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暖通工程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暖通工程论文参考文献

暖通专业在计算 方法 、程序编制和工程应用几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下面是由我整理的暖通专业技术论文,谢谢你的阅读。

暖通空调技术与节能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生活的节奏逐渐加快及心理压力的不断增大,使得人们的工作生活环境应该予以重视。而在人们的工作生活环境中倡导环保和节能的生活方式越来越重要。本文主要是对暖通空调技术与节能进行分析。

关键词:暖通空调 技术 节能

2009年9月22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开幕式上发表题为《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开幕式上的讲话》的重要讲话,郑重承诺今后中国将进一步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继续采取强有力的 措施 :一是加强节能、提高能效工作;二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三是大力增加森林碳汇;四是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研发和推广气候友好技术。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任务,强调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国家。可见节能对于一个国家乃至世界时是多么的重要。本文主要从节能方面浅谈暖通空调技术。

1.室内设计参数

常规情况下,在冬季供暖时,室内计算温度每降低1℃,能耗将减少约5%~10%;在夏季供冷时,室内计算温度每升高1℃,能耗将减少约8%~10%。室内设计参数必须在规定的参数范围内取值。近几年,低温地板辐射采暖系统已经取代散热器采暖,之所以采用这种方式,主要是因为这种方式具有能耗小、舒适性高、容易分户计量、不占用房间使用面积等优点。

2.采暖设计

采暖空调热负荷为12650KW,热指标为。热源由城市热网供给,一次水供回水温度为95/70℃,经热交换后,高温二次水供回水温度为85/60℃,供采暖系统及空气、新风处理机组使用。各类机房、自行车库等设5-8℃的值班采暖,人防掩蔽体采暖设计温度为18℃,厕所为16℃;低温二次水供回水温度为60/50℃,供风机盘管和汽车坡道化雪系统使用,或者化雪系统由于什么原因没有使用。为保证一层室内良好的温度环境,抵挡大门的冷风侵入,在各大门入口处均设置了热空气幕。

以空气为热泵的热源在寒冷地区进行采暖是当前研究的 热点 。因为它和以往的燃煤、燃油、直接用电等取暖方式比较的话,在环保、节能、安全使用,甚至经济等方面有突出的优点,其可推广性也超过了水源、地源热泵。

2.1地板采暖的空气热泵机组容量的选择

机组容量(W)=当地建筑采暖设计负荷()×用户采暖的建筑面积()÷(1-)×0.85-0.9

2.2室外机最好安装在冬季主导风的背风面,应该设置遮雪蓬,机组如果安装在平台上,则底面应抬高至少20cm,以免化霜结冻,机组吸风口距障碍物至少25cm,双机之间距离至少20cm。

2.3地板下埋管的设计

空气热泵作为热源时,供水温度或供回水平均温度应尽可能设计得低些,以使机组效率尽可能高,又由于工程实践证明本机组的供回水温差较少仅2℃-3℃,所以,选择地下埋管时可参照“低温热水地板辐射供暖应用技术规程”( DBJ/T01-49-2000)附录 E-1至 E-3中平均水温35℃一栏,按照地板所需散热量选择间距,然后,将管道直径放大到Φ20/16成间距缩小一档即可。

3.风系统设计

3.1集中空调系统的排风热回收

一直以来,业内人士只是从经济方面的角度来衡量热回收装置的利弊,而环保与节能则被忽视。当今,业内人士考虑的角度有所转变,现在从环保和节能这个角度来衡量热回收装置的利弊。

空调区域排风中的热能量是非常多的,如果把这些热能量加以回收利用,那么环保和节能定会实现。如果新风和排风采用专门独立的管道输送,那么有利于集中热回收装置的设置。新风和排风采用热回收装置进行湿热或者全热交换,节能效果非常明显的表现出来。

3.2空调风系统

(1)有资料显示,以我国南方地区为例,夏季室内设计温度如果每降低1℃或冬季设计温度每升高1℃,其工程投资将增加6%,能耗将增加8%。该数据很明显地说明,适当提高夏季以及降低冬季的室内空气温度,都将起到显著的节能效果。与此同时,为保证室内空气质量以及人们对新鲜空气的需要,现行《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对最小新风量作出明确规定,要求建筑满足国家现行有关卫生标准。研究表明,加大新风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室内空气质量问题,但增加了空调能耗。新风定值必须按照规范来确定,因为新风量对于能耗和人体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人员密度较大时,新风的供应按人员的密度来进行的话是非常不经济的。我国建筑采用了新风需求控制(检测室内CO2浓度),值得注意的是:新风量变化,排风量随着也发生变化,否则造成负压,可能会适得其反。

(2)暖通设计师对于规范中新风量的规定表示赞同。暖通设计师认为,在目前中央空调清洗不够规范的背景下,加大新风量是必要的。不过,对于室内设计温度的要求,他们却持保留态度。业内人士有这样的一个说法:“如果说节能像一棵树,有很多枝杈可以作为思路,那么,业主方的意见更像那个根。他们的态度,将成为决定暖通专业乃至建筑节能的根本性因素。”业内人士表示,建设方的意见非常重要。

要想增加新风量或者增强风机盘管处理室内回风的能力,风机盘管加新风的新风口应单独或布置在盘管出风口的旁边,而不应该布置在盘管回风吸入口。

(3)房间面积或空间较大、人员较多或有必要集中进行温度控制的空气调节区,其空气调节风系统宜采用全空气空调系统,不宜采用风机盘管系统,以利于集中处理、调节,发挥有利因素,弥补之前产生的问题。

(4)建筑空间高度大于或等于10m、且体积大于时,宜采用分层空调系统。与全室性空调方式比,分层空调系统夏季可以节能30%左右,但是冬季并不节能。通常设计时,夏季的气流组织为喷口侧送,下回风,高大空间上部排风;而冬季一般在底层设置地板辐射或地板送风供暖系统,也可将上部过热的空气通过风道送至房间下部。

(5)多个空气调节区合用1个空气调节风系统,各区负荷变化较大、低负荷运行时间较长,且需要分别调节室内温度,在经济条件允许时,宜采用全空气变风量空气调节系统。设计时应注意:要求采用风机调速改变系统风量,而不能采用恒速风机而改变系统阻力调节;其次,应采取保证最小新风量的措施,避免因送风量减少,造成新风量减少而不满足卫生要求的后果;再者,调节末端送风口风量时,推荐采用串联式风机驱动型末端装置以保证室内的气流分布。

(6)在某些情况下,像屋顶传热量较大、吊顶内发热量较大、吊顶空间较大(此时的吊顶至楼板底的高度超过1.0m),如果采用吊顶内回风,导致空调区域增大、空调耗能上升,这样非常不利于节能。所以对于建筑顶层或者吊顶上部有较大热量、吊顶空间较高时,直接从吊顶回风是不合理的。

4.围护结构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原院长、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顾问总工程师吴德绳认为,暖通专业既然是建筑节能的支柱力量,因此,目光不仅要盯住如何优化暖通空调系统设计,更应该有所转移,在围护结构设计方面重点考虑。

围护结构在节能工作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所谓围护结构节能,通常是指通过改善建筑物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使得建筑在夏季隔绝室外热量进入室内,冬季防止室内热量泄出室外,以保持室内尽可能接近舒适温度,减少通过辅助设备来达到合理舒适室温的负荷,并最终达到节能的目的,如通过采暖、制冷设备达到节能。

传统住宅建筑的围护结构是普通黏土砖,简单架空屋面和单层玻璃钢窗,它们的传热系数分别为1.96、1.66和6.4。而“节能住宅”的围护结构中外墙和屋面采取了保温措施,外窗采用中空塑钢窗或断热中空铝合金窗,它们的传热系数分别为 1.5、1.0和3.0,使围护结构的节能贡献约占25%。采用能效比高的采暖、空调设备(按照国家标准,房间空调器的能效比:制冷>2.3,采暖>1.9),使采暖、空调设备的节能贡献约占25%,两者相加总体达到节能50%的目标。

据介绍,围护结构的节能设计应该从墙体、窗户、屋面等三个方面考虑。对于设计人员而言,如何处理建筑玻璃幕墙的问题,在业内一直存在很大争议。普通玻璃幕墙是建筑节能不能实现的因素之一。统计数据表明,夏季通过玻璃窗的日照热可占制冷机最大负荷的30%,冬季单层玻璃的热损失约可占锅炉负荷的20%。窗体节能技术主要从减少渗透量、减少传热量、减少太阳辐射能三个方面考虑。另外,在保证室内采光良好的前提下,合理确定窗墙比十分重要。当窗墙面积比超过50%时,负荷将明显增加。不仅是外围护结构,内围护结构在设计中同样重要。暖通设计师要比普通建筑师更懂得建筑节能的途径,所以暖通设计师和普通建筑师多进行沟通效果才会更好。

5.实现节能

暖通空调的设计师在方案设计时,首先应深入了解业主的能源状况以及对空调的使用状况和是否有余热、废气等条件,然后对各种能源方案进行合理综合的对比。设计师在设计时应考虑的重点是:如何利用可再生能源和低品位能源。

暖通设计师在设计阶段完成基础工作之后,最关键的就是环保和节能的实现,而环保和节能的实现是通过综合利用各种先进技术、利用各种可再生资源来实现的。

利用自然条件来满足人们对于室内温度的需求,这是最理想的方式。现在通过各种设备实现对温度的调节,只不过是对人们的过错进行补救。冷热源是设计师最关注的一点,因为其能耗往往能占空调系统总能耗的50%左右。

地源热泵系统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快速发展起来的,它利用地下恒温层土壤热显著提高空调系统效率。同时,采用新能源利用的供给方式,实现冷、热、电三联供;利用燃气、汽、电力能量转换的原理联合循环使用,将工业流程最尾端的余热收集起来,用于供冷系统空调冷冻水和供热系统的生活热水,这样,能源的利用率可提高至70%~80%左右。这些都给暖通空调设计师提供了广泛的节能设计思路。

6. 总结

随着全球逐渐变暖这种现象的出现,空调现在已经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使人们工作生活更加舒适,人们对于空调也有了一定的依赖性。然而,环保和节能是当今非常重要的问题,因此,在暖通空调设计方面,暖通空调的环保和节能是目前空调技术方面发展的方向,也就是说,城市供热环保和节能是目前亟须加强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赵君利. 暖通空调节能从设计开始.中国建设报,2010,(03).

