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莫扎特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天才音乐家,看完这部电影后,我从中得到了一些感悟和启发: 看完整篇电影后,我们可以发现他有着无比健康的灵魂,虽然他病魔侵蚀着他的身体,然而他的精神却是完整的健康。他有着一颗样样都能感受,样样都能控制的灵魂;他在心里有着一种镇静的且最深刻的感情(例如母亲的死,对妻子的爱),但他在身处那种境地的时却保持着令人觉得冷酷的理智,那是一种目光深远的聪明,他能把握群众的趣味,懂得怎样才能获得成功,更懂得一方面要保持自己骄傲的天性,而一方面却要把这种天性去适应社会,征服社会的聪明。他可以用自己天才的头脑,让这些因素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 然而一些性情热烈的人却不会有这种精神健康,因为热烈必然是某种感情到了过分的程度。所以莫扎特具备所有的感情而绝对没有激烈的感情,除了骄傲,他的骄傲是他天性中极强烈的情绪。尽管没有一个人的生活象他的那么艰苦,但他是快乐的。而那却是一场无休无歇的,跟贫穷与疾病的斗争。这场斗争、知道他三十五岁悄然离去时才宣告结束。那他的快乐是从何而来的呢?他的快乐完全来自他的信仰。他的信仰并不是盲目或迷信的,而是一种富有智慧的、坚强的、稳固的,没有丝毫号动摇的信仰,就像暴风雨中永远屹立不倒的丰碑,指引着他的灵魂。他的信仰非常恬静,和平,没有狂热的情绪,也没有神秘气息,他只是真诚的相信着,坚持着。对于在一般精神病态的天才,创作可能是受难,他们往往历尽千辛万苦,去追求一个不容易抓握的理想,而一般象莫扎特那样精神健全的天才,创作却是一种完美的快乐,那么自然,几乎是一种生活上的享受,精神上的满足。对于莫扎特,创作就像吃、喝、睡眠一样,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可以让自己的生活更充实,使自己的精神上得到满足。他有着坚韧的灵魂,而且有着受坚强的意志力控制的一颗平静的敏感的心。而假如这样的一个人投身去创造,那必然会比别人更能用一种深刻的方式表现人生。而他选择的使用纯粹的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自己的信念,以及自己的人生。他用音乐来诠释生命,这是一种很和谐的表现,很容易让听者感受到生命的真谛。莫扎特的所有作品均是如此。虽然他的音乐表面上似乎是对听觉的一种触动,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其实并不然,它牵动着听者的心,触动着听者的灵魂。莫扎特的音乐在一些场合已经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他所表达的远远不是一种纯粹的感情,那是一种空明的境界,已经超脱于自己的一切情感,就像摆脱凡世的尘俗来到桃源胜地那样。因此那时的莫扎特有着最伟大的心灵,便是贝多芬在晚年的所达到的意境,也没有到达比凭了信仰而蜕变的莫扎特更清明的高峰。就象死亡给我们留下来的,在发展途程中天折了的莫扎特,对我们成为一个永久的和平恬静的泉源。因此,在心情抑郁的时候可以到莫扎特音乐的清泉中去感受一下,心中的烦恼便一扫而空,甚至感受到一丝甘甜。在他的清明的境界中,自己好比站在人生的高点,在上面可以感受到人间的喜怒哀乐,更可以感受到灵魂深处那种超脱与自然。
莫扎特是奥地利伟大的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之一,他出生于奥地利的萨尔茨堡一个音乐家庭里。3岁接受启蒙教育,4岁学钢琴,5岁开始作曲,6岁与其姊旅欧各地演出,8岁写出第一批奏鸣曲与交响曲作品,11岁写第一部歌剧。莫扎特从小显露出非凡的音乐天才,他的奇迹曾轰动整个欧洲。1773年,17岁的莫扎特在故乡萨尔茨堡任宫廷乐师,后因与大主教冲突而愤然辞职。1781年定居维也纳,开始了“自由艺术家”的生活。莫扎特是音乐史上第一个摆脱了宫廷音乐家的从属地位的人。维也纳时期,是莫扎特创作最重要的时期。他的生活虽然十分贫困,但由于处在欧洲民主革命中心地带,莫扎特深受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他的音乐充满欢乐和光辉,充满高尚的美德,犹如壮丽的日出前的颂歌。正像他所说的:“生活的苦难压不垮我。我心中的欢乐不是我自己的,我把欢乐注进音乐,为的是让世界感到欢乐。”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听不出任何哀愁和伤感的情绪,带给人的感受,总是轻松愉快、活泼明朗、优美典雅和绚丽多彩......莫扎特的创作涉及音乐艺术的所有体裁,其中以歌剧和交响乐贡献最突出.代表作有: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笛》;交响曲《bE大调第三十九交响曲》、《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C大调第四十一(朱庇特)交响曲》。歌剧是一种综合了音乐、戏剧、舞蹈和美术的艺术形式。莫扎特的歌剧是在继承前人优秀遗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莫扎特的歌剧创作,以反以往的神话或宗教题材,用现实主义的态度、明朗的笔触,表现社会生活中各种人物的形象;特别注重运用音乐的表现手段塑造人物的个性和心理活动;注重旋律的优美动听;注重运用管弦乐队和各种重唱来加强戏剧气氛。莫扎特的生命短暂,但他留给我们的作品达600多首。因没有标明创作时间,因此次序混乱。主要作品:交响曲63首,嬉游曲16首,小夜曲13首,进行曲15首,小步舞曲105首,舞曲172首,钢琴协奏曲27首,小提琴协奏曲5首,弦乐四重奏23首,管乐弦乐重奏曲4首,钢琴重奏曲9首,小提琴奏鸣曲43首,钢琴奏鸣曲23首,歌剧15部。另外还作有清唱剧4部,康塔塔4首,宗教合唱曲50首,重唱歌曲18首,独唱和管弦乐队曲55首,歌曲32首等。莫扎特的一生是悲苦的,37岁这颗巨星便陨落了,在送葬天,在半路上下起了大雨,由于没有亲人,人们放下他的棺柩走了,把他孤零零的丢在荒野里,这是让世人心痛的时刻,但他的作品成为永恒。我觉得不必要为他凄苦的一身而悲哀,如如没有苦难,他也成不了永恒的巨星,我们应该感谢苦难,感谢困境。所以生活中的繁琐小事真的不值一提,苦难使我们学会了思考,使我们更一步走向完美,所以我们再次感谢苦难感谢困境!
