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我研究四色问题的四篇论文

发布时间:

我研究四色问题的四篇论文

这个很难啊!得用计算机才能证明,而且要证明好长时间呐!

额,那证明是从一个国家来说的

暂时没人可以证明

很难想到,对智商要求比较高,要想明白一些非常显然现象的本质,我就知道这么多了,中国人一般比较忙,智商高的都去赚钱了

四大本土化问题研究论文

浅析工业设计本土化风格与文化关系研究

论文关键词:工业设计本土化传统文化

论文摘要 本文主要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与美学观的关系、工业设计发展与文化的关系、传统文化与工业设计的融合,论述了工业设计本土化与文化的关系,阐释出文化因素在工业设计本土化中产生的影响和重要作用,及应用文化因素形成工业设计本土化设计风格的重要意义。 一 工业设计发展与文化 工业设计是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从国外“输入”的,由于其“舶来品”的特性,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已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虽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中国工业设计始终摆脱不了模仿的痕迹,产品缺乏创意,设计师创新意识不强,成为中国工业设计前进路上的阻碍。这些年来,许多工业产品设计就是靠“一仿二改三创造”来设计“新产品”的。在这些产品中,经常流露出欧美或日本设计的痕迹,而我们本民族文化的踪迹却看不到,这种设计上表现出来的苍白,使我们的工业设计在市场竞争中显得软弱无力。 但随着设计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近些年在设计界已是个热门话题,以至于很多人将这作为衡量设计好坏的第一标准,其结果就是大量的传统文化被挖掘出来了。这个意图是好的,是为了发扬优秀的本土文化。但如果在设计中过于强调体现中国特色,而没有进行传统文化的内涵探索就会使设计显得牵强。如何使中国的设计更具民族性和本土文化特性,如何让中国的工业产品打上中国文化的印记,是中国工业设计师一直在思考的命题。 在工业设计发展的过程中,文化因素始终伴随其中,不同国家将文化因素反映到设计之中,就形成了不同国家的设计风格。例如,德国设计以冷静和严谨著称,意大利设计以富有激情而闻名,日本设计以优雅精致见长,商业文化极其强烈的美国,设计的内涵则更具有商业性,以手工艺见长的斯堪的纳维亚设计则成功融合了德国的功能主义并最终形成了独特的斯堪的纳维亚风格。正是因为设计与文化的相结合方面有了深入研究,才使德国、意大利、美国、日本这样一些国家成为世界性的设计强国,形成的设计文化席卷了整个世界。 在工业设计与文化的融合、发展方面,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已进入较高层次的发展领域,已在设计中体现了文化的内涵,形成了具有不同国家、地域特色的设计风格。将文化应用于工业设计已超越了将文化中的一些元素应用于设计,而是在设计中体现了文化的本质和精神,而且在现代工业化发达的今天已形成了工业设计文化,并随着其产品在世界范围内的大量销售,将其文化影响、传播到全世界。 近些年来,国内在设计与文化方面已有了一些研究,并初步形成了不同的研究方向,但多是探讨设计的文化内涵、设计中如何考虑文化因素、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设计中文化的情感表达等方面,从中亦能看出设计与文化的紧密关系,但也缺乏综合、深入研究和有效的实际应用。 中国的工业设计要发展到与世界同步的水平,一方面要注重创新及应用先进的技术,另一方面是要体现本国特色,形成具有本土文化特点的设计风格,使文化融入到设计之中。因此,要在基础理论方面做好充分准备,深入研究工业设计与文化的关系,以便以理论指导设计实践,使我们设计的产品不仅有创新点,还具有我国的文化风格,形成较强的设计竞争力,向设计强国迈进,不再沦为一些国外大企业集团的产品加工厂。 二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与美学观 所谓“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在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政治生活的基础上形成的共同社会心理、共同价值体系、思维方式、审美方式等的总和。真正的文化根植于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且被历史传承,是人与自然世界、社会关系中那些相对稳定且被人类自觉意识发现、应用于生活中的规律性的东西。 中国“封闭型”的文化特质具有“自成一体”的个性和上下传承的规律,但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实际上是一种多元的复合性文化。处于重要影响地位的儒家文化在形成过程中吸取了道家、佛教、法家等各家之长,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自觉整体的思维方式和观物取向的象征思维模式。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使对立的两极相互结合、相互沟通,使上下之间相互连接,同时也使上下都有所节制。儒家思想中的“普遍和谐”观念,作为一个完整意义的观念,它至少包括四个层面:即“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和人的和谐”,“人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从这个意义上说,协调人——机——环境系统、协调科学、艺术、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关系的工业设计,更加符合中华文化的本性。 中国传统美学始于老子美学,发展于孔子的儒家美学,这就奠定了中国传统美学“以整体为美”的基调、“以和为美”的思想表现。中国古代的艺术家追求“天人合一”、“形神兼备”,在“以整体为美”的思想指导下,借物抒情,以内敛含蓄的方式表达着自己的审美取向,创造着中国式的艺术作品。 三 设计的文化特征 20世纪以来,科技的进步、通讯的发达,使得各民族之间的障碍减少,世界各地区的固有文化逐渐丧失。加之现代设计标榜标准化、简单化的原则,使得具有国际风格的产品因没有文化的阻隔而兴盛一时。高科技的发展使产品的造型都趋于轻薄短小,在批量生产制造下,所有的产品看起来都一样,成为失去意义的造型。在全球经济背景下,在西方的文明盛行之时,不同文化特质的'差异性被忽略了,设计日渐失去了丰富的性质。人们开始厌倦简单的设计。后现代主义、产品语义学派和解构主义等设计潮流及风格应运而生。这些设计都试图从本土文化、族群文化或传统文化中吸取养分,以此来为产品赋予更多的象征意义,使设计更加多元化、个性化,恢复产品与文化断裂的关系。虽然我国在工业设计方面起步较晚,但在文化方面却有深厚的基础,以现代设计的新方法、新技术结合优秀的文化必然会形成未来设计多元化、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设计风格。

