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蝗虫研究进展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

蝗虫研究进展论文题目

你要多少字的?200?400?600?800? 科学论文啊,简单~ 1 模 拟 下 雨 我知道,下雨是由天气干旱,蒸气往上飘而形成的。 今天科学课上,老师让我们回家做一个小实验《造雨》,并详细地讲解了如何造雨。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当然就是做实验了。我先从冰箱里拿出几块冰,把冰放进一个玻璃杯里,在玻璃杯口上放一个玻璃罩,把玻璃杯放到阳台上。可我等了好一会儿,还不见雨滴,真有点恼火,我拿起话筒,打给我的同学黄秋阳,问他实验有没有成功?他回答没成功。我又打给了其他几位同学,实验成功了没有?同样,他们也没有成功。我不信,又埋起头来,看起科学书。一看书,我才知道,实验没有成功的原因是什么?由于傍晚的太阳光太弱啦!水蒸气没法增加。怎么办呢?我思来想去,很快就找到了增加水蒸气的办法,请妈妈帮助在煤气灶上加热。这样,玻璃杯里就起雾了。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雾很快就变成了小水点儿,聚集在玻璃罩下面,不一会儿,雨就“滴答滴答”地下起来了。我高兴地直喊:“我成功了,我成功了!”妈妈看了,也很高兴,直夸我肯动脑筋。 经过这件事,我受到了很大启发:要做好一件事,遇到困难不要气馁,多学习,多想办法,敢于实践,就能获得成功。 不 倒 翁 与 重 心 亲爱的同学,你听说过哥伦布竖鸡蛋的故事吗?哥伦布将鸡蛋打碎才能竖起来,其实,不用打碎也能竖起来,但是大约要花五分钟的时间,真是太麻烦了。因为重心在三角形的正上方时,鸡蛋才能竖起来。重心不在三角形上方时,鸡蛋就倒下了。所谓重心,是指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合力的作用点。由此,我们可以想到一个物体,它不但能够站起来,而且怎么推也推不倒。不用我说,聪明的你肯定会想到,那就是不倒翁。有趣的不倒翁,无论你怎么使劲推它都不会倒,甚至你把它横过来放,倔强的它又会站在你的面前。不倒翁为什么不会倒下来呢? 哦!一方面,是因为它上轻下重,底部有一个较重的铁块,所以重心很低;另一方面,不倒翁的下半部,都是做成滑滑的球状,当它受力向一边倾斜时,它的重心被提高了,而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在重力的作用下,它向稳定平衡状态的位置运动。由天惯性,它要来回几次摆动后,最终又停留在原来的位置上。 啊!原来我们身边处处有科学,我们一定要多做科学实验,多学科学知识,好好学习,才能造福人类。 大 气 压 力 读了《一堂实验课》这篇作文后,我怀疑球外大气压真的能将两个半球压在一块儿。 今天我把大气压力重做了一遍。想知道结果吗?慢慢看吧。 放学后,我约了几个同学做大气压力的实验,我先拿出两个铁的半球,这两个半球大小一样,空心的,半球顶部拴了根粗绳。开始了,我从气孔中慢慢抽出空气,又赶紧用橡皮塞塞住气孔。最后,用铁球顶部的绳子拴在桌子腿上,准备好了,我朋友个个争先恐后地抢着做,我看他们那么乱,就把他们一个一个排好,按次序来。我一声令下,第一个就使劲地往旁边拉,铁球就像铸在一起,纺丝不动。我们都为他加油,可最后还是没有拉开。第二个人上场了,他用力拉了好几分钟,都没拉下来。这时,我火冒三丈,一会儿用牙咬,一会儿用文具盒打,还用石头打,都没变成两半。就这样,一个个的都失败了。还有最后几个人了,鸦雀无声,一个都不敢拉,他们暗想,就这么个铁球,竟然没有拉下来。我想,书上的办法说不定真的有用,我胆怯地碰了碰绳子,朋友们给了我勇气,我拔开橡皮塞,这时只用很小的劲就拉开了铁球。 事后,大家问我:“为什么能拔开?”我却说:“天机不可泄漏。” 黄豆为什么不发芽 上星期,我做了一个新奇的实验——孵豆芽。 外婆给了我一些黄豆种,我嫌少,还要从妈妈扎紧的塑料袋里去拿,妈妈说袋里的豆是不能孵出豆芽的,我不信,偏偏要做实验。于是,我将两种黄豆分开了,孵起来。 根据书上的介绍和老师的指导,我把浸胀了的两种黄豆分开放进两层湿稻草中间,每天早、中、晚各淋一次水。我想,一样的孵法,怎么可能不长出一样的豆芽来呢? 第二天,我轻轻地翻开豆芽上面的稻草,外婆的黄豆种已膨胀到它原来的两倍大了,许多豆粒的腰部长出了短短的、粗壮的芽。可是妈妈的黄豆,只发胖,不发芽,这是怎么回事呢? 第四天,外婆的豆芽又长高了许多,可妈妈的那些黄豆,却变颜色了,由淡黄色变成深黄色了,还有几粒变成淡黑色了。看来,真要被妈妈“不幸言中”了。 第五天,第六天,时间一天天过去了,用外婆的黄豆孵的豆芽,越长越高,越长越嫩,玉柱金顶,漂亮极了!而妈妈的那些黄豆却腐烂了。我这才相信,妈妈讲的是真的了,可这是为什么呢?我只好去向妈妈请教了,妈妈笑眯眯地说:“豆种尽管已经干了,可还是要呼吸的,你外婆的豆种挂在屋檐下,空气新鲜,呼吸当然不成问题。而那塑料袋里的黄豆,因为袋口紧扎着,不通气,它们没法呼吸,早就憋死了。”“哦,原来是这样啊!”我若有所思地说。 真没想到,晒干了的黄豆也会憋死。生活中真是处处有科学啊! ` `````` 捏 鸡 蛋 同学们看了我这篇作文的题目一定会说:“鸡蛋怎么能捏呢?”谁都知道鸡蛋薄薄的壳,一碰就破。“其实呀,这里面还有个科学道理呢!不信的话你就往下面看吧! 那是爸爸带我到成才书店里买的《世界奇妙》。我一回家就忙着看,突然我看到一个有趣的故事,上面说:“一个大力士能把砖块打碎。可有个人叫他把鸡蛋捏破,可大力士怎么也捏不破。我看了半信半疑,决定找个机会试验一下。 机会终于来了,一天爸爸买回一袋鸡蛋,我便向妈妈请求要一个鸡蛋做一次小实验。经过我的苦苦哀求,妈妈终于同意了。 我先拿来一个碗,为的是防止捏时被捏碎了,那些蛋黄撒一地。接着我把鸡蛋放在手里抓住,这时,我的心“砰砰”直跳,手里全是汗。鸡蛋破碎的一幕仿佛出现在我的眼前,为了弄清楚鸡蛋能不能捏碎,我双眼一闭,手用力一捏,然后等待鸡蛋破裂的声音响起。但令我吃惊的是,我睁开眼睛时,鸡蛋竟没破,可我还是有些怀疑,准备再做一次实验。 我又把鸡蛋放在手上(这回我用的是两只手),然后咬起牙,睁大眼睛,使出全身的力量去捏鸡蛋。可我尽管使出九牛二虎之力,可那只鸡蛋还是安然无恙。这真让我又烦恼又惊奇,我只得去问爸爸。 爸爸听了我的话后,笑着说:“这其实是一个科学原理。鸡蛋虽然很薄,但它是一个椭圆形的,当你去捏它4,它就把你使出的力量全部均匀地分布在鸡蛋各个地方,所以它能承受很大的力量。一些薄壳形建筑物就是运用这个原理建成的呀!”听了爸爸的话,我真的相信了书上的故事了。 啊,世界真奇妙。

