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以多变主义为主题的论文

发布时间:

以多变主义为主题的论文

(一) 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战争与和平相伴相随。彻底消除战争的威胁进而实现持久和平,是世界各国人民多少个世纪以来苦苦追寻却又难以实现的梦想。 20世纪上半叶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将欧洲、西亚、非洲和远东地区卷入战争的漩涡,3000多万人在战火中伤亡。西方列强签署的所谓“和约”不过是一纸休战协议,交战各方的真实想法不过是伺机再战。日本、德国、意大利法西斯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一场规模空前的浩劫。61个国家和地区参战,17亿人饱受战乱摧残,9000多万军民伤亡,许多国家的经济社会遭到严重破坏。残酷的现实再一次将“是生存还是毁灭”这一古老的命题摆到世人面前。在满目疮痍的战争废墟上,各国人民思考最多的就是如何让杀戮和毁灭不再成为循环往复的梦魇,如何为世界和平大厦奠定牢靠的基石。1945年成立的联合国,是人类和平进步事业发展史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它不仅体现了世界各国人民“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的意愿和“彼此以善邻之道,和睦相处”的崇高精神,而且也是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共同维护地区和全球安全的有效集体措施。 维护世界和平是全人类的共同使命,也是一个在困惑和挫折中不断前行的探索过程。上个世纪中叶那场涂炭生灵的热战一结束,世界随之陷入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冷战。虽说世界范围内的大战得以避免,但小规模的地区性冲突乃至局部战争时有发生。据统计,战后几十年来总共发生了百余次大大小小的战乱,1200万人在战火中丧生,大批无辜平民颠沛流离。 尽管如此,世界各国人民并未放弃对持久和平的执着追求。全世界范围内的和平力量不断发展壮大,联合国作用也随之逐步增强。20世纪后期,世界形势开始发生重大变化,形成了有利于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总趋势。冷战阴霾消散后,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各国更加重视对话合作,更加重视谈判解决争端,通过联合国预防和制止武装冲突、维护世界和平日益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诉求。 持久和平是全人类的共同心愿,也是需要世界各国戮力同心、不断为之奋斗的伟大事业。应当看到,虽然大部分国家和地区享有和平与安宁,但局部战争和冲突时起时伏,地区热点问题错综复杂,国际恐怖势力、民族分裂势力、极端宗教势力在一些地区还相当活跃,环境污染、毒品走私、跨国犯罪、严重传染性疾病等跨国性问题日益突出,人类实现持久和平理想仍需不懈努力。 要实现持久和平,必须摒弃冷战思维,牢固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武力不能缔造和平,强权不能确保安全。只有增进互信,平等协商,广泛合作,才能实现普遍而持久的安全。尊重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是联合国宪章的重要原则,也越来越成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水平国家互相建立和发展关系的指导原则。 要实现持久和平,必须坚持多边主义,加强安全领域的国际合作。当今世界不稳定、不确定和不可测因素在增加。非传统威胁与传统威胁相互交织,各类安全问题的跨国性、相关性、突发性日益增强。一国安全与地区和全球安全紧密相联。只有通过国际合作,才能有效解决各国共同的安全问题。作为集体安全机制的核心,联合国在保障全球安全的国际合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合理、必要的改革,增强联合国应对新威胁新挑战的能力符合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 要实现持久和平,必须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国家不论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的平等一员,不仅有权自主地决定本国事务,而且有权平等地参与决定国际事务。在国际事务中,只有遵循平等协商、友好合作的民主精神,才能有效地扩大各国的共识,深化共同利益,应对共同挑战,实现世界的和平、稳定和繁荣。 要实现持久和平,必须维护和尊重世界的多样性。世界各国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信仰和价值观。信息化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也使国与国和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各种文明只有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取长补短,加强沟通、对话与合作,才能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为人类的共同进步作出贡献。

多边主义成为世界各国明确政策取向 多边主义四项原则坚持开放包容坚持以国际法为基础

写作思路:首先明确阐述一下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是什么,比如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新战略。再详细叙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求国民怎么样的共同努力等等。

正文: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新战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要求我们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对外工作理念,使我国对外工作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求我们继续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安全两件大事,牢牢把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民族复兴这条主线,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为和平发展营造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维护和延长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障。2018年,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取得新成就。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是新中国一贯的外交政策与思想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中国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反对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以强凌弱。

中国决不会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来发展自己,也决不放弃自己的正当权益,任何人不要幻想让中国吞下损害自身利益的苦果。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中国发展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中国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的核心价值观,是蕴含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的思想情怀的,是符合人类文明中崇尚和平友善的普遍诉求的。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的价值观基础是带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义利观,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优良品格。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是要坚持这种正确的义利观,做到义利兼顾,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的政策主张是多边主义。中国将继续坚持合作共赢,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一方面,我国对外工作将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增强全国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维护国家长治久安。

另一方面,我国将在不结盟原则下广交朋友、深化合作,形成全球伙伴关系网络,争取世界各国对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中国梦的理解与支持。

当前,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的政策框架包括构建新型国际伙伴关系、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等组成部分。

通过践行与发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我国在外交实践中积极发展中俄、中美、中欧、中非等国际伙伴关系,进一步深化区域合作,推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与治理体系改革,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当前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深刻变化,我国与世界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依靠不断加深。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的提出,是我国着眼于新形势新任务,积极推动对外工作理论和实践创新的重要成果。

在经济外交方面,中国入世后全面参与全球贸易和投资谈判,中国外交推动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框架下走向国际市场,推动贸易争端的化解。

在金融和货币外交方面,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投票权上升。

在环境和气候外交方面,中国参加了人类环境会议,积极参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活动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的谈判,尊重相关国际协议,履行国际气候减排义务。

在文化外交方面,中国在全球150多个国家设立了500多所孔子学院,中国文化周、中国文化月和中国文化年活动在多国成功举办,“汉语热”已蔚然成风。

中国外交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政治稳定和文化繁荣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为世界和平和发展注入了强劲的“中国力量”。

新年伊始,人们普遍关注预测国内的形势走向,同时也十分关注国际风云的变幻趋势。笔者从经济专家的视角,帮助大家点拨2008年国际形势的三大看点: 第一,冷战形势又有所抬头。今年恰逢美国和俄罗斯两个大国都面临总统大选,两国总统竞相表现自我,制造国际摩擦,转移国内视线。美国布什总统一直是鹰派代表,9.11后一直策划发动反恐战争,至今看不到尽头。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一直处于胶着状态,最近,与伊朗又发生海上舰船危机。 俄罗斯在普京领导下坚持自主发展,国力增强,正加紧抛出“新军事学说”,将在2007—2015年期间投资1890亿美元全面改造提升武力系统,重圆昔日强国之梦。俄远程战略轰炸机与航空母舰最近又恢复了全球的战斗值班。 人们惊呼,世界冷战格局结束近20年,今天又有重新抬头之势,世界似乎又加重了几分不安宁的因素。呼吁由大国称霸战略转向国际多边主义的调解机制,力保世界和平。 第二,各国之间争夺战略资源和资本市场的“经济战争”愈演愈烈。今年各国纷纷围绕太空、极地、海洋三大战略制高点展开战略资源的争夺。 美国继续谋求太空霸权,宣布将于2031年实现载人登陆火星的庞大计划。随之日本、德国、印度、俄罗斯、中国等国也竞相实施探月登陆计划,新一轮太空竞争开始了。太空竞争,表层是科技实力的竞争,背后是对战略资源的竞争,这已成为21世纪世界竞争的新态势。 第三,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几个大国经济发展出现新的格局。 一是美元持续贬值,等于从美国向世界各国输送通货膨胀,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面临重大调整。 二是美国次级房产抵押贷款危机蔓延成灾,拖累美国及世界经济的增长。其所波及的影响,估计今年6月份能在低谷中见分晓。 三是国际油价年初突破每桶100美元之后,一直在高点徘徊。国际能源形势更为严峻,各国之间的能源大战也会逐步升级,愈发增强了世界不安宁的气氛。 四是世界原有的三大经济体(美国、欧盟、日本)增长乏力,分别在1.5—2.3%左右。而新崛起的“金砖四国”(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将增长强劲,增速分别在11—5%左右。四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超过50%以上。 我国要全面准确地分析把握国际形势的基本格局及其走向,抓住机遇,主动应对,趋利避害,赢得国内经济的更大发展。

多边主义为主题的论文八百字以上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个国家之间也有着不同的合作。例如,有很多国家与伊朗地区有着石油上的合作,还有以前的欧盟合作,世界卫生组织合作,每个合作之间都签订了不一样的协议,为的就是保证合作之间的统一性和稳定性。多边主义是指不利用独联的方式而采取利用周围各个国家进行发展。现在是指三个或者三个国家以上发生联系的方式。简单的理解就是说,利用多种方式,和多个国家进行合作,让自己的国家进行发展,所以被称为多边。在发展中也出现了许多类似的发展方式。人们逐渐发现和多个国家进行贸易,能够更好地提升国民经济的发展。所以或许会在后续的发展中有越来越多的国家选择多边主义的发展方式。

多边主义是一种在广义的行动原则基础上协调三个或者更多国家之间关系的制度

从甲午战争至今,东亚经历了以“殖民、战乱、革命”为主的60年和以“和平、冷战、竞争”为主的60年。未来东亚是走向“安全、合作、统合”还是“对抗、冲突、内耗”,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日关系的前景。东亚战略格局几乎每十年发生一次重大变动。目前安倍晋三内阁的某些做法,与甲午战争前十年及伊藤博文内阁有相似之处。这预示着未来十年日本国家模式转型有脱离和平发展道路的危险,使中日矛盾再度成为东亚战略格局中的主要矛盾。中国需要深入、客观、全面地了解变化中的日本,加强协调,妥善应对。甲午战争120年来的警示与启迪第一,自甲午战争至今的120年来,之所以出现“战争”与“和平”两个甲子,在很大程度上与日本国家发展模式直接相关。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帝国主义、军国主义国家模式必然导致中日战争,甚至海洋国家之间的战争;二战后日本和平发展的国家模式,则没有造成中日军事冲突。目前,日本国家模式正处在新的转型期,尽管难以轻易复活军国主义,但如果日本以维护本国安全为由,逐步突破战后自我约束而脱离和平发展道路,也会以新的形式威胁中国的安全与主权。第二,东亚大国关系格局之所以大约每十年发生一次较大的变化,与相关国家发展模式成败引起的国际力量对比变化有关,同时也取决于各国当权者更迭后的决策偏好。继甲午战争、“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安倍晋三内阁再度把中国视为主要军事对手的对外战略,正使中日矛盾第三次成为东亚战略格局中的主要矛盾。其原因之一是,在二战后建立“反华包围网”方面,50-60年代美国的对华冷战政策、60年代至70年代苏联的“亚太安全体系”均告失败,如今日本的安倍内阁似乎在做第三次尝试。2013年,在东北亚陷入孤立的日本,竭力诱导美国、拉拢东盟各国制衡中国即其表现之一。尽管目前中日矛盾的时代背景及矛盾性质与历史上的有所不同,但未来十年,这种矛盾如何变化将决定东亚战略格局走向及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第三,无论国际格局如何变化,对于中国来说,无内乱则外患难至,靠人帮不如靠自强。中国要不断增强硬国力与软国力。在硬国力方面,科技、经济强,国防方能强。在软国力方面要抓一个核心,即提高法治化、科学化的正确决策能力与落实执行能力。中国要切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中国经济总量曾是日本的三倍以上,但还是遭到日本的入侵。原因就在于中国海空军事力量薄弱,陆军则在军阀混战中自相残杀。因而“中国梦”的实现决不能以GDP所反映的经济规模总量来衡量,而要看科技和生产力水平的先进性,以及在此基础上拥有坚实的国防力量,同时要维护好国内社会政治的安稳,防止国际上“八国联军”式的“暴力的多边主义”对中国或中国周边地区的“包围”。第四,与国际格局变化相关的和平与战争问题需要从时代高度判断。在帝国主义殖民时代,后起的大国往往通过战争重新分割世界,谋求霸权,曾两次引发世界大战,中国均饱受其害。二战后,殖民主义体系不复存在,帝国主义难以通过占领殖民地建立世界霸权,世界各国相互依存关系在加深,因而国际力量多极化与新兴大国崛起不需要依靠战争手段,而可以采取和平方式。战后,日本、德国都曾经历了和平崛起的历程。而中国正在以自己的方式经历这一历程,其国防力量增强绝不意味以武力侵略别国。日本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才符合本国利益与世界潮流,而谋求突破战后宪法自我约束、行使集体自卫权等,则有违世界潮流和日本的根本利益,并可能给东亚地区的和平与发展带来祸患。

多边主义通常被定义为与双边主义和单边主义相对立。单边主义是一个国家单独行动,双边主义是两个国家进行合作,而 多边主义指至少三个国家为追求共同目标而进行的合作,不仅如此民间社会或私营部门等其他各方也可能参与其中。然而,这种“量化”的定义不足以体现多边主义的本质。事实上,这不仅仅是一种做法或涉及的参与者数量的问题。同时它涉及在尊重共同规则和价值观体系的基础上坚持一个共同的政治项目,尤其以协商、包容和团结等基本原则为基础。其运作由集体制定的规则决定,以确保可持续和有效的合作。因此,多边主义既是一种合作方式,也是一种国际体系的组织形式。

