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看近期相关方向的学位论文的选题;也可以进一步从相关论文的参考文献中找小论文的选题方向(其他语言的,也有参考价值)[1]于金平. 侧向测井方法与装备专利说明书翻译实践报告[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 [2]胡杨. 企业外宣新闻网络文本翻译研究报告[D].天津财经大学,2014. [3]李培璐. 功能对等理论视阈下的商标翻译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5. [4]陈琛. 西班牙语商标汉译研究[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6. [5]饶娜. 英国《知识财产法》翻译报告[D].西南政法大学,2015. [6]熊剑. 《商标法的历史基础》第七章翻译报告—英语名词化结构的汉译方法及技巧[D].西南政法大学,2015. [7]王媛媛. Cross-Lingual Meme in Brand Name Translation[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6. [8]马佳佳. 目的论视角下英语品牌名称的翻译[D].延安大学,2013. [9]韩晓岚. 试论关联理论下商标英汉翻译[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 [10]王燕娟. “衣译”生辉[D].福建师范大学,2013. [11]郭新文. 中文商标英译中的动态顺应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3. [12]张蕾. 基于语料库的海洋石油英语的词汇特征分析[D].长江大学,2013. [13]胡静文. 《装瓶及许可协议》翻译报告[D].烟台大学,2013. [14]张文茹. 《灌装许可协议》翻译报告[D].中南民族大学,2013. [15]赵静. 关联顺应模式下商标名称英译的文化缺省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3. [16]伊先婷. 文本类型理论视角下商业广告翻译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4. [17]周俊. 汉译英中不可译及其转化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18]李敏. 翻译适应选择论视阈下《喜福会》汉译本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4. [19]张立电. A Study o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Geographical Indica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guage Planning[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4. [20]傅红. 顺应论视角下的商标翻译[D].中南大学,2013. [21]金宜洛. 《洛阳聚慧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合同》翻译实践报告[D].中南大学,2013. [22]印越. 从兵法思想中体现出的跨文化整合看英汉商标中动物词的翻译[D].兰州交通大学,2014. [23]范洁婷. 从功能主义翻译理论探究日本商标名称的汉译[D].湖南大学,2014. [24]连天娥. On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of Brands Named by Animal Ter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4. [25]文婕. 基于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商标名称英汉互译[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2. [26]金蕾. 商标名称英汉互译的最佳关联性研究[D].长江大学,2012. [27]蓝婕. 优选论视角下的商标名称英汉翻译策略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2. [28]杨婷婷. 审美移情视阈下商标品牌名中英翻译中的文化缺省与重建[D].武汉科技大学,2012. [29]叶育春. 目的论视角下的商标翻译[D].福建师范大学,2012. [30]沈尧.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中俄商务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31]刘玲英. 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商务合同的汉译[D].中南大学,2011. [32]陶韵竹. 目的论视角下外交辞令中语用模糊的翻译策略[D].西南石油大学,2012. [33]杨阳. 翻译美学视角下的俄语商标词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 [34]席欣. 英语商标名的词汇特征分析[D].北京林业大学,2008. [35]李旭晴. 目的与合作[D].西南交通大学,2008. [36]王婧. 从顺应性理论看商标翻译[D].中国海洋大学,2008. [37]李诗涛. 外来商标翻译中的问题和对策[D].中国海洋大学,2008. [38]冯志健. 商标名的汉英翻译:商业利益与语际一致的矛盾[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 [39]应葳. 从广告翻译看概念整合理论对翻译实践的认知解释力[D].天津大学,2007. [40]沈菊芹. 英语商标汉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 [41]吴迪菲. 试论商标词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 [42]牟燕.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Chinese-English Brand Name Translation[D].电子科技大学,2008. [43]吴晓明. 从文化差异的角度论汉语商标的英译[D].重庆大学,2008. [44]孙艳霞. 文化视阈下的服装商标翻译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9. [45]李自恒. A Dual Equivalence Translation Model for Legal Texts Based on Nida's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D].电子科技大学,2009. [46]王婷. 汉语商品牌名的文化内涵及翻译[D].华中师范大学,2001. [47]刘卫东. 广告翻译的基本策略[D].华中师范大学,2002. [48]杨秋霞. 中英互借词及其翻译[D].广西大学,2002. [49]胡晓姣. 论我国商标词翻译[D].重庆大学,2003. [50]游玉祥. 从关联理论看商标词翻译中文化意象的灵活移植[D].华中师范大学,2003. [51]沈碧莉. 研究性学习与英语教学[D].福建师范大学,2003. [52]陈福宇. 从消费心理学的角度论商标翻译中的功能理论[D].四川师范大学,2004. [53]罗卫佳. 运用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研究汉语广告的英译[D].吉林大学,2004. [54]黄永亮. 英文商标音译词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04. [55]王娟. 从文化视角谈中文商标名的英译[D].重庆师范大学,2008. [56]冯小春. 从功能翻译理论分析化妆品商标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 [57]郭丹丹.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英文商标的汉译[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 [58]李丽伟. 从社会符号学角度看英汉商标词翻译[D].长春理工大学,2009. [59]曾婷. 俄语广告口号的语言特点分析[D].复旦大学,2009. [60]刘凝. 从目的论角度论汽车商标的翻译[D].中南大学,2009. [61]徐海江. 论高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D].