三篇,稍微空开了点音乐家莫扎特沃尔夫冈·阿玛迪乌斯·莫扎特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27-1791.12.5.)沃尔夫冈·阿玛迪乌斯·莫扎特出生在萨尔茨堡市中心。一七六二年,年仅六岁的“神童”就被带进维也纳的美泉宫,为玛丽亚·特蕾西亚女皇演奏钢琴。莫扎特小小的年纪,就随父亲跑遍了欧洲。后来莫扎特就在萨尔茨堡主教的手下担任乐师,期间他多次造访意大利。意大利之行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七八一年,莫扎特和主教决裂,只身来到维也纳,开始了自由艺术家的生活。莫扎特在他短短的一生中留下了数百部作品,其中有四十一部交响曲、《费加罗的婚礼》、《魔笛》等脍炙人口的歌剧和众多的小夜曲、室内乐曲、教堂乐曲、钢琴和小提琴协奏曲。莫扎特在维也纳的生活充满了矛盾,一面是辉煌的成就,另一面是失望和潦倒。一七九一年,莫扎特猝然病死,生前还留下了一部为一位不知其名的人定作的安魂曲。他的尸体被掩埋在圣马克斯墓地的一个不知名的墓穴之中。充满神密的传奇,使这位天才艺术家的故事更加吸引人。除了幼年莫扎特居住的萨尔茨堡粮食胡同如今被完好保存之外,维也纳人还把他创作《费加罗婚礼》的故居称之为费加罗楼房,为前来造访的崇拜者展现一幕幕一代乐圣莫扎特的生活。造访音乐家莫扎特沃尔夫冈·阿玛迪乌斯·莫扎特的童年和青年生活是在萨尔茨堡度过的,因此萨尔茨堡保留了莫扎特的出生地和故居,并且为莫扎特修建了莫扎特雕像,萨尔茨堡的音乐学阂彩且哉馕灰衾执笫Φ拿�泼��摹G胂昙���谋さ慕樯堋D��厍ň游�材芍�螅�苍�啻胃�还�≈贰F渲凶钗���氖欠鸭勇蘼シ俊T谡庾�湫偷奈�材衫鲜?楼房里,莫扎特和他的妻儿渡过了一生中最愉快的时光(一七八四年至一七八七年)。在这里,他创作了《费加罗的婚礼》,在这里他曾教授过年轻的贝多芬,在这里他被授予皇家室内乐作曲家的称号。地址:Mozart-Gedenkst te, Figaro-Haus, Domgasse 5, 1010 Wien莫扎特去世后,尸骨安葬在圣马克斯墓地。 地址:St. Marx Friedhof, Leberstra呈 6-8, 1110 Wien。他的墓碑於一八九一年从圣马克思墓地移到了中央陵园名人墓地32A的第55号墓穴,莫扎特的一座大理石纪念像创作於一八九六年,如今这座塑像坐落在城堡花园,是游客们乐於观光的地方。 地址:Burggarten, 1010 Wien=========奥地利作曲家沃尔夫冈·阿玛台乌斯·莫扎特,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1756年1月27日生于萨尔茨堡一位宫廷乐师的家庭,1791年12月5日卒于维也纳。莫扎特三岁起显露音乐才能,四岁跟随父亲学习钢琴,五岁作曲,六岁又随父亲学小提琴,八岁创作了一批奏鸣曲和交响曲,十一岁写了第一首歌剧。他仅仅活了三十六岁。繁重的创作、演出和贫困的生活损害了他的健康,使他过早地离开人世,他的音乐作品成为世界音乐宝库的珍贵遗产。1762年,六岁的莫扎特在父亲的带领下到慕尼黑、维也纳、普雷斯堡作了一次尝试性的巡回演出,获得成功。1763年6月-1773年3月,他们先后到德国、法国、英国、荷兰、意大利等国作为期十年的旅行演出,获得成功。这些旅行演出对莫扎特的艺术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他有机会接触到欧洲当时最先进的音乐艺术--意大利歌剧、法国歌剧、德国的器乐,这使他以后能成为他那个时代在创作上风格最广泛的一位作曲家。自1774年起,他的创作开始进入成熟时期。1777年在他又一次旅行演出时,在和社会各阶层广泛的接触中,特别是与曼亥姆市民艺术家们平等而融洽的交往中,莫扎特得到了远非传统观念所能给予他的启示和激励。这不仅是艺术鉴赏力的提高,而首先是对不合理的封建制度的深切体会。他愈加认识到,一个人的价值不是由出身而是由才能与道德所决定。这时已经成人的莫扎特,对自己的奴仆地位感到不满。为了争取人身与创作自由,1781年,他彻底地同雇佣他的大主教决裂,毅然辞职。成为奥地利历史上第一个有勇气和决心反抗宫廷和教会、维护个人尊严的自由作曲家。同年,他到了维也纳,并写出了著名的歌剧《后宫诱逃》。1782年7月首演,获得成功。1782年,在没有征得父亲同意的情况下他同一位曼亥姆音乐家的女儿康坦丝·韦伯结了婚。此间,莫扎特和当时正在维也纳的海顿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向海顿学习四重奏和交响曲的创作经验。自从他走上自由作曲家道路到他逝世的十年间,是莫扎特一生最重要的创作时期。这期间的作品,无论是歌剧还是交响曲,都展现出新的风貌。这些作品反映了处于上升阶段的资产阶级所具有的坚定、乐观的阶级意识,表现了维也纳进步知识分子典型的思想感情。然而,作为第一个力图挣脱束缚、维护自己尊严的艺术家,他在享受“自由”乐趣的同时,也对“自由”的艰辛有了更实际的体验。莫扎特在音乐里开始体现他的悲伤、愤懑、甚至抗议,同时仍然对美好的未来抱着天真、诚挚的向往,一打开美丽的外壳,就迸射出如火的激情。音乐史书上称莫扎特为稀世之才,他英年早逝,却留下了那么丰富的作品。他的创作几乎涉及了音乐的所有领域,但他最重要的成就当推歌剧。他继承格鲁克歌剧改革的理想,而且更进了一步。与格鲁克不同的是,莫扎特主张“诗必服从音乐”。他的歌剧具有强烈的音乐感染力,旋律非常优美、流畅自然而深情,宣叙调也富于歌唱性。不同类型的音乐,将各种人物形象、性格塑造得鲜明而生动。重唱形式,被莫扎特作为安排戏剧性冲突和高潮的重要手段。序曲简练、个性化,在音乐的性质上与全剧有了更多的内在联系。这些重要的探索,使莫扎特在德国歌剧艺术的开拓史上立下了不朽业绩。其中以《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和《魔笛》最为杰出。交响乐也是莫扎特创作中的重要部分。他最有代表性的交响曲是他最后的三部,即降E大调、g小调和C大调交响曲。