设计是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滋养,同时它又是传播文化最有效的载体。西方文明表现在经济上的强大与快速发展,使它们在世界经济舞台、政治军事宗教和伦理诸领域都占有主导地位。因为随着他们的商品(承载着设计)在全世界范围的流通,这些商品所传达出的设计风格,即体现西方文明的信息以不可阻挡之势渗透到世界各个角落,不同人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被这种西方文化潜移默化,而逐渐接受了它,本民族传统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渐渐淡化,甚至出现灭绝的危机。

一、因地制宜,多渠道、多方式开发和利用资源

1.“走”向自然,让学生拓宽审美视野

教师应以参与者的身份给学生提供宽松愉悦的环境,以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展示。在一节美术课中,主题是画“咱家的风景”,我先引导学生谈论自己的家乡,学生兴趣盎然。接着我建议,为何不把它画出来展现给同学们看呢?学生立刻响应。一星期后,一幅幅生动的作品交上了。当一个同学提议办个画展时,我又把办画展的工作交给了他们,只给学生提供必需的展板、展览场地等。整个过程,学生分工合作,密切配合,有条不紊。经过学生的努力,画展成功地呈现在师生面前。

美术的许多教材来源于大自然,特别是农村学校在工艺美术教学中更具优越性。随处可见的各种树叶、树皮、树根,不同形式的瓜子壳、玉米皮、麦秸草、野草以及各种农作物的种子、果实等,经过学生的巧妙构思,精心制作,都能变成一件件富有童趣的工艺品。

2.融入民间,让艺术“走”向学生

山区学校可利用本地一些随处可得的自然材料,将民间的艺术形式融合到美术课上来。我在庆元县实习时,就利用传统的民间艺术兰氏根雕、双枪竹木作为一个现成的美术大课堂。教师可以经常带学生到这些地方参观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3.学习科技,让现代化农村理念“走”向学生

近年来,随着各地城市化的建设,城乡差别逐步缩小,城市、农村一体化进程加快,涌现出很多科技示范园、种养殖基地、农村科普示范基地等现代农业生产基地,投入了许多现代化的机器设备。这些示范园和基地都是美术教育很好的自然课堂。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美术课是闭塞的泥潭,毫无生气。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美术兴趣方面,要注意方法的应用,让美术课越来越生动,学生越来越感兴趣。在教学中,废除千篇一律、照本宣科、枯燥乏味的填鸭式、满堂灌教学,提倡因材、因人施教,深入浅出,把深奥的道理用通俗易懂、引人入胜的形式、语言传授,从而引起、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兴趣,这才是高水准的教学。

1.通过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课,提高学生美术技能

由于生活、教育环境等各方面的差距,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一个在农村长大的学生,尽管其美术能力优于普通学生,但我们勉为其难地让他画一幅与高科技有关的城市景观,结果绝对是不理想的。因而,我们必须深刻地认识到艺术本身的规律,它毕竟是以生活为基础的。农村的孩子对于美的认识应该来源于自己周围的环境,这样的课堂才是培养农村孩子兴趣的乐园。让学生在兴趣中吸取知识和掌握技能,能收到最佳学习效果,充分发挥课堂活跃的优势作用,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构图能力。学生兴趣与教学方法密切相关,所以教师要根据教材,针对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兴趣。

2.美化育人环境,激发学生的美术兴趣

能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决定学生学习成败的关键因素。学习环境对学生心理也具有重要的影响。美好的学习环境会使人心情愉悦,激发学习兴趣;恶劣环境会使学生心情沉闷,影响学习效果。