1、干旱。 从环境角度看,主要是由干旱引起的蝗灾,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干旱的环境对蝗虫的繁殖、生长发育和存活有许多益处。因为蝗虫将卵产在土壤中。土壤比较坚实,含水量在10%~20%时最适合它们产卵。 2、气候变暖。 全球变暖,尤其冬季温度的上升,有利于蝗虫越冬卵的增加,为第二年蝗灾的爆发提供“虫卵”;此外气候变暖、干旱加剧,草场退化等多种因素的叠加,将为蝗虫产卵提供合适的产地,而且蝗虫适应干旱的能力很强,这是因为其他昆虫和鸟类在此情况下都不能生存,而且能造成蝗虫疾病的一种丝状菌被抑制,故而使其数量大增。因此专家预测,随着全球变暖的趋势,未来蝗灾发生的规模会越来越大,对中国和世界的粮食生产将造成严重的影响。 3、虫密过大。 J. Buhl等科学家在2006年一篇发表在Science杂志上的研究论文中证明蝗虫密度过大也是造成蝗灾的一个重要因素。 [5] 当蝗群处于这个密度的时候,蝗虫会排列成行,开始朝同一个方向前进。蝗虫在其生活史早期是孤立的、没有翅的“若虫”,它们倾向于相互避开。但是如果资源变得缺乏,它们就被迫相互影响。然后,它们可以组成有秩序的本地蝗群。这种蝗群有能力统一行动,进入近邻的栖息地,并让越来越多的蝗虫加入进来,最终成为了巨大的蝗群。因此,预测群体行动的开始,对于控制蝗灾爆发是至关重要的。这组科学家把数量逐渐增加的蝗群放在了一个圆形的场地里,记录下它们的行为,并用计算机软件追踪它们的运动。在中等密度的时候(每平方米25到62只蝗虫),蝗虫会排列成行,并开始朝着同一个方向运动,甚至统一地突然改变方向。在实验中,当每平方米蝗虫数量超过74的时候,有序前进的蝗群停止改变方向,而是向同一方向不断前进了8小时。这些观察结果证实了被称作自推进颗粒模型的计算机模型所预计的结果。Buhl和他的同事认为,使用这样的模型可能有助于设计出控制蝗灾爆发的方法。他们的研究成果也支持了联合国粮农组织关于蝗虫若虫群体的定义。在这个定义密度上,蝗群容易越过“引爆点”,从而触发蝗灾。

说起蝗虫这种动物,很多人可能会很讨厌,特别是非洲和亚洲部分地区的农民们。因为最近这段时间,一场规模空前的蝗灾在非洲和亚洲一些地区爆发,蝗虫群所到之处,遮天蔽日,把农田里的作物和附近的植被都啃个精光。很多技术落后的地区的人们,面对这些除不尽的昆虫,根本束手无策,只能望天哀叹。

但是,万物终有两面性,蝗虫对于农民来说是害虫,但是对于一些专注于研发排爆设备的科学家们来说,可是宝贝。最近,来自美国密苏里州华盛顿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对一种蝗虫进行“生物黑客入侵”并控制了它们,利用这种昆虫身上复杂的嗅觉系统,用来检测爆炸性化学物质。

传统的化学传感仪器,俗称“电子鼻”,已经发展了几十年,应用于医学、安全和环境监测。这种传统仪器的升级目前似乎已经到达了瓶颈阶段,研发科学家们不得不另辟蹊径,用新的方法开发出新一代的检测仪器。

科学家巴拉尼·拉曼(Barani Raman)和他的同事们对当地的一种蝗虫进行了研究,它们发现这种昆虫的生物嗅觉系统的检测能力完全优于传统的工程设备。因此,他们希望能够通过改造这种蝗虫,来开发新的检测手段。

在最近发表的一篇研究论文中,研究人员描述了他们如何将蝗虫暴露于不同的化学蒸气中,包括炸药三硝基甲苯(TNT)和2,4-二硝基甲苯(DNT),以及非热爆炸物,如热空气和苯甲醛。

研究人员发现,这些蝗虫的每个触角上大约有50000个嗅受体神经元(ORNs),这些嗅受体神经元能快速够检测到这些化学气味。在检测的过程中,电信号很快被传送到昆虫大脑的触角叶。通过在大脑的这一部分连接电极,研究人员能够区分蚱蜢的不同反应,并将它们与不同的化学气味联系起来。

通过连接的电极,这些信号被放大,并通过一个被绑在蝗虫身上的一个小仪器进行无线电传输,科学家们就能在电脑屏幕上很清楚地看到这些信号的变化。整个化学识别过程几乎是瞬间完成的,只需几百毫秒。

研究团队在实验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障碍。经过7个小时的炸弹探测,蝗虫变得疲惫不堪并死亡,而且蝗虫身上的小仪器会限制它的移动。因此,为了让研究小组测试炸弹探测是否在不同的地点起作用,蝗虫被安置在一辆可遥控的小车子上面。这辆小车子搭载着昆虫“排爆小能手”,穿梭在化学气味浓度不同的区域,科学家们就能检测出蝗虫感应到的信号的变化。

最终研究小组成功地证明了,每一只蝗虫的检测准确率都比传统的检测仪器要高。研究人员还发现,蝗虫群体发挥的作用更大。他们发现,只有一只蝗虫的准确率高于60%,但是结合多只蝗虫的数据可以显著地改善检测性能。当蝗虫的数量超过7只时,平均准确率达到了80%。

万物皆有两面性,科学研究的目的就是将世间一切事物的好的一面发挥到极致,将坏的一面的影响降到最低。很显然,在对蝗虫的研究上,我们看到了这一点。

蝗虫的研究进展论文

中国科学院康乐院士、魏佳宁副研究员团队研究发现,群居型蝗虫会大量释放挥发性化合物苯乙腈,而散居型蝗虫几乎不合成苯乙腈,并且群居蝗虫在遭到攻击时会立即将苯乙腈转化为剧毒化合物氢氰酸。

当蝗虫大量聚集时,其天敌不喜欢吃蝗虫,原因便在于此。这时的蝗虫,不仅动物不能吃,人也无法食用。

张志刚表示:“动物聚集是一种普遍的自然现象,有些动物聚集后,其个体形态和群体颜色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显然是为抵御天敌而生。换句话说,群体动物可能具备了个体和散居动物所不具备的防御天敌的本领,而中国科学院的这项重要研究进展,科学地解释了蝗虫具备的这种能力。”

“几滴甘霖,人们可以受用,但是洪水来袭,人们却无福消受,从逻辑上讲,蝗虫和蝗灾的道理也在于此。”张志刚说,“任何一项对自然界研究的重大突破,归根结底都是要提示人类如何与自然更好地和谐相处;当蝗灾来袭时,我们应该少一些调侃和臆想,多一些科普,始终保持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灾害物种

蝗灾的致灾物种主要为蝗虫。蝗虫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直翅目、蝗科,身体一般绿色或黄褐色,咀嚼式口器,后足大,适于跳跃,不完全变态,其幼虫称为“蝻”,主要以禾本科植物为食,种类很多,世界上共约有1万余种,在我国就有300余种,如飞蝗、稻蝗、竹蝗、意大利蝗、蔗蝗、棉蝗等是农林业的主要害虫。

蝗虫在后腿的某一部位受到触碰时,蝗虫就会改变原来独来独往的习惯,变得喜欢群居。蝗虫通常喜欢独居,危害有限。但它们有时候会改变习性,喜欢群聚生活,最终大量聚集、集体迁飞,形成令人生畏的蝗灾,对农业造成极大损害。

牛津大学的科学家说,他们对处于独居阶段的沙漠蝗虫进行试验,反复触碰蝗虫身体的多个部位,以寻找是否有某些触觉因素使蝗虫改变习性。结果发现,当蝗虫后腿的某个部位受刺激之后,它们就会突然变得喜爱群居,而触碰身体其它部位如触角、嘴部或腹部都不会有这种效果。

科学家认为,在某一自然环境中偶然聚集的蝗虫后腿彼此触碰,可能导致其改变习性,开始成群生活,其成员以同一方式大量增加,进而形成蝗灾。如果能发现到底是哪些化学信号刺激了蝗虫的神经系统促使其行为发生改变,就可能研制出防止蝗虫群聚的新型农药。

以上内容参考

人民网-吃货治蝗?醒醒吧,群居蝗虫有毒!

百度百科-蝗灾

蝗虫灾害的发生是天灾也是人祸,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天灾是指全球气候变暖、旱涝不均、河流流量异常等因素容易导致蝗虫大规模繁殖;人祸是指管理不善造成草场退化、对气候监测不到位等,多重因素导致蝗虫灾害爆发。我国古书上就有“旱极而蝗”的记载。近几年来非洲几次大蝗灾也都与当地的严重干旱相联系。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蝗虫是一种喜欢温暖干燥的昆虫,干旱的环境对它们繁殖、生长发育和存活有许多益处。因为蝗虫将卵产在土壤中,土壤比较坚实,含水量在10%~20%时最适合它们产卵。

扩展资料:

蝗虫猖獗的形成主要原因:

1、形成鼠疫的主要蝗种具有繁殖速度快、多次繁殖和繁殖后代、取食范围广、食欲大、传播和迁移能力强等生理生态特征。东亚迁徙蝗虫一年内会发生2至4代。蝗虫雌雄交配后,成虫雌虫每代可产卵数次。一般来说,蝗虫一生可产4~5枚卵,最多12枚,每枚卵50~80枚,平均300~400枚。

2、沙漠蝗的卵团含20~100枚卵,分散后的雌蝗产卵量可达120枚。群居型每平方米可产生1000个。还需要指出的是,东亚迁徙蝗虫和沙漠蝗虫都可以孤雌生殖,即雌性蝗虫可以不交配就产卵。幼龟均为雌性,成年龟可以交配产卵或继续孤雌生殖。东亚飞蝗的食用植物约有20种,一生摄食量为60~80g,成虫的摄食量是蝻带的3~7倍。

