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歉,偶大学时是学数学的,汉语言毕业论文确实不知道如何写。但我想,道德即文章,用良知去做文章便好。一个进步的时代总有一种向上的精神,一个发展的社会总有一种积极的主流,如何通过你的手敲击键盘,用文字的力量去唤起向上的精神、引领积极的主流,便是我们习文的责任。唯有民魂最可宝贵,鲁迅先生一生致力于唤醒民魂。相信自己,静下来,用心写好你的毕业论文!加油!
《白鹿原》中男权宗法世界里女性生存困境论沈从文《边城》中的“渡船”意象王安忆小说中的上海女性分析论《啼笑姻缘》中沈凤喜的女性悲剧命运论阿城《棋王》中的“道禅”文化意蕴
1、《简论中国古典风格论的起源》,《武汉大学学报》,1982、22、《论新人质的规定性的几个问题》,《长江文艺》1983、33、《塑造变革中的新的农村人物形象――论楚良的小说创作》,《长江文艺》1984、84、《将自由写在文学的旗帜上》,《青年论坛》1985、25、《时代精神与文学题材》,《文艺论坛》1985、16、《通俗文学的兴起与文学观念的更新》,《长江文艺》1985、57、《汗漫于小说中的诗的精神――论方方的小说创作》,《芳草》1985、98、《历史大变革时代的悲喜剧――论映泉的小说创作》,《长江文艺》1986、29、《论文学观念变革的双重动因》,《长江文艺》1986、510、《当代农村的道德教化诗――论叶明山的小说创作》,《萌芽。1986、911、《表现“思想者”的风韵和神采――评祖慰的报告文学创作》,《人民日报》1986、6、1612、《祖慰论》,《当代作家评论》1986、513、《新时期文学的民族意识》,《人民日报》1986、9、2214、《对建设文艺批评学的思考》,《文艺学习》1986、315《文艺争鸣的激活力》,《中国青年报》1986、11、2816、《寻根:多样化的美学追求》,《文学知识》1986、917、《匆匆而过的巡礼――评<芳草>武汉大学作家班作品专号》,《芳草》1986、118、《关于人的生态、心态及其他――评<奔流>武汉大学作家班的几篇小说》,《奔流》1986、519、《对心理小说的社会心理分析及其他――评<百花园>武汉大学作家班小说专号》,《百花园》1986、320、《一部娘儿们的风流史――漫评映泉的“桃花湾”作品系列》,《当代作家》1986、321、《自觉意识·主体精神――关于文学批评的通信》,《中国作家》1986、222、《文学趣味性的历史及现实》,《青春丛刊》1987、123《论曾卓和他的命运交响乐》,《文学知识》1987、424、《论艺术决策》,《决策与信息》1987、425、《强化小说的文体感觉》,《中国文化报》1987、2、426、《社会学批评在新时期的更新和开放》,《文艺争鸣》1987、127、《探索当代青年的心灵奥秘――简评方方的小说创作》,《人民日报》1987、7、2128、《小说的探索与传统》,《芳草》1987、729、《民族的道德原型的重塑与再造――再论叶明山的小说的道德教化倾向》,《长江文艺》1987、930、《现实的撞击和传统的裂变――<冻土>漫论》,《文艺评论》1987、531、《小说文体的变迁与语言》,《文艺报》1987、7、1832《怪味:变革时代奇异的文化景观――论祖慰创作的外来影响》,《当代文艺探索》1987、633、《在历史与道德之间》,《长江文艺》1987、1234、《城市人与城市文学》,《芳草》1987、1235、《饥饿:欲望的变奏――论蒋子龙<饥饿综合症>系列小说》,《当代作家评论》1988、136、《文体的多元和观念的多元》,《文学评论》1988、237、《文学的价值取向》,《人民日报》1988、1、1938、《方方和她的文学风景》,《人民日报》(海外版)1988、6、1339、《小说与笔记》,《文艺报》1988、10、2940、《社会历史批评二题》,《光明日报》1988、5、1341、《对建设文学批评学的再思考》,《文论报》1988、10、542、《关于接受祖慰的两个问题》,《当代作家评论》1988、543、《论对立的环境对文学创作的意义――文学主体性问题的一个角度》,《江汉论坛》1988、1044、《近世小说艺术形态分化略论》,《学习与实践》1988、1045、《文学与知识分子问题――兼评<长江文艺>的几篇“知识分子问题”小说》,《长江文艺》1988、1046、《论多元格局中的社会历史批评》,《湖北社会科学》1988、947、《重新认识现实主义》,《人民日报》1988、9、1348、《论1949――1976年中国文学的文化检讨――当代艺术文化批评论略》,《芳草》1989、849、《陈世旭近作散论》,《小说评论》1989、650、《近十年通俗文学的生存与发展》,《文艺报》1989、11、2551、《论整体格局中的湖北中青年创作》,《当代作家评论》1989、652、《批评:教人阅读的艺术――文学批评的性质与功能之二》,《百家》1990、153、《动物小说的新探索――论李传锋的动物小说》,《长江文艺》1990、154、《近四十年小说文体流变略论》,《当代文坛报》1989,10/1155、《浪漫原型:姜天民新作散论》,《江汉大学学报》1990、156、《论作为实践形态的新写实主义――写在新写实主义倡导周年》,《当代作家评论》1990、557、《刘醒龙与大别山之谜――刘醒龙创作散论》,《长江文艺》1991、158、《论现阶段小说创作中的新写实主义浪潮》,《芳草》1991、259、《作家:在批评的视野中――文学批评的对象和类型之一》,《福建文学》1991、460、《文学:在哪里失去了读者――对新时期文学与读者的关系的考察》,《长江文艺》1991、661、《新大众文学:80年代通俗文学浪潮》,《文学报》1991、8、862、、《叙事话语的戏剧性和非戏剧性――读小说札记》,《芳草》1991、963、《中国朦胧诗》,《法国研究》1991、264、《论鲁迅对新时期文学的影响》,《新东方》1992、265、《天性的证明:论<一百个中国孩子的梦>――兼论儿童文学的本体意义》,《儿童文学研究》1992、166、《渐入佳境:在平实中透着空灵――池莉小说艺术论》,《芳草》1992、667、《特区与文学》,《人民日报》1992、10、868、《池莉论》,《当代作家评论》1992、569、《现代商品经济背景下的通俗文学》,《通俗文学评论》1992、270、《二十年代自由诗诗体流别略论》,《湖北民院学报》 1993、171、《论二十世纪诗歌革命的文体纲领》,《海南师院学报》 1993、172、《论方方近作的艺术》,文学评论 1993、4,10000字。73、《漫议市场与文化》,《人民日报》 1994、4、2274、《论文学转型》,《长江文艺》 1994、675、《在迭起的新潮中沉稳求变——武汉作家群创作精神述评》,《文艺报》 1994、12、1076、《当代文学史的新探索》,《人民日报》 1994、12、1677、《九十年代:对当代文学史的挑战——兼论当代文学史的时间、空间及观念诸问题》,《文学评论》 1995、278、《小诗的兴起与“冰心体”》,《爱心》 1995、9/1079、《历史转折期的艺术见证——重读首届茅盾文学奖的获奖小说》,《当代作家评论》 1995、280、《关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通俗化问题的思想提纲》,《海南师院学报》1995、381、《愚昧与野性的悲剧——<威风凛凛>漫论》, 《小说评论》 1996、182、《熔铸中西诗艺的现代诗体——论彭邦桢的诗艺兼论“彭邦桢体”》,《中国文化研究》(春之卷),1996、183、《小说界的新旗号与“人文现实主义”》,《文学评论》 1996、284、《现代主义将与诗和艺术同在》,《中州学刊》 1996、285、《池莉的创作及其文化特色》,《小说评论》 1996、486、《民族精神的叙事》,《赵淑敏作品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台湾)文心出版社 1996年版87、《艺术鉴赏中的想像与超越》,《语文教学与研究》 1996、1288、《世纪、年代与文学史》——兼论九十年代文学的历史与逻辑起点,《文艺报》1997、4、2489、《从仓促应对到自觉回应——试论九十年代文学的发展态势》,《光明日报》 1997、8、1990、《沉淀经典——<跨世纪文丛>的文学史意义》, 《南方文坛》 1997、691、《在升腾与坠落之间——漫论池莉近作的人生模式》,《当代作家评论》1998、192、《文学史的有机整合》,《文学评论》1998、193、《中国新文学历史中的当代文学》,《佳木斯大学学报》1998、194、《论“武汉作家群”》,《芳草》1998、895、《在经典与现代之间——论近期小说创作中的现实主义》,《江汉论坛》1998、796、《什么是关山林性格及其文化涵义——对(我是太阳)中心人物的文化阐释》,《当代作家评论》1998、497、《论当代文学的历史整合》,《学习与探索》1999、198、《论当代文学的有机整一性》,《零陵师专学报》1999、199、《当代文学史的逻辑建构——兼评当代文学研究的一种思路》,《文学评论》1999、3100、《论新旧转变之中的近代诗运》,《人文论丛》1999、2101、《世纪之交湖北文学的回顾与前瞻》,《湖北作家论丛》,长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11月版102、《激情与理想年代的知识分子——池莉长篇(江河水)人物解读》,《小说评论》2000、1103、《干预生活》,《南方文坛》2000、2104、《批评:一种特殊的文学“消费”》,《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1105、《论八十年代文学的若干叙述视角》,《文学评论》2000、5106、《走向“大失败”的结局——读熊召政长篇新作(张居正)》,《文艺报》2000、12、5107、《历史的艺术解构——读阎连科的(坚硬如水)》,《新闻出版报》2000、12、20108、《中国当代文学的现代性问题论纲》,《福建论坛》2001、1109、《70年代人看70年代作家——70年代人的一次批评行动》,《文艺争鸣》2001、1110、《文学的流行与流行文学》,《南方文坛》2001、4111、《文学价值的失落与重建》,《河北学刊》2001、4112、《晓苏和他的故事体小说》,《文艺报》2001、11、17113、《拒绝遗忘》,《人民日报》2002、1、26114、《战争与人性的交响——评长篇战争小说(音乐会)》,《光明日报》2002、4、27115、《创造性转化:林庚的格律诗学》,《长江学术》2002、1116、《论“十七年文学”的历史叙述——兼论“十七年文