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层: 1[思路分析]如下供参考[解题过程]作为一个略知一点中国历史的中国人,我认为,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很少有著作能够像《论语》这样长久而深远地影响着中国的历史。也正因为这样,我对《论语》的态度一向是只敢仰视而不敢触及。即使以前零零碎碎地读,也从不敢随便发表什么评论。毕竟我对其了解的深入程度还远没有达到可以对其历史地位或性质妄加评论的程度。这个学期,思修课布置写《论语》的读书笔记作为平时作业,于是我只有硬着头皮写一点点我的想法。其中肯定有很多错误,请老师给予指正。 据中学的历史课本记载,从汉代董仲舒罢黜百家开始,一直到清末,《论语》作为儒家的核心著作之一和官方认可的正统思想,统治了中国思想界达两千年之久。事实上,这两千年中,官家推行论语更多的是作为一种统治的工具。因为论语讲“礼”、讲“仁”;讲“忠”,将“孝”;或许也因为《论语》中讲“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个人对该句的理解持保留意见,见下文)。若子民全都仁义忠孝而又不知,自然不会犯上,不会犯上也就不会作乱,更谈不上谋反了,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论语通译》人民文学出版社徐志刚 P1)。我们要推翻封建统治必须要先推翻它的思想枷锁。《论语》自然是首当其冲。所以,我认为,从这个意义上说,五四打倒孔家店是非常正确的。打得很好。 有人说我的这种言论是在抹杀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化。其实不然。我主张打倒的,是那个作为思想枷锁的《论语》,是那个用所谓的“仁义道德”(鲁迅语)来禁锢人们的思想的《论语》。将其打倒,反而有助于我们从全新的角度认识《论语》。 所以,我主张这样读论语:仅仅把它当作一部书,不带历史偏见地来读。 这样读一读,我觉得,《论语》本身并不是框框条条道德规范。它是鲜活的生活。 首先,论语源自生活。和西方的很多道德伦理著作不一样,他没有对某一个问题的深入专门的论述,他只是一个个生活中的片断,并且其中的角色并没有意识到他们的言语将被记录下来。所以显得十分自然。 我觉得,在道德方面,东方更重视实践而不是理论。老子说:“圣人行不言之教”。道德更多的不是用来讲的,也讲不出来。所以论语中“仁”字凡一百零九见(《论语通译》,人民文学出版社,徐志刚,序P3),但却通篇没有定论。孔子在教导弟子的时候,总是言传身教,因材之异而施教。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弟子体会到什么是“仁”。或许后来孔子死了,他的弟子也老了,再传弟子为了能让后人能够受到如师在侧般的指导,才从先师的生活中截出一个个片断,整理出一部《论语》。(当然,这纯属我的想象,没有什么依据) 正是因为《论语》来自生活,是生活鲜活的再现,所以我们才应该用一种独特的方法去读它。个人认为,与其风格比较像的一部书是晋代的《世说新语》。我们怎样读《世说新语》的?我想大多数人如果不是出于学术目的(例如需要写一篇论文或读书报道什么的),一定不会去分析它的中心,分析某段话是多么曲折地表达了一个多么深刻的学术理论——我们大都会把它当成一种生活的纪录,以一种闲心来读它。我觉得,其实闲谈的心境才是最适合读这样的书的。读到会意处,拊掌一笑,自然就理解了他要表达什么。或许比条条框框地分析加分解来得好一些。当然,这是读书的高境界。我做不到。 若要用一句话来归纳《论语》讲了什么,我觉得应该是“如何做人”。做人和做学问是不同的。做学问也许还能在纸上做,做人却只能到生活中去做了。读教人做人的书,自然要放到生活中去读而不是仅仅在纸上读,到故纸堆中去寻找疑问的解答。 说了这么多,不举例子就全是空谈。所以下面我就举一些例子来说明我读论语的一些原则和方法。 《论语》中记载孔子评诗经,“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第二)。如果要问我,读了《论语》,如何用简短的话概括一下读到了什么呢?我觉得,我读到的是:如何做人。如再加几个字以说得详细些,那就是:中庸之道。 我不知道大家是怎样看“中庸”这两个字的。或许在现代汉语中它含有一些贬义的成分。但《论语》中所说的中庸,或者说我这里所说的中庸,却不是那个意思。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第六)。其中的中庸,指的是:“对人处事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衷的态度”。个人觉得,还可以推而广之,将中庸解释为:不走极端,寻找矛盾双方之间的平衡点。应该说,这是贯穿整部《论语》的一个重要思想。我们不妨看几个例子。 先看最明显的: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先进第十一) 子贡问说:“师和商这两个人哪个更贤?”孔子回答说“师做得过了,商又做得不够。”子贡说:“那么师更好些?”孔子说:“做得过头就像做得不够(一样不好)”。 的确,人的一生,也就是处理各种矛盾的一生。对于这些矛盾,要把握得恰到好处,既不“过”,也不“不及”,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论语》里面就列举了许许多多这样的矛盾。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公治长第五) 遇到事情应该怎么处理呢?这里“决”和“慎”是一对矛盾。而太过“决”就会成武断,太过“慎”则是优柔寡断,无论走向哪个极端都不可取。闻而行之则太武断,易犯错,三思后行则太优柔寡断。所以面对季文子三思后行,孔子说:再思之,可矣。 和上面的那一段相对应。让我们看看《论语》中广为人知的这段话: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第十一) 上面是一段常被人们引用作为孔子因材施教的例子。但不知大家注意过其中体现出来的孔子对矛盾的处理方法吗?冉有遇事犹豫,而子路性急(“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论语》公治长第五)。“退”和“兼人”(一下子激动能顶几个人)都是偏向了极端。所以孔子对冉有和子路相同的提问给出了相反的回答。目的当然是让他们回到矛盾的平衡点上去。 说到这里,岔开说几句。因为孔子教导弟子是因材施教的,其对弟子所说的某句话往往是针对弟子的偏向或不足说的,我们不能将某一两句话抓住看作是孔子对某个问题的看法,甚至抓住几章中孔子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说法得出“《论语》是矛盾的”的结论,而应该联系整体,联系生活地把握。我们应该相信,整部《论语》应该是统一的。尤其是在背景或上下文不太清楚的章节,更不应该断章取义地作训诂学上的文章。 我们不妨再看一看上面那段《论语》。我们知道,《论语》是经后人整理而成的。如果后人整理的时候略去了“公西华曰”后面的一段,并且把“子路问”和“冉有问”分成两段放在两章中。我们会得出什么结论?是《论语》前后矛盾,还是孔子因材施教?我觉得大多数人可能得出前者的可能比较大。我觉得这个例子可以比较好地说明我前面所说的“联系整体,联系生活地把握”的必要性问题。 我觉得把握好了上面这个原则,我们可能解决对好多章节理解上的问题。我们就再多看几个例子。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第一) 上面这段话中的“无友不如己者”一句,很多书(例如我为写这篇文章参看的《论语通译》人民文学出版社徐志刚P4)译为“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这种说法难以令人接受,至少我是如此。而南怀谨先生在《论语别裁》中则将它译为(大意):没有朋友会在每个方面都不如自己。我想,大家应该能够凭感觉判断哪一种译法更正确。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前一种译法呢?显然是因为没有从整体上把握导致。 所以,我觉得,这话可能有这么两种理解:1、缺少上下文,这句话孔子可能仅是就某一件事的感叹。2、讲“由”释做“行”,将“知”释作“识”。这样该句就成了:可使民众行君子之道而不可以让他们仅仅是背得那些大道理。(参见《孔子渊源》,韩永贤,国际文化出版社)。 再看一看曾经作为批判孔子的理由的一段话: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耶?”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如果不看前后文,孤立地看“无违”二字,很容易将孔子对孝的解释误解为盲从。其实,略微注意一下后文很容易发现,这里的“无违”讲的是“无违礼”。即“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说到这里,应该把“联系整体,联系生活地把握”这个原则说得比较清楚了。下面该回到前面没说完的话题上去。前面讲到《论语》有注意把握矛盾平衡点的特点。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应该再举几个例子说明一下。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第二) 这里讲的是如何调和“学”和“思”的矛盾。作为一个理科的学生,我觉得我对这个问题有相对深入的理解。只学而不思,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就像读《论语》,买一本书回来,刷刷几下读完,即使过目不忘,学到的也是别人的东西。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而且容易钻进牛角尖出不来。这时如果能够参考一下以往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则很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荀子也说过“吾常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所以,孔子告诉他的弟子,在学习中要把握好“学”和“思”这对矛盾。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论语》述而第七) 据字典中的解释,上面这则中的“纲”指的是拉网的总绳;弋指用带绳的箭射鸟。故其说的是:孔子钓鱼,但不用鱼网网鱼;用箭射鸟,但不射已经归巢的鸟。有人说,这是虚伪,既然要捉鱼,那用网捕和用鱼竿钓有什么区别?我觉得,其实和上面讲的“文”和“质”是同一个问题。“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这看似是一些陈腐的框框条条,其实这是“文”的表现。即便猎取也是有度而有原则的。我不大相信一个信手残害生灵而内心不感到丝毫不忍的人能有什么好的“质”。 《论语》是从生活中来的,也应该回到生活中去。也就是要在生活中去理解它和实践它 0
三畏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xiá)大人,侮圣人之言。” 孔子说:“君子有三件敬畏的事情:敬畏天命因果,敬畏地位高贵的人,敬畏圣人的言教。小人不懂得天命因果,所以不知道怕,不尊重地位高贵的人,轻侮圣人的言教。” 人不知道怕才是最可怕的。我有个朋友是医院负责取肾的,他说罪犯们在执行死刑的时候,一个个怕到晕的晕、哭的哭、屁滚尿流的屁滚尿流,可惜怕已经晚了。懂得怕不是件丢人的事,人只是自然的一份子,就算你心气再高,地球也不可能绕着你转。要想改变世界,必先改变自己,要改变自己就要懂得随顺自然,畏惧因果。 “大人”在今天可理解为国家法律、规章制度,代表政府的权威和人民的意志,你非要和他相左,便要遭到国法王难,自毁前程。 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老人言就是指圣人之言。今天的时代更不能误将“老人言”当成是“老年人说的话”,那随时可能会中毒。现代人只要多读圣贤书就好了,那才是真正的敬老尊贤、亲近长者。“圣人言”不是圣人的创造,而是圣人通过自己的经验、思考,发现的宇宙人生的真相,转而告诉我们,教导我们言行符合自然的法则。中医的专家每遇到疑难病症,会再读《黄帝内经》去寻找答案,军事家则对《孙子兵法》一读再读。我们平常为人处事,一部《论语》可以常伴左右,其中智慧隽永,常阅常新,能不断给我们新的启迪。我们学习圣人言教,若果能终身受持其中一二言句,则必定受益无穷。 所以,天命、大人、圣人之言都是“法而如是”,本来就应该学习、心怀敬畏的,如同人要吃饭、喝水一样简单,你干吗非要轻慢它,自绝生命、慧命呢?
写作要点:结合论文的内容进行阐述,阐述的时候可以结合身边的事情进行扩展,条理清晰。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十分重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与修身做人,他强调要终身“学而不厌”,特别提倡互相学习的态度。《论语》便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我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古代有一个皇帝,他不聪明,但是治理国家却总是有一些新招、妙点子,有一位大臣觉得十分奇怪,便问他:“皇帝,你治理国家怎么会有那么多的方法呢?”他笑着回答道:“呵呵,你去读一读《论语》便知道为什么了!”
原来,《论语》教会了这位皇帝怎么学习,怎么做人,怎么治理国家,可见,《论语》中蕴含着无穷的知识与道理。
孔子曾经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们做人学习不正应该这样吗?
学习了知识,按时去温习它,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么?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千里迢迢而来,不是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脚我们,我们却不怨恨他们,不是君子么?
