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小学手工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小学手工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谈小学美术教学传统文化的渗透论文

现如今,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你所见过的论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我整理的谈小学美术教学传统文化的渗透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 中国作为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能够给人带来思想和情感的熏陶。小学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引导小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与交流,使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去认知美术,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老师要结合教学内容渗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在掌握美术知识的同时审美能力、文化素养都能够得到相应的提高。本文从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教学策略角度展开论述。通过传统文化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持续渗透,让小学生充分感受美术的文化内涵,小学生通过美术课程的学习,能够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精华,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素质。

关键词: 传统文化;小学美术;渗透策略;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虽然历经时代变迁但是依然熠熠生辉,其中蕴含了丰富的艺术教育资源,对小学美术教学而言,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知识视野,同时也能够增强美术专业知识的生机和活力,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和思想的熏陶,促进了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和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我国绘画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在小学美术教学日常课程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教学,能够加深小学生对于艺术作品的理解,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蓬勃生机,实现学生美术素养的全面提升。通过赏析传统名画的课程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和绘画的技巧,实现学生绘画能力的提升。在实际的美术教学过程中,美术教师要注意传统文化教学素材的筛选和贴近学生理解水平,循序渐进地增强学生的艺术涵养。

一、在名作欣赏中,渗透传统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种类繁多,内蕴丰厚,不仅有熟知的诗词歌赋、书法绘画、京剧戏曲,同时也有雕塑、刺绣、陶瓷、铜器等多种文化形态,种类丰富的传统文化与美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仅体现出当时的文化内涵,同时也展现出丰富的美术技艺,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老师借助名家作品赏析来使学生感知到不同阶段的历史特点、艺术特点,使学生深刻感知到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内涵,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1]比如学习“珍爱国宝——古代的陶瓷艺术”这课时,老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中国历代陶瓷艺术的发展,不同的朝代、不同的地域生产出的瓷器也有着不同的特点,引导学生将艺术作品的形态、图案、色泽与风格、形式、流派等结合起来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和欣赏,使学生不仅感知到各个时期陶瓷的造型美、纹饰美、釉色美,同时也体会到中国的陶瓷体现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使学生在欣赏的同时激发起学生对中国古老艺术和优秀文化底蕴的热爱。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积淀底蕴深厚,传统名作的欣赏能够促进学生与传统文化的交流和互动,能够陶冶学生的美术情操,学生能够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的美术学习中,学生在掌握更多的美术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能对传统文化进行长久的传承与发展。

二、结合技能传承,渗透传统文化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技能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老师可以结合技能教学来为学生渗透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使学生将美术技能与传统文化进行有机融合,在学习技能的同时继承和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拉近了传统文化与学生的心灵距离,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积极主动地结合教学内容完成传统文化内容的理解和内化。比如“陶泥的世界”中涉及捏制法、盘条法、泥板拼接法等多种制作方法,老师可以在为学生展示制作技艺的同时为学生渗透传统文化,使学生从制作技法中感知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不同的技法有着不同的作用和美感,从而既学习了陶泥的制作方法,同时也渗透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2]小学美术教学中很多的教材内容都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有效地渗透传统文化教学,能够加深学生对于传统美术技能的直观印象,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绘画技巧的形成和应用过程,促进学生的美术技能提升。小学美术教师在进行美术课程的设计过程中要注意贴近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来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进行分层教学,将传统文化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落到实处。

三、实行课堂拓展,渗透传统文化

小学美术教材中收录的内容大部分都与传统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但是由于篇幅的限制只能保留部分的传统文化内容,如果单纯进行照本宣科的教学很难满足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需求。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老师要立足教材的同时进行拓展和延伸,引入更加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使传统文化与学生的学习、日常生活进行完美融合,从而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从理论走向实践,流淌进学生的内心,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真正地继承和发扬。[3]比如学习“学画山水画”这课后,老师带领学生走进博物馆去欣赏历代名家的山水画作品,引导学生从美术的角度去赏析不同时代、不同题材、不同技法的名家作品,使学生在欣赏的同时品味中国山水画的美,加强了学生对山水画的深刻认识,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感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小学美术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对于美的发现和创作,将多元化的传统文化拓展活动引入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全方位审美能力的提升。小学美术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艺术和传统文化之美,促进学生更加自主地去发现美和鉴赏美。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形成凝聚着无数人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珍贵精神财富。小学美术教师要积极进行美术课堂的拓展和提升,宣扬传统文化,这是小学美术教师的光荣使命。小学美术教师要将传统文化的渗透落实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去,这不仅仅是对于传统文化的弘扬,更是加强小学生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的有效途径。

四、融入文化元素,渗透传统文化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传统文化中丰富的文化资源不仅能够使学生对美术作品拥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同时也能够强化美术作品的文化底蕴,使学生了解美术的文化内涵,提升小学生的文化素养。老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融入美术作品的时代背景、绘画流派、创作者的生平历史、艺术成就等文化元素,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使学生在掌握美术知识,学习美术技巧的同时与创作者产生思想与情感的共鸣,将自己的审美情趣、思想情感与美术实践进行融合,既能够使学生体会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美术能力。

