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与行走的庄稼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与行走的庄稼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农学论文的写作格式、流程与写作技巧 广义来说,凡属论述科学技术内容的作品,都称作科学著述,如原始论著(论文)、简报、综合报告、进展报告、文献综述、述评、专著、汇编、教科书和科普读物等。但其中只有原始论著及其简报是原始的、主要的、第一性的、涉及到创造发明等知识产权的。其它的当然也很重要,但都是加工的、发展的、为特定应用目的和对象而撰写的。下面仅就论文的撰写谈一些体会。在讨论论文写作时也不准备谈有关稿件撰写的各种规定及细则。主要谈的是论文写作中容易发生的问题和经验,是论文写作道德和书写内容的规范问题。论文写作的要求下面按论文的结构顺序依次叙述。(一)论文——题目科学论文都有题目,不能“无题”。论文题目一般20字左右。题目大小应与内容符合,尽量不设副题,不用第1报、第2报之类。论文题目都用直叙口气,不用惊叹号或问号,也不能将科学论文题目写成广告语或新闻报道用语。(二)论文——署名科学论文应该署真名和真实的工作单位。主要体现责任、成果归属并便于后人追踪研究。严格意义上的论文作者是指对选题、论证、查阅文献、方案设计、建立方法、实验操作、整理资料、归纳总结、撰写成文等全过程负责的人,应该是能解答论文的有关问题者。现在往往把参加工作的人全部列上,那就应该以贡献大小依次排列。论文署名应征得本人同意。学术指导人根据实际情况既可以列为论文作者,也可以一般致谢。行政领导人一般不署名。(三)论文——引言 是论文引人入胜之言,很重要,要写好。一段好的论文引言常能使读者明白你这份工作的发展历程和在这一研究方向中的位置。要写出论文立题依据、基础、背景、研究目的。要复习必要的文献、写明问题的发展。文字要简练。(四)论文——材料和方法 按规定如实写出实验对象、器材、动物和试剂及其规格,写出实验方法、指标、判断标准等,写出实验设计、分组、统计方法等。这些按杂志 对论文投稿规定办即可。(五)论文——实验结果 应高度归纳,精心分析,合乎逻辑地铺述。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但不能因不符合自己的意图而主观取舍,更不能弄虚作假。只有在技术不熟练或仪器不稳定时期所得的数据、在技术故障或操作错误时所得的数据和不符合实验条件时所得的数据才能废弃不用。而且必须在发现问题当时就在原始记录上注明原因,不能在总结处理时因不合常态而任意剔除。废弃这类数据时应将在同样条件下、同一时期的实验数据一并废弃,不能只废弃不合己意者。实验结果的整理应紧扣主题,删繁就简,有些数据不一定适合于这一篇论文,可留作它用,不要硬行拼凑到一篇论文中。论文行文应尽量采用专业术语。能用表的不要用图,可以不用图表的最好不要用图表,以免多占篇幅,增加排版困难。文、表、图互不重复。实验中的偶然现象和意外变故等特殊情况应作必要的交代,不要随意丢弃。(六)论文——讨论 是论文中比较重要,也是比较难写的一部分。应统观全局,抓住主要的有争议问题,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进行论说。要对实验结果作出分析、推理,而不要重复叙述实验结果。应着重对国内外相关文献中的结果与观点作出讨论,表明自己的观点,尤其不应回避相对立的观点。 论文的讨论中可以提出假设,提出本题的发展设想,但分寸应该恰当,不能写成“科幻”或“畅想”。(七)论文——结语或结论 论文的结语应写出明确可靠的结果,写出确凿的结论。论文的文字应简洁,可逐条写出。不要用“小结”之类含糊其辞的词。(八)论文——参考义献 这是论文中很重要、也是存在问题较多的一部分。列出论文参考文献的目的是让读者了解论文研究命题的来龙去脉,便于查找,同时也是尊重前人劳动,对自己的工作有准确的定位。因此这里既有技术问题,也有科学道德问题。一篇论文中几乎自始至终都有需要引用参考文献之处。如论文引言中应引上对本题最重要、最直接有关的文献;在方法中应引上所采用或借鉴的方法;在结果中有时要引上与文献对比的资料;在讨论中更应引上与 论文有关的各种支持的或有矛盾的结果或观点等。一切粗心大意,不查文献;故意不引,自鸣创新;贬低别人,抬高自己;避重就轻,故作姿态的做法都是错误的。而这种现象现在在很多论文中还是时有所见的,这应该看成是利研工作者的大忌。其中,不查文献、漏掉重要文献、故意不引别人文献或有意贬损别人工作等错误是比较明显、容易发现的。有些做法则比较隐蔽,如将该引在引言中的,把它引到讨论中。这就将原本是你论文的基础或先导,放到和你论文平起平坐的位置。又如 科研工作总是逐渐深人发展的,你的工作总是在前人工作基石出上发展起来做成的。正确的写法应是,某年某人对本题做出了什么结果,某年某人在这基础上又做出了什么结果,现在我在他们基础上完成了这一研究。这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表述丝毫无损于你的贡献。有些论文作者却不这样表述,而是说,某年某人做过本题没有做成,某年某人又做过本题仍没有做成,现在我做成了。这就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有时可以糊弄一些不明真相的外行人,但只需内行人一戳,纸老虎就破,结果弄巧成拙,丧失信誉。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还是不少见的。(九)论文——致谢 论文的指导者、技术协助者、提供特殊试剂或器材者、经费资助者和提出过重要建议者都属于致谢对象。论文致谢应该是真诚的、实在的,不要庸俗化。不要泛泛地致谢、不要只谢教授不谢旁人。写论文致谢前应征得被致谢者的同意,不能拉大旗作虎皮。(十)论文——摘要或提要:以200字左右简要地概括论文全文。常放篇首。论文摘要需精心撰写,有吸引力。要让读者看了论文摘要就像看到了论文的缩影,或者看了论文摘要就想继续看论文的有关部分。此外,还应给出几个关键词,关键词应写出真正关键的学术词汇,不要硬凑一般性用词。

