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基础设施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基础设施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建筑参考文献

文献意思为有历史意义或研究价值的图书、期刊、典章。下面我为大家带来建筑参考文献,希望大家喜欢!

(一)建筑设计部分

[1] 国家标准. 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GB/T 50001-2001).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

[2] 国家标准. 建筑制图标准(GB/T 50104-2001).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

[3] 国家标准.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 16-87).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

[4] 教材.房屋建筑学

同济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东南大学、重庆大学合编.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二)结构设计部分

[1] 国家标准.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01).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 国家标准.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 国家标准. 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2004).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4] 国家标准. 钢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7-2003).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

[5] 国家行业标准. 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技术规程(CECS102:2002).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

[6] 国家标准.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GB50018-2002).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

[7] 国家标准. 建筑结构制图标准(GB/T 50105-2001).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

[8] 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 钢结构设计制图深度和表示方法(03G102). 北京: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2003

[9] 龚思礼主编. 建筑抗震设计手册(第二版).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10] 《钢结构设计手册》编辑委员会.钢结构设计手册(第三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11] 《轻型钢结构设计手册》编辑委员会编. 《轻型钢结构设计手册》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12] 陈绍蕃. 钢结构(上).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13] 陈绍蕃、顾强编著. 钢结构(下).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14] 丰定国、王社良主编. 抗震结构设计(第2版). 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

[15] 梁兴文、史庆轩主编. 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指导.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三)地基基础设计部分

[1] 《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

[2] 国家标准.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 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02 J 220-2002)

[4] 国家标准. 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 50025-2004).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5]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6] 《土木工程专业岩土工程方向边坡支护课程设计指导书》(韩晓雷编) [8] 华南理工大学等编著. 地基及基础(第三版).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9] 陈仲颐、叶书麟编著. 基础工程学.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10] 史佩栋、高大钊主编.高层建筑基础手册.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11] 沈杰.地基基础设计手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12] [美]H.F.温特科恩、方晓阳主编.钱鸿缙、叶书麟等译校.基础工程手册.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

Nor Berg-Schulz,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

杨、盖尔,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K. Lynch,城市意向[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童林旭,地下空间与城市现代化发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刘晓晖、杨宇振,商业建筑[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曾坚、陈岚、陈志宏.,现代商业建筑的规划与设计[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

杨贵庆,城市社会心理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

布恩(美),心理学原理和应用[M],知识出版社,1985;

魏伦杰,张卫华,关注城市地下商业建筑的安全性与舒适性[J].四川建筑,2007 年第 27 卷;

I. L. Mcharg,设计结合自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高履泰,光环境的剖析,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照明工程学报 200(04);

王紫雯、涂银霞,城市居住环境中的人文要素研究以杭州市的人居环境调查为例,建筑学报,2002. 1. p40;

韩晶,张宇星,城市流线空间连续性设计的方法.规划师,2004, 09 : 90-93;

童林旭,地下空间概论,地下空间,2004 年 3 月,24 (1):133-142;

童林旭,地下空间与未来城市,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5 年 06 月,1 (3 ) : 323-328;

束昱、彭方乐,地下空间研究的新领域一一地下环境心理学、地下空间,1990,1(3);

王保勇,束昱,影响城市地下空间环境的因素分析,同济大学学报,2000,28(6) : 656-660;

陈秋琼,改善室内空气环境的几种方法,上海建设科技,2000,03;

[美]吉迪恩、S、格兰尼,[日]尾岛俊雄.城市地下空间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赵景伟,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居环境与地下空间利用.隧道建设,2008,28 (2); 154-157;

[1]王永志.电力建设企业起重机械安全管理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2

[2]王坤.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研究与实践[D]重庆:重庆大学,2007.

[3]杨帆.基于模糊评价的工程施工项目安全管理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9

[4]戴牡巧.基于RFID技术的施工现场危险源辨识研究[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14

[5]高向阳,秦淑清.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与技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6]周蓉.企业安全事故风险预警体系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8

[7]陈少荣.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与控制[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1

[8]任敏.基于危险源识别与评价的.建筑施工安全预警系统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

[9]田翰之.建筑生产安全事故统计指标体系创新及应用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

[10]彭蔚锋.建筑工程坍塌事故危险源分析与评价研究[D]南京:南京工业大学,2012

[11]乔元路.高层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研究[D]青岛:青岛理工大学,2011

[12]李玉红.建筑工程项目安全风险管理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08

[13]梅牡丹.基于灰色理论的建筑施工事故的预测研究[D]合肥:安徽理工大学,2011

[14]乔团.基于复杂系统脆性理论的建筑施工安全事故控制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

[15]张霞.港口施工危险源评价方法应用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9

[16]侯茜,秦洁璇,李翠平.安全生产预警综合分析与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3,06:92-97

[17]赵平,裴晓丽,薛剑.基于信息融合的建筑施工安全预警管理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10:106-110

[1]林源.古建筑测绘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高珊珊.基于三维激光扫描仪的点云配准[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8

[3]刘洋.基于编码结构光的三维扫描仪原型系统研发[D]杭州:浙江大学,2005

[4]杨永.古建筑数字化保护关键技术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0

[5]冯钧森.古建筑测绘技术与方法[J]企业家天地,2009

[6]李杰,周兴华,唐秋华等.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数字城市中的应用[J]海岸工程,2011,30(3):28-33

[7]王莫.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故宫古建筑测绘中的应用研究[J]故宫博物院院刊,2011,(6):143-156

[8]白成军.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古建筑测绘中的应用及相关问题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7

[9]谢武强,宋杨,王峰,罗峰.三维激光扫描仪在建筑物立面测量中的应用[J]城市勘测,2013,(1):12-14

[10]王其亨.古建筑测绘[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11]邓烨,欧阳恬之.古建筑测绘方法研究[J]建筑史论文集,2003,3.(20)

[12]沙黛诺.古建筑测绘方法和技术的适用性和可靠性[D]天津:天津大学,2009

[13]曹勇.全站仪和三维激光扫描仪在古建筑测绘中的应用及比较[J]广东建材,2011,5:10-12

[14]丁宁,王倩,陈明九.基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古建保护分析与展望[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2,25(3):274-277

[15]王潇潇.地面三维激光扫描建模及其在建筑物测绘中的应用[D]长沙:中南大学,2010

[16]李宝瑞.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古建筑测绘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2

[17]张远智,胡广洋,刘煜彤,王庆洲.基于工程应用的三维激光扫描系统[J]公路运输文摘,2001(9):38-40

[1]毕沅(清):《续资治通鉴》卷52

[2]孙科.广州市政忆述.中国现代史专题研究报告.中华民国史料研究中心,1978

[3]胡宗宪(明):《海防图论》,《中国兵书集成》,解放军出版社,1987:290

[4]陈梦雷(清):《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广州府部汇考》

[5]任果、常德:《番禺县志》(清,乾隆)

[6]屈大均(清):《广东新语》,《恭岩札记》

[7]张九龄(唐):《曲江集》卷一七《开凿大庾岭路序》:130

[8]张廷玉(清):《明史》卷七五《职官志四·递运所》

[9]梁廷桁(清):《越秀书院志》,(转引自《南汉书》,《夷氛纪闻》)

[10]粱廷楠(清):《粤海关志》,第50页,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校注本

[11]王在晋(明):《海防幕要》,《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564

[12]陈寿(晋):《三国志·吴志·陆胤传》卷六十一·吴书十六·潘浚陆凯传第十六

[13]黄培芳(清):《羊城西关纪功录》,《番禹册金录》,《嘉庆七年会试齿录》

[14]陈薇著.走在运河线上--大运河沿线历史城市与建筑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15]郭松义、李新达、李尚英著.清朝典章制度.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

[16]傅熹年著.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及建筑设计方法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1]黄成铭,杨忠智.铁路运输建设项目应开展后评价[J]铁道运输与经济.2009,(4):30-33

[2]张飞涟,周继祖.铁路建设项目后评价理论体系的`研究[J]综合运输,2010(12):25-28

[3]黄恺.积极开展商业房地产项目后评价[J]城市开发.2011(10):76

[4]汪红霞,商业地产项目引入后评价的探讨[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9.19(6):93-95

[5]曲琳莉.正确进行商业房地产项目后评价研究[J]特区经济.2011(10),299

[6]曾珍香.可持续发展协调性分析[J]系统工程观论与文践,2011(3):18-21

[7]倪枫杰,黄金枝.工秤项目后评价研究综述[J]建筑技术开发,2009,31(11):103-106

[8]许晓峰,肖翔.建设项目后评价[M]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0

[9]张三力.项目后评价[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10]王五英,于守法,张汉亚主.建设工程项目社会评价方法[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11]王超.项目决策与管理[M]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5

[12]牛志平,朱,何孝贵.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后评价体系研究[J]都市快轨交通,2010,19(3):25-27

[13]刘月明.建设工程项目效益后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判据分析[J]北京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6(3):36-38

[14]刘荣刚.建设工程项目后评价[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15]张炯,贾仁甫,郭永利.房地产项目后评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J]当代经济,2008(10),151

[16]黄昀,黄文杰.项目财务后评价的一点探讨[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0l.8(12):68-71

[1]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北京:华夏出版社[M]2005

[2]张京成主编.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6)[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3]约翰·霍金斯.创意经济:如何点石成金[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4]牛维麟主编.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8]姜奇平.创意产业经济学的批判.互联网周刊.2006.4.3

[6]张京成主编.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7[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7]Scott A. New industrial space, London: Pion,1988

[8]丝奇雅·沙森.全球城市[M]北京: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9]厉无畏编.创意产业导论.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10]姚为群.全球城市的经济成因[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1]张京城主编.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9).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3

[12]朱介鸣.市场经济下的中国城市规划.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7

[13]段勇.当代美国博物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1](法)埃德加·莫兰.秦海鹰译.方法:思想观念--生境、生命、习性与组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55.

[2]李传统.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技术[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1,54,101.

[3]王侠.发展可再生能源[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7-9.

[4]杨平.环境美学的谱系[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7:1-162.

[5]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63-64.

[6]侯幼彬.中国建筑美学[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260.

[7](美)阿摩斯·拉普卜特.黄谷兰译.建成环境的意义--非言语表达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3-7,22-37,62-63.

[8]潘知常.我爱故我在:生命美学的视界[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

[9](德)鲁道夫·奥伊肯.生活的意义与价值[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68.

[10]俞孔坚.以土地的名义:对景观设计的理解[J]建筑创作,2003(07):28.

[11]裴丹.绿色基础设施建构方法研究评述[J]城市规划,2012,36(5):84.

[12]陈洁萍,葛明.景观都市主义谱系与概念研究[J]建筑学报,2010(11):3.

[13]曾繁仁.当然生态美学观的基本范畴[J]文艺研究,2007,(4):15-22.

[14]俞孔坚的.低碳美学下的新桃园憧憬[J]园林,2011(03):44-48.

[15]秦书生.复合生态系统自组织特征分析[J]系统科学学报,2008,16(2):45.

[16]俞孔坚.景观的含义[J]时代建筑,2002(1):16.

[1]苏为华. 多指标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 2001.

[2]王勇,李广斌. 中国城市群规划管理体制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

[3]阿瑟·塞西尔·庇古. 福利经济学[M]华夏出版社,2007.

[4]谭显明. 转型期我国城市管理研究[D]湖南大学, 2012.

[5]张淑杰. 城市经营理论与实践研究[D]2006.

[6]闫龙飞. 准公共品非政府性供给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6.

[7]向春玲: 中央党校“城镇化与城市运营”课题组,2012.

[8]张艳玲. 历史文化村镇评价体系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1.

[9]朱铁臻. 城市发展学[M]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2010.

[10]陈岩松. 城市经营[D]同济大学,2007.

[11]张超. 城市准公共物品供给主体多元化研究[D]重庆大学,2010.

[12]兰潇. 城市设计方案评价体系初探[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2.

[13]张淑杰. 城市经营理论与实践研究[D]同济大学,2006.

[14]赵燕菁. 从城市管理走向城市经营[J]城市规划,2002,26(11):7-15.

[15]王春艳. 城市概念规划理论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

公路工程成本管理方案优化措施论文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公路工程得到了快速发展,并且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而当前的公路工程市场的竞争却异常激烈,对于企业而言,归根结底就是要创造效益,这就需要企业开源节流,开源就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对外加强招揽工程项目开拓市场,节流就是要在低价中标的条件下降低工程成本,增加工程的盈利空间。因此只有真正做到优化公路工程成本管理方案,才能有利于工程的进度和质量,从而提高公路工程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核心竞争力。本论文首先对公路工程成本管理的原则进行论述,并且对当前公路企业在该方面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公路工程成本管理方案的优化提出相应措施。

关键词: 公路工程;成本管理;方案优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腾飞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飞速发展。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公路建设工程更是发展迅猛,大批的公路工程企业如雨后春笋搬涌现在市场上,因此,当今的公路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另一方面,由于国家宏观调控的加强、最低价格中标制度和现金保障金制度的实行、建筑材料价格的升高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公路工程企业的资金流转比以往大大增加,利润降低而风险加大,所以,当前的公路工程企业面临的挑战日益严峻。企业要想走出当前困境,就必须深刻的意识到进行公路工程成本管理方案优化的重要性及迫切性,按照科学合理的原则对成本管理方案进行改进,抓住工程成本管理的重要环节,采取合理有效措施。只有这样才能正真降低施工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实力。

一、公路工程企业实施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基本原则

1.全面控制原则

指对于项目成本的全部成员和整个过程的控制,因为项目成本是一个综合性指标,所以项目的每个环节和参与项目的每个环节都应该进行成本控制。从施工企业,到每个部门再到各个班组,甚至到每个员工,都应该为自己对应的环节的成本管理进行思考和改进以形成最佳的优化方案。

2.开源与节流相结合的原则

通过控制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需要企业在工程项目成本控制过程中开源节流,就是在降低支出的同时增加预算的收入。按照收入来决定支出,随时进行收支的核算,确保在收入范围内,合理支出成本。另外,加强合同管理,及时获得收入,增加经济收益。

3.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

公路工程项目的进行是一个综合性团队性活动,需要完善的管理机构,每一个管理者和员工要通过项目获得收益,就必须承担责任并享有一定的权利。企业管理者要建立完善的监督问责机制,对项目经理,项目经理对下属员工,逐级定期进行业绩考察,让业绩与奖金等收益挂钩,以提高各级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所以,只有把利、权、责相结合才能正真落实对成本的控制。

4.节约原则

提高企业经济利益的核心是节约人力,物力,财力。这也是成本控制的基本原则。这要求企业一方面,严格限制和监督各项成本费用的支出,严格执行有关财务制度;另一方面,形成预防成本失控的组织,对项目随时进行监督,防止浪费的发生,做到科学规范化管理。