以“陶泥的世界”这课为例,老师为学生展示各种式样的彩陶作品,激发起学生对陶作品的浓厚兴趣,进而引出中国关于陶文化的知识内容,老师结合陶作品的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不同时期彩陶的特点和风格,使学生在欣赏彩陶文化的同时体会到其中蕴含的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审美,感知到中国悠久传统文化蕴藏于艺术作品之中的思想内涵。将美术作品与文化元素进行有机融合,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底蕴,拓展了知识视野,同时也使学生对美术作品由表面欣赏走进深层次感悟,激发起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促进小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在小学美术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落实开展,有利于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艺术审美能力的提高。我国传统文化中书法、国画等文化元素的融入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推动小学生精神文明的构建和发展。

五、结束语

小学美术教学是渗透中国优良传统文化的基本载体,小学美术教师要立足于美术教材的同时拓展小学生的美术知识宽度,用充足的传统文化素材来为小学美术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和活力,使小学生在学习美术知识的同时领悟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价值和无限魅力。小学阶段的学生是培养他们美术素养的关键时期,作为小学美术教师要加强对小学生的艺术内涵培养,在小学美术教学课堂中不断渗透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于美术学习的热情,促进小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在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利用传统文化的优势来提高学生的美术涵养,增强学生的绘画能力。小学美术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深度发掘,将传统文化融入日常教学设计中,让学生通过传统文化的熏陶和促进,有效激发学生的艺术创造潜力。

小学美术教师要注意在美术教学中利用传统文化来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学习途径,通过民间艺术和工艺手工主题活动的开展,来有效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扬。小学美术教师要从传统文化中选择文化性强、艺术价值高、教育意义大的教学素材进行教学内容的扩充,引导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美术课程的学习和探索。利用传统文化元素进行美术课程的高效开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获得更好的感官体验,学生能够丰富美术的联想和产生创新型思维,促进小学美术教学的教学水平大幅度提升。小学美术课程是小学阶段基础课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效地渗透到小学美术教学中,对于提高小学生的美术学习能力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六、参考文献

[1]雷娜.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渗透[J].科学咨询,2019(12).

[2]林小真.小学美术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策略[J].西部素质教,2019(9).

[3]顾程亮.让传统文化浸透小学美术课堂[J].江西教育,2019(21).94.

小学全科型教师论文参考文献有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小学数学教学论,数学教学论。1、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2、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3、罗增儒,李文铭,数学教学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小学美术手工教学论文

开展手工制作 培养创新能力手工课是中小学美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它包括折纸、剪纸、布贴、泥塑等,从幼儿园到中小学,手工课都在美术课中占有一定的比例。现在的手工课主要是学习多种工具和材料的使用方法,塑造和制作不同形态的手工作品,来表现自己的意愿及锻炼手的协调灵巧。在实际授课中,一些教师忽视儿童对手工作品造型的认识和审美感受,所传授的只是某种物品的制作方法,而不是向儿童展示不同材料或同一材料在制作上不同表现的可能性,这就很容易造成手工课变为“劳作”课。那么,如何在手工制作课中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及创新能力,如何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呢?在教学中我进行了一些尝试。一、创设开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首先应该创设一个开放性的手工制作教学环境。就是说不拘泥于40分钟的课堂教学,使教育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延长评价时间,给学生创设一种轻松的氛围。由生活实际进行课堂教学,针对具体内容,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学习兴趣,自然而然,顺理成章,导入课题。如:使我感受最深的一堂课——《书签设计》。课前我设法收集了日常生活中各种美丽的书签(包括彩色的叶脉书签、羽毛书签等),上课时我便把这些不同外形的书签钉在黑板上,供大家参观、讨论、形成一种宽松的开放性气氛。接着用故事的形式大致讲一下书签的由来。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感情自然升华,个个都跃跃欲试露出想亲手制作一个书签的神情。果然在作业时同学们利用不同的材料设计出一个个令我感到意外的书签,有些同学制作的书签还具有一些民族气息。我又鼓励学生在课后注意观察,认真动脑,再完成一件有自己创意的作品。这样,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用各种不同材料(如:用树叶、布、瓜子壳等)制作了各式各样的书签,虽然有些不是很精美,但都富有创意,少有雷同,大家看看自己亲手制作的作品,心里充满了喜悦,脸上露出了笑容。事实证明,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开放的学习氛围和环境,能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二、尊重学生个性,发挥学生的创作能力。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儿童通过想象将所感知的形象材料加以分析、综合、加工、改造、创造新形象的心理素质及能力。艺术贵在创新,手工课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创设让学生表现的机会,让他们尽情表现、自由创作。比如在指导学生进行制作时,我要求学生树立与众不同的观念,制作与众不同的作品,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四年级《我造的车》一课中,我先找一些造型各异的示范作品,引导学生欣赏、观察作品的各种表现手法,让学生认识到:一件作品可以这么做,也可以那么做,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这样,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制作的作品丰富多彩,表现了学生的个性特征。同时,我还对有特殊构想、制作精致的作品进行点评,对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给予表扬,极大地提高了学生手工制作的兴趣。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创作能力,使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独特风格,进而达到创新的目的。三、学生动手操作,在实践中掌握手工技能。学生动手操作是学习手工制作的重要环节。学生只有在自己进行操作时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才能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解答问题。因此,我尽可能突破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改变教师讲得多、示范得多的现象,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例如:《布贴画》一课中,我先就如何制作布贴画简单交待一下,便让学生动手制作。由于布料的剪和抽丝较一般贴画费时间,单人制作一堂课下来看不到成效,我便让学生分成几个人一组,定好小组长,小组成员共同商讨、相互配合、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特长:有的剪、有的拉、有的画、有的贴……当他们遇到困难时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一节课下来,集体制作的成果就呈现在大家面前。在教学中多让学生自己动手,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从中领悟、摸索,在实践中掌握手工技能,体会成功的快感。四、运用电教手段,加深理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幻灯、投影仪等各种电教媒体步入课堂,不仅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而且,恰当地使用各种电教媒体进行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手工制作方法及技巧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教学《树叶贴画》一课时,采用传统的讲授法,学生很难掌握制作方法,难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实物投影仪展示作品、介绍制作方法,直观形象,生动具体,可以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制作技巧,进一步思考改进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减轻学生心理压力,增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作业是评价学生知识技能掌握程度和课堂教学效果的标准之一,但学生完成的作业(制作的工艺品)并不能完全代表一切,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获取经验和教训这才是最重要的。在手工制作中,有些同学担心自己做不好,产生了心理压力。为了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增强学习信心,我注意营造轻松的学习气氛,只要学生的作品能够表现出工艺品的特点就可以,让学生从像与不像的“旧框”中走出来。美术课作业是一种艺术创造活动,应鼓励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大胆地想象、深入思考,在制作中允许反复修改,或用完全不同于常规的方法来制作,根据自己的个性制作出一个“美”的作品。这样学生就可以轻松愉快地学习,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综上所述,上好小学手工制作课,应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尊重其个性,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积极开展实践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制作出更多具有创造性的作品。