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文学评论丛刊》2002、7117、《论20世纪中国诗学的现代转型》,《人文论丛》2002年卷118、《时尚:文学的双刃剑——从最近10年来的文学时尚谈起》,《文艺报》2003、1、21119、《历史记忆与民间文本》,《海南师院学报》2003、2120、《近十年“文化散文”创作评述》,《文艺评论》2003、2121、《走向现代的哈萨克诗人----读<唐加勒克诗选>》,《伊犁师院学报》2003、1122、《回归传统:20世纪50年代诗学的格律化倾向——新诗形式讨论中的诗学问题》,《南京师大文学院学报》2003、1123、《一部书的命运和阐释的历史――重读<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江汉论坛》2003、12124、《权力怪圈中的改革悲剧》,《文艺报》2003、12、23125、《二次创格:何其芳的格律诗学》,《汕头大学学报》2004、1126、《在古典与民歌的基础上发展新诗》,《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4、5127、《阐释的历史与历史的阐释》,《江汉论坛》2005、2128、《对现当代文学研究中“过度诠释”现象的反思》,《文学评论》2006、2129、《艺术接受活动中的感受和理解》,《文学教育》2006、3130《“楼梯式”与敬之体》,《贺敬之文学创作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作家出版社2006年版131、《文学:从新时期到新世纪》,《文艺报》2006、12、28132、《从新时期文学到新世纪文学》,《文艺争鸣》2007、2133、《湖北的文学资源版图与近期文学创作》,《山花》2007、7134、《构建用材料和事实说话的文学史》,《社会科学报》2007、8、9135、《最近十五年来的长篇小说》,《小说评论》2008、2136、《读〈圣天门口〉(修订版)断想》,《南方文坛》2008、4137、《近三十年巴金研究述评》,《江汉论坛》2008、7138、《极权政治的历史寓言》,《湖北大学学报》2008、5139、《幻化的蝴蝶——王蒙传》,《芳草》2008、6140、《艺术接受活动中的想像与评价》,《文学教育》2008、11141、《新世纪文学的困境与蜕变》,《江汉论坛》2009、9142、《人与土地的缱绻》,《文艺报》2009、10、24143、《重建批评的感悟》,《光明日报》2009、12、11144、《中国经验:存在与可能》,《芳草》2010、1145、《新世纪文学研究断想》,《文艺争鸣》2010、2146、《论文学批评的创造性特质》,《山西大学学报》2010、3
梁启超的《饮冰室全集》(杂文)不错,或者是现在读者的阅读倾向
深度神经网络(DNNs)是 AI 领域的重要成果,但它的 “存在感” 已经不仅仅限于该领域。 一些前沿生物医学研究,也正被这一特别的概念所吸引。特别是计算神经科学家。 在以前所未有的任务性能彻底改变计算机视觉之后,相应的 DNNs 网络很快就被用以试着解释大脑信息处理的能力,并日益被用作灵长类动物大脑神经计算的建模框架。经过任务优化的深度神经网络,已经成为预测灵长类动物视觉皮层多个区域活动的最佳模型类型之一。 用神经网络模拟大脑或者试图让神经网络更像大脑正成为主流方向的当下,有研究小组却选择用神经生物学的方法重新审视计算机学界发明的DNNs。 而他们发现,诸如改变初始权重等情况就能改变网络的最终训练结果。这对使用单个网络来窥得生物神经信息处理机制的普遍做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没有将具有相同功能的深度神经网络具有的差异性纳入考虑的话,借助这类网络进行生物大脑运行机制建模将有可能出现一些随机的影响。要想尽量避免这种现象,从事 DNNs 研究的计算神经科学家,可能需要将他们的推论建立在多个网络实例组的基础上,即尝试去研究多个相同功能的神经网络的质心,以此克服随机影响。 而对于 AI 领域的研究者,团队也希望这种表征一致性的概念能帮助机器学习研究人员了解在不同任务性能水平下运行的深度神经网络之间的差异。 人工神经网络由被称为 “感知器”、相互连接的单元所建立,感知器则是生物神经元的简化数字模型。人工神经网络至少有两层感知器,一层用于输入层,另一层用于输出层。在输入和输出之间夹上一个或多个 “隐藏” 层,就得到了一个 “深层” 神经网络,这些层越多,网络越深。 深度神经网络可以通过训练来识别数据中的特征,就比如代表猫或狗图像的特征。训练包括使用一种算法来迭代地调整感知器之间的连接强度(权重系数),以便网络学会将给定的输入(图像的像素)与正确的标签(猫或狗)相关联。理想状况是,一旦经过训练,深度神经网络应该能够对它以前没有见过的同类型输入进行分类。 但在总体结构和功能上,深度神经网络还不能说是严格地模仿人类大脑,其中对神经元之间连接强度的调整反映了学习过程中的关联。 一些神经科学家常常指出深度神经网络与人脑相比存在的局限性:单个神经元处理信息的范围可能比 “失效” 的感知器更广,例如,深度神经网络经常依赖感知器之间被称为反向传播的通信方式,而这种通信方式似乎并不存在于人脑神经系统。 然而,计算神经科学家会持不同想法。有的时候,深度神经网络似乎是建模大脑的最佳选择。 例如,现有的计算机视觉系统已经受到我们所知的灵长类视觉系统的影响,尤其是在负责识别人、位置和事物的路径上,借鉴了一种被称为腹侧视觉流的机制。 对人类来说,腹侧神经通路从眼睛开始,然后进入丘脑的外侧膝状体,这是一种感觉信息的中继站。外侧膝状体连接到初级视觉皮层中称为 V1 的区域,在 V1 和 V4 的下游是区域 V2 和 V4,它们最终通向下颞叶皮层。非人类灵长类动物的大脑也有类似的结构(与之相应的背部视觉流是一条很大程度上独立的通道,用于处理看到运动和物体位置的信息)。 这里所体现的神经科学见解是,视觉信息处理的分层、分阶段推进的:早期阶段先处理视野中的低级特征(如边缘、轮廓、颜色和形状),而复杂的表征,如整个对象和面孔,将在之后由颞叶皮层接管。 如同人的大脑,每个 DNN 都有独特的连通性和表征特征,既然人的大脑会因为内部构造上的差异而导致有的人可能记忆力或者数学能力更强,那训练前初始设定不同的神经网络是否也会在训练过程中展现出性能上的不同呢? 换句话说,功能相同,但起始条件不同的神经网络间究竟有没有差异呢? 这个问题之所以关键,是因为它决定着科学家们应该在研究中怎样使用深度神经网络。 在之前 Nature 通讯发布的一篇论文中,由英国剑桥大学 MRC 认知及脑科学研究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Zuckerman Institute 和荷兰拉德堡大学的 Donders 脑科学及认知与行为学研究中心的科学家组成的一支科研团队,正试图回答这个问题。论文题目为《Individual differences among deep neural network models》。 根据这篇论文,初始条件不同的深度神经网络,确实会随着训练进行而在表征上表现出越来越大的个体差异。 此前的研究主要是采用线性典范相关性分析(CCA,linear 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和 centered-kernel alignment(CKA)来比较神经网络间的内部网络表征差异。 这一次,该团队的研究采用的也是领域内常见的分析手法 —— 表征相似性分析(RSA,representational similarity analysis)。 该分析法源于神经科学的多变量分析方法,常被用于将计算模型生产的数据与真实的大脑数据进行比较,在原理上基于通过用 “双(或‘对’)” 反馈差异表示系统的内部刺激表征(Inner stimulus representation)的表征差异矩阵(RDMs,representational dissimilarity matrices),而所有双反馈组所组成的几何则能被用于表示高维刺激空间的几何排布。 两个系统如果在刺激表征上的特点相同(即表征差异矩阵的相似度高达一定数值),就被认为是拥有相似的系统表征。 表征差异矩阵的相似度计算在有不同维度和来源的源空间(source spaces)中进行,以避开定义 “系统间的映射网络”。本研究的在这方面上的一个特色就是,使用神经科学研究中常用的网络实例比较分析方法对网络间的表征相似度进行比较,这使得研究结果可被直接用于神经科学研究常用的模型。 最终,对比的结果显示,仅在起始随机种子上存在不同的神经网络间存在明显个体差异。 该结果在采用不同网络架构,不同训练集和距离测量的情况下都成立。团队分析认为,这种差异的程度与 “用不同输入训练神经网络” 所产生的差异相当。 如上图所示,研究团队通过计算对应 RDM 之间的所有成对距离,比较 all-CNN-C 在所有网络实例和层、上的表示几何。 再通过 MDS 将 a 中的数据点(每个点对应一个层和实例)投影到二维。各个网络实例的层通过灰色线连接。虽然早期的代表性几何图形高度相似,但随着网络深度的增加,个体差异逐渐显现。 在证明了深度神经网络存在的显著个体差异之后,团队继续探索了这些差异存在的解释。 随后,研究者再通过在训练和测试阶段使用 Bernoulli dropout 方法调查了网络正则化(network regularization)对结果能造成的影响,但发现正则化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 “采用不同起始随机种子的网络之表征” 的一致性,但并不能修正这些网络间的个体差异。 最后,通过分析网络的训练轨迹与个体差异出现的过程并将这一过程可视化,团队在论文中表示,神经网络的性能与表征一致性间存在强负相关性,即网络间的个体差异会在训练过程中被加剧。 总而言之,这项研究主要调查了多个神经网络在最少的实验干预条件下是否存在个体差异,即在训练开始前为网络设置不同权重的随机种子,但保持其他条件一致,并以此拓展了此前与 “神经网络间相关性” 有关的研究。 除了这篇 这篇 研究以外,“深度学习三巨头” 之一、著名 AI 学者 Hinton 也有过与之相关的研究,论文名为《Similarity of Neural Network Representations Revisited》,文章探讨了测量深度神经网络表示相似性的问题,感兴趣的读者可以一并进行阅读。 Refrence: [1] [2]
作者 | 张晴丹
你能想象0.2克的“绳子”可以提起5公斤重的物体吗?
