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发表知识库

首页 学术发表知识库 问题

英语存现句的象似性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英语存现句的象似性研究论文

电影专业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前人研究成果的一种表现形式,引用参考文献是论文作者的权利,而著录参考文献则是其法律义务,引用了前人的资料又不列出参考文献,会被认为是抄袭或剽窃行为。以下是我和大家分享的电影专业论文参考文献,更多内容请关注毕业论文网。

篇一:参考文献

[1] 张鑫. 从关联理论视角看电影字幕翻译[D]. 内蒙古大学 2010

[2] 熊婷. 从关联理论角度看电影《赤壁》的字幕翻译[D].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09

[3] 陈燕. 字幕翻译的技巧研究[D]. 厦门大学 2009

[4] 周昕. 从功能主义的视角分析《老友记》字幕翻译的问题[D]. 苏州大学 2010

[5] 唐立娟. 场独立与场依存认知风格与大学生阅读附带词汇习得的相关性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2

[6] 郭乔. 关联理论指导下美剧字幕翻译的明示处理[D].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9

[7] 李芸泽. 南京沃蓝科技有限公司商务洽谈陪同口译实践报告[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8] 马玉珍. 认知语境视角下字幕翻译的“高效与经济”原则[D]. 中南大学 2009

[9] 苏春梅. 高中英语教师对教学研究的认知和理解[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10] 姜泽宪. 英语教师信念与职业认同的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2

[11] 郭星余. 字幕翻译的改写[D]. 中南大学 2007

[12] 马子景. 第三届中国河西走廊有机葡萄酒节陪同口译实践报告[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13] 吴庆芳. 大学英语精读课教师多模态话语分析[D]. 西北师范大学 2013

[14] Salvatore,Attardo.Translation and Humor:An Approach Based on the General Theory of Verbal Humor. The Translator . 2002

[15] 杨帆. 加拿大资助中国乡村女大学生基金会项目的口译实践报告[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16] 王红霞. 从关联理论视角研究影视剧字幕翻译[D].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9

[17] Bassnett-McGurie,Susan.Translation Studies. Journal of Women s Health . 1980

[18] 李艳玲. 基于Wiki的协作式写作教学对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写作水平的影响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3

[19] 高东森. 基于FIAS的新手-专家高中英语教师课堂言语行为对比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3

[20] 程思. 影视字幕翻译策略探究[D].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9

[21] 费卫芝. 韩国电影中文字幕翻译研究[D]. 湖南师范大学 2010

篇二:参考文献

[1] 李和庆,薄振杰. 规范与影视字幕翻译[J]. 中国科技翻译. 2005(02)

[2] 钱绍昌. 影视翻译──翻译园地中愈来愈重要的领域[J]. 中国翻译. 2000(01)

[3] 陈莹. 英汉节奏对比分析[J].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02)

[4] 余萍. 论创造性叛逆视野下的《唐诗三百首》英译[D]. 安徽大学 2011

[5] 尤杰. 论网络盗版对电影产业收入流的影响[J]. 当代电影. 2010(12)

[6] 肖维青. 学术性·职业性·趣味性--“影视翻译”课程教学探索[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0(03)

[7] 龙千红. 《花样年华》的英文字幕翻译策略研究--兼谈中国影片的对外译介[J].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01)

[8] 孙致礼. 翻译与叛逆[J]. 中国翻译. 2001(04)

[9] 胡心红. 从孙致礼的《傲慢与偏见》译本看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D]. 湖南师范大学 2008

[10] 赵菁婕. 论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D]. 青岛大学 2014

[11] 杨莎莎. 亚瑟·韦利对《西游记》的创造性叛逆式翻译[D]. 首都师范大学 2008

[12] 张锦兰. 接受美学与复译[J]. 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4)

[13] 麻争旗. 翻译二度编码论--对媒介跨文化传播的理论与实践之思考[J]. 现代传播. 2003(01)

[14] 钱梦妮. 美剧字幕组的生存悖论[J]. 新闻世界. 2011(01)

[15] 吴晓芳. 字幕组:美剧“汉化”的背后[J]. 世界知识. 2011(01)

[16] 麻争旗. 影视对白中“节奏单位”的翻译探究[J]. 中国翻译. 2011(06)

[17] 王平. “隐秘的流行”路在何方?--“字幕组”翻译面面观[J]. 电影评介. 2009(17)

[18] 刘洪涛,刘倩. 论林译小说《迦茵小传》中的创造性叛逆[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3)

[19] 张春柏. 影视翻译初探[J]. 中国翻译. 1998(02)

[20] 麻争旗. 论影视翻译的基本原则[J]. 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 1997(05)

篇三:参考文献

[1] 王凯华. 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宋词英译意象传递研究[D]. 辽宁师范大学 2014

[2] 高丽红.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对比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3] 吴十梅. “张掖大景区建设项目”翻译实践报告[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4] 蔡莹莹. 风景抒情唐诗英译的.象似性研究[D]. 辽宁师范大学 2014

[5] 赵菁婕. 论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D]. 青岛大学 2014

[6] 赵春梅. 论译制片翻译中的四对主要矛盾[J]. 中国翻译. 2002(04)

[7] 李运兴. 字幕翻译的策略[J]. 中国翻译. 2001(04)

[8] 李琼. 《协商民主在中国》英译实践报告[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9] 樊小花. “加拿大天然健康产品许可证申请指导文件”的翻译报告[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10] 冉彤. 二人互动模式下提示和重铸与二语发展[D]. 西北师范大学 2012

[11] 赵爱仙. 翻译美学视阈下陌生化在《围城》英译本中的再现与流失[D]. 西北师范大学 2013

[12] 李文婧. 基于功能派翻译理论的科技论文摘要的英译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3

[13] 王番. 概念隐喻理论视角下的情感隐喻翻译[D]. 南京工业大学 2013

[14] 陈燕. 互文视角下的诗歌翻译比较研究[D]. 南京工业大学 2013

[15] 刘霖. 基于构式语法的汉语明喻成语英译研究[D]. 辽宁师范大学 2014

[16] 赵静. 关联顺应模式下商标名称英译的文化缺省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3

[17] 陆祖娟. 语用翻译视角下《围城》中人物对话的汉英翻译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14

[18] 王君. 英语经济类语篇汉译实践报告[D]. 辽宁师范大学 2014

[19] 姜姗. 语境视域下的英语经济新闻文本汉译实践报告[D]. 辽宁师范大学 2014

[20] 钱绍昌. 影视翻译──翻译园地中愈来愈重要的领域[J]. 中国翻译. 2000(01)

[21] 郭建中. 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J].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1998(02)