以共产主义为主题的论文

仅供参考:摘 要社会主义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是全面实施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是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需要。建设什么样的文化,坚持什么样的文化前进方向,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和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面对各种思想文化互相交织、互相激荡的复杂局面,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势在必行。关键词:文化建设、社会主义、重要性。今年十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并将加强文化建设列入十二五规划的重要篇幅,充分说明:文化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至关重要。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也充分表明,没有先进的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创造精神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本文也将浅谈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含义狭义的文化是指作为观念形态的,与政治、经济并列的,有关人类社会生活的思想理论、道德风尚、文学艺术、教育和科学等精神方面的内容。先进文化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方向、体现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反应时代进步潮流的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反映先进生产力发展规律及其成果的文化,是源于人民大众实践又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文化,是继承人类优秀精神成果的文化,具有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五大报告作了十分明确而简洁的概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是面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综合国力剧烈竞争,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面对中国国民素质和人才资源开发的现状,面对小康社会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面对中国40多年特别是近20年来文化建设的经验教训而提出的科学概念。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1、思想道德建设 思想道德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决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思想道德建设的任务是: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伦理道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理想建设。理想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我们的理想就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它分为最高理想和共同理想两个层次。 我们的最高理想就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这是共产党人的最终奋斗目标,也是全人类的最高理想。 我们在现阶段的共同理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道德建设。道德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主体内容。道德又可分为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两个层次。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共产主义道德建设则以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公而忘私、勇于献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基本特征。(3)纪律建设。纪律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保证,同时也是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2、 社会主义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所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问题。教育发达、科学昌明、文化繁荣既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条件。 发展教育事业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教育作为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重点,如果得不到应有的发展,不仅经济建设没有后劲,精神文明建设也不可能搞好。 科学是推动历史进步的革命力量。作为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不仅是推动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而且是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其发展程度本身直接就是精神文明发展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因此,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必须大力推进科学技术的进步。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这种文化应该既是民族的,要继承我国各民族历史上的一切优秀思想道德和文化成果;同时又是面向世界的,要吸取世界各国各民族的一切优秀的思想和文化成果。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是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意义 1、理论意义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坚持唯物历史观的重要表现。文化发展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科学技术的创新和转化形成新的生产力;通过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提高人的素质,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思想动力和智力支持;通过对社会制度建构的指导作用,实现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优化,从而产生新的生产力。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党建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从党的建设来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的根本条件之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求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同时不断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并用之指导党的建设和各项工作,保证党的指导思想的先进性,保证党在思想理论上永葆生机活力,永远站在时代社会的前列。 2、实践意义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奋斗目标。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只有两个文明建设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才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需要。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渗透。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文化不仅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而且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在当代,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综合国力的增强,都有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赖于文化发展水平及其影响力。国家的发展和强盛,民族的独立和振兴,人民的尊严和幸福,都离不开强大文化的支撑。 (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文化是人类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的总称。文化在本质上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产物。一方面体现着人类自身的利益和要求,在阶级社会里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另一方面又反映着人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程度和精神成果,因而又具有普遍性,如科技文化等;任何文化都是由处于共同地域、具有共同语言和共同心理的群体创造的,因而文化又具有民族性。 (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需要。少数西方国家凭借其掌握的经济、科技和军事优势,正在加紧建立和扩大文化霸权。面对这种形势,许多国家纷纷在维护本国文化安全和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旗帜下,加速发展本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以有效地抵御外来的文化侵略,维护本国本民族的利益。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如果我们不加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全社会就会失去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全民族就会丧失凝聚力和战斗力,整个国家就会极大地削弱综合国力,最终不但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且会成为西方文化的附庸,从而葬送中华民族的光明前途。所以说,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需要,才能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四、如何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根本的是要文化创新。繁荣和发展文化,要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和外国优秀文化,但是只停留在继承和传承的基础上是远远不够的。最根本的是要在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文化创新首先要培养文化创造者,培养“大师”。我们需要培养的是文化界的“乔布斯”,一个乔布斯先后领导和推出了风靡全球亿万人的电子产品,深刻地改变了现代通讯、娱乐乃至生活的方式,而且鼓励了无数人致力于技术创新。而一个文化界的“乔布斯”不仅能够为我们带来丰富的文化产品,他带动的是一个文化创新的群体,这个群体会为我们创造出更多的优秀文化成果。应该重视“大师”的示范、带动效应,应该有意识地培育能够产生“大师”的土壤。要实现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应该致力于创造划时代的文化产品。 文化强国必须有强国文化。我认为,强国文化不仅是优秀的文化产品,还必须具有时代标志性和创新理念。我小时候认为动画片都是西方出的,有的小孩还认为“没到迪士尼,就不算去了香港”;还有现在美国“好莱坞大片”占据中国很大的电影市场,中国人认为只有美国拍出来的“大片”才叫大片;看偶像剧都是韩国的;漫画都是日本的;包括现在流行的欧美风和日韩风。从这些小点,我们可以看出文化的影响力之巨大。一个迪士尼早已不单单从事影视制作,支撑迪士尼运作的有五大事业部:影视娱乐、媒体网络、互动媒体、相关消费品、主题乐园。迪斯尼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化创意产业。我认为,我们缺的正是这样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时代特点的文化和文化产业。要实现文化大繁荣和大发展,应该鼓励打造划时代的文化作品。划时代的文化作品从内容上来看,应该是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结合,并且具有创造性;是中国儒、道、佛思想和基督教为主体的西方文化的结合,在两种不同的文化之间寻找共通点;既保留了中华民族最有价值的文化,又符合世界文化的特点。这样才能发挥中国当代文化的创造力,使中国当代文化成为世界文化体系的一部分,并对世界文化有所贡献。从形式上来看,划时代的文化产品形态应该与高新技术相结合,这是我们所处的信息化时代的特点所要求的。文化产业只有充分利用高新技术,特别是要和现在的信息技术结合,才能适应信息社会的广泛需要。 如今,外国都很注重保留传统文化,并发扬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而中国随着快速的经济发展也摒弃了很多本属于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甚至很多文化被别国窃取并发扬,文化的侵袭对一个民族来说是十分深远的,一个国家具有统一的文化,才能更有向心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全党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满怀信心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努力奋斗!提升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参考文献[1]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 [2] 鞠鹏,新华网, 2011年10月25日 [3] 编写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4] 朱慧芸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第7期-维普资讯网

一、必须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才能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自打诞生之日起,就向全世界宣称,她是工人阶级政党,是大公无私的党,是全心全意为劳苦大众服务的党。她自身没有任何私利,是秉承《共产党宣言》的思想,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建党学说来建设的世界最先进的党。 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是由共产党的宗旨决定的。我们中国共产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 中国共产党已经是拥有6800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党。每年还有成千上万的新成员加入其中。这些新党员,有一个思想上入党的问题;老党员中,也有一个思想上不断改造的问题。特别要看到,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趋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趋利性和差异性也必然反映到党内来。理想信念的淡漠,价值观念的多元,已经十分明显。在是与非、荣与辱、优与劣、利与弊、得与失等等方面的评价尺度上也是人言人殊,莫衷一是。这已经深深地影响到一些党员对共产主义理想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四化的信心,对人民群众的信用。许多群众对一些不合格党员的言行已经多有微词甚至怨声连连。 党的执政能力与党的性质、党的宗旨密切相联;同时,党的执政能力又是具体的、实在的,它与6800万党员的素质、形象紧密相连。每一位党员就是构成执政能力的“细胞”,只有一个个这样的“细胞”康健,执政能力才能提高。我们应从这样的视角看待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问题。

写作思路:首选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价值为背景,然后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以及不断创新等等。

正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原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由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即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纲领的概括,其科学涵义是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适合中国特点的道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即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而是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道路、理论和制度关系,作深刻阐述。这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成就。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是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入理解把握其科学内涵、掌握其发展规律。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科学命题的提出,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确立和发展, 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涵的认识逐步深化。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胡锦涛同志对道路内涵作表述。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涵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形成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途径。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并初步实践建设社会主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总结前期探索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正因为依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以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则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历史命运。由于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又在不断地促进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由于紧紧依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则更好地坚持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既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障,又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来自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保障,也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制度保障。制度的形成要以理论体系为指导,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则要以制度为载体。

制度的完善来自于道路的实践,道路的拓展也要依靠制度来保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充分证明,制度的作用无可替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只有不断增强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使这一制度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拓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而完善,从而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提供根本制度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并以其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为特征构成的科学完整的理论体系。

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实际,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在此基础上,又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实际,形成具有生命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一制度,符合中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具有优越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

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问题。实现现代化需要教育、科学和文化的发展,文盲半文盲人口较多的中国要实现现代化也需要教育、科学和文化的发展。

教育和科学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关系到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要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要引导人们普及科学知识,树立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方法。一定要消除愚昧,反对各种迷信活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和人民100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是引领中国进步、增进人民福祉、实现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

