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对外汉语教学过程的问题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对外汉语教学过程的问题研究论文

希望对你有帮助。(给分)一、引言 中华民族同世界各民族友好往来的历史有多久,对外汉语教学的历史就有多久。中国同世界各国交往的密切程度,以及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对外汉语教学的兴衰。至新中国成立以后,对外汉语教学逐渐成为一门学科和一项语言教育事业。目前这项事业正以崭新的姿态、面向世界、迎接未来。 以此为背景,我们尝试对对外汉语教学事业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创至今的50多年历史中该领域内主要贡献者的观点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并梳理其时间逻辑发展的顺序,力求更直观、更系统、更有层次性地理解对外汉语专业的发展概况。 本文对文献的综述基本上按照对外汉语事业的实际发展进程展开。第二部分介绍对外汉语专业出现的历史渊源和初创阶段。第三部分介绍巩固和发展阶段中、围绕对外汉语事业提出的各种理论与见解。第四部分细致分析对外汉语专业的现状和趋势、展望对外汉语专业的发展前景。二、历史渊源与初创阶段(一)历史渊源 西汉时,我国周边的少数民族就有人来当时的长安学习汉语。而中国真正对外国人进行汉语教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至唐代,由于国力强盛,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派留学生来中国学习,如日本派遣了十几次“遣唐使”,每批几百人;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后,也派遣留学生到长安,每批有百余人。以后的各个朝代也都有留学生来中国学习(元代实行霸权,留学生数量锐减),其中《老乞大》、《朴事通》等就是明初教朝鲜人学习汉语口语(北京口语)的教材。而明末金尼阁的《西儒耳目资》和清末威妥玛的《语言自迩集》可算当时影响较广的汉语教材。民国期间,中国政府也同外国政府交换了少数留学生,当时也有许多知名学者先后从事过对外汉语教学或相关工作。如老舍先生在1924~1929年间,在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担任汉语讲师,他当年讲课的录音,至今还保存在伦敦。(二)初创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期—20世纪60年代初期) 尽管中国角外国人学习汉语的历史悠久,然而作为一门专业学科的“对外汉语”是一门年轻的学科。由于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因此在其迅速发展的同时,社会上、学术界乃至本学科内部对本学科的名称、性质、任务等基本问题尚有不同的看法,甚至存在一些争议。一个学科的名称是该学科的内容和学科的本质特点的反映。在对外汉语专业的起步阶段,学术界对这个学科的名称提出了一些不同看法,这些不同看法也反映了人们对这个学科的认识: 1.“对外汉语”:目前除了本科有对外汉语专业或对外汉语系外,少数学校已经有“对外汉语”专业硕士点和博士点,如北京语言大学把国内唯一一个国家研究基地叫做“对外汉语研究中心”,该中心主任赵金铭教授的专论《对外汉语研究的基本框架》都使用“对外汉语”作为学科名。 2.“对外汉语教学”:这一名称基本上能体现教授外国人学习汉语这个学科的特点和内涵,但客观上说,由于有“教学”两字,很容易让人把它归入教育学或学科教学论等学科中去。 3.“汉语教学”:因为“对外汉语”本来是针对国内教外国人学汉语这一事业所起的名称,明显地带有以中国人的视角来指称这一学科的色彩。“对外”二字无法为国外从事汉语教学的同行所使用,因此它只适用于中国。当国内外的学者在一起讨论学科或学术问题时,这种情况下一般使用“汉语教学”这个名称。 4.“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从科学性上看,这一名称较为精确地指出了本学科的内涵和性质。但由于这一名称太长、不上口,再加上约定俗成的原因,它不太可能被广泛传播。 5.对外汉语教育学。从实际而言,我们认为今后应该加强对“对外汉语”这个学科本身的性质、任务、内涵的研究,没有必要把过多的精力放在学科名称的讨论和争论上。 1952年,著名语言学家朱德熙等人首次赴保加利亚教授汉语,这是解放后我国向海外派遣教师教授汉语的开始。这一阶段,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的研究已经开始,能见到的最早的论文是周祖谟的《教非汉族学生学习汉语的一些问题》(《中国语文》1953年第7期)。周祖谟先生一开始便明确了对外国人和汉族人的汉语教学不同于对我国汉族学生的“语文”教学,指出要针对非汉族成年人学习“汉语”的特点进行教学;明确了对外国人和非汉族人的汉语教学是培养他们实际运用汉语的能力;指出结合汉语教学需要加强汉语研究的必要性。 1958年正式出版的我国第一部对外汉语教材《汉语教学书》,以语法为主线,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编排,为建立“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奠定了基础。该教材集中体现了本阶段的理论和方法。三、发展阶段(一)巩固和发展阶段(20世纪60年代初期—20世纪60年代中期) 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我国接受外国留学生和向外派遣留学生的规模都需要扩大。为了加强各院校对外汉语教学经验的交流,高教部决定由北京语言学院创办《外国留学生基础汉语教学通讯》,这是我国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的专业刊物,于1965年创刊,共出版了11期。 这一阶段,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的重点是总结建国以来的教学经验,钟梫的《十五年汉语教学总结》(《语言教学与研究》1979年第4期)反映了这一点。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教学的特点、教学要求和教学原则,努力促进教材、课堂教学法等向规范性的方向发展。比如他提出: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相结合的学以致用的教学要求;“精讲多练、课内外结合”的实践性教学原则;“语文并进”,全面训练听说读写,阶段侧重的教学安排;语法的系统性与课文的生动性相结合的教材编写方式;尽可能使用汉语进行课堂教学的相对直接法。 本阶段还编写了《基础汉语》,由于“文革”影响,直至1971年修改后才正式出版,1972年又出版了和它相衔接的《汉语读本》。这套教材突出和强调了实际语言在教材中的地位,是“实践性原则”和“相对直接法”的直接体现。1966年爆发了“文革”,对外汉语被迫中断。(三)恢复阶段(20世纪70年代初期—20世纪70年代后期) 20世纪70年代初,国际形势发生了变化,我国在对外关系上有了较大进展。此时部分高等学校已恢复招生,许多因“文革”中断在华学习的留学生要求复学。由于“文革”的严重冲击,当时的对外汉语事业在各方面都面临着重重困难,接受留学生的能力还是非常有限。而师资力量不足是本阶段我国对外汉语教学所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 这一阶段的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更加深入,论文主要发表在《语言教学与研究》上,如吕必松的《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实践性原则》、杨俊萱的《课堂教学的“死”与“活”》、郑万鹏的《怎样对留学生进行〈文章选读〉课教学?》、林焘的《语音教学和字音教学》、石佩文和李继禹的《听力训练在语言教学中的作用》,等等。主要特点是:侧重于研究解决教学中的具体问题。但研究范围仍嫌褊狭,未上升到学科建设的高度,局限于教学原则和课堂教学的范围之内。(四)蓬勃发展阶段(70年代末以后)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政治上的转轨和因此带来的经济快速发展,引起了国外的极大关注,随之在世界上掀起了一股“中国热”,“中国热”又引起了“汉语热”。对外汉语事业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中获得蓬勃的发展。 1978年吕必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召开的“北京地区语言学科规划座谈会”上首次提出应当把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作为一个学科来建设。1983年中国教育学会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会(即“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的前身)成立,1984年王力在为《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五周年题词时指出“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学科”,同年时任教育部部长的何东昌在我国留学生工作会议的报告中明确指出:“多年的事实证明,对外汉语已发展成为一门新的学科。”国务院于1987年7月批准成立了由7个部委参加的“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这是主管全国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政府机构。 这一阶段的理论研究成果更为丰硕。如刘珣主编的《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及《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吕必松的《对外汉语教学探索》及《对外汉语教学发展概要》;齐沪扬与陈昌来主编的《应用语言学纲要》;盛炎的《语言教学原理》;赵金铭主编的《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等等。这一阶段是真正把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从学科建设的高度开展教学理论研究。主要特点为:进行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宏观研究,对各个环节和各项活动展开了全面的研究。 另外,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中规定对外汉语教学应当教授普通话和规范字。这是我国第一个涉及对外汉语教学的国家法律。One, forewordThe Chinese nation with the peoples of the world in the history of friendly exchanges have long,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and history is long. Close degree of China's exchanges with the countries of the world, as well as strength, directly affects the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Until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has become a subject and a language education. At present, the cause is a brand-new posture, face the world, face the future.Taking this as the background, we try to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from the nineteen fifties initial pioneering contributions in this field since 50 years of histo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summarized, and reviews the time sequen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logic, strive to be more intuitive, more systematic, more levels to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the.This paper reviews the literature of basically launches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development process of Chinese enterprise. The second part introduces the history of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and the initial stage. The third part introduces the consolid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tage, various theories and views of Chinese business. The fourth part of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status and trends of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the prospect of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Two, the historical origin and the initial stage(a) historyWhen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the minority nationalities in our country around someone came to Changan at that time to learn chinese. And China's real foreigners in Chinese teaching history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To the Tang Dynasty, because of the powerful national strength, many countries in the world have sent students to study in China, such as Japan dispatched a dozen times "to the Tang Dynasty", hundreds of people each group; Xinluo reunification of the Korean Peninsula, send students to Changan, each batch of hundreds of people. Each dynasty after the also have students to study in China (the implementation of hegemony, the number of students, among them "Chinese language" drop), "Park" in the early Ming Dynasty that is taught Koreans learn oral Chinese textbook (Beijing dialect). And the "western scholars Trigault's eyes and ears." and the Wade-Giles of "Yuyan zierji" can be considered when wide influence Chinese textbooks. Dur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Chinese government with foreign governments to exchange a few students, when there are many well-known scholars has engaged 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or related work. As Mr. Lao She in the years 1924~1929, served as a lecturer at the University of London School of Oriental and Chinese, his lecture recordings, still preserved in london.(two) the initial stage (the early nineteen sixties the early nineteen fifties.)Although the Chinese angle foreigners learning Chinese has a long history, but as a professional discipline "foreign language" is a young discipline. Because it is a new subject, so in its rapid development at the same time, there are still fundamental problems of internal social, academic circles and the disciplines of the name, the nature of the discipline, the task of different views, even there is some controversy. The name of a subject is to reflect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ubjects and disciplines. In the initial stage of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and puts forward some different views on this subject name, these different views also reflects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the subject:1 "foreign language": in addition to the current undergraduate professional foreign language or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 already have a "Chinese" professional master's and doctoral few schools such as 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 the only national research base is called "foreign language research center", the center director Professor Zhao Jinming's monograph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study the basic framework of" use "foreign language" as the subject name.2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the name basically reflect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onnotation of teaching foreigners learning Chinese on this subject, but objectively speaking, as a result of "teaching", let a person very easily subject it in education or courses teaching theory to.The 3 "Chinese Teaching:" because "foreign language" is the name of the domestic teach foreigners Chinese this cause the, obviously has the Chinese perspective to refer to this subject color. "Foreign" two words can not engage in teaching Chinese as foreign counterparts are used, therefore it is only applicable to china. When the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to discuss subjects or academic problems, in this case the general use of the name "Chinese teaching".4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from a scientific point of view, this name is more accurately points out the connotation and the nature of the discipline. But because this name is too long, not catchy, reasons and conventional, it is unlikely to be widely spread.5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From the practice, we think the future should strengthen the "foreign language" the nature of the discipline itself, task, content of research, there is no need to put too much focus on discussion and debate on the subject name.In 1952, the famous linguist Zhu Dexi et al first visit to Bulgaria to teach Chinese, this is the beginning of our country after liberating to expatriate teachers in teaching the Chinese language. This stage, study on the theory of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has been, to see the earliest paper is Zhou Zumo's "some problems of the teaching non-Chinese students learning Chinese" ("Chinese language" in 1953 seventh period). Mr Zhou Zumo began with the foreigners and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is different from the Chinese Han students "language" teaching, pointed out the need for non Han Adults in learning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f teaching; the teaching Chinese to foreigners and non Han people is to cultivate their