[22] 王静. 英语学习者词缀习得的实证研究及其启示[D]. 西北师范大学 2012

2004年《现代汉语语法的功能、语用、认知研究》(主编),商务印书馆。2002年《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沈家煊卷》, 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不对称和标记论》,江西教育出版社。 2005年《也谈能性述补结构“V得C”和“V不C”的不对称》,《语法化与语法研究》(二),商务印书馆,2005年11月。《词典编纂“规范观”的更新》,《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年3期。2004年《语用原则、语用推理和语义演变》,《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年4期。《人工智能中的“联结主义”和语法理论》,《外国语》2004年3期。《语法研究的目标——预测还是解释?》,《中国语文》2004年6期。《规范工作和词典编撰》,《语言文字应用》2004年2期。《动结式“追累”的语法和语义》,《语言科学》2004年6期。《再谈“有界”与“无界”》,《语言学论丛》第三十辑,商务印书馆2004年。《说“不过”》,《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5期2003年《汉语动补结构的类型学考察》,《世界汉语教学》第3期。《从“分析”和“综合”看<马氏文通>以来的汉语语法研究 》,《马氏文通与汉语语言学史》,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复句三域“行、知、言”》,《中国语文》第6期,483—493。2002年《如何处置“处置式”——试论把字句的主观性 》,《中国语文》第5期。《行、知、言 》,《论证》第1期。2001年《跟副词“还”有关的两个句式 》,《中国语文》第6期,483—493。2000年《句式与配价 》,《中国语文》第4期,291—297。《说“偷”和“抢”》,《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19—24。《“认知语法”的概括性 》,《外语教学与研究》第1期,29—33。《语法中的“标记颠倒”现象 》,《语法研究与探索》第10辑,1—18。1999年《英汉方所概念的表达 》,载赵世开主编《汉英对比语法论集》,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38—63。《转指和转喻 》,《当代语言学》第1期,3—15。《语法化和形义间的扭曲关系 》,载石锋、潘悟云主编《中国语言学的新拓展》,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17—230。《“在”字句和“给”字句 》,《中国语文》第2期,94—102。《语法研究中的分析和综合 》,《外语教学与研究》第2期,1—7。1998年《二十世纪的话语语言学 》,载刘坚主编《二十世纪的中国语言学》,北京大学出版社,743—774。《实词虚化的机制:<演化而来的语法>评介 》,《当代语言学》第3期,41—46。《语用法的语法化 》,《福建外语》第2期,1—8。1997年《语用,认知,言外义 》,《外语与外语教学》第4期,10—12。《词义与认知:<从词源学到语用学>评介 》,《外语教学与研究》第3期,74—76。《类型学中的标记模式 》,《外语教学与研究》第1期,1—10。(Shen,J.&Y.Gu),Conversation and sentence-hood. Text 17-4:477—490。《形容词句法功能的标记模式》,《中国语文》第4期,242—250。1996年《我国的语用学研究 》,《外语教学与研究》第1期,1—5。又载许嘉璐等主编《中国语言学现状与展望》,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345—354。《英汉对比语法三题 》,《外语教学与研究》第4期,8—13。1995年《“有界”与“无界”》,《中国语文》第5期,367—380。《正负颠倒和语用等级 》,《语法研究与探索》第7辑,237—244。1994年 《R.W.Langacker的“认知语法”》,《国外语言学》第1期,12—20。 《“语法化”研究综述 》,《外语教学与研究》第4期,17—24。《“好不”不对称用法的语义和语用解释 》,《中国语文》第4期,262—265。1993年《句法的象似性问题 》,《外语教学与研究》第1期,2—8。A metalinguistic adverb hao 好 in Mandarin Chinese, In J.C.P. Liang and R.P.E.Sybesma eds.From classical fu to“three inches high”:Studies on Chinese in honor of Erik Zurcher,Leuven/Apeldoon,Garant.141—152.Slips of the tongue and the syllable structure of Mandarin Chinese. In Yau Shun-chiu ed. Essays on the Chinese Language by Contemporary Chinese Scholars, Editions Langages Croises, Centre de Recherches Linguistiques sur I’ Asie Orientale, Ecole des Hautes Etudes en Sciences Sociales. 139—162.“语用否定”考察,《中国语文》第5期,321—331。1992年《口误类例》,《中国语文》第4期,306—316。1991年《Hawkins<什么是语言共性>一书评介 》,《外语教学与研究》第4期,65—68。《<类型和共性>评介》,《国外语言学》第3期,25—28。1990年《语用学和语义学的分界 》,《外语教学与研究》第2期,26—35。1989年《神经语言学概说 》,《外语教学与研究》第4期,23—28。《不加说明的话题——从“对答”看“话题—说明”》,《中国语文》第5期,326—333。《“判断语词”的语义强度 》,《中国语文》第1期,1—8。1988年《心理语言学述评 》,《外语教学与研究》第2期,2—9。《Simon Dik“功能语法”三部著作综合介绍》,《国外语言学》第1期,24—27。《讯递和认知的相关性 》,《外语教学与研究》第3期,62—65。1987年《Halliday<功能语法导论>介绍 》,《国外语言学》第1期,17—24,第2期,62—65。. Cahiers de Linguistique Asie Orientale, Vol. XVI, No.2, 195—211.1986年《汉语“也”、“还”、“倒”的英译 》,《中国翻译》第2期。《1965年以来国外汉语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中国语文天地》第3期,32—33,25。《“差不多”和“差点儿”》,《中国语文》第6期,442—456。1985年《雷·贾肯道夫的<语义学和认知>》,《国外语言学》第4期,19—22。《英语中的歧义类型 》,《现代外语》第1期,26—35。《英汉空间概念的表达形式 》,《外国语文教学》第4期,33—40。《词序与辖域:英汉比较 》,《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96—104,又载杨自俭、李瑞华编《英汉对比研究论文集》,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456—463。1984年《汉语“了”字跟英语相应的说法》,《语言研究》第1期,114—126。(赵世开、沈家煊)《英汉介词对比 》,《外语教学与研究》第2期,1—8。1983年《介绍<心理和语言——心理语言学导论>》,《国外语言学》第3期,40—45。1982年《国外汉语研究论文索引(英语部分)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语言系硕士论文。部分载《语文论集》1—3辑。 2000年《现代语言学辞典》(D.Crystal:A Dictionary of Linguistics and Phonetics),商务印书馆。1993年(周流溪,林书武,沈家煊)《支配和约束论集——比萨学术演讲》(N.Chomsky:Lectures on Government and Binding——The Pisa Lectures),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语言共性和语言类型》(B.Comrie:Language Universals and Linguisitc Typology),华夏出版社。1988年(沈家煊,周晓康,朱晓农,蔡文兰)《语言导论》(V.Fromkin & R.Rodman:Introduction to Language),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6年(黄长著,林书武,沈家煊)《句法理论的若干问题》(N.Chomsky: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英语:existential sentence

解释:存现句是语义上表示何处存在、出现消失了何人或何物的句式:结构上一般有三段,即处所段+存现动词+人或物段;语言上用来描写景物或处所的一种特定句式。

例句:

英语存现句的象似性研究

A Study of English Existential Sente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conicity

二价动词做存现句的B段,其先决条件是作为施事的N1不摘要能出现,其次是处所成分位于动词之前。

The prerequisite for the bivalent verbs to be a part of existence construction is N1 must be omitted and the location words lies before the verb.

存现句特点研究论文

存现句是语义上表示何处存在、出现消失了何人或何物的句式:结构上一般有三段,即处所段+存现动词+人或物段;语用上用来描写景物或处所的一种特定句式。

吕叔湘先生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中提到,“存现句属于非主谓句。”“存现句其实也是一种无主句,不过它有个假主语在头里。”

存现句的特点:

1、句首有表示处所或时间的词语。

2、谓语动词表示存在或隐现。

3、从语义看,宾语多为施事或系事,表示不确定的人或事物等。

扩展资料:

它可以分存在句和隐现句两种:

1、存在句是表示何处存在何人或何物的句式。

存在句:处所成分+动词+“着”+名词语(NPL+V+着+NP)

例如:山上有个庙。

2、隐现句表示何处出现或消失何人何物,例如:

他的脸上透出了一丝笑意。(表出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存现句

三、存现句表示事物存在、出现、消失的句式叫存现句。存现句的结构式是:处所词(时间词)+动词+名词。例如:昨天下雨了。院子里长着桂花树。存现句的特点有:1. 句首有表示处所或时间的词语。2. 谓语动词表示存在或隐现。3. 从语义看,宾语多为施事或系事,表示不确定的人或事物。

存现句是语义上表示何处存在、出现消失了何人或何物的句式:结构上一般有三段,即处所段+存现动词+人或物段;语言上用来描写景物或处所的一种特定句式。

吕叔湘先生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中提到,“存现句属于非主谓句。”“存现句其实也是一种无主句,不过它有个假主语在头里。”

种类

一、静态存在句:存现物处于静止状态;谓语动词:[-动态]

二、动态存在句:存现物处于运动状态;谓语动词:[+动态]

三、隐现句:表示什么地方出现或消失了什么人或事物。

表示事物存在、出现、消失的句式叫存现句.存现句的结构式是:处所词(时间词)+动词+名词.例如:昨天下雨了.院子里长着桂花树.存现句的特点有: 1. 句首有表示处所或时间的词语. 2. 谓语动词表示存在或隐现. 3. 从语义看,宾语多为施事或系事,表示不确定的人或事物.

