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楼说的不错
《金农隶书墨迹》。写金农隶书论文,需要对这方面有了解,可以查看《金农隶书墨迹》,是金农壮年所作。金农字寿门,号冬心,又司农等,隶以朴厚见长,楷含隶意,自成一格,号称“漆书”隶书。
第三届全国隶书大展征稿启事第三届全国隶书大展是中国书法家协会立项主办的国家级大展。
展览旨在促进我国隶书创作 水平的提高和书法专业化发展, 出新人、 出精品。
繁荣书法艺术事业。
展览即日起开始征稿, 拟于 2012 年 10 月 9 月在天津展出,现将有关通知如下: 一、举办单位 主办单位:中国书法家协会 承办单位:中国书法家协会隶书专业委员会 天津市书法家协会 协办单位:广州市川茂投资顾问有限公司 二、组织机构 第三届全国隶书大展组委会由中国书法家协会、 中国书法家协会隶书专业委员会、 天津市书 法家协会领导组成。
第三届全国隶书大展评审委员会根据 《中国书法家协会评审委员会产生暂行办法》 组成 和负责进行评选工作。
三、作品 1、尺寸:书法作品书体不限,不超过六尺整张(180cm×97cm) ,一律竖式。不收册页、长 卷。所有作品请勿装裱。
2、 范围:满 18 周岁以上的中国公民及海外华人、书法爱好者均可自由投稿,每人限邮寄 投稿一次,作品件数不限。投稿一律使用真实姓名。限于人力,恕不退稿。
3、内容:积极、健康向上的古今诗词联句或自作诗文。
4、费用:每一件作品收参评费 40 元(请勿在信封中夹寄,海外汇 10 美元) 。
5、备注:请在作品背后用铅笔正楷注明:姓名、性别、身份证号、常用通讯地址、邮编、 手机号码。草书、篆书另附释文,连同身份证复印件、汇款单复印件,随作品一并寄出。同 时请在作品包装外注明“隶书展” 字样;请勿在作品中夹寄现金,以免丢失;作者要真实 署名,一次投寄多件的请署名一致,勿写别名、笔名。来稿一律寄挂号信或邮政特快专递, 以承办单位签字的邮件签收联为凭证。
6、退稿:限于人力,未获奖及入选的参赛作品原则上不退稿,如需要退稿者,需另汇 邮费和手续费 50 元,请随投稿作品附上退稿费汇款单复印件。
四、评审 由中国书法家协会组成本次展览评委会,制定评审细则、评审工作流程和评委守则。评审工 作于 2012 年 8 月份举行,由组委会核对原作准确无误后,及时公布评审结果。
五、展览与出版 本展于 2012 年 10 月在天津市举行,展出入展作品 300 件(含 20 件优秀作品) 。本展开幕式 之前出版《第三届全国隶书大展作品集》 。
六、作者待遇和相关责任 1、向获奖作品的作者颁发奖金、证书;向入展作者颁发收藏费、证书,全部获奖、入展作 者每人赠送本次展览作品集一册。
2、优秀作品作者奖金每人 10000 元,入展作品收藏费每人 1000 元。
3、非中国书协会员作者作品入展本展,具备加入中国书协条件之一。
4、本次活动获奖作品作者奖金、入展作品收藏费、获奖及入展作品证书由承办方负责 在展览开幕后一个月之内发放。
所有获奖和入展作品归承办单位所有。
凡寄退稿费的未入展 作品一律退稿。七、征稿日期 本启事自公布之日起征稿,至 2012 年 7 月 31 日截止征稿,以当地邮戳为准。
八、收稿和汇款地址 收稿和汇款地址:天津市和平区新华路 237 号书协李翌女士收 邮编:300040 联系电话:022-23305234 九、展出日期 2012 年 10 月 9 日---14 日在天津市展出。
十、第三届全国隶书大展组委会办公室 中国书法家协会展览部联系人:郑培亮、李宁、杨家伟 电话: E-mail: 十一、其他事项 1、作品必须是本人真实创作,拒绝模仿、抄袭及代笔行为。评审期间,将对部分作者 进行面试,发现弄虚作假者将严肃处理。
投诉材料请寄:北京市朝阳区北沙滩一号院 32 号楼 A 座 616 中国书协展览部。邮编: 100083。
2、所有来稿必须符合本启事要求。
3、凡投稿者视为认同并遵守本启事各项规定。
4、本征稿启事解释权归中国书法家协会。
第三届全国隶书大展征稿启事(2012 年 7 月 31 日截止征稿)
隶书欣赏论文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它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而发展。世界上,拥有书法艺术 的民族屈指可数,中国书法,具有悠久的历史。
书法,是在洁白的纸上,靠毛笔运动的灵活多变和水墨的丰富性,留下斑斑迹相,在 纸面上形成有意味的黑白构成,所以,书法是构成艺术;书家的笔是他手指的延伸,笔的 疾厉、徐缓、飞动、顿挫,都受主观的驱使,成为他情感、情绪的发泄,所以,书法也是 一种表现性的艺术;书法能够通过作品把书家个人的生活感受、学识、修养、个性等悄悄 地折射出来,所以,通常有“字如其人”“书为心画”的说法;书法还可以用于题辞、书 、 写牌匾,因此,也是一种实用性的艺术。总之,书法,是具有更强的综合性艺术,是更倾 向于表现主观精神的艺术。书法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中国艺术的基本特征。正像在西方美术 中建筑和雕塑统领着其他门类造型艺术一样,书法和绘画则统领着中国美术的其他门类, 而列为中国美术之首。
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具有很深的玄妙。
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 隶书,到东汉、魏、晋时期,草书、楷书、行书、诸体基本定型,书法时刻散发着古老艺 术的魅力。为一代又一代人们所喜爱。
隶书,亦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 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 。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形理而成, 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隶书是相对于篆书而言的,隶书之名源于东汉。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 革,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 的基础。隶书结体扁平、工整、精巧。到东汉时,撇、捺等点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 挫富有变化,具有书法艺术美。风格也趋多样化,极具艺术欣赏的价值。
隶书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也有说法称隶 书起源于战国时期。
过去一般相信隶书之由来为“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佐书,曰隶字” 。但近 来指出“隶”字亦有“附属”的含意,可能意旨其为篆字之衍生。
秦隶,秦始皇在“书同文”的过程中,命令李斯创立小篆后,也采纳了程邈整理的隶 书。汉朝的许慎在《说文解字》记录了这段历史: “??秦烧经书,涤荡旧典,大发吏卒, 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为隶书,以趋约易” 。由于作为官方文字的小篆书写速度较慢,而 隶书化圆转为方折,提高了书写效率。郭沫若用“秦始皇改革文字的更大功绩,是在采用 了隶书”来评价其重要性。
隶书基本是由篆书演化来的,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书写速度更快,在木 简上用漆写字很难画出圆转的笔划。
汉隶,西汉初期仍然沿用秦隶的风格,到新莽时期开始产生重大的变化,产生了点画 的波尾的写法。到东汉时期,隶书产生了众多风格,并留下大量石刻。
《张迁碑》《曹全碑》 、 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汉隶在笔画上具有波、磔之美。所谓“波” ,指笔画左行如曲波,后楷书中变为撇; 所谓“磔”只右行笔画的笔锋开张,形如“燕尾”的捺笔。写长横时,起笔逆 锋切入如“蚕 头” ,中间行笔有波势俯仰,收尾有磔尾。这样,在用笔上,方、圆、藏、露诸法俱备,笔 势飞动,姿态优美。在结构上,有小篆的纵势长方,初变为正方,再变为横势扁方汉隶具 有雄阔严整 而又舒展灵动的气度。隶书对篆书的改革包括笔画和结构两个方面。隶化的方 法有变圆为方。变曲为直。调正笔画断连。省减笔画结构等等。其中以横向取势和保留毛 笔书写自然状态两面点最为重要。横向取势能左右发笔,上下运动受到制约。最终形成左掠右挑的八分笔法。而毛笔的柔软性以使汉字笔画产生了粗细方圆。藏 露等各种变化。还 有字距宽。行距窄也是其章法上的一大特点。
汉隶表现在帛画、漆器、画像、铀镜中精美绝伦。而在碑刻中更显其宽博的气势和独 特的韵味。汉隶主要有两大存在形式:石刻与简牍。魏晋南北朝隶书大多杂以楷书笔法; 唐朝隶书不乏徐浩等书家。宋元明三朝的隶书也难振汉隶雄风。直至清朝。汉隶才得以复 苏。有余农、邓石如、何绍基等,别有建树。
隶书的第二次高峰。魏晋以后的书法,草书、行书、楷书迅速形成和发展,隶书虽然 没有被废弃,但变化不多而出现了一个较长的沉寂期。到了清代,在碑学复兴浪潮中隶书 再度受到重视,出现了郑燮、金农等著名书法家,在继承汉隶的基础上加以创新。
隶书的演变。隶书的演变过程称为“隶变” ,隶变承前启后,对草书和楷书的形成有重 要的作用。
隶变在中国书法史上是一次重大的书法文化事件。发生隶变的内在动因是为了适应当 时社会发展对文字应用的要求。
“隶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字形结构的变化,既是对 正体篆书字形结构的改造,这种改造的主要方向是简化;二是书写方式的变化,既是改变 原有正体篆书的书写方式,这种改变的主要目的是简捷流便” 。字形结构的简化和书写方式 的简捷流便构成了隶变过程的核心内容。在这里,字形结构的简化和书写方式的简捷流便, 不光为了书写速度的提高,同时因其蕴涵着内在的书写运动态势更加符合人的生理运动轨 迹,才使隶书在秦汉之交随着政治的更替最终彻底代替篆书而获得普遍应用的。
就书法而言,隶变完成了以下篆隶转换:1、摆脱篆书字型结构的凝固化束搏而走向隶 书线条时空运动的抽象化表现; 2、线条由篆书委婉的弧笔变为险峻的直笔,曲折处由篆 书的联绵圆转变为转折的方笔。隶变标志着汉字相形性的破坏和抽象符号的确立,使汉字 由古文字体系向今文字体系转换;同时也标志着隶书的独立品格和美学特征的最终形成。
另一方面,作为人的规范意识,又必须对这种新的字体和书体加以规范。于是,就有 了汉末高度规范的八分书出现。所以我们说,所谓的隶变过程,就是篆之捷所产生的新的 书体继而对这种新的书体加以规范建构的过程。而作为书法,隶书的美就存在于这历时四 百多年的隶变过程中。
所以我们说,隶书独立品格和美学特征的形成,不是东汉的高度规范和成熟,而是存 在于四百多年的隶变过程中。在这四百多年的隶变过程中,有着实在太多的书法文本需要 我们加以解读和认知。
《张迁碑》的质朴奔放、浑厚博大, 《曹全碑》典雅华美、俊秀温润, 使我们看到了不同风格、不同结体和不同审美取向的东汉经典刻石文本书法。这是东汉正 大的文化气象和文人认识自然征服自然的自信的书写流露。特别是《石门颂》潇洒自如的 波挑,体现着文人回归大自然书写的开放情怀,加上民间工匠的契刻,又为《石门颂》置 入了民间的质朴意味,铸就了《石门颂》既有原本隶书的质朴随意,又有人文情怀流露的 独特艺术魅力,显示出《石门颂》不拘一格的奔放品格、以及阔大的自然气象,成为历代 书家关注和借鉴的经典范本。
然而,东汉刻石所表现出的典雅、华美、庄重、整饬只是一种完整的、华丽的美。如 果没有原始隶书的质朴和简淡元素灌注其中,那么这种美又是虚伪的、造作的、没有感情 的。如果东汉刻石典雅、华美、庄重、整饬的基础上置入隶书原本的奔放、流畅、阔大的 审美气象,那么书法就会有一种大自然的淳朴和广阔气象。而这种美才是更接近生命本真 的美。因为隶变过程中的很多随意性书写看似很朴拙、很简淡、很平凡,而实际上却蕴涵 着无穷的美学价值,是人的生命系统中的真实流露。
认识是继承的前提。所以,发掘两汉隶书的美学实质及其背后所含盖的文化与精神内 涵是我们持续关心的内容。同时,它也应该是我们完成隶书的时代性突破和发展的前提和 理论支点。我们没必要谈所谓的创新,深入的认识隶书传统更有现实意义。只要我们认识并理解 了一些隶书的传统,并完成隶书的传统和现代的纽带式连接,那么我们才有可能创造出既 古典又现代的隶书作品。在这里所谓的古典就是隶书的发展延续形态,所谓的现代,就是 隶书的现代审美意识和文化精神。古典——现代具有全息重演的内容,但还不完全是周俊 杰先生所倡导的新古典主义。因此,我所说的古典和现代,具有把古典放在新的时空匡架 进行梳理归类和时代诠释的意识。它可能是反传统的,因为我们是站在时代立场审视传统。
它也可能是继承传统的,因为传统在影响着我们。
易从字画官网: 书法作为独创的表现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 ;无图的画,无声的乐 。书法,是文化巨 川中的一个分支,艺术大洋中的一片静海。它所表现的不仅仅是个人的情思,更是中国文化的心灵境 界。我们透过数千年形成的繁复的笔法、渊源、流派和风格等内容,可以看见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诗 心,感受到中国美学和艺术的真正灵性和生命的慧境。今天咱们就来欣赏书法六大分类之——隶书书 法欣赏。
隶书是人类文化史上专属于东方文明的奇葩,它犹如远古的图腾那样古老,但却依然在每个书家 的笔下日新月异。隶书这种抽象艺术内蕴极深。好的隶书会带给人终生伴随的一种审美的愉悦,本文 为大家展示【易从网】签约书法家的隶书书法作品欣赏。
一、石开隶书书法欣赏最豪放大气的古诗词 石开隶书《念奴娇· 赤壁怀古》(作品来源:易从网) 石开隶书书法作品,气魄宏大,苍莽遒劲,飘逸潇洒,动静相生。石开代表作《念奴娇· 赤壁怀 古》 这幅隶书书法作品, 笔画时粗时细, 笔锋偶露偶含, 墨色或湿或枯, 笔法或浑润或涩, 书风俊秀, 大气磅礴。石开隶书书法浑朴醇厚之体势,形成博涉兼融、清雄雅洁的独有风貌,令人叹为观止。毛主席诗词 国家一级书法师石开隶书《七律· 长征》(作品来源:易从网)易从字画官网: 石开(别署鲁人石开),原名张佩华,1946 年生,山东人氏,书画世家,尤善“工隶书、草书”,其 书法水平高超,更是受到国内外友人收藏等,石开从事教育及书画创作四十余年。现为文化部中艺卿 云书画院书画家,中国国际书画名家研究院院士,中艺名(北京)书画院常务副院长,国家品牌战略委 员会理事,系文化部评定的一级书法师,国礼书画家。他的书法作品,不仅装饰效果佳,还极具收藏 价值。
