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第二,防范和打击恐怖活动,努力消除产生恐怖主义的根源。第三,维护世界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第四,树立新的安全观念,努力营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第五,谋求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第六,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人和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人,在思维方式上存在着本质的不同,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方式是由宏观到微观,欧洲人的思维方式是由微观到宏观,不同的思维方式创造了不b同的科学体系、文化体系和历史形态。现代科学体系和现代的资本主义制度,都是建立在西方由微观到宏观思维方式的基础之上。它们带有由小到大的思维方式的种种局限,如发展的盲目性、竞争的无序性、过度强调个人利益等。这些局限发展到今天,已经给地球、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危害,严重的影响到人类的长远发展。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方式由大到小,整体意识较强,强调的是秩序、和谐。这恰好是当今世界所迫切需要的。胡锦涛主席提出的创建和谐世界理论是在本质上对西方主导的以利己主义和自由竞争为基础的国际秩序的一种修正。这种修正将有利于各地区人民的和谐共存,有利于人类的长远发展。继2004年提出创建和谐社会的构想之后,胡锦涛主席又在2006年11月16日的东盟峰会上正式表达了创建和谐世界的构想。这种具有中国特色构想的提出,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它标志着中国及中国文化、中国思想在沉默了500年之后,又重新回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心;是更加成熟、更加自信的中华民族用自己的智慧为人类的和平发展做出的又一次伟大贡献。和谐世界的理论的提出具有现实意义,它是对现行世界奉行的以利己主义和自由竞争为基础的价值观和价值体系的一种修正。对西方体制主导下的世界所存在的种种顽疾(如:环境问题,种族问题,文明冲突,武器扩善等)给出了一个最终的解决思路。和谐世界是基于中国文化传统的系统观、整体观而提出的全球政治伦理、法律与国际关系建设的伟大理念,中国的“和谐世界”理论,不仅解决了中国发展道路问题,也是建立全球国际政治伦理与国际秩序的指导原则,是站在全球秩序角度,而非仅仅狭隘地站在中国自己的角度。实现各国和谐共处,建立民主的世界。只有不同国家间和谐共处、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才是建设和谐世界、促进人类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关键和前提。
中国的“和谐文化”及其现代启示文/王 杰 [摘要]“和谐文化”作为中国文化中最具生命力的组成部分,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特 征和基本精神之一,也是几千年来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思想动力之一。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的过程中,如何弘扬中华民族的“和谐文化”,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减少社会摩 擦和矛盾冲突,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一个具有重要理论和现 实意义的课题。 [关键词]和谐文化;内圣外王;天人合一;知行合一;小康;大同中国传统文化包含非常丰富的“和谐文化”方面的思想资源,如《易经》提出的“阴阳 合德”,老子提出的“阴阳和谐”,墨子提出的“兼相爱”,《中庸》提出的“致中和”等。英 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过。我们人类已经掌握了可以毁灭自己的高度技术文明手段。同时又处 于极端对立的政治意识形态的营垒,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最需要的精神就是中华文明的精髓 ——和谐。当前我们所要建构的和谐社会,乃至和谐世界的理念,就是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 资源的继承和弘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如何弘扬中华民族的“和谐文化”, 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减少社会摩擦和矛盾冲突,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推动经济发 展和社会进步,是一个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的课题。 参考资料: 一、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中国传统文化是注重生态伦理平衡的天人和谐之学 在传统文化看来,天、地、人之间并不是各自独立、相互对立的,而是彼此有着不可分 割的内在联系,它们同处于一个充满生机的生命洪流之中、是生生不息、一气贯通的。因此, 中国传统哲学一开始就把认知的视角放在天人关系上,认为做学问如果不关注天人关系,就 不能称之为学问。因此。像西方社会那种为知识而知识、为学术而学术的学问在中国几乎不 曾出现过。为什么“天人合一”能够成为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特征?因为中国是一个以血缘关 系为纽带、以农立国的农业国家,农业要靠天吃饭。要搞好农业生产,就要了解天文历法, 了解时令和季节的变化,所以,明末清初大思想家顾炎武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正 是中国社会的这一基本特征,使得历代思想家都十分重视探讨天与人之间的关系,如《周易》 提出“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的天人和谐思想以及“观 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思想;董仲舒提出了“天人相与”说; 司马迁提出了“究天人之际”说;刘禹锡、柳宗元提出了“天人相交”说:程颢提出了“天 人同体”说;张载、王夫之提出了“天人一气”说;朱熹提出了“天人一理”说;陆象山、 王阳明提出了“天人一心”说,等等。可见,在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问题始终是被中国哲 学家看作最重要的哲学问题。 从天人合一的观念出发,传统文化肯定人与自然界的统一。将人与万物视为一个和谐统 一的整体,主张人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反对一味地向大自然索取,反对片 面地利用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提出了“取物限量,顺天择时”的生态伦理思想。儒 家主张要推己及人,要由人及物,把“仁爱”的精神扩展至宇宙万物。孔子要求人们以友善 的态度对待自然万物,对待鸟、兽、草、木,提出“钓而不纲,弋不射宿”,主张只用鱼竿钓 鱼,反对用大网拦河捕鱼,并反对射杀夜宿回巢的鸟。孟子也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树木不可胜用也。”就是说,不违背农时, 谷物就会多得吃不了;不随便到河沟湾池中去捕鱼,鱼鳖就会多得吃不完;砍伐工具按时进 山林砍伐,树木就会多得用不完。《中庸》说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荀 子说的“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万物皆得其宜,六畜皆得其长,群生皆得其 命”;《淮南子》说的“故先王之法……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都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儒家甚至把是否保护生态环境与“孝”联系在一起,《礼记》说:“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 时,非孝也。”宋代张载在《正蒙》中提出了“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命题,意即人类是我 的同胞,天地万物是我的朋友,天与人、万物与人类本质上是一致的。道家也是这样,老子 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 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的基本归宿。庄子也强调,人必须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与大自 然和谐,以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和谐境界。法家也是如此。秦朝的法 律《田律》明文规定,春天不得砍伐正在生长中的林木,不准采摘刚发芽的植物,不准捕获 幼鸟幼兽,秋冬狩猎时不准打死已经怀孕的禽兽等,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相反,欧洲那种 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则很难找到。一百多年前,恩格斯警告我们: “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 报复。”因此,为实现可持续发展,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在中国当代社会仍具 有巨大的思想价值。 二、从人与社会群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中国传统文化是注重群我和谐、人我和谐 的人际和谐之学 中国传统社会是建构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与世界其他文明相 比较,希腊文明更侧重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希伯来文明、印度文明更侧重于人与神的关系, 而中国文明则侧重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如何处理好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 中国社会的一个大问题。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传统文化主张群我和谐、人我和谐,并提出 了一整套规范人与人之间亲爱友善关系的伦理体系。具体说来,儒家传统的人际关系是靠五 伦、十义来维系的,或者说是三纲六纪来维系的。五伦是指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十义,是指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朋 实、友信;三纲是君臣、父子、夫妇;六纪是诸父、兄弟、族人、诸舅、师长、朋友。无论 是五伦十义,还是三纲六纪,核心都是人伦。它们都从人伦关系的角度,规定了每个人为维 护良好的人际关系应当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那么,怎样才能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传统文化提出了一系列标准。就是要做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做到“己所不 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其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被公认为是 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黄金律”;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做到 “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做到“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 疾者皆有所养”,也就是孟子所说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就是儒家所描绘的 一幅讲诚信、讲友爱、关爱他人、关爱社会的美好蓝图,反映了儒家对人际关系和谐的基本 态度,也就是胡锦涛总书记所说的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其他各家各派也都是按照自己不同的方式追求社会的和谐和人际关系的和谐,如以韩非 为代表的法家就强调通过“以法治国”的方式,建构一套适合战国末期统治者需要的“法治” 理论。以达到社会稳定与和谐的目的;道家则主张通过“无为而治”的方式,以达到“虽有 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 其俗”的理想社会状态;墨家则试图通过“兼爱”与“非攻”的方式,指出只要人人都懂得 兼相爱、交相利,天下就能太平安定,社会就能和谐稳定。中国古代先贤对美好社会理想的 追求,作为一种崇高的目标和理想境界,代表着中华民族对以人际和谐为基本特征的社会发 展目标的美好憧憬和不懈追求。 三、从人的身与心(形与神)之间的关系看,中国传统文化是注重性命双修、形神俱养的 身心(形神)平衡之学 在传统文化看来,自然是个大宇宙。人是个小宇宙,人不但要与自然和谐、与他人和谐。 同时自身也要和谐,也就是一个人的身心平衡问题。在一个社会系统中,人的身心(包括心理、 生理、阴阳、脑体等)平衡是一切和谐平衡的基础。现代社会,人类面临着五大矛盾冲突,即 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心灵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相应造成了生态、 社会、道德、精神以及价值的五大危机。这五大冲突和五大危机时时刻刻在困扰着我们的社 会,困扰着我们每一个人,尽管社会的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尽管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但有些人还是感到不满足,还是感到困惑和迷茫,焦躁和烦闷,压抑和忧虑,孤独和自卑, 感到精神空虚、心浮气躁,感到无所适从,社会上患有心理、精神疾病的人有增无减。解决 这些矛盾冲突和危机,很难从西方文化中寻找到答案,而中国传统文化恰恰为我们提供了一 些有价值的思想。 譬如在对待物质利益问题上,儒家不否定人都有欲望,肯定人们对物质利益的正当追求, 但这种追求不是无限度的、无节制的,而是要符合道德原则,要做到“欲而不贪”。