在生活、学习中,我们总是以为,只要上课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便可以考取好成绩,其实,学习了知识,我们还要按时去复习它们,否则,学过的知识在脑中,只会像一缕清风拂过,不留一丝痕迹,来得快,去得也快;别人不了解我们,做出我们不喜欢、不赞成的事情,我们不怨恨他们,这才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不懂装懂,总是以为自己博学多识、有学问、自以为是的人,但往往,这种人才是最愚蠢的人,而诚实、不耻下问的人,才是真真、智慧过人的才人。孔子有一句话便告诉了我们这个道理: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有一句论语,我把它当为自己人生的座右铭:子贡问曰:“有一言而不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怒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人生最大的美德便是饶怒,人生没有不可饶怒的错误,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就不要强加在别人的身上,这样,别人也会很痛苦,这句话使我受益匪浅,它影响着我,教育着我。
现在,我每天都要背一背《论语》,这本书中的每一句话,每一段字,都影响着我,教育着我,使我开扩了眼界,扩宽了知识面,学会了做人。
怎样来解释“君子”之一名词?现代汉语词典标注:“古代之地位高的人,现代多用来之人格高尚的人。”
体现君子是如何的高尚,在儒家这一派别表现的更为淋漓尽致。如《论语》中的“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怀德,小人怀土。
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还有一句是我们常说的“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如《大学》中的“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亲其亲而乐其亲,此乃没世不忘也”。
如《中庸》中的“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故君子居易而俟命,小人性险而侥幸”。
如《诗经》中的“嘉乐君子,显显得令。宜民宜人,受禄于天。
保佑之名,自申于天”。如成语辞海中的“君子爱人以德”,“岂悌君子”,“君子之交淡如水”,“大雅君子”。
诸如此类。敢问诸位“君子”,你们当中有谁真正读懂了“君子怀德,小人怀土。
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诸位可读懂了其中的“德”,“土”,“刑”,“惠”这四个词?你们其中那个可以为了德行而放弃自己的财产?你们其中那个可以为了公正的刑罚而放弃别人对自己的恩惠?敢问诸位“君子”,你们当中有谁可以真正读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诸位可读懂了其中的“义”,“利”这两个字?你们其中那个面对生死可以谈笑自若且面无惧色?你们其中那个可以见钱不拿?敢问诸位“君子”,你们其中那个可以真正读懂“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你们当中那个君子的博大胸怀?不要说是你们,就是万人之上的帝王也会被我从君子的宝座上摔下来。本无君子,何幻其为君子?汝等无愧?呜呼!汝等无愧乎?。
怎样来解释“君子”之一名词?
现代汉语词典标注:“古代之地位高的人,现代多用来之人格高尚的人。”
体现君子是如何的高尚,在儒家这一派别表现的更为淋漓尽致。
如《论语》中的“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还有一句是我们常说的“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如《大学》中的“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亲其亲而乐其亲,此乃没世不忘也”。
如《中庸》中的“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故君子居易而俟命,小人性险而侥幸”。
如《诗经》中的“嘉乐君子,显显得令。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之名,自申于天”。
如成语辞海中的“君子爱人以德”,“岂悌君子”,“君子之交淡如水”,“大雅君子”。
诸如此类。
敢问诸位“君子”,你们当中有谁真正读懂了“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诸位可读懂了其中的“德”,“土”,“刑”,“惠”这四个词?你们其中那个可以为了德行而放弃自己的财产?你们其中那个可以为了公正的刑罚而放弃别人对自己的恩惠?
敢问诸位“君子”,你们当中有谁可以真正读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诸位可读懂了其中的“义”,“利”这两个字?你们其中那个面对生死可以谈笑自若且面无惧色?你们其中那个可以见钱不拿?
敢问诸位“君子”,你们其中那个可以真正读懂“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你们当中那个君子的博大胸怀?
不要说是你们,就是万人之上的帝王也会被我从君子的宝座上摔下来。
本无君子,何幻其为君子?
汝等无愧?
呜呼!汝等无愧乎?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是我们的老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和忠告,它告诫后人取财必须要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和汗水,用现在比较时髦的话来说,就是要遵纪守法、符合道德伦理常纲。
诚然,在已经市场经济化的今天,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每个人都有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舞台,也都有取财的途径和方法,先知先觉者,可能已经成为致富的带头人了,后知后觉者,可能刚刚入行,开始寻求发财的门路,无论如何,除非圣人,任何人都不会达到视金钱如粪土的至高境界,因为金钱可以带给我们生活的幸福和享受的资本,在人类开始享受物质生活的时候,恐怕金钱已经成为炙手可热的抢手货了,也难怪常常有人说,钱就是好东西,有了钱就有了一切,甚至金钱至上等论调。毕竟人人都要生存,尤其是在人情日益冷漠的今天,所以有这些论调和思想也无可厚非,要不国家的中心思想也不会加上一条“可以兼顾个人利益”了。
无论是在单位、公司、企业或是经商,干什么工作都何以达到取财的目的,也不会遭到任何人的反对和干扰,可问题是在利益的驱动下,有些打着冠冕堂皇的下三流人物出现了,有好多甚至于是党员干部,国家高级公务员,这种现象、问题恐怕不说不行了,为啥,大家想啊,在公平、公正、公开的条件下,大家都在努力工作,可是别人却能够靠自己的权力、后台毫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拿到10倍、百倍甚至更多的报酬,人都有个心理平衡,干活的拿不到多少钱,不干活的拿很多钱,如果一旦整个社会都出现了这种不均衡现象的话,恐怕天下要大乱了;更有甚者,背着良心拿黑钱,完全不股别人的死活,也不管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这恐怕不得不引起我们在看的诸位的重视了。 人人都有自己的道德标准,但是有一条,自己不能出卖灵魂,不能没有良心,更不能没有自己的爹娘! 论"取之有道 时下关于金钱的大讨论,观点不一,但是从命理的角度来说,追求钱财是非常正确的。
财是养命之源,为了生活及生存,我们谁也离不开它,不过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应该是每个求财人的正确理念。道即路也,世上的路千千万万,但中国人都知道有两条路可走,即正道与邪道。
不错,你选择了正道,努力拼搏,遵纪守法,却事倍功半,不但未发财反而破财,因财耗身,遭受灭顶之灾。这样的事情在我们身边屡屡发生,于是有很多人对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产生了质疑,从而选择邪道走下去,一步步迈向黑暗的沼泽地…… 我们都深知,他们的下场是悲惨的。
为了生存,怎样才能获取应有的养命之源呢?那便是顺命而行,在不与命运相反的方向上努力奋斗,这才是明智之举。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日,也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命运。
别人所从事的职业能够发财,你如果也去做很有可能破财;在别人看来会破财的事业你去做很有可能会财源广进。这就是命运,你对命运了解得越少,最终你会摔得越痛。
因此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道,可以理解为,一条正确的适合自己走的路,一条指导自己人生宏观运行轨迹的路。现在的命理学虽不曾为所有的人所看好,但它以顽强的生命力,从古到今流传下来了,究其原因,便是它可指导你怎样正确的走路。
一个人的富贵贫贱其实在命中都有标志,看似平常的八字,实际玄机很深。如果你命中有巨富的标志,你没有去经商,而选择了从文,尽管呕心沥血,竸竸业业,但机遇偏偏不垂青于你;你命中利从文,而去经商,到头来只有空怀抱负赴黄泉你这二十年是破财运,却去投资,你刚开始转进财运,却选择了平稳发展,等等。
假君子,真小人历来中国人喜欢将人分为两大类:君子与小人。
君子,当是一身正气,刚正不阿,道德品行没得说,定是人中龙凤。而小人,既是君子的对立面,必定是诡计多端,专好歪门邪道,惟恐天下不乱,道德品行亦是没得说,乃人中糟粕,向来是为人所所唾弃的。
君子,至古至今都是为人所好的,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无不愿意被人声称作一声“君子”。君子之上,唯有圣贤,然而几人敢自比孔孟老庄?词典释语:君子,指人格高尚的人。
这是一种人格魅力,有人格魅力的人往往能让人不自觉地产生一股钦佩之感,纵是第一次与之接触,举手投足间,已让人心生敬意。如此大的魄力,难怪“君子”一词千百年来都为人所嗜了。
再观小人,尽为卑鄙之辈, *** 之徒,总是为人所深痛恶绝。小人是不怕别人说他小人的,既然是小人,脸皮又岂会薄上几分?若是世界上仅有君子小人之分,天下也该太平一些。
然而有的小人并不甘于做一个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小人,说难听点,是想做了 *** 还要立贞洁牌坊。于是有的小人披上了君子的外衣,在脸上写下“我是君子”几个字,光天化日下继续做小人,便有了“假君子”一说。
金庸先生笔下的岳不群与任我行就是假君子与真人小的两个典型代表。岳不群,人称“君子剑”,这件君子的衣裳可谓是让他蓬壁生辉了。
若是只读《笑傲江湖》前半部,读者也定会以为岳不群是一位谦谦君子,行侠仗义,嫉恶如仇,不屑与九流之辈为伍,果然无愧 于“君子剑”一称号。然后读者只需再往下读,便立即分晓岳不群是个什么样的人物。
在林平之加入华山剑派后,岳不群便渐渐露出了小人本性,不择手段、千方百计地想从林平之身上得到《辟邪剑谱》,之后又算尽机关,借他人之手吞并五岳,还拿左冷禅做了替死鬼,玩尽阴谋权术,栽赃嫁祸,卑鄙本性一露无遗,令人嗤之以鼻。脱掉君子的外衣,岳不群的本性仍只是一个小人罢。
再看任我行,不可谓不是十足的小人。此人仗着一身武艺,一心妄想霸武林,心黑手辣,为人歹毒,有敢挡着,死;逆者,亡!在西湖关了十与载后仍野心不减当年,反而变本加厉,强迫旧部下服下毒药,若敢胆不听令于己,必死无疑。
甚至连有救命之恩的令狐冲也不放过,软硬兼施,利用令狐冲对师父的深厚感情和令狐冲身上的吸星大法企图让令狐冲就范,为己所用,恩将仇报,任我行可谓是小人到了极点。二这相比,尽管岳不群最终让大家看到的是一个耍尽阴谋诡计的小人,然而至少岳不群也曾“君子”过,不远千里地追杀淫贼田伯光就是一个例子。
否则岳不群也不会凭空有“君子剑”这一雅号。反观任我行,从出场到结尾, 一路小人到底,恐怕一生中做过最大的善事就是偶尔少杀几个人,少作点孽。
这种人,该是千刀万剐的。可是在读者心里,任我行却并不比岳不群可憎,反而是岳不群更招人厌恶,这一反差不禁令人哑然。
原因何在?君子本当君子,小人就是小人。卑鄙的小人却一心想做君子,这种做婊 子立牌坊的事恐怕也只有小人才做得出,此类小人不可谓不是小人中的小人。
虚假的朋友比敌人更为可怕,岳不群本是小人,却披着君子的外衣招摇撞,一旦被人识破,怎么能不招人可恨?任我行卑鄙 *** ,却是敢作敢当;杀人无数,但从未失口否认;言出必行,也颇有男儿气概。与人交往,最重要的莫过于真诚,自己不付出一颗真诚的心,又怎换得他人的真心实意?正是因为一颗诚心,即使任我行被关在西湖底十余载,向问天仍以死相救。
而岳不群却把一切都看作是尔虞我诈,从未肯真心待人,到头来落个众叛亲离的下场。人无信而为天下耻,交不诚而为众人弃。
《笑傲江湖》中最大的反面人物既不是野心勃勃的左冷禅,也不是为人歹毒的任我行,而恰是素有“君子剑”之称的岳不群。细想一番,不难发现,岳不群之所以招人厌恶,还是在于“诚信”二字。
首先你想去写作文,就必须知道这句话出自于何处,是什么意思。
君子和而不同就是说,君子者,能坚持自己心中的意见而不被外界因素所影响。这句话,出自论语,还有着下一句话,是小人同而不和。
既然是以这个为话题去写,最好的就是议论文的形式。坚持君子和而不同这个主要的论点,也就是你自己的观点,借古今事例,是理名言一些论据来重点突出自己的观点,再以反面的事例,小人同而不和这个观点去举一些反面事例来进行论证,最终来凸显本身的那个君子和而不同的观点。
当然我不可能去帮你写一篇作文,最终还是要你自己去完成的,我所能做的只是引出一个思路而已。
君子,在我眼中,不仅仅是男人的专利,女性达到标准,也可称为君子。
“君子之交淡如水”,这说明了和君子交往,撇开名利色香,只是一种志趣相投,心灵与精神相交的一种境界罢了。
年青时,特别年少时,一群同学在一起,不谈生活清苦,不谈名利色香,不论贫富贵贱,不论男女性别,只谈未来,只谈理想。大伙儿意气风发,指点江山,展鸿图,立壮志。聚时,粗茶淡饭,谈得津津有味。困了,几人睡在一床,其乐无穷。谁有困难,合伙帮忙。真做到,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心出心,毫无计较,毫无怨言,毫无争斗。我想,同学彼此之间,这种情形和君子有点沾边了。
尤其是一些被打倒的知识分子,和我相处成了忘年之交。他们名誉上被打倒了,可中国古代传承下来的,知识分子的风骨没倒。一怀清茶,一支土烟卷,他们就能和我谈心到深夜。是他们正直无私的性情,浩然荡漾的正气,忧国忧民的胸襟,清净洁白的傲骨,以及曲折感人的故事,深深吸引我,深深打动我。我不得不承认,自己许多渊博知识,许多生活经验,许多人生感悟,都是他们一一传授的。而我,几十年来所作所为,都沉透了他们的心血与汗水,都在替他们实现梦想而努力。心存感恩之心,我没有退路,也没打算过退路。我的路,是这些君子之路。他们没走完,必须由我继续走,走下去。
君子,是多方面的。平时,他们不显山不露水,深深的藏在底下,或者离你远远的。当名利双收时,你会发现,他们消失无踪。想帮一把,拉一把,都无法寻找。当挫折困境时,你会发现,他们又不知从哪里站在身边。他们安慰你,鼓励你,或替你出谋画策,或替你挡风遮雨,真是任劳任怨。
君子,坦荡荡。做对了,他们会支持你。当忘形时,他们给你一盆冷水,让你清醒与理智,让你克制与冷静。做错了,他们毫不留情,指出你错在那。当退缩时,他们给你一盆大火,点燃你的 *** ,让你温暖与感动,让你站直与抬头。
君子,有如清澈的泉水,可以看见游动的鱼,飘动的草。
君子,有如深隧的夜空,可以看见朦胧的光,移动的彩。
君子,有如生长的春季,可以看见融化的冰,动人的绿。
感恩君子!感谢君子!他们,就是我的良师益友。我所行的,就是亲君子,就是学君子,就是做君子。也以此文,奉献给我眼中的君子们!