[2] 胡锦涛活动报道集,2009,(09)

[3] 刘金瑶,李婉茹,刘鹏华. 浅谈暖通空调的节能.暖通空调,2008,(04).

[4] 张莉,李尧,朱玉明.暖通空调节能设计分析.山西建筑,2010,(09).

[5]__荣.建筑工程的暖通空调设计.施工技术与设计,2008,(07).

[6] 万蓉. 基于气候的采暖空调耗能及室外计算参数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9,(08).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暖通专业技术论文

一、参考文献著录格式1 、期刊作者.题名〔J〕.刊名,出版年,卷(期)∶起止页码2、 专著作者.书名〔M〕.版本(第一版不著录).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3、 论文集作者.题名〔C〕.编者.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4 、学位论文作者.题名〔D〕.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5 、专利文献题名〔P〕.国别.专利文献种类.专利号.出版日期6、 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7、 报纸作者.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8 、报告作者.题名〔R〕.保存地点.年份9 、电子文献作者.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文献出处,日期二、文献类型及其标识1、根据GB3469 规定,各类常用文献标识如下:①期刊〔J〕 ②专著〔M〕 ③论文集〔C〕 ④学位论文〔D〕 ⑤专利〔P〕 ⑥标准〔S〕 ⑦报纸〔N〕 ⑧技术报告〔R〕2、电子文献载体类型用双字母标识,具体如下:①磁带〔MT〕 ②磁盘〔DK〕 ③光盘〔CD〕 ④联机网络〔OL〕3、电子文献载体类型的`参考文献类型标识方法为:〔文献类型标识/载体类型标识〕。例如: ①联机网上数据库〔DB/OL〕 ②磁带数据库〔DB/MT〕③光盘图书〔M/CD〕 ④磁盘软件〔CP/DK〕 ⑤网上期刊〔J/OL〕 ⑥网上电子公告〔EB/OL〕三、举例1、期刊论文〔1〕周庆荣,张泽廷,朱美文,等.固体溶质在含夹带剂超临界流体中的溶解度〔J〕.化工学报,1995(3):317—323〔2〕Dobbs J M, Wong J M. Modification of supercritical fluid phasebehavior using polor coselvent〔J〕. Ind Eng Chem Res, 1987,26:56〔3〕刘仲能,金文清.合成医药中间体4-甲基咪唑的研究〔J〕.精细化工,2002(2):103-105〔4〕 Mesquita A C, Mori M N, Vieira J M, et al . Vinyl acetate polymerization byionizing radiation〔J〕.Radiation Physics and Chemistry,2002, 63:4652、专著〔1〕蒋挺大.亮聚糖〔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127〔2〕Kortun G. Reflectance Spectroscopy〔M〕. New York: Spring-Verlag,19693、论文集〔1〕郭宏,王熊,刘宗林.膜分离技术在大豆分离蛋白生产中综合利用的研究〔C〕.//余立新.第三届全国膜和膜过程学术报告会议论文集.北京:高教出版社,1999.421-425〔2〕Eiben A E, vander Hauw J K.Solving 3-SAT with adaptive genetic algorithms 〔C〕.//Proc 4th IEEE Conf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Piscataway: IEEE Press, 1997.81-864、学位论文〔1〕陈金梅.氟石膏生产早强快硬水泥的试验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学大学,2000〔 2 〕 Chrisstoffels L A J . Carrier-facilitated transport as a mechanistic tool insupramolecular chemistry〔D〕.The Netherland:Twente University.19885、专利文献〔1〕Hasegawa, Toshiyuki, Yoshida,et al.Paper Coating composition〔P〕.EP 0634524.1995-01-18〔 2 〕 仲前昌夫, 佐藤寿昭. 感光性树脂〔 P 〕. 日本, 特开平09-26667.1997-01-28〔3〕Yamaguchi K, Hayashi A.Plant growth promotor and productionthereof 〔P〕.Jpn, Jp1290606. 1999-11-22〔4〕厦门大学.二烷氨基乙醇羧酸酯的制备方法〔P〕.中国发明专利,CN1073429.1993-06-23 6、技术标准文献〔1〕ISO 1210-1982,塑料——小试样接触火焰法测定塑料燃烧性〔S〕〔2〕GB 2410-80,透明塑料透光率及雾度实验方法〔S〕7、报纸〔1〕陈志平.减灾设计研究新动态〔N〕.科技日报,1997-12-12(5)8、报告〔1〕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密相气力输送技术〔R〕.北京:1996