5.例外管理原则

例外管理是西方国家的常用原则。在项目施工过程中,会有一些不经常且不可避免不可预知的“例外”问题,这些问题往往对项目造成很大影响,对这些“例外”问题,要进行重点检查,深入分析,并采取相应的积极措施进行纠正。

二、当前公路工程企业在成本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成本管理内容不够全面

大多数公路工程企业忽视了对工程项目经营的全过程的.成本管理,而只进行施工成本的控制,或者忽视了对成本的预测和事中控制,而只对成本进行事后的核算,又或者只注重成本水平高低而不重视成本收益的高低。

2.企业对工程成本管理的意识较差

首先一些企业的各级领导对项目成本管理的意识不够强,做出经营决定偏于感性而不够科学合理,对成本费用等方面因素考虑不够周全。企业的职工由于缺少积极性而不关心生产施工成本,导致了公路建设过程中原材料,机械设备等较严重的浪费。当今公路市场不规范加上行政的干预的影响,再加上企业内部成本管理思维僵化,均导致了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的意识淡薄。

3.成本管理的手段和方式老化落后

当今公路工程企业在成本管理过程中缺少对现代化管理手段的应用,电算化程度低。没有充分开发和利用计算机在成本管理中的巨大功能。

4.组织管理和施工方案上存在问题

在公路工程项目的组织管理上,成本管理缺少拥有对应权利和承担相应责任的成本管理部门。而目前一般将成本管控工作交给财务部门,但财务部门更多的是成本核算,而不是进行成本的管理和控制,因此企业应单独设立成本管理控制部门;在施工方案上,需要结合施工现场的实际制定技术上科学可行并切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案,但目前我国的大多企业由于工程技术人员和企业领导的习惯思维,缺少对最佳施工方案的经济成本和技术难度的比较。

三、公路工程成本管理的优化措施

1.建立全体人员参与成本管理的奖励制度,以提高其积极性

员工由于缺少奖励制度的激烈,对工程成本管理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不够高,对此,企业应建立相应的奖励制度,例如,让成本管理控制与业绩奖金挂钩等机制,从施工前方案成本研讨规划,到项目施工过程中积极节约施工原材料和机械设备,都要使全体职工培养成本节约观念,树立成本管理控制观念,养成良好习惯,针对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减少成本开支。

2.重视工程项目计划成本的预测

预测计划成本是工程项目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更是成本控制的关键工作之一。在项目实施前,项目经理部需要对国家相关政策和市场动态进行充分研究讨论,更要结合自身具体情况,科学合理的预测成本,制定经济可行的成本计划。施工过程中,各项指标的预测也要以此为基本参考。

3.加强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成本管控

由于道路施工一般耗时长,任务量大,预测成本也较大,所以,长时间施工过程中,必须以计划成本为基础,管理好实际的建设成本,包括生产原材料成本控制、机械费用以及人工费用的控制,这样才能在节约成本的同时完成任务进度和保证资源最大程度的利用。

(1)人工费的控制企业可以通过减少非生产用工,减少窝工浪费,来彻底改变劳动组织,提高施工效率,加快工程进度。另外一方面,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技术教育工作,逐步提高施工队伍的技术水平,严格控制非生产用工的比例,增加员工的劳动纪律意识。对于,劳动力价格进行比对,一般多在本地劳动力市场挑选职工,若本地价格太高,为控制人工费用,可以从它地引进。

(2)机械费用的控制对于机械设备的费用,如果外部租赁则应该以完成单位量计价收费,而尽量不采用计时收费的设备,减少因工期延误导致设备闲置而浪费成本,这样可以最大程度的降低机械设备成本支出。而对于机械设备数量的要求,不宜过少更不宜过多,需切实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和现场的情况以及班组职工对设备使用的熟练程度,进行合理计划,并随时调整。

4.加强施工组织设计的优化

针对施工组织管理结构设计的优化。在编织施工组织设计时,需要企业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对工程成本的影响,进行合理科学的人员安排和组织计划。具体流程如下:

①做好提前的人员准备工作。

②施工进度的计划应严格执行,但又绝非一成不变,也需要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进行计划性调整工作量

③提高工作面的利用率,合理利用施工空间

④就地取材,充分利用现有的施工设备,提高主要机械的使用效率。

⑤施工方法的选择应以提高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为前提,以简化工序为根本原则,避免选用复杂的施工方式,以有效节约成本,增加公路工程企业的经济效益。

5.施工方案的技术经济比选施工方案的技术经济比选是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控制的有利环节。技术经济比选应该以建立相应的经济分析指标体系为前提。在设立比选指标的过程中要对所有的分析方法进行的有目的性和有针对性的对比,对于每一种方案都要在技术层面和技术层面进行细致的对比分析,并最终确定较为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

四、结束语

面对当前竞争异常激烈的公路工程市场,工程建设企业只有加强对施工项目成本的控制与管理,才可以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才能提高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得到长久的发展。企业应以成本管理为中心,以技术管理、质量管理为保障,不断增强全体人员成本管理控制的意识,并利用计算机及网络的现代化管理手段,提高项目管理能力,促进企业综合管理水平提高,真正实现项目与企业的共赢,使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并为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腾飞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清华.公路工程施工现场成本控制与管理[J].山西建筑,2011,37(10):238-239.

[2]时占君.公路工程施工项目成本控制方法探讨[J].技术与市场,2011,18(6):299.

[3]刘良生,赵山,张冬华.论述公路工程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有效途径[J].科学之友,2012,(3):79

1] 王德,耿慧志,胡晓华,林旋. 时距概念在城镇体系规划中的应用——以浙江省上虞市为例[J]城市规划, 2001,(07) . [2] 朱才斌,林坚. 现代城市中心区功能特征与启示[J]城市发展研究, 2000,(04) . [3] 陈雪明.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美国城市交通规划中的应用[J]城市规划汇刊, 1996,(02) . [4] 杨丽娟,牛玲. 公交优先是城市公共交通的战略方针[J]城市公共交通, 2001,(03) . [5] 黄解军,潘和平,万幼川. 构建智能交通推动数字城市的发展[J]城市规划汇刊, 2002,(03) . [6] 潘海啸,张瑛. 上海市轨道交通发展与公共交通运输导向开发区简介[J]城市规划汇刊, 2002,(04) . [7] 傅国伟,郭京菲.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管理问题的探讨[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1997,(01) . [8] 杨新苗,王炜,顾维平,周明保. 公交线路客流模糊神经网络预测模型[J]公路交通科技, 2000,(04) . [9] 王殿海,吴娟,栗红强. 典型线路公共汽车票价确定方法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 2000,(06) . [10] 潘海啸. 快速交通系统对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都市区的作用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 2001,(04) . [11] 欧阳安蛟. 容积率影响地价的作用机制和规律研究[J]城市规划, 1996,(02) . [12] 张奎福. 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发展中的位置[J]北京规划建设, 1997,(06) . [13] 胡润洲. 城市公共交通专用道(路): 提高大城市公交运输水平的重要途径[J]城市规划, 1997,(03) . [14] 杨晓光,马林. 有关城市公交专用道(路)之设计要点及优先控制管理系统[J]城市规划, 1997,(03) . [15] 陆锡明,陈必壮. 上海实行公交专用路的设想[J]城市规划, 1997,(03) . [16] 何磊. 快速公共交通引导城市走健康之路[J]城市规划, 2002,(03) . [17] 李秀辉,张世英. PPP与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J]城市规划, 2002,(07) . [18] 覃煜,晏克非,赵童. 城市综合客运交通体系中换乘研究[J]长沙交通学院学报, 2000,(02) . [19] 孙明洁. 世纪之交的中国城市等级规模体系[J]城市规划汇刊, 2000,(01) . [20] 史春华,杨晓光,曾松. 城市公交专用道的设置与设计[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2000,(02) .

城市基础设施的高效管理直接体现了城市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它不仅与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且关系着整个城市能否可持续发展。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城市基础设施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文中阐述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和先导性,并进一步分析探讨了当前形势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良好条件和存在问题, 从而提出了优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 方法 。

关键词:基础设施;城市管理;建设

Abstrac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importance of urba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pilot, and further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urba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favorable conditions and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the optimization method of urba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Keywords: infrastructure; Urban management; Construction of the

中图分类号: F2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编号:2095-2104(2013)

前言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而城市管理是政府为保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健康、高效进行以及其他各项活动有序进行采取的必要的调控行为,是建设现代文明城市不可缺少的要素。

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1城市基础设施的特点

(1)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发展的基础

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它既是促进城市社会经济事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又是保障城市安全运行、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承载水平、增加城市容量和发展后劲、发挥城市功能、实现城市稳定协调发展的基础。一个城市要发展,就必须要先打好基础,因地制宜,科学预测,超前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2)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具有系统性

一个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以整个城市为其预测基础和发展目标的。其服务方式、供给方式、输送 渠道 等都是分别在相关特定的系统中实现的。如道路网络系统形成城市道路骨架, 联系城市内外交通;水、电、气、通信等各种管线各自形成网络系统,把服务输送到千家万户。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系统性是部分公用行业具有垄断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

(3)城市基础设施服务的公共性

城市基础设施是一个公共的开放系统, 它的产品是为全社会、全体市民服务的,这是它有别于 其它 商品的一个显著特征。一方面由于基础设施的自然垄断特征,其产品,特别是生活必需品的使用都不能以个人的意志而转移;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公平、保证稳定的原因,政府采取行政手段对一些公共服务产品实行价格控制,致使部分公用企业以市场经济产品制造成本,按计划经济的商品价格销售,企业的投入和产出脱节。

(4)城市基础设施效益的社会性

城市基础设施的公共性决定了城市基础设施效益的社会性。城市基础设施大多是公用事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都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把推进城市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作为其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主要目的。因此,投入是政府的,产出是全社会共享的,必须把投入与产出的问题放在整个城市经营活动中来统筹考虑。

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

1 城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的内容

现代的城市基础设施的管理不仅包括城市供电管理、城市供水管理、城市供气管理、城市道路管理、城市灾害管理等广义的内容,也包括以提高经济效益、满足市民需要的消费经济领域的城市管理概念,同时也涉及到人口、治安、社团组织、社会福利等在内的城市社会管理。现代化城市的管理是以城市基础设施为重点,以发挥城市综合效益为目的的综合管理。

2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的职能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主要是实现政府从基础设施生产领域逐渐退出的目的,实现政企分开,提高政府工作绩效,减轻政府财政压力;将市场机制引入基础设施供给中,提高基础设施供给质量与效率;对市场供给基础设施的弊端实行规制,克服市场供给的盲目性,在保证基础设施供给效率的基础上,保证消费者利益。

三、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1 城市基础设施生产方式

选择基础设施的生产方式意味着选择基础设施的建设者, 即是选择公共生产还是市场生产。第一, 市场生产方式。该方式最突出的优点在于保证效率。在没有市场缺陷的条件下, 利润最大化动机与市场竞争的压力最终使生产者将生产成本降低到现有技术条件下的最低水平。第二, 公共生产方式。对具有自然垄断性的行业而言, 既然市场竞争机制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 政府干预就是次优选择。

2 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 政府垄断了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存在着影响其效益发挥的诸多问题。

(1) 建设管理体制市场化改革进程缓慢

随着基础设施投资主体多元化和资金来源多渠道的出现, 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模式也进行了一些市场化改革, 但效果并不理想。

(2) 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问题频繁

第一, 项目投资管理不规范。高估项目投资概算、多计工程结算价款、建设单位违规使用建设资金等现象普遍存在。第二, 项目建设违反基建程序。第三, 项目建设中没有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四、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的 措施

1 纠正思想认识上的偏差

由于城市基础设施属于“公共物业”。所以,在优化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但在当前形势下,仅有政府干预是远远不够的, 基础设施的建设运营还必须市场化。因此,我们首先要纠正思想上的偏差。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2 制定和执行合理的规划发展方案

制定城市基础设施发展的规划方案要从多角度考虑,既要满足城市生活、生产的需要,又要契合城市的经济、 文化 特色。在具体规划方案中, 要明确标注城市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内, 要重点投入和加大支持力度的基础设施行业。如: 交通、电力、通信、环保几大行业都应重点规划。规划方案中,还要明确标注计划每个阶段(如一年)要达到的工程进度和计划投入资金的额度,包括资金的来源渠道等。此外,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设计方案中, 应尤其重视城市中心区区域和重要节点的规划设计工作, 这就要求政府部门重视加强对规划设计人才的培养。只有严格执行合理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方案, 才能按照计划有条不紊的组织实施各项工作。最终确保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稳定、快速发展。

3 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水平

首先, 应充分发挥政府的监督管理职能。政府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主体,必须建立一整套完善的监督机制。并通过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出台技术质量标准,来保证对工程质量的控制。在投入资金的协调管理上, 要始终坚持资金运用服从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方案的原则,同时坚持资金管理和业务管理相统一。避免出现,规划与资金管理脱节, 使资金分散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各个部门。这样才能促使参与建设的企业和单位, 在责任细化的压力之下合理的使用建设资金,减少浪费,也避免了因工程质量问题不合格而威胁到广大人民群众人身财产安全的恶性事件产生。其次, 要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如:可以建立城市基础设施服务的综合网络系统, 在网络空间里加强各个管理部门之间的协作关系, 整合信息资源,形成信息共享,提高工作效率。除此之外,还应针对实际情况对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维护, 制定出一套合理完整的工作考核制度。有奖有罚,明确相关责任部门和个人,真正做到快速解决问题,增强管理服务意识,从根本上提高工作效率。

结束语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是产生城市集聚效应的决定性因素。尽管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迅速发展, 设施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 在城市基础设施的政府提供环节还存在大量的不经济现象, 严重地影响着公共财政资金效益的发挥。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措施, 无论对于城市的发展, 还是对于公共财政资金效益的发挥,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郝俊芳. 对城市管理的研究与思考[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5(24)

[2] 李贵民. 关于城市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J]. 北京规划建设. 2009(02)

[3] 郑强. 浅谈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措施[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09(07)

[4] 周晟宇,王洪光. 浅谈可持续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目标体系[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09(09)

城市化发展的基础物质保障就是城市基础设施,是体现居民生活质量、经济发展程度及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在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融资主要是以财政拨款和银行贷款手段为主,并存以其他融资模式。但我们发现融资渠道狭窄,运营效率低下,运营管理技术水平低下是摆在政府面前的诸多困难。随着民间资金积聚增速加快,如何鼓励、推动、完善其它资本加入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成了当务之急。为改变此局面,多种融资模式如BOT、ABS、PPP等均已在我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广泛使用。

一、项目融资与BOT融资

项目融资出现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作为资本运作的一种重要方式得到广泛应用,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得到普遍应用。如道路、桥梁、电厂、港口、机场、城市给排水等。项目融资是以项目预期现金流量和全部收益为其债务(如银行贷款)的偿还提供保证的,即项目未来的可用于偿还债务的净现金流量和项目本身的资产价值。

