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企业财务核心能力协同发展论文
【摘要】 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中各项财务工作开展的最终目的,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最终目标,也是企业经营发展的指导方针。企业财务核心能力主要是能够对企业的财务信息进行管理,同时还能实现企业管理的最终目标,对企业的经营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可是,目前很多企业在设定财务管理目标时仍有所欠缺与不足。本文则是基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存在的不足,分析财务管理与企业财务核心能力之间存在的关联性及协同发展。
【关键词】 财务管理目标;财务核心能力;关联性;协同发展
近几年,社会经济在不断的发展,企业也越来越多,而一个企业的发展所依靠的是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而在企业管理中财务管理是重要构成部分且起着主导作用。企业中各项财务管理工作开展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而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经营管理及发展的最终目标和指导方针,因此,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必须在实现企业短期经营发展目标的基础上符合企业的长期发展目标,保障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财务核心能力是指能够保障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合理的、高效的专业财务管理能力。另外,企业核心能力主要是指研发、生产、销售及员工技术等,这些能力同样关乎着企业的发展,并且也影响着企业财务核心能力。但是,目前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还存在着缺陷与不足之处,主要包括:经营风险考虑欠缺。管理体系不完善。资金回收计划不合理。
一、企业财务的管理目标和核心能力的`关联性与协同发展
企业财务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是对财务资源进行整合,从而保障财务的规范化与整体化的一个过程。企业财务管理中,财务管理的方向和财务管理的水平主要是由财务人员本身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决定的。
(一)本质统一性
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加强企业的财务核心能力,才能保障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从而确保企业的经营发展呈现出可持续性,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企业财务核心能力直接影响着企业财务的管理倾向与管理活动。在企业财务管理中,为了让财务管理目标和财务核心能力实现本质上的统一性,财务管理则必须将财务核心能力作为其管理过程中的根本目标。财务管理的本质主要是指企业管理中的各种方式,例如组织能力、管理方法等,而企业财务核心能力的本质主要是指财务人员进行财务管理工作中所具备的各项专业能力,例如货币和数据信息的采集能力、定期规范统计能力等。由此可见,两者在本质上具有统一性,而且以财务核心能力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能够让财务管理在组织、方法等方面得以协调发展。
(二)两者目标一致
企业核心能力的发展中最为重要的是企业的可持续性创新能力。原因如下:第一,提升企业的财务核心能力必须依靠企业的创新能力,只有财务核心能力得到提升才能确定企业的经营方向,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第二,企业的创新能力是一种重要的改革方式,它能够促进企业的经营理念、组织结构、产品技术以及管理体系等逐渐向更好的方向转变,保障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企业核心能力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深入应用而得到了大幅提升,企业财务管理则逐渐成为了企业整体管理的主导者,是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选题。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和财务核心能力的发展目标都是以企业可持续发展为基础的,两者目标一致且在企业可持续发展中协同发展。
(三)能力关联性
企业财务管理中财务核心能力具有主导作用,两者之间相互包容且相互关联。企业经营管理中,企业能在市场中具有一定的竞争地位是企业经营能力依靠财务管理方式实现的,而且这也能让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得到提升。企业在盈利、发展、运营和对社会的贡献等各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共同体现了一个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而其中的盈利能力与发展能力是企业财务核心能力的主要体现形式,这些能力均要以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为基础才能得以实施。企业财务核心能力主要是在逐步完成企业发展中的短期战略目标的基础上,最终确保企业经营管理的长期目标能得到提升与实现。在企业财务管理中,财务核心能力是进行竞争培育的一种体现形式,两者之间存在着关联性也互相具有包容性。因此,在企业财务管理中,财务风险管理也是一个重点,企业可以通过建立有效的管理方案分析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并及时预防,从而提升企业的市场经济地位,推动企业的持续发展。
(四)两者主体的独特性
企业财务核心能力与财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有关,而且管理阶层对其也有进行协调管理,因此,其具有不可复制的差异性。企业财务的管理目标与核心能力之间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内容与特征方面。由此可见,两者的主体是存在差异的,具有独特性。而企业的综合能力主要体现在企业的发展能力上,所以,企业为了达到让财务和各种资源协同发展的目的,不仅需要重视企业的发展能力,还需要结合运行能力和应力能力。
二、结语
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则是做好财务管理工作,而在财务管理中,管理目标对财务核心能力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首要任务是培养企业财务核心能力,实现财务管理目标,推动两者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杜华峰.对财务管理目标与企业财务核心能力的分析[J].财会学习,2016,08:56+58.
[2]杨莹莹,郭长禄.财务管理目标与企业财务核心能力问题研究[J].品牌(下半月),2015,12:90-91.
[3]黄显龙.财务管理目标与企业财务核心能力关系探讨[J].财经界(学术版),2015,02:217.
[4]丁姝岑.浅谈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及其财务核心能力问题[J].中国外资,2011,15:90.
您好!以下为我了解的一些资料,看对您有没有一些实质的帮助,希望有.....具体如下,谢谢!电子商务的发展是必然的,电子商务时代的物流也面临新的发展,两者必然也应走向结合。两者的结合将衍生新的商务和物流模式,对商务和物流产生深刻的影响。文章深入分析了电子商务与物流的相互依存关系,论述了两者整合的必要性及协同的意义,提出了两者整合的措施和协同的策略。 (5)广义进化(演进原理):从协同学来看,在任何系统中子系统的合作竞争产生序参量,序参量的合作竞争产生自组织,从而完成从无序到有序的进化过程。这种进化论对无机界或者有机界同样是适应的,具有普遍性,因而是广义的。3.2协同学原理(1)模式原理:协同学的模式原理是研究有序结构形成的基本原理。所谓模式是在一个系统内各种不同的集体运动方式,大量子系统的相互作用。概括起来为快变量与慢变量两种模式,其中慢变量起主导作用,快变量或归化为慢变量,或者略去不计。(2)涨落原理:即“涨落导致有序”这是耗散结构理论,也是协同学的基本原理。“涨落”概念一般指系统的宏观状态参量对其平均值所作的随机的,微小的偏离。而在协同学中则指系统整体状态的那种运动。在系统自组织过程中,由于控制变量的不断变化,将系统逐渐由平衡向非平衡推进,当超过阈值时,系统处于不稳定的状态,某种随机的微小的涨落可能通过相干协同效应而迅速放大,形成客观整体性的“巨涨落”,使系统由一种不稳定的状态跃迁到一种新的稳定的有序状态,形成新的有序结构。(3)支配原理:概括地说是在系统自组织过程中,一方的属性支配着另一方的属性,使另一方丧失自己原有的某一属性,而以一方的属性为自己的新属性,或一方的属性同化了另一方的属性,使对方的属性与自己的属性相同。简言之,一方同化另一方,另一方异化为这一方,这就是支配原理。(4)协同原理:“协同学的精神,就是通过将控制参量做出一个全局性的变化,在自组织的作用下,让系统发生一个质的变化”。这里的所谓“全局性”的变化,是指控制参量达到阈值以后引起热力学分支失稳跳跃式的变化。3.3协同策略(1)组织上协同在协同供应链理念的基础上,根据涨落原理建立彼此适应的“自管理队组”。两个系统的组织结构都应该是扁平化的,物流系统组织的扁平化要相对困难,通过支配原理,实现组织结构的协同。自管理队组在理论上是完全可以起到涨落作用的,根据“涨落导致有序”来完成自组织协同过程。自管理队组的涨落作用直接导致了企业组织子系统的自组织协同,即企业组织扁平化。同时加强行业作用,注入能量。(2)战略上协同专业化和多元化是企业组织子系统的两个弛豫变量,企业组织子系统要走出混沌,达到自组织协同的目的,使系统熵值降低和向有序化发展,应先确立专业化经营的序参量支配地位。两个系统都应该根据自己的核心能力确定经营模式、营运边界和竞争方式,形成竞争、合作、协调的关系,发挥各自在信息流和物流方面的优势,不能越位和错位。(3)信息上协同信息要先行,物流应同步。不仅仅是协同,更重要的是依靠信息流同化、推动信息和信息平台的集成,从而推动电子商务与物流在作业层上的同步,消除信息孤岛。数据不可靠与“信息孤岛”同样导致软件系统的混沌。作为慢变量的PDM和ERP系统是关系到企业信息化最终成败的软件系统,其实施成功与否,直接决定着企业信息化结果所具有的结构和功能,代表企业的“序”或状态,因此PDM和ERP就是表征企业信息化过程有序程度的序参量,其实施程度支配了整个企业信息化进程,而企业信息化进程伺服于PDM和ERP的实施程度。
人力资源管理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分析论文
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分析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 :在“人才强国”以及“科教兴国”战略的推动下,我国社会经济取得了十分显著的发展成果。人才是社会发展的源动力,各个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的支持。人力资源战略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措施,通过对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能够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区域经济的发展能够提升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效果,同时还可以吸引更加优秀的人才投入到区域建设之中,进而形成良性循环,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共同进步。基于此,本文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并就完善我国人力资源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措施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 :人力资源管理;区域经济发展;关系;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才的作用越来越显著,通过人力资源管理,能够对人才的分布、人才的素质以及人才的储量等进行协调管理,进而可以充分发挥出人才的作用,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力资源管理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保障。而区域经济的发展,又可以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和管理效果,二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一、人力资源管理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一)人力资源管理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区域经济是指区域内所有人口通过智慧和劳动所创造出来的综合经济。而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为了提升区域内所有人口所创造的综合经济,而合理分配所有人的力量,集中所有人的智慧和劳动,创造更多的综合经济。由此可见,人力资源管理与区域经济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只有合理分配所有人口的力量和智慧,才能创造更多的综合经济,才能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人力资源管理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通过提升知识存量,可以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与进步。创新企业的发展,需要注重加强对劳动力与资本的利用。而在综合实力强的企业中便可以实现人口质量的强化。
通常情况下,在人力资本丰富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研究结果会存在一定的差异,研究结果会呈多样化的趋势,通过人力资本丰富可以使资本投入和劳动力投入递减效应降低。这会促进区域内的发展效率,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除此之外,储存人力智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知识生产效率,促进发展效益与研究效益的提升。所以,针对产业中的培训对象,应尽量针对文化程度高的员工进行培训,以便实现人力资本的储存,提升知识生产效率。
(二)人力资源结构会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
目前,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因此,我国劳动力资源呈现出了劳动力多的情况。另外,由于我国义务教育开展相对较晚,因此,大部分劳动力的文化水平不高,尤其在农村地区的劳动力资源,普遍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这使得我国劳动力资源也会呈现出质量差的情况。这种质量差主要表现在知识储备上的不足,同时在科技水平层面上的差距则更加明显。
这种差距的存在,会影响到区域内部人力资源成本的积累量。人力资源差距越大,则区域内部人力资源成本积累量下滑的程度越明显,如果任由这种趋势发展下去,会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这种情况充分证明了提升人力资源劳动力文化水平的重要性。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应给予提升劳动力文化水平以更多的关注,不断优化人力资源整体结构,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与帮助。
(三)人力资源管理有助于拉动区域消费的增长
拉动内需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之一,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而言,拉动区域消费的增长也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可以提升人才队伍的整体水平,创造出更多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也可以带动区域的投资需求,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的发展,能够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增加人们的消费能力,拉动区域消费的增长。与此同时,人力资源管理不仅可以提升区域消费水平,而且还能推动区域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实现投资与消费的共同发展。人口消费能力的提升可以拉动消费增长,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发展,又可以提升区域人口的经济收入,增加区域人口的消费能力,进而会进一步的拉动消费需求。如此一来,便形成了良性循环,实现了人力资源管理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共同进步。
二、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力资源开发意识不强,人力资源开发措施不合理
我国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在此背景下,一些企业往往会错误的认为我国的人力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不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人力资源开发的意识不强,没有充分的认识到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这种错误的观点和想法会严重影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果,导致企业的人才队伍素质不高,并且长时间得不到提升,使员工的工作能力无法满足实际工作的要求,无法高质量的完成岗位工作,这必将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除此之外,即使一些企业认识到了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并且积极进行人力资源开发,但是所采用的开发措施往往存在很多不合理因素,很多人力资源管理措施得不到有效的落实,难以发挥出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导致人力资源开发效果不理想。
(二)人才结构不合理
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人才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往,我国比较缺乏高素质的人才,因此会给经济建设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而随着我国“科教兴国”战略实施以来,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高等教育水平不断提升,使得高校每年都能够为社会输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这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对于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高校的不断扩招,使得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的高校毕业生,再加之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量不断降低,导致人才出现了饱和现象。很多高素质人才得不到适合的工作岗位,转而从事一些要求较低的工作,造成了大量的人力资源浪费。除此之外,我国还面临着专业性人才不足的问题。很多高校毕业生在校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的工作岗位需求不符,并且在校期间实践经验不足,短时间内难以适合工作岗位的需求,这也会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三)人才区域需求差异大
在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由于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对人才的需求量较大,再加之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良好,更能吸引高素质的人才,这使得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人才比较密集。而对于经济发展相对比较缓慢的中西部地区而言,该地区的建设更加需要高素质人才的支持,但是由于受到经济等方面因素的限制,导致该地区的人才引进机制不完善,使得企业难以吸引和留住高素质的人才,导致高素质人才的流失。高素质人才的流失又会使该区域出现人才短缺问题,进而影响该区域的经济发展。如此一来,便会形成恶性循环,势必会给区域经济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三、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措施
(一)提升人力资源开发意识
企业招聘优秀的员工并不等同于人力资源开发,人力资源开发的概念更加广泛。要想提升人力资源开发的效果,管理人员首先要充分认识到什么是人力资源开发以及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管理人员还应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综合分析企业现有的人力资源状况,挖掘企业现有人力资源的潜力,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开发方案,提升人力资源开发的效果。企业需要在引进高素质人才的同时,加强对内部人员的培训,帮助员工提升综合素质,促进企业人才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企业的人才优势,使其更好的为企业发展服务,推动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使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只有企业得到健康发展,才能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改善人才结构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持,针对目前我国人才趋于饱和的状态,企业应积极引进专业性人才,这样可以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尤其要注重对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针对这种情况,国家应给予更多的教育经费支持,大力培养经济管理人才,提升经济管理人才的素质和专业水平,使其能够更好的为企业的发展服务,推动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除此之外,国家还应加大对职业院校的支持,加大力气培养技术型人才。这样才能使我国的人才结构更加合理,才能提升人才的利用率,做到人尽其才,实现人才结构的优化。
(三)引导人才的合理流动
在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因此吸引了大批人才投入到该区域的建设之中。而在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政策下,中西部地区的建设同样重要,并且中西部地区的建设同样需要高素质人才的支持。因此需要引导人才的合理流动,使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投入到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建设之中,促进中西部的发展。为此,国家应出台相应的优惠和鼓励政策,积极改善中西部地区的就业环境,吸引更多的人才投入到我国中西部地区建设之中,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并提升人才的利用率。
四、结束语
人力资源管理与区域经济发展二者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需要促进二者的协调发展,推动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
五、参考文献
[1]王雅洁,戴景新,高素英,张金.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特征与企业绩效-基于中国企业的经验数据[J].科技管理研究,2014,34(04):163-168.
