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关于积极心理学的论文

发布时间:

关于积极心理学的论文

积极心理学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强调教育并不只是纠正错误、改造问题、克服缺点,而主要是发掘、研究学生的各种积极品质,并在实践中扩展和培育这些积极的品质。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积极心理学论文1500字以上,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积极心理学在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调查显示:学生不良情绪的80%来自身边的长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建积极快乐的氛围,帮助学生发挥自身的潜能,体验成功的愉悦,让积极的情绪占据主导地位,以此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与综合能力,提升学生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关键词:快乐氛围;潜能;幸福感;方法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在美国心理学界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创始人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他主张心理学应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即如何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能、力量和美德,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赛林格曼曾提出一个著名的公式:总幸福指数=先天的遗传素质+后天的环境+你能主动控制的心理力量。其英文的表达:H=S+C+V 。可见幸福是一种主观的东西。那么我们的幸福感从何而来?

科学证实:一部分来自遗传,大约占48%。遗传学的研究结果表明:遗传对人的体力、智力、气质、疾病是有一定影响的。

其次来自于模因(早期生活经历)。早期生活经历对个人性格、品格特征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这是第二种遗传,即父母以及环境的“模因”给你的“天赋”。家庭是个性形成的根源,“制造人格的工厂”,来源父母对子女的潜移默化。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指出:生命初期,儿童对世界形成了根深蒂固的理论。这些理论的形成无需经过正规教育――我们称之为自然或者“本能”的理论。这些理论中有些是正确的,有些显然是错误的,早期形成的理论、观念都抗拒改变。可见,先天遗传、后天环境和你能主动控制的心理力量对一个人积极地心理品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积极心理学强调环境的影响,认为个人的经验获得与成长是在与环境的积极互动中得到体现的,良好的环境可以塑造人积极的个性。因此在后天环境的教育中,教师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影响重大,所以教师要努力创建积极快乐的氛围,帮助学生发挥自身的潜能,使其在课堂上充分体验成功带来的愉悦,让积极的情绪占据主导,以此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学生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调查显示:学生不良情绪的80%来自身边的长者(老师和家长)。我们不会忘记:台湾作家三毛,人生那么成功,为什么却最后走向不归路?是少年时代深深印在脑海中的不快乐,给她的人生奠定了灰色的基调。那时因为她的数学功课不好,老师经常言行侮辱,画黑眼圈,罚站、罚跑等,使她的自尊心受到极大地伤害,反抗的结果是被教师赶出学校。后来是妈妈的家教,让她发挥出了自己的特长,感受到一些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可见教师的不慎,一旦给学生人生的底色涂上了灰暗的色彩,人生就会至此不再亮丽。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性格的养成。

一名优秀的教师,应关注积极心理学。树立这样一个理念:每个学生都蕴藏着积极的人格品质,具有自我管理、自我导向的能力。他们期待有积极的心理体验,包括主观幸福感等。教师在授课和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中,应让学生充满正面的期待。例如同一门课,我会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提供合适的学习任务。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实训等多种教学手段,展示个人和小组的智慧,教师积极恰当的教学评价,让学生在教师期待的眼神和行为中感受被重视、被赞许、被肯定,在积极的参与中获得主观幸福感、成就感的积极的情绪体验,形成积极的心理。因为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是一种需要不断被欣赏和认可的社会性动物,任何一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和认可。正面期待在心理学上也称为“期待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或“罗森塔尔效应”,它认为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功,但是能不能成功,取决于周围的人能不能像对待成功人士那样爱他、期望他、教育他。

不难看到,近几年高校扩招,视野开阔、思维和行为难控制的学生多了。我们经常目睹这样的场景:老师在台上口干舌躁,而学生或者酣然入眠,或谈笑风生,或津津有味地听随身听,或者心无旁骛地看闲书……

网络使他们获取信息轻松,且易接受新鲜事物,容易给教师造成教学的压力,再加上个别学生的不良行为、厌学情绪、较差的学习成绩以及对教师的不良态度都是教师每天要面对的难题。讲浅,不屑一顾;讲深,不可理喻。人在课堂,心已飞出很远。教师该怎么去做才能创造使学生积极向上、愿意合作学习、能够互相鼓励和互相肯定的课堂氛围呢?

1. 教师要具有积极而稳定的教育心境,积极地爱学生。因为只有幸福的教师,才是教育的幸运。教师要在积极的的状态中,在显示出对所有学生高期望的同时,也要相信自己是个好老师,而且以身为专业的教育者而自豪,把工作当作一种快乐。教师的教育心理环境是否稳定、乐观、积极,将影响教师整个心理状态及行为,也关系到教育教学的工作效果。

2. 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教育认知水平。如敏锐的观察力,客观了解学生的能力;具有获取信息、适宜的传递信息和有效运用信息的能力;具有创造性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能面对现实,勇于打破舒适圈,接纳新思想!积极地去适应环境与教育工作要求。

3. 教师要掌控好自己的情绪与情感,营造和谐的教育人际关系

人的心理问题,首先是对所处环境人的适应,能正确处理与学生、同事、领导的关系,重要的是师生关系。试想,你把班级空气搞成了“毒气”,你怎么去呼吸?一个过分和学生较劲的老师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教师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性格的养成,其实反过来学生也影响教师的职业态度、身心健康。教师心理支撑的力量,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学生,是你价值的体现,学生需要你,是老师内心莫大的安慰。教师要具备健全的人格,与他人和谐相处,积极态度多与消极态度。永远不要做气氛和情绪的污染者,让环境因我的存在而更加美好。

4. 能适应和改造教育环境

教师传统的角色是传道、授业、解惑,位尊而权威,师道尊严。知识的占有者,具有权威性、控制性、管理性和人格的优越性。课堂成了“教堂”而非“学堂”。

课改赋予的教师的新角色,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导航者、促进者,是储存特定知识的硬盘。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是教练,积极的参与其中,给予学生支持和帮助,师生互动学习,形成一个共同体。我们熟知的哈佛案例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带着问题走。”上课时指定一学生说明案例,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手段,或者指出实现公司目标的方法和途径。然后其他学生从自己的角度来分析同一个案例,阐述自己的看法、分析、措施。学生们为了能争得发言的机会,往往是唇枪舌剑,互不相让。教室里经常气氛热烈,教授则努力控制局面,引导发言。有时教授不得不采取强硬手段,以使讨论能够继续进行下去。难怪哈佛会培养出8位美国总统,34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和32名普利策奖获得者。此外,还出了一大批知名的学术创始人、世界级的学术带头人、文学家、思想家如杰罗姆・布鲁纳、乔治・梅奥等。著名外交家、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也出自哈佛。我国近代,也有许多科学家、作家和学者曾就读于哈佛大学,如竺可桢、杨杏佛、林语堂、梁实秋、梁思成等。由此我想到了蝴蝶效应:人的变化过程虽是渐进的,效果却是革命性的。

5. 教学评价要完善。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情感、意志、人格等方面的发展及学生的需求、潜能等也需要予评价;评价的方法与手段要多元化;让学生以主体身份参与教育教学的过程和评价中。例如在公共关系的教学中,通过推销你自己、公关专题演讲、危机处理、我喜爱的一座建筑、参观分析企业形象塑造以及文化建设等大量的实训,让学生的心灵得到一次次的磨砺,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综合实力;特别是结合专业特点,开展的“我的创业计划”专题活动,我班同学作品在参赛中获得自治区“创业杯”二等奖。一位学生当自己的成果被肯定,感受到被关怀重视,就会获得积极的心理体验,这种成就感、幸福感会不期而遇,即在生命的每一天,遇到最好的自己。(作者单位: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积极心理学论文1500字以上

积极心理学是一门从积极角度研究传统心理学研究的东西的新兴科学,它采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来研究幸福,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以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积极心理学论文3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企业管理中积极心理学应用的探讨》

摘要:本文对积极心理学进行简要的叙述,并以企业管理方法应用实践为讨论方式,说明其在员工激励、企业文化建设以及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希望本文能够为企业管理的发展以及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应用研究提供帮助。

关键词:企业管理;积极心理学;应用

1. 积极心理学概述

1.1 积极心理学的含义及研究范围

积极心理学是一门从积极角度研究传统心理学研究的东西的新兴科学,它采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来研究幸福,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以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对积极心理学研究结果进行总结不难发现,这个心理学研究分支所关注的是积极主观体验、积极人格特质、积极社会环境。研究结论认为积极情绪来源于个体对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积极体验的认知,包括满足、幸福快乐的体验以及希望;积极的人格特质研究则以自我管理、自我导向和适应性为前提,培养积极情绪体验是获得积极人格特质的最佳方法;积极环境则包含了个体积极情绪体验中的那些刺激性因素,既包括主观的人际关系,也包括了客观的物质环境。

1.2 积极心理学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积极心理学倡导现在的企业应该是以相互欣赏、合作、充满活力为特征的,强调员工的自主管理和积极敬业,希望企业的成员处在信任、关爱、谦逊和积极的高水平状态中,组织人际关系以友好忠实、诚实、尊重和宽容为特点,这样就可以充分发挥企业与员工的积极性,为企业创造更大价值。这是积极心理学在企业管理中应用的最明显作用,也是积极心理学应用价值的表现形式。然而,企业管理是一个连续性的、相互作用的整体,一项管理行为或者管理模式的应用必然会带动企业管理整体的变革,应用于企业员工管理中的积极心理学,必然会带动企业管理的整体发展,从而使整个企业管理呈现出更加强大的管理效力。