没开玩笑,这是科研人员创造出的一种力学性能惊人的新材料。它不但具有很好的拉伸性能,拉伸长度能达600%,而且还非常坚韧。
近日,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Dickey实验室博士后王美香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Nature Materials上发表论文,介绍了这款新材料。它属于离子液体凝胶的一种,在抗拉伸性能和韧性上创造了这类材料的最高纪录,也展现出比水凝胶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评审专家之一、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赵选贺认为,“这些透明的离子液体凝胶具有非常坚韧的机械性能,而且最大的亮点是制作简单,易于使用。”
1+1 10,凝胶界的“佼佼者”
“通常凝胶的机械性能很弱,比如豆腐。但在自然界中也有例外,比如人体内的软骨。一些研究人员一直在努力制造坚韧的凝胶,这启发了我们。”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Dickey实验室负责人Michael D. Dickey告诉《中国科学报》。
此次创造出的离子液体凝胶含有超过60%的离子液体,主要包含丙烯酸和丙烯酰胺两种物质,前者是用于婴儿尿不湿吸水的主要材料,后者是用于隐形眼镜的主要材料。最后,混合材料兼具了聚丙烯酰胺和聚丙烯酸离子液体凝胶的优点,实现了1+1 10的效果。
王美香介绍,新材料透明度达90%以上,其内部的聚合物网络微结构使凝胶拥有极高的力学性能,可拉伸而且非常坚韧。拉伸的长度能达600%,模量有约50个兆帕,断裂强度约有13个兆帕。这是目前离子液体凝胶界的最高纪录。
论文中展示的是用0.2克的离子液体凝胶材料,轻松提起1公斤重量的物体。事实上提起5公斤的重量也不在话下,但因实验室没有5公斤的标准件,他们后来用5公斤的水桶做了实验,材料本身不会有任何破损。
离子液体这个溶剂本身不挥发,且具有很高的热稳定性和导电性。因此,创造出的这款离子液体凝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可用于电池、传感器、3D打印、致动器和柔性电子设备等。”Michael D. Dickey说。
可穿戴柔性电子器件是当下科学研究的热门之一,要同时满足可弯折、扭曲、拉伸等需求,所以对材料的要求极高。以往做展示用的较多的是传统柔性材料——水凝胶,但水凝胶稳定性是个大问题,长期暴露在空气中会导致水分蒸发、性能受损。
“离子液体凝胶完全可以替代水凝胶在可穿戴柔性电子器件上的应用。首先它很稳定不挥发,不需要任何包覆;其次具有高导电性,不需要额外添加导电介质;可穿戴设备往往需要大变形,离子液体凝胶还可以用来开发应变传感器。”王美香说,“还有一点,它具有自愈合和形状记忆的特性。”
一步法轻松做成
长期以来,在凝胶材料领域最火的,非水凝胶莫属。
实际上,水凝胶在生活中已相当常见。比如,隐形眼镜、果冻、龟苓膏等都是水凝胶的“产物”。自62年前水凝胶横空出世,科研人员便绞尽脑汁地挖掘其力学性能,涌现了无数重大成果。
但同为凝胶材料,离子液体凝胶领域的研究则发展较慢。例如力学性能研究还是一块空白,很难把它的力学性能做到与高强度水凝胶相媲美的程度。
在这篇论文发表之前,合成高强度离子液体凝胶的方法并不易。为了提高材料的力学性能,一些研究人员采用多步法或者溶剂交换,整个过程耗时长、成本高,而且浪费资源。
挑战不可能,这是科研工作者骨子里的基因,恰好离子液体这个溶剂的“72般变化”也让王美香着迷。
“顾名思义,水凝胶用的溶剂只有一种,就是水,而离子液体凝胶用的溶剂是离子液体,有成千上万种,这正是它的魅力所在。”王美香对《中国科学报》说。离子液体在室温下是一种液态的熔融盐,里面含有正离子和负离子,只要熔融盐里的正负离子不一样,就可以实现离子液体的千变万化。
研究选材是从聚丙烯酸和聚丙烯酰胺的单体开始。
最初,王美香把两种材料分开来做。当把丙烯酰胺融到离子液体后,产生的凝胶跟她预想的完全不一样,不透明、发白,就像晒干的面条一样特别脆,一碰就断。随后她又试了丙烯酸,做出来的凝胶则超级软,透明度达到百分百。
完全就是两种极端!这让她无比兴奋,如果把三者混在一起,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呢?
“把丙烯酰胺和丙烯酸融到离子液体里,再加入引发剂和交联剂,然后混匀,用高功率紫外灯照射,3分钟就能制作出论文中这种新型混合材料。”王美香说,“就是这么简单。”
一步法就这样诞生了!它为离子液体凝胶研究开启了新世界的大门。
为实验蓄能,把理论变为现实
王美香在西安交通大学读博期间,就一直从事水凝胶研究。但她看到了离子液体凝胶材料的巨大潜力,因此萌生了调整研究方向的想法。
2018年12月,王美香从西安交通大学获得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后,进入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Dickey实验室做博士后,主要致力于高机械性能凝胶材料的设计和制备,以及研究其在可穿戴柔性电子器件、全固态电池以及超级电容器、传感器和驱动器等领域的应用。
在新的平台,王美香也顺利转换到新赛道,开始离子液体凝胶材料研究。
但是,王美香刚进入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新冠疫情就来了,一下打乱了研究计划,学校封闭,无法进入实验室。
她便利用这段时间查阅文献,为实验蓄能。在家“闭关”三个月后,终于等来复工的消息。王美香便一头扎进实验里,每天在实验室待八个小时,把实验过程中看到的现象记录下来,晚上回家查资料来分析这些现象的成因。
幸运的是,这项工作从始至终都比较顺利,这篇论文投给期刊也很快被接收。并且,评审专家都对该成果给了很高的评价。
“接下来,我们将会做应用方面的拓展,想把离子液体凝胶与3D打印技术相结合,用于开发新型柔性机器人。”王美香说。
参与这项研究的一共有9位作者,其中华人学者就有4位。除了王美香,另外3位分别是论文共同通讯作者、西安交通大学教授胡建,西安交通大学硕士生张鹏尧,以及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大学林肯分校研究助理教授钱文。
是。茅盾研究是中国茅盾研究会的会刊,创刊于1984年,已出版发行17辑,主要刊载茅盾研究及相关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学术论文,是茅盾研究以及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界重要的学术发表平台,多年来在学界享有良好的口碑。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蚀》、《虹》《子夜》、《第一阶段的故事》、《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中篇小说《路》、《三人行》;短篇小说《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其代表作《子夜》,是中国现代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里程碑,显示了现代文学在长篇小说创作方面的实绩。此外,还有大量文学评论、神话研究、散文、杂文、历史故事等。文学论文集《鼓吹集》、《鼓吹续集》、《夜读偶记》、《关于历史和历史剧》、《杂谈短篇小说》、《反映社会主义时代,推动社会主义时代的跃进》。还翻译了几十种外国文学著作。文化大革命后写成的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子夜》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长篇杰作
茅盾,作家,政治活动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有玄珠、方璧、郎损等。浙江桐乡人。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6年毕业后进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职,从此开始他的文学生涯。 1920年任《小说月报》主编。同年12月底,与郑振铎等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积极从事政治活动,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秘书,武汉的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教官,《民国日报》主编。大革命失败后,东渡日本。1930年春回到上海,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7年后,到武汉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主编《文艺阵地》。1938年冬,赴新疆任教,任新疆各族文化协会联合会主席。1940年5月到延安。1940年底到重庆。后又到桂林、香港,担任《大众生活》编委。1946年底,应邀赴苏联访问。1949年后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文化部长,第一至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第四、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茅盾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蚀》、《虹》《子夜》、《第一阶段的故事》、《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中篇小说《路》、《三人行》;短篇小说《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其代表作《子夜》,是中国现代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里程碑,显示了现代文学在长篇小说创作方面的实绩。此外,还有大量文学评论、神话研究、散文、杂文、历史故事等。文学论文集《鼓吹集》、《鼓吹续集》、《夜读偶记》、《关于历史和历史剧》、《杂谈短篇小说》、《反映社会主义时代,推动社会主义时代的跃进》。还翻译了几十种外国文学著作。文化大革命后写成的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茅盾生前为团结广大作家,培养青年作者,促进文学理论建设,增进国际文化交流,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和突出的贡献。