暖通工程师论文范文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对于住房条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满足居民的住房需求,我国的建筑业加大了房屋建筑设计的规模和力度。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建筑设计的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建筑设计的本科生毕业论文篇1 浅谈建筑设计中节能建筑设计 摘要:当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做为我国国民经济三大支柱产业之一的建筑业,在能源消耗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在当下大力倡导节能环保的大环境下,节能建筑做为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被提上日程。本文阐述了建筑设计中节能设计的概念、现状和优势,并提出了节能建筑设计中的几点策略,充分利用自然能,降低不可再生能源消耗,促进我国建筑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节能建筑;设计;应用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各项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国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被破坏的代价,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被破坏的矛盾日趋尖锐,群众对环境污染问题反应强烈,能源的短缺已不容忽视,节约能源与环境保护已受到世界性的普遍关注,在我国亦不例外。目前,全世界有近30%的能源消耗在建筑物上,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出发,使建筑尽可能少地消耗不可再生资源,降低对外界环境的污染及破坏,并为使用者提供健康、舒适与自然和谐的工作及生活空间。 1节能建筑概念 节能建筑是指遵循气候设计和节能的基本方法,对建筑规划分区、群体和单体、建筑朝向、间距、太阳辐射、风向以及外部空间环境进行研究后,设计出的低能耗建筑,其主要指标有:建筑规划和平面布局要有利于自然通风,绿化率不低于35%;建筑间距应保证每户至少有一个居住空间在大寒日能获得满窗日照2小时等。目前节能建筑已逐渐成为国际建筑界的主流趋势。一个经常被忽略的事实是:建筑在能源消耗总量中,几乎占到了70%,这一比例远远高于运输和工业领域。在发展低碳经济的道路上,建筑的“节能”和“低碳”注定成为绕不开的话题。 2 节能建筑设计的现状和优势 2.1节能建筑研究及应用现状 节能建筑已逐渐成为国际建筑界的主流趋势。在中国,节能建筑思想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并已写进国家的发展规划中。目前对于节能建筑研究较多的是建筑外窗、玻璃幕墙的应用,而对外墙、屋顶以及楼地板的研究较为欠缺。另外,夏热冬冷地区的研究较寒冷地区、严寒地区的研究多,主要是因为夏热冬冷地区采暖和空调能耗均较高,节能设计需同时考虑围护结构的保温和隔热性能,而这两者是相互矛盾的,所以,要想达到既保温又隔热的目的,有很多困难需要解决。 2.2低碳节能建筑的优势分析 2.2.1采用地毯式的建筑能使能耗显著降低。据统计,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可消耗50%的能源,并产生34%的环境污染物。节能建筑则大大减少了能耗,和既有建筑相比,它的耗能可降低70%~80%。所以低碳式建筑更有利于环境的保护。 2.2.2节能建筑产生出新的建筑美学。一般的建筑采用的是商品化的生产技术,建造过程的标准化、产业化,造成了大江南北建筑风貌大同小异、千城一面,而节能建筑强调的是突出本地的文化、本地的原材料,尊重本地的自然、本地的气候条件,这样在风格上完全是本地化的,并由此产生了新的建筑美学。节能建筑向大自然的索取最小,这样的建筑,让人在体验新建筑美感的同时,能更好地享受健康舒适的生活。 2.2.3节能建筑环保理念贯穿始终。传统建筑多是在建造过程或使用过程中,考虑到环境问题,而节能建筑强调的是从原材料的开采、加工、运输、使用,直至建筑物的废弃、拆除的全过程,节能、环保理念贯彻始终,强调建筑要对全人类、对地球负责。 3 推进节能建筑的措施 3.1 建筑规划的节能设计 3.1.1 合理选址 建筑选址主要是根据当地的气候、地质、水质、地形及周围环境条件等因素的综合状况来确定。建筑设计中,既要使建筑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保持适宜的微气候环境,为建筑节能创造条件,同时又要不破坏整体生态环境的平衡。 3.1.2 正确选择朝向 日照及朝向选择的原则是冬季能获得足够的日照并避开主导风向,夏季能利用自然通风并防止太阳辐射。然而建筑的朝向、方位以及建筑总平面的设计应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建筑受到社会历史文化、地形、城市规划、道路、环境等条件的制约,要想使建筑物的朝向均满足夏季防热和冬季保温是困难的,因此,只能权衡各个因素之间的得失,找到一个平衡点,选择出这一地区建筑的最佳朝向和较好朝向,尽量避免东西向日晒。 3.2 建筑围护结构节能设计 建筑围护结构组成部分(屋顶、外墙、门和窗、遮阳等设施)的设计对建筑能耗与用户所处热舒适环境有根本的影响。一般增大围护结构的费用仅为总投资的 3%~6%,而节能却可达 20%~40%。通过改善建筑物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在夏季可减少室外热量传入室内,在冬季可减少室内热量的流失,使建筑热环境得以改善,从而减少建筑冷、热消耗。 3.2.1 屋顶节能 屋顶是住宅第五立面,对建筑造型起着重要作用。住宅做斜坡顶屋面,可借助屋面坡度与日照斜率相接近的特点,可再降低住宅顶层的层高。在维持平屋面住宅日照间距的条件下,既取得了改变建筑轮廓、有效地解决了屋面防水和扩大屋顶部位使用空间的效果;也减少了住宅之间的日照间距,节约了建设用地。平屋顶可采用北向的退台,既获得露天活动空间,也可缩小日照间距。 3.2.2 墙体节能 墙体是建筑外围护结构的主体,其功能主要是承重、防水、防潮、隔热、保温。其所用材料的保温性能直接影响建筑的耗热量,一般情况下,单一墙体材料往往难以同时满足保温、隔热要求,因而在节能的前提下,应进一步推广空心砖墙及其复合墙体技术。其一般做法是,用砖或钢筋混凝土作承重墙,并与绝热材料复合。 3.3 建筑材料节能设计 合理选用建筑节能材料也是全面建筑节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建筑材料的选择应遵循健康、高效、经济、节能的原则。一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大量的新型高效材料不断被研制并应用到建筑设计中去,更好地起到节能效果。另一方面,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发掘出一些地方节能材料,更好地应用到建筑节能中去。 3.4 利用新能源 可再生能源在暖通空调系统中的应用包括:太阳能的应用、自然通风的应用、地下水的应用、地热(冷)的应用等。 3.4.1 太阳能的应用地球拦截的太阳能辐射相当于目前全球电力消费量的1500倍,而在现有技术、经济条件下可供开发利用的太阳能,只占理论资源量的很小一部分。太阳能在暖通空调中的应用主要有太阳能采暖和太阳能制冷两个方面。 ①太阳能采暖 太阳能采暖用电作为辅助能源,驱动用太阳能加热的水在管道中循环流动向房间供热。 ②太阳能制冷 太阳能制冷主要包括太阳能压缩式制冷、太阳能吸收式制冷和太阳能吸附式制冷。太阳能压缩式制冷研究的重点是如何将太阳能有效地转换成电能,再用电能去驱动压缩式制冷系统。太阳能吸附式制冷是将系统中的加热器和冷却器去掉,将太阳能集热器与吸附床合二为一,冷却功能则利用夜间室外空气的自然冷却来完成。 3.4.2 自然风的应用 自然风的供冷是可再生能源在暖通空调应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室外空气的焓值和温度低于室内时,在供冷期内就可以利用室外风所带有的自然冷量来全部或部分满足室内冷负荷的需要。通常,这种情况出现在供冷期的过渡季和夜间,可采用的方法为新风直接供冷和夜间通风蓄冷。由于利用了自然风提供建筑所需要的冷量,与常规空调系统相比,在运行中不用电或少用电,既节约能源,又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同时也改善了室内空气品质。 3.4.3 地下水的应用 地下水由于地层的隔热作用,其温度受气温影响很小。在暖通空调中,有些地下水可以直接作为冷源,更是热泵良好的低位热源。所以水源热泵有着良好的节能前景。 4 结束语 保护环境、有效利用自然能源、削减能源负荷是新时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要求之一,建筑设计中应用节能技术是对可持续发展这一理念的最好回应,节能建筑将成为今后建筑设计的主打方向,建筑节能工程作为建设领域的新方向已成为我们既定的基本国策,我们应深刻认识到节能设计的重要性,从自身出发、从实际出发,设计出与实际生活和社会相适应的设计,努力使建筑能耗最低化,大力发展节能建筑,提高能源利用率,为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做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加平,武六元. 建筑节能与建筑设计中的新能源利用[J]能源工程,2001 [2]周炜.小议建筑节能设计[J]陕西建筑,2008 建筑设计的本科生毕业论文篇2 浅析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 摘要:城市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集人类文明与传统于一身的聚集体,其结构庞大复杂,内容包罗万象,建筑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浅析其二者设计之间的相互关系。 关键词:城市;建筑;设计 城市是人们的家,如何让自己的家变得更美好,人们希望创造一种住着舒适、用着方便、看着美观的充满生机的独特的城市空间。对现状的无奈与对未来美好的渴望给人们提供了思考研究与创造的机会。建筑师、规划师和景观师纷纷研究各种理论与设计方法,以期能为城市添彩,创造更为舒适、更为人性化的城市空间。 一、 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 谈起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关系,首先引用著名建筑师沙里宁在《论城市》一书中对城市设计的含义归纳:“城市设计是三维空间,而城市规划是二维空间,两者都是为居民创造一个良好的有秩序的生活环境。” 城市规划以一个城市的宏观发展为目标,它更多的考虑城市的工业化,商业化,现代化,要飞速发展,要为经济服务,提高城市运作的效率,所以要求有更高,更快,更先进,更现代化,更信息化的“硬”环境;而“城市设计”理念的出现,则是“人本主义”对高速工业化的反叛,它更应该注重人文的,文化的,美学的,自然的“软”环境。 但是两者也有共通性,城市设计既为城市规划提供思路和形象化的发展目标,也为建筑设计提供前提和轮廓,城市设计具有更多的立体性、可操作性和示意性,其主体就是空间环境设计。无论是建筑群的组合还是城市的空间设计,都有一种内在的秩序或结构作为联系的纽带。城市设计由注重城市的肌理、构图注重人的存在与活动,越来越体现出对主体城市的认识。从城市发展史中可以看到,人的主观活动往往起决定作用,在现代城市规划与设计过程中设计结果与规划结果并不一定完全吻合,所以它们之间需要相互反馈、相互调整。 二、 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 建筑是组成城市的基本细胞,精制而富有特色的建筑最能展示城市的艺术性。建筑的设计手法现在基本有3 种:模仿、再生、创新。功能成为建筑设计的主题,形式只是外皮的建筑创作过程正在被建筑师们推敲。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许多建筑师正在研究建筑的基本组成元素,然后在某种法则的指导下,进行建筑的重组,从而展现崭新的建筑形式。建筑的外皮也成为单独研究的一个课题,其保温、承重、生态、维护等诸多功能被分层研究,再进行组合,形成有独特内涵的外皮或立面形式。这种解构主义的创作手法更立意于建筑的本原,创造出理性而非感性的建筑。这种建筑形式先思而后建,比施工图设计的建筑形式更利于城市整体的艺术环境。 城市设计是一门正逐步完善和发展的综合性学科,是一门在实践中安排城市发展规划与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相对关联的实用性学科,它具有相对独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它主要解决的是城市的面和线问题。建筑设计是在城市规划的前提下,根据建设任务要求和工程技术条件进行全面设想,并根据其功能具体确定建筑物的空间组合形式和详细尺寸,构造及材料做法。它也具有相对独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主要解决的是城市的点和面问题。同时城市设计主要是通过建筑设计、景观设计来实现的。城市设计的内容也能够细微到桌椅、灯具甚至标志物,但与建筑设计仍有质的区别。城市设计对城市是从整体形象把握,即使具体到任何细小局部时,设计师依然将每个细部作为城市空间体系中的一个部分进行设计,而建筑设计只是关心在特定空间的某一建筑,却很少关心它的邻居,缺乏对城市空间的总体认识和把握。 在城市设计中不但要注重城市的功能分区,交通流线,而且还要注重建筑物的体量、尺度、比例、色彩、造型、材料、空间等。必须强调“城市设计最基本的特征是将不同的物体(包括建筑物)进行联合,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设计者不仅必须考虑物体本身的设计,而且还要考虑一个物体与其他物体之间的关系”。这就要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城市设计以城市和建筑群体空间环境作为主要对象,而一个好的城市设计则在于整体环境的和谐、优美,不仅仅是单纯的建筑单体设计。沙里宁在《论城市》中提出城市体形环境设计的三条原则,其中第二条就是“相互协调的原则”。西特在《城市建设艺术》一书中总结中世纪欧洲城市建设艺术中强调的“互协调要素”,并加以发展,指出自然界虽然千变万化,但又是相互协调的,因此,人类建设新城也应该遵守这条原则。在沙里宁的实践中,把建筑设计、户外空间以及园林绿化等融为一体,形成一个完整和谐的整体。 而我们的城市,最缺的就是关系,建筑与环境之间没有关系,建筑物与建筑物之间没有关系。单独看,有些还不错,放在一起就是乱七八糟。我认为这不是单纯建筑的问题,而是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相协调的问题。 三、 结语 中国的许多城市有上千年的历史,积淀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然而现今的体制使许多建筑师成为克隆的高手,现代的城市建设已经让人们辨别不出南北方的差异,内陆与沿海的不同,千年的文化被百年的新城整合成一个模板。河北省许多地区的三级甲等医院门诊楼都是按同一份图纸盖出来的,只不过城市不同而已。KPF 的高科技与细腻,拉尔夫的楼梯间遍布大江南北,漂亮是漂亮,但缺少了味道。建筑本来是一种展现个性魅力的艺术创作,但现在成了表现城市共性的主要元素。 城市是一个国家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缩影。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一个国家能否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关键在于这个国家的大城市是否具有竞争实力。纵观当今世界,竞争不仅是经济力量的竞争,更是文化精神的竞争。一个新兴的经济型城市,如无文化底蕴,至多是一架经济机器,发展动力显然不足。国际上的大都市,巴黎、伦敦、纽约等,之所以能百多年经久不衰,就在于它们都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又不断地与时俱进地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引领时代新潮流。因此,我们应该吸收其精华、去其糟粕,切实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以找回我们遗失在快速城市化浪潮里的文明。 猜你喜欢: 1. 大学建筑毕业设计论文 2. 建筑设计毕业论文范文 3. 毕业论文建筑工程设计 4. 建筑设计毕业论文范文精选 5. 建筑工程毕业论文范文