2. 在企业管理中应用积极心理学的实践

2.1 在员工激励中应用积极心理学

积极性理学研究的第一项重要内容,是关于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的来源以及保持形式,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的情绪体验能够使人的主观意识更加积极,更能够发挥自身的潜力,在企业管理中,员工的主观意识积极,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潜力,必然能够使企业运营得到全面的改善。而在实际管理工作中,最能够使员工体验到积极情绪的,是员工激励工作。传统企业管理中的员工激励是以工作报酬的形式来鼓励员工并以各种奖励式行为来对员工的积极工作行为进行强化;而积极心理学则重视员工需要的满足、目前的工作满意度以及对未来工作能够获得的报酬的希望。在这样的管理理论指导下,员工激励的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应实现多种激励方式并存,实现激励机制的多样性与层次性。员工的需要与他们的年龄、个人生活实际有很大的相关性,企业应针对不同年龄层或者不同职位部门的员工选用不同的激励机制。在企业中可以采用物质激励、奖金激励、提成激励、职位晋升等多种激励方式,以员工投票的方式对激励方式进行选择;其次,对员工进行职业满意度管理,管理者应该实施个性化的员工沟通,通过心理量表测量和日常工作总结,了解员工的个性,分析最适合与员工进行有益交流、能够使交流的内容真正被员工认可的方式,例如,对内控型员工进行积极自我的鼓励,帮助外控型员工建立工作信心等;再次,为员工提供促进他们职业成熟度发展以及与职业规划发展相关的帮助,企业管理者可以收集全体员工的职业规划书,分析其中与职业报酬相关的内容如晋升、涨薪水、获得休假等,在员工的实际工作与其对自身的价值希望相符合的时候,给予他们所希望的报酬,使员工对工作的积极情绪能够得以巩固。

2.2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应用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关注积极心理品质的获得,并重视积极的环境因素对个体的影响,在企业管理过程中,要求企业上下拥有统一的价值观,试图通过共同的企业心理模式的建立来巩固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并展示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这需要一套完整的企业文化建设才能够达成,在实际工作中,积极心理学的应用,能够使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更加顺利。按照企业文化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来看,企业文化是小部分员工的积极品质扩大到整个员工群体,进而成为企业心理特征的一个过程。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应用积极心理学应做到以下三点:第一,使员工的工作情绪保持在最佳的状态,使企业环境对员工的情绪能够产生影响,许多企业领导者在进行事务处理的过程中倾向于主动调整自身的生理唤醒节奏,在处理危急事务时,保持语言的语调和语速,进行深呼吸,以免情绪化表现造成矛盾激化,这些都是通过个人情绪影响他人情绪的过程,不仅是企业领导个人积极人格发展的必须,也是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环境的必须;第二,重视企业环境的建设,照顾员工在工作中的细节需要,如设立单独的吸烟室和饮水机、美化办公室环境,不使员工在拥挤和潮湿、阴暗的环境中一些能够刺激负面情绪的情景出现,如此,员工的身心舒畅,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各种工作也能够更加理解和支持;第三,管理者应该拥有积极管理理念,以彼此信任和高社会支持感的员工团体建立为管理目标,这些特点能够导致较高的员工士气和工作幸福感,促进无障碍的多向交流氛围,也可增加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2.3 在企业风险管理中应用积极心理学

在企业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组织建设以及经营管理受到普遍重视,而与风险有关的管理被作为每个管理分项目中的管理要点而进行处理,例如,企业营销中的风险管理、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风险控制以及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员工流失风险应对等。对企业管理各项内容中的风险管理行为进行总结不难发现,企业管理各项内容中的风险形成是有一定共性的,风险通常来源于管理能力与需要处理的管理事务之间的不平衡,换言之,企业在管理过程中缺乏应对困难的能力,使管理问题恶化,从而形成风险。实际上,企业风险可以作为一个系统性的管理项目进行统一的管理,积极心理学研究为企业的系统性的风险管理提供相关的建议。积极心理学认为,在困境中发掘个体的自身力量,研究其走出困境的过程,能够发现其中有助于进行风险防御的积极品质,一旦能够加以有效利用,就能够达到较好的风险预防效果。这意味着,无论在企业管理的哪一个管理项目中,要进行风险管理就不能单纯地关注管理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而是要从管理工作实际出发进行分析,寻找其中的优势,将这些优势加以强化,使企业整体的风险防御能力提高。对于企业营销来说,加强营销工作人员的能力,努力扩大市场、掌握竞争对手的信息并进行客户分析,较之“堵漏”型的风险规避更能够保证企业营销的效果;而对于企业财务管理来讲,完整的管理制度以及富有责任心的工作人员,能够有效降低财务管理风险;以企业文化建设为主的员工忠诚度管理,比“缴纳违约金”的聘任合同更能够留住员工。

3.对积极心理学应用于企业管理的总结

3.1 积极心理学能够帮助解决企业管理中的难题

积极心理学从正面的角度看待企业管理,并非无限制地分析企业管理的缺点和漏洞,因而,更能够潜移默化地、从宏观的角度解决企业管理中的难题。一旦整个企业都在积极的状态下成长,即便是存在管理问题,也能够得以迅速解决。

3.2 积极心理学的应用能够提升企业竞争力

较之其他管理模式,积极心理学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能够迅速提升企业的竞争力。积极心理学能够使企业员工整体都处于积极的状态,员工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其他的企业管理策略也能够有效地推行开来,企业的日常运营更科学有效,这实际上就是企业竞争力提升的一种表现。

3.3 积极心理学的应用需要企业管理者自身管理能力不断提高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应用与企业管理中较为新颖的一种理论,与其说它是一种管理方法或者管理模式,不如称之为一种管理理念。在不同的企业中应用积极心理学进行管理,其具体方法是不一样的,管理者对积极心理学的理解程度、将理论转化为实际管理行为的能动力,都影响着积极心理学的应用价值发挥,因此,企业管理者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管理能力,以便这种先进的管理理念能真正推动企业管理活动的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研究中兴起的一个分支,将个体心理发展中最正面的行为以及心理特征作为研究对象,其研究结果可以应用到企业管理当中,不但能够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建设进行改善,也能够应用在企业风险管理当中,其管理价值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参考文献:

[1]崔颖.积极心理学对企业管理的几点启示[J].东方企业文化,2014(02):123-124.

[2]于兰芳.论企业员工激励方法(制度)研究――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J].现代商业,2013(12):108-109.

[3]孙玉平.积极心理学在企业员工管理中的运用探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2):12-14.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积极心理学论文3000字

积极心理学的论文

关于积极心理学的论文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能使个人和社区繁盛的力量和美德”。下面我为大家搜索整理了关于积极心理学的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心理学论文

一、积极心理学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带来的新理念

首先从教育对象着手,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对象则应该是个体与整体的结合。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强调的是高校大学生已经存在的明显具有心理疾病的指导和解决,而其他学生则属于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外围,但是纵观我国高校大学生整体的发展趋势,其发展前景依旧令人担忧,对生活的茫然、对学习的漠不关心以及对幸福和快乐的感知缺乏等等。所以,高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既要解决个体学生所存在心理问题,也要兼具对全体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趋势的引导。也只有做到对整体与部分的统筹兼顾,积极整合,才能真正在心理健康教育上收获到最大的成效。其次从教育内涵着手,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要转消极为积极,加强对大学生健康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在当前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的教育内涵基本上仍是集中在对各种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分析辅导上,大学生过多地接触这些消极案例便会造成心理上的阴影,更甚至会对一些学生形成心理暗示,对自身正确的行为产生曲解,加重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压力。以积极心理学来解读现如今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减少学生的消极情绪,还要有效增加学生的积极情绪,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发掘自身的潜能、提升积极的品质。再次从教育措施着手,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就不应该仅仅只是局限于一种教学方式,而是应该采取多样化的措施来对大学生的心理进行辅导。

除了现如今较为普遍的一对一的专业性矫正、治疗外,还可以通过团队活动的形式,例如演讲、辩论赛、讲座等等,让学生在自主参与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在不自觉中形成积极健康的心态,增强社会责任感、家庭责任感、职业道德感。最后从主客观关系着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学生的主体地位再次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也不例外,教师应该要主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自身对健康心理塑造的积极性,摒弃传统心理学中片面强调教师教育、指导功能错误观念,将高校中的每一人都视为健康心理的教育者,尤其是大学生自己。让学生对自身的潜能进行挖掘,做自我心理的调适者和积极情绪的培养者,同时还要减少心理辅导对学生的消极影响,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则要以客体的身份去协助、引导学生积极人格的发展。

二、构建积极心理学视阈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一)明确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

心理学家英格里斯指出,健康的心理并不是一时的表现,而是一种长久且持续发挥作用的状态,既表现在对环境的良好适应性上,更能表现出人自身的生命活力以及发展潜能。如果能够一直以积极心理学来指导自己的思想行为发展,那么心理上存在的疾病也就可以有效避免。在积极心理学认为,任何人都应该以正确、积极的态度去看待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所出现、形成的心理现象,这种对健康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过程,也正是高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所在。因此,学校在课程教育目标的设立中,就首先要积极建立起一套预防机制,以在最大化程度上减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或者减轻因为心理疾病而造成的后果。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要将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作为首要目标,让学生形成对自我的正确认识,及时疏导、帮助那些存在心理问题或者具有心理疾病隐患的学生,从而保证每一个个体潜能的充分发挥,促进学生健康、积极、向上人格的'发展。

(二)拓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积极心理学虽然只是心理学的一部分,但其所包含的内容也十分广泛,分别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对心理健康教育者提出了要求。例如心理健康教学要加强对大学生个人主观情感上的积极情绪的培养以及积极人格的形成,更应该包括对社会整体积极环境的建设。所以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未来的工作中就不能只是将精力集中在大学生存在的问题分析上,而应该从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详细的分析,发现每一个学生存在于身上的个性化积极品质,并针对这些品质实行差异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实现学生对自我的完善和积极人格的塑造。

(三)拓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

发展至现如今,我国大部分的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也都基本上还保持着“有病治病”的想法。在心理教育和心理辅导上,其重心也多集中在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身上,而将其他心理状态良好的学生排除在外。其实,通过对高校在多年的教学实践可以发现,任何一个学生都需要不断地对自我心理进行完善以及对心理调适能力的不断增强。因此,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要将所有的学生都视为被教育的对象,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整体上促进大学生积极心理素质的提升,全面实现大学生对健康健全人格的培养。

