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幼儿园和小学衔接问题是多年来幼儿园、家长共同关注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基础教育工作中的一个关键点。本文针对目前教育系统中存在的幼小衔接的种种问题,提出了改善幼小衔接的现状的策略。
论文关键词: 幼儿教育小学教育衔接
一、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的初步认识
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发展迈进了信息化的时代,社会经济正进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与此相适应的教育发展呈现出普及教育、终身教育、个性教育等时代特征,科学的早期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和期待。
第一、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因此,幼儿教育阶段纳入基础教育体系,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并有它自身的意义和价值。幼儿教育阶段与小学教育阶段有各自的特点,但是其过渡是教育自然的连续过程。在基础教育的体系中,研究幼儿阶段教育和小学阶段教育的衔接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是相邻的两个教育阶段,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在教育目标、教育方式、环境设置、学习安排和生活制度诸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幼儿园教育活动以游戏为主要形式,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促进幼儿情感、态度、知识、技能的发展,是人的全面、启蒙教育阶段;小学教育则以系统的课堂学习为主要形式,以严格的学习与作息制度来保证,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人的初等系统教育阶段,这种差异在客观上形成了幼、小衔接中的坡度。减缓坡度,实现从幼儿到少儿的量变到质变,正是幼小衔接的研究内容。
第三、幼儿园教育的普及必然使幼儿园学习成为小学学习的准备阶段和必须阶段。为使孩子能够在进入小学学习后较快地适应小学全新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环境,在幼儿园学习阶段就有意识、有规律、循序渐进地进行培养。幼小衔接不是简单的把过去小学办的学前班拿到幼儿园来办,或是单靠在幼儿园大班增加一些过度的教育内容,而是幼儿园和小学的教育教学都要科学地按照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来组织教育教学活动。
二、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
幼儿园与小学是相邻的两个教育阶段,教育任务不同,存在着阶段性。幼小衔接教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儿童的身心健康能否和谐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高低,目前幼小衔接中还存在着不少令人担忧的问题。
1幼儿教育小学化,儿童入学后易产生厌学情绪
许多幼儿园和家长把识字课和数学课放在重要地位,把小学的教学内容提前拿到幼儿园,让未入学的幼儿学习。这非但不能提高儿童入学的适应能力,而且还造成了种种弊端:这种“教材下放”,让幼儿学习入学后将要学习的内容,实际上是让孩子先学一遍,一年后又重复学一遍。使得孩子缺乏主动学习的后劲,等到“储备”用完,就会出现使用困难。
2缺乏社会适应性能力锻炼
幼儿园平常在教学中过于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对遵守课堂纪律等非智力因素较少考虑,使得刚入小学的儿童表现得很不适应,如不知道按时完成作业、不知道准时上课等。教师更多地强调知识的培养和积累,其实非智力因素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如儿童的感情、动机、意志、爱好等,这些因素不仅影响儿童的成绩好坏,还会影响他们的未来发展。
3幼儿园和小学教育要求上的不一致,易产生不良学习习惯
有些幼儿教师由于对小学教育不了解,加之幼儿园本身就是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让儿童在幼儿园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惯。入小学后,有些儿童使用过学具后,不能自己收拾还原;书写汉字笔顺有错误,操作活动不规范;握笔姿势和坐姿不当;学习方式明显带有幼儿园特点,习惯于依赖教师;有的儿童甚至不懂得按顺序看画面、按页码翻书等。这些不良的学习习惯一旦形成,将影响日后儿童的有效学习。
三、对幼小教育衔接的实践探索
1搭建小幼教研活动平台
小学、幼儿园是两个完全独立的教育机构,工作中极少往来,老师间的教学缺乏最基本的沟通、了解。幼儿入学前的教育,大班老师只能在表面形式上做些更改,如延长上课时间、小学化摆放课桌椅等,而无法从实质上加深幼儿对小学的认识。因此,小幼双方可共同搭建教研平台。(1)互相学学老师都在学习、培训《纲要》及新课标,幼儿园大班与小学一年级老师可借此机会共同学习,互相探讨、交流对新课程观的看法、问题。(2)课堂教学互听互评。从教学实践层面深入了解小学或幼儿园的教育方法,以便双方在幼小衔接工作中能采取更为有效的教育措施。
2与幼儿家长、小学教师保持密切联系
幼儿园要定期和不定期与家长交流,提高育儿素质,经常保持联系,纠正不正确的'态度、方法,家园教育一致。幼儿教师主动与小学教师联系,如通过个别访谈、组织参观活动、座谈会等,倾听意见,不断改进教学内容、方法,为小学一年级教师准备一份较为详细的幼儿各方面发展情况表,以便全面系统了解。
3小学教师教育方法的改进
(1)注重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学生刚入学,面对学校、老师、同学等新环境、新面孔,总会有些不适应。教师应主动参与学生的课外活动,及时了解学生的需求,尽量帮助解决,建立起互相信任的师生关系;其次,为学生营造同伴间合作、交流的氛围,提供互相帮助的机会,增进同学间团结友爱的情感。
(2)调整评价方式,注重学生个体持续发展
考分只是作为评价方式之一,而不是划一的衡量标准。我们应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客观地描述学生的进步与不足,以鼓励、表扬等积极评价为主,重视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持续发展。
(3)采用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课上的模仿和记忆,尤其是数学,可参照幼儿园的学习方式,通过生活活动、动手操作活动、游戏活动等进行;经常开展班会活动,给幼儿提供合作、交流、探究的机会,提高学习自主性。
总之,幼小衔接是教育整体改革上的一个重要内容,只有搞好幼小衔接,才能使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保证基础教育质量提高。我们应对处于衔接年龄阶段幼儿的身心发展和学习规律作进一步探索,不断寻求符合我国国情的幼小衔接的途径,帮助幼儿顺利地解决好其间的过渡和衔接,使千千万万幼儿健康、活泼、愉快地成长!
参考文献:
[1]潘珍如.对幼儿教育中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研究[j].新课程学习(综合),2010,(08).
[2]陈景凡.浅析我国幼小衔接中的问题与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8,(11).