从小,我就希望我可以做一个君子,我总是觉得做君子才是一个人一生的追求。
“君子”指心胸宽广、诚实勇敢、正知守信、性格开朗、高雅的人。而“小人”指做事偷偷摸摸,不诚实、很下等的人,就是小人。
君子是高雅的人,而我是有着君子风度的小人。
有一次,有个朋友约我出去玩,我爽快的答应了。可刚好出去玩的那一天我又要上钢琴课,没办法,钢琴课可是不能耽误的,但答应和朋友出去,又不能不守信。于是,我就打电话给我的朋友,说时间可不可以改一下,她答应了。这样就可以又守信又不耽误钢琴课了。
不过,我也做过小人的事。有一天,我很晚才回家,妈妈和爸爸担心死了。等我回到家里,妈妈问我上哪去了,我她说值日,可妈妈不相信,说值日不可能那么晚,我没办法,只好老老实实地招了:“出去玩了。”
但是,我现在做君子的事就比以前多了很多,而以前呢,却是小人的事比君子多。这是因为我看书多了才有的进步。
我要做一个君子,一个真真正正的君子,我要远离那些小人行径,提交自身的道德修养,做君子之事,行君子之路!
查字典
君子与小人
君子和小人,自古以来便是政治学家,哲学家十分喜欢谈论的话题。“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都是大家对君子与小人的对比。似乎君子是大家喜欢的动物,而小人则猪狗不如了。今天小生我也来插话二三,不对之处,望请见谅。
(简单明了的开头,论点的表达也很好)
在讨论之前,我们首先要为君子和小人下个定义。古人对这方面的看法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样未必有点武断。说君子喻于义,那么有人偶尔喻于义,偶尔喻于利那这是什么人。你不要说没有,现在在写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一个,那你说他是个什么东西?而且现在像他这样的人大有人在,那又怎样分类?那么不如这样定义,在大是大非前,把义放在面前的是君子,把利放在面前的是小人,我认为这样应该不会有灰色地带了,因为用大脑仔细思考过作出的决定,必定出于本性。而且君子和小人应该不是某个人,应该是某种状态。因为人是会变的,但把一种状态定义了后,就不会改变了。就像水变成冰一样,水改变了,只可以说水的状态改变了,不可以说固态或液态的定义改变了,道理一样。
(说理很详细充分)
既然这样定义的话,那么我觉得君子也不一个什么遥不可及的事情嘛!小事情就以利为先,关系大原则,大是非就以义为先。这样不就得了吗?大致可以吧,再加上一条:在与他人利益无损的前提下,违反法律法规的前提下。这两点应该不难吧!
如果真的如此,我认为大家都可以做君子。不是吧,你说做不到?现在不过是要求我们做正确的事情罢了,又不是要我们去大义灭亲,死而后已。有什么做不了的!
不过可能有人对我的定义不满:什么嘛,小事情以利为先,这样算什么君子?我认为,有利不争,要不是圣人,要不是傻冒,要不是伪君子!我们是正常人,正常人就要有正常的欲望,又不损害他人,于人无损,于已有益,但求小利,何乐不为。如果做君子便要清心寡欲,那我不做也罢!不食人间烟火,那你吃什么?自己肚子也解决不了,怎么帮助别人?
(道理的说明有些过多,显得有些冗长)
在大是大非前面前,一定以义为先。平时拿点人无损,于己有利的小好处。斯人若此,夫复何求?
【点评】作者对君子与小人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总体上做的不错,很认真的将自己的想法表述了出来,在说理上也做的相当详细和充分,是很有理论密度的。可以看出作者确实对这个问题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考,在语言上也表达的比较清晰和客观,基本上将道理说明清楚了,这就是不错的成绩。但作者在一个问题上做的还不是很好,就是不够全面,虽然比较深刻,但在全面性上还是欠缺了一些,请加以注意和改进,继续努力。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但是要在生活中做到名副其实的君子,谈何容易?我是想做君子,可是面对苛刻的要求,就是怎么也达不到。我想我可能就是那只可怜的狐狸,无论怎么奋斗、努力,也无法将那串亮丽的君子葡揽入怀中。于是,我的心态变了,既然不能做成君子那就做一个不折不扣的小人吧!既然不能万古流芳那就让它一臭万年。
一幕幕小人的面容开始在我脑海里飘荡,一声声小人的话语在我耳边徘徊。
一个将军的背影投入眼帘。乍眼一看,将军左牵赤兔宝马,右持方天画戟,身披青铜双耳兽面甲。从他路过的脚印里清晰地看到一个正正方方的双口“吕”。那正是“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的原形——吕奉先大将军。不久后,我便目睹了他因财杀丁原,因色杀董卓的全过程。看见了他见到金银珠宝时迷茫的眼神,看见了他遇到美女时坚定的眼神,看见了面对义父时勇敢的眼神。为了追求地位,为了追求权利,为了追求美好的爱情,他两次拿起方天画戟挥出象征胜利的弧线。再然后,就看见吕奉先跪在曹操面前,用合作的目光恳求曹操饶恕并愿意效犬马之劳。他并没有想到,站在他面前的是一个小人,比他自己还小的人。曹操考虑了片刻,还是坚定地道“这等无情无义之徒,留之何用,拉下去斩”。 2无志的竹,不为竹。 菊——君子之心 “菊,花之隐逸者也”。周颐如是说。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林黛玉如是说。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如是说。 菊,永远是淡定、安然的。它,早已看破红尘。什么功名利禄,什么荣华富贵,不过是虚幻之景,过往云烟罢了。菊,早已看够了,也早已看透了。于是,菊伴随着视它知音的陶潜归隐山林。已知道,只有这儿,才是它最终的归宿。 菊,无力与那污浊的尘世抗争,于是,它选择了逃避。“既然无力改变,不如洁身自好,远离纷扰。”菊如是说。不能说它懦弱,在当时的尘世中,这或许就是最好的方法了。 不管怎样,瑕不掩瑜。菊的恬静,菊的安然,菊的平和,弥补了那一丝缺陷。 于是,那悠悠菊香从晋代飘流到今…… 君子之骨,君子之性,君子之节,君子之心……
君子,在我眼中不仅仅是男人的专利,女性达到标准,也可也称为君子。
君子,是多方面的,平时他们不显高山,不显露水,深深的藏在底下,离我们远远的,当名利双收时,你会发现,他们消失得无影无踪,想帮一把,拉一把,都无法寻找,当挫折困境时,你又发现他们不知从哪里站到身边,他们安慰你,鼓励你,为你出谋画策,为你摭风挡雨,真是任劳任怨。君子,坦荡荡,做对了,他们会支持你。
当忘开时,他们给你一盆冷水,让你清醒与理智,让你克制与冷静,做错了,他们毫不留情的指出你错在哪里。退缩时,他们会给你一盆大火,让你点燃心中的 *** ,让你温暖给你动,让你站直与抬头。
君子,有如清澈的泉水,可以看到游动的鱼儿,飘动着的青草。君子,有如深的夜空,可以看到朦胧的光,移动的彩。
君子,有如生长的春季,可以看到融化的水,动人的绿。君子常是非礼勿言,守口如瓶,不说空话,不讲不实在的话,但是在该说的时候也必定会说,因为应说而不说,有失于人;不应说而说,则是失言,做一个君子,必须以不失人与不失言,君子所说的话,都是慈悲的话,有意义的话,正义的话,所以君子不使用语言,说话必定有理。
君子相当爱惜自己的名誉,对自己的欲望有所节制,不会贪取忘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会以求的利忘想获利,更不会落井下石,谋求私人利益,取强夺,一个君子假如有所求,一定是为了国家,为了社会,为了正义,必定是为民求利,代众生而求。君子不虚行,行必有正,如果是一个君子,他一言一行,都不会随便,凡事都要经过再三考虑,会不会伤害到别人。
我心目中的君子,形象永远站立而不倒,他是时代的象征,民族的灵魂,国家的栋梁,人们心中的英雄,我向往君子,我爱君子。作为女生不要让别人小看噢。
君子,在我眼中,不仅仅是男人的专利,女性达到标准,也可称为君子。 “君子之交淡如水”,这说明了和君子交往,撇开名利色香,只是一种志趣相投,心灵与精神相交的一种境界罢了。 年青时,特别年少时,一群同学在一起,不谈生活清苦,不谈名利色香,不论贫富贵贱,不论男女性别,只谈未来,只谈理想。大伙儿意气风发,指点江山,展鸿图,立壮志。聚时,粗茶淡饭,谈得津津有味。困了,几人睡在一床,其乐无穷。谁有困难,合伙帮忙。真做到,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心出心,毫无计较,毫无怨言,毫无争斗。我想,同学彼此之间,这种情形和君子有点沾边了。 尤其是一些被打倒的知识分子,和我相处成了忘年之交。他们名誉上被打倒了,可中国古代传承下来的,知识分子的风骨没倒。一怀清茶,一支土烟卷,他们就能和我谈心到深夜。是他们正直无私的性情,浩然荡漾的正气,忧国忧民的胸襟,清净洁白的傲骨,以及曲折感人的故事,深深吸引我,深深打动我。我不得不承认,自己许多渊博知识,许多生活经验,许多人生感悟,都是他们一一传授的。而我,几十年来所作所为,都沉透了他们的心血与汗水,都在替他们实现梦想而努力。心存感恩之心,我没有退路,也没打算过退路。我的路,是这些君子之路。他们没走完,必须由我继续走,走下去。 君子,是多方面的。平时,他们不显山不露水,深深的藏在底下,或者离你远远的。当名利双收时,你会发现,他们消失无踪。想帮一把,拉一把,都无法寻找。当挫折困境时,你会发现,他们又不知从哪里站在身边。他们安慰你,鼓励你,或替你出谋画策,或替你挡风遮雨,真是任劳任怨。 君子,坦荡荡。做对了,他们会支持你。当忘形时,他们给你一盆冷水,让你清醒与理智,让你克制与冷静。做错了,他们毫不留情,指出你错在那。当退缩时,他们给你一盆大火,点燃你的激情,让你温暖与感动,让你站直与抬头。 君子,有如清澈的泉水,可以看见游动的鱼,飘动的草。 君子,有如深隧的夜空,可以看见朦胧的光,移动的彩。 君子,有如生长的春季,可以看见融化的冰,动人的绿。 感恩君子!感谢君子!他们,就是我的良师益友。我所行的,就是亲君子,就是学君子,就是做君子。也以此文,奉献给我眼中的君子们!
怎样来解释“君子”之一名词?现代汉语词典标注:“古代之地位高的人,现代多用来之人格高尚的人。”
体现君子是如何的高尚,在儒家这一派别表现的更为淋漓尽致。如《论语》中的“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怀德,小人怀土。
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还有一句是我们常说的“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如《大学》中的“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亲其亲而乐其亲,此乃没世不忘也”。
如《中庸》中的“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故君子居易而俟命,小人性险而侥幸”。
如《诗经》中的“嘉乐君子,显显得令。宜民宜人,受禄于天。
保佑之名,自申于天”。如成语辞海中的“君子爱人以德”,“岂悌君子”,“君子之交淡如水”,“大雅君子”。
诸如此类。敢问诸位“君子”,你们当中有谁真正读懂了“君子怀德,小人怀土。
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诸位可读懂了其中的“德”,“土”,“刑”,“惠”这四个词?你们其中那个可以为了德行而放弃自己的财产?你们其中那个可以为了公正的刑罚而放弃别人对自己的恩惠?敢问诸位“君子”,你们当中有谁可以真正读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诸位可读懂了其中的“义”,“利”这两个字?你们其中那个面对生死可以谈笑自若且面无惧色?你们其中那个可以见钱不拿?敢问诸位“君子”,你们其中那个可以真正读懂“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你们当中那个君子的博大胸怀?不要说是你们,就是万人之上的帝王也会被我从君子的宝座上摔下来。本无君子,何幻其为君子?汝等无愧?呜呼!汝等无愧乎?。
怎样来解释“君子”之一名词?
