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提升员工法律研究水平论文

发布时间:

提升员工法律研究水平论文

浅谈劳动者权益的保障内容摘要:随着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本就紧张的就业压力更加突显,在这种氛围下,作为弱势群体的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每每受到威胁,为了保住工作,他们不得不忍气吞声,做出种种让步。面对劳动者所遭遇的不公正待遇,我们有义务呼吁社会维护劳动者权益,协调劳动关系,为社会的稳定、经济的繁荣昌盛做出贡献。关键词:就业权、报酬权、休息权、安全卫生权、社会保险权、劳动争议问题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在农村大量的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同时,城镇中新增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也在不断增加,由于我国劳动力供给量过大,而且长期增长,远远超过了就业需求量,劳动就业压力非常大,并会长期存在。在这种形势下劳动者就业方面的弱势地位更加明显,直接使劳动者更加看重劳动机会,也间接导致了在劳动权利受到侵害的情况下劳动者为了“保住工作”而放弃了合法权利的保护,这反而又放任了用人单位的侵权行为,使之有增无减。据统计,80%以上的劳动争议是用人单位侵害劳动者合法权利造成的。可见在这种劳动者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在劳动争议案件不断上升、涉及劳动者不断增多的新趋势下,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将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也关系我国依法治国的进程。如何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是我们整个社会的问题,将不得不值得我们深深的思考。一、劳动者就业权的保障劳动者就业权是我国宪法赋予劳动者享有的一项基本的权利;是法律赋予有劳动能力的公民获得职业并通过劳动取得劳动报酬的一项资格能力。包括劳动者平等就业权、自主择业的权利,劳动就业权在各项劳动权力中居于首要地位,是劳动者赖以生存的权力。(一)、劳动者平等就业权的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十二条规定,劳动者在就业机会的获得方面,不因年龄、种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受到歧视。《劳动力市场管理规定》第七条用人单位在招用职工时,除国家规定不适合从事的工种或者岗位外,不得以性别、种族、宗教信仰为由拒绝录用或者提高录用标准。赋予劳动者平等的就业权,有利于促进劳动者之间的平等竞争和社会公正的实现。可见如在招聘广告中限制性别、信仰等条件,必需是国家特别规定的工种或岗位,否则就是违法招聘广告。譬如,某市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在当地日报上登出招工启事:“本公司为中外合资企业,总投资为1000万美元,实力雄厚。现招聘工人210人,条件如下:男女性别不限,均要求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因生产需要限理科班),有本市城镇正式户口,身体健康,年龄在24岁以下。”并有其他事项的规定。但同为高中毕业的男女两位同学,男的如愿以偿,女的却未被录用。当到该公司人事部询问时,经理告诉她:“你的学历大低,不适合公司的工作,所以没有被录用”。胡某认为自己具备了招工启事上所要求的“高中文凭”,符合“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条件。人事部经理遂告诉胡某,公司总经理特意指出,男职工是高中以上就可以了,女职工是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才行,当初的表述是因为限于篇幅,“大专以上也是高中以上,并不矛盾嘛。”胡某认为公司的前后标准不一样,致使其辞掉了原工作,现在无工可作,况且,永声家电公司的工作并不需要很多体力,因此招工时应当男女同等标准。胡某还了解到,公司总经理彭某曾表示过“女工将来事太多,不如男工利索”,并授意公司人事部搞区别对待。像这样随意提高女职工录用标准,甚至拒绝录用女职工的情况相当普遍,如果企业都依此为标准招聘人员,那么对于妇女和那些年龄大的下岗工人来说找工作就更难了 。笔者认为当前在反就业歧视方面缺少明确具体的法律制裁措施,加上人们的认识观念不强,一些广告制作的部门、发布部门及广告的审核部门没有认真地履行审查的职责,才让这种有违反劳动法的招聘广告看上去有些“合法”了,目前这种违法招聘广告有继续发展的趋势。建议有关部门进行完善招聘广告方面的法规,对招聘广告审查上有一套更具体的审查程序;对“就业歧视”行为进行制裁,并且在人们的观念上进行大力的引导和宣传。(二)、劳动者自主择业权的保障。劳动者享有自主择业权是劳动者人格独立和意志自由的法律体现,劳动者自主择业有利于充分发挥劳动者的聪明才智和劳动热情,有利于提高劳动效率,有利于建立新型、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劳动法》第三条明确规定了劳动者享有自主择业的权利。《劳动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张某系职业高中毕业生,分到某合资饭店工作,并与饭店正式签订了为期二年的劳动合同。在劳动合同终止前的一个月,张某合同到期后不再与饭店续订一事向饭店提出了请求,饭店人事部表示同意并答复张某过一个月后来办手续。一个月以后,当张某手持接收单位的商调函找到饭店要求办理调离手续时,人事部负责人却突然提出:“要调走可以,但必须交齐后三年的培养费1200元,然后才给办理调动手续。” 张某认为,与饭店签订的是为期二年的劳动合同,自己既没有经过饭店培训,又没有提前解除合同,饭店收取培训费是非法的。店方却拿出《员工须知》说事,并说这是内部规定。后经多方筹借凑足1200元后,才办理了离店手续。对于饭店这种违背职工意愿,合同到期后职工不再续签劳动合同,饭店强行收取培训费的作法,在一些企业相当普遍。笔者认为劳动者选择职业的权利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劳动者在就业时有权根据自己的意愿、兴趣选择用人单位,不受外力的强迫;另一方面是劳动者在就业后所享有的辞职权。当前对劳动者选择职业权利的侵害,主要表现在对劳动者辞职权的侵害。首先在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时附加不合理的条件,如过高的违约金、上岗保证金,让劳动者辞工后付出较大的经济代价;另一方面是在劳动者依法辞工后扣压档案、证件,向劳动者索要“保管费”、培训费,特别是毕业不久的劳动者面对这种情况比较多。建议对劳动合同中的违约金有一个合理的限制范围,尽可能减少明显不合理的违约金存在。劳动部门和公安部门应合力对乱扣压劳动者的户口档案、证件的违法行为加大惩罚力度,切实有效的保护劳动力合法流动的权益。二、劳动者劳动报酬权的保障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保护劳动者享有劳动报酬的权力,并提出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劳动报酬和福利待遇,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是劳动者付出劳动后而由用人单位支付的合法收入,应当得到法律的确认和保护,为了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权不受侵犯,《劳动法》第五章规定,工资分配应当遵循按劳分配的原则,实行同工同酬,国家实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的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所谓工资是指用人单位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劳动合同的约定,以货币形式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工资是劳动者劳动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一般情况下,劳动者一方只要在用人单位的指挥下按照约定完成一定的工作量,劳动者就有权要求按劳动取得报酬。劳动报酬权是劳动权利的核心,它不仅是劳动者及其家属有力的生活保障,也是社会对其劳动的承认和评价。目前劳动者取得劳动报酬权所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用人单位拖欠劳动者工资、工资低于法律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不依劳动法规定支付加班加点的工资。(一)、拖欠劳动者工资现象比较普遍、比较严重。随着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大,拖欠工人特别是农民工工资的现象几乎比比皆是,每到春节临近,工人返乡过春节之际,追索工资的“壮观场面”一幕幕上演着,甚至连我们日理万机的温总理都在为工人追要工资。此情此景,虽然体现了温总理体恤人民生活,为工人维权的一面,谁又能否认这是拖欠工资性质之恶劣的真实写照呢?笔者认为造成拖欠工资的原因:一方面法律法规对拖欠工资的企业处罚太轻。一般情况下只要用人单位补发工资,严重一点的劳动者打到劳动仲裁,也只是对用人单位加罚拖欠工资25%的补偿金,对用人单位处罚太轻,也是对劳动者的不公;另一方面我国还没有专门统一的工资法对此进行规范,虽然不少地方有工资立法的准备,但当前总体上讲法律依据还是有些不足;再一方面劳动部门对随意克扣、拖欠、压低工资的企业处罚不够坚决,处理的时间过长。建议执法部门从源头上预防拖欠劳动者工资的发生,加强劳动保障的监察执法,普遍建立举报制度,严厉查处拖欠劳动者工资的事件,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建立重罚机制,使得那些恶意拖欠工资的单位得不偿失,不敢再拖;另一方面,应加强劳动者的自我保护意识,据报载,一些单位规定按时发放工资,一部分农民工为了图省事,或者防止丢失,竟然主动放弃及时付薪的权利,自愿集中领取,给那些蓄意违规的单位以可乘之机。(二)、工资低于最低工资标准。所谓最低工资是指劳动者在法定的工作时间内履行正常劳动义务的情况下,由其所在用人单位支付的最低劳动报酬。《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四十八条规定:国家实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最低工资的具体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报国务院备案。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但目前一些用人单位用“计件制”计算工资来规避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很常见。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某些工厂实行计件制,让劳动者多劳多得,工资上不封顶,下不保底,但用人单位制定的工作标准过高,一般正常的劳动者出满勤,工资都在最低工资标准之下,迫使劳动者加班加点,加上加班费才超过了最低工资标准,这样做虽然对调动劳动者积极性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这已侵害了劳动者的最低工资保障的权利。三、劳动者休息权的保障休息权是我国宪法以及劳动法律法规赋予劳动者的意向基本的权利,是劳动立法的目标之一。保障劳动者的休息权,是保障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劳动安全,只有尊重休息的权利并创造休息条件让劳动者有足够的休息调整,才能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中去,更好地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据11月8日《新京报》、《南方都市报》报道 11月7日,广州番禺市桥东环路上一家工厂近千名员工因不满意“一天要工作近12个小时,几乎天天工作,天天加班。可每个月的工资只有400元底薪,加班费每小时2元,每个月拿到手的只有600多元,就这样工厂还拖欠一个月的工资。”而聚集在工厂门口,要求厂方提高基本工资,保证员工每周能休息一天,并按时发放工资。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三十六条明确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的工时制度。第三十八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保证劳动者每周至少休息一日。显然这家工厂的做法已经严重违反了《劳动法》中的相关规定。法律规定的合法权益,竟然还要通过罢工斗争来讨要,这一尴尬局面的出现,折射出了部分工人的权益困局。 如此之多的工人,为何没有人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权呢?笔者认为,想必每个人心里都清楚,不管是谁,只要拿起《劳动法》和其所在工厂对簿“公堂”,或者通过合法的渠道去“调解”,那么结果就可能会是“死路”一条:讨回应得工资后被工厂辞退。也许这正是一些人宁愿离开工厂,而另一些人宁愿罢工也不愿选择法律途径来解决问题的根本原因。 由此就折射出部分工人权益的“双重困局”:工人不得不在生存与权益之间做出惟一选择,要么工人索要合法权益而被工厂开除;要么为保住工作而被剥夺某些合法权益。显然,在同样作为生存必须的二者之间做出惟一选择是让人痛心的,这一局面的出现也正是法律的现实尴尬:一边是强势者明目张胆的违法行为,一边是弱势者合法权益的被侵害,却又无力拿起法律来对抗。在法律健全的今天,不甘做出惟一选择的工人,却仍然采用了罢工这种相对原始的斗争形式,这无疑是文明社会的一大悲哀。在个体权益受到侵害而又不能通过合法途径解决时,群体式的维权必然被当成最优选择,而怎样来处理好这样的社会冲突,也不是简单的企业行为或个体行为,建议政府应加强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的力度,对于那些群众反映强烈,查有实据的单位,重拳出击,除采取强制措施保障职工权益外,还要追究相关领导的行政责任,使那些侵害职工权益的当权人有后顾之忧。四、劳动者劳动安全卫生权的保障劳动安全卫生保护权是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依法要求用人单位提供安全卫生的劳动条件,保护其生命和身体健康的一项基本劳动权利。我国宪法规定: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根据宪法,我国制定了一系列劳动保护的法律、法规,建立了各项劳动安全卫生管理制度。