孔子说: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 不去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君子义以为上”。人在追求物质利益上,要掌握中 和适度的原则,保持平衡谦和的心态。不能贪得无厌,不能把物质利益作为人生的全部追求, 更不能见利忘义、损人利已。如果把物质利益作为人生的全部追求,就会像孟子所说的那样, “宝珠玉者,殃必及身”、“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儒家这种“以义制利”的 价值观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构建共同价值观、公共道德准则的基础。再看道家,老子说,“甚 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就是说,过分地沉溺于名利,就必定要付出更多的代价;过分地聚 敛财货,就必定会酿成惨重的损失,向我们昭示了一切祸患之源就在于贪图名利及贪婪财货。 老子还说:“咎莫大于欲得;祸莫大于不知足。”意思是说,大至一个国家,小到个人生存, 最大的祸害就是不知足,最大的过失莫过于贪得无厌。有一首《不知足歌》,对那些贪得无厌 的人进行了淋漓尽致的讽刺。现代社会,人总有这样那样的欲求,结果是有太多的包袱,太 多的放不下,想得到的越多,反而失去的越多。在人短暂的一生中,比金钱、名声更重要的 还有健康、家庭、亲情、友情。有一种小动物。叫蝜蝂,唐柳宗元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蝜 蝂传》,这种小虫子可以说是最笨最傻最不知放下的小动物,它把遇到的任何东西都拿来背到 背上,直到背上的东西把它压趴到地上为止。人生在世,非常短暂,学会放下某些东西,这 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传统文化告诉我们,面对各种外在的诱惑,要保持平和恬淡的心态, 不要过度地沉溺于对外物的追逐、金钱的诱惑和权力的纷争上。为人做事要不以物喜、不以 己悲、宠辱不惊,这样才可能心境平和、淡泊自然。佛教更是侧重于处理人与自我的关系, 后世一直有“以儒治世,以道养身,以佛修心”以及“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 《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的说法。儒释道三家在对待人生问题上虽有差异,但 又各具特色。总的精神就是从自我的修炼和道德完善做起,使自己成为一个生活快乐的人, 充满人生智慧的人。 传统文化给我们提供的正是这样一种人生大智慧,其宗旨都是解决人的安身立命问题。 它为人们在纷繁多变的世界中寻找了一处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和心灵港湾,在功名利禄、熙 来攘往的世界中寻找一块属于自己的“孔颜乐处”。这难道不是一种人生大智慧吗?人生大智 慧,全在一个大字,一个小字。所谓“大”,就是说,凡事要从大事着眼,长远着想;所谓“小”, 就是说,凡事不要被眼前的既得利益、小恩小惠所蒙蔽。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有些官员就是处理不好这个“大”与“小”的关系,往往因小失大,沦为阶下囚。有位官员 东窗事发后,为自己算了一笔账:一是政治账,自毁前程;二是经济账,倾家荡产;三是名 誉账,身败名裂;四是家庭账,妻离子散;五是亲情账,众叛亲离;六是自由账,身陷囹圄; 七是健康账,身心交瘁;八是历史账,遗臭万年。正所谓多行不义必自毙。这方面的例子从 古今历史上还可以列举很多。 在传统文化看来,只有寻找到了安身立命的根本,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才能做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因此, 中国传统哲学、传统文化不在于一种有限的、狭隘的功利之用,而是一种人生之妙用、人生 之大用,它对于慰藉人的心灵,改善人的气质,涵养人的德性,纯洁人的情感,提升人的精 神,开阔人的视野,都有极大的帮助。四、从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中国传统文化是注重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知行合一 之学 知行问题是中国哲学史上讨论的一个重要问题。“知”包含两层含义:一是通过与外界对 象和事物的接触而获得的知识,是认识之知;一是作为道德行为的知识,是德性之知。这里 所说的知,主要是指德性之知;“行”,也不是社会实践,而主要是指个人的道德践履。因此, 知行主要是指人的德性之知和道德践履。是与内圣外王之道密切联系的一个问题。千百年来。 知行问题主要围绕知行的先后问题和难易问题而展开,主要有:程朱学派的知先行后说,陆 王学派的知行合一说。王夫之、颜元等人的行先知后说以及孙中山的知难行易说。 最能体现中国传统哲学特点的是知行合一学说。知行合一是明代大思想家王阳明首先提 出来的。认为万事万物之理就存在于我的心中。不用向朱熹那样外求事物之理,只要向内心 求理就可以了。可以说,知行合一思想由天人合一观念推演而来,它阐明的是做人的学问, 把一个人的认识问题转化成了道德问题,从道德的视角来看待知行问题。在王阳明看来,一 个人知了就要去行,不能知归知,行归行,把知行分作两截。在做人做事上,主张坐而论、 起而 行,他所说的“行”包含的内容很多,范围很广,如学、问、思、辩都包含在内。知行合一 学说,所追求的是通过反省自身,激励人们不断地追求完美的道德境界,从而达到圣人、理 想人格的境界。言行一致、知行合一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其中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 理和人生智慧,这一宝贵思想遗产在当今尤其值得借鉴。 知行问题一直是人们不断思索的问题。1937 年,毛泽东在《实践论》中,以马克思主义 为指导。改造了中国传统的知行学说,对这一问题作出了科学的解答。《实践论》的副标题就 是“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科学地改造了传统的知行范畴,建构了认识和 实践、知与行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现代知行合一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五、从价值目标和理想境界来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小康、大同是中国人永恒不懈的终 极追求 传统文化在价值目标和理想追求方面,设定了两个不同的阶段:一个是小康阶段,一个 是大同阶段。“小康”一词最早出于《诗经·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 以绥四方。”孔子说:“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 和无寡,安无倾。”均、和、安的社会,就是小康社会,就是要争取实现人际关系比较合理、 社会环境比较安宁和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孔子眼里的小康标准是什么?就是庶、富、教的标准。 一个国家如果人口已经很多了。就要使这个国家的人民富裕起来,人民富裕起来以后,就要 用良好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来教育他们。孟子也主张富而后教。首先要保证衣食住行等最基本、 最起码的生存条件。在此基础上,营造社会和谐、百姓幸福的环境。邓小平同志吸收和扬弃 中国传统文化“小康”思想的精华,创造性地与当代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用“小 康”和“小康之家”来描述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于1984 年明确提出了“小康社会”的 奋斗目标。2002 年 11 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又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的战略目标。明确提出本世纪头二十年的奋斗目标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且将 建设小康和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完成了对传统“小康” 思想的现代性转换。 如果说小康社会是指一种生活宽裕、上下有序、家庭和睦和讲究礼仪的社会状态,那么, 大同社会则是一种“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 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 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 户而不闭”的人间胜景。千百年来,追求和谐的大同世界一直都是中国人的梦想。无论是先 秦儒家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还是清末康有为的“大同”学说、梁启超的“世界大同”、 孙中山的“天下为公”、李大钊的“世界联邦”、陈独秀的“大同主义”,都是对传统“大同” 思想所作的新的阐释,都在致力于描述和讴歌以“和谐”为特质的理想社会。但真正把“大 同”思想创造性地运用于当代中国革命实践的则是毛泽东同志。他在继承传统“大同”思想 以及近代以来思想家们对大同思想发扬光大的基础上,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指出: “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让位给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 和国。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可能性:经过人民共和国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到达阶级的消 灭和世界的大同”。这里所说的“大同”就是共产主义理想,是共产党人终生奋斗的伟大目标。 所以。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小康和大同,都是中国人孜孜以求的追求目标。 中国传统文化还蕴含着其他很多丰富的“和谐文化”思想,如:从处理不同国家和民族 的关系看,中国传统文化是注重以邻为善、和平共处的仁政王道之学;从处理各种文明的关 系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是注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兼收并蓄之学:从人的修身与平治天下 的关系看,中国传统文化是注重道德修养与外在事功相统一的内圣外王之学。这里不再一一 赘述。最后想要强调的是,我们作为炎黄子孙,作为龙的传人,对待自己的民族文化,我们 一定要心存温情和敬意。
一、和谐世界思想的内容和谐世界思想的内容,要包括:和谐安全观、和谐发展观、和谐文化观及和谐治理观等四个方面。二和谐世界思想的影响总的来说,“和谐世界”是一种充满民主精神和大局意识的国际安全观,它真实地反映出中国人民对世界和平、稳定和繁荣的期待。它向世界昭示了一个正在崛起的负责任的大国,首次以一种全球的视野,对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的终极目标所做的价值思考和人文关怀。构建和谐社会的倡导和理念必将在求和平、谋发展的国际社会得到广泛的回应,必将在树立中国国际新形象、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推动国际政治民主化和建立世界新秩序方面起到观念建构与实际影响的重大作用。“构建和谐世界”的理念蕴涵着丰富的政治内涵:构建和谐世界是针对当前不和谐的世界发出的真诚而正当的呼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国际上的延伸,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和合”思想基础上中国外交的价值回归,是中国和平国际主义的再一次宣示,是对“新安全观”的继承与发展,是崛起的中国重塑国际新秩序的世界责任。构建和谐世界的倡导和理念必将在求和平、谋发展的国际社会得到广泛的回应,必将在树立中国国际新形象、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推动国际政治民主化和建立世界新秩序方面起到观念建构与行为影响的双重作用。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人和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人,在思维方式上存在着本质的不同,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方式是由宏观到微观,欧洲人的思维方式是由微观到宏观,不同的思维方式创造了不b同的科学体系、文化体系和历史形态。 现代科学体系和现代的资本主义制度,都是建立在西方由微观到宏观思维方式的基础之上。它们带有由小到大的思维方式的种种局限,如发展的盲目性、竞争的无序性、过度强调个人利益等。这些局限发展到今天,已经给地球、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危害,严重的影响到人类的长远发展。 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方式由大到小,整体意识较强,强调的是秩序、和谐。这恰好是当今世界所迫切需要的。胡景涛主席提出的创建和谐世界理论是在本质上对西方主导的以利己主义和自由竞争为基础的国际秩序的一种修正。这种修正将有利于各地区人民的和谐共存,有利于人类的长远发展。 继2004年提出创建和谐社会的构想之后,胡景涛主席又在2006年11月16日的东盟峰会上正式表达了创建和谐世界的构想。这种具有中国特色构想的提出,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它标志着中国及中国文化、中国思想在沉默了500年之后,又重新回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心;是更加成熟、更加自信的中华民族用自己的智慧为人类的和平发展做出的又一次伟大贡献。 和谐世界的理论的提出具有现实意义,它是对现行世界奉行的以利己主义和自由竞争为基础的价值观和价值体系的一种修正。对西方体制主导下的世界所存在的种种顽疾(如:环境问题,种族问题,文明冲突,武器扩善等)给出了一个最终的解决思路。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重大理论创新,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和拓展,是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科学把握,是我们党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实现党的执政使命,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如何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进一步深化拓展创新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提高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能力,是当前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思想政治工作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思想保证、价值观念、舆论环境和文化条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传家宝,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中心环节。