现代汉语词典标注:“古代之地位高的人,现代多用来之人格高尚的人。”
体现君子是如何的高尚,在儒家这一派别表现的更为淋漓尽致。
如《论语》中的“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还有一句是我们常说的“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如《大学》中的“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亲其亲而乐其亲,此乃没世不忘也”。
如《中庸》中的“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故君子居易而俟命,小人性险而侥幸”。
如《诗经》中的“嘉乐君子,显显得令。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之名,自申于天”。
如成语辞海中的“君子爱人以德”,“岂悌君子”,“君子之交淡如水”,“大雅君子”。
诸如此类。
敢问诸位“君子”,你们当中有谁真正读懂了“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诸位可读懂了其中的“德”,“土”,“刑”,“惠”这四个词?你们其中那个可以为了德行而放弃自己的财产?你们其中那个可以为了公正的刑罚而放弃别人对自己的恩惠?
敢问诸位“君子”,你们当中有谁可以真正读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诸位可读懂了其中的“义”,“利”这两个字?你们其中那个面对生死可以谈笑自若且面无惧色?你们其中那个可以见钱不拿?
敢问诸位“君子”,你们其中那个可以真正读懂“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你们当中那个君子的博大胸怀?
不要说是你们,就是万人之上的帝王也会被我从君子的宝座上摔下来。
本无君子,何幻其为君子?
汝等无愧?
呜呼!汝等无愧乎?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是我们的老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和忠告,它告诫后人取财必须要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和汗水,用现在比较时髦的话来说,就是要遵纪守法、符合道德伦理常纲。
诚然,在已经市场经济化的今天,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每个人都有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舞台,也都有取财的途径和方法,先知先觉者,可能已经成为致富的带头人了,后知后觉者,可能刚刚入行,开始寻求发财的门路,无论如何,除非圣人,任何人都不会达到视金钱如粪土的至高境界,因为金钱可以带给我们生活的幸福和享受的资本,在人类开始享受物质生活的时候,恐怕金钱已经成为炙手可热的抢手货了,也难怪常常有人说,钱就是好东西,有了钱就有了一切,甚至金钱至上等论调。毕竟人人都要生存,尤其是在人情日益冷漠的今天,所以有这些论调和思想也无可厚非,要不国家的中心思想也不会加上一条“可以兼顾个人利益”了。
无论是在单位、公司、企业或是经商,干什么工作都何以达到取财的目的,也不会遭到任何人的反对和干扰,可问题是在利益的驱动下,有些打着冠冕堂皇的下三流人物出现了,有好多甚至于是党员干部,国家高级公务员,这种现象、问题恐怕不说不行了,为啥,大家想啊,在公平、公正、公开的条件下,大家都在努力工作,可是别人却能够靠自己的权力、后台毫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拿到10倍、百倍甚至更多的报酬,人都有个心理平衡,干活的拿不到多少钱,不干活的拿很多钱,如果一旦整个社会都出现了这种不均衡现象的话,恐怕天下要大乱了;更有甚者,背着良心拿黑钱,完全不股别人的死活,也不管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这恐怕不得不引起我们在看的诸位的重视了。 人人都有自己的道德标准,但是有一条,自己不能出卖灵魂,不能没有良心,更不能没有自己的爹娘! 论"取之有道 时下关于金钱的大讨论,观点不一,但是从命理的角度来说,追求钱财是非常正确的。
财是养命之源,为了生活及生存,我们谁也离不开它,不过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应该是每个求财人的正确理念。道即路也,世上的路千千万万,但中国人都知道有两条路可走,即正道与邪道。
不错,你选择了正道,努力拼搏,遵纪守法,却事倍功半,不但未发财反而破财,因财耗身,遭受灭顶之灾。这样的事情在我们身边屡屡发生,于是有很多人对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产生了质疑,从而选择邪道走下去,一步步迈向黑暗的沼泽地…… 我们都深知,他们的下场是悲惨的。
为了生存,怎样才能获取应有的养命之源呢?那便是顺命而行,在不与命运相反的方向上努力奋斗,这才是明智之举。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日,也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命运。
别人所从事的职业能够发财,你如果也去做很有可能破财;在别人看来会破财的事业你去做很有可能会财源广进。这就是命运,你对命运了解得越少,最终你会摔得越痛。
因此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道,可以理解为,一条正确的适合自己走的路,一条指导自己人生宏观运行轨迹的路。现在的命理学虽不曾为所有的人所看好,但它以顽强的生命力,从古到今流传下来了,究其原因,便是它可指导你怎样正确的走路。
一个人的富贵贫贱其实在命中都有标志,看似平常的八字,实际玄机很深。如果你命中有巨富的标志,你没有去经商,而选择了从文,尽管呕心沥血,竸竸业业,但机遇偏偏不垂青于你;你命中利从文,而去经商,到头来只有空怀抱负赴黄泉你这二十年是破财运,却去投资,你刚开始转进财运,却选择了平稳发展,等等。
假君子,真小人历来中国人喜欢将人分为两大类:君子与小人。
君子,当是一身正气,刚正不阿,道德品行没得说,定是人中龙凤。而小人,既是君子的对立面,必定是诡计多端,专好歪门邪道,惟恐天下不乱,道德品行亦是没得说,乃人中糟粕,向来是为人所所唾弃的。
君子,至古至今都是为人所好的,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无不愿意被人声称作一声“君子”。君子之上,唯有圣贤,然而几人敢自比孔孟老庄?词典释语:君子,指人格高尚的人。
这是一种人格魅力,有人格魅力的人往往能让人不自觉地产生一股钦佩之感,纵是第一次与之接触,举手投足间,已让人心生敬意。如此大的魄力,难怪“君子”一词千百年来都为人所嗜了。
再观小人,尽为卑鄙之辈, *** 之徒,总是为人所深痛恶绝。小人是不怕别人说他小人的,既然是小人,脸皮又岂会薄上几分?若是世界上仅有君子小人之分,天下也该太平一些。
然而有的小人并不甘于做一个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小人,说难听点,是想做了 *** 还要立贞洁牌坊。于是有的小人披上了君子的外衣,在脸上写下“我是君子”几个字,光天化日下继续做小人,便有了“假君子”一说。
金庸先生笔下的岳不群与任我行就是假君子与真人小的两个典型代表。岳不群,人称“君子剑”,这件君子的衣裳可谓是让他蓬壁生辉了。
若是只读《笑傲江湖》前半部,读者也定会以为岳不群是一位谦谦君子,行侠仗义,嫉恶如仇,不屑与九流之辈为伍,果然无愧 于“君子剑”一称号。然后读者只需再往下读,便立即分晓岳不群是个什么样的人物。
在林平之加入华山剑派后,岳不群便渐渐露出了小人本性,不择手段、千方百计地想从林平之身上得到《辟邪剑谱》,之后又算尽机关,借他人之手吞并五岳,还拿左冷禅做了替死鬼,玩尽阴谋权术,栽赃嫁祸,卑鄙本性一露无遗,令人嗤之以鼻。脱掉君子的外衣,岳不群的本性仍只是一个小人罢。
再看任我行,不可谓不是十足的小人。此人仗着一身武艺,一心妄想霸武林,心黑手辣,为人歹毒,有敢挡着,死;逆者,亡!在西湖关了十与载后仍野心不减当年,反而变本加厉,强迫旧部下服下毒药,若敢胆不听令于己,必死无疑。
甚至连有救命之恩的令狐冲也不放过,软硬兼施,利用令狐冲对师父的深厚感情和令狐冲身上的吸星大法企图让令狐冲就范,为己所用,恩将仇报,任我行可谓是小人到了极点。二这相比,尽管岳不群最终让大家看到的是一个耍尽阴谋诡计的小人,然而至少岳不群也曾“君子”过,不远千里地追杀淫贼田伯光就是一个例子。
否则岳不群也不会凭空有“君子剑”这一雅号。反观任我行,从出场到结尾, 一路小人到底,恐怕一生中做过最大的善事就是偶尔少杀几个人,少作点孽。
这种人,该是千刀万剐的。可是在读者心里,任我行却并不比岳不群可憎,反而是岳不群更招人厌恶,这一反差不禁令人哑然。
原因何在?君子本当君子,小人就是小人。卑鄙的小人却一心想做君子,这种做婊 子立牌坊的事恐怕也只有小人才做得出,此类小人不可谓不是小人中的小人。
虚假的朋友比敌人更为可怕,岳不群本是小人,却披着君子的外衣招摇撞,一旦被人识破,怎么能不招人可恨?任我行卑鄙 *** ,却是敢作敢当;杀人无数,但从未失口否认;言出必行,也颇有男儿气概。与人交往,最重要的莫过于真诚,自己不付出一颗真诚的心,又怎换得他人的真心实意?正是因为一颗诚心,即使任我行被关在西湖底十余载,向问天仍以死相救。
而岳不群却把一切都看作是尔虞我诈,从未肯真心待人,到头来落个众叛亲离的下场。人无信而为天下耻,交不诚而为众人弃。
《笑傲江湖》中最大的反面人物既不是野心勃勃的左冷禅,也不是为人歹毒的任我行,而恰是素有“君子剑”之称的岳不群。细想一番,不难发现,岳不群之所以招人厌恶,还是在于“诚信”二字。
首先你想去写作文,就必须知道这句话出自于何处,是什么意思。
君子和而不同就是说,君子者,能坚持自己心中的意见而不被外界因素所影响。这句话,出自论语,还有着下一句话,是小人同而不和。
既然是以这个为话题去写,最好的就是议论文的形式。坚持君子和而不同这个主要的论点,也就是你自己的观点,借古今事例,是理名言一些论据来重点突出自己的观点,再以反面的事例,小人同而不和这个观点去举一些反面事例来进行论证,最终来凸显本身的那个君子和而不同的观点。
当然我不可能去帮你写一篇作文,最终还是要你自己去完成的,我所能做的只是引出一个思路而已。
君子,在我眼中,不仅仅是男人的专利,女性达到标准,也可称为君子。
“君子之交淡如水”,这说明了和君子交往,撇开名利色香,只是一种志趣相投,心灵与精神相交的一种境界罢了。
年青时,特别年少时,一群同学在一起,不谈生活清苦,不谈名利色香,不论贫富贵贱,不论男女性别,只谈未来,只谈理想。大伙儿意气风发,指点江山,展鸿图,立壮志。聚时,粗茶淡饭,谈得津津有味。困了,几人睡在一床,其乐无穷。谁有困难,合伙帮忙。真做到,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心出心,毫无计较,毫无怨言,毫无争斗。我想,同学彼此之间,这种情形和君子有点沾边了。
尤其是一些被打倒的知识分子,和我相处成了忘年之交。他们名誉上被打倒了,可中国古代传承下来的,知识分子的风骨没倒。一怀清茶,一支土烟卷,他们就能和我谈心到深夜。是他们正直无私的性情,浩然荡漾的正气,忧国忧民的胸襟,清净洁白的傲骨,以及曲折感人的故事,深深吸引我,深深打动我。我不得不承认,自己许多渊博知识,许多生活经验,许多人生感悟,都是他们一一传授的。而我,几十年来所作所为,都沉透了他们的心血与汗水,都在替他们实现梦想而努力。心存感恩之心,我没有退路,也没打算过退路。我的路,是这些君子之路。他们没走完,必须由我继续走,走下去。
君子,是多方面的。平时,他们不显山不露水,深深的藏在底下,或者离你远远的。当名利双收时,你会发现,他们消失无踪。想帮一把,拉一把,都无法寻找。当挫折困境时,你会发现,他们又不知从哪里站在身边。他们安慰你,鼓励你,或替你出谋画策,或替你挡风遮雨,真是任劳任怨。
君子,坦荡荡。做对了,他们会支持你。当忘形时,他们给你一盆冷水,让你清醒与理智,让你克制与冷静。做错了,他们毫不留情,指出你错在那。当退缩时,他们给你一盆大火,点燃你的 *** ,让你温暖与感动,让你站直与抬头。
君子,有如清澈的泉水,可以看见游动的鱼,飘动的草。
君子,有如深隧的夜空,可以看见朦胧的光,移动的彩。
君子,有如生长的春季,可以看见融化的冰,动人的绿。
感恩君子!感谢君子!他们,就是我的良师益友。我所行的,就是亲君子,就是学君子,就是做君子。也以此文,奉献给我眼中的君子们!
