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孔雀东南飞悲剧根源论文答辩

发布时间:

孔雀东南飞悲剧根源论文答辩

《孔雀东南飞》爱情悲剧的导火索——焦仲卿的言语失当《孔雀东南飞》这部流传千古的爱情悲剧,历来被广大的学者和文学批评家们刀工斧斫,关于刘兰芝被休的原因可归纳为无子论、心理变态论、虐待论、性格论、家长制论等等,今天我要从诗中刘兰芝、焦仲卿、焦母之间的两段对话来分析孔雀东南飞这场爱情悲剧的导火索。刘兰芝与焦仲卿的对话:“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颂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颂诗书。”开篇的四句诗刘兰芝在陈述自己未出阁之前所接受的教育,预指我并不是一无是处,高攀你焦家。“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直言我嫁到你家后的心里感受,非但没有获得我想象中的幸福生活,反而心中常常满是苦楚和悲伤。而苦楚悲伤的原因到底又是什么呢?既有丈夫的忽略,又有婆婆的为难。“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夫君你在官府做官,遵守官府做官的规矩,从不为家中的妻子分心、移情,考虑一下我的感受。留我夜夜独守空房,一个月中你我相见的日子才有几回,你不要忘了,我们结婚才没多久呀!刘兰芝是一个接受过教育的诗性女子,追求唯美浪漫的爱情和美满幸福的婚姻,但是婚后的独守空房,相见日稀,却让她感到无比的孤独与落寞,一想到寡言缺少柔情的丈夫就会让她内心中不觉得有一种酸楚,更何况家中还有一个处处刁难自己的婆婆。“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我自认为不是一个懒惰的人,每天鸡叫时分便起床织布,晚上很晚才休息。三天就能织出五匹布,可是婆婆还是嫌我织的慢呀!兰芝向丈夫诉说平日他不在家时,婆婆对自己的态度,希望丈夫能给她以宽慰。“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并不是我织的慢呀,实在是你家的媳妇太难做了!我是不能够让婆婆满意的,留在家里也没什么用。你还是禀告婆婆把我休掉吧!兰芝的抑郁之情已积蓄到了一定的程度,终于暴发了出来,甚至说出了让夫家休掉自己的气话,她的行为在当时看来是大胆的,在封建社会中女子被休是很不体面的事情,因为只有犯了七出的人才会被休,所谓的七出是指: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大戴礼记》)无子,淫泆yì ,不事舅姑,口舌,盗窃,妒,恶疾 (《仪礼·丧服》)对此她不可能不了解,但是这个家真的是让她感觉不到温馨,所有的只是压抑,因此她冒着被耻笑的可能,而提出了甘愿被休的见议,由此可见她是一个有个性、有主见,要求独立、自由的思想先进的女性,也因此种性格才使她招致焦母对自己的无故挑剔和指责。在封建社会中,女性地位极其低下,嫁入夫家后,要听公婆的话,相夫教子,做一个小绵羊式的角色,要等到多年的媳妇熬成婆之后,地位才会有所改变。可以想见焦母当初可能就是这样过来的,既然同是天涯苦命人,那女人又何苦要难为女人呢?刘兰芝一番话后,让丈夫焦仲卿感到深深的愧疚,一向自命多情的他,万万没有想到妻子心中还有这样的苦楚,一面是养育自己多年的母亲,一面是自己深爱的娇妻,处于两难位置的他该何去何从呢,思来想去,他还是决定去和母亲谈谈,可他万没想到的是因为自己的不善言辞,最终和解的目的不但没有达到,反而要被迫将爱妻休回娘家。那焦仲卿究竟说了怎样的一番话才导致了这不可挽回的悲剧的呢?焦仲卿与焦母之间的对话: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儿已薄录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儿已薄录相,幸复得此妇。“从这两句诗来看焦仲卿有点像是在自我贬低,以此来抬高刘兰芝的身价,但在母亲眼里却成了太区区。“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焦仲卿这句发自肺腑的话,却不想触及了母亲的痛处。焦母年轻守寡,没有能和丈夫长相厮守,享以温情,所以把所有的感情都寄予到了唯一的儿子身上,也可以说他有一定的恋子情结。儿子婚后,小两口相亲相爱,柔情蜜意,在她看来心里却是别有一番心酸,好像自己的宝贝儿子被儿媳妇抢走了一般,所以她对兰芝一直有一种抵触情绪,从心底不愿意接纳她。如今儿子又在她面前说要和媳妇生死共相随,有把自己抛弃之嫌,因此她把所有的不满与怨恨全都加诸到了媳妇刘兰芝的身上。为后文她决心休掉兰芝埋下了伏笔。“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此话有我夫妻二人相亲相爱,幸福无边无涯之意,而焦母本就看兰芝不顺眼,这样一来,就会让她感觉到眼前不清净的痛苦是遥遥无期的,作为一个专制独行的封建大家长她势必要有所动作,而最为彻底的办法就是休掉刘兰芝。但是她此时还没有最终下定决心,焦仲卿的后一句话则彻底的激怒了焦母:“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焦仲卿的这句话实想劝慰母亲,替妻子说情,却没有想到适得其反,此话触及了母亲的威严,让焦母觉得有指责她的味道,也由此让她把一直憋在心里的话说了出来。但此时事情尚有转机的余地,因为她是在以一种商量的口吻和儿子说话,却没有想到儿子对媳妇的用情之深居然到了:“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的地步。爱子情深的她,一怒之下,拿出了作为一家之长的态势,给儿子下了最后的通牒。接下来,我们再从焦母的语言中窥探一下她内心中的真实想法。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何乃太区区!”焦母认为儿子见识狭隘,没出息,不重功名利禄而重儿女私情,有恨铁不成钢之意。“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这本是无理由的理由,兰芝的性格和焦母有一定的相似性,都属于有个性,不愿被人约束,有些强势的人。正所谓一山难容二虎,所以二人互看不顺眼。焦母对兰芝的不满已经不是一天两天,而是很长时间了,从下面这句话便可看出:“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这种不满不但时间长,而且程度深,因为她用了一个“忿”字来形容,“忿”是愤怒的意思,日积月累,她对兰芝的不满已达到了极点,转化成了愤怒。但她自始至终也没有说出兰芝到底哪里做的出格,惹她老人家不高兴了,只是用一句模糊的“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作为搪塞。和秦桧给岳飞定的“莫须有”的罪名有着异曲同工之效。我们可以思考一下,兰芝作为焦家下一代的当家主妇,难道对于一些家务事的处理还不能自己做主吗?焦母应该以有这样的一个儿媳为傲,而不是怨愤啊!既然焦母对刘兰芝这样的儿媳不满意,那她到底喜欢何种类型的女孩呢?原来邻家就有一个她自以为为儿子量身定做的好媳妇人选。“东家有好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由此可见,焦母心中理想的媳妇人选应该是像罗敷这样的姑娘。“可怜”在古代汉语中意为“可爱”,秦家的女儿理应是一个娇小可爱,温柔懂事的姑娘,更应该是一个受封建传统思想束缚的所谓的大家闺秀。她和兰芝相比哪个更漂亮,哪个更能干,哪个更贤惠并不重要,最重要的一点就应该是“听话”,不会“举动自专由”,不会忤逆焦母的想法。既然已经有了儿媳的后备人选,所以对兰芝她也便不用再客气:“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这句话也反应出焦母对兰芝已经厌恶到了极点,恨不得她马上离开焦家。可她万没想到的是一向软弱,对她惟命是从的儿子,却为了媳妇说出了:“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这样令她气愤至极的话。于是焦母恼羞成怒,捶床大怒道:“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儿子的这番言语,在她眼里是大逆不道的,难道为娘的含辛茹苦把你抚养成人,如今你竟敢为了媳妇,来用话要挟母亲,错不在儿子,都是刘兰芝那个狐狸精的魅惑,才让儿子的心逐渐的疏离她,所以她绝对不会再让刘兰芝留在焦家,迫使她最后发出了决绝之音。由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刘兰芝和焦母之间虽然互看不顺眼,积怨颇深,但是还不至于立即将关系撕破,而是因为焦仲卿的一番不得体的话,激发了矛盾,成为了这场爱情悲剧的导火索。