对外汉语口语课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论文摘要: 在入门阶段的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的主要精力应放在语音教学、词汇教学和句型教学上,通过句型操练帮助学生掌握汉语结构,把语言知识转化为语言技能。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和交流的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汉语,许多高等学校都承担着对外汉语课教学的任务。对外汉语课教学的关键环节是口语课的教学,如何进一步提高外国留学生的汉语口语水平,保证对外汉语口语课教学质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对外汉语口语课教学的目的及教学对象的特点 对外汉语口语课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外国留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汉语进行口头交际的能力。口语教学在整个对外汉语教学体系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也是外国留学生从课本知识到实际运用之间的一座桥梁。我们曾在100名外国留学生中进行了一次非正式的问卷,约95%的学生表示“汉语会话”是他们最希望拥有的技能。由此可见,口语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外国留学生的汉语水平,所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该予以高度重视。 许多外国留学生来中国前,汉语的语音、语法、词汇对他们来说都是未知数,怎样让他们开口说第一句汉语,如何使学生尽快入门,对每一位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笔者所在学校的对外汉语口语课教学的对象多为外国中高级人员,他们具有一定的语言学习优势,学习目的明确、学习动机较强、自制力较强、情绪较稳定等,但由于这些学生的年龄普遍较大,语言学习对他们来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他们的母语已经相当成熟,容易造成语言学习的`负迁移。同时,外国留学生的自尊心较强,在课堂上“说”的障碍较大,大部分学生喜欢闷头看书,不愿开口讲话。这是外国留学生汉语口语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 二、制约外国留学生汉语口语水平提高的因素 通过调查分析,制约外国留学生汉语口语水平提高的因素,一般分为学生自身的内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方面。 (一)外国留学生自身的内在因素 在汉语学习中,外国留学生的学习动机、态度、兴趣以及情绪状态,常常会影响其汉语口语水平。当然,这个过程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呈现出主动积极地对信息进行反馈的状态。 1.心理因素。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这样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虽然大多数外国留学生意识到学习汉语口语的重要性,但只有33%的学生表示“会在汉语口语课上积极发言”。他们表示,学习汉语会话时担心说错,被人笑话。由于身处陌生的国度,面对陌生的环境,他们一个汉字都还没有掌握,难免会有很大的心理压力。很多学生不敢开口,怕说不好,这种情况比较普遍,导致大部分外国留学生的汉语口语水平在相当长时间内没有明显提高。 2.思维因素。对外汉语教学属于第二语言教学,外国留学生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已具备一整套母语思维系统,必然会受到母语的影响。零起点阶段的外国留学生,往往处在最受母语思维操纵的阶段。调查发现,大部分外国留学生脱口而出的汉语颇具本国语言特色。 3.学习目的的多样性和个体差异。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外国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他们的背景、知识水平、思想状况、兴趣爱好、生活习惯以及经历、职位、年龄等差异很大,这些因素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 (二)外国留学生的教学、生活等外部环境影响 1.教学方法单一。主要表现在教学中强调以教师为中心,外国留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状态,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没有注意根据学生的需要来采取有针对性、适应性的教学方法。 2.教材的编排。多年来,一些出版社或机构推出的对外汉语教材很多,但真正适应外国留学生学习习惯的“本土化”教材却很少。目前出版的纸质教材,一般仅体现单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法理论,从头至尾采用相同体例;练习形式程式化,内容上多为词汇、句法结构的练习,交际型、任务型练习缺失,与实际生活联系不够紧密。 3.会话环境。良好的会话环境是提高汉语口语水平的重要条件。教学中发现,很多外国留学生除在课上使用汉语外,下课后、法语等语言遍布班级的每一个角落,特别是宿舍休息、聊天时普遍使用母语。 三、提高外国留学生口语水平可采取的对策 (一)注意消除外国留学生的障碍,调动学习口语的积极性 对外汉语教师在设法减轻或消除学生的情感障碍时,首先要注意提高自身的素质,热爱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加强与外国留学生间的沟通。其次要注意改进教学方法,课堂上以学生为主,引导他们处于主动地位,每一节课尽可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在练习时避免见错就纠,尤其是在入门阶段,学生的语序、语法、词汇有浓厚的母语色彩,必须注意保护其自尊心,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二)积极研究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 对外国留学生的了解程度和分析深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上好汉语口语课、组织好课堂教学的关键。在教学中,能够做到师生互动和课堂活跃,是衡量每一位对外汉语教师课堂效果的尺度。尤其是对零起点的外国留学生,如何一开课便吸引其注意力,使他们对所讲授的内容感兴趣,应该是对外汉语口语课教师考虑的首要问题。 1.直观教学法。所谓直观教学是指通过实物、图画、动作、手势、表情等直观手段解释词义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把词语直接跟实物建立联系,有利于留学生直接用汉语思维。实物教学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边说边结合句型,学生的提高就更快了。这种直观教学让学生学有所用,既提高了兴趣,又增加了他们的词汇量。 2.扩展式教学法。所谓扩展式教学是指在词汇教学中选择扩展能力强、活用能力强、使用频率高的词语,选择能体现中国特点的特色词语以及具有口语色彩的词语。汉语入门阶段的重点是词汇教学,词汇是的,要掌握一种语言特别是第二语言,词汇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教师首先要注意把词汇分类,重点放在那些扩展能力强、活用能力强、使用频率高的词上,在教学中尽量扩展词汇量,如分析“商店”中的语素,可以将“店”扩展为“饭店、花店、旅店、书店”等。其次要有意识地在词语区别或动词搭配上培养学生的用词能力,如“跑步”和“散步”、“首都”和“首府”、“大厅”和“走廊”等词汇的区别。 3.个人化教学法。所谓个人化就是让学生跳出课文,运用在课文中所学的语言知识谈自己熟悉的事情,说自己的故事。可以结合当堂课文拟订一些题目,如“自我介绍”“我的家庭”“我的房间”等适合汉语入门阶段的交流话题,从而激发学生讲述自己的事情。 4.适量记忆教学法。所谓记忆教学是通过背诵一定量的句子、短文来储备汉语词汇,熟悉汉语基础语法。处在入门阶段的外国留学生词汇量较小,往往会影响口语的表达。因此,要注意引导学生把课文的对话体改为叙述体,结合重点句、重点词,适当背诵,强化复述。 5.多媒体教学法。多媒体的运用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十分重要,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提供给学生丰富的视觉与听觉刺激。有很多无法言传的东西,或许一个图片、一个动画就能使学生领悟。 6.语境实践法。语言包括课堂小环境和大环境,它们是相辅相成的。要充分利用语言环境,即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社会语言环境这三个交际层面,提高学习效率。 四、结语 在汉语入门阶段的外国留学生处于迫切需要掌握汉语口语交际能力的时期,只要在这个时期传授的是他们在日常交际中真正需要的内容,对外汉语口语课教学就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入门阶段的对外汉语课教学中,我们的主要精力应放在语音教学、词汇教学和句型教学上,通过句型操练帮助学生掌握汉语语言结构,把语言知识转化为语言技能。在传授语言知识和训练语言技能时,只有与语言的文化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提高外国留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黄锦章,刘焱.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理论和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伏双全.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中的几条原则[J].牡丹江学院学报,2007,(3).