从小,我就希望我可以做一个君子,我总是觉得做君子才是一个人一生的追求。
“君子”指心胸宽广、诚实勇敢、正知守信、性格开朗、高雅的人。而“小人”指做事偷偷摸摸,不诚实、很下等的人,就是小人。
君子是高雅的人,而我是有着君子风度的小人。
有一次,有个朋友约我出去玩,我爽快的答应了。可刚好出去玩的那一天我又要上钢琴课,没办法,钢琴课可是不能耽误的,但答应和朋友出去,又不能不守信。于是,我就打电话给我的朋友,说时间可不可以改一下,她答应了。这样就可以又守信又不耽误钢琴课了。
不过,我也做过小人的事。有一天,我很晚才回家,妈妈和爸爸担心死了。等我回到家里,妈妈问我上哪去了,我她说值日,可妈妈不相信,说值日不可能那么晚,我没办法,只好老老实实地招了:“出去玩了。”
但是,我现在做君子的事就比以前多了很多,而以前呢,却是小人的事比君子多。这是因为我看书多了才有的进步。
我要做一个君子,一个真真正正的君子,我要远离那些小人行径,提交自身的道德修养,做君子之事,行君子之路!
查字典
君子与小人
君子和小人,自古以来便是政治学家,哲学家十分喜欢谈论的话题。“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都是大家对君子与小人的对比。似乎君子是大家喜欢的动物,而小人则猪狗不如了。今天小生我也来插话二三,不对之处,望请见谅。
(简单明了的开头,论点的表达也很好)
在讨论之前,我们首先要为君子和小人下个定义。古人对这方面的看法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样未必有点武断。说君子喻于义,那么有人偶尔喻于义,偶尔喻于利那这是什么人。你不要说没有,现在在写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一个,那你说他是个什么东西?而且现在像他这样的人大有人在,那又怎样分类?那么不如这样定义,在大是大非前,把义放在面前的是君子,把利放在面前的是小人,我认为这样应该不会有灰色地带了,因为用大脑仔细思考过作出的决定,必定出于本性。而且君子和小人应该不是某个人,应该是某种状态。因为人是会变的,但把一种状态定义了后,就不会改变了。就像水变成冰一样,水改变了,只可以说水的状态改变了,不可以说固态或液态的定义改变了,道理一样。
(说理很详细充分)
既然这样定义的话,那么我觉得君子也不一个什么遥不可及的事情嘛!小事情就以利为先,关系大原则,大是非就以义为先。这样不就得了吗?大致可以吧,再加上一条:在与他人利益无损的前提下,违反法律法规的前提下。这两点应该不难吧!
如果真的如此,我认为大家都可以做君子。不是吧,你说做不到?现在不过是要求我们做正确的事情罢了,又不是要我们去大义灭亲,死而后已。有什么做不了的!
不过可能有人对我的定义不满:什么嘛,小事情以利为先,这样算什么君子?我认为,有利不争,要不是圣人,要不是傻冒,要不是伪君子!我们是正常人,正常人就要有正常的欲望,又不损害他人,于人无损,于已有益,但求小利,何乐不为。如果做君子便要清心寡欲,那我不做也罢!不食人间烟火,那你吃什么?自己肚子也解决不了,怎么帮助别人?
(道理的说明有些过多,显得有些冗长)
在大是大非前面前,一定以义为先。平时拿点人无损,于己有利的小好处。斯人若此,夫复何求?
【点评】作者对君子与小人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总体上做的不错,很认真的将自己的想法表述了出来,在说理上也做的相当详细和充分,是很有理论密度的。可以看出作者确实对这个问题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考,在语言上也表达的比较清晰和客观,基本上将道理说明清楚了,这就是不错的成绩。但作者在一个问题上做的还不是很好,就是不够全面,虽然比较深刻,但在全面性上还是欠缺了一些,请加以注意和改进,继续努力。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但是要在生活中做到名副其实的君子,谈何容易?我是想做君子,可是面对苛刻的要求,就是怎么也达不到。我想我可能就是那只可怜的狐狸,无论怎么奋斗、努力,也无法将那串亮丽的君子葡揽入怀中。于是,我的心态变了,既然不能做成君子那就做一个不折不扣的小人吧!既然不能万古流芳那就让它一臭万年。
一幕幕小人的面容开始在我脑海里飘荡,一声声小人的话语在我耳边徘徊。
一个将军的背影投入眼帘。乍眼一看,将军左牵赤兔宝马,右持方天画戟,身披青铜双耳兽面甲。从他路过的脚印里清晰地看到一个正正方方的双口“吕”。那正是“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的原形——吕奉先大将军。不久后,我便目睹了他因财杀丁原,因色杀董卓的全过程。看见了他见到金银珠宝时迷茫的眼神,看见了他遇到美女时坚定的眼神,看见了面对义父时勇敢的眼神。为了追求地位,为了追求权利,为了追求美好的爱情,他两次拿起方天画戟挥出象征胜利的弧线。再然后,就看见吕奉先跪在曹操面前,用合作的目光恳求曹操饶恕并愿意效犬马之劳。他并没有想到,站在他面前的是一个小人,比他自己还小的人。曹操考虑了片刻,还是坚定地道“这等无情无义之徒,留之何用,拉下去斩”。 2无志的竹,不为竹。 菊——君子之心 “菊,花之隐逸者也”。周颐如是说。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林黛玉如是说。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如是说。 菊,永远是淡定、安然的。它,早已看破红尘。什么功名利禄,什么荣华富贵,不过是虚幻之景,过往云烟罢了。菊,早已看够了,也早已看透了。于是,菊伴随着视它知音的陶潜归隐山林。已知道,只有这儿,才是它最终的归宿。 菊,无力与那污浊的尘世抗争,于是,它选择了逃避。“既然无力改变,不如洁身自好,远离纷扰。”菊如是说。不能说它懦弱,在当时的尘世中,这或许就是最好的方法了。 不管怎样,瑕不掩瑜。菊的恬静,菊的安然,菊的平和,弥补了那一丝缺陷。 于是,那悠悠菊香从晋代飘流到今…… 君子之骨,君子之性,君子之节,君子之心……
君子,在我眼中不仅仅是男人的专利,女性达到标准,也可也称为君子。
君子,是多方面的,平时他们不显高山,不显露水,深深的藏在底下,离我们远远的,当名利双收时,你会发现,他们消失得无影无踪,想帮一把,拉一把,都无法寻找,当挫折困境时,你又发现他们不知从哪里站到身边,他们安慰你,鼓励你,为你出谋画策,为你摭风挡雨,真是任劳任怨。君子,坦荡荡,做对了,他们会支持你。
当忘开时,他们给你一盆冷水,让你清醒与理智,让你克制与冷静,做错了,他们毫不留情的指出你错在哪里。退缩时,他们会给你一盆大火,让你点燃心中的 *** ,让你温暖给你动,让你站直与抬头。
君子,有如清澈的泉水,可以看到游动的鱼儿,飘动着的青草。君子,有如深的夜空,可以看到朦胧的光,移动的彩。
君子,有如生长的春季,可以看到融化的水,动人的绿。君子常是非礼勿言,守口如瓶,不说空话,不讲不实在的话,但是在该说的时候也必定会说,因为应说而不说,有失于人;不应说而说,则是失言,做一个君子,必须以不失人与不失言,君子所说的话,都是慈悲的话,有意义的话,正义的话,所以君子不使用语言,说话必定有理。
君子相当爱惜自己的名誉,对自己的欲望有所节制,不会贪取忘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会以求的利忘想获利,更不会落井下石,谋求私人利益,取强夺,一个君子假如有所求,一定是为了国家,为了社会,为了正义,必定是为民求利,代众生而求。君子不虚行,行必有正,如果是一个君子,他一言一行,都不会随便,凡事都要经过再三考虑,会不会伤害到别人。
我心目中的君子,形象永远站立而不倒,他是时代的象征,民族的灵魂,国家的栋梁,人们心中的英雄,我向往君子,我爱君子。作为女生不要让别人小看噢。
一:1、题目。应能概括整个论文最重要的内容,言简意赅,引人注目,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论文摘要和关键词。2、论文摘要应阐述学位论文的主要观点。说明本论文的目的、研究方法、成果和结论。尽可能保留原论文的基本信息,突出论文的创造性成果和新见解。而不应是各章节标题的简单罗列。摘要以500字左右为宜。关键词是能反映论文主旨最关键的词句,一般3-5个。3、目录。既是论文的提纲,也是论文组成部分的小标题,应标注相应页码。4、引言(或序言)。内容应包括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现状,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及这项研究工作在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5、正文。是毕业论文的主体。6、结论。论文结论要求明确、精炼、完整,应阐明自己的创造性成果或新见解,以及在本领域的意义。7、参考文献和注释。按论文中所引用文献或注释编号的顺序列在论文正文之后,参考文献之前。图表或数据必须注明来源和出处。(参考文献是期刊时,书写格式为:[编号]、作者、文章题目、期刊名(外文可缩写)、年份、卷号、期数、页码。参考文献是图书时,书写格式为:[编号]、作者、书名、出版单位、年份、版次、页码。)8、附录。包括放在正文内过份冗长的公式推导,以备他人阅读方便所需的辅助性数学工具、重复性数据图表、论文使用的符号意义、单位缩写、程序全文及有关说明等。
1、《诗经》中的理想爱情模式--中、西方爱情观念思考2、试论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3、浅议《骆驼祥子》思想艺术特色中的悲剧色彩4、金庸武侠小说中女性人物形象分析5、论张爱玲的小说风格6、论白居易诗歌的感伤情怀7、浅析丁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8、浅析杜甫的咏史怀古诗9、论李清照词中的"愁"字情结10、论《呼兰河传》的散文化倾向11、论李清照在词史的地位12、论王朔作品的语言特色13、余华作品中的人性与末日意识14、浅谈张爱玲小说中女性形象的特点15、《茶馆》的语言艺术(学术堂提供更多论文知识)
因为君子坦荡荡,这样的人品格高尚,而且会受到他人的崇敬,而且无论做事啊,相处啊,承担责任啊,都是特别靠谱的,特别是结婚之后,会让家庭特别稳定,特别踏实。
文章和人品古话中有句‘文如其人,一个写的好文章的才子一定高尚风雅,但也有个别例外的英国诗人雪莱在做为诗人造诣水平方面可赞可叹,但品行劣迹斑斑;有段婚外情【以致悲伤的妻子投湖自尽,】他和另一女子玛丽同居生子。纵使诗人是块白玉,也难免有瑕疵卓别林,一位幽默表演艺术家,生前给人带来无限欢乐;自己也获得数以万计的荣誉和鲜花;死后家人打开他的保险柜,发现另一位幽默表演者的作品,一样优秀的表演者,处于嫉妒卓别林雪藏了他培根是著名哲学家,是唯心主义哲学创始人,他在当大法官期间收取贿赂,使法庭判决有利送礼的一方当然历史上也有言行一致的人。诸葛亮临危受命六出祁山七擒孟获,不辞辛劳连年征战最后陨落五丈原。完成对刘备的承诺,不忘先帝之殊遇,报与陛下刘禅布衣司马相如一曲凤求凰虏获卓文君的芳心;但借助卓王孙势力登上大雅之堂,为皇帝写下【长门赋】龙心大悦加官进爵,可见其是个虚伪媚骨的伪文人,后来竟想纳妾的念头被多才的文君一首绝情诗打消。可见其天荒地老海枯石烂的誓言是多么一文不值花之君子的周敦颐,画之隐士的陶潜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都堪为古今高洁之士。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兴复李氏王朝虽兵败,但骆宾王那片昭告天下的文章,写的洋洋洒洒,气壮山河,何等豪迈慷慨陈词文天祥生前华衣锦食,贵为宰相;面对忽必烈诱降不为所动慷慨赴死’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千古流芳。一个人文笔再好,他要为恶势力所用,和走狗有何不同;他失去文人政治公正的本性,为人们所弃;遗臭万年。文人不贪图名利部位高官厚禄所动,国之大幸。文章易写,人品难修