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义革命时就曾指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可能完成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我们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的重大政治任务和重大历史使命,同样需要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这个中心环节,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为其提供思想保证、价值观念、舆论环境、文化条件,打牢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思想政治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政治优势。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重要政治优势,在社会变革时期尤其是这样。当前,社会转型、体制转轨、利益转换、社会阶层和社会成员转化,经济成份、经济形式、分配方式、就业方式多样化,社会思潮和人们思想多样、多元、多变,各种社会矛盾、思想矛盾凸现。在这种社会转型期,尤其需要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在思想多样、多变、多元中统一人们思想,在各种社会矛盾交叉多变条件下凝结力量。思想政治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在当今社会历史条件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增强社会活力,增强全社会创造能力,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形成团结文明、扶贫济困的良好风气,形成公平正义、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有利于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妥善处理人民利益矛盾,重视保护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坚决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动,教育和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增强全体人民主人翁意识,团结、凝聚和激励人民群众为实现共同理想而奋斗,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思想政治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和抓手。思想政治工作既是党的领导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途径和重要保证。它能够紧紧抓住解决群众思想问题同实际问题相结合这个环节,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使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增强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使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使广大群众团结在党的周围,妥善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为实现自己利益,构建和谐社会而奋斗。思想政治工作应围绕构建和谐社会这一目标和主题,宣传和谐理念,普及和谐知识,营造和谐氛围,丰富和谐内涵思想政治工作是完成党的重大政治任务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大战略任务的提出,必然对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对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主题提出新的要求。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核心价值目标的确定,但这种目标能否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共同理想信念,并成为人们的行动指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想政治工作作用发挥得如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思想政治工作应围绕这一目标和主题,宣传和谐理念,普及和谐知识,营造和谐氛围,丰富和谐内涵,推广和谐理念,普及和谐精神,创建和谐生活,不断丰富人们的和谐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和谐精神力量,满足人们和谐社会的精神需求,为和谐社会构建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舆论环境、思想保证、价值观念、文化条件。对思想政治工作内容任务提出了新要求。在指导思想上要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理论支持;在价值取向上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以人为本理念,促进和谐氛围形成;在工作着力点上理顺情绪,化解矛盾,提高士气、振奋精神,保护公平,弘扬正义,鼓励创新,激发活力,深化教育,建设诚信,提倡关爱,和谐相处。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着力构建充满活力的社会;以提高群众素质为核心,着力构建诚信友爱的社会;以生态保护为核心,着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以办实事好事暖人心、得人心、稳人心的事为核心,着力构建公平正义的社会,以平安、安定,依法执政、科学执政、民主科学管理为核心,构建安宁有序的社会。对思想政治工作路径方法提出了新要求。经过长期努力,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凝聚人心,保证各个历史时期任务的完成等方面取得了很好实效,为改革和建设提供了坚强保证。但也必须看到,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相比,思想政治工作的路径方法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应在坚持以往好的做法和经验基础上,认真研究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和策略,使其在内容、形式、方法上增强亲和力、渗透力。要紧密结合构建和谐社会的新要求,努力形成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保持蓬勃生机与旺盛活力的新机制。要紧密结合构建和谐社会的新特点,增强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实效性,探索满足人们多样化多层次思想精神文明需求的新方式。要紧密结合构建和谐社会的新趋势,探索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手段,从而使主流意识形态掌握和占领思想阵地。针对多元化精神需求,要不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构筑主流意识形态统领下的多层次教育平台创新是思想政治工作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根本所在,要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使思想政治工作富有创造性。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性。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根本特征,就在于能以科学理论武装群众、掌握群众,使之变成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力量。因此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以科学态度努力探索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点规律,内涵要求、方针、举措。以我们党构建和谐社会的科学理论武装人民群众,用真理、真知教育人民群众。战斗在思想政治工作前线的同志一定要认真学习理论,掌握理论,创新理论,深入阐述党为构建和谐社会所提出的新理论、新方针、新政策、新主张,把思想认识从不合时宜的观念、体制、做法中解脱出来,以科学理论赢得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同时要善于在科学理论指导下服务群众,以鲜明事例感染人民群众。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广泛性。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优势,就在于始终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为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提供思想保证。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立足于人民群众创建新生活的伟大实践,倾听人民群众呼声,努力运用各种形式,使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深入人心。要加强改进流动人员、进城务工农民群体思想政治工作,加强改进下岗职工、弱势群体思想政治工作,加强改进困难企业,老、少、边、穷农村等薄弱环节思想政治工作,使思想政治工作全员覆盖,全过程覆盖,全领域覆盖,使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方针、政策进村入户,进企业班组,进学校课堂、入耳入脑,进而形成构建和谐社会的强大合力。增强思想政治工作艺术性。要针对多样、多变、多元的社会实际做到既统一思想,又注重差异;即引导群众,又服务群众。要把理论逻辑力量与事实力量结合起来,尽可能用通俗语言解开群众思想上的困惑,用身边事例说明深刻道理,使理论为群众掌握。在运用报刊出版、广播电视等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扩大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构筑思想政治工作新平台。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一是坚持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引领和整合多种社会思潮。二是针对多样化精神需求,构筑主流意识形态统领下的多层次教育平台。三是要对多元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进行有理有利有序引导。四是要同法治结合,做到法治和德治统一。五是多办好事实事,把思想育人、制度育人、管理育人同服务育人结合起来。使人们在享受思想政治工作实惠中感受党和政府温暖,感受构建和谐社会给自己带来的好处,增强构建和谐社会的信心和责任,进而自觉团结在党的周围,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我国已完全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经济全球化的巨大影响不仅体现在经济领域,也涉及到民主政治领域。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生什么影响?我们应如何应对?这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一、经济全球化给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助推外力 如果说,加入WTO前,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的动力主要来自国内的民主诉求的话,那么,加入WTO后,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又多了一种外来的客观要求,增加了一种强大的外力助推。 1.经济全球化要求我国改革权力过分集中的政治体制,促进国家权力的社会化。 国家权力的社会化既是人类历史进化的必然趋势,也是政治民主化的必然要求。WTO的宗旨是倡导经济贸易的自由化,由此出发,它必然要求行政权力对经济的干预必须适度,反对政府过分干涉市场经济。显然,我国目前的体制还不适应WTO的要求。新中国建立以后,我国建立起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国家-社会”一体化,“国家本位”的特征十分明显。市场经济在中国的确立打破了国家权力一统天下的局面,国家权力的分流有了很大的发展,社会权力逐渐增强,但从总体上说,国家权力一元化的格局尚未根本改变。适应WTO的要求,我们需要加大改革的力度,理顺各种职权关系,推动国家权力合理分权,还政于社会、还政于民,使社会由“国家本位”向“社会本位”转变。 2.经济全球化要求我国扩大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自由度和增强自主化。 WTO要求市场主体和公民个人的发展是自由的,包括企业的投资自由、进入自由、退出自由、生产自由、经营自由、买卖自由,公民的发展自由、迁徙自由、择业自由等。目前,我国市场主体和公民个人的自由发展的程度距WTO的要求还有相当的距离,市场主体的贸易自由和公民个人发展的自由还受到许多传统的体制性和非体制性因素的障碍:审批事项过多过滥仍在严重地阻碍着市场主体的经济自由和公民活动的自由;国家在一些行业、领域的垄断阻碍了国内外市场主体的自由进入;过度行政干预妨碍了企事业单位和公民个人的自主经营、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部门和地方为了局部利益而设置的市场壁垒限制了外单位和外地市场主体进入的自由;过去形成的户籍制度和人事管理制度限制了公民的择业自由和迁徙自由。经过这些年来的改革,上述限制有所松动,但未根本改观,适应WTO的要求,进一步放松管制,扩大自由度仍是我们面临的重要改革任务。 3.经济全球化要求扩大我国政治生活的公开化。 