(四)有效利用高校的各种教学资源

首先,高校心理健康相关教师要积极通过与其他部门的合作组织一些具有健康积极意义的文化活动,以此来实现对校园优秀文化的有效构建,也让大学生在参与体验中提升自己的素质修养和对自我积极品质的塑造。除此之外,大学生积极品格的形成还必须要有健康、和谐的校外环境,即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而当这三个积极组织系统相结合时,其便形成了最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发展的完整环境,再加之对积极心理学的深入落实,学生便可以体验到更为丰富而多样的积极情绪,最终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形成一个有序的保障系统和支持系统。

(五)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者的素质

传统心理学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师只能算是一个普通的医生,因为他们一般只会在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正确分析并提供一定的帮助和疏导,但是却不知道如何帮助其他心理状态表现优良的学生避免心理问题的滋扰或者促进其更好地心理品质发展。因此,为了有效解决存在于传统心理教师身上的通病,可以通过积极心理学来加强对教师的指导,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学生的立场来增强自身的积极情感体验,从而彻底抛除传统思想观念中的消极因素。在积极心理学的影响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同样也能够得到一定的发展启示:

一,当人的心理充满积极因素时,消极、负面的东西对其产生的影响就越小;

二,人存在和发展的意义并非是要从痛苦中解脱,而应该是为了寻求更加美好的生活;

三,不应该对任何存在心理问题的人产生歧视,他们的心理和正常人一样,都拥有积极品质,通过有效地咨询也就一定能够获得“新生”。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保持公平公正的态度,努力发掘每一个学生存在的潜能和美德,从而更好地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积极心理学在教学中的运用,有效地为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全新的发展理念和视角。也让我们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向积极取向进行转变,才能够克服并解决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不足,不断增强大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形成健康积极的人格,从而在最终意义上实现学生的成长成才。

积极心理学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强调教育并不只是纠正错误、改造问题、克服缺点,而主要是发掘、研究学生的各种积极品质,并在实践中扩展和培育这些积极的品质。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积极心理学论文1500字以上,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积极心理学在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调查显示:学生不良情绪的80%来自身边的长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建积极快乐的氛围,帮助学生发挥自身的潜能,体验成功的愉悦,让积极的情绪占据主导地位,以此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与综合能力,提升学生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关键词:快乐氛围;潜能;幸福感;方法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在美国心理学界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创始人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他主张心理学应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即如何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能、力量和美德,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赛林格曼曾提出一个著名的公式:总幸福指数=先天的遗传素质+后天的环境+你能主动控制的心理力量。其英文的表达:H=S+C+V 。可见幸福是一种主观的东西。那么我们的幸福感从何而来?

科学证实:一部分来自遗传,大约占48%。遗传学的研究结果表明:遗传对人的体力、智力、气质、疾病是有一定影响的。

其次来自于模因(早期生活经历)。早期生活经历对个人性格、品格特征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这是第二种遗传,即父母以及环境的“模因”给你的“天赋”。家庭是个性形成的根源,“制造人格的工厂”,来源父母对子女的潜移默化。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指出:生命初期,儿童对世界形成了根深蒂固的理论。这些理论的形成无需经过正规教育――我们称之为自然或者“本能”的理论。这些理论中有些是正确的,有些显然是错误的,早期形成的理论、观念都抗拒改变。可见,先天遗传、后天环境和你能主动控制的心理力量对一个人积极地心理品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积极心理学强调环境的影响,认为个人的经验获得与成长是在与环境的积极互动中得到体现的,良好的环境可以塑造人积极的个性。因此在后天环境的教育中,教师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影响重大,所以教师要努力创建积极快乐的氛围,帮助学生发挥自身的潜能,使其在课堂上充分体验成功带来的愉悦,让积极的情绪占据主导,以此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学生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调查显示:学生不良情绪的80%来自身边的长者(老师和家长)。我们不会忘记:台湾作家三毛,人生那么成功,为什么却最后走向不归路?是少年时代深深印在脑海中的不快乐,给她的人生奠定了灰色的基调。那时因为她的数学功课不好,老师经常言行侮辱,画黑眼圈,罚站、罚跑等,使她的自尊心受到极大地伤害,反抗的结果是被教师赶出学校。后来是妈妈的家教,让她发挥出了自己的特长,感受到一些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可见教师的不慎,一旦给学生人生的底色涂上了灰暗的色彩,人生就会至此不再亮丽。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性格的养成。

一名优秀的教师,应关注积极心理学。树立这样一个理念:每个学生都蕴藏着积极的人格品质,具有自我管理、自我导向的能力。他们期待有积极的心理体验,包括主观幸福感等。教师在授课和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中,应让学生充满正面的期待。例如同一门课,我会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提供合适的学习任务。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实训等多种教学手段,展示个人和小组的智慧,教师积极恰当的教学评价,让学生在教师期待的眼神和行为中感受被重视、被赞许、被肯定,在积极的参与中获得主观幸福感、成就感的积极的情绪体验,形成积极的心理。因为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是一种需要不断被欣赏和认可的社会性动物,任何一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和认可。正面期待在心理学上也称为“期待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或“罗森塔尔效应”,它认为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功,但是能不能成功,取决于周围的人能不能像对待成功人士那样爱他、期望他、教育他。

不难看到,近几年高校扩招,视野开阔、思维和行为难控制的学生多了。我们经常目睹这样的场景:老师在台上口干舌躁,而学生或者酣然入眠,或谈笑风生,或津津有味地听随身听,或者心无旁骛地看闲书……

网络使他们获取信息轻松,且易接受新鲜事物,容易给教师造成教学的压力,再加上个别学生的不良行为、厌学情绪、较差的学习成绩以及对教师的不良态度都是教师每天要面对的难题。讲浅,不屑一顾;讲深,不可理喻。人在课堂,心已飞出很远。教师该怎么去做才能创造使学生积极向上、愿意合作学习、能够互相鼓励和互相肯定的课堂氛围呢?

1. 教师要具有积极而稳定的教育心境,积极地爱学生。因为只有幸福的教师,才是教育的幸运。教师要在积极的的状态中,在显示出对所有学生高期望的同时,也要相信自己是个好老师,而且以身为专业的教育者而自豪,把工作当作一种快乐。教师的教育心理环境是否稳定、乐观、积极,将影响教师整个心理状态及行为,也关系到教育教学的工作效果。

2. 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教育认知水平。如敏锐的观察力,客观了解学生的能力;具有获取信息、适宜的传递信息和有效运用信息的能力;具有创造性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能面对现实,勇于打破舒适圈,接纳新思想!积极地去适应环境与教育工作要求。

3. 教师要掌控好自己的情绪与情感,营造和谐的教育人际关系

人的心理问题,首先是对所处环境人的适应,能正确处理与学生、同事、领导的关系,重要的是师生关系。试想,你把班级空气搞成了“毒气”,你怎么去呼吸?一个过分和学生较劲的老师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教师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性格的养成,其实反过来学生也影响教师的职业态度、身心健康。教师心理支撑的力量,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学生,是你价值的体现,学生需要你,是老师内心莫大的安慰。教师要具备健全的人格,与他人和谐相处,积极态度多与消极态度。永远不要做气氛和情绪的污染者,让环境因我的存在而更加美好。

4. 能适应和改造教育环境

教师传统的角色是传道、授业、解惑,位尊而权威,师道尊严。知识的占有者,具有权威性、控制性、管理性和人格的优越性。课堂成了“教堂”而非“学堂”。

课改赋予的教师的新角色,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导航者、促进者,是储存特定知识的硬盘。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是教练,积极的参与其中,给予学生支持和帮助,师生互动学习,形成一个共同体。我们熟知的哈佛案例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带着问题走。”上课时指定一学生说明案例,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手段,或者指出实现公司目标的方法和途径。然后其他学生从自己的角度来分析同一个案例,阐述自己的看法、分析、措施。学生们为了能争得发言的机会,往往是唇枪舌剑,互不相让。教室里经常气氛热烈,教授则努力控制局面,引导发言。有时教授不得不采取强硬手段,以使讨论能够继续进行下去。难怪哈佛会培养出8位美国总统,34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和32名普利策奖获得者。此外,还出了一大批知名的学术创始人、世界级的学术带头人、文学家、思想家如杰罗姆・布鲁纳、乔治・梅奥等。著名外交家、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也出自哈佛。我国近代,也有许多科学家、作家和学者曾就读于哈佛大学,如竺可桢、杨杏佛、林语堂、梁实秋、梁思成等。由此我想到了蝴蝶效应:人的变化过程虽是渐进的,效果却是革命性的。

5. 教学评价要完善。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情感、意志、人格等方面的发展及学生的需求、潜能等也需要予评价;评价的方法与手段要多元化;让学生以主体身份参与教育教学的过程和评价中。例如在公共关系的教学中,通过推销你自己、公关专题演讲、危机处理、我喜爱的一座建筑、参观分析企业形象塑造以及文化建设等大量的实训,让学生的心灵得到一次次的磨砺,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综合实力;特别是结合专业特点,开展的“我的创业计划”专题活动,我班同学作品在参赛中获得自治区“创业杯”二等奖。一位学生当自己的成果被肯定,感受到被关怀重视,就会获得积极的心理体验,这种成就感、幸福感会不期而遇,即在生命的每一天,遇到最好的自己。(作者单位: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积极心理学论文1500字以上

积极心理杂志

journal:日报;杂志;期刊。日记;日志。议事录。【会计】流水帐。 positive:积极的;正面的、psychology:心理学、应该是翻译成“积极心理学杂志”!

是期刊杂志,每年六期,还没见过其中文名,应该就是像LZ翻译的那样吧!

积极心理学相关研究论文

积极的心态可以被建立在基础上,因为积极心理学是以人类的自我导向、自我管理和具有适应性为前提假设的。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希望大家喜欢!

