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论十大关系突出了什么主题的论文

发布时间:

论十大关系突出了什么主题的论文

1、报告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对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思想是必须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道路。

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运用唯物辩证法科学地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第一次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命题,阐述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丰富和发展。

扩展资料:

1、《论十大关系》历史背景

1956年初,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不断取得胜利的形势下,中共中央开始把党和国家工作的着重点向社会主义建设方面转移。社会主义建设,从1953年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算起,已有3年多的实践经验。对于苏联经济建设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也逐步有所了解。

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历史意义

在中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基本完成的情况下,明确指出革命时期的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基本结束,并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中国政治生活的主题提了出来,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是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正确方针的继续和发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十大关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论十大关系》是主席在建国后的作品,内容是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核心是根据建国后的新形势,运用毛思想,指导国家各方面的发展。

956年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论十大关系》的讲话。在讲话中,毛泽东以苏联的经验为鉴戒,总结了我国的经验,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十大关系,提出要调动国内外一切直接和间接的力量,建设社会主义。以此为起点,开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最初有益的探索。《论十大关系》涉及我国的经济、政治与文化等各方面,本文主要从毛泽东探索有别于苏联的经济模式这一方面谈一点心得体会。 众所周知,建国初期,因为国内国外、主观客观等一系列因素,我们学习和模仿苏联的经济模式来搞我国建设。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学习与模仿带有一定的必然性,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唯一的选择。苏联社会主义经济模式是二、三十年代苏联实行“一五”“二五”计划中逐步形成的,是在国际形势日益恶化,新的世界大战日益逼近,严重威胁社会主义苏联的生存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是斯大林在十月革命后有限的实践经验和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主要来自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有关设想的基础上形成的。它的主要特点是:1、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实行了以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存为前提,以重工业包括国防工业优先发展为核心的高速赶超型经济发展战略;2、在经济制度上,消灭了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并实行与之相适应的单一的按劳分配制度;3、在经济管理体制上,实行由国家行政手段调节的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并在运行机制上排斥商品生产和市场机制。这一模式在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和二战中曾显示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在1940年初步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用10年左右时间,跑完了欧美先进工业国家100年的工业化路程,并在50年代初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工业强国。这更增强了对我国的吸引力。因而我国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化三改”过程中引进了苏联的经济模式。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我国的经济体制也基本形成了,它明显带有苏联经济模式的影响。社会主义改造实现的目标与苏联相同即建立高度集中统一的以行政调节为主的计划经济体制。主要体现在:国民经济只剩下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分为全民和集体所有制两个层次;取消市场,实行粮棉等重要农产品的统购统销政策,以行政手段干预经济生活;分配领域中实行低消费,高积累并趋于平均主义。 但是毛泽东从来就不是个教条主义者,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他始终认为苏联的建设是先例可循,但不能照搬苏联经验,应该从中国实际出发。证实毛泽东这种态度的最好实例,就是中国走了条和平的而有别于苏联的镇压和剥夺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突破苏联经济模式的思想就愈来愈明显。《论十大关系》就是这一思考的重要成果。毛泽东曾说过:“建国后,前8年照抄外国经验,从1956年提出十大关系起,开始找到自己的一条适应中国的路线,开始反映中国客观经济规律”。他还说“十大关系的基本观点就是同苏联作比较。除了苏联办法以外,是否可以找到别的办法比苏联、东欧各国搞得更快更好”。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总结批判充分暴露了苏联模式的弊端。毛泽东“以苏为鉴”的思想更加明确了,如何避免苏联走过的弯路和如何突破苏联模式的问题便提上了议程。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指出:“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们还想走?”提醒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中要引以为戒。 促使我国必须突破苏联模式更强烈的动因,则是仿效苏联给自己带来的诸多问题。我国采用苏联经济模式在“一五”计划期间对有效地集中财力、物力和人力进行重点项目建设,对发展国民经济实行计划管理,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保证市场稳定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曾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一五”后期,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经济建设规模的迅速扩大,这种模式的弊端就越来越多地暴露出来。