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研究论文的合著者安德鲁波拉德

发布时间:

研究论文的合著者安德鲁波拉德

铍是一种坚硬的银质金属,长期用于x光机和宇宙飞船。在把驱动太阳和恒星的能量带到地球的 探索 中,铍正在扮演一个新的角色。铍是ITER所用的两种主要材料之一,ITER是一家正在法国建设的多国核聚变设施,旨在展示核聚变动力的实用性。现在,来自美国能源部普林斯顿等离子体物理实验室(DOE)和通用原子公司的物理学家们得出结论,向ITER注入微小的铍颗粒可以帮助稳定等离子体,从而促进聚变反应。 实验和计算机模拟发现,注入的颗粒有助于在等离子体中创造条件,从而触发称为边缘定位模式(ELMs)的小型喷发。如果足够频繁地触发,这些微小的榆树就能阻止巨大的喷发,而喷发可能会停止聚变反应,破坏ITER的设施。 世界各地的科学家都在寻求在地球上复制核聚变,以提供几乎取之不尽的电力来发电。这个过程包括等离子体,一种由自由漂浮的电子和原子核(离子)组成的热汤。原子核的合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在目前的实验中,研究人员将碳、锂和碳化硼颗粒注入到DIII-D国家聚变设施中。PPPL物理学家罗伯特·伦斯福德说:“这些轻金属是DIII-D中常用的材料,与铍有一些共同的特性。”由于这三种金属的内部结构与铍相似,科学家们推断所有这些元素都会以类似的方式影响ITER等离子体。物理学家还利用磁场使DIII-D等离子体与ITER中预测的等离子体相似。 这些实验是第一次。“这是第一次尝试试着找出这些杂质颗粒如何渗透ITER,你是否能使足够的温度的变化,密度和压力触发一个榆树,“Rajesh Maingi说plasma-edge研究主管PPPL和论文的合著者。“事实上,这种含有这些元素的颗粒注射技术看起来确实很有用。” 如果是这样,注射可以降低ITER大榆树的风险。伦斯福德说:“自发形成的榆树向ITER第一面墙壁释放的能量足以对墙壁造成严重破坏。”“如果什么都不做,零部件的寿命就会短得让人无法接受,可能需要每两个月更换一次零部件。” 伦斯福德还使用了他自己编写的一个程序,该程序显示,向ITER等离子体边缘注射直径1.5毫米(约一根牙签的厚度)的铍颗粒,可以触发小榆树。在这个尺寸下,足够多的颗粒表面会蒸发或烧蚀,使铍渗透到等离子体中最有效触发榆树的位置。 下一步将是计算ITER中杂质颗粒引起的密度变化是否真的会像实验和模拟所表明的那样触发ELM。这项研究目前正在与ITER的国际专家合作进行。 研究人员设想注入铍颗粒只是许多工具中的一种,包括使用外部磁铁和注入氘颗粒,在ITER等甜甜圈形状的托卡马克设备中管理等离子体。科学家们希望在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托卡马克飞机——英国的欧洲联合环面(JET)上进行类似的实验,以证实他们的计算结果。伦斯福德说:“我们认为,要想真正控制ELM问题,需要所有人一起工作,使用各种不同的技术。”

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美国科学家进行的一项新研究发现,我们所在的银河系可能至少拥有20亿颗类地行星.研究论文作者指出,但我们没有必要马上对这些世界进行“殖民”,因为这一数量实际上远远低于很多科学家的预计,我们很难在银河系寻找到“第二地球”.数量相对稀少这一估计立基于美国宇航局开普勒太空望远镜的观测数据,在设计上,开普勒望远镜用于搜寻在恒星前方穿过的行星.根据这架望远镜的观测数据,研究论文作者认为银河系的类日恒星中最多只有2.7%拥有所谓的类地行星.宇航局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帕萨迪纳喷气推进实验室的科学家、研究论文合著者乔·卡坦扎利特表示:“银河系的类日恒星数量大约在1000亿颗左右,其中只有2%左右拥有类地行星.也就是说,银河系的类地行星数量在20亿颗上下.宇宙中与银河系类似的星系有500亿个左右,如果每一个都拥有20亿颗类地行星,就太令人不可思议了.”卡坦扎利特和另一位合著者——同样来自喷气推进实验室的迈克尔·肖指出,这一数字似乎非常巨大,但他们的研究结果显示类地行星实际上“相对稀少”.如果事实果真如此,这也就意味着科学家应该为未来研究类地行星化学信号的任务锁定适当的恒星目标.通过研究化学信号,科学家能够确定行星是否拥有氧气、液态水或者生命迹象

