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海洋地质学论文

发布时间:

海洋地质学论文

塔里木盆地东北缘下寒武统泥页岩古气候与物源背景研究

谢巍1,李一凡1,2,刘旺威1,2,3

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北京 100083

2.教育部海相储层演化与油气富集机理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 100083

3.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江苏无锡 214126

1 研究目的

对寒武纪早期形成的泥页岩进行研究,有助于了解地球早期古气候特征、古构造背景、物质来源等的演化。基于下寒武统泥页岩的地球化学数据,结合前人大量研究,旨在恢复早寒武世塔里木盆地东北缘的古气候特征、古构造单元,推断物源背景,探讨下寒武统泥页岩的成因演化模式。

2 研究方法 分析恰克马克铁什Ⅰ号剖面和恰克马克铁什Ⅱ号两个剖面的不同岩相( 图1 ),从西山布拉克组和西大山组选取114块样品,将岩石样品磨至为200目以下的粉末样品,使用Axios-mAX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进行主量元素测试,使用ELEMENT-XR等离子体质谱仪进行微量元素测试。

图1 研究区恰克马克铁什Ⅰ号、Ⅱ号剖面岩性柱状图

3 研究结果

利用SiO2/(Al2O3+K2O+Na2O)图解对气候类型进行判别,发现西山布拉克组整体为湿润气候,西大山组与汉格尔乔克组均为半干旱气候条件。恰克马克铁什Ⅰ号剖面CIA指数自下而上总体降低,但期间经历了两次由温暖潮湿向寒冷干旱气候的转变;恰克马克铁什Ⅱ号剖面CIA指数从埃迪卡拉纪汉格尔乔克组开始逐渐升高,在埃迪卡拉纪—寒武纪转折期达到最高,随后再次逐渐降低( 图2 )。

图2 研究区古气候演化图

根据Ce/Ce*、(La/Ce)N和La-Th-Sc、Th-Sc等图解对物源区进行了分析。恰克马克铁什Ⅰ号剖面和恰克马克铁什Ⅱ号剖面硅质岩都具有大洋盆地的沉积背景,但是其物源区母岩性质不同。恰克马克铁什Ⅰ号剖面母岩性质为中性—中酸性岩浆岩,可能来自于中央隆起带中部前寒武系的中酸性喷出岩( 图3 )。恰克马克铁什Ⅱ号剖面母岩性质为基性—中酸性岩浆岩,其铁镁质组分增加,除中央隆起带物源的输入外,可能还受到了海底铁镁质热液喷出的影响。

图3 塔里木盆地下寒武统玉尔吐斯组沉积期岩相古地理

通过薄片观察、主元素相关性分析、Al-Fe-Mn三元图以及微量元素垂向变化特征研究了硅质岩的成因。西山布拉克组硅质岩沉积时总体处于伸展构造的背景,硅质岩为海水沉积和热液沉积混合而成,其中恰克马克铁什Ⅰ号剖面硅质岩以海水成因为主,部分遭到陆源碎屑输入的破坏,恰克马克铁什Ⅱ号剖面硅质岩受到热液影响的程度更高。结合古气候和物源分析,还原了硅质岩的成因模式。

4 研究结论

研究区古气候背景总体处于湿润——半干旱条件,由埃迪卡拉纪进入寒武纪时期,气候条件由寒冷干旱转变为温暖湿润,寒武纪早期气候波动。西山布拉克组硅质岩的沉积背景为大洋盆地背景,其上覆的西大山组和下伏的汉格尔乔克组均显示出稳定的大陆边缘背景。恰克马克铁什Ⅰ号剖面物源可能来自于中央隆起带中部前寒武系的花岗闪长岩、橄榄石花岗岩。恰克马克铁什Ⅱ号剖面除中央隆起带中部物源的输入外,还受到了海底铁镁质热液的影响。硅质岩为海水沉积和热液沉积混合而成( 图4 ),多期次深部热液的喷出影响了硅质岩的成因,其中恰克马克铁什Ⅰ号剖面硅质岩以海水成因为主,受到部分热液影响,恰克马克铁什Ⅱ号剖面硅质岩以热液成因为主。

图4 研究区下寒武统西山布拉克组成因模式图

论文相关信息

第一作者: 谢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本科,海洋地质学,E-mail:

基金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U19B6003-01-02,41802155)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159

引用格式: 谢巍,李一凡,刘旺威.塔里木盆地东北缘下寒武统泥页岩古气候与物源背景研究[J/OL].沉积学报:1-20[2021-12-22].

sfdsefdewfewfewfewfwefweofiewfffffffewfhe ff efiewufuwuifweuifywe fwefewfewfewfewf