[2]廖慧.廊坊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与建议[A].河北省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对接京津-京津冀协同发展(廊坊·北京副中心)论文集[C].河北省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2016:8.
[3]张亚琴.浅议政企合作开发人力资源的经济新模式[A].《建筑科技与管理》组委会.2012年5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建筑科技与管理》组委会,2012:2.
[4]李宝生,傅永泉,章颖,邱静艺.依托产学合作提升高职专业建设水平-以闽西职业技术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例[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2(04):44-48.
区域开发,就是把带有区域特色的资源优势,通过集约经营,转化成商品优势,从而形成带有区域特色的经济优势;区域经济管理是指国家在地域空间领域的宏观调控。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区域经济开发与管理论文的 范文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区域经济开发与管理论文篇1 浅谈地方政府管理与区域经济发展 【摘 要】我国以地方政府为主导而进行的是区域经济管理,由于地方利益矛盾的存在,地方政府的区域经济管理理念以及 措施 均存在一些严重问题,较大的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地方政府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正确的发挥区域经济管理职能,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健康协调发展。 【关键词】地方政府管理;区域经济管理;理念与措施 1.区域经济管理的理论依据 西方国家在政府管理经济和自由市场的争论一直处于上升阶段。古典经济理论主张完全的市场经济和市场竞争,政府尽可能不干预经济,上世纪初的大萧条证明了“市场失灵”。从此,凯恩斯主义的出现,强化了在经济运行中国家和政府的作用,但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现的“滞胀”又证明了“政府无效”。新凯恩斯主义虽然支撑了政府干预理论,但其模式所推断的政策并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 在区域经济理论中,美国加州大学的城市社会学教授H·孔兹 总结 到:管理 方法 学派认为,管理是靠各种科学管理方法发挥管理的效能和作用;管理 经验 的学派和学者认为,管理更依赖于管理者经验的积累,经验愈多,管理的就越好;行为学派认为,如何激励管理人员和市民发挥潜力是成功的要素;社会学派认为,社区是整个人类社会组织的重要部分,管理应考虑与社会的关系;决策学派认为,决策的关键是管理;数量学派认为,管理可以用数学计算的方法,把管理资料作为最好的定量处理方法。 地方政府对一个行政区范围内的经济活动实施影响,区域经济管理是政府机构实施经济职能的根本。区域经济管理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在不同区域的体现,既可以目标相同,也可以相互制约。区域内增长点或增长极的建设是区域经济管理的重要内容。所以,人们认为,区域经济管理是指,把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作为根据,从而进行研究区域经济与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然后进行生产要素的空间配置与配合,使之实现区域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和取得区域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程度。 2.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管理中仍然存在的问题 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地方保护主义,造成区域市场分割;二是,反宏观调控行为,造成权力经济。反对宏观调控行为是地方政府纵向对经济权限的分割和占据,具有经济与行政权力相结合的两个特征,在行政性关系与市场性关系的较量过程中,行政性关系的进一步强化。在市场不完善的情况下,地方政府权力过大,导致了其中行为的不规范,市场经济扭曲成为权力经济,从而导致区域经济无法良性发展。 中央放权,地方政府又有越来越大的权力。在地区差距存在的情况下,不少地方政府为了发展本地区的经济而采取地方保护主义区域经济发展政策。近年来,地方保护主义的行为和现象出现的频率较高,这主要表现在地方政府对商品贸易的行政性和区际要素流动不合理干预方面,这又可以继续往下深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地方政府不合理地运用行政手段、经济手段以及法律手段,不断限制外地产品流入本地市场或者限制资源商品、初级产品不断流出本地市场;运用经济政策倾斜、强化经济杠杆作用等各种手段,加大产品对当地市场的占有量,以此提高工业生产的快速增长,也能增加地方的财政收入等。由于这种地方保护主义行为加剧了市场割据,从而影响了统一市场的形成和区域经济的健康协调发展。 3.地方政府区域经济管理理念与措施 3.1打造学习型政府 管理活动的直接实施者是地方政府,其中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和质量。目前,有相当一部分经济管理人员充满了官本位意识,削弱了服务能力,降低了服务质量,损坏了政府的形象。要加强学习,提高管理者素质,增强为纳税人服务和维护公共利益的意识, 学习总结 区域经济发展的经验,不断进行管理创新。 3.2树立经营区域观念 经营区域是指,利用市场手段,将区域可以用来经营的部分产存量资产和生产要素进一步推向市场进行重新组合和优化资源配置,从中获取一定得收益,再将这部分收入投入到基础建设的新项目中,走实现区域的滚动发展。这需要做两个方面的努力:一是,实行区域投资主体多元化,扩大区域建设资金的来源;二是,确定一个较为合理的区域建设和管理的投入比例,逐步增加城市区域的投入比例。区域规划、管理过程中,运用市场机制对区域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进行优化资源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区域资源优势,提高区域资源效率的利用。 3.3建设电子政务 建设电子政务是指,建设数字化、信息化和网络化政府,推进政府信息上网以及政府网上办公等。地方政府运用地球信息系统、遥感、遥控、网络、多媒体、虚拟仿真等高科技技术,针对区域管理所需要的各种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自动采集、整合、储存、管理、交流和再现,对区域功能机制再进行动态监管测试,通过网络化和电子化等手段实现政务信息的共享与交流。这具有鲜明的智能化特征,提升了公共组织实施公共管理的知识高含量和技术的高标水准。 3.4坚持区域统一规划 区域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各别系统只有在政府的统一规划和指导监督下,各行业之间才能合理的布局,合理的投资进行建设。人为的不合理条块分割,割断了区域各部门之间的有机联系造成重复建设。实现综合效益最优是统一规划的目标,即区域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得到协调持续发展,从而取得最佳的综合效益。 3.5做好区域调控主体 中央不可能具 体操 纵各个区域,只有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地方政府对本区域的社会经济情况比较熟悉,充分的发挥区域优势,有利于加强宏观调控的有效性,以便保持本区域经济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在强调中央对全国市场的宏观调控时,也相应的赋予了地方政府一定的区域调控权,因此地方政府调控成为了介于中央宏观调控与以经济杠杆为手段所进行的间接调控之间的中间环节,构建成一个多层次、多样化的宏观调控体系,使地方政府成为一个统一市场和区域经济的建设者和经济秩序的维护者。 【参考文献】 [1]周吉冈.公共管理视域下政府管理职能重建途径[J].青年与社会,2013(18):4-5. [2]苏勇耐,黎本寿.浅谈社会组织承担政府职能转移[J].社会管理工作研究,2013(7):40-41. [3]欧阳志伟.浅谈公共管理的特点及政府管理模式创新[J].经营管理,2012(2):35. [4]陈鹃.区域经济发展与地方政府管理.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2004(2). [5]戴璇.新时期我国区域经济管理体制的变革及其深化[J].凉山大学学报,2003(2). 区域经济开发与管理论文篇2 试谈加强区域经济城镇化建设与管理的对策 摘 要 对于区域经济建设与管理面临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以加强区域经济建设与管理,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作用和建议。 关键词 区域经济 城镇化 市场 发展 当前中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差距不断被拉大的现实,正确认识城镇化的核心理念在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是具有战略性意义的重大课题,加强区域经济建设与管理,协调城乡发展的战略选择,不仅是一个经济学命题,更是一个涉及区域经济政策、社会民生等方方面面系统性、针对性的实践科学。 一、着力深化改革创新,突出增强社会发展活力 不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做好行政审批事项“接、放、管”工作,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事项,优化审批流程;配合做好农业人口转移落户工作,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实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加快完善岗位设置;统筹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优化配置基层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资源。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快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正确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依法有序流转,积极发展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增强“三农”活力。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优化环境,完善和落实产业扶持政策,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参与道路、环保等基础设施和公共项目的投资与经营,兴办 文化 、医疗、养老等社会事业。加强和推进财政预算管理,做好公共财政预算绩效管理评价工作,把各镇及专户资金纳入城区国库集中支付系统,严格控制“三公”经费支出;加强政府采购管理,着力完善采购项目评审机制;建立健全协税护税、税源监管和考核奖惩机制,推进依法治税。 二、围绕城镇化可持续发展加快实施“三旧”改造 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是当前建设必须以人居住为核心,能正确引导好人口增长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资源合理利用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密切结合,统筹推进实施环保工程,在对待严重浪费社会资源和污染环境的企业,通过合理布局规划,以“城中村”、旧商业区、旧住宅区改造为重点,扎实做好城区主干道两侧楼宇亮化和小街小巷“穿衣戴帽”工作,不断美化市容市貌。继续实施农村危旧房改造,积极引导农民在原地拆旧建新,节约农村住房建设用地,切实改善农村困难居住条件。加快实施伶俐镇渌口坡城乡风貌改造,统筹推进村屯规划,协调新城、旧城和镇的关系,努力创建地方民族特色的建筑,创造优美、和谐新型城镇环境。 三、加强城镇基础设施是主要内容 加强城镇化建设要深化推进改革,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创新。首先,要从落实好城镇户籍这一块制度改革开始,逐步完善政策基础措施,在保证城乡居民享有同等待遇的前提下,积极为城镇剩余的劳动资源合理流动奠定基础条件,维护好农民工在付出劳动成果时的利益。其次,要创新城镇化建设发展募集资金的 渠道 机制,摆脱对财政的依赖思想,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切实提高农民财产增收,城镇金融市场作用不可忽视,一方面要鼓励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成立村镇银行和农商银行等金融机构,适时引入 保险 与证券机构走近农村;另一方面支持金融机构针对农民特殊的投资需求,创新适合农民的投资理财产品。此外,还要鼓励加大农民房屋改造力度,提高房屋增值潜力,鼓励农民购置农业机械增加租赁租金收入。运用城市经营理念,盘活城镇化公共资金,走一条便于资本操作的道路,在应有城镇土地流转升值中快速筹集好建设资金,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的改革,加快落实好城镇事业、企业的公司制改革协调发展,培育出资本市场,便广泛地吸引社会大力投资,完善城镇财政关系管理体制,灵活制度上落实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步伐和稳定的资金渠道。 四、改革创新举措,不断完善城镇建设投融资体制 第一,采取市场化运作投融资。一方面财政计划要安排定量资金投入城镇化建设;另一方面要发挥商业银行贷款和融资功能,拓宽建设资金来源。创新举措,建立城建投资公司、合作基会等投融资主体,构建主体多元的投融资网络。向改革要资金,靠市场找出路,打破单一依赖财政投资的旧格局,建立和完善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融资新体制。 第二,管好用好国家专项建设资金。