体现在:1、所有制结构过于单一,难以适应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多层次状况,在一定程度上拖了生产力发展的后腿;2、在经济管理工作中,中央集中过多,国家统的过死,压抑和限制了地方企业的积极性和机动性;3、在经济运行中忽视商品生产和市场的调节作用,既影响了流通又影响了生产;4、在分配上存在着重积累轻消费的现象,影响了劳动者的积极性。这些都影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说明苏联模式已不能适应包括苏联自身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于是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从中国实际出发,深入调查研究,提出了有别于苏联的具有自己特点的中国经济模式。主要有: 1、在工业化道路上,不是以重工业挤轻工业和农业,而是农、轻、重协调发展。苏联工业化道路是以重压轻,以重挤轻,用剥夺农民的办法,通过工业品和农副产品的剪刀差实现高积累来发展农业,结果造成重工业的片面发展和农业、轻工业的落后。中国“一五”计划直接受苏联影响,对农业和轻工业重视不足。毛泽东对这种情况深为忧虑,及时纠正了这种错误认识,指出必须用多发展些农业、轻工业的办法来促进重工业的发展。他从中国是个农业大国的国情出发,强调“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并把这提高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高度来认识。毛泽东指出:“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我国的经济建设是以重工业为中心,这一点必须肯定。但是同时必须充分发展农业和轻工业。”毛泽东提出的这种与苏联不同的实现工业化的道路的具体途径,使50年代中期我国在农轻重比例关系上处理得比较好。 2、在分配上,提出必须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在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一条中,毛泽东指出:“国家和工厂,国家和工人,工人和工厂,国家和合作社,国家和农民,合作社和农民,都必须兼顾,不能只顾一头。”在国家和职工的关系上,他指出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既要不断地保证增加国家的积累,满足扩大再生产的需要,又要使劳动者的收入每年有所提高。在国家和农民的关系上,他鉴于苏联推行义务交售制把农民挖得很苦,严重挫伤农民积极性的做法,主张要“兼顾国家和农民的利益”,在工农业产品交换中,要“采取缩小剪刀差,等价交换或近乎等价交换的政策”,“在合作社的收入中,国家拿多少,合作社拿多少,农民拿多少以及怎样拿法,都要规定适当。”这对于纠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重积累轻消费的倾向,改善人民生活特别是农民生活具有重大意义。 3、在经济管理体制上,反对中央集权过多,主张给地方和企业以适当的权力。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把什么都集中到中央,把地方卡得死死的,一点机动权也没有”。毛泽东对此是不赞成的,他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指出“应当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一点地方的权力,给地方更多的独立性,让地方办更多的事。这对我们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比较有利。我们的国家这样大,人口这样多,情况这样复杂,有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比只有一个积极性好得多。”但毛泽东认为既要反对片面强调高度集中统一的倾向,又要反对那种不服从统一指挥而搞绝对独立的无政府主义倾向。值得一提的是,毛泽东还认识到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管理方面的有益经验可供借鉴,“处理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有些资本主义国家也是很注意的。它们的制度和我们的制度根本不同,但是它们发展的经验,还是值得我们研究。”这里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注意解决中央和地方关系的过程中,毛泽东已敏锐地察觉到不应该把企业看作国家机关的附属物,应适当扩大企业的权力。掌握一定的自主性。在《论十大关系》讲话后不久,他就提出允许企业成为“公开合法的半独立王国”。这里毛泽东实际上已经提出了经营权和所有权相分离的重要思想,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此外,在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的论述中,还朦胧地认识到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过于单一,计划经济的统购包销政策的一些负面效应,影响了生产力的充分发挥,而且给人民生活带来许多不便,开始对我国的所有制结构与经济运行机制有了一些反思。不久,毛泽东就明确提出在社会主义经济占优势的情况下,从当时我国生产力水平低,经济比较落后这个客观事实出发,利用个体经济和某些资本主义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的补充,搞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以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必要性,并称之为“新经济政策”。这是他企图突破苏联单一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固定模式的一次可贵尝试。在同年召开的党的八大会议上,陈云等同志还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即国有经营为主体,个体经营为补充;计划生产为主体,个体生产为补充;国家市场为主体,自由市场为补充。对市场的作用有进一步认识。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还指出要鼓励沿海工业的发展以促进内地工业的发展,加速经济建设以支持国防建设。以上这些思想尽管总体上还未摆脱苏联模式的影响,认识上也有局限性,但它们实际上已经明确或模糊地提出了中国自己的经济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已开始突破苏联经济模式,显露了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一束可贵的思想火花。令人遗憾的是,毛泽东在实践中没有把这些有益的探索和突破贯彻下去和进一步深入,在“大跃进”及“文化大革命”运动中重新陷入过去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并且日益僵化。 毛泽东探索有别于苏联的经济模式是在50年代初中期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当时对建设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认识不可能象今天这样充分和深刻,因而这种探索难免带有很大的局限性,也难免有失误。我们不应过分苛求一位探索者,因为探索真理终究比占有真理更可贵。无论如何,毛泽东毕竟迈出了探索的第一步,不论是经验还是教训,都已成为一笔宝贵的思想财富,为今天新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作了一定的准备。可以说,我们今天经济建设的成就是站在毛泽东这个历史巨人的肩膀上所取得的。我们不能忘记毛泽东的艰辛探索,我们不能割断历史。

马原十大关系论文主题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5、论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a.提出-论点;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d.结论。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汇博在线上也有好多论文资料的,可以参考一下,多看看,按这方法来写,应该不难。

大家都用这个吧!!!!!!!!!!呵呵!!!!!!!!!!