风波鲁迅的研究论文

陈太丘与友期翻译 悬赏分:0 - 解决时间:2009-11-14 16:54请给我正确的答案。。。谢谢。。。 提问者: Alice970716 - 一级最佳答案本文简介 选自余嘉锡《世说新语》(中华书局1983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刘义庆(403—444),南朝宋彭城(现在江苏徐州)人,曾任荆州刺史,在政8年,政绩颇佳。后任江州刺史,到任一年,因同情贬官王义康而触怒文帝,责调回京,改任南京州刺史、都督加开府仪同三司。不久,以病告退,元嘉21年死于建康(今南京)。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除《世说新语》外,还有志怪小说《幽明录》。《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生平 刘义庆是刘宋武帝的堂侄,在诸王中颇为出色,且十分被看重。 〔一〕京尹时期15-30刘义庆15岁一路来平步青云,其中任秘书监一职,掌管国家的图书著作,有机会接触与博览皇家的典籍,对《世说新语》的编撰奠定良好的基础,7岁升任尚书左朴射〔相当于副宰相〕,位极人臣,但他的伯父刘裕首开篡杀之风,使得宗室间互相残杀。因此刘义庆也惧有不测之祸,29岁便乞求外调,解除左朴射一职。 〔二〕荆州时期30-37刘义庆担任荆州刺史,颇有政绩。荆州地广兵强,是长江上游的重镇,在此过了8年安定的生活。 〔三〕江南时期37-42刘义庆担任江州刺史与南衮州刺史,38岁开始编撰《世说新语》,与当时的文人、僧人往来频繁。于42岁病逝于京师。刘义庆是个「为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义」的人,称得上是文人政治家。一生虽历任要职,但政绩却乏善可陈,除了本身个性不热衷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不愿意卷入刘宋皇室的权力斗争。 《世说新语》 是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公元581年)的一部记述东汉末年至东晋时豪门贵族和官僚士大夫的言谈轶事的书。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403—444年)撰写,梁刘峻(字孝标)注。汉代刘向曾著《世说》,早已亡佚。该书原名《世说》,后人为与刘向书相别,又名《世说新书》,大约宋代以后才改称今名。全书原八卷,刘孝标注本分为十卷,今传本皆作三卷,分为德行、言语等三十六门,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隋书·经籍志》将它列入小说。<<宋书·刘道规传>>称刘义庆“性简素”,“爱好文义”,“招聚文学之士,近远必至”。该书所记个别事实虽然不尽确切,但反映了门阀世族的思想风貌,保存了社会、政治、思想、文学、语言等方面史料,价值很高。《世说新语》善用对照、比喻、夸张、与描绘的文学技巧,不仅使它保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言名句,更为全书增添了无限光彩。《世说新语》除了文学欣赏的价值外,人物事迹,文学典故、等也多为后世作者所取材,引用,对后来笔记影响尤其大。编著者刘义庆(403~444),南朝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荆州刺史、江州刺史等职。 《宋书?宗室传》说他“爱好文义”,“招聚文学之士,近远必至”。著有《徐州先贤传赞》九卷及《典叙》、志怪小说《幽明录》等。刘义庆以前的志人(轶事)小说有晋裴启的《语林》、郭澄之的《郭子》等,均已散佚。《世说新语》虽被保存了下来,但近代学者根据唐写本残卷考证,亦经后人删改,与原貌已有很大出入。原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怒看,暴走监。解释 陈太丘:即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颍川许(现在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太丘,县名。 元方:即陈纪,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期行:相约而行。期,约会,约定时间。行,出行。 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日中,正午时分。 过中:过了正午. 至:到 舍去:不再等候而走了。舍,丢下;去,离开 乃至:(友人)才到。乃:才。 戏:玩耍,游戏。 尊君在不(fǒu):你父亲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不,通假字,不通“否”意为否。 非:不是 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相委,丢下别人;相,副词,表示动作偏向一方;委,放弃,抛弃。 君:您。 家君:家父,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惭:惭愧 引:拉,这里指表示友好的动作。 顾:回头看。 信:诚信,信用。 本文选自<世说新语>译 文 陈太丘和朋友约定时间出行,约定在正午时分。过了正午友人还没有来,陈太丘不再等候离开了,离开后没多久友人才到。元方当时年龄只有七岁,正在门外玩耍。友人就问元方:“您父亲在么?”(元方)答道:“他等了您很久您也没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好一起出行,自己却丢下别人自己离去了。”元方答道:“您跟父亲约好正午见。正午时您还不到,就是不守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友人感到惭愧,便下车想拉元方的手以示友好,但是元方径直走向家门,没有再回头看那个无礼的人。中心 本文记述陈元方与来客的对话。表现了陈元方的聪慧,懂得为人之道,明白事理、落落大方。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否则会丧失朋友。 陈太丘的朋友却是个无信,无礼的人,但好在他知错就改。"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人物 陈元方是一个诚实守信,能言善辩,聪慧的小孩.而且他可以捍卫自己与父亲的尊严。 友人是一个不守信用,没有礼貌,但知错的人. 1218回答者: 魔法树精灵 - 二级 2009-11-5 19:40我来评论>>提问者对于答案的评价:谢谢啦...相关内容? 陈太丘与友期翻译中的待 2010-10-1? 世说新语 陈太丘与友期翻译 14 2010-9-4? 陈太丘与友期翻译 103 2009-12-15? 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翻译中元方入门不顾,对吗 113 2009-12-2? 陈太丘与友期翻译(词词落实)!!!! 2006 2008-10-31 更多关于陈太丘与友期翻译的问题>>查看同主题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等待您来回答更多1回答15读鲁迅《风筝》有感只需400字!!急,今晚就要用!!!!!!!!!!112回答为什么百度知道,待解决问题都是关于鲁迅先生的???0回答求被我养在房间的小萝莉之类的H萝莉小说!有的发到的xiaololi_2010@yah...0回答请写出和鲁迅《牺牲谟》同样风格的文章,谢谢!1回答关于鲁迅作品的评论0回答夜羽修罗写的傲视苍穹小说为什么不写啦0回答鲁迅说过的"一人知而不罪天下"是什么意思?2回答有什么关于鲁迅作品的论文?其他回答 共 6 条 原 文 :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 文: 陈太丘和朋友预先约定好一起出行,约定在正午时分,约定的时间过了朋友却没有到,陈太丘便不再等候友人而离开了。当他离去以后,他的朋友才来到。陈太丘的儿子元方当时年仅七岁,正在家门外玩耍。客人问他:“你的父亲在家吗?”元方回答说:“父亲等待您很长时间而您却没有来到,已经离去了。”客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道德!和人家约好一起出行,却抛弃人家自己离去。”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在正午时分见面,到了正午您却没有到,这就是没有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这便是没有礼貌。” 朋友感到十分惭愧,忙下车前来拉元方。元方径直走入家门,根本不回头看那人。 解释: 陈太丘:即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颍川许(现在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太丘,县名。 期行:相约而行。期,约定。 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中午。 日中:正午时分。 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 乃至:(友人)才到。乃,才。 元方:即陈纪,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尊君在不:你爸爸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不,通假字,通“否”,不在。 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委,丢下、舍弃。去,离开。 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去:离开。 引:拉,这里指表示友好的动作。 顾:回头看。 重点词句解释 ○1 过中不至(到 ) ○2 相委而去( 丢下 ) ○3 讲论文义(讲解 )(诗文 ) ○4 去后乃至( 才 )( 到 ) ○5 太丘舍去(放弃,即不再等候)(离开,就走了) ○6与友期行(约定)(同行) ○7 下车引之(牵,拉) ○8入门不顾(进入自己家门连头都不回) 。 ○9 待君久不至,已去。 翻译:(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都没到,(他)已经走了。 ○10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翻译:真不是个君子(或者真没道德)啊!和别人约好一起走,却把别人丢下,独自走了。 ○11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翻译:(父亲的朋友感到惭愧,从车上下来拉元方的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己的家门。 参考资料:语文书 回答者: caiads20 - 一级 2009-11-4 22:13 陈太丘和朋友预先约定好一起出行,预定在中午时分,约定的时间过了朋友却没有到,陈太丘便不再等候友人而离开了。当他离去以后,他的朋友才来到。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陈太丘的儿子陈元方当时年仅七岁,正在家门外做游戏。违约的客人问他:“你的父亲在家不在?”陈元方回答说:“父亲等待您很长时间而您却没有来到,已经离去了。”客人便发怒说道:“不是人啊!和人家约好一起出行,却抛弃人家而离去。”陈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在中午时份见面,中午了您却没有到,这就是没有信用;对着小孩子的面骂他的父亲,这便是没有礼貌。”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客人感到惭愧不安,忙下车前来拉元方表示好感。元方径直走入家门,根本不回头看那失信无礼的人。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回答者: 久违迷雾 - 二级 2009-11-5 19:07 太丘和朋友预先约定好一起出行,约定在正午时分,约定的时间过了朋友却没有到,陈太丘便不再等候友人而离开了。当他离去以后,他的朋友才来到。陈太丘的儿子元方当时年仅七岁,正在家门外玩耍。客人问他:“你的父亲在家吗?”元方回答说:“父亲等待您很长时间而您却没有来到,已经离去了。”客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道德!和人家约好一起出行,却抛弃人家自己离去。”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在正午时分见面,到了正午您却没有到,这就是没有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这便是没有礼貌。” 朋友感到十分惭愧,忙下车前来拉元方。元方径直走入家门,根本不回头看那人。 回答者: PYS4 - 四级 2009-11-5 19:41 陈太丘:即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颍川许(现在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太丘,县名。 元方:即陈纪,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期行:相约而行。期,约会,约定时间。行,出行。 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日中,正午时分。 过中:过了正午. 至:到 舍去:不再等候而走了。舍,丢下;去,离开 乃至:(友人)才到。乃:才。 戏:玩耍,游戏。 尊君在不(fǒu):你父亲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不,通假字,不通“否”意为否。 非:不是 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相委,丢下别人;相,副词,表示动作偏向一方;委,放弃,抛弃。 君:您。 家君:家父,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惭:惭愧 引:拉,这里指表示友好的动作。 顾:回头看。 信:诚信,信用。 本文选自<世说新语>[编辑本段]译 文 陈太丘和朋友约定时间出行,约定在正午时分。过了正午友人还没有来,陈太丘不再等候离开了,离开后没多久友人才到。元方当时年龄只有七岁,正在门外玩耍。友人就问元方:“您父亲在么?”(元方)答道:“他等了您很久您也没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好一起出行,自己却丢下别人自己离去了。”元方答道:“您跟父亲约好正午见。正午时您还不到,就是不守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友人感到惭愧,便下车想拉元方的手以示友好,但是元方径直走向家门,没有再回头看那个无礼的人。[编辑本段]中心 本文记述陈元方与来客的对话。表现了陈元方的聪慧,懂得为人之道,明白事理、落落大方。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否则会丧失朋友。 陈太丘的朋友却是个无信,无礼的人,但好在他知错就改。"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编辑本段]人物 陈元方是一个诚实守信,能言善辩,聪慧的小孩.而且他可以捍卫自己与父亲的尊严。 友人是一个不守信用,没有礼貌,但知错的人. 参考资料: 回答者: wusiyuanhi - 三级 2009-11-5 19:46 原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语文书上没有这个,但网上有(怒看,暴走监。)解释 陈太丘:即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颍川许(现在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太丘,县名。 元方:即陈纪,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期行:相约而行。期,约会,约定时间。行,出行。 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日中,正午时分。 过中:过了正午. 至:到 舍去:不再等候而走了。舍,丢下;去,离开 乃至:(友人)才到。乃:才。 戏:玩耍,游戏。 尊君在不(fǒu):你父亲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不,通假字,不通“否”意为否。 非:不是 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相委,丢下别人;相,副词,表示动作偏向一方;委,放弃,抛弃。 君:您。 家君:家父,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惭:惭愧 引:拉,这里指表示友好的动作。 顾:回头看。 信:诚信,信用。 本文选自<世说新语>译 文 陈太丘和朋友约定时间出行,约定在正午时分。过了正午友人还没有来,陈太丘不再等候离开了,离开后没多久友人才到。元方当时年龄只有七岁,正在门外玩耍。友人就问元方:“您父亲在么?”(元方)答道:“他等了您很久您也没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好一起出行,自己却丢下别人自己离去了。”元方答道:“您跟父亲约好正午见。正午时您还不到,就是不守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友人感到惭愧,便下车想拉元方的手以示友好,但是元方径直走向家门,没有再回头看那个无礼的人。中心 本文记述陈元方与来客的对话。表现了陈元方的聪慧,懂得为人之道,明白事理、落落大方。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否则会丧失朋友。 陈太丘的朋友却是个无信,无礼的人,但好在他知错就改。"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编辑本段]人物 陈元方是一个诚实守信,能言善辩,聪慧的小孩.而且他可以捍卫自己与父亲的尊严。 友人是一个不守信用,没有礼貌,但知错的人. 回答者: 咱是鬼∽ - 二级 2009-11-5 20:29 本文简介 选自余嘉锡《世说新语》(中华书局1983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刘义庆(403—444),南朝宋彭城(现在江苏徐州)人,曾任荆州刺史,在政8年,政绩颇佳。后任江州刺史,到任一年,因同情贬官王义康而触怒文帝,责调回京,改任南京州刺史、都督加开府仪同三司。不久,以病告退,元嘉21年死于建康(今南京)。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除《世说新语》外,还有志怪小说《幽明录》。《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生平 刘义庆是刘宋武帝的堂侄,在诸王中颇为出色,且十分被看重。 〔一〕京尹时期15-30刘义庆15岁一路来平步青云,其中任秘书监一职,掌管国家的图书著作,有机会接触与博览皇家的典籍,对《世说新语》的编撰奠定良好的基础,7岁升任尚书左朴射〔相当于副宰相〕,位极人臣,但他的伯父刘裕首开篡杀之风,使得宗室间互相残杀。因此刘义庆也惧有不测之祸,29岁便乞求外调,解除左朴射一职。 〔二〕荆州时期30-37刘义庆担任荆州刺史,颇有政绩。荆州地广兵强,是长江上游的重镇,在此过了8年安定的生活。 〔三〕江南时期37-42刘义庆担任江州刺史与南衮州刺史,38岁开始编撰《世说新语》,与当时的文人、僧人往来频繁。于42岁病逝于京师。刘义庆是个「为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义」的人,称得上是文人政治家。一生虽历任要职,但政绩却乏善可陈,除了本身个性不热衷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不愿意卷入刘宋皇室的权力斗争。 《世说新语》 是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公元581年)的一部记述东汉末年至东晋时豪门贵族和官僚士大夫的言谈轶事的书。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403—444年)撰写,梁刘峻(字孝标)注。汉代刘向曾著《世说》,早已亡佚。该书原名《世说》,后人为与刘向书相别,又名《世说新书》,大约宋代以后才改称今名。全书原八卷,刘孝标注本分为十卷,今传本皆作三卷,分为德行、言语等三十六门,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隋书·经籍志》将它列入小说。<<宋书·刘道规传>>称刘义庆“性简素”,“爱好文义”,“招聚文学之士,近远必至”。该书所记个别事实虽然不尽确切,但反映了门阀世族的思想风貌,保存了社会、政治、思想、文学、语言等方面史料,价值很高。《世说新语》善用对照、比喻、夸张、与描绘的文学技巧,不仅使它保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言名句,更为全书增添了无限光彩。《世说新语》除了文学欣赏的价值外,人物事迹,文学典故、等也多为后世作者所取材,引用,对后来笔记影响尤其大。编著者刘义庆(403~444),南朝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荆州刺史、江州刺史等职。 《宋书?宗室传》说他“爱好文义”,“招聚文学之士,近远必至”。著有《徐州先贤传赞》九卷及《典叙》、志怪小说《幽明录》等。刘义庆以前的志人(轶事)小说有晋裴启的《语林》、郭澄之的《郭子》等,均已散佚。《世说新语》虽被保存了下来,但近代学者根据唐写本残卷考证,亦经后人删改,与原貌已有很大出入。[编辑本段]原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怒看,暴走监。[编辑本段]解释 陈太丘:即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颍川许(现在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太丘,县名。 元方:即陈纪,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期行:相约而行。期,约会,约定时间。行,出行。 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日中,正午时分。 过中:过了正午. 至:到 舍去:不再等候而走了。舍,丢下;去,离开 乃至:(友人)才到。乃:才。 戏:玩耍,游戏。 尊君在不(fǒu):你父亲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不,通假字,不通“否”意为否。 非:不是 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相委,丢下别人;相,副词,表示动作偏向一方;委,放弃,抛弃。 君:您。 家君:家父,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惭:惭愧 引:拉,这里指表示友好的动作。 顾:回头看。 信:诚信,信用。 本文选自<世说新语>[编辑本段]译 文 陈太丘和朋友约定时间出行,约定在正午时分。过了正午友人还没有来,陈太丘不再等候离开了,离开后没多久友人才到。元方当时年龄只有七岁,正在门外玩耍。友人就问元方:“您父亲在么?”(元方)答道:“他等了您很久您也没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好一起出行,自己却丢下别人自己离去了。”元方答道:“您跟父亲约好正午见。正午时您还不到,就是不守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友人感到惭愧,便下车想拉元方的手以示友好,但是元方径直走向家门,没有再回头看那个无礼的人。中心 本文记述陈元方与来客的对话。表现了陈元方的聪慧,懂得为人之道,明白事理、落落大方。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否则会丧失朋友。 陈太丘的朋友却是个无信,无礼的人,但好在他知错就改。"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回答者: zxt7816429 - 一级 2009-11-7 15:31我来转发 发短信提问至123 98698免费接收最佳答案如何短信提问?来百度推广英语翻译?2010 Baidu 百度知道开放平台

鲁迅生平: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等。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1938年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鲁迅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六卷〕。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 鲁迅先生的《风波》是这方面的经典之作。“剪辫子”多少人经历过了,也写过了,但没有产生广泛影响,而《风波》却成功了,是因为鲁迅把握住了剪辫子这一具有历史特征的细节,并写出了人物的心理真实没辫子还怎么生活?怎么见人?留辫子时代的社会心理秩序被打乱了,剪了辫子,心理上有了恐慌,需要重新建立新的秩序,这就推动了新的社会这一笔可谓光彩照人。赵七爷的一条辫子,活灵活现地展示了时代的变革和那个时代特有的气象;赵七爷的一条辫子,也生生道出了所有小人物的无奈:变革是上头的事情,小人物没有自主的权利,一个不小心还要人头落地,只能取中庸之道,明哲保身。其实在现实社会,我们很多人依然是“赵七爷”,或多或少有赵七爷的因子。 秩序、道德、审美标准的诞生。