二、于国光隶书书法欣赏毛主席诗词 刘炳森弟子于国光隶书《沁园春雪》(作品来源:易从网) 于国光书法师承当代著名书法家刘炳森,擅长书法诸体,尤精隶书、楷书和行草。作品曾多次在 全国大型展览中获奖,并有许多书法作品被有关单位和个人收藏,并出版有于国光书法作品集。易从字画官网:刘炳森弟子于国光隶书《陋室铭》(作品来源:易从网) 于国光:字润波,号东门客,是隶书名家刘炳森亲传弟子,1963 年生于北京,现为中国书画院 会员,北京书法家协会会员,国际名人书画院理事,神州博古书画会会员,北京美术家协会会员,中 华英杰国际交流中心艺术顾问,易从网特约书画家。
三、张锁平隶书书法欣赏易从字画官网: 河南省书协会员张锁平书法《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品来源:易从网) 张锁平隶书书法作品朴拙自然,意态婉约而又气韵灵动,墨线开合有序,避让合理,可见作者笔 墨传统功力深厚。
张锁平强调书法的古法用笔和表现的书写性,根植于中华传统又得意于西方艺术精 华的滋养,技艺精湛,格调高雅,堪称佳作,值得收藏。当代著名书法家张锁平隶书书法《发上等愿》(作品来源:易从网) 张锁平,平生喜交游,爱收藏,粗通诗文,略鉴赏,尤爱书法,幼承庭训,得其家传,对汉隶、 魏碑用功最勤,近年来言传身教收获颇丰。1982、1985 其作品其作品入选国家书展、2003 获中国书 法网络大赛金奖、并入编《中国书画名家大典》,其作品在《中国楹联报》、《开封日报》、《汴梁 晚报》《、黄河风》等诸家媒体相继刊登至今,现为易从网签约书法家。
易从网点评:中国书法历史悠久,书法艺术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 表现出东方艺术之美和独特的东方文化底蕴,使我们引以为傲的宝贵艺术财富。隶书书法作为独具风 格的书法家族一员,其升值空间值得期待。尤其是【易从网】签约的书法家的隶书书法,更是别具一 格,十分值得收藏,用于装饰更显品位和内涵。
易从网国内权威字画网站商城,众多知名书画家签约网站,受到国内外书画爱好者的一致好评, 集装饰、送礼、收藏投资于一体,无论您是想家庭、办公室题字;送领导、礼客户、开业送礼、乔迁 送礼题字;收藏名家书法题字,易从网均可以满足您的个性定制需求,为您定制高端名人书法字画。
易从网服务更周到,支持七天无理由退换、支持货到付款。
在我看来,学篆隶书法有五难。其一,今天距篆隶的原生时代太过遥远,很容易造成难以穿越的历史隔膜,相差二十岁就有“代沟”,差两三千年又会怎样?最典型的现象是学习篆隶书法较好者能规模其形,较逊者连形都把握不好,更不要说神意、古雅了。至于好的个性与创新,尤为麟凤之属。其二,在篆隶的原生时代,古人没有留下关于技法、审美的任何文字说明,后嗣承习的过程中偶尔有只言片语的书论,又往往不关痛痒。今人对篆隶古体的认识,大都出自清人散断的题跋、评论与书写体会,这对了解各种学习范本所代表的处于原生状态的篆隶书法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其三,后人对那些处于原生状态的篆隶书法作品所做评述,都是根据金石拓本的审美经验,而金石文字无不受到书制工艺的影响,具有“二次完成品”的属性,不能准确的反映书写的真实状态。再则,古人的篆隶审美和技法总结,同样有隔膜,而表达见解的方式和用语,经常要借鉴来自时尚篆隶或楷行草诸体的经验感受,其中的误差与谬误自然不在少数。其四,在篆隶所处的原生时代,文字的实用是第一位的,美从属于文字规范,人们还没有纯为审美的艺术需求,更不会想到如何在作品中投入自我。那么,三代秦汉为数众多的篆隶经典作品及其丰富多变的个性风格是怎样形成的?传统书学思想中的“达性抒情”、“字如其人”等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命题在它们那里是否能够体现?如果能,古人是怎样做到的?如果不能,这种理论上的缺陷应该怎样看?后代名家的篆隶作品又应该怎样看?二者之间有多少可以证明的异同?其五,迄今为止,后人对篆隶原生状态中的各类作品所做的总结和评述,有多少符合历史的真实?其中有多少东西能够有效地指导我们的临帖与创作实践?例如,怎样取法,怎样在“与古为徒”的同时来避免与时尚脱节,怎样在古今之间明确自我等等,都存在问题。我是一面读书、读帖、读所有的出土文字遗迹,一面思考、研究和习字,并随时修正认识,改进方法,把学术和艺术融合为一。我提出“原生状态”的概念,旨在区别于后代的承习与变法,排除后人见解的干扰,直接进入上古的篆隶世界,追循其历程,体会原滋原味的种种探索和创造。也就是说,后人的见解可以给我们启发,也能影响我们的独立思考而先入为主,使作品中某些特有的意味被过滤掉,或是出现较大的偏差。例如,清人评说汉碑八分隶书,只关注具体作品的美感风格,从不深究其由来。当然,这里面有许多值得关注的因素,我们只择其最具普遍意义的一个简单现象来加以说明。成公绥《隶书体》前半部分称述楷书,后半部分论说隶书:若乃八分玺法,殊好异制,分白赋黑,棋布星列。设计知识资源网意思是说上石的八分隶书有别于书简的形式,它们要像摹刻玺印那样均匀地分窠而为方格界栏,其章法布白有如棋盘布子或星宿排列那样秩序井然。成公绥是西晋人,去汉未远,仍置身于八分铭石的风尚之中,自然熟知甚妙。那么,他为什么要强调划分界格这种粗浅的常识呢?试想,汉人书简字形皆扁,书碑皆方,二者明显有别,其关键就在于书碑有格,是长方格规定了字形的结体。推衍开来,字字撑满界格者如《景君》、《裴岑》等波挑收敛,波挑开放者字形缩小而形成宽大的字距和疏朗的章法布白。其它如整齐字形、规范蚕头雁尾等种种碑刻书法现象与原委,也都与界格有关,这里就不多说了。由此可见,清人的篆隶见解缺憾甚多,而今天的创作仍在延续其作品形式,必然是因陋就简,使学习古法疏于肤浅和空疏。我把三代秦汉书法史研究的心得逐渐转入临帖与创作当中,得出许多异于前贤、时人的体会,常有得心应手、左右逢源的快感,功夫容或未至,而见解上已经不必后人了。这样说,前提是要有能力进入上古的篆隶世界,了解那个时代的政治思想、文化艺术、社会生活、处于不同阶层和位置的人群之所想所乐所尚。如果只有一般的艺术直觉和审美经验,即很难完整地解读那些作品。我原来的篆隶起手都学清人,也相信他们的观点,后来硕士、博士都攻读文字学,观看、摹录古文字篆隶字多了,体会也大异于从前。再后搞起书法史与书法批评研究,才真切地感受到徜徉于篆隶原生状态中的愉悦和收获,想问题、看作品也往往会与众不同。这样,我从通观古文字篆隶遗迹入手,进行经常而大量的摹习,同时验证于现代展览需求的创造和个性变化,反反复复,亦古亦我,直到今天,仍在继续这种学习和探索。我学篆隶,主张博瞻约取,明确自己所需,临任何一件作品,都要弄清楚其目的,也就是要从中汲取什么。有一些作品我可以研究,但临习却不碰它们。这包括:大家都学的不碰,以免“下笔便同众人”;有程式化特点不碰,如李阳冰一路的玉著、铁线小篆、汉《史晨碑》等及三国魏碑唐碑隶书之类;装饰性书体不碰,如战国中山器、吴《天发神谶碑》、北朝至唐代墓志盖文等,以免堕入画字者流;个性风格鲜明或有习气的不碰,如赵之谦、徐三庚、李瑞清、吴昌硕等人的大小篆,郑盙、金农、伊秉绶、陈鸿寿等
起源秦始皇在“书同文”的过程中,命令李斯创立小篆后,又采纳了程邈整理的隶书。汉朝的许慎在《说文解字》记录了这段嬴政统一文字后,汉朝复兴和发掘传统文字的历史:“……秦烧经书,涤荡旧典,大发吏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为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而北京大学教授、书法大家李志敏认为秦始皇统一六国文字,对当时的社会进步有积极意义,但未必有利于书法艺术的发展。[1] 孝宣皇帝时,召通《仓颉》读者,张敞从受之。凉州刺史杜业,沛人爰礼,讲学大夫秦近,亦能言之。孝平皇帝时,征礼等百余人,令说文字未央廷中,以礼为小 学元士。黄门侍郎扬雄,采以作《训纂篇》。凡《仓颉》以下十四篇,凡五千三百四十字,群书所载,略存之矣……郡国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铭即前代之古文, 皆自相似。虽叵复见远流,其详可得略说也……盖文字者…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赜而不可乱也”。但是也有人认为,作为官方文字的小篆书写速度较慢,而隶书化圆转为方折,提高了书写效率。例如郭沫若用「秦始皇改革文字的更大功绩,是在采用了隶书」来评价其重要性(《奴隶制时代·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隶书也叫“隶字”、“古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是在监狱里创造出来的字体。分“秦隶”(也叫“古隶”)和“汉隶”(也叫“今隶”),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它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也有说法称隶书起源于战国时期。隶书是相对于篆书而言的,隶书之名源于东汉。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隶书结体扁平、工整、精巧。到东汉时,撇、捺、点等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具有书法艺术美。风格也趋多样化,极具艺术欣赏的价值。隶书相传为秦末程邈在狱中所整理,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划改曲为直。改“连笔”为“断笔”,从线条向笔划,更便于书写。“隶人”不是囚犯,而指“胥吏”,即掌管文书的小官吏,所以在古代隶书被叫做“佐书”。书体同时派生出草书、楷书、行书各书体,为艺术奠定基础。隶书基本是由篆书演化来的,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因为在木简上用漆写字很难画出圆转的笔划,所以隶书的书写速度更快。
隶书也叫“隶字”、“古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隶书相传为秦末程邈在狱中所整理,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划改曲为直。改“连笔”为“断笔”,从线条向笔划,更便于书写。分“秦隶”(也叫“古隶”)和“汉隶”(也叫“今隶”)。
隶书的起源:
隶书相传为秦末程邈在狱中所整理,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划改曲为直。改“连笔”为“断笔”,从线条向笔划,更便于书写。“隶人”不是囚犯,而指“胥吏”,即掌管文书的小官吏,所以在古代隶书被叫做“佐书”。书体同时派生出草书、楷书、行书各书体,为艺术奠定基础。
隶书基本是由篆书演化来的,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因为在木简上用漆写字很难画出圆转的笔划,所以隶书的书写速度更快。
隶书的发展:
隶变在中国书法史上是一次重大的书法文化事件。发生隶变的内在动因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发展对文字应用的要求。“隶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字形结构的变化,既是对正体篆书字形结构的改造,这种改造的主要方向是简化;二是书写方式的变化,既是改变原有正体篆书的书写方式,这种改变的主要目的是简捷流便”。
字形结构的简化和书写方式的简捷流便构成了隶变过程的核心内容。在这里,字形结构的简化和书写方式的简捷流便,不光为了书写速度的提高,同时因其蕴涵着内在的书写运动态势更加符合人的生理运动轨迹,才使隶书在秦汉之交随着政治的更替最终彻底代替篆书而获得普遍应用的。
隶书的结构特点:
1、字形扁方左右分展隶字一反篆字纵向取势的常态,而改以横向(左右)取势,造成字形尚扁方,笔画收缩纵向笔势而强化横向分展。
2、起笔蚕头收笔燕尾这是隶书用笔上的典型特征,特别是隶字中的主笔横、捺画几乎都用此法。所谓“起笔蚕头”,即在起笔藏(逆)锋的用笔过程中,同时将起笔过程所形成的笔画外形写成一种近似蚕头的形状。“收笔燕尾”,即在收笔处按笔后向右上方斜向挑笔出锋。
3、化圆为方化弧为直这是隶书简化篆书的两条基本路子。不过如果不了解篆书的圆,就不易掌握好隶书的方。因为隶笔中的直画或方折,还无不包藏着篆字的弧势,所以隶笔的直往往有明显的波动性,富于生命力。实际上隶书的笔意,是建立在笔画运动方式基础上的。
4、变画为点变连为断我们知道篆字不用点,即使用点也只是一种浑圆点。而隶书中点已独立了出来,不再依附于画,而且点法也日益丰富,有平点、竖点、左右点、三连点(水旁)、四连点(火旁)等等。此外,隶书还将篆字中许多一笔盘旋连绵写成的笔画断开来写,大开了书写的方便之门,后来楷书更发挥了这种方式,更允许笔与笔间出现衔接痕迹,甚至笔断意连。
5、强化提按粗细变化写篆书时用笔的纵向提按要求不现痕迹,而隶书则有意强调提按动作,形成笔画轨迹显著的粗细、转承变化,起、行、收用笔的三过程都有了明确的体现。这与后来的楷书已很相近。
隶书,有秦隶、汉隶等,一般认为由篆书发展而来,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根据出土简牍,隶书始创于秦朝,传说程邈作隶,汉隶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上承篆书传统,下开魏晋、南北朝,对后世书法有不可小觑的影响,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隶书也叫“隶字”、“古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是在监狱里创造出来的字体。分“秦隶”(也叫“古隶”)和“汉隶”(也叫“今隶”),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它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也有说法称隶书起源于战国时期。隶书是相对于篆书而言的,隶书之名源于东汉。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隶书结体扁平、工整、精巧。到东汉时,撇、捺、点等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具有书法艺术美。风格也趋多样化,极具艺术欣赏的价值。隶书相传为秦末程邈在狱中所整理,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划改曲为直。改“连笔”为“断笔”,从线条向笔划,更便于书写。“隶人”不是囚犯,而指“胥吏”,即掌管文书的小官吏,所以在古代隶书被叫做“佐书”。书体同时派生出草书、楷书、行书各书体,为艺术奠定基础。隶书基本是由篆书演化来的,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因为在木简上用漆写字很难画出圆转的笔划,所以隶书的书写速度更快。