公开性是民主应有之义,是现代民主的基本价值,“没有公开性而来谈民主是很可笑的。”[1]WTO要求各成员方遵守“透明度”的原则,包括:(1)要求各成员方公布所有与对外贸易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协议、协定、条例、决定、政策、司法判决等及各成员国间签订的影响国际贸易的协定和条约。(2)要求各成员方政府设立信息咨询点,给其他成员方的政府或政府机构、企业及公民提供相关的信息服务。(3)要求各成员方政府向WTO的有关机构报告其所采取的有可能对协议的各成员方产生影响的贸易措施。(4)规定对各成员方的对外贸易政策进行定期审查,以增强各国国内政策法规的透明度,使各成员方的国内法律制度符合WTO的需要。 过去由于我们长期处于封闭的社会环境中,权力的行使具有内部性、隐秘性。政策、文件等政治信息自上而下内部传达,政治行为“暗箱操作”,决策过程秘而不宣,公众对重要政治信息知之甚少。这使政治过程缺乏应有的监督,导致“幕后交易”、“寻租”等腐败现象不断滋生,同时也助长了不良的政治文化,小道消息、谣言满天飞,政治被神秘化,民众对政治疑惑、猜忌。这种状况既有悖于社会主义民主原则,也不符合WTO的“透明度”要求。接受WTO的透明度原则的约束,我们必须加快推行政治公开的进程,让人民充分享有知情权。 4.经济全球化要求扩大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平等化。 “民主意味着在形式上承认公民一律平等,承认大家都有决定国家制度和管理国家的平等权利”[2]。长期以来,我们在对待各种经济成分上,不能做到一视同仁,重公轻私,未给予国内非公有经济一个参与平等竞争的条件和待遇。非公有经济企业在市场准入、贷款、税赋、进出口、人才使用、司法保护、享用公共服务以及企业经营者的政治待遇和社会地位等方面享受不到同国有、集体企业同等的待遇。在发展问题上,采取允许让一部分地区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倾斜政策,客观上带来了政策上的不统一,造成了竞争条件的不公平和发展环境的不一致。在吸引投资上,重外轻内,内资和外资存在着不同的待遇。这些都与WTO规则相距甚远。加入WTO,就应兑现“国民待遇”原则,确立平等对待国内外各方当事人、平等对待各成员国公民或组织的机制和观念。 5.经济全球化要求政治过程的程序化、法治化。 民主政治是程序政治和法治政治的统一。程序的民主价值就在于它通过法定的步骤、方式、时限、顺序把权力的运作、民众对政治参与纳入到了规范化、制度化的渠道,实现现代民主精神的制度化、法制化。WTO的规则理念对我国政治的程序化、法治化提出了新的要求。WTO是由一整套规则体系构成的,它要求各成员国的政府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运作,按通行的程序办事,与国际惯例接轨,树立规则观念和法制观念。我国传统的政治和行政方式是以权力为中心运作的,其运作的程序化、法治化程度较低,无序运作、非规范运作、随意运作、违法运作严重,这是与WTO规则相冲突的。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要求,我们需要加快从以权力为中心的运作方式向以规则为中心的运作方式的转变,建立符合国际规则、与国际惯例对接的管理模式。 二、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带来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使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 1.入世后我国民主需求的迅速增长与民主制度化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凸显出来。 一方面,加入WTO对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了强力助推,要求我们进一步扩大民主。同时,随着这些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公民的自主意识、平等意识、法制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公民的政治参与期望大增。国内外的民主诉求呼应、叠加使我们的民主诉求在这个特定的时期骤然增加。另一方面,我国民主制度化的有效供给不足。这是因为在现代政治中,政治参与需求的增长速度总是快于创设政治参与渠道(即制度化)的速度。我们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健全WTO所要求的一切制度,再加上我国原有的公民直接参与政治的渠道不多、不完善。这一切造成我国目前不能满足民主需求的“瓶颈”。如果不能解决这个“瓶颈”问题,就可能对政治稳定构成威胁。正如亨廷顿所说:“社会动员和政治参与的速度偏高,政治组织化和制度化的速度偏低,其结果只能是政治不稳定和无秩序。”[3]这是因为,如果参与渠道不畅通,公民的参与欲望得不到渲泄,就会导致公民的挫折感,民众对政府就会产生离心离德的倾向,社会缺乏凝聚力,政府权威和合法性就会缺失。同时正常的民主渠道阻塞,民众就会寻求体制外的政治参与,这势必影响社会秩序和国家稳定。 2.经济全球化增大了西方民主观念和模式传播蔓延的机会,“西化”的威胁性增大。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为了建立其主导的世界秩序,历来强调其民主的普适性,力图按照它们的观念来塑造世界。而当今全球化的趋势为西方民主观念的传播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当今世界信息技术的巨大进步,地球成了一个网络化的空间,这十分有利于西方价值观的传播。中国加入WTO后,西方可能会借助于WTO的组织形式对我国实施“西化”影响。西方国家会通过自己控制的国际经济金融组织及游戏规则,打着“贸易自由化”的幌子,推行其全球治理模式。同时,入世后,随着西方企业更多地进入中国,随着旅游、服务、文化等产业的逐步开放,中外人员往来更加方便、频繁,西方敌对势力可能会运用这些交流方式进行“西化”渗透,对此,我们要有所防备。 3.经济全球化对我国主权、人权构成现实威胁。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跨国公司对国家主权的削弱值得注意,跨国公司为实现其市场目标和利润目标,必然会利用其超强的经济势力去影响母国和东道国的经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不仅如此,跨国公司还经常以其强大的“经济主权”去影响母国和东道国的“政治主权”。我们看到,跨国公司直接介入国家政治、外交甚至军事领域的事屡见不鲜,进行院外活动、行贿政府官员的丑闻时有披露就是有力的证明。 特别值得警惕的是,伴随经济全球化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种所谓的“全球主义”思潮在西方兴起。它贬抑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中的主权原则,鼓吹“国家主权过时论”、“国家主权有限论”、“人权高于主权论”等。其实质是借经济全球化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实现全球政治的一体化、西方化。少数发达国家以“人权”为借口,粗暴干涉他国内政,肆意践踏别国主权就是对“全球主义”的实践。主权是现代国际关系的基础,是国家平等的前提,也是一国人民当家作主、内政自主以及人权保护的前提。破坏了主权原则,不仅导致国际关系的混乱,也使民族国家的民主难以实施,人权难以保障。事实上,由于全球化带来的各种风险加大,客观上需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强化国家主权,而不能淡化主权,贬抑主权。全球化时代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首先要捍卫国家主权,“国家的主权、国家的安全要始终放在第一位。”[4] 三、应对经济全球化的社会主义民主发展观 全球化时代、我们需要从世界历史的高度和全球性的思维来考虑社会主义民主发展,自觉地把我国民主建设置于人类文明和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从中把握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方向,从中改革创新,吸取营养,建设世界上最先进的民主政治。 1.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道路。 经济全球化和政治民主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大潮流,我们既要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也要追求政治民主化。但我们的民主化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坚定不移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而决不照搬西方民主模式。这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原则。邓小平曾针对国内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主张照搬西方民主的错误观点指出:“我们必须进行政治体制改革,而这种改革又不能搬用西方那一套所谓的民主,不能搬用他们的三权鼎立,不能搬用他们的资本主义制度,而要搞社会主义民主。”[5]我们之所以要坚持社会主义民主的方向就在于,社会主义民主从本质上说要比资本主义民主优越,它是人类历史上最高类型的民主,代表了人类民主政治发展的先进方向,并且适合我国的国情。一些发展中国家不顾自己的国情,盲目接受了西方民主,结果多党制和议会民主引发了这些国家持续不断的政治动乱和社会危机,经济停滞倒退,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这些教训足以值得我们记取。 面对全球化时代西方民主观影响加大的现实,我们首先要牢牢把握舆论阵地,进行正面宣传,加强马克思主义民主观教育,除了要利用传统的媒体,如广播、报纸、电视外,尤其是要利用好网络这一新的媒体,积极抢占网络这一新的思想阵地。其次,加强对互联网等媒体的管理,积极寻找抵御西方价值观渗透的技术,强化对西方媒体传播信息的屏障能力。再次,坚持国家主权原则的当代有效性,坚决批判和抵制“主权有限”、“人权高于主权”的霸权主义论调,揭露少数西方国家“西化”、“分化”我国的企图,坚决同侵害我国主权和人权的现象作斗争。 2.适应WTO的要求,加快改革的步伐,积极推进我国民主政治的完善和创新。 (1)推行公开政治。首先要扩大和保障公民的知情权。除了涉及国家机密、商业机密和个人隐私外,有关会议、法律、决策、人事、审批、收费、许可、发证、登记、收支、招标、采购、评议等信息都应及时向人民公开。为此,需要强化信息公开的“刚性约束”,制定一部《政府信息公开法》,对信息公开的目的、原则、适应范围、限制以及不公开的法律责任等都明确予以规定,使政府信息公开有法可依,使公民的知情权得到切实有效的保障。其次要完善政务公开的制度体系。应完善行政许可、审批、收费公开制度,工程招标、政府采购公开制度,社会保障公开制度,社会评议政府施政行为公开制度,以及集体讨论决定制度,群众代表议政制度等等。再次,完善政务公开的形式。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形式推进政务公开。可在公共信息网上设立“政务公开栏目”和“公众评议政府栏目”,以增强政务公开的时效性和透明度。 (2)倡导参与政治。人民民主不仅体现在人民以委托的形式治理国家上,还体现在公民直接参与政治生活上。为此,政府首先应根据市场经济和WTO的要求,准确定位自己的权能,减少过度干预,理清并大幅度减少行政审批,将不属于自己管的事全部交给社会去做,交给市场去做。扩大社会的权力,给社会更多的自由发展的空间。其次,吸纳公民全方位参与政治过程。一是赋予公民、基层、下级组织群众团体及中介组织以参与决策的权力。国家应通过建立重大决策的建议制度、提案制度、咨询制度、公众讨论制度、听证制度、公决制度,把公众纳入决策过程,使决策民主化。二是要加强公民对执行过程的参与。在国家法律、政策和重大决策的执行过程中,应吸收公民参与执行的监督,防止执行不力,执法混乱、行为不规范。三是加强公民对执行后果评价的参与。要允许公民对执行结果、执行绩效发表意见,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执行后果评价的根本指标,改变执行绩效由“官方”自我评估的趋向,以及由此带来的虚报浮夸,“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不良风气。 (3)强化服务政治。从人民主权来说,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力源于人民的委托,它与人民之间本质上是一种服务关系,而不是一种“管制”关系、“命令-服从”关系。过去,我们虽然确立了政府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但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并不强,政府提供服务时,总是一副“施舍者”的姿态。加入WTO凸显出政府服务至上的理念,这要求政府的角色要来一个转变,由原来的“管制者”的角色向“服务者”的角色转变,重塑政府服务者的新形象。“民主政府是为它们的公民服务而存在的。”[6]政府应抓住入世的契机,走出“管制”的误区,增强服务意识,健全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使政府不再是凌驾于市民社会之上的“管僚机构”,而是成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4)健全责任政治。责任政治是现代民主政治的一种基本理念,这是由人民主权原则所决定的。人民把管理国家的权力委托给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得到人民授权的同时,必须承担作为“公仆”的责任,它们必须对人民负责,履行其社会义务和职责,承担道义上、政治上、法律上的责任。民主政治必然是责任政治。过去我们的责任政治观念不强,国家的管理过程中存在着国家机关行使权力多,承担责任少,要求公民履行责任多,政府尽义务少,甚至不少执法部门和执法者滥用公共权力,权力与责任严重脱节导致权力异化,严重背离了人民民主。加入WTO呼唤着责任政治的回归。第一,要强化责任意识。通过经常性的为人民服务的教育、法制教育和岗位责任教育,强化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和责任观念,第二,理清各种政治主体间的职责关系。从大的方面说,要党政分开,划清党组织和政府之间的权责关系;要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之间权力和责任关系;要分清政府各职能部门间的权责关系。各政治主体之间的职责搞清楚了,才能各负其责。第三,健全党政机关首长责任制。这是建立责任政治的关键。第四,健全责任体系,包括道德责任制、政治责任制、工作责任制及法律责任制。第五,健全对国家权力监督机制。通过完善的监督机制保证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好其职责。 (5)厉行法治政治。在我国的国家管理上还存在一定程度的人治现象。加入WTO要求我们进一步转变“人治”观念,树立法治观念,严格依法治国,由权力政治转向规则政治,由任意裁决转向依法办事。特别是针对一些执法者头脑里存在依法治国就是依法“治民”、“治事”的观念,更要强调依法治权,依法治官。这要求国家权力的行使机关要依法立法、依法执政、依法司法、依法监督。 3.参与全球化的进程中,借鉴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某些文明成果。 