《劳动法》第六章规定了劳动安全卫生制度,规定了劳动者有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其中第54条规定:“用人单位必须为劳动者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和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对从事有职业危害作业的劳动者应当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在第56条中还规定:“劳动者对用人单位管理人员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有权拒绝执行;对危害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行为,有权提出批评、检举和控告。”第7章还规定了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为了切实加强劳动保护工作,国家还通过《矿山安全法》、《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等劳动立法的规定,要求用人单位建立起各项劳动、安全卫生管理制度,使用人单位把劳动保护的行政管理工作与安全卫生的技术管理工作密切结合起来,形成一整套制度贯穿到日常工作之中,是劳动者的安全卫生权利得到有效保证。但即使这样,我国每年像矿难、肺硒病等违反劳动安全卫生管理制度的事件仍时有发生,仅2004年就发生多起严重的矿难。据报载,当记者问及矿工井下安全条件这么差,矿难又如此频繁,为什么还要下井工作呢?矿工的回答令记者愕然,答曰:“到井下去,每月有壹千多元钱,不下井一家人的生活将难以为继!”为了生存,矿工们在拿生命作赌注,然而,那些无视矿工生命的私营矿主却抛开法律、法规的规定,只管自己挣钱,还丧心病狂地说:“中国啥都缺,就是不缺人,你不干有人干!”这种事情的不时发生,充分反映出目前我国在安全卫生制度的监督方面还缺乏力度,建议应加大矿山安全卫生的检查工作,对违反安全和卫生的企业负责人加大处罚力度,坚持遏制住矿难及职业病高发的势头,有效地保护劳动者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使劳动者的劳动安全卫生权利得到各项制度的保障。五、劳动者社会保险权的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七十二条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对于用人单位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是国家强行性的规定,是用人单位的法定义务,是保障劳动者基本生活和改善劳动者生活状况的不可缺少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的一项重要社会政策。而当前一些用人单位却找出种种理由不为劳动者办理社会保险。笔者曾耳闻有这样一家公司,单位为其员工缴纳保险的人数只占总人数的一半。而且还自圆其说说什么临时岗、固定岗,单位只给固定岗人员缴纳保险,从事临时岗位的职工要想参加保险只有自己去办理,属于个人的私事,为员工办社会保险是对员工的一种奖励,办不办社会保险由公司决定,还让新来的员工签订不办社会保险的协议。对于那些动不动主张权益的职工,公司都会想方设法予以辞退。这直接导致劳动者为了拥有工作,明知自己的社会保险权利被侵害了也不敢主张权利。还有一些私营“小老板”更是出口不凡,“在这里我就是法,我想怎样就怎样”;并且不按规定办理解除劳动关系的相关手续,又为劳动者主张自己的合法权利、办理失业手续及下一步找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不便。还有一种情况是:劳动者主张自己的其他合法权利如要求加班费、办社会保险等权利时,马上就会被用人单位想方设法辞退,这也造成劳动者为了保住工作就不得不放弃其它权利的请求。这就需要行政部门的介入,深入用人单位进行突击检查,否则只看用人单位递交的报表,什么问题都发现不了;并且要进行广泛的宣传,让社会保险深入人心,让用人单位自觉的去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让劳动者监督用人单位给自己办社会保险。只有这样,才能更有利于消除和缓解社会矛盾,更有效的起到“安全网”和“减震器”的作用。六、涉及劳动争议处理方面的几个问题我国《劳动法》第三条明确规定了劳动者有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便劳动者其它权利受到侵害时,有进行救济的权利。对劳动争议的妥善解决,有利于保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协调劳动关系,有利于增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法律意识,提高双方当事人履行义务的自觉性,维护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但从《劳动法》规定的劳动争议处理的程序方面,笔者认为仍有几个方面的问题须共同探讨。一、劳动者申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成本过高。目前,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程序为“一裁两审”制度。凡是劳动争议必须经过劳动仲裁委员会做出裁决,否则人民法院不予受理。而仲裁委员会又往往不受理非法用工、超过申诉时效等案件,因为未经仲裁,当事人便不能诉诸法院,这无疑间接剥夺了在非法用工情况下劳动者请求司法救济的权利。有些案件,仲裁委员会认为不属于劳动争议,不属其管辖范畴,发出不予受理通知书。而当事人以民事案件向人民法院起诉后,法院经审理又认为是劳动争议,告知当事人先申请仲裁。由于劳动关系所作的原则性、概括性的规定,对现实社会的许多方面都不能包括。因此,笔者认为目前有必要对劳动法所调整的劳动关系范围做出立法解释或者司法解释,以便统一理解,特别是要出台在用人单位主体不合法的情况下,对劳动者进行保护,分清与其它法律责任的界线。二、申请劳动争议时效过短,不利于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由于劳动争议诉讼时效过短,劳动者往往冒着超过仲裁时效的风险。当事人提出仲裁要求,应当自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60日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劳动争议发生之日是指当事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当事人超过时效申请仲裁的,将不予支持其请求。然而,大部分职工,在一些争议发生后,往往抱着侥幸的心理,希望尽可能通过相对缓和的方式解决,比如,托人情、找关系。正是这样左顾右盼的时候,诉讼时效匆匆而过,当劳动者拿起法律这把武器自卫的时候,法律又为劳动者亮起了红灯。笔者建议在立法上对劳动申诉时效延长,特别是对于连续侵权行为如加班费、拖欠工资等方面,可适当延长,这样会更符合劳动法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立法本意。三、劳动争议案执行效力的有限性。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劳资矛盾必然突出,劳动争议仲裁也因此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劳动争议仲裁是一种准司法行为,是调解劳动者与企业劳动关系的重要手段,其裁决结果同样具有法律效力。尽管如此,劳动仲裁的裁决结果仍然难以得到有效执行,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相当一些人法制观念淡薄,对仲裁结果的法律权威性缺乏应有的认识;二是劳动争议仲裁在对自身的宣传上还不够,使很多人对劳动争议仲裁缺乏一定的了解;三是法律给予劳动争议仲裁权力空间还非常有限,其法律权威性有待加强。基于此,笔者呼吁,无论从维护职工权益、协调稳定劳动关系的角度,还是着眼于提高司法效率,国家有关部门都应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劳动争议仲裁的地位权限,以更好地使劳动争议仲裁发挥作用。七、对劳动者权利保障问题的几点建议笔者认为对劳动者权利保障的认识,不应仅仅拘泥于对劳动者具体权利的保障,而且还包括对劳动者权利保障的一般性规律的认识,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一)、加大劳动行政部门的监察执法力度,建立监督体系规范企业行为。劳动监察运用行政手段规范企业行为是调整劳动关系的重要方式,应进一步发挥其作用。劳动监察工作的对象,应重点放在经常发生违法行为,侵害劳动者权利的企业;工作内容应重点查处用人单位的乱辞退劳动者、强迫加班、欠缴社会保险费和克扣工资等行为上;工作方式应采取接受劳动者举报进行查处与定期和不定期到企业进行检查督促相结合,发现企业违法行为及时予以纠正,对于经督促或责令整改的仍不整改的加重处罚,下大力气纠正用人单位违法行为。(二)、加强工会组织建设。《劳动法》第88条规定,“各级工会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对用人单位遵守劳动法律、法规的情况进行监督”,这即是《劳动法》赋予工会组织的神圣权利,也是工会工作的基本职责所在。在当前劳动侵权较多,而劳动者处在弱势地位的情况下,工会组织作为劳动者利益的代表其维权与协调职能应得到进一步发挥,让劳动者能够更多的与用人单位平等对话,并能够在权益受到侵害及时的去维护。由于目前非公有制企业中大多尚未建立工会组织,严重制约着工会职能的发挥,因此要加强工会组织的建设工作。不断要充实工会组织的力量,配备必要人员,使之成为相对独立的组织机构。个别工会受用人单位影响太大,根本担负不起为劳动者维权的责任,这还需加强工会的相对独立性,切实发挥出工会的作用。(三)、做好侵权的预防工作,是对劳动者权利保护的最好的立法。劳动行政部门应改变劳动争议工作被动处理的现状应逐步形成“重视预防,积极再调解,公平仲裁”的新工作模式。由劳动行政部门应深入到企业当中去,对发生争议较多的行业、企业进行调查研究,向劳动者问情况,找出矛盾原因。拿出对策并就容易出现的劳动侵权问题提出建议,以促进用人单位规范管理,预防劳动侵权的发生。发生劳动侵权后,应先由企业调解委员会进行调解,力争将矛盾解决在企业内部。在调解不成时再由仲裁渠道依法解决。劳动仲裁委员会应加大对企业调解委员会的工作指导,帮助提高企业调解员的业务能力和工作效率妥善处理劳动争议,制止不法行为,维护合法权益,使企业和劳动者双方的权益都获得有效的法律保障,实现劳动关系的协调发展。(四)、加强劳动法律、法规的宣传,减少劳动争议事件的发生,现实生活中,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权利义务不对等的现象大量存在,二用人单位凭借其优势地位,有法不依,以权代法,不依法履行自己的义务,才使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情况时有发生。加强劳动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一方面可以提高双方当事人履行义务,遵守法律的自觉性,另一方面也帮助人们通过具体案件的处理增长法律知识,懂得通过法律途径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这样就能有效地减少劳动争议的发生并及时妥善处理各种争议,吸取教训,总结经验,稳定社会,是劳动者的权利得到更有效的保护。参考文献1、李景森主编《劳动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二版。2、《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1992年4月3日通过。3、《企业最低工资规定》,1993年11月24日劳动部发布。4、梁书文、回沪明主编《劳动法及配套规定新释新解》,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年版。5、范战江、石美遐主编,《新编劳动争议仲裁案例》,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是个人通过教育、职业实践和自我修养等途径而逐渐形成和提高的。提高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需要着重抓好如下环节:努力学习职业道德和职业生活中的法律知识。只有首先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才能够掌握现代职业道德和职业生活中法律要求的基本内容,明确职业活动的基本规范和目的,从而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在大学阶段,同学们应当将职业道德和职业生活中相关的法律知识纳入自己学习成才的规划中,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学习。 努力提高职业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大学生要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不应当停留在对道德和法律知识的记忆和背诵的层面上,仅仅成为一个装载知识的“容器”,而应当将其内化为自身的素质,提高到自觉意识的层面,并体现在职业活动中。 努力锻炼实际履行职业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的能力。大学不是与社会隔绝的“象牙塔”,它有通向社会的多种渠道。在大学学习虽然不是一种职业,但是也有许多做“职业人”的机会。所以,同学们应当积极利用假期社会实践和见习、实习、勤工助学的机会,多接触社会,多接触职业生活,使自己的知识、意识、能力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得到升华和提高。 此外作为医学专业的我们来说,提高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古往今来,医生皆以救死扶伤为宗旨,以济世活人为天职,赢得了全社会普遍的敬重与拥戴。贯彻正确的医德观,提高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如果把个人的生活目标锁定在“金钱确定价值”上,就会在医疗工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将技术、人格像商品一样等价交换,追逐物质利益,最终丧失自我,误入歧途。 2、树立人文的行医理念 在当今社会医患关系严重的情况下,医务人员要按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进一步弘扬高尚的医德,通过精湛的医疗技术,优良服务质量,化解医患信任危机,重塑“白衣天使”的良好形象。 3、摆正“道义”和“利益”的关系 随着医患关系日益技术化与物质化,导致一部分医务人员的医德观念悄然发生变化,对个人物质利益追求的现象日趋凸现。这样严重扭曲了我们医学生的发展方向,我们仍然要秉承把患者的生命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上。兼顾社会利益、患者利益与医者的利益。发扬人道主义的长处,弥补纯功利主义的不足,两者相互补充、相互协调。 4.以德行医与依法行医相统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些医务人员受利益机制的驱动,价值观念发生变化,出现一些有悖医德要求的现象,甚至出现一些违反法律规范,私自行医的人,对于医学生的我们,应当树立以德行医与依法行医相统一的医德观念,坚持职业道德和法律素质相统一是医生在各种工作过程中贯彻始终的指导思想和行为准则