三、优化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创作欲望

农村学生喜欢美术课,这也给美术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教好每个学生,上好每一节美术课,就成了摆在美术教师面前的课题。

学生的创作才能最初表现为对某些事物的兴趣,兴趣往往是成功的先导。每个学生所想的、所做的,以及所画的,有时候连做老师的都暗暗吃惊。他们有时用蜡笔涂抹课本里的插图,有时又会把自己亲手“孵”出的丑小鸭羞涩地掬向美术老师,以便得到“权威人士”的评价和认可。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他们的头脑中没条条,少框框,不受规章和理论的约束。他们的思想天真烂漫,想象力丰富,爱画什么就画什么。对于孩子亲手“孵”出的丑小鸭,美术教师应该多给他们以鼓励和表扬,把优秀的、有创意的作品展示出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鼓励学生创作。

参考文献:

[1]李正火.由“旧鞋变了”想到的[N].中国教育报,2002-8-13(3).

[2]苟晓章.要注意挖掘农村的美术资源[N].中国教育报,2002-08-13(3).

我国四大学位论文库的比较研究

做科研必备6大文献数据库!

*关于数据库介绍可以点击第一行《做科研必备6大文献数据库!》查看

快捷论文查重,知网查重系统的话,是目前来说最为全面的系统,和很多的高校都要合作呢,而且还有大学生联合对比库,非常的详细,一般用作论文定稿。万方、维普就相对来说,要差一点,一般用作初稿。

知网收录的信息相对较全,不过有些可能只有信息,有些文献知网显示受保护,但在维普上能找到这些被保护文献的全文。维普文献的清晰度相对不满意一点,用的不多不便评论。知网上有研究生和博士论文,这很有用。万方的资源和知网可以互相补充,而且万方有比较强大的搜索引擎,英文方面的搜索比较有优势。特别是其专业分版如万方医学,有针对性。总的来说,个人用知网比较多。另外,楼主得分给的有点少啊..呵呵

1、收录情况不同:从收录情况来看,维普收录最久,万方收录时间最短,但是现刊万方收录最好,维普最近两年的很多期刊都没有了,特别是医学类的。

2、清晰度不同:文档的清晰度:万方最高,维普最差。文本清晰度关系到用户的满意度。主要原因是CNKI的使用范围、收入论文数量、质量、用户人数较之于万方数据库要优秀,基于CNKI指标更能反映出论文在学术市场的接受度。

3、使用方便性不同:知网和万方功能一样,维普使用不方便。万方的期刊浏览功能做的很好。《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截至2007年3月共收录了国内8127种期刊,全文文献总量已达2272万多篇,收录起始时间一般为1994年,个别追溯到1979年或创刊年,按学科分126个专题,内容每日累增。产品形式有网络形式、光盘形式、《中国期刊专题全文数据库光盘版》。

相同点都是知名文档搜集网站。提供CNKI源数据库、外文类、工业类、农业类、医药卫生类、经济类和教育类多种数据库。其中综合性数据库为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和中国重要会议文论全文数据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万方数据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知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维普网

第四纪黄土研究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将“绿色、科技、人文”三大理念发扬光大 ——二谈继承与弘扬两个奥运的宝贵遗产 随着残奥会完美落幕,北京奥运之旅画上了圆满句号。中国人民认真履行对国际社会的承诺,以极大的热情和周密的组织工作,向全世界奉献了两个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我们秉持的“绿 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为奥林匹克运动赋予了新的精神内涵,也必将为我国的未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两个奥运,同样精彩”。举办两个奥运会,北京让全世界尽情享受体育的魅力和欢乐;借助两个奥运会,我们也让世界领略了中国:以开阔的眼光看待世界、以科学的理念指导行动。 “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既秉承了奥运会所弘扬的奥林匹克精神,又发扬了中国的传统精神和文化,体现了一个文明古国面向未来的态度和对国际社会的责任,它使古老而现代的中国以一个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 在“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的指导下,七年间,北京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保护成就显著,生态文明观念深入人心;七年间,我们建起世界上跨度最大的钢结构国家体育场“鸟巢”,建起采用国际首创空间多面体结构的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建筑节能、地热、太阳能等一系列新技术也被广泛运用;七年间,公众人文精神普遍提高,奥林匹克教育在4亿多青少年中间广泛进行,“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全面开展。 “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是科学发展观的生动体现,它不仅引导我们成功举办了两个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而且必将持续推动着中国的文明和进步。“科技奥运”可以显著提升科技在城市建设、节能环保、信息服务等方面的应用水平,促进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和高新技术成果的广泛应用;“绿色奥运”让城市各项环保指标及生态环境水平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环保的意识与能力不断增强;“人文奥运”丰富了奥林匹克运动的文化内涵,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既是中国为两个奥运会提出的,更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孜孜追求;两个奥运会让我国公众的生态意识、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和更高的自觉,这对我们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意义。 “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是两个奥运留下的宝贵精神遗产,我们要十分珍视并不断发扬光大。要在实际工作中处处体现绿色、科技和人文理念:更好地爱护生存的家园,不因经济发展而牺牲环境;更加积极地推进科教兴国战略,让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更加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创造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我们一定要更加坚定地走科学发展道路,以更高的要求推动环保、科学、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使我国经济社会建设沿着更好更快的道路不断前进。(光明日报评论员)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尽管有些高僧、专使和近代国外探险家等对黄河源区进行过考察(玛多县志编委会,2001),但他们主要涉及政治、文化、军事等方面的调查以及探险活动,而对黄河源区的第四纪地质和环境调查研究则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1952年,在中央有关部门(黄河水利委员会)的指示下,组织了一个黄河河源勘查队,对黄河源区进行了多方面的考察研究(青海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2000),主要涉及水文、动植物、地貌、文化、宗教等,这为后来的黄河源区考察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后来,于1978年青海省政府和省军区联合多部门专家组成考察探险队,对黄河源的“两湖”(鄂陵湖和扎陵湖)及源区进行大规模的考察,较为详细地调查了该区的水文、地貌、动植物以及提出了源头河流(卡日曲)(青海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2000)。