1、总结过去,找出问题所在;提出自己的改进想法;2、结合公司新的维保计划和目标,做出新的安排;3、在技术学习上有什么要求、希望、打算、目标等等。

具体的范文模板链接:

阐述水暖工程的论文参考文献

土建专业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紧张又充实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众所周知毕业前要通过最后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比较正规的、有准备的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形式,毕业论文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土建专业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NorBerg-Schulz,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

2.杨·盖尔,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K.Lynch,城市意向[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4.童林旭,地下空间与城市现代化发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5.刘晓晖、杨宇振,商业建筑[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6.曾坚、陈岚、陈志宏.,现代商业建筑的规划与设计[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

7.杨贵庆,城市社会心理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

8.布恩(美),心理学原理和应用[M],知识出版社,1985;

9.魏伦杰,张卫华,关注城市地下商业建筑的安全性与舒适性[J].四川建筑,2007年第27卷;

10.I.L.Mcharg,设计结合自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11.高履泰,光环境的'剖析,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照明工程学报2000(04);

12.王紫雯、涂银霞,城市居住环境中的人文要素研究—以杭州市的人居环境调查为例,建筑学报,2002.1.p40;

13.韩晶,张宇星,城市流线空间连续性设计的方法.规划师,2004,09:90-93;

14.童林旭,地下空间概论(一),地下空间,2004年3月,24(1):133-142;

15.童林旭,地下空间与未来城市,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5年06月,1(3):323-328;

16.束昱、彭方乐,地下空间研究的新领域一一地下环境心理学、地下空间,1990,10(3);

17.王保勇,束昱,影响城市地下空间环境的因素分析,同济大学学报,2000,28(6):656-660;

18.陈秋琼,改善室内空气环境的几种方法,上海建设科技,2000,03;

19.[美]吉迪恩·S·格兰尼,[日]尾岛俊雄.城市地下空间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0.赵景伟,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居环境与地下空间利用.隧道建设,2008,28(2);154-157;

21.陈育霞,诺伯格·舒尔茨的“场所和场所精神”理论及其批判,长安大学学报,2003,20(4);30-33;

22.郭红、莫鑫,诺伯格·舒尔茨的场所理论评析,四川建筑,2004,24(5);

23.胡映东,场所精神的回归,山西建筑,2007,33(18):26-27;

24.费彦,现象学与场所精神,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学报,1999,16(4);25.李道增,环境行为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6.刘力,商业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7.(丹)扬·盖尔、拉尔斯·吉姆松,公共空间·公共生活[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8.赵慧宁、赵军,现代商业环境设计与分析[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29.鲁睿,商业空间设计[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30.张伟.,商业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1、腾智明,朱金铨编著.《混凝土结构及砌体结构》.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

2、黄棠.王效通主编.《结构设计原理(上册)》.中国铁道出版社,1999

3、邵全,韦敏才.《土力学与基础工程》.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1997

4、王祖华主编.《混凝土及砌体结构》.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3

5、王萍主编.《混凝土结构及砌体结构》.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6、李国强.《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7、朱彦鹏主编.《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2

8、黄双华主编.《房屋结构设计》.重庆大学出版社,2001

9、陈树华主编.《建筑地基基础》.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3

10、侯治国主编.《砼结构》.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9

11、胡乃君主编.《建筑结构课程设计指导》.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2001

12、沈满生、苏三庆主编.《高等学校建筑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指导》.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13、贾韵绮、王毅红主编.《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课程设计指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14、陈登鳌主编.《建筑设计资料集(1、2、3、8、9)》.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1994

15、《新版建筑工程勘察设计规范汇编》.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16、同济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东南大学、重庆建筑大学编.《房屋建筑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1]徐晋仙.建筑施工中施工组织设计的重要性[J].科技向导,2010,(26):73.

[2]李润成.编制投标施工组织设计的几点建议[J].山西建筑,2012,(6):74-75.

[3]李海涛.工程投标中的施工组织设计编制[J].技术市场,2011,(6):295.

[4]王革新.施工组织设计的作用与编制[J].甘肃科技纵横,2007,(1):54.

[5]聂迎春.浅谈施工组织设计在工程施工中的重要作用[J].科技创新指导,2010,(2):29.

[6]林瑞.优化施工组织设计合理确定工程造价[J].水利水电工程造价,2007,(3):25.

[7]宋玮.施工组织设计与工程造价[J].水利水电工程造价,2007,(2):41.

[8]吴永昌.简述安全、质量、进度、投资之间的关系[J].经济师,2010,(6):233.

[9]陈兵.浅谈建筑施工组织设计[J].企业研究,2011,(20):183.

[10]齐新红.浅谈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及其重要性[J].建工论坛,2010,(23):181.

[11]石爱萍.浅谈季节性施工的管理[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11):225.

[12]王坤.浅谈施工组织设计编制要点[J].探索经验,2010,(3):76.

[13]王清洲,刘淑艳.施工组织设计对工程成本的影响[J].山西建筑,2006,(13):21.

[1]王亚军.交通土建工程项目中的路基路面施工技术研究[J].西部交通科技,2016(4):43-45.

[2]史经会.基于交通土建工程路基路面施工的关键技术研究[J].江西建材,2016(12):143-144.

[3]张奕宝.交通土建工程路基路面施工的关键技术[J].价值工程,2015(9):151-152.

[4]梁飞.交通土建工程路基路面施工的关键技术分析[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5(17):65-66.

[1]陈剑勇.土建施工工程中的电气安装技术浅析[J].中国城市经济.2010(07)

[2]徐建文.浅谈水暖工程中土建的施工配合[J].山西建筑.2010(20)

[3]罗新刚.论建筑工程土建施工现场管理的优化策略[J].科技致富向导.2011(24)

[4]彭毅.电气安装工程与土建工程的施工配合[J].西部探矿工程.2005(S1)

[5]梁笑娴.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及技术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0(07)

[6]董服松.建筑施工中裂缝控制技术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2)

[7]郭建功.建筑工程中的预埋件施工流程及要求[J].科技传播.2011(11)