《积极心理学在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中的作用》

【摘 要】中学生的心理品质既有积极的一面,也存在消极因素,因此,研究和培养中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学生的发展尤为重要。积极心理学注重对人的积极心理品质的发掘和培养,通过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具体实践,培养学生积极的认知品质、情感品质、意志品质和积极的心态,使学生成为一个积极向上,自主学习的人。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中学生;个性心理品质;培养

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研究的重点要以人的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出发,倡导以积极的方式来对人的心理现象,从而激发内在的积极的力量和优秀的品质,并在这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挖掘人自身的潜力并获得幸福和快乐。因此,将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运用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挖掘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情绪体验

心理学研究表明,培养积极乐观的情绪是使学生快乐的重要途径之一。如果学生具有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也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能够较好地协调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提升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积极乐观的情绪,可以拓展中学生的思维,能够以积极的姿态去迎接学习中的各种挑战。

1.以人为本,实行积极的情感教育。“以人为本”,实行情感教育就是要注重人性,实行人性化管理,其核心就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消除消极情绪。教师必须尊重、理解、关心学生,充分信任学生,相信学生都有能力、潜力走向成功,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体现学生的“主人”地位。积极心理学认为,只有当学生得到尊重、理解、关心、信任,他们才能真正体验到学习中的快乐,从而产生幸福感和满足感,最终实现学习目标。所以,我们在对学生的管理中,要做到以人为本。如,在班级管理中,民主竞选班干部,在班级日常工作中,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作用,以形成民主、和谐的班集体。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实现成人、成功、成才。

2. 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人的精神力量来自坚定的自信心,自信心是人们发展的可靠资本,能够使学生克服障碍、摆脱心理危机,走向成功。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就是要求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对待自我,能够正确地坦然面对学习中的困难与挫折,勇敢地迎接社会生活的挑战,并对未来充满信心。所以,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进而鼓励、激励学生;同时,利用主题班会、鼓励学生参加学生社团等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兴趣爱好,从而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进而树立自己的自信心。

二、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品质

积极心理学特别注重的人性的优点而不是人性的弱点,目的在于帮助人们寻求持久的快乐和成功。积极心理学家认为,激发出人性中那些美好的东西,人就会快乐。积极心理学认为,学生的积极人格品质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主观幸福感。主观幸福感作为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是衡量学生内在精神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如何提高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使其形成正确的幸福观,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具有特殊意义。所以,班主任、任课老师要利用可以让学生产生幸福感的因素,如带领学生参观校史室让学生产生对学校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利用学校运动会培养学生的班集体的荣誉感和自豪感等,让学生喜欢现在的学习和生活,产生幸福感。

2.乐观。积极乐观的人格品质作为一种积极心理资本与学习绩效有着很强的正相关性,对学生身心发展都有积极影响。所以,班主任、任课老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以及合理的情绪,碰到困难时,不要退缩,要相信“失败乃成功之母”。班主任可利用每周的主题班会讲解一些名人战胜挫折的事例,同时进行激励教育,这样学生就会在碰到困难时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问题、解决问题。

3.自我决定感。自我决定理论认为,当三种的心理需要:自主性、关系和能力得到满足时内在动机最有可能发生。班主任、任课老师要关注学生的自我决定感,以提升学生的满足感、满意感,最终实现有效教育。在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人都参与到班级管理中,让学生在班级管理中体现自己的价值。这样不但减轻了班主任的工作,同时也能形成民主、和谐、积极向上的班集体,也使学生的自我决定感得到了满足。

三、营造积极的学习环境氛围,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获得的本质力量的表现,是人们工作、学习的内动力。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形成乐观向上的学习态度、和谐的人际关系、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以增强其心理自我调节能力和适应能力。

1.建立良好的校风、学风。校风具有一种潜移默化、渗透心灵的力量,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容易为学生所感知、接受和仿效,成为学生的行动方向。校风和学风具有暗示性和激励性,能使学生自觉地接受好的规范和品质。所以班主任要特别重视良好的班风、学风的养成,可以通过制定《班级公约》、《个人争创三好规划》等形式,形成积极向上的班风、学风。

2.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加强学生的人际交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热爱学生,师生平等相处,彼此尊重,体现人性化管理的理念,体现大家庭的温暖,满足学生归属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人际沟通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最有效的方式。有效的人际沟通是释放和缓解压力、增强自信心、营造良好人际关系、提高班级凝聚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这样的心理环境中,学生的心理、智力、能力都能够得到很好的发展。

3.用教师积极的心理品质感染学生。教师的情绪、气质、意志、兴趣、爱好,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以及人际关系,对学生都有直接的影响,特别是教师的性格与情感对学生的影响尤深。教师性格活泼开朗、为人随和、爱护学生,往往受到学生的喜爱;教师处事公道、恩威并济、一丝不苟,会受到学生的爱戴。学生许多心理障碍会在教师感染下得到缓解。如果教师性格怪异,脾气暴躁,处事不公,就容易造成学生心理障碍。因此,教师应重视自身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以促进中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

总之,在学校教育过程中,要以人为本,实行人性化管理,要帮助学生优化心理素质,帮助学生营造健康快乐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最终实现学校和学生的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任俊.积极心理学――心理学新进展丛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8.

[2]曹新美,刘翔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反思与积极心理学取向[J].教师教育研究,2006.

[3]王希永.实施积极心理教育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

[4]杭州实验学校.积极心理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实施策略初探[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2.

***作者单位:江苏省口岸中学***

点选下页还有更多>>>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兴起的一种心理学研究思潮,积极心理学 教育 理念是以积极的态度看待学生,重视学生潜能的激发,重视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幸福感。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积极心理学1500字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积极心理学与图书馆

[摘要]阐述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与主要观点,并从三个方面探讨积极心理学在图书馆事业发展中的意义和作用:首先,在分析读者心理学边缘化状态成因的基础上,指出图书馆心理学通过吸收和借鉴积极心理学的观点与 方法 论能丰富自己的理论内涵;其次,通过对图书馆制度的剖析,得出建立积极的图书馆制度是图书馆制度建设的必由之路的结论;最后,阐明积极心理学关于幸福获取途径的观点是图书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础等重要观点。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图书馆心理学 图书馆制度建设心理教育

“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世界著名作家博尔赫斯如是说。可见人们对图书馆期望之高,因为天堂可以理解为幸福的代名词。图书馆是这样的地方吗?图书馆可以达到这样的境界吗?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幸福是什么?

1积极心理学概述

1.1积极心理学的定义

幸福是一种主观精神层面的情绪体验――一种称心如意的主观体验,这是积极心理学给幸福下的定义。积极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幸福的科学。它通过定量定性的研究幸福、快乐、满意等人类一切积极情绪体验产生的生理机制及人类积极品质和社会制度的形成过程,来探索人类获得幸福的途径,最终目的是帮助所有人最大限度地获得幸福。

在20世纪,许多心理学家发现传统心理学研究中忽视了对个人的积极品质的研究,其研究的焦点过分地集中于心理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故而被称为消极心理学。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一些心理学家开始探索人的积极层面。继之大量的研究发现,对幸福、发展、快乐的追求是人类成就的主要动机。“人类的积极品质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核心要素,心理学需要研究人的光明面,需要研究人的优点与价值,发展人性的优点比修复疾病更有价值。为了区别于传统的消极心理学,把这门学科命名为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

1.2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积极心理学提倡用开放和欣赏的眼光来看待人,并着力研究每一个人所具有的积极方面,主要研究三个方面的内容①主张心理学要研究个体对待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积极主观体验。在对待过去方面,主要研究了满足、满意等积极体验,在对待现在方面,主要研究了幸福、福乐(flow)和身体愉悦等积极体验;在对待将来方面,则主要研究了乐观和希望等积极体验。②主张心理学研究积极人格。人格研究是积极心理学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积极心理学重点研究人格中所包含的积极方面和积极特质,并对它们的形成过程作了具体的实证研究。③主张研究积极的组织系统。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了家庭、学校和社会等组织系统,提出这些系统的建立都要以人的主观幸福感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虽然积极心理学的历史极其短暂,但科学家却在该研究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结果开始被应用到管理、教育、临床医疗等多个领域,而且效果显著,潜力巨大。笔者通过学习和研究,欣喜地发现积极心理学对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也具有积极意义。

2积极心理学与图书馆心理学

图书馆有自己的心理学,众所周知的是读者心理学。读者心理学作为图书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于20世纪70年代出现,80年代成为研究 热点 ,90年代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但至今没有重大突破,已处在边缘化的状态。笔者认为读者心理学的发展之所以停顿,原因有三:①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尚处在初级阶段,工作的重点主要放在图书馆硬件及图书馆技术的建设上,对人的作用重视不够,因而以人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心理学便自然得不到应有的关注;②读者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被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较少,致使人们觉得用处不大,所以渐渐被淡忘,这是宣传问题;③从事读者心理学研究的人员数量太少,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人更是有限,使得读者心理学的研究不够深入,较难取得重大突破。另外,近年来人们的目光转向了对图书馆员心理的研究,即分析馆员心理现象、阐明其心理特征、心理活动、心理发展对图书馆工作的依存关系,引导馆员在心理上与图书馆工作在更高层次上的相互协调。然而这方面的研究成果零碎分散,尚未形成体系,但在图书馆领域,读者心理学却因此扩展成为了图书馆心理学。

2.1 图书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与进展

图书馆心理学是研究图书馆文献资料交流中人们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的研究内容包括:读者阅读需求心理的研究、馆员的心理对策研究、领导者心理研究和图书馆环境与心理研究4个方面。目前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馆员的心理与图书馆环境心理两个方向上,特别是图书馆员心理研究方面,近期取得了重要进展,代表性的成果是南开大学徐建华教授的“当代图书馆员‘快乐指数’研究”。这是近年来图书馆界第一次从实证角度,运用心理测量手段,大样本量地探究图书馆员主观生活质量,测算我国当代图书馆员“快乐指数”的尝试,得出了一系列极具说服力的调查结论,科学而准确的描画出当代图书馆从业人员的心理状态。笔者认为这是中国图书馆心理学里程碑性的研究成果,它使图书馆心理学摆脱了纯感性推导的初级阶段,对图书馆心理学今后的研究方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2.2积极心理学对图书馆心理学的启示