一、必须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才能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自打诞生之日起,就向全世界宣称,她是工人阶级政党,是大公无私的党,是全心全意为劳苦大众服务的党。她自身没有任何私利,是秉承《共产党宣言》的思想,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建党学说来建设的世界最先进的党。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是由共产党的宗旨决定的。我们中国共产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中国共产党已经是拥有6800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党。每年还有成千上万的新成员加入其中。这些新党员,有一个思想上入党的问题;老党员中,也有一个思想上不断改造的问题。特别要看到,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趋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趋利性和差异性也必然反映到党内来。理想信念的淡漠,价值观念的多元,已经十分明显。在是与非、荣与辱、优与劣、利与弊、得与失等等方面的评价尺度上也是人言人殊,莫衷一是。这已经深深地影响到一些党员对共产主义理想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四化的信心,对人民群众的信用。许多群众对一些不合格党员的言行已经多有微词甚至怨声连连。党的执政能力与党的性质、党的宗旨密切相联;同时,党的执政能力又是具体的、实在的,它与6800万党员的素质、形象紧密相连。每一位党员就是构成执政能力的“细胞”,只有一个个这样的“细胞”康健,执政能力才能提高。我们应从这样的视角看待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问题。二、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才能有精神动力谨防思想庸俗化《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核心内容”,“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无疑是先进性教育活动重要任务。坚定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有许多艰苦的工作要做,但当前尤其要防止和克服思想上的庸俗化。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体制的转轨,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都发生了明显的转变,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与此同时,一些腐朽、消极、落后的思想文化也趁虚而入,一些同志对消极落后,甚至是错误的东西,不但缺乏警觉性,不去抵制、批判,反而津津乐道,四处传播。还有一些同志,对社会上的消极腐败现象见怪不怪,甚至还感到羡慕。谈论内容的庸俗,对消极现象的麻木反映了一些同志思想上的庸俗。类似现象虽然是极少数,但其影响很坏,危害极大。邓小平同志早就告诫我们,思想上的庸俗化是一个危险的起点,如果不及时进行克服和纠正,就会影响人们的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由语言的传播,思想上的羡慕发展为精神上的滑坡,事业上的荒废,行为上的越轨,结果必然是“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对单位、对他人、对自己都是极其有害的。分析一些同志思想庸俗的根源,与理论水平低,辨别是非的能力低,人际交往的层次低,价值观念发生偏移紧密相关,也与一些单位的教育不力,管理不严,风气不正分不开。思想庸俗化是改革发展过程中一种正常现象,既不能视其为洪水猛兽,也不能麻木不仁、放任不管。谨防思想上的庸俗化既要靠组织上的教育管理,更要靠党员干部加强自身的学习和修养。当前,应着重从三个方面来努力:一是要不断加强理论的学习,增强思想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人的头脑,正确的思想文化不去占领,消极错误和腐朽的东西就会侵入。因此,加强科学理论的学习是防止思想庸俗化的根本之举,也是坚定理想信念达到政治上过硬的根本之举。二是要树立崇高的理想追求,摈弃低级趣味。一个人的人生追求越高,精神就越充实,情操就越高尚;反之,一个人的追求的是低级趣味,那么精神境界就越低,思想必然庸俗。。三是要注重人际交往的层次。“见贤思齐,与之同化矣”。三、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是党员先进性的当代要求第一,坚持以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在思想上保持先进性。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思想上的先进是其他各方面先进的根基,保持思想先进的关键在于用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每一名共产党员都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努力提高理论素养,提升思想境界,掌握先进文化,提高自身素质。第二,坚持理想信念,在政治上保持先进性。政治上的先进性,是指政治上的清醒、成熟、坚定,即明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遵守政治纪律,提高政治鉴别力,增强政治敏锐性,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头脑,在关键时刻不迷失方向。共产党员一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脚踏实地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目标和任务而奋斗,为党的事业和党的工作着想,负起应有的责任。第三,坚持推进社会发展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工作上保持先进性。履行岗位职责,做好本职工作,是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的基本要求。对共产党员来说不单是个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问题,更重要的是工作职责、工作内容,是检验工作成效的基本准则。四、三个代表”是转型期理想信念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境界。它不仅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我们建党的伟大纲领,也是我们坚定理想信念的强大武器。1、转型期理想信念建设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当代,对中国来说,社会转型是指在特定的国际环境中,我国由非市场经济社会向市场经济社会的转变,也就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理想信念是指人们向往、追求和奋斗的根本目标,是人们的政治立场和世界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反映。从它的功能看,是管思想发展方向、凝聚力和精神状态的,是人们前进的航标、灯塔。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理想信念,就会一盘散沙;一个人如果没有正确的理想信念,就会迷失前进的方向。我们所要树立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包含着理论、运动、制度和精神在内极为丰富而深刻的内容。作为理论的马克思主义早已磅礴于全世界;作为运动,它通过组建共产党、抗击法西斯、支持民族独立、反帝反殖反霸权,推动着世界历史的发展;作为制度,其第一阶段称之为社会主义已成现实;作为精神,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集体主义等等,早已是共产党员和先进分子的光辉实践。所以,我们的理想绝不是虚无飘渺、可望而不可及的东西,而是早已存在于历史和现实之中。由于中国是“后发展”国家,是属“追赶型”的,与“先发展”的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所遇到的问题要尖锐复杂得多。一方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大发展,就能逐步为迈向共产主义创造物质条件,提高人民对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心,从而也为当今我们的理想信念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在转型期,随着世界政治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信息网络化在迅速发展,西方的价值观、生活方式、精神文化将伴随着经济产品渗透到我们的思想意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民大众。一系列如思想认识、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多变性、市场经济的弱点和负面影响,反映到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人际关系上就容易诱发自由主义、分散主义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从而使党内消极腐败现象不断滋生,社会上一些丑恶现象死灰复燃。这些都给我们理想信念建设带来严峻的挑战。实践深刻地告诉我们,在转型期以“三个代表”为指导,加强理想信念建设非常必要、重要和紧迫。2、“三个代表”为转型期理想信念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第一,“三个代表”从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深刻揭示了我们理想信念先进性的客观基础。我们理想信念的提出和实现是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正是这一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规律的生动体现。因此,“三个代表”为我们党指明保持自己先进性、实现理想信念的根本途径,把我们的理想信念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从而为我们理想信念建设打下坚实的客观基础。第二,“三个代表”从时代进步的高度,深刻揭示了我们理想信念的理论基础。作为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者,而且是新时代文化的创新者。这种先进文化的核心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其生命力就在于能科学地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性,指明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我们实现理想信念提供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从而为我国理想信念建设奠定雄厚的思想理论基础。第三,“三个代表”从民意民心向背的高度,深刻揭示了我们理想信念建设的群众基础。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们理想信念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我们党提出为实现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以及今天所强调的理想信念建设,都是从为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达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的,从本质上得到广大人民群众认同和拥护。同样,也只有取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支持和积极参与,我们的理想信念才有实现的可能。人类所具有的想象构思未来的能力,体现在对未来美好社会的构想和追求上,就是社会理想。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始终洋溢着这种理想主义的精神情怀和价值追求。从农民起义均贫富的要求和对桃花源的憧憬,到献身正义、献身道义这一类关于人生及其存在意义的问题上,都体现着中华文明理想主义的追求。近代之后,中国走向世界,这一时期古老的大同理想与西方的多种社会理想碰撞、冲击和融合,使得近代社会理想的追求多姿多样、异彩纷呈。以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为代表的社会理想思潮在这之中独树一帜,各领一时风骚。最终,中国人民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社会理想的追求。回顾这段历程,分析、总结其经验教训,可以更好地认识当前社会理想的科学性。怎样让理想信念深深扎根?党的先进性建设,根本的还在于每个党员的先进性教育,而具体到党员个体,关键是抓好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那么,如何才能让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深深扎根呢?五、党员干部要做坚定理想信念的模范党员干部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领头人。我们带头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在工作中率先垂范,就会影响和带动群众一起投身其中,不懈奋斗,贡献力量。如果我们的理想信念产生动摇,不仅会影响广大群众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追求,影响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进程,甚至会影响党和国家的发展方向。坚定理想信念,一靠理论引导,二靠身体力行。理想信念是真理性和价值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内在统一,客观要求领导干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作出模范。面对这些新的情况和挑战,领导干部必须坚定理想信念,在利益面前不贪心,在诱惑面前不动心,在“分化”面前不变心。领导干部做坚定理想信念的模范,关键要在世界观改造和建设上下工夫。世界观方法论不同,观察社会和改造思想就会得出不同甚至相反的结论。一定要学懂弄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自觉打牢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功底,这是树立科学世界观的首要前提;同时,善于总结历史、解剖现实、预见未来,自觉认识和科学把握社会发展的总规律;还要带头实践“三个代表”要求,把坚定的理想信念渗透到为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不懈奋斗之中。

以蜕变为主题的论文

幼师成长蜕变论文

幼师成长蜕变论文,兴趣成为人们认识一些事物或爱好的倾向,是获得知识、开阔眼界、发展智力的动力。特别是在幼儿时期,幼师是我们幼儿的知识传播者,幼师在学习幼教结束都有一个结束学习的论文,下面就和我一起来看看吧。

幼师成长蜕变论文

一、要认清教育的本质

教育是塑造灵魂的艺术,是爱心工程。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作为幼儿教师,更要具有童心,只有拥有童心,才能与幼儿心灵沟通,走进他们的心灵,让他们欢天喜地地生活,无忧无虑地成长。教育是一门智慧之学,对幼儿的教养,保育时刻都需要智慧。教育教学智慧就在于能够洞察幼儿的心灵,捕捉孩子们情绪的微妙变化,及时加以调控,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就是幼儿教师智慧的表现。智慧不等于知识,一个人知识再多,学富五车,如果缺乏智慧,仍然可能是弱智。教育是一项需要大智慧的事业,同时也是一种实践活动。这门学问很深,需要我们长期磨合,终生探讨。

二、要具有高尚的师德,要敬业爱岗

教师首先要成为大写的人,必须有高尚的人品,必须不断提升、净化人格。要坚持修身养性,要修仁爱之心、宽容之心。幼儿教师的人生应该是道德化的,不断在道德化的人生中升华自己的人生境界。由从业而敬业,由敬业而乐业,要将自己的幸福与幼儿的幸福结合起来。高尚的师德是幼儿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要认识到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次包容和恰当的教育可以改变孩子的性格和人生。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与心的呼应。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是爱的践行者。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时刻牢记自己的责任和职分。

三、要具有良好心态和顽强的事业心

实践告诉我们:孩子良好的性格和习惯,要从小培养。幼儿年幼无知,模仿性强,处处以老师为法式。上学时养成的性格和习惯会像人的天性一样自然,某种习惯的形成日也就是某种性格的形成之时。这就是说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人生。所以作为教师,应当具有良好的心态,要谦虚、勤奋、自信、好学、勇于担当、勇于创新,要有宽广的胸怀,教师要有正气。教师的精神是富有的,要一身正气、思维活跃、充满激情。不断学习,不断实践。教师可以平凡,不能平庸。今天,三、四岁的幼儿,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这个年龄段进入听觉发育敏感期,听力大有发展的空间。鉴于此,在课堂要带领他们饱含想象的听音乐、弹奏键盘。这种快乐的音乐体验,能培养孩子对美好事物的认知能力,提高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教育是影响人的事业,教师的高尚情操、专业兴趣、美好心灵、宽广胸怀时时影响着孩子们,成为终生的美好记忆。所以,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每一个动作,每一种招式,时时都在潜移默化地感召着每一颗天真的心。使他们从小养成宽厚、仁慈、积极向上的美德,也像老师那样宽厚仁慈、爱岗敬业、友善诚信。

四、要具有丰富的感情和坚强的毅力

教师的担子是沉重的,教师注定一辈子要做平凡事,要年复一年地与平凡牵手相依。要时刻与幼儿打交道。让每个家长、每个孩子都满意是很不容易的。然而,正是不容易,才要我们付出百倍的努力,是因为不容易我们才体会到人类灵魂工程师荣誉背后沉甸甸的责任。幼儿爱动,喜欢歌舞。教师要充满激情、精力充沛、爱憎分明,要在朴素中多一份恬静与轻松,多一份理解与宽容,多一份幽默与灵动。让课堂吸住孩子,呼唤着童心,让课堂成为营造幸福的地方。教师激情满注、精神抖擞,容易进入角色,有力地感染着孩子,会激励他们积极向上,师生互动,既活跃了气氛,又增强了活力,师生在欢悦中享受成功,分享幸福。幼儿教育的复杂性,要求教师要有坚强的毅力,要坚信改革的道路越来越宽广,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新的任务和新的挑战时时存在。为提高教学质量,构建幸福课堂、高效课堂,教师必须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坚持观念不断更新,教法不断改进,不断注入新的信息、新的观点,让课堂充满时代气息和创新的氛围,以适应飞速发展的形势。幼儿教师要勤练内功吗,加紧充电,以克服“本领慌”。通过学习、进修增强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不断提高吹、拉、弹、唱、画、跳技能。满足幼儿教育的需求,永远保持业务、学术的高势能。课改的浪潮风起云涌,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愿耕耘在幼儿教育战线上的同道同仁坚守岗位、履行职责,做真的坚守者、善的传播者、美的创造者、爱的践行者,做一个优秀的幼儿教师。

幼师成长蜕变论文

教师专业成长指教师在专业训练和主动学习的基础上,不断实现专业成长的过程。新《规程》明确提出幼儿教师应该“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相应的文化和专业素养”。如何促进和提高幼儿教师专业成长是当前幼儿教育完善与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也直接影响到幼儿园课程改革的质量。

一、加强理论学习,夯实专业基础

1.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培训计划,规范教师培训管理制度,按教师的学历、年龄、业务水平、工作能力、实践经验,分层提出培训目标。2.开展专业理论培训。定期组织理论培训,通过邀请专家讲座、阅读理论书籍等,掌握理论知识,吸收新鲜知识信息,不断实践检验、研究发现,形成自己的教育理念。3.利用课余时间集中学习。通过印发相关学习资料,利用课余时间让全体教师参与到新课改的理论学习中来。让教师从思想上重视新课改,从理论上深入掌握新课改,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与教学水平。4.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培训。采用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让教师观摩名师教学实录,并展开充分的交流。

二、提高综合素养,全面充实自己

新时代对幼儿教师的要求是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有广博的人文知识、良好的沟通组织能力、精湛的技能技巧、优良的师风等。要切实做好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经常开展师德师风教育、读书活动、技能技巧大赛等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综合素养,真正做到将《指南》的精神内化于心,对每个年龄段每个领域的目标了然于心,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

三、通过业务培训,提升教师能力

组织教师积极开展园内公开课评比、游戏设计、区域角环境创设、月主题活动创设等,提高全园教师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通过听评课,活动反思等锻炼了教师技能.每学期派教师外出培训学习,定期对全体教师进行专业素养、班级管理、技能技巧等方面的`培训,促进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教育水平和专业技能迅速成长。

四、加强督导检查,促进规范发展

1.教学活动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点,要狠抓教学过程的各个细节,制定出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的教育目标,分解到学期、月、周教育计划及一日活动设计之中。教育内容的选择,在突出养成教育、生活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实现五大领域内容的有机结合,根据幼儿年龄特征和兴趣爱好,把区域活动与主题活动有机结合,相互渗透,结合节日和季节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创设适合幼儿能力发展的区域游戏。2.深入班级听课,检查一日生活常规管理工作,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学期末,要求教师上交教育笔记、教学效果分析小结及各类总结,做到有检查、有记录,把平时的工作纳入学年考核,使各项工作走向制度化、规范化。

五、组织赛课活动,为教师提供平台

赛课活动不仅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还能进一步加强教师的教学能力,激发幼儿园内部的活力,为教师搭建展示自己的舞台,通过赛课活动,引领教师聚焦主题背景下的集体教学,实践“帮助幼儿自己的教学理念,研究有效教学环节与教学行为,形成高效的师幼互动。每名教师将在设计、执教、观摩、研讨的比赛过程中,学习反思,获得专业提升,并形成自己的教学特长。

六、开展园本教研,加强教师交流

1.理论实践相结合。幼儿园组织教师扎实开展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如教师外出学习回来后和大家交流探讨等学习方式,明确不同年龄段幼儿培养目标,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提升教师的学习和总结能力。2.积极开展教研活动,鼓励教师参与教学活动设计和创新。开展全园教师听评课活动,每位教师通过设计活动、集体说课、教师听课后再进行评课和活动反思,逐步提高了教师的备课、说课能力,在课程教育研究方面也有进步。学期末通过教学效果检查、探讨和反思使教师树立师幼共同成长的观念。

七、开展教学反思,引导教师自我调整

教师的专业成长既是建立在不断学习的.基础上,同时又要重视幼儿在教学中的具体反应,要通过教学反思,来总结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这样才能为后续教学做准备。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引导教师在课上认真观察幼儿的一举一动,认真记录下各种教学信息,课后开展教学反思,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可以单独进行,也可以小组的形式展开,让教师在反思中总结成功经验,吸取失败教训,真正将幼儿纳入教师的教学之中,这样更加利于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从而使幼儿教育教学更具科学性与合理性。

八、开展“传、帮、带”,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

为了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在幼儿园开展“传、帮、带”活动,通过以老教师优良传统传承,同事间互帮互学,以强带弱等形式,让青年教师尽快熟悉幼儿园的教育理念、教师的岗位职责、基本的常规和班级管理等,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长起来。对新上岗教师实施跟踪听课,做好教学常规工作的指导,使之尽快站稳讲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写过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下面是我整理的初中蜕变后的美丽议论文800字【精选五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珍珠,是多么的耀眼明亮,璀璨美丽。可谁又能想到,珍珠的本质是一颗沙子呢?