上海师范大学,2009. [62]戴颖玉. 商标中的文化因素及其翻译策略[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0. [63]李小川. 论中药说明书的翻译[D].苏州大学,2010. [64]何芳. 互文视角下的公示语英译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 [65]宋仕振. 中英广告语言翻译探究[D].河北大学,2007. [66]蔡蓉蓉. 社会符号学指导下的中文商标词英译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 [67]胡照. 从功能派翻译理论的角度看商标语翻译[D].西南财经大学,2008. [68]李欣. 功能目的论指导下的体育英语翻译[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 [69]范成功. 从释意派角度谈《中国名吃特产指南·汉英互译》的译法[D].天津大学,2009. [70]马小莉. 英汉广告翻译中的语用失误及策略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 [71]凌兰波. 论英文商标汉译中的文化语境动态顺应[D].南华大学,2010. [72]赵树. 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商标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 [73]李丹. 从顺应论角度看汽车商标的翻译[D].山西师范大学,2010. [74]赵翔. 商标翻译的多角度研究[D].西北大学,2011. [75]梁多. 接受美学视角下英语商标词汉译[D].中南大学,2011. [76]刘彬. 基于模因翻译论的药品英文商品名汉译规范研究[D].南华大学,2011. [77]唐文茜. 商标英汉翻译问题与对策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4. [78]李贝贝. 目的论视角下外国汽车商标词汉译研究[D].吉林大学,2014. [79]于博. 中日商务合同翻译技巧探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4. [80]高军. 变译理论视角下的汉语广告英译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3. [81]田昕. 《主妇生协的发展历程》翻译实践报告[D].曲阜师范大学,2013. [82]徐姣龙. 从关联理论视角看本地化概念的引入对广告翻译策略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13. [83]张俊华. 顺应论视角下女性消费品英语商标的汉译[D].天津商业大学,2013. [84]常金金. 从功能文体学角度看英译立法文本的风格特征[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3. [85]曹鲁婷. 从功能对等角度看商标的翻译[D].郑州大学,2015. [86]黄怡晴. 企业管理制度翻译实践报告[D].天津大学,2014. [87]张贞贞.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商标翻译研究[D].宁波大学,2015. [88]栗丹丹. 中英广告翻译中跨文化语用失误的原因及策略[D].内蒙古大学,2007. [89]杨波. 经贸英语汉译技巧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 [90]马艳玲. 从文化差异的角度论商标的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 [91]马丽花.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研究商标词翻译[D].四川大学,2007. [92]南俊军. 跨文化翻译当中归化与异化的合理应用[D].山东师范大学,2008. [93]曹蕾. 试析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对翻译过程研究的启示[D].北京交通大学,2008. [94]于霞. 从纽马克理论角度研究广告翻译[D].成都理工大学,2008. [95]宁晓静. 目的论视角下的汉语广告英译策略研究[D].吉林大学,2008. [96]芦国荣. 关联理论视域下的英汉广告互译策略研究[D].吉林大学,2008. [97]林元彪. 上海市道路名称英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98]权锋. 从功能对等的角度谈汉英广告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 [99]龚磊. 英语广告的汉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 [100]郝明星. 英语商标汉语翻译的创造性叛逆[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5. [101]肖新英. 英语广告语篇特点与翻译[D].上海师范大学,2005. [102]柳阳武. 从符号学角度看俄语商标词的翻译[D].吉林大学,2006. [103]李丽平. 广告翻译:功能翻译理论和翻译规范理论的视角[D].湘潭大学,2005. [104]范献辉. 商标翻译中文化蕴涵的迁移[D].河北师范大学,2006. [105]彭艳坤. The Brand Name Translation on View of Relevance Theory[D].西南财经大学,2006. [106]伊娜. 英语商标词的汉译[D].山东大学,2006. [107]李婷. 从目的论角度看日本品牌名称的中文翻译[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0. [108]吕慧春. 文化对中英商标翻译的影响[D].东北财经大学,2010. [109]刘莹. 语用对等理论视角下汉语商标词英译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 [110]陈梅梅. 模因论对英语商标汉译的启示[D].中南大学,2010. [111]孙盛楠. 从文本类型及文本特点角度分析经贸文本的英汉翻译[D].吉林财经大学,2010. [112]张培花. 从目标消费者的角度论汉语商标语的英译[D].天津大学,2010. [113]周建良. 目的论与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D].中南大学,2010. [114]于淼. 诺德功能理论指导下的化妆品产品介绍汉英翻译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2011. [115]李菲. 中英文广告互译中的语用失误研究及对策[D].黑龙江大学,2011. [116]董丽敏. 从关联翻译理论的角度看中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D].东北大学,2009. [117]芦珂. 商标名汉英翻译中的概念隐喻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2. [118]陈弦. 从目的论看广告零翻译[D].广西师范学院,2012. [119]虞佳. 从功能理论的角度看汉语商标词的英译[D].苏州大学,2012. [120]周先红. 互文性理论视角下的公示语翻译[D].安徽大学,2012. [121]王汝亚. 目的论视阈下化妆品英语商标名汉译研究[D].吉林大学,2013. [122]钱韵玉. 《国际知识产权法》之“专利和商业秘密”翻译报告[D].西南政法大学,2014. [123]郑晴. 词义引申在法律英语翻译中的应用[D].西南政法大学,2014. [124]李旎. 从接受美学视角评百部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得失[D].武汉理工大学,2012. [125]谭宁. 从评价理论角度评析《人生不设限》译文[D].北京林业大学,2015. [126]王宏伟. 从跨文化角度谈中文品牌名称的英文翻译[D].东北财经大学,2005. [127]汪海洁. 从功能派翻译理论的角度看商标词的翻译[D].华东师范大学,2006. [128]杨东芳. 英汉商标名称之功能解析与翻译[D].东南大学,2006. [129]郑畅. 从功能对等的角度论英汉商标翻译[D].广西师范大学,2006. [130]王怡薇. 从功能主义“目的论”看服装商标名称的翻译[D].合肥工业大学,2007. [131]刘婷婷. 商标词翻译中的文化缺省及补偿[D].吉林大学,2007. [132]吴双艳. 英文商标语言学层面研究[D].吉林大学,2007. [133]陈淑芬. 功能目的论视角下商务合同英译的研究[D].广西大学,2007.