全球化时代要求我们打破封闭保守落后的政治发展观,树立开放的发展观,吸取世界上一切优秀的政治文明成果。社会主义民主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先进、最高类型的民主不可能脱离世界历史潮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大道而独立发展。它必须继承以往人类优秀的政治文明成果,才能真正实现对以往政治文明的超越。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我们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方向,不随“西化”逐流,并不意味着我们全盘否定资本主义民主的某些进步因素,相反,对于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中那些反映社会化大生产要求,体现民主政治共性和普遍性的某些具体形式和做法,我们应大胆的吸收和借鉴。具体说,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一些原则,如主权在民原则、自由权利原则、人权原则、平等原则、分权制衡原则;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一些具体制度,如选举制度、公务员制度、舆论监督制度、法律制度等都可以有选择地加以借鉴。当前应对入世的要求,我们还急需要引进WTO的一些规制,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我们应承认和遵循经济政治和行政领域里的国际惯例,包括各国协议的形式、谈判的形式、行为的规范、决策结果的公布和实施方式等;遵循行政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共同的标准,包括行政行为标准、行政道德标准、行政决策优化标准、行政效率标准、行政考核标准等;借鉴一些符合市场经济规律要求的行政体制和法律制度。只有以开放的姿态,博大的胸怀,善于借鉴和吸取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才能建设比资本主义更高更切实的民主,使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成为世界最好的民主制度。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理论学说,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从传统到现代的发展过程。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及其构建
胡锦涛同志曾说:“应创建社会注意的和谐社会,构建平等公正、民主法治、团结稳定、安定有序的社会。”其实这句话说的就是和谐文化的主要特征。此外,在这句话中涵盖了各个领域的和谐,包括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文化领域、生态领域等,依据以上情况,早已明确我们只有在在政治、文化、经济以及社会的基础前提下,才能构建出一个我们想要的和谐社会。与此同时,这个和谐社会必须包含很多特色(普遍性、可持续性等)。实际上,其就是人们提到的和谐文化,想要建设和谐文化,就需要严格遵守道德规范和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
一、中国社会主义的和谐文化内涵与特征
(一)和谐文化的内涵彰显
对于社会主义的和谐文化内涵的看法,在我国理论界有不少看法,其中最根本、普遍的就是基于社会主义的核心体系的和谐文化。这最主要就是追求、崇尚和谐的价值取向,并且以规范社会风尚,融化思想观念的行为为导向基础,来建立和谐社会的政策以及制度。此外,其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和谐文化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田心铭教授以说文解字的视角下看,和谐的文化可以解释成社会主义的和谐文化,即文化属于主语,和谐属于定语。实际上,具有和谐社会的关系以及服务社会的文化,解释成构建中国社会主义的和谐文化。广东社科院副院长温宪元却是从意识与政治制度的视角下分析,社会主义的和谐文化中的社会主义才是基本性质,同时,以革新和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时代和民族的精神,同时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与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核心价值。财经作家张小平在辨证角度分析,和谐不光是辩证法的内涵,也是中西文化中传统辩证法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其主张多元一体化。
(二)和谐文化特征
赵维绥认为和谐文化主要有先进、目标、继承以及创新四个基本特征。然而,郭宇光确认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主要有一些特征:首先,以社会主义性质文化作为本质属性;其次,将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作为价值取向;第三,把培养四有公民作为目标定位;第四,以民族性、大众性以及科学性为基本理念;第五,具有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以及面向世界的时代特征;第六,具有包容多样,尊重差异以及和而不同的鲜明个性;第七,以坚持人为本为核心要求;第八,与时俱进引领先进文化,以实践为基础。总的说来,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有民族、先进、时代、多元以及发展等特色。
二、如何实现特色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针对真实情况进行分析,和谐文化不仅指的是追求时尚的文化,同时也是我国特色文化。彰显和谐文化的多元性和一元性、普世性和特殊性以及继承性和创新性的统一特色。唯有以和谐文化的概念及特性为基础,才能够让和谐文化的建设工作得以实现。
(一)基于我国社会发展的状况,创建和谐文化期间,应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体为核心,将其作为构建价值系统的基本要求。
这也是我国民族历史所选的一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现今,创建和谐文化,正步入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上。相关标准中指出:创建和谐文化应作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所以,相关工作人员应对其予以重视,将创建和谐文化作为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正因如此,构建满足其根本要求的和谐社会,此外,有爱国主义的核心民族精神,对马列主义思想及全国人民的共同思想予以肯定,同时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把全党武装起来(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样的新成果),对人们实施教育。在历史的长河中,根据经验来说,一旦意识形态出现问题,国家的政权就会出现问题。就好比,前苏联的解体一及东欧剧变等。对此我们可以引以为鉴。想要保证和谐,必须在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体系的层面上,发展特色社会注意。为和谐文化的构建提出指导的方向,在综合国内外文化的背景下,引领社会思潮,包容多样,尊重差异,来创造和谐社会。
(二)以人们的文化发展成为为基础,创建和谐文化,并且应借鉴以往的经验,基于此层面上不断创新、发展。
应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价值系统,表明和谐方向,而人类文化优秀成果的实践性要求有借鉴、继承、创新的精神。有关社会主义的和谐文化建设是人类文明史的国家、民族的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变革以及创新的过程。在其中,创新又是关键中关键,它是文化本身推陈出新、活力的源泉所在。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想要走上文化繁荣与生产力发展这样的道路,就必须站在时代的高端上,对文化的内容及传播方法进行不断革新。同时创新体制机制。社会和谐文化的创新动力就是文化多样性以及交融性,同时,吸收人类的文化成果。所以,人们的创建和谐文化期间,要不断创新,借鉴其中的长处,吸取优点,取长补短。在这一过程中,吸取所有对民众有益的文化,进而拓宽人们的见识,为创建和谐文化夯实基础,促进其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下,应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为基础,创建和谐社会。只有注重利益主体间的关系,才能使我国多个领域(政治、文化、经济以及生态等领域)的和谐得以实现。只有真正做到人与自然间的和谐,才能促进对社会的坚持发展,同时给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构建提供支持。
浅析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摘 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目标、总要求、基本途径、社会建设和党的自身建设。
[关键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要求;途径;自身建设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目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体现在构成社会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上。从广义上说,就是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基本适应,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协凋、可持续发展,共同进步;从狭义上说,就是实现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1.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上层建筑保障。
和谐的社会关系要求上层建筑的法律制度加以维护,为此,就要通过民主政治建设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此外,和谐并不是“一团和气”,也不是宗派主义,而是建立在特定的原则的基础之上。原则要在民主的基础上产生,通过法制加以维炉,为此必须发展民主政治,扩大公民政治参与,落实依法治国方略。
2.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质上要求。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但是,必须把公平正义放到市场经济体制的环境中来理解。离开这个环境,公平正义就可能演变成平均主义。在现阶段,公平正义主要体现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等价交换,买卖双方的利益和权益得到尊重和维护。因此,公平正义就是要承认事实上的不平等,尊重差别,通过适当的政策把差别转化为推进社会进步的动力。为此,要完善市场经济,规范竞争秩序,调节收入差距,正确处理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关系,依法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诚信友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道德的要求。
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
4.充满活力是社会成员激发出来的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满活力的社会,这种“活力”需要激发。尊重创造,就要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让不同社会阶层都把自己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生产要素优势融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事业中。
5.安定有序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动态平衡。
社会稳定与社会和谐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社会不稳定现象要比社会不和谐现象更为严重,为了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有时仅仅用调和的方法不能奏效。要求不断改革社会管理体制,加强社会建设,发展基层民主,扩大公民自治,让公民依法管理自已的事务,最大限度地把社会矛盾消解在萌芽状态。
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关系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延伸。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目的在于基本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深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此,就必须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途径。
1.坚持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发展是硬道理,是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发展对于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证。
2.走共同富裕道路,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但平均主义也不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不能一蹴而就。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将贯穿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始终。在这个过程中、事实上的不平等将长期存在,因此要承认差别,而不是否认差别,更不能人为地消灭差别,差别既可产生动力,也能导致冲突。实现防止冲突、推动发展的目标,需要有正确的政策导向。逐步提高居民收人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3.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经济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体现在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上,应当尊重经济成分的多样性,实现不同经济成分的均衡发展。为此,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把二者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