3、所有的蝻带都能在短距离内分散,群居的成虫也能长途迁徙。沙漠蝗的迁徙距离可达1500~5100公里,飞行实验表明沙漠蝗可以连续飞行17h。如新疆意大利蝗虫的卵可达140片/0.5平方米,西伯利亚蝗虫的卵可达486片/平方米。这两种蝗虫的成虫和成虫也有聚集飞行的习性。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蝗灾

1、干旱。 从环境角度看,主要是由干旱引起的蝗灾,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干旱的环境对蝗虫的繁殖、生长发育和存活有许多益处。因为蝗虫将卵产在土壤中。土壤比较坚实,含水量在10%~20%时最适合它们产卵。 2、气候变暖。 全球变暖,尤其冬季温度的上升,有利于蝗虫越冬卵的增加,为第二年蝗灾的爆发提供“虫卵”;此外气候变暖、干旱加剧,草场退化等多种因素的叠加,将为蝗虫产卵提供合适的产地,而且蝗虫适应干旱的能力很强,这是因为其他昆虫和鸟类在此情况下都不能生存,而且能造成蝗虫疾病的一种丝状菌被抑制,故而使其数量大增。因此专家预测,随着全球变暖的趋势,未来蝗灾发生的规模会越来越大,对中国和世界的粮食生产将造成严重的影响。 3、虫密过大。 J. Buhl等科学家在2006年一篇发表在Science杂志上的研究论文中证明蝗虫密度过大也是造成蝗灾的一个重要因素。当蝗群处于这个密度的时候,蝗虫会排列成行,开始朝同一个方向前进。蝗虫在其生活史早期是孤立的、没有翅的“若虫”,它们倾向于相互避开。但是如果资源变得缺乏,它们就被迫相互影响。然后,它们可以组成有秩序的本地蝗群。这种蝗群有能力统一行动,进入近邻的栖息地,并让越来越多的蝗虫加入进来,最终成为了巨大的蝗群。因此,预测群体行动的开始,对于控制蝗灾爆发是至关重要的。这组科学家把数量逐渐增加的蝗群放在了一个圆形的场地里,记录下它们的行为,并用计算机软件追踪它们的运动。在中等密度的时候(每平方米25到62只蝗虫),蝗虫会排列成行,并开始朝着同一个方向运动,甚至统一地突然改变方向。在实验中,当每平方米蝗虫数量超过74的时候,有序前进的蝗群停止改变方向,而是向同一方向不断前进了8小时。这些观察结果证实了被称作自推进颗粒模型的计算机模型所预计的结果。Buhl和他的同事认为,使用这样的模型可能有助于设计出控制蝗灾爆发的方法。他们的研究成果也支持了联合国粮农组织关于蝗虫若虫群体的定义。在这个定义密度上,蝗群容易越过“引爆点”,从而触发蝗灾。

并非任何的一种蝗虫都能吃。事实上,吃蝗虫并不是现代人的专利,蝗虫可食可药用,古已有之。《本草纲目》中有记载,蝗虫单用或配药使用能够治疗多种疾病,如咳嗽、气短、破伤风、急慢惊风、高血压等。而大量现代的关于蝗虫营养价值的研究表明,蝗虫的蛋白含量高达74%以上,绝大多数种类的蝗虫都含有十多种氨基酸,其多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比值甚至比大多数动物油脂的都高,油脂质量高于菜籽油而与花生油相近。概括地来讲,蝗虫营养成分齐全,蛋白质含量丰富,氨基酸组成合理,脂肪含量不高,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低能量且富含矿物质的天然保健食品。我们的日常餐桌,特别是烧烤桌上,很多人吃的炸蝗虫、烤蝗虫基本都是人工养殖或散居的。但是,这并不代表着蝗虫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吃,更不等于任何蝗虫都可以吃。蝗虫能够在独居与群居这两种生活方式间来回“切换”。团队研究发现,群居型蝗虫会大量释放挥发性化合物苯乙腈,而散居型蝗虫几乎不合成苯乙腈,它其实是无毒的,非常适合喂养鸭子或鸡等家禽。并且群居蝗虫在遭到攻击时会立即将苯乙腈转化为剧毒化合物氢氰酸。当蝗虫大量聚集时,其天敌不喜欢吃蝗虫,原因便在于此。这时的蝗虫,不仅动物不能吃,人也无法食用。

丝虫的研究进展论文题目

人体感染丝虫后,其发病机制取决于多种因素,如机体对丝虫抗原性刺激的反应、侵入的虫种和数量、重复感染的次数、虫体的死活情况、寄生部位和有无继发感染等。在丝虫病的发病过程中,成虫尤其是雌虫起主要作用;感染期幼虫在其移行、发育至成虫的过程中也起一定的作用。过去认为血液中的微丝蚴与发病关系不大,但许多资料证明微丝蚴能引起热带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topical pulmonaryeosinophilia,TPE)。在人群中,依据他们有无感染史,以及感染者对丝虫抗原产生的免疫应答能力的不同,患者可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大致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幼虫和成虫的分泌物、代谢及虫体分解产物及雌虫子宫排出物等均可刺激机体产生局部和全身性反应。早期在淋巴管可出现内膜肿胀,内皮细胞增生,随之管壁及周围组织发生炎症细胞浸润,导致淋巴管壁增厚,瓣膜功能受损,管内形成淋巴栓。浸润的细胞中有大量的嗜酸性粒细胞。提示急性炎症与过敏反应有关,有人认为属于Ⅰ型或Ⅲ型变态反应。急性期的临床症状表现为淋巴管炎、淋巴结炎及丹毒样皮炎等。淋巴管炎的特征为逆行性,发作时可见皮下一条红线离心性地发展,俗称“流火”或“红线”。上下肢均可发生,但以下肢为多见。当炎症波及皮肤浅表微细淋巴管时,局部皮肤出现弥漫性红肿,表面光亮,有压痛及灼热感,即为丹毒样皮炎,病变部位多见于小腿中下部。在班氏丝虫,如果成虫寄生于阴囊内淋巴管中,可引起精索炎、附睾炎或睾丸炎。在出现局部症状的同时,患者常伴有畏寒发热、头痛、关节酸痛等,即丝虫热。有些患者可仅有寒热而无局部症状,可能为深部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的表现。丝虫性淋巴管炎的好发年龄以青壮年为多。首次发作最早可见于感染后几周,但多数见于感染数月至一年后,并常有周期性反复发作,每月或数月发作一次。一般都在受凉、疲劳、下水、气候炎热等引起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发生。 淋巴系统阻塞是引起丝虫病慢性体征的重要因素。由于成虫的刺激,淋巴管扩张,瓣膜关闭不全,淋巴液淤积,出现凹陷性淋巴液肿。以后淋巴管壁出现炎症细胞浸润、内皮细胞增生、管腔变窄而导致淋巴管闭塞。以死亡的成虫和微丝蚴为中心,周期浸润大量炎症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等而形成丝虫性肉芽肿,最终导致淋巴管栓塞。阻塞部位远端的淋巴管内压力增高,形成淋巴管曲张甚至破裂,淋巴液流入周期组织。由于阻塞部位不同,患者产生的临床表现也因之而异。⑴象皮肿(elephantiasis):是晚期丝虫病最多见的体征。象皮肿的初期为淋巴液肿。若在肢体,大多为压凹性水肿,提高肢体位置,可消退。继之,组织纤维化,出现非压凹性水肿,提高肢体位置不能消退,皮肤弹性消失。最后发展为象皮肿,肢体体积增大,有大量纤维组织和脂肪以及扩张的淋巴管和积留的淋巴液,皮肤的上皮角化或出现疣样肥厚。其发病机制一般认为是由于淋巴管阻塞致使淋巴管破裂,淋巴液积聚于皮下组织,刺激纤维组织增生,使局部皮肤明显增厚、变粗、变硬形似象皮。国内外许多学者经淋巴系统造影术证明,象皮肿患者的淋巴通道多数并未阻塞。认为丝虫性象皮肿是由于淋巴管曲张,淋巴循环动力学发生了严重的病理生理改变,而不单是机械性的闭塞不通;也有人认为淋巴管曲张是由于活成虫产生的某些因子与宿主的体液-细胞的炎症反应相互作用而导致淋巴回流不畅所致。因象皮肿患处皮肤变硬变粗,致使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皮肤的抵抗力降低,易引起细菌感染,导致局部急性炎症或慢性溃疡。这些病变反过来加重了象皮肿的发展。象皮肿较多发生于下肢及阴囊,其它如上肢、阴茎、阴唇、阴蒂和乳房等处也可出现。由于两种丝虫寄生部位不同,上下肢象皮肿可见于两种丝虫病,而生殖系统象皮肿则仅见于班氏丝虫病。一般在象皮肿患者血中常不易查到微丝蚴。⑵睾丸鞘膜积液(hydroceletestis):由于精索、睾丸的淋巴管阻塞,使淋巴液流入鞘膜腔内,引起睾丸鞘膜积液。但也有少数病人系由于急性炎症反应所致,故在消炎后即可恢复。睾丸鞘膜积液在班氏丝虫病中较常见。部份病人可在积液中找到微丝蚴。⑶乳糜尿(chyluria):是班氏丝虫病患者的泌尿及腹部淋巴管阻塞后所致的病变。阻塞部位在主动脉前淋巴结或肠干淋巴结。若由于胸导管以下、腰干以上的淋巴管瓣膜损伤及炎症纤维化使淋巴管阻塞,造成腰干淋巴压力增高,使从小肠吸收来的乳糜液回流受阻,而经侧支流入肾淋巴管,致使在肾乳头粘膜薄弱处溃破,乳糜液即可流入肾盂,混于尿中排出。与淋巴管伴行的肾毛细血管在肾乳头部溃破时同时破裂,是乳糜尿患者常伴有血尿的原因。乳糜尿常多次间歇发作,发作时尿呈乳白色,混有血液时呈粉红色。乳糜尿中含大量蛋白及脂肪,沉淀物中有时可查到微丝蚴。除上述病变外,女性乳房的丝虫结节在流行区并不少见。此外,丝虫还偶可引起眼部丝虫病,脾、胸、背、颈、臂等部位的丝虫性肉芽肿,丝虫性心包炎、乳糜胸腔积液,乳糜血痰,以及骨髓内微丝蚴症等。 包括从外周血液、乳糜尿、抽出液中查微丝蚴和成虫。一、血检微丝蚴:由于微丝蚴具有夜现周期性,取血时间以晚上9时至次晨2时为宜。1)厚血膜法:取末梢血60µl(3大滴)涂成厚片,干后溶血镜检。如经染色可减少遗漏并可鉴别虫种。2)新鲜血滴法:取末梢血1大滴于载玻片上的生理盐水中,加盖片后立即镜检,观察微丝蚴的活动情况。本法适用于教学及卫生宣传活动。3)浓集法:取静脉血1~2ml,经溶血后离心沉淀,取沉渣镜检。此法可提高检出率,但需取静脉血,且手续较复杂。4)海群生白天诱出法:白天给被检者口服海群生2~6mg/kg体重,于服后30~60分钟间采血检查。此法可用于夜间取血不方便者,但对低度感染者易漏诊。二、体液和尿液检查微丝蚴:微丝蚴亦可见于各种体液和尿液,故可于鞘膜积液、淋巴液、腹水、乳糜尿和尿液等查到微丝蚴。可取上列体液直接涂片,染色镜检;或采用离心浓集法、薄膜过滤浓集法等检查。含乳糜的液体可加乙醚使脂肪充分溶解,去除上面的脂肪层,加水稀释10倍后,以1500~2000rpm离心3~5分钟,取沉渣镜检。三、成虫检查法:1)直接查虫法:对淋巴系统炎症正在发作的患者,或在治疗后出现淋巴结节的患者,可用注射器从可疑的结节中抽取成虫,或切除可疑结节,在解剖镜下或肉眼下剥离组织检查成虫。取得的虫体,按常规线虫成虫标本制作技术,杀死固定,然后置线虫透明液中,镜检、定种。2)病理切片检查:将取下的可疑结节,按常规法制成病理切片镜检。若为丝虫性结节,可见结节中心有成虫,其周围为典型的丝虫性病变。 目的:为检测血清中的丝虫抗体和抗原,可用作辅助诊断。⑴皮内试验:不能用作确诊病人的依据,可用于流行病学调查。⑵检测抗体:试验方法很多,以丝虫成虫冰冻切片抗原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成虫冰冻切片免疫酶染色试验(IEST)及马来丝虫成虫或微丝蚴的可溶性抗原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⑶检测抗原:国内制备抗丝虫抗原的单克隆抗体进行ELISA双抗体法和斑点ELISA法分别检测班氏和马氏丝虫循环抗原的实验研究已获初步进展。