好朋友我给你一个希望你采纳!<<书墨翰魂>>
浅谈书法艺术的美 书法是一门独特的视觉造型艺术。人们欣赏一件优秀的书法作品时,无疑会得到美的享受,艺术的陶醉,但是,欣赏书法艺术的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书法艺术与其他艺术如文学艺术、音乐艺术、绘画艺术相比显得更为抽象,更难捉摸。一幅作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审美结果大相径庭的现象是常有的,即使是对一代书法大师作品的评价,也不一定千口一音。那么,书法艺术的审美是否存在统一标准呢?回答是肯定的、问题在于审美者所占的角度、所持的依据,特别是自身修养的高低。 艺术上的许多范畴,朴拙与呆笨、凝重与滞涩、豪放与粗野、宽博与松散、飘逸与轻浮、差别都很微妙,在欣赏和评价时把握不住就会产生移位,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有俗话说:“会看看门道、不会看看热闹”,对书法艺术了解程度不同,审美的结论也不会相同,“观千器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知音”,这与审美者自身的修养是分不开的。古往今来,有关书法艺术的审美著作、浩如烟海、今择其要点、归纳如下: 一、线条姿态美 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是由线条来完成的,而体现线条美的基本要素,则是要求线条富于变化。而书法使用的书写工具是毛笔,以笔锋来说,柔软而富有弹性。书写的轻重、疾快、强弱、顿挫、提按、正偏在纸上留下浓谈、干湿、刚柔、动静、方圆等各种千变万化的线条、它是具有生命力的线条、能够充分体现线条的和谐美和动态美。 1、和谐美。这种美的要素,欧美艺术家讲究得极为精细,作张椅子,也要看长短、疏密、粗细、曲直,作得好就美,作得不好就不美。线的美,在美术中,最为高等,不靠旁物的陪衬,专靠本身的排列。而中国的书法艺术是以线为生命之本的,汉字由点和线组合而成,具有高度抽象化的特质。而“点”是线的浓缩,“线”亦是点的延长,“点”和“线”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因而中国的书法艺术,又被称作线条的艺术。古人曾说“学书贵能通变”,运笔中掌握提按、顿挫、徐疾和某些过渡性技巧,使线条呈现变化的主要方法,通过按笔可以达到“重若崩云”,提笔又使线条“轻如蝉翼”、令人有种时隐时现的变化感和沉浮感,从而突出表现作品独特的美感。隶书的参差俯仰,使其姿态飘逸,轻灵飞动、工整险峻。楷书方正端庄,使其虚旷,简静,遒劲有力。行书的错落有致,使其若天马行空,雷奔云集。草书绵婉使转,使通篇郁郁苍苍,奇姿雄迈,无不体现线条的和谐美。 2、动态美。对于线条,古来有两个美谈,即:“力透纸背”和“入木三分”。这是表现线条力度的夸张说法,但说明书法讲究笔力、更能体现线条的力度美、瘦能挺、壮能遒、摇曳生姿、似有飞动之态,那么力感与势态造成了线条的动态美。这种动态之美在书法作品中,你或许感到小桥流水,轻流慢淌,或如飞流瀑布,落于九天,或如林中老树,静谧安祥,或如骇雷惊电,震撼环谷……所有这些感受,都是书家通过用笔的控制,写出神态各异、丰富多变的动感线条,体现笔墨之外十分微妙的精神内涵。从优秀作品中不仅看出书家笔墨技巧的娴熟,更能看到对作品的“韵”的把握。即使人产生抑扬顿挫,似高山流水,时而泻于千里之外,时而旋于险滩之间,起到美不胜收的艺术效果。 二、运笔节奏美 书法美与音乐美、戏剧美、舞蹈美的相似之处是,在于使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以至整幅作品中、富有旋律节奏和诗情画意的意趣。就书法作品而言,笔画的轻重缓急、字形的大小变化、字形的结构、广窄、开合、伸缩、倚正以及自然的牵连飞渡等等的巧妙运用,都能使整幅作品有种自然的运笔节奏感,使欣赏者从中得到美的享受。 书法和音乐一样,以抽象的语言创造抽象的形象,这抽象的形象似乎很容易引发欣赏者各种联想,在优秀的艺术家笔下,能创造出使人感到旷远,博大、幽微、深沉、高逸,使人精神得到升华的境界。就象优美的乐曲能激动人的心魄,激励人的情性、激发人的幽思。这抽象形象所表达的虽不是明确的什么,但它仍是和人的审美理想、人的情性修养肯定联系在一起。实际上就是来自一种修养,一种艺术情志,一种由时代精神折射出来的精神面目,所有这一切铸成的审美内涵,它寓于运笔中的点画、布白之中,让读者通过书家创造的总体形象观赏它,感受它,品味它。 三、形体组合美 书法的形体,由笔画、结构、章法三者组成。笔画上,视其提按、顿挫、疾徐、粗细、浓谈、方圆等用笔自然,变化流畅;结构上视其疏密、错落、承转、争让、欹正等照应周到、匀称生动;章法上,视其大小、高低、宽窄、黑白、虚实等协调统一、行气贯通。中国特有的方块汉字,为书法艺术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写出来的字,既要符合规范法度,又要富于变化。字体有长有扁、有疏有密、有古朴有奇宕等等,字写得过于平正、则显得板滞拘瑾;结体过于险绝,又易涉怪迁俗。所以应努力做到“平中寓险,险中求平、中宫收紧、左右挥洒、倚侧有正、曲中求直”,才能别有情趣,这样方可称为艺术。人们追求的是真情流露、天趣盎然,符合于当今人们的审美情趣。张猛龙碑,点画多变,以点而言,几处无一相同,此碑结字外疏内密,忽大忽小,忽收忽放,欹侧取势,奇丑相生,结体精密有奇趣。《兰亭序》中21个 “之”字,各具情态,形象生动,上下浑然,似天然雕饰,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书品的形体极尽变幻,时整齐匀称,时参差错落,时空旷清朗,时密不透风、形随笔出,字随势生、呈观万千气象,诸多风情,对书法欣赏者来说,书家只有通过形体组合线条,把自己真挚,强烈的感情贯注到作品的境界中去,才能使观赏者而感而动,产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 四、章法气势美 好的章法布局,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应顾盼映带、气脉相通。一幅书法作品应前后呼应,疏密有致,一气呵成,具有艺术的整体感。 1、相呼相应,相承相接。就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来说,整体布局合理,格调高雅的作品,从欣赏者的眼光来看,章法可以夺主先入,扑入眼帘,能给欣赏者第一眼的印象,能产生第一视觉效果,是关系列这幅字成败得失最关键的地方。在章法布局中,要照顾到每一点画,每一字的安排位置,是否正确,合理和自然、天头地脚,题款用印,字与字相呼、相应,行与行相承相接、达到疏密得体,揖让有致、顾盼生姿、浑然一体。整体布局是否自然生动,使人一眼望去,黑白分明,疏密有致、气势贯通、格调一致,令人有种统一感和整体感,达到相应的审美效果。 2、虚实相生,空灵相映。宋人姜白石《续书谱》曰:“必须下笔动静疏密停匀为佳,当疏不疏反成寒气,当密不密必致雕疏”。 清邓石如说:“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通风,常计白当画,奇趣乃出”。由于汉字的自身特点,书法家们可凭借自己的艺术构思和笔墨技巧,创作出千姿百态的作品,来表现自己的独特风格。不同的书法作品体现出作者不同的思维形式,有的作品重虚白,气势宽舒静谧,给人以空灵游逸感,有的作品雍容大度,有大气磅薄,纵横决荡之感; 有的作品苍古秀拔,奇崛危险,有种孤芳自赏感。书法艺术中注重无墨处施展才华,计白当黑,如在颜真卿《刘中使帖》、怀素《自叙帖》中,虚实相间的例子更为比比皆是。在一纸之上,着墨处为黑,无墨处为白;有墨处为实,无墨处为虚;有墨处为字,无墨处亦为字;有字处固要,无字处尤要。白为黑之凭,黑为白之藉,黑白之间,相辅相成;虚为实所参,实为虚所映,虚实之际,互为所系。老子的对立统一思想,被书法艺术中计白当黑之实践体现得淋漓尽致。看来,虚白之处并非空洞无物,而“虚实相生,皆成妙境”的空间美效果,给观赏者带来了无限的想象,使人回味无穷。 五、内容情感美 任何一门艺术,都是以表达感情,抒发性灵为特征的,书法也是如此,书法家们借助抽象的点画,通过艺术加工,并熔进自己的感情,创作出具有情调的作品,从而引起欣赏者感情上的共鸣。作为书法欣赏者,面对一件书法作品,要力图窥见 作者的感情因子。作为形式艺术的书法,它不仅要求洞悉作品书写技巧、风格,又要领会作品的内容,了解创作背景。如王羲之的《兰亭序》,是在“修契事”时“群贤毕至”“流畅曲水”“惠风和畅”的环境中创作出的。就是用他风度超逸、墨彩飞动的正派书风,表现出东晋文人学士的风流潇洒姿态;颜真卿《多宝塔碑》、《颜子家庙碑》等,则集中反映出他的端庄、厚重、雄壮的颜家气派。又如岳飞的《满江红》,周恩来的《大江歌》、毛泽东的许多诗词墨迹,从内容到形体都表现出伟人的气势和魄力。 大凡成功的书作,不单是形体秀美、清丽雄劲、峻拔、怡人眼目,更重要的是表现作者情怀志趣,作者凭着与生俱来的审美意识,自然而然地力求使自己笔下的文字形态更有线条美、更和谐流畅、更变化多姿、更参差错落 , 使欣赏者心领神会,从中受到启迪和教益。 六、心灵意境美 意境,是指人的思维境界。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而形成的。人们的意境是千差万别的, 同样的功底,不同程度的意境,就出现不同样的书法水平。意境美,是对书法作者的气势、骨力、神采、风味的高度慨括。唐太宗说:“夫字以神为精魂”;宋黄庭坚说:“书者能以韵观之”,清姚配中说:“以气为主”。历代书家所说的是“神”、“韵”、“气”。而我们继承了意境美的观点,把它概括为“精、气、神”。 字为心声。凡自然界中一切事物,包括动态的和静态的,如山水、云雾、日月、星辰、鱼虫、鸟兽、风雨、水火、雷霆、闪电、歌舞、战斗等等,无不给书家某些启迪。作者利用某种特殊的工具,通过书写用点画线条等一系列因素,将心灵中的某种情趣表达出来,这种心灵意境的情趣,往往能使书法作品取得某种神奇的效果。心灵意境美的体现,他决定作者的文化修养和艺术个性。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字外功”,作者的“字外功”愈深、立意也愈高。他所追求的作品也愈真;愈真则愈美;愈美则愈雅,愈隽永、愈耐人寻味。心灵意境美的感受是因人而异的,只有不断加强“字外功”的学习,不断提高综合素质,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书法作品。 可见,意境美是书法家思想感情和修养的流露。思想感情是一切艺术的属性,如“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的《兰亭序》,作者完全陶醉在大自然之中。从书法的内容、线条、结构、章法、体势等体现了作者纯真、质朴的思想感情,抒发了作者对人生短暂、欢乐有尽的感慨。再如清代“杨州八怪”之一郑板桥在当时提倡馆阁体的书风下,在书法上大胆创造、锐意革新,创造出“板桥体”。他的章法如“乱石铺街”但“乱”出法度,“乱”出神韵、从中可以窥视他高风亮节的卓然傲世的精神;现代书家弘一法师,他的字充分体现了佛教精神,以上书家创造出不同的书法艺术意境美。由此而知,每一个有成就的书家总有自己的个人风格、每件作品都呈现出独一无二的意境美。 法国艺术大师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吸收和发展”。如清澈曲折的小溪,多姿多彩的花卉,滔滔不绝的江河,天空飞翔的雄鹰,葱郁有趣的山林等等,都有自身的个性美,同时也有相互间的共性美,那就是自然生动的天趣美,能在书法艺术的点画线条、字体结构、行列安排、章法布局中程度不同地比拟吸收,也能在意趣神采、自然韵律,风姿格调、骨力、气势、气脉相通方面,心须意合,若明若暗地从书法作品中表现出来,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成为书法艺术的佳作。用崭新的眼光去看,那些真正的作品中才有可能每次都有新的发现。作品似乎跟活生生的人一样高深莫测、难以预言。因为那是作品本身的一个动人心弦的世界,它有自己的独特法则和内涵。任何人都很难说自己已经了解了它的一切,因为谁也不可能做到这一点。对待作品如果真的有了如对待人的一种心态,那么便能敏于捕捉作品的细节与内涵,洞见作品的妙处,这才是真正的艺术欣赏。 综合所述,书法不仅历史悠久,而且从中品味欣赏可以在视觉上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就在于你是否掌握书法艺术的审美创作规律。人们普遍认为:书法艺术是“心灵与心灵之间的交谈”,只有书法与欣赏者心贴得紧密,艺术才能保证永恒,才有意义,才能真正体现出书法艺术的博大宏深和价值所在。