1、源自《易经》的说法:从《易经》八卦来看,东南方是“巽”卦方位。“巽”卦的卦形是,象征“风”,五行属“木”。重卦六十四卦中第五十七卦“巽”卦,是一个下巽上巽相重的同卦,“巽”为风,两风相重,象为上下皆顺,不相违逆,象征,风行无所不入的意义。因此,孔雀“东南飞”意味着乘风而飞,要顺长风而长飞,不与风相违逆,就是要向东南方飞。 2、源自《孔雀东南飞》的说法:《孔雀东南飞》故事中,焦、刘的婚姻悲剧发生在今安微怀宁县小吏港。小吏港一名小市港,位于怀宁县城北二十公里处,与潜山县接壤。焦家位于小市港河对岸的焦家坂(今属潜山县),刘家则在小市港东半里处,从地理位置看,刘家正好位于焦家的东南方向。因为刘兰芝的故乡在东南方向,而且刘的尸魂也在东南方的小市港河边,所以焦促卿才面向东南而死。孔雀才向东南方向飞,表达这个爱情悲剧的凄凉。 3、源自陆侃如在巴黎大学进行博士论文答辩的时候的说法:1935年陆侃如在巴黎大学进行博士论文答辩的时候,主考提出一个怪问题:“《孔雀东南飞》这首诗第 一句为什麼不说「孔雀东北飞」呢 ”。陆侃如答:“因为「西北有高楼」。”陆侃如就引用了这句“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来机智应对。不过仍有许多学者严谨考证这一原因。其中一种说法是隐喻死亡的说法。

封建思想迫害.我了解的有两种猜想:1.兰芝犯了"七出"中的头一条"无子".由文中可以了解到兰芝的家庭可以算得上"小康之家",兰芝又很勤奋,可能就是由于这个,被婆婆遣走.2.是婆婆对儿子的爱,就是现在人所说的恋子情结,看不惯儿子与儿媳的恩爱.封建思想深深扎根于心中.(本人偏向第一个看法)兰芝在压迫下选择了死亡,仲卿心系母亲,徘徊犹豫不绝,最终兰芝的死让他痛下决心,决定坚守爱情誓言,徇情而死.

封建思想在做祟,为什么像李清照的那种不拘于思想的束缚的人还是很少呢,这就是个人对于精神世界的追求不同,对于先进思想大胆创新不够。

孔雀东南飞悲剧成因论文期刊

造成这次爱情悲剧的,不是封建礼教,而是家族利益,是家族政治利益碾碎了他们的爱情婚姻。一、刘兰芝、焦仲卿的家庭背景:焦仲卿是庐江府小吏,年纪轻轻就是地级官府的公务员,因此他的家庭背景是士大夫,刘兰芝也一样,“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之后更是“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既欲结大义,故遣来贵门”。来求婚的地位一个比一个高。因此刘兰芝也是士族家庭无疑。既是士族家庭,那么家庭政治利益第一其他必须服务于家庭政治利益是理所当然的了。二、婚姻存续的时间:诗中有“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之句。那么,二三年是现在的二三年吗?古人的二三泛指很多,孔子常说的二三子就是很多学生,而不是二三个学生。再看后面 “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从“小姑始扶床”到“小姑如我长”是多长时间,没有十年也有七八年。小姑始扶床并不是“刚能扶着床学走路”,而是绕者床来回跑,宋朝诗人贺铸《生楂子》中有“何物系君心,三岁扶床女”之句,床是一种可座可卧的家具,也不是现在的床。可见“小姑始扶床”的小姑应该是一个三岁左右正磨人的小孩子。而“小姑如我长”时至小也应该十岁以上了吧。那么,这中间的许多年为什么婆媳相安无事,而突然有一天一定要把刘兰芝赶走?而且几乎是毫无理由的赶走?关于小姑的描述,应该是运用的夸张手法,如果兰芝被修时已经二十好几了,那么也不会有这么多高官来求亲了.三、从母女对话看古代婚姻礼制的合理性:刘母对于求婚者的处理方式居然是告诉女儿:“汝可去应之”, 当得知女儿的态度后刘母婉言谢绝了媒人。是啊,这才是古代婚姻礼制的实质,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前提必须是当事人同意,不然父母不能命,媒妁也不能言。古代交通闭塞,官方出于便民或是自己懒,总之没规定婚姻登记制度,那么如何证明婚姻的真实有效呢?于是,有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规定,父母媒妁只不过是证婚人。古代又没有DNA技术,如果某人抛妻弃子那怎么办呢?婚书就是凭证。即使现在,如果得不到父母的祝福和支持,你的婚姻也很难存续吧。

