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当代大学生社交恐惧的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当代大学生社交恐惧的研究论文

从自身角度出发,谈谈在人际交往中的不良心理及调试的方法。 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一员,我们每天都面临着人际交往问题,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有的人得心应手如鱼得水而有的人在交往过程中有着一些这样或那样的不适应这些不适应也就是不良的心理状态,主要体现在以下这些方面。 一、有的人在交往的过程中非常的紧张紧张,到连语言都表达不清楚,有一种手足无措张口结舌的感觉。 有这种情况的人过后还非常的后悔,觉得自己真的很没有用,越自责越不能更好地与人交流。 要克服这种情况,这种状态就要在日常生活中多与人交流交流的多了,慢慢地这种状态就会减少,并且在心中告诫自己没什么了不起的,都是一样的人,让自己逐渐有自信心。二、面对比自己地位高的人或者是不太熟悉的人有自卑感。 其实这是正常的心理现象不是你一个人这个样子,每个人都是这样子,只不过有的人克服了这个毛病,成为交往中的达人。 这种情况就要求自己逐步树立自信心自信心的得来,是由于自己平时努力的结果,所以在日常工作中学习中都要严格要求自己成为领域的佼佼者,也成为别人仰视的对象,接触的人越多,接触人的层次越高,你的人际交往能力就会更强。三、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在活动中能够让你更好地体会到与人交往的乐趣。 人际交往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只有多参加活动,才能亲身体验,从中领悟到交往的技巧也可以多阅读一些这方面的书籍,从书籍上获得的技巧,在实践中在家已经你的人际交往就会越来越得心应手。

还有这种课?

人际交往能力就是在一个团体、群体内的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人是社会的人,离开了社会,离开了与其他人的交往,一个人将无法生存。只要走上社会,就会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在与人交往中,能否得到别人的支持、帮助,就会涉及到自身能力的问题。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思想活跃、感情丰富,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人人都渴望真诚友爱,大家都力图通过人际交往获得友谊,满足自己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但面对新的环境、新的对象和紧张的学习生活,使得一部分学生由此而导致了心理矛盾的加剧。此时,积极的人际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人精神愉快,情绪饱满,充满信心,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一般说来,具有良好人际关系的学生,大都能保持开朗的性格,热情乐观的品质,从而正确认识、对待各种现实问题,化解学习、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形成积极向上的优秀品质,迅速适应大学生活。相反,如果缺乏积极的人际交往,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和别人,心胸狭隘,目光短浅,则容易形成精神上、心理上的巨大压力,难以化解心理矛盾。严重的还可能导致病态心理,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可能形成恶性循环而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大学生常见的交往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自我认识的不足,产生的认知障碍;(2)仅凭情感的好恶,来决定人际交往方向,产生不良后果,进而形成的情感障碍;(3)因人格的差异,在交往中带来误解、矛盾与冲突,产生的人格障碍。其中情感障碍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障碍中所占的比重较大。情感障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自卑心理。自卑是人际交往的大敌。自卑的人悲观、忧郁、孤僻、不敢与人交往,认为自己处处不如别人,性格内向,总觉得别人瞧不起自己。这类人主要是由以下几种原因引起:过多的自我否定、消极的自我暗示、挫折的影响和心理或生理等方面的不足。像有的学生身材矮小、相貌丑陋、出身低微、学习差等等。这种同学在学校中为数不少。其二,孤独心理。孤独是一种感到与世隔绝、无人与之进行情感或思想交流、孤单寂寞的心理状态。孤独者往往表现出萎靡不振,并产生不合群的悲哀,从而影响正常的学习、交际和生活。这类学生主要由以下几种原因引起:性格、过于自负和自尊、挫折。其三,嫉妒心理。嫉妒是在人际交往中,因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学习、名誉等方面不如对方而产生的一种不悦、自惭、怨恨甚至带有破坏性的行为。特点是:对他人的长处、成绩心怀不满,抱以嫉妒;看到别人冒尖、出头不甘心,总希望别人落后于自己,嫉妒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没有竞争的勇气,往往采取挖苦、讥讽、打击甚至采取不合法的行动给他人造成危害。这种情况严重阻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交际能力,给大学生成人和成才带来了莫大的困难。其四,报复心理。所谓报复,是在人际交往中,以攻击方法发泄那些曾给自己带来挫折的人的一种不满的、怨恨的方式。它极富有攻击性和情绪性。报复心理和报复行为常发生在心胸狭窄、个性品质不良者遭到挫折的时候。据社会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报复心理的产生不仅同个性特点有关,而且与挫折的归因和环境有关,报复常常以隐蔽的形式进行。因为报复者常常以弱者的身份出现,他们没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公开的反击能力,所以只有采取隐蔽的方式来进行报复!这种心理给报复者的人际交往带来了莫大的阻力和压力。当然,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除了上面的内容外,还有社交恐惧、猜忌等诸多方面的内容。面对上述这么多的心理障碍,大学生们如何克服,如何改善人际关系,加强人际关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注重人际交往中平等、相容、互利的原则。首先,要坚持平等,无论是公务还是私交,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其次,人与人之间的融洽关系,是与对他人的包含、容纳和忍让,所不可分里离的。主动与人交往,广交朋友,求同存异、互学互补、处理好竞争与相容的关系,更好的完善自己。再次,人际交往是一种双向行为,故有来而不往、非理也之说,只有单方获得好处的人际交往是不能长久的。所以要双方都受益,不仅是物质的,还有精神的,所以交往双方都要讲付出和奉献。第二,在人际交往中学会宽容。人际交往中往往会产生误解和矛盾。大学生个性较强,接触又密切,不可必免产生矛盾。这就要求大学生在交往中不要斤斤计较,而要谦让大度、克制忍让,不计较对方的态度、不计较对方的言辞,并勇于承担自己的行为责任,做到宰相肚里能撑船。宽容克制并不是软弱、怯懦的表现。相反,它是有度量的表现,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润滑剂,能化干戈为玉帛,赢得更多的朋友。第三,有技巧的进行人际交往。大学生若想在人际交往中取得优势地位,就必须掌握一定的技巧。如:记住别人的姓或名,主动与人打招呼,称呼要得当,让别人觉得礼貌相待、倍受重视,给人以平易近人的印象;举止大方、坦然自若,使别人感到轻松、自在,激发交往动机;培养开朗、活泼的个性,让对方觉得和你在一起是愉快的;培养幽默风趣的言行,幽默而不失分寸,风趣而不显轻浮,给人以美的享受;与人交往要谦虚,待人要和气,尊重他人,否则事与愿违;做到心平气和、不乱发牢骚,这样不仅自己快乐、涵养性高,别人也会心情愉悦;注意语言的魅力,安慰受创伤的人,鼓励失败的人,帮助有困难的人;处事果断、富有主见、精神饱满、充满自信的人容易激发别人的交往动机,博得别人的信认,产生使人乐意交往的魅力等等。每个人生命的主宰其实就是自己,关键是自己要有所改变,当代大学生应该了解并认识到人际交往的重要性,找到合适的方法培养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自身的人际关系。

专家指出,大学生若出现心理障碍后如不尽快摆脱,不仅妨碍其学业的顺利完成,而且极易发展成为心理疾病,严重者将导致神经失调、精神分裂。然而我们该如何写有关大学生心理障碍的论文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有关大学生心理障碍的2000字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浅谈》

摘 要:当今大学生,面临最大的一个问题不是学习和就业,而是人际交往。大学生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常常因为一些客观的因素以及主观认知、情绪、人格等心理因素的偏差而走入了心理误区,以至出现像自卑、孤独、嫉妒和报复等交际心理障碍,怎么样才能消除这方面的障碍,使自己在人际交往中获得他人的认可,成为大学生们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2)04-010-2

人际交往能力就是在一个团体、群体内的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人是社会的人,离开了社会,离开了与其他人的交往,一个人将无法生存。只要走上社会,就会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在与人交往中,能否得到别人的支持、帮助,就会涉及到自身能力的问题。

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思想活跃、感情丰富,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人人都渴望真诚友爱,大家都力图通过人际交往获得友谊,满足自己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但面对新的环境、新的对象和紧张的学习生活,使得一部分学生由此而导致了心理矛盾的加剧。此时,积极的人际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人精神愉快,情绪饱满,充满信心,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一般说来,具有良好人际关系的学生,大都能保持开朗的性格,热情乐观的品质,从而正确认识、对待各种现实问题,化解学习、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形成积极向上的优秀品质,迅速适应大学生活。相反,如果缺乏积极的人际交往,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和别人,心胸狭隘,目光短浅,则容易形成精神上、心理上的巨大压力,难以化解心理矛盾。严重的还可能导致病态心理,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可能形成恶性循环而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大学生常见的交往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自我认识的不足,产生的认知障碍;

(2)仅凭情感的好恶,来决定人际交往方向,产生不良后果,进而形成的情感障碍;

(3)因人格的差异,在交往中带来误解、矛盾与冲突,产生的人格障碍。其中情感障碍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障碍中所占的比重较大。

情感障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自卑心理。自卑是人际交往的大敌。自卑的人悲观、忧郁、孤僻、不敢与人交往,认为自己处处不如别人,性格内向,总觉得别人瞧不起自己。这类人主要是由以下几种原因引起:过多的自我否定、消极的自我暗示、挫折的影响和心理或生理等方面的不足。像有的学生身材矮小、相貌丑陋、出身低微、学习差等等。这种同学在学校中为数不少。

其二,孤独心理。孤独是一种感到与世隔绝、无人与之进行情感或思想交流、孤单寂寞的心理状态。孤独者往往表现出萎靡不振,并产生不合群的悲哀,从而影响正常的学习、交际和生活。这类学生主要由以下几种原因引起:性格、过于自负和自尊、挫折。

其三,嫉妒心理。嫉妒是在人际交往中,因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学习、名誉等方面不如对方而产生的一种不悦、自惭、怨恨甚至带有破坏性的行为。特点是:对他人的长处、成绩心怀不满,抱以嫉妒;看到别人冒尖、出头不甘心,总希望别人落后于自己,嫉妒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没有竞争的勇气,往往采取挖苦、讥讽、打击甚至采取不合法的行动给他人造成危害。这种情况严重阻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交际能力,给大学生成人和成才带来了莫大的困难。