科大的哦!呵呵,我们周五考。写完了,但是是从别的地方乱摘的,拼起来的

兄弟,我也是科大的,我也在找这个问题的答案,到现在为止就一份答案啊,我给你复制吧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日日夜夜和世界紧密联系着,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建设特别需要一个稳定的发展时间,这样才能在世界的大舞台上立足。中国离不开世界在世界文明的发展中,中国吸允着世界的“营养”。春秋时期水稻的引入、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传入、唐朝时期各国人齐聚长安等等。到了近代,由于清王朝的腐败、闭关自守,使得中国落个挨打的被动局面。此时的中国又引入马列主义、并结合中国的实际灵活的运用了马列主义、发展了马列主义。时代的呼唤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始终在高速发展着。有句话这样说:“笑看国际风云变换,风景这边独好。”国际也高度赞扬中国的改革开放,越来越多的人到中国投资。中国为了让世界了解,大力开展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法制建设正在按着稳定的步伐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十二亿七千万的人民大众,社会风气明显改善。在国际社会的挑战面前,拥有无限智慧的中国人为了引入“外援”已经做好准备。我们也准备着我们明白:每一个人在成长中都离不开其他人的影响因素,一个组织想壮大,则需要其成员的统一努力,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在激烈的竞争中团结一切可以团结力量,走共同前进的道路才能获得最终的胜利。一、我国的现代化建设面临的世界经济环境 中国作为现代化建设和市场经济的后来者,从国际经济比较的角度来看,我国现阶段的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仍然较低,国际经济竞争力尚弱,但参与国际经济分工的程度相对较高,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增长较快,国民经济对国际资本、技术、资源和市场的依存度逐年上升。对外依存度较高而竞争力较低的不平衡状态使我国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自我保护能力相对较弱,这就使得我们在当前的国际经济环境中可能遇到一系列问题甚至威胁。(一)外部不良因素对经济和社会稳定构成的冲击。经济全球化把世界各国纳入一个统一的经济运行体之中,经济的传导性和扩散性日益扩大。随着我国经济开放和融入世界经济步伐的加快,中国经济既会对世界经济产生影响,也会接纳世界经济传递出的各种变量,外部的资源和市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度不断加大;参与经济全球化意味着更多的机会,也隐含着巨大的风险,世界经济的波动会迅速影响到我国国内经济的发展,各类不良因素也会迅速传入国内,构成猛烈的冲击。(二)金融安全存在隐患。我国政府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前,已高度重视金融方面的经济安全问题,并采取了一系列加强对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监管的政策和措施。但从长远看,我国金融体系的安全仍是经济安全诸问题中需予以重点关注的领域。东亚和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教训表明,金融安全是经济安全最复杂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三)被迫接受一些对自己不利而且还不熟悉的国际制度和规则的约束。长期以来,发达国家为实现和维护自己的利益,制定了符合自己需要的国际经济秩序。发展中国家要参与国际经济体系,就必须遵守已有的国际条约和惯例,在经济主权上作出某些让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遭到削弱。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融入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中国也将被迫接受一些由西方制定的、对自己不仅相当苛刻而且还不熟悉的国际制度和规则的约束,在某些方面,要依照国际规则对经济管理方式、对外经济政策、法律规则进行一定的调整,这些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我国制定经济政策和执行经济发展战略的自主性。 (四)产业结构和市场面对的冲击。在当今世界经济体系里,我国仍然属于国际分工体系外围的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总体上仍然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低层次产业为主导,与发达国家形成的主要还是垂直分工。同时,由于我国外贸依存度和资本依存度相对较高,,外贸出口产品结构、出口市场分布和外资来源国结构等方面又存在高度集中现象,使我国经济发展容易受到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周期的不良影响和世界经济波动的影响。 二、世界经济环境给我国现代化建设带来的机遇。 (一)经济全球化为我国的对外开放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参与国际分工与协作的空间更加广阔。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参与国际分工可以在充分利用本国资源和发挥本国优势的基础上,有效利用国外资源和技术,弥补本国的不足,促进经济的发展。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协作越深刻、越密切、越广泛,创造的新生产力也就越多,经济全球化为世界各国参与国际分工创造了一个基本前提和条件,使我们有了一个更加宽广的发展空间。我国积极参与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与协调,主张实现东南亚联盟与我国的经济合作,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使我国吸收和借鉴国外文明成果、发展我国经济的步伐加快。 (二)全球资本市场为弥补我国资本不足提供了便利。资金不足一直是阻碍我国经济发展,影响现代化实现的瓶颈。引进国外的资金,是解决我国资金短缺问题的重要途径。经济全球化促使全球资本市场形成,加快资金在全球范围流动速度,为各国引进资本提供了便利条件和可能性。尤其是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新的金融工具或金融产品层出不穷,使国际金融市场空前活跃,许多等待投资机会的资金要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寻求最佳回报率。这些情况的出现为我国解决建设资金短缺的问题提供了良机。(三)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为加速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了有利条件。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的流动,在世界范围引起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转移的浪潮。发达国家集中力量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附加值知识密集型产业,以抢占全球产业结构制高点,同时把劳动密集型产业或传统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我国人力资源充足,劳动力成本低廉,是跨国公司进行国际产业转移的理想场所。为中国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参与国际产业结构调整来加速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创造了条件。(四)科学技术在全球的交流与传播为我国吸引国外先进科学技术来实现跨越式发展战略提供了机会。科学技术在全球无国界的发展使任何国家、任何集团、任何个人都已经无力完全垄断和控制新技术的传播,即使能在一定时期控制和垄断科技成果,也不可能永远控制和垄断它。本身已成为商品、可以进入市场买卖的科技成果最终会与一定的产业结合在一起,通过其自身的传递机制,扩散到全球,后进国家有可能利用引进的先进技术,越过或缩短传统产业的发展阶段,赶上和超过先进国家。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由此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经济全球化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为各国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同时,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南北差距扩大,贫困、疾病、文盲困扰着许多发展中国家,环境与发展的矛盾突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各国作出正确的战略抉择,进行坚持不懈的努力。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中体现了唯物史观的世界历史眼光的重要命题。邓小平说:“总结历史经验,中国长期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78页)这一命题是邓小平对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和国际形势发展敏锐观察的结果。当今世界,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一日千里,只有充分利用国际经济资源和科技成果来发展自己,才能赶上当代世界的科技和经济发展潮流。这也是邓小平对中国长期停滞落后的历史教训深刻总结的结果。长期闭关自守,把我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历史的经验一再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行的。这还是邓小平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的深刻的结论。我国的实际情况是,资源相对不足,资金严重缺乏,科学技术落后,管理知识和经验不足,也迫切需要扩大国际经济、技术交流,引进资金,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这一切都离不开向世界开放。