1905年Logan在湖南常德县的一例下痢患者的粪便中检出了日本血吸虫卵。差不多同时,一位英国医师在解剖一例福建籍华侨的尸体时,在其肠系膜血管中发现了日本血吸虫雌、雄成虫,从而用现代医学手段科学地证实我国有日本血吸虫病的流行。早在20年代对日本血吸虫在中国的危害性已引起了全国的注意,因此在不少地方,如湖北、湖南、江苏、浙江、福建、四川、广西、云南、广东等部分流行区开展了小规模调查,至1949年,血吸虫在中国地区分布的轮廓已被初步确定。1949年以前,对中国日本血吸虫中间宿主,已证实并确定其种名者有6种,分别属于3个螺属。此外,陈方之、甘怀杰、姚永政、李赋京等对钉螺的地理分布、感染率、感染强度以及生态习性进行了观察,并开展了灭螺试验。 1880年,曼松在厦门于一福州籍病人痰中查见并殖吸虫卵,但直到1930年应元岳在浙江绍兴兰亭发现两例并殖吸虫病人,才最终确定肺吸虫病也存在于中国。此后草药中国学者对该病的流行病学、病源学及地理分布等开展了一系列调查研究,并发现了新种。1934年,吴光、屈荫杰等在浙江绍兴的蟹体内发现并殖吸虫囊蚴;1942年Asada证实在东北地区的三种喇蛄有并殖吸虫囊蚴感染,从而确定了石蟹与喇蛄为我国肺吸虫病的传播媒介,浙江和东北为我国肺吸虫病的流行区。与此同时,陈心陶在广州怡乐村发现一新种,命名为怡乐村并殖吸虫。1940年唐仲璋在福建发现两种并殖吸虫,一种定名为林氏并殖吸虫,另一为感染啮齿动物之并殖吸虫,并分别在螺及蟹的体内发现了相应的幼虫。 近代医学文献中有关中国丝虫病的记载始于1871年,在海关和教会医院工作的外国医生,先后记述了中国丝虫病的发现与感染情况。1878年Manson在厦门首次证实蚊子为班氏丝虫的中间宿主及传播媒介。1926年以后中国学者也进行了丝虫病流行病学调查。冯兰洲于1931年在厦门除发现班氏丝虫外,又查到了马来丝虫,从而证明我国存在着两种丝虫,并于1933年对这两种丝虫的鉴别要点作了描述,确定中华按蚊是当地马来丝虫的主要传播媒介,并对马来丝虫的幼虫在中华按蚊体内的发育情况进行了仔细的研究。但在当时条件下,调查工作多局限于交通方便的城市及其近郊,因此到解放前夕,中国对丝虫病的了解很少。至于防治工作则无人过问。 许多学者,先后在全国许多地方,通过对不同人群、患者的粪便检查或尸体解剖,进行了肠道蠕虫病的调查,证实还存在其它肠道蛹虫,如:华枝睾吸虫当时已自南到北、由东到西做了较广泛的流行病学调查,并对广州一带华技睾吸虫感染率高的因素作了调查分析,并就其引起的合并症,如胆囊炎、阻塞性黄疸、肝硬化及与肝癌的关系均作了观察报道。关于布氏姜片吸虫的分布,当时已知达10省之多,唯各地分布明显不均,呈散发状。当时我国学者指出人体囊尾蚴病在我国并非罕见,而且自身感染的可能性很大,由于囊尾蚴可在脑内寄生,因而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百分率很高,所以对猪肉绦虫在我国的严重性不应忽视。关于蛔虫引起的各种合并症,如胆道蛔虫症、急性出血性胰腺炎等也有许多报道。