其四,报复心理。所谓报复,是在人际交往中,以攻击方法发泄那些曾给自己带来挫折的人的一种不满的、怨恨的方式。它极富有攻击性和情绪性。报复心理和报复行为常发生在心胸狭窄、个性品质不良者遭到挫折的时候。据社会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报复心理的产生不仅同个性特点有关,而且与挫折的归因和环境有关,报复常常以隐蔽的形式进行。因为报复者常常以弱者的身份出现,他们没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公开的反击能力,所以只有采取隐蔽的方式来进行报复!这种心理给报复者的人际交往带来了莫大的阻力和压力。当然,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除了上面的内容外,还有社交恐惧、猜忌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面对上述这么多的心理障碍,大学生们如何克服,如何改善人际关系,加强人际关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注重人际交往中平等、相容、互利的原则。首先,要坚持平等,无论是公务还是私交,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其次,人与人之间的融洽关系,是与对他人的包含、容纳和忍让,所不可分里离的。主动与人交往,广交朋友,求同存异、互学互补、处理好竞争与相容的关系,更好的完善自己。再次,人际交往是一种双向行为,故有来而不往、非理也之说,只有单方获得好处的人际交往是不能长久的。所以要双方都受益,不仅是物质的,还有精神的,所以交往双方都要讲付出和奉献。

第二,在人际交往中学会宽容。人际交往中往往会产生误解和矛盾。大学生个性较强,接触又密切,不可必免产生矛盾。这就要求大学生在交往中不要斤斤计较,而要谦让大度、克制忍让,不计较对方的态度、不计较对方的言辞,并勇于承担自己的行为责任,做到宰相肚里能撑船。宽容克制并不是软弱、怯懦的表现。相反,它是有度量的表现,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润滑剂,能化干戈为玉帛,赢得更多的朋友。

第三,有技巧的进行人际交往。大学生若想在人际交往中取得优势地位,就必须掌握一定的技巧。如:记住别人的姓或名,主动与人打招呼,称呼要得当,让别人觉得礼貌相待、倍受重视,给人以平易近人的印象;举止大方、坦然自若,使别人感到轻松、自在,激发交往动机;培养开朗、活泼的个性,让对方觉得和你在一起是愉快的;培养幽默风趣的言行,幽默而不失分寸,风趣而不显轻浮,给人以美的享受;与人交往要谦虚,待人要和气,尊重他人,否则事与愿违;做到心平气和、不乱发牢骚,这样不仅自己快乐、涵养性高,别人也会心情愉悦;注意语言的魅力,安慰受创伤的人,鼓励失败的人,帮助有困难的人;处事果断、富有主见、精神饱满、充满自信的人容易激发别人的交往动机,博得别人的信认,产生使人乐意交往的魅力等等。

每个人生命的主宰其实就是自己,关键是自己要有所改变,当代大学生应该了解并认识到人际交往的重要性,找到合适的方法培养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自身的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 烨子.清华人生规划.新华出版社,2002,第一版.

2 凡禹.人际交往的艺术.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第一版.

3 张雯,张凯等.守护精神家园--给大学生.海燕出版社,2000,第一版.

4 夏伟东.思想道德修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第一版.