突出国家为主题的论文

以国家、社会、责任为主题写论文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自己的想法写一下,例如:

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演绎了一段千古传奇。花木兰的担当是为了父亲,那份浓厚的亲情怎能不感天动地?一匹马儿为伴,一曲山歌自聊,虽是一份孤寂,却是如此深情。担当是一种责任,担当是一种态度,担当更是一种精神。

勇于担当家庭责任的人,可以演绎精彩人生。家是避风的港湾,是心灵的暖房。当灾难来袭,家庭的重担由谁担当?坚强少年洪战辉以自己的经历,为人们讲述了一段勇于担当的故事。

面对父亲患病、母亲出走、妹妹体弱、家徒四壁,他毫不沮丧毫不逃避,用稚嫩的肩膀勇敢地担当起家庭的重担。虽然生活艰辛,但在人生的道路上留下了灿烂的足迹。这位少年的担当,怎不令人钦佩?“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全国道德模范”便是对他的肯定!

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人,可以赢得世人敬重。一个人不仅看到小我,更应着眼大我,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境界。解放军战士雷锋走到哪好事做到哪,普通农民杨水才小车不倒只管推,退休教师蒋国珍省吃俭用捐资助学三十余载。

桥吊工人许振超在普通岗位上创造出世界一流的“振超效率”,乡村邮递员王顺友二十年如一日在大凉山中用脚步丈量工作的苦乐,公安卫士任长霞以炽热的情怀书写执法为民的壮歌……他们勇于担当社会责任,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赢得了人们的敬重和爱戴。

勇于担当国家责任的人,必将流芳百世光照千古。担当国家之重任者,一生拥天下苍生入怀,以天下为己任。担当国家之重担,是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是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是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孙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我们每一位青年,作为家庭的一员,作为社会的一分子,作为国家的一个公民,要勇于担当。当每一位中华儿女都勇于担当责任之时,一个繁荣昌盛的国家将崛起于世界的东方!