蜻蜓目昆虫研究进展论文

观赏昆虫学的研究感想摘 要:本文是作者对观赏昆虫和观赏昆虫学课程内容的介绍以及作者对于观赏昆虫学课程的感想。同时也简要介绍了观赏昆虫学的研究方法、昆虫的采集与捕捉及标本制作等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观赏昆虫、观赏昆虫学、感想、昆虫资源、采集昆虫在我国,观赏昆虫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早在唐代就已有了蓄养蟋蟀、听鸣观斗的活动。而历代文人墨客也似乎对这些小虫有着特别的偏爱,吟诗作画常以昆虫为对象,留下不少传世佳作。人们以虫寄情,以情赏虫,充分展现了中华氏族特有的浪漫与博爱,形成了中国独特的虫文化。近年来,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活动日趋丰富多彩,观赏昆虫这一活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和喜爱。鉴于此,我们尝试将民间观赏昆虫的经验总结与现代科学理论相结合,写成本文,目的是使大家对观赏昆虫有个基本了解,并通过观赏昆虫的活动增加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性情,充分领略大自然的奇妙。一、观赏昆虫学课程简介我们学校的观赏昆虫学课程由生物安全科学技术学院开设,肖铁光教授主讲。这是一门选修的课程。为30个学时。使用教材为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观赏昆虫大全》一书。课程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课程安排中除在教室上课外,还有两个学时的参观校标本馆。课程结束后,学生须上交10只捕捉的昆虫作为标本。课程由有趣的昆虫外部结构、错综复杂的昆虫体内世界、昆虫的生物学、观赏昆虫的分类、昆虫疾病、昆虫人工饲料、虫—食品、药品、毒品、虫文化赏趣、方寸之中话昆虫、空中“骄龙”—蜻蜓、乡谣俱乐部—鸣虫、忠勇无敌大将军—蟋蟀、大自然的舞姬― 蝴蝶、独角仙、田园番独特景观。台湾开发的“虎山溪观萤”,日本每年6月上旬举办的“萤火虫祭”,吸引了众多游客。也可在宾馆、舞厅等娱乐场所,集萤火虫于特制的玻璃瓶中,当娱乐达到高潮时,突然断电,释放萤火虫,萤光闪闪,似流线舞动,另是一番景象。中国人对昆虫鸣声的注意和欣赏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在唐朝前的很长一段时期,人们仅仅是欣赏各种野外昆虫优美动听的鸣声。从唐朝开始,人们则将鸣虫作为宠物蓄养在各种笼器内,以便随时随地聆听这一独特的音乐。在蓄养鸣虫的过程中,人们发现有几种蟋蟀不仅善鸣,而且好斗,从此斗蟋便成了一项相当普遍的娱乐活动。如果将这些善鸣、好斗昆虫,集中饲养,适时对外开放,使人们在工作之余,细细倾听这一独特的虫国乐章或观看斗蟋的激烈场面,将是又一奇妙享受。昆虫不仅与人类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而且与人们的精神生活休戚相关,从文字到语言,从神话到传说,从绘画到诗篇,从战争到政治,从恋爱到婚姻,从娱乐到破案,从邮票到服装,从塔碑到航天……几乎无处不有昆虫的身影,无处不渗透着与之相关的知识。如果能建一处昆虫馆,聚昆虫趣味、知识于一室,将会拓宽人们的知识视野,激发人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操。观赏昆虫能给人以美感,可供赏玩、娱乐以增添生活情趣,开阔视野,陶冶性情,从而有益于身心健康。观赏昆虫还有益于增加人们对自然资源的保护意识,维护生态平衡,保护昆虫多样性,特别是对珍稀、濒危资源昆虫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并使之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三)开发和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目前群众对观赏昆虫资源尚缺乏一定知识,对昆虫的乱捕滥杀或以商业经销标本为目的大最捕采屡有发生,造成观赏昆虫资源的严重破坏。所以在观赏昆虫活动中,应有正确的娱乐观;合理适度开发利用观赏资源昆虫,开发与保护并重,以保护促开发,使观赏昆虫这类自然资源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八、湖南农业大学昆虫标本馆湖南农业大学昆虫标本馆兴建于2001年,原址在老图书馆三楼,只有80余平方米,馆藏标本多为农业害虫。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为了满足教学与科研的需要,后来在老图书馆一楼扩建了新馆,现已形成占地面积140多平方米,馆藏昆虫20余万只,包括昆虫世界、蝴蝶王国、多媒体放映厅三大场馆在内的综合性科普教育基地。标本馆自建成以来,先后接待了包括长沙市教育局等20多个团体在内的数以万计的校内外人士参观、访问和学习,在校学生的参观人次更是难以胜数。曾先后受到湖南卫视、湖南经视、湖南教育频道、经贸频道以及东方新报等多家大型媒体的关注、报道,并于2004年被授予“湖南省科普教育基地”称号。昆虫馆场馆面积158㎡,馆藏标本20多万号。 静态昆虫展出标本1700多种,8000余号,其中数目较多的有鞘翅目39个科;鳞翅目38个科;膜翅目31个科;同翅目14个科;半翅目12个科;晴蜒目9个科;双翅目8个科;直翅目6个科;等翅目1个科;螳螂目1个科;革翅目1个科;脉翅目1个科;拈翅目1个科等。以教学、科研为主,对校内外各界人士免费开放。建馆以来,在为教学科研提供支持的同时,也为昆虫爱好者进行经验交流提供了场所,激发了参观者热爱昆虫,研究昆虫的热情,在加强广大学生自然观、生态观宣传教育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后期开展的昆虫知识讲座更是吸引了众多人员前来参观学习,人们在参与欣赏昆虫艺术展(蝶画、翅画、蝴蝶工艺品)当中,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情操。现在,新的昆虫标本馆正在建设中,我们观赏昆虫学课程的同学们有幸作为第一批人员参观了新的标本馆。首先我们来到了位于老图书馆一楼的肖铁光老师的昆虫标本制作室,这里制作出来的标本正在源源不断的向新标本馆迁移。新的标本馆位于文渊阁的四楼,同在四楼的还有我们学校的动物标本馆、土壤和岩石标本馆。昆虫馆的新馆实际上是原来农业生物图书书库,不过现在经过装修后已经焕然一新,新馆的面积更大,展位更多,因为还在建设中,许多标本还没有摆上展台,但是单单就摆上展台的这些标本来说,就已经让我们连声惊叹了。希望还有机会去参观!九、结束语我的论文不长,简单的介绍了许多关于昆虫和观赏昆虫的知识,希望大家在读后能够增长一下对观赏昆虫的认识。学了这门课,收获很多,可不仅仅是弄清了一个区别而已,只是不知该怎么说。湖南观赏昆虫资源丰富,应在做好开发利用的宣传、教育工作的基础上,加强管理,科学规划,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地加以利用,并在利用的同时尽可能加以保护,以保证湖南观赏昆虫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参考文献 [1] 王音 周序国.《观赏昆虫大全》[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2] 李鹏翔.观赏昆虫[J]. 科学大众(中学版),2001年12期[3] 龙中伟. 观赏昆虫采捕加工法[J]. 农村新技术,2000年06期[4] 郑立军 靳桂敏 杨新廷;. 观赏昆虫刍议[J]. 野生动物,2001年03期[5] 吴福泉. 观赏昆虫资源的开发利用[J]. 广东蚕业,1999年03期[6] 朱巽. 湖南观赏昆虫资源的利用研究[J].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7年04期[7] 高卫红. 另类宠物欣赏——观赏昆虫[J].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4年06期