上述工作主要集中在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方面的调查,而在第四纪地质和生态环境研究方面还是比较粗浅,但为后来的第四纪地质工作奠定了基础。该区的第四纪地质和生态环境研究主要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王天祯(1989)根据测年、孢粉、地貌等资料,将黄河源区的第四纪地层划分为下更新统、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和全新统。边纯玉等(1990)总结了黄河源区的冻土地貌的类型,并讨论了它们的形成条件。王绍令等(1990、1992)报道了在鄂陵湖北岸第四纪沉积物中发现了形成于末次冰期的埋藏冰,并将下更新统划分为上、下两部分。青海省区调队和水文地质队在开展黄河源区的1:20万地质和矿产调查以及公路勘查过程中,对黄河源区的第四纪地质、地貌、古冰川活动等进行研究(青海省区域地质调查综合大队,1986,1992,1993;青海省第二区域地质调查大队,1994),如沉积物成因类型和时代的划分和对比,它们的分布范围和规律的研究,第四纪冰川活动的研究等。由于受当时条件所限,尽管他们的工作有待深入,但对后来的第四纪研究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1989年以来,兰州大学地理系的部分师生对黄河源区的古冰川及冰川地貌进行过多次考察和研究,并提出黄河源区有冰盖存在(周尚哲等,1991,1994),并认为巴颜喀拉山地区在更新世期间曾发生过4次(从早到晚分别为黄河冰期、野马滩冰期、尕拉拉错冰阶、巴颜喀拉山冰阶,后两个阶段属末次冰期)规模不同的冰川作用(周尚哲,1995)。末次冰期晚期冰川只发育在巴颜喀拉山主脊附近,早期扩展到山麓地带。根据在巴颜喀拉山南的清水河和北部的野马滩保存着大量的冰碛与漂砾,推测倒数第二次冰期为大型冰帽或小冰盖,倒数第三次冰期时,冰川规模最大,面积达80000km2(周尚哲,1995)。

郑本兴等(1996)对黄河源区的冰碛物和冰川地貌研究认为,该区在第四纪至少存在3次明显的冰川作用,并根据古冰斗、终碛垄、冰碛湖等地貌,推测末次冰期古冰斗底部高约4800m,比现代雪线低约400m。倒数第二次冰期,在巴颜喀拉山北面的宽大冰川槽谷下切入山顶夷平面——查拉坪高冰碛平台150~200m,这次冰期雪线海拔约4600m,比末次冰期低200m。倒数第三次冰期的冰川漂砾广泛分布于巴颜喀拉山中段山顶夷平面上和山麓,漂砾多为风化很严重的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并认为在倒数第三次冰期,形成以布青山、阿尼玛卿山、巴颜喀拉山等高山为中心的大型冰帽,南北距离约105km。对于在倒数第三次冰期,冰川活动达到最大范围这一点上,周尚哲等和郑本兴等的观点是相同的,所不同的是对末次冰期的冰阶划分上。