相关论文查阅: 大学生论文 、 工商财务论文 、 经济论文 、 教育论文    热门毕业论文

额 这个可以上相关的论坛上搜集一下信息的吧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论文题目

你要写个什么类型的论文,详细点,不过要说想学点东西论文自己一定要自己认真写,这是你大学真正的一次能学到东西的机会

希望我的回答能对你有所帮助。总的来说,如果是第一次写论文,那么有必要了解一篇成熟的论文是如何选定题目,确定范围,如何征引材料,组织观点的,因此,建议你在确定13个方面究竟哪个适合去写之前,利用图书馆里德中国知网或者万方数据库查阅一下这方面的研究,一来是了解这方面的研究现状,二来是从已经有的论文中学习怎么去写。既然你是第一次写论文,建议你还是选择研究德比较多的方面,这样可以参考借鉴的多一些。具体来看看你的参考选题。1涉及的是网络语言研究,比较热门,如果需要这方面的新词新语材料,我可以给你发武汉大学语情监测中心去年的《中国语情》,你可以从中去选择。但是,网络词语的对外汉语教学应用倒是很新鲜,因为新词新语的教学还很少提及,但是又很有必要,所以价值可观,可以深挖,你可以集中选取一些比较贴近生活、有教学意义的词语来做研究;2是一个很宽泛的论题,研究的也不少,适合做综述性的研究,新意不大;3是一个比较老的话题,相比于你的其他选题,这个与对外汉语结合得也少,可以排除;4就更宽泛了,而且比较理论,容易下手,但是不容易写出东西;5其实是3的一个更小的论题,这类似于“中外颜色词差异研究”之类的,也是文化方面的研究,如果没有文化心理等方面的积累,建议还是不要写,太空泛;6“好”作状语(如黛玉“你好...(狠心)”,作补语“打得好!”,你可以检索一下研究得多不多,看兴趣吧,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汉语语法研究论题;7和5属于一个类型,所以不赘述了;8和3、5也是一个类型,研究的夜比较多,内容也很庞杂,不好做精到深入的研究;9还是一样(你的13个选题中委婉语、礼貌语、称谓语占了5个,这些都属于社会语言学研究的范围);10的研究也挺多的,我们就曾经以小组讨论形式研究过;11也是文化研究,我曾经写过“薇”的文化研究,这种名物研究也很繁琐,新手不容易动笔;12很考验人的文学功底,如果看的很浅,那么单靠翻书来找例证,来总结观点,绝对会是一件辛苦至极而又收效甚微的体力活;13倒是一句反话,因为传统上都认为汉字在信息化方面,相比于拼音文字有很大的劣势。要是你认为有优势,那么这也绝对要言之有理,如果没有中文信息处理的背景,最好不要空谈。最后,建议你将13个题目分成几类,根据自己的兴趣,参考对各个方面研究现状的考察所得出的研究难度,以及每个题目的成果预期,去选择你想做的吧。第一次写论文,如果思路踢不开,可以先看看网上这方面的论文(选择《语言教学与研究》《世界汉语教学》《语文建设》等核心期刊)。祝你写作顺利!要说参考文献,不过是我的脑子而已。你可以看看我的对外汉语博客

对外汉语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对外汉语教学中汉字知识教学

一、选题价值

(一)选题背景

随着不断推进的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外交流也变得日益频繁,汉语作为交流的工具,在与对外交往中的作用、价值和地位也越来越重要。最近几年,“汉语热”在全球席卷,学习汉语的人数越拉越多。其中包括:外国人、来华留学生、海外华人和我国少数民族。这成为对外汉语教学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不可回避的`使命。

(二)选题意义

通过实践分析和理论研究,目前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字知识教学方面,、强化对外汉字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结合等方面都是值得进一步关注和深人的课题。

(三)研究内容及可行性分析

在对外汉语教学的方法有很多种,我们现在采用汉字知识教学方法。所以有必要进行对外汉语教学中应用汉字知识教学的必要而且是可行的。

(四)预期结果

(五)、研究进度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确定论文题目 20xx年xx月19日

第二阶段:撰写毕业论文阶段

撰写论文开题报告 20xx年xx月19日~20xx年2月18日。

撰写论文初稿 20xx年2月18日~20xx年3月25日。

撰写论文定稿 20xx年3月25日~20xx年4月22日。

第三阶段:毕业论文答辩阶段 20xx年5月30日

三、论文提纲

(一)论文综述

(二)对外汉字教学的研究现状

(三)论文小结及启示

四、参考文献

[1]李大遂.对外汉字教学回顾与展望[J].渤海大学学报。2007(2).