语言现象的研究论文

语言是思维的表达方式,不同的语言特征往往反映着不同地域、民族的思维习惯差异。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英汉语言对比方面论文的 范文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关于英汉语言对比方面论文篇1 浅探英汉委婉语对比 摘 要: 本文应用范畴和构造手段对英汉委婉语进行了对比,通过对比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委婉语可以了解委婉语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社会 文化 现象。研究英汉委婉语的异同,有助于我们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风俗与文化。 关键词: 英汉委婉语 应用范畴 构造手段 一、引言 委婉语euphemism源自希腊语,由词头“eu”(good)和词干“phemism”(speech)构成,意为吉利之语(words of good omen)或优雅的说法(good speech)。委婉语是人类语言使用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通过对比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委婉语,我们可以了解委婉语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社会文化现象。委婉语的产生和发展是不同社会心理和语言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委婉语反映了不同社会的发展、价值观、道德观和社会文化。 二、英汉委婉语应用范畴的对比 1.关于疾病的委婉语 生病是人们忌讳说的,因而东西方人常常用委婉语表达。在现代英语中,多用trouble婉指病,如heart trouble,lung trouble等。cancer的委婉语为“the Big C”或“long illness”,“terminally ill”。性病在英语里被称为“social disease”,“the French disease”,“certain disease”,“communicable disease”。汉语里人们把这种病称为“花柳病”、“富贵病”、“那种病”。汉语中,我们把“生病”称作“身体不好”、“身体欠安”,说“癌症”为“不治之症”。 而在身体缺陷方面,英语中婉称crippled(残疾)为physically handicapped(有生理缺陷的)或者用disabled,the inconvenienced表示crippled(瘸子),用imperfect hearing(听觉不完美)代替the deaf(聋子),用visually retarded(视力有障碍的)代替the blind(瞎子、盲人)。在汉语中,四肢残疾称“手脚不灵便、走路不便”,偏瘫称“半身不遂”等,秃顶婉称“谢顶”,耳朵聋称“耳背、耳朵不灵”。其他的还有“挨了一下子”、“划了个口子”等代称“受伤”。 2.关于性的委婉语 从古至今,各民族对性爱及与其相关的一些说法均持谨慎态度。随着人类的进步,也出现了一些开放性的说法,但其主流仍然采用回避、模糊、委婉的说法。英语中谈及性行为的委婉语有make love,to have sex with,to go to bed with etc.汉民族历来对性行为持封闭态度,谈及性行为时总是遮遮掩掩,含混模糊。汉语中表达性爱的委婉语有:同房、夫妻生活、房事、云雨之事、那种事等。在谈到性行为不检点时,英语中有free love,trial marriage,love companion,mixed singles等模糊与中性化的委婉语。汉语中则采用较严厉的贬义词抨击不检点的性行为。如男盗女娼、三者插足、寻花问柳、水性杨花等。对于妓女这一令人鄙弃的角色,西方社会给予了许多雅号,如,street walker,street girl,a woman of the town,pavement princess。谈到怀孕时,英汉两种语言均用委婉语,如英语很少直接说pregnancy(怀孕),而说be in the family way,in an interesting condition,in a delicate condition,knitting little bootees etc.汉语则说,有喜了、要当妈妈了、身怀六甲等。 3.关于死亡的委婉语 古今中外,无论东西方,“死亡”都是一个避讳莫深的话题。人们在语言交际中尽量回避“死亡”二字而尽可能用委婉语代替。虽然英汉语中都有很多表示“死亡”的委婉语,但其中的差异具体表现在: (1)英汉表达死的委婉语在体现社会地位上大相径庭。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封建制度对中国文化影响颇深。天子死称“崩”,诸侯死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西方人笃信__,认为人都是上帝创造的,故生来人人平等。英语中有一条古老的格言:Popes,Kings,beggars,and thieves alike must die.头衔和地位并不能免人一死。在死神面前,卑贱者和高贵者一律平等。 (2)由不同的宗教文化带来的表达差异。英语中die的很多委婉语来自《圣经》,如to go to a better place/world(到一个更美好的地方、世界),to go to Heaven/Paradise(进入天国)。汉语中,入佛门的则说“迁化、圆寂、舍生”等;对信仰道教的则说“蝉脱、羽化、别驾、遁化”等。 (3)因价值观念的不同,英汉委婉语也不同。汉语中表“死亡”的委婉语还有褒贬之分,如壮烈牺牲、慷慨就义、为国捐躯等。英语国家的民族英雄常常受人敬仰,在英语里找到一些表示为国家或事业而捐躯的委婉词语,如bite the dust/the ground,fire one’s last shot,give one’s life,kiss the dust lay down one’s life。 4.有关“低微职业”的委婉语 在英汉这两种语言里,职业也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因为它直接反映了一个人的社会和经济地位。为提高某些职业的社会地位,人们往往使用委婉语加以美化。这种现象在现代英语中俯拾皆是:把maid(女仆)或housekeeper(女管家)称为domestic help(家务助手)、day-help(白天帮工)或live-in help(住家帮手);一般服务员也升级为service manager(服务管理人员);butcher(屠夫)也改称为meat technologist(肉类技术专家);garbage collector(垃圾收集工)也称sanitation engineer(环境卫生工程师)。 现代汉语也有类似的职业委婉语,“理发师“成了“发型设计师”,理发店也随之改成了发型设计中心,“佣人”成了“家政人员”,“厨子”婉称为“大厨”、“大师傅”,用“服务员”代替“跟班、听差、跑堂”,“司机”代替“车夫”等。这些职业委婉语的使用一方面反映出人们文明程度的提高和追求高雅的心理趋势,另一方面体现出现代人的尊重意识和平等观念。 5.关于年龄上的委婉语 英语中有关老的委婉语很多,这与其文化密切相关。美国文化以个人主义为中心,讲究独立与隐私,子女成人后即与父母分居,老人生活孤单寂寞,于是老成了生活中的一大忌。因此,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老的委婉语。如:senior citizen,advantage in the age,the mature,seasoned man等。 同时人们把晚年称为golden years(黄金年华),养老院并非理想去处,也被婉称为a home for adults(成人之家)、a rest home(休养所)等。然而在中国,情况却正好相反,因为中国历来有尊老敬老的传统观念和价值观。在中国,“老”字带敬意,是资历和地位的象征。人们有时还倚老卖老,以老为荣。 如什么“老板、老大、老总、老师、老师傅”等。汉语中类似“年老”的委婉语也很多,如:古稀之年、高龄、高寿、桑榆、夕阳红等。同时,中国人还常把老字放在姓氏的前面或者后面,来称呼那些德高望重的老年人,以表尊重,如:老赵、王老。这体现了中国重视老人的价值观,而这些在英美文化中是不可思议的。可见,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人们对同一事物的态度可能截然相反。 三、英汉委婉语构造手段的对比 由于英汉民族的语言不同,两种语言在文化、语言形式和 思维方式 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英汉委婉语的差别正是由于两种语言的语言特点差异所造成的,主要体现在英汉委婉语各自的词汇形态特点、语义特点和语法特点等方面。英语是一种拼音文字,通过语音及语法手段构成委婉语,或拼写形式的变异,达到委婉的目的,汉语却侧重于词汇手段。 英语委婉语的构成方式: (1)缩略(Abbreviation):ladies代替ladies’ room,婉指女厕所。 (2)尾脱落(Apocopation):lav代替lavatory(厕所)。 (3)首字母缩略(Initiating):B.O.代替body odor(狐臭)。 (4)逆生(Backforming):ecnop 代替ponce,婉指“拉皮条的人”。 (5)音节或字母重复(Reduplication)pee-pee=piss(小便)。 (6)音节扭曲(Phonetic Distortion)Cripes=Christ(基督)、God(上帝)。 (7)混合词(Blend word):gezunda=This object“goes under”the bed.(那东西放在床底下,即“夜壶”)。 (8)小词(Diminutive):heinie=hind end(后端,即“臀部”)。 汉语委婉语独特的构成方式: (1)拆字法。如:张俊氏道:“胡子老官,这事你作法便了,做成了,少不得言身寸。”(“谢”拆开后即“言”、“身”、“寸”)。(《儒林外史》第32回) (2) 歇后语 法。人们在做一些消极评论时,常会借助一些歇后语来缓冲过于直白的语气,以达到委婉的目的。比如骂人时说:茶壶里的水(滚开)。 (3)换字法。例如,北方话口语中常说“扯蛋”,书面语转写时,换成“扯淡”。 (4)符号替换法。例如:“×你妈!你怎么不说话,哑巴吗?” (5)反义法。所谓反义就是指与禁忌语的意义相反。如广州人把“气死我”说成“激生我”;把“笑死我”说成“笑生我”。显然,生与死是 反义词 ,这里用“生”避开了“死”。 三、结语 笔者对英语和汉语中的委婉语从应用范畴与构造手段两方面进行了比较,试图找到两种语言中的差异和相似之处。委婉语不仅仅是修辞现象、语言学现象,更蕴含浓厚文化内涵、民族特征。在各个国家的日常交往及工作中,委婉语的运用极为广泛,它可以润滑和协调人际关系,使交际活动顺利进行。充分认识其构造手段、形式特点、发展规律将有助于我们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风俗与文化,从而增强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邓志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2]束定芳,徐金元.委婉语研究:回顾与前瞻[J].外国语,1995(5). [3]王希杰.汉语修辞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4]刘瑞琴.英汉委婉语对比与翻译[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0. 关于英汉语言对比方面论文篇2 浅谈英汉词缀对比研究 【摘 要】英语和汉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两者在构词法上有着巨大的差别。分析了这两种语言的词缀,通过前缀和后缀的词缀对比,会给英语教学以及英汉互译提供一些启发。 【关键词】词缀;前缀;后缀;对比 1 词缀的定义 词缀法是把词缀附加在词根上构造新词的 方法 (陈,1991),也叫做派生法。总的来说,前缀起着语义功能,而后缀有语法功能。在英语中,它是一种重要的构词法,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它在新的 英语单词 中占17.5%。在汉语中,由词缀法构成的词非常少,然而词缀化是汉语本身发展的自然趋势(吴,2001)。 2 英汉前缀对比 英汉前缀的不同反映在英语比汉语有更多的前缀。英语前缀是构词主要的成分,仅次于词根。整体来说,英语派生过程比汉语更复杂、更多样化。 2.1 英语前缀的分类 英语前缀大多只是改变词义而不改变词性,所以英语单词是在意义的基础上分类的,英语前缀可以分为九类,列举如下: 2.2 汉语前缀的分类 汉语的前缀表示语法意义,其首要功能是改变词性,这种功能相当于英语的后缀,这是两种语言最大的区别。汉语的前缀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只是为了构词,如“老”,老婆、老大、老虎;“阿”,阿爹、阿婆。另外一类不全是语法的性质,可能会改变词性,汉语前缀根据意义可以划分为以下类型。 汉语前缀和其相对应的英语形式: 1)否定前缀 不人道 inhuman 非正式 informal 不科学 unscientific 非导体 nonconductor 无形 invisible 无条件 unconditional 2)态度前缀 反建议 counterproposal 亲美 pro-American 反常 abnormal 伪政府 pseudo-government 反社会 anti-social 3)程度或大小前缀 超自然 supernatural 泛非 pan-African 超音速 hypersonic 次大陆 subcontinent 准学者 quasi-scholar 4)数字前缀 半封建 semi-feudal 单边 unilateral 半人半神 demigod 单晶体 monocrystal 双音节 disyllabic 多中心 polycentric 双语 bilingual 多级 multipolar 2.3 英汉前缀的对比分析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推测出两种语言的大多数前缀都有对应关系。总体来说,英语前缀在不改变词性的基础上,对词根起着语义功能,而汉语前缀具有语法的功能,更倾向于语义分类。 然而,在两种语言中,由相对应的前缀构成的派生词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也就是说,一种语言中的派生词在另一种语言中有着相同意义也可能不是派生词。例如,“不毛”在汉语中是个派生词,由前缀“不”和名次“毛”组成。在英语中相对应的词是“barren”,是个单词素的词。同样,英语中派生名词“non-smoker”是由一个前缀“non-”和一个名词“smoker”组合起来的,在汉语中是个名词词组“不吸烟的人”。 许多前缀具有多种意义,这种现象是非常普遍的,即一种语言的前缀在另一种语言中具有几种意义,反之亦然。英语前缀“a-”有三种意思:a. 强调原来的意思,如await; b. 改变词性和意思,如awash; c. 非、不, atypical。在汉语中,前缀“不”可以用英语中不同的前缀来表示,如un-, il-, ir-, a-等。 3 英汉后缀对比 与英语相比,汉语中表示人的后缀比指示状态和动作等的后缀多。两种语言的后缀都是加在词根之后。 3.1 英语后缀的四种范畴 英语后缀是对原来的词的一种修饰,它改变了词原有的词性。英语后缀有四种类型:名词后缀、形容词后缀、副词后缀和动词后缀。当词根加上这些后缀后,分别形成名词、形容词、副词和动词。 3.2 汉语后缀的分类 与英语后缀不同,汉语后缀主要构成名词。加上后缀的词根几乎限于名词、动词和形容词,尤其是名词。下文选择了若干汉语后缀和所对应的英语后缀。 1)名词后缀 ①表示代理人和职业的后缀 专家 specialist 教员 teacher 银行家 banker 打字员 typist 发明家 inventor 技术员 technician 读者 reader 讲师 lecturer 逃亡者 escapee 工程师 engineer 马克思主义者 Marxist 魔术 师 magician 助手 assistant 积极分子 activist ②表示属性、状态和学说意义的后缀 灵活性 flexibility 创造性 creativity 正确性 correctness 湿度 humidity 长度 length 唯心论 idealism 相对论 relativity 社会主义 socialism 达尔文主义 Darwinism 电子学 electronics ③表示亲昵或轻蔑意味的后缀 胖子 fatty 酒鬼 drunkard 赌棍 gamester 电影迷 filmnik 2)动词后缀 人格化 personify 简化 simplify 深化 deepen 现代化 modernize 革命化 revolutionize 3)形容词后缀 男孩子气 manly 孩子气 childish 阔气 luxurious 傲气 cocky 井然 orderly 默然 speechless 4)副词后缀 油然 spontaneously 惨然 miserably 特地 specially 继而 afterwards 率尔 rashly 3.3 英汉后缀对比分析 如上所述,汉语在构成名词方面有丰富的后缀,尤其是指示人的名词。据估计汉语表示人的后缀在词缀中达到32%,在英语中只有13%。两种语言的后缀很明显的不同在于汉语后缀大多带有些许感情色彩,尤其是轻蔑意义;而英语后缀很少带有这种贬义的感情色彩。 汉语中一定量的后缀在英语中没有相对应的后缀,因此,在英语中由自由词来表达这些后缀的意思,例如桌子(desk)、杯子(cup)、石头(stone)、尾巴(tail)、泥巴(mud)。同样,当表示女性的后缀附加于对应的动词之上,整个词就代表了女性。然而,在汉语中单个词就代表了相同的意义,比如女演员(actor-actress) and母老虎 (tiger-tigress)。 后缀中有一种有趣的现象,加上后缀的英语派生词与加上前缀的汉语派生词相对应,比如,“lawless” 和 “fearless”分别译成“非法”和“无畏”。英语中带有指小意义名词后缀在汉语中经常译成前面加“小”的名词,如小鸭(duckling)、小猫(kitten)。有时,同时使用前缀“小”和后缀“儿”,如小罐儿(cannikin)。 4 结语 总之,科技全球化给英语和汉语提供了更多的接触机会,在此过程中相互学习、相互比较。英汉词缀既有相似处也有不同点,将两者相比不仅有益于 英语学习 者深刻认识两种语言,而且有益于他们丰富英汉词汇。 【参考文献】 [1]陈治安.英汉词缀法构词比较[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1(1). [2]韩汉雄.英汉词缀比较及 其它 [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4(7). [3]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吴东英. 再论英语借词对现代汉语词法的影响[J].当代语言学,2001 (3). [5]萧立明.英汉比较研究与翻译[M].上海:上海外语 教育 出版社,2010. [6]张晗.英汉构词法对比[J].厦门大学外文学院,2010(3).