雨水口加固提升施工工法研究论文

可采用双箅雨水口,1、雨水口指的是管道排水系统汇集地表水的设施,由进水箅、井身及支管等组成。分为偏沟式、平篦式和联合式。2、定额是指在一定的技术和组织条件下,生产质量合格的单位产品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等的数量标准。

技术员是指能够完成特定技术任务的人员,也就是已经掌握了特定技术的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可以从事该技术领域的基本工作的人员。下面是我为您精心整理的项目部技术员的主要岗位职责。

篇一

岗位职责:

1、协助项目管理人员开展工作,做好项目施工,确保项目进度、质量和安全。

2、负责对设备、设施进行安全检查、负责设备日常的安装维护;

3、为设备提供技术支持,对设备的选用提供合理的建议和修改意见。

4、做好施工任务的下达和技术交底工作,并协助施工中的指导、检查与验收。

5、做好现场资料的验收签证和管理,做好荫蔽工程验收和工程量签证。

6、催促施工资料、设备按时进场,并处于合格状态,确保工程顺利完工。

任职资格:

1、机械电子工程,机电一体化,水利水电,给排水工程等相关专业,中专以上文化程度,

2、2年以上工作经验,具有一般水电,管道安装,维修,切割,设备组装等施工经验;

3、持有国家相关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如水电,管道焊接等职业资格证;

4、具备良好的个人素养及职业道德;

5、吃苦耐劳,有责任心。

篇二

岗位职责:

1、负责施工方案、技术措施等技术材料的编写;

2、参与工程项目的方案论证、评审和项目投标;

3、进行技术方案的试验和可行性演练;

4、参加项目技术交底会议和完工项目评审会议;

5、参与沟通、协调和处理项目和项目之间、项目和业主(或甲方)之间的技术工作;

6、指导项目部施工质量及技术管理,监督技术方案具体实施情况;

7、参与撰写技术论文、施工工法。

任职资格:

1、土木工程相关专业专科以上学历;

2、1年以上工作经验,有加固改造工程技术经验优先;

3、熟练使用CAD制图软件;

4、积极好学,执行力强。

篇三

岗位职责:

负责转厂产品文件建立(BOM,QRT,DWG);

绘制产品的3D图纸(包括内部结构)

负责样品的检验,确认

负责根据客户要求落实对现有产品变更;

负责对供应商提供技术支持;

完成公司及上级委派的其他任务.

岗位要求:机械专业相关教育背景,专科以上文化;

1, 熟悉SOLIDWORK 和CAD软件。知道如何制定QRT,BOM,PSF。

2, 在卫浴行业工作经验1年以上,对卫浴产品有一定的了解和熟悉。(可以学习)

3, 熟悉开发,采购,检验的流程。(可以学习)

4, 英语水平,能看懂英文邮件并进行口语的交流。

提升员工工作效率研究论文

薪酬管理对企业员工工作绩效的影响研究论文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国际化水平越来越高,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市场的竞争也正是人才的竞争,如何才能留住人才,调动起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使其发挥出最大的效用,成为各大企业所存在的共同问题。而薪酬管理作为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企业员工的工作绩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只有让薪酬管理体系真正的为员工服务,成为企业员工的依赖,并与企业的管理制度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才能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向心力,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 薪酬管理 企业员工 工作绩效 影响研究

一、企业薪酬管理体系的建立

第一,企业要建立合理的薪酬管理体系必须要对薪酬体系做出合理的定位,全面分析本企业的员工层次、企业特点、业务范围等等,然后需要对各部门各岗位做出详细的岗位说明书。

第二,明确企业各岗位之间的工作关系,做好岗位管理,并对岗位做出评价,根据其评价结果做出薪酬调整。这里的岗位管理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岗位设计。它是根据企业及员工的共同需要,来确定岗位职责、权利和义务的,岗位设计的规范性可以提高员工工作的安全性和一致性,也是企业为优秀员工提供平台的一个良好的机会,可以通过岗位的优化和调整来达到员工对工作的一种成就感和优越性,促使员工兴奋工作,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建立和谐的企业文化。第二步,岗位分析。它是对岗位合理性的一种验证,可以通过岗位分析为企业人力资源部提供可靠的依据,保证岗位上所有的人员都能人尽其才,材尽其用,人事相得宜彰,搭配合理。在做岗位分析时必须要对本岗位进行充分的说明,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讲的要编制岗位说明书,说明该岗位的重要性、职责范围、工作目标、工作环境以及人员情况等等,让人一目了然。第三步,岗位评价。这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它是对岗位设计、分析及说明书的内容进行分析、研究,找出岗位中不合理的现象,并进行改进和调整,从而改善管理方法,确定合理的薪酬,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供数据。比如说,某个岗位员个的整体素质较低直接影响了岗位的整体绩效,这就需要与人力部门进行协调与沟通,进行工资的调动或人员的调配,以达到岗位生产所需。

第三,把企业做出薪酬调整后的绩效数据与同行业之间进行对比和分析,结合企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去设计本企业的薪酬等级,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薪酬管理体系。

第四,做好薪酬体系中的最重要的一环——薪酬激励制度,并做好及时发放支付工作,以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促进企业的稳定发展。

二、企业绩效管理体系的建立

第一,企业绩效管理体系的设计必须与绩效考核制度相结合,确保绩效考核能在绩效管理及薪酬管理中充分的得以体现。

第二,绩效考核的形式、指标以及考核周期等等都要有明确的规定,要让员工心中清楚明了,这样才能保证绩效管理体系收到成效,考核制度顺利实施。

三、薪酬管理的加强对企业员工工作绩效的影响

1.改善员工的工作状态

公平、合理的薪酬管理可以有效的促进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让他们在感情上对企业产生依赖性和归属感,通过这种对企业所产生的经济依赖性,来满足企业员工生活的需求及心理的需要,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提高其工作效率。另外要加强与员工之间的沟通,让他们明白薪酬管理的具体细节及其根本意义,一定要做好宣导,让员工清楚薪酬管理带给他们的实际利益,以此来改善员工工作中懒散和懈怠的工作状态。

2.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发展

第一,良好的企业薪酬管理制度不仅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挖掘出他们潜在的能力,而且能帮助企业留住人才,减少人员的流失,创造出一个和谐的企业环境。

第二,合理的对企业员工进行制度上的考核,比如说,可以对员工生产中的操作规范性及生产安全性等等方面进行一定的约束,这样就能起到小惩大戒的作用,对企业的稳定发展更加有利。

第三,正能量的、积极的薪酬管理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发展,促使员工更加主动的去完成企业的目标,增强工作责任心,实现自身的价值,推动企业的繁荣发展。

3.公平的薪酬管理直接影响员工工作绩效

第一,公平的薪酬管理非常重要,对于员工而言,他们所要求的是企业公平的待遇,如果让他们从心理上感觉到企业存在不公平的行为,或是存在欺瞒、克扣等等现象,他们是无法容忍的,就会带着情绪去工作,甚至还会出现更为过激的行为,这样就直接影响了他们工作的绩效。

第二,薪酬管理的公平性也是吸引人才的一大亮点,只有公平的薪酬管理体系才能制定出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才能确保员工得到与他们劳动成果相对应的回报,从而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第三,公平的薪酬管理有利于员工工作绩效的执行力度,只有通过合理的薪酬管理,才能让企业各个层面之间达到和谐的统一,使每位员工对自己的工作状况做出客观的评价,对自己的工作绩效有一个合理的定位。

第四,薪酬管理的核心内容是薪酬分配,它直接反映出企业员工的工作成绩及岗位重要性,不论是企业领导者还是企业的普通员工,他们都肩负着企业生产经营与发展的使命,是企业经济效益的基础保障,所以作为企业的高层决策管理者要从本质上意义上认识到薪酬分配的公平性对企业员工心理上的影响。这里所说的公平性并非所有的员工都一概而论,同一个标准,而是要根据其岗位不同,劳动强度不同,职责范围不同等,而进行合理的薪酬分配,使管理人员及核心员工能得到合理的回报,从而调动他们的劳动积极性,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为绩效管理的顺利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所以说薪酬分配的公平性可以提高企业员工对企业的依赖性、信任度以及满足感,并能促进生产目标的早日实现,推动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四、如何改善企业薪酬管理对员工工作绩效带来的负面影响

1.完善企业薪酬管理体系

企业管理阶层应该本着公平、公正、合理的原则,建立一套完善的企业薪酬管理体系,并建立与之相匹配的管理制度来帮助其实施。

2.岗位差异化薪酬管理

对企业员工的薪酬管理及绩效管理一定要分部门、分岗位并根据员工的工作状态及工作成绩而定,实现岗位差异化的薪酬管理,使员工之间存在一定的竞争力,让他们觉得只有为企业多做贡献,才能得到更丰厚的报酬,以此来提高企业的生产力。

3.对薪酬管理进行改革与创新

社会发展如此之快,员工的素质也随之而提升,所以对于薪酬管理体系也不能一成不变,要做到适时改革,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创新与调整,随着市场的变化,企业的需要,来对薪酬管理体系进行提升,对员工的工作绩效进行提升。

总而言之,人才是企业的第一生产力,是企业的第一资源,企业要想得到长期、稳定的发展,必须要培养人才、激励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而这一切的核心就是要加强企业的薪酬管理,只有制定出一套不仅具有竞争力和吸引力,更要有激励性的薪酬体系,并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才能真正的挖掘出员工内在的潜力,更好的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从而使企业在激烈的经济市场和人才市场的竞争中取得双赢,并得到健康、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汪纯孝,伍晓奕,谢礼珊.企业薪酬管理公平性对员工工作绩效的影响[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103-108,127