商标的翻译方法分析论文
[摘要] 商标是对产品宣传的一个首要途径,如何翻译文字商标,使产品商标同本国文化相切合则成为企业备受关注的问题。本文就文字商标的汉英译法进行归纳总结,旨在从翻译方法上进行分析,以提高商标翻译的艺术性。
[关键词] 商标音译法意译法兼译法
在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商标是对产品宣传的一个首要途径,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如何翻译文字商标,使产品商标同本国文化相切合则成为企业备受关注的问题。本文对文字商标的译法进行归纳总结,旨在从翻译方法上进行分析,以提高商标翻译的艺术性。
一、音译法
音译法,即把原语商标中的音翻译成发音相似或相同的目的语的翻译法,其特点是翻译快捷、简便,能够显示商品的异国特色,切合大众追求外国品牌的心理。这种译法可分为纯音译法和谐音译法两种。纯音译法也称为直接音译法,即根据外文商标词的读音,选择读音相同或相近的汉字组合在一起,这些词组在汉语中常常没有任何意义。纯音译法保留了原文商标的音韵美和呼唤功能,如Nokia诺基亚(手机)、Sony索尼(彩电),Jeanswest真维斯(西部牛仔),雅马哈YAMAHA。Ford福特,Audi奥迪,BUICK别克等轿车;服装商标如PierreCardin皮尔.卡丹等。
谐音译法也称谐音双关法,即在翻译时充分考虑不同国家文化取向,选择一些能够激起消费者联想的具有国家特色的词汇,当然,这些是以读音为相近为前提而进行的翻译活动。通常在翻译时大多选择发音响亮、意境优美的字来表现。很多化妆品牌因大多面对女性,在意境选择上特色尤为突出,如大家熟知的L’Oreal欧莱雅、Arche译为“雅倩”、Pantene译为“潘婷”,既保留了原音音节的响亮,同时选用“倩”、“婷”等表现女性的秀美汉,字更突出了化妆品的的商品特色。谐音译法也经常适用于国外研制的农药,如:Decis敌杀死,Ordram禾大壮,Saturn杀草丹,Sumisadin速灭杀丁等。
二、直译法
直译法其实是一种对等翻译,即将商标按照词义直接翻译,译文的目的语与原文的始发语表达的形式和内容往往相同。这也是一种应用广泛的方法,这种译法能够让消费者更能体会到原商标的涵义,甚至引发联想而产生兴趣、好感,利于商品的`销售。比如“Jaguar”(轿车)美洲虎——风驰电掣,如美洲虎一样;“Pony”(轿车)小马——小巧快捷;“Pioneer”(音响)先锋——音响行业的先驱。轿车Crown译为“皇冠”,暗示轿车的显贵,若音译为“克朗”,感觉就相差甚远。
三、意译法
意译法就是注重原文内容,而不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也称解释性释义法。其特点是重在使产品的效用、性能等表达得更加准确、形象,有时还富于感染力,引发联想,给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比如饮料Sprite,原是“可口可乐”广告上促销小孩的名字,后扩展为一个新品牌。如果采用音译“斯普赖特”,则不能明确产品特征,或直译“小妖精,调皮鬼”,显然不妥。饮料初次出现在香港市场上时,根据港澳取吉利心理的常规,按其谐音取名为“事必利”,实际销售情况并不好。后汉译为“雪碧”,给人以冰凉解渴的印象,充分表达了产品的特性,产品也随之为消费者接受。再如洗发液Rejoice,直译是“高兴”,意译为“飘柔”,意为头发飘逸柔顺,既能充分地显示商品的特性和品质,又能给消费者留下美好的心理回味。
四、兼译法
兼译法或称分译法,就是把原商标名按词或音节分别进行不同汉译的方法。如前部分直译,后部分音译,或后部分直译,前部分音译等等。其特点是灵活利用发音、文化,更有利于商品名同文化的结合。这种方法可以更灵活深入地挖掘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充分表达商品的特性和效能,从而更有利于诱导消费。例如:Goldlion直译应是“金狮”,本来寓意很不错,但根据谐音在粤语中是“金输”,实在不吉利,自然不受欢迎。“Goldlion”商标的创立者曾宪梓先生绞尽脑汁为“金狮”更名,最终将前部分“Gold”直译为“金”,而后部分“lion”用谐音译为“利来”。金与利一起来,使商品更添富丽堂皇的气派、并切中人们渴望吉利,追求豪华的心理,进而使“金利来”迅速成为驰名而响亮的品牌。再如日产唇膏英文商标“KissMe”,直译就是“吻我”,“亲我”。这种译法难于被含蓄的国人接受,因此有人用谐音法把它译成“奇士美”。对此汉译名,译界评论多,总的讲不是很满意,因为原文生动幽默的语义,以及同文化背景的结合都没有表达,但也没有人拿出受大家公认的译名。设想如果采用兼译法译作“西施”,将“Me”用谐音译为“美”,即“西施美”,应该会更容易被大众接受吧。
好的商标翻译是宣传商品的一面旗帜,有人把商品销售比作一场战争,商标无疑是先头部队,是商品的一面旗帜。商标的翻译不仅是一种语言上的翻译,更是一种文化翻译。因此准确地掌握商标的翻译方法,注重同目标语国家文化的结合,才能译出符合消费者心理需求的商标,从而争得消费市场。
参考文献:
[1]廖国强:经贸英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吴伟雄:好易学英汉笔译[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
[3]陈全明:论进口品商标翻译的方法与技巧[J].中国科技翻译,1996
[4]翁凤翔:实用翻译[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浅谈新闻报道语篇中的隐喻 摘要: 隐喻是新闻文体中的一个重要特征。通过分析汉语体育新闻报道,发现体育新闻语言中使用了大量的战争隐喻,通过列举分析最后得出了战争隐喻的功能;通过分析英语新闻报道,分析语法隐喻,尤其是名词化现象,在构建新闻语类语篇中所起的作用。 关键词:新闻语篇 战争隐喻 语法隐喻 传统修辞学理论认为,隐喻(Metaphor)是一种语言现象,运用在非同类事物之间的比较,是对语词的修饰或美化,把隐喻归于修辞学的范畴。认知语言学则认为隐喻是人用甲事物(始源域)来理解和经历乙事物(目标域)的一种手段,是语言中最活跃的部分。1980年美国的莱考夫(George Lakoff)和约翰逊(Mark 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中提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是一种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根据莱考夫的观点,隐喻是一种以抽象的意象图式为基础的映射(mapping),即从一个比较熟悉的、抽象的、易于理解的始源域(source domain,即喻体),映射到一个不太熟悉的、抽象的、较难理解的目标域(target domain,即本体)。