一粒普通的沙子,是无用的。可它为了变为珍珠,甘愿待在蚌里,等待着幸运女神的到来。

慢慢地,慢慢地,它已经形成了一个美丽的蜕变——变身为颗圆润、光亮的珍珠。我不得不佩服,也不得不惊叹。

曾经很多沙子都嘲笑它,这是无庸之谈,可笑荒唐—一个不入人眼的沙子怎么可能变成珍珠!即使可以变为耀眼的珍珠,这中间所经受的巨大的磨难是常人无法想像的!它要把自己关进一个蚌壳里,在别人玩耍时,嬉戏时,无人陪伴,也无人关怀。

可里它,却毅然绝然地决定了――它要变成珍珠!它要变得不一样,它要成功!

大家都知道,一个人经历磨难才会有所作为,正如《孟子正义》上所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若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一粒沙子也是如此,它忍受不见天日之苦,忍受孤苦寂寞之痛,曾经也想到放弃,但又想到:“做一件事,如果决定了,必需有如有终。”

沙子终于坚持了下来,它成功了!所有的沙子被它震惊了,它做到了大家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它成了珍珠!它是那么的明亮,那么的耀眼!

一个人的成与败,失与得,终究要看一个人付出的到底有多少。付出的越多,经历的越多,收获的才多。成功与一个人的付出终究是成正比的,没有一个人能改变这个现实。

正如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谁不知道他以前曾是一个小小的放牛娃,他吃不饱饭,衣服勉强能遮住体肤。他的父母相继被饿死,他的梦想没有太多,就只是一家人平平安安地在一起!可是他没有办法,他不能等着自己被饿死,要为父母报仇,为元朝暴虐统治下的受苦的人民报仇!

他决定了,就一直坚持走下去,终于走上了成功的道路,推翻了元朝的皇帝,成为了明朝的开国皇帝!一个人的成功,必先经历磨难,努力克服困难,不怕艰难困苦,勇往直前,一定会获得成功!

丑陋的毛毛虫经历了痛苦,蜕变成了美丽的蝴蝶;笨拙的丑小鸭经历了严寒和苦难,终于蜕变成了优雅美丽的白天鹅。而今的我,又将会蜕变成什么?

我,是一个其貌不扬的女孩儿,要头脑也没什么头脑,要才智也没什么才智。但是,我有一颗快乐勇敢的心,还有一份自信,一份勇气。

最近,我换了一个在我看来比较时新的发型,星期一在家里为自己鼓了好几次勇气才走出了家门,来到教室后,没想到班里一向默默无闻的帅帅竟一声惊呼,把我吓了一大跳:“哇,你今天好潮流哦,真的挺好看呀,我还以为是别班的人走错教室了呢?”听她这么一说,我真的很高兴,毕竟一个发型为我又带来一份自信,一句赞美……这令我意想不到。

然而,这样的事竟会接踵而至。月考刚刚结束,我的成绩出来了,并不理想。“唉!我还是只丑小鸭啊!”看着我的“命根根儿”,我不由这样对自己说。我对这成绩并不满意!尤其是完完全全可能得满分的,因为粗心,因为没有认真检查,因为没有好好审题……大概是这次历史考试题太简单了吧,所以就没怎么在意!我真是后悔呀,我真是恨死我自己了!其它的试卷也有类似的情况,物理更是如此,让我心里很不是滋味,很不舒服,我曾不止一次地在想:“为什么当时不能细心一点儿,再细心一点儿呢?为什么我要这么不用心呢?我真是恨死我自己了!”

傍晚放学,走在回家的路上,我抬头瞥了一眼夕阳,哇!好美,夕阳仿佛比往日更美,云朵仿佛比往日更多姿!色彩是那么柔和,那么温馨!猛然间,我想起了一句话,一句一直以来影响着我,被我当作座右铭的话:太阳落下,是为了明天更好的升起!难道我忘却了吗?不,我没有,我永远都不会忘却这像诗一样的语言,它将永远激励我永不放弃,永不退缩!

昨天的我,的确是一个失败者,一只丑小鸭,而现在的我,并没有被时间抛弃,我依然有信心:明天的东方,将会升起一轮崭新的太阳,我的人生依然会很灿烂,一时的乌云遮挡不住我内心炽热的阳光。

风,云,太阳,你们都听好:我昨日的结果,代表不了今天,更代表不了我的将来!我会证明给你们看:我不会放弃,我要成功,我会成功!

大地,蓝天,轻风,白云,流水……必将见证我美丽的蜕变!

“老师好”我站在校门口以最饱满的精神和热情,用最响亮的声音和笑容迎接着每一位老师。

记得值周的那个周二,天边刚刚泛起鱼肚白,我和几位值周同学便匆匆赶到了学校,带着鲜艳的红袖标,又紧张又兴奋地朝校门口跑去,迎着朝阳我们站得笔直,被寒风吹红的脸蛋上洋溢着一抹明媚的笑容,心中十分的激动。

我这是第一次参加值周活动,想到马上就要面对所有老师的检验,我心里紧张又兴奋,“老师来了”同学在我耳边小声提醒道,我立马挺直了腰板,心脏跳得飞快,手心也溢出一丝丝的汗,当老师微笑着走过我身边时,我刚想张口说出“老师好!”喉咙不知是紧张还是什么原因,突然像是堵住了一样发不出声来,听着同学们那清脆悦耳的问候声,我的心中一阵失落,同学问我“你怎么不出声啊?”,“我…我…哎”我窘的满脸通红,内心责怪自己:“怎么回事,平时都好好的怎么关键时刻掉了链子呢!不行,不就是问好么,大家都可以做到,可以我肯定不能比他们差!”我愤愤的想到。

待我刚抬起头只见远处一大批的同学和老师向我们走来,紧张的心情又跑出来作怪,这时值周老师走到我身边拍了拍我的肩膀说“没什么大不了的,别紧张,加油!”看着老师和蔼的笑容,突然间身上仿佛充满了力量。我也微笑着向老师点点头,看着慢慢走近的人群,心中鼓足勇气,“老师好!”清脆而又响亮的问候声在校门口荡漾,看着老师会心的一笑我终于舒了一口气,这才发现在这寒冷的冬天我的手心和额角都溢出了丝丝汗珠,终于迈出了第一步,之前的紧张自然也就随着寒风缓缓消逝,看着一批又一批的老师和同学,我得目光更加的坚定,充满了自信,笑容也愈发灿烂,此刻的校门口传来了一阵又一阵响亮的问候声。

现在再回头想想值周时的紧张与局促不禁莞尔一笑,原来问好这件事情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要知道没有人天生就能把一切事情做好,只有不断培养自己的自信并加强锻炼,才能破茧成蝶,当你的视角由蝉变成蝴蝶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个世界的广阔、精彩和丰富,前面还有很多的花朵等待着我的停留。我不能总是因为自己的某些弱点而浪费宝贵的时间,所以,加油吧,相信这将成为我人生中一次完美的蜕变。

磨难是上苍赐予我们最好的礼物,而在悲观者看来它是折磨与煎熬。悲观者与乐观者看待事情的角度不同,最终的结果也就不同。前者一生碌碌无为,后者完成华丽的蜕变,拥抱成功。

凡是去过“肯德基”的人都会看到一个外国老人的标志:身穿白西装,态度和蔼可亲。他就是桑德斯上校,一个65岁才开始他的事业的人。桑德斯上校退役后,身无分文,拿到的平生第一笔救济金只有105美元。他问自己:“我到底还有什么资源可以利用呢?我还能对人们做些什么贡献呢?”他苦思冥想,突然想起自己有一份秘方,那是一种炸鸡的'秘方,人们很可能都会喜欢它。我何不把这份秘方卖给哪家餐馆,教他们如何制作美味的炸鸡呢?接下来的两年里,桑德斯驾着自己那辆“老爷车”,穿着可笑的白西装,踏遍美国的每一个角落,逢人便叫卖他的秘方。他被拒绝了1009次,直到第1010次,他才听到一声“同意”。许多年后,“肯德基”的身影遍布世界各地,桑德斯也成为全世界的著名成功人士之一。

磨难是祸,也是福,它可以锻炼我们的意志。生命中充满坎坷曲折,人的价值才能充分体现出来。有了磨难才会懂得生活的意义,从而更珍爱自己的生活。

张亮16岁时工作,做起了专业厨师,还曾做过汽车销售,后来误打误撞当了模特,走上了专业模特之路。张亮坦言当初想当模特就是为了能够交地下室房租,在做专职模特之前,花了800元报了一个模特培训班,一共上了10节课,学习模特专业知识以及仪态。20xx年开始张亮走上专职模特的道路,他回忆那时候每个月能有1000元的收入,走一场秀如果能给到300元,就已经觉得是“大秀”,而如今,却是中国登上米兰时装周的第一人。虽然从事模特工作,但是张亮也未远离同龄人的“正常”生活轨迹,成年便结婚,但他当时他没车、没房,刚从地下室出租屋里搬出来,是真正意义上的“裸婚”。却正是因为这样,张亮才有了磨难这笔财富,成为了自己精神上的强者!

人不怕痛苦,只怕丢掉坚强,不怕磨难,只怕失去希望。面对种种磨难,我们不能逃避,也不要屈服,要把经历的每一次磨难看作是生命的一种尝试,当作人生的又一新课题,不断的攻克它,战胜它。我们就永远是生活的强者

因为磨难,生命的光彩怦然而现;因为磨难,人们更加成熟,不断磨去了年少轻狂的棱角,磨去了冲动,爱表现的锋芒。磨难,是坠入人间的天使,虽然有着恶魔的外表,但却具有着善良的心灵。学会迎接磨难,昂首挺胸;一路微笑,灿烂如花!

毛毛虫要经过蜕变才能变成美丽的蝴蝶,而在这之前,它们谁也没有想过要像蝴蝶那样在天空中自由地翱翔。它们只是一味地吃着桑叶,拼命地啃食着。就在它们结成蛹时,它们吞食的桑叶成了它们蜕变成蝴蝶最重要的营养。当它们从蛹中探出头来,也许,展现给世界的,则是花一样的蝴蝶吧!如果,我们把毛毛虫换成是我们,桑叶换成是我们汲取的知识,蜕变后的蝴蝶则是我们长大后成为的学者、国家的栋梁之才。那么,蜕变的过程就自然变成了成长的过程。

蝴蝶是美丽的,但蜕变却是痛苦的。蜕变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成长的过程也必然如此。所以说成长是一种蜕变,只有经历了磨难,才能破茧而出。

或许有的同学和我有一样的经历吧,曾经是那么害怕月考考试。但我是一个争强好胜的女孩,绝不能在他人面前表现出我的脆弱。可是面对家长和老师那一双双期待的目光,我退却了。我开始害怕月考考试的来临,我非常怕我会辜负了家长殷切的期望。不过凭着那几分希冀,我依然坚持不懈的奋斗着。可是那几次自测的失利,我心底最后一道防线终于彻底崩溃了。在期末考试前的一次自测后,面对着那鲜红的分数,我将自己锁在屋子里久久不肯出来,一个人躲在那儿反省。这时,一阵清脆的敲门声响起,我知道站在门外的就是爸爸妈妈。可是我却不敢开门,因为我怕我会没有脸再见他们。就在这时,妈妈发话了:“不要因为这点小失误就失掉了对未来的信心,爸爸妈妈相信你会重新站起来。”爸爸也发话了:“如果你连这点小挫折都经受不起,那么你离成功就越来越远了。你可是我坚强的女儿啊!”我只感到有一种东西流下来了,咸咸的。原来,爸爸妈妈并没有因为一次考试责怪我,给我更多的,则是他们对我的关爱。当我漫步在校园里的时候,我知道,一只毛毛虫已破茧而出,变成了一只漂亮的蝴蝶。

曾看到一首小诗:

“兴高采烈的破蛹

华丽新生的冲动

寻找灿烂天地美梦

主宰爱情的是奋不顾身的扑火

就算轮回只为衬托”

成长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挫折,这些挫折,也就是成长中的一次次蜕变。也正是这些挫折,使我们从幼稚走向成熟,也正是这些挫折,使我们从失败走向成功。我们应该以平常心对待这些挫折,迎接生命中一次又一次的升华。