十年前。付贾还只是山沟里的高中生,黑幽幽的皮肤,高大的个头,让村里的每一个人都觉得他老实敦厚。村里的小痞子们经常欺辱他,而他也从不放在心上,只当那些小痞子们开玩笑罢了。王大爷看了心疼,对付贾说:“娃儿,为啥不反抗呢?唉马善被人骑,人善被人欺啊……付贾只是笑笑点点头,然后岔开话题,像往常一样对王大爷说:“爷,家里的水我在帮您挑两桶吧。没等王大爷开口,付贾便直径走到王大爷家中,“叮叮当当”的忙碌起来……村里丢东西是常事,但东西被找回来更是常事。听说邻居家的一只花猫走失了,付贾便二话不说,自己一个人挨家挨户的问询。当时正是寒冬,付贾见邻居的心急的样子,心疼得很。便小跑到后山坡上继续寻找。他知道后山坡是经常有花猫出没的地方,固然也知道那里尽是些深沟险壑、野草荆棘。但“固执”的付贾仍坚持去了。没有人知道他是在后山坡是怎样走过每一道坎的……第二天一大早,付贾便抱着那只花猫朝邻居家走去。花猫舒适地在付贾衣服中蹭来蹭去,而付贾却冻得哆嗦——付贾那件单薄的小袄给了花猫啊……每每看到付贾为村里人忙这忙那时,村里人就竖起大拇指:“这个付贾……”十年后。凭借自己的艰苦奋斗,凭借自己的不屈的毅力,付贾当上了县里的县长。尝够了山沟的贫穷,受够了山沟人的欺辱,付贾决定重塑自己,摆脱山沟,过自己认为该过的生活。每天早晨,付贾开着小汽车穿梭在灯红酒绿中,日子过得逍遥自在,整天是醉生梦死。听说村里的青年当了县长,村里的村长当然很高兴。消息刚传到耳朵里,村长便拎着大包小包的礼品心中的付贾。可刚到付贾家门口,村长就被付贾无情的拦在了门外:“哦,你有事的话到有关部门去,县长家里不接客。”“付……”“本人不是副县长,是正的!”付贾没等村长说完话就强接上话,斜视着村长,头仰得高高的。村长站在门外足足有半个小时,付贾也损了村长半个小时。村长气得面红耳赤,把东西狠狠地摔在了地上,回村里了。村长把付贾在县里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向村里描述了一遍后,村里人无不摇头叹气:“这个付贾……”
在我的一本笔记本上,抄录着许多名言,每天我都会读几遍,其中的一条名言来自我的一次亲身经历。那是一次单元考,由于前两次我的考试成绩不理想,所以这次我憋足了劲,发誓要考个好成绩。考试开始了。由于我准备充分,一切都很顺利,我奋笔疾书。可到最后一题的简答,我卡壳了,任凭我费尽心思,还是无一点头绪。这可不得了,一题有4分,,如果错了,就得不了高分,想到这儿,我的心“怦怦”乱跳起来。不知怎么了,此时我萌生一个想法:作弊。不行!努力克制自己,心里像有个君子和小人在作斗争。最终我还是坚持了下来,自己做了那道题。虽然最后的成绩不太理想,但心里还是非常轻松。回到家里,爸妈还没回来,我顺手打开了电视机,想稍微休息一下再去写作业。就像是有人安排好了一样似得,屏幕上出现了两行闪亮的字:“珍惜自己的人格吧,像珍惜自己的眼珠一样!——哥德 ”看着那18个光闪闪的字,我不禁为那决定而感到自豪,分数再低,也是靠我自己的知识得来的,是最真实的。我在心里默默地背诵着这句话,并在笔记本上记下了这18个有价值的字,牢记哥德对我的教诲。请你跟我一样,一直牢记这句名言,把它深深印在脑海里,不论在工作、学习、待人处事时都不要去做有损自己人格的事情来,时时告诫自己,牢牢记住伟人哥德的教诲:珍惜自己的人格吧,就像珍惜自己的眼珠一样。面对诱惑,就能自觉的约束自我;面对挫折,就能清醒的鼓励自我;面对成绩,就能平淡的看待自我;面对不足,就能不断的完善自我。
“历史约读座”的小宝库 关于《商君书》,又称《商子》。《汉书•艺文志》记载《商君书》共有29篇,现在传世的有26篇,其中两篇有目无文。它跟《论语》的性质差不多:反映了商鞅的思想,但不是商鞅所作。已故的清华大学教授,先秦文化史研究和古籍校勘考据专家高亨先生认为至少有五篇不是他的,郭沫若干脆就认为除《境内》篇外,其余均非商鞅所作。《商君书》里那些法令性的东西,可能是他所作,但那都是平时工作必然形成的东西,还谈不到要去编纂成书。有一个很重要的证据就是,这本书的开篇《更法》,抬手就写“孝公平画”。孝公是嬴渠梁死后的谥号,也就是说这本书至少是成于孝公死后,而孝公死后的大部分时间,商鞅都在逃命,基本没时间专门写书。当然这类证据,书中还有很多,比如《错法》、《徕民》,都是涉及商鞅死后的事,明显不是商鞅所出。所以后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里说这本书是“殆法家流,掇鞅余论,以成是编。” 和《论语》不同的是:《论语》自始至终都是语录和对话,偶尔辅以叙事,而《商君书》更像是一本文集,字数不多,但内容庞杂,既有宏观的理论,也有细致的法令,而且书中的文体各式各样。比如前面说的,开篇《更法》很有些《盐铁论》的风采,基本都在辩论;而《农战》、《画策》、《外内》又是一种政论的格调;《垦令》、《战法》、《境内》则更像是公开颁布的法规。再加上法家文章素来语言冷峻、简约古奥,其思想和我们常接触的儒家更是多有背道而驰,所以《商君书》实在难读。想要磨练一下毅力,推荐一读。 前面说了,《商君书》中有两篇有目无文,就是《刑约》和《御盗》。抱着猎奇的心理,我翻了各种资料,想一探究竟,但终也究不深。最后我只得结合《商君书》的内容脉络和商鞅的政治实践,从字面上大体试着猜测了一下这两篇的主题,聊慰遗憾: 《刑约》应该是一篇理论文章,“刑”当然就是指刑罚,法家强调重刑轻赏。《商君书》第四篇《去强》就说:“重罚轻赏,则上爱民,民死上;重赏轻罚,则上不爱民,民不死上”,他认为“王者刑九赏一”,到了第五篇《说民》更是主张轻罪重罚。根据这个层层递进的逻辑和商鞅的政治实践,所以这里的“约”字,大致有两层意思: 第一,约定。这个约定当然不存在平等关系,而是明确的意思:我制定了这些刑罚,我也跟大家说明白,那么以后这些刑罚落实到具体人身上的时候,你别说不知道怎么回事。这里有点儿“勿谓言之不预”的意思,重在震慑。从实践的角度说呢,也符合商鞅的施政风格。法家儒家都追求入圣,期望每一个人都按照圣人的标准来进行社会活动。但是在实现手段上:儒家看到树长歪了,是把它扶直,一直扶着它,让它在生长过程中慢慢纠正。而商鞅这里,则是直接把他心目中的圣人标准告诉大家,把好树的标准告诉树。以后如果哪棵树长歪了,就直接一刀把歪的地方砍掉。很痛快,“简政”。 第二,简约。既然要轻罪重刑,那么轻刑就没有必要存在了。反映在秦国的现实治理中,大家也能看到:《汉书·五行志》记载“商君之法,弃灰于道者,黥”。就是往大街上乱扔垃圾,要在脸上刺字。 刺什么字就不知道了,反正不能是“此处禁止倒垃圾,违者罚款”。乱扔垃圾,放现在多大点儿事儿啊!现在光天化日、众目睽睽之下,马路边随地小便都不新鲜了,顶多就算道德问题。道德问题和法律问题毕竟不是一回事,解决道德问题需要靠教化,可商鞅用的是肉刑。不仅伤人肉体,还剥夺尊严。用法律严惩来实施道德的教化功能。这是什么道理呢?这叫“刑用于将过”,《商君书•开塞第七》说:“刑加罪所终,则奸不去;赏施于民所义,则过不止。刑不能去奸而赏不能止过者,必乱。故王者刑用于将过,则大邪不生;赏施于告奸,细过不失,则国治”。这段话的意思就是把有犯罪思想和有犯罪行为等同起来,都予以法律制裁,以此来预防犯罪。看起来好像挺不错,法律制裁取代道德的监督教育功能,好像是简化了社会运行的环节,而具体实施起来,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处罚“将过”实质就是按人们的思想定罪而不是按行为定罪,就是“诛心”。但是谁来诛心?不是大公无私的社会,而是具体的人。社会很抽象,人的欲望和行为却很具体。诛心定罪就意味着对具体物证、人证的要求不再严格,即使你没有犯罪行为,也可以说你有犯罪的想法,说你有罪,你就有罪。所以过分强调法律功能的“刑用于将过”理论,一旦具体运行就意味着法制的崩溃,当然,也意味着官老爷面前出现了一条便捷宽广的致富路。 道德问题就要用肉刑,如果罪过再大点儿,也就可想而知了。至于什么斩首、车裂、凌迟,就是根据人的罪行选个死法罢了。绞刑给留个全尸,都叫皇恩浩荡。按照《商君书》的理论,这就叫“刑生力,力生强,强生威,威生德,德生于刑。” 这个其实咱们都不陌生——“严打”:1983年,一对恋人拍个裸照,赶上严打,男的枪毙,女的坐牢。任何审判都强调“从严”、“从重”、“从快”。最后发现,打掉犯罪分子嚣张气焰的代价是一大批冤假错案、公报私仇和司法腐败。只不过,咱们现在“严打”是阶段性的,而商鞅这个“德生于刑”却是长期坚持的。现在我们当然要说这种作风野蛮粗暴,但这都是符合当时的客观条件——大争之世,列国征伐,乱世就得用重典。而且历史也明确告诉我们:一旦大战临头,往往都是冷酷战胜温良,野蛮战胜文明。 再说《御盗》,这很有可能是一篇法令性、技术性的文章,“御”字好理解,防备、约束等等吧。而这个“盗”字,恐怕不是指国内的小偷、强盗那么简单。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秦国当时那种政治环境中,彼此监视,家家连坐,乱扔垃圾都要被毁容。如此高的犯罪成本,可能有稳定的小偷、强盗吗?所以这个“盗”字,我认为更多的是指地方上的世族、豪强,以及和他们有联络的他国间谍。这里我用“间谍”这个词可能容易引起误会,这个所谓间谍干的工作不仅仅是我们印象中的:搞点儿情报,刺杀个政要什么的,那都是小事。最主要的策反边境百姓,甚至是朝廷重臣,让他们迁到间谍服务的国家。 在当时,关于“国”的观念并不是像我们今天这样博大。那时候的“国”其实就是以诸侯们的“家”为核心,然后聚合家臣之家,庶民小家凑在一起,这就叫“国”。最明显的就是韩赵魏三国,都是由家臣之家晋为诸侯,直接以姓为国号。所以在实行诸侯分封制的先秦时期,“爱家族”是绝对优先于“爱国”的。这一点,直到今天我们仍然能够看见:近几年开始盛行修家谱,一开始大家可能觉得这只是一种文化传承,但是这种东西一旦修起来,就不是几张纸那么简单。尤其是在聚族而居现象普遍的农村。一本家谱在手,族中长辈就不再只是个家庭符号,而是具备了一定政治力量的实力人物。 族长一句话,往往比村长、书记还要好用,这是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一个潜在威胁和挑战。2018年年底到现在开展的“扫黑”为什么把重点放在农村?很简单,当前以贸易战、金融战、地缘政治斗争为主要形式的中美斗争已经到了最紧张的时刻。在当下到了血拼最后一口气的时候,国家需要释放“农村集体产权”这块最后的压仓储备,和美国来一场持久战。这就意味着农村的土地制度和经营方式将有很大的改革。但是,农村问题是涉及社会稳定的根本问题,一旦搞不好,就会直接危及党的执政地位。为了防止改革过程中这些地头蛇们乘机兼并土地,截留农民的利益,造成农村的不稳定,国家就先下手除掉他们。所以说本次“扫黑”从来就不是一个单纯的法律问题,而是直接关系国本的政治问题。 当然这是现代国家,尤其是我们的党,组织建设直达基层,中央对基层有绝对的掌控力和动员能力。而在古代,面对这样的情况,国君没有太多的手段。国君一旦引起本国百姓不满,往往就会引发人民以家族为单位向外迁徙,甚至是家臣的大家族叛乱。人口是当时每一个诸侯国都极其重视的财富,甚至高于土地,人口大量外迁绝对会导致国家衰落。在商鞅的眼里,这些半独立的,始终和国外间谍保持联系的地方世族、豪强给邦国带来的潜在威胁,不单纯来自他们直接对抗政府施政的力量,仅仅就他们的大规模迁徙,就很容易以点带面,动摇国本。所以《商君书·垦令第二》说:“无外交,则国安而不殆。”这里的“外交”,不是之国家政府间的交往,而是指民众的对外交流。所以这句话的第一个含义就是指禁止民众外迁,这也是削弱地方世族、豪强势力的措施之一。而要禁止民众外迁的重要一步,就是首先斩断民众与外国的联系,防间、防谍,叫你进得来,出不去。也就是说,《商君书》里要“御”的这个“盗”不仅是指 “盗情报”的,更主要是针对“盗民”之盗。 “盗民”之盗是指国外的,国内当然也有“盗”。这些“盗”除了零星几个小毛贼,更多的就是指在朝野中一切有能力阻碍商鞅施政的保守势力。这股势力不仅仅是在野的,在国内居无定所,到处冲州过府,有能力“犯禁”、“乱法”的文人、游侠。他们虽然人多,力量总和很大,但是没有组织。要“御”他们,直接用明确的行政、司法手段就可以。这类人《商君书》很多地方都提到过。还有一类人,对施政阻力更大,但是在《商君书》尚存的篇目中几乎很少直接提到。那就是在第一篇《更法》里出现的,以甘龙、杜挚等人为代表的在朝中握有一定权力,却明确反对变法的政治人物,这其中还包括公子虔这类王族权贵。这些人都是原有体制的既得利益者,改革的第一刀就是冲他们去的,所以他们是最有阻碍变法动机的一帮人。要“御”他们,单纯依靠公开的法律手段恐怕不行,还需要些不好见光的政治手腕。 总的来说,这篇文章应该是对第七篇《开塞》的呼应。《开塞》是理论文章,主要分析政治统治面对的障碍、弊端起源,然后只在宏观上论述了全面法治的必要,强调针对当下要用“刑九赏一”来维护秩序,没有很具体的说如何扫除这些弊端。有理论,就应该有措施。后来《韩非子》一书中的《八奸》、《奸劫弑臣》、《五蠹》、《八说》很有可能就是结合这篇《御盗》的深一步研究。以上仅是猜测,算是抛砖引玉吧!欢迎批评。 其实无论是法家,还是孔孟儒家,我认为他们追求的目的是差不多的,只不过是两条不同的路。这两条路都经过了实践的检验,有过成功,也有过失败。它们的成败取决于人能否根据自己所处的特定时期,从实际出发,及时调整。在《商君书》第七篇《开塞》里就一段比较详细的阐述:当下,人类已经走过了远古的爱亲人、维护小集体的时代和中古的推崇贤人、标榜仁爱的时代,而进入了近世推崇权贵、尊重官吏的时代。既然世风有了变化,那么组织管理理念也要变化。时代进步了,人变的精明圆滑不再淳朴了,那么就只能用严刑峻法来管理。虽然酷烈,但是却能够震慑民众不犯法,是对大多数人的秩序保障。这跟《商君书》第一篇《更法》里说的“法者,所以爱民也”的精神也是吻合的,所以商鞅思想强调“大仁不仁”。根据客观实际调整管理模式,这就叫与时俱进,就是改革。 (本章结束,接下来将是商鞅的政治实践《商鞅对庶民的胜利》敬请期待!)