汉代乐府民歌中的长篇叙事诗。最早见于徐陵《玉台新咏》,题作《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有序云:“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载诗及序入《杂曲歌辞》,题为《焦仲卿妻》,称“古辞”,并说“不知谁氏之所作也”。近人则多取本诗首句拟题,作《孔雀东南飞》。它大致创作于东汉献帝建安年间,是当时人据庐江郡(今属安徽)实有其事的一个婚姻悲剧写成的,后来在民间口头流传。由于原作失题,作者佚名,因而录诗的《玉台新咏》称之“古诗”,《乐府诗集》则以为“古辞”。至于近人或疑此诗为南朝作品,是把全诗在后来流传中民间集体加工润色的成分割裂出来,用作证据,故不足信。这首叙事诗共 350多句,1700多字。它通过焦仲卿、刘兰芝这对恩爱夫妻的悲剧遭遇,控诉了封建礼教束缚、家长统治和门第观念的罪恶,表达了青年男女要求婚姻爱情幸福的合理愿望。刘兰芝是个平民家女子,17岁嫁给焦仲卿为妻。焦仲卿是个衰落了的大家子弟,在太守府充任小吏。他们结婚3年,夫妻恩爱,相誓“黄泉共为友”,但仲卿的母亲不忘自家是“仕宦于台阁”的大家,歧视兰芝“人贱”,嫌她“无礼节”,“自专由”,蓄意为儿子另攀“东家”,逼迫仲卿出妻。兰芝被遣回娘家后,在兄长的逼迫下答应再嫁而暗自决定以身殉情。在新婚之夜,兰芝赴水自尽;随后仲卿也自缢身亡。他们以自己的生命向吃人的封建礼教进行了最后的抗争,表明了至死不渝的忠贞爱情。作者描述上述悲剧后,又添以浪漫的结尾,在枝叶相通的墓木上栖落一对鸳鸯鸟,夜夜相鸣到天明,仿佛告诫后世人“戒之慎勿忘”。这诗的男女主人公焦仲卿、刘兰芝和主要人物焦母、刘兄及刘母,都是塑造得比较成功的人物形象。焦、刘两家是封建社会下层的两个类型的家庭。焦家是从上层衰落下来的。焦母是破落大家的婆母形象,顽固、专横,一心指望儿子重振家门,满腔怨气都对儿媳发泄。刘家则本属地位低下的平民家。刘母是小家良母的形象,夫死从子,能谅解同情女儿的委屈和不幸。刘兄则是庸碌的小民,居一家之主,为生计烦恼。只看门第荣禄,无视胞妹的婚姻幸福,有世俗习气,实无害妹之心。这样两个家庭构成了主人公仲卿、兰芝的生活环境,也是造成他们爱情悲剧的具体原因。仲卿和兰芝的身上,都可以看到各自家庭的影响。仲卿守礼尽孝,性格懦弱。兰芝勤劳善良,温柔体贴,忍受折磨,顾全礼节。他们追求爱情的忠贞和婚姻的幸福。仲卿自知“儿已薄禄相”,不求高官厚禄,而满足于“幸复得此妇”,不愿失掉这幸而娶得的贤慧美丽的妻子。兰芝也“感君区区怀”,忠于爱情,不羡富贵,懂得“同是被逼迫”,矢志以死维护自己的幸福。他们的理想追求和悲剧遭遇,体现着封建统治下广大青年男女的普遍愿望和反抗要求,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作者成功地塑造了这几个人物形象,是这首诗突出的艺术成就。从汉末到南朝,《孔雀东南飞》在民间口头传唱中经过不断地加工润色,汲收了丰富的民歌叙事艺术手法和技巧,使它成为汉代乐府民歌中最杰出的长篇叙事诗。它是整齐的五言诗,而通篇运用精练的口语,适于歌唱,便于描述,表达灵活。全诗以兰芝的婚姻遭遇为主,描述了从焦母逼归到兰芝被迫再嫁而自尽的悲剧发展过程,故事完整,剪裁精当,冲突尖锐,情节动人。诗中“历述十许人口中语,各各肖其声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作者善于以富于个性特点的人物对话开展情节,同时又在冲突发展中表现人物性格。对次要人物如媒人、太守,次要情节如兰芝告别小姑、太守家筹备婚礼等,描述也有简有繁,都起着表现主题思想、衬托主要人物、渲染悲剧气氛的作用。全诗基本上是依照生活本来面貌作如实的描述,但也采用了民歌常用的铺叙和比兴手法,如写兰芝辞别焦家时的服饰仪容、太守家显示富贵的豪华婚礼置备,以及篇末的鸳鸯鸟相鸣等,都不仅起着衬托、渲染作用,更增强了浓郁的民歌色彩。千百年来,《孔雀东南飞》始终为人民喜爱,传诵不衰。到五四时期,更被改编成各种剧本,搬上舞台,以揭露、抨击封建礼教的罪恶。同时,它也被某些封建文人曲解成写义夫节妇,“作节烈诗辄拟其体,更益以纲常名教等语”(费锡璜《汉诗说》)。可见它的影响十分深远。

封建的社会制度造成了男主人公的性格,他孝敬母亲,不敢违背她,说一个不字,这就意味着刘兰芝的不幸。我国传统的、过分的“孝道”。婚姻不是以男女双方的感情为基础,而是以父母的好恶、别人的言论为基础---“父母之名,媒妁之言”。无论父母的好恶是否正确,子女都必须无条件接受。

封建礼教主要存在于男女双方父母对男女的影响之中,是惨剧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也是乐府诗发展史上的高峰之作,后人盛称它与北朝的《木兰诗》为“乐府双璧”,作者无名氏。

焦、刘二人的悲剧有两个层面,其一是婚姻悲剧,其二是生命悲剧。婚姻悲剧的直接原因是焦母与刘兰芝之间的矛盾,这是平常的婆媳矛盾。

其二是焦、刘二人的生命悲剧,应该说这一悲剧的直接原因是刘兄“逼”嫁,根本的诱因是焦仲卿性格中的“叛逆”。所以“逼”嫁。这种行为从一定意义上讲,加速了焦、刘二人的生命悲剧,然而这决不是刘兄的本意。

刘焦之死在当时有必然性。因为他们面临的抉择只有两种可能:或者向焦母刘兄屈服,违背自己的爱情誓约;或者以一死来维护两人的爱情誓约。刘、焦不可能随心所欲地选择第三个可能。

因为他们所处的社会条件并不是他们自己选定的,而是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刘、焦之死,固然有外来的压力,但也有其内在的原因。这原因就是他们自身的思想也不能摆脱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意识形态。

《孔雀东南飞》形象地用刘兰芝、焦仲卿两人殉情而死的家庭悲剧,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热情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夫妇忠于爱情、反抗压迫的叛逆精神,直接寄托了人民群众对爱情婚姻自由的热烈向往。

诗中的矛盾冲突在刘、焦夫妇同焦母刘兄之间展开。这是一场迫害与反迫害的斗争。仲卿求母一段,是第一次冲突,刻画了焦母的专横和仲卿的软弱。兰芝辞婆一段,是第二次冲突,反映了焦母的无情和兰芝的斗争。