通过映射,人们用自己熟悉的认知域来认识不熟悉的认知域,以达到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它更重要的是一种人类的认知现象。它是人类将其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类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换句话说,隐喻是一种特定的心理映合,对人的日常思维、推理和想象都产生很大影响,常规的隐喻映合关系应该在语言使用者的头脑中得到表征, 存储在语义记忆中。因此,当我们遇到一个隐喻时,自然会将喻体的特征投射到本体上,在头脑中形成一种映合关系,进一步探索其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1] 隐喻无处不在,是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现象。而在新闻语篇中,作者需要通过恰当的方式来描述世界各地发生的事件,在此过程中,新闻描述受其它因素的影响势必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经过润色的新闻语言,相比平铺直叙的记叙性文字,会产生夸张、强调等不同作用,从而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以下通过对几组语料的分析,将具体阐述新闻语篇中的战争隐喻和语法隐喻,以及他们各自的作用。体育报道中的战争隐喻 请先看一则体育新闻片断: 天津泰达与北京国安的碰撞历来火花四溅,昨天的比赛依然如故。主裁判万大雪控制比赛不力、几次瓦解了泰达队的有利攻势,不过是中国……北京队向来气势很胜,拼抢积极、传切到位,这与韩国教练李章洙并无太大关系。昨天的比赛,北京队秉承一贯的风格,全场紧逼对泰达队施加了强大的压力。其实北京队脚下功夫也不敢令人恭维……而非自己无计可施的无奈。我们在赞叹对手逼抢积极的同时,也在纳闷,泰达真正意义上的拼抢在哪里?纵观全场,泰达球员拼抢意识不强,最大的弊端是对无球队员的盯防十分松懈……不除,泰达“强队”二字前面永远会被人再加一个字。(《泰达憾负国安 京津大战火花四溅天津队输在拼抢》2009年06月14日09:41津报网-天津日报) 这样的体育新闻报道大家再熟悉不过了,这其中使用了大量描述战争的词语,如 “瓦解”、“有利攻势”、“紧逼”、“拼抢积极”、“功夫”、“无计可施”等。在目前的大多数体育新闻语篇中,许多通俗的战争用语具有很高的出现频率,并且与体育新闻语言间存在一一对应得关系。在许多认知语言学家看来,这绝不仅仅只是一种语言现象,里边还包含着一种人们赖以思考、表达甚至行动的思维方式,他们称之为概念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或隐喻概念(metaphorical concept) ,以此区别于修辞学意义上的隐喻。Ⅰ.体育新闻报道中的战争隐喻分析 使用隐喻的目的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为了填补表达或词汇的空缺。因而,任何人的日常语言、思维和行动深深地依赖着隐喻,离开了它,我们几乎无法表达。体育比赛这个概念系统正是建立在战争概念系统之上的,我们也正是用想像战争的方式去想像体育比赛的。也就是说,战争隐喻的使用是基于战争与比赛的相似之处而构成的。从参与者的角度来说,两者一般都是由两个对立面组成;从活动目标来看,两者都是以取得胜利为目的;从实现目标的方式来看,两者都要经过激烈的冲突与争夺才能达到目的;从结果来看,两者都有胜负之分;从背景来看,战争的背后又人民,比赛的背后有球迷与观众。可见,比赛与战争之间的诸多相似点,是构成隐喻的基础。 这里面隐含着这样一个概念隐喻,即体育比赛是战争。如果着眼于隐喻的源范畴,它属于“战争隐喻”( war metaphor ) 的一个子隐喻。按Lakoff 和Johnson 的分类,它又是个结构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 。结构隐喻指以一个概念构建另一个概念,这两个概念虽然认知域不同,但概念结构保持不变,结构成分一一对应。每个结构隐喻都是由一个母隐喻与若干个子隐喻构成的。 [2] 下面来分析“体育比赛是战争”这个概念隐喻及其语言表现形式,包括一个母隐喻与五个子隐喻。(一)母隐喻:体育比赛是战争。 在体育新闻中,某场比赛往往被称为“ ××大战”或是“ ××之战”。如一级方程式大奖赛中舒马赫与阿隆索的较量便被称为“红蓝大战”;中国足球甲A 联赛中的两支球队“国安”与“辽宁”之间的一场比赛被称作“京辽之战”。其他如“德比大战”、“同城大战”这些说法在体育新闻中也非常常见。关系重大的比赛叫做“决战”、“巅峰之战”,艰苦、激烈的比赛称作“鏖战”、“血战”、“苦战”、“激战”;有速战速决的“闪电战”,有耗时耗力的“阵地战”、“攻坚战”、“持久战”、“拉锯战”,也有局势不甚明了的“混战”;保级的球队或为荣誉而战的球队要打“保卫战”。与此相应,参加某项比赛往往称作“出征”、“讨伐”。(二)子隐喻 以表格的形式从五个方面罗列出常用体育新闻语言中所蕴含的战争隐喻现象。图示如下: 参赛者称谓 比赛过程 比赛目标 比赛结果 比赛类型 我方、敌方、劲敌、鱼腩之师、弱旅、老帅、少帅、橙衣军团、枪手、马家军、领军人物、女将、大将、名将、沙场老将、乌克兰核弹头、金色轰炸机 备战、开战、揭开战幕、点燃战火、宣战、交战、交锋、短兵相接、调兵遣将、排兵布阵、突破防线、鸣金收兵、落下战幕 复仇、争霸、夺标、雪耻 力挫、轻取、挑落马下、旗开得胜、生擒、告捷、歼灭、报一箭之仇、兵不血刃、饮恨、全军覆没、溃不成军、俯首称臣、握手言和 全攻全守、中路进攻、边路包抄、快速反击、防守反击、后排进攻、夹击、单边作战、高空轰炸、区域防守、密集防守 Ⅱ.战争隐喻在体育新闻报道中的功能[3] 体育新闻语篇中的战争隐喻大致有以下三种功能:语篇功能、审美功能和社会功能。(一)语篇功能 体育新闻语言中使用战争词汇可使文章更生动简练,更具吸引力,增加形象性。而且人们对于战争以及武侠小说中的用语又非常熟悉,但对体育专用术语可能会感到陌生,所以用战争词汇来描述体育赛事可以加深人们对体育新闻内容的把握,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使比赛成为一种人们休闲娱乐的方式。(二)审美功能 战争隐喻的使用是原本枯燥乏味的体育新闻变得富有生机和活力,语言精练优美,给人以美的享受。战争词汇的运用使得报道更有感染力,能给予读者身临其境的紧张刺激感。如果去掉体育新闻中的隐喻词语而改成一般词汇,那么体育新闻就会失去原有的可读性。(三)社会功能 关于战争隐喻的社会功能,存在着积极和消极之分。虽然关于战争的概念能引发人们对于体育的兴趣和关注,但有时也会产生一些不好的影响。如在一些体育报道中,“英格兰血洗德意志”、“高丽战车辗过巴林”等标题,给人一种血腥与仇恨的感觉。作为失败的一方,看了如上标题后定不会无动于衷,相反或多或少会产生厌恶感。体育比赛不仅是双方力量的对抗,同时也是文化与友谊的交流与融合。