[2]刘丽萍.笔画数与结构方式对留学生汉字学习的影响[J ].语言教学与研究,21308(1).

[6]郝美玲.留学生汉字正字法意识的萌芽与发展[J].世界汉语教学,2007(1).

[7]郝美玲,范慧琴.部件特征与结构类型对留学生汉字书写的影响[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8(5).

[10]王建勤.外国学生汉字构形意识发展模拟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05(4).

[12]江新.不同母语背景的外国学生汉字知音和知义之问关系的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6).

[15]吴门吉。高定国,肖晓云,等.欧美韩日学生汉字认读与汉字习得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6).

[18]江新,柳燕梅.拼音文字背景的外国学生汉字书写错误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04(1).

[21]马明艳.初级阶段非汉字圈留学生汉字学习策略的个案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070).

[24]施正宇.词·语素·汉字教学初探[J].世界汉语教学。20o8(2).

[26]万业馨.从汉字研究到汉字教学[J].世界汉语教学。2004(2).

一带一路详解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论文3000字

浅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字教学论文

摘要:

本文分析了留学生在学习汉字时的思维特点和容易遇到的困难,并建议对外汉语的汉字教学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适当选择“先语后文”和“语文并进”的教学法,遵循“由简入繁”“、由易到难”的原则,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

关键词: 对外汉语 汉字教学

汉字的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是重点,也是难点。对于日本、韩国等国的留学生来说,由于他们在本国语言中接触过一些汉字,有比较好的“字感”,汉字的学习和识记相对容易一些。对于那些母语是拼音文字的学生来说,汉字的学习就相对困难了,他们的头脑中没有建立处理形象符号的机制。在他们看来,汉子就是一个个神秘的、无规律的图形,想要通过识别图形来唤起语音和语义,是十分困难的。

对外汉语教师,应该了解不同国家学生的汉字学习特点,有针对性地安排汉字的教学。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汉字学习的重要性,让学生对汉字产生兴趣,并要合理的安排汉字教学的进度,不能让学生短时间内记忆大量的汉字,产生畏难情绪;也不能在教学中过于重视语音和口语的教学,忽视了汉字读写能力的`培养。

一、根据学生的特点,适当选择“先语后文”和“语文并进”的汉字教学法。

所谓“先语后文”是指在汉语教学的初期,先利用拼音进行教学,等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词汇、句型之后,对汉语有了初步认识,再集中引入汉字。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在汉语学习的初期,更快地进入汉语语境,对母语是拼音文字的留学生来说,更容易接受和掌握。因此,对这样的初学者,教师可以考虑在最初的一个月或者更长的时间,利用拼音进行教学,让学生迅速掌握更多的词汇,还可以巩固和规范拼音的使用,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教师在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的时候,也要适当向学生介绍汉字,不要让学生对汉字产生排斥心理,可以引入一些简单的象形字,逐渐培养学生的兴趣,为进一步的汉字教学做好铺垫。

“语文并进”的教学方法是在语言学习的初期就开始汉字的教学,语音和汉字的学习同时进行,让学生同时掌握汉字的音、形、义。这样的教学方法虽然给学生记忆汉字和词汇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但对于汉语的学习是大有帮助的。由于汉语有大量的同音字,如果单纯进行语音的教学,学生会产生许多关于字义和词义的困惑,单凭字音很难区分。“语文并进”的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汉字的特点和汉语言的词汇规律,更早建立汉字识别的语言机制。对于有一定汉字基础的学生,比如韩日的留学生,教师可以采取“语文并进”的教学方法;对于没有汉字基础的学生,教师也可以适当尝试“语文并进”,以帮助学生尽早跨越汉字学习的障碍。

二、汉字教学要遵循“由简入繁”、“由易到难”的原则,循序渐进地进行。

根据人的思维特点,简单、形象的汉字更容易被接受。对于没有汉字基础的留学生,教师应该先选择一些简单的象形字和独体字进行教学,并可以结合图片,进行形象化的汉字导入;教师还可以适当介绍汉字的演变和形成,让学生对汉字有感性的认识,增加学生汉字学习的兴趣。

在进一步的汉字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汉字形声字众多的特点,引导学生识别汉字偏旁,了解汉字偏旁表意的功能,以及形声字的构字特点等,逐步引导学生形成对汉字结构的理性认识,注意利用规律识别和记忆汉字。

教师在进行汉字结构的解读时,要注意解释的科学性,不能主观臆断,更不能胡乱联系,以免误导学生。另外,由于汉字的构成及演变过程十分复杂,许多声旁和形旁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功能,字音和字义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教师不要让学生过度依赖汉字形声字的表音功能,也不要让学生对字形的形成过程过分追究,以免舍本逐末。

参考文献:

[1]彭万勇。教学对外汉语汉字字源教学法论略[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6)。

[2]马艳辉。对外汉语教学的汉字与词语教学法[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5)。

[3]胥宇虹。汉字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中之重[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4)。