以凯恩斯主义为主题的论文

21世纪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并存的世纪。资本主义的变化与发展直接影响其历史命运和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全面发展。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资本主义的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关于资本主义的论文篇1 浅谈资本主义未灭亡的原因和本质 一、 资本主义仍未灭亡的原因 列宁说过,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以垄断为特征的帝国主义阶段,而帝国主义的垄断性、垂死性和腐朽性,使其正在加速走向灭亡。然而,资本主义制度和帝国主义国家却在经过了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奇迹般的活了下来,并巩固了统治,创造出了新的经济繁荣。“资本主义现在,至少是当下,已经出现了胜利者的姿态,它曾经看上去已经被送进了垃圾箱,今天又从历史的垃圾箱里钻了出来,在这个地球上又重新挺拔起来,而且在用各种新的方式表现自己”。 (一)资本主义的新特征 冷战结束以后,资本主义发展进入新的黄金时期。资本主义的发展取得了不可否认的成就,特别是工人的生活条件大幅改善、社会财富极大增加。在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对于经济生活的干预和调节在资本主义国家普遍流行起来。这种自我调节、改良和改善表现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再生产的所有各阶段,并遍布于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等各个领域,进而出现了资本主义的新特征,表现在: 1. 生产资料所有制和企业制度方面的新变化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采取股权多元化的形式,通过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实现股东和经理的分工,这样能让具有专业管理和经营知识的人才经营公司,形成多层次、多形式的管理人员参与管理和决策制度,使决策更科学。并且通过出卖股份给雇员,使企业成为雇员持股性质,把工人由“会说话的机器”逐步看作是“参与人”,以此来调动其生产积极性、协调劳资关系、实现资本的价值增值,逐步调整私有制的实现形式,“实现资本主义企业由以股东为中心到兼顾利害相关者利益的转移”。 2. 分配关系领域的新变化 资本主义社会在发展新时期,生产社会化高度发展,要求分配也要与之相适应,所以分配也要社会化,在产品分配和再分配方面,资本家在保证自己资本积累的基础上,变化分配制度,比如在产品分配上实行高工资、高消费政策;在产品再分配上实行社会保障制度和福利措施。客观上改善了工人阶级的生活和工作条件。 3. 科学技术领域和社会生产领域的新变化 资本主义国家干预并推动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形成和发展,深刻的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了经济和生产的全球化。随着全球化的迅速发展,科技在生产中的作用日益凸显,这些科技、科学活动也逐渐由个体研究发展为主要由国家统一协调。国家对科技革命的促进作用主要有:一是成为科研经费的主要提供者。二是根据经济战略目标制定相应的科技政策,并投资建立新的生产部门、改造旧的生产部门、加强科技人才的培养。 4. 政治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新变化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改善劳资关系,与工人、工会进行协商和妥协,竭力把工人阶级斗争纳入到改良主义的渠道中去;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由于资本主义给人们造成的根深蒂固的私有观念、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严重影响着社会的进步,所以使其不得不修改一些社会价值目标,使人民的民主意识、公德意识、道德意识、文明水平等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而且资本主义国家还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宏观综合调控,来减轻生产无政府状态的严重后果。 上述的这些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私有制对生产力的束缚,并使资本主义的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得到了暂时的缓和。 (二) 阶级斗争的作用减弱 马尔库塞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由于技术的进步,已经创造出一种物质繁荣、生活舒适的状态,而这种“虚假的需要”抑制了“反对派和反对意见,压制了人们内心的中的否定性、批判性和超越性的向度”。在生产领域,也是由于技术的进步,发达工业社会可以继续创造出巨大的生产力,可以为越来越多的人提供一种越来越好的生活,它把工人从以前繁重的体力劳动和残酷的现实剥削中解脱出来,但是这也削弱了工人阶级的地位、反抗能力和工人阶级政党的社会基础,也改变了工人阶级的奋斗目标和政治态度,致使资本阶级至今仍未被它的反抗阶级打倒。 (三)产生新制度的条件不成熟 唯一可以否定、代替资本主义制度的就是社会主义制度。但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胜利不是可以“毕其功于一役”的, 需要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作为保障。正如 1859 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所指出: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 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 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 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要想使资本主义制度彻底灭亡,不是仅靠其自身的腐败和瓦解,而要努力发展生产力,让适合社会主义制度的高度发展的生产力出现。 但是这些新变化、弱化的阶级作用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只是暂时缓和了资本主义的矛盾,但是资本主义的本质却没有变。资本主义的发展始终伴随着各种缺陷和消极方面。 二、资本主义一直存在的问题 (一)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平等问题 人人都知道,资本主义会产生巨大的收入和财富的不平等。其实很久以前,柏拉图就指出不平等的两个缺陷:第一,超过 经济范畴的任何偏离都被称为堕落。过分贫穷是堕落,过分富裕也是堕落;第二,不平等会瓦解 社会的统一,人民“社区”的统一,在大多数社会都存在着两个社会,一个是穷人的,一个是富人的,两者的利益截然不同。 (二)资本主义的失业及贫困问题 今天,由资本主义所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实质是生产社会化的极端形式,即生产的社会化、贸易的全球化、金融流动的全球化。这种全球化的浪潮已经蔓延到世界各处,浸润到所有的地方,但是经济全球化也带来了“全球竞争”。很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从国外的低劳动成本中作为消费者获益匪浅,但是作为劳动者,他们就受到了莫大的威胁。不可否认,资本主义在生产商品上是有巨大效率的,它的生产能力远远超过他现在正在进行的生产,大部分的工厂都有过剩的生产能力,许多工人都失业了,过剩的能力和失业是现实资本主义世界的基本特点。失业不是资本主义失常,而是表明了资本主义不能正常运转的原因,资本主义是不能成为保证充分就业的经济体系的。随着失业而来的首要问题就是贫困,而资本主义中的贫穷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匮乏,“我们要面包,我们也要玫瑰”。精神贫困如何治愈?我想一份不错的 工作是真正有效的方法。人类需要工作,就像马克思所说,劳动是人类的第一需要,但我们也看到,资本主义不能保障所有人的就业,更不用说给人们好的工作了。 (三)资本主义缺乏民主的问题 资本主义同民主是相悖的,现在很多人欣羡资本主义多党轮流执政,他们认为这就是民主,但是这些执政党始终是由资产阶级组成的,代表的是资产阶级利益,而资产阶级是一个有特权的少数阶级,它是一个“稳定的少数阶级”,它“拥有的 政治权利至少或等于那些被选举出来的官员,并同任何其他的稳定的集团不相称”。同时,以美国为例,在竞选国家总统时,两党浪费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物力,两党竞选,不过是在电视上尖刻犀利的表演辩论技巧,然后私下里在同一个幕后集团里瓜分“政治蛋糕”。这种不切实际的“民主制”,会使资源转变为政坛上无休止的争论,从而牺牲中长期的经济与社会收益,不可能建立起强大的经济体,不可能为最广大人民群众带来最大收益。而且之前也谈到,资本主义的失业状况是资本主义的固有特点,可想而知,当一个人的工作越是不稳定,他就必须竭尽可能的保住这份工作,经济越是具有竞争性, 管理者们就会越强调他们的下属必须更努力工作,资本家只想从工人那获取更多的工作产品,实现更大利润。他们不会考虑工人的生理和 心理的承受能力,事实上“工人们是否可能幸福,是与他们无关的”。所以资本主义不管是制度上还是 实践中都没有真正的民主。 (四)资本主义的生态问题 不仅资本主义世界,全球现在正面临着 环境恶化的威胁,这种威胁已经动员起数百万人民,投入了大量资金来调查和治理,这无疑是好的消息,但是坏的消息就是,只要资本主义仍存在,保护我们家园的实践就无法真正有效进行,因为资本主义有三个与生俱来的特点,第一,资本主义扩张的原动力;第二,来源于资本主义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危机趋向;第三,资本主义的核心要素,资本的无限流动性。这三个特点综合在一起,形成了对生态破坏的制度性力量。另外,保护环境,要求过度 发展的国家节制消费,要求发展中国家以消灭贫穷为目标去使用它的资源,但这正好与资本主义全球化的要求相悖。根据经济全球化的要求,过度发展的国家必须要更多地进行消费,因为它们对于发展中国家是关键的市场,而相对贫穷的发展中国家必须要削减公共开支,开放经济,吸引国外投资。而且,生态帝国主义是全球性生态危机的直接元凶。所谓生态帝国主义是在当代全球化的条件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将生态危机转嫁给发展中国家,并对这些国家进行生态掠夺,即生态殖民。 三、对社会主义中国的启示 重读《共产党宣言》,我们更加理解了资本主义制度出现这些新特征的本质, 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是其无法根除的定时炸弹。作为社会主义的中国,我们要坚定“两个必然”的信念,正如所提出的那样,我们要继续坚定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要始终保持制度自信,让共产主义这个幽灵在世界徘徊吧! 关于资本主义的论文篇2 浅析当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六十多年来,在新科技革命、全球化浪潮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下,当代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各方面都发生了一系列新变化。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涉及面广泛,大致有如下五个方面:第一,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发生了新变化,这就是国家资本所有制形成并发挥重要作用;法人资本所有制崛起并成为居主导地位的资本所有制形式。资本主义所有制经过这些形式的演变,资本占有的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适应了生产社会化发展的客观需要。第二,在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方面发生了新变化,这些方面的新变化主要有:一是职工参与决策。二是终身雇佣。三是职工持股。第三,在社会阶层、阶级结构方面发生了新变化,表现为:一是资本家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发生很大变化,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大公司内部的资本所有权与控制权发生分离,拥有所有权的资本家一般不再直接经营和管理企业,而是靠手中拥有和掌握的企业股票等有价证券的利息收入为生,最终成为以利息股票为生的食利者;二是高级职业经理成为大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者;三是知识型和服务型劳动者的数量不断增加,劳动方式发生了新变化。第四,在经济调节机制方面发生了新变化,随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资产阶级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不断加强,它与市场机制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着资本主义的运行和发展。当然,这种经济调节机制是有限度,它无法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的产生。第五,在政治制度方面发生了新变化,表现为:一是国家行政机构的权限不断加强;二是政治制度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公民权利有所扩大;三是重视并加强法制建设;四是改良主义政党在政治舞台上的影响日益扩大,成为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生活中十分引人注目的现象。 对于当今资本主义社会所发生的新变化,我们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进行透视,从而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上述所列举的当代资本主义五个方面的新变化其实是万变不离其宗。我们说,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为适应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必然要求调整和变革旧的生产关系,新的适应生产社会化要求的生产关系必然将不断出现和发展。