图书馆心理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急待发展与壮大。而积极心理学作为现代心理学的重要力量,既反映着时代的要求,又代表着心理学发展的方向,通过研究与学习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与主要观点,图书馆心理学可以从中获得以下启示:

・图书馆心理学应该吸收积极心理学用开放和欣赏的眼光来看待人的观点,相信每一个人天生便具有许多优秀品质。着力研究每一个图书馆员和读者所具有的积极方面。

・图书馆心理学应该吸收积极心理学强调对问题作出积极的解释或是看到问题的积极方面来使自己获得积极意义的观点,因为积极的理解能充分调动一个人的聪明才智,会更有助于问题本身的解决。

・图书馆心理学应加强对传统经典心理学的研究和吸收,以提高自己的理论深度,并关注现代心理学的最新成果,并及时的运用到自己的研究领域,为自己注入新的活力。

・图书馆心理学应该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中验证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并把积极心理学的具体成果创造性地应用到图书馆工作中,从而形成图书馆心理学自己的理论,使图书馆心理学的理论得到丰富和发展。徐建华教授的“图书馆员快乐指数研究”,正是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之一,徐教授的工作实际上是在图书馆领域验证着积极心理学的思想观点,即通过研究个体对待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积极主观体验,来发现影响主观幸福感一即快乐指数的主要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影响权重与形成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目的是使图书馆从业人员在工作中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受。

随着整个社会对“人”的作用的认识与关注,心理学越来越多的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图书馆心理学也将迎来黄金的

发展时期。只要我们以满足人们的需要为研究出发点,以为人们创造幸福生活为最终目的,图书馆心理学将拥有美好的明天。

3积极心理学与图书馆制度建设

在开篇提到的 名言 中,博尔赫斯为什么愿意把图书馆比做“天堂”呢?这是因为在人们的心目中图书馆有丰富的馆藏信息资源可以自由获取;有秩序井然、幽雅舒适的环境可以安坐;有热情周到的服务可以享受;人格得到充分的尊重,权利得到有力的保护,身临这样的“仙境”,怎么会没有“一种称心如意的主观体验”呢?所以图书馆应该成为天堂,必须成为天堂,否则就会在网络时代遭受淘汰的命运。

3.1图书馆员的从业状态

读者的需求我们已经了解,图书馆员的感觉又如何呢?那就要看图书馆的工作是否发挥了馆员们的才干,图书馆的收入是否令馆员满意,图书馆的同事关系是否温暖团结,一句话――图书馆员们是否体验到了幸福感?这对提高图书馆的工作质量,实现图书馆的即定目标,保持图书馆员队伍的稳定性方面意义重大。但实际情况不容乐观,2004年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在全国开展了一次“工作满意度指数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60%的人认为自己所在单位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不合理,超过50%的人对直接上级不满意,超过50%的人对自身的前途缺乏信心,接近40%的人不喜欢自己的工作,40.4%的人对工作环境和工作关系不满意。图书馆又是怎样的一种状况呢?

徐建华教授的研究 报告 中指出当代图书馆从业人员快乐总指数为7.34,这表明当今图书馆从业人员的整体快乐水平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然而被调查者自我评测的结果却只有7.07,自评结果低于客观测量结果,这表明整个图书馆行业人员的 自我评价 普遍不高,自信心不足。这与图书馆行业公众关注度不高,行业形象不明晰,社会评价偏低的行业特征密切相关

3.2积极心理学对图书馆制度建设的启示

那么图书馆应该怎样做才能既达到读者对图书馆的期望,又使员工在工作中保持愉快与自信呢?答案是建立积极的图书馆制度。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的社会制度非常重要,它不仅是建构积极人格的支持力量,而且是个体不断产生积极体验的最直接的来源。积极的社会制度包括很多方面,其中国家、工作单位、家庭、学校等是几个重要的方面。

图书馆本来就是一种制度产品,即国家及其政府为了保障公民平等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自由权利而提供的制度产品。图书馆制度又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国家层面上的图书馆制度(宏观制度),是国家及其各级政府的图书馆制度安排;行业层面上的图书馆制度(中观制度),是图书馆行业制定的有关规则;机构层面上的图书馆制度(微观制度),就是各实体图书馆自己制定的管理与服务规则。我国图书馆界对微观制度的研究已形成了较完备的成果,但对宏观和中观制度的研究却很少,而目前图书馆在这两个方面的缺位却比较严重,表现在图书馆立法缺位、职业自律制度缺位、职业权益保障制度缺位、职业准入制度缺位等。制度的缺位已经严重制约着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因为制度缺位必然带来职责的缺位和功能的缺位。

积极心理学认为,国家层面的积极社会制度的建立,需要国家在各种方针政策的制定、社会舆论的营造、在国家发展计划等方面体现出积极的意义,即要以提高民众的生活质量为核心。然而我国长期存在的“GDP崇拜”现象,把国家发展理解为一种物质的堆砌,造成了国家公共事业投入不足,与广大民众生活质量息息相关的 文化 、教育、医疗卫生、社会福利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缓慢。图书馆作为文化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一部分,其发展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所以造成了目前制度缺位的严峻现实。要想彻底改变这种状况,政府必须加强对图书馆行业的重视,继续增强对图书馆事业的投入,从根本上提高整个行业的社会地位。在行业层面,主管部门与行业学会应该加强责任感与凝聚力,完善行业的制度建设,加强公共关系意识,展现当代图书馆的明晰形象,争取更多的社会关注与认同。在机构层面,一个单位或团队的工作制度是否积极,则是通过员工的工作满意度来反映的。首先,员工的被期望成功的需要和与工作有关的物质设备的需要是否满足;其次,员工在团体中的重要性是否满足,第三是员工的归属或参与的需要是否满足;最后是员工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是否满足。当员工有了较高的工作满意度,工作任务的目标也就自然地达到了,这是一种双赢的局面。

图书馆只有在宏观、中观、微观都建立了积极的制度,图书馆的事业才会走上健康发展的快车道。所以加强制度研究已是图书馆界时不我待的任务,而在这个领域蒋永福老师提出了制度图书馆学的概念,韩继章先生呼吁建设包括技术图书馆学、人文图书馆学和制度图书馆学内容在内的完整的新图书馆学理论体系。这充分反映了图书馆人的使命感和时代感。然而,现实情况不容乐观,图书馆人在制度建设的道路上任重而道远。

4 积极心理学与图书馆的心理健康教育

高质量的生活不仅仅只是指健康的身体和丰富的物质,还包括健康的心理。具有健康心理的人才能体会到更多的幸福感。然而在世界范围内,心理健康的情况令人担忧。以美国为例,20世纪末美国患抑郁症的人数是40年前的10倍多,而且心理疾病有低龄化的趋势,国内调查显示,大学新生中存在的心理障碍比率约为10-40%,主要表现为焦虑、强迫、恐怖、抑郁、神经衰弱等症状。这些消极情绪在心中久居不散,势必形成严重的心理疾病。

4.1积极心理学的主观幸福感研究

积极心理学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表明快乐和不快乐的情绪是相互独立的,也即快乐情绪的增加并不意味着不快乐情绪的减少,快乐情绪的减少并不意味着不快乐情绪的增加;反之亦然。所以传统的诊疗性心理学把研究重点放在问题的研究上,期望通过解决问题来获得幸福,这是不可能实现的。人类不能借助去除社会所存在的各种问题来建设一个幸福社会,同样,人类也不能通过消除人类自身存在的问题而获得幸福,幸福的获得必须踏上获得幸福的正确途径。只有通过培养积极力量才能真正阻碍和预防个体心理问题的产生。

4.2积极心理学对图书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启示

在过去的日子里,人们认为图书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完全不可能的事,因为图书馆既没有专业设备、也没有专业人员,怎么辅导那些心理病人呢?这显然是传统病理心理学的观点,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治疗少数有心理疾病的病人划上了等号。他们不知道,心理健康教育的另一个重要内涵还在于告诉大众寻求幸福的方法和途径,那才是预防心理疾病的最佳途径。高校图书馆由于其在大学生教育中的特殊地位,更应该把对大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根据图书馆的特点,图书馆实施心理教育与教学部门不同,有着自己独特的方法与技巧。图书馆首先要加强心理知识方面书籍的宣传力度,教会学生如何利用图书来提高心理素质,将引导读者的心理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看。其次,可以举办心理学讲座、活动日、座谈会、展览会、知识竞赛等活动,以此来强化心理教育作用的效果。还应该开展图书治疗的研究和应用,开拓心理咨询等新的服务领域。有条件的图书馆可以建立问题学生的心理档案,甚至建立心理治疗室,针对学生的具体问题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并加以实施。

追求幸福是每一个人的生活动力,在我国建设和谐社会进程中,应该把全体人民的幸福作为奋斗的终极目标。一个和谐的社会,必然是人人幸福的社会,一个和谐的图书馆,必然是能为读者带来更多幸福感的图书馆。

谈积极心理学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摘要:积极心理学作为一股全新的研究力量,其核心思想在于强调人本身所固有的积极因素,强调人的价值与人文关怀,主张研究人的美德和潜力,以帮助所有的人获得幸福为目标。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审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教育工作者应当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借鉴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更新观念、开阔视野,用开放的、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并努力促进学生认知情意的统一,达到增强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大学生

随着社会发展与进步,高等院校所肩负的使命越来越艰巨,大学生这一先进群体在面对生活中各种复杂的事件表现出来的状态也是不尽相同的。近年来在大学生这一群体中不断出现用硫酸泼熊事件、研究生虐猫事件,以及大学生自杀事件等,这些悲剧的出现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不断地 反思 、探索心理学学科,这时一种主张引导人类自身的积极因素,进而获得更好的、积极的心理品质的学科应运而生。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重新整合心理健康教育各种要素,形成新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已成为当前心理健康教育领域新的思潮与趋势。

一、积极心理学基本内涵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在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是利用心理学比较完善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积极心理学与传统心理学的不同之处是它主张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的潜能、动机和能力。采取科学的方法与技术来理解人类的复杂行为,其目的就是要开发人的潜力,激发人的活力,促进人的能力与创造力,并探索人的健康发展途径。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最重要的使命,就是如何全面提升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发展,帮助受教育者走向幸福。