《分析如何加强幼儿园与小学衔接》
摘 要:幼小衔接就是指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加强幼小衔接的目的在于,使儿童可以很好地适应小学。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到小学阶段,是重要的转折点,儿童所面临的活动规则、学习方式、交往对象以及生活环境等均有了明显变化,具有坡度性,正因如此,很多儿童都容易产生恐惧心理、厌学心理、疲劳心理以及学习兴趣低落情绪。想要改善这一问题,要求幼儿教师必须要在孩子幼儿阶段中,做好相关疏导和培养工作。坚持在大班儿童日常教学和管理过程中,注重培养儿童的各项能力,以便使其更好地适应小学学习生活。该文中,笔者就对如何加强幼儿园与小学衔接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幼儿园 小学 衔接 能力培养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8(c)-0235-02
当前形势下,学前教育已经和小学教育共同构成了系统性的整体,二者不仅具有阶段性,更具有密切的连续性。阶段性要求幼儿教师要结合幼儿的年龄阶段特征,运用符合幼儿发展的方法、途径。而连续性要求幼儿教师要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为幼儿的小学阶段做准备,提升幼儿小学阶段的适应能力以及各种能力。幼小衔接是实现儿童连续性教育教学的关键,必须要将儿童可持续发展作为根本目标,注重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交往能力,完善幼儿的心理结构,充分发挥每一名幼儿的潜能。下面笔者就分析如何加强幼儿园与小学衔接。
1 幼儿园与小学衔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1 师资力量薄弱
在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过程中,师资力量薄弱已经成为阻碍幼儿园和小学衔接的主要因素。很多幼儿园教师都十分熟悉幼儿教育,而对于小学教育却十分陌生。而在小学教育过程中,熟悉幼儿教育的教师很少,幼儿园教师与教学教师之间均无法了解彼此的工作方法和教育方法。除此之外,由于幼儿一直在接受幼儿园教师,对于小学教育知之甚少,不管是生活环境还是学习环境,都感到十分陌生。再加上他们的身心并不成熟,他们对于幼儿园的同学以及教师产生了依赖心理,并且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在幼儿进入到小学阶段中,等同于重新开始生活,很多儿童都表示出不愿意进入小学阶段。这对于儿童的发展十分不利,甚至影响到了儿童身体和心理的健康。
1.2 过于注重“智”的衔接
在很多幼儿园里,幼儿教育均趋向于小学化,很多幼儿园教师都喜欢用小学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幼儿。例如:要求幼儿上课坐姿端正,专心听讲,不能说话和“捣乱”等等。这些规范在幼儿身上使用十分荒.唐。在《素质教育在美国》这本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美国的三名学者记录了日本、中国、美国三个国家的幼儿,在幼儿园中的真实生活镜头,而我国幼儿园的严密管理和纪律秩序受到了美国和日本知名教育人士的强烈谴责。他们认为,我国的幼儿园管理过分严密,导致我国的幼儿园看起来更像一座军营而非幼儿园,过分强调幼儿的行为规范和纪律秩序,会摧残幼儿的创造性。孩子们在幼儿园中是如此压抑,没有自发的行为,孩子们太驯服、太克制和太被动。在学习的过程中,幼儿园教师仍然运用灌输式方法,缺少运用色彩、图案、游戏来进行教学,使幼儿教育过于趋向成人化,忽略了儿童的兴趣和活力,不仅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更阻碍了幼儿的身体和心理发展。
1.3 沟通不当阻碍衔接
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需要幼儿园与小学通力协作,共同完成,但是,大多数情况下,幼儿园和小学均各自为政,缺少交流和沟通。除此之外,幼儿的家长也没有充分发挥自己身的作用,很多幼儿的家长平日里忙于工作,将孩子交给幼儿园便不了了之。家长没有意识到教育孩子的重要性,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教育均是由学校来进行管理和协调。在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过程中,幼儿园很容易忽视幼儿进入小学的衔接问题。即便幼儿园与小学双方均积极衔接和沟通交流,但是,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方法与小学的教学理念十分不同,这二者很容易在衔接的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这样不仅无法保障了学生的入学,更是使幼儿园与小学衔接失去了本有的作用和意义。
2 加强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对策
2.1 喜欢富有活力的孩子
教师要对有活力的儿童表达喜爱,通常情况下,教师大多数喜欢高智力型、规范型的学生,而高创造型、调皮型的学生并不受关注,因为富有活力的孩子思维和行为常常会表现出独特,甚至有的教师将其看作是怪异,这些孩子并没有高智力型和规范型学生那么听话、乖巧和循规蹈矩,这些孩子甚至在有些时候不受老师喜欢。其实,孩子自身便具有调皮的特点,富有活力的孩子并非故意“捣乱”,而是喜欢用一些新奇的渠道和方式来表现自己,他们十分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这样的孩子看问题和事物的角度不同,更加具有创造力,教师要注重培养这样的孩子,使其将创造力充分发挥出来。例如:教师可以让这类孩子设计黑板报和墙报,还可以在组织活动之前,听取这类孩子的建议,这类孩子的建议往往更符合幼儿的心声。
2.2 创设利于幼小衔接的环境
幼儿本身与一粒种子无异,他们也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中成长,并且对其进行施肥、灌溉,这样才能够使种子生根、发芽、开发和结果。在《幼儿园工作章程》中,已经明确指出,幼儿园要创设出适宜幼儿发展的环境,不仅要创设精神环境,还要创设物质环境。从特定的角度来看,教育其实是环境,环境能够反应出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虽然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准备阶段的教育,但是,幼儿教育也无法摆脱应试教育这一大环境,再加上受到了具体条件限制,没有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有些教师忽略了幼儿的主体性,有些教师则忽略了幼儿的创造性,更谈不上为幼儿创设有利于幼儿生长和发展的环境,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环境也无从考究。
想要为幼儿创设有利于幼小衔接的环境,必须要从幼儿园整体环境以及幼儿班级具体环境着手。幼儿园整体环境需要幼儿园完善管理,而班级环境需要幼儿教师重视和关注。幼儿教师要鼓励和着重为幼儿创造环境,尊重孩子的建议,注重倾听孩子的新建议和新点子,在幼儿学习和活动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要谅解和宽容,即便孩子失败了,也要引导孩子注重明确失败所具有的价值,教师要注重幼儿参与的过程,而非结果。还要为幼儿营造团结和安定的环境。安定和团结的环境能够使幼儿集中精力积极开展学习活动,使幼儿之间相互激励,激发每一名幼儿的能力。比如:在美术活动中,教师可以将幼儿分成多个小组,带领幼儿到公园参观,组织幼儿绘画春天,每一组提交一个绘画作品,要求全组同学都参与到作品的创作之中。在活动过程中,幼儿们情绪高涨,在同一副作品中,有的孩子画蝴蝶,有的孩子画草坪,有的孩子画蓝天,甚至还有的孩子自己设计了一个风筝。每一组的作品都不同,而且均充分展示出了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通过这样的实践,不仅可以拓宽幼儿的视野,增长幼儿的见识,更可以使幼儿在小学阶段学习过程中,学习正确处理学习任务,与同学之间建立起友好的关系。
2.3 具备幼小衔接教育的意识
幼小衔接教育的意识主要指开展教育的意图、动机以及愿望,幼小衔接教育意识已经成为对幼儿进行培养的基础。要求教师要相信每一名幼儿的具有很强的潜力,与听话和乖巧的孩子相比较,那些幽默、调皮、古灵精怪的孩子更加具有潜力,需要教师去不断发掘他们的优点,充分发挥他们的长处。教师还要意识到教育的目标并非培养出存储知识的机器人,而是要培养出一个又一个创造性的人才。教师要清楚什么样的教师才能够培养出有能力的儿童,通过正确的认识,教师要转变自身的教育教学观念,将自身教育素质全面提升。
3 结语
综上,幼儿园教育不仅是孩子最初的教育阶段,更是小学教育准备的阶段。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已经直接关系到了孩子的未来成长。在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到小学阶段中,通常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变化,这样的变化甚至会直接影响到儿童在小学阶段的适应能力。正因如此,幼儿园、小学以及家庭三个方面都要保持高度的配合和协调,旨在帮助儿童提升自身的生活能力、交往能力、保护能力以及学习能力。进而有效缓解儿童的心理压力。身为幼儿教师,必须要将幼儿作为根本出发点,帮助幼儿缓解压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培养幼儿使其拥有良好的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
参考文献
[1] 刘颖,赵磊.浅析首都地区幼小衔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密云地区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5(16):207-208.