大学生社交恐惧症现状研究论文

关键词: 大学生 人际关系 心理问题 因素 中国论文 职称论文摘要: 大学生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与发展都依赖于人际交往。通过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健康问题的分析和研究 , 针对性地提出处理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相关原则来调适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 , 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戴尔 1卡耐基说过: “ 一个人事业的成功 , 只有百分之十五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 , 另外百分之八十五要靠人际关系和处世的技巧 ” 。可见 , 人际关系的好坏是一个人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对于大学生来说 , 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大学生活的需要 , 更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需要。人际交往是每个大学生不可缺少的 “必修课 ” , 大学生通过交往、沟通、交流感情 , 建立友谊 , 切磋学问 , 探讨人生。大学生的交往效果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健康和成长发展 , 也影响着高校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 ,培养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一 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类型和特点1 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类型教师与学生 , 是大学校园里的两大基本群体。师生关系 , 同学关系是和大学生联系最紧密的。教师是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对象 , 师生关系是学生人际关系的重要内容。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学生在学校的健康的学习成长。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 , 是大学生人格模仿的对象。与教师交往也是大学生知识需求的一个重要途径 ,教师与学生的平等交往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前提; 同时师生关系也是一种业缘关系 , 师生之间心理距离小 , 心理相容度高 , 教师对学生充满爱护与关爱 , 学生对老师充满尊敬与敬仰 , 师生关系是一种纯洁而无私的人际关系。同学是大学生交往的基本关系 , 也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对象。大学校园里的同学关系总的说是和谐、友好的。大学生之间的交往是最普遍 , 也是最微妙和复杂的。一方面 , 大学生年龄相仿经历相同 , 兴趣爱好相近 , 共同生活在一个集体 , 学习相同的专业 , 沟通与交往容易; 另一方面 , 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域、不同家庭背景、生活习惯个性气质差异 , 再加上大学生空间距离小 , 交往密度高而且自我空间狭小 , 而对人际交往的期望较高 , 一旦得不到满足 , 容易采取消极退避的态度。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老乡之间、室友之间、个人与班级以及和学校之间等错综复杂的社会交往 , 构成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网络系统。大学生处于一种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 , 良好的人际关系 , 是他们心理正常发展、个性保持健康和具有安全感、归属感 , 幸福感的必然要求[ 1 ]。2 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大学生交往呈多元与开放交往。大学生渴望友谊 , 渴望结交更多的朋友 , 交流更多的信息 , 接受更多的新思想。大学生人际交往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开放式交往趋势 , 表现出以下特点:(1) 交往范围扩大。交往对象由以前的亲缘、朋友交往转向更广泛的社会交往群体。同学交往不局限于同班同学 , 而逐渐发展到同级、同院系甚至是同校的可认识的同学; 不仅包括同性交往 , 异性交往也是交往的重要方式。(2) 交往频率提高和交往手段多元化。大学生交往由偶尔的相聚发展到经常的聊天、社团活动、体育活动、娱乐以及其他一些集体活动。网络和电子产品的发展为大学生的交往提供了更加广阔的交往空间 , 交往手段的发展使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变得更方便、更快捷。(3) 从交往方式看 , 以寝室为中心 , 社会工作和网络社交占主导。大学生由于时间、精力、生活环境、经济条件等方面的限制 , 交往的主要场所在校园 , 中心是学生的寝室和教室 , 新型的社交方式 BBS和 QQ等发挥着重要作用。(4) 交往目的的多样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 , 大学生在选择什么样的人交朋友 , 并不纯粹是由于情感和志同道合 , 交往动机变得很复杂 , 越来越注重与自身社会利益相关的务实性 , 呈现出情感型交往与功利型交往并重的趋势[ 2 ]。二 大学生常见的人际交往障碍1 猜疑心理 , 缺少知心朋友猜疑心是在交往中由主观推测而产生的对他人不信任的复杂情感体验。这类大学生对别人总是持不信任的态度 ,不肯讲真话 , 戴着假面具与人交往。一些人由怀疑他人到怀疑自己 , 失去信心 , 变得自卑、怯懦、消极和被动 , 人际交往陷入困境。因为找不到交心的知己 , 所以 , 他们不免感到孤独和无奈。2 自我中心 , 不能深入沟通这类大学生虽然能与其他人交往 , 但是关系非常一般 ,沟通质量不高 , 与多数人的关系仅是 “点头之交 ” , 没有知心朋友 , 既没有人值得他牵挂也没有人会想念他 , 他们希望周围的人以他为中心 , 服从于他。这种人强烈希望别人尊重他 , 却不懂得尊重别人。只从自己的经验角度去认识人和事 , 而不能意识到别人对同一事物的看法和观点 ,对人和事的看法带有强烈的主观性。3 自卑心理 , 交往困难自卑是一种过低的自我评价 , 认为自己在某个方面或几个方面不如他人的情感体验。有自卑心理的大学生大多较为敏感 , 缺乏自信 , 他们处事过分谨慎 , 为减少挫折 ,尽力避开人群 , 因而丧失许多发展机会。还有一部分有自卑心理的大学生表现为凡事对自己要求很高 , 在交往中总是力求完美 , 以免于遭到他人的耻笑。常以一种盛气凌人的架势来掩饰自己自卑而脆弱的心理 , 这使他们将自己的社交圈子限制得非常狭小。4 恐惧心理 , 社交恐惧症有些大学生与人交往时 , 会不由自主地感到紧张、害怕 , 以至于手足无措 , 语无伦次 , 严重的甚至害怕见人 ,导致社交恐惧症。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日益增大 , 尤其是网络时代的来临 , 使得大学生容易沉溺于网络上虚拟的社交活动以对抗日益增大的精神紧张情绪 ,而忽略了真实的人际社会中人与人的直接交流的社会技巧。5 孤僻心理 , 不想交往孤僻心理的大学生总是不愿和他人交谈 , 不愿参加集体活动 , 时间长了以后 , 他们就会出现寡言少语、感情冷淡、不善交际等表现。他们认为人际关系不重要 , 甚至瞧不起所有的人 , 自我封闭、孤芳自赏 , 性情内向 , 少言寡语 , 有些人可能还存在某些怪癖 [ 3 ]。三 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因素1 认知因素对自己、他人和人际交往过程本身的认知偏差 , 是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 , 造成交往障碍的关键原因。比如: 过高评价自己会引起自负 , 导致交往中的盛气凌人并不屑交往; 而过低评价自己会引起自卑 , 羞于与他人平等交往 ,导致交往中的恐惧感。大学生由于社会阅历有限 , 心理上也不成熟 , 人际交往中常常带有理想的模型 , 然后据此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知己 , 一旦理想与现实不符就会产生交往障碍[ 4 ]。2 个性因素个性因素是影响大学生能否成功地进行交往的重要因素。有些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障碍来源于其不良的个性品质 ,如不尊重人、缺乏责任感、情绪无常、放纵自己、过分苛求他人、行为怪异、虚伪、冷淡、自私等。部分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 , 语言表达欠妥当 , 有的人说话夹枪带棒 , 或出语尖酸刻薄、言外有意等 , 常会引起人们的反感 , 影响人际交往的效果。3 交往能力和技巧不足有些大学生不能与人成功交往 , 往往与其交往能力不足有很大关系。这些同学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所谓的 “读死书 , 死读书 ”的人 , 他们一贯作风是只顾埋头读书 , 很少注意与他人沟通和交往。但是大学生活的多样化又迫使他们不得不和他人交往 , 他们也意识到了加强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 其内心渴望交往 , 但又因为以前没有类似的经历不知从何做起 , 缺乏正确的交往技能导致他们在交往中屡次碰壁。4 社会环境的影响价值多元化对正在形成自己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大学生带来了巨大冲击 , 许多大学生在交往中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其中 , 拜金主义和价值主义让大学生之间的交往不再单纯 ,不少大学生为了当选班干部而请客吃饭等; 游戏主义让一些大学生追求过程 , 不在乎结果 , 这在异性交往中尤为突出; 互联网的普及让一些大学生沉迷于网络 , 并在网络上寻找人际安慰 , 完全忽略了或者不重视现实环境中的人际交往。社会上的这些负面因素正在侵蚀着大学生的正常交往。5 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经济状况的好坏也是影响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因素。有些经济状况好的大学生不太愿意和经济状况差的学生交往。经济状况差一些的大学生对于生活和前途关注较多而对人际关系关注不多。特别对于一些贫困大学生而言 , 他们认为自己的条件不如别人 , 从而很容易带着自卑的情绪与人交往 , 这些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也比较敏感[ 5 ]。四 大学生人际交往遵循的原则1 平等与尊重的原则平等和尊重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本前提和条件。大学生人际交往过程中 , 无论你的学业成绩多好 , 相貌多英俊 , 父母的地位多高 , 家庭多富有 , 只有与他人平等相处 , 尊重对方 , 才能与别人进行正常的来往 ,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如果自以为在某些方面有优势 , 就居高临下 ,看不起别人 , 就很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 , 遭到大家的反对而被孤立。2 真诚原则真诚待人是人际交往中最有价值、最重要的原则。以诚相待是人际交往得以延续和深化的保证。在人际关系交往中, 只有抱着真诚的动机和态度, 双方才能互相理解、接纳和信任, 思想和感情上才能产生共鸣, 交往关系才能得到发展和深化。如果一方虚情假意, 言行不一, 甚至欺对方,就不可能得到对方的信任, 交往也就无法顺利进行。3 理解原则互相理解是人际沟通、促进交往的条件。理解不等于知道和了解。就大学生人际交往而言 , 大学生不仅要细心了解他人的处境、心情、特性、需求 , 还要根据彼此的情况 , 主动调整或约束自己的行为 , 尽量给他人以关心、帮助和方便 , 多为他人着想。在交往中 , 善解人意 , 处处理解和关心他人[ 6 ]。4 宽容与谦逊的原则社会是多元的 , 每个人由于出身、经历、文化、观念、习惯和性格的不同 , 会有很大的个性差异。差异的存在容易造成人际交往中的误解和矛盾 , 影响人际关系的顺利发展。大学生在交往中应遵循宽容和谦逊的原则 , 正确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差异 , 能够设身处地 , 换位思考 , 求同存异 ,宽容待人 , 以博大的胸怀去感化对方 , 从而消除矛盾和误会。同时 , 大学生应虚怀若谷 , 谦逊谨慎 , 戒骄戒躁 , 虚心向别人学习 , 谦虚待人 , 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7 ]。六 解决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对策1 正确的看待自己正确的看待自己 , 就是要客观地认识自己 , 有积极健康的自我体验 , 悦纳自己。具体来说就是要客观地认识自己 , 评价自己 , 同时要接受自己 , 喜欢自己 , 满意自己 ,有自豪感、成功感、顺心感和愉快感; 能确定适度的奋斗目标 , 有积极的自我体验 , 开朗、乐观 , 对生活充满憧憬;能够冷静地、积极地对待自己的得与失满信心地认定自己的长处与短处 , 既不 “夜郎自大 ” , 也不盲目自卑 ,在人际交往中 , 确定自己的角色 , 摆正自己的位置。2 发展为动力 , 不断加强大学生自身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大学生希望自己生活在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中。如何搞好人际关系 , 如何加强人际交往 , 是每一位大学生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人际交往也是一种复杂的社会互动 , 有着独特的交往原则和技能技巧。只要有可能 , 就要努力提高自己 , 改进自己。每个人身上都有很多值得学习的东西 ,大学生要注意学习别人的优点 , 在与其他同学的交往中 ,不论是水平比自己高的 , 还是水平比自己低的 , 我们都能够从他们身上吸取一些有益的东西。通过不断地学习 , 提高自身的品质[ 8 ]。3 客观地了解别人大学生在与别人接触时 , 对别人的印象不完全是直接获得的 , 而往往是间接推断的结果 , 间接推断往往会带有不少客观因素 , 需要我们加以注意。首先要尽量避免人际交往中认识偏差的影响 , 充分认识它们的规律; 其次积极对待他人的情绪 , 用心去倾听他人的心声 , 感同身受 , 将心比心; 最后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别人 , 避免自己对他人产生绝对化要求 , 不要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来要求别人。4 积极的自我暗示在交往中 , 如果发现自己出现不良交往情绪时 , 可以对自己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比如: 我不过是这么多同学当中普普通通的一员 , 谁也不会对我特别留意; 或者告诉自己 “ 天生我才必有用 ” 。用这种自我暗示 , 不断提醒自己 , 逐步摆脱过于关注他人评价的思维方式[ 9 ]。5 加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管理工作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学校要采取多种形式 , 积极为大学生提供更多、更有益的交往空间。丰富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内容 , 增加交流机会 , 扩大交往的范围 , 让学生有广泛地与人交往的机会 , 既在交往的实践中锻炼自己 ,又在互相帮助、互相尊重的群体氛围中协调人际关系。建立和完善心理辅导机构 , 解决学生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 , 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高校开设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 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正确认识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表现形式 , 掌握增进心理健康的方法 ,提高心理调适能力。同时充分发挥心理咨询的作用 , 对有人际交往障碍的学生通过专门的心理辅导或咨询 , 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 , 找到问题症结 , 增强调适人际关系的能力[ 10 ]。七 结束语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个性和品质形成和发展极为重要的阶段 , 在校园里与教师、同学、朋友、家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每位大学生正确认识人际关系问题 , 掌握人际交往技巧 , 遵守人际交往原则 , 懂得人际交往艺术 , 及时进行心理调适。当然 , 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在心理层面上的一个体现 , 人际关系的建立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 , 所以 ,大学生要根据不同的个体不同的环境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 , 建立和谐人际关系。

社交恐惧症容易出现红脸、低头、出冷汗、干笑等笨拙的举动,有的人会感到喉部战栗,发音吐字不清,甚至全身发软。事情过后,腼腆者和羞怯者又总会把自己的这种窘态牢牢记在脑子里,为自己感到害羞、难过,主观上虽然想克服掉,可到下一次又重犯,以致这种心理不安慢慢地成为习惯性的对自己的不信任,严重地妨碍自己与他人的交往,影响自己事业和能力的发展。树立信心克服社交恐惧症的措施在交往中不要总是否定自己,拿别人的长处与自己的短处比,让自卑心理左右自己。要明确自己的优势,始终对自己说,我有自己的思想和认识,我一定能行。遇事多采取主动态度。当你勇敢地说出第一句话、迈出第一步时,你可能感到羞怯。这时,应想到羞怯并不等于失败,胜利者比失败者多的往往就是一份勇气。当你大胆尝试着与人交往时,你会感到现实要比想象的简单、容易得多。只要认真了、尽力了,事情就可以办好。通过和不同人打交道克服社交恐惧症关键时刻表现自己。要训练自己与不同性格、不同气质、不同年龄的人打交道的胆量与能力。遇到学校或学院举行聚会、联谊等活动时要善于寻找时机与周围的人攀谈,关键时刻要勇于表现自己,如主持会议、晚会、演讲会等,让那些不了解你甚至小看你的人对你刮目相看。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大家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没有谁注意你的表情,你就可以尽量大声说话,上台唱歌你就挑选最熟悉的歌,在中间时间上场,就不会因最先或最后上场造成紧张的心理。克服自我心理来克服社交恐惧症要克服过分的自我心理,让自己经常处于松弛状态。羞怯的人常常过于关心自己的表现会引起他人怎样的反应,说话办事都十分谨慎,唯恐自己的言行不妥而被耻笑,因此心情常处于紧张状态。当你与人交往处于羞怯或紧张气氛中时,应尽量用玩笑或幽默来自我解脱。若出现尴尬的场面,不妨自嘲,表现出豁达的一面。当你脸红时应尽量忘却它,不要担心别人是否会在意――其实在别人心目中,你并不如你自己所想的那么窘迫。如果你能把注意力集中到你所关注的人或事上,就会渐渐忘记自己的不自在。心理学家认为,松弛是克服羞怯心理的关键。

还不如去出本书算了

还有这种课?