商鞅变法和秦国的法教管理试析 2010商鞅变法与传统中国平民政治模式的建立 2012商鞅变法的名实悖论 2012商鞅变法成效新论——基于考古、文献二重证据法的研究 2012秦代商鞅立法管理制度概述 2010商鞅变法的“战时法治”特征及其启示 2011变法的前夜:秦国墨学与商鞅变法的社会史考察 2011等等,很多,一百多篇吧
这个题目还真是有难度,不仅对历史有一定了解,文学还要有一定的造诣。难!从论文的格式上着手,把框架搭好再来填充,那就简单多了,论文的格式在百度百科里很详细。从此标题看,可不可以这样理解,当时百家争鸣的时期,法家思想是如何产生的,在什么情况下产生,为什么能得到君主认同并应用,当时的条件下重刑思想要如何理解。和其他的派别思想做对比,优势劣势情况,它的发展如何,延续性,结合当今社会状态总结....等等。本人才疏学浅,抱歉,只能简单发表看法。
语副词研究 郭振 摘要:副词是一种半虚半实的词。它们能表示行为、动作或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可能性、否定作用等,有一定的词汇意义,能独立用作句中的次要成分,这是它近似实词的一方面;但是它不能单独地表示一种实物、一种实情或一种实事;同时有不能用作句子的主要成分:主语、谓语;也不能用作宾语、定语,这是她同其他各类虚词性质相近的一方面。 关 键 词: 来源 ;发展变化 ;语法特征 Abstract: The adverb is one kind of half empty half solid word. They can express the behavior, the movement or the nature, the condition degree, the scope, the time, the possibility, the denial function and so on, have certain glossary significance, can serve as in the sentence independently the accessory constituent, on the one hand this is it is approximate the full word; But it cannot alone express one material object, one kind of truth or one kind of real situation; Simultaneously has cannot serve as the sentence the principal constituent: Subject, predicate; Also cannot serve as the object, the attribute, on the one hand this is she with other each kind of function word nature close. Key words : Origin ; Development change ; Grammar characteristic 副词是一种半虚半实的词。它们能表示行为、动作或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可能性、否定作用等,有一定的词汇意义,能独立用作句中的次要成分,这是它近似实词的一方面;但是它不能单独地表示一种实物、一种实情或一种实事;同时又不能用作句子的主要成分:主语、谓语;也不能用作宾语、定语,这是它同其他各类虚词性质相近的一方面[1]。在这里我们把能修饰动词、形容词、名词性谓语,在句中作状语或补语的单音虚词或复合虚词的词叫做副词。副词一般只能用在动词、形容词或其它副词前作状语,一般不能和名词组合[2]。本文根据上述标准,从汉语中副词的来源、发展变化以及在现代汉语中的语法特征和一些特殊用法为切入点比较系统地对汉语副词进行了全面的论述。 一 副词的来源 关于副词的来源可以分为两大的部分: 一 实词虚化是单音副词的主要来源 1. 由实词本义直接引申虚化为副词。主要指由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直接虚化为副词。 a. 名词→副词(箭头前面的是本义,后面的是引申义。 下同) 早:早晨→很早、尽早、早点儿 A明早,遣人觇之,已行矣。(古文观止-瘗旅文-王守仁) B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周书-召诰第十四) C 若不早图,后君噬齐(先秦诸子-儒-春秋三传-春秋左传-庄公元年~三十二年) D 知伯愎而好胜,早下之,则可行也。(先秦诸子-儒-春秋三传-春秋左传-哀公元年~二十七年) E 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先秦诸子-道-庄子-外物第二十六) “早”的本义只指“早晨”这一时段,如A,而例BCDE中的“早”并非指“早晨”这一时段, 而是“很早”或“较早”的意思。 首:头→首先、开始、第一 A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诗经-伯兮) B 初,吴王首反,并将楚兵,连齐、赵。 (汉书-荆燕吴传) C 余爱司空表圣《诗品》,而惜其祗标妙境,未写苦心;为若干首续之。(清·袁枚-续诗品) D 体同而事核,辞清而理哀,盖首出之作也。(文心雕龙卷十三·哀吊) E 微子开者,殷帝乙之首子而帝纣之庶兄也。(史记-宋微子世家第八) “首”由“头”义引申虚化为副词,如A。人初生头先出,故可引申为“首先”、“开始”之义,如BCD。《方言》:“人之初生谓之首。”而E则是“第一”的意思。 b. 动词→副词 滋:增益→越发、更加 A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数。(春秋三传-春秋左传-僖公元年~三十三年) B是以窦太后滋不说。(左传·隐公元年) C鲁缪公之时,公仪子为政,子柳、子思为臣,鲁之削也滋甚。(孟子-告子章句下) D若能为旱,焚之滋甚。(春秋三传-春秋左传-僖公元年~三十三年) “滋”由“增益”的“加多”义如A引申虚化为“越发”、“更加”如BCD。 c . 形容词→副词 劣:弱、少→仅仅、刚刚 A薄劣东风,夭斜落絮,明朝重觅吹笙路。(元-张翥-踏莎行) B释鞍就穴直上,可百余仞,石路逶迤,劣通单步。(水经注-渭水) “劣”有“弱、少”义,如A,当它转化为副词以后,仍存有这一语义;但已经不是对事物的形容,而是对动作行为的限定,如B。 d. 数词→副词 A天子大说,赐南越大臣印绶,一用汉法。(汉书·终军传) B鲁哀公问舜于孔子,孔子不对。三问,不对。(荀子·哀公) C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中庸-第十三章) “一”在我国古代哲学中向来指事物的本源,事物的统一体,在A中虚化为“完全、全都”。 “三”在古汉语中表示“多次”,是约定俗成的用法。而C中的“四”也是多次的意思。 2. 由实词间接引申虚化而来 a. 实词由其本义先引申出新义,这个新义并不改变原词性,然后再引申虚化为副词。 本:草木的根→根基、根源→本来、原来 A是以广以平,则不丧本茎。(吕氏春秋·辩土) B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王国维-人间词话) C仆本寒乡士,出身蒙汉恩。(南北朝-鲍照-代东武吟) “本”是其本义,指草木的根。“本”并不是由“草木的根”直接引申虚化为副词的,而是 先引申为“根基、根源”义,由此再引申虚化为“本来、原来”义。 日:太阳→白天、一天→日益、日渐 A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明-张煜言-八月辞故里) B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王国维-人间词话) C故农战之民日寡,而游食者愈众。(商君书·君臣) 因为有“太阳”才能称得上“白天”,这是“日”由“太阳”义引申出“白天”义的重要因素;因为自然界的规律是日复一日,所以才有可能虚化为“日益、日渐”。例中的“日寡”和“愈众”对举为文,尤可看出“日”的“愈益”义。 总:捆束→聚合→全都 A婉兮娈兮,总角兮。(诗·齐风·甫田) B其水三泉奇发,西北流,总成一川。(水经注·汾水) C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东坡全集·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 “总角”,指把头发结扎成角状的髻;“总”是“捆束”的意思。“捆束”是把分散的东西聚拢在一起,故可以引申为“聚合”义,如例,分散的东西聚合在一起,自然成为一个整体;而这一整体又蕴含着原来分散的个体。这就给“总”引申虚化为副词的“全都”义提供了嬗变的条件。例中的“总相宜”,意为淡妆亦相宜,浓抹亦相宜,“总”统摄“淡妆、浓抹”。 b. 实词在由其本义引出新义时改变了词性, 然后再引申虚化为副词。 遽:驿车→疾速→立即、赶快 A吴、晋争长未成,边遽乃至,以越乱告。(国语·吴语) B夫子何为遽?国家得无有故乎?(晏子春秋·内篇谏上) C其邻之父言梧树之不善也,邻人遽伐之。(吕氏春秋·去宥) “遽”是古代传递紧急信息的快车。由“遽”的功能特性引发出形容词“疾速”义,再由“疾速”义引申虚化为副词“立即、赶快”义。 背:脊背→背对→暗中、背地里 A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周易·艮) B王背屏而立,夫人向屏。(国语·吴语) C当交颜而面从,至析离而背毁者,伪人也。(抱朴子·外篇·行品) “背”由“脊背”引申为“背对”,再引申虚化为“暗中、背地里”义,容易理解,不赘述。 c. 由实词假借而来 由实词假借为副词是副词的又一来源。“还”本义是“返回”,假借为“旋”,义为“迅疾、很快”;“阳”本义为“明亮”,假借为“佯”,义为“假装”等等。 二 从结构上看复合副词的构成[3] 除了单音副词外,在古汉语中还有为数不少的复合副词。复合副词早在先秦就已产生,汉代以后则大量出现。考察复合副词的结构,大抵有如下三种类型。 1 联合式 由两个同义或近义的副词连用构成。 A 使人往听之,犹尚越声也。(史记-张仪列传) 这类复合副词在组合时,其前后位置有的可以互换,“犹尚”也可作“尚犹”。《陈书·裴蕴传》:“我去尚犹未克,鼠窃安能济乎?” 2 后置式 由副词与助词相结合而构成。 A然则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乃含章之玉牒,秉文之金科矣。(文心雕龙卷二·征圣) B幽寺寻僧,逸兴岂知俄尔尽。(古代蒙学-声韵启蒙-卷下-二萧) C别卿已来,倏焉二载,吾所缀文,已成一集。(魏书·崔挺传) D比来朝廷或有事赐与,皆缘征发,须是优恩,若寻常则无此例。(旧唐书·裴度传) E正参参欲住,轻衫掠处,又特地,因风起。(王国维-水龙吟) 后置式复合副词的产生跟助词出现的早晚有关。助词“然”、“焉”、“尔”等出现较早,所以副词跟这些助词结合后形成的复合副词也出现得较早。助词“来”、“地”等较晚见,与其相关的复合副词也出现得较晚。 3 重叠式 由单音副词的重叠连用而构成。 A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古文观止-卷08:唐文) B珑珑金锁甲,稍稍城乌绝。(曹邺-成名后献恩门) C书辞宜答,会东从上来,又迫贼事,相见日浅,卒卒无须臾之间得竭指意。(文选·司马迁:报任安书) D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守威定功,安危之本在於此矣。(史记-秦始皇本纪) E故天下每每大乱,罪在于好知。(庄子-胠箧第十) 由重叠方式构成的复合副词,大多表示对所述事实周遍性的强调,或者表示对动作行为频度的强调。副词能够重叠连用而构成复合副词的为数不多,大抵只是在表示时间、状态、范围、程度中的少数副词。 二 副词在近代汉语中的变化 近代汉语副词的发展变化是多方面的, 因此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描写分析这种发展变化。把近代汉语副词作为一个断代平面的系统来看,其发展变化主要表现在,与上古、中古汉语相比,近代汉语中产生了大量的新的副词,而有些上古、中古汉语中的常用副词则已消失或走向衰落;与现代汉语比较,则又有不少副词已经衰亡或只保留在书面语中或某些方言中。有些副词,既不见于上古、中古汉语,现代汉语中也不再使用,而是只见于近代汉语,甚至近代汉语中的某一个时期。如“不方、重重、次第、大须、的毕、都来、端的、非分、干当、故故、恒常、火急、即渐、看、苦死、蓦、偶自、权时、塞、煞、甚生、相将、旋旋、一纳、只首、白干、大段、大故、大小、都自、多少、不成”等等。