二、积极心理学与消极心理学的区别

传统的消极心理学主要是以研究人类的心理问题、心理疾病诊断与治疗为中心的,更多的是关注人类一些消极的表现特征,着重于自杀的预防、心理问题的矫正以及心理问题的预防,把心理健康教育简单的规划为疾病的治疗,而对于心态积极的人如何使他们变得更优秀则没有具体的做法和 措施 ,总是在想如何避免心理问题的产生,对如何提高自己心理素质缺乏必要的思考和探究。这种模式往往导致人们认为有病的人才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本能的拒绝心理咨询和治疗,而积极心理学更多的是关注人类能力的提升和素质的培养,着重挖掘人类的积极品质,对人性进行积极的评价,以使人类学会分享快乐、创造幸福、保持生命的乐观向上的积极状态,从而提高人类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素质。

三、积极心理学发展的意义

积极心理学在立足于研究人的心理问题与疾病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研究人性的优点与价值,通过激发人类的潜能,释放自身的积极品质达到治疗心理疾病的目的,进而发现和培养人类的卓越才能,使人类生活更加美好幸福。积极心理学有着传统心理学所没有的优势,它将人的主观幸福作为关注的核心,以积极的主观体验、积极的人格特质和积极的社会体系为框架,研究人的力量和美德,通过积极的人格特征促进个人的发展进步,为建设积极的公众品质和良好的社会系统提供坚实的后盾。

四、积极心理学引进大学校园的必要性

(一)积极心理学引进大学校园是人类发展的需要。

积极就代表着“正向的”或“主动的”意思,大学生的培养应该注重积极的人格的塑造,通过获得人类的积极的品质和特征,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抵制消极情绪的能力,同时提升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维护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积极心理学引进校园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有广泛干预的作用。通过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助形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一种互动多维的交叉网络,帮助学生建构积极的自我概念、希望和生活满意度。

(二)积极心理学引进大学校园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积极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不仅是心理学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科技与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与提高,但生活质量与精神追求并没有与此保持同步。相反,人们的生活压力与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各种心理问题随之产生。消极心理学的研究理念与研究手段是难以发挥更大作用的。而积极心理学以人为本、提倡积极人性、注重研究人的优点与价值的思想理念,正满足了当代人们对心理学的需求。积极心理学的出现,恢复了心理学本来应有的功能与使命,它有助于帮助人们在良好的社会生活条件下生活得更幸福。

(三)积极心理学引进大学校园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发。

积极心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都肯定人、重视人的发展,我们可以把积极心理学同思政教育结合,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可以借鉴积极心理学的积极思想,把积极心理学重视人本身的思想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体性相联系。通过为大学生营造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形成好学修德的和谐校园文化,同时高校应该发挥其舆论宣传的作用,善于运用各类传媒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大学生在积极的校园文化中培养积极先进的思想。

五、积极心理学下大学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一)培养大学生的积极认知能力。

悦纳自我是自我意识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悦纳自我首先要接纳自己、喜欢自己、欣赏自己,体会自我的独特性,在此基础上体验价值感、幸福感、愉快感和满足感。其次是理智与客观地对待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冷静地看待得与失,在生活中注重自我发展和完善自我。

(二)培养大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塑造积极的人格。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依据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理论,激发青少年内在的激情,帮助他们发展综合技能,承担起生活的责任,成为有社会能力和富有同情心、心理健康的成年人。利用积极心理学着重于关注和挖掘个体和群体中最积极的品质和潜能,努力创造有利的环境使个体最大化地发挥出积极的品质。

(三)多 渠道 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可以开设包括学习心理指导、生命教育、情感教育、性格教育、 人际交往 关系指导、挫折教育、爱情教育、创新教育、就业教育和性心理教育等课程,还可以通过游戏、娱乐、主题团队日、 野营 、拉练、 军训 等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和训练,特别要注重快乐、尊重、感激关心、赞赏、宽容等情感的培养,使学生在参与积极心理教育的过程中获得心理学知识、掌握科学的心理方法、发展能力、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自身潜能得到开发,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提高。

(四)强化教育工作者的心理理念。

教育者要坚信大学生具备积极潜能和美德,这有助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效,从而通过咨询与辅导发掘他们的各种积极品质和美德。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不仅有助于人们重新审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更为重要的是积极心理学能够推动心理学本身发挥其积极作用,帮助人类及社会健康、良性、和谐地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刘燕,谢钢.积极心理学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J].高校教育管理,2011.1.

[2]钟暗华.积极心理学的意义及发展趋势[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9.

[3]张忠宇,夏宝慧.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12.

[4]王进.引入积极心理学理念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

积极心理学论文主题

题主···论文都是有规定格式的,不是普通文章要追求文字和艺术普通文章的话,由于题主的内容是“认识自己,接纳自己”那参考一下积极心理学就有很多了,或者更哲学一点,可以参考存在心理学的东西积极心理学里面就有:“不完美的礼物”等等存在心理学有:“存在即合理”老派一点的还有阿德勒的,“超越自卑”这些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的心理现象、精神功能和行为的科学,主要包含基础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当前人们压力巨大,各种心理问题频发。下面我给大家带来学生心理健康论文题目有哪些,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热点 教育 心理学论文题目参考

1、浅谈培养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的体会

2、关于心理教育行为分析

3、论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来源及缓解办法

4、大学生逃课现象心里透视及对策

5、浅谈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6、浅谈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7、关于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8、论独生子女大学生挫折心理分析

9、学校中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

10、初级中学问题学生的心理疏导和转化

11、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

12、帮助学生获得数学活动 经验 浅探

13、试论学习理论家的人性观

14、错误在学生学科学习中的地位

15、教师的学生观及其对教学成效的影响

16、试论“举一反三”的心理学基础

17、认知心理学对现代教学论的影响

18、试论概括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19、试论布鲁纳结构主义学习观的教育意义

20、现行组织者―一种促进学生理解的教学策略

21、论强化是学习的重要条件

22、学习迁移的规律在学科教学中的运用

2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育意义

24、试论外语学习中本族语的迁移与干扰

25、维果茨基对教育心理学的贡献

26、人本主义学习观点对教育工作的启示

27、谈谈合理的习题设计的心理学依据

28、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与数学教学

29、浅谈教材编写的心理学原则

30、归因理论及其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31、课堂中举例的心理学分析

32、广义知识观、目标分类教学及其教育意义

33、多媒体教学的心理学分析

34、新课程改革的心理学基础

35、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的教育意义

36、试论学生直觉思维的培养

37、问题情境与启发式教学

38、课堂学习的社会心理分析

39、试论观察学习的功能与条件

40、学生数学估计能力发展特点及认知机制

41、自我概念、自我效能感与学习

42、学习焦虑与英语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

43、浅谈学习的内部动机及其培养

44、试论社会性学习的特殊规律

45、论学习兴趣及其产生与发展的条件

46、试论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的特殊性

47、试论学生成就动机的培养

48、论体验产生的条件及其在学习中的作用

49、谈谈行为治疗中的学习原理

50、试论学校教育情境中的惩罚

青少年心理健康论文题目

1、 素质教育观念下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究

2、 接纳承诺疗法在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中的应用与展望

3、 上海市高危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4、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5、 农村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与网络行为

6、 艺术疗法及其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

7、 中华优秀 传统 文化 视角下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路径探析

8、 关注、关心,静待花开——网络环境下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观察与思考

9、 山东省青少年性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10、 自媒体时代下传统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与改进

11、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探索

12、 青少年睡眠习惯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

13、 汶川地震10个受灾市县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14、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与群体差异——基于CEPS数据的多水平分析

15、 功能性音乐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促进研究

16、 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

17、 青少年口腔正畸治疗遵医行为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

18、 生态系统理论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19、 社会情绪学习对 儿童 青少年情绪智力的影响探析——基于心理健康教育视角

20、 积极青少年发展视角下的心理健康预防与促进

21、 加强心理干预 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22、 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心理健康关系的元分析

23、 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政策的经济环境分析

24、 瑜伽 运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研究述评

25、 武清区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干预效果评价

26、 儿童青少年个性特征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研究

27、 心理护理结合健康教育对青少年轻度焦虑症患者焦虑症状的影响

28、 移动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29、 积极 家庭教育 理念下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路径初探

30、 流动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31、 基于“三位一体”思想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

32、 浅析手机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与对策

33、 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

34、 基于希望感研究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析

35、 创建专业支持性环境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美丽心灵”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与应用浅谈

36、 新希望 新构想——抚顺市留守、离异家庭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关爱“新希望”项目构想

37、 关爱与守护——抚顺市留守、离异家庭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关爱“新希望”项目实施

38、 以美术教学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

39、 主观生活质量: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视角

40、 基于素质教育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小学心理健康论文题目

1、 农村小学寄宿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策探究

2、 浅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

3、 如何对小学低年级学困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4、 小学教育专业研究生心理健康管理探析

5、 谈小学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与渗透

6、 谈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7、 谈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整合

8、 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研究——以张掖市中小学为例

9、 农村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研究

10、 团体心理辅导对小学五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干预研究

11、 小学生自我概念、心理健康和学业成绩的关系——以兰州市安宁区某城区小学为例

12、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策略分析

13、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4、 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辅导策略——以兰州市安宁区某小学为例

15、 浅谈开设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必要性

16、 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以小学数学不同层次学生学习成绩为例

17、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18、 浅析心理健康对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教师培养的价值

19、 心理健康教育在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与有效性研究

20、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整合初探

21、 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22、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以沈阳市__小学为例

23、 农村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分析

24、 小学思想品德课堂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着力点

25、 小学高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26、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涂鸦”语言

27、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怎样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8、 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活动设计的思考

29、 农村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的探究

30、 家校合作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31、 甘肃省偏远山区小学教师心理健康评估

32、 浅析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33、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34、 关于小学思品课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35、 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36、 自主、自觉、自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37、 小学语文班主任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 方法 思考

38、 浅谈庆阳市合水县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对策

39、 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40、 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

学生心理健康论文题目相关 文章 :

★ 大学生心理健康优秀论文题目3篇

★ 心理学各方向论文题目参考

★ 心理健康论文题目2021

★ 心理学相关的论文选题方向与题目

★ 心理学专业论文选题参考

★ 2000字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论文

★ 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论文(2)

★ 本科心理学专业论文题目

★ 心理学硕士毕业论文题目选题

★ 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论文范文(2)

心理学论文绝对给力嘚,原创!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兴起的一种心理学研究思潮,积极心理学 教育 理念是以积极的态度看待学生,重视学生潜能的激发,重视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幸福感。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积极心理学1500字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积极心理学与图书馆

[摘要]阐述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与主要观点,并从三个方面探讨积极心理学在图书馆事业发展中的意义和作用:首先,在分析读者心理学边缘化状态成因的基础上,指出图书馆心理学通过吸收和借鉴积极心理学的观点与 方法 论能丰富自己的理论内涵;其次,通过对图书馆制度的剖析,得出建立积极的图书馆制度是图书馆制度建设的必由之路的结论;最后,阐明积极心理学关于幸福获取途径的观点是图书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础等重要观点。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图书馆心理学 图书馆制度建设心理教育

“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世界著名作家博尔赫斯如是说。可见人们对图书馆期望之高,因为天堂可以理解为幸福的代名词。图书馆是这样的地方吗?图书馆可以达到这样的境界吗?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幸福是什么?