[8]陈冉.浅析影响建筑施工安全的原因及防控措施[J].科技资讯.2007(12)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城市建设结构也在不断优化,其满足了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在其过程中,由于相关因素的影响,导致其安装施工过程中的相关问题的产生,不利于其水暖安装工程的质量的提升,从而不利于提升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不能确保其土建施工环节的优化。一、水暖安装工程运作过程中的不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建筑不断发展,特别近几年来城市建筑工程取得了一系列的效果,但是依然存在着一系列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为了保证建筑施工质量的提升,我们要进行其水暖安装工作的稳定开展,这是建筑工程的重要组成环节。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单位缺乏对该环节的重要性的认识,从而导致了一系列的质量问题,不能确保其水暖安装工程的预留环节及其预埋环节的不断优化,从而不利于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水平的提升,难以确保其质量管理环节的优化,不能确保其工程的综合效益的提升。在安装过程中,由于相关人员的管理安装意识的缺乏,不能确保其混凝土浇筑环节的优化,从而不利于其安装环节的优化,导致其一系列结构安全性的缺乏,不能确保其工程质量的有效提升。在实际建筑水暖安装过程中,室内排水管道的堵塞现象也是工程比较常见的质量问题,这种现象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是比较常见的,比如其地漏现象等。在管道安装过程中,由于其相关人为操作的应用,不能确保其封闭性的提升,从而不利于其水泥砂浆的有效应用。有的工人由于其自身操作行为的缺乏,不能确保其屋内施工环节的优化,导致一系列的垃圾杂物的产生,从而出现一系列的管道堵塞的现象,这一系列的环节都不利于其管道的疏通的实现,不能确保其管道安全系统的健全,从而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不能确保其工期的有效控制,这一系列的不合理的现象都不利于其人力物力财力的解决,不仅不利于该工程的综合效益的提升,而且不能确保其管道功能的有效应用。2.实际上,影响水暖施工工作的因素是很多的,有许多常见的质量通病都是由于其施工过程中的内外部因素导致的,比如其排水管道运作环节的不协调,其排水管道的管道埋设深度的缺乏,不能确保其排水出户标高的有效控制,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的产生,从而不能确保成品管道环节的稳定运行,不利于其管道建设的质量效率的提升,不利于该环节的成本环节、收益环节等的控制。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由于其水暖管材管件的爆裂现象的产生,也容易导致水暖施工过程的不协调运行,其地漏环节容易产生高倒坡状况。二.水暖安装工程施工中质量管理方案的优化1.为了确保水暖安装工程的综合效益的提升,我们要进行其质量管理环节的优化,确保其水暖安装工程的施工系统的健全,促进其内部各个环节的有效协调,促进其施工技术交底工作的稳定开展,促进其水暖工程质量水平的提高。这一环节的应用,离不开对其施工准备工作的健全,离不开对其相关技术人员的有效应用。在施工技术交底过程中,相关项目建设人员要根据工程的运作特点,进行相关环节的有效编制,确保其施工班组技术交底工作的稳定运行,确保其整体环节的优化,确保其质量管理方案的优化。在施工前项目部组织土建、电气、水暖、消防、空调通风等专业开展图纸会审,发现标高、位置存在问题,要报告建设单位,由其联系设计单位进行确认,若存在设计变更,要由设计单位发出变更通知,施工单位才可根据设计变更进行施工。为了便于施工,也可由土建专业代留,在施工前依据图纸把水暖管道具体位置、标高、规格、数量绘成简图交给土建专业,在模板施工完成后,进行水暖安装专业进行验收。为了促进管道堵塞现象的避免,我们要进行管道安装准备工作的应用,确保其管道环境的清洁,促进其相关排水配件的有效应用,确保其管道的运作环节的稳定隐形。通过对其钢管应用环节的优化,确保其给水分支管的有效应用,确保其排水立管环节及其给排水铸铁管环节的有效应用,确保其封闭性的提升,确保该环节的优化。所以管道安装完成后,要进行冲洗,做好相互的连接,确保连接处未进入杂物。排水管道在安装时,埋地排出管和立管暂不连接,在立管检查口管插端使用托板或其它方法支牢,同时及时填补立管穿二层的楼板洞,在立管固定可靠后,在拆除临时的支撑物,要防止此管口在土建施工时作为临时污水排出口。2.在排水管道的施工过程中,为了确保其运作质量的提升,我们要进行相关管道灌水试验的开展,促进该环节的稳定运行,通过对其排水流速现象的深入分析,实现对该环节的堵塞情况的应用,确保其发生堵塞原因的明确,确保相关清理工作的稳定运行。在此过程中,我们也要做好管道防堵塞的预防工作,这就需要我们规范日常的工作行为了,避免对垃圾、石子等的灌入。确保其透水管环节及其相关雨水管口环节的优化,促进其水泥砂浆有效应用,确保其封闭性的提升,以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管道立管在穿越楼板处高出地面约 5cm要设置钢套管,有效避免地面积水渗入下层房间。在土建抹地面时,一定要把套管和地面结合处进行捣实,或把穿越楼板的管道四周抹出一个高出原来地面 2cm混凝土的阻水圈,禁止结合部位产生漏水、渗水现象。在选料方面,禁止使用管件砂眼多的劣质材料。采暖管道要进行水压试验,雨水、排水管道要进行灌水试验。为了促进整体系统的有效运作,我们要进行相关试验的应用,比如灌输试验及其水压试验等,在试验运作之前,我们要进行其相关规范的遵守,实现对其设计规范的有效应用,确保其相关采暖系统安装环节的优化,促进其相关水平管道的坡度的有效设置,确保其排气装置的有效设置,确保其相关试验步骤的健全。在此过程中,我们也要进行水源的有效应用,以减少水结冰而导致设备破裂的现象。我们要深化冬季施工的相关工作,确保其相关防冻剂的应用,确保其施工体系的健全,以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确保其防冻保温环节的应用。管道安装完后要用塑料布将管道包裹,防止管道被污染;图纸出来后,对比根据排水出户管道和室外标高的关系,确定排水出户的埋设深度,若埋设深度不满足要求,要采取保温处理;对于排水出户标高比外网低而无法排放的问题,采取措施为:在设计阶段实地考察现场,对市政排水井的深度进行实测,并将其提供给设计院,在施工时,对出户套管施工进行严格控制,要按设计高程施工。3.造外网施工过程中,我们也要进行综合环节的有效管理,促进其深管道施工环节的优化,进而实现浅管道施工系统的优化,确保其施工顺序的规范,确保其多次开挖现象的避免,实现对其材料环节的积极控制,以满足工程综合效益提升的需要。保证进入现场的材料为合格的,从根源上避免了水暖管材管件爆裂;地漏高倒坡现象是一种普遍存在的通病,在防水施工前要仔细清理落地灰,避免管跟处地面太高,确保地漏落在地面上。三、结语为了确保水暖施工系统的健全,我们要进行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管理系统的健全,促进其相关施工质量环节的优化,确保其相关环节的有效协调。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

