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9月15日,《青年杂志》创刊。这本期刊拉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直接影响到陈独秀一生的命运,也强烈而深刻地影响到近代中国的格局。
当时的上海有另一本杂志叫做《上海青年》。这个杂志认为这两本青年期刊容易混淆,要求后者尽快改名。于是陈独秀接受出版发行机构群益书社经理陈子寿的建议,改名《新青年》,并于1916年9月1日复刊,仍然承接《青年杂志》,出版第2卷第1号。
陈独秀本来承受资金压力和社会压力,这次易名复刊可谓排除万难,但是陈独秀能言善道,在《新青年》的第2卷第1号的通告中巧妙解释说:“本志自出版以来,颇蒙国人称许。第一卷六册已经完竣。自第二卷起,欲益加策励。勉副读者诸君属望,因更名为《新青年》。且得当代名流之助,如温宗尧、吴敬恒、张继、马君武、胡适、苏曼殊。诸君允许关于青年文字皆由本志发表。嗣后内容,当较前尤有精彩。此不独本志之私幸,亦读者诸君文字之缘也。”这个解释反而提高了《新青年》的声望。被迫改名变成了众望所归。
新老事物容易出现冲撞,《青年杂志》因和老刊物“撞名”,《青年杂志》的出版商群益书局收到上海基督青年会的来信,说《青年杂志》和他们办的杂志刊名雷同,要求《青年杂志》更名。
在出版一卷、总计6本刊物后,1916年9月1日,《青年杂志》改名《新青年》出版,成为其时反封建和呼吁民主革命的中心刊物。
陈独秀在改刊后的第一期上发表《新青年》一文,提出时代青年的新标准是:生理上身体强壮;心理上是“斩尽涤绝做官发财思想”,“内图个性之发展,外图贡献于其群”;“以自力创造幸福”,“不以个人幸福损害国家社会”。
1916年12月26日,黎元洪签署“中华民国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简字第七百九十二号令”,任命蔡元培为北京大学校长。受命当天上午,蔡元培便到前门外西河沿的中西旅馆拜访来京出差的陈独秀,力邀他出任文科学长。
移居北京,陈独秀为《新青年》寻找到了新阵地,《新青年》迎来了李大钊、鲁迅、胡适等重要作者加盟。从此,陈独秀不再是上海弄堂里的个人办刊,“独人杂志”成为同人杂志。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1918年1月,《新青年》由陈独秀个人主编的刊物改为同人刊物。李大钊、鲁迅、胡适等参加编辑部并成为主要撰稿人。《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成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陈独秀更名或与妻子高君曼有关(作者:李明福,来源:香港周刊)陈独秀原名陈庆同,官名乾生,字仲甫,他一生使用过多个名字,而最终使用且最有名的则为陈独秀,据章士钊所说,陈独秀启用“独秀”之名可能并不是自恃优秀,而是与自由恋爱的妻子高君曼有关。1909年,在北京女子师范学校读书的高君曼回到安庆,与陈独秀住在一起。次年,高君曼悄悄生下一子,这是陈独秀与高君曼反抗封建礼教,可以说是“暴风骤雨”般爱情的结晶,陈独秀为表达对高君曼的挚爱,以“盛大美好”,为孩子取名“陈光美”。彼时,陈独秀并未启用陈独秀之名,也没有与高晓岚正式离婚,正好远在四川的陈氏兄弟陈大成夫妇来到安庆,为逃避陈高两家长辈责难,陈独秀决定让陈大成夫妇将孩子带到四川去餵养。此后,陈独秀和高君曼实在忍受不了陈高两家压力,只好去了杭州和上海,在那里正式结为夫妻。1913年,陈独秀因参加讨伐袁世凯被捕入狱,出狱后於1914年到日本,帮助章士钊创办《甲寅》杂志。远在四川的孩子陈光美已经四岁了,高君曼每每看见同龄小孩就会伤感。此时的陈独秀也启用与儿子“光美”对应的“独秀”之名,而繁体独字恰好暗喻“犬子在蜀”,当时无人知道陈独秀的更名用意。
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添加一个新字,实则新意迭出,寄托着人民群众独特的理念和深厚的思想感情。
《新青年》是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原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自1915年9月15日创刊号至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
《新青年》是综合性的文化月刊,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初名为《青年杂志》。陈独秀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
1916年9月1日出版第二卷第一号改名为《新青年》。初期的《新青年》在哲学、文学、教育、法律、伦理等广阔领域向封建意识形态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1917年初,《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新青年》从第4卷第一号(1918年1月)起实行改版,改为白话文,使用新式标点。
1917年7月4日,《新青年》第三卷五号陈独秀发表文章答顾克刚关于政治思想问题。8月9日,钱玄同邀请鲁迅加盟《新青年》。第四卷起改用白话文和新式标点,刊登新体诗。