兰芝拒婚,是第三次冲突,在兰芝与其兄之间展开,突出了兰芝富贵不能淫的坚贞品格及其兄的卑鄙。仲卿别母一段,写出了阿母的顽固与仲卿的守约。这四次冲突,一次比一次激烈,直至双双殉情。特别是主角兰芝,她的坚决抗争,影响与决定了仲卿的态度与斗争。

兰芝与仲卿的感情纠葛是在上述矛盾冲突的基础上展开的。第一段兰芝的诉苦,表现了她对仲卿的信赖,也交代了矛盾冲突的背景。仲卿求母失败,刘、焦之间的话别,反映了仲卿的不舍、兰芝的温情。

第二次冲突兰芝辞婆后,仲卿的送别,充分抒写了他们夫妇之间的真挚感情。第三次冲突兰芝拒婚一段,仲卿的怨怼,兰芝的表白,他们之间的诀别,淋漓尽致地刻画了生死不渝的爱情。由此可见,上述两条线索,有主有从,互为因果,交替发展,完整紧凑地完成了故事的叙述、人物命运的交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论文答辩

1、东南是虚指。其实孔雀东南、西北飞都没什么问题,就好像《捕蛇者说》里面写道:“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一样,并不是说真的在东西才叫嚣,南北隳突,而是虚指一个方向,这里东西南北可以解释为到处。2、中国的东南方向为亚热带气候,适合孔雀生活。3、世上共有孔雀三种:即绿孔雀、蓝孔雀和白孔雀。野生绿孔雀分布在我国云南西南部、东南亚、爪哇岛;蓝孔雀又名印度孔雀,分布在印度和斯里兰卡,我国的蓝孔雀为引进种;白孔雀全身羽毛都是银白色,是蓝孔雀的白化变异种。因此,飞向东南方向是符合孔雀正常的生活规律 。

“孔雀东南飞”的出处:

“孔雀东南飞”这句话来源于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因诗的首句为“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故又有此名。全诗350余句,1700余字。主要讲述了焦仲卿、刘兰芝夫妇被迫分离并双双自杀的故事,控诉了封建礼教的残酷无情,歌颂了焦刘夫妇的真挚感情和反抗精神。

“西北有高楼”的出处:

“西北有高楼”这句话来源于汉代文人五言诗中的《西北有高楼》:"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问题一:孔雀为什么要东南飞 因为 西北有高楼! 《孔雀东南飞》中,孔雀为什么要往东南飞呢? 1935年 ,巴黎大学 ,中国年轻的留学生陆侃如正在进 行博士论文的答辩。一路应答如流,主考官很满意。突 然,主考提出一个怪问题:“《孔雀东南飞》这首诗第 一句为什�N不说「孔雀西北飞」呢 ”。 凡是学习过古文的都知道,诗文中很多方位词意义是虚化的,不可望文生义 ,比 如 “ 刀枪入库 , 马放南山 。” 未必北山就不可以放马 。但如果这样回答 ,势必显 得呆板 。陆侃如思考了一下 ,就答 :“因为「 西北有高楼 。」” 这句 话引用的是古诗十九首的名句 。“ 西北 ”刚好跟“ 东南 ”相对 ,西北 的楼高 ,孔雀飞不过 ,只好改道东南飞了 。 4 问题二:孔雀为什么东南飞 1935年 ,巴黎大学 ,中国年轻的留学生陆侃如正在进 行博士论文的答辩。一路应答如流,主考官很满意。突 然,主考提出一个怪问题:“《孔雀东南飞》这首诗第 一句为什�N不说「孔雀东北飞」呢 ”凡是学习过古文的都知道,诗文中很多方位词意义是虚化的,不可望文生义 ,比 如 “ 刀 枪 入 库 , 马 放 南 山 。 ” 未 必 北 山 就 不 可 以 放 马 。 但 如 果 这 样 回 答 , 势 必 显 得 呆 板 。 陆 侃 如 思 考 了 一 下 , 就 答 : “ 因 为 「 西 北 有 高 楼 。 」 ” 这 句 话 引 用 的 是 古 诗 十 九 首 的 名 句 。 “ 西 北 ” 刚 好 跟 “ 东 南 ” 相 对 , 西 北 的 楼 高 , 孔 雀 飞 不 过 , 只 好 改 道 东 南 飞 了 。 传 说 清 朝 光 绪 皇 帝 小 时 候 突 然 问 他 的 老 师 , 为 什 �N 有 个 词 叫 “ 东 西 ” , 比 如 , “ 篮 子 �Y 放 著 什 �N 东 西 ? ” 而 没 有 一 个 词 叫 “ 南 北 ” 呢 ? 他 的 老 师 马 上 就 说 :“ 在 五 行 �Y 面 , 南 北 分 别 代 表 水 跟 火 , 而 东 西 代 表 金 木 。 水 火 无 形 , 篮子 如 何 承 ? 但 金 木 乃 有 形 之 物 , 所 以 我 们 管 物 体 叫 东 西 , 而 不 叫 南 北 也 。 ”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 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问题三:《孔雀东南飞》名字为何叫做“孔雀”东南飞?有什么典故? 《孔雀东南飞》选自《乐府诗集・杂曲歌辞》,最早见于南朝(陈)徐陵所编《玉台新咏》卷一,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并序》。 正文第一句为“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这里借飞鸟起兴。古乐府民歌写夫妇离别,多以飞鸟起兴。后人或取其首句,题为《孔雀东南飞》。大约为东汉末年作品,在流传过程中,或经过不断修改丰富。 问题四:记得看过一个故事,说的是为什么《孔雀东南飞》中孔雀为什么不往西北飞 古诗・西北有高楼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一弹再三叹,慷慨有馀哀。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因为西北有高楼,故孔雀东南飞 问题五:孔雀东南飞的寓意是什么 《孔雀东南飞》讲述了焦仲卿、刘兰芝夫妇被迫分离并双双自杀的故事,控诉了封建礼教的残酷无情,歌颂了焦刘夫妇的真挚感情和反抗精神。寄托了人民群众追求恋爱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孔雀东南飞》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热情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夫妇忠于爱情、反抗压迫的叛逆精神,直接寄托了人民群众对爱情婚姻自由的热烈向往。 问题六:孔雀为何东南飞? 1935年,在巴黎大学的博士论文答辩会上,主考人向陆佩如先生提出了一个怪问题:“《孔雀东南飞》这首古诗里,作者为什么不说‘孔雀西北飞’呢?” 问题一提出,答辩会场上顿时有些动静,旋即又都静了下来,一齐把目光投向了陆先生。陆佩如心想:作为艺术描写,说孔雀东南飞,西北飞,都是可以的。但如果这样认真地照直说,会使主考官受窘,认为自己所提的问题近于无知和荒唐。于是,他灵机一动,做了一个奇怪的回答:“西北有高楼。” 这个回答非常巧妙!满座的老师放声大笑,连连称赞。原来,古诗十九首里有这样的诗句:“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陆佩如先生厂怪对怪,既准确又巧妙,大胆的奇思妙想,顿使答辩会上充满了浪漫的活泼气氛。 问题七:孔雀为什么要东南飞 因为 西北有高楼! 《孔雀东南飞》中,孔雀为什么要往东南飞呢? 1935年 ,巴黎大学 ,中国年轻的留学生陆侃如正在进 行博士论文的答辩。一路应答如流,主考官很满意。突 然,主考提出一个怪问题:“《孔雀东南飞》这首诗第 一句为什�N不说「孔雀西北飞」呢 ”。 凡是学习过古文的都知道,诗文中很多方位词意义是虚化的,不可望文生义 ,比 如 “ 刀枪入库 , 马放南山 。” 未必北山就不可以放马 。但如果这样回答 ,势必显 得呆板 。陆侃如思考了一下 ,就答 :“因为「 西北有高楼 。」” 这句 话引用的是古诗十九首的名句 。“ 西北 ”刚好跟“ 东南 ”相对 ,西北 的楼高 ,孔雀飞不过 ,只好改道东南飞了 。 4 问题八:孔雀为什么东南飞 1935年 ,巴黎大学 ,中国年轻的留学生陆侃如正在进 行博士论文的答辩。一路应答如流,主考官很满意。突 然,主考提出一个怪问题:“《孔雀东南飞》这首诗第 一句为什�N不说「孔雀东北飞」呢 ”凡是学习过古文的都知道,诗文中很多方位词意义是虚化的,不可望文生义 ,比 如 “ 刀 枪 入 库 , 马 放 南 山 。 ” 未 必 北 山 就 不 可 以 放 马 。 但 如 果 这 样 回 答 , 势 必 显 得 呆 板 。 陆 侃 如 思 考 了 一 下 , 就 答 : “ 因 为 「 西 北 有 高 楼 。 」 ” 这 句 话 引 用 的 是 古 诗 十 九 首 的 名 句 。 “ 西 北 ” 刚 好 跟 “ 东 南 ” 相 对 , 西 北 的 楼 高 , 孔 雀 飞 不 过 , 只 好 改 道 东 南 飞 了 。 传 说 清 朝 光 绪 皇 帝 小 时 候 突 然 问 他 的 老 师 , 为 什 �N 有 个 词 叫 “ 东 西 ” , 比 如 , “ 篮 子 �Y 放 著 什 �N 东 西 ? ” 而 没 有 一 个 词 叫 “ 南 北 ” 呢 ? 他 的 老 师 马 上 就 说 :“ 在 五 行 �Y 面 , 南 北 分 别 代 表 水 跟 火 , 而 东 西 代 表 金 木 。 水 火 无 形 , 篮子 如 何 承 ? 但 金 木 乃 有 形 之 物 , 所 以 我 们 管 物 体 叫 东 西 , 而 不 叫 南 北 也 。 ”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 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问题九:《孔雀东南飞》名字为何叫做“孔雀”东南飞?有什么典故? 《孔雀东南飞》选自《乐府诗集・杂曲歌辞》,最早见于南朝(陈)徐陵所编《玉台新咏》卷一,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并序》。 正文第一句为“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这里借飞鸟起兴。古乐府民歌写夫妇离别,多以飞鸟起兴。后人或取其首句,题为《孔雀东南飞》。大约为东汉末年作品,在流传过程中,或经过不断修改丰富。 问题十:孔雀东南飞的寓意是什么 《孔雀东南飞》讲述了焦仲卿、刘兰芝夫妇被迫分离并双双自杀的故事,控诉了封建礼教的残酷无情,歌颂了焦刘夫妇的真挚感情和反抗精神。寄托了人民群众追求恋爱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孔雀东南飞》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热情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夫妇忠于爱情、反抗压迫的叛逆精神,直接寄托了人民群众对爱情婚姻自由的热烈向往。