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问题,是普通关注的问题,人们对于这一问题关注的目的在于可持续发展。中国是个文明古国,中华文化之所以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而不衰,可持续。近代工业文明以前是为农业文明。KING称以中国为中心的农业为可持续农业。探讨中国传统农学理论与实践中的天人关系。从中得到启示。天人关系指的是人与大自然的关系。[1]在传统的中国人心中,农业中的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具体表现为人、天、地、稼的关系。故《吕氏春秋·审时》说:“夫稼,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为之者,人也”。其中天和地是大自然的代表,相当于现在人们所说的环境,人和稼生于天地之间,天人关系也可以理解为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不过其中加入了稼的因素,稼同时具有自然的因素和人的因素。人按照需要与可能选择和种植作物。传统农业中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如何?过去在研究农业史时,强调人定胜天,强调人对于环境的改造,过份地强调人及其技术的作用,而技术又过分地强调土壤耕作技术。原始农业中刀耕农业和耜耕农业阶段的划分;传统农业中北方旱作技术体系的形成和南方水田技术体系的形成等,都是主要以土壤耕作技术为依据来划分的。现在,环境问题日益受到重视,人们开始重新用审视的目光看待人与自然环境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之下,一些历史地理学家开始强调环境对人的作用,甚至有学者重新祭起了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大旗,[2]受此影响农业史研究中,一些学者过多地把目光指向环境及其变迁对于农业的影响,指向农业对于环境的破坏,而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人对于环境的保护[3]与改造,更忽视了人对于环境的适应。这些都不符合中国传统农业发展历史的实际。我们认为,中国农业的发展受到环境的制约,环境变迁也引起过中国农业的波动,但真正决定中国农业发展的是人对于环境的适应和改造。一、环境对农业的影响中国人很早就注意到了环境对于农业的影响。同时也注意到环境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各种因素对于农业的影响并不相同,具体说来,天和地对于作物的影响是不同的。古人将它归纳为“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地,即土壤。由于在构成环境的诸多因素中,土壤与作物的关系最为直接,因而也最先为人所注意。古人认为作物的种类是由“地”来决定的。经常提到的例子是:“桔逾淮而北为枳,鸐鹆不逾济,貉逾汶则死。”[4]“菘菜不生北土。有人将子北种;初一年,半为芜菁,二年,菘种都绝。有将芜菁子南种,亦二年都变。”[5]前者说“此地气然也”,后者说“土地所宜”。地气和土地,指的都是土壤。土壤是导致变异的根源。[6]在土壤中首先注意到的是土壤上生长的植被。《师旷占术》曰:“五木者,五谷之先;欲知五谷,但视五木。择其木盛者,来年多种之,万不失一也。”《杂阴阳书》则将“五谷”和“五木”一一对应起来,有所谓:禾生于枣或杨,黍生于榆,大豆生于槐,小豆生于李,麻生于杨或荆,大麦生于杏,小麦生于桃,稻生于柳或杨。”孔子也说:“平原大蔽,瞻其草之高丰茂者,必有怪鸟兽居之,且草可财也,如艾而夷之,其地必宜五谷。”植被不仅是土壤状况的标志,同时还可以用作改善土壤的物质。中国人很早就认识到,杂草“可以粪田畴,可以美土疆”,并将“于草木茂盛时芟倒,就地内罨腐烂也”,称为“草粪”。还有意识地种植一些豆科植物充当绿肥。民族学调查表明,中国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在进行刀耕火种的时候,首先选择林地而不是草地去作为土地,而在林地的选择方面主要考虑的是林木的长势和种类,而不是土壤的质地。决定什么地种什么庄稼也是根据树木,而不是根据土壤。其次是土壤的性状(颜色、手感、水份、土壤中的生物活动等)。禹平洪水之后,茫茫禹迹,划为九州,九州的土壤,各不相同,《尚书·禹贡》言之凿凿。不同的土壤进而有不同的农产品,《周礼·职方氏》记载甚详。《管子·地员》说:“九州之土,为九十物。每州有常而物有次。”书中还具体指出了九州土壤性状及适宜种植的作物。被李约瑟等称为是最早的地植物学著作。由于决定适宜作物的是土壤而不是行政区划,所以元代孟祺在《论九谷风土及种莳时月》又做了这样的发挥:“苟涂泥所在,厥田中下,稻即可种,不必拘以荆、扬。土壤黄白,厥田上中,黍、稷、粱、菽即可种,不必限于雍、冀。坟、垆、黏、埴,田杂三品,麦即可种,又不必以并、青、兖、豫为定也。”再次是地势。或认为《禹贡》中的“厥田中中”、“厥田中下”等,指的就是地势。“凡草土之道,各有谷造,或高或下,各有草木。”植物的垂直分布也直接影响到了作物的分布,古人说:“三农生九谷”[7],所谓“三农”,郑司农(众)曰:“三农,平地、山、泽也。”(郑)玄谓三农,“原、隰及平地”。“三农生九谷”,正反映了环境因素中地势对于作物的制约。水流径于地。和土关系最为密切的便是水,有时水甚至是土壤的组成部分,如《禹贡》中所说的“涂泥”,其中的“泥”,实际上就是水和土的混和物[8]。水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物发生变异的根源,所以古人又说:“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9]今人有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对于某些生物来说,水更是须臾不可或缺。如水稻,《天工开物》说:“凡稻旬日失水则死期至。”水成为发展水稻生产最大的制约因素,于是中国历史上就有了“东周欲为稻,西周不下水”的故事发生。上述因素,古人统称之为“土”,“土气”或“地气”、“水土”。不同的土壤是有不同的物产,它们之间的引种是不可能的。即使强行为之,不是死亡,就是变异。于是有“桔逾淮而北则为枳”,“芜菁南种则为菘”的说法。狭义的天,指的是环境中的气候因素。气候随季节而变化,故称之为天时,用之于农业称之为农时。《孟子》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吕氏春秋·审时》更从“得时”和“先时”、“后时”对六种主要粮食作物的不同生产效果作了细致的对比。来论证“时”对庄稼生长的极端重要性。宋人将地势引入到农时之中,提出天时有“地势高下之不同”[10],认为“高下之势既异,则寒燠肥瘠各不同。”[11]元代农学家更将时与地(纬度和海拔高度)结合起来。不仅指出了气候寒暑与纬度高低的关系,而且强调共性之间的特殊性,要求人们在选择农时的时候,应当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来决定,这就叫做“因地为时”。[12]古人尽管对农时重视有加,但是他们对天时的认识是不全面的。也就是说,古人只是注意到了气候对于作物生长的影响,而没有注意到气候对于作物分布的影响,他们把各地作物不同的原因更多地认为是土壤的不同的结果,尽管元代引入了风土的概念,部分地考虑到了气候的因素,但他们总体上还是将土壤看作是根本的原因。只是到了明末,这种认识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徐光启认为作物栽种中的地区差异性,在引种的过程中“亦有不宜者,则是寒暖相违,天气所绝,无关于地”;是以“果若尽力树艺,殆无不可宜者,就令不宜,或是天时未合,人力未至耳”。“若谓土地所宜,一定不易,此则必无之理”。[13]徐光启明确提出了气候是引起作物分布差异的原因的观点。

参考文献一般是写论文中所有参考到的文献。那么,论文参考文献怎么写呢?下面我来教你写论文的参考文献。

论文参考文献标准格式

1.专著:[序号]作者.书名[M].版本(第1版不著录).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2.期刊:[序号]作者.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3.会议论文集(或汇编):[序号]作者.题名[A].编者.论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4.学位论文:[序号]作者.题名[D].学位授予地址:学位授予单位,年份.

5.专利:[序号]专利申请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或地区):专利号,出版日期.

6.科技报告:[序号]著者.报告题名[R].编号,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7.标准:[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颁布日期.

8.报纸文章:[序号]作者.题名[N].报纸名,年-月-日(版次).

9.电子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

10.各种未定义类型的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Z].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选择参考文献时应该注意的因素

通读备选参考文献并掌握研究范围

在最终确定你需要的参考文献之前,务必摸透每一篇文献的精髓。在信息化尚未如今天这般发达之前,论文作者一般需要亲自前往图书馆翻阅装订厚厚的过刊,并搞到副本之后方能决定最终需要的参考文献,最痛苦的莫过于还得通读全文。

不过,现在在线数据库资源已经非常发达,我们可以通过很多软件或者平台(比如EndNote、RefWorks或者 Mendeley)将可能需要的参考文献直接下载到自己的账户当中即可。

但不幸的是,很多论文所选择的参考文献和作者所讨论的课题相关性不大,有时甚至不存在相关性,这种情况屡见不鲜。有一个早期的调查(Paper Trail Reveals References Go Unread by Citing Authors. DOI: 10.1038/420594a)指出,论文作者真正通读过的参考文献数量只占所有参考文献数量的25%。

这种情况会对读者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比如说,读了你的论文的人会误认为那些与你所讨论研究课题不相关的参考文献有参考价值,因此这些不具备针对性和相关性的参考文献就被引用到了下一篇文章当中。

好好的文献本来与你无冤无仇,不适当的引用的话,你就会成为始作俑者。

使用正确的`引用格式

确保参考文献信息的完整,要包括作者姓名、期刊名以及分页等。与文献的原始发行版本进行比对,以核对信息的准确性。如果数据库中原版信息条目有误且被引用之后,这些错误信息就会像病毒一样扩散。

常见的引文格式有APA、CELL、Chicago、Harvard、MLA、Nature以及Science。下面我们就同一篇文章,列举出这七种引文格式。为了阅读便利,我选了一个较短的文章标题。

论文题目:Graphene as a new sorbent in analytical chemistry

APA格式

Sitko, R., Zawisza, B., & Malicka, E. (2013). Graphene as a new sorbent in analytical chemistry. TrAC - Trend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 51, 33–43.

CELL格式

Sitko, R., Zawisza, B., and Malicka, E. (2013). Graphene as a new sorbent in analytical chemistry. TrAC - Trend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 51, 33–43.