[2]徐琨.企业薪酬管理公平性对员工工作绩效管理的影响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1(35):211

[3]束莉.企业薪酬管理公平性对员工工作绩效的影响探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4(6):119

[4]罗庆.企业薪酬管理公平性对员工工作绩效的影响[J].人力资源管理,2014(10):83-84

五、提高员工满意度的具体措施 企业的最终目标是做到三个满意:员工满意,顾客满意和股东满意。其中员工满意是顾客满意和股东满意的基础,只有员工满意了才能为工作投入更大的热情,从而创造出更大的顾客满意,才能保证企业的持续生存和发展,保证企业的利润,从而保证股东满意。 满意的员工能够创造更高的工作效率。满意的员工心情愉悦,对企业产生归属感、责任感、有主人翁意识,为工作投入更大的热情,从而能够在同样条件的情况下创造更高的工作效率。而低水平的员工满意度会导致员工情绪的低靡或过分紧张,而这种状态不利于个人工作效率的提高,还将直接影响企业团队的战斗力。 (一)方向 已有的相关研究表明,影响员工的满意度的因素主要有工作本身、报酬、晋升机会、工作条件、领导风格以及人际关系。 1、工作本身 主要包括员工对工作本身的兴趣、工作的挑战性、学习机会、成功机会等。员工满意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工作的兴趣,具有一定心理挑战性的工作会避免员工产生对工作的厌烦感。同样,工作本身的学习机会和成功机会也是激发员工满意度的源泉之一。 2、报酬 主要指报酬的数量、公平性及合理性。报酬是决定员工满意度的重要因素,它不仅能满足员工生活和工作的基本需求,而且还是公司对员工所做贡献的尊重,是衡量员工业绩大小的重要指标。 3、晋升机会 晋升机会是对员工工作认可的另一种方式,因为晋升为员工提供个人成长的机会、更多的责任以及社会地位的提高。一位工作优秀并得到良好报酬的员工在某一职位工作了十多年却得不到晋升,他的满意度不会很高。晋升同样讲究公平性与合理性,只有当员工认为晋升机会是公平、合理的时候,才会提高他们的工作满意度。 4、工作条件 包括工作时间的长短,机器设备及工作环境如温度、湿度、通风、光线、噪音、清洁状况等。人们都向往好的工作条件,因为它能带来生理上的舒适,从而提高员工工作的效率和工作满意度。 5、领导风格 管理者的领导风格一般可以从两方面考虑:一是关心人还是关心业绩;二是独裁式领导还是民主式领导。一般来说,以员工为中心的关心人的领导风格和民主参与式的领导给员工以更高的工作满意度。这种领导风格下,员工感到自己是被重视的,是组织中的真正的一分子,这会大大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满意度。 6、人际关系 主要是与同事的关系、与领导的关系以及与家人的关系。人们都有需要与工作中或者工作之外的其他人的接触和交往,需要与伙伴同事之间保持融洽的关系。这种关系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员工的满意度和情绪。 (二)方法 1、制定和实施公平、合理的薪酬制度和绩效评估体系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需求层次理论”;它从低到高划分为“生理、安全、社交、受尊重、自我实现”几个层次。只有“企业文化”才需要以人为本,却忘记了当工人有可能,无法承担自己和家庭的经济压力的时候,你在企业搞一些“职工联欢、文体比赛的”的企业文化活动,去满足他的“社交需求”以提高员工满意度, 自然谈不上以人为本了,因为他连基本层次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都得不到满足。 薪酬,不仅是推动人们行为的动因,也是满足人们需要的物质基础。员工的薪酬一般分为两类,一类为经济性报酬,另一类为非经济性报酬。前者如各种工资、奖金、福利等,后者包括工作内容(如工作的趣味性、挑战性等)和工作环境(如温度、照明、色彩、文化氛围、人际关系)等方面。所以,企业者应当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来满足员工的需要。另外,值得关注的是薪酬发放的公平性问题。 著名心理学家认为,薪酬的公平性比薪酬的种类和数量更能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和行为。公平理论认为,员工判断是否公平的依据是自己得到的报酬与投入比率与别人得到的报酬与投入比率的比较。如果两个比率相等,员工会感到公平,而且会继续保持以前的贡献水平;如果不相等,员工会采取积极或消极的行动以减少不公平。员工不仅关注结果的公平,而且注重过程是否公平,注重对其工作绩效是否有公平合理的评估标准。所以,要针对全体员工制定并贯彻实施公平、合理的薪酬制度和绩效评估体系,不断激发员工工作热情并不断提高员工满意度。 2、对员工工作实施再设计 工作内容本身也是提高员工满意度的重要因素,而现实的工作对员工来说往往是单调乏味的,由此就会引起员工对自己的工作的厌恶感,工作积极性和劳动生产率就会随着下降,所以有必要对员工工作实施再设计。工作再设计是指重新设计员工的工作职责、内容、方法,以此提高其工作绩效,实现员工满意。其主要方法有: (1)工作轮换。工作轮换是让员工从执行一项任务转向执行另一项任务,从而克服工作的单调感,并提升员工的综合工作技能。 (2)工作扩展。工作扩展是指员工工作的扩大化和丰富化,它又分为纵向扩展和横向扩展。横向工作扩展要求员工完成更多种类的工作任务,它改变了员工的工作内容和职责。纵向工作扩展要求员工参与计划、组织和监控自己的工作,它改变了员工完成任务的方式,从本质上来说,这种工作扩展是一种分权。 (3)弹性工时。它是一种允许员工自由选择工作时间的工作日程安排。除了每天的核心工作任务必须完成以外,员工可以自由决定上下班的时间。研究表明,弹性工时制既可以提高10%左右的工作效率,又可以提高员工的满意水平。在我公司,虽不完全适用这种方法,有的时候可以灵活处理。 3、以人为本,营造员工归宿的阶梯 在管理与被管理中常常进入一个误区,管理者认为在职人员不行,在职人员认为倍受“排挤”;故一个寄希望于未来员工,一个寄希望于未来老板。其实,企业或个人至今的发展,它靠的仍是现在老板的领导和现有员工的协作。营造现有员工的归宿感,自然是在为未来的人力资源做储备。当然,良好的企业氛围不是一个人的修养成可以形成的,它需要在以人为本的制度下尽快磨合。