[2] 王幡,白健,王建平.日本学前教育中“幼小衔接”的实践与启示[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80-85.
[3] 钟家莲,孙聪,叶新源.“幼小衔接”中识字教学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5(1):8-10.
[4] 严仲连,盖笑松.论治理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合理路径[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150-154.
[5] 崔哲.幼小无痕衔接 教育受益终身――以创新人才培养为宗旨构建新型的幼小衔接课程模式[J].创新人才教育,2013(4):69-74.
[6] 葛雪梅.探因找路巧架设,互动沟通无痕――关于幼小衔接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3(S1):219.
幼儿园论文参考文献
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幼儿园论文参考文献,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 张石伟. 教师参与园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2
[2] 牛银平. 兰州市公办与民办幼儿园家长教育需求的比较[J]. 当代学前教育. 2010(03)
[3] 陈思帆. 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幼儿园[D]. 华中师范大学 2005
[4] 张向葵,王元,刘佳,郭彦文. 教育执行力:家长对落实幼儿《纲要》满意度研究[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5)
[5] 胡彩云,李志宇. 城乡家长对幼儿园期望的比较[J]. 学前教育研究. 2009(06)
[6] 刘晓晔. 对家长学前教育价值观的调查与思考[J]. 学前教育研究. 2008(04)
[7] 张文钧.幼儿园全女性组织管理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 2009
[8] 刘芳.幼儿园家长工作的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 2006
[9] 林小敏.幼儿园科研活动中园长的道德领导[D]. 南京师范大学 2011
[10] 薛建男.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 2012
[11] 夏晨伶.幼儿园保育质量评价指标研究[D]. 四川师范大学 2012
[12] 冷雪姣.幼儿园组织创新气氛现状的调查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 2012
[13] 冯宝安.幼儿园突发事件管理机制构建研究[D]. 西南大学 2013
[14] 周爱保,马小凤,青柳肇. 家长对幼儿教育的期望:中、日、韩三国之比较[J]. 学前教育研究. 2006(04)
[15] 曾晓东. 供需现状与中国幼儿教育事业发展方向--对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经济学分析[J]. 学前教育研究. 2005(01
[1] 李佳. 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园集体教学中的应用问题分析[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2] 陈红. “我”喜欢的幼儿园[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3] 程丽英. 大众传播媒介中的儿童权利保护问题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09
[4] 亢云洁. 牵着你的手,一起长大[D]. 西北师范大学 2013
[5] 徐霞. 基于专业引领提高幼儿园集体教学质量的实践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1
[6] 庞敏. 改革开放后西北民族地区学前教育政策的演进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7] 严燕华.幼儿园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的个案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0
[8] 赵丽. 我国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2001-2013年)[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9] 高莉. 家庭旅游对儿童的教育价值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10] 王月嘉. 近十年我国学前教育公平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D]. 西北师范大学 2012
[11] 韩婉姝. 兰州市学前儿童父亲父性意识调查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2
[12] 王丽萍. 山西省太原市城区“独一代”家庭教育的现状及问题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2
[13] 郭猛. 兰州城区大班幼儿家庭教育现状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0
[14] 孙娓娓. 西北地区农村民办幼儿园家园合作的个案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09
[15] 葛莺芳. 生命化教育视角下的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09
[1] 薛建男. 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 2012
[2] 夏晨伶. 幼儿园保育质量评价指标研究[D]. 四川师范大学 2012
[3] 冷雪姣. 幼儿园组织创新气氛现状的调查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 2012
[4] 冯宝安. 幼儿园突发事件管理机制构建研究[D]. 西南大学 2013
[5] 张向葵,王元,刘佳,郭彦文. 教育执行力:家长对落实幼儿《纲要》满意度研究[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5)
[6] 李雪晗. “幼儿园选择”问题的深层含义及其社会学思考[J]. 当代学前教育. 2009(03)
[7] 胡彩云,李志宇. 城乡家长对幼儿园期望的比较[J]. 学前教育研究. 2009(06)
[8] 连玥,马玉俊. 浅析父母对托幼机构的教育需求[J].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08(11)
[9] 李江帆,主编.教育服务产品理论研究[M].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9
[10] 张向葵,王元,刘佳,郭彦文. 教育执行力:家长对落实幼儿《纲要》满意度研究[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5)
[11] 朱家雄着.幼儿园课程[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12] Jane King Teleki,Sherry Buck-Gomez. Child Care and Early Education: Satisfaction with Services Among Rural Families[J].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 . 2002 (3)
[13] Bernard Spodek. Reform of Chinese kindergartens: the preparation of kindergarten teachers[J]. 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 . 1988 (1)
[14] 张丽娟着.儿童教育与幼儿园管理研究[M].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2
[15] 比尔·约翰逊(BilJohnson)着,李雁冰主译.学生表现评定手册[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16] 潘月娟,刘焱. 美国托幼机构教育质量研究述评[J]. 比较教育研究. 2008(08)
[17] 刘晓晔. 对家长学前教育价值观的调查与思考[J]. 学前教育研究. 2008(04)
[18] 邢利娅,白星瑞. 建国后我国学前教育政策价值取向的演变[J]. 学前教育研究. 2008(03)
[19] 薛建男. 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 2012
[20] 冯宝安. 幼儿园突发事件管理机制构建研究[D]. 西南大学 2013
[1] 李季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江苏出版社,2002,(4):58-112.
[2] 苏婷.让自制玩教具成为“常青树”[N].中国教育报,2004,(6)
[3] 鲍小如.徽州地区举办自制玩具展览[J].安徽教育,1980,(4):40-43.