论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发布时间:2010-9-24 20:9:41 点击:27次 赵轶男(安徽电气工程学校 安徽合肥 230031 ) 摘 要: 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小说创作是对先生女性思想阐述的重要方面,他笔下的人物丰富多样,尤为突出的是对女性个性、思想的描写。其对女性形象刻画分为两个来源:一是农村妇女形象,一是知识女性形象。先生揭示出女性在旧中国中的悲剧命运,探求女性未来生活发展之路。本文通过对鲁迅小说中的单四嫂子,祥林嫂,子君等女性形象的分析和评论,从而概括出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所特有的三个基本思想主题:首先,爱---对每一个生命个体的关爱;其次,死亡——生命无辜的毁灭;再次,反抗——对来自一切方面的对生命奴役残害以及这些女性对此所发自灵魂的绝望抗争。三个基本思想主题之间相互交融,构成了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宏观特点。 关键词: 鲁迅先生 女性形象 悲剧 关爱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其重要体现之一就在于他的小说创作.鲁迅先生的小说涉及的社会问题是相当广泛的。正如先生在《呐喊》序言中所说的他写的小说内容都是使他“不能全忘却的”回忆。很明显,先生写小说,往往当作回归到他回忆中的旧中国去游历和探索,因此,他的小说绝大多数取材于自己的故乡——绍兴①。这也正如先生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承认:我的取材,多来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先生说他写小说是要画出“沉默国民的魂灵来” ②。因此他深入到中国国民的灵魂之深处去思考、寻验。对于时代与民族而言,鲁迅先生无疑是超前的。因此他无论生前与身后都不能避免寂寞的命运。他总是在思考着人的觉醒和解放,主要是那些在旧中国处于社会底层的,受封建制度及礼教长期束缚的普通民众,他们的生活是凄惨的,人格尊严是受到无情地践踏的,这其中绝大部分是妇女,因为旧中国的三纲五常中女人是最没有社会地位的,她们成为夫权、族权、政权、神权压迫下的玩具,甚至至死也摆脱不了被欺瞒的命运。鲁迅先生一直深切关注妇女问题,并体现在他的小说创作当中。 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并不是很多,却大都成为了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先生笔下的女性形象可以大致概括为两类:一是旧社会农民妇女形象,她们多贫困交加、愚昧麻木,如:杨二嫂、单四嫂子、吴妈、祥林嫂、九斤老太、七斤嫂等;二是城市女性形象,她们不惜用自己的生命来换取个性的自由解放,通过不断的斗争来获得个体的人身自由,如:子君,爱姑。鲁迅先生是如何思考女性的身份、地位、生命价值、生存意义以及女性解放的出路呢?通读先生的小说,我们可以归纳出三个基本的主题:“爱”——对每一个生命个体的关爱,“死”——生命无辜的毁灭;“反抗”——对来自一切方面的对生命奴役残害以及那些女性对此所发自灵魂的绝望抗争。下面就将单四嫂子、子君、祥林嫂三位女性分别给予分析和评论。 一、 爱——对每一个生命个体的关爱 《明天》是《呐喊》中的一篇,也是先生写的第一篇描写农村妇女的小说。情节为主人公单四嫂子是一个死了丈夫又贫困守寡的女人,平日里只靠自己的双手去昼夜不停地纺出棉纱来养活她和三岁的儿子宝儿,对生活可以说毫无奢求,她唯一的希望大概只是养育宝儿,望子成龙吧!尤其是当宝儿瞪着一双小黑眼睛想了一刻,便说:“妈!爹卖馄饨,我大了也卖馄饨,卖许多许多钱——我都给你”。孩子稚气童真的愿望以及对妈妈至真的爱恋是怎样温暖了这位可怜妈妈的心啊!这也给单四嫂子带来多大的力量啊!“那时候,真是连纺出的棉纱,也仿佛寸寸都有意思,寸寸都活着”。正是有了这平常而微小的希望,才支持着这个守寡女人的悲苦的心,给她以挣扎着活下去的勇气……通过单四嫂子的生活,先生以他深邃的艺术笔触塑造了中国劳动妇女的苦难的形象。她喘息在残酷无道的重压下,却还能为了人间的一点温暖,而默默地忍受着生活的煎熬。却不料这样一点小小的安慰也落了空,病魔和庸医夺去了宝儿的生命,也就等于夺去了这寡妇最后的希望。单四嫂子是那样的纯朴、善良、安分。宝儿是那么可爱、朝气、孝顺。在她们母子的生活中,完全没有一点“分外”的要求,她只是为了起码的生活条件整日里不停地劳动着,她们被剥削得已经不知道真正的幸福是什么,而只能通过母子之间的亲情来互相“取暖”。 单四嫂子是个丧夫的女人,她没有对社会有丝毫怨言,我想在所谓的东方文明地熏陶下,她应该已经麻木了,失去了“没有爱的悲哀”。因为在中国的古训里早已订好了律条:死了丈夫,不能另行改嫁,只能守节。所以徽州地区至今还有那么多牌坊。苦难的生活给予她的微茫的希望,只是为了养大孩子而挣扎着、奋斗着。而当这微茫的希望也幻灭了的时候,死了丈夫又死孩子的单四嫂子,只能把“无所可爱的悲哀”寄托在宝儿魂魄入梦上。鲁迅先生在描写单四嫂子所处的环境是这样说的“门内是王九妈蓝皮阿五之类,门外是咸亨的掌柜和红鼻子老拱之类”。他们都聚集在这可怜的寡妇周围,但他们除去按照惯例烧纸钱、赊棺材,吞尽这寡妇仅有的一点积蓄外,谁又曾经真正给予她一点同情和温暖呢?可以说单四嫂子所处的环境是令人窒息的。也正如先生在《呐喊》序言里所说的“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这也体现出鲁迅小说的一种创作模式——看与被看的模式。为什么封建的宗法制度可以延续那么长,我想人们的不觉悟,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互不关心,也就成了封建统治阶级维护宗法统治的重要支柱吧。 单四嫂子的不幸遭遇,真实地概括了封建宗法统治和礼教压迫下的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先生借用一个这样平凡的故事,即广大旧中国劳动群众平凡生活的小悲剧,正是为了向世人揭示那整个时代的悲苦的生活面貌。他的思想是具体地、深刻地:黑暗的宗法制度,封建的旧礼教,在奴役践踏着千百万劳动人民,连单四嫂子这样一点起码的合理的生活愿望也残酷地剥夺了。试想等待单四嫂子的将是怎样一个“明天”呢?先生曾说“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添上了一个花环,在《明天》里也不叙单四嫂子竟没有做到看见自己儿子的梦,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如果叙述出静夜中的单四嫂子竟没有做到看到自己儿子的梦,虽然增加了悲凉阴冷之感,但是会使小说更有深度。然而先生却没能这样做,这是他听了钱玄同的意见以后,用了“曲笔”的结果。因为那时的钱玄同是不主张消极的,所以鲁迅先生在修改小说时便毫无顾忌地打破自己原来的构思,为的是使作品“比较的显出若干亮色”。这也同时反映了先生的“爱”的哲学。因为在那样的社会——浓重的黑暗。等待着这个可怜寡妇的,将只能是更沉重、更无穷无尽的苦痛和悲哀、更漫长、更黑暗的无情岁月。这平凡的悲剧,也正是灾难深重的时代悲剧的缩影。所以,可以将《明天》中单四嫂子形象概括为体现了先生对女性“爱”的特点。即爱——对每一个生命个体的关爱。 二、 死亡——生命无辜的毁灭 鲁迅说过:“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从和作者相关的人们里去找,是不能发现切合的了,但因为“杂取种种人”,一部分相像的人也就更其多数,更能招致广大的惶惑。所以我们可以认为《祝福》里的祥林嫂形象是运用了“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创作方法。作者这样创作的目的也就是上文所说的先生写小说的动机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他将下层社会民众的不幸陆续用短篇小说的形式发表出来了。原意其实只不过想将这显示给读者,提出一些问题而已。所以鲁迅先生要用小说强调和放大的思想,要开拓的知识,焦点在于“旧社会的病根”,然后“设法加以疗伤”。可以说这些都可以在《祝福》深深地体会出来。而其中焦点不言自明——祥林嫂。《祝福》的情节是众人耳熟能详的,这儿就不加以赘述。我们来看看作者写《祝福》时候的社会时代的背景,当时社会矛盾十分尖锐,革命的一切基本问题都表现得非常突出,广大的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还过着极其痛苦的生活,大革命的风暴还没有到来。随着新文化统一战线的分化,使鲁迅不断地加强了对真理的求索和对社会问题的探讨,并开始接触各种思潮。他从同情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发展到对妇女问题予以足够的重视,并进行了一定的探讨。这是他向封建旧势力战斗,为新事物“呐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收在《彷徨》里的第一篇小说《祝福》则是对那个黑暗社会的轰炸。应该也是《祝福》思想性深刻的一个原因吧。鲁迅先生看到了在旧社会的下层女性身上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节烈观,因为她们对节烈观看得很重,甚至把它奉为圭臬。在封建时代节烈观是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的派生物,先生通过这看到了更深层次的男权中心文化,揭露了节烈的腐朽和残酷,也就通过这一窗口看到了整个男权中心文化奴役、压迫妇女的本质,从而达到对女性启蒙的目的。同时,先生又为女性觉醒和解放想出了一条道路,即实现女性“人之自觉”。只有女性自身认识到传统文化中的弱点,才能有所醒悟,也从而打破圭臬实现自由。 《祝福》写的深刻处,应该就在于它通过祥林嫂的悲剧,更充分更集中地表现了封建宗法统治,如何用它的黑暗触角时时处处给祥林嫂以残酷的打击,使她无可逃避地步步被逼向死亡的陷阱。威压着祥林嫂命运的,不只是鲁四老爷的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而是整个封建宗法制度。它的统治支配着政治、经济以及宗族、宗教和道德的一切方面,象一张无形的黑网笼罩着祥林嫂。但是,渗透着作者冷隽的笔调的,又是怎样难以忍受的愤怒和悲哀啊!冷酷、令人窒息的冷酷,不断挤压着祥林嫂,使她无可逃避,更无法逃避死亡的结局。《祝福》的开端写了“送灶”,结尾写了“祝福”之夜。那是作者刻意安排一种具有讽刺意味的喜庆景象。纷飞的瑞雪,连绵不断的鞭炮声,“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但就在这喜庆的祝福之夜的纷纷拥抱中,勤劳的一生的祥林嫂却死于灾难深重的饥寒交迫与惨烈的精神戕害。这就是“天地圣众”所给予她的“无限的幸福”!祥林嫂死了,那她是否就解脱了呢?我想那个惟求做稳奴隶的祥林嫂,在受尽肉体的压榨摧残,精神受尽嘲弄凌辱后,最后还必须怀着深沉的恐惧走向死亡。对她来说,死亡不是长期痛苦生活的解脱,而是另一种更痛苦的生活的开始(到阴间去承受锯刑)。鲁迅先生在表现农村妇女所受压迫的痛苦方面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深度,至今也少有人超越。祥林嫂的形象也成为一个艺术的典型。整篇小说充满了对全部封建宗法制度和思想体系的烈火般的仇恨,同时也充满了与封建宗法制度不共戴天、势不两立的彻底的决裂的精神。 《祝福》中的祥林嫂受到的“关心”来自于柳妈等一系列同属于贫下低贱的劳动妇女,她们所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又是什么?她们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从而产生了冷漠的恶性心理,在强者面前被抑止了的感情蓄积为对弱者的无情精神摧残作了准备,从而得到向弱者身上进行毫无遮拦的宣泄。她们的这种精神病态表现出人与人之间关系带有极大的浅薄性、冷酷性。她们中有的是痛苦麻木的自守,极端冷漠的旁观,有的则是无情的精神摧残和怨毒之气的宣泄。可以说这些弱者在自觉不自觉中肯定了封建伦理道德的信条。而鲁迅先生对这种人物心理的把握是透彻和深刻的,他在处理人物之间的关系的态度是严峻的。对一个无呼唤余地、无反攻能力的祥林嫂来说,这只能是一种伤感而无法申诉的悲剧。先生运用的是一种冷峻的笔法进行描写而非铺排的酣畅淋漓的笔触,因为它们表现出的艺术悲剧韵味不足以传达那种在平静中吃人的现实格调。我们可以将祥林嫂形象概括为鲁迅先生对女性刻画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即“死”——生命无辜的毁灭;有人会认为祥林嫂在死前有过对灵魂有无的怀疑,就是呈现出微弱的正转状态,我们可以认为这是在生命道路上对封建思想和封建伦理道德以及对在此支配的社会关系的朦胧感受,一种思想变化发展的趋势,对艺术悲剧的影响应该是微弱的。特定的时代环境决定了祥林嫂的命运悲剧,而对她的“回光返照”也正体现出鲁迅先生的一种希望吧。这在《伤逝》中有很好的体现。 三、 反抗——对来自一切方面的对她们的生命奴役残害和绝望抗争 《伤逝》是鲁迅先生小说中的仅有的一篇以青年爱情为题材的作品。小说一开始,就先声夺人地为全篇定下一个“忏悔自省”的调子——“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忏悔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涓生“悔恨和悲哀”是什么?《伤逝》的内涵得到升华,是否仅仅是涓生感伤和逝去的感情呢?小说不仅歌颂了男女青年子君和涓生的反对封建专制,争取恋爱自由、婚姻自由的斗争,更深刻地描写了知识分子心灵的历程。鲁迅先生也因此提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中国青年,特别是妇女,究竟怎样才能从旧势力压迫下得到解放?《伤逝》则成为先生的启蒙主义所达到的一个新的高峰。“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种同封建家庭决绝的态度,的确是表现了“五四”前后第一代知识女性的反封建精神。女主人公子君就是发出这个勇敢的呼声,冲破封建家庭的束缚,义无反顾,坦然如入无人的境地,奔向她所向往的理想的爱情生活。子君也许会在其他方面未脱尽旧思想的束缚,但可以肯定的是她在爱情问题上,在自己的终身大事上,子君却是无畏而勇敢的。在涓生的记忆中,无畏的子君决不是感情轻浮的少女,她天真、善良、娴静而又纤弱。子君性格也正是由于她所处的家庭环境的影响,寄居在叔父家,在城市上学。以前的她可能一直生活在威严和冷眼中,处于少女时代的子君是同样会有着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可谓是不断地新文化、新思想启蒙了她,时代更为她打开了眼界。当她第一次在生活中发现有一个相知的异性青年涓生,虽然只是一个小职员,生活艰难,但却有一颗火热的心和进步的思想,为她揭开了新生活的帷幕。向她表达了挚爱真情,所以她被感动了并倾心于他,愿意和他携手同行,追求美满幸福的生活。可以说当时支持子君的理想是“爱”,她当时的勇敢和无畏是因为“爱”,是涓生的爱给了她生活的勇气,使她不顾一切地反抗旧社会的伦理教条。涓生是一位首先接受了新思想而觉醒的青年,他启发和关爱着子君。但同时他也是个性格复杂的人物形象。“五四”风暴中追求个性解放的信条之一就是自由之身,谁也没有干涉自我的权利。 子君对未来美好梦幻激励着她为摆脱封建束缚进行了无畏的斗争。但在当时封建势力还很猖獗的社会里,子君比之涓生会有更多的先天弱点,因为她的社会接触不多,她的知识面也不广,但是在她身上值得肯定的是她对新知识、自由美好的渴望和憧憬。我们应该清楚,爱情不是抽象的东西,人也不能生活在对美好事物的憧憬中,更不能生活在抽象的爱里。我认为正确的生活方式应该是生活艺术化,而艺术也要生活化。所以生存的环境对她们的婚姻生活中产生了很大的压力,他们也必须面对这残酷险诈的人间简单的家具,已经用去了涓生筹来的款子的一大半,而子君也卖掉了她仅有的金戒指和耳环,为他们共同的家加入了一点股份。但最终的结局是涓生被辞退了。共同的生活使他们有充分相对的时间,先是沉默的相视,接着又是沉默……。而子君在新的生活中只能忙于家务,生炉子,煮饭做菜,喂狗养鸡,每每汗流满面,短发都粘在前额上,手也开始粗糙起来。因为忙,所以管了家务,便连谈天的工夫也没有,何况是读书和散步。这也最终造成了他们无爱的结局。也为最后涓生说出他们之间无爱埋下的深沉的隐患。涓生说:“不过三个星期”。就渐渐清醒地读遍了她的身体,她的灵魂,似乎对她已经更加了解,揭去许多失去之前以为了解而现在看来却是隔膜了,即所谓真的隔膜了。作者则说出解决的方法“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但涓生与子君是太缺乏生活的经济支柱,从而也使彼此爱的理想的斑斓色彩在不断剥落。涓生对子君的热情也在冷却,而对于子君来说,这新的生活又何尝不使她感到困惑,她只得强颜欢笑,操劳家务,目的只是为了分担一下涓生的辛苦,为这个共同的家努力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从这一层面看,子君并没有变。唯一产生变化大概是涓生对幸福的需要观的扩大。因为按照涓生的愿望只是让子君能陪他一起读书、一同散步和聊天,总起来是要生活高雅一点,安闲一点。我想就算他们在经济上完全可以满足这种生活。结局大概也只是“一只新笼子”,生活大概也只能模式化、固定化。他们的理想化的爱也不会有“时时地更新、生长、创造”。这种生活方式只是他们对生活的一种向往。于是,本来以为完全互相了解的子君和涓生,现在却疏远隔膜起来,相对彼此的爱已经成了彼此之间的精神负担,所以涓生已经动摇:“我老实说罢;我已经不爱你了!但对于你倒好得多,因为你更可以毫无挂念地做事……”他放弃了子君,因为在他心中认为子君应该可以感受到彼此之间的隔阂,但是出乎意料之外,子君是完全无力承受突然来自爱情的打击,她陷入了恐怖之中,离开涓生之后,毫无生存能力的她只能回到旧家庭中,并终于“独自负着虚空的重担,在灰白的长路上前行,而又即刻消失在周围的威严和冷眼里”。这一结局是悲剧性的,鲁迅先生对此表示了无限的惋惜和沉痛。涓生陷入良心的谴责和痛苦的忏悔之中“我不应该将真实说给子君,我们相爱过,我应该永久奉献她我的说谎。”……“我没有负着虚伪的重担的勇气,却将真实的卸给她了。”“使我希望,欢欣,爱,生活的一切,却全都逝去了,只有一个虚空,我用真实去换来的虚空存在。”这是一个多么可怜的真实,又是一个多么卑怯的真实。作为生者的涓生就必须还要生活下去,所以在小说的结尾鲁迅先生赋予其新的生命希望。“如果真有所谓鬼魂,真有所谓地狱,那么,即使在孽风怒吼之中,我也将寻觅子君,当面说出我的悔恨和悲哀,乞求她的饶恕”,“在孽风和毒焰中拥抱子君,乞求她宽容,或使她快意……。”正是这一切,给涓生带来了新的启示和觉悟——“我活着,我总得向着新的生路跨出去,那第一步,——却不过是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这也反映出先生反抗绝望的哲学。所以我们可以认为《伤逝》的子君的形象体现了鲁迅先生对女性描写的另外一个特点,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层面:反抗——对来自一切方面的对生命的奴役残害的绝望的抗争。 综观先生的全部小说作品创作,即也就是上文借单四嫂子、祥林嫂、子君三位女性形象来体现出这三方面的特点。当然,这三者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并非孤立地存在于某一形象刻画之中,但我们可以看出先生是有侧重地加以描写的。我们在阅读先生的作品时也同样应该仔细地体会和把握,先生告诉我们的是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完美的、有缺陷的、有弊端的,而我们只有正视这一现实的生存状态,然后再做出自己的选择与追求,而不能把希望寄托在虚幻的“神话”的实现上。 著名学者钱理群说:“人在春风得意,自我感觉良好时是很难读懂鲁迅;人倒霉了,陷入了生命的困境,充满了困惑,甚至感到绝望,这时才有可能会理会鲁迅的思想。”我想这是有一定道理的。鲁迅先生曾说:“写小说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我深恶先前的称小说为闲书,而且将为艺术而艺术看作不过是消闲的新式别号。”我们可以认识到先生写小说上有自己的功利目的的,是要利用小说的力量来改良这社会,而且把文学和人生的改良和健全发展联系起来,在《呐喊》《彷徨》中,鲁迅实际上写了两种人物类型:即前面所说的下层农民的灵魂和知识分子的灵魂。可以说先生对知识分子灵魂的深入是与自己的血肉相融的,如上面《伤逝》中的子君和涓生。相对来说先生对诸如杨二嫂、单四嫂子、祥林嫂的命运是关切和同情的,重在更加深刻地揭示出在她们身上的国民劣根性,以引起广大民众的觉醒,他是带着责任感去描写她们的处境,着重暴露病态社会的人的精神状态,同时也是对现代中国人的灵魂的伟大拷问,他逼着读者一起来正视人性的卑劣,正视淋漓的鲜血。 鲁迅先生最终为女性的人身解放指出一条道路那就是绝望的反抗,是对于社会、对于自身、对自己的一个反抗。希望无所谓有无,关键在于你是否愿意正视它并且时刻去追求。“真的猛士,敢于正视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我们的前方是路需要自己去踏过,鲁迅先生作品的深度就在于他能够穿透现实的黑暗去开掘、体验更内在的更深的被遮蔽的黑暗,进入精神的层面,有的作品还进入了生命存在的本体,即超越他的经验来成就一种存在的追问。 四、 结论 鲁迅先生小说的内涵是丰富的,不是从一种角度就能阐述清楚的,所以我们思考先生的作品和提出我们的问题时应该加以审慎的解读和分析,因为现代小说在先生的笔下得以产生并且完善,可见先生的思想具有时代的超越性,是值得我们去思索和深化的。先生曾在《野草》的题词中写下:“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先生所有的作品中亦透露先生的沉默世界,对中国普通贫民妇女的刻画则是先生对当时黑暗社会对普通平民的残害和压迫的控诉,普通大众的生活尚且如此不堪,更何况是那些没有地位处于社会底层的妇女呢?先生描绘的女性形象深刻而难忘,先生抓住了她们的生活细节,用自然平实的语言白描了一个又一个典型而可悲的劳动妇女。参考文献:① 陈漱渝著.鲁迅风波[M]. 大众文艺出版社② 《与鲁迅相遇》 钱理群 著 三联书店③ 《林贤治评注鲁迅选集》 湖南文艺出版社④ 《鲁迅作品十五讲》 钱理群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⑤ 《吴中杰评点鲁迅小说》 吴中杰编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⑥ 《鲁迅其书》 张杰 杨燕丽 选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⑦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 钱理群 温儒敏等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⑧ 《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 上册 朱栋霖 丁帆 朱晓进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⑨ 《鲁迅经典文存》 洪治纲 主编 上海大学出版社