BOT融资是英文Build(建设)-0perate(运营)—Transfer(转交)的缩写。其含义是一个发起者(非国有部门)从委托人(通常为政府)手中获得特许权,随之组成项目公司着手从事项目的经营,获得利润用于收回融资成本,并取得合理的收益;特许期结束后,将项目无偿地转让给委托人。从1995年开始,我国进行了 BOT 模式的试运营和相关推广,BOT 融资方式也逐渐受到关注。这种不同与以往的新型融资模式有助于推动民间资本加大投入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在整个项目周期中承担一定的风险并且也获得相应的收益回报。

二、城市基础设施项目BOT融资影响因素

外界多种因素对于城市基础设施项目BOT融资存在着较大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政策法规

随着我国制订和颁布多个投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了一定的符合国际惯例的投资法律环境。目前有关BOT项目融资的法规性文件大多是部门内部通知,透明度低、权威性差,各部门规定内容冲突,或与《 公司法 》等相关法律不一致,导致实际运作过程中操作性差。

2.政府行为与信用

客观上讲政府缺少BOT管理 经验 ,出现政出多门、管理真空、职权交叉等现象。例如在项目的立项、规划许可、土地审批等相关手续办理方面与普通项目审批无异,导致费时费力,最终导致外部建设条件落实难、项目融资进行难。同时,政府的信用风险也是BOT 项目融资中存在的一个核心问题。

3.投资环境与自身实力

要有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吸引投资者的投资,并且良好的经济发展趋势对于BOT项目融资的招商引资也有着决定影响。企业自身必须有与BOT项目相匹配的规模与财务能力,才能为项目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进行融资的成功率也会提高。同时,要求企业具有丰富的项目经验和较强的管理能力。

三、 BOT融资的风险管理

1.风险识别

风险管理过程的基础就是风险识别,在收集资料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运用多种方法对客观存在多种风险及尚未发生的潜在风险进行全面识别和系统归类。从企业角度对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BOT融资的风险识别要包括政治及不可预测风险、经济风险、建设风险、经营风险。

2.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衡量各种风险对项目实现目标的影响及程度。通过风险定性分析将风险进行排序,确立风险应对优先级;风险定量分析将已排序的风险进行综合分析,评估该风险发生概率以及对项目结果的影响层极。

3.风险应对

风险应对是指在确定了决策的主体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风险,并分析出风险概率及其风险影响程度的基础上,根据风险性质和决策主体对风险的承受能力而制定的回避、承受、降低或者分担风险等相应防范计划。就BOT融资而言,在评估可行性及特许 经营合同 中规避可预见风险;通过设计合理组合工具来接受风险;采取针对措施减少风险发生概率及经济损失程度;通过购买 保险 来分担风险。

4.风险监控

风险监控是指在决策主体的运行过程中,对风险的发展与变化情况进行全程监督,并根据需要进行应对策略的调整。在执行过程中,对具体实施情况风险规划、监控、信息反馈、识别估计、整改调整,以最终达到预期目标。在风险监控的实施过程中,通过风险管理计划、风险应对计划、实际风险发展变化情况及可用于风险控制资源等几个方面对风险进行综合化管理。最终实现尽早识别风险、避免风险事件发生、消除风险消极后果及吸取经验教训等风险监控目标。

四、结论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及改善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手段,在财政资金紧张的情况下,许多国家认为BOT融资模式是一种较理想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方式,在我国的应用亦适合当前国情的需求,通过BOT融资可以实现短期内给政府解决一次性财政资金投入过大的问题,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工程投资过大、建设周期过长等问题。在实践之中,要通过科学分析多种因素对城市基础设施项目BOT融资的影响,将风险管理实践化、风险识别具体化、风险应对数据化、风险监控常态化。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需要通过合同约定等方式明确各参与方承担何种程度的风险及具体的承担方式,并将项目合同、融资合同、担保合同及其它支持文件等作为风险管理的手段方法贯穿项目建设周期,合理规划,紧密衔接,最终使得风险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蔡宇飞.BOT、PPP与ABS三种模式的比较探析[J].金融财会.2001(1)

基础设施建设论文范文参考

来范文之家看看,有一个你可以参考的,你看看

为发展农村生产和保证农民生活而提供的公共服务设施的总称。包括交通邮电、农田水利、供水供电、商业服务、园林绿化、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等生产和生活服务设施。它们是农村中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也是农村经济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与农村经济的发展相互协调。农业为通过培育动植物生产食品及工业原料的产业。农业属于第一产业,研究农业的科学是农学。农业的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获得的产品是动植物本身.我们把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为农业.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品。 农业是人们利用动植物体的生活机能,把自然界的物质和能转化为人类需要的产品的生产部门。现阶段的农业分为植物栽培和动物饲养两大类。土地是农业中不可替代的在基本生产资料,劳动对象主要是有生命的动植物,生产时间与劳动时间不一致,受自然条件影响大,有明显的区域性和季节性。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一切生产的首要条件。它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提供粮食、副食品、工业原料、资金和出口物资。农村又是工业品的最大市场和劳动力的来源。 21世纪是农业发展的重要阶段,生命科学和其它最新科学技术相结合,将使世界农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生物基因库的建成,遗传工程的崛起,克隆技术和生物固氮技术的广泛应用,农业的面貌将为之一新。 工业化农业的发展,以投入大量物质和能量为标志,促进了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但也带来了能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调等严重的社会问题。在近年来出现的新科学技术革命中,产生了一批新的技术群,如生物工程技术、新能源技术、微电子技术、原子能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等。这些科学技术成果正不同程度地在农业中得到应用,为解决工业化农业带来的环境、能源和生态问题,呈现了光明的前景。 目前,在发展中国家,还有8亿以上人口未达到粮食安全线,还有1.8亿的学龄前儿童营养失调,数以亿计的人们正遭受饥饿和营养不良的折磨。在落后的农业生态区,自然资源迅速恶化、人口飞速增长、贫困加剧和食品短缺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农业高科技。由于“绿色革命”的巨大成功,国际农业发展研究中心已认识到通过适当调整自然资源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当今和未来的研究中,人们将更注重自然资源的调整、种质的保护和品质的提高。 以“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代表的高科技设备应用于农业生产,导致了“精准农业”的产生,这将大大提高农业的生产水平。这种技术是在联合收割机、播种机和施肥机上安装全球卫星定位仪,驾驶室内的接受器可以将信息传给计算机。这样就具有精确施肥、精确估产和精确作业的特点。目前,美国正在农业领域推广这种精确种植技术。 以因特网为代表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于农业领域,使农业生产活动与整个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困难,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将进入一个新阶段。自美国政府决定建造“信息高速公路”以来,计算机网络技术正在美国农业领域内迅速普及。通过因特网,农场主可以浏览全美乃至世界各地上网的信息,如农产品期货价格、国内市场销售量、进出口量、最新农业科技和气象资料等,还可以在网上销售农产品。 以基因工程为核心的现代生物技术应用于农业领域,导致了基因农业,其结果是将培育出更多产量更高、质量更优、适应性更强的新品种,使农业的自然生产越来越多地受到人类的直接控制。比如利用农作物中的基因嵌合技术,可以在传统育种一半的时间内,创造出更理想的全新物种。据美国经济学家分析,5年之内美国市场上采用基因工程方法改造的农产品和食品将达到200亿美元。可以说,第二次绿色革命已指日可待。 以高科技为基础的工厂化种养业正在兴起,这将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的传统生产方式,使农业的生产活动可以不在大自然中进行,而像工业生产一样在厂房里进行。工厂化农业不是一般意义的温室生产,而是综合利用多种高科技成果的产物。其中既要应用生物技术培育种子,又要应用计算机技术对光照、温度、湿度、施肥、农药等进行控制,还要用新材料、新光源等高科技成果。比如许多温室可以模拟太阳的运行过程,使农作物像在自然界一样进行光合作用,这样就可以不分季节、夜以继日、连续不断地生产,从而提高生产速度,缩短生产周期,增加产量。 以确保食物的稳定生产为目标,改善农业产业结构与功能,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的综合研究正引起日本政府的高度重视。其主要研究内容是:扩大经营规模,提高经营效率,降低经营成本,充分利用农田的自然循环机能,减轻环境负荷并开发适合日本的环境低负荷型农业新技术,在水田开发出“稻—麦—大豆—饲料作物”轮作体系,同时,分作物类别、学科领域类别,以及营农等各方面进行相应的研究、试验、示范大协作。 分子生物学为基础的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深化了人们对生物界的原有认识,而以生命科学为基础的生物产业在21世纪有可能呈现出巨大的发展。日本政府认为有必要促进这些学科领域积累的知识向农业科学领域的应用。主要课题内容有:一是高密度水稻染色体连锁基因图谱的研制。二是在动物方面,主要开展了动物基因组、发生分化、免疫及脑、神经等的研究,拟定要将取得的成果应用于对农业动物的繁殖和产肉性的改善;对天敌等有用昆虫的改良、疾病防治,以及对动物摄食与生殖行为的控制等方面的研究还可能对人体医学作出贡献;三是在生物综合防治基础的他感作用物质、性激素等生物间相互作用物质的探索方面,四是对农业水产生物的机能进行深度开发与仿生,以期创出新的产业,更好的利用生物机能修复环境的技术和生物机能模仿技术等。 以色列是世界上土地资源相对贫瘠,水资源十分缺乏的国家之一,全国有90%的土地是山区和沙漠,一半以上的地区属于典型的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几十年来,以色列政府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制定和实施了明确的农业发展战略,特别是强调“以科技立国”的指导思想,在不断加大科研、教育投入的基础上,优先重点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技术、优良品种选育技术、沙漠温室技术等,在保持农业生态环境的发展过程中,走上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以色列更加强调根据市场机会,发展高技术,加强研究与开发,定时调整产业结构,品种、品质不断创新,使农业生产及其技术全面国际化、专业化和商业化。2002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要“逐步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到201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要基本覆盖农村居民”,“从2003年起,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除市区以外的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每年按人均10元安排合作医疗补助资金,地方财政对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补助每年不低于人均10元”,“农民为参加合作医疗、抵御疾病风险而履行缴费义务不能视为增加农民负担”。 这是我国政府历史上第一次为解决农民的基本医疗卫生问题进行大规模的投入。从2003年开始,本着多方筹资,农民自愿参加的原则,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试点地区正在不断的增加,通过试点地区的经验总结,为将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全国的全面开展创造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截至2004年12月,全国共有310个县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1945万户,6899万农民参合,参合率达到了72.6%。 按照“十一五”规划的要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到2010年的覆盖面达到农村的80%以上。2011年2月17日中国政府网发布了《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2011年度主要工作安排》。这份文件明确,2011年政府对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补助标准均由上一年每人每年120元提高到200元;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力争达到70%左右。弱势群体在城乡均有,而农村弱势群体是弱势群体中的主体。农村弱势群体的主要特征是经济收入水平低下,社会竞争能力差,利益容易受到侵犯。加强农村弱势群体的权利保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之一。1.要千方百计提高农村弱势群体的经济收入。首先,政府要加大对支持农村发展的投入,并向贫困农村地区倾斜。利用税收加大政府在国民收入再分配中的作用,国家扶贫资金更加向贫困农村倾斜。其次,通过农业科技推广,促进农村弱势群体利用农业科技增加经济收入。要坚持开发式扶贫,实行整村推进扶贫方式,分户制定针对性的扶贫措施,提高扶贫开发的成效。第三,要加大对农村弱势群体转移就业培训支持力度。根据市场需求,鼓励用工企业和培训机构开展定向、订单培训,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加农村弱势群体转移就业培训,提高农民转移就业能力和外出适用能力,对吸收农村弱势群体务工的用人单位给以政策上的扶持。2.通过教育支持,提高农村弱势群体的综合能力。农村弱势群体发展能力的改善,从根本上取决于其受教育的机会和程度,思想意识的贫困往往导致生活的贫困。正如教育部部长周济指出:“贫困家庭子女的就学得不到基本保障,不仅会影响我国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也不利于缩小城乡差距、贫富差距,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要在农村弱势群体中大力开展扫盲工作,同时做好农村弱势群体青少年的入学工作,为其以后的农业科技教育和职业培训奠定基础。农村弱势群体中普遍存在‘不自信’、‘等、靠、要’的思想,这和农村相对闭塞、思想保守有很大的关系,他们在很大程度上是思想观念落后,所以还需帮助他们改变思想观念,增强自信心。如利用在农村弱势群体的成员中培训农业科技能手的示范作用,可以增强农村弱势群体摆脱弱势状态的信心。提高农村弱势群体的综合能力,拓宽他们就业的途径和农业生产的范围,增加收入,逐渐脱贫致富,以改变由于贫穷而造成的农村弱势群体长辈贫穷、导致晚辈也贫穷的现状。3.健全和完善农村弱势群体社会保障制度。农村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事关农村扶贫的效果,要健全其养老、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和救济制度,以防因病返贫等现象。因此,首先要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各级政府要把为农村弱势群体提供最低生活保障的职责和途径确定下来,并使之制度化。优先将农村五保户、长期特困户纳入低保体系,然后逐步扩展到整个农村弱势群体,使他们生活得到保障。其次,健全县、乡、村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农村弱势群体形成的一个原因,严重疾病不仅影响他们的劳动能力和就业能力,还会使他们的生活状况更为恶化,打击他们脱弱的自信心。要加强农村卫生服务网络的建设,将农村弱势群体纳入农村合作医疗体系。第三,要建立健全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农村弱势群体敬老院、农村弱势群体综合性的社会福利院、慈善协会,鼓励社会、集体、企业、个人兴办农村弱势群体的福利事业。4.建立健全农村弱势群体司法救助渠道。当农村弱势群体有司法需要,而又无能力提起诉讼时,一方面要通过建立专门负责农村弱势群体司法保护的国家机构或其他社会团体提供帮助;另一方面通过减免征收案件受理费,缓交诉讼费的司法救助措施,让有理无钱的农村弱势群体打得起官司,打得赢官司。司法机关应及时受理农村弱势群体的申请、使农村弱势群体能够切实、方便、快捷和经济地获得公正的司法保护,充分发挥司法救助在保护农村弱势群体中的重要作用。

城市基础设施的高效管理直接体现了城市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它不仅与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且关系着整个城市能否可持续发展。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城市基础设施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文中阐述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和先导性,并进一步分析探讨了当前形势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良好条件和存在问题, 从而提出了优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 方法 。

关键词:基础设施;城市管理;建设

Abstrac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importance of urba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pilot, and further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urba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favorable conditions and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the optimization method of urba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Keywords: infrastructure; Urban management; Construction of the

中图分类号: F2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编号:2095-2104(2013)

前言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而城市管理是政府为保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健康、高效进行以及其他各项活动有序进行采取的必要的调控行为,是建设现代文明城市不可缺少的要素。

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1城市基础设施的特点

(1)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发展的基础

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它既是促进城市社会经济事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又是保障城市安全运行、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承载水平、增加城市容量和发展后劲、发挥城市功能、实现城市稳定协调发展的基础。一个城市要发展,就必须要先打好基础,因地制宜,科学预测,超前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2)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具有系统性