如果过度使用战争隐喻,这种隐喻就会慢慢控制人的思维,进而给人造成一种“体育就是暴力”的不良思维定势,并且不断给这种错觉推波助澜。 综上所述,战争隐喻给体育新闻的语言注入了强盛的生命力和传奇色彩,使原本枯燥的文字拥有了审美价值。除此之外,对其个性化的运用,又表现出了民族的特色和文化底蕴。然后,对战争隐喻的过度使用带来的负面影响,应当尽量避免,以免隐喻对思想的控制在读者思维中留下不良印记。新闻语篇中的语法隐喻 Ⅰ.语法隐喻的内涵 语法隐喻是隐喻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它不仅丰富了隐喻概念, 为阐述和揭示隐喻本质提供了新视角, 而且进一步展示了隐喻的认知价值, 反映了语法重塑人类经验的功能。语法隐喻将一个常见的语法形式, 即一致式( congruent forms) , 隐喻为另一种语法形式, 即隐喻式(metaphorical forms) 。究竟何为“一致式”一直是众多语言学家所关注的问题, 但遗憾的是, 韩礼德本人似乎也未能澄清何谓一致性。朱永生和严世清指出: 就其本质而言, 韩礼德所说的一致性表达形式相当于认知语言学家所说的最佳原型代表。原型实际上是一个抽象概念, 具体表现为在相似性基础上组合起来的单个的实体。例如苹果是“水果原型”的最佳代表; 而正方形则是“四边形原型”的最佳代表。胡壮麟也指出,语法隐喻不仅在语义功能的层次上发生变化,在词汇层次上也有隐喻化。 语法隐喻最常见的形式就是名词化。胡壮麟指出,名词化是将过程(其词汇语法层的一致形式为动词)和特性(其一致式为形容词)经隐喻化,使它们不再是小句中的过程或修饰语,而是以名词形式体现的实物。名词化隐喻通过把小句过程作为“实物”处理,便赋予了它名词所有的属性。事实上, 语法隐喻所蕴涵的内容极其丰富, 它的应用和阐释作用也可应用于解构其他语篇。本文主要讨论新闻语篇中的语法隐喻现象及其功用, 试图把语法隐喻的研究扩展到科技英语语篇以外的其他领域。[4]Ⅱ.新闻语篇中的语法隐喻 系统功能语言学非常重视和强调语言运用必须符合特定的语境要求, 并用语类这个术语来涵盖各类文体。演讲、书信、小说等都是语类。新闻报道语类指的是报纸、杂志、广播电台等大众传播工具在消息报道和评价中使用的语类。随着当代社会物质与精神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新闻报道不再只是供人们休闲娱乐的方式,它能从各个方面介入并影响人们的思想、观点,甚至价值观,并且对人们的语言使用也有很大作用。 新闻语篇针对特殊的受众心理,逐步形成其特有的文本形式和结构,从而形成该语类的特殊风格。如果我们对新闻语篇进行观察和分析, 便不难发现其中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名词词组相当复杂,并且使用频率高。韩礼德认为名词化是语法隐喻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因此,在新闻语篇中,形容词和动词的名词化是非常显著的特征。至于名词化的作用,大致有以下几点:(一)信息压缩功能 新闻的宗旨是用尽量少的语言传播尽量多的讯息,因而新闻语言通常言简意赅。作为一种实用性语言,新闻语言的使用亦符合经济原则。总体来说,新闻语篇的词汇密度高且用词复杂,但句式结构相对比较简单。通常一些小句被浓缩为名词词组,从而避免了繁复难度的从句的大量出现。以下的例子可以解释名词化在新闻语篇中的信息压缩功能。 eg. TOYOTA calls that charge “groundless and meaningless”,but spokesman Yoshihara Tateishi says, “we are fully aware of the trade fiction, and our app roach will be modest and prudent.”( Times, Sep. 17, 1990) 在上例中, 我们很容易辨认出以名词化形式出现的概念隐喻, 如charge, trade friction,approach。小句“TOYOTA calls that charge ’groundless and meaningless’”可以改写成有两个小句组成的一致式: A was charged as B. TOYOTA calls it groundless and meaningless. 通过把动词“charge”名词化,一个小句就变成了一个名词词组, 从而使句子结构形式更加简洁。在这里, 虽然“charge”的形式没有发生变化, 但我们关心的应该是“charge”一词在句子中句法作用的改变。该句中另一小句“Our approach will be modest and prudent”可以被重组为以下的一致式:“we will approach /deal with the trade fiction in a modest and prudent way.”比较一下两种表达式,我们不难发现隐喻式表达的经济性。正如韩礼德所指出的,书面文本的典型特征是句法相对简单而词汇密度却较为复杂。[5] 于是,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大量名词词组的运用使得句子的句法结构相当简单和明晰,而与此同时,词汇却显得相对较为复杂。同时,用名词词组作修饰不仅可以增加词汇密度,还能提高新闻语篇用词的精确性。名词化的作用便是在不影响愿意表达的基础上,使作者的用词尽量精简,节省篇幅,压缩语篇。(二)语篇功能 名词化手段不仅有助于压缩小句,而且有助于语篇的展开。韩礼德运用语法隐喻分析科学语篇之后,发现科技语篇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大量使用以名词化形式出现的语法隐喻,并且指出这些语法隐喻降低了原有级阶却便于语篇的展开。[6] eg. In polls about 50 percent of the people say they have adapted to new conditions" , says Shevtsova, " But all of that falls apart as soon as something explodes. " Explosions in Russia, tend to be literal. (U. S. News, January15, 2001) 在例子中,通过名词化隐喻将前一小句中的“explode”转化为“explosion”,于是前一句的谓语便成了后一句的主语,发展出了新的话题。在新闻语篇中,这种方式是非常常见的,即作者先使用一句完整的简单小句来传达信息,后将上一句的信息压缩到一个名词词组中,并充当下一句的主语,由此开启下文。 名词化隐喻的语篇展开功能所包含的重要内容之一便是语篇衔接功能。范文芳指出:名词化隐喻在英语语篇中的衔接功能主要是通过建立主位和述位衔接而实现的。名词化可以压缩前句中含有动词的小句内容,从而发展一个新主位。也就是说,通过把前面的信息名词化,产生一个新的概念以充当下一步语篇继续发展的基础。