在黄河的上游地区,河流的弯曲形态极不平常,引起地质及地理学家的关注,认为可能存在河流的袭夺。王云飞等(1995)在对若尔盖RH孔古湖沉积中心附近的连续沉积物研究结果表明,在38~35ka BP黄河的溯源侵蚀作用袭夺了若尔盖古湖,使黄河增长。杨达源等(1996)对黄河上游地区的贵德盆地和共和盆地中的阶地研究发现,往上游方向阶地级数是递减的,根据测年认为龙羊峡切开的时间为60ka BP,而其上游的唐乃亥峡于20ka BP贯通。黄河源区的多石峡的切开时间可能更晚。李长安等人(1998、1999)对东昆仑地区的地貌和沉积盆地研究认为,在晚第四纪黄河上游地区发生过较大的水系调整,大约150ka BP前后,柴达木盆地的加鲁河、诺木洪河、格尔木河等的溯源侵蚀强烈,切过布尔汗布达山,袭夺了近东西向的大河。全新世以来,随着东昆仑的隆升,加鲁河上游的强烈溯源侵蚀使布青山分水岭向南推移了6~10km。

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到21世纪初,除对地貌演变进行一些研究外,对第四纪环境变迁也做了些工作。张玉芳等(1995、1999)依据一个钻孔的资料,研究了黄河源区全新世的植被特点和气候特征。于庆文等(1999)依据孢粉资料恢复了托索湖地区的晚第四纪的植被类型和古气候特征。程捷等(2001a、b、c,2002b,2003)对黄河源区的冻土地貌、第四纪地层、古气候做了研究,尤其对玛多县附近的一个浅井剖面研究较为详细,根据孢粉、粘土矿物、有机碳等资料恢复了黄河源区全新世的植被面貌和古气候特征,并指出在大暖期黄河源区的气温比现今高2~3℃,而且在大暖期期间发生了一次快速降温事件,降温幅度达6~7℃(Cheng et al.,2005;程捷等,2006),这是前人没有提到过的。

黄河源区的生态环境变化是从20世纪90年代的后期才引起人们的注意,中国科学院、青海省国土资源厅、兰州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等单位对该区进行了一些研究(康维新,1998;李来兴等,1998;魏振铎,1998;叶春梅,1998;李万寿等,2000;沈渭寿等,2000;郑新民,2000;王根绪等,2000,2001;程捷等,2001b,2001c;沙占江等,2001;庄永成等,2001),并认为该区的生态环境、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有加重的趋势,如土地沙化面积增加、草场退化、保水能力下降、地下水位下降,等等。现将黄河源区的第四纪地质、地貌和生态环境研究历史总结在表1-3中。

表1-3 黄河源区第四纪地质及环境研究历史Table1-3 Showing the history of Quaternary ge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es in the source area of the Yellow River

续表

实际上,尽管有不少人在黄河源区做过工作,但与其他地区相比,黄河源区的第四纪地质和古环境研究还非常薄弱,很多问题有待深入研究,需要做大量的工作。该区第四纪地质和古环境研究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第四纪地层的层序还不完全清楚,缺少测年数据,因此目前还没有建立一个比较确切的第四纪地层系统。这无疑影响了该区第四纪地质研究的深入,也为第四纪的生态环境研究带来一定的困难。

2)对于该区第四纪冰期的划分还存在不同的意见,对倒数第二、三次冰期的确定意见还比较一致,主要的分歧是晚更新世的冰期划分,划分为一期还是两期。在欧洲地区,有些人认为末次冰期是从115ka BP或120ka BP开始的(即末次冰期从MIS5 d到MIS2),包括雨木冰期和里斯-雨木间冰期的后半部分,把末次冰期分为早雨木冰期(117~62ka BP)或早魏克塞尔冰期和晚雨木冰期(42~13ka BP)或晚魏克塞尔冰期(Zubakov et al.,1990),而末次间冰期(艾姆间冰期,Eamian或Eemian)只限制在MIS5e(Riser,2002),这与我们通常说的末次冰期从75ka BP开始是不同的。如果在黄河源区倒数第一次冰期划分两期的话,那么末次冰期的时间就比较长,这就与欧洲相似。

3)黄河源区在第四纪是否被青藏高原“大冰盖”所覆盖,这涉及到:一是在青藏高原是否存在过大冰盖;二是如果存在过大冰盖,那么是在什么时期形成的;三是黄河源区存在过局部冰盖,而青藏高原没有统一的大冰盖。王明业等(1965)、M.Kuhle(1987,1988,1991)、韩同林(1991)、Gupta等(1992)、徐道明等(1995)都认为在青藏高原发育过大冰盖,时间在末次冰期,但施雅风等(1994,1996,1997)、郑本兴等(1996)、周尚哲等(2001)不赞成这种观点,认为在晚更新世,青藏高原只能满足形成山岳冰川的水汽条件。如果青藏高原存在大冰盖,也只有可能在中更新世早期(施雅风等,2000)。刘东生等(1999)利用计算机模型,模拟了青藏高原的冰盖情况,认为青藏高原是有可能存在冰盖的。看来这个问题比较复杂,这涉及到古冰川确定遗迹的鉴定上以及它们的指示意义上。