1916年3月初,群益书社收到上海基督教青年会《上海青年》(周报)的来函,声称《青年杂志》的名字雷同,要求改名,免犯冒名的错误。陈子寿与陈独秀商量,拟将杂志名改为《新青年》。陈独秀虽十分郁闷,但群益书社毕竟是投资人,也不好太过反对,只得勉强屈从。《青年杂志》于是改名为《新青年》。
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
造型相当好看,而且也是非常别致的,看起来特别有质感,也充满了氛围,让人觉得特别精致,也特别有魅力。
我觉得这次宋祖儿的造型很好看,这宋祖儿大胆首次尝试这种大胆造型让人觉得非常惊艳,以往在大家的印象中宋祖儿都是比较青春的形象,这次宋祖儿的形象和造型都比较成熟和性感,给人感觉眼前一亮的感觉,不得不说现在宋祖儿的资源和发展前景都非常不错,宋祖儿这次的造型也获得了很多人的喜欢。
宋祖儿《ELLEMEN新青年》二月刊封面大片曝光后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说到宋祖儿大家一定不会陌生,宋祖儿也是童星出道的艺人,不过她真正获得大家认可是因为《乔家的儿女》这部剧,这部剧之后宋祖儿也获得了更多人的认可,宋祖儿和黄子韬主演的新剧《才不要和老板谈恋爱》也即将播出,这次宋祖儿受邀参加《ELLEMEN新青年》杂志的拍摄就足以说明她在圈内的人气和地位。
宋祖儿这次的造型非常好看
宋祖儿这次的造型和以往的造型有很大的差别,宋祖儿这次以一席双马尾造型出镜,造型都比较性感和成熟,这与宋祖儿之前的形象和造型有很大的差距,所以这次她的造型曝光后让很多人都感到非常震惊,随着年龄的增长宋祖儿也越发更有魅力,她现在也努力跳出以往的造型方框,开始尝试各种性感造型。
宋祖儿这次的造型很性感
我觉得这次宋祖儿的造型非常性感,宋祖儿是天生的美人,所以不管什么造型都可以轻松驾驭,现在宋祖儿也在努力转型,开始走实力派路线,她的演技和颜值也逐步获得了更多人的认可,我们也都非常期待宋祖儿继续解锁更多的新造型,这次宋祖儿的造型非常性感,我个人非常喜欢这次宋祖儿的造型。
《superelle》和《elle》的区别是:《elle》是正刊,《superelle》是特别刊。《superelle》是一本聚焦年轻偶像、社交媒体红人以及具有影响力辐射力的千禧一代、分享他们生活方式的潮流特刊。《superelle》是《elle世界时装之苑》的特别刊。扩展资料 2019年4月,在去年推出线上版之后获得巨大市场反应,《ellemen新青年》纸刊顺势而生。这本崭新的杂志会将目光聚焦于娱乐圈、时尚圈的那些年轻面孔,记录下他们的成长故事和他们背后的时代密码。我们认为,这些新鲜血液将是理解现代娱乐工业的入口,也会是进入未来世界的通道。作为一本国际化的杂志,我们更青睐那些刚刚踏上征途的潜力股。创刊之初,《ellemen新青年》就邀请了四位颜值、实力兼具的年轻人登上创刊号的封面。他们分别是:日本90后人气新星坂口健太郎、去年颁奖季大热剧集《杀死伊芙》的女主角Jodie Comer、在《X战警》系列和《皮囊》中都有杰出表现的年轻老戏骨Nicholas Hoult以及年仅八岁就已经靠表情包火遍全球的“假笑男孩”Gavin Thomas。除了一直活跃在亚洲娱乐圈的坂口健太郎,其他几人均是首次登上中国大陆地区时尚杂志封面,Gavin更是献出了自己的全球首封。
如果说温润的底色是故乡塑造的根,那坚强则是董思成生长的痕迹。从少年到大人,他已走过了很多路,时时从新出发,但也不慌不忙。他知道当下的每一步都不简单,但也接受“慢慢来,路还很长”。
《ELLEMEN新青年》
夏季刊封面人物正式发布
ellemen新青年
01:变与不变
拍摄过程中,调试灯光间隙,董思成任由工作人员“摆弄”他的妆发,自己只是安安静静地坐着,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
“当时你在想些什么呢?”我问。“倒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董思成笑了,“就想着等会儿可能要摆什么动作,看看有什么道具是可以用上的,偶尔‘偷偷’看一眼拍出来的照片怎么样。”
ellemen新青年
年前《如月》杀青后,董思成直接从横店剧组回了老家温州。在外奔波的这么些年,他很少有机会和家人过一个完整的春节,这次近乎两周的假期实属难得。“今年正好可以有这个机会,而且横店离温州也不远。”
很久没有在家里休息这么长时间了,董思成觉得很幸福。这段时间实际上他基本没怎么出门,几乎都是跟父母一起待在家里。“爸妈会给我做很多好吃的,而且我们那儿盛产海鲜,每一顿都有鱼、虾、螃蟹!”结果是,因为吃太好,他长胖了。“最近一直在努力健身。”董思成有些无奈,但这当然是“甜蜜的负担”,也让他找回了许久未感受到的热闹的春节仪式感。
ellemen新青年
小时候过年,和所有小孩儿一样,董思成最期待的就是收红包环节,后来不知不觉再回家,他就成了发红包的那一个。“现在轮到我给红包了,会给亲戚们的儿子、女儿,还有一些比我年纪小的小朋友们。”原来自己早已变成一个真真正正的大人——这个时刻让他清楚地意识到。
更明显的是,比起过去的2021年,董思成亦清晰地觉察到自己的内心变化:面对一件事情会比以前考虑得更多,希望尽可能做到方方面面周全、成熟。但也正是在这样的变化中,他感到自己的不足。“可能还有很多时候做得没能让自己满意吧!”董思成承认。
02:初来乍到
董思成的微信朋友圈封面图写着一句话:“人生路上步履不停,为何总是慢一拍。”出自日本著名导演是枝裕和的电影《步履不停》。“那时候无意间搜到这部电影,它可能没有那么跌宕起伏的剧情,很平淡,但里边的某些场景总会让你感觉好像在生活中的某一刻曾出现过。”这是一个平淡的故事,讲述偏远小镇一家人日复一日的漫长岁月,但恰恰是这些生活的细枝末节击中了他。