关于书法和美术赏析的论文 艺术,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这个基础,其实包括创作者和欣赏者二个方面。近几年来,随着书法创作观念的更新,书法创作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主要表现为从过去对书法技法的研究,转向了作品创作主体的书法意识的把握,在艺术思想上有了重要飞跃。从而使作品内涵更加丰富,意境更为深远。于是,书法欣赏也就成为了一个高要求的艺术活动,即提出了一个更高要求:如何去把握作品、理解作品,沟通创作者(主体)和欣赏者(客体)之间的情感。也就是说如何使书法创作水平和书法欣赏水平得到同步提高。而要做到这一点,书法教学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必不可少的有效措施。 一、书法欣赏差异之思考 古人言:“书为心画”,一件书法作品的诞生,无疑是作者情感、志趣、意愿的表露,或多或少、或显或隐。而任何一件优秀的书法作品,之所以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是因为它借助线条的挥舞,反映了作者独特的精神气格和丰富的内心世界。俄国哲学家普列汉诺夫说过:“艺术既表现人们的感情,又表现人们的思想,但是并非抽象地表现,而是用生动的形象来表现”。就书法而言,黑白相映的作品是静止的,显示的却是一个个活脱脱的生命形象,然而这一切看来都是静止的,需要欣赏者去感悟、去体味。 不同的人情趣不同,爱好不同,加之审美观的不同,导致了书法欣赏的差异,这种差异不是很小,有时甚至很大。一件粗头乱服、率意天真的行书作品,在有人看来可能是草率杂乱的,而一件呆板僵死的楷书作品,在他看来却是端庄俏丽的,至如已脱离实用的功能、真正作为艺术欣赏的草书作品,一般的欣赏者除了只注意到它凌乱的线条之外,实在看不出它更多的优劣。有人说,一千个人读《红楼梦》就有一千个林黛玉的形象,此话千真万确,这一千个林黛玉的形象从何而来,就是从一千个读者各自的想象感受而来,各自修养的不同,加上审美观的差异,就产生一千个林黛玉的形象。其实在其它艺术门类的审美上,都存在这种欣赏上的差异,只不过在书法欣赏中这种差异更大。就书法艺术本身而言,它是高度抽象的造型艺术,一切信息全部蕴含在抽象的线条之中,凭欣赏者去感受。巴尔扎克说过:“艺术作品就是最小的面积,惊人的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就书法欣赏来讲,从事书法创作的人,这种欣赏差异就小得多,因为其本身的创作实践,就已经积累了这方面的知识,他懂得了书法作品的“美”在何处,以及构成书法美的诸多条件和因素,最重要的是作者掌握了书法欣赏的方法。然而就书法欣赏的群体而言, 书法创作者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且是次要的一部分,真正重要的广大的欣赏者,是非从事书法创作的广大群众。他们才是书法欣赏的主体。 艺术是为人民服务的,“阳春白雪”也好,“下里巴人”也好,都是给人看的,凡受到广大群众喜闻乐见,引起共鸣的艺术作品,最具有经久不息的生命,亦最能闪耀其艺术价值的光华,书法作品当然不例外。要使书法创作进入一个更高的层次,使这古老的艺术焕发新的光彩,提高创作者自身的水平固然是一个方面,但提高全民的欣赏水平更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书法艺术需要走向社会,为社会服务,这点完全建筑在全民书法欣赏水平的提高上。书法的创作水平和欣赏水平必须同步前进,否则,只注意创作水平的提高,而忽视全民的书法欣赏水平的提高,将会使书法艺术逐渐失去应有的观众,实际上也缩小了自身可施展的天地。目前这种现状已向我们敲响了警钟。现在真正欣赏书法的还只在书法界搞书法创作的专业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非从事书法创作的能欣赏的人还不多,大量的观众还只是一般看看而已。有道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要瞧出门道,就必须懂得入此门道的方法,掌握这方面的知识,而大量的非搞书法的广大群众,他们显然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对书法的欣赏只停留在“好”与“差”的感觉的层次上,且是非常笼统和模糊的,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更不可能从美学的角度对书法艺术作品的审美特点和价值进行深层次的分析。看来提高人们的欣赏水平,在当今书法创作日益高涨的今天,已到了首要的地位,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二、书法教学是提高书法欣赏水平之关键 就书法创作者自身而言,不断的创作实践,加上不断的书法理论研究,其自身的欣赏水平亦随之提高,一般地说是较为同步的,就象一句哲言所讲的那样:“心中没有太阳,也就看不见太阳”。自身的创作实践和理论学习,就是一个受书法教学的过程,而对广大的群众来讲,唯一的手段只有通过书法教育才能提高他们的欣赏水平。 问题是怎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既通俗易懂为他们所接受,又起到提高欣赏水平的作用,这对广大的非从事书法创作的欣赏者来说,要做到这一点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中国书法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涉及面很大,书法教学当然不可能面面俱到,而必须有侧重面。有一点必须提一下,即书法教学的重点要放在帮助人“会欣赏”上,要避免那种书法教学就是教人学会书法的方法,而要通过书法教育使广大群众逐步掌握欣赏的方法和内容,真正领略其中的风采。就象我们自己本身不会拍照,但完全可以去欣赏一幅摄影作品,或者说自己不会跳芭蕾舞,但照样能欣赏它的高雅优美,以及领会它内中一个个的故事一样。但必须有一个前提,即必须懂得这方面或与之相关的知识,否则也就无从谈起。 当然,书法欣赏也许有比其它艺术欣赏更难的因素。因为它本身是极抽象的,不象其它艺术,如摄影、绘画等,有一个个具体的形象可直接感受,较易引起欣赏者的兴趣和联想。书法欣赏与其相比,就存在着这方面的差异,这就给书法教学提出了要求,笔者以为下列几点是必不可少的。 1、什么是书法,书法艺术与一般写字的区别;2、书法美的本质;3、书法美的特征;4、书法美的表现形式;5、书法美的创造;6、书法美的欣赏。 就书法教学而言,使欣赏者首先了解书法是最重要的。因为一切都是从先了解开始的,当然欣赏者各自审美观的不同,尤其是各人的文化水平、艺术修养等条件的差异,不可能以相同的书法教育,而得到相同的欣赏水平。这点是永远做不到的,也不要求做到,而是要通过书法教育,努力使这些差异越来越小,这是完全可能的。要提高广大群众的书法欣赏水平,仅仅依靠书法教育也是不够的。或者说,只靠书法教育,其欣赏水平不可能进入很高的层次。因书法欣赏涉及的不只是书法知识的积累,还需要其它文化素养的配合,所以提高欣赏者水平,除了书法教学以外,还需要辅以其它艺术素养的积累。当然书法教学是首要的。 如同书法创作水平的提高,须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一样,书法教育也必须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毕竟书法教学面对的是广大的群众,有很大一部分对书法确实知之其甚少,只停留在书法就是写字的笼统概念上。这样,普及型的书法知识的教育就得放在首位。如懂得欣赏的方法,至如欣赏到什么层度,要逐渐而入。这样的书法教学确实对书法欣赏水平的提高有着极大的意义,否则,盲目的在书法教育中实行“一刀切”,仍然会使广大的欣赏者感到深奥,唤起了他们对书法艺术的深厚兴趣,也欣赏不了什么。就象初学书法,必须先从基础着手一样,先追求基本功的熟练,在此之上再去创新和树立自己的风格。书法教学也必须注意普及型和大众化教育。 如果就创作者主体而言,那么书法教学的意义在于,使每一个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懂得,书法艺术的内容与形式应与当前群众在文化艺术方面的鉴赏水平,爱好和追求大体吻合,而舍弃艰涩朦胧和难以捉摸的意象,转向较为晓达的群体感情抒发。一个时代的艺术的根本目的就是满足一代人的要求,不能为艺术而艺术,要为这个时代服务,要重视书法艺术创作和欣赏的大众化和普及性。书法艺术创作不能脱离时代,也不能脱离人民,这样,作为欣赏主体的普通群众尽管没有高的艺术素养,但对作品却能从他们自身的文化起点加以认识理解和欣赏,否则势必失去大多数的接受者,这样就等于把书法艺术推向孤芳自赏的绝境,这样的艺术创作又有何价值可言呢。 我们应该相信,通过书法教学能使广大群众的书法欣赏水平得到提高,广大群众的欣赏水平提高了,又对书法创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创作水平提高了,反过来又要求欣赏水平有新的提高。不断的循环往复,就要求书法教学在每个阶段都有新的内容,以适应欣赏水平向更高层次发展。 书法教学是一项繁重复杂的工作,基意义十分深远,尤其在书法创作水平和书法欣赏水平存在较大差异的今天,书法教学更显示它的重要性的迫切性,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以将书法教学提到一个重要的位置,使书法艺术焕发新的光彩,真正起到弘扬民族文化之目的。 众所周知,审美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罗克韦尔 肯特曾说过:"艺术的最高目的,就是使人们更深地懂得生活,进而更加热爱生活。 马克思曾引用黑格尔设想的一个生动比喻,来说明人类在创造活动中实现其本质力量叫产生的愉悦:一个小男孩,将一块石子投入水中,他看到水的涟漪不断变大,他欣赏自己的创造,从中得到无比的欣喜……。而到了初中阶段,审美教育更显示出在素质教育方面的作用,这时的学生从原来的快乐、无拘无束、天真活泼变得沉默、羞涩和严肃,他们要寻找一种新的适合表现自我意识的方式,在这个关键时刻,我们如果灌输给他们一种起着心灵感应作用的思想教育---审美教育,就能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接受教育,不知不觉地受到高尚,健康的思想感情的熏陶。这种教育的特殊效果,是一般道德说教难以达到的。而到了高中阶段,学生在生理,心理上已接近成热,是准备走向独立生活的时刻,他们的自信、自尊都在增强,他们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而接触面也更加广泛,他们求知欲强烈,学校教师传授的知识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渴望从各种渠道接受新观念,接受新知识。在这时,审美教育更能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其鲜明的形象性和强烈的情感性正是对感情真挚奔放,形象思维极强的青少年作用是最大的。 但我们同时也要认识到当代的世界正处在一个巨大的历史转折期,学生经历着空前的观念撞击和文化震荡,正如电脑和算盘同在,洗衣机和搓板并存,试管婴儿和恐龙蛋化石共生一样,生活在同一时代的精神并非同代。 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美术也显得希奇古怪。如现代主义的美术,有入说是一种头脚颠倒得艺术。一位心理学家曾幽默的用生动的语言概括了现代艺术和传统艺术的根本区别。他说:"今天年轻的一代和我们这一代投有什么不同。他们也是逐渐懂事,也离家出走,也生孩子。只是顺序倒过来的。"的确,在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艺术家那里,艺术的含义更加宽泛,既包括美的,也包括丑的:既有善的,也有恶的;既包括物质的,也包括精神的:既有纯实体的东西,也有纯形式的纯数学的东西。 比如60年代,卢卡斯萨马拉斯主要探讨的是人的亲妮行为和暴力强奸。他的作品中弥漫着炽热的性欲和色情主义。似乎全部的作品都被梦魇困扰着,镶饰着欲望,渴望者心醉神迷。 尽管一些现代主义艺术也从不同的方面得到了人们的肯定,但某些作品的形式和内容的确不适合一个中学生。敏感的学生面对着万花筒般的多元观念,往往不知所措,分不清美丑。况且在过去的日子里,我们国家的美育也曾受到极"左"思想的影响,把美和资本主义混为一谈,在十年内乱期间,美育更受到毁灭性的催残,真假不分,善恶颠倒,严重扭曲了青少年的心灵,带来愚昧,粗野,庸俗等不良后果。 同时,随着我国商品经济发展迅速,社会上难免出现许多不良因素,商潮汹涌,文化兵败,伪劣走俏,真金蒙尘。今天,似乎已经到了这样一个扑溯迷离和令人费解的时代。 哲学家不再尊重笛卡儿,黑格尔;文学家不再推崇莎士比亚,鲁迅;艺术家也不再欣赏达芬奇,拉非尔和贝多芬。一台国家级水平的交响乐演出,听众寥若星辰,而一位怀抱吉他,声嘶力竭,似唱非唱的"歌星"却吸引数以万计的歌迷。同样,在美术市场,一些利令智昏的画店,画商更是不吝出资,成批伪造画和名家字画。同时,在我们今天的艺术殿堂中,也似乎愈来愈难以看到人类古代所创造的各种美丽的神话,圣洁的传说,优美的音乐和令人心醉神迷的绘画。而更多的是邪恶,荒谬,仇恨,丑陋。 莎士比亚在《风月通鉴》中曾经写道:人们齐心赞赏新玩具,不理会他们是用旧物捏成,宁愿歌颂镀金的劣货,不愿欣赏盖了灰的金泊。 因此,做为美术教师,我们的任务不仅仅是在课堂上欣赏好一张画,一件工艺品,而更重要的是带动学生能独立的去认识美,有选择的接受新的观念。在我任教的高中美术欣赏课上,我做了以下尝试: 首先,选择优秀的画家,优秀的作品。上课时要先让学生对画家的思想和人格精神有个充分的了解,然后对其作品进行分析时,融入画家的思想和为人,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也接受了思想教育。要知道一件伟大的艺术品能屹立不倒,不仅仅只有外表的美,而更重要是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如十九世纪最伟大的雕塑家罗丹。艺术在他看来是所谓静观默察,是深入自然,渗透自然。与之同化的心灵的喜悦,是智慧的喜悦,是在良知照耀下看清这个世界而又再现这个世界的喜悦。 学生从中获得审美喜悦,正是和艺术再现世界相对应的,即熟悉,亲切,又陌生新鲜的心灵体现。而对罗丹的大理石雕塑《沉思》,我们会同时浮现双重的现实感:一种是通过洁白润泽的大理石,造型语言等材料和媒介透出的再现形象;另一种是由这个再现形象激起的对外部客观现实的联想。这两种现实都在幻觉中产生,从再现形象到客观现实往复多次,构成心灵意象的跳跃感再现。捕捉这样一种大幅度的扩展和变化着的意象,将激起心理,智慧,想象,情意以至人生经验的涟漪,这一精神活动本身"力"图样,体现的恰是梦想与现实,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的矛盾。罗丹的助手葛赛尔写下了《沉思》这座雕像给他的审美经验--"这是一个非常年轻,神的张弛,往复,伴随着极度的审美愉悦,呈现为精神上的创造,自由和超越。他在表现时特别注重强调和对比,把眼睛以上从眉弓推向前额,突出入类精神生活最主要的领域,以先声夺人的精神力量去接近观赏者。而下颉到脖颈再到双肩,几乎"沉没"在石座里,"突出"与"沉没"的"秀",面目俊美的女性头像,她低着头,周围萦绕着梦想的气氛,显得她是非物质的头脑上帽子的边缘,好象她梦想的羽翼一样,但是她的颈项,甚至她得颔都在一块粗大得石头上,好象夹在不能摆脱得枷板中一样,不具形的"思想"在静止的"物质"中花一般地吐放出来,而且用辉煌地光彩照亮了这物质,但是她丝毫没有办法摆脱现实的沉重束缚。" 而在现实当中,罗丹对艺术的执著使他自己认为是"教徒",他在遗嘱中对青年谆谆教导:要有耐心!不要依靠灵感,灵感是不存在的。艺术家的优良品质无非是智慧,专心,真挚,意志。象诚实的工人一样完成你们的工作吧! 我们应该要引导学生在欣赏中感觉到这种美的力量。一个朦胧中的少女有着自己的梦想,这与中学生多梦的性格是如此的接近,这种心灵的沟通和激发,如电流通过全身,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忽然间犹如脱胎换骨,学生在美的享受中自觉的接受了罗丹的高尚艺术品格,尽管也许不一定所有的学生都有这样的感受,但这种教育的深刻性是永远不能泯灭的。 又如凡高,他尽管只活了37岁,而且是孤僻,自闭,精神分裂.真正的去了解他,了解他的生活,了解他的品格,我想学生会对凡高充满了尊敬。 