在城镇规划区范围内收取的基础设施配套费,应全额投入镇市政公用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城市维护建设税应主要用于城镇建设;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收入、土地增值税应大部分用于城镇建设。各方面的建设资金应管好用好,设立财政专户,财政专户资金实行定收定支,建设资金的使用与建设项目挂钩,实行专款专用。 第三,采取综合开发配套建设激活投融资。组建城镇房地产开发公司,按“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实施城镇综合开发,采取建设用地开发、承包建设、统建、建设商品房出售、“以房带路,以路养房,路房结合,综合开发”等多种形式,多措并举,发挥土地资产价值,积累城镇建设资金。 五、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步伐,协调三产之间的发展 城镇的发展离不开产业支撑,从H县的发展态势来看,当前最需要解决的就是区域经济发展问题。坚持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是H县的根本选择。首先应在城镇区域大力发展第二、第三产业,没有这两大产业的快速发展,城镇的快速发展就无从谈起。其次就是要按照建立一批中心城镇的规划,根据产业结构、行业等情况把分散在全县的企业加以适度的集中,充分利用城镇在基础设施、运输条件、技术储备等方面的相对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和利用效率的最大化。第三,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培养龙头企业和各种合作经济组织,为实现农产品深加工和农业人口向非农人口转变创造条件,提高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能力。 六、坚持以人为本,推动城镇三个文明协调发展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人作为社会发展的主体,强调人既是建设者又是受益者。这就要求我们要以人为本,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坚持可持续发展,消除制度和体制障碍,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不断提高城镇化的文明程度,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和区域发展,在加快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加强城镇民主政治建设和法治建设,推动城镇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三个文明协调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中国国情国力[J]. 2014(256). [2] 陆波.城镇规划与建设实际应用探索[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 区域经济开发与管理论文篇3 浅谈区域经济开发系统性 区域开发,就是把带有区域特色的资源优势,通过集约经营,转化成商品优势,从而形成带有区域特色的经济优势。 任何一个区域,皆可视为一个系统。一方面,大环境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即小系统);另一方面,一个由社会、经济、生态、技术小系统组成的复合系统。系统与环境间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资金、信息等交换。区域系统开发,就是通过优化系统内各组成要素间的网络结构,实现总体功能最佳,从而达到最高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 区域生产力的形成是区域系统内社会、经济、生态、技术小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其基本机制是生态系统的生态循环与经济系统的经济循环及其二者的交织作用。 社会系统对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干预,一方面,通过决策和技术系统这些快变量来实现;另一方面,通过文化、 教育 、科学、思想、意识、观念等慢变量来实现。为了满足不断提高的社会需求,提高生态系统、经济系统及技术系统的功能,社会系统也必须不断完善自身的结构,而产生更高的功能。 区域系统的开发效果,取决于该区域系统中社会系统、经济系统、生态系统、技术系统的协调。其最终的综合目标是把该区域建成科学管理下的以现代化农业为基础的具有开放型、多功能、高效益、结构优化的现代综合产业,科技先进、经济文化发达、城市化集镇、交通便捷、信息灵敏、富庶、的生活,文明的社会与良好的环境。 区域系统开发方案的优化。主要应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应体现在把环境大系统(也就是国家)的要求与区域特点结合起来,建立一个能够扬长避短、取长补短、体现区域特色、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的良性发展的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只有这种良性发展的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才能最大限度地开发资源,又最大限度地保护资源,使资源永续利用总不衰竭。为此,必须在生态规律指导下建立农、林、牧、副、渔复式农业结构和按着经济规律,按着一定的量比关系建立种、养、加、供、产、销、运、建、服相结合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综合的网络式产业结构,进行资源的综合开发,以达到最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第二,应体现在商品经济及其运行中的自我积累机制上。因为区域开发,有如百炯急流、同样的风、同样的水,其上下高低就决定于商品经济及其滚雪球式的自我积累这样的原动力的大小。 第三,应体现在技术系统上。用于区域系统开发的技术,大体上有生物技术、化学技术、机械技术、工艺技术、工程技术等。要获得 种植 业、养殖业的发展,要用生物技术培育出适合区域生态环境的优良品种;要建设高产稳产农田要有水利工程技术,保证旱能灌涝能排;要把水力资源转化成电能,需要水力工程技术;要把自然资源转化成原料、转化成商品,要靠工艺技术;要减轻劳动消耗,提高生产平需妥机械技术。技术系统是生态系统中生态循环、经济系统中经济循环以及生态循环与经济循环交织作用的必不可少的手段。技术结构的合理性的重要标志就是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最大限度的良性发展而产生的最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 第四,应体现在社会系统中以城市为中心的乡村城镇化的社区结构上。人类的经济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与空间里进行的。其时间形式是生物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过程的延续,而空间形式就是社区分布了。不管人们是否承认,生产活动经济活动本身,总是产生一种向心力(或聚合力),把分散的生产活动聚合到一定的地点集中。随着区域系统的进一步开发,产业结构逐渐趋向合理,生产集约化、专业化的发展,必然要相对集中到一定的空间地域。在这里,可以节省能源、交通、仓储、供水、排污、公用与服务设施的投资,节省土地;而生产相对集中到一定的空间地域。在这里,可以节省能源、交通、仓储、供水、排污、公用与服务设施的投资,节省土地;而生产的相对集中,又必然导致人口的相对集中,饮食、住宅、市场、文化教育、卫生、金融、保险、劳务、修配、交通、通讯等一系列服务设施,也就相应而起。 第五,应体现在区域系统开发的阶段性上。区域系统开发的阶段性,是社会经济者生产过程延续的表现。这种延续性,决定了区域系统开发模式的阶段差异。一般地说,区域系统开发,大体上可分为起步-发展-腾飞三个阶段。阶段不同,当然模式也不该划一。其起步阶段,由于区域的现状、基础条件不同,应有不同的起步模式,如资源型、技术型、资金型等。不同的起步模式,创造了不同的条件,因此也就有了不同的发展模式和腾飞模式。由于系统的改造和更新需要时间和创造条件,在规划开始实施时,总要以原有状态惯性运行,再不断创造条件,使其转变为加速运行。从发展规律上看,是由初级到高级,即惯性运行、加速运行、变轨运行、新轨道上惯性运行、再加速、再变轨。其中变轨运行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不同轨道上的运行,即是在不同总体功能级别上的运行。只有当系统的总体功能增加、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系统才会发生质变,产生飞跃,进到高一级别的运行。 猜你喜欢: 1. 区域经济的论文 2. 区域经济管理论文 3. 关于区域经济论文 4. 关于区域经济的论文 5. 地方经济发展论文
电子商务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及策略论文
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为了让您在写论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以下是我整理的电子商务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及策略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摘要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高度普及,电子商务逐渐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电子商务的应用不仅可以实现对原本交易方式的改变、革新,同时能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的积极影响。因此,本文就电子商务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与整改措施进行分析,再配合具体的案例分析,希望可以加深对电子商务的研究,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 :区域经济;电子商务;影响;发展;
电子商务主要是利用开放性的互联网和安全保障技术,在全球各个地区开展对应的商业贸易活动,买卖双方在交易的同时可以在不同的空间位置利用网络技术开展交易活动,这种活动就是基于浏览器的模式购买所需物品。相对于传统的贸易形式来说,电子商务形式不仅快捷,而且非常方便,得到人们的喜爱,显著提升区域经济发展速率,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帮助。
一、电子商务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在了解电子商务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之前,首先要分析其概念。
第一,区域经济,可以将其理解为区域内的经济发展,或者将其称作地区经济,是基于一定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外部条件在相互作用之下产生的生产综合体。区域经济术语综合性的经济发展地理概念属于国民经济的一种缩影,出现一个区域资金开发和实际利用现状等问题[1]。
第二,电子商务主要是以互联网作为技术手段,将商品交换作为中心,在买卖双方不谋面的前提下开展商务贸易活动。这一贸易活动主要是让买卖过程呈现出电子化、网络化、商务化的发展特点。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电子商务逐渐被提升到国家战略层次上,其为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对于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产业升级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至此,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电子商务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不仅可以满足国内不断扩大的需求,也可以扩大国外需求。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的完成不仅需要电子商务的支持,同时电子商务可以推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保证满足产业的转型发展需要。
(一)扩展国外市场
虽然国内消费市场依旧拥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人们的品位也逐渐提高,在网络之中廉价的商品逐渐丧失优势,人们希望可以获取国际的化妆品、服装等,这就要求国内企业能够抓住人们的消费心理,将电子商务作为交易桥梁,与国外企业形成良性的合作。电子商务能够进一步提高企业交易频率,同时保障交易的安全性。从目前的实际情况分析来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触网上购物,这为电子商务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2]。
(二)加快产业结构升级
目前我国处于转型的阶段,一些传统的重工业都在艰难的转型发展。如果这部分企业想要转型成功,就需要“鱼跃龙门”,但是需要较长的转换时间,那么这部分企业可能会在经济市场的影响下转型失败,最终破产。所以,如果条件允许,企业就需要尽快实施转型升级,基于市场经济的基本特点做出针对性的转型规划。电子商务的发展就可以进一步加快企业转型,为产业结构升级奠定基础。电子商务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第一,地区拥有明显的地域性,其产品表现出明显的独有文化特征,但是想要扩大范围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并且在电子商务的作用下,可以考虑到通过网络资源来宣传,并且推动这一个地区特色产品和文化,形成特色品牌。
第二,电子商务在不断的发展进程中可以推动诸多行业的发展,使得行业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密切,如电子商务与快递行业。所以,电子商务就可以促进产业的结构升级。
(三)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的推进