“电影里,男主角的父母还健在的时候,他一直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回家去看望他们,回家过年也觉得很麻烦,后来当他真的意识到的时候,家人却已经去世了。”无论多么小心翼翼,人生终究会错过一些事,“有的事现在不做,将来肯定会后悔的。”董思成颇有感触。
他在诸多访问中表达了对是枝裕和的作品的钟情,那种对琐碎日常的表达充斥着引人入胜的戏剧张力和生命力,是过去在唱跳舞台上的他不曾体会过的表达方式。“跳舞和演唱当然也需要 情感 ,但演员更多需要用内在的力量、需要调动所有的细胞,还要去观察生活,用这些‘工具’去表达角色的 情感 。”
ellemen新青年
尽管作为舞蹈生出身,演戏其实一直是董思成特别想挑战的领域,为此,2015 年,他考取中央戏剧学院,成为了表演系的一名新生。去年十月,董思成以演员的身份正式试炼——在民国奇幻剧《如月》中,他饰演“异变者”司徒威廉。
“外表阳光活泼,内心偏偏自恃高傲”,这是关于司徒威廉的人物概述。“小小透露一点吧。”董思成接着卖了个关子:“他是一个有极大反差的人,之后大家看剧的时候肯定会发现他有很不一样的一面。司徒威廉能做到真正的从心所欲,我很佩服他的性格。”
ellemen新青年
这一次,董思成切身体会了何谓戏剧的张力。他承认,很多时候“累”已经不足以形容那种精神上的起伏——无论是悲伤,还是快乐,得使劲儿调动所有的 情感 ,再通过自己的身体释放出来。挺难的,董思成不讳言。拍戏前期,他一直在不断寻找属于自己的表达出口。
一方面,导演李木戈给了董思成很大的支撑。“他在片场非常照顾我们每一个演员,尤其是因为我第一次演戏,他不断的给我灌输很多表演的概念和基础知识,特别细心。所以其实拍这部戏我最要感谢的就是李木戈导演,而且他经常跟我们打成一片。”在这样的氛围中,董思成的包袱慢慢得以卸下。
另一方面,他有属于自己的“秘密武器”:背台词。“可能因为小的时候背书就比较快,所以现在长大了算是传承了过去的‘优良的技能’,没想到有一天还真用上了,挺幸运的,哈哈。”有时候,仅用十分钟左右董思成就能把三场戏的台词体量记下,这也给他留了更多空间去注入 情感 。
ellemen新青年
过去看克里斯托弗·诺兰的《盗梦空间》,以及不久前上映的丹尼斯·维伦纽瓦的科幻巨制《沙丘》,让董思成也向往去体验一段冒险而奇幻的经历,因此能够加入《如月》某种程度上对他来说是圆了一个梦。“觉得自己终于能靠近了一点点。”他形容。
作为演员的目标?高度?关于结果,董思成反而没有预想太多。“反正拍戏的过程中,我自认为付出了足够的努力,所以不管具体呈现出来之后会是怎么样的结果,我都虚心接受。”
03:自己发光
“他不太惧怕黑暗,因为他自己会发光。他身上有一种不慌不忙的坚强。”在综艺《我们的师父》中,同为嘉宾的大张伟如此评价董思成。和打小生长的城市一样,温润、通彻的气质也蕴藏在董思成身上。
ellemen新青年
十二岁那年,董思成告别家乡温州,告别无拘无束、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只身前往北京。那时候,他对“远行”,对北边那座陌生的城市毫无概念。“只觉得到首都了,能在全中国最好的舞蹈学院学习,那就挺好的。”凭借艺术类舞蹈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舞蹈学院附中后,董思成在北京一待就是六年。也是在这里,他遇到形形色色的人,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
ellemen新青年
如果说不慌不忙是故乡塑造的根,那坚强则是董思成生长的痕迹。六年,在北京舞蹈学院的每一天,日复一日的训练,从早到晚满满当当的课程,军事化的管理,鲜有自由的时间。后来因为机缘巧合到了国外,亦是终日扎根在练习室的时光。“强大的内心”是必须的吧,董思成也不由得感叹。
带着这般烙印,如今董思成的战场又再度回到北京。“十几岁在这座城市打拼,现在又回到这里来,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吗?”我问。“这个问题很神奇……嗯……我觉得每个阶段都有不一样的心态吧,压力的来源也不一样,初中、高中、大学更多的是在校园里,而现在工作,就感觉已经脱离了舒适圈,一切都要靠自己去拼搏,也会思考很多将来的事情。”说话间他似乎也在重新拾回那些记忆。
ellemen新青年
对身边的朋友而言,董思成无疑是一个好的倾听者,是一个称职的“心理辅导员”,但谈及他有情绪或者压力时会如何消解,他的倾诉对象则是自己。“如果我有压力的话,一般都自己消化,很少跟别人说,也不怎么跟我父母说。”从小独自在外上学、打拼,董思成习惯了“报喜不报忧”,在他看来,与其给冒着给别人带来负担的风险,不如只分享开心的事儿心里来得舒坦些。
问董思成,现阶段是否仍有特别想完成或是去突破的事?“暂时没有想得特别远。如果现在有工作就把这个工作做好,今天要拍杂志就把杂志拍好,今天要跟您聊天就好好聊。我觉得把每件事情完成、做好当下的每一步就很不简单了。”他答道。
静水流深,人生还得步履不停地行进着,董思成心里有一个标准,现在,正尽力朝那个方向去努力,只是“时候未到”,而他所能做的,就是把当下握在手里:“慢慢来,路还很长。”
监制 森蝶
摄影 Edwin Zhang
造型 佩佩
编辑 路路
化妆 Jung EunKyung
发型 Kim YooJin
美术 FeiFei Li
撰文 莫兰
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中的著名杂志。