脾气古怪的凡高从小就不合群,不仅长相难看,有时羞却,有时又冲动粗鲁。他拒绝社会,社会也拒绝他;但他向社会献出诚心,社会仍然拒绝他。他在为古皮尔画店工作时,直截了当地批评顾客的爱好,甚至公开宣称商业实际上是有组织的盗贼集团,于是他被解雇了;他在一家寄宿学校任法语教师,看到了贫苦的学生的生活状况而没有向他们收学费,于是他又被解雇了:他在一座煤矿当自食其力的传教士,把财产分给穷人, 自己粗茶淡饭,衣裳褴褛,教会认为他布道失当,于是他又被解雇了:他满腔热情,一往深情地追求真诚的爱情,但不是被戏耍,被背离,便是酗酒放浪,于是被"解雇"了;他如痴如狂,满怀虔诚的创造绘画作品,却因不被世人理解难以找到知音,于是他又被解雇了。 然而凡高和罗丹一样,对待艺术就象一个虔诚的教徒,他并不太在乎人们是否理解和接受自己的作品,他只是把画画当作宣泄情感的一种最佳方式,并且他有着和雷诺阿一样的追求。"我画画不是使人苦恼,而是使人们快乐。"他在一到信中这样写道。这一点着实令人惊讶,也使人们得以窥到凡高的内心:他就象一个天真烂漫的儿童,尽管生活如此对他不公平。他仍然热爱和渴望生活 他的代表作《向日葵》,作为一副静物画,从它色调,布局,瓶花的特定形成构成,以及笔触的运用,油彩技法上的处理,都是显示出画家对自然,生命,人生的独特情感的体验,传达出一种既热烈又悲伤,既骚动又孤寂的心理情绪。学生只有在充分了解凡高的基础上才能真正体会到这盘俯仰张弛挣扎的向日葵的内在涵义,充溢着张力的新生命在凋残痛苦的旧生命种诞生。学生在欣赏时自然而然地想象到凡高地一生,沉默,欲喊又喊不出来的压抑人生。而更重要的是凡高的这种爱心和渴望生活却永远留在学生的心中。 其次,在进行欣赏教育时,有必要的让学生允分地了解中国的艺术,提高民族荣誉感,长期以来,由于欧洲中心论的影响,由于把科学的发达等同于美学的发达的错觉,中国的艺术跟在西方科学的路子后面,疲于奔跑的追赶,在一定程度上舍近求远,忽略了中华民族的审美优势。 事实上,中国的近百年来科学落后不等于艺术落后,中国画作为一种风格独特的艺术早就与西洋画并起并坐,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两大绘画体系。 一,中国的绘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据记载,早在春秋后期,周代都城的政治性建筑"明堂"里,就绘有"尧舜之容,桀纣之像,'以及周公抱着幼年的成王接受诸侯朝拜的壁画.可惜这些壁画因为建筑物的毁灭都已不存于世,但是从1949年出土的两件战国帛画的线描人物形象,略加色彩的绘画技巧来看,我国至少在两干多年前已经达到一定的艺术水平。 到了战国以后,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国古代绘画也在不断地完善和丰富着它的艺术形式,表现手法,艺术风格以及各种绘画体裁,画家们将书法的结构,用笔运用到绘画中去。以加强绘画的表现力和艺术趣味,形成了具有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时代特色。它不仅是中国近代,现代绘画艺术发展基础,而且对我国一些邻近国家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日本老画家中村不折在他的《中国绘画史》一书中指出:"中国绘画是日本绘画的母体,不懂中国绘画而研究日本绘画是不合理的要求。我想,用长流不息来比喻中国的绘画是最合适不过的。" 而欧洲的绘画从时间来看,应该是早早承认,旧石器时代,世界上最早的美术品,都是发现于欧洲的西南部与中部。虽然考古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问,但迄今尚无新证物以前无法动摇上述的观点。 到了中世纪以后,由于基督教成为统治国家的精神支柱,这一时代在绘画史上称之为"黑暗的中世纪"。直到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为了扫清前途的障碍,需要很有说服力的思想武器,他门终于从古人的武器宝库里找到了饱含着现实主义精神和科学理性的古希腊,古罗马的思想文化,从而打出文艺复兴的旗号,正如恩格斯所说:"拜占庭灭亡之时抢救出来的手抄本,罗马废墟中发掘出来的古代雕像,在惊讶地西方人面前展示一个新的世界,------希腊的古代:在它地光辉形象面前,意大利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艺术繁荣。"因此,欧洲的绘画是时而浩瀚,时而干涸,这与中国地绘画地源远流长是不同的。 二、西方文化是以"神"为中心的文化。他们将人的发展归之于神的创造。在他们那里,"神"与"人"是分离的。所以他们习惯于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主体和客体对抗起来。探索各个领域中纵的逻辑关系,在种与类的基础上区别其层次,力求符合这些关系的客观秩序。 他们是属于哲学美学,叙事诗学,状物画学。 他们写实绘画的焦点透视,像一位独眼巨人在锁孔里看世界,只能老老实实地把看得见的画出来,把看不见的挡起来。他们的安琪尔要飞,只有实实在在地安上一双翅膀,其爱的信息的传达还得借助于一支有形的弓箭。 而中国的文化是以"人"为中心的文化。它以笔墨"线索"作为塑造意识形象的根本要求,并融诗入画,使画的意境,布局,笔墨,色彩完全诗化而成为"无声的诗"。他不仅是中国近代,现代绘画艺术发展的重要基础,而且对我国一些邻近国家的绘画也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中国绘画是属于艺术美学,抒情诗学,写意画学。 中国绘画是多点透视,在游动中看世界,不但能画出肉眼之所见,而且能画出心眼之所见。山前山后,屋里屋外,长江万里,四季花卉,皆可同时纳入画面。 我们的飞天要飞,勿需安装沉重的翅膀便能"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其爱的信息的传达虽然"身无彩凤双飞翼",却能"心有灵犀一点通"。 一个是"无翼而翔",一个是"有翼而飞",哪个更高? 难怪毕加索反问:"在这个世界上谈到艺术,第一是您们中国人有艺术; 其次,是日本人有艺术,当然日本人的艺术又是源自你们中国;第三是非洲人有艺术。除二者外,白种人根本没有任何艺术可言。我最莫名其妙的,何以有那么多的中国人,东方人要到巴黎来学艺术"。 况且有专家认为,中国画是后现代主义的温床。进入90年代,伴着消费的发展,现代主义的热潮在中国迅速降温,而一种打破传统和新潮,艺术和非艺术,雅和俗的后现代主义以游戏的姿态悄然兴起,他兼容性更强,在这里,被排斥的古典艺术又有了自己的位置,并且是以一种游戏的姿态出观:维纳斯穿上了牛仔裤:蒙娜丽莎被戴上一副眼镜,弥勒佛扛起了广告牌等等。在这里,这些艺术既保持着自己的"风和雅",同时更大众化。 现代主义重视看得见的形式,后现代主义重视道不清说不明的状态,他从东方神秘主义众吸取了信息,而崇尚"天人合一"中国早有"玄之又玄,天机不可泄露"之说。这些被某些学者视为不能用精确数值定量定性的落后乃至迷信的中国古老文化,说不定潜藏着科学主义未能认识的领域和未能解读的信息。 正如古希腊的奴隶制太完善了,所以他的封建社会就不发达。中国完善的封建社会决定了他不可能出现完善的资本主义,而在后工业社会形态中则可能获得充分的发展和繁荣。中国对现代主义艺术有着一定的排斥性,而对后现代主义却有着先天的亲和性。 学生通过多方面的了解,必定会对美术有新的认识,在欣赏美的同时,既自觉的接受了思想教育,也接受了新观念。 以上是我对高中美术欣赏的几点肤浅见解。应该说,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至于效果如何,还是未知之数
一楼说的不错
贯穿于有清三百年的历史发展历程中,名家辈出,风格多样。清隶为清代碑学的兴起,从根本上击溃帖学垄断的僵局,起到了重中之重的历史作用。典册告诉人们,有清一代擅长隶书的名家达500人之多。清代早期的隶书名家有:郭允伯(?-1652)、万授一(1659- 1741)、王嵩樵(1592-1652)、王烟客(1592-1680)、王虚舟(1668-1743)、傅青主(1607-1684)、郑谷口(1622-1693)、朱竹坨(1629-1709)、垢道人(1605-1691)、林吉人(1660-?)、周亮工(1612-1672);清代中期的隶书名家有:邓石如(1743- 1805)、伊墨卿(1754-1817)、曲江外史(1687-1763)、南阜山人(1683-1748)、汪近人(1686-1762)、高西唐(1688-1753)、郑克柔(1693-1765)、杨石(上宀下戊)(1696-?)、罗两峰(1733-1799)、龙泓山人(1695-1765)、黄小松(1744-1802)、奚冈 (1746-1803)、陈曼生(1768-1822)、巴隽堂(1744-1793)、桂馥(1736-1805)、翁方纲(1733-1818)、阮芸台(1764-1849)、钱立群(1759-1844)、张文鱼(1738-1814);清代晚期的隶书名家有:吴熙载(1799-1870)、何绍基(1799-1873)、莫(吕阝)亭(1811-1871)、杨濠叟(1812-1881)、胡不恐(1817-1862)、杨见山(1819-1896)、俞荫甫(1821-1907)、胡荄甫(1825-1872)、赵之谦(1829-1884)、吴大澄(1835-1902)、徐袖海 (1826-1890)、翁叔平(1830-1904)、杨惺吾(1839-1914),等等。造成清代隶书鼎盛、名家辈出的原因是什么呢?从社会状况来看,清代政冶极不清明。清初读书人为避“文字狱”,把自己的精力移入金石考据领域。当然,由于金石彝器出土日多,也为金石考据的研究提供了物质基础。清代学人治学态度严谨,崇尚“一事不知,儒者之耻”的理念。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清代考据学得到空前发展,本不为人所重的残碑、断纸,竟成了考据学家寻觅的瑰宝。清代学者尤重汉隶的研究,如万授一的《分隶偶存》、桂馥的《说隶》、翁方纲的《两汉金石记》、顾炎武的《金石文字记》等,给清代隶书的繁荣昌盛提供了学理上的客观条件.使有清一代隶书家得以对传统隶书进行符合汉字构架的局部改良,从而大大提高了清隶的艺术表现力。从对姐妹艺术的吸取方面来看,将篆刻的若干长处有机地移到隶书的实践中,从而使书法具有“金石味”,以丰富隶书的表现力,这一点邓石如做得很典型。正如魏锡曾所著《绩语堂论印汇录》中指出的:“若完白书从印入,印从书出。”隶书大家邓石如擅篆刻;同样,隶书大家金吉金亦擅篆刻,伊墨卿、陈曼生、何绍基、吴苦铁等清代隶书大家,皆擅篆刻。可以不夸张地说,篆刻拓展了清隶的艺术魅力。从宽泛吸收其他书体优点来看,清隶的营养成分是有分量的。清代隶书家远绍汉隶,对汉碑碑额及碑阴的研习颇见功力。书法赖以存“形”的核心点是抽象,具有表现为时间序列和线性构架的本体规律,有不可逆性和不可约简性。汉隶碑额或碑阴亦具这些属性。这些碑额或碑阴给清代隶书家的启迪是明显的。除了这些碑额或碑阴以外,清代隶书家对魏晋南北朝碑如《范式》、《李仲璇》等也认真临写,当然对诏版、砖文、镜铭也注意取法。正是这样,使清隶打破了传统隶书与其他书体的界限,体现出清代隶书家与时俱进、与时俱新的发展理念。清初隶书成就最高的郑谷口,以草法入隶,其隶书被包慎伯列为“逸品上”;博诵经史、蕴蓄闳深的大学人、大词人朱彝尊以欧法入隶,“笔意秀劲,韵致超逸”(《桐荫论画》句)。此外,金吉金以吴碑入隶,伊墨卿以鲁公楷法人隶……都使隶书呈现出各自的审美取向。这种以正、草、篆籀入隶,动、静相整合的隶书面貌,可渭空前,充分展示了清隶“放意自得”和“心手达情”的时代特色,从而使清隶在形而上和形而下两个层面的张力都得到了显著加强.构成了隶书发展史上一座令人瞩目的高峰。从清隶书家所用的工具观之,亦有长于前辈书家之处。中国文房四宝史告诉我们:宋代以前,总的来说用硬毫笔者占大多数;明代开始,用软毫的才逐渐多起来;具体地说,明以后至清代,羊毫被广泛使用。《频罗庵书画跋》云:“笔要软,软而遒;笔头要长,长则灵。”长锋羊毫有如下特点:一、便于储墨并且储墨量大;二、八面出锋的旋转余地大,适于隶书特色之笔——“燕尾”笔法的运作。读邓石如隶书,可以强烈地感受到长锋羊毫的这些特点。从与时俱进、与时俱新的角度看,清隶具有抒发性灵、解放思想、师汉隶但不为汉隶所束缚的与时俱进、与时俱新的特色,用石涛的话说,就是勇于“借古以开今”。如张文鱼的飞白体隶书,赵之谦的魏碑体隶书,均具有独特的个人风格,充分表现了他们良好的修养、上乘的品格、阔大的襟抱和精湛的功力,真是:“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刘熙载《艺概·书概》句)从墨色上看,清隶的一大特色是墨色活。活从何来?活从善于用水来。何绍基、赵之谦、吴苦铁等皆为用墨高手,其涨而不烂、润枯相间的施水带墨法,使墨色在隶书中充分地表现了艺术魅力。书法形象的智性把握是“法”,而书法形象的情感酿造,却是“意”。清代隶书高手在“水”这个材料上用尽了心思,充分发掘了墨色的艺术表现力,故清隶在用“水”上给来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理论思考点和实践操作点。清代碑学的先导是清隶的强劲发展。清初帖学垄断,书风单一。由于历史性的文化积习的压力,使书法在以法致道的漫漫长途中艰难地跋涉着。最为明显的是,帖的巧美导致了“馆阁体”对清初书法的侵蚀,从而形成了颓弱的格调低下的局面。清初和这—局面分庭抗礼的关键书体,就是隶书。清隶不仅为碑学在清代的发展开了头,而且清隶始终伴随着有清三百年书法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着。张扬个性的清代隶书众所周知,清代是一个政治上昏聩、腐朽、没落的王朝,而书法尤其隶书却在这个时代得到复兴。这当然不是偶然的。一方面,如前所述,隶书自东汉桓、灵之后,形势急转直下,至宋、元、明三代已少有人问津,“篆籀八分,几于绝迹”[8]。而被尊为帖学鼻祖的“二王”书风,由于得到梁武帝、唐太宗等的极力推崇,长期笼罩书坛。以“二王”为衣钵而失之于“俗”[9]的元人赵孟頫书及失之于“软”[10]的明人董其昌书,本不足为重,却深得明清皇帝的赏识,以致出现了从明季到清初赵、董书风交相辉映,天下附影的局面。加之科举而馆阁体兴,千人一面,一字万同。可以说在“二王”帖学范围内讨生活的清人书法至此已是衰朽至极。物极必反。书法艺术这种自身的矛盾运动,客观上为隶书的复兴积聚了巨大动能,犹如一座巨大的活火山,一触即发。一方面,康、雍、乾时期,清政府为了强化皇权,防止颠覆,加紧了对汉人中学人思想的钳制,以致文网密布。为了逃避残酷的现实,人们不得不转事他行。其中,不少人则致力于古籍的勘理和金石的考证。于是,作为记载着汉代文献史料的碑刻,受到人们的空前青睐。同时,汉碑书法艺术的美学价值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兴趣与重视。许多人考证之余便埋头于汉隶书风的探究,学界由此大兴“汉学”和“尊碑卑帖”之风。