这篇文章是有一定背景的——1917年,张勋复辟事件,险些颠覆辛亥革命的成果。所以有无“辫子”就成为了这个特定时期立场的标志。一些自认为有识之士便把辫子盘起来,顶在头上。当形势是“皇帝又坐上龙庭”的时候,他们便把辫子放下来,可见其忠于朝廷;当形势趋向革命派时,他们把辫子盘起来,可见其是支持革命的。他们这种两面三套的做法和“墙头草”有什么区别呢。这种举动只能表示他们的懦弱与愚昧。但在当时,谁又敢于只导向一边呢?百姓不敢,他们唯一能做的也只有采取这种“明哲保身”的做法,来苟且保全自己。当然,这也反映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对农村的影响没有深入,百姓还很盲目。记得范老师在和我们讲到辛亥革命时也提到过,“一些省政府听说要革命了,便立马换了一块牌子,就吆喝着’我们革命了!’”正是这些官僚的混杂给辛亥革命埋下了祸根。 本文有两个经典形象——“七斤”和“赵七爷”。“七斤”是一个村上可以出场的人。他进城被革命派剪掉了辫子,于是他开始惶恐革命派的失败,于是由辫子引发的一场风波上演了。“赵七爷”则是“墙头草”的典型人物,但他骨子里还是有着一种封建遗老的气势,所以当形势对他有利时,他便出言挑衅,带着傲慢的口吻去嘲笑和威吓别人。于是,“七斤”和“赵七爷”便成了一组矛盾。作者通过诙谐的对比手法,展现给读者一幅农村的愚昧革命图

弗洛伊德著作研究论文

文都比邻为您解答,

弗洛伊德最为重要的著作是《梦的解析》。还有其他代表作如:《超越唯乐原则》、《图腾与禁忌》、《性学三论》、《日常生活精神病理学》等。

童年时期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原名西格斯蒙德·弗洛伊德(Sigismund Freud),1856年5月6日出生于奥匈帝国的摩拉维亚省弗赖堡镇(Freiberg,现Príbor,即捷克共和国的普日博尔市)的一个犹太家庭。

父亲雅各布·弗洛伊德是一位善良老实的羊毛商人,母亲阿玛莉亚·那萨森是父亲的第三任妻子,长相漂亮,但性格暴躁。西格蒙德出生这一年,他已经有两个同父异母的哥哥,伊曼纽尔和菲利普。1858年,妹妹安娜出生。

1859年,家人搬家到德国莱比锡。1年后,又搬家到奥匈帝国首都维也纳。在接下来的6年里,母亲又生下了4个女儿,阿道芬、玛丽、宝琳和罗莎,和1个儿子亚历山大。

学生时期

弗洛伊德的启蒙教育是由父母在家实施的。在1865年,也就是9岁时——比正常的入学年龄早了一年——进入著名的利奥波德地区实科中学(初高中一贯制)读书。在这段时期,弗洛伊德学习了大量的从古希腊到古罗马古典文学,还学习了拉丁语、希腊语、法语和英语;他还自学了西班牙语和意大利语。在高中时,他受一位朋友的影响,想将来成为一名律师。

1873年秋,弗洛伊德进入维也纳大学学医学专业。在这里,他把名字从西格斯蒙德改为了西格蒙德。在这一阶段,他受到了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影响。他还认真阅读了费尔巴哈的著作,还听了布伦塔诺的课程。从大学第三年开始,他开始到恩斯特·布吕克的生理实验室学习生理学。

1879年他被军方征召从事了一年的医疗服务工作。

1881年他获得医学博士学位,从学校毕业。

工作初期

毕业后,弗洛伊德在布吕克的实验室工作了1年。

1882年6月,和玛莎·伯奈斯订婚。在布吕克的建议下,离开生理实验室。

1882年7月,进入维也纳综合医院工作,先任外科医生,后任内科实习医生。

1883年5月,转到精神病治疗所任副医师。

1885年春天,弗洛伊德被任命为维也纳大学医学院神经病理学讲师。

1885年8月,在布吕克教授推荐下获得一笔为数可观的留学奖学金,前往巴黎萨彼里埃医院跟沙可学习。

1886年2月,他返回维也纳。

1886年春,由于经济原因,他开始以神经病医师的身份私人开业行医。9月,弗洛伊德和未婚妻结婚。婚后他们育有三男三女。

研究催眠

在巴黎跟随沙可学习期间,弗洛伊德被沙可的思想所鼓舞。在这一时期他从一个神经学家转变为一名精神病理学家,从对躯体的研究转向对心理的研究。弗洛伊德对精神分析的兴趣是在 1884 年与约瑟夫·布洛伊尔合作期间开始产生的。布洛伊尔是一位非常杰出的医生,不但帮助弗洛伊德排忧解难,而且还使弗洛伊德学会用新方法治疗癔病。