如何提升研究生教学管理水平论文

建设现代化国防,打赢信息化战争,关键要有现代化人才。军校是培养军事人才的主阵地,如何使人才培养适应打赢高技术局部战争的需要,是直接影响到能否落实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的大问题,也是军校研究生教育所面临的一大挑战。开展军校研究生教育,首先必须坚持以提高培养质量为宗旨。近年来,军队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成为研究生教育的重中之重。1 生源方面军队院校研究生招生工作的目的是选拔优秀的生源,最终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输入高层次高质量的军事人才,选拔优秀生源不仅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础,更是促进院校教学、科研等工作的有力保障。因此,选拔优秀生源是整个军队院校研究生教育得以保障的前提和基础。1.1 要拓展研究生招生范围目前,各军队院校研究生招生中,尤其是博士研究生的招生,本单位应届毕业学员占得比重较大,部队在职干部、其他军队院校研究生比重较小,受参军入伍名额限制,招收地方大学应届和往届毕业生的数量更是凤毛麟角,导致各军队院校“近亲繁殖”现象突出,不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为提高军队院校研究生培养质量,一要,在研究生的招生名额中加大全军各单位在职人员的招生比例,由于在职工作人员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较明确自己知识的缺陷之处,一旦重新进入院校学习会更加有针对性地加倍努力弥补自己的知识空白点,毕业后也就更能加快适应工作需要;二是,适当招收地方大学生进入部队院校攻读研究生学位。地方大学生的专业知识较为广泛,进入部队院校就读后,在结合自己专业的基础上,加强军事理论知识和军事技术的学习,将有利于军队院校人才培养的专业范围的拓展,更有利于军队院校培养多专业的军事复合型人才;三是,继续加强针对本职工作的在职干部的研究生学位培训教育,以培养针对工作岗位需要的高素质专业人才。1.2 要严格考试关在入学选拔阶段,应把考生的学术研究态度、专业发展潜能作为选拔研究生的第一标准。加强复试环节中的业务素质考核和思想政治品德考核。业务素质考核重点考核考生对专业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以及灵活运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考生对本专业的研究兴趣和认识程度,以及考生的实验技能和实际动手能力等,了解考生从事科研工作的潜力和创新能力,考核考生的综合素质。不再把分数作为唯一标准,而将本人申请、导师推荐、大学成绩、任职经历、面试等相结合,主要考查考生的基础素质和专业研究潜力。1.3 要严格跨学科专业考生录取适当招收跨学科跨专业、立志现身军队的优秀干部入学,对于改善学科专业研究生生源的数量和质量均有积极作用,但必须严格标准。这类研究生可能因所报考学科专业知识面不足、深度不够而影响后期学习研究,最终制约其在该学科专业上提高思维层次、拓展理论空间以及出创新成果。总之,应始终把握“宁缺毋滥”的原则。2 教学和管理方面2.1 提高课程设置的综合性一是,基础理论的教学要全面化。宽广、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是培养研究生广博知识体系的根基,是研究生在校和今后开展各项工作得以成功的重要基础,作为研究生培养单位,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促使研究生加大对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军校教育者也可以指定若干必读理论书籍、定期进行交流总结和汇报等方法来加大研究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摄取量,从而为专业学习打牢基础。二是,专业理论的教学要综合化。不仅在所选的专业技术领域重点攻关,还要兼顾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扩大知识面,使学员具有复合型的专业素质。三是,选修课程的设置要多样化。增加研究生选修课的课程数目、扩大备选范围,努力营造适应新军事变革发展需要的、体现时代精神的课程体系,定期进行“研究生所需课程意向调查”;有条件的院校还可以开展校际课程互选、相互承认学分的制度,以扩大学生的选课范围;实行学生“试听、选课、选导师、开课”制度,一方面可以及时反映学生对于课程设置的需求,供学校调整课程设置参考,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授课教师的责任感和危机感,促使其努力钻研,取得学术进展和突破。2.2 加强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样性军队院校研究生教育在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发展的过程中,应依据多领域、多专业、大信息量的特殊要求,采取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一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学员创建丰富多彩的网络教学环境。要注重发挥军网接轨的优势,搞好信息资源网络建设,疏通研究生网络化教育与自主创新研究的渠道,走多法并举的研讨之路。二是,注重把握实践环节,通过运用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等现代化教学设施,进行形象生动的学习实践,以确保自学实践的学习效果落到实处。三是,鼓励研究生学员参与到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如鼓励大家出主意、想办法,参与研制开发教学软件,加大教学软件的开发力度,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2.3 突出教学的开放性、互动性教学活动是“教”与“学”两方面的良性互动,偏废任何一方,都将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一是,要做到教学计划上的开放,既要重视必修课程学习,也要重视选修课程学习,给学生更多的学习选择空间和选择权利,做到灵活可调,适应不同类型研究生学员的需求。二是,做到教学形式上的开放。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尊重学生的个性,保护学生独立思考、怀疑和批判的探索精神。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起组织、引导、启发、控制、解答的作用,从而克服一言堂、满堂灌的弊病,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这样就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三是,做到教学内容的开放。研究生教学和管理单位应依据教学进程定时或不定时地组织研究生学员针对某个热点或难点问题进行广泛的研究、讨论和交流,加深学员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理论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4 突出学员管理的科学性、有效性首先,管理者至少应具有同等程度的学习经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管理者的基本素养是充分了解被管理对象,而亲身经历的“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将使管理者终身受益。纵观国内外、军内外优秀的研究生管理机构,其管理者无一不具有这一特点,正是充分了解被管理对象的这一优势,促成了科学的管理,进而培育了优秀的研究生。其次,管理应当规范,但规范不等于死板。研究生管理环节既要起到对教育的保障作用,又要确保其对教育的促进作用,因此管理工作必须科学、有效。2.5 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良好的学术氛围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也是衡量一所院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准。好的学术氛围有助于激发研究生的学术热情,培养他们刻苦钻研、开拓进取的奋斗精神。没有好的学风就没有好的人才培养质量,也难以出高水平的学术成果。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一是,导师要增强科研意识。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导师要有不断进取的精神,不能只满足应付一般性的教学工作,要树立科研意识,时刻思考科研问题。二是,学校要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院校应采取有效的促进措施,如制定一些鼓励科研的政策,对重大科研成果给予奖励和表彰等。三是,要改善科研条件。军事高科技需要有相应的仿真实验、模拟训练为支撑。因此,院校必须高度重视对研究生教育的投入,改善软硬件环境,建立实验室、模拟室、专修室等等,为研究生开展科学研究提供专门场所。3 导师方面3.1 严格导师遴选研究生导师是决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一支责任心强、学术水平高、科技创新能力强、能够站在学术前沿的导师队伍。研究生导师遴选,要从科研学术、教学实践、职称学历、学术道德等多个方面综合考查。科研学术方面,要有一定的科研经费支撑,根据学科专业不同,设置不同的遴选条件,并且要有代表性的科研学术成果;教学实践方面,要有研究生课程授课经历,且授课满意度均在良好以上,无教学事故发生。硕士研究生导师遴选者,要有协助指导硕士研究生两年以上经历。博士研究生导师遴选者,要有完整指导一届硕士研究生经历,且指导毕业的硕士研究生质量较高;职称学历结构方面,硕士研究生导师遴选者应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硕士以上学历,博士研究生导师遴选者应具有教授职称、博士学位。3.2 建设高水平导师队伍高素质的导师队伍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作为研究生成人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研究生导师在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上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因此,必须要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主导核心作用,强化导师的培养职责,规范导师在研究生培养各个环节的指导行为。研究生导师必须要跟踪学术发展的前沿,不断拓展学术视野,保持学术创造的旺盛热情,不断取得新成果。同时,研究生导师还必须具有良好的道德水平和个人修养,坚持良好的学术风尚。不但要教会学生如何做学问,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导师的育人过程,可以通过思想教育的方式开展,但更多地体现在平时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之中,通过直接的示范作用,对所带研究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引领广大研究生全面发展,健康成才。“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要培养高质量的研究生,必须要有高素质的研究生导师。3.3 加大导师培养力度“要给学生一碗水,导师得有一桶水”。一是,要选派导师到相关科研院所、院校访问进修,使导师及时掌握前沿动态和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二是,利用暑假组织导师到部队进行调研,加强导师与部队的联系,增强为部队服务的意识。3.4 打造研究生指导团队要建立导师组,积极吸纳创新能力强、科研学术水平高的中青年教员参加。导师组中,“大导师”负责整个团队建设的整体规划、提供科研项目经费统筹、组织重大问题攻关、把握研究生培养方向等总体工作,“小导师”负责履行指导研究生课程学习、课题研究、论文撰写等专项、具体职责,这不仅有利于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而且可以锻炼后备师资,打造出一支高素质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导师组的构成应当专业、全面,可在总部机关、一线部队、科研院所等单位聘请一些学术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学者作为兼职导师,逐步推行“双导师”制。研究生在校期间,由军队院校导师负责指导资料收集、问题梳理等,到部队学习调研期间,由兼职导师负责指导部队实践、调查研究等。4 论文工作的过程管理方面学生的产品是学位论文。研究生培养的质量也体现在学位论文的质量上。为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必须加强研究生论文工作的过程管理,建立研究生论文质量管理体系。主要抓好以下几个环节:一是,论文选题。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应实行导师负责与教研室共同参与相结合的方法,强化导师在论文选题中的责任,充分发挥导师组和教研室的积极作用。二是,论文中期检查。论文中期检查是为了查找论文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补救措施。论文中期检查由机关和导师对研究生论文进行中期跟踪检查,规定研究生要完成学位论文中期研究报告,并向中期检查学者组汇报前一阶段论文所作的工作及阶段性成果。抓好中期检查工作,可以提高研究生对论文写作的重视,也起到了查漏补缺的作用。三是,论文评阅。建立、健全学位论文预评审制度。在论文正式送交双盲评审前,导师必须保证至少将论文全面审查一遍,然后进行院内学者互审,论文要想提交参加盲审,必须首先通过预评审。这对于保证论文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论文评阅是对研究生科研成果的鉴定。要建立一个背靠背的研究生论文评审学者队伍,形成规范的评审学者数据库,由研究生主管部门据此确定评审学者名单,不采取由导师指定研究生论文盲审人的办法;编制包含明确量化指标的学者评审意见表,便于量化评审结果。由评审结果决定研究生是否具有答辩资格。四是,论文答辩。论文答辩是研究生对自己研究成果的总结和陈述。在提交答辩申请前,导师要保证将双盲评审意见落到实处。答辩委员会应实事求是地做出答辩决议,答辩学者组在做出通过答辩的评语时,往往都要求对某某问题进行修改才能认为满足学位论文的要求。导师也要督促学生把答辩评语中的修改意见落到实处,未完成相应修改各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不能建议授予学位。最后,还要建立和完善持久的论文评审制度和奖励制度。设立“优秀研究生论文奖”和“优秀研究生论文指导奖”,奖励获得全军优秀论文的研究生和导师,并在次年的研究生招生计划中予以优先安排,从获奖论文中遴选产生全国优秀研究生论文的参选学位论文。对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较多的研究生要给予重奖,例如对论文被SCI、EI和ISTP收录的作者要给予单项奖励。