海洋灾害及其防治 工业污染防治是中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与过去相比,中国工业污染防治战略目前正在发生重大变化,逐步从末端治理向源头和全过程控制转变,从浓度控制向总量和浓度控制相结合转变,从点源治理向流域和区域综合治理转变,从简单的企业治理向调整产业结构、清洁生产和发展循环经济转变。与1995年相比,2004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工业废水、工业化学需氧量、工业二氧化硫、工业烟尘和工业粉尘排放量分别下降了58%、72%、42%、55%和39%。与1990年相比,2004年全国每万元人民币GDP能耗下降45%,累计节约和少用能源7亿吨标准煤;火电供电煤耗、吨钢可比能耗、水泥综合能耗分别降低11.2%、29.6%和21.9%。 ——淘汰和关闭一批技术落后、污染严重、浪费资源的企业。“九五”(1996—2000年)期间,国家关闭8.4万家严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小企业。2001—2004年,连续三次发布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的目录,淘汰3万多家浪费资源、污染严重的企业,并对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的钢铁、水泥、电解铝、铁合金、电石、炼焦、皂素、铬盐等八个重污染行业进行集中整顿,停建、缓建项目1900多个。2005年,关停污染严重、不符合产业政策的钢铁、水泥、铁合金、炼焦、造纸、纺织印染等企业2600多家,并对水泥、电力、钢铁、造纸、化工等重污染行业积极开展综合治理和技术改造,使这些行业在产量逐年增加的情况下,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呈持续下降趋势。 ——开展循环经济实践。一是实行清洁生产,在企业生产的源头和全过程充分利用资源,使废物最小化、资源化、无害化,逐步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促进产品生态设计。目前,化工、轻工、电力、煤炭、机械、建材等行业5000多家企业通过了清洁生产审核,全国已有12000多家企业获得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800多个企业、18000多种规格型号产品获得环境标志认证,年产值约600亿元人民币。二是在工业集中地区积极发展生态工业,使上游企业的废物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料,延长生产链条,做到废物产生量最小,实现“零排放”,并建设生态工业区,实现区域或企业群的资源最有效利用。目前,中国已建立了17个不同类型的生态工业园。三是统筹规划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消费、城市与农村的发展,大力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实行可持续生产和消费。国家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产业园区和有关省市选择82家单位开展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在北京、上海等24个城市开展了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海南、吉林、黑龙江等9省积极开展生态省建设,全国150个县市开展了生态县(市)创建工作。 ——积极防范突发环境事件。2005年中国政府制定了《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对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接收、报告、处理、统计分析,以及预警信息监控、信息发布等提出明确要求。国家制定和完善了涉及重点流域敏感水域水环境应急预案、大气环境应急预案、危险化学品(废弃化学品)应急预案、核与辐射应急预案等九个相关环境应急预案,以及《黄河流域敏感河段水环境应急预案》、《处置化学恐怖袭击事件应急预案》、《处置核与辐射恐怖袭击事件应急预案》、《农业环境污染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农业重大有害生物及外来生物入侵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近年来,中国对127个分布在全国江河湖海沿岸、人口稠密区、自然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区附近的重点化工石化类项目进行了环境风险排查;对近5万家重点企业进行了全面、拉网式检查。 ——对工业危险废物实行全过程管理制度。2003年,国家开始实施《全国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规划》,强化了工业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经营许可证等各项制度。2005年,工业危险废物处置量由1998年的131万吨增至339万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了固体废物管理中心。 ——实行严格的核与辐射环境安全管理。中国共有运行的核电厂5座(9台核电机组)、研究堆18座;在建的核电厂2座(4台核电机组)、研究堆1座,没有出现重大核安全问题,实现了“保护工作人员、公众和环境不遭受超过国家规定限值的辐射照射和污染”的目标。中国严格遵守国际原子能机构发布的《放射源安全与保安行为准则》,实行许可证制度,规定放射源进出口必须依法履行审批等有关手续。 三、重点地区污染治理 近年来,中国政府把“三河”(淮河、辽河、海河)、“三湖”(太湖、滇池、巢湖)、国家重点工程(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两控区”(二氧化硫控制区和酸雨控制区)、“一市”(北京市)、“一海”(渤海)作为全国污染防治的重点地区,取得明显成效。 ——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 “三河”、“三湖”流域面积达81万平方公里,跨越全国14个省(市) ,居住人口3.6亿。国家制定并实施重点流域“九五”、“十五”(2001—2005年)水污染防治计划,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将总量削减指标落实到排污单位,逐步完善排污许可证管理方式,并建设了一批重点治理工程项目。截至2005年底,列入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的2130个项目中,已完成1378项,占项目总数的65%。“三河”、“三湖”流域已经建成和正在建设的污水处理厂达416个,日处理能力2093万吨;流域内的5000多家重点污染企业,已有80%以上实现了达标排放。目前,流域水污染物大幅度削减,水环境恶化趋势基本得到控制,一些河段和湖体水质有明显的改善。国家投入181.67亿元人民币在三峡库区及其上游建设了一批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清理了库底固体废物,确保库区水质安全。 ——“两控区”污染防治。1998年中国政府批准划定了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控制区,涉及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75个城市、地区,总面积约为109万平方公里。国家在“两控区”内进行能源结构调整,推广清洁燃料和低硫煤,大中城市禁止民用炉灶燃用散煤。与1998年相比,2005年二氧化硫控制区内二氧化硫年均浓度达标城市比例由32.8%增加到45.2%;2005年酸雨控制区内二氧化硫年均浓度超过国家三级标准的城市比例由15.7%下降到4.5%。 ——北京市大气污染治理。自1998年以来,北京市连续实施了大气污染控制措施。天然气、电采暖、地源热泵、建筑节能等清洁能源利用技术和节能技术进一步推广,到2005年,北京市天然气用量达到32亿立方米,城市热网集中供热面积超过1亿平方米;严格机动车排放管理,对在用机动车实施了环保标志管理,对高排放黄标车采取限行措施,并淘汰老旧机动车30多万辆,发展天然气公交车2800辆,2005年提前实施了国家第三阶段排放标准(相当于欧洲三号标准);修订完善了施工现场环境保护标准,加大建筑工地管理,加强对道路机械清扫、冲刷和喷雾压尘工作的监督检查,并对市区100多家污染企业实施关停搬迁,全市水泥立窑生产线全部关停。经过积极治理,北京市大气环境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从1998年的100天增加到2005年的234天,各种大气污染物浓度普遍下降,空气质量明显改善。 ——渤海污染治理。2001年中国政府批复《渤海碧海行动计划》。截至2005年底,已完成各类渤海污染治理环境保护工程项目166个,在建项目70个,投资达175亿元人民币,其中新建城市污水处理厂44个,形成污水日处理能力355.3万吨,新建城市垃圾处理场18个,形成垃圾日处理能力7000多吨,新建生态农业、生态养殖项目89个,新建船舶港口和溢油反应项目9项,初步遏制了渤海海域环境继续恶化的趋势。 四、城市环境保护 中国城市化率已从1995年的29.04%提高到2004年的41.76%。针对城市化快速发展中的环境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使城市环境逐步改善,部分城市环境质量有明显改善。与1996年相比,2005年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的城市比例增加了31个百分点,空气质量劣于国家三级标准的城市比例下降了39个百分点。 从城市环境容量和资源保证能力出发,中国的许多城市制定和实施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环境质量按功能区全面达标规划,测算大气和水环境容量,合理确定城市规模和发展方向,调整城市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逐步优化城市的功能分区。许多大中城市在城区发展中实行“退二进三”的策略,即退出第二产业进入第三产业,关闭了一批污染严重的企业,利用地价杠杆把一些污染企业迁出城区,按照“工业入园、集中治污染”的原则,实行技术改造和污染集中控制。一些城市把旧城改造与调整城市布局相结合,解决老城区脏乱差的问题,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大力调整城市能源结构,积极推广清洁能源和集中供热,减轻燃煤污染。在城市建设工程中推行使用预拌混凝土,对直辖市、省辖市、部分大中城市、旅游城市禁止在城市城区现场搅拌混凝土,减少建筑工地的粉尘污染。 中国各级政府把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财政投资的重点,促进了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截至2004年底,城市污水处理率达46%,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52%,城区清洁能源使用率达40%。近年来,机动车排放标准从国家第Ⅰ阶段标准提高到国家第Ⅱ阶段标准,并制定了国家第Ⅲ阶段标准。一些城市开展清洁汽车行动,积极推行低污染的天然气、液化石油气清洁燃料汽车。自2000年7月起,全国停止销售、使用含铅汽油,每年可减少排铅1500吨。 全国500多个城市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对城市环境质量、污染防治工作和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进行量化,综合评价城市政府的环保工作。从1997年起,按照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设施完善、环境改善的要求,开展创建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活动。目前,全国共有100多个城市(区)在创建环保模范城市,其中56个城市和直辖市的5个城区已创建成功。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或好于二级的天数均大于80%,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大于7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大于80%,城市绿化覆盖率大于35%,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蓝天、碧水、绿地、宁静、和谐”已成为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环境的重要标志。 近年来,国家大力开展城市园林绿化工作,建设国家园林城市,改善人居环境。到2004年底,全国城市绿化覆盖率为31.66%,绿地率为27.7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7.39平方米,分别比2000年增长3.51%、4.05%和3.7平方米,其中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翻了一番。目前,全国已命名国家园林城市83个、园林城区4个,国家园林县城10个,并有12个城市获得了“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五、农村环境保护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防治农业环境污染、改善农村环境是中国环境保护的重要任务。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近年来,中国政府在广大农村地区开展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文明村等创建活动,推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目前,全国有178个乡镇获得“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称号。国家重点在“三湖”地区和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黄河三角洲地区,开展畜禽渔养殖污染、面源污染的综合防治示范。一些省市加大村庄环境整治力度,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在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近年来,国家兴建各类农村饮水工程80多万处,解决了6700多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和不安全问题。开展全国土壤污染调查和污染防治示范,建立农产品安全检测和监管体系;加强农药和化肥环境安全管理,推广高效、低毒和低残留化学农药,禁止在蔬菜、水果、粮食、茶叶和中药材生产中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防止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农膜和污灌带来的面源污染,保证农产品安全;开发生产新型安全优质高效饲料,提高饲料吸收利用率,减少养殖产品药物残留和有害物质的排放;推广畜禽粪便综合利用和处理技术,鼓励建设养殖业和种植业紧密结合的生态农业工程。 ——生态农业和生态示范区建设。中国政府把生态农业建设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和生态环境全面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目前,全国生态农业建设县达到400多个,开展示范区建设县市达500多个,其中国家级生态农业县102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33个。近年来,有机食品相关的管理和发展机制不断完善,出台了《有机食品认证管理办法》、《有机食品国家标准》;出台了良好农业规范国家标准和认证实施规则,开展源头治理;开展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创建工作,已命名43个国家级有机食品生产基地,推动有机食品的产业化发展。全国有机认证面积超过300万公顷。 ——发展旱作节水农业。截至2005年,国家投入7亿多元人民币,在水资源匮乏的干旱区、半干旱区建设了460多个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基地,综合运用农艺、生物和工程措施及旱作农业技术,充分利用天然降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农业生产能力,控制水土流失。国家积极推广保护性耕作,启动了以秸秆覆盖、免耕播种、深松和除草技术为主要内容的保护性耕作项目,重点在环京津区和西北风沙源头区建立了两条保护性耕作带。截至2005年底,共建立示范县100个。 ——农村新能源建设。开发与推广农村新能源是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十五”期间,国家先后投入35亿元人民币,重点推广以沼气建设为纽带的能源生态模式。到2005年底,全国沼气用户已达1700多万户,年生产沼气65亿立方米。国家大力发展畜禽养殖废弃物沼气工程,已建成2200多处,年处理畜禽粪便6000多万吨;建成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13.7万处,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500多处;推广省柴灶1.89亿户,太阳能热水器2850万平方米。同时,还积极推广使用太阳灶、风能、地热等可再生能源。 六、生态保护与建设 经过长期不懈努力,中国一些地区生态环境开始得到改善。 ——造林绿化。中国政府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指导方针,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启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营造林面积自2002年以来连续四年超过667万公顷。近年来,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迅速增加,林龄结构、林相结构趋于合理,森林质量趋于提高,实现了由持续下降到逐步上升的历史性转折。目前,全国森林面积达1.75亿公顷,森林覆盖率达18.21%,森林蓄积量达124.56亿立方米。国家重视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从1998年起,中国开展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三北”(东北、华北、西北)及长江流域等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和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等。“十五”期间,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共营造生态公益林800万公顷,9333万公顷森林资源得到休养生息;退耕还林工程共完成造林2133万公顷,其中生态退耕538万公顷,荒山荒地造林1200万公顷,封山育林133万公顷;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共完成各项治理任务达667万公顷;“三北”和长江流域等重点防护林工程造林341万公顷,新封山育林346万公顷。 ——草原保护。为加强草原的生态建设和规划管理,草原工作战略重点实现由经济目标为主向“生态、经济、社会目标并重,生态优先”的转变,草原植被得到有效恢复,草原生态环境逐步好转。国家对草原保护建设的投入持续增加,2000—2005年中央财政共投入资金90多亿元人民币,实施了天然草原植被恢复与建设、草原围栏、牧草种子基地、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草原生态建设等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截至2005年底,全国人工种草累计保留面积达到1300万公顷,草原改良面积1400万公顷,草原围栏3300万公顷,有20%的可利用草原实施了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 ——土地保护、开发与整治。中国政府把保护耕地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国家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为确保粮食安全提供重要基础。同时,建立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和结构,使乱占耕地现象得到抑制。2004年各项建设占用耕地较上年下降37%,总体实现数量上的占补平衡。国家还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力度,建立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制度,组织实施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改善生态环境。“十五”期间,通过对农村及城镇土地、灾毁土地、工矿区废弃土地等进行科学的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复垦土地7.6万公顷,建成了一批布局规整、生态环境良好的新农村,部分资源枯竭型城市和重点矿区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的治理和恢复。 ——水土保持。国家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土保持、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淤地坝、东北黑土区和珠江上游南北盘江石灰岩地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等多个专项工程,水土流失重点防治范围由长江、黄河上中游拓展到东北黑土区、珠江上游和环京津等地区。国家开展示范区和示范工程建设,已建成面积在200平方公里以上的水土保持工程300多个,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示范县190个,示范小流域1398条,并开始实施第一批62个面积不少于300平方公里的示范区和50多个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建设。在全国188个县开展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所有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区全面实施封育保护,封育保护面积达12.6万平方公里,并在“三江源区”实施水土保持预防保护工程。目前,已有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980个县全部或部分实施了封山禁牧,封禁范围60多万平方公里,封禁区内的植被得到了较快的恢复。“十五”期间,全国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4.02万平方公里,综合整治小流域11500多条,建设基本农田406万公顷,营造水土保持林、经果林和水源涵养林1533万公顷,建设拦沙坝、坡面水系等小型水土保持工程350多万座(处),淤地坝7000座。 ——防沙治沙。中国政府将防止土地荒漠化、沙化作为改善生态环境,拓展生存和发展空间,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颁布实施了《防沙治沙法》,批复了《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05—2010年)》,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决定》,实施一批防沙治沙重点工程,使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同时出现净减少。截至2004年底,全国荒漠化土地为263.62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为173.97万平方公里,与1999年相比,五年间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净减少37924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净减少6416平方公里;土地荒漠化和沙化程度有所减轻,重、极重度荒漠化面积减少24.59万平方公里。荒漠化和沙化整体扩展的趋势得到初步抑制。 ——海洋环境保护。中国已经基本形成了海洋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和行政执法体系,构建了海洋环境监测网络,制定和实施了海洋功能区划、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合理开发和保护海洋资源,防止海洋污染和生态破坏,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国政府积极实施主要入海河流的污染防治计划和重点海域的环境保护计划,继渤海之后,中国政府于2005年启动了长江口及毗邻海域、珠江口及毗邻海域的污染治理工作,在长江口和珠江口及其毗邻海域开展了河海统筹、陆海兼顾的陆域、海域同步的环境监测和调查工作。中国政府严格执行海洋工程和海上倾废的审批制度,强化对倾倒活动的执法监视,加强海洋环境监测。国家批准了《赤潮灾害应急预案》和《海洋石油勘探开发重大溢油应急计划》,并纳入国家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初步建立了海洋灾害应急机制。加强了船舶污染防治和危险品运输管理,积极推进海上船舶溢油应急体系建设。截至2004年底,中国已建立各级海洋自然保护区120个,一批海洋珍稀物种得到保护,珊瑚礁、红树林及海草床等重要生境得以保护。通过采取控制渔业捕捞强度、压缩捕捞渔船、完善休渔制度、建立渔业资源保护区、实施海洋捕捞产量“零增长”等措施,保护和恢复海洋渔业资源。 ——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建设。中国政府把建立自然保护区作为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截至2005年底,全国共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2349处,面积达150万平方公里,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5%,初步形成了类型比较齐全、布局比较合理的全国自然保护区网络;全国85%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85%的野生动物种群和65%的天然植物群落类型都得到保护。国家在江河源头区、重要水源涵养区、江河洪水调蓄区、防风固沙区以及其他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区域开展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在东江源、洞庭湖、秦岭山地等18个典型区域开展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试点。内蒙古、黑龙江、江西、湖北、湖南、甘肃、青海等省(自治区)开展了地方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目前,经中国政府审定命名的风景名胜区有677个,其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87个。泰山、黄山、峨眉山—乐山、武夷山、庐山、武陵源、九寨沟、黄龙、青城山—都江堰、三江并流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一批自然保护区,分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或《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全国建有各类森林公园数量超过1900处,其中国家森林公园627处。全国共有85个国家地质公园,其中安徽黄山、江西庐山、河南云台山、云南石林、广东丹霞山、湖南张家界、黑龙江五大连池和河南嵩山等八家地质公园首批进入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名录。 ——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国是一个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的国家,国家制定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编写了《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编制了《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目前,全国共建立野生动物拯救繁殖基地250处,野生植物种质资源保育或基因保存中心400多处,使200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上千种野生植物建立了稳定的人工种群。同时,开展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的调查和抢救性收集,建立了67个农业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区。开展了全国外来入侵物种调查,针对危害较大的主要外来入侵生物开展了“十省百县”灭毒除害行动,提高了公众防止外来入侵生物的意识和能力。全国野生植物资源调查的189种野生植物中有71%的野外种群达到稳定生存发展的标准;全国野生动物调查的252种野生动物中有55.7%的种群稳中有升,扬子鳄、朱鹮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种群成倍增加,野生大熊猫数量达到1596只,人工圈养数量达到183只。一些物种的分布区逐步扩展,黑嘴鸥、黑脸琵鹭等物种的新记录、新繁殖地或越冬地被不断发现。一百多年未见踪迹、已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宣布为世界极危物种崖柏被重新发现。