写作思路:写作的时候围绕国家、社会、责任这三个关键词语,举例说明。

责任意识鉴证一个人的品格。尽职尽责习惯的养成源自军旅,干就要干到最好,做就要做到满意。17年军旅结束,责任意识已经深入骨血。到了地方,打工的生活,因为尽职尽责,以及不及余力的工作,也很快做出了成绩,赢得了肯定。责任是什么?一种职责和任务。打工就是把责任量化成货币的过程。你的付出配得到多少收入,是你的责任付出得到的。当然完成赋予的责任工作还必须有能力。

俗话讲,从来没有白付出的辛苦和努力。17年的努力付出,至少让笔者有了一定的能力,如此打工起来,不负自己不负责任,辛苦中有一份淡定的自信,努力中有一股自豪的骄傲。加之还能用有闲的脑袋,思考社会人生,也算一个进步的思想节奏。

人生是量的积累,更是能力不断进步的过程。如果加上一个良好的责任感,百事可成。曾经看到过一句话: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如果被动的应对生活,不主动就等于丧失了进去之心,不拒绝等于逆来顺受,不负责等于放弃活着的责任,那么人生还有什么意思呢?如果把生活过成这样,那么与行尸走肉又有何异?

责任当然有很多。婚姻责任、子女责任、父母责任……这些责任是生活的必须。岗位责任、工作责任……这些责任是工作的必须。工作、生活之后的另一种责任,就是社会责任。当然、工作、生活责任也是一部分的社会责任。然而,在这些责任之外,还有更加广泛的责任就是个体之于社会的责任,一种人类文明最高形式的责任。

维斯赫尔斯基的控制论的中心内容是:“社会成员每个个体对社会都负有一定的责任,违法行为随着个体社会责任的削弱更趋向发生。”笔者以为,如果缺失社会责任,不光是违法行为多发,更多的是违法行为多发后的社会秩序整体的沉沦,及社会整体道德的无底限堕落,最后导致人人逐利无所不用其极,产生了一个既得利益集团,这才是最可怕。

一个流传很广的段子可以说明这一点。日本鬼子侵华的时候,一个中队的兵力可以控制一个县,而一个县的人口是千倍万倍于鬼子的兵力。这是集体虚无及集体放弃责任造成的。当人们在非常时期,丧失了责任意识后,根本不会意识到,集体的力量可以挽救个体的命运,而个体的命运不在自己,而在所有人必须付出应该担当的社会责任。

另一个故事,波士顿犹太人死难纪念碑前有这么一段话:当他们来抓犹太人时,我保持沉默,因为我不是犹太人;当他们来抓贸易工会主义者时,我保持沉默,因为我不是贸易工会主义者;当他们来抓天主教徒时,我保持沉默,因为我是新教徒;当他们来抓我时,已无人替我说话了。"

一个社会,如果集体社会责任虚无化,那么也就只能个体责任自私化,如此之下,最后也就成了个体无责任,社会无道德。有人攻击鲁迅的借口是,鲁迅的文字针对人性的太多。其实,这个悖论是这样的,如果集体无人性,那么集体是无法来改良社会的。毕竟不能假设社会自己就会变好。所以,改造社会,必须从人性开始,集体负责任,那么社会才会成为一个处处有责任的社会,反之,就是虚无化的空想。

社会责任感来自于每个人对家庭及社会的义务。也是每个人在心里和感觉上对其他人的伦理关怀和义务。如此,关怀他人的苦难,认同他人的付出,珍惜他人的劳动,回馈社会的恩惠,就是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人们常说要建立公民社会。公民的最大属性是什么?公民是享有从事管理社会和国家等公共事务的权利的人,这是公民定义。这里强调的就是公民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社会责任不能虚无化,更不能成为唱堂会。在一个行业,一个企业,一个部门内,人们能够看清权利、义务、责任。而且放任这种土围子利益危害社会,这不叫社会责任,这叫私利集团。而一个社会、国家、民族如果产生了私利集团,那么一定是社会责任集体缺乏病的后遗症。有病不治,祸害人人,社会责任不彰,则社会处处陷阱,人人自危没有安全感。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有社会责任感.古人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但套用某人的话就应该是“天下兴亡,我的责任.”这句话强调的是每一个个体,都应具有社会责任感.当你坐在电脑前读这篇文章时,或许会有这样的疑问:我们为什么要有社会责任感?请想一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那好,社会的建设我们都不用管了,统统交给“匹夫”们吧.可是,“匹夫”们又会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天下的”匹夫“多得是,这责任为什么非要叫给我来完成呢?于是会有这样的情景:我们的城市臭气熏天,因为我们每一个环卫工人认为别的环卫工人会替他完成他的工作;我们的乡村杂草丛生,因为我们每一个农民认为别的农民会替他们种地;同样,我们的社会将会无人建设和管理,因为我们,我们每一个人认为同龄人会承担管理国家的责任,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所以,社会是一个整体,人的成长也是由自然人变为社会人的一个过程.我们生活在社会中,任何人脱离了社会就不可能生存和发展,更不可能成就任何事业.社会是一个整体,人么在社会中必定有不同的角色,也必定有不同的责任.我们对社会负责,社会也将为我们负责.那么,我们该怎样承担社会责任呢?第一,作为公民,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要胸怀天下,承担起关爱社会的责任,共同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第二,维护国家的尊严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当国家的尊严受到侵犯时,我们应挺身而出,坚决维护国家的荣誉和尊严,显示出对国家和社会的高度责任感.第三,主动为国家分忧,勇担重任,与国家共度难关.第四,我们青少年肩负着铸造民族辉煌的重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通过我们的奋斗变为现实.读者们,让我们振奋起来,为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和社会而奋斗!