一个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以整个城市为其预测基础和发展目标的。其服务方式、供给方式、输送 渠道 等都是分别在相关特定的系统中实现的。如道路网络系统形成城市道路骨架, 联系城市内外交通;水、电、气、通信等各种管线各自形成网络系统,把服务输送到千家万户。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系统性是部分公用行业具有垄断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

(3)城市基础设施服务的公共性

城市基础设施是一个公共的开放系统, 它的产品是为全社会、全体市民服务的,这是它有别于 其它 商品的一个显著特征。一方面由于基础设施的自然垄断特征,其产品,特别是生活必需品的使用都不能以个人的意志而转移;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公平、保证稳定的原因,政府采取行政手段对一些公共服务产品实行价格控制,致使部分公用企业以市场经济产品制造成本,按计划经济的商品价格销售,企业的投入和产出脱节。

(4)城市基础设施效益的社会性

城市基础设施的公共性决定了城市基础设施效益的社会性。城市基础设施大多是公用事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都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把推进城市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作为其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主要目的。因此,投入是政府的,产出是全社会共享的,必须把投入与产出的问题放在整个城市经营活动中来统筹考虑。

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

1 城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的内容

现代的城市基础设施的管理不仅包括城市供电管理、城市供水管理、城市供气管理、城市道路管理、城市灾害管理等广义的内容,也包括以提高经济效益、满足市民需要的消费经济领域的城市管理概念,同时也涉及到人口、治安、社团组织、社会福利等在内的城市社会管理。现代化城市的管理是以城市基础设施为重点,以发挥城市综合效益为目的的综合管理。

2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的职能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主要是实现政府从基础设施生产领域逐渐退出的目的,实现政企分开,提高政府工作绩效,减轻政府财政压力;将市场机制引入基础设施供给中,提高基础设施供给质量与效率;对市场供给基础设施的弊端实行规制,克服市场供给的盲目性,在保证基础设施供给效率的基础上,保证消费者利益。

三、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1 城市基础设施生产方式

选择基础设施的生产方式意味着选择基础设施的建设者, 即是选择公共生产还是市场生产。第一, 市场生产方式。该方式最突出的优点在于保证效率。在没有市场缺陷的条件下, 利润最大化动机与市场竞争的压力最终使生产者将生产成本降低到现有技术条件下的最低水平。第二, 公共生产方式。对具有自然垄断性的行业而言, 既然市场竞争机制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 政府干预就是次优选择。

2 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 政府垄断了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存在着影响其效益发挥的诸多问题。

(1) 建设管理体制市场化改革进程缓慢

随着基础设施投资主体多元化和资金来源多渠道的出现, 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模式也进行了一些市场化改革, 但效果并不理想。

(2) 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问题频繁

第一, 项目投资管理不规范。高估项目投资概算、多计工程结算价款、建设单位违规使用建设资金等现象普遍存在。第二, 项目建设违反基建程序。第三, 项目建设中没有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四、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的 措施

1 纠正思想认识上的偏差

由于城市基础设施属于“公共物业”。所以,在优化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但在当前形势下,仅有政府干预是远远不够的, 基础设施的建设运营还必须市场化。因此,我们首先要纠正思想上的偏差。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2 制定和执行合理的规划发展方案

制定城市基础设施发展的规划方案要从多角度考虑,既要满足城市生活、生产的需要,又要契合城市的经济、 文化 特色。在具体规划方案中, 要明确标注城市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内, 要重点投入和加大支持力度的基础设施行业。如: 交通、电力、通信、环保几大行业都应重点规划。规划方案中,还要明确标注计划每个阶段(如一年)要达到的工程进度和计划投入资金的额度,包括资金的来源渠道等。此外,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设计方案中, 应尤其重视城市中心区区域和重要节点的规划设计工作, 这就要求政府部门重视加强对规划设计人才的培养。只有严格执行合理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方案, 才能按照计划有条不紊的组织实施各项工作。最终确保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稳定、快速发展。

3 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水平

首先, 应充分发挥政府的监督管理职能。政府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主体,必须建立一整套完善的监督机制。并通过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出台技术质量标准,来保证对工程质量的控制。在投入资金的协调管理上, 要始终坚持资金运用服从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方案的原则,同时坚持资金管理和业务管理相统一。避免出现,规划与资金管理脱节, 使资金分散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各个部门。这样才能促使参与建设的企业和单位, 在责任细化的压力之下合理的使用建设资金,减少浪费,也避免了因工程质量问题不合格而威胁到广大人民群众人身财产安全的恶性事件产生。其次, 要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如:可以建立城市基础设施服务的综合网络系统, 在网络空间里加强各个管理部门之间的协作关系, 整合信息资源,形成信息共享,提高工作效率。除此之外,还应针对实际情况对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维护, 制定出一套合理完整的工作考核制度。有奖有罚,明确相关责任部门和个人,真正做到快速解决问题,增强管理服务意识,从根本上提高工作效率。

结束语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是产生城市集聚效应的决定性因素。尽管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迅速发展, 设施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 在城市基础设施的政府提供环节还存在大量的不经济现象, 严重地影响着公共财政资金效益的发挥。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措施, 无论对于城市的发展, 还是对于公共财政资金效益的发挥,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郝俊芳. 对城市管理的研究与思考[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5(24)

[2] 李贵民. 关于城市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J]. 北京规划建设. 2009(02)

[3] 郑强. 浅谈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措施[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09(07)

[4] 周晟宇,王洪光. 浅谈可持续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目标体系[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09(09)

城市化发展的基础物质保障就是城市基础设施,是体现居民生活质量、经济发展程度及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在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融资主要是以财政拨款和银行贷款手段为主,并存以其他融资模式。但我们发现融资渠道狭窄,运营效率低下,运营管理技术水平低下是摆在政府面前的诸多困难。随着民间资金积聚增速加快,如何鼓励、推动、完善其它资本加入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成了当务之急。为改变此局面,多种融资模式如BOT、ABS、PPP等均已在我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广泛使用。

一、项目融资与BOT融资

项目融资出现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作为资本运作的一种重要方式得到广泛应用,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得到普遍应用。如道路、桥梁、电厂、港口、机场、城市给排水等。项目融资是以项目预期现金流量和全部收益为其债务(如银行贷款)的偿还提供保证的,即项目未来的可用于偿还债务的净现金流量和项目本身的资产价值。

BOT融资是英文Build(建设)-0perate(运营)—Transfer(转交)的缩写。其含义是一个发起者(非国有部门)从委托人(通常为政府)手中获得特许权,随之组成项目公司着手从事项目的经营,获得利润用于收回融资成本,并取得合理的收益;特许期结束后,将项目无偿地转让给委托人。从1995年开始,我国进行了 BOT 模式的试运营和相关推广,BOT 融资方式也逐渐受到关注。这种不同与以往的新型融资模式有助于推动民间资本加大投入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在整个项目周期中承担一定的风险并且也获得相应的收益回报。

二、城市基础设施项目BOT融资影响因素

外界多种因素对于城市基础设施项目BOT融资存在着较大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政策法规

随着我国制订和颁布多个投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了一定的符合国际惯例的投资法律环境。目前有关BOT项目融资的法规性文件大多是部门内部通知,透明度低、权威性差,各部门规定内容冲突,或与《 公司法 》等相关法律不一致,导致实际运作过程中操作性差。

2.政府行为与信用

客观上讲政府缺少BOT管理 经验 ,出现政出多门、管理真空、职权交叉等现象。例如在项目的立项、规划许可、土地审批等相关手续办理方面与普通项目审批无异,导致费时费力,最终导致外部建设条件落实难、项目融资进行难。同时,政府的信用风险也是BOT 项目融资中存在的一个核心问题。

3.投资环境与自身实力

要有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吸引投资者的投资,并且良好的经济发展趋势对于BOT项目融资的招商引资也有着决定影响。企业自身必须有与BOT项目相匹配的规模与财务能力,才能为项目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进行融资的成功率也会提高。同时,要求企业具有丰富的项目经验和较强的管理能力。

三、 BOT融资的风险管理

1.风险识别

风险管理过程的基础就是风险识别,在收集资料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运用多种方法对客观存在多种风险及尚未发生的潜在风险进行全面识别和系统归类。从企业角度对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BOT融资的风险识别要包括政治及不可预测风险、经济风险、建设风险、经营风险。

2.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衡量各种风险对项目实现目标的影响及程度。通过风险定性分析将风险进行排序,确立风险应对优先级;风险定量分析将已排序的风险进行综合分析,评估该风险发生概率以及对项目结果的影响层极。

3.风险应对

风险应对是指在确定了决策的主体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风险,并分析出风险概率及其风险影响程度的基础上,根据风险性质和决策主体对风险的承受能力而制定的回避、承受、降低或者分担风险等相应防范计划。就BOT融资而言,在评估可行性及特许 经营合同 中规避可预见风险;通过设计合理组合工具来接受风险;采取针对措施减少风险发生概率及经济损失程度;通过购买 保险 来分担风险。

4.风险监控

风险监控是指在决策主体的运行过程中,对风险的发展与变化情况进行全程监督,并根据需要进行应对策略的调整。在执行过程中,对具体实施情况风险规划、监控、信息反馈、识别估计、整改调整,以最终达到预期目标。在风险监控的实施过程中,通过风险管理计划、风险应对计划、实际风险发展变化情况及可用于风险控制资源等几个方面对风险进行综合化管理。最终实现尽早识别风险、避免风险事件发生、消除风险消极后果及吸取经验教训等风险监控目标。

四、结论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及改善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手段,在财政资金紧张的情况下,许多国家认为BOT融资模式是一种较理想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方式,在我国的应用亦适合当前国情的需求,通过BOT融资可以实现短期内给政府解决一次性财政资金投入过大的问题,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工程投资过大、建设周期过长等问题。在实践之中,要通过科学分析多种因素对城市基础设施项目BOT融资的影响,将风险管理实践化、风险识别具体化、风险应对数据化、风险监控常态化。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需要通过合同约定等方式明确各参与方承担何种程度的风险及具体的承担方式,并将项目合同、融资合同、担保合同及其它支持文件等作为风险管理的手段方法贯穿项目建设周期,合理规划,紧密衔接,最终使得风险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蔡宇飞.BOT、PPP与ABS三种模式的比较探析[J].金融财会.2001(1)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论文答辩