其作品歌颂人民、歌颂革命,鞭挞旧中国黑暗势力,表现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艰苦历程,绘制了规模宏大的现实主义历史画卷,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简介茅盾(1896~1981)本名沈德鸿,字雁冰,现代著名小说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这个太湖南部的鱼米之乡,是近代以来中国农业最为发达之区,它紧邻着现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荟萃的地方,这造成了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心态,以及精致入微的笔风。他十岁丧父。许多中国作家、政治家的“第一教师”是寡母,茅盾即由其母抚养长大。从北京大学预科读毕,无力升学,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改革老牌的《小说月报》,成为文学研究会的首席评论家,就在这时候。他参与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筹建中国共产党,下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任过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的秘书,宣传部的代部长是毛泽东。国共合作破裂之后,自武汉流亡上海、日本,开始写作处女作《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和《虹》,遂拿起小说家的笔。这段上层政治斗争的经历铸成他的时代概括力和文学的全社会视野,早期作品的题材也多取于此。左联期间他写出了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抗战时期,辗转于香港、新疆、延安、重庆、桂林等地,发表了长篇小说《腐蚀》和《霜叶红似二月花》、《锻炼》和剧本《清明前后》等。文艺界为他庆了五十寿,他的声名日隆。建国之后,他历任文联副主席、文化部长、作协主席,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他已很难分身创作。到了“史无前例”的日月,挨批靠边,稍稍平稳便秘密写作《霜叶红似二月花》的“续稿”和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1981年辞世主要作品《子夜》出版于1933年,震动了中国文坛,瞿秋白把这一年称为“子夜年”,可见它的影响之大。这部长篇围绕着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与买办赵伯韬之间的尖锐矛盾,全方位、多角度地描绘了30年代初中国社会的广阔画面:工人罢工,农民暴动,反动当局镇压和破坏人民的革命运动,帝国主义掮客的活动,中小民族工业被吞并,公债场上惊心动魄的斗法,各色地主的行径,资本家家庭内部的各种矛盾……通过这些多姿多彩的生活画面,艺术地再现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风云,反映了革命深入发展,星火燎原的中国社会风貌。茅盾以《子夜》这部长篇杰作的创作,为中国革命事业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子夜》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茅盾1896一1981创作的长篇小说,初版印行之时1933年即引起强烈反响。瞿秋白曾撰文评论说:“这是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一九三三年在将来的文学史上,没有疑问的要记录《子夜》的出版。”《〈子夜〉和国货年》历史的发展证实了瞿秋白的预言。半个多世纪以来,《子夜》不仅在中国拥有广泛的读者,且被译成英、德、俄、日等十几种文字,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日本著名文学研究家筱田一士在推荐十部二十世纪世界文学巨著时,便选择了《子夜》,认为这是一部可以与《追忆逝水年华》普鲁斯特、《百年孤独》加西亚·马尔克斯媲美的杰作。茅盾的小说,素以全景式地展现宏阔的社会生活画面见长。《子夜》的舞台设置于三十年代初期上海。作家并没有截取某条小巷或某个街角,而是从居高俯视的视角,整体展示这座现代都市的方方面面:资本家的豪奢客厅、夜总会的光怪陆离、工厂里错综复杂的斗争、证券市场上声嘶力竭的火并,以及诗人、教授们的高谈阔论、太太小姐们的伤心爱情,都被组合到《子夜》的情节里。同时,作家又通过一些细节,侧面点染了农村的情景和正发生的中原的战争,更加扩大了作品的生活容量,从而实现了他所设定的意图:“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现象”,“使一九三零年动荡的中国得一全面的表现。”当然,茅盾的“大规模”“全面”描写,并不是把各个生活断片随意拼帖在一起。他精心结构,细密布局,通过主人公吴荪甫的事业兴衰史与性格发展史,牵动其它多重线索,从而使全篇既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场景,又沿着一个意义指向纵深推进,最终以吴荪甫的悲剧,象征性地暗示了作家对中国社会性质的理性认识:“中国没有走向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中国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下,是更加殖民地化了。” 茅盾近乎以写史的态度创作小说。《子夜》的情节,是被镶嵌在一九三零年五月到七月这一真实的历史时空里的。小说中描写的一些情景,如公债交易、蒋冯阎大战等,都是有据可查的真实的史实。《子夜》把这类非虚构性的话语引进小说,与虚构性话语融汇、辉映,应该说是相当大胆而富有创造性的文体试验。《子夜》的史诗品格,无疑得益于“诗”与“史”两种语言巧妙调适与组合。《子夜》在整体布局上具史诗般宏阔,但细节描写的笔触又极为委婉细致,剖析人物心理,直至其微妙颤动的波纹。这一特点,早在三十年代,吴宓先生就曾指出过并大加赞赏,称《子夜》“笔势具如火如荼之美,酣姿喷薄,不可控搏。而其细微处复能婉委多姿,殊为难能可贵。”茅盾认为吴宓的评论真正体会到了“作者的匠心”。《蚀》描绘了大革命前后某些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动态。《林家铺子》以林老板经营的小店铺的兴衰沉浮为中心,多方面地描写了林老板与整个社会的联系,阐释了林家小店铺的破产是整个工商业共同的前途的重要思想。《春蚕》通过农民老通宝一家人蚕花丰收,而生活却更加困苦的事实,明明白白地告诉人们:农民真正的出路,需在丰收之外去寻找。如同《子夜》一样、《林家铺子》和《春蚕》也是很有代表性的社会剖析小说。它们长期地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是供青少年学习的范文。《林家铺子》和《子夜》还被拍成电影,在中国广大城乡引起强烈反响推荐于 2017-11-25TA的回答是否帮助到你了?能够帮助到你是知道答主们最快乐的事啦!有帮助,为TA点赞无帮助,看其他答案查看全部11个回答2条评论评论,是对回答者的感谢热心网友2写得好热心网友1好— 你看完啦,以下内容更有趣 —靠谱的婚姻介绍所—来世纪佳..世纪佳缘知名靠谱的婚姻介绍所,免费相亲,交友,全新体验,不一样的感受!..广告2019-11-08矛盾,闻一多,简介,及作品,你好,茅盾(1896∼1981)本名沈德鸿,字雁冰。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茅盾出生在一个思想观念颇为新颖的家庭里,从小接受新式的教育。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工作,从此走上了改革中国文艺的道路,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 茅盾同时也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春蚕》和文学评论《夜读偶记》。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知病将不起,将稿费25万元人民币捐出设立茅盾文学奖,以鼓励当代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主要作品 【长篇小说】: 《子夜》、《蚀》三部曲 、《腐蚀》、《虹》 、《锻炼》 、《霜叶红似二月花》 、《霜叶红似二月花》续稿 、《多角关系》 【短篇小说】: 《报施》、《创造》、《春蚕》、 《大鼻子的故事》 、《林家铺子》、《色盲》、《诗与散文》 、《石碣》 、《手的故事》 、《水藻行》 、《小巫》、《烟云》 、《有志者》 、《自杀》 【散文】: 《白杨礼赞》、《卖豆腐的哨子》、《人造丝》、《全运会印象》、《车中一瞥》、《鞭炮声中》 、《谈月亮》 、《雾中偶记》、《大地山河》7赞·124浏览矛盾作品《蚀》的简介《蚀》包括三个略带连续性的中篇:《幻灭》、《动摇》、《追求》,以大革命前后某些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思想动态和生活经历为题材。《幻灭》写的是革命前夕的上海和革命高潮中的武汉。女主人公章静情感脆弱而富于幻想。她缺乏斗争的勇气;意志软弱。她对生活容易燃起希望,也容易感到失望。章静讨厌上海的喧嚣和“拜金主义化”,在读书和爱情两方面都感到了幻灭。为革命形势所鼓舞,她到革命中心的武汉。她换了三次工作,但是每次都“只增加些幻灭的悲哀”。章静抱着这种脆弱的感情和幻想,寻求个人心灵的寄托和安慰,结果是一次又一次地感到幻灭,这些都反映了革命浪潮冲击下某些知识分子共同的特点和命运。 《动摇》写的是大革命时期武汉附近一个小县城的故事。作为革命联盟的国民党县党部负责人方罗兰,在革命形势急剧变化的时候,动摇妥协,助长了反革命的气焰。他知道混入革命内部的胡国光的罪恶而不敢揭露和斗争。他害怕人民群众的力量。当革命遇到挫折的时候,他不但束手无策,而且为了个人的安全而决定离开革命。胡国光是一个“积年的老狐狸”,他利用种种卑污手段混进革命阵营,用伪装的革命面具掩盖自己的投机破坏行为。关于革命者李克,用墨不多,但多少勾勒出了他的敏锐果断、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当革命危机已经显露的时候,李克以特派员的身分来到这个县城,是他指出了这个县过去工作的病根,是他冒着生命的危险去说服那些被胡国光所欺蒙和煽动了的群众,是他当革命遭受了失败,把革命的武装力量转移到南乡去准备继续战斗。正是由于这些斗争生活的反映,由于李克这个人物的出现,《动摇》成为三部曲中低沉气氛最少的一部。 《蚀》的第三部《追求》,如茅盾在《读〈倪焕之〉》中所说,意图在于“暴露一九二八年春初的知识分子的病态和迷惘”。