已在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57篇,其中第一作者35篇,第二作者14篇,第三作者8篇。目录如下:1.杨茂发,廖启荣,汪廉敏. 桃瘤头蚜Tuberocephallus momonis(Matsumura)发生规律及防治. 贵州农学院学报,1996,15(2):46-50 .2.杨茂发,李子忠. 海南大叶蝉科三新种. 动物学研究,1998,19(4):318-322.3.杨茂发,李子忠. 云南斑大叶蝉属一新种.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1999,18(1):15-16,20.4.杨茂发,李子忠,蒋书楠. 中国南无僧叶蝉属的研究. 昆虫分类学报,1999,21(1):29-32.5.杨茂发,李子忠. 中国大叶蝉科一新记录属及一新种一新组合. 昆虫分类学报,1999,21(3):205-208.6.杨茂发,李子忠. 中国窗翅叶蝉属三新种和一新记录种. 动物分类学报,1999,24(3):315-319.7.杨茂发,李子忠. 贵州窗翅叶蝉属三新种. 昆虫学报,1999,42(4):406-410.8.杨茂发,李子忠. 条大叶蝉属二新种记述. 华东昆虫学报,1999,8(2):1-3.9.杨茂发,李子忠. 窗翅叶蝉族中国一新记录属及一新种.《昆虫学研究进展》(吴孔明,陈晓峰主编),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23-25.10.汪廉敏,廖启荣,杨茂发. 贵阳地区桃一点叶蝉发生规律及防治 . 贵州农业科学,1997,25(6):24-27.11.廖启荣,杨茂发,陈恒阳. 贵阳地区稻秆蝇发生规律及防治 .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16(增刊):161-162.12.廖启荣,汪廉敏,杨茂发. 桃粉蚜发生规律及防治 .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17(2):67-70.13.杨茂发. 梨瘿华蛾的发生与防治 .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0,19(3):182-184.14.杨茂发,李子忠. 窗翅叶蝉属二新种记述. 《昆虫分类区系研究》(张雅林主编),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52-55.15.杨茂发,张雅林. 中国大叶蝉亚科三新种.昆虫分类学报,2000,22(3):185-190.16.杨茂发,李子忠. 福建武夷山条大叶蝉属一新种. 动物分类学报,2000,25(4):410-412.17.杨茂发,李子忠. 中国边大叶蝉属的分类研究. 昆虫学报,2000,43(4):403-412.18.杨茂发,李子忠.贵州斑大叶蝉属三新种. 动物分类学报,2001,26(1):46-50.19.杨茂发,杜艳丽,李子忠. 中国斑大叶蝉属三新种一新记录. 动物学研究,2001,22(2):142-145.20.杨茂发,廖启荣等. 毕节地区玉米害虫种群变动规律的研究 .《玉米高产集成技术应用与持续发展理论及技术研究》——玉米100万亩高产技术应用与研究论文集(赵致,张荣达主编),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1,156-163.21.杨茂发,廖启荣,廖华刚. 粗背狭肋鳃金龟的发生规律及防治研究 .《玉米高产集成技术应用与持续发展理论及技术研究》——玉米100万亩高产技术应用与研究论文集(赵致,张荣达主编),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1,203-204.22.杨茂发,张雅林. 云南大叶蝉亚科二新属二新种记述. 昆虫分类学报,2001,23(3):169-174.23.杨茂发,李子忠. 四川条大叶蝉属二新种 . 昆虫学报,2002,45(Suppl.):40-42.24.杨茂发,李子忠. 云南条大叶蝉三新种. 动物分类学报,2002,27(3):556-561.25.杨茂发,李子忠. 同翅目:叶蝉科:大叶蝉亚科.《茂兰景观昆虫》(李子忠,金道超主编),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2,171-183.26.杨茂发. 甲螨目:缝甲螨科,短缝甲螨科,广缝甲螨科,短甲螨科,上罗甲螨科,矮汉甲螨科,礼服甲螨科,蛛甲螨科.《茂兰景观昆虫》(李子忠,金道超主编),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2,544-547.27.张燕,金道超,杨茂发,王慧芙. 甲螨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贵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物科学版),2002,21(5):368-374.28.杨茂发,李子忠. 云南窗翅叶蝉属一新种. 中南林学院学报,2002,22(4):102-103.29.陈颖,陈文龙,杨茂发,但汉斌. 南美斑潜蝇室内饲养及生物学特性. 天津农业科学,2002,8(4):15-17.30.刘高峰,杨茂发. 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土壤甲螨群落结构与多样性.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3,22(1):27-33.31.孙桂华,杨春旺,杨茂发. 天津自然博物馆馆藏大叶蝉亚科昆虫名录.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3,22(6):505-508.32.杨茂发,徐芳玲,汪廉敏,李子忠,戴仁怀,宋琼章,徐翩. 宽阔水自然保护区昆虫初步调查.《宽阔水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集》(喻理飞,谢双喜,吴太伦主编),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4,340-379.33.徐芳玲,杨茂发,汪廉敏,李子忠,戴仁怀,宋琼章,徐翩. 宽阔水自然保护区昆虫名录.《宽阔水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集》(喻理飞,谢双喜,吴太伦主编),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4,380-391.34.杨茂发,李子忠. 台湾窗翅叶蝉属四新种记述. 动物分类学报,2004,29(3):491-496.35.杨茂发,李子忠. 西藏条大叶蝉属三新种. 动物分类学报,2004,29(4):756-760.36.刘细群,杨茂发. 贵州食蚜瘿蚊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 贵州农业科学,2005,33(1):8-10.37.杨茂发,李子忠. 斑大叶蝉属一新种. 昆虫分类学报,2005,27(1):14-16.38.杨茂发,骆军科,金道超. 黄柏瘦筒天牛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 中国森林病虫,2005,24(2):11-13.39.曹玲珍,杨茂发. 贵州蜻蜓目昆虫区系分析. 贵州农业科学,2005,33(2):7-10.40.杨茂发,宋冬梅. 中国西藏大叶蝉亚科二新种. 昆虫分类学报,2005,27(2):97-102.41.Maofa Yang, Lewis L. Deitz and Zizhong Li. A New Genus and Two New Species of Cicadellinae from China (Hemiptera: Cicadellidae), with a key to the Chinese genera of Cicadellinae. Journal of the New York Entomological Society, 2005, 113(1-2): 77-83.(SCI收录)42.杨茂发,李子忠. 同翅目:叶蝉科:大叶蝉亚科.《习水景观昆虫》(金道超,李子忠主编),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5,159-169.43.张燕,金道超,杨茂发. 甲螨目:直卷甲螨科,真卷甲螨科,缝甲螨科,短缝甲螨科,上罗甲螨科,矮汉甲螨科,剑甲螨科,耳头甲螨科,盖头甲螨科,沙甲螨科,沙足甲螨科,滑珠甲螨科,奥甲螨科.《习水景观昆虫》(金道超,李子忠主编),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5,552-558.44.孙立军,杨茂发,熊继文,曾令祥. 贵州地道中药材艾纳香害虫名录初报. 贵州农业科学,2005,33(5):65.45.杨茂发,宋冬梅,李子忠. 同翅目:叶蝉科:大叶蝉亚科.《贵州大沙河昆虫》(杨茂发,金道超主编),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133-142.46.金道超,杨茂发. 大沙河自然保护区景观昆虫区系多样性特点及演化的分析. 《贵州大沙河昆虫》(杨茂发,金道超主编),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14-34.47.宋冬梅,杨茂发. 贵州大沙河昆虫新阶元和中国新记录阶元. 《贵州大沙河昆虫》(杨茂发,金道超主编),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35-39.48.曹玲珍,杨茂发,周文豹. 蜻蜓目:蜓科,蜻科,色璁科,综璁科,山璁科,扇璁科. 《贵州大沙河昆虫》(杨茂发,金道超主编),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40-44.49.唐毅,杨茂发. 鞘翅目:虎甲科. 《贵州大沙河昆虫》(杨茂发,金道超主编),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201-202.50.周忠会,杨茂发. 鞘翅目:龙虱科,水龟虫科,锹甲科. 《贵州大沙河昆虫》(杨茂发,金道超主编),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209-212.51.杨再华,杨茂发. 膜翅目:胡蜂科,马蜂科,异腹胡蜂科,蜾赢科,蜜蜂科,切叶蜂科,隧蜂科,泥蜂科. 《贵州大沙河昆虫》(杨茂发,金道超主编),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483-489.52.向玉勇,杨茂发. 昆虫性信息素研究应用进展. 湖北农业科学,2006,45(2):250-256.53.练启仙,桑维钧,杨茂发,李小霞,任春光,杨汝. 贵州皇竹草纹枯病的发生特点与防治建议.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6,25(2):177-178.54.杨茂发,李子忠. 同翅目:叶蝉科:大叶蝉亚科.《赤水桫椤景观昆虫》(金道超,李子忠主编),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6,129-133.55.张燕,金道超,杨茂发. 甲螨目:真卷甲螨科,卷甲螨科,缝甲螨科,类缝甲螨科,矮汉甲螨科,阿斯甲螨科,温奥甲螨科,剑甲螨科,盖头甲螨科,沙甲螨科,沙足甲螨科,滑珠甲螨科,小棱甲螨科,角翼甲螨科.《赤水桫椤景观昆虫》(金道超,李子忠主编),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6,364-369.56.杨茂发,李子忠. 同翅目:叶蝉科:大叶蝉亚科.《梵净山景观昆虫》(李子忠,金道超主编),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6,153-162.57.刘高峰,杨茂发. 甲螨目:真卷甲螨科,卷甲螨科,真卷甲螨科,缝甲螨科,类缝甲螨科,罗甲螨科,上罗甲螨科,懒甲螨科,洼甲螨科,矮汉甲螨科,小赫甲螨科,裂板鳃甲螨科,珠甲螨科,沙甲螨科,沙足甲螨科,美甲螨科,泥甲螨科,阿斯甲螨科,剑甲螨科,步甲螨科,盖头甲螨科,奥甲螨科,单翼甲螨科.《梵净山景观昆虫》(李子忠,金道超主编),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6,691-701.