其中《降E大调第三十九交响曲》明朗愉快、充满诗意;《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富有戏剧性,有海顿式的乐观主义情绪,但在技法上又完全不同于海顿,被称为莫扎特的“英雄”交响曲;《C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通常被称为《朱彼特》)宏伟豪迈、东观向上,预示了贝多芬的英雄性的交响曲的出现。莫扎特的交响曲(尤其是最后三首),是贝多芬之前的全部交响曲创作的最高成就。他的突出贡献在于各乐章之间的主题之间的对比性奥地利作曲家沃尔夫冈·阿玛台乌斯·莫扎特,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1756年1月27日生于萨尔茨堡一位宫廷乐师的家庭,1791年12月5日卒于维也纳。莫扎特三岁起显露音乐才能,四岁跟随父亲学习钢琴,五岁作曲,六岁又随父亲学小提琴,八岁创作了一批奏鸣曲和交响曲,十一岁写了第一首歌剧。他仅仅活了三十六岁。繁重的创作、演出和贫困的生活损害了他的健康,使他过早地离开人世,他的音乐作品成为世界音乐宝库的珍贵遗产。1762年,六岁的莫扎特在父亲的带领下到慕尼黑、维也纳、普雷斯堡作了一次尝试性的巡回演出,获得成功。1763年6月-1773年3月,他们先后到德国、法国、英国、荷兰、意大利等国作为期十年的旅行演出,获得成功。这些旅行演出对莫扎特的艺术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他有机会接触到欧洲当时最先进的音乐艺术--意大利歌剧、法国歌剧、德国的器乐,这使他以后能成为他那个时代在创作上风格最广泛的一位作曲家。自1774年起,他的创作开始进入成熟时期。1777年在他又一次旅行演出时,在和社会各阶层广泛的接触中,特别是与曼亥姆市民艺术家们平等而融洽的交往中,莫扎特得到了远非传统观念所能给予他的启示和激励。这不仅是艺术鉴赏力的提高,而首先是对不合理的封建制度的深切体会。他愈加认识到,一个人的价值不是由出身而是由才能与道德所决定。这时已经成人的莫扎特,对自己的奴仆地位感到不满。为了争取人身与创作自由,1781年,他彻底地同雇佣他的大主教决裂,毅然辞职。成为奥地利历史上第一个有勇气和决心反抗宫廷和教会、维护个人尊严的自由作曲家。同年,他到了维也纳,并写出了著名的歌剧《后宫诱逃》。1782年7月首演,获得成功。1782年,在没有征得父亲同意的情况下他同一位曼亥姆音乐家的女儿康坦丝·韦伯结了婚。此间,莫扎特和当时正在维也纳的海顿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向海顿学习四重奏和交响曲的创作经验。自从他走上自由作曲家道路到他逝世的十年间,是莫扎特一生最重要的创作时期。这期间的作品,无论是歌剧还是交响曲,都展现出新的风貌。这些作品反映了处于上升阶段的资产阶级所具有的坚定、乐观的阶级意识,表现了维也纳进步知识分子典型的思想感情。然而,作为第一个力图挣脱束缚、维护自己尊严的艺术家,他在享受“自由”乐趣的同时,也对“自由”的艰辛有了更实际的体验。莫扎特在音乐里开始体现他的悲伤、愤懑、甚至抗议,同时仍然对美好的未来抱着天真、诚挚的向往,一打开美丽的外壳,就迸射出如火的激情。音乐史书上称莫扎特为稀世之才,他英年早逝,却留下了那么丰富的作品。他的创作几乎涉及了音乐的所有领域,但他最重要的成就当推歌剧。他继承格鲁克歌剧改革的理想,而且更进了一步。与格鲁克不同的是,莫扎特主张“诗必服从音乐”。他的歌剧具有强烈的音乐感染力,旋律非常优美、流畅自然而深情,宣叙调也富于歌唱性。不同类型的音乐,将各种人物形象、性格塑造得鲜明而生动。重唱形式,被莫扎特作为安排戏剧性冲突和高潮的重要手段。序曲简练、个性化,在音乐的性质上与全剧有了更多的内在联系。这些重要的探索,使莫扎特在德国歌剧艺术的开拓史上立下了不朽业绩。其中以《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和《魔笛》最为杰出。交响乐也是莫扎特创作中的重要部分。他最有代表性的交响曲是他最后的三部,即降E大调、g小调和C大调交响曲。其中《降E大调第三十九交响曲》明朗愉快、充满诗意;《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富有戏剧性,有海顿式的乐观主义情绪,但在技法上又完全不同于海顿,被称为莫扎特的“英雄”交响曲;《C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通常被称为《朱彼特》)宏伟豪迈、东观向上,预示了贝多芬的英雄性的交响曲的出现。莫扎特的交响曲(尤其是最后三首),是贝多芬之前的全部交响曲创作的最高成就。他的突出贡献在于各乐章之间的主题之间的对比性。莫扎特一生中最后的两年是经济最困难的时期,他曾说道:“我的舌头已经尝到了死的滋味,我的创作还是乐观的。”1791年12月5日这位伟大而优雅的天才在维也纳的贫民窟里离开了这个让他多灾多难的世界。当时妻子正患重病,家里没有一个零用钱,三十五岁的莫扎特就被埋葬在穷人的无名公墓里,没有一个亲属给他送葬,荒草隐蔽,雨露冲洗,让今天无数对他崇敬的后人欲祭无处。他为未能完成《安魂曲》而抱憾终生,但如今全世界都在赞美他的天才,他的灵魂真正可以安息了。总的来说,莫扎特的创作成就遍及各个领域。它们反映了十八世纪末,处在被压迫地位的德奥知识分子摆脱封建专制主义的羁绊,对美好社会和光明、正义、人的尊严的追求。他的音乐风格具有诚挚、细腻、通俗、优雅、轻灵、流丽的特征,大都充满了乐观主义的情绪,反映了上升时期的德奥资产阶级向上的精神状态,在维也纳后期的创作中,也出现了悲剧性、戏剧性的风格,对社会矛盾的反映更趋深刻。音乐家莫扎特沃尔夫冈·阿玛迪乌斯·莫扎特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27-1791.12.5.)沃尔夫冈·阿玛迪乌斯·莫扎特出生在萨尔茨堡市中心。一七六二年,年仅六岁的“神童”就被带进维也纳的美泉宫,为玛丽亚·特蕾西亚女皇演奏钢琴。莫扎特小小的年纪,就随父亲跑遍了欧洲。后来莫扎特就在萨尔茨堡主教的手下担任乐师,期间他多次造访意大利。