一.深入学习,提高认识。1.深入教育一线调查了解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并进行梳理、分析、提炼、升华——即调查研究,这是教育科研必需的也是基本的内容和方法。2.如果说科研是教育生命的源泉,那么,课题便是教育科研的起点、旗帜和抓手。课题的能量是巨大的、神奇的。因为它有智慧的能量。名师走的是课题研究之路,名校走的是课题研究之路,课题研究也是区域性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由之路。3.教育经验来自教育实践活动。只有及时地认真地科学地总结,并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才能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指导教育实践活动。卡尔.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已明确地指出——“理论的概念必须要由大规模积累的实际经验来完成。4.台湾诗人痖弦有句绝美的诗——“海,蓝给自己看”。就像那只破水罐,悄然为自己开一朵花,教育科研工作者以缄默淡泊自己的美丽,只要立足于学生、教师、课堂和学校,关爱生命、关照心灵、关注成长,走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之路,管理必然有新视野,课堂必然有新天地,课改必定有新干线,家庭教育必定有新亮点。5.教育科研其实很简单,她是需要耐得住寂寞的事,拓宽基础、专一深入、痴情关注、大胆设想、艰苦奋斗,都需要我们比平常人晚睡早起、按照规律下笨功夫,不仅需要积极地入迷、奋发、获得,大部分时间里还需要在宁静平和的状态下反思,在教育科研中寻觅理味、趣味、情味、艺术之味,乃至人生之味。6、用握过粉笔、教鞭的手,用批改过考卷、作业的笔,记录下、整理出教育生活中一个个专题,诸如“教育现代化”、“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等等,从而走过亘古走过蛮荒,走过森林走过雪原,与那些高尚的人们和思想进行心灵沟通。如此不断沟通,不断蒸馏,不断品味,即是教育科研工作者的臻妙心境和生活享受。一、分析问题,寻求对策。1、教育科研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学校层面:申报课题多,深入研究少.检查汇报多,平时落实少.装门面赶新潮多,联系实际少.追求短期效应多,持之以恒少,应付上级检查多,解决问题少.教师层面:1.参与教育科研的目的不明确.教科研≠发表文章2.选题不明确.3.研究过程随意4.片面追求成果对策1.树立五种意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正确的思想意识,才能产生正确的行动。1) 树立先导意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2) 树立主动意识。变要我搞研究为我要搞研究3) 树立服务意识。贴近学校、教师、教育工作4) 树立“过程”意识。教育科研不仅是写的过程,还是一个学习、思考、实际总结的过程。要把落实教科研过程与追求教科研成果放在同等位置。5) 树立“创新”意识2.要抓住课堂教学主阵地,把教师当成实验室,把教师、学生作为实验对象。3.把工作中最令人烦恼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A. 树立问题就是课题,教什么研究什么,需要什么研究什么,怀疑什么研究什么。B. 在选题时力求做到短、平、快。研究的角度宜小、研究的周期宜短、研究的内容宜是实。做到从问题中来到问题中去。4.把工作和教育科研有机的结合起来A. 建立学校的课题体系,用来统领全局B. 搭建教师参与教育科研平台C. 引导教师分层参与。真正实现科研兴校、科研兴师。一、理论引导,科学实践。引用《江苏教育与研究》主编方建华教授的讲座 从问题出发:教育科研的基本策略与方法第一讲 教育科研概述第二讲 从问题到课题:教育科研的基本策略与方法第三讲 教育论文、报告的写作与投稿第一讲 教育科研概述 从本质上讲:教育科研是一种认识过程,以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以发现教育规律知识、丰富教育理论为导向,以解决教育实践问题、推进教育发展为目的。三个基本要素:客观教育事实、教育科学理论和研究方法技术 。 基本功能:解释、预测、控制的功能 基本类型:基础研究、开发研究与应用研究 基本层次:宏观研究、中观研究与微观研究 基本宗旨: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反映教育过程的规律,解决教育实践的问题。 中小学校教育科研的特点:一般以应用研究、微观研究、行动研究、校本研究为主。需要认识的两点: 1.教育科研≠写文章 2.教育科研≠教学研究 要正确认识并处理好教育科研与教学研究的关系: 区别:教研与科研是两码事。但长期以来,在人们的观念上,仅把帮助中小学教师分析教材、研究教法,组织教学经验的交流与推广,作为教育科研的主要方面,导致了相当多的所谓教育科研停留在单纯的教育经验的总结层次的教学研讨上。 这两个概念无论是从研究的范围还是研究的目的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区别。 教学研究范畴狭窄,基本上主要是教育的微观领域的问题,主要包括教材教法的研究、教学的组织管理及一般性的教学问题研究。而教育研究则不同,其研究范围广大,不仅涉及教育的微观,而且也涉及中观、宏观等问题,不仅研究教育内部的联系,而且涉及教育的外部联系,不仅研究教育的现状,还研究教育的历史、预测教育未来趋势等。教育科研是个上位概念。意义:____科研兴校,科研强师是促进学校发展、促进老师专业化的必由之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促使师资队伍的科研化,提高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丰富教育理论,促进教育科学体系化。谁能搞教育科研?我们每个老师既是教育者也都是研究者。当然,作为从事教育科研人员的条件 首先是主观条件:——科研意识:科研型教师的职业自觉 作为教师来说,对我们日常的教育活动是否具有一种问题意识、反思意识和概括提升的意识,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民族素有“尚实”的传统与“务实”的精神,这就使得广大教育工作者一般都“重实践、轻理论;重经验,轻科研”,教师以“教书匠”自称。 ——科研理论:科研型教师的专业基础 ——科研能力:科研型教师的核心素质 ——思维方式:科研型教师的人格特质 科学研究的根本追求是探索真理。 真理又分事实真理和理性真理(指涉性真理)。事实真理的研究,主要是自然科学研究的能事,追求事实真理,判断的标准为“是否真实”;而对理性真理的研究,是人文科学研究的能事,需要通过哲学反思,逻辑推理等获得。需要探索、理解事实行为背后的意义与价值。? 教育问题是复杂的,往往教育事实问题与价值问题纠缠在一起。这就对教育科研的方式提出特殊要求。我们的教育科研眼光不能仅局限于教育事实界和现象界,而要探索教育事实背后的意义、教育价值以及教育活动中透析出的生命哲理和智慧。? 教育科学研究应该定位于关注“何为教育”的学问、“如何教育”的智慧以及“教育为何”的觉悟,从而对教育理念、教育实践和教育审美三大层次上的探索、提升。? 需要我们确立新科学精神,改变传统思维方式,不能太功利,不能太工具理性化。强调科学与人文相整合的思维方式。——科研道德:现代化教师师德的新内容。 要研究真问题,做真学问题。其次是客观条件:良好学术氛围。 基于合作的科研团队。 学校的领导支持。 研究资料、设备充足。 研究时间、空间和人员的保证第二讲 从问题到课题: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策略与方法 怎样开展教育科研呢?最重要的是操作问题。从总体上讲,要坚持“校本研究”的理念。一、校本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校本研究,就是要求学校教育科研要以学校为本,要以课堂为现场,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是教师‘充满思想的行动’,是教师进行反思的方式。■校本研究的特点:彭纲所长将其形象比喻为草根化研究,是一种“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 的研究。强调: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反思,在反思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强调:校本研究并非重起炉灶,另搞一套,它应该“生长”在过去的“地基”上。 基于学校已有教育实践和教科研成果。 校本研究可以是过去课题研究的整合和延伸 比如;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等课题(校本课程开发和教学模式创新)、分层教学模式等,已经具有校本研究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整合和延伸,有利于把研究引向深入二、中小学教科研的内容、策略与方法 主要内容 ①校本课程开发——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教师即课程; ②校本教学研究——教学模式创新、学习方法研究等; ③校本教师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参与式培训和教学反思,凸现“以教师为本、以能力为本、以发展为本”; ④校本管理研究——促进构建现代学校制度的研究。二、中小学教科研的内容、策略与方法 主要内容 ①校本课程开发——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教师即课程; ②校本教学研究——教学模式创新、学习方法研究等; ③校本教师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参与式培训和教学反思,凸现“以教师为本、以能力为本、以发展为本”; ④校本管理研究——促进构建现代学校制度的研究。课题从哪里来呢?—主要来源于教育实践中的实际问题。 比如,学生学习成绩分化问题。学习分化的原因是什么?从何时开始?如何克服?这就需要调查、需要开展实验。比如 中小学衔接问题,学生学业成绩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问题等,比如留守儿童问题,独生子女教育问题,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等。? 要正确区分什么是真正的教育“问题”?有三个层次:? 1、现实中出现的问题:Problem [‘prɑbl?m] n. 问题,疑难问题,麻烦的事, 比如:学生中小眼镜增多的问题;成绩分化问题;? 2、共同研究议题,公共可以讨论的话题:Issue. n. 问题;争论;争议? 比如:学生中小眼镜增多的问题是否普遍?比例如何?? 3、学术问题、研究课题:question['kw?st?] n. 1.问题;询问;2.要讨论(或考虑)的问题;争端;难题;3.疑问? 是正式提出的值得研究的问题,需要通过实证研究判断是否属实;需要通过哲学反思,寻找教育现象、教育行为背后的观念,意义,价值,探寻解决之道。? 比如;可以从不同学科提出问题:是课程负担过重引起的?? 是在校时间过长引起的?是学生营养结构不合理引起的?? 是学校建筑的光照度不足等引起的?还是学生上网时间、看电视时间太长引起的。。。发现并提出问题,这是一切研究工作的起点。 从所发现的教育问题中进行筛选值得研究的问题,也就成了教科研课题。 <,/SPAN> 最为困难,最为重要。 选题决定研究价值;尽量选择全局性和规律性问题 选题制约研究成效;选题要恰当 选题制约研究者的水平提高怎样选题?选题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无为而无不为,有不为方能有所为工作需要原则科学性原则可行性原则 不可贪大求洋,赶时尚兴趣爱好原则研究基本步骤——对问题进行梳理:学校层面、学科教学层面(教研组、年级组)、教师个人层面——形成问题链或问题树,发现带有普遍意义的关键问题,或亟待解决的问题——确定研究课题,筛选和学习与课题有关的理论,撰写选课报告,进行课题申报——进行开题论证,选择研究范式,确定研究思路和方法,撰写研究计划,制定研究方案 ——实施课题研究,进行实地调查、课堂观察、教育实验或测量,记录和收集研究资料 ——整理分析研究资料,撰写研究成果(论文或报告或叙事或案例分析) ,发表和交流研究成果 ——撰写结题报告,进行结题论正 ——总结和反思课题研究(小组讨论或个人反思),提出改进策略教育科研范式与方法(1)量化研究范式(定量研究\实证研究)——运用教育测量、教育评价、抽样调查、教育统计和教育实验等的研究类型(2)质的研究范式(定性研究、实地研究)——运用叙事研究、教育网志(BLOG)、案例研究、课堂观察等类型。 研究范式的分类是相对的,例如,课堂观察法即可以采用定性观察,也可以采用定量观察。当前,中小学质性研究的范式正成为趋向,但与量化研究相融合应该成为最终的走向。具体研究方法之一:教育叙事研究教育叙事就是“讲教育故事”。要求教师以合理有效的方式解决自己在教室或其他场所里发生的教育、教学问题,然后将自己怎样遇到这个问题,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整个教学过程“叙述”出来。教育叙事研究的作用:记录与反思■教育叙事研究是记录教师教学生涯和成长历程的重要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说:“我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这些记录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那种连续记了10年、20年甚至30年的教师日记,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每一位勤于思考的教师,都有他自己的体系、自己的教育学修养。” ■教育叙事研究是教育教学反思的重要方式教育叙事研究的要点(1)叙事应该有一个主题。叙事的“主题”是从某个或几个教学事件中产生,而不是将某个理论问题作为一个“帽子”,然后选择几个教学案例作为例证。(2)教育叙事形成的报告是一种“教育记叙文”而不是“教育论文”。这种教育“记叙文”比传统的教育“论文”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并由此而体现它的研究价值。(3)叙事研究报告以“叙述”为主,但是在自己“反思”的基础上写的,“夹叙夹议”。能够更真实、深入地反映研究的全过程和作者的思考。(4)教育叙事对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思路,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既是一种指导参与式培训,又是一种探究式培训。具体研究方法之二——教育网志(Blog) Blog的概念:互联网络上的教育叙事(研究报告)交流平台 ■BLOG是Web log(网络日志)的简称,而BLOGGER(博客)则是写BLOG的人。一个Blog就是一个网页,它通常是由简短且经常更新的帖子所构成;这些张贴的文章都按照年份和日期排列。网络日志(Blog)将过去以书面为载体的叙事研究报告,架构在现代信息技术平台上,实现了教育叙事研究的新发展。具体研究方法之三——课堂观察研究课堂观察(classroom observing)是教师获得实践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教师用以搜集学生资料、分析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了解教学与学习行为的基本途径。是研究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直接(或间接)从课堂上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做相应研究。课堂观察的内容■自我观察(一边讲课一边观察):观察对象主要是学生的行为,包括学生的学习行为、人际间互动情况,对教师授课的反映等,以及有关学生穿著、仪容、携带的物品、课桌上下摆放的东西等非学习性行为表现。■观察他人(听课):包括教材运用、讲解能力、提问技巧、教学沟通、多媒体运用、学生行为管理、教学准备、组织、评价,也包括教师的课堂观察能力、学生的非学习性行为、教室内外的情境等。课堂观察是一种科学的观察方法,不同于日常的观察。■定性方法:研究者依据粗线条的观察纲要,在课堂对观察对象做详实的多方面的记录,并在观察后根据回忆加以追溯性的补充和完善。分析手段主要是归纳法。文字记录是描述性的和评价性的,并且可以把现场感受和领悟记录下来。■定量方法:运用一套定量的、结构化的记录方式(工具表)进行观察,既可以采用“钢笔录音机”,也可以运用录音录像和电脑软件进行分析。■主要技术方法手段:----课堂教学录像、录音;----以时间标识进行选择性课堂实录;----座位表法;----提问技巧水平检核表;----提问行为类别频次表;----课堂练习目标层次统计图;----弗兰德斯语言互动分类表;----学习动机问卷调查和访谈;具体研究方法之四——案例研究●案例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包括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情感在内的故事●教育案例是一个教育情境的故事。在叙述一个故事的同时,人们常常还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也就是点评。所以,一个好的案例,就是一个生动的故事加上精彩的点评。(上海教科院 张肇丰)案例是对某个过去发生的事件的真实描述……,目的是引发对一个特殊情境的讨论和分析。■案例的特征表现为:----真实性:案例必须是真实发生的事件;----典型性:必须是包括特殊情境和典型案例问题的故事;----浓缩性:必须多角度地呈现问题,提供足够的信息;----启发性:必须是经过研究,能够引起讨论,提供分析和反思。----学习效果的后测分析。具体研究方法之四——案例研究●案例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包括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情感在内的故事●教育案例是一个教育情境的故事。在叙述一个故事的同时,人们常常还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也就是点评。所以,一个好的案例,就是一个生动的故事加上精彩的点评。(上海教科院 张肇丰)案例是对某个过去发生的事件的真实描述……,目的是引发对一个特殊情境的讨论和分析。■案例的特征表现为:----真实性:案例必须是真实发生的事件;----典型性:必须是包括特殊情境和典型案例问题的故事;----浓缩性:必须多角度地呈现问题,提供足够的信息;----启发性:必须是经过研究,能够引起讨论,提供分析和反思。●教学案例与教案、教学设计的区别“教案(教学设计)”是事先设想的教育教学思路,反映的是教学预期;“教学案例”则是对已发生的教学过程的描述,反映是教学结果。●教学案例与教学实录的区别“教学案例”与“教学实录”同样是对教育情境的描述,但“教学实录”是有闻必录(事实判断),而教学案例是根据目的和功能选择内容,并且必须有作者的反思(价值判断)。不能把教案、教学设计、课堂实录,乃至教学总结、教学测试题,统统纳入 “教学案例”。教学案例的意义●顾泠沅先生认为:----案例是教学问题解决的源泉;----案例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案例是教学理论的故乡。第三讲 教育论文、报告的写作与投稿? 写论文不等于搞科研,但搞科研必须写论文。? 保存、交流、发表成果的必需;与别人分享成果,推广应用成果,转化成教育生产力的必需。? 职称、职务晋升的必需,更是自我实现的必需(文人以“著书立说”“成名成家”为荣)。教育研究的最终成果必须以一定的方式表达出来,一方面是保存研究成果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交流研究成果的需要。表达教育研究成果的方式一般有写教育论文和写研究报告(包括调查报告、观察报告、实验报告等)。 表达方式以议论、科学性说明相结合为主,适当辅之以叙述和描写。讲究严谨、简明和流畅的行文风格。 当然,也有杂志编辑偏好文学色彩浓的行文,大多数学者认为教育论文仍然是科学论文,不宜太花哨。关键是把思想表达清楚,把道理讲明白。可见,大多数老师都能写好教育论文,并不是学中文的老师的专利。当然,要写好论文,要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要勇于动笔、勤于动笔。一般中小学教师可从写教育随笔入手,逐渐培养写论文的兴趣,积累经验,增强成就感,继而写教育论文,甚至写更为规范严格的教育研究报告。一、关于教育随笔的写作提倡初学者走从教育随笔到教育论文,从教育论文到研究报告的路线。 随笔,英文essay,短论的意思,是一种散文体裁;篇幅短小,表现形式灵活自由,可以抒情、叙事或评论。它不拘一格,形式多样、生动活泼。 ? 随笔,在拉丁语中意思为“尝试”。蒙田随笔取的就是这个意思。尝试,意味着未完成,意味着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广大的层面探讨同一事物,意味着对现有秩序的怀疑、否定和颠覆。随笔的生命在于随。这种文体最重要要的是要体现个性化。是一种不断生成的文体。鲁迅喜欢杂感,本雅明赞赏“断片”,都是因为随笔可以最大限度地容纳自由与批判精神。教育随笔顾名思义,就是谈教育思想观点的随笔。 在写作样式上也没有什么固定的限制,常见的有借事说理、夹叙夹议等形式。 作者要着力描写一个教育事件,不用太多的语言去发议论、做点评,把一件事情写清楚,文章的结尾有个简单的点题就可以了。读者通过读作者叙述的这件事,就能受到触动,明白一些道理,道理喻于故事之中。 可以夹叙夹议, 作者在叙述一个事件的同时,发表自己的见解,一边叙述一边评论;也可以是把事件先叙述完,再做评论。 教师如何才能写好教育随笔呢? 教育随笔其特色就在一个随字――随手、随便、随心。 随手 对即时发生的和看到事件及思想火花,要及时、随手捕捉并记录。养成随手写的习惯,坚持记教育日记。 随便 随笔没有什么格式的要求,文字也可长可短,可庄可谐。用200字就能说清楚,就不一定要凑到1000字。如果没想好这件事说明了什么,却让您有所触动,不说不快,也不必硬憋着要找什么理论做依托,可以把事情写出来,让读者自己去理解。 随心 随心有两层意思,一是随心所欲,没有太多的限制;二是笔要随脑。我手写我心。文章是笔写出来的,但是大脑想出来的,所以 笔要随脑。随笔要想写好,必须有自己的独到之处,需要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个善于思考的大脑,要注意观察,多读点书,用心去思考。有正确的理念,才会有正确的眼光;有正确的眼光,才能有精彩的发现。最关键一点:勤动笔,只有动笔写了,才能有好的随笔。 要善于捕捉题材。 —— 成功的喜悦。教育教学中,为什么会取得成功?主要收获在哪里?抓住自己的成功之点,深入地想——失败的教训。 教育教学中为什么会失误?主要症结在哪里?用什么方法弥补?应吸取什么教训? ——教材是我们的教学依据,但不一定是完美,只要我们深入而冷静地研究思考,也许会有新的认识或新的疑点—— 在讲课过程中,感觉上的得心应手,学生思维火花的不断迸发,突然受到某种悟性与启示—— 在听课过程中,通过比较,找出差异,是产生新观念和新思想的导火线。——班主任工作中,课后师生交谈中、学生学习的成功或失败中也有题材锤炼题材。 ——立意要新。不仅自己觉得有新意,要让别人觉得耳目一新,不可重复别人的观点。 ——列举实例要具体生动。在举例时一定要把事实讲明白。 ——要做到小中见大。从个别具体的事例出发,能体现出一般规律,反映较深刻的问题和道理。 ——文章结构可多样化。二、关于教育论文的写作首先要给论文准确定位? 定点:解决内容? 经验型----教改型----论述型? 定面:解决层次? 评析性---学术性---课题性? 定向:解决方向? 交流类---评奖类---发表类其次明确教育论文的撰写过程? 确立论点:对问题的根本看法? 整理材料:围绕论点,分析研究材料? 编写提纲:事先设计论文的框架 突出重点、深思熟虑、思路流畅、结构完整? 撰写草稿:一气呵成? 修改定稿:精雕细琢 第三,要掌握教育论文的基本格式和要求