《新青年》,首刊名《青年杂志》,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革命报刊之一,1915年9月15日创刊于上海,1916年9月1日,《青年杂志》易名《新青年》出版,陈独秀在改刊后的《新青年》第一期上发表《新青年》一文,号召青年做“新青年”。1926年停刊,历经十年,始终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和新思想宣传的主要阵地。杂志为16开月刊,每出满6号为一卷,从创刊到1922年7月止,共出刊9卷54号。作为其创办者和主要撰稿人的陈独秀也因此声誉鹊起,成为近代史上风云一时的人物。自1918年后,该刊物改版,不接受来稿。该杂志发起新文化运动,并且宣传倡导科学(“赛先生”,Science)、民主(“德先生”,Democracy)和新文学。俄国十月革命后,《新青年》又成为宣传共产主义的刊物之一,后期成为中共早期的宣传刊物。
两个是同一种
两者没有区别,《青年杂志》是《新青年》的原名。
相关介绍:
《新青年》是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原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重要作用。
1916年9月1日,《青年杂志》易名《新青年》出版。陈独秀在改刊后的《新青年》第一期上发表《新青年》一文,号召青年做"新青年"。
扩展资料
《新青年》坚持“世界的而非锁国的”的原则﹐对于外国文学的各种流派和作家采取了开闳的态度﹐它先后译介了俄国的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契诃夫﹑安特莱夫﹑索洛古勃﹑库普林等人的创作。
为了保卫和推进文学革命﹐《新青年》还进行了反对封建复古派文人及其他封建文学潮流的斗争。这主要包括对以刘师培﹑林琴南为代表的“文选派”和“桐城派”封建复古势力反对白话文维护文言文﹑反对新道德维护旧道德的斗争﹔对腐朽无聊的黑幕派文学和鸳鸯蝴蝶派文学的斗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新青年
01 陈独秀 《新青年》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该杂志发起新文化运动,并且宣传倡导民主与科学,科学(“赛先生”,Science)、民主(“德先生”,Democracy)和新文学。 《新青年》(LA JEUNESSE)是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原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重要作用。自1915年9月15日创刊号至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该杂志发起新文化运动,并且宣传倡导民主与科学,科学(“赛先生”,Science)、民主(“德先生”,Democracy)和新文学。 《新青年》杂志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宣传民主与科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受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新青年》在后期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许多高级共产党员(如毛泽东)都受到过《新青年》的影响。 《新青年》对现代中国社会的转型有着多方位、多层次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现代、当代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和自然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现代化进程中,都曾在不同程度上蒙受和正在继续蒙受《新青年》杂志的鼓舞和鼓励。《新青年》描述的“理想的新时代新社会,是诚实的、进步的、积极的、自由的、平等的、创造的、美的、善的、和平的、相爱互助的、劳动而愉快的、全社会幸福的。”
只有狂人日记,因为它是第一篇
1916年9月1日,杂志《新青年》上面发表的一篇文章,让陈独秀深深地为之震撼。整篇文章不仅有回环绕梁的韵律,荡气回肠的气魄,更有精辟入理的说理。让他更没有想到的是,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后来的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
当时,外国列强正在觊觎中国,四处散布我国就像垂死之人一样,无可救药的言论。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严重危机,大批不愿看到中国灭亡的知识分子开始东渡日本,想通过对明治维新成果的学习挽救中国。
1913年,李大钊在朋友的帮助下,远赴日本求学,在日本待的整整三年时光里,他更是深切地感受到了中国需要立刻改变,刻不容缓。
1916年春季的一天,李大钊在户外散步,登高远望,看到日本到处弥漫着一片生机盎然的春色,他向遥远的祖国眺望,不知今天的祖国又是怎样呢?突然心中满怀悲愤之情,写下了让无数国人觉醒的文章《青春》。
通过季节上的春天,让李大钊不由地联想到了人生里的春天,甚至政治上的春天。他是多么地渴望中国可以早日摆脱腐朽的统治获得重生啊!