四、把社会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社会建设关系到民生,关系到社会稳定,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布局中地位重要。我们党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历来重视改善民生,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现在,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即所谓“民生”问题的解决,既取决于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党政机关服务质量的改善、工作效率的提高,更取决于社会事业的发展,比如教育、文化、卫生、就业、住房、尤其是社会保障等事业的发展和完善。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五、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只有党不断提高执政能力,永葆先进性,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可靠的政治保证。
这里有几篇,你看哪个行 第一篇: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构建和谐美好的社会,是人们的期盼和追求。和谐社会需要爱心,美好生活需要互助,良好人际需要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而和谐的人际关系最重要的是关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相互友爱,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爱是人类最朴素最珍贵的情感,是和谐社会必须具备的润滑剂。因为爱心,流浪的人们才能重返家园;因为爱心,疲惫的灵魂才能活力如初。“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对于我们,也许仅仅是少买一点零食,少买几件饰品,就可以让一个孩子享受到知识和爱的雨露。当我们寄去一份爱,看着自己的爱化为孩子脸上欣喜的笑容时;当我们的绵薄之力,却可以改变一个孩子乃至一个家庭的命运时,那是多么的快乐!爱心,就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分外感受到人间的温暖;爱心,就是一泓出现在沙漠的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 一个和谐的社会,必然是充满爱心,撒播温馨的社会,不用刻意营造,完全如一道浑然天成的风景。爱心无价,和谐的社会需要用“爱”来铺就。总有人会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而陷入困境,需要得到他人和社会的帮助。伸出我们爱心的双手,让无助的眼神看到希望的目光,让身处黑暗的人感受到光明的存在,让悲伤的人得到温暖的援助。或许有的家庭还不能解决温饱问题,或许有的孩子还上不了学。不少家庭都经不起疾病和灾害的打击,刚刚越过温饱线的人们,很容易因灾返贫、因病返贫。在同一片蓝天下,这些需要救助的人们同你我一样,向往在彼此关爱的和谐社会中,过上平安幸福的生活。这时,爱心,是能鼓起他们生命风帆的激励;爱心,是雪中送炭式的资助;爱心,是抚慰他们受伤心灵时的微笑。社会不能没有关爱,倘若没有了爱心,就如同一台生锈的机器,给人一种冷冰冰,硬梆梆,到处卡壳的感觉,毫无和谐可言。 其实也不单单是对弱势群体要播撒爱心。当前我们面临的诸如污染严重、土地流失、环境恶化等等问题,倘若人人都能奉献一份无私的爱,像爱护自己的家庭和亲人一样爱护土地、环境和生态,又何至于到今天这样的程度?爱,是一种巨大的力量,从心灵内部迸发而出,能让我们发挥出无穷的智慧和活力;爱,是一根强大的支柱,无论面临怎样的困境,都能催生我们的顽强的斗志和毅力。 孟子说:“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 人类永远需要在互相帮助的氛围中进步和发展。爱作为人类一种美好的情感也不是嘴上说说而已的美好言辞,它应该是更加具体、直切地落实到日常生活的互相帮助的行为中去,去关爱每一个你所认识与不认识的人,同情他们,帮助他们擦干生活带给他们的眼泪。爱心就像阳光,需要照耀在大地上,才能真正地成为温暖人心的力量。“勿以善小而不为。”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的共同理想,每一个都献出点滴爱心就汇成一股暖流,让社会更加温暖,我们也就会更加靠近和谐社会的理想。德行善举是唯一不败的投资,但我们不是为了投资。因为我们每一个善举,都会闪烁着爱的光芒,充满着人间的真情。爱心缘于人的本质,善意折射出道德的高尚,让我们进一步唤醒心灵深处的美好和关爱,让我们在付出爱心的时候得到付出的欣慰,让那些受到帮助的人享受到爱的感动,每个人都是爱的付出者,每个人都是爱的受益者,施人以爱,赐人以福,最终爱心会回到我们身旁。 让我们用爱心去构建和谐社会,用爱心打造出一条条爱心链。握紧它,人们就有了攀援向上的呵护,就有了生活上风霜雨雪的遮蔽,就有了心头上的温暖与希冀。 第二篇 小议和谐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放在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深化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笔者发现,和谐已成为人们司空见惯的词汇,如“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使“社会更加和谐”,“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推动多种力量和谐并存,保持国际社会的稳定”等。所有这些“和谐”,如春风拂面,让人倍感亲切,也使人深长思之。 和者,和睦也,有和衷共济之意;谐者,相和也,强调顺和、协调,力避抵触、冲突。琴瑟和鸣,黄钟大吕,这是艺术的和谐;和风细雨,桃红柳绿,这是自然的和谐。我们周围的世界和所处的社会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没有矛盾的存在,离开矛盾的统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不可能发展进步。和谐就是矛盾着的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达到统一而出现的状态,它标志着自然界内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诸多元素实现均衡、稳定有序、共同发展。多样性的东西共存而达到平衡,才能形成和谐;如果多样性的东西彼此冲突,达不到平衡,也就无所谓和谐。这也就是说,和谐是把“杂多导致统一”、“不协调导致协调”。 我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在于注意和谐,即强调人与物之间的融和,人与人之间的“和合”.古人解释,“和”是“以他平他”,即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和谐,包括“和生”、“和处”、“和顺”、“和洽”等。人们常说的“和为贵”、“政通人和”、“家和万事兴”等等,就是这一人文精神的具体表述。千百年来,中华民族虽屡受摧残而不绝,中华民族虽屡经磨难而不衰,这无疑是一个重要原因。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显示出我们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认识更加理性、更加成熟。音律和谐,必能弹奏出优美动人的乐章;社会和谐,必能带来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大好局面。 和谐犹如一幅画,好似一首歌。和谐产生美,和谐生发力量。现实生活中少不了和谐,社会发展呼唤和谐。但也毋庸讳言,我们在追求发展进步的过程中也出现过人与自然不和谐的现象,生态环境的破坏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影响了人们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益,这是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后作出的理性抉择。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已成为一种眼光和境界,“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已成为一种理念和追求。 与此同时,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建立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局面也十分重要。当今世界,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这给和平与发展带来了难得机遇,也带来巨大挑战。我们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争得主动,就必须万众一心、奋发图强、艰苦奋斗,就需要全社会、各民族同心同德、团结协作、众志成城。正如古语所言,上下同心,其利断金。只有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共处,满怀一腔志,拧成一股绳,才能最广泛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力量。 矢志不渝奋进志,齐心共奏和谐声。和谐,顺应时代潮流,合乎党心民意,是新时代的优美乐章,是新世纪的绚丽图画。十六届四中全会的报告指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各种具体的利益关系和内部矛盾可以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调节。按照这样的要求,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政治局面的安定和谐,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要条件。 采撷幸福,走进和谐 天空的和谐,是穿一身蓝;森林的和谐,是披一身绿;阳光的和谐,如钻石般耀眼;落日的和谐,留下了最后的美丽;而我所追求的和谐,是和好友一起去采撷——每一份友情,每一丝快乐,每一片希望,每一线阳光…… 和谐,便是一种幸福的感觉。 时光匆匆,流年似水。不知不觉中,我长大了.童年的记忆是一片片叶子,从童年的大树上悄然飘落,便再也无法重新回到树上,只是那片片叶子依然在心中翠得耀眼。还记得,那个蹦蹦跳跳的小女孩总爱张开好奇的眸子仰望蔚蓝的晴空,想融入那片蓝;总爱和小伙伴们钻在“小房子”里,看调皮的雨滴在微风中嬉戏。那时的天很蓝,那时的草很青,那时的大自然是多么和谐的一幅画卷,那时的我徜徉在微风中,真的很幸福。 现在,我依然爱蓝蓝的天,爱蓝天下美好的一切,却鲜有时间和精力细细欣赏,偶尔抬头望望,觉得有种陌生的亲切,仿佛生活里少了许多情趣,平添了几许忧烦和困惑。岁月也让我明白了许多以前不曾明白的东西:人生本来就是充满荆棘和坎坷的。 和谐,便是不和谐中的完美。 在这漫漫长途,要给自己信心,给自己希望,给自己拚搏的勇气,给自己点一盏灯,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和谐,此时已悄然根植于自己的心中。 而幸福是什么?在我眼里,幸福不是一叠厚厚的钞票,一件华丽无比的衣裳;也不是遮掩痛苦的工具,贪图片刻欢娱的美酒。幸福,应该是心灵深处微妙的感受,是一个人真真切切的感受。在你颓丧无助时,路人的一个微笑、一句问候都会带给你幸福;幸福是你口渴难耐时一捧甘甜的泉水;幸福是你筋疲力尽时一张松软的大床;幸福是你孤寂时一封远方的素笺;幸福是你噩梦后一张慈祥的笑脸。 找到了幸福,我便看到了和谐的微笑。成功是幸福,失败也是幸福,那是一种酸楚的甜蜜。在任何时候你都要有勇气对自己说:我不怕失败,因为我的目标在前方,因为我有再爬起来的勇气,因为失败是一种幸福! 又是一片澈然晴空,丝丝阳光温暖如昔。眼前的一切都是那样美好,其实怎样的世界才算和谐,答案就在你眼里,就在你心中。 采撷幸福,给自己一份愉悦的心境;离幸福近些吧,你便找到了和谐。
我们的生活是如此平凡,却又那么精彩!平凡中的精彩,是要我们做自己,做最真实的自己!过平凡的自己,走自己的精彩!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平凡 议论文 高三800字,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平凡议论文高三800字1
对于这个浩瀚的世界来说,我们每个人都是那么渺小、脆弱、微不足道。悲与欢、生与死于历史长河中来说,都是平凡的小事。可当我读完《平凡的世界》,当视线落到最后一个句号时,我才发现平凡中的伟大。
这部小说全景式地描写了中国现代城乡生活,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画了以孙少平为代表的社会各阶层普通人形象。人生的自尊、自强、自信、奋斗与拼搏、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纷繁地交织,读来令人感叹不已。
“细濛濛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当翻开第一页时,美丽的画面就抓住了我的视线。越往下读,就越惊叹这本书的精彩。
书中响亮地提出,人无论在什么位置,无论多么卑微,多么贫寒,只要有一颗火热的心,只要你热爱生活,生活就会拥抱你。只有作为“劳动者”,把不幸当做财富,才能成为生活的主人。用真诚的心去体验,毕竟生活是属于我们自己的。
在当下的社会中,很显然,浮躁已经让一些人变得整日疲惫。但平凡的世界不一样,平凡的世界,平凡的人,有着各自不平凡的人生。本书就像一杯清水给这茫茫浊世带来了几分清凉和慰藉,让在这繁忙与俗物中苦苦挣扎的人们可以暂且抛下一切烦恼,回忆起自己曾经最为纯真、最为朴实无华的年代,让人相信,每个人终会迎来作为平凡人的幸福。
人生总会有些不尽如人意之时。但往往就是在这些痛苦中、重重的矛盾与艰辛中,才使我们成熟起来。不要怕苦难,如果你能深刻理解你所经受的苦难,苦难就会给你带来崇高感。如果生活需要你忍受痛苦,你一定要咬紧牙关坚持下去。人生中的苦难会使我们更伟大。
“黄土高原严寒又漫长的冬天眼看就要过去,但那真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没有到来。”尽管时光荏苒,但此刻的黄土高原外貌依然如故,那里仍是一个平凡的世界,一如路遥先生所讲述的那样:情满人间。请把视线从书中转移到我们身边,亲情、友情、爱情一齐织成了一张温暖人心的网,时时刻刻给予我们爱与力量。
这就是我们生活的平凡的世界!