1882年11月,他已经从布洛伊尔的病人安娜·欧的案例,了解到催眠及宣泄疗法(布洛伊尔称为“谈话疗法”)的效果。从巴黎回到维也纳以后,他进一步考虑同布洛伊尔一起研究安娜·欧的病例。这时候,弗洛伊德已从沙可那里学到有关治疗歇斯底里症的方法。他在接受布洛伊尔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地探索其中隐含的问题,终于了解了催眠疗法的使用范围及其与人内在精神状态的关系。

为了使催眠术更臻完善,1889 年夏,弗洛伊德到法国南锡向伯恩海姆学习。他还说服一个女病人跟他一起到南锡去接受催眠治疗。就在治疗这位病人的过程中,弗洛伊德同法国医生本汉的讨论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果,即认为催眠疗法的作用是有限的,另外他发现并非所有的患者都能接受催眠,最后弗洛伊德放弃了催眠术而转向自由联想。

创立理论

1895年,弗洛伊德与布洛伊尔将共同研究歇斯底里病症的成果写成《歇斯底里症研究》一书。这本书的出版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在研究歇斯底里症的过程中,弗洛伊德在医学史和心理学史上第一次使用了“精神分析学”这个概念。

1897 年,在父亲去世后的一年,弗洛伊德开始了他的自我分析。进行自我分析的主要方法是分析自己的梦。在进行了两年的自我分析后,他认为心理障碍是由于性紧张累积而引起的。他把分析的结论写成了《梦的解析》一书并于1899年出版(出版日期写的是1900年)。该书后来被许多人推崇为弗洛伊德最伟大的著作。然而这本书也遭到大量批评。在其一生余下的时间里,弗洛伊德一直坚持自我分析,每天工作的最后半小时被用于自我分析。

影响扩大

随着《梦的解析》一书的出版,精神分析运动逐渐发展起来。这时在弗洛伊德周围聚集了一批年轻的学者,成立了“星期三心理研究小组”,或称维也纳精神分析小组,1902 年发展成立心理分析协会。当时参加的人后来都变成了杰出的精神分析学家,包括阿德勒、兰克、费登、和荣格。

1904年出版的《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病理学》探讨了种种生活中常见失误的心理作用,比如遗忘、失言、笔误、错放东西等。弗洛伊德在书中作出的结论,如今已被人们广泛接受。

一本篇幅较长,一般称为《多拉的分析》,弗洛伊德在书中详尽的阐述了如何通过分析梦境以揭示并治疗神经症的种种症状;

另一本是《玩笑及其与无意识的关系》,他在这本书中研究了无意识动机能够间接表现出来的许多方式。

最后一本就是最有争议的《性学三论》,书中他表达了关于婴儿期性欲以及其与性倒错和神经症之间关系的观点。这本书的观点招来很多对弗洛伊德的嘲讽。

1909年,受美国克拉克大学校长霍尔的邀请,弗洛伊德及其弟子参加了该校20周年校庆,弗洛伊德本人也被授予名誉博士学位,并与美国心理学届名人威廉·詹姆斯、铁钦纳、卡特尔等人会晤,这标志了精神分析理论终于赢得国际上的承认。

学派分裂

在精神分析影响日盛的时候,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由于学术见解的不同,矛盾日益加深,组织开始出现分裂,主要原因是阿德勒、兰克和荣格等人均因与弗洛伊德理念不合而逐渐发展了他们自己的理论和风格。在1911年的精神分析小组的几次会议上,弗洛伊德对阿德勒的理论提出尖锐批评,阿德勒离开这个小组,继续研究自己的理论,并创立了个体心理学。这个时候弗洛伊德和他的指定继承人荣格的理念冲突也越来越严重。荣格对于弗洛伊德在关于人的发展和对神经症的分析中过度强调性感到不满,两人的关系也因此恶化。1914年,荣格辞掉了国际精神分析协会主席的职务,正式与弗洛伊德分道扬镳,建立了分析心理学。

后期研究

1913 年弗洛伊德的《图腾与禁忌》出版发行,这本书的重要性仅次于《梦的解析》。弗洛伊德通过对乱伦恐惧、情感矛盾等许多特征的研究,声称自己发现了三大真理:梦是无意识欲望和儿时欲望的伪装的满足;俄狄浦斯情结是人类普遍的心理情结;儿童具有性爱意识和动机。1919年弗洛伊德创办了一家国际性的出版公司,专门出版发行精神分析学方面的杂志和书籍。到1938年纳粹查封前,该公司已经出版了5种杂志、150种书籍。1920年他26岁的女儿去世。也许最为严重的问题是由于两个儿子参加战争所带来的恐惧。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弗洛伊德在1920年建立了死本能理论,即死的愿望,生本能或存活本能的对立面。

人生后期

1923 年春,他被诊断患了口腔癌,这可能与他每天抽太多雪茄的习惯有关。即使在癌症被发现后他也没改变这一习惯。1923-1939年,他接受了很多次手术。虽然非常痛苦,但他拒绝使用止痛药。他继续为病人诊疗和著书立说。1933年纳粹执政后迫害犹太人,他们在柏林公开烧毁弗洛伊德的著作。弗洛伊德在1938年维也纳被占领仍不愿离开维也纳。最后,由于他女儿安娜·弗洛伊德被捕,她的房屋屡遭纳粹匪徒抢劫,才同意去伦敦。后来他的四个妹妹都在奥地利遭纳粹分子杀害。1939年9月23日,弗洛伊德在伦敦去世。

由于弗洛伊德对于心理的分析甚多,而且深度都达到了一个较深的层次,所以他的著作也是颇多的。下面是我为你搜集弗洛伊德的著作,希望对你有帮助!弗洛伊德的著作 弗洛伊德著作主要包括:梦的解析、日常生活心理病理学、精神分析理论、精神分析引论新编、弗洛伊德自传、一种幻想的未来、癔症的研究、爱情论、文明的缺憾、图腾与禁忌和摩西与一神教等。 弗洛伊德著作的第一本是西斯底里 论文 集,是在1895年出版的;到了1900年,他的第二本书也出版了,它叫释梦,这本书将他的名气大大地提高了。他在这本书中认为,梦是人们一种病态的心理表现。他将梦分为了表面的梦和更深层次的潜在的梦。要达到释梦,也就是要用表面的东西来发现人的潜意识的种种行为,以便帮助做梦者。 日常心理病态学是他的动力心理学的体现,是针对人们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来进行分析的一部著作。精神分析理论和精神分析引论是他精神分析中的重要的部分,在这两部著作中,他用心理上的矛盾冲突和缺乏性的理论来对人们日常生活中出现的过激、失误、梦以及 神经 上的 疾病 等进行分析。 弗洛伊德著作还有费洛伊德自传,这是通过他对自己的种种剖析,并与他提出的各种理论相结合写出的一本书。这是了解他的种种理论的入门书籍。 弗洛伊德是又一个天才,是心理研究的天才,他的著作有些深度特别深,我们要读弗洛伊德著作,首先就得看一下他的比较简单的书籍。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介绍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其实和他的心理分析是相通的,它们之间有相似之处。弗洛伊德人格理论主要包括了意识层次理论、人格结构理论和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第一是不同的意识层面。意识层面包括意识、下意识和潜意识。意识是指人们能够感觉到的心里面的活动;潜意识是指人们有的,但是由于社会上一些因素,例如个人对自己有要求不能体现出来的行为等,他们是被压抑的,但是是存在于人的心里面的活动;下意识是处于这两个之间,它会在人对自己没有控制力,例如喝醉酒等情况下跑出来的活动。人的心理方面的活动会出现这三个不同的层面,而且表现的方式也不同。 然后弗洛伊德人格理论包括不同的人格层面。人格也包括三个层次,也就是本我、自我、超我三个层次的人格。本我所要的人自己的高兴,它会将让人想到什么做什么,只要自己舒服就好。而超我就是经过了各种历练之后成为的那个最理想的自己,它是能够让人们控制自己,让自己的一些不该出现的行为外漏出来。而自我就是原本的自己,它处于两个的中间,是让自己根据自己的想法来做事的那个自己。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最后是人格的发展理论。他将人的发展分为了五阶段,这五个阶段与人的本能需要的变化有关。首先是口腔时期。这个时候人通过嘴巴的吸、嚼和吞来满足自己的需要;然后是肛门时期,这时候是人的卫生习惯的养成时期;接下来就是性器官时期,这个时期人开始有性别的意识;然后就是潜伏时期,这段时间人的 兴趣 和 爱好 变得越来越多了,人们一些较为原始的需要转在了爱好上,最后是 两性 时期,这个时候人开始形成结婚等的需要。 弗洛伊德的遗言 看到弗洛伊德遗言,很多人只都会默默地说一句:“天才的世界,果然不是我们这些平凡之人所能理解的。” 关于弗洛伊德遗言,只有一句话,而且是一句前不着调,后也不着调,让人听完之后觉得一头雾水的话。他的遗言就是一句:“女人啊,你究竟想要什么?”。 这在很多人看来他这句遗言是无比搞笑的,甚至是很粗俗的。甚至有人会因为他的这句话觉得他是一个好色之人,在临死前想的不是其他有意义的东西,竟然只是想了女人,而且还是想他到底是想要什么。如果照这样的理解,他确实是个蛮粗俗的人。 但是在对他的遗言的理解的时候,我们不能用一般的眼光去看待,因为他毕竟是与我们有着不同思维的人,而且我们也不能忘记了他的一生所从事的事情,更不能忘记他的身份。 弗洛伊德是个心理学家,也是精神方面的专家,他的一生都在和精神和心理打交道,所以他在死的时候最为惦记的必然是与自己事业有关的问题,他所说的是他自己还没有完成的相关的研究,是他自己还有疑问的东西。 他的遗言本身就是个疑问句,是个问题,所以这说明这是他当时遇到的问题。在理解他的遗言的时候,我们不可以单纯地将他遗言的女人看做是一个女人,它应该是女人们,所要表达的意思应该是说,女性的心理在某些方面和他所研究得出的结论不一样,他对于女性的心理还有疑问。猜你喜欢: 1. 弗洛伊德是谁 2. 弗洛伊德的简介 3. 弗洛伊德的故事 4. 让皮亚杰的简介 5. 弗洛伊德是怎么死的

弗洛伊德·西格蒙德(Freud Sigmund 1856-1939) 犹太籍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1856年5月6日出生于摩拉维亚,4岁时举家迁居维也纳。他在中学时代就显示出非凡的智力,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7岁考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1876年到1881年在著名生理学家艾内斯特·布吕克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1881年开始私人开业,担任临床神经专科医生,1886年与马莎·伯莱斯结婚,育有三男三女,女儿A·弗洛伊德后来也成为著名的心理学家,1938年因遭纳粹迫害迁居伦敦,于1939年9月23日因口腔癌在伦敦逝世。弗洛伊德.西格蒙德生于现属捷克的摩拉维亚的弗赖堡,1873年入维也纳大学学医,188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1882年与精神病学家J·布洛伊尔合作,用催眠术医治并研究癔病。 编辑本段职业生涯 1885年和1886年间,先去巴黎就学于J.M.沙可,后赴南锡参观催眠疗法。回维也纳后认识到催眠疗法的局限性,1895年后改用自己独创的精神分析或自由联想法,以挖掘患者遗忘了的特别是童年的观念和欲望。在治疗过程中,他发现患者常有抗拒现象,认识到这正是欲望被压抑的证据,因而创立了他的以潜意识为基本内容的精神分析理论。初期概念有防御、抗拒、压抑、发泄等。在临床治疗时患者还出现了对医生的“移情”现象,从而认为人的神经活动大都以性欲为基础,被压抑的欲望绝大部分是属于性的,性错乱是产生神经症的根本原因。1909年应美国克拉克大学校长、著名心理学家S·霍尔邀请,与荣格等赴美国参加该校20周年校庆纪念,并与美国著名心理学家W·詹姆斯、E·B·铁钦纳、J·Mck·卡特尔等晤面。发表了以精神分析为主题的演讲,声名远扬。回国后,他的一些弟子A.阿德勒、C.G.荣格和O.兰克反对他的泛性论,先后背离他而自立门户。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他不断修订和发展自己的理论,提出了自恋、生和死的本能及本我、自我、超我的人格三分结构论等重要理论,使精神分析成为了解全人类动机和人格的方法。30年代他的理论登峰造极。1930年被授予歌德奖金。1936年寿辰时,荣任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他在最后16年曾与口腔癌作斗争,坚持工作。在纳粹分子的胁迫下,1938年被迫离开维也纳去伦敦。1939年9月23日在伦敦死于癌症。 主要著作有:《梦的解析》、《日常生活心理病理学》、《精神分析引论》、《精神分析引论新编》、《弗洛伊德自传》。编辑本段主要著作 《歇斯底里研究》(又译《癔病研究》,与 J.布洛伊尔合著,1895) 《梦的解析》(1900) 《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病理学》(1904) 《多拉的分析》(1905) 《玩笑及其与无意识的关系》(1905) 《性学三论》(1905) 《精神分析运动史》(1906) 《列奥纳多·达·芬奇和他对童年时代的一次回忆》(1910) 《图腾与禁忌》(1913) 《论无意识》(1915) 《超越唯乐原则》(1920) 《群体心理学与自我的分析》(1922) 《自我与本我》(1923) 《焦虑问题》(1926) 《幻想的未来》(1927) 《自我和防御机制》(1936) (安娜·弗洛伊德著)《摩西与一神教》 (1939)