探析社会语言学视阈下的英语语言性别差异现象论文

【论文关键词】社会语言学 性别差异

【论文摘要】语言性别差异现象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论述了英语语言性别差异现象的具体表现,并分析了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及相关的社会现象。

1 引言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社会语言学视阈下的语言性别差异研究取得了显著了成绩。一方面,对语言性别差异现象的研究有助于更加合理地解释错综复杂的语言现象,提高语言研究的准确性与科学性;另一方面,它在语言分析的基础上建立起一种性别模式,成功地揭示了性别差异与阶层差异之间的关系,丰富了语言变异理论的内涵。具体来讲,社会语言学视阈下的语言性别差异研究,主要探讨的是说话人因性别差异而做出的在语言形式和表达方法上的选择。而它作为新兴的语言学研究变量,已日渐成为一种社会语言学本体和应用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参数标识[1]。 社会语言学领域对英语语言性别差异现象的研究涉及了语音、词汇、句法、语言行为与模式、认知能力及言语选择等多个方面的问题。通过对英语语言性别差异现象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从分析男女语言特征入手,了解不同性别在英语语言习得方面的异同,以及其语言行为与社会分工、价值观念、文化差异和认知模式之间的联系。

2 英语语言性别差异现象阐释

2。1 语言性别差异在英语语音层面的体现

(1)音质差异明显: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男女的发声器官是有差别的。男性的声带比女性的长,厚,且松弛,这样的差异必然导致了男女性别在音质上有所差异。而英语音质所体现出的性别差异,是一种带有社会标记的语言现象。以鼻音前的原因为例,美式英语中鼻化元音多为男性使用,而口音化元音多为女性使用。从文化的视角来解释,鼻化现象有俚俗粗犷的意蕴,而女性的言谈举止应以优雅得体为宜,故不宜使用鼻化元音。

(2)音域男高女低:音高是指发声时声带振动的频率,因此,声音的高低与声带的大小、粗细、长短、松紧有关。由于男性的声带长且厚,所以发音的平均音高要低于女性。一般而言,男子的声音频率在100—150赫兹之间,而女性的声音频率在200—325赫兹之间。但是,男女平均音高的差值到底有多大,却因研究对象和检测手段的不同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标准[2]。而且由于社会因素、语言氛围和文化底蕴的影响,在实际语言的使用过程中,女性在讲话时往往会人为地降低调门。但男女性别平均音域的高低确实与其在生理特质上的差异有着自然而然的联系;而语调的变化又与音域的高低有着必然的联系。研究表明,女性在语调上的变化范围比男性更为宽阔,更为经常地使用超高和超低调型,因而使得其音域的变化更富有起伏感。

(3)女性发音相对标准:性别在发音上所造成的差异主要体现为在女性的发音形式比男性更为准确。这一现象在不同的语言、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现,正所谓“女性比男性更有语言天赋”。在英语里,男性喜欢把动词的—ing形式以—in’的次标准形式表现出来,在发音时更喜欢念成[—in]而不是[—i荾,而女性则更多地讲究语言形式上的纯正标准[3]。

2。2 性别差异在英语词汇层面上的体现

(1)女性善于使用色彩词语:语言中关于色彩的基本词汇有:黑、白、红、黄、蓝、绿、灰、棕、橙等。由于不同的色彩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如冷暖感、胀缩感、距离感、重量感、兴奋感等等,因此各种色彩在语言中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一般认为,女性对于色彩词汇的习得能力强于男性。1981年,Nowaczyk以约克大学的学生为试验对象,以色彩配对和色彩描述为主要内容,分别作了两次性别与色彩语码选择的关联性试验。在进行20种色彩的配对测试时,女学生能够准确写出71%的色彩名称,而男学生只能写出46%;在对五组相近的色彩进行描述时,63%的女学生能够描述出具体的色彩差异,而男学生只有40%完成这一任务。除此之外,研究结果还表明,女学生使用复杂色彩语码的机率也远远高于男学生。

从审美学的角度来看,女性的色彩识别能力强于男性,是因为他们对美的外在形式的感受比男性深刻。因此,女性对色彩有一种天生的认知优势。而基于这种优势,使得她们不仅拥有比男性更为丰富的色彩词库,还在色彩感知系统、色彩分类以及色彩语义的心理表征方面都强于男性。久而久之,女性就比男性更为频繁地使用色彩语汇,以及更为准确地描述色彩。

(2)女性偏好使用情感词语: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表明,女性在言语活动中喜欢使用诸如语气词、感叹词和夸张词作为情感的表现手段,以使自己的言语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布龙菲尔德认为,诸如oh dear, dear me, gracious, goodness之类的感叹词大都见于女性的言语中。

男性和女性表达情感的方式不同。女性比男性更易于产生情绪波动,也更易于受情绪的感染而影响自己的言语行为。因此,在交谈中,女性对情绪的控制力不如男性,更易于动情,也更易于通过言语表露情感。据统计,女性使用感叹词的频率是男性的两倍。

另一方面,女性比男性更多地使用形容词和副词加强语势,强势词语的高频出现,是女性英语的一个显著特征。科伊认为,女性不仅比男性更为经常地使用诸如so, much, quite这样的词语,更喜欢使用very very, so so这样的重叠词来加强语势,而男子却只会在不含感情色彩的情况下使用强势词。