其中所写的人物,在革命高潮期间都曾有过一度的昂奋,当革命处于低潮、白色恐怖笼罩全国的时候,他们既不肯与反动派同流合污,但又囿于阶级的局限,认不清自己的正确道路,故虽各有所追求,而最终都不免于失败。张曼青的“教育救国”和王仲昭的“新闻救国”的道路没有走通;章秋柳只能在官能享受的自我麻醉中毁灭着自己,也毁灭着别人;另一人物史循,则由怀疑、颓废以致求死不得。“理想与事实不相应合”,是这些人在“追求”失败后得出的共同结论。13赞·1,525浏览矛盾的生平事迹,主要作品。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汉族,浙江嘉兴桐乡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和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这是个太湖南部的鱼米之乡,是近代以来中国农业最为发达之区,它毗邻着现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荟萃的地方,这里成就了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心态,以及精致入微的笔风。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稍稍平稳便秘密写作《霜叶红似二月花》的“续稿”和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茅盾于1981年3月27日辞世。 茅盾(沈德鸿)简介 许多中国作家、政治家的“第一教师”是寡母,茅盾即由其继母养育长大。7岁时,茅盾随父亲进了家塾,由继母亲自指导,学习新学。8岁时,父亲病重,入乌镇立志小学读书,后转入值材高级小学,从 毛泽东主席与周扬、茅盾、郭沫若 他的留存作文中就可见得他流露出忧国忧民、扶正祛邪的思想端绪。13岁时,在母亲帮助下,踏上到湖州的火车,结束童年时代,开始了中学生活。16岁时中秀才,通晓中医,具有开明思想的维新派人物,颇重新学。从北京大学预科读毕,无力升学,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改革老牌的《小说月报》,成为文学研究会的首席评论家,也是“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积极开展革命文艺运动,在鲁迅及其作品研究方面有开创性贡献。他的学识和才能被总经理和编辑所所长发现,被调到国文部,帮助老先生孙毓修合作译文。茅盾在一个月内译完面向青年的通俗读物,取名《衣》,后又译了《食》和《住》,后又帮他编《童话》一刊,这是茅盾开始文学创作的第一站,1918年,写出了童话《寻快乐》,他的童话作品还有《大槐国》《负国报恩》《树中饿》《驴大哥》《金龟》《飞行鞋》《怪花园》《风雪云》。就在这时候,他参与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筹建中国共产党的工作,下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任过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的秘书,宣传部的代部长是毛泽东。国共合作破裂之后,自武汉流亡上海、日本,开始写作处女作《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和《虹》,遂拿起小说家的笔。这段上层政治斗争的经历铸成他的时代概括力和文学的全社会视野,早期作品的题材也多取于此。左联期间他写出了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创造》、《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抗战时期,辗转于香港、新疆、延安、重庆、桂林等地,发表了长篇小说《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锻炼》和剧本《清明前后》等。他还创作了《白杨礼赞》、《风景谈》、《森林中的绅士》等散文,以象征手法表达自己复杂的情感。文艺界为他庆了五十寿辰,他的声名日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他历任文联副主席、文化部长、作协主席,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他已很难分身创作。 茅盾笔名 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刑天、刑风等,都是他用过的笔名,他还有许多笔名,有几十个。不过,茅盾和蒲牢是他最常用的笔名。 茅盾的生平 1896年7月4日茅盾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父亲沈永锡,清末秀才,通晓中医,是具有开明思想的维新派人物,颇重视新学,除声、光、化、电和数学等自然科学外,也喜欢传播进步思潮的社会科学著作。母亲陈爱珠,是一位通文理、有远见而性格坚强的妇女。茅盾10岁丧父,童年时代,就接受了母亲所教的文学、地理和历史知识。茅盾说,“我的第一个启蒙老师是我母亲”。 茅盾的启蒙教育开始较早。小学前便读过家塾、私塾。8岁入乌镇立志小学读书,后转入植材高级小学,成为该校第一班学生。在这里,他不仅读到了国文、修身和算术教科书,并且对绘画发生了兴趣。那时,在一般守旧人的眼光里,小说之类被称为诲淫诲盗的“闲书”,是不准孩子们看的,但茅盾竟得到明达的父母的允许。《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等,都是他这时爱读的书。从茅盾小学时代留存的作文中得见,当时便流露出忧国忧民、扶正祛邪的思想端绪。 茅盾的中学时代,是在浙江的三所中学度过的。1909年,他考入浙江湖州第三中学堂插班二年级读书,1911年秋季转入嘉兴中学堂。不久,辛亥革命爆发,茅盾热情地迎接了这次革命,做起革命的义务宣传员来。在学校里,由茅盾和几个同学发动,抨击了一个不得众望的学监,而被学校除名。于是,他便转入杭州安定中学校学习,并在那里毕业。在中学时代的生活中,固然有些师长,给茅盾以深刻的印象和积极的指导,但整个的学习空气是陈旧的。“书不读秦汉以下,骈文是文章之正宗,诗要学建安七子;……气度要清华疏旷”(《我的中学时代及其后》)。这一切曾给茅盾以古典文学的修养,但在他的回忆里更多的却是平凡、灰色和令人窒息的东西,他几乎把课余时间都消磨在看小说上。古典小说启迪了他的文思,同时也在他的作文格调上显露出印迹。 1913年,茅盾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第一类。预科毕业后,由于家庭经济的窘迫,便开始工作谋生。 1916年8月,到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开始在英文部修改英文函授生课卷,继之和别人合作译书。这样,便有最初的翻译《衣食住》(卡本脱著)问世。不久,又到国文部编写《中国寓言》,一面也参与《学生杂志》的编辑工作。 1920年初,“五四”文学革命深入开展中,茅盾开始主持大型文学刊物《小说月报》“小说新潮栏”的编务工作。这时连续撰写了《小说新潮宣言》《新旧文学平议之平议》和《现在文学家的责任是什么?》等论述,表露了茅盾早期的文学见解。同年11月,茅盾接编并全部革新了《小说月报》;12月底,与郑振铎、王统照、叶绍钧、周作人等联系,并于1921年1月发起成立了“文学研究会”。当时,茅盾主要从事文学理论的探讨、文学批评和外国文学的翻译工作。据不完全统计,1921年度,茅盾发表的译著约130余篇。他以充沛的精力,致力于文学革命活动。两年后,由于商务印书馆守旧派对《小说月报》的革新不满,茅盾辞去了该刊的主编职务,转到国文部工作。 与此同时,茅盾积极参加社会革命活动。 1921年初,茅盾参加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同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他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 1922年后,曾以《小说月报》编务为掩护,从事党中央联络员工作。这时期,也曾先后在党所办的平民女校、上海大学任教,为革命事业培养干部。 1925年5月10日,沈雁冰在《文学周报》第127期发表长篇论文《论无产阶级艺术》。本月17日,31日和10月24日出版的《文学周报》第173、175和196期继续刊载,这是1924年提出革命文学的口号之后沈雁冰为了对无产阶级艺术的各个方面试作探讨,同时也清理自己过去的文学艺术观点而写的。 文章共分5节。第一节探讨无产阶级艺术的形成;第二节论述无产阶级艺术产生的条件;第三节探讨对无产阶级艺术的范畴;第四节苏联的文艺现象讨论无产阶级艺术的内容;第五节讨论无产阶级艺术的形成。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茅盾直接投身于群众革命运动。 6月,和郑振铎等创办了《公理日报》,不久被迫停刊。8月,作为职工代表,参加了商务印书馆的罢工斗争。国民党召开西山会议后,茅盾和恽代英奉中共中央之命在上海组织了国民党左派的上海市党部。 1925年底,茅盾和恽代英等被选为左派国民党上海市党部代表,赴广州出席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留广州工作,在毛泽东任代理部长的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作秘书。 1926年3月,“中山舰事件”后,茅盾返沪。10月,北伐军占领武汉,成立国民政府。茅盾赴武汉,先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教官; 1927年春,出任汉口《民国日报》主编。从4月至7月间,为该刊撰写社论、述评30余篇。 7月,汪精卫组织“分共会议”,公开叛变革命,茅盾撤离武汉,准备参加南昌起义,抵九江后因路途阻塞,经牯岭回上海。这时,又遭国民党反动派通缉。从此,他以茅盾为笔名,开始创作和其他文学活动。 1927年9月,发表《幻灭》, 1928年6月,又先后完成《动摇》《追求》──即三部曲《蚀》的创作。同年7月,离上海去日本,先住东京,后迁京都。客居日本期间写有长篇小说《虹》(未完)和一些短篇小说、散文诗作;以及《神话杂论》《西洋文学通论》和《北欧神话ABC》《中国神话研究ABC》等著作;《从牯岭到东京》《读〈倪焕之〉》等论文。 1930年4月,茅盾从日本回到上海。不久,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并一度担任“左联”执行书记。从此,茅盾和鲁迅在一起,从事革命文艺活动和社会斗争。 1931年,抗议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屠杀政策,鲁迅和茅盾等发表了《为国民党屠杀大批革命作家宣言》; 1932年2月,发表《上海文艺界告世界书》和《为日军进攻上海屠杀民众宣言》;5月,日本革命作家小林多喜二被害的消息传来,鲁迅、茅盾等8名作家发起《为横死之小林遗族募捐启》;7月,致电南京政府营救被监禁的国际工联的牛兰夫妇。 