有关承德小布达拉宫的研究论文

乾隆三十六年,为乾隆帝六十寿辰和皇太后八十寿辰之年,边疆各少数民族的首领都要集承德,举行盛大的庆寿活动,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全国民族大团结的局面。为了敬重各族信仰,团结各族人民,乾隆帝御旨建造这座大型寺院。当时,边疆各少数民族大都尊崇藏传佛教。拉萨布达拉宫是藏传佛教的一个中心。而藏传佛教宣称布达拉宫为观世音菩萨的道场。观民音菩萨的道场据说有三处:一在印度,一在西藏,一在南海(浙江普陀山)。乾隆帝认为,观音发祥于印度,然后先到西藏为本土,所以在承建观音道场便仿西藏,非仿南海。普陀宗乘之庙是在汉族传统建筑的基础上融合藏族建筑特点建造的,它是汉藏建筑世术交融的典范。

乾隆三十六年,为乾隆帝六十寿辰和皇太后八十寿辰之年,边疆各少数民族的首领都要集承德,举行盛大的庆寿活动。

为了来之不易的前所未有的全国民族大团结的局面。为了敬重各族信仰,团结各族人民,乾隆帝御旨建造这座大型寺院。

全庙布局、气势仿拉萨布达拉宫,俗称“小布达拉宫”。乾隆皇帝在这里接见了万里东归的土尔扈首领渥巴锡一行,并举行了隆重的讲经、说法、祝寿等活动。

主体建筑大红台,通高43米,台中央万法归一殿是主殿,殿顶部高出群楼,殿顶都用鎏金鱼鳞铜瓦覆盖,金光闪闪,富丽堂皇,极其雄伟壮观。

观世音菩萨的道场据说有三处:一在印度,一在西藏,一在南海(浙江普陀山)。乾隆帝认为,观音发祥于印度,然后先到西藏为本土,所以在承建观音道场便"仿西藏,非仿南海"。

这座寺庙最大的特点就是其藏式建筑,庙内共有大小建筑约60处,多是平顶白墙。主体建筑大红台是一座暗红色的方形建筑,在周围白色楼宇的映衬下,非常抢眼。

大红台中心的万法归一殿顶部全部被鎏金铜瓦所覆盖,仅此一项造价即是黄金万两,这里是举行重大的宗教仪式或清帝接见重要的少数民族部落首领及王公大臣们的场所。

普陀宗乘之庙是仿西藏拉萨布达拉宫修建的,“普陀宗乘”是藏语“布达拉”的汉译。庙依山建造,坐北朝南,山门内是碑阁,北是五塔门,高十余米,有拱门三个,上建红、黄、黑、白、绿五座喇嘛塔。

亭内竖着三座石,以汉、满、蒙、藏四种文字分载《普陀宗乘之庙碑记》、《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三文。

清帝乾隆修建这座规模宏伟的喇嘛庙宇,是有其用意的。乾隆三十五年,是乾隆六十寿辰,乾隆三十六年是他母亲八十寿辰,蒙古族又虔信黄教(喇嘛教格鲁派),借蒙古、青海、新疆等地少数民族的王公、部落长来承德为他祝寿之机,利用喇嘛教,进行绥抚。桑珠孜宗堡始建于1363年,是后藏日喀则地区最早的建筑之一,被称作“小布达拉宫”。布达拉宫扩建时,在形制和风格上受到桑珠孜宗堡影响。在承德市避暑山庄正北,始建于乾隆三十二年,是为庆祝乾隆的60大寿而建的,也是“外八庙”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其样式仿拉萨布达拉宫,气势壮观,故又称为“小布达拉宫”。