然而,必须指出的是:不管当今资本主义社会发生怎样的新变化,但其所固有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这是因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深刻的,其意义也是深远的,但是,这些变化并没有触动资本主义统治的根基,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性质,也没有改变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所作分析的科学性。对此,我们可以通过2008年所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作出分析。 二 进入21世纪之后,美国国内的股票市场经常剧烈波动,时不时的就狂跌;IT产业泡沫破灭;“9·11”恐怖袭击事件的影响,美国经济出现了衰退的征兆。为了刺激经济发展,美国政府采取了低利率的货币政策,大力发展信贷业务,使人们的购房意愿增加,房地产业蓬勃发展,在房地产市场繁荣时期,为提高资金周转率,在投资银行的帮助下,许多金融机构将持有的大量房地产抵押贷款进行证券化,成为一种新的金融“衍生品”并经过层层包装向社会出售,利用房贷证券化将风险转移给投资者。由于贷款成本低,房价又不断上涨,次级贷款证券的买卖也成为了一种发财致富的手段,受到人们广泛追捧。诸多银行投资基金,金融公司直接或间接购买了大量次级抵押贷款衍生出来的证券投资产品,似乎给人们造成一种经济繁荣的现象,但这种经济繁荣的现象是虚假的。在表面上看,生产出来的住房已经卖掉了,但实际上生产领域中的生产过剩已经存在。美联署为了减少美国经济泡沫化,从2004年6月至2006年6月,连续17次加息,使联邦基金利率从1%提高到5.25%。利率的提高使购房成本增加,加重了购房者还贷的压力,社会中实际支付能力无法跟上实体经济的发展速度,因此出现大量信用违约的次级贷款,当美国房贷按揭违约率达到一个临界点时,次贷危机便随之产生。次贷危机爆发后,巨额损失不可避免,由于美国政府没能及时遏制次贷危机的蔓延,金融机构相继倒闭或是陷入财务危机。2008年9月,美国雷曼公司破产标志着美国次贷危机上升为金融危机。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由美国所引发,因此,美国不可避免地受到多方面的打击。危机不仅使美国金融业元气大伤,而且使实体经济也遭受重创,同时还给美国民众在经济安全感、投资理财、消费习惯等诸多方面带来严重影响。 不仅如此,此次全球金融危机所产生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不仅蔓延到主要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如欧洲各国与日本,而且也影响到资本主义的小国,如冰岛,整个国家濒临破产,全球金融危机使西方资本主义遭受严重打击。由于美国遭受此次金融危机冲击和影响严重,短期内很难摆脱金融危机的阴影,由此而造成的了美国经济的衰退并拖累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这是因为,许多国家以美元作为基准货币、储备货币和贸易结算货币并拥有大量美国债券,还有强大制造业依赖对美国市场出口,这不可避免地使世界各国经济遭受很大损失和影响,世界各国的经济也随之衰退,直至今日全球金融危机的阴影依然挥之不去。从2011年9月17日开始的“占领华尔街”抗议活动,就是美国金融危机的后遗症所导致社会的动荡与不安。 三 对于此次全球金融危机,我们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透视。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明确指出:“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1]这就是著名的“两个必然”重要结论。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是他们认真研究和考察了人类社会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并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由于自身所存在的无法克服的矛盾,这就是: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1.此次金融危机的与以往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一样,根源也都在于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制度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基础上的剥削制度。资本家不仅无偿占有生产资料而且无偿占有劳动者创造出来的剩余价值。资本家无止境地追逐剩余价值,使生产力具有无限扩大的趋势。但是资本家贪婪地追逐剩余价值的狭隘动机却无法处理好日益扩大的生产与产品的消费问题。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永远无法克服的矛盾。这一矛盾始终贯穿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而生产相对过剩又引发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加深,马克思曾经指出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的实质都是产品的相对过剩,即生产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要而过剩。在此次的金融危机中,美国为了消费掉过剩的产品,用信贷手段来刺激过度消费,还对买不起房子的人实行次级抵押贷款,以刺激经济发展。为了消费掉过剩的产品又导致过度消费,为了避免泡沫化经济又要打压过度消费,生产就必然过剩;要解决生产过剩又会导致过度消费。只要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存在一天,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不解决,生产过剩和消费过度的难题永远不会解决。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理论,对于研究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源仍具有适用性。虽然危机爆发的导火索是美国的次贷危机,发生在金融领域,但根源却在生产领域。在美国,由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作用,现实生活中实际支付能力的需求还是无法跟上实体经济的发展速度。只不过在现代金融高度发达的条件下,其表现形式不是生产出来的住房卖不掉,而是通过贷款,转移到得到住房的穷人身上,但他们实际上却无力支付房款。因此,尽管表面上看,生产出来的住房已经卖掉了,但实际上生产领域中的生产过剩已经存在。过度发展金融业催生的房地产泡沫一旦破灭,其隐含的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矛盾就显现为经济运行的现实矛盾。作为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先兆的次贷危机,并不是金融危机的根源,它只是生产过剩的结果和危机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2.此次金融危机爆发与产生,表明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破产与失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行以凯恩斯主义为导向的经济政策,经历了持续二十多年的经济繁荣,被称作经济增长的黄金时期。但是,20世纪70年代发生的石油危机和美元的大幅贬值,使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陷入持续的生产过剩和利润率低迷,甚至形成失业和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的局面,这表明凯恩斯主义失灵了。并且,从20世纪70年代起,资本主义开始由国家垄断阶段向国际垄断阶段过渡。资本主义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不同的理论。如果说国家垄断阶段需要的是凯恩斯主义,那么国际垄断阶段需要的则是新自由主义,以弗里德曼、哈耶克等人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理论受到政府的青睐,其政策主张被当做解救拉美国家和所谓转型国家危机的药方,先后成为英国撒切尔政府和美国里根政府的经济政策,在美、英上升为主流意识形态。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英两国推进的新自由主义模式,不仅在跨大西洋经济整合中,而且在由国际垄断资本推动的全球化一体化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新自由主义政策坚信市场的有效性,认为私有经济和竞争性市场具有内在的稳定性和自我调节的功能,无须人为的干预。新自由主义在主张私有化、自由化和市场化的同时,更加强调金融资本的作用,反对对金融资本的严格监管,推崇金融自由。但是市场经济并非尽善尽美,它本身依然存在着缺陷与不足,在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推动下市场经济自身的弊病就更加突出了。随着自由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在全球迅猛扩张,也使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空前加剧。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主导下的私有化、自由化、市场化在实践中证明行不通。这也表明,只要存在资本主义,就必然存在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而不管资本主义采取什么方法都无法给予彻底解决。这就充分表明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所揭示的“两个必然”重要结论依然闪烁着真理的光芒。 四 正是由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存在及其无法克服,它就必然要被更高的社会形态所代替,因此,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与必然趋势。但是我们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尽管当前新自由主义政策在经济危机中遭遇到了挫折,甚至在西方兴起“马克思热”,但这并不意味资本主义就会很快面临终结。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历史过程,关于这一问题,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也作出过深刻的揭示。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写道:“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2]这就是著名的“两个决不会”重要结论。我们说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趋势。但是,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又是有条件的,只有资本主义以私人占有为根本特征的生产关系严重束缚,制约着现代化的社会大生产,并且与现代化的社会大生产具有根本不可调和的矛盾时,现代化的社会大生产才会冲破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关系,资本主义才会宣告灭亡,社会主义才会胜利。换句话说,只要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还给现代化的发展留有空间,资本主义就会苟延残喘,甚至还表现出较为旺盛的生命力。 我们对“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要有深刻、全面、辩证的认识。首先,“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有着内在的联系。“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是对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以及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的全面论述。前者讲的是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客观必然性,是根本的方面;而后者讲的是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它告诫我们,“两个必然”的实现需要相应的客观条件,而在这个条件具备之前决不会成为现实。其次,我们必须用辩证的观点、联系的观点来看待“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的关系与联系,既要看到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客观性、必然性、规律性,又要看到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这一过程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 社会主义要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实现“两个必然”,就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走符合本国实际的发展道路。实践证明,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已经成功走出了一条能够使中国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社会充满生机活力的发展道路,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的开辟不仅意义重大,而且也引起当今全世界的瞩目,因为,它为人类文明发展道路的探索作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4.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3.[责任编辑 吴高君] 猜你喜欢: 1. 有关资本主义优秀论文 2. 浅谈资本主义发展论文 3. 资本主义论文 4. 有关资本主义的本质论文 5. 有关资本主义文明论文