显然,是至今想来还令人毛骨悚然的“文字狱”激活了“隶书”这座沉睡了1400多年之久的火山。此外,清初几位先知先觉、具有强烈个性的大家对清隶复兴亦功不可没。首先是傅山。傅山以草、行书名重于世,作风仍属帖学一路。但他从言行上已很透彻地表明了自己尊碑的思想理念。他说:“汉隶之不可思议处,只在硬拙。初无布置等当之意,凡偏旁宽窄,左右疏密,信手行去,一派天机。”[11]尤其是他的四宁四毋(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12]的美学思想,更是道出了与妩媚婉秀,充溢着阴柔之美的帖学风范格格不入的艺术主张。他身体力行,行草之外,兼习分隶。尽管尚不成熟,但作品拙朴真率的情趣,一扫晋唐以来八分恶习,在当时具有强烈的反叛意义。因此,傅山可说是清代碑学崛起、隶书中兴的先行者。其次是被誉为“清初三隶”的王时敏、郑簠、朱彝尊。郑、朱二人殚精竭虑,提倡碑学,毕生浸润于金石的研究与考证,且注重实践,创造出了个性鲜明、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八分书体。王时敏于画学虽为复古守旧派代表,但所作八分直追秦汉,带有古气。线条也不象唐隶那样浮滑单薄,用墨上更没有明人那样“黑”、“死”,很讲究苍涩浑润的变化。就这些而言,他的作品较之唐隶还是富有新意的。“清初三隶”的成就,基本代表了清初书坛分隶的水准,为后来的复兴奠定了基础,打开了通路。最后是作为朱明后裔的高僧石涛。石涛以其巨大的绘画成就与创新精神倍受人们钦慕。在书法上,他也是提倡个性解放,尊碑卑帖的一个重要人物。所作八分,“散朴有致,不格绳墨”[13],气格非凡,为随后的书家冲破晋唐以来隶书樊篱提供了又一崭新的“旗标”。清代隶书复兴的元气得力于清代的金石学、考据学、文字学等朴学文化的滋养,一些汉学家朴学家以其深厚的学术修养,提笔书隶,具有学者风范。兹后兴起的碑学思潮,推波助澜,开拓了书法家们的审美视野,形成了新的隶书审美观。金石碑版简牍不断有新的出土,即使人们眼界大开,又为新的隶书审美观起到了支撑作用。近现代印刷技术普及,传世碑帖珍拓和出土书刻得到较广的传布,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学习、研究和晶赏。凡此种种社会文化因素,都对隶书的复兴有着或大或小的促进作用。一、清朝前期的隶书清初隶书首推郑篮,其次有朱彝尊、石涛等。郑篮(1622—1694年),字汝器,号谷口,上元(今南京)人,终生未仕,以行医为业。隶书初法明人宋珏,后“深悔从前不求原本,乃学汉碑,始知朴而自古,拙而自奇。”他一生专工隶书,一扫魏晋以来的刻极之气,浑厚圆转,沉着飞动,名重一时,被朱彝尊推为“古今第一”。朱彝尊的隶书,以秀逸著称,并和郑篮一起研讨隶书,互相激发。钱泳《履园丛话》:“国初有郑谷口始学汉碑,再从朱竹垞辈讨论之,而汉隶之学复兴。”著名画家石涛的隶书,初受郑篮的影响,后用行书参入隶体,给古朴拙质的隶书注入了鲜活的笔法。“扬州八怪”中的高风翰、汪士慎、金农、高翔、郑板桥等,无不有一手独特的隶书本领。尤以金农的隶书创新性最强,形成了世人称之为“漆书”的艺术形象。与“扬州八怪”有密切往来的西冷篆刻家丁敬、黄易、陈鸿寿等人,在隶书创作上也各有特色,丁、黄两人以工力见长,陈则气势磅礴。这些画家、篆刻家的艺术思维活跃,对隶书的审美创造别具一种眼光,这也是清隶艺术特色有别于汉隶的一大原因。清隶的确立,代表性书家是邓石如和伊秉绶。邓石如(1743—1805年),初名琰,字石如,后改字顽伯,号完白山人,安徽怀宁人。他对篆书有创造性的发展,对隶书也下过功夫,遍临汉碑达50余种,并对篆、隶笔法互相参用。伊秉绶(1754—1815年),字组似,号墨卿,福建汀州人,以平直之笔写隶,不在蚕头雁尾上作矫饰,体势宽博,笔力拙质,有大气势,康有为推其为集分书之大成者。当时与伊秉绶齐名的桂馥,也擅长隶书,但风格有异。二、清朝后期的隶书清朝后期的隶书,是在碑学思潮中发展的。阮元、包世臣、康有为的碑学,从南北朝碑版到汉碑的艺术渊源和风格流派,进行了深入探讨,对复兴的清隶给予了高度评价,从而在理论上进一步推进了清隶的发展。何绍基初宗颜真卿,继究北碑,以楷行书体上独创一家,晚年遍临汉隶,每临一碑多至若干通,采用苏东坡提倡的“八面受敌”读书法,每临一遍,专注一端,或取神韵,或取势度,或取用笔,或取行布,致使临书无一通与原碑全似,积而久之,融汇笔端,名曰临碑,实是创作,并影响到他的其他书体创作,卓然成大家。他的汉碑临作曾刊印过。《中国历代法书墨迹大观》十五册刊其隶书屏,浑朴圆转,举重若轻。 赵之谦聪明过人,多才多艺,书画篆刻皆有造诣,篆隶草行莫不精能,用笔流宕,变化多姿。吴熙载是包世臣的入室弟子,精通金石考证,篆刻师法邓石如,擅长篆隶,所临汉碑,振笔有雄风。杨守敬是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曾出使日本,对日本书道的发展有过不小的影响,他的隶书苍劲跃动,带有金石味,从书风渊源上看,有近师杨岘的痕迹。杨岘隶书尚带秀逸之气。
隶书起源于战国时期。隶书又是什么情况下出现的呢?这就要从隶书的名称上说起,隶书之所以叫“隶”,相传是由看管奴隶、罪犯的秦朝狱吏所创,因为有大量的文书要抄写,小篆书写起来不够快,便对其进行简化书写,也就是后来的隶书。
程邈,秦代下杜(现陕西西安市南)人。据记载,程邈曾经在秦始皇时代担任某县的一个小官吏,由于得罪了始皇帝,被囚禁于云阳县的监狱。在狱中,他对当时烦琐的官方小篆进行了大胆改革,把圆滑的线条化为方整,把繁杂的结构化为简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经过长期努力,程邈整理成3000隶字,并上呈始皇帝。秦始皇认为这种字体美观大方,比篆书易于书写,也便于交流,于是重新起用了程邈,并封他为御史。由于程邈地位低微,还坐过监狱,所以他所创的字即被称为“隶书。”后魏江武《论书表》中说:“隶书者,始皇时使下人程邈附于小篆所作也,世人以邈徒隶,即谓之隶书。”张怀瓘在《书断》中也认为:“隶书者,秦下邽人程邈所造也。邈字元岑,始为衙县狱吏,得罪始皇,幽系云阳狱中,覃思十年,益大、小篆方圆而为隶书三千字。”关于隶书中“隶”的来源,还有很多说法。有的认为这种字体最初在奴隶群体中广泛使用,所以才称为隶书。东汉史学家班固则认为隶书起于官狱多事,苟趋省易,施之于徒隶,故谓之隶书。也有的认为是因隶书多为下级官吏和平民等社会地位低下的人所使用而得名。还有人认为,在古汉语中,隶也有“隶属”、“附属”之义,也就是说隶书是因作为当时官体小篆的辅助字体使用而得名。据考证,隶书最早萌芽于战国时代,其展成熟期有的学者认为是在秦代,有的学者认为是在西汉,公认的看法是隶书在汉代已经得到普遍应用。
关于隶书前人的论述:” 是时始建隶书矣,起于官狱多事,苟趋省易,施之于徒隶也。“班固《汉书·艺文志》” 是时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吏卒,兴戍役,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趋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许慎《说文解字序》“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佐书,曰隶字。汉因用之,独符玺、幡信、题署用篆。隶书者,篆之捷也。上谷王次仲始作楷法。”卫恒《四体书势》“寻隶体发源秦时,隶人下邳程邈所作,始皇见而奇之。以奏事繁多,篆字难制,遂作此法,故曰隶书。今时正书是也。”庾肩吾《书品》“案隶书者,秦下邽人程邈所造也。邈字元岑,始为衙县狱吏,得罪始皇,幽系云阳狱中,覃思十年,益大小篆方圆而为隶书三千字,奏之始皇,善之,用为御史。以奏事繁多,篆字难成,乃用隶字,以为隶人佐书,故曰隶书。蔡邕《圣皇篇》云:‘程邈删古立隶文。’甄酆六书云:‘四曰佐书’是也。秦造隶书以赴急速,惟官司刑狱用之,余尚用小篆焉。”张怀瓘《书断》上述论述提供了以下信息:隶书名称的来历:这种书体是因 ”施之于徒隶“、”隶入佐书“ 而得名的。隶书产生的原因:奏事繁多,篆字难制,遂作此法。隶书产生的年代:秦代隶书的创造者:程邈当时地方政府部门处理跟徒隶有关的事务时所使用的一种书体,或者说与贵族阶层相对的地位低下的阶层所使用的一种书体,这种书体以实用为主,由于书写简易便捷,很快就推广开了,据说秦始皇都喜欢它。“徐锴曰:王僧虔云,秦狱吏程邈善大篆,得罪,系云阳狱,增绝大篆,去其繁复,始皇善之,出为御史,名其书曰隶书。”《说文解字序》前人大都认为隶书产生于秦代,随着出土文字材料的增多,人们发现许多秦代以前文字的写法跟秦代的隶书相似,如战国的楚简、秦国统一以前的秦简文字等,于是许多学者认为,隶书的出现早于秦代。至于隶书是秦始皇时代程邈所创的说法,更不合事实了。程邈可能对隶书进行了规范、整理的工作,也可能进行了改革创新,因此,人们就把隶书的发明权记到他的名下了。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中发现大量秦简,让世人认识到秦代隶书的真实面貌,而后出的里耶秦简更让人了解了秦隶与秦篆的不同。然后我们就发现,在秦代之前的战国时期秦国的兵器上已经出现与秦隶相同的文字,可以断定,隶书的产生早于秦代。至少在战国中期的秦国就已经出现了。云梦秦简,又称睡虎地秦简,1975年12月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出土。竹简长23.1~27.8厘米,宽0.5~0.8厘米。内文为墨书秦篆,写于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其内容主要是秦朝时的法律制度、行政文书、医学著作以及关于吉凶时日的占书 。四号墓还有两封家书,描述了当时那个大时代下小人物的缩影,2000多年前的墨迹:( 墨迹,不是刀刻 )( 睡虎地秦墓出土毛笔 )黑夫信牍文:二月辛巳,黑夫、惊敢再拜问衷,母毋恙也?黑夫、惊毋恙也。前日黑夫与惊别,今复会矣。黑夫寄益就书曰:遗黑夫钱,母操夏衣来。今书节(即)到,母视安陆丝布贱,可以为襌裙襦者,母必为之,令与钱偕来。其丝布贵,徒〔以〕钱来,黑夫自以布此。黑夫等直佐淮阳,攻反城久,伤未可智(知)也,愿母遗黑夫用勿少。书到皆为报,报必言相家爵来未来,告黑夫其未来状。闻王得苟得…(转背面)毋恙也?辞相家爵不也?书衣之南军毋……不也?为黑夫、惊多问姑姊、康乐孝须(嬃)故尤长姑外内(?)……为黑夫、惊多问东室季须(嬃)苟得毋恙也?为黑夫、惊多问婴记季事可(何)如?定不定?为黑夫、惊多问夕阳 吕婴、匾里 阎诤丈人得毋恙……矣。惊多问新负(妇)、妴(婉)得毋恙也?新负勉力视瞻丈人,毋与……勉力也。(二弟黑夫和三弟惊写给大哥衷:11号牍。木质。长23.4厘米、宽3.7厘米、厚0.25厘米。正面5行,249字;背面6行,残存110字。)惊信牍文:惊敢大心问衷,母得毋恙也?家室外内同……以衷,母力毋恙也?与从军,与黑夫居,皆毋恙也。……钱衣,愿母幸遣钱五、六百,布谨善者毋下二丈五尺。……用垣柏钱矣,室弗遗,即死矣。急急急。惊多问新负、妴皆得毋恙也?新负勉力视瞻两老……(转背面)惊远家故,衷教诏妴,令毋敢远就若取新(薪),衷令……闻新地城多空不实者,且令故民有为不如令者实……为惊祠祀,若大发(废)毁,以惊居反城中故。惊敢大心问姑秭(姐),姑秭(姐)子彦得毋恙……?新地入盗,衷唯毋方行新地,急急急。(惊写给衷:6号牍。木质,已残。残长16厘米、宽2.8厘米、厚0.3厘米。正面残存5行,87字,背面残存5行,81字。)如果说小篆是秦王朝官方统一的通行字体,那么称之为”古隶“的秦代早期隶书则是当时民间通行的字体。小篆由于书写难度只使用于一些最隆重的场合,例如:纪功刻石、权量诏版、虎符钵印等,范围很小。而隶书普遍的被使用于官府公文、私著书籍、账簿信函等,范围广泛。“隶”据《说文解字》解释为“附着”,《后汉书·冯异传》则训为“属”。“隶属”这一词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还在使用。《晋书·卫恒传》《说文解字·叙》及《段注》,都认为隶书是“佐助篆所不逮”。所以隶书是篆书的一种辅助字体,是从草率方折的篆书进一步简化、规范化而变来的。精彩推荐热门阅读
1)引言“爱情不是花阴下的甜言,不是桃源中的蜜语,不是轻绵的眼泪,更不是死硬的强迫,爱情是建立在共同了解的基础上的。”只有建立在共同了解基础上的爱情才是牢固的,甜蜜的。(2)事实论据裴淑英拒嫁在隋朝做高官的裴矩把女儿淑英嫁给李德武为妻。李德武官位不高,但夫妻感情甚笃,恩爱无比。后来李德武得罪了皇上,被革职发配到两广地区。裴矩见女婿出事,为对皇帝表示忠心,向皇上要求,恩准女儿与李德武离婚,皇帝立即批准。李德武认为自己这一去凶多吉少,怕连累妻子,也劝妻听从父命,离婚改嫁。淑英表示决不变心,要求丈夫好好保重身体,等待日后重聚。李德武一去十多年,淑英屡次拒绝改嫁。其父曾企图强迫她嫁给一个叫柳直的人,她剪掉头发,誓死相抗,最后也只好作罢。李德武后遇大赦,听到妻子忠于爱情,矢志不渝的消息,万分感动,急忙赶回家中同淑英团聚。爱情的力量英国19世纪著名女诗人伊丽莎白.巴蕾特,在少年时代就有诗才,13岁时就出版了四卷咏希腊马拉松战役的史诗。15岁骑马不慎摔断了椎骨,从此瘫痪在床。她在病榻上以顽强的意志仍然坚持诗歌创作,写成了很有影响的《孩子们的哭声》。比她小六岁的青年诗人白朗宁,钦佩女诗人的人品和才华,他们彼此之间结成深厚的友谊。在相处四年之后,白朗宁深深地爱上这位瘫痪的女诗人,热烈而坚定地向她表白自己的心迹。巴蕾特自知是残疾人,认为对方只是一种同情,便断然拒绝了对方的求爱。白朗宁对巴蕾特的爱是坚定不移的,两人通信更为频繁。双方都感到,谁也少不了谁。在爱情力量的鼓舞下,奇迹发生了,巴蕾特竟然逐渐好起来。不久居然能离开卧身二十多年的病榻,下楼走动了。当白朗宁第三次向她求婚时,她欣然接受。他俩结婚后,生活非常幸福。燕妮与马克思风雨同舟燕妮出身于名门贵族,聪慧漂亮,才华出众。她不顾家庭的反对,热恋着出身于普通律师家庭的马克思。1843年6月,当马克思被德国反动政府迫害,准备流亡国外的最困难的时候,她毅然放弃豪华、舒适的家庭,同马克思结婚。婚后,随着马克思颠沛流离,生活极端困难,有时甚至交不起房租,他们最小的一个男孩也因病饿而死。但她从没有动摇过对马克思的坚贞爱情。她经常自豪地说:“我很幸福,因为马克思在身边,他是我生命的支柱!”(3)理论论据[理论论据] 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鲁迅《彷徨.伤逝》两两相造,也两两被造,这是爱的三昧。陈望道《我的恋爱观》没有爱情,不会有幸福。郭沫若《棠棣之花》真正的恋爱婚姻,无论形式如何简便,总是神圣的婚姻。陈望道《妇女问题》爱情征服一切。[罗马] 维吉尔《牧歌》青春比鸟还自由,什么人能把爱情阻挠?[俄] 普希金《茨风人》爱情是可以战胜死亡和对死的恐惧的。[俄] 屠格涅夫《麻雀》如果缺少了爱,一切的美妙景象都将黯然无光。[俄] 风察洛夫《平凡的故事》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宋.