2。3 性别差异在英语话语层面上的体现

(1)女性言语风格更为婉约:奥斯卡王尔德说过:“妇女是妩媚动人的,她们可能从来不想说什么,但是她们一旦说起来却是足以使人销魂荡魄。”女性言语风格的委婉文雅与其独特的社会心理特征不无关系。长久以来的礼仪习俗将女性的社会印象定位为温柔娴静,言乖意巧,这就使得女性必须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必须使用文雅规范的语言,否则将是缺乏修养的'表现。因此,在这种社会氛围下,女性的言语往往都是柔声轻语,彬彬有礼。而一旦有女性的言语像男性一样直言不讳,声大气粗,则必然会受到旁人的轻视与不齿。

另一方面,男女心理发展特征特点对其语言的使用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青春期以前,女性的心理年龄比男性要大一至两岁,这就使得女性在理解人际关系以及其社会心理的形成方面要比男性成熟得早。到了青春期以后,男性敢于冒险、坚决果断的性格日渐体现,而女性则日趋温柔纤弱、心思细腻。这些不同的心理特征决定了男女在言语风格方面必然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尽管这些差异并不是绝对的。   (2)男性言语更为简洁直接:美国社会语言学家鲁宾莱考夫曾说过:女性的话语要比男性的听上去客气得多。一方面,这是由男女的言语风格所决定,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女性在表达方式上不及男性自信。比如,女性在表达观点时总喜欢以“You know”, “I think”, “I guess”或者 “I’m not sure”等开头,而 “Do you think so?”和 “Would you please…?”等形式更是为女性所常用。研究发现,即使某些女性对自己所说的内容相当有自信,她们仍然会表现出不自信或者犹豫的样子。而与之相反地,男性则喜欢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意愿与想法,他们不喜欢迟疑和犹豫的表达方式。此外,研究表明,男女在祈使句的使用方式上也表现出了一定的不同。女性在表达祈使时,喜欢采用复杂句或者问句的方式,而男性则喜欢简洁、不加修饰的句型。比如,同样是要求对方关小收音机的音量,男性一般喜欢用 “Please turn down your radio。”来表达,而女性则会说“Would you please turn down your radio?”或“Will you please turn down your radio?” [4]

3 英语语言性别差异现象的成因

社会语言学认为,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无时不刻不在反映着社会。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语言性别差异现象源于一系列生理和心理、社会与文化的因素。长久以来,男女在社会分工上的不同,使男性被看作是家庭的主人和社会的中心,掌握着支配权,在社会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与之相反,女性则处于柔弱、 依赖和从属的地位。而语言性别差异现象则如实地反映了这一社会现实。

另一方面,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是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在大多数传统文化中,人们期望女性养成温柔、感性和善良的性格,期望男孩成为坚强、冷静和果断的人。而基于这一出发点,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说话方式及言语行为也就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有语言学家认为,男女两性成长在不同的社会语言亚文化背景下,他们从小就要学习与自己性别相适应的行为举止和交际方式,这种文化背景则是语言性别差异现象的重要因素之一。

4 结语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讨论语言性别差异现象并不是要严格地划分男女语言的界线。事实上,没有哪一种语言特征是完全属于女性所有, 哪一种语言特征是男性所专用的。我们所探讨的是在概率上哪种语言特征男性使用的多, 哪种女性使用的多。我们所讨论的男女的言语差异, 除了反应出男女个性的差异外, 更多地反映了男女的社会角色差异及整个社会对男女的态度与言行标准的不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男女在职业、教育程度及社会地位方面的差异会不断地缩小,语言中的性别差异现象也将逐渐地减少。

参考文献

[1] Fasold,Ralph。The sociolinguistics of language [M]。 Cambridge: Blackwell,1999

[2] Loveday, l。Pitch, politeness and sexual role: an exploratory investigation into the pitch correlates of English and Japanese politeness formulae。 Language and Speech, 1981(24):71—87

[3] Fisher, John。 Social influences on the choice of a linguistic variant。 Word, 1958(14):47—57

[4] Lakoff, Robin To lmach。 Language and women’ s place [J] 。 Language in Society, 1973(4)。