[4] 谢宁.基于游戏共同体的幼儿园自制玩教具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9)
[5] 刘焱.儿童游戏通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3
[6] 沈晓燕.幼儿园活动区自制玩学具及其效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5)
[7] 王晓芬.从幼儿教师自制玩具的演变看其教育观的变化[D].学前教育,2005,(12)
[8] 肖岚. 规范提升学前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发展[J]. 江苏政协. 2011(06)
[9] 戴莉.世界学前教育的发展与我们的对策[J].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1997(03)
[10] 陈影.农村学前教育现状分析[J]. 才智. 2012(34)
[11] 卢云舒.学前教育现状及对策分析——以Y县为例[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7)
[1] 梁龙芳.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非言语行为的个案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2] 丁文婷. 公办幼儿园非在编教师职业生存状态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3] 丁洁. 民族地区学前双语教师培训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4] 张婉莹. 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幼教师资补充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5] 丁文婷. 公办幼儿园非在编教师职业生存状态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6] 丁洁. 民族地区学前双语教师培训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7] 杨晓红.幼儿园饮食营养教学活动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8] 邢羽佳. 兰州市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调查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9] 钟映.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师资培训现状及对策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10] 贾玉新着.跨文化交际学[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11] 李振村,庄锦英着.教师体态语言艺术[M].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3
[12] 钟启泉编译.现代教学论发展[M].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2
[13] 张银萍. 非言语行为与课堂教学[J].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04)
幼儿园论文参考文献包括幼儿园的管理幼儿园的培养幼儿园的策划幼儿园的作文等等的幼儿心理这些论文都可以捐助。
《分析如何加强幼儿园与小学衔接》
摘 要:幼小衔接就是指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加强幼小衔接的目的在于,使儿童可以很好地适应小学。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到小学阶段,是重要的转折点,儿童所面临的活动规则、学习方式、交往对象以及生活环境等均有了明显变化,具有坡度性,正因如此,很多儿童都容易产生恐惧心理、厌学心理、疲劳心理以及学习兴趣低落情绪。想要改善这一问题,要求幼儿教师必须要在孩子幼儿阶段中,做好相关疏导和培养工作。坚持在大班儿童日常教学和管理过程中,注重培养儿童的各项能力,以便使其更好地适应小学学习生活。该文中,笔者就对如何加强幼儿园与小学衔接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幼儿园 小学 衔接 能力培养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8(c)-0235-02
当前形势下,学前教育已经和小学教育共同构成了系统性的整体,二者不仅具有阶段性,更具有密切的连续性。阶段性要求幼儿教师要结合幼儿的年龄阶段特征,运用符合幼儿发展的方法、途径。而连续性要求幼儿教师要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为幼儿的小学阶段做准备,提升幼儿小学阶段的适应能力以及各种能力。幼小衔接是实现儿童连续性教育教学的关键,必须要将儿童可持续发展作为根本目标,注重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交往能力,完善幼儿的心理结构,充分发挥每一名幼儿的潜能。下面笔者就分析如何加强幼儿园与小学衔接。
1 幼儿园与小学衔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1 师资力量薄弱
在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过程中,师资力量薄弱已经成为阻碍幼儿园和小学衔接的主要因素。很多幼儿园教师都十分熟悉幼儿教育,而对于小学教育却十分陌生。而在小学教育过程中,熟悉幼儿教育的教师很少,幼儿园教师与教学教师之间均无法了解彼此的工作方法和教育方法。除此之外,由于幼儿一直在接受幼儿园教师,对于小学教育知之甚少,不管是生活环境还是学习环境,都感到十分陌生。再加上他们的身心并不成熟,他们对于幼儿园的同学以及教师产生了依赖心理,并且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在幼儿进入到小学阶段中,等同于重新开始生活,很多儿童都表示出不愿意进入小学阶段。这对于儿童的发展十分不利,甚至影响到了儿童身体和心理的健康。
1.2 过于注重“智”的衔接
在很多幼儿园里,幼儿教育均趋向于小学化,很多幼儿园教师都喜欢用小学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幼儿。例如:要求幼儿上课坐姿端正,专心听讲,不能说话和“捣乱”等等。这些规范在幼儿身上使用十分荒.唐。在《素质教育在美国》这本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美国的三名学者记录了日本、中国、美国三个国家的幼儿,在幼儿园中的真实生活镜头,而我国幼儿园的严密管理和纪律秩序受到了美国和日本知名教育人士的强烈谴责。他们认为,我国的幼儿园管理过分严密,导致我国的幼儿园看起来更像一座军营而非幼儿园,过分强调幼儿的行为规范和纪律秩序,会摧残幼儿的创造性。孩子们在幼儿园中是如此压抑,没有自发的行为,孩子们太驯服、太克制和太被动。在学习的过程中,幼儿园教师仍然运用灌输式方法,缺少运用色彩、图案、游戏来进行教学,使幼儿教育过于趋向成人化,忽略了儿童的兴趣和活力,不仅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更阻碍了幼儿的身体和心理发展。
1.3 沟通不当阻碍衔接
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需要幼儿园与小学通力协作,共同完成,但是,大多数情况下,幼儿园和小学均各自为政,缺少交流和沟通。除此之外,幼儿的家长也没有充分发挥自己身的作用,很多幼儿的家长平日里忙于工作,将孩子交给幼儿园便不了了之。家长没有意识到教育孩子的重要性,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教育均是由学校来进行管理和协调。在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过程中,幼儿园很容易忽视幼儿进入小学的衔接问题。即便幼儿园与小学双方均积极衔接和沟通交流,但是,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方法与小学的教学理念十分不同,这二者很容易在衔接的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这样不仅无法保障了学生的入学,更是使幼儿园与小学衔接失去了本有的作用和意义。
2 加强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对策
2.1 喜欢富有活力的孩子
教师要对有活力的儿童表达喜爱,通常情况下,教师大多数喜欢高智力型、规范型的学生,而高创造型、调皮型的学生并不受关注,因为富有活力的孩子思维和行为常常会表现出独特,甚至有的教师将其看作是怪异,这些孩子并没有高智力型和规范型学生那么听话、乖巧和循规蹈矩,这些孩子甚至在有些时候不受老师喜欢。其实,孩子自身便具有调皮的特点,富有活力的孩子并非故意“捣乱”,而是喜欢用一些新奇的渠道和方式来表现自己,他们十分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这样的孩子看问题和事物的角度不同,更加具有创造力,教师要注重培养这样的孩子,使其将创造力充分发挥出来。例如:教师可以让这类孩子设计黑板报和墙报,还可以在组织活动之前,听取这类孩子的建议,这类孩子的建议往往更符合幼儿的心声。
2.2 创设利于幼小衔接的环境
幼儿本身与一粒种子无异,他们也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中成长,并且对其进行施肥、灌溉,这样才能够使种子生根、发芽、开发和结果。在《幼儿园工作章程》中,已经明确指出,幼儿园要创设出适宜幼儿发展的环境,不仅要创设精神环境,还要创设物质环境。从特定的角度来看,教育其实是环境,环境能够反应出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虽然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准备阶段的教育,但是,幼儿教育也无法摆脱应试教育这一大环境,再加上受到了具体条件限制,没有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有些教师忽略了幼儿的主体性,有些教师则忽略了幼儿的创造性,更谈不上为幼儿创设有利于幼儿生长和发展的环境,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环境也无从考究。
想要为幼儿创设有利于幼小衔接的环境,必须要从幼儿园整体环境以及幼儿班级具体环境着手。幼儿园整体环境需要幼儿园完善管理,而班级环境需要幼儿教师重视和关注。幼儿教师要鼓励和着重为幼儿创造环境,尊重孩子的建议,注重倾听孩子的新建议和新点子,在幼儿学习和活动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要谅解和宽容,即便孩子失败了,也要引导孩子注重明确失败所具有的价值,教师要注重幼儿参与的过程,而非结果。还要为幼儿营造团结和安定的环境。安定和团结的环境能够使幼儿集中精力积极开展学习活动,使幼儿之间相互激励,激发每一名幼儿的能力。比如:在美术活动中,教师可以将幼儿分成多个小组,带领幼儿到公园参观,组织幼儿绘画春天,每一组提交一个绘画作品,要求全组同学都参与到作品的创作之中。在活动过程中,幼儿们情绪高涨,在同一副作品中,有的孩子画蝴蝶,有的孩子画草坪,有的孩子画蓝天,甚至还有的孩子自己设计了一个风筝。每一组的作品都不同,而且均充分展示出了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通过这样的实践,不仅可以拓宽幼儿的视野,增长幼儿的见识,更可以使幼儿在小学阶段学习过程中,学习正确处理学习任务,与同学之间建立起友好的关系。