在过去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如何教,让学生学会绘画的技能和技巧,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模仿能力的培养。新美术大纲要求我们不能单纯的让学生来模仿老师的作品,因为统一的模型,统一的材料,统一的作业要求,学生很难在构图、造型、色彩以及创造等方面展露自己的个性,作业成果整齐统一,缺少新意,几十个作品交上来等于一个作品。新美术教学大纲要求我们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其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那么怎样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培养创新能力呢?要让学生从认识一些常用的手工工具材料入手,例如小剪子、双面胶、透明胶、色卡纸、海绵纸、皱纹纸、瓦楞纸,橡皮泥等等,学生认识后一定会特别兴奋,很想尝试用这些材料做出新颖的物件来。要让学生欣赏用各种材料做出的优秀作品,学生看后会感到新奇、喜欢,并从这些作品的制作中得到启发,汲取知识。课堂上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学习能力。让学生明白,他们在这节课中要学习的是什么,最后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和设计出完美的手工制作

综合实践手工课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可以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幼儿园教学离不开美术教育。版画是幼儿美术教育的一种基本形式,幼儿教师并没有过多地接触过版画,因此需要很长的学习之路,而如何将版画教学开展好,更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文章从开展版画教学活动的好处和开展版画教学活动的措施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开展版画教学活动的好处

幼儿版画教学是一门图画和手工相结合的综合课程。它符合幼儿艺术活动的总目标:培养幼儿感受生活和艺术美的能力,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活动并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幼儿版画以其表现手法多样、操作性强、画面新颖、表现形式富有创造性而深受幼儿的喜爱。版画从创作画稿、制版到拓印,有一系列连贯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丰富他们的想象力,提高他们动手实践的能力。因此,版画教学活动的开展符合大班幼儿的学习特点,能够提升他们的绘画能力。

二、开展版画教学活动的措施

(1)创设宽松环境,激发幼儿兴趣。幼儿版画教学完全是一种在游戏中获得知识和快乐的活动,教师应当像引导幼儿游戏那样去开展教学工作,要创设宽松、自由、活泼的环境,引导幼儿细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形体特征,用眼睛去捕捉美,去发现、挖掘周围美的现象、美的事物。教师要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善于把幼儿引到想象的王国中去。比如怪兽是幼儿现实生活中夸张了的事物,有很大的创作空间,教师应该给幼儿提供这样创作的机会,让他们发挥想象进行创作。

(2)图片欣赏要层次分明。怪兽的怪体现在眼睛、鼻子、嘴巴、头、身体、表情、动作等诸多方面,教师出示的图片是为了激发幼儿的创作兴趣,但更重要的是为了让幼儿在接下来的创作中找到设计的灵感,知道自己画什么,怎么画,因此这个环节非常重要。教师要重视图片的选择,出示的每张图片要传递一两个鲜明的信息。比如九头怪的图片,很明显这只怪兽怪在它有很多的头,每只头上有很多的眼睛,这样,教师在引导幼儿观察的时候,就会特别注意这两个方面。总之图片的层次要鲜明,出示的先后顺序应该由简到繁,从怪异的程度来说,也要越来越怪异。