平凡议论文高三800字2
大多的平凡创造了不凡的世界,他们用实际行动向世界证明了自己。平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平庸。
在蒲公英盛开的季节里,随处可见的它们飞舞着,它们向往着蓝天的广阔,去触摸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它们不愿意安逸地躺在阳光的沐浴下,而是随风去流浪,风一直吹,蒲公英就不会停。蒲公英是平凡的,但他有不凡的梦想。
茫茫人海中,我们是最平凡不过的人。但我们都拥有自己的梦想,有梦就有希望,我们会向世界证明自己的伟大。而它就向世界证明了,使人为之震撼。
美国曾拍过一部风靡世界的动漫——《蜗牛》,一只来自菜园的蜗牛,一直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蜗牛特伯,他却有一个不可实现的梦想,想成为世界上最快的蜗牛。一个车手是他梦寐以求想要成为的,这个破天荒的梦想遭到了同伴的嘲笑,但它并没有被打击到反而更加坚定了,心中有梦就不平凡。最终经过他的不懈努力,它终于有了不凡的成绩,成为了最快的车手,但它也耗尽了自己的能量,它向我们演绎了平凡一样可以成就伟大的事业。其中一句话令我感动“梦想在小也不嫌小,梦想在大也不嫌大”。一只蜗牛的毅力让人震撼,它的坚持也让人落泪。平凡一样可以伟大。
但有时我们需要给自己拟定一个可以实现的目标,树立一个真正的榜样。
有的人好高骛远,给自己顶一个不切实际的梦想,结果一辈子平庸碌碌无为,因此我们应按实际出发。
现在的我们每天受阳光的沐浴,我们带着亲友的祝福,带着全新的期盼,告别家园温馨的港湾,我们走进咋暖还寒的校园,伴着师长的谅解,伴着朗朗的书声,收获着考试拼搏的成功,我们步入高考的殿堂。
我们从现在要为未来拼搏,给人生的旅途中多些磨难,为自己代言。
平凡的自己,不凡的人生。平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平庸。
平凡议论文高三800字3
没有平凡的工人农民,也就没有我们社会主义的今天!在人世间我感悟着平凡,庄周、战士、医生??终于我明白了,只要坚守自我,勇于牺牲,实现了生命的价值,再卑微的生命也会焕发奇异的光彩。
在荷兰,有一个刚初中 毕业 的青年农民,来到一个小镇,找到了一份替镇政府看门的工作。他在这个门卫的岗位上一直工作了60多年,他一生没有离开过这个小镇。也许是工作太清闲,他又太年轻,他得打发时间。他选择了又费时又费工的打磨镜片当自己的业余 爱好 。就这样,他磨呀磨,一磨就是60年。他是那样的专注和细致,锲而不舍,他的技术已经超过专业技师了,他磨出的复和镜片的放大倍数,比他们的都要高。借着他研磨的镜片,他终于发现了当时科技尚未知晓的另一个广阔的世界——微生物世界。从此他声名大振,只有初中 文化 的他,被授予了他看来是高深莫测的巴黎科学院院士的头衔,就连英国女王都到小镇拜会过他。
创造这个奇迹的小人物,就是科学鼎鼎大名的、活了90岁的荷兰科学家万·列文虎克,他老老实实地把手头上的每一个玻璃片磨好,用尽毕生的心血,致力于每个平淡无奇的细节的完善,终于他在他的细节里看到了他的上帝,科学也在他的细节里看到了自己更广阔的前景。
现实生活中,总有些人好高骛远,心比天高,做梦都想干一番大事业,却不愿付出行动。俗话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从雷锋到时传祥,从保尔"柯察金到白求恩,他们每个人都是干得平凡的工作,但平凡中却见到了伟大。人应着眼现实,从自身实际出发,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干好本职工作。一份工作一经选择,就应为之付出努力。有的人今天干这个工作不满意,明天跳槽换一个工作还是不顺心,到头来一事无成。所谓跳槽,就是这儿挖一个坑,那儿挖一个坑,最后只有挖到职业的坟坑。有一位拥有硕士学位的人五年干过十三个行业,基本一无所成,只积累了每个行业不成功的丰富 经验 。在高科技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往往一个专业足够一个人奋斗一生,在这种分工很细的空间里我们自己的特长在哪里?我们为之到底付出了多少?人生是单程票的航船,我们可以后悔,但青春不会回来。
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茅盾的名篇《白杨礼赞》中有一句描写白杨的话。“那就是白杨树,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是实在不平凡的一种树!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朋友,你能执着地把手上的小事情做到完美的境界吗?还是收回那颗骚动的心,让我们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从本职工作做起吧!只要我们用心,耐住寂寞,日积月累,滴水穿石,平凡必定孕育伟大。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体现的是西方人生趣味:老人与大海搏斗了一整天,终于钓到一条像船一样大的鱼。老人遍体鳞伤,却幸福无比。就中国的先哲而言,钓到船一样大的鱼是微不足道的。“北溟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这是何等的博大。姜子牙垂钓渭水之滨,据说是直钩于水面之上,其志不在鱼,而在天下也。这又是何等高远的志趣。
平凡议论文高三800字4
作为庞大社会结构中的个体,每一个人或许都曾希望为这个世界带来深远的影响。当我们冥思苦想,寻找着更伟大的事业,却不曾思考过重要二字的意义。而这道难题,也曾经在一个个历史转折点考验着无数的智者和勇者。
在人才辈出的世界之国古罗马,西塞罗是一位不完美的英雄。在权力至上的时代,西塞罗利用他的雄辩与口才争夺官位和名誉,最终以执政官的身份卫着自由体制。在他六十岁那年,凯撒大帝全面实行独裁制度,已经追求了几十年功名的老人找到了比政治博弈更为重要的事情。《演说家》、《论老年》,他成为一名文思泉涌的作者,一名宁静致远的哲学家。不久以后,恺撒被密谋杀害,罗马前所未有地需要西塞罗,但这位昔日的战士选择放弃政权,回到文学与精神的世界。可是,纸上谈兵早已拯救不了动荡的罗马。眼看自己的祖国面临分裂,西塞罗,这位真正的爱国者,义无反顾,挺身而出。他铿锵有力的声音重新在演讲台上回响,他用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勇气反抗一切独裁统治势力,他找到了更为重要的事情:为罗马之自由而死。
诚然,西塞罗临终前的理想看似最为伟大,当初的追名逐利、逃避尘世似乎是过于平凡的追求。其实,看似徒劳和卑微的奋斗,未必不会给世界带来深刻的改变。执政时期的西塞罗,维护了罗马的自由与公正。年逾花甲的西塞罗,靠着一副纸笔,为后世留下了最珍贵的智慧。而当他走到了人生的尽头,为了自由的共和国,这个最美、最难以割舍的梦,西塞罗高昂着被割下的头颅,控诉着一个时代的罪恶。
生活在几千年之后的我们,依然进行着关于重要性的思考。面对当下的学习和工作,人们或充满怨言,或自暴自弃,总认为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枯燥、乏味、不够重要。似乎在大家看来,只有到华尔街指点金山或是在联合国派遣维和部队,才算是干了一番大事业。
然而,宏伟的蓝图假若不被付诸实际也只是虚无的幻想,是易碎的梦境。而当一个质朴的心愿被灌注了不懈的拼搏,同样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或许人们真正应该思考的是:现在的我,还能为别人多做些什么?每一天,我们都可以为了一个或大或小、或近或远的目标而付出努力:父母的一场欢笑,山区孩子的一顿午餐,或是孤寡老人的一个节日。理想不存在优劣,紧咬牙关的坚持和汗如雨下的辛苦,会让我们在实现小小梦想的时刻,感悟到生命的价值。
最为重要的是:我们要相信,自己看似平凡的每一分努力都非常重要,并且要不断地积累和前行。这样一来,我们的每一个目标都会成为给这个世界带来改变的、很重要的事情。
平凡议论文高三800字5
盈盈月光,掬一杯最清的,落落余晖,拥一缕最暖的,灼灼红叶,拾一片最热的;萋萋芳草摘一束最灿的;这样的人生是最辉煌,在平凡中创造奇迹,在平凡中绽放的光彩。
每一滴水都折射出一个多彩的世界,每一双眼睛都嵌进一个美丽的人生,每一条清澈的小溪都闪烁着嘴美丽的光辉,在平凡中渡过,用最美丽的心情看待人世的繁华多彩,细心品味人生的美丽。
李白的平凡,在干狂傲不羁洒脱,他不寄托与高堂的庄严,不艳慕那官场的利禄,站在大唐江山,站在诗人位置上,任清风涤荡的心胸随月辉起舞弄影,在平凡中创造奇迹,用他平凡创造辉煌的诗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他吟出好大的斗志;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他吟出好大的气魄。在平凡的岗位吟出不平凡的诗句,在江山史册上又多了几分厚重,灵动的神气,他在平凡中创造奇迹,在平凡中创造辉煌,体现平凡的美丽。
岁月固流,生活中会有种.种不平凡和磨难,但是,只要你心里充满阳光所有流淌泪的日子也会灿烂生花,种.种苦涩,就会化为唇边云淡风轻一朵微笑,抱着一份虞城美好的信念,守着一颗淡薄宁静之心,在平凡中,做出不平凡的事。
用轮椅划出平凡中的轨迹,用爱心挽回多少跃落悬崖下的人,用温暖给他们译释人生的真谛,她在平凡岗位中,做出不平凡的事,平凡的生命带给迷茫的奋斗动力,在她坎坷生命的影响,更加说明生活的美好,艰难困苦在他面前只是脚下一颗硕石,她用坚强和毅力勾勒出完美的弧线。阳光总在风雨后,不经风雨,怎能见彩虹,平凡中显示平凡的美丽,人生变数很多,没有人承诺我们的一生永远是晴天,没有能预测草莽中是否藏着毒蛇猛兽,没有人能勾勒出命还的风霜……然而,我们脚踏实地,坚守自己的岗位,在平凡岗位中创造人生奇迹,在平凡中放呈出光彩,创造人生的辉煌。
只有启程,才会达到理想和目的地,只有拼搏,才能获得辉煌的成功,只有播种,才会有收获,只有坚守平凡,才会绽放出平凡的美丽。
平凡议论文高三800字 范文 相关 文章 :
★ 以平凡为话题高三议论文作文五篇
★ 以平凡为话题议论文800字5篇
★ 以平凡为话题的议论文高中5篇精选
★ 高三作文平凡议论文2020五篇范文
★ 平凡与伟大高中议论文满分作文800字
★ 高一平凡的议论文800字
★ 高三作文平凡话题议论文五篇
★ 平凡的伟大中考议论文800字精选5篇
★ 高中议论文范文800字左右优秀范文
★ 关于平凡的议论文作文4篇
平凡 议论文 高三800字1
对于这个浩瀚的世界来说,我们每个人都是那么渺小、脆弱、微不足道。悲与欢、生与死于 历史 长河中来说,都是平凡的小事。可当我读完《平凡的世界》,当视线落到最后一个句号时,我才发现平凡中的伟大。
这部小说全景式地描写了中国现代城乡生活,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画了以孙少平为代表的社会各阶层普通人形象。人生的自尊、自强、自信、奋斗与拼搏、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纷繁地交织,读来令人感叹不已。
“细蒙蒙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当翻开第一页时,美丽的画面就抓住了我的视线。越往下读,就越惊叹这本书的精彩。
书中响亮地提出,人无论在什么位置,无论多么卑微,多么贫寒,只要有一颗火热的心,只要你热爱生活,生活就会拥抱你。只有作为“劳动者”,把不幸当做财富,才能成为生活的主人。用真诚的心去体验,毕竟生活是属于我们自己的。
在当下的社会中,很显然,浮躁已经让一些人变得整日疲惫。但平凡的世界不一样,平凡的世界,平凡的人,有着各自不平凡的人生。本书就像一杯清水给这茫茫浊世带来了几分清凉和慰藉,让在这繁忙与俗物中苦苦挣扎的人们可以暂且抛下一切烦恼,回忆起自己曾经最为纯真、最为朴实无华的年代,让人相信,每个人终会迎来作为平凡人的幸福。
人生总会有些不尽如人意之时。但往往就是在这些痛苦中、重重的矛盾与艰辛中,才使我们成熟起来。不要怕苦难,如果你能深刻理解你所经受的苦难,苦难就会给你带来崇高感。如果生活需要你忍受痛苦,你一定要咬紧牙关坚持下去。人生中的苦难会使我们更伟大。
“黄土高原严寒又漫长的冬天眼看就要过去,但那真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没有到来。”尽管时光荏苒,但此刻的黄土高原外貌依然如故,那里仍是一个平凡的世界,一如路遥先生所讲述的那样:情满人间。请把视线从书中转移到我们身边,亲情、友情、爱情一齐织成了一张温暖人心的网,时时刻刻给予我们爱与力量。
这就是我们生活的平凡的世界!