2.3 具备幼小衔接教育的意识
幼小衔接教育的意识主要指开展教育的意图、动机以及愿望,幼小衔接教育意识已经成为对幼儿进行培养的基础。要求教师要相信每一名幼儿的具有很强的潜力,与听话和乖巧的孩子相比较,那些幽默、调皮、古灵精怪的孩子更加具有潜力,需要教师去不断发掘他们的优点,充分发挥他们的长处。教师还要意识到教育的目标并非培养出存储知识的机器人,而是要培养出一个又一个创造性的人才。教师要清楚什么样的教师才能够培养出有能力的儿童,通过正确的认识,教师要转变自身的教育教学观念,将自身教育素质全面提升。
3 结语
综上,幼儿园教育不仅是孩子最初的教育阶段,更是小学教育准备的阶段。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已经直接关系到了孩子的未来成长。在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到小学阶段中,通常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变化,这样的变化甚至会直接影响到儿童在小学阶段的适应能力。正因如此,幼儿园、小学以及家庭三个方面都要保持高度的配合和协调,旨在帮助儿童提升自身的生活能力、交往能力、保护能力以及学习能力。进而有效缓解儿童的心理压力。身为幼儿教师,必须要将幼儿作为根本出发点,帮助幼儿缓解压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培养幼儿使其拥有良好的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
参考文献
[1] 刘颖,赵磊.浅析首都地区幼小衔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密云地区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5(16):207-208.
[2] 王幡,白健,王建平.日本学前教育中“幼小衔接”的实践与启示[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80-85.
[3] 钟家莲,孙聪,叶新源.“幼小衔接”中识字教学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5(1):8-10.
[4] 严仲连,盖笑松.论治理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合理路径[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150-154.
[5] 崔哲.幼小无痕衔接 教育受益终身――以创新人才培养为宗旨构建新型的幼小衔接课程模式[J].创新人才教育,2013(4):69-74.
[6] 葛雪梅.探因找路巧架设,互动沟通无痕――关于幼小衔接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3(S1):219.
幼儿园论文参考文献
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幼儿园论文参考文献,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 张石伟. 教师参与园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2
[2] 牛银平. 兰州市公办与民办幼儿园家长教育需求的比较[J]. 当代学前教育. 2010(03)
[3] 陈思帆. 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幼儿园[D]. 华中师范大学 2005
[4] 张向葵,王元,刘佳,郭彦文. 教育执行力:家长对落实幼儿《纲要》满意度研究[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5)
[5] 胡彩云,李志宇. 城乡家长对幼儿园期望的比较[J]. 学前教育研究. 2009(06)
[6] 刘晓晔. 对家长学前教育价值观的调查与思考[J]. 学前教育研究. 2008(04)
[7] 张文钧.幼儿园全女性组织管理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 2009
[8] 刘芳.幼儿园家长工作的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 2006
[9] 林小敏.幼儿园科研活动中园长的道德领导[D]. 南京师范大学 2011
[10] 薛建男.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 2012
[11] 夏晨伶.幼儿园保育质量评价指标研究[D]. 四川师范大学 2012
[12] 冷雪姣.幼儿园组织创新气氛现状的调查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 2012
[13] 冯宝安.幼儿园突发事件管理机制构建研究[D]. 西南大学 2013
[14] 周爱保,马小凤,青柳肇. 家长对幼儿教育的期望:中、日、韩三国之比较[J]. 学前教育研究. 2006(04)
[15] 曾晓东. 供需现状与中国幼儿教育事业发展方向--对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经济学分析[J]. 学前教育研究. 2005(01
[1] 李佳. 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园集体教学中的应用问题分析[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2] 陈红. “我”喜欢的幼儿园[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3] 程丽英. 大众传播媒介中的儿童权利保护问题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09
[4] 亢云洁. 牵着你的手,一起长大[D]. 西北师范大学 2013
[5] 徐霞. 基于专业引领提高幼儿园集体教学质量的实践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1
[6] 庞敏. 改革开放后西北民族地区学前教育政策的演进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7] 严燕华.幼儿园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的个案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0
[8] 赵丽. 我国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2001-2013年)[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9] 高莉. 家庭旅游对儿童的教育价值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10] 王月嘉. 近十年我国学前教育公平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D]. 西北师范大学 2012
[11] 韩婉姝. 兰州市学前儿童父亲父性意识调查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2
[12] 王丽萍. 山西省太原市城区“独一代”家庭教育的现状及问题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2
[13] 郭猛. 兰州城区大班幼儿家庭教育现状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0
[14] 孙娓娓. 西北地区农村民办幼儿园家园合作的个案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09
[15] 葛莺芳. 生命化教育视角下的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09
[1] 薛建男. 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 2012
[2] 夏晨伶. 幼儿园保育质量评价指标研究[D]. 四川师范大学 2012
[3] 冷雪姣. 幼儿园组织创新气氛现状的调查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 2012
[4] 冯宝安. 幼儿园突发事件管理机制构建研究[D]. 西南大学 2013
[5] 张向葵,王元,刘佳,郭彦文. 教育执行力:家长对落实幼儿《纲要》满意度研究[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5)
[6] 李雪晗. “幼儿园选择”问题的深层含义及其社会学思考[J]. 当代学前教育. 2009(03)
[7] 胡彩云,李志宇. 城乡家长对幼儿园期望的比较[J]. 学前教育研究. 2009(06)
[8] 连玥,马玉俊. 浅析父母对托幼机构的教育需求[J].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08(11)
[9] 李江帆,主编.教育服务产品理论研究[M].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9
[10] 张向葵,王元,刘佳,郭彦文. 教育执行力:家长对落实幼儿《纲要》满意度研究[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5)
[11] 朱家雄着.幼儿园课程[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12] Jane King Teleki,Sherry Buck-Gomez. Child Care and Early Education: Satisfaction with Services Among Rural Families[J].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 . 2002 (3)
[13] Bernard Spodek. Reform of Chinese kindergartens: the preparation of kindergarten teachers[J]. 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 . 1988 (1)
[14] 张丽娟着.儿童教育与幼儿园管理研究[M].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2
[15] 比尔·约翰逊(BilJohnson)着,李雁冰主译.学生表现评定手册[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16] 潘月娟,刘焱. 美国托幼机构教育质量研究述评[J]. 比较教育研究. 2008(08)
[17] 刘晓晔. 对家长学前教育价值观的调查与思考[J]. 学前教育研究. 2008(04)
[18] 邢利娅,白星瑞. 建国后我国学前教育政策价值取向的演变[J]. 学前教育研究. 2008(03)
[19] 薛建男. 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 2012
[20] 冯宝安. 幼儿园突发事件管理机制构建研究[D]. 西南大学 2013
[1] 李季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江苏出版社,2002,(4):58-112.