1、源自《易经》的说法:从《易经》八卦来看,东南方是“巽”卦方位。“巽”卦的卦形是,象征“风”,五行属“木”。重卦六十四卦中第五十七卦“巽”卦,是一个下巽上巽相重的同卦,“巽”为风,两风相重,象为上下皆顺,不相违逆,象征,风行无所不入的意义。因此,孔雀“东南飞”意味着乘风而飞,要顺长风而长飞,不与风相违逆,就是要向东南方飞。 2、源自《孔雀东南飞》的说法:《孔雀东南飞》故事中,焦、刘的婚姻悲剧发生在今安微怀宁县小吏港。小吏港一名小市港,位于怀宁县城北二十公里处,与潜山县接壤。焦家位于小市港河对岸的焦家坂(今属潜山县),刘家则在小市港东半里处,从地理位置看,刘家正好位于焦家的东南方向。因为刘兰芝的故乡在东南方向,而且刘的尸魂也在东南方的小市港河边,所以焦促卿才面向东南而死。孔雀才向东南方向飞,表达这个爱情悲剧的凄凉。 3、源自陆侃如在巴黎大学进行博士论文答辩的时候的说法:1935年陆侃如在巴黎大学进行博士论文答辩的时候,主考提出一个怪问题:“《孔雀东南飞》这首诗第 一句为什麼不说「孔雀东北飞」呢 ”。陆侃如答:“因为「西北有高楼」。”陆侃如就引用了这句“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来机智应对。不过仍有许多学者严谨考证这一原因。其中一种说法是隐喻死亡的说法。

论文答辩孔雀东南飞题目

成功的功夫熊猫是个什么事吗。我在外面等你们来吃饭吗?!

《孔雀东南飞》与什么合称为“乐府双璧”?答案:《木兰诗》。《孔雀东南飞》与什么合称为“乐府三绝”?答案:《秦妇吟》和《木兰诗》。诗歌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什么作用?答案:奠定全诗了凄恻缠绵、哀婉伤感的感情基调,又有提摄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孔雀东南飞》的主题思想是什么?答案: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矛盾冲突为线索,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孔雀东南飞》尾声化为鸳鸯充满了什么色彩,结构上有何作用?答案:浪漫主义色彩,呼应开头。

梁启超的《饮冰室全集》(杂文)不错,或者是现在读者的阅读倾向

故事情节中妻子为丈夫织的孔雀衣服就体现出了他们的情意,更可以体现出主题,而且他们死时都穿着那种孔雀衣服

孔雀东南飞论文题目

不知道呀么不知道!