4)黄河源区的第四纪生态环境变迁研究非常薄弱,除对全新世有少量的研究外(张玉芳等,1999;于庆文等,1999;程捷等,2002),更新世的研究几乎是空白。要研究更新世的气候和生态环境变迁,首先要有良好的地层剖面。由于黄河源区地势平缓,相对高差小,第四系露头不好,这也是造成这方面研究薄弱的一个原因。因此需要实施钻孔,才能获得理想的第四纪地层剖面,对更新世的古气候和环境研究才有可能。

5)黄河源区的第四纪气候前人做了些工作(王绍令等,1992;周尚哲等,1994,1995;方晓敏等,1998;程捷等,2002b,2003),但由于缺少连续完整的第四纪地层剖面,这些研究只涉及到个别时段,在时间上是不连续的,很难连接形成一个能反映黄河源区第四纪气候的完整体系。

6)黄河源区两湖(鄂陵湖和扎陵湖)的形成时间和大湖期问题。鄂陵湖和扎陵湖是黄河源区最大的两个湖泊,它们何时形成?与黄河源区早期湖泊的关系如何?它们又是怎样形成?这些问题都有待解决。青藏高原在晚更新世晚期存在湖泊扩张时期(李炳元,2000;朱大刚等,2004),黄河源区是否也是如此?如果是,那么湖泊有几次扩张,在全新世是否有过大湖时期?等等。这些是众多科学家关注的问题。

7)黄河源区近期的生态环境研究还非常薄弱,只有少量的文章涉及(王根绪等,2000;程捷等,2001b,2001c;沙占江等,2001;庄永成等,2001),但深度远不够。该区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速度、趋势等还需要做更多的细致工作,只有把这些问题弄清楚了,才有可能预测未来生态环境变化的趋势,才能提出科学的防治措施和解决当地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矛盾的途径。

上述众多的问题或几个问题的解决无疑使黄河源区的第四纪地质和环境研究向前迈进一大步,对研究青藏高原的隆升及其环境效应、我国季风的演化、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之间的地貌演化、青藏高原的冰川发育历史和黄河源区的生态环境保护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这些问题有的前人有所涉及,也进行了一些研究,不过尚未解决,而有些问题就涉及得很少,疑点很多,需要做更多的详细工作。本书就是对上述某些问题的进行了研究,提供了一些新资料,也获得了一些新认识。

一、成果内容概述

该项目是国土资源调查部署开展的基础调查研究工作,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负责,经过四年的野外调查研究工作,取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在青藏高原东缘第四纪地质环境研究方面取得了诸多新进展。主要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成果:①青藏高原东缘在上新世时期(4.3~2.6 MaB.P.)出现了一个大泛湖期,北到康定,南至攀枝花。②建立了青藏高原东缘上新世以来湖相、风尘和冰川沉积的地层序列,通过各种环境指标的测试,系统分析了不同时段古环境的变迁过程;③通过多时相遥感图像解译以及野外地质调查,结合各种环境指标分析,对若尔盖草地沙化的时空分布规律、发展趋势以及影响土地沙化的主要因素等开展了系统研究。④建立了不同时段古环境事件演化的时间序列,并与全球性重大地质环境事件进行对比,探讨了该区上新世以来不同时段古环境演化的成因机制。具体如下:

(1)若尔盖草地沙化的调查评价

通过三个时相卫星图像的遥感解译,结合野外实地考查对该区土地沙化区的空间分布规律取得了新的认识:该区土地沙化严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瓦切-黑河牧场、玛曲-曼尔玛、阿西牧场-花湖一带,空间上呈近南北向分布,地貌部位主要位于山前冲洪积台地、河流阶地以及山间盆地中,对三个砂带的表层以及三个风成沙-古土壤剖面进行了系统的样品采集,对该区风成砂的物质来源以及土地沙化形成的历史及其演化机制等重大环境问题获得重要的认识。通过若尔盖地区空间分布的五个环境剖面的年代学和环境指标测试分析,厘定若尔盖古湖的发育时段,环境指标分析建立该区晚第四纪时期环境变迁特征。初步研究发现在1.5万~1万a若尔盖为湖泊环境,1万a后黄河贯通若尔盖古湖形成草地沼泽环境。

(2)川西高原风尘堆积-古土壤序列的地层学研究及其古气候意义

成都红土和甘孜黄土剖面系统的磁性地层学研究结果显示出:典型红土与黄土磁性地层均出现了B/M界限以及松山期的贾拉米洛极性事件;川西廊带区黄土剖面高分辨率的磁化率测试结果也表明:川西黄土剖面在空间上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通过研究表明川西地区至少在1Ma以前就出现了风尘堆积。大面积连续风尘沉积的形成,一是有大面积的干旱区为风尘堆积提供物质来源,二是有足够强劲的风力为风尘物质的搬运提供动力条件。该区风尘沉积自更新世中期开始形成,说明该区在此时期以来大气环流的格局、水文植被状况等发生了急剧变化。