意大利之行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七八一年,莫扎特和主教决裂,只身来到维也纳,开始了自由艺术家的生活。莫扎特在他短短的一生中留下了数百部作品,其中有四十一部交响曲、《费加罗的婚礼》、《魔笛》等脍炙人口的歌剧和众多的小夜曲、室内乐曲、教堂乐曲、钢琴和小提琴协奏曲。莫扎特在维也纳的生活充满了矛盾,一面是辉煌的成就,另一面是失望和潦倒。一七九一年,莫扎特猝然病死,生前还留下了一部为一位不知其名的人定作的安魂曲。他的尸体被掩埋在圣马克斯墓地的一个不知名的墓穴之中。充满神密的传奇,使这位天才艺术家的故事更加吸引人。除了幼年莫扎特居住的萨尔茨堡粮食胡同如今被完好保存之外,维也纳人还把他创作《费加罗婚礼》的故居称之为费加罗楼房,为前来造访的崇拜者展现一幕幕一代乐圣莫扎特的生活。造访音乐家莫扎特沃尔夫冈·阿玛迪乌斯·莫扎特的童年和青年生活是在萨尔茨堡度过的,因此萨尔茨堡保留了莫扎特的出生地和故居,并且为莫扎特修建了莫扎特雕像,萨尔茨堡的音乐学阂彩且哉馕灰衾执笫Φ拿�泼��摹G胂昙���谋さ慕樯堋D��厍ň游�材芍�螅�苍�啻胃�还�≈贰F渲凶钗���氖欠鸭勇蘼シ俊T谡庾�湫偷奈�材衫鲜?楼房里,莫扎特和他的妻儿渡过了一生中最愉快的时光(一七八四年至一七八七年)。在这里,他创作了《费加罗的婚礼》,在这里他曾教授过年轻的贝多芬,在这里他被授予皇家室内乐作曲家的称号。地址:Mozart-Gedenkst te, Figaro-Haus, Domgasse 5, 1010 Wien莫扎特去世后,尸骨安葬在圣马克斯墓地。 地址:St. Marx Friedhof, Leberstra呈 6-8, 1110 Wien。他的墓碑於一八九一年从圣马克思墓地移到了中央陵园名人墓地32A的第55号墓穴,莫扎特的一座大理石纪念像创作於一八九六年,如今这座塑像坐落在城堡花园,是游客们乐於观光的地方。 地址:Burggarten, 1010 Wien=========奥地利作曲家沃尔夫冈·阿玛台乌斯·莫扎特,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1756年1月27日生于萨尔茨堡一位宫廷乐师的家庭,1791年12月5日卒于维也纳。莫扎特三岁起显露音乐才能,四岁跟随父亲学习钢琴,五岁作曲,六岁又随父亲学小提琴,八岁创作了一批奏鸣曲和交响曲,十一岁写了第一首歌剧。他仅仅活了三十六岁。繁重的创作、演出和贫困的生活损害了他的健康,使他过早地离开人世,他的音乐作品成为世界音乐宝库的珍贵遗产。1762年,六岁的莫扎特在父亲的带领下到慕尼黑、维也纳、普雷斯堡作了一次尝试性的巡回演出,获得成功。1763年6月-1773年3月,他们先后到德国、法国、英国、荷兰、意大利等国作为期十年的旅行演出,获得成功。这些旅行演出对莫扎特的艺术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他有机会接触到欧洲当时最先进的音乐艺术--意大利歌剧、法国歌剧、德国的器乐,这使他以后能成为他那个时代在创作上风格最广泛的一位作曲家。自1774年起,他的创作开始进入成熟时期。1777年在他又一次旅行演出时,在和社会各阶层广泛的接触中,特别是与曼亥姆市民艺术家们平等而融洽的交往中,莫扎特得到了远非传统观念所能给予他的启示和激励。这不仅是艺术鉴赏力的提高,而首先是对不合理的封建制度的深切体会。他愈加认识到,一个人的价值不是由出身而是由才能与道德所决定。这时已经成人的莫扎特,对自己的奴仆地位感到不满。为了争取人身与创作自由,1781年,他彻底地同雇佣他的大主教决裂,毅然辞职。成为奥地利历史上第一个有勇气和决心反抗宫廷和教会、维护个人尊严的自由作曲家。同年,他到了维也纳,并写出了著名的歌剧《后宫诱逃》。1782年7月首演,获得成功。1782年,在没有征得父亲同意的情况下他同一位曼亥姆音乐家的女儿康坦丝·韦伯结了婚。此间,莫扎特和当时正在维也纳的海顿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向海顿学习四重奏和交响曲的创作经验。自从他走上自由作曲家道路到他逝世的十年间,是莫扎特一生最重要的创作时期。这期间的作品,无论是歌剧还是交响曲,都展现出新的风貌。这些作品反映了处于上升阶段的资产阶级所具有的坚定、乐观的阶级意识,表现了维也纳进步知识分子典型的思想感情。然而,作为第一个力图挣脱束缚、维护自己尊严的艺术家,他在享受“自由”乐趣的同时,也对“自由”的艰辛有了更实际的体验。莫扎特在音乐里开始体现他的悲伤、愤懑、甚至抗议,同时仍然对美好的未来抱着天真、诚挚的向往,一打开美丽的外壳,就迸射出如火的激情。音乐史书上称莫扎特为稀世之才,他英年早逝,却留下了那么丰富的作品。他的创作几乎涉及了音乐的所有领域,但他最重要的成就当推歌剧。他继承格鲁克歌剧改革的理想,而且更进了一步。与格鲁克不同的是,莫扎特主张“诗必服从音乐”。他的歌剧具有强烈的音乐感染力,旋律非常优美、流畅自然而深情,宣叙调也富于歌唱性。不同类型的音乐,将各种人物形象、性格塑造得鲜明而生动。重唱形式,被莫扎特作为安排戏剧性冲突和高潮的重要手段。序曲简练、个性化,在音乐的性质上与全剧有了更多的内在联系。这些重要的探索,使莫扎特在德国歌剧艺术的开拓史上立下了不朽业绩。其中以《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和《魔笛》最为杰出。交响乐也是莫扎特创作中的重要部分。他最有代表性的交响曲是他最后的三部,即降E大调、g小调和C大调交响曲。其中《降E大调第三十九交响曲》明朗愉快、充满诗意;《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富有戏剧性,有海顿式的乐观主义情绪,但在技法上又完全不同于海顿,被称为莫扎特的“英雄”交响曲;《C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通常被称为《朱彼特》)宏伟豪迈、东观向上,预示了贝多芬的英雄性的交响曲的出现。莫扎特的交响曲(尤其是最后三首),是贝多芬之前的全部交响曲创作的最高成就。他的突出贡献在于各乐章之间的主题之间的对比性.