Chicago格式

Sitko, Rafal, Beata Zawisza, and Ewa Malicka. 2013. “Graphene as a New Sorbent in Analytical Chemistry.” TrAC - Trend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 51 (November): 33–43. doi:10.1016/j.trac.2013.05.011.

Harvard格式

Sitko, R., Zawisza, B., Malicka, E., 2013. Graphene as a new sorbent in analytical chemistry. TrAC - Trend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 51, 33–43. doi:10.1016/j.trac.2013.05.011

MLA格式

Sitko, Rafal, Beata Zawisza, and Ewa Malicka. “Graphene as a New Sorbent in Analytical Chemistry.” TrAC - Trend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 51 (2013): 33–43. TrAC - Trend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 Web.

Nature格式

1.Sitko, R., Zawisza, B. & Malicka, E. Graphene as a new sorbent in analytical chemistry. TrAC - Trend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 51, 33–43 (2013).

Science格式

1. R. Sitko, B. Zawisza, E. Malicka, Graphene as a new sorbent in analytical chemistry. TrAC - Trend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 51, 33–43 (2013).

自引的管理

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引用自己发表论文作为参考文献的数量。我们心里都非常清楚自己的文章被引用的重要性,因为以前发表的文献提供的信息包括早期发现、实验程序以及与目前工作相关的分析。自引也可以帮助期刊的编辑、审稿人以及读者确定你目前发表的研究结果不仅仅是前期工作的增量推进。

但是作者自己发表的论文不应该占据所有参考文献的支配地位,将自引数量保持在20%至25%以下是比较理想的程度。自引使用过渡的话,你对h指数的功利心便昭然若揭。

比如一位教授的论文引用情况为,共发表了30多篇SCI论文,共被引用为455次,其中他引达432次,也就是自引为23次,他引率超过95%!应该说这个他引率很高。显然,过高的自引率不好,但是,过高的他引率就一定好吗?

高他引率可表示所开展研究工作受到关注或认可度较大,但同时也可能表示其研究工作的离散性大或系统性差。

因此,他引率可能并不是越高越好,至于多高的他引率才比较好,这可能与发表文章的数量和研究内容有关,难以定量推算,但从感性上说,对于发表一定数量论文(如几十篇以上)的作者来说,如果他引率高过95%,可能说明其工作的系统性不够好,如果他引率低于50%,可能说明其工作被别人认可度不高。

在“新”与“旧”之间取舍

这里要讨论的就是如何在开创性论文和目前渐进性论文之间做平衡和取舍。

时代久远的文章提供了概念的起源,会给创造概念、方法和分析的作者一定的信誉度。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近期发表的论文则体现了这个领域内的研究兴趣。

这里要为大家提个醒:如果你选择的参考文献全部都发表于十年前,则意味着你想研究的课题已经被淘汰了。

与会行走的火山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一、缺乏应有的文献综述有些学位论文没有文献综述,作者却说,他写的题目找不到相关文献或没有相关文献。其解释有两种可能: 一是作者认为前所未有才是创新,甚至个别的还误以为写上“填补空白”、“没有同类文献”等词句可以提高文章的价值,这显然是一种误区; 二是作者未下功夫去查阅和学习前人已做的工作而企图走捷径,实际上,“欲速则不达”,一篇没有好的文献综述的学位论文,一般来说很难有创新。二、文献综述没有紧扣主题有相当一部分学位论文评述的并不是对特定专题做出贡献的文献综述,没有紧扣主题,没有围绕论文的主题来筛选文献,而是四面出击,回顾了与专题相关的整个领域的发展,导致文献综述部分漫无边界,冗长而不能给论文的价值“添分”,以致综述部分反映不出论文的特色,同一篇文献综述似乎可以在多篇学位论文中相互套用。同时,容易导致写作上的随意性,甚至为了追求篇幅,就在文献综述部分增添内容,以至于文献回顾曲曲折折占用不少篇幅,而真正进入正题的文字却不多,说明作者并没有理解文献综述的定位和作用。三、简单罗列堆砌文献有些学位论文文献综述写作上存在简单罗列的问题,综述部分仅简单地列示出A 说、B 说、C 说、D 说等,然后就无下文了。从这种文献综述当中看不出作者所依据文献演进的内在逻辑,作者也没有依据文献综述清晰地推导出研究问题,文献综述变成作者的读书心得清单和资料汇编,变成相关学术研究的简单堆砌,表面上看洋洋洒洒,而实际上作用有限,读者既看不到“问题的来龙去脉”,也看不到“证明的来龙去脉”。四、文献综述缺乏权威性有些文献综述不是系统化地回顾现有的研究文献,找出适合研究的主题,而是有选择性地探讨现有文献,特别是遗漏一些权威性和经典性的文献,缺乏权威性和学术性,给人的感觉就是作者没有认真研读过真正有价值的文献,不熟悉所研究领域的理论背景和研究进展,对文献的掌握和理解不到位。五、文献综述与背景描述相混淆有些学位论文将“文献综述”和“背景描述”等同起来,研究生在选择研究问题的时候,需要了解该问题产生的背景和政策法规,如研究中国军人工资制度时,需要收集整理“中国军人工资制度的发展历程”、“中国军人工资制度的政策和规定”等资料,但这些内容属于“背景描述”。由于研究关注的是现实层面的问题,因此严格讲,资料本身不是“文献综述”,真正的“文献综述”应该是对学术观点和理论方法的梳理和评论。六、文献综述只述不评有些学位论文文献综述仅仅局限于对已有文献的简单重复和一般性介绍,缺乏作者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缺乏对以往研究的优点、不足和贡献的批判性分析与评论,难以体现自己的研究贡献。特别是对有较多学术争议的研究主题,或发现现有的研究结论互相矛盾时,有些学位论文避重就轻,轻易放弃研究“批判”的权利,而实际上,这些不协调或者冲突是很有价值的,正是研究的可能创新之处。

【前沿报道】Nature Geoscience:植被对早侏罗世全球变暖的响应

基于陆生植物孢粉及海洋浮游生物微体化石的研究显示,早侏罗世全球变暖事件(图阿尔期大洋缺氧事件)不仅破坏了海洋生态系统,也对陆地生态系统带来重大影响,且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明显早于海洋。

近期,瑞典自然 历史 博物馆古生物学系Slater等通过孢粉研究为回答上述问题提供了重要证据,成果发表于Nature Geoscience期刊(Slater et al., 2019)。孢粉是植物产生的孢子和花粉,因其数量大、抗腐蚀能力强,可以在古老地层中较好地保存下来。因此,沉积物中的孢粉组合已被广泛用于重建古植被演化及气候环境状况。Slater等在英国早侏罗世普林斯巴赫期及图阿尔期(Pliensbachian–Toarcian)浅海陆架沉积的页岩中获取了丰富的陆生植物孢粉和海洋浮游生物化石。结合沉积学及同位素研究,Slater与合作者重建了陆地生态系统对图阿尔期变暖事件的完整响应过程,发现此次变暖事件引发了陆地植物群的巨大转变。

在变暖事件初期,即普林斯巴赫期–图阿尔期界线至CIE之前(图1),陆地植物群即开始发生较大改变,由松柏类、种子蕨(产生双气囊花粉)及喜湿的蕨类和石松类为主的植物组合(图2a)转变为适应暖干环境的松柏类(主要为掌鳞杉科)和苏铁类(产生克拉梭粉及宽沟粉)为主的植物组合(图2b),孢粉丰度及多样性明显降低。相比而言,海洋中虽然发生了浮游生物组合的改变,但变化较小。

在变暖达到鼎盛的时候,即CIE期间,植物的丰度和多样性大幅度降低,植物组合以少量适应干热气候的松柏类(主要为掌鳞杉科)为主(图2c),并出现大量高温环境标志性花粉——脑形粉。同时,海洋生态系统也发生剧烈变化,鞭毛藻和多刺疑源类显著减少,球形亚类及青绿藻等藻类大量增加,并伴随着大量无定型有机物出现(图2c),指示了海水的富营养化。以上变化伴随着微球粒黄铁矿的出现,揭示了还原性的海洋环境。