社交恐惧症论文答辩

说实话我的演讲能力特别的差,但是现实生活中又有几个人能做到像开讲啦上面的那些演讲人那样侃侃而来,思维敏捷,说起话来特别的有说服力。

在说话这方面我别的欠缺,我的妈妈说话能力特别的好,但是很不幸我没有遗传到妈妈的优点。说起话来经常是废话连篇,半天才说到重点。

而且也没有什么说话技巧,有时候越想让自己说的好听一点,能特别厉害的震慑到别人但是想的有多美,现实最有多残酷,遇到人什么就都忘了。到目前为止我只有过一次演讲,那个演讲词我准备了有一个星期,整天背来背去,但是再要上台的时候还是特别的紧张,张到无法呼吸想要放弃想要逃走,但是我还是站在了演讲台上。

一开始的确挺紧张的看到这么多人,但后来说着说着心情越来越平静,思维越来越清晰,最后完美的结束了我的那一次演讲。

演讲这种事情你需要多去上几次演讲台,多张开嘴说话 ,多给自己一点自信。

现在的大学生,十个里面有八个都说自己是社恐,线上聊天的时候什么都敢说,到了线下,遇到熟人不是假装没看见,就是恨不得立马飞走。尤其是遇到一些同班同学或者学长学姐,更是尴尬到不会打招呼。

这样的情况,大家想必见的很多了。作为一名曾经的社恐,对”社恐“这个定义给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大学生社交恐惧的原因:

现在的年轻人害怕场合尴尬、害怕失言、害怕他人的过度关注等。“面对面相视却寡言,话匣子打不开,强行撑起场合变得十分疲惫,为何还要继续社交?”这是大部分人的心理状态。

反观他们拥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和共同话题,例如嗑cp、聊偶像、谈动漫,马上侃侃而谈,从宇宙起源说到宇宙毁灭。这并不是心理学意义上的社交恐惧,而是社会意义上的社交。

纵观现实,似乎许多大学生认为不社交、少社交是正确的。然而,不社交失去的恐怕更多。从不愿社交到真正成为社交恐惧者,其危害比我们想象的更严重。

※大学生社交恐惧该怎么“对症下药”:

我们可以通过许多疗法克服“害怕”情结。但是一旦害怕社交达到一定程度会演变成为真正的社交恐惧症,不能抱着“这不是病,这只是想太多”的想法,有必要及时就医。

1. 摆脱内心的“我不行”交朋友和融入集体这种事,不只要对方主动,还要自己主动,所谓你不主动怎么会有故事呢,这种可以采用自我鼓励,总结自己的优点,对自己要有信心,不要自卑,其实大学朋友们都是很友好很热情的。

2. 克服人群目光攻击

讨厌成为人群焦点,一般就是讨厌人群的目光注视,我的症状是怕对方嘲笑你,一般我会把人当成白菜萝卜啥的,无视!记住是无视!我大学生时候典型的上台说话就腿软声音哆嗦,恨不得在上台前一秒赶紧跑,但是最后还是不得不去,这个时候我就是不戴眼镜看不清或者目光朝别的地方放空。总而言之就是“ 如果你想飞得更高,就要忘记地平线。”

3. 主动出击

内心的恐惧是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要做到的就是克服恐惧,主动出击,让恐惧出来之前就被消灭。需要的是自我安慰。其实大家都是刚刚到一个群体,在这个快节奏的世界都想要做一个独立的自己,害怕社交,但其实社交没有那么恐怖,可以选择多去参加一些社团,积极参与活动,多去上台演讲,多次的历练之后你会发现其实一切都没什么大不了的。所谓“熟能生巧”,社交也是如此。

4. 爱和友谊  其实我能成为这样都是靠这个,社恐就是因为没发现世界的爱,所以才惧怕这个世界。后来我交朋友时都会想想那些交朋友会发生的有趣事,演讲时会想想大家对你成功的赞许,上台表演时候,看着台下室友朋友的打气鼓励。

小结语:

人际交往虽然玄幻,但它真的不是玄学。它有一定的技巧,只要小可爱们多多实践练习,迎难而上,总有一天,可以克服社交恐惧,可以大方的和别人谈笑风生~

我的演讲能力还行。从小时候开始,就很喜欢在大人面前站得笔直,给他们讲故事。上小学以后,老师经常会给小朋友机会,让在全班面前讲故事或表演节目。我的拿手好戏就是讲故事。

也许是这种锻炼比较多,我并不惧怕在很多人面前开口,甚至,人越多我越兴奋,很享受别人都听我一人说话的感觉。高中语文课,老师会拿出前5分钟让一位同学作演讲,每节课一位,大家轮流上。快到我的时候我总是又紧张又兴奋,特别想把握住机会,所以准备得也很用心。那时候我对古典文学里的才子佳人很感兴趣,就给大家讲她们的故事,大家听得津津有味。

正是这些练习做铺垫吧,无论是社团竞选还是学校升旗演讲,我都表现得落落大方,不怯场,不卡壳,而且讲得饱含感情。大概是我这个人情感比较丰富,很容易讲着讲着就带入进去。

我认为对演讲来说,文稿的质量举足轻重。恰巧,这又是我的一个优势,因为我写作能力一直是长项。记得我们班举行升旗仪式的时候,有一个环节是国旗下演讲,别的班往往写的是一个人、讲的是另一个人,而我是又写又讲。

如果让我总结演讲经验的话,有几点比较重要:

一、不怯场,有表达的欲望。这个可以锻炼,当你发现自己讲得比预期还好,就很有成就感,从而爱上演讲。

二、对演讲稿烂熟于心。即使忘词了,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表达出原来的意思。而且对稿件越熟,台上就越自信。

三、多读书。临场机智的反应能力是需要知识储备和语言表达能力为底的。这两种储备都要靠读书获得。

紧张个毛啊,不要拿内向当借口

当代的交通研究论文

道路交通论文

道路交通安全相关的论文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我整理的道路交通论文,欢迎参考阅读!

摘要 :

交通安全关乎国计民生,是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中不容忽视的问题之一。公路设计作为公路交通建设中关键的环节,其科学合理性直接影响着公路通车以后的使用性能,必须在公路设计阶段充分考虑对交通安全的影响。通过分析交通安全中公路设计因素的影响作用,探讨了改善公路设计的措施,以确保公路交通自设计之初就消除不必要的隐患,进一步提升公路交通安全。

关键词 :

交通安全;公路设计;线形设计;视距

引言

交通安全的影响因素中,公路设计是最不容忽视的因素之一。公路设计是公路工程建设中的关键环节,其科学性直接影响着道路以后的使用性能。公路设计过程中如果未对公路线形、抗滑系数等充分考虑,就可能在以后的车辆行驶过程中引发安全事故。因此,探讨公路设计中对交通安全的影响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1公路设计因素对交通安全的影响

公路交通作为交通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安全性能对交通安全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公路设计是公路交通建设的关键步骤,设计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公路的使用性能。通常情况下,公路交通安全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因此在公路设计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进而在设计之初就采取相应的措施以确保公路交通系统的可靠性。

1.1平面线形设计对交通安全的影响

公路线是公路交通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平面线形设计也是公路交通安全中首要考虑的因素。公路平面线形设计中必须充分考虑驾驶员在道路行驶过程中的心理和视觉感受,因为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着驾驶员在车辆行驶中的安全稳定性。实际上,每个驾驶员在车辆驾驶中的习惯和操控手法都不一致,这里主要考虑驾驶员的共性习惯问题,并兼顾个性效应。此外,设计中还应考虑紧急情况出现时驾驶员能够做出的控制和反应,以应对不同紧急状况的发生,从而在公路设计过程中就加强对交通事故及严重交通事故的预防。平面线形设计的优劣能够直接影响以后道路行驶中驾驶员的视觉效果,在设计过程中应特别重视对以上因素的影响[1]。1.2视距设计对公路交通安全的影响所谓视距,通常包括平面视距和纵断视距。视距对于驾驶员安全行车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良好的视距设计可以在驾驶员的行车过程中营造舒适的外在环境,并在紧急情况出现时能够有更加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来采取措施,及时操控车辆到安全的区域。公路设计中的视距设计根据内容又可以分为停车视距设计、会车视距设计及超车视距设计,其中最应该引起重视的是超车视距,因为超车通常是最容易引起交通事故的操作之一。超车视距也被认为是最长的视距,交通意外风险最高,在行车过程中需要的时间和空间最多,因此必须在超车视距设计中给予充分的考虑。

1.3纵断面线形设计对公路交通安全的'影响

纵断面的公路设计通常对视距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同时也是公路设计中影响交通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2]。公路的线形设计中纵断面设计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特别是出现较长或者大型纵坡的情况时,公路纵断面的影响必须完全考虑。在公路上行驶的车辆一旦遇到长或大的纵坡,车辆载重量又较大的情况,就会保持长时间的低档行驶,进而对车辆造成一定的影响。除了大纵坡以外,还有一些其它方面的情况需要认真考虑,由于涉及到道路危险,因此纵断面的线形设计至关重要。

1.4平纵组合设计对公路交通安全的影响

平纵组合设计是影响交通安全的又一重要因素。组合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道路行驶过程更人性化,更符合驾驶员的习惯,也是帮助行驶车辆能够更好地协调。只有设置了相应的平纵组合设计,才能够尽量避免或减少车辆在行驶的过程中由于不适应而引发的交通事故。平纵组合的设计对于公路交通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要充分考虑到驾驶员的行车习惯及在各种路段行车过程中产生的惯性心理及其影响。

2改善公路设计中对交通安全影响因素的措施

公路交通安全关系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提供良好的交通环境需要公路设计过程中充分地考虑到影响交通安全的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公路交通安全系数的提高,离不开科学合理的公路设计。

2.1改进公路平面线形设计

公路直线路段过长就容易引起驾驶员的视觉疲劳,同时也可能导致驾驶员的车速过快,因此,公路支线路段在设计长度上应尽量避免连续过长的路段。为了确保公路路段前后线形性能的稳定性,选择曲线半径时通常要用到比最小半径大的半径,且一般不超过1000m。此外,行车路段中出现比现行路段更复杂的情况后,应充分考虑车辆面临突然的变化采取习惯性制动措施的情况,一方面应尽可能通过曲线技术指标将路段科学过渡,留给驾驶员充分的时间做好预防突发状况的准备。此外,公路不仅仅是供人们通行的基础设施,同时也是周围环境的营造者,公路设计中也要考虑到对环境的影响,以为人们提供良好的行车外在环境。