为发展农村生产和保证农民生活而提供的公共服务设施的总称。包括交通邮电、农田水利、供水供电、商业服务、园林绿化、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等生产和生活服务设施。它们是农村中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也是农村经济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与农村经济的发展相互协调。农业为通过培育动植物生产食品及工业原料的产业。农业属于第一产业,研究农业的科学是农学。农业的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获得的产品是动植物本身.我们把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为农业.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品。 农业是人们利用动植物体的生活机能,把自然界的物质和能转化为人类需要的产品的生产部门。现阶段的农业分为植物栽培和动物饲养两大类。土地是农业中不可替代的在基本生产资料,劳动对象主要是有生命的动植物,生产时间与劳动时间不一致,受自然条件影响大,有明显的区域性和季节性。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一切生产的首要条件。它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提供粮食、副食品、工业原料、资金和出口物资。农村又是工业品的最大市场和劳动力的来源。 21世纪是农业发展的重要阶段,生命科学和其它最新科学技术相结合,将使世界农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生物基因库的建成,遗传工程的崛起,克隆技术和生物固氮技术的广泛应用,农业的面貌将为之一新。 工业化农业的发展,以投入大量物质和能量为标志,促进了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但也带来了能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调等严重的社会问题。在近年来出现的新科学技术革命中,产生了一批新的技术群,如生物工程技术、新能源技术、微电子技术、原子能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等。这些科学技术成果正不同程度地在农业中得到应用,为解决工业化农业带来的环境、能源和生态问题,呈现了光明的前景。 目前,在发展中国家,还有8亿以上人口未达到粮食安全线,还有1.8亿的学龄前儿童营养失调,数以亿计的人们正遭受饥饿和营养不良的折磨。在落后的农业生态区,自然资源迅速恶化、人口飞速增长、贫困加剧和食品短缺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农业高科技。由于“绿色革命”的巨大成功,国际农业发展研究中心已认识到通过适当调整自然资源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当今和未来的研究中,人们将更注重自然资源的调整、种质的保护和品质的提高。 以“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代表的高科技设备应用于农业生产,导致了“精准农业”的产生,这将大大提高农业的生产水平。这种技术是在联合收割机、播种机和施肥机上安装全球卫星定位仪,驾驶室内的接受器可以将信息传给计算机。这样就具有精确施肥、精确估产和精确作业的特点。目前,美国正在农业领域推广这种精确种植技术。 以因特网为代表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于农业领域,使农业生产活动与整个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困难,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将进入一个新阶段。自美国政府决定建造“信息高速公路”以来,计算机网络技术正在美国农业领域内迅速普及。通过因特网,农场主可以浏览全美乃至世界各地上网的信息,如农产品期货价格、国内市场销售量、进出口量、最新农业科技和气象资料等,还可以在网上销售农产品。 以基因工程为核心的现代生物技术应用于农业领域,导致了基因农业,其结果是将培育出更多产量更高、质量更优、适应性更强的新品种,使农业的自然生产越来越多地受到人类的直接控制。比如利用农作物中的基因嵌合技术,可以在传统育种一半的时间内,创造出更理想的全新物种。据美国经济学家分析,5年之内美国市场上采用基因工程方法改造的农产品和食品将达到200亿美元。可以说,第二次绿色革命已指日可待。 以高科技为基础的工厂化种养业正在兴起,这将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的传统生产方式,使农业的生产活动可以不在大自然中进行,而像工业生产一样在厂房里进行。工厂化农业不是一般意义的温室生产,而是综合利用多种高科技成果的产物。其中既要应用生物技术培育种子,又要应用计算机技术对光照、温度、湿度、施肥、农药等进行控制,还要用新材料、新光源等高科技成果。比如许多温室可以模拟太阳的运行过程,使农作物像在自然界一样进行光合作用,这样就可以不分季节、夜以继日、连续不断地生产,从而提高生产速度,缩短生产周期,增加产量。 以确保食物的稳定生产为目标,改善农业产业结构与功能,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的综合研究正引起日本政府的高度重视。其主要研究内容是:扩大经营规模,提高经营效率,降低经营成本,充分利用农田的自然循环机能,减轻环境负荷并开发适合日本的环境低负荷型农业新技术,在水田开发出“稻—麦—大豆—饲料作物”轮作体系,同时,分作物类别、学科领域类别,以及营农等各方面进行相应的研究、试验、示范大协作。 分子生物学为基础的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深化了人们对生物界的原有认识,而以生命科学为基础的生物产业在21世纪有可能呈现出巨大的发展。日本政府认为有必要促进这些学科领域积累的知识向农业科学领域的应用。主要课题内容有:一是高密度水稻染色体连锁基因图谱的研制。二是在动物方面,主要开展了动物基因组、发生分化、免疫及脑、神经等的研究,拟定要将取得的成果应用于对农业动物的繁殖和产肉性的改善;对天敌等有用昆虫的改良、疾病防治,以及对动物摄食与生殖行为的控制等方面的研究还可能对人体医学作出贡献;三是在生物综合防治基础的他感作用物质、性激素等生物间相互作用物质的探索方面,四是对农业水产生物的机能进行深度开发与仿生,以期创出新的产业,更好的利用生物机能修复环境的技术和生物机能模仿技术等。 以色列是世界上土地资源相对贫瘠,水资源十分缺乏的国家之一,全国有90%的土地是山区和沙漠,一半以上的地区属于典型的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几十年来,以色列政府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制定和实施了明确的农业发展战略,特别是强调“以科技立国”的指导思想,在不断加大科研、教育投入的基础上,优先重点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技术、优良品种选育技术、沙漠温室技术等,在保持农业生态环境的发展过程中,走上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以色列更加强调根据市场机会,发展高技术,加强研究与开发,定时调整产业结构,品种、品质不断创新,使农业生产及其技术全面国际化、专业化和商业化。2002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要“逐步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到201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要基本覆盖农村居民”,“从2003年起,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除市区以外的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每年按人均10元安排合作医疗补助资金,地方财政对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补助每年不低于人均10元”,“农民为参加合作医疗、抵御疾病风险而履行缴费义务不能视为增加农民负担”。 这是我国政府历史上第一次为解决农民的基本医疗卫生问题进行大规模的投入。从2003年开始,本着多方筹资,农民自愿参加的原则,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试点地区正在不断的增加,通过试点地区的经验总结,为将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全国的全面开展创造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截至2004年12月,全国共有310个县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1945万户,6899万农民参合,参合率达到了72.6%。 按照“十一五”规划的要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到2010年的覆盖面达到农村的80%以上。2011年2月17日中国政府网发布了《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2011年度主要工作安排》。这份文件明确,2011年政府对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补助标准均由上一年每人每年120元提高到200元;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力争达到70%左右。弱势群体在城乡均有,而农村弱势群体是弱势群体中的主体。农村弱势群体的主要特征是经济收入水平低下,社会竞争能力差,利益容易受到侵犯。加强农村弱势群体的权利保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之一。1.要千方百计提高农村弱势群体的经济收入。首先,政府要加大对支持农村发展的投入,并向贫困农村地区倾斜。利用税收加大政府在国民收入再分配中的作用,国家扶贫资金更加向贫困农村倾斜。其次,通过农业科技推广,促进农村弱势群体利用农业科技增加经济收入。要坚持开发式扶贫,实行整村推进扶贫方式,分户制定针对性的扶贫措施,提高扶贫开发的成效。第三,要加大对农村弱势群体转移就业培训支持力度。根据市场需求,鼓励用工企业和培训机构开展定向、订单培训,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加农村弱势群体转移就业培训,提高农民转移就业能力和外出适用能力,对吸收农村弱势群体务工的用人单位给以政策上的扶持。2.通过教育支持,提高农村弱势群体的综合能力。农村弱势群体发展能力的改善,从根本上取决于其受教育的机会和程度,思想意识的贫困往往导致生活的贫困。正如教育部部长周济指出:“贫困家庭子女的就学得不到基本保障,不仅会影响我国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也不利于缩小城乡差距、贫富差距,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要在农村弱势群体中大力开展扫盲工作,同时做好农村弱势群体青少年的入学工作,为其以后的农业科技教育和职业培训奠定基础。农村弱势群体中普遍存在‘不自信’、‘等、靠、要’的思想,这和农村相对闭塞、思想保守有很大的关系,他们在很大程度上是思想观念落后,所以还需帮助他们改变思想观念,增强自信心。如利用在农村弱势群体的成员中培训农业科技能手的示范作用,可以增强农村弱势群体摆脱弱势状态的信心。提高农村弱势群体的综合能力,拓宽他们就业的途径和农业生产的范围,增加收入,逐渐脱贫致富,以改变由于贫穷而造成的农村弱势群体长辈贫穷、导致晚辈也贫穷的现状。3.健全和完善农村弱势群体社会保障制度。农村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事关农村扶贫的效果,要健全其养老、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和救济制度,以防因病返贫等现象。因此,首先要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各级政府要把为农村弱势群体提供最低生活保障的职责和途径确定下来,并使之制度化。优先将农村五保户、长期特困户纳入低保体系,然后逐步扩展到整个农村弱势群体,使他们生活得到保障。其次,健全县、乡、村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农村弱势群体形成的一个原因,严重疾病不仅影响他们的劳动能力和就业能力,还会使他们的生活状况更为恶化,打击他们脱弱的自信心。要加强农村卫生服务网络的建设,将农村弱势群体纳入农村合作医疗体系。第三,要建立健全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农村弱势群体敬老院、农村弱势群体综合性的社会福利院、慈善协会,鼓励社会、集体、企业、个人兴办农村弱势群体的福利事业。4.建立健全农村弱势群体司法救助渠道。当农村弱势群体有司法需要,而又无能力提起诉讼时,一方面要通过建立专门负责农村弱势群体司法保护的国家机构或其他社会团体提供帮助;另一方面通过减免征收案件受理费,缓交诉讼费的司法救助措施,让有理无钱的农村弱势群体打得起官司,打得赢官司。司法机关应及时受理农村弱势群体的申请、使农村弱势群体能够切实、方便、快捷和经济地获得公正的司法保护,充分发挥司法救助在保护农村弱势群体中的重要作用。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的十六大以来,在中央正确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积极推进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社会的发展能有目前这样的好形势,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党和政府在近几年的宏观调控中切实加强了农业和农村这个薄弱环节,扭转了前几年粮食生产滑坡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局面。这次宏观调控的一大成果,就是把农业农村稳住了,从而稳定了市场,稳住了人心。中国的国情决定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事关全局,只有真正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才能把握住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农业和农村始终是难点和重点。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历史使命,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认识和共同行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认真贯彻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坚持农村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特别是要在多予上下功夫,真正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全面推进农村的发展。经过全党全国的不懈努力,使农业生产力水平有一个较大的提高,使广大农民的生活有比较明显的改善,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切实加强,使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使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继续推进。归根到底,要切实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使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以工带农从农业支持工业,到工业反哺农业;从农村服务城市,到城市带动农村。工与农、城和乡,这两大关系正在实现着从未有过的历史性转变。我们正在寻找破解“三农”难题的“金钥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全面的目标,绝不单纯是搞新村建设,必须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全面推进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必须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注重实效,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使新农村建设带给农民实惠、受到农民拥护,扎实稳步地向前推进。目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还处在爬坡阶段,农业、农村仍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会议根据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实际,强调要重点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一)把国家建设资金的投入更多地转向农村,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二)围绕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三)稳步发展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四)坚持农村土地基本经营制度和严格控制建设占地,确保农业发展和农村稳定;(五)引导农民有序进城务工,公平对待农民工及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六)增加对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投入,从多方面加强农村公共服务。目前中央关于农村工作的大政方针已经明确,政策措施陆续出台,能否取得预期效果,关键在于加强领导,统一思想,狠抓落实。各地区、各部门必须充分认识“三农”工作对全局的重大意义,切实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领导干部要经常到农村做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真正掌握农村的真实情况,了解农民的愿望和要求,认真研究制定和切实落实促进农村发展的具体措施。跨越城乡之间的鸿沟已经不是梦想做好农业农村工作,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重大。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加大工作力度。要稳定、完善、强化各项行之有效的惠农支农政策,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要继续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正在农村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要结合农村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正面教育,解决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解决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主要问题,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重点问题,务求取得实效,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光荣而艰巨,任重而道远。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坚定信心,以脚踏实地的态度,求真务实的作风,锐意创新的精神,缜密细致的工作,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事业而努力奋斗