[4]李莉。汉字文化与对外汉语汉字教学[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02)。

[5]张海燕。对外汉语教学中汉字的教学研究[J]。理论界,2009(06)。

[6]赵明德。汉字易学与对外汉语教学新路子[J]。汉字文化,2009(02)。

你可以把题目用百度输入,多找几篇跟它有关的论文,然后再重新组合一下就可以了

对外汉语口语课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论文摘要: 在入门阶段的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的主要精力应放在语音教学、词汇教学和句型教学上,通过句型操练帮助学生掌握汉语结构,把语言知识转化为语言技能。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和交流的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汉语,许多高等学校都承担着对外汉语课教学的任务。对外汉语课教学的关键环节是口语课的教学,如何进一步提高外国留学生的汉语口语水平,保证对外汉语口语课教学质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对外汉语口语课教学的目的及教学对象的特点 对外汉语口语课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外国留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汉语进行口头交际的能力。口语教学在整个对外汉语教学体系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也是外国留学生从课本知识到实际运用之间的一座桥梁。我们曾在100名外国留学生中进行了一次非正式的问卷,约95%的学生表示“汉语会话”是他们最希望拥有的技能。由此可见,口语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外国留学生的汉语水平,所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该予以高度重视。 许多外国留学生来中国前,汉语的语音、语法、词汇对他们来说都是未知数,怎样让他们开口说第一句汉语,如何使学生尽快入门,对每一位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笔者所在学校的对外汉语口语课教学的对象多为外国中高级人员,他们具有一定的语言学习优势,学习目的明确、学习动机较强、自制力较强、情绪较稳定等,但由于这些学生的年龄普遍较大,语言学习对他们来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他们的母语已经相当成熟,容易造成语言学习的`负迁移。同时,外国留学生的自尊心较强,在课堂上“说”的障碍较大,大部分学生喜欢闷头看书,不愿开口讲话。这是外国留学生汉语口语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 二、制约外国留学生汉语口语水平提高的因素 通过调查分析,制约外国留学生汉语口语水平提高的因素,一般分为学生自身的内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方面。 (一)外国留学生自身的内在因素 在汉语学习中,外国留学生的学习动机、态度、兴趣以及情绪状态,常常会影响其汉语口语水平。当然,这个过程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呈现出主动积极地对信息进行反馈的状态。 1.心理因素。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这样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虽然大多数外国留学生意识到学习汉语口语的重要性,但只有33%的学生表示“会在汉语口语课上积极发言”。他们表示,学习汉语会话时担心说错,被人笑话。由于身处陌生的国度,面对陌生的环境,他们一个汉字都还没有掌握,难免会有很大的心理压力。很多学生不敢开口,怕说不好,这种情况比较普遍,导致大部分外国留学生的汉语口语水平在相当长时间内没有明显提高。 2.思维因素。对外汉语教学属于第二语言教学,外国留学生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已具备一整套母语思维系统,必然会受到母语的影响。零起点阶段的外国留学生,往往处在最受母语思维操纵的阶段。调查发现,大部分外国留学生脱口而出的汉语颇具本国语言特色。 3.学习目的的多样性和个体差异。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外国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他们的背景、知识水平、思想状况、兴趣爱好、生活习惯以及经历、职位、年龄等差异很大,这些因素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 (二)外国留学生的教学、生活等外部环境影响 1.教学方法单一。主要表现在教学中强调以教师为中心,外国留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状态,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没有注意根据学生的需要来采取有针对性、适应性的教学方法。 2.教材的编排。多年来,一些出版社或机构推出的对外汉语教材很多,但真正适应外国留学生学习习惯的“本土化”教材却很少。目前出版的纸质教材,一般仅体现单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法理论,从头至尾采用相同体例;练习形式程式化,内容上多为词汇、句法结构的练习,交际型、任务型练习缺失,与实际生活联系不够紧密。 3.会话环境。良好的会话环境是提高汉语口语水平的重要条件。教学中发现,很多外国留学生除在课上使用汉语外,下课后、法语等语言遍布班级的每一个角落,特别是宿舍休息、聊天时普遍使用母语。 三、提高外国留学生口语水平可采取的对策 (一)注意消除外国留学生的障碍,调动学习口语的积极性 对外汉语教师在设法减轻或消除学生的情感障碍时,首先要注意提高自身的素质,热爱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加强与外国留学生间的沟通。其次要注意改进教学方法,课堂上以学生为主,引导他们处于主动地位,每一节课尽可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在练习时避免见错就纠,尤其是在入门阶段,学生的语序、语法、词汇有浓厚的母语色彩,必须注意保护其自尊心,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二)积极研究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 对外国留学生的了解程度和分析深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上好汉语口语课、组织好课堂教学的关键。在教学中,能够做到师生互动和课堂活跃,是衡量每一位对外汉语教师课堂效果的尺度。尤其是对零起点的外国留学生,如何一开课便吸引其注意力,使他们对所讲授的内容感兴趣,应该是对外汉语口语课教师考虑的首要问题。 1.直观教学法。所谓直观教学是指通过实物、图画、动作、手势、表情等直观手段解释词义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把词语直接跟实物建立联系,有利于留学生直接用汉语思维。实物教学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边说边结合句型,学生的提高就更快了。这种直观教学让学生学有所用,既提高了兴趣,又增加了他们的词汇量。 2.扩展式教学法。所谓扩展式教学是指在词汇教学中选择扩展能力强、活用能力强、使用频率高的词语,选择能体现中国特点的特色词语以及具有口语色彩的词语。汉语入门阶段的重点是词汇教学,词汇是的,要掌握一种语言特别是第二语言,词汇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教师首先要注意把词汇分类,重点放在那些扩展能力强、活用能力强、使用频率高的词上,在教学中尽量扩展词汇量,如分析“商店”中的语素,可以将“店”扩展为“饭店、花店、旅店、书店”等。其次要有意识地在词语区别或动词搭配上培养学生的用词能力,如“跑步”和“散步”、“首都”和“首府”、“大厅”和“走廊”等词汇的区别。 3.个人化教学法。所谓个人化就是让学生跳出课文,运用在课文中所学的语言知识谈自己熟悉的事情,说自己的故事。可以结合当堂课文拟订一些题目,如“自我介绍”“我的家庭”“我的房间”等适合汉语入门阶段的交流话题,从而激发学生讲述自己的事情。 4.适量记忆教学法。所谓记忆教学是通过背诵一定量的句子、短文来储备汉语词汇,熟悉汉语基础语法。处在入门阶段的外国留学生词汇量较小,往往会影响口语的表达。因此,要注意引导学生把课文的对话体改为叙述体,结合重点句、重点词,适当背诵,强化复述。 5.多媒体教学法。多媒体的运用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十分重要,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提供给学生丰富的视觉与听觉刺激。有很多无法言传的东西,或许一个图片、一个动画就能使学生领悟。 6.语境实践法。语言包括课堂小环境和大环境,它们是相辅相成的。要充分利用语言环境,即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社会语言环境这三个交际层面,提高学习效率。 四、结语 在汉语入门阶段的外国留学生处于迫切需要掌握汉语口语交际能力的时期,只要在这个时期传授的是他们在日常交际中真正需要的内容,对外汉语口语课教学就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入门阶段的对外汉语课教学中,我们的主要精力应放在语音教学、词汇教学和句型教学上,通过句型操练帮助学生掌握汉语语言结构,把语言知识转化为语言技能。在传授语言知识和训练语言技能时,只有与语言的文化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提高外国留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黄锦章,刘焱.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理论和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伏双全.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中的几条原则[J].牡丹江学院学报,2007,(3).

相关论文查阅: 大学生论文 、 工商财务论文 、 经济论文 、 教育论文    热门毕业论文

对外汉语教学的很好写呀开题要求3000字,包括了文献综述吧把你的开题格式发给我看看

对外汉语教学论文研究综述

把开题报告改改就是文献综述。论文研究意义,研究的内容,国内外研究现状(参考文献的主要思想的罗列)。ok

对外汉语教学词汇教学技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目的

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体系中,词汇教学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学生学习和理解课文的前提,是学生掌握和扩大词汇量的重要手段。如何让学生在短短的课堂教学时间里,认识、理解、记忆词语,并最终能熟练运用所学词语进行交际,是每个对外汉语教学老师所关注的问题。

近年来,对外汉语教学界对这类问题已经展开了具体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词汇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本人在实习过程中的亲身经历,绝大多数留学生认为,词汇难以理解,不会运用。在课堂讲解词汇的过程中,教师要运用最通俗易懂,简单明了的语言来解释词汇,同时教师要适当地使用体态语,即便是这样,还有很多汉语学习者理解不了所学的词汇,就不用说是正确运用于句子和篇章当中了。

本文结合目前对外汉语教学界词汇教学方面的科研成果,针对留学生对词汇理解情况,对以往的课堂词汇教学技巧进行综合梳理。目的在于能够对汉语词汇教学方面的问题研究有一个相对清晰的认识,进一步探讨词汇教学的课堂教学技巧与规律,这样便于汉语学习者学习词汇,更好地理解所学词汇,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能更好地为对外汉语教育事业服务。