1积极心理学概述

1.1积极心理学的定义

幸福是一种主观精神层面的情绪体验――一种称心如意的主观体验,这是积极心理学给幸福下的定义。积极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幸福的科学。它通过定量定性的研究幸福、快乐、满意等人类一切积极情绪体验产生的生理机制及人类积极品质和社会制度的形成过程,来探索人类获得幸福的途径,最终目的是帮助所有人最大限度地获得幸福。

在20世纪,许多心理学家发现传统心理学研究中忽视了对个人的积极品质的研究,其研究的焦点过分地集中于心理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故而被称为消极心理学。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一些心理学家开始探索人的积极层面。继之大量的研究发现,对幸福、发展、快乐的追求是人类成就的主要动机。“人类的积极品质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核心要素,心理学需要研究人的光明面,需要研究人的优点与价值,发展人性的优点比修复疾病更有价值。为了区别于传统的消极心理学,把这门学科命名为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

1.2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积极心理学提倡用开放和欣赏的眼光来看待人,并着力研究每一个人所具有的积极方面,主要研究三个方面的内容①主张心理学要研究个体对待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积极主观体验。在对待过去方面,主要研究了满足、满意等积极体验,在对待现在方面,主要研究了幸福、福乐(flow)和身体愉悦等积极体验;在对待将来方面,则主要研究了乐观和希望等积极体验。②主张心理学研究积极人格。人格研究是积极心理学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积极心理学重点研究人格中所包含的积极方面和积极特质,并对它们的形成过程作了具体的实证研究。③主张研究积极的组织系统。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了家庭、学校和社会等组织系统,提出这些系统的建立都要以人的主观幸福感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虽然积极心理学的历史极其短暂,但科学家却在该研究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结果开始被应用到管理、教育、临床医疗等多个领域,而且效果显著,潜力巨大。笔者通过学习和研究,欣喜地发现积极心理学对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也具有积极意义。

2积极心理学与图书馆心理学

图书馆有自己的心理学,众所周知的是读者心理学。读者心理学作为图书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于20世纪70年代出现,80年代成为研究 热点 ,90年代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但至今没有重大突破,已处在边缘化的状态。笔者认为读者心理学的发展之所以停顿,原因有三:①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尚处在初级阶段,工作的重点主要放在图书馆硬件及图书馆技术的建设上,对人的作用重视不够,因而以人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心理学便自然得不到应有的关注;②读者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被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较少,致使人们觉得用处不大,所以渐渐被淡忘,这是宣传问题;③从事读者心理学研究的人员数量太少,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人更是有限,使得读者心理学的研究不够深入,较难取得重大突破。另外,近年来人们的目光转向了对图书馆员心理的研究,即分析馆员心理现象、阐明其心理特征、心理活动、心理发展对图书馆工作的依存关系,引导馆员在心理上与图书馆工作在更高层次上的相互协调。然而这方面的研究成果零碎分散,尚未形成体系,但在图书馆领域,读者心理学却因此扩展成为了图书馆心理学。

2.1 图书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与进展

图书馆心理学是研究图书馆文献资料交流中人们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的研究内容包括:读者阅读需求心理的研究、馆员的心理对策研究、领导者心理研究和图书馆环境与心理研究4个方面。目前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馆员的心理与图书馆环境心理两个方向上,特别是图书馆员心理研究方面,近期取得了重要进展,代表性的成果是南开大学徐建华教授的“当代图书馆员‘快乐指数’研究”。这是近年来图书馆界第一次从实证角度,运用心理测量手段,大样本量地探究图书馆员主观生活质量,测算我国当代图书馆员“快乐指数”的尝试,得出了一系列极具说服力的调查结论,科学而准确的描画出当代图书馆从业人员的心理状态。笔者认为这是中国图书馆心理学里程碑性的研究成果,它使图书馆心理学摆脱了纯感性推导的初级阶段,对图书馆心理学今后的研究方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2.2积极心理学对图书馆心理学的启示

图书馆心理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急待发展与壮大。而积极心理学作为现代心理学的重要力量,既反映着时代的要求,又代表着心理学发展的方向,通过研究与学习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与主要观点,图书馆心理学可以从中获得以下启示:

・图书馆心理学应该吸收积极心理学用开放和欣赏的眼光来看待人的观点,相信每一个人天生便具有许多优秀品质。着力研究每一个图书馆员和读者所具有的积极方面。

・图书馆心理学应该吸收积极心理学强调对问题作出积极的解释或是看到问题的积极方面来使自己获得积极意义的观点,因为积极的理解能充分调动一个人的聪明才智,会更有助于问题本身的解决。

・图书馆心理学应加强对传统经典心理学的研究和吸收,以提高自己的理论深度,并关注现代心理学的最新成果,并及时的运用到自己的研究领域,为自己注入新的活力。

・图书馆心理学应该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中验证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并把积极心理学的具体成果创造性地应用到图书馆工作中,从而形成图书馆心理学自己的理论,使图书馆心理学的理论得到丰富和发展。徐建华教授的“图书馆员快乐指数研究”,正是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之一,徐教授的工作实际上是在图书馆领域验证着积极心理学的思想观点,即通过研究个体对待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积极主观体验,来发现影响主观幸福感一即快乐指数的主要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影响权重与形成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目的是使图书馆从业人员在工作中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受。

随着整个社会对“人”的作用的认识与关注,心理学越来越多的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图书馆心理学也将迎来黄金的

发展时期。只要我们以满足人们的需要为研究出发点,以为人们创造幸福生活为最终目的,图书馆心理学将拥有美好的明天。

3积极心理学与图书馆制度建设

在开篇提到的 名言 中,博尔赫斯为什么愿意把图书馆比做“天堂”呢?这是因为在人们的心目中图书馆有丰富的馆藏信息资源可以自由获取;有秩序井然、幽雅舒适的环境可以安坐;有热情周到的服务可以享受;人格得到充分的尊重,权利得到有力的保护,身临这样的“仙境”,怎么会没有“一种称心如意的主观体验”呢?所以图书馆应该成为天堂,必须成为天堂,否则就会在网络时代遭受淘汰的命运。

3.1图书馆员的从业状态

读者的需求我们已经了解,图书馆员的感觉又如何呢?那就要看图书馆的工作是否发挥了馆员们的才干,图书馆的收入是否令馆员满意,图书馆的同事关系是否温暖团结,一句话――图书馆员们是否体验到了幸福感?这对提高图书馆的工作质量,实现图书馆的即定目标,保持图书馆员队伍的稳定性方面意义重大。但实际情况不容乐观,2004年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在全国开展了一次“工作满意度指数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60%的人认为自己所在单位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不合理,超过50%的人对直接上级不满意,超过50%的人对自身的前途缺乏信心,接近40%的人不喜欢自己的工作,40.4%的人对工作环境和工作关系不满意。图书馆又是怎样的一种状况呢?

徐建华教授的研究 报告 中指出当代图书馆从业人员快乐总指数为7.34,这表明当今图书馆从业人员的整体快乐水平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然而被调查者自我评测的结果却只有7.07,自评结果低于客观测量结果,这表明整个图书馆行业人员的 自我评价 普遍不高,自信心不足。这与图书馆行业公众关注度不高,行业形象不明晰,社会评价偏低的行业特征密切相关

3.2积极心理学对图书馆制度建设的启示

那么图书馆应该怎样做才能既达到读者对图书馆的期望,又使员工在工作中保持愉快与自信呢?答案是建立积极的图书馆制度。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的社会制度非常重要,它不仅是建构积极人格的支持力量,而且是个体不断产生积极体验的最直接的来源。积极的社会制度包括很多方面,其中国家、工作单位、家庭、学校等是几个重要的方面。

图书馆本来就是一种制度产品,即国家及其政府为了保障公民平等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自由权利而提供的制度产品。图书馆制度又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国家层面上的图书馆制度(宏观制度),是国家及其各级政府的图书馆制度安排;行业层面上的图书馆制度(中观制度),是图书馆行业制定的有关规则;机构层面上的图书馆制度(微观制度),就是各实体图书馆自己制定的管理与服务规则。我国图书馆界对微观制度的研究已形成了较完备的成果,但对宏观和中观制度的研究却很少,而目前图书馆在这两个方面的缺位却比较严重,表现在图书馆立法缺位、职业自律制度缺位、职业权益保障制度缺位、职业准入制度缺位等。制度的缺位已经严重制约着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因为制度缺位必然带来职责的缺位和功能的缺位。