先给你一些做参考莫扎特:G大调长笛协奏曲第1号 莫扎特的G大调长笛协奏曲和他的大多数作品一样,是为特定的使用目的而写的,这次干脆就是为了挣钱,为了筹措从萨尔茨堡到巴黎的一次昂贵的长途职业旅行所急需的款项。1777年10月底,莫扎特和母亲已远游至曼海姆,那里有著名的乐队和歌剧院。曼海姆的宫廷对这位二十一岁的天才并不太感兴趣。最后,一位业余长笛家德.让--一个在曼海姆的荷兰人--前来约请莫扎特创作一些简易的长笛协奏曲和长笛四重奏 长笛作为独奏乐器,莫扎特并不喜欢,所以尽管手头拮据,还是迟迟不写。荷兰人于1778年2月底离去时,订货还远没完工,莫扎特的收费只好减半。但是,尽管他不喜欢这一乐器,但一动笔就不可能无动于衷。荷兰人收到的一首G大调协奏曲远远超出了他原先期望的业余水平,并且成为此后二百年来长笛演奏家和听众的艺术享受 第一乐章:庄严的快板,G大调,4/4拍子,奏鸣曲式 在长笛独奏前,我们听到乐队呈示几个主要主题,第一个是最重要的。显然,这就是莫扎特在选用"庄严"来说明速度时心目中的主题。整首协奏曲虽然轻盈优美,开始主题却有某种程度的洛可可的庄严宏伟。独奏长笛接下去演奏时,不满足于单纯按照惯例换个调来呼应那些乐队主题,而且按照典型的莫扎特的路子,穿过关系调e小调领域,用一个似怨似慕、似泣似诉的短句来丰富这一乐章。这一短句迄今犹为长笛专有的主题瑰宝。 呈示部一个跳跃的小小的终止音型结束,这个音型毫无显眼夺目之处,直到莫扎特的想象力扑了过去,把它改变成一长段展开部(01段03分40秒),五彩缤纷,绚丽多姿。几个基本主题的再现由独奏与乐队共同演奏,直到华彩段,这时莫扎特听任独奏者自由炫技。 第二乐章:不太慢的柔板,D大调,4/4拍子,奏鸣曲式 如歌的慢板乐章为全曲之冠,有浪漫派的惆怅之感,带有加弱音器的弦乐的夜曲色彩。一个肃穆的空八度动机式音型引入主旋律,先由单簧管唱出,然后是长笛在呢喃的小提琴上独奏。 对比的第二主题(02段03分35秒)是一个具有思慕之情的上行旋律,令人联想起格鲁克的巴黎歌剧《奥菲欧与尤丽狄茜》极乐世界一场中著名的长笛独奏。这一乐章充分发展了交响奏鸣曲式,结束前有一段自由的华彩。 第三乐章:回旋曲,小步舞曲速度,G大调,3/4拍子,回旋曲 这个精美的洛可可风味的末乐章采用法国回旋曲式,基本主题第一次都出现在独奏乐器上,这一主题回复三次,每次都略事装饰。各插段都是以晶光璀璨的炫技开始,然后在音乐内容上越来越丰富,中间一个插段按法国习惯主要采用小调,最后一个插段结束在自由华彩上。接着,转入回旋曲基本主题的最后一次回复,最后几个小节似乎在温柔地抚爱。莫扎特:D大调长笛协奏曲第2号K.314 这首可爱的乐曲似乎特别适合长笛,中间乐章颇有诗意,第三乐章充满火花。然而,最近学者发现这首协奏曲原先是为双簧管写的。莫扎特创作此曲时二十一岁,是为意大利双簧管演奏家裘塞皮.费连迪写的,此人从1777年4月起为萨尔茨堡大主教服务。我们不知道莫扎特写完总谱的确切时间,但显然是在这一年秋天前往巴黎以前。 莫扎特把这首双簧管协奏曲带在身边。去巴黎途中最重要的一站是曼海姆,著名的曼海姆乐队是当年技艺最为精湛、影响深远的乐队。队员中有不少著名大师,其中有些还是有影响的作曲家。曼海姆乐队的首席双簧管弗里德里希.拉姆几度演出了莫扎特的协奏曲,屡获热烈喝彩。 莫扎特在曼海姆乐队队员中还有一位朋友--长笛家温德林。通过温德林,他从一个荷兰的业余长笛演奏家德.让那里得到了一笔报酬优厚的订货。他交出两部协奏曲和三首长笛四重奏,到手九十六个盾。两部协奏曲中,第一部K.313是新创作,第二部从他为费连迪写的双簧管协奏曲改编而成,原来是C大调,长笛吹奏时移至D大调。 作品分析 第一乐章:开朗的快板,D大调,4/4拍子,奏鸣曲式 第一个乐章在当时听起来一定特别别致,轮廓分明的小音型、烂漫的节奏、洋溢着古典主义风格的意大利席歌剧轻松活泼的气息。切分的正主题在开始几小节由乐队奏出,立即继以歌唱性较强的对比旋律,由第一小提琴奏出。独奏长笛的进入十分辉煌,是一个急剧上升的音阶和一个长久持续的高音,乐队在其下面再次宣布乐章的正主题。长笛继续吹奏辉煌的经过句,转入旋律优美的第二主题(04段01分33秒)。 在莫扎特的后期作品中变得如此重要的,中间的"展开段",这里不过是连接乐章前后两半的一个灵巧的过渡。基本主题素材的再现十分正规,用一个华彩段和华丽的乐队全奏完美地收尾。 第二乐章:不太慢的行板,G大调,3/4拍子 慢乐章充分发挥了长笛的歌唱能力,特别是在乐队的副旋律上持续吹奏长音。莫扎特小心地使用他所熟悉的倚音,给这支歌增添了几分富有诗意的哀愁。 第三乐章:快板,D大调,2/4拍子,回旋曲式 末乐章是一首步态轻盈的回旋曲。它所根据的主题,莫扎特歌剧的爱好者一定会认出,是《后宫诱逃》中最明媚的灵感的源泉。那就是歌剧中勃隆德的热情洋溢的歌《何等幸福,何等快乐》。她在这首歌中盼望她所热恋的佩德里洛来救她出宫。这个选句由长笛的仙乐般的音色吹出后,立即由乐队接下去。 独奏长笛吹奏的第一个插段,好象是最初的选句的再现,但很快就用琶音和音阶向其他方面岔开去。乐队间断地加入,但在长笛尚未到达高潮性的华彩段之前,乐队早以成为它的快乐而听话的奴仆,乖乖地退居幕后,这主要是为了同迷人的独奏声部的感情相呼应而插入。