[7](三)加强客观性效果 客观性是新闻语类的一个基本准则。名词化在新闻语篇中备受青睐的一个主要原因便是名词词组自身所具有的特性。使用名词化的必然结果之一就是事件的非人格化,即主观性的评论和描述会大大减少。我们知道名词化是一个意义浓缩过程, 该过程不仅导致了小句阶级的转移和地位的变化,并且导致了小句中某些成分的减少或丢失,被丢失的一个重要成分就是小句中的施事者。通过名词化,一个过程转换成一个名词词组, 从而掩饰了动作的参加者。同时名词化可以删除原小句中的限定成分,包括主要时态(primary tense)和情态(modality)。通过避免使用限定成分,名词词组所表达的意义可以摆脱特定时间的限制与束缚。[8] 韩礼德认为:当一种意思被重组成一个名词词组的时候,其中的许多语义内容都会变成隐含信息。大量使用名词性成分替代动词结构或句子能使动作或过程物化,并且通过删除限定成分,模糊时间概念和掩盖参加者等创造一种非人格化的效果。新闻语篇正是试图用客观性原则来掩盖语篇中暗藏的各种意识形态。 eg. Some telecommunications experts worry that deregulation will further reduce consumer protection. (Ibid.) 在以上例子中,我们发现作者用“deregulation”和“protection”两个名词避免了参与者和限定成分的出现,从而以一种客观的角度阐述静态事实。同时,这两个名词的使用,让我们看出作者将重点放在“解除管制”和“消费者保护减弱”之间的联系上,而不是“解除”和“保护”这两个动作本身。 我们知道,一个小句在名词化过程中会丢失主语和限定成分, 但我们也会发现名词化可以删除情态成分,模糊人际关系。名词是一个客观实体,意味着客观性。其实在这之中便暗含了一种理念:新闻语篇的内容都是事实,是对事件的客观报道,不容质疑,读者可以全盘接收。名词化的主要作用不是表达动态的过程而是强调事物或实体之间的关系。当人们确信了新闻语类的客观性时,意识形态便以最安全的方式掩藏于新闻语篇之中。[9]结语 由上述事例及分析可见,隐喻已渗透到新闻报道语篇的方方面面,而战争隐喻和语法隐喻只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两种。对战争隐喻而言,其内容与结构都已具有了完备的系统,其发挥出的煽动性作用更是不言而喻,但必须把握使用的度,以免弄巧成拙。对语法隐喻来说,名词化是其最突出的一种表现形式。语法隐喻的广泛使用创造了新闻在公众心目中一种客观公众的印象,树立了新闻的可信性、真实性和权威性。 因而,各种隐喻在新闻报道语篇中的使用,加之新闻语类原本的特质,最终导致了新闻报道语篇成为带有自身独特的语言特征的语类。 参考文献:[1]唐雪凝、付宁:《从认知角度看网络新闻的隐喻运用》,《修辞学习》,2005年第6期[2]王世群:《体育新闻语言中的战争隐喻》,《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2月[3]刘立香、刘德美:《体育新闻语篇的隐喻及功能探悉》,《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11月
处在上升态势。截止到2022年11月21日,西方广告翻译的研究处在上升态势。西方的意思是指位于西半球、北半球的国家,相对於东方而言。广告是通过报刊、电视、广播、招贴等形式向广大群众介绍商业、服务业或文体节目等信息的一种宣传方式。
太高深了 呵呵 你是学英语专业的?毕业论文还是什么啊?
“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主要是由于科学家们得力于两大法宝,一是以欧几里德几何学为代表的形式逻辑思维方法;一是以培根为代表的近代科学实验方法。”爱因斯坦说,“这两大法宝,中国古代贤哲显然都不具备,然而值得惊奇的是,西方科学家做出的成绩,有不少被中国古代科学家早就做出来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之一是古代科学家自幼学习《周易》,掌握了一套古代西方科学家们不曾掌握的一把打开宇宙迷宫之门的金钥匙。所以中国古代科学家能够更早更快地破译许多宇宙之谜。”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博士认为,易经的太极图显示了宇宙间力场的正极和负极的作用。他说:“中国文明在科学技术史中曾起过从来没有被认识到的巨大作用。”美国高能物理学家F•卡普拉认为,太极图的运动变化原理与动力学的模型一致,而且八卦也同强子的八重态对应。德国大哲学家黑格尔在《哲学史演讲录》中指出:“《周易》包含着中国人的智慧。”日本的汉学家本田成之称,《周易》“乃是中国人一切智慧的基础,是唯物主义及其规律的基础。”德国汉学家马菲博士指出:“将《周易》解释为神秘的,或者是非科学的都不对。它在人类社会,以及遍布在当今世界的伟大宗教产生之前就存在了。我们可以说,它是宇宙的法则,真理。”瑞士心理学家、卡尔•古斯塔夫•琼认为《周易》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芬兰国家科技院的一位科技学者说:“中国《易经》在未来预测学方面的成就将震惊西方。”
易经的翻译有很多人,我觉得应该是李约瑟翻译的。因为他是一个中国通。
" Book of changes" is the ancient Chinese book, up and down the sixty-four hexagrams, composed by gossip, with emphasis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heaven, humanity, and miscellaneous harmony idea. Since ancient times," book of changes" of nonstop, different times, different scholars with different research perspective to jointly study the "book of changes". " Book of changes" research is divided into two factions that as the number of the book of changes and the meaning changes. Mr. Wang Zhenfu in" the big easy beauty" said: " on the book of changes is a Chinese ancient culture of the black hole, a mysterious dark bottomless abyss, regardless of how much you to it, it will not have echo. " Book of changes" reserve lies in its silence, silence is the deep humanities force." From this, put forward the proposition that the hidden dragon, first seen in" book of changes", in the early classic of Yao" ninth day, hidden dragon". 还望采纳吧