在这篇《青春》中,李大钊满腔的爱国热情得以充分地展现,他尽情地抒发着自己的想法:中华民族的青年要向世人展现出这样一种姿态,不要去和任何人争辩中国到底会不会灭亡,而要把自己身上青春的力量投入到改造中国的事业中,让中华民族以强壮的青春之态得到重生。
《呐喊》的集子里收的《狂人日记》《孔乙己》《药》《风波》《故乡》这五篇,但是《头发的故事》我不是很确定,20年的作品,楼主可以查一下先生的年表。《阿Q正传》是在《晨报副刊》上面连载的,不是《新青年》。后来因为“1920年上半年,《新青年》编辑部移到上海编印。从1920年9月的8卷一号起,成为中国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机关刊物,它与当时秘密编辑发行的《共产党》月刊互相配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理论上正式的准备,1922年7月休刊。1923年6月改为季刊,成为中共中央正式理论性机关刊物。1925年4月起出不定期刊,共出5期,次年7月停刊。后期的《新青年》介绍了大量马列主义著作和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经验。”原本因为同样的目的而走到一起的新青年诸同人又渐渐选择了不同的道路,所以先生大概就不在上面发文章了吧。至于思想主题,一楼的回答也是大概差不多的吧。希望楼主有机会可以自己看一下先生的小说,个人非常赞赏。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 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 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 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 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 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 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 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 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 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 史上的不朽杰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 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 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 出世。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 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 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 《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 《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 外集拾遗》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 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 《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 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 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 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 《小说旧闻钞》等等。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 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 重建的鲁迅墓题字。1938年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鲁迅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 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鲁 迅全集》〔十六卷〕。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 纪念馆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 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 说行天下:小说网站上千个,总有一个适合您。 说行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