(二)意义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汉语热成为全球的普遍现象。目前,国外许多国家设有孔子学院,这预示着汉语正逐渐走向国际。本文结合当前汉语形势,运用正确的方法对对外汉语词汇课堂教学技巧进行综合分析,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几个课堂教学技巧进行综合分析。希望通过本文的综合分析,可以给对外汉语教师提供一些词汇教学的方法,给教师和学生更多的学习空间,旨在帮助外国留学生更好地理解词汇,教师能够用最简单,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所教授的词汇展示给外国留学生。通过各方面的努力,教师能够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也能够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这样在教与学方面,达到完美的统一。力求为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提供课堂教学技巧方面的参考,能够给以后的教学带来启示。

二、与课题相关的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其前沿水平:

(一)研究现状

对外汉语教学是目前学术研究的一个热点。近年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词汇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尽管当前词汇教学的现状并不令人满意,但经过长期探索,词汇教学还是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一些科研工作者针对外国学生学习汉语的情况进行科研研究,例如:李大农(2000)研究了韩国学生有关“文化词”的学习,提出了对韩国人汉语词汇教学应当注意的一个问题,包括:“如何利用‘汉字词’迅速,大量地掌握汉语词汇;指导学生在使用汉语词汇的过程中注意交际场合和语体要求;把词汇教学的重点放在词汇的搭配和应用上”等等;何干俊(2002)就英国国家的留学生的词汇教学问题进行了探讨。

与此同时,针对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研究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如陈贤纯(1999)提出了编写集中强化型的词汇教学教材的建议;胡鸿, 褚 佩如(1999)也提出实行集合式词汇教学的方法;刘 珣 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简论》中强调汉语词汇教学要掌握每一个词语的具体意义和用法,把词的教学与句子教学相结合,同时注意利用词的聚合关系和组合关系在系统中学习词,掌握汉语构词法,重视语素教学,并提出不同的言语技能,对词汇的掌握有不同的要求,要通过加强词汇的重视与复习来减少遗忘。黄振英在《初级阶段汉语词汇教学的几种方法》中总结了演示描述法,联系扩展法,提问讨论法,汉外对应词对比法,词语联系搭配法,总结归纳法七种初级阶段词汇教学的方法,为后来的词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经验,是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研究方面的宝贵财富。

(二)前沿水平

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词汇教学正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重点。如何更好地进行词汇教学,对教学工作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杨希贵(2009)认为扩大词汇量是中级阶段留学生汉语学习的主要任务,并强调兼顾词汇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崔永华、杨寄洲(2002)主编的《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技巧》和周健(2004)主编的《汉语教学法研修教程》对词汇、语法等汉语各方面的教学技巧做了较为系统地总结,为对外汉语教师的课堂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前辈们的探索给我们带来很大启示,但词汇研究的现状与它的重要性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相关的研究工作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展开,尚没有达到应有的广度与深度。

对外汉语教学在词汇教学方面仍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许多问题是不容回避的。例如:词汇教学从哪儿教起?在教学过程中,如何确定词汇教学的重点?对外汉语教师可以采用哪些手段和方法?怎样才能使学生理解、掌握词语的意义?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因此,本文选取对外汉语教师和学生都十分关注的课堂词汇教学技巧,作为研究目标,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现状及其特点出发,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汇教学的重要性,以及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主要技巧等方面对对外汉语词汇教学进行了论述,以期望有助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更好地为对外汉语教育事业服务。

三、拟研究的主要问题及其新颖性:

主要研究问题:

近年来,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研究逐渐成为学者

们关注的目标,词汇教学的重要性引起了广泛的重视。然而,词汇教学研究的现状与它的重要性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介于此种情况,本文主要是通过研读李明的《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与习得研究》和崔永华、杨寄洲的《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技巧》,深入研究书中所包含的词汇课堂教学技巧,词汇教学技巧,以及词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理念,课堂词汇教学所要达到的教学效果,并对词汇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进行阐述和解读。同时紧密结合当前对外汉语词汇教学过程中对杨老的词汇教学技巧的应用与发展的实践,希望能够对当下的对外汉语课堂词汇教学有一些借鉴和启示。

说是至关重要的。介于对第二部分的理论分析,本部分着力将理论与本人在实习过程中的授课经验结合起来,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便达到更好的至关效果。第四部分内容主要为综合以上陈述,对本论文提出的词汇课堂教学技巧及规律做出综合总结,以及写作本论文的意义。

1.《敦煌变文中的助词系统》,《语言研究》1992年第1期。2.《“要是S就V了”句式语义语用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3年第4期。3.《现代汉语“形+宾”现象考察》,《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4.《现代汉语“形+动态动词”考察》,《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年第1期。5.《《汉语常用词汇与日语相应汉字词汇对比》,《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语言学院出版1991。6.《日汉语气助词系统对比》,《汉语言文化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7.《副词和副词的再分类》,胡明扬主编《词类问题考察》,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8、《“全速、大力”一类词的语义语法特征及词类归属》,《第六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9.《同义单双音节形容词对比研究》,《世界汉语教学》2001年第4期。10.《从分布上看副词的再分类》,《语言研究》2002年第2期。11.《对外汉语教学释词的几个问题》,《汉语学习》1991年第3期。12.《试谈中高级阶段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和任务》,《中高级对外汉语教学论文选》,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1。13.《广播新闻听力课教学论略》(执笔),《汉语学习》1994年第3期。14.《论语感的性质、特征及类型》,《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15.《〈新编汉语教程〉的设计、实施及特点》(执笔),《语言教学与研究》1996年第2期。16.《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理论思考》,《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6年第5期。17.《论功能及相关问题》,《第五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18.《〈汉语文化双向教程〉的设计与实施》(执笔),《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第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选》,华语教学出版社,1999。19.《〈骆驼祥子〉中所见的语言文化现象》,《中国语言学报》第九期,商务印书馆,1999。20.《加强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的语体研究的必要性》,《国际汉语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语言研究》2001年增刊。21.《试论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原则》,《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北京分会第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2.《有关语言教育研究的几个问题——兼谈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归属》,《汉语学报》2001年第3期。23.《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基础》,《海外华文教育》2002年第1期。24.《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体系》,《海外华文教育》2002年第2期。25.《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基本理论》(上),《海外华文教育》2002年第3期。26.《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基本理论》(下),《海外华文教育》2002年第4期。27.《近20年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和研究的基本情况述评》,《语言文字应用》2002年第3期。28.《论对外汉语教材的趣味性》,《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第七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29.《语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及相关问题》,《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探索——首届国际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30.《基于语体的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构建》,《汉语学习》2003年第3期。31.《论第二语言教材评估》,中国人民大学对外语言文化学院编《汉语研究与应用》第一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32.《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和实践的若干问题》,赵金铭主编《对外汉语研究的跨学科探索——汉语学习与认知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3。33.《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语体研究的范围和内容》,《汉语学习》2004年第1期。34.《第二语言教材的属性、功能和基本分类》,中国人民大学对外语言文化学院编《汉语研究与应用》第二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35.《论对外汉语教材的针对性》,《世界汉语教学》2004年第2期。36.《第二语言教材编写的基本程序》,《海外华文教育》2004年第2期。37.《第二语言教材编写的通用原则》,中国应用语言学会编《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科技联合出版社,2004。38.《音形容词祈使句及相关的语法化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对外语言文化学院编《汉语研究与应用》第三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39.《汉语重叠的连续统现象——兼谈单音形容词重叠的性质》,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汉语教学学刊》第1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40.《试论现代汉语完句范畴》,《语言文字应用》2006年第1期。41.《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究述评》,《世界汉语教学》2006年第2期。42.《汉字研究与汉字教学研究综观》,中国人民大学对外语言文化学院编《汉语研究与应用》第四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43.《单音形容词重叠的形式和语法意义》,《对外汉语研究》第二期,商务印书馆,2006。44.《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理论研究综述》,《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理论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45.《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综述》,《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46.《对外汉语教材研究综述》,《对外汉语教材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47.《对外汉语课程、大纲与教学模式研究综述》,《对外汉语课程、大纲与教学模式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48.《论对外汉语教材的实用性》,《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3期。49.《单音形容词构成的主观评价句》,中国人民大学对外语言文化学院编《汉语研究与应用》第五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50.《汉语国际化进程中学科建设问题思考》,《世界汉语教学》2007年第3期。51、《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研究综观》,《语言文字应用》2007年第4期。52、《文化教学的刚性原则和柔性策略》,《海外华文教育》2007年第4期。53、《对外汉语教材中文化偏误分析》,袁博平主编《TheoreticalandEmpiricalApproachtoAppliedChineseLanguageStudies》,CypressBookCo.UKLtd.2007。54.《论对外汉语教材的科学性》,《语言文字应用》2008年第4期。55.《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研究纵览》,《海外华文教育》2008年第4期。又收《汉语研究与应用》第六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56.《汉语国际推广》(合作),《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7)》(上编),商务印书馆,2008。57.《普通话在国际汉语教学中的核心地位》汉语学习2009/02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58.《关于建立国际汉语教育学科的构想》世界汉语教学2009/0359.《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目标与教学理念探讨》语言文字应用2009/0360.《教学模式与分技能设课教学模式思考》,《多维视野下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书评1、《现代汉语研究的成功途径—读〈北京话初探〉》(合作),《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年第3期。2.《分析缜密总揽全局—读赵金铭〈汉语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世界汉语教学》1998年第4期。译文1.《使成复合动词的形成过程》,[日]志村良治著,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语言论集》第三集,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2.《‘这’和‘那’——中古新的指代词体系》,[日]志村良治著,《汉语言文化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文章1、《汉语中的“V是不(没)V”格式》,《学汉语》1991年第11期。2.《“尽管”和“不管”的用法》,《学汉语》1992年第2期。3.《“动词+好+了”和“动词词组+好了”》,《学汉语》1992年第3期。4.《“也好”的几种用法》,《学汉语》1992年第5期。5.《比较“据说、听说、说是”的用法》,《学汉语》1992年第10期。6.《“再说”的几种用法》,《学汉语》1993年第8期。7.《“有什么好+V+的”格式》,《学汉语》1993年第10期。8.《汉语交际功能项目230项》,《学汉语》1996年第1——12期连载。9.《口语中的“真有你的”》,《学汉语》1998年第3期。10.《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教案设计,《对外汉语教学课堂教案设计》,华语教学出版社,2003。11.《关于构建国际汉语教育学科的构想》,《世界汉语教学》2009年第3期

