鉴意义 75-824.6.1 政府决策机构设置的一体化 764.6.2 重视政府的规划与指导作用 764.6.3 适时调整产业政策 764.6.4 更新观念,实现组织结构和经营模式的转变 76-774.6.5 注意解决运输与物流发展中的社会问题 774.6.6 正确认识物流社会化与物流企业规模 77-794.6.7 注意解决运输合理化问题,降低运输成本 79-814.6.8 我国的物流发展应抓住时机,大胆举措 814.6.9 尽快研究和制定我国物流战略 81-82第五章 我国物流业发展战略构想 82-1075.1 物流战略概念及层次结构 82-845.1.1 物流战略的概念及特征 82-835.1.2 物流战略的层次结构 83-845.2 物流环境的SWOT分析 84-875.2.1 SWOT分析概述 84-865.2.2 我国物流业环境的SWOT分析 86-875.3 我国物流业的使命及战略目标 87-905.3.1 物流业的使命 87-885.3.2 物流业战略目标 88-905.4 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具体战略 90-1075.4.1 一体化物流战略 90-915.4.2 绿色物流战略 91-955.4.3 国际化物流战略 95-965.4.4 供应链一体化战略 96-1025.4.5 电子商务物流战略 102-1045.4.6 企业物流战略 104-107第六章 我国物流业发展战略措施 107-1236.1 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实现物流一元化管理 107-1106.1.1 尽快建立一元化的物流管理体制 107-1086.1.2 明确政府管理职能,强化物流行政管理 108-1096.1.3 探索企业物流管理组织形式 109-1106.2 研究制定物流产业政策,确保物流业健康发展 110-1126.2.1 建立统一的现代物流体系方面的政策 110-1116.2.2 打破地区与部门封锁,创造物流发展的良好环境方面的政策 1116.2.3 大力推进物流技术进步方面的政策 1116.2.4 进一步扩大物流业的对外开放方面的政策 1116.2.5 鼓励物流发展制度创新方面的政策 111-1126.2.6 实现物流基础设施投资多元化、市场化方面的政策 1126.3 建立和完善物流市场法规体系,加强物流市场调控 112-1146.3.1 加快立法适应物流市场发展的需要 112-1136.3.2 以法律保护公正公平的市场环境 1136.3.3 了解WTO的有关规则,争取有利的发展条件 1136.3.4 在WTO机制和框架下寻求合理司法保护 113-1146.3.5 及时制定和调整、修改有关物流法规 1146.4 加快建立物流标准化体系,促进物流的标准化、规范化 114-1166.4.1 物流大系统配合性、统一性标准 114-1156.4.2 物流分系统技术标准 115-1166.4.3 工作标准及作业规范 1166.5 推动物流企业与企业物流发展,积极培育物流市场 116-1176.5.1 引导企业构建一体化物流战略 1166.5.2 推动企业缔结战略联盟,以供应链的整体优势参与竞争 116-1176.5.3 鼓励企业开拓全球性物流,寻求全球性市场空间 1176.5.4 促进企业提高物流服务质量,树立良好信誉 1176.6 大力推进物流技术进步,提高物流技术水平 117-1196.6.1 加快物流信息化建设 1176.6.2 推动物流技术装备的现代化 117-1186.6.3 建立和完善企业物流管理信息系统 1186.6.4 建立物流统计信息系统 118-1196.7 完善物流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提高物流效率 119-1206.7.1 合理规划、科学引导 1196.7.2 抓好中心物流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 1196.7.3 加快综合物流中心的建设 119-1206.7.4 解放思想,开拓筹集资金的新渠道 1206.8 加强物流理论研究,培养物流人才 120-1236.8.1 大力推进物流理论研究 120-1216.8.2 注重物流知识普及与舆论导向 1216.8.3 实施物流人才培养工程战略 1216.8.4 加强物流界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121-123第七章 总结 123-1277.1 主要结论 123-1247.2 本文的创新点 124-1257.3 尚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25-127参考文献 127-130致谢 130

好的。 倒萨

中国第三方物流企业战略研究摘要 3-5 ABSTRACT 5-6 1.导论 10-25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意义 10-11 1.2 基本概念界定 11-15 1.2.1 物流与第三方物流 11-13 1.2.2 第三方物流企业 13 1.2.3 企业战略、核心竞争力与持续竞争优势 13-15 1.3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15-21 1.3.1 第三方物流理论综述 15-18 1.3.2 企业战略研究综述 18-21 1.3.3 第三方物流企业战略理论研究简要评述 21 1.4 论文的研究思路、主要内容、方法与创新点 21-25 1.4.1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21-23 1.4.2 研究方法 23 1.4.3 研究的创新点 23-25 2.第三方物流企业战略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及主要观点 25-37 2.1 第三方物流企业战略研究理论分析框架——ERSCA分析模型 25-33 2.2 第三方物流企业战略研究的主要观点与理论假设 33-37 2.2.1 主要观点 33 2.2.2 理论假设 33-37 3.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37-64 3.1 第三方物流的形成及其发展趋势 37-42 3.1.1 物流市场的产生及其发展的阶段性 37 3.1.2 第三方物流的兴起 37-38 3.1.3 全球第三方物流发展现状及趋势 38-42 3.2 我国第三方物流的历史变迁和发展前景 42-43 3.2.1 计划经济时期的第三方物流 42 3.2.2 有计划商品经济阶段的第三方物流 42 3.2.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的第三方物流 42-43 3.3 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宏观环境分析 43-46 3.3.1 宏观经济环境 43 3.3.2 政治法律环境 43-44 3.3.3 社会技术环境 44-46 3.4 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产业环境分析 46-57 3.4.1 第三方物流市场规模与结构分析 46-49 3.4.2 第三方物流产业变革驱动因素分析 49-51 3.4.3 第三方物流产业竞争结构分析 51-57 3.5 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竞争环境分析 57-64 3.5.1 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类型 57-58 3.5.2 各类第三方物流企业资源与能力及其发展战略分析 58-60 3.5.3 各类竞争对手优劣势分析 60-64 4.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资源与能力分析 64-79 4.1 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社会功能和作用 64-68 4.1.1 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社会功能和价值 64-65 4.1.2 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社会作用 65-67 4.1.3 第三方物流企业的顾客服务 67-68 4.2 第三方物流企业内部资源、能力及竞争力分析 68-71 4.2.1 物流企业内部资源与能力分析 68-70 4.2.2 第三方物流企业竞争力分析 70-71 4.3 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现状及其分析 71-79 4.3.1 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数量、规模、市场份额、经营网络与地域分布 71-73 4.3.2 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设备设施与信息技术水平 73-74 4.3.3 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物流经营管理机制与水平 74-75 4.3.4 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物流服务与运营效率 75-77 4.3.5 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竞争能力与核心竞争力状况分析 77-79 5.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提升 感兴趣与你全文

电子商务是二十世纪信息化、网络化的产物,由于其日新月异的发展,已广泛引起了人们的注意。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发展已受制于传统的物流体系,原有的物流体系已成为电子商务发展的最大障碍,电子商务物流是物流领域内的新一轮革命,B2C企业只有结合自己企业的实际情况,学习和借鉴物流领域内的最新成果,才能在电子商务实施过程中发展适合本企业的物流模式,实现客户便利和最大化和物流成本的最低,B2C电子商务才能获得高速的可持续性的发展。但随着电子商务的进一步推广与应用,物流的重要性对电子商务活动的影响日益明显。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