(3)工具和材料的选择合理,颜色的搭配协调。版画最终还是要呈现出来,看创作效果,才能衡量这节课的失败与成功。教师指导学生创作《半面打怪兽》选用的是吹塑纸,吹塑纸颜色的选择要和底色相搭配。在多次的实验中,教师发现浅色的吹塑纸映在黑色的卡纸上面效果比较好,但是吹塑纸的颜色比较混乱,视觉效果不是很好。幼儿创作版画勾勒的'线条不是很清楚,和两方面有关系,一是吹塑纸的厚度和材质。厚一点的、细致一点的吹塑纸比较容易勾勒出痕迹。二是刻板的用笔。笔头不能太尖,钝一点的笔头更好用。最后是颜色的搭配,既然是黑色的卡纸,那么选用亮色或浅色的颜色才能清楚,深色印在黑色卡纸上反而不清晰,影响视觉效果。

(4)拓展幼儿思维,表现创造力。从一次次磨课到最后的作品,在对比中发现,幼儿创作的怪兽有很多相似性,全都是圆圆的头,两只眼睛和全身的刺。在涂色方面也大多以黄、红、蓝为主,整体看起来也有很大的相似性,幼儿的创造力没有得到有效发挥,怪兽的怪异特点不突出。幼儿的思维没有拓展开来,这和教师之前的引导有关系。从怪兽身体的形状上来讲,怪兽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形状,比如长方形、葫芦形、三角形,等等。形状的不同可以让幼儿的作品看起来丰富多彩。

(5)减少示范的过程,降低模仿的程度。在版画教学中,教师教授构图技能时,不能片面强调技能,让幼儿过多地模仿、学习,使幼儿的学习目的和结果最终停留在教师所教授的技能上,而应该适时地对幼儿进行引导,让他们从多方面去考虑问题,看待问题,把简单的技法变成丰富的思维创造工具,发展幼儿的思维和创造力。对于怪兽,教师越示范完整的绘画,幼儿在操作的时候就越会完全地去临摹,没有更多的空间去创造,所以教师介绍材料和使用方法是很有必要的。对于绘画的内容,教师要尽量不去设定,给予幼儿足够的想象空间。

(6)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对幼儿版画活动评价,教师不应将其理解为仅是一个单一的孤立的活动环节。要取得良好的评价效果,就要与多种活动结合起来,灵活安排。教师组织幼儿版画活动评价,要与作品指导结合起来,评价是指导的基础,指导是评价的深化和升华,两者密不可分。教师可引导学生采取表演的形式将自己创作的怪兽用动作和神态表现出来,使课堂气氛活跃轻松。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版画教学需要创设宽松环境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图片欣赏要层次分明,工具和材料的选择要合理,颜色的搭配要协调。在版画教学中,教师只有拓展幼儿思维,培养幼儿表现力和创造力,才能提高幼儿的版画创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姜旭昌.综合版画的教学运用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7(01).

[2]郭阳.中班幼儿版画教学活动的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0(36).

[3]章小慧.幼儿园版画教学的基本方法[J].学前教育研究,2014(01).

学校艺术教育融合民间剪纸艺术的实践论文

民间剪纸艺术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中的一朵奇葩,作为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越来越被重视。民间剪纸艺术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形式,起到了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作用。目前,我国一方面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另一方面也对此进行传承。在传承方面,采取的方法就是让非遗进入到校园,那么笔者将对学校艺术教育中融合民间剪纸艺术的实践进行研究分析。

一、艺术教育中融合民间剪纸艺术的意义

学校将民间剪纸艺术融合进入艺术教育中:一方面丰富了艺术教育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乐趣,艺术情操也因此得到了熏陶。另一方面能够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让学生在学习中认识到民间艺术的价值,从心里产生想要继承和发扬这个传统艺术的想法。总体而言,在学校的艺术教育中融合民间剪纸艺术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对于真正实现素质教育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剪纸艺术融入艺术教育的实践

民间剪纸艺术已经成为艺术教育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所具有的生动形象和镂空的艺术特点深得师生的喜爱。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打好基础

艺术教育中主要是让学生接触到各种各样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艺术表达方式。在艺术教育中融合民间剪纸艺术首先要激发学生对于剪纸艺术的兴趣,才能够长期开展民间剪纸艺术教学。那么,教师在进行剪纸教学时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让学生掌握基础性的知识。例如,剪纸艺术是通过其艺术造型来传达内在思想和文化,同时具有一定的造型规律。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欣赏一些剪纸造型,让学生了解到剪纸中常用到的月牙形等造型元素、对称等手法以及所用到的工具、材料、技艺等,激发起学生想要学习剪纸的兴趣。接着教师就对相关工具、材料的名称、基本用途等做详细讲解,介绍一些基本的'技术手法和造型元素。最后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单色剪纸的演示,如进行折、剪、贴、裱,让学生了解到基础性的剪纸步骤和方法。学生在完成作品之后,要进行互评,学习初步鉴赏和评析作品。学生在循序渐进地学习中找到了学习的乐趣,同时也了解到了关于剪纸的基本要求,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创设艺术欣赏情境,陶冶艺术情操