里面部分内容你要根据你的实际情况去改。开题报告正文一、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本课题自拟。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并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的 科学决策。这是新世纪新阶段中央关于“三农”问题的重大决策部署, 充分体现了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如何移风易俗,革除陋习,推行文明乡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探讨的一项重要课题。所谓陋习,就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粗俗的、不文明的习惯或习俗。这些陋习,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制约了社会的向前发展,有的甚至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一定的危害。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就是探讨如何有效解决农村陋习,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完善农村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改变农民的生活方式,使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实现质的飞跃。本课题的研究将为新农村建设的乡风文明和村容整洁的实现提供一个有价值的、值得参考的方法,为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和农民与环境和谐相处提供一个可靠的解题思路。二、课题所涉及的问题在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一)农村陋习的研究现状我国农村地区分布广泛,研究人员都是在具体的调查研究基础上对农村陋习进行的研究,虽然他们是在不同时间和不同地点做的调查研究,且对农村陋习的提法也不太一样,有的称作农村陋习,有的称作农村畸形文化消费等,但他们所研究的对象和研究的课题是相同的,且不同省份的农村陋习也是基本相同的。从研究者的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从三个方面来研究农村陋习,即农村陋习的形式、农村陋习形成的原因和解决农村陋习的方法。1.农村陋习的形式。学者雷珍在《陋习新农村建设的拦路虎》(西部大开发,2006年12月)中把农村陋习分为赌博、封建迷信、婚丧嫁娶比阔和配阴婚。用四个发生在现实中的例子向我们详细的叙述了这些陋习的危害。学者贾书海在《农村文化消费的悲哀》(领导之友,2005年第2期)中用农村文化消费的提法向我们介绍了以下几种农村存在的陋习:一是婚事盲目攀比、大操大办;二是丧事奢办成风,封建陋习又抬头;三是人情消费花样多,借债送礼让人愁;四是封建迷信死灰复燃,巫婆神汉大行其道;五是赌博恶习沉渣泛起,不法活动渐成规模;六是消费内容低级庸俗,先进文化市场难觅。他通过具体的事例和对这些陋习的具体描述,认我们看到了农村消费的悲哀。学者徐学庆、徐新林、韩超在《河南农村的陋俗及治理对策》(学习论坛,2000年第4期)中介绍到,他们通过对农业大省河南的深入调查,把农村陋习归纳为以下几种:一是“重男轻女”现象依然存在;二是早婚早育,婚事大操大办之风日盛;三是厚葬隆丧,几千年的传统陋习香火依然;四是封建迷信活动猖獗。并且在每一项大的陋习下分为几个小项,更全面、更具体的向我们介绍了河南所盛行的陋习。记者徐少林在《农村陋习扫描》(农村视点,2003年第8期)中对山东农村存在的陋习做了介绍,他指出山东农村陋习主要集中在环境和饮食二个方面。环境方面指农家的家禽家畜一律散养,因此鸡瘟、狂犬病、公牛抵死抵伤人等牲畜给人造成危害的事每年都会发生。最要命的是猪跑到厕所里吃屎和垃圾,结果猪的肉质很差,有很多米猪。柴草堆放在街道胡同里,不仅影响交通而且时常发生火灾。饮食方面指农民在吃饭时都在屋外而且蹲着吃,不利于消化,喝生水等生活习惯。学者晨旭在《影响农民生活的陋习》(福建农业2006年第5期)中指出农村存在以下几种陋习:一是人与畜禽混住;二是厕所图简就近;三是吃饭的用具公用化;四是脚盆脸盆混用;五是对传染病不忌不防。这些都是农民在生活方式方面的陋习。综合以上学者对农村陋习形式的介绍,笔者认为农村陋习的表现形式可以分为精神文化和日常生活二个方面。其中精神文化方面包括封建迷信活动、婚丧嫁娶铺张浪费相互攀比、赌博、人情送礼等;日常生活方面包括人畜混住、不讲卫生、柴草乱堆、喝生水等。2.农村陋习形成的原因。学者雷珍在《陋习新农村建设的拦路虎》(西部大开发,2006年12月)中认为,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这些不和谐之音,最重要的是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极度匮乏造成的,而农村精神食粮匮乏的主要原因归根结底是我国农民现在的文化水平整体较低所致。他通过一组数据来证实他以上观点的正确性。学者张博、潘立云在《农村传统陋习及对策争议》(学习论坛,1999年第2期)中指出,当前农村迷信活动之所以盛行,除了农民群众的偏颇认识外,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是文化底蕴的影响;二是政策界限不清的影响;三是党内不正之风和工作失误的影响。学者徐学庆在《现阶段农村不良习俗泛滥的原因探析》(社会主义研究,2002 年第1 期)中对农村陋习形成的原因作了详细的分析,并对具体的每一种陋习作了原因分析。他的分析如下:(1) 现实根源重男轻女的现实原因:第一,生产方式的决定作用;第二,由家庭的养老功能决定;第三,男孩是家庭的保卫者早婚的现实原因:第一,大家族观念的影响;第二,农业劳动依赖人工的影响;第三,宣传贯彻《婚姻法》不力。婚丧大操大办的现实原因:第一,在一些农民看来,“闺女是赔本货”、“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可见,索求彩礼的实质是为了“不赔本”,是一种经济关系的回收;第二,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索求彩礼习俗的蔓延提供了物质基础;第三,婚姻不是出于当事人的情感意愿而是包办婚姻,因而必须在彩礼上多有计较;第四,不良的社会意识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第五,农村青年及家庭相互攀比的虚荣心在作怪。婚丧大摆酒席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图排场、摆阔气、满足虚荣心理。好像酒席摆的越多,越能说明当事人人缘好;第二,回收礼金。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们越来越重视礼节和交往,因而某家有红白喜事,亲戚朋友都要凑份子送礼,即使东家借,西家凑,打肿脸充胖子也要送。送礼少了一来显得寒酸,二来表明关系疏远,因而互相攀比,致使送礼风越刮越烈,人情消费逐步升级,加重了农民负担。赌博蔓延的现实原因:第一,充裕的时间、贫乏的精神生活和一定的财力为农村赌博的滋生蔓延提供了条件;第二,社会对赌博认定的多重性助长了赌博的蔓延;第三,家庭对赌博的“宽容”怂恿了赌博的蔓延。封建迷信泛滥的现实原因:第一,小农经济是封建迷信生存的良性土壤;第二,较低的科学文化素质,是阻碍农民接受新事物、割断旧习俗的羁绊;第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冲击诱发了农村封建迷信的蔓延。(2)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一手软”的影响(3) 宣传舆论的误导(4) 思想认识上的“误区”(5) 党员干部的参与(6) 城市不良习俗对农村的示范效应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农村陋习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匮乏;二是腐朽落后的封建思想对中国农村有着深刻的影响;三是农民文化水平整体较低;四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一手软”的影响;五是宣传舆论的误导;六是思想认识上的“误区”。3.解决农村陋习的方法。学者雷珍在《陋习新农村建设的拦路虎》(西部大开发,2006年12月)中认为,农村的陋习和畸形的消费观念,形成已有时间。我们现在要移风易俗,建设真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依靠的是我们大家的力量,需要依靠全社会的长期共同努力才能做到。他认为要想使农村整体面貌彻底好转,必须从以下几点入手:一是要先发展农村经济;二是要培养新型农民;三是要组织农民学习《公民道德实施纲要》,组织移风易俗、改变观念的宣传教育活动;四是对于聚众赌博、借封建迷信财害人、严重破坏社会风气、造成极大危害的现象,进行坚决打击和制裁,对于党员参与的更要从严处理。学者贾书海在《农村文化消费的悲哀》(领导之友,2005年第2期)中认为,抑制和根除农村的畸形文化消费是一个系统工程,在一定程度上比抓经济、比让农民从物质上致富更难。因此,首先需要各级、各部门从思想认识上引起重视,切实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其次要广泛宣传科学思想、科学知识和健康向上的先进文化,让农民接受精神、思想上的洗礼、熏陶,让他们能自觉地用健康文明的文化消费去取代和抵制腐朽落后的文化消费。再次要搞综合治理,采取有效措施组建农村红白理事会,组建农村文化站,组织文化下乡、电影下乡,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最后执法部门更要加大对赌博等违法的、扰乱文化消费市场行为的打击和教育力度。学者徐学庆在《现阶段农村不良习俗的治理对策研究》(河南社会科学,2003年5月)中提出以下对策:一是提高全社会对现阶段农村不良习俗危害性的认识;二是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三是切实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四是建立农村红白喜事理事会;五是坚持不懈地对农民进行无神论的宣传和教育;六是加强科普工作,提高农民识别和抵制封建迷信的能力;七是整顿文化市场,加强对出版行业的管理;八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九是加强民俗学的研究和宣传。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解决农村陋习的措施有以下几点:一是加大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二是培养有文化、懂科学、有技术的新型农民;三是加快农村教育,包括农村义务教育和农民的素质教育;四是加大对先进文化的宣传力度;六是加强对赌博、借封建迷信财害人、严重破坏社会风气等行为的打击和教育力度。(二)农村陋习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农村陋习在和新农村建设有何关系,不少学者对此作了一定的研究。学者田慧在《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党报,2007年5月)中指出,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新农村建设所要实现的五个目标中,体现农村文化建设的“乡风文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只有通过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才能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为实现新农村物质文明建设目标提供内在动力,提升农民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从而更好地参与到农村民主自治的进程中,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管理民主的政治文明建设目标。然而影响新农村文化建设进程的因素中就有农村陋习。作者用农村文化生活单调,负面文化影响扩大来说明农村陋习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影响,作者所说的负面文化指赌博、封建迷信活动和大操大办婚丧嫁娶等,这些都是农村陋习的表现形式。学者江泳辉在《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湖南行政学院学报(双月刊),2005年第4期]中指出,农村地区特别是一些落后闭塞的农村地区存在着一些与先进文化建设不相适应的问题,它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发展及农民素质提高。其中,第三点是封建迷信盛行,科学精神欠缺。第四点是陈规陋习复活,现代文明难觅,明确指出农村陋习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影响。毫无疑问,农村陋习制约着新农村建设的健康发展,尤其是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影响。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和管理民主”,其中,乡风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乡风文明是指通过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和道德宣传,使农民的思想、道德、文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建立起科学文明的新风尚,崇尚文明、崇尚科学,乡风文明出现新气象;村容整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村容整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然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目标是要达到村容整洁,即通过净化、绿化、美化等措施使得农村的生态环境和农民居住环境得到根本改善,而农村陋习正是对这两项目标的实现造成了严重的障碍,所以,要实现新农村的美好目标就必须彻底解决农村陋习。三、提出的任务要求及实现预期目标的可行性分析本课题的研究要求我在规定的进度内完成所要完成的任务,论文的内容要充实、有说服力、对现实问题的解决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且语言表达通顺流畅,字数符合大学所规定的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字数要求,同时积极与指导老师联系沟通,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顺利完成论文的写作。在大学期间,我学习了《公共政策》、《管理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与社会调查》、《公共关系学》等相关的管理知识,初步掌握了一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结合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来对此问题进行初步的认知分析。另外,可以通过书籍、报刊和杂志及网络等各种途径来了解各地方解决农村陋习的新方法和新农村建设的新举措。最后指导老师渊博的知识、丰厚的经验、严谨的治学态度等都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以上各因素为课题的顺利完成提供了必要条件,因此,笔者认为课题的任务要求及预期目标的可行性分析的完成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四、本课题需要重点研究的、关键的问题及解决的思路课题重点研究的、关键的问题是如何解决农村陋习,实现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和农民与环境的和谐共存。笔者通过大量阅读有关农村陋习和新农村建设方面的文章和书籍,并对收集到相关资料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整理,对此课题的解决思路如下:首先,对农村陋习的存在形式进行扫描,只有先了解了有哪些陋习,才能有的放矢的对其进行研究。其次,对农村陋习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只有知道了农村陋习形成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寻找解决的方法。再次,通过对一些已经实施的试点方案所取得的成果的研究和对一些地方已经取得的成果的研究(如华西村、南街村等)找出一些可以推广到全国的经验,提炼出值得借鉴的方法。最后,通过借鉴一些发达国家在解决农村、农民问题时所总结的经验,根据中国具体国情,寻找一条适合解决农村陋习的道路。五、完成本课题所必须的工作条件(如工具书、实验设备或实验环境条件、某类市场调研、计算机辅助设计条件等等)及解决的办法(一)图书馆相关的文献资料图书馆的文科书库和政法学院资料室里相关的图书,以及图书馆的现刊室、过刊室相关的文献资料,可以为我提供大量的参考文献。此外,还可以利用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和政法学院电子教室的计算机,在相关网站上查询所需要的资料。(二)指导老师的帮助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时常向指导老师请教,经常主动地与指导老师当面交流或用电话和电子邮件咨询论文中的相关问题,为我开阔思路,更好的完成论文作了重要的保障。(三)时间保障从论文题目和指导教师确定到毕业论文的定稿需要较长的时间,(2007年10月到2008年5月)在这段时间合理的安排每一事项,按要求完成论文的各项安排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六、完成本课题的工作方案及进度计划这篇论文,先要对这个题目进行思考,明白自己要写些什么,从什么方向着手,然后在去搜集资料,着手对资料的整理,使自己对这个题目有一个系统的认识,然后和指导老师积极配合,逐步完成规定的写作步骤。完成初稿后,交给老师修改,然后自己修改,最后定稿。论文的工作进度为:第七学期:第三周 公布选题结果,指定指导教师第五周 提交选题指南第六周 下达和接受任务书第七—十周 撰写文献综述第十一周 完成开题报告第十六周 完成论文初稿第八学期:第一—三周 完成第一次修改稿,中期检查第四—六周 完成第二次修改稿,中期检查第七—九周 进一步收集资料,充实内容,完成第三次修改稿第十一周 完成定稿及打印工作,答辩资格审查第十三周 论文答辩第十四周 论文答辩汇报会、提交论文自评报告七、主要参考文献[1]田慧,《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5月[2]雷珍,《新农村建设的拦路虎》,西部大开发,2006年12月[3] 晨旭,《影响农民生活的陋习》,福建农业,2006年第5期[4]江泳辉,《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湖南行政学院学报(双月刊)2005年第4期[5]贾书海,《农村文化消费的悲哀》,领导之友,2005年第2期[6]徐少林《农村陋习扫描》农村视点,2003年第8期[7]徐学庆、徐新林、韩超,《河南农村的陋俗及治理对策》,学习讨人论坛,2000年第4期[8]徐学庆,《现阶段农村不良习俗泛滥的原因探析》,社会主义研究,2002 年第1 期[9]徐学庆,《现阶段农村不良习俗的治理对策研究》,河南社会科学,2003年5月[10]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学会编,新农村建设与县域经济发展,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3月第一版

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增长研究论文

城市基础设施的高效管理直接体现了城市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它不仅与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且关系着整个城市能否可持续发展。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城市基础设施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文中阐述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和先导性,并进一步分析探讨了当前形势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良好条件和存在问题, 从而提出了优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 方法 。

关键词:基础设施;城市管理;建设

Abstrac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importance of urba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pilot, and further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urba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favorable conditions and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the optimization method of urba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Keywords: infrastructure; Urban management; Construction of the

中图分类号: F2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编号:2095-2104(2013)

前言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而城市管理是政府为保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健康、高效进行以及其他各项活动有序进行采取的必要的调控行为,是建设现代文明城市不可缺少的要素。

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1城市基础设施的特点

(1)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发展的基础

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它既是促进城市社会经济事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又是保障城市安全运行、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承载水平、增加城市容量和发展后劲、发挥城市功能、实现城市稳定协调发展的基础。一个城市要发展,就必须要先打好基础,因地制宜,科学预测,超前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2)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具有系统性

一个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以整个城市为其预测基础和发展目标的。其服务方式、供给方式、输送 渠道 等都是分别在相关特定的系统中实现的。如道路网络系统形成城市道路骨架, 联系城市内外交通;水、电、气、通信等各种管线各自形成网络系统,把服务输送到千家万户。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系统性是部分公用行业具有垄断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

(3)城市基础设施服务的公共性

城市基础设施是一个公共的开放系统, 它的产品是为全社会、全体市民服务的,这是它有别于 其它 商品的一个显著特征。一方面由于基础设施的自然垄断特征,其产品,特别是生活必需品的使用都不能以个人的意志而转移;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公平、保证稳定的原因,政府采取行政手段对一些公共服务产品实行价格控制,致使部分公用企业以市场经济产品制造成本,按计划经济的商品价格销售,企业的投入和产出脱节。

(4)城市基础设施效益的社会性

城市基础设施的公共性决定了城市基础设施效益的社会性。城市基础设施大多是公用事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都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把推进城市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作为其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主要目的。因此,投入是政府的,产出是全社会共享的,必须把投入与产出的问题放在整个城市经营活动中来统筹考虑。

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

1 城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的内容

现代的城市基础设施的管理不仅包括城市供电管理、城市供水管理、城市供气管理、城市道路管理、城市灾害管理等广义的内容,也包括以提高经济效益、满足市民需要的消费经济领域的城市管理概念,同时也涉及到人口、治安、社团组织、社会福利等在内的城市社会管理。现代化城市的管理是以城市基础设施为重点,以发挥城市综合效益为目的的综合管理。

2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的职能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主要是实现政府从基础设施生产领域逐渐退出的目的,实现政企分开,提高政府工作绩效,减轻政府财政压力;将市场机制引入基础设施供给中,提高基础设施供给质量与效率;对市场供给基础设施的弊端实行规制,克服市场供给的盲目性,在保证基础设施供给效率的基础上,保证消费者利益。

三、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1 城市基础设施生产方式

选择基础设施的生产方式意味着选择基础设施的建设者, 即是选择公共生产还是市场生产。第一, 市场生产方式。该方式最突出的优点在于保证效率。在没有市场缺陷的条件下, 利润最大化动机与市场竞争的压力最终使生产者将生产成本降低到现有技术条件下的最低水平。第二, 公共生产方式。对具有自然垄断性的行业而言, 既然市场竞争机制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 政府干预就是次优选择。

2 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 政府垄断了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存在着影响其效益发挥的诸多问题。

(1) 建设管理体制市场化改革进程缓慢

随着基础设施投资主体多元化和资金来源多渠道的出现, 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模式也进行了一些市场化改革, 但效果并不理想。

(2) 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问题频繁

第一, 项目投资管理不规范。高估项目投资概算、多计工程结算价款、建设单位违规使用建设资金等现象普遍存在。第二, 项目建设违反基建程序。第三, 项目建设中没有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四、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的 措施

1 纠正思想认识上的偏差

由于城市基础设施属于“公共物业”。所以,在优化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但在当前形势下,仅有政府干预是远远不够的, 基础设施的建设运营还必须市场化。因此,我们首先要纠正思想上的偏差。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2 制定和执行合理的规划发展方案

制定城市基础设施发展的规划方案要从多角度考虑,既要满足城市生活、生产的需要,又要契合城市的经济、 文化 特色。在具体规划方案中, 要明确标注城市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内, 要重点投入和加大支持力度的基础设施行业。如: 交通、电力、通信、环保几大行业都应重点规划。规划方案中,还要明确标注计划每个阶段(如一年)要达到的工程进度和计划投入资金的额度,包括资金的来源渠道等。此外,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设计方案中, 应尤其重视城市中心区区域和重要节点的规划设计工作, 这就要求政府部门重视加强对规划设计人才的培养。只有严格执行合理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方案, 才能按照计划有条不紊的组织实施各项工作。最终确保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稳定、快速发展。

3 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水平

首先, 应充分发挥政府的监督管理职能。政府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主体,必须建立一整套完善的监督机制。并通过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出台技术质量标准,来保证对工程质量的控制。在投入资金的协调管理上, 要始终坚持资金运用服从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方案的原则,同时坚持资金管理和业务管理相统一。避免出现,规划与资金管理脱节, 使资金分散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各个部门。这样才能促使参与建设的企业和单位, 在责任细化的压力之下合理的使用建设资金,减少浪费,也避免了因工程质量问题不合格而威胁到广大人民群众人身财产安全的恶性事件产生。其次, 要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如:可以建立城市基础设施服务的综合网络系统, 在网络空间里加强各个管理部门之间的协作关系, 整合信息资源,形成信息共享,提高工作效率。除此之外,还应针对实际情况对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维护, 制定出一套合理完整的工作考核制度。有奖有罚,明确相关责任部门和个人,真正做到快速解决问题,增强管理服务意识,从根本上提高工作效率。

结束语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是产生城市集聚效应的决定性因素。尽管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迅速发展, 设施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 在城市基础设施的政府提供环节还存在大量的不经济现象, 严重地影响着公共财政资金效益的发挥。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措施, 无论对于城市的发展, 还是对于公共财政资金效益的发挥,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郝俊芳. 对城市管理的研究与思考[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5(24)

[2] 李贵民. 关于城市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J]. 北京规划建设. 2009(02)

[3] 郑强. 浅谈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措施[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09(07)

[4] 周晟宇,王洪光. 浅谈可持续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目标体系[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09(09)

城市化发展的基础物质保障就是城市基础设施,是体现居民生活质量、经济发展程度及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在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融资主要是以财政拨款和银行贷款手段为主,并存以其他融资模式。但我们发现融资渠道狭窄,运营效率低下,运营管理技术水平低下是摆在政府面前的诸多困难。随着民间资金积聚增速加快,如何鼓励、推动、完善其它资本加入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成了当务之急。为改变此局面,多种融资模式如BOT、ABS、PPP等均已在我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广泛使用。

一、项目融资与BOT融资

项目融资出现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作为资本运作的一种重要方式得到广泛应用,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得到普遍应用。如道路、桥梁、电厂、港口、机场、城市给排水等。项目融资是以项目预期现金流量和全部收益为其债务(如银行贷款)的偿还提供保证的,即项目未来的可用于偿还债务的净现金流量和项目本身的资产价值。