打台湾我捐一月工资,打越南我捐一个年工资,打美国我捐一辈子工资,打日本我亲自上场,老子把命都捐上,老子虽然不会打仗,但会挡子弹,坚决抗日,打倒狗日。

论十大关系论文题目

我是老校区314齐礼根班的,有同班的不?

从新闻中筛选和甄别需要的真实数据,在合附中国律法的情况下评估实际时局判断而起到具有一定参考意义的文章或论文。

无语了,我也安师院的,我们老师也是白树震,都是人才…

论十大关系[1](一九五六年四月二十五日)下面我讲十个问题。 一 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但是决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所以,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我们现在发展重工业可以有两种办法,一种是少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一种是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从长远观点来看,前一种办法会使重工业发展得少些和慢些,至少基础不那么稳固,几十年后算总账是划不来的。后一种办法会使重工业发展得多些和快些,而且由于保障了人民生活的需要,会使它发展的基础更加稳固。 二 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我国的工业过去集中在沿海。所谓沿海,是指辽宁、河北、北京、天津、河南东部、山东、安徽、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我国全部轻工业和重工业,都有约百分之七十在沿海,只有百分之三十在内地。这是历史上形成的一种不合理的状况。沿海的工业基地必须充分利用,但是,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在这两者的关系问题上,我们也没有犯大的错误,只是最近几年,对于沿海工业有些估计不足,对它的发展不那么十分注重了。这要改变一下。 三 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国防不可不有。现在,我们有了一定的国防力量。经过抗美援朝[2]和几年的整训,我们的军队加强了,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苏联红军要更强些,装备也有所改进。我们的国防工业正在建立。自从盘古开天辟地以来,我们不晓得造飞机,造汽车,现在开始能造了。 我们现在还没有原子弹。但是,过去我们也没有飞机和大炮,我们是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和蒋介石的。我们现在已经比过去强,以后还要比现在强,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怎么办呢?可靠的办法就是把军政费用降到一个适当的比例,增加经济建设费用。只有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四 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 国家和工厂、合作社的关系,工厂、合作社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这两种关系都要处理好。为此,就不能只顾一头,必须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个方面,也就是我们过去常说的“军民兼顾”、“公私兼顾”。鉴于苏联和我们自己的经验,今后务必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拿工人讲,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他们的劳动条件和集体福利就需要逐步有所改进。我们历来提倡艰苦奋斗,反对把个人物质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同时我们也历来提倡关心群众生活,反对不关心群众痛痒的官僚主义。随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工资也需要适当调整。关于工资,最近决定增加一些,主要加在下面,加在工人方面,以便缩小上下两方面的距离。我们的工资一般还不高,但是因为就业的人多了,因为物价低和稳,加上其他种种条件,工人的生活比过去还是有了很大改善。在无产阶级政权下面,工人的政治觉悟和劳动积极性一直很高。去年年底中央号召反右倾保守,工人群众热烈拥护,奋战三个月,破例地超额完成了今年第一季度的计划。我们需要大力发扬他们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也需要更多地注意解决他们在劳动和生活中的迫切问题。 总之,国家和工厂,国家和工人,工厂和工人,国家和合作社,国家和农民,合作社和农民,都必须兼顾,不能只顾一头。无论只顾哪一头,都是不利于社会主义,不利于无产阶级专政的。这是一个关系到六亿人民的大问题,必须在全党和全国人民中间反复进行教育。 五 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也是一个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目前要注意的是,应当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一点地方的权力,给地方更多的独立性,让地方办更多的事情。这对我们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比较有利。我们的国家这样大,人口这样多,情况这样复杂,有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比只有一个积极性好得多。我们不能像苏联那样,把什么都集中到中央,把地方卡得死死的,一点机动权也没有。六 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对于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我们的政策是比较稳当的,是比较得到少数民族赞成的。我们着重反对大汉族主义。地方民族主义也要反对,但是那一般地不是重点。 