美国减税政策的历史演变及启示叶 君 田淑慧(吉林大学, 长春 130012)摘 要 自 20 世纪 30年代以来, 美国历史上先后经历了五次较大规模的减税政策。可以说, 美国的减税政策史是一部沉痛与光辉并行、曲折与浩荡兼具的发展史。本文重点研究美国减税政策的历史演变轨迹, 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它带来的启示和借鉴作用。关键词 减税政策 税收负担 演变 启示 美国中图分类号 F811 文献标识码 A 收稿日期: 2010 ! 06 ! 22 作者简介: 叶君, 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 英美历史文化、跨文化交际。田淑慧, 吉林大学行政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公共政策分析。 减税政策是一种扩张性政策。它是指通过降低税率、缩小征收范围、取消或停征某些税种等手段来调整或改变既有税制, 进而降低企业或居民税收负担的一种税收政策, 表现为一定时期内主体税种和重要税种税负的下降。它通过发挥税收的乘数效应, 对经济增长、供求关系、财政收支、价格机制、就业水平等产生影响。美国是世界上的头号经济强国, 被公认为是在减税方面最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它的税收政策是其宏观经济政策及财政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消费及社会政策的主要工具。美国的减税政策取向对世界各国的税制变革及经济增长具有引领和导向作用。1 美国减税政策的历史演变美国真正意义上的减税政策始于 20 世纪 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时期, 标志性的著作是凯恩斯于1936 年出版的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一书。减税政策的实施带来了美国的GDP 不同程度的增长, 增加了私人储蓄和投资, ∃ 唤醒% 了美国经济。美国减税政策的演变可以大致分为以下5 个时期。11 正统凯恩斯主义: 20 世纪40~ 70 年代的美国减税政策 在20 世纪 30 年代初, 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 失业率居高不下, 银行机构大量倒闭, 通货膨胀加剧。这些严重动摇了西方世界对自由市场经济内在稳定机制的信心。自此, 提倡政府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登上历史舞台。凯恩斯主张实施减税在内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以刺激总需求, 它成为二战后直至整个70 年代资本主义国家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的灵魂。就在20 世纪40 年代, 美国的凯恩斯主义者阿尔文&哈维&汉森提出补偿性财政政策的观点。他主张政府应逆经济风向行事, 交替使用扩张与紧缩两种办法: 在经济萧条期间, 采用赤字预算的膨胀政策, 扩大政府开支, 减低税率, 提高社会总需求; 在经济繁荣期间, 采用盈余财政的紧缩政策, 缩减政府开支, 提高税率, 降低社会总需求[ 1]。补偿性财政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赢得了美国经济的平稳发展。但是到了 20 世纪50年代, 补偿性财政政策出现了各种失误, 导致经济出现长期停滞不前的 ∃ 艾森豪威尔停滞% 局面。1961 年, 肯尼迪当选美国总统, 为了使国内! 150 !第12 期(总第206期)2010 年 12 月工业技术经济 Journal of Industrial Technological EconomicsNo 12 ( General, No 206)Dec 2010经济迅速走出 ∃ 艾森豪威尔停滞% 的泥潭, 他接受了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瓦尔特&海勒等凯恩斯主义者的增长性财政政策的主张, 并于 1962 年开始全面推行减税并实行税收优惠政策, 使个人所得税税率由20% ~ 91%的范围降到14% ~ 70% , 公司所得税率从52%降到 48% [ 2]。它扩大了社会总需求, 并刺激了美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此次减税被认为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最成功的应用之一。随后的美国第36任总统约翰逊继承了肯尼迪的减税政策。一方面, 他于1964 年2 月推动国会批准了肯尼迪生前留下的 ∀减税法案#, 使公司税削减255 亿美元, 个人所得税削减110 亿美元; 另一方面, 又提出 ∃ 向贫穷开战%、建立 ∃ 伟大社会%等执政口号, 在实践中把政府通过政策干预经济的规模和力度扩大到空前的范围, 美国的实际GDP 以令人瞩目的 55%的平均速度增长。但是到70 年代末期美国经济出现了滞涨的局面, 凯恩斯主义宣告失灵。美国终结了长期单一使用凯恩斯扩张性财政政策以刺激经济增长的历史。12 里根革命: 20 世纪80年代的美国∃ 供给性减税%政策 1981 年里根上台, 为克服美国经济发展中的滞胀问题, 他转而采纳了供给学派的经济政策主张, 以全面减税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良方。里根政府共实施了两次大规模的减税方案: ( 1) 1981年美国国会通过的 ∀1981 年经济复兴法案#。此法案主要包括将个人所得税最低税率14%和最高税率70%分别降至11%和50% ; 颁布了加速折旧条例 (ACRS) , 允许企业以 ∃ 重置成本% 来计提折旧; 减少政府对个人、企业和州政府工作的不必要干预; 支持稳妥可靠的货币政策; 增加国防开支, 提高军事预算等内容; ( 2) 1986 年通过的税制改革法案。在继续进行大规模减税的同时,进行税制改革, 通过扩大税基, 降低税率, 加强公平, 简化管理等方式来解决税制繁杂的弊端,以促进经济增长。这是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税收体制改革的主要原因之一。表 1 详细列出了 1981~ 1986年间里根政府的减税额度。表 1 里根政府的 ∀经济复兴法案# 对联邦政府税收的影响[ 3 ]项 目 个人税和非税收入 48 1414 1721公司利润税收入 57 112 208 277 398 537企业间接税和非税收入 5 2 6 5社会保险税收入 5 5 6 6 6总 额 (注: 减少额, 亿美元) 里根政府的减税政策涉及的税种多、减税数额庞大, 在世界减税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有资料表明, 里根1981~ 1986 年的减税使得美国国内的GDP 迅速增长, 1983 年、1984 年和1985 年的GDP增长率分别为36%、68% 和 34%; 失业率从1982 年的97%下降到1985 年的72%。里根政府的 ∃ 供给性减税% 扭转了 20 世纪70 年代末高失业率、高通胀率的经济 ∃ 滞胀% 局面, 为企业积累了资金, 改善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刺激了20世纪80年代美国经济的发展。13 国家干预型平衡预算: 20 世纪90 年代的美国减税政策 进入20 世纪 90 年代,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 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的资本流动加强,税基复杂多变, 国际间的税收竞争日趋激烈, 再加上战争因素, 美国财政于 1991 年出现了高达2687 亿美元的巨额赤字。高赤字伴随着高利率、高负债、高汇率和高贸易赤字, 这 ∃ 五高% 问题! 151 !第12 期(总第206期)2010 年 12 月工业技术经济 Journal of Industrial Technological EconomicsNo 12 ( General, No 206)Dec 2010使老布什总统在位期间经济出现了严重衰退。为了摆脱这种局面, 1993 年克林顿上台, 扭转了∃ 里根经济学% 片面强调供给的财政政策, 推行∃ 综合经济发展计划% 以振兴美国经济。克林顿的 ∃ 综合经济发展计划% 是一种增税与减支并重的国家干预型平衡预算政策。它在财政税收方面的内容主要是: ∃ 把财政赤字从1993年的3167 亿美元减至1997 年的1810 亿美元。办法是: 5年内增税 3200 亿美元, 把个人所得税率由31%提高到36%, 最高达39% , 公司所得税税率由34% 提高到36% ; 削减预算支出5000 多亿美元, 其中削减国防预算880 亿美元, 削减医疗保健支出和裁减10 万名政府机构人员的支出。 [ 4]%1997年, 美国国会又通过了 ∀财政平衡预算法案# 和 ∀减税法案#, 对税收进行可增可减的调整。包括降低长期资本利得税的最高税率, 增加儿童扣税额, 提高遗产税与赠予税的免征额, 提高对个人退休账户的税收优惠等措施。克林顿政府实施的一系列平衡预算的财政政策, 使美国的GDP增长率高于世界同期经济年增长率的25% ,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削减了财政赤字, 美国的财政状况进一步好转。14 最富争议的联邦减税: 21 世纪初小布什政府的减税政策 2001年3 月美国经济重现低迷, 结束了长达120 个月的经济增长。美国税制不公平、偷税漏税严重的弊端暴露无疑。小布什上台以后, 效仿里根的减税增支政策, 企图再次利用减税拉动美国经济增长。在一片反对声中, 美国议会终于在2001年通过 10 年减税135 万亿美元的 ∀经济增长与减税一致法案#。主要是削减个人所得税, 计划将个人所得税最高边际税率由 396% 降至33% , 并简化税率级次; 增加了儿童税收抵免限额, 由500 美元增加到1000 美元; 提高遗产税的免征额, 并计划于2010 年取消遗产税等。这些减税措施使小布什政府见到了经济复苏的曙光。布什政府进一步加快了减税的步伐, 于 2002 年通过∀创造就业与工人受助法案#, 2003 年通过 ∀就业和经济增长减税协调法案#, 又提出 10 年减税3500 亿的计划。布什政府的一系列减税政策遭到了经济学界和广大民众的强烈反对。布什减税的政策效果究竟如何呢? 美国商务部在 2003 年 7 月的报告显示, 2003 年第二季度美国经济增长了 24% , 已经超过了 18% 的预期, 经济开始复苏, 消费、投资、就业、库存等一系列经济指标均有所好转。但也有批评显示, 布什的减税更有利于中高收入阶层积累财富, 因为它将 60%的好处给了那些年收入超过10 万美元的人, 使美国社会的贫富差距和不公平现象加剧。15 金融之战: 迎接世界性金融危机挑战的奥巴马新政 始于2007 年8 月的美国次贷危机在全球范围内蔓延, 金融市场出现恐慌, 国际投资银行纷纷破产。金融危机把美国带入二战后经济最漫长衰退的寒冬。为拯救美国经济, 奥巴马提出了刺激就业增长的一揽子计划。奥巴马计划的关键词就是 ∃ 减税%。他提议国会通过减税法案来鼓励小型企业投资并且雇用更多工人, 新投资的资本收益税在1 年时间内将降为零, 而对投资支出的减税有效期将延长至2010 年底。奥巴马的减税法案的出台具有很强的阶段性特征。2008年2 月, 奥巴马政府颁布了减税规模为1680 亿美元的 ∀2008 经济刺激法案#。同年 8月, 金融危机形势日趋恶化, 奥巴马政府又迅速通过了 ∀2008 年紧急经济稳定法案# 和 ∀2008 年延长税收 (优惠) 和最低选择税减免法案#, 提出减税约1100 亿美元的计划。其中包括对可再生能源、交通和能源安全等4 个方面的税收优惠, 延长灾害减免期限, 提高子女抵免限额等。进入2009 年以后, 美国议会又通过了 ∃ 刺激经济法案%, 规定的减税规模约为2810 亿美元, 创造350万个就业机会。为了进一步控制财政赤字, 奥巴马陆续向国会递交了2010 年度预算案和 2011 年! 152 !第12 期(总第206期)2010 年 12 月工业技术经济 Journal of Industrial Technological EconomicsNo 12 ( General, No 206)Dec 2010联邦政府预算案, 均涉及到了促进经济增长的税收计划。从美国减税政策的发展历程来看, 有一个事实十分明显: 经济处于萧条时期, 减税和相关的税制改革备受青睐。总体来讲, 美国的减税实践没有阻碍自由市场的发育, 而且它已逐渐成长为一种长期的财政战略选择。始于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的真正意义上的减税政策到现在已经有70多年的历史, 从其实践的效果来看, 适度、公平的减税政策能够 ∃ 唤醒% 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 又具有广阔的扩展空间。2 美国减税政策演变的启示着眼于美国的减税政策, 无论是肯尼迪! 约翰逊时期的需求性减税、里根的供给性减税, 抑或是奥巴马政府的一揽子计划等, 减税政策已经成为美国刺激经济增长的主要政策工具, 体现了政府的政策意图和经济政策理论的发展趋势。它带来了诸如GDP 的增长、储蓄和投资增加、暂时缓解通货膨胀等功效。从整个美国减税政策的历史演变中, 可以获得如下几点启示。21 减税是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政策工具, 其作用不可替代 减税政策的作用是通过影响市场经济微观主体的决策而间接实现的。对企业而言, 税收是企业进行投资活动的重要成本。采取加速折旧、投资抵免等减税政策会降低企业的投资成本, 引导资源由非生产性投资转向生产性使用, 扩大生产规模, 提高企业投资的预期利润率。对个人而言,减税会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并积极参与到各种投资活动中, 抑制闲暇消费, 有利于劳动供给的增加。因此, 减税政策是增加社会储蓄、投资、劳动以及就业的有效政策工具, 比增加政府支出更有效应。所以政策制定者应该充分认识到减税在财政政策体系中的地位, 提升减税政策的重要性, 发挥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来拉动经济的增长。22 减税政策应该供求并重, 并适时作出调整美国20 世纪 30 年代以来的减税实践表明,减税具有 ∃ 需求% 与 ∃ 供给% 双重效应, 单一地使用需求或者供给手段都行不通。供求 ∃ 天枰%的失衡, 必然限制减税政策效果最大限度的发挥。需求决定供给, 而供给又反过来对需求起到引导作用。如果只重视总需求, 实施片面的需求管理政策, 会使总供给与总需求失调, 出现经济 ∃ 滞涨%; 如果只重视总供给, 则容易引发经济衰退或下降。因此, 减税政策的设计者应该以美为鉴,努力寻求各种财政理论的最佳结合点, 避免出现供需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 并在供求失衡之时进行适当的微调, 做到供需并重。23 对减税风险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谨慎选择减税策略 从美国减税的历史实践上看, 减税对经济发展能起促进作用。但减税风险是减税政策制定和实施中不可规避的问题, 主要包括以下4 个方面:(1) 影响政府的财政收入和支出。就短期来看,减税直接减少政府财政收入, 进而会造成政府可利用支出的减少, 并可能带来大量的财政赤字和∃ 债台高筑% 现象; ( 2) 影响资源的配置效率。减税的出发点是税收政策延伸后对经济发展产生的积极效应, 实际上是向公众让渡部分利益, 引发国家与纳税人之间的收入再分配。如果减税措施使用不当, 将造成市场主体间的不平等竞争; ( 3)影响税制的严肃性和固定性。减税政策的实施是对税收政策的局部调整或否定, 因此必然对既定税制的稳定性造成冲击。如果不同时期和不同目标的减税政策之间缺乏协调配合, 就更会加剧税制的复杂化; ( 4) 减税政策本身具有时滞性。减税的政策效果不如增加财政支出那样明显和直接,具有一定的滞后效应, 它对经济的激励效果往往在要很长一段时间才会完全凸显出来, 尤其是在扩大内需和提高居民购买力方面。减税风险是客观存在的, 它给减税政策的运用增加了难度。这就要求决策者在借鉴美国减税的经验的基础上, 必须对减税风险给予充分的重视。如果政府可支配的财力充足, 则可考虑实施! 153 !第12 期(总第206期)2010 年 12 月工业技术经济 Journal of Industrial Technological EconomicsNo 12 ( General, No 206)Dec 2010全面的大规模减税, 否则应采取相对谨慎的减税策略, 力争把风险维持在可控范围内。24 减税应与发展民生相结合, 努力寻求社会公平从就业和经济增长方面去考察减税政策的动机及效果并不难, 难的是减税如何真正的实现社会公平。从实际情况看, 美国的减税法案受到抨击和质疑最多的也正是关于减税的公平性问题。很多学者认为, 美国减税拉大了贫富差距, 不符合低收入者福利的增加和利益最大化的需求, 它更有利于中高收入阶层财富的积累, 使得纵向公平难以实现。因此, 在设计减税政策时要有意识的向低收入阶层和弱势群体倾斜, 着重减轻低收入阶层的税收负担, 并努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加对民众基本公共物品的供应, 并且通过各种∃ 民生% 支出, 加大对低收入阶层转移支出和补助的力度, 做到公平和效率兼顾, 使减税政策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25 减税要与其他政策配套实施, 共同发挥作用相对于20 世纪 30 年代的经济危机时期, 如今美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宏观经济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可谓时过境迁。但美国减税政策的历史经验表明, 美国政府在实施减税政策的同时,还配合着财政、货币、汇率、价格杠杆等措施,使他们共同发挥作用。比如, 政府可以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来调节整个经济, 用发行货币的手段来配合减税政策; 当减税造成收不抵支时, 可以利用发行国债的手段来弥补财政的空白; 为了平衡减税带来的财政收入的减少, 可以采用有增有减的税收政策, 在某些不影响国计民生的产业部门适当的增税等。总之, 为了应对刚性的财政支出, 使减税政策取得预期效果, 避免单兵冒进,有关减税的安排必须与其他政策配套实施。参 考 文 献1. 何盛明: 财经大辞典 ( 下卷) [M] .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 1990: 18362. Anthony S. Campagna: US National Economic Policy1917~ 1985, New York: Praeger, 19873. 章嘉琳. 变化中的美国经济 [M] . 学林出版社,3754. 丁冰, 张连城. 现代西方经济学说 [M] .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2: 97The Development and Enlightenment of the US. Tax Reduction PolicyYe Jun Tian Shuhui( Jilin Universi ty, Changchun 130012, China)Abstract Since the 1930s, large- scale tax reduction policy has been carried out for five times in the US. history. In anotherword, the US. hi story of tax red uction has bitter experience parallels with glory and both t wists and magnificence. The paper is mainlyfocu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US. tax reduction, and thus further analyzes i ts enlightenment and the use for reference.Key words tax reduction policy; tax burden; development; enligh tenment; The United States! 154 !第12 期(总第206期)2010 年 12 月工业技术经济 Journal of Industrial Technological EconomicsNo 12 ( General, No 206)Dec 2010