网络语言特征分析摘要:信息社会使人们的生活逐步进入了一种数字化生存的状态。而互联网的普及导致了独特的网络语言现象,那么网络与语言的结合对中国的社会和语言的发展将带来怎样的影响? 本文将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通过对网络语言特征的分析,探讨这一语言现象与社会语境的深层关系。关键词:网络语言特征,语境,社会因素1.引言随着互联网络在中国的飞速发展和日益普及,网络交际这种全新的高科技交际模式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并正因其独特的魅力而风靡全球。以BBS、网上论坛、虚拟社区、聊天室、ICQ、网络游戏为主要载体,网络交流已经逐渐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网络语言也在极大地影响着21世纪信息社会中人们的生活网民为了高输入速度,对一些汉语和英语词汇进行改造,对文字、图片、符号等随意链接和镶嵌,创造出大量的汉字、数字、英文字母混杂组合的新词汇,出现了一些完全不符合汉语的规范表达方式的网络语言。网络交际以互联网为交际媒体,这就决定了网络交际语言的独特语言方式和文体特征。这种富有时代特征的新语言现象的背后实际上是社会发展对语言所产生的极大影响和推动所造成的。本文拟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分析网络语言交际的特征,对网络语言现象的产生和发展进行探讨。2.网络语言交际的特征语言是用来交际用的,网络语言就是使用因特网技术发展下人际交流的产物,是规范语言的变体。网络交际,是指通过网上聊天、e-mail(电子邮件)、BBS(电子公告栏)、electronic forum(电子论坛)和E-message(短消息)等崭新的交际手段,在虚拟的网络空间进行人际交流和沟通。网络语言受其交际媒体(互联网)的制约而兼有广告英语、新闻英语、电传英语和传真英语的部分特征;网上聊天这种书面对话形式又决定了其具有书面英语和口头英语的双重性质。2.1 词汇特征作为非正式文体,网络语言偏爱使用缩写词、俚语等非正式词汇,甚至还随机杜撰某些词语,因此具有明显的随意性特征。网络的使用是以时间为收费基准的,这就要求网络交际必须快捷高效。在此语境下,英汉两种语言兼收并用,大量使用简写词和各种缩略词就成为网络语言最重要的特征。其词汇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出现大量的谐音词:网络语言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数字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易于输入和谐音的关系,一些数字的组合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另一方面,网络交际过程中为了加快交流的速度,在用汉语拼音输入法进行汉字输入时,一般不进行选择,而是在当前输入法默认的情况下就按了回车键,于是导致了一些有趣的谐音怪词的诞生,在网络这个特定的环境中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而广泛流传开来。1)英语谐音:用同音字母代表一个单词或字母组合乃至句子。如:【r】=are,【b】=be/bee,【c】=see,【o】=oh,【oic】= (ooh, I See),【icq】=( I seek you ),等等 。2) 汉语谐音:【酱紫】这样子,【菌男】:即是俊男,【霉女】美女,班主/斑竹/版猪/版竹】:版主,即聊天站,网页或论坛的管理人员。【大虾】,大侠的戏称,指网络高手。3)数字谐音:,【7456】在网络语言中的意思是气死我了;【1573】一往情深,【360】想念你,【886】拜拜了;【3166】是“撒优那拉”(日本语),再见的意思,【775】亲亲我,【55555~】呜呜(他在哭),【8147】不要生气,【520】我爱你,【987】对不起,【9494】就是就是,等等。2.“网虫”们随机使用的但已被圈内公认的各种缩略词。这些缩略语的来源主要是公认的缩写词汇,电传、传真英语的缩略符号或用数字代替字母缩合词。如:USA, HK(Hongkong), bf(boyfrtiend); gf(girlfriend); pls(please), Xmas(Christmas), F.O.C.(free of charge), stu(student)? L8R(later); b4(before), cu2(Seeyou, too); IMO(in my opinion)以我愚见;ROTFL(rolling on the floor laughing)笑得直不起腰来,一般用作旁注;PMFJI(pardon me for jumping in )请原谅我冒昧插入;TIA(thanks in advance)预先致谢。诸如此类,不胜枚举。3.大量运用表情符号(emoticon)。由于网络是一个虚拟的空间,人与人之间还不能够实现面对面的交谈,所以一些字母、数字和特殊符号的组合就被用来表达喜怒哀乐等等情感。由于这些符号的组合形象生动,被大多数人所接受,所以在约定俗成以后,发展成为了网络语言中一个重要的补充体系。例如:表示肢体语言的符号,例如【T-T】代表流泪,【∧_∧】/代表欢呼,【:】】表示高兴,嘴巴向上翘着笑;【:()不开心,嘴巴向下弯着;等等。网络上还有表示言语行为的符号,如: 【//sigh】(叹气的动作)、【//admire】(羡慕的表情)、【//grin】(咧嘴笑)、【//comfort】(安慰)。在一个词前面加上“//”,就把该词变成了一种言语行为。2.2 语法特征从语法角度分析,网络英语的非正式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大量使用省略句式,具有很明显的口语化特色。尤其是充当主语的第二人称单数更是经常“缺席”。这从下面常用的问句中就可窥见一斑。1.offline ?2. busy?3.received my e-mail?4.leaving?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省略句式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中才具有交际价值。2.句首字母常小写。如:1.hi, friend. 2.uc? 3. ur name ?3.频繁使用问号、感叹号、省略号等标点符号。如:在催促对方回答问题时,“网虫”们大多喜欢连用几个甚至一大串问号。同样,在表示赞同或欣赏对方的观点时也常连用几个感叹号。尤其值得研究的是,为了制造“此处无声胜有声”的美妙意境,有些高手常创造性地使用省略号。如女士在回答do u miss me?时,常巧妙地打出这样的字幕:I…4.网络高手经常运用双关、拟人、比喻、夸长、提喻等修辞格。如:—can I invite u 2 dance? —withpleasure.—can I hold u now ?—OK. 这里hold就是双关,因为它既有“牵手”之意,也有“拥抱”之意。5.从句型选择上看,网络英语多用简单句、并列句、祈使句,少用被动句和主从复合句。当然,句型的使用也并非一成不变。网络大侠在进行解释、说明或议论、说理时也常用复杂句。如: “IMO,u r not right,‘coze every sword has 2 blades”. ( In my opinion, you are not right, because every sword has two blades.)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飞速发展的高科技信息时代,网络语言已经不知不觉地形成了一种新的社会语言变体,并由于其强大的影响力和繁殖能力而成为不可忽视的现代社会语言变化的主导力量。3.网络语言现象的语境分析语境(context)是社会语言学提出的一个概念。简单地说,语境指的是使用语言的情景场合,语言往往由于使用环境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语境意义。许多语言学家都对语境(context)做过分析和研究,但他们的侧重点并不相同,如英国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基(Mallinoski,1923)把语境归为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海姆斯(Hymes 1974)将其精辟地概括为SPEAKING一词:S代表Setting and scene(背景和场景),P代表participants,(会话参与者),E代表ends(会话目的及结果),A代表act sequence(信息的形式与内容),K代表key,(传递信息的方式),I 代表instrumentalities(使用什么语言),N代表norms of inter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在不同情况下应遵守的规则),G代表genres(体裁)。而以韩礼德(Halliday,1973)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法理论则把语境因素归纳为三个组成部分:话语范围(field)、话语基调(tenor)和话语方式(mode)。根据众多语言学家的研究和网络语言的实际情况,本文将主要从情景语境来分析网络语言在特定的网上虚拟空间是如何进行交际的。情景语境指与交际有关的人物,场合,时间,社会、文化和政治背景,以及在交际推理过程中产生的认识。因为“语境是心理产物,是听话者对世界的一系列假定中的一组。正是这些假定,而非实际的客观世界,制约着对话语的理解。”(Sperber&Wilson,1986:107—108) 这句话用来描述网络这个特定的场合中的交际行为至为贴切,因为网上交际可以发生在任何时间任何人身上,多数时候是完全陌生的人在进行对话,而网上唯一可以了解对方的途径是查询个人资料,但几乎所有的资料都可能是虚构的。因而交际者的社会、文化或政治背景等个人因素在网络交际中几乎没有任何实质的影响。网络交际的主要场合是在以OICQ, ICQ,BBS和E-message等形式存在的网上虚拟空间。在网络交谈中,话语范围可以是任何话题,天南地北,海阔天空,无所不谈。网上的虚拟空间里有着各式各样的聊天室,你可以不停地从这个聊天室窜到另一个去。在聊天室中,可以是一对一交谈,一对二或多人互相交谈,也可以自言自语或者作为旁观者。可以说,在网络交际中,话语基调(tenor)是多样化的而且可以选择,只要不影响维持交际的目的。网络交谈的话语方式(mode)以非正式的口语为主,然而却用文字和符号的输入形式来叙述,也就是说,网络交谈的实质是口语的交谈,然而却是以一种书面的文字方式来呈现,而这种书面方式又是由各种文字代码(如中英文)和数字符号混合组成的。这是网络语言交际不同于其他话语方式的一大特征。在日常交往的人际交谈中,情景语境还包括身体语言(body language),手势 (gesture) 和面部表情(facial expressions)等非口头语言(non-verbal language),作为语言的一种补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网络语言巧妙地将这些交际中不可缺少的成分转化成用各种数字和符号组成的表情符号,使看似冷冰冰没有直接的感情交流的键盘交际变得充满人情味和生动有趣。4.网络语言现象:社会因素与语言的“边缘化”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正如社会语言学家陈原(2000:18)在其论著中所提出的:“语言不是社会意识形态,语言不属于社会结构的上层建筑,语言是——而且只能是—— 一种社会现象。” 网络语言在很大程度上由于自身的鲜明特点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社会方言。当然社会方言的首要条件是有一个稳定的言语社团。而在中国,网络语言的言语社团是随着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上网用户的日益增加而逐渐形成的。一些大学的学生已经达到了90%的上网率,大学里的bbs(电子布告栏)一天有上千人次访问,人们除了搜寻信息外,大部分时间都在互相聊天。那么,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我们必然会问:网络语言现象为什么会发生?它是由哪些社会因素所决定的?这些语言的变化是如何传播的?新的语言变体对原有的语言结构和系统会带来什么样的冲击和变化?这些都是社会语言学研究面临的崭新课题和挑战。笔者认为,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的社会方言变体,是信息社会必然导致的产物,并随着电脑在中国的日渐普及和网络的迅速发展而横空出世。五花八门、标新立异的网络词汇正是中国进入信息时代后社会生活方式和人们心态的一种反射。网上交流通常是在陌生人之间进行的,他们的文化背景可能相差甚远,对语言的感觉可能也很离谱。中英混合,数字和符号并用的网上新词汇的出现似乎在预告一个数码化时代将带来的语言变革。当“Internet”以不可动摇的主导地位打破了国界的同时,也正在使英语成为一种垄断性的“中心语言”。据有关调查,到2050年,全世界将有一半以上的人能够熟练地使用英语。网络对英语普及的推动力超过了大英帝国的任何行动,每个新的上网者都必须学习某种版本的英语,如果他不想困在语言的"网络隔离区"内。在这个必须被格式化的以英语为中心的网络世界里,所有其他的语言和文字都在经历着自己的边缘化,都正在变成一种“方言”。以高科技和高信息所建立的网络帝国,在创造了空前效率的同时,也在所谓最“平等”的网络平面上,以难以想像的光速,用英语扫荡着所有的语言异类。5.结语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1996:115)曾明确指出:“在任何时候,同表面现象相反,语言都不能离开社会事实而存在,因为它是一种符号现象。它的社会性质就是它的内在特征之一。” 网络社会是一个多语社会,世界上不同地方的人可以通过网络联上同一个站点,因此网络语言存在着明显的语言混合现象。在任何一个多语社会,通过频繁的语言接触都会产生这种语言混合的现象。新一代的网络人见面打招呼时说“hi,你好”;分别时说“bye,再见”;道谢时说“thanks”或“3x”。在这个言语社团里,并没有绝对的权威,谁都可以畅所欲言,可以创造新的用法。一旦一种语言的突破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很快就会在网上传递开来。作为一种新的社会方言,产生于自由网络空间的网络语言有着强大生命力,并很可能逐渐从网络世界向现实世界渗透。语言正随着网络的不断扩展而在一个新的时空中延伸,人们的交际行为,语言方式和社会心理都在不知不觉地潜移默化,无论我们是否意识到,信息社会的发展所带来的网络语言现象已经昭告了语言的变革,而中国的网络语言现象的这种现状正是边缘化的开始。我的这个最少200分 好就加分 你也不缺分 好就多给

追星现象研究性论文

都说粉丝行为,偶像买单,良好的行为氛围才能使得这个艺人更加红火更加受人尊敬。真正的追星应是理智的,文明的,对于追星,我们当如此。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我对追星现象的看法 议论文 作文 范文 10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我对追星现象的看法议论文范文一

最近,我的远房表妹因为沉迷于“追星”而受到父母的斥责,心里很烦闷。对此,我想谈谈自己的看法。

追星,其实就是崇拜偶像。汪国真说:“谁也不崇拜的人,他不是太优秀,就是太狂妄。”我认为,崇拜是一种正常的心理。自古以来的名人、伟人,在他们的少年时代都有自己崇拜的偶像。文天祥从小崇拜苏武等民族英雄,以此为楷模,终成一代名臣,而他本人,后来也成为抗清英雄张煌言的崇拜偶像,鞭策后人永葆崇高的民族气节。

的确,崇拜能激起人们无穷的力量,催人奋发向上,当然这还要看崇拜什么,追求谁了。现代青少年的“追星”,大多是“追”港台的歌星、影星,沉溺于他们的举止,容貌,歌声之中往往不能自拔,那“等待一昼夜,只为一个签名”的事常有所闻。固然这些“星”也有青少年值得“追”的方面,但抛下一切不管、荒废学业、虚度光阴,到头来有何益处呢?美国电视连续剧《成本的烦恼》中,本的 故事 发人深思:本十分崇拜一名星,全家人历尽艰辛为他搞到一张这名歌星的专场票。本偶然在幕后接触到生活中的这名歌星,原来这人十分粗鲁无礼,令人大失所望。我们青少年如此狂热的追星,有不少是和本开始时一样的心情,沉醉于一个被包装出来的工艺品,可一旦拆封,可就大吃一惊了。

人有种.种,“星”也如此。一代伟人,国之巨星,科技明星……这些不也是“星”吗?我们应当用辩证的眼光来对待“追星”的问题,“追”那些值得崇拜的人,才能陶冶自己的情操,激励自己的斗志。

中国是一个泱泱大国,古往今来,出了多少伟人,多少颗“星”!屈原,文天祥,孙中山,刘胡兰,雷锋……这些“星”曾经激励了多少炎黄子孙力挽狂澜,为中华之崛起建功立业。所幸在今天,有识之士重新呼唤雷锋他们,呼唤这些闪亮的“星”来照亮人们的心灵。

我想,如果有一天人人都去追这样的“星”,那么,中国将会以更新的面貌突飞猛进!