通过系统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重要进展:①青藏高原东缘风尘物源及其反映的更新世中期以来大气环流格局演化以及物源区干旱化发展等环境状况的变化。②对风尘搬运风力的研究,有望对高原季风、印度洋季风、西风环流的演化获得重要信息。③从古土壤、古风化强度的角度,探讨更新世中期以来全球性重大环境事件在青藏高原东缘地区的反映,同时就对该区有重要影响的印度洋季风的行为和机制进行探讨。④建立该区更新世中期以来一系列的重要环境事件的时间序列,并通过与全球/区域性重大地质环境事件的对比,对该区环境变化的机制获得新的认识。

(3)青藏高原东缘上新世昔格达古湖的研究及其意义

大渡河及安宁河流域上新世时期普遍发了一套河湖相沉积,这说明青藏高原东缘约4~3 MaB.P.存在一个大湖阶段,此项研究对探讨青藏高原东缘上新世古环境变迁以及高原隆升的耦合关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川西高原昔格达河湖沉积的典型剖面研究,建立该沉积层的时间框架,磁性地层研究表明,泸定海子坪剖面主要形成于高斯期。经调查,我们选择泸定海子坪和冕宁周家大沟剖面为研究典型剖面,进行了系统的磁性地层学研究,并且通过粒度分析、有机碳含量测试为西南地区长时间尺度的环境记录提供有意义的基础资料。两个剖面的磁性地层研究结果显示:昔格达组地层属上新世时期,发育时代为4.2~2.6 MaB.P.。泸定海子坪剖面记录了5个大的从粗→细的沉积旋回,15个沉积阶段。沉积物中值粒径的Φ值直接指示了各旋回的沉积阶段,Φ值小,水动力较强,为动荡的沉积环境;Φ值大,水动力较弱,为稳定的沉积环境。沉积记录显示在2.8 MaB.P.青藏高原的强烈隆升就已开始,昔格达古湖为过水湖;至2.6 MaB.P.,昔格达古湖完全消失,与黄土高原风尘沉积环境发生大的改变相一致。对海子坪剖面有机碳含量的环境记录研究,有机碳最低值为0.14%,最高值为1.04%,平均值为0.38%。有机碳记录表明,泸定海子坪地区的古环境变化经历了凉→暖→凉→冷→暖→冷→暖→冷→凉等9个古气候变化阶段。孢粉和同位素分析也记录了4~2.6 MaB.P.间的古气候环境的周期性变化规律。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将会对川西地区上新世期间环境演化格局及其与青藏高原的阶段性隆升关系等国际上普遍关心的热点科学问题取得新认识。

(4)依托项目研究成果,公开发表科学论文25篇、专著1本,其中在中国科学、地质学报(英文版)等SCI论文4篇、核心期刊15篇。项目组先后参加33届国际地质大会(IGC)、喜马拉雅-喀喇昆仑-青藏高原国际研讨会(HKT)等国际会议进行成果展讲,提交了国际会议详细摘要,报告成果为国内外同行所关注。

二、应用范围及实例

川西地区第四纪环境调查评价成果应用方面,若尔盖草地沙化调查评价为一实例。若尔盖沙化较为严重,该区草地沙化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选取年均温、年降水量、降水变率、大风日数、人口数量、载畜量、耕地面积等指标,采用多元统计分析中主分量分析方法,定量化地分析现代时期土地沙漠化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程度。分析结果表明,贡献率为64.56%的第一主成分中以人为因素的因子负荷量为高,而贡献率为35.44%的第二主成分则以自然因素的因子负荷量占绝对优势,这就说明在草地沙化过程中,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的影响作用几乎是同等的,也就是说,若尔盖草地沙化过程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和影响的综合过程。同时在自然因素中,以降水、年均风速和大风日数的因子负荷量为高,说明在若尔盖降水的变化和风速的大小是驱动草地沙化过程的主要自然因素;在人为因素中,以人口和牲畜数量的变化及草地开垦规模的因子负荷量为高,是草地沙化过程中主要的人为驱动因素。若尔盖草地沙化是该区域自然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综合结果,气候是影响生态环境脆弱地区沙、石漠化的一个重要自然因素。20世纪50年代以来,该区气温平均增高超过2℃;降水量总体上减少,蒸发量总体逐渐加大,加剧了本区的干旱程度,同时人类不合理无节制的利用开发草原大大加剧草地沙化。对此,提出了七方面对策建议,以报告形式提交了地方政府,建议分别为:深入调查该区环境问题,提高了对环境恶化的认识;加强对湿地资源开发的环境管理,合理利用泥炭资源;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研究与监测;开展生态恢复与重建的工作;控制人口增长,消除贫困,统筹规划,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增强生态环境意识,建立法制观念;大力发展旅游,作为重要的替代产业。