《刚强不阿 理性抗争——也谈《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根源代表汉乐府民歌最高艺术成就的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是中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一座高峰,刘、焦两人殉情而死的家庭悲剧极具高度的典型意义,他们的死,历来受到人们的同情和赞颂。笔者试图通过故事当中的“遣归”、“求婚”、“合葬”这几个至关重要的情节的探讨,进一步深思造成刘兰芝、焦仲卿婚姻爱情悲剧的根源,揭示封建社会里的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在封建家长制度下,专制家长的绝对专制使得男女青年婚姻不能自主,青年男女陷入深重的痛苦,尤其是妇女受到最为惨重的迫害,从而再现刘兰芝刚强不阿,理性抗争的正义形象。关键词:悲剧根源 探讨 封建礼教 殉情 理性抗争有汉一代,辞赋盛行,诗坛一度冷落。及至“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乐府民歌出现,使文坛为之一新,大放异彩。它以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崭新的形式,为我国古代诗歌增添了光彩,并成为汉代文学的突出成就,它是汉末广大人民生活的一面镜子。其中,《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此诗最早见于南朝诗人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后人常以诗的篇首句“孔雀东南飞”作为篇名)。这首代表汉乐府民歌艺术高峰的长篇叙事诗,千百年来,为人们所广泛传诵,交口赞颂,被誉之为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长篇叙事诗的“双璧”之一,不少学者专家的许多文章的观点,以现实性、社会性、历史性为原则,切中肯綮,为后代学习研究者所认同,皆已形成共识。每次读《孔雀东南飞》,常读常新,常新常想:刘兰芝那么知书识礼,聪明美丽,勤劳能干,温顺贤慧,简直是一个至纯至孝、十全十美的“淑女”形象,丈夫又与她情深似海,可她的婆婆为什么不喜欢这样的儿媳,为何非休她不可?既然刘兰芝做个小小的府史之妻都不称职,而县令和太守为什么还会派媒人替儿子去向刘兰芝求婚?同时,兰芝仲卿他们以自杀殉情的方式向封建礼教进行有力抗争以后,两家会求合葬吗?这一系列困惑,让我更为执着地深思造成刘兰芝、焦仲卿婚姻爱情悲剧的根源。对于这些问题,有人认为,由于刘兰芝嫁到焦家后没有生育,使焦家面临绝嗣的危险。因为在宗法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最讲究的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妇女婚后不育,就理所当然地遭到婆家的嫌恶厌弃,因而刘兰芝终被休弃势所难免。然而,我思考再三,总感这一理由难以服众。其一,刘兰芝十七岁嫁到焦家(“十七为君妇”),和焦仲卿仅仅生活了两三年(“共事二三年”),这时她的年龄充其量二十来岁,据此就武断的认为她今后不会再生育是不合情理的,因为婚后好多年才生育的现象司空见惯,这应该是古人和今人都具备的生活常识。况且,新科技研究证明,生育也与男子有很大关系。其二,刘兰芝被休弃后,先后有县令、太守家走马灯似地遣人上门求婚,如果刘兰芝当时真的被断定不能再生育,像焦仲卿这样门第寻常的普通小吏家尚且考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严重后果而断然休弃,难道声名显赫的堂堂县令、太守家会不考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严重后果而郑重聘娶?这显然更是不合情理。也有论者认为刘兰芝被休弃的原因是诗中焦母所说的“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然而,纵观刘兰芝在焦家的表现,不仅找不到刘兰芝“无礼节”、“自专由”的依据,恰恰相反,刘兰芝“有礼节”、“不专由”的例子倒比比皆是。例如,当刘兰芝看出“大人故嫌迟”,自知“徒留无所施”,顺从母意,主动向焦仲卿提出“及时相遣归”;临走前,“鸡鸣”、“起严妆”,“上堂拜阿母”,“却与小姑别”。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有礼有节。另外,刘兰芝被遣前夕与焦仲卿生离死别时的一段掏心剖腹的表白:“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验之于全诗对刘兰芝的描写,也始终看不出刘兰芝有什么“无礼节”“自专由”的越轨行为。我们透过诗歌的字里行间的表白,看到的只是刘兰芝知书达礼、温顺贤慧的美好品德,让人感到刘兰芝的临行表白句句是真,毫无虚言。可见,焦母的“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不过是焦母掩盖自己休媳真意的蛮横借口,根本不是刘兰芝被休弃的真正原因。焦母休儿媳是由于“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的这一理由是站不住脚的。那么,刘兰芝究竟是什么原因被休弃呢?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看待任何一个社会问题,都不能脱离一定的历史背景。《孔雀东南飞》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汉末建安中”),那么,我们就只能从汉代社会中去找寻刘兰芝无辜被休的真正原因。在儒家学者董仲舒的建议下,汉武帝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方略。由于社会现实的实际需要和统治阶级的大力提倡,儒家思想便被尊奉到前所未有的独尊地位。当时儒家学说成了规范人们思想行为和处理日常事物的唯一准绳和依据,这就自然而然地要影响到家庭、婚姻关系的各个方面,而当时在“休妻”这件事上最权威的“法律依据”莫过于儒家学说中的“七出”之律,妇女只要犯有“七出”中的任何一条,都可以被婆家合理合法的休弃。在汉代,作为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的代表人物焦母,究竟是依据什么把刘兰芝赶回娘家的呢?现在我们来探讨刘兰芝当时横遭休弃的原因,只能从当时被奉为圭臬的“七出”中去寻找根据。“七出”在儒家学说中又叫做“七去”“七弃”,这是在那个妇女没有任何地位和尊严的男权社会中丈夫遗弃妻子的七种借口,也是为维护夫权而强加在妇女身上的七道枷索。查阅《仪礼·丧服》,里面记载“七出”的内容为;一、无子,二、淫逸,三、不事舅姑,四、口舌,五、盗窃,六、妒忌,七、恶疾。当时社会的妇女,只要犯有这其中的任何一条,都可以被堂而皇之的出弃。对照刘兰芝在焦家的表现,刘兰芝犯了“七出”中的哪一条呢?如前所述,第一条“无子”显然不能成立。由诗中描写的“守节情不移”“女行无偏斜”等句可知,刘兰芝的品行贞洁贤惠,循规蹈矩,无可挑剔。第二条“淫逸”,第五条“盗窃”恐怕也不能成立。刘兰芝“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岁嫁到焦家后,又“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门辛”,甚至在因失爱于婆婆,蒙屈受怨,无端遭遣时,临行还再三叮咛小姑“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这说明她是一个知书达礼,勤劳能干的善良女性,第四条“口舌”,第六条“妒忌”恐怕也不能成立。