海洋地质专业毕业论文

学校隶属关系:教育部 电话:

学校所在地:山东省青岛市鱼山路5号 传真:

邮政编码:266003 网址:http://

一、专业设置

自1999年以来,海洋地球科学学院设理学地质学专业(海洋地质方向)和工学勘察技术与工程两个本科专业。2003年新增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2003年学院3个专业计划招生90名。地质学专业(海洋地质学方向)为山东省重点学科。海洋地球科学学院现有海洋地质学、地球化学、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3个硕士点和海洋地质学博士点。现有硕士研究生86名,博士研究生67名。2003年计划招收硕士研究生80名,博士生45名。学院现已成为以海洋地质为特色、地质理论与地球物理方法交叉渗透、理工结合、教学与科研相长的综合性学院。

二、地质类教师队伍现状及队伍建设

学院现有教师51名,有院士1人,教授22人,副教授12人,讲师7人,工程师5人,实验员5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7人,占教师人数的48%(另有12人在攻读博士学位)。其职称与年龄结构见表1。

表1 海洋地球科学学院教师职称和年龄结构一览表

从表1可以看出,学院拥有一支高学历、高职称,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其中,既有科研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基础理论扎实,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一代老教师,又有一批学历高、科研起点高的中青年教师。他们学术思想活跃,勇于探索,在海洋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各个方面已取得辉煌业绩,已成为各学科学术带头人。

李庆忠院士,是我国物理地震学的奠基人,他的波动地震学的基本思想,最早发表在题为《地震波的基本性质——复杂断块油田的反射波异常波和干扰波》的20万字长篇论文中,最早提出“积分法绕射扫描叠加”偏移归位的方法,获得了我国第一条叠加偏移剖面,其构造成像准确、断层清晰,推广应用后获得了重大经济效益。在胜利油田商河西地区仅仅两年内就探明石油储量5400万吨。他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三维地震勘探”的方法原理,并在胜利油田首次进行了三维地震勘探的早期实验。该成果在美国SEG第48届年会上首次宣读,得到了国内外学者专家的高度评价。目前,三维地震勘探已成为石油物探普遍应用的重要勘探手段,为国家的石油工业做出了巨大贡献。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杨作升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河口海岸带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海洋沉积学、沉积矿物地球化学、陆架河口沉积动力学方面的研究。曾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3 项(分列一、二、五)、三等奖3 项(分列一、二、三),全国及省科技大会奖1项(一),“八五”科技攻关重大成果1 项、“九五”攻关优秀成果1 项。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代表性论文13 篇。在研项目主要有:黄河口拦门砂形成演化及治理对策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负责人);黄河口水下岸坡快速蚀退对黄河入海水砂锐减的响应(教育部项目,项目负责人);黄河口水下岸坡快速蚀退过程研究;中德政府间合作项目泥质沉积物输运数学模拟(项目负责人,中德合作项目)。

翟世奎教授,博士生导师,1999年3月至今,任中国青岛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院长兼海洋地球化学研究所所长,现任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兼任国际海洋科学研究委员会中国委员会委员,现代海底热液活动及其成矿作用研究中国工作组组长。近年来先后主持承担国家“八五”攻关等课题10余项,以及现代“海底热液成矿机制及成矿理论”国家杰出青年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参编的《东海地质》专著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主持完成的“冲绳海槽地形地貌及地质地球物理勘测”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主编和参加完成专著或工具书8部,翻译出版工具书《海洋科学大百科》1部。2001年出版《冲绳海槽的岩浆作用与海底热液活动》专著(海洋出版社,2001)。