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商品交易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共享信息,凭借电子商务的优势提高城镇化建设效果。电子商务在实际的应用环节并不像传统零售一样,其将商品进行统一的分配,可以让物资实现聚集,而电子商务也可以对信息进行统一的搜集,基于商品不同性质来分配资源。这种分配模式不仅可以提升对于商品资源的实际利用率,并且在确保资金链不出现问题的同时能够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持续加快[3]。
二、电子商务下的区域经济发展策略
为了更好的研究电子商务背景下区域经济的发展情况,就需要重点从明确纳入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实现同步、合作发展;打造区域电子商务集群;引导传统实体企业的转型;建立完善的电子商务服务支持系统几个方面入手,才能详细阐述电子商务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影响。
(一)明确纳入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
伴随着电子商务逐渐增大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地方政府对此也引起了足够的重视。考虑到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要求,就可以在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制定之中加以体现。在应用区域电子商务的时候,区域经济发展还需要实现互补性的茶叶结构,这样才可以规划区域经济联合体,并且加以建立,这样才可以形成网点扩展辐射的基本模式。因此,针对区域经济圈经济资源合理有效的利用,基于经济圈来推动区域产品朝着更远的区域辐射,这样就可以满足经营水平和经济协同能力的全面提升。尤其是在人均自然资源条件分布极度不均匀的今天,电子商务就需要与区域经济的布局结合起来,并且通过这一种影响,从而科学的规划区域经济。
(二)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实现同步、合作发展
对于区域电子商务经济的发展,物流至关重要,我们需要兼顾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的合作与同步发展。就地方政府而言,应该通过信息化平台,就可以通过信息化平台,实现对外招商,明确地方现代物流发展的基本目标,并且围绕这一目标有效引导电子商务企业、物流企业,在利益的基础上促进其积极配合,支持地方区域经济建设,以此来打造高质量、高效率的电子商务产业链。就目前的市场基本情况来看,需要一套完整的、健全的供应链服务,其涉及的内容较多。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无论规模是多么的庞大,都很难让客户在时间和服务质量方面都感觉到满足,需要实现整个产业链上若干企业的相互配合,才可以满足其实际要求,确保服务的质量和效率。针对电子商务而言,主要是依赖物流,可以尝试建立电子商务企业与物流企业联盟,基于互利、平等的基本原则,在两者之间形成稳固的合作关系,实现共赢。这样的操作对于电子商务企业和物流企业而言可以促进其发展,并且依附物流企业的电子商务企业产品可以进一步快速到达消费者手中,开发对应的附加服务,如上门退换货等。而物流企业在这一过程中自然可以获取对应的业务,获得更大的盈利[4]。
(三)打造区域电子商务集群
除开信息化、互联网技术方面的优势之外,最为明显的一个优势就是其集约化的呈现,这样可以合理的分配资源,同时也可以满足经济发展成本的降低。因此,作为地方政府,就需要合理的规划电子商务园区,并且做好对应的监理,这样就可以将企业的招商与宣传工作真正的落实下去。
第一,形成电子商务区域的集群品牌,这样能够将区域的特色尽可能的呈现出来,并且可以满足同质化问题的有效规避,以此来增强吸引力和影响力。
第二,为了形成有机的电子商务园区整体,就可以考虑到相互之间的协作、帮扶等,从而构建出集群化的优势。
第三,注重个体电子商务的发展,能够通过合作关系的建立健全,最终利用自身的方式和途径,落实产品的销售与宣传,这样就可以方便后续的管理与整顿,以此来提升经营的规范性。
(四)引导传统实体企业的转型
在不断发展电子商务的大背景下,传统经济模式的发展渠道变得越来越狭窄,这样不仅会对实际的生产与运营产生影响,同时对于区域经济建设发展也会造成或多或少的影响。考虑到这一情况的出现,就要求传统的实体企业积极的开展转型。如,利用定期的交流会、宣传活动、招商活动等,邀请传统企业参与其中,以此来对企业的管理思想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对于建设电子商务也可以提供技术、经验与思路,让实体经营与电子商务网络之间可以彼此的联合起来,实现全新市场的拓展。基于环境、市场条件的有效分析,基于自身的资源优势利用C2C、B2C、B2B等平台,进一步拓宽市场空间,不断提升市场的占有率。并且积极引导企业实现自身生产与运营的转型,引导其通过信息化技术,实现采购渠道的合理优化,从而建立高效率、低风险、低成本的供应链[5]。
(五)建立完善的电子商务服务支持系统
为了更好地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针对网络设施做好持续的优化与完善,以提升网络的安全性,保证电子商务可以实现网络上的安全交易。通过针对物流与快递行业也需要做好对应的优化处理,能够建立对应的物流和快递系统,为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提供优良的条件。电子商务行业也需要不断创新与优化支付服务的部分,以提升支付服务的实际安全度,并且帮助金融部门建立信息的消费电子钱包,实现对支付形式的全新设计,为消费者提供安全的、便捷的消费形式。
三、电子商务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
为了更好地研究电子商务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本章节以海南省为例,针对电子商务产生的影响进行积极的分析,据此提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路径。具体而言,其主要包含了政府搭台、企业演出,促进电商整体发展;对于海南农产品销售的影响;旅游景区及自主品牌特产的飞跃式发展;电子商务发展促进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政府搭台、企业演出,促进电商整体发展
最近几年,在得到相关政府部门大力支持的条件下,海南省多次举行电子商务的论坛会议。从2016年开始,海南省就举行了“凝聚海南互联网力量,开辟电子商务新空间”一个发展论坛会议,这样就体现出海南省在最近几年对于电子商务重要性的关注度,并且将电子商务逐渐提升到政府与社会的广泛重视的层面上,获取重点的支持与对应的发展。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企业的持续进步、互联网共同努力的基本前提下,海南互联网与电子商务产业取得了对应的发展和有效的进步,但是相对于更加发达的区域,其本身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未来的发展环境依旧不容乐观,需要政府部门和企业能够协同,不断完善相应的内容。因此,政府与社会就在努力推进电子商务企业的创新以及创业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努力营造健康的社会氛围,创建更为强劲的电子商务发展公共服务体系,从而构建能够匹配海南省发展的互联网电子商务环境,在促进传统产业结构发展的同时带动整体区域经济指数的提升。
(二)对于海南农产品销售的影响
在工信厅、农业厅等对应政府部门的支持下,需要积极构建农村电子商务平台,从而建立农产品的推介交易市场,以此来加快“互联网+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构建互联网小镇,进一步加快农业物联网示范基地的建设,构建大数据管理服务平台,有效推动农产品触网。另外,降低农产品实际的物流成本,加快商贸流通、邮政、供销等系统物流服务网络之间的建设与衔接,这样就可以落实县、乡、村物流体系的打造,最终构建互动式的电子商务资源平台。随着10多个互联网农业小镇的建立和完善,淘宝县域电子商务人才服务中心也在三亚落户,京东也在海南建立了物流中心。海南初步实现了互联网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到服务这一系列过程中的合理应用,发展至今农产品电子商务企业已经突破1万家,并且其交易额也突破300亿元[6]。
对于海南省的农产品特产,一直受到全国消费者的关注,从芒果、木瓜等新鲜水果到茄子豇豆等绿色蔬菜,特别是反季节的水果、蔬菜等,拥有良好的销量,但是难免会存在销售信息渠道不畅通的问题,出现购买形式单一的缺点,使得买卖双方都存在较大的市场发展空间。伴随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电子商务和网络农产品的实际销售量都在成倍增长,京东、天猫等电商门户都在海南出现,对于海南农产品,如黄秋葵、芒果等产品,都是实现了常年的供应和预订,极大限度满足了全国人民的实际需求,对海南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三)旅游景区及自主品牌特产的飞跃式发展
旅游景区和旅游商业经济的发展也是海南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渠道。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随着其在行业领域之中的渗透,各个景区也融入电子商务。无论是从景区门户的网站建设还是宣传开始,或是对于APP推广、微信公众号的推广,都能进一步推动旅游景区经营渠道的拓宽。针对淡旺季促销、节日特惠等宣传,基本上都是游客随来随走,赶上什么是什么,但是通过电子商务手段,其消息变得更加灵通,游客就可以提前安排时间,让旅游变得更加具有趣味性和目的性。通过优惠政策、网上订票等方式,不仅可以让游客获取对应的旅游信息,也可以刺激景区的消费。目前,海南诸多景区都实现了自主品牌的旅游产品开发,如亚龙湾景区的工艺品、槟榔谷景区的特色食品等等,都得到广大游客的喜欢,但是过去只有通过景区才能够购买,游客一旦离开了景区,就无法再一次购买。在电子商务出现之后,就使得这一矛盾得到有效的解决,通过专门的网店来实现线上销售,就可以让游客购买到自己放心的产品,持续增加特色产品的实际销售量,最终拉动海南区域经济的发展。
(四)电子商务发展促进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针对互联网以及电子商务人才的实际需求量也在不断的增加,务必要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第一,通过人才的培养和引入,可以有效解决海南省电子商务人才需求问题。
第二,电子商务市场和互联网市场的不断做大做强,可以带动地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最终实现双赢。
针对海南省电子商务飞速发展的势头,要强调工商学院、高等学院、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培养,这样才可以满足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供求。同时,基于市场的实际需求,高校要进一步强化电子商务与对应学科的教学,并且与实际的需求结合起来,致力于培养更多复合型、应用型的电子商务人才。
四、结束语
在现代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电子商务行业能够匹配我国现阶段的发展步伐,通过与区域经济之间的结合可以建立出对应的电子商务保障机制,从而不断提升电子商务系统的安全性,并且实现电子商务相关产品的推广与宣传,在刺激消费者消费欲望的同时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发展。
五、参考文献
[1]张沙琦.电子商务对区域经济不均衡发展的影响[J].经济研究导刊,2020(28).
[2]张晓琴.电子商务对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的影响分析[J].现代营销(下旬刊),2020(04).
[3]闫爽.电子商务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异质性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9(24).
[4]刘睿.电子商务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异质性分析[J].销售与管理,2019(16).
[5]朱薇.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电子商务管理模式[J].电子商务,2019(12).
[6]袁峰.移动电子商务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及策略[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9(12).
摘要: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管理越来越受到管理界的重视。本文主要从知识管理概述、知识管理生态系统以及知识管理生态系统协同机制等三个方面对知识管理的诞生和发展进行归集,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知识管理,知识生态系统和协同机制,为相关学者和企业进行知识管理研究提供便利。
关键词:知识管理 知识生态系统 协同机制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全球竞争越来越激烈,知识管理也越来越受到企业的关注。知识是推动企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企业要发展就要进行知识管理。如今,知识管理已经从理论研究越来越步入到实践领域之中。企业通过各种的知识管理,如企业知识生产、共享、创新等活动,帮助企业内部与外部的知识交流与沟通,促进企业原有知识新的提升,促进知识向实践转换,形成一套企业知识生态系统,把企业管理和知识管理进行协同。
一、知识管理研究概述
1.知识管理研究的内容
从2000年开始,据中国知网期刊数据统计,用“知识管理”作为检索内容的论文就有近12000条。从国外学者更多认为知识管理包括知识的创造、获取、存储、识别、编码、转化、共享、传播、运用等。从国内学者对知识管理内容研究看,知识管理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研究侧重点也会不同。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主要研究知识管理在企业或社会性组织中的重要性和意义。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主要是研究知识管理在企业运营过程中的重要性和意义。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人们逐渐看到了知识管理中的知识积累在企业竞争力方面的优势。而随后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知识管理的概念,也越来越发现知识管理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