2.2改进公路视距设计的方法及措施

在改进公路视距设计中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分析[3]:首先,驾驶员在公路上行车要实现超车就必须具有足够的超车时间和空间,视距设计时就应考虑到为车辆超车提供行车净空的标准要求,并在以后的施工中严格保证净空的规范质量,以确保车辆行进过程有序地完成。其次,公路设计的过程中任何设计方案的提出都要满足国家标准的要求,特别是高等级公路和主干线公路,必须满足在该路段标准车速行驶的状态下完成超车所需要的时间和空间保证。最后,公路路段中如果出现人工构造物或者边坡时,除了要保证相应的空间以外,还应该考虑到构造物对驾驶员视线的影响,可以适当设置交通标志以提示驾驶员可能要面临的路况,以尽早采取制动或其它措施来应对,预防和减少交通意外的出现。

2.3改进纵断面线形设计的措施

纵断面线形设计主要是针对长、大纵坡的路段,在设计的过程中要考虑长、大纵坡等实际情况。路段中出现较长或者较大的纵坡路段时,就需要对该路段进行爬坡设计,除了相应的受力计算外,也要保证各种行驶车辆在该路段爬坡时车辆的性能稳定性,绝不可采取极限值计算并应用于设计中。因为如果采取极限值法进行设计,一旦车辆性能受到影响就会发生不必要的交通事故。如果必须要采取极限值时,也应该辅助以相应能够有效降低车速的措施,或者设置醒目的道路警告交通标志,提前向驾驶员提示预警,让其尽早采取措施以减少由于特殊路段行车不当而引起的交通安全事故。

2.4改进平面组合设计的措施

组合设计的目的通过平面上直线与曲线的交叉或者其它方式的纵断相接,为驾驶员提供良好的行车环境,以预防和减少交通意外的出现。例如,公路路段中出现急转弯或者连续陡坡的情况时,通过平面曲线设计将道路平曲线设置的长于平面竖曲线,可以有效降低车辆行驶该路段过程中的不适应,从而降低交通意外的发生概率。直线纵断面在驾驶员行车的过程中可能会造成视觉上的阻碍,在公路设计中应注意避免,同时,还应考虑到驾驶员突然采取制动措施时的车辆可能行进状况,设置相应的平面区域,以降低紧急意外引起的事故发生率,确保公路交通安全。

3结语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建设,公路交通作为我国的主要交通形式正在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公路设计是公路交通的关键步骤,良好的公路设计能够为交通安全及早地剔除隐患,减少重大交通事故的出现频率。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公路交通安全越来越受到公众的重视,公路设计工作者需要承担的责任越来越大,在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交通安全的影响因素,提高公路交通的可靠稳定性。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专业性强、技术设备复杂、客流量大,造成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营管理的难度较大。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 要:随着城市的发展及扩张,城市轨道交通在城市未来的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地位,城市轨道交通给市民的出行带来更多的便捷,并且可以有效地解决城市拥挤难题。随之而来的乘务运营安全管理是急需妥善处理的问题,下面笔者根据南京轨道交通做以下几点阐述。

关键词:轨道交通 地铁 乘务

1 .前言

轨道交通乘务运营安全是乘务管理永恒的话题,是乘务工作的生命线,拥有安全我们就理直气壮、我们就信心饱满。在网络化运营条件下,我们应投入更多精力,从实际出发,认真调研网络化运营条件下安全管理 措施 ,抓住人为因素和设备因素,不断强化安全意识,提高员工技能,以高超的技能和强烈的责任心避免事故发生;深入查找危险源,推进贯标工作,深入基层,查找关键点,及时整改,掌握设备状态,从设备层面杜绝事故的发生。

2.轨道交通乘务运营中存在的问题

2.1 缺少全面安全管理

虽然现在轨道交通乘务运营管理在不断重视,但是很多机制还是不够健全,有待进一步完善。诸如,安全管理不规范、不全面,缺少健全的系统、没有计划性、规划性,及科学的运营安全管理模式及策略。同时监督力度也不够,很多问题得不到及时纠正和改善,增加运营的风险性。

2.2 司机的综合素质问题

很多司机人员的技术水平和能力还不达标。比如,有的司机刚培训不久就开始上岗作业,系统性学习的东西比较少,技术水平和能力还需要再学习;司机的个人修养等问题也是需要不断的提高;还有司机人员的工作环境吵闹,压力也比较大;最后司机人员的安全意识比较淡薄,行车 经验 不够,停车误差难以控制等问题都是需要去解决。

2.3 缺少健全的人员培训机制

培训是提高司乘人员综合素质的需要,是提高地铁司机技术水平、事件处理水平的关键,是提高工作人员综合能力和服务水平有效措施。现行的培训机制比较单一,缺少全面性、专业性。首先,有的培训脱离的实际,不能有效地将培训理论与实践情况联系起来。其次,培训效果的检测制度不健全,培训好似“聚会”,人去了就行,学不到真正的东西,培训考核方式相对滞后。再次,缺少专业的培训人员,有的单位的培训存在形式主义,随便找个人讲两句就行了,培训方式缺少科学性,培训效果不佳。

3.轨道交通乘务运营安全管理的建议

3.1提升新司机应急处理能力

大部分新司机没有从事过铁路和地铁行车相关职业,并且随着电客车技术的不断完善,设备的故障率也在逐年减少,现实中出现非正常行车的几率较小,应急预案演练次数不足,司机实战操作机会严重缺乏,新司机对非正常行车 方法 更多的只是理论上的了解。加强新进员工的非正常行车方面的理论培训,并进行强化实践与理论结合,采用桌面模拟演练非正常行车的方法,加深新员工对非正常行车的理解,利用现有条件在试车线进行模拟故障演练,在公司、部门、中心、班组等组织的非正常行车演练中组织新司机进行观摩并写出 总结 分析,同时通过常预想、常 教育 、常培训、常提醒、常谈心、常检查、常讲评、常交流、常整顿、常学习来增强员工的非正常应急实战的能力,进而为南京地铁的安全运营打下坚实基础。

3.2 快速掌握新线设备

由于今后新线多采用新型移动闭塞法组织行车,与现有的一号线移动闭塞法行车有着很大的差异,加上新线列车在原有一号线列车的基础上进行了相应的技术改造,从而使新线的各类设施设备与一号线有很大的差异,加上新线各类设施设备的系统培训时间较短,参培人员数目较少,员工在技能等级、工作经验等方面,以及在适应新技术、新装备、新运营方式等方面也需要一定的时间。严重制约了新员工对新线各类设施设备性能的掌握运用程度。为此,中心应在班组内成立以故障处理小组、ATP小组、重温小组等多种形式的兴趣小组,利用现有新线车辆对新员工不定期的采用多种途径传授新线车辆业务知识;并且通过阶段验收、技术比武,强化新司机对新线设备的掌握程度,为南京地铁新线的开通做好充分的准备。

3.3 探索网络化管理模式

随着2010年5月28日两条新线的开通,南京地铁将正式踏入网络化运营的门坎,而当时我们很多人都没有经历过网络化运营,更多的只是对网络化运营有一个抽象的概念。网络化运营将带来大客流的密集效应,加之列车晚点、设施设备故障、人车冲突等问题,很容易造成比以往单线运营更多的客伤纠纷、服务质量投诉等现象,尤其是在客流高峰时段,客运双方的矛盾纠纷可能会进一步升级,此外还有“大小交路+分段交路”、“Y”型交路等运行方式。此类情况的存在就对我们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我们的网络化管理思路还有待进一步的拓宽。面对以上的种种问题,我们只能更多的向兄弟地铁和国外地铁借鉴优秀的管理经验,着眼总结经验、寻找差距、研究措施、促进工作,在自身上下功夫,利用网络化线路图桌面模拟“大小交路+分段交路”、“Y”型交路运行方式,强化司机安全意识教育,从源头上遏制车门夹伤乘客现象的发生,成立各种应急小组,处置各种突发事件,责任明确到人加重对员工的约束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精干的乘务铁军,构建强有力的执行力团队。在此基础上解放思想,统一认识,积极谋划中心发展思路,研究解决突出问题,着手创建和完善科学发展的制度措施和工作机制,为南京地铁的网络化运营工作,谱写了新的篇章。也为将来几年地铁开通7条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4 打好网络运营准备攻坚战

3.4.1 确保调试零事故

在一号线的调试过程中,我们取得了零事故的骄人成绩。为了确保新线调试工作再创佳绩,中心将加强新线车辆调试管控工作,一是选拔人员,成立新线车辆调试工作小组,全面负责新线车辆调试的协调、实施工作;二是从调试人员纪律要求、调试前准备工作、调试过程安全原则、调试车辆整备要求、调试过程安全注意事项、调试过程突发事件处理等方面入手,合理编制新线列车调试章程,确保调试工作有序、安全开展。

3.4.2 确保接车安全有序

随着新线开通的日益临近,新线车辆将陆续进行交接,在前两列新车顺利交接的基础上,中心认真总结经验,查找不足,进一步完善接车工作方案,每次接车任务前及时做好员工动员和工作部署,确保员工百分之百的投入,从而顺利完成每次接车任务。

3.4.3 合理设计司机交路

网络化运营条件下,两条线共配备356名司机,一号线与南延线将采用“Y”型交路,二号线单线运作,实现使用最少的人数完成最大的运营效益,做到行车人员在两条线穿插的合理管理调配及各基地的有序调车作业组织,从容应对多变的出入场方式、中心将按照总公司、分公司的长远运营统筹规划,根据南京地铁的线路、设施设备等既有条件做好人员周转和运转模式的设想工作。一是确定司机出、退勤方式。一号线、南延线共配置201名司机,每班平均52名司机,应充分考虑 “Y”型交路混合运行的特殊性,合理选择好出、退勤换乘站点和换乘时间,保证一号线既有线司机和南延线司机出、退勤的同步性和高效性。二是确定换乘方式。现一号线利用奥体中心和迈皋桥两端站为换乘站点,形式较为单一。网络化运营条件下,运营里程较长,单次值乘里程将增大,值乘时间也将大大增加,应该合理选择换乘站点,保证司机单次值乘任务内的精力旺盛、注意力集中,避免疲劳驾驶问题。三是确定库内出、退勤派班方式。一号线将有小行和大学城基地两个出、收车地点,二号线也将有马群和油坊桥两个出、收车地点。中心需要根据运营要求,合理安排各个基地司机数量分布及出、退勤顺序,确保出、退勤的有序性。