曹志敏教授,博士生导师,多年来从事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及地球化学教学与研究,致力于稀贵金属,有色金属地质地球化学、矿床成因、成矿规律与金属矿物学、矿相学研究,近年在分散元素成矿作用领域做出了优异成绩。共负责和已完成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课题1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项目“973”和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课(专)题等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重点项目、日本文部省国际合作项目等6项;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地矿部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出版专著《龙门山泥盆系铅锌矿床》、《大水沟独立碲矿床——世界首例碲化物脉型矿床地质地球化学》、《哀牢山蛇绿岩带金矿地质》等7部,在《Ro.J.of Mineralogy》、《SCIENCE lN CHINA》、《Scientia Geologica Sinica》、《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地质学报》、《矿物学报》、《地质论评》等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1997年入选地矿部“百名跨世纪科技人才培养计划”,1998年曾获“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现任中国地学哲学研究会理事和山东地质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海洋地质分会理事;美国科学促进会(American Advanced Association of Sciences,USA)、纽约科学院(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USA)和国家地理学会(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USA)会员等。

王修田教授,留英博士。现从事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现主要主持MBP(Model Based Processing)地震资料处理与解释一体化软件系统的研制与开发工作。目前承担“863”“复杂构造与中深层地震处理技术”项目。在地球物理软件开发方面取得可喜成果。

李广雪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持国家专项课题2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参加1项,主持山东省青年基金1项、重点基金1项,参加国际合作项目2项、部级项目3项,局级项目1项,主持地方项目3项,作为技术骨干参加较大型(50万元以上)海洋工程地质应用开发项目10余项。发表被SCI、EI收录的论文6篇。获地矿部科技成果三等奖2项;论文获青岛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1项。

近几年来,在海洋大学党、政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学院党、政领导加大了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根据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和条件留人并举的原则,亲自走出去,请进来,引进包括院士、博士生导师和省级拔尖人才在内的一批高层次人才。另外,积极支持和鼓励现有教师攻读在职博士,发挥他们在教学、科研方面的专长作用。目前,学院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有27人,已超过教师人数的50%以上。已经形成了以院士、博士生导师、校聘关键岗位教授为各学科学术带头人,以具有博士学历的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学术梯队,为学院今后的发展,为取得更大的教学、科研成果奠定了重要基础。

三、人才培养

学院地质类本科专业近几年招生保持在60~90人,2002年上半年在院本科生达360人,约占全校在校生的6.2%左右。学院自建系以来,已向国家输送了2300多名地质类高级专门人才。目前,学院每年有地质学专业(海洋地质学方向)和勘察技术与工程本科毕业生75人左右。他们基本上以50%的比例考取海洋大学、同济大学、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青岛、广州)、国家海洋局各海洋研究所、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等单位的硕士研究生继续深造。其他部分毕业生在国家各沿海城市(青岛、大连、上海、广州)的相关单位和油田(胜利油田、辽河油田和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就业,从事专业技术和管理工作。他们当中有些已经走上重要的领导岗位,有的已成为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教授。如李士先(1960届)曾担任山东招远功勋地质队总工程师,在胶东金矿成矿理论和找矿工作中做出了重大成就,成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路九华(1965届)在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方面做出重大贡献,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学院毕业生的主体在我国沿海的海洋研究机构工作,已成为科研和管理方面的骨干力量。毕业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参加过国家重大海洋研究工作,如极地考察、海上导弹发射降落区的区域环境调查、大洋锰结核调查、东海大陆架及冲绳海槽的综合研究、南海大陆边缘及中央盆地综合研究等,为我国海洋地质事业的发展、资源开发及海洋工程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办学优势与特色

当代人类社会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3大难题。人类要维持自身的生存、繁衍和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充分利用占地球总面积71%以上的海洋——这块地球上有待开发的蓝色疆土。因此,海洋权益、海洋资源、海洋环境和海洋开发等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焦点。特别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陆地资源的日趋匮乏,围绕着海洋的国际竞争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将更加激烈。因此,加强海洋地质学科的研究,培养大批海洋地质人才是我国面对海洋世纪参与国际竞争的当务之急。

人类在地球上生活和从事各种生产活动,一切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均要取自于地球。人类为了更好地索取和保护地球资源,就必须认识地球。现代地球科学认为,认识地球就必须首先认识海洋。海洋地质科学作为与海底、海洋岩石圈关系最为密切的自然科学,不仅在解决资源,环境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方面继续发挥关键的作用,而且,将成为探索海洋深处的奥秘,认识地球运动规律的前沿学科。

中国海洋大学是全国较早进入“211工程”的高校之一,把海洋大学建设成为高水平的特色大学是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要求和实际行动。根据李岚清副总理关于青岛海洋大学是特色学校,要保留发展它的特色的指示精神,由教育部、山东省政府、青岛市政府、国家海洋局对海洋大学的共建项目的正式启动,将为改善海洋大学的办学条件,发展海洋特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山东省是我国的海洋大省,“海上山东”建设项目实施10余年来,已取得可喜的成果。青岛不仅是海洋科技力量集中的城市,又是自然环境、生活环境优越的海滨城市,已经具备了增进国际、国内的海洋地质科技交流,吸引国内外海洋地质科技人才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另外,中国海洋大学乳山分校的建成启用,以及崂山分校的即将建立启用,均将为海洋地球科学学院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机遇和优越的空间优势。

五、学科建设

随着贯彻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讨论,学院办学的思路更加明确,采取了“努力突出海洋特色,切实强化地质之本,对内优化资源配置,对外发挥群体优势”的基本思路,在办学方面,努力实践“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强化实践、培养素质”的办学目标。主要措施有以下几方面:①加强了海洋地质专业学生的数学基础,改地质学专业学3类数学为1类数学,提高了毕业生终身教育和考研的能力;②打通了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与地质学专业、工程地质专业的壁垒,在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融进了海洋地质学、工程地质的部分课程,拓宽了考研和就业的渠道,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③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学生的动于能力,在实习经费有限的情况下,为确保野外教学实习安全高效地实施,把学生的野外表现与实习成果结合评定实习成绩,并把教学实习的时间从酷暑季节调整到春暖花开的4月,提高了实习的效率,确保了野外实习的质量;④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12号文件精神,坚持教授上讲台讲课的原则,积极鼓励教师开展教学方法的研讨,定期开展教师多媒体教学观摩表演,积极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撰写教学研究论文;⑤积极鼓励教师编写、出版具有海洋特色的高质量的教材,学院教师先后出版了《海洋地球化学》、《海洋自生矿物》、《近代海洋地质学》、《海洋地质学》、《海岸工程环境》、《第四纪环境演变》等海洋特色鲜明的教材。上述措施的实施,使学院本科生教学水平明显提高,研究生考取率逐年上升。目前,平均考研率为30%,高者已达50%。一次性就业率逐年提高,2003年一次性就业率达到100%。

六、实验室建设

学院现有部级重点实验室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各一个。其中海底资源与探测技术为部级重点实验室,下设海底资源与成矿作用、地球物理探测与信息处理技术海底沉积和工程环境研究方向;地质学基础教学实验室为山东省一类实验室,下设普通地质学、矿物学、岩石学、地史古生物学等实验方向。

七、“九五”以来的科研概况

近几年,由于师资队伍建设水平的提高,学院的科研工作得以快速地发展,承担的科研项目经费成倍增加,科研项目出现了由陆向海、由横向到纵向、低层次向高层次和由小到大的转变。目前,学院在研项目30余项,其中国家专项课题2项,“973”课题2项,“863”课题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4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十五”期间学院累计科研经费达5000多万元。学院为“科技兴鲁”和建设“海上山东”在“鲁南建港”、“山东核电场选址”、“中韩光缆路由调查”、“黄河泥砂冲淤稳定性模型的建立”,“胜利油田埕岛海域底积稳定性研究”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学院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有翟世奎教授承担的西北太平洋环境调查项目(国家专控项目,1600万),赵广涛教授承担的“6000m海底有缆观测与采样系统——电视抓斗的研制”(863项目,268万)、曹志敏教授承担的“大洋成矿环境FIA传感器与长期定点探测技术”(863项目,500万),王修田教授承担的“复杂构造与中深层地震处理技术”(863项目,280万)。已取得的标志性成果有

1)分散元素碲聚集成矿的关键因素,曹志敏等,1994~2000年先后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95)、原地矿部科技成果二等奖(1998)、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99)和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0)。该项研究通过解剖在我国四川发现的世界首例碲独立矿床,主要分析分散元素在特定地质条件下的聚集机理,探讨成矿远景等问题,总结其成矿机制和成矿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分散元素不是绝对分散,在一定的有利地质构造因素、地球化学和物理化学条件下,碲不仅能够形成独立矿床,而且可以形成大而富的矿床,对成矿理论和地球化学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2)典型河口冲淤灾害预测技术研究,杨作升等,2001年,项目成果被科技部、财政部、国家计委和国家经贸委联合评为“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优秀科技成果。完成了黄河口专题研究,首次观测到河口入海泥沙异重流过程全貌,揭示了周期性特点和作用机制,建立了河口泥沙异重流新模型。建立了冲淤演变的控制系统模型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反映了黄河断流的影响。建立了河口第一个泥沙及环境多因子冲淤预测动力模型。研究成果在黄河三角洲治理中获得了良好效果。