我国少数民族人数少,占的地方大。论人口,汉族占百分之九十四,是压倒优势。如果汉人搞大汉族主义,歧视少数民族,那就很不好。而土地谁多呢?土地是少数民族多,占百分之五十到六十。我们说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实际上是汉族“人口众多”,少数民族“地大物博”,至少地下资源很可能是少数民族“物博”。 各个少数民族对中国的历史都作过贡献。汉族人口多,也是长时期内许多民族混血形成的。历史上的反动统治者,主要是汉族的反动统治者,曾经在我们各民族中间制造种种隔阂,欺负少数民族。这种情况所造成的影响,就在劳动人民中间也不容易很快消除。所以我们无论对干部和人民群众,都要广泛地持久地进行无产阶级的民族政策教育,并且要对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经常注意检查。早两年已经作过一次检查,现在应当再来一次。如果关系不正常,就必须认真处理,不要只口里讲。 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管理体制和财政体制,究竟怎样才适合,要好好研究一下。七 党和非党的关系 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八 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 反革命是什么因素?是消极因素,破坏因素,是积极因素的反对力量。反革命可不可以转变?当然,有些死心塌地的反革命不会转变。但是,在我国的条件下,他们中间的大多数将来会有不同程度的转变。由于我们采取了正确的政策,现在就有不少反革命被改造成不反革命了,有些人还做了一些有益的事。 有几点应当肯定: 第一点,应当肯定,一九五一年和一九五二年那一次镇压反革命是必须的。有这么一种意见,认为那一次镇压反革命也可以不搞。这种意见是错误的。 对待反革命分子的办法是:杀、关、管、放。杀,大家都知道是什么一回事。关,就是关起来劳动改造。管,就是放在社会上由群众监督改造。放,就是可捉可不捉的一般不捉,或者捉起来以后表现好的,把他放掉。按照不同情况,给反革命分子不同的处理,是必要的。 现在只说杀。那一次镇压反革命杀了一批人,那是些什么人呢?是老百姓非常仇恨的、血债累累的反革命分子。六亿人民的大革命,不杀掉那些“东霸天”、“西霸天”,人民是不能起来的。如果没有那次镇压,今天我们采取宽大政策,老百姓就不可能赞成。现在有人听到说斯大林杀错了一些人,就说我们杀的那批反革命也杀错了,这是不对的。肯定过去根本上杀得对在目前有实际意义。 第二点,应当肯定,还有反革命,但是已经大为减少。在胡风[13]问题出来以后,清查反革命是必要的。有些没有清查出来的,还要继续清查。要肯定现在还有少数反革命分子,他们还在进行各种反革命破坏活动,比如把牛弄死,把粮食烧掉,破坏工厂,盗窃情报,贴反动标语,等等。所以,说反革命已经肃清了,可以高枕无忧了,是不对的。只要中国和世界上还有阶级斗争,就永远不可以放松警惕。但是,说现在还有很多反革命,也是不对的。 第三点,今后社会上的镇反,要少捉少杀。社会上的反革命因为是老百姓的直接冤头,老百姓恨透了,所以少数人还是要杀。他们中的多数,要交给农业合作社去管制生产,劳动改造。但是,我们还不能宣布一个不杀,不能废除死刑。 第四点,机关、学校、部队里面清查反革命,要坚持在延安开始的一条,就是一个不杀,大部不捉。 第四条,杀了他们,一不能增加生产,二不能提高科学水平,三不能帮助除四害,四不能强大国防,五不能收复台湾。杀了他们,你得一个杀俘虏的名声,杀俘虏历来是名声不好的。还有一条,机关里的反革命跟社会上的反革命不同。社会上的反革命爬在人民的头上,而机关里的反革命跟人民隔得远些,他们有普遍的冤头,但是直接的冤头不多。这些人一个不杀有什么害处呢?能劳动改造的去劳动改造,不能劳动改造的就养一批。反革命是废物,是害虫,可是抓到手以后,却可以让他们给人民办点事情。 但是,要不要立条法律,讲机关里的反革命一个不杀呢?这是我们的内部政策,不用宣布,实际上尽量做到就是了。假使有人丢个炸弹,把这个屋子里的人都炸死了,或者一半,或者三分之一,你说杀不杀?那就一定要杀。 机关肃反实行一个不杀的方针,不妨碍我们对反革命分子采取严肃态度。但是,可以保证不犯无法挽回的错误,犯了错误也有改正的机会。对一切反革命分子,都应当给以生活出路,使他们有自新的机会。这样做,对人民事业,对国际影响,都有好处。 镇压反革命还要作艰苦的工作,大家不能松懈。今后,除社会上的反革命还要继续镇压以外。一定要分清敌我。如果让敌人混进我们的队伍,甚至混进我们的领导机关,那会对社会主义事业和无产阶级专政造成多么严重的危险,这是大家都清楚的。 九 是非关系 党内党外都要分清是非。如何对待犯了错误的人,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正确的态度应当是,对于犯错误的同志,采取“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允许他们继续革命。 《阿Q正传》是一篇好小说,我劝看过的同志再看一遍,没看过的同志好好地看看。鲁迅在这篇小说里面,主要是写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他专门写了“不准革命”一章,说假洋鬼子不准阿Q革命。其实,阿Q当时的所谓革命,不过是想跟别人一样拿点东西而已。可是,这样的革命假洋鬼子也还是不准。我看在这点上,有些人很有点像假洋鬼子。他们不准犯错误的人革命,不分犯错误和反革命的界限,甚至把一些犯错误的人杀掉了。我们要记住这个教训。无论在社会上不准人家革命,还是在党内不准犯错误的同志改正错误,都是不好的。 对于犯了错误的同志,有人说要看他们改不改。我说单是看还不行,还要帮助他们改。这就是说,一要看,二要帮。人是要帮助的,没有犯错误的人要帮助,犯了错误的人更要帮助。 “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是团结全党的方针,我们必须坚持这个方针。 十 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我们提出向外国学习的口号,我想是提得对的。现在有些国家的领导人就不愿意提,甚至不敢提这个口号。这是要有一点勇气的,就是要把戏台上的那个架子放下来。 他们没有料到,苏联不久也改设文化部,和我们一样。有些人对任何事物都不加分析,完全以“风”为准。今天刮北风,他是北风派,明天刮西风,他是西风派,后来又刮北风,他又是北风派。自己毫无主见,往往由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