对外汉语阅读教学研究论文

汉语和英语的音系特点的对比研究汉语和英语的构词特点的对比研究 汉语和英语的句法特点的对比研究 汉英跨文化交际异同点的研究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汇教学 留学生汉字习得规律与教学研究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法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法初探 对外汉语专业课程设置初探 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原则和方法影响对外汉语阅读教学效果的因素分析对外汉语教材现状评析对外汉语师资状况评析论对外汉语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影响对外汉语教学发展的因素探析影响对外汉语教学效果的因素探析影响留学生汉语习得效果的因素探析

对外汉语教学词汇教学技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目的

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体系中,词汇教学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学生学习和理解课文的前提,是学生掌握和扩大词汇量的重要手段。如何让学生在短短的课堂教学时间里,认识、理解、记忆词语,并最终能熟练运用所学词语进行交际,是每个对外汉语教学老师所关注的问题。

近年来,对外汉语教学界对这类问题已经展开了具体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词汇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本人在实习过程中的亲身经历,绝大多数留学生认为,词汇难以理解,不会运用。在课堂讲解词汇的过程中,教师要运用最通俗易懂,简单明了的语言来解释词汇,同时教师要适当地使用体态语,即便是这样,还有很多汉语学习者理解不了所学的词汇,就不用说是正确运用于句子和篇章当中了。

本文结合目前对外汉语教学界词汇教学方面的科研成果,针对留学生对词汇理解情况,对以往的课堂词汇教学技巧进行综合梳理。目的在于能够对汉语词汇教学方面的问题研究有一个相对清晰的认识,进一步探讨词汇教学的课堂教学技巧与规律,这样便于汉语学习者学习词汇,更好地理解所学词汇,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能更好地为对外汉语教育事业服务。

(二)意义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汉语热成为全球的普遍现象。目前,国外许多国家设有孔子学院,这预示着汉语正逐渐走向国际。本文结合当前汉语形势,运用正确的方法对对外汉语词汇课堂教学技巧进行综合分析,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几个课堂教学技巧进行综合分析。希望通过本文的综合分析,可以给对外汉语教师提供一些词汇教学的方法,给教师和学生更多的学习空间,旨在帮助外国留学生更好地理解词汇,教师能够用最简单,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所教授的词汇展示给外国留学生。通过各方面的努力,教师能够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也能够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这样在教与学方面,达到完美的统一。力求为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提供课堂教学技巧方面的参考,能够给以后的教学带来启示。

二、与课题相关的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其前沿水平:

(一)研究现状

对外汉语教学是目前学术研究的一个热点。近年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词汇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尽管当前词汇教学的现状并不令人满意,但经过长期探索,词汇教学还是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一些科研工作者针对外国学生学习汉语的情况进行科研研究,例如:李大农(2000)研究了韩国学生有关“文化词”的学习,提出了对韩国人汉语词汇教学应当注意的一个问题,包括:“如何利用‘汉字词’迅速,大量地掌握汉语词汇;指导学生在使用汉语词汇的过程中注意交际场合和语体要求;把词汇教学的重点放在词汇的搭配和应用上”等等;何干俊(2002)就英国国家的留学生的词汇教学问题进行了探讨。

与此同时,针对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研究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如陈贤纯(1999)提出了编写集中强化型的词汇教学教材的建议;胡鸿, 褚 佩如(1999)也提出实行集合式词汇教学的方法;刘 珣 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简论》中强调汉语词汇教学要掌握每一个词语的具体意义和用法,把词的教学与句子教学相结合,同时注意利用词的聚合关系和组合关系在系统中学习词,掌握汉语构词法,重视语素教学,并提出不同的言语技能,对词汇的掌握有不同的要求,要通过加强词汇的重视与复习来减少遗忘。黄振英在《初级阶段汉语词汇教学的几种方法》中总结了演示描述法,联系扩展法,提问讨论法,汉外对应词对比法,词语联系搭配法,总结归纳法七种初级阶段词汇教学的方法,为后来的词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经验,是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研究方面的宝贵财富。

(二)前沿水平

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词汇教学正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重点。如何更好地进行词汇教学,对教学工作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杨希贵(2009)认为扩大词汇量是中级阶段留学生汉语学习的主要任务,并强调兼顾词汇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崔永华、杨寄洲(2002)主编的《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技巧》和周健(2004)主编的《汉语教学法研修教程》对词汇、语法等汉语各方面的教学技巧做了较为系统地总结,为对外汉语教师的课堂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前辈们的探索给我们带来很大启示,但词汇研究的现状与它的重要性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相关的研究工作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展开,尚没有达到应有的广度与深度。