1934年9月,茅盾协助鲁迅创办《译文》杂志,为进步文学的翻译事业开拓了新路。 1936年2月,当获悉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的消息后,鲁迅与茅盾发出致中共中央贺电:“在你们身上,寄托着人类和中国的将来。”同年10月,茅盾和许多文艺工作者发表了《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号召建立文艺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7年,十年来,是茅盾创作的成熟和丰收的阶段。这期间,完成的有中篇《路》《三人行》和长篇《子夜》。《子夜》是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状貌的小说。它的出版,显示了左翼文学的实绩,是“五四”以来新文学发展历史途程上的里程碑。瞿秋白评价说,“这是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子夜〉与国货年》)。与此同时,还完成优秀的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秋收》《残冬》等的创作;翻译了丹钦科的《文凭》和吉洪诺夫的《战争》等书;此外还在《申报·自由谈》《太白》《文学》等刊物上写下了大量的杂文、文艺短评和作家研究专论。 1937年抗战初期,他参加了《救亡日报》的工作,主编《呐喊》(后改名《烽火》)。上海沦陷后,茅盾辗转长沙、武汉、香港、广州等地。 1938年3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汉口成立,茅盾被选为理事。4月,他主编的《文艺阵地》在广州创刊,同时又为在香港复刊的《立报》编辑副刊《言林》。长篇小说《第一阶段的故事》(原名《你往那里跑?》),便是这时完成的。12月,应杜重远的邀请,经海防、昆明去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 1939年3月抵新疆。在新疆学院任教。4月新疆文化协会成立,茅盾被推举为委长。 1940年,新疆的统治者盛世才反动面目日益显露,茅盾被迫于 4月底离开新疆,经兰州、西安于5月末抵达延安。在延安期间,曾在鲁迅艺术文学院、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讲学。在《中国文化》《大众文艺》等报刊撰文多篇。10月,从延安到达重庆,任郭沫若主持的文化工作委员会常委。这时,陆续完成了优秀散文《风景谈》《白杨礼赞》的创作。 1941年“皖南事变”后,国民党统治区政治逆流日趋严重,茅盾和大批进步文化人士离开重庆到香港。5月,邹韬奋主持的《大众生活》周刊创刊,茅盾为编委;并在该刊连载了长篇小说《腐蚀》,这是茅盾的又一力作。9月,主编《笔谈》半月刊,计7期。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不久日军攻占香港,茅盾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江游击队的帮助下,离开香港辗转达桂林。在桂林的9个月期间,写下了长篇《霜叶红似二月花》和《劫后拾遗》等作品。 1942年底再赴重庆。 1943年8月起,长篇《走上岗位》陆续发表(未完成); 1945年,完成了第一个剧本《清明前后》的创作,并于9月在重庆上演。这一年的6月,进步的文艺界为纪念茅盾创作活动二十五周年,举行了庆祝会,并发起茅盾文艺奖金征文。 1946年3月,抗战胜利后,茅盾离开重庆,经广州、香港,5月到达上海。主编《文联》杂志;并参加呼吁和平、争取民主的活动。在香港期间,曾连续发表《应走和平民主路线》《认清国情》等讲演。6月,和上海进步文化界一起呼吁和平,发表《上书蒋主席马歇尔及各党派》;7月,李公朴、闻一多惨遭国民党特务杀害后,茅盾等致电国际人权保障会,揭露国民党罪行;10月,沈钧儒、茅盾等发表《我们要求政府切实保障言论自由》等文章。同年,翻译的苏联小说集《人民是不朽的》《团的儿子》《苏联爱国战争短篇小说译丛》出版。同年末,茅盾夫妇应苏联对外文化协会邀请,离上海赴苏联访问。 俄文本茅盾文集(20张)1947年1月起《游苏日记》陆续发表。4月,从苏联归国到达上海。这次访问,著有《苏联见闻录》《杂谈苏联》两部书。这时,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愈加残酷地实行法西斯统治,茅盾被迫于1947年末再赴香港。 1948年5月,茅盾等发表《致国内文化界同人书》在同年6 月,茅盾和香港各界爱国人士联名响应中共中央“五一”号召,吁请海内外同胞团结起来,促成新政治协商会议早日召开。7月,参与了《小说》月刊的编委工作,9月,主编在香港复刊的《文汇报·文艺周刊》。长篇小说《锻炼》便是在该刊连载的,此外还写作了一些短篇,并完成了《脱险杂记》。同年底,应中国共产党的邀请,茅盾夫妇离香港,经大连、沈阳,于1949年2月到达和平解放后的北平,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筹备工作。7月,茅盾出席了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并在会上作了《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国统区文艺》的报告。会上,当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和中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后改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茅盾担任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长职务,主编《人民文学》杂志,当选为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历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和第四届、五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在“文化大革命”的严重考验中,茅盾始终与党和革命人民站在一起。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被选为全国文联名誉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茅盾的著述计有《鼓吹集》《鼓吹续集》《夜读偶记》《关于历史和历史剧》和《茅盾诗词》(包括建国前的部分),晚年,经受着病衰的苦痛,仍致力于回忆录的撰写工作。 茅盾的著作,经人民文学出版社及其他出版社印行的计有:《茅盾文集》10卷集,《脱险杂记》《茅盾论创作》《茅盾文艺杂论集》《茅盾文艺评论集》《茅盾译文选集》《世界文学名著杂谈》《神话研究》、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以及长篇《锻炼》等。人民文学出版社自1983年起陆续出版的40卷本的《茅盾全集》收录了他的全部文学著作。 1981年3月14日,沈雁冰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吐露出心声,他是李汉俊介绍入党的,应当是共产党最早的党员,因战争原因与党失去了联系,盼望死后仍承认他是党员之一。这年的8月31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
美国杂志在数字化时代面临的最为严重的问题是广告收入的下滑,为了改变这一局面,美国杂志出版业主动采取了移动化、视频化、新纸媒等自救模式,并将美国杂志的评估指标从发行量转换为受众量,进一步明确了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本文以2016-2020年五年的美国杂志媒介受众分布动态为样本,对其背后的产业逻辑进行了观察。【关键词】美国杂志 受众 统计一、现状为了适应数字时代的迅猛发展,美国杂志出版商协会(The Association of Magazine Publishers)早在2009年就已更名为“美国杂志媒体协会”(The Association of Magazine Media)。从“杂志”到“杂志媒体”的转变,表明杂志所聚合的同一内容可以采用通过电脑、iPad、智能手机等多种媒体形式发布多样化的版本,这不仅反映了杂志本身对数字新技术的主动适应,也体现了美国大众杂志广告商和美国杂志受众的强烈需求。美国杂志出版业呈现出很强的“广告驱动”特征,即广告收入是大众杂志的主要收入或者盈利来源。每个杂志的生存法则就是如何通过生产的内容去吸引有购买力的受众,以换取广告商的广告投放。2000年,美国杂志广告页总数占到总页数的50.3%,这是至今占比最高的一年。2007年,美国杂志广告额达到255.02亿美元,这是至今广告收入最多的一年,以后呈逐年下降的态势。到了2019年,美国杂志广告页总数只占总页数的36%,比如新世纪的头一年减少了14.3个百分点。如果把广告视为美国杂志出版业的血液,那么与21世纪初期的“黄金时代”相比,美国杂志出版业的风光不再,呈现日益“失血”的态势。如果美国读者不再那么喜欢翻阅纸质杂志的话,那么作为输血者的广告商就会越来越看轻美国纸质杂志的广告价值。正如穆罕默德所说的那样:“山不来就我,我便去就山。”面对如此颓势,美国杂志媒体协会及其领导下的美国广大杂志商如何适应新时期全媒体发展的潮流,利用新兴媒体技术开发各种内容版本去追随读者,“包围”读者,转变发展路径去赢得更多杂志媒体的受众(尤其是更具购买力的受众),以提高自身的广告收益,加强造血功能,已然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图1 2017—2019年美国杂志广告页比重变化有基于此,美国杂志媒体协会从2014年9月开始,发布了全新的杂志受众评估体系——“杂志媒体360度品牌受众报告”(Magazine Media 360º Brand Audience Report,BAR),采用“纸质+数字”版(print+digital editions)、互联网(网络、PC 机或者笔记本)版、移动互联网(mobile web)版、视频(video)版四个统计指标来统计美国杂志受众的数量,以替代旧有的纸质杂志发行量统计方式。杂志受众评估体系的转变意味着杂志媒体行业的生态环境、呈现形式、盈利模式等方面的变化与调整,其中杂志媒体受众统计转型背后的产业逻辑最值得深究。而从2016—2020年美国杂志媒体协会发布的“杂志媒体360度品牌受众报告”来看,表现出减少纸本发行量、全方位拥抱网络、开发视频版等诸多特征,值得我们的充分关注和深刻思考。二、观察与分析(一)向网而生,迎合数字需求自媒介融合概念提出以来,以纸媒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向数字网络媒体转型的步伐就一直在稳步加速,“Z世代”的网络阅读习惯和品位日益趋近网络化。