2.知识管理研究的方法
从国外学者对知识管理方法进行研究来看,美国生产力与质量研究中心提出多种知识管理的方法,如构建组织信息开发技术、组织激励知识的创新和转换、建立知识评估系统等。而国内对知识管理方法的研究主要是涉及到知识管理中对隐性知识获取和显性知识的应用,尤其是对隐性知识的获取。如王如富等人提出知识编码化、应用信息技术、建立学习型组织、设立知识主管、构建知识仓库、进行基准管理和最佳实践的六种方法。其他学者从知识管理方法的不同角度进行研究,如知识的搜索、知识的地图、知识专家系统、知识订阅、知识资料库和知识分类等,这些知识管理的方法对于落实企业和社会性组织的知识管理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3.知识管理研究的策略
知识管理可以为企业或社会性组织创造价值,国内外学者也对构建企业知识管理模式和相关机制进行研究。国外对知识管理策略的研究,多数研究侧重在知识管理过程中提出相应策略,如Day James 提出知识管理实施的四个策略,即企业业务会受到的知识的影响;企业知识管理策略在组织系统中的影响;根据企业知识管理策略调整企业内外的`经营方针;知识管理在企业运营中的反馈情况。从国内对知识管理策略的研究来看,国内学者在国外学者研究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国情情况提出了新的适合我国发展的知识管理策略。如邱均平教授提出,企业知识管理的战略、策略应与国家发展策略相吻合,因为企业知识管理的战略需要得到国家发展战略的支持,改善激励机制,建立相应的企业知识产权机制和制度。
4.知识管理系统的研究
国外学者对知识管理系统研究比较有代表的是Tiwana,其提出知识管理系统有十个阶段,即企业或社会组织的框架、管理战略、知识管理的框架、现有知识系统、知识管理的团队、知识管理系统的规划、层级化的知识管理系统、结果为导向的知识管理实践、知识管理的激励机制和知识管理的反馈平台等。国内对知识管理系统的研究主要侧重于知识管理系统要素、层次、模型和机制等进行研究。朱祖平认为,知识管理系统是可以由企业或社会性组织的学习系统和信息处理系统等方面共同协同合作。张新武提出,知识管理系统可以是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其由组织结构、组织文化、个体学习模式、业务规则及交换过程和计算机信息系统构成。
二、企业知识管理生态系统
知识生态系统是在一个组织中, 由知识资源、知识服务活动、知识创新活动以及他们的交流和协作环境所组成的, 通过知识流动、价值流动、物质流动而形成的开放、动态的知识系统。知识生态系统的主体是知识, 由知识和知识载体组成。知识生态系统内部或系统之间的知识资源、知识服务、知识创新能够进行互动,使其具有学习、适应和调控能力。
在企业管理中,企业知识系统正如生态系统,把企业知识系统和生态系统进行结合起来。知识生态系统的运用就是合理利用和保护知识生态系统, 为组织知识创新、带动社会发展提供最有效的途径。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知识的总量和质量以及知识交流的途径都在不断发生变化, 知识生态系统也逐步成长。组织文化、人才、资本等因素影响着企业知识生态系统的进化。知识生态系统的管理是运用科学的管理理念促进知识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具体地说就是要对影响知识生态组成、功能的知识环境因素进行控制、优化,为知识生态系统的良好发展塑造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知识管理生态系统的协同的重要性
协同在当今社会中越来越普遍存在,在人与人之间、不同系统之间、人与机器之间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协同。在现实中,企业、社会性组织等部门,成立各式各样的部门都是为了能够更好的进行协调。人们通过建立协同的环境,进行信息的交流,从而实现信息共享和信息的创新。简单的各部门资源的连接和单一的使用,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社会用户新的需求,而是需要把信息进行互连、重组、协同来解决新的问题。
企业或社会性组织对知识进行的协同其目标是使其能够成为知识型组织,以知识为基础,通过成员的合作来降低企业知识管理的成本,增强竞争力。对知识进行协作管理会使组织部门之间、部门成员之间知识信息交流和共享的关系变得更加便捷,企业和部门之间知识共享的成本减少。参与到知识管理协同的成员能够得到更多的学习机会,利于成员知识结构和知识能力的提高,促进知识学习能力的提升。组织成员学习能力的提升无疑有利于本组织整体知识共享、知识创新能力提升,促进本企业和部门的管理理念和产品技术水平的提高,增强组织的核心竞争力。
四、知识管理生态系统的协同机制研究
1.国外知识管理生态系统协同机制研究
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哈肯(H?Hake)和美国著名战略管理学家安索夫(H?Igor Ansoff)是较早较深入对协同进行研究的。对协同从不同角度进行阐释,哈肯认为协同有抽象性和普遍意义,是从自然科学角度分析;而安索夫从经济管理角度,把协同细化到管理层面进行研究。
在知识管理生态系统协同机制基础上,Michael Porter(1980)继续了安索夫研究,提出利用识别协同机会方法来分析价值链;Christopher Bartlett和Sumantra Ghoshal (1990)提出实现企业盈利可考虑从组织行为、技能等方面共享来实现。另外,社会系统学派代表切斯特?巴纳德(Chester Barnard)对知识管理生态系统协同机制研究发挥很重要作用,其从社会学的角度进行研究知识管理,认为企业组织中人们相互关系是一种协作系统,他注意到个人只有同社会关系中的其他人联系起来才能发挥作用,否则就不能发挥作用 [4]。萨尔坦?科马里在其《有效的知识管理》中提出,企业知识管理在文化方面进行协同,认为“知识管理涉及在企业中创造一个有利于知识创新、传递和共享的环境”。
2.国内知识管理生态系统协同机制研究
在国内,目前对知识管理协同机制研究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对它只是进行协同思想介绍,并没有一整套的系统理论。陈永隆将知识管理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98年-2006年文档管理时期;第二阶段为2006年-2009年以人为核心用隐性知识传递知识;第三阶段为2009年以后充分利用网络工具与企业系统融合时期。蒋俊东(2004)从宏观角度阐述了协同理论对现代管理的重要性,提出任何一个企业可视为一个复合的协作系统。目前企业管理职能就是维护好这个协作系统 。和金生(2002)首次提出知识管理发酵模型,认为可以对企业知识创新进行发酵性分析。柯青,李纲(2008)对企业知识协同研究进行综述,分别从知识协同相关方法与技术、知识协同相关概念以及知识协同应用领域三方面进行综述。孔祥浩、 吴咏梅、 张研(2012)基于协同创新的视角,分析知识管理全运行过程的基本要素,构建知识管理网络模型,并分析知识管理运行机理。
知识管理作为一个新的管理研究领域而言,企业知识管理协同机制方面研究的并不多,很少有对此进行直接研究与论述。在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企业管理生态系统协同机制研究”中,借此机会对相关的文章进行深入研究,对研究结果进行综述。我们可以看到,相关的知识管理协同机制方面的研究内容是比较分散的,但仍然在一些文章中有对知识管理的协同机制方面的一些论述,进一步对企业知识管理生态系统进行研究可以为知识管理提供一个新的研究方面和一套新的研究思路。
参考文献:
[1] 王如富,徐金发,徐媛.知识管理的职能及其与组织学习的关系[J].科研管理.1999.20(4)
[2] 周深.企业知识管理创新体系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4
[3] 朱机平.刍议知识管理及其框架体系[J].科研管理.2000(1)
[4] 丹尼尔?雷恩著,李柱流等译.管理思想的演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幼儿综合素养培育的协同式教学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 :幼儿教育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运用协同式教学不仅可行,而且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立足于实践,文章探索了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操作学习协同的协同式教学,尝试开展书本文化与本土文化、幼儿园与文化场馆、幼儿园与家庭、讲授化教学与游戏化教学的协同教学。为了保障协同式教学的顺利开展,应当建立制度化的馆园协同机制,打造教师团队,建立常态化的家园合作平台。
关键词 :协同式教学;幼儿教育;综合素养
协同式教学是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强调整体的优势,协同各方的力量整合教学资源,实现“1+1>2”的教学目标。学前教育的宗旨是实现幼儿全面发展,使幼儿成为祖国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如何有效实现这一目标,综合素养培育过程中运用协同式教学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协同式教学在幼儿综合素养培育中的可行性分析
(一)符合党的教育方针
根据《幼儿教育指导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精神,幼儿教育具有典型的启蒙教育特征,但必须坚持全面原则,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整体培育幼儿的素养,这五个方面具有基础性和发散性的特征,伴随着幼儿的成长,综合素养的内涵也会得到不断更新。为了将幼儿综合素养的培育落实到实处,《纲要》与《指南》明确指出幼儿教育必须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1]。协同式教学打破了碎片化、孤立化、个体化的教育模式,让整体的全面的教育贯穿幼儿教育始终。协同式教学不仅面向全体幼儿,也关注个体幼儿的全面成长。在协同式教学中,老师已经不再是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而是资源的整合者,教育也不再仅仅是教育者的事情,而是社会共同的事情。
(二)切合现代社会对人全面发展的需求
进入二十一世纪,党的教育方针更加注重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幼儿阶段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指南》中明确要求:必须关注幼儿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注重学习与发展各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全面协调发展,而不要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2]。协同式教学能够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将德、智、体、美、劳各个领域的素质教育融入幼儿一日教育过程中,渐次稳定地养成幼儿良好的生活能力与文明生活方式。
(三)教学改革与探索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资源的整合、教学理念的深化,不仅充分调动了幼儿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热情,也激发了全社会对幼儿教育的关注,一个围绕幼儿教育整体发力的大社会教育体系正在逐步形成。幼儿教育的改革重点在于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2012年江苏省下发了《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建设督导评估实施办法》,为幼儿教育的改革提供了规范发展的依据。师资力量的引进、基础设施的升级、教育经费的投入营造出良好的协同式教育环境。
二、协同式教学在幼儿综合素养培育中的尝试
(一)书本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协同
国际公认的最适合幼儿阅读的书籍是绘本图书。绘本图书可以带给幼儿广阔的阅读世界,对于知识的积累和智力的开发都具有其他书本无可比拟的优势。目前各个幼儿园为适应幼儿教育的特点,购买了大量的绘本读物。但是,绘本读物虽好,幼儿精力集中的时间却十分短暂,在幼儿教育过程中不能长时间依赖绘本读物或者日复一日过度使用绘本读物。《纲要》指出:“幼儿园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和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从而有效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在幼儿教育中将本土文化融入其中,实现书本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协同,既可增加幼儿学习的兴趣,也是幼儿教育多元化多样化的教学改革需要。笔者所生活的扬州是一座有着2500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有着星罗棋布的本地资源:瘦西湖、八怪纪念馆、东关街、四望亭、扬剧团、文昌阁、木偶剧团、美术工艺坊等,为书本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协同、满足不同幼儿的发展需要、提升文化认同与传承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二)幼儿园与文化场馆的协同
园馆的协同已经为社会所认同接受,并且在实践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昆明市图书馆与幼儿园联合举办“以书为伴,快乐成长”亲子阅读活动[3],四川绵阳历史博物馆与幼儿园联合开展文化体验课,将传统的石刻文化通过拓片艺术呈现在幼儿面前[4],这中间充满了动手的兴奋和对历史典籍的敬畏,从语言和读写、科学、美术、音乐等单元构建学习内容。幼儿综合素养的培育,需要重视幼儿园与文化环境的协同,各种文化场馆也可以成为幼儿教育的基地。扬州双博馆、扬州图书馆、史公祠等具有系统、规范、严密的教育资源,特别是扬州剪纸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都是园馆协同的丰富资源。
(三)幼儿园与家庭的协同