创设艺术欣赏情境进行欣赏教学就是一种美的教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利用已有的条件和基础给学生创设出良好艺术欣赏环境,从而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剪纸作品,如剪纸实物、剪纸图片、剪纸视频等直观方式来创设情境,但是在创设情境时教师要注意把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融入其中,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生活经历等实际情况进行情境创设。例如,教师在进行“剪纸蝴蝶”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进行视频导入,给学生播放梁祝化蝶纷飞的片段,让学生尽快融入到课堂学习中。另外,教师还可以将教学环境进行布置或者借助外界条件营造出充满艺术气息的氛围,增强艺术教育的吸引力,比如在课堂教学环节中设计一些比较有趣的环节,增加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得到陶冶,同时收获到快乐和满足。当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分层次布置作业。剪纸艺术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然而有的学生比较有天赋,而有的学生对此并不十分热爱。这时教师就可以据此布置不同难度的作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学有所得,如基础级的作业就让学生剪出教材上基础的单色剪纸作品,接着难度加大一级就让学生针对教材中的基础剪纸有所创造,最高级别的作业就是让学生自己进行创新剪纸。

(三)注重实践动手,提高剪纸技能

艺术教育的根本是要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艺术创作,剪纸艺术主要是让学生不断实践动手来提高技能。动手实践是提高剪纸技能最好的办法。俗话说,“理论指导实践”,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理论讲解之后就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将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如教师讲的开口刀法、暗刀法、单剪法、阴剪法等刀法和剪法都要让学生在反复的实践中理解和掌握。剪纸要求每个步骤都要落实,因此教师要在学生实践动手之前强调,不能求快而省略步骤,同时要对学生进行鼓励,以便学生加强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剪纸技能水平。

(四)深入了解剪纸,传承中华文化

在现代讲求效率的社会,传统的手工艺术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狭窄,因此在艺术教育中融合民间剪纸艺术能够让更多的人深入了解剪纸艺术,从而使得中华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有责任培养学生爱国热情和传承文化的责任感。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用一定的时间给学生讲述关于剪纸的历史,或者请一些民间的剪纸艺术大师为学生进行讲解和剪纸演示,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给学生呈现多种多样的剪纸造型,让学生体会到剪纸艺术中所传达的思想感情和文化内涵。通过一系列的熏陶,学生的爱国热情会油然而生,同时还可以激发他们想将这门艺术传承下去的欲望。在这种情感的驱使下,学生的思想觉悟得到了提高又能反过来影响他们所创作出的艺术作品,使得他们的艺术作品具有更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三、结语

民间剪纸艺术融入艺术教育课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进行剪纸艺术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其动手能力、审美层次和创造能力都得到了提升,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有着极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戚金美.小学剪纸教学实践成果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1.

[2]陈立权.如何切实加强中小学美术教育之探索[J].辽宁师专学报,2008(2).

小学科学教育小论文参考文献

小学教育本科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小学教育本科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怎么写?下面我为大家准备了范文作参考!希望对大家有用!

[1]黄路阳、郇红.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定位和培养模式[J].继续教育研究,2009(3):122~124.

[2]何齐宗.高师教育改革与教师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4~6.

[3]黄丽.浅谈数学教学中良好软环境的营造[J].中学教研,2000(8),13~15.

[4]刘久成.建构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2004(1):88~90.

[5]李玉.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现状调查[J].继续教育研究,2009(9),:129~132.

[6]柳夕浪.课堂教学临床指导[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7]刘兴杰.台湾小学教师素质培养及其启示[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1997(4):6~9.

[8]刘瑞琼.高职高专英语教师教学素质提高与自我发展的策略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0(9):69.

[9]刘聪.区域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素养的现状及提高对策[J].新课程学习,2010(12):191~192.

[10]蒋亦华.我国小学教师培养路径的现代特征与实践建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5):26~28.

[11]荣鸿利、王丽丽.论小学教师专业素质[J].教师园地,2006(9):64~65.

[12]蔡秀玲.课程改革与小学教师专业素质能力要求[J].教育管理研究,2010(37):60.

[13]李瑾瑜.专业精神——教师的必备素质[J].中小学管理,1997(4):13~15

[14]李伟诗.浅析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的特殊性及其专业水准[J].教学与管理,2010(7):35~36.

[15]朱琼敏、洪明.近年来美国中小学教师素质状况和改进举措[J].教师教育研究,2006(1):76~80.

[16]邱兴.以色列阿拉伯中小学教师素质研究[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4(9):25~30.

[17]黄晓军.提高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的对策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8,6.

[18]王守恒.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

[19]王燕霞.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现状及提高对策的'研究(以上饶市为例)[D].江西师范大学,2005,9.

[20]Althea Lazard: Helping Preserve Teachers Inquire About Caregivers: A Critical Experience for Field-Based Course. Action in Teacher Education. Winner 1988, Vol. XIX, NO.4.

[21]Novo Enova R, Ssawilowsky S. Measurement of influence of the teacher’s personality on students in the classroom [J].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1999, (5).

[22]Saar, I. A. (1991).Towards an understanding Of minority education in Israel:The case of the Bedouin Arabs of the Negev.Comparative Education, V01. 27, Issue2.