3)浅海工程勘察与评价研究及其在埕岛油田的应用(应用成果),姜效典等,2001年,项目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一项应用研究项目,是多年在为胜利油田浅海开发(埕岛油田)技术服务的基础上所获得的成果。埕岛油田是我国惟一自主开发的浅海大油田,年产原油200多万吨,本校已为本油田开发过程中的井场,平台施工安全等方面完成项目10余项,项目金额已超过1000万元,为油田的开发做山了突出贡献,为学校创造效益200多万元。

4)现代黄河三角洲沉积作用机理研究(理论成果),李广雪等,在国外刊物发表论文10篇,SCI收录6篇、EI收录4篇,论文获青岛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山东省自然科学三等奖。对现代黄河口动力沉积作用机理开展详细研究,发现黄河口滨海区切变锋,证明切变锋是造成黄河口地区快速沉积的主要动力原因之一;证明河口内潮汐敏感段的存在,对感潮段在潮周期内的动力和沉积规律进行了研究;证明黄河下游高含沙量下的水流变性,研究提出黄河三角洲上的河道在高含沙量下水流态发生变性,揭示了黄河高含沙造成的水流结构的特殊性。

5)翟世奎教授等2001出版的《冲绳海槽的岩浆作用与海底热液活动》著作,2003年获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02-088)。著作系统地论述了在冲绳海槽岩浆作用与现代海底热液活动研究中所取得的新成果和新认识。现代海底热液活动是近十几年迅速发展起来的国际热点,热液成因多金属矿床是继大洋锰结核之后所发现的又具有开发远景的海底矿产资源;热液流体与大洋沉积物和大洋玄武岩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影响化学元素全球循环的重要因素,海底热液活动对海水化学成分的影响很可能不亚于大陆入海河流的影响;研究热液流体的化学成分可以用于用来判断地下深处所发生的化学反应,进一步阐明温压条件超出我们取样能力范围的地质作用过程;海底“热液生物”、“黑暗生物链”以及“深部生物圈”等概念的提出及研究成果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类对诸如生命起源这种重大科学问题的传统认识,很可能会导致新理论的建立。因此,该著作必将为促进我国海底岩石学与现代海底热液活动的研究做出贡献。

八、国际交流与合作

学院按照“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办学思路,在黄河口、长江口、东海、冲绳海槽、太平洋等地区的科学研究与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挪威等国家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九五”期间,学院成功举办了“中日地下水学术交流会”。多次邀请国外专家来院进行学术交流。学院目前有6名中、青年教师在国外进修学习。学院与国外学术团体建立了进行长期国际交流的关系,并委派专家担任一定职务,其中,翟世奎教授担任国际海洋科学研究委员会中国委员会委员、现代海底热液活动及其成矿作用研究中国工作组组长。杨作升教授长期担任国际海洋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曹志敏教授长期担任美国科学促进会(American Advanced Association of Sciences,USA)、纽约科学院(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USA)和国家地理学会(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USA)会员等职务。

(撰稿:栾光忠)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自己没有招收硕士或博士研究生的资格,只有招收博士后的资格。但是这个所能够和一些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报考指定院校的研究生,在学校上一年基础课程之后就能够来这个所继续攻读完成毕业论文。指定院校包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武汉),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武汉)、中国海洋大学、吉林大学等地质类院校。

中国海洋大学

链接: 

若资源有问题欢迎追问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是什么期刊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Qingdao Institute of MarineGeology-QIMG)是隶属于国土资源部(MLR)中国地质调查局(CGS)的海洋地质专业调查研究机构,1964年始建于历史名城-南京,1979年重建于海洋科技城-青岛。目前概况:该所现有在职职工264人。其中科技人员224人,具有高级职称(研究员、副研究员)97名,中初级职称人员127名,博士学历35人,硕士学历57人。建有相关海洋地质学科研究室8个,部属重点实验室1个,局属研究中心2个,海洋工程地质勘察院1个,以及青岛宝玉石质检站等部门,拥有“业治铮”号专业调查船1条。发展方向:以海洋区域地质调查研究为基础,以海洋矿产资源(油气、水合物及固体矿产)、海岸带及近海海域海洋环境地质调查研究为重点,以中国管辖海域为主要工作区,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并重的海洋地质科学研究单位。主要研究部门及开发机构:下设海洋区域地质室、海洋油气与水合物资源室、海洋环境地质室、海洋固体矿产室、海洋地质调查方法室、海洋地质实验检测中心、信息资料室。国土资源部海洋油气资源与环境地质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调查局海岸带地质及大陆架地质研究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中荷海岸带地质研究中心挂靠该所,是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五家联合共建单位之一。下属开发经营企业:青岛海洋地质工程勘察院。该所是教育部批准的与吉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同济大学共建的海洋地质硕士学科点和与中国海洋大学共建的海洋地球化学硕士学科点。该所拥有国内先进的海上调查和实验分析测试设备和专业技术队伍。建所三十多年来,先后完成各类调查和科研项目160余项,有78项获国家、部和省、市科技成果奖。该所正在承担的国家专项、“863”、“973”、科技部、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家和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调查研究项目共40余项。该所已同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40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及合作研究关系,开展了中荷、中美、中俄、中澳、中比、中韩等交流合作,加强了与台湾地区的合作与交流。该所主办有《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和《海洋地质动态》学术刊物,均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该所实验测试中心1992年通过国家技术监督局计量认证(CMA),1997年通过了复审。2005年通过国家实验室认可委员会的认可认证。地址:青岛市福州南路62号

海洋学报 海洋与湖沼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热带海洋学报 海洋科学进展 海洋通报 海洋科学 海洋工程 海洋环境科学 台湾海峡 海洋技术 海洋地质动态

您好,海洋类核心期刊在08年为核心期刊,目前已经不是了。目前这些是海洋学核心期刊的名称1.海洋学报 2.海洋与湖沼 3.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5.热带海洋学报 4.海洋科学进展 6.海洋通报 9.海洋科学 7.海洋工程 8.海洋环境科学 10.海洋预报 11.海洋学研究 12.海洋技术13.海洋湖沼通报 具体的排名没有。

海洋地质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邵长高梁建陈宏文曾文娟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广州 510760)

第一作者简介:邵长高(1983—),男,硕士,主要研究方向:3S技术在资源调查和生态环境动态监测、数字海洋中的应用和开发。E-mail:zkyscg@ yahoo.com.cn。

摘要传统矿产储量计算模型基于欧式测量,应用于小比例尺海洋矿产储量计算时存在精度差的问题,论文通过对WGS1984投影、墨卡托投影、兰勃托投影以及阿尔伯斯投影等特性的研究,提出将矿产实体进行切片处理,计算切片间矿物实体的体积累加和的方法,实现了海洋小比例尺地图投影下储量的精确量测及体积计算,系统地论述了在不规则地球椭球体下如何实现海洋矿产储量计算,为我国海洋资源探测和军事战略方面提供基础服务。

关键词海洋量测地理信息系统地图投影储量计算

1前言

近年来资源勘探已经覆盖大部分陆地区域。越来越多的国家把目光投向海洋。海洋作为一个巨大的能源和资源宝库在国民经济、军事战略等的重要性也日益显现。各个国家竞相制定海洋科技开发规划、战略计划,优先发展海洋新技术[1]。海洋研究成为一个热点,技术的革新也日新月异。

由于海洋是一个大面积的区域,其与陆地的资源勘探技术存在较大区别,尤其在大范围海洋区域的矿产储量计算方面区别甚大。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椭球体,采用传统基于平面的欧式测量方法进行小比例尺海洋地图测量时,由于地图投影等方面的原因将会导致变形,严重影响储量计算的精确度[2]。包括欧洲石油勘探组织在内的国内外机构为了消除这种影响建立了一系列的投影转换公式。这些投影转换应用到二维投影当中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地图量算的精确度。但是对于地球变形引起三维储量计算方面的误差目前并未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引入基于投影转换的方法,通过对WGS1984投影、墨卡托投影、兰勃托投影以及阿尔伯斯投影等特性的研究,提出将矿产实体进行切片处理,计算切片间矿物实体的体积累加和的方法,实现了海洋小比例尺地图投影下储量的精确量测及体积计算,系统地论述了在不规则地球椭球体下如何实现海洋矿产储量计算,为我国海洋资源探测和军事战略方面提供基础服务。