家庭在幼儿教育中担负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如何实现幼儿园与家庭的合作共赢,责任共担,将家庭这一主体资源在协作式教学中充分运用是十分有意义但也十分艰巨的工程。开发、利用家长资源是幼儿园教育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内容。幼儿园应主动沟通,取得家长的支持;循序渐进,引导家长积极参与;资源互补,发挥家长的独特优势;适度开展教育活动,促进幼儿健康、幸福成长。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家长是幼儿园教师的重要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的原则,吸引家长主动参与幼儿园的教育工作。”家园协同需要建立正常的互动机制,通过大数据储存家长信息,实现资源共享。在家园互动中应当避免单向式的指令、任务和要求,充分尊重家长的资源特点。笔者所工作的幼儿园十分重视家园协同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丰硕成果:家长会有新生家长会和每学期的家长会,家访有新生家访和有针对性家访,家长学校包括保健知识、幼小衔接等知识;亲子活动有家长开放日、实践活动、节日活动等,无一不是家园互动协同式教学的真实体现。
(四)讲授化教学与游戏化教学的'协同
教育的过程需要循序渐进,也可打破常规自主创新。将讲授化教学与游戏化教学相互协同配合,可以真正地做到寓教于乐。但游戏化教学过程中,不能用游戏冲淡教学的目标,不能为游戏而游戏。在进行游戏化教学时应当针对幼儿的特点,事先进行认真的准备,设计好游戏化教学的程序与策略以及支撑条件。把游戏化教学的情景性、生动性尽可能地表达出来,以此来调动幼儿的主动性和兴趣性。打造自主游戏的环境,设置自主表现的区域,收集自主学习的材料,引导自主发展的轨迹。讲授化教学严肃有余活泼不够,游戏化教学活泼有余严肃不足,且游戏化教学只是教学过程中某一阶段使用的教学手段,随着幼儿的成长,游戏化教学手段将逐渐为讲授化教学所取代。
(五)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操作学习的协同
养成幼儿良好的生活能力与文明生活方式同样需要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操作学习的协同。笔者曾经围绕《种植大蒜》开展了实践操作学习,事先设立了学习的目标:在种植大蒜、收获蒜苗、挖蒜头的过程中,了解大蒜的生长过程。使用一些小工具、材料,让幼儿主动照料大蒜,感受新奇与喜悦。通过对大蒜生长过程的记录,学会测量、比较、表达、操作等领域的核心经验。培养幼儿对自然科学的兴趣,主动学习的能力与品质。幼儿表现出的浓厚学习兴趣保证了《种植大蒜》实践操作学习的成功。由此可知,实践操作对理论学习是一个极好的印证,实践操作能够激发幼儿探求真知的欲望。
三、保障协同式教学的建议
(一)建立制度化的馆园协同机制
教育最终需要制度的保障,落实《纲要》和《指南》需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从制度设计上保证建立园馆协同机制。制度化的园馆协同机制建立起来后,就可以实现园馆联动,进入深度合作阶段。
(二)打造教师团队
幼儿综合素养培育最终还是要落实到教师队伍上,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的团队是实现《纲要》与《指南》的组织保证。坚持持证上岗,打造名师团队和骨干教师团队,让双团队成为幼儿教育的基石。园方应创造机会搭建平台,保证幼儿教师能够有机会进行知识的更新与提升。
(三)建立常态化的家园合作平台
良好的幼儿教育环境离不开家园合作,幼儿园与幼儿家庭有着共同的培养目标,所以建立常态化的合作平台是有基础的。只是,这种合作平台必须是一种平等的相互支持与理解,一种尊重的相互补充与配合,应当杜绝任务取向、命令取向,更加需要防范资源榨取型合作平台。
四、结语
幼儿综合素养既包括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也包括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所有这些又都包融于德智体美劳之中。协同式教学在幼儿综合素养培育过程中既可发挥整体效用,又可实现协同效果。这一教学形式改变了过去单一以教师为主体的做法,实现了社会、园方、场馆、教师、家庭以及幼儿等多元主体的转变,构建了一个系统的立体式的幼儿教育模式,这将更有利于幼儿综合素养的培育,实现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能力与文明生活方式的目标。
如何构建多跨协同机制体系的方法。1、多跨协同机制是整体智治的必然要求和基础框架。2、当前构建跨部门协同机制存在的问题。3、整体智治视野下推动部门协同机制构建的建议。
教育科研课题是教育改革中急待研究、讨论、探索、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有大有小、有难有易;有侧重理论的、有侧重决策的、有侧重应用的.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是运用科学的方法,以教育事实和现象为研究对象,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探求、概括教育规律的创造性活动及其过程.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具有以下主要特点:1.教育性.即课题研究的对象和主要问题是基于教育、为了教育的.2.科学性.课题研究的目的、方法、程序、结果、结论应该是科学的和符合科学规范的.3.试验性.课题研究总是与探索、尝试、实验、检验、验证某种教育理论、教育假说和教育改革措施有关的.4.需要性.课题研究总是基于教育理论发展、教育行政决策、教育改革实践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的.5.复杂性.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往往涉及学校、家庭、社会;教师、学生、家长;课程、教材、教法;情感、态度、认知和行为,等等要素.6.合作性.课题研究需要志同道合者集思广益、分工合作、共同去完成.(二)什么是扎实有效的课题研究?扎实有效是中小学教育科研应有的价值追求和精神信念.所谓扎实,就是课题研究要真实、求实、落实.真实,就是课题研究的是学校里、课堂中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和师生、家长共同关注的、真实的教育现象与实际问题,是学校和教师自己的问题,而不是专业理论工作者所研究的问题,不是书本上的名词术语.求实,就是课题研究要能解决学校、教师、学生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探求教育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规律.落实,就是课题研究要落脚在学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教育措施和方法的改善、课题研究与日常教学的紧密结合和教师、学生的共同成长.所谓有效,就是要通过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学校办学水平的整体提升.有效的关键是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重点是帮助教师和学校,更新教育理念,形成理想追求;创新教育方法,改善教育行为;培育教育智慧,促进专业成长;发展教育特色,建设学校文化.扎实有效的课题研究追求的主要不是课题的层次和级别,不是著书立说,而是教书育人、完善自我、积累优质教育资源,创造和发现有益、有力、有法的课题研究成果.二、如何选择与确定扎实有效的课题研究?这是令一线教师常常头痛的“开头难”.要做扎实有效的课题研究,首先要发现问题、提炼课题.一线教师选择和确定扎实有效的课题,要遵循基于本职,客观真实,大小适宜,有用有效的基本原则,在自己熟悉、能引发自己激动、感动、冲动和行动的教育现象、事件、情境和理念中发现问题,经过理论联系实际的反思和提炼,将问题升华为课题.教育事件和现象本身并不一定就是问题和课题,太过简单、浅显的问题也不是课题.一线教师对教育事件和现象并不陌生,但这些事件和现象往往只是教育问题的表象,我们需要的是抓住这个表象,探究、追问、假设、验证其本质及其与相关事物的关系,这个探究、追问、假设、验证的过程和活动就是帮助我们将现象转化成问题,将问题升华为课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以小见大,小题大做;小处着手,大处着眼;尝试将特殊的、偶然的、个别的现象,从一般的、必然的、普遍的角度思考,并试图将其纳入到一定的理论框架,建构起自己的认识和实践体系的创造性过程.选择、确定扎实有效的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和途径主要有:(一)总结提炼成功经验.成功经验往往既有个性,是教师个体职业生涯的宝贵财富;也常常带有共性,是教师群体专业发展的优质资源.将成功经验系统化、概括化、模式化是成功经验理论提升、实践推广的基础,也是一线教师课题研究的基本出发点.李吉林老师在总结训练语言中发展儿童智力的经验基础上,进一步把儿童的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构建了情境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窦桂梅老师基于自己多年的学习、探索与实践,开展了“为生命奠基——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的课题研究,并进一步提出了“主题教学”的新的课题.(二)反思解剖教育失误.“失败是成功之母”.即使是优秀的教师在其成长过程中也难免会遇到失败和挫折,他们之所以优秀不是由于他们不犯错误,而是由于他们善于从失误中学习反思,吸取教训.对教育教学中的失误与挫折进行反思和解剖,探究其中的本质和规律,是一线教师进行扎实有效的课题研究的重要途径.江苏省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徐斌,初执教鞭时连“2+3”都不知道怎样才能讲清楚,但通过学习、求教、阅读、反思,他主持了教育部重点课题“小学数学活动教学”的研究,形成了自己集趣味性、生活性、智慧性于一体的数学课堂教学风格.(三)移植推广先进理念.改革开放的深化、信息社会的扩大、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教育的加强促进了各种教育理念、教改成果的传播和流动.但是,并非所有新的教育理念和教改成果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简单机械的“拿来主义”被诸多事实证明是不成功的.这就为基层学校和一线教师提出了学习、移植、推广、验证、发展、完善先进教育理念和教改成果的选题思路和空间.(四)探索尝试改革发展.学校的改革发展是扎实有效的课题研究的重要目的所在,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学校整体发展的关键.扎实有效的课题研究既要着眼学校层面上的改革与探索,也要立足教师专业层面上的探索与尝试.前者,学校可以从学校规划、管理、制度建设、课程领导、校本课程建设等入手;后者,可以鼓励教师从班级管理、教法改革、评价改革、特殊学生指导、教师风格形成等入手.浙江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曾经尝试将电化教育手段与自己长期研究的语感教学相结合,进行了“电化教学和语感培养”的课题研究,进而对“课堂语感教学策略”、“自读感悟-开放引导教学模式”等课题展开研究,提出了诗意语文的理念,也逐步形成了自己“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语文教学风格.(五)深化升华校本教研.校本教研是基于学校的自下而上的教学研究活动,是学校扎实有效的课题研究的重要基础.但校本教研并不等于课题研究.校本教研中的问题要经过系统化、概括化之后才能深化升华为课题.因此,校本教研不能仅仅满足于对孤立的教学问题就事论事的讨论,而应由个别到一般,从偶然到必然展开深入的探究,使之成为课题.(六)调研解析矛盾问题.除了上述与学校发展和教师发展紧密相关的课题研究以外,教育改革新形势带来的新问题、新矛盾也是学校扎实有效课题研究应该予以关注的.这类研究通常与学校工作结合更加紧密,需要我们及时采用调查研究、座谈讨论等方法,经过认真深入的分析,或提出学校工作的新对策和新措施,或向上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提出意见和建议.如: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小学生的校外活动、农村小学留守学生、小学寄宿制管理等问题就可以归为此类.三、扎实有效的课题研究有哪些方法?一线教师做扎实有效的课题研究,研究方法一定要科学、扎实、有效.科学就是要遵守科学研究的基本规范;扎实就是要重过程、重学习、重积累、重反思;有效就是方法要有助于实现课题研究的目的.以下方法可供一线教师选择尝试.(一)文献研究.这里所说的文献研究方法与专业工作者所用的文献研究方法不完全相同.这里所说的文献研究方法主要是指,教师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结合所研究的问题有目的地查阅、学习有关研究文献,熟悉自己所研究的对象,从中受到启发,站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升自己的教育理论思维和研究的能力.其实质是强调读书、学习、积累、发现问题,提升理论修养.在读书和学习中,要注意学习他人的立论基础、逻辑思路、研究方法、结果与结论,以及成果的表达形式,要注意从中吸取有价值的观点、论据和结论,还要从中发现他人研究中的问题、矛盾、不足、缺陷和空白,等等,作为自己选题和研究的生长点.(二)叙事研究.叙事研究是以叙事与反思为主要形式的教育研究方法.它适于一线教师通过对教育事实或事件的描述与分析,感悟和反思其中蕴含的教育的本质、规律和价值意义.这一方法的关键是关注细节,发现典型;研究个案,总结规律;专业反思,培养智慧.通过教育叙事,教师们自然要留心教育细节,反思教育成败,更新教育理念,改善教育行为.叙事研究的对象可以是教师、学生等个体、也可以是班级、学校、教研组、团队等集体、而最主要的是发生在这些对象身上和对象之间的教育教学事件.在叙事研究的过程中逐渐提炼、概括、系统化个人对教育本质的理解;通过反思促进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和学校的教育改革和创新.(三)行动研究.这里所说的行动研究既是指的行动研究方法,更是指的课题研究的实践行动.从方法学的角度看,一线教师既是研究者,又是实践者,要按照行动研究的基本要求,遵循发现问题,改革尝试,反思总结,提出对策的基本程序展开研究.从实践的角度看,一线教师的课题研究是做出来的,而不是写出来的.课题研究的成果主要的不是写作论文、报告、专著,而是写在课堂、操场、家访路上;写在学生、家长和教师的心灵深处;写在学生、学校和自己的成长历程中.行动研究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校本教研,特别是同伴的互助与合作、对话与分享.行动研究重在行动,不是学好了再做,研好了再行,而是在行动中学习研究,在学习研究中行动.