暖通论文参文献

制冷RefrigerationRefrigeration is the process of removing heat from an enclosed space, or from a substance, and rejecting it elsewhere for the primary purpose of lower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enclosed space or substance and then maintaining that lower temperature. The term cooling refers generally to any natural or artificial process by which heat is dissipated. The process of artificially producing extreme cold temperatures is referred to as cryogenics.Cold is the absence of heat, hence in order to decrease a temperature, one "removes heat", rather than "adding cold." In order to satisfy the Second Law of Thermodynamics, some form of work must be performed to accomplish this. This work is traditionally done by mechanical work but can also be done by magnetism, laser or other means. However, all refrigeration uses the three basic methods of heat transfer: convection, conduction, or radiation.Historical applicationsIce harvestingThe use of ice to refrigerate and thus preserve food goes back to prehistoric times.Through the ages, the seasonal harvesting of snow and ice was a regular practice of most of the ancient cultures: Chinese, Hebrews, Greeks, Romans, Persians. Ice and snow were stored in caves or dugouts lined with straw or other insulating materials. The Persians stored ice in pits called yahairas. Rationing of the ice allowed the preservation of foods over the cold periods. This practice worked well down through the centuries, with icehouses remaining in use into the twentieth century.In the 16th century, the discovery of chemical refrigeration was one of the first steps toward artificial means of refrigeration. Sodium nitrate or potassium nitrate, when added to water, lowered the water temperature and created a sort of refrigeration bath for cooling substances. In Italy, such a solution was used to chill wine.During the first half of the 19th century, ice harvesting became big business in America. New Englander Frederic Tudor, who became known as the "Ice King", worked on developing better insulation products for the long distance shipment of ice, especially to the tropics.First refrigeration systemsThe first known method of artificial refrigeration was demonstrated by William Cullen at the University of Glasgow in Scotland in 1748. Cullen used a pump to create a partial vacuum over a container of diethyl ether, which then boiled , absorbing heat from the surrounding air. The experiment even created a small amount of ice, but had no practical application at that time.In 1805, American inventor Oliver Evans designed but never built a refrigeration system based on the vapor-compression refrigeration cycle rather than chemical solutions or volatile liquids such as ethyl ether.In 1820, the British scientist Michael Faraday liquefied ammonia and other gases by using high pressures and low temperatures.An American living in Great Britain, Jacob Perkins, obtained the first patent for a vapor-compression refrigeration system in 1834. Perkins built a prototype system and it actually worked, although it did not succeed commercially.In 1842, an American physician, John Gorrie, designed the first system for refrigerating water to produce ice. He also conceived the idea of using his refrigeration system to cool the air for comfort in homes and hospitals (i.e., air-conditioning). His system compressed air, then partially cooled the hot compressed air with water before allowing it to expand while doing part of the work required to drive the air compressor. That isentropic expansion cooled the air to a temperature low enough to freeze water and produce ice, or to flow "through a pipe for effecting refrigeration otherwise" as stated in his patent granted by the U.S. Patent Office in 1851. Gorrie built a working prototype, but his system was a commercial failure.Alexander Twining began experimenting with vapor-compression refrigeration in 1848 and obtained patents in 1850 and 1853. He is credited with having initiated commercial refriger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by 1856.Meanwhile, James Harrison who was born in Scotland and subsequently emigrated to Australia, begun operation of a mechanical ice-making machine in 1851 on the banks of the Barwon River at Rocky Point in Geelong. His first commercial ice-making machine followed in 1854 and his patent for an ether liquid-vapour compression refrigeration system was granted in 1855. Harrison introduced commercial vapor-compression refrigeration to breweries and meat packing houses and by 1861, a dozen of his systems were in operation.Australian, Argentinean and American concerns experimented with refrigerated shipping in the mid 1870s, the first commercial success coming when William Soltau Davidson fitted a compression refrigeration unit to the New Zealand vessel Dunedin in 1882, leading to a meat and dairy boom in Australasia and South America.The first gas absorption refrigeration system using gaseous ammonia dissolved in water (referred to as "aqua ammonia") was developed by Ferdinand Carré of France in 1859 and patented in 1860. Due to the toxicity of ammonia, such systems were not developed for use in homes, but were used to manufacture ice for sale.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consumer public at that time still used the ice box with ice brought in from commercial suppliers, many of whom were still harvesting ice and storing it in an icehouse. Thaddeus Lowe, an American balloonist from the Civil War, had experimented over the years with the properties of gases. One of his mainstay enterprises was the high-volume production of hydrogen gas. He also held several patents on ice making machines. His "Compression Ice Machine" would revolutionize the cold storage industry. In 1869 he and other investors purchased an old steamship onto which they loaded one of Lowe’s refrigeration units and began shipping fresh fruit from New York to the Gulf Coast area, and fresh meat from Galveston, Texas back to New York. Because of Lowe’s lack of knowledge about shipping, the business was a costly failure, and it was difficult for the public to get used to the idea of being able to consume meat that had been so long out of the packing house.Domestic mechanical refrigerators became available in the United States around 1911.Widespread commercial useBy the 1870s breweries had become the largest users of commercial refrigeration units, though some still relied on harvested ice. Though the ice-harvesting industry had grown immensely by the turn of the 20th century, pollution and sewage had begun to creep into natural ice making it a problem in the metropolitan suburbs. Eventually breweries began to complain of tainted ice. This raised demand for more modern and consumer-ready refrigeration and ice-making machines. In 1895 German engineer Carl von Linde set up a large-scale process for the production of liquid air and eventually liquid oxygen for use in safe household refrigerators.Refrigerated railroad cars were introduced in the US in the 1840s for the short-run transportation of dairy products. In 1867 J.B. Sutherland of Detroit, Michigan patented the refrigerator car designed with ice tanks at either end of the car and ventilator flaps near the floor which would create a gravity draft of cold air through the car.By 1900 the meat packing houses of Chicago had adopted ammonia-cycle commercial refrigeration. By 1914 almost every location used artificial refrigeration. The big meat packers, Armour, Swift, and Wilson, had purchased the most expensive units which they installed on train cars and in branch houses and storage facilities in the more remote distribution areas.It was not until the middle of the 20th century that refrigeration units were designed for installation on tractor-trailer rigs (trucks or lorries). Refrigerated vehicles are used to transport perishable goods, such as frozen foods, fruit and vegetables, and temperature-sensitive chemicals. Most modern refrigerators keep the temperature between -40 and +20 °C and have a maximum payload of around 24 000 kg. gross weight (in Europe).Home and consumer useWith the invention of synthetic refrigerations based mostly on a chlorofluorocarbon (CFC) chemical, safer refrigerators were possible for home and consumer use. Freon is a trademark of the Dupont Corporation and refers to these CFC, and later hydrochlorofluorocarbon (HCFC) and hydrofluorocarbon (HFC), refrigerants.Developed in the late 1920's, these refrigerants were considered at the time to be less harmful than the commonly used refrigerants of the time, including methyl formate, ammonia, methyl chloride, and sulfur dioxide. The intent was to provide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for home use without endangering the lives of the occupants. These CFC refrigerants answered that need.The Montreal ProtocolAs of 1989, CFC-based refrigerant was banned via the Montreal Protocol due to the negative effects it has on the ozone layer. The Montreal Protocol was ratified by most CFC producing and consuming nations in Montreal, Quebec, Canada in September 1987. Greenpeace objected to the ratification because the Montreal Protocol instead ratified the use of HFC refrigeration, which are not ozone depleting but are still powerful global warming gases. Searching for an alternative for home use refrigeration, dkk Scharfenstein (Germany) developed a propane-based CFC as well as an HFC-free refrigerator in 1992 with assistance from Greenpeace.[citation needed]The tenets of the Montreal Protocol were put into effect in the United States via the Clean Air Act legislation in August 1988. The Clean Air Act was further amended in 1990. This was a direct result of a scientific report released in June 1974 by Rowland-Molina, detailing how chlorine in CFC and HCFC refrigerants adversely affected the ozone layer. This report prompted the FDA and EPA to ban CFCs as a propellant in 1978 (50% of CFC use at that time was for aerosol can propellant).In January 1992, the EPA required that refrigerant be recovered from all automotive air conditioning systems during system service. In July 1992, the EPA made illegal the venting of CFC and HCFC refrigerants. In June 1993, the EPA required that major leaks in refrigeration systems be fixed within 30 days. A major leak was defined as a leak rate that would equal 35% of the total refrigerant charge of the system (for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refrigerant systems), or 15% of the total refrigerant charge of the system (for all other large refrigerant systems), if that leak were to proceed for an entire year. In July 1993, the EPA instituted the Safe Disposal Requirements, requiring that all refrigerant systems be evacuated prior to retirement or disposal (no matter the size of the system), and putting the onus on the last person in the disposal chain to ensure that the refrigerant was properly captured. In August 1993, the EPA implemented reclamation requirements for refrigerant. If a refrigerant is to change ownership, it must be processed and tested to comply with the American Refrigeration Institute (ARI) standard 700-1993 (now ARI standard 700-1995) requirements for refrigerant purity. In November 1993, the EPA required that all refrigerant recovery equipment meet the standards of ARI 740-1993. In November 1995, the EPA also restricted the venting of HFC refrigerants. These contain no chlorine that can damage the ozone layer (and thus have an ODP (Ozone Depletion Potential) of zero), but still have a high global warming potential. In December 1995, CFC refrigerant importation and production in the US was banned. It is currently planned to ban all HCFC refrigerant importation and production in the year 2030, although that will likely be accelerated.Current applications of refrigerationProbably the most widely-used current applications of refrigeration are for the air-conditioning of private homes and public buildings, and the refrigeration of foodstuffs in homes, restaurants and large storage warehouses. The use of refrigerators in our kitchens for the storage of fruits and vegetables has allowed us to add fresh salads to our diets year round, and to store fish and meats safely for long periods.In commerce and manufacturing, there are many uses for refrigeration. Refrigeration is used to liquify gases like oxygen, nitrogen, propane and methane for example. In compressed air purification, it is used to condense water vapor from compressed air to reduce its moisture content. In oil refineries, chemical plants, and petrochemical plants, refrigeration is used to maintain certain processes at their required low temperatures (for example, in the alkylation of butenes and butane to produce a high octane gasoline component). Metal workers use refrigeration to temper steel and cutlery. In transporting temperature-sensitive foodstuffs and other materials by trucks, trains, airplanes and sea-going vessels, refrigeration is a necessity.Dairy products are constantly in need of refrigeration, and it was only discovered in the past few decades that eggs needed to be refrigerated during shipment rather than waiting to be refrigerated after arrival at the grocery store. Meats, poultry and fish all must be kept in climate-controlled environments before being sold. Refrigeration also helps keep fruits and vegetables edible longer.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uses of refrigeration wa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ushi/sashimi industry in Japan. Prior to the discovery of refrigeration, many sushi connoisseurs suffered great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from diseases such as hepatitis A[citation needed], and Diphyllobothriosis, from a common oceanic tapeworm - Diphyllobothrium latum Oiler99 (talk) 19:09, 26 May 2008 (UTC) . However the dangers of unrefrigerated sashimi was not brought to light for decades due to the lack of research and healthcare distribution across rural Japan. Around mid-century, the Zojirushi corporation based in Kyoto made breakthroughs in refrigerator designs making refrigerators cheaper and more accessible for restaurant proprietors and the general public.Methods of refrigerationMethods of refrigeration can be classified as non-cyclic, cyclic and thermoelectric.Non-cyclic refrigerationIn these methods, refrigeration can be accomplished by melting ice or by subliming dry ice. These methods are used for small-scale refrigeration such as in laboratories and workshops, or in portable coolers.Ice owes its effectiveness as a cooling agent to its constant melting point of 0 °C (32 °F). In order to melt, ice must absorb 333.55 kJ/kg (approx. 144 Btu/lb) of heat. Foodstuffs maintained at this temperature or slightly above have an increased storage life. Solid carbon dioxide, known as dry ice, is used also as a refrigerant. Having no liquid phase at normal atmospheric pressure, it sublimes directly from the solid to vapor phase at a temperature of -78.5 °C (-109.3 °F). Dry ice is effective for maintaining products at low temperatures during the period of sublimation.Cyclic refrigerationMain article: Heat pump and refrigeration cycleThis consists of a refrigeration cycle, where heat is removed from a low-temperature space or source and rejected to a high-temperature sink with the help of external work, and its inverse, the thermodynamic power cycle. In the power cycle, heat is supplied from a high-temperature source to the engine, part of the heat being used to produce work and the rest being rejected to a low-temperature sink. This satisfies the second law of thermodynamics.A refrigeration cycle describes the changes that take place in the refrigerant as it alternately absorbs and rejects heat as it circulates through a refrigerator. It is also applied to HVACR work, when describing the "process" of refrigerant flow through an HVACR unit, whether it is a packaged or split system.Heat naturally flows from hot to cold. Work is applied to cool a living space or storage volume by pumping heat from a lower temperature heat source into a higher temperature heat sink. Insulation is used to reduce the work and energy required to achieve and maintain a lower temperature in the cooled space. The operating principle of the refrigeration cycle was described mathematically by Sadi Carnot in 1824 as a heat engine.The most common types of refrigeration systems use the reverse-Rankine vapor-compression refrigeration cycle although absorption heat pumps are used in a minority of applications.Cyclic refrigeration can be classified as:Vapor cycle, and Gas cycle Vapor cycle refrigeration can further be classified as:Vapor compression refrigeration Vapor absorption refrigeration

据学术堂了解论文写作时,在最后部分参考文献中,总会有部分同学出现自己手打参考文献或者自己复制文献的情况,这样做不仅效率低,而且会出现参考文献不规范的情况,下面我就说说如何快速,准确的引用参考文献。工具:中国知网步骤:

1、找到自己需要引用的论文

2、选中,点击导出/参考文献

3、直接复制,或者导出

按照这种方法,就是标准的论文参考文献,在论文中直接复制到论文就行。

你是学建筑环境也设备工程的不

1、学位论文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D].出版地:出版单位,出版年:起止页码(可选).