互联网络逐渐成为数字杂志的发源地和数字杂志分销平台,即我们平时说的“网上报刊亭”,其中,电脑、ipad、移动手机等数字化终端成为主要中介,促成纸版世界和数字世界的紧密结合,这为美国杂志媒体业的新生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从整体上看,美国杂志的“纸本+数字”版数量从2014年高达61%的占比跌至2019年44%的份额,大幅缩水接近20%,纸媒的受众市场在日益萎缩。与之相反的是,网络杂志的受众从39%上升到56%,网络阅读成为了杂志的主流媒介形式。在2016年至2020年的五年间,美国每年前十名的杂志“纸本+数字”受众数量从约2226.41万下降到1846.945万人,下降了五个百分点;反观美国头部杂志的网络版本,则足足上升了十个百分点。这显著的变化可以看出美国杂志的网络化求生趋势。从2016—2020年美国杂志“纸质+数字”版来看,连续五年稳居前十名的美国杂志有5本:《人物》(People)、《WebMD杂志》(WebMD Magazine)、《美好家园》(Better Homes and Gardens)、《十全菜谱》(Allrecipes)和《国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见表1)。这五本杂志之所以可以持续保持在美国头部位置的一个共同原因是:杂志实现了从纸质媒体向网络媒体的积极转型。总体来看,“纸质+数字”版的发行数量呈下滑趋势,下降幅度最大的是《人物》杂志,下跌了20%,其次是《国家地理》,下滑了10%,这两者下降比重较大。其中,《人物》杂志的变革力度最大,并在五年内保持在前三名的好成绩,它完成了以纸质版为主导模式到以网络媒体为主要方式的转变。而《WebMD杂志》和《十全菜谱》的纸质版受众数量一直处于低迷状态,并在五年内持续走低。这些引领潮流的美国头部杂志纷纷开发各种网络媒体,其中《人物》《国家地理》网络版受众数量的涨幅最大;《WebMD杂志》和《十全菜谱》这两本杂志本身就是社交媒体向纸质杂志衍生的产物,但也注重在数字网络平台上的开发,且网络受众数量保持继续增长态势。没有人能够否认,传统的纸质杂志由于一些固有缺陷的暴露,正在面临“寒冬”。而网络媒体作为一种新的媒介,实际上给予了杂志第二次生命,杂志行业多种方式的媒介融合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二)大屏受冷,小屏渐热Vice媒体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沙恩·史密斯(Shane Smith)在接受彭博社采访时表示:“媒体公司的‘圣杯’就是智能手机。”这里指的就是“小屏”阅读方式,是利用手机、ipad等可以随身携带的移动化设备的浏览模式,“小屏”的碎片化特质恰好弥补了台式电脑或者笔记本电脑等“大屏”模式的版式固定化等不足之处。杂志媒体实行“移动优先”战略,即意味着把适用于台式电脑阅读的杂志内容,优先转移至移动端并进行数字化排版和发行。对于出版人而言,移动终端已经成为如今媒体公司发展最重要的着力点。来自美国杂志媒体协会的数据显示,包括《体育画报》(Sport Illustrated)、《人物》和《十全菜谱》在内的一些杂志媒体网站,50%—75%的访问流量都来自于移动端。从2016年到2020年间,前十名的美国杂志的移动端受众数量是PC端受众数量的2倍,其中电脑网页版的受众数量占比从18%下降到13%,移动手机的受众数量比例从39%上涨到44%,其下降比重和上涨比重大致相同,均为五个百分点,且使用移动手机阅读杂志的读者占比在五年内一直高于电脑网页读者占比。这一些数据充分说明了移动流量的崛起和PC端流量的倒退,用户更愿意选择从手机等小屏幕上阅读杂志内容,手机成为数字媒体流量增长的主要动力(见图2)。图2 2016—2020年美国杂志大屏与小屏的受众比重走势美国前十名杂志中在移动终端上均实现了用户增量,如《人物》《WebMD杂志》和《时代》(Time)三本杂志的移动用户增量列位前三,其中《人物》在五年内增长了15%,是“移动优先”战略发展最快的典型杂志,《十全菜谱》和《WebMD杂志》是移动模式基数最大的代表,在2016年其移动化已成为他们的主要特点,并在五年内,引领移动化潮流,保持持续上涨势态(见表3)。(三)杂志视频化趋势明显视频打破了文字阅读的局限,能比纯文本页面多传递800%的图像转换模块。2016—2020年的美国头部杂志的视频受众数量逐年增加,从2016年的237.3万人次到2020年的487.0万人次,美国视频杂志增长量超过1倍,呈平稳上升趋势。图3 2016—2020年美国杂志视频受众变化趋势在美国头部杂志中,《美好家园》在2016年到2020年五年间实现了视频受众量从1%占比到2020年11%占比的飞跃,《十全菜谱》从2016年2%的视频份额增长到2020年9%的占比。尤其是在体育界,许多杂志由体育电视衍生而来,易于开发视频,适应小屏化的发展节奏。它在2016—2020年的五年间,曾连续三年位于美国杂志媒体受众总数前十名排行榜。《体育画报》能够形成一定影响力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在于它致力于在所有数字和社交平台上提供一流的优质视频内容,《体育画报》视频团队每季度制作3000 多个视频,其视频节目包括实况、突发新闻、分析特定事件的内容,为各种广告商提供定制的视频解决方案,且每月跨数字和社交视频观看次数超过一个亿。另外比如产生于1885年的《好管家》(Good Housekeeping)杂志,它的视频占比从2017年的2%份额,到2020年达到了16%的占比,产生从数以百计到数以万计的视频化杂志的数量变化。该杂志主要在Facebook平台上发布视频,如“Cringe-Worthy Model Falls and Fails”的播放量超过423万次,点赞人数超过2万,并有1602条评论,3490次分享;“Chip and Joanna Gaines's Love Story”的播放量超过264万次,“How To Make Crab Alfredo”的播放量超过215万次。可见《好管家》的视频内容引起了广大用户的关注,越来越意识到视频对提升自身影响力来说至关重要。(四)网生杂志成新宠阿伦·卡鲁索(Aron Caruso)认为,Z世代和千禧一代不想在一天中的每一分钟都保持联系,相反,他们想要真实的体验和真正的联系。他们喜欢线下活动,包括与朋友外出就餐、旅行和露营等。他们也喜欢阅读,事实上,作为数字原住民的千禧一代和Z世代的阅读量往往比老一辈人多,甚至比同龄人还要多。在对300所大学的学生调查中发现,92%的学生更喜欢老式的、装订的纸质书刊,逐渐意识到需要从移动屏幕上拔下插头来阅读杂志,而不是电子阅读器的替代品。早在2017年的《杂志与新媒体研究》冬季版的论文便揭示了一个现实:长期以来,纸媒依然扎根于读者的内心深处。这对出版商是一个极大的启发,在注重纸质杂志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发展的同同时,他们开始思考媒介融合的另一种途径——“从网媒走向纸媒”,采用传统杂志的内容采集方式,从社交网络的海量内容中筛选和整合出优质的内容,再以“纸质+网络”出版方式发送给有购买力的目标受众,以纸网结合的优势换取广告商的青睐。美国“网转纸”的网生杂志已有不少成功案例,其中最为成功的是《十全菜谱》和《WebMD杂志》,“新纸媒”的商业模式正在迎接那些生活在21世纪数字出版环境下的挑剔读者。作为大众医疗领域的权威杂志,《WebMD杂志》曾多次获得《对开》(Folilo Magazine)颁发的艾迪奖和奥兹奖(Folio Awards:Eddie and Ozzies)、泰利奖(Telly Awards)、韦比奖(Webby Awards)等。作为美国最大的医疗健康服务网站WebMD线下出版服务的产物,它长年稳居美国杂志前五排行榜,在2016年、2018年、2019年均跻身前三(见表4)。在2005年诞生之初,《WebMD杂志》就发行了100万册纸质版,覆盖了全美85%的医生办公室。到2016年,它已经有超过1000万的受众。《WebMD杂志》不是像许多出版商那样试图将印刷品牌转化为数字平台,而是将社交媒体品牌转化为强大的线下平台,再开发适合在PC端、移动端发行的多媒体内容。作为一种反向操作的媒体,它为什么会有如此庞大的受众量呢?笔者分析,大致有以下四种原因:一是属于免费赠阅性质的出版物,无偿供候诊者阅读,具有公益价值。二是其内容专业、丰富,包含了115个不同的专题,每年出版八期。额外的还有四本每季度出版的《WebMD糖尿病杂志》、一本校园杂志,以及定制类型的杂志。三是抓住了人们在候诊室时的心理,患者希望在等待医生时翻阅健康类杂志,以便找到自己病症信息并咨询医生,充分利用了受众的碎片化时间。最后是利用名人效应,每期杂志都会有参访明星的封面故事。明星介绍自己保持健康的技巧更容易说服大众,来提高读者的健康意识。《WebMD杂志》是由数媒向纸媒转型的成功案例,其主编兼高级副总裁克里斯蒂·哈曼姆 (Kristy Hammam)在接受采访说:“自我们首次推出以来,我们在杂志上的广告大幅增加,并且还在继续增加。我们期待看到它继续增长。该杂志是一个如此重要的平台,因为它确实允许广告商与广大医疗点进行连接。”因此,《WebMD杂志》的广告导向也非常明显。三、思考总而言之,从2016年到2020年间,美国杂志媒体呈现出网络化、小屏化、视频化和融合化的诸多特征,其目的就是为了杂志内容的多方采集和多媒体呈现,抓住受众特别是有购买力的受众,以换取广告商的广告精准投放。虽然杂志媒体的内容采集方式在变,呈现方式在变,到达受众的媒体方式在变,但是不变的仍然是杂志的盈利模式,即“以内容抓住受众,以受众抓住广告商”,也就是“广告驱动”的不变规律。那么,美国杂志媒体从读者到受众的转型是否达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呢?笔者分析,美国杂志出版业仍然处于艰难的盘整时期。美国杂志媒体向网络求生存的策略,虽然做出了诸多努力,但其效果有待观察。梅里迪斯公司是排名美国首位的杂志出版媒体集团,从其2020年9月发布的2020财年年报来看,2020年23种杂志的广告页总数合计为11161页,比上年减少18%。其中20种杂志的广告页比上年有所减少,《烹饪时光》和《海岸生活》直接变成了纯发行杂志,不再谋求广告页的投放。部分原因在于疫情的影响使得一些预计投放的广告没有最终到位。目前,美国的新冠疫情还没有结束,它对美国杂志出版业的影响还无法准确评估,但总体来说肯定是负面的。但不管怎么说,这种艰难的转型是值得的。我们肯定的是,美国杂志出版业创新求变的本质不会变,这是美国杂志赖以生存的强大基础。
《新世纪智能·创享客》好。《新世纪智能·创享客》杂志内容主要有小学数学教材知识的拓展,与小学科学课程密切结合的知识点,形式上则以游戏、实验为主,可以让孩子开心的学到知识,是很好的。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就是当今时代的不同以及人们生活观念的不同这样才可以顺应时代的潮流并且符合现代人们的审美观。
美国大约出版了100多种杂志.因为杂志比报纸篇幅大,能够发表多种多样的信息,诗歌,小品文,优秀文学以及讨论大众关心的政治,经济和宗教问题.不幸的是,这些杂志多数是短命的,有的仅存在几个月.但在殖民地生活时代,杂志还是.