3.4.4 确保新线基地有序过渡。

09年下半年,运营人员将陆续进驻新线基地,实施设备接管和调试工作,势必存在运营设备调试与外单位施工作业混合进行的局面,各单位施工安全认识不统一等安全隐患,信号楼调度员作为基地施工管理调度指挥,应该充分发挥属地化管理职能。一是加强组织协调能力,根据施工计划安排,与各单位之间做好沟通,统一施工管理流程,有序组织施工单位进场作业及现场出清;二是加强监管能力,及时了解各项施工进展情况,全面掌握基地内施工项目数量及进展情况。

摘 要: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也相应的促进了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城市轨道交通良好的运营离不开高效的管理,只有运用良好的管理方法才能够实现相应的管理效果。因此,应该结合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特点,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管理。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方式方法

引言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轨道交通也在不断的发展壮大,在针对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方面,需要采用有效的方法进行良好的管理,才能够促进城市轨道交通的良好发展。

1 做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基础工作

城市轨道是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加便利的出行服务,也就是说乘车的市民是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核心,提高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应做好市民的工作。

市民良好的乘车习惯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基础,首先,要通过车站的标识系统正确的引导乘客,长期以往养成乘客的良好乘车习惯[1]。城市地铁根据城市的不同建设也各不相同,主要将站台分为地下、地面、高架等三种形式,相对来说大部分的地下站的活动空间要比地面和高架站的活动空间小一些,而且乘客在车站内分辨方向也极难,特别是在找出入口时乘客的逗留都会造成地铁站内的活动出现拥挤的状态,尤其是乘车高峰期的人流量较大会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造成一定的负担。

因此,要发挥出标识系统的作用,合理的设置车站内的出入口标识,以及列车运行方向、卫生间导向等标识,及时的引导客流提高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管理效率;其次,要加大对城市居民乘车的宣传和引导,城市轨道交通在我国很多城市都在运行和发展,为人们的出行提供非常便利的服务,而有些居民由于没有乘坐过地铁,不知道该以什么样的形式乘坐,这个时候的宣传工作就能起到很大的作用,从初期做起培养居民养成良好的乘车行为,并扩大宣传力度,通过电视、广播等方式展开地铁出行的安全事项以及正确的乘车行为。通过这种方式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打下夯实的基础[2]。

2 做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重点工作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重点在于行车的组织,合理的行车组织机制能提高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效率。首先,行车组织需要对乘车客流量进行分析,包括乘客出行的特点、分布情况等,并由专业管理人员对客流量进行预测,在不同的时间段设置不同的行车计划图,而且要将各个时间详细划分,便于管理更利于市民的出行,例如,正常工作日、双休日、节假日等,在合理的行车计划图的组织下,城市轨道相关部门可以更好的按行车计划组织车辆的出行路线,对线路的运行列车数量、出进站时刻也有着更好的规划,不至于在客流量较大的节假日或休息日下出现交通运营管理混乱的现象。

而且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乘务部门可以根据相关的行车计划图来制定乘务员的串休计划,同时城市轨道交通的其他部门,如,通信部门、供电部门、轨道部门、机电部门等,也可以合理的安排各个设备、系统以及机械等等维修计划和施工计划,既不耽误城市轨道交通的正常运营,还可以通过日常的维护工作来提高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其次,要考虑到乘车客流量较大时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方式,可以通过加大线路的行车密度、就近折返线、小交通线路等方式来增加列车的运营效能[3]。

当然,也不排除列车运行时的早点、晚点、故障等情况,如果列车出现早点或晚点的现象,可以通过提前或推迟列车的出发时间来实现列车的正常运营,一旦列车出现故障的话,要及时拉大线路列车之间的运行时间的间隔,同时相关人员要及时疏散客流人群,以及故障列车的快速处理,以此来提高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管理效率[4]。

3 做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补充方法

所谓补充方法就是在原有的运行方式出现了问题之后采用的替换方法或解决方法,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中,虽然交通事故率较低,但是,有些不可预测的事故还是会发生的,因此,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应做好相关的解决措施。

首先,要加强城市轨道交通中的多个部门、多个岗位之间的协调配合,保持相互的实时通信,为处理故障事件打好基础,避免故障时部门之间缺乏协调性而导致事故扩大;其次,要建立完善的应急保障体系,这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重要一项,乘客的安全保障是城轨交通管理的核心观念,尤其是列车发生故障时会与乘客的安全有着直接的联系,一个环节的疏忽都有可能对乘客造成严重的伤害,因此,应建立有效的应急预案,并且,要对应急预案进行演练、培训,不断的强化应急预案以及乘务员应急的处理能力,对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来说,时间是非常宝贵的,最终受到影响的是乘客的出行,通过强化应急预案和乘务员的应急能力,可以在列车故障时进行有序的处理;第三,就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建设,主要围绕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各个环节、设备、线路以及车辆等设备的维修保养工作,要求岗位人员必须是各个工种的专业人员进行良好的管理,一方面要做好各个设备的检查维修工作,另一方面在设备故障时要有着临危不乱的心态,有序有效的处理故障问题。

另外,还要做好工作人员的管理工作,以乘客的服务为工作的核心,做好组织工作,尤其是在客流量较大时,要及时的组织乘客有序的乘车,避免乘车混乱而造成设备的故障现象,在确保乘客安全的基础上提高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管理效率[5]。

4 做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关键工作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城市轨道交通技术也在不断的提高,在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城市轨道已经成为大多数城市主要发展的交通工具,相比于城市公交来说,具有出行方便、交通快等特点,是人们出行的重要交通方式。据统计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工作人员已超过14万人,人力资源是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关键因素,而这个惊人的数字也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带来一定的影响,人力资源面临的缺乏的现状,由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是与市民的出行安全息息相关的,因此,对于人员专业技能的要求不能模棱两可,必须持证专业人员才可就业上岗。

在当今城市轨道交通的教育学校并不多,人力资源供不应求的现状限制了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在人员急需的情况下,有些招聘也降低了一些招聘难度,当然,这仅限于一些基层人员的招聘,也使得城市轨道交通的许多基层人员专业技能较差,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必须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管理。

为了弥补人力资源缺乏的现象,应对基层员工以及其他员工定期开展培训环节,以此来提高人员的专业水平,另外可以通过员工进修的方式进一步强化员工的专业能力,例如,外送培训、技能培训、企业培训、生产培训、厂家培训、与院校合作的订单培训等方式,一方面能提高员工的专业水平,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与院校的订单合作的方式增加城市轨道交通的人员数量,而且还能提高院校的就业率,通过多种方式来促进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

5 结束语

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标志,因此,城市轨道交通需要结合城市的发展需求,有计划有重点的管理,进一步提高管理的效果,促进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文强,师维,朱湘渝.城市轨道交通通信系统模式及功能研究[J].大众科技,2011(03).

[2]丁杰.浅谈地铁AFC系统建设中的若干问题[J].内江科技,2011(03).

[3]耿长良.GoogleEarth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控制网布设中的应用[J].测绘通报,2011(07).

[4]周凌,__成.网络化运营的城市轨道交通枢纽站衔接调度研究[J].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2).

[5]丁建中.从城市轨道交通无人驾驶系统的特点谈运营管理模式的创新[J].上海电气技术,2010(03).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研究论文相关 文章 :

1. 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论文

2.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论文

3. 地铁运营管理论文

4. 运营管理研究论文

5. 运营管理方向论文

青少年对死亡恐惧感的研究论文

作者 | 米斯特六 公众号| 六号研习社(ID:lhyxs666)

生命 有时,死亡是我们避不开、绕不过的结局 。

沉入到一片无尽黑暗,虚无,缥缈,永远,陷入黑洞般的时空拉扯。

亦或是,孤魂野鬼游荡人间,天堂地狱转世轮回。

死亡,这个我们从不轻易谈的禁忌区,从没离开过,黑夜中一双眼睛,盯着人类的整个发展史。

可以说,从人类有了思维,就开始了对于死亡的思考。

最初的思考是以原始宗教的活动、神话、祭祀等形式展现出来;而后有了哲学的思考,人类轴心时代东西方出色的思想家产生了各种对于死亡的看法;再至以现代化的科学眼光去剖析生命体乃至微观物质。

人类,从不曾停止对生命的探索,对死亡的思考。

可如果你去问一个人,你害怕死亡吗?

对方的直观反应可能是惊讶,然后顾左右而言他,何必思考这么深刻的问题,活好当下就好了。

孔子不也说:“未知生,焉知死。还没想好怎么活,何必去关心死后会如何。

这实际上是一种对于死亡话题的逃避。

为什么逃避?源于内心对于死亡的恐惧。恐惧是源于对死亡的未知。我们从不曾直面内心的恐惧,认真探讨死这个沉重但重要的话题。

事实上,我们总有一天会和死亡相遇。

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说:人生痛苦的根源,在于我们对死亡无所不在的恐惧。

对于死亡, 伊壁鸠鲁提出了三个著名的关于死亡的观点 ,能让我们对死亡有更好的理解。

1、灵魂死亡论 。即如果我们死后,随着肉体的消亡,灵魂也将死去。所以你感受不到虫蚁微生物侵蚀肉体的痛苦,也无法再继续思考未完之志。

2、灵魂虚无论 。当我们死后,灵魂将归于虚无。和灵魂死亡论不同的是,灵魂死亡可能还会把灵魂这个“体”存放于某个异度空间。而虚无,则一切归于无,你将看不到灵魂在任何一个世界的任何痕迹。所以,你不用担心有人对你的灵魂“动什么手脚了”。

3、灵魂初始论 。认为人死后,灵魂就会回归到你出生前的那个状态,无论最开始的是一个受精卵还是某种神话存在体,都会归于那个“最初点”。所以,你不用担心堕入地狱,因生前的业障堕入畜生道了。

这三种论点,信者各有。却都有一种共把同点: 死后的状态我们是无法干预的,彻底地与生前凡事、与整个世界隔绝了。

所以伊壁鸠鲁说:一切恶中最可怕的,死亡,对于我们是无足轻重的。 当我们存在时,死亡对于我们还没有来,而当死亡时,我们已经不存在了,无论是肉体还是灵魂,我们自己都感受不到了,死后的恐惧也将不复存在。

但这种无法干预的无能为力感,难免让我们心生沮丧。

所幸,还有一种更为积极,更被现代人认可的一种观点:波动影响论(rippling)。

我们每个人都像这一块石头,往人世间这个湖面扔去,或有意或无意的在影响着身边的人事物。

这种波动影响可大可小,由石头大小决定。如孔子、苏格拉底、牛顿、爱因斯坦、这些巨人的影响就是深远的,而即使再平凡的人,也足够影响到身边的人,留下一段故事,一些回忆。

波动影响论给我们长存于世提供了一种可能:在有限的生命,尽可能制造出自己的波动影响。 无论是某种思想,还是某些具体的实物。单从长存于后世这一点上,秦桧和岳飞是一样成功的,遗臭万年也是被铭记了万年啊。

那理解了死亡的4种理论,做到知己知彼了,我还是怕死怎么办?