例如:[4]赵天书.诺西肽分阶段补料分批发酵过程优化研究[D].沈阳:东北大学,2013.

2、专著、论文集、报告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可选).

例如:[1]刘国钧,陈绍业.图书馆目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15-18.

3、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A].原文献主要责任者(可选)原文献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例如:[7]钟文发.非线性规划在可燃毒物配置中的应用[A].赵炜.运筹学的理论与应用——中国运筹学会第五届大会论文集[C].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468.

扩展资料:

参考文献类型及文献类型,根据GB346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规定,以单字母方式标识:

1、专著M ; 报纸N ;期刊J ;专利文献P;汇编G ;古籍O;技术标准S ;

2、学位论文D ;科技报告R;参考工具K ;检索工具W;档案B ;录音带A ;

3、图表Q;唱片L;产品样本X;录相带V;会议录C;中译文T;

4、乐谱I; 电影片Y;手稿H;微缩胶卷U ;幻灯片Z;微缩平片F;其他E。

参考文献类型:专著[M],会议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A],杂志[G]。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参考文献标准格式

暖通工程专业论文题目

你到淘宝网一个叫东东论文的 他那边免费出题目的我在他那边写的论文都是免费出

暖通专业在计算 方法 、程序编制和工程应用几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下面是由我整理的暖通专业技术论文,谢谢你的阅读。

暖通空调技术与节能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生活的节奏逐渐加快及心理压力的不断增大,使得人们的工作生活环境应该予以重视。而在人们的工作生活环境中倡导环保和节能的生活方式越来越重要。本文主要是对暖通空调技术与节能进行分析。

关键词:暖通空调 技术 节能

2009年9月22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开幕式上发表题为《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开幕式上的讲话》的重要讲话,郑重承诺今后中国将进一步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继续采取强有力的 措施 :一是加强节能、提高能效工作;二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三是大力增加森林碳汇;四是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研发和推广气候友好技术。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任务,强调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国家。可见节能对于一个国家乃至世界时是多么的重要。本文主要从节能方面浅谈暖通空调技术。

1.室内设计参数

常规情况下,在冬季供暖时,室内计算温度每降低1℃,能耗将减少约5%~10%;在夏季供冷时,室内计算温度每升高1℃,能耗将减少约8%~10%。室内设计参数必须在规定的参数范围内取值。近几年,低温地板辐射采暖系统已经取代散热器采暖,之所以采用这种方式,主要是因为这种方式具有能耗小、舒适性高、容易分户计量、不占用房间使用面积等优点。

2.采暖设计

采暖空调热负荷为12650KW,热指标为。热源由城市热网供给,一次水供回水温度为95/70℃,经热交换后,高温二次水供回水温度为85/60℃,供采暖系统及空气、新风处理机组使用。各类机房、自行车库等设5-8℃的值班采暖,人防掩蔽体采暖设计温度为18℃,厕所为16℃;低温二次水供回水温度为60/50℃,供风机盘管和汽车坡道化雪系统使用,或者化雪系统由于什么原因没有使用。为保证一层室内良好的温度环境,抵挡大门的冷风侵入,在各大门入口处均设置了热空气幕。

以空气为热泵的热源在寒冷地区进行采暖是当前研究的 热点 。因为它和以往的燃煤、燃油、直接用电等取暖方式比较的话,在环保、节能、安全使用,甚至经济等方面有突出的优点,其可推广性也超过了水源、地源热泵。

2.1地板采暖的空气热泵机组容量的选择

机组容量(W)=当地建筑采暖设计负荷()×用户采暖的建筑面积()÷(1-)×0.85-0.9

2.2室外机最好安装在冬季主导风的背风面,应该设置遮雪蓬,机组如果安装在平台上,则底面应抬高至少20cm,以免化霜结冻,机组吸风口距障碍物至少25cm,双机之间距离至少20cm。

2.3地板下埋管的设计

空气热泵作为热源时,供水温度或供回水平均温度应尽可能设计得低些,以使机组效率尽可能高,又由于工程实践证明本机组的供回水温差较少仅2℃-3℃,所以,选择地下埋管时可参照“低温热水地板辐射供暖应用技术规程”( DBJ/T01-49-2000)附录 E-1至 E-3中平均水温35℃一栏,按照地板所需散热量选择间距,然后,将管道直径放大到Φ20/16成间距缩小一档即可。

3.风系统设计

3.1集中空调系统的排风热回收

一直以来,业内人士只是从经济方面的角度来衡量热回收装置的利弊,而环保与节能则被忽视。当今,业内人士考虑的角度有所转变,现在从环保和节能这个角度来衡量热回收装置的利弊。

空调区域排风中的热能量是非常多的,如果把这些热能量加以回收利用,那么环保和节能定会实现。如果新风和排风采用专门独立的管道输送,那么有利于集中热回收装置的设置。新风和排风采用热回收装置进行湿热或者全热交换,节能效果非常明显的表现出来。

3.2空调风系统

(1)有资料显示,以我国南方地区为例,夏季室内设计温度如果每降低1℃或冬季设计温度每升高1℃,其工程投资将增加6%,能耗将增加8%。该数据很明显地说明,适当提高夏季以及降低冬季的室内空气温度,都将起到显著的节能效果。与此同时,为保证室内空气质量以及人们对新鲜空气的需要,现行《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对最小新风量作出明确规定,要求建筑满足国家现行有关卫生标准。研究表明,加大新风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室内空气质量问题,但增加了空调能耗。新风定值必须按照规范来确定,因为新风量对于能耗和人体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人员密度较大时,新风的供应按人员的密度来进行的话是非常不经济的。我国建筑采用了新风需求控制(检测室内CO2浓度),值得注意的是:新风量变化,排风量随着也发生变化,否则造成负压,可能会适得其反。

(2)暖通设计师对于规范中新风量的规定表示赞同。暖通设计师认为,在目前中央空调清洗不够规范的背景下,加大新风量是必要的。不过,对于室内设计温度的要求,他们却持保留态度。业内人士有这样的一个说法:“如果说节能像一棵树,有很多枝杈可以作为思路,那么,业主方的意见更像那个根。他们的态度,将成为决定暖通专业乃至建筑节能的根本性因素。”业内人士表示,建设方的意见非常重要。

要想增加新风量或者增强风机盘管处理室内回风的能力,风机盘管加新风的新风口应单独或布置在盘管出风口的旁边,而不应该布置在盘管回风吸入口。

(3)房间面积或空间较大、人员较多或有必要集中进行温度控制的空气调节区,其空气调节风系统宜采用全空气空调系统,不宜采用风机盘管系统,以利于集中处理、调节,发挥有利因素,弥补之前产生的问题。

(4)建筑空间高度大于或等于10m、且体积大于时,宜采用分层空调系统。与全室性空调方式比,分层空调系统夏季可以节能30%左右,但是冬季并不节能。通常设计时,夏季的气流组织为喷口侧送,下回风,高大空间上部排风;而冬季一般在底层设置地板辐射或地板送风供暖系统,也可将上部过热的空气通过风道送至房间下部。

(5)多个空气调节区合用1个空气调节风系统,各区负荷变化较大、低负荷运行时间较长,且需要分别调节室内温度,在经济条件允许时,宜采用全空气变风量空气调节系统。设计时应注意:要求采用风机调速改变系统风量,而不能采用恒速风机而改变系统阻力调节;其次,应采取保证最小新风量的措施,避免因送风量减少,造成新风量减少而不满足卫生要求的后果;再者,调节末端送风口风量时,推荐采用串联式风机驱动型末端装置以保证室内的气流分布。

(6)在某些情况下,像屋顶传热量较大、吊顶内发热量较大、吊顶空间较大(此时的吊顶至楼板底的高度超过1.0m),如果采用吊顶内回风,导致空调区域增大、空调耗能上升,这样非常不利于节能。所以对于建筑顶层或者吊顶上部有较大热量、吊顶空间较高时,直接从吊顶回风是不合理的。

4.围护结构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原院长、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顾问总工程师吴德绳认为,暖通专业既然是建筑节能的支柱力量,因此,目光不仅要盯住如何优化暖通空调系统设计,更应该有所转移,在围护结构设计方面重点考虑。

围护结构在节能工作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所谓围护结构节能,通常是指通过改善建筑物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使得建筑在夏季隔绝室外热量进入室内,冬季防止室内热量泄出室外,以保持室内尽可能接近舒适温度,减少通过辅助设备来达到合理舒适室温的负荷,并最终达到节能的目的,如通过采暖、制冷设备达到节能。

传统住宅建筑的围护结构是普通黏土砖,简单架空屋面和单层玻璃钢窗,它们的传热系数分别为1.96、1.66和6.4。而“节能住宅”的围护结构中外墙和屋面采取了保温措施,外窗采用中空塑钢窗或断热中空铝合金窗,它们的传热系数分别为 1.5、1.0和3.0,使围护结构的节能贡献约占25%。采用能效比高的采暖、空调设备(按照国家标准,房间空调器的能效比:制冷>2.3,采暖>1.9),使采暖、空调设备的节能贡献约占25%,两者相加总体达到节能50%的目标。