1、《清代杜诗学史》,齐鲁书社2004年10月版(专著)2、《清代杜诗学文献考》,凤凰出版社2007年3月版(专著)3、《杜诗学研究论稿》,齐鲁书社2008年6月版(专著)4、《杜诗学文献研究论稿》,河北大学出版社2010年2月版(专著)参编著作:1、《唐诗鼓吹评注》(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出版)(第三作者)2、《北岳庙碑文选注》,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年3月版(撰稿人之一)3、《山东杜诗学文献研究》,齐鲁书社2004年5月版(第三作者)4、《小学语文古诗百首》,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版(第三作者)5、《杜律启蒙》,齐鲁书社2005年6月版(第三作者)6、《杜甫集》,凤凰出版社2006年11月版(第二作者)7、《杜集叙录》,齐鲁书社2008年10月版(第四作者)8、《杜甫大辞典》,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年10月版(编委)9、《点校朱鹤龄〈杜工部诗集辑注〉》,河北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版(第二作者)10、《河北文学通史》,科学出版社2009年11月版(第一卷第五编撰稿人)教学科研获奖:1、2008年10月,专著《清代杜诗学文献考》获第十一届华东地区古籍优秀图书二等奖2、《立足文化建设需要,打通文史哲,在中国古代文学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获2000年河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参与人)3、《中国古代文学》课程首批获2003年“国家级精品课程”称号(参与人)4、河北大学人文学院古代文学教研室获得2007省级优秀教学团队称号(参与人)5、《多媒体手段在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的应用》获河北省教学成果三等奖(参与人)6、2009年11月,《杜集叙录》获2009年度全国优秀古籍图书二等奖、第十二届华东地区古籍优秀图书特等奖(第四作者)7、2010年7月,《河北文学通史》获河北省社科成果一等奖(第一卷第五编撰稿人)发表论文:1、《世纪之交杜甫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文学评论》2001年第1期2、《世纪之交杜甫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文史哲》2001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2001年第5期、《国际学术动态》2001年第3期全文转载)3、《〈唐诗鼓吹〉版本刍议》,《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1年第4期4、《论杜甫的君臣观》,收入《世纪之交杜甫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天马图书公司2002年版5、《顾宸及其〈辟疆园杜诗注解〉》,《杜甫研究学刊》2002年第1期6、《顾宸生平钩沉》,《江海学刊》2002年第5期7、《2001年杜甫研究综述》,《2002年唐代文学研究年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8、《清代山东杜诗注本概要》,《东岳论丛》2003年第1期9、《〈四库全书总目〉所体现的杜诗学》,《杜甫研究学刊》2003年第1期10、《〈饮中八仙歌源〉于汉代谣谚考》,《杜甫研究学刊》2003年第4期11、《全唐诗》底本所体现的杜诗学》,《杜甫研究学刊》2004年第3期12、《萧云从〈杜律细〉研究》,《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5年第3期13、《杜甫家室问题考辨——与王辉斌先生商榷》,《杜甫研究学刊》2005年第3 期14、《杜甫秦州〈遣兴〉诸诗与王梵志诗歌比较——兼谈王梵志生活时代的判定》,《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15、《申涵光〈说杜〉一卷辑佚》,《杜甫研究学刊》2005年第4 期16、《论清代杜诗学对后世的启迪》,《广西大学学报》2006年第1 期17、《顾炎武的杜诗学》,《北方论丛》2006年第3期(第二作者)18、《朱鹤龄〈杜工部诗集辑注〉成书时间考辨》,《图书馆杂志》2007年第3 期19、《宋人崇杜的经济因素解析》,《河北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2007年第8期全文转载)20、《“不笺一字是功臣”——论明清杜诗学中的一种极端倾向》,《中国韵文学刊》2007年第4期21、《张笃行〈杜律注例〉考论》,《图书馆杂志》2008年第3期22、《陈醇儒及其〈书巢杜律注〉》,《杜甫研究学刊》2008年第1期23、《清代杜诗学文献整理研究状况述评》,收入《全国第一届中国文学博士后论坛论文集》,中国社科出版社2008年版24、《一段被忽略的历史:杜甫是玄宗封禅泰山的亲历者》,《开封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25、《贾开宗〈秋兴八首偶论〉研究》,《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26、《杜诗校勘学述略》,《钦州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27、《燕赵杜诗学文献概要》,《河北工程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28、《潘柽章〈杜诗博议〉辑考》,《图书馆杂志》2008年第9期29、《纪容舒〈杜律详解〉考论》,《杜甫研究学刊》2009年第2期30、《论傅山的杜诗研究》,《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第二)31、《张溍〈读书堂杜工部诗集注解〉考论》,《图书馆杂志》2010年第5期(第二)32、《吴若本〈杜工部集〉研究》,《图书情报知识》2010年第3期33、《赵次公〈杜诗先后解〉考论》,《图书情报工作》2010年第19期34、《〈明皇杂录〉佚文拾遗》,《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1年第1期(第二)35、《卢坤“五家评本”〈杜工部集〉考论》,《新世纪图书馆》2011年第1期36、《〈清史稿·艺文志〉著录顾宏〈杜诗注解〉辨正》,《集美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第二)37、《赵次公〈杜诗先后解〉辑佚综述》,《杜甫研究学刊》2011年第2期(第二)38、《樊晃〈杜工部小集〉考论》,《中国韵文学刊》2011年第2期(第二)39、《卢世?〈杜诗胥钞〉及〈读杜私言〉考论》,《新世纪图书馆》2011年第2期(第二)40、《论杜诗注释学史上的经验及其教训》,《湖北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第二)主持项目:1、2009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杜诗校勘、注释与评点学史研究》,项目编号:09JYA751016(主持人)2、2006年国家博士后入站项目《杜诗学文献研究》(主持人)3、2007年河北省社科发展研究课题《燕赵杜诗学文献研究》,项目编号2007166(主持人)参与项目:1、2000年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杜诗学史》(参编)2、2000年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重点项目《杜甫大辞典》(编委)3、2003年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委托项目《燕赵思想家评传》(《高适评传》)4、2004年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河北文学通史》(《中晚唐文学》部分)5、2006年高校古委会“十一五”规划项目《杜集叙录》(编委)6、2007年全国高校古委员古籍整理规划项目《点校朱鹤龄〈杜工部诗集辑注〉》(第二)7、2010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中唐至两宋文化转型期的震荡与选择——以杜甫与宋代文化研究为中心》(第二)
已经查出来结果了,不在核心期刊目录当中。
欢迎参考,如果感觉满意可采纳。只需要跟你相关的核心级的期刊的话,还是在期刊天空上了解一下其他的吧。或者是和线上编辑沟通一下看有没有可以选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