[2] 苏婷.让自制玩教具成为“常青树”[N].中国教育报,2004,(6)
[3] 鲍小如.徽州地区举办自制玩具展览[J].安徽教育,1980,(4):40-43.
[4] 谢宁.基于游戏共同体的幼儿园自制玩教具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9)
[5] 刘焱.儿童游戏通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3
[6] 沈晓燕.幼儿园活动区自制玩学具及其效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5)
[7] 王晓芬.从幼儿教师自制玩具的演变看其教育观的变化[D].学前教育,2005,(12)
[8] 肖岚. 规范提升学前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发展[J]. 江苏政协. 2011(06)
[9] 戴莉.世界学前教育的发展与我们的对策[J].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1997(03)
[10] 陈影.农村学前教育现状分析[J]. 才智. 2012(34)
[11] 卢云舒.学前教育现状及对策分析——以Y县为例[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7)
[1] 梁龙芳.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非言语行为的个案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2] 丁文婷. 公办幼儿园非在编教师职业生存状态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3] 丁洁. 民族地区学前双语教师培训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4] 张婉莹. 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幼教师资补充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5] 丁文婷. 公办幼儿园非在编教师职业生存状态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6] 丁洁. 民族地区学前双语教师培训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7] 杨晓红.幼儿园饮食营养教学活动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8] 邢羽佳. 兰州市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调查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9] 钟映.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师资培训现状及对策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10] 贾玉新着.跨文化交际学[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11] 李振村,庄锦英着.教师体态语言艺术[M].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3
[12] 钟启泉编译.现代教学论发展[M].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2
[13] 张银萍. 非言语行为与课堂教学[J].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04)
要想做好幼小衔接工作,首先我们要正确认识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差异。幼儿园与小学在生活环境、工作任务、教学方法、对孩子的学习要求、对孩子的生活要求等各方面都有所不同。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幼儿园教育有关幼小衔接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摘要:从幼儿园到小学,是儿童成长的一次飞跃。要想做好幼小衔接工作,首先要正确认识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差异。做好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帮助孩子顺利地幸福地走好这一步,对儿童身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幼儿园 儿童成长 衔接 身心发展 心理品质
幼儿园的教师和幼儿家长十分关注幼小衔接,家长关注之心更加迫切,特别是到了大班下学期,家长要求幼儿园教拼音、学算数,恨不得把小学的书拿来让他的孩子先学。的确,作为家长,孩子要参加各小学设置的种种面试,他们总是担心自己的孩子知识不够,所以大半的孩子已经开始面对升学压力。
要想做好幼小衔接工作,首先我们要正确认识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差异。幼儿园与小学在生活环境、工作任务、教学方法、对孩子的学习要求、对孩子的生活要求等各方面都有所不同。
因为小学与幼儿园存在以上差异,一些已经习惯了幼儿园生活的孩子在港进入小学时,表现出不适,常见情形有以下几种:
1.生物钟紊乱。指一时不能适应学校的作息时间。
2.孤独感。因为以前熟悉的环境与现在所面对的教师差别大,所以刚入学的孩子特别易产生“孤独感”。
3.畏难情绪。因幼儿园与小学正规教学有很大不同,孩子入学后需听懂老师上课传授的知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这是硬性任务与幼儿园凭兴趣选择喜欢的课程完全不同,有的孩子理解能力、认知能力、动手能力差一些,就会觉得课程困难,无法接受,从而产生畏难厌学的心理。
4.自理能力差。不会整理文具,忘记带书本作业,不会做清洁,下课忘了上厕所致尿湿裤子等。
5.坐不住。幼儿园的教育方法与学校是截然不同的,小学要求学生坐端正认真听讲,而对幼儿园“自由”惯了的孩子来说,是坐不住的。
针对上述情况,家长应配合幼儿园老师共同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第一,应适时调整孩子的生物钟。科学合理安排孩子生活。入学前的幼儿都有午睡的习惯,而入学后几本取消了午睡。但是,孩子的脑力劳动负担却大大超过了入学前。一天中,大部分时间由于紧凑、快速的学习生活中。在入学前几个月,可以按照小学的时间表为孩子列出一份作息计划。另外,还要合理安排幼儿的饮食,要求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除了保证孩子的膳食和睡眠外,更重要的是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第二,家长应全面及时地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和孩子入学在校表现。幼儿教育是在游戏和活动中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学方式表现出很强的趣味性,容易吸引孩子,而小学教育是有一定的教学任务的,教师是有系统的、有步骤地进行教学的,与幼儿园教育相比、知识性较强。刚入小学的孩子心里上的幼稚性,依赖性,行为上的无意性仍然很突出,不能很快的适应小学生活,给学习带来一些困难。了解孩子是教好孩子的前提,千万不要以为就把一切交给了老师。
第三,培养孩子自理能力。我们知道,孩子在幼儿园里,过的是一种集体生活,整天都有老师跟班,生活上遇到困难,会及时得到老师的帮助。进入小学后,孩子过的是种相对独立的学习生活,像系鞋带、准备学习用品等问题,都得靠孩子自己,孩子动作慢,能力差,是必会影响他的学习。可见为了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管理,建议家长们记住孩子能做和应该做的事情,应该让孩子自己去做。
第四,进行安全意识教育,增强自我保护能力。离开幼儿园,走进小学,孩子更多面对的是复杂的社会大环境,会遇到很多不安全因素。家长、老师就更应该教育孩子很好的保护自己。另外还要教育他们懂得和遵守交通规则,注意自我安全。
第五,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幼儿进入小学后,接触新的环境、新的老师、新的伙伴,就需要幼儿重新建立新的人际关系。接受新老师,认识交往新朋友,能否尽快融入新集体,与老师同学友好相处,需要一定的与人交往能力,对交往能力强的幼儿来说,不算什么难题,而对那些性格内向、交往能力差的幼儿或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若处理不当就容易与同伴之间产生矛盾与冲突,从而影响孩子的学习与生活。因此,老师和家长应特别注重对幼儿的交往能力的培养。