卫礼贤(Richard Wilhelm),上世纪德国著名的汉学家,译制中国古典精品无算,作为他的汉学巅峰之作,德文版《易经》可谓当仁不让。
中国菜蕴涵并且承载着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的风俗习惯,及各异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不断加强,中国菜的准确翻译变得愈加重要,并引起了社会各界,尤其是翻译界的广泛关注,这使得中国菜单英文翻译的研究取得了有效成果。其中,记者华少君指出,中国菜的翻译难主要是因为不同的地域,气候,制作材料,烹饪方法导致中国菜命名丰富多彩,并且这些菜蕴涵着巨大的社会文化底蕴。所以,“中文菜单的英文翻译必须要体现中国文化的特点,否则菜名所体现的真实意义和文化意义都会丧失殆尽甚至完全并扭曲”,田桂玲说。郁青青和田桂玲都提出了中国菜名的直译、意译和音译。还有张周瑞的功能对等理论,付国伟的目的论,王瑛瑛和张莹的异化和归化理论都提出了一些实用的翻译理论。在郁青青看来,中国菜的翻译必须遵守两大原则,一是要明确中餐菜单的语篇类型和功能,因为菜单英译的预期功能是为广大外国游客在中国的餐馆和酒店用餐时提供便利;二是要达到弘扬民族文化的目的,因此翻译中餐菜单时,不能从主观愿望出发,应该遵循英语语言习惯,参照西餐菜单的特点,让外国客人了解菜单中所包含的文化层次的外在表象。其他的研究内容也基本如上。然而,上述研究以及其他相关文献中,都是对中国菜这个大概念的描述,并没有对具体的一种菜系,如四川菜或者广东菜的深入研究。
你好,方便时告诉我论文的具体要求
你好这是我学校图书馆网站黄忠廉. 变译理论[M] .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任津升. 进一步谈谈中国菜的英译[J],中国翻译. 2001 年第6期第56页陈宏微 . 汉英翻译基础[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年朱虹. 文学翻译:中译英琐谈[J]. 读书,1997年第4期张林 . 旅游资料翻译反映出的文化因素[J],中国翻译. 2000 年第5期饮食文化的翻译我国由于历史和地域的不同,形成众多菜系及佳,代写医学论文在翻译时充分考虑它的中、西文化差异、其原料成份及烹调方法等[7]。(1)、直译:烹饪方法+原料名如:清真桂鱼Steamed Mandarin Fish 、回锅肉Twice-cooked Pork、炖牛肉Stewed Beef 。(2)、音译+释义如:饺子Jiaozi (Chinese-style Ravioli) 、包子Baozi (Stuffed Bun) 、锅贴Guotie (Pot Stickers)。(3)、意译+释义:全家福 Happy Family---A combination of shrimps, pork beef, chicken, lobster and mixed vegetables with brown sauce 、左宗鸡General Tso' Chicken---A mouth watering dish made with large chunks of marinated chicken, sauted with scorched red chili peppers in special, tangy sauce。(4)、音译+意译:稳得福酒楼 Wonderful Restaurant、麻婆豆腐 Bean Curd Sichuan Style、西菀饭店 Xiyuan Hotel。(5)、意译:红烧狮子头Braised Met Ballswith Brawn Sauce、龙虎凤大烩Thick Soup of Snake, Cat and Chicken、红茶Black Tea、棕子Pyramid -shaped Dumpling 、冰糖燕窝 A bird Nest Soup with Rock Sugar。希望对你有帮助 华夏文化与汉英翻译 武汉大学出版社 卢红梅编著2006年5月第一版第六章饮食文化与汉英翻译119页-132页陈小慰.新编实用翻译教程[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212页-227页中国烹调方法 刘子孝编著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请问您找到了吗?我找到了几篇,可以互相分享一下吗?我是大四生,写论文是这个方向~
1、意义:帮助商家提升直播时长降低人工成本提高直播效率,为用户提供更灵活的观看时间和更方便的购物体验,同时为合作商家创造更大的生意增量。2、研究价值:应用虚拟主播解决方案进行电商直播带货、虚拟偶像直播,赋予主播更强的表现力,其新颖有趣的视觉效果也可以帮助主播吸引更多的观众,达到更强的传播效果。
本期关键词是 电子商务 : 电子商务通常是指在全球各地广泛的商业贸易活动中,在因特网开放的网络环境下,基于客户端/服务端应用方式,买卖双方不谋面地进行各种商贸活动,实现消费者的网上购物、商户之间的网上交易和在线电子支付以及各种商务活动、交易活动、金融活动和相关的综合服务活动的一种新型的商业运营模式。 电子商务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新型的经济模式,目前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本期分别从新闻传播、旅游、经济、教育、法律等多个领域,遴选代表性选题若干篇。让大家通过大家、名家的选题,对 “电子商务” 这一选题方向有明确的了解,供自己开展学术研究作参考。| 1 | 【 行政学 】 电商时代的协同监管理论之探 摘要: 网络技术的发展催生了大规模的电子商务活动和不断涌现的新市场行为方式,对已有的市场秩序、监管方式和监管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已有的市场监管理论,如防患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和第三方监管论,面对这些新挑战、新问题与新形势,存在解释力不足、关注监管机构职能但忽略监管效果、多部门监管协同标准难以拟定等局限。本文提出用公共价值失灵理论替代传统的市场失灵理论作为新时期监管的指导思想,认为监管的分析基础不能只停留是在政府、企业还是社会组织等监管主体谁更有效的主体角色讨论上,而是要突破主体边界,以防患公共价值失灵为所有主体的共同价值基础,用共同的理念、标准、承诺和职责为行为准则,在共同的法律基础上,协调新时代的协同监管工作,培养具有公益精神的市场守夜人;发挥好智慧监管、平台监管的作用;秉持包容审慎、平等开放、共享共治的原则和方法,做好新时代的电子商务监管工作。 [1]蓝志勇.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J].电商时代的协同监管理论之探,中国行政管理. 2021,(06):37-43| 2 | 【 图书情报学 】 商务网络信息生态链价值的研究展望 摘要: 【目的/意义】本文通过对网络信息生态理论的研究起源和进展进行归纳和梳理,厘清国内外网络信息生态领域的研究脉络的基础上,为促进我国网络信息生态的更好发展献计献策。【方法/过程】文章以CNKI和Web of Science为核心文库,借助Citespace软件对网络信息生态的关键词Timeline相关学者、研究热点等几大方面绘制了可视化的知识图谱,揭示了该领域现有的研究分布和研究态势,并对其进行了归纳和梳理。【结果/结论】商务网络信息生态链在未来的研究中将更关注价值是如何流动、创造以及博弈等问题。该主题下相关文献数量较少,因此综述涵盖的主题范围较大。 [2]张海涛等.吉林大学管理学院[J].商务网络信息生态链价值的研究展望,情报科学. 2019,37(08):170-176| 3 | 【法律】 直播电商虚假宣传的法律规制 [3]刘雅婷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J].直播电商虚假宣传的法律规制,知识产权. 2021,(05):68-82| 4 | 【教育学】 产学结合开发面向新兴专业的教材—— 以“新一代高等学校电子商务实践与创新系列规划教材” 为例 摘要: 近年,高等学校新兴专业人才培养不能满足相应产业需求的矛盾日益凸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材开发滞后于产业发展。文章分析了开发新兴专业教材的迫切性,以及普通教材开发模式的不足,阐述了以产学结合模式开发面向新兴专业教材的必要性,并以"新一代高等学校电子商务实践与创新系列规划教材"为例,介绍产学结合模式开发面向新兴专业教材的实践,对以该模式开发教材的经验和效果进行总结。 [4]袁勤勇.清华大学出版社[J].产学结合开发面向新兴专业的教材——以“新一代高等学校电子商务实践与创新系列规划教材”为例,出版广角. 2021,(09):49-51| 5 | 【经济】 电子商务时代O2O多元网络营销冲突与合作模式构建 摘要: 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在不同渠道权力情境下,对O2O网络营销间接、直接以及双渠道基本需求和利润成本进行分析研究,并构建电子商务下O2O网络营销冲突与合作模型,对企业网络营销渠道带来的渠道冲突进行探讨。本模型主要对间接销售渠道、O2O网络直销、双重渠道进行研究,在各渠道上,通过对中间商及生产商利润进行比较分析,最终得到电子商务O2O下网络直接销售和间接销售的渠道合作模型以及合作方案。本研究对于整个电子商务下O2O网络营销模式渠道的销售效率和销售状态等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5]王丹鹤.三亚学院[J].电子商务时代O2O多元网络营销冲突与合作模式构建,商业经济研究. 2021,(18):85-88| 6 | 【新闻教育】 电商粉丝经济的地理格局及其影响因子探析 ——以抖音直播带货主播为例 摘要: 直播带货是在互联网时代快速崛起的新兴电子商务业态,同时也是粉丝经济的表现形式之一,已有文献缺乏从地理学视角对粉丝经济开展研究。论文基于网络空间理论,以抖音带货主播为例,结合电子商务的影响因素及城市舒适性理论构建了影响中国带货主播空间分布的指标体系,运用区位熵、莫兰指数、冷热点分析方法,对中国带货主播的空间集聚特征进行了可视化分析,通过空间回归模型探析了影响带货主播的地理因子。研究表明:(1)带货主播在空间上呈现显著的集聚现象,且高度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以广州、杭州最为突出;(2)以直播带货为例的粉丝经济正在重塑中国原有的城市等级体系,具有娱乐传媒、电商、旅游特色的城市(如长沙、金华、丽江),对带货主播有很强的吸引力,甚至超过部分一线城市;(3)通过空间回归分析发现,电商创业环境、文化旅游对粉丝经济生产者的空间分布具有很强的解释力,生活便利性与自然环境也具有重要影响;相比而言,人力资本影响较小,专利数量甚至对带货主播具有较明显的挤出效应,说明直播带货具有很强的草根性。研究为揭示粉丝经济的空间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提供了详实的实证案例,为地方政府推进数字经济发展和制定人才引进政策提供了参考依据。 [6]彭珏.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J].电商粉丝经济的地理格局及其影响因子探析——以抖音直播带货主播为例,地理科学进展. 2021,40(07):1098-1112| 7 | 【经济】 乡村旅游业与电子商务融合发展现状与优化路径 摘要: 本文对我国乡村旅游产业和电子商务的融合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剖析了电子商务对乡村旅游产业的赋能效果,厘清了现阶段制约我国乡村电商旅游发展的因素,为进一步促进我国乡村电商旅游产业更高质量的发展提供可参考的政策建议,即以电子商务平台为基础,打造乡村旅游特色品牌,提供充足的交通、通信及人才支持,加快乡村旅游产业链与乡村电商的深入融合发展。 [7]王立明等.新疆财经大学旅游学院[J].乡村旅游业与电子商务融合发展现状与优化路径,商业经济研究. 2021,(17):128-131| 8 | 【旅游】 旅游电商平台的文化融入路径——以江西为例 摘要: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的组建,文化和旅游进入深度融合发展阶段,作为支持旅游发展的重要工具,旅游电商平台也要融入文化元素,转型升级成为文化旅游电商平台。以江西为例,深入分析当前江西各类旅游电商平台的文化融入现状,发现存在文化印象不够深刻、文旅产品尚待丰富、文化挖掘程度不一的问题,提出各平台应分工协作,并通过增设互动体验以加深文化印象、对接用户以助力打造文旅产品、实行人才共享以推进平衡发展的文化融入路径,以促进江西文化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并为文化旅游电商平台的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8]吴子珺.南昌航空大学经济管理学院[J].旅游电商平台的文化融入路径——以江西为例,企业经济. 2020,39(10):105-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