秦观《鹊桥仙》男女间恋爱的情感,是最热烈的情感,所以是最高最真的情感。闻一多《冬夜评论》人生有限,情无限。宋.晏殊《踏莎行》恋爱是全人格的结晶。茅盾《最近的出产》恋爱是道德感情底融合,所以必须有伟大的人格者才有伟大的恋爱。陈望道《我底恋爱观》爱情的脚步是任何人阻挡不住的。[乌克兰] 奥.风察尔《爱的归宿》有恐惧的地方就没有爱情。[俄] 车尔尼雪夫斯基《怎么办》爱在心底的是深的,专疼表面是假的。柔石《为奴隶的母亲》离婚不过是收拾敬衰爱亡残局的一种不得已的方法。陈望道《〈自由婚姻号〉引言》爱情不能单纯地从动物的性的吸引力培养出来。爱情的“爱”的力量只能在人类的非性欲的爱情素养中存在。[前苏联] 马卡连柯《父母必读》爱的法则,即是牺牲的法则。李大钊《黑暗运动》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鲁迅《伤逝》只有爱情才能使生命维持和延续下去。[俄] 屠格涅夫《麻雀》离开了正真和信任,就没有爱情,没有友谊。[俄] 普里列扎耶娃《平凡的一年》爱情和欺是水火不相容的。[俄] 纳谢德金《感情的考验》互相信赖、尊重、真诚相待——这才是真正爱情赖以建立的基础。[俄] 纳谢德金《感情的考验》爱情不是索取,而是给予;不是梦想,也不是痴望——啊,爱情不是这样——它是善良,是荣誉,是和睦与纯洁的生活。[美] 范戴克.H《爱情》相思千万里,一书直千金。唐.李白《寄远十二首》如果一个姑娘嫁给富翁,那就不是爱情,财产是最无足轻重的东西,只有经得起别离的痛苦才是真正的爱情。[俄] 托尔斯泰《我们同姑娘们的关系》真心相爱是人间至玉。阿拉伯谚语相爱要学长流水,莫学杨柳一时青。中国谚语不是因为漂亮才喜欢,而是因为喜欢才漂亮。欧洲谚语爱情的力量是相当大的,天地万物之相比都黯然失色。[俄] 左琴科,〈一本浅蓝色的书〉相思之甚,寸阴若岁。〈北史,韩禽传〉谈恋爱是好的,但必须真正的爱情,因为真正的爱情可以使一个人崇高。[前苏联]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引自《导演的话》爱情要懂得珍惜,随着岁月倍加的珍惜。[俄] 施企巴乔夫《爱情诗》人生若没有恋爱,就会变得枯燥乏味,文学、美术也就黯然失色了。[日] 武者小路实笃《人生论》4.爱憎(1)引言爱憎杜甫诗句:“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人间就是要有爱,也要有恨。爱真、善、美;恨假、恶、丑。若不如此,世上就不会有公理、正义和光明。(2)事实论据秋瑾严辞斥县官贫苦农民阮财富的田产被当地恶霸教民黄老虎霸占,阮财富告到县衙门,请求县官老爷为他伸冤。县官害怕教会,庇护恶霸,非但不为受害者伸冤,反而诬蔑阮财富:“和信教人作对,要造反不怕国家王法。”要拿他问罪。围观群众敢怒而不敢言。此时正好秋瑾路过衙门,她听完受害者的诉说以后,义正辞严地对县官说:“阮财富的田产被别人霸占去了,怎么落得个没理,还要吃官司呢?你讲的是什么王法?他无罪,应该放了!”秋瑾在家乡有名声,县有几分怕她,不得不把阮财富当场开镣放了。鲁迅为车夫医脚“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人格的写照。对敌人恨,对人民爱,在鲁迅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可以看到他的这种高尚人格。有一年的冬天,在他家门口不远处,他见到一位人力车夫捧着流血的脚,原来脚被玻璃碴划破了,疼得不能走动。鲁迅很快从家中拿来药品、钳子和纱布,在凛洌的寒风中,他蹲下身子,细心地把车夫脚底的碎玻璃碴用钳子取出来,又用消毒药水清洗了伤口,敷上药,扎上绷带。扶他站起来。并设法着人送车夫回家。齐白石老人的“群鼠图”著名书画大师齐白老人爱憎分明,痛恨日本军阀,痛恨汉奸、特务。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在门口贴出一张“告白”,上书:“从来官不入民家。官入民家,主人不利。谨此告知,恕不接见。”拒绝卖画给敌人,拒绝与他们打交道。老人还常常借诗画影射咒骂敌人。他曾画了一幅“群鼠图”,在画上题诗道:“群鼠群鼠,何多如许?何闹如许?既啮我果,又剥我黍。烛灯残天欲曙,严冬已换五更鼓。”严励尖锐地揭露笔鞭挞了日寇“群鼠”对我国的侵略罪行。“华人池”洋人不准进1932年,侨居新加坡的华人著名企业家胡文虎得悉:上海租界内,洋人在公园门口挂着“华人与狗,不得人内”的牌子,他痛恨不已。于是他就修建了一座漂亮的游泳池,命名为“华人池”,在门口高挂着一块牌子,写着:只准华人入内。有一天,两个洋人绕过牌子,偷偷摸摸地跳进泳池,当即被游泳的华人扭送出门。杨令弗巧斥希特勒法丁斯头子希特勒,为了给自己装饰门面,冒充风雅,在柏林举办了一次画展。旅美中国著名女画家杨令弗也应邀参加。她画了一幅粉墨花鸟画,画的是翠竹数竿,两只鹌鹑怒目相视,在青枝翠叶中争斗。并在画的左上角题上一首《致战魔》的诗。希特勒对这幅富有东方神韵的画很喜欢,并买下了这幅画。希特勒不懂中文,待数日后读到译稿,才知道诗画原来是痛骂自己是制造仇恨,同类相残的“战魔”,他恼羞成怒,立即下“逐客令”。可杨令弗早已离开柏林了。(3)理论论据[理论论据] 是文人,他的是非就愈分明,爱憎也愈热烈。鲁迅《再论文人相轻》爱力可以创造世界。恽代英《怎样创造少年中国》爱力愈大,所爱愈博。李大钊《黑暗运动》假如我的血肉该喂动物,我情愿喂狮虎鹰隼,却一点不给癞皮狗吃。鲁迅《半夏小集》能憎才能爱。鲁迅《七论“文人相轻”两伤》人总是匆匆忙忙地爱,却总是不慌不忙地恨。[英] 拜伦《唐璜》没有东西比健全的爱更伟大,它导引着一切。郑振锋《欢迎泰戈尔》爱情比恨更为强有力得多。王朝闻《文艺论集》革命的爱在大众。鲁迅《致李霁野》倘有同一营垒中人,化了装从背后给我一刀,则我的对于他的憎恨和鄙视,是在明显的敌人之上的。鲁迅《答〈戏〉周刊编者信》真实的自由,都是建立大“爱”字上的。李大钊《黑暗运动》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鲁迅《野草.题辞》对锋牙利齿的老虎宽仁,就是对善良的羊群凶狠。伊朗谚语只有强烈的爱,才能产生强烈的恨。日本谚语爱你敌人的人,决不会公安厅你。几内亚谚语有明确的是非,有热烈的好恶。鲁迅《“文人相轻”》不抵抗善,使善滋长,固是爱;抵抗恶,使恶消绝,也便是爱。陈望道《论爱》千人所指,无病而死。《汉书.何武王嘉师丹传》见恶如家夫之务去草焉。〈左传.隐公六年〉见善若已有,嫉恶过仇雠。〈宋朝事实类苑.君臣知遇〉剪恶如草, 奸如秕。唐皮日休〈皮子文薮.手箴〉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年。鲁迅《无题》君子当有所好恶,好恶不可不明。唐.韩愈《与崔群书》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西湖岳王墓对联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唐.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爱人者必见爱也,而恶人者必见恶也。《墨子.兼爱下》见不仁者诛之,如鹰 之逐鸟也。《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取彼谮人,投畀豺虎。《诗经.小雅.巷伯》决不要去爱敌人所爱的人。阿拉伯谚语5.博学真,可以有N种解释,真诚真爱真善真假等等(1)引言博学多才的人,每每在事业上有成就,社会上有声誉,贡献也比一般人要突出,受人爷慕。博学多才的人愈多,社会就会愈进步。滚滚洪流要靠涓涓细流汇成,渊博的知误用是靠长年苦学的积累。让我们不断勤奋学习,博览群书,为明天的博学作准备吧!
议论文素材大全:. 爱情1)引言“爱情不是花阴下的甜言,不是桃源中的蜜语,不是轻绵的眼泪,更不是死硬的强迫,爱情是建立在共同了解的基础上的。”只有建立在共同了解基础上的爱情才是牢固的,甜蜜的。(2)事实论据裴淑英拒嫁在隋朝做高官的裴矩把女儿淑英嫁给李德武为妻。李德武官位不高,但夫妻感情甚笃,恩爱无比。后来李德武得罪了皇上,被革职发配到两广地区。裴矩见女婿出事,为对皇帝表示忠心,向皇上要求,恩准女儿与李德武离婚,皇帝立即批准。李德武认为自己这一去凶多吉少,怕连累妻子,也劝妻听从父命,离婚改嫁。淑英表示决不变心,要求丈夫好好保重身体,等待日后重聚。李德武一去十多年,淑英屡次拒绝改嫁。其父曾企图强迫她嫁给一个叫柳直的人,她剪掉头发,誓死相抗,最后也只好作罢。李德武后遇大赦,听到妻子忠于爱情,矢志不渝的消息,万分感动,急忙赶回家中同淑英团聚。爱情的力量英国19世纪著名女诗人伊丽莎白.巴蕾特,在少年时代就有诗才,13岁时就出版了四卷咏希腊马拉松战役的史诗。15岁骑马不慎摔断了椎骨,从此瘫痪在床。她在病榻上以顽强的意志仍然坚持诗歌创作,写成了很有影响的《孩子们的哭声》。比她小六岁的青年诗人白朗宁,钦佩女诗人的人品和才华,他们彼此之间结成深厚的友谊。在相处四年之后,白朗宁深深地爱上这位瘫痪的女诗人,热烈而坚定地向她表白自己的心迹。巴蕾特自知是残疾人,认为对方只是一种同情,便断然拒绝了对方的求爱。白朗宁对巴蕾特的爱是坚定不移的,两人通信更为频繁。双方都感到,谁也少不了谁。在爱情力量的鼓舞下,奇迹发生了,巴蕾特竟然逐渐好起来。不久居然能离开卧身二十多年的病榻,下楼走动了。当白朗宁第三次向她求婚时,她欣然接受。他俩结婚后,生活非常幸福。燕妮与马克思风雨同舟燕妮出身于名门贵族,聪慧漂亮,才华出众。她不顾家庭的反对,热恋着出身于普通律师家庭的马克思。1843年6月,当马克思被德国反动政府迫害,准备流亡国外的最困难的时候,她毅然放弃豪华、舒适的家庭,同马克思结婚。婚后,随着马克思颠沛流离,生活极端困难,有时甚至交不起房租,他们最小的一个男孩也因病饿而死。但她从没有动摇过对马克思的坚贞爱情。她经常自豪地说:“我很幸福,因为马克思在身边,他是我生命的支柱!”(3)理论论据[理论论据] 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鲁迅《彷徨.伤逝》两两相造,也两两被造,这是爱的三昧。陈望道《我的恋爱观》没有爱情,不会有幸福。郭沫若《棠棣之花》真正的恋爱婚姻,无论形式如何简便,总是神圣的婚姻。陈望道《妇女问题》爱情征服一切。[罗马] 维吉尔《牧歌》青春比鸟还自由,什么人能把爱情阻挠?[俄] 普希金《茨风人》爱情是可以战胜死亡和对死的恐惧的。[俄] 屠格涅夫《麻雀》如果缺少了爱,一切的美妙景象都将黯然无光。[俄] 风察洛夫《平凡的故事》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宋.秦观《鹊桥仙》男女间恋爱的情感,是最热烈的情感,所以是最高最真的情感。闻一多《冬夜评论》人生有限,情无限。宋.晏殊《踏莎行》恋爱是全人格的结晶。茅盾《最近的出产》恋爱是道德感情底融合,所以必须有伟大的人格者才有伟大的恋爱。陈望道《我底恋爱观》爱情的脚步是任何人阻挡不住的。[乌克兰] 奥.风察尔《爱的归宿》有恐惧的地方就没有爱情。[俄] 车尔尼雪夫斯基《怎么办》爱在心底的是深的,专疼表面是假的。柔石《为奴隶的母亲》离婚不过是收拾敬衰爱亡残局的一种不得已的方法。陈望道《〈自由婚姻号〉引言》爱情不能单纯地从动物的性的吸引力培养出来。爱情的“爱”的力量只能在人类的非性欲的爱情素养中存在。[前苏联] 马卡连柯《父母必读》爱的法则,即是牺牲的法则。李大钊《黑暗运动》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鲁迅《伤逝》只有爱情才能使生命维持和延续下去。[俄] 屠格涅夫《麻雀》离开了正真和信任,就没有爱情,没有友谊。[俄] 普里列扎耶娃《平凡的一年》爱情和欺是水火不相容的。[俄] 纳谢德金《感情的考验》互相信赖、尊重、真诚相待——这才是真正爱情赖以建立的基础。[俄] 纳谢德金《感情的考验》爱情不是索取,而是给予;不是梦想,也不是痴望——啊,爱情不是这样——它是善良,是荣誉,是和睦与纯洁的生活。[美] 范戴克.H《爱情》相思千万里,一书直千金。唐.李白《寄远十二首》如果一个姑娘嫁给富翁,那就不是爱情,财产是最无足轻重的东西,只有经得起别离的痛苦才是真正的爱情。[俄] 托尔斯泰《我们同姑娘们的关系》真心相爱是人间至玉。阿拉伯谚语相爱要学长流水,莫学杨柳一时青。中国谚语不是因为漂亮才喜欢,而是因为喜欢才漂亮。欧洲谚语爱情的力量是相当大的,天地万物之相比都黯然失色。[俄] 左琴科,〈一本浅蓝色的书〉相思之甚,寸阴若岁。〈北史,韩禽传〉谈恋爱是好的,但必须真正的爱情,因为真正的爱情可以使一个人崇高。[前苏联]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引自《导演的话》爱情要懂得珍惜,随着岁月倍加的珍惜。[俄] 施企巴乔夫《爱情诗》人生若没有恋爱,就会变得枯燥乏味,文学、美术也就黯然失色了。[日] 武者小路实笃《人生论》请参考下自行修改使用吧 谢谢了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你所见过的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作文素材大全,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爱情的力量
英国19世纪著名女诗人伊丽莎白.巴蕾特,在少年时代就有诗才,13岁时就出版了四卷咏希腊马拉松战役的史诗。15岁骑马不慎摔断了椎骨,从此瘫痪在床。她在病榻上以顽强的意志仍然坚持诗歌创作,写成了很有影响的《孩子们的哭声》。
比她小六岁的青年诗人白朗宁,钦佩女诗人的人品和才华,他们彼此之间结成深厚的友谊。在相处四年之后,白朗宁深深地爱上这位瘫痪的女诗人,热烈而坚定地向她表白自己的心迹。巴蕾特自知是残疾人,认为对方只是一种同情,便断然拒绝了对方的求爱。
白朗宁对巴蕾特的爱是坚定不移的,两人通信更为频繁。双方都感到,谁也少不了谁。在爱情力量的鼓舞下,奇迹发生了,巴蕾特竟然逐渐好起来。不久居然能离开卧身二十多年的病榻,下楼走动了。当白朗宁第三次向她求婚时,她欣然接受。
他俩结婚后,生活非常幸福。
燕妮与马克思风雨同舟
燕妮出身于名门贵族,聪慧漂亮,才华出众。她不顾家庭的反对,热恋着出身于普通律师家庭的马克思。
1843年6月,当马克思被德国反动政府迫害,准备流亡国外的最困难的时候,她毅然放弃豪华、舒适的家庭,同马克思结婚。婚后,随着马克思颠沛流离,生活极端困难,有时甚至交不起房租,他们最小的一个男孩也因病饿而死。但她从没有动摇过对马克思的坚贞爱情。她经常自豪地说:“我很幸福,因为马克思在身边,他是我生命的支柱!”
(3)理论论据
[理论论据]
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
鲁迅《彷徨.伤逝》
两两相造,也两两被造,这是爱的三昧。
陈望道《我的恋爱观》
没有爱情,不会有幸福。
郭沫若《棠棣之花》
真正的恋爱婚姻,无论形式如何简便,总是神圣的婚姻。
陈望道《妇女问题》
爱情征服一切。
[罗马] 维吉尔《牧歌》
青春比鸟还自由,什么人能把爱情阻挠?