酬薪水平与员工满意度研究论文

摘 要:企业员工的薪酬满意度是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关键因素,是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提高员工的薪酬满意度是企业发展战略的需要。在把握企业员工的薪酬满意度的内涵的前提下,并针对其影响要素提出提升员工薪酬满意度的一些方法。� 关键词:员工;薪酬;薪酬满意度 1 薪酬满意度的内涵� 所谓薪酬满意度,是指员工对获得企业的经济性报酬和非经济性报酬与他们的期望值相比较后形成的心理状态。从广义上看,是员工对其劳动所得的所有报酬的一种态度;从市场的角度看,是人力资源价格给员工造成的心理态度;从分配角度看,是企业对人力资源要素的回报是否符合员工心理的期望值。� 员工的薪酬满意度越高,薪酬的激励功能就越明显,员工就会更努力地工作,往往得到企业领导的肯定和赞赏,从而得到更高的薪酬,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企业可能留住更多优秀的员工。相反,则会形成恶性循环,造成人才流失。员工的工作态度直接影响着生产经营的成效,而员工的薪酬满意度又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工作态度。薪酬激励就是在保障员工基本生活的同时,充分激励、发挥员工的能力,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目前,很多企业人才大量流失的严峻问题,其主要原因之一是企业在薪酬激励与企业员工薪酬满意度方面存在着不少问题。因此,提高企业员工薪酬满意度是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关键因素,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可持性发展的必然要求。� 2 影响企业员工薪酬满意度的主要因素分析� 员工薪酬满意度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一般认为超出期望值表示满意,达到期望值表示基本满意,低于期望值表示不满意。企业薪酬水平的确定与企业自身经营情况、企业外部环境与员工个人素质等多方面有关。企业薪酬激励的目的在于提高员工的薪酬满意度,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要提高员工的薪酬满意度,就要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员工薪酬满意度的影响因素主要是怎样处理好三个公平即外部公平、内部公平和个人公平的问题。� 外部公平是指企业员工所获得的劳动报酬与劳动力市场价格水平相比较或者与同等行业、同等岗位的薪酬相比较。� 内部公平是指在企业内部依照员工所从事工作的相对价值来支付报酬。与对外部公平的关注相比,员工更关注内部的相对不公平,他们在关心自己收入的同时,也在和周围的同事进行着比较。员工把自己薪酬与企业内部其他人薪酬进行比较之后,当员工感觉到自己没有得到公平待遇时,其薪酬满意度就会降低。但是,薪酬与满念度联系的关键不是员工的实际所得,而是对公平的感觉。� 个人公平是指员工个人对自己的资历、能力和对企业所作贡献的评价。薪酬支付的基本原则之一是效率优先,即按照员工的岗位和对企业的贡献大小付酬。要实现个人公平,首先是要把员工安排到最适合的岗位,并为他们的职业发展创造机会。即使是相同岗位的员上,其技能水平、上作能力、为公司创造的价值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当员工认为自己的薪酬水平与业绩不相符,“干多干少都一样,干好干坏都一样”时,也会产生对薪酬的不满。� 3 提高企业员工薪酬满意度的策略� 薪酬是企业普遍利用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激励工具。一个有效的薪酬体系,应该是对外具有竞争力,对内具有公正性,对员工具有激励性,做到公开、公正、公平,能充分调动员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使员工的努力方向符合企业的发展方向。� 公平是薪酬满意度的核心,提高员工的薪酬满意度,最终要解决的就是公平问题,但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它需要运用多种手段,需要企业其他制度的配合。必须加强企业的制度化建设,制定科学、合理的企业薪酬制度,建立起内外部相对公平的薪酬体系,最大幅度地提高员工的满意度,以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3.1 提高管理者的认识� 管理者要从思想上重视员工薪酬满意度的管理,重视员工的需求,要通过员工薪酬满意度调查了解员工的实际需要,为企业制定人力资源管理政策提供依据。提高员工薪酬满意度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日常工作,是一个不断改进的过程,随着企业的情况改变而改变,没有一成不变的激励,也没有绝对正确的激励方式。企业管理者必须全面了解员工的薪酬满意状况及需求,制定并实施有针对性的激励措施,提高员工对薪酬的满意度,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 3.2 进行岗位测评,评估岗位相对价值� 岗位测评是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结合企业经营目标,利用科学的方法对企业所设岗位的职责大小、难易程度、技能要求等方面进行测评,评估出各岗位的相对价值,并根据岗位相对价值和对企业的贡献度,划分出职位等级,确定各岗位之间的相对工资率和工资等级。岗位测评是对“岗位”进行的价值判断,而不是针对实际从事这些工作的员工。我们应明确进行岗位测评是评价某岗位应该承担的职责,而不是该岗位员工现实实际行使的职能。因此,企业要建立一套规范、合理、公正的岗位评估体系和程序,通过严格而科学的岗位测评,使各岗位之间的相对价值得到公平体现,有效地解决员工的内部公平问题。� 3.3 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 员工薪酬的内部公平度是员工的主观感受,要解决这一问题,可通过加强管理者和员工的沟通交流的方式,增强员工与管理者之间的相互信任。现在许多企业采用薪酬保密制度,提薪或奖金发放不公开,其目的是为了防止员工在知道其他员工的薪酬后,降低对薪酬管理公平度的认同。但这种封闭式制度使员工很难判断报酬与绩效之间的联系,员工既看不到别人的报酬,也不了解自己对企业的贡献,这样会削弱薪酬制度的激励和满足效用。因此,建立沟通机制是员工感受平等的有效方法,也是实现报酬满足与激励机制的重要手段。� 3.4 通过薪酬市场调查,确定企业的薪酬水平� 薪酬市场调查是解决薪酬外部不公平的有效手段。通过外部市场调查,以了解市场薪酬水平及动态,尤其是同行业企业的薪酬水平,从而检查分析本企业各岗位薪酬水平的合理性,确定薪酬在市场上的地位和竞争力。实践表明,一个企业在薪酬水平的确定上可以采取与社会平均水平持平、略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略低于社会平均水平等几种方式。一般说来,企业薪酬水平要处于市场平均水平线以上才具有外部竞争力。制定与市场平均水平线相对应的或高于其的企业薪酬水平,将有助于企业吸引和留住企业所需要的优秀人才。� 当然,在确定企业的薪酬水平时,还要综合考虑公司的战略定位及发展阶段,是选择薪酬水平领先策略,还是市场跟随策略,对企业薪酬水平是高于、等于还是低于市场平均水平,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对企业的支付能力进行深入分析,考虑到提高薪酬水平所带来的企业效益的应大于成本支出,这是企业必须考虑的实际问题。� 3.5 设计合理的薪酬体系� 企业提高薪酬满意度必须设计合理的薪酬体系和相应的配套制度。实行岗位薪酬制度的企业,在目前缺少其他激励方式的情况下,绩效薪酬应当成为激励员工的主要方式,以区别在相同岗位上工作的人对组织的不同贡献。在绩效薪酬的管理中,对员工的绩效评估主要是通过对员工行为测评和业绩测评来实现的。这就要求企业建立完整的业绩评价体系,使公司的薪酬体系要富有弹性,以保证绩效薪酬能够起到对员工的激励作用。� 首先,弹性薪酬是是薪酬激励的动力。薪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人的情绪、积极性和能力的发挥等等。当一名员工处于较低的岗位工资时,他会积极表现,努力工作。一方面提高自己的岗位绩效,另一方面争取更高的岗位级别。在这个过程中,他会体验到由于晋升和加薪所带来的价值实现感和被尊重的喜悦,从而更加努力工作。�企业的弹性薪酬基本可分为两大类,即固定部分和动态部分,在实施岗位工资制的企业里,根据岗位等级确定的岗位工资,属于动态部分。二者共同构成了影响和激励员工的因素,当然还有其他因素包括:津贴、保险、房贴、教育训练、其他福利等等。� 其次,按贡献拉大薪酬的差距。许多企业内部薪酬都有级别的差距,例如:经理的薪酬水准通常应高于辅助性员工。如果薪酬结构中未妥善地明确各职位之间的薪酬水准差异,员工往往会对此产生不满情绪。因此,管理者需要确保公司具备一个合理的职位评估体系和程序,由此确定各职位之间的相对差异并通过薪酬水准来体现这一差异。� 这就要在兼顾公平、公正、合法的前提下,适当拉开差距,体现按贡献分配的原则,实现薪酬的激励效果,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通过建立激励性薪酬体系,加大内部分配浮动比例,充分体现“按劳分配”原则。同时丰富物质奖励手段,增强激励效应,将员工的收入与业绩挂钩,促进内部良性竞争,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机制,激发出每个员工的内在潜力。� 再次,将薪酬结构变成“跳高运动”。薪酬结构设计的最终目的是让员工所获薪酬额与其贡献量成正比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时刻动态进行,而非变化周期很长。弹性薪酬结构的价值表现在二方面:一是通过岗位绩效考核,使岗位之间的晋升或降级有了量化的考核数据,增加公平性,使员工的力量集中到努力工作,提高工作绩效上来,这是一个本质的转变。二是同级岗位采取无级系数考核法,使动态绩效工资时刻随工作绩效的好坏而变化。这样,同级岗位的薪酬总额容易拉开距离甚至超过上级,避免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消极局面。� 建立弹性薪酬结构,建议可以从以下步骤开始:一是在员工内部组织薪酬满意度调查,并进行外部薪酬水平调查了解本行业中的薪酬水平。二是进行详细的岗位分析和评估,并制定岗位说明书,为绩效评估奠定基础。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系统。三是根据不同职级及不同职能部门实施月评估和年度评估相结合的方法,并根据月评估的结果,在当月工资中动态体现,使员工通过动态薪酬自我评价本月工作表现和绩效,并不断调整,使其心态和行为向有利于公司的积极方向变化。根据年度绩效考核结果,决定是否通过晋级满足激励和组织发展的需要。� 总之,企业员工对于薪酬的不满意或对薪酬现状的不满足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种动力。正是因为有不满足感的存在,只要是通过他们自身努力可以改变的,他们会主动寻求进行改变。企业加强企业的薪酬激励和提高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是企业形成吸引力、凝聚力的强有力的支柱,也是企业发展、充分激励和发挥员工潜力,是实现企业战略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应重视员工薪酬满意度的管理,甚至让员工参与薪酬设计,统一员工的认识,使员工能够信任企业,相信企业对付出者的劳动创造有相应的回报,使员工明白薪酬是自己争取的,让员工的愿望和企业的目标就能达成一致,从而有利于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文跃然.薪酬管理原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2]�李培培.提高薪酬管理满意度的途径[J].经济论坛,2006,(5).� [3]�周成刚.对员工薪酬满意度的分析与思考[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8).� [4]�谭颖.饭店有效激励薪酬的设计[J].现代企业教育,2006,(8).� [5]�郑文山.欠发达地区人才薪酬满意度提高策略的研究[J].经济师,2005,(9). � [6]�刘蕙等.企业员工薪酬激励的新制度经济学思考[J].经济与管理,2005,(8).� [7]�苟毅飞.提高员工薪酬满意度途径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5,(8).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企业薪酬管理问题分析论文