变暖事件结束后,植物的丰度和多样性快速增加,恢复到事件之前的水平,但植物组合却发生了明显变化,掌鳞杉科、柏科及喜湿树种(产生周壁粉)占据主导地位(图2d、图2e)。海洋生态系统则基本恢复至事件前的面貌(图2e)。

图1 英国约克郡T-OAE期陆地植物和海洋生物记录。橘色条带为气候极热期;浅绿色及深绿色图谱分别为各类孢子和花粉丰度变化;蓝色及棕色图谱分别为各类海洋浮游生物及无定型有机物丰度变化; Mosses:苔藓;Club mosses:石松类;Ferns:蕨类;Bisaccate pollen:双气囊花粉;Classopollis:克拉梭粉;Cerebropollenites macroverrucosus:脑形粉;Perinopollenites:周壁粉;Chasmatosporites:宽沟粉;Cycadopites:苏铁粉;Dinoflagellate cysts:鞭毛藻囊泡;Sphaeromorphs:球形亚类;Tasmanites:一种青绿藻;Spiny acritarchs:多刺疑源类;Amorphous organic matter:无定型有机物

图2 T-OAE期海陆环境演变示意图,图例同图1。(a)普林斯巴赫期,气候湿润;(b)普林斯巴赫期/图阿尔期界线至CIE前,气候变暖具强季节性,陆地植被发生较大转变;(c)图阿尔期CIE时段,气候极暖具极端干/湿季,海陆生态系统发生剧烈变化;(d)图阿尔期CIE结束后藻类爆发阶段,陆地生态系统开始恢复,海洋生态系统恢复滞后;(e)图阿尔期藻类爆发后,海陆生态系统恢复,陆地植被组合已不同于事件前

该研究依据直观的孢粉证据重建的T-OAE时期气候暖干,并且具极端干/湿季(图2),与前人依据沉积特征推断的暖湿气候结论不同。海陆生态系统对比显示,全球变暖初期陆地植物群落即发生较大改变,而海洋生态系统变化较小;全球变暖鼎盛期海陆生态系统均发生剧烈变化。据此,作者认为由于海洋具有较高的热缓冲能力,全球变暖初期陆地生态系统受到的影响更为严重。该现象在地球更早的 历史 中也曾出现,如近期研究发现,由火山活动引发的二叠纪-三叠纪界线全球变暖使陆地植物先于海洋生物发生灭绝(Fielding et al., 2019)。

该论文作者接受了已有的“火山活动释放温室气体造成全球变暖进而引发生物灭绝”的观点,但亦有学者表示质疑。Nature Geoscience同时刊发针对该文章的评论,强调火山活动释放的汞对陆地植被的破坏不可忽视(Mander and McElwain, 2019)。目前,与二叠纪末生物灭绝(Wang et al., 2018)、白垩纪大洋缺氧事件(OAE 2)、白垩纪末生物灭绝(Percival et al., 2018)等事件相关的火山活动期均已获得汞同位素异常的证据。该研究虽获取了早侏罗世陆地生态系统演化的信息,但还需进一步研究全球范围内陆地生态系统演化过程及其机制。

参考文献:

1.Fielding C R, Frank T D, McLoughlin S, et al. Age and pattern of the southern high-latitude continental end-Permian extinction constrained by multiproxy analysis[J].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9, 10(1): 385.

2.Mander L, McElwain J C. Toarcian land vegetation loss[J]. Nature Geoscience, 2019, 12: 405-406.

3.Pálfy J, Smith P L. Synchrony between Early Jurassic extinction, oceanic anoxic event, and the Karoo-Ferrar flood basalt volcanism[J]. Geology, 2000, 28(8): 747-750.

4.Percival L M E, Jenkyns H C, Mather T A, et al. Does large igneous province volcanism always perturb the mercury cycle? Comparing the records of Oceanic Anoxic Event 2 and the end-Cretaceous to other Mesozoic events[J]. American Journal of Science, 2018, 318(8): 799-860.

5.Slater S M, Twitchett R J, Danise S, et al. Substantial vegetation response to Early Jurassic global warming with impacts on oceanic anoxia[J]. Nature Geoscience, 2019, 12: 462-467.

6.Wang X, Cawood P A, Zhao H, et al. Mercury anomalies across the end Permian mass extinction in South China from shallow and deep water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s[J].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2018, 496: 159-167.

(撰稿:王永达,杨石岭/新生代室)

美编:徐海潮

校对:李玉钤

Science:气候系统的多年代际振荡可能是由火山活动引起的

气候系统最显著的多年代际振荡是北大西洋区域的海表温度变化,即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tlanticMultidecadal Oscillation,简称AMO)(Kerr,2000)。AMO周期较长,约为50~70年,这一现象究竟是地球气候系统内部变率,亦或只是响应外强迫的表现,一直以来是悬而未决的问题。

基于仪器观测气象数据的研究认为,AMO来源于地球气候系统内部变率。基于树轮和冰芯的气候重建研究也表明,过去千年北大西洋和全球平均气候存在多年代际变率,但仅依赖观测和重建数据很难找到真正的归因。基于模式模拟的归因研究也仍未有定论,有模拟研究表明AMO可能是海表温度对大气随机扰动的响应,也可能是大西洋经圈翻转环流的外在表现,又或是对外部辐射强迫的响应。

最近,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MichaelE. Mann及其合作者在Science上发表论文(Mannet al., 2021),提出过去千年温度多年代际振荡是由火山活动引起的,气候系统本身并不存在多年代际的振荡。

作者认为内部变率与外强迫最大的区别在于:内部变率主要影响到全球能量的空间再分配,外强迫则影响全球能量的总收支,因此分析内部变率应从全球气候异常的空间入手。

作者采用了多锥度-奇异值分解方法(Multi-taper method 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简称MTM-SVD),该方法是针对变量场进行频域分析,可避免因模式之间的差异对信号提取的影响,从而获得变量场的分数局地方差谱(Local Fractional Variance,简称LFV)。该方法的优点是可以获得特定频率带宽较窄信号的空间特征(模态)。作者使用该方法分析了参与第五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5,简称CMIP5)的所有模式的参照试验和过去千年模拟试验的全球温度场。

结果表明,与明显的厄尔尼诺-南方涛动年际信号不同,无外强迫参照试验模拟的全球温度中并不存在显著的年代际至多年代际的分量(图1A),而施加外强迫的结果则存在多个显著的年代际至多年代际振荡信号,其中包括以50~70年为周期的分量(图1B)。通过与多模式集合平均的全球平均温度(通常认为其代表对外强迫的响应)的功率谱(图1C)对比,发现过去千年模拟试验的多年代际振荡信号与集合平均的全球平均温度的多年代际变率的周期是一致的,即过去千年模拟试验中存在的多年代际气候变率模态极有可能是对外强迫的响应。

图1 CMIP5模式温度数据的谱分析结果;(A)CMIP5参照试验温度场的LFV谱,虚线表示蒙特卡洛方法计算的置信度,从下至上分别为p=0.5、0.1、0.05、0.01;每条彩线代表一个单成员(N=44),粗黑线为平均值;(B)同A,分析的是CMIP5过去千年模拟试验(N=16);(C)CMIP5过去千年模拟试验集合平均(N=16)的全球平均温度的功率谱,蓝色竖虚线指示B与C共有的谱峰(Mann et al., 2021)

作者进一步使用能量平衡模式(一种根据能量平衡计算温度及其分布的简单气候模式,其不考虑内部变率),分析了在过去千年全球气候变化中最重要的两个外强迫因子(太阳辐射和火山活动)对全球温度的影响。在使用多条火山活动和太阳辐射重建序列作为外强迫组合或单一驱动模式后,发现只有火山活动可以导致全球平均温度的多年代际变化。说明火山活动是过去千年全球平均温度多年代际振荡的主因。