2海洋投影概述

我国的海洋基本比例尺地形图中,海区小于1:50万的地形图多用等角正轴圆柱投影,又叫墨卡托投影(Mercator)[1]。现在我国企事业单位科研人员用的海图大部分为墨卡托投影。但是在海洋小比例尺下计算矿物储量时必须消除墨卡托投影引起的地图变形误差。论文引入了阿尔伯斯投影,利用其在投影变换中面积不变的特性计算储量来消除误差。在矿物深度方向上,切片间距离值取深度值的差值。

3技术路线

海洋大面积矿产实体,跨度大,地图投影变形明显,形状不规则,因此大大增加了计算储量的难度。论文引入切片技术把矿产实体切成实体面,利用切片间实体的累加和计算实体面之间体积的总和即得矿产实体储量。示意图(图1)如下:

图1 矿物实体切片Fig.1 The slice of the mineral reserve

图1中海洋矿物实体被分割为n个切面,切面间体积和相加即为整个实体的体积。当n趋向于无穷大时则与实际体积越接近。n的值取决于实测数据的精度,也就是经纬度和深度的值的精度。

3.1数据预处理

3.1.1数据来源

1)多波速水深数据:多波束数据经常应用于湖泊盆地等的体积运算。多波束水深其工作原理是通过声波发射与接收换能器阵进行声波广角度定向发射、接收,通过各种传感器(卫星定位系统、运动传感器、电罗经、声速剖面仪等)对各个波束测点的空间位置归算,从而获取在与航向垂直的条带式高密度水深数据[6]

2)地震剖面数据:海洋矿产储量数据主要来自海洋地震剖面断层数据。地震勘探方法是在地面上布置一条条的测线,沿各条测线进行地震施工采集地震信息,然后经过电子计算机处理就得出一张张地震剖面图。经过地质解释的地震剖面图就像从地面向下切了一刀,在二维空间(长度和深度方向)上显示了地下的地质构造情况(图2)[7]。海洋地震剖面中可以根据断层的层位读取炮点号,并结合导航数据读取矿产储层的坐标数据。

图2 二维地震剖面示意图Fig.1 Two dimensional seismic data

3.1.2数据入库

从多波束或者地震剖面中提取出的位置数据,数据整理按照如下数据库格式入库:

表1 矿物储量数据结构Table.1 The data sheet of the mineral reserve

表中数据的经度、纬度需存储经投影转换处理后变成的阿尔伯斯投影数据。

3.2切面面积计算

3.2.1 切面绘制

运用sql语言搜索深度相同的多边形的边界值,绘制切面。方法为:

1)用sql语言搜索出数据库数据中深度值相同的数据。

2)取所有数据中一个特定数据(a1,b1),此数据需要位于所有坐标值(ax,bx)之间。

3)从(a1,b1)的0度角开始逆时针计算两者之间距离值L=sqrt[(b2-b1)2+(a2-a1)2]。同时计算角度差。如果过角度差相等则取L值较大的点。

4)把所有3)中取出数据连接成多边形即为此切面。

3.2.2切面计算

为了保持面积计算结果不受地球椭球体影响需要将墨卡托投影转换为阿尔伯斯投影。墨卡托投影转阿尔伯斯投影在ArcEngine下方法如下[4]:

Dim pPoint As esriGeometry.IPoint

Set pPoint=New Point

pPoint.PutCoords mx,my

Set pPoint.SpatialReference=pSpRef2

pPoint.Project pSpRef1‘此处先实现由墨卡托投影到WGS1984投影中

lon=pPoint.X

lat=pPoint.Y

Set pPCS=pSpRFc.CreateProjectedCoordinateSystem(esriSRProjCS_NAD1983USA_Albers)

Set pSpRef2=pPCS

pPoint.Project pSpRef2‘实现由WGS1984投影到阿尔伯斯投影的转换

lon=pPoint.X‘lon即为在阿尔伯斯投影中的经度值

lat=pPoint.Y‘lat即为阿尔伯斯投影中的纬度值[4’

ArcEngine是目前地理信息系统处理方面比较流行的二次开发工具。墨卡托投影转化为阿尔伯斯投影时,每一个坐标点均要做转换,通常是采用W GS1984投影作为中间转换投影。先将墨卡托投影转化到WGS1984投影,然后将转化来的WGS1984投影转化成阿尔伯斯投影。

阿尔伯斯投影最大的特点是投影前后面积保持不变,本文采用质心量算法进行面积计算,具体步骤是先寻找多边形的质心,然后由质心到各多边形顶点引直线,最后把每个多边形的面积相加即得结果。计算步骤如图3[4]。

方法为[4]:

1)首先遍历数据库,读取数据库中高程相等数据的坐标值组成平面多边形。找出多边形质心。

2)连接多边形每个点与质心。

3)计算每个小多边形的面积然后相加。S=s1+s2+s3………。其中S表示多边形面积,s1、s2、s3等表示小三角形面积[4]。

设L为边长,L两端点坐标值为(a1,b1),(a2,b2)。如图4所示:

则:L=sqrt[(b2-b1)2+(a2-a1)2]

每个小三角形面积计算源代码为[4]:

s=(L1+L2+L3)/2

S=sqrt[s*(s-L1))*(s-L2)*(s-L3)]

图3 多边形的面积量算[4]Fig.3 Area measurement of the polygon

图4 每个小三角形面积计算Fig.4 The calculation of every triangle

此处S值即为切面面积。切面面积的计算结果考虑了地球椭球体引起的误差更接近实际值。

3.3切面间体积计算

将矿物实体分割切片后其中每个切面间体积v的计算模拟梯形计算模式,S上为上切面面积,S下为下切面面积,h为切面间高度差。如图5所示:

图5 单个切面实体Fig.5 Single slice object

则切面间体积v=(S上+S下)h/2。图1和5中当切面数n趋向于无穷大时,切面1和切面2之间的面积差值越小,相应的两个多边形的形状也就最接近,h值也就最小。此时可以得到误差较为小的切面体积计算结果。

3.4矿物储量计算

将矿产实体分割成n个切面后,每个小切面的体积的累加和即为整个矿产实体的储量。切面数n的值越大所切割的体积个数越多,则切面值越接近实际值。体积值V即是每个小切面间体积v的累加和。

南海地质研究.2010

式中:V即为整个矿物储量。它累加了所有的切面间实体的体积之和,切面间实体的个数取决于n的大小。当n趋向于无穷大时最接近实际值。

4结语

本文介绍了基于投影转换的海洋小比例尺矿产储量的计算方法,同时提供了基于Ar-cEngine的投影转换方法。矿产储量的计算模式不同于传统的计算模式,关键在于考虑到了小比例尺下由于地球椭球体变形引起的误差。所以论文引入了投影变换的方法,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地球的不规则性引起的误差。但是此方法只适应于固体矿产的储量计算,对于石油、水合物等的储量计算只能做体积计算的一个参数。

参考文献

[1]单宝强,毛永强.GIS中的坐标系定义与转换[J].黑龙江国土资源,2005,11,38~39

[2]欧洲石油勘探组.Coordinate Conversions and Transformation including Formulas[M].国际石油技术软件开放公司,2008

[3]苏国辉,戴勤奋,魏合龙.海洋地质数据库数据的存储结构[J].海洋地质动态,2003,19(6):5~7

[4]邵长高,谭建军等.海洋小比例尺地图精确测量及计算方法[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9,25(2):42~45

[5]

[6]

[7]

Method of Precise Measurem ent and Calculation of Small Scale Mineral Reserve Calculation

Shao Changgao,Liang Jian,Chen Hongwen,Zeng Wenjuan

(Guangzhou Marine Geological Survey,Guangzhou,510760)

Abstract:To the small-scale map in ocean mine reserve field,the traditional measurement method computes the reserve with a relatively coarse precision.In order to improve that,a new method has been provided in this study,which uses Arc Engine technology to finish the conversion between different projections and measure the earth's area as well as other information precisely.And then cut the mine reserve object into several pieces,so we can calculate the volume of the reserve by summing every piece.The different projections,such as WGS1984,Mercator,and Albers,also have been discussed,which can provide a good service for the military strategy and exploration of ocean resources.