我对追星现象的看法议论文范文二

如果提起现在的潮流趋势,除了名牌衣服、时尚鞋包、刷微博、登QQ……,那就莫过于是追星了。

“追星”这个现代社会流行的“大势”。在许多人认为是有害无益的,应当完全拒绝的。但是,任何事情都是有它好的一面与坏的一面。所以,我认为追星也是一样的。

就先说它坏的一方面吧!追星这种现象它的主要所在的人群就是学生。我认为它是使追星这种现象变得恶劣的原因。因为毕竟都是一些未成年的学生,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们,很容易就会被娱乐圈中虚幻的美好所吸引。毕竟是未成年的人,做事都很难掌握一个度。就像以前有一个报道说是一个女学生为了见到自己的偶像,以自己的生命相要挟。有些同学为了去看自己的偶像的演唱会,而逃学……,这样的做法是不应该的。记得暑假的时候我在网上经常看到这样的事:两个粉丝因为谁的偶像更红,谁的偶像更帅等等问题而争吵,完全丢尽了颜面。可是这些人这样做有什么用呢?就算你的偶像再红再帅,那也只是他的,和你毫无半毛钱的关系;或许也可以说那些只是过往云烟一眨眼就会不见。

就像我刚才所说的任何事情都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追星对于我们来说只要把握好一个度就会变成一件好事。例如,我们可以在空闲的时候看看自己偶像的电视剧或听听他们的歌,以缓解自己的学习压力。大多数人都会喜欢当红的明星自然我也不例外,但是我们要知道他们背后付出的努力,偶像的力量虽不大但也不小,或许我们可以以此来激励自己努力学习呢?

我对追星现象的看法议论文范文三

现实生活中,“追星”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偶像,但是,“追星”现象对吗?当然,我也不知道。也许是对的,也许是错的。

有人说“追星”是错的。因为追星会让自己对“偶像”如醉如痴。他们会一心沉迷网络,了解关于偶像的一些信息。成绩却一落千丈。而且,有些人会想尽一切办法买到偶像最喜欢穿的衣服。像前段时间在湖南卫视热播的《快乐男声》。每周的淘汰赛,既令人兴奋又令人悲伤。而我记忆最深的是:饶威在一次比赛中不幸被淘汰,他的粉丝们就站在快乐城堡门口为他送行。他的粉丝们穿着有饶威设计的T-恤衫,高举着饶威的牌子,一个个人都是泪流满面。看着挺令人心酸的。其实,在我看来,根本没有必要为一个人改变什么,只有做会真正的自己才是好。因此,我认为“追星”是错的。

有些人认为“追星”是对的。因为他们会让你去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原因之一是因为他们能够成为当红明星都是通过他们长时间的努力才实现的,而不是想当就当上的。就像现在我们年轻人最喜欢的韩国男,女子组合,喜欢他们不只是因为他们的歌唱得好,而是因为他们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直到实现的那一天。其实他们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而是经历了太多的困难和打击的磨练才走到今天的这一步。所以我认为“追星”是对的。

对于“追星”现象,我们不能只追他们的相貌而去喜欢他,崇拜他。而是去追求他们努力实现梦想的精神。因为没有一个人知道他们经历了多少苦难多少艰辛!

我对追星现象的看法议论文范文四

“追星”不应是盲目的追随,而应是一种精神的追求。

现在“追星”的人大多数只注重外表,而不求内涵。绚烂的霓虹灯,新潮的服装,动感的音乐,再配上一副美丽的皮囊,往往是被关注的焦点,哪怕他的歌唱得多么没有技巧,没有感情,他的舞跳得多么枯燥,多么无味,也没有人在意。更可怕的是“羡慕”,“羡慕”众明星的美貌,“羡慕”得去动手术将自己的容貌往自己喜欢的明星那儿看齐,完全忘了自己的独特和唯一,沉沦在对外貌追求的荼毒里。曾经有人去整容,没有成功,她的一生就这样毁了。可见,追星不应该失去自我。

明星们的耀眼使人疯狂迷恋。有一个女后女孩痴迷刘德华,看见他所代言的衣服就买,他的新歌发行不到两天就会唱,每一场演唱会都少不了他的身影。就连刘德华的生肖,生日,星座,喜欢的东西等等,她都了如制掌,可是她的家庭并不富裕,她卖了自己的肾仍然没有见到心中的偶像,生活与心灵的双重压力将她向死神推近。可见,追星要适可而止。

当然,许多明星也是值得肯定和学习的。周杰伦,新一代亚洲天王,在舞台上备受关注,而先天性脊柱僵直给他带来的不便与痛苦又有谁能体会?现在,他依旧唱着他的歌作着他的曲,别人猜想着他是法是否会江郎才尽,我却对他保持着一如既往的期待。蔡依琳,先天的歌者,后天的舞者,最初的青涩以不见,化茧成碟的她仍在挑战极限——鞍马、吊网、无重力丝带……她喜欢挑战,所以她成功了。古天乐,一位实力演员,无论在拍戏中受多大的伤,他都觉得自己是幸运的,他懂得满足和感恩。他的片酬不低,可大多数的钱都被他悄悄的捐给了灾区和希望工程,他坚忍的性情值得我们学习,他善良的心地我们也应该具备!

“追星”,就是要追逐明星的闪光点,追逐崇高的精神,用来培养出自我最独特且唯一的心灵之花。

【篇一:小议追星议论文】

如今,“追星”是这个明星满天飞的时代年轻人的普遍心理。有的为了一纸签名,夏顶酷暑,冬冒严寒;有的为了一睹真容,节衣缩食,花高价看演唱会。而像杨丽娟这般追星,追到倾家荡产,老父跳海的地步,更可谓如痴如醉!如梦如狂!听来让人不寒而栗。我在感慨之余,不禁要问:追星,至于如此吗?我看大可不必!

明星是什么?明星是商家开发出来,包装出来,被我们捧出来的“星”。明星不是神,他也是人,无论他们的世界多么的辉煌,他们也有缺点与不足,也有生活中的烦恼和痛苦。当我们带上一层神秘的面纱去看明星的时候,明星就像一颗高高挂在天空的北斗,足以让我们黯然失色。其实揭开面纱,你会发现,明星也只不过是众星中的一颗,平凡着呢!既然如此,我们何必如此迷恋、疯狂追逐呢?

明星是如何成其为明星的呢?去想想当年帮奶奶摆地摊的周星驰,去看看当年推销电器的梁朝伟,去问问当年跑龙套的成龙,也许,你会有答案。原来明星都是靠自己打拼奋斗出来的,他们凭着对前途的信心和对事业的不懈追求,走南闯北,历过多少风雨,尝过几多艰辛,才换来了今天的鲜花和掌声,才换来了明星的耀眼光芒。我们既然要追捧他们,为什么不去追求他们的好思想,好品质,好精神呢,学学他们的勇气和坚定,学学他们的信心和执着,学学他们的乐观和豁达。

有一位浙江的女子,自从看了王小丫的“开心词典”节目以后,就迷恋上了她,一直到现在结婚成家,六年里,她从未间断过一期。她不仅关注王小丫的生活习性,主持的节目,更关注王小丫的气质和人品。渐渐的,她改变了原来大大咧咧,毛毛糙糙的性格,做事不顾他人情感,不守诺言的坏习惯,变成一个温柔,稳重,善良,诚信,人见人爱的好姑娘。这位女子善于追星,她追出了一个高尚的自我。

追星一族,何不学学这位浙江女子呢,让我们把明星身上的品德当成一面明镜,照出我们的不足,把明星的精神当成一块砺石,磨练我们的毅力,激励我们的斗志,有一天我们也会成为天上明星的。

【篇二:小议追星议论文】

偶像,似深邃夜空里的一颗明亮的星星。它光芒万丈,它耀眼无比。于是,它被我们喜爱,被我们追捧,我们可以在迷茫时把它当作引路灯,但没有必要为了追求它而忘记了太阳升起的位置。然而现实中却有人被它的光芒迷惑住了,真可谓是“为伊消得人憔悴”,他们把他视为生命的全部,宁愿舍弃一切也要追赶他。这样做真的值得吗?

杨丽娟追“华仔”长达13年,弄得倾家荡产,父亲自杀;台湾某高三学生为支持周笔畅,竟荒废学业,瞒着父母四处借钱买手机卡,只为给周投票;湖南某大学生因追“超级女生”时与舍友发生争执,事后竟将其残忍地杀害……

难道偶像比家人更重要?难道偶像比自己的未来更重要?难道远在天边的偶像比近在咫尺的友谊更重要?当今的fans追求偶像未免太盲目了。上述种种血淋淋的教训还不够警钟长鸣吗?深陷其中的朋友啊,该觉悟了!

追求偶像本无可厚非,错就错在人们不能用理智武装大脑。盲目追星,不仅害了自己,误了别人,甚至也会伤害到偶像。

当初那个在三个月内就冲出亚洲的著名歌星黄家驹,摔下舞台本不致死,疯狂的歌迷们却错把他送入了鬼门关。倘若歌迷们不那么盲目,假使歌迷们当时能理智地为偶像想一想,也不至于弄得人家命丧黄泉,众人皆叹了!