莫扎特是奥地利伟大的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之一,他出生于奥地利的萨尔茨堡一个音乐家庭里。3岁接受启蒙教育,4岁学钢琴,5岁开始作曲,6岁与其姊旅欧各地演出,8岁写出第一批奏鸣曲与交响曲作品,11岁写第一部歌剧。莫扎特从小显露出非凡的音乐天才,他的奇迹曾轰动整个欧洲。1773年,17岁的莫扎特在故乡萨尔茨堡任宫廷乐师,后因与大主教冲突而愤然辞职。1781年定居维也纳,开始了“自由艺术家”的生活。莫扎特是音乐史上第一个摆脱了宫廷音乐家的从属地位的人。维也纳时期,是莫扎特创作最重要的时期。他的生活虽然十分贫困,但由于处在欧洲民主革命中心地带,莫扎特深受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他的音乐充满欢乐和光辉,充满高尚的美德,犹如壮丽的日出前的颂歌。正像他所说的:“生活的苦难压不垮我。我心中的欢乐不是我自己的,我把欢乐注进音乐,为的是让世界感到欢乐。”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听不出任何哀愁和伤感的情绪,带给人的感受,总是轻松愉快、活泼明朗、优美典雅和绚丽多彩......莫扎特的创作涉及音乐艺术的所有体裁,其中以歌剧和交响乐贡献最突出.代表作有: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笛》;交响曲《bE大调第三十九交响曲》、《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C大调第四十一(朱庇特)交响曲》。歌剧是一种综合了音乐、戏剧、舞蹈和美术的艺术形式。莫扎特的歌剧是在继承前人优秀遗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莫扎特的歌剧创作,以反以往的神话或宗教题材,用现实主义的态度、明朗的笔触,表现社会生活中各种人物的形象;特别注重运用音乐的表现手段塑造人物的个性和心理活动;注重旋律的优美动听;注重运用管弦乐队和各种重唱来加强戏剧气氛。莫扎特的生命短暂,但他留给我们的作品达600多首。因没有标明创作时间,因此次序混乱。主要作品:交响曲63首,嬉游曲16首,小夜曲13首,进行曲15首,小步舞曲105首,舞曲172首,钢琴协奏曲27首,小提琴协奏曲5首,弦乐四重奏23首,管乐弦乐重奏曲4首,钢琴重奏曲9首,小提琴奏鸣曲43首,钢琴奏鸣曲23首,歌剧15部。另外还作有清唱剧4部,康塔塔4首,宗教合唱曲50首,重唱歌曲18首,独唱和管弦乐队曲55首,歌曲32首等。莫扎特的一生是悲苦的,37岁这颗巨星便陨落了,在送葬天,在半路上下起了大雨,由于没有亲人,人们放下他的棺柩走了,把他孤零零的丢在荒野里,这是让世人心痛的时刻,但他的作品成为永恒。我觉得不必要为他凄苦的一身而悲哀,如如没有苦难,他也成不了永恒的巨星,我们应该感谢苦难,感谢困境。所以生活中的繁琐小事真的不值一提,苦难使我们学会了思考,使我们更一步走向完美,所以我们再次感谢苦难感谢困境!
莫扎特是奥地利伟大的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之一,他出生于奥地利的萨尔茨堡一个音乐家庭里。3岁接受启蒙教育,4岁学钢琴,5岁开始作曲,6岁与其姊旅欧各地演出,8岁写出第一批奏鸣曲与交响曲作品,11岁写第一部歌剧。莫扎特从小显露出非凡的音乐天才,他的奇迹曾轰动整个欧洲。1773年,17岁的莫扎特在故乡萨尔茨堡任宫廷乐师,后因与大主教冲突而愤然辞职。1781年定居维也纳,开始了“自由艺术家”的生活。莫扎特是音乐史上第一个摆脱了宫廷音乐家的从属地位的人。维也纳时期,是莫扎特创作最重要的时期。他的生活虽然十分贫困,但由于处在欧洲民主革命中心地带,莫扎特深受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他的音乐充满欢乐和光辉,充满高尚的美德,犹如壮丽的日出前的颂歌。正像他所说的:“生活的苦难压不垮我。我心中的欢乐不是我自己的,我把欢乐注进音乐,为的是让世界感到欢乐。”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听不出任何哀愁和伤感的情绪,带给人的感受,总是轻松愉快、活泼明朗、优美典雅和绚丽多彩......莫扎特的创作涉及音乐艺术的所有体裁,其中以歌剧和交响乐贡献最突出.代表作有: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笛》;交响曲《bE大调第三十九交响曲》、《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C大调第四十一(朱庇特)交响曲》。歌剧是一种综合了音乐、戏剧、舞蹈和美术的艺术形式。莫扎特的歌剧是在继承前人优秀遗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莫扎特的歌剧创作,以反以往的神话或宗教题材,用现实主义的态度、明朗的笔触,表现社会生活中各种人物的形象;特别注重运用音乐的表现手段塑造人物的个性和心理活动;注重旋律的优美动听;注重运用管弦乐队和各种重唱来加强戏剧气氛。莫扎特的生命短暂,但他留给我们的作品达600多首。因没有标明创作时间,因此次序混乱。主要作品:交响曲63首,嬉游曲16首,小夜曲13首,进行曲15首,小步舞曲105首,舞曲172首,钢琴协奏曲27首,小提琴协奏曲5首,弦乐四重奏23首,管乐弦乐重奏曲4首,钢琴重奏曲9首,小提琴奏鸣曲43首,钢琴奏鸣曲23首,歌剧15部。另外还作有清唱剧4部,康塔塔4首,宗教合唱曲50首,重唱歌曲18首,独唱和管弦乐队曲55首,歌曲32首等。莫扎特的一生是悲苦的,37岁这颗巨星便陨落了,在送葬天,在半路上下起了大雨,由于没有亲人,人们放下他的棺柩走了,把他孤零零的丢在荒野里,这是让世人心痛的时刻,但他的作品成为永恒。我觉得不必要为他凄苦的一身而悲哀,如如没有苦难,他也成不了永恒的巨星,我们应该感谢苦难,感谢困境。所以生活中的繁琐小事真的不值一提,苦难使我们学会了思考,使我们更一步走向完美,所以我们再次感谢苦难感谢困境!