Key words:Ocean measurements,GIS,Map projection,Reserve Calculation

王刚龙1,2梁广1,2邵长高1,2

(1.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广州 510760;2.国土资源部海底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 广州 510760)

第一作者简介:王刚龙(1971—),男,硕士,高工,主要从事信息管理及信息研究工作。

摘要 海洋地质调查数据是小比例尺下的复杂空间数据,涉及空间二维及三维数据。针对传统属性数据入库管理模式在处理二维及三维海洋地质数据的不足,本文通过对海洋地质调查内容及数据库结构研究设计了一个基于ArcEngine的海洋地质数据入库模型,模型涵盖了属性数据、空间二维数据、三维数据的入库及出库方式。并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数据库管理系统中得到应用。系统运行良好,保证了数据管理的安全性、稳定性。

关键词 空间数据 地理信息系统 海洋地质

1 前言

海洋在全球战略中的地位日趋突出,海洋战略已是各国竞争的新领域,我国与邻海国家在海洋权益的斗争仍在继续。为了保卫我国领土、领海完整,发展海洋技术势在必行[1]。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提出“资源、能源、特别是油气资源,已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解决后备能源问题是保证国家经济安全的大事”。随着我国国土资源大调查和海洋地质专项调查的开展,大量的海洋地质数据被收集和积累,并建立了多个满足各自业务需求的信息系统和数据源[2]。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作为我国最重要的海洋地质调查机构之一,管理着重要的海洋地质调查数据,如何保证数据管理的安全性及稳定性成为摆在面前的最具挑战性的问题。海洋地质调查数据涵盖了多个行业不同领域的数据,包括地球物理调查数据、地球化学数据、测井数据、地震数据、地质数据、古生物数据等等。数据结构复杂,数据量庞大。海洋地质调查数据更是小比例尺下的复杂空间数据,涉及空间二维及三维数据。而传统属性数据出入库管理模式在处理二维及三维海洋地质数据存在明显的不足,本文通过对海洋地质调查内容及数据库结构研究设计了一个基于ArcEngine的海洋地质数据入库模型,模型涵盖了属性数据、空间二维数据、三维数据的入库及出库方式。并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数据库管理系统中得到应用。系统运行良好,保证了数据管理的安全性、稳定性。

2 总体框架结构

海洋地质调查数据库出入库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海洋地质调查数据库出入库总体框架

Fig.1 The structure for data storage and output in Guangzhou Marine Geological Survey Management System

3 海洋地质调查数据入库

3.1 海洋地质调查入库框架设计

数据录入模块主要可以分为两部分:手动录入功能和自动导入功能。手动录入包括arcgis地图数据、mapgis地图数据和文本数据的录入。自动导入功能:支持access数据库文件的导入并可以生成元数据表。数据修改:支持对空间数据或者属性数据的修改。其中手动录入流程如图2所示。

自动导入功能框架(图3):

图2 手动录入框架

Fig.2 Manual access structure

图3 数据检测及自动导入框架

Fig.3 Data check and auto access structure

3.2 海洋地质调查入库实现方法

海洋地质调查数据入库设计到空间数据的入库,论文采用ArcEngine作为空间入库的基础工具,配合ArcSde以及Oracle9 i共同实现数据的出入库。其中数据自动导入核心功能代码如下:

’--------------打开mdb文件-------------

If cn.State=0 Then cn.Open

sqlD=″ select * from[″ & s & ″]″

rstD.Open sqlD,cn,adOpenDynamic,adLockOptimistic

If rstD.BOF And rstD.EOF Then

Exit Sub

Else:rstD.MoveFirst

End If

’----------------自动导入-------------

rstD.MoveFirst

’---------展示进度条----------

Me.ProgressBar1.Visible=True

Me.ProgressBar1.Min=1

Me.ProgressBar1.Max=barMax

Do Until rstD.EOF

’---------q用来获取OBJECTID号-------------

Dim q As Double

Dim k As Double

q=0

’--------------打开oracle数据库--------------

If Conn.State=0 Then

Conn.Open

Dim strMax As String

Dim objMax As New ADODB.recordSet

strMax=″ select max(OBJECTID)from sde.″ & Me.cmbLayer.Text

objMax.Open strMax,Conn,adOpenDynamic,adLockOptimistic

k=objMax.Fields(0).Value+1

objMax.Close

sqlL=″ select * from sde.″ & Me.cmbLayer.Text

rstL.Open sqlL,Conn,adOpenDynamic,adLockOptimistic

End If

For i=1 To rstL.Fields.count-1 ′录入目标图层的字段名字并录入mdb文件中一行所有的值

strFieldL=strFieldL & ″,″ & rstL.Fields(i).Name

For n=0 To rstL.Fields.count-1

If rstL.Fields(i).Name=rstD.Fields(n).Name Then

If rstD.Fields(n).Type=adDate Then ′判断数据是否为日期数据

strFieldD=strFieldD&″,″ &″ to_ date(′″ &rstD.Fields(n).Value&″ ′,′yyyymm-dd′)″

Else

strFieldD=strFieldD & ″,′″ & rstD.Fields(n).Value & ″ ′″

End If

End If

Next

Next

sqlStr=″ insert into sde.″ & Me.cmbLayer.Text & ″(″ & strFieldL & ″)values(″ &strFieldD & ″)″ ′自动导入

Conn.Execute sqlStr

rstD.MoveNext

barNum=barNum+1

Me.ProgressBar1.Value=barNum

Conn.Close

Loop

cn.Close

MsgBox ″ 数据录入成功″

Me.flxLayer.Clear

Me.ProgressBar1.Value=1

Me.ProgressBar2.Value=1

Unload frmWaitting

Me.flxMatch.Clear

Exit.Sub

4 海洋地质调查数据出库

海洋地质数据出库采用导出excel方式,其核心代码:

Ax=0

By=0

Dim i As Integer

Dim j As Integer

Dim xlApp As Excel.Application

Dim xlBook As Excel.Workbook

Dim xlSheet As Excel.Worksheet

Set xlApp=CreateObject(″ Excel.Application″)‘创建excel文件对象

xlApp.Visible=True

Set xlBook=xlApp.Workbooks.Add

Set xlSheet=xlBook.Worksheets(1)‘设计excel工作表

xlSheet.Cells(1,1)=title

For i=0 To sumRow-1

mFlex.Row=i

For j=0 To sumCol-1

mFlex.Col=j

If IsNull(mFlex.Text)=False Then

xlSheet.Cells(i+3,j+1)=mFlex.Text‘录入数据到excel中

End If

Next j

Next i

海洋地质调查数据需要满足各个业务部门中不同领域的科研人员的需求,因此论文在设计坚持对原数据结构及数据内容不做任何改动,输出方式以excel为主。

5 结语

本文通过对海洋地质调查内容及数据库结构设计了一个基于ArcEngine的海洋地质数据入库模型,模型涵盖了属性数据、空间二维数据、三维数据的入库及出库方式,对其他空间数据的出入库具有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苏国辉,戴勤奋.2003.海洋地质数据库数据的存储结构[J].海洋地质动态,19(6):5-7

[2]苏国辉,孙记红,等.2011.海洋地质数据集成中的关键问题和方案[J].海洋地质前沿,11(27):51

The Management Model of Marine Geological Data Based on ArcEngine

Wang Ganglong1,2,Liang Guang1,2,Shao Changgao1,2

(1.Guangzhou Marine Geological Survey,Guangzhou,510760;2.Key Laboratory of Marine Mineral Reasources,MLR,Guangzhou,510760)

Abstract:Marine geological data concern complicated spatial data including two⁃dimensional and three dimensional data.The traditional ways just concerned about the character data without providing the ways to analysis spatial data.This paper designed a new management model based on ArcEngine to resolve this problem.The model includes the data import an export manner for marine geological data.It has been used in Guangzhou Marine Geological Survey successful.The application proved the useful and credit of this model.