[俄] 普希金《茨风人》
爱情是可以战胜死亡和对死的恐惧的。
[俄] 屠格涅夫《麻雀》
如果缺少了爱,一切的美妙景象都将黯然无光。
[俄] 风察洛夫《平凡的故事》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宋.秦观《鹊桥仙》
男女间恋爱的情感,是最热烈的情感,所以是最高最真的情感。
闻一多《冬夜评论》
人生有限,情无限。
宋.晏殊《踏莎行》
恋爱是全人格的结晶。
茅盾《最近的出产》
恋爱是道德感情底融合,所以必须有伟大的人格者才有伟大的恋爱。
陈望道《我底恋爱观》
爱情的脚步是任何人阻挡不住的。
[乌克兰] 奥.风察尔《爱的归宿》
有恐惧的地方就没有爱情。
[俄] 车尔尼雪夫斯基《怎么办》
爱在心底的是深的,专疼表面是假的。
柔石《为奴隶的母亲》
离婚不过是收拾敬衰爱亡残局的一种不得已的方法。
陈望道《〈自由婚姻号〉引言》
爱情不能单纯地从动物的性的吸引力培养出来。爱情的“爱”的力量只能在人类的非性欲的爱情素养中存在。
[前苏联] 马卡连柯《父母必读》
爱的法则,即是牺牲的法则。
李大钊《黑暗运动》
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
鲁迅《伤逝》
只有爱情才能使生命维持和延续下去。
[俄] 屠格涅夫《麻雀》
离开了正真和信任,就没有爱情,没有友谊。
[俄] 普里列扎耶娃《平凡的一年》
爱情和欺是水火不相容的。
[俄] 纳谢德金《感情的考验》
互相信赖、尊重、真诚相待——这才是真正爱情赖以建立的基础。
[俄] 纳谢德金《感情的考验》
发愤著书知多少
我国古代有许多人,在遭受挫折后发愤著书,留下了不朽的传世之作。司马迁曾对此予以总结并以之作为自己学习的楷模。他说:“周文王被拘禁在里,著了《周易》;孔夫子在陈蔡之间遭困,著了《春秋》;屈原被放逐,写下了《离骚》;《诗》三百篇大抵也都是古代圣贤发愤以后才写成的。”
魏源少有大志
清代著名的爱国主义思想家、文学家魏源少年时就不仅才学出众,而且很有抱负。他9岁那年,就独自一人进城参加了本县的“童子试”。主考的县令他联对,拿起画有太极图案的茶杯说:“杯中含太极;”他略一思索,便沉着答道:“腹内孕乾坤。”县令问:“何谓乾坤?”魏源答:“天地谓之乾坤。我怀中揣有两个麦饼,吃了它,我就要考虑天下大事。”县令赞他人小志气大,长成后定会大有作为。
以天下为己任
毛泽东少年时代就读于湘乡县东山小学时,特别喜欢读一本名叫《世界英雄豪杰传》的书,对书中的'华盛顿、拿破仑、彼得大帝等人物极感兴趣。他在书上多处圈点,并写了许多批语。为了表达“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志向,毛泽东还特意为自己取了“子任”的别名。
为了中华之崛起
周恩来少年时代饱经家境衰落的困苦,目睹国事日非的惨状,激发了他立志救国的远大志向。他如饥似渴地吸取新知识,追求新思想,奋发学习,博览群书。一次,校长在课上问学生为何读书,周恩来响亮地回答:“为了中华之崛起!”校长一时没听懂他的南方口音,他又回答说:“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立志拯民水火
刘伯承元帅少年时便立下了救国救民的大志。他读私塾时,小伙伴认为农家子弟读书无用,他却说:“读书有用。掌握了知识,我们也可以像岳飞、史可法、戚继光那些英雄们一样,好好报答咱们的国家。”在以后的革命斗争中,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打了许多胜仗,被军内外誉为“常胜将军”。
鲁迅弃医从文
鲁迅先生早年留学日本时本来是学医的。但在仙台医专学习期间,在课间加映的日俄战争的纪录片上,看到中国人被说成俄国侦探而被砍头,死者和围观者都很麻木。这使鲁迅认识到:“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于是鲁迅下决心弃医从文,终于成为中国现代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和文学家。
立志作新闻记者
我国现代著名新闻记者邹韬奋,出身于书香门第。他的父亲希望他走实业救国的道路,送他进入上海南洋公学读书。但他自小就喜爱语文和历史,自己立志作一名新闻记者,于是他改考上海圣约翰大学文科。经过几年的努力,终于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来他成为我国现代一位极有影响和成就的新闻工作者。
林肯立志废除蓄奴制
1831年春,年仅22岁的林肯到新奥尔良这个都市寻求发展的机会。他在大街小巷中看到许多的启事,其中最多的是关于买卖黑权的。年轻的林肯十分气愤,决心废除蓄奴制。后来,这位年轻人当上了美国总统。在美国南北战争中,他发表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解放宣言”,最终敲响了美国蓄奴制度的丧钟。
达尔文的志向
达尔文能够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取得杰出成就,不仅靠他刻苦的工作,而且也因为他有着十分明确的志向。1831年,达尔文以自然科学家的身份参加了“贝格尔”号军舰的环球航行。他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勤奋工作,并做了大量观察和采集工作。在此基础上,写出了科学巨著《物种起源》。他的这些成就,是他少年时立下志向的必然结果。
立志终成化学家
著名化学家李比希读小学时,校长曾向他提问,问他长大后准备干什么。他高声回答:“我想当一名化学家。”全班同学听后都笑了起来。但他立下志向后就百折不挠地努力奋斗,后来终于成为一名化学家,在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巴斯德论立志德说:“立志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工作随着志向走,成功随着工作来,这是一定的规律。”巴斯德正是用自己的一生实践着这段话。他从小就立下远大方向,经过长期勤奋工作,第一个确切知道了细菌可以使物质腐败的道理,并且在此基础上创立了防疫法。
1、最后一刻
1961年1月20日,肯尼迪宣誓就任美国第35任总统。他的就职演说被公认是美国历史上最精彩的总统就职演说之一。其中有几十句精辟的句子被后人经常使用。他最著名的话是:"不要问你的国家愿为你做些什么,而要问你自己愿为你的国家做些什么。"但在最后一刻,他又把讲稿中的"愿"字改为"能"字,因而更能引起听众的深思。
请我们记住肯尼迪的这句名言吧--
"不要问你的国家能为你做些什么,而要问你自己能为你的国家做些什么。"
2、 不妨绕点弯路
美国的哈佛大学要在中国招一名学生,这名学生的所有费用由美国政府全额提供,考试结束了,有30名学生成为候选人。
考试结束后的第十天,是面试的日子。30名学生及其家长云集在上海的锦江饭店等待面试。当主考官劳伦斯·金出现在饭店的大厅时,一下子被人们围了起来,他们用熟练的英语向他问候,有的甚至还迫不及待地向他作自我介绍。这时,只有一名学生,不知是站起来晚了,还是什么别的原因,总之,没来得及围上去。
正当他站在那儿,不知如何是好时,他看到劳伦斯·金的夫人被冷落一旁,于是就走向前去和她打招呼。他没有作自我介绍,也没有打听面试的内容,而是问她对上海的感觉。就在劳伦斯·金被围得水泄不通,不知如何招架的时候,他们两人在大厅的一角,却聊得非常投机。
这名学生在30名候选人中,成绩不是最好的。可是,最后他被劳伦斯·金选中了。这件事在中国曾引起不小的震动。有的说,他太幸运了。有的说,他太有计谋了。还有的说,劳伦斯·金简直是个傀儡。
然而,不论世人如何看待这件事,在这个世界上有这么一种现象,谁都无法否认和忽视,那就是:当捷径上人满为患的时候,不妨绕点弯路,这样也许能更快地到达目的地。
3、斯坦福大学的由来
一对老年夫妇来到了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办公室门前。
秘书问:"请问你们找哪位?"
老年夫妇说:"我们想找校长。"
秘书问:"你们有没有事先预约?"
老年夫妇说:"没有,我们是慕名而来。"
秘书看这对老年夫妻穿得皱巴巴的衣服,一副平民模样,好像刚从乡下来,就拒绝了他们,说"校长工作很忙,他没有时间见你们。"
妇人说:"好没关系,我们等他。"
他们便坐在那儿等,秘书以为他们会知难而退,谁知他们一坐就是几个小时。秘书于是告诉了校长。校长为了打发走这对固执的夫妇,便约见他们。老年夫妇对校长说:"我们的儿子曾经在哈佛上学,但是他现在死了,我们想在校园里为他留点纪念物。"
校长打断了他们的话:"对不起,我无法满足你们的要求。如果每一个在哈佛上过学的人,去世之后都要在校园中留下纪念物,那哈佛大学不就成了墓园吗?"
老年夫妇解释说:"不,我们的意思是捐建一座大楼。"
校长觉得好笑:"你们知道捐一座大楼要多少钱吗?"老年夫妻摇摇头。
校长自豪的说:"我们所有的建筑值750万美元。"
老年夫妻听完,不言语了。过了一会儿,这对老年夫妇说:"建一座大楼只要750万美元,我们何不建造一所大学呢?"
校长听完,以为他们是痴人说梦,就转身离去了。
不久,一所大学投入建筑,投资方就是这两位老人,大学就以这两位老人的名字命名,叫斯坦福大学。
同样的轻视,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习以为常。我们每天都在轻视那些冒昧敲门的推销者、街头问路的旅客、路边的乞丐、打工的民工我们的轻视,损失也许没有750万美元那么多,但至少损失了别人的感激和尊敬。
1、优秀记叙文开头:
骤雨初停,一道七色彩虹凌驾于天边,我的目光被深深吸引,渐渐地、渐渐地……
一个五六岁的小女孩被叫在老师办公室,一直不停地哭,很久很久。当老师再次回到办公室时,泪珠不断。老师很惊讶:这女孩几乎哭了一个上午。
其实,这女孩只是因为晚到了,她心爱的椅子背一个男孩拿去了,她找到了那个椅子,却再也拿不回来,连老师也不信她的所言。她崩溃了,无所适从。她只能用她的眼泪来洗刷自己的伤。
2、优秀议论文开头:
失败是成功的反义词,也是成功者需要经历的过程。人人都想成功,人人都想对自己的亲人朋友说:我的梦想实现了,我的商业王朝成功了,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这个幻想,不过很多人却忘记了最根本的探路石,走向成功的程咬金--失败
失败的过程是痛苦的。它有可能让你陪一大笔钱,有可能让你公司倒闭,有可能让你妻离子散,有可能让你往后一蹶不振。那为什么还要失败呢?因为弱者看来,它是一个绊脚石,阻碍着你不能前进:但在强者看来,它是一个垫脚石,使你个更上一层楼。
3、优秀记叙文开头:
我背着行李蹒跚前行,在人生之路。有时候,抬眼看前方,那是与我一样的背影:沉默而忙碌。然而,身前身后,又有何不同呢?
智者忙着思考,愚人忙着高谈阔论,商人忙着盈利,医生忙着救人。忙只是过程,决不是结果。那结果又是什么?
许多人已无暇思考,因为太忙了。忙到忘记儿时捉蟋蟀的青草地,忙到没有机会静心地闻茶香。恬然在他们心中溜走时义无反顾,只剩浮华招摇。
4、优秀范文开头 :
平凡的沙子中蕴含着宝贵的黄金,平凡的泥土里培养出鲜活的生命。平凡的事业后矗立美丽的人生。
我们不必去羡慕明星的集万宠于一身:不必去渴望政治家的纵横捭阖:不必去刻意追求荣华富贵。
只要你把握得好,平凡的人生也有别开生面的景致。袁隆平一个农大毕业生,到农校任教。他教学十分认真。他教授生物学、作物栽培、遗传育种农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边教边学,并走出课堂,来到田间地头,从实践中找答案。他不满足于仅当一名合格的中专老师,还想在农业科研上搞出点名堂来。
5、优秀记叙文结尾:
最后的一点红色也无法逃脱,它也隐没在了这浩瀚的空中。
虹如此短暂,十年又如何,回过头来,它与虹又有什么区别:同样瞬间的存在。
她即是我,那一个十年已经逝去,那十年的映象也在慢慢消失。下一个十年,她、我一定好好珍惜,一定要好好过。我们十年为期,那时,再见。
6、优秀范文结尾:
任何人之间总会有点不愉快,她们仨也不例外。一个呢,总是有点多想,还说了一些什么分离退出的话;一个呢,又很懂那个有点多想的,总是能猜到她的心思,给她温暖;还有一个呢,是很文静很招人喜爱滴。虽然有点多想的她曾让她们三个之间有丁点儿不愉快,但是因为另两个的懂心与懂她,不愉快过后又是三个开开心心的小女生。就是那样的懂,就是那样的伴,就是那样的一切一切,让她们感动。
那时的她们真的是非常非常的庆幸遇到了对方,她们也都非常坚定的相信,她们三个一定会像三条紧紧挨着的平行线,共同走过那青涩岁月,永不走远。
很多时候,我们只需要相信,相信一切,相信我们不会陌生,相信时光不会无情。
7、优秀议论文结尾:
成功往往是从逆境中产出的。例如:1982年,18岁的马云参加第一次高考落榜。1983年,马云再次参加高考落榜,1984年第三次高考,因离本科差5分,本科又没招满人,就这样幸运地进了本科,直到1999年才成立啊里巴巴集团。如果当初马云第一次高考落榜的话就放弃了的话,今天可能就没有阿里巴巴集团了。
失败有着你走向成功道路必须经历的挫折,痛苦,是成功者必经的路,没有播种,何来收获:没有辛苦,何来成功’没有磨难,何来荣耀:没有挫折,何来辉煌!
范文:
真理,犹如黑暗中的火炬,给人们带来光明;真理,犹如暴风雨中的灯塔,指引航船的路线;真理,犹如钟楼里的警钟,可以让人幡然醒悟。真理是值得我们用生命去捍卫、去守护的珍宝。
有一个哲学家,他拿出一个苹果让他的学生闻,问他刚从果园摘的苹果有没有香味,许多人都没有闻就说有香味,只有三个学生没有说话。哲学家问他们为什么,第一个学生说:“没有闻到味道。”第二个说:“这是什么苹果?”
第三个说:“我感冒了,闻不出来。”哲学家让学生们一一传观,大家发现这只是一个蜡做的苹果。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权威虽然值得崇敬,但他们也不是百分之百正确。太阳光明无比,可太阳也有黑子。所以说,我们要坚信真理,敢于质疑和挑战权威。
欧洲18世纪伟大的智者苏格拉底,一直坚守心里的那一份真理,哪怕受到当权者的压迫,也不惜一切代价予以抵制。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而苏格拉底就是其中一位。
在当时的境况下,正是他的主张,为欧洲的思想启蒙运动带来了一丝曙光,为接下来的思想变革打下了基础。苏格拉底用他的死来捍卫了自身思想自由和人格尊严。再后来马克思称他为“哲学的创造者”,“智慧”的化身。他的事迹也被后人广为传颂。
著名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先生在参加一次世界顶级音乐比赛时,被评委当场指出其演奏篇章是错误的。小泽征尔毫不犹豫地与他对峙,说自己并没错。那位评委趾高气扬地宣称他若不承认错误,就将面临失去参赛资格的残酷事实。
重压面前,小泽征尔并没有考虑这给自身可能带来的损失,坚守着心中那神圣的音乐信仰,再次斩钉截铁地说:“我演奏的就是巴赫著名的D大调奏鸣曲,没有任何错误。”
刹那间,全场爆发出雷鸣般掌声。小泽征尔是用对音乐信仰的坚守,展现出一章慷慨激昂的演奏。他登上的不只是音乐的顶峰,更是属于他的人生巅峰。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遇到问题,切不可盲从,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应坚守真理,让心中充满正义和真理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