新凯恩斯主义是指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凯恩斯主义基础上吸取非凯恩斯主义某些观点与方法形成的理论。一、历史背景 为答复本世纪70年代所谓“凯恩斯主义理论危机”,80年代便产生了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众所周知,70年代兴起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学者们认为,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在理论上是不恰当的,他们断言,宏观经济学必须建立在厂商微观经济的基础上;他们主张,应当用建立在市场始终出清和经济行为者始终实现最优化的假定基础之上的宏观经济理论来取代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已寿终正寝了!事实上,这种诊断是极大地夸张。 早在70年代后期,斯坦利•费希尔(Stanley Fischer)、 埃德蒙•费尔普斯(Edmund Phelps)、约翰•泰勒(John Taylor)就为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建立基础。费希尔发表了《长期合同、理性预期和最佳货币供应规则》一文(载《政治经济学杂志》1977年2月号), 费尔普斯和泰勒发表了《在理性预期下货币政策的稳定性力量》一文(载《政治经济学杂志》1977年2月号)。他们吸收了理性预期假设。80年代,美国一批中青年经济学者致力于为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主要组成部分提供严密的微观经济基础。因为工资和价格粘性往往被视为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主题,所以他们努力的目的在于更多表明这些粘性如何由工资和价格确定的微观经济学而引起的。即是,他们试图建立工资和价格粘性的微观经济基础。这样,80年代以来, 就形成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New—Keynesian Economics),以与其对立的研究方法, 即新古典宏观经济学(New—Classical Macroeconomics)相并立。 我们知道,以萨缪尔森为首的新古典综合派亦称为新凯恩斯主义,它以“neo”表明“新”的意义,因此, 是对旧凯恩斯宏观经济学和古典微观经济学的“新古典综合”(neoclassical synthesis),现在,标名“新凯恩斯主义的”,英文原文为“new—Keynesian”,此词是迈克尔•帕金(Michael Parkin)所创造的,他于1984年出版的《宏观经济学》一书,始创“新凯恩斯理论”(new—Keynesian theory )这个术语,而未用“新凯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在一篇学术论文中最先使用“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这一称号的, 是劳伦斯•鲍尔 (LawrenceBall)、格雷戈里•曼奎(N.Gregory Mankiw)和戴维•罗默(DavidRomer)。他们于1988年发表了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和产出量—通货膨胀交替关系》(载《布鲁金斯经济论文集》1988年第一期)。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者主要的还有奥利维尔•布兰查德(Olivier Blanchard)、乔治•阿克洛夫(George Akerlof)、珍妮特•耶伦(Janet Yellen)、约瑟夫•斯蒂格利茨 (Joseph Stiglitz)、 本•伯南克(BenBernank)等。 在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者看来,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并非关于人们实际生活世界的理论。它的研究方法实质上是真正未应用于现实世界的一种数学上的构思。对比而言,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决未想成为一种抽象的理论,而是要成为解决起初世界问题的实际政策模式。凯恩斯宏观经济学在理论上是凌乱的,他们认为,经济理论应当切合于真实世界、真实世界的制度和现实行为。因此,必然发生凯恩斯主义复兴。正如阿兰•布林德(Alan Blinder)说道:“宏观经济学已处于另一次革命之中,这次革命等于凯恩斯主义的再现,但是具有更加严密的理论风格。”(注:以上论述, 参见:曼奎和罗默主编:《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第一卷,1991年英文版)第1页。 戈登著:《什么是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经济学文献杂志》1990年9月号第1115页。 布林德:《凯恩斯主义复兴》《挑战》1992年9—10月号,第18页、51页。)二、核心命题 曼奎和罗默明确表示:“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意味着对如下两个问题作出解答:(1)这个理论违背古典派的两分法吗? 它断定名义变量(如货币供应)的波动影响实际变量(如产出量和就业)的波动吗?即是,货币非中性论吗?(2 )这个理论假定经济中的实际市场不完善性是理解经济波动的关键吗?如不完全竞争、不完全信息和相对价格粘性这些思考是理论的核心吗?对于以上两个问题,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作出肯定回答的。因为价格是粘性的,所以古典派的两分法便破产了。因为不完全竞争和相对价格的粘性是理解价格为何呈粘性的主要原因,所以实际的不完善性是具有决定性的。 在宏观经济学的重要研究方法中,只有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才对以上两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强调技术上的扰动和完善的市场,所以它对以上两个问题作出否定回答。许多较早期宏观经济理论抛弃了古典派的两分法,但是它们通常并不强调实际的不完善性是真相叙述的主要部分,例如,70年代大多数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包括非均衡的凯恩斯主义模型)都把工资和价格粘性塞进另外的瓦尔拉斯式经济或硬充作瓦尔拉斯体系。因此,名义的和实际的不完善性的相互作用是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显著特点。 更多的传统凯恩斯主义模型和货币主义模型都未把价格粘性的解释作为关键性的。他们这两派学者都把经验证据视为比理论上纯正更加重要。例如,货币主义者莱德勒(D.E.W.Laidler )争辩道:“更好和更多的明确微观基础并保证关于任何宏观政策实验后果的更准确的经验论断”(注:莱德勒:《当前宏观经济学问题》,1992年,转引自斯诺东等:《宏观经济学现代指南》,1994年英文版,第290页。)。在 80年代期间,新凯恩斯主义发展具有明显的非经验风格。那些更年轻一代经济学家,为寻求加强凯恩斯主义模型,主要是通过发展和改进凯恩斯理论的微观基础来探究。 新古典主义模型和新凯恩斯主义模型之间的关键性差别在于对待价格确定行为上。与价格接受者(他是新古典模型的主角)形成对照,新凯恩斯主义模型假定制定价格的是垄断企业,而非假定是完全竞争企业。虽然在凯恩斯的《通论》出版之前,1933年,罗宾逊夫人、张伯伦已分别独立地发展了垄断竞争理论,可是只是最近,主流凯恩斯主义理论家们才开始了使不完全竞争体现成非市场出清模式的工作。 大多数新凯恩斯主义模型都假定有理性地形成预期。这显然是70年代的新古典派革命对宏观经济学家具有深刻影响的一个研究领域。但是,某些著名凯恩斯主义者和正统货币主义者却保持对宏观理论的微观基础的批评,并怀疑理性预期假设的经验证实。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者保持关于政策问题的各种各样观点,例如,财政金融政策实施中相机抉择而非规则性方面的重要性争论。新凯恩斯主义者把供给和需求两方面震动都认为是经济不稳定的潜在根源,但特别同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家们有分歧(当要对市场经济有能力吸收这些供求震动以致维持充分就业作出评价时)。新凯恩斯主义者还与凯恩斯有同样看法,即非自愿失业既是可能的,又是可信的。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特征表现为不完全竞争,不完善市场,异质劳动和不对称的信息,而且经济主体经常关心着公平。因此,在新凯恩斯主义者看来,“实际的”宏观领域具有协调失效和宏观经济的外部影响的特性。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对于市场不完全性及其宏观经济效应并未达成完全一致见解。但是,他们的许多解释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互相补充的。正如莱斯利(D.Leslie)评论说:“新凯恩斯主义把满桶砂粒投入运转圆滑的新古典派范式中。”(注:斯诺东等:《宏观经济学现代指南》,第291—292页。)三、政策含义 在强调粘性价格的新凯恩斯主义模型中,货币不再是中性的,政策效力至少在原则上是重新确认的。既然较大的价格灵活性使格林沃德—斯蒂格利茨模型中的经济波动问题恶化,新凯恩斯主义者也就论证了即使价格是灵活的,矫正的需求管理政策的潜在作用也存在。 在市场经济中,内生力量可能经常地增强外生冲击的干扰影响。因为在新凯恩斯主义模型中,经济波动是不规则的、无法预言的,所以新凯恩斯主义者不是政府试图微调宏观经济的支持者。关于对总量波动,政府可以采取相机抉择行动的程度,并没有统一的新凯恩斯主义观点。然而,大多数新凯恩斯主义者则认为,由于市场失灵,特别是就极度经济衰退来说,确实需要政府行动。由于经济将来可能面临诸种问题的不确定性,少数新凯恩斯主义者便赞成均衡理论家们和大多数货币主义者所提倡的固定规则方法。 从新凯恩斯主义分析中得出的教训是,面临导致持久性的巨大冲击时,政策干预是必要的,因为市场经济的调整过程运转得较缓慢。斯蒂格利茨指出:“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也相信,面临迅速变动的经济时,设计恰如其分的规则性政策事实上是不可能的。”所以,与货币主义者和新古典主义者提倡的“微调”(Fine—tuning)经济政策相对照,新凯恩斯主义者却拥护设计出“粗调”(Coarse—tuning)政策以抵销或避免宏观水平波动问题。 就一直对实际工资粘性展开各种解释的那些新凯恩斯主义者说来,已得出一些政策结论,特别是降低持续高度失业的政策。林德贝克、斯诺沃认为,为了要降低内部人的权力和使局外人对雇主更具吸引力,制度改革是必要的。从理论上说,降低权力的政策包括:(1 )工作保障法规的软化以便减低雇佣和解雇劳工的流转成本;(2 )工资关系的改良以便减少罢工的可能性。 有助于给局外人以公民权的政策将包括:(1 )再培训局外人以便增进他们的人力资本和边际产量;(2)改善劳工流动性的政策, 例如住房市场;(3)使工资具有更大灵活性的利润分享安排;(4)失业补偿制度的再设计以便鼓励寻找工作。 有些新凯恩斯主义者(特别是欧洲支派)赞成某种形式的收入政策,以缓和不对等的工资议价制度的不利影响,例如,拉亚德(R.Layard)等在1991年出版的《失业、宏观经济运行和劳动市场》一书中争辩说:“如果失业超过长期‘无加速度通货膨胀的失业率’(NAIRU, 或自然失业率)并存在滞后现象,那么暂时收入政策就是有助于失业更快地回到NAIRU的一种极好方法”。但是,这样的政策仍引起激烈争论, 许多新凯恩斯主义者如曼奎等并不认为收入政策起着有效作用。而且,有一位经济学者金蒂斯(H.Gintis)明确指出,尽管新凯恩斯主义者认为放弃达到充分就业的义务是较小让步,可是,这种让步(承认自然失业率的存在)却是重要退却。(注:见斯诺东等:《宏观经济学现代指南》,第325—328页,以及《挑战》1992年9—10月号,第50—51页。)四、简要评析 首先,新凯恩斯主义文献一直偏向于理论上的发展。许多经济学家对新凯恩斯主义缺乏以经验为根据的著作提出了批评。例如,费尔(R.Fair)认为,新凯恩斯主义作品已使宏观经济学脱离其经济计量基础,并建议新凯恩斯主义者要“准备考虑汇合他们的各种理念的可能性以提出可检验的结构性宏观经济计量模型”。莱德勒(D.E.W.Laidler )也有力地论证要恢复经验证据作为宏观经济学的研究重点。为作出回答,鲍尔、曼奎、罗默1988年发表的《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和产出量—通货膨胀交替关系》这篇有影响的论文利用全国性资料检验了菜单成本模型。“为何价格是粘性的?”布林德的研究利用从访谈中收集的资料区别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者认为是程式化论据的价格粘性的各种不同解释。初步答案对以协调失效、成本加成定价和不成文合同为特色的凯恩斯主义解释给予支持。布哈斯卡(V.Bhaskar )等所发表的论文利用在英国80年代期间收集的资料进一步证实:大多数厂商在经济繁荣时并不倾向于提高价格,或在经济衰退时,不轻易降低价格,而是通过工作时间、轮班劳动、存货或雇客定量配给的变动来作出数量调整反应,这些反应是压倒趋势的重要性。 第二,新凯恩斯主义提出了往往不相联系的许多第一流理论。为了要产生可检验的新凯恩斯主义模型,这就使得这些理念协同汇合更加困难。新凯恩斯主义者自己也认识到这个问题。例如, 布兰查德 ( O.Blanchard)反省道:“我们用很少有趣的效果造出太多的怪物。” 创立具有“准宗教”信仰的微观基础的各种理论“迷人盛装”的魅力已成为病害。 第三,关于菜单成本。批评者怀疑对价格调整的小额成本会有可能说明产量和就业的重大缩减。卡普林(A.S.Caplin)、斯普尔伯(D. F.Spulber)也对菜单成本答案表示怀疑,他们证明,虽然菜单成本对单个厂商可能是重要的,但是这种影响在总量方面会消失。为回答这些批评,新凯恩斯主义者争辩说,实际粘性一体化扩大了具有对产量和就业影响的名义粘性的范围。体现改变价格的小额成本模型的弱点是,模型形成多重均衡。罗坦伯格(J.J.Rotemberg)认为, “如果许多事情发生,那么各种模型就更难以抛弃”,而“当存在多重均衡时,这就不可能识别经济对任何特定的政府政策将有如何反应。” 第四,关于从微观基础导出粘性所提出的问题。托宾否认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坚持或要求”名义的和价格的刚性。在托宾看来,工资和价格灵活性很可能会使经济衰退恶化,而且他支持凯恩斯的这种观点:名义工资粘性在面临总需求冲击时将起稳定的影响。托宾还提醒新凯恩斯主义者注意:凯恩斯对于以工人关心工资相对性为基础的名义工资粘性进行了“理论上无瑕疵的”和“经验上现实主义的”解释。既然名义工资减少将被每一群体工人看成相对实际工资降低(因工人们在分散制度下无法保证知道其他群体工人正接受的工资减低的情况),这就将被有理性的工人们抵抗。 第五,关于理性预期假说被许多新凯恩斯主义者的认可问题。费尔普斯认为理性预期假说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布林德指明:经验证据在其有利方面是:“最好也不过无力,最坏也不过指责。”不管怎样,不到有人提出更好的观念,这个批评思路将导致宏观经济学中理性预期假说的放弃似乎是不可能的。 第六,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一致的问题,涉及由“旧”IS—LM模型的“新”学派继续接受,作为理解总需求决定因素的最好方法。 金(R.G.King)证明,IS—LM模型“是90年代宏观经济学可行的分析工具,”金鉴定的基本问题是,为了要利用IS—LM模型作为分析工具,经济学家们必须忽视预期,但是“我们现在知道,这种简单化就排除了总需求的主要决定因素。”金向宏观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提出这样的意见:他们忽视新凯恩斯主义广告,因为新产品象原先的产品一样,不是健全的,尽管是新的包装法。 总而言之,由于强调劳动市场、产品市场和资本市场上形形色色不完美性,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被它的拥护者看成是一种“令人兴奋的”、“有生气的研究纲要”。可是按批评者看来,新凯恩斯主义者所完成的是“新瓶装旧酒”似的工作。这就仍然被看出,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复兴将是怎样成功的。(注:以上评析见斯诺东等:《宏观经济学现代指南》,第328—330页。) 我们认为,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以不完全竞争和不完全信息为前提,分析论证名义的和实际的工资和价格粘性的存在,从而得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不稳定性(市场始终难以出清)这种论断,以及资本主义社会必然产生大量非自愿失业这个现象,因此提出政府干预私营经济的必要性,否定政策措施的无效性的论调。所有这些都近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现实。 自60—7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学界各派对如何使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相结合的机制问题一直争论不休,其中受到责难较多的是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被认为缺乏微观经济理论基础。对此,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者们试图吸取新古典派的理性预期假说,甚或承认自然失业率的存在来补充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微观经济理论基础。然而,这样的结合和补充恰是背离了凯恩斯革命的重要部分。诚如罗宾逊夫人所指出的,凯恩斯革命从理论方面来说,就“在于从均衡观向历史观的转变;在于从理性选择原理到以推测或惯例为基础的决策问题的转变”,而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所以“严格的理性行为是不可能的。经济生活很大部分都是根据公认惯例来处理的。(注:琼•罗宾逊:《凯恩斯革命的结果怎样》,《现代国外经济学论文选》第一辑,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20、21页。)”可见,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者企图将“理性预期”,从而用“理性经济人”来填补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实质上并非对凯恩斯经济学的“发展”,而是向凯恩斯以前的传统经济学的让步和复旧。须知,西方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中对“理性经济人”的强调,正受到许多学者的批评,他们认为,如果仅着眼于对“理性经济人”的强调,那就忽略了最大多数智力正常的人的行为和决策极少决定于经济的考虑,因而无视社会组织的重要性,抹煞集体行为力量,否认不同利益集团、不同阶层或阶级之间的矛盾或冲突。这样,就必然使其经济分析容易形成错误的结论,从而导致错误的决策。 至于自然失业率,它不过是西方传统经济学中的“摩擦性失业”和“自愿失业”的另一种说法而已。它的水平变动是由劳工市场的结构所决定的,因此自然失业率变动可被视为理所当然地未实现“充分就业”的借口,即不存在凯恩斯所指出的“非自愿失业”了。显然,这确是新凯恩斯主义者的重大让步,如有些经济学者所评论的那样。 总之,诚如西方有的经济学者所指出的,“虽然宏观经济学需要微观基础”,但是“微观经济学也需要宏观基础”,而且“微观经济学并不能有效地解决宏观问题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