影响美拉德反应的因素研究论文

No.12.2006美拉德反应又称羰氨反应,指含有氨基的化合物和含有羰基的化合物之间经缩合、聚合而生成类黑精的反应。此反应最初是由法国化学家美拉德于1912年在将甘氨酸与葡萄糖混合共热时发现的,故称为美拉德反应。由于产物是棕色的,也被称为褐变反应。反应物中羰基化合物包括醛、酮、还原糖,氨基化合物包括氨基酸、蛋白质、胺、肽。反应的结果使食品颜色加深并赋予食品一定的风味,如:面包外皮的金黄色、红烧肉的褐色以及它们浓郁的香味。但是在反应过程也会使食品中的蛋白质和氨基酸大量损失,如果控制不当也可能产生有毒有害物质。1反应机理[1]对于美拉德反应机理,长期以来研究得还很不彻底。食品化学家Hodge在早年作出了初步的解释,认为美拉德反应可以分成3个反应阶段。目前对于美拉德反应初级、中级阶段机理已经基本明确,但是终级阶段机理还不是很明确。以下用葡萄糖与胺反应说明美拉德反应整个过程。1.1初级阶段还原糖与氨基化合物反应经历了羰氨缩合和分子重排过程。首先体系中游离氨基与游离羰基发生缩合生成不稳定的亚胺衍生物-薛夫碱,它不稳定随即环化为N-葡萄糖基胺。N-葡萄糖基胺在酸的催化下经过阿姆德瑞分子重排生成果糖基胺(1-氨基-1-脱氧-2-酮糖)。初级反应产物不会引起食品色泽和香味的变化,但其产物是不挥发性香味物质的前体成分。1.2中级阶段此阶段反应可以通过3条途径进行。第1条途径:在酸性条件下,果糖基胺进行1,2-烯醇化反应,再经过脱水、脱氨最后生成羟甲基糠醛。羟甲基糠醛的积累与褐变速度密切相关,羟甲基糠醛积累后不久就可发生褐变反应,因此可以用分光光度计测定羟甲基糠醛积累情况作为预测褐变速度的指标。第2条途径:在碱性条件下,果糖基胺进行2,3-烯醇化反应,经过脱氨后生成还原酮类和二羰基化合物。还原酮类化学性质活泼,可进一步脱水再与收稿日期:2006-05-16作者简介:付莉(1979-),女,黑龙江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食品化学。简述美拉德反应付莉1,李铁刚2(锦州医学院畜牧兽医学院,锦州121001)摘要:综述美拉德反应的概念、反应机理、反应的影响因素、控制反应的条件及其在食品工业上的应用。关键词:美拉德反应;概念;机理;影响因素;食品工业中图分类号:TS20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9989(2006)12-0009-03ReviewsonmaillardreactionFULi1,LITie-gang2(JinzhouMedicalUniversity,InstituteofAnimalScienceandVeterinaryMedicine,Jinzhou121001)Abstract:Thearticlereviewsthechemistryofmaillardreaction,includingtheconception,theprinciple,thefac-torofinfluence,theconditionofcontrolandtheuseonfoodindustry.Keywords:maillardreaction;conception;principle;thefactorofinfluence;foodindustry专题论述9No.12.2006胺类缩合,或者本身发生裂解成较小分子如二乙酰、乙酸、丙酮醛等。第3条途径:美拉德反应风味物质产生于此途径。在二羰基化合物的存在下,氨基酸发生脱羧、脱氨作用,成为少一个碳的醛,氨基转移到二羰基化合物上,这一反应为斯特勒克降解反应。这一反应生成的羰氨类化合物经过缩合,生成吡嗪类物质。1.3终级阶段此阶段包括两类反应。即醇醛缩合:两分子醛自相缩合,进一步脱水生成更高级不饱和醛;生成类黑精的聚合反应:中级阶段生成产物[葡萄糖酮醛、3-脱氧Osulose(3-DG)、3,4-二脱氧Osulose(3,4-2DG)、HMF、还原酮类及不饱和亚胺类等]经过进一步缩合、聚合形成复杂的高分子色素[3]。2反应的影响因素[1]2.1糖从发生美拉德反应速度上看,糖的结构和种类不同导致反应发生的速度也不同。一般而言,醛的反应速度要大于酮,尤其是α、β不饱和醛反应及α-双羰基化合物;五碳糖的反应速度大于六碳糖;单糖的反应速度要大于双糖;还原糖含量和褐变速度成正比关系。2.2氨基化合物常见的几种引起美拉德反应的氨基化合物中,发生反应速度的顺序为:胺>氨基酸>蛋白质。其中氨基酸常被用于发生美拉德反应,氨基酸的种类、结构不同会导致反应速度有很大的差别,比如:氨基酸中氨基在ε-位或末位这比α-位反应速度快,碱性氨基酸比酸性氨基酸反应速度快。2.3温度温度相差10℃,褐变速度就可相差3~5倍。当温度大于30℃,褐变速度较快;小于20℃,褐变速度较慢。2.4pHpH3~9范围内,随着pH上升,褐变反应速度上升;pH≤3,褐变反应程度较轻微。在偏酸性环境中,反应速率降低。因为在酸性条件下,N-葡萄糖胺容易被水解,而N-葡萄糖胺是Maillard特征风味形成的前体物质。2.5水分含量10%~15%含水量,容易发生褐变;完全干燥的情况下,褐变难以进行。2.6金属离子铜与铁可促进褐变反应,其中三价铁的催化能力要大于二价铁。2.7亚硫酸盐在美拉德反应初期阶段就加入亚硫酸盐可有效抑制褐变反应的发生。主要原因是亚硫酸盐可以和还原糖发生加成反应后再与氨基化合物发生缩合,从而抑制了整个反应的进行。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根据产品的需要,要对美拉德反应进行控制。基于以上因素我们可以总结出控制美拉德反应程度的措施:(1)除去一种反应物:可以用相应的酶类,比如葡萄糖转化酶,也可以加入钙盐使其与氨基酸结合成不溶性化合物;(2)降低反应温度或将pH调制偏酸性;(3)控制食品在低水分含量;(4)反应初期加入亚硫酸盐也可以有效控制褐变反应的发生。3美拉德反应在食品工业上的应用3.1美拉德反应与食品色泽美拉德反应赋予食品一定的深颜色,比如面包、咖啡、红茶、啤酒、糕点、酱油,对于这些食品颜色的产生都是我们期望得到的。但有时美拉德反应的发生又是我们不期望的,比如乳品加工过程中,如果杀菌温度控制的不好,乳中的乳糖和酪蛋白发生美拉德反应会使乳呈现褐色,影响了乳品的品质。美拉德反应产生的颜色对于食品而言,深浅一定要控制好,比如酱油的生产过程中应控制好加工温度,防止颜色过深。面包表皮的金黄色的控制,在和面过程中要控制好还原糖和氨基酸的添加量及焙烤温度,防止最后反应过度生成焦黑色。3.2美拉德反应与食品风味通过控制原材料、温度及加工方法,可制备各种不同风味、香味的物质,比如:核糖分别与半胱氨酸及谷胱甘肽反应后会分别产生烤猪肉香味和烤牛肉香味。相同的反应物在不同的温度下反应后,产生的风味也不一样,比如:葡萄糖和缬氨酸分别在100 ̄150℃及180℃温度条件下反应,会分别产生烤面包香味和巧克力香味[5];木糖和酵母水解蛋白分别在90℃及160℃反应会分别产生饼干香味和酱肉香味。加工方法不同,同种食物产生的香气也不同,比如:土豆经水煮可产生125种香气,而经烘烤可产生250种香气;大麦经水煮可产生75种香气,经烘烤可产生150种香气。可见利用美拉德反应可以生产各种不同的香精。目前,主要用于生产肉类香精。肉中的还原糖主要是葡萄糖和核糖,在加工过程中它们和肉中的氨基酸、肽、蛋白质发生美拉德反应形成风味物质。这些风味物质主要是含氮、硫、专题论述10No.12.2006氧的杂环化合物以及其他的含硫化合物,其中包括呋喃、吡嗪、吡咯、噻吩、噻唑、咪唑、吡啶以及环烯硫化物。另外,在美拉德反应的中间产物中有一些二羰基化合物,它们可以进一步和脂质以及硫胺素的降解产物反应,生成具有肉香味的化合物。目前在制备肉味香味料时通常采用含硫的氨基酸如胱氨酸、半胱氨酸以及肽类,含硫氨基酸发生美拉德反应经过斯特勒克尔降解会产生硫化氢和氨,为大量杂环风味物质的形成提供前体物质。同时通过斯特勒克尔降解可产生氨基酮,2分子的氨基酮缩合会产生1分子二氢吡嗪,经过氧化生成吡嗪。烷基吡嗪是一种重要的香味呈味物质[2]。目前国内已经研究出利用美拉德反应制备牛肉、鸡肉、鱼肉香料的生产工艺。艾萍等[10]利用美拉德反应制备了牛肉香味料。宋焕禄[11]利用鸡肉酶解物/酵母抽提物进行美拉德反应来产生肉香味化合物。张彩菊等[6]利用鳙鱼的酶解产物、谷氨酸、葡萄糖、木糖、VB1进行美拉德反应制备鱼味香料。美拉德反应对于酱香型白酒的风味贡献也很大。其中风味物质主要包括呋喃酮、吡喃酮、吡咯、噻吩、吡啶、吡嗪、吡咯等含氧、氮、硫的杂环化合物[7]。3.3抗氧化作用美拉德反应的抗氧化活性是由Franzke和Iwainsky于1954年首次发现的,他们对加入甘氨酸-葡萄糖反应产物的人造奶油的氧化稳定性进行相关报道[9]。直到20世纪80年代,美拉德反应产物的抗氧化性才引起人们的重视,成为研究的热点。研究表明美拉德反应产物中的促黑激素释放素、还原酮、一些含N、S的杂环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某些物质的抗氧化活性可以和合成抗氧化剂相媲美[4]。Lingnert等人的研究发现在弱碱性(pH=7~9)条件下组氨酸与木糖的美拉德反应产物表现出较高的氧化活性,beckel、朱敏等人先后报道在弱酸性(pH=5~7)条件下,精氨酸与木糖的反应产物的抗氧化活性最佳[8]。也有人研究木糖与甘氨酸、木糖与赖氨酸、木糖与色氨酸、二羟基丙酮与组氨酸、二羟基丙酮与色氨酸、壳聚糖和葡萄糖的氧化产物有很好的抗氧化作用[4]。可见美拉德反应产物可以作为一种天然的抗氧化剂。但是目前对美拉德反应产物抗氧化活性的研究还不充分,对其中的抗氧化物质和抗氧化机理还有待人们进一步研究。参考文献:[1]阚建全.食品化学.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2]马相杰,谢华.美拉德反应与肉味变化.肉品工业,2002,(11):8-10[3]蔡妙颜,肖凯军,袁向华.美拉德反应与食品工业.食品工业科技,2003,(7):90-93[4]毛善友,周瑞宝,马宇翔,等.美拉德反应产物抗氧化活性.粮食与油脂,2003,(11):15-16[5]江志炜,沈蓓英,潘秋琴.蛋白质加工技术.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6]张彩菊,等.利用美拉德反应制备鱼味香料.无锡轻工大学学报,2004,(9):11-14[7]庄名扬.再论美拉德反应产物与中国白酒的香和味.酿酒科技,2005,(5):34-38[8]万素英,侯银菊,李小六,等.美拉德反应产物的抗氧化性能研究.中国食品添加剂,2005,(6):46-49[9]FranzkeC,IwainskyH.Antioxidantcapacityofmelanoidin.DtschLebensmRundsch,1954,50:251-254[10]艾萍,张伟民.论述利用美拉德反应来制备牛肉香味料.中国调味品,2002,(7):32-35[11]宋焕禄.利用鸡肉酶解物/酵母抽提物-美拉德反应产生肉香味化合物的研究.食品科学,2001,22(10):83-85化合物名称香气特征丙醛、乙醛等鸡皮焦香,焦糖香,肉香苯乙醚紫罗兰,玫瑰花香戊醛、氨基戊醛炸土豆,面包香异西醛果香,巧克力咖啡香西醛酸、西醛焦糖香,旧木香,鸡肉香3-甲基西醛甜巧克力香,干酪香3-硫甲基丙醛酱香,芝麻香3-硫甲基西醛酱香,雪菜味糠醛杏仁,香蕉香3-甲基糖醛焦香,辛香,坚果香3-羟基西酮馊香,略带酱香2,3-丁酮爽快的馊香,1mg/L时呈奶油香2,3-丁醇微馊香3-硫甲基丙醇肉香,酱香表1美拉德反应斯特勒克尔降解的醛、酮、醇的香气特征表2几种香型酒中美拉德反应斯特勒克尔降解的醛、酮、醇含量物质名称酱香浓香清香乙醛55058140丙醛19928异西醛17163异戊醛986815糠醛2943942,3-丁二醛1.61.41.4丁二酮250.28醋8.065.41.4专题论述11百度文库VIP已帮您省80元现在续费最低仅需0.3元/天​​立即续费​简述美拉德反应No.12.2006美拉德反应又称羰氨反应,指含有氨基的化合物和含有羰基的化合物之间经缩合、聚合而生成类黑精的反应。此反应最初是由法国化学家美拉德于1912年在将甘氨酸与葡萄糖混合共热时发现的,故称为美拉德反应。由于产物是棕色的,也被称为褐变反应。反应物中羰基化合物包括醛、酮、还原糖,氨基化合物包括氨基酸、蛋白质、胺、肽。反应的结果使食品颜色加深并赋予食品一定的风味,如:面包外皮的金黄色、红烧肉的褐色以及它们浓郁的香味。但是在反应过程也会使食品中的蛋白质和氨基酸大量损失,如果控制不当也可能产生有毒有害物质。第 1 页1反应机理[1]对于美拉德反应机理,长期以来研究得还很不彻底。食品化学家Hodge在早年作出了初步的解释,认为美拉德反应可以分成3个反应阶段。目前对于美拉德反应初级、中级阶段机理已经基本明确,但是终级阶段机理还不是很明确。以下用葡萄糖与胺反应说明美拉德反应整个过程。1.1初级阶段还原糖与氨基化合物反应经历了羰氨缩合和分子第 2 页重排过程。首先体系中游离氨基与游离羰基发生缩合生成不稳定的亚胺衍生物-薛夫碱,它不稳定随即环化为N-葡萄糖基胺。N-葡萄糖基胺在酸的催化下经过阿姆德瑞分子重排生成果糖基胺(1-氨基-1-脱氧-2-酮糖)。初级反应产物不会引起食品色泽和香味的变化,但其产物是不挥发性香味物质的前体成分。1.2中级阶段此阶段反应可以通过3条途径进行。第1条途径:在酸性条件下,果糖基胺进行1,2-第 3 页烯醇化反应,再经过脱水、脱氨最后生成羟甲基糠醛。羟甲基糠醛的积累与褐变速度密切相关,羟甲基糠醛积累后不久就可发生褐变反应,因此可以用分光光度计测定羟甲基糠醛积累情况作为预测褐变速度的指标。第2条途径:在碱性条件下,果糖基胺进行2,3-烯醇化反应,经过脱氨后生成还原酮类和二羰基化合物。还原酮类化学性质活泼,可进一步脱水再与收稿日期:2006-05-16作者简介:付莉(1979-),女,黑龙江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食品化学。第 4 页简述美拉德反应付莉1,李铁刚2(锦州医学院畜牧兽医学院,锦州121001)摘要:综述美拉德反应的概念、反应机理、反应的影响因素、控制反应的条件及其在食品工业上的应用。关键词:美拉德反应;概念;机理;影响因素;食品工业中图分类号:TS201.2文献标识码:B第 5 页文章编号:1005-9989(2006)12-0009-03ReviewsonmaillardreactionFULi1,LITie-gang2(JinzhouMedicalUniversity,InstituteofAnimalScienceandVeterinaryMedicine,Jinzhou121001)Abstract:Thearticlereviewsthechemistryofmaillardreaction,includingtheconception,theprinciple,thefac-torofinfluence,theconditionofcontrolandtheuseonfoodindustry.第 6 页Keywords:maillardreaction;conception;principle;thefactorofinfluence;foodindustry专题论述9No.12.2006胺类缩合,或者本身发生裂解成较小分子如二乙酰、乙酸、丙酮醛等。第 7 页第3条途径:美拉德反应风味物质产生于此途径。在二羰基化合物的存在下,氨基酸发生脱羧、脱氨作用,成为少一个碳的醛,氨基转移到二羰基化合物上,这一反应为斯特勒克降解反应。这一反应生成的羰氨类化合物经过缩合,生成吡嗪类物质。1.3终级阶段此阶段包括两类反应。即醇醛缩合:两分子醛自相缩合,进一步脱水生成更高级不饱和醛;生成类黑精的聚合反应:中级阶段生成产物[葡萄糖酮醛、第 8 页3-脱氧Osulose(3-DG)、3,4-二脱氧Osulose(3,4-2DG)、HMF、还原酮类及不饱和亚胺类等]经过进一步缩合、聚合形成复杂的高分子色素[3]。2反应的影响因素[1]2.1糖从发生美拉德反应速度上看,糖的结构和种类不同导致反应发生的速度也不同。一般而言,醛的反应速度要大于酮,尤其是α、β不饱和醛反应及α-双羰基化合物;五碳糖的反应速度大于六碳糖;单糖的反应速度要大于双糖;还原糖含量和褐变速度成正比关系。第 9 页2.2氨基化合物常见的几种引起美拉德反应的氨基化合物中,发生反应速度的顺序为:胺>氨基酸>蛋白质。其中氨基酸常被用于发生美拉德反应,氨基酸的种类、结构不同会导致反应速度有很大的差别,比如:氨基酸中氨基在ε-位或末位这比α-位反应速度快,碱性氨基酸比酸性氨基酸反应速度快。2.3温度温度相差10℃,褐变速度就可相差3~5倍。当第 10 页温度大于30℃,褐变速度较快;小于20℃,褐变速度较慢。2.4pHpH3~9范围内,随着pH上升,褐变反应速度上升;pH≤3,褐变反应程度较轻微。在偏酸性环境中,反应速率降低。因为在酸性条件下,N-葡萄糖胺容易被水解,而N-葡萄糖胺是Maillard特征风味形成的前体物质。2.5水分含量10%~15%含水量,容易发生褐变;完全干燥的情况下,褐变难以进行。第 11 页2.6金属离子铜与铁可促进褐变反应,其中三价铁的催化能力要大于二价铁。2.7亚硫酸盐在美拉德反应初期阶段就加入亚硫酸盐可有效抑制褐变反应的发生。主要原因是亚硫酸盐可以和还原糖发生加成反应后再与氨基化合物发生缩合,从而抑制了整个反应的进行。第 12 页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根据产品的需要,要对美拉德反应进行控制。基于以上因素我们可以总结出控制美拉德反应程度的措施:(1)除去一种反应物:可以用相应的酶类,比如葡萄糖转化酶,也可以加入钙盐使其与氨基酸结合成不溶性化合物;(2)降低反应温度或将pH调制偏酸性;(3)控制食品在低水分含量;(4)反应初期加入亚硫酸盐也可以有效控制褐变反应的发生。3美拉德反应在食品工业上的应用3.1美拉德反应与食品色泽第 13 页美拉德反应赋予食品一定的深颜色,比如面包、咖啡、红茶、啤酒、糕点、酱油,对于这些食品颜色的产生都是我们期望得到的。但有时美拉德反应的发生又是我们不期望的,比如乳品加工过程中,如果杀菌温度控制的不好,乳中的乳糖和酪蛋白发生美拉德反应会使乳呈现褐色,影响了乳品的品质。美拉德反应产生的颜色对于食品而言,深浅一定要控制好,比如酱油的生产过程中应控制好加工温度,防止颜色过深。面包表皮的金黄色的控制,在和面过程中要控制好还原糖和氨基酸的添加量及焙烤温度,防止最后反应过度生成焦黑色。第 14 页3.2美拉德反应与食品风味通过控制原材料、温度及加工方法,可制备各种不同风味、香味的物质,比如:核糖分别与半胱氨酸及谷胱甘肽反应后会分别产生烤猪肉香味和烤牛肉香味。相同的反应物在不同的温度下反应后,产生的风味也不一样,比如:葡萄糖和缬氨酸分别在100 ̄150℃及180℃温度条件下反应,会分别产生烤面包香味和巧克力香味[5];木糖和酵母水解蛋白分别在第 15 页90℃及160℃反应会分别产生饼干香味和酱肉香味。加工方法不同,同种食物产生的香气也不同,比如:土豆经水煮可产生125种香气,而经烘烤可产生250种香气;大麦经水煮可产生75种香气,经烘烤可产生150种香气。可见利用美拉德反应可以生产各种不同的香精。目前,主要用于生产肉类香精。肉中的还原糖主要是葡萄糖和核糖,在加工过程中它们和肉中的氨基酸、肽、蛋白质发生美拉德反应形成风味物质。这些风味物质主要是含氮、硫、第 16 页专题论述10No.12.2006氧的杂环化合物以及其他的含硫化合物,其中包括呋喃、吡嗪、吡咯、噻吩、噻唑、咪唑、吡啶以及环烯硫化物。另外,在美拉德反应的中间产物中有一些二羰基化合物,它们可以进一步和脂质以及硫胺素的降解产物反应,生成具有肉香味的化合物。目前在制备肉味香味料时通常采用含硫的氨基酸如胱氨酸、半胱氨酸以及肽类,含硫氨基酸发生美拉德反应经过斯特勒克尔降解会产生硫化氢和氨,为大量杂环风味物质的形成提供前体物质。同时通过斯特勒克尔降解可产生氨基酮,2分子的氨基酮缩合会产生1分子二氢吡嗪,经过氧化生成吡嗪。烷基吡嗪是一种重要的香味呈味物质[2]。第 17 页目前国内已经研究出利用美拉德反应制备牛肉、鸡肉、鱼肉香料的生产工艺。艾萍等[10]利用美拉德反应制备了牛肉香味料。宋焕禄[11]利用鸡肉酶解物/酵母抽提物进行美拉德反应来产生肉香味化合物。张彩菊等[6]利用鳙鱼的酶解产物、谷氨酸、葡萄糖、木糖、VB1进行美拉德反应制备鱼味香料。美拉德反应对于酱香型白酒的风味贡献也很大。其中风味物质主要包括呋喃酮、吡喃酮、吡咯、噻吩、吡啶、吡嗪、吡咯等含氧、氮、硫的杂环化合物[7]。3.3抗氧化作用美拉德反应的抗氧化活性是由Franzke和Iwainsky于1954年首次发现的,他们对加入甘氨酸-葡萄糖反应产物的人造奶油的氧化稳定性进行相关报道[9]。直到20世纪80年代,美拉德反应产物的抗氧化性才引起人们的重视,成为研究的热点。研究表明美拉德反应产物中的促黑激素释放素、还原酮、一些含N、S的杂环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某些物质的抗氧化活性可以和合成抗氧化剂相媲美[4]。Lingnert等人的研究发现在弱碱性(pH=7~9)条件下组氨酸与木糖的美拉德反应产物表现出较高的氧化活性,beckel、朱敏等人先后报道在弱酸性(pH=5~7)条件下,精氨酸与木糖的反应产物的抗氧化活性最佳[8]。也有人研究木糖与甘氨酸、木糖与赖氨酸、木糖与色氨酸、二羟基丙酮与组氨酸、二羟基丙酮与色氨酸、壳聚糖和葡萄糖的氧化产物有很好的抗氧化作用[4]。可见美拉德反应产物可以作为一种天然的抗氧化剂。但是目前对美拉德反应产物抗氧化活性的研究还不充分,对其中的抗氧化物质和抗氧化机理还有待人们进一步研究