互联网教育论文篇三:《“互联网+教育”变革路径研究进展》 摘 要:互联网技术重构了社会关系,它也将颠覆学校的基本结构;互联网会变革教育业务流程,从而打造新的教育生态;“互联网+”为重组学校教育提供了新的可能,“互联网+教育”就是教育的转基因工程等。本文梳理了2015“互联网+教育”开放论坛的主要观点并进行了简要分析,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基本素材。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变革;智慧教育;教育大数据 一、引言 自从2015年3月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之后,“互联网+”在各行各业中引发了一场革命,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关于“互联网+教育”的讨论持续升温。2015年7月《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颁布,进一步明确提出“鼓励学校逐步探索网络化教育新模式……鼓励学校通过与互联网企业合作等方式,对接线上线下教育资源,探索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等教育公共服务提供新方式……”。[1] 为了探讨“互联网+教育”的本质,寻求“互联网+教育”的变革路径,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教育信息化协同创新中心、“移动学习”―教育部―中国移动联合实验室、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联合举办的“互联网+教育”变革路径之开放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敬文讲堂召开。论坛以开放的形式邀请了18位专家围绕课程、教学、学习、管理、评价、环境、学校组织结构和教师专业发展等八大核心领域在“互联网+”背景下的变革和转型进行了专题学术报告,这些报告既有宏观的理论引领,也有中观的课程规划和 实施方案 ,还有微观的操作策略。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对这次会议的主题进行综述。 二、“互联网+”促进教育的创新和变革 1.“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创新 “互联网+教育”是什么?这是讨论“互联网+教育”是否可以推动教育创新和变革的前提。华南师范大学的柯清超教授首先对“互联网+”的概念进行了解读,然后分别从“互联网+教育”形态形成的可能性、“互联网+”能推动学校结构性变革和教育变革动力三个方面对“互联网+教育”的概念进行了分析。柯教授认为基于大数据平台、学习分析技术和智能传感技术促使了“互联网+”新一代教育环境从“干预手段”到“教学生态”的变革;同时课程教学也逐渐从封闭到开放融合,从“传统的封闭式”教学到“半开放式/连接式”教学的翻转课堂和社会化自组织的开放式MOOC课程教学进行变革。柯清超教授认为,“互联网+教育”实现了一系列的转变,包括从知识建构到核心素养培养的转变,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从个体学习到小组建构的转变,从直接传授到自主发现的转变,从多媒体演示到探究工具的转变。他以“联合国 儿童 基金会爱生远程教育项目”、“远程协作学习项目”和“技术启迪智慧项目”等作为案例分析了应用ICT来创新农村学生学习方式的创新实践[2]。 互联网技术重构了社会关系,它也将颠覆学校的基本结构,我们应该将互联网的开放、共享、平等、自由等特征与教育教学的本质规律相结合,形成对学习者、课程、学校、教育政策、机制体制等相关因素的重新定位与思考。 2.“互联网+”推动教育变革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__民主任认为技术进步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根本动力,互联网推动人类文明迈上新台阶。“互联网+”促进了教育领域中五个方面的转变,即:教的工具、学的工具、评的工具、课的结构和课的形态的转变。__民主任分析了教育的本质与作用,指出MOOC是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是经过多年摸索出来的一个模式。MOOC的出现是一个革命性的契机,MOOC的极大发展,将提高教学效率,降低教育成本,促进教育公平,使得原本无法上大学的群体可以无障碍地学习大学课程,真正实现受教育机会的公平。MOOC促使课程教学将从一名教师逐渐变成教学团队,弥补知识快速更新中的教师短缺问题,课程质量大大提升;MOOC加速了大学国际化进程[3]。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应该思考互联网对大学功能带来的影响,现代大学的功能将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 文化 传承逐渐转变成为知识探索、知识验证、考试认证等功能为主的研究院、考试院,甚至未来向数字化、泛在化和全球化的虚拟大学转变。 3.互联网教育与学习革命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的钟秉林教授认为中国教育的发展呼唤基于互联网的教学,互联网技术为教育发展带来了重要机遇,同时互联网教学对传统教育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钟秉林教授提出了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教学模式不断完善的若干对策,如:加强“连结”与“互动”、完善学习监督和效果评价机制、探索和完善互联网教学的运行机制等。他还告诫学术界,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要避免炒作概念、片面夸大互联网教育的作用,倡导严谨求实的态度,跳出互联网教学发展的误区;提高在线开放课程质量,优化网络教学环境、实现线上与线下教学的结合。[4] 4.“互联网+”促进学校组织结构转型 北京师范大学的余胜泉教授认为“互联网+”为重组学校教育提供了新的基础设施、新的生产要素、新的社会空间、新的分工形态;“互联网+”解决了教育中的两个焦点悖论:即公平和质量问题。余教授认为未来学生和家长可以订制个性化的学习课程与活动,以反映儿童的个性、兴趣、家长的目标与价值观;未来学校的形态是自组织的,他以Minerva大学为例分析了这所借助互联网的力量把线下教学资源无限扩大并化身为虚拟大学的特征。未来,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s,学生带着自己的移动设备来上学)将成为事实,因此学校要开始重新审议并制定网络开放政策,要建设网络上的校园文化,要建设网络上的学习空间,实现线上线下(OTO)融合的校园育人环境。[5] “互联网+教育”的变革,会重构学校教育的生态系统,主要包括内容供给的重构、智慧学习环境的重构、教与学方式的重构以及管理与评价的重构。当然,互联网不可能替代学校,但可以改变学校的基因,“互联网+教育”就是教育的转基因工程。 5.互联网时代的教学范式转型 首都师范大学的孙众副教授分析了互联网时代教师的“隐与现”、学生的“惰与乐”、技术的“强与笨”,从而提出了教学范式转型的解决方案,并基于互联网构建了互联网+教学的COME模型(Classroom learning+ Online learning+ Mobile learning+ E-learning)。孙众副教授基于互联网构建了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的COME校园混合课程,实现了师生之间的无缝交流;这种移动互联的课程和活动,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可以记录学生的学习痕迹,便于教师进行过程诊断;此外,还可以进行多维的精准分析,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行为进行预测和干预。通过基于COME模型的教学,采用实体课堂+在线+手机的学习方式,能够找到学生的“乐”学点,实现了新的在线交流方式。在评价中COME模型采用“任务+评价表、同伴互评+教师点评”的方式,使得过程性数据的存留和学习分析更加便捷,有助于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干预、学业表现的预测以及在线学习行为的分析。[6] “互联网+教育”促成了教学结构和范式的转型,不仅创新了教学理念,而且建立起比较彻底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和指导者。 6.“互联网+”促进课程的转型 清华附中的李晟宇老师分享了基于互联网思维的通用技术课程的转型专题,李老师以清华大学的一个校级课题《基于互联网思维的通用技术教学体验项目探究》为案例,讲解了课程转型的过程和具 体操 作策略。该项目借助互联网,建立了MOOC教学资源,整合了学科思想方法,在教学中引入项目管理、 时间管理 、四象限、SWOT等先进的管理学理念,有效提升了项目教学的有效性;同时依托网络云技术搭建学生交流平台,实现了师生交互方式的互联网化;通过互联网云平台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微信公众订阅号上学习内容和新闻的推送,使学生的学习体验得到革新。[7]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的李栋提出了基于科普、融合创客的创新教育2.0课程,该创新课程的组织方式包括:在线离线互动、线上线下结合和开放型课程设计等三种方式。李栋认为,创新教育2.0的核心价值在于“线上线下一体化平台、创新导师科技成果持续对接与跟踪指导、学生创新力评价与 职业规划 ”。[8]可见,“互联网+课程”让整个学校课程从组织结构到基本内容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互联网+课程”使得中小学各学科课程内容全面拓展与更新,适合中小学生的诸多前沿知识及时进入课堂,成为学生的精神套餐,课程内容艺术化、生活化也变成现实。 从以上六位专家和老师的视点可看出,“互联网+”促进教育的创新和变革是多样化的,不仅创新了教师的教学模式,丰富了教师教的方式,而且真切关注到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形成,这正契合了国家新教育改革的方针政策。对于学校层面,“互联网+”带来的转变更是具体的,深入到学校组织管理、课堂教学、课程优化等各个方面,学校的围墙逐步被打破,学校、教师和学生变得越来越“泛在”,“互联网+”让教育更加无形、有趣、多样。未来将会有更多“互联网+”带来的教育创新和变革成果。 三、“互联网+”促进评价的变革 评价是任何一种教育形态和教学模式都不能忽视的问题,本次论坛共有3位专家的报告涉及“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学评价问题,分别是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任友群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朱雪梅教授和北京市教委专职委员李奕博士。 1.伴随式评价――“互联网+教育”变革的先导 华东师范大学的任友群教授从“教育+互联网”和“互联网+教育”这两个概念的界定和辨析开始,抛出了伴随式评价是“互联网+教育”变革的先导的观点。 任友群教授认为,“教育+互联网”是从当下教育、教学的既定逻辑出发,以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为手段,使得既定教育、教学逻辑运转得更加顺畅,在“教育+互联网”的格局中互联网或信息技术并没有成为再造或重塑性的力量;而“互联网+教育”则是深度应用“互联网思维”,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真正发挥教育信息化的“革命性力量”,再造、变革现有教育的既定逻辑。[9] 评价的变革包括评价内容的变革(从评价“可以测量的能力”扩展到评价“难以测量的能力”)和评价方式的变革(从传统的“纸笔评价”走向“数字评价”)。要支撑评价内容的拓展、评价方式的变革都需要“伴随式评价”,所谓“伴随式评价”有三大特征:第一,伴随生活全领域(只有伴随生活才有可能解决那些“难以测量能力”的“测不准”问题);第二,伴随学习全过程(只有伴随学习才能使评价真正应用于调整学生的学习行为);第三,伴随个体自适应。而要实现“伴随式评价”信息技术是不可或缺的。 2.“互联网+”时代教育评价的转型变革 南京师范大学的朱雪梅教授用实证方法开展了一项长达十年并且在2014年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的研究――《“多元交互式”教学评价体系的建构与实践》。在该研究中,朱教授开发了专门的支撑评价工具,利用网络平台中可预设、可调节的各类专门化观察量表,利用移动终端在听课过程中采集“教”与“学”的表现性数据信息,通过后台计算与图形化处理后,为评估结论提供客观的量化证据,实现科学的课堂诊断,达到了矫正偏差教学行为的目的。该研究以信息技术推动课堂评价变革,用移动终端替代传统纸笔听课工具;将课堂观察表及行为标准嵌入平台中,克服传统评课缺乏标准的问题;课堂评估基于移动互联网,克服传统听评课受到时空限制的问题;进行数据分析与可视化呈现,克服传统评课无科学论据的问题;多元化评价主体交互协作,克服传统评课主体单一的问题;因此,朱雪梅教授在以上基础上提出了“互联网+数据思维+课堂观察=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的论断。 同时,朱雪梅教授还提出了“互联网+校本教研评估”的观点,通过校本教研平台的实践研究实现了“让教研评估迈进数字化时代”。该平台改革了当前校本教研工作只“研”不“评”的现状,突破了教育信息化“学习空间人人通”未通的瓶颈,探寻了教育评估手段从 经验 迈向“数字化”的路径,消除了常态化教研活动深受时间与空间束缚的困境,降低了评估主观性,提高了校本教研品质与管理效率,引导了智慧教研方式。因此,朱教授给出了这样的公式:互联网+数据思维+校本教研评估=学校可持续发展。[10] 3.深化基础教育考试评价与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移动互联 来自北京市教委的李奕委员在分析了首都教育“深综改”的基本思路和策略以及考试评价改革和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后认为: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让学生有更多的学习选择,学生不必为自己的弱项惶恐,每个学生都有好的一面以及优势的展示机会。李奕指出,广义教育供给下“移动互联”成为必须的选择:在供给方式上,在线教师服务、在线课程服务、在线诊断服务、跨部门、跨系统服务等这些移动互联的方式更为时尚也更加尊重学生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方式;在供给内容上,基于大数据分析后的课程资源供给,定向推送作业、教辅、服务索引,教师在线的智力支持服务,促进优质教育服务的迁移与流转,以新型资源观指导资源库建设,服务于学生的能力成长,供给“同伴”,构建在线学生自我诊断的“体检中心”和“化验室”,使质量监控服务于学生的成长,而不是管理监督;在供给节奏上,长短课结合,大小课结合,学段内快慢结合,长周期作业;在线自我诊断的频度依据学生认知个性、进度的供给;在线双师辅导的周期要合适等。[11] 从这三位专家报告可得出,评价的角度、评价的工具、评价的方式,一切围绕评价的关键词都变成了“互联网+”。伴随式评价实现了互联网与人的融合,评价标准与评价工具的互联网加法承载了数据思维,助力了科学教学评价的可持续发展。在无法改变考试作为学生终极考核的大背景下,“互联网+”的思路让评价更加有针对性,学校教育一样可以个性化,大众教育向个性化教育转变变得更加容易,这都是“互联网+”评价的重要表现,一旦“互联网+”迸发力量,必然像火山喷发一样散出无限能量。 四、教育大数据的管理与决策 来自江苏师范大学的杨现民博士和国家开放大学的魏顺平博士分别就大数据支持下的智慧教育管理和教育决策进行了分析。 1.大数据支持下的智慧教育管理 杨现民博士分析了教育大数据的特点,提出了“教育大数据是发展智慧教育的基石”的论断。杨博士利用教育大数据的冰山模型,分析了教育大数据的发力点,并对“信息化视角下的智慧教育管理”进行了科学的论述,认为“通过智慧管理云平台系统,对外界需求进行智能处理,为教育管理提供资源配置、数据集成、信息管理、运行状态监控、教育质量监测等业务支持,实现教育智能决策、可视化管控、安全预警、远程督导和个性服务,提升教育管理智慧化水平的过程。同时,杨博士还分析了国内外大数据助力智慧管理和科学决策的十多个案例,如清华大学、康涅狄格大学、深圳市教育资源科学动态规划、美国数据通用标准V5.0、美国ECLS项目等。杨博士认为如何构建立体化教育数据网络、教育大数据如何落地应用推广、如何保障教育数据质量与安全、如何合理合规运营教育大数据等问题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12] 2.大数据支持下的教育决策 国家开放大学的魏顺平博士阐述了数据挖掘及其教育大数据对于支持教育决策的重要作用,指出是教育数据的决策支持应用是为了让淹没在众多信息系统中的海量数据能够“说话”,为教育领域中的相关人员提供与他们利益相关的数据统计与分析结果,从而帮助他们做出知情的决策。魏博士以国家开放大学的教学、管理和科研作为案例,分析了这三个领域中的大数据收集及其通过数据挖掘得到的有关信息,并最终服务于教育决策的过程,认为大数据和基于大数据的数据挖掘是作为审慎决策的依据,可以提高教育决策的科学化。[13] 无论是进行智慧教育管理还是开展教育决策,这都说明了当前时代是个“数据为王”的时代。在教育行业里,每天都在产生各种大数据,大数据分布在我们周围的每个角落,教育者如何将大数据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去改变教育教学是当下的研究方向。“互联网+”有意义,大数据有帮助,教育呼唤“互联网+大数据”带来的质变。 五、“互联网+”改革教师培训和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培训和教师专业发展是教育改革中的主导因素,如果没有教师的理念转变和专业发展,再宏大的教育变革也只能是空话。 1.“互联网+”改革乡村教师培训 国务院参事汤敏就“如何用互联网+改革乡村教师培训?”