很正常。每个人都怕死。

但如果因怕死而产生对死亡的过度恐惧,进而引发卑微、愤怒、焦虑等一系列情绪问题,就要重视了。

对死亡的恐惧是一种心理上的状态,而如果外延到情绪上,甚至体现到身体,比如出现心跳加速、呼吸变化,恶心、出汗、发抖、潮热或畏寒、烦躁不安、头晕等症状。那死亡的焦虑就真的找上你了。

患上死亡焦虑症的人,一般会有两种表现,一种是外显的,另一种是内隐的。

外显的表现比较容易看出,会直接呈现在对身体和情绪的变化上。

比如一个人想到死就会出现心慌、气短、发抖,头晕等身体不适症状;比如怕死怕得躁动不安睡不着觉,出门怕被车撞,喝个水怕被呛到,充个电怕被电死这类。

这种外显的对于死亡的恐惧和焦虑我们能够在主观上意识到。

而内隐的表现则比较难察觉了。对于死亡的焦虑会隐藏在其他事件中。

比如孩子的高考失利,工作被辞退,朋友的远离等,内隐死亡焦虑的人,会把各种情绪和身体上的不适症状都归于其他事件;

而真正的焦虑源,可能是他看着镜中自己不断长满皱纹的脸,或是某个长辈的逝去,在心中埋下了对死亡恐惧的种子,惯性逃避反而意识不到问题的核心。

青春期和老年期是死亡焦虑大爆发的时期。

青少年与死亡焦虑的对抗方式往往很激烈,由此产生大量行为问题,例如自杀、暴力、叛逆、冒险等等,据报道,自杀已成中国近年来青少年的头号死因,令人痛心。

而进入老年后,年老体衰,逐渐丧失生活的主动权,死亡似乎随时都会来临,此时的死亡焦虑往往会达到顶峰。

如何避免这种死亡焦虑?有三个方法可行。

1、把握好觉醒体验

在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中,主人公皮埃尔被判处死刑,在刑场上,他看着自己面前的人被一个个枪决,轮到他时,突然得到了暂缓死刑的命令。

从死亡边缘捡回一条命的皮埃尔,从此摆脱了行尸走肉般的生活,真正对生活充满热情和目标。

这种由死而生、大难不死的体验能让人顿悟人生的意义。

这在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看来,就是觉醒了【本真】。这种觉醒能让人发生重大的改变。

海德格尔认为,人类有两种不同类型的存在方式,一种是非本真的存在,这是一种日常生活模式,完全沉浸于周围环境,追求转瞬即逝的东西,比如美貌、财富、权力、名望等。

而另一种就是本真的存在,开始关注存在本身,对生与死有清醒的认识,也能更有目标的去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了。

那普通人的生活哪有那么多的死里逃生,如何把握住觉醒体验呢?在于人生的大喜大悲中。

《直视骄阳:征服死亡恐惧》的作者亚隆发现,觉醒体验往往会在个体面临一些重要的生活事件时出现。

哪些情况算重要的生活事件呢?

任何一个普通人都有自己的生活,都有对于自己的大喜大悲的重要时刻,这些时刻都是触发觉醒体验的关键点。 去用心体验这些觉醒时刻,瞬间的觉悟,心境的变化,情绪的舒缓这些,而不是去逃避、去忽略。觉醒体验是人生转变的重要契机。

2、让生命得以延续

觉醒体验可能很震撼,但往往短暂。要如何将短暂的体验转化为持久的力量,最终引发人生的改变呢?从认知和行动上出发。

认知上,我们借助前文提及的4种对死亡的观点,选用最为实用的波动影响论, 从积极的角度看待死亡,我们更能获得前进的动力和人生的意义。

蒙太涅说:既然我看到了我的生命在时间上是有限的,我就想从分量上拓展它。在短促生命的范围内,我必须使它更加深刻、更加充实。

在有限的生命内,通过自己的价值观、行动,对世界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哪怕只是给人留下一些善意行为,几句鼓励的话,通过波动影响理论,也能对别人起到影响。

这些影响就是你生命的延续。让生命存在时开出夏花之绚烂,死后的美也依然能存留人间。

3、建立亲密关系

行动上,我们还可以通过建立亲密关系避免死亡焦虑。

孤独的人最容易被死亡焦虑缠上,没有亲密关系的人容易孤独。所以,建立亲密关系能有效避免死亡焦虑。

什么样的人最容易被死亡焦虑缠上呢?答案是孤独的人。

死亡是孤独的,他不但让人和其他人分离,还和整个世界分离。

为了减轻死亡带来的孤独感,人类历史上就出现过一些非常残忍、荒谬的现象。

例如陪葬,君主让奴隶陪葬,寡妇为亡夫殉葬。中国民间长期存在的“阴婚现象”也是出于同样的目的。

若是按照伊壁鸠鲁的说法,“人死后万事皆空”,根本感觉不到孤独,这样的习俗安慰的不过是活着的人。减轻死亡孤独也是活着的时候该做的事。

孤单的人未必孤独,但孤独的人极其容易缺失一种归属感,这是人类在集体生活下的情感本能需求。这种归属感的需求没有被满足,就会产生孤独,进而被死亡焦虑缠上。

那本质上就是找到这种心理上的归属感,如何找到呢?可以通过建立亲密关系找到。

这种亲密关系可以是来自家庭的关爱,来自亲密朋友的鼓励支持,或是伴侣之间的分享陪伴,甚至是找到一份自己热爱的事业,投身其中自得其乐也是自己的热爱建立了亲密关系。

找到属于自己的亲密关系,能够有效的摆脱孤独,避免被焦虑绝望地一点点吞噬。

有了亲密关系,人们可以在一起交流对死亡的恐惧,诉说出来也是直面恐惧的一种方式,这能够减轻心理负担。

苏格拉底说:在死亡的门前,我们要思量的不是生命的空虚,而是它的重要性。

死亡话题重要且必须面对,这种由死重新思考生的方式,也是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提及的以终为始的思考方式。

在死后的墓碑上,短短的几个字,你要如何刻画自己的一生,什么样的一生才是自己死后无悔。而后往前推及现在,找到当下要前进的方向。

- END -

自杀是一种自私的行为,自杀就可以解决事情了吗,。青少年自杀是因为心理承受能力太低了,温室里的花朵,,,名人的话 贝多芬,海伦,,,,

如何走出死亡焦虑症

死亡焦虑症是对死亡的恐惧,那么如何走出死亡焦虑症呢?来看看我的介绍吧!

一、 解决之道

对人而言,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是怕“死”,而是对“怕死”的“怕”,或者也可以说,这是种对恐惧的恐惧,对忧虑的忧虑。

目前我能想到的解决之道:

一、 寻找宗教信仰,本土的佛教和道教都可以考虑;

二、 树立正确的死亡观和人生哲学,上文的分析可以作一定的基础;

很多古今中外的哲人智者都指出,人最需要的不是快乐,而是身心的宁静、无痛苦,他们虽然并不教唆人们去死,但都教导人们用更智慧的眼光来看待死亡。死亡本身意味着情绪反映趋于最小化、似乎也是使一切痛苦、焦虑、悲哀得到彻底释放的唯一机会,而“死亡焦虑”倒经常使情绪反应趋于最大,是这种焦虑而非死亡创造了最大的不安全感。

三、 解决自我同一性焦虑,搞清楚“我是谁”,发展出自我概念的连续性、成熟性和统合感,知乎有很多关于寻找人生兴趣所在的文章可以看看。还有要记得,生命里虽然有很多无奈,很多时候做着我们不想做的事,但是每一天都能抽出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是这些事让我们成为了自己。

四、 心理治疗方法:如系统脱敏疗法、暴露疗法、认知行为治疗。

五、原答案、提供的方法:

1.这个问题想得太早,多数人应该中年才开始考虑这个问题。所以你需要转移注意力,趁有生之年,做自己应该做的事,直到四十岁才开始想。

2.每天晚上故意留下一点事情未完成,然后想这些事情,再计划明天有什么任务。让自己变得忙碌。(有时候,焦虑是抑郁的反面,也是克星,适当运用没太大害处。)

3.自言自语可以减轻这种抑郁。

4.通过回忆往事(不是单纯回忆)分析过去取得的成就,分析自己的性格(你的真实的一面),给自己一个“死而无憾”的理由。

5.告诉自己:有50%的几率,意识永存!(因为没人能证明这个。)或者今后某人能发现这个秘密,并推广。希望在明天!

6.告诉自己,未来科学越来越发达,人类最终征服死亡。我一个月前看了报纸的报道,大概是预测未来50年科技趋势的文章,其中就提及这个令人振奋的消息:2050年,人类将发明人造大脑技术,人类将与死亡说再见,除非你自己想死。(但问题还是不少的,比如大家都被精神控制)

7.鉴于上述一点,你需要对自己说:活得好比活得久更重要,及时行乐!