此外,作者使用相同的方法对观测数据与CMIP5 历史 气候模拟试验也进行过相同的分析(Mannet al., 2020),结果显示全强迫的 历史 气候模拟全球温度结果与观测数据一致,均具有约50年周期的多年代际变化特征(图2)。但是在仅加入人为强迫的 历史 气候模拟结果中,尽管也存在多年代际变率模态,但是其周期并不相同,约为60年(图3)。在对比观测数据和多个模式的结果后,发现这一多年代际振荡的相位在观测和不同模式中也较为一致,很明显这不符合内在变率的随机特性。考虑到参照试验中并不存在多年代际振荡,这表明这一多年代际振荡是对外强迫(人为强迫和自然强迫)的响应。

图2 CMIP5 历史 气候模拟试验(自然强迫+人为强迫)和观测数据的温度场LFV谱分析;灰色阴影代表集合成员的分布范围(深灰色区域为68%的集合成员的分布范围、灰色区域为95%),粗黑线为平均值,青线与紫线分别代表两个不同模式的结果,蓝线为观测结果(Mann et al., 2020)

图3 CMIP5 历史 气候模拟试验(人为强迫)和观测数据的温度场LFV谱分析;这里 历史 气候模拟试验是指不包括自然强迫的单一人为强迫试验,其余同图2(Mann et al., 2020)

总之,作者认为与气候系统年际尺度厄尔尼诺-南方涛动内部变率不同,气候系统很可能不存在多年代际的内在变率。工业革命以来,全球温度的多年代际变化是由人为强迫和自然强迫共同影响下产生的,而在人类影响较弱的过去千年,火山活动是全球温度多年代际振荡的驱动力。

由于作者的研究均是基于气候模式,其获得的结果主要是说明CMIP5模式中并没有多年代际内在变率,其结果的可靠性受当前模式对内在变率模拟能力的限制。尽管如此,这一结果也再次表明火山活动对过去千年多年代际气候变化的重要影响。这与过去千年的全球温度重建工作认为火山活动是多年代际气候变化的主要驱动力相符(PAGES2k Consortium, 2019)。这些研究启发我们,深入探究火山活动年代际至多年代际气候影响过程的物理机制,有利于对气候变化做出更为深入的科学解释。

【致谢:感谢新生代室徐德克副研究员的审阅及宝贵修改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KerrR A. A North Atlantic climate pacemaker for the centuries[J]. Science, 2000, 288(5473): 1984-1985.

MannM E, Steinman B A, Miller S K. Absence of internal multidecadal andinterdecadal oscillations in climate model simulations[J].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0, 11: 49.

MannM E, Steinman B A, Brouillette D J, et al. Multidecadal climate oscillationsduring the past millennium driven by volcanic forcing[J]. Science, 2021, 371(6533): 1014-1019.

PAGES2k Consortium. Consistent multi-decadal variability in global temperaturereconstructions and simulations over the Common Era[J]. Nature Geoscience, 2019, 12(8): 643-649.

与行走滇藏高原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 李淼. 旅游群体规模与旅游体验质量:针对旅游群体成员间互动过程的实证分析[D]. 东北财经大学 , 2005 [2] 李怀兰. 旅游体验效用因素分析[D]. 广西大学 , 2004 [3] 窦清. 论旅游体验[D]. 广西大学 , 2003 [4] 袁凯. 核心—外围格局的演化对我国居民收入的影响[D].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2005 [5] 邹艳芬. 中国股票价格理论研究[D].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2001 [6] 公学国. 体验旅游产品的开发与经营研究[D]. 山东大学 , 2006 [7] 张颖. 重庆都市旅游目的地品牌营销研究[D]. 重庆师范大学 , 2003 [8] 李国卿. 河北省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 河北工业大学 , 2005 [9] 谢峥. 农业上市公司企业竞争力的实证研究及提升对策[D]. 四川农业大学 , 2005 [10] 郑聪辉. 旅游景区游客旅游体验影响因素研究[D]. 浙江大学 , 2006

川滇藏这片神秘的土地,有中国最美山峰南迦巴瓦,卡瓦格博梅里雪山的气势雄伟,稻城亚丁的神秘美丽,还有澜沧江峡谷的幽深,晨曦中被雪山环绕的然乌湖美轮美奂,中国最美冰川之米堆冰川,藏民族人文风情...... 也许是那高原雪域的冰晶湖泊 也许是那云雾飘渺的圣洁雪山 也许是那空旷明净的村落 总有一个你将为它的美所倾倒。现在就和小游一起看看哪些值得去的地方吧! 01 说起冰川,大多数人都会想起南极,或者海拔非常高的寒冷地区。但海螺沟却是一个不用担心“高反”,就可以看冰川的地方。景区最壮观的“一号冰川”,绵延14.7公里,还“藏着”我国落差最大的冰瀑布。海螺沟还有另一种属于仙境的白——云雾,感觉光是云就可以拍一整天! Tips: 1、门票92元/人,观光车70元往返(必须购买),索道往返(选择购买) 2、海螺沟区属高海拔地区,不宜剧烈运动,不宜饮酒,多食蔬菜、水果,以防发生高山反应。 3、景区日照强,紫外线强,阳光反射强。长时间在户外活动,请戴上太阳镜。涂抹防霜,以保护皮肤。 4、景区昼夜温差大,冰川气候多变请带足保暖防寒衣物,并备常用药品。 02 新都桥 每年的5月到8月,是新都桥最生机盎然的季节。想要感受纯净的雪山圣湖、绚烂的胡杨林、质朴的藏寨民居,要想欣赏清新之旅,新都桥绝对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神奇的光线,无垠的草原,弯弯的小溪,金黄的柏杨,将你带入一个山峦连绵起伏,藏寨散落其间,牛羊安详地吃草的川西平原风光当中。这,就是新都桥,令人神往的“光与影的世界”、“摄影家的天堂”。 Tips: 1、新都桥,海拔3300米左右,高原气候,温差较大,气候多变,初次上高原的朋友可能有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初入高原多休息,多喝水多吃水果,禁烟酒,不要奔跑和剧烈运动。 2、衣服和食物:高原海拔高日照强烈,所以新都桥天气早晚温差较大,可提前查看天气预报,防患恶劣天气。需准备长袖衣裤等保暖性好的衣物,同时建议带好墨镜、太阳帽、防晒霜、感冒药、肠胃药等物品。 03 稻城亚丁 稻城,它被誉为‘蓝色星球上最后一片净土’。关于亚丁,有人说她是心中的净土,有人说它是灵魂的居所,神圣、神秘,带你走进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由于该区域独特的地理位置,环境基本未受人类活动的干扰和破坏,原始风貌保存较完整,加之独特的自然景观,被誉为“最后的香格里拉”,也是体验高山峡谷自然风光的好去处。 Tips: 1、稻城处于高山峡谷地带,年平均气温11.5度至12.8度,高原地带,最冷月平均气温-5度,最热月平均气温10度至12.1度,全年最低气温是一月份,可达-27度。早晚温差较大,一早一晚注意保暖,避免感冒。(务必带厚衣物) 2、稻城亚丁门票+观光车270元/人 04 毛垭大草原 位于四川省甘孜州理塘县县城以西,群山环抱之中,如海的草原郁郁葱葱,置身其中,有一种说不尽的感慨。 夏日湛蓝的晴空下,牛羊成群,绿草连天,盛开的野花姹紫嫣红。秋天,晴空高远,云朵洁白,草木金黄,季节的变化赋予毛垭大草原无边的神韵与风姿。 Tips:无需门票,最佳观赏期4—6月 05 碧草如茵的草甸,和着碧蓝的湖水、白然乌湖雪皑皑的雪峰,景色如诗如画。狭长的阿木错湖向西蜿蜒十余千米逐渐收缩成一道河谷,随季节的不同,河水也呈现出或碧蓝或青绿等数种颜色。 然乌湖季节的不同,湖水呈现出或碧蓝或青绿等数种颜色。河道中许多岩石和小岛点缀其间,四季美景都会令人着迷,也是川藏线中一个不容错过的景点。 Tips: 1、然乌湖的湖面海拔有三千八百多米,在西藏不算很高,但前往 旅游 的游客还是要注意休息,以防引起高原反应,游客也要注意做好防晒工作。 2、早晨或黄昏的然乌湖景色都是非常漂亮的,适合拍照。 3、湖畔草滩上有多条小溪流,如果游客想要到达湖边的话,一定要记得穿防水性能较好的鞋子。 06 来古冰川距川藏公路20公里左右,周围遍布美丽的湖泊与宏伟的雪峰,站在这里可以看到6条海洋性冰川,是罕见的自然奇观,是我国一个观看冰川的绝佳地点。 在这里冰川、湖泊、农田、村庄、森林等融会在一起,是一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也是 旅游 的绝好去处。 Tips: 1、游客到来古冰川要注意高原反应的预防,建议带上抗高反的产品。 2、自驾车可从成都或昆明沿川藏公路到然乌镇,再转往入往察隅的省道,沿省道走10公里左右就可在看到来古冰川的牌坊,再转入牌坊的村道,走10公里即到来古村。 3、门票30元/人 07 鲁朗林海,位于距林芝八一镇80公里左右的川藏公路上,是一处云山雾海里的森林,有“叫人不想家的”的美誉,这一地区河流纵横并且有着林木葱茏的原始森林和漫山遍野的杜鹃花,以及各种野生动物。 Tips: 1、如果计划在鲁朗森林公园深度游玩的话,需要提前准备好防水衣服、药品、睡袋等。 2、鲁朗林海参观免费。 3、特色 美食 有石锅鸡 08 梅里雪山 梅里雪山又称雪山太子,位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东北约 10公里的横断山脉中段怒江与澜沧江之间,是藏传佛教的朝觐圣地,居藏区八大神山之首。 著名的“日照金山”绝景让无数背包客心向往之。 梅里雪山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的有13座山峰,称为“太子十三峰” Tips: 1、10-5月的冬春季是观赏梅里雪山的最佳时间,最佳季节是10月底后,天气晴朗,空气洁净,透明度高,常能看到主峰。 2、梅里雪山一带早晚温差较大,最好带件厚外套,可以御寒。 3、梅里地区的飞来寺是观看梅里雪山的最佳地方。 4、梅里雪山门票60元/人。 09 金沙江大拐弯 金沙江大拐湾也叫做月亮湾,位于云南德钦县奔子栏镇和四川得荣县子庚乡交界处。穿山越谷而来的金沙江,围绕着金字塔般的日锥凤潇洒地画上了一个“Ω”字形的大拐弯。成就了一处天下奇观,这就是国内四十大景观之一的“金沙江第一湾”。 从山顶俯瞰全景,使人心旷神怡,荡气回肠之际,不能不惊叹自然造化的神奇!从高处俯瞰全景,令人在心旷神怡、荡气回肠之际,激荡蕴生,不能不惊叹自然造化的神奇。 Tips: 1、和梅里雪山使用同一门票,60元/人。门票3天有效,可以反复出入景区。 2、登观景台需另付10元。10 怒江72拐 川藏线上海拔4618米的业拉山公路,坡陡路险,人称“九十九道回头弯”。翻过业拉山口,盘旋曲折的公路又急又陡,似乎没有尽头。业拉山起伏较大,相对高度很高,虽起伏只有600多米,但自西向东却长达1500米。 Tips: 1、门票:40元。 2、1个多小时走完全程,半个小时后拍照 十处美景,一定不能错过哦!