Key words:Spatial Data;GIS;Marine Geology

海洋地理学毕业论文

自己先搜集资料。然后确定目标,相信你可以完成

中学地理教育应重视海洋教育15世纪以来,世界强国顺序已经几经更替。15世纪末是世界上第一代海洋强国葡萄牙、西班牙称霸海洋的时期,1580年后,西班牙击败葡萄牙独霸海洋。英国于1588年7月击败西班牙后,也迅速成为海上霸主。就在英国和西班牙大战过程中,荷兰摆脱了西班牙的封建统治,建立了一支雄厚的海上力量,被誉为全世界的“海上马车夫”,海洋性商业资本主义得以迅速发展,取得了海上贸易的霸权。整个17世纪是英国和荷兰争夺海洋霸权的世纪。因此,英国和荷兰可称为世界第二代海洋霸主。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马汉海权论的影响下,德国海上力量迅速发展,与英国争夺海上霸权愈演愈裂,终于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在这次大战中,仍由英国霸占着海洋。一战后,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海洋的重要性,法、德、美、俄、日本等国积极发展海上力量,并相继成为第二代海洋霸主或有海洋实力的国家。二战后,美、苏两国的海上力量遥遥领先,成为海洋世界的两大巨头。目前,美国星条旗出现在世界各大洋上,成为第三代海洋霸主。导致这个秩序更替的原因有多个方面,其中史家普遍认同的一条铁律则是:强于世界者必盛于海洋,衰于世界者必先败于海洋。中国从秦始皇走到“天尽头”,派人东渡扶桑为其寻找长生妙药,到明代郑和(1371—1435)七下西洋,都是以政治外交为主要目的,忽视了海洋经济。特别是声势浩大的郑和远洋,就在其船队收帆不多久,中国东南沿海便遭到了倭寇的掠夺。一个泱泱大国不仅不及时掌握制海权,歼灭入侵之敌,反而只筑起“海墙”,防御外敌,正是当时中国海洋意识淡薄所带来的恶果。也因此,到了清末才使得列强从海上入侵我国屡屡得逞。可见在这个蓝色星球上,大国兴衰的答案隐藏在浩瀚海洋起伏的波涛中。但令人忧虑的是,中国人的海洋意识仍十分淡薄。近代史的巨痛,并没有唤醒中国人的海洋意识。即使新中国建立后,大多国民受传统“重陆轻海”的观念影响,仍存在着守土敬业、偏于内向发展的思想倾向,缺乏浓厚的海洋意识和活跃的海洋进取精神。且据抽样调查,现有97.8%的大学生不知道我国有300多万km[2]的国家管辖海域(其中37万km[2]左右的海洋国土)。因此,对全民、特别是对作为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中学生进行海洋意识教育,显得尤为必要。我们知道,海洋是生命的源泉、资料的宝库、人类新的生存空间和未来的希望,也是世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地。对于中国拥有18000km的大陆海岸线,6000多个岛屿,14000km的岛岸线,37万km[2]的内海和领海,300多万km[2]的管辖海域的一个海洋大国,开发其巨大的潜能和优势,对我国政治、经济、安全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很有必要在地理教育中加强海洋教育。(一)加强海洋国土观教育海洋国土地教育主要是让学生树立海洋国土意识。1994年11月16日正式生效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确认了“群岛国”概念,使一大片公海成为这些国家的内水;确认了“专属经济区”概念及其宽度为200海里;重新定义了“大陆架”概念,并把大陆架扩展到最远可达350海里,不足200海里的沿海国也可扩展到200海里。我国拥300多万km[2]的管辖海域(含内海、领海、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群岛水域等),可称为我国的“海洋国土”。应该强调的是按《公约》的规定,“海洋国土”在不同的海洋区域是有区别的。内海是一国领土的组成部分,其法律地位与陆地领土完全相同。领海是沿海国连接内海并从领海基线向外延伸12海里的一带水域。沿海国对其领海行使排他性主权,该主权包括领空、领水、海床和底土,但允许其他国家船舶无害通过其领海。专属经济区是沿海国从领海基线向海一侧起至200海里的一带水域;大陆架是沿海国陆地领土向海的自然延伸,不足200海里的可延伸至200海里,超过200海里的最多可延伸到350海里或延伸到2500米等深线以外100里,以较近者为准。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是沿海国的“准海洋国土”。(二)加强国家海洋主权教育要使学生知道海洋关系着我国主权和领土完整。海洋权是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包含的领土主权、领海主权、海域管辖主权等海洋权益,直接关系着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我国自明朝中期,特别是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以来,屡遭外国侵略者从海上入侵,上演了一幕幕有海无防的悲剧。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近百年时间内,我国遭到列强从海上入侵470多次, 从辽东湾的大孤岛到南海的太平岛,从旅顺港到澳门港,几乎所有岛屿、港湾遭到过列强的蹂躏和掠夺,以至于中国几乎无法找到作为自己海军基地的港口。建国以来,人民海军建立起了一支初具规模的海上作战队伍,能在近海海域执行各种海上作战任务,中国海防实力在不断加强。但不容忽视的是:在我国管辖海域,至今仍有近100万km[2]与相邻国家存在争议或被他国强占,有些国家不时觊觎我国的海洋权益。作为地理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让学生知道,维护我国海洋主权权益的形势十分严峻,问题十分复杂,斗争将是长期的。要让他们从小树立起肩负历史使命的责任感,培养对国陆海洋争夺趋势的能力。(三)加强海洋强国的教育中国自1993年首次成为石油的净进口国以来,进口石油不断增加。2002年上升为6941万吨,2003年接近1亿吨,2004年已经超过1亿吨。最保守地预计,到2010年,中国石油消费将超过3亿吨,2020年为3.9亿吨。而2020年前后,中国石油的高峰产量约为2亿吨,缺口额接近2亿吨,必须通过海外供给获得。此外,今后20年,中国还将缺铁30亿吨,铜5亿至6亿吨,铅1亿吨,都需大量进口。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其中主要矿产资源还不足一半,除煤炭和少数有色金属外,矿产资源的富集度也比较低。由此判断,中国在未来5至10年将遭遇“资源安全”问题。10至20年,这一问题会变得严重起来。2020年前后,若没有充分准备,“资源安全”就极可能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软肋”。为应对即将面临的“资源安全”问题,解决资源安全问题,除了要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市场外,发展海洋经济、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必然成为中国经济崛起的必由之路,保卫海洋资源将成为其重中之重。海洋以其丰富的资源、广阔的空间以及对地球环境和气候的巨大调节作用,成为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海洋占地球表面的70.8%,是地球上最大的沉积场所,也是水生生物最广阔的活动场所,是巨大的资源宝库,蕴藏着十分丰富的海洋生物、海水化学、海洋能动、海洋旅游资源。我国南海总面积为350万km[2],在中国国界断续线以内有200多万km[2],其中渔场面积为182万km[2],占全国渔场总面积的65%,是中国渔业资源最为丰富的海区。南海海域的油气资源储量,最新的说法是石油储量达到200亿吨,天然气资源达到25万亿m[3]。因此,加快实施海洋强国战略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中国能否和平崛起,首先要看中国能否在牵涉到一系列国家生存问题的海洋事业上崛起。鉴于此,我国应尽快提高民众的海洋资源利用意识,以促进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四)加强海缘政治教育尽管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但沿海各国充分认识到了海洋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重要性,便纷纷制定了海缘政治战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为了共同的利益,其海上军事力量随时可以在某海域集结以打击别国;为了各自的利益,内部矛盾重重。一些发达国家为了争夺南极洲,其舰艇经常在此附近的海域游弋,在太平洋,美国利用太平洋第七舰队作为称霸海洋最强大的工具,主要用于遏制和攻击俄罗斯、中国和印度。目前,世界海上角逐主要分布在亚洲海域,在东亚,日本海军的活动逐渐向南扩展,一方面对中国的海上威胁从渤海、黄海、东海扩展到南海,另一方面为日本的海上生命线(日本—琉球群岛—南海—马六甲海峡—波斯湾)提供了海上安全保障,实现了在太平洋战争中梦寐以求的战略目标。在南亚,印度不仅自认为阿拉伯海和印度洋有其天然的利益,而且还认为对西北部的波斯湾和东南部的安达曼海也有必要的利益。因此,印度积极发展海军,不断进行海洋扩张,成为南亚海上最不稳定因素之一。21世纪是海洋世纪,世界各国对海洋本身的争夺将会愈演愈烈,有些国家不择手段侵占他国海洋国土,甚至不惜动武。中国不仅是一个陆地国家,也是一个海洋国家,海洋国土面积达300万km[2]。我国的海洋国土已受到他国威胁和侵犯,我国的海上安全已近底线。因此,我们必须树立新的海洋观念,尤其是让作为未来的建设者的接班人的中学生了解未来的海缘政治趋势,了解海洋的重要性。(五)加强加快发展海洋科技的教育今天的海洋竞争,实际上已经成了海洋科技的竞争。没有发达的海洋科技,即使有广阔的领海也只能望洋兴叹。20世纪60年代以来,海洋开发与原子能工程、宇宙空间技术一起并列成为当代三大尖端技术。海洋开发除了传统海洋产业的现代化改造和扩展外,还表现在以高新技术开拓陆地替代资源,形成新兴产业等方面。日本、美国、法国非常重视海洋科技的发展,在海洋科技研究开发上不惜投入重金。相比而言,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直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才真正受到重视。目前中国海洋地质和矿产资源的调查程度还很低,特别是海洋高技术研究开发能力的差距相当大,海洋科研上,也存在资源分散的缺点。发达的海洋国家对专属经济区的调查研究做了充分、大量的工作,但中国在这方面所做的工作仍然很不足。从总体上看,中国落后发达国家至少15到20年。因此,我国不仅要加大科研投入,当务之急更重要的是要对中学生进行海洋意识教育,以便培育一批高素质的海洋科研人员,提高我国的海洋科技能力。综上所述,海洋的开发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复兴和中国的和平崛起。我们必须使我国公民从小树立海洋观念,强化海洋国土安全和培育参与开发公海资源意识,增强海洋强国的危机感,增添海洋强国的信心。

海洋(SEA),地理名词,是地球上最广阔的水体的总称。地球表面被各大陆地分隔为彼此相通的广大水域称为海洋,海洋的中心部分称作洋,边缘部分称作海,彼此沟通组成统一的水体。学术堂整理了十五个有关纪录片海洋的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1、蓝色经济区海洋优势产业布局优化研究2、海洋产业立法问题研究3、三维GIS在数字海洋中的应用4、海洋石油污染与生物修复5、陆源污染防治与海洋环境保护法律问题研究6、北海区主要海洋产业现状比较分析7、海洋资源开发的绿色评价模型研究8、我国国家海洋公园建设的背景、目的及现状研究9、浅析丹东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战咯研究10、基于学案导学教学法的高中地理海洋权益教育研究11、格老秀斯与《海洋自由论》12、海洋生态补偿立法研究13、基于波士顿矩阵的广东省海洋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14、蓝色国土的呼唤——当前我国维护海洋权益的必要性和意义分析15、论海洋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

海洋科学前沿这本期刊上肯定有你想看的文献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