进行了探讨,汤敏先生从对乡村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开始讲起,以“一乡村中学与人大附中同堂上课”和“田东上法初中双师教学课堂”为例,分析了基于互联网的“双师教学”的特点,并给出了建议。汤敏认为,应该把“双师教学”模式与国培、省培计划有机地结合起来;按照课程设置要求和各地课本版本安排,在全国、省区内分别都找出一批优秀教师,把他们的课全程录制下来;对参与录制课程的学校、有一定的激励;开展多层次、多学科和多方式的培训试点,充分利用互联网将录制的优质课堂传播出去,实现资源共享,达到乡村教师培训的目的。[14] 2.“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师混合式学习 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的陈颖老师分析了“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师混合式学习,陈老师以西城区教师研修网为例,介绍了西城区教师研修网的基本情况、教师网上研修的几个基本要素(平台、资源、活动和组织管理),着重讲解了如何利用视频案例促进教师自我 反思 和同伴互助、如何利用视频案例促进群体学习和行为改进以及如何利用视频案例丰富网上学习资源等三个问题。[15]目前西城区教师已经实现了网络研修的常态化,陈老师认为“教师网上学习是如何进行知识建构的、大量的网上研讨数据能否作进一步提炼、影响教师深层学习的因素是什么、如何促进教师的深层学习”等这几个问题将是未来研究需要突破的问题。 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决定了下一代人才的质量,汤敏参事和陈颖老师都对“互联网+”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给出了具体的做法。针对当前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既要考虑“双师教学”的人力做法,也要有“混合式学习”的技术做法,既要有“双师教学”的合作思维,又要有多元化学习、时时更新教师知识的观念;教师可能无法改变教学的物理环境,却可以借助“互联网+”延展自己的学习空间,从而实现更大程度的进步。因此,“互联网+”环境下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植入“互联网+”的基因,教师要具备互联网思维,掌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信息技术教学技能。 六、“互联网+”促进同伴教育 深圳市南山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石义琦教研员认为,同伴教育是指建立有相互认同感的社会关系主体之间共同分享信息、知识和观念,相互传递思想、情感,以唤起感情上的共鸣,促进社会规范在个体身上内化、达到相互感染而奋发向上的一种教育方式。教育技术促进了同伴教育的开展。石老师以“南山教育综合服务大平台”和南山“课堂重构”模式作为案例,分析了互联网对同伴教育的支撑,认为网络提供了人性化的交流平台,为孩子们搭建展示的舞台与交流的空间。南山区在信息技术支持下构建了南山“六学”同伴教育课堂,即“教师导学、个体自学、同伴助学、互动展学、网络拓学和实践研学”,同时在同伴教育区域基本模式基础上,构建了各具校本特色的变式模式,比如:基于智能学习的平台的个性化学习模式、基于APP的游戏化学习与创客学习模式、基于MOOC的翻转学习模式等。[16] 随着QQ、微信等媒体技术的逐渐成熟,同伴教育变得越来越具有可行性,“互联网+”成就了教育服务;智慧教育平台的应用、教育APP的常态推广、MOOC翻转学习等都会成为学生的同伴,真正实现“互联网+以人为本”的教育方式。 七、结束语 综上观点不难发现,无论是互联网对于教育、课程、教学,还是学校的组织结构,都可以集中一个观点来概括,那就是“互联网+”对教育和教学带来了创新和变革,“互联网+教育”促进了教育形态、学校组织结构和教学范式的转变,也促进了课程、学习方式和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转变,但这种转变不是简单的物理变化,而是一种化学变化,化学的反应会改变物质的形态和性质,正像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陈光巨教授在论坛开幕式致辞中所说的:期待“互联网+教育”变成一个化学效应,减少负面效应。无论是任友群的“伴随式评价”还是朱雪梅的“多元交互式评价”,都离不开“互联网+”的逻辑支撑,但是“互联网+”并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用来支撑评价的工具,“互联网+评价”是对传统教育评价内容和形式的变革,这种变革是智慧的、是自适应的,是“化学变化”也是“生态变化”。 “互联网+”打破了权威对知识的垄断,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17]。基于MOOC、SPOC模式的学习效果超于传统课堂,网络教育的奇点可能临近了,信息技术的变革教育的威力可能要爆发了。[18]但是“互联网+教育”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既有新的机遇,也要面对新的挑战。面对“互联网+教育”的机遇和挑战,我们也需要冷静应对,既不能坚守避战,也不能任由互联网“肆意妄为”,而是应该从教育变革的真正需求出发,抓住机遇,直面挑战。 这是一个跨界的时代,大数据、智慧教育等新的技术和概念层出不穷,“互联网+教育”的变革路径需要我们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 [2]柯清超.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创新[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2015.12.20. [3]__民.信息技术发展与教育变革[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2015,12,20. [4]钟秉林.互联网教学与学习革命.开放论坛演讲报告,2015.12.20. [5]余胜泉.互联网时代的学校组织结构转型[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2015,12,20. [6]孙众.互联网时代的教学范式转型[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2015.12.20. [7]李晟宇.基于互联网思维的通用技术课程转型[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2015.12.20. [8]李栋.基于科普融合创客的创新教育2.0[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2015.12.20. [9]任友群.伴随式评价:变革的先导[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2015.12.20. [10]朱雪梅.互联网+时代教育评价的转型变革[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2015.12.20. [11]李奕.深化基础教育考试评价与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移动互联[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2015.12.20. [12]杨现民.大数据支持下的智慧教育管理[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2015.12.20. [13]魏顺平.基于大数据的教育决策支持案例分享(国家开放大学)[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2015.12.20. [14]汤敏.如何用互联网+改革乡村教师培训?[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2015.12.20. [15]陈颖.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师混合式学习[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2015.12.20. [16]石义琦.同伴教育:教育信息化新视角[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2015.12.20. [17]赵国庆.“互联网+教育”:机遇、挑战与应对[N].光明日报,2015.6.9. [18]王涛.互联网变革教育的实践路径[R].开放论坛演讲报告,2015.12.20. 猜你喜欢: 1. 浅谈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论文 2. 有关网络教育论文 3. 关于互联网的形势与政策论文 4. “互联网+”形势下网络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探讨论文
论文想写好,先要找好相关资料,列好大纲,确定好题目,老师同意后在下笔希望能够帮助你,关于企业信息化管理专业论文是我们特长,我们的服务特色:支持支付宝交易,保证你的资金安全。3种服务方式,文章多重审核,保证文章质量。附送相似度检测报告,让你用得放心。修改不限次数,再刁难的老师也能过。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5、论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a.提出-论点;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d.结论。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企业信息系统开发战略
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提升探究论文
摘要 :会计是反映和监督企业经济活动的主要工具,对于企业会计而言,会计的作用伴随企业的发展而不断革新,从最初的单纯记账,到财务管理和分析,再到管理会计,会计也逐渐细分为会计与财务管理。这其中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为会计职能的升级提供了有效的技术保障。本文首先分析了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与提升的重要意义,进而说明了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此为基础,阐明了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与提升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 :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提升
会计信息化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持工具之一,这一点主要基于会计对于企业管理的基础支持作用。会计信息化解放了企业会计人员进行基础核算所占用的巨大劳动力,优化了企业会计部门所承担的财务决策支持作用发挥效能,并在企业规模化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创新会计信息化模式,实现了会计与企业的良性互动发展。但必须认识到,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水平并不均衡,企业间的差距仍然较大,在很多方面还存在不足,需要企业不断提高对会计信息化的正确认识,并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持续推进与完善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以促进企业稳定健康发展。
一、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与提升的重要意义
(一)会计信息化是企业会计核算效率提升的必然选择
会计信息化最初的起源是会计电算化,会计电算化是将会计手工劳动的计算机化模拟,提高了会计人员的核算效率。伴随企业规模扩张,企业对于会计信息化的要求不断提升,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会计信息化软件的`网络版发展,给总账及报表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提升提供了工具。如在企业对分子公司进行合并报表编制过程中,通过网络版的会计信息化软件,可以快速形成合并报表,大大减轻了财务人员编制合并报表的工作量。
(二)会计信息化是企业会计支持决策提升的必然选择
会计信息化在解放会计工作人员繁重劳动的同时,使得会计人员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到企业管理之中,在财务管理理论快速发展的当下,企业财务人员的职能逐步转变到企业决策支持的领域当中,为企业资本资金管理决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这其中,会计信息化也在发生功能上的变更,通过数据积累与分析,提高财务人员对企业决策事项的支持效率,逐步转变会计人员在企业中的职能地位。
(三)会计信息化是企业会计规模管理提升的必然选择
伴随实体经济持续发展,企业集团越来越多,企业多元化发展和数量极发展,使得企业会计自身管理的难度越来越高,在规模化管理中的需求越来越高。大型企业集团都在发展的ERP系统即是对会计信息化的延伸,是企业整体信息化的代表。当前,国内的金蝶、用友、浪潮等会计信息化系统开发商,都在财务共享系统方面作出了很多的创新,相关系统也不断成熟,为企业集团会计规模化发展提供了有效的管理工具,使得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管理能力与水平大幅提升。
二、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会计信息化体系搭建仍需不断改进
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是一项系统化工程,体系搭建尤为重要。但在实践操作中,有的企业对系统搭建并不重视,缺乏顶层设计,仅仅照搬照抄某个会计系统,或是购买现成软件,使得会计信息化的定位较为初步,不利于后期发展。也有的企业会计信息化系统建设在需求分析方面较为忽视,没有考虑企业未来发展的目标定位,使得会计信息化缺乏延展性,或是与其他系统的接口难以建立,形成数据信息孤岛,制约企业整体效率提升。
(二)会计信息化实施推进仍需不断加强
企业会计信息化实施是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关键,需要企业引起高度重视,并有效实施。在企业会计信息化实施中,往往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企业领导对会计信息化发展不重视,认为会计信息化是企业财务部门自己的事情,没有通盘考虑,使得会计信息化实施效率较低。有的企业在会计信息化实施中缺乏时间计划,职能分工较为粗浅,在实施中容易出现推诿扯皮的现象,使得会计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
(三)会计信息化改进完善仍需不断提高
会计信息化是一项循环往复的工作,需要企业在不断发展中不断提升与改进,是一项持续性工作。在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中,企业往往没有认识到持续改进的重要作用。有的企业没有建立会计信息化改进机制,将会计信息化理解为会计电算化,而没有在会计职能提升的同时,更新会计信息化的功能。也有的企业在会计信息化发展中,对评估重点、监督体系、协同发展等事项没有具体研究与实施,使得会计信息化对企业的支持效果较弱。
三、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与提升的主要措施
(一)进一步加强会计信息化体系建设
一是加强会计信息化顶层设计,充分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对会计信息化的功能有较强的理解与设计。二是加强会计信息化功能需求的充分论证,在各部门中对会计信息化的发展需求细致把关,特别是与企业其他部门相关系统的连接事项。三是提高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延展性设计,对于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发展具有前瞻性,不断增强会计信息化的广泛适应性。
(二)进一步加强会计信息化实施推进
一是加强企业领导对会计信息化的重视程度,提高其对会计信息化的认识层次,从顶层加强管理。二是加强会计信息化实施过程中的职能分工,明确会计部门、信息部门和其他涉及部门的各自职责,制定时间计划,提高会计信息化的过程效率。三是加强会计人员培训,不断提升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形成会计信息化与会计人员素质的整体协同提升。
(三)进一步加强会计信息化改进完善
一是建立会计信息化改进机制,对于企业对会计的职能要求要不断提升,并据以设计会计信息化发展思路,不断提升会计信息化功能。二是定期开展对会计信息化的评估工作,明确评估重点,不断推进会计信息化发展。三是建立统一的会计监督体系,将会计信息化作为企业考评管理的重要内容,以此促进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不断推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是的 我给你基于ERP系统企业信息化管理研究 基于ERP系统企业信息化管理研究我发给你 应该详细的阐述一下ERP的作用以及你的理解! 加我 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