论文摘要:被誉为“音乐神童”的莫扎特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为人类留下了极其宝贵而丰富的音乐遗产,创作体裁涵盖几乎所有的音乐作品门类。歌剧是莫扎特最重要的创作领域,在他不足36岁的生命中有25年在从事歌剧创作,共创作了22部。本文以其著名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探析,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的欣赏《费加罗的婚礼》。
论文关键词:莫扎特;歌剧;序曲;重唱;咏叹调
《费加罗的婚礼》(LeNozzediFigaro)创作于1785—1786年间,是欧洲音乐天才莫扎特最杰出的三部歌剧中的一部喜歌剧,是根据法国戏剧家博马舍的同名喜剧改编而成的四幕歌剧。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是古典乐派最典型的作曲家,与海顿、贝多芬并称为维也纳古典乐派三大作曲家。音乐大师莫扎特的一生是短暂而艰辛的,但也是勤奋而多产的,就在他不足36岁的一生里,为人类留下了极其宝贵的音乐文化遗产,歌剧就有22部,以《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笛》最为著名。在这其中《费加罗的婚礼》是近年来最被中国大众所熟悉、喜爱的。这部歌剧在音乐创作、社会思想以及很多方面具有突出的意义,也有人把它称为是欣赏莫扎特歌剧的入门之作。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莫扎特的著名歌剧《费加罗的婚礼》进行了探析,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这部歌剧,以便能欣赏精彩的音乐和绝妙的唱法。
一、莫扎特简介
莫扎特全名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1756年1月27日出生在奥地利萨尔斯堡的一个宫廷乐师之家,1791年12月5日卒于维也纳,终年36岁。莫扎特从小就显露出极高的音乐天赋,他4岁跟随父亲学习钢琴,5岁开始作曲,6岁时和姐姐在父亲的带领下到慕尼黑、维也纳、巴黎、米兰、普雷斯堡等很多地方作了一次试验性的巡回演出,这次演出让莫扎特名声大噪,甚至被请进维也纳的皇宫,为皇帝做表演。这位音乐神童有着惊人的的创作速度,和辉煌的艺术成就,称他是天才一点也不为过。在短暂的生命历程中,他创作了二十多部歌剧,四十多首交响曲,五十余首协奏曲,二十七首弦乐四重奏等等,共计六百二十二首作品。莫扎特的音乐节奏清晰明快,旋律悦耳动听,很多伟人和科学家终生都非常喜爱他的音乐。歌剧是莫扎特创作的主流,他与格鲁克、瓦格纳和威尔第一起被称作是欧洲歌剧史上四大巨子。莫扎特的歌剧作品具有强烈的民族性、时代性和社会性。
二、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的诞生背景
18世纪的欧洲,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一触即发,启蒙运动所宣扬的“自由、和平、民主”的思想对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生活在这个新旧思想激烈碰撞时期的莫扎特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反对大主教的资产阶级意识迅速成长,他对“大主教恨得发狂”,却把普通下层人民比喻成“最真实的朋友”。1781年6月,莫扎特终于无法忍受大主教的刻薄与侮辱,与大主教公开决裂。为了尊严他毅然辞职离开,成为欧洲历史上第一位公开摆脱宫廷束缚的音乐家。此后,莫扎特定居在“音乐之都”——维也纳,开始了一个音乐家的贫苦、艰辛却拥有尊严和自由的艺术生涯。
《费加罗的婚礼》是18世纪法国文学家博马舍所创作的喜剧,是他的“费加罗三部曲”中的第二部,这部喜剧针对当时的封建贵族阶级进行了揭露和讽刺。由于当时法国正处于大革命的前夕,所以虽然这部喜剧因为在巴黎法兰西剧院的首演获得了整个欧洲的好评,但是奥地利皇帝约瑟夫二世却禁止在维也纳上演这一剧目。
1785年的春夏期间,莫扎特准备根据博马舍的同名喜剧创作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他请来当时的宫廷诗人罗伦佐·达·庞特(LorenzodaPonte)为自己的新歌剧填写歌词。莫扎特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谱写曲子,在二度创作中,他沿袭了原著对封建贵族的奢侈、荒淫、愚蠢的讽刺、批判精神,颂扬了与贵族老爷斗智斗勇的,以费加罗、苏珊娜为代表的市民阶层的机智、勇敢、正直的品质,充分表现了莫扎特当时同封建阶级斗争必胜的进步思想和乐观主义精神。1786年,经多方努力这部歌剧终于可以首演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三、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的欣赏要点
(一)序曲
莫扎特创作的四幕喜歌剧《费加罗的婚礼》描写了十七世纪中叶,阿尔马维瓦伯爵的仆人费加罗在和女仆苏姗娜结婚之际,得知伯爵送给他们婚房是想要霸占苏珊娜,二人决心设计和伯爵斗一斗。因为整个故事都是在一天之内发生的,因此博马舍曾把这部作品命名为《狂欢的一日》,似乎是这个曾用名给了莫扎特灵感,他采用奏鸣曲式创作了一首急速而妙趣横生的序曲,这部序曲短小活泼,节奏明快,虽然没有从歌剧的音乐主题直接取材,但是同歌剧本身有着极深的联系,生动地再现了歌剧紧张而又极富喜剧性的情节。这段音乐完整而独立,常被脱离歌剧而单独演奏,成为音乐会上深受欢迎的传统曲目之一。