第六,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品质。帮助幼儿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用正确的方式调整自己的行为,自己的事情自己解决,不能解决的请同伴帮助;学会理解他人的行为,与同伴一起玩耍时不争抢;能听从正确的劝告,能知错就改,知道像榜样学习,养成积极向上的竞争意识;同伴之间友爱互助,主动关心帮助有困难的同伴;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
第七,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科学家认为,终身所学到的最主要的是幼儿园老师给他们培养的良好习惯。英国培根一生成就斐然,他在谈到习惯时感触的说:“习惯真是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他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
习惯是行为的自动化,不需要特别的意志努力,不需要别人的监控,在什么情况下按计划规则去行动,习惯一旦养成,就会成为支配人生的一种力量。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浓厚的学习兴趣、正确的学习方法一样,在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孩子一旦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将受益众生。所以,要培养孩子养成以下习惯:
1.养成课前准备的好习惯;
2.养成正确的坐写姿势;
3.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4.养成认真倾听、专心学习的习惯;
5.认真思考、克服困难的习惯;
6.讲究卫生的习惯。
有人说,儿童的心田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播种了一种思想,便会有行为的收获;播种了行为,便会有习惯的收获;播种了习惯便会有品德的收获;播种了品德,便会有命运的收获。也有人说,养成习惯,习惯造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些话似乎有些绝对,但良好的习惯对人生的确太重要了。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人,要比那种没有养成良好习惯的人以及养成不良习惯的人具有较大的潜在能量。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幼儿园教育有关幼小衔接的论文
从幼儿园到小学教育有个坡度,我觉得幼儿园与小学应该相互靠拢,相互补充,才能引导孩子走好这个坡度。具体方法有三:一是在生活制度和环境布置方面互相靠拢;二是在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互相靠拢;三是要为幼儿入学作好心理准备。从目前我国幼小衔接中孩子存在着的学习与社会交往这两个方面适应不良的现状来看,要使幼小衔接好,就幼儿园而言,既要培养大班幼儿的听说读写能力,又要注重情感、个性的培养,在培养目标上除了健康、活泼之外,还应加上会思考,即幼儿园要萌发幼儿想象、探索和创造的欲望。在日常的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幼儿的主动精神和责任感。这样,幼儿才能较好地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对小学来说,则不能停留在等待、要求幼儿园靠上来的状态中,也要主动向幼儿园学习、靠拢。怎样才算幼小衔接好了呢?我认为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一是学习感兴趣,即对学习内容本身充满着好奇和兴趣,能积极主动地学习,不懂就问;二是活动能合群,就是在日常学习活动中,能与家人、亲友、老师、同学和睦相处;三是生活有条理,也就是能独立自主地安排妥帖包括学习在内的基本生活起居,不必大人催着、盯着才去完成。
摘 要:不少幼儿园把幼小衔接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做,积极开展幼儿入学前的准备工作,无论是在教学要求、内容、方法还是作息时间方面都主动向小学靠拢,而小学却无动于衷,不主动与幼儿园接触,也很少考虑初入学儿童的身心特点,形成衔接工作的单向性。事实证明,双向准备才是解决幼小衔接问题的有效途径。关键词:幼小衔接;方法与策略一、知识准备问题的探索与研究在知识准备的问题上,其实一部分小学教师并不反对这种行为,有的教师认为“大班幼儿多学一些知识,会为小学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但是几乎所有的教师都十分反对完完全全地学习与小学一年级的课本一模一样的知识。过度关注知识上的准备,提前将一年级的知识全部学完,切切实实地演绎了幼儿教育的“小学化”。这种做法不但不会减缓幼儿入小学的压力,相反会带来更大的负面效果。一方面,它使得本该享受幸福童年的幼儿,匆匆结束了童年生活,背负了本不该属于自己的学习负担;另一方面,它会严重影响幼儿今后的学习行为,以至于直接影响到幼儿上小学后学习的习惯与效率。笔者曾走访了几所小学,就该问题向几位一年级的教学组长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那些把小学一年级的知识全部学完的幼儿,常常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在学习上没有感受到任何挑战,容易丧失对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上会出现注
别做让自己以后会后悔的事!我也不是说职中不好,可是为了以后找工作好找,最起码读完高中然后去读大专,这样工作好找很多,现在外面都是找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很少找中专的,普工找中专的就多!
《分析如何加强幼儿园与小学衔接》
摘 要:幼小衔接就是指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加强幼小衔接的目的在于,使儿童可以很好地适应小学。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到小学阶段,是重要的转折点,儿童所面临的活动规则、学习方式、交往对象以及生活环境等均有了明显变化,具有坡度性,正因如此,很多儿童都容易产生恐惧心理、厌学心理、疲劳心理以及学习兴趣低落情绪。想要改善这一问题,要求幼儿教师必须要在孩子幼儿阶段中,做好相关疏导和培养工作。坚持在大班儿童日常教学和管理过程中,注重培养儿童的各项能力,以便使其更好地适应小学学习生活。该文中,笔者就对如何加强幼儿园与小学衔接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幼儿园 小学 衔接 能力培养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8(c)-0235-02
当前形势下,学前教育已经和小学教育共同构成了系统性的整体,二者不仅具有阶段性,更具有密切的连续性。阶段性要求幼儿教师要结合幼儿的年龄阶段特征,运用符合幼儿发展的方法、途径。而连续性要求幼儿教师要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为幼儿的小学阶段做准备,提升幼儿小学阶段的适应能力以及各种能力。幼小衔接是实现儿童连续性教育教学的关键,必须要将儿童可持续发展作为根本目标,注重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交往能力,完善幼儿的心理结构,充分发挥每一名幼儿的潜能。下面笔者就分析如何加强幼儿园与小学衔接。
1 幼儿园与小学衔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1 师资力量薄弱
在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过程中,师资力量薄弱已经成为阻碍幼儿园和小学衔接的主要因素。很多幼儿园教师都十分熟悉幼儿教育,而对于小学教育却十分陌生。而在小学教育过程中,熟悉幼儿教育的教师很少,幼儿园教师与教学教师之间均无法了解彼此的工作方法和教育方法。除此之外,由于幼儿一直在接受幼儿园教师,对于小学教育知之甚少,不管是生活环境还是学习环境,都感到十分陌生。再加上他们的身心并不成熟,他们对于幼儿园的同学以及教师产生了依赖心理,并且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在幼儿进入到小学阶段中,等同于重新开始生活,很多儿童都表示出不愿意进入小学阶段。这对于儿童的发展十分不利,甚至影响到了儿童身体和心理的健康。