平凡议论文高三800字2
大多的平凡创造了不凡的世界,他们用实际行动向世界证明了自己。平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平庸。
在蒲公英盛开的季节里,随处可见的它们飞舞着,它们向往着蓝天的广阔,去触摸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它们不愿意安逸地躺在阳光的沐浴下,而是随风去流浪,风一直吹,蒲公英就不会停。蒲公英是平凡的,但他有不凡的梦想。
茫茫人海中,我们是最平凡不过的人。但我们都拥有自己的梦想,有梦就有希望,我们会向世界证明自己的伟大。而它就向世界证明了,使人为之震撼。
美国曾拍过一部风靡世界的 动漫 ——《蜗牛》,一只来自菜园的蜗牛,一直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蜗牛特伯,他却有一个不可实现的梦想,想成为世界上最快的蜗牛。一个车手是他梦寐以求想要成为的,这个破天荒的梦想遭到了同伴的嘲笑,但它并没有被打击到反而更加坚定了,心中有梦就不平凡。最终经过他的不懈努力,它终于有了不凡的成绩,成为了最快的车手,但它也耗尽了自己的能量,它向我们演绎了平凡一样可以成就伟大的事业。其中一句话令我感动“梦想在小也不嫌小,梦想在大也不嫌大”。一只蜗牛的毅力让人震撼,它的坚持也让人落泪。平凡一样可以伟大。
但有时我们需要给自己拟定一个可以实现的目标,树立一个真正的榜样。
有的人好高骛远,给自己顶一个不切实际的梦想,结果一辈子平庸碌碌无为,因此我们应按实际出发。
现在的我们每天受阳光的沐浴,我们带着亲友的祝福,带着全新的期盼,告别家园温馨的港湾,我们走进咋暖还寒的校园,伴着师长的谅解,伴着朗朗的书声,收获着考试拼搏的 成功 ,我们步入高考的殿堂。
我们从现在要为未来拼搏,给人生的旅途中多些磨难,为自己代言。
平凡的自己,不凡的人生。平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平庸。
一、性质不同
1、论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
2、文献综述:对某一领域,某一专业或某一方面的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搜集大量相关资料,并通过分析、阅读、整理、提炼最新研究成果,当前课题、问题或研究课题的进展、学术意见或建议,对其做出综合性介绍和阐述的一种学术论文。
二、写作要求不同
1、论文写作要求:
(1)题名
题名应简明、具体、确切,能概括论文的特定内容,有助于关键词的选择,并符合题名编纂、标引和检索的原则。
(2)作者署名
作者署名放在标题下面。
(3)摘要
摘要是对论文内容的简要陈述,不作评论,要求对研究工作的目的、方法和最终结论进行简要说明,重点是结论,是一篇独立完整的论文,可以引用和推广。
(4)关键词
关键词是反映论文主题的词或短语。它通常列在摘要下面,字体编号与文本不同。一般来说,每篇文章有3到8个关键字,用分号分隔,并根据条目的扩展(概念范围)从大到小排列。
(5)正文
为了达到清晰的层次结构和清晰的上下文,文本通常被分成几个大段落。这些段落都是所谓的逻辑段,一个逻辑段可以包含几个小的逻辑段,一个小的逻辑段可以包含一个或几个自然段,从而形成多个层次的文本。
2、文献综述写作要求:
(1)开门见山,不绕圈子。避免大篇幅地讲述历史渊源和立题研究过程。
(2)简明扼要,突出重点。不必在教科书中叙述太多同事熟悉的东西和常识。当需要提及他人的研究成果和基本原则时,只需以引用语的形式加以标注即可。在导言中,意义要明确,语言要简洁。
(3)回顾历史要有重点,内容要紧扣文章标题,介绍标题周围的背景,并用几句话概括;在提示使用的方法时,不应问写作方法、结果和讨论;虽然可以适当引用过去文献的内容,但不应该把它们列得太长,也不能把前言作为研究的前言。
不要写序言作为文献综述,更不要重复教科书中已有的或该领域研究人员已知的常识性内容。
(四)尊重科学,实事求是。在前言中,评价论文的价值应该是恰当的、现实的和科学的。最好不要使用“本研究国内首创、首次报道”、“填补了国内空白”、“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本研究内容国内未见报道”或“本研究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等不适当的自我评语。
(五)引言的内容不应与摘要相同,注意不用客套话,如“才疏学浅”、“水平有限”、“恳请指正”、“抛砖引玉”之类的语言;前言最好不分段论述,不要插图、列表,不进行公式的推导与证明。
扩展资料:
一篇好的文献综述既高屋建瓴,又脚踏实地;既探赜索隐又如醍醐灌顶。文献综述,顾名思义,包括“综”和“述”。前半部分的“综”并不太难,根据大量文献查阅,综合分类、提取、概括即可实现。
后半部分的评“述”与分析则是一篇“综述”质量高下的分界线,需要结合自身的理论水平、专业基础、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对问题的合理分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献综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文
综述性论文通篇就是讲一个课题的各个研究方向及其发展过程和研究进展,并展望今后的发展趋势。文献综述:有的小论文在第一段会提一些人家做过的工作,由此引出不足和自己的工作内容。有的小论文不写。一般学位论文都会要求做详细的文献综述。
论文重在传播、记录的研究成果,重在内容的教育作用和形式的工具作用,文献重在记录、保存研究成果,重在内容的历史价值和形式的取证作用。论文可以作为文献的一种特殊形式。
文献摘要是对文献中的观点直接进行摘抄,要求找出文献的要点、中心思想。文献综述是就某一研究课题,查找与之相关的文献综合整理和归纳,找出哪些人看法一致或类似,哪些人观点不同等等
论文重在传播、记录的研究成果,重在内容的教育作用和形式的工具作用,文献重在记录、保存研究成果,重在内容的历史价值和形式的取证作用。论文可以作为文献的一种特殊形式。
1、文献综述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 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 2、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特别是阳性结果,而文献综述要求向读者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在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
一、性质不同
1、论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
2、文献综述:对某一领域,某一专业或某一方面的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搜集大量相关资料,并通过分析、阅读、整理、提炼最新研究成果,当前课题、问题或研究课题的进展、学术意见或建议,对其做出综合性介绍和阐述的一种学术论文。
二、写作要求不同
1、论文写作要求:
(1)题名
题名应简明、具体、确切,能概括论文的特定内容,有助于关键词的选择,并符合题名编纂、标引和检索的原则。
(2)作者署名
作者署名放在标题下面。
(3)摘要
摘要是对论文内容的简要陈述,不作评论,要求对研究工作的目的、方法和最终结论进行简要说明,重点是结论,是一篇独立完整的论文,可以引用和推广。
(4)关键词
关键词是反映论文主题的词或短语。它通常列在摘要下面,字体编号与文本不同。一般来说,每篇文章有3到8个关键字,用分号分隔,并根据条目的扩展(概念范围)从大到小排列。
(5)正文
为了达到清晰的层次结构和清晰的上下文,文本通常被分成几个大段落。这些段落都是所谓的逻辑段,一个逻辑段可以包含几个小的逻辑段,一个小的逻辑段可以包含一个或几个自然段,从而形成多个层次的文本。
2、文献综述写作要求:
(1)开门见山,不绕圈子。避免大篇幅地讲述历史渊源和立题研究过程。
(2)简明扼要,突出重点。不必在教科书中叙述太多同事熟悉的东西和常识。当需要提及他人的研究成果和基本原则时,只需以引用语的形式加以标注即可。在导言中,意义要明确,语言要简洁。
(3)回顾历史要有重点,内容要紧扣文章标题,介绍标题周围的背景,并用几句话概括;在提示使用的方法时,不应问写作方法、结果和讨论;虽然可以适当引用过去文献的内容,但不应该把它们列得太长,也不能把前言作为研究的前言。
不要写序言作为文献综述,更不要重复教科书中已有的或该领域研究人员已知的常识性内容。
(四)尊重科学,实事求是。在前言中,评价论文的价值应该是恰当的、现实的和科学的。最好不要使用“本研究国内首创、首次报道”、“填补了国内空白”、“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本研究内容国内未见报道”或“本研究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等不适当的自我评语。
(五)引言的内容不应与摘要相同,注意不用客套话,如“才疏学浅”、“水平有限”、“恳请指正”、“抛砖引玉”之类的语言;前言最好不分段论述,不要插图、列表,不进行公式的推导与证明。
扩展资料:
一篇好的文献综述既高屋建瓴,又脚踏实地;既探赜索隐又如醍醐灌顶。文献综述,顾名思义,包括“综”和“述”。前半部分的“综”并不太难,根据大量文献查阅,综合分类、提取、概括即可实现。
后半部分的评“述”与分析则是一篇“综述”质量高下的分界线,需要结合自身的理论水平、专业基础、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对问题的合理分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献综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