8.到了晚年这些都实现不了的话,去信教,让灵魂得到安抚。

9.针对严重的症状,药物是解决问题的捷径。

10.逆向思维,体验这种恐惧,因为身体有适应性。

11.最近突然想起森田正马的理论,这种对于死亡的恐惧或许也是一种神经性的焦虑,可以用森田疗法试试。

二、 死亡恐惧是什么

人对死亡的恐惧是一种文化现象,死亡作为一个黑洞般吞噬着的能指处于所有能指的极限尽头。

我第一次产生对死亡的恐惧,总是在夜晚躺在床上的时候。脑海中想到的是在宇宙漆黑背景下的地球,一个缓慢旋转的地球。这星球上曾经活过无数的人,而他们全部都死了,而我们现在活着的这些人,也终将全部死去。我只是这星球上短暂而逝的星火,比起地球的寿命乃至宇宙的寿命,我的生命长度就是白驹过隙。尤其是想到我的死是一件永久的事,死了就永远永远死了,什么都没了,而且还是永远,这永远甚至比地球和宇宙的寿命还长,这就让我恐惧。这种恐惧的感觉萦绕在心头,我知道没有办法避免死亡,这种恐惧让我绝望让我哭泣。虽然一旦到白天,这种感觉就会消失殆尽,但是我知道,今后的某个夜晚,它还会在我心里复苏,再次折磨着我。这种对死亡的恐惧一旦体验过,就会在某个夜晚复发,虽然在此之前我从未对死亡产生过恐惧。

“一旦人理解了‘自己要死’这件事意味着什么,一种可怕便袭上心头:死亡如一个黑洞般吞噬着一切——我的生命、我的世界、我的价值……死亡不是什么,它什么也不是,或者勉强说是一种没有自己的不断吞噬、一种丧失了任何属性的虚无。”

概括来看死亡恐惧有如下几个特点:

1、情绪性:首先它是一种恐惧的情绪体验,类似于心理学中的恐惧症发作,这也是为什么第四部分会推荐心理治疗的解决方法。

2、现实性:死亡恐惧所恐惧的是一个事实——人作为个体终将灭亡。基于弗洛伊德对焦虑的分析,我大胆的推测这种现实性的恐惧来自于“自我”与环境的冲突——类似于现实性焦虑,在第二部分死亡恐惧的来源里面会再详谈。

3、复发性:死亡恐惧一旦出现过,就可能再次出现。基于对后文对产生原因的分析,我们知道在人生的特定时期,这种恐惧的重复出现是有其意义的。

4、个体性:这种死亡恐惧的主体必然是“我”,无论最开始引起恐惧的对象是什么,最终恐惧的是“我”会死,而不是其他人的死亡,虽然想象亲人的离去也会产生类似的恐惧感。

5、特定时间:死亡恐惧似乎只在夜晚临睡前发生,在白天的正常生活中很少出现。对于这一特点我觉得需要引起重视。

因此在这里要给死亡恐惧下一个定义:死亡恐惧是一种在夜晚临睡前产生、由于知觉到“我”作为个体终将灭亡而体验到的深深恐惧感,这种感觉一旦产生便会重复出现。

三、 死亡恐惧的来源

人活着时其实与死亡毫不相关,而如果人已经死了,则任何相关的担心既不存在,又是多余的。

——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

在明确了死亡恐惧是什么了之后,我们必然会好奇为什么自己会产生这种恐惧感?如伊壁鸠鲁所说,生的人没有死,死的人不会怕,因此这种对死亡的恐惧似乎是多余的。这种多余就好比一个还在上小学的、连中考高考都没参加过的孩子,在担忧自己以后是否会找的到对象。就算在白天会清醒的认识到这种对死亡的担忧是不必要的,但是我们在夜晚还是会陷入对死亡的恐惧中。因此我们需要分析这种恐惧的本质,来找到解决的办法。

我们知道生活中不是所有人都有这样对死亡的恐惧,而我们只是少数能体会到这种对死亡的恐惧的人,最开始它又是如何在我们心里萌芽的呢?也就是说关于它的来源,我们可以分解成两个问题:a这种恐惧是如何产生的,以及b为什么是我?

A这种恐惧是如何产生的

在这里我要把死亡与哲学上说的存在建立一个联系。死亡意味着消失,意味着我作为一个存在的消失,也就是不存在。从个体的角度说,死亡也即“我”不存在了。

下面给出人类社会关于死亡的两个公理。

公理一:人会死(换句话说——我终将不存在)。

公理二:死亡只可延迟,不可避免。

由公理一和公理二推导出定理一:通常情况下个体会害怕死亡(排除一心求死的或有坚定宗教信仰的人),会通过一些方法来延长寿命。

因此人怕死是正常现象,不怕死才不正常。而一个人害怕死亡的程度高低,根本在于他对存在问题的唤醒水平。低唤醒水平就是指这个人每天忙忙碌碌,没有时间思考自己存在的价值与意义;高唤醒水平就是指经常追寻与反思人生价值,对其存在的意义非常关注。唤醒水平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为什么是夜晚临睡前容易产生死亡恐惧,而不是白天。因为白天我们的大脑都在思考眼前存在的问题(比如作业还有多少、晚饭吃什么),而夜晚都放下这些短暂的'东西之后,我们思考的是更加长久的、我们人作为一个存在的根本性问题——“我”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从阶段性的角度考虑,由于在第二次自我意识觉醒后以及最终面临死亡的阶段,人们对“我”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思考的最多,所以很明显最可能害怕死亡的人有两类:一是自我意识觉醒,但在现实生活中觉得自己无所成就的人,如大多数青少年;二是行将就木,知道时日无多的老年人。前者由于青春期到来,开始思考“我是谁”、“从哪里来”和“到哪里去”这样的哲学问题,一方面想有所成就,另一方面却只能被要求在校园里专心读书;一方面想看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另一方面在无聊重复的日常生活中又看不到价值;一方面想脱离父母的控制走向自我独立,另一方面又离不开父母提供的经济支持;一方面期待未来,另一方面又不知道自己的人生会怎样。这些巨大的矛盾和不确定性,让青少年的心理非常脆弱,因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值得关注,这是题外话了。后者走过了人生的全程,经历过数十载的风风雨雨,在最后关头会反思自己人生价值。

当然,对存在问题思考的越深刻,这个人会越害怕死亡越珍惜生命。问题是上述两类人对死亡较高程度的害怕并不等于我们探究的死亡恐惧。因此目前的问题在于,一个人对死亡的害怕,为什么会演变成对死亡/不存在的恐惧?

直接引用:

并不是所有人的死亡焦虑都会上升为中等或以上的存在性焦虑,当本来即存在自我同一性焦虑的儿童理解了自己要死意味着什么时,“死亡”这一能指成为了自我同一性焦虑的隐喻和换喻(关于隐喻和换喻参见拙文《拉康思想刍论》)它将自我同一性焦虑以“死亡/虚无”这一最极端的象征形式暗示出来,死亡作为能指必须有意义或意谓,但它在根源处却丧失了这些。自我同一性焦虑遭遇死亡焦虑时会获得暴露、刺激自身,在获得“能指性危机”的同时却丧失了更多人格症状的所指,反过来,死亡焦虑在被提交给自身的同一性焦虑面前也恶化为存在性焦虑。

这一段可以这样概括:死亡焦虑+自我同一性焦虑→存在性焦虑

当负面的情绪寻找不到对象时,它就必须在向外投射或向内投射之间选择一种非此即彼的方式(这两种方式其实均不能解决问题,因为都无法指出真实的方向),当情绪在自我确认的向内投射过程中,人的存在本身——渺小、脆弱、向着虚无孤独无常而生——成为令人无法忍受的荒谬事实。在这样的情境下,死亡焦虑成为对焦虑自身的焦虑,对自我的“存在”本身的焦虑。我作为我本身——而不是作为某种身份、品质或成功失败的获得者——而令我焦虑。这种焦虑找不到外来的理由,在漆黑一片的死亡面前也触不到可靠的对象,“焦虑”焦虑其自身——一种没有被日常生活的涵义符号系统和价值符号系统所照亮的难以“自我化”的自我——一种面向着最高的不确定性(其极限为死亡)而行的过程本身,此时“存在-不存在”显现其孪生性,一种永在途中的、融合了“前确定性”与“确定性”的过程。另一方面,我们所焦虑的情境既可说是死亡,也可说是存在,这样的人既渴望逃避、又害怕失去这种挣扎着的自我。这是种“孤独无救的存在”、“无常向死的存在”,两者间有一种辩证的对立统一关系。

这一段这样概括:负面情绪内投射+死亡焦虑→存在性焦虑→死亡恐惧

结合起来就是:死亡焦虑+自我同一性焦虑+负面情绪内投射→ 存在性焦虑=死亡恐惧

这里把哲学上的存在性焦虑等同于我们探讨的死亡恐惧是否欠妥,暂不考虑。但是上文有一个很核心的观点,虽然表面上看上去你害怕的是死亡,其实深层次是害怕自己的存在没有价值,害怕的是怕死的这种感觉。

B为什么是我产生这种恐惧

上文的分析其实也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有这种恐惧,有些人没有。再概括一下就是,你是一个自我意识觉醒水平较高、存在自我同一性焦虑的人,而且对近期生活的不满让你产生了内投射的负面情绪,这几点发生了相互作用,就产生了死亡恐惧。特别强调的是,不要把这种对死亡的恐惧看作病症,这只是一种可以理解的消极的心理现象,仅此而已。

搞明白死就是生。死是痛苦的解决办法。死很轻松。但是,快乐的生活却很难。能理解我说这话的意思。比如,具体到你;你为什么害怕死?就是因为死了什么都没有了。你想快乐的生活,而死亡意味着快乐生活的结束。所以,你害怕死亡。本质上是害怕快乐生活的结束。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