至于第七条“恶疾”,卒读全诗,始终看不出她患有什么“恶疾”的蛛丝马迹,这就更不能成立了。“七出”之中,“六出”已被排除,那么,刘兰芝也许是犯了“不事舅姑”(第三条)的大过。也许会有人说,至纯至孝的刘兰芝,怎么会“不事舅姑”呢?我们认为,探讨任何一个社会问题,都要把问题放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加以分析。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是非标准,在刘兰芝生活的男权社会里,衡量一个女子是否合乎“妇道”,是和我们今天的标准大不相同的,当时衡量“妇道”的是非标准是以儒家学说中的封建礼教为绳墨的。《礼记·昏义》中说,妇女须“成妇礼,明妇顺”,“妇顺者,须乎舅姑,和于室人,而后当于夫”。也就是说,作为女子,与丈夫的亲密程度不可超过与舅姑(即“公婆”)的亲密程度,否则即为“不事舅姑”。《礼记·内则》中说得更明白:“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也就是说,儿子过于喜欢妻子,引起父母不高兴的,可以休弃。纵览全诗,我们不难看出,焦仲卿和刘兰芝是一对十分恩爱的美满夫妻。他们已经:“共事二三年”,但两人犹觉得“始尔未为久”。一个说“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一个说“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即或是遭受焦母无端迫害,行将分手之时,他们还是那么情真意切,信誓旦旦——“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可见,他们爱得是多么深沉,多么纯真,多么痴迷,多么坚贞!甚至最后为了忠贞不二的爱情而“举身赴清池”、“自挂东南枝”。无论是富贵不淫的刘兰芝还是倾城不移的焦仲卿,他们感情的天平都十分明显地倾斜于自己所钟爱的恋人,而不是自己的母亲。他们谁都不能割舍自己对恋人的那种特殊的痴爱而移情于母亲。作为封建社会里一个充满礼教思想的蛮横专制、滥施淫威的婆婆,自儿媳兰芝过门后,一心想使她成为自己任意摆布的驯服工具。儿媳的一举一动必须受家长支配。她看到与自己相依为命的独子婚后把爱更多地献给自己的妻子,心中当然不是滋味,当然未免会产生一种失落感,当然会把这一切归咎于儿媳对儿子的殷勤承欢和狐媚吸引,甚至会认为是儿媳妇把儿子从自己身边生生抢走了。于是自然而然会迁恨于儿媳妇,自然而然会觉得“失恩义”,自然而然会觉得“大不悦”。而因儿子”甚宜其妻“引起父母心中不悦的,封建礼教明文规定着可以“出”,于是“吾意久怀忿”的焦母自然就要凭借这一条将兰芝驱遣回家。这,就是刚强不阿的刘兰芝失宠于婆婆横遭休弃的真正原因。经过深思熟虑的刘兰芝感到被遣的命运势所难免,尽管她“奉事循公姥”,“昼夜勤作息”,也难逃“被遣”的厄运。也只能“自遣”了。在礼教重于“人情”的封建时代,因年轻夫妻过分恩爱而使父母不悦造成的婚姻悲剧又何止刘兰芝、焦仲卿两人?宋朝大诗人陆游也是深受其害者之一。据周密《齐东野语》记载:“陆务观初娶唐氏,闳之女也,于其母夫人为姑侄,伉俪相得,而弗获于其姑。既出,而未忍绝之,则为别馆,时时往焉。姑知而掩之,虽行知挈去,然事不得隐,竟绝之,亦人伦之变也。”陆游与其表妹唐婉的爱情悲剧跟刘兰芝与焦仲卿的爱情悲剧何其相似?儿子“甚宜其妻”,夫妻俩人“伉俪相得”竟成为沉浸于爱情幸福中的青年男女的莫大罪名,以致横遭迫害,劳燕分飞,生离死别,各分东西,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这在现在看来是何等的荒谬和不可思议,而在那个时代又是何等的平常和合乎礼义!刘兰芝被遣回娘家后,求婚者接踵而来,足见兰芝的品貌不同寻常。但如前所述,刘兰芝做个小小的府吏之妻都不称职,而县令和太守为何还会派媒人替儿子去向刘兰芝求婚呢?在刘兰芝和焦仲卿生活的年代里,择偶配婚已十分讲究门第、容貌、才华、年龄和婚史等。县令家的三郎和太守家的五郎自身条件这么好,为何不向“窈窕艳城郭”的贤女秦罗敷求婚,而偏偏看上被休的刘兰芝?如果说县令和太守是仰慕刘兰芝的聪明美丽、多才多艺和很有教养,那么他们对刘兰芝嫁给府吏,“共事二三年”后被遣该不会一无所知吧!如果我们从反常的心理解释反常的行动,一切就显得万分合乎情理:县令和太守替儿子求婚是假,为己纳妾是真!在封建时代,对于一个被休待嫁的刘家女来说,等待她的将是一条布满陷阱、洒满血泪的路。刘兰芝和焦仲卿反抗封建家长制度的压迫,殉情以后,会“两家求合葬”吗?回答应当是否定的。其一,焦母和阿兄是封建家长和封建礼教的代表。在他们看来,刘兰芝蔑视封建礼教,反抗兄长之命,新婚之夜“举身赴清池”,让太守一家枉花无数钱财,空欢喜一场,可谓叛经背道,罪不可赦;而焦仲卿饱读诗书,任职台阁,得知刘兰芝自杀,也竟然丢官抛母,“自挂东南枝”,实属不忠不孝,当惩不贷。从焦母和阿兄的思想立场来看,“两家求合葬”是不可能的。其二,阿兄暴戾自私,冷酷无情,而焦母蛮横顽固,独断专行。当初,太守派媒人来求婚,刘兰芝不忘“府吏见丁宁”,一心只盼破镜能重圆,可阿兄对妹妹的事情却无丝毫的理解和尊重,粗暴训斥兰芝“后嫁得郎君”,“足以荣汝身”,“作计何不量”!而焦母一手毁了儿子的幸福,面对儿子殉情的拜别,仍是一副铁石心肠,丝毫不肯回心转意,收回成命。从焦母和阿兄的性格特征来看,“两家求合葬”也是不可能的。其三,富贵不淫的刘兰芝一“举身”,不仅毁了阿兄的高攀梦,还丢尽了阿兄的脸面;倾城不移的焦仲卿一“自挂”,不仅使焦母日后无靠,还使焦家香火断绝。巨大的打击无疑会激起焦母和阿兄心中的波澜,然而,除了绝望、痛苦、恼怒和怨恨以外,还会有些什么?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自然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从焦母和阿兄的内心感情来看,“两家求合葬”就越加不可能了。笔者认为,刘兰芝夫妇死后的情况,完全出于诗人的想象与幻想。“两家求合葬”和“魂化双飞鸟”都是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诗人借此表达了人们对刘兰芝夫妇不幸遭遇的同情,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封建礼教的抗议和嘲弄。机械地把“两家求合葬”理解成为写实的手法来看待“合葬”,不仅有悖于焦母和阿兄这两个人物形象,也将大大削弱全诗“揭露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主题。人非木石,熟能无情,刘兰芝、焦仲卿执着纯真的爱情虽为封建礼教所不容,却为世俗人情所赞赏。千百年来,人们同情、赞美这对青年恋人忠贞不渝的爱情,更欣赏钦佩他们为追求爱情和自由而进行的不屈的理性反抗精神,虽是悲剧,却极富正义色彩。这一爱情悲剧,是当时社会的反映和写照,是对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控诉。学习欣赏这首凄美的爱情诗,我们认识到了古代社会的罪恶,看到了中国妇女为了争取自由幸福的理性反抗精神,刘焦的自尽,是失败,也是胜利。这种方式的抗争,虽说消极,但毕竟是黑暗当中的一线光明,给后人以积极的启迪,更应思考如何才能真正提高妇女的权利和地位。参考文献:1.余冠英选注 1953 《乐府诗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2.李因笃、陈祚明等 1987.6 《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孔雀东南飞》3. 孙志凌 2001.7 《孔雀东南飞》中的三个问题 河北《语文教学之友》4.游国恩等 1989.5 《中国文学史》 人民教育出版社5.金伟源 1989.5 生不偕老·死求同穴——《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讲析》 华东师大出版社