美拉德反应是一种普遍的非酶褐变现象,将它应用于食品香精生产之中,我国还是近几年才开始的。 美拉德反应在香精生产中的应用国外研究比较多,国内研究应用很少,该技术在肉类香精及烟草香精中有非常好的应用。所形成的香精具天然肉类香精的逼真效果, 具有调配技术无法比拟的作用。美拉德反应技术在香精领域中的应用打破了传统的香精调配和生产工艺的范畴,是一全新的香精香料生产应用技术,值得大力研究和推广,尤其在调味品行业。 1 美拉德反应机理 1912年法国化学家Maillard发现甘氨酸与葡萄糖混合加热时形成褐色的物质。后来人们发现这类反应不仅影响食品的颜色,而且对其香味也有重要作用,并将此反应称为非酶褐变反应(nonenzimicbrowning)[1]。1953年Hodge对美拉德反应的机理提出了系统的解释,大致可以分为3阶段[2~4]。 1.1 起始阶段 1.1.1 席夫碱的生成(ShiffBase):氨基酸与还原糖加热,氨基与羰基缩合生成席夫碱。 1.1.2 N-取代糖基胺的生成:席夫碱经环化生成。 1.1.3 Amadori化合物生成:N-取代糖基胺经Amiadori重排形成Amadori化合物(1—氨基—1—脱氧—2—酮糖)。 1.2 中间阶段在中间阶段,Amadori化合物通过三条路线进行反应。 1.2.1 酸性条件下:经1,2—烯醇化反应,生成羰基甲呋喃醛。 1.2.2 碱性条件下:经2,3—烯醇化反应,产生还原酮类褐脱氢还原酮类。有利于Amadori重排产物形成1deoxysome。它是许多食品香味的前驱体。 1.2.3 Strecker聚解反应:继续进行裂解反应,形成含羰基和双羰基化合物,以进行最后阶段反应或与氨基进行Strecker分解反应,产生Strecker醛类。 1.3 最终阶段 此阶段反应复杂,机制尚不清楚,中间阶段的产物与氨基化合物进行醛基—氨基反应,最终生成类黑精。美拉德反应产物出类黑精外,还有一系列中间体还原酮及挥发性杂环化合物,所以并非美拉德反应的产物都是呈香成分[5]。 2 美拉德反应的影响因素[5~8] 2.1 糖氨基结构 还原糖是美拉德反应的主要物质,五碳糖褐变速度是六碳糖的10倍,还原性单糖中五碳糖褐变速度排序为:核糖>阿拉伯糖>木糖,六碳糖则:半乳糖>甘露糖>葡萄糖。还原性双糖分子量大,反应速度也慢。在羰基化合物中,α-乙烯醛褐变最慢,其次是α-双糖基化合物,酮类最慢。胺类褐变速度快于氨基酸。在氨基酸中,碱性氨基酸速度慢,氨基酸比蛋白质慢。 2.2 温度20~25℃氧化即可发生美拉德反应。一般每相差10℃,反应速度相差3~5倍。30℃以上速度加快,高于80℃时,反应速度受温度和氧气影响小。 2.3 水分水分含量在10%~15%时,反应易发生,完全干燥的食品难以发生。 2.4 pH值当pH值在3以上时,反应随pH值增加而加快。 2.5 化学试剂酸式亚硫酸盐抑制褐变,钙盐与氨基酸结合成不溶性化合物可抑制反应。 3 肉类香味形成的机理 3.1 肉类香味的前体物质 生肉是没有香味的,只有在蒸馏和焙烤时才会有香味。在加热过程中,肉内各种组织成分间发生一系列复杂变化,产生了挥发性香味物质,目前有1000多种肉类挥发性成分被鉴定出来,主要包括:内酯化合物、吡嗪化合物、呋喃化合物和硫化物。大致研究标明形成这些香味的前体物质主要是水溶性的糖类和含氨基酸化合物以及磷脂和三甘酯等类脂物质[9]。肉在加热过程中瘦肉组织赋予肉类香味,而脂肪组织赋予肉制品特有风味,如果从各种肉中除去脂肪则肉之香味是一致的没有差别[10]。 3.2 美拉德反应与肉味化合物 并不是所有的美拉德反应都能形成肉味化合物,但在肉味化合物的形成过程中,美拉德反应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肉味化合物主要有N.S.O-杂环化合物和其他含硫成分,包括呋喃、吡咯、噻吩、咪唑、吡啶和环乙烯硫醚等低分子量前体物质。其中吡嗪是一些主要的挥发性物质。另外,在美拉德反应产物中,硫化物占有重要地位。若从加热肉类的挥发性成分中除去硫化物,则形成的肉香味几乎消失[4]。肉香味物质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分类即氨基酸类(半胱、胱氨酸类)通过Maillard和Strecker降低反应产生的。糖类、氨基酸类、脂类通过降解产生肉香味。脂类(脂肪酸类)通过氧化、水解、脱水、脱羧产生肉香味。硫胺产生肉香味。硫化氢硫醇与其他组分反应产生肉香味。核糖核苷酸类、核糖—5’—磷酸酯、甲基呋喃醇酮通过硫化氢反应产生肉香味。可见,杂环化合物来源于一个复杂的反应体系,而肉类香气的形成过程中,美拉德反应对许多肉香味物质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11]。 3.3 氨基酸种类对肉香味物质的影响 对牛肉加热前后浸出物中氨基酸组分分析,加热后有变化的主要是甘氨酸、丙氨酸、半胱氨酸、谷氨酸等,这些氨基酸在加热过程中与糖反应产生肉香味物质。吡嗪类是加热渗出物特别重要的一组挥发性成分,约占50%。另外从生成的重要挥发性肉味化合物结构分析,牛肉中含硫氨基酸、半胱氨酸和胱氨酸以及谷胱甘肽等, 是产生牛肉香气不可少的前体化合物。半胱氨酸及其他含硫化合物。半胱氨酸产生强烈的肉香味,胱氨酸味道差,蛋氨酸产生土豆样风味,谷胱氨酸产生出较好的肉味。当加热半胱氨酸与还原糖的混合物时,便得到一种刺激性“生”味,如有其他氨基酸混合物存在的话,可得到更完全和完美的风味,蛋白水解物对此很合适。 3.4 还原糖对肉类香味物质的影响 对于反应来说,多糖是无效的,双糖主要指蔗糖和麦芽糖,其产生的风味差,单糖具有还原力,包括戊糖和己糖。研究标明,单糖中戊糖的反应性比己糖强,且戊糖中核糖反应性最强,其次是阿拉伯糖、木糖。由于葡萄糖和木糖,廉价易得,一反应性好,所以常用葡萄糖和木糖作为美拉德反应原料。 3.5 环境因素对反应的影响[1] 牛肉香精、需要较长的时间和更浓的反应溶液。猪肉和鸡肉香精,需较短加热时间,较稀的反应溶液,较低的反应温度。反应混合物pH值低于7(最好在2~6) 反应效果较好;pH大于7时,由于反应速度较快而难以控制,且风味也较差。不同种类的氨基酸比不同种类的糖类对加热反应生成的香味特征更有显著影响。同种氨基酸与不同种类的糖,产生的香气也不同。加热方式不同,如“煮”、“蒸”、“烧”,不同烹调方式,同样的反应物质产生不同香味。 4 肉类香精的生产 从1960年开始,就有研究利用各种单体香精经过调和生产肉类香精,但由于各种熟肉香型的特征十分复杂,这些调和香精很难达到与熟肉香味逼真的水平,所以对肉类香气前体物质的研究和利用受到人们的重视。利用前体物质制备肉味香精,主要是以糖类和含硫氨基酸如半胱氨酸为基础,通过加热时所发生的反应,包括脂肪酸的氧化、分解、糖和氨基酸热降解、羰氨反应及各种生成物的二次或三次反应等。所形成的肉味香精成分有数百种。以这些物质为基础,通过调和可制成具有不同特征的肉味香精[4]。美拉德反应所形成的肉味香精无论从原料还是过程均可以视为天然,所以所得肉味香精可以视为天然香精。 求采纳

答案如下:美拉德反应中斯特克勒讲解发生是1.美拉德(Maillard)反应是指含羰基(-C=O)的化合物和含氨基(-NH2)的化合物在常温或者加热情况下,发生缩合、聚合反应,生成类黑色素、芳香化合物等多种物质的过程。该反应的产物同样会引起食物色泽和香味的变化。2.糖类即为含羰基的化合物,氨基酸为含氨基的化合物,因此将五花肉放入有白糖的油锅里,糖会和五花肉进一步发生美拉德反应,使五花肉的颜色进一步加深,并产生特殊的香气。3.由于大多数食物中都含有蛋白质和糖,因此在加热过程中都可以发生美拉德反应和焦糖化反应,比如烤红薯、烤面包、烤肉、爆米花等等。食物中氨基酸和糖的种类不同,通过美拉德反应得到的产物也不同,从而产生各种各样的风味。同样是烤着吃,鸡肉、羊肉和牛肉的风味却各不相同。氨基酸种类越多,产生的芳香化合物种类也越多,味道也更丰富。4.虽然美拉德反应在常温下也能进行,但是十分缓慢。一般情况下,美拉德反应速度随加工温度的上升而加快,香味物质也主要在较高温度下反应形成。要想通过美拉德反应改善食物的色泽和香味,必须要达到相当高的温度(一般需要达到140℃-170℃)。而且食物含水量在15%左右的时候,美拉德反应最为活跃。因此,用油煎、炸、炒,或者用烤箱烘烤出来食物,往往比煮或者蒸出来的食物更美味。5.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虽然美拉德反应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美味,但是在反应过程中也会造成氨基酸和糖类一定的损失,使得食物营养价值下降。此外,美拉德反应过程中还可能会产生微量对人体有害的物质。

糖和氨基酸的比例以及温度时间,还有酸碱度。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