与走步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我想是不管是为了健康,减肥还是健身。运动是最重要的是让人快乐,学会享受更重要,如果没有特别的工作学习时间要求,在身体的极限之内,想去运动,去你想去的地方散步。

长时间不很长为了保持图的完美身材的我,相信“可以走路而不是坐车,站不坐,能坐不卧”,在生活工作,每一点空闲时间允许你移动,去看看你住的地方,看看你永远不去的地方。

不要没有时间限制的时候仍然活得很匆忙,绕绕远路,不抄捷径,慢下来,享受你的生活,看看这个世界。

关于除了走路外一些特别的运动……我会说,我作为一名学生,暑假空闲的时候,可能一天有三四个小时都在普拉提,爬山,慢跑,其他还去逛街,当然做这些都在我的身体限度内。我经常微信随便约空闲的人去运动,又锻炼身体又维系感情,何乐不为。当然不用太夸张……

我只能说,学会享受,你就不会去思考到底需要的量是多少。

当然除非你真的非常忙碌,需要用数字来衡量,那么基本网上都有查得到到底多久的什么运动能达成什么效果。

或者你是特别专业的健身,需要恰当的时间与安排。

假若不是,可以选择利用运动去享受生活,这会让你的生活增添一点不一样的动力还有活力,走路其实并没有别人那么讨厌的嘛!

早在微信运动之前,就有很多机构提出了以步数为唯一参照的运动建议,其中最广为人知的就有“每日一万步”的口号。包括ASCM(美国运动医学会)和CDC(美国疾控中心),早期也都提出过相似的建议,很多有糖尿病的人也被建议要日行万步。不过,虽然每天一万步,看起来很美,但是忽略了一些很重要的关键点。

根据一些研究,成年人一般一天要走8000步左右,而这8000步基本上强度都很低,对健康促进小。如果刨除这8000步,实际上日行万步中,只有2000步左右是比较有效的运动,这个运动量实在是太小了。

如果你一天到晚都佩戴着手环等,可能到晚上一看,发现自己的步数已经超过1万步了,结果就放弃了原本计划好晚上的运动,这样对促进身体健康,没有一点益处。

所以说,虽然计步工具的确可以很好地计算出你日常的步行量,但是从对健康的增益来看,单纯只看步数,不考虑强度的话,意义并不大哦~

图中可以看到,只有每分钟110步以上,运动强度才达标。

确定了运动强度,日常建议的运动量也就比较好确定了。刨除日常行走外,我们每天至少要走3300步以上才会对健康有比较好的益处。

那么日常生活如何落实呢?

一般而言,力量训练是锻炼身体,提高健康比较好的方式,而中等强度的步行则是比较好的训练补充。  由于步行强度本身并不大,想要通过步行来达到比较好的健康增益的话,建议每天都要走够30分钟,大约2公里多的路,年轻人可以选择在上下班过程中多走2站地铁,长辈们则可以专门拿出一段时间来步行锻炼。  此外,对于长辈来说,光是通过步行也不能很好地改善身体健康~

前不久,北大的一位博士生宣称,自己在半天内走了98800步,引起不少讨论有质疑的,有惊讶的。不过,更多的,可能是羡慕。

图自水印

“我什么时候才能每天都走一万步以上呢?”

但其实真正值得讨论的是,我们为什么把一万步看得这么重?

“一万步”真是科学家说的吗?

2014年,专家们试图考证“每天都要走一万步”的根源,结果发现,一切都不过是一场营销。

上个世纪60年代,随着东京奥运会的临近,日本也兴起了一股健身热潮,由于步行对设备和场地的要求很低,很快得到大众的喜爱,并风靡全国。

于是,运动器材厂家抓住这一机会,推出了一种计步器,将其命名为万步计,并宣称“每天至少要走一万步才能保障健康”。

“一万步”的说法,便由此诞生。

万步计的广告(图片来源:10kstepsdaily.com)

那它科学吗?

运动与健康的关系,大致呈倒L状。

生理方面,从2011年到2015年,美国学者对将近两万名老年女性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对她们而言,每天运动2700步以下,不足以大幅降低死亡风险,每天运动4400步,死亡风险下降最为显著,每天运动量超过7500步,死亡率则维持在较为稳定的程度,不会继续下降。

运动与情绪之间,同样存在类似的关系。合适的运动量,可以大幅改善情绪,让人觉得快乐。过量运动,对于普通人来说,投入和产出不再成正比,对于特定人群,甚至有可能引起疾病。

换句话说,只有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合适的运动计划,才能充分享受运动的好处。

运动量与运动收益示意图(作者绘图)

如何制定适合自己的运动计划?