该序曲采用无发展部的奏鸣曲式写成,只包含呈示部和再现部。呈示部的主部呈现了两个主题,第一主题由小提琴以轻声快速的音型带出,然后加入木管力度渐强,接下来全乐队刚劲有力的演奏表现出主人公与贵族斗争的勇往直前,不可阻挡的气势。第二主题由木管与圆号主奏,像是明快、雄健的号声,体现出抒情喜剧的风格。活泼跳跃的连接部后,是用属调写成的有两个主题的副部,刻画了费加罗勇于争取爱情的性格。结束部用优美细腻的抒情旋律勾勒出了歌剧中女主人公苏珊娜的形象。莫扎特用短小的连接部代替展开部,音乐直接进入再现部,呈示部所有的主题都在主调上重复。最后全曲在欢快热烈的气氛中结束,体现了费加罗智斗伯爵获得婚姻自由的欢乐情绪。这首序曲以幽默、活泼的快节奏烘托出了歌剧的喜剧气氛,序曲一完,幕布拉开,费加罗和他的未婚妻苏珊娜在婚礼前的种种趣事就此开始。
(二)重唱
《费加罗的婚礼》是一部人物关系复杂、故事情节曲折的喜歌剧。在这部歌剧中莫扎特广泛地运用了各种重唱形式刻画人物,讲述剧情。例如第一幕中苏姗娜回到房间,遇见了以借据为要挟一心想要嫁给费加罗的马尔切琳娜,情敌见面分外眼红,于是马尔切琳娜和苏珊娜展开了一场舌战。二人由一开始的假装礼让,到不顾面子互相讽刺谩骂,最终马尔切琳娜说不过苏珊娜,在苏姗娜胜利的笑声中气哼哼地走了出去。莫扎特巧妙地运用风趣幽默的二重唱形式,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了第三阶级小人物的形象。广泛地运用重唱是这部歌剧的一大特色。以女主人公苏珊娜为例,她在整部歌剧中的咏叹调只有2首,而重唱唱段却有12首。由此可见,重唱在这部歌剧中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三)咏叹调
咏叹调是西洋歌剧等戏剧中一种极富抒情性、戏剧性的独唱乐段,是歌剧艺术中最常用、最有魅力的声乐体裁,一般用于集中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它的作用就像是戏剧中的“独白”,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这部歌剧里的咏叹调与重唱相比,更突出了抒情性,主要描绘了剧中人物的内心情感。
剧中主人公费加罗的三段咏叹调堪称是声乐演唱的精妙绝伦之作,是男中音声乐曲目中最经典的声乐唱段之一。例如,莫扎特为主人公费加罗量身定做的咏叹调《你想要跳舞吗我的小伯爵》就生动地表达了费加罗当时的心情,塑造了勇敢,机智的人物形象。第一幕中当苏珊娜告诉费加罗,伯爵送给他们婚房是对苏珊娜另有企图的时候,无比愤怒的费加罗决心要好好教训一下伯爵,捍卫自己的爱情。他唱出了该剧第一个节奏轻快而明朗的咏叹调:“亲爱的伯爵如果你想跳舞,就由我来为你伴奏,如果你来我的学校我会教你如何嬉戏,我花样很多,我可以揭发他的阴谋,至于掩饰则更加容易,一面冷嘲热讽,一面暗中进行,同时公然表态……”。这个节奏欢快的咏叹调为故事的后续发展埋下了很好的伏笔,同时也预示着一场闹剧即将开始。
莫扎特创作的《费加罗的婚礼》是歌剧中的巅峰之作,200多年来,该剧是世界各大歌剧院上演频率最高的歌剧之一。它因极富喜剧性和抒情性深受人们的喜爱,不论是序曲,重唱,还是咏叹调都是那么让人沉醉,每一个音符都刻着一个伟大的名字——莫扎特。多少年来,人们对莫扎特创作的音乐的谈论从未停止过,剧院里《费加罗的婚礼》的精彩上演也从未消失过。谨以此文致敬伟大的莫扎特,也希望本文能帮助大家更好的欣赏《费加罗的婚礼》。
如果同学想让自己的论文题目变得更加新颖,可以试着将两个主题结合在一起。例如:
1、人的身心不断受到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声音就是其中之一。如果你想让自己的论文与生物学或心理学有关,可以从以下方面来探索音乐:
2、从人类文明的早期开始,音乐文化就是其发展不可替代的一个方面。如果你对音乐史或其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感兴趣,可以研究:
3、技术对音乐创作、发展和传播的贡献。如果技术是你感兴趣的领域,可以选择下列主题:
1、美国黑人早期布鲁-鲁斯音乐的兴衰(1890-1929)2、高等学校音乐表演专业学业表现性评价研究3、音乐意义存在方式并及真理自行置入艺术作品的形而上学研宄4、全球化背景下贵州苗族音乐传播研究5、中国社会音乐教育钢琴课程之文化阐释与建构6、音乐心理视角下的肖邦第二钢琴奏鸣曲7、西方指挥艺术风格类型研究8、隋唐宫廷音乐表演研究9、卡拉斯的薇奥列塔10、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研究11、论打击乐与电子音乐的结合12、基于元理论的音乐表演艺术组织战略管理研究13、19-20世纪中叶捷克音乐的社会学研究14、内地音乐资源对澳门当代音乐的影响15、普通高校音乐表演专业课程体系重构研究以上十五个音乐专业方向的毕业论文题目由学术堂提供
音乐专业的论文题目有很多,下面学术堂整理了二十个好写的论题,供大家参考:1、多媒体技术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应用2、高校音乐专业合唱训练与视唱练耳的关联互动3、公民社会塑造过程中的高校职能研究4、冷爵士的艺术风格研究5、论歌唱中“声”与“情”的关系6、论民族声乐艺术传统的继承与发展7、论声乐学习和演唱中心理调适的作用8、论西方音乐剧的发展脉络9、论中国传统音乐中“和”的审美内涵10、论中国近现代声乐演唱发展的多元化11、论中国艺术歌曲的风格及演唱特点12、浅述抗战时期在重庆创作的音乐13、浅谈“微笑”在声乐学习中的重要作用14、浅谈西方民族音乐对我国民族音乐的影响15、如何将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教学相互渗透16、如何提高即兴伴奏的能力17、印度宝莱坞电影音乐的特点18、由中国好声音引发的思考19、《试论民歌演唱方法训练与民歌地域风格把握——以陕北民歌为例》20、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暴风雨》第一乐章中减七和弦的使用技法及其审美
如何发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