BOT融资是英文Build(建设)-0perate(运营)—Transfer(转交)的缩写。其含义是一个发起者(非国有部门)从委托人(通常为政府)手中获得特许权,随之组成项目公司着手从事项目的经营,获得利润用于收回融资成本,并取得合理的收益;特许期结束后,将项目无偿地转让给委托人。从1995年开始,我国进行了 BOT 模式的试运营和相关推广,BOT 融资方式也逐渐受到关注。这种不同与以往的新型融资模式有助于推动民间资本加大投入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在整个项目周期中承担一定的风险并且也获得相应的收益回报。

二、城市基础设施项目BOT融资影响因素

外界多种因素对于城市基础设施项目BOT融资存在着较大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政策法规

随着我国制订和颁布多个投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了一定的符合国际惯例的投资法律环境。目前有关BOT项目融资的法规性文件大多是部门内部通知,透明度低、权威性差,各部门规定内容冲突,或与《 公司法 》等相关法律不一致,导致实际运作过程中操作性差。

2.政府行为与信用

客观上讲政府缺少BOT管理 经验 ,出现政出多门、管理真空、职权交叉等现象。例如在项目的立项、规划许可、土地审批等相关手续办理方面与普通项目审批无异,导致费时费力,最终导致外部建设条件落实难、项目融资进行难。同时,政府的信用风险也是BOT 项目融资中存在的一个核心问题。

3.投资环境与自身实力

要有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吸引投资者的投资,并且良好的经济发展趋势对于BOT项目融资的招商引资也有着决定影响。企业自身必须有与BOT项目相匹配的规模与财务能力,才能为项目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进行融资的成功率也会提高。同时,要求企业具有丰富的项目经验和较强的管理能力。

三、 BOT融资的风险管理

1.风险识别

风险管理过程的基础就是风险识别,在收集资料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运用多种方法对客观存在多种风险及尚未发生的潜在风险进行全面识别和系统归类。从企业角度对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BOT融资的风险识别要包括政治及不可预测风险、经济风险、建设风险、经营风险。

2.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衡量各种风险对项目实现目标的影响及程度。通过风险定性分析将风险进行排序,确立风险应对优先级;风险定量分析将已排序的风险进行综合分析,评估该风险发生概率以及对项目结果的影响层极。

3.风险应对

风险应对是指在确定了决策的主体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风险,并分析出风险概率及其风险影响程度的基础上,根据风险性质和决策主体对风险的承受能力而制定的回避、承受、降低或者分担风险等相应防范计划。就BOT融资而言,在评估可行性及特许 经营合同 中规避可预见风险;通过设计合理组合工具来接受风险;采取针对措施减少风险发生概率及经济损失程度;通过购买 保险 来分担风险。

4.风险监控

风险监控是指在决策主体的运行过程中,对风险的发展与变化情况进行全程监督,并根据需要进行应对策略的调整。在执行过程中,对具体实施情况风险规划、监控、信息反馈、识别估计、整改调整,以最终达到预期目标。在风险监控的实施过程中,通过风险管理计划、风险应对计划、实际风险发展变化情况及可用于风险控制资源等几个方面对风险进行综合化管理。最终实现尽早识别风险、避免风险事件发生、消除风险消极后果及吸取经验教训等风险监控目标。

四、结论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及改善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手段,在财政资金紧张的情况下,许多国家认为BOT融资模式是一种较理想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方式,在我国的应用亦适合当前国情的需求,通过BOT融资可以实现短期内给政府解决一次性财政资金投入过大的问题,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工程投资过大、建设周期过长等问题。在实践之中,要通过科学分析多种因素对城市基础设施项目BOT融资的影响,将风险管理实践化、风险识别具体化、风险应对数据化、风险监控常态化。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需要通过合同约定等方式明确各参与方承担何种程度的风险及具体的承担方式,并将项目合同、融资合同、担保合同及其它支持文件等作为风险管理的手段方法贯穿项目建设周期,合理规划,紧密衔接,最终使得风险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蔡宇飞.BOT、PPP与ABS三种模式的比较探析[J].金融财会.2001(1)

为发展农村生产和保证农民生活而提供的公共服务设施的总称。包括交通邮电、农田水利、供水供电、商业服务、园林绿化、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等生产和生活服务设施。它们是农村中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也是农村经济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与农村经济的发展相互协调。农业为通过培育动植物生产食品及工业原料的产业。农业属于第一产业,研究农业的科学是农学。农业的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获得的产品是动植物本身.我们把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为农业.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品。 农业是人们利用动植物体的生活机能,把自然界的物质和能转化为人类需要的产品的生产部门。现阶段的农业分为植物栽培和动物饲养两大类。土地是农业中不可替代的在基本生产资料,劳动对象主要是有生命的动植物,生产时间与劳动时间不一致,受自然条件影响大,有明显的区域性和季节性。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一切生产的首要条件。它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提供粮食、副食品、工业原料、资金和出口物资。农村又是工业品的最大市场和劳动力的来源。 21世纪是农业发展的重要阶段,生命科学和其它最新科学技术相结合,将使世界农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生物基因库的建成,遗传工程的崛起,克隆技术和生物固氮技术的广泛应用,农业的面貌将为之一新。 工业化农业的发展,以投入大量物质和能量为标志,促进了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但也带来了能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调等严重的社会问题。在近年来出现的新科学技术革命中,产生了一批新的技术群,如生物工程技术、新能源技术、微电子技术、原子能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等。这些科学技术成果正不同程度地在农业中得到应用,为解决工业化农业带来的环境、能源和生态问题,呈现了光明的前景。 目前,在发展中国家,还有8亿以上人口未达到粮食安全线,还有1.8亿的学龄前儿童营养失调,数以亿计的人们正遭受饥饿和营养不良的折磨。在落后的农业生态区,自然资源迅速恶化、人口飞速增长、贫困加剧和食品短缺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农业高科技。由于“绿色革命”的巨大成功,国际农业发展研究中心已认识到通过适当调整自然资源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当今和未来的研究中,人们将更注重自然资源的调整、种质的保护和品质的提高。 以“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代表的高科技设备应用于农业生产,导致了“精准农业”的产生,这将大大提高农业的生产水平。这种技术是在联合收割机、播种机和施肥机上安装全球卫星定位仪,驾驶室内的接受器可以将信息传给计算机。这样就具有精确施肥、精确估产和精确作业的特点。目前,美国正在农业领域推广这种精确种植技术。 以因特网为代表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于农业领域,使农业生产活动与整个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困难,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将进入一个新阶段。自美国政府决定建造“信息高速公路”以来,计算机网络技术正在美国农业领域内迅速普及。通过因特网,农场主可以浏览全美乃至世界各地上网的信息,如农产品期货价格、国内市场销售量、进出口量、最新农业科技和气象资料等,还可以在网上销售农产品。 以基因工程为核心的现代生物技术应用于农业领域,导致了基因农业,其结果是将培育出更多产量更高、质量更优、适应性更强的新品种,使农业的自然生产越来越多地受到人类的直接控制。比如利用农作物中的基因嵌合技术,可以在传统育种一半的时间内,创造出更理想的全新物种。据美国经济学家分析,5年之内美国市场上采用基因工程方法改造的农产品和食品将达到200亿美元。可以说,第二次绿色革命已指日可待。 以高科技为基础的工厂化种养业正在兴起,这将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的传统生产方式,使农业的生产活动可以不在大自然中进行,而像工业生产一样在厂房里进行。工厂化农业不是一般意义的温室生产,而是综合利用多种高科技成果的产物。其中既要应用生物技术培育种子,又要应用计算机技术对光照、温度、湿度、施肥、农药等进行控制,还要用新材料、新光源等高科技成果。比如许多温室可以模拟太阳的运行过程,使农作物像在自然界一样进行光合作用,这样就可以不分季节、夜以继日、连续不断地生产,从而提高生产速度,缩短生产周期,增加产量。 以确保食物的稳定生产为目标,改善农业产业结构与功能,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的综合研究正引起日本政府的高度重视。其主要研究内容是:扩大经营规模,提高经营效率,降低经营成本,充分利用农田的自然循环机能,减轻环境负荷并开发适合日本的环境低负荷型农业新技术,在水田开发出“稻—麦—大豆—饲料作物”轮作体系,同时,分作物类别、学科领域类别,以及营农等各方面进行相应的研究、试验、示范大协作。 分子生物学为基础的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深化了人们对生物界的原有认识,而以生命科学为基础的生物产业在21世纪有可能呈现出巨大的发展。日本政府认为有必要促进这些学科领域积累的知识向农业科学领域的应用。主要课题内容有:一是高密度水稻染色体连锁基因图谱的研制。二是在动物方面,主要开展了动物基因组、发生分化、免疫及脑、神经等的研究,拟定要将取得的成果应用于对农业动物的繁殖和产肉性的改善;对天敌等有用昆虫的改良、疾病防治,以及对动物摄食与生殖行为的控制等方面的研究还可能对人体医学作出贡献;三是在生物综合防治基础的他感作用物质、性激素等生物间相互作用物质的探索方面,四是对农业水产生物的机能进行深度开发与仿生,以期创出新的产业,更好的利用生物机能修复环境的技术和生物机能模仿技术等。 以色列是世界上土地资源相对贫瘠,水资源十分缺乏的国家之一,全国有90%的土地是山区和沙漠,一半以上的地区属于典型的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几十年来,以色列政府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制定和实施了明确的农业发展战略,特别是强调“以科技立国”的指导思想,在不断加大科研、教育投入的基础上,优先重点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技术、优良品种选育技术、沙漠温室技术等,在保持农业生态环境的发展过程中,走上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以色列更加强调根据市场机会,发展高技术,加强研究与开发,定时调整产业结构,品种、品质不断创新,使农业生产及其技术全面国际化、专业化和商业化。2002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要“逐步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到201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要基本覆盖农村居民”,“从2003年起,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除市区以外的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每年按人均10元安排合作医疗补助资金,地方财政对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补助每年不低于人均10元”,“农民为参加合作医疗、抵御疾病风险而履行缴费义务不能视为增加农民负担”。 这是我国政府历史上第一次为解决农民的基本医疗卫生问题进行大规模的投入。从2003年开始,本着多方筹资,农民自愿参加的原则,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试点地区正在不断的增加,通过试点地区的经验总结,为将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全国的全面开展创造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截至2004年12月,全国共有310个县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1945万户,6899万农民参合,参合率达到了72.6%。 按照“十一五”规划的要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到2010年的覆盖面达到农村的80%以上。2011年2月17日中国政府网发布了《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2011年度主要工作安排》。这份文件明确,2011年政府对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补助标准均由上一年每人每年120元提高到200元;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力争达到70%左右。弱势群体在城乡均有,而农村弱势群体是弱势群体中的主体。农村弱势群体的主要特征是经济收入水平低下,社会竞争能力差,利益容易受到侵犯。加强农村弱势群体的权利保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之一。1.要千方百计提高农村弱势群体的经济收入。首先,政府要加大对支持农村发展的投入,并向贫困农村地区倾斜。利用税收加大政府在国民收入再分配中的作用,国家扶贫资金更加向贫困农村倾斜。其次,通过农业科技推广,促进农村弱势群体利用农业科技增加经济收入。要坚持开发式扶贫,实行整村推进扶贫方式,分户制定针对性的扶贫措施,提高扶贫开发的成效。第三,要加大对农村弱势群体转移就业培训支持力度。根据市场需求,鼓励用工企业和培训机构开展定向、订单培训,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加农村弱势群体转移就业培训,提高农民转移就业能力和外出适用能力,对吸收农村弱势群体务工的用人单位给以政策上的扶持。2.通过教育支持,提高农村弱势群体的综合能力。农村弱势群体发展能力的改善,从根本上取决于其受教育的机会和程度,思想意识的贫困往往导致生活的贫困。正如教育部部长周济指出:“贫困家庭子女的就学得不到基本保障,不仅会影响我国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也不利于缩小城乡差距、贫富差距,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要在农村弱势群体中大力开展扫盲工作,同时做好农村弱势群体青少年的入学工作,为其以后的农业科技教育和职业培训奠定基础。农村弱势群体中普遍存在‘不自信’、‘等、靠、要’的思想,这和农村相对闭塞、思想保守有很大的关系,他们在很大程度上是思想观念落后,所以还需帮助他们改变思想观念,增强自信心。如利用在农村弱势群体的成员中培训农业科技能手的示范作用,可以增强农村弱势群体摆脱弱势状态的信心。提高农村弱势群体的综合能力,拓宽他们就业的途径和农业生产的范围,增加收入,逐渐脱贫致富,以改变由于贫穷而造成的农村弱势群体长辈贫穷、导致晚辈也贫穷的现状。3.健全和完善农村弱势群体社会保障制度。农村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事关农村扶贫的效果,要健全其养老、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和救济制度,以防因病返贫等现象。因此,首先要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各级政府要把为农村弱势群体提供最低生活保障的职责和途径确定下来,并使之制度化。优先将农村五保户、长期特困户纳入低保体系,然后逐步扩展到整个农村弱势群体,使他们生活得到保障。其次,健全县、乡、村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农村弱势群体形成的一个原因,严重疾病不仅影响他们的劳动能力和就业能力,还会使他们的生活状况更为恶化,打击他们脱弱的自信心。要加强农村卫生服务网络的建设,将农村弱势群体纳入农村合作医疗体系。第三,要建立健全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农村弱势群体敬老院、农村弱势群体综合性的社会福利院、慈善协会,鼓励社会、集体、企业、个人兴办农村弱势群体的福利事业。4.建立健全农村弱势群体司法救助渠道。当农村弱势群体有司法需要,而又无能力提起诉讼时,一方面要通过建立专门负责农村弱势群体司法保护的国家机构或其他社会团体提供帮助;另一方面通过减免征收案件受理费,缓交诉讼费的司法救助措施,让有理无钱的农村弱势群体打得起官司,打得赢官司。司法机关应及时受理农村弱势群体的申请、使农村弱势群体能够切实、方便、快捷和经济地获得公正的司法保护,充分发挥司法救助在保护农村弱势群体中的重要作用。

你去找下(世界经济探索、金融)等等这两本~你看下里面的期刊~要多少有多少

设计基础论文参考文献

设计类的参考文献

设计类的专业有很多,参考文献也有很多种,分享了关于设计论文参考文献,欢迎阅读!

[1] Krumhansl, C. L. 2002. “Music: A Link between Cognition and Emotion” [A]. In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Vol. 11 [C]: 45-50. Oxford: BlackwellPublishers.

[2] Mitnick, K. D., and W. L. Simon. 2002. The Art of Deception: Controlling theHuman Element of Security [M]. Indianapolis: Wiley.