美国运动医学会建议,每个人最好进行每周5次、每次30分钟左右的中等强度体育活动。

什么叫中等强度体育活动?

有两个判断方法。一个从活动类型进行判断,大致上来说,快步走(每小时4.8公里)是中等强度体育活动的门槛,而休闲游泳、低速骑自行车(每小时16公里)是中等强度体育活动的上限。

也可以根据运动后的心率进行估算。

举个例子来说,您今年30岁,那么用220减去30,便得到了您的最大心率,190次/分钟。理论上讲,您的心脏最多只能跳这么快。

心脏是一个很“聪明”的器官,它会预留很大一部分力量,以备不时之需。在安静、休息的状态下,您的心率可能在75次/分钟左右,留下115次(190-75)额外跳动的能力。

要想进行中等强度的体育活动,您应该至少调动40%的余力,即运动后心率应该达到121次/分钟(115*40%+75)。

图自网络

运动的好处,建立在适量上。所以在运动之前,一定要学会判断“这项运动是否适合我”。

首先,运动时,身体对氧气的需求量增加,这要求心脏以更快的速度跳动,血管有足够的耐力忍受血液的冲击。如果您患有心脏病或者高血压,最好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运动。

其次,有些疾病,比如骨关节病变,对运动量非常敏感,可能会因为运动量增加而加重,而体重是骨关节病变的主要风险因素。所以,如果您体重严重超标、骨关节有问题,最好从较为温和的运动开始。

最后,对于孕期妇女和正在生病的患者来说,一定要根据自己当下的身体状况,调整运动量。

夏天运动,还有什么要特别注意的?

要注意补水。

运动会导致体温升高,为了维持体温,人体会排出大量汗液。如果不及时补水,便有可能缺水、脱水,甚至休克。

中国的营养专家们建议,每天至少饮用1.5升淡水。考虑到夏天高温、运动的影响,可以在此基础上适度增加放心吧,对于健康人来说,几乎不存在“饮水过量”的问题。

另一方面,近年来多项调查显示,运动饮料未必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健康。所以,比起运动饮料,白开水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图自网络

总之,运动要因人而异,不要痴迷刷步数,也不要只盯着步行一种运动。一个合理的运动计划,应该包括日常活动、有氧训练、力量训练和柔韧性训练。只有如此,才能保证健康。

-----------------------------

参考文献

[1]北大博士半天走98800步遭质疑,北大甩出一份硬核排行榜_社会_环球网[EB/OL]. [2019-08-01]. http://society.huanqiu.com/article/2019-07/15167185.html?agt=15435.

[2]RETTNER R, MARCH 7 S W |, ET 2014 02:53pm. The Truth About 《10,000 Steps》 a Day[EB/OL]. Live Science, [2019-08-01]. https://www.livescience.com/43956-walking-10000-steps-healthy.html.

[3]LEE I-M, SHIROMA E J, KAMADA M等. Association of Step Volume and Intensity With All-Cause Mortality in Older Women[J]. JAMA internal medicine, 2019.

[4]美国运动医学学会. ACSM运动测试与运动处方指南[M]. 王正珍, 译. 2010.

凡来源署名为“蝌蚪五线谱”的内容,版权归蝌蚪五线谱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追究相应法律责任。申请转载授权或合作请发送邮件至。本网发布的署名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如有侵权,文责自负。

作者:赵言昌

一、缺乏应有的文献综述有些学位论文没有文献综述,作者却说,他写的题目找不到相关文献或没有相关文献。其解释有两种可能: 一是作者认为前所未有才是创新,甚至个别的还误以为写上“填补空白”、“没有同类文献”等词句可以提高文章的价值,这显然是一种误区; 二是作者未下功夫去查阅和学习前人已做的工作而企图走捷径,实际上,“欲速则不达”,一篇没有好的文献综述的学位论文,一般来说很难有创新。二、文献综述没有紧扣主题有相当一部分学位论文评述的并不是对特定专题做出贡献的文献综述,没有紧扣主题,没有围绕论文的主题来筛选文献,而是四面出击,回顾了与专题相关的整个领域的发展,导致文献综述部分漫无边界,冗长而不能给论文的价值“添分”,以致综述部分反映不出论文的特色,同一篇文献综述似乎可以在多篇学位论文中相互套用。同时,容易导致写作上的随意性,甚至为了追求篇幅,就在文献综述部分增添内容,以至于文献回顾曲曲折折占用不少篇幅,而真正进入正题的文字却不多,说明作者并没有理解文献综述的定位和作用。三、简单罗列堆砌文献有些学位论文文献综述写作上存在简单罗列的问题,综述部分仅简单地列示出A 说、B 说、C 说、D 说等,然后就无下文了。从这种文献综述当中看不出作者所依据文献演进的内在逻辑,作者也没有依据文献综述清晰地推导出研究问题,文献综述变成作者的读书心得清单和资料汇编,变成相关学术研究的简单堆砌,表面上看洋洋洒洒,而实际上作用有限,读者既看不到“问题的来龙去脉”,也看不到“证明的来龙去脉”。四、文献综述缺乏权威性有些文献综述不是系统化地回顾现有的研究文献,找出适合研究的主题,而是有选择性地探讨现有文献,特别是遗漏一些权威性和经典性的文献,缺乏权威性和学术性,给人的感觉就是作者没有认真研读过真正有价值的文献,不熟悉所研究领域的理论背景和研究进展,对文献的掌握和理解不到位。五、文献综述与背景描述相混淆有些学位论文将“文献综述”和“背景描述”等同起来,研究生在选择研究问题的时候,需要了解该问题产生的背景和政策法规,如研究中国军人工资制度时,需要收集整理“中国军人工资制度的发展历程”、“中国军人工资制度的政策和规定”等资料,但这些内容属于“背景描述”。由于研究关注的是现实层面的问题,因此严格讲,资料本身不是“文献综述”,真正的“文献综述”应该是对学术观点和理论方法的梳理和评论。六、文献综述只述不评有些学位论文文献综述仅仅局限于对已有文献的简单重复和一般性介绍,缺乏作者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缺乏对以往研究的优点、不足和贡献的批判性分析与评论,难以体现自己的研究贡献。特别是对有较多学术争议的研究主题,或发现现有的研究结论互相矛盾时,有些学位论文避重就轻,轻易放弃研究“批判”的权利,而实际上,这些不协调或者冲突是很有价值的,正是研究的可能创新之处。

与消失的村庄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战争与和平论文参考文献有很多,例如《战争与和平的断想》,《战争、和平与宪法共识》等等。