[23]U.S.Department of Education,teacher workshops, http:// www. Teacher quality. Us/Teacher To Teacher/Workshops.asp,[EB/OL].

一、著作类

[1]萧宗六,余白主编.学校管理学新编[M].湖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柳斌,方亮主编.21世纪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实施全书(二)[M].北京:长城出版社,2000.

[3]傅树京.教育管理学导论[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2007.

[4]罗宾斯(Stephen P. Robbins),戴维A德森佐(David A. DeCenzo),穆恩(Henry Moon).毛蕴诗主译.管理学原理(第六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5]沈振佳主编.小学教育评价[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6]顾明远.教育大辞典[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7]陶西平.教育评价词典[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8]梅新林,吴峰民主编.中国教师队伍建设问题与建议--基于天津、吉林、江苏、浙江、河南、贵州、甘肃七省(市)的调研[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9]赵勇,王安琳,杨文中.美国小学教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10]王斌华.教师评价:绩效管理与专业发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11]刘铭.当代教育管理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二、期刊类:

[1]蔡永红,黄天元.教师评价研究的缘起、问题及其发展趋势[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1).

[2]杨传昌,蒋金魁.我国小学教师评价制度研究综述[J].教育探索,2009(3).

[3]许放明.中学教师职称评定中观层面的合理性模式探讨[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

[4]杨鸿,沈群红.构建“岗位+能力”型小学教师职务制度的思考[J].人民教育,2007(17).

[5]葛丽.小学教师职称晋升应“评”“考”结合[J].教学与管理,2008(7).

[6]张祥明.重建教育质量评价观[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3(2).

[7]黄大龙,吴恒祥.教师职称评审工作改进的构想[J].教育发展研究,2003⑵.

[8]俞光虹.重视完善考核制度,推动教师队伍建设--上海市小学教师职务评聘工作的回顾与思考CJ].人民教育,1997⑷.

[9]刘克汉.我说小学教师职称评定[J].当代教育论坛,2004⑴.

[10]彭春芸,林清玲.正确对待教师职称评定与论文的关系[J].当代教育科学,2003(17).

[11]钟和军.质疑教师职称终身制[J].广东教育,2001(7.8).

[12]姜学洙.教学成就应是教师职称评审的主要标准[J].教学与管理,2009(10).

[13]陈驾.美国对小学教师的管理[J].外国教育资料,1993(1).

[14]刘彬.美国小学教师管理的特点及启示[J].现代小学教育,2009(5).

[15]孙静.当前美国小学教师评价的主要方法[J].外国小学教育,2007(7).

[16]蔡敏,李艳.美国小学教师评价的主要模式及特点[J].外国小学教育,2006(4).

[17]许放明.中学教师职称评定中观层面的合理性模式探讨[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

[18]周长春.职称与称职[J].校长参考,2006(3).

1、李方.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2、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3、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4、钟以俊,龙文祥.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7.5、王铁军.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与应用.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顾春.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北京:知识出版社,1998.7、叶澜.教育研究方法初探.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8、张福建,牟树勋.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9、杨小微.教育研究的原理与方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王守恒.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基础.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11、周家骥.教育科研方法.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12、郭思乐.现代教育科学研究导引.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7.13、吴新武等.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导论.香港:香港教育出版社,2003.14、邵永良等.现代教育科研方法与应用.宁波:宁波出版社,1999.15、黄全明,陈树宝.小学语文教育科研.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6、董菊初.语文教育研究方法学.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17、张孔义,方龙云.语文教育科研导论.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18、杨章宏.教育实验研究.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9、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0、陈向明.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1、李伟胜.实验研究指导.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22、陈瑶.课堂观察指导.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23、陈向明.在行动中学作质的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4、白芸.质的研究指导.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25、蔡清田.教育行动研究.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0. 126、陈桂生.到中小学去研究教育——“教育行动研究”的尝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7、王策三.教学实验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28、李晶.社会调查方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9、佟庆伟.教育科研中的量化方法.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30、江洪春.中小学教育论文写作.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4.31、欧阳周.实用学术论文写作.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陈玉秋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丛立新著《课程论问题》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庄文中著:《中学语言教学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佐藤正夫著《教学原理》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年版。陈玉琨等著《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叶澜等著《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黄书光等著《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文化使命》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易连云著《重建学校精神家园》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廖哲勋主编《课程新论》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田瑞云著《语文教育行为论》 青岛海洋大学2002年版。曹明海著《语文教育智慧论》 青岛海洋大学2001年版。潘庆玉著《语文教育发展论》 青岛海洋大学2001年版。备课笔记》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作文个例》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语言大观》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教学争鸣录》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课堂教学艺术》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李杏保、顾黄初著《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彭华生著《语文教学思维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韦志成著《语文教学情境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周庆元著《语文教学设计论》 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佟士凡著《语文学习论》 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倪文锦著《语文考试论》 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张田若等著《中国当代汉字认读与书写》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章熊著《中国当代写作与阅读测试》 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韩雪屏著《中国当代阅读理论与阅读教学》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董菊初著《语文教育研究方法学》 语文出版社1998年版。