例如: 1‧慈母意,总恩怜,护惜都来一例看。 2‧只是如今这般人,已是大段好了。 3‧圣人虽说他不是,然亦不大故责他。 4‧老婆道:“嗔道恁恁久惯老成!原来也是个意中人儿,露水夫妻。” 5‧脚踏这一段了,又看第二段。如此逐旋捱去,捱得多后,却见头头道理都到。 6‧兵行雾中,直到夹寨下营,梁军兀自睡卧未起。 正是这些副词的广泛使用,使得近代汉语副词从整体上显示出一种明显的时代特色。 就近代汉语本身这一历史阶段来看,副词也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比较晚唐五代、宋代、元代、明代四个不同时期的副词,我们可以看出,随着时代的变化,总是有些副词消亡或走向衰落,同时又不断地有新的副词产生。如《敦煌变文集》中的副词“都来(表强调语气)、不方、非分、非甚、火急、急手、镇、镇长”等,宋代以后就不大使用了。《朱子语类》中的“大段、大故、终始、将间、逐旋”等,元代以后又不大使用了。《金瓶梅词话》中的“要便、生死、只顾、只个、嗔道、干净、稳定”等,明代以后也不大使用了。不同时代新产生的副词如《敦煌变文集》中的“好生、甚生、当即、眼看、苦死、偏偏”等;《朱子语类》中的“大段、大故、怪、顶、重行、白、白地、平白”等;《新编五代史平话》中的“兀自、大举、正在”等;《金瓶梅词话》中的“老、绝、越发、只当、要便、趁早、苦死、左右、死活、管定、恒是、想必、好歹”等[4]。正是因为不同时代都有一些原有副词消亡和一些新的副词产生,所以在近代汉语的不同时期里,整个副词系统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别。当然,仅就四种文献中的副词所显示出来的差别看,不排除方言的影响,还有因文献的文体和内容的不同带来的副词使用方面的差异,但参考不同时期的其它有关文献,这种差别主要还是副词系统的历时发展演变的反映。 三 现代汉语中副词语法特征以及一些特殊的用法 关于现代汉语中副词的语法特征我把它分成以下三点: 1、副词都能做状语,大多数副词还可以充当句首修饰语。(这一点古今相同)比如: 也许她已经走到半路上。 难道这种产品还受欢迎吗? “已经”、“还”修饰句中位于,“也许”、“难道”是句首状语,修饰全句。少数副词可以充当补语。比如:坏透了 糊涂透顶 感慨万千 好得很 好极了。 2、副词是附着性的,大多数不能单用[5]。 比如问“味道怎么样?”只能回答说“好”或“很好”,不能说“很”。只有一部分副词,比如“不”、“别”、“没有”、“马上”、“也许”、“大概”、“一点儿”等可以单用,比如: 什么时候出发? 马上。 你去吗? 不,我不去。 3、有一部分副词能起关联作用。既可以独用,也可以合用。 a、独用:说了又说 打不赢就走 说清楚再走 不去也可以 这样更没有道理 b、合用:又白又胖 不偏不倚 越忙越乱 既聋又哑 也好也不好 非去不可 c、和连词配合使用:不但……还 只有……才 既然……就 除非……才 如果……就 即使……也 虽然……却 不论……都 同时在现代汉语中副词一般来说是不能修饰名词,但是也有一些特殊的用法,不过被修饰的名词却有特殊之处,或者具有特定的语义基础,或者是功能发生了转化[6],例如: 真快,又星期天了。 我们要站在时代的最前沿。 小张长得很帅,就是太奶油了一些。 他真男人! 他真女人! 例中的名词义本身具有顺序义,是循环时间名词:星期一 ——星期二——……星期天——星期一,例中的名词“前沿”具有“量度”义,例中的名词都可以认为是性状化,因为它的性质可以引起人们的联想。奶油——缺乏阳刚气 男人——充满男子汉气概(例注意是“他”而非“她”)女人——做事办事很女性化。 参考文献 : [1]. 赖先钢《语言研究论稿》学林出版社 2005年2月 [2]. 郭锡良 《古代汉语讲义》 《电大教育》编辑部 [3]. 黄珊《古汉语副词的来源》1996 [4]. 杨荣祥《近代汉语副词简论》1994 [5]. 张斌 《新编现代汉语》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年7月 [6]. 黄伯荣 廖序东《现代汉语》 甘肃人民出版社 1983年9月 致谢: 这篇论文历时半年终于定稿,在此我要特别感谢文会堂老师的精心指导。文老师从去年11月份选题开始,首先在我构思之初加以诱导、启发,帮助我确定写作方向;然后又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为我提供参考书目,并对论文的初稿、二稿进行不厌其烦的修改,事无巨细,认真负责。在此,我深表感谢一 副词的来源 关于副词的来源可以分为两大的部分: 一 实词虚化是单音副词的主要来源 1. 由实词本义直接引申虚化为副词。主要指由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直接虚化为副词。 a. 名词→副词(箭头前面的是本义,后面的是引申义。 下同) 早:早晨→很早、尽早、早点儿 A明早,遣人觇之,已行矣。(古文观止-瘗旅文-王守仁) B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周书-召诰第十四) C 若不早图,后君噬齐(先秦诸子-儒-春秋三传-春秋左传-庄公元年~三十二年) D 知伯愎而好胜,早下之,则可行也。(先秦诸子-儒-春秋三传-春秋左传-哀公元年~二十七年) E 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先秦诸子-道-庄子-外物第二十六) “早”的本义只指“早晨”这一时段,如A,而例BCDE中的“早”并非指“早晨”这一时段, 而是“很早”或“较早”的意思。 首:头→首先、开始、第一 A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诗经-伯兮) B 初,吴王首反,并将楚兵,连齐、赵。 (汉书-荆燕吴传) C 余爱司空表圣《诗品》,而惜其祗标妙境,未写苦心;为若干首续之。(清·袁枚-续诗品) D 体同而事核,辞清而理哀,盖首出之作也。(文心雕龙卷十三·哀吊) E 微子开者,殷帝乙之首子而帝纣之庶兄也。(史记-宋微子世家第八) “首”由“头”义引申虚化为副词,如A。人初生头先出,故可引申为“首先”、“开始”之义,如BCD。《方言》:“人之初生谓之首。”而E则是“第一”的意思。 b. 动词→副词 滋:增益→越发、更加 A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数。(春秋三传-春秋左传-僖公元年~三十三年) B是以窦太后滋不说。(左传·隐公元年) C鲁缪公之时,公仪子为政,子柳、子思为臣,鲁之削也滋甚。(孟子-告子章句下) D若能为旱,焚之滋甚。(春秋三传-春秋左传-僖公元年~三十三年) “滋”由“增益”的“加多”义如A引申虚化为“越发”、“更加”如BCD。 c . 形容词→副词 劣:弱、少→仅仅、刚刚 A薄劣东风,夭斜落絮,明朝重觅吹笙路。(元-张翥-踏莎行) B释鞍就穴直上,可百余仞,石路逶迤,劣通单步。(水经注-渭水) “劣”有“弱、少”义,如A,当它转化为副词以后,仍存有这一语义;但已经不是对事物的形容,而是对动作行为的限定,如B。 d. 数词→副词 A天子大说,赐南越大臣印绶,一用汉法。(汉书·终军传) B鲁哀公问舜于孔子,孔子不对。三问,不对。(荀子·哀公) C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中庸-第十三章) “一”在我国古代哲学中向来指事物的本源,事物的统一体,在A中虚化为“完全、全都”。 “三”在古汉语中表示“多次”,是约定俗成的用法。而C中的“四”也是多次的意思。 2. 由实词间接引申虚化而来 a. 实词由其本义先引申出新义,这个新义并不改变原词性,然后再引申虚化为副词。 本:草木的根→根基、根源→本来、原来 A是以广以平,则不丧本茎。(吕氏春秋·辩土) B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王国维-人间词话) C仆本寒乡士,出身蒙汉恩。(南北朝-鲍照-代东武吟) “本”是其本义,指草木的根。“本”并不是由“草木的根”直接引申虚化为副词的,而是 先引申为“根基、根源”义,由此再引申虚化为“本来、原来”义。 日:太阳→白天、一天→日益、日渐 A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明-张煜言-八月辞故里) B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王国维-人间词话) C故农战之民日寡,而游食者愈众。(商君书·君臣) 因为有“太阳”才能称得上“白天”,这是“日”由“太阳”义引申出“白天”义的重要因素;因为自然界的规律是日复一日,所以才有可能虚化为“日益、日渐”。例中的“日寡”和“愈众”对举为文,尤可看出“日”的“愈益”义。 总:捆束→聚合→全都 A婉兮娈兮,总角兮。(诗·齐风·甫田) B其水三泉奇发,西北流,总成一川。(水经注·汾水) C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东坡全集·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 “总角”,指把头发结扎成角状的髻;“总”是“捆束”的意思。“捆束”是把分散的东西聚拢在一起,故可以引申为“聚合”义,如例,分散的东西聚合在一起,自然成为一个整体;而这一整体又蕴含着原来分散的个体。这就给“总”引申虚化为副词的“全都”义提供了嬗变的条件。例中的“总相宜”,意为淡妆亦相宜,浓抹亦相宜,“总”统摄“淡妆、浓抹”。 b. 实词在由其本义引出新义时改变了词性, 然后再引申虚化为副词。 遽:驿车→疾速→立即、赶快 A吴、晋争长未成,边遽乃至,以越乱告。(国语·吴语) B夫子何为遽?国家得无有故乎?(晏子春秋·内篇谏上) C其邻之父言梧树之不善也,邻人遽伐之。(吕氏春秋·去宥) “遽”是古代传递紧急信息的快车。由“遽”的功能特性引发出形容词“疾速”义,再由“疾速”义引申虚化为副词“立即、赶快”义。 背:脊背→背对→暗中、背地里 A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周易·艮) B王背屏而立,夫人向屏。(国语·吴语) C当交颜而面从,至析离而背毁者,伪人也。(抱朴子·外篇·行品) “背”由“脊背”引申为“背对”,再引申虚化为“暗中、背地里”义,容易理解,不赘述。 c. 由实词假借而来 由实词假借为副词是副词的又一来源。“还”本义是“返回”,假借为“旋”,义为“迅疾、很快”;“阳”本义为“明亮”,假借为“佯”,义为“假装”等等。 二 从结构上看复合副词的构成[3] 除了单音副词外,在古汉语中还有为数不少的复合副词。复合副词早在先秦就已产生,汉代以后则大量出现。考察复合副词的结构,大抵有如下三种类型。 1 联合式 由两个同义或近义的副词连用构成。 A 使人往听之,犹尚越声也。(史记-张仪列传) 这类复合副词在组合时,其前后位置有的可以互换,“犹尚”也可作“尚犹”。《陈书·裴蕴传》:“我去尚犹未克,鼠窃安能济乎?” 2 后置式 由副词与助词相结合而构成。 A然则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乃含章之玉牒,秉文之金科矣。(文心雕龙卷二·征圣) B幽寺寻僧,逸兴岂知俄尔尽。(古代蒙学-声韵启蒙-卷下-二萧) C别卿已来,倏焉二载,吾所缀文,已成一集。(魏书·崔挺传) D比来朝廷或有事赐与,皆缘征发,须是优恩,若寻常则无此例。(旧唐书·裴度传) E正参参欲住,轻衫掠处,又特地,因风起。(王国维-水龙吟) 后置式复合副词的产生跟助词出现的早晚有关。助词“然”、“焉”、“尔”等出现较早,所以副词跟这些助词结合后形成的复合副词也出现得较早。助词“来”、“地”等较晚见,与其相关的复合副词也出现得较晚。 3 重叠式 由单音副词的重叠连用而构成。 A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古文观止-卷08:唐文) B珑珑金锁甲,稍稍城乌绝。(曹邺-成名后献恩门) C书辞宜答,会东从上来,又迫贼事,相见日浅,卒卒无须臾之间得竭指意。(文选·司马迁:报任安书) D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守威定功,安危之本在於此矣。(史记-秦始皇本纪) E故天下每每大乱,罪在于好知。(庄子-胠箧第十) 由重叠方式构成的复合副词,大多表示对所述事实周遍性的强调,或者表示对动作行为频度的强调。副词能够重叠连用而构成复合副词的为数不多,大抵只是在表示时间、状态、范围、程度中的少数副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