1、蜻蜓是世界上眼睛最多的昆虫。蜻蜓的眼睛又大又鼓,占据着头的绝大部分,且每只眼睛又有数不清的“小眼”构成,这些“小眼”都与感光细胞和神经连着,可以辨别物体的形状大小,它们的视力极好,而且还能向上、向下、向前、向后看而不必转头。2、蜻蜓成虫有两对等长的窄而透明的翅,脉序网状,翅前缘近翅顶处常有翅痣。咀嚼式口器发达。胸部斜列,前胸小,能活动。足接近头部(以便于捕食)。腹部细长。复眼突出,触角小而不明显。成虫的构造虽颇一致,但大小差别悬殊,翅展一般为5公分 蜻蜓在荷叶上舞蹈从最小的1.8公分(0.7寸)到最大的19.3公分(7.5寸)。3、蜻蜓和其他许多昆虫都不一样,它的卵是在水里孵化的,幼虫也在水里生活,所以它点水实际上是在产卵。雌蜻蜓产卵到水里面,多数是在飞翔时用尾部碰水面,把卵排出。我们常见的所谓“蜻蜓点水”,就是它产卵时的表演。蜻蜓的卵是黄色的。扩展资料蜻蜓是无脊椎动物,昆虫纲,蜻蜓目,差翅亚目昆虫的通称。后翅基部比前翅基部稍大,翅脉也稍有不同。休息时四翅展开,平放于两侧。稚虫短粗,具直肠鳃,无尾鳃。包括蜓总科Aeshnoidea、大蜓总科Cordulegastroidea、蜻总科Libelluloidea等3总科,共11科。蜓科和蜻科最为常见,广布于我国各地。蜻蜓是食肉性昆虫。他们捕食苍蝇、蚊子、叶蝉、虻蠓类和小型蝶蛾类等多种农林牧业害虫。蜻蜓是有益于人类的一类重要天敌昆虫。“蜻蜓点水”是蜻蜓将卵产在水中的生物学特征.其幼虫(稚虫)生活在水中,生活期因种类而异,蜓类一般为2年,有的长达了3至5年。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蜻蜓

丝虫的研究进展论文

泰迪

犬心丝虫病(Canine filariasis),又称犬恶丝虫病(Dofilara immitis),俗称“狗心脏虫病”,是由犬恶丝虫的成虫寄生于犬的右心室、肺动脉内,导致患犬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等遭受损害而发生的寄生线虫病。雌虫产生的幼虫——微丝蚴(Microficaria)进入并寄生在患犬的外周血液循环中,当蚊子等中间宿主吸血时,微丝蚴进入蚊子体内,发育为侵袭性幼虫,犬被微丝蚴阳性蚊子叮咬即可被感染。本病广发分布于亚洲、大洋洲、中东、非洲、南欧和美洲等蚊子栖息较多的地区。

据资料报道美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台湾等犬心丝虫的感染率达40~60%,并作为进出口的主要检疫项目。90年代初,我国的犬中曾流行此病,且黑龙江、沈阳、南京、浙江、广州、云南、重庆等地的警犬相继被感染,但近几年鲜有报道。本病为人畜共患寄生虫病,近十年来,在美国、日本、台湾等地发现人感染的病例,1993年在欧洲和美国分别召开了心丝虫病的国际会议,提示心丝虫病作为一种人畜共患病的重要性正日益受到重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饲养宠物犬的人也越来越多,尤其在大中城市这种情况更为明显,人与犬的密切接触给该病的传播提供了潜在可能。现就犬心丝虫病的诊断与防治技术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一、诊断技术

犬心丝虫病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观察,结合外周血液内微丝蚴检查,如有特征的皮肤病变出现,在病灶中心采血检查血丝蚴,发现蚴虫即可确诊。另外可采用商品化的试剂进行抗原检测。除了上述两种常用的诊断方法外,亦可配合其他诊断技术如胸腔X-光摄影、心电图等以提高确诊率,同时也可籍以评估病犬的病情。

患犬死后可通过尸体剖检,观察其病理变化或在病犬右心室、肺动脉中发现心丝虫虫体,也可得以确诊。

1.临床症状观察

早期病犬不表现临床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出现运动后突发性咳嗽、体重减轻、不耐运动。寄生虫虫体波及肺动脉内膜增生时,出现呼吸困难、腹水、四肢浮肿、胸水、心包积液、肺水肿。并发急性腔静脉综合征时,突然出现血色素尿、贫血、黄疸及尿毒症等症状。

2.病理剖检变化

成虫寄生于肺动脉和右心房阻塞血流,使心脏不能推出正常血量供应集体所需,导致心脏肥大和扩张,心肌纤维渐渐失去其收缩力。此外,虫体不断地机械性刺激心内膜,使平滑的心内膜变得粗糙不平,易形成微小血栓进入血流,造成微血管栓塞,导致局部缺血、坏死。微丝蚴可阻塞小静脉,造成循环障碍。

3.微丝蚴的观察

3.1鲜血涂片法

取末梢血液2滴置于载玻片上,制成厚滴片,直接在镜下观察活动的微丝蚴。或待血片干燥以蒸馏水溶解红细胞,趁湿片时镜检。也可在血片干燥后用甲醛固定,姬姆萨染色后镜检。

3.2离心集虫法

静脉采血1ml于试管中,加2%甲醛9ml,或7%醋酸5ml,亦可加1%稀盐酸5ml,混合均匀,裂解红细胞。2500r/min离心20min,弃上清,取沉渣涂片镜检,或涂片后用0.1%美兰液混合,加盖玻片镜检。

3.3过滤法

采血1ml加2.5%枸橼酸钠5ml,倒入300目筛网中过滤。用定性滤纸蘸干筛网背面的血液后直接镜检。

过滤法观察虫体最为直接,抗凝血中的细胞可通过筛网滤掉,只有虫体能留在滤网网格中,低倍镜下很容易找到。离心集虫裂解红细胞时,适合采用稀盐酸、醋酸,甲醛可使沉淀物浑浊,不易挑取,本法最好染色后镜检,虫体更为明显。

4.听诊

4.1心脏听诊

右心膨大和腔静脉症候群发生时,由于虫体干扰血流和三尖瓣闭锁不全导致听诊时可发现心缩期杂音或三尖瓣逆流音;约90%伴发腔静脉症候群的心丝虫病犬于心脏听诊时皆可听见有明显的三尖瓣逆流音;由于肺动脉高血压和肺大动脉环扩张致瓣膜闭锁不全的影响下,造成肺动脉血液的逆流,因此在听诊时可以听见心舒期杂音;因肺动脉高血压的影响导致第二心音出现分裂心杂音。

4.2肺脏听诊

病犬吸气时,偶尔可听见轻微至明显的分裂性杂音,病犬会因为右侧瘀血性心衰竭而引发全身性的临床症状:颈静脉搏动/扩张、肝肿大和腹水、胸腔内有胸水蓄积,听诊时发现模糊性肺音和心音,严重时甚至消失、体重渐渐减轻、心脏听诊可发现奔马性心节律,且第三心音明显增强。

5.胸腔X-光摄影检查和评估

心丝虫感染的病畜一般多以背-腹照的保定方式进行胸腔X-光摄影,如此可得较具诊断意义的胸腔X-光片。依病程的不同在X-光片上会出现不同的变化。

5.1病程初期,在肺叶周围的肺小动脉有轻微不明显的扩张现象,这些扩张的小动脉在X-光片上呈现线状不透明的影像。

5.2病程中期,可见肺叶间质密度增加,肺小动脉丛的各小动脉间的管径逐渐变化而失去原有的均一性。

5.3病程末期,肺动脉和右心有明显的扩张。此外,肺门周围的肺叶组织密度增加,使得肺脏正常的血管影响消失,而此种肺脏组织的变化为嗜酸球性肺炎的特征性病变。若在X-光片上见到有污点般样的肺脏实质化样的病变,则表示该病变区已形成局部肉芽肿和肺叶中主要的动脉发生栓塞。

6.心电图

心电图在慢性伴有严重的肺动脉高血压的病例中,常可见到病犬的右心室明显的肥大。此外,临床上可发现病犬常并发心房颤动和突发性的或持续性的心室心搏过速。

7.心脏超声波检查

可检出大部分病犬其右心房和右心室扩张膨大、三尖瓣乳头肌肥大。除此之外在某些伴有肺动脉高血压或慢性心衰竭的病例,常可发现病畜的心室间隔发生逆理性的动作。此外,临床上可藉由腔静脉症候群的有无来诊断那些慢性心衰竭的可疑病例。

8.血液学检查

心丝虫感染的病例在血液学检查方面往往可见血细胞减少,严重病例血细胞压积降低至10%,血浆白蛋白含量降低。当肝脏发生坏死或淤血时,肝功能指数就会上升,血液生活检查可见血清谷丙转氨酶升高(正常值为40,约高达80时则愈后不良),血清尿素氮升高至14~21mmol/L。尿液分析则发现白蛋白尿、血红素尿和高胆红素尿。

9.免疫学诊断

建立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及简介荧光抗体试验已用于本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但用于雌性成虫制成的抗原做血清学检查时,只能检测有雌性成虫感染的犬只,当感染程度轻微时(如犬体内的心丝虫成虫少于5条时),检查结果也可能显示阴性。如果单纯由雄性成功感染的犬则显示阴性。

10.分子生物学诊断

用PCR的检测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性和特异性。PCR检测法可以鉴别血液样品中心丝虫的遗传物质。检测结果不受心丝虫年龄大小和早期感染的影响,可以24h应用,能对早期感染进行确认。PCR检测法的取材量很少,只要有2个心丝虫细胞存在即可检测出来。因此,其在犬心丝虫的诊断上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二、防治