1我国中小型企业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

1.1薪酬管理认识不到位

中小型企业一般都是民营企业,其大多数经营者只重视企业的生产投入,而没有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中的重要性,更没有认识到其中的薪酬管理和企业发展目标之间的关联性,他们认为薪酬的支出是单方面的。这种理念导致企业在薪酬管理方面相当滞后,也成为目前阻碍中小型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1.2薪酬体系与企业发展不匹配

当企业处于不同的发展时期时,应该及时调整薪酬体系以适应企业发展需要。企业的生命周期一般分为:初创期、高速发展期、成熟期、稳定期、衰落期和复兴期。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不同,制定薪酬体系时的侧重点也不同,比如,如果企业处于初创期,企业的收入和市场占有率比较低,我们制定薪酬标准时,基本遵循的是低基本工资、低福利以及高奖金,以此来最大程度的降低劳动力成本,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为企业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而企业到了高速发展期,我们的基本工资必须要具有竞争力,奖金也要大幅度提高,相应的福利可以低一些,这样就能保留住优秀的人才,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

1.3薪酬体系设计不科学

中小型企业薪酬的设计并没有遵循规范的设计流程,缺少实际调研,设计的薪酬体系没有科学依据,存在随意性。这样的薪酬体系对内缺乏公平性,使员工对于薪酬的满意度降低,打击了其工作的积极性,使企业的工作效率大打折扣;同时对外缺少竞争性,中小型企业的薪酬往往低于市场平均水平,这样就会造成有潜力的优秀人才在企业中积累一定的经验后跳槽到薪酬相对较高的其他公司,另一方面也很难吸引到高素质的人才。

1.4薪酬制度不透明

目前很多中小型企业的薪酬制度都是高层管理人员直接制定的,并没有经历科学的工作分析、岗位评价、薪酬调查等过程,员工也没有参与到薪酬制度的制定中来,而是被动的接受薪酬,并不了解企业薪酬结构的组成及自己的薪酬与其他员工之间薪酬差异的原因,提薪和发放奖金时一般也不公开,这样就导致了员工对于企业的不信任,不知道自己对公司的贡献价值是否得到公平的回报。

1.5绩效制度不完善

中小型企业往往没有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薪酬水平的高低主要以学历、职称、职务级别作为依据,忽略了岗位价值因素,这样就会大大打击员工工作热情,一些要求技术能力高、工作环境差的岗位很难招到人。即使有些企业制定了绩效考核制度,但在执行的过程中掺杂的主观因素较多,考核时领导说了算,形同虚设。

1.6福利系统不完善

福利系统不完善是中小型企业招人难、留人难的又一重要因素。薪酬的定义中包括经济型薪酬和非经济型薪酬。中小型企业在制定薪酬制度时往往只重视经济型薪酬,而忽略了非经济型薪酬对于员工的激励作用。有的企业通过提高薪酬水平达到留人的目的,可是这样做往往即不能长期留住优秀人才,反而会增加企业的劳动成本,降低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企业应该重视非经济型薪酬的完善来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尤其是那些优秀的人才,更加注重个人发展机会、工作的成就感等非经济型薪酬水平。

2我国中小型企业薪酬管理对策

2.1提高中小型企业经营者对战略薪酬的认识

企业经营者应该通过探讨加强组织战略目标和薪酬战略二者间的联系,使得企业的经营变得更为有效。一旦企业的.战略确定下来,企业就要考虑如何设计人力资源政策,尤其是薪酬策略来帮助企业承受来自社会、竞争对手以及法律等方面的压力,最终使企业赢得并保持竞争优势,支持企业的经营战略。

2.2中小型企业应规范薪酬体系设计流程

首先,应该引入工作分析环节。工作分析是对企业各个岗位的设置目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工作关系、任职资格等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并制定出岗位规范和工作说明书等文件的过程。科学的工作分析是做好薪酬设计的基础和前提。其次,科学的岗位评价是保证企业员工薪酬水平内部公平性的关键步骤。中小型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取适合企业的岗位评价方法,客观的评价出岗位相对价值,以此为依据确定员工的薪酬级别。通过岗位评价确定的薪酬级别更加科学、合理,员工更加信服,从而提高员工对于薪酬内部公平性的满意度。最后,薪酬调查是薪酬设计的重要环节。薪酬水平如果设置过高会增加企业的人工成本,设置过低又会缺乏竞争力,那么如何确定适当的薪酬标准就要依据薪酬调查的结果。薪酬调查包括企业内部薪酬调查和企业外部薪酬调查,通过企业内部调查了解员工对于薪酬的期望,通过企业外部调查了解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状况及各类人才的薪酬标准,从而确定本企业员工的薪酬水平。

2.3提高企业薪酬制度的透明度

企业可以让员工适度的参与到薪酬体系的设计过程中,了解公司薪酬结构及发放标准,这样的薪酬体系员工更易接受,从而减少员工的猜疑和误会,提高员工对于薪酬的满意度。透明的薪酬制度还能使员工了解到企业鼓励员工做什么,员工要提高自己的薪酬水平需要具备哪些素质,从而指导员工根据个人能力制定个人发展规划。

2.4完善企业绩效制度

绩效管理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处于核心地位,绩效考核的结果常被企业用来作为奖惩、培训、晋升、解雇等方面的依据,因此企业必须制定一套公平、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才能有效的激励员工工作积极性,促使员工提升自身能力,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

2.5充分发挥非经济型薪酬对员工的激励作用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提到物质性价值需求属于低层次需求,当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边际效用递减的趋势,因此中小型企业必须将经济型薪酬和非经济型薪酬有效的结合,来满足员工更高层次的需求。这里的非经剂型薪酬包括为员工提供培训机会、晋升机会、使员工获得成就荣誉感、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等。

3结束语

中小型企业必须认识到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要想能吸引、保留和激励优秀人才必须制定一套符合本企业发展的科学的、合理的薪酬体系。但在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小型企业对于薪酬的管理还需进一步规范,也希望本文能为中小型企业薪酬体系的改革提供一些参考。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