[3] Ekman, P. 2003. Emotions Revealed: Recognizing Faces and Feelings to ImproveCommunication and Emotional Life [M]. New York: Henry Holt & Co./Times Books.

[5] Quentin Newark. 2007. What Is Graphic Design? Essential Design Handbooks [M].RotoVision.

[6] Berryman, Gregg. 1990. Notes on graphic design and visual communication [M].Crisp Publications.

[7] Bojko, Szymon. 1972. New graphic design in revolutionary Russia [M]. LundHumphries.

[8] Thompson, Bradbury. 1988. The art of graphic design: Bradbury Thompson [M]. YaleUniversity Press.

[9] Ades, Dawn, Brown, Robert K.,Friedman, Mildred S.1984. The 20th-century poster:Design of the avant-garde [M]. Abbeville Press.

[10] White, Jan V. 1988. Graphic design for the electronic age [M]. Watson-GuptillPublications.

[11]吴国欣.标志设计[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12]朱锷.现代平面设计巨匠田中一光的设计世界[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

[13](日)Works 社编辑部编著.日本平面创意设计年鉴 2005[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

[14]王受之.世界平面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15]何家讯.现代广告案例——理论与评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16]张金海. 世界经典广告案例评析[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17]威廉 阿伦斯著,丁俊杰,程坪,苑菲,张溪. 当代广告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18] [日]直条则夫著,俞纯鳞. 广告文稿策略-策划、创意与表现[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19]汤义勇. 招贴设计[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20]李巍. 广告经典故事——超级名牌的广告战略[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2.

[21]王红卫. 商业海报设计 创意解析范例导航(附光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2](美)斯科勒司,(美)伟德尔. 创意海报版式设计[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45~48.

[23]周进. 世博会视觉传播设计[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8.22~30.

[24]朱维理. 大型活动标志设计实战案释[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25]梁明珠. 城市旅游开发与品牌建设研究[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

[26](日本)秋山孝. 秋山孝海报作品集[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62~67.

[27]朱锷. 日本海报设计的形态[M].广西:广西美术出版社,2001.51~60.

[28](英)赫利. 什么是品牌设计[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

[29](美)马特·马图斯. 设计趋势之上[M].山东: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78~86[30]刘金平. 视觉青岛[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7.

[30]金志国. 一杯沧海:我与青岛啤酒[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

[1] 张平. 河南坠子:中原大地的艺术瑰宝[J]. 东方艺术. 2012(S1)

[2] 姜昆,戴宏森主编.中国曲艺概论[M].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

[3] 江山. 弹拨乐器为曲艺音乐伴奏的艺术特征[D]. 上海音乐学院 2013

[4] 成萌. 山东大鼓[J]. 曲艺. 2011(12)

[5] 张继平,着.曲山艺海漫话[M]. 济南出版社, 2012

[6] 张凌怡,刘景亮,着.河南曲艺史[M]. 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6

[7] 山东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齐鲁戏曲春秋[M]. 中国文史出版社, 1999

[8] 赵铮,赵抱衡编着.赵铮河南坠子艺术[M]. 大众文艺出版社, 1999

[9] 何宇鹏. 河南新乡“中州大鼓”的调查与研究[D]. 河南师范大学 2014

[10] 戚媛. 论山东大鼓的发展历程及其意义[D]. 山东艺术学院 2014

[11] 余胜. 白裤瑶铜鼓文化变迁[D]. 广西民族大学 2013

[12] 宗雪. 河北任丘大鼓研究[D]. 河北大学 2014

[13] 黄敬. 临清驾鼓研究[D]. 聊城大学 2014

[14] 朱亚楠. 河南项城“官会响锣”的.考察与研究[D]. 河南师范大学 2014

[15] 于林青着.曲艺音乐概论[M].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3

[16] 张雪莲. 河南坠子的演唱艺术[J]. 作家. 2011(22)

[17] 刘世嵘. 中州说唱音乐艺术特征研究[J]. 作家. 2011(16)

[18] 洪烨. 河南坠子的流变[J].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 2011(07)

[19] 张雪莲. 河南坠子的形成与发展[J]. 科教文汇(中旬刊). 2010(09)

[20] 赵连甲. 求新务实说书人 记已故西河大鼓名家刘泰清[J]. 曲艺. 2010(07)

[21] 杨紫. 山东大鼓[J]. 走向世界. 2010(07)

[22] 济南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赵钟云主编.曲山艺海话济南[M]. 黄河出版社, 2002

[23] 车振华. 明湖边美人绝调--俗文化视野中的说书艺人王小玉[J]. 古典文学知识. 2009(05)

[1]计算机芯片的发展史樊莉丽;董先明;, 信息与电脑(理论版), 2010,(05), 192本文阐述了芯片对现代科技的重要作用,详细介绍了芯片的发展历史,并以芯片业巨头英特尔公司为参照对象,把芯片发展分阶段进行了总结。[2]一种对计算机发展史展开研究的策略应国良;马立新;,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0,(07), 15-16计算机是一种人造物,是历史的产物,其进化与更新换代凝聚了若干人的智慧。随着一线教学的深入,笔者认识到若不从历史源头上对计算机发展过程予以整体上的把握,将不利于进一步参与和推动它的发展。本文在先前研究者若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一种研究策略和思路:以需求产生与满足为引子,以软硬交替发展为主线,以性能不断提高为成果,以突出学科交叉为亮点。[3]论计算机发展史及展望杨露斯;黎炼;, 信息与电脑(理论版), 2010,(06), 188自从1945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以来,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CPU的速度越来越快,体积越来越小,价格越来越低。未来光子、量子和分子计算机为代表的新技术将推动新一轮超级计算技术革命。[4]充满创新火花的计算机发展史刘瑞挺;, 计算机教育, 2009,(05), 129-130<正>回顾计算机发明的历史,每一台机器、每一颗芯片、每一种操作系统、每一类编程语言、每一个算法、每一套应用软件、每一款外部设备……无不像闪光的珍珠串在一起,令人赞不绝口。每个事例都闪烁着智慧的火花,每件史料都述说着创新的思想。在计算机科学技术领域,这样的史实就像大海岸边的贝壳,俯拾皆是;当然,要找到珍珠就得下专门功夫了。[5]信息技术教师应该读什么书(二) 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发展史魏宁;,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09,(15), 91-93<正>列举信息技术的应用实例,了解信息技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历来是信息技术教师较为头疼的地方。因为通常这一课是在教室中作为理论课来上的,而教材上相关的内容又较为浅显并显得知识容量不足。教师不得不精心备课,[6]浅析计算机病毒发展史程兴中;,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8,(06), 248+252简述了从第一个计算机病毒出现到现在,计算机病毒随着操作系统和互联网的发展而进化的过程。并对网络病毒的各种类型和特点进行了分析。[7]从汉字发展史看计算机汉字输入对汉字发展的影响周凤英;, 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04), 46-47+79汉字在经历了近百年的汉字落后论的批判之后,迎来了“汉字优越论”的曙光,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论调让 我们深思这样一个问题:在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中,应该怎样正确对待计算机汉字输入对标志中华民族文化的汉 字及其发展产生的冲击呢?本文以历史的眼光,纵观汉字发展史,对计算机汉字输入将会给汉字发展产生的影响 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剖析。[8]浅谈CPU发展史及计算机发展前景黎菁,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04,(17), 61-63本文首先简单回顾了计算机的发展情况,然后介绍了计算机硬件中最重要部分的中央处理器简单原理并着重了它的发展史。然后根据摩尔定律对计算机硬件的发展历史和前景、计算机硬件软件化做了一番介绍。[9]计算机科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王亚军, 计算机时代, 2004,(07), 7-8回顾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计算机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原型技术近二十年来没有什么实质性的突破,计算机科学期待着一场新的革命。[10]难以忘却的——计算机发展史谌谦;,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04,(07), 47-48<正> 计算机是一种机器,是人类发明的一种工具。但是它与人类发明创造的其它工具有着本质的不同。人类发明的机器大多可以看作是人的手或脚的延伸。它们能够完成的是人原本需要耗费体力去完成的事情。而计算机则不同,它可以看作是人头脑的延伸,能帮助人做那些需要耗费人脑力完成的工作。计算机的发展逐渐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这当然离不开人类科技知识的[11]计算机硬件史话——回顾CPU散热器的发展史小甘;, 少年电世界, 2003,(05), 76-77<正> 大家都知道电脑的核心部件是CPU,它能否正常工作至关重要,而保护它正常工作的部件之一有散热器的责任。随着电脑的飞速发展,散热器也取得了相应的进步,它前后经历了从风冷散热到热导管再到最新的液冷散热。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它们又是怎样发展的呢?让我们共同关注一下它们的情况吧。[12]历届图灵奖得主简介——《ACM图灵奖(1966—1999)——计算机发展史的缩影》刘建元,康兆华, 中国大学教学, 2000,(06), 27[13]大脑的延伸──计算机发展史孙小美;, 中国科技月报, 1998,(07), 60-62[14]步履维艰 前途光明——哈尔滨方正公司计算机部发展史张亚欣, 中外企业家, 1997,(11), 6<正> 记得在93年9月份,来自总部的消息,北大方正集团成为美国Digtal PC中国唯一总代理,心里踌躇。方正排版方兴未艾,怎么又有时间做PC?何总前瞻未来,迅速做出在方正分公司成立计算机部的决定。由于本人的爱好,这方面又稍有特[15]计算机发展史上的“世界第一”中国培训, 1995,(10), 45<正> 1.最早的第一种计算工具—— 算筹,是中国发明的,约在公元前一 千多年前,在公元六世纪算筹转变为 算盘。 2.第一把计算尺是1620年英国 E·冈特发明的,是一种直线式对数计算尺。 3.第一台能进行加减运算的机械计算机是法国B·帕斯卡1642年发明的,利用齿轮进行转动。 4.第一个发明二进制的逻辑代数的是英国G·布尔,布尔代数后来成为电子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设计的基础。[16]电子计算机发展史何力;, 人民教育, 1985,(03), 44<正> 第一代电子计算机1946年诞生于美国的陆军阿贝丁炮击场。它是一个庞然大物,占地面积170平方米,重量达30多吨,运算速度为每秒5,000次。它使当时的一切运算工具相形见绌。人工需要一个星期才能完成的弹道轨迹计算,它仅用3秒钟就完成了。[17]计算机五十年代发展史陈厚云,王行刚, 自然辩证法通讯, 1983,(04), 39-47<正> 五十年代是计算机从实验室走向实用化,从单机试制转向工业生产,计算机应用从科技计算扩展至数据处理的时期。这段历史所揭示的计算机行业的许多重要特征和发展规律,对于计算机发展后进的国家,至今仍然不无启迪。一、从实验室到实用化四十年代后期,美国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The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IAS)云集了许多著名学者和工程师。其中有冯·诺依曼(von Neumann),研制美国第一台电子数字[18]信息时代的黎明——七十年代计算机发展史王行刚;陈厚云;, 自然辩证法通讯, 1982,(04), 51-59<正> 一、微型机迅猛拓广七十年代计算机发展最重大的事件莫过于微型机的诞生和迅猛拓广。1969年8月,一个年轻的设计人员,现在Zilog公司的创始人F.Faggin,提出了一项大胆的设想:(1)将日本设计的台式计算机中11片逻辑电路压缩成3片,即中央处理机、读写存储器和只读存储[19]电脑的成长:六十年代计算机发展史陈厚云;王行刚;, 自然辩证法通讯, 1980,(06), 52-63目前我国计算机事业的发展状况,从总的来看,大体上相当于美国六十年代初期水平。因此,研究国外、尤其是美国六十年代计算机发展所走过的道路,探讨分析其经验教训,对于我国计算机事业的今后发展是会有所启发、有所借鉴的。本文所作的是一个尝试。[20]火力发电厂采用控制计算机的发展史二川原诚逸;胡树松;, 华北电力技术, 1979,(Z2), 82-92+112日本日立公司应北京电业管理局的要求于1978年6月在陡河电站进行了一个多月的讲课,介绍有关控制机的情况,现将其中“控制机发展史”及“汽机、锅炉数学模型的建立方法”整理印出,以供参考。北京电业管理局控制机讲习班 1979年2月1日[1]生活情境法在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实验教学案例中的应用研究周蕾;,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10,(09), 185-187针对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实验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建构主义理论中抛锚式和支架式教学模式为依据,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设计一套联系紧密的实验教学案例,让学生在教师搭建的脚手架帮助下,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实验证明,该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2]浅议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职业生活化实践万兰平;, 科技信息, 2010,(29), 275+237《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中职学生的基础课程,我们希望学生通过学习这门课程,真正做到将所学运用于将来的职业生活的目的。对于我们职业学校的基础课程教师来说,我们应考虑如何让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活走进我们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如何让抽象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贴近职业生活?如何使计算机知识运用于职业生活?教师应该尝试创设具有专业职业生活气息,贴近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引入,举例职业生活实例,根据知识特点情况,将所教知识,点滴渗透,从而构建职业生活化实践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3]改进日常生活中应用计算机检索信息的探讨权彦清;, 经营管理者, 2010,(23), 367互联网高速发展,信息爆炸的时代,计算机在我们获得信息的渠道上占据重要地位。本文从细节出发,介绍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更好利用搜索引擎以及辅助相应的搜索策略,让我们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料。[4]影像视频格式在计算机教学中与生活中的应用谢静波;,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8,(32), 553-554在我们的教学与日常生活中,音频、视频与我们紧密相连,教学怎样制作多媒体课件;日常生活中有手机、电视、电脑、MP4、MP5等等,怎样用好这些电器;随着网络的高速发展,流式视频格式越来越多,怎样上网看电视,下载视频?这都是摆在现代人前面的问题。本文从四个方面介绍影像视频格式与应用:一、本地影像视频;二、网络影像视频;三、视频格式大转换;四、在教学与生活中的应用。[5]计算机应用与我国少数民族生活方式何国强, 广西民族研究, 2000,(03), 29-34从 1 98 5年起 ,计算机软件开发和大规模产业化的发展将第三次技术革命推进至信息革命时代。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开始渗透到了几乎一切生产领域 ,也正一步一步地走进人们的生活。本文从生活方式的角度分析计算机对人们的影响 ,以及对计算机在少数民族中应用的忧思 ,并提出利用计算机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的建议[6]计算机在生活小区物业管理中的应用莫继红, 电脑与信息技术, 1997,(04), 29-30本文提出了用计算技术实现生活小区物业管理的一种方法,重点讨论了物业管理的目标以及应用系统的设计方法。[7]计算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赵国求;, 武钢技术, 1985,(01), 74<正> 一、手表计算机日本制造了一种既可做手表用,又具有计算机功能的超小型手表计算机。它由手表,键盘和控制器三部分组成,手表可以单独使用,如果与键盘连结在一起,就成了一部完整的超小型计算机。手表内装有中央运算处理装置和五个大规模集成电路,可存储二千个单字和一百个左右的电话号码或七十个人的通讯地址。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