1.药物防治

犬心丝虫的防治药物较多,分杀微丝蚴、杀成虫和预防用药三种,因其药物毒性较高,用药后机体必须尽快将药物排泄,否则则危机其他脏器。因心丝虫寄生在肺动脉,易并发间质性肺炎,用药后多表现干咳或咳血。心丝虫虫体是由体内免疫系统来清除的,所以服药后常表现精神萎靡和食欲不良等反应。因此,在药物治疗的过程中,应注意对患犬的观察和护理,限制其剧烈运动和予以对症治疗。

2.手术治疗

当成虫寄生数量较多时、肺动脉内膜病变显著、肾功能低下而不宜采取药物治疗时,可采用手术治疗,特别是对急性心丝虫病的患犬,及时采用手术摘除虫体,方有救治的希望。手术疗法有开胸心室摘除术和静脉摘除术两种。

3.综合防治

3.1根据本病的流行病学特点,蚊子是犬心丝虫病的中间宿主,犬的心丝虫病是通过蚊子叮咬传播感染的。因此,加强犬舍内清洁卫生,定期消毒,防止蚊虫孳生,是预防本病的一个重要方面。如蚊子出现季节,在房舍周围要排除积水,铲除杂草,改明沟为暗沟,在稻田和水池中养鱼以消灭蚊子幼虫。对蚊子成虫,采用药物和烟熏等措施杀灭。在夜间蚊子行动活跃时,将犬关在有纱窗和纱门的房舍内。

3.2每半年带犬到动物医院进行一次心丝虫成虫的抗原检测,并按照兽医的要求,在蚊子活动季节期间,使用连续给药法和简介给药法,对6月龄以下的犬口服预防药物,以杀灭侵入犬体内尚未发育成熟或移行至心脏内的第三期幼虫。

3.3关于抗虫疫苗,现已有人研制出抗微丝蚴的几丁质酸疫苗,用此疫苗免疫沙鼠可以保护沙鼠不被微丝蚴感染。但是,这种疫苗在微丝蚴血症时使用则无效。

三、结语

犬心丝虫病广泛分布于亚洲、大洋洲、非洲和美洲等蚊子较多的地区,我国分布甚广,有些地区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犬心丝虫的感染率达40%以上。但该病治疗效果不理想,又无成熟的疫苗可以预防,因此从免疫学方面分析犬心丝虫的免疫机理,建立一种特异、敏感的免疫诊断方法,进行犬心丝虫病的早期诊断,将对该病的治疗和预防产生极其深远的意义。同时,早期确诊后尽早采取防治措施,切断传染源和传播途径,治疗或淘汰心丝虫阳性犬,建立健康犬群,阻止蚊虫叮咬,是防治该病的关键所在。做好犬类心丝虫病的防治,不近能提高犬的健康状况,降低养殖成本,而且也是保障人类身体健康的根本。

1905年Logan在湖南常德县的一例下痢患者的粪便中检出了日本血吸虫卵。差不多同时,一位英国医师在解剖一例福建籍华侨的尸体时,在其肠系膜血管中发现了日本血吸虫雌、雄成虫,从而用现代医学手段科学地证实我国有日本血吸虫病的流行。早在20年代对日本血吸虫在中国的危害性已引起了全国的注意,因此在不少地方,如湖北、湖南、江苏、浙江、福建、四川、广西、云南、广东等部分流行区开展了小规模调查,至1949年,血吸虫在中国地区分布的轮廓已被初步确定。1949年以前,对中国日本血吸虫中间宿主,已证实并确定其种名者有6种,分别属于3个螺属。此外,陈方之、甘怀杰、姚永政、李赋京等对钉螺的地理分布、感染率、感染强度以及生态习性进行了观察,并开展了灭螺试验。 1880年,曼松在厦门于一福州籍病人痰中查见并殖吸虫卵,但直到1930年应元岳在浙江绍兴兰亭发现两例并殖吸虫病人,才最终确定肺吸虫病也存在于中国。此后草药中国学者对该病的流行病学、病源学及地理分布等开展了一系列调查研究,并发现了新种。1934年,吴光、屈荫杰等在浙江绍兴的蟹体内发现并殖吸虫囊蚴;1942年Asada证实在东北地区的三种喇蛄有并殖吸虫囊蚴感染,从而确定了石蟹与喇蛄为我国肺吸虫病的传播媒介,浙江和东北为我国肺吸虫病的流行区。与此同时,陈心陶在广州怡乐村发现一新种,命名为怡乐村并殖吸虫。1940年唐仲璋在福建发现两种并殖吸虫,一种定名为林氏并殖吸虫,另一为感染啮齿动物之并殖吸虫,并分别在螺及蟹的体内发现了相应的幼虫。 近代医学文献中有关中国丝虫病的记载始于1871年,在海关和教会医院工作的外国医生,先后记述了中国丝虫病的发现与感染情况。1878年Manson在厦门首次证实蚊子为班氏丝虫的中间宿主及传播媒介。1926年以后中国学者也进行了丝虫病流行病学调查。冯兰洲于1931年在厦门除发现班氏丝虫外,又查到了马来丝虫,从而证明我国存在着两种丝虫,并于1933年对这两种丝虫的鉴别要点作了描述,确定中华按蚊是当地马来丝虫的主要传播媒介,并对马来丝虫的幼虫在中华按蚊体内的发育情况进行了仔细的研究。但在当时条件下,调查工作多局限于交通方便的城市及其近郊,因此到解放前夕,中国对丝虫病的了解很少。至于防治工作则无人过问。 许多学者,先后在全国许多地方,通过对不同人群、患者的粪便检查或尸体解剖,进行了肠道蠕虫病的调查,证实还存在其它肠道蛹虫,如:华枝睾吸虫当时已自南到北、由东到西做了较广泛的流行病学调查,并对广州一带华技睾吸虫感染率高的因素作了调查分析,并就其引起的合并症,如胆囊炎、阻塞性黄疸、肝硬化及与肝癌的关系均作了观察报道。关于布氏姜片吸虫的分布,当时已知达10省之多,唯各地分布明显不均,呈散发状。当时我国学者指出人体囊尾蚴病在我国并非罕见,而且自身感染的可能性很大,由于囊尾蚴可在脑内寄生,因而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百分率很高,所以对猪肉绦虫在我国的严重性不应忽视。关于蛔虫引起的各种合并症,如胆道蛔虫症、急性出血性胰腺炎等也有许多报道。

犬心丝虫病又叫犬血丝虫病或犬恶丝虫病,是由犬恶丝虫寄生于犬的右心室和肺动脉而引起的。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循环障碍、呼吸困难以及贫血等症状。本病流行较广,南方比北方多发。犬恶丝虫为黄白色粉丝状虫体,常数条纠缠成团。雄虫长12~18厘米,尾部数回盘旋。雌虫长25~30厘米,尾部较直。雌虫胎生,直接产出的幼虫叫微丝蚴。微丝蚴在犬的血液内作蛇样运动。犬心丝虫病需中间宿主蚊传播。因此,本病的发生有明显的地区性和季节性,多见于蚊虫繁殖的地区和蚊虫最为活跃的6~10月。感染初期症状不明显,以后可见咳嗽,易疲劳,食欲减退,被毛粗乱,消瘦,贫血,有的出现瘙痒、脱毛及结节性皮肤病。随着病情发展,病犬心悸亢进,脉细弱并有间隙,心内有杂音,肝肿大有触痛,胸、腹腔积水,全身浮肿,呼吸困难,严重者可导致死亡。诊断本病可根据发病季节、临床症状而初诊,或采血作微丝蚴检查而确诊。其方法是取末梢血液一滴,置载玻片上,加少量生理盐水稀释后加盖片作低倍镜检查,如有微丝蚴存在,即可见其在血液中活泼游动。也可取血液1毫升加7%醋酸溶液或1%盐酸溶液5毫升,离心2~3分钟,倾去上清,取沉淀镜检。检查微丝蚴时通常春、夏季检出率高,夜晚比白天检出率高。此外,也可用血清学方法进行特异性诊断。病犬死亡后可在右心和肺动脉中检出大量丝虫。本病除采用对症治疗外,还可用下列药物治疗:海群生(乙胺嗪)10~20毫克/千克,口服,每天1次,连服1周,对丝虫成虫和微丝蚴均有杀灭作用。酒石酸锑钾2~4毫克/千克,溶于生理盐水中静脉注射,每天1次,连用3次有效。对成虫有效的药物还有硫酸酰胺钠、伊维菌素、盐酸二氯苯胂和菲拉松等,对微丝蚴有杀灭作用的有波芬和二硫噻啉。应用上述药物治疗时,由于死亡虫体堵塞肺动脉可导致患犬衰竭甚至死亡,因此应谨慎从事。近年来国外多采用外科手术法取出肺动脉和右心室内的虫体。搞好环境卫生,消灭蚊虫孳生地。流行季节(5~10月),连日或隔日给予海群生(5毫克/千克)或左旋咪唑(2.5毫克/千克),有一定预防效果。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