看看阿尔法互动教育查询的一篇论文:关于美国的农村社会学理论:农村社会学最先起源于美国。美国在南北战争以后,经过近30年的时间实现了 工业化。在这期间,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致使农村经济衰退,农民生活贫困,农村社会 发生了严重的危机。美国的农村社会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为解决农村发展和农民 问题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1894年,C.R.亨德森教授在芝加哥大学开设“美国乡村生活 的社会环境”课程,一般认为这是农村社会学成为专门研究领域的开端。1908年,第26 届美国总统T.罗斯福成立农村生活委员会,该会的调查研究报告是农村社会学早期的重 要文献。1915年,威斯康星大学C.J.加尔平教授发表了《一个农业社区的解剖》报告, 第一次划定了具体的农村社区。他以一个村镇为中心,将中心周围农户交易行为所能达 到的最远点连成不规则圆圈,圈内就是一个社区。这一研究被认为是首创的合乎科学的 、有系统有分析的农村社会学研究。20世纪20年代,为了应付农业危机,美国农业部批 准各州建立农业实验站,为农业经济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提供政府资助,农村社会学便很 快发展成社会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1935年创立了专门刊物《农村社会学》。1937年 ,美国社会学会宣布成立农村社会学学会。此后,农村社会学进入了蓬勃发展时期。50 年代以后,美国农村人口减少,农村社会生活性质发生变化,农村的独特性逐渐消失,农 村社会学的专门研究领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了摆脱农村社会学的危机,美国农村社 会学家在80年代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农业社会学。它力图从社会劳动的全面空间分 工中研究农村,并对农村在总的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作出解释。农业社会学的产生代表着 美国农村社会学发展的一个新方向。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农村社会学在西欧有了很大的发展。大战期间,西欧的农村受 到战争的严重破坏,战后亟待重建,客观上需要农村社会学指导乡村重建工作;同时, 美国的农村社会学者开始到西欧开展农村社会调查,以及联合国粮农组织帮助西欧开展 农村社会学的教学研究活动等,促进了西欧农村社会学的发展。1957年,欧洲农村社会 学工作协会成立,不久更名为欧洲农村社会学会。1964年该会与美国农村社会学会联合 在法国举行第一届农村社会学世界大会,1968年又在荷兰举行第二届世界大会,农村社 会学这门学科在世界许多国家得以广泛传播。 20世纪初,农村社会学传入中国。早期的中国农村社会学主要是引进和移植,当时 ,一些留美学生回国从事农村社会学的教学和著译工作,并在外国教授指导下进行农村 社会调查。最早的农村社会调查是1918~1919年由上海沪江大学社会学教授D.H.库尔普 指导的广东潮州凤凰村调查。其内容涉及地势、人、卫生、种族、经济、治理、风俗、 社团、教育、美术、娱乐、宗教等方面,是一次较完整、系统的农村社会调查,调查结 果于1925年用英文在美国发表,书名为《华南农村生活》(Country Life inSouthChina )。1924年顾复的《农村社会学》出版,是中国的第一部农村社会学著作。随后,相继出 版了杨开道的《农村社会学》(1929),冯和法的《农村社会学大纲》(1929),言心哲 的《农村社会学概论》(1934)等,农村社会学逐渐成为中国社会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20年代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对中国农村进行了 一系列社会调查,著名的有《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6)、《兴国调查》(1930)、《 长岗乡调查》(1933)、《才溪乡调查》(1933)。此外,一些马克思主义学者在中国共产党 领导下,由陈翰笙主持创立了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对中国农村社 会进行研究,并于1934年创办了具有重要影响的刊物——《中国农村》。40年代后,中 国农村社会学强调社区研究。主要代表人物有吴景超、吴文藻、费孝通等人。其中,费 孝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相继出版了《江村经济》(英文版,1939)和《乡土中国》(1 948)。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农村社会学曾一度中断了在学科意义上的研究。1979年 社会学研究恢复之后,农村社会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费孝通倡导的小城镇 研究,是农村社会学研究的新发展。1986年,华中农业大学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社会 学专业;1988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组建农村社会学研究室。同时,相继出版了 有关农村社会学 的论著和教材。编辑本段研究对象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尚无定论。早期的农村社会学主要研究农村社会 问题,涉及农村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20世纪20年代以后,以美国学者H.B.霍桑和D.桑 德森为代表的农村社会学家,主张给农村社会学划定专门的研究领域,以区别于其他学 科。霍桑认为农村社会学应限于社会化问题的社会学分析;桑德森则认为农村社会学主 要是研究农村社会组织。他们把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限于某一专门领域,摆脱了初期 该学科包罗万象的状况,在理论和方法上更富有科学性。在同一时期,美国社会学家P. A.索罗金和D.齐默尔曼提出,农村社会学要从整体上研究农村社会各部分之间、农村和 城市之间、农村社会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这种观点对后来农村社会学的发展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系统论的形成和普通社会学由经验实证研究向辩 证综合研究过渡,农村社会学也注重对农村社会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即在自然、社会、 文化、政治、经济、心理诸因素的相互关联之中,对农村社会的一切社会关系和社会现 象进行综合的研究。它把农村看作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复杂的社会系统,通过各要 素的联系来揭示农村社会的局部现象,又在各局部现象相互作用的基础上探讨农村社会 整体的性质和规律。编辑本段研究内容农村社会学研究的内容十分广泛。概括起来主要有 :①农村区位结构研究。包括研究各种自然环境因素在农村社区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中 心地区对农村区位布局的影响。②农村社会结构研究。这是农村社会学研究的基本课题 。农村经济结构、阶级与阶层结构、人口结构、职业结构、群体结构、家庭结构等是构 成农村社会结构的基本要素。家庭经营是许多农村的主要生产经营方式,对家庭和以家 庭为核心的农村群体结构的研究,在农村社会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③农村社区体系研 究。农村社会的基本要素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范围内形成不同的农村社区,各社区之 间相互联系构成了农村社区体系。农村社区体系研究主要包括村庄、村镇和集镇的特点 和作用,村际联系和社区格局等方面。④从农村的角度研究城乡关系,包括城乡文化传递 的条件与方式。⑤农村社会生活方式和水平的研究。旨在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和提高农 村生活质量。⑥对农村社会问题的研究。诸如环境、人口、教育、贫困、犯罪、卫生问 题等,探讨这些问题产生的社会根源及提出改革方案。⑦对农村社会变迁的研究。包括变 迁过程和发展趋势,导致和制约变迁的各种社会、心理因素,农村发展的目标模式和农 村现代化等。 农村社会调查在农村社会学研究方法中占有重要位置。为了保证研究工作的科学性 ,建立了一系列农村社会调查指标体系,其中最重要的有农业生产调查、农村人口调查 、农村家计调查和农村教育与卫生调查等。

再论战争与和平经济贸易法学院 2010级9班邢丹丹摘要:逼近眼前的生死抉择 和平是人类最持久最朴实的追求。和平意味着生存的机会。人只有在和平的状态下才能正常从事一切有利于生存、发展的建设性活动,生命的尊严也只能在和平状态下才有条件得以普遍展现。然而对和平的持久追求本身也表明了人类长期被战争所伴随的不幸事实。 战争,是人类自己发明出来的最大灾难之一。无论战争因何而起,它都不仅是手执武器的人互相残杀,更是平民的无辜受难。战争造成的惨烈后果——生灵涂炭、村庄被焚毁、城市成废墟……——从来就是要由人民来承受的。对于人民来说,战争意味着动荡、恐怖和死亡阴影。但战争却总在发生,人民防不胜防。 在人类历史上,和平与战争犹如一对连体儿。第 1 页关键词:广岛 核爆炸 战争 和平 发展 正文只在我的心中和这个太阳光下有那么多幸福,而这里……呻吟,痛苦,恐怖,和这种不可知,这种匆忙……他们又在这里喊叫了,又都向回跑了,我要和他们一阵跑,它,死亡,就在这里,在我头上,在我周围……俄顷之间——我便永远看不见这个太阳,这个河水,这个峡谷了!……————选至《战争与和平》回顾广岛展开全文限免导长图转存到网盘发送至微信下载文档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 版本号8.0.70 隐私政策 权限说明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专属归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第 2 页为您精选会员文档976篇战争与和平议论文800字2702人阅读战争与和平论文1.2W人阅读和平_论文范文1526人阅读战争与和平议论文1476人阅读获取全部文档9875人在看基于你的浏览为你整理资料合集论文:再论战争与和平文件夹战争与和平议论文 - 百度文库4.2分2476阅读85%用户都在看大一军事论文1500字《相互依赖理论视野中的战争与和平》 - 百度文库2.9分1547阅读近期下载量飙升《战争与和平》中娜塔莎形象浅析 - 百度文库3.8分1060阅读剩余10篇精选文档前往APP一键获取全部合集相关文档战争与和平议论文800字免费获取全文战争与和平论文免费获取全文和平_论文范文免费获取全文战争与和平议论文免费获取全文正确认识当今的战争与和平-论文1509人已阅读TOP超赞战争,武器与和平论文1045人已阅读绝绝子关于战争与和平的议论文范文2682人已阅读高三评论作文:战争与和平1201人已阅读论战争与和平1605人已阅读战争与和平高中议论文1000人已阅读最新优秀议论文:珍爱和平远离战争1000人已阅读[专题范文]战争与和平作者2191人已阅读试论当代战争与和平问题2061人已阅读和平 论文范文3527人已阅读《战争与和平》作文讲评2523人已阅读查看更多APP打开推荐文档集(32篇)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