对外汉语教学在词汇教学方面仍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许多问题是不容回避的。例如:词汇教学从哪儿教起?在教学过程中,如何确定词汇教学的重点?对外汉语教师可以采用哪些手段和方法?怎样才能使学生理解、掌握词语的意义?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因此,本文选取对外汉语教师和学生都十分关注的课堂词汇教学技巧,作为研究目标,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现状及其特点出发,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汇教学的重要性,以及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主要技巧等方面对对外汉语词汇教学进行了论述,以期望有助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更好地为对外汉语教育事业服务。

三、拟研究的主要问题及其新颖性:

主要研究问题:

近年来,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研究逐渐成为学者

们关注的目标,词汇教学的重要性引起了广泛的重视。然而,词汇教学研究的现状与它的重要性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介于此种情况,本文主要是通过研读李明的《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与习得研究》和崔永华、杨寄洲的《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技巧》,深入研究书中所包含的词汇课堂教学技巧,词汇教学技巧,以及词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理念,课堂词汇教学所要达到的教学效果,并对词汇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进行阐述和解读。同时紧密结合当前对外汉语词汇教学过程中对杨老的词汇教学技巧的应用与发展的实践,希望能够对当下的对外汉语课堂词汇教学有一些借鉴和启示。

说是至关重要的。介于对第二部分的理论分析,本部分着力将理论与本人在实习过程中的授课经验结合起来,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便达到更好的至关效果。第四部分内容主要为综合以上陈述,对本论文提出的词汇课堂教学技巧及规律做出综合总结,以及写作本论文的意义。

论汉语词汇的多元系统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词价研究与汉语词汇知识的深度习得(与苏向丽合作)语言文字应用 2011年第2期从方言和地域文化看海峡两岸的文缘(与林天送合作)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学导入国际汉语学报2011年3月华语的研究和华语的教学海外华文教育2011年第1期从英汉词汇对比看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与于海阔合作)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谈规范意识——兼评两部规范性辞书 辞书研究 2011年第3期量词“片”的语法化(与孟繁杰合作) 语言研究 2011年第3期论混合型方言——兼谈湘粤桂土语群的性质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05期论汉语国际教育的国别化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12年第5期繁简字并非两岸语文鸿沟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2-09-10关于方言基本词汇的比较和方言语法的比较 汉语学报 2012年第3期论对外汉语的阅读教学 国际汉语学报 2012年第1期闽语的“卜”和“挃”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黄典诚先生对音韵学的重要贡献 古汉语研究 2012年第4期关于汉语国际教育国别化教材几个问题的探析(与于海阔合作) 民族教育研究 2012年第6期海外汉语方言研究的新视野——读《全球华语词典》辞书研究 2013年第1期 辞和辞的研究 李如龙 国际汉语学报 2013年第1期 论语言接触的类型、方式和过程 青海民族研究 2013年第4期 关于宾语前置 汉语学报 2013第4期 社会语言给对外汉语教学的启发 国际汉语学报 2013年第1期 汉语特征研究论纲 语言科学 2013年第5期 略论官话方言的词汇特征———官话方言词汇论著读书札记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4年第2期 衡山方言的轻重音及与其有关的变调 (与刘娟合作)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 汉语的特点与对外汉语教学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14年第3期 论方言特征词的特征——以闽方言为例 方言 2014年第2期 汉字的历史发展和现实观照 光明日报 2014-12-08 略论汉语的字辞构造特征 李如龙 国际汉语学报 2014年第2期 新界客家话百年接触演变的启发 李如龙 龙岩学院学报 2014年第6期 从语音特征出发设计语音教学 李如龙; 陈瑶 学术研究 2015年第3期 汉字的发展脉络和现实走向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6期

浅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字教学论文

摘要:

本文分析了留学生在学习汉字时的思维特点和容易遇到的困难,并建议对外汉语的汉字教学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适当选择“先语后文”和“语文并进”的教学法,遵循“由简入繁”“、由易到难”的原则,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

关键词: 对外汉语 汉字教学

汉字的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是重点,也是难点。对于日本、韩国等国的留学生来说,由于他们在本国语言中接触过一些汉字,有比较好的“字感”,汉字的学习和识记相对容易一些。对于那些母语是拼音文字的学生来说,汉字的学习就相对困难了,他们的头脑中没有建立处理形象符号的机制。在他们看来,汉子就是一个个神秘的、无规律的图形,想要通过识别图形来唤起语音和语义,是十分困难的。

对外汉语教师,应该了解不同国家学生的汉字学习特点,有针对性地安排汉字的教学。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汉字学习的重要性,让学生对汉字产生兴趣,并要合理的安排汉字教学的进度,不能让学生短时间内记忆大量的汉字,产生畏难情绪;也不能在教学中过于重视语音和口语的教学,忽视了汉字读写能力的`培养。

一、根据学生的特点,适当选择“先语后文”和“语文并进”的汉字教学法。

所谓“先语后文”是指在汉语教学的初期,先利用拼音进行教学,等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词汇、句型之后,对汉语有了初步认识,再集中引入汉字。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在汉语学习的初期,更快地进入汉语语境,对母语是拼音文字的留学生来说,更容易接受和掌握。因此,对这样的初学者,教师可以考虑在最初的一个月或者更长的时间,利用拼音进行教学,让学生迅速掌握更多的词汇,还可以巩固和规范拼音的使用,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教师在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的时候,也要适当向学生介绍汉字,不要让学生对汉字产生排斥心理,可以引入一些简单的象形字,逐渐培养学生的兴趣,为进一步的汉字教学做好铺垫。

“语文并进”的教学方法是在语言学习的初期就开始汉字的教学,语音和汉字的学习同时进行,让学生同时掌握汉字的音、形、义。这样的教学方法虽然给学生记忆汉字和词汇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但对于汉语的学习是大有帮助的。由于汉语有大量的同音字,如果单纯进行语音的教学,学生会产生许多关于字义和词义的困惑,单凭字音很难区分。“语文并进”的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汉字的特点和汉语言的词汇规律,更早建立汉字识别的语言机制。对于有一定汉字基础的学生,比如韩日的留学生,教师可以采取“语文并进”的教学方法;对于没有汉字基础的学生,教师也可以适当尝试“语文并进”,以帮助学生尽早跨越汉字学习的障碍。

二、汉字教学要遵循“由简入繁”、“由易到难”的原则,循序渐进地进行。

根据人的思维特点,简单、形象的汉字更容易被接受。对于没有汉字基础的留学生,教师应该先选择一些简单的象形字和独体字进行教学,并可以结合图片,进行形象化的汉字导入;教师还可以适当介绍汉字的演变和形成,让学生对汉字有感性的认识,增加学生汉字学习的兴趣。

在进一步的汉字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汉字形声字众多的特点,引导学生识别汉字偏旁,了解汉字偏旁表意的功能,以及形声字的构字特点等,逐步引导学生形成对汉字结构的理性认识,注意利用规律识别和记忆汉字。

教师在进行汉字结构的解读时,要注意解释的科学性,不能主观臆断,更不能胡乱联系,以免误导学生。另外,由于汉字的构成及演变过程十分复杂,许多声旁和形旁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功能,字音和字义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教师不要让学生过度依赖汉字形声字的表音功能,也不要让学生对字形的形成过程过分追究,以免舍本逐末。

参考文献:

[1]彭万勇。教学对外汉语汉字字源教学法论略[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6)。

[2]马艳辉。对外汉语教学的汉字与词语教学法[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5)。

[3]胥宇虹。汉字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中之重[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4)。

[4]李莉。汉字文化与对外汉语汉字教学[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02)。

[5]张海燕。对外汉语教学中汉字的教学研究[J]。理论界,2009(06)。

[6]赵明德。汉字易学与对外汉语教学新路子[J]。汉字文化,2009(02)。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