三、成果推广转化方式

媒体宣传、会议交流、技术咨询等。

技术依托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联系人:张永双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大学南路11号

邮政编码:100081

联系电话:

电子邮件:

建议你用百度搜索下“灵生地质作用”,应该基本上就知道了。内容太多,我就不要你的150分了。不过我搜索了,竟然没有!!不好意思了!其实所谓“灵生地质作用”就是指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破坏和影响。比如破坏植被造成荒漠化、建设施工导致边坡变形、水利工程诱发地质灾害等等。

大四论文答辩问题

毕业论文答辩常见问题:你选择这个论文题材的原因是什么?论文的研究背景是什么?论文的核心观点是什么?本篇论文采用了哪些研究方法?你所研究问题是采用什么方法解决的,使用了什么解决方案?论文在哪些方面有哪些创新?等。可以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以及论文写作两个方面来进行表述。 因为学校不同,老师不同,所以论文答辩老师一般会提的问题也会不同,以下问题和回答仅供参考: 毕业论文答辩常见问题一:你选择这个论文题材的原因是什么? 我们可以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以及论文写作两个方面来进行表述,保证语言清晰,逻辑合理。例如这样回答:因为平常自身比较喜欢这方面的内容、时常关注该研究领域的相关事宜,结合了当前政治新闻和发展趋势,受导师课题影响,参与相关研究课题等。这一部分容易加分但是也容易减分,为了表现出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所以我们应该将这一部分内容表述清楚到位。 毕业答辩常见问题二:论文的研究背景是什么? 这个问题与第一个问题有异曲同工之妙,同学们也可以按照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来进行回答。 毕业答辩常见问题三:论文的核心观点是什么?或者这么问:论文的主题是什么?这是答辩听审老师最常见的问的问题,而且答案很简单。用自己的话高度概括论文的核心,尽可能全面、准确、简洁的表达出来,不少于3句,不超过5句。 毕业答辩常见问题四:本篇论文采用了哪些研究方法? 首先明确指出所用的研究方法,然后结合具体内容进行讲述,也就是举例说明。 毕业答辩常见问题五:你所研究问题是采用什么方法解决的,使用了什么解决方案? 这个问题应该结合实际情况来进行说明,如果有具体的结论或方法的学生,可以分点解释说明。 毕业答辩常见问题六:论文在哪些方面有哪些创新? 这时,老师们想知道你的论文和别人的有什么不同,有什么亮点,建议同学们举例说明,分点作答,这样显得逻辑清晰、调理清楚,而且这个问题答辩老师一般都会问到,所以同学们要做好准备。 最后学术堂总结:在答辩的时候一定要迅速回应。如果是你不知道问题,你可以向老师请教,千万不要出现冷场的情况,那样你的导师会很尴尬的。答辩时一定要谦虚,虽然你的论文完成得十分出色,但是这些成果暂时的、是没有获得认可结论。

毕业论文答辩老师一般会提以下几类问题:

一、选题:

选题合适与否对于论文的质量有着很大的影响,如果选题过大,可能会使得研究成果过于表面,没有实际价值;选题过小,研究狭窄,不能做到以小见大。因而在论文答辩的时候,答辩老师一般会就选题对学生进行提问,从中了解学生对于该领域前人研究成果的了解程度以及论文的自主性程度。

二、论文结构/内容:

论文的结构和内容框架展现了论文作者的思维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作者的学术水平,因而关于论文结构的问题是答辩老师经常会问到的问题。

三、论文材料:

行文讲究有理有据,论文的材料、实验数据的使用必须有据可循,因而答辩老师可能会对论文中的某些材料或者是数据的来源、引用、分析等提出相应的问题。

举些例子以示说明:这部分的数据材料你是通过实验获得还是前人的研究成果?这部分材料与你要得到的结论之间是如何串联的?......

四、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创新点是一篇论文的真正价值所在,而不足之处是论文未来修改和发展的方向,对于一篇论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自然也成为了答辩老师们问得最多的问题了。

五、其他

除了论文本身外,有些答辩老师可能还会问一些未来发展方向等相关的问题,这些只要据实回答即可,不必过于紧张。

不论答辩老师问什么问题,我们在答辩前都要做好相应得准备,对论文得内容和结构等要十分熟悉,材料使用等也要有理有据;答辩时回答简明扼要,对老师提出的修改意见虚心接纳,并在答辩后予以修正。

毕业论文答辩是一种有组织、有准备、有计划、有鉴定的比较正规的审查论文的重要形式。为了搞好毕业论文答辩,在举行答辩会前,校方、答辩委员会、答辩者(撰写毕业论文的作者)三方都要作好充分的准备。在答辩会上,考官要极力找出来在论文中所表现的水平是真是假。而学生不仅要证明自己的论点是对的,而且还要证明老师是错的。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