积极心理学认为,国家层面的积极社会制度的建立,需要国家在各种方针政策的制定、社会舆论的营造、在国家发展计划等方面体现出积极的意义,即要以提高民众的生活质量为核心。然而我国长期存在的“GDP崇拜”现象,把国家发展理解为一种物质的堆砌,造成了国家公共事业投入不足,与广大民众生活质量息息相关的 文化 、教育、医疗卫生、社会福利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缓慢。图书馆作为文化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一部分,其发展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所以造成了目前制度缺位的严峻现实。要想彻底改变这种状况,政府必须加强对图书馆行业的重视,继续增强对图书馆事业的投入,从根本上提高整个行业的社会地位。在行业层面,主管部门与行业学会应该加强责任感与凝聚力,完善行业的制度建设,加强公共关系意识,展现当代图书馆的明晰形象,争取更多的社会关注与认同。在机构层面,一个单位或团队的工作制度是否积极,则是通过员工的工作满意度来反映的。首先,员工的被期望成功的需要和与工作有关的物质设备的需要是否满足;其次,员工在团体中的重要性是否满足,第三是员工的归属或参与的需要是否满足;最后是员工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是否满足。当员工有了较高的工作满意度,工作任务的目标也就自然地达到了,这是一种双赢的局面。

图书馆只有在宏观、中观、微观都建立了积极的制度,图书馆的事业才会走上健康发展的快车道。所以加强制度研究已是图书馆界时不我待的任务,而在这个领域蒋永福老师提出了制度图书馆学的概念,韩继章先生呼吁建设包括技术图书馆学、人文图书馆学和制度图书馆学内容在内的完整的新图书馆学理论体系。这充分反映了图书馆人的使命感和时代感。然而,现实情况不容乐观,图书馆人在制度建设的道路上任重而道远。

4 积极心理学与图书馆的心理健康教育

高质量的生活不仅仅只是指健康的身体和丰富的物质,还包括健康的心理。具有健康心理的人才能体会到更多的幸福感。然而在世界范围内,心理健康的情况令人担忧。以美国为例,20世纪末美国患抑郁症的人数是40年前的10倍多,而且心理疾病有低龄化的趋势,国内调查显示,大学新生中存在的心理障碍比率约为10-40%,主要表现为焦虑、强迫、恐怖、抑郁、神经衰弱等症状。这些消极情绪在心中久居不散,势必形成严重的心理疾病。

4.1积极心理学的主观幸福感研究

积极心理学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表明快乐和不快乐的情绪是相互独立的,也即快乐情绪的增加并不意味着不快乐情绪的减少,快乐情绪的减少并不意味着不快乐情绪的增加;反之亦然。所以传统的诊疗性心理学把研究重点放在问题的研究上,期望通过解决问题来获得幸福,这是不可能实现的。人类不能借助去除社会所存在的各种问题来建设一个幸福社会,同样,人类也不能通过消除人类自身存在的问题而获得幸福,幸福的获得必须踏上获得幸福的正确途径。只有通过培养积极力量才能真正阻碍和预防个体心理问题的产生。

4.2积极心理学对图书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启示

在过去的日子里,人们认为图书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完全不可能的事,因为图书馆既没有专业设备、也没有专业人员,怎么辅导那些心理病人呢?这显然是传统病理心理学的观点,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治疗少数有心理疾病的病人划上了等号。他们不知道,心理健康教育的另一个重要内涵还在于告诉大众寻求幸福的方法和途径,那才是预防心理疾病的最佳途径。高校图书馆由于其在大学生教育中的特殊地位,更应该把对大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根据图书馆的特点,图书馆实施心理教育与教学部门不同,有着自己独特的方法与技巧。图书馆首先要加强心理知识方面书籍的宣传力度,教会学生如何利用图书来提高心理素质,将引导读者的心理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看。其次,可以举办心理学讲座、活动日、座谈会、展览会、知识竞赛等活动,以此来强化心理教育作用的效果。还应该开展图书治疗的研究和应用,开拓心理咨询等新的服务领域。有条件的图书馆可以建立问题学生的心理档案,甚至建立心理治疗室,针对学生的具体问题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并加以实施。

追求幸福是每一个人的生活动力,在我国建设和谐社会进程中,应该把全体人民的幸福作为奋斗的终极目标。一个和谐的社会,必然是人人幸福的社会,一个和谐的图书馆,必然是能为读者带来更多幸福感的图书馆。

谈积极心理学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摘要:积极心理学作为一股全新的研究力量,其核心思想在于强调人本身所固有的积极因素,强调人的价值与人文关怀,主张研究人的美德和潜力,以帮助所有的人获得幸福为目标。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审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教育工作者应当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借鉴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更新观念、开阔视野,用开放的、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并努力促进学生认知情意的统一,达到增强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大学生

随着社会发展与进步,高等院校所肩负的使命越来越艰巨,大学生这一先进群体在面对生活中各种复杂的事件表现出来的状态也是不尽相同的。近年来在大学生这一群体中不断出现用硫酸泼熊事件、研究生虐猫事件,以及大学生自杀事件等,这些悲剧的出现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不断地 反思 、探索心理学学科,这时一种主张引导人类自身的积极因素,进而获得更好的、积极的心理品质的学科应运而生。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重新整合心理健康教育各种要素,形成新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已成为当前心理健康教育领域新的思潮与趋势。

一、积极心理学基本内涵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在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是利用心理学比较完善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积极心理学与传统心理学的不同之处是它主张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的潜能、动机和能力。采取科学的方法与技术来理解人类的复杂行为,其目的就是要开发人的潜力,激发人的活力,促进人的能力与创造力,并探索人的健康发展途径。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最重要的使命,就是如何全面提升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发展,帮助受教育者走向幸福。

二、积极心理学与消极心理学的区别

传统的消极心理学主要是以研究人类的心理问题、心理疾病诊断与治疗为中心的,更多的是关注人类一些消极的表现特征,着重于自杀的预防、心理问题的矫正以及心理问题的预防,把心理健康教育简单的规划为疾病的治疗,而对于心态积极的人如何使他们变得更优秀则没有具体的做法和 措施 ,总是在想如何避免心理问题的产生,对如何提高自己心理素质缺乏必要的思考和探究。这种模式往往导致人们认为有病的人才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本能的拒绝心理咨询和治疗,而积极心理学更多的是关注人类能力的提升和素质的培养,着重挖掘人类的积极品质,对人性进行积极的评价,以使人类学会分享快乐、创造幸福、保持生命的乐观向上的积极状态,从而提高人类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素质。

三、积极心理学发展的意义

积极心理学在立足于研究人的心理问题与疾病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研究人性的优点与价值,通过激发人类的潜能,释放自身的积极品质达到治疗心理疾病的目的,进而发现和培养人类的卓越才能,使人类生活更加美好幸福。积极心理学有着传统心理学所没有的优势,它将人的主观幸福作为关注的核心,以积极的主观体验、积极的人格特质和积极的社会体系为框架,研究人的力量和美德,通过积极的人格特征促进个人的发展进步,为建设积极的公众品质和良好的社会系统提供坚实的后盾。

四、积极心理学引进大学校园的必要性

(一)积极心理学引进大学校园是人类发展的需要。

积极就代表着“正向的”或“主动的”意思,大学生的培养应该注重积极的人格的塑造,通过获得人类的积极的品质和特征,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抵制消极情绪的能力,同时提升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维护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积极心理学引进校园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有广泛干预的作用。通过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助形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一种互动多维的交叉网络,帮助学生建构积极的自我概念、希望和生活满意度。

(二)积极心理学引进大学校园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积极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不仅是心理学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科技与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与提高,但生活质量与精神追求并没有与此保持同步。相反,人们的生活压力与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各种心理问题随之产生。消极心理学的研究理念与研究手段是难以发挥更大作用的。而积极心理学以人为本、提倡积极人性、注重研究人的优点与价值的思想理念,正满足了当代人们对心理学的需求。积极心理学的出现,恢复了心理学本来应有的功能与使命,它有助于帮助人们在良好的社会生活条件下生活得更幸福。

(三)积极心理学引进大学校园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发。

积极心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都肯定人、重视人的发展,我们可以把积极心理学同思政教育结合,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可以借鉴积极心理学的积极思想,把积极心理学重视人本身的思想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体性相联系。通过为大学生营造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形成好学修德的和谐校园文化,同时高校应该发挥其舆论宣传的作用,善于运用各类传媒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大学生在积极的校园文化中培养积极先进的思想。

五、积极心理学下大学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一)培养大学生的积极认知能力。

悦纳自我是自我意识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悦纳自我首先要接纳自己、喜欢自己、欣赏自己,体会自我的独特性,在此基础上体验价值感、幸福感、愉快感和满足感。其次是理智与客观地对待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冷静地看待得与失,在生活中注重自我发展和完善自我。

(二)培养大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塑造积极的人格。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依据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理论,激发青少年内在的激情,帮助他们发展综合技能,承担起生活的责任,成为有社会能力和富有同情心、心理健康的成年人。利用积极心理学着重于关注和挖掘个体和群体中最积极的品质和潜能,努力创造有利的环境使个体最大化地发挥出积极的品质。

(三)多 渠道 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可以开设包括学习心理指导、生命教育、情感教育、性格教育、 人际交往 关系指导、挫折教育、爱情教育、创新教育、就业教育和性心理教育等课程,还可以通过游戏、娱乐、主题团队日、 野营 、拉练、 军训 等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和训练,特别要注重快乐、尊重、感激关心、赞赏、宽容等情感的培养,使学生在参与积极心理教育的过程中获得心理学知识、掌握科学的心理方法、发展能力、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自身潜能得到开发,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提高。

(四)强化教育工作者的心理理念。

教育者要坚信大学生具备积极潜能和美德,这有助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效,从而通过咨询与辅导发掘他们的各种积极品质和美德。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不仅有助于人们重新审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更为重要的是积极心理学能够推动心理学本身发挥其积极作用,帮助人类及社会健康、良性、和谐地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刘燕,谢钢.积极心理学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J].高校教育管理,2011.1.

[2]钟暗华.积极心理学的意义及发展趋势[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9.

[3]张忠宇,夏宝慧.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12.

[4]王进.引入积极心理学理念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