冷静下来想一想:偶像也是人,不是神,他们也有平凡的一面。蔡依林和罗志祥没事时就特爱坐在一块儿搓麻将。王菲也坦言自己是个很没毅力的人,抽菸,睡懒觉,拟好的长跑计划执行一两天就夭折了。

面对偶像,我们应当有独立的思考,不能生活在明星巨大的光环下,从而使自己的人生停滞不前。

很多人都喜爱成龙演的戏,释小龙也不例外。在媒体问到他以他谁为偶像时,他说:“成龙大哥就是我的偶像,所以我正在努力学习英语和地理,希望将来能像他那样去好莱坞干一番事业。”正是有成龙在释小龙心中一直激励着他,使他也拍出了不少受人喜爱的功夫戏。

像释小龙那样多关注一下自己呢?别人的辉煌是他们的,我们的未来才是自己的。须知“为伊消得人憔悴”,到头来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最终留给我们的只是“衣带渐宽终后悔。”

在人生路上,我们须谨记:我的人生我作主,别人走得再好,也只能是我们的借鉴!

【篇三:小议追星议论文】

小溪向往海洋,因为海洋波澜壮阔;月亮羡慕太阳,因为太阳光彩夺目;世人崇拜明星,因为明星们超凡的才华与独特的人格魅力。

万物皆如此。

体育明星走红,是因为他们高超的球艺或永不言败的豪情。电影明星走红,是因为他们精湛的演艺或大方时尚的仪表。而学者从事学术走红,是因为他们深厚的内涵或独到的见解。总之,他们都是凭借自己的本事而博得大众喜爱和崇拜。

可为什么体育明星、电影明星走红没有引起这么大的争议,而学术专家、教授的走红却争议不断?原因其实很简单:在现代社会中,电影、体育明星的走红似乎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而学术追星者却寥寥无几。当某些喜爱学术的“易粉”“乙醚”出现时,自然便大受关注。

正如一次飞机失事丧失几十名战士和一位修单车的人,人们往往诧异的是为什么那位修车的人会丧命,而不会太在意那几十名战士。当越来越多的人追求影星、体星,学者就自然而然被晾在一边吹冷风。偶尔有人发现其不凡之处与迷人之点并吹捧他,大众便会如潮水般涌来看一看,议一议,褒贬不一,毁誉参半。其实这是很普遍的。就好象前几年刮来的“韩”风,近几年兴起的“超女现象”,虽然支持者数以万计,但仍不乏有“‘韩风’让我心寒,超女现象应该禁止”等说法。

厦门大学教授、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人易中天迅速走红,同时也说明一个问题:越来越多的人把歌星、影星当作自己崇拜追求的偶像的同时,也关注着曾经一度“吹冷风”的学者,这从某人角度上来说,是全民思想认识的一种提高,不单古之学者像屈原那样有着“哀民生之多艰”的情怀,像鲁迅那样有着“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胸襟,让我们崇拜,今之学者像余秋雨、易中天也应用仰视的目光予以注视,毕竟,他们为文化事业的发展所做的努力,我们是不能漠视,更不能予以否认并攻击的。

我们要像看待体育追星、影视追星一样去看待学术追星,不说要向他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至少我们不能把人家踩到脚下来污辱,否则是对文化的亵渎,更是对文化的玷污。

【篇四:小议追星议论文】

时下,追星已成为时尚潮流中一股汹涌的波涛,正推动着无数痴狂的明星崇拜者朝羣星璀灿的彼岸热情奔涌。谁见了光彩照人的歌星不会油然而生羡慕之情?谁见了潇洒帅气的球星不会争相崇拜呢?追星本只是欣赏美,追求美的一种方式。然而,许多人过度盲目,极为偏激的追星方式却令人瞠目结舌,为之叹惋。张国荣自杀,歌迷为之吞药自尽;谢霆锋开演唱会,刚刚离开武汉,就有女粉丝为之跳河。这些血淋淋的事实正向人们敲响警钟:抛开所谓轰轰烈烈的追星计划吧!请擦亮眼睛,澄明心境,做最本色,最独特的自我!

任何一个时代都会涌现许多倍受推崇的杰出人才,他们或许才艺精湛,声名远扬;或许容貌俊美,艳压羣芳;也或许学识渊博,卓越不凡。社会标榜某某人才,必然会形成众人追捧的“明星效应”。在这种“众人皆醉”的情况下,许多人被明星的耀眼光环蒙蔽了双眼,错误地将那些徒有其表的明星视为生命至爱。这不仅曲解了明星的社会意义,也是饱满生灵的莫大悲哀。

如今,整容之风正肆虐全球,浩浩荡荡的整容大军中出现了许多为表明对自己所喜爱明星的忠心而英勇“献脸”的fans。某女大学生从高中时代起就疯狂崇拜王菲,喜欢她的歌,恋上她一切的一切。她几乎把所有闲暇时间都用在了收集王菲的照片,海报和歌碟上,还照着她的脸整容。由于整容效果不佳,她带着极度失落和痛苦,吞服安眠药自尽了。

如花生命的逝去带来的有悲叹,更有沉思。明星也是有血有肉的人物,社会在嘉奖他们优秀业绩的同时,并不能彻底除去他们作为人的缺陷。就像月亮,我们总是只看到它明亮的一面,却忽略了它的另一面永远是黑暗的。如果因为他们光鲜照人的迷人外表使你成为了皮相的奴隶,岂不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得不偿失”?

阿富汗临时 *** 主席卡尔扎伊也算是一个政治明星吧。他总是身披优雅的斗篷,头戴时尚的羊毛帽。其衣着品位甚至得到了意大利著名时装品牌GUCCI设计师的垂青。于是,许多可富汗人纷纷效仿。但是当你知道这顶帽子的原料,恐怕大凡有良心的人都会对其避而远之。这位阿富汗政星头上顶的可不是一般的东西,而是羊胎的皮毛!其制作过程极为残忍血腥:牧羊人必须杀掉母羊,取出羊胎,剥下皮毛。据说,羊胎由于从未在空气和阳江中暴露过,这种皮毛出奇地柔软,每只羊胎非常小,只能够做一顶小帽。闻着这顶帽子呛鼻的血腥味,你还会认为他优雅时尚吗?你还会亦步亦趋地模仿他吗?

况且,许多明星之所以能名利双收,并非他个人的因素,有时是媒体炒作,有时是某些人在娱乐界煽风点火使然。当你为他疯狂,为他昼夜不眠,继而为之倾家荡产时,或许正有人躲在角落里偷笑。

当我们再次面对“明星”二字时,请用理智武装头脑:这样做值得吗?在我们的生命中有没有更值得我们追求的东西?擦亮眼睛,澄明心境,你会发现,与其羡慕别人,不如塑造自己。

追星的风掠过,让这几个字符映现在我们的脑海里:明星?明心!

【篇五:小议追星议论文】

前不久,在娱乐杂志上看到这样一则新闻:老父为助爱女追星,先是不惜卖肾筹集费用。,后因女儿单独与刘德华聊天愿望未遂,竟以结束自己的生命来无声表达对刘德华的不满及深深的哀求。这是怎样的一种惊心触目的爱意。我在讶异于杨丽娟盲目追星而极尽疯狂之能事的同时,更震惊于杨父的行为。确切的说,是感到愤怒与悲哀,我所愤怒者,杨丽娟竟疯狂自私到可以不顾及老父的健康甚至生命来满足她那虚无缥缈的追星梦;。我所哀者,。杨父竟愚蠢可笑到用他自以为爱的方式将自己和女儿送上了一条不归路。当悲剧发生后,。当悲恸的嚎叫响彻这片天空的时候,一个社会问题血淋淋的摆在眼前,值得每个人深思反醒,中国式的父母可敬还是可悲?

典型的中国式父母是怎样的呢?

他们像蜡烛,在烈火的煎熬中绝望的燃烧自己,带给孩子光明和希望。

他们像大树。在炎日的炙烤和风雨的吹打下崩然不动,留给孩子树荫下的清凉及暴风雨中的安宁。

君不见中国有多少父母穷毕生之精力,耗青春之芳华,。用他们坚实的臂膀和挺直的脊梁为孩子撑起一片辽阔的蓝天,只为心中一个梦想:孩子,只要你过得比我好。他们对子女的爱深入骨髓和血液,伟大到让批判他们的人都觉得心撕裂般疼痛。然而正是这种太过深沉的爱意造就了他们的可悲,所以说中国父母可悲>可敬。

杨父的可悲之处在于不但不对女儿盲目追星的行径批评指正,。还因溺爱而与之共疯狂,造成悲剧的根本原因正是这种病态的父爱。无独有偶,原云南省省长李嘉延因为儿子而受贿1810余万元被判刑。事后他说:我这一切都是为了儿子。殊不知,这是一种极端错误的疼爱方式,不但自己自食恶果。也给孩子未来的人生抹上了一记阴影,。他们的可悲之处都在于用错误的方式呵护孩子,因溺爱而不惜一切代价来满足孩子的需求,最终,却将自己和孩子同时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孩子的心灵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创伤。可悲的父母可怜的人,这便是中国式父母的真实写照。

悲剧在一个个发生,中国父母却依然坚持他们畸形的疼爱方式,难道鲜血都不足以敲醒国人吗?难道历史发生后仍要历史重演吗?难道在挡掉所有可以强硬孩子翅膀的机会后,在脱离了你们的庇佑之后。还可以指望他们飞的更远吗?

我们需要父母的爱。但我们屏弃像杨父一样近乎病态的爱。

我们需要被呵护,但我们屏弃中国式父母无原则的呵护。

我们需要被理解。支持,但我们屏弃像杨父般的变相支持。

汉语新的语言现象研究论文

物流企业管理模式研究

最好是自己写是比较,要是没有时间再去找别人去写也是可以的。但是一定是要找正规的。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