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主要指学校对适龄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教育是我们中华民族发展的基础,教育的逻辑起点自然是人类社会的产生。从猿列入的转变是由于生产劳动,猿在劳动中逐渐形成以大脑和手为核心的主体机制。大脑可以思维,手可以操作,这就使人区别于一般动物而变成“高级动物。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狭义的教育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全日制的学校教育,而且也包括半日制的、业余的学校教育、函授教育、刊授教育、广播学校和电视学校的教育等。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需要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正轨教育,成人教育,技术教育,特殊教育,终身教育等

小学数学参考文献教学论文

小学数学论文参考文献汇总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写过论文,肯定对各类论文都很熟悉吧,论文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论文参考文献,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参考文献一

[1]王吉庆.信息素养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2]张静波等主编.信息素养能力与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7]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数学教师教学用书(五年级上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

[8](英)苏·考利.教会学生思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9]尹少淳,段鹏.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5.

[10]陈铁梅.美术教育的`真谛[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3-4

[11]刘淼.作文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14]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数学教师教学用书(五年级上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

参考文献二

[1]叶澜,白益民.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07

[2]毛杰,杨明春着.成长的阶梯:贫困山区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与实践[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

[3]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陈永明.教师教育研究[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余文森,刘冬岩.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

[6]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J],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7]黄婧.当代教师人格浅析[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2(8):313

[8]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一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7) :3-7

[9]肖秀萍.国外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评述[J].中国教育期刊,2002,(5) :57-60