据介绍,围护结构的节能设计应该从墙体、窗户、屋面等三个方面考虑。对于设计人员而言,如何处理建筑玻璃幕墙的问题,在业内一直存在很大争议。普通玻璃幕墙是建筑节能不能实现的因素之一。统计数据表明,夏季通过玻璃窗的日照热可占制冷机最大负荷的30%,冬季单层玻璃的热损失约可占锅炉负荷的20%。窗体节能技术主要从减少渗透量、减少传热量、减少太阳辐射能三个方面考虑。另外,在保证室内采光良好的前提下,合理确定窗墙比十分重要。当窗墙面积比超过50%时,负荷将明显增加。不仅是外围护结构,内围护结构在设计中同样重要。暖通设计师要比普通建筑师更懂得建筑节能的途径,所以暖通设计师和普通建筑师多进行沟通效果才会更好。

5.实现节能

暖通空调的设计师在方案设计时,首先应深入了解业主的能源状况以及对空调的使用状况和是否有余热、废气等条件,然后对各种能源方案进行合理综合的对比。设计师在设计时应考虑的重点是:如何利用可再生能源和低品位能源。

暖通设计师在设计阶段完成基础工作之后,最关键的就是环保和节能的实现,而环保和节能的实现是通过综合利用各种先进技术、利用各种可再生资源来实现的。

利用自然条件来满足人们对于室内温度的需求,这是最理想的方式。现在通过各种设备实现对温度的调节,只不过是对人们的过错进行补救。冷热源是设计师最关注的一点,因为其能耗往往能占空调系统总能耗的50%左右。

地源热泵系统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快速发展起来的,它利用地下恒温层土壤热显著提高空调系统效率。同时,采用新能源利用的供给方式,实现冷、热、电三联供;利用燃气、汽、电力能量转换的原理联合循环使用,将工业流程最尾端的余热收集起来,用于供冷系统空调冷冻水和供热系统的生活热水,这样,能源的利用率可提高至70%~80%左右。这些都给暖通空调设计师提供了广泛的节能设计思路。

6. 总结

随着全球逐渐变暖这种现象的出现,空调现在已经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使人们工作生活更加舒适,人们对于空调也有了一定的依赖性。然而,环保和节能是当今非常重要的问题,因此,在暖通空调设计方面,暖通空调的环保和节能是目前空调技术方面发展的方向,也就是说,城市供热环保和节能是目前亟须加强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赵君利. 暖通空调节能从设计开始.中国建设报,2010,(03).

[2] 胡锦涛活动报道集,2009,(09)

[3] 刘金瑶,李婉茹,刘鹏华. 浅谈暖通空调的节能.暖通空调,2008,(04).

[4] 张莉,李尧,朱玉明.暖通空调节能设计分析.山西建筑,2010,(09).

[5]__荣.建筑工程的暖通空调设计.施工技术与设计,2008,(07).

[6] 万蓉. 基于气候的采暖空调耗能及室外计算参数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9,(08).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暖通专业技术论文

对水暖施工中常见问题的分析论文

摘要:

本文根据作者的实际工作经验,分析了水暖工程施工质量在施工中的重要性,对给排水与暖卫工程在施工过程中经常遇到的质量问题进行了概括和总结,从而使水暖工程的质量得到保证。

关键词: 水暖工程;施工质量;管线;套管;防水问题

合理的设计,规范化的施工,正确的材料选用,严格的质量检验是建设任何一个高质量工程都不可或缺的必备环节。建筑水暖工程是一个需要与建筑、结构、电气等相关专业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的分部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不好,工程投入使用后,给排水和采暖系统中的跑、冒、滴、漏、堵等影响使用功能的质量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困扰了用户,不利于今后的管理。为了最大程度上满足用户的需要,给用户提供一个周到的服务,就必须提高水暖工程的质量。这篇文章将结合工程产生的问题进行分析,对水暖工程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探索。

1、工程的主材问题。

当水暖工程建设完成后,由于材料的问题往往需要后期的维护。对出现问题的水管进行维修更换。这种做法一方面影响了用户的正常使用,另一方面直接提高了水暖工程的建设成本,造成资源浪费。为了改善当前的状况,在进行水暖施工程建设的时候,应当注重材料的选取,使用正规的材料,明确标明产品的名称,规格等参数,关于厂家的信息也应当明确标明。在材料的选取过程中应当参照国家的相关标准,根据国家政策的变化而变化,坚持与时俱进。

2、管线的铺设问题。

水暖工程问题频发的另外一个关键因素是管线的铺设不合理。水暖管的线路设计不合理,也有线路的设计合理但是没有经过专业人员的施工大大影响了施工的效果。各种线路交叉现象严重。要想提高线路的科学性,保证水暖工程的质量,应当着重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应当根据建筑本身的结构合理的布线,对于水暖管较为复杂的地方应当加强管理,由专业人员进行督导。在水管的排序和布局上应当坚持如下的几个原则:第一,大水管优先,小水管应当为大水管让路。第二,坚持具有水压的水管优先。第三,通风管优先的原则。最后,还要注意管道甩口位置的选取,避免由于位置的错选对以后造成麻烦。

3、套管的安装问题。

为了提高水暖工程的质量,提高水暖材料的使用周期,需要使用套管。然而,套管的使用注意事项最容易被忽略。有些套管在安装的时候没有被固定,水暖工程正式运行之后,套管往往随管而动,一方面影响了美观,另一方面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隐患。还有些工程乱用管套,其在管中没有实际的作用。相反,有时候还会给墙壁带来压力。还有一些穿墙管忽视套管的使用,没有安装套管不利于管道的转折,所以很多没有安装套管的管道穿墙往往与梁的距离过近,给梁带来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必须使用套管,及时改变管道的方向,择优选择管道的通路。还有一些条件下也需要使用套管。例如:管道需要穿过地下室,穿过潮湿的地方,下水道,硬度较大的环境等。

4、消防问题。

其实,在管道的布局中应当充分的考虑到消防,因为水暖工程质量不合格顶多影响用户的使用,但是一旦发生灾害,消防工程不好将会直接影响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在水暖工程的建设过程中,还需要消防部门的参与,管道布局应当是经过管道施工和消防两个施工单位协调的结果。但是,在建筑施工的前期,消防单位并不参与,这就导致在消防单位施工的时候会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最常见的问题是消防设施的放置和电梯通风口的选择等。如果电梯的送风口选择不合理,将会在电梯运行的过程带来很多负担。即使是在建筑建设的过程中预留了空间,但是在建设的过程中,建筑材料的堆砌导致预留的'空间逐渐的缩小,不能满足安装的要求。还有一些建筑在建设的过程也预留了消防栓箱口,但由于对于尺寸和安装的不熟,导致预留的空间不能起到作用。

5、防水问题。

当前,水暖工程出现最多,最为普遍的问题就是渗漏,经过研究发现,主要是由下列原因造成的。

a、承压管道设备未能规定试压甚至不试压。

b、管道过楼板套管埋设不合理。

c、立管穿越楼板的预留孔洞尺寸及堵孔不符合要求。

d、卫生设备安装不牢。

e、管道连接处理不当。

f、排水管甩口留置位置不当。

g、水暖材料设备不合理等。

6、给排水问题。

住宅地的管道铺设应当注意管道的卫生,尤其是提供居民生活用水的管道质量和卫生条件更应当严格把关。使用的管道应当有厂家提供的卫生合格证书。现阶段,我国倡导使用的管道材料有两种,一种为塑料管,另外一种为铝塑管。两种管的物理性质相似,硬度大,但是容易破裂,韧性差。当由硬度较大的物体撞击管道后通常会出现破裂的现象。此外,在塑料管的使用上,还要注意管道与管道之间的距离。一般竖直塑料管道之间的距离确定应当比金属管道距离小,还要注意管道支架的建立,稳固管道。当使用金属管架来加固塑料管时,还要用塑料带等物质裹在管道与金属支架之间,保护塑料管道不被磨坏。

7、采暖问题。

除了上述的漏水问题上,采暖管道的一个常见的问题是暖气泄露,散热器无法发挥作用等。导致该问题的因素有很多,下面将针对几个典型的问题进行分析。

第一,管道之间的连接不紧密,阀门的质量不行,存在渗漏现象,还有一些装置的丝扣拧不紧等。

第二,在暖气供应初期,由于人为的错误操作导致采暖管道的管壁压力过大,温度过高。温度的变化将导致管道的性能发生变化,无法有效的排水。在温度过低的环境中,管道、管件、阀门、散热器被冻裂漏水。对于以上出现的种种问题,应当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改进。对于施工的材料进行管理,保证施工的材料标准化,拒绝使用假冒伪劣产品。应当注重管道的衬垫材料选取,当前普遍使用的材料是石棉等。要做好管道之间连接部分的密封工作。丝扣要紧,焊接管件要求焊口平直度、焊缝加强面符合施工规范要求,焊波要均匀一致,焊口表面无烧穿、没有裂缝和明显的结瘤、夹渣、气孔等缺陷。当采暖设备安装完成后,应当对整个设备进行水压测试,直到整个装置不出现漏水,漏气现象,压力在标准的范围内才算符合标准。此外,水压测试工作也是十分必要的。

第三,当整个水暖工程投入使用后,总闸门不要全部打开,这样对管道造成的压力过大可能导致管道破裂。此外,压力过大,导致水流量增加,管壁温度升高,影响管件,阀门等部件的性能。如果水暖工程出现异常,应当及时将管道内的水排出来,否则可能导致管道和管道的附属部件产生异常情况,造成安全隐患。

参考文献:

[1]张恒亮,李宏伟。在建筑施工中水暖问题的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2010,9。

[2]汪小芬,徐颖,怎样做好暖通工程安装工作[J]。建筑知识,2009,10。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