论文查重为什么突然变高了

每一个大学生在毕业之前,都需要进行论文查重,达到合格率才可以提交给导师进行审核。在修改论文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虽然很繁琐,但是我们必须要去解决它。在完成毕业论文之后,我们需要对自己的论文进行查重处理,如果检测后的论文重复率过高,我们就需要根据论文查重报告进行修改,我们需要修改的是那些标红和标黄的句子。但是也有一些学生也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即为什么我的论文在修改之后,再次提交论文就检测系统时,论文的重复率不仅没有下降,反而上升了呢?自己熬夜辛苦修改出来的论文,为什么没有起到一点降重效果?这究竟是什么原因?事实上,修改论文是一个说起来简单但是实践起来会比较复杂的一个过程。毕竟,论文检测系统的算法严格,而且论文检测系统的数据库是实时进行更新的,每个论文检测系统都不能包含所有的数据。因此,在论文修改后重新提交时,重复率可能有波动。也有可能在第二次检测中再次检测到第一次没有被检测到的地方,这种情况通常会在修改过程中发生。我们在进行修改论文时,由于缺乏对某些语句的掌握不够,所以会导致论文修改的效果不太明显,原来的重复现在还在重复,这就是为什么修改后的重复率仍然很高的原因。事实上,想通过学校的论文查重并不难。只要我们在修改论文时,稳定自己的情绪并耐心地并仔细地修改它们,这样你的论文就容易过查重了。

这种重复率通过修改,不降低,反而上升,一般是这两种情况。一,所查重的所谓zw估计是假货,他们为了表现“严格”,虚标重复内容。二,对于专业性比较强的论文,降重会比较麻烦,如果修改的不好,会出现不低反升的情况。

就说明你改之后的内容,也是重复的(跟其他人想的一样).....麻烦请及时采纳回答,谢谢!

论文检测平台自身存在的不足。人们应当了解,每一检测系统的检验标准是不一样的,资源将不断创新。比如,在系统软件的第一日,查重率是30%,几日后,查重率比之前高了2倍。为何?由于在初次的论文查重中,很将会检测系统没有包括您的文章内容,因此在检验全过程中没有比照的来源。那样,查重率毫无疑问会更低。在此之后,当储存库被升级时,当您再次检验它时,将会有个清楚的比照源,因此查重率会提升。红色一部分被删掉过多。实际上,减少查重率的最立即方式 是立即删掉它。我相信这是很多毕业生的所作所为或想法,但是如果你直接删除内容,所需的字数也会减少。许多人不清楚相对的查重率会随之总篇幅的降低而提升盲目跟风提升红色一部分的篇幅。正版大部分没有改动,可是提升了许多英语单词。正版大部分没有改动,可是提升了许多英语单词。尽管这种行为消弱了查重率,但在20个字提升到40个字以后,查重率依然是一大半,新的内容将会造成新的查重来源于。拷贝书藉不容易被标识为红色。网上大量的文章将引用本书的内容,不包括纸质检测,因此许多人将直接复制本书的内容,导致更高的重复率。假如您仅仅拷贝书藉的内容,别人也会做一样的事儿。假如包括别人的毕业论文,那麼毕业论文的内容将由检测系统明确为剽窃。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