[10]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2

[11]俞英.特级教师专业发展路径,一个本土的案例[D].万方数据:华东师范大学,2007

小学 六年级数学 的教学在小学教学中占着很重要的地位,作为数学 教育 工作者,我们有义务激发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开发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六年级数学教学论文,欢迎阅读! 六年级数学教学论文篇一:浅谈小学六年级数学趣味教学法的应用 【摘要】 小学数学的教学在小学教学中占着很重要的地位,然而很多学生因为数学的计算以及逻辑关系的复杂而学不好数学,甚至不喜欢学习数学. 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我们有义务激发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开发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因此,小学数学趣味教学有着深刻且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针对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中的趣味教学提出几点意见,目的在于让学生们体会到数学的奥妙,并且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的学习中来,开拓学生的思维和能力,让学生有着本质上的进步. 【关键词】 小学数学;趣味教学;研究 目前,对于许多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学好数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数学中的计算难度、枯燥的题目以及应用题中的逻辑复杂程度都是导致他们学不好数学的重要原因,这些学生也因此对学习数学失去了信心和兴趣. 教师们应该对于这种现象有警觉性,不能放任孩子们的不自信和倦怠情绪,应该通过自己的实践 经验 以及对班里学生的了解程度,找出教学中的不足,在教学方式上进行整改和完善,让学生体会到数学这门学科的魅力,从而开拓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能力,争取在学习成绩上让学生达到质的飞跃. 一、题目上的趣味 小学数学的题目常常以一些假设的场景为基调,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甚至有些题不符合常理,这样在做题的时候学生容易觉得单调、枯燥、乏味. 对于这种情况,老师完全可以对题目进行一个趣味性的改动,或者直接出一些和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题目,这样的教学方式主要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更加专注于题目,潜意识里可以提高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好感. 案例分析:笔者在进行小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统计”的教学时,书上有一道例题:根据A,B两个公司去年下半年的月薪情况统计图,你能得出什么结果?这类的题目对于小学六年级的学生而言,完全没有熟悉的感觉,做起题来也没有那么高的热情,不如直接换成与学生息息相关的题目:统计本班学生中喜欢打 羽毛球 、打 乒乓球 、踢 足球 、打 篮球 以及喜欢其他体育活动的人数,并画出扇形图. 首先,这样的题目与学生们有关,可以提高学生的关注度和积极性,还可以帮助学生们理解题目内容;其次,这道题要求“统计”的过程,可以让学生们学会统计和整理资料;另外,统计的过程中可以调动全班的积极性,让全班同学都有参与感,消除做题做错的恐惧感. 首先,在老师的带领下,对全班同学通过举手和画“正”字的方式,对喜欢打羽毛球、打乒乓球、踢足球等体育项目的人数进行统计,接着算出百分比,通过所算百分比画出扇形图,进而通过扇形图的呈现作出一个结果的分析. 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们更加积极地投入其中,增强了每个人的参与感,除了原题的分析结果之外,还增加了调查统计的过程,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另外,增强了学生的解题兴趣,减少了对数学学习的陌生感和恐惧感. 二、课堂上的趣味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经常是“遇题――讲解――列式计算”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模式容易引起学生的倦怠情绪,因此,教学模式需要趣味化,从多方面引起学生的积极性,并且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丰富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从而达到数学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的同时,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到知识. 达到课堂趣味化的 方法 有很多种,比如开展活动、布置特殊任务,等等,让学生在做游戏的时候轻松完成了学习任务,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感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案例分析:笔者在进行小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分数的乘法”的教学时,在课堂上开展了相关的活动. 在课前,笔者事先做好了几个带有分数和运算符号的标牌供学生们系在头上,课堂上,随机挑选五名学生站上讲台,由老师出题,如:■ × 2 = ? ■ + ■ = ? ■ × 8 = ? ■ - ■ = ?……在规定的时间内,让学生在标牌中自行寻找合适的标牌系在头上,组成一个等式,让台下的学生判断正误. 这样的教学过程可以高效地提高学生的兴趣以及积极性,更能通过这样的课堂活动让全班学生全程参与进来;另外,还可以进一步考验台上五名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由于课堂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们对学习数学报以乐观愉悦的心态,缓解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不自信的心理,也为以后数学教学的开展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另外,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让学生们开始对自己的计算速度引起重视,这一点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运用有着深刻的促进作用. 再者,对于活动过程中参与活动的学生们,可以通过在与同学的合作找出正确的等式构成并完成游戏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提升学生之间配合的默契程度,让学生体会到团队的重要性,这为以后学生们的学习和工作的开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除此之外,教师应该注意的是,在本课的教学中,虽然是以分数的乘法为主要内容,但也不能忽略对以前所学的分数的加减法知识的复习,出题时要包含全面,不仅包括分数的乘法,让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有所训练,也要包括加法和减法,让学生对以前所学习的知识进行巩固复习;另外,可以在标牌中写一些假分数和带分数以提高学生的反应能力,比如1■,■,… 三、总 结 目前对于小学生的教育是以“快乐教学”为主旨,然而,很多小学生却十分头疼数学的学习,计算的难度以及 逻辑思维 的复杂度让学生没有自信,甚至害怕学习数学,这与“快乐教学”的宗旨完全背道相驰. 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的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对我们目前的教学模式进行改善,通过趣味教学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保持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魅力,也让学生真正地喜欢上数学. 【参考文献】 [1]王秋丽.试论小学数学趣味化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4(2). [2]龚卫民.构建小学数学趣味课堂的有效方法[J].新课程(小学),2012(4). [3]高冰.小学数学趣味教学略谈[J].小学生(教学实践),2012(7). 六年级数学教学论文篇二: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 文化 、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那么怎样才能在数学教育教学中更好的渗透德育教育呢,我认为有下面的一些方法。 一,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 。比如,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例如在教学多位数的读法的时候,可以列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些数据让学生进行练习,这样一方面学生掌握了知识,另一发面也从中体会到我们国家取得的辉煌成就。在教学时分秒时可以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在教学圆周率时,可以介绍圆周率是我国的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计算出来的,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的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6位小数的人。并讲述了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 故事 ,这样既可以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学生培养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这样的例子在数学中还很多,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是可以找到德育教育的素材的。 三,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 教学方法 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数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了,这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 总结 。这样不断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等。拿教学方法来说,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从小让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习惯。 四,利用数学活动和其他形式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例如,四年级学过简单的数据整理后,我们可以让学生回家后调查自己家庭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通过计算一个班家庭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结合垃圾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这样学生既可以掌握有关数学知识,又对他们进行了环保教育。另外要根据学生的 爱好 开展各种活动,比如知识竞赛,讲一讲数学家小故事等,相信这样一定会起到多重作用的。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也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宾夺主,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六年级数学教学论文篇三:加强训练提高数学能力 “没有训练就没有能力”,这是跟随马芯兰老师在数学教学改革实践中的深刻体会。我们所说的训练,是 指师生在课堂上的双边活动。这种活动要求教师在课前做到两点:一是深钻全套教材,将每一课的训练内容, 都置于知识整体结构之中;二是全面深入地了解班级中每一位学生的知识水平,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学的进度 设计出训练的内容。所以训练课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要有新的突破 训练是以知识中最原始的基本概念为魂,以知识的内在联系为线,对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多方位、多角度 的再现。在知识再现的过程中,对学生要有更新、更高的要求,使他们对旧知识有新的认识和理解。这个“新 ”,蕴含着学生的一种新的学习能力。 二、要抓准关键 在训练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给学生以恰到好处的“提示”。这一“提示”,绝非是将新知识、新内容 指点给学生,也绝非讲授;而是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朝着教师提示的方向去探索、去发现、 去认识、去提高。 三、要设计精当 在课堂上,教师应有意识地设计问题的情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索、发现的机会,有充分思考、探索、 研究的时间,使他们都能积极思维、充分发挥他们的智慧和创造性。 四、要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在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思考方法和见解,要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各 自不同的思路,以及有哪些闪光的东西或较深的理解,教师从中得到准确的反馈,从而确定下一步训练的内容 和方法。 五、要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为学生创造更多思考、争论的机会,充分发挥他们的内在潜力,促使他们不 断地产生创造的欲望。学生在不断探索发现的过程中,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若干次错误或不完善的思考。教 师则努力使他们在活跃的思维中,智慧的火花不断闪现,学习的积极性不断增长,数学能力随之逐步提高。 下面仅就一节课来具体阐述。 应用题训练 一、教学内容:“求和、求剩余”的加减应用题(一年级第二学期 北京市实验教材) 二、课型:训练(系统整理、发散型) 三、教学目的: 1.加深理解“和”的概念,掌握有关加、减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以“和”的概念为核心,从整体高 度寻求解题的方法。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