都是爱情悲剧,他们的爱都只有在死后,才得以承认!不同的是,《孔雀东南飞》中的两位主角焦仲卿与刘兰芝本已在一起,因为焦母妒忌兰芝贤能,受他儿子宠爱,硬硬要捧打鸳鸯,把兰芝撵回家。兰芝为遵守她与仲卿的诺言,投河自杀,仲卿为殉情也上吊而死。最后两家将他们合葬!《罗密欧与茱丽叶》,两家本有世仇,可偏偏两人相爱了,肯定不能得到家人的支持,所以他们秘密结婚。神父让茱丽叶装死,作“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意。可罗密欧不知道,以为茱丽叶死了,先把她未婚夫杀死,而后自杀。茱丽叶醒后,发现罗密欧死了,她也自杀随死!因为他们的死,两家冰释前嫌,解开世仇!

相同 1.悲剧的发生离不开尖锐的冲突,两篇课文都展示了紧张、激烈、集中的矛盾冲突。从冲突双方的性质来看,一方追求美好的合乎人性的爱情理想,它是正常的,自然的,健康向上的,但是却处在被压抑的地位;一方则代表腐朽陈旧的封建伦理道德秩序,在《孔雀东南飞》中表现为封建家长制权威,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则表现为狭隘的封建家族利益,它是邪恶的、反人性的,违情悖理的。但是却在现实中占统治地位。 2.从矛盾发展的结果看,它们都写出了双方矛盾的不可调和,最终以善良弱小者——男女主人公殉情的结局来结束矛盾冲突。 不同1.从悲剧主人公对待外界强制力量的态度来看,呈现出不同的特质。刘兰芝和焦仲卿主要还是平民的形象,作为平民的家庭妇女和作为平民的衙门差吏。平民首先关心的是在遵从社会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获得自己应有的平静、幸福的生活。他们总是力求个人在道德、人格和才能上的完美,力求自己符合社会公众心目中的标准,渴望获得权力者的真诚的爱和同情。他们好象总是在那里顺从,顺从他们应顺从的一切权力。刘兰芝在娘家谨从兄命、勤习女红,在婆家对婆母礼节周全、对小姑关顾怜爱以及对家务“夜夜勤作息”的辛苦操劳,焦仲卿对母亲孝顺依从、对妻子则出以生死相依的深情,无不深深地感动人心,成为凉薄的社会永远的温暖。他们不会像精卫一样要填平造成他们苦难的大海,而是试图以毁灭自己来获得他们在尘世间没有获得的爱和同情,他们以自己顽强的道德意志战胜了自己的生命意志,从而谱写了一曲哀感绵绵的苦情之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剧则是由于违背了家族的规则,轻视了家长的权力。悲剧主人公是在追求自己的爱情和幸福中导致灭亡的。这一对青春少年的追求总是显得那样的主动、积极,那样的无所畏惧,全然是毫无顾忌,气势磅礴。在他们的心目中,唯一重要和神圣的就是那使两心相悦的爱情,而狭隘的家族私利在美好的爱情面前则显得荒唐可笑、丑陋卑劣。他们爱得像一把火,轰轰烈烈;他们也毁灭得像一把火,尽管光焰消失,却为寒冷漆黑的大地留下了青春的爱的温暖。他们以自己短暂却又惊心动魄的生命,证明了爱情和青春的崇高与美丽,从而谱写了一曲激情洋溢的悲壮之歌。 2.从作者所处的历史时代和他们所坚持的美学理想来看,体现出历史发展的长期性与延续性。《孔雀东南飞》的作者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早期。经过董仲舒的整理加工,儒家思想逐渐显露出它的反人性、反感性的一面,封建伦理道德思想正日渐束缚和禁锢人心,显示出它吃人的丑恶嘴脸。《孔雀东南飞》中婆母的虐待(顺从公婆是对中国妇女最基本的要求),焦仲卿对他母亲的消极顺从(顺从父母是对中国男子最基本的要求)和在这种顺从中表现出来的对其妻被弃命运的某种程度的漠然,母家兄长的推诿敷衍(中国女性没有继承父母财产的权利,女子被休或嫁不出是自己父兄的耻辱)等等,都表明这不仅仅是焦仲卿妻个人的悲剧命运的反映,更是中国妇女在中国社会关系中的悲剧地位的反映。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作者则处于新旧世代交替的历史阶段,文艺复兴的历史潮流正以不可阻挡之势将人从封建中世纪神的统治与禁锢中解放出来,使人开始真正两文的作者都深切地关注现实人生,充满真诚地人道关怀,只不过《孔雀东南飞》的作者本着作家的良知和美好愿望,所以通篇只能展示刘兰芝与焦仲卿充满苦涩与悲凉的一生,只能以魂化双飞鸟这样的想象情节来表达自己善良却无奈的祝福。它寓示着将有多少有情而善良的男女要在黑暗的中世纪的隧道中蹒跚前行!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作者却以新兴的人文主义作为思想武器,颂扬尘世的欢乐和幸福,追求个性解放和人格尊严,所以他笔下的这一对小儿女显示出青春与爱情巨大的力量,他们不但冲破封建伦理势力和家族利害的包围自由地恋爱、结合,而且还让两大家族和解,让温情代替冷膜,爱的春风消融恨的坚冰,从而显示了人文主义理想的胜利,它让我们明白,人原本应该在这爱的氛围中生活,它使我们感到终于或即将走出狭长黑暗的封建中世纪甬道的喜悦和欣慰。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