1.2 过于注重“智”的衔接
在很多幼儿园里,幼儿教育均趋向于小学化,很多幼儿园教师都喜欢用小学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幼儿。例如:要求幼儿上课坐姿端正,专心听讲,不能说话和“捣乱”等等。这些规范在幼儿身上使用十分荒.唐。在《素质教育在美国》这本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美国的三名学者记录了日本、中国、美国三个国家的幼儿,在幼儿园中的真实生活镜头,而我国幼儿园的严密管理和纪律秩序受到了美国和日本知名教育人士的强烈谴责。他们认为,我国的幼儿园管理过分严密,导致我国的幼儿园看起来更像一座军营而非幼儿园,过分强调幼儿的行为规范和纪律秩序,会摧残幼儿的创造性。孩子们在幼儿园中是如此压抑,没有自发的行为,孩子们太驯服、太克制和太被动。在学习的过程中,幼儿园教师仍然运用灌输式方法,缺少运用色彩、图案、游戏来进行教学,使幼儿教育过于趋向成人化,忽略了儿童的兴趣和活力,不仅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更阻碍了幼儿的身体和心理发展。
1.3 沟通不当阻碍衔接
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需要幼儿园与小学通力协作,共同完成,但是,大多数情况下,幼儿园和小学均各自为政,缺少交流和沟通。除此之外,幼儿的家长也没有充分发挥自己身的作用,很多幼儿的家长平日里忙于工作,将孩子交给幼儿园便不了了之。家长没有意识到教育孩子的重要性,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教育均是由学校来进行管理和协调。在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过程中,幼儿园很容易忽视幼儿进入小学的衔接问题。即便幼儿园与小学双方均积极衔接和沟通交流,但是,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方法与小学的教学理念十分不同,这二者很容易在衔接的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这样不仅无法保障了学生的入学,更是使幼儿园与小学衔接失去了本有的作用和意义。
2 加强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对策
2.1 喜欢富有活力的孩子
教师要对有活力的儿童表达喜爱,通常情况下,教师大多数喜欢高智力型、规范型的学生,而高创造型、调皮型的学生并不受关注,因为富有活力的孩子思维和行为常常会表现出独特,甚至有的教师将其看作是怪异,这些孩子并没有高智力型和规范型学生那么听话、乖巧和循规蹈矩,这些孩子甚至在有些时候不受老师喜欢。其实,孩子自身便具有调皮的特点,富有活力的孩子并非故意“捣乱”,而是喜欢用一些新奇的渠道和方式来表现自己,他们十分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这样的孩子看问题和事物的角度不同,更加具有创造力,教师要注重培养这样的孩子,使其将创造力充分发挥出来。例如:教师可以让这类孩子设计黑板报和墙报,还可以在组织活动之前,听取这类孩子的建议,这类孩子的建议往往更符合幼儿的心声。
2.2 创设利于幼小衔接的环境
幼儿本身与一粒种子无异,他们也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中成长,并且对其进行施肥、灌溉,这样才能够使种子生根、发芽、开发和结果。在《幼儿园工作章程》中,已经明确指出,幼儿园要创设出适宜幼儿发展的环境,不仅要创设精神环境,还要创设物质环境。从特定的角度来看,教育其实是环境,环境能够反应出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虽然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准备阶段的教育,但是,幼儿教育也无法摆脱应试教育这一大环境,再加上受到了具体条件限制,没有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有些教师忽略了幼儿的主体性,有些教师则忽略了幼儿的创造性,更谈不上为幼儿创设有利于幼儿生长和发展的环境,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环境也无从考究。
想要为幼儿创设有利于幼小衔接的环境,必须要从幼儿园整体环境以及幼儿班级具体环境着手。幼儿园整体环境需要幼儿园完善管理,而班级环境需要幼儿教师重视和关注。幼儿教师要鼓励和着重为幼儿创造环境,尊重孩子的建议,注重倾听孩子的新建议和新点子,在幼儿学习和活动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要谅解和宽容,即便孩子失败了,也要引导孩子注重明确失败所具有的价值,教师要注重幼儿参与的过程,而非结果。还要为幼儿营造团结和安定的环境。安定和团结的环境能够使幼儿集中精力积极开展学习活动,使幼儿之间相互激励,激发每一名幼儿的能力。比如:在美术活动中,教师可以将幼儿分成多个小组,带领幼儿到公园参观,组织幼儿绘画春天,每一组提交一个绘画作品,要求全组同学都参与到作品的创作之中。在活动过程中,幼儿们情绪高涨,在同一副作品中,有的孩子画蝴蝶,有的孩子画草坪,有的孩子画蓝天,甚至还有的孩子自己设计了一个风筝。每一组的作品都不同,而且均充分展示出了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通过这样的实践,不仅可以拓宽幼儿的视野,增长幼儿的见识,更可以使幼儿在小学阶段学习过程中,学习正确处理学习任务,与同学之间建立起友好的关系。
2.3 具备幼小衔接教育的意识
幼小衔接教育的意识主要指开展教育的意图、动机以及愿望,幼小衔接教育意识已经成为对幼儿进行培养的基础。要求教师要相信每一名幼儿的具有很强的潜力,与听话和乖巧的孩子相比较,那些幽默、调皮、古灵精怪的孩子更加具有潜力,需要教师去不断发掘他们的优点,充分发挥他们的长处。教师还要意识到教育的目标并非培养出存储知识的机器人,而是要培养出一个又一个创造性的人才。教师要清楚什么样的教师才能够培养出有能力的儿童,通过正确的认识,教师要转变自身的教育教学观念,将自身教育素质全面提升。
3 结语
综上,幼儿园教育不仅是孩子最初的教育阶段,更是小学教育准备的阶段。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已经直接关系到了孩子的未来成长。在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到小学阶段中,通常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变化,这样的变化甚至会直接影响到儿童在小学阶段的适应能力。正因如此,幼儿园、小学以及家庭三个方面都要保持高度的配合和协调,旨在帮助儿童提升自身的生活能力、交往能力、保护能力以及学习能力。进而有效缓解儿童的心理压力。身为幼儿教师,必须要将幼儿作为根本出发点,帮助幼儿缓解压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培养幼儿使其拥有良好的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
参考文献
[1] 刘颖,赵磊.浅析首都地区幼小衔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密云地区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5(16):207-208.
[2] 王幡,白健,王建平.日本学前教育中“幼小衔接”的实践与启示[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80-85.
[3] 钟家莲,孙聪,叶新源.“幼小衔接”中识字教学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5(1):8-10.
[4] 严仲连,盖笑松.论治理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合理路径[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150-154.
[5] 崔哲.幼小无痕衔接 教育受益终身――以创新人才培养为宗旨构建新型的幼小衔接课程模式[J].创新人才教育,2013(4):69-74.
[6] 葛雪梅.探因找路巧架设,互动沟通无痕――关于幼小衔接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3(S1):219.
幼小衔接课题名称有《乘车小常识》、《我长大